2022-04-22 新聞.杏林.診間
搜尋
肝膽
共找到
583
筆 文章
-
-
2022-04-22 癌症.大腸直腸癌
十大癌症之冠大腸癌 醫建議定期篩檢最高存活率達9成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大腸癌已連續14年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每年約有1萬多人罹患逾6千人死亡,醫生建議,定期篩檢早發現存活率最高可達9成,建議高風險族群,應落實定期篩檢。柳營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陳建宏表示,大腸癌早期症狀較不明顯,如持續出現排便有血、黏液便、大便變細、排便習慣改變、經常性腹瀉及便秘、體重減輕、常期慢性貧血等,如有以上症狀時應至醫院做進一步檢查。若有大腸癌家族病史、年紀偏長者、紅肉愛好者、有抽菸喝酒習慣、肥胖、發炎性大腸疾病患者等,更是罹患大腸癌的高風險族群,平時應提高警覺並多加留意。他說,大腸癌會依據癌細胞擴散程度分成四期,若早期發現大腸癌,可經由醫師施以內視鏡手術切除,就能大幅提高大腸直腸癌存活。根據文獻指出,早期大腸癌經治療後5年存活率可達7到9成。陳建宏說,目前政府有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採用定量免疫法,不易像傳統化學法容易受含鐵食物干擾,能檢查出糞便表面是否有肉眼看不出來血液。因大腸癌腫瘤或息肉會受到糞便摩擦而流血,血液會附著在糞便表面排出,透過糞便潛血檢查能幫助早期發現大腸癌或大腸息肉,若篩檢結果如陽性,則須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他表示,糞便潛血呈現陽性,一半的人有腺瘤性息肉,1/20的人有大腸癌,風險比平常人高出50倍。若每2年實施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陽性者不做大腸鏡檢查,整體死亡風險增加64%,呼籲陽性者應積極至醫院安排做大腸鏡檢查。此外,提醒民眾若安排大腸鏡檢查前,也須了解清腸重要性,透過低渣飲食、喝瀉劑,將腸道內糞便清理乾淨,以利醫師檢查與判讀;反之,若清腸不佳,不但會降低大腸病灶的偵測率,也會增加檢查時間與麻醉風險。陳建宏表示,民眾日常生活飲食應多吃綠色蔬菜、以白肉取代紅肉、避免吃加工食物,多做有氧運動,適當減重,最重要還是要定期篩檢,才能有效防治大腸癌上身。
-
2022-04-21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老翁半年2度總膽管結石 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取石
86歲陳姓老翁半年前檢查出總膽管結石,經手術取石,最近他出現黃疸,總膽管又出現1顆結石,考量老翁年紀大,再手術取石風險高,改以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將石頭取出,過程不到1小時,術後無明顯併發症,病人症狀也改善。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指出,陳姓老翁年輕時曾接受部分胃切除及胃-空腸吻合手術,半年前因胸痛、食慾不佳就醫檢查,發現有總膽管結石並經由外科手術順利取出結石。但近日他因出現黃疸症狀而就醫,檢查發現他的總膽管又有顆結石,但老翁年事已高,如果再以外科手術取石,風險較高且住院天數較長,醫師與病人及家屬討論後,決定讓老翁接受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將石頭取出。大千肝膽腸胃科醫師林德福表示,膽結石形成的原因包括膽汁中的膽固醇或膽紅素鈣過多,或膽道感染引起。雖然膽結石是常見疾病,但曾切除部分胃部或全胃的病人,發生膽結石的風險卻比一般人高出2至3倍,因進行胃切除手術後,病人的迷走神經受損,影響膽囊收縮力,造成膽汁滯留,也降低溶解膽固醇的能力,因此膽結石的風險增加。過去膽管結石多以外科手術為主,目前多採用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來診斷及治療,優點是可免於開刀並縮短恢復時間,但曾接受過胃手術的病人一旦發生膽管結石,治療方式相對複雜許多,併發症風險也較高,因此術前務必經醫師評估並討論後,再依病況安排適合的治療方式,才能提高治療成功率。
-
2022-04-20 癌症.食道癌
為何食道癌被稱為隱形殺手?醫師詳解食道癌症狀及如何治療與預防
食道癌的成因前一陣子有知名藝人因為食道癌而過世,到底甚麼是食道癌呢?食道的解剖構造食道是人體中連結胃與口腔的管狀構造,約長30-35公分。本身只具有輸送食物的功能,並不會有消化液的分泌。食道是一條由多層肌肉與結締組織形成的中空通道,在末端與胃相接的地方有一個括約肌控制讓食物不會逆流至食道。平時是塌陷的狀態狀,如果我們吃進去時便會擴大管腔,藉由食道的肌肉進行像波浪般蠕動,慢慢將食物推入胃中。造成食道癌的危險因子首先我們必須認清:食道癌有兩種不同的形式:鱗狀上皮癌SCC(squamous cell carcinoma)和腺癌adenocacinoma。鱗狀上皮癌的危險因子有:抽菸、喝酒、吃含有亞硝基化合物的東西、嚼檳榔、吃高溫的食物、紅肉吃太多、蔬果少攝取都是危險因子,除此之外食道擴張不全(achlasia),甚至本身有咽喉部的癌症患者,更需要進一步接受胃鏡的診斷,以確保食道沒有共伴癌症的發生。腺癌adenocacinoma的危險因子有:胃食道逆流、抽菸(尤其是在有Barrett’s esophagus的患者身上)、肥胖。常見的症狀食道癌在早期通常不會出現明顯症狀,因此容易使患者延誤就醫,一旦患者發生吞嚥困難或是體重減輕等較為常見的症狀時,往往已經錯過早期治療的時機。除了上述的症狀之外,食道癌還可能伴隨吞嚥疼痛、咳嗽或嘔吐等等,如果腫瘤的表面破裂出血,也可能發生吐血的情形。如何治療?▲早期食道癌。(圖/盧柏文醫師提供)食道癌的治療方法往往取決於癌變的嚴重程度,隨著內視鏡最近的長足發展,我們可以搭配特殊的染液與放大內視鏡診斷出早期的病灶,筆者在日本見習了早期食道癌的分類(從放大內視鏡可以辨別黏膜上的血管型態,判定深度是否適合做粘膜剝離手術,如果病早只限於粘膜肌肉層,的確可以早期就將癌病變摘除)。如果搭配有經驗的醫師,可以在還未深入底層之前就使用內視鏡的方法將病灶剝離,甚至之後的遠處轉移與壓迫的情況,就能夠及早預防。若是進展到無法使用內視鏡切除的的食道癌,醫師可能會採取手術切除,搭配周圍淋巴腺的摘除(因胃食道附近的淋巴結非常多,就是容易移轉的原因),病情較重者則可能切除一段食道後再將剩下的部分重新接合,若是病變處在較為下端的位置,切除的範圍甚至會包含胃部的上端,然而若是晚期的食道癌,則須先行以化學治療合併放射治療等方式縮小腫瘤的體積,接著再評估執行手術的時機。如何預防?大家或許會注意到,食道癌的風險因子多半與生活習慣有關,而這些不良習慣都可以靠後天的努力去盡量避免,例如:抽菸、喝酒、嚼檳榔等等。而在飲食方面,增加蔬果的攝取量,同時避免吃進過多高熱量的油炸食物或醃製食物,將體重控制在正常的範圍內,也可以降低食道癌的罹患風險。除此之外,積極治療胃食道逆流也能遏止疾病進展成食道癌的可能性。【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盧柏文醫師】隱形殺手「食道癌」有什麼症狀?如何治療與預防?】
-
2022-04-1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肚子大了是喜還是憂?當心肚子內有腹水,癌症轉移到腹腔內!
