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8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搜尋
神經內科
共找到
594
筆 文章
-
-
2021-04-27 醫療.腦部.神經
確診帕金森氏症,治療卻不同步!夫妻走向不同命運
最近國內一名知名藝人被診斷罹患帕金森氏症,震撼藝壇。彰化縣有一對夫婦5年前同時確診罹患帕金森氏症,老先生接受治療和運動,老太太不吃藥,病情變化好像對照組,老先生活動如常,但老太太已在2019年不幸病逝。員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宗勳今天表示,據衛福部統計,台灣超過4萬人是重度帕金森氏症患者,到現在帕金森氏症的發病原因仍不清楚,可能與遺傳、毒物或蛋白質沉積、退化等因素有關,中外有多名名人例如拳王阿里、教宗保祿二世、好萊塢影星米高福克斯和台灣音樂教父李泰祥都是帕金森氏症的患者。葉宗勳說,彰化縣一對蕭姓夫婦5年前同時出現身體不自主發抖的症狀,確診罹患帕金森氏症,78歲蕭姓老翁聽完醫師說明療程,願意服藥和每天運動,希望控制病情,他的妻子75歲,擔心服藥後「人會變得憨憨」,不敢吃藥,靠飲食和運動控制疾病。蕭姓老翁多次勸說老伴一齊服藥治病,兒女也勸母親接受藥物治療,蕭婦都不答應,沒想到病情持續惡化,蕭婦四肢僵硬,行動越來越慢,2019年不治。蕭姓老翁今年83歲,藥物控制良好,生活如常,對妻子不聽勸感到唏噓。葉宗勳表示,帕金森氏症病人的身體會出現不自主發抖、肌力減退、走路向前彎曲等症狀,隨著現代醫學進步、人的壽命延長,約40%的帕金森氏症患者晚期會合併失智症和大腦認知障礙,因此很多人把帕金森氏症與阿茲海默病搞混。他指出,從病理上觀察,帕金森氏症病人「中腦的黑質神經細胞」快速退化,無法分泌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導致無法有效傳達大腦下達的指令;已知引發帕金森氏症的危險因子有年齡、性別、遺傳因素和家族史,頭部外傷、化學物質、毒素、重金屬、有機溶劑、藥品、抽煙也會造成帕金森氏症,最近醫學又發現細菌或病毒感染可能是誘發帕金森氏症的潛在危險因素。若發現家人有顫抖、僵硬、運動遲緩、姿勢不穩、書寫障礙、溝通障等症狀,講話小聲、含糊、聲調無起伏,可能就是帕金森氏症的前兆,應盡快求醫。家有帕金森氏病人,家屬支持非常重要,共同陪伴活動不但可延緩病情而且減輕照顧的壓力,若家屬有照顧上的困擾,可參考員榮醫療體系和衛服部、彰化縣衛生局合作創辦的「樂智小學堂」與「醫事C據點」,由專業醫療團隊帶領長者活動強化筋骨,進行健康管理,讓家中照顧者得到喘息的時間與空間。【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1-04-25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洗澡竟變成酷刑? 原來有一種痛是「洗澡頭痛」
