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1 新聞.長期照護
搜尋
老年
共找到
2501
筆 文章
-
-
2020-03-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處方!醫師、營養師教你吃這些食物強身抗病毒
新冠肺炎還無藥可治,增強抵抗力、避免感染是目前最可靠的方法。中醫說氣足 抵抗力就好彰濱秀傳醫院中醫部醫師邱伯恩說,中醫講求內外平衡,可提升自身免疫力避免感染,而免疫力在中醫角度的語彙就是「氣」,氣足,抵抗力就會好。人體免疫系統就像身體的防衛軍,要提升抵抗力,最根本就是從日常飲食、生活、運動做起。「黃帝內經」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就是自身免疫力,邪氣則為病毒、細菌等侵犯人體的物質。邱伯恩說,中藥有補氣的藥材,也有抗病毒藥材,像是基本的黃耆、枸杞、紅棗,或是人參類的高麗參、西洋參等,都可以補氣,而板藍根、魚腥草等則可清熱解毒抗發炎。黃耆、人參補氣 生薑殺菌黃耆是補氣聖品,具有補氣升陽,益衛固表的作用,邱伯恩說,由於含有甙類、多醣、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枸杞、紅棗內的蛋白質、醣類也有增強細胞與體液免疫的作用。而許多人常服用的人參類,如擔心因補氣太過而上火,可用西洋參代替,參類所含的皂甙,可改善因免疫力下降產生的氣虛症狀。邱伯恩說,肺炎屬呼吸道受損,肺內的肺泡長期屬於濕潤狀態,所以在用藥上常以潤肺為主,可以蓮子、百合、麥門冬等滋陰降火的藥物。邱伯恩說,可在飲食中添加少量生薑,生薑富含薑辣素,有殺菌作用,也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減少呼吸道感染。他也提供一道茶飲:●防疫人參茶飲材料:人參2錢、麥門冬2錢、紅棗3錢、板藍根2錢、生薑薄5~7片服用方式與功效:藥材清洗乾淨,生薑不要去皮,切成1.5mm的薄片加500毫升水煎服,約20分鐘後即可服用,溫熱服用較佳,可提升自身免疫系統,調節體質。維生素A 防感染入侵第一線彰化基督教醫院血管醫學防治中心主任蔡玲貞營養師表示,營養均衡才能增強體力及免疫力,每天應攝取六大類且多樣化的食物,並質量充足。蔡玲貞說,維生素A會使上皮細胞健康,它是人體防衛異物入侵與感染的第一線。維生素C使皮膚健康、幫助清除細胞內自由基,保護維生素A與E等等,人體如果長期缺乏維生素A,容易造成免疫功能失調、抗體反應變差。維生素D 強化免疫細胞維生素D可強化腸道黏膜與免疫細胞,對抗病菌的攻擊力,維生素D多由體內合成,透過曬太陽的紫外線即可促進體內生成。從飲食中攝取的動物性維生素D3,包含沙丁魚、鮭魚、乳酪、蛋黃;植物性的維生素則為D2,如黑木耳、大豆、菇類、五穀類等。維生素E也有助於製造抗體,增加T細胞的活性,對於免疫功能低下的老年人特別重要。維生素B 維持細胞黏膜健康蔡玲貞說,每天至少吃1.5碗全穀雜糧,如糙米飯、全麥食品、燕麥、玉米、甘薯等。除能提供細胞組織運作熱量,更能提供豐富維生素B群和各種礦物質,身體需要大量的維生素B群,和細胞黏膜健康及製造抗體等免疫功能有關。也要攝取足夠蛋白質,包括肉、蛋、豆腐、牛奶或無糖優酪乳等,優酪乳含益生菌,有助提高免疫力,例如常見的雙歧桿菌有益產生抗體,還可消除各種外來的致病微生物。