一次聚會,聽到隔壁談話:「我一定會把她肚子弄大起來!」是一個男的,說得很有把握的樣子,只見旁邊男士一直點頭致謝。心裡一陣納悶,怎麼別的男人把他的女人肚子弄大,還一直稱謝?難道是現代版的「桃色交易」?再仔細聽下去:「我請秘書跟你太太約時間,XX日到我診所來。」原來是男的太太久婚不孕,拜託醫師把他太太肚子弄大起來。婦產科醫師的責任是把病人的肚子弄大,可是對肝膽科醫師來講,是要把病人的肚子弄小,一大一小功夫造化都不同。什麼時候人的肚子會大?除了懷孕肚子會大是喜事,其他大都不是好事。中年以上,不管男女生就慢慢出現「中廣型」體型,這是因為中年以上,坐的時候多,動的時候少,加上時常應酬,或喝酒或大魚大肉吃多了,又少運動,肚子就大了起來。這種中廣型的肚子,打開一看,就像中元普渡豬的肚子一樣,油腸肥肚,肚子內及腸繫膜都存在好多的油脂。不僅如此,肝臟內也會存有或多或少的脂肪,此外,這些油脂也可能存在心臟血管及腦血管,埋下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的危機。除了肥胖引起的肚子大以外,另一個肚子大的原因就是肚子有水,醫學上稱為腹水,正常人肚子內是沒有水的,但如果肚子內有癌細胞,就是癌症轉移到腹腔內,就會刺激腹膜產生水,例如胃癌、大腸癌、卵巢癌、膽囊癌末期,都不是好現象。此外,肝臟硬化了,或肝癌長到肝門靜脈,引起門靜脈壓力增大,會使腸繫膜血管內的水分滲到肚子內引起腹水,這種腹水用利尿劑加上注射白蛋白,或可使腹水消失,讓肚子縮小點。但如果肝硬化太厲害,除了頻頻抽腹水以外,就是要做肝移植了。簡而言之,醫師把肚子弄大,隨著生殖科技的進步,機會愈來愈大,但要把肚子弄小,所有醫師,尤其是內科醫師,就要更努力了。此外,凡我國人也要好好保肝,定期檢查,才不會讓醫師望「肚」興嘆,沒了成就感。●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4-14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漁家子卻不能碰海鮮!童罹患罕病威爾森氏症換肝獲重生
高雄蔡小弟家裏從事水產加工,從小就喜歡新鮮現流的海產,過去三年卻因為診斷罹患罕見疾病「威爾森氏症」,肝臟無法代謝飲食中攝取的銅,必須限制改採低銅飲食,海鮮只能看不能吃。高醫跨領域團隊包括兒童胃腸肝膽科、兒童骨科、移植外科、以及罕見疾病照護諮詢中心共同努力,順利控制病情,去年完成換肝手術,終於可以再享受海鮮美味。高醫小兒部兒童胃腸肝膽科、小兒一般科主任施相宏表示,蔡小弟在10歲那年開始感覺下肢雙側膝蓋、腳踝會輪流疼痛,關節檢查卻沒有出現局部紅腫熱的發炎現象。但膝外翻逐漸明顯,影響走路姿勢,就醫抽血檢驗顯示血小板值低下,只有6萬5千(正常在15萬以上);肝功能指數輕微上升,GOT, GPT大約在70~80(正常在40以下)。因為家族有B、C型肝炎病史,男童也到診所接受肝臟超音波檢查,竟然發現已經有肝硬化現象。蔡小弟抽血排除B、C型肝炎病毒感染,也沒有血液和免疫風濕疾病,照會兒童肝膽胃腸科,超音波證實肝臟有輕度小結節硬化及脾腫大,且合併白蛋白下降、凝血功能延長等早期肝硬化病徵,高度懷疑是「威爾森氏症」。立刻照會眼科檢查證實有角膜周緣銅沉積的「凱佛二氏環」,血漿銅藍蛋白極低,並收集24小時尿銅量高達374微克(正常值
-
2022-04-14 該看哪科.耳鼻喉
婦誤吞牙刷卡在食道 內視鏡取出
一名44歲婦女因過度勞累加上趕時間,早上刷牙時不慎誤吞牙刷,18公分長的牙刷卡在食道下端,緊急至診所就醫,再轉至大醫院,經內視鏡檢查發現異狀,趕緊取出,足足卡了七小時之久,幸好未釀併發症。屏東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蔡元榮表示,這名女性患者主訴前一晚沒睡好,精神不濟,早上起床後迷迷糊糊的,要趕著上班,在恍神中刷牙,不注意把一整支牙刷吞進去,胸口疼痛。蔡元榮指出,牙刷屬塑膠材質,胸部、腹部X光檢查均看不出異狀,因此安排內視鏡檢查,結果在食道下端發現牙刷,花半小時小心翼翼地夾出牙刷。蔡元榮說,誤食異物是胃腸科常見急症,但頭一次遇到誤吞牙刷案例。經查國際期刊文獻,從1988年到2013年,全球共發生50例吞牙刷案例,六成是女性,分析發現,四成是催吐、一成是不小心把牙刷吞進去;發現位置七成在胃,一成在食道;七成是用胃視鏡取出,三成開刀取出。蔡元榮說,臨床常見是幼童、老人誤吞異物,小朋友常愛把東西往嘴裡放,很容易吞進小電池、螺絲釘、錢幣、彈珠等危險物品;成人最常見的食道異物,則是魚刺、骨頭。一般胃鏡檢查需空腹六到八小時,但不小心誤吞異物,若確認異物已到食道、胃或十二指腸,須由胃腸科醫師緊急施做胃鏡取出。
-
2022-04-14 癌症.大腸直腸癌
8旬老婦腫瘤阻塞腸道難排便 金屬支架協助恢復
85歲陳姓老婦有大腸癌病史,近日因腹部疼痛脹大、排便不順而到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她的大腸腫瘤復發並阻塞腸道,醫師安排老婦接受大腸金屬支架手術治療,術後老人家可順利排便、不再腹脹,也恢復正常進食。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洪吉來表示,約20%的大腸癌病人常發生腫瘤阻塞腸道影響糞便排出,導致病人食慾減退、腹脹、排便困難等狀況。過去要解決這種困擾,大多以暫時性腸造口(人工肛門)處理,但缺點是容易產生側漏、異味,影響病人日常生活,也必須時時注意腸造口的清潔與照護,才能避免感染問題發生,但現在已可使用大腸金屬支架解決病人上述的窘境。他指出,大腸金屬支架與心臟支架相似,透過類似大腸鏡的方式將支架放進腸道,讓腫瘤不再堵住腸道,不僅不需要面對腸造口的多項問題,病人更能改善排便狀況,並可恢復飲食、補充營養,待體力充足後再接受手術治療處理腫瘤問題。大腸癌是國內常見的癌症之一,初期治療多有不錯成果,但到了晚期常因病情導致腹痛、腹脹、排便不順或出血情形,嚴重影響病人身體狀況。因此,日常生活除了要注意飲食均衡、多攝取高纖食物、戒菸酒之外,50歲以上民眾記得每2年做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若有異常一定要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不致延誤病情徒增困擾。
-
2022-04-13 該看哪科.耳鼻喉
醫護都聽傻...屏東1婦誤吞18公分牙刷 屏基急做胃鏡取出
屏東縣一名44歲婦女因過度勞累加上趕時間,早上8點刷牙時不慎誤吞牙刷,一支18公分的牙刷就卡在食道,趕緊到屏東基督教醫院就醫,經內視鏡取出,幸好未造成併發症,婦人感謝醫生願意相信她,取出牙刷。屏基胃腸肝膽科醫師蔡元榮上周三下午門診時段,一名女婦人主訴早上刷牙時一個不注意把一整支牙刷吞進去了,胸口疼痛。乍聽之下,醫護都以為自己聽錯了,反覆跟病人確認「是一整支牙刷嗎?」女婦人說,因為精神不濟,早上起床後仍是迷迷糊糊的,恍神中刷牙,不知道怎麼一回事牙刷就滑進喉嚨,待回神時已經來不及拿出來了。醫師蔡元榮安排胸部、腹部X光檢查,但礙於牙刷的塑膠材質,X光片中仍看不出異狀,謹慎起見,醫師緊急安排內視鏡檢查,果然在食道下端發現牙刷的存在,接著小心翼翼地夾出牙刷。病人感謝蔡醫師相信她說的話「還好有拿出來,證明她不是亂說的,不然大家會以為她精神方面有問題」。 屏基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蔡元榮說,誤食異物是胃腸科常見的急症,臨床上最常見幼童、老人誤吞異物,小朋友常愛把東西往嘴裡放,很容易吞進小電池、螺絲釘、錢幣、彈珠等危險物品;而成人最常見的食道異物,則是魚刺、骨頭。一般胃鏡檢查需空腹6到8小時,但是如果不小心誤吞異物,如果確認異物已經到食道、胃或十二指腸,就必須由胃腸科醫師緊急施做胃鏡取出。屏基過去也曾處理過未將藥品硬錫箔殼包裝拆除直接吞服,因而卡在食道的個案。未拆包裝的藥丸呈正方型,四個直角相當尖銳,取出的困難度與風險相對提高,一不小心就會割破食道造成出血或併發中膈腔炎,相當危險。醫師急中生智將保險套套在內視鏡頭上,取出時用保險套包住藥片,在不傷害食道的情形下,慢慢取出卡在食道的藥丸。
-
2022-04-13 癌症.肝癌
免疫合併標靶 陳培哲籲健保給付晚期肝癌
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肝病三部曲」,就在60多歲謝先生體內活生生地上演。從小B肝帶原,他並未接受治療,步入中年後,逐漸肝硬化,四、五年前確診為肝癌,腫瘤雖不大,但手術切除後,沒多久又復發,接受栓塞治療。前年至日本旅遊,謝先生突然食道靜脈瘤破裂大量吐血,嚇壞了另一半,在當地急救,回國後就醫,確定腫瘤復發,已有10公分大小,且癌細胞轉移至血管,無法栓塞及手術切除。經醫師評估後,建議使用免疫藥物合併標靶,在接受四次合併療程後,腫瘤消失,胎兒蛋白數值恢復正常,從原本2000下降至5、6。目前仍持續接受合併療法,藉此達到鞏固效果。與大部分國家相較,台灣肝癌盛行率偏高,每年新增近9000名肝癌患者中,近三成確診時已到晚期,常因合併肝功能缺損,無法開刀、栓塞。歐美日等國已將免疫藥物合併標靶作為晚期肝癌的第一線治療用藥,中研院院士、台大醫院胃腸肝膽科教授陳培哲呼籲,衛福部應活用健保預算,讓合併肝硬化的晚期肝癌病友也能擁有一線生機。陳培哲表示,晚期肝癌患者單用標靶藥物,平均存活期僅約一年,主要原因在於腫瘤無法縮小,一段時間後就快速惡化。為此,先進國家已將「免疫藥物、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合併療法,作為晚期肝癌患者的第一線標準治療。研究證實,近六成患者病情穩定,三成病友腫瘤明顯縮小,甚至5%腫瘤幾乎不見,平均存活期加倍到兩年,療效顯著。「目前健保給付晚期肝癌患者,只做了一半好事。」陳培哲說,免疫藥物併用抗血管新生標靶的副作用低,且治療效果佳。為此,台灣消化系醫學會、台灣肝臟研究學會齊聲呼籲健保將晚期肝癌納入給付,延續癌友生命,提高生活品質。另建議活用部分慢性肝炎治療經費科目,作為治療肝癌之用,藉此涵括國家肝病防治計畫範圍,從前端的肝炎治療,到後端的肝癌,均能獲得妥善治療。