最近台灣缺水嚴重,限水時,很多人洗澡時只能採取戰鬥型態。當恢復供水,可以盡情洗澡時,真是無比放鬆啊!講到這裡除了希望大家珍惜水源,也要珍惜能享受洗澡的當下。最近門診來了一位女士,遇到了讓她痛苦到快懷疑人生的事情。她來找我時,雖然看診時有戴著口罩,但可以聞到一股淡淡優雅的清香。這位女士看起來舉止高雅,但眼神非常落寞。她開口第一句話:「我不知道來找這一科 (神經內科)是不是對的,雖然我覺得我都快發神經了!」她欲言又止,我靜靜的望著她,她嘆了一口氣說:「因為我已經看過其他醫師,他們也不知道原因,甚至也到廟裡問神,我這一輩子從不做傷天害理的事情,為什麼要這樣折磨我?」「醫生,你有遇到洗澡竟然會變成酷刑的例子嗎?」 「所以你洗澡時發生什麼事情?」 聽起來是不尋常的症狀,我開始發揮神經科醫師追根究柢的精神。 「大約十天前,有一次很疲累的時候要去洗澡,但當水往我身上沖時,瞬間覺得那水好像化成一個巨大的榔頭往我頭狠狠的敲下去,當下覺得腦快爆裂了。由於來得太突然,以前從來也沒有這樣過,就馬上到醫院急診。急診醫師當下擔心我是腦出血,馬上排了腦部掃描,甚至還做了腦脊隨液的化驗,結果都是正常的。由於後來我頭再也沒有痛了,休息一陣子後,就先回家。 本來覺得可能是那天太累了,再來回到家後也都沒有頭痛,於是鬆了一口氣。沒想到隔天晚上,我在洗澡的時候,那惡魔又降臨了,我頭痛欲裂,所以趕快離開浴室。因為昨天才去急診,我決定先在家裡休息看看,頭痛真的就緩解下來了。隔天早上人也都覺得好好的。後來發現,我的頭痛只有洗澡的時候才會發作。因此接下來好幾天,我幾乎不敢洗澡。因為已經看過西醫,我想說去找中醫看看,中醫幫我針灸又開了一些藥幫我調理,但洗澡頭痛並沒有消失。昨天,更誇張的事情發生了,我去一家餐廳用餐,廁所有免治馬桶,我只是沖洗一下,劇烈的頭痛竟然又發生了。」她用不敢置信的表情敘說這樣的痛苦。 聽完之後,其實我心中大概已經有些可能的診斷。馬上請她做進一步的腦部以及血管攝影。 果然,血管攝影顯示她有幾段血管痙攣的現象,於是給她一些緩解血管痙攣的藥物。經過一段時間回診時,洗澡時會誘發頭痛的現象好了許多,她終於又可以享受洗澡時的放鬆時光。 這位女士所經歷的痛苦,也就是洗澡頭痛,一般來說有幾樣特質:1.中年接近或已停經的女性。2.多發生在淋浴時,通常水沖在胸口或是或頭髮時最容易被誘發。3.溫水比較容易被誘發。4.發作時是劇烈頭痛且很快會痛到最高點。5.檢查時通常要排除是否有腦血管疾病,如動脈瘤,蜘蛛網膜下腔出血,或血管痙攣等。6.大部分服用治療血管痙攣的血管擴張藥物便可以改善洗澡頭痛的症狀。7.經過數周至數月後就會恢復。來源處:林志豪醫師 腦神經內科
-
2021-04-23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鬼臉鬼叫一天20次!妥瑞症纏身10多年 腦電刺激術現奇蹟
在您的周遭,若看到有人眨眼、甩頭、踢腿、罵髒話、吐口水,別緊張,這可能是妥瑞症患者,他們常因不自主鬼臉鬼叫而遭到誤解、嘲笑。北榮最新利用深層腦部電刺激手術(DBS),成功治療2名被妥瑞困擾10多年的病患,一位進步達90%以上,還找到正職;另一位堪稱頑固性妥瑞,比率僅十萬分之一,進步也有50%,為全台首例,照顧多年的父母猶如看到奇蹟,相當感恩。北榮精神醫學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陳牧宏表示,妥瑞症學齡時期盛行率約0.66%,男生大於女生,大部分從5-7歲開始發病,通常青春期過後,幾乎一半的小孩抽動會減少到最輕微,但仍有不到1/4的小孩仍有持續性抽動,更有約十萬分之一的機率,因為有其他精神相關共病,造成治療上的複雜及困難。