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1 癌症.肝癌
搜尋
肝纖維化
共找到
79
筆 文章
-
-
2022-03-11 焦點.元氣新聞
慢病放大鏡【肺纖維化】肺纖維化治療見曙光!內質網蛋白扮演關鍵角色
根據臨床研究統計,纖維化造成的癌症、器官衰竭等疾病,佔已開發國家死亡率約45%,顯示許多現代的重大疾病都是由器官或組織纖維化所引起。心臟纖維化會導致心臟衰竭、Covid-19造成的肺纖維化也會導致肺部功能惡化、呼吸衰竭;肝硬化所導致的肝炎、肝癌,也都是肝纖維化所造成;慢性腎病變所導致的洗腎主要原因也是腎臟纖維化。楊鎧鍵本身是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對於心臟病的觀察和治療有數十年的經驗,他表示,心臟衰竭有一個十分難解決的問題:心臟纖維化,目前全世界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抑制或治療心臟纖維化,因此,團隊最初就是希望找到新的機轉,進而開發出可以抑制或治療心臟纖維化的藥物。研究團隊從各種生物資源、動物和人類的心臟研究當中,找到一種內質網蛋白thioredoxin domain containing 5(簡稱TXNDC5),根據研究發現,TXNDC5在心臟纖維化的過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可望為心臟纖維化治療提供新方向。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經過多年研究,楊鎧鍵醫師團隊在2018年發表了第一篇論文;2020 年 8月又有一篇研究論文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引起各界關注。研發團隊認為,既然許多疾病都與纖維化有關,那這項研究的成果,應該有機會運用於肝臟、肺臟和腎臟等因纖維化而產生的疾病,因此相繼投入其他器官纖維化的相關研究。團隊運用基因編輯技術將TXNDC5剔除之後,初步證實這些疾病都可以獲得相當程度的改善。 由於新藥研發是一個漫長且高風險、高投資的過程,因此,楊鎧鍵醫師團隊的策略是先切入發展孤兒藥,在臨床上驗證藥物的功效,再發展其他類似機轉的新適應症。例如,同樣是與器官纖維化有關的特發性肺纖維化(IPF),這是一種致命的間質性肺病,常導致嚴重呼吸衰竭而死亡,目前可用於治療的藥物選擇很少,且療效有限,病患在用藥後,仍需要進行心肺移植,因此,研發團隊選擇先投入特發性肺纖維化孤兒藥作為藥物開發的第一步。不僅挽救生命 也可以創造龐大商機器官纖維化是組織受損後,身體自然的修復反應,但持續而過度的纖維化卻也是造成器官功能喪失,甚至走向衰竭的重要原因,目前器官纖維化仍缺乏專一而有效的治療藥物,因此,開發延緩或治療器官纖維化藥物可以滿足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不僅可以挽救許多病患的生命,也可以創造龐大的商機。楊鎧鍵指出,以往醫師都是在等待藥廠和生技公司所開發出來的藥物,現在我們團隊開始投入疾病機轉的研究和藥物的開發,透過和生技中心的合作,將想像力一步步建構出夢想的藍圖。尤其生技中心吳忠勳執行長給了很大的幫助,不僅提供給研發上的寶貴建議,且協助進行商化、布建專利、市場分析等,這些都是以往當醫師沒有接觸過的事情。未來研究團隊將持續開發抑制TXNDC5活性的藥物,可望作為器官纖維化疾病的新治療藥物,為心臟衰竭、慢性腎病變及肝硬化治療帶來新曙光。安靜的人不會成功「不要怕失敗、不要太早下結論或被一時的失敗擊倒!」楊鎧鍵分享一路走來的心得。團隊在跌跌撞撞中學習、前進、另闢蹊徑,原本以為是錯的假設,卻在轉彎出看見新契機。他說,研發初期思考要使用哪一種藥物去抑制這個蛋白時,一直遭遇技術上的瓶頸,有一次去聽了楊泮池校長的一場演講,會中聽到他與幾位學生在討論開發一個肺癌藥物,嘗試用配適體(Aptamer)去篩選的機制,突然茅塞頓開,找到新的方向。「科學是逐漸的累積,不是一條直線,不會憑空出現,當時若非受到楊泮池校長因緣際會一席話的啟發,我們也無法突破這個瓶頸!」楊鎧鍵說道。「安靜的人不會成功,要勇於去表現自己,去溝通、闡述是你的想法,然後獲得別人的回饋、鏈結別人的資源,不斷改進調整自己的想法,往既定的標邁進。」Box 台灣大學藥理學研究所楊鎧鍵醫師團隊由醫學院藥理所副教授楊鎧鍵帶領研究團隊,發現內質網蛋白TXNDC5在肺臟纖維化形成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為肺臟纖維化的治療提供了新方向。實驗室的核心研究人員還包括博士班、碩士畢業生,以及合作夥伴林頌然教授、林水龍教授、曹伯年教授、芝加哥大學Yun Fang副教授。【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2-02-16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脂肪肝的危害有多大?越早患病越有機會「壞肝」
●肥胖、高血脂、過度飲酒、糖尿病控制不良,易形成脂肪肝●肝機能異常或脂肪沉積,應體重控制、飲食調整●脂肪肝發生年齡不拘,成人或小孩皆可能出現 肝癌是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八成機率是B、C型肝炎引起,其他兩成是與脂肪肝有關。醫師呼籲,脂肪肝除了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因素,更多與肥胖有關,民眾應做好控制體重、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遠離脂肪肝的危害。十大癌症發生率 肝癌第四位衛福部109年死因統計,有1萬1737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在國人十大死因排行中,慢性肝病、肝硬化位居第十位,死亡人數為3964人;肝癌則是十大癌症死因排行第二位,死亡人數為7773人。108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肝癌是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排行第四位,共有1萬1272人發生。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指出,台灣非B、C型肝炎引起的肝癌,風險因子包含脂肪肝、糖尿病與三酸甘油脂過高。衛福部肝癌及肝炎防治會委員、高雄長庚副院長盧勝男表示,除了喝酒可能導致酒精性脂肪肝外,近年民眾更應關注非酒精性脂肪肝對健康的威脅。過度沉積脂肪 如「肝包油」 盧勝男指出,脂肪肝是指脂肪沉積在肝臟內,宛如製作鵝肝醬時,用管子直通鵝喉嚨,將食物塞進鵝的肝臟,讓油脂、澱粉持續堆積在肝臟中形成脂肪,養出的鵝肝比一般鵝肝大三至五倍。相對來說,人體內若過度沉積脂肪,也會囤積在肝臟中,形成「肝包油」的脂肪肝。脂肪肝的形成主要與肥胖有關,更是三高的危害之一。衛福部國健署表示,造成脂肪肝原因,包括肥胖、高血脂、過度飲酒、糖尿病控制不良等,因為脂肪肝沒有症狀,讓人難以察覺。盧勝男表示,脂肪沉積在肝臟中會引起發炎反應,漸漸形成脂肪肝炎,若多次發炎、結痂,可能導致肝纖維化、肝硬化,且不斷發炎下,恐進展成為肝癌。喝酒、代謝疾病 也會肝硬化非B、C型肝炎引起的肝癌中,除了脂肪肝外,盧勝男舉例,像喝酒、代謝性疾病或已消失病毒的B型肝炎患者,也可能導致肝硬化。另外,極少數患者是化學毒物導致肝臟受損,進而引起肝硬化。脂肪肝發生年齡不拘,成人或小孩皆可能出現。盧勝男說,過去一項針對國中生的體重調查,找出了校內幾位「小胖子」,並邀請孩子的家長到校,欲給予健康相關衛教,結果一看到家長「爸媽比小孩還胖」,老師差點沒暈倒。從小脂肪肝 長大易「壞肝」盧勝男提醒,不論肝硬化還是肝癌,病程發展多半十幾年,但如果年輕人或小孩很早就有脂肪肝,培養「壞肝」機會愈大,更早暴露於疾病風險,恐導致後續併發症提前報到。盧勝男呼籲,肝纖維化輕微程度下,還有機會「逆轉」,但嚴重肝纖維化,就很難恢復正常功能。建議肝機能異常或脂肪沉積時,應盡早做體重控制、飲食調整;糖尿病、高血脂患者則須透過藥物控制,且改變生活型態,才能遠離脂肪肝。
-
2022-02-16 癌症.肝癌
再吃會出事!不忌口喝手搖飲患脂肪肝 醫警告恐變肝癌
40歲的汪先生從事警衛工作,因缺乏運動,近年來身形逐漸肥胖。在一次公司健康檢查的超音波檢查時,發現有中度脂肪肝。經醫師詢問,才知汪先生熱愛吃精緻美食、喝手搖含糖飲料,攝取過多熱量下,不僅體重過重,更可能形成脂肪肝。醫師呼籲,脂肪肝可能演變為肝癌,在輕微脂肪肝時,民眾應做好控制體重、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遠離脂肪肝。109年衛福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1萬1737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其中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為我國主要死因的第10位,死亡人數為3964人,肝癌為我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死亡人數為7773人。依108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肝癌為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4位,發生人數為1萬1272人。根據10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約8成肝癌是由B、C型肝炎所引起的,有B、C肝炎者應照醫囑定期追蹤治療,就可有效降低肝癌的發生,但約有2成肝癌患者,並非罹患B、C肝炎,而是由其他原因如脂肪性肝炎所引起。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指出,台灣非B、C型肝炎引起的肝癌,風險因子包含脂肪肝、糖尿病與三酸甘油脂過高,如有上述2個以上的風險因子,需注意自身健康及維持健康體位。常見造成脂肪肝的原因,包括肥胖、高血脂、過度飲酒、糖尿病控制不良等,因為脂肪肝沒有症狀,讓人難以察覺。尤其近幾年來國人生活型態改變,例如:喜好含糖飲料、高脂肪食物,以及久坐缺乏運動等,導致體重增加甚至產生脂肪肝。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盧勝男表示,脂肪肝是指脂肪沈積在肝臟內,主要與肥胖有關,更是三高的危害之一。脂肪在肝臟中會引起發炎,漸漸形成脂肪肝炎,若多次發炎、結痂,可能導致肝纖維化、肝硬化,不斷發炎下恐進展成肝癌。非B、C型肝炎引起的肝癌中,除了脂肪肝外,盧勝男舉例,像是喝酒、代謝性疾病、或已消失病毒的B型肝炎患者,也可能導致肝硬化。另外極少數患者是化學毒物導致肝臟受損引起肝硬化。脂肪肝不論成人或小孩皆可能出現。盧勝男舉例過去曾有一項研究,針對國中生的體重調查,找出了校內幾位「小胖子」,邀請孩子的家長到校給予衛教,結果爸媽「都比小孩胖」。盧勝男呼籲,肝纖維化輕微程度下,還有機會「逆轉」,但嚴重肝纖維化,就很難恢復正常功能。建議肝機能異常或脂肪沈積時,應盡早做體重控制、飲食調整,另外糖尿病、高血脂患者透過藥物控制,也須改變生活型態,才能遠離脂肪肝。國健署表示,脂肪肝雖沒有有效的治療藥物,但可以藉由控制體重、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養成健康生活型態來減輕脂肪肝;減重有訣竅-「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即我的餐盤均衡飲食及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規律運動。更多資訊可至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https://health99.hpa.gov.tw/(首頁/找教材/多媒體或手冊)下載使用。