-
2022-04-12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急性腸胃炎個案增 醫師籲勤用肥皂濕洗手
台南奇美醫學中心統計2月、3月急性腸胃炎至急診就醫人次大幅增加。提醒民眾,但酒精及乾式洗手液對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預防效果不佳,還是要以肥皂濕洗手才對。奇美醫學中心全人醫療科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陳建安今天在院內衛教宣導會中表示,急性腸胃炎臨床上以感染性腸胃炎為主。其中,又以病毒性感染為大宗,常見原因有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及腺病毒感染,台灣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主要流行季節為冬天,但其他季節也可能發生。陳建安表示,奇美醫學中心統計去年4月至今年1月急性腸胃炎急診就醫人次,每個月都未超過500人次;2月增加到572人次、3月也有528人次,且目前沒有明顯減緩趨勢。除了季節性因素,推測也與民眾使用酒精消毒或乾洗手液機會增加,疏於用肥皂濕洗手情況有關。他說,在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影響下,許多人自備酒精或乾洗手液,在公共場所也常有酒精可使用,有些民眾可能認為用酒精消毒就很乾淨,減少用肥皂洗手頻率,但酒精及乾式洗手液對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預防效果不佳,還是要以肥皂濕洗手才對。陳建安指出,腸胃炎主要傳染途徑是糞口傳染,經由受病原體污染的手,或食用受污染食物感染,也可經空氣中飛沫傳播,因此進食、備食、如廁後務必正確洗手,烹製菜餚生熟食應分開處理,並避免食用未充分加熱的蛋、肉類或生食水產品。
-
2022-04-11 癌症.肝癌
慢性肝炎變肝癌 醫籲這一招可有效防發生
B型肝炎患者罹患肝癌機率高於一般人,南投一名陳姓B肝帶原者今年接受追蹤檢查,發現肝臟有2公分大腫瘤,確診為肝癌,及時施以無線射頻燒灼術治療才未惡化,恢復良好已出院。醫師籲肝炎患者定期篩檢診斷,將有效防堵肝癌發生。衛福部南投醫院指出,肝癌早期未必會有疼痛、摸到腫塊等明顯症狀,有症狀才做檢查時,通常已是中晚期,無法手術切除治療,傳統化療也不會有顯著療效,昂貴的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效果也相當有限,就是盡量延長患者生命的時間。其中,B肝患者罹患肝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隨著發炎及肝纖維化的嚴重程度,罹患機率更比一般人高達5至100倍,而從B肝發展至肝硬化患者5年內罹患肝癌的機率則達20%,C肝患者罹患肝癌機率則是一般人的15至20倍,C肝發展至肝硬化的患者每年肝癌發生率約3%,因此應定期篩檢追蹤。該院77歲陳姓病患就是B型肝炎帶原者,定期透過肝膽腸胃科進行追蹤,今年篩檢發現其肝臟有顆2公分大的腫瘤,進一步檢查確診為早期肝癌,所幸該科醫師黃耀光醫師盡快排定施予無線射頻燒灼術治療,病況恢復良好,目前也已出院。南投醫院肝膽腸胃科黃耀光表示,肝癌的治療方式多,手術治療、酒精注射、栓塞療法、無線射頻燒灼術等,會依據患者的肝功能、腫瘤大小、腫瘤位置及腫瘤數量等狀況,溝通討論後,安排適合的治療方式。針對陳姓患者使用的「肝臟無線射頻燒灼術(RFA)」,也就是俗稱的「電燒」,是透過超音波影像導引定位,將電極探針插入肝臟腫瘤,利用熱能殺死癌細胞。與手術相比,電燒傷口較小、恢復較快,適合治療早期肝癌,治療效果好。對此,黃醫師表示,定期超音波篩檢、早期診斷是非常重要的,針對早期患者透過手術、電燒等方式可根除癌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有機會治癒,因此強烈建議B肝、C肝患者、酒精性肝炎及任何種類肝硬化患者都應定期接受篩檢。
-
2022-04-09 癌症.肝癌
B肝阿公驗出早期肝癌 「電燒」殺死癌細胞效果佳
77歲陳姓阿公今年初在南投醫院檢查,發現肝臟有顆2公分腫瘤,確診為早期肝癌,經肝膽腸胃科醫師黃耀光以俗稱「電燒」的無線射頻燒灼術,透過超音波導引定位,將電極探針插入肝臟腫瘤,利用熱能殺死癌細胞, 阿公治療狀況良好,已順利出院。黃耀光說,肝癌早期未必會有疼痛等明顯症狀,一般發現時通常已是中晚期,針對中晚期的病患,無法手術切除,化療也不會有顯著療效,甚至昂貴的標靶藥物治療及免疫治療對延長病患生命,也相當有限。陳姓病患是B型肝炎患者,罹患肝癌機率隨著發炎及肝臟纖維化程度,是一般人5至100倍,B型肝癌發展至肝硬化患者5年內罹患肝癌的機率可達20%,C型肝炎患者罹患肝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5至20倍,發展至肝硬化患者每年肝癌發生率約3%。還好陳姓病患定期追蹤,才能在肝癌早期及時發現, 黃耀光醫師建議B型及C型肝炎患者、酒精性肝炎患者、肝硬化患者需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黃耀光醫師也表示,針對早期的患者,可以手術、電燒等方式根除治療,有機會治癒疾病。而與傳統手術相比,無線射頻燒灼術傷口小、恢復較快,對早期肝癌治療效果好。
-
2022-04-07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用藥三年後先停藥還是繼續用藥?B肝治療指引 研究及臨床權威世紀大辯論
三月底,南台灣進行一場B肝治療指引世紀大辯論,攸關100多萬名B肝患者治療權益,攤開雙方陣仗,可說是台大幫、長庚幫之爭,各有院士級權威參與論戰。反方(長庚)希望維持現行用藥三年後,先行停藥作法,正方(台大)則認為應讓醫師、病患有所選擇,可繼續用藥,不需強制停藥,並擴大健保給付對象。 這場醫界罕見的學術辯論係由台灣消化系醫學會舉辦,在聯合學術演講年會上邀請國內肝炎研究及臨床權威專家,正反雙方陳述意見,並提出質疑。結論報告將呈交前副總統陳建仁,再由健保署召集專家會議,決定最終版治療指引。為了這場超級辯論,雙方精銳盡出。B肝治療指引世紀大辯論引言人:高醫肝膽內科教授余明隆正方代表:台大內科部主治醫師蘇東弘、義大副教授暨肝病中心主任許耀峻、還有中研院士陳培哲 反方代表:高雄長庚教授級主治醫師陳建宏、林口長庚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鄭文睿、中研院士廖運範總結:林口長庚副院長簡榮南 余明隆在開場時表示,希望這是一場君子之爭,能有禮貌、有風度的情況下,抒發意見。他開玩笑地說,「希望會議室裡的冷氣再強一點,專家們火氣不要太大,以免擦槍走火。」 正方第一棒蘇東弘表示,WHO訂定2030年全球清除肝炎3大目標,為肝炎新感染病人數減少90%、肝炎病人80%獲得治療、肝炎致死人數減少65%,台灣如想超越世衛組織,就必須讓B肝患者提早接受治療。 用藥治療前是否需有3個月肝功能觀察期? 蘇東弘說,現行治療係以病毒量為參考依據,且需先觀察3個月,符合資格,才能給付用藥。依據台大、北榮等相關研究,如為E抗原陰性,血清病毒量超過2000 IU/mL國際單位,若肝指數異常,特別是肝臟已顯著纖維化(F2以上)或家族肝癌病史,就應給予治療,無須再有3個月肝功能觀察期。 反方陳建宏則強調,應先觀察患者3個月病毒變化,之後再測表面抗原,再決定是否用藥,應該是比較好的作法。臨床調查發現,持續使用口服藥物四年,約有七成患者測不到病毒,但如果不急著用藥,持續觀察,在三、五、七年之後,分別有20%、35%、53%等機率測不到病毒。 正方(台大幫)則提出質疑,肝炎治療目標為消除病毒?或是延長生命促進生活品質?慢性B型肝炎是慢性疾病需長期治療,應比照糖尿病、高血壓,持續用藥,透過藥物來降低罹癌風險。 對此,陳建宏答辯「這不是很成熟的問題!」,在B肝治療上,不見得必須終身治療,一輩子用藥,而是選擇適當的治療時機,這也能減輕健保財務負擔。 停藥後到底會不會再復發? 正方第二棒許耀峻則採取悲情個案攻勢,認為B肝患者停藥之後,雖有一成多比率「表面抗原消失」(透過自身免疫系統而自然痊癒),但卻需面對眾多不確定感,並以林口長庚醫院的資料說明,患者停藥後會有肝炎復發,不幸死於肝衰竭的風險。 許耀峻認為,服用三年抗病毒藥物後,停藥與否,應該尊重病人與醫師的選擇,也就是「醫病共決」,讓患者清楚停藥之後的可能風險與機會,而不是直接限制治療時間,如此一來,病人如果想繼續用藥,就必須自費。 