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7 醫聲.領袖開講
搜尋
神經內科
共找到
594
筆 文章
-
-
2021-08-06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巴金森治療/爸爸不怕巴金森症 家人和醫療團隊給你靠
男性罹患巴金森症的比例較女性高,尤其有些男病友正值壯年,更是家中經濟支柱。在父親節前夕,醫界鼓勵病人及家屬不要氣餒,因為目前新趨勢是以整合性團隊概念來治療病友,讓巴金森病人有機會早日重返工作和社會,並且和家人重拾良好生活品質,可以再一起度過許多父親節。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副主任陳凱翔說,巴金森症發病平均年齡為60歲,男性及女性病人比約1.5比1,近年來臨床上不乏年輕型病人,他就診治過30多歲及40多歲的男性病人。陳凱翔治療過一位44歲的男病人,他本來是一位承包商,但陸續出現行動緩慢、四肢僵直和手部顫抖等症狀,一開始給予藥物還能有所改善;然而隨著症狀持續,只好待在家裡給妻子照顧,病人心裡也有一些鬱鬱寡歡。「治療巴金森症,醫師需要根據病人的需求共同討論並設立一個治療目標,最高目標是盡可能讓病人重拾該有的社會功能。」陳凱翔說,他這位病人,數年後接受深腦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病況改善很多,不但可以爬樓梯,還能繼續去做裝修工作,病人很高興能重新負擔家計,也不要讓妻子太累,找回全家原來的生活步調。不過,陳凱翔強調,深腦刺激術能有效改善巴金森症的「動作斷電」及異動症,或使藥量減少,改善生活品質,但不能停止疾病的退化;在漫長的病程中,病人所需要的除了藥物,其實還有整合性團隊的照護和家人的關心照顧。以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已成立一年半的“巴金森症整合治療團隊”為例,除了醫師鑑別診斷及提供治療計畫,還有營養師從飲食設計改善病人便秘、語言治療師協助改善病人說話小聲及口吃、藥師檢查病人用藥副作用與交互作用,以及物理治療師幫忙病人做軀幹彎曲及凍僵步態等復健;更重要是,有心理師及社工師提供家庭及心理層面的協助,該團隊成立以來,已照顧治療過90位病人。「常常家屬累到倒下,病人也就跟著倒下,這也是病友需要整合性團隊的原因。」陳凱翔強調,有些病人初期會因為情緒不穩,和家人發生口角;中期因認知功能受損,出現幻覺或懷疑別人偷東西,家屬照顧到身心疲累,有時陳凱翔也要協助病人家屬就醫,舒緩照護者的壓力。此外,巴金森症常伴隨憂鬱症狀,容易讓病人及家屬忽略真正病因。陳凱翔指出,巴金森症病人較不會像憂鬱症病人容易哭泣,有時候淡漠的表現更明顯,因此臨床上會先做鑑別診斷。像醫界發起每個月的「8」日來做巴金森症自我檢測,用大拇指和食指比OK姿勢25下,就是監測此病常有見的肢體障礙問題,若有疑似症狀,可以到神經內科就診;瞭解病人是否合併有憂鬱、嗅覺改變、失智、便秘等症狀,如能早期發現,有助延緩病況惡化走向失能。陳凱翔強調,由於巴金森症的主體是多巴胺神經細胞退化,但病程中腦部前額葉功能也會逐漸影響,病人行動與執行力不好,或是對事物失去興趣,與人互動出現淡漠或固執表現,的確需要家人多加體諒。快來看影片測測看,手指開合速度是否有變化?每月8號自我檢測巴金森病【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巴金森病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8-04 醫療.巴金森病
慢病最愛問【巴金森病】警訊自我檢測:巴金森病不只會手抖 手指若做不到這動作應就診
●約有兩到五成的巴金森病友有憂鬱問題●憂鬱、嗅覺改變、便祕、睡眠障礙等是巴金森症狀●快樂飲食、運動有助對抗憂鬱情緒在大學擔任教授的60歲巴金森病友丁雲龍,因手部顫抖無法騎單車,6年半前檢查確診。他是一名慢跑健將,30年來即使下雨也照常外出跑步,但生病後對運動失去興趣,「現在外面下小雨,內心反而會慶幸,太好了,今天可以不用去跑了」,以前熱愛研究財經,如今也完全提不起勁。巴金森病典型的4大動作障礙,分別為靜止型顫抖、動作慢、肢體僵硬與步態不穩,多數人不知道還有嗅覺改變、憂鬱、便祕、睡眠障礙等症狀。醫師提醒病友,當情緒改變、做事提不起勁時應提高警覺,建議50歲以上民眾注意心情變化,定期動手做「巴金森病手指操」搭配量表檢測,有疑似症狀可至神經內科進一步確認。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說,當巴金森病友做事提不起勁或懶洋洋沒動力、興趣轉變、睡眠出現障礙等,病友可能存在憂鬱問題,除接受藥物治療外,應鼓勵病友保持樂觀的心,如出現上述症狀,照顧者可協助病友走出憂鬱情緒,外出曬太陽、參與社交活動、透過家人陪伴及運動紓壓改善憂鬱。巴金森病是中腦黑質區域的多巴胺細胞提早退化,導致多巴胺分泌不足出現運動功能障礙,隨著病程演進,到後期逐漸走向失能,攸關情緒控管的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分泌也會減少。葉篤學表示,有兩到五成的病友會出現憂鬱,部分病友因臉部僵硬、面無表情變成撲克臉,往往看起來不太開心。物理治療師游政璋表示,巴金森病程分為5期,每階段可進行不同的復健,如臉部僵硬、面無表情的病友可做「臉部微笑操」,減緩臉部緊張,也讓說話、吞嚥時能輕鬆一些。進階版「坐姿復健」能訓練平衡力,增強核心,提醒病友如進行居家運動,身旁有照顧者陪伴較為安全。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徐佳靖說,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DHA及EPA的鮭魚、深海魚類能抗發炎、抗憂鬱,是調整心情的重要營養素,多吃蔬果、使用好油等可保護心血管、抗發炎及氧化,亦能保護腦細胞。快來看影片測測看,手指開合速度是否有變化?每月8號自我檢測巴金森病【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8-04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停課不停學 翹著二郎腿視訊上課壓迫腓神經變跛腳
員榮醫療體系員生醫院近日為一名國中生診治莫名跛腳,追問之下,原來病人習慣翹腳的坐姿,COVIN-19防疫第三級警戒期間全國停課不停學,他在家視訊上課都翹著二郎腿,老師看不見所以不會糾正,長時間坐姿不正導致他的右腓神經傳導失常,產生「垂足」症狀,走路時跛行。14歲朱姓國中生半個月前右腳腳踝突然呈現「垂足」狀態,無法抬起,自行揉捏肌肉和踝都沒改善,他的父母懷疑是否罹患少年型中風等神經疾病,日前到員林醫院就診。朱姓國中生走進診間時一跛一跛,員生醫院經神經內科主任葉宗勲仔細診察,初步臆斷很可能是「右腓神經」的問題,因此詢問他停課不停學期間,一天坐在電腦前大概多久,朱姓國中生回答「都超過10小時」,葉宗勳又問「你都翹腳喔?」朱姓國中生的父親在一旁代為回答「對,他習慣坐著的時候翹腳。」「俗語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葉宗勳今天表示,朱姓國中生因為短時期內長時間改變坐姿,翹腳導致腓骨骨頭受到壓迫,使得「腓神經」傳導失常,呈現垂足 (drop foot)症狀,無法自行抬起腳板,行走時腳底板拖地。造成垂足的原因,大致分為中樞型和週型。中樞型誘發原因常見於腦中風、脊髓損傷 、腦腫瘤、頭部外傷、多發性硬化症等疾病,週邊型則有腰椎神經損傷 、腓神經損傷、肌肉創傷等因素造成。姿勢不良是導致年輕人腓神經損傷的最常見原因,停課不停學期間,學生在家線上學習,長時間上網久坐,坐姿不良或沒定時起來活動,在家乏人糾正不良坐姿和提醒運動一下,就容易產生背痛或坐骨神經痛等症狀。葉宗勳說,只要確定診斷病因,早期對症下藥及矯正姿勢大多可恢復正常,防疫期間家長應留意孩子線上學習時間,除了不時提醒「坐有坐相」,也要讓孩子適度休息,活動筋骨,眼睛眺望遠方,避免發生「疫情線上學習症候群」。
-
2021-08-02 醫療.巴金森病
圖表/不只手抖、慢動作 憂鬱也潛藏巴金森病風險
●巴金森病初期和晚期是憂鬱症出現的雙峰時間。●巴金森病程進展較快、易焦慮、曾有憂鬱症病史、女性病患,罹患憂鬱症風險也較高。●憂鬱巴金森病友的表現多是身體逐漸退化,擔心拖累家人或感到人生無望。憂鬱的巴金森病 新冠肺炎疫情稍緩,但民眾仍須謹慎防疫。根據國際臨床與健康心理學雜誌統計,自2020年1月1日疫情爆發後,全球憂鬱症的發病率與2017年相比高出近7倍;但除此之外,憂鬱也與腦神經疾病相關,尤其是巴金森病,這群病患也希望有好心情,但源於大腦的病變讓他們不由自主地憂鬱起來。靜止時手部顫抖、肢體僵硬及動作緩慢是巴金森病三大典型的動作障礙症狀,但疾病也會影響腦部正常功能,引起異常的精神表現,稱為器質性精神病,憂鬱症便是病友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統計盛行率高達四成三。部分病患會在尚未出現動作障礙時就感到悶悶不樂,憂鬱成為巴金森病的前驅症狀,也會在病程中後期出現,令病友個性大變。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召集人、神經部主任吳瑞美表示,國外學者曾進行深入研究,發現在社區裡的巴金森病患中,約有7.7%符合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III)的重度憂鬱診斷標準,再進一步依程度區分,中重度憂鬱占5.1%、而有45.5%的症狀屬於輕度憂鬱。巴金森病造成憂鬱症好發時間點,吳瑞美說,在病程中可看到「雙峰」分布,分別在剛確診及病程的中後階段,但較為特殊的一點,會有部分病友在尚未確診前就出現憂鬱傾向,與其病理特性有關。會發生憂鬱的時間點在疾病的第三期階段,此時病友會出現步態異常,平衡感變差,走路駝背、脖子前傾等姿勢改變,對藥物的反應出現減退現象。當更多的多巴胺神經細胞缺乏,也會影響人體對外界喜、怒、哀、樂的反應,因而變得憂鬱。