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5 養生.抗老養生
搜尋
第二人生
共找到
713
筆 文章
-
-
2024-06-07 活動.活動最前線
【樂齡網】網路加盟推薦夥伴招募中 打造第二人生現金流
你是懷抱熱情的中高齡朋友,需要舞台一展活力?樂齡網網路加盟推薦夥伴招募中📣推薦商品給朋友,朋友購買立享3%折扣,推薦者賺取3%現金分潤!👉點我了解詳情為什麼你必須加入推薦夥伴1.推薦好康商品 賺取現金分潤推薦商品給朋友,朋友使用你的推薦代碼購買,立享3%折扣,你則賺取訂單金額3%的現金分潤。2.分享健康好物 共享熟年商機樂齡網是全台最大銀髮生活用品通路,有數千樣的健康商品可以推薦,共享快速成長的熟年商機。3.無風險無壓力 無須投入資金樂齡網提供你最簡單的加盟推廣方式,0風險0負擔0壓力,只要會分享商品,就可輕鬆開始。誰適合加入推薦夥伴●中高齡退休者:退休後想找一個穩健有潛力的事業機會?樂齡商品是您的絕佳選擇,藉此開啟第二事業的精彩旅程。●樂齡網消費會員:您是樂齡網的忠誠用戶,所以具有強大的說服力,推薦分享給有需要的親友,同時賺取分潤。●網紅團購達人:熟悉社交媒體擴散,充分發揮您在網路上的影響力,輕鬆開啟斜槓事業,賺取第二份收入。●銀髮熟齡NGO:無論是銀髮相關基金會、或慈善機構等等,推薦商品給需要的成員,獲得分潤也有助注單位營收。
-
2024-05-10 醫聲.高齡社會
熟齡返校1/緩解大學倒閉潮 第三人生大學成解方
少子化的衝擊,已使許多大學承受巨大壓力,有些甚至面臨倒閉的命運。在人口紅利消退的今日,隨著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的臨界點,鼓勵高齡者重返大學校園,或許是條可行之路。國立台北大學社工系教授兼高齡社區研究中心主任曾敏傑指出,大學對於高齡化的敏感度不足,常將高齡化視為純粹的社會問題,而忽略了高齡人口中健康或亞健康者占大多數的事實。他認為,教育部需重新思考大學的定位,不應侷限於傳統的教學和研究,更應考慮創新教學模式。自1990年代以來,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擴張,當初的大學畢業生現已步入中高齡階段,這意味著未來的高齡人口不僅數量龐大,其教育程度和學習需求也遠超過去,目前社會和媒體討論的焦點,往往集中在需要長照的老年人,而這一群體實際上只佔高齡人口的13%。因此,真正的挑戰是如何引導,和滿足那87%的健康老年人的學習和生活需求。推廣青銀共學,解套超高齡社會現況曾敏傑指出,青銀共學的推廣,是對這一趨勢的具體解套。透過讓年輕學生與高齡學習者在教室內外共同學習和互動,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也有助於建立跨世代的理解和尊重。目前臺北大學進行了一系列的青銀共學實驗,結果顯示這種教育模式可以有效改變年輕人對老年人的態度,並增進世代間的交流和協作。同時,還推出了《學老誌》,一本陪伴全年齡層認識老化,並健康學老的雜誌。近期更舉辦「爸媽學老,我抽電腦」活動,鼓勵大學生將「學老」觀念推廣給家中長輩(如父母、祖父母、親友等),並透過跨世代共同閱讀雜誌,一起「學習變老」,進而擴散至社會大眾。「第三人生大學」只聞聲響,未見相關政策被提出面對老化的社會,教育部應推動大學轉型,讓大學不再只是青年學生的學習場域,而是所有年齡層的學習場域。過去由於平均壽命較短,人們生活僅分為兩個人生:第一人生為20歲以前的成長和學習;第二人生則是步入社會工作,直至40、50歲退休後。然而,隨著現代人壽命延長,退休後的生活至少還有20至30年,這就是「第三人生」。在這樣的背景下,「第三人生大學」的概念應運而生,目的是將這些中高齡者重新引入學習環境,提供退休後再就業的培訓課程,或是特定興趣和專業發展的繼續教育課程,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延續對知識和技能的追求。教育部與大學端原地踏步,「終生學習」須再次進化曾敏傑強調,台灣的高等教育必須進行深度改革,從課程設計、學習模式到校園環境的優化,都應考慮老年學習者的特殊需求,特別是那些有能力且有學習需求的中高齡人口。這樣的轉型不僅能為大學注入新的活力,也將真正實現「終生學習」的理念。對此,教育部終身學習司回應:「目前教育部推廣的是樂齡大學。」事實上,樂齡大學的課程多集中在休閒、健康與藝術文化領域,讓中高齡人士透過終身學習找到人生價值,同時結交朋友,建立社會聯繫。然而,樂齡大學並未提供學位課程或專業技能培訓,而是創造輕鬆友好的學習氛圍為主。國立政治大學教務長林啓屏也指出,儘管社會大眾期待大學能開放給更多年齡層,但目前大學的教學資源,仍然優先滿足正常升學的學生。為了進一步開放教育資源,政大已建立「政大數位知識城」網站,提供多樣化的數位課程,供社會大眾自主學習。面對超高齡社會的到來,未來不該僅關注長照和高齡產業的挑戰,台灣須關注高等教育角色的轉變,以應對台灣少子化帶來的挑戰與社會變遷。
-
2024-04-13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治療權、工作權、心靈支持 癌後三支好箭
隨著精準醫療的治療趨勢,癌症已成為慢病化,但新藥、新科技費用昂貴,健保財源有限情形,政大商學院副院長彭金隆提出第二層健保的可能性,期待公私保共營解決醫療負擔;另外,針對困難癌症治療,國衛院癌研所帶來「癌王」胰臟癌最新治療方式;癌友如何保留工作權、運動防癌及社區癌友關懷啟動,都希望讓癌友的第二人生可以活好活久。聯合連續六年與國衛院攜手舉行癌症論壇活動,今年論壇主題是「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於4月13、14日於政大公企中心A2國際會議廳隆重登場,兩天活動中,超過20位重磅級專家、學者登台分享最新癌症相關政策、治療趨勢等最新資訊,現場三百多位民眾也熱情參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副所長蔡慧珍以「國衛院推動癌症治療的核心-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為題進行演講,她指出,TCOG推動跨院際癌症治療方法的臨床試驗、開發新抗癌藥物、合併藥物新組合及免疫療法等新療法,目前持續進行多種癌別的精準醫療計畫。蔡慧珍帶來最新晚期胰臟癌與膽道癌治療計畫,以膽道癌為例,以免疫藥物nivolumab加 gemcitabine、口服S-1的藥物組合,總體反應率可達45.9%,整體療效明顯提升,副作用降低、也不需住院治療,可以讓癌症病患治療品質提升。癌症新藥愈來愈貴,健保總額年成長率年跟不上藥費成長,商業保險成為癌症治療重要資源。政治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彭金隆勾勒出「第二層健保」想像,未來民眾在繳交健保費時,可能同時收到衛福部通知,可選擇第二層健康保險,並有不同計畫,行政程序由健保署來負責,但由商業保險協助民眾支付健保無法納入的醫療項目。彭金隆說,第二層健保必須「公私協力」,目前商業保險36%的費用花在核保、行政及管理,實際用於理賠比率僅五成,若能讓使行政機關負責醫療保險行政成本,以公辦民營方式邀集保險公司成立共保組織,提供民眾加保選項,加上健保署管控醫療費用與藥價議價能力等,能讓民眾保費費率下降,在不排除病弱體的情況下,形成大數法則,讓商保普及成第二層健保。第二層健保未來或許可解決政府財務難題,但癌友更擔心工作權受影響,台灣癌症基金會癌友服務組主任游懿群表示,隨著癌症醫療科技進步,罹癌後存活率逐年上升,青壯年癌友與癌症共存也成為趨勢,但對比身心障礙勞工,癌友在職場上受到的保障相對薄弱。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癌症病友職能評估」、「第二職業技能培力訓練」與「癌家職力學堂」服務,希望進一步提升癌友就業機會,創造癌友就業友善環境。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指出,近年癌症病人自殺率並沒未隨著癌症治療進步減緩,每十萬人仍有一百一十人,分析院內資料發現,一年內有六名患者輕生,其中只有一人看過身心科,半數是早期患者,多數輕生時間是離開醫院,回歸社區或家庭之後,如何在社區進行關懷,至關重要。衛福部國健署今年四月推動「發展慈悲關懷社區暨以癌友家庭為中心之照護模式」試辦計畫,主動找尋癌友的蹤跡,目前全台有6家醫院參與,希望主動解決癌友心理層面的問題。運動更是在國家癌症防治政策健康促進的一環,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癌症希望基金會運動處方計畫負責人謝政毅表示,缺乏運動易導致慢性病、肌少症、骨鬆,增加失能、死亡機率,因此鼓勵民眾、尤其癌友,應盡早養成運動習慣。謝政毅表示,癌友仍應以抗老化為目標進行肌力訓練,定期並逐漸增加活動量,每次10分鐘從事中度以上會喘的運動,每周150至300分鐘中等強度活動,或75到150分鐘高強度活動;基金會也與健身房合作,制定訓練不同身體部位的運動處方,協助癌友遠離靜態生活,讓常訓代替長照,恢復癌後健康體能。作家H分享罹癌經驗,他不改幽默大砲風格,被診斷為攝護腺癌的他,提到罹癌前進行性行為已有「遲射」狀態,當時不以為意,甚至認為「持久」是幸福象徵,回想才發現早有徵兆。談到論壇前幾日才回診,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PSA)又從0ng/mL升回0.07ng/mL,犀利的他自己沒在怕,還說「醫師說我很厲害,不服藥也可以撐到0.07,看來我要繼續吃藥了!」但也因藥物副用導致男性女乳症,作家H特地以一襲俐落西裝,內搭女性束胸衣,開胸坦乳明示自己的副作用,他鼓勵癌症病患,「我們無法控制疾病的到來,也無法改變治療副作用;卻可以改變自己心態與生活作息。」
-
2024-04-10 癌症.肺癌
【初確診晚期肺癌手冊免費索取】肺癌學姐長12封信:心理腫瘤不可忽視 爭取最長存活期
許多患者罹癌不只身體受苦,與心理層面的交錯影響,更是大大影響了生活,近30年來,心理腫瘤學受到世界各國臨床醫療及研究人員重視,迅速發展成為癌症學中的次專科。根據研究指出,肺癌病友的憂鬱情緒在所有癌別中比例最高,若屬於中度到重度憂鬱症的肺癌病友,出現預後不良的可能性高出2至3倍。為鼓舞初確診肺癌的病友及家屬,能更妥善調適心態,「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邀請12位抗癌成功學長姐,一同寫下《給晚期肺癌病友的12封信》衛教手冊,將印製1萬本,發送至全台癌症資源中心,提供民眾免費索取。其中不乏有超過5年甚至10年的故事,希望病友及家屬能夠盡快走出初確診的低潮,建立治療信心,與醫護人員討論治療策略,朝最長存活期目標邁進。肺癌逐漸邁向慢性病化管理 重視病友心理照護才能兼具治療效果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初確診晚期肺癌的病友除了需要完整的治療策略,爭取超越五年的存活期目標,在展開治療前,也應調適罹癌所帶來的焦慮與沮喪的情緒,才有機會發揮最大的治療效益。陳育民說,晚期肺癌治療相較於過去,已有相當大的進展,過去晚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只有10-15%,所幸隨著醫療進步,現已可利用基因檢測找到合適的治療方式,也能維持較佳的生活品質。不過,對於初確診時帶給病友巨大的衝擊與生命威脅,往往讓病友及家屬感到震驚、懼怕、甚至無法置信而想逃避現實,若是演變成憂鬱情緒,更可能會出現胃口不佳、失眠等生理症狀,反而影響病友後續治療成效。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楊政達也提到,為提供晚期肺癌病友更完善的治療與照護,肺癌團隊已從原有的核心科別,胸腔內科、胸腔外科、腫瘤內科,逐漸延伸到診斷相關的科別,治療過程也會依據病友的需求,適時加入輔助的專科醫師,如中醫科的調理、皮膚科的副作用管理等;而在心理層面方面,就會有諮商心理師加入,以降低病友負向情緒,協助情緒宣洩與支持。若是可以在治療前期就有病情穩定控制的成功學長姐分享其抗癌歷程,提供給初確診的病友抗癌參考指標並建立治療信心,相信可以為病友帶來更大的抗癌動力。晚期肺癌爭取最長存活期 學長姊抗癌經驗建立出確診病友信心「恐懼會傳染,希望也是」,這是來自《給晚期肺癌病友的12封信》裡面的1句話。抗癌學姐夏女士退休後,準備開始規畫第二人生,對於長期的肋骨疼痛,原以為是更年期所致,進一步檢查才發現確診四期肺癌轉移肋骨,當下內心驚慌,悲傷到整日躺在床上,自我價值感低落,一直感到非常焦慮,不僅執迷於非正統療法,甚至嘗試各種偏方,事後發現只是在轉移內心焦慮與悲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重症醫學中心主任夏德椿提醒,臨床上初確診晚期肺癌病友對罹癌的恐慌與焦慮,多半來自於網路鋪天蓋地的資訊及未知的存活期,近年來肺癌藥物持續進展,病友的治療選擇越趨多元,初確診的病友建議與醫師討論未來五年完整的治療計畫,有策略的安排用藥的順序,拉長每一種藥物的使用時間,爭取最長存活期。夏德椿提到,上述的夏女士雖然一開始誤信偏方,所幸在病友團體學長姐的支持之下,開始穩定腳步應對罹癌挑戰,而後進行基因檢測,屬於EGFR基因突變,因此經醫師評估從第二代標靶藥物開始治療,三年後出現抗藥性,再接續服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目前抗癌已超過五年,副作用也控制相當穩定。《給晚期肺癌病友的12封信》從心出發 打造肺癌慢活計畫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吳卉汝表示,「生病是一場意外,而不是被處罰」,我們都不應該讓自己或家人陷入憂傷的情緒中而不可自拔,無論病友或是照護者,都會有焦慮情緒的問題,也有研究指出,癌症病友的照護者近5成出現憂鬱及焦慮傾向。吳卉汝呼籲,病友及照護者的內心照護都相當重要,專科醫師的任務是為我們爭取超越五年的存活期,而成功學長姊的經驗分享與鼓勵,則是帶領病友及家屬在抗癌路上,從心出發,面對即將來臨的挑戰能知所因應,從容不迫地打造肺癌慢活計畫。《給晚期肺癌病友的12封信》衛教手冊印製10,000本,後續會發送至全台癌症資源中心,歡迎免費索取,如果需要更多的協助,請洽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臉書專頁 📌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官網
-
2024-02-29 焦點.健康你我他
新年健康新祈願/揹相機、踩單車 追風追景追太陽
去年最後一天,打算掛上新月曆時,發現舊月曆上自己手寫的字:「追風、追景、追太陽」,那是幫自己訂下一年後退休的目標,全是我以前沒時間做,計畫用退休後的餘生來完成的夢想。10年前一度熱中於單車活動,當時夢想著有一天要背上我的相機、騎上愛車,踩遍台灣大小鄉鎮,記錄這塊土地的風土之美。奈何繁忙的工作總讓我假日只想躺平,看著愛駒蒙塵,相機被打入冷宮(防潮箱)。隨著新年到來,我即將退休,再也沒有後顧之憂,我決定要從容優雅的展開慢活的第二人生。首先要把塵封已久的單車牽出來,重新和它培養感情,未來鐵馬既是我的交通工具,也是健身器具,再慢慢展開長征,上山下海,享受「追風」之樂;相機也該重出江湖了,伴著我「追大景」。踩著單車,拍拍照,記錄所見所聞,騎累了便就近探索在地美食,這樣愜意、減碳又健康的休閒方式,很適合橘世代吧。但要落實這些目標前,得先克服我長久以來熬夜晚睡的惡習。慣性的熬夜讓我精神不佳,長期睡眠不足使我顯得蒼老。為了多「賺」一點餘生,我矢志要脫離夜貓族行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練習讓身心靈都順應自然。2024年,我將邁入人生下半場。期待迎著晨曦、背著相機、踩著單車穿梭都市及山林的身影,能成為我退休後無形卻閃亮的新名片。
-
2024-01-31 養生.家庭婚姻
熟齡婚姻沒有愛了,該成為陪伴還是離婚?諮商心理師:先杜絕4個關係地雷