-
2022-02-04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脂肪肝5危險因子,飲酒和肥胖最致命!專家教從這些日常習慣改善
過年假期免不了吃吃喝喝和探親聚會,但是大魚大肉和杯觥交錯的同時,小心脂肪肝上身。醫師表示,若能做好飲食控制,脂肪肝是可以逆轉的;但若是放任脂肪肝持續纖維化、硬化,恐進一步演變成肝癌。脂肪肝俗稱「肝包油」,也就是肝臟囤積了大量脂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楊培銘表示,通常正常肝臟約3%至5%為脂肪,當脂肪超過5%即是「脂肪肝」。在肝臟切片畫面下,若肝臟5%至30%出現「脂肪泡泡」,為輕度脂肪肝;30%至60%為中度脂肪肝;60%以上則為重度脂肪肝。一旦出現中、重度脂肪肝,便容易造成肝臟發炎,肝臟持續發炎則可能進一步纖維化、硬化,之後約有4%至27%的肝硬化病人會發生肝癌。飲酒和肥胖是脂肪肝重要的危險因素,楊培銘說,尤其長期酗酒者約九成都有脂肪肝,引發「酒精性脂肪肝」;若為「非酒精性脂肪肝」則要留意是否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三高問題。其他如藥物、C型肝炎、先天性代謝疾病等,也易引起脂肪肝。 注意熱量攝取是否過量改善脂肪肝就和控制三高一樣,楊培銘表示,需注意熱量攝取是否過量,少吃甜和油炸的食物,值得注意的是,更要避開吃過甜的水果。楊培銘指出,水果含果糖,在體內會被轉化為三酸甘油脂儲存,如果大量攝取水果就容易攝入過多果糖,三酸甘油脂會突然升高,來不及運出肝臟就會直接堆積在體內,形成脂肪肝。此外,手搖飲也是果糖主要來源,應避免飲用。根據研究,若體重減少5%,脂肪肝炎可減少10%、肝纖維化可減輕45%。楊培銘表示,不論透過飲食或運動減重都不要太急,應找出可長可久的方式才能持之以恆。更應定期進行健檢,若檢驗發現肝發炎指數ALT超過100,便有很大的機會可能是脂肪肝,應每半年至一年定期超音波追蹤。高纖榖類、糙米取代精緻澱粉新光醫院健管部主任朱光恩表示,「脂肪肝可以逆轉」,曾有中度脂肪肝的病人在半年內靠著飲食控制和勤快運動,恢復成輕度脂肪肝,甚至消除。因此,若發現有脂肪肝應調整飲食,建議以高纖榖類、糙米取代精緻澱粉,多吃一點蔬菜少吃一點肉。面對年菜,朱光恩建議,盡量以清蒸取代油炸和醬燴的烹調方式製作年菜,少吃香腸、臘肉等加工食品,吃高密度膽固醇較多的魚肉為主。此外,要養成每周運動三天,且每次運動須達到30分鐘以上、心跳130下的程度。朱光恩說,就算過年也可以跑跑步機和操場快走。
-
2021-11-11 癌症.肝癌
190萬B肝帶原者要救 陳建仁籲放寬B肝抗病毒藥物使用
肝癌是國人第二大癌症死因,其中7成與B肝有關。針對WHO預定在2030年達成消除病毒性肝炎目標,前副總統陳建仁表示,台灣自今年3月1日起雖擴大B肝抗病毒藥物的給付,但若能進一步放寬給高危險族群使用,並提高篩檢及治療比率,將可大幅下降肝硬化、肝癌和死亡風險。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楊懷壹表示,B型肝炎的自然病程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病毒量相當高的免疫耐受期、病毒量仍高但持續下降的免疫清除期、病毒量低但可能發生肝纖維化的不活動帶原期,以及病毒量偏高並使肝臟再度中、重度發炎的病毒再活化期。他指出,B肝病毒是一種DNA病毒,當進入人體肝臟細胞且長時間停留,進而導致慢性B型肝炎,甚至會在免疫耐受其時嵌入宿主細胞,直接致癌。因此B肝帶原者若未適當治療追蹤,25%至40%的B肝患者終生會進展為肝硬化或肝癌。陳建仁表示,我國自1985年起推動所有新生兒接種B型肝炎疫苗,已大幅降低B肝帶原盛行率,從15%至20%到現在盛行率約5%至10%。他笑稱,「等到這批35歲以上未接種疫苗者老去之後,確實減少死亡率甚至消滅B肝,但不切實際」。他說,35歲以上B肝帶原者推估有190萬人,仍會進一步導致肝硬化、肝癌進而死亡;尤其若進入中重度發炎,和後期肝硬化、肝癌時的治療,往往耗費需多醫療資源。陳建仁表示,今年三月起健保有擴大給付B肝抗病毒藥物的治療,納入非肝臟器官移植者的預防B肝投藥、接受免疫抑制治療者預防性B肝用藥、肝纖維化程度達F3等級以上。但根據美國、歐洲治療指引以及台灣的研究指出,若擴大使用B肝抗病毒藥物,將「肝指數檢驗超標一次」、「肝纖維化程度F2」、「肝指數異常一倍」者納入,有助降低許多B肝相關的肝硬化、肝癌、死亡風險。陳建仁指出,根據他和楊懷壹、台大醫學院教授高嘉宏等人共同建立的模組推算,若根據三種條件放寬抗病毒藥物使用,並達到WHO訂定的90%感染診斷率以及80%的治療率,未來15年、平均每年可降低220至967名患者。但陳建仁也坦言,未來如何擴大篩檢以及如何只篩檢一次就連動B肝抗體、病毒量的檢測,提高民眾篩檢意願還需要努力。尤其篩檢和藥物擴大納入哪些對象、以公務預算或健保給付,也都有待討論。
-
2021-11-0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肝癌復發,是打疫苗引起的?
「醫師,我怎麼打了兩劑新冠病毒疫苗之後,肝癌一直復發?」「是不是打疫苗引起的呢?」大哉問!目前疫苗之副作用,可以說鋪天蓋地,無奇不有,因為疫苗研發出來不久,真正實質打在人體上的時間也沒有太久,因此,什麼可能都有。面對病人問題,我愣了一下,以前讀醫學院時,老師常說:「病人是我們的老師。」因此,對病人的發問,一定要好好思考。首先,要去查文獻,看是否有這樣的病例,但以前沒有人報告,也不代表真的不是事實。總之,一定要虛心用心考慮,才能發現真理。我查了一下病歷,他20多年前發現B肝帶原,5年前肝臟長了3公分的腫瘤,開刀切除了,一直定期追蹤,相安無事,直到4個月前超音波檢查又發現肝臟長了一個2公分的腫瘤,這次做了栓塞加電燒治療。這次來看診,離上次治療已3個多月,電腦斷層又發現長了2公分的腫瘤,病人慌了,會不會是今年6月底打了新冠病毒疫苗之後才會造成肝癌復發?目前是沒有這樣的證據,但肝臟感染了B型肝炎,肝臟的質地就會改變,可能有了肝纖維化或肝硬化,因此任何一個肝細胞都可能惡化長出肝癌,而且通常是復發的速度越來越快,好比重力加速度一樣,病人心理壓力大,醫師壓力也大。目前最好的治療方法就是密切監控,必要時,服用抗B肝病毒藥物。如果肝臟還有發炎,肝指數還不正常,肝硬化厲害,肝機能不大好,釜底抽薪之道就是換個新肝,這樣就能避免肝癌一再復發。但前提是肝癌不能已經擴散或轉移出去,也不能太大,數目也不能大於3顆,也不能侵入血管,否則換肝之後,新的肝臟仍然容易長出肝癌來。總之,面對病人心中的疑惑,一定要用心思考各種可能性,從而尋求根治之道。如果不能根治,只能治本,那就要靠醫病合作做好定期追蹤,做好嚴密監控的金鐘罩,才能擁有彩色人生。●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10-22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B肝治療不能中斷 李伯璋:力促病友接受完整治療
同鍋共食會傳染B肝?B肝沒有症狀就不用治療?肝癌是國人第二大癌症死因,其中7成與B肝有關,推估每天約15人死於B肝所引發的肝癌,醫師表示,國人對B肝的認知不足,調查顯示,7成5病友不知道B肝病友在停藥後容易復發,為此錯失及早治療的契機。台大醫院肝炎中心主治醫師蘇東弘表示,B肝病毒傳染途徑為血液或體液接觸,例如,母子垂直傳染,或其他血液、性行為的體液接觸等,至於被蚊子叮咬、同鍋共食、共同使用馬桶、擁抱親吻等,幾無傳染風險,民眾無須擔心。一旦確診B肝,即使無症狀、肝功能指數和胎兒蛋白數值正常,病友仍需積極用藥,定期監測病毒量與肝臟纖維化程度,才能將病毒量壓至最低,降低病況惡化,減少肝癌風險。「B肝病毒只要存在人體內,就會損及肝臟健康。」義大醫院肝病中心主治醫師許耀峻說,國際醫學共識或指引均建議,B肝病毒量大於2000 IU/mL且肝纖維化達中級(F2),即應積極治療,如同三高患者一樣,必須規律用藥。但現行健保給付條件嚴格,B肝病友需連續接受兩次檢查,每次檢查間隔3個月,病毒量皆超過20000 IU/mL且嚴重肝纖維化(F3),才能獲得給付,影響病友治療意願。41歲B肝病友「阿發」就是典型個案,B肝病毒量忽高忽低,有時飆升,數值破千,但因無法達到連續二次超標的健保規定,而無法獲得給付,又擔心肝癌、肝硬化,因此,經常提心吊膽,只要有人說他皮膚變黃,氣色不佳,就覺得自己沒救了。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近年台灣積極推動C肝照護政策成效豐碩,可望超前WHO目標,於2025年消除C肝,希望B肝病友也能獲得相同照護,可持續用藥。另提醒,民眾應定期健康檢查,抽血以及腹部超音波,如確診B肝,應積極治療。對於醫界及病友的請求,健保署給予正面回應,署長李伯璋表示,去年爭取2.47億元預算,110年3月1日起擴大B肝抗病毒用藥給付範圍,主要受惠對象為「非肝臟之器官移植者」(預防性使用B肝藥)、「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者」(預防性使用或發作時使用B肝藥)及「肝纖維化程度F3以上者」(ALT大於正常值且病毒量大於2萬IU/mL)等,估計受惠人數為3880人。李伯璋說,以往B肝用藥健保給付條件較為嚴格,需肝功能指數較嚴重異常(超過正常值2~5倍)且病毒量大於2萬IU/mL者。為了造福更多B肝病友,健保署邀請權威專家開會討論,經藥物共同擬訂會議同意於今年初放寬肝纖維化較嚴重(F3以上)病人,只要肝功能指數超過正常值且病毒量超過2萬IU/mL,即可獲得健保給付的B肝藥品。李伯璋說,近兩三年來,C肝治療成效卓越,治癒眾多肝病患者,大幅減少因C肝所引發的肝癌、肝硬化,也節省日後龐大的醫療支出。未來將力求讓更多B肝患者能夠完整接受治療,視健保財務,在專家建議下,逐步擴大給付範圍,避免因為經濟困境,而中斷治療。