秀傳醫院營養師蔡宜珊說,新冠肺炎造成人心惶惶及恐慌感,維生素B群能發揮調整內分泌及平衡情緒的效果。B群含量豐富的食物如胚芽米、糙米、全榖雜糧飯、深綠色蔬菜、低脂乳品等。維生素C能產生抗精神壓力的荷爾蒙,即副腎上腺皮質素,可選擇菠菜、花椰菜等深綠色蔬菜,還有柑橘、葡萄柚、檸檬、奇異果等水果。鈣鋅鎂 安撫情緒、鬆弛神經蔡宜珊說,含鈣鋅鎂食物可舒緩緊繃肌肉,富含鈣的食物如牛奶、優格、豆腐、黑芝麻等是天然的神經穩定劑,能安撫情緒、鬆弛神經;含鎂的香蕉、菠菜、葡萄乾,可以讓肌肉放鬆、避免抽筋;含鋅的瘦肉、蛋類、豆類、燕麥等,能使荷爾蒙運作正常。
-
2020-02-29 橘世代.健康橘
照顧病母20多年 吳若權:我的字典沒有孝順而是愛
作家吳若權在企管顧問、心理諮商師、咖啡烘焙師之外,最近又多了一個身分─單身臨終助念團成員。助念團成員不多,就6個人,彼此承諾互相應援長輩和自己的生死大事。人過中年,看過生命中太多不可控的事,57歲的吳若權也開始預備老後人生。「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如何迎接65歲的老後生活?吳若權說,兼顧財務、健康與人際關係,才能無後顧之憂。吳若權為了照顧中風母親,34歲淡出工作舞台。長達20多年的照顧期間,母親罹癌、父親猝逝,雖然母親病情穩定控制,仍讓他對人生無常有更深的體悟,並從中學習以愛相伴與敬畏生死。讓愛內化 就能順應父母何謂以愛相伴?吳若權說,華人認為孝順是報恩也是還債,甚至囿於「孝順」字眼,認為應順從父母心意,有時反而讓孝順成了負擔。一名瑞士作家曾指出,還債或報恩都有數字,「還完債、報完恩之後呢?」對父母應回到最簡單的原始點:愛。吳若權認同這個觀點,「我的字典中沒『孝順』這詞,而是『愛』。」他舉例,跟母親去加拿大旅行,替母親買了件高檔大衣,回台後母親捨不得穿,為此他再去選購便宜的外套,掏錢時,母親發覺又要花錢,決定穿上原本的大衣就好。吳若權並未因為母親的反覆而不開心,「有些子女遇到這種情況可能就會發脾氣」。他認為,父母輩多半節儉,基於簡單的愛,把愛內化就能自然順著父母個性,以理性和尊重角度溝通,讓親子雙方喜悅接受。吳若權也回憶,母親中風之初,他和父親是主要的照顧者。他自認在照顧工作上出力最多,但當一向健朗的父親突然病倒,住院4個月後就過世,他才意識到80多歲的父親,照顧伴侶的負荷不比他少。看淡生死 揪友臨終助念面臨父親的生死大事之後,吳若權突然領悟:人的一生追求榮華富貴、功成名就,但生命結束後的身心安頓,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因此他放下執念,敬畏生死,並從中學習靈性課題。過程中,吳若權找了5名親近好友組「臨終助念團」,誰家長輩逝世,就到對方家中誦經,因為他發現助念能讓亡者安心離開肉軀、回歸平靜。巧的是6人都單身,於是也將彼此的臨終助念互相託付,也因這樣的信賴感,讓他們更珍惜可以相聚的時間,比起朋友更像一家人。另一方面,吳若權也開始預備老後人生。「照顧父母就像在照顧未來的自己。」他說,他時刻反思,跨越65歲法定老年門檻後,一定要比父母輩更有活力。財務和健康沒有後顧之憂,生活起居自由無礙,不被人際情感羈絆。迎接熟齡 接納怕老的自己吳若權坦言,他因照顧而脫離工作,但從不後悔,反而因為找回初心覺得幸運。然而,財務規畫一定要做。他認為,中年後的工作目的不應只為賺錢,而是為了興趣,學有意義的事能讓自己更開心。他在照顧母親期間,跑去考了1張心理諮商師證照、7張咖啡師證照,還因此出版《療心咖啡館》這本書。