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2 醫療.中醫
搜尋
老年
共找到
2556
筆 文章
-
-
2024-08-11 退休力.自在獨立
找尋理想老後生活?「這概念」最重要!改裝老後居住空間,還能讓照顧者也減壓!
「面對改變很困難,但唯一不變的就是天天在變。」天主教失智症老人基金會社工主任陳俊佑服務過許多長輩,他說,每個人面對老的方式都不同,無論老後居住或照顧方式,最擔心不願意接受改變,或受限於自身習慣的長輩,建議及早培養適應力、找尋資源的能力。如何尋找理想老後的居住模式?陳俊佑說,找尋理想老後生活或居住模式,其實所有年齡層都一樣,必須懂得自己需要什麼、因應自身需求做出改變。偏偏「改變」這件事,對任何人來說都不簡單,更別說行為模式已經固化的長輩,光是要意識到自己需要調整,就已經不容易,要再適應新的行為模式,更是難上加難。曾有位八十多歲榮民伯伯,雙眼失明,他習慣獨居,即使看不到,還是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可料理三餐。但社工發現,他家長期漏水漏電,萬一他不小心碰觸到積水處,馬上就有生命危險。某次他生病住院,社工在他出院後將他送到榮民之家,但他極不適應,不到一年就離世。每位長輩需求不同,唯有自己知道需要什麼,但所有人都無法預測未來,唯一可做足準備的是適應改變。例如,先了解其他人老後生活模式,如多數人因行動不便感到困擾,需要搬到一樓或有電梯的房子,就應思考如何因應,例如,先嘗試找一樓民宿或親友家,住上幾個月,讓自己有住一樓的體驗,增加適應力。陳俊佑指出,百歲世代,大家壽命愈來愈長,任何年齡層都應從現在開始培養適應力、找尋資源的能力,未來即使是獨老或是與子女同住、與老伴走完最後一段路,都能安心安適。為長者改裝室內空間 照顧者也減壓徐宛菱在長照領域工作多年,由於先生是室內設計工程專業,夫妻倆目前專為高齡及身障夥伴設計友善空間,客戶以退休族和長照使用者為主。她表示,空間改裝不只對長輩有好處,還可幫助照顧者。目前長照2.0也提供居家無障礙補助,以及施工期間的喘息服務,可多加利用。最常施作的改裝區域是浴室,若晨室內裝修公司專案經理徐宛菱曾遇過一名長輩,原本如廁需要家人協助,改裝後可以自己上廁所,心情截然不同。「廁所凌亂還會影響照顧者,不但有安全疑慮,還遇過居服員因此感到有壓力,造成服務困難。」徐宛菱表示,浴室改裝首先注意的是出入口高低差,馬桶旁加裝支撐幫助起坐,淋浴空間應可容納照顧者進入,倘若長輩有泡澡習慣,還可以改為開門式浴缸。廚房、臥室以及玄關也是重點。改變廚房流理台高度及省力緩衝式拉籃,提高長輩做菜意願。根據衛福部國健署106年調查,65歲以上長者最常跌倒的室內地點是臥室,所以建議增加臥室光線,及床鋪旁加設可攙扶設施;此外,很多人會把輪椅、助行器等輔具放在玄關,不但凌亂也影響進出動線,因此櫃子不只放鞋,還要規畫收納輔具。許多人剛退休時因身體健康、行動自如,室內改裝以美觀、設計感為主,徐宛菱提醒,應提前考量老年生活,打造一個自立空間,若獨居,也可安裝警報器等智能科技,遇到緊急情況直接按鈴可以一次打給多位家人,若有一天需要照顧者同住,浴室、臥室應可容納兩人,照顧者才可好好照顧及休息。數位版看這裡培養韌性 有助老後安居老後人生規畫,千萬別全仰賴子女,只有自己知道什麼樣的生活適合自己。如何增加韌性,培養老後適應力,來看看三位專家的三帖藥方。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8-09 醫聲.Podcast
🎧|【慢性放大鏡-全人門診系列-3】以為大餐引發血糖失控,奇美醫院生活型態整合門診揪出元兇
「醫師,我血糖失控,以為吃大餐造成,沒想到竟然不是…」在奇美醫院生活型態醫學整合性門診中,一位糖尿病患者一直認為自己血糖失控是吃大餐造成,後來經由門診個管師衛教、引導,開始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儀器、測量血糖App等工具,觀察實際血糖變化才發現,自己吃大餐後,血糖往往變動不大,真正讓血糖飆升的罪魁禍首,竟是一碗小小的「碗粿」,因為找到原因,這位病患才改變飲食、生活習慣,血糖才恢復平穩。🎧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生活型態整合門診,讓病患更有動力改變生活習慣奇美醫院家庭醫學部部長暨老年醫學科主任蔡岡廷指出,在糖尿病等慢性病控制上,進行生活型態諮商、改變生活型態,是重要環節。不少研究顯示,相較於「純吃藥」,若改變生活型態搭配規律用藥,更能讓慢性病控制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蔡岡廷解釋,生活型態醫學整合性門診採預約制,每次看診約一小時,不只針對慢性病病患,若是體重太重、壓力太大、睡不好等亞健康族群,也能進行諮詢。6大指標,有效評估生活型態是否健康當病患、民眾進入生活型態醫學整合性門診,醫師會根據生活型態量表進行評估,這份量表包含「運動」、「營養」、「睡眠」、「壓力管理」、「避免高危害性物質使用」與「正向社會連結」等六大指標,病患、民眾在接受評估後,便能進一步了解、掌握問題所在,改變生活形態時,也會比較有方向、目標。舉例來說,過去對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進行衛教,醫護常只是傳達「不要吃太多、熱量不要太高」等抽象觀念,但入口的食物、飲食順序、食物攝取量、食物冷熱與升糖指數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血糖變動,以上述病例來說,若透過生活型態醫學整合性門診服務、888計畫等找出問題,並擬訂個人化三高防治策略,就有機會幫助血糖等指數達標,多重慢性病也可透過這套模式獲得控制。888計畫,生活型態諮商是重要環節事實上,在賴清德總統所提出的「888計畫」中,對於病患、民眾生活型態的改變,也是非常重視,888計畫是希望在8年內將8成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三高病患納入個管、照護網絡、加入後8成接受生活型態諮商,而三高改善、達標率也可達到8成,對於生活型態的改變蔡岡廷指出,在進行888計畫的過程中,當病患納入個管、照護網絡,接受生活型態諮商後,便可用實際數據做指引,同時以有科學佐證的方式介入,讓病患可以觀察數據變化,更有動力、有效率去改變生活型態,再搭配大家醫計畫進行整合,事半功倍。多重用藥整合門診,助減少重複、大量用藥此外,奇美醫院所設立的整合性門診中,除了生活型態醫學整合性門診,也包含多重慢性病暨藥品整合照護門診、預防醫學門診等。蔡岡廷也觀察到,透過多重慢性病暨藥品整合照護門診服務,可有效改善高齡病患重複、大量用藥問題。在蔡岡廷印象中,過去曾有高齡病患,一天用藥品項達18種之多,後來醫師檢視發現,有些藥物針對症狀治療,當症狀背後病因消失,自然不需用藥,也有一些藥物可結合成複方用藥,變成三合一或二合一藥物,經過一番調整,這位病患一天用藥品項僅剩六種,配合生活型態的轉變,不僅大幅減少藥物副作用、交互作用,且疾病控制效果更理想。【慢性放大鏡-全人門診】延伸閱讀:【系列-1】照護體系走回頭路?老人國來臨 社區醫療成照顧長輩起手式【系列-2】30歲糖友胰島功能退化如老人,大家醫計畫協助力挽狂瀾蔡岡廷小檔案現職:奇美醫院家庭醫學部部長暨老年醫學科主任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經歷:奇美醫院家庭醫學部住院醫師、總醫師、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附設醫院老年醫學部研究員奇美醫院全人醫療科主任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成功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東京大學大學院醫學系研究科進修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音訊剪輯:蔡嘉哲腳本撰寫:蔡怡真音訊錄製:王柏云特別感謝: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
-
2024-08-08 醫聲.醫聲要聞
友善生育/台灣生育率全球第2低 2面向催生又增收入
全球生育率下降,截至2021年,超過半數國家總生育率低於2.1的人口替代率,預計2100年更高達九成八,而台灣2023年生育率僅0.87人,是全球第二低的國家,僅次於韓國。經濟學人智庫建議,生育率提升政策須因地制宜,生育率極低的高收入國家首重減緩生育率下降速度,如改善產假等職場政策、提供可負擔的人工生殖治療等等,亦能增加長期稅收。台灣生殖醫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台灣生育力智庫專家會議」,邀請產官學界專家針對職場政策、人工生殖兩大方向,提出提升生育率的建議,讓「不想生的願意生、不能生的願意生」,且彙整出「少子女化對策建言」,呼籲中央與地方政府、企業通力合作。亞太9國4大面向促生育率 改善職場政策、人工生殖對台灣有效經濟學人智庫聚焦澳洲、印尼、日本、馬來西亞、韓國、新加坡、台灣、泰國、越南等九個國家,邀請亞太地區各國專家討論,於2023年出版「生育政策與實踐:亞太地區工具包」,集結各國提升生育率的實證政策,並依實證效果和經濟效益打評等。經濟學人智庫代表Emily Tiemann在會議預錄影片中表示,工具包將政策分為兒童托育、職場政策、財務誘因、人工生殖四大面向,其中研究指出,友善職場政策有助於提高生育率、女性就業率及母親勞動參與率,進而增加家庭收入和稅收,能帶來即時的正向投資報酬。政策也須因地制宜,工具包將九國分成四組生育轉型階段典型。台灣屬於都市化程度高、初婚年齡晚、女性勞參率高、女性受雇員工比例高、所得高、生育率卻極低的國家,應首重減緩生育率下降速度,像是先改善陪產假及留職制度等職場政策、提高人工生殖補助與可近性、普及托育服務、提供租稅優惠等。尤其結婚年齡晚,生育第一胎的年齡高,造成不孕症普遍,建議增加生殖醫學中心的覆蓋率,推出試管嬰兒(IVF)補助政策,許多研究也顯示,提供人工生殖治療補助,可帶來更多試管寶寶。亞太地區總生率下降最多 將影響全球經濟Tiemann指出,生育率下降,家庭規模縮減,影響家庭穩定性,削弱老年人的支持網絡;平均餘命增加,勞動年齡人口下降,不僅稅收減少,也導致扶老比上升,增加照護成本和公共服務負擔。亞太地區經濟成長速度居全球之冠,約占全球GDP三分之一,總生育率(TFR)卻下降最多,2020年僅1.8,意即一國的少子女化影響將無遠弗屆。低生育率肇因於社會經濟發展和都市化,女性受教育、職場發展機會提升,可能選擇建立小家庭,或延後結婚生子時間;托育、住房、家庭日常基本需求等育兒成本提升,民眾傾向重質不重量地集中資源給更少孩子;晚婚也意味生育能力下降,但民眾對生殖治療過度信賴,易錯失治療黃金時機,且診所多集中於城市,造成就醫不便、費用高昂。Tiemann表示,政府應視生育率提升政策為長期投資,跨部門合作,儘早積極介入少子女化議題,以確保未來世代持續發展。台灣生育力智庫少子女化對策建言:請點我經濟學人智庫「生育政策與實踐:亞太地區工具包」:請點我
-
2024-08-07 焦點.元氣新聞
衛福部長邱泰源:明後年都不調健保費 研擬調升補充保費修法
「健保改革勢在必行,還有很多政策可以做,不需優先調漲保費。」衛福部長邱泰源昨接受本報專訪承諾,「明後年都不需調整健保費率」,另為提升健保點值,提出三大作法,包括「增加政府預算,政府負擔健保經費三成六,擬調至三成八」、「應由公務預算,但仍由健保支出的項目,盡快處理」、「盡速研擬調升補充保費修法」。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主決議明年六月卅日,健保點值需達到每點○點九五元,衛福部需備足七○五億元。邱泰源表示,改革健保需一步一步來,他出身醫界,當然也希望點值愈高愈好,但必須思考政府財力是否有辦法承擔。如果政府不願意補助,明年年中確實無法保障健保點值每點○點九五元,若政府願意補助,明年即可先達到每點○點九元,以此為基礎,再向上提升。邱泰源說,擔任不分區立委時,他經常提及健保點值保障每點一元,當時想法單純,醫師正派經營,努力照顧病人,但健保點值每點不到一元,覺得沒有意思;擔任部長後,期待透過短、中、長期計畫,確保健保點值,首先透過公務預算撥補,讓醫界活下去。邱泰源指出,現階段政府負擔健保經費三成六,建議政府提高公務預算,依照健康台灣論壇建議,提高至三成八,醫界盼提升四成。另外,明年行政院將撥補一百多億元,專門用於提升醫師、護理師等醫事人員的薪資待遇及改善工作環境。再者,逐漸移出應由公務預算支出項目,但現在卻由健保支出的部分,例如,今年編列護理人員夜班津貼四十億元等,衛福部即積極爭取以公務預算來支應;至於百億癌藥基金,政府明年編列五十億元,相信三年內可達到百億元規模。最後為盡速研擬增收補充保費,但涉及修法,社保司正在研擬規畫,邱泰源說,「這是下一步真正需要改革的地方」。面對健保財務困境,外界建議,提升健保費率,另修法取消健保費率上限百分之六。對此,邱泰源保證,未來兩年不會調整健保費率、不會漲保費,因此,也不會討論打開健保費率上限。目前作法為只要對民眾有利、且無爭議的政策先行,研擬任何政策時,均會與專業團體溝通,了解對民眾的影響。兩年後是否會調漲保費?邱泰源坦承,未來誰都不知道,新藥、新科技如加速納健保給付,或基層醫界經營面臨困境,都可能增加健保支出。至於有關自費項目,民眾有選擇權利,健保不可能包山包海,未來將在充分告知、保障民眾權益的情況下,同意擴增自費項目空間。邱泰源:拚明年調高健保補充保費近日台灣股市暴跌暴漲,引發矚目,而攸關上千萬位股民權益的補充保費費率即將進入修法階段,衛福部長邱泰源表示,正積極溝通,研擬調升方案,盡速召開專家會議進行討論,研議後進入法定程序,希望立院下個會期就可修法討論,明年順利上路。在總統賴清德指導下,成大醫院前院長陳志鴻召開六場「健康台灣論壇」,最後提出十大建言,其中包括「受薪階級繳納的一般保費費率為百分之五點一七,補充保費僅百分之二點一一,建議提高補充保費費率」。目前二代健保補充保費課徵範圍分為六類,包括高額獎金、兼職薪資所得、執行業務所得、利息所得、股利所得、租金收入。邱泰源表示,提高補充保費費率勢在必行,衛福部已研擬方案,預計立法院下個會期提出修正草案,提高費率。「在不調漲健保費的前提下,將爭取更多資源。」邱泰源說,醫界期待健保點值每點達到○點九五元或一元,如果調升補充保費費,就可能到達醫界所期待的每點○點九二或○點九三元,此為改革健保的重要事項。目前將與各界積極溝通,研擬相關方案,盡速舉行專家會議,取得共識後,再與健康台灣委員會、行政院等討論,確定修法內容,進入相關程序。邱泰源指出,目前補充保費單筆課徵上限為一千萬,「健康台灣論壇」決議希望提至五千萬元,是目前較具共識之處,修法重點將朝此研議。他曾與商界人士討論過,其實商界並不反對,也認為「有錢人多付一點,照顧弱勢族群」。談長照3.0 邱泰源坦承整合難度高台灣將在明年邁入超高齡化社會,衛福部長邱泰源表示,長照二點○也將邁入三點○,將借鏡日本,建立以人為中心、社區為基礎的整合照顧體系,結合醫療、長照、社服、社安等資源,並橫向統合,各層級醫療院則需垂直串接,希望老年人在社區獲得良好照顧,減輕年輕人承擔。