另一群病友則會在剛確診巴金森病時,因對疾病的不能接受,加上需長期服藥,對五十多歲正值事業黃金期,或六十多歲正要開始享受退休生活的病友來說,他們開始怨天尤人、鬱鬱寡歡。吳瑞美鼓勵病友,保有正確的疾病觀念,調整生活型態、多運動,規律服藥等,在疾病初期的前六年,甚至十年,多數的病人能維持獨立生活的良好狀態。若要確定巴金森病友是否罹患憂鬱症,醫師會透過看診時病患的主訴,情緒表現、肢體語言、家屬透露出的訊息等,再搭配量表的輔助診斷區分嚴重程度,並照會精神科共同治療與照護。隨著憂鬱程度不同,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吳瑞美表示,輕度憂鬱透過心理諮商、家人支持有機會改變現況;中度以上的憂鬱症便須透過藥物治療,如施以增加腦部血清素等抗憂鬱藥物,或某些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除能改善運動功能外,也能改善憂鬱情緒,當重度憂鬱症對精神科藥物效果反應不佳時,則會考慮採取電擊治療。吳瑞美說,雖然憂鬱症不一定會發生,但可以防患未然,尤其是有較高風險的病友,建議打造友善的外在環境,如參與社交團體、運動以及調整生活型態。一般民眾可透過巴金森自我檢測量表,或在家進行簡易的巴金森手指操,便有機會提早發現疑似症狀,及早至神經內科就診,用藥治療延緩失能。 >>>快來看影片測測看,手指開合速度是否有變化?每月8號自我檢測巴金森病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N3RxMMnbko&t=12s【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8-02 醫聲.數位健康
遠距醫療/保生醫療獎:陳耀昌陳榮基獲個人獎 高醫原鄉團隊團體獎
台北保安宮今天舉行第四屆保生醫療奉獻獎頒獎典禮,今年個人獎由醫師陳耀昌、陳榮基獲獎;團體獎則是由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原鄉醫療團隊」獲得團體獎項,副總統賴清德今也出席頒獎,相當特別的是,今天頒獎現場也由醫療工作者組成的「醫聲室內樂團PCOT」演出音樂會展開序幕。醫聲室內樂團至今已成立31年,團員來自各地醫院及醫療相關機構,有小兒科、神經內科、眼科、牙科等醫師。保安宮表示,本屆個人獎得主醫師陳耀昌,1983年完成台灣首例自體骨隨移植、1984年首例異體移植,並於1992至1995年多次赴越南,協助建立骨隨移植中心。2017年獲越南授勳,1993年發起全國第一次骨隨捐贈運動,並促進器官捐贈條例之修改,使非親屬骨隨移植成為可行。另外,他也發展人類胎盤間質幹細胞第一代,獲生策會「國家新創獎」。至於另一位得主為醫界大老陳榮基,1965年投入醫療服務,培育神經科醫師與相關部門醫療專業人員不計其數,擔任台大醫院副院長期間,更首開國立醫院設立助念室先例,推動緩和醫療病房,陳一生奉獻醫學及公益志業,化「學醫與學佛」為愛的人道關懷,是深受醫界敬重的「安寧舵手」。團體獎得主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原鄉醫療團隊」,創校院長杜聰明是於1958年主動籌設「山地醫師醫學專修科」,為全台灣第一家招收原住民醫學生的學校,讓原住民學生享有公費待遇,學成後返回部落服務。此舉不僅提高原住民的教育水準,也有助於改善山地醫療資源缺乏的問題,這些原住民醫學生也成為台灣原住民醫療健康最重要的守護者。尤其2019年高醫原鄉團隊得知南迴地區居民近3萬人,但在百餘公里長的南迴公路上,卻找不到任何一家醫院,團隊秉持著「哪裡需要醫療服務、服務就往哪裡去」的精神服務場域擴展至台東。2020年南迴線緊急救護中心啟用,高醫團隊進駐提供全天候急診服務,並在台東六鄉鎮(大武、達仁、長濱、成功、蘭嶼及綠島)導入5G遠距醫療,運用遠距醫療設備連線看診。
-
2021-08-0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眼球偏向一邊、說話不清楚 大血管阻塞型中風危險性高
Q:阿公與兒女同住,這幾天阿公常喊手沒力、頭有點脹,家人以為只是高血壓影響不以為意,某天早上阿公無法從床上起身、話講不清楚,兒女已經出門上班了,現場剩老伴和外籍看護也無法分辨是什麼症狀,這時該怎麼辦?腦中風名列國人十大死因前四名,民眾未及時警覺腦中風徵兆,可能錯失黃金救援時間。新竹縣政府消防局緊急救護教官李均祈表示,除了因民眾警覺性不足延誤送醫的情況外,救護員也常碰到長輩誤把偏方當急救,反讓患者更不適。他曾遇過一名70歲阿嬤急性腦中風,阿公竟拿針扎阿嬤手指「放血」;或是有擦綠油精、按摩人中、亂餵心臟病或降血糖藥物等錯誤行為,既無助於急救處置,還可能引發感染風險,增加救護員現場評估難度。聯合報與台灣腦中風學會共同合作急性腦中風教育課程,由神經科專科醫師至消防分隊分享,提供救護員更快速判斷腦中風祕訣。李均祈說目前使用的評量表為FAST辛辛那提,課程中醫師提供更多項到院前腦中風評量表,針對急性腦中風,較容易失能的大血管阻塞特性加以說明,包括半側肢體或面部嚴重癱瘓、眼球偏向一邊、失語症等,因為治療大血管中風有特定的治療醫院,若救護員有機會盡速辨識出來,就能提高送往正確醫院的機會。李均祈說,不少民眾曾出現小中風,沒有及早發現、健康檢查追蹤,都是到二次中風才不得已送醫,他建議民眾平時應多注意身體異狀、提高警覺,排除腦中風帶來致命風險。【教官小叮嚀】李均祈/新竹縣政府消防局緊急救護教官曾出現頭部腫脹、肢體無力等情況,民眾需自我警覺,可能有小中風危機,應定期健檢追蹤。若長輩有異常身體不適,家人應盡快撥打119,把握黃金救援時間。【醫師開講】身體異狀、提高警覺 留意腦中風帶來致命風險大血管阻塞腦中風,拖延1小時老3.6歲。國軍桃園總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明華說,中風患者中以缺血性腦中風佔大宗,其中屬大血管阻塞最危險。致病原因區分二類,血管粥狀動脈硬化血栓栓塞及他處血栓栓塞(常見為心房顫動導致),根據國外學者研究,大血管阻塞若未及時處理,1分鐘將有190萬神經元壞死、12公里長神經纖維受損,拖延1小時相當於老3.6歲。台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神經內科主任尹居浩則表示,大血管阻塞有特定的送醫治療醫院,若能於第一時間辨識出可能的中風型態,可以多爭取治療的時間。另外,中風患者有時症狀不典型,透過神經功能評估,如喊叫病患、觀察眼睛位置、嘴型是否歪斜,捏手腳是否有反應,是否有口齒不清,異常喉音或吞嚥困難等,亦可作為救護員到院前評估。他也提醒,民眾要多注意俗稱的中風前兆(暫時性腦缺血),也會出現突發性單側肢體無力、感覺異常或麻木,也有可能暈眩、步態不穩,但發生時間較短且較輕微,容易被民眾忽略,錯失及早治療避免惡化的機會。眼球偏一邊為大血管阻塞特性,需考慮取栓手術。尹居浩課程中說明,第一線救護員多使用FAST量表評估,若碰到病患如四肢無力、頭暈等不典型症狀,較難精準判別。他說,針對非典型症狀,可透過另一種評量表BEFAST評估,增加B(平衡)身體步態平衡和E(眼睛)視野缺損、複視或眼球偏向一邊等徵兆,有助於救護員二次理學檢查。陳明華說明據統計,FAST可篩出85%腦中風病患,BEFAST可增加到95%,提高急性腦中風篩選通報率。及時於黃金3-4.5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治療,有三成病患會有良好預後,如符合GFAST(眼睛邊斜一側+FAST)大血管阻塞特性,除施打血栓溶解劑治療外,應接續接受動脈血栓移除手術,可再額外增加三成病患可回復至良好預後。年長者條件允許,還是可接受血栓溶解劑治療。陳明華曾收治一個案,高齡97歲的余奶奶有高血壓、心房顫動及巴金森病,平時有輕微姿勢性頭暈症狀,但仍可自行走路不需攙扶,當日與家人外出散步時,突然頭暈發作、手腳無力難站立,家人警覺心高立刻送醫,經診斷為急性後腦循環腦梗塞,到院1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治療,入住加護病房2天後轉到普通病房後續復健治療,現在已能站立、步行到廁所,住院僅12天順利出院。他表示,余奶奶能成功救治原因是及時於發病黃金3小時內送至醫院,醫療團隊在1小時內給予治療,減少失能,大幅提升病人生活品質。陳明華強調1次中風就會增加10倍二次中風風險,民眾應保持警覺,有中風徵兆就立刻就醫,及時治療減少中風失能。透過課程,讓緊急救護員於第一時間,更能熟悉運用中風評估量表如FAST、BEFAST、GAST辨識出急性腦中風,快速通報可處置醫院,縮短就醫處置時間,及時搶救患者,減少中風失能程度,減少個人、家庭及社會經濟負擔。
-
2021-08-0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警訊自我檢測/不只手抖 逾四成巴金森病友併憂鬱症狀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台三級警戒,民眾在家悶得慌。根據《國際臨床與健康心理學雜誌》統計,自2020年1月1日疫情爆發後,全球憂鬱症發病率與2017年相比高出近7倍。除此之外,憂鬱也與腦神經疾病相關,尤其是巴金森病,這群病患也希望有好心情,但源於大腦的病變讓他們不由自主地憂鬱起來。靜止時手部顫抖、肢體僵硬及動作緩慢是巴金森病三大典型的動作障礙症狀,但疾病亦會影響腦部正常功能,引起異常的精神表現,稱為器質性精神病,憂鬱症便是病友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統計盛行率高達四成三。隨著憂鬱程度不同,有不同的治療方式。而輕度憂鬱有機會透過心理諮商、家人支持改變現況;中度以上的憂鬱症便須透過藥物治療,如施以增加腦部血清素等抗憂鬱藥物,或某些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除能改善運動功能外,也能改善憂鬱情緒,當重度憂鬱症對精神科藥物效果反應不佳時,則會考慮採取電擊治療。巴金森病常被當作老年退化及中風,導致病患於錯誤科別流連多年,如果有憂鬱、手抖、動作遲緩、肢體僵硬、平衡困難很可能是巴金森病,尤其是50歲以上民眾更要注意!一般民眾可透過巴金森自我檢測量表,或在家進行簡易的巴金森手指操,便有機會提早發現疑似症狀,及早至神經內科就診,用藥治療延緩晚期失能危機。【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7-3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令人懷念的劉惠敏
