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6 養生.抗老養生
搜尋
紅斑性狼瘡
共找到
186
筆 文章
-
-
2022-05-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染疫後如何取得「臺灣清冠一號」?對新冠病毒確診者有什麼作用?沒確診者可以當防疫茶飲用?
近來染疫人數不斷升高,依現行主管機關確定病例輕重症分流原則,無症狀及輕症者採居家照護。中醫藥研究所根據研究「臺灣清冠一號」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無症狀帶原與初發作症狀者,其處方組成為荊芥、防風、薄荷、桑葉、黃芩、板藍根、魚腥草、瓜蔞、厚朴、甘草等10種中藥材。清冠一號有什麼功效?當人體在感染了新冠冠毒後,會需要加強防護以減少病毒入侵、消滅已入侵的病毒、袪除發炎理產物,還需要注意體能的維護,當這些作用都兼顧之後,才利於痊癒。「清冠一號」共有十味藥材,功效即是順應痊癒條件來進行組合配伍,可分為四大類:1.抗病毒:魚腥草、板藍根、黃芩;2.增加呼吸道防護、減少病毒入侵:桑葉、薄荷、荊芥、防風;3.袪除病理產物(如:發炎液、痰液):瓜蔞、厚朴;4.調節其他各味藥物、維護體能:甘草。「臺灣清冠一號」如何對抗新冠病毒?將入侵的新冠病毒予以阻擋和抑制,主要有三個作用:1.阻斷病毒棘蛋白與人體細胞表面上ACE2接受器的結合,減少病毒入侵細胞內的數量;2.抑制細胞內3CL蛋白酶的活性,阻止病毒的複製;3.抑制肺泡上皮細胞分泌TNF-α及IL-6,減少細胞激素風暴的風險。感染新冠肺炎後,如何取得「臺灣清冠一號」?衛福部提供確診個案居家照護者使用公費「臺灣清冠一號」,流程:一、預約視訊診療得採以下方式:A、地方政府指定責任院所:個案可連繫責任院所,請該院所協助安排中醫師通訊診療評估個案狀況。B、民眾自行預約:可利用中醫師全聯會網頁查詢提供通訊診療院所名單及聯絡方式;或撥打22縣市中醫師公會專線協助媒合住所附近中醫院所進行通訊診療。二、診療後之領藥/取藥方式:委託親友至通訊診療之中醫院所領藥,或由通訊診療之中醫院所送藥至個案住所。收治於醫院或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之確診個案,若需使用「臺灣清冠一號」,可請主治醫師會診中醫師,經中醫師依其臨床症狀及評估治療效益與風險後,開立公費「臺灣清冠一號」提供口服治療,協助病人減緩症狀。臺灣清冠一號可作為日常飲用的「防疫茶」嗎?清冠一號是屬於積極「治療」處方,而非「保健」茶飲,對身體體質偏虛寒的兒童、老年,或腸胃比較敏感的人,也有可能出現輕度胃悶、腹瀉、乏力的現象;因此,健康、低感染風險的民眾,並不需要使用「清冠一號」,也不宜將「清冠一號」當做「防疫茶」長期服用。日常需要常接觸不特定族群有染疫風險者,可飲用什麼防護?日常飲用的「防疫茶」建議可採用建議國家中醫藥所防疫茶,其配方為黃耆三錢、桂枝二錢、桑葉三錢、薄荷三錢、魚腥草三錢、生薑三錢、紅棗五枚(揑破)、甘草二錢。一天的飲用量大約300-500 ml,可與開水交替、間歇飲用。防疫茶的藥材配方是屬於「可做為食品使用之中藥材」,對於身體無特殊疾病者,若喝得稍多,對身體並不會有不良影響;但是本身有發炎性疾病(例如:肝炎)、自體免疫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或相關疑慮(例如:有在服用其他許多藥物......)者,就不宜直接飲用,喝之前記得請先諮詢專業中醫師。
-
2022-05-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最新疫苗預防接種受害救濟 達法定金額上限600萬又一案
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4月28日召開第178次會議,這次共審議51案,八案核予救濟,包括AZ五案、莫德納兩案、BNT一案,另外有一案因發現新事實,將重新審理。其中,此次核予救濟的案件最高金額為600萬元,為接種AZ疫苗後發生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此案是達法定最高救濟金額上限的第二案。本次核予救濟的金額自新台幣5000元至600萬元不等。其中,桃園市劉○○(編號:3323)因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造成腦部血栓及導致腦壓升高,併發後續腦出血致死。但個案無慢性病史也無任何潛在疾病史,且發病時間在接種AZ疫苗可能發生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的合理時間內,因此判定與接種AZ疫苗相關,核予救濟新台幣600萬元。上次核予600萬元為3月10日召開的第175次會議,台北市游○○(編號:2841)也判定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致死與接種AZ疫苗相關,而核予救濟。當時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該案為目前核予救濟的最高金額,也已達法定最高救濟金額上限。本次通過救濟案件摘要:※BNT一案:臺南市謝○○(編號:4394)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 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依據申請書記載,個案自述接種疫苗後21日陸續出現頭痛、頭暈及說話變慢等情形,就醫後經醫師診斷為失語症。住院期間個案之血液檢體及腦脊髓液Anti- NMDA檢驗結果均為陽性,診斷為抗 NMDA 受體腦炎,並接受自費血漿置換術及自費抗CD20 單株抗體治療。目前並無醫學實證顯示抗NMDA受體腦炎與COVID-19疫苗關聯性,惟發生時序上仍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 19疫苗(BNT)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 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 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100萬元。請繼續追蹤個案預後情形1年,並每6個月提會報告。※莫德納兩案:1.新北市郭○○(編號:4072)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依據申請書記載,個案 自述於接種疫苗後2小時出現全身紅疹,隔日因紅疹併癢感、輕微呼吸困難等情形就醫,經醫師診斷為疑似蕁麻疹。依發生時序研判,其症狀與接種 COVID-19 疫苗(Moderna)相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 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5000 元。2.雲林縣張○○(編號:2792)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及臨床表現等研判,個案接種COVID-19疫苗(Moderna) 後 6 日死亡,查個案曾因股骨缺血性壞死接受人工關節置換,亦曾於109年因車禍導致創傷性硬腦膜下出血,至110年1月仍有腦部晚期出血紀錄。依發生時間及臨床表現較可能致死原因為急性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心血管疾病,或與其嚴重腦出血病史有關,惟接種疫苗後並無就醫資料,致無從判斷確切死因。考量時序上無法排除發生心肌炎之可能性,且個案屬接種mRNA 類型COVID-19疫苗後可能發生急性心肌炎之風險年齡族群。綜上所述,個案死因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 疫苗 (Moderna)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 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 其附表死亡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75萬元。※AZ五案:1.桃園市蔡○○(編號:3329)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之症狀與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相符,與接種COVID-19 疫苗(AZ) 相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200萬元。 請繼續追蹤個案預後情形 1 年,並每 6 個月提 會報告。2.台北市黃○○(編號:2859)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本身有全身性紅斑性狼瘡、乾燥綜合症、系統性硬化症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史。依據申請書記載,個案自述於接種COVID-19 疫苗(AZ)後 7 日出現臉部、四肢及軀幹紅斑情形,而後陸續因皮膚廣泛性紅疹、關節痛及腰痛等症狀就 醫,經醫師診斷為全身性紅斑性狼瘡合併急性發作。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 疫苗(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 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 第 1 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 3 萬元。3.苗栗縣李○○(編號:3258)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 23 日因右側肢體無力且有麻感就醫,血小板檢驗結果不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腦部磁振造影檢查結果顯示右側延腦有一處急性腔隙性梗塞,理學檢查及血液檢驗結果顯示有高血壓、高血脂情形,以及抗心磷脂抗體 IgM 為 陽性。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 疫苗(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 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 9 萬元。4.桃園市劉○○(編號:3323)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無慢性病病史,亦無任何潛在疾病史足以引起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個案血液檢驗結果顯示其確實罹患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其發病時間亦在接種 COVID-19 疫苗(AZ)後可能發生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合理時間內,研判個案之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與疫苗接種相關。又個案之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造成腦部血栓及導致腦壓升高,併發後續之腦出血致死,故其死 亡亦與接種COVID-19 疫苗(AZ)相關。綜合 考量個案之受害就醫過程、醫療處置及與預防接種之關聯性等相關事項,依據「預防接種受 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 及其附表死亡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 600 萬元。5.台北市林○○(編號:3709)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 5 日因臉部麻痺、僵硬及手腳麻等情形就醫,經診斷為格林巴利症候群,惟個案神經生理檢查及腦 脊髓液檢驗等相關檢查結果並不符合典型格林巴利症候群之臨床表現,然考量相關神經檢查結果確有異常,故研判其症狀仍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 疫苗(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7萬元。
-
2022-05-19 失智.新手照顧
失智症是什麼?日常警訊、如何預防都看這一篇
「最近總是忘東忘西,還非常容易恍神」、「記得臉卻叫不出名字,只能說出那個誰」、「情緒好像陰晴不定甚至出現憂鬱的情形」、「變得不愛出門,且活動力降低」當自己或家人出現異常行為或症狀時,一定會懷疑是否罹患了某項疾病,上網搜尋相關知識,卻出現失智症、腦霧等關鍵字,究竟什麼是失智症?與腦霧又有何差別呢?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組合,它的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減退,還與許多疾病有著相同、類似的症狀,並且容易令人混淆。然而除疾病本身,照顧者還會在平均8-10年的病程當中,面臨照護、身心壓力、經濟等問題,那麼遇到這些問題時該怎麼辦呢?從認識失智症、日常照顧技巧、資源使用,到與新冠肺炎、腦霧的關聯,以下分成15個重點帶你循序漸進找到解答。👇點擊下方可以直接前往想看的內容👇➡️什麼是失智症?➡️失智症可以預防嗎?➡️預警可能是失智症的10大症狀?➡️為什麼會罹患失智症?➡️哪些人是失智症高風險群?➡️年輕人也會罹患失智症嗎?➡️失智症該看哪一科?➡️確診失智症後,可能出現哪些症狀?➡️這些疾病像極了失智?➡️失智症的治療方式是什麼?➡️失智症可以延緩嗎?➡️常見的照護問題有哪些?➡️失智症照顧有資源可以用嗎?➡️新冠肺炎會引發失智症嗎?➡️出現「腦霧」就是失智了嗎?什麼是失智症?失智症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大腦功能漸進退化並好發於老年人,但退化的速度不一定,且非一些民眾誤解的正常老化現象。初期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特別是記不住日常、最近且立即的事物,其他像是語言、算術、空間感、時間概念、抽象思考、社交能力、判斷力等也會出現障礙,產生異常行為,過去熟悉的工作無法勝任,嚴重影響日常起居,伴隨這些行為的心態很可能變得疑心病重、被害妄想、憂鬱、焦慮、容易與他人起衝突。 失智症可以預防嗎?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隨著研究的進展,我們逐漸瞭解有助於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的因子,因此更應積極地在生活中增加大腦保護因子(趨吉)如多動腦、多運動、均衡飲食、多社會互動、維持健康體重;同時減少危險因子(避凶),如預防三高、避免頭部外傷、不抽菸、遠離憂鬱,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而世界衛生組織(WHO)新公布降低認知缺損與失智風險的12個面向中, 還包括多運動、不吸菸、營養均衡、少喝酒、認知促進、社交互動、體重管理、高血壓管理、高血糖管理、高血脂管理、不憂鬱、聽力喪失管理等方法,也是從「從生活型態介入」預防失智的最有效的方式,研究還發現,可以透過「調整生活型態」降低四成的失智風險。想要調整生活型態,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著手:●運動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對預防失智有幫助,因為運動可以刺激腦部分泌神經營養因子(BDNF),其中又以能促進心跳率上升的「有氧運動」幫助最大,而以養成肌肉為目的的重訓,幫助就比較有限。就算沒有刻意運動,平時如果養成正確的「走路習慣」,也能減低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日本一份研究顯示,步伐小的人,在未來很容易出現認知功能衰退,而步伐大的人,認知功能則不易衰退,而且風險差異很明顯,居然高達3.39倍!接著來了解一下,大步走路的好處:(1)刺激神經迴路:大步走路能夠刺激腦與腳之間的神經傳導。除了腦通往腳的運動指令之外,腳回報腦的資訊交換也會變得活絡,有助於活化腦。(2)找回肌肉的活力:能夠更加頻繁地使用平常沒在用的肌肉。尤其是大腿與小腿的肌肉、背脊與腳相連的肌肉等,這些大肌群都可以活動到。(3)提升心肺功能:大步走路拉高了運動強度,使血液循環更好,也增加了進入肺臟的空氣量。營養和氧氣也能夠送到身體每個角落的細胞上。(4)使血管有彈性:利用肌肉的收縮與伸展,刺激肌肉包夾的血管,藉此增加血管的彈性。(5)使心情正面積極:大步走路,背部自然就會挺直,視線也會自然抬高。這樣的姿勢改變,能夠給人年輕有活力的印象,使人心情轉好,變得積極正向。●飲食飲食也能有效預防失智,很多人應該都聽過「地中海飲食」,這類飲食強調多攝取堅果、深綠蔬菜和魚類,其中堅果的油脂相較於動物性油脂來說,對心血管的健康是比較好的。還有一種是「麥德飲食」,它是以預防失智症為目的的飲食型態,結合了「地中海飲食」和預防高血壓的「德舒飲食」的特色。具體建議為攝取10種含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成分的護腦食物:全穀類、綠色蔬菜、其他種類蔬菜、雞肉、魚類、堅果、莓果、豆類、紅酒、橄欖油等。此外,紅肉、奶油、甜點、起司和速食等不健康的食物,則須限制攝取。※另外也有研究指出咖哩、薑黃素、蘑菇、多喝茶與吃魚等,都對預防失智有幫助。還有一項比較意外的防失智食物是「口香糖」,因為嚼口香糖的動作可讓海馬迴的刺激增加,活化腦部功能、防止腦部衰弱。👉延伸閱讀:防失智「10大超級護腦食物」出爐! 營養師:還有5種傷腦飲食要少碰●生活除了運動、飲食,平時生活的方式也很重要,多做一些能動腦的活動,改掉會影響身體的壞習慣,就能有效預防失智。(1)學習新事物:想預防或減緩失智,不只要「溫故」,更重要的是「知新」。因為大腦只有在學習新事物時,才會增加神經突觸間的連結。像養成閱讀、玩填字遊戲之類的習慣就很不錯,看到不認識的字也記得去查一查,讓你在吸收新知識之餘,也能訓練大腦。也可以依個人興趣,玩玩麻將、桌遊等需要動腦的遊戲,都有助腦力健康。(2)保持社交活動:多參與社交活動可以降低失智風險,在與人交談、認識新朋友的過程中,有助於增加大腦血液灌流量,降低失智發病風險。互動時也能感受到愉悅、舒適、支持等正向情緒,提升安全感、歸屬感與自信心,所以非常鼓勵長輩們平時多參與同學會、社團、宗教活動等等。如果已罹患失智症,保持社交互動也對穩定病情有幫助,而獨居的失智者,病程則惡化的比較快。(3)充分的睡眠:睡眠和失智症之間有著密切關聯,人的大腦中有個「膠淋巴系統」,就像清潔隊一樣,可以帶走腦中的代謝廢物,包括類澱粉蛋白、tau蛋白等和阿茲海默症相關的毒素。而膠淋巴系統為我們「洗腦」的時間,就是晚上睡覺時的非快速動眼睡眠時期,所以每天至少要有7個半小時的睡眠比較足夠。●五感訓練記憶是由感覺器官刺激大腦而成,活絡身體的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刺激五種感官活性,享受健腦的小遊戲,健忘、失智才不會找上門。這裡推薦幾個結合了生活例行公事的小遊戲給大家:(1)五感訓練:日常生活中,我們透過眼、耳、舌、鼻、皮膚來感知外界的刺激。活動身體可以促進我們五感的活性。同時,適當的運動對預防失智和恢復認知功能也有很大的幫助。👉競速折衣服這個訓練同時要求計畫能力、手指活動能力,以及迅速執行能力等各項高度的能力。能夠順利完成較高難度的課題,除了訓練效果之外,還能獲得成就感。步驟一:檢視收進來的衣服,先思考何種順序折疊起來比較迅速,並設下完成目標時間。步驟二:照著預想的順序儘速進行,並測量是否能在時間內完成。聽覺訓練:五感之中,聽覺的衰退最容易被忽略。大多數的人會認為「輕微的重聽對生活不會有太大影響」。其實,聽力衰退是失智症的重大危險因子,因為聽力一旦衰退,與人溝通的機會會連帶大幅減少。當家人將失智的初期症狀誤解成單純的重聽時,可能延誤發現長者病情的時機。而老人家又可能因為誤會家人而迴避溝通,更會加速聽力的惡化。所以聽力衰退的嚴重性絕對不容輕忽。👉聆聽不同硬幣的聲音這個訓練要求的是辨別聲音細微差別的能力。像10元和5元之間,就只有非常細微的不同,需要相當敏銳的聽覺才能辨別。