-
2021-10-21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B肝停藥易復發 小心錯失治療契機
同鍋共食會傳染B肝?B肝沒有症狀就不用治療?肝癌是國人第二大癌症死因,其中7成與B肝有關,推估每天約15人死於B肝所引發的肝癌,醫師表示,國人對B肝的認知不足,調查顯示,七成五病友不知道B肝病友在停藥後容易復發,為此錯失及早治療的契機。台大醫院肝炎中心主治醫師蘇東弘表示,B肝病毒傳染途徑為血液或體液接觸,例如,母子垂直傳染,或其他血液、性行為的體液接觸等,至於被蚊子叮咬、同鍋共食、共同使用馬桶、擁抱親吻等,幾無傳染風險,民眾無須擔心。一旦確診B肝,即使無症狀、肝功能指數和胎兒蛋白數值正常,病友仍需積極用藥,定期監測病毒量與肝臟纖維化程度,才能將病毒量壓至最低,降低病況惡化,減少肝癌風險。「B肝病毒只要存在人體內,就會損及肝臟健康。」義大醫院肝病中心主治醫師許耀峻說,國際醫學共識或指引均建議,B肝病毒量大於2000 IU/mL且肝纖維化達中級(F2),即應積極治療,如同三高一樣須規律用藥。但現行健保給付條件嚴格,B肝病友需連續接受兩次檢查,每次檢查間隔3個月,病毒量皆超過20000 IU/mL且嚴重肝纖維化(F3),才能獲得給付,影響病友治療意願。41歲B肝病友「阿發」就是典型個案,B肝病毒量忽高忽低,有時飆升,數值破千,但因無法達到連續二次超標的健保規定,而無法獲得給付,又擔心肝癌、肝硬化,因此,經常提心吊膽,只要有人說他皮膚變黃,氣色不佳,就覺得自己沒救了。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近年台灣積極推動C肝照護政策成效豐碩,可望超前WHO目標,於2025年消除C肝,希望B肝病友也能獲得相同照護,可持續用藥。另提醒,民眾應定期健康檢查,抽血以及腹部超音波,如確診B肝,應積極治療。
-
2021-10-20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脂肪肝恐致罹癌、死亡速度增! 專家曝「5危險徵兆」:瘦子也逃不了
根據106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約2成肝癌非由B型肝炎、C型肝炎所引起,主要是脂肪肝所引起。脂肪肝的主要造成原因包括肥胖、過度營養、高血脂、糖尿病控制不良、酗酒等,因脂肪肝無症狀,讓人難以察覺,一般人常輕忽脂肪肝對身體的影響,且脂肪肝也會有肝癌三部曲的病程,即從脂肪肝漸變成肝炎,之後形成肝纖維化,最終形成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千萬別輕忽脂肪肝對健康帶來的影響。罹患脂肪肝 死亡風險增1倍根據瑞典最新研究顯示,脂肪肝患者之死亡風險相較沒脂肪肝者增加1倍(約為93%),且死亡風險隨疾病嚴重程度而增加,可見脂肪肝的問題不容小覷。國民健康署表示,由於脂肪肝目前沒有很好的生物標記來協助診斷,肝切片仍是診斷標準,因此,經醫師評估下,如有需要的話,仍須接受肝切片檢查、診斷,才不會因延誤而加重病情。(推薦閱讀:肝癌有7個危險因子! 一張圖看懂「恐怖症狀」:一確診多為晚期) 國內外研究一致 肥胖是誘發脂肪肝危險因子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2016年的報告中指出肥胖是導致癌症的危險因子,且過重會比健康者提高1.8倍的罹患肝癌機率,文獻回顧指出,沒有多餘的身體脂肪會降低罹癌機率;另,國外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指出,目前證據顯示肥胖與脂肪肝相關,並與代謝症候群密切相關,會導致肝發炎或肝損傷。此外,體重過重、肥胖與許多其他慢性疾病有關,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其他代謝性疾病。而食物和飲料中多餘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存儲在體內脂肪組織中,體內多餘的脂肪是許多慢性疾病的原因,並會降低預期壽命。(推薦閱讀:腰粗、小腹大...當心肥胖傷害! 5個身體指標測你是否為「代謝症候群」)改善脂肪肝 我的餐盤搭配規律運動脂肪肝目前並沒有合格有效的藥物,而改善脂肪肝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仍是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做起,即均衡飲食與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規律運動。最重要的是,靈活運用「我的餐盤」均衡飲食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吃足六大類食物,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就有助改善脂肪肝。 (推薦閱讀:愛吃水果、主餐吃飯…吃得清淡卻得脂肪肝? 原因跟你吃進的食物有關) 延伸閱讀: ·如何消除脂肪肝? 專家認證:6個常被忽略的習慣最有用 ·脂肪肝會消失嗎?會遺傳嗎? 專家警告還在做這「7件事」小心變肝癌
-
2021-10-09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使用免疫抑制劑B肝恐復發究 北榮研登國際期刊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可能使B型肝炎復發。北榮研究發現,接受莫須瘤、恩瑞舒等免疫抑制劑治療,具有B肝復發風險,建議這類患者需監測並適時予以治療。B型肝炎是國人重要疾病,可能導致肝衰竭、肝癌甚至死亡。台北榮民總醫院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B肝病毒在人體內會受到免疫系統的控制,一旦人體免疫力下降無法壓制病毒,就會造成肝炎發作。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所領導的B肝研究團隊,過去就曾發現免疫抑制劑「莫須瘤」治療,對於B肝痊癒的患者,仍有很高的B肝復發風險。最近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及風濕免疫科共同發表研究,長期追蹤1937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接受各類型免疫抑制劑治療,發現除了「莫須瘤」外,另一種免疫抑制劑「恩瑞舒」,也具有B肝復發風險。研究指出,即使病人在免疫抑制劑治療前,已有B肝抗體,在治療中仍可能產生抗體消失與B肝復發。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風濕免疫學頂尖期刊(Annals ofthe Rheumatic Diseases)。北榮團隊曾收治一名68歲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曾患B型肝炎康復的男性,2015年起接受恩瑞舒治療,關節炎病況獲得良好控制,但今年1月患者,B肝病毒量卻突然上升,風濕免疫科醫師及時轉介至胃腸肝膽科,讓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療,目前B肝也控制良好。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李懿宬醫師提醒,台灣B肝盛行率高,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前,務必先檢測B肝抗原與抗體,治療過程中也要定期追蹤肝臟狀況,若接受高強度的免疫抑制劑治療,像是莫須瘤與恩瑞舒,B肝復發率高,可考慮預防性使用抗病毒藥物。此外,台灣癌症基金會今天舉辦「破除B肝迷思」媒體工作坊,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蘇東弘說,被蚊子叮、同鍋共食、如廁或親吻擁抱可能染B肝,以及B肝無症狀不用治療等,都是常見迷思。蘇東弘表示,即便無症狀、早睡早起、各種肝臟相關指數正常,B肝病友仍要定期回診,監測B肝病毒量與肝纖維化程度,有需要就須用藥治療,可讓肝功能恢復正常,降低罹癌風險。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也呼籲,近年C型肝炎照顧政策成果豐碩,可望提前至2025年消除C肝,盼C肝照護經驗可做為B肝的借鏡,讓病友獲得更多協助與健保支持。
-
2021-08-17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B、C肝每4人有1人肝硬化 國健署擴大終身一次篩檢
肝是沉默的器官,肝病初期都無特別症狀,一旦出現病徵,大部分已經為時已晚。國健署指出,感染B、C肝後每4人有1人會變成肝硬化,肝硬化後每20人有1人會併發肝癌。因此,篩檢及早找出病症特別重要。事實上,政府現行已提供45歲至79歲,都可接受終身一次的B、C型肝炎篩檢服務。國內每年因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死亡破萬,肝癌更高居癌症死因第二位,其中有8成的肝癌發生是由B、C型肝炎所造成。國民健康署去年9月起,放寬成人預防保健中,B、C型肝炎篩檢年齡為45至79歲終身一次,署長吳昭軍說,民眾善用政府提供的預防保健服務,一生至少接受1次B、C型肝炎篩檢,守護肝健康。目前,全國有6千多家醫療院所提供,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及B、C型肝炎篩檢服務,早篩早心安。民眾即便罹患C型肝炎也不用怕,全民健保從108年1月起,只要確認感染C肝,不論有無肝纖維化,都可提供C型肝炎口服新藥治療,該藥副作用低、治癒率高。如果民眾不清楚自己是否有B、C型肝炎,需先到就近醫療院所接受篩檢,假設篩檢C肝抗體陽性,應該儘快到醫療院所進一步檢查,確認是否有C肝病毒,並依醫師評估建議接受治療。國健署提醒,民眾可透過政府補助篩檢或其他檢查,一生至少接受1次B、C型肝炎檢查,保障自身健康,也能有效預防肝炎傳播。
-
2021-08-13 新聞.健康知識+
男人比女人健康自我感覺更良好 醫揭「5大保健指標」