他強調,「齒搖髮禿」每人都怕,沒有人能夠預定自己的老後。但若接納「怕老」的事實,就能拿出勇氣「進位」,幫助生命更安心自在,好好活下去。看更多報導:《橘世代》【關於生命最後一站「臨終」↘↘↘】。翻轉臨終醫療—日本打造「共生之家」與病人建立類家人關係。人生最後一哩路 選擇「被活著」還是帶著尊嚴離開。迎接死亡的生命教育 如何讓孩子學會道別? 致照護者│填問卷抽好禮 因為愛而成為「照顧者」,不要讓這份愛壓垮自己。我們希望透過調查可以聆聽照顧者們的聲音,讓照顧者知道你不是自己一個人。(提交問卷即可兌換贈品)《照顧者生活調查》立即填寫:https://bit.ly/2S1Amwz
-
2020-02-28 養生.運動天地
增強免疫力而運動當心別做過頭!反更易被病毒感染
我們每天都暴露在各種病毒的包圍之下,平均每年會患感冒兩至三次,而有些人明顯比這個次數要高。新冠肺炎流行期間,積極鍛煉能否減少患病風險?美國Verywell網站發文指出,無疑每個人的免疫系統功能造成了對疾病抵抗力的差異。有意思的是,適度鍛煉可增強免疫力,但過度運動反而會導致免疫力下降。原美國匹茲堡大學和阿勒格尼總醫院指導心內科教授Richard Fogoros介紹,有些因素可以保護我們免受感冒和流感的侵襲,其中之一就是適度、持續的鍛煉,有多項研究支持適度、規律的運動和免疫系統健康之間的聯繫。一些早期研究發現,人們一旦開始有規律地跑步練習,他們患感冒的機率就會降低。適度的運動與積極的免疫系統反應,巨噬細胞(攻擊細菌的細胞)的暫時增加有關。因此規律、持續的運動可以給免疫系統健康帶來巨大好處。最近也有研究表明,作為對適度運動的反應,免疫系統會發生一系列生理變化。運動期間,免疫細胞在體內循環更快,殺死細菌和病毒能力更強。運動結束後,免疫系統通常會在幾個小時內恢復正常,但持續、規律的運動似乎會使免疫系統增強持續更長時間。適度運動對感冒和流感病毒感染的抵抗力有多強?阿巴拉契亞州立大學博士David Nieman教授研究顯示,每天步行40分鐘,運動激烈程度達到最大攝氧量70%—75%的人,他們因喉嚨痛或感冒的天數是不鍛煉的人的一半。Fogoros說,物極必反,過度運動反而會導致免疫力下降,即過度訓練綜合徵。有研究發現,劇烈運動後,身體會產生某些激素,包括皮質醇和腎上腺素,會升高血壓和膽固醇水平,抑制免疫系統,導致免疫力暫時性下降。這種效應與耐力性運動員在極限運動後(馬拉松、鐵人三項訓練)後易被感染程度增加相關。因此,如果你正在接受超耐力項目的訓練,那麼在訓練的過程中應注意安排足夠的休息和恢復時間,讓免疫功能恢復正常狀態。如果感到疲憊或出現過度訓練綜合徵的其他表現,比如休息狀態心率變快、心率恢復正常時間較長、易怒或全身沉重疲勞,都應進行有效的放鬆。值得注意是,如果你已經得病了,更不能過度鍛煉。人體免疫系統因對抗感染而不堪重負,額外的壓力也可能導致恢復變慢。一般來說,有輕微感冒症狀且沒有發燒的人,輕中度的運動可以讓身體感受改善,並增強免疫力,但劇烈運動只能讓症狀更糟,使病情延長。Fogoros說,心理壓力也會影響免疫力。皮質醇和腎上腺素的釋放增加身體壓力的同時也導致心理壓力上升,削弱免疫力,增加患感冒和流感的風險。俄亥俄州立大學一項研究發現,照顧老年癡呆症患者的人心理壓力水平大,他們患感冒的次數是普通人的兩倍。因此,對於他們來說,適度有規律的鍛煉顯然對身體有益。Fogoros補充,除了心理壓力和運動水平之外,營養不良、疲勞缺乏睡眠、吸煙也是影響對流感和感冒抵抗力的重要因素,我們在調節運動量的同時也應加強這些方面的管理和調整。本文摘自搜狐健康-生命科學