【編者按】2017年12月,曾任媒體記者、並為「醫病平台」創始重要工作成員的惠敏,確診為肺腺癌四期,且已轉移至腦部,她的朋友們得知消息,一天內以Line串聯成不同主題的醫護陪伴小組,記錄下她的抗癌歷程。由確診癌症末期到今年6月底為她短暫44年的人生畫下句點,最後一段路她在親友支持下仍走了三年半,這期間,她持續以自身例證做癌症病友宣導,讓生命到最後一刻都發出熱能。本文由一路陪伴她的媒體同業及好友們,聯合撰寫,紀錄惠敏一生在公衛、醫療、工運、環運領域中,勇敢實踐自己堅信的生命價值。 從事醫師這職業已超過半世紀,加上自己的年齡,見過的死亡應該比一般人多,應該更能「從容以對」。但事實不然,當我獲悉「醫病平台」工作夥伴惠敏的離世,雖然是「意料中」,但這才知道她的永別是這麼難接受的事實,而她留給我這麼多難忘的記憶。當2016 年我們決定成立「醫病平台」,讓醫療團隊與一般社會大眾有一個共同園地,彼此平起平坐地發表對醫療方面的看法,而透過這園地,醫病雙方可以了解彼此的感受,進而促成台灣醫病關係的改善。同時我們也希望因為醫病關係的改善,台灣才能繼續吸引有能力有愛心有理想的年輕人選擇醫療這條路,我們才能繼續擁有高水準的醫療品質。透過我們的夥伴柳林瑋醫師的推薦,我見到了這位資深醫療記者劉惠敏,她的氣質與自信吸引了我們的團隊,而她的經驗也幫忙了我們在開創初期建立信心。想不到她後來因為頭痛而就醫,而我身為神經內科醫師,在電話中親自見證了她短暫的「失語」,而懷疑她可能左側大腦發生問題,接著聽到她被證實腦瘤,而後才發現是肺癌轉移到大腦。最後她不得不離開醫病平台的工作,全心勇敢踏上抗癌的漫漫長路。我最感動的片刻是看到他們一群年輕人在癌症希望基金會策劃下,出版《與情緒相伴的新生活提案~11個練習,讓你在憂鬱、焦慮、憤怒、孤單時拿回主動權》的新書發表會。我非常高興看到了久違的她,亮麗的外表,開朗的笑容以及聽到她充滿智慧與感性的話。尤其當天出現的「神秘嘉賓」惠敏的中學老師感人的話語以及他們師生擁抱的鏡頭、惠敏的驚喜與滿足的笑容給我非常難忘的記憶。在得知惠敏過世之後,我有機會重讀惠敏過去在「醫病平台」所寫的生病前陪伴罹病的親友,以及自己淪為病人之後的親身體驗,她對醫界的箴言,尤其是這幾句對於「同理心」的呼籲,一直縈繞我心:「在疾病之前,無論醫病皆知識貧乏。醫師必須從病人獲知資訊,才能依據其多年的知識經驗診斷。醫、病必須合作,才能獲知最多的資訊,做最適合的診斷及醫療建議。對病人及其親友而言,不再因尋求醫療協助而獲致更大的壓力,包括來自醫師合理的病情告知或醫療建議,不是基於知識,而是出自於同理的態度。」「我多少能同理醫護們的忙碌,例行工作下的龐大壓力,每天面臨即時的任務或風險,但在病痛下的病人,如果能被多一點點同理,多幾句的問候或安慰、說明,也許病人也不會有那麼多的煎熬。」惠敏,我會把你這幾句由衷之言忠實地轉達給更多的醫護朋友與學生。你的人生絕對不會留白。同時,我也要與你分享我自己對生命的看法:隨著年齡與行醫經驗的增長,我發現生命不能用歲月的長短來「量」化,而應以生命得到的經驗、成果以及對別人的影響來決定它的「質」。惠敏,你這趟人生是賺到了,雖然時間不夠長,但卻是非常優質,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包括我在內,非常羨慕妳有這麼「非常有效率的投資」!
-
2021-07-27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夏天忘記做這事 小心成為血栓高危險群
很多人常常因為「不渴」而忽略喝水,醫師提醒,炎炎夏日身體易缺水,造成血液濃稠,對有血管相關病史的患者來說,若不補充水份,將增加血管栓塞的風險。國泰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廖品雯表示,一般人都以為天氣寒冷易中風,其實夏季中風風險也不小。她解釋,血管栓塞來自身體缺水或血管循環狀況不佳,很多中風患者的脫水正是因為身處冷氣房,感覺不熱不渴所以不喝水,也有一些長者因為行動不便或是如廁困難而不願多喝水,結果反而引發血管栓塞。廖品雯表示,天熱流汗、水分會從皮膚流失,當血管水份不夠時就會塞住。建議每天應該要喝體重(公斤)X30的水量。例如體重60公斤者,每天應喝足1800cc的水量。對曾經中風的患者而言,五年內再度中風的比率高達三成;與健康人相比,再面臨中風機率也高達九倍;因此有中風病史者一定要規律服用預防血管栓塞的藥物,避免再度中風。然而中風後最常見的就是動作障礙,需要大量且持續的復健訓練,很多病人在服藥期間因無法立即改善手腳不靈活的病情,便自行停藥,卻不知會造成再中風的機率大增。廖品雯也發現,臨床上部分患者服用某些預防血管栓塞的藥物後,出現腸胃不適副作用,症狀包括火燒心、反胃、脹氣、拉肚子,嚴重者會解血便或黑便,這些多半發生在有腸胃道潰瘍、腎臟肝臟病變、或年長者身上,建議患者有症狀應該和醫師討論,以評估是否調整換藥,不可自行停藥,否則將有再中風的危險。她最近收治一位平常都準時回診拿藥,卻二度中風的患者 ꓼ 追問才知,原來患者因為吃藥會拉肚子,所以吃藥很不規律,甚至亂停藥,以致病情無法有效控制,最後不幸導致再度中風。MAT-TW-2100567-1.0-07/2021
-
2021-07-26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 揪出早期阿茲海默症
新竹一名約60歲的男子,近期出現「答應要處理的事情,馬上就會忘記」的狀況,再加上母親罹患阿茲海默症,擔心自己也患病而就診,由於有家族史屬於高風險族群,醫師安排男子進行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經過檢查判讀,一切正常,記憶力變差則是因壓力太大睡眠不足導致,經適當治療改善睡眠後記憶力改善,男子也鬆了一口氣。另一名70歲的婦人也因近一年來記憶力衰退,甚至找不到回家的路,在家人陪同下就醫,醫師安排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判讀後確診為阿茲海默症。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核醫科主任張宇捷表示,β-類澱粉蛋白斑塊是阿茲海默症最早能夠經由腦影像偵測到的病理特徵,甚至在患者出現記憶力退化時即可發現它的存在,病患腦中會出現此斑塊堆積,透過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能「看見」腦中斑塊的分布情形,協助醫師診斷更精確偵測到病患腦部否有早期阿茲海默氏症的病理變化,進而及早確診和治療。神經內科主任陳睿正指出,造影結果如果是陰性,代表腦中沒有看到明顯的類澱粉斑塊堆積,應該不是阿茲海默症,醫師可能會考慮其他病因;若造影結果是陽性,表示腦中類澱粉斑塊堆積,這些斑塊通常會出現在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臨床醫師必須依照病史、臨床分數與影像學結果綜合判斷,但仍需注意,並非有類澱粉蛋白沈積就一定是阿茲海默氏症。陳睿正表示,阿茲海默症有十大早期警訊,記憶力減退到影響生活、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理解視覺影響和空間的關係有困難、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判斷力變查獲減弱、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以及情緒和個性的改變,若有以上症狀,可以透過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揪出是不是阿茲海默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2021-07-2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嘔吐、高燒…腦中風什麼症狀都可能發生!提高救護員辨識能力,翻轉病人命運
「教育可以改善病人的命運,減少中風造成的失能。」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國防醫學院教育長李俊泰說,腦中風長年位居國內十大死因前四名,為救回病人,加快後送速度要打「團體戰」,從教育第一線消防救護員如何快速辨識中風症狀開始,並連結醫院端待命,提升大眾腦中風識能,一環扣一環,深入全國。醫師授課 提供辨識祕訣近期熱播的公視消防職人劇「火神的眼淚」,救護員協助老奶奶送醫時,老爺爺在旁干擾問病史,引發口角。現實中,若為腦中風病患,患者從被發現到上救護車抵達醫院,目前台灣是3小時內,國際趨勢是4.5小時,但很多人因辨識中風的危機意識不足,已錯過施打血栓溶解劑的黃金時間,釀嚴重後果。腦中風是造成國人失能的主因之一,包含臥床、使用助行器、拐杖及輪椅者約占四成,為減緩失能率,加快中風送醫速度與正確性,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共同推動全台消防隊緊急救護員教育,由神經內科醫師親自授課提供「快、狠、準」辨識腦中風的簡易祕訣,新竹縣、苗栗縣及南投縣消防大隊陸續加入,邀集全台消防弟兄打團體戰。消防救護 可翻轉病人命運「中風,如風之驟至,什麼症狀都可能發生」李俊泰說,包含突然地嘔吐不止可能是小腦中風;或突然高燒40℃不退恐是基底動脈阻塞,症狀十分多樣。為協助前線消防救護員更易區分中風症狀,三總腦中風中心團隊曾對內湖區內湖分隊、大湖分隊、東湖分隊、民權分隊消防隊進行三個月的腦中風症狀識別教育,再由醫院端配合後送啟動「快速通關」,包含清空電腦斷層室、急診室待命等,成功提高病患在黃金搶救時間內施打血栓溶解劑的比率,自2%提升至10%,李俊泰說,「消防員的作為足以翻轉病人命運。」中風衛教 盼擴及家庭學校「能將病患送到該送的地方,才是關鍵。」李俊泰舉例,每到周末、國定假日時部分醫院會調整人力,但中風的發生不分平假日,透過學會的整合有機會提供消防救護員假日、凌晨仍可進行急救的醫院清單,或整合區域的後送模式,如於A醫院施打血栓溶解劑,評估有需求再送至B醫院進行動脈內取栓術等,確保病人能得到完善治療。除此之外,中風辨識教育若能推展至家庭、學校,從小學生開始教育,包含教育中風危險因子的預防、中風辨識、急救處置等,無形中就能幫助更多人,減少腦中風的發生。減少失能 雲端即時指導搶救腦中風,消防員的教育僅是開端,李俊泰說,除推動腦中風辨識教育擴及全台消防隊外,也希望推動學生中風衛教,建立行動聯繫網絡,例如雲端救護行動急診室,由醫師提供即時線上醫療指導,提升救護現場、救護指揮中心與醫院間的資訊傳遞,加速入院後急救程序。李俊泰說,搶救全台腦中風病患不再是靠醫師單打獨鬥,藉由消防救護員的加入打出團體戰,期待能將腦中風逼退到十大死因之外,也希望能讓腦中風病人減少失能,重拾希望。