20歲的黃先生,10歲時發病,症狀就是嚴重鬼臉、聳肩、扭脖子、跺腳,16歲時症狀加劇大聲吼叫,每次吼叫持續1分鐘,一天高達20次,尤其吃飯拿餐具、坐車、與人講話或緊張更是發作高峰,去年接受北榮腦電刺激手術後,目前鬼臉症狀幾乎消失,也找到了正職回歸生活正常。另一位21歲的簡姓男子,3歲先診斷自閉、焦慮、過動,有拔毛癖,10歲開始動作抽蓄,亂丟東西、罵髒話、比中指、亂摸等不雅動作,越大越嚴重,一次在捷運衝動對女士不禮貌走上官司,目前還在精神鑑定,接受腦電刺激手術已獲得50%的改善,目前還在穩定進步中。陳牧宏表示,妥瑞症真正病因不明,可能和基底神經核多巴胺或血清素有關,也可能和基因遺傳或自體免疫有關,若沒那麼嚴重,藥物可以協助緩解,但若藥物功能不佳或年紀增長卻沒減輕,深層腦部電刺激是目前唯一的治療方式。北榮功能性神經外科主任劉康渡表示,深層腦部電刺激手術用於巴金森氏症治療已長達2、30年,對於治療情緒精神疾患雖然還在實驗階段,但1999年以來至今,也有200位妥瑞案例的文獻發表,未來更希望走入憂症、失智,藥物成癮、厭食等更普及的精神疾病。北榮神經內科醫師蔣漢琳表示,深層腦部電刺激是將0.1公分細的電極導線植入大腦,以磁振造影(MRI)定位控制運動及情緒的蒼白球前內側核區,以調控大腦不正常迴路,手術成效佳且持久,除了妥瑞症,一位42歲許小姐因20年前服用多巴胺拮抗劑導致全身肌張力不全,走路形同僵屍無法站平危及生命,經腦部電刺激手術治療後,現在整個人「腳踏實地」判若兩人。
-
2021-04-21 失智.像極了失智
常忘繳信用卡?研究發現:阿茲海默或失智確診前幾年,財務敏銳度恐開始走下坡!
近來有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早在出現阿茲海默症或失智的跡象之前,患者就容易做出比較狀況外的財務決策。在這項研究中,美國巴爾的摩Johns Hopkins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兼衛生經濟學家Lauren Hersch Nicholas和同事,收集了超過81,000名接受針對65歲以上或殘障人士的聯邦健康保險計劃Medicare的數據。金融敏銳度的下降 也會使得老年人容易受到詐騙攻擊研究人員發現,與沒有失智症的人比起來,被診斷為失智症或阿茲海默症的老年人,早在被診斷出疾病之前的6年,就很可能錯過了信用卡付款日期等事情,比例大約是8%對7%。另外,在與沒有失智症的患者相比,患有失智症的人在診斷前3年中的信用評分也可能比較低,分別為9%和8%。研究結果顯示,這些財務問題在文化程度比較低的患者中更為常見。Lauren Hersch Nicholas表示,包括錯過的信用卡帳單支付等的狀況,可能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例如失去房屋、汽車或生意等等。而到被發現罹患失智症時,可能為時已晚了。另外,金融敏銳度的下降,也會使得老年人容易受到詐騙的攻擊。早期發現失智症 可以幫助患者避免財務上的錯誤決策Lauren Hersch Nicholas指出,他們無法存取詐騙電話的數據資料,但對此現象感到非常擔心。有鑑於從研究中所看到的模式以及其他研究表明,在假設的調查問題中更容易受到詐騙的人,將來更有可能患失智症。