「熟齡夫妻在孩子成年後,多半都面臨過不知道怎麼和另一半相處的過程。」若夫妻各自忙碌,長年沒有共同愛好、話題,甚至連對方平常做些什麼事都不知情,成了熟悉又陌生的伴侶,「這時就要自問,你們如何失去對彼此的興趣?」諮商心理師石瀝新說。 進行伴侶諮商工作多年,石瀝新接觸過種種與伴侶關係相關的問題:外遇、婆媳、教養、分手、復合、價值觀不同…然而在熟齡階段,若連最基本的共同話題都沒有,這段關係持續下去的意義與價值是什麼? 「雖然少了共同話題、興趣,不代表一定會有衝突,但極可能已是不親近的關係。」他說,不妨思考能否接受這樣的關係、氛圍,「或許不能找回幸福的感覺,但可以成為彼此老後的陪伴。」 然而,想維持這樣的關係,須努力經營信任、安全感、鞏固彼此建立的共識空間,思考在發生衝突時如何溝通,怎麼尊重、包容彼此的不一樣?對此,石瀝新點出了幾項熟齡後婚姻的關係地雷,給大家排排雷。 熟齡後的婚姻,請杜絕4個關係地雷:嫌棄、指責、抱怨、批評 以上這些行為,都很傷害關係,要努力避免。 石瀝新解釋,當伴侶一再被不信任、懷疑對待時,會出現壓抑、不再袒露內心,從而有防衛、拒絕溝通、讓對方感到被推開的表現。 因此,當關係出現分歧,應更留意自己話語是否尖酸刻薄、帶有攻擊性,「不要為了贏,而把對方壓著打。」他提醒每一對夫妻,若總想講到讓對方必須知錯,可能造成未來另一半不再與你溝通的原因,演變成「冷暴力」。 熟齡後的婚姻沒有愛了,應該成為陪伴,還是離婚? 而當關係出現「冷暴力」,可以思考對方冷暴力的原因。一方面排除上述的四個關係地雷,一方面試著了解其成長脈絡,可能複製過往父母的吵架模式。石瀝新分享,「冷暴力可能只是想保持沉默,或當下不知如何回應。」當冷暴力在關係中萌芽,就要正視這樣的關係危機,若置之不理,可能讓彼此慢慢走向沒有交集的平行線。 因此,想從混亂的關係中恢復秩序,可以先詢問彼此之間對對方還有沒有興趣,願不願意相處、花時間投入?「如果沒有要分開,就要調整自己的失望。」 不分開,考量的點可能是孩子的成長、家有長輩需要人手照顧,或是老後需要陪伴等,又或者對方能提供經濟保障;而相對情況下,你能接納對方的不完美、有時的冷淡、不傾聽等…。重新評估後,衡量自己能在最低限度內,接受多大程度的失望,那麼彼此趨於平淡的關係,也不一定要走向分離。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一張藍圖,婚姻亦如是。」石瀝新說,感情並非要計較誰付出得多,但是在進入空巢期或退休階段,夫妻間要不斷思考兩人的道路是否還走在同一直線上,「如果已經走在無法交集的平行線,就要選擇是否能找到交集點,或者就此分道揚鑣。」 如果對於感情還存有情感,但問題重重,除了調整自己的期待,也可以考慮尋求婚姻諮商的協助,讓冷暴力、碎念指責,慢慢得到解決,「也許沒有過往的濃厚情感,但至少會是彼此老後的陪伴、照顧。」 鼓勵熟齡再婚嗎? 熟齡後的婚姻就算有愛,也會有許多平淡的日常,所以要有自己的興趣、喜好、社交圈來添加生命新生機,可以利用社群軟體、社區活動找到心靈相通的朋友,培養不同的人生重心,讓埋怨、失落可以有個地方安放和排解,「重視自我價值感也非常重要,要學會打從心底認可自己的價值。」 石瀝新鼓勵每個熟齡單身者找到第二人生的另一半,「熟齡後的再婚,要更重視自己現有在乎的東西,是不是彼此能給予的。」老後有個好的陪伴,有何不可?「我有時看見高齡的長輩夫妻仍在路上牽手,很感動。」石瀝新認為,能夠白頭偕老,很大部分是因為伴侶常反思,及懂得在對方身上找亮點,甚至不吝於分享和傾聽。 而這樣的夫妻之間,多半有一起度過難關的革命情感,彼此心裡感受過被看重、沒有被拋下、體會被需要的感覺,「一方感知到自己能保護到對方,而另一方能察覺自己可以給予情感支持。」這些夫妻並非生活中毫無衝突,而是每次鬥嘴之後,仍沒有影響到關係的本質、且更深知彼此連結的重要。 這才明白,熟齡後的幸福婚姻,是在歷經經營家庭的犧牲與付出後,還能在老後感受到和另外一個人的相知相惜,互相扶持、感激、被看見,或許沒有轟轟烈烈,卻是經歷過歲月洗禮的真愛。●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為什麼通訊軟體雖方便,卻常有誤會?請你正視8種問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老公迷戀單親離婚女!要挽回或放開走味的婚姻?劉黎兒:別再說相忍為孩子 .陪伴癌末先生的體會: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好珍貴,一定要好好珍惜,活在當下(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10 焦點.長期照護
張慶光/樂齡創業:中高齡就業新出路
最近參加一些朋友的聚會,由於大家年齡都在奔六的旅途上,因此退休成為共同話題。有些人想早退,有些人不想退;有些人則覺得可以將工作量減少,退而不休。其實,只要事先有計畫,不管怎樣都好,重點是不要等到退休那天才做準備,否則突然走下舞台,沒戲唱了,還活在過去觀眾的掌聲中,不免淒涼。話雖如此,但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誰能預期自己活多久,以前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是長命百歲也不足為奇。原本預期的退休金大概夠用二十年,若多活二十年,這「長壽風險」你有準備嗎?最近有很多新聞探討中高齡就業問題,雖然國內已通過「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但「年齡歧視」的問題一直存在。從僱主的立場,考量中高齡者體力和體能可能逐漸衰退,以體力為主的工作還是要年輕人。另一方面,年長者因缺乏相應的數位技能,可能無法適應資訊更迭快速的工作環境。因此有報導指出,很多的高齡者重回職場,只能選擇清潔員、保全等工作。若高齡就業不易,那麼「樂齡創業」是否可以成為中高齡者重回職場的另一選擇?其實大部份的人在退休前已累積數十年的工作相關知識及經驗,社會應該思考如何活化這些技能,讓中高齡者持續發揮專長,保有工作上的成就感。而不是讓他們在不熟悉領域或工作環境中消磨時間。政府或學校有很多資源鼓勵年輕人創業,在樂齡創業方面卻付之闕如。相對於青創,我認為樂創的成功機率可能更高。因為樂創的本質不在於要創造多大的豐功偉業,樂齡創業者因為風險的承受度較低,因此可能追求的是低風險、低回報的微型事業,重點是要能「老有所用」,從自己熟悉的領域出發,延伸過去的專業知識及技能。他們也希望創業有一些社會意義,而不是只追求賺錢。日本就有很多「地方創生」的成功案例,參與創業的有很大一部份是年長者。同時,透過創業,高齡者也將激發出積極的生活態度,保持身心健康,並且重新跟社會產生連結,減少孤獨在家的機會。而透過營運所生之獲利,不僅能讓高齡者敢於消費,讓經濟重新注入活水,也可減輕政府及家庭的財務負荷。樂齡創業有很多值得推廣的好處,不過創業並不一定都會成功,萬一賠掉了老本怎麼辦?在國外就有類似的育成中心出現,日本有「銀座第二人生」協助熟齡者創業,韓國也有「人生二次收成中心」提供長者創業的培訓課程。歐美國家也有很多政府提供創業補助金,鼓勵中高齡者投入創業,減少創業的風險。反觀台灣,許多創業貸款都有年齡限制,以勞動部的微型創業鳯凰貸款為例,在年齡資格上就限制只能65歲以下成年女性、45-65歲國民及20-65歲離島居民才符合資格。這應該也算是一種年齡歧視,亟待改進。超高齡社會即將來臨,我們應該將高齡者視為資產來活化,熟齡創業為中高齡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事業選擇。中高齡族群應該把握機會讓自己的第二人生有一個更積極的意義。期待政府、社會以及中高齡人口本身能共同努力,以創造一個更適合熟齡創業的環境,促進社會的共同發展。
-
2023-11-12 退休力.活躍好學
跆拳奧運金牌陳怡安丟掉賽場光環 創造繽紛第二人生
15歲時,陳怡安成為中華民國運動史上第一位奪得奧運金牌的選手;四年之後,在1992年巴賽隆納奧林匹克運動會,再次奪金。連續獲得兩屆跆拳道金牌的她,身材高䠷、笑容甜美,儼然是當時的國民女神,然而絢爛如夏花的運動員生涯,卻因傷而被迫提早退休,後轉任過記者、體育主播、節目主持人,也經營起自創手工肥皂品牌,堪稱最強斜槓女神。聯合報於12月2日舉辦「以防萬一,活到100歲」2023年退休力論壇,跆拳道國手陳怡安將以「誰說引退是退休,開啟第二人生」為題,分享退役後重新找到人生曙光的過程。最重要的腳背受傷,選拔賽失利,「被動」退休。陳怡安說,運動員的退休與一般人的屆齡退休不盡相同,運動員的退休又分為主動與被動。她在成績最巔峰的時候,因為比賽中踢到對手的嘴巴,致使腳背破皮受傷,甚至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而腳背正是跆拳道選手最重要的武器。受傷導致陳怡安在接下來的國內選拔賽失利,夢碎的她從此陷入低潮,黯然地從運動員身分退休,長達半年的時間,她只能鎮日不斷地、不斷地哭泣。從萬人追捧的運動員生涯,到歸零的過程,至今,陳怡安已經可以坦然的說,「真的沒有那麼容易。」原本耀眼的奧運光環消失了,就如同退休的人員一樣,在職場上的位階不再,成就感也瞬間消失。對她來說,人生中要再覓得如此高的榮譽與成就感,談何容易呢!先丟掉過去光環,才能重新學習新的領域。一支因選拔失利而未能公開播放的廣告影片,完整記載了陳怡安從娃娃時期、訓練階段、奪金歷程的種種光輝,她本已不願再看,因她無法接受自己在如此重要的時刻,竟然沒有選上,自此陷入人生的最低潮。不知為何,某日她突然拿出廣告影片,赫然發現影片開頭的「To dream、To learn、To love」、結尾的「To collect memories」,追夢、學習、熱愛,並收集點點滴滴的回憶,不正是她的人生寫照嗎?原來自己始終在追夢的路上,讓她再度鼓起勇氣,覺得自己彷彿可以走得出來,可以重新面對自己的人生。「必須把以前的光環丟掉。」她擔任過化妝品行銷、運動台主播、電視台主持人,「我剛進入職場的時候,連簡單的文書都不會,覺得自己怎麼笨笨的。」在不熟悉的領域中,一切都需要重新學習,她鼓勵自己,當運動員也是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要允許自己多一點時間,要從中學習。投入手工皂成創業楷模,念博士、玩大帆船。在低谷時,陳怡安做手工香皂療癒自己,意外發現手工香皂的許多好處,決定和好友共同創業,開設第一家「AnnChen陳怡安手工香皂」形象店,目前共擁有五間門市,再度展開她的事業第二春,並獲得創業楷模。笑稱自己是快樂女工與幸福老媽子的陳怡安,在忙碌的日常中,也曾懷疑過「我到底到哪裡去了?」如今孩子漸漸大了,她擁有更多自己的時間,可以花更多時間參與運動圈活動,並攻讀台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博士班,參加西洋劍比賽、玩大帆船,生活不亦樂乎。退休後要走出去跟社會連結,也要走進自己的內心陳怡安現在在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擔任董事,「以前是在別人搭建的舞台上成長的孩子,現在幫孩子搭建舞台。」並推動運動性平多元平等價值推廣,參與國際體育事務,這些都是無給職的參與,甚至要幫忙找資源、找贊助,但是她忙得快樂而充實。「我很幸運,有一個鍾愛的領域可以投入。」她說,退休了,要學習走出去,跟走進去。走出去跟社會連結,也要走進自己的內心,跟內在的自己連結,做有意義的事情,找到自己可以持續創造價值的事情,並投入時間與熱情。陳怡安用運動員的堅毅、手工皂的純淨為自己打造精彩的退役人生。以防萬一活到100歲---2023退休力論壇超豪華陣容講師、12堂關於退休前準備的課,現場憑票券兌換退休力大禮包,內含千元好禮、以防萬一手冊,還有退休力博覽會、肌力測驗等多種趣味活動,總價超過3600元,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報名參加。時間:2023年12月2日(六)10:00~16:00(9:20報到)地點:中油國光廳(台北市信義區松仁路3號)報名網址:https://reurl.cc/V42xEb票價:499元洽詢電話:02-8692-5588 分機5616、2070匯款銀行:台灣銀行(004)松山分行戶名: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帳號:064-001-042147
-
2023-09-07 退休力.理財準備
萬一活到百歲,錢不夠花怎麼辦? 現在就規劃退休金理財
從人生周期圖來看,若將人生旅途分為三個階段.第一人生:茁壯期,此時雖然只有支出沒有收入,但經濟來源有長輩可依靠。這時必修的是課業。.第二人生:奮鬥期,進入職場後靠著自己的努力工作所得養活自己與家庭。這時必修的是工作。.第三人生:養老期,人生再次回到只有支出沒有收入的狀況,但差異在於不足的經濟來源只能自己面對。這時必修的是財務。每個階段都有人生必修課,退休之後第三人生的擔憂是「老後錢不夠花、退休後沒事做」,你就應該在第二人生時提早做好財務管理、開始修習第三人生的樂齡財務學。「樂齡財務學」最好的修課時機?就是現在!投資圈有這麼一句話:「最佳的投資時機是十年前,次佳的時機是現在」。雖然回首過去10年間市場充斥著各種利多利空交雜事件,全球主要市場的股價走勢也是有上有下,但如果10年前積極進場持有至今,以台股為例,10年來的漲幅為108.76%,美股10年來的漲幅更是高達165.92%。如果你已經錯過了10年前的進場機會,別再放過複製另一個10年漲幅的機會,也就是:現在。 善用退休後時間 資產累積更不費力國內投信擁有最多退休理財規劃顧問(RFA)*的野村投信指出,隨著國人平均餘命越來越長,如果單純以現行的平均餘命84歲來進行退休財務規劃,會有極高風險,因為這可能會面對85歲後還健在,但錢已用盡的長壽風險與通膨危機。因此,樂齡財務學的另一個重點是「拉長戰線」。換言之,不需要將準備退休後的花費,全部壓在奮鬥期的自己上,而是要轉換思維,讓自己退休後仍能持續投資。一方面可降低退休前的準備壓力,另一方面也可避免因通膨、長壽風險所產生的危機。(*RFA, Retirement Financial Advisor, 退休理財規劃顧問,專為台灣退休規劃所設計的培訓課程與認證考試,是首張深入本土的退休理財規劃證照。)退休投資的好夥伴:集結具有投資專業的系統面對退休後不再有收入的情境,投資需兼顧風險與報酬,以穩健配置為主。野村投信推出的「活利循環」投資機制,只需要準備一筆資金投入相對穩健的母基金,系統將自動每月從母基金定時定額扣款到1-3檔相對有成長動能的子基金裡,每當子基金達到設定的停利目標後,本利自動再回到母基金,母子循環不斷線,打造同時滿足持有相對穩健與可能成長機會的基金投資組合,讓退休金有機會持續長大。【野村投信獨立經營管理】本基金經金管會核准或同意生效,惟不表示絕無風險。基金經理公司以往之經理績效不保證基金之最低投資收益;基金經理公司除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外,不負責本基金之盈虧,亦不保證最低之收益,投資人申購前應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投資人須知)。有關基金應負擔之費用已揭露於基金公開說明書,本公司及銷售機構均備有基金公開說明書,投資人亦可至公開資訊觀測站中查詢。基金買賣係以投資人自己之判斷為之,投資人應瞭解並承擔交易可能產生之損益,且最大可能損失達原始投資金額。基金不受存款保險、保險安定基金或其他相關保障機制之保障。如因基金交易所生紛爭, 台端得先向本公司申訴,如不接受前開申訴處理結果或本公司未在三十日內處理時,得在六十日內向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申請評議。 台端亦得向投信投顧公會申訴、向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申請調處或向法院起訴。 基金投資風險包括但不限於類股過度集中之風險、產業景氣循環之風險、流動性風險、外匯管制及匯率變動風險、投資地區政治、社會或經濟變動之風險、商品交易對手之信用風險、與其他投資風險等,請詳見基金公開說明書(投資人須知)。基金可能投資承銷股票,其可能風險為曝露於時間落差之風險,即繳款之後到股票掛牌上市上櫃之前的風險。 (野村投信贊助刊登)AMK01-230800170野村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 110615台北市信義路五段7號30樓(台北101大樓) 客服專線:(02)8758-1568 野村投資理財網:www.nomurafunds.com.tw