-
2021-07-19 失智.失智資源
共照中心/醫療照護諮詢、轉介與追蹤 失智共照中心提供找得到的資源
在面對失智症照護路途中,照顧者總總面臨許多照顧困境,及照顧負荷,台灣社區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失智症於老年人盛行率是1.7%到4.4%,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失智症早期症狀不易被察覺,而失智者的自覺健康狀況往往高於實際健康狀況,有鑑於此,唯有經由宣導民眾如何正確判斷以及面對失智症, 如能在失智症病症未發生或輕微時,即介入提供服務及健康促進,能減緩退化、維護老人安全、減輕家屬困擾並提昇患者及其照顧者之生活品質,在未來期許結合各項長照資源、地方環境、跨專業人力、民間企業等,共同推動失智症共同照顧,提供更多友善社區服務,才能提升對於失智症的預防與治療。天主教耕莘醫院對於發展社區失智症照顧,將以失智症共同照顧中心整合各項服務,建立跨領域服務平台,將提供除了個案與家屬完整且有效的服務外,促進失智者照護服務可近性,減輕失智者家庭照顧負擔,規劃擴展失智社區照顧服務資源,讓每個失智者及家庭都能就近找得到資源並使用服務,以獲得適切及妥善照護。107年度起耕莘醫院在新北市政府的輔導下,在院內成立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團隊成員包含神經內科、精神科、護理部、長照部、社工部、復健科,失智個管師的跨領域等專家的共同合作,結合住院、門診及社區合作,落實高風險失智個案篩選,轉介記憶門診,提升確診率,專責個案管理師提供家屬是當諮詢與衛教資源。並在新店區提供推動在地老化,並發展以「失智症友善社區共同照護模式」為主,由失智症相關醫療團隊主動深入社區並連結服務據點與長照資源,為失智長者及主要照護者辦理各項相關的照顧服務,讓長者增加社會互動及增加家屬的照顧技巧,並以專業的服務提供民眾方便且專業的醫療服務。每個長輩面臨的失智症程度不同,相對精神行為也不同,但收集資料,針對其個別性給與不同處遇也是相當重要的,了解長輩過去生活經驗、生病前後個性是否有改變、興趣、生活日常照護、禁忌話題、精神行為其背後是否有其他因素、哪些處遇對長輩是有效性…詳細記錄長輩的點點滴滴,並提供給醫師參考,達到多效合一,知己知彼,用對方法才能百戰百勝。失智症長輩因相關精神行為,如:被偷/被害妄想、幻覺、重複話語、攻擊行為、遊走、尋找出口…會有許多情況題,隨時也在考驗照護者的智慧,如何從中去了解她們,發覺並創造相關應對照護措施,難免中間會遇到許多困境時,如何對外尋求資源,正所為山不轉路轉,人不轉自轉,家屬間與照顧者間彼此需有共識,一同努力,除了正確藥物治療外,了解長輩其需求,除了醫病還要醫心,適時滿足其照護。失智共照中心的成立,藉由個管師或跨團隊提供失智症個案不同階段所需要之生活照顧與醫療照護之諮詢、服務、協調、轉介與追蹤,失智個案及家屬可就近獲得服務資源,期能造福更多長照族群,讓照顧失智長輩〞憶〝路上,有你有我,不孤單。
-
2021-07-15 醫聲.數位健康
遠距醫療/視訊門診直播 醫師:有助巴金森和失智
聯新國際醫院因應疫情開辦神經內科視訊門診,實施一個多月已嘉惠數百名患者,包括腦血管疾病、巴金森氏症、失智症、顏面頸部痙攣、神經肌肉病變等。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右緯說,透過家屬的手機鏡頭,觀察病人在家的即時影像,就像是實境直播,醫師可掌握病人最真實的狀況,對診斷治療與藥物調整很有幫助。陳右緯醫師表示,過去經常有家屬描述病人會不自主顫抖或莫名的動作,每次帶到診間又好端端的沒有異狀。視訊門診讓病人待在熟悉的家裡進行動作評估,有助於觀察到病人的實際狀況。醫師可以從視訊影像看到病人的肢體動作、臉部表情,以及對聲音的反應、對語言的表達,和身體其他狀況,不僅有助於瞭解病情,也能觀察病人和家屬之間的互動,做為治療的參考。神經內科有不少年紀大且不方便到醫院的長期慢性病人,多由家屬代為領藥,或是平常有來門診,疫情期間希望少到醫院,視訊門診能兼顧病人和家屬的需求,不進醫院也能維持醫療進程,用藥不中斷。陳右緯醫師說,有些病人仍需觸診及理學檢查,建議還是要到醫院看門診。另一位神經內科醫師陳文郁也肯定視訊門診,她表示,最大優點是病人減少舟車勞頓,看診時間更有彈性,對於行動不便、失智症,及帕金森氏症病人更是受惠。此外,醫師還可幫忙檢視病人的家裡環境,對居家安全提供建議,降低碰撞及跌倒的風險。陳右緯提醒,神經內科慢性病人居家防疫在安全範圍內,仍應持續做復健動作與安全的和緩運動,在家人協助下,可以打太極拳或在住家附近散步。此外,建議家裡可自備健康量測儀器,定期監測並記錄個人血壓或血糖,視訊看診時可提供監測數據,有利於醫師瞭解病人身體近況,做出更適當的診斷與用藥調整;防疫期間用藥不可中斷,如果病情出現轉變,或原本的症狀惡化,仍應儘速到醫院檢查治療。
-
2021-07-1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新冠疫苗等不到肺炎疫苗也缺貨 名醫為兒打肺炎疫苗
新冠肺炎爆發本土疫情,許多民眾等不到疫苗,先到醫院診所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增加保障,避免重症,但肺炎疫苗也缺貨,醫療典範獎得主、嘉義市神經內科名醫宋思權,日前親自開車到國道三號關西服務區,為在北部工作等不到疫苗的年輕兒子,親自接種一劑肺炎鏈球菌13價結合型疫苗。宋思權說,兒子在新冠肺炎疫情熱區的北部工作,等不到疫苗,為預防細菌性肺炎感染,防範重症,先為兒子接種肺炎疫苗,大家搶打肺炎疫苗,現在也缺貨,自費肺炎疫苗搶手,可為零歲到百歲民眾接種,安全性高、效果好、少副作用,在新冠肺炎疫苗無法充足供應前,接種肺炎疫苗防重症,多一層保障。他說,在國道三號關西服務區注射疫苗,引人側目,醫師室外施打合法疫苗,避免群聚,肺炎鏈球菌疫苗全國大缺貨,診所只剩1劑,開車來回逾百公里為兒子接種。父親疼愛兒子親情,讓人感動。嘉義縣醫師公會理事長徐超群說,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無法預防感染新冠肺炎,但有助於感染新冠肺炎減低發生嚴重併發症,多一層保障,新冠疫苗不足,現在連肺炎疫苗也缺貨。肺炎鏈球菌是人類常見感染細菌,潛伏人類鼻腔,可透過飛沫傳播,一旦感冒或免疫力降低,肺炎鏈球菌可侵入呼吸道或血液引發肺炎、菌血症、腦膜炎等嚴重病症。肺炎鏈球菌疫苗降低感染肺炎鏈球菌風險,研究發現,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可降低近1成肺炎、7成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機率,減少病人出現肺炎、敗血症等併發症機會,肺炎鏈球菌沒有季節性,疫苗1年四季都可施打。
-
2021-07-10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破除止痛藥迷思!市面上偏頭痛藥那麼多種,該吃哪一種? 醫師教你正確吃
頭痛患者的治療方法最常用的就是使用止痛藥。而常用來治療偏頭痛的止痛藥有分幾種類型,第一類是普拿疼類,第二類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第三類的是麥角胺鹼,是老牌的偏頭痛專一急性止痛藥,第四類是翠普登類的偏頭痛専一急性止痛藥物,台灣有英明格及羅莎疼。第五種則是上述止痛藥的複方,通常是加咖啡因以增加止痛效果,很多市售的感冒藥,xx加強錠,易克痛,日本的E VE等,都是這類的複方製劑。一般來說 ,輕中度的偏頭痛,通常使用普拿疼或是消炎止痛藥效果都還可以。 但如果是中重度的偏頭痛,需要用到複方止痛藥或是偏頭痛專一的止痛藥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但使用偏頭痛專一急性止痛藥仍有一些特別需要注意的事項。頭痛治療是屬於需要長期與醫師討論,經過多次調整藥物或劑量、療程,找出最適合個人體質的治療方式,進行有效的治療:(1) 易克痛或加非葛 ▶ 麥角胺鹼加上咖啡因,這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偏頭痛止痛藥,效果其實很不錯,又不貴。因此長期以來是很多中重度頭痛的患者很常使用的藥物。 但由於有麥角胺鹼有收縮血管的特性, 周邊性血管疾病(末梢血管循環障礙),冠狀動脈疾病、高血壓、敗血症、 肝/腎功能不全、懷孕、授乳者都不建議使用。 另外這一類的藥物也容易造成藥物過度使用,且難戒除,因此在使用上必須請醫師評估。(2) 英明格/羅莎疼是翠普登類 偏頭痛或叢發性頭痛專一的止痛藥 ▶ 理論上在治療頭痛的效果會比其他非專一性的消炎止痛藥或是普拿疼來得好,通常適合中重度頭痛的患者。(3) 英明格/羅莎疼在使用上仍然需要醫師評估 ▶ 跟有些藥使用可能會有交互作用增加副作用的機率,譬如不能跟易克痛或麥角胺鹼類的藥一起吃。 