許耀峻強調,為了安全起見,患者停藥後,必須持續回診,接受抽血檢查,但有些患者因工作所需,無法請假,有人則住在偏遠地區,舟車勞頓,難以定期回診。 表面上看來,停藥後,可以省下健保藥費支出,但如果評估回診抽血檢查費用,以及日後因肝功能指數異常,必須急診、住院的醫療費用,持續用藥或許更有效益。 「在肝炎治療上,不能只考量藥費。」許耀峻說,八成患者在停藥後,因為復發等問題而必須再度用藥,比率相當高。建議將B肝視為慢性三高疾病,讓患者持續用藥,或是提供患者選擇是否繼續用藥的選項。 許耀峻強調,醫師應有責任提醒患者中斷用藥的風險,讓患者養成回診、追蹤的就醫習慣,不能因為病友醫囑不好、用藥順從性較差,就直接讓患者停藥。 給病人用藥喘息的空間 反方第二棒鄭文睿強調,並不是不讓病人繼續接受治療,而是選擇該治療的病人。此外,調查發現,約七成五肝炎患者規律用藥,一週中有兩天忘記用藥的比率偏高,將增加四倍肝癌、肝硬化的風險,不要以為這不可能,每年都會遇到兩三個因為用藥順從性差、經常忘記吃藥,而引發肝癌的患者。 鄭文睿建議,應給病人用藥喘息的空間,臨床上觀察到許多人得知一吃藥,就必須吃一輩子,即影響治療意願,「醫師不能把問題丟給病人端」,用藥時間愈長,病人服藥遵從性愈低,有人根本不回診拿藥。 以林口長庚為例,如果沒有個管師以電話催促回診,一年後,百分之六患者不再回診拿藥,到了五年,就有一成患者不回診。之所害怕回診,就是不知道自己吃藥還要吃多久。 研究證實,患者停藥之後五年肝硬化比率,與持續用藥這一組的比率差不多,連罹患肝癌的比率也差不多。因此,病患停藥是有好處的,給自身免疫系統發揮的空間,當然停藥後的追蹤,就顯得非常重要」,務必讓病友回診,接受監測。 鄭文睿表示,不少病友在停藥後,透過免疫系統清除B肝病毒,等於自行痊癒,直呼「這太棒了」,而病患高興,醫師高興,這個時候只有藥廠不高興。 鄭文睿說,停藥後自行痊癒不是不可能,且罹患肝癌的風險也沒有增加。至於如何讓病患在停藥後感到安心,答案很簡單,「讓病人隨時可以找到我(醫師)。」 對此,正方蘇東弘則有所質疑,要求反方提出「停藥準則」,如何向患者保證「停藥後不會復發?」,門診觀察發現,不少病友一停藥後,肝功能指數飆升,一下超過2000 U/L(國際單位)。 再者,停藥後,最理想狀態為每周或每兩週回診一次,接受抽血檢查,但這對大部分病友來說,相當不便。相較之下,持續用藥,每三個月回診一次,對病友更方便,順從性會更好。況且許多肝炎患者合併慢性疾病,就只是在服用高血壓、降血脂等藥物時,增加一顆抗病毒藥物。 停藥後免疫系統是否可清除病毒? 對於正方所提出論述,鄭文睿表示,許多慢性病患者常自行停藥,用藥順從度不高。再者,B肝患者停藥後,肝臟持續處於發炎狀態,免疫系統發揮作用,有機會自行痊癒,清除病毒。 正方第三棒陳培哲上台後的第一句話為「真理愈辯愈明」,反方所說的「停藥後,免疫系統可清除病毒」證據力稍顯薄弱,比率不到一成,真理就是「有病毒就應該治療、不應停藥」,有必要更改現行治療準則。 陳培哲說,截至目前為止,在肝炎治療指引上,仍無全球皆認可的準則,但建議衛福部對於非肝硬化的肝炎患者,在給付上能夠有彈性,逐步放寬給付範圍。 例如,讓病人與醫師之間做到「醫病共享」,提供更多選擇,而不是時間一到,就只能暫停給付。此外,如果患者停藥兩次後,再度復發,就持續給藥,避免又一次復發。 陳培哲說,希望雙方可以達到共識,不要再舉辦類似辯論,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為患者著想,可以有風度、氣度,以及和和氣氣地解決B肝治療困境。 台灣肝炎權威大老廖運範則擔任反方結辯,他表示,這是安排有些奇怪,「應該我是正方才對」,辯論過程中,雖有瑕疵,但大體上沒有問題。 廖運範說,自然病程為治療策略的基礎,不少B肝患者過了50歲,體內病毒就消失不見,相信這是每個病人最希望看到的結果,而正方(許耀峻)所提出的例子屬於極端個案,長庚幾乎看不到這類案例,「長庚作得到,相信其他醫院醫師也可以做得到。」 廖運範指出,停藥之後,兩週回診一次,如果數值變壞,就應該趕快治療,醫師不要怕麻煩,認為持續用藥,就可以解決很多事情,「正方不可以剝奪病人自然痊癒的機會」。 廖運範表示,正方的研究結果發表在許多很不錯的期刊中,但這些期刊也有可能刊登不對的研究報告。另外,正方辯論時,引述了許多專家學者,但其中不少人是他根本沒聽過的專家,換句話說,「我沒有看過他們的論文」。 廖運範認為,台灣在2000年擬定B肝治療指引,當時可說是獨步全球,到了2016年,歐美各國逐漸向台灣看齊,從持續用藥,變成主動推薦「適時停藥」,現在正方卻希望持續用藥、不可中斷,這不就是「歐美跟進,台灣反退」。 廖運範說,台大、義大、北榮等最新相關研究都證實,停藥後自然痊癒的比率高於持續用藥,基層診所醫師應該負起病友停藥後的監測責任,讓病友安心。 相較之下,正方希望持續用藥,如此一來,醫師只需三個月開一次藥物,病人很方便,醫師也很方便,但非必要的治療,卻可能剝奪病友自然痊癒的機會。 總結:別因個案影響整體,客觀看待科學實證 簡榮南做總結時表示,醫師不是神,如果在自己病人過世,當然會很痛心,在感情上過意不去,而過不了這個坎,但應該更客觀地科學實證資料,「數字就是數字、證據就是證據」,不能只因一兩個案,就覺得停藥很可怕。 簡榮南說,「不能看到病毒就殺,應該等待免疫啟動,看看結果再說。」,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持續治療,就會造成「上車容易、下車難」困境。 簡榮南表示,這一兩天就會這次辯論報告,向陳建仁報告,最近健保署將召開專家會議,做出最後決議,看看是維持現況,還是更改指引。
-
2022-03-28 癌症.食道癌
吞嚥有異物感 男子查出食道中段病變 癌化機率高
1名40多歲男性近日感覺胸口悶痛及吞嚥時有異物感,經胃鏡檢查,發現食道中段有約0.3公分之黏膜性突起病灶,切片報告為高度異生性之鱗狀上皮細胞,之後長成惡性病灶的機會很大,後來接受內視鏡食道射頻燒灼術,3個月後回診追蹤,病灶已不見蹤影亦無復發,讓他覺得症狀改善,也放下心中大石。長安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許鈺銓說,患者表示吞嚥有異物感症狀持續超過半年,近一個月感覺愈發明顯,過去並無任何慢性病史,但有抽菸習慣。考量食道癌好發於男性,且病患症狀超過2周以上,因此立即安排胃鏡檢查。檢查發現,食道中段的0.3公分黏膜性突起病灶是高度異生性之鱗狀上皮細胞,雖然還未變成癌症,但是建議進一步處理,否則之後長成惡性的機會很大。經過解釋,患者決定住院接受內視鏡食道射頻燒灼術,術後恢復良好,隔天即出院。依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食道癌以鱗狀上皮癌居多,九成患者都是男性,致病原因和菸、酒、檳榔等不良習慣有關,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愛喝咖啡、刺激性食物、肥胖、吃太多重口味醃燻燒烤,都是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的危險因子。許鈺銓說,食道癌主要症狀有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以及胸口疼痛等,多與一般民眾常見之胃食道逆流症相符,曾有案例因長期吞嚥異物感誤以為是胃食道逆流且長期自行服藥,等到症狀愈來愈嚴重才來就診,胃鏡一進去就發現食道癌已阻塞食道,需做手術重建,因此提醒民眾若有症狀別輕忽或自行判斷而延誤就醫,才能把握治療先機。目前胃鏡檢查對食道、胃及十二指腸前半部之早期癌症皆有一定程度之診斷能力,後續處理方式選擇多且部分有健保給付,舉凡內視鏡黏膜切除術、內視鏡食道射頻燒灼術,或是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皆為有效又安全的手術。
-
2022-03-26 癌症.肝癌
B肝健康帶原者仍有肝癌風險,4種人是高風險群
B肝健康帶原者仍可能會罹患肝癌,台北榮總及陽明交通大學組成的榮陽交團隊最新研究發現,B肝病毒突變可寄生肝臟,躲避免疫細胞,潛伏、引發肝癌。逾五十歲、男性、有家族肝病病史、體內可測到病毒者,就是肝癌高危險群。慢性肝炎抽血與腹部超音波正常,就是所謂健康帶原者,全台約兩百萬人。台北榮總醫學研究部研究員梁毓津研究發現,帶有PreS/S基因突變的B肝病毒株,病毒表面抗原可躲避免疫辨識,病毒無法有效釋放至血液中,反堆積在肝細胞,當肝細胞凋亡後,最終演變成肝癌,此研究發表於「肝臟學(Hepatology)」。台北榮總醫學研究部特約主治醫師吳肇卿說,此研究修正過去觀念,以往被認為健康帶原的人,仍有發生肝癌的風險。吳肇卿與博士班研究生、林口長庚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滕威發展出預測肝癌的危險量表,估約三成患者處於治療灰色地帶,應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吳肇卿已向衛福部提交報告,一旦經衛福部通過可適用於臨床,將適合醫師評估病人發生肝癌的危險機率與抗病毒藥物的效益,幫助健保署在較符合成本效益下,擴大B肝病人的抗病毒藥物給付。
-
2022-03-25 癌症.肝癌
B肝病毒突變寄生肝臟抽血難測 醫:4大肝癌危險群注意!