老化造成的聽力衰退會先從高音頻開始,硬幣掉落的聲音就屬於高音頻的聲音,如果聽不清楚,可以早期發現自己聽覺的衰退。步驟一:準備1元、5元、10元、50元硬幣各一個。請同伴逐一丟到桌上,試著聆聽並記住聲音的差別。步驟二:請同伴任選其中一枚丟到桌上,然後猜猜是哪一種硬幣。一人時也可以自己嘗試。(3)觸覺訓練:維持觸覺與預防失智症有什麼關係?一般來說,活動手指本身就有預防失智症的功效,而且活動手指還能鍛練腦部、活化人類最基本的功能。靈活運用手指是人類這種雙腳站立的動物特有的「高層次功能」,一旦罹患失智症,這些高層次功能會受到嚴重的傷害,所以在健康的時候鼓勵長者多多活動手指、步行走動,有助於維持這些高層次功能。👉計算發票金額大腦先理解數字的意義,再活動手指敲打計算機鍵盤,兩件事同時進行會給予大腦絕佳的刺激。若能嘗試運用非慣用手,效果更佳。※使用算盤計算訓練效果倍增,對以前習慣使用算盤的長者來說,還能發揮懷舊療法的效果。●穴位按摩中醫師也建議,平時用梳子、刮痧板或雙手手指按摩全頭頭皮、後頸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保養腦力。每次按摩約10至15分鐘,每天進行4次,以促進血液循環,因頭部布滿穴道,不需特別針對何種穴道進行按摩,就有提神醒腦功效。預警可能是失智症的10大症狀?若自己、家人或身邊的親友,於日常生活中出現以下10種症狀、情境,就要提高警覺、意識可能為失智症的警訊,並立即就醫確診。👉延伸閱讀:重複問題、情緒轉變、頻問你是誰...家屬從這些行為發現失智前兆失智10大警訊症狀Infogram為什麼會罹患失智症?失智症主要是因為腦細胞退化、死亡,引起腦部萎縮、大腦皮質功能喪失。造成失智症的原因很多,大致也可區分為兩類,分別為可逆性失智症、不可逆性失智症,類型如下:🧠可逆性的失智症:由特定因素所引起,因此若能加以改善這些原因,失智症狀將可望恢復,這類型的失智症可能源自:●腦部創傷:像是常壓性水腦症、因外傷造成腦震盪、腦挫傷、顱內血腫或硬腦膜、及腦部長腫瘤等。●中樞神經遭受感染:如愛滋病毒、梅毒螺旋體等,都可能侵犯大腦中樞神經,造成腦機能受損引發失智。●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合併腦炎。●營養不均:缺乏葉酸、維生素B1、B2、B6、B12等營養素。●代謝失調:與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肝功能、腎功能異常有關、或體內電解質的失衡。●有毒物質的侵害:藥物中毒、酒精中毒、重金屬汙染如鋁製食器的使用等。●憂鬱症、長期壓力大引發的假性失智。🧠不可逆性的失智症:腦部因先天的老化或後天的疾病,導致持續性的大腦退化、病變,以目前的醫療僅能延緩,無法治癒,部分血管性失智症甚至有可能惡化,包括:(1)退化性失智症,如:●阿茲海默症:1906年由德國Alois Alzheimer醫師發現並命名,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特性為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主要以記憶力不好,經過暗示也想不起來,但並無意識障礙,屬進行性退化;患者的腦部的海馬區會退化及萎縮,逐漸蔓延到高級皮質區,神經細胞受到破壞,腦解剖可發現腦內有異常老年斑塊及神經纖維糾結。美國前故總統雷根即罹患此症。我國失智症的種類與西方國家類似,以阿茲海默氏症為最多(約60%),其次為血管性失智症(約30%)。●額顳葉型失智症:腦部障礙以侵犯額葉及顳葉為主,特性為早期即出現人格變化,無法調整行為以致有不適切之行為反應及活動。或早期就出現語言障礙,如表達困難、命名困難等,都有進行性退化現象。●路易氏體失智症:特性為除認知功能障礙外,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時好時壞起伏變化大、對抗精神藥物十分敏感、鮮明的視或聽幻覺、每次發作持續數周至數月。另外還有巴金森氏病、進行性上核神經麻痺症與合併其他中樞神經系統退化性之病變。(2)血管性失智症:腦中風、多發性血梗塞失智症、心衰竭引起缺氧症等。(3)嚴重創傷:拳擊性失智症、頭顱大腦傷害等。(4)特殊感染: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進行性多發性血腦病變等。哪些人是失智症高風險群?●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人士。●具有失智症家族病史的人,父母親或兄弟姊妹曾患有阿茲海默症等退化性失智症或血管性失智症,相對一般人病發的風險較高。●巴金森氏症患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一般同齡者高。●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者,或曾有中風病史與家族史的人,引發血管性失智症的可能性也高。尤其中風患者是高危險群。●腦部曾受創傷或感染的人。●長期處於憂鬱,極少參與社交活動的人。●長期抽菸的人,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較快。※除了上述的這些,女性族群罹患失智症的比例也偏高,可能是因為整體族群平均壽命較長,年齡越大、風險也隨之增加,另外也可能與更年期後缺少雌激素有關。還有研究顯示教育程度也有影響,不識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罹患失智症風險比教育程度較高的人高。👉延伸閱讀:遠離6大危險因子 1/3的失智症可預防年輕人也會罹患失智症嗎?雖然失智症患者大多年齡偏長,但青壯年人口也可能失智,如果在65歲以前發病,就是所謂的「年輕型失智症」。相較於老年型失智症,年輕型的病程發展更快,由於初期症狀經常是憂鬱、焦慮、壓力大、睡眠障礙等,所以容易被忽略,而導致延誤就醫,平均要耗費1.5年才有辦法確診。「年輕型失智症」發病時大多還在職場服務,所以「職場功能」會先被影響,像是業務頻頻出包、懷疑同事偷東西、焦慮挫折、易怒而失眠等,而他們通常家中上有老、下有小,是家中主要經濟來源,因為確診失智症被迫退休,除了心理壓力,也會有嚴重經濟壓力。👉延伸閱讀:在65歲以前發病!年輕型失智症早期症狀10大警訊年輕型失智VS.老年型失智對「年輕型失智症」有基礎認識後,來看看它與老年型失智症在病程發展、患者家庭情況、照顧方面有什麼不同。年輕型失智VS.老年型失智Infogram失智症該看哪一科?治療失智症的醫療機關有診所和大型醫院,當剛出現症狀時,可以先前往診所求助,診所醫師就像家庭醫師,能進行比較仔細的診療,而且一有不對勁,就能接受診察。但要更確實的診斷,還是得去大型醫院,至於能治療失智症的科別,主要分成以下幾類:●腦神經外科(腦部手術的專家):可以根據失智症的原因提供療效絕佳的治療方式。●精神科、身心醫學科(腦部與心理的專家):在這裡能進行與憂鬱症的鑑別診斷、行為或心理療法等。●神經內科(腦、脊髓、神經、肌肉等方面的專家):可進行與其他神經疾病的鑑別診斷。●老年醫學科:有的醫院設有「健忘門診」,當不知道要看哪一科時,可以先去「健忘門診」接受診察,讓醫師確認是不是失智症,確認後再請醫師轉介專門醫院或其他科。確診失智症後,可能出現哪些症狀?當確診為失智症後,早期出現的病症會以認知功能障礙為主,而認知功能症狀包含5大面向。●記憶:早期失智症病人會有記憶喪失的現象,像是忘記近期重大的事件,而且連提示都無法回想起來,這種情形還會持續惡化。●語言:某些病人的症狀表現以語言功能障礙為主,他們常無法說出物品的正確名稱,而以替代詞代替,逐漸減少語言表達,整體溝通能力變弱。有些病人則是理解力下降,也因此被誤以為重聽。●推理和判斷:病人的判斷力大不如前,做決定變得猶豫不決,會無法了解生活中潛在的危險、處理複雜的事,或解決突發的小狀況。●視空間:在視覺上,病人可能無法辨識熟人的面孔或認不得物品。在空間上,病人可能認不得周圍環境,而常有迷路的狀況。●個性和行為:病人的個性會有巨大轉變,像是變得退縮、被動,或出現重複行為、不恰當的社會行為等等。※失智症是一種會不斷退化的疾病,但因為罹病原因、每個人的狀況不同,退化的速度也不一定。最早期出現的是輕度認知障礙或及早期失智症,接下來會歷經輕度(初期)、中度(中期)、重度(晚期)這些病程,因此也能從病程看失智症症狀的嚴重程度。●輕度(初期):記憶力、語言能力、判斷力等已經出現問題,對工作和社交能力造成影響,無法處理太複雜的事物,情緒、行為也有所轉變,但大部份日常生活仍可自理,時常因症狀輕微而延誤就醫。●中度(中期):記憶、認知功能、生活能力等更退化,能明顯發現異狀,需要仰賴他人協助,才能處理日常生活瑣事。由於尚有行動力,走失的機會增加,生活中也有吃壞掉的食物、藏東西、日夜顛倒等狀況出現,反而增加照顧的困難度。●重度(晚期):幾乎認不得自己和家人,認知與日常生活功能更是嚴重退化,只會講簡單的字句,行動能力、吞嚥能力也退化,基本上要完全仰賴他人照顧。👉延伸閱讀:記憶力變差、詞不達意就是失智?10項真實「失智症症狀」大公開這些疾病像極了失智?●其實沒有失智當你出現忘東忘西、講不出想要的話⋯類似失智症的症狀時,並不一定就是得了失智症,有可能只是健忘、過度擔心、正常老化,或是舌尖現象和失語症,還有一個可能是輕度認知障礙,這是介於正常認知與失智症之間的時期,雖然不一定會持續惡化,但每年有10%至15%的人轉變為失智症,需要定期追蹤。●假性失智另一種可能是由憂鬱症引起的假性失智,症狀有認知功能障礙、妄想、譫妄,在服用抗憂鬱症藥物之後,就可能痊癒。但得到假性失智復原後,發生失智症的比率也比較高。假性失智5大危險因子:(1)憂鬱症(2)長期睡眠障礙(3)藥物副作用(4)缺乏維生素B(5)甲狀腺功能異常(低下)●巴金森氏病、失智症傻傻分不清?很多民眾常分不清楚巴金森氏病與失智症,兩者都是腦部疾病,雖然某些症狀相似,但發病初期的病症還是不太一樣。巴金森氏病是退化性的動作疾病,主要的臨床表現是肢體僵硬、動作困難、手腳不自主的震顫抖動、步態不穩等運動方面的障礙,動作障礙也包括反應慢、表情淡默等表現,也很容易合併輕度憂鬱。約有三到四成的巴金森氏病病患到了後期,會出現失智症的狀況,所以兩項疾病常讓人分不清。巴金森氏病目前同樣無法根治,但早期確診,及早用藥,可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延緩神經退化。失智症的治療方式是什麼?●藥物治療:目前還沒有能根治失智症的藥物,只能用來延緩病情惡化而已。輕、中度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常使用乙醯膽鹼酶抑制劑治療,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包括Donepezil(愛憶欣)、Rivastigmine(憶思能)、Galantamine(利憶靈)三種,它們的療效與副作用其實沒有明顯差異,建議依患者的反應情況來選擇。中、重度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建議使用NMDA受體拮抗劑治療。當患者對藥物的順從性不佳、產生無法忍受的副作用,或是在用藥後退化速度反而比治療前快,以及病程進入末期的時候,就能考慮停止藥物治療。阿茲海默症之外的巴金森氏症合併失智症、退化性失智症,則藥物效用比較不大。至於血管型失智症,可以使用預防腦中風的抗凝血、抗血小板藥物,來避免情況惡化。●非藥物療法:由於目前並沒有可以根治失智症的藥物,所以常會搭配非藥物治療一起進行。常見的非藥物治療有以下幾種:(1)認知活動:失智症患者會出現認知障礙問題,所以希望藉由設計過的團體活動,來訓練專注力、邏輯力、計算能力等,以維持現有狀態、延緩退化。(2)藝術創作:藝術創作被運用在治療方面已經不陌生,而在失智症患者身上也能施行。以團體方式進行藝術創作治療,可以釋放情緒、鍛鍊專注力、刺激感官,也可與團體成員互動並獲得成就感。(3)音樂團體:音樂包含旋律、節奏、創作等能,讓患者沉浸其中,感受歡愉又正向的力量,也能與其他參與者建立互動。(4)懷舊治療:失智症患者會從近期的記憶開始喪失,反而古早的記憶還是能記的很清楚,所以可以透過過去的照片、音樂、物品…來勾起他們的回憶,並鼓勵分享個人經驗,以活絡腦部活動、表達能力等。(5)運動團體:失智症患者隨者病程發展,身體動作也會跟著衰退,但還是可以透過運動來維持體能,改善平衡感、肌力等等,並透過團體活動增加人際互動。(6)現時定向感治療:失智症患者因疾病會喪失對現實的感知,像是分不清時間、地點、天氣、季節等等。現時定向感治療便透過情境式安排,讓患者感受周遭真實情況。(7)其它:其他還有遊戲、娃娃、舞蹈、園藝等多種非藥物治療方式,家人也可以陪伴患者一同進行團體活動,多增進與患者的互動,來延緩病情惡化。失智症可以延緩嗎?如果自己或親友就診後,發現得了失智症,除了請專業人員進行失智症治療和照護,平時要做些什麼,才能對延緩失智症產生幫助呢?建議可以從三個面向進行,理解患者行為、陪患者動腦和運動、幫他補充營養,讓失智症患者也能開心生活、有尊嚴地過每一天。●理解患者行為:「我又沒生病,為什麼要看病?」許多失智症患者缺乏病識感,無自我察覺的意識,常否認自己逐漸喪失記憶、認知能力,拒絕旁人給予協助,導致延誤失智症的治療時機,藉由釐清、理解失智症患者的行為思路,了解他們在病程中可能發生的症狀,進而引導、安撫失智症患者,有效幫助患者和家屬因應病症帶來的生活變化。●腦部、身體的訓練:失智症是腦部的疾病,以記憶力減退為主要表徵,後續伴隨著大腦其他的認知功能(如判斷能力、定向感、注意力、語言能力、執行力等)異常,建議可結合運動和動腦的認知訓練,許多研究都證實,運動能刺激腦部神經再生,促進大腦血液循環,延緩腦部退化,加上聊天或者類似懷舊治療等,讓患者可以回想過去的情境、記憶,活化腦部認知功能。●靠飲食補充所需營養:失智症患者腦部受損、神經記憶障礙,讓他們對於食物失去了興趣,吃飯時忘記正在做什麼而突然停下,怎麼餵都不願意進食,建議找出患者進食上有困難的原因,以對症下藥,解決營養素攝取不夠而產生營養不足現象,維持身體機能,更能好好享受餐點。👉延伸閱讀:有效避免失智及維持腦力健康 專家教怎麼吃怎麼動讓腦袋更犀利常見的照護問題有哪些?失智症發病之後,病情會隨著時間逐漸惡化,從一開始的記憶力喪失、輕微認知障礙⋯⋯,到後來漸漸失去自理能力,如何照顧失智症患者也就成了一大難題。到底該如何照顧失智症患者?●照護選擇方案(1)家庭照顧:家中有失智症患者時,要選擇留在家裡自行照顧或送安養機構是一大難題。留在家裡照顧的話,盡量不要把重擔都丟一個人身上,可以用寫照顧日記等方式留下記錄,建立起「交班機制」,方便其他人接手,輪流照顧失智者。(2)聘請看護:許多家庭也會聘請本國、外籍看護協助照顧失智者,但不管是看護或家人,都需要對基本的失智症照護有了解,像是失智症的基本病症、照顧技巧、精神行為症狀的處理、日常活動安排等等。(3)送安養機構:當長輩失智狀況越來越嚴重,家人也逐漸超過照顧負擔時,其實可以考慮送安養機構。因為有時候長輩已出現較複雜的照護需求與失能,待在家不一定好,送失智安養照護讓專業的來,反而能獲得更好的照護,重拾生活品質。※挑選安養機構前,首先要認識機構類型,失智、失能者可選擇護理之家、長照機構、安養中心。經由醫生評估長輩的健康狀況後,家人一起討論,挑選最合適的照顧方式。透過多方管道蒐集機構資訊,包括有經驗的親友、相關團體機構、政府單位評鑑的合法立案機構等。●出現精神行為症狀常見的「精神症狀」如妄想、幻覺、錯認;行為症狀如重複行為、迷路、攻擊、日夜顛倒、漫遊、貪食,或是出現譫妄、日落症候群;而情緒上則可能出現,如焦慮、憂鬱、淡漠等症狀。照顧者可就幾個常見的精神行為症狀,有基礎認識,未來若遇到相關問題時,就能理解病患行為,並透過合適的方式解決、應對。(1)重複行為:失智症患者常出現言語、行為的重複,像是重複提問同樣的問題,或是一直重複說一樣的話,非常考驗照顧者的耐心。當遇到失智者重複發問時,照顧者可以用以下三步驟應對,👉步驟1:確認當下照顧的目標為何。👉步驟2:第一次詳盡回答,第二次簡潔回答,不超過五個字。👉步驟3:提供新的刺激,轉換情境。除了言語也能出現重複進食的情形,因為失智者的記憶、判斷力喪失,使得他們忘了自己吃過東西,而反覆吵鬧、生氣。若家中失智者忘記吃過飯,還要求吃正餐,可以先嘗試用委婉的口氣提醒,再搭配時鐘、自己製作失智者的生活作息表,讓他知道目前的時程已過正餐時間。也可透過別的活動轉移其注意力,讓失智者不要一直在「吃東西」上鑽牛角尖。若轉移注意力方式無效,則透過少量多餐方式將正餐分次提供,在控制一日熱量前提下,滿足失智者「吃」的需求。(2)日落症候群:黃昏症候群又稱日落症候群,它並不是一種疾病或診斷,而是一群行為的總稱。多好發在包含阿茲海默失智症等各種失智症患者或意識混亂長者身上,在傍晚或夜晚來臨前,患者出現行為或意識上的混亂,或是原有的精神行為症狀變得更嚴重,包括躁動、踱步、攻擊、不安、焦慮、沮喪、遊走、注意力不集中、尖叫、幻覺等症狀。若長輩出現相關症狀,家屬可紀錄時間及表現行為,透過調整作息,觀察症狀是否改善,或尋求醫療協助。以下介紹6種可以改善日落症候群的方法,✅解除失智者的生理需求,包括飢餓、口渴、疼痛、想排泄等。✅避免攝取咖啡、巧克力、茶、可樂等含有咖啡因食物,減少刺激。✅穩定失智者作息,白天可外出活動,適度消耗體力有助晚上好眠,午休時間不超過1小時。✅注意室內燈光,下午4點後打開室內燈光,讓環境維持明亮,並陪伴失智者做活動、到戶外走動,讓長輩注意力集中在活動本身,與長輩談話有眼神接觸。✅居家環境友善化,包括開關、插座顏色與牆壁呈對比,助快速識別。✅危險物品放置妥當、藥櫃上鎖,傍晚時間避免過多聲音,包括人聲、機器聲、電視聲等。(3)日夜顛倒:失智症患者因為大腦功能退化,逐漸失去分辨時間的能力,所以可能出現日夜顛倒的情況。加上患者對於環境刺激與外界噪音更加敏感,一點風吹草動就容易醒來,睡眠環境需要費心經營打造。※想改善睡眠障礙問題,最重要的是養成規律作息,照顧者可幫患者在白天安排活動、訓練肌力,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激活人體免疫細胞。每天光照1小時,有助於改善神經、精神症狀。而在居家環境方面,營造舒適溫馨的睡眠氣氛,保持動線順暢、點一盞夜燈,避免半夜醒來踢到家具絆倒。●吞嚥嗆咳問題照顧者在準備失智者的飲食時,記得注意營養均衡和水分補充,讓他們從中攝取所需的營養素。若患者有吞嚥問題,記得避開一些不易咀嚼的食物,也不要固態、液體同時吃,才能避免嗆咳。由於失智症疾病的特性,會讓患者忘記用過餐,而再次吵著要吃飯,照顧者可以用話術轉移注意力,或改成少量多餐的方式提供,並幫他們固定用餐時間、位置,養成規律的飲食習慣。失智症患者如果有吞嚥與進食困難,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營養不良、體重下降、脫水、吸入性肺炎等進一步的問題發生。所以照顧者應該試著用一些技巧,來改善患者情形,但還是要依患者的情況做個別化的調整。常用的照顧技巧有:(1)根據專注力與情緒狀況作調整(2)環境的調整(3)姿勢及飲食調控(4)營養品的補充(5)輔具及肢體復健介入※若已經無法自行進食,就要靠外力供給營養,否則可能危害生命安全。有些患者會考慮使用鼻胃管,雖然費用較低,但放置過程痛苦,長期置放或重複插入會造成喉嚨黏膜受傷,或增加食道發炎、胃食道逆流、胃壁出血等風險。因此也可以考慮胃造口手術,降低鼻胃管灌食導致吸入性肺炎的機率,也不再因管線黏貼在臉上的「大象鼻」而感到自卑。👉延伸閱讀:失智者不吃東西是因為「吞嚥困難」?症狀跡象、照顧技巧一次學會●陪伴溝通技巧失智症患者因記憶力衰退、認知障礙等病症,使得他們經常重複說同樣的話,或不知道怎麼回應問題,所以照顧者在與他們溝通時,會面臨許多障礙。想要順利溝通,照顧者可以學習以下6個溝通與互動技巧:(1)互動時營造正向情緒,多鼓勵、肯定失智者,減少指責、否定。(2)失智者重複同樣的話時,避免提出這點,盡量耐心傾聽就好。(3)避免問開放式問題,多用是非題溝通。問題不要有太多選項,比較可以減少困惑。(4)講話時慢慢說,使用簡單字句表達,失智者比較能理解。(5)當失智者躁動不安時,可以改變話題或換一個地方,有機會讓他心情回穩,繼續談話。(6)不要以考試的方式詢問失智者,當他記憶出錯時,不要與他爭辯或逼他承認錯誤。🔔其它照護小提醒※穿衣冷熱感知:當失智者還具備基本自理能力時,還是建議讓他們自行穿脫、更衣,並給予他們選擇衣服的自主權。但因病情影響,失智者可能有冷熱不分、季節錯亂、硬要穿同一件衣服的狀況出現,這時照顧者就要從旁協助、引導,也可以多準備幾套同款衣物,來解決患者不肯更衣的問題。※居住空間規劃:當家中有失智者時,應該將室內改成無障礙空間,才能有效預防跌倒,為了讓失智者認得廁所、臥房等,可以加上一些鮮明的標示。想防止失智者誤食物品、藥品等,危險的東西應該上鎖放在櫃子內,廚房內的瓦斯總開關也建議關掉,並讓他們避開廚房,以免誤觸會引發火災的東西。為了預防走失,在出入口可以加裝感應式門鈴、風鈴等,以提醒照顧者注意。失智症照顧有資源可以用嗎?1、政府資源失智症目前無法痊癒,情況只會越來越惡化,因此長期的失智照護是一條漫長、艱辛的路,對患者本人與照顧者來說都是煎熬。但在長照的路上,照顧者並不是孤軍奮鬥,政府也有提供配套資源和長照服務的申請,來減輕照顧者的負擔,需要的時候可以多多利用。50歲以上的失智者屬於可以利用長照服務的族群之一,照顧者可以向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提出申請,或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目前提供的長照服務可分為四包服務、四包錢:四包服務(1)照顧及專業服務:包含居家照顧、社區照顧、專業照顧,居家照顧可以請專業的照顧服務員,到家中協助失能者;社區照顧是將失能者送到指定單位接受服務;專業照顧提供失能個案整體性的照顧指導。