-
2020-02-27 科別.泌尿腎臟
尿很久、難解尿、餘尿感 7項目自評有沒有「攝護腺肥大」
每個男性都有攝護腺,攝護腺包覆著尿道,正常體積就跟栗子差不多大,約20立方公分,如果持續增生,長得像鵝蛋那麼大,約6、70立方公分,就叫攝護腺肥大。攝護腺肥大 解尿很困擾根據統計,51-60歲男性約5成有良性攝護腺肥大;70歲時約有7成,80歲以上長者幾乎9成都會面臨這個困擾。攝護腺的肥大,讓尿道變窄,患者尿流變細,要尿很久,還會尿不乾淨,尿完還有滴滴答答,或是有餘尿感,成了中老年男性的尷尬困擾。患者每次都費盡心力在對抗尿道阻力,膀胱久而久之會有刺激性症狀:頻尿、尿急、夜間頻尿的困擾。攝護腺肥大 7項目自評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泌尿科主任柯明中說,攝護腺位置約在靠近肛門4、5公分的地方,病人有症狀,通常加上肛門指診就能確診為攝護腺肥大,不過攝護腺肥大與射精沒有明確關聯性,也未必會變成攝護腺癌。治療上,以藥物治療為主,兩種常用藥物:甲型阻斷劑,透過降低血壓鬆弛攝護腺平滑肌改善尿流;以及男性荷爾蒙阻斷劑,抑制攝護腺增生,消減攝護腺,讓小便順暢。藥物療效不佳的患者,才會做攝護腺切除手術,移除阻礙尿道的攝護腺組織。醫師提供7個項目自評是否攝護腺肥大,由好到壞0至5分,總分少於7分只需持續觀察,超過7分就得介入藥物治療。
-
2020-02-26 橘世代.好野橘
年紀大保險到底怎麼買?專家提醒:3種保單絕不能少
現代人愈來愈長壽,退休後的生活才是挑戰的開始,尤其龐大的醫療費用更成為家庭的負擔。偏偏許多保險公司對投保年齡限制嚴格,導致長輩、銀髮族陷入保障不足的風險,應該怎麼解決此難題呢?保險專家劉鳳和建議,意外險、癌症險和壽險三大保障,搭配投資理財,長輩也能享有應有的保障。保險觀念不足 老年為時已晚62歲的陳媽媽是一名家庭主婦,平常身體硬朗,半年前騎車不慎出車禍,造成手部骨折,休養3個月才康復。兒子這才發現,陳媽媽身上除了一張壽險之外,沒有其他保險保障。他緊張的要為媽媽添購其他保單,卻發現很多保費不是太貴,不然就是超過年齡不能買了!類似的案例,在生活中層出不窮。過去對於保險的態度不如現在開放,許多長輩沒有購買保險的觀念,導致現在步入老年生活,保障不足也為時已晚。被稱為平民保險王的劉鳳和透露,年紀大要保保險困難度很高,連他自己都因為膽固醇、大腸息肉等問題,有些買單已經不能買。「年紀大了要買保險,都要先過體檢那關,體況不佳還要被加費,有些加50%,甚至加到1倍的,就算可以投保,看到昂貴的保費,很多人也就不想保了。」劉鳳和說。買保險3大原則 必買3種保險劉鳳和強調,買保險最基本的三個原則就是要「保費低、保障高、理賠明確」,因此篩選下來,意外險、壽險和癌症險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基本保障。意外險考量的是工作的危險等級,不分年齡都可投保,可保障失能和身故,適合保險不足的長輩。推薦癌症險則是因為,癌症位居國人死亡原因之首,罹癌後的照護費用高昂,可透過癌症險來補貼支出,目前市場上投保年齡上限多落在70到75歲之間。壽險則是留給家人的基本保障,每個人最好都能有一張壽險保單。劉鳳和提醒,保險都是愈年輕買愈好,以1年期保額100萬的壽險為例,30歲的女性保費是600元,60歲的女性為7700元,差距懸殊。