另外孕婦,有血管性疾病如心臟病或中風以及高血壓控制不良的患者都禁止使用。(4) 英明格/羅莎疼是處方用藥 ▶ 沒有醫師開立處方簽,藥局是不能擅自賣藥的。 (5) 健保局規定一個月醫師只能開 8顆 ▶ 除了是藥價高之外,更重要的是英明格/羅莎疼就如同其他的止痛藥,不應該吃過多。 (6) 當止痛藥吃過多可能產生風險,例如:英明格/羅莎疼一個月吃超過10天 ▶ 止痛藥有可能越吃越沒有效,且頭痛反而越來越嚴重,甚至可能產生藥物成癮性頭痛,導致頭痛的惡性循環。 (7) 頭痛千萬不要忍痛不理會 ▶ 除了可能嚴重影響生活,更重要的是也可能導致腦神經越來越敏感,頭痛也會越來越厲害。因此也不要忍痛。(8) 止痛藥吃效果不好,有幾個可能的原因 ▶ 止痛藥效果不好,無論是什麼原因都需要與醫師討論並調整用藥或治療方式。 可能是吃得不夠快、狠、準。 可能是忍到太痛才來吃導致效果不好,頭痛半小時或一個小時內就應該要吃藥。 可能是吃得劑量或種類不對,也會影響效果,這個需要跟醫師討論用藥方式。另外頭痛治療的主要目標,除了止痛以外,同時也有兩大重要目標(1) 頭痛治療的重要目標:穩定腦神經血管系統 ▶ 最重要的是長期頭痛的治療不是只有止痛,更重要的是要穩定腦神經血管系統。 (2) 避免頭痛慢性化 ▶ 絕大部分偏頭痛都是體質(基因)+多重外在環境因子影響,導致腦部神經血管系統敏感。而慢性化偏頭痛可能會導致嚴重的生活失能,如果發現頭痛頻率增加,務必及早接受治療將頭痛控制住。這裡提醒大家,頭痛治療不只有止痛藥這個方案,因此當止痛藥吃得效果已經不好,建議要考慮及早接受穩定神經的治療,包括藥物,針劑,適當補充品,以及生活型態的調整。這樣頭痛才不會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嚴重,猶如森林大火愈燒愈旺。最重要的是要避免頭痛慢性化。來源處:林志豪醫師 腦神經內科
-
2021-07-07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飲食照護/巴金森病潛藏憂鬱風險 營養師推五種「快樂」飲食
靜止型顫抖、肢體僵硬、行動緩慢、步態不穩為巴金森病的四大動作障礙症狀,而「憂鬱」症狀卻常常被大家忽略。憂鬱是罹患巴金森病前的徵兆,也會在病程初期或中後期顯現,透過治療可加以改善,營養師則建議病友採取快樂飲食五元素及高纖蔬食原則,不僅能抗憂鬱也可降低巴金森病風險。●魚油、深海魚富含omega-3 保護神經元抗憂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陳盈汝說,每一名巴金森病患的身體及用藥狀況不同,建議擬訂個別化飲食。如要對抗憂鬱可掌握五種營養素的飲食來源,如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可對抗憂鬱及焦慮症,對於憂鬱症高風險者也可作為預防,主要來源為魚油,如鮭魚、深海魚等,魚油中也含有豐富的EPA及DHA,證實在神經元的健康上具有保護機制,但因為是油脂,仍需注意腸胃消化的狀況。●褪黑激素促進睡眠品質 維持好心情褪黑激素是與睡眠相關的物質,通常在晚上漆黑一片時會刺激人體合成分泌,如受到光線刺激分泌則會減少,雖然其使用於巴金森病仍需更多研究,但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也是保持好心情的一種方式,飲食上可透過番茄、黃豆製品、芝麻、南瓜子及雜糧類等獲得。●快樂激素「血清素」色胺酸營養素幫製造巴金森病友因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血清素等分泌減少,影響運動功能執行上的精準度,並可能產生憂鬱情緒,陳盈汝表示,色胺酸可幫忙製造血清素,為人體必需胺基酸,無法自行合成,需由食物中取得,若體內血清素製造不足將影響睡眠、出現躁鬱現象,日常飲食可從香蕉、雞蛋、全穀雜糧、堅果種子中取得。●攝取維生素B群 維持神經系統穩定而維生素B群也能維持神經系統的穩定運作,並參與人體的代謝與合成,若攝取不足易造成代謝廢物堆積、疲勞甚至貧血、無力等影響,足夠的攝取則有助於安定情緒、消除焦慮及減少睡眠中斷的次數,肉類(尤其肝臟)、海鮮、家禽、雞蛋、綠葉蔬菜及堅果種子為主要的飲食來源。●礦物質鈣、鎂、鉀營養素 助人體神經傳導另一項有助於人體的神經傳導,具有放鬆及鎮定功效的營養素則為礦物質鈣、鎂、鉀,尤其當鈣質攝取不足時,易造成失眠、肌肉痠痛等,可從小魚乾、豆製品、深綠色蔬菜等獲取鈣質來源,至於鎂、鉀可從蔬果類、堅果種子中取得。●大量高纖蔬食 地中海飲食有助延緩病程除上述快樂飲食五來源之外,陳盈汝也說,高纖蔬食飲食、地中海飲食可延緩巴金森病風險與病程。地中海飲食強調食用大量的蔬菜水果,使用橄欖油及堅果做為主要的脂肪來源,食用適量的白肉、少量紅肉等。哈佛大學也曾發表追蹤十幾萬人長達20年的前瞻性研究,顯示多吃富含黃酮類的水果蔬菜,尤其是富含花青素的草莓、藍莓及蘋果等,能明顯降低40%巴金森病的風險;除此之外,過往不少研究也支持咖啡因的攝取可降低巴金森病風險,這些研究大多建議一日兩杯咖啡攝取,可顯著預防巴金森病。不過巴金森病程分為五階段,根據病患的年齡、性別、病程、服藥狀況及其他慢性病等考量,陳盈汝仍建議病友諮詢營養師建立個別化的飲食,均衡飲食並選擇多元化與季節性的天然食材作為飲食來源。●巴金森病手指操 簡易自篩快速判斷台灣動作障礙學會也鼓勵50歲以上民眾,可透過簡單的「巴金森病手指操」自我檢測並搭配自評量表,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過程中如速度改變、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等,可進一步確認後至神經內科就醫,及早診斷與治療。 【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6-23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泛視神經脊髓炎 好發於40歲女性
一直打嗝、惡心、想吐,一般人以為是腸胃問題,但若出現視力模糊,恐罹患「泛視神經脊髓炎」。50多歲的謝小姐,某天突然不停打嗝、嘔吐、手腳僵硬、麻痹,急診就醫檢查返家後,右眼視線開始模糊又疼痛,還突然看不到,左手也舉不起來,走路搖搖晃晃。當時她輾轉求診多科近三個月,始終找不出病因,直到轉診至神經內科檢查,才終於確診,她是得了「泛視神經脊髓炎」。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因不明原因失調,導致原先應作為防護的免疫抗體,反而攻擊體內正常細胞,造成視神經、脊髓或腦部發炎。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羅榮昇指出,泛視神經脊髓炎好發於40歲左右的女性,且近年確診人數逐年增加,主要影響視神經、脊髓及大腦。因症狀易與「中風」混淆,若年輕女性突然手腳無力,卻無中風危險因子,如三高、50歲以上,罹患泛視神經脊髓炎的機率相當高。羅榮昇建議,當出現視力喪失;暈眩、嘔吐、頻繁打嗝、呼吸困難等;四肢無力,下肢比上肢無力,嚴重無法行走,須坐輪椅;大小便失禁;自律神經異常等症狀,建議及早就醫檢查及治療。成大醫學院附設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孫苑庭指出,由於泛視神經脊髓炎無法治癒,一旦確診,長期治療可預防復發。近年已有新型生物製劑藥物,每月進行皮下注射用藥,可避免症狀復發。
-
2021-06-22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眼前發黑、手腳麻痹求診3月卻非中風 醫:留意5大症狀
一直打嗝、噁心想吐,常以為是腸胃出了問題,但若還加上視力模糊,小心罹患「泛視神經脊髓炎」。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羅榮昇提醒,當出現視力喪失,甚至全盲;暈眩、嘔吐、頻繁打嗝、呼吸困難等;四肢無力,下肢比上肢常見無力感,嚴重還無法行走,須坐輪椅;大小便失禁;自律神經異常等症狀,建議及早就醫檢查。50多歲的謝小姐原定居美國,前年為照顧家人而短暫返台,沒想到某天突然不停打嗝、嘔吐,手腳也開始僵硬、麻痹,原以為只是小問題,去醫院急診檢查返家後,沒想到右眼視線開始變模糊又有疼痛感,甚至突然間什麼都看不到,左手也舉不起來,走路還搖搖晃晃。謝小姐回憶,當時輾轉求診多科,除至肝膽腸胃科檢查肺跟肝功能、照胃鏡,也去神經外科做脊椎穿刺,還去好幾間眼科診所,以為黃斑部病變或眼中風,但始終找不出病因。直到有位年輕醫師警覺,將謝小姐轉診至神經內科檢查、磁振造影和血液檢查,花了將近3個月,才終於確診是「泛視神經脊髓炎」。泛視神經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NMOSD)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因不明原因失調,導致原先應作為防護的免疫抗體,反而攻擊體內正常細胞,造成視神經、脊髓或腦部的發炎。羅榮昇指出,泛視神經脊髓炎通常好發於40歲左右的女性,且近年確診人數逐年增加,主要影響視神經、脊髓及大腦。他提醒,因症狀易與「中風」混淆,若年輕女性突然手腳無力,卻無中風危險因子,如三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罹患泛視神經脊髓炎的機率相當高。臨床研究顯示,在未獲得妥善治療情況下,第1年內約有6成的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會再次發作,3年內有9成患者會復發,而每次復發都可能是一次重度傷害,長期反覆發作可能導致失明、癱瘓,甚至死亡。成大醫學院附設醫院神經科醫師孫苑庭說明,泛視神經脊髓炎的治療分成急性發作期及慢性穩定期,根據國際治療指引,無論是否首次發作,所有懷疑罹病的患者,皆應立即以急性發作期治療,施打高劑量類固醇或進行血漿置換,以快速降低發炎反應。孫苑庭進一步指出,由於泛視神經脊髓炎無法治癒,因此一旦確診,醫師與患者就應以預防復發作為長期治療目的,藥物選擇也應以能有效減少復發次數為首要考量。近年已有針對病理機轉設計的新型生物製劑藥物出現,患者可透過每月皮下注射用藥,抑制免疫細胞反應、減少破壞中樞神經正常細胞,進而避免症狀復發。
