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1 醫療.精神.身心
搜尋
線上問卷
共找到
16
筆 文章
-
-
2023-12-02 癌症.飲食與癌症
外國研究:「2種食物」提高大腸癌風險!其中一種許多人天天當早餐吃
外國期刊(Nutrients)的一項新研究顯示,攝取某些食物和飲料可能會增加人們患結大腸癌(CRC)的風險。2種食物提高大腸癌風險浙江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分析了139種飲食因素及其對罹患大腸癌風險的影響。研究對象包括11萬8210名長期參與「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研究的人,填寫關於他們所攝取食物的線上問卷。經過平均12.8年的追蹤調查,研究人員證實八種食物會影響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該研究發現,若撇開遺傳因素,酒精與白麵包這兩種食物會增加罹癌風險。過去的研究也證明,酒精與罹癌症風險增加有關。該研究指出,任何類型酒精飲料中的乙醇,已知是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因素,因為其初級代謝產物乙醛已被國際研究機構評定為人類致癌物。研究人員表示,白麵包的罹癌風險也與先前的研究結果一致。這些營養素食物 助降低大腸癌風險值得注意的是,全穀物是許多維生素、礦物質,以及多酚類等植化素的主要來源,這些營養成分具有抗癌特性,並能透過多種潛在機制影響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研究人員還發現,攝取其他六種膳食元素纖維、鈣、鎂、磷、錳和碳水化合物,也能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其餘食物則未顯示出對罹患大腸癌風險有影響。在對家族病史、年齡、性別、社經地位與教育程度等因素進行調整後,結論依然不變。限制飲酒+多吃富含高纖維食物助抗癌位於加州爾灣的橘縣倫納基金會癌症中心(City of Hope Orange County Lennar Foundation Cancer Center)腫瘤與大腸癌專家卡瑞米(Misagh Karimi)表示,這些發現強調了養成健康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的重要性,其中包括限制飲酒和選擇富含高纖維食物的飲食,以降低罹癌風險。不過,該研究也存在一項重要的局限性。卡瑞米指出,正如研究人員所說,分析僅限於歐洲人;為了確保這些發現適用於不同的族群,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在更廣泛的族群中驗證這些結果。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日本人長壽秘密! 納豆「納豆激酶」有益心血管、遠離三高風險.生老死不可避免,但「病」卻不一定!洛桑醫師揭開健康長壽的關鍵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28 失智.失智資源
近7成移工照顧失智症心力交瘁!One-Forty 與聯合醫院推全台首創外籍看護線上支持系統
2022年底,全台灣失智人口已超過32萬,2025 年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失智症照顧將成首要議題。今每5個失智症者就有1名由移工照顧,移工已成照顧主力!根據移工教育非營利組織 One-Forty 最新發布 《外籍看護照顧失智症現況》調查,發現7成外籍看護處於心力交瘁的狀態。One-Forty透過長期培訓移工的經驗,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共同推出免費的「失智症照顧:外籍看護培訓計畫」,研發專為移工設計的衛教手冊與線上教學影片。計畫起跑記者會中,台北市衛生局到場力挺,樂見民間發動將外籍看護納入照顧體系。語言 照護 識能 外籍看護伴失智三大挑戰 過往在談及失智症照顧者的培訓都以台灣家屬為主,然而今日全台已有五分之一失智者皆由外籍看護照顧,據《外籍看護照顧失智症現況》調查,8成外籍看護在語言溝通上有障礙,6成不知道從何取得照顧技巧等相關資訊,6成則表示不清楚病症,此為外籍看護照顧失智症者的三大挑戰。。此外,超過9成的失智症者會出現行為或情緒問題,如不尋常生氣或激動反應、疑心病重、口不擇言等。高達 7 成外籍看護都表示自己處於心力交瘁的狀態,心理壓力問題亟需緩解。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表示:「外籍看護對於病症的了解,以及能不能不將負面詞語,當作失智症者普遍的表現。對於外籍看護在照顧上,或處理個人壓力極為重要。」量身打造多語言教材 提升學習與應用可能One-Forty 透過線上問卷和焦點訪談,發現許多外籍看護缺乏學習如何照顧失智症管道或資源。第一階段預計讓3,000位民眾與外籍看護下載中文、印尼文的雙語衛教資訊。One-Forty 更訂下在 2026 年前,擴展服務族群,研發菲律賓語、越南語多國語言版本,心理健康同步照顧 工作坊經驗分享緩壓力此外,為回應外籍看護照顧失智症上最關鍵的心理健康議題,One-Forty 也舉辦實體外籍看護照顧者的工作坊,並建立全台第一個線上外籍看護失智症照顧的社群。參與培訓試行計畫,具兩年照顧失智症經驗的外籍看護 Susin 分享:「奶奶曾說我偷錢、穿他的衣服,還有一次還報警。雖然老闆叫我要忍耐,但面對奶奶,壓力真的很大。透過培訓計畫才發現,很多朋友和我面臨的情況一樣,不是只有我。我也從大家的分享,更知道怎麼照顧奶奶。」One-Forty 創辦人陳凱翔強調:「面對高齡化的挑戰,未來外籍看護扮演的角色會越來越重要!讓外籍看護能被納入照顧體系,才能真正成為台灣社會的好隊友!」