此外,他也建議,應以定期險為主,因為終身險保費昂貴,建議可以買定期險取代終身險,並將省下來的錢做投資,補足年老保險不足的資金缺口。【關於更多保險QA指南↘↘↘】。買了好多保險卻賠不到?熟齡族這樣買最到位!」。保險業務不願說的秘密 長照險、失能險怎麼買?。留房養老安養信託 看護費、住安養院…都從你的租金付。【熟齡生活大調查】邀請您的參與!最高致贈車馬費3,500元 社群理財平台正夯! 【好野橘招募中】想退休還能年年出國玩?!50歲以後的理財首重退休規劃,好野橘社團網羅最適合熟齡族的投資心法,提供理財計畫、經濟趨勢,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歡迎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2-23 性愛.性福教戰
老夫老妻=無性生活?醫師破解年紀大就不該有性生活迷思
性欲逐漸低下,往往是影響伴侶關係的重要因素。社會普遍有個迷思,認為夫妻到了中老年後,就會自然而然缺乏性生活,進而分房睡,甚至演變成「無性夫妻」,難道老夫老妻就非得跟無性畫上等號?改善性生活 伴侶之間要同步「為什麼我無法像年輕時一樣?」一名70歲老翁因勃起功能障礙求診,希望可以讓他像年輕時一樣展現雄風。不過再次回診後,並無明顯改善,老翁這才坦言,沒有按時服用藥物,因為妻子認為「老年人不該有性生活,且吃這些藥物對身體不好,身體健康比較重要。」馬偕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蔡維恭表示,後來建議老翁帶妻子一起來看門診,改善兩人的觀念,夫妻也漸漸恢復性生活。蔡維恭說,口服藥物本身不危險,且在醫界已有非常豐富的使用經驗,都有安全數據。性生活是兩性相處的重要一環,鼓勵伴侶一起來門診,避免只有一方提升性欲,另一方仍覺得不舒服,雙方面都能享受性生活,才有正面幫助。蔡維恭解釋,中老年人性生活頻率比一般人少,但不見得就是「無性」,每人狀況不同。早期國外曾研究發現,65歲以上男性有七成有性生活,女性大約是四成五到五成。若依本土數據來看,65歲到75歲的男女可能三成到六成還有性生活,但頻率確實會隨著年紀增長減少,80歲通常降到三成左右。睪固酮、荷爾蒙 影響性事滿意度談到中老年後性欲降低,蔡維恭表示,老年人身體狀況、體力沒有年輕時好,都會造成影響。再來跟勃起功能也有關係,不論男女,性功能會隨著年齡下降,常見的就是性功能障礙,表現不盡理想,就會影響性行為意願。蔡維恭說,男性睪固酮低下,會使陰莖海綿體構造退化,影響勃起和性欲;女性更年期後,荷爾蒙減少,除了性欲減低,陰道也會比較乾燥,不適感會升高。「對男性來說,睪固酮過低是一個因素,但並非主因。」蔡維恭表示,高血壓、糖尿病等身體代謝疾病,也會讓海綿體勃起老化更明顯。心態先調整 才能治生理問題心態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一般人覺得年紀大就不該有性生活,性不是老年人該追求的,或有性生活多會損耗元氣等迷思。蔡維恭指出,雖然無性對身體並無負面影響,但也不代表年紀大就該放棄性生活。畢竟現代人維持身體狀況良好,性生活就是本能之一,雖然表現無法像年輕時好,但不代表要放棄。蔡維恭表示,基本上還是要調整心態,要有「想維持性生活」的心,才能了解原因,進而解決。若男性是因為睪固酮等原因影響勃起功能,經醫師評估後,會視情況給予補充睪固酮,藉以增加性欲、勃起機會,不過補充前仍需要醫師專業評估。