B肝健康帶原者仍可能罹癌。榮陽交團隊最新研究發現,B肝病毒突變可寄生在肝臟,抽血也難測出高病毒量,逾50歲、男性、家族病史、可測到病毒,就是肝癌高危險群。慢性B型肝炎患者的抽血與腹部超音波檢查正常,顯示病毒量低,為健康帶原者,但陽明交通大學與台北榮民總醫院今天召開記者會,說明B肝病毒破壞肝臟的新機轉,健康帶原者也可能罹患肝癌。台北榮總醫學研究部研究員梁毓津說明,B肝病毒要從血液進入人體細胞內才能複製,進出細胞則要靠病毒表面抗原,即病毒外套膜,如人類穿了外套才出門,病毒在細胞內複製後穿上外套,再釋出到血液中,抽血才測出病毒量。但最新研究發現,有B肝病毒的外套膜若帶有PreS/S基因突變,如同外套破損無法穿出門,病毒就滯留在肝細胞持續複製,如同寄生在肝臟內,無法釋放到血液,也躲避免疫的偵測與攻擊。主持研究的陽明交大臨床醫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台北榮總醫學研究部特約主治醫師吳肇卿說明,這顯示感染B肝病毒變異株的患者,抽血檢查可能低估病毒量,且B肝病毒寄生在肝臟中,會慢慢破壞肝臟,提高肝硬化或肝癌的風險。「現在的B肝治療標準還不夠。」吳肇卿說,現行健保給付B肝抗病毒藥物標準,要抽血檢測病毒量大於每毫升2000國際單位,但這項研究顯示,部分患者可能是肝癌高危險群,卻因抽血檢查病毒量被低估,不符合用藥資格,治療上有很大的灰色地帶。台北榮總轉譯研究科主任吳俊穎也提到,台灣B肝用藥給付標準相對較嚴格,確實有不少病患不符合健保用藥標準,卻發生肝癌;國際上大多傾向及早治療,並持續擴大B肝抗病毒用藥對象,才能降低後續肝硬化或肝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吳肇卿也與博士班研究生、林口長庚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滕威發展出預測肝癌的危險量表,指標為年齡、性別、家族病史與病毒量,只要大於或等於9分,如若年齡大於50歲、男性、有肝癌家族史、體內可偵測到病毒,就是肝癌高危險群。吳肇卿說,這個簡易量表可預測目前不符合健保用藥的B肝病人發生肝癌的危險機率,以及抗病毒藥物對降低肝癌風險的效益,估計有3成處於治療灰色地帶的患者,也應該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
-
2022-03-25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丘丘合唱團邱晨病逝/肝硬化無聲無息 等到出現這些症狀就晚了
【2022/03/25編註】「就在今夜」丘丘合唱團團長兼吉他手邱晨(邱憲榮)傳出昨天(24日)下午因肝硬化病逝台中沙鹿光田醫院,享壽72歲。你有B型肝炎帶原嗎? 醫師提醒要定期追蹤,可別等到肝硬化出現症狀才發現。一名45歲男子,B型肝炎帶原超過20年,因為工作繁忙,所以沒有定期追蹤,最近感到容易疲倦、食慾不好、皮膚變黃及腹脹,到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消化科就診,經胃腸肝膽科湯昇曄醫師抽血檢查後發現肝指數及總膽紅素升高,腹部超音波檢查確認有肝硬化、脾臟腫大及腹水,最後診斷為肝硬化併肝功能代償不全。經投與口服抗病毒藥治療B型肝炎後,肝指數回到正常範圍,總膽紅素下降,腹水也逐漸消失,現在在門診定期追蹤及服藥,有作肝移植的評估,暫時沒有接受緊急肝移植的需要。湯昇曄說,肝臟的位置在右上腹部,是人體最大的腺體及重要的器官,肝臟的功能包括製造膽汁、合成養分(醣類、脂肪及蛋白質)、酒精、藥物及毒素的代謝,而肝硬化是代表肝臟組織有後期、嚴重的纖維化,造成肝功能受到不可逆的傷害。肝硬化會增加肝癌的發生率,一旦有肝癌的產生,治療的困難度會增加,病患的生命也可能會受到威脅。湯昇曄表示,早期的肝硬化通常不會有明顯的變化,隨著肝功能的惡化,會逐漸進展到肝功能代償不全,而開始出現疲勞、皮膚變黃、茶色尿、腹水、容易瘀青、肝昏迷及消化道出血等症狀,一旦進展到末期的肝硬化,就只有肝臟移植才能有效的治癒疾病。湯昇曄強調,治療肝硬化的重點是早期發現及確定病因,並針對造成肝硬化的慢性肝病去治療,B型肝炎、C型肝炎及酒精性肝病是造成肝硬化的常見原因,目前B型肝炎及C型肝炎也有很好的藥物可以控制或治癒疾病。而飲酒過量的患者如果可以配合接受藥物及非藥物的治療,而成功戒酒,肝功能大多能穩定或恢復,因為早期肝硬化不易察覺,所有慢性肝病的患者都應該要定期追蹤檢查,以期能早期診斷及治療。(原文發行時間:2018/03/28)
-
2022-03-15 癌症.其他癌症
62歲B肝帶原者追蹤發現肝細胞癌 手術切除恢復佳
62歲謝姓男子是B型肝炎帶原者,定期於衛福部苗栗醫院肝膽腸胃科門診追蹤肝功能、血中胎兒蛋白檢測、腹部超音波檢查及影像學等檢查,上個月回診追蹤檢查時,發現肝臟影像學異常,會診外科並確診為肝細胞癌,病患經醫師詳細解說後,施行肝部分切除手術,目前術後恢復良好,已出院返家休養。苗栗醫院外科醫師高浩偉表示,肝細胞癌又稱肝癌,是最常見的肝臟原發性惡性腫瘤。2019年癌症登記報告指出,肝癌在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中排名第4,主要成因最常見是病毒性B型肝炎及C型肝炎,因此肝炎防治對肝癌預防相當重要 。高浩偉指出,早期肝癌因腫瘤小,基本上沒有明顯症狀,因此肝臟被稱為沉默的器官,如果等到有顯著徵兆,像皮膚變黃、腹痛、食慾不振、產生腹水或肝功能異常時,往往已是較後期的肝癌。肝炎帶原者無論是否有肝硬化,罹患肝癌風險比一般人高許多,國民健康署為強化肝癌防治,45至79歲民眾可搭配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提供終身1次免費B、C型肝炎篩檢,以守護肝臟健康。治療肝癌最有效方法是外科手術切除肝腫瘤,不要有任何癌細胞殘留,達到腫瘤廓清為主要目的,但有些情況如肝外轉移、嚴重肝硬化或侵犯大血管都不適合外科手術治療,需採其他醫療處置。高浩偉強調,肝癌治療後的定期追蹤極重要,目的是預防肝癌再復發,每3至6個月定期回診抽血追蹤肝功能指數、胎兒球蛋白及腹部超音波;懷疑復發可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檢查。提醒民眾,自己或是親友是B、C肝帶原者,應鼓勵對抗病毒治療,一旦確診肝癌應充份與醫師配合,積極接受正規醫療,不要誤信偏方,尋求民俗療法,錯失治療黃金時期。
-
2022-03-1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脂肪肝會有症狀嗎?重度脂肪肝會導致肝癌嗎?