邱泰源指出,因應高齡社會,衛福部積極推動視訊醫療、在宅急症照護,而長照三點○的主要願景為整合醫療跟長照,從醫療端做好老年人的出院後照護,延緩失能。日本於十多年前發展「老人整合性照護」概念,邱泰源表示,衛福部積極建立以人為中心、社區為基礎的整合照顧體系,不過,目前長照有長照預算,醫療則有健保費用,兩者如何整合,難度極高。「橫向」方面,希望結合社區的醫療保健、長照社福等,成為社區照護體系。「縱向」則是做好分級醫療,讓社區體系可以結合醫療、長照、社福、社安等社會資源。邱泰源說,若想落實健康台灣,就須同時做好橫向、縱向,也等於將台灣十年來分級醫療、整合照護等兩大體系,進行彙整。近年來,許多醫學中心發展高齡醫學、老人醫學,邱泰源表示,目的就是希望老人家活得長久、健康,如果在家醫療、在宅急症照護順利進入長照體系,相信就可大幅降低銀髮族失能風險,「關於這點,日本確實做的,比台灣還要好,值得學習」。處方箋改革爭議 邱泰源:尊重試辦成果衛福部分階段調整牙科診所處方箋標示,明年四月只剩下成分名,不見藥名,儘管西醫何時實施此新制,仍是未知數,但是已引發醫界及藥界之間論戰,對此,衛福部長邱泰源表示,將尊重未來試辦成果,在試辦過程中各界充分討論,但如果政策具有爭議性,就會先擱置,不會急著推動。醫師公會全聯會等十大醫事團體表示,目前藥師法明定,藥師需依處方不得隨意更改藥品,衛福部此舉等同帶頭違法,損害民眾用藥品質,也損害醫師處方權;藥師公會全聯會則認為,一旦處方箋只開成分名,這已是國際潮流,若不希望健保制度潰堤,此次變革勢在必行。醫界、藥界看法不同,不過,邱泰源傾向支持醫界說法,他以從小罹患鼻過敏的兒子為例,長期以來,必須服用某一家廠牌的治療過敏藥物,換成其他藥物,症狀無法獲得改善,就沒有治療效果。再者,牙科常用藥物較為單純,但西醫用藥複雜,尤其是內科,因此他同意醫事團體的見解。邱泰源進一步表示,這次先從牙醫診所試辦,主因為牙醫所開立藥物幾乎都是消炎、退燒、止痛等解熱鎮痛劑,對牙科門診患者來說,還是酌量於醫師治療專業技術;內科系醫師必須不斷調整藥物,才能提供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患者最好的治療,這跟牙醫用藥目的截然不同,「如果試辦(管制)牙醫的某些材料,他們可能也跳起來」。邱泰源說,如果某政策具有一定爭議性,就會先擱置,先尋求共識,讓沒有爭議性的政策先行。這次處方箋改革是否全面推廣至所有西醫,目前沒有時間表,等牙科試辦後,觀察成效,屆時再討論、溝通,而最大原則是不可讓患者拿不到藥物。
-
2024-08-06 養生.抗老養生
隨著年齡增長一定會有「老人臭」嗎?10招有助避免體味產生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容易產生令人不愉快的氣味,有人會將這種氣味稱為「老人的氣味」或是「老人臭」。雖然聽起來有點年齡歧視,但大多數人將這種氣味與老年人或長期護理機構以及身體機能的氣味聯繫起來。事實上,體臭有多種來源,有些是由於外部因素造成的,例如我們攝取的藥物或食物,有些則與身體化學有關。體臭的來源有哪些?汗腺、頂漿腺和皮脂腺是最常導致體臭的三種腺體:.汗腺→頂漿腺和小汗腺都分泌「汗液」,成分包括水和其他有機物質。不過,小汗腺主要用於冷卻皮膚,遍布全身,並不會產生氣味。.頂漿腺→主要存在於腋下和腹股溝等毛囊中。頂漿腺分泌的汗液會在皮膚表面促進細菌生長,產生體味。由於體味的成分是水溶性的,透過良好的衛生習慣,包括使用肥皂和水,可以減少或消除這種氣味。.皮脂腺→皮脂腺的分泌物中有Omega-7脂肪酸,這些脂質在接觸空氣後會發生變化。這種脂質的氧化會產生2-壬烯醛,這是一種有機化合物,也會產生氣味。然而,這些脂質不溶於水,因此無法輕易被沖洗或擦去。由於40歲之前,皮膚會產生足夠的抗氧化劑,以減緩產生「老化氣味」的氧化過程。但抗氧化劑的產生速度會隨著年齡減緩。同時,老化的身體增加了Omega-7脂肪酸的產生。這兩種老化因素會增加皮膚上的老化氣味。因此,這種氣味與衛生幾乎沒有直接關係。產生異味的其他可能原因1.腎臟病氨味可能會讓人聯想到尿液的氣味,但氨味也可能是腎臟疾病的跡象,擁有這種氣味的人需要尋求醫療專業人員的評估和治療。2.糖尿病當一個人有「水果味」的氣味時,這可能是高血糖或血糖過高的跡象,出現這種氣味的人需要儘快尋求醫療專業人員的協助。3.藥物有些藥物會導致出汗增加,並可能增加體臭。4.飲食改變你所吃的食物也可能影響氣味的產生,例如大蒜等食物會透過汗液分泌引起體臭。其他引起異味的食物包括洋蔥、辛辣食物、蘆筍和酒精。5.失禁失禁會在皮膚或衣物上留下氣味,許多失禁相關產品有減少氣味的內襯以掩蓋異味。此外,良好的衛生習慣、更換弄髒的衣物以及清洗床單可以減少不愉快的氣味。10招有助減少異味產生你可以透過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來減少汗腺產生的體味。這些氣味可能因年齡增長、藥物和生活方式而加劇,但由皮脂腺產生的2-壬烯醛氣味直接與與年齡相關的生物學變化有關。因此,這種老化氣味雖然不一定被視為「不愉快」的氣味,也可能無法完全消除,但能藉由一些生活方式的調整來加以管理。1.每天喝大量的水,可以幫助你保持水分並加速新陳代謝的速度。2.避免或減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攝取。3.均衡飲食,多吃富含抗氧化劑的水果和蔬菜。4.充足的睡眠和休息。5.透過運動、放鬆和冥想減輕壓力。6.定期洗澡。7.定期清洗床單和衣服。8.定期打開窗戶通風。9.在腋下使用局部止汗劑以減少出汗。10.減少可能增加氣味的食物,如辛辣食物、洋蔥和大蒜。【資料來源】.Does Body Odor Increase With Age?
-
2024-08-03 寵物.照顧指南
高齡貓狗健檢時間點哪時最好?天熱為什麼寵物不要剃毛?獸醫師解析6大毛孩小常識
隨著台灣少子化和生活型態的改變,不少人轉而撫養「毛小孩」,狗貓也成了人類最親密的家人。行政院農委會發布的統計資料顯示,2022年底犬貓合計登記數量已達222萬隻,其中犬為140萬隻、貓為82萬隻,與貓狗相關的飲食、日常照護等議題也越來越多人討論。家中有毛寶貝、或是想養貓狗的你,是否知道哪種狗狗優點多多、為什麼養貓狗容易過敏、狗貓要不要健檢等問題,台北市獸醫師公會理事長、中研動物醫院院長楊孝柏獸醫師一次告訴你:Q1.「哪種狗」優點超級多?A:米克斯。為因應演化的自然選擇,會將有利於生存與繁殖的遺傳性狀變得更為普遍,並使有害的性狀變得更稀有,而且也會將適合台灣環境的基因保留下來,也因此相較於一般純種犬,基因較多樣性,因此眼睛、心臟等身體問題的發病率都比較小。Q2.寵物不會講話!可觀察「毛」判斷健康?A:如果是健康的膚質,毛小孩的毛摸起來、看起來應會柔順且有光澤,但若是皮膚出現問題、皮膚供給給毛髮的養分能力變差,或是毛髮根部皮脂腺的分泌量不夠,就可能導致脫毛、禿毛,或是毛髮光澤、柔順度減低。但並非掉毛、毛髮問題就是皮膚出狀況,也可能是肝臟、腎臟、心臟病等內在疾病導致,只要是血液循環不良都有可能發生掉毛的狀況。因此若有疑慮還是建議跟醫師諮詢為佳。基本且落差不大的掉毛量其實不需要過於擔憂,因為牠們每天都會掉落基本的毛髮量,而且到了一定的季節掉毛量也可能會增加。但掉落量只要在正常範圍內,都是沒有問題的。Q3.寵物要不要剃毛?A:不建議。夏天到了,我們都會覺得全身都是毛的寵物太悶熱,其實有一種熱是「人覺得牠熱」,就跟阿嬤覺得你冷一樣,因此獸醫師不建議飼主自行剃毛。但毛孩們不會流汗,只能透過腳底、舌頭、排尿,將熱量散去。因此若是毛較多的特殊狗種,其實應該更要注意的是:飼養環境的通風、涼爽度,以及足夠的飲水、排尿量,滿足以上需求便可以將過多的熱量排除。Q4.怕過敏又想養寵物!背後原因是「它」?A:其實過敏原有8成是「蛋白質」。在蛋白質接觸到我們的皮膚後,可能會誘發一些免疫反應,然後產生TH1~TH4等免疫物質,進而導致過敏的症狀。Q5.人對貓過敏!竟是因為牠「這個動作」?A:很多人過敏原檢測出來都發現過敏原有貓毛,就是因為貓咪舔舐、幫自己清潔的行為中,會讓「口水裡的蛋白質」沾到毛髮上,人類觸摸後進而導致過敏。若想避免,可以嘗試使用梳毛手套,將沾到口水的毛髮梳去。Q6.毛小孩步入高齡化!健檢時間點哪時最好?A:如同人類,狗狗年紀大了,失智、腎臟病、肝臟病等一些老年相關的疾病就可能會顯現出來,如果我們能及早發現並預防,對於寵物的老後都是有十分助益的。雖然進行健檢等預防醫師是好事,但是不需要過早就開始,就像我們若沒有生病、遺傳疾病,其實較少機會在30歲前做篩檢,也可能較檢查不出太大的問題。因此建議毛小孩6歲開始,進行每2年一次的篩檢就已足夠;10歲後,篩檢的次數改為一年1次;12歲後就是看每隻狗狗的狀態或是依獸醫師建議而定。延伸閱讀:.追蹤六年研究發現:長期養寵物者「可防止認知功能下降」.如果有一天我們比寵物先走 遺物整理師告訴你遺留寵物的孤獨死現場.愛牠就要養牠一輩子!我的寵物我來寵,那些陪伴生病毛小孩治癒的日子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02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研究指出:攝護腺肥大藥物竟能改善「神經退化疾病」
最新研究發現,三個治療攝護腺肥大的藥物: Alfuzosin(Az;札特持續性藥效錠)、Doxazosin(Dz;可迅持續性藥效錠)及Terazosin(Tz;暢流錠),可以降低路易氏體失智症(DLB;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的發生風險,原因是這些藥物的副作用(次要作用;另一個作用)剛好可以對抗DLB 的致病原因。另外,研究團隊認為這些藥物也具有治療其它神經退化疾病的潛力,研究成果已於 2024年6月發表在美國神經病學會的《Neurology》雜誌上,主要/通訊作者為愛荷華大學醫學院西莫林教授/博士(Jacob Simmering)。最常見的三種失智症為: 阿茲海默症(佔比~60%)、DLB(~15%)以及血管型失智症(10~15%),而DLB與典型老年失智的症狀有些不同,除進行性的失智與神經精神症狀(失眠/幻覺/憂鬱)外,尚有類似巴金森氏病的運動失調症狀,如: 動作變慢、肢體僵硬、顫抖、步態不穩、容易跌倒等等,就好像是阿茲海默症與巴金森氏病的混合體。病患通常預後不佳,平均約有8年的壽命。其發生率為每年每1000人有0.5~1.6 例,由於年紀大是主要的危險因素,所以DLB的發生率將會隨著世界人口老化而增加。目前DLB的藥物治療只能緩解症狀,尚無法預防或治癒疾病,美國著名演員羅賓˙威廉斯就是罹患此疾病。巴金森氏症和DLB這類的神經退化疾病,推測是因為遺傳基因或後天暴露於粒線體毒素,導致神經細胞代謝過程受損,影響能量供應所造成的,因此,想辦法讓神經細胞有充足的能量可以使用,是預防和治療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方法之一。現階段用於治療攝護腺肥大的三個藥物Tz/Dz/Az,被發現會活化一個重要酵素「磷酸甘油酸激酶-1 」(PGK1),它是神經細胞分解葡萄糖(糖解;Glycolysis)產生能量(三磷酸腺苷;ATP)的關鍵酵素。由於在細胞實驗、動物模型和巴金森氏症的患者中,都發現這些藥物 Tz/Dz/Az 可以增加能量的可用性,同時,在遺傳性巴金森氏症的病例報告中也發現,某些病患確實與PGK1酵素的突變有關。因此科學家認為,利用可以活化 PGK1酵素的這三個藥物,應該可以預防和減緩DLB的發生,甚至對其他神經退化疾病也應該會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包括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和阿茲海默症)。目前男性攝護腺肥大的藥物,有下列4大類:(1)α1受體阻斷劑:這是Tz/Dz/Az用來治療攝護腺肥大的主要藥理作用,除了這三個藥物外,此類藥物尚包括另外兩種: Tamsulosin(暢利淨/活路利淨)和Silodosin(優列扶膠囊)。姿態性低血壓為這類藥物最常見的副作用,其中,Dz及Tz較易發生,而暢利淨及優列扶較不容易出現,這類藥物不會影響性慾及性功能,雖然許多病患都會擔心。(2) 5-α還原酶抑制劑(5-ARI):包含Finasteride(威福錠)和Dutasteride (適尿通)兩種藥物,服用此類藥物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發揮其藥效,另有性慾減低、性功能障礙、PSA降低、男性女乳症等的副作用。但可能會有禿頭改善的意外驚喜。(3)抗乙醯膽鹼受體藥物(anti-muscarinic drugs):單獨使用此藥的效果,不如合併使用α1受體阻斷劑來的好。另外,此類藥物缺乏長期的研究佐證其療效,且長期使用可能會增加病患餘尿及急性尿滯留的風險,患者必須要小心,建議短期使用。(4)第五型磷酸二脂抑制劑(PDE5-I):雖然市售有許多PDE5-I,但是目前只有犀利士5mg核准使用於攝護腺肥大,若患者同時伴有性功能障礙者,可以考慮使用。(5) Vasopressin(抗利尿激素)類似物: Desmopressin(迷你寧凍晶口溶錠),針對夜間多尿很困擾的患者,可以有效降低夜間排尿量約40%以及增加有效睡眠時間約1.5-2.0小時。然而,服用這類藥物要注意低血鈉之副作用,根據美國泌尿科醫學會之建議,在服用藥物的第0、3、7、30天都必須監控血鈉值,以避免低血鈉造成的併發症。綜上所述,Tz/Dz/Az用於治療老年男性的攝護腺肥大,而DLB是一種老化疾病,兩者都與年紀大有關,因此DLB的高風險族群,正好是這些藥物的使用者。另外,也同樣是α1受體阻斷劑(暢利淨/活路利淨),因為完全不會影響PGK1酵素,所以也不會增加神經細胞的能量供給。於是使得暢利淨成為本次試驗最理想的控制組。研究人員總共網羅643,516名沒有DLB病史的男性,且已開始使用攝護腺肥大的藥物,平均追蹤三年。結果發現,服用 Tz/Az/Dz 藥物的男性,3年內診斷出路易氏體失智症的機率,與服用《暢利淨/活路利淨》的男性相比,罹患DLB的風險降低了約40%,若與服用5ARI的男性相比,則風險降低約37%。另外,服用《暢利淨/活路利淨》和5ARI的男性相比,其風險並沒有統計學上的差異。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因此結果僅顯示服用 Tz/Dz/Az 藥物與降低 DLB 風險之間存在關聯性,但不是因果關係。此外,研究僅包括男性,因為是針對攝護腺問肥大而開立的藥物,如果換成女性,是否會有同樣的效果,仍須確認。搜尋Tz/Dz/Az 關於巴金森氏症的文獻表明,凡是能夠增強糖解(Glycolysis Enhancing)作用的藥物,就可以對神經退化性疾病產生保護作用。科學界未來需要進行隨機試驗來評估這些關聯的因果性,最後,由於這些藥物早就已經獲得 FDA 批准,除價格低廉外,同時已經安全使用了數十年,老藥申請新的適應症,預估將可以很快上市。參考文獻:1.Alexander Hart, Georgina Aldridge, Qiang Zhang, Nandakumar S. Narayanan, Jacob E. Simmering. Association of Terazosin, Doxazosin, or Alfuzosin Use and Risk of 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in Men. Neurology, 2024; 103 (2) DOI: 10.1212/WNL.0000000000209570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02 ESG.健康與ESG