因此,早期發現失智症可以幫助患者避免這些財務上的錯誤決策,而當診斷出罹患了失智症的時候,重要的是要確保患者在管理資金方面也能得到幫助,以避免財務方面的損失。延伸閱讀: 。失智症會遺傳嗎? 6症狀都非正常老化,神經內科醫師告訴你如何預防 。MIND飲食、維生素E,降低阿茲海默氏症風險 。更年期症狀恐影響停經婦女職場表現 透過這些改變可幫助提高工作效率 。性趣」缺缺對愛做的事提不起勁? 快試試8種自然提高性慾的方法  
-
2021-04-16 養生.運動天地
「單腳站立」竟可讓頭腦一生好用!日本醫師教你4步驟增強肌力、燃燒熱量
有氧運動可以遠離老化的導火線──氧化與糖化有氧運動的效果,是可以同時預防氧化與糖化這兩種作用。我們的身體原本就擁有抗氧化能力,可以抵抗來自活性氧化物的「氧化」攻擊。其中最主要的「抗氧化酵素」,可以奪取活性氧化物的氧、使它喪失攻擊能力。平時會做有氧運動、活動身體的人,他們體內抗氧化物質的量明顯較多。事實上,運動本身雖然是讓活性氧化物產生的原因,但若能維持運動習慣,就能在體內蓄積更多的抗氧化物質。另一方面,如果想預防「糖化」,同時降低血液與細胞中的糖,效果最好。但在日常生活中只要降低其中一項,另一項就會升高,兩者的關係就像鐘擺一樣。唯一例外的就是有氧運動,它能同時降低血液中與細胞中的糖。具體而言,要做哪些有氧運動呢?以我來說,我會推薦每天二十到三十分鐘的快走、登階運動等,重點是「負擔輕、動作不必太迅速,但有持續性動作」的運動。不必練出精壯發達的肌肉,也能讓頭腦一生好用為什麼肌力訓練很重要?因為鍛鍊肌肉可以提高身體的基礎代謝,遠離肥胖。我們每天消耗的能量中,基礎代謝就占了約60到70%。而基礎代謝中的六成,就是用在活動肌肉。但人到了4、50多歲,基礎代謝會逐漸下降,加上肌肉量減少,這時如果從飲食中攝取的熱量,無法像年輕時那樣大量消耗的話,體脂肪率就會上升,開始發胖。因此,若能注重飲食習慣、同時增加肌肉量的話,不管到了幾歲,都可能提升身體的基礎代謝率。具體來說,每增加一公斤的肌肉,就相當於每天增加五十到六十大卡的基礎代謝。這樣的熱量消耗量,相當於健走十五到二十分鐘。極端一點來說,只要增加身體的肌肉量,就算每天都坐辦公室工作,光靠基礎代謝率就能充分消耗熱量。正因如此,我才會建議大家「開始做肌力訓練吧」。但不少人聽到這樣的提議,都會退避三舍。因為,伏地挺身、鍛鍊腹肌,使用健身房的器材鍛鍊等,這些訓練都讓人感覺負荷很大、很辛苦。但請各位放心。想要擁有健康身體、保持頭腦一生好用,不需要精壯發達的肌肉。在此,我們鍛鍊肌肉的目的,是要增加肌肉量、維持緊實的身體。肌肉可分為「白肌」(或稱快肌)和紅肌(或稱慢肌)。在做瞬間爆發性強的動作時會用到白肌,做持久性運動時用到紅肌。而在健身房裡,一些以鍛練肌肉為興趣的健身愛好者,他們練的就是停止呼吸、在短時間內承受最大負荷的無氧運動,也是在鍛鍊白肌。但要支持頭腦一生好用的身體,重要的是紅肌。當然,目的不同,訓練肌肉的方法也會不同。有些4、50歲的人常覺得自己的運動量不夠,但如果因為過度訓練而受傷,那真的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因此,我想推薦給各位的運動是「單腳站立」訓練。兩分鐘的「單腳站立」訓練,簡單又能消耗熱量你可以維持單腳站立幾秒鐘呢?