男性在家庭、事業裡,擔負著多種角色和責任。爸爸在許多人的心中總是有一種強壯可保護家人的形象,時常忙錄於工作,卻忘了關心自己。還有一種特別的現象,不論是老、中、青任何一輩的男性,在健康方面的自我感覺良好的比率都比女性高。常常是對小病狀不在意或是覺得還能再撐一下,也不愛就醫檢視;更令人擔心的是,對健康問題有點麻木,結果小病養成大病!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整理出男性健康5大重點:腰圍、心血管疾病、肺癌、肝臟、攝護腺。男性健康重點1:腰圍從腰圍看健康,男性女性都不例外。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即為腰圍過粗。反映腹部脂肪堆積造成的腹部肥胖,也間接反映內臟脂肪的堆積,影響身體代謝導致血液中三酸甘油脂濃度增加、血糖升高,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上升。錢政平提醒30歲以上的族群,該隨時注意自己的腰圍尺寸,更可藉由iOi身體組成分析儀,測量出精準身體組成分析(體內脂肪/肌肉重量/體重管理評估/腹部肥胖分析/內臟脂肪程度等)。男性健康重點2:心血管疾病根據衛福部「96年台灣地區20歲以上民眾三高及代謝症候群盛行率」調查發現,男性高血壓盛行率比女性高5.8%(27.2% vs 21.4%),高血糖盛行率比女性高1.2%(8.7% vs 7.5%),高膽固醇盛行率比女性高1.1% (10.7% vs 9.6%),代謝症候群盛行率比女性高0.7%(20.2% vs 19.5%)。錢政平解釋,三高發生率男高於女,是由於女性擁有的女性荷爾蒙,具保護心血管的作用,但保護作用在進入更年期後會漸漸消失。且男性大多對於外表較不在意,飲食較不忌口,導致三高容易超標,三高的檢測方式簡單又快速,只需透過血壓機測量、抽血及尿液檢查便可知道。三高的初期症狀,大多毫無感覺,必須透過檢查才會被發現。男性健康重點3:肺癌肺癌是男性癌症第1大死因,當有症狀時,如咳嗽、咳痰帶血、胸痛、呼吸困難才去找醫生,近8成已經是晚期。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使用菸草是造成癌症最重要因素。」,吸菸和肺癌有直接關係,1天抽1包菸的人,罹患肺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0倍。根據國民健康署107年「國人吸菸行為調查」顯示我國年輕男性的吸菸率,約由18歲以後逐年攀升,約至36到40歲年齡層達最高峰,每3個男性就有1個吸菸。錢政平也提醒民眾,不抽菸不等於不會發生肺癌。肺癌是國人頭號死亡癌症,如果有抽菸習慣、包括二手菸、空氣汙染、長期處在油煙、接觸化學物質的環境、曾經罹患肺結核、有肺癌家族史都該定期做肺部篩檢,也建議安排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及早發現肺癌早期病灶。男性健康重點4:肝臟肝癌沒有症狀,很難自我察覺,只能靠篩檢,但大多B肝、C肝帶原者不知道自己帶原,如果確認自己是肝炎帶原者,務必要定期檢查肝功能指數、腹部超音波,因為肝病帶原就是肝癌的高危險群。錢政平也要提醒所有的「腹爸爸」千萬要當心,脂肪肝會進展為肝硬化。有脂肪肝的患者中,約有10至20%的人會進展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約25至50%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患者的病情會持續惡化成肝纖維化,甚至可能發展成嚴重影響肝功能的肝硬化及肝癌,就是肝病3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男性健康重點5:攝護腺癌由於早期攝護腺癌,大多數沒有顯著的症狀,如果有症狀也容易被誤認和攝護腺肥大相關,往往就醫確診時已是中後期癌症。國人男性於50歲後大約有5成機率會出現攝護腺肥大問題,且機率隨著年齡增加。也因攝護腺肥大屬良性增生,當攝護腺癌的症狀被誤認只是攝護腺肥大,就易使人掉以輕心,反而延誤及早診斷治療的時機。攝護腺癌好發於60至80歲男性,男性50歲後攝護腺癌風險快速上升,50歲後可開始每年安排血液PSA檢測或肛門指診。若PSA異常升高或肛門指診發現可疑硬塊,再進一步安排攝護腺切片或攝護腺磁振造影(MRI)檢查。最後,錢政平提醒所有男性朋友,「健康」是家庭與事業的基石,千萬別忽略定期檢視自身健康狀況!★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6-19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防長新腫瘤 避免感染B、C肝
老爸對小孩說:「你為什麼一直買新玩具?」小孩:「你都可以一直交新女朋友了,我為什麼不能買新玩具?」喜新厭舊是人的天性,這是人與生俱來時,也就是從出生時,造物者就在你體內基因內隱藏了這個控制密碼,就好比老虎看到小動物會「見獵心喜」,想把它吃掉一樣,也是同樣的道理。細菌病毒也會求新求變,這也是為什麼去年製造的流感疫苗對今年的流感不太能有保護作用一樣,這次的新冠病毒也有同樣的現象。對癌症而言,許多化療藥物也好,標靶藥物也好,一開始有效,但後來就沒效,這也許是腫瘤為了「求生存」,基因產生變化,產生新變種,因此產生了抗藥性。對許多肝癌的病人,「新」字還有一個最大的痛點,就是一直會長「新」的腫瘤。例如一發現了肝癌,開刀把腫瘤切除了,隔了半年、一年,甚至十年、二十年,腫瘤又長了出來,而且通常愈長愈快,數目愈來愈多。就醫學的角度而言,如果剛開完刀,不到半年或一年就長出來的,可能是開刀前就經由肝內血管跑到肝臟其他部位了。可能開刀前太小,影像檢查看不到,等到一段時間後,腫瘤大起來,各種影像檢查例如超音波、電腦斷層才發現又長了。另外一種情況是肝臟別的部位自己長出來的,是真正的「新」生肝腫瘤。因為肝臟一旦感染B、C肝,肝臟就不是正常的肝,有可能肝纖維化或肝硬化,甚至可能超音波、抽血都正常。這些影像看得到或看不到的肝臟變化都是造成肝癌「新」長出來的原因。因此,避免感染B、C肝,是免除肝臟腫瘤最好的方法,在B肝方面,B肝疫苗的發明解救了全國甚至全世界成千上萬的人;C肝方面,雖然目前口服藥物療效很好,但藥物出來得太晚,許多人已經有了肝硬化或肝癌。因此,對付新世紀病毒的危害,除了全方位超前部署施打疫苗之外,做好防護,避免病毒的感染,是在亂世之中保全身家性命最好的方法。●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4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5-08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醫揭:脂肪肝有2種 愛吃甜點不喝酒也傷「肝」是這種
1名30歲的工程師包先生,因平時工作壓力大,最愛在閒暇之餘享受美味的甜點零食來紓解壓力。這樣的型態長久下來,外型看起來僅算是中等身材,直到包先生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健康檢查,才發現已有重度脂肪肝,報告裡也指出肝功能已發生異常、血脂肪也全數超出標準值。更震驚的是看似常見的脂肪肝,若不立即改善生活型態及改善飲食習慣,恐讓自己越來越靠近肝病3部曲。包先生看著高解析度超音波檢查影像,整個肝臟呈現白色霧濛濛,沒有飲酒習慣的他也不禁詢問醫生,為何自己還很年輕也沒有飲酒習慣,但肝臟卻已發生問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梁程超副院長說明,肝臟演變成脂肪肝的原因可分成2大類:「酒精性脂肪肝」及「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部分的人對於肝臟的認知,都認為過度飲酒才會造成肝臟的傷害,事實上現代人飲食較精緻、活動量少, 導致三高症狀(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肥胖等現代文明病頻頻找上門,也就容易引發非酒精性脂肪肝。以包先生為例就屬於非酒精性脂肪肝,因長久下來的不良飲食習慣,飲食精緻且高熱量,造成罹患脂肪肝的機會大幅提升。當飲食所攝取的熱量過多時,就容易轉換為脂肪儲存在肝臟中,當脂肪超過肝臟5%以上時,就稱為脂肪肝。國人常見的糖尿病、肥胖、血脂異常、代謝症候群等疾病經常併發脂肪肝。「脂肪肝」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全球每4人就有1名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隨著飲食西化,國人罹患脂肪肝的比例也越來越高,在台灣的盛行率約為11.4%至41%。梁程超副院長提醒,脂肪肝雖然常見,但千萬勿因常見而輕忽。有脂肪肝的患者中,約有10%至20%的人會進展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約25%至50%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患者的病情會持續惡化成肝纖維化,甚至可能發展成嚴重影響肝功能的肝硬化及肝癌,即所謂的肝病3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脂肪肝目前並無有效的藥物可供治療,梁程超副院長建議可以從日常生活中應調整良好飲食習慣,減少高熱量,精緻碳水化合物及甜食攝取,培養運動習慣和控制體重達到改善。脂肪肝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多數人是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有脂肪肝。腹部超音波是檢查肝臟健康的利器,可有效診斷有無脂肪肝的形成。若發現已是中、重度脂肪肝,建議可搭配零輻射磁振造影(MRI)施打肝細胞特定性顯影劑的檢查,可更完整觀察肝臟狀態、彌補超音波可能存在的死角,達到更準確的判斷。★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4-17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服藥控制B肝 避免走上不歸路