(2)交通接送服務:提供交通工具接送失能者就醫或復健。(3)輔具與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提供拐杖、輪椅、居家用照顧床等生活輔具的購買與租賃,也提供斜坡道、可動式扶手等無障礙設施改善服務。(4)喘息服務:喘息服務有分社區、居家、機構三種,社區喘息服務是讓患者到日間照顧中心等機構接受照顧;居家喘息照顧提供半天3小時、全天6小時兩種服務時段,派照顧服務員到家中幫忙;機構喘息服務可安排患者到長照住宿式機構,接受短期的全天照顧、停留。四包錢以上四項服務都有提供補助,會由專人評估個案狀況與需求,擬定出照顧計畫和核定額度,再由個案管理員溝通協調。確診失智或疑似失智,還可以去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尋求醫療、照護等多方面的諮詢協助。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整合各項服務的跨領域平台,藉由個管師或跨團隊提供失智症個案不同階段所需要之生活照顧,與醫療照護之諮詢、服務、協調、轉介與追蹤,讓失智個案和家屬可以就近獲得服務資源。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為了讓失智個案和照顧者能就近找到資源、使用服務,衛福部提倡廣設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以提升社區的服務量能,建立起社區照護模式。此外也鼓勵民間團體多設立據點,提供在地的初級預防照護服務。👉各縣市失智照護資源布建及聯絡資訊:https://1966.gov.tw/LTC/cp-4022-42471-201.html2、民間資源除政府資源,民間也有團體、企業等致力於將科技與長照服務結合,提供智慧化的長照服務,讓照顧者與患者更加便利。如加裝衛星定位系統的防走失服務、銀髮送餐、線上課程等。●銀髮防走失服務如果擔心失智的長者走失,除了可向各縣市政府申請「愛的手鍊」之後,現在市面上有越來越多可以避免長輩走失的主動定位裝置,例如電信業者推出的myAngel御守錶,除了可以當作手錶讓長者配戴,也有提供計步功能關心長者的活動狀況。若長者不幸走失,家人可透過APP立即得知長者的位置。另外,手錶的待機時間可以長達數日,不用擔心在尋找長者過程中,手錶會沒電而錯過搜救的機會,有效緩解家人害怕長者走失的壓力。●銀髮送餐有時候常常因為分身乏術無法替長者或家人張羅三餐,除了市面上很多的外送送餐服務以外,現在也有專門為長者打造的科技銀髮送餐服務「銀色大門」。透過手機APP,也可以點餐專門為長輩外送。銀色大門的特色是可以為長者特殊的飲食需求做調整,例如如果需要少鹽、低脂、高蛋白等餐食,銀色大門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協助配合。●失智照護線上課程為預防長者失智、減緩失智後惡化的速度,民間許多協會及單位提供相關主題課程,並透過各種專業醫療知識,讓照顧者、家人理解如何預防延緩失智症。如WaCare遠距健康平台的APP或網站,能獲取關於失智、銀髮照護的線上課程,讓照顧者藉此接觸更多專業的醫療資訊、學習照護技巧。●Care U雲端居家照護系統失智症患者獨自在家或是只剩外籍看護協助時,若不慎跌倒或不當用火等意外發生,透過「一鍵」可即時提供救援,尤其針對遊走、外出的情形可透過無感的自動報案偵測等提醒功能,協助為失智症患者營造更安全的環境。●輔具照護相較於一般疾病照護,失智症病程、症狀複雜,且涉及的面向多元,隨著輕、中、重不同的症狀程度,如遊走行為、生活自理功能下降及情緒改變等,皆為失智症家庭常見的照顧難題,需要不同的專業照顧服務與輔具照顧資源介入,如個人衛星定位、離床警報器追蹤、生活照顧通用輔具及圖卡溝通對換輔具等,皆能大幅協助降低失智症患者與家屬生活上的種種困擾。3、預防走失失智症患者還有行動能力時,最常遇到的就是走失問題。走失常與失智症患者的「徘徊現象」有關,當他們發生徘徊,沒有被即時發現或得到幫助,就很容易發生走失、失蹤事件。至於「徘徊現象」為何會發生,常常是由於以下幾個原因:●習慣:有些長輩在罹患失智症後,還會維持以前的習慣,或者突然重新拾回以前的習慣,例如:「我要去工作」、「我必須去國小接兒子女兒」。●想念:會出現想要回老家的行為,但老家可能已經拆遷;或者突然想念起老朋友或沒回家的家人,決定親自去拜訪。●找不到正確方向:可能出現單純想要去廚房找東西吃,但是一路從自家大門出去越走越遠。●無目的徘徊:沒有特別的目的,無論在室內還是戶外都會來回游走,遇到阻礙會推開繼續遊走。為防止走失,可以在他們的身上佩戴防走失小物,如愛心手鍊、QR code布標、防水貼紙,或加裝具GPS定位的手機、手表等,也可自行至各縣市分局鑑識科或刑事鑑識中心,申請指紋捺印服務,警局會幫失智者捺印指紋建檔留存。家屬也可以自己幫失智者做名片讓他隨時帶在身上、不同衣物口袋,每隔一陣子就為他們拍近照。※愛的手鍊、防走失手鍊可以至失蹤老人協尋中心或當地社會局申請,台灣失智症協會等團體也有提供愛心布標等防走失小物。另外,也可向輔具資源中心申請衛星地位輔具,目前市面上已有非常多選擇,也可向社會局申請補助購置。※其他指紋建檔以及手鍊、布標申請資訊:👉內政部警政署:申請自願捺印指紋建檔👉失蹤老人協尋中心-愛的手鍊申請👉失智症社會支持中心-愛心布標申請新冠肺炎會引發失智症嗎?新冠肺炎和失智症之間可能有關聯,根據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在《自然》期刊中的研究發現,8名新冠病歿者的大腦,患者生前都沒有精神症狀,但腦組織中卻觀察到嚴重的發炎記號。而過去只有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病這類「神經退化性疾病」,會產生同等嚴重的腦內發炎。牛津大學神經學教授馬蘇德‧侯賽因(Masud Husain)解釋說,有證據顯示新冠病毒可以進入大腦並造成直接傷害,還會有其他的間接影響,例如,影響血液凝結而導致中風。同時,身體在對新冠感染產生反應時引起的普通炎症,也會影響大腦。另外,染疫後很多人都出現了「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常見的後遺症包含疲倦、胸悶、胸痛及腦霧,其中「腦霧」最常被提出討論。「腦霧」顧名思義就是:「腦袋像是被濃霧蓋住。」,會出現健忘、失神、遲鈍等現象,與失智症很類似。出現「腦霧」就是失智了嗎?腦霧的三大核心症狀,就是專注力、理解力以及記憶力的下降,比較的基準是與過去的自己相比。出現腦霧並不等於失智,雖然腦神經有受到傷害,但如果採取類似預防失智症的作為,還是有機會改善、避免情況惡化。新冠病毒引起的腦霧,是由於病毒透過血液,穿越血腦屏障進入腦部,導致腦神經發炎,屬於永久性對腦神經的傷害。這個後遺症通常會在染疫後3個月發生,約二成五的染疫後康復者會出現腦霧後遺症。除非避免染疫,否則無法預防,染疫後,可透過良好的飲食、睡眠、運動習慣,讓傷害程度降低。腦霧也並非是新冠肺炎患者的專屬後遺症,會引發腦霧的疾病還包含睡眠呼吸中止症、甲狀腺內分泌異常、偏頭痛、功能性情緒障礙、纖維肌痛症、自律神經失調或是慢性疲憊症候群等等。👉延伸閱讀:腦霧和失智症息息相關!一張表讓你秒懂6大差異、學會逆轉更多失智相關資源提供您參考📍 衛福部長照專區📍 台灣失智症協會📍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 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
2022-05-15 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怎麼伴
確診哪裡可買到清冠一號?QA詳解如何申請公費的清冠一號及公費和自費有何差別
「清冠一號」有助緩解症狀,是許多染疫者最想拿到的藥品,在「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裡,大家對清冠一也有許多疑問,「如何申請公費的清冠一號?」、「兒童適合吃清冠一號嗎?」,「公費和自費有何差別?」,以下整理民眾常見疑問:【延伸閱讀:手把手實戰經驗分享!居家照護確診患者如何取得新冠口服藥Paxlovid、清冠一號流程一次看】Q:如何申請公費的清冠一號?A:「台灣清冠一號」由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研發,兩年多前最初研發階段是水煎藥,臨床使用治療效果不錯,因此研發技術轉移授權八家藥廠產製,劑型為濃縮粉劑,經衛福部核准公告,必須由中醫師開立。台中榮總傳統醫學科主任蔡嘉一指出,清冠一號是中醫師處方藥,確診後愈早服用效果愈好。PCR陽性確診後,經中醫師診斷開立處方才能公費使用,目前除大型醫院設有中醫門診,全台有一千多家中醫診所可執行視訊診療(http://www.twtm.tw/new.php?cat=1&id=2692)並開立處方。部分醫療院所的中醫門診尚未取得地方衛生局核准,確診者經診療開立處方後,必須自費領取清冠一號,目前自費每天約為300元,五日1500元。Q:清冠一號要吃多久?吃一包還是二包?A: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最近修正清冠一號臨床治療參考指引,確診個案用藥從十天縮短至五天,且前三天藥物須用足劑量,並建議使用對象為65歲以上,具共病、未完成接種兩劑疫苗者、12歲以下兒童。同時規範藥物劑量,依各家賦形劑不同,如順天堂藥廠產品為一天劑量20公克,其他七家藥廠產品為一天30公克。不論是一天吃三或四次,一次吃一包或二包,依照醫囑服用即可。用藥後若病毒檢測仍是陽性且臨床症狀明顯,可再追加一個療程,若病況已緩解,可改用健保科學中藥調理。Q:公費清冠一號供不應求,自己去藥房抓藥可以嗎?公費和自費有何差別?清冠一號主要成分有黃芩、魚腥草、北板藍根、栝樓實、荊芥、薄荷、桑葉、厚朴、炙甘草及防風共十種中藥材。A:中醫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陳潮宗陳潮宗表示,若自行根據清冠一號配方抓藥熬煮的水煎藥,因配方中有八種中藥材並非藥食兩用,且未經中醫師診斷調劑,服用則有安全的疑慮。衛福部中醫藥司長黃怡超說,患者真的有服藥需求時,可以與中醫師視訊診療,經辨證論治依病情給予和清冠一號相同中藥成分的水煎劑,以緩解不適症狀。【延伸閱讀:最難忍受的不適!三千位確診居隔過來人告訴你Omicron「魔王級症狀」及緩解方法】Q:兒童適合吃清冠一號嗎?A:參與清冠一號研發的三軍總醫院中醫部主任黃怡嘉表示,三總兩年多前開始中西醫合作使用清冠一號水煎藥治療首例確診患者,一年前使用清冠一號粉劑,至今陸續治療近300名確診患者,近半年治療Omicron患者也近200人,最小2歲、最年長90多歲,也有孕婦,使用上未見副作用或不良反應,兒童使用劑量須依體重調整,一般40公斤以上使用大人劑量,20公斤則劑量減半。Q:確診者服用西藥,是否也可服用清冠一號?A:黃怡嘉表示,過去中西醫治療英國變異株重症患者,使用瑞德西韋合併清冠一號水藥治療,但此波Omicron確診患者採用的是Paxlovid及莫納皮拉韋口服抗病毒藥物,因共同使用證據不足,無法證明是否產生交互作用,因此不建議併用。部分患者服用清冠一號後出現輕微腹瀉症狀,黃怡嘉和蔡嘉一指出,清冠一號的藥性微涼,建議腸胃較寒的患者,可以搭配薑茶服用,可以溫暖腸胃,有助症狀緩解。Q:清冠一號可以用來預防強身嗎?沒有染疫的人也可以喝嗎?A:陳潮宗提醒,清冠一號是治療新冠肺炎患者的處方藥,非確診者不可做為預防保健的用藥。建議擔心染疫的民眾,可以飲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研發的「國家中醫藥所防疫茶」。●防疫茶配方中藥材:黃耆三錢、桂枝二錢、桑葉三錢、薄荷三錢、魚腥草三錢、生薑三錢、紅棗五枚(捏破)、甘草二錢。作法:備妥藥材後在鍋中加水2,000~3,000cc,大火煮沸後改小火火熬煮約15分鐘即可熄火,濾出藥汁,即可當茶飲用。黃怡嘉說,此款防疫茶不分年齡都可以飲用,但防疫茶是用來提升免疫力,因此,提醒B肝患者(若飲用易引發猛暴性肝)、風濕免疫疾病患者(如全身性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等)會導致免疫力亢進而疾病惡化,皆不宜飲用。
-
2022-05-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補充維生素C幫助修復!專家曝「1吃法=白吃」 還會帶走體內維生素
壓制不住的疫情,迅速蔓延開來。然而,想要預防經常性的小感冒、嚴重的流感,就要平衡體內的免疫系統,以提升抗病力。免疫力意即免除疾病 分先天性、後天性兩種 免疫力的好壞影響身體的狀況,免疫力好的時候,自然不容易受到外在病毒、細菌等感染,而免疫力之所以稱為免疫力,意味著能免除疾病。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林孝義表示,人體反覆受到基因或外在病菌的攻擊,自體細胞組織無法發揮保護作用,以致經常發生感冒、傷口難以癒合、不斷感染等情形,就有可能是免疫力低落;老年人、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的病患、癌症或接受化學治療的病患,都是最容易出現免疫力低落的族群。此外,人體的免疫力可分為先天性免疫及後天性免疫兩種,先天性免疫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而後天性免疫則需經過調節與適應後才會出現。當人體感受到有外來細菌或病毒侵犯時,約4小時內會啟動先天性免疫機制,96小時內調節後天性免疫機制,以達到全身免疫的效力。免疫力低落、太強都非好事 失去平衡疾病一籮筐身體健康與否與免疫力好壞大有關係,免疫力低落容易感染病菌,引發疾病;但免疫力太強,也會導致身體產生的抗體攻擊自己,像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都是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免疫是細胞處在「平衡」狀態下所產生的保護力,一旦失去平衡,過與不及都會引發疾病。年長者、嬰幼兒、生活壓力大、睡眠不足、飲食營養不均衡等,都會影響體內免疫平衡,尤其是寒冷的冬季,流行性病毒傳染力大增下,更容易誘發疾病。以下是免疫力低落,所容易引起的疾病,尤其在冬季,更容易發病:1、流行性感冒:因免疫力不足以抵抗流感病毒,導致病毒在體內肆虐,造成患者出現急性上呼吸道症狀,包括發燒、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咽喉腫痛等,有時也可能出現腸胃道疾患如上吐下瀉的症狀。(推薦閱讀:打過疫苗、Omicron像小感冒為何要害怕? 一張圖速懂Omicron恐怖點)2、上呼吸道疾病:免疫力低落者,組織黏膜功能不彰,人體與外界第一線接觸是透過鼻腔、口腔等黏膜過濾病菌、髒污,一旦鼻黏膜或口腔黏膜失效,導致致病因子直接進入呼吸道,就會引起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症狀。3、神經疾病:如帶狀疱疹(皮蛇)就容易因為免疫力不足而引起。帶狀疱疹與水痘是同一種病毒,曾經長過水痘或有接種水痘疫苗的人,水痘病毒會潛藏在神經組織,當免疫力低下時,體內衛兵無法抵禦水痘病毒的攻擊,就會誘發帶狀?疹,引起劇烈的神經疼痛、出疹等不舒服的症狀。4、口腔潰瘍:口腔是最能看出免疫功能好不好的部位,受到病菌感染或過敏,甚至是營養素的缺乏等,首先都會從嘴破、口角炎等開始表現,因此,當出現口腔潰瘍時,患者須有所警惕;不過,免疫力過高,也會引起口腔潰瘍,這是因為自體免疫攻擊口腔黏膜所導致,可以經由抽血檢查,確定是免疫力過高或是低落所引起。5、腸胃炎:因病毒入侵引起的病毒型腸胃炎,會導致上吐下瀉的症狀,包括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等,都喜歡在寒冷的冬季活動,當免疫力低下時,即是病毒肆虐的最好時機,容易造成急性腸胃炎。增強免疫力 調整壓力、補充維生素C免疫力隨著年齡增長會有所下降,長期服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藥物或接受化學治療的患者,也可能會影響到免疫力的平衡,林孝義建議,平時注意個人飲食與生活習慣,盡量讓免疫力維持恆定狀態,才能阻止病菌侵襲,避免疾病的發生。此外,在壓力大時補充維生素C,可有益於壓力荷爾蒙的調整;另一方面,也需認知自我的瓶頸及極限,不要拚命吃來不斷增加免疫力,因為免疫力過與不及都不是一件好事。林孝義說,維生素C的攝取可透過營養補充品來達到目標,每天攝取到的維生素C若超過2公克,容易導致輕微腹瀉的狀況。天然維生素C的來源,像是柑橘類水果的柳丁、橘子、葡萄柚、奇異果、草莓、芭樂等,皆有豐富的維生素C,不過,補充高維生素C食物千萬別過量,若每天超過10公克持續一段時間後,當不吃高劑量的維生素C時,身體反而會適應不良,容易有維生素C的缺乏。高油、高糖食物抑制免疫功能 早睡早起促進身體代謝而在炒菜時添加的蔥、薑、蒜也是抗發炎,增加免疫力的好食材。一旦發現快感冒了,或天冷引起的流鼻水,不妨可喝熱薑湯或燉煮大蒜雞湯,選用天然食材補身體、增強免疫力;同時也應減少垃圾食物的攝取,高油脂、高糖分的食物,如麻辣鍋、鹽酥雞、炸雞、蛋糕、餅乾等鹹食與甜食,會抑制體內免疫功能。(推薦閱讀:感冒咳嗽不止小心是支氣管炎!喉嚨有痰要咳出來嗎? 醫解答「正確做法」)古有明訓:「早睡早起,身體好」,但現代人不只工作繁忙,娛樂選擇也多,犧牲的就是不斷延後上床睡覺的時間。長期作息不正常,將會降低免疫力,因此,每天至少要睡足8小時,讓身體獲得足夠的休息與修復,並養成運動的習慣,以促進新陳代謝,加速體內廢物的排除,增強身體抵抗力。延伸閱讀: ·輕症居家照護發燒、喉嚨痛該吃什麼藥? 1張圖馬上懂 ·發泡錠預防感冒、補充維生素? 營養師拆解「服用禁忌」:小心副作用
-
2022-05-0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一走就喘、乾咳不停 檢查發現肺比身體老20歲
病友故事/放下壓力積極治療 與病共存16年56歲的陳先生罹患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已有16年,他表示,自己是在40歲時確診,當時和妻子爬壽山,結果走沒多久就喘不過氣、臉色慘白,到高雄榮總就醫後,發現「身體40歲,但肺部已60歲。」因當時無藥可醫,只能等待肺臟移植,半年後他仍持續乾咳,爬半層樓梯就得休息,再度回診轉介到心臟內科,剛好有新藥可用。陳先生說,一開始得知這病是心臟的癌症、平均活2~3年,覺得自己就快死了而悶悶不樂,一年瘦了5公斤、意志消沉,在妻子、親友和醫師鼓勵下,再加上孩子才2歲多,他決定積極配合治療。而一系列檢查如心導管、抽動脈血、食道超音波等,都讓他吃足苦頭,甚至有次因為咳血住院三天。在使用吸入性劑型搭配口服血管擴張劑治療後,他曾打個噴嚏就流鼻血,而腹瀉、腹脹等副作用,則一直持續到現在。不過喘的症狀的確有改善,現在可以爬一層半樓梯才休息,只要不爬坡,身體並無大礙,但變換姿勢從坐姿到躺下時,仍需使用氧氣。陳先生感嘆,和他同期發病的病友大多已不在,他算是很幸運的病人,這都要感謝妻子的照顧與扶持。他呼籲病友應放寬心與病共存,不要給自己壓力,也期許政府能多照顧弱勢罕病,在申請藥物上盡量幫忙。解密1/什麼是肺高壓?肺高壓是指肺部的動脈,因病變造成壓力上升,正常的肺壓小於15mm/Hg(毫米汞柱),平均數若超過20mm/Hg以上,即是肺高壓。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宋思賢說,一般的高血壓會危及左心,肺高壓則會危及右心,這是因為肺動脈在病變後,因血管壁增厚,血管管徑變小、血流變細,右心必須更用力擠壓把血打出去,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心肌肥厚,影響心肺功能。解密2/肺高壓會有多嚴重?依美國紐約心臟協會(NYHA)心衰竭分類以及右心變大程度,可以分為四級:● 第一級:日常活動不會喘● 第二級:爬樓梯會喘● 第三級:輕微活動就喘● 第四級:連坐著都會喘解密3/肺高壓有哪些種類?肺高壓可分成五大類,其中第一類稱為肺動脈高壓,還可再分成原發性和次發性兩種。宋思賢表示,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原因不明,僅兩成跟基因有關;次發性指的是找得出原因的肺動脈高壓,例如紅斑性狼瘡、硬皮病和混合性結締組織等免疫疾病、先天性心中膈破洞、肝硬化、HIV(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等造成。第二類是左心衰竭或瓣膜問題引起;第三類是慢性血中含氧不足或肺部疾病引起;第四類是血栓型,可能因腫瘤、慢性血栓或寄生蟲等塞住血管形成肺高壓;第五類為其他疾病或因素引起的肺高壓。
-
2022-05-08 醫療.心臟血管
【肺高壓】喘、咳、血、腫、暈五症狀,原因可能是肺動脈高壓,你沒聽過的心臟癌症,嚴重恐猝死!