-
2023-05-27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 /你居住的城市失智友善嗎?失智症識能與友善環境滿意度大調查
【得獎名單公佈】感謝大家對「失智症識能與友善環境滿意度大調查」的熱情支持,得獎名單如下:🎁【台塩】有福同享禮盒(內含關鍵錠PLUS *1+膠原葉黃素金盞花萃取物軟膠囊*1)/市價1,280元(共計10名)許○榕0983-09X-XXX陳○睿0919-82X-XXX饒○年0924-02X-XXX鍾○家0911-62X-XXX呂○昌0921-08X-XXX江○敏04-2627-XXXX陳○佑0922-10X-XXX陳○雄0983-50X-XXX林○玉0938-93X-XXX謝○臻0934-30X-XXX🎁【印嘉】特級初榨印加果油250ml/市價1,280元(共計4名)倪○慧0976-67X-XXX徐○松0988-30X-XXX鄭○仁0911-18X-XXX潘○豪0921-94X-XXX🎁【鮮選我】鹽麴調味禮盒(內含塩麴風味料*1+塩麴*1+頂級黑豆鹽麴厚醬油*1)/市價765元(共計10名)蔡○祐0919-80X-XXX陳○錚0918-03X-XXX陳○璇0989-19X-XXX陳○婷0930-29X-XXX孫○琪0978-22X-XXX張○維04-837X-XXX蔡○崇0921-11X-XXX李○南0921-96X-XXX譚○琪0976-32X-XXX林○真0936-49X-XXX失智友善並非僅表現於態度,而是一連串系統化的策略、行動。如同程式撰寫,呈現在大眾眼前的成果,仰賴各式各樣的元素,符號、數字、字母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從城市(程式)中,我們能找出錯誤修正並持續優化。台灣是全球第13個、全亞洲第2個制定國家級失智症政策的國家,但你居住的城市失智友善嗎?生活在居住的城市,對於失智友善的感受為何?「失智症識能與友善環境滿意度大調查」從失智友善社區看友善城市,並從四大元素中的「友善居民」、「友善組織」、「友善環境」、「友善參與」來看我們與失智友善的距離,幫助自己也幫助其他失智症家庭獲得更多的支持、關懷與更具體的協助。失智友善社區4元素1.友善居民:對失智症有正確識能、尊重人權、消除歧視、願給協助與關懷。2.友善組織:(商店/銀行/小吃店/派出所/廟宇/教會等組織)對失智症有正確認識提供友善購物環境、茶水及休憩、協助通報、主動關懷。3.友善環境:改善無障礙設施/斜坡/照明/防滑/交通等安全及社會參與。4.友善參與:多元行銷宣導、建立社區網絡、守護失智者、維持失智者及照顧者日常生活及社會參與。你居住的城市失智友善嗎?失智症識能與友善環境滿意度大調查問卷連結👉點此前往▶活動時間即日起-06月09日00:00止活動贈品1.台塩生技-有福同享禮盒(內含關鍵錠PLUS *1+膠原葉黃素金盞花萃取物軟膠囊*1)/市價1,280元(共計10名)2.【印嘉】特級初榨印加果油250ml/市價1,280元(共計4名)3.鮮選我-鹽麴調味禮盒(內含塩麴風味料*1+塩麴*1+頂級黑豆鹽麴厚醬油*1)/市價765元(共計10名)隱私權聲明1.此問卷將根據統計結果,公開於聯合報系相關平台,並作為新聞報導之用(統計結果不會出現個資,敬請放心填答)。2.主辦單位保有隨時修改及終止本活動之權利,如有任何變更內容或詳細注意事項將公布於本網頁,恕不另行通知。資料來源與審閱專家1.問卷資料參考來源:新北市政府衛生局失智守護天使數位課程、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高齡失智者友善社區環境設計準則》2.問卷審閱專家: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 陳亮宇、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 郭慈安
-
2021-11-13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想有效預防肺炎 感染科權威黃立民建議打這三種疫苗
想要有效預防肺炎,應該接種流感、肺炎鏈球菌及新冠等三種疫苗,你答對了嗎?李慶雲兒童感染暨疫苗發展醫學文教基金會公布「成人疫苗認知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僅有一成四民眾了解如何真正預防肺炎,醫師提醒,65歲以上成年人、慢性三高患者應該接種這三大疫苗,「打好打滿」。這份線上問卷調查共有567位50歲以上成人填寫答案,結果發現,六成受訪者曾經聽過肺炎鏈球菌疫苗,曾經接種過該疫苗的受訪者還不到兩成,主要原因為不清楚施打的必要性。臨床顯示,肺炎鏈球菌罹病高風險族群為65歲以上長者、5歲以下兒童,以及慢性疾病患者,如慢性腎病變、慢性心臟疾病、糖尿病、慢性肺臟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感染肺炎風險為一般民眾的3至6倍。「肺炎鏈球菌具有高盛行率、高治療難度等兩大特性。」李慶雲兒童感染暨疫苗發展醫學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黃立民表示,不論健康與否,人體鼻腔存在肺炎鏈球菌,平均帶菌率為10%,只要免疫力下降,肺炎鏈球菌就會入侵人體,引起肺炎。