-
2021-06-18 醫聲.數位健康
遠距醫療/醫院擴大遠距視訊門診服務 腎友居家洗腎更安心
疫情嚴峻,許多病人因擔心感染的風險,害怕來醫院,因此遠距醫療成為防疫新趨勢。光田綜合醫院為提升疫情期間,病人看診的便利性,擴大遠距視訊門診服務,腹膜透析腎友也可透過視訊看診,醫師即時監測洗腎數據,零接觸維持病人的醫療需求。「防疫新生活,看診新方式!」光田綜合醫院腎臟內科主任王家良表示,腹膜透析洗腎腎友以往必須到醫院例行性檢查,如今透過遠距視訊,可監測腎友居家洗腎操作機器的情況,記錄洗腎數值並自動上傳雲端管理系統,即時精準掌握病人治療與身體狀況,醫病視訊溝通就跟面對面看診一樣有溫度、零距離。光田綜合醫院即日起更擴大遠距醫療門診服務,開放家醫科、心臟內科、新陳代謝科、胸腔內科、神經內科、腎臟內科、風濕免疫科、一般內科、腫瘤內科、血液腫瘤科、兒科等科別遠距看診,提供給更多病情穩定的慢性病複診,以及需開立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的患者,可透過線上掛號的方式預約。光田綜合醫院副院長暨腎臟內科醫師張家築表示,遠距醫療成為疫情下最重要的看診工具,透過視訊醫療零接觸,溝通也是零距離,身在遠端的醫護能及時掌握病患的病情,服務慢性病人的醫療需求,讓醫療不至於中斷,尤其在疫情高峰期間,視訊看診可降低醫療的負荷,同時提高病人的就醫便利性。「有病千萬不能拖!」光田綜合醫院呼籲,疫情期間許多患者因擔心來醫院看診,而延遲就醫,現在透過視訊看診可以很安心,讓病情獲得控制。
-
2021-06-09 失智.像極了失智
失智症治療重點、照護資源,醫師圖文解說
「醫生,我先生都會一直問同樣的問題,才剛講過的話,馬上就忘記。他從前愛看電視,現在卻連遙控器都不會用,而且常搞不清楚白天、黑夜。」老太太一臉擔憂地說,「前幾天出門去散步,結果竟然在公園迷路,走不回來。怎麼會這樣啊?」員林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中心林君襄主任指出,失智症的症狀以記憶力退化為主,患者會反覆詢問相同問題,才剛講過一回頭又會再問,有些患者則會反覆購買同樣的東西,讓家屬相當困擾。另外,患者的判斷力、計算能力、語言能力都會受到影響,整體的認知能力越來越差。失智症還會出現一些精神症狀,例如妄想、幻覺、憂鬱等,可能會誣賴別人偷他的錢、或是配偶有外遇的狀況。「該如何區分老化健忘?還是失智症呢?」林君襄醫師舉例說明,「如果上週五帶長輩去看花展,長輩可能會忘記看過哪些花,但是失智症患者可能會記錯交通工具,嚴重的話甚至完全忘記去過花展。正常老化的健忘,可以透過寫筆記提醒自己;若是失智症患者,可能連寫筆記也沒有辦法提醒自己,而且失智症患者沒有病識感,會覺得自己一切正常。」懷疑失智症該怎麼辦?林君襄醫師解釋,失智症是一個總稱,它包含非常多種失智症,其中大概6、7成是阿茲海默症,另外還有血管型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或是包含兩種以上失智症的混合型。若懷疑家人有失智的狀況,要儘快至神經內科就診,醫師會透過較完整的檢查來診斷失智症。抽血檢查是為了排除一些可以治療的疾病,例如甲狀腺低下、或長期吃素可能導致維生素B12缺乏等。影像檢查是為了排除腦瘤、外傷、水腦等問題。臨床上,大多會使用「臨床失智症評估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Scale,簡稱CDR)」、「簡易智能測試(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簡稱MMSE)」來進行評估。MMSE會依照教育程度跟年紀去校正,分數越低代表越嚴重。CDR會分成0.5、1、2、3,代表疑似或極輕度、輕度、中度、重度失智症。及早治療失智症,才能延緩病程失智症的嚴重度不同,所需要的治療與照護也不相同,林君襄醫師強調,早期介入相當重要,倘若放任不理,患者的認知功能、生活功能將迅速衰退。目前已有失智症的藥物能夠延緩病程,如果能夠提早警覺到失智症,並早期開始治療,患者的認知能力與生活能力可以被改善且延緩。針對阿茲海默症造成的失智症,可考慮使用乙醯膽鹼酶抑制劑(Acetyl-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或NMDA受體拮抗劑(NMDA antagonist)。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可以減少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分解,改善認知功能;NMDA受體拮抗劑可抑制NMDA受體的過度活化,延緩失智症惡化的速度。醫師會根據病情及健保給付條件來用藥,若能在失智症早期開始治療、按時服藥,有助於減緩病程。「假使到了失智症中晚期才開始治療,患者可保存的功能就會有些差距,也就是有無照顧自己的能力」林君襄醫師說,「早期介入治療就有機會可保存較多的認知與生活功能。」早期治療會有大概半年的時間,患者生活功能會變得更好,甚至接近正常老化的曲線。由於失智症患者容易忘記吃藥或忘記吃過藥,有時還會一次吃掉好幾天份的藥物,建議可使用分裝藥盒或由照顧者餵藥,以確保用藥安全。善用失智症照護資源除了藥物之外,不同程度的失智症也需要不同的照護,林君襄醫師說明,目前有多種社會資源可以運用,包括「喘息服務」、「居家服務」、「家庭托顧」、「營養餐飲服務」、「安養服務」、「巷弄長照站」、「失智症團體家屋」等,提供給患者及照顧者各方面的協助。「疑似或極輕度失智」患者若未接受治療,一年內進展到輕度以上失智症的機會達15%,建議利用長照服務地圖尋找巷弄長照站、失智據點參加認知促進活動,有助維持認知功能。在患者仍有判斷力時,要把握機會討論相關法律問題,例如預立醫療決定、預立遺囑、遺產處置等。因為患者判斷力變差,較容易受騙,財務保管須更為謹慎。「輕度失智」患者可透過巷弄長照站、失智據點獲取相關資訊,也能考慮參加日照機構。患者白天可至日照機構參加各種活動,維持社交功能。部分機構亦提供夜間臨時住宿,讓家屬或照顧者能獲得短暫天數的休息。由於失智症患者相當容易走失,務必事先準備,倘若走失48至72小時沒有得到救援,死亡率會提高三至四成。可以使用安心手鍊、智慧手環,讓患者穿著鮮豔、顯眼、容易辨識的衣服,並至警察局捺印指紋。「中度失智」患者可能出現嚴重的行為問題或大小便失禁,可以考慮居家服務或機構收住。生活環境要預防跌倒,可安裝扶手、止滑條、減少障礙物、充足照明,減少意外發生的機會。「重度失智」患者已經無法思考、表達,需要完全仰賴他人照顧,可能有吞嚥障礙、需要長期臥床,最後可能因為反覆感染而逝世。「失智症照護牽涉生理、心理、家庭、社區等很多層面,」林君襄醫師說,「我們的失智症團隊有個案管理師、心理師,收案後個管師會每個月進行電訪,並依照失智家庭的狀況去規劃合適的長照資源。當家屬的壓力過大時,也有心理師可以諮詢、協助。」貼心小叮嚀林君襄醫師提醒,失智症並非單純的老化或健忘,如果發現家人出現重複發問、迷路、性格改變、判斷力變差、混淆時間地點、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等狀況,務必盡快至神經科或精神科做進一步評估。目前已有藥物能夠延緩失智症的病程,應及早接受治療,才有機會保存較多的認知能力與生活能力。同時,也建議家屬多善用各地區共照中心的資源,起初可協助疑似失智患者的就醫服務,再透過社區長照資源的輔助,延緩患者病程進展,並提供最適切的照顧建議。原文:
-
2021-06-09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罕見血液病TTP難診斷 估國內有400例
TTP是一種極少見卻嚴重的疾病,一旦發病就是命懸一線,加上症狀多元,病患多數前往急診、神經內科、腎臟內科、血液科等。血液科醫師指出,國內應有四百個TTP病患,只是沒有診斷出來,應加強臨床認知。台北慈濟醫院癌症中心主任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高偉堯是張玉此的主治醫師,他回憶,接治時,忽想起學生時代,老教授的投影片上,指出TTP的五大症狀包括,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紅血球碎片、神智不清、腎功能異常,因此臨床診斷為TTP,並進行血漿置換術。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常務理事沈銘鏡感嘆,以彰基經驗,十年臨床加實驗室診斷共廿七例TTP,發生率是一百萬人有一點八例,推估全台應有四百個患者。
-