肺高壓的原因是肺部的血管病變,造成肺的血管產生高血壓,嚴重恐致心肺衰竭猝死;常見五個症狀包括「喘、咳、血、腫、暈」,因為不具特異性,容易被誤以為是其他疾病,提醒以上症狀中有一到兩種,就該提高警覺,越早介入治療,病情可望反轉。「一名身材微胖的40多歲年輕女性,有糖尿病和甲狀腺問題長期追蹤中,本來以為是因為胖才喘,結果近一年愈來愈喘,甚至不適到急診,雖緊急轉送加護病房,第二天就用上葉克膜,但撐了三周仍不幸離世……。」肺高壓五字訣「喘、咳、血、腫、暈」,一有症狀警鈴就要響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宋思賢說明,肺高壓患者常見五大症狀,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容易喘,若本來爬兩層樓才喘,變成爬一層樓就喘,這時應該提高警覺;咳嗽,尤其是乾咳,也是常見症狀,甚至因用力咳嗽而咳出血絲,或是咳到血管破裂而吐血,另外腿腳和脖子處的靜脈也可能水腫,或因為活動時肺壓升高,血打不出去而暈倒。五種症狀中以咳血和暈倒最為嚴重,而只要有其中一種症狀就要警覺,若喘又合併水腫、心跳快、活動時容易頭暈,更要注意,應盡早就醫確診與治療,以降低猝死風險。【延伸閱讀:喘咳血腫暈?竟是肺動脈高壓上身!】肺高壓解密:原因、分級與分類肺高壓的原因為何?肺高壓是指肺部的動脈,因病變造成壓力上升,正常的肺壓小於15mm/Hg (毫米汞柱),平均數若超過20mm/Hg以上,即是肺高壓。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宋思賢說明,一般的高血壓會危及左心,肺高壓則會危及右心,這是因為肺動脈在病變後,因血管壁增厚,血管管徑變小、血流變細,右心必須更用力擠壓把血打出去,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心肌肥厚,影響心肺功能。造成肺動脈高壓的原因,及體循環與肺循環運作的血流路徑。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全民健康基金會Infogram肺高壓會有多嚴重,如何分級?依照美國紐約心臟協會 (NYHA)心衰竭分類以及右心變大程度,可以分為四級:第一級:日常活動不會喘第二級:爬樓梯會喘第三級:輕微活動就喘第四級:連坐著都會喘肺高壓的分類有哪些?肺高壓可分成五大類,其中第一類稱為肺動脈高壓,還可再分成原發性和次發性兩種。宋思賢表示,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原因不明,僅兩成跟基因有關;次發性指的是找得出原因的肺動脈高壓,例如紅斑性狼瘡、硬皮病和混合性結締組織等免疫疾病、先天性心中膈破洞、肝硬化、HIV(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等造成。第二類是左心衰竭或瓣膜問題引起、第三類是慢性血中含氧不足或肺部疾病引起、第四類是血栓型,可能因腫瘤、慢性血栓或寄生蟲等塞住血管形成肺高壓、第五類為其他疾病或因素引起的肺高壓。有肺高壓症狀該怎麼辦?跟著指引走就沒錯第一站:肺高壓症狀警示Q:我經常乾咳,而且爬2層樓就會喘,會不會是肺高壓?喘、咳、血、腫、暈是肺高壓常見症狀,只要有其中一種或合併兩種症狀以上,就要提高警覺,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宋思賢表示,肺動脈高壓好發族群包括:1.年齡20到50歲民眾2.女性3.若有家族史還可能帶有基因問題,目前已知八個常見基因,其中BMPR2基因帶原終身有1/4機會發病,而EFI2AK4基因帶原者病程進展相對快速,最終可能需要肺臟移植4.免疫疾病患者如紅斑性狼瘡、硬皮病和混和性結締組織疾病者宋思賢提醒,民眾若是肺動脈高壓好發族群,一旦出現相關症狀,應立即向相關科別醫師反應,如 心臟科、風濕免疫科或胸腔科,以便盡早確立診斷。此外,曾經有靜脈血栓或肺栓塞者,是血栓型肺高壓好發族群,這類肺高壓有機會可手術治癒,務必配合治療。第二站:到正確科別看診治療Q:我擔心自己有肺高壓,到底要看哪科?高雄榮總肺高壓專業治療中心主任黃偉春說,肺高壓症狀很容易跟其它科別混淆,例如:喘跟咳可能會找內兒科診所或胸腔科、家醫科等,容易與感冒或肺氣腫等疾病混淆;腳水腫則可能被當成腎臟疾病或女性月經周期賀爾蒙造成水腫;至於頭暈或昏厥則可能在急診處理,通常從有症狀到確診,要半年到四年時間,有的病人逛了好幾家醫院才找到病因。肺高壓症狀也因人而異,有的因身體代償作用,像溫水煮青蛙,症狀慢慢出現,或是因為感冒、腎功能變差等加劇因子,才出現急遽惡化,因為症狀不具特異型,所以不容易被發現,只能靠自己警覺,有相關症狀可以看心臟內科、胸腔科或全台有肺高壓治療團隊的醫院,及早診斷、預後較好。第三站:治療整合團隊Q:看對科別有助良好預後,哪裡有專門看肺高壓的門診或團隊呢?肺動脈高壓可能牽涉心臟、肺臟、肝臟、風濕免疫疾病、甚至可能因病況危急需要急診或肺臟移植,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心衰竭暨肺高壓團隊召集人許志新說,全台部分醫學中心設有肺高壓特別門診,集結跨科別醫師、個管師、護理師、藥師、營養師、心理師和社工師等,提供整合性疾病諮詢與衛教、跨科治療等。肺動脈高壓治療團隊全台分布,民眾若懷疑自己有相關症狀,建議尋求專門整合團隊治療。Infogram資料來源/高雄榮總肺高壓專業治療中心主任/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肺高壓暨循環委員會主任委員/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肺動脈高血壓關心協會理事長黃偉春【延伸閱讀:心肺要兼顧 肺動脈高壓患者逆轉人生】第四站:配合檢查,確診治療Q:若我懷疑有肺高壓,每項檢查都要做嗎?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兼肺高壓醫療小組召集人吳懿哲解釋,要確立診斷民眾是否為肺高壓,最重要的做心導管檢查,但因為是侵入性檢查,通常第一步會做心電圖和X光,觀察是否有特徵性表現,例如右心是否變大,肺血管是否有粗脹、擴張現象等。第二步再做心臟超音波,透過三尖瓣血流流速估算肺壓是否過高,不過因超音波的推算只是預測值,因此最終仍需以導管測得實際的肺動脈血壓才能確診。第三步進行右心導管檢查,從脖子或大腿靜脈置入導管,經過右心之後抵達肺動脈,當壓力大於20mm/Hg (毫米汞柱)就是有肺高壓現象。而為了取得健保藥物給付,當懷疑有肺高壓時,都必須做右導管檢查,才能申請藥物。第五站:肺高壓治療方法-藥物、手術Q:我被確診為肺高壓,有哪些治療方式?吳懿哲表示,第一類肺動脈高壓患者,因為血管內的平滑肌細胞像癌細胞一樣不斷增生,讓血管管徑變小,因此治療上必須抑制平滑肌細胞增生,並促進血管擴張。他解釋,目前藥物共有三大類:第一類是內皮素拮抗劑,因為內皮素會促進平滑肌細胞增生,使用拮抗劑可減少內皮素,減緩血管壁增厚速度,副作用包括貧血和肝毒性;第二類是一氧化氮作用途徑藥物,因一氧化氮可以同時抑制平滑肌細胞增生,並讓血管擴張,副作用包括頭痛、胃痛和腹瀉等,第三類則是前列腺環素,可抑制平滑肌增生,刺激血管擴張、降低血流阻力,它屬於主動式藥物、效果快,但相對副作用大,因為前列腺素會造成身體發炎疼痛,前列腺環素就是其中一種,所以不管是針劑或吸入劑型,都會造成發炎或疼痛。第二類左心衰竭或瓣膜問題及第三類肺氣腫或肺部疾病引起的肺高壓,須針對根本問題治療,才能降低肺高壓。而第四類血栓型肺高壓,可以使用第一類的藥物治療,降低整體的肺動脈壓力,也可以採用手術治療,近端的肺動脈,可以用內膜剝除術把血管內像纖維的結締組織慢慢剝離後取出;中端的肺動脈則可以利用導管做氣球擴張術,用氣球撐開血管內纖維化的內膜;至於最遠端的血管就只能使用藥物。第五類是多重病因造成的肺高壓,在治療上相對來說比較複雜,須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第六站:肺高壓健保給付條件Q:原發性肺動脈高壓的健保藥物,該怎麼申請?國立臺灣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彥宏表示,一旦確診肺動脈高壓後,醫師會將患者的右心導管檢查等各種檢查數據,整理好之後向健保署申請事前審查,通過後才能給付藥物,初次只能使用一種藥物,之後每半年或一年需要再次審查,醫師會安排患者在回診時檢查以下項目:1.抽血看心衰竭指數(每3到6個月一次)2.六分鐘步行距離測試(健保給付一年兩次)3.做心臟超音波估算肺壓(病情穩定者每半年一次)4.若藥物效果不佳,視情況增加右心導管檢查林彥宏說明,醫師提供數據二次審查後,方能加上第二種藥物;若治療效果還不理想,才會加上第三種藥物。國外的用藥規定則相對寬鬆,三種藥物可同時使用。第七站:病團支持Q:肺動脈高壓被稱為心臟癌症,罹病後我該怎麼調適?高雄榮總肺高壓專業治療中心主任黃偉春表示,肺動脈高壓已經有三大類藥物可治療,存活10、20年以上的大有人在,且藥物進展持續研發中,台灣也在國際新藥臨床試驗占有一席之地,還有基因和幹細胞治療在發展中,患者可以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向。林彥宏提醒,原發性肺動脈高壓患者盡早規律服藥,有五到六成的人,指數可在安全的綠燈範圍,自體免疫疾病引起的肺動脈高壓患者,也有六到八成的達標率,好好治療五年存活率高達七至八成。另外,也有不少醫院提供個管師24小時諮詢服務,並有病友支持團體透過Line群組及時解答病友疑惑,甚至在病友到外縣市時有狀況,都可以及時幫忙轉介該地的醫療團隊緊急處理,群組內也有營養師、護理師等解答生活大小事。諮詢醫師,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Infogram病友現身說法-肺高壓治療路病友一:挺過肺高壓藥物副作用 鼓舞病友別輕易放棄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心衰竭暨肺高壓團隊召集人許志新分享,病友之間的相互鼓勵、經驗分享,也能給同病相憐的患者借鏡,曾有一名年輕媽媽,因罹患肺高壓惡化速度快,全台就醫走透透,每一到兩個月就住進加護病房。而她的丈夫是一名職業軍人,從來不懂浪漫,卻在情人節前夕,申請半夜12點進加護病房探視,只為給愛妻送上鮮花和戒指,因為不知道這會不會是最後一次情人節。命懸一線時,她想起才3歲和5歲的兩個孩子,忍不住哭求醫師,助她活著陪孩子長大。女子後來接受針劑藥物,打在皮下又痛又不適,但她有家人的愛支撐,挺過一次又一次的副作用,她也在母親節時,撐著下廚做菜,用滿滿的愛餵養孩子,現在孩子已經就讀高中,她也成為全台病友團體最活躍的代表性人物,以自己的故事,鼓舞病友別輕易放棄。病友二:放下壓力積極治療 與肺動脈高壓共存16年56歲的陳先生罹患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已有16年,他表示,自己是在40歲時確診,當時和妻子爬壽山,結果走沒多久就喘不過氣、臉色慘白,到高雄榮總就醫後,發現「身體40歲,但肺部已60歲」,因當時無藥可醫,只能等待肺臟移植,半年後他仍持續乾咳,爬樓梯半層樓就得休息,再度回診轉介到心臟內科,剛好有新藥可用。陳先生說,一開始得知這病是心臟的癌症、平均活2~3年,覺得自己就快死了而悶悶不樂,一年瘦了5公斤、意志消沉,在妻子、親友和醫師鼓勵下,再加上孩子才2歲多,他決定積極配合治療。而一系列檢查如心導管、抽動脈血、食道超音波等,都讓他吃足苦頭,甚至有次因為咳血住院三天;在使用吸入性劑型搭配口服血管擴張劑治療後,他曾打個噴嚏就流鼻血,而腹瀉、腹脹等副作用,則一直持續到現在,不過喘的症狀的確有改善,現在可以爬1層半才休息,只要不爬坡,身體並無大礙,但變換姿勢從坐姿到躺下時,仍需使用氧氣。陳先生感嘆,和他同期發病的病友大多已不在,他算是很幸運的病人,這都要感謝妻子的照顧與扶持;他呼籲病友應放寬心與病共存,不要給自己壓力,也期許政府能多照顧弱勢罕病,在申請藥物上盡量幫忙。
-
2022-05-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最新疫苗救濟結果 打AZ疑引起格林巴利症候群獲8萬元
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4月14日召開第177次會議紀錄,審議結果出爐。這次共審查56案,其中50案不予救濟,包括AZ共30案、莫德納共14案、BNT共3案、高端共3案。莫德納僅核予救濟一案4萬元,AZ核予救濟5案,分別是1萬兩案,以及2.5萬、5萬、8萬各一案。這次救濟金額最高者為接種後出現疑似格林巴利症候群,因其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新冠疫苗之關聯性,核予救濟金8萬元。以下為最新通過核予救濟之六案概述。莫德納一案:臺南市朱○○(編號:2655)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COVID-19疫苗 (Moderna)13日後出現視力障礙,經診斷為 AQP-4 antibody 陽性視神經脊髓炎,目前並無醫學實證明確顯示視神經脊髓炎與COVID-19疫苗(Moderna)之關聯性,個案本身有淚腺乾眼症,可能具乾燥症之潛在體質,也說明AQP-4 antibody陽性之原因。惟考量其視神經脊髓炎症狀發生於預防接種後一般發生免疫反應病症之期間,故仍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 (Moderna)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4萬元。 AZ共5案:臺中市廖○○(編號:2614)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 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於接種第一劑COVID-19 疫苗(AZ)當晚出現全身皮疹及搔癢症狀,經診斷為慢性蕁麻疹,其症狀無法確定與預防接種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1萬元。 基隆市周○○(編號:2700)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於接種COVID-19疫苗(AZ)4日後發生左下肢腫痛無力,電腦斷層及血管超音波檢查顯示左下肢動脈合併靜脈血栓,但個案之血小板檢驗結果不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惟其血栓症狀仍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疫苗(AZ)之關聯性,爰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2萬5,000 元。彰化縣呂○○(編號:3785)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 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於接種COVID-19疫苗(AZ)7日後出現視網膜動脈阻塞,個案除年齡外並無其他常見視網膜動脈阻塞之危險因子,其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 (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 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1萬元。新北市莊○○(編號:3405)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於接種COVID-19疫苗(AZ)隔日出現發燒、全身無力等症狀,經診斷為疑似格林巴利症候群,其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8萬元。新北市陳○○(編號:3211)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本身有紅斑性狼瘡及血小板減少症病史。依據申請書記載,個案自述於接種COVID-19疫苗(AZ)後13日不慎撞傷小腿造成瘀青,5日後因瘀青範圍擴大就醫,血液檢驗結果顯示血小板低下,經醫師診斷為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及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綜上所述,個案之血小板低下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 疫苗(AZ)之關聯 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 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5萬元。