黃立民提醒,當人體因感冒或免疫力下降時,肺炎鏈球菌便容易從呼吸道或血液入侵,輕則引起中耳炎、鼻竇炎,嚴重則引發肺炎、腦膜炎、敗血症等侵襲性疾病,出現致命危機。美國疫苗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與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皆建議,65歲以上成年人,若未曾接種過肺炎鏈球菌疫苗者,建議先接種一劑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再接種一劑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兩劑至少間隔1年。11月12日是世界肺炎日,黃立民呼籲,高風險族群除了接種流感疫苗、新冠疫苗之外,更建議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為對抗肺炎築起完整防護網。
-
2021-09-03 新聞.用藥停看聽
疫後門診爆增 醫曝止痛藥吃太多恐「大腦敏感」
根據國外最新研究,偏頭痛患者疫情期間,每月偏頭痛平均天數增加4成,其中6成患者偏頭痛頻率增加,有高達6成4偏頭痛嚴重程度增加。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部立基隆醫院副院長陳韋達表示,9月5日至11日是全球偏頭痛衛教週,邀請藝人佩甄擔任衛教大使,與知名圖文插畫家H.H先生合作,透過「第一屆全國繪畫比賽」與「我的偏頭痛美學網路串聯」,增加國人對偏頭痛認知。陳韋達表示,依流行病學推估,全台約有200萬人罹患偏頭痛。根據國外知名《頭痛與疼痛》期刊研究,新冠疫情期間,患者每月偏頭痛平均天數,從疫情前5.7天提升至8天,有六成患者偏頭痛發作頻率增加,有一成患者惡化為慢性偏頭痛。此外,有六成患者過度使用止痛藥,導致頭痛惡化,二成二患者一度痛到掛急診。還有六成患者吃不下、八成患者睡不好,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台灣頭痛學會秘書長、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醫師王嚴鋒指出,今年7月學會進行線上問卷調查,了解國人對於偏頭痛認知,共有2300名民眾填寫。調查顯示,近七成民眾誤以為偏頭痛只是症狀,但事實上偏頭痛屬於疾病,只要頭痛反覆發生,每次持續4至72小時,伴隨噁心、嘔吐、畏光、怕吵的症狀,即符合偏頭痛定義。王嚴鋒說,偏頭痛患者以20至50歲女性居多,誘發因素包含壓力、遺傳、飲食、睡眠、環境等,嚴重會影響生活與工作。而國內止痛藥取得方便,部分民眾在偏頭痛發作時,多數自行購買止痛藥,過度輕忽治療,過量用藥除了傷肝、傷腎,更可能導致成癮,使頭痛惡化。台灣頭痛學會理事、新光醫院神經科醫師劉子洋表示,有些患者屬於慢性偏頭痛邊緣,在疫情之下,頭痛發作也不敢就醫,導致加速惡化,變成慢性偏頭痛,若長期靠止痛藥,可能會過度依賴藥物,也會越吃越痛,形成惡性循環,讓大腦越來越敏感,像是夏天進出冷氣房溫差大、沒睡好或隔天有大型考試等,外在因素刺激就會引發頭痛,建議應及時就醫。近期施打新冠疫苗,有不少民眾出現頭痛等副作用。劉子洋說,施打疫苗出現頭痛,與偏頭痛所產生的機轉不同,但若民眾本身有偏頭痛體質,但先前並未診治,打完疫苗後產生發燒、頭痛等不適症狀,或是外在壓力、其他疾病等,也可能引發偏頭痛產生,或是加劇偏頭痛。為了幫助國人正確認識偏頭痛,學會發布「偏頭痛超前部署123懶人包」:每週頭痛超過「1」次要看神經內科、止痛藥每周吃超過「2」天恐讓頭痛惡化、預防偏頭痛靠這「3」招:運動、紓壓、預防性藥物。期望藉由簡單易記口訣,讓民眾一眼秒懂偏頭痛必知「超前部署」守則。第一屆全國繪畫比賽,共有685位學生與社會人士參與,高中組冠軍本身亦是病友,因偏頭痛嚴重影響生活,於畫中呈現主角痛到夜不能寐。牆上日曆的滿江紅更道盡偏頭痛的血淚,甚至以「受夠了」命名作品,表達病友渴求偏頭痛改善的那天到來。
-
2021-09-03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偏頭痛如大象在腦中狂奔 符合2徵兆該就醫
全台10人有1人飽受偏頭痛所苦,痛起來如大象在腦中奔跑,但多數人習慣一痛就吃止痛藥,不僅可能成癮、傷肝腎,還會讓頭痛加劇,醫師呼籲每週痛超過1次、吃2次止痛藥應就醫。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衛福部基隆醫院副院長陳韋達表示,根據流行病學推估,全台恐有多達200萬人罹患偏頭痛,平均每10人就有1人飽受偏頭痛所苦;造成偏頭痛的原因很多,包括壓力、遺傳、飲食、睡眠、環境等,患者以20至50歲女性居多,嚴重恐影響生活。台灣頭痛學會今年7月對全台2300名民眾進行線上問卷調查,調查顯示,近7成民眾誤以為偏頭痛只是「症狀」,實際上偏頭痛是疾病,只要頭痛反覆發生,每次持續4至72小時,伴隨噁心、嘔吐、畏光、怕吵的症狀,就符合偏頭痛定義。調查也發現,有6成民眾會不定時頭痛,卻有超過4成民眾不知道過度使用止痛藥,恐使頭痛惡化。台灣頭痛學會理事、新光醫院神經科醫師劉子洋說,由於國內止痛藥取得方便,不少民眾在偏頭痛發作時,習慣直接吞藥,可能讓大腦變得愈來愈敏感,頭痛頻率也會愈來愈高,甚至傷肝傷腎;臨床上曾見過患者吞止痛藥長達30年,不僅吃到藥物成癮,頭痛問題也不見緩解。近年全球面臨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身心壓力與生活巨大改變也使得偏頭痛患者病情惡化。根據一篇刊登在國外知名期刊「頭痛與疼痛」的研究顯示,疫情期間,偏頭痛患者每月偏頭痛天數從5.7天增至8天,相當於每月有1/4時間都在頭痛,嚴重度也增加。很多人可能無法體會偏頭痛到底有多痛,據患者分享,偏頭痛發作時,猶如大象在腦中奔跑或遭尖銳物穿刺,痛到想剖開腦袋,但想請假又容易被同事誤會裝病偷懶,面臨巨大生理及心理壓力。劉子洋強調,偏頭痛是可以預防與治療的疾病,近年也有多款預防性藥物納入健保給付,有助緩解偏頭痛症狀,改善生活品質。如何判斷自己有沒有偏頭痛,何時該就醫、如何緩解,陳韋達傳授「偏頭痛超前部署123懶人包」口訣,只要每週痛超過1次就應到神經內科就診;每週吃止痛藥超過2次,恐讓頭痛惡化;想預防偏頭痛上身,務必記得運動、紓壓、預防性藥物3招,盼民眾及早治療。