-
2023-07-18 養生.抗老養生
學會與老化後的身體共處 葉金川:老後生活安排必要2件事
沒有疾病的「健康」是老年生活的目的嗎?當然不是!年紀大了,難免有毛病,體能也衰退,退休後要能與老化後的身體共處,依然過得有活力,才是我們要追求的生活目標!因此年老後的生活安排一定要包括2件事……「健康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安寧狀態。」這是世界衛生組織在1948年提出的「健康」定義。多年以來,我們認定的「健康」一直依循著這個概念,但年紀漸長後,我有了不同的想法,我認為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概念是個理想;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許多疾病已經可以預防、也可以治療,然而,並非所有疾病都能防範與避免。尤其是上了年紀,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慢性病、及面臨身體各功能的衰退,我們都需要學習與疾病共處、跟衰老共活!健康不是生活的目的完全沒有疾病的「健康」是生活的最終目的嗎?當然不是!年紀大了,都會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難免有小毛病,體能也衰退,要能夠與老化後的身體狀況共處,依然過得有活力,才應該是我們要追求的生活目標!要達到活力生活,除了身體健康外,心靈自由也是必要的。因此我們需要去規劃、學習,有動機和有毅力,讓自己享受生活,每一天充滿希望、快樂與活力。所以,退休年老後的生活安排一定要包括:有戶外活動嗜好,不論是什麼樣的運動都可以,但要是戶外活動,並且與社會有所連結;另一個是靜態嗜好活動,不論是繪畫、插花、琴棋書畫……,重要的是戶外與室內嗜好,兩者必須兼有且持續,才能真正享受活力生活的趣味。(延伸閱讀:別等肌少症、骨鬆才補救 延緩衰弱和防治疾病一樣重要)最健康的阿嬤我的太太張媚在50歲之後開始自己的第二人生,正值孩子長大離家,生活重心順位也因此從工作、家庭調整為自己的健康與生活。有一次,她覺得生為台灣人,一生之中應該要攀登過一次玉山!她原來其實有在運動,只是不是定期定量的習慣,因此我建議她先練習走我們家後面的小山,每天走5公里,逐漸增加到走10公里。訓練一個月後,她當日來回、花了十小時多就完成單攻玉山。她相當有成就感,同時也能享受登高望遠的壯麗美景,自此之後就養成健行、登山的習慣。今年一月,我和她到紐西蘭自助旅行,一個月內我們走遍都市、郊區、海濱、國家公園的步道,合計走了快300公里,她絲毫沒有顯現疲累的感覺。(延伸閱讀:七十歲的背包客)我的小兒子因為工作關係有時候無法照顧孩子,想請我太太幫忙照顧幾天,還曾因此「遊說」我太太說:「媽媽,妳是我看過最健康的老人!」太太跟我說:「我70歲了,要我幫忙看孫子,救急可以,要長期照顧孫子,門都沒有!」脱胎換骨登大霸我有一群山友,經常相約登山,因為每個人的體能狀況不同,往往會分成三組:A組是完登組,B組目標則是爬一半折返,而C組是只參加登完山後的聚餐。一位以前在醫政處工作的同僚陳美蓉原本都是參加B組,中年之後,她想要改變,所以先參加健身房的有氧舞蹈課程,體能增進之後,登山她已經可以參加A組了,前一陣子,她還完登大霸尖山,當成自己的60歲生日禮物。她的故事因此也激勵了她的幾個姊妹淘,原本都沒有運動習慣的,開始相約訓練,以登上百岳的閂山、鈴鳴山為目標。癌後登山重生楊德嘉是我的一位多年好友,他在70歲時罹患攝護腺癌,經開刀治療後,體能衰退、元氣大傷,他原本只待在埔里家中寫書法、畫國畫,我建議他多到戶外走走,藉此恢復體力。因此,他開始走步道,因緣際會認識了一位老山友,對方帶著他探訪了南投各式各樣的步道。(延伸閱讀:攝護腺癌術後健走登山復健 拿回身心主導權)持續走了五年,他因此走出心得,還開始寫文章分享自己走過的步道,向大眾介紹適合老人、全家健行,兩、三小時就可以走完的「樂齡步道」。最近他更跨越居住的縣市,開始走台中、彰化地區的步道了。此外,為了讓文章吸引人,他也開始學拍照,希望文圖並茂的呈現方式,增加閱讀性。(延伸閱讀:樂齡健走養生 私推中台灣3條適合老人 親子遊的森林步道)自行車勇闖花東慈濟大學前公衛系主任蕭正光教授,多年前我認識他的時候,50多歲的他並沒有運動習慣。有一回,我邀他和我們一群車友們一起從太魯閣長春祠騎到天祥,路程大約17公里上坡,ㄧ般來說,我們大約騎一小時就會到達天祥晶英酒店前的廣場休息、喝咖啡,但是那次我們騎到那裏,又等了三十分鐘後,他才終於出現,車友們就開他玩笑,怎麼年紀不算大、還騎這麼慢。他因此發憤圖強,找兒子一起每周練騎。最近和他碰面時,他說,剛完成了洄瀾自行車挑戰賽,在24小時內騎完300公里,換言之,平均一小時至少要騎15公里,速度不但要快,也只能短暫休息。真沒想到,十年前被嘲笑騎車太慢的他,現在已經成為自行車高手。(延伸閱讀:有慢性病的銀髮族,可以做哪些運動?)七十歲開始全球六大馬幾年前我在走我家後山崇德街的步道時,結識了跑馬拉松的知名好手林觀芝,他是退休後開始跑步而跑出興趣,很積極參與國內各大馬拉松賽事。(延伸閱讀:跑步跑出「鐵腿」?DIY按壓穴道來緩解)他70歲的時候,他的女兒看到爸爸這麼喜歡跑馬拉松,就資助他參加國外的馬拉松比賽。他第一次到國外參賽後,更著迷參與賽事,因此每年都報名參加國際性的馬拉松,到75歲時已經取得象徵馬拉松甜甜圈的世界六大馬拉松獎牌了。他今年已經78歲,在國內各大賽事仍可見到他身影。(延伸閱讀:想參加馬拉松,如何自我訓練?) ㄧ年半完成小百岳我以前的同事,前健保局局長戴桂英在65歲時退休,當時她的運動嗜好主要是登山,也完成許多座百岳。她先生相當熱衷跑馬拉松,因此鼓勵她一起陪跑。從陪跑5公里開始,她逐漸增加跑步距離,經過了五、六年,原本只能參加親子組、健走組的她,變成完成了100個半馬,並且參加過20、30場全程馬拉松,而且還經常獲獎。幾年前,她先生完成百岳之後,想要挑戰完登台灣小百岳,邀她一起參加,自此開始他們跑遍台灣各地、甚至到金門、馬祖、澎湖、蘭嶼等地爬郊山,很有毅力與鬥志,花了一年半時間達成完登小百岳的目標。問她,接下來的目標呢?她說:「就再完登一次小百岳吧!」(延伸閱讀:50歲後爬山,怎麼避免上下坡吃力?)活力樂齡 人人做得到上述分享的都是我身邊朋友的真實故事,他們都不是什麼體育好手,多是從40、50、60歲才開始接觸戶外運動,因為不同的動機像是樂趣、生病後要復健、覺得自己太弱要雪恥、或自覺要保持體力而開始運動,加上有同伴的引導,進而成為能持久、終生的興趣。所以,我們不能只把「健康」當作目的,它只是一種手段,最終應該是要過著享受能走、能跑、能騎、能划……,擁有樂在其中的嗜好、有品質的生活。不論是否有身體健康問題或生活上的其他困難,不需要是天選之人、也不需要具備特殊才華,只要願意開始學習、有意志與毅力,追求活力生活,人人都做得到!(延伸閱讀:倒退走舒緩退化性關節炎?醫師更建議4項改善膝痛的運動)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5-23 焦點.杏林.診間
臺大外科史上沒有完成總醫師訓練的僅三人!黃明和當年回家鄉服務,卻開啟醫療第二人生
一九六五年, 黃明和從臺大醫學系畢業, 經過一年的實習後,展開了住院醫師的訓練。然而,在擔任住院醫師的第三年,也正是他決定離開臺大醫院、回到家鄉彰化服務的一年。讓他做出如此艱難且重大的決定,全是因為胃潰瘍的宿疾復發,讓他難以在競爭激烈的臺大醫院中,完成總醫師訓練。住院醫師,就是二十四小時都住在醫院裡,只允許每週外宿兩次。當時,臺大醫院是一年十個外科醫生畢業,且只有一位才能晉升為總醫師,因此同學間的關係再好,也存在著競爭關係。臺大醫院的總醫師篩選方式如同金字塔:第一年, 多數新人選擇繼續努力打拚,經過第二、第三年的投票,加上第四年的篩選後,總住院醫師除了外科有兩位,其他每一科只會留下一位。不斷朝金字塔頂端邁進的黃明和,即使在擔任高壓的住院醫師時,也與同學、老師的關係友好,不過卻在研究計畫進行得非常順利時,胃出血又再次發作了。那次黃明和緊急進行手術,雖然順利切除部分的胃,但外露的縫線遲遲沒有脫落,甚至勾到其他臟器,造成他吐血的狀況。那時身邊的同學、親友都相當心疼他,即使知道他好勝心強,也紛紛勸他離開競爭激烈的臺大醫院,回彰化休養。「臺大外科史上,完成住院醫師訓練,但沒有完成總醫師訓練的只有三人,我就是其中之一。」黃明和說。當他面對如此困難的決定,曾經是同學的陳維昭也表示不捨。「因為我們待的地方叫臺大醫院, 就是沒有辦法跟一般人一樣, 可以有正常的休息、適度的放鬆,所有的時間、競爭、壓力,不會放過任何一個人。」手術後沒多久,黃明和曾在臺北短暫休養一段時間,並陷入了人生最重大的抉擇—以研究計畫申請出國學習肝臟移植,或返鄉開業。現任秀傳醫療體系副總裁的廖國超先生,同時也是黃明和夫人陳雪芹的姪子,在黃明和於臺北沉潛休養的日子裡,因為週間住校,週末會回臺北的外祖父母家,有時候會看到開刀後靜養的黃明和(那時陳雪芹女士在東門的彰化銀行上班,黃明和開刀後就在陳家臺北的住處靜養)。「那時電視只有兩台,華視、中視,別人在看電視的時候,他都不看。只要他遇到什麼醫學上的問題,就會馬上查文獻,一低頭一個半小時就過去了。」這是廖國超對這位未來姨丈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後來,因為獎學金次年才發放,最終黃明和選擇離開了他曾經打拚過、也引以為傲的臺大醫院,他像被宣告失敗、因傷提早退役的軍官,被迫離開屬於他的戰場,回到資源相對缺乏、技術落後、環境貧瘠的彰化重新開始。只是黃明和沒想到的是,在彰化,有更多等待醫療機會的民眾,他也將在這裡開啟他全新的醫療志業。開啟醫療的第二人生黃明和在臺大醫院訓練的後期,雖然仍在病中,卻仍持續做研究,尤其是他參與李俊仁教授領導的換腎小組,完成了亞洲第一例腎臟移植的成功案例,讓他後來被派去做「免疫學」的研究檢查。因為換腎最怕排斥性,因此能夠成功免疫才是致勝關鍵。後來,他還跟著潘以宏教授做當時非常先進的抗淋巴血清研究。「他那時就算不走臨床,走研究方面一定也是非常成功的。」身為十三太保之首的陳維昭肯定地表示。回到彰化後,黃明和先到了省立彰化醫院外科服務,看起來似乎離開臺大這個眾所矚目的擂台,就此無人聞問。然而,當年留下來的同學們卻不是如此看他的。陳維昭表示:「其實我們(臺大十三太保)的人數不只十三人,很多沒有留在臺大的人也發展得很好,像黃明和就是,只是每次我們一聚會,外界還是會稱我們是十三太保。」如今回頭看黃明和當時的選擇,沈富雄認為,當時臺大醫學院畢業的學生,若沒有出國而是留在臺灣,不是在臺北就是返鄉。他說:「回到家鄉,先在省立醫院做事,等當上主任,人脈時機成熟了,再開一間有規模的醫院,這條路非常符合父母的期待,也讓人很羨慕。像黃明和就是,還有敏盛醫院的楊敏盛。」回家鄉服務的黃明和,與同學們各自在不同醫療體系裡打拚著,而據沈富雄、陳維昭與王正一等人的說法,當時有些同學從國外回來臺灣重新謀職,卻無法順利銜接工作時,黃明和只要聽說了,就會邀請他們到自己醫院的體系裡工作,不論是哪一科,都會給予最優渥的待遇。像這樣的同學情誼,也讓黃明和在後來從事立委期間,與王正一共同研究出「健保草案」與「愛滋病防治條例」等相關議題,而陳維昭至今仍是秀傳醫療體系的榮譽總裁。在同學眼中,黃明和重情,也重才,人脈通暢、與人為善,就像他名字裡的「和」一樣。或許人生的路無法重來,在每個人生的決斷點,都會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而使內心感到惶恐。但黃明和在人生最艱難的當下,秉持著事事用心、追求卓越、與人為善和利澤他人的精神,默默在每條路上種下良善的種子,也因此,即便時間更迭,仍讓許多人敬佩他的胸懷與感念他的付出。(本文摘自商周出版《做蒼生之大醫》)
-
2023-03-27 養生.家庭婚姻
研究指男喪偶者6年內死亡率高於女,原因曝!朱全斌示範男性如何獨自過好生活
【本文重點】根據丹麥一項研究,喪偶者的死亡率和醫療支出比沒有喪偶的人高,其中男性比女性更明顯。喪偶對老年男性的影響尤其大,可能與男性復原力較脆弱有關。專家建議,對於老年早期喪偶和男性喪偶者需要及時提供支援,例如喪葬協助、悲傷輔導、定期健康檢查、社會福利資源等方式。此研究的研究族群僅包含喪偶的老年人,因此不能推論到全部人口,例如對年輕喪偶者的影響。--by ChatGPT根據丹麥一項研究發現,比起沒有喪偶的人,喪偶者有較高的死亡率和喪偶後的醫療支出,其中又以男性比女性更顯著,這可能與男性復原力較脆弱有關。喪偶男性6年內死亡率與醫療支出高於女性「少年夫妻老來伴」,老年生活有親密關係支撐,能帶來穩定的安全感,可是一旦失去伴侶,哀傷所帶來的衝擊不僅是心理上,也可能影響到身體健康。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日前(3/23)發表一篇有關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研究團隊所做的「喪偶對不同性別老年人死亡率與照護影響的研究」〈Bereavement affects older people differently with younger males being most frail with limited recovery potential〉。研究發現比起沒有喪偶的人,喪偶者有較高的死亡率和喪偶後的醫療支出,其中又以男性比女性更顯著,喪偶的男性持續6年內死亡率與醫療支出都高於喪偶的女性。作者提到這可能與男性復原力較脆弱有關。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兩位長照與健康管理領域的專家解析此份研究結果。男性喪偶需協助心理面 女性需注意自身健康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心理系副教授陳儀龍指出,這項研究能幫助我們針對老年喪偶後健康衰退提出預防策略,特別是老年早期喪偶與男性喪偶需要及時提供支持,例如喪葬協助、悲傷輔導、定期健康檢查、社會福利資源等方式。而女性面臨配偶生病時,也需注意自身健康照護。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副教授李仰慈也補充,台灣鮮少有類似的大型研究,但國家衛生研究院學者於2012年有發表一項探討社區老人喪偶影響死亡率的性別差異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喪偶對男性的死亡風險是女性的1.5倍,同時也發現喪偶前後的差異在老年男性中較為明顯,且健康男性在喪偶之後的死亡風險尤其為高,顯示喪偶效益的程度具性別差異,這些結果與丹麥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年輕人若遭遇喪偶 情況可能更糟糕李仰慈解釋,此研究的研究族群僅包含喪偶的老年人,因此不能推論到全部人口,例如對年輕喪偶者的影響。雖然年輕人經歷喪偶的情況相對較少,但此研究發現在老年喪偶者中,喪偶對於較年輕者有比較高的負面影響,推測若年輕人遭遇喪偶,情況可能會更糟糕。陳儀龍也提醒,由於研究僅使用老年人資料,因此只能推論到老年族群。而台灣雖有全國健保資料庫,但目前僅有醫療支出資料,尚未有完整的照護支出資料。若要進行相同研究,在健保資料庫建置明確的親屬關係會有相當大的幫助。雖然部分資料可間接連結配偶與家屬,如以「婦幼主題式資料庫」為例,可由新生兒資料連結其父母資料,然而若是尚未生育的配偶,則難以透過新生兒來推論配偶關係,也無法得知婚姻是否持續。朱全斌活出男性喪偶典範不過,男性喪偶也有精采第二人生的典範。去年聯合報退休力專題,訪問作家韓良露的先生朱全斌。朱全斌和妻子韓良露感情好,膝下無子卻無話不談,是彼此生命裡最好的朋友。9年前韓良露去世,思念亡妻讓他半年內瘦七公斤、椎間盤突出、不良於行;卻也讓他閱讀、與自我獨處,尋覓到了一個人也能好好過的生活。「我何不活出一個典範,男性也能一個人過好生活的典範。」朱全斌從此打理自己生活起居,做料理、共享美食、寫作、出書、做podcast、結交新朋友、學習新東西、旅行。豐富精彩讓人嚮往。【參考資料】.「研究:喪偶對不同性別老年人死亡率與照護的影響」專家意見.失去摯愛韓良露,朱全斌學習獨自好好活:我想活出男性也能一個人過好生活的典範!