口服藥物治療 多有不錯效果蔡維恭說,若因為年紀或慢性病造成,會視個案狀況評估治療方式,進而選擇使用勃起功能障礙的藥物等方式。手術治療大多已屬於後線治療,多數人只需透過口服藥物的調整,或是合併荷爾蒙的輔助,大約有八成的病人都有機會可獲得改善,口服藥物的確是目前最方便、最安全又有效的選項。當然年紀越老或慢性病越多,效果可能沒那麼理想。除了求助醫療,蔡維恭坦言,病人自己也需要依循健康生活準則,調整生活作息,包含健康飲食也有幫助。女性的部分,則要評估是否仍有疼痛、乾澀等問題,或荷爾蒙是否需調整。蔡維恭強調,還有欲望很正常,不需要壓抑,「老夫老妻也可以甜蜜互動。」
-
2020-02-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最怕的「X疾病」出現了?專家:新冠肺炎症狀符合
世界衛生組織(WHO)幾年前就曾警告過,謎樣的「X疾病」(disease X)可能引爆全球大流行。新冠肺炎的症狀可能最初很輕微,但第二周突然變得致命,恐怕就是這種「X疾病」。彭博資訊報導,駐鹿特丹的伊拉斯姆斯醫學中心病毒學主任和世衛組織緊急委員會委員庫普曼斯(Marion Koopmans)19日在科學期刊《細胞》(Cell)說:「不管(新冠肺炎)疫情能否得到控制,正迅速成為第一個符合X疾病的疫病。」新冠病毒已傳播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根據美國疾病和預防中心,部分感染者在當地社區感染,與中國沒有任何關聯。新冠肺炎的傳染神秘難解。一名住安陽的20歲女子自武漢返家後傳染給五位親友,但她自己幾無症狀。根據報導,儘管超過八成病患只有輕微症狀且能康復,但大約七分之一患者出現肺炎、呼吸困難和其他嚴重症狀。約5%會進展成重症,包括呼吸衰竭、敗血性休克和多重器官衰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等慢性病者,是轉成重症的高風險群。但以新加坡經驗而言,即使沒有慢性病,也可能轉成重症。中國大陸的吹哨者、34歲眼科醫生李文亮,在發病前健康狀況良好。明尼蘇達州羅徹斯特梅奧診所醫學中心的名譽教授波蘭說,新冠肺炎病患的發炎模式與1918年「西班牙流感」類似,「一旦被感染就要打一場仗」,患者要承受病毒的破壞,以及身體為對抗病毒造成的破壞。上月在中國過世的一名男性患者,他剛感染新冠肺炎時只輕度畏寒和乾咳,還能工作,發病第九天,因疲勞和呼吸急促住院,接受密集的抗菌和免疫系統調節治療。五天後,他死於類似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 SARS)和中東呼吸道症候群(MERS)的肺損傷。他有嚴重的免疫系統損傷,血液測試顯示,部分原因是他有種抗感染細胞過度活化。有爭議的是,這名病患每天兩次接受80毫克的甲基培尼皮質醇治療,這是中國治療重症時常用來抑制免疫反應的皮質類固醇藥物,以防範致命的急性呼吸窘迫。但加拿大安大略省麥克馬斯特大學醫生賽米紐克認為,該患者的劑量大約是相同症狀者的兩倍。他說,這種藥物可能延緩患者的病毒清除。因為有此風險,用皮質類固醇恐弊大於利。他會等病人真的病得很重才嘗試類固醇。
-
2020-02-23 橘世代.健康橘
幾歲算「年輕老」?想預防老年病症,要趁「年輕老」