兒子回來,很高興跟爸爸報告:「爸爸,我這次參加比賽得了第四名!」老爸一臉高興:「那獎狀呢?」兒子:「只錄取前三名!」老爸:「幾人參加比賽?」兒子:「四個人!」不知老爸是要高興或失望?凡事有好有壞,看什麼觀點,好時不能掉以輕心,醫學上也是如此。例如,B型肝炎是20多年前才有抗病毒藥物問世,在這之前,許多B肝病友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肝指數像股票一樣高高低低、起起伏伏,慢性肝炎變成肝纖維化,再變成肝硬化,最後變成肝癌的不歸路。有些病友於是求諸偏方草藥,路邊賣的,山下摘的,吃XX保肝丸或各種健康食品,有些人因此引發猛爆性肝炎,甚至因而致命。這種情形終於在20多年前注射的干擾素,及口服的抗病毒藥物干安能出現後大為改善,但干擾素副作用太大,而口服藥物由第一代干安能,第二代的干適能,至最近一代的貝樂克、韋立得問世之後,大為改觀,許多B肝病人可以避免走上三部曲的不歸路。但口服藥物儘管可以抑制病毒活性,又無副作用,但缺點是它就像高血壓或糖尿病藥物一樣,只能治標不能斷根,服藥期間,肝指數會正常,病毒數會大幅度降低,但一旦停藥之後,不少病友之B肝病毒又活躍起來,甚至演變為猛爆性肝炎,甚至肝昏迷而死亡。這是目前B肝抗病毒藥物的現況,而目前健保給付,除了特殊條件之外,通常給付三年,許多病友為了經濟考量,三年健保期滿不再自費服用,等到肝指數高起來,或人黃了起來才又開始服用,但有時來不及,B肝病毒已經像自動步槍一樣,扳機一扣,一發不可收拾,肝指數飆太高甚至演變成猛爆性肝炎,甚至要換肝才能活命了。因此就醫療上而言,肝指數因服藥回復正常,絕對不能掉以輕心,不能太高興,仍要步步為營,密切回診追蹤,必要時及時再服藥控制B肝病毒,才能避免不幸,擁有彩色的人生。●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3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3-23 科別.消化系統
瘦子也有脂肪肝!別再怪罪油脂,它才是主因!專家建議遠離脂肪肝最佳方案
因為疫情影響,使得外送服務順勢崛起,越來越多人養成使用外送平台訂餐習慣,就連一向操作3C較不熟悉的中高齡長者,也開始學習利用外送解決三餐需求。 然而在選擇外送餐點時,大部分沒有熱量標示,無法知道餐點的份量比例,且餐點多為飯、麵等主食類,蔬菜量普遍不足,反而容易吃得過量,或是澱粉與糖分的攝取量過高。 澱粉吃的多 竟是造成脂肪肝元凶之一 功能醫學醫師歐瀚文表示,糖分對健康影響甚大,不僅可能造成三高、心血管疾病,糖分攝取過量,也會使得脂肪囤積過多,導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簡稱脂肪肝)的發生。 脂肪肝病是全球最常見的慢性肝臟疾病 ,目前全世界盛行率約為10~30%,在台灣的一般族群中則約為11.5%,但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族群卻可高達50%以上。 歐瀚文說,脂肪肝形成與飲食息息相關,富含澱粉的主食類或甜點,若吃得太多會使得血糖升高,一般在胰島素作用下會將血糖轉換成肝醣,但若肝醣量太多,肝臟便會將多餘的肝醣以三酸甘油酯儲存,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脂肪肝。 脂肪肝置之不理 恐發展成肝硬化或肝癌 脂肪肝若是放任不管,有可能會持續惡化成肝炎。統計顯示,單純性脂肪肝病友中,約有10~20%的人會進展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而25~50%的病情會持續惡化成肝纖維化,甚至可能發展成嚴重影響肝臟功能的肝硬化及肝癌。 然而,脂肪肝炎病程發展緩慢,病友在病情晚期或惡化前並沒有明顯的症狀。歐瀚文指出,經常確診時,即已是末期,唯一的治療方式只有肝臟移植,使得提前預防變格外重要。 別再怪罪油脂 高糖飲食對健康影響不容小覷 歐瀚文指出,多數人以為吃得太油膩才會造成脂肪肝,但其實糖類攝取過多才是主因!! 高糖飲食不僅會增加脂肪肝風險,還會增加罹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機率,國外研究顯示,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友的果糖攝取,竟然比一般人高出2~3倍,因此,減少糖分攝取是遠離脂肪肝的一大關鍵。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20年的健康飲食指南也指出,每日的糖分攝取若能降至總熱量的5%或25公克以下,將可以減少很多疾病風險,呼籲中高齡族群更應嚴格控制每日糖分攝取量。 專家建議 遠離脂肪肝的最佳方案 歐瀚文提醒,遠離脂肪肝最佳方案,包含控制體重、增加運動,以及建立健康飲食習慣。尤其是對於脂肪肝高危險族群的中高齡長者,日常的飲食均衡、減少糖分攝取,絕對是不可或缺的飲食習慣。 根據桂格針對4,500多名中高齡民眾進行「社區大學中高齡學員營養補充認知偏好調查」的調查結果指出,大部分中高齡者的健康意識高,有八成重視飲食均衡,並了解糖分控制的重要性,但僅有半數能於生活中落實控糖飲食。 可見多數人都了解無糖飲食的重要性,但如何落實卻是一大困擾。歐瀚文建議,在選擇食物時,應多留意食品成分;使用外送服務,在點餐時要注意份量,才能避免吃得過多。 善用營養餐盤概念,適當調整一日三餐攝取份量,讓自己吃得均衡營養,才能有益健康。如果能自行選擇調整糖分多寡的品項,建議盡量挑選無糖,避免糖分攝取過量。 報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 諮詢專家/瀚仕功能醫學診所醫師 歐瀚文 【延伸閱讀】 從「痣」看健康!專家提點揪出「索命痣」的痣相3迷思 觸碰就電到是戀愛了嗎? 別誤會!可能身體有這些問題 貧血頭暈怎麼辦?一分鐘教你七種改善方法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1-03-11 癌症.肝癌
沒症狀也會罹肝癌 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保健康
每年有7800人因肝癌病逝,但多數肝癌早期沒症狀,出現不適已為時過晚。肝基會董事長許金川今天呼籲,B、C肝帶原者每半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年逾40歲民眾一年一次,遠離威脅。肝病堪稱台灣「國病」,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死因統計,民國108年全台有多達5萬人死於癌症,其中7800多人因肝癌病逝,高居10大癌症死因第二位;實際上,早在93年以前,肝癌多年蟬聯10大癌症死因首位,歷經多年肝病防治工作,才退居第二。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今天上午舉辦「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十年計畫」起跑記者會,肝基會董事長、肝病權威許金川表示,肝癌發展通常是漸進式的,從慢性發炎、纖維化、肝硬化,到最後才會出現腫瘤。許金川說,根據過去研究,肝腫瘤體積至少要花4個月才會長大1倍,顯示肝病患者只要每6到12個月追蹤一次、肝硬化患者每3到6個月追蹤一次,即便發現肝腫瘤,通常也不會超過3公分,還來得及進行根除治療。許金川說,早年多數台灣人不是B肝帶原者,就是帶有B肝抗體,代表肝臟曾被B型肝炎病毒感染過,可能早已受損,沒發病的B肝健康帶原者罹癌機率比常人高4倍,一旦演變成肝硬化則比常人高出100倍,成為台灣過去肝癌主要成因,直到政府75年推動新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才大幅降低B肝帶原。他指出,除了B肝,C肝帶原、肝炎患者也是一大高風險族群,長年受病毒影響難免會發生慢性發炎,因而產生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進一步發生肝癌,唯有定期追蹤,超音波及抽血雙管齊下,才能在腫瘤還沒有長大、出現症狀之前就先找到它。許金川表示,為了不讓憾事一再發生,肝基會將在全台推動腹部超音波檢查,腹部超音波簡單、不痛、沒有輻射、確診率高,是篩檢肝癌最重要的利器,除了呼籲B、C肝帶原民眾每半年檢查一次,年滿40歲的民眾無論有沒有B、C肝帶原,每年都應該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今年65歲的簡慶銘沒有B、C型肝炎,多年來因中度脂肪肝定期做腹部超音波追蹤,108年做完超音波後被醫師發現可疑病灶轉診至台大醫院,確診有4公分的膽管癌,但至今毫無症狀,緊急動刀切除,去年追蹤又發現肝臟有2顆2.9公分肝腫瘤,正因定期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才讓他及早發現癌症,及早治療。許金川強調,肝臟內部沒有神經,就算肝炎發作也不容易感受到痛,早期肝癌除非剛好長在肝臟表面,不然大多也都沒有症狀,必須靠肝臟檢查才能發現,目前台灣B肝、C肝帶原者至少有200萬人,都是肝癌高風險族群,除了腹部超音波,也建議搭配抽血檢驗「甲型胎兒蛋白」,至少一年做一次,遠離肝癌危機。
-
2021-03-03 新聞.元氣新聞
3月起擴大給付B肝抗病毒藥 估3880人受惠
健保署今宣布擴大B肝抗病毒藥給付範圍,3月起新增三類對象也可給付,包括非肝臟之器官移植者、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者,並放寬肝纖維化程度F3以上者之使用條件,預估有3880受惠,年度藥費約2.47億元。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簡榮南表示,前兩類對象過去常在停藥後發生嚴重的肝炎、肝衰竭,給予預防用藥可以救命;隨著肝纖維化程度的診斷技術的進步,健保署從善如流放寬使用條件,也有助於延緩病人進入肝硬化的疾病進程。簡榮南表示,台灣36歲以上人口有12到15%是B肝帶原,還有60到70%是曾經感染B肝但後來沒有帶原,但如果經過免疫抑制治療,停藥後可能會忽然變成帶原,引起嚴重的肝衰竭、肝發炎,嚴重甚至會死亡,像是癌症化療、器官移植後使用抗排斥藥,或是部分風濕免疫的病人需要定期注射免疫製劑,都可能會面臨這個致命風險。雖然預防性給予B肝抗病毒藥物,就能解除警報,但過去健保僅給付化療的預防性投藥,現在從善如流,幫助更多病人。簡榮南表示,另外像是肝硬化程度達到F3者,因為只是接近肝硬化,還沒滿足F4肝硬化的定義,加上過去因為纖維化的診斷需要切片,不是每個人都有做,所以健保規定要肝功能異常且間隔三個月兩次病毒量都高於上限兩倍,才能投藥,標準較高且比較麻煩。簡榮南表示,肝硬化程度達到F3要不要投藥,雖然現有實證資料比較少,以專家意見為主,加上現在有很進步的非侵入性診斷方式,因此健保給付放寬到只要符合肝纖維化程度F3以上者且肝功能ALT值大於正常值上限、病毒量大於2萬單位,就可以投藥,專家認為及早投藥可望延緩肝硬化進程。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黃兆杰表示,這次放寬給付,預估非肝臟之器官移植者約70人、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者大約有310人,肝纖維化程度F3以上者且肝功能ALT值大於正常值上限、病毒量大於2萬單位者大約是3500人,預計一年受惠總人數達3880人,健保年度藥費約2.47億元。
-
2020-12-26 科別.消化系統
大啖美食之餘小心脂肪肝上身 瑞典研究:脂肪肝患者增加1倍死亡風險!