-
2023-03-25 退休力.自在獨立
熟齡離婚─現象篇/3個常見原因讓夫妻關係回不去!家事律師:分手前想想離婚成本
年齡邁入六字頭,人生進入後半場,卻面臨婚姻關係出現變化。兩人對老後生活期待不同,或長期疏離的關係終於到了直球對決時刻,讓「熟齡離婚」悄悄發生。聯合報關心大家的退休力,準備老後生活,關係從兩個人到一個人,心靈上的準備,你/妳做足了嗎?從數據上不僅已經可以看出熟齡離婚有增加趨勢,社會也因應熟齡離婚出現商業需求,幫助人們在人生下半場,各方面做足準備,減少驚慌。 四、五年級生走過戰後嬰兒潮的經濟起飛,現階段正面臨退休或準退休生活,不過,多項數據發現,該族群的婚姻關係正悄悄出現變化。離婚總對數中,逾五十歲者占兩成以上,婚齡超過廿年的離婚率近十年皆往上成長,特別是婚齡卅年以上的離婚率,成長速度最快。專家分析與女性經濟獨立、退休後婚姻關係變化、對第二人生想像不同等因素有關。台灣目前並沒有明確定義「熟齡離婚」,知名家事律師賴芳玉說,她所認為的熟齡離婚應該是婚齡超過十年以上,婚姻關係已經進入到老夫老妻並準備離婚,才稱為熟齡離婚;台灣現在掀起的退休後熟齡離婚,日本早在十多年前已經歷過。第一種:經濟獨立 擺脫妻與媳角色二○○七年日本為保障女性修改年金制度,夫妻離婚後,妻子可主張領取先生一半的厚生年金(類似台灣老人年金),之後日本社會就出現大規模的「定年離婚」。賴芳玉表示,台灣與日本雖有相似,如經濟議題,但她觀察,台灣熟齡離婚更多是難以適應退休後的夫妻關係變化。戰後嬰兒潮的女性,相對於已到八、九字頭年齡的女性,經濟相對獨立,進入婚姻時「男主外、女主內」是主流價值觀,女性一直照顧著男性、公婆、子女,當先生從職場退休,期待能在家中當大爺,她仍禁錮在「太太、媳婦」這個角色時,她也希望從太太、媳婦的角色退休,加上經濟相對獨立,更有機會可以尋找自我。第二種:無話可說 為了孩子在忍耐第二種熟齡離婚的典型,就是退休後,夫妻二人已無話可說,過去的關係靠解決子女問題、共同對抗婆婆等維繫,當孩子離巢、公婆離世,二人的關係也跟著「回不去了」。第三種:退休男性外尋填補空虛第三種常是男性離開職場後,頓失長期追求的競爭關係,失去自我重心,加上不敢面對自我,在家中如果找不回競爭感就會外尋填補空虛,常影響自己後半生。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則說,婚齡超過廿年以上的夫妻,二人在關係中都具有「陪伴」的功能,要捨棄婚姻帶來的陪伴功能,有部分是關係長期不好,只是為了孩子在忍耐,等孩子長大也宣告關係告終,另一種則是男性退休後,成了「有錢又有閒」的男性,不願服老想追求青春,開始期待追求年輕女性,增加自我認同感。林萃芬說,年紀超過八十歲選擇離婚的大多是女性,認為服侍這個家一輩子,不希望死後還要與不喜歡的夫家葬在一起,離婚不只是對另外一半的不滿,也是對於夫家的不認同。熟齡離婚─現象篇/分手前 想想3大離婚成本盤點離婚成本.經濟成本:開銷從兩個單位變成一個單位,經濟上是否足以負擔。.情意成本:情感的連結如何維持與斷離,在不影響雙方生活下,討論出解方。.寂寞成本:思考真的需要一個人嗎?是否有足夠的技能可以獨立生活?熟齡離婚背後藏有中年危機、人生新篇章的關係轉換,知名家事律師賴芳玉說,熟齡離婚比婚齡較短的夫妻離婚,需要思考的議題更深更廣,不僅要思索婚姻對於二人的意義,還得思考三大離婚成本,經濟成本、情意成本、寂寞成本,否則面對已進入退休的年紀,決定恢復「單身」也得具有實力才能穩健過活。據內政部統計,一一○年離婚對數中,以年齡區分,五十歲以上男性占百分之廿五、女性占百分之十五。五十歲以上男性比女性多一點六倍,而五十歲以下女性則是多於男性一點五倍。賴芳玉說,男性在五十歲以上比女性更易遇到離婚議題,而男性長期在關係中,大多扮演不會經營、表達感受,有些則是相對自我或自戀,從數據難以得知提出離婚是男性還是女性,不過數據顯示,該現象不只出現在去年,而是近五年都有相同趨勢,不少這階段的男性會透過外遇,擺脫原本關係,最後被發現而走向離婚。熟齡離婚 外遇常是「假議題」熟齡女性選擇離婚大多經過深思熟慮,男性多是不得不離婚,如外遇被抓、不想經營關係等。賴芳玉說,外遇、離婚對她而言都是「假議題」,兩者都是關係卡關導致最後的結果,面對關係經營的失敗,如果不面對而假裝蓋掉創傷,沒有趁此「轉大人」,重整自身需求,類似的問題將不斷重演,而年紀愈來愈年長,相較於年輕人,更沒有重新站起來的本錢。她建議要離婚前,先問兩個問題,現階段造成你/妳的痛苦來源是什麼?離婚有辦法解決問題嗎?賴芳玉說,有些人會認為離婚之後,問題就能解決,痛苦就能消失,但問題常不在另一半,可能是在自己或岳父母、公婆家。她強調,問對問題才能解決問題。離婚前,也不建議賭氣,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單身」的本錢。賴芳玉說,離婚前,無論男女都該盤點經濟成本、情意成本、寂寞成本,也就是從錢到兩家關係,再到心靈準備都要思量。離開這段關係後,房貸、車貸等有辦法負擔嗎?與另一半分開後,多年累積的情,如何幫助自己割捨?是否需要親朋好友或專業諮商師協助?再者是,生活中的安全感、歸屬感,如何從原本二個人,回歸到一個人,也能面對孤獨。賴芳玉說,社會一直對於「孤獨」帶有負面印象,當選擇回歸到一個人,或投向另外一段關係時,都得深思自己需求到底是什麼?否則空虛感的降臨,很容易對人產生負向循環,陷入更深的深淵。熟齡離婚─現象篇/怕你衝動 陸推「30天冷靜期」【聯合報/特派記者賴錦宏/北京報導】結婚或許不一定得靠一時衝動,但離婚,有時可能真是氣頭上的一時衝動。有鑒於近幾年結婚率愈來愈低,離婚率卻節節攀升,中國大陸自二○二一年起大幅提高離婚門檻,包括設定了卅天的「離婚冷靜期」。大陸現行「民法典」規定:「自婚姻登記機關收到離婚登記申請之日起卅日內,任何一方不願意離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撤回離婚登記申請。前款規定期限屆滿後卅日內,雙方應當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發給離婚證;未申請的,視為撤回離婚登記申請。」亦即,今天大陸的夫妻若想登記離婚,必須過五關:「申請、受理、冷靜期、審查、登記(發證)」。大陸民政部社會事務司長王金華稱,這樣的規定主要是為那些草率離婚、衝動離婚的人增加一個門檻。「是不是考慮清楚感情確已破裂?是不是對子女撫養、財產、債務處理等事項協商一致?」任何一方只要說不同意離婚,等於雙方沒有達成共識,說明還要再冷靜反思。「冷靜期」的設置是否真能有效降低離婚率?至少大陸媒體的報導似乎如此。廣西南寧晚報就指出,根據南寧市民政局的數據,二○二一年一月到二○二二年十二月底,南寧共有兩萬多對夫妻申請辦理離婚手續,最終實際辦理離婚的為一萬三千多對。報導因此認為,「離婚冷靜期讓約七千對夫妻保住家庭完整」。不過,對於官方這項「美意」,不少大陸民眾卻不領情。許多網友質疑,結婚和離婚是個人意願和自由,自己行為自己負責,強行用法律干預反而會適得其反。更有女權運動者擔心,這樣的法律設計可能會侵犯女性權益,因為在家暴事件中女性受害者較多。數位版看這裡從今昔婚姻關係 看童養媳的故事中研院「研之有物」專訪中山大學社會系榮譽講座教授莊英章,分析日治時代,台灣戶口調查簿與田調訪談。童養媳面對婚姻關係的不健全,婚姻關係看似約定關係,但在婚後廿四到廿五年後,離婚率相對於招贅婚、婚嫁娶中卻是最高的。更多童養媳婚姻故事,請見聯合報數位版。(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17 焦點.長期照護
全職顧父至過世,50歲小姑沒工作被嫂轟「要我老公養一輩子?」辭職照顧前思考4個風險
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一旦家中長輩生病需要照料,許多孝順的晚輩都會考慮辭職回家照顧。但選擇離開職場,還回得去嗎?中間沒有工作與收入的狀態下,又能撐多久?如果兄弟姐妹願意在經濟上支援,他們的另一半又能否體諒呢?近來網路論壇Dcard出現一篇的發文,引發兩方不同意見,起因正是原PO小姑為照顧行動不便的公公,多年沒有工作,但公公過世後,小姑仍未到外謀職,年近50歲仍由哥哥支付生活開銷,讓原PO怒喊:「老公要養他妹妹一輩子?」 這位人妻在Dcard上表示,自己跟老公相差13歲,對方是二婚,兩人交往6年終於步入婚姻殿堂,但婚後卻無法理解為何小姑不出去工作。她說,當初是公公行動不便、需要人照顧,小姑便自願負責照料、操持家務,並希望哥哥能提供經濟支援。 只是公公過世多年後,小姑還是不願出去工作,花著原PO老公賺的辛苦錢去網購、買包、買衣服…「整天只想怎麼拗我老公額外付錢吃大餐什麼的,然後常常挑我毛病找架吵。」 原PO說,老公只是小小公務員,家裡也不是有錢到可以不用擔心開銷,而他一份收入卻要負擔家裡全部開銷,還要額外拿錢給妹妹花用。雖然老公告訴原PO,她自己的薪水留下自用,家裡開銷不用她負擔,但原PO仍看不下去:「一個已經要50歲的小姑,好手好腳卻不出去工作!」 貼文一出,有網友表示原PO「婚前沒發現這個大坑,只能說妳失算大了」。也有人推測原PO應該是覺得公公過世後,小姑就會出去找工作,「明擺著的問題,是原PO自己避重就輕」,不肯面對。 不過原PO上網討拍,卻有更多網友選擇力挺小姑,「之前妹妹確實有照顧老父親,耗掉自己的青春年華,說起來也是犧牲很大。另外台灣職場的年齡歧視很嚴重,50歲以上非常難找工作。原PO老公如果利用妹妹照顧老父,然後再把妹妹一腳踢開,那才真的無情無義」、「人家兄妹這樣好好的幾十年了,妳一個外人之前交往的時候可以接受,一結婚就要指手畫腳,是覺得共同財產變少了在不爽?」 根據勞動部推估統計,台灣每年有逾13萬人因為照顧雙親而離職,但不少專家都認為這是「下下策」。諮商心理師陳乃綾說,姑且不論辭職照顧是不是最好的決定,選擇辭職至少可能有4個風險: 1、失去固定薪水 一旦失去每月固定的收入,只能靠積蓄度日,即使手足願意在經濟上支援,當伸手牌的心情也不好受,生活品質一定會受影響。何況這筆照顧費用也可能因種種因素中斷或減少,讓生活因此陷入窘境。 2、難以重回職場 國人平均不健康餘命約為8年,長照時間或短或長,卻都可能造成照顧者與就業市場距離越來越遠,甚至因為與職場脫節許久而打退堂鼓,或因年紀面臨生涯職業的轉換,更難重新開始。 3、失去人際社交 除了薪資之外,工作也提供自信心與穩定的人際社交互動,若保有工作,照顧上遭遇的難題與煩惱,仍可藉由朋友同事間的關心、打氣及資源連結,找到走下去的力量,不至於坐困愁城。 4、照顧技能不足 照顧是一門專業技能,不管是中風如何復健、如何從床上移位到輪椅上、如何拍痰或護理褥瘡等,若處理不當,反而可能讓長輩病情更嚴重,也可能導致自己受傷。 同樣有過照顧經驗的萬芳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宋家瑩曾形容,「就像搭飛機,一定要先把自己的安全帶扣好,再去扣孩子的;一定要把自己照顧好,再去照顧身邊的老人。」 她說,世上沒有最好的照顧,「不管你做任何決定,都是你深思熟慮做的最好決定,千萬不要後悔,或覺得早知道就怎樣…。」現在已有不同的長照資源與居服員可以分攤照護負擔,「先把自己穩定好,有穩定的情緒、穩定的經濟,才能好好照顧家人。」●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兄弟姐妹多達5個人都沒互動!母70多歲我也沒小孩,想把遺產只給對方、留做公益.到市集擺攤、讀博士…她55歲跟著先生退休,想脫離「忙」的狀態,意外活出「破框」第二人生.停經女性平均每2人就1人骨質疏鬆,死亡率相當於乳癌3期!多吃4類食物改善,更年期輕鬆自在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10 養生.抗老養生
98歲染新冠卻超健康!超狂阿嬤曝長壽秘訣: 每天這樣吃,10多年沒生過病
高齡者是新冠重症的高危險族群,但在彰化卻有一位98歲徐姓阿嬤,染疫後不但症狀輕微、順利康復,更稱自己在確診前已10多年沒生過病了。阿嬤透露自己的長壽秘訣,僅僅是遵循老一輩的話:「著愛減呷肉,多呷菜」,少肉多菜就能活得超健康。 衛福部彰化醫院營養師吳佩芬表示,相較於現今國人每日蔬果攝取不足,阿嬤的飲食智慧更顯得珍貴,至於蔬果要怎麼吃,可以簡單用顏色為原則,「蔬果5色,越多色越健康」。 吳佩芬說,蔬果攝取不足與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各種慢性疾病息息相關;蔬果中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質,如維生素A、C、E、膳食纖維、礦物質等,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血糖、血壓、血脂控制。 最不可忽視的是蔬果含有豐富的植化素,是天然的抗氧化劑,能調整免疫力,還能抗老、防癌。 植化素是植物在演化、生長過程中,為保護自己而合成,普遍存在於植物體各部位中,也賦予其不同的色彩及特殊氣味,由於人體無法自行合成植化素,必須透過飲食中攝取。大家常聽到的花青素、兒茶素、 葉黃素、玉米黃素等都歸類為植化素,可以簡單以紅、黃、綠、白、黑5種顏色去分類。 5色蔬果保健康 一、紅色 ●代表蔬果:紅鳳菜、紅椒、大番茄、紅蘿蔔、西瓜、草莓、紅石榴、蔓越莓、小番茄等 ●常見植化素:茄紅素、花青素、檞皮素 ●功效:抗氧化、降低罹癌風險 二、橙黃 ●代表蔬果:胡蘿蔔、金針花、金針菇、黃椒、木瓜、檸檬、芒果、鳳梨、柳橙等 ●常見植化素:B-胡蘿蔔素、玉米黃素、類黃酮素 ●功效:抗氧化、強化免疫功能 三、綠色 ●代表蔬果:所有綠色葉菜、青椒、蘆筍、綠花椰菜、奇異果、青葡萄、芭樂、棗子等 ●常見植化素:葉綠素、兒茶素、葉黃素、吲哚(indole alkaloid) 、類胡蘿蔔素 ●功效:抗氧化、降低罹癌風險 四、白色:富含硫化物、蒜素 ●代表蔬果:苦瓜、大白菜、冬瓜、白蘿蔔、洋蔥、竹筍、香蕉、桃子、梨子等 ●常見植化素:蒜素、含硫化合物、多酚、植物性雌激素 ●功效:抗氧化、降低罹癌風險 五、藍/紫/黑色 ●代表蔬果:海藻類、黑木耳、香菇、茄子、紫甘藍、黑棗、葡萄、桑葚、藍莓等 ●常見植化素:花青素、類黃酮素 ●功效:抗氧化、抗發炎 吳佩芬強調,每天的飲食最好是5色都吃齊,或至少要吃到3色,把握「越多色越健康」的簡單原則。 而據國健署與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提供的資料,每天最好能吃到至少3份蔬菜與2份水果,由於各種蔬菜水果營養成分和種類特性不同,所以各種蔬菜水果「1份」的量也不盡相同。 簡單來說,「1份」蔬菜大約是煮熟的蔬菜半飯碗至8分滿的量,水果則大約是1個拳頭的大小,或是切好的水果1個飯碗。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到市集擺攤、讀博士…她55歲跟著先生退休,想脫離「忙」的狀態,意外活出「破框」第二人生.停經女性平均每2人就1人骨質疏鬆,死亡率相當於乳癌3期!多吃4類食物改善,更年期輕鬆自在 .年輕從事旅行業年收200萬,晚年卻在開計程車?他嘆:有些事50歲後才懂,真的也晚了(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2-11-22 養生.人生智慧