-
2022-04-04 醫聲.癌症防治
攤開癌症帳單/治療三陰性乳癌花近百萬「我想活下去,錢的事之後再說吧」
我今年41歲,是急診護理師。去年四月確診,乳癌第二期、三陰性。從去年到現在,化療、標靶、免疫療法再加上手術花了近百萬,「但我還年輕,我想要活下去,錢的事之後再說吧」。發現腫瘤,是洗澡時覺得左邊胸部有搔癢感,抓的過程摸到硬塊,非常明顯和其他組織不一樣、像是骨頭的觸感,當時心裡就有底,「可能是不好的東西」。因為工作纏身,隔了一個禮拜才去乳房外科就診。門診當天就照了X光、乳房超音波、乳房攝影,也馬上做了切片。第一位A醫師說馬上就要開刀,讓我沒有時間思考,還好門診當天剛好遇到在同一家醫院工作的高中同學,他馬上幫我聯絡了另一位B醫師,且當天下午就轉介看診。B醫師看了我的報告後說,我屬於三陰性乳癌,是復發率較高的癌症,他建議我先化療再開刀,如果化療藥物吸收好的話,就可能保住部分乳房,不用全部切除。因為是三陰性乳癌,醫師說腫瘤生長非常快速,建議盡快治療。去年4月23日確診,我5月1日就住院接受化療了。化療療程總共八次,原則上每三周一次。但因為我的白血球過低,在第二次化療前「被退貨」。後來每次化療前,還得先到醫院進行白血球生成術,才能繼續療程;等於周周都要到醫院報到。不知是感染,還是因為我有紅斑性狼瘡病史,第一次化療時發燒非常厲害、全身起紅疹。因此,前四次療程除了化療藥物,還加上了免疫藥物。而化療了三、四次後,腫瘤雖然縮小,但速度不夠快,後面四次療程又加上了標靶藥物。我使用的化學藥物包括癌德星、小紅莓,因為效果不佳,後來改成歐洲紫衫醇。但除了化療藥物有健保給付,免疫使用的癌自禦和標靶藥物avastin必須自費,每次回診,都得花上十幾萬元。因為標靶藥物依據體重計算需要劑量,當時我還笑著說「得先減肥才行」。治療費用真的不是一筆小開銷。加上前面八次化療效果不佳,腫瘤仍然有1.8至2公分,且不僅原先發現的左側下方有一顆腫瘤,右下方還有兩顆,所以最後我還是進行的乳房全切手術。包括重建的假體、精密定位技術、開刀器材等,手術費就花了30多萬,治療前前後後開銷就花了將近百萬元。不過當時也沒有想到自己有沒有錢,因為聽到確診的當下腦筋一片空白,一切事情都是先生處理。雖然醫師也有跟我說可以到醫學中心參與臨床試驗計畫,但參與計畫要抽籤、需要等待,如果沒有抽中成為受試者,最後還是得自費。因此先生一心只想,用什麼方法可以讓我快點得到治療,而不是考量「需要花多少錢」。他只跟我說:「錢的事不用煩惱」。因為治療,我向原本任職的日照中心申請留職停薪。一開始因為擔心沒錢,硬撐著去上班。但有時候治療副作用真的太大,我會臨時請假,對同事不好意思、自己心理壓力也很大。後來轉念一想,如果治療過程中有壓力,反讓治療狀況不佳,最後才毅然決然留職停薪。只能靠老公小額貸款和原本買房的積蓄勉強支應醫療開銷。而唸書時買的兩個單位癌症險並非實支實付,只有一開始時撥了一筆款項,以及後續住院給予基礎給付,自費項目都無法補助,並沒有太大的幫忙,「不過總比沒有好」。所幸現在化療、手術結束,大筆的花費也暫時告一段落,接下來的是口服溫諾平,「醫師要我繼續服用一年,預防不要復發」,其他的追蹤健保都能幫忙;至於復健、按摩我就在家自己做以減輕經濟負擔。雖然經濟上的負擔不小,好在過程中有很多親友還有癌症希望基金會給我很多心理支持,信仰也幫助自己心安、保持正向。也很慶幸自己算是「有醫師緣」的人,在就診、檢查,還有換醫師的過程都非常順利,「很感謝治療路上幫忙我的每一個人,才能有這個機會分享我的經歷,希望能藉此給需要的人多點鼓勵」。▌癌友小檔案寶寶:41歲、女性.診斷:110年4月乳癌二期(三陰性).治療:1.化學治療及免疫治療(癌自禦)11萬4次2.標靶治療(avaztin)14萬4次3.乳房雙側切除及重建,左側廓清30萬4.口服溫諾平,計畫為期一年.帳單(到目前為止的藥物及手術花費):130萬待補.為何健保不給付:三陰性乳癌,腫瘤生長快速,醫師建議盡快治療,先接受化療讓腫瘤變小。但效果不明顯,於是使用免疫藥物癌自禦再加標靶avastin治療。 八次化療效果不佳,左側先發現腫瘤,右下方也有,接受乳房全切手術。包括重建的假體、精密定位技術、開刀器材等,手術費就花了30多萬,治療前後開銷近百萬元。目前口服溫諾平,三、四期有健保給付,二期只能自費,醫師建議服用一年,預防復發。▌鼓勵癌友一段話倘若您也正接受治療中,別氣餒。低落時可大哭、可看海、可出去走走、曬曬太陽,可電聯朋友聊聊,別一直待在房間內,往好的、正向的、微笑的情緒走。打扮一下自己,你會發現不一樣的。醫師可醫疾病,但心緒我們得想辦法走出來,情緒也會影響疾病哦,寶寶和你共勉之。
-
2022-03-30 該看哪科.皮膚
你有大量掉髮擔心禿頭的困擾嗎?醫師詳解5種落髮類型及原因,圖解一看就懂
落髮的原因眾多,舉凡頭皮發炎、基因、疾病、壓力都可能是導致不正常落髮的主因。靚優健康醫學美容診所院長鄭嘉琪醫師表示,想要改善落髮問題,首要應先諮詢醫師找出落髮原因,對症治療方能看到明顯的改善效果!落髮大致可區分為「瘢痕性」與「非瘢痕性」落髮兩大類:◎瘢痕性落髮:包括頭皮感染與自體免疫疾病所致。1. 頭皮感染:頭皮發炎可能是落髮的元兇之一,常見的頭皮感染問題包括毛囊炎、頭癬等,只要根治皮膚症狀,即可望恢復正常髮量;然而,鄭嘉琪醫師也提醒,若頭皮長期發炎卻又未及時治療,仍可能傷及毛囊而造成永久性落髮。2. 自體免疫疾病:常見如圓盤狀紅斑性狼瘡患者就可能因為自體免疫失調而出現落髮問題。◎非瘢痕性落髮:包括局部禿髮(圓禿)、瀰漫性禿髮(壓力性掉髮)、型態性(雄性禿)等。1. 局部禿髮(圓禿):圓禿也是俗成的「鬼剃頭」,鄭嘉琪醫師補充,圓禿主要是自體免疫性疾病導致淋巴球攻擊毛囊而出現的急性發炎症狀,而使得頭髮出現明顯範圍的局部落髮。2. 瀰漫性禿髮(休止期掉髮):常見因長期壓力過大,導致毛髮提早進入休止期而出現的壓力性落髮問題。但與圓禿不同的是,壓力性掉髮沒有明顯的落髮區域,而是整頭都可能出現零星落髮,且通常是在密集壓力過後約3個月才開始出現落髮現象。此外,產後落髮亦屬於休止期落髮型態。3. 型態性落髮(雄性禿):主要與基因有關,通常雄性禿患者前額髮線會隨年紀逐步後移,且可能合併髮漩處落髮;若未及時治療,頂上頭髮可能會完全脫落且不再生長。 落髮相關問題,建議諮詢「皮膚科、醫學美容」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靚優健康醫學美容診所院長 鄭嘉琪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2-03-29 該看哪科.皮膚
威爾史密斯護「落髮」妻揍頒獎人 醫:「這現象」要注意
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於台灣時間今上午登場,典禮中卻出現男星威爾史密斯上台掌摑頒獎人克里斯洛克的插曲。主因是威爾史密人的老婆潔達·蘋姬·史密斯因近年飽受健康問題而脫髮,卻遭頒獎人調侃;據傳潔達因免疫問題導致脫髮,不勝其擾而索性將頭髮剃光。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導致女性掉髮的原因很多,若發現掉髮量增多便應盡快就醫找到原因,對症下藥。趙昭明表示,造成女性掉髮的原因很多,包括雄性禿、免疫疾病導致掉髮、甲狀腺功能失調,甚至過度減肥、失眠等都可能造成落髮問題。其中,因為女性容易有「全身性免疫系統失調」的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自身的抗體會破壞自己的毛囊細胞,造成毛囊萎縮進而掉髮。另外為了治療風濕免疫疾病,服用免疫調節劑或是奎寧藥物,也可能造成掉髮,因此要治療掉髮問題,因先確認問題來源,如是免疫疾病造成的掉髮則要先將原先的疾病治好,再一併治療落髮問題。趙昭明表示,由於一單位毛囊約有兩到三根頭髮,若毛囊開始萎縮,頭髮會變比較油、比較細,再從頭頂到兩側開始稀疏。而在頭髮仍在變油、變細,並逐漸沒有彈性的階段開始治療,還有「可逆」的機會,通常治療半年以上毛囊會比較穩定,減少落髮現象。另外也應特別注意清潔頭皮,去除頭皮及頭髮多餘油脂,毛囊不堵塞也可減少掉髮機會。不過女性平時洗頭、梳頭就常常有掉髮現象,該如何判斷?趙昭明表示,一天掉髮量在50至100根都屬正常,若超過150根則要特別注意。另外若和平時相比,掉髮也有突然增多的現象,也必須留意。
-
2022-02-27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發生貧血就是缺鐵?亂補鐵恐傷身!醫:注意合併症狀當心是癌症
貧血日常相當常見,不少民眾會直接以補鐵等方式改善,但其實這是個非常不妥的作法。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表示,貧血的可能性非常多,未必是缺鐵所形成,且即便缺鐵也未必是單純的營養缺乏,亂補鐵不僅可能傷害身體,也可能出現其他不可預期的嚴重後果。 貧血可能性非常多,未必缺鐵別亂補! 王威傑醫師表示,缺鐵性貧血雖然常見,但也只占其一,貧血主要可分成生產減少和破壞增加兩大類。生產減少可簡單理解為因各種因素原料缺乏,除了B12、葉酸、鐵等營養缺乏,也包括了再生不良性貧血、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血癌等骨髓功能異常;甲狀腺低下、腎上腺低下、腦下腺低下等內分泌疾病,或肝病及酒癮、慢性腎臟病等慢性疾病;以及被歸類在慢性發炎感染的結核病、心內膜炎、骨髓炎等發炎疾病,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炎性腸道疾病等自體免疫疾病,淋巴癌、肺癌、乳癌等癌症腫瘤相關疾病等。 破壞增加,可理解成因各項因素原料外洩。最耳熟能詳的,如月經過量或過長引起的缺鐵性慢性貧血,其他族群也包括會使胃腸道出血的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大腸息肉、痔瘡、胃癌、大腸癌等。而有膀胱憩室、泌尿道腫瘤等也會造成尿路出血。另外也包括溶血性貧血,如常聽到的地中海貧血、台灣較少見的鐮刀型貧血等遺傳性貧血。自體免疫疾病、病毒感染,或是阿斯匹林、抗生素、止痛藥、化療藥物等部分藥物,以及慢性淋巴性淋巴癌、鉛中毒等也可能形成後天的溶血性貧血。 貧血盡早就醫檢查,留意合併症狀小心癌症! 王威傑醫師指出,貧血常見共同症狀如頭暈、暈眩、臉色蒼白、疲倦、易喘、心悸等,但也會隨著原因而有其他症狀,民眾也可以多觀察身上是否正存在著其他不明症狀。 舉例來說,若貧血又合併出現皮下點狀出血,可能有再生不良性貧血。易情緒低落、動作遲緩、皮膚易冷等,需留意內分泌疾病。皮膚癢、尿量減少則可能為慢性腎臟病。持續低燒、久咳等,可能有發炎疾病的問題。泌尿道問題則常見出現血尿、排尿疼痛等。若發現突如其來的深茶色尿液、黃疸等,則可能有後天性溶血性貧血。 貧血也是不少癌症的早期不明顯症狀,這也是為什麼醫師再三強調貧血應盡早檢查。癌症除了出現貧血,相關症狀如淋巴癌會出現淋巴結腫大、乳癌會有乳房腫塊、肺癌則有久咳不癒、胃癌及腸癌則有慢性上腹疼痛、血便等,而癌症大多常見不明體重減輕,這些都需小心可能與癌症有關,像是血癌就常出現不明發燒、骨頭疼痛、瘀青出血、體重減輕等。 貧血就補鐵3大問題,盡早檢查才是上策! 王威傑醫師提醒,貧血除了可能與癌症等各種疾病有關,若當下僅靠補鐵改善,不僅可能因為誤判而錯失治療機會,也容易讓原本並無缺鐵的身體含鐵量過高,形成鐵血沉積,更進一步傷害肝、腎、腦等處,換句話說,形成不只有癌症、器官也壞掉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頭暈、暈眩、臉色蒼白、疲倦、易喘、心悸等貧血相關症狀,也不一定就是貧血,像是低血糖、心衰竭等易造成生命危險的急症,也都可能出現這些症狀。 因此再次提醒,長期有這些症狀的朋友,務必觀察症狀並盡早檢查找出原因,以利改善。而若當下就有出現其他極度不適的症狀,更不能單純視為貧血,應盡速就醫以策安全。 《延伸閱讀》 .頭暈4類型一張圖了解!醫:成因各不同,3情況盡早就醫! .胸悶胸痛該怎麼辦?醫:3重點判斷是否需盡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19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長期打嗝伴隨一些症狀要注意!恐暗藏9個疾病,務必第一時間就醫診斷
你常打嗝嗎?吃飽後打嗝是很正常的現象,但你曾有過莫名打嗝,且無法停止胸口都感覺不舒服了嗎?打嗝是一種神經反射,當橫膈膜神經、迷走神經、中樞神經被刺激、過度擠壓,受壓迫的這些就會引起打嗝。平常除了東西吃太快、吃太飽,邊飲食邊說話、吃辛辣食物等刺激食物或易產氣的食物,有抽菸、喝酒的壞習慣外,精神壓力也會導致打嗝,過度緊張會提高張嘴換氣的機率,因此易促使氣體過量,積存在胃部。 長期打嗝要注意!恐暗藏這7個疾病 如果你長期有持續性打嗝的現象,因檢視自己是否合併其他症狀,因為以下這些疾病也可能會造成打嗝問題。 1.胃炎 胃炎是指胃黏膜發炎或出血,患者可能無症狀,也可能有胃部悶痛、噁心、嘔吐、下痢、腹痛、腹脹、食慾不振、打嗝等症狀。由於症狀和胃癌很像,有這些症狀務必要小心。 原因:菸酒、咖啡、病菌、胃酸、膽汁、自體免疫問題、藥物等。 症狀:胃部悶痛、噁心、嘔吐、下痢、腹痛、腹脹、食慾不振、打嗝等。2.胸膜炎 由細菌、病毒感染胸膜,造成發炎,就是胸膜炎,輕微時可能無症狀,也可能導致劇烈胸痛等症狀。 原因:病菌、毒物等造成胸膜感染。 症狀:胸痛,會因深呼吸或咳嗽加劇、咳嗽、胸悶、呼吸急促、呼吸困難、打嗝等。 3.支氣管炎、氣喘等過敏疾病 支氣管炎、氣喘等過敏疾病會造成淋巴腫大而引發打嗝。 原因:病菌感染、抽菸等。 症狀:呼吸困難、發燒、咳嗽、疲倦、沙啞、打嗝等。4.肺炎 肺炎通常是經過接觸傳染或飛沫傳染病菌導致的,如果患者剛好處於免疫力較差的狀態下,接觸到病菌,就很有可能引發肺炎。肺炎對免疫力較差、有慢性病的患者而言是很嚴重的疾病,如果沒有盡早接受治療,最嚴重有可能致死,不可輕忽。 原因:接觸傳染或飛沫傳染病菌等。 症狀:發燒、喘氣、咳嗽、痰、疲倦、胸痛、打嗝等。5.胃癌 胃癌早期並無症狀,但部分患者可能有腹痛、噁心、嘔吐、食慾不振、下痢、吞嚥困難、打嗝等和胃炎相似的症狀。若腫瘤過大,可能會刺激橫膈膜,造成打嗝。 原因:遺傳、飲食習慣、環境、貧血等。 症狀:腹痛、噁心、嘔吐、食慾不振、下痢、吞嚥困難、打嗝等。 6.食道癌 食道癌早期並無症狀,直到腫瘤佔據食道一半以上才會有吞嚥困難症狀。若腫瘤過大,可能會刺激橫膈膜,造成打嗝。 原因:遺傳、飲食習慣、菸酒、熱茶、發霉食物等。 症狀:體重減輕、打嗝、貧血等。 7.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主要症狀為虛弱、暈眩、噁心、嘔吐、胸悶、心悸、盜汗、打嗝等,也有患者無症狀突然猝死,由於心臟離橫膈膜很近,若發生病變時很可能刺激橫膈膜而導致打嗝。 原因:遺傳、環境、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肥胖、吸菸、喝酒等。 症狀:虛弱、暈眩、噁心、嘔吐、胸悶、心悸、盜汗、打嗝等。8.中風 中風指腦部因為腦梗塞或腦出血而缺血,使腦細胞死亡,導致肢體麻木、喪失行動能力等。而顱內病變會刺激腦幹、中樞神經,使之不自主放電,造成橫膈膜收縮、打嗝。 原因: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血管炎、敗血症、血癌、紅斑性狼瘡等。 症狀:半邊身體麻痺、半側偏盲(看不到某半邊的事物)、語言障礙、眼球偏移、癲癇等。9.腦瘤 人腦本身無痛覺,但是腫瘤長大壓迫腦膜會造成頭痛,腦瘤常常以非常劇烈的疼痛表現,而且就算是良性的腦瘤,也可能造成呼吸衰竭等嚴重後果。腦瘤也屬顱內病變,會因為刺激腦幹、中樞神經,使之不自主放電,造成橫膈膜收縮、打嗝。 原因:基因、三高等。 症狀:癲癇、腦壓升高、頭痛、噁心、嘔吐、視覺障礙、視力模糊等。如果有上列症狀伴隨打嗝的情況,或是打嗝超過48小時以上,很可能不是單純的吃太多、吃太撐等原因造成的打嗝,務必第一時間就醫,透過醫師診斷,釐清打嗝成因,才能從根本治療打嗝。 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2-01-30 該看哪科.眼部
白內障手術可能有哪些併發症?術後無法恢復如初可能有哪些原因?