2021-06-09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認定/搶救TTP之3:臨床醫師也不識 國內至少400患者未診斷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雖然是個極罕見的血液疾病,致命又帶有不確定性,我們就像「深海中無聲吶喊的海天使」;但隨著疾病衛教資訊增加,許多病友陸續現身,讓我們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現在即將舉辦的病友會,我們想邀請大家一起共襄盛舉,彼此分享與交流,減少面對疾病的茫然驚慌,也歡迎提供您寶貴的生命經驗,讓彼此做最佳的後援!●時間:3/30 14:00-16:20●地點:Happ.小樹屋|大葉桉分館2樓(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20號2樓)●報名連結:https://reurl.cc/G4nnjD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是一種極為少見卻嚴重的疾病,推估台灣約有400名患者,病患一但發病就是命懸一線,再加上症狀多元,病患多數前往急診、神經內科、腎臟內科、血液科等。血液科醫師指出,加強臨床對TTP的認識,緊急血漿置換可以為病患爭取生機。台北慈濟醫院癌症中心主任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高偉堯指出,TTP是一種古老的疾病,從1924年即有首例病例報告,但因為非常少見,醫師們終其一生也未必碰到一個,因此在臨床判斷上,可能無法及時聯想到TTP。高偉堯是TTP病患張玉此的主治醫師,他回憶,接治時,忽想起學生時代,老教授的投影片上,指出TTP的五大症狀包括,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紅血球碎片、神智不清、腎功能異常,雖然張玉此的症狀不盡相同,仍依特徵臨床診斷為TTP,並進行血漿置換術。【延伸閱讀: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的治療困境】少見疾病病患的悲哀,即是連醫師都認識不多,病患也求助無門,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常務理事沈銘鏡感嘆,臨床醫師對於TTP的認識實在太少,以彰化基督教醫院的經驗,十年臨床診斷加上實驗室診斷共27例TTP,發生率是一百萬人中有一點八例,推估,全台應該有400例TTP患者,但是卻沒有診斷出來。除了加強診斷之外,緊急處置又是一道難關。沈銘鏡坦言,在得到實驗室診斷結果前,是否可進行血液置換術的決定,對臨床醫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沈銘鏡呼籲,根據國際血栓暨止血學會的建議,TTP是緊急醫療事件,當懷疑為TTP時,只要符合臨床評分,就應立即開始血漿置換,不要等待實驗室數據的確認。●「十三分之一罕見血液病友聯誼會」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OneThirteenthAlliance
-
2021-06-04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巴金森警訊/不只手抖、慢動作 憂鬱也潛藏巴金森病風險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台三級警戒,民眾在家悶得慌。根據國際臨床與健康心理學雜誌統計,自2020年1月1日疫情爆發後,全球憂鬱症的發病率與2017年相比高出近7倍;但除此之外,憂鬱也與腦神經疾病相關,尤其是巴金森病,這群病患也希望有好心情,但源於大腦的病變讓他們不由自主地憂鬱起來。靜止時手部顫抖、肢體僵硬及動作緩慢是巴金森病三大典型的動作障礙症狀,但疾病亦會影響腦部正常功能,引起異常的精神表現,稱為器質性精神病,憂鬱症便是病友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統計盛行率高達四成三。部分病患會在尚未出現動作障礙時就感到悶悶不樂,憂鬱成為巴金森病的前驅症狀,也會在病程中後期出現,令病友個性大變。●曾經開朗樂觀 老伯罹病後重度憂鬱原本開店當老闆,個性開朗的王伯伯,在六十五歲退休後確診巴金森病,罹病後由於身體逐漸退化不受控,他對生活失去信心,情緒愈加不穩定。有一天他竟想不開要做傻事,幸好妻子及時阻止憾事發生,隨後王伯伯透過治療與調整生活型態,參與志工團體,擴展生活圈,有了家庭與朋友的支持後逐漸好轉。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召集人、神經部主任吳瑞美表示,國外學者曾進行深入研究,發現在社區裡的巴金森病患中,約有7.7%符合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III)的重度憂鬱診斷標準,再進一步依程度區分,中重度憂鬱占5.1%、而有45.5%的症狀屬於輕度憂鬱。●尚未確診巴金森病 憂鬱症已蠢蠢欲動巴金森病造成憂鬱症好發時間點,吳瑞美說,在病程中可看到「雙峰」分布,分別在剛確診及病程的中後階段,但較為特殊的一點,會有部分病友在尚未確診前就出現憂鬱傾向,與其病理特性有關。吳瑞美解釋,巴金森病患因腦內黑質細胞退化,使得多巴胺分泌缺乏,隨著黑質細胞死亡,就會產生路易氏體的異常沉積,最一開始沉積的位置為掌管嗅覺的細胞,以及管理腸胃蠕動的迷走神經細胞,因而嗅覺改變、便祕等症狀會先行出現。接著當沉積來到腦幹的橋腦部位,便開始影響睡眠、情緒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部分病友因而在五十多歲時被誘發出憂鬱情緒,待兩到三年後才陸續出現動作障礙症狀。●巴金森病初期與晚期 也會好發憂鬱另一個會發生憂鬱的時間點在疾病的第三期階段,此時病友會出現步態異常,平衡感變差,走路駝背、脖子前傾等姿勢改變,對藥物的反應出現減退現象。當更多的多巴胺神經細胞缺乏,也會影響人體對外界喜、怒、哀、樂的反應,因而變得憂鬱。另一群病友則會在剛確診巴金森病時,因對疾病的不能接受,加上需長期服藥,對五十多歲正值事業黃金期,或六十多歲正要開始享受退休生活的病友來說,他們開始怨天尤人、鬱鬱寡歡。吳瑞美鼓勵病友,保有正確的疾病觀念,調整生活型態、多運動,規律服藥等,在疾病初期的前六年,甚至十年,多數的病人能維持獨立生活的良好狀態。●不同於一般憂鬱症 巴金森病憂鬱症有一特點 吳瑞美也強調,巴金森病的憂鬱症與一般憂鬱症有明顯的不同,在於巴金森病友的憂鬱表現,多是因為身體的退化愈來愈嚴重,而擔心拖累家人,感到自身無用或覺得人生無望,沒有一般憂鬱症病患會有的罪惡感和自殺傾向。因此,若要確定巴金森病友是否罹患憂鬱症,醫師會透過看診時病患的主訴,情緒表現、肢體語言、家屬透露出的訊息等,再搭配量表的輔助診斷區分嚴重程度,並照會精神科共同治療與照護。●巴金森病憂鬱症 歸納六大風險因子相關研究也發現,較年輕的巴金森病患、處於疾病初期或末期,或巴金森病程進展較快,以及個性上容易焦慮、緊張或過去曾有憂鬱症病史、女性等巴金森病患,是屬於風險較高的一群,較有機會罹患憂鬱症。隨著憂鬱程度不同,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吳瑞美表示,輕度憂鬱透過心理諮商、家人支持有機會改變現況;中度以上的憂鬱症便須透過藥物治療,如施以增加腦部血清素等抗憂鬱藥物,或某些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除能改善運動功能外,也能改善憂鬱情緒,當重度憂鬱症對精神科藥物效果反應不佳時,則會考慮採取電擊治療。●打造友善環境 巴金森病憂鬱症可預防「有憂鬱症的巴金森病友即使改善了動作障礙症狀,但當對生活失去興趣、不快樂,仍會覺得生活沒有陽光。」吳瑞美說,雖然憂鬱症不一定會發生,但可以防患未然,尤其是有較高風險的病友,建議打造友善的外在環境,如參與社交團體、運動以及調整生活型態。抑或是一般民眾可透過巴金森自我檢測量表,或在家進行簡易的巴金森手指操,便有機會提早發現疑似症狀,及早至神經內科就診,用藥治療延緩失能。 【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5-31 醫療.腦部.神經
世界無菸日/李俊泰:尼古丁嚴重影響腦神經,腦中風、失智症者更應遠離菸
70多歲的塗先生,吸菸歷史長達40餘年,而且菸、酒、檳榔樣樣都來,血壓居高不下,有一天突然單側肢體無力、臉歪嘴斜,急診診斷為急性缺血性中風,緊急插管後在加護病房住了一周,才轉至普通病房病,但不料沒隔幾天突發胸痛,原來是心肌梗塞,又緊急接受心導管檢查及支架置放手術,才救回一命。長年吸菸的塗先生正是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在鬼門關前連走兩遭之後,主治醫師力勸他戒菸並展開戒菸治療,最後塗先生終於戒菸成功,不但一逐步找回健康,家人間的關係也大為改善。國防醫學院教育長、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李俊泰,正是塗先生的主治醫師,他說,多年來在三總神經內科收治過許多像塗先生一樣的腦中風患者,發現他們對各種危險因子缺乏正確認識,甚至不知道吸菸是最嚴重的殺手,因此每次看到別人吸菸,總讓他百感交集,更認為神經內科醫師對戒菸醫療責無旁貸。他解釋,人體的腦神經要依賴氧氣和葡萄糖才能正常運作,但香菸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會影響氧氣供應、造成血管收縮,進而嚴重影響腦神經,因此神經內科的腦中風、失智和巴金森氏症患者,更應該遠離香菸。李俊泰以失智為例說,失智以高齡者居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 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提出的全球失智症報告指出,65歲以上男性的吸菸率高達22.3%,而65歲以上的老人中,吸菸者罹患失智的風險更遠高於已戒菸或從未吸菸者。多項國際研究也發現,吸菸是缺血性腦中風與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危險因子,缺血性腦中風的男性患者中,吸菸盛行率高達57.7%;尤其中風病患有很高的再中風機率,若能戒菸,將可降低三成的再度中風風險。因此,腦中風醫學會近年來全力推動戒菸,發動醫師在診間協助腦中風病人戒菸,醫學會並為會員辦理戒菸醫師認證,更鼓勵會員參與「獎勵提供心血管疾病病人戒菸服務」競賽。李俊泰強調,為病人控制致病的危險因子,是每一個神經內科醫師的使命,而且提早戒菸,就是提早預防中風和失智等疾病,對日漸走向高齡化社會的台灣非常重要。李俊泰也說,香菸中的尼古丁會為人帶來短期的情緒穩定、注意力集中,但長期下來,腦神經會被尼古丁控制,進而成癮,因此許多患者戒菸時常出現暴躁、憂鬱等戒斷症狀,這時格外需要醫療專業的協助,更需要家人的支持和鼓勵,「這是一場漫長的拔河比賽,戒菸者一定要為了自身的健康,堅持到底。」
-
2021-05-26 失智.像極了失智
失智症vs.假性失智症 哪裡不一樣?