汪小菲開戰大S一家/幫張清芳拿下16億贍養費、再接大S離婚案!女星王牌御用律師賴芳玉,撐住她們有苦無處訴內心
【2022/11/22編註】2021年大S和汪小菲委由律師賴芳玉處理離婚事宜,雙方針對財產分配、生活費給付、及兩名子女的監護權、探視等調解,達成共識後簽訂離婚協議。昨(21日)因大S爆出向汪小菲追討500萬生活費,讓汪小菲在微博接連暴走,大S也再度透過律師賴芳玉發聲明,被網友讚理性鎮定。不少知名女星,如張清芳、大S、黃嘉千等離婚,都是賴芳玉接手的案子。》看詳細新聞兩岸演藝界知名的夫妻檔大S和汪小菲,在11月22日共同發布聲明正在進行離婚手續,而這紙聲明也讓大S的委託律師賴芳玉隨之曝光。賴芳玉是台灣知名的家事律師,曾協助多名女藝人的離婚訴訟,而她除了是律師也是個作家,甚至跨界主持Podcast、開YouTube,過著擁有多重身分的斜槓人生。 在家事訴訟裡,賴芳玉的法律專業已無庸置疑,她近年來最知名的一戰就是承辦歌手張清芳和投資銀行教父宋學仁的離婚案件,賴芳玉靠著庭外不懈地協商,最終讓雙方達成分配財產和子女協議。 雙方談妥後直接進入法院訴訟,讓法官能在迅雷不及掩耳的情況下完成調解,張清芳獲得16億元贍養費,這起備受矚目的離婚官司也得以在安靜和平方式下落幕。 賴芳玉在法院家事庭的名號響叮噹,不只是張清芳,藝人賈靜雯、柯以柔、何如芸、于美人、金友莊和李晶晶等人也都指名找她,而賴芳玉宛如這些女藝人失婚的浮木,總能用專業又柔軟的態度,撐住她們有苦無處訴的內心,成為女星的王牌御用律師。 據了解,大S在本月初向台北地院訴請和汪小菲離婚,而雙方顯然事前早就做好溝通,北院家事庭低調開庭後,兩造對離婚、財產分配等事項都有一定共識,還擬了一份讓外界無可挑剔的共同聲明。事後大S和汪小菲都噤聲,目前手續到底走到哪一個階段,《今周刊》致電賴芳玉,至截稿前並未取得回應。 不過在這起矚目的離婚案件中,除了大S夫婦的身分吸睛,隨著離婚聲明曝光的美魔女律師賴芳玉,免不了也成為後續討論的「嬌點」。 現年53歲的賴芳玉,畢業於東海大學法律系,1992年以全國律師高考第三名的優異成績出道,成為當時台灣社會還很少見的女性律師。 身為職場中位居少數的女性,她從年輕時就得加倍努力才能脫穎而出,由於深知女性在職場及社會上的苦與痛,因此從年輕就致力於婦權運動。 擔任職業律師28年來,她披上法袍為女性爭取正義,更一步一腳印推動《家暴法》,在各大活動也總會見到她纖瘦但不吝挑戰強權的身影。 這些年來,賴芳玉則熱烈開展了她的斜槓人生,她用淺白的話闡述艱深的法律知識,不停地在報章上發表評論和接受媒體採訪,她的名字,因此在媒體圈裡聲名大噪。 之後,她更投身主持Podcast、開闢談法律知識的YouTube,也上節目和廣播分享她的理念,甚至嘗試參與電視劇及電影製片等,對於提倡女權的理念,她始終有一種近乎狂熱的執著。 如果撇開嚴肅的人間律法,賴芳玉的內心裡其實住著一個浪漫纖細的「文青魂」,讓她即使再忙都勤於筆耕,在繁忙的斜槓工作之餘,仍多產的寫下《待用民宿》、《好散,也是一種幸福》、《影之光》、《我們依然相信》、《賴芳玉愛情律師事務所:幫你找到幸福的55個婚姻法律常識》等書。 在文字的世界裡,她用小說家的身分,在字裡行間注入對人的愛與關懷,要大家明白,人生不只是向前衝,有時候暫停下來充個電,就有勇氣迎接自己的第二人生。 但,賴芳玉的斜槓人生已經制式化了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就像她在《待用民宿》一書裡闡述的一樣,「人生別太快下定論,故事總還未完待續…」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多囊腎不注意,會有腦動脈瘤引發中風!醫師:出現3個常見症狀,要小心.一顆10萬的植牙有人用20年、也有不到5年就壞掉!「這五點」做好,用一輩子都OK.姐弟抗壓性都很高,只有我…在比較中長大的她也想堅強:你們說的我都懂,但我做不到
-
2022-10-08 退休力.自在獨立
第二人生追求成就感、第三人生追求意義感!丁菱娟54歲華麗轉身,找回喜歡的自己
「我覺得人生上半場的第二人生追求的是成就感,到了中場之後的第三人生所要追求的是意義感,就算是工作我也不要以賺錢為目的,而是思考有沒有意義」,影響力品牌學院、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丁菱娟,在其人生高峰期54歲時離開董事長職位,創立新事業,華麗轉身的她,從寫作到集結成書、從演講到輔導創業,將54歲以後的自己當成一個很大的實驗劇場。回想中年時期的「改變」,丁菱娟說,應是源於自己害怕沒法再學習成長吧。「我覺得當時的自己有點位高權重,當董事長十多年、有很棒的團隊、創造不錯的佳績,但我發現內心反而覺得沒有挑戰性,也覺得慢慢需要把舞台讓給年輕人,因此覺得有點揮灑不起來了」。自在生活 不想再為錢做事丁菱娟表示,人大約在50歲時會想很多事情,當時的她思考著,這樣的日子還可以過多久,自己總有一天會退下來,同時也愈來愈懷疑大家尊敬的是自己的頭銜或是個人,「我覺得繼續留在原來的位置,成長的空間會愈來愈小」,有了這樣的想法後,丁菱娟開始規畫並有意識地培養接班人。重視生活儀式感的丁菱娟,在54歲時為自己辦了一場告別人生上半場的演唱會,開啟第三人生。丁菱娟是在離開職場後才問自己想要做什麼事情,「我不想再過朝九晚五的日子,不想再為錢做事」,聽到心底聲音的她,開始盤點還有什麼想做但沒做的事,「除了吃喝玩樂,我還是要有一點工作,只是工作性質不像以前那麼緊張,我希望把人生的自主性抓回來,所以我開始寫作。」丁菱娟發覺透過寫作獲得了很大的力量,除了讓心情穩定下來,也可以落下思考,過程中有助於自己釐清很多事情,「後來出了書《享受吧!50後的第三人生》,其實就是我離開職場後,在沒有職銜光環下,實驗如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開心創作 每年挑戰3任務丁菱娟每一年會給自己三項任務,包括:完成一本書、挑戰一項運動、選擇一處自己喜歡的地方或國家待上一個月,好好感受生活。受到疫情影響,今年的運動與出國任務,也做了些調整。丁菱娟為自己安排了很酷的爵士鼓學習,同時為新創立的影響力品牌學院,新建了一個「CEO品牌體驗俱樂部」的社團。「除了上課,我想帶領大家用體驗的方式,去看看台灣很多很棒的品牌,以及他們的品牌故事,在生活中體驗美學經驗」。如今的丁菱娟,有意識地持續做著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生活過得緊湊而開心。身為暢銷作家、專欄作者,同時也是創業家、創業導師,生活實驗者,她經常在媒體上分享職場工作的觀點,以及活出自我的期許,影響許多年輕人及熟齡人士。她說:「我喜歡一直創作,做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情,自我突破的過程很開心,做自己喜歡又擅長且可以實踐的事情,一步步築夢踏實、完成自己當初想要改變的改變,我很享受這個過程。」中年改變第一步 了解自己要什麼【聯合報/文/何雅玲】「找到自己、找回喜歡的自己」,是中年很重要的一個命題,而心態則是改變的第一步,談到中年困境與再就業,丁菱娟以自身的經歷與觀察分享,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將心態擺好、有所取捨,有意識地累積自己,有勇氣的踏出第一步,不管成功與否,至少讓自己不留遺憾。人到中年,想「找回自己」的這份心情,其實是強烈的,只是被隱藏了而已。丁菱娟覺得到了中年會比較有自信、體驗也較多,想做自己但沒有勇氣踏出那一步有些可惜。當然,願意踏出那一步的人,有成功也有失敗,但至少人生不會有遺憾,如果想要改變,就要有意識地累積並行動,不要等到無力改變才後悔。如果你還在第二人生,不管還在職、想轉業或被退休,丁菱娟建議多發展自己的第二興趣,不論未來是否可以成為生財器具,至少在生活上會有一些改變。以前的丁菱娟,為了工作每天加班,捨棄了歌唱、畫畫等興趣,連親子關係都有點緊張,「後來我驚覺不能如此,我要去把我喜歡的那個丁菱娟找回來」,她說:「我重新找回我的興趣,我的生命出現了改變,工作時想到即將到來的繪畫課程,那個愉悅的心情讓工作效率更好,沉浸在畫畫時也忘卻煩人瑣事,自己也變成比較有趣的人。」
-
2022-09-04 退休力.活躍好學
58歲被退休! 李益恭放下身段靠專業逆襲成職涯顧問,給中高齡求職者5建議
若以台灣平均壽命81.3歲來計算,多數人在法定退休年齡65歲之後,還有超過15年的生命,專家建議,工作能夠維持人生下半場的人際連結、生命活力,以及經濟安全。但高齡再入職場這件事容易嗎?9月《橘世代》將從不同的故事中討論,打造一個「老有所用」的社會,需要個人、企業及政府做好哪些準備。隨著物價通膨,要存多少錢才能安心養老呢?看到退休金平均上千萬元,令人擔心淪為又老又窮的「下流老人」。不少中高齡族群有經濟壓力欲重回職場,卻因年紀顧慮、薪資有限,再度就業困難。人力資源顧問李益恭分享,要先放下才才能有新開始。「算一算我的資產夠活到75歲,就放心退休了。不知道原來我會活更久。」現年78歲的人資顧問李益恭笑著說,他已經比「預期活到75歲」多活了3年,而且還神采奕奕,還好他沒有在75歲時把錢用完,因為他至今仍每天接案、提供諮詢,是許多人的職涯顧問與人生導師。主動爭取工作 一生只寫一張履歷李益恭說話時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口音,高中畢業後,從馬來西亞來台求學,選填成功大學外文系。他謹記父親的話:「我的父親沒有留財產給我,所以我也不會留給你,但可以供學費到念書畢業。」沒有家產支援,一切只能靠自己,他很爭氣地在畢業後進入亞洲航空公司,回想奇妙的求職過程,完全靠「主動」爭取。亞洲航空公司沒有公開對外求才,李益恭寫信到總公司申請履歷表,直接寄給總經理,希望申請至人事部服務,字裡行間表達強烈的企圖心,最後順利成為企業一員。爾後因表現出色被轉到桃園上班,但1987年亞航轉讓給美商另一家公司,當時太太也任職同部門,李益恭擔憂哪天兩人同時沒工作,就跳槽到另一家知名跨國企業。半年後,李益恭又被老東家找回去,這次做了4年,公司宣布要搬到馬來西亞。原本以為可以回鄉發展,但在台灣生活多年已經習慣島國步調,正苦於無法適應時,剛好接到獵人頭公司的電話,再次回到台灣。從21歲到58歲,李益恭前後換了多家大型公司,全都是別人找他或介紹,直到58歲時遭遇中年失業,以為自己可以從此退休過悠哉生活,沒想到後來發展出「分批出售專業」的顧問模式。至親離世 重返職場分批出售專業「被退休」之後,李益恭精算已有足夠資產支應未來生活,且孩子已可獨立自主,沒有太大的經濟壓力。他笑說剛開始很愉快,不用再被上班鬧鐘吵醒,跟著朋友種花、旅遊,也跟著追劇或隨心補眠,作息整個被打亂,三更半夜醒來不知道要做什麼,還曾跑去看警察值勤實況。退休生活看似愜意卻找不到生活重心,讓人迷惘。同年10月,太太去世;12月,母親走了,一連串的打擊迫使李益恭重新整理第二人生。失業、至親離世,一連串暫停與打擊,讓休息幾個月的他發現,「我的興趣就是工作」,他想讓專業繼續發揮、希望在職場中得到尊敬,於是試著重返職場,卻因年齡難以得到理想工作。李益恭轉變方法,整理自己40年的人資經驗,他擅長人才召募、薪資策略、員工資遣、組織重整,許多都是企業人資部門不願意但必須做的事,他主動跟企業推銷自己,用約聘、顧問方式執行,可以避免公司的人情壓力。企業以兼職顧問聘用他,一周只進公司幾天,企業不用支付全薪,卻能得到專業的人資諮詢。這一招果然奏效,李益恭摸索出一條新路,再次回到職場貢獻所長。他曾經同時兼任好幾個企業人資顧問,將自己的專業依不同需求「分批出售」給企業,那時年薪可達上百萬。現在的他,笑稱年紀大本不想再工作,沒想到疫情驅使大家習慣視訊,結果他幾乎每天都還有線上職涯諮詢服務,這幾年幫助上千位工作者度過危機。別堅持全職 知己知彼爭取更多機會李益恭了解自己的長處,也清楚返回職場的需求,他不求薪水跟以前一樣高,只希望能發揮個人價值。他說,中高齡再就業要知己知彼,知道企業主要什麼,也要知道自己有哪些優勢,並推銷自己的優勢。「你要人家的錢,人家就要你的命。」李益恭說的直白,中高齡再入職場,別堅持全職工作、薪水職銜都要和過去一樣,既然改變不了年齡現實,降薪求職又何妨,若表現好還能再爭取更多機會。曾有一位求職者諮詢李益恭,52歲被裁員,接下來該怎麼辦?他建議回去找以前的客戶,運用人脈釋放消息,對方臉皮薄彎不下腰,為了龐大的經濟壓力只好硬著頭皮嘗試,最後如願找到工作。「只要去試就有機會!」李益恭說,把身段放軟,告訴全世界你在求職,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貴人幫忙推一把。明天跟意外哪個先來,誰也不知道,職場也常有未知數,例如疫情、大環境影響,隨時都要做好準備,沒有工作能保證做到退休。李益恭抱持著回饋社會的精神,提供民眾職場諮詢、中年就業輔導,他提醒抱持未雨綢繆的態度,每二年要丟履歷求職,檢視有哪些需要加強的地方,慢慢累積跟上趨勢的技能,才能幫自己加分。給中高齡求職者5建議●不要執著全薪工作,先彈性上班返回職場。●積極充實能力,例如跟上數位科技趨勢。●放下身段,善用人脈。●保持開放態度,有機會先試試,別眼高手低。●嘗試投入自己喜歡的事。
-
2022-09-01 癌症.癌友故事
乳癌病友蕎安病中學畫! 如今成藝術治療師,開啟第二人生