-
2021-08-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民眾會選高端 中原大學民調:正副總統宣傳有正向影響
新冠肺炎疫苗AZ、莫德納、輝瑞(BNT)以及高端、聯亞是國內經常被討論的疫苗,民眾最想打哪支,選擇的原因又為何?中原大學大數據暨動態民調研究中心最新調查,顯示約77.0%的民眾最想打信使核糖核酸(Mrna)種類的疫苗,其中輝瑞BNT疫苗在全部疫苗占比39.3%最高,其次則是莫德納疫苗37.6%。另外有16.4%的民眾最願意施打腺病毒疫苗AZ,6.6%民眾將棘蛋白疫苗列為首選,高端疫苗占6.1%,其次為聯亞疫苗占0.5%。這份問卷調查時間為今年7月28日至8月2日,採線上問卷總計回收有效樣本1496份。民調統計民眾做出抉擇的主因,疫苗保護力占69.2%、副作用46.0%,58.0%以是否可申請國際疫苗護照考量為主。民眾在不同疫苗間抉擇的情況有所不同,調查發現選擇莫德納、輝瑞BNT的民眾,最主要是因為認為該疫苗的保護力較其他疫苗來得好。選擇最願意施打AZ疫苗者是因為打該疫苗可通過國際疫苗護照認定。選擇國產疫苗為最願意施打的民眾,主要認為副作用對身體傷害較低,高端、聯亞占比分別達67%與75%。選高端與聯亞為最願意施打的民眾,有31%、25%以「所信任的意見領袖推薦施打」做為他們選擇的主要原因,相對選擇進口3支疫苗者,在這部分只有5% 至7%,可見7月28日蔡英文總統、賴清德副總統對國產疫苗的代言與宣傳有正向的影響。另外,調查結果有74.2%的民眾贊同政府開放疫苗混打,16.9%不贊成。民眾在疫苗可混打且沒有任何條件限制下,最想施打的疫苗順序組合,46.3%為第1劑莫德納第2劑輝瑞BNT,其次為AZ、輝瑞BNT占18.9%,第三多的組合為AZ、莫德納占18.2%。
-
2021-07-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預約上線 已有逾160萬人登記
新冠肺炎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前天上線,累積至昨天傍晚五時,已有一六三萬人登記,反應熱烈,但也被譏為「全國線上問卷調查」,並不具預約施打功用。指揮官陳時中說,「會增加大家的麻煩,但也沒有辦法。」先登記意願,日後施打才會比較精確。蔡英文總統六月一日於臉書宣布,唐鳳正著手規畫疫苗施打預約系統,但各縣市政府之前都不知道系統何時上線,紛紛自力救濟,自創登記平台。台南市政府與民間公司合作,研發疫苗預約系統LINE「台南打疫苗」,市民可直接透過LINE,輸入生日及身分證字號登記,或透過電話預約,前天下午已啟用。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也自行研發線上疫苗注射預約系統,今天上午八時開放民眾上網預約。兩地首長都強調系統雖與中央不同、但不衝突。台北市長柯文哲昨透露,周日曾與唐鳳視訊,他問唐鳳,為何系統不疫苗開打就上線?唐鳳回說「跟很多縣市都已討論過,六十五歲開打再上線」,柯當場反問唐鳳,怎沒跟北市討論?結果唐鳳一臉尷尬,柯才回「好啦,不為難你,你是技術幕僚。」許多完成登記的民眾質疑,上網登記後還必須收到簡訊,才能預約施打,究竟何時才打得到?陳時中表示,若無先行意願登記,就難以估算施打對象群、疫苗種類、疫苗接種站,後續施打就容易造成混亂。該套系統開放對象為九至十類族群,包含罕病、重大傷病者、高風險慢性疾病、肥胖等,不少民眾抱怨,規律服用降高血壓藥物,卻無法登錄。陳時中解釋,這次造冊名單包括,一年內有重大疾病、慢性病就診紀錄及代號者,還會看是否有特殊情形。陳時中說,「各大類族群我們都很尊重,但疫苗分配是很困難的事情,對於第七類人員有考慮空間,但沒打算把範圍擴大,希望按照年齡次序施打。」前疾管局長、陽明交大公衛所兼任教授張鴻仁認為,指揮中心需改變「年齡迷思」,等六十歲以上長者打完後,應先擴大的是「第七類」中計程車、客貨運司機,市場攤商賣場或餐飲業者等與維持社會運作必須、工作有高接觸風險的民眾。
-
2021-07-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觀察站/IT天才唐鳳出手 線上問卷望梅止渴