現代人飲食充足,平均每100人中,就有30至50人有脂肪肝,但症狀輕微者居多。一旦發現有脂肪肝,從飲食調整、運動、減輕體重做起,才是降低脂肪肝威脅的不二法門。Q 瘦子脂肪少,不會有脂肪肝?脂肪肝的產生,是因身體會將熱量轉成脂肪,肝臟本身除了有工廠功能(排毒),也是倉庫,貨品(脂肪)太多會堆積在肝臟中,一旦堆積太多造成肝細胞腫脹,就可能引起發炎。40歲起身體新陳代謝減緩,如果吃得多又運動不足,就會增加脂肪肝發生機會。即使外觀偏瘦的人,若身體肌肉量少、脂肪比例較高,還是可能出現脂肪肝。另外,平時攝取過多油炸類、含糖飲料的孩童也可能出現脂肪肝。邱毅群在臨床上觀察到,曾有一名男性BMI在正常值22,平時沒喝酒,也無B、C型肝炎,肝指數(GOT/GPT)卻達50,已有輕微肝炎症狀。Q 脂肪肝會有症狀嗎?「發現脂肪肝其實也不用太緊張。」大部分的脂肪肝沒有症狀,多數患者的肝功能正常,即使肝功能異常者,也可能沒有症狀,都是因健康檢查、腹痛或其他原因透過超音波才發現。其中十分之一可能引起脂肪肝炎,少數會因肝指數上升導致疲倦、惡心、食欲不振,更嚴重者會肝功能異常而出現黃疸,或右上腹脹痛等症狀。Q 脂肪肝最後會導致肝癌嗎?脂肪肝演變成肝癌的時間,與肝臟發炎狀況有關,發炎越嚴重、時間就越短。舉例來說,正常肝指數約在40左右,50~60屬輕微發炎,要演變成肝硬化、肝癌可能需要30~40年以上;但如果肝指數已達100多,可能只要10年、20年就會變成肝硬化、肝癌。因此一旦發現脂肪肝炎,也不能置之不理,不要讓發炎惡化,至少讓肝指數下降,才不會一步步演變為難以恢復的肝硬化、肝癌。Q 驗血時GOT╱GPT正常,就表示肝功能沒有問題?還是需要加做其他檢查?想檢查自己是否有脂肪肝,只要抽血、照超音波即可。超音波可檢查肝臟有無脂肪肝情形,抽血則是檢查三酸甘油脂、血糖、膽固醇、血脂、肝指數等,如果指數過高,首先了解成因再做進一步治療。如果家中有糖尿病、高血脂病史,或是自己有肥胖問題,也建議進一步做超音波檢查,了解有無脂肪肝。脂肪肝患者中,只有十分之一肝指數(GOT/GPT)會升高,因此很多人即使有脂肪肝,但肝指數卻正常,臨床上就有肝癌患者肝指數正常的案例。因此針對高風險族群,如B、C型肝炎帶原者、有飲酒習慣或是脂肪肝較嚴重的民眾要定期追蹤,除了超音波、驗血,還會再驗「胎兒蛋白」,確認有無肝癌跡象、有無看到腫瘤等。每次看完診,醫師也會約固定時間回診,B肝或C肝大概每半年回診一次,脂肪肝較輕微者則是一年。Q 胎兒蛋白指數升高代表什麼意義?絕大部分的肝癌都會在做超音波時發現,而胎兒蛋白專門用在監測肝癌,只要肝癌發生,胎兒蛋白就會上升。此外,女性懷孕時胎兒蛋白也會上升,所以當胎兒蛋白升高時,排除懷孕可能後,就可能是肝癌。建議女性懷孕期間,可先了解是否為高風險族群,定期以超音波檢查。Q 脂肪肝有藥物可以治療嗎?可以靠改變生活飲食逆轉嗎?如果出現脂肪肝,要檢查成因對症下藥,若是三酸甘油脂、膽固醇過高,就用藥物降膽固醇;若是喝酒造成的就要戒酒;若是單純肥胖,醫師就會建議從體重控制開始,只要減少幾公斤,就能發現肝指數降很多,有機會讓脂肪肝從重度到輕度、輕度到沒有,肝指數也能恢復正常。想改善脂肪肝,還是要從改善飲食、加強運動做起。大部分藥物對脂肪肝沒有確切幫助,有些保肝藥物也只是讓肝指數稍微恢復正常,治標不治本。其實只要能減重5公斤,就能發現肝指數明顯下降,每次回診發現肝指數下降,對患者都是正面回饋、增強減重信心。如果BMI在35以上,可能需借助減肥門診等方式。Q 黃麴毒素對肝臟傷害大,哪些食物含有黃麴毒素?黃麴毒素是致癌物質,因豆類、五穀類、咖啡保存不當,內部潮濕讓黃麴黴菌生長,進而產生黃麴毒素,它的特點需達攝氏280度以上才能被破壞,因此感染黃麴毒素的食物,即使經過烹煮也無法消除。食物從胃腸道吸收後,到肝臟做第一次代謝及分解,肝臟只能承受黃麴毒素的攻擊,可能造成肝指數上升進而引起肝癌。食物一定要保存在乾燥、不潮濕的地方密封好,如果一包花生內已經有1、2顆發霉,可能菌絲已在肉眼看不見的地方肆意生長。民眾平時喝的咖啡豆、咖啡粉也一樣,建議在食物保存期限內放進密封罐保存,並且冰進濕度、溫度相對較低的冰箱內,是最為保險的做法。另外,食物反覆解凍也可能增加細菌滋生風險,不得不慎。諮詢/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系系主任邱逸群
-
2022-03-13 養生.聰明飲食
春天養肝應該吃什麼?醫推5大護肝食物助代謝解毒
肝是人體腹腔內最大的器官,具有合成、代謝、解毒三大功能,必須要好好疼惜,才能有彩色人生。過年期間聚餐應酬多,大魚大肉的飲食,攝入了過多的脂肪和熱量,不但讓體重直線上升,也增加了肝臟負擔,導致脂肪肝加劇。春天來時,應該改變飲食與生活作息,好好養護肝臟。春天養肝該吃什麼呢?肝臟在執行合成、代謝、解毒的工作時,需要輔酵素、輔因子的參與,而輔酵素、輔因子是源自於維生素、礦物質以及植物化素,可以經由多吃各式各樣的新鮮蔬果,讓肝臟獲得充足與完整的輔酵素和輔因子,以執行各項任務。以下是醫師推薦的五大護肝食物。蘆筍● 養肝密碼:含有穀胱甘肽、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β-胡蘿蔔素,可以幫助肝臟排毒、抗氧化;富含膳食纖維,可以吸附油脂和毒素,減輕肝臟負擔。● 攝取注意:蘆筍鉀離子及普林含量較高,腎功能不佳及痛風患者宜適量攝取。● 選購與儲存:新鮮的蘆筍不會有枯軟的現象,選購時宜採買翠綠堅挺、頂端手折即斷、基部未老化的蘆筍。十字花科蔬菜●養肝密碼:十字花科蔬菜,是一種蔬菜的分類,常見的有:綠花椰菜、白花椰菜、高麗菜、白菜和白蘿蔔等。這類蔬菜含有豐富的類黃酮、類胡蘿蔔素、蘿蔔硫素,有益於肝臟進行代謝和解毒工作。● 攝取注意:每天建議攝取煮熟的十字花科蔬菜約一碗。為避免吃到殘留農藥,食用前不要只是單用水浸泡蔬菜,最好能用大量流動的清水來沖洗。同時,高麗菜等包葉菜類不妨先把外圍的一、兩片葉子去掉,而後一片片拆下沖洗。● 選購與儲存:蔬菜的選擇重在新鮮、無枯黃;採買後置於陰涼處或放在冰箱內冷藏。綠茶● 養肝密碼:茶多酚類有助肝臟的代謝與排毒作用。● 攝取注意:每天攝取300到500毫克的兒茶素,就能達到養生保健的效果。● 選購與儲存:選擇茶葉茶片完整,少茶梗、少茶末等。儲存時避免濕氣太重,可密封保存。一般市售瓶裝茶飲,其成分標示有些會寫明兒茶素的含量,有些則無,宜選擇有明確標示兒茶素含量的飲品。大蒜● 養肝密碼:大蒜富含的大蒜素和礦物質硒,能夠幫助肝臟解毒,免於有毒物質的損害。● 攝取注意:一天約攝取1到3片蒜瓣的份量。● 選購與儲存:選擇蒜球硬實、外觀清潔完整、蒜瓣不鬆軟且無病蟲危害的大蒜。儲存時放在陰涼通風處風乾。新鮮的大蒜需放一周,已經過乾燥處理的大蒜可以立刻收起來,或放置一天之後再收起來。(新鮮大蒜水分較多,應該攤平乾燥後再收起來,才能放比較久。)堅果● 養肝密碼:堅果類富含鋅、硒,能促進膽汁分泌,加速肝臟排毒。其中核桃、杏仁富含維生素E,具有抗氧化的作用,有助於提高肝細胞的新陳代謝,清除體內的自由基,減少自由基對肝臟的損害。● 攝取注意:一天攝取約一手掌的量,對堅果過敏者不適合。● 選購與儲存:選購外觀完整、色澤光亮、顆粒飽滿的堅果;存放在陰涼通風處,避免陽光直射。最好短時間食用完畢,沒吃完須放在密封罐或放入冰箱冷藏。諮詢/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肝膽胃腸科醫師許秉毅
-
2022-03-09 該看哪科.中醫
不是缺纖維、水分!「3種便便類型」都是寒濕害的,還會讓你狂冒痘
很多人會抱怨雖然每天吃很多蔬菜水果但還是依然常便秘,後續服用益生菌跟多喝點水及吃更多蔬果,大便還是無法順順來,只能三或四天服軟便劑或塞甘油球。大便3種類型 恐是腸胃寒濕所致安南醫院中醫部曾印正醫師表示,上述這類型病患通常不是缺乏纖維性或水分,而是因為其腸胃因寒濕給冰鎮住,以致影響蠕動能力,大致可分類三種類型:1、大便前一小段硬,後段就成條狀偏軟,最後面偏糊狀。2、大便分成一段一段,形似小香腸,便質不硬。3、解出成條狀如同擠牙膏情況,因此只要上個廁所就好幾分鐘。(推薦閱讀:大便7種形狀觀察身體健康! 肝膽腸胃科權威示警:「加上1情況」罹大腸癌風險狂飆) 便便如同羊屎為腸胃偏熱 應增加蔬果攝取此外,曾印正提及,另一種患者的便便如同羊屎便顆顆分明,中醫描述為燥屎,此類病患腹部皮膚溫度會比手掌心高溫,也就是腸胃偏熱,建議可適量增加蔬果使用量來改善便秘情況。(推薦閱讀:吃錯高纖食物小心反便秘!營養師揭「高纖蔬菜排行」 高麗菜吃整顆還不夠) 反觀上述所提到之腸胃因寒濕被冰鎮的患者,其因胃腸被寒、濕、氣虛影響其胃排空及腸子蠕動能力,故腹部溫度常常比掌心冷,冬天溫度更降讓便秘更誇張,甚至還會痘痘長的比夏天更茂密,已氣虛挾寒濕的身子怎可能耐的住吃下更多生冷蔬果之寒勢進逼,可見雖同樣是便秘但因寒熱體質不同,但切記不能用相同方法來做調養,否則可能得不償失。(推薦閱讀:大便黏馬桶是大腸癌徵兆? 想太多!可能是這2個壞習慣害的) 飲水應慢慢喝 一次太多恐致胖曾印正強調,若便祕是偏虛寒濕性型,建議飲食上吃溫熟食,而暫時未經烹煮食物如水果、泡菜、生菜和生魚片應少食,且平常烹煮的過程中可加薑、薑黃,維持食物偏溫性,但也勿過度煎炸反而產生太多自由基傷害身體。此外,喝水時要一口接一口慢慢喝,不要一次一大杯,因為太多水分一次進到胃腸時就會超過消化系統一次能處理的水量,非但多出來的水分無法被身體利用,反而堆積在體內產生濕,也增加喝水變胖機率。(推薦閱讀:口渴才喝水? 營養師揭「身體受不了6警訊」:小心變老、易胖)延伸閱讀: ·蔬菜纖維吃不夠害便秘? 營養師授「三餐高纖吃法」:自助餐別點排骨 ·大便大不出來,是便秘嗎? 連續3天沒解便就算是!醫師說明原因 