抗癌之路艱辛難行,但繪畫可療癒身心,乳癌病友蕎安抗癌期間決心學作畫,從慣用憂鬱的藍色到用色繽紛明亮,如今成為一名藝術治療師,為別人帶來正向能量與希望。癌症希望基金會創辦「彩繪希望」活動,今年第9屆收件數突破以往,215幅參賽作品挑出29件獲獎,今天起在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南杏藝廊展至9月30日,乳癌病友蕎安因為繪畫開啟第二人生,從病人的身分變成助人的藝術治療講師。蕎安過去是馬拉松跑者,長年參與比賽,2016年參加日本明古屋女子馬拉松前,意外發覺罹患乳癌,之後對生命有不同的體悟,從小就愛畫畫的她,因工作忙碌一直沒能正統學習,這次決定用有限的生命學習繪畫,弭補缺憾。她報名了油畫班,作品獲得定,工作的Pizza店借她的畫作展示,有顧客甚至想出價買,有次高醫員工在Pizza店看到她的畫作,進而得知她是名乳癌患者,於是邀請擔任醫院築夢中心老師,指導思覺失調病患透過繪畫進行藝術治療。蕎安透露,剛罹癌時她的畫多數是深藍色調,這一年顏色轉變明亮,也透過繪畫幫助別人。高醫院長鍾飲文說,醫院坐落在十全跟自由路口,象徵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照顧,也希望病人和家屬免於病痛,得到身心靈上的自由富足,期許這次繪畫展覽能給予病人持續抗癌的勇氣。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則表示,基金會舉辦繪畫比賽多年,透過繪畫,有病友獲得心理調適,也記錄下抗癌歷程。中秋節將至,大同醫院院長傅尹志也準備健康點心禮盒贈送給癌症病友,收到的禮盒的病友們都開心不已,紛表示院方讓人很窩心。
-
2022-08-26 養生.人生智慧
「照顧家人不等於活得悲情」科技高管53歲為失智母提早退休!打拳、玩三鐵變樂活大叔
55歲的賴勝德原是外商高階經理人,負責百億標案,因為母親失智,在2年前主動申請退休。離開科技業,他成了三鐵達人,3年跑步距離累積達3個台灣,打拳、打桌球、騎腳踏車,樣樣出色。有人質疑他整天玩樂,他反問:照顧家人不等於要活得悲情,年過半百還要讓自己活得不快樂嗎? 談人生,賴勝德這樣形容自己:「我是台北人、是長子,從謀職到成家,不想離家太遠。」這份長子的承擔影響了他的命運。 他家住樹林,大學畢業退伍出社會後,到鄰近土城工業區找工作,同時錄取知名通訊設備商、以及當年辦公室還放著鐵椅的鴻海,他選了前者:「因為這家外商有周休二日。」 28年來他從工程師做到專案經理,曾經負責標案金額上億的國營企業專案。「我沒換過公司,但公司老闆一直換,從法商變芬蘭商,公司從上千人縮到幾百人。」雖然公司組織歷經變遷,管理文化大不同,但他仍專注工作預計65歲退休。 母親失智後人生脫軌,身心俱疲 直到3、4年前,他循序平穩的人生,因母親罹患失智症而脫離常軌。 事親至孝的他,與當小學老師的太太結婚後,仍跟長輩同住透天厝,而且一住就是十幾年。「有一天太太打電話給我,說去逛街時買了一個房子,我們才搬出來,不過新家離老家走路只有十幾分鐘。」 但母親失智後,常常走出門就失蹤,高齡逾80歲的爸爸習慣依賴長子,一通電話打來,他就得放下工作去處理,平常上班也要安排接送母親就醫。 「失智的人講話沒有邏輯,你不順從她就發怒,居家照服員曾經投訴母親打她,因為勸母親不要去廚房開火,母親發火,不只動手還趕她出去!照服員來來去去,我要安撫照服員還要上班,身心俱乏。」 面對工作倦怠,52歲時他考上台師大樂活EMBA,「樂活,就是快樂生活,這樣的概念很吸引我。念書期間,參加了三鐵、划龍舟、國標舞、八卦導引課程,意外發現自己很喜歡這樣的生活。」 50後愛上跑步,3年累計環島3圈 過去賴勝德不愛運動,同事邀他下班後一起跑步,他在心裡罵神經病!「我上課後學到運動只要有方法就不難,像跑步姿勢是要學的,正確姿勢練習不到1周,我從極限3公里進步到5公里,循序漸進下,能跑完全馬,3年跑步累積距離等於3個台灣環島的距離。」 「在EMBA認識不同背景的同學,讓我這個木訥的理工大叔,看到了不同的人生風景,開始思考後半輩子該怎麼過?開始問自己,為何一定要等到65歲,才去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於是,他毅然在53歲辦理退休,「退休不是一個人的事,太太能感受到我不開心,她也能體諒。」賴勝德說,退休要有嗜好,太太去上班,他就去運動、或在家讀書。 「我以前是比較急的人,運動讓我比較有耐性,跑步讓我腦筋清明,對解決事情有幫助。像照顧母親的外傭回越南1個月,我與弟妹商量每天輪流回家照顧媽媽2小時,讓爸爸放風一下,大家平均分擔照護壓力,這是我認為比較好的安排。」 退休後學習投資,樂享生活 財務管理也是退休後的關鍵。「我有一筆舊制退休金,勞退金未到年紀不能領,退休後投資基金、股票、ETF,不玩槓桿,投資需要閱讀財經時事,不會與現實脫節。」 很多人看了他的臉書說:「你怎麼整天都在玩?」或羨慕:「你的生活好精采!」但他坦白:「沒有名片的日子,剛開始多少不習慣,我還是會笑笑地講我退休了,退休不就是要享受生活嗎?」 「退休後有人邀我回科技業,但在媽媽失智後,朝九晚五已經不適合我。我覺得人生其實沒什麼退休,只是下半場的重心轉換、平衡,大叔還在努力中,努力嘗試以前沒機會做的事,努力活出健康快樂的第二人生。」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認識死亡,有助了解人活在世上的意義!面對生命終站5大要點:不爭不奪、多施多捨,永保赤子之心 .「一輩子跟活死人沒兩樣!」他聽爸爸話當公務員,臨終卻抱憾…子女成年後,接納與欣賞就夠了
-
2022-07-28 養生.人生智慧
迷惘的世代,如何讓自己的夢想和理想充分發揮?專家教你5步驟尋找「人生關鍵字」
找到自己人生的關鍵詞也等於找到自己的定位,就像擁有GPS一樣,知道自己在哪裡,別人可以找得到你,你也找得到要去的方向。迷惘的世代,如何能有顆安定的心?根據台灣知名的一家媒體調查,台灣年輕人Z世代有六○%是感到迷惘的,之所迷惘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要什麼,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惶恐,所以容易人云亦云,沒有主見。我想這好像也是很普遍的事。我回想大學剛畢業的時候我也是如此,一方面我們的教育不教學生尋找自己天賦,不教策略思考,只求分數;二方面這世界變化實在太快,我們一直被追趕著學習、重構、再學習,卻依舊趕不上這個世界改變的速度。那麼我們該如何因應?我認為在我們年輕的時候就應該展開尋找自己願景的探索,出社會或感到迷惘之時,更要展開尋找自己關鍵字的行動,這件事非常重要。找到自己人生的關鍵字也等於找到自己的定位,就像擁有GPS一樣,知道自己在哪裡,別人可以找得到你,你也找得到要去的方向。有了關鍵字人生就有了定錨,心就安定了。所以在說變動的年代我們更需要一顆安定的心,而尋找關鍵字就是擁有一顆安定心的解藥。現在的年輕人其實都希望可以找到人生的舞台,讓自己的夢想和理想可以充分發揮,在這樣的狀況之下,因此要趁早找到自己跟方向以及關鍵字變成了刻不容緩的事,如此才能心無旁騖地朝目標前進。如何找到自己人生的關鍵字?關鍵字可說是你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也就是你的差異化。你必須突顯你的差異化,別人才會比較有機會認識你、記住你。但不是譁眾取寵,而是真心地去檢視自己的背景、價值觀或興趣,跟別人有什麼不同。每個人的成長背景都不相同,每個人的觀察角度與思考方式也都不相同,想想若把那些影響你的重要人、事、物找出來會是什麼呢?還有你的興趣,你發生過的一件事,或是你曾做過的一件事,你的生命故事,你的個性,這些有可能就是你的個人特色。把它寫下來,你可能會發現這就是你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有可能是你看事情的觀點,也有可能是你的夢想,而這可能隱藏著你的關鍵字。尋找自己的關鍵字,依照我自身的經驗,我是用下面五個步驟前進的:1.確定自己的願景:人來世上走一遭就只有一次,如果我們不確認自己的願景,那我們活著是為了什麼,那麼跟千千萬萬的別人又有什麼不一樣呢?沒有願景就等於行屍走肉,沒有靈魂,你只是為生存而活,不是為生命而活。所以這也為什麼尋找願景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所謂願景就是你想去的方向,換句話說就是未來五年、十年你嚮往成為什麼樣的人。人對自己的未來要有一個想像空間,才具有持續下去的意義,才能夠聚焦前往目的地。如果你現在暫時還找不到願景,那麼就去看看身邊有沒有值得你欣賞和仰慕的人。如果你想要成為那樣的人,那就去觀察他的思考、他的語言以及他的行為,然後暗自模仿他。所謂模仿並不是全然的複製,而是找出他讓你欣賞的地方和理由,然後模仿;因為你會有自己的風格,久了之後你便找得出心得,然後再融入自己的風格中,就會找出一條方向。我以前在小學時很欣賞班上一位同學,覺得她又聰明又風趣,又有才華,我就開始觀察她喜歡什麼,後來發現她很愛看書,所以我也學她開始去圖書館。一開始很多書我也看不下去,強迫自己什麼課外書都翻翻,就這樣翻了很多書之後,慢慢也找出一些心得和樂趣。從書中我找到了人生的答案,慢慢地閱讀成為我的興趣,知道自己是要做個與人相關的專業人士。我後來選擇了公關成為我的志業也就不足為奇了。2.做就對了:什麼事不要想太多,因為現在計劃趕不上變化,若還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時候就先去試試看,因為做了之後你才會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在與別人的互動中才會給你一些建議,從做當中去發掘自己最喜歡和最擅長的事。很多事情沒有付出行動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只停留在想像,你永遠不知道自己可以或不可以。有很多時候我是做了之後才發現我真的不適合,原來以為不適合不喜歡的,做了之後才發現其實很有趣的。因此唯有去嘗試,去驗證,喜歡的那件事便會越來越明瞭。賈伯斯說,你必須要找到你所愛的東西,你的終身職業占據了生活大部分的時間,因此,唯有相信自己做的是有意義的工作,才能真正獲得成就感。如果你還沒找到,繼續找。很多人會問要怎麼去找到自己最擅長以及最感興趣的事呢,那就是好好觀察自己什麼事情會讓你做得廢寢忘食,忘記時間,甚至別人覺得很辛苦,但你自己卻不以為苦,這就對了。3.使命化:給一個非我不可的理由。倘若你找到自己最喜歡或最擅長的那件事,想辦法賦予意義,變成你的使命。像鮮乳坊創辦人龔建嘉,在他的新書《做一件只有你能做的事》(天下文化),其中有一段是這麼寫的,「相信總會有那麼一件事情,當你看到的時候內心會感到觸動,而其他人並沒有像你這樣的感受,而那個時刻就是註定你要做什麼事情的起點了,接下來就關乎你選擇。」所以從你喜歡的事情去賦予它一個意義,讓你產生行動的使命。像我目前成立「影響力品牌學院」也是基於這樣子的使命,認為推動品牌公關的正確觀念捨我其誰,所以不論多辛苦,做起來還是甘之如飴,這就是使命的力量。因為你可以把這件事情做得更好,因為你,這個社會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然後把這件事做到極致看會怎樣,這時候你的關鍵字就快呼之欲出了。4.有計畫性的前景目標:當你清楚願景和使命之後,接下來你就很容易列下如何達到願景的行動方案了。譬如我每年在年底都會列下隔年要做的三件事,而這三件事是跟我的願景連結掛鉤,所以我就會調整朝向那個目標前進,只要和願景相關的我就做,這樣就越來越聚焦了。另外我希望我的關鍵字裡有導師、作家和品牌公關,那麼我就列下一個月寫四個專欄,一年寫一本書,然後演講,創立品牌學院。這些都是讓我越來越聚焦,往這些關鍵字靠攏。5.持續三到五年:以這樣的速度和節奏,持續三到五年之後,關鍵字就會出現了,以我為例就是持續做符合願景的事,現在只要在Google上面一查詢,這些關鍵字詞就會跟著我了。有些事情就是要時間累積,累積了才有經驗,才有心法,才有底氣。關於關鍵字這件事急不得,需要花一點時間確認方向,然後累積時間才有成果。以上就是我尋找關鍵字的步驟,我在這裡也分享給大家參考,沿著這樣的步驟去尋找你自己的人生關鍵字。我第一次實驗成功是我在第二人生職場時的關鍵字,那時候我也是在公關這個產業,聚焦在科技公關這個領域長達五到六年之後,被奧美集團相中,而主動邀請我加入,進行併購,因此「女性創業」、「科技公關」就成了我職場的關鍵字。世界在變,我們的思維也要跟著與時俱進第二次實驗成功是離開職場之後,進入到第三人生,我想做一些實驗,於是每年有計畫地做三件事,累積了五到六年之後,慢慢地轉型成為創業導師、作家、品牌公關專家,這樣的關鍵字就又跟著我了。所以試試看選擇這套方法,持續一段時間,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找到屬於你自己人生的關鍵字。現今,有四七%的工作在二十年後消失,但這個現象並不是告訴我們不需要努力,或是不需要學習新事物,反而是告訴我們關於既有事物知識的重要性將會遞減,取而代之的是「能力」。所以不能固守僵固的知識和思維,反而要運用知識解決沒見過問題的能力,這在未來是非常重要的!說到僵固的思維會害人,我自己也曾經因為僵固的思維讓我誤判小孩的未來。我的兒子從小就喜歡玩電動,而且經常沉迷在網咖,那時候我幾乎每天下班是到網咖去把他拎回來的,這在二十多年前還沒有遊戲業的年代,讓我們做父母的非常焦慮,總覺得這是玩物喪志的行為,不知道他未來能做什麼,因此有一度我們的親子關係是非常的緊張。結果我的兒子還是不改初衷,就是喜歡電玩,大學畢業之後更是將進入遊戲產業成為他的夢想,我真的可以說用「義無反顧」這四個字去形容他追求夢想的態度,一點也不為過。現在他真的在一家跨國性的公司從事電競經理的工作,重要的是他做著喜歡的工作,非常有成就感和快樂。這件事改變了我僵固的思維,絕不能用大人過去的經驗值去框住小孩無限的未來,世界在變,我們的思維也要跟著與時俱進。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逆風前行:變動年代的職場新能力》
-
2022-07-17 失智.長期照護
失智後仍可幸福生活,做得到嗎?日本「失智前輩相談室」讓失智者親身分享經驗談