林名男談氣候變遷與健康:面對3直接與3間接健康威脅,應落實「這概念」來持續關注
氣候變遷趨勢與對世界影響●全球暖化趨勢:根據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數據,2020年8月是北半球有紀錄以來最熱的8月。日本在2021年8月中公佈,因中暑而死亡的人數達79人。近年來全球頻發極端天氣事件,如美國加州的野火和澳洲新南威爾斯的野火,造成嚴重的生命和財產損失。這些事件強調了氣候變遷的真實性和緊迫性,對全球各地的影響無處不在。極端氣候事件不僅對當地社區構成威脅,也對全球經濟和供應鏈造成連鎖反應。例如,澳洲的野火不僅摧毀了大量的森林資源,也對當地農業和旅遊業造成嚴重打擊,進一步引發了社會和經濟問題。●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自1988年成立以來,定期發布評估報告,提出減少碳排放的策略,包括可再生能源、二氧化碳捕捉和儲存等。然而,全球碳排放總量仍在增加。各國政府需要在政策執行上更加積極和嚴格,以應對日益嚴峻的氣候危機。儘管有這些措施和政策的出台,但落實和執行仍面臨許多挑戰,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缺乏資金和技術支持成為主要障礙。2019年,世界科學家聯盟發佈氣候緊急狀態警告,建議各國在能源消耗、污染、自然環境、飲食、經濟和人口等層面採取行動。這強調了科學界對氣候變遷的高度關注,並呼籲全球共同應對這一挑戰。超過13,000名科學家共同簽署了這份警告,顯示出全球科學社群對氣候變遷問題的共識和緊迫感。影響氣候變遷之相關因素長期與短期因素:包括地球軌道變化、大陸板塊漂移、火山活動、海洋洋流和太陽活動變化等。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導致溫室氣體濃度增加,引發地球暖化。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氣候變遷的影響更加複雜和難以預測。長期因素如地球軌道變化和大陸板塊漂移的影響是緩慢而持續的,而短期因素如火山活動和海洋洋流變化則可能導致突然和劇烈的氣候變化。溫室氣體效應:主要溫室氣體有水蒸氣、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氟氯碳化物及臭氧。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其全球暖化潛力(GWP)影響深遠。控制和減少這些氣體的排放,是應對氣候變遷的重要措施。溫室氣體對地球的保溫作用是自然的作用,但人類活動大大增加了這些氣體的濃度,從而加劇了地球暖化的速度。特別是二氧化碳和甲烷,前者主要來自於化石燃料的燃燒,後者則主要來自於農業活動和化石燃料的開採,這些活動的增加使得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氣候變遷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直接健康威脅:●高溫與熱浪:高溫會導致中暑、熱衰竭等問題。台灣和其他地區因熱浪而就醫人數逐年增加。尤其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面對高溫的風險更高,更需要特別關注和保護。高溫不僅會直接導致熱相關疾病,也會加劇已有疾病的症狀,如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此外,高溫還會影響勞動生產率,導致經濟損失。●洪水:頻繁的洪水會帶來重大經濟損失,亞洲地區尤為嚴重。洪水不僅破壞基礎設施,還可能導致水質污染和傳染病的擴散。洪水後的清理和恢復工作費時費力,往往需要大量資源,並且會對當地社區造成長期影響,包括心理壓力和社會動盪。●野火:乾旱在世界各地造成多起嚴重的森林野火,而影響到呼吸道疾病的增加和其他健康問題。野火產生的煙霧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廣泛,對於健康較為脆弱的人群如兒童和老人,特別危險。野火的煙霧中含有多種有害物質,包括細懸浮微粒(PM2.5)和有毒氣體,這些物質會對呼吸系統造成嚴重損害,並且可能引發長期健康問題,如慢性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間接健康威脅:●病媒蚊傳染病:氣候變遷擴大病媒蚊分布區域,增加登革熱、瘧疾等疾病的傳播風險。隨著溫度升高和降雨模式改變,這些病媒蚊傳播的疾病可能會在更廣泛的地區出現。病媒蚊的增多也會導致新的傳染病出現,增加公共健康系統的負擔。研究表明,氣候變遷已經改變了病媒蚊的繁殖季節和地理分布,更使得某些地區面臨這些從未在該地區發生的傳染病的威脅。●水質安全:洪水會導致污染物擴散,增加消化道疾病風險。確保飲水安全和完善的下水道系統,是減少這些風險的關鍵。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飲水和衛生設施的缺乏使得洪水後傳染病暴發的風險更高。這些疾病不僅會導致急性健康問題,也會對長期健康和發展造成負面影響。●空氣污染:溫度上升會增加空氣中有害物質濃度,影響呼吸系統和心血管健康。空氣污染已成為全球範圍內的重要健康威脅,需要採取緊急措施加以控制。高溫會加劇空氣污染的情況,特別是在城市地區,工業排放和交通工具產生的廢氣會在高溫下更加活躍,導致臭氧和PM2.5濃度升高,而對公眾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社會經濟影響:●糧食安全:極端氣候事件影響農作物產量,導致糧食短缺。糧食供應的不穩定將進一步加劇全球的饑餓和營養不良問題。氣候變遷還會影響農業生產的質量和效率,增加農業生產成本。這對於依賴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地區來說,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影響尤為嚴重。氣候變遷還會影響漁業資源,導致漁獲量減少,進一步威脅全球糧食安全。●經濟政治不穩定:氣候變遷引發的自然災害會導致經濟衰退和社會動盪。例如,敘利亞內戰的根源之一就是氣候變遷引發的乾旱。這是氣候變遷對全球穩定的潛在威脅。社會不穩定和經濟衰退會加劇貧困,導致公共健康系統壓力增大,進一步削弱應對氣候變遷的能力。氣候變遷還可能引發國際間的資源爭奪和衝突,加劇全球政治緊張局勢。健康照護部門因應氣候變遷之氣候行動國際組織行動:世界衛生組織與世界氣象組織共同發布多份報告,強調氣候變遷對健康的影響,並提出相應的行動指南。這些報告為全球的健康照護部門提供了科學依據和行動框架。國際組織的倡議和指導,對於各國政府和公共健康機構應對氣候變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並促進了全球健康行動的協同效應。非政府組織行動:健康無害組織(Health Care Without Harm) 和全球氣候與健康聯盟(Global Climate and Health Alliance)等等許多非政府組織,致力於倡導減少健康照護部門對環境的影響。這些組織的努力,有助於推動綠色醫療和可持續發展。非政府組織在資源分配、政策倡導和公眾教育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全球健康和氣候行動提供了有力支持。台灣的行動:台灣加入國際健康促進醫院網絡,推動醫療機構減少對環境的衝擊,並在健康促進醫院訪查標準中加入氣候行動。台灣的經驗展示了如何通過政策和實踐,實現健康與環境的雙贏。台灣的醫療機構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分享經驗和最佳實踐,並致力於提高醫療服務的環境可持續性,這些努力在國際社會上得到了廣泛認可。結語身為醫師,應該以人為中心,關注氣候變遷對健康的影響。世界家庭醫學會和國際醫學生聯盟呼籲將氣候變遷議題納入醫學教育,提升醫療從業者的氣候行動意識,為未來的環境盡一份心力。這不僅是對患者的健康負責,也是對未來世代的承諾。醫療從業者應該成為氣候行動的領導者和倡導者,積極參與並推動相關政策和措施,減少氣候變遷對健康的負面影響,保護我們共同的地球。作者介紹:林名男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台灣健康醫院學會理事長94年至大林慈濟醫院服務,除擔任家醫科主治醫師,兼任社區醫療部副主任,積極規劃社區健康營造、社區預防保健等計劃,帶動全院推動健康促進醫院的風氣,民國95至97年大林慈濟連續三年獲環保署頒發「企業環保獎」。ESG紀錄:為與國際接軌,積極爭取經費,鼓勵醫護同仁投稿WHO健康促進醫院國際年會,100年成為全國第四家榮獲「健康促進醫院典範獎」醫院。101年參加WHO健康促進醫院國際網絡聯盟主辦「健康促進醫院典範選拔活動,榮獲「全世界第一家健康促進醫院典範醫院」殊榮。108年參與世界家庭醫學會環境友善工作小組(WONCA Working Party on Environment),積極參與促進家庭醫師如何減少對環境衝擊的相關議題。111年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出版預防醫學教科書中,撰寫有關氣候變遷與健康專章。112年接受英國國家健康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醫師領導與管理永續師資小組邀請,分享如何在醫療領域減少環境衝擊的實務經驗。
-
2024-08-02 失智.大腦健康
危險因子又增加!報告揭14項風險因素致近50%的失智症病例
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ADI)估計,全球有超過5500萬人患有失智症,這一數字預計到2050年將幾乎增加3倍。不過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從兒童時期開始降低失智症的風險可以使患病人數減少近一半。在《刺胳針》(The Lancet)委員會近期發布關於失智症預防、干預和護理的報告中,委員會在其2020年報告的基礎上,將40歲後的高膽固醇及晚年的視力喪失列為新的風險因素,兩者導致約9%的失智症病例,其中7%為高膽固醇,2%為視力喪失。《刺胳針》委員會最初的報告於2017年發布,確立9個可改變的風險因素,據估計這些因素導致1/3的失智症病例。2022年確立的12個危險因子包括教育程度較低、頭部受傷、缺乏身體活動、吸菸、過量飲酒、高血壓、肥胖、糖尿病、聽力損失、憂鬱、空氣汙染和不頻繁的社交接觸,這些因素與約40%的失智症病例有關。2024年的最新報告則表明,解決包括高膽固醇和視力喪失在內的14個風險因素,可能有助於消除或推遲45%的失智症病例。【延伸閱讀:可改變的失智症風險中最有害 研究揭加速大腦老化3大危險因子】危險因子如何影響大腦功能?失智症是多種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總稱,其特徵是影響記憶、語言、解決問題和其他思考能力喪失,嚴重程度足以干擾日常生活。阿茲海默症是失智症最常見的原因。儘管罹患失智症的可能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但這並不是老化的正常現象。然而,未參與該研究的英國牛津大學老年精神醫學基金會主席Klaus Ebmeier教授提醒,「用於確定失智症原因的流行病學研究方法的範圍是有限的。特別是,所描述的風險因素和失智症之間的相關性並不意味著因果關係(「某些關聯可能只是部分因果關係」)。」未參與該研究的英國倫敦瑪麗王后大學臨床神經學教授Charles Marshall博士表示,「決定一個人是否患上失智症的大部分因素都超出了他們的控制範圍,我們應該小心,不要暗示失智症患者如果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就可以避免失智症。」Marshall補充,「同樣重要的是要注意,當報告提到可以預防的失智症病例比例時,這是概念性的,並且基於觀察證據。我們確實沒有證據表明可以透過解決這些風險因素來預防失智症病例。我們迫切需要此類證據來指導衛生政策,以幫助預防某些失智症病例。」【資料來源】.Experts list 2 new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for dementia: Cholesterol and eye health.Nearly half of dementia cases could be avoided or delayed by tackling 14 risk factors.Alzheimer's Association: What Is Dementia?.expert reaction to 2024 Lancet Commission report on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
2024-08-01 失智.新手照顧
預防及延緩失智 從規律作息、均衡飲食、刺激大腦3招做起