「我預約到第九萬多名」、「那還不錯,我排到六十多萬名」,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設計「新冠肺炎疫苗接種預約平台」上線後,狀況踴躍超乎預期,但因疫苗有限,國人期盼已久的登記平台,卻像是「大型線上問卷調查」,效果僅止於望梅止渴,疫苗仍舊不足,就只是讓近百萬登記者暫時空歡喜一場。六月初指揮中心公布大規模接種計畫時,政府展開大內宣,繼口罩預約的成功經驗之後,我國「IT大臣」唐鳳將再出手規畫「疫苗接種預約平台」,但昨天上線開放後,許多人大失所望,因為這平台現有功能僅為「意願登記」,而非「預約接種」。上網登記拿到號次,並不代表預約成功,還得過兩關,一為自己符合接種資格,才會收到預約資格簡訊,再者,疫苗須到貨充裕,完成配發,此時才能上網預約接種。唐鳳被譽為IT界的曠世奇才,設計簡易、有效率的預約平台,去年用在口罩實名制,成效卓著,贏得許多國家讚嘆,這次疫苗登記平台反應熱烈,不少人驚呼只要幾秒鐘,就能完成登記,技術一流,但空有號碼排序,何時可以打到疫苗,卻沒人說得準。這項近百萬人參與的「大型線上問卷調查」,成了「有政府會做事」的最大諷刺,只讓登記者擁有短暫的參與感,以為自己與疫苗的距離近了一些,但事實上,疫苗不足,沒打到疫苗,表達再多的意願,還是原地踏步。蔡總統昨天下午接著表示要衝疫苗施打率,七月底要超過百分之廿,政府如果沒有全面加速的準備,大規模施打,要讓總統達標,只怕還有很大的距離。最重要的,還是指揮中心理應協助民間採購疫苗,盡快讓鴻海、台積電、慈濟順利採購BNT疫苗,如果疫苗數量仍舊不夠,這套預約平台就如同一場煙火秀,對於提升覆蓋率,毫無助益。
-
2021-03-08 名人.精華區
閻雲/疫情後省思 深化醫界、資通訊界合作
以COVID-19疫情為契機,醫界與資通訊界之間的跨域合作,意外踏出令人欣喜的一大步。醫界自2000年基因解密以來,精準醫療得以開啟,藉由基因資訊指導個人化用藥與治療;同時也藉由健康大數據分析,再升級到精準健康。穿戴裝置 無法成為醫材在資通訊領域,電腦裝置日益輕便,雲端運算能力日益強大,足以鉅細靡遺地蒐集數據(data),轉化成資訊(information),再轉化成決策(decision)。業者從電腦(computer)發展出高速運算能力(computing),進一步樹立處理海量資訊的資訊學(informatics)。光纖、WiFi與5G等資訊傳輸技術突飛猛進,使大數據分析更兼具精準與速度。兩領域若能攜手前進,必然相得益彰,但實際上仍有障礙待克服。舉例來說,受到法規限制,測量心跳、睡眠等生理數據的穿戴裝置無法成為醫材,為醫界所用。大部分醫界人士對人工智慧分析仍感疑慮,在臨床上運用躊躇不前。疫情來襲 攜手面對新挑戰正當跨領域合作進展陷入瓶頸之際,適逢COVID-19疫情來襲,各國紛紛採取鎖國封城等隔離措施,迫使雙方不得不重新攜手面對新時局的挑戰。原本不少人認為看診須面對面,加上擔心雲端傳輸可能洩漏個資,對遠距醫療敬而遠之。然而因應疫情實施遠端醫療,居家隔離的民眾獲得寶貴的看病機會,對於面對螢幕看診不再抗拒。線上會診 需配套健保給付過去在醫院要召集醫師會診費時費力,疫情期間更是如此。如今透過線上會診系統,腦神經科醫師可在半小時內與放射科、病理科醫師連線,一同判讀雲端病例影像,直接聽取病人陳述後做出處置結論。如此不僅醫師受惠,病人也省下各科轉診時間,目前需配套的是健保的支持與給付。過去醫學中心不信任社區醫院與醫師,臨床試驗病人皆須親自到醫學中心服藥。如今因應疫情隔離需要,病人可拍攝服用藥物照片上傳雲端,填寫線上問卷,或到醫學中心指定的門診中心在指定醫師指導下服藥,即完成臨床試驗。醫學中心的洗腎病人因應疫情,也可彈性配合到社區洗腎中心,這一切讓醫界往分級醫療的理想更進一步。醫學倫理、法律責任仍待解決當然,醫界與資通訊產業之間仍有醫學倫理與法律上責任歸屬的課題,待疫情過後解決。疫情終將過去,但我們應從疫情中記取教訓,醫界應寬容面對新科技對醫療的幫助,資通訊界應尊重每一條通過臨床試驗的醫學準則,雙方去小異得大同,路才會愈走愈寬,才能為將來未知的新疫情做足準備。
-
2021-02-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自家人有顧慮 中國醫療高學歷者接種疫苗意願低
中國疾控中心近日發表針對浙江省醫療衛生人員接種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的意願調查,其中高學歷以及醫療人員接種意願較低,主要是顧慮副作用或質疑有效性。外媒日前發布初步統計,中國自去年12月起在境內施打自行研發生產的COVID-19疫苗,迄今施打逾3120萬劑疫苗,相當於每百人僅2劑,顯示民眾接種程度不如預期。陸媒澎湃新聞則報導,隸屬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期刊「中國疫苗和免疫」昨天在線上發表「浙江省醫療衛生人員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接種意願和影響因素調查」,作者來自中國疾控中心和浙江省疾控中心,包括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調查透過線上問卷形式,於去年9至10月針對浙江省、市、縣級的756名醫療和疾控工作人員蒐集自我報告資訊,其中超過7成來自市區或城郊,不到3成來自鄉村;中專及以下、大專或大學、碩士及以上學歷分別占3.31%、77.78%、18.91%。調查顯示,對於疫苗緊急使用,願意接種的民眾占42.46%;而在疫苗上市後的使用中,願接種的占27.65%,明顯低於普通民眾約90%願意接種的意願。報告表示,緊急使用比上市後使用的接種意願高,是由於前者為政府組織推動,後者為自願選擇。報告指出,對於不願接種的族群來說,主要顧慮是擔心疫苗副作用(57.69%),其次分別是懷疑疫苗有效性(34.14%)、認為當地已無病例不需接種(29.81%)、疫苗需收費(24.52%)以及社區健康服務中心接種疫苗不方便(8.66%)。在疫苗緊急使用中,女性、碩士及以上學歷者和醫療人員的接種意願低。據分析,這與高學歷族群接受的社群網路資訊更多、對疫苗有效性和副作用顧慮更多有關。另外,調查發現男性比女性更願意接種,作者認為這與男性在緊急使用條件下更可能參與第一線救治和防控有關。文章並建議當局需制定一些針對性策略,「以解決醫療衛生人員疫苗猶豫和不推薦問題,這將是實施疫苗接種成功的關鍵」。據報導,浙江省多地去年10月就展開COVID-19疫苗緊急接種,是中國最早大規模實施緊急接種的省分之一。