根據106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約2成肝癌非由B型肝炎、C型肝炎所引起,主要是脂肪肝所引起。脂肪肝的主要造成原因包括肥胖、過度營養、高血脂、糖尿病控制不良、酗酒等,因脂肪肝無症狀,讓人難以察覺,一般人常輕忽脂肪肝對身體的影響,且脂肪肝也會有肝癌三部曲的病程,即從脂肪肝漸變成肝炎,之後形成肝纖維化,最終形成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國民健康署提醒千萬別輕忽脂肪肝對健康帶來的影響。研究顯示脂肪肝患者增加1倍死亡風險!根據瑞典最新研究顯示,脂肪肝患者之死亡風險相較沒脂肪肝者增加1倍(約為93%),且死亡風險隨疾病嚴重程度而增加,可見脂肪肝的問題不容小覷,然而脂肪肝可從平時的規律運動、均衡飲食來預防!由於脂肪肝目前沒有很好的生物標記來協助診斷,肝切片仍是診斷標準。因此,經醫師評估下,如有需要的話,仍須接受肝切片檢查、診斷,才不會因延誤而加重病情。國內外研究皆表示肥胖增加脂肪肝風險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2016年的報告中指出肥胖是導致癌症的危險因子,且過重會比健康者提高1.8倍的罹患肝癌機率,文獻回顧指出沒有多餘的身體脂肪會降低罹癌機率。另國外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指出,目前證據顯示肥胖與脂肪肝相關,並與代謝症候群密切相關,會導致肝發炎或肝損傷。體重過重、肥胖與許多其他慢性疾病有關,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其他代謝性疾病。食物和飲料中多餘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存儲在體內脂肪組織中。體內多餘的脂肪是許多慢性疾病的原因,並會降低預期壽命。 消脂保肝助健康 生活習慣是關鍵陳先生是美食主義者,平時外食、在家都吃多且油膩,因此體重直線上升,而肥胖問題更衍生出三高問題,得吃藥控制血壓及血糖,最後則罹患脂肪肝。所幸,在醫師的指導下,陳先生改變了飲食習慣,餐餐清淡、多吃天然蔬果、不吃加工食品、多喝水、盡量不外食,每天走路運動,減輕體重,使原本嚴重的脂肪肝,經由超音波追蹤檢查,已轉為輕微。運用我的餐盤 搭配規律運動可改善脂肪肝脂肪肝目前並沒有合格有效的藥物,而改善脂肪肝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仍是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做起,即均衡飲食與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規律運動;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貼心提醒民眾,靈活運用「我的餐盤」均衡飲食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吃足六大類食物,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國民健康署提醒您,平常只要落實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就有助改善脂肪肝。原文引用自:國民健康署
-
2020-12-24 養生.健康瘦身
醫師揪肥宅患者比賽減肥 醫差3公斤輸了比賽他贏了健康
一名33歲男子因工作需要常應酬又沒時間運動,幾年內體重飆破3位數,日前健檢報告出爐,肝指數更比正常值高10倍,合併重度脂肪肝及嚴重高血脂,讓醫師當場驚呼:「可能要考慮住院」;為鼓勵患者減重,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曾晟恩邀他一起比賽減肥,後來患者靠著靠著天天快走,3個月大減20公斤,曾晟恩雖僅減了17公斤,輸了比賽,但對兩人同獲健康仍十分欣慰。曾晟恩說,這名患者因工作性質,幾乎天天應酬,體重高達118公斤,且抽血檢驗發現GOT/GPT指數高達415/159 U/L(正常值在40 U/L以下),超音波檢查有重度脂肪肝,「幾乎整組都壞了」,若沒有積極改善,未來恐造成肝發炎,且隨著時間推移進展導致肝纖維化,嚴重時可能形成肝硬化或肝癌。不僅如此,患者的膽固醇異常,若仍不改善生活習慣,恐增加未來心肌梗塞、中風、糖尿病、急性胰臟炎等發生率,相當危險。患者則透露,最近4、5年來因每天三餐不正常,加上晚上應酬應接不暇,體重從7字頭,一路狂飆破百,還被朋友取綽號「0.1噸人」,也開始出現疲倦、頭暈、高血壓、走路會喘等狀況,雖然期間想減肥,但始終缺乏毅力,直到跟醫師PK,才發憤每天至少快走1小時,且杜絕宵夜誘惑,沒想到3個月後竟然瘦了20公斤,「褲子幾乎都重買了」。曾晟恩本身也因醫師生活忙碌,經常忽略飲食控制與運動,出現中度脂肪肝及血脂肪等問題,他為了鼓勵患者消脂保肝,決定和患者約定一起調整飲食和培養運動習慣,漸漸地自己身體各項指數趨於正常。原本久站時膝蓋超級疼痛,透過時間飲食限制法,並減少醣類攝取後,精神大幅提升,膝蓋問題也不藥而癒,「雖然減重17公斤輸了,但也找回健康啦」。患者日前回診看報告,肝指數GOT/GPT降至49/28U/L,膽固醇也恢復到200 mg/dl內,尤其3個月體重降了20公斤,脂肪肝由重度大幅改善至輕度,各項檢驗數據都恢復正常值,連醫師都說「果然是打掉重練」。曾晟恩說,肥胖引起的疾病除了三高、心臟病、腦血管疾病外,也會引起痛風、退化性關節炎、脂肪肝、膽結石、胃食道逆流等諸多慢性病,堪稱是現代人的頭號殺手,建議透過低醣、慎選油脂飲食,並配合適度強度運動,以及定期安排健康檢查,才能維持健康生活型態,遠離藥罐人生。
-
2020-12-03 科別.消化系統
C肝非慢性不治之症,可預防治療!這些高危險群要注意
最近2020年諾貝爾醫學獎宣布由發現C型肝炎病毒的三位英國、美國學者獲得殊榮,他們在研究上有著承先啟後的重大貢獻,諾貝爾醫學獎新聞的公布,再次提醒大家C型肝炎疾病對人類健康有著很大的危害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約有七千萬人感染,台灣也至少約有四十萬病人,大概每二十到五十人中就有一位帶原者,是僅次於B型肝炎影響國人健康的最重要肝病。感染 C 型肝炎後的可能併發症身體感染C型肝炎病毒後,大約八成的人會變成慢性肝炎,經過二十到三十年後會導致肝硬化、肝癌等致命疾病,死於肝癌的病人中約有兩成以上為C型肝炎感染者,另外C型肝炎也可能增加腎臟病、糖尿病、免疫疾病、淋巴癌等肝外疾病的風險,因此C型肝炎感染者的壽命會比未感染者來的短。C 型肝炎的傳染途徑及高危險群C型肝炎病毒主要經由血液或體液傳播,常因為輸血、使用受汙染的針具(如:共用針頭、刺青、穿耳洞等)、或是有危險性行為而受到傳染,有注射藥癮者、洗腎病友、愛滋病友、醫療工作人員受針扎感染者、C型肝炎病人的性伴侶或子女等為高風險族群,在台灣中南部及原鄉某些高盛行區域的民眾也需要注意。C 型肝炎的治療方式因為病毒基因突變很快,目前仍沒有發展出疫苗可預防,以往的藥物治療是使用注射干擾素和口服雷巴威林(Ribavirin),但療效仍不儘理想,且會有許多像感冒、貧血等副作用,自從2014年全口服抗病毒藥物(簡稱DAA)上市後,徹底改變醫學上對C型肝炎的治療方式,隨著許多的藥物不斷推陳出新,目前病人只需口服藥物一天一次,一般的服藥療程為八到十二周,若是肝硬化病人有可能要再加上口服雷巴威林使用,根據台灣衛福部的最新統計,可達百分之九十八的成功治癒率,且復發率極低、安全性高。最新全口服抗病毒藥物目前本院備有最新的全口服抗病毒藥物,已成功治療近千位病人,簡單介紹各藥物的特點:◎宜譜莎(Eplusa):一天一錠,可治療全基因型的藥物,療程為十二周,各種肝纖維化及腎功能階段皆可使用。◎艾百樂(Maviret):一天三錠,可治療全基因型的藥物,但要隨餐服用,最快療程可縮短到八周,各種腎功能階段皆可使用。◎夏奉寧(Harvoni):一天一錠,可治療基因型第一、二、四、五、六型的藥物,療程為十二周,各種肝纖維化狀態皆可使用。◎賀肝樂(Zepatier)):一天一錠,可治療基因型第一、四型的藥物,療程為十二至十六周,各種腎功能階段皆可使用。治療前、中、後注意事項C型肝炎帶原者只要經肝膽胃腸科或感染科專科醫師檢查,證實血液中有病毒感染,皆可申請健保給付治療,醫師會依照檢驗病毒的基因型、病人有無肝硬化或曾經肝臟失代償性過及目前使用其他藥物間有無交互作用來選擇藥物。因為藥物費用昂貴,目前健保只給付一次療程,不建議隨便停藥,病人需要每二至四週回診,定期接受血液檢查追蹤,藥物治療結束後的十二周,若肝功能檢驗正常且血液中已測不到C型肝炎病毒就是治療成功(醫學上稱為SVR12)。治療成功後的病人,仍要依醫師醫囑定期回診,更要注意自我保護肝臟,避免酗酒、接觸肝毒性藥物及容易被再次感染的危險行為,依照以往干擾素治療的成功經驗,病人發生肝硬化、肝癌或是肝外疾病的可能皆會降低,但是對於已有重度肝纖維化和肝硬化者,仍是要定期追蹤監測肝癌的發生。達成滅除C型肝炎的目標2016年聯合國世界衛生大會鑒於肝炎病毒已有藥物治療,宣示要在2030年滅除病毒性肝炎,目標是「減少百分之九十的C型肝炎新感染,治療百分之八十的C型肝炎病人,減少百分之六十五的死亡率」。