隨著台灣人口高齡化趨勢,失智症發生率逐漸增加,依衛福部估算,全台65歲以上長輩每12人就有一位失智者。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表示,台北市高齢者多,失智症將成為每個人的老年生活課題,應積極從預防端做起,包含規律作息、均衡飲食、刺激大腦功能等。擁自理能力 助減緩惡化如果失智了該怎麼辦?台北市衛生局將於8月17日起舉辦三場「幸福台北.憶起生活」失智症照護講座,邀請台北市聯合醫院失智中心主任劉建良、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徐文俊等,分別講述失智症照護與藝術體驗、失智症者陪伴守則與照顧者壓力調適、靈性照顧如何幫助失智家庭等議題。陳筠靜將說明「失智症者陪伴守則」,失智症發病後平均存活約8至10年,照護時間久,家屬要因應患者的病程改變而學習各種照護技巧,更重要的是「認識失智症」。失智症是一種不可逆的大腦退化病變,會出現妄想、認錯、幻覺、憂鬱及其他精神行為,首要理解患者個性改變的原因。失智照護是一條漫漫長路,陳筠靜認為,要以「延緩失能」為重點,失智了並不代表失去學習能力,更要幫助失智者找回更多生活自理的能力,才不會太快進入中重度失智階段。在診斷出失智症時,及早介入治療,包含日常生活規畫與執行、找到失智者的能力、控制飲食等。陳筠靜分享,協會的志工群有人曾經擔任老師,在得知罹患失智症時,家人立即擬訂生活型態修正計畫,改掉會影響身體的壞習慣、多做能動腦的活動、增加人際互動等,順利維持身體功能與自主獨立性,從各方面多管齊下,減緩失智症的惡化並維持現有功能。非藥物治療 須專業參與藥物能控制失智症的病情,有助於改善認知、行為和情緒;非藥物治療可以訓練失智者的日常生活功能,減少精神行為症狀發生,被列為是首要治療的趨勢。陳筠靜建議,非藥物治療要有專業人員參與,例如:職能治療師、復健科醫師,協助吞嚥治療、運動訓練等,視患者情況給予不同對策。照顧失智家人,不只要有耐心,更需要技巧,長時間的照護是沉重負擔,一定要善用各項社會福利資源,包括照顧者的喘息服務,減輕壓力也提升照顧品質。目前台北市有48個失智據點,失智共照中心可協助轉介長照服務或其他社會資源,陳筠靜提醒,千萬不要「悶著頭咬牙苦撐」,最後雙方都累倒了。台北市的失智症照護網絡,承接失智症者與照顧者,今年舉辦「幸福台北.憶起生活」失智症照護講座,邀請照顧者及家屬、失智者及一般民眾參加,了解失智症,也找到適合的照顧模式。幸福台北.憶起生活 失智症照護講座失智症照護與藝術體驗時間:8/17(六)9:30-12:00地點:福林國小會議室(台北市士林區福志路75號)失智症者陪伴守則與照顧者壓力調適時間:8/24(六)9:00-12:15地點:博嘉運動公園多功能集會廳(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四段159巷16號4號)靈性照顧如何幫助失智家庭時間:8/31(六)9:30-12:00地點:客家文化會館4樓會議室(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57巷11號4樓)洽詢:02-8692-5588轉6359
-
2024-07-30 焦點.健康你我他
一年一度退休力 今年是幾分?/多聽多讀存健康 減少對未來不安
我今年53歲,計畫63歲從工作崗位退休。33歲時我2度就業,預估退休時勞保老年年金加上勞退金,每個月約可領26000元,但以現在生活消費評估,還有10多年通膨的消費力減少,個人認為退休後,要46000元才有平順的生活品質,每個月還要有2萬元以上收入才行。退休後,若沒有工作收入,每年需要24萬元收入補貼生活,以ETF股票平均獲利5%反推回去,本金需要480萬元,但若只放在定存,最高年利息以2%算,本金則需要1200萬元。到63歲退休還有10年,要達到本金480萬元,每年都要存48萬元,一個月4萬元。以一般上班族薪水存,非常吃力,勢必要理財投資才能達標,以目前存款250萬元,以ETF股票平均獲利5%,且10年以複利去投資,到123年存款有407萬元,若有6%就有447萬元,才能真正達到目標。以上的退休金規畫,是在有健康身體,不需花大錢就醫或是長照,以及外看照顧的費用,所以存健康非常重要。每天我都騎腳踏車上下班,來回約20至30分鐘;每周至少散步三次,一次約40分鐘;還有照醫師推薦補充蛋白質或攝取營養的食物。我也會不斷聽Podcast、常到誠品書店閱讀,訂閱很多理財YouTube分享,增加相關知識。真知才能力行,知識就是力量。當更有能力規畫未來,就能減少很多的不安。
-
2024-07-27 焦點.元氣新聞
颱風後葉菜類漲2成,高麗菜每台斤破80!消保官建議可改吃「這3類食材」
台南市法制處消保官於昨天前往多處傳統市場及大型賣場,了解颱風對本地蔬菜價格的影響及市場供需狀況,受到持續的豪大雨蔬菜貨源不足,葉菜類平均漲幅逾2成,大賣場高麗菜1公斤更飆到169元。凱米颱風夾對葉菜類收成影響至鉅,短期內恐難恢復原產量,預期其與易受水傷的瓜類,未來一周價格可能持續攀升。颱風後葉菜類漲2成,高麗菜每台斤破80消保官表示,颱風期間停班停課,牛、豬等停宰,傳統市場營業攤位有限,且雨勢影響民眾購買意願,但葉菜類已有明顯漲幅,原1半斤1把35元的葉菜調漲至45元,漲幅逾2成,瓜果類也有不少漲幅,小黃瓜從1台斤50元左右調漲至90元,牛番茄1台斤調漲20至30元,本土高麗菜1台斤則要價80元。進口青花椰、白蘿蔔與根莖類如紅蘿蔔、洋蔥、馬鈴薯以及菇類則價格相對穩定,進口青花椰一朵(約1台斤)50元。大型賣場買氣相對活絡,業者表示上午進貨的葉菜類下午已搶購一空,包括小白菜、青江菜、油菜等1台斤均調漲20元左右,絲瓜1台斤調漲25元左右,根莖類雖未漲價但到貨量變少。指標性本土高麗菜1顆約1公斤已從颱風前99元調漲至169元,架上菇類則供應量充裕不受影響。整體而言,無論傳統市場或賣場,葉菜類及瓜類均受颱風影響有明顯漲幅,供應量及品項亦變少,而進口蔬菜、根莖類及菇類較不受影響。消保官建議可改吃「這些」雞蛋價格相對平穩且供應量充足,傳統市場散裝白蛋1台斤37元左右,賣場洗選白蛋1盒1台斤52元左右。法制處建議民眾可多選購菇類、根莖類及進口平價蔬菜食用,不僅無損營養美味又省荷包,且有助平抑蔬菜價格。消費者如發現業者就民生食品有未標示價格或標示不清的情形,致衍生消費爭議,可撥打「1950」消費者服務專線諮詢,或向市府消費者服務中心提出申訴。法制處也呼籲業者切勿以颱風為藉口哄抬物價,消保官將不定期辦理查核,了解民生物資的供需及價格,請勿以身試法哄抬價格。市長黃偉哲表示,凱米颱風連日豪大雨重創中南部蔬菜產地,造成葉菜類腐爛無法收成,蔬菜價格短期內恐上揚波動,擔心蔬菜等物價影響民生,指示法制處加強查核並密切注意颱風過後蔬菜供需及價格受影響程度,以保障消費者權益並穩定民心。延伸閱讀:.颱風天吃什麼?譚敦慈:必吃泡麵加1種罐頭!泡麵「這樣煮」減鈉油砍半.你有肌少症嗎?6招自我檢測 專家授「多吃多動增肌法」中老年人都適用.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2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許詩典以病人為師!曾免費為70多歲肺癌婦,到府抽肋膜積水
桃園平鎮聯新國際醫院院長許詩典,是胸腔內科醫師,過去擔任副院長多年,除協助發展社區醫療外,也率團至尼泊爾義診,3年前出任院長,就積極推動醫院e化轉型,在管理上建立制度,並有SOP層層把關。三代皆從醫 他選胸腔內科今年68歲的許詩典長於醫師世家,祖父是漢醫,父親是胸腔外科醫師,但他從小對醫學並未特別喜歡或是排斥,反而常與堂兄弟一起投入於天文物理學上,本來想朝天文物理領域發展,卻因為父親期望他當醫師,因此順利考上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當初選擇走胸腔內科,許詩典說,起因於他當完兵就到長庚醫院實習,但3年過去仍是心臟外科候補第一名,於是決定放棄,改至省立桃園醫院朝胸腔內科專精,並至台大醫院受訓。在省立台北醫院服務10年後,剛好出現一個轉機,大學同學張煥禎要創立壢新醫院(今為聯新國際醫院),邀請他加入,也因為離家近,他就一路做了28年。為肺癌婦 到府抽肋膜積水行醫40多年,令許詩典印象最深刻的案例,是在台北醫院服務時,一名70多歲罹患肺腺癌的婦人,因肋膜積水每半年須住院抽水一次,但當時沒標靶藥物及健保,患者不堪負荷,許詩典便免費每2個月到她家裡幫她抽積水,維持其生活品質,持續3年後她因病情嚴重又住院,告知頭很痛,照X光發現是癌症移轉,不過她的體力已無法開刀,因此沒多久就往生了。「病人是醫師的老師。」許詩典認為,很多狀況是沒有預期的,從病人身上可以學到一些東西,應該要常保好奇心,醫學幾百年的流傳及演進,也是因為大家有好奇心去研究,才慢慢發現各種病症及治療方式。病安形同飛安 重SOP建立許詩典接任院長後,維持已在做的「以智慧醫療為基礎的無圍牆醫院」,協助醫院逐漸無紙及智慧化,注重醫療品質外,更重要的是,他認為「病安形同飛安」,醫院的管理必須建立制度及SOP處理原則。除了在醫院工作外,許詩典也常出國義診,他回憶說,2007年國立體育大學運動經營研究所要帶學生到尼泊爾服務學習,得知當地缺乏醫療,因此輾轉找到聯新國際醫院一起前往義診,回來後他又再去義診1次,由於尼泊爾缺乏醫院,後來更興建了聯新常駐醫療中心。與家人旅遊 做繪本回憶書長期忙於工作的許詩典,一直以來都是抱持著正向的態度面對工作,遇到困難就去克服,但工作難免會有壓力,他會透過旅遊來釋放,每年都會安排與家人一起出國旅行,去過日本、西班牙、肯亞、秘魯等多國,也乘機陪陪家人。許詩典的興趣相當多元,包括聽古典樂、看電影、研究火車、組裝木製船隻模型等,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從年輕時就開始將自己攝影的生活日常剪輯成影片,還精心挑選每次出遊的照片,搭配簡單的文字紀錄,製作成一本繪本形式的回憶書。在飲食上,他什麼都吃但不過量,控制體重以維持生活健康,還會補充足夠的蛋白質,避免肌少症。回首從醫的生涯,許詩典笑說,當醫師非常忙碌,尤其是管理職,他和父親其實不熟,因為都忙於工作無法談心,也犧牲了很多自己的時間,因此希望能盡快退休,繼續發展他的興趣。許詩典小檔案年齡:68歲專長:醫院管理、醫療資訊、電子病歷、社區醫學、胸腔醫學與呼吸治療、職業醫學、老年醫學、健康管理現職:聯新國際醫院院長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醫學士、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公共衛生碩士經歷:聯新尼泊爾期望醫療中心院長、聯新國際醫療集團資訊執行長、新國際醫療集團智慧醫療實驗室執行長、聯新國際醫院桃園國際機場醫療中心顧問、省立台北醫院(現衛福部台北醫院)主治醫師及體驗室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病人及醫師要建立信任感,醫師對病人也需抱有同理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27 養生.聰明飲食
冷泡茶、熱泡茶,哪個咖啡因比較少?喝了不怕睡不著?營養師盤點喝茶6好處
你喜歡喝茶嗎?有些人把茶當開水喝,無時無刻都在喝茶;有些人則是一滴茶都不敢喝,就是怕茶中的咖啡因影響睡眠。但其實喝茶的好處還不少,茶葉中所含的一些成分,不但對養生有幫助,還能夠排除身體的毒素。1、降低心血管疾病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表示,茶葉含有豐富兒茶素、多酚類等抗氧化營養素,美國農業部的報告指出,每天喝5杯紅茶,3週可降低膽固醇7%,及低密度脂蛋白(LDL,俗稱「壞的膽固醇」)11%;台灣對於烏龍茶的人體實驗也發現,連續飲用6週,可以降低血脂肪濃度,並有助高密度脂蛋白(HDL,俗稱「好的膽固醇」)的提升。陳詩婷還說,茶裡頭的兒茶素這種抗氧化物質,能擴張血管、加速血液循環,因此能起到降低血壓的作用,整體而言,適量喝茶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2、控制體重與調節脂肪茶類含有單寧酸、咖啡因等物質,可以促進脂肪氧化與熱量消耗,因而能提高人體基礎代謝率;就有一份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每週至少喝一次茶的人,體脂肪比不喝茶的人還要少,腹部脂肪也較小;尤其是紅茶,因為單寧酸(一種會產生苦味的多酚類)含量特別多,分解脂肪、降低膽固醇和血糖的功效也較佳。3、讓血糖趨於穩定研究發現,綠茶中的兒茶素可以加強胰島素(有助降低血糖的荷爾蒙)的功能;同時還具有抑制腸道澱粉分解酶的酵素,因此可延緩飯後血糖上升的幅度,有助改善第二型糖尿病。4、抗毒滅菌、抗口臭蛀牙自古以來,就有把茶水拿來解讀滅菌的事蹟,近幾年的科學也發現,茶葉中的兒茶素,具有抑制葡萄糖聚合活性的作用,當葡萄糖無法聚合,病菌就不能在牙上著床,使齲齒形成的過程中斷,因而達到預防蛀牙的功效。也有研究發現,時常喝茶、用茶漱口的人,比較不容易患呼吸道方面的疾病。另外,茶葉中特有的多酚類,如綠茶的兒茶素,具有吸收口腔異味,達到預防口臭、改善口氣的作用;而紅茶裡的多酚發酵氧化後成了茶黃素類,同樣有消除口臭的效果。5、提神、養神之效茶跟咖啡都含有咖啡因,本身具有提神的功能;不過茶在提神的同時,還具有安神的作用。陳詩婷說明,這是因為茶含有L-茶胺酸(L-theanine),這是茶葉特有的游離胺基酸;研究證實,可以促進大腦分泌多胺酸,還有降低焦慮、集中注意力、穩定情緒、改善睡眠品質等功效。6、預防老年失智與改善記憶力研究顯示,兒茶素可以抑制沉積在大腦的斑塊(斑塊是造成老年失智、認知退化的原因之一),同時可以與有毒物質結合,藉此預防老年失智症和其他失智症,。如何減少茶的咖啡因?研究發現,冷泡茶的咖啡因,會比熱泡茶少了20%,如果對咖啡因敏感,但又想要喝茶的人,可以選擇冷泡方式,且減少浸泡時間,就可以降低咖啡因的攝取。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24 醫療.腦部.神經
控制不了的顫抖,是巴金森病還是顫抖症?醫師教分辨二者抖動的差異
你有手抖的困擾嗎?當飢餓、緊張、寒冷時,常會不由自主抖動,但若是寫字、飲食、刷牙、手拿物品等進行手部動作時,還是抖個不停,小心是「原發性顫抖症」。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黃立楷表示,顫抖症容易與巴金森病搞混,不過還是可以從特徵症狀判別。手抖是巴金森病還是顫抖症?黃立楷說,巴金森病會出現行動緩慢、肌肉關節僵硬,當身體處於靜止休息狀態時,顫抖現象愈加明顯。顫抖症則是做事用力時雙手發抖,常有著規律的振動頻率,屬於常見的神經疾病之一,好發於高齡族群,老年人的盛行率高達20%,是巴金森病的5倍之多。「原發性顫抖症」的成因非常複雜,除了基因,還包括常喝咖啡及燒烤食物、抽菸等環境因素,至今還找不到致病原因。台大醫學院藥理學科暨研究所副教授潘明楷發現顫抖症的核心機轉,找出「神經運算數學」機制,是緩解病患顫抖症狀的新契機。「原發性顫抖症」找不到致病因 治療陷困境潘明楷表示,原發性顫抖症目前在臨床治療上的困境,只有美國FDA核准的唯二藥物,且對於50%的病患無效。手術治療則以磁振導引超音波燒灼術(神波刀)進行腦部電刺激或破壞,但是效果幾年後就會慢慢減退。潘明楷的團隊透過數學、光電科技結合生物學,鑽研顫抖症的核心機轉,從「顫抖的本質」推算出頻率是如何產生,進而研究大腦和小腦之間神經迴路的動態變化,接著進行頻率調控研究。透過周期電刺激術干擾顫抖的頻率,可緩解病患顫抖症狀,成果於今年5月登上國際頂尖期刊「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潘明楷表示,顫抖症患者都有4到12秒間的抖動頻率,為追蹤高速頻率變化,研究團隊開發一系列光電技術,找出小腦內的共振迴路,打破過往「大腦跟小腦間的共振」觀念,直攻小腦的不正常神經元共振。令人束手無策的顫抖症,透過生醫與光電科技的跨領域結合,有了治療新曙光,未來有機會運用在小腦萎縮症及其他腦部退化疾病。
-
2024-07-24 焦點.元氣新聞
每天約有200位長者發生車禍意外!台灣道路「三缺」問題,聽聽專家分享該如何解決這問題?