Q:白內障手術可能有哪些併發症?任何手術都有併發症的可能,白內障手術的併發感染機率為1‰到3‰,如眼睛發炎、光敏感、光幻視、黃斑部水腫、後囊膜混濁、人工水晶體脫位、眼瞼下垂、高眼壓等。其中後囊膜混濁也就是纖維化細胞增生是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相對比較嚴重的併發症為人工水晶體脫位,可能是因為先天性懸韌帶發育不全或鬆弛無力,或是外傷引起懸韌帶斷裂、眼病變所致。Q:白內障術後不滿意,可能有哪些原因?幾乎都是醫病沒有充分溝通所致。隨著國人對於健康的要求愈來愈高,也讓手術後康復的效益提高,很多時候,患者沒辦法接受為何術後視力無法恢復如初,但事實上任何已經損壞的器官,是沒辦法恢復到原樣的。舉例而言,白內障患者兩隻眼睛退化速度並不會一致,有時一眼視力0.9,另一眼0.1,常會先選擇單開一眼,開完後造成視差,也讓患者開始質疑手術品質。而白內障常常會引起「乾眼症」,患者會以為是術後引起的不適感,引起抱怨。另外,若患者一眼用多焦點水晶體、一眼使用單焦水晶體,也會讓雙眼感覺不適,這些常是術前溝通不足所致。Q:白內障術後回診及注意事項?白內障手術過後,大約會有一個多月的傷口恢復期,恢復期的睡覺時間一定要戴好鐵眼罩,避免手碰到眼睛,導致發炎,得重新手術才能改善。恢復期間若眼睛出現發紅、異物感、畏光、疼痛等,都屬於正常現象,不過如果出現劇烈疼痛、嚴重紅眼、噁心嘔吐、視力突然下降等,都屬於嚴重感染發炎等情況,應盡速就醫。Q:糖尿病或高血壓患者可以做白內障手術嗎?糖尿病、慢性疾病或是免疫疾病的患者,術後較可能出現併發症。因此,糖尿病患者若糖化血色素高於7.5以上,不建議執行白內障手術,避免發生黃斑部水腫或次發性發炎。本身有慢性眼睛發炎、紅斑性狼瘡、虹彩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體內發炎容易產生過多蛋白,此時又進行手術,也可能誘發更嚴重的發炎反應。Q:民眾自付差額水晶體有哪些選項?我該怎麼選?民眾自付差額水晶體都屬於「非球面水晶體」,包含非球面水晶體、散光矯正水晶體、多焦水晶體、散光多焦水晶體,四種水晶體各有不同特色。非球面水晶體:可以幫助光線進入雙眼時能聚焦在同一點。散光矯正水晶體:可以改善散光的問題。多焦點水晶體:適合沒有散光的患者,又可以滿足看遠看近的需求。散光多焦點:適合有散光或是老花眼的患者。每一款水晶體的特色都不同,可依照患者的生活需求選擇。Q:白內障年輕化的原因?該如何避免?3C用品的過度使用以及高度近視人口增加,都使白內障患者呈年輕化的趨勢。根據統計,台灣每10人就有9人近視,其中高度近視(即近視超過600度)占近視人口中的三到四成,醫學界推估,高度近視未來將成為常態。高度近視的患者發生早發性白內障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0倍。其餘的原因還有眼睛接受過多的紫外線曝曬,也會增加白內障的機率。要避免早發性白內障,建議眼睛一定要每半年定期追蹤檢查,平時多攝取抗氧化食物,減少紫外線曝曬,戴防UV的太陽眼鏡。諮詢醫師/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科主任呂大文、林口長庚眼科部部長吳為吉
-
2022-01-16 新聞.健康知識+
另一條對抗新冠病毒的路:減緩發炎讓免疫力發揮正常效益的創新研究
人體依賴免疫系統對抗病毒,但如果免疫反應過激,反而會造成器官損傷或衰竭,讓患者死亡。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謝世良特聘研究員長期研究發現,登革病毒會刺激血小板產生胞外囊泡和微泡,進而攻擊白血球導致發炎病症。研究團隊據此研發抗體,減緩發炎反應,已成功將感染登革病毒的小鼠存活率提升至90%,並於2019年6月刊登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面對新冠肺炎等新興傳染病,此種「減緩發炎」為主的創新療法,將有機會大幅降低患者死亡率。▌宛如雙面刃的免疫反應為了維護人體的穩定與和平,免疫系統一旦偵測到外來入侵物,便會立即啟動發炎反應,召喚免疫細胞圍剿入侵者。但一旦發炎反應過度,反而會對自身臟器造成嚴重傷害。以登革熱(dengue fever)為例,免疫過激可能造成「出血性登革熱」,嚴重時將引發休克;而新冠肺炎引致的肺纖維化,也是免疫過激的結果。有鑑於此,若想找出更有效的抗病毒治療策略,必須深入了解病毒與免疫系統的互動機制。本文主角──巨噬細胞(macrophage)與嗜中性白血球(neutrophil)──即為人體免疫系統對抗病毒入侵的兩種重要白血球。嗜中性白血球,不僅會吞噬入侵者,如果敵人太多,甚至能以「自爆」釋放出網狀遺傳物質(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黏住細菌,再由附著在DNA的酶將其殺死、清除,這個過程稱作嗜中性白血球胞外捕捉(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巨噬細胞,也會吞噬、分解大量的病原體與受感染細胞。當病原體與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才能進入巨噬細胞,而後病原體則被分解成碎片排出。這些碎片會被當作抗原,活化其他種類的白血球。另外,巨噬細胞和受感染的細胞還會分泌細胞激素(cytokine)引起發炎反應,進一步對抗病毒。細胞激素包括干擾素(interferon)、促發炎激素(proinflammatory cytokine)、趨化激素(chemokine)等。干擾素,由受傷的細胞產生,用以警告鄰近健康的細胞,趕緊製造可阻止病毒複製的蛋白質,抑制病毒數量。促發炎激素,會增加血管通透性,讓血液中的白血球可輕易通過血管壁趕往目的地。趨化激素,則吸引更多白血球,召來更多援軍。問題來了!當受感染細胞或巨噬細胞分泌細胞激素,或是嗜中性白血球胞外捕捉,原先是為了擊退病原體,但由於發炎的副作用與白血球無差別攻擊,有時反而造成器官受損或衰竭,甚至導致患者死亡。是否有一種治療方法,可以抑制過度發炎反應,但又不影響免疫系統消滅病原體?2003年起,謝世良開始投入研究,試圖解答這項大哉問。▌創新構想:抑制發炎反應,但不影響免疫力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疫情入侵台灣,其中重症患者出現的肺積水、呼吸困難等症狀,均非肇因於病毒本身,而是免疫過度反應的結果。當肺部細胞受感染出現發炎反應,促發炎激素讓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滲入組織中,即會造成肺積水。再加上蜂擁而來的白血球無差別攻擊受感染或健康肺泡,甚至分泌激素呼喚更多白血球前來,惡性循環之下,可能形成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讓肺泡細胞受到嚴重損害,導致病人呼吸困難、險象環生。然而,SARS冠狀病毒(SARS-CoV)迄今仍沒有特效藥和疫苗,只能將重症患者安置在負壓隔離加護病房,施以「支持性療法」,期盼患者能在良好的照護下熬過自身的細胞激素風暴,等待自己的免疫系統清除病毒。當時,醫學背景出身的謝世良,從深厚的臨床與研究經驗出發,提出一項創新的治療觀念:設法研發一種藥物,可減緩細胞激素風暴,將發炎反應控制在不致命的程度,又不干擾免疫系統清除病毒,將有效降低感染者的死亡率。「現有的類固醇消炎效果很好,但有抗藥性的問題,而且若要完全抑制發炎,也不能沒有細胞激素,因為我們還是需要依靠免疫細胞來對付病原體。」謝世良進一步分析,在細胞分泌的激素裡,促發炎激素跟趨化激素是造成細胞激素風暴的主因;但干擾素不會引起發炎,只抑制病毒複製。因此,研究團隊的具體任務是:如何在抑制促發炎激素及趨化激素的同時,又不至於影響干擾素分泌,藉以避免削弱患者的抵抗力。▌登革出血熱,也源自細胞激素風暴正當謝世良著手啟動研究時,台灣的SARS疫情宣告結束,於是他將戰力火速轉移到同樣會讓免疫系統過度活化的登革病毒(dengue virus)。登革病毒分四種血清型別,患者感染過某一血清型的病毒,雖然能對這型病毒終身免疫,對於其他型卻只有短暫免疫力。時間一過,抗體甚至會結合成「病毒-抗體免疫複合體」(virus-antibody immune complexes),讓病毒更容易結合巨噬細胞表面的受體(receptor),進入細胞內部。這種抗體反過來協助病毒入侵的現象,稱作「抗體依賴性增強反應」(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正是登革熱疫苗研發困難的原因。若是無法同時刺激人體產生對抗四型病毒的抗體,痊癒者體內的單一血清型登革病毒抗體,反倒會接應其他血清型病毒進入巨噬細胞內增值擴散,其他巨噬細胞又分泌更多細胞激素,循環之下引發的細胞激素風暴將導致高致死率的登革出血熱或休克症候群。▌細胞激素風暴的關鍵受體:CLEC5A(2008)面對棘手的免疫難題,該如何減緩登革病毒引起的細胞激素風暴?謝世良的第一步是:找出病毒是與巨噬細胞表面何種受體結合,才導致細胞激素風暴。在他著手研究後,注意到一種受體:C型凝集素5A(C-type lectin member 5A, CLEC5A)。「CLEC5A在生化實驗中已證明具有傳遞訊息的功能。因此我推測,CLEC5A很可能跟後續細胞激素分泌有關。」謝世良解釋。第二步,備製CLEC5A的拮抗性單株抗體(antagonistic anti-CLEC5A monoclonal antibody),打在小鼠身上,讓這些抗體搶先占據巨噬細胞的CLEC5A受體位置,阻斷登革病毒感染細胞的路徑。實驗發現,沒有打入這種抗體的對照組小鼠,登革病毒果真引起細胞激素風暴,在發炎、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情況下,出現嚴重的皮下、腸道出血症狀而死亡。實驗組的小鼠被注射抗體後,發炎反應則比較緩和,出血症狀明顯受到抑制。更重要的是,小鼠體內干擾素的分泌機制可正常運作,不受抗體影響。謝世良團隊研發的CLEC5A拮抗性抗體,成功減緩小鼠登革出血熱症狀,又不影響干擾素分泌,將染病小鼠存活率一舉提高到五成,效果比其他免疫治療用的抗體顯著得多。2008年,基於揭開CLEC5A為登革病毒引發細胞激素風暴的關鍵,以及成功製造出有效抗體等重大貢獻,這項研究成果登上科學期刊《自然》,並獲多國新聞媒體報導。其後,謝世良又發現這個機制普遍存在於病毒引發人體的發炎反應中。面對日本腦炎、H1N1、H5N1等流行性感冒病毒,CLEC5A拮抗性單株抗體均能成功提升小鼠的存活率。2017年,他將研究觸角擴及CLEC5A在對抗細菌時的角色,發現比起過去研究焦點「類鐸受體」(Toll-like receptor 2, TLR2),受體CLEC5A是更重要的防衛因子,發表的論文也登上了《自然通訊》期刊。▌登革病毒侵略人體的關鍵細胞:血小板(2019)雖然2008年的研究中,小鼠的登革出血熱已獲得緩和,但五成的存活率彷彿是魔咒,難以再突破,讓他強烈懷疑還有其他免疫細胞或受體參與其中。歷經十餘年的研究,到了2019年,謝世良與陽明大學臨床醫學所博士生宋佩珊終於解開謎底:登革病毒進入人體後,會活化血小板表面的受體C型凝集素2(C-type lectin member 2, CLEC2),促使血小板分泌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直徑小於一、兩百奈米的胞外體(exosomes),以及較大、直徑數百到一千奈米的微泡(microvesicles)。其後,這些胞外囊泡分別會再跟巨噬細胞、嗜中性白血球表面的CLEC5A與TLR2結合。結合後才是災難的開始!巨噬細胞大量分泌細胞激素,引起細胞激素風暴;嗜中性白血球則出現胞外捕捉,釋放出酶跟顆粒,損害周圍細胞。找到登革病毒活化血小板的機制後,接下來該如何阻斷呢?謝世良團隊利用CLEC5A基因剔除鼠施打抗TLR2抗體,同時阻斷體外囊泡與CLEC5A及TLR2受體結合,成功壓制登革病毒引起的免疫過激症狀,小鼠存活率也從50%奇蹟似地提升至90%。本次研究不但揭發登革病毒完整的入侵途徑,並成功找出治療方法,研究成果於2019年再度登上《自然通訊》期刊。第一作者宋珮珊博士生的研究論文獲得相當多的引用次數,2020年《免疫學趨勢》(Trends in Immunology)並以專文推薦這項研究揭開「嗜中性白血球的胞外捕捉乃登革熱感染機制的關鍵」,在在顯示其突破性意義。目前謝世良團隊正積極發展針對CLEC5A以及TLR2的雙特異性抗體(CLEC5A/TLR2 Bispecific antibody),可望於近期驗證阻斷CLEC5A及TLR2受體之效果。因為同時阻斷CLEC5與TLR2兩個受體,能夠有效壓抑病毒引起的過度免疫反應。▌新冠病毒來襲,減緩發炎或可扭轉戰局謝世良提到,實驗室計畫將CLEC5A/TLR2雙特異性抗體,擴及其他病毒感染引起之急性發炎,以及自體免疫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或類風溼性關節炎。如今新冠肺炎(COVID-19)來襲,除了抗病毒藥物和疫苗,此種減緩發炎反應的治療可能是更及時的救命解方。謝世良實驗室現階段已將過去十餘年所建立的研究平台──包括基因工程製造的巨噬細胞表面受體、細胞融合瘤技術生產的CLEC5A的拮抗性單株抗體,以及基因抑制小鼠等等──全力轉向COVID-19的研究。謝世良指出,病毒基因瞬息萬變,可能很快產生抗藥性;但若找出共同的致病機制,情況就會不一樣了。雖然不同種類的病毒侵入細胞的途徑不盡相同,但觸發免疫細胞的訊息傳遞路程卻大致類似。因此,找出抗體以阻斷病毒與免疫細胞結合,雖然耗時耗力,卻有機會一勞永逸地解決不斷推陳出新的病毒。對前線的醫護來說,當務之急或許是找到能抑制病毒的特效藥;但研究人員的功課,則是想辦法揭開致病原理,尋找一勞永逸的解方。▌一場演講邀約,催生驚人研究成果謝世良多年來的研究成果,源自於18年前的一場演講邀約。當時,SARS疫情延燒,時任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長的蘇益仁,致電邀請謝世良為民眾解說病毒如何引起人體的細胞激素風暴。原本只是為演講做準備,謝世良找資料時意外發現當時科學界對細胞激素了解甚少,於是反倒讓自己從此一頭栽入這塊未知領域。「一通偶然的電話,一個『錯誤』的決定,促成今天的成果。」謝世良打趣地說。但從新穎的構想一路走到擁有具體成果,箇中辛苦不足為外人道。謝世良表示:「只用一句話或半分鐘就能講完的概念,卻要花上好幾年的時間來研發。」像是基因工程製造巨噬細胞表面受體、細胞融合瘤技術生產CLEC5A的拮抗性單株抗體等技術,皆動輒耗時數年、耗費百萬才得以完成。另外,實驗中不可或缺的CLEC2基因抑制小鼠,必須從英國進口胚胎,由研究員充當奶爸照顧幼鼠,長大後再讓小鼠交配,最後才能在實驗中使用。光是備妥足夠的小鼠,就要花上將近一年的時間。謝世良苦笑道:「英國不給成鼠、只賣胚胎,但胚胎必須低溫運送,第一批因為器材漏氣死亡;第二批在機場差點被海關打開檢查,險些因溫度上升導致胚胎受損,幸好有貴人相助,幫忙度過危機。」因想法創新,實驗器材必須獨力想辦法,研究路也走得格外辛苦;但也因為走在最前端,才能有驚人發現。要當第一,去做從來沒有人嘗試過的事,這的確很累人,但流淚撒種、努力耕耘,最後才能歡呼收割。延伸閱讀Chen, S. T., Lin, Y. L., Huang, M. T., Wu, M. F., Cheng, S. C., Lei, H. Y., Lee, C. K., Chiou, T. W., Wong, C. H., & Hsieh, S. L. (2008). CLEC5A is critical for dengue-virus-induced lethal disease. Nature, 453(7195), 672–676.Sung, P. S., & Hsieh, S. L. (2019). CLEC2 and CLEC5A: Pathogenic Host Factors in Acute Viral Infections.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10.Sung, P. S., Huang, T. F., & Hsieh, S. L. (2019).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rom CLEC2-activated platelets enhance dengue virus-induced lethality via CLEC5A/TLR2. Nature Communications, 10(1).Wu, M. F., Chen, S. T., Yang, A. H., Lin, W. W., Lin, Y. L., Chen, N. J., Tsai, I. S., Li, L., & Hsieh, S. L. (2013). CLEC5A is critical for dengue virus–induced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in human macrophages. Blood, 121(1), 95–106.※ 本文摘自《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作者: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編輯群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21
-
2022-01-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三劑打莫德納或BNT會增心肌炎風險嗎?醫詳解心肌炎症狀、好發原因及預防方法
●心肌炎症狀:胸痛、輕微發燒、呼吸急速、喘或心悸●避免罹患心肌炎,應盡速接種流感疫苗國內爆發Omicron社區疫情,接種第三劑疫苗至關重要。指揮中心統計,目前第一劑涵蓋率已破八成、第二劑已達七成一。雖然大家開始搶打第三劑疫苗,但仍不免擔心接種莫德納、BNT等mRNA疫苗,是否容易引發心肌炎。醫師表示,國際研究,尚未看到接種第三劑疫苗提升心肌炎好發風險,但癌症患者需使用化療或放療藥物,或罹患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為心肌炎高風險組群,務必多加注意。【延伸閱讀:抗Omicron混打該怎麼打?哪些混打組合副作用比較低?】Q:追加打半劑莫德納或全劑BNT疫苗,是否會增加心肌炎風險?A:不會。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系主任褚柏顯表示,依莫德納及BNT疫苗接種須知,雖然都提到接種第二劑疫苗及年輕男性,於施打後14天內,易出現極罕見的心肌炎和心包膜炎病例,但評估對於年輕族群整體臨床效益仍大於其風險。Q:接種mRNA疫苗,為何容易引發心肌炎?A:研判可能是施打疫苗後,新冠病毒侵入身體,引起身體出現發炎細胞,當進入心臟後,引發心肌炎。褚柏顯說,尤其是30歲以下年輕族群身體免疫力強,易引起發炎反應,也會增加罹患心肌炎風險。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蘇彥伯說,心肌炎會引起心臟細胞大量發炎、死亡,會導致心臟功能變差。Q:有心臟疾病、移植或其他病史者,是否不適合打第三劑疫苗?A:褚柏顯說,目前尚未有相關證據指出,心臟疾病或其他病史者不適合接種第三劑疫苗,但若正在發燒或急性中重度疾病患者,應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而接種疫苗前應諮詢醫師並充分討論,評估疫苗風險後再行接種,避免引發心肌炎。Q:接種疫苗後,若發生心肌炎可能是什麼症狀表現?A:褚柏顯說,接種疫苗後,若出現急性和持續性胸痛、呼吸急速、喘或心悸,或有輕微發燒等疑似心肌炎症狀,應速就醫檢查。甚至超過48小時仍感到呼吸急促、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嚴重過敏反應,應速就醫釐清病因。此外,蘇彥伯說,患者也可能出現急性肺水腫、胸悶、低血壓等症狀。【延伸閱讀:前兩劑混打 第三劑可採「AZ+BNT+BNT」或「AZ+莫德納+BNT」】Q:除接種疫苗外,好發心肌炎的原因有哪些?A:蘇彥伯說,一般造成心肌炎,多為感染流感等上呼吸道病毒,但也有一些是不明原因。褚柏顯表示,心肌炎好發原因,除感染感冒病毒外,還包括癌症患者需使用化療或放療藥物,或正在使用愛滋病藥物控制病情,或是罹患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或者曾進行心臟移植病人。Q:心肌炎治療方式為何?A:蘇彥伯說,感染病毒後引發心肌炎,發病速度快,若導致心衰竭時,治療時多先採取利尿劑、升壓劑、呼吸器等支持性療法,讓心臟充分休息,等待發炎情形慢慢好轉,但若病情嚴重,恐引起心衰竭,此時可能必須接上葉克膜維持身體機能,但若疾病持續惡化,仍有死亡風險。褚柏顯說,病毒性引起的心肌炎病人到院後,經胸部X光、超音波、心電圖等檢查,確診為心肌炎時,會先給予治療痛風藥物秋水仙素,降低病人體內發炎情形,多數心肌炎可以獲得治療及痊癒。Q:如何預防心肌炎?A:蘇彥伯說,心肌炎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但好發率不高,民眾應了解可能發生心肌炎的致病因子且加以預防,但天冷時,各類病毒活躍,尤其現在Omicron及流感病毒流行,建議國人應盡速接種疫苗,平時要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前往人潮擁擠場所。
-
2021-12-30 醫療.慢病好日子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免疫疾病易共病 一旦確診侵犯肺