台灣自2017年起健保開始開放C型肝炎病人使用全口服新藥治療,初期僅能治療有肝纖維化者,2019年則全面開放給付不設限,每年政府皆編列數十億預算支應,目標是要在2025年以全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二十五萬C型肝炎病人,截至2020年八月已有十萬人受益。但研究顯示仍有一半的C型肝炎帶原者不知道病情,因而未獲得妥善治療,為配合國家消除C肝政策,政府擬定加強篩檢支持治療計畫,自2020年九月二十八日起已開放45歲至79歲民眾(原住民40歲至79歲),在定期作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時,可作一身一次的B、C型肝炎檢查,希望鼓勵民眾到醫院接受篩檢,若檢驗到有C型肝炎抗體陽性者,若以前未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過、也從未接受血液C型肝炎病毒檢查者,建議至醫院肝膽胃腸科門診接受後續檢查,評估是否需要接受C型肝炎藥物治療。結語隨著C型肝炎全口服抗病毒藥物的發明,C型肝炎已經不是慢性不治之症,是可以經由治療痊癒的病,建議所有民眾多關心自己及親友的肝臟健康,可到醫療院所接受肝炎篩檢檢查,若有感染只要早期積極治療,可避免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三部曲,更可減少將來身體的許多疾病併發症的產生。
-
2020-11-2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B肝嘗試偏方 小心藥到命除
丈母娘辦後事,葬儀社不周到,老婆粉不高興。老公好意安慰:「別生氣,下次別找他們就對了!」老婆更生氣,賞了老公一巴掌。做事要用對方法,說話也要合宜,治病上對症下藥也是同樣的道理。古人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久病治療當然更需要時間,當然有藥到病除,但也有藥到命除的案例。例如目前全國一、二百萬的B肝帶原者,心中最大的願望是希望能夠藥到病除,這對C肝的朋友來說,可說是千真萬確的,尤其近年的口服C肝新藥的確如此,通常服用三個月就能把潛伏幾十年體內的C肝病毒清得一乾二淨。但對B肝病友來說,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因為目前的B肝抗病毒藥物只能抑制病毒的活性,就像糖尿病或高血壓藥物一樣有吃就能控制,肝指數回復正常,但停藥後容易復發,有些病友求好心切,為了根除心中大患,嘗試各種保健食品、祕方、偏方,結果常常不僅白費金錢,有些患者引起病毒反彈,誘發猛爆性肝炎,甚至往生,實在令人扼腕。不過,不管藥物如何發達,對國內甚至全世界的B、C肝病友而言,這些藥物出來得太慢了,因為大多數B、C肝患者不是已經有了肝纖維化,就是肝硬化,甚至已有了猛爆性肝炎,且最怕何時長出肝癌來,因此,定期做好超音波檢查非常重要。總而言之,處事明理,說話得體,了解顧好身體之道,才不會動輒影響人際關係,甚至誤了自己的健康。●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2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10-29 科別.消化系統
讓台灣「肝肝淨淨」 陳時中首提抽血加驗B、C肝措施
國內B、C肝炎患者近300萬人,如何做好肝炎防治,減少肝臟纖維化、硬化及肝癌,已成重大議題。衛福部長陳時中10月23日晚間出席「台灣肝淨未來論壇」時首度提出「抽血加驗肝炎」措施,配合健保大數據,期望早日達到全民肝炎普篩。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聯合報於10月23日舉辦「台灣肝淨未來論壇」,主持人為台大醫院副院長、肝策會理事長高嘉宏,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及衛福部長陳時中應邀致詞,國健署署長王英偉、高醫大講座教授莊萬龍及苗栗、嘉義等四縣市衛生局長各提出簡報。與會者包括莊萬龍等人肯定中央為C肝防治「掏錢佈署」、救人無數,有助台灣更早達到消除C肝。陳時中說,預防性的投資有時是必要的,但決策極困難,例如當年全面施打B肝疫苗,使40歲以下者多能免於肝癌,如今治療C肝,成效也要慢慢才會看到。陳時中表示,中央地方攜手努力3到4年,已治療10萬名C肝患者,但仍有四成感染者尚未篩檢及治療。他建議可「抽血加驗肝炎」,因國人愛看病,喜歡領藥、抽血、做檢查,若能在驗血時透過雲端大數據自動挑選出沒做過肝炎篩檢的人加驗肝炎,而中間檢查費用差額由公務預算支付,有望提高篩檢量能。陳建仁說,健保署擁有完整就醫資料,國健署有B、C肝高風險地區以及受刑人、洗腎、梅毒、愛滋病等特殊族群篩檢資料,只要整合,就可成為未來肝炎普篩的重要數據資料。他也建議所有醫師看診時主動問:「做過肝炎篩檢嗎?」中研院院士陳培哲說,治療B、C肝的口服藥目前僅限消化系專科醫師才能開立處方,建議健保署開放所有醫師都能開立相關處方,且能強制醫師提醒與介入,達成「肝炎篩檢家家催、口服藥品處處開」目標,促使醫師主動出擊,「這就技術而言可行。」在醫療上,高嘉宏特別為B肝患者抱屈。他說,目前C肝藥物的健保給付原則為只要體內有病毒就提供給付,相較之下,人數眾多的B肝患者在治療上卻限制重重,不少病人體內病毒活躍,卻礙於肝指數和肝纖維化不夠嚴重,無法獲得給付。高嘉宏認為,健保應該逐漸鬆綁B肝給付限制。台灣在肝炎防治上,中央擬定政策,目標清楚且有執行力,相信一定有機會能「肝肝淨淨」,讓B、C肝患者及早治療、降低肝癌風險,同時超越世衛2030年消除慢性肝炎的目標。衛福部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說,只要公衛、醫療以及中央、地方齊心協力,促成「資訊一條龍」,整合篩檢跟健保數據,相信不久將來就能從「消除C肝辦公室」變「消除肝炎辦公室」,甚至把辦公室也清除掉。
-
2020-10-15 醫聲.肝病清除
C肝篩檢/感染率九成 藥癮、獄友防治挑戰大
消除C肝的最後一哩路,高危險特殊族群很重要,藥癮者及監獄受刑人C肝感染率約九成以上,台大雲林分院在雲林監獄C肝治療率百分之百。前副總統、中研院士陳建仁認為,為了讓監所順利微根除C肝,將與法務部討論,建議所有受刑人接受C肝篩檢。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陳健弘指出,雲林監獄進行受刑人C肝治療計畫,兩年來總計篩檢了八二四人,陽性率達三分之一,有C肝病毒核糖核酸占七成,罹患C肝受刑人以藥癮者居多,其肝功能狀況不錯,肝纖維化指數三期者僅百分之三點一,並無肝硬化,有一六五人接受C肝治療,十二周後已全數驗不出病毒。雖然治療成果佳,但陳健弘認為,健保給付規定,需於同一個醫院完成治療三個月,才可給付,因此,對於六個月內將出獄及申請假釋的病人,無法接受治療,這讓收容人不滿意,甚至有人想對醫療團隊提告。他建議,希望未來應放寬監所治療的給付條件。衛福部嘉義醫院副院長陳詩典指出,美沙冬替代療法消除C肝,需精神科醫師及公權力介入,藥癮患者都在精神科,要轉介到腸胃科並不容易。陳詩典曾任衛福部彰化醫院肝病團隊負責人,他先在醫院內集合精神科、腸胃科、感染科醫師舉辦共識營,甚至病友會,讓在精神科的C肝患者順利到腸胃科就診。為讓藥癮者走完消除C肝的最後一百公尺,彰化醫院團隊在早上七點半開門診,讓接受美沙冬替代療法的患者先來看診,再去上工,避免因工作而中斷治療,同時也製作小手冊讓患者了解,多管齊下提高藥癮患者的C肝治療率,達百分之八十五到九十四。陳建仁認為,監所消除C肝,必須像當年檢驗愛滋病毒,讓受刑人全面篩檢C肝,應與法務部討論可能性。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會長林漢傑也認為,矯正署態度很重要,監所若與醫院配合,C肝篩檢率可達到七到八成,但若沒有醫院進入協助,篩檢率僅二成。
-
2020-10-15 科別.消化系統
C望工程/監獄毒癮者滅C肝 跨科別合作走最後一哩路