台灣明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高齡駕駛肇事案件卻節節攀升,去年平均每天約有兩百位長者發生車禍意外。醫界提出建議,現行75歲更換駕照規定,應該比照美國,加入職能治療師臨床評估。不過專家進一步提醒,台灣從肇事統計、公共運輸、道路工程,高齡駕駛身處「三缺」環境,跨部會補洞成為關鍵。台灣高齡駕駛問題有多嚴重?交通部道安資訊網最新統計資料顯示,2011年65歲以上長者交通事故的死傷人數為28292人,去年已攀升至73031人,成長近2.6倍,等於每天約兩百位長者發生車禍意外。高齡駕駛肇事,既傷人也自傷。2023年機車事故中,高齡長者占13.6%,但因機車事故而身亡人數卻占全年齡的近40%,等於老年人發生機車意外,死亡率遠高於其他族群。解決「高齡駕駛」的問題?聽聽專家怎麼說交通部2017年推動高齡駕駛換照制度,75歲以上長者須每3年更換駕照,並通過體格檢查、簡易認知功能測驗,或檢附「未患中度以上失智症證明」。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邱弘毅說,要解決高齡長者道路安全問題,政府應讓臨床醫療人員參與高齡換照事務,協助辨識及篩檢出更多高風險的老年駕駛。成功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助理教授陳郁婷也提出,應該比照美國,加入職能治療師臨床評估,觀察高齡駕駛的注意力、協調力及反應力,而不是單靠簡易的認知功能測驗,「該模式在許多國家已行之多年」。對此,交通部公路局表示,該方法要有研究與醫學資料佐證,目前沒有接觸,也無特別看法。不過,解決高齡駕駛肇事是一道跨部會工程。曾任台北市車輛事故鑑定委員的警大退休教授郭守穗說,過去做肇事鑑定時發現,交通警察現場調查資料並不充分,頂多看到駕駛人年齡,難以辨識真正肇事原因,更缺乏細緻資訊佐證是駕駛行為所致。其次,政府近年將大量預算投入軌道建設等大眾運輸,但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教授鄭永祥指出,若能建立點到點(Door to door)的公共運輸系統,長者就願意搭公車、捷運出門,降低使用私人運具的機率。台灣道路環境複雜,中原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趙家麟表示,「什麼樣的環境,會導致什麼樣的駕駛行為」,台灣道路環境之亂,複雜的告示牌與車流,易使駕駛分心,治本之道仍應重視道路設計,將精簡車道列為目標。北市試辦「高齡駕訓班」 找回行的權利為降低長者交通事故,台北市率先試辦「高齡駕駛課」,中央和市政府全額補助費用。安全駕駛學會監事黃飛發表示,能參加該課程的長者都具有一定活動力,最年長的學員為一名79歲先生,自覺反應能力確實退化,應該還可開車上路,上完課的最大收穫為了解交通安全法規,因與四、五十年前考照時,改變甚大。黃飛發表示,不論是否持有駕照,只要年滿65歲,即可報名「高齡駕訓班」,目前學員以社區據點的長輩居多,經里長推廣宣傳,得知訊息,加上子女鼓勵,而重返駕訓班。教練首先檢視長者的駕駛習慣,及時糾正錯誤,例如,煞車是否過急,或是過彎操作不足。以前考取汽車駕照就可以同時領取輕型機車駕照,或是通過筆試就能騎乘輕型機車上路,這項規定已經廢除,部分銀髮族必須重新考試,才能拿到機車駕照。因此,報名「高齡駕訓班」,其中「高齡機車駕訓課程」,內容包括,騎乘教學、卡牌遊戲、安全講解、道路體驗,共計六小時,確保駕駛技能及道安觀念。不過,許多老年駕駛卻是在逼不得已的情況,騎車、開車上路,成功大學公共衛生學科暨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李中一表示,因為子女在外地工作,大部分長者獨居,想要外出活動,只能靠自己,在大眾運輸系統不方便的地區,只能騎機車,沒了機車就像沒有腳一樣,寸步難行。「長壽世代來臨,機車代步是高齡者的基本權利。」高雄榮總台南分院高齡醫學科主任陳宣恩說,老化與退化是無法抵擋,政府與家屬應盡量強化長輩身體機能,各縣市應優化多元的公共運輸方式,如果一味地剝奪「行」的權利,恐讓高齡長輩覺得被歧視,這也提高無照駕駛的危機。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指出,高齡駕駛者常有反應變慢、視力欠佳、聽不見按喇叭催促聲等問題,目前高齡駕駛想要換照,需通過認知測試,如果沒過,無法再騎車開車,政府並未擬定配套措施,等於讓這些年長者失去行動能力,難以外出看病、買菜,參加據點活動。長輩移動權 追不上國人老化近月來,台灣發生多起高齡者不當駕駛造成的重大交通事故,只要出現高齡駕駛肇事,網路上就會罵聲一片,「又是老人」、「高齡三寶」、「應該全面禁止老人上路」。交通部研議下修「關懷措施」年齡,醫界也建議讓臨床醫師參與高齡換照制度。關鍵在於當超高齡社會來臨時,老人家一旦放棄自用車,又有多少選擇?多年前,本報曾採訪一名在嘉義縣洲仔村的長者楊水利,他在七十二歲時騎車去廿分鐘外的朴子市買奶粉,遭搶黃燈的計程車撞上,躺在床上數個月,腳掌骨折傷疤都還在,十多年後仍繼續騎車,在馬路中穿梭。冒風險上路,是因為若要去朴子,光是走到公車站牌就超過半小時,一天只有五班車,對他們來說,不騎車等於沒有腳。當時報導後,公車繞進村里、幸福巴士接送,帶給洲仔村的長輩們購物、就醫很大的便利。但全台有多少洲仔村?上個月,台東卑南鄉八十歲的甘妹婆婆,在酷暑間騎車去市區回診,險些遭轉彎車撞上,她嚇壞了,但若不騎車,近年愈來愈脆弱的膝蓋,讓她連走下山坡到公車站都困難,騎車成為唯一的選擇。偏鄉交通不便利,都市就便利嗎?在都會區,老人家搭公車摔倒、步行速度較慢遭車撞上等案例不曾少過,要洗腎、要就醫,復康巴士不易預約,親友不見得能天天接送,獨居者更多。許多長輩會因不想麻煩兒女,乾脆選擇不出門,卻因此加速身體機能衰弱。愈來愈多的高齡肇事,映照出的是被忽視的長輩的移動權。當肇事時,警方只有初步分析,列出肇事者是高齡,社會膝反射認為「身體機能下滑」,卻因無法得知這名高齡者必須自行駕車的原因與困境,政府單位就無法對症下藥,提供符合長者需求的運具,導致惡性循環。台灣明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等於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人是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檢視台灣大眾運輸法規,許多限制未必適用;過去大幅興建的公共運輸,也無法提供長者點到點的服務。同樣高齡化的日本,近年也遇上高齡駕駛肇事、大眾運輸駕駛缺工問題,為此以長者為主體展開各式點對點接送的沙盒試驗,台灣也有零星計畫,卻仍如一盤散沙,至今難以跟上國人老化的速度。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7-24 醫療.骨科.復健
你有肌少症嗎?6招自我檢測 專家授「多吃多動增肌法」中老年人都適用,快走、睡飽都有效
你有肌少症嗎?一般人在25歲時的肌肉質量為頂峰,接著會逐年慢慢流失,過了40歲開始加速流失,平均每10年流失8%,進而增加罹患失智症風險。營養師高敏敏提醒,肌少症不只是乍看之下沒肌肉而已,潛在的健康問題很多:營養不均、身體發炎、代謝異常、免疫疾病…,一起看看6招自我檢測,及多吃多動增肌6方法!6原因可能導致肌少症高敏敏表示,我們肌肉會流失6個原因可能導致肌少症,會導致潛在健康問題。1.活動量不夠:經常久坐不動,或臥床不起2.體內發炎:發炎易導致生成肌肉的效率變差,肌肉分解加速3.不當減重:節食、熱量不足,會讓肌肉分解流失4.生病因素:肌肉耗損的速度加快5.賀爾蒙失衡:蛋白質分解速度加快6.飲食不均衡:優質蛋白質攝取不足,合成肌肉的原料不足肌少症6招自我檢測1.小腿圍過低:手指圍圈 圍著小腿後仍然有空隙2.坐姿起身困難:需要扶手或別人攙扶3.毛巾擠不乾:肌肉變少 導致握力下降4.常反覆跌倒:一年內跌倒2次以上5.重物提不動:提不動5kg的物品6.爬10階樓梯困難:走2-3階需要休息「肌少症」是老年失能的健康殺手!高敏敏提醒,肌力流失的速度將隨著年齡老化而加快,這就是為什麼長輩上了年紀,很容易腰酸背痛、手麻腳軟、甚至一不小心就容易跌倒骨折的原因。預防勝於治療,建議平日「多吃+多動」養成6個好習慣,可有助減緩肌力的流失速度。增肌這樣吃 中老年人都適用想要增肌不一定要上健身房,高敏敏表示「只要懂吃懂動」,也能增加身體肌力!1.補充優質蛋白質攝取良好的蛋白質+適當的運動,可幫助我們增加肌肉量。優質蛋白質建議每日吃6-8份,以優質原型為主,如牛奶、雞蛋、瘦肉、豆製品。2.補充維生素D維生素D幫助強壯骨骼、維持骨骼密度,可促進鈣質吸收,維持良好的肌肉功能,保護肌肉組織不耗損。3.確保鈣質充足鈣質也會隨著我們的年紀增長,而漸漸流失有!有健康的骨骼才能支撐起我們的肌肉,因此補充鈣質就成為防老很重要的一步,一天吃到1000mg鈣質,可減緩骨質流失,保護肌肉組織。4.一週快走3次一週做3次有氧運動,不一定要快走,散步、游泳、瑜珈、太極拳都可以;主要是增加肌力、減緩退化。不過營養師提醒,平時較少運動的人,要慢慢增加運動時長難度,切勿因一時貪快而突然做很激烈的訓練,會容易造成肌肉受傷。5.熱量要足夠許多人為了要減重,會節食又運動,導致熱量攝取不足,雖然體重往下降了,卻很有可能是肌肉被消耗掉,反而變成了易胖的「泡芙人」。因此要有良好的飲食攝取+運動,才能讓我們消耗脂肪、增長肌肉6.睡眠要足夠熬夜容易導致身體發炎!而發炎會影響身體合成肌肉的能力,進而導致肌少症。因次要有足夠的睡眠,才能降低發炎因子,並刺激生長激素。看完以上高敏敏介紹的6招肌少症自我檢測,你評估後覺得自己有肌少症嗎?營養師提醒,肌少症預防勝於治療!建議趁年輕開始增肌做好6件事,「多吃+多動」讓肌力回歸正常值,才不會等過了40歲後肌肉質量加速流失後身體出狀況才後悔!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
-
2024-07-23 失智.名人專家
陳乃菁醫師:失智症照顧關係應從初期建立信任感
「失智症初期如果能建立一個美好的照顧關係,讓失智症者相信無論如何你都會愛他,當他驚慌時就不會懷疑猜忌。」老年醫學專家陳乃菁醫師長期為失智症者看診,談到如何建立美好的失智症照顧關係時,強調關鍵在於失智症者本身的個性特質以及原本的家庭關係。退化速度與家庭關係的關聯陳乃菁表示,失智症者可分為兩種就醫類型,一種是知道自己正在退化,願意聽從子女的建議配合治療,另一種則是從一開始就拒絕就醫及吃藥,這通常跟失智症者的個性有關,如果原本就比較專制、難以溝通,或是家人關係本來就不好,生病後情感拉扯更大,導致衝突不斷,這類型失智症者通常也不願意去上課、參加活動或到日照中心,以至於退化比較快速,幾乎註定走向最辛苦的路。「生命是一個連續性的過程,任何狀態都不是偶然間突發,所以從失智症者原本的樣子,就可以想像後續治療的情況,反而與照顧者的個性沒有太大關聯。」她以失智症最常見的「懷疑東西被偷」為例,如果原本生活就感到匱乏,或原本個性就多疑,東西不見時很容易覺得是家人針對他,但如果原本家庭關係很好,失智症者與照顧者會慢慢找到讓彼此舒服的相處方式,比較不會產生激烈衝突。付出最多卻不受疼愛的照顧者在失智症的照顧關係裡,常見到一種傷心的照顧者,家裡手足較多,照顧者不是母親最疼愛的孩子,甚至母親失智後喊得出其他孩子的名,唯獨認不得眼前每天照顧她的人。由於陳乃菁本身有五個孩子,她以自身經驗分享,母親看待每個孩子一定有所不同,不要期望從失智的母親身上獲得自己想要的回饋。陳乃菁會建議這類型照顧者,「看著眼前的媽媽,你擁有她的基因,如果有一天你也變成這樣,你想留給自己或子女什麼?因為你是主要照顧者,最清楚媽媽老後的情況,可以預先做好準備,這是其他手足無法體會、無從想像的。」四到八歲的能力、八十歲的自尊心長期為失智症者看診,陳乃菁發現自己四歲的小女兒很喜歡重複發問,某些行為非常像罹患失智症的長者,「應該這樣說,失智症者只有四到八歲的生活能力,但擁有八十歲的自尊心。」她曾遇過一名退休前擔任高中老師的阿嬤,失智症到中度之後,有一次留下一張字條給子女,上面寫著幾行字,雖然句子不通順而且屢見錯字,卻可以看出阿嬤想說的是「自己的事自己管」,以此表達對於對照顧者限制過多的不滿。陳乃菁進一步說明,失智症者有著大人的靈魂,卻因為罹患失智症,讓他無法像一個成熟的大人那般好好表達與溝通,舉例來說,家人的某些決定讓失智症者不開心,但他已經沒辦法說清楚,心中的沮喪與無力感可想而知,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會變成家人口中的「一直亂發脾氣,甚至亂打人」,所以還是回歸到失智症者的生命歷程和原本個性,才能明白生病後各種行為的原因。但也不要因為長輩失智,就貼上一個標籤,彷彿他已經喪失自理能力,這會讓他們感到委屈害怕,「長輩會覺得,我進診間前都還能處理很多事,進診間被貼上失智症標籤後,我還是原來的我,在家人眼中卻好像什麼能力都沒有了。」尤其長輩最在意的就是錢,很多子女把失智症跟被詐騙畫上等號,認為自己必須保護爸媽的財產,但長輩想要花自己的錢卻被子女限制,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剝奪。當我成為照顧者,我可以這麼做…當家人失智,照顧方式不外乎三種:使用長照2.0、請外籍看護、送住宿型長照機構,以上選項端賴經濟能力,不好抉擇的反而是照顧者的界線,是否要辭職,或是連自己都病倒?陳乃菁提醒,照顧者應該先照顧好自己的身心狀態,例如白天送長輩去日照中心之後,可以利用時間運動,維持健康、保有自己的生活。如果照顧者的狀態較佳,沒有過度疲勞或憂鬱情況,當失智症者發脾氣不好溝通時,通常較能夠正向看待及處理,反之,一個筋疲力盡的照顧者,面對失智症者的各種突發狀況,就比較容易引爆衝突。做一個有餘裕的照顧者,建立良好的照顧關係,讓摯愛的家人成為被愛的失智症者,延緩病症的進程。新北市政府衛生局關心您 廣告