-
2020-12-14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五大指標說明/退休準備指標 建立國人退休力基本線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長期關注台灣如何因應高齡社會,今年進行國民退休力大調查,與學者合作,以「退休準備指標」探測台灣人民對於退休準備的輪廓,以這份兼具學術與實用價值的調查,提醒大家超前部署百歲人生。國內缺乏本土退休準備指標成立於一九五八年的「美國退休人協會(AARP)是全球最大的退休非營利組織,退休需要規畫是他們的重要主張之一,AARP網站上即列出退休後值得投注心力的十二個項目,例如再工作、擔任志工及終身學習等,並提供相關試算評估,協助會員了解自身需要,據此準備。但在台灣,一直沒有準備退休的客觀評估指標。上網搜尋退休準備,「退休金」、「老了需要多少錢?」是一定會出現的關鍵字,但退休只存錢,夠嗎?台灣首個跨足三大主軸指標人生不能窮得只剩下錢。若要替百年生命超前部署,擁有健康才能夠享受生活,需要朋友、家人或其他被需要的關係與社會連結;還需要學習等帶來心靈能量為生命增添活水。理想的生活樣態必須達成財務、健康、社會心靈三方均衡。「願景工程」與學者首度共同打造,專屬台灣民眾跨足三大主軸的退休準備指標。各領域專家參與 調查方法嚴謹為期許指標具公信力、可行性與持續性,從研究設計、指標方向與題目設計、調查解讀,「願景工程」邀請中華民國退休金協會理事長王儷玲、政大商學院特聘教授別蓮蒂、台灣人口學會監事林佳瑩與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分別就財務準備、人口變遷及未來家庭及生活型態、健康等領域,提供前曕性建議;再委託具多年老年人口調查經驗的典通公司執行指標建立與調查。適合全年齡層的五項核心能力過去退休準備針對五十歲以上民眾對話,我們認為應該更早開始。經過多次專家會議及討論修正,「退休準備指標」由個人填答,以財務、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及自在獨立為五個核心能力,發展出廿個子題,提供自我檢視,也是重點提醒,導引大家朝向重視或開始準備退休,改變行為。調查將滾動式修正 逐年調整廿題盡量涵括所有面向,但部分指標只能評估能力的「有」或「無」,無法測量準備強度與程度;部分指標評估當下狀況,但卅歲取得高分,不代表可維持到六十歲;而理財、健康準備及社會心靈促進,都必須持之以恆。指標有其侷限,並不完美,本調查會持續滾動式修正,逐年調整,期待指標不斷進化。跨世代調查 全台千人參與確立退休準備指標後,「願景工程」據此進行首次台灣人退休力大調查,以全台千位民眾,年齡從廿歲到七十五歲以上,設立國人退休準備分數的基本線。未來也將定期追蹤調查,長期觀測國人退休準備與行為變化。每位不同年齡層的讀者,也可利用線上問卷自我檢測,了解自己的「退休力」。歡迎各界引用 並加入調查因應超高齡巨浪來襲,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抛磚引玉,先為國內退休建立第一筆基礎資料,替「國民退休準備工程」邁出第一步;退休準備是每個人都無可迴避的議題,願景工程歡迎各界經得授權後引用,更歡迎回饋意見,共同加入打造理想退休人生的行列。延伸閱讀.退休準備大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06-09 養生.樂活人生
面對死亡,我們該學會什麼?ICU重症醫師陳志金:想做的事別等到以後
編按:家人過世了,心裡總是有懊悔和自責?早知道勸他別太累,早知道那天別出門,早知道多盡孝……太多的「早知道」,常拖著人的一生。被粉絲暱稱為「阿金醫師」的台南奇美醫學中心ICU(加護病房)主治醫師陳志金,投入重症醫療、看過無數生命消逝的經驗給的勸告是:「救病人,也要救家屬。」「讓醫師生氣,就是在跟自己的健康和生命過不去。就像車子開在高速公路上,乘客會想跟司機吵架嗎?」「喜歡關說、走後門的VIP,不只干擾醫療人員、浪費醫療資源,而且對自己幾乎沒有任何好處。」「護理師愛喝珍奶,不是上班太閒還可以訂飲料,而是忙到沒時間好好吃正餐。」這些幽默、犀利卻又不失溫暖的文字,都出自在奇美醫院加護病房(ICU)擔任主治醫師的陳志金之手。投入重症醫學領域18年,他不只在醫療現場搶救病危患者,更像一個傳教士,致力於促進醫病溝通、宣導正確醫療觀念,也為醫護人員的權益發聲。「醫病、醫人更醫心」,是許多同業對他的評價。走過SARS,決心投入重症醫療2003年SARS爆發時,陳志金是台大醫院胸腔內科的總醫師。因為SARS重症的肺部感染、呼吸道症狀等大多屬於胸腔科範疇,當台大醫院因為收治SARS病人一度關閉急診、非緊急手術暫停時,院內只剩胸腔科和感染科留守維持運作。一個人要活著,呼吸和心跳是最重要的。在搶救生命、和死神拔河的重症醫療領域中,不少ICU醫師都是出身胸腔內科背景,陳志金在SARS期間,親眼目睹病患甚至是醫護人員隨時面臨生死交關的無常,也讓他萌生了投入重症醫學的想法。「重症醫療就像是鬼門關前的守門員,是醫療手段的最後一道防線。」除了休假日之外,必須24小時on call(即使在假日,也可能因為緊急狀況而被call回醫院)的重症醫師,多年來陳志金的口袋裡隨時放著一張摺得小小的A4紙,上面記載著ICU病房裡所有病人目前的病況、注意事項,以備不時之需。