大部分年長者都會有慢性病,甚至會綜合變成「老年病症候群」。雙和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楊哲銘表示,老年病症候群是一堆「疾病」的集合,一般包括衰弱、跌倒、尿失禁、肌少症、認知功能障礙等,避免成為「老年病症候群」,要在自己的年齡仍是「年輕老人」區間時,就要做好控制。楊哲銘指出,通常將65歲以上稱為老年人,隨著社會步入高齡化,65歲到75歲可稱為「年輕老人」,75歲到85歲稱為「中年老人」,85歲以上則稱為「老老人」,年紀越大出現「老年病症候群」機會愈高。目前並無統計老年病症候群會出現在哪個年紀,年齡越大比例當然就越高,但症狀、程度仍因人而異。統計發現年輕老人的老人症候群,較高比例是失智症;中年老人則是多重用藥,其次是尿失禁;老年老人較高比例的症候群是多重用藥,其次是營養不良。年長者隨著年齡越大,常會對家人說這裡痛、那裡痛,但部分年長者卻不願意就醫。楊哲銘表示,這些疼痛必須要有好的處理,醫療人員能多花時間互動,老人也會覺得不排斥就醫。楊哲銘舉例雙和醫院的高齡醫學門診,他說,高齡醫學最主要時花耐心、時間跟病患溝通,且也可以減少高齡者在各門診間奔波,能針對問題去解決,藉此降低他們排斥就醫的意願。楊哲銘強調,要能夠健康老化,通常都會建議要均衡飲食,不要過度去強調減肥,要擁有健康生活型態、適度運動、適度社交,都是讓人可以健康老化的因素,不過若有慢性病還是要做好控制,還在「年輕老人」區間時,就要做好控制,「身體力行很重要。」【延伸/更多熟齡指南↘↘↘】。六十歲如何盡情享受當下? 從「寫日記」開始吧!。中年不迷路 坦然迎接人生「第二次青春期」。面對「家庭老化」 父母與孩子該如何獲取平衡?。人生最後一哩路 選擇「被活著」還是帶著尊嚴離開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22 養生.聰明飲食
鈣含量是牛奶3倍 春季補鈣推薦吃這款當季蔬菜
野菜雖然是野生植物,但從老一輩開始薺菜就是人們常吃的野菜之一,所以大家不用擔心吃它會中毒。對於美味的薺菜,蘇東坡還稱讚它是天然之珍,雖小甘於五味,而有味外之美。可見, 薺菜在之前就是出了名的野菜。在春季大家只要能夠分辨清楚,就可以放心採摘和食用了。大家採摘時,還可以注意一個小技巧,要想選到最為鮮嫩的薺菜,大家最好不要摘已經出現薺菜花的薺菜,而是選擇全是薺菜葉的薺菜,這樣的薺菜食用起來會更為鮮嫩美味。對於春季想要補鈣,卻不知道要選擇哪種食物,就可以食用薺菜。尤其是對於中老年人,經歷了一個冬天,幾乎沒有體育運動的人,為了彌補體內鈣的不足以及日常生活中鈣的流失,在春季就要好好補鈣了。今天給大家推薦的就是薺菜,可能很多人認為牛奶才是補鈣最佳的飲品。確實,牛奶的鈣含量很高,每百毫升牛奶中有102mg左右的鈣,並且鈣的成分還屬於容易被機體消化吸收的類型,作為日常補鈣的膳食來源是再合適不過了。很多人不喜歡喝牛奶,或者是本身就有乳糖不耐受的人群,就無法用牛奶補鈣了。此時我們就可以抓住薺菜,不要小看薺菜,薺菜雖然是野生的植物,個頭也是小小的,但它內涵很高。每百克薺菜中有高達294mg左右的鈣,即便是和牛奶相比,它也毫不含糊,幾乎是牛奶鈣含量的3倍左右。比較可惜的是,鈣含量多但鈣吸收率沒有牛奶強,好在的是薺菜我們可以多吃。與此同時,我們還可以藉助薺菜中的維生素C,每百克薺菜中有43mg的維生素C,這種營養物質也可以幫助薺菜提高人體對鈣的吸收。除此以外,在食用薺菜時,吃點新鮮的水果,大多數水果中也都富含維生素C,都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吸收鈣,對中老年人預防骨質疏鬆有積極的作用。