編按:確診失智後,該如何度過接下來的漫長歲月?他人的經驗,可以做為借鏡。日本西香川醫院創立「失智前輩相談室」,聘請失智者擔任顧問,提供其他剛確診失智的病人建議。失智的事實無法改變,但餘下的人生怎麼過,仍有無限的可能。當家人得了失智症,未來10幾年的歲月,該如何過得幸福?失智,是一段漸進的過程。根據統計,輕度失智症的病人,平均經過8-10年、甚至10幾年的時間,才會進入重度、末期階段。剛得知自己罹患失智症的患者本人、家屬,常常很難接受生病的事實。不只生活上感到困擾、信心也受到打擊,有些人甚至因此陷入憂鬱。此時,若有前輩的指引,當事人就不用獨自苦惱。日本香川縣的西香川病院,就推出了一項名為「失智前輩相談室」的特別服務。讓失智者擔任顧問,接受其他失智病人的諮詢。透過同儕支持的力量,改變失智病人、家屬的未來。這段特別的故事,也被NHK拍成紀錄片《失智症前輩語重心長的話語》。罹患失智症後,當事人還可能如常生活嗎?如何盡可能延長病人獨立、有生活品質的日子?家人如何為失智症患者創造快樂的時光?借鏡前輩的經驗,為這些困難的問題提供行動的方向。確診失智,下一步怎麼走? 震驚、沮喪難免,但往後人生仍要好好過78歲的渡邊康平,是西香川醫院的約聘職員,也是失智前輩的一員。他在72歲那年確診血管性失智症,至今為止已接受超過200人諮詢。震驚,是多數失智者在得知診斷時的第一反應,渡邊也不意外。從醫師口中聽到病情的那一刻,他還以為對方在開玩笑。他花了近2年的時間,才慢慢從衝擊中平復心情。「做不到的事就算了,事到如今也不可能改變。不如從能做的事著手,重新打造自己的人生。」然而,並非每個患者都像渡邊般豁達。退休公務員高橋通夫,原本正準備展開活躍的第二人生。65歲那年,他發現自己時間感錯亂、迷路的次數也變多,經診斷後確診阿茲海默症。妻子宗代回憶,在那之後,先生幾乎不太表達自己的感受,難以接受失智的現實。退休後,高橋原本在學校當志工,但隨著退化症狀持續,他不得不放棄志工的工作。在日記中,他如此紀錄當時的心情:「孩子們知道我是誰,我卻記不得他們的名字,真的很難過。孩子要我教他功課,我也做不到。其實我不想辭掉志工的工作,但是沒有辦法⋯⋯真的輸給失智症了。」如何幫助被失智擊倒的病人,讓他們重新站起,找回好好生活的勇氣?失智前輩渡邊提出了幾個建議:1. 比起「做不到」的事,做得到的事更重要渡邊指出,失智病人能做到的事,常常遠比當事人想像的還多。以他自己為例,確診失智症後的2年,他再度回到以前去過的圍棋俱樂部。下了幾局後,漸漸找回原本的手感。重新下棋半年後,他再次取得五段棋士的資格。(圍棋段位分為九段,一段最低、九段最高。)他也鼓勵放棄志工工作的高橋,持續探索自己的能力。「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算只增加一件也好,家人也會很開心的。」以此為契機,高橋開始幫忙太太做菜、洗碗。就算只是完成微小的家事,仍能帶來成就感。西香川醫院院長大塚智丈指出,確診失智初期,病人對於自己「原本可以做到、現在做不到」的事情特別敏感。生活能力逐漸喪失的事實,會使人沮喪、失去行動力,反而加速退化。鼓勵病人學習,可以重建自信。2. 坦然告訴親友病況,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協助失智後,原本喜歡打網球的高橋,因為無法計算比數而被球友嘲笑。這段不愉快的經驗,讓他不願再打網球。對此,渡邊建議,不妨直接告訴身邊親近的友人自己得了失智症的事實。例如,在圍棋會所,許多人都知道他不會加法,需要時也樂意代勞。受到渡邊的鼓勵,高橋換了一家網球俱樂部,試著重拾打網球的興趣。這一次,他事先告訴幾位一起打球的朋友:「因為失智,我算數有困難。」,也得到球友的同理接納。3. 不要以為失智病人沒感受,家人的情感支持很重要即使是今日作為「失智前輩」接受諮詢的渡邊,在剛得知罹病時,也有一段難受的時期。渡邊的太太昌子回憶,當時他幾乎食不下嚥,體重減輕了20公斤以上,整天關在家中不願出門。對於情緒低落的先生,昌子的態度非常正向。除了口頭上的鼓勵外,也會主動邀請先生出外散步。如此花了兩年的時間,渡邊才漸漸走出家門,與失智的事實和平共存。她提醒失智症患者的家人,病人或許會很快忘記生活上的細節,但感受會深刻地留在心底。因此,在和病人互動時,要重視對方的情緒,不應該把對方當成笨蛋。「我相信比起一般人,罹患失智症的病人有時更敏感。因此,請將對方視為『人』,好好的珍惜到最後。」4. 即使失智,也要創造生活中的幸福時刻諮詢前輩後的3個月,高橋逐漸展開新的生活。儘管仍不時忘記細節,他樂於和太太一起下廚、做家事。有日,他在日記中寫下:「失智後發生的好事:太太溫柔的對待我、能夠瞭解他人的苦痛,還有很多事情⋯⋯。」為了照顧高橋,宗代辭去了校車隨車員的工作。先生能正面看待失智一事,讓她相當欣慰。儘管終有一日,先生會忘記兩人共同擁有的美好回憶,那也沒關係。「忘記的話,我們再一起想起來就好了。」腦科學專家恩蔵絢子指出,病人一旦失智,最先接收到的訊息幾乎都是負面資訊。例如,疾病會惡化、很多事不能做。但是,適度的讓病人掌握生活的自主權,有助於提升幸福感。例如,讓他們用喜歡的飾品佈置房間、每天照顧自己種的植物。當病人完成任務時,會明白「我可以完成這件事」,而不只是仰賴他人。她也指出,不要小看失智病人的能力。尤其是和身體動作相關的「程序性記憶」,例如騎腳踏車等,較不容易受失智症影響而退化。她以自己的母親為例,過往她要出門時,母親會特地到玄關幫她關門。即便失智後,只要看到女兒準備出門,她仍會有相同的動作,表達對女兒的關心。確診失智後的4年,高橋在日記上寫道:「醫師宣告我得了失智症的時候,真的非常沮喪,覺得跳進池裡去死算了。但是,在那之後,我發現得失智症前後的生活幾乎沒有改變。⋯⋯甚至,我有時會忘記自己得了失智症這件事。」失智的病程無法逆轉,但發病後的人生,仍可以活得像自己、創造幸福的時刻。這是走過失智症的前輩,最想告訴人們的事。資料來源/NHK、西香川病院原文:失智後仍要幸福生活,做得到嗎?日本「失智前輩相談室」病人的親身經驗談
-
2022-07-10 醫聲.高齡社會
銀向樂齡生活的必修課/主動用腦、不斷學習 打造一顆幸福的抗老腦
台灣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五人就有一人是65歲以上長者,在「登大人」過程中,大家覺得幸福嗎?專家表示,老化時心理要保持自主、彈性及轉念,並了解孤獨健康風險,增進年老生活品質,找出適合自己「老成」的樣子,用最美好的方式面對老化。此次論壇藉「高齡心靈成長班」探討年長者應如何面對高齡心靈成長議題。主持人台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楊政達說,老化會影響生理問題,如動作遲緩、失智、睡眠等,同時也對心理、社會、大腦等健康產生重大影響。要如何維持長者健康,活得更幸福、更快樂?這是非常重要的任務。楊政達說,長者要活得幸福,首先心理要保持彈性,當面對壓力、挫折、創傷或親人死亡時,心理彈性十分重要,需轉念把負面情緒轉變為更積極、更正向思考;其次是年老時常伴隨孤獨及孤寂感,此時要學會如何和自己相處;最後於年老罹患失智時,要藉由腦科學進行動腦訓練,維持大腦健康。創意老化比活躍老化好,對大腦進行三個重要投資。人在老化過程要如何過得幸福?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教授郭乃文以「高齡、人生腦、幸福整理學」為題演說。她說,長者應適當訓練大腦前額葉,強化大腦神經迴路,從被控制的大腦走向有經驗的運用大腦。前額葉是一個管理大師,像家庭裡的家務管理員,平時應多利用前額葉「主動用腦」,也就是利用大腦來設計生活,以及從不斷地學習過程,讓大腦成長,成為一顆「抗老腦」,達到創意老化。郭乃文表示,創意老化比活躍老化好,腦心智力量是一種投資,長者應重視三個重要投資步驟。第一是動機投資,要先溫暖自己的腦,讓自己覺得安全和喜樂,如同運動前要先熱身,避免運動時受傷,以訓練自己對很多事情可以維持興趣,比如從欣賞小小的事物、體會小小的感動等簡單的事情引起快樂,並強化多元、多種價值觀,感受很多事情都有美好的層面,讓自己產生對大腦投資的動機。其次,維護老年腦力要重視複習計畫,先想像自己想要改變的地方及前進的步驟,讓自己有跡可循,多體會和加強自己的專心程度,建立記錄的習慣,執行強化功能。第三是整理自己的收穫,不要再比較人生輸贏,考量各種失敗及機運帶給自己的收穫,讓自己記得這個收穫是值得的。讓大腦擁有「換句話講」的能力,就可以改變性格。郭乃文說,腦心智的好品質及高效能會直接影響一輩子的幸福感,可以藉由整理生命資料,如看老照片等,以訓練腦心智,但整理時常徒增心中波瀾,此時要把握四大原則,分別是自主、多元角度、學習及欣賞。自主是指,多回想自己曾做過的選擇與思考,多元角度是從不同角度出發,化被動為主動,而學習是一個從主觀轉為客觀的過程,欣賞則是要多稱讚、多肯定。郭乃文指出,大腦升級演化包括情緒、行為和思考重點,情緒方面應累積正向心理資產、幸福感的塑造及價值觀演化;行為重點在於經行動力、影響力,採用多元效能政策;最後思考方面為跨時、跨域的觀點思考,同時創造知識。如此一來,大腦擁有「換句話講」的能力,改變對自我說的話,就可以改變性格。面對生命無常,大腦要及早準備,轉念為一種學習。至於長者面對喪偶、獨身如何面對?郭乃文說,每個人都會遇到這個問題,因此大腦應先進行準備死亡及告別的相關整理,同時慢慢感受生命的意義,從其他在乎的事情,讓身體、生活步向舒服的狀態,而不是喪偶後成為空盪盪或需要照顧的人,家人也應尊重長者的自我、彈性及轉念,讓長者幫自己做更多的事情。此外,年長者退休後,多被要求照顧孫子,但他們應有自己想過的第二人生,該怎麼辦?政治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吳治勳說,爺爺、奶奶照顧孫子時,如果只負責和孫子玩,對健康有利;但如果無時無刻要照顧孫子,這樣的壓力對健康不利。不過,如果將態度轉為主動照顧,而不是被迫,可能會好一點。郭乃文說,她有時候也須照顧孫子,但她不會換現在充滿圖案的尿布,於是採取做中學的態度。她建議不要把照顧孫子看成必須完成的工作,而視為一種體會與學習,帶著想讓對方快樂的心情,如此內心會舒服很多,成為一個「不倒翁」,遇到任何挫折都不會跌倒。
-
2022-05-24 養生.人生智慧
退休生活是一種修練!薇薇夫人:如果沒充分準備 面對的其實是一片荒原
▌我要能那樣,就不會這樣活得愈老,聽到的人生故事愈多,這是老後有趣的地方。朋友說:「我先生退休以後,不到一個多月就成天嘆氣,說人生無聊。我無論勸他做什麼他都回答沒意思,鼓勵也好、諷刺也罷,終於吵了一架,他最後用『我要能那樣,就不會這樣』決絕地讓我封住了嘴。」 有人引用文學家托爾斯泰評婚姻的一句話:「幸福的婚姻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婚姻有很多不同的原因。」來形容人生,而老年人快不快樂也可套用這句話。 ▌不快樂的理由百百種 年輕時讀英國著名劇作家、小說家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的《人性枷鎖(Of Human Bondage),以為作者是加強故事性而創造那樣的角色。一路活過來才了解心理專家說「性格決定人的一生」,快樂的老人大都有一樣開朗樂觀的性格,不快樂的老人大都有很多不同的性格。既然這樣,幹嘛還要囉囉嗦嗦談老年經驗?「我要能那樣,就不會這樣!」是的,同樣的問題落在不同性格的人身上,就有不同的反應。但一個人沒老以前,誰也不知道老真正是怎麼回事。年輕人看老,就像看影視裡的老人,差不多都一樣;中年人看老有點感覺了,朋友說「六十歲以前不知道自己有腰」,非得要自己經過腰痠腰疼才知道。醫生治療也好,別人的經驗也罷,都增加了自己對待「腰」的態度和方法。 從職場退休下來,很多人以為從此海濶天空、可以「為所欲為」,但如果沒有充分準備,後來會發現面對的是一片荒原。於是手足無措、心無處安,以為老年人生就是悲涼、被歧視、病痛纏身,因此怨憤抑鬱,看誰都不順眼。對那些活得挺樂的老人嗤之以鼻:「一把老骨頭了,有什麼好樂的!」但還有些人希望老了仍然擁有生氣勃勃、健康、充實的人生,那麼專家的理論方法,快樂老人的生活經驗就不可少了。 性格比較封閉的總有各種理由拒絕改變:沒意思、我懶得、有什麼用、我早就知道了、我不想看見那些人、老了還獻什麼寶學什麼、我沒那記性、他是他,我是我……普遍說來,退休的男性比女性更難適應無職生活。「他們」以往全力以赴在工作,很少業餘興趣,除了同事,較少可以「嚼舌頭」的朋友;一個人踽踽獨行,不看路邊花草、天空白雲,要快樂,難囉! ▌退休生活其實是一種修練 其實只要開一條細縫,讓清風吹一口進來,這荒原就有了色彩和生氣。有個真實的例子:妻子面對成天鬱悶的退休丈夫,各種勸說方法都用盡了,在决心放棄的時候,忽然看見牆上一幅已然發黃的書法,竟是五十多年前她丈夫寫的。柴米油鹽、養兒育女的婚姻生活,早就沒人「看見」這幅字了。於是她從這幅字下手,終於讓先生重拾筆墨。 「興趣大著呢,整天研究筆墨紙帖,很捨得花錢啊!各地跑著去看書法展,交了幾個書法朋友。不過孩子們有點怕他提書法,年輕人字都懶得寫啦。」她的笑容有些許複雜。但身邊人加諸在她情緒上的壓力解除了,那壓力只有經歷過的人知道。 「我要能那樣,就不會這樣」不是絕對不能改變的,快樂的老年是一種修練。有時靠別人指點幫助,有時靠自己覺悟,只要不把自己死死密封住,開一條細縫就行。 性格也許不能改變,可人性並沒有「絕對」的不可能。※ 本文摘自《九十挺立,繼續舞向終點:薇薇夫人自備快樂的不老晚年》。《九十挺立,繼續舞向終點:薇薇夫人自備快樂的不老晚年》作者:樂茝軍 (薇薇夫人)出版社:天下生活出版日期:2022/03/30
-
2022-05-19 養生.人生智慧
無聊的老後生活是可怕的毒藥!薇薇夫人:老後的自由,別被無聊荒廢
▌老後的自由,別被無聊荒廢旅居美國的朋友傳LINE來說:「怎麼辦?快無聊死了,哪裡都不能去。我家從來沒這麼乾淨過,能擦的能洗的都讓我擦洗過了,工作也因為疫情暫停了,整天關在家裡,簡直像在監獄!」我回:「有人關在監獄還能寫出一本書呢,妳叫什麼,自己找事做呀!」 「過勞死」和「無聊死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前者死的是生命,後者死的是精神。前者讓人悲嘆,後者讓人無奈。過勞死大部分不會發生在老人身上吧?人類社會從來也沒公平過,一生勞累至死的人其境況讓人無言,對他們來說「無聊」兩個字也是神話。 而「無聊死了」是年輕人喊的,老人的無聊是「高深莫測」的。一位朋友自己已年過六十了,婆婆八十幾歲,除了高血壓和膝蓋不良行走外,這位老人家整天坐在椅子上,看什麼都不順眼,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無聊」。 聽朋友說老太太年輕時手巧得很,繡花、織毛線,什麼花樣一學就會。逐漸地,這些都被時代淘汰了,老人覺得無用武之地,心中會有失落的氣憤吧! 很多人會把自己的「功夫」讓別人欣賞或使用,覺得那才是功夫的「價值」,其實老了以後,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取悅自己。老了以後自己最重要,八十二歲得諾貝爾獎的加拿大女作家艾莉絲.孟若(Alice Munro)說:「這世界上沒有什麼好怕的,只要顧好你自己就好了。」這「顧好」一定要包括身心靈全部在內。年輕人叫無聊是間歇性的,生活在追趕著他們,他們不可能一直無聊。老了以後如果無聊就是可怕的毒藥,一點一點地侵蝕心靈。因為有太多的自由、太多的時間,沒什麼事追趕著他們去做,我愈老愈逐漸體會到了。看書、繪畫都是自己喜歡做的,沒人要求。你整天什麼都不幹也沒人催趕、沒人要求。 ▌玩興趣、手藝,去做、去完成就滿足 在智利長大的女作家伊莎貝.阿言德(Isabel Allende)說:「現在也不是因藝術靈感而作畫,而是為了不要提早死於無聊。」換句話說就是你可以玩藝術,不是為了展覽或賣畫。我自己玩,正在學如何把壓克力顏料「倒」成一幅畫,成果意外有趣。前些時孩子們傳來一幅杏黃秋葉的照片,色彩特別亮豔,孩子說用手機加了一點工,我一學會興致大發,立刻到附近池邊拍照加工。果然池水變得更加鮮藍,草特別翠綠,天特別亮麗,孩子們捧場:「媽媽這麼快就學會了真聰明!」 那位手巧的老太太如果能發揮古老的剪紙藝術,把成品貼在一個大本子上,若干年後說不定成了傳家之寶,那就是要手巧才辦得到。其實很多老人是有功夫的,有位朋友送我一條手工魚,色彩斑斕、兩眼有神,美極了。可有什麼「實用」呢?只有收到的人開心(卻並不保證每人都喜歡),但是去做、去完成,對她就是一種滿足,做的過程就殺掉很多無聊的時間。還有一位朋友送我一罐自製的嫩薑,哇!我從沒吃過這麼嫩的薑,一根根像黃玉纖指般,一點渣都嚼不出來。想想動手做的過程一定是繁複的,選薑、剝皮、調味……她總是打扮得清爽雅致,淡妝神采奕奕。老後有得是時間,願意做的人就利用大把的時間讓無聊不侵蝕自己,包括把自己收拾得美美的,自己看了滿意就不無聊。這些看起來無聊的小事,就殺掉了生活中的無聊。 美國作家亞莫爾.托歐斯在《莫斯科紳士(A Gentleman in Moscow)》書中,寫一個俄國老貴族被十月革命打入一家飯店做領班,但做得很帶勁,因為他說:「無聊可是老年諸多苦難之一!」※ 本文摘自《九十挺立,繼續舞向終點:薇薇夫人自備快樂的不老晚年》。《九十挺立,繼續舞向終點:薇薇夫人自備快樂的不老晚年》作者:樂茝軍 (薇薇夫人)出版社:天下生活出版日期:2022/03/30