罹患自體免疫疾病是一場長期抗戰,而且許多患者除了原本的疾病外,還會共病其他免疫疾病,一旦患者確診一種以上的免疫疾病,更容易因免疫系統侵犯形成肺纖維化,但因初期症狀不明顯,病患常錯失早期治療的先機。近年醫界已逐漸建立跨科合作的醫療模式,「每位醫師都要像偵探一樣」,全力搶救患者肺部健康。目前確認容易引發肺纖維化的自體免疫疾病,以硬皮病為首,肺纖維化進展也是最快的,其次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皮肌炎與紅斑性狼瘡。多科團隊合作 辨識病因為及早發現並治療肺纖維化,現在各大醫院風濕免疫科和胸腔科、病理科等科別多半都已建立團隊,合作辨識病因並討論治療模式,進而有效延緩肺纖維化。以皮肌炎為例,雙和醫院風濕免疫科醫師蘇勤方表示,某些抗體引發的皮肌炎,會特別攻擊肺部,之後惡化到肺纖維化,甚至有些皮肌炎病人的皮膚和肌肉還沒出現變化,卻已先出現肺部症狀。恩主公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醫師郭孝齡說,紅斑性狼瘡的病患來到診間時,會先抽血檢查血液和免疫學檢查,還要注意病患有沒有合併其他自體免疫等共病,以及免疫系統是否已開始攻擊身體器官。一至二成乾燥症 侵害肺部台北榮總內科部整合醫學科主治醫師曹彥博也說,自體免疫疾病是因為免疫系統出了問題,產生對抗自己的抗體,例如乾燥症的自體抗體以侵犯腺體為主,常見的兩大臨床症狀是口水和淚腺分泌不足。乾燥症也會表現在多重器官上,如肺部、心臟,統計上顯示,約一成至兩成的乾燥症可能侵害肺部併發肺纖維化。肺纖維化 先從喘咳累開始肺纖維化的症狀,會先從喘、咳、累開始。蘇勤方提醒自體免疫患者多留意生活中的具體表徵;例如以前從自家走到超市要多久?現在要多久?是不是因為會喘會累而變慢?又或以前爬樓梯到五樓才喘,但如今到二樓便喘個不停,經由這些具體的生活情境來向醫師說明,以便提早察覺肺部被侵犯的可能性。建立病識感 定期就醫追蹤曹彥博說,現在風免科醫師的警覺性也很高,會定期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做肺部檢測,每3到6個月做一次X光與肺活量測試,高解析度的電腦斷層則是每6至12個月做一次。同時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要建立很強的病識感和警覺性,更要定期就醫、積極追蹤,畢竟愈早發現,就能愈早有效治療,可以延緩病情惡化。【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1-12-23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自體免疫疾病 就怕引起肺纖維化
自體免疫疾病無法完全治癒,是將伴隨患者一生的疾病,曾有病友形容免疫系統持續像滴水穿石般攻擊身體內部,自己卻不知不覺,直到身體發生狀況才前往就醫後確診。台灣平均每年新增4000名病例,累計已超過12萬人,而他們除了原本的疾病症狀之外,免疫系統還可能侵犯肺臟等器官,一旦引發肺纖維化,治療十分困難。類風濕性關節炎 也要注意自體免疫疾病為何會肺纖維化?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說,肺部有如海綿,失控的免疫細胞若攻擊肺,受損的肺臟逐漸纖維化,變成俗稱的菜瓜布肺,使肺泡裡的氧氣進不了血管,人體缺氧,呼吸就會發生困難。蔡長祐也說,引發肺纖維化的自體免疫疾病,以硬皮病最常見,纖維化進展也是最快的,其次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皮肌炎與紅斑性狼瘡,而且「一旦罹患肺纖維化,死亡率都會很高。」初期症狀 指關節皮膚變硬逾半數的硬皮病患者會發生肺纖維化,且致死率高。而類風濕性關節炎也因確診人數占自體免疫疾病大宗,除關節遭破壞,若罹患肺纖維化,10年存活率只有一般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一半,也應特別注意肺部病變危機。三軍總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盧俊吉指出,硬皮病好發於40至50歲的女性,初期症狀是指關節皮膚變硬,食道肌肉蠕動也會出現問題,吞嚥食物變得困難。部分患者的免疫系統會攻擊肺部,發生間質性肺病,惡化成肺部纖維化,肺功能會很差,甚至發展成重症造成死亡。剛開始咳嗽 接著明顯喘林口長庚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方耀凡說,多數合併肺纖維化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一開始會咳嗽,接下來會出現明顯的喘,然而,多數患者不會聯想到這樣的喘和累與免疫疾病相關,因此方耀凡呼籲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平時要有病識感,定期檢查肺功能。蔡長祐說,肺部纖維化發生後,病人呼吸會變得淺且急促,易喘、易咳和疲累,但很多人會忽略,以為只是小病,甚至不去就醫,錯過早期治療的黃金時機,最後因肺纖維化失去功能,整個人喘到動彈不得,他在臨床上就看過病人「連翻個身都困難」。新藥可抑制 健保有給付他呼籲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平時要留意肺部健康,定期檢測,風免科會每三到六個月為患者做肺部X光、聽診後背下肺葉,並進行肺功能檢測,包括DLCO(一氧化碳擴散試驗)、VC(功能性肺活量)、FEV-1(一秒鐘吐氣量)和FVC(用力肺活量),每年一次高解析度電腦斷層掃描(HRCT)。蔡長祐強調,近年已有新藥可抑制肺纖維化,目前硬皮病併發肺纖維化的患者也已通過健保給付,因此只要盡早發現,趁早治療,都可以避免肺纖維化持續惡化,有不錯的治療效果。【更多內容精彩影音】>>>沉默的重症-肺纖維化【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12-19 醫療.自體免疫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與病共處的漫漫長路 自體免疫病友的真心話
自體免疫疾病是一種無法被根治,將伴隨病友一生的疾病。無論是身體長時間的不適,或是擔心其他器官遭到攻擊的恐懼,都使許多病友徬徨無助,這條與病共處的漫長路究竟如何好好走?邀請十位病友、家屬與我們聊聊他們的想法。Q:自體免疫疾病對生活與家庭最大的影響?張姐〡類風濕性關節炎20年病友生病給我最大的遺憾,是造成家人間的疏離感。以前我親自為家人做飯,後來因關節腫痛,做飯力不從心,從此家人共聚一堂用餐的機會減少了。這個病有一天能夠痊癒是我們最大的希望,我也努力讓自己其他器官可以一直健健康康。小俠〡乾燥症15年病友我應該更早前就生病了,很多症狀多年來像滴水穿石般攻擊我的身體。一開始發病時因為身體發炎,容易覺得累,可以隨時睡著,當時看著同齡的朋友下班後聚會玩樂,我不解為何他們都有這種體力,我卻不行,沒有意識自己原來生病了。Q:平常會如何照護自己的健康狀況呢?胡小姐〡乾燥症1年病友我跟小俠是大學同學,沒想到又因病相繫,我自己會持續追蹤肺功能,想告訴大家的重點是,要跟上一次「自己的」數據比較,我們的標準一定比一般人低一些,所以隨時觀察自己的身體各數值有沒有異常變化,才是最重要的。林大哥〡硬皮病12年病友一開始知道硬皮病會攻擊肺部,危害生命,我就牢牢記得醫師告訴我的:心態要正常樂觀,病情和人生才會改善。冬天到了,硬皮病病友的手腳會僵,一定要注意保暖,然後「適度」運動,我們的肺沒有一般人健康,千萬不要過度運動。Q:與病共處這麼長的時間,最深刻的是什麼呢?包姐〡類風濕性關節炎50年病友我是台灣第一個換人工關節的人,術後醫師告訴我手術失敗了,因為變形的手沒辦法恢復原樣,但我還是很開心,因為不痛了就已經非常好。我最大的心願是醫療愈來愈進步,以後罹病的病友可以不用再受我們受過的苦。龔姐〡紅斑性狼瘡40年病友紅斑性狼瘡可能會有乾燥症、類風濕性關炎和硬皮病等共病,讓我感到最可怕的是肺部病變,一旦纖維化成了菜瓜布,就回不去了。所以只要身體出現特殊狀況,回診時我一定會告知醫師。我們也要永保樂觀心情,認識和接受疾病,和平共處。Q:有沒有特別想給病友的鼓勵或提醒?陳大哥〡多發性肌炎病3年病友患病初期,因為在國外忙碌而忽略,直到後來體力衰退嚴重,連上下床都困難,緊急返台直接從機場進醫院,確診是皮肌炎。提醒病友不要太恐慌,我想告訴大家,治療過程中,醫病互信最重要,我非常信任我的主治醫師,一切交給他。林小姐〡病友家屬我母親的特發性纖維化發病時來得又急又快,緊急送醫後確診是特發性肺纖維化,但所幸媽媽符合健保給付用藥,很幸運地在治療後重回正常生活。醫師告訴我們,罹患這種「沉默的重症」一定要趁早治療,想辦法保留肺功能。聽聽醫師怎麼說免疫疾病患者 應留意肺部警訊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林聖皓醫師「肺纖維化可以稱它為沉默的重症」,由於肺纖維化是一種不可逆的肺病,但初期症狀為久咳或喘,很容易被輕忽,通常急性肺纖維化的患者一來到診間,就知道肺部狀況可能無法逆轉了,且過去沒有藥物能夠治療,五年存活率甚至比許多癌症來得低。所以一旦確診肺纖維化,愈早配合醫師治療,愈能延緩肺功能惡化的速度,保留較多肺功能及生活品質。林口長庚醫院風濕免疫科╱方耀凡醫師「重視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肺部健康,已是風免科的趨勢。」多數合併肺炎的患者,一開始會咳嗽,但很難有警覺心,接下來會出現明顯的喘。疾行個短短幾十公尺,就喘到上氣不接下氣。提醒不論有無疾病,都要定期關注自己的肺部狀況,不要忽略任何小徵狀,尤其免疫疾病患者最好每半年做聽診後背下肺葉、肺部X光檢查與肺功能檢測;如有發現肺功能異常,每年至少進行一次HRCT電腦斷層掃描。【相關內容精彩影音看更多】【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1-12-16 該看哪科.中醫
冬季進補食材黑名單曝光! 中醫師教你寒熱夾雜體質該怎麼補
對重視飲食的台灣人來說,冬天就是「吃吃吃」的季節,天氣冷了不想出遠門,沒什麼事情可做就吃點東西,加上年終節慶氣氛濃厚,免不了要與朋友聚聚,吃個羊肉爐、薑母鴨,保暖祛寒兼補身。不過也有很多人因此補過頭,吃到口內炎、失眠甚至腹瀉者在所多有。那麼我們該怎麼吃呢?現代人多「寒熱夾雜」體質 薑母鴨少吃台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部兼任主治醫師中醫師方志男認為,現代人因飲食習慣改變,經常吃炸物的關係,有「寒熱夾雜」體質的人特別多。「寒熱夾雜」是什麼?顧名思義就是寒性、熱性的體質特點都有一些,這些人容易火氣大、口乾,卻又怕冷。方志男建議日常生活的飲食,還是以溫和的料理為主,避免薑母鴨等太過燥熱的飲食內容。同時有自體免疫疾病的人,例如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的病患,更要避免吃燥熱的飲食,以免疾病復發。同時,方志男觀察到一個現象,那就是大家去中藥房想買藥材,煮點四物湯等一些大家都能夠自己料理的簡易藥膳時,老闆卻是問顧客「你要50還100」,而非針對體質,選擇適合的藥材。他建議大家如想煮藥膳,像是四物湯這類的,應該諮詢合格中醫師,針對體質進行調整。國健署提醒慢性病患 天冷食補注意3要點衛福部國健署也提供幾個重點:如有缺鐵性貧血者可以用鐵質高的食材如鴨肉、牛肉、羊肉;痛風、高膽固醇血症者,避免選腰子、大腸、肝臟、豬心等普林與膽固醇高的食材、也不宜選油脂過高的三層肉,燉雞、燉肉、燉內臟的湯品,痛風患者宜忌口;血壓過高或有心、腦血管疾病病史的病友,注意鹽分、膽固醇、飽和油脂,也要注意補品中勿大量加入酒精。另外,國健署也提醒大家要選擇適當的鍋具。鍋具建議挑選陶瓷或不鏽鋼材質,不建議使用鐵、銅、鋁、錫等金屬材質。烹煮前,先洗淨藥材,用冷水浸泡30分鐘後,水加至一定量,大火煮至沸騰再轉小火慢熬,過程中勿開鍋蓋,以免揮發油成分散失;生鮮肉品的食材,如雞、鴨等,應先汆燙後,再與藥材共煮。最後,記得「購買中藥材時請至合格的中藥販賣場所」,購買合乎衛生標準規範的藥材。 ★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2-12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沉默的重症 小心肺纖維化
提到肺病,多數人想到的可能是肺癌或慢性肺阻塞等,但還有另一種肺部殺手----肺纖維化。患者的肺部因間質性肺病逐漸侵犯而引發肺纖維化,最後整個肺惡化如菜瓜布,奪走患者生命,是醫師眼中沉默的重症。Q:間質性肺病是什麼?與肺纖維化的關係?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一般人對間質性肺病比較陌生,所謂「間質」,就是肺泡間的結締組織,是人體進行氣體交換的主要區域,肺纖維化即是肺泡病變。把肺的結構想成一棵被風吹成橫倒的大樹,樹幹到樹枝是呼吸道,樹葉是肺泡,肺泡(葉子)生病了,即為肺纖維化。部分肺纖維化的原因不明,五成以上患者是特發性肺纖維化。「特發性」就是成因不明,治療非常棘手,而且是不可逆的疾病,只能盡量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延緩肺部惡化。另外肺纖維化部分成因來自自體免疫疾病,目前已證實容易引發肺纖維化的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病、乾燥症、皮肌炎、多發性肌炎與紅斑性狼瘡。Q:為什麼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容易引發肺纖維化?臺灣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這是因為失控的免疫細胞會攻擊自體組織和器官,一旦攻擊到肺部間質,阻擋氧氣進入血管,患者呼吸愈來愈困難,整個肺部也逐漸纖維化。但偏偏肺纖維化初期症狀不明顯,多半只是容易喘、乾咳和疲累,常被病人當成是感冒,不是以為「多喝水多休息就會好」,就是隨便吃感冒藥或咳嗽藥,結果延誤了治療。Q:該怎麼確認自己有沒有罹患肺纖維化呢?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臨床上判讀肺纖維化有三大口訣:「喘、咳、累」,若咳嗽兩周以上,或是以前快走爬樓梯沒問題、現在卻氣喘如牛,就要小心,盡快就醫檢查。臺灣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是高風險族群,更要提高警覺;相對地,醫師的警覺性也很重要,一定要定期為病人進行肺功能檢測和影像檢查,若確實發生肺纖維化,醫病一起努力,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以更有效的控制疾病,預後的生活品質也大幅改善。聯合報將於12月12日下午兩點在元氣網粉絲團舉辦「沉默的重症─肺纖維化」線上直播講座,邀請九大專家分享精彩解析,並首映十位病友及家屬與病共處的生活點滴。肺纖維化線上講座,詳細訊息看更多>>>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7755/5892408【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12-08 醫療.慢病好日子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喘、咳、累逾兩周 自體免疫病患者當心
肺是人體重要的器官,醫師提醒,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容易引發「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PF-ILD),致死率高,患者應提高警覺,一旦出現喘、咳、累超過兩周的狀況,要立刻就醫,盡早搶救肺部健康。失控的免疫細胞 會攻擊肺台灣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表示,肺部有如海綿,為人體進行氣體交換,滿布微血管和肺泡,血管和肺泡間的地帶是間質,並讓氧氣進入血管和紅血球結合,運送到全身。但人體罹患免疫系統疾病時,失控的免疫細胞有時會攻擊肺部,使肺臟中的纖維母細胞活化,修補受傷的部位,導致氧氣難以進入血管,產生「間質性肺病」(ILD),患者愈來愈難吸收氧氣,整個肺部逐漸纖維化,成為「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PF-ILD)。蔡長祐說,容易引發間質性肺病的自體免疫疾病包括:紅斑性狼瘡、類風濕關節炎、乾燥症、硬皮病、皮肌炎與多發性皮肌炎,而且「一旦罹患間質性肺病,死亡率都會很高。」尤其硬皮病患者最易併發間質性肺病,要特別當心。早期發現治療 可延緩惡化患者在發病初期常會輕忽「咳」和「喘」,以為只是小毛病不去就醫,錯過早期治療的時機。蔡長祐強調,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對任何輕微症狀都不應輕忽,例如以前快走、爬樓梯沒問題,但現在快走幾步或一點斜坡卻很喘,就要警覺極可能是肺部出問題。一旦確診肺纖維化很難治癒,所幸現在有新藥推出,蔡長祐表示,新藥可抑制發炎纖維母細胞,防堵新纖維再生,因此只要能早期發現、治療,就可延緩病情惡化,病人可享有較好的生活品質。醫師警覺 定期為病人肺檢測另一方面,蔡長祐指出,醫師的警覺也很重要,風免科每半年會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進行肺功能檢測,最常見的測試是DLCO(一氧化碳擴散試驗),還要做VC(功能性肺活量)、FEV-1(一秒鐘吐氣量)和FVC(用力肺活量)等檢測。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為高危險群之外,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副研究員洪粕宸指出,部分職場也是肺纖維化高風險環境,雇主與勞工應先認知作業場所的危害發生源,盡可能地降低肺部傷害。每年應進行包含肺功能測試和X光的特殊勞工健康檢查。聯合報將於12月12日下午兩點在元氣網粉絲團舉辦「沉默的重症─肺纖維化」線上直播講座,邀請九大專家分享精彩解析,並首映十位病友及家屬與病共處的生活點滴。肺纖維化線上講座,詳細訊息看更多>>>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7755/5892408【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1-12-06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肺纖維化致死率高 初期喘咳易被誤為感冒
肺纖維化致死率高,但初期症狀輕微不明顯,容易輕忽。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多年前曾收治過一位特發性肺纖維化的中年婦女患者,當時她咳得非常嚴重,甚至咳到鄰居來敲門抗議,但當時無藥可醫,最後不治離世。間質性肺病 引發纖維化間質性肺病(ILD)引發的肺纖維化近年引起醫界重視,因為該病初期症狀的喘和咳,常被誤認為感冒而輕忽,以致延誤治療,堪稱隱形殺手。王鶴健說,肺的主要功能是進行氣體交換,如果把肺的結構想成一棵倒下的大樹來看,樹幹到樹枝是呼吸道,樹葉是肺泡,肺泡(葉子)生病了,病變發生在肺泡之間的結締組織─間質,即為間質性肺病。王鶴健提到,部分間質性肺病會嚴重到肺部纖維化,五成以上患者是特發性肺纖維化(IPF)。他解釋,所謂「特發性」,就是找不到原因,最為棘手,國外醫界研究認為可能的關聯性包括:胃食道逆流或金屬粉塵的環境曝露、家族性遺傳等,但至今都不是百分之百明確。職場粉塵多 也是高風險另外,包括硬皮病、乾燥症、皮肌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也是發生ILD的高風險族群。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副研究員洪粕宸也指出,部分職場是肺纖維化高風險環境,主要與粉塵暴露有關,運輸及搬運業及農牧業皆是高危險群,因此勞工健康保護規則也針對特別危害性工作場所之勞工,要求應每年進行特殊勞工健康檢查,例如肺功能測試和X光。另近年興起的外送快遞及美容美髮產業工作者,也應特別留意自身肺部健康狀況。部分自體免疫疾病 先從肺開始台灣目前未全民推廣肺功能檢測,王鶴健建議,成年人至少做一次,吸菸者更要主動追蹤。而部分自體免疫疾病的症狀先從肺開始,引發肺纖維化,卻沒有關節、皮膚等表徵性症狀,建議醫師也要警覺,定期為自體免疫疾病病人進行肺功能檢測(DLCO)、胸部高解析度電腦掃描HRCT及肺部聽診;也期許病人主動詢問醫師,目前已有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藥物,可減緩肺功能下降的速度,早期發現介入,可有效延長生命,提高生活品質。聯合報將於12月12日下午兩點在元氣網粉絲團舉辦「沉默的重症─肺纖維化」線上直播講座,邀請九大專家分享精采解析,並首映十位病友及家屬與病共處的生活點滴。肺纖維化線上講座,詳細訊息看更多>>>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7755/5892408【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11-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Omicron來勢洶洶 中醫師用「這一招」助你提高免疫力