這個訓練看起來簡單,其實它具備一定的運動量。各位不妨實際試試單腳站立,一開始身體可能會前後左右搖晃,過一段時間後應該就會覺得腿部的肌肉變得緊繃。這就證明你使用到了平時很少用的肌肉。尤其是被稱為軀幹,也就是支撐身體軸線的肌肉會受到刺激。單腳站立的效果・提升下半身的肌力一般人聽到下半身的肌力訓練,腦中就會浮現深蹲等感覺很辛苦的動作。但其實只要單腳站立,就能確實鍛鍊下半身的肌肉。鍛鍊下半身可以讓你不容易疲勞,而且能預防跌倒。・鍛鍊軀幹我想很多人都知道鍛鍊軀幹的肌力很重要,但不太清楚具體的訓練法。其實,單腳站立的時候,自然就會使用到軀幹的肌肉。就算不去健身房使用健身器材,還是可以鍛鍊到。・培養平衡感培養平衡感很重要,因為可以減少跌倒的風險。一般的運動很少可以鍛鍊平衡感,但單腳站立可以刺激小腦,因此有其效果。我推薦單腳站立訓練最重要的理由,是它任何地點都可以做。不管做哪一種運動,持之以恆最重要。從這點來看,單腳站立可說是具備兩個很好的條件,它可以在任何地點做,而且短時間內就可以做完,是最容易持之以恆的運動。單腳站立訓練實踐法,隨時隨地都能做接著為各位介紹單腳站立的具體訓練方法。.四周保持些許空間、站著。.抬起膝蓋,腳尖離地約五到十公分。.保持抬起的狀態一分鐘,一邊緩慢呼吸,一邊維持姿勢。.另一腳也進行相同的動作。.習慣之後,可以保持單腳抬起的狀態,腳尖試著往前後左右緩慢移動,可以增加負荷,作為平衡運動的訓練。更進階的方式是如下頁圖下方所示,轉動髖關節十次左右,進一步增加負荷。想打造強健身體、保持頭腦一生好用,與其追求激烈的肌力訓練,能持之以恆的單腳站立等訓練,會更有效果。這個原則也能套用在其他的運動習慣上。書籍介紹書名:30%的人將來會失智,我該怎麼辦?:人會老化,但腦部可以不退化。兩分鐘單腳站立、系列減七法、健腦踏板,能讓你的腦越用越靈活!作者:長谷川嘉哉出版社:大是文化出版日期:2019/07/26作者簡介/長谷川嘉哉1966年生於日本名古屋市。名古屋市立大學醫學院畢業。醫學博士、日本神經學會專科醫生、日本內科學會專科醫生、日本老年病學會專科醫生。每個月診察1,000名失智症患者,是日本屈指可數的神經內科與失智症專科醫生。受到祖父罹患失智症影響,於2000年在岐阜縣土岐市開辦失智症專科門診,以及提供居家醫療的診所。方圓100公里內許多患者不惜遠道而來求醫。自開業以來,已累計超過5萬件的居家醫療診察,實踐500件以上的居家照護服務。延伸閱讀: 護理師開100公里回醫院幫忙、免費住宿和眼鏡...一場太魯閣號事故讓我看見:台灣人善念無所不在
-
2021-04-12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突斷片、失憶連說話都難 竟是腦瘤引發癲癇
40多歲的程小姐是名衛教師,數年前突然時不時「斷片」、失憶,連一句話都難以完整說出,檢查發現是腦瘤引發癲癇,吃到6種藥物都難以控制,靠著微創手術總算擺脫癲癇陰影。收治個案的長庚醫院腦神經外科醫師王昱棨今天在記者會中分享這例個案,他表示,程小姐因左腦的動靜脈畸形瘤影響語言區,一旦腦部有不正常放電造成癲癇發作時,就會影響到周邊語言及記憶的區域,進而造成失語與失憶症狀。王昱棨說,由於程小姐不想接受開腦手術,只採保守的加馬刀治療,但仍無法有效控制癲癇,後來甚至吃到6種抗癲癇藥,而副作用也導致她頭腦昏沉不已。