-
2024-07-22 焦點.長期照護
囤積症會變失智症?失智症一定會囤積嗎?照顧管家分享4原則應對長輩囤積行為
囤積的行為因為通常時間都是長期累積的習慣,要改變是相對難的,給予時間,慢慢地去進行,降低壓力與脅迫性,同時,也幫長輩找到新的生活重心,會有機會看見轉捩點,祝福每個家庭都能找到適合的相處模式。囤積症與失智症有關係嗎?囤積症是一種身心疾病,同時也是某些疾病的症狀(如:強迫症、失智症)之一,疾病的成因很多,大致分成心理與生理,應對的技巧會有所不同。這篇文章我們將聚焦發生在老年人身上,與生理狀況有高度的相關性。當前額葉開始生病、萎縮時,就有開始出現一些症狀,這些症狀可能出現在確診疾病的前10年至20年,因此,時常會被忽略,覺得是老年人不愛乾淨,或是本身個性導致的行為。與申請星雲計畫的照顧者討論家中的狀況時,我們時常會聽到:「我的爸爸(媽媽)很久以前就不愛乾淨了,家裡東西堆積如山,又跟鄰居處不好」。這些很真實的情境,是前額葉皮質所管理的,與計劃相關的高層次認知活動、人格表現、作出決定的過程,還有調節社會活動、語言功能的某些方面等行為。正常人能根據內在目標去組織思考與行為,但生病的腦認知受損,影響組織的能力而產生囤積行為,及其外顯的表現。我們可以說囤積症狀是交互影響的,目前未有定論囤積症一定會變成失智症,但目前有許多失智症患者過去有囤積行為,也希望未來能看到更多相關研究證實,與進一步的說明。長輩有囤積症該如何應對?那麼如果遇到以下情況,我們該如何應對呢?「我們家長輩有囤積症,該怎麼處理他的雜物,又要照顧他,又要處理他的物品,真的好煩!」「我們家長輩失智症,他的冰箱跟家很恐怖,都是東西,我該怎麼做?」以下建議一些原則:1. 若未有確診失智症,發現有囤積、穢語、脾氣暴躁等狀況,建議可至神經內科看診,因失智症前期有認知改變、情緒控制異常等情況,且藥物效果較明顯助延緩;如果確定沒有失智,則可至身心科診斷囤積症。2. 瞭解對長輩而言,物品的價值與無法捨棄的原因,試著找到物品與長輩的連結。3. 理解處理這件事情的不容易,需要一些時間互動、討論、以及處理物品的過程。4. 每一個物品都有其意義,不得隨意忽視,容易造成衝突、增加防備心,帶來更不愉快的相處模式,因此,讓長輩說出保留物品的原因,協助賦予意義是丟棄重要的過程。 以下舉例對話方式(不一定適用每位長輩,主要分享囤積症勸導將物品移出家中的邏輯):✔情境一:留很多塑膠袋▶ 瞭解留的原因:丟掉很浪費,要環保一點,可以重複使用。▶ 說法:媽~你為了環保留好多袋子,我家很環保現在很少袋子,你的可以給我嗎?我需要用。▶ 看見優勢:找到媽媽留塑膠袋的關鍵原因-環保,連結移出家中的方式,因為疼女兒可能有機會讓女兒拿走。✔情境二:盆栽過多已擋到鄰居家門口,造成許多影響▶ 瞭解留的原因:很喜歡盆栽,看著生命的長大,很滿足。▶ 說法:媽~這些盆栽都讓你照顧得很好,我也很喜歡,我也認識很會照顧的育幼院,他們剛好也缺盆栽讓孩子們照顧,你選一些盆栽讓育幼院的孩子們照顧吧!園長也會定期發照片來給你看,你看~這是育幼院的花園,你的盆栽放過去又更豐富了呢!▶ 看見優勢:找到媽媽種很多盆栽的關鍵原因-生命茁壯、善良,連結善的循環移出家中,並給予適當的回饋。 ✔情境三:很多重複性的器具▶ 瞭解留的原因:家中有很多子孫,希望大家回家時人人都有東西可以用。▶ 說法:媽~你看這個東西目前有幾個(清算同一種東西有的數量),你有6個孫輩(看有幾個人,先留下那個數字就好,保留安全感),我們留6個就好,謝謝你總是想著大家,其他我們讓有需要的人用,這幾家也需要這個東西,你選一家我送過去,媽媽我幫你錄影祝福那些孩子。▶ 看見優勢:找出媽媽留重複性物品的關鍵原因-愛子孫,保留安全感,連結移出的方式,讓愛延續到家以外。✔情境四:冰箱很滿(這題最難)▶ 瞭解留的原因:隨時有人回來,要煮給大家吃。▶ 說法1:媽~謝謝你每次讓我回來都有東西吃,冰箱很滿,我(或是她疼愛的孫輩)最近吃了肚子痛,我們大家已經說好,回來以後都會提前三天跟你說,你再安排時間去採買好嗎?▶ 看見優勢1: 找到媽媽塞滿冰箱的關鍵原因-想煮給孩子們吃,是因為愛,如果吃了會鬧肚子痛,他也會心疼。▶ 說法2:媽~這個壞掉了!50元!這個壞掉了150元,哇~這些都壞掉了,加起來上千元,好浪費喔!媽媽我們把這些錢省下來煮給我吃你的拿手菜好嗎?最想吃你煮的菜了!▶ 看見優勢2: 找到媽媽塞滿冰箱的關鍵原因-想煮給孩子們吃,是因為省錢,如果明顯爛掉要清掉的,幫他計算實際數字,數據化會更有感,再連結疼愛的孩子想吃好吃的食物。囤積的行為因為通常時間都是長期累積的習慣,要改變是相對難的,給予時間,慢慢地去進行,降低壓力與脅迫性,同時,也幫長輩找到新的生活重心,會有機會看見轉捩點,祝福每個家庭都能找到適合的相處模式。(本文由愛長照授權刊登,原文網址見此)
-
2024-07-21 醫療.精神.身心
家中長輩開始會說「別人卡好命」,可能是老年憂鬱!一張「老年憂鬱症量表」馬上測
隨著少子化、超高齡的社會來臨,越來越多「鰥寡孤獨、老病久衰」的長輩,老年憂鬱症將成為社會一大隱憂。到底什麼是老年憂鬱?老年憂鬱和一般人的憂鬱有差嗎?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主任級主治醫師、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常務理事張景瑞醫師為大家解析:什麼是老年憂鬱?長輩出現行動遲緩、冷漠等情況,家屬可能會擔心是否是失智症的症狀,但竟有可能是「老年憂鬱症」。長者行動遲緩、不理睬家人、甚至對重大事件無感,這些症狀其實可能是憂鬱症的表現之一。憂鬱症的冷漠與失智症有著類似之處,因此鑑別診斷顯得尤為重要。家屬應該留意長者的情緒變化,及時求助醫生,透過治療,大多數情況下都可以得到改善。馬上檢測!老年憂鬱量表和年輕型憂鬱有什麼差?憂鬱症在長輩的表現和年輕人有所不同,當年輕人出現憂鬱症症狀時,通常會表現出「情緒低落、哭泣」等情況,而老年人的憂鬱症則可能呈現出「冷漠、冷淡」的特徵。 另外,一些老年人可能會表現出極端的焦慮情緒,會有覺得「自己快死了」、到處看病拿藥等慮病想法與行為,這也是老年憂鬱症的一種表現。此外,部分老年人也可能會出現記憶力衰退等症狀,與失智症相似。為何老年憂鬱較年輕型憂鬱症更難治療?老年憂鬱症較失智症的治療效果要好,只要患者願意接受治療,就有機會改善病情。但,老年憂鬱症的病人往往比失智症更難帶來就診,特別是那些極端焦慮或冷漠型的患者。建議家屬可以找患者比較熟悉的醫生(如家庭醫生、老年科醫生或內科醫生等)尋求幫助。有些地方的醫師可能會直接開立抗憂鬱劑給患者,先改善心情,一旦開始治療並看到改善,他們通常會更願意接受後續的治療,這也能給家屬和患者帶來一絲希望。 老年憂鬱症在治療上較年輕型憂鬱症困難的原因有三: 一、長輩痼疾多:老年人通常有多種身體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等,這些疾病可能會與憂鬱症的治療產生交互作用。例如,憂鬱症常見的身體症狀之一是便秘,而很多老年人恰巧也存在這個問題。他們因為便秘而緊張,不敢吃太多食物,甚至會擔心到處看醫生。然而,很多藥物本身也會引起便秘,導致老年人更加不舒服。治療老年憂鬱時,醫生需要考慮這些因素,選擇合適的藥物,這使得治療變得更加困難。 二、營養不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腦軸線」」腸道健康與大腦功能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係,因此保持腸道健康對於治療憂鬱症至關重要。然而,許多老年人可能由於擔心腸胃不適而不敢進食,導致營養不良。這種情況下,憂鬱症的症狀可能會進一步惡化,形成惡性循環。 三、沒體力活動:綜上因素,身體疾病再加上營養不良,讓體力差上加差,便秘狀況為更嚴重。而且,也導致社交活動與人際關係越來越退化,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因此,治療老年憂鬱症不能僅僅依靠藥物,還需要包括營養補充和適量的運動。對於患者和家屬來說,需要理解並認識到這些困難,並在治療過程中加以應對。 延伸閱讀失智症分4種,有一種叫巴金森失智症,和巴金森式症有何不同?醫師公開4種失智症的差異胃口差、痠痛、健忘 長輩憂鬱風暴來襲!不治療可能導致身體疾病惡化、提高失智症風險「年紀大了」就應該無欲無求?誤解大了!精神科醫師:預防「老年憂鬱」的2關鍵觀念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20 焦點.健康你我他
一年一度退休力今年是幾分?/保持好奇多活動 退休力高於平均
聯合報近幾年推出「退休力測驗」,我都有檢測,為已退休的老年生活作準備。退休後,在區公所、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動物園等單位擔任志工多年,持續未間斷。當志工可不斷學習成長,滿足助人為樂的成就感,又可連結社會脈動,冀望有生之年,行有餘力,回饋鄉里,創造人生價值,因此我在社會連結方面分數不低。短程外出,不是步行就是騎單車,這是我退休後的日常。單車陪我走過15年歲月,它對強化肌力、鍛鍊身體助益很大,我外表看來雖瘦小,但精神抖擻,內心達觀,體能尚可。訂閱聯合報多年,閱報是我每日的精神食糧,不斷吸收新知,每日細讀下來要花好幾個小時,尤其最期待周日到來,因為「元氣周報」的數獨遊戲是我的最愛,我對事物抱有好奇心及挑戰力,數獨遊戲讓我常動腦、防失智,樂此不疲。財務方面,因有退休金,經濟尚稱獨立,企盼政府修法廢除退休金年年遞減,因為隨著年紀增長,未來可能需要足夠的退休金支應醫療費用。我的整體分數是70分,高於平均分數,內心踏實,深感「活著就要動」,但願退休後平凡生活的我,身體健康、平安順遂呷百二。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 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
2024-07-20 焦點.元氣新聞
熊本長者長壽卻不太健康!台積電當推手,深化台日交流,打造健康長壽社區