-
2020-02-21 橘世代.好學橘
3歲到8旬都是她學生 黏土達人:肯學,年齡就無妨
基隆社區大學人型公仔黏土老師劉鳳珠,曾開過冰果室,當過珠寶飾品設計師、開過才藝班,她不斷自我學習,出國拿到日本、韓國捏塑證照,30多年來創作作品無數,成為人型公仔黏土達人,不管是傳統中國人物十八羅漢、濟公、西遊記,還是日韓公仔、卡通人物等都維妙維肖,活靈活現。 她常以自己的經驗教學,80多歲阿嬤也當她學生,「只要肯學習,年齡不是問題」。劉鳳珠的學生除3歲到10多歲小朋友,還有很多是退休或中老年人的「老學生」,她說,有一顆好學的心最重要,曾一名80歲阿嬤學了10年,她的作品讓家人朋友都非常驚奇,因為作品帶回家兒孫都驚呆了,她學黏土塑形是來療癒的,也讓她家客廳有了藝術的生命力,多了繽紛色彩。劉鳳珠的作品多樣,很能吸引人,有台灣傳統人物、廟會的風情,還融入日本人形雕塑、韓國捏塑的風格,經常受邀展出。因她有美術底子,各種人物、造型都信手拈來。非洲人像、中國古典造型人物,風格迥異的作品在她的工作坊都展現生命力。她在繪畫、黏土擁有多年實務經驗,除了指導學生專業有系統的繪畫課程外,致力黏土人形創作教學,學生以興趣為主而學習,或想準備各級術科考試以及各種專業證書課程,她都可幫忙訓練第二專長。「每一個感覺都不一樣,每一個我都很滿意」,她對自己作品很有信心,作品至今有數千件,數都數不清,全收藏在工作坊,每個房間都有她的創意,她說最難的就屬濟公,因為表情最豐富,十八羅漢各種喜怒哀樂表情都有,有擠眉弄眼,有面無表情。「表情一定要生動,讓人看得出喜怒哀樂!」她的工具很簡單,只有一把剪刀、一把刀子及一根塑膠棒。在她巧手之下,不管是何仙姑還是李鐵拐,都飄飄欲仙又逗趣。尤其Q版的媽祖紅紅的腮幫子及眼睛,更傳神。劉鳳珠小時候在桃園鄉下長大,田間泥土是她的玩伴,廟會活動是她的最愛,尤其歌仔戲多變的人物角色讓她著迷,每次都看到眼睛瞪得大大的,最讓她印像深刻的就是捏麵人的小攤販,無論是卡通還是動物,巧手的技藝,在她心中種下雕塑的種子。會走上美術這條路是因為老師的一句話,她說,國中有一次美術老師當著全班的面,稱讚她的作品畫得真的不錯,這句話讓她高興一整年,高中時毅然決然選了美工科。不過由於材料、畫材等花費實在太高,家境付不起,她靠靠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及夢想。劉鳳珠畢業後就在鶯歌當珠寶、飾物珠寶設計師,後來還開過冰果店賣熱食、冷飲,但嫁到基隆後開服飾店,每天搭配衣架模特兒的服飾也充實她的美學訓練。一路不斷學習,但真正改變她的,是有一次在台北看到老師傅做的黏土,塑形很快又千變萬化,尤其看到小叮噹真的是好巧又可愛,讓她決定改走黏土塑形這條路。沒想到,這一走就快走了30年,劉鳳珠說從年輕到現在中年,每天都不斷自我學習、充電,作品才會多樣化,她用這種觀念來教導學生,「想學東西永遠不嫌老」。【延伸閱讀 樂齡學習↘↘↘】。退休生活更好玩! 58歲黃芝蘭:我沒想過這輩子可以被叫老師。北市前體育局長鄭芳梵 對攝影「中毒」,退休不孤單!。從媒體人到「堡主」 楊基山:人生下半場,我就是個說故事的人。療癒沒有舞台的失落 退休校長陳今珍烘焙玩出成就感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共
8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