-
2022-03-06 癌症.大腸直腸癌
8成腸癌都是亂吃惹禍!營養師公開「防癌食物清單」:都是冰箱常備菜
經濟的起飛、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加上食物取得便利以及飲食西化之影響等,癌症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第一名已39年;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告,台灣腸癌的發生率逐年增加,自民國95年起腸癌罹患率位居全國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罹患腸癌 8成與生活習慣有關高雄市立聯合醫院營養室營養師趙美玲表示,腸癌症狀常與腫瘤的生長情形及位置有關,約有20%是和遺傳、基因等因素有關,其餘80%是與(1)高油脂飲食、(2)低纖維攝取、(3)肥胖、(4)缺乏運動、(5)吸菸、(6)生活習慣等有關。 均衡飲食6大類食物 跟著「我的餐盤」吃在飲食保健上,基本就是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趙美玲營養師建議,可搭配國健署推廣「我的餐盤」,多選用全榖雜糧類,每天至少佔有1/3的天然新鮮蔬果,增加膳食纖維與植化素之補充;在蛋白質部分,可優先選擇植物性或脂肪含量較低的優質蛋白質食物,如:黃豆及其製品、魚,海鮮、瘦肉等,並避免油炸和過度加工過的食物(如:油炸、加工製品、肥肉、動物外皮等)。在烹調方面多選用清蒸、水煮、川燙、少醬料;水分的補充建議至少每公斤體重30ml,維持良好生活作息,如:培養運動習慣、規律排便),才能遠離疾病的風險。 預防腸癌上身 良好飲食概念+生活習慣不可少 若要預防腸癌,保健從日常開始,趙美玲營養師提醒,每天攝取足夠的蔬果,至少滿足「三蔬二果」之概念,亦可搭配未精緻的全榖雜糧類如:糙米、五穀、地瓜、南瓜等,以原形食物取代加工製品;烹調選購技巧採清蒸、水煮、少油炸、少醬料,且維持理想體重,並養成運動的好習慣,每天累積至少30分鐘(如:慢跑、走路等),適量飲酒,不抽菸,才能「腸」保健康。(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大腸鏡檢查正常,仍罹大腸癌? 專家揪「關鍵原因」:小心大腸間隔癌 ·大便7種形狀觀察身體健康! 肝膽腸胃科權威示警:「加上1情況」罹大腸癌風險狂飆
-
2022-03-04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開車突然心肌梗塞!掌握黃金時間救回,還靠這些生活習慣保命
八年前,我從台中住家開車到雲林北港上班途中,在西螺大橋突然胸悶、肩背痠、冒冷汗,這個情況持續不止,但我仍強忍不適開到醫院,一到院整個人眩暈、乏力癱軟,急診醫護人員馬上幫我進行心電圖與心臟酵素檢查,發現我是心肌梗塞發作,立即搶救救回一命。深刻感悟「生死一線間」北港院區有建置心導管室,我是在黃金時間被心臟科團隊救回的幸運兒。印象中我胸悶得很厲害,整個人幾乎無力,心臟科醫師張丁權、張詩聖啟動心導管介入療法,過程中我一度心跳停止,經過心臟按摩,心跳才恢復,當時我有意識,但心臟卻使不上力,現在回想這一幕,仍深刻感悟「生死一線間」。很感謝兩位心臟科權威與死神拔河,把我從鬼門關前救回來。在我身上置放一支心臟支架及暫時性心臟節律器,之後住進加護病房治療,在抗凝血劑加上專業醫護團隊的照護下,我的病況很快改善恢復。聽醫囑療養 兩周後回崗位由於當時我滿心想的是「我現在是病人,但我的病患找不到我怎麼辦?」所以我努力聽從醫囑療養,兩周後就回到工作崗位上,病況也因為獲得良好控制,至今沒有復發,現在我持續回心臟科門診追蹤,清楚掌握自己的健康變化。急性心肌梗塞是最常見的猝死原因,約有一半患者不知自己可能有心臟疾病,發作時錯失搶救良機,因此易發生到院前死亡情況。「我能活下來,除了感謝心臟科團隊救治,也有一點運氣及佛菩薩庇佑。」我病發後未改變作息,維持茹素,會固定時間就寢,盡量不熬夜,最重要的是,定時服藥控制疾病,讓身體保持在良好且規律的生活習慣,自然迎來健康的回報。為病患打氣 分享罹病經驗我是腸胃肝膽科專科醫師,在診間中遇到堅持己見或沒有信心對抗病魔的病患,我會用自己罹病的經驗分享心境,加上我的醫療專業,說服患者勇敢面對,我希望他們能跟我一樣重拾健康,或調整心情與疾病共存,揮別陰鬱負能量,正向生活。我有高血壓、高血脂、甲狀腺機能亢進病史,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因此提醒50歲以上男性,如果有心臟疾病家族史、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病史,或有抽菸、肥胖、少動等習慣者,更應提高警覺,避免罹患心臟疾病。調整生活習慣 定期健檢建議從調整生活習慣開始做起,少抽菸、控制三高、減肥及多運動,遠離心血管疾病;其次定期健康檢查,量血壓、血液檢查、心電圖、胸部X光是必要檢查項目,並且應測量「運動心電圖」,監測自己在活動中的心跳變化,有異狀才能及時發現與治療。黃克章小檔案現職:●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腸胃肝膽科主任●肝癌、大腸直腸癌團隊年齡:67歲學歷:中國醫藥大學專長:●腹痛、腹瀉、嘔吐、消化不良●腸胃出血、消化性潰瘍、肝癌、胰臟癌、膽結石、腸胃與肝腫瘤篩檢、其他腸胃肝膽胰臟疾病經歷:●台大醫院腸胃科研究員●長庚醫院腸胃科研究員●中國醫大附醫腸胃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專科醫師
-
2022-03-02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幼兒園女童感染諾羅病毒 全家和同學都受感染
寒流一波波,急性腹瀉就醫人數大增,其中以感染「諾羅病毒」佔大多數,光田綜合醫院兒科醫師黃中明表示,日前一名4歲幼兒園女童因嘔吐、水瀉不適掛急診並住院治療,後來照顧者阿嬤與父母也出現同樣症狀,「一人得病、全家都遭殃」,可見諾羅病毒的傳染力極高。醫師黃中明提醒,雖然即將進入春天,但他預估仍會持續流行一陣子,千萬別掉以輕心,把握「濕洗手」關鍵預防,他說天冷是病毒性腸胃炎的好發期,不論是輪狀病毒或是諾羅病毒,就算用酒精等乾洗手都無法完全殺掉病毒。黃中明表示,病毒性腸胃炎主要透過糞口途徑傳染,只要有10到20顆病毒顆粒即可致病,尤其小朋友喜歡用手亂摸,食物一拿就往嘴巴塞容易因此感染,而且飛沫的傳染力非常強,接觸者也難擋被傳染的風險。黃中明指出,近日一名4歲就讀幼兒園的女童,因為腹瀉、嘔吐嚴重,半夜哭鬧不停,家長緊急掛急診就醫,因脫水嚴重,安排住院打點滴休養治療;女童在住院期間,醫護卻發現陪同的阿嬤面色凝重,一問之下阿嬤才說感覺頭痛、全身痠痛不適,醫師提醒可能被孫女傳染「諾羅病毒」,趕緊掛肝膽腸胃科檢查,之後父母、甚至同班同學都被傳染。黃中明強調,「諾羅病毒」每個人都可能感染,症狀多以嘔吐、水瀉為主,部分會有發燒症狀,成人則以全身痠痛、頭痛、倦怠為主;「輪狀病毒」則好發在6個月至3歲幼兒,症狀以嘔吐、發燒、水瀉,嚴重恐危及性命,建議家長在新生兒6個月以前施打疫苗預防。病毒性腸胃炎的症狀與許多疾病類似,曾有腦膜炎、菌血症患者因誤診,而延誤治療的例子,潛藏許多危機;1月開始出現零星幼兒感染COVID-19個案,數據顯示其中有4到6%的症狀也是嘔吐跟腹瀉,難以分辨,如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應儘速就醫。目前正在流行的諾羅病毒,是酒精也殺不掉的病毒,黃中明強調,「濕洗手」徹底清潔是關鍵,勤洗手、勿生吃,當家人感染時,請用漂白水清潔廁所與浴室等環境,徹底殺菌以防被感染。
-
2022-02-25 癌症.肝癌
手掌出現不明紅斑的肝掌、胸前四肢發現蜘蛛痣,當心是肝癌警訊!醫:應盡早就醫診斷及治療