🎉好康線上課程,免費開講▶全世界失智症人口快速增加,平均每三秒就新增一名患者,台灣失智症人口也逐年上升,但許多民眾仍缺乏病識感,常延誤早期就醫黃金時機,本文告訴你造成假性失智症成因,以及如何區分失智症和假性失智症,快了解去!目前失智症可歸納為幾種成因,大致可分為退化性、血管性,而退化性的失智症病患又以阿茲海默氏症最常見。失智症的表現症狀非常多,包括記憶力的減退、認知功能障礙、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若是判定罹病,一般只能延緩失智症進程,但是不過有另一種憂鬱症或焦慮情緒引發的認知功能障礙,稱為「假性失智」,透過藥物及非藥物治療,就能明顯改善症狀,甚至完全治癒、康復。(推薦課程:忘東忘西、記憶力衰退?10分鐘教你辨別憂鬱症跟失智症)真與假的差異性衛福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江俊宜指出,除了典型失智症,因憂鬱症所引發的假性失智症,不定時發生陰霾般的低潮情緒籠罩,連日常生活瑣事都受到影響。其症狀常伴隨記憶力變差、無法專心、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等,憂鬱症難以察覺,因為表現狀況跟失智症非常相似。現代人生活步調快,憂鬱症也會因壓力因素造成假性失智症,若家人身上有疑似失智症狀及憂鬱症狀時,多花時間觀察並求診精神科醫師,找出可矯正因素。建議平常務必落實病例跟藥物控管,以及多運動、均衡飲食和正常作息,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假性失智症危險因子1、憂鬱症2、長期睡眠障礙3、藥物副作用4、甲狀腺功能異常(低下)5、缺乏維生素B🚨看更多線上課程,免費開講▶
-
2021-05-1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53歲婦人頭暈牙痛拔掉5顆牙 結果竟是腦內長「珍珠」
一名53歲婦人經常頭暈、頭痛,到醫院檢查後一切正常,不料接踵而來的牙痛讓她四處求助,「牙齒都快拔光了」,最後腦部檢查中才發現腦內長了如珍珠般的類上皮囊腫。呂姓女子家住新北,原以為頭暈、頭痛只是單純婦女病,到鄰近醫院做腦波檢查一切正常,後續也沒多想,每次只要疼痛發作,就會喝黑咖啡緩解頭痛,但隨之而來又換成牙痛。呂婦說,2年前開始牙痛,每次洗牙就疼痛難耐,醫生說可能是神經鈣化,她陸續共拔了5顆牙,但仍痛到不行,最後牙醫師建議抽牙齒神經,「牙齒都快被拔光」。婦人輾轉又到神經內科看診,經核磁共振檢查後,判斷可能是水瘤,且腫瘤已壓到小腦及腦幹等生命中樞,醫生說明腫瘤位置特別,年紀相對大,使得手術風險增高。最後找到找到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陳金城,經再次詳細檢查,確認腫瘤為「類上皮囊腫」,後續安排住院手術。陳金城說,病人腦內的類上皮囊腫約4公分,這種瘤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產生,多數為良性,生長緩慢,早期無明顯症狀,但腫瘤生長到一定體積後,壓迫神經就會出現不適感。因婦人腫瘤長在腦幹旁,第四腦室位置,且這個腫瘤會沿著神經孔鑽到三叉神經位置,到第七條顏面神經位置,出現症狀包括牙齒痛、臉麻、流口水、頭痛、頭暈、吞嚥困難等,若不手術切除恐有生命危險。陳金城指出,手術中進入腦部生命中樞腦幹附近,即看到數顆宛如珍珠般閃閃發亮的腫瘤,其柔軟且完全無血管分佈,手術並不困難,只要將珍珠瘤的觸角深入腦部每一間隙,小心完全切除即可。腦部的類上皮囊腫為良性瘤,且可以完全被切除及保留所有腦組織與腦神經,因此癒後良好,呼籲民眾應把握黃金治療時間。
-
2021-05-05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警訊自我檢測/症狀表現多樣,失眠、憂鬱竟是巴金森氏症!簡易巴金森手指操自測
巴金森病無法治癒,九成以上為原發性巴金森,找不出罹病原因,在治療上是一段長達20年以上的漫長旅途。病友除透過藥物、非藥物、手術治療等改善動作障礙,那些易被忽略的非動作障礙症狀,如失眠、嗅覺喪失、便秘以及憂鬱、焦慮等情緒變化隱而不顯,治療的旅途上須兼顧身、心治療照顧。憂鬱的巴金森病 看不出來的情緒障礙巴金森病不亞於阿茲海默症,是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神經科主治醫師蔣漢琳說,巴金森病是因大腦中不正常的蛋白質累積,導致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不足,促使運動神經調節的迴路失靈,動作因而出現障礙,在執行上難以精準。而除了多巴胺以外,其他的神經傳導物質也會被影響,因而會產生憂鬱、焦慮等情緒症狀,卻很難令人直接聯想成與巴金森病相關。巴金森病表現多樣 綜合評估治療組合巴金森病愈早介入治療,能改善動作緩慢、手抖、肢體僵硬等動作障礙症狀,維持運動的正常功能,保有較長時間的生活品質,延緩失能。蔣漢琳表示,巴金森病的治療,目前有四類型藥物,皆以維持多巴胺的量與持久為主軸。第一類藥物為直接補充多巴胺、第二類為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第三類為阻止多巴胺代謝的分解酵素抑制劑,第四類為與其他神經傳導物質相關的藥物。蔣漢琳說,巴金森病患者症狀表現多樣,有些病友手腳不會顫抖、肢體不會僵硬、有些病友會提早出現步行障礙問題,或已伴隨失智,或同時有情緒低落等憂鬱狀況,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雖可稍微改善病患情緒,但如憂鬱較為嚴重,一種藥未必足夠,整體治療仍會依據藥物作用與副作用、年齡,或考量非動作礙障症狀、病患的耐受度等進行組合。考量病友的身心狀況,憂鬱、焦慮等非動作障礙症狀,有時會伴隨著動作障礙症狀出現,有時會在更早期,於動作障礙尚未出現前,病患就有憂鬱情形。隨著病程愈到晚期,部份病患出現精神、失智等狀況,與家人溝通出現障礙、藥物遵從度降低,照顧者需花費更多精力進行長期照顧。勿隨意停藥減藥 白白犧牲蜜月期其他治療方式,則包含非藥物治療如運動、復健等,或當藥物治療過了「蜜月期」,病友最擔心藥效區間變窄,藥效愈來愈不穩定,如當藥物濃度太高可能出現異動症,或當藥物濃度太低,身體想動卻動不了,突然斷電卡住,稱為「開關現象」。當治療出現開關現象,蔣漢琳說,部分符合條件的病患會開始考慮是否進行深腦刺激術,手術會於大腦植入電極和在左前胸皮下處植入電池刺激器,透過持續性的電刺激,減緩開關現象的發生。蔣漢琳說,由於初期藥物治療能大幅改善動作障礙症狀,能有好的生活品質,病患會有一段甜美的蜜月期,大約可維持五年的時間。但若未及早診斷、延遲治療,或自行調整藥物劑量甚至停藥,症狀將持續惡化,也會犧牲掉前半段的蜜月期,提醒病友勿隨意調整用藥,也呼籲民眾對巴金森徵兆提高警覺。巴金森手指操 簡易自篩快速判斷巴金森病包含十大徵兆,民眾可透過檢測量表自我評估,並觀察自身與家人在日常動作上,是否有不對稱的肢體變慢,或身體有無僵硬狀況,及休息靜止時手腳是否會不自主地顫動等,並不忘關心家人情緒狀況。 為鼓勵自我篩檢巴金森病,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建議50歲以上民眾,可透過簡單的「巴金森手指操」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做,過程中如速度改變、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可進一步確認後至神經內科就醫。蔣漢琳說,巴金森病雖無法治癒,但透過藥物、非藥物或手術治療等,病友的治療旅程已有長達20年、甚至30年的例子,鼓勵病友遇到藥物問題、開關現象時,積極與醫師討論、調整用藥。【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5-05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57歲竟泌乳 視力模糊才發現腦瘤
一名57歲婦女兩側乳頭疑似有泌乳現象持續一年多,因病況難以啟齒便擱置不管,直到近期頭痛、伴隨視力模糊才就醫,發現腦下垂體有直徑三公分腫瘤,全是「泌乳激素」惹的禍。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表示,患者除上述症狀外,有兩側視野缺損現象,經視覺神經傳導(VEP)檢查發現異常阻斷,血液檢查泌乳激素超過300ng/ml,遠高於正常值8ng/ml,腦部核磁共振檢出,腦下垂體有直徑三公分的「泌乳激素腫瘤」,壓迫視神經交叉。黃啟訓指出,腦下垂體位於大腦底部中心處,直徑不到一公分,分泌多種的荷爾蒙,包含泌乳激素、性激素、促甲狀腺激素等,所有製造激素的細胞都可能形成腫瘤細胞,而腦下垂體腫瘤約占腦瘤的10至15%,其中以「泌乳激素腫瘤」最常見,主要好發於中年婦女、成人,發病原因不明。此外,泌乳激素腫瘤還會造成不孕現象,黃啟訓說,當腫瘤直徑大於1公分時,醫學上稱為「巨泌乳激素腫瘤」,容易導致視神經壓迫以及阻塞性腦水腫。如果患者出現頭痛、眼球脹痛及視力模糊現象,但未即時手術治療者,嚴重時會危及生命。黃啟訓提醒,腦下垂體腫瘤大多是良性,並不會轉移到其他器官,但影響人體許多重要內分泌功能,且壓迫腦部其他正常組織,需提高警覺。
-
2021-05-04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57歲婦女異常泌乳1年 視力模糊就醫發現腦瘤
過了生育年齡竟異常泌乳。一名57歲婦女,兩側乳頭疑似有泌乳現象持續1年多,因病況難以啟齒便擱置不管,直到近期頭痛、伴隨視力模糊才就醫,發現腦下垂體有直徑3公分的腫瘤,全是「泌乳激素」惹得禍。收治該名婦女的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表示,患者除了上述症狀外,有兩側視野缺損現象,經視覺神經傳導(VEP)檢查發現異常阻斷,血液檢查泌乳激素超過300(ng/ml),遠高於正常值8(ng/ml),腦部核磁共振檢出,腦下垂體有直徑3公分的「泌乳激素腫瘤」,壓迫視神經交叉。黃啟訓指出,腦下垂體位於大腦底部中心處,直徑不到1公分,分泌多種的荷爾蒙,包含泌乳激素、性激素、促甲狀腺激素等,所有製造激素的細胞都可能形成腫瘤細胞,而腦下垂體腫瘤約占腦瘤的10至15%,其中以「泌乳激素腫瘤」最常見,主要好發於中年婦女、成人,但發病原因不明。此外,泌乳激素腫瘤還會造成不孕現象,黃啟訓說,當腫瘤直徑大於1公分時,醫學上稱為「巨泌乳激素腫瘤」容易導致視神經壓迫,以及阻塞性腦水腫。如果患者出現頭痛、眼球脹痛及視力模糊現象,但未即時手術治療者,嚴重時會危及生命。黃啟訓提醒,腦下垂體腫瘤雖然大多是良性,並不會轉移到身體其他器官,但影響人體許多重要內分泌功能,且壓迫腦部其他正常組織,因此仍要提高警覺。女性民眾若於非孕產期卻有異常泌乳現象,以及頭痛並伴隨視力模糊情形時,應及早檢查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