-
2022-05-05 養生.人生智慧
58歲還是會迷惘!孤獨的美食家松重豐:人像容器,勇敢清空才有新收穫
編按:日本知名演員松重豐是許多電影、戲劇中的熟面孔,58歲(2021年)的他在表演工作之餘,更出版短篇小說集、也開設youtube頻道,開啟許多人生新嘗試。「演了這麼久的戲,也想嘗試看看自己還能不能做其他的事情。」他認為年齡愈大,想法也容易僵化,只能接受自己理解、認同的事情。「演戲也好、寫小說也好,都是可以讓心靈更開闊的方法之一。」喜歡看日劇的人,對於松重豐大概都不陌生。他在戲劇中經常飾演充滿獨特風格的配角,舉手投足之間自然不造作,卻又戲感十足,堪稱實力派演員。近年來他因為日劇《孤獨的美食家》走紅,除了戲劇演出之外,如今他還多了一個「小說家」的身分。因美食深夜劇走紅 為求完美演出得挨餓上場不少人是因為日劇《孤獨的美食家》而認識松重豐,從2012年首播至今已經拍到第9季,仍然人氣不減。劇中除了有許多令人食指大動美食,更有許多觀眾是被松重豐津津有味的吃相吸引,但在鏡頭後,松重豐為了演好劇中角色,其實是下足一番功夫。為了演出餓肚子後終於享受到美食的真實情緒,松重豊會在前一晚什麼也不吃,當天早上則吃優格整頓好腸胃,務求以最佳狀態演出,並且堅持「吃第一口的鏡頭絕對不能NG」,百分百呈現品嘗第一口的感動。「因為餓了很久,所以吃到食物的愉悅感完全是真情流露。」吃遍各地美食雖看似一大享受,但為避免影響店家平常的營業時間,劇組經常從早上6點就開始拍攝,有時一早就必須吃下大份量或是重口味的食物,其實並不好受,有時他更因此而腸胃不適,在拍攝完兩天都無法好好進食,只能吃健胃整腸藥。「很多人會問我會不會因為拍這部戲發胖,實際上完全沒有這個問題,有時反而還會變瘦。」不過為了保持身形,松重豐平常除了多走路,也會用健腹滾輪一天鍛鍊30次。人生可以有不同的樣子 自由地做喜歡的事就是幸福他的第一本著作《空洞のなかみ》(暫譯:空洞的內在),集結了過去他在周刊雜誌的連載以及12篇短篇小說,筆觸幽默慧黠,也帶著許多演員才有的獨特視角。「演了這麼久的戲,某些時候還是會對許多事覺得迷惘。像我喜歡音樂所以開了深夜的音樂廣播節目、逐漸也覺得好像可以嘗試更多別的事情。」而在開始寫作後,他也逐漸發現其中的樂趣:「就好像進入了另一個截然不同的新天地。」松重豐說,過去從事演員工作時,經常需要「等待別人來做什麼」:例如等待工作邀約安排、等待劇本完成、等待攝影開拍之類。「但當自己開始寫作、出書之後,我就開始想如何引起更多人的興趣,因此做了很多嘗試,結果非常有趣。」為了宣傳新書,他特別開設了youtube頻道,邀請音樂人朋友擔任配樂伴奏,他則朗讀書中的部分內容。「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可以自由揮灑、完全依照我的想法去做的領域,這種感覺非常珍貴。」不熬夜、每天帶著愛犬散步 保持健康58歲的松重豐,曾在受訪時被問到「有感覺因為年紀增長而有什麼好處嗎?」他的回答是「應該是頭髮變白吧!即使角色需要把頭髮染黑,也只要噴上噴霧就好,反而要把黑髮染白比較困難。此外,進入中年之後,所能接到的角色類型也比以前更多樣了。」在個人生活層面,松重豐則認為,隨著孩子長大結束育兒階段,和太太回歸到兩人生活,肩膀上的重擔也輕鬆不少,是令人開心的事。「到了這個年紀,有時候反而會從孩子身上得到一些建議或不同的看法,就像是朋友般的相處,可以說是孩子成人之後才能享受的特權。」而為了保持健康,他也在2年前戒掉菸酒的習慣、不再熬夜、每天帶著愛犬散步。「我認為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有健全的心靈。把身體狀態保持好,才能盡情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人要勇於清空自己 才能容納新事物對於同世代者的建議,松重豐則表示:「到了這個年紀,人愈來愈只能接受自己認同、了解的事物。因此如何擴大自己的視野就很重要,勇於接觸新的事物,有時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發現與驚喜。」在《空洞的內在》一書中,他將人比喻成各式各樣的容器,「別總是看著裡面存了什麼東西,有時候需要勇敢地清空它,才會有容納新事物的空間,而那些曾經擁有的,其實都會以某種形式保留下來、不斷累積。」「人生後半場,值得享受與發現的事情還多得不得了,但只有自己可以讓自己踏出那全新的一步!」資料來源/reライフ.net、mynavi NEWS、anan NEWS原文:58歲還是會迷惘!孤獨的美食家松重豐:人像容器,勇敢清空才有新收穫
-
2022-04-24 養生.人生智慧
中年再就業碰壁怎麼辦?專家點出原因「身段放不下來」,需身段放軟讓心態歸零
我是一位50歲的職業婦女,在一間貿易公司當會計;55歲的先生之前在電子廠當資深總務工程師,屬於主管職。2年前因為新冠疫情,先生被裁員,他心情大受打擊,想要找工作也不順,因為他放不下主管身段,主管職又不好找,已經待業2年,不知道該怎麼勸他才好?(新竹Elaine)談到中年再就業,一開始難免會「心裡卡卡」,分析許多人最常卡關的兩種狀況分別是,只想做熟悉的工作、只想當主管,如何突破心理關卡,是中年再就業的重要關鍵。卡關心態1 只想當主管許多50多歲的中年人,原本是公司的中高階主管,再就業時都希望找到主管職,或拿到與原本工作相同的薪資待遇,卻因此成為重回職場的一大阻礙。104高年級資深協理李明倫表示,大部分退休者會找不到工作,其實都是「身段放不下來」。破解方法:身段放軟,經驗傳承銀髮人才資源中心主任余璦君也坦言,中年被裁員或退休後要馬上找到跟以前一樣的薪資條件沒這麼容易,一方面企業會希望主管職留給年輕人多一些歷練機會,一方面再就業者可能已經離開工作很多年,再回來時的職場環境已經大不相同,也需要一些時間調整自己。余璦君建議,中高齡再就業身段放軟一點,把重點放在「經驗傳承」上。只要有意願工作,或許剛開始薪水沒這麼好,也不是主管職,但只要經驗和能力還在,就不用擔心被埋沒。實際案例:基層做起,也能重返主管有一位60多歲的退休者,原本長期在中國大陸工作,為了回台灣照顧父母而辭職,幾年後他想再就業,來到銀髮人才資源中心的第一句話卻是,希望薪水和職位能跟以前一樣,因此工作找得很不順利。「他在台灣沒有人脈和資歷,廠商完全不曉得他的背景,用他來當主管也會擔心。」余璦君坦言,幸好和他溝通之後,他願意試著放下身段,從基層做起,也因為表現有被看見,半年後就被升為主管職。卡關心態2 只做熟悉工作許多中高齡再就業者,堅持只找自己熟悉領域的工作。例如,原本做會計二、三十年,再就業時也只想找會計工作,然而年紀大了後,可能眼力較不好、電腦能力也比不上年輕人,在求職上就會遇到阻礙。破解方法:心胸放寬,人生新風景余璦君建議,身為熟齡者別忘了自己擁有不同於年輕人的優勢,包括溝通能力、互動能力,再投入職場可以心胸放寬一點、嘗試不一樣的工作,會有很大的收穫。實際案例:自我探索,找到天賦有一位60多歲的退休者,原本一直從事會計工作,到銀髮人才資源中心找工作時,第一句話是「我只會會計,別的都不會。」但第二句話是「我做這麼多年會計了,我不想再做會計。」余璦君表示,在溝通中,發現她有很好的溝通力和親和力,又是一位媽媽,便幫她找一份推銷月子餐的業務工作。3個月後,銀髮人才資源中心去訪視,看到她做得很開心,「她說沒想到過了60歲,才發現自己的天賦是做業務!」余璦君說,退休者願嘗試不一樣的工作,而有機會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並因為做得很好,職位也獲得提升。許多人工作了一輩子都不是做自己喜歡的事,但40多歲時要換工作不太可能,退休後不妨放開心胸嘗試看看,或許可以開啟不一樣的第二人生。
-
2022-04-09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高峰論壇今明線上直播/會前調查公布:逾8成6癌友 最需健保給付新藥
● 民眾想獲得防癌飲食與癌症警訊● 最想了解癌症免疫療法● 對健保給付新藥期待高癌症將連續40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第一位,台灣每四人就有一人會罹癌,可能是親友,可能是自己。根據最新網路調查,民眾最想獲得的防癌知識是防癌飲食與癌症警訊,最想了解的癌症治療方法是免疫療法,自費醫材是抗癌過程中花費最大的項目,逾八成六民眾期盼健保給付新藥。關心癌症議題 家庭支柱占多數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進行網路調查,總共有742人填答,其中超過半數是癌友或家屬,以乳癌、大腸直腸癌、肺癌患者占多數,口腔癌與肝癌病患也不少;最關心癌症議題的年齡以45歲到59歲最多,正是家庭中的支柱。在防癌策略上,民眾最想獲得的防癌知識依序:飲食指南、癌症警訊、生活習慣、身心紓壓、防癌健檢、癌症篩檢,而影響全身的「空氣汙染」則較少人注意,顯示空汙造成的罹癌風險仍需更多提醒。癌症治療方式 最想知免疫療法罹患癌症後,病友最想了解哪些癌症治療方式呢?免疫療法(58%)是調查中成為最受病友關注的治療方法,對於癌症副作用的治療(54.9%)也希望多多了解,其他依序是癌症新藥(54.6%)、標靶治療(52.4%)、細胞治療(37.3%)也是癌友們關注的焦點。抗癌營養補充 逾半憂飲食禁忌抗癌過程中的營養補充,超過半數的人擔心飲食禁忌,其次是期盼營養品補充資訊,也需要不同癌別的飲食照護,還有如何預防惡病質,並積極希望有營養素攝取建議及營養食譜。在抗癌路途中,花費最大的費用是自費醫材(42.6%)、標靶治療(39.4%)及手術治療(36.8%)、化學治療(22.2%),民眾提到最想了解的免疫療法(16.7%)排名較為居後,可能與有機會或能力使用的人不多有關。為協助了解病友面臨癌症治療時的花費情況,有廿名受訪者提供自身癌症帳單。在抗癌補助上,超過八成六的民眾認為,「新藥健保補助」仍是最重要的經濟資源,逾六成六的民眾希望有「癌症保險」挹注,此外才是「社會福利與補助」。專家解析癌症治療資源整合為了協助更多癌症病友及家屬,聯合報於9日、10日舉辦「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線上直播,解析癌症治療如何資源整合、新藥新科技對健保財務的衝擊與因應,還有如何早期發現癌症。由權威級專家分享癌症治療與現況及免疫調控、CAR-T、標靶與免疫療法等趨勢;為協助病友面對癌後第二人生,從心靈、營養、性福著手,也包括癌症險保單的審視與強化,及病友團體倡議成立癌症新藥基金。.4/9(六)直播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udn/videos/7303358586402292.4/10(日)直播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389351164842501
-
2022-04-08 新聞.活動快訊
2022癌症高峰論壇 明後天線上直播
「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即將於本周六、日舉辦,因covid-19感染人數再創單日新高,2022癌症高峰論壇更改形式,以線上直播方式,陪伴更多癌友一起走過這段抗癌之路。此次論壇由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健康保險署、國民健康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共同主辦。論壇四大主題:抗癌路無畏無懼、我與新藥零距離、別當癌症候選人、癌後的第二人生。監察院前院長王建煊將於線上分享,他在81歲健檢時,發現攝護腺癌的PSA指數升高,而確診罹癌的歷程。王建煊原定舉辦的贈書簽名會,也暫時取消。原為實體活動的癌症論壇,因疫情將改為線上直播,於周六、日,早上10點由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共同播出,和信醫院、癌症希望基金會、台灣癌症基金會、乳癌防治基金會、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乳癌病友協會粉絲團共同響應直播,民眾只要透過手機、電腦就可以在家中收看。.4/9(六)直播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udn/videos/7303358586402292.4/10(日)直播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38935116484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