台積電日本熊本廠今年2月24日開幕,象徵台日友好,不但是台積電疫情後首座完工準備量產的新廠,也是日本振興半導體事業的關鍵。如今台日合作更加深化,在台積電慈善基金會促成下,強強聯手,台北榮總與陽明交大過去10年間持續推動,並在關渡醫院實踐的「健康長壽智慧宜居社區」模式,將於日本熊本長期落地推動。7月17日,在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張淑芬帶領下,陽明交大校長林奇宏、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前往台積電熊本廠所在的菊陽町,與熊本大學及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的專家共同交流討論。陳亮恭在關渡以「健康長壽宜居社區」為目標推動「關渡學」,並介紹關渡醫院的「TIGER」社區導入經驗、與台積電合作的模式,如何在共同價值下,結合數位科技應用,推動健康長壽社區。熊本長者 長壽卻不太健康熊本大學教授山縣和也指出,相較於日本全國,熊本長者較為長壽,卻不太健康,男性不健康餘命9.7年,而女性12.6年,需要長照的高齡民眾達20%,需要有類似台灣「TIGER」計畫的社區介入,有效縮短不健康餘命。陳亮恭表示,日本邁入高齡社會腳步在我之前,台灣在高齡醫學領域的研究量能與日本有一段落差,但北榮與陽明交大的研究成果一直受到日本推崇與肯定,也很願意導入台灣的研究成果。而台積電協助相關研究成果於社區落地,結合企業、學研單位與社區,讓三方都發揮彼此專長及影響力,這也是日本更想了解並學習的重點。在地長者沙龍 創社會連結張淑芬與林奇宏、陳亮恭於18日上午參訪台積電熊本廠所在的菊陽町運動中心,這裡每月定期舉辦社區長者沙龍,共有28位平均84歲的長者定期參與,社工與長者緊密交流,若長者缺席,便由志工到家裡探訪,創造彼此往來的社會連結。張淑芬最感驚訝的是,參與沙龍的長者雖然年過80,但人人看來都不到60歲。她特別致贈價值近600萬日幣,台灣製造的3組手持式超音波設備給菊陽町的長者,此為華碩在台生產產品,可讓醫師在長者家中執行肝膽、血管、甲狀腺等檢查,透過雲端將數據傳回醫院,即時診斷。熊本大學校長小川久雄表示,感謝台積電慈善基金會關心菊陽町年長居民的健康,長壽不只是老年人的事,更是生活習慣的累積,讓年輕世代活得健康也是重要課題。熊本大學除了在半導體研發方面的努力,早在2018年5月成立健康長壽代謝調節中心,希望未來與菊陽町、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陽明交大建立緊密合作關係。台日攜手 拚高齡醫學發展此次在熊本大學任教與就讀的台灣師生也一起參與,除了語言優勢可銜接台日合作,也希望台積電於熊本設廠,不僅止於晶片生產,更能連結台日雙方在半導體科技、高齡醫學合作,也強化台灣師生協助台積電與社區共融共好,為科技發展帶入更多的人文關懷。菊陽町長吉本孝壽表示,由於台積電進駐,菊陽町居民人數快速上升,移入人口較為年輕,但整體社區高齡照護及結合半導體產業發展,讓菊陽町成為日本最宜居的社區,更是重大挑戰,期待在產業帶動下,同時提升居民健康長壽,台積電與熊本大學的合作能真實改變社區,從而改變日本的未來。對於「台灣健康長壽社區模式」即將隨台積電的腳步在日本熊本落地,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表示,台灣的亮點不只有資訊及通訊科技(ICT)產業,醫療軟實力也是亮點。陳亮恭此行出發至日本前,曾向陳威明報告,他深表肯定,向陳亮恭說:「Just do it」。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19 醫聲.Podcast
🎧|不想把遺產留給家人可以嗎?確保遺願被執行,代筆、口授遺囑「雷區」大公開
「我希望可以剝奪父親的繼承權!」35歲的陳小姐語帶苦澀道出,從小被父親虐待的經歷。目前已與同志伴侶結婚的她,就怕自己出意外,遺產還要分給直系親屬,所以決定預立遺囑,把遺產給自己的愛人。台灣遺囑協會劉韋德理事長提到,法律上可透過剝奪繼承權來避開特留分,但要有重大虐待或侮辱的證據,他建議可透過遺囑、保險和生前贈與,將遺產留給所愛的人。🎧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想將遺產留給所愛的人,三步驟讓你避開「特留分」隨著2025年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人口老化、不婚不生的族群增多,遺囑糾紛頻傳,特留分問題困擾了許多人。劉韋德指出,雖然可以透過剝奪繼承權來避開特留分,但這需要有重大虐待或侮辱的證據,若有此類需求,應在遺囑中詳細描述對方的具體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證據支持,以便日後發生訴訟時能有效舉證。因實務上操作困難,他建議透過三種方式,能有效避開特留分,第一是寫明遺囑的安排,來降低特留分的影響;第二是利用保險,將資產轉做保險金,當被保險人過世的時候,保險金因不計入遺產,就不會有特留分問題;第三是生前贈與,但這也存在風險,因可能出現贈與完後,雙方關係發生變化,或是受贈者提前過世的變數,這都需要慎重考慮。代筆遺囑、口授遺囑爭議多,避免「雷區」確保遺囑有效性這些所謂的遺囑紛爭,不僅在名人家庭中屢見不鮮,也逐漸成為社會中的常見問題。從王永慶到張榮發,再到近期的邱瓈寬事件,更凸顯了超高齡社會來臨後,因為老年人口增加,而代筆遺囑或是口授遺囑的需求也逐步增加,而邱瓈寬捲入恩師裴祥泉的遺囑糾紛案例,選擇將財產分配給弟子和公司員工,而非家人,特別是遺囑是使用代筆遺囑方式,所以遭受質疑遺囑的合法性,加上見證人的公正性問題,一審被判邱瓈寬方敗訴。劉韋德解釋,問題的核心在於《民法》第1198條,該條款規定遺囑見證人必須公正無私,不能有任何利益關係。在此案例,公司的員工既是見證人又是受益人,違反了這一原則,導致遺囑最初被判無效。然而,經上訴後,法院認為這些員工在見證前已正式放棄了繼承權,從而恢復了遺囑的有效性。劉韋德也提醒,代筆遺囑的見證人,必須是公正無私的第三方,不能是遺囑受益人或與受益人有利益關係的人;對於老年或失能人士,代理或口授遺囑越來越普遍,但必須嚴格遵守相關程序要求,如:預立遺囑人需清楚口述意願,並詳細記錄口授過程,避免遭遇「雷區」,確保預立了有效的遺囑。「遺囑記得要收好!」才能有效執行遺願其實預立遺囑後,劉韋德提到,許多人更困擾的是「該將遺囑收在哪」?他曾遇過大女兒帶著媽媽來台灣遺囑協會預立遺囑,但因未保存好遺囑文件,而被其他親人看見,因為繼承人未能滿足每個人意願,後續造成極大的家庭紛爭。劉韋德提到,不管是預立遺囑,或是規劃好遺囑的保管與執行都是同樣重要。他也建議,每個人都可以定期一年檢視一次遺囑,好應對生活狀況的變化,尤其可以將檢視日定為生日當天,不僅好記也有生死同源的浪漫象徵。劉韋德小檔案現職:台灣遺囑協會理事長信義房屋資深法務主管經歷:勳業法律事務所實習律師、中道法律事務所律師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審查委員台灣高等法院刑事義務辯護指定律師學歷: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86年律師高考及格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許凱婷音訊剪輯:許凱婷腳本撰寫:許凱婷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台灣遺囑協會
-
2024-07-18 養生.運動健身
只要站得住就能做!知名教練徐棟英教你掌握超慢跑4訣竅:比散步多消耗2.5倍熱量
近年流行「超慢跑」運動,有人超慢跑半年就減掉20至30公斤。體適能教練徐棟英指出,「只要站得住就能做」,老年人或體弱者可扶著牆壁跑,以避免跌倒;年輕人如有減脂目標,可以將超慢跑穿插開合跳,每天累加運動90至120分鐘,減重效果不錯。超慢跑4要領1.前腳掌先著地,且不能太用力。2.膝蓋保持彈性微曲,即使換腳都不會伸直。3.跑步聲音愈輕量愈好。4. 小步伐,可以搭配節拍器或有節奏的音樂。消耗能量 比散步多2.5倍河堤、運動場等地方,是許多民眾會選擇的慢跑地點,但可能因為溫度高、下雨、空氣品質不佳等原因而放棄,徐棟英說,在家做超慢跑運動,不受天氣與器材影響,只要跟著節拍器,甚至還可以邊追劇、看球賽等慢慢跑。早上做超慢跑,可讓一整天的精神變好,但有睡眠障礙的人就不要太晚做,否則會影響修補人體的睡眠時間。有很多人因為跑步的強度過高而意興闌珊,但超慢跑則是身體有「不痠、不痛、不硬、不喘」等4個回饋,且消耗能量還比散步多2.5倍;心率部分,一般坐著大概心跳60至70下,原地跑則可達到90至100下,而心跳愈高、代謝愈快,就像汽車引擎轉速愈高,油量消耗就愈大。有睡眠障礙 避免太晚跑徐棟英表示,通常超慢跑沒有特定時間,早上做效率最好,全天的精神會變得很好,如果要晚上進行也可以,但建議有睡眠障礙的人避免太晚超慢跑,因為結束後,交感神經會上升、副交感神經下降,會變得很亢奮而睡不著,反而會影響睡眠,畢竟睡眠才是人體最重要修補的時刻。不少人跟著徐棟英做超慢跑,甚至有人在3至6個月內就瘦了20、30公斤,如果覺得強度太低,建議可穿插間歇有氧運動,例如超慢跑5分鐘後開合跳,可以提高心率,若太喘就改回超慢跑,每天累計運動90至120分鐘,減重效率最好,因為有氧運動前15分鐘都在燃燒肝醣跟血糖,之後才開始減脂。防跌倒 長輩可扶牆壁跑很多血糖偏高的長者會到戶外散步,但有些人會覺得沒效果就放棄,徐棟英說,年長者或體弱者,同樣可以做超慢跑運動,只要站得起來就行,如果怕跌倒則可以扶著牆壁超慢跑,也建議可以在吃6、7分飽、休息5分鐘後就進行超慢跑,也有實驗指出,飯後不要馬上坐下並搭配有氧運動,飯後血糖會很快穩定。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18 醫療.骨科.復健
為老年健康「存骨本」 醫師建議3要領運動、高鈣、日曬
76歲張姓婦人感覺自己身高變矮,常感腰酸背痛,沒有特別在意,直到有次半夜起身要上廁所時跌傷,送至台中榮總嘉義分院,經X光檢查發現髖骨骨折,且嚴重骨質疏鬆症,經緊急開刀,針劑藥物治療增加骨質生成,衛教補充高鈣食物、多運動等,近1年後,骨密度質提高,背痛感減輕,生活品質變好。為老年健康「存骨本」醫師建議3要領,多運動、攝取高鈣食物及適度日曬。台中榮總嘉義分院骨科主任孫弘諺醫師表示,骨質疏鬆症是骨頭內部鈣質日漸減少,形成許多孔洞,使骨骼變的疏鬆脆弱的病症。通常在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可以從身高變矮、駝背等變化觀察到有骨質疏鬆的症狀,嚴重時容易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引起的腰酸背痛背痛、關節變形,遇到輕微碰撞或跌倒也容易導致骨折。台灣65歲以上的男女性人口中,每10人即有3人罹患骨質疏鬆症,其中又以停經、更年期後的女性占大多數,雖然骨質疏鬆是沉默的疾病,但如果沒有提前預防或置之不理,很可能導致嚴重疼痛、骨折殘疾,造成活動受限、生活品質下降等問題,因此提醒民眾要有「存骨本」的概念,為老年健康打下基礎。醫師孫弘諺表示,造成骨質疏鬆的風險因子很多,一般而言,女性與同齡男性相比骨密度較低,尤其是早於40歲停經、歷經更年期或兩側卵巢切除的女性很容易發生骨質疏鬆。但一般大眾無論男女,若長期缺乏運動、長期抽菸、飲酒過量,飲食缺鈣,都會引發骨質快速流失。雖然骨質疏鬆症不會遺傳,但家族中若有人曾經罹病,自己發生骨鬆、骨折的機率也會提高;此外,體型瘦小、骨骼小的人,還有因氣喘、免疫風濕等疾病需服用類固醇藥物的病患,骨骼相對脆弱,也是骨質疏鬆症高風險族群。孫弘諺表示,適度的作一些對抗地心引力的荷重運動,能夠提升骨質密度並增強肌力,改善身體的協調平衡,降低跌倒骨折的風險。例如爬樓梯、健走、慢跑、跳繩、球類運動、登山等。平時多攝取鈣質、維生素D3、乳品及蛋白質,全素者也可以多吃豆類、未過度加工豆製品、黑芝麻、紫菜、綠色蔬菜等補充鈣質,保持適當體重,不吸菸、節制飲酒,並避免過度飲用咖啡。孫弘諺提醒,可透過每天上午10點前或下午2點後的適當日曬10至20分鐘(注意不要曬傷),幫助體內維生素D3轉化,促進腸道吸收鈣質以合成骨鈣,也可幫助預防多種慢性疾病風險。希望民眾依循荷重運動、攝取高鈣食物、適度曬太陽的原則,從年輕時就多存骨本,充實自己的健康存摺。
-
2024-07-17 焦點.元氣新聞
丟三落四、反應變慢!思緒清晰只吃銀杏夠嗎? 2024市售5大銀杏推薦