消除C肝最後一哩路,特殊高危險族群很重要,毒藥癮者及監獄受刑人約九以上感染C肝,要達到消除c肝最終回,更需要跨科合作,尤其需要精神科醫師一同協力。台灣肝臟研究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衛生福利部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與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13日共同舉辦「2025C望工程,消除C肝最後一哩路」專家會議。會議中專家們針對監獄及毒藥癮患者進行C肝微根除計畫進行報告。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陳健弘指出,以雲林監獄針對受刑人的C肝治療計畫,總計篩檢824人,陽性率約1/3,其中有C肝病毒核糖核酸佔7成,罹患C肝受刑人也以毒藥癮者居多,C肝的基因型與一般人不同,以1A型、3型及6型為主,肝纖維化指數三期是3.1%,並沒有嚴重的肝纖維化或肝硬化,由於患者都在監獄內,接受抗病毒治療的165例患者,治療後12周無病毒比率達100%。雖然治療成果零失誤,但陳健弘認為,健保給付規定,需於同一個醫院完成治療3個月才可以給付,因此,對於6個月內會出獄及申請假釋的病人,不得已被拒絕治療,就有收容人因假釋申請連續駁回3次,讓收容人心生不滿,進而想要提告,希望未來在監所的治療應該可以放寬給付條件。另外,監獄門診也需要克服的困難,受刑人經常於服藥療程後,不願意配合後續追蹤,這會影響到治療成效,陳健弘就曾遇到有受刑人表示,又沒有法律規定一定得接受治療,也有人不願意負擔看診費用,因此,造成醫療團隊不小的困擾。衛福部嘉義醫院副院長陳詩典指出,美沙酮替代療法消除C肝,不只是腸胃科醫師的事,更需要精神科醫師及公權力介入。因為藥毒癮患者都在精神科,要讓他們轉介到腸胃科就醫有困難的,有時候病人就此離開醫院。為了完成藥毒癮C肝患者治療的最後一百公尺,陳詩典在衛福部彰化醫院時,擔任肝病團隊負責人,針對藥毒癮患者消除C肝進行院內跨科合作,找來精神科及感染科醫師舉辦共識營,甚至病友會,讓患者轉介到腸胃科治療更順利,加上彰化縣衛生局將消除C肝列為評鑑項目,跨科別合作就比較容易。陳詩典團隊為了讓毒藥癮患者不中斷治療,在早上七點半就開設早安門診,讓美沙酮替代療法的患者可以先來看診,看診完後他們才能安心上班,這兩年來也進行5次行動門診,看了近200人,治療率高達85%到94%。陳詩典也認為,美沙酮替代療法毒藥癮者死亡有45%都跟C肝有關,因此美沙酮替代療法是很重要的用藥資訊,希望健保署可以把美沙酮給藥系統納入健保C肝系統,讓精神科及腸胃科一起合作消除C肝。延伸閱讀:➤C望工程/受刑人普篩C肝 陳建仁:與法務部討論可行性
-
2020-09-29 科別.消化系統
B、C肝免費篩檢 對象擴大為45歲至79歲
高雄市配合國家消除C肝政策,今起B、C型肝炎免費篩檢對象從45歲擴大到79歲,市內共有1064家醫療院所提供肝炎篩檢,民眾可善用終身才一次的免費篩檢服務。高市衛生局表示,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每年約造成1萬3000人死亡,肝癌居癌症死因第2位,B型、C型肝炎則是造成國人慢性肝病與肝癌死亡主因,若忽略就醫,有四分之一感染者會發展成肝硬化,20名肝硬化病患中有1人會併發肝癌。衛福部訂定2025年達成消除C肝目標,希望透過擴大篩檢找出C肝感染者,即時投藥,解除C型肝炎對國民健康的威脅。衛生局提醒,肝病沒有明顯症狀,民眾容易延誤就醫,研究更發現,近5成C肝感染者不自知且未進一步追蹤。衛生局表示,108年1月起只要確認感染C肝,不論有無肝纖維化,健保均可給付C肝口服新藥。如今B、C型肝炎免費篩檢對象再擴大至45至79歲,民眾可多善用這項服務。
-
2020-09-12 養生.聰明飲食
水果最好在晚上8點前吃完! 避免脂肪肝上身,營養師激推6大低GI值水果
每天晚餐不吃飯、不吃任何東西,只吃一大盤水果一定瘦?!水果熱量低,多吃一點沒關係?!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營養師王貞云提醒,千萬別掉入隱藏陷阱,想把水果當減重聖品,需先搞清楚這幾大重點。Point 1:水果不適合取代正餐,小心脂肪肝上身王貞云表示,現在市售水果為求香甜可口大都經過改良,水果中的許多糖份可能都遠遠超出想像,而當糖份攝取遠遠高過身體的需要量,就會產生多種健康的危害。 首先,這些糖份在肝臟代謝後一部分會以三酸甘油酯的形式被儲存在體內,一旦累積過多,就會造成脂肪肝,臨床上也因此常常看到許多身形較瘦的民眾有脂肪肝的現象。 糖份攝取過量,除了身形會跟著走樣之外,也會增加胰島素抗性,埋下血糖過高、糖尿病的隱憂。此外也可能會影響尿酸的代謝,因此千萬別小看糖份對身體的影響。 健康小學堂-脂肪肝是什麼?顧名思義就是肝臟有脂肪的堆積,當飲食攝取的脂肪多過人體所能應付時,肝臟便會漸漸積聚脂肪組織。正常的肝細胞中脂肪約佔肝重量2至5%,若超過5%以上,便稱為脂肪肝,持續惡化則會導致肝炎,部分類型也可能併發肝纖維化與肝硬化,所以絕不能輕忽。脂肪肝是典型的文明病,台灣民眾吃得好卻又運動少,罹患的人與日俱增。7/28就是世界肝炎日,大家別忘了留意肝臟健康唷!Point2:水果不要太晚吃,盡量八點前吃王貞云表示,其實並沒有所謂最好的時間點,而是應該依照自身的身體狀況做評估,高血糖、糖尿病者就不建議空腹吃水果,較不利於穩定血糖。一般人晚上也盡量避免晚上八點後食用,且選擇低甜度的水果較好,因為晚上人體代謝較慢,就更容易導致血糖升高或脂肪囤積。王貞云也特別叮嚀,除了平日多注意飲食習慣外,別忘了也要定期做血糖、肝臟相關檢查,才是保持健康的最好方法唷! Point3 : 吃水果有訣竅,健康滿分GI值又稱為升糖指數,起初是針對糖尿病患的飲食規劃提出之概念;主要是將食物在吃下肚2小時後,以0~100來呈現血糖提升幅度的高低,現今許多民眾也可參考其數值來作為挑選水果的參考依據,王貞云建議以低GI值的水果為優先選擇:★ 低GI值:1-55。如︰芭樂、奇異果、櫻桃、蘋果、梨子、柳橙★ 中GI值:56-69。如︰香蕉、鳳梨、葡萄、草莓、芒果、木瓜★ 高GI值:70以上。如︰西瓜、荔枝、龍眼、榴槤每次吃的水果份量也是重點。王貞云營養師補充,一份水果的量可以用大約是一個拳頭大小來換算,例如小蘋果1顆、葡萄10顆、紅西瓜1片,都等於一份水果。而每人每天大約要吃2-3個拳頭份量即可,若沒注意多吃幾口,就很容易超標。若血糖較高者,一日2個拳頭內就好,並多以低GI的水果為主,才能健康顧的面面俱到。(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作者/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編輯部、諮詢專家/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營養師 王貞云、責任編輯/Mei  )延伸閱讀: 減肥只吃水果是大忌! 這些吃法不僅變胖還會讓血糖亂飆 酪梨其實不是水果類! 營養師揭驚人真相:一天吃超過這量會變肥
-
2020-09-11 科別.消化系統
脂肪肝上身不自知!一場檢測高達72.5%都有 醫師給建議
國人脂肪肝盛行率約3成,但因沒有症狀,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脂肪肝。台中長安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許鈺銓今天說,院方8月份舉辦「世界肝炎日、護肝一起來」肝病篩檢,受檢200多人中發現,高達72.5%受檢者有脂肪肝,提醒民眾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適當減重,才不會讓脂肪肝情形愈來愈嚴重。許鈺銓說,國人因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的改變,脂肪肝盛行率約3成,且數字持續攀升。他呼籲,民眾要定期做肝病檢查,尤其是40歲以上、BMI大於或等於24、腰圍男生大於90公分、女生大於80公分,更要注意自己肝臟的健康狀況。許鈺銓指出,肝纖維化掃描儀可快速、非侵入檢查,肝病篩檢活動發現,民眾脂肪肝愈來愈嚴重,72.5%受檢者查出脂肪肝,其中3.9%有肝纖維化,值得民眾多加注意。因為脂肪肝為一肝臟慢性發炎疾患,根據國際研究指出,長期較嚴重的脂肪肝有可能演進成不可逆的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許鈺銓建議,民眾應多加留意體重及飲食習慣,若經發現已有脂肪肝也無需過度驚慌,經由專科醫師診治並調整飲食,適度運動及控制體重即可遠離脂肪肝。若有酗酒習慣的民眾也需戒酒,才不會加速肝臟的失代償。
-
2020-09-09 新聞.健康知識+
天熱「呼乾啦」藏危機!飲酒過量恐變胖 也影響免疫系統
暑假剛過,九月天氣還是好熱,隨著國內新冠疫情趨緩,民眾報復性出遊、聚餐變多下,飲酒難免。不過衛福部國健署提醒,喝酒過度恐變胖,也破壞人體的免疫系統,導致胃潰瘍、肝硬化等疾病,也不利對抗新冠肺炎。國健署表示,據世界衛生組織歐洲辦公室「飲酒與新冠肺炎」指引,喝酒除會導致胃潰瘍、肝硬化、腦中風、心血管疾病、失智等多種疾病,亦會破壞身體的免疫系統,增加罹患新冠肺炎及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等併發症風險。目前越來越多研究也證實,喝酒沒有所謂安全限量,且台灣半數人因缺乏酒精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2)」,喝酒容易臉紅,更易提高罹癌和失智風險。 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葉嘉豐表示,酒類熱量不低,可說是僅次於油脂的高熱量食品,1克酒精可產生7大卡熱量,所以酒精濃度愈高,卡路里也相對較高;若飲酒過量者容易造成脂肪肝、肥胖外,後續也可能引起肝纖維化等疾病。建議因喝酒造成肥胖相關問題者,可透過運動、多吃蔬果、減少糕點類與較肥的紅肉等攝取來改善體態。國健署菸防組簡技呂孟穎表示,據研究顯示,喝酒容易臉紅,也會提高罹癌及失智症的風險,民眾如果非喝不可,可參考「國民飲食指標手冊」的建議,男性每日不超過2罐330毫升啤酒,女性則不超過1罐啤酒;若是準備懷孕、懷孕期間或正在哺乳的女性,為了新生兒的健康,請勿喝酒。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