王昱棨說,據估計,全球約有6000萬人罹患癲癇,在台灣的盛行率約為0.6%,推估全台有13萬至14萬名癲癇患者。林口長庚腦功能暨癲癇科醫師謝向堯表示,除了少數癲癇是遺傳或基因突變引起,其餘多數癲癇都是後天腦部結構異常引起,一定得排除腦部病灶或其他相關原因,想辦法把腦部的異常放電現象解決掉。謝向堯指出,大部分癲癇患者都可透過1到2種藥物控制症狀,但仍有25%屬於藥物難治型的頑固型癲癇,只能將希望寄託於手術治療。然而,傳統的開顱手術是大手術、對神經系統破壞較大,病患的接受度一般不高,隨醫療技術進步,利用機器手臂進行微創燒灼術已愈來愈普及。長庚神經內科部腦功能暨癲癇科主任鄭美雲指出,新式機器手臂具備更精密的定位,手術過程中靈活度更好,能精準利用微創燒灼術治療癲癇,不僅手術時間縮短、傷口更小、恢復時間短,對於腦部損傷也大幅減少。鄭美雲說,長庚醫院去年引進新型機器手臂技術,至今已完成7例腦部癲癇手術,術後有2人達成癲癇零發作目標,另有3人僅剩輕微症狀、2人發作頻率減少一半以上,且在半年後都能有效減藥。
-
2021-04-12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很少覺得肚子痛表示很健康?3種「病態便秘」快就醫
便秘恐加重胃食道逆流 你的排便頻率正常嗎? 今天又黏在馬桶上遲遲無法脫身嗎?國人生活壓力大、飲食不均衡,便秘情況相當普遍。員榮醫療體系員生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吳文傑醫師發文分析,國內20至50歲人口近25%有便秘問題,65歲以上比例更高達4成。雖然老化易造成排便不順暢,但小學生族群也有3成左右受便秘困擾。若以性別區分,女性比男性更嚴重,便秘比例約有4成之多。 便秘的主要原因與生活型態有關,吳文傑醫師表示,生活壓力大、飲食西化、飲食不均衡、服用藥物、喝水不足、習慣不佳(有便意時無法立刻如廁)等最為常見。原則上只要調整作息,都能有明顯改善。也提醒民眾不必過度驚慌,並非一天沒上廁所就代表便秘,正常排便頻率是每天排便1至3次或每2-3天解便一次,都屬於健康、正常可接受的範圍。 不過,若經常便秘不加處理,恐對健康會產生連帶影響。吳文傑醫師提醒,長期便秘可能造成腸道積滿宿便,導致無法排空的腸道向上擠壓胃部,進而加重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有胃食道逆流者也應多注意排便情況。 拉出羊大便或很少肚子痛 有病態便秘徵兆快就醫 吳文傑醫師指出,一般便秘可以透過生活作息調整,但若出現「病態便秘」症狀且持續3至6個月以上,就應盡速就醫詢求專科醫師協助。所謂病態便秘要符合三大要件,第一要件的排便狀況包括:需很用力才能排便、覺得上不乾淨、經常大出顆粒狀的「羊大便」、手挖或壓肚子才能解便、覺得肛門被塞住、每周排便次數少於3次。上述6種情況,如果1個月內有7天以上出現2種,即符合第一項病態便秘要件 第二要件是「沒吃瀉藥就無法大便」,吳文傑醫師說明,食物經消化吸收後的殘渣,正常狀態下會被製造成糞便排出,當沒有瀉藥輔助時就少有稀軟便、或是排便極度乾燥並持續一段時間以上,就符合該項病態便秘的要件。 第三要件是「很少覺得肚子痛」。吳文傑醫師表示,為了讓讓排泄物往直腸和肛門移動,大便的蠕動程度和頻率增強,導致腸壁出現痙攣而會有肚子痛現象,屬於正常生理狀況。很少覺得肚子痛表示