醫病共享決策,減少後悔的可能投入重症醫療至今已有18年,陳志金說,在加護病房,無論再如何努力,平均10個病人裡會有2個人救不回來,「但這個20%的機率,對於失去親人的家屬來說,就是全部。」面對失去至親的痛,如何盡可能減輕家屬的遺憾和悲傷?陳志金多年來提倡「醫病共享決策」的觀念,從病人送入加護病房開始,病患、醫護人員和家屬,就是在同一條船上一起努力的夥伴。「過去醫生會問你『要不要做』某治療,你的選擇只有Yes or No;現在我們列出可能的幾種治療選項、明確告知不同方案可能會有的優缺點,並且先了解患者的『MVP』:What Matters(在乎什麼)、Value(價值觀)、Preference(喜好),這都有助醫師和家屬作出決定。」陳志金說。此外,在ICU加護病房,最常遇見的抉擇之一,就是是否要做氣切、插管維持生命徵象,或是要拔管放手。「這時候如果患者本人已經臥床昏迷無法表達,家屬之間就可能產生衝突。」陳志金觀察到,在家屬當中常會有一位個性特別強勢,習慣代表其他人主導意見,或是擔任和醫師溝通的「發言人」。陳志金的作法是:透過匿名線上問卷調查,了解每個家屬內心真正的想法,「如果講話比較沒分量的,醫師就會適時地幫他『代言』一下,盡可能在每個人(包括患者)的意願當中取得平衡點。」當生命無法挽回時,就不要再去想原因了當盡一切努力,仍然無法挽回病人生命的艱難時刻,陳志金的一句名言是:「救病人,也要救家屬。」陳志金的母親在他17歲時就因病離世,讓他對家屬失去至親的傷痛,更能感同身受。小時他家境困苦,體弱多病的母親等了2年,還是晚了一步,在手術前一天病逝。當時陳志金因為參加重要考試,想著隔天再去看媽媽,卻就這樣錯過了最後一面,始終是他心裡最大的遺憾。「當年我想找出母親離開的原因才立志從醫,直到我真正投入醫療領域,才知道很多時候,有些病人不是想救就能救得了。」陳志金感慨地說。他說,很多原本身體健康,卻一夕間突然倒下的病人,家人第一時間心情上無法接受,總想要歸結一個原因:是不是因為昨天吃了什麼?/是不是因為早上跟他吵了一架?/早知道我今天就應該去看他……面對陷入自責和悔恨的家屬,陳志金看在眼裡,說明病情時便特別補上一句:「很多心血管或腦損傷的疾病,事前都沒有預兆,也很難預防,事情已經發生了,我們就不要再想是什麼原因。」有一次他把這個觀念在臉書上分享,一個粉絲就私訊他說:「醫師謝謝你,因為這番話,讓我藏在心裡幾十年的糾結終於解開了,不再覺得是我害死了爸爸。」「追究責任對於病情沒有幫助,只會讓一個人更難受,甚至可能一輩子走不出來。」陳志金更鼓勵家屬們在親人臨終時,盡量完成他的心願,並完成「四道」:道謝、道愛、道歉和道別。「很多大半輩子形同陌路、甚至像仇人的家人,最後是在病榻前和解的。」陳志金說。團隊之間,也需互信與尊重不只是醫病關係,朝夕相處的醫護同仁,同樣需要團隊合作的信任和默契。陳志金在2005年來到南部重症醫療最具規模的奇美醫院,習慣了台大醫院的豐富資源和人力,他也曾經歷一段適應磨合期。「最初我出於求好心切的壓力,對於醫院裡很多事情都看不慣,然後會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當時陳志金經常會在員工留言板上批評院內事務,他開玩笑形容,自己以前就是「機車行老闆」,甚至有護理師因為覺得他太「難搞」,刻意排開出勤時段,避免接觸。後來陳志金參與「醫療資源團隊合作」(TRM)的種子教師培訓,才讓他學習到如何團隊合作的溝通技巧。「就像是在飛機上,氧氣罩一定要自己先戴好,才可以去幫忙別人。工作氣氛如果不好,那也會影響到團隊的工作狀況。」愛要及時!想說的話、想做的事別等到以後即使是身經百戰的重症專科醫師,多年來看遍無數來到加護病房的重症病患,有人幸運康復、也有人就此告別人世。面對生命的脆弱和渺小,陳志金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情?「對於沒能救回來的病人,當然也是會難過啊。以前我會用吃來抒發壓力,但這就對身體不太好(笑),現在我除了盡量空出時間運動,另一個方式就是在臉書上寫文章。」除了抒發自己的心情,也因為想分享更多正向的醫病溝通和醫療觀念。近年陳志金在臉書寫下自己和ICU醫療現場的的點點滴滴,如今已經是擁有16萬粉絲的「網紅」醫師。「其實說穿了,就是一個轉念。寫下這些故事,若是有同樣遭遇的人看到了,或許就是可以幫助他們走出來的契機。」親人離世固然椎心,但在人生終點,如果可以盡量滿足當事人的最後願望,甚至讓家人因此重新凝聚感情,往後回憶起來也許就不會只有傷心,也可以有歡笑。「還是那句老話:愛要及時。想說的話、想做的事別再等到以後,現在就可以完成。」在生死懸於一線的重症醫療現場,「愛」仍然是最有效的處方。原文:面對死亡,我們該學會什麼?ICU重症醫師陳志金:想做的事別等到以後
-
2020-03-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見人咳嗽就驚嚇?專家教你「心理防疫」遠離焦慮漩渦
新冠肺炎還在燒,流感死亡創新高,連禽流感都來擾。民眾每天在防範病毒和瘋搶物資間,上演著諜對諜般的生存戰。卻不知在恐慌焦慮的情緒下,抵抗力悄悄降低了,一旦任何病毒上身,更失去抵禦能力。你知道嗎?光是保持心情愉快平靜,就能增強身體免疫力,比吃各種補品還有效。今天專家要教你如何對抗鋪天蓋地而來的恐慌,在亂世保有臨危不亂的心,度過危機。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升溫,多個國家爆出社區感染,民眾擔憂病毒侵害,上演瘋搶口罩、酒精等「防疫物資之亂」,在在顯示民眾出現不安、恐慌的情緒。另外,需要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的人數也不斷增加,這些隔離者和家人可能因被隔離和被貼標籤而感到孤立、沮喪不安。