新冠變異株Omicron來勢洶洶,各國陸續傳出有確診案例,國內多位醫師也說有「山雨欲來」的感覺。三總中醫部主任黃怡嘉表示,觀察台灣經歷不同變異株,即使國外大流行,可能礙於人種、基因,感染力以及傳播力都會受到影響,國內目前尚未有相關案例,面對Omicron,仍建議先提升自身免疫力,防範於未然。新南非變異株B.1.1.529,已被正式命名為Omicron,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其列為高關注變異株,國內的防疫策略也可能因此受其影響。台北醫學大學與衛福部聯合舉辦「2021年中藥本草文化節」,邀請民眾認識「民間英雄」清冠一號,介紹清冠一號對抗新冠肺炎的效果。從武漢株、Alpha、Delta再到近二日引發全球關注的Omicron。黃怡嘉表示,國際大流行的變異株,在不同的人種或不同的基因之下,不一定會產生相同的感染力。舉例來說,今年年中,國外曾發表一項嚴重,不同血型的人感染新冠肺炎的比例不同,其中以A型感染的機率相對高,研究顯示,可能是A型人帶有不一樣的基因,導致相對容易被感染。黃怡嘉表示,面對變異株國人不用過度恐慌,做好基本的防護措施,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現在正值秋冬之際,是病毒活性較強,提升自身的免疫力仍是必要的一件事。黃怡嘉表示,很多人會誤將清冠一號當作「預防」罹患新冠肺炎的保養品,他強調,清冠一號濃度高,且是處方用藥,隨意亂用,對於腸胃道或是身體仍會有傷害。想要提升免疫力,可以使用「防疫茶」提升免疫力。不過,有自體免疫疾病者,如紅斑性狼瘡等,則不建議使用,過強的免疫力反而會引起免疫風暴。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研發的「防疫茶」,配方為黃耆三錢、桂枝二錢、桑葉三錢、薄荷三錢、魚腥草三錢、生薑三錢、紅棗五枚(揑破)、甘草二錢。其功效為,益氣護衛、固表防疫。製作方法是,藥材置鍋中加入2000到3000mL的水,用大火煮沸,改小火熬煮約15分鐘即可熄火,濾出藥汁,當茶飲用。黃怡嘉表示,中藥對抗新冠病毒的成效佳,如果以治療用的清冠一號來看,當初對抗武漢株的研究結果,平均7到9天,可以讓感染武漢株的確診患者,三採陰。今年5月中旬的疫情,目標是不讓患者進入重症,以三總的案例而言,近7成,有使用清冠一號的患者,可減低重症的機率。
-
2021-11-23 醫療.自體免疫
指甲與關節角度差160度代表肺不好!醫師教從指甲狀況判斷健康
● 指甲的顏色及形狀,能反映身體近二個月健康狀態● 指甲表面失去光澤,杵狀指六成是肺癌● 沒有月牙,不一定代表身體不健康指甲暗藏了許多身體密碼,指甲的顏色及形狀變化,能即時反映身體近二個月的健康狀態,中西醫師在臨床上多會透過指甲當作診斷的依據之一。正常指甲的顏色應偏粉紅色、表面有光澤、月牙占指甲比例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間。只要任一種出現異常,都反映出身體相對應問題的警訊。正常指甲 粉紅色有光澤北醫附醫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吳善弘表示,正常指甲的顏色為粉紅色。中醫診斷患者身體狀況時,指甲顏色是其中一項重要的依據。指甲顏色偏白,顯示氣血兩虛,可能是肝虛、心血虛,恐患者的心臟不好、代謝不佳,或有免疫疾病。指甲顏色偏紅,顯示燥熱,體內可能有感染發炎情形,多數男性指甲顏色偏紅,不一定是疾病引起,也可能是天生體質燥熱。指甲顏色發紫,可能是缺氧,肺部器官不佳所致。指甲顏色呈現黑色,可能是罹患黑色素瘤,應立即就醫。失去光澤 當心慢性疾病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指甲顏色偏白,常是免疫疾病患者的表現方式之一;顏色呈現黃色,則可能是惡性腫瘤、免疫不全、甲狀腺炎或使用四環黴素等藥物所致。指甲顏色雖然能反映出疾病的表徵,但有時候不是單一疾病所致,需全盤考量。吳善弘指出,健康的指甲表面會有光澤,但當指甲表面失去光澤時,可能與甲狀腺疾病或是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有關。趙昭明表示,西醫對於指甲的形狀,有非常明確的研究。若手指頭與指甲呈現「杵狀指」,即指甲與關節角度相差約160度就是杵狀指,與肺部疾病有非常大的關係,可能是肺氣腫、肺結核、肺膿瘍、肺癌或支氣管擴張,也可能是先天性心臟病、馬凡氏症等疾病所致。據國外統計,約六成杵狀指的人罹患肺癌。湯匙指 可能缺鐵性貧血指甲呈現湯匙狀,俗稱「湯匙指」,指甲中間凹陷,如同湯匙般,很可能是心臟病、風濕病、雷諾氏症、紅斑性狼瘡所致,湯匙指也代表體內缺鐵,有缺鐵性貧血問題。指甲表面凹凸不平,且屬於點狀凹陷,則可能是乾癬所致。指甲表面出現橫紋或直紋,吳善弘說,很可能已經處於重症狀態,指甲的生長緩慢,完全長出一整片指甲可能要二個月,當指甲出現橫紋,顯示身體已有問題滿久了;白色橫紋可能心臟病、肝硬化、腎臟病所致;直紋則是體內缺「鋅」,或生活不規律、壓力導致。指甲的月牙也常被當作健康的指標。吳善弘表示,月牙可以反映氣血的狀況,如果每一個指頭都能看見月牙,且比例是占手指甲的五分之一,顏色呈現乳白色就屬於正常。一般而言,每一個人通常都會有一些月牙,不過有些人體質較為虛弱,可能天生就沒有月牙。趙昭明指出,月牙形成,其實是甲基質在向上生長產生的,有些人甲基質受傷可能不會產生月牙,也不代表不健康。對症改善 才能讓指甲復原擦指甲油會讓指甲比較乾燥,常做指甲會讓指甲變薄、容易斷裂,吳善弘提醒,要注意指甲的保養。指甲雖然可以反應身體近期的健康狀況,但不會因為擦指甲油,就讓指甲狀況不佳、身體變差。要讓指甲恢復光澤、顏色,吳善弘建議,氣血不足的人,要多運動;有慢性病的人,應妥適用藥控制,生活習慣維持規律正常,才能讓指甲恢復健康。
-
2021-11-20 醫療.自體免疫
慢病主題館【肺纖維化】沉默的重症 早期「喘、咳、累」竟比肺癌更致命
肺是人體重要的器官,受損嚴重可能致命。肺纖維化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常會因為出現咳、喘等症狀,而誤認是支氣管炎、氣喘或是心臟相關疾病,若延誤治療,其死亡風險甚至比肺癌還高,發生急性惡化的病人,平均存活率不到一年,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提醒,有些間質性肺病的原因不明,五成以上患者是特發性肺纖維化(IPF)。所謂「特發性」,就是找不到原因,最為棘手,國外醫界研究發現可能的關連性,包括胃食道逆流或金屬粉塵的環境曝露,家族性遺傳也可能有關,但至今都不是百分之百明確。特發性肺纖維化的病情會無情地不斷惡化,肺部逐漸纖維化。王鶴健說,有些人是慢慢惡化,如溫水煮青蛙,病程七到十年;但也有人快速惡化,兩三年即不治死亡。有相關症狀或為間質性肺病高風險族群者,應該要有肺部健康意識,及早檢查、及早治療。>>>>【病友暖心訪談完整系列影音專區,看更多】Q:什麼是肺纖維化?A:王鶴健說,肺纖維化主要病變發生在肺泡間的結締組織,該處即是間質,是人體進行氣體交換的主要區域,把肺的結構和肺泡比喻成一棵被颱風吹倒的大樹來看,樹幹到樹枝是呼吸道,樹葉是肺泡,肺泡(葉子)生病了,即為間質性肺炎。當肺泡和血管當中及之間的組織持續發炎,就會變厚、變硬、和出現疤痕,而肺纖維化就是出現疤痕的醫學名稱,隨時間而惡化,疤痕亦會變得更厚,受影響的位置更廣泛。同時,肺部會無法將氧氣輸送到血液。肺纖維化是一種高度威脅生命的肺部疾病,但一開始因為症狀輕微不明顯,多數患者容易輕忽。王鶴健提醒,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屬於間質性肺病高風險族群,極易惡化至肺纖維化,定期檢查與病患自身的疾病意識非常重要。>>【延伸閱讀】肺纖維化致死率高 初期喘咳易被誤為感冒Q:為什麼會發生肺纖維化?A: 有些間質性肺病的原因不明,五成以上患者是特發性肺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他王鶴健解釋,所謂「特發性」,就是找不到原因,最為棘手,國外醫界研究發現可能的關連性,包括胃食道逆流或金屬粉塵的環境曝露,家族性遺傳也可能有關,但至今都不是百分之百明確,以50至60歲年長者為好發族群。目前已知恐誘發肺纖維化之成因:・長期吸入有害化學氣體或溶劑・吸入石綿、矽、煤灰・服用藥物或接受腫瘤化學治療、接受放射線治療・病毒感染・自體免疫疾病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是間質性肺病的高風險族群,因他們產生的自體抗體會攻擊人體的結締組織,也會攻擊肺部肺泡,引發發炎和病變,甚至惡化成「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PF-IDL)。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表示,當人體罹患免疫系統疾病時,失控的免疫細胞會攻擊自體組織和器官,有些更攻擊到肺部間質,產生間質性肺病而造成肺纖維化,目前證實容易引發間質性肺病的自體免疫疾病包括:・硬皮症(SSc)・類風濕關節炎(RA)・乾燥症(SJS)・皮肌炎與多發性皮肌炎・紅斑性狼瘡(SLE)近年胸腔科很重視間質性肺病和自體免疫疾病的關係,當患者到胸腔科就診時,醫師會盡量先查出患者是否有自體免疫疾病的病史,因為有些自體免疫疾病病人的症狀會先從肺開始,卻沒有一般常以為的關節、皮膚等表徵性症狀。>>【延伸閱讀】喘、咳、累逾兩周 自體免疫病患者當心Q:肺纖維化初期症狀是什麼?A: 在臨床上判讀間質性肺炎的主要症狀有三大口訣: 喘、(乾)咳、累,因為患者肺部由軟變硬,肺泡變硬後要交換氣體很費力,呼吸就會很辛苦,非常容易累。王鶴健形容,間質性肺炎病人的呼吸特徵是淺而快,速率快,但無法深呼吸,因為這樣耗能最少,但很多人會輕忽平時的咳和喘,以為只是小毛病。更棘手的是有些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只出現關節,皮膚,黏膜等外顯症狀,還有些忍受力較高的患者根本不去就醫,錯過了早期治療的時機。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強調,自體免疫疾病的病人對任何輕微小症狀都不應錯過,例如以前走路、爬樓梯都沒問題,但現在走個幾步或走一點斜坡都會喘,就要警覺極可能是間質性肺病的症狀,應盡速就醫,避免肺纖維化持續惡化。Q:自體免疫患者都會發生肺纖維化嗎?A:蔡長祐指出,在自體免疫疾病中,硬皮症最易併發間質性肺病,幾乎九成硬皮症患者都會發生,再惡化成漸進性纖維化的機會也很大;乾燥症發生間質性肺病的機率也不小。「整體來說,一旦罹患間質性肺病,死亡率都會很高。」不同的自體免疫疾病,病程從間質性肺病,發展至漸進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病的時間長短也不一定,有快有慢,有人可能一兩二年,才逐步肺纖維化,目前臨床上確定硬皮症最快,他個人經驗發現很多發性肌炎跟皮肌炎也很快,其次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及乾燥症也不能輕忽。>>【延伸閱讀】咳嗽、走路喘 自體免疫患者小心肺纖維化Q:該如何盡早發現肺纖維化?A:王鶴健指出,目前造成肺纖維化的風險因子尚未完全確認,不過呼籲民眾應理解及辨識出相關症狀,及早尋求醫師建議,相關症狀如:・快走、爬坡時呼吸吃力・出現持續咳嗽狀況・呼吸困難、易喘・容易疲勞等症狀不過,部份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很少出現肺部症狀,例如紅斑性狼瘡,只需要醫師建議定期每半年請醫師聽診後下背肺葉音及肺功能檢查,而乾燥症和硬皮症患者就一定要留意,一旦出現乾咳、喘、累,就應盡快請醫師診斷。王鶴健也說,台灣目前未全面推廣全民肺功能檢測,他建議每人成年時要做一次,吸菸者更提高警覺,隔幾年要做一次 。Q:哪些檢測能確認是否罹患肺纖維化?王鶴健說,特發性肺纖維化的初期症狀也是咳,但有時病人不以為意,尤其吸菸者晨起會「菸嗽」(台語),更缺警覺性,讓肺部逐漸硬化有如「菜瓜布肺」。而間質性肺病近年引起醫界重視,因為該病初期症狀的喘和咳,常被病人以為 感冒而輕忽,以致延誤治療,風免科醫師也開始留心患者出現間質性肺病的可能,醫界近年更積極倡議要善用工具,為自體免疫疾病病人進行肺部聽診、肺功能檢測、以及肺部影像判讀(X光、HRCT高解析度電腦斷層)。蔡長祐表示,處於高風險族群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在疾病診斷初期,至少要做一次肺部檢測,接著長期追蹤,一般風濕免疫科每半年會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進行肺功能檢測,最常見的肺功能檢查是FVC (用力肺活量)。另外,也會安排DLCO檢查來檢視患者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能力,以評估患者疾病嚴重度,即是透過一氧化碳,測量出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能力,進而看出病況嚴重性。如果發現肺功能有異常,會進一步進行HRCT(高解析度電腦斷層),透過影像判讀來確認肺部是否已發生纖維化的狀況。Q:一旦確定罹患肺纖維化,該怎麼辦?蔡長祐表示,間質性肺病很難治癒,但現在有新藥推出,可抑制纖維母細胞,防堵新纖維再生,因此有助於放慢病情惡化的速度,例如硬皮病的病人已納入健保給付,應充分與醫師討論並積極治療,已確診肺纖維化較輕微的病友,應定期檢視肺功能狀況,並依醫師建議每年接受HRCT(高解析度斷層掃描),透過影像判讀來確認肺部健康狀況。>>【知道更多】認識失控的肺纖維化聯合報與元氣網粉絲團合辦「沉默的重症─肺纖維化」線上直播講座,邀請九大專家分享精采解析,並分享十位病友及家屬與病共處的生活點滴。>>「沉默的重症─肺纖維化」線上講座精彩內容完整收錄【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1-11-12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32歲女視力衰退、飛蚊症惡化 竟與這「免疫疾病」有關
一名32歲女性,日前因急性左眼視力衰退、飛蚊症惡化求診,而女患者雙眼高度近視,進行散瞳間接眼底鏡檢查,發現左眼是網膜周邊裂孔合併局部玻璃體出血。左眼接受治療後改善許多,但發現疑似視網膜血管炎,醫師詢問病史後,才知女患者正接受「全身性紅斑狼瘡」治療,再次檢查發現,雙眼皆有視網膜血管炎及黃斑部病變。書田診所眼科副院長廖士傑表示,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為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14至40歲的年輕女性,男女比約1:10。全身性紅斑性狼瘡具有全身性共病風險,如眼睛、皮膚、心血管、腦神經、骨關節、新陳代謝、腎臟泌尿系統、血液系統、呼吸系統、免疫系統等。有15%的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患者,會發生眼部症狀。廖士傑指出,眼部症狀表現為視力模糊、畏光、乾澀、刺痛、異物感、流淚等情形,眼部疾病主要以視網膜血管炎、乾眼症為主,其他如眼瞼炎、結膜炎、白內障、虹彩炎、青光眼、黃斑部病變、視神經病變等亦可能發生。以該名32歲女患者個案,左眼接受視網膜周邊裂孔雷射治療,觀察一周後回診,左眼視力、飛蚊症皆改善,周邊裂孔雷射治療良好,而因全身性紅斑狼瘡病史,因此近一步安排視網膜螢光血管攝影(FAG)、視網膜斷層掃描(OCT)檢查,發現雙眼皆有視網膜血管炎及黃斑部病變。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患者,治療眼部症狀方面,廖士傑指出,會先治療乾眼症,輔以使用眼睛局部或全身性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治療及眼部視網膜雷射治療,黃斑部血管強化劑治療。他提醒,患者要杜絕光害,審慎用藥,才能有效避免黃斑部病變,平日要注意眼睛的保養,避免長時間用眼,並留意視力、眼壓問題,除了定期視網膜檢查,倘出現視力模糊的狀況建議提早就醫,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
2021-11-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打完疫苗亂經、狂掉百根頭髮 專家曝這族群施打要注意
國內疫苗開打後,不少女性反映接種完出現掉髮、亂經情形,就連洗澡完、吹頭髮將近會掉100多根髮量,表示「跟當初產後掉髮狀況很像。」專家指出,國內外均發現民眾施打疫苗後,出現落髮、經血量增多或延期等症狀,若免疫系統差或屬易發炎體質,更要注意日常保養。蔡小姐指出,她曾在7月29日施打一劑AZ疫苗,8月中開始大量掉髮,另外莊小姐也表示,9月8日同樣施打AZ疫苗,每吹一次頭至少會掉20至30根頭髮,且經期量變少,但過去不曾發生過這樣的情況,就醫後醫師也說頭皮健康、抽血報告正常。美國華盛頓州註冊醫師、自然醫學博士林侑融指出,目前無大型數據直接證實婦科問題與新冠疫苗有直接關係,但若本身荷爾蒙系統不穩定、有婦科宿疾,如易有經痛、經前症候群、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或有巧克力囊腫者,疫苗引起的免疫反應,的確可能誘發出更嚴重的經期失調,因此注射疫苗後仍要注意是否有出血量不正常或是經期延期等問題發生。她列舉,當生活中身心壓力大、作息不定、營養不足時,剛好又屬敏感體質,此時再遇上疫苗施打引起的免疫反應,猶如未修繕的老房子剛好遇上小地震,就很容易被震垮。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就容易發生問題。除了亂經外,當身體產生免疫發炎反應,若是作用在頭皮,就容易會形成落髮,若在身體皮膚上也可能有蕁麻疹出現。林侑融表示,新冠疫苗是極新的疫苗,過去也並沒有特別針對落髮族群進行實驗,但國外也陸續有個案發表,如患者為自體免疫落髮形成「圓禿」,過去病情穩定,但施打疫苗後又復發造成大量掉髮,並研判跟AZ疫苗造成的自體免疫性反應類似。日本、南韓數據也發現,女性施打後落髮狀況比男生多2.5倍,其原因推測為跟身體荷爾蒙中的「雌激素」有關,因為該激素容易誘導體內發炎,因此包含紅斑性狼瘡、類風溼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也是以女性居多。但她也強調,民眾若出現大量落髮,要判斷是否為疫苗造成,或是壓力性落髮、貧血導致落髮、營養不足或賀爾蒙失調導致落髮、甚至是自體免疫型的圓禿落髮,都仍未定論,因為這需要更詳細的血液檢驗,才能鑑別診斷出真正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有時,一般的常規檢測,是驗不出原因的。林侑融說,「基因遺傳獨特」、「體質獨特」的人,的確可能會有不在預期中的症狀發生,無法就直接與疫苗畫上等號,也可能為本身的宿疾、慢性病未能根除有關, 應著重在調養體質。若本身有婦科疾病,也建議施打疫苗前後可事前做血液檢查,避免在症狀急症或復發階段接種疫苗,事後也能多留身體變化及徵兆。若民眾施打疫苗後,身體有落髮或經血異常,可以按壓三陰交穴、足三里穴及關元穴,幫助調經及氣血循環,此外避免炸物、碳烤物、紅肉等發炎食物,可以「彩虹飲食法」補充多樣性植化素,如花青素、類黃酮、胡蘿蔔素等,對身體都是良好的消炎劑。
-
2021-11-09 癌症.抗癌新知
體重半年降5%需檢查!醫:約五人就有一人是罹癌
生活中偶爾會發現自己的體重不斷減輕、逐漸變瘦,原因可能是出自減重,也可能是生活調整,不過若是體重持續不明的減輕,恐怕要留意背後疾病的可能,因為這是許多疾病常有的初始症狀,甚至是唯一症狀,例如癌症。 體重半年降5%早檢查,醫:恐疾病、癌症等所致! 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盧泰潤醫師表示,不論是減重、生活調整,一般正常的體重下降,每周約為0.5~1公斤,超過則可能有異常疑慮,原因可能包括減重不當、疾病等,因此執行減重計畫時,也建議先留意原本體重。而當體重減少原體重的5~10%時建議先維持3~6個月再繼續,因為短時間內快速降低體重可能有礙健康,研究顯示短時間內體重下降10%免疫力會開始下降,下降20%則有可能影響到身體機能,例如掉髮、經期大亂等,因此鼓勵減重者應循序漸進的控制體重為佳。若未刻意執行減重計畫,體重卻在6個月內明顯下降5%以上,即可視為病態型的體重下降,可能罹患了某些疾病。據統計,約有6成與慢性疾病有關,約2成與癌症有關,約1成與精神疾病有關,剩下1成原因不明。留意不明體重下降,醫:往往是癌症初期唯一症狀! 盧泰潤醫師說明,絕大多數的慢性疾病拖久都會有體重下降的情況出現,其中又以腸胃道相關慢性疾病為最大宗,例如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等消化性潰瘍,好發於飲食不正常、抽菸、酗酒、長期服用類固醇或消炎藥等族群,患者常見也會有噁心、打嗝、腹痛、嚴重甚至黑便的情況。其他可能原因包括肝衰竭、腎衰竭、心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末期,另外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肺結核等也是體重下降的常見病因。 除此之外,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系統攻擊自身,也會讓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日久也會有體重下降的情況,如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認為自體免疫疾病是遺傳疾病,小時候沒有就不必擔心,其實不然,類風溼性關節炎常見於中年女性,因此即便小時候沒有,若有相關症狀也需留意。 體重下降最害怕聽到的想必就是癌症,如前述所提到的,癌症占體重減輕原因當中約20%,約五人就有一人是罹患癌症。最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癌症在初期症狀往往不明顯,體重減輕可能是少數或是唯一症狀,例如令人聞之色變的大腸癌初期僅有容易讓人忽略的貧血,又或者位置深且沒有痛覺細胞的胰臟所長出的胰臟癌,體重下降往往可能是這些癌症的唯一症狀。 不過盧泰潤醫師也表示,發現體重不明下降,重要的是找出真正的原因,即便是癌症,現在醫療發達,能痊癒、穩定控制疾病的機率也相當高,因此重要的是發現體重減輕時該如何應對。不明體重下降怎麼辦?醫:紀錄、觀察、早就醫! 盧泰潤醫師建議,民眾若有發現自己體重不明原因下降,可先量測體重並記錄。若有疑慮,建議可先前往各大醫院的家醫科檢查,作為第一道防線找出可能原因,再更進一步轉診至相關科別,如風濕免疫科、血液腫瘤科等,後續再做更進一步的檢查及治療。《延伸閱讀》 .老覺得累、睡不飽?醫:4情況留意慢性疲勞防癌症上身! .高血壓難察覺,他發現已心衰竭!醫:8種人平時應722量血壓。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