當手掌兩側出現異常的「紅斑」,也就是「肝掌」,不可輕忽,慎防肝癌上身!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腸胃肝膽科主治醫師陳政國表示,「肝掌」是肝癌等肝臟病變的警訊之一,應盡早就醫檢查診斷及治療。【延伸閱讀:皮膚出現「2紅1黃」可能是肝臟病變重要警訊!肝癌末期的六大症狀】住在台中的64歲趙媽媽退休在家,女兒經常幫她按摩紓壓,年初卻發現媽媽手掌兩側大小魚際處有紅斑,上網一查懷疑可能是「肝掌」,趕緊帶母親就醫檢查,確診為肝癌初期,經手術切除腫瘤,目前順利恢復中。陳政國指出,趙媽媽雖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但平時都有穩定服藥控制,且經常跟朋友爬山運動,幾乎很少生病。但患者女兒在幫媽媽按摩雙手時,竟發現她的手掌兩側有不明紅斑,但掌心卻是泛白無血色,當下覺得狀況有異,立刻上網查詢,赫然發現可能是肝病的前兆。肝臟是沒有神經的器官,陳政國說,多數患者發現肝臟腫瘤時,幾乎已是中晚期,以致於肝癌死亡率居高不下。臨床上肝癌患者會出現幾種特殊警訊,可作為參考。一是「肝掌」,指的是患者手掌的大小魚際處,出現異常紅點或泛紅;其次,在胸前、四肢發現「蜘蛛痣」,中間有小紅點,周圍布滿往外擴散的小血管;三是眼睛黃疸、腹水、肚皮靜脈曲張、手腳浮腫等,都是肝臟病變的警訊。趙媽媽經安排超音波、斷層掃描等影像檢查,在左肝發現約二公分大腫瘤,因發現得早,透過手術切除腫瘤,術後恢復不錯,只需定期追蹤,幾乎可與正常人無異。陳政國強調,肝炎、肝硬化、肝癌被稱為肝癌三部曲,如果肝臟反覆發炎卻未追蹤治療,根據研究,肝癌從一公分長到三公分,最快只要四至六個月,甚至一年內就可能會發展成中晚期肝癌,併發破裂、黃疸、腹水等症狀,屆時預後恐怕不佳,也增添治療風險。陳政國提醒,患有B、C肝的民眾,務必每四至六個月定期安排肝臟檢查,包括抽血及做腹部超音波,一旦發現肝癌,要立即處理,才能享受彩色人生。
-
2022-02-23 癌症.其他癌症
罹患「癌王」胰臟癌半年恐奪命 但醫揭仍有轉機
資深藝人巴戈因胰臟癌病逝,讓各界關注發生率與死亡率幾乎畫上等號的「癌症之王」胰臟癌,但醫師表示,胰臟癌的死亡率雖高,但並非沒轉圜餘地,只要提高警覺,並透過基因檢測等訂定合適治療計畫,就算是胰臟癌也仍有轉機。南投醫院指出,胰臟癌為2020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的第7位,雖非第一名,但因發生人數幾乎等於死亡人數,而被稱為「癌症之王」,除了巴戈,蘋果電腦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盧洽諾·帕華洛帝也皆因胰臟癌病逝。該院院長、肝膽腸胃科醫師洪弘昌說,因胰臟位在後腹膜腔,位置較隱密,若胰臟病變長惡性腫瘤,因症狀較不明顯,甚至無感,或是症狀與腸胃道疾病類似,而容易被忽略,所以被確診時多已晚期,導致治癒率大幅降低。由於確診胰臟癌後的5年存活率不到5%,甚至確診時多已是晚期,因此從診斷到離開,恐不超過半年,讓不少患者或家屬感到絕望,但並非沒轉機。洪表示,手術是胰臟癌最主要的治療方式,但在治療前可透過基因檢測,確定有特定的細胞基因突變或缺陷後,訂定合適治療計畫,安排免疫或標靶治療,而在化療與手術搭配下,提高治癒率,不少患者在治療後仍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該院腸胃科醫師黃仲岐則提醒,胰臟癌大多數為個別發生,家族性遺傳不到1成,而其主要危險因子是「抽菸」,無論一手或二手菸,其次是「肥胖」;另有5%是因為慢性胰臟發炎;若為高危險群,或出現食慾不振、體重驟降、上腹痛、背痛及黃疸等症狀時應提高警覺就醫,藉由專業醫師檢查診斷,達到早期發現並治療。
-
2022-02-2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嗑鍋、吃薑母鴨 胃潰瘍解黑便
近期天氣寒冷,不少民眾愛吃鍋類、薑母鴨等禦寒,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提醒,進食過量或辛辣、刺激性食物,都可能導致腸胃粘膜保護力降低,增加胃潰瘍風險,建議日常飲食應避免暴飲暴食,養成清淡飲食的習慣。40多歲陳先生平時菸酒不忌,去年因胸痛被診斷冠狀動脈心臟病,已裝設心臟支架,近期因天氣稍冷,忍不住火鍋、薑母鴨、羊肉爐一攤接一攤,某天竟解出有異味的黑色大便,檢查發現1.5公分胃潰瘍,經過藥物治療及飲食調養,排便已恢復正常。康本初表示,胃潰瘍是指胃的黏膜受到損傷,嚴重時可能導致胃出血,常見發生原因有幽門桿菌感染及藥物副作用,飲食、壓力也會助長潰瘍。康本初指出,上腹疼痛是典型的胃潰瘍症狀,腹脹、打嗝、消化不良等是不典型症狀,若引起胃出血,就可能解黑便。胃潰瘍可透過胃鏡檢查診斷,除了可以發現病灶,也能一併觀察周圍黏膜、經胃鏡切片化驗是否有癌變的可能性。康本初表示,可用口服藥治療胃潰瘍及消除幽門桿菌的感染,並調整生活習慣,多攝取新鮮水果及蔬菜,減少食用多鹽、燻烤、刺激性食物,不抽菸喝酒,才能避免胃潰瘍的反覆發生。康本初提醒,天冷胃口大開,胃潰瘍容易發作,若發現腹痛、腸胃不適、解便顏色偏黑且黏稠等異常情況,應趕緊就醫,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
2022-02-2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愛嗑鍋吃薑母鴨 解黑便胃潰瘍
近期天氣寒冷,不少民眾愛吃鍋類、薑母鴨等禦寒,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提醒,進食過量或辛辣、刺激性食物,都可能導致腸胃粘膜保護力降低,增加胃潰瘍風險,建議日常飲食應避免暴飲暴食,養成清淡飲食的習慣。一名40多歲的陳先生,平時菸酒不忌,去年因胸痛被診斷冠狀動脈心臟病,已裝設心臟支架,近期因天氣稍冷,忍不住火鍋、薑母鴨、羊肉爐一攤接一攤,某天竟解出有異味的黑色大便,經檢查發現1.5公分胃潰瘍,經過藥物治療及飲食調養,排便已恢復正常。康本初表示,胃潰瘍是指胃的黏膜受到損傷,嚴重時可能導致胃出血,常見發生原因有幽門桿菌感染及藥物副作用,飲食、壓力也都會助長潰瘍的發生。康本初指出,上腹疼痛是典型的胃潰瘍症狀,腹脹、打嗝、消化不良等是不典型症狀,若引起胃出血,就可能出現解黑便的症狀。胃潰瘍可透過胃鏡檢查診斷,除了可以發現病灶,也能一併觀察周圍黏膜、經胃鏡切片化驗是否有癌變的可能性。康本初說,可用口服藥治療胃潰瘍及消除幽門桿菌的感染,並調整生活習慣,多攝取新鮮水果及蔬菜,減少食用多鹽、燻烤、刺激性食物,不抽菸喝酒,才能避免胃潰瘍的反覆發生。康本初提醒,天冷胃口大開,胃潰瘍容易發作,若發現有腹痛、腸胃不適、解便顏色偏黑且黏稠等異常情況,應趕緊就醫診治,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
2022-02-2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天冷狂吃鍋進補 解大便如黑芝麻糊,竟是胃潰瘍!
寒流發威,民眾最喜歡大啖火鍋暖胃,40多歲的陳先生,這陣子天氣偏冷,狂吃鍋進補,不料某天上廁所,解出黑芝麻糊般大便,嚇得他趕緊就醫,經檢查竟是胃潰瘍上身。根據書田診所今天發布新聞稿,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表示,胃潰瘍是指胃的黏膜受到損傷,嚴重時可能導致胃出血,常見的發生原因有幽門桿菌感染及藥物副作用,此外飲食、壓力也都會助長潰瘍的發生。康本初進一步指出,天氣變冷食慾大開,容易進食過量或辛辣、刺激性食物,導致胃腸黏膜保護力降低,增加胃潰瘍風險。胃潰瘍的症狀可分為典型及不典型,典型症狀為上腹疼痛,不典型症狀有腹脹、打嗝、消化不良等,如果引起胃出血,就可能出現解黑便的症狀。平時菸酒不忌的陳先生,這陣子天氣稍冷,忍不住火鍋、薑母鴨、羊肉爐一攤接一攤,某日早上起來上廁所,竟解出像黑芝麻糊、聞起來又有異味的黑色大便;經過胃鏡檢查發現,胃有好幾個1.5公分左右的潰瘍,還好出血不嚴重,經過幾天藥物治療及飲食調養,排便已恢復正常。康本初說,天冷吃鍋進補,胃潰瘍容易發作,胃潰瘍出血未必會伴隨著胃痛,容易使人忽略而延誤病情,建議日常飲食應避免暴飲暴食,養成清淡飲食的習慣;若發現有腹痛、腸胃不適、解便顏色偏黑且黏稠等異常情況,應趕緊就醫診治,避免延誤治療時機。胃潰瘍的診斷工具是胃鏡檢查,胃鏡檢查除了可以發現病灶,還能一併觀察周圍的黏膜,同時經胃鏡切片化驗是否有癌變的可能性。康本初說,治療方面使用口服藥物治療胃潰瘍及消除幽門桿菌的感染。康本初不忘提醒,除了應避免天冷胃口大開就暴飲暴食,民眾也需要調整生活習慣,多攝取新鮮水果及蔬菜,減少多鹽、燻烤、刺激性食物,不抽菸喝酒,才能避免胃潰瘍的反覆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