工作忙碌、日理萬機,你是否也經常丟三落四、反應慢半拍?平時和朋友聊起「初老」狀態,總是彼此打趣說「該吃銀杏了!」但你知道什麼是銀杏?銀杏真正的功效有哪些嗎?什麼樣的族群特別需要開始補充銀杏?讓我們進一步釐清「吃銀杏」的正確觀念!銀杏是什麼?一次搞懂銀杏的營養成分銀杏(Ginkgo biloba)是中國古老的藥材,又名「白果」,被記載於《本草綱目》中,也被達爾文稱之為「活化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物種之一。銀杏葉包含「萜類」與「類黃酮」兩大活性成分,這些成分有助抗氧化和幫助循環。銀杏除了在東方是常見的保健食品補充劑,也於1970年代傳入歐洲,銀杏葉萃取物被廣泛用於德國和法國醫學界,除了能幫助思緒靈活、反應靈敏,還有許多養生保健的功效。銀杏的功效有哪些?大多數人對銀杏的認識,就是能幫助思緒清晰,尤其是中高齡族群,經常找不到老花眼鏡在哪裡、到超商買東西,付了錢就把東西留在櫃台上…,適時補充銀杏,有助運轉順暢不當機,活化生理功能,解決迷糊帶來的困擾。除此之外,銀杏還有以下功效:● 提升專注力,增加工作效率● 思緒有條理,幫助表達流暢● 幫助循環,調節生理機能● 幫助改善情緒,提升正能量誰適合吃銀杏? 除了上了年紀的長輩,一般年輕人或六、七年級生,適合補充銀杏嗎?其實,銀杏不只長輩需要吃,現代人生活步調快速、工作高壓、每天都有一大堆待辦事項,需要額外補充營養、維持思緒靈活。尤其是以下幾個族群,特別適合補充銀杏:● 步入中年,感覺力不從心的壯世代● 工作時間長、需要提升專注力的上班族● 學習壓力大、有海量英文單字要背的學生● 每天和時間賽跑、分身乏術的三明治族群● 經常需要做決策、深度+快速思考的專業人士銀杏該怎麼吃才正確?吃銀杏會有副作用嗎?生吃銀杏或食用未經特殊處理的銀杏種子,可能會導致中毒,建議補充經過專業處理的銀杏葉萃取物會比較好。據研究指出(註1),每日銀杏攝取量超過120毫克,可作為日常保養,若想有感調整注意力,建議每日攝取240毫克以上,持續服用至少5個月。中高齡族群消化機能較弱,建議餐後服用,懷孕婦女、哺乳媽媽、使用抗凝血藥物者,在使用前要先諮詢專業醫師,有手術計畫者,至少於一週前停止使用,癲癇患者應避免使用。不只銀杏!這些也是重要的「心智營養」除了銀杏以外,現今普遍被使用的益智營養有「綠薄荷萃取物」,能幫助提升專注力、敏銳度 ,給你活力滿滿的一天。而俗稱「腦磷脂」的「PS磷脂醯絲胺酸」常用於高齡益智和兒童保健品,能幫助集中注意力,提振表現。此外,益生菌家族中的「比菲德氏菌」,據研究顯示也能幫助思考靈活度,強健運算功能,緩解壓力。銀杏保健品怎麼挑?雖然很多人都知道要吃銀杏,但對銀杏保健品的品質、功效仍「霧煞煞」,究竟挑選銀杏保健品時,該注意些什麼?【銀杏挑選要點1】選擇複方搭配,功效更加乘銀杏搭配綠薄荷萃取物、PS磷脂醯絲胺酸、益生菌、葉酸、維生素B、E等思路關鍵營養素,複方加乘效果更全面。其中,每日攝取900毫克的綠薄荷萃取物有助增加專注度,特別要留意多酚成分含量,才能更有感保養。PS磷脂醯絲胺酸是近年新興的保健原料,可選擇擁有國際大廠專利、高濃度的PS磷脂醯絲胺酸,讓人更加安心、思緒有感。【銀杏挑選要點2】國際專利認證,品質可信賴保健品需長期吃,才能看得見效果,功效也因人而異,因此挑選擁有國際專利認證、經專科實證的產品,代表它的成分經過嚴謹的實驗與安全測試,是功效和品質的有力證明。【銀杏挑選要點3】 通過第三方檢驗,安心有保障每一家產品都說自家的最好,通過第三方檢驗合格的產品,在成份內容、穩定性、安全性方面都備受肯定,使用更安心。5大市售銀杏保健品推薦 !【銀杏推薦品牌1】 大研生醫好記易PS銀杏薄荷葉膠囊● 成份:9合1複合配方,包含:銀杏果萃取粉、綠薄荷萃取物 、磷脂醯絲胺酸 PS 、比菲德氏菌 、維生素群 、葉酸等。● 專利認證:原料有國際專利認證+頂規大廠雙重保障● 第三方檢驗報告:有台灣大廠牌,專業、有感、口碑卓越,嚴選美國大廠Neumentix®專利水萃綠薄荷,多酚成分為市售最高,幫助敏捷不遺漏,國際專利大廠高濃度 70% 磷脂醯絲胺酸,辨識傳遞 UP 升級;雙FDA官方GRAS認證比菲德氏菌,有助提升思考靈活度 ,增加營養因子活躍。不僅添加銀杏萃取物,還有維生素B、E、葉酸輔助,9合一複方提供全方位思緒營養。通過第三方檢驗,不含塑化劑、重金屬、農藥殘留、西藥。這裡買【銀杏推薦品牌2】杏輝蓉憶記膠囊● 成份:專利成份AIE2● 專利認證:多國專利認證+國際期刊發表● 第三方檢驗報告:有杏輝醫學集團20年研究結晶,成分並未添加銀杏,僅有專利成份AIE2,由「沙漠珍寶」管花肉蓯蓉淬取,是常保思維敏捷的關鍵,有助傳導、代謝、學習,產品獲得7 國獎項肯定,也是榮獲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及SNQ國家品質標章雙重肯定之健康食品,並通過419項安全性檢驗和毒理試驗。這裡買【銀杏推薦品牌3】永信HAC 銀杏果錠● 成份:銀杏果粉 、葡萄籽萃取物 、紅葡萄葉萃取物、大豆卵磷脂粉、冬蟲夏草菌絲體。紅葡萄葉有前花青素(OPC)、白藜蘆醇,可以幫助調整體質,順暢不糾結。「葡萄籽萃取物」+「銀杏果萃取物」,雙重質量升級,完整攝取,健康維持。六合一順暢配方,加倍健康好循環。這裡買【銀杏推薦品牌4】得意人生 升級版銀杏膠囊● 成份:銀杏果萃取物、紅景天、西伯利亞人參、精氨酸、柑橘生物類黃酮、碳酸鈣。PLUS升級版銀杏膠囊,美國原料進口,配方升級,有助增強循環、思緒不卡、提升關鍵思維、維持健康,適合銀髮族、壓力族、上班族、熬夜族。這裡買【銀杏推薦品牌5】美國Mega 銀杏果膠囊● 成份:銀杏果、西伯利亞人蔘、山桑子、大豆蛋白粉● 第三方檢驗報告:原廠通過美國FDA、GMP、NPA等多項認證來自美國加州的營養品牌,天然草本配方,銀杏果能幫助調整體質,促進新陳代謝,再搭配西伯利亞人蔘、山桑子,滋補強身,精神旺盛,幫助思路清晰,適合長青族、上班壓力大者、循環不佳者使用,是中老年人的最佳營養品。這裡買了解更多:B群推薦怎麼挑?醫師說明維生素B群功效、攝取量註1:Effects of Ginkgo biloba on dementia: An over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 - PubMed (nih.gov)
-
2024-07-17 養生.抗老養生
飲食影響大腦認知!研究建議健康飲食愈早愈好,「這個年紀」差不多就要開始
飲食是影響大腦健康的因素之一,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結果表明,在中年時期甚至更早就開始健康飲食,對於維持老年的大腦健康很重要。健康飲食愈早開始愈好飲食是保持大腦敏銳的重要關鍵,例如國內外研究都證實過的麥得飲食、地中海飲食,都能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但許多人都是在中老年後身體慢慢出現問題,才意識到飲食應該要開始節制。根據一項近期在美國營養學會年會NUTRITION 2024發表的研究結果指出,健康飲食愈早開始愈好,在兒童和中年時期就進行健康飲食,對於維持老年大腦健康很重要。該研究追蹤了3000多位居住在英國的人的飲食習慣,並持續追蹤他們的認知能力長達70年,發現與飲食不健康的同齡人相比,有最高質量飲食的人具有較好的認知能力。研究作者指出,認知能力下降可能在65歲時開始,但是在之前 10 到 15 年徵兆可能陸續出現,大腦已經產生變化,65歲前的飲食可能是影響晚年生活認知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議在中年(接受研究的對象大約43歲上下)就開始吃健康飲食,到69歲時認知能力還算不錯,吃富含水果和蔬菜、魚類和全穀物的飲食,例如地中海飲食,即是健康飲食很好的嘗試。對大腦有益及有害的食物和飲食類型好的食物可降低氧化壓力、放緩隨年齡增長的智力衰退,進而讓你的大腦維持健康。那你可能想問,哪些算是好的食物?根據《healthline》訪問註冊營養師Kristin Kirkpatrick推薦,富含抗氧化劑和健康脂肪,如漿果、堅果和富含脂肪的魚,包括咖啡、鮭魚、鯡魚、沙丁魚、核桃等;如果你不喜歡富含脂肪的魚,也可以考慮補充omega-3。五顏六色的蔬果更是不可少,每天吃一份綠葉蔬菜是最基本的;更要限制酒精和超加工食品。充滿油脂、熱量、糖精的超加工食物總是讓人難以抗拒,很偶爾吃也無可厚非,但太常吃真的不好。在你吃下食物前,想想Kristin Kirkpatrick說的,「如果我能因為知道我今天所吃下的東西對未來的我在認知方面可能產生影響」,希望能讓你有所節制。三軍總醫院營養部營養師顏顥接受聯合報訪問也指出,以麥得飲食為主的高齡長者,實行五年可顯著減緩認知功能衰退。獲得相關研究證實的「麥得飲食法」強調天然、植物性飲食,能對神經系統產生保護作用,降低53%阿茲海默症風險。麥得飲食法推薦10項有益食物、5種有害食物10種健腦有益食物:全穀類、豆類、家禽、魚類、深綠色蔬菜、其他蔬菜、莓果、橄欖油、堅果、紅酒。5種有害食物宜限量:奶油、乳瑪琳、起司、紅肉、炸物、糕點甜食。【參考資料】.《healthline》Eating a Healthy Diet Now May Reduce Your Risk of Cognitive Decline Later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7-17 焦點.健康知識+
年少不讀書,長大竟會短命!多讀書連兒孫都長壽,外國研究:讀書達「一學歷」,降低死亡風險達34.3%
古人云:「一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讀書除了面相改變,也能影響壽命!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外國際期刊研究報告指出,「多讀點書者」其個人死亡風險降低,也就是說想活久一點書就多讀一點!多讀點書,可降低死亡風險科學家認為,研究表示,父母多讀點書,對兒童死亡率會有影響!.母親多受教育:每多接受一年教育,其5歲以下兒童的死亡率就會降低3.0%.父親多受教育:每多讀一年的書,其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也會降低1.6%而國際期刊「柳葉刀」研究報告也指出,多讀點書者,其個人死亡風險降低可達34.3%!讀書年限越長,死亡率降低越顯著:.讀書年限只有6年:(小學水準)的死亡率降低,只有下降13.1%.讀書年限再提升12年:(中學水準)的死亡率降低,下降了24.5%.讀書年限續提高18年:(大學/研究生水準)的死亡率降低,降低可達到34.3%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發現意味著在18年高等的教育中,如果每年持續有在接受教育,個體如果每多受一年教育,其死亡風險平均降低1.9%。老年人讀書,也可降低其死亡風險與此同時,研究人員觀察到不同年齡差異(18~49歲、50~59歲、60~69歲和70歲及以上),他們各自死亡風險都具有影響的:.18~49歲的年輕人:每多受一年教育,死亡風險平均可降低2.9%.7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每多受一年教育,其死亡風險平均僅降低0.8根據以上的研究數據分析,黃軒建議「年輕人(18~49歲),趁年輕多讀點書」,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可望降低死亡風險!這些研究強調了「教育能提高預期壽命的重要性」,教育對於改善健康狀況和延長壽命的積極作用,即使是老年人,也可以從教育中獲益,降低其死亡風險。為了自己的生命、為了子女未來的生命,你要不要趁年輕時多讀一點書呢?想活久一點就從現在開始當讀書人,讀書除了可改變面相也能讓你更長壽喔!延伸閱讀:.醫盤點「人在臨終前最後悔5件事」你符合幾項?做好4件事活出無憾人生.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幾歲開始會發現自己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波段是「斷崖式衰老」關鍵
-
2024-07-15 養生.聰明飲食
年紀越大越要補充蛋白質 專家推薦應多吃這些食物防疾病上身
隨著年齡增長,某些食物能提升活力,也是預防疾病的關鍵。網路媒體哈芬登郵報(HuffPost)報導,如果正在尋找能增進健康的特定食物,專家建議選擇擁有優質蛋白質的鮭魚。家庭醫學科醫師凱文·庫克(Kevin Cooke)指出,鮭魚等脂肪較多的魚類,富含EPA與DHA兩種長鏈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年長者每周至少應食用兩次,以增加Omega-3的攝取量,維護大腦健康並減少發炎。營養師金伯莉·戈默(Kimberly Gomer)表示,人體需要蛋白質來維持肌肉與力量,需要健康的脂肪來補充荷爾蒙與脂溶性維生素;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肉會自然流失,「如果不使用它,便會失去它」。她說,年齡增長會帶來許多的改變,變得不那麼活躍、缺乏運動及保持肌肉的動力;而所有細胞、包括腦細胞,都需要健康的脂肪來發揮作用,如果不能獲取健康的脂肪,身體和認知能力便會出現問題。營養師艾德溫娜·克拉克(Edwina Clark)說,如果不喜歡鮭魚,其他優質蛋白質食物還包括去皮家禽、雞蛋與豆腐,這對65歲及以上的年長者尤為重要。她指出,研究顯示,老年人每日的最佳蛋白質攝取量為1-1.2克(每公斤體重),高於成年人0.8克的建議量;上述所提到的食物,任何一種都能有助於達到需求。其他食物選擇隨著年齡增長,補充蛋白質與健康脂肪是絕對正確的做法,但庫克表示,羽衣甘藍或菠菜等綠葉蔬菜同樣是明智的選擇,尤其如果還吃得不夠多的話。他說,綠葉蔬菜富含葉黃素、玉米黃素與其他抗氧化劑,也是葉酸、菸鹼酸、核黃素和維生素B6等維生素B群的主要來源,對健康的大腦功能至關重要。克拉克還推薦石榴。她說,石榴含豐富抗氧化劑,可修復氧化傷害,以及一種稱為鞣花丹寧(ellagitannins)的化合物;鞣花丹寧在某些人體內會被腸道細菌轉化為尿石素A(urolithin A),它被證明可降低包括肌肉流失等老化的影響。此外,石榴還有豐富的纖維,有助調節血糖、促進飽足感與預防大腸癌。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