面對疫情變化,該如何保持臨危不亂,是「心理防疫」重要的課題。害怕被傳染 也怕被孤立台師大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系教授李思賢針對20歲以上成年人進行匿名線上問卷調查,共回收3610份。研究發現,七成民眾對疫情感到緊張,但近五成民眾表示對疫情還是能面對、工作不受影響。但若遇到自己被要求隔離檢疫時,近三成民眾會擔心會失去親友、被社會孤立。中華心理衛生學會常務監事、台灣大學健管所兼任教授張玨表示,現行個人或政府提出的防堵疫情、增產口罩避免傳播、提升免疫力等,多為針對生理健康的防疫措施。但「離開心理健康就不能稱之為健康」,因此無論在個人、社會或是國家層面,皆須提出更多提升心理健康的方案。張玨表示,2003年SARS期間編纂的「安心手冊」適用於被隔離者、醫護人員、一般民眾等,時至今日還是可以作為參考使用。了解官方訊息 不要以訛傳訛振興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袁瑋則表示,面對疫情的不確定,焦慮是人類正常的情緒。而民眾可能對資訊掌握不足而產生莫名恐慌,且正確訊息不應由親友間傳遞給予,建議透過官方管道,例如疾管署的APP「疾管家」、指揮中心新聞稿等,了解正確訊息。袁瑋說,一般人不是在做研究,只需要知道最即時、正確的訊息即可,太多訊息反而讓人焦慮,因此建議固定時間看相關疫情訊息即可。對此,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楊俐容也認為,吸收資訊「剛剛好就好」,並且建議「看新聞、不要看政論節目」,因為新聞對疫情報導較為持平,而政論節目多表達觀點,並用誇大的表情敘述,觀眾容易陷入焦慮的漩渦。提升心理素質 平時就該練習楊俐容也表示,一個人原來的心理健康素質,也會影響他面對疫情時,變成重災或是災損降低。因此在疫情剛開始時,就應該配合預防教育提升心理素質,例如全球開始積極倡導的「社會/情緒教育」(Social and Emotional Education, SEL)。平時就應該提升五大核心能力,包括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會覺察、人際技巧和明智抉擇,並練習身心放鬆的方法,才能提升對身體緊繃程度的覺察。5訣竅 因應疫情變化隨著疫情爆發,開學有許多新措施、有些人需要被隔離,或是當民眾知道社區裡有人感染,不論對大人、小孩都造成生活變化,楊俐容也提出面對疫情「調、鬆、樂、轉、好」五字訣來因應。調楊俐容認為民眾一定要先「主動」調整作息,因為不要讓自己處於「被動」的狀態,就是在心理健康上一個更重要的關鍵。鬆固定做放鬆身心的練習,包括練習數數調息、在肚子放上喜歡的玩偶練習深呼吸、撥出時間做放鬆練習,更能專注情緒的自我覺察。樂當面臨隔離時,可以將想做的事情列出,找出樂趣;或是利用社群軟體,尋求朋友支持、陪伴,讓心理不孤立。轉楊俐容表示研究顯示,若是常有「完蛋、糟糕、沒希望」的口語出現,則更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因此可以利用日記方式記錄自己冒出來的念頭,並且處理時常冒出的非理性想法,以安頓自己的情緒。好楊俐容說,把自己照顧好的同時,存著「我好你也好」的心態,社會才會好,例如前一陣子社群發起的「我OK,你先領」便是很好的呼籲。歌曲 詩歌心靈處方《水調歌頭》╱蘇軾《人生按個讚》╱費玉清《隱形的翅膀》╱張韶涵音樂推薦╱陳書梅
-
2020-01-22 新聞.食安拉警報
4大超商便當僅1家標製造日期 消基會籲規範
消基會今天公布,走訪4大超商發現僅7-ELEVEN的便當同時標示製造和有效日期,不標示製造日期雖然不違法,但便當何時製造無法推測;市調顯示,近半數消費者呼籲政府規範。消費者文教基金會今天公布「你吃的便當有製造日期嗎?」調查結果。消基會說,台灣便利商店密度全球第二,僅次於南韓,依據公平交易委員會調查,每平方公里有0.31家;但是「商品標示法」有規範商品要標示國曆或西曆製造日期,但有時效性者,應加註有效日期或有效期間。消基會並說,「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22條規範,食品及食品原料的容器或外包裝,應以中文及通用符號,明顯標示有效日期;據以質疑同為在市場流通的商品,為何食品僅須標示有效期限不須標示製造日期。消基會在去年11月到今年1月派員走訪4大超商,到雙北市、苗栗縣,隨機抽查22家、共44件放在冷藏區的便當,結果僅7-ELEVEN同時標示製造和有效日期。其他有1家未標示製造日期,但有標示保存天數,可回推製造日期。另2家僅標示有效日期,無法推測何時製造。消基會也在今年1月用線上問卷方式調查308名一般消費者,結果消費者買便當前三項考量項目為口味(占78.9%)、價錢(占72.4%)與有效日期(占69.7 %),製造日期排第4、占48.7%,在意者近半數。消基會還發現,詢問哪幾家便利商店便當沒有標示製造日期,卻有過半數回覆「都有標示」(占55.9%),其餘大半回覆「不知道」(占41.4%);事實上,則只有7-ELEVEN的便當有標示,另2家可回推,1家不能回推。消基會認為,未標示製造日期雖未違法,卻不知放多久,而且問卷調查中有68位消費者對未標示製造日期的產品新鮮度提出憂慮,包含「不確定產品的新鮮程度」、「不確定有效期限與製造日期是否合理」、「擔心食物放太久營養流失」等,也有81.6%受訪者認為未標示「製造日期」將影響購買意願。消基會強調,加上冷藏櫃不是密閉空間,溫度可能浮動,難道消費者只能相信業者的食品加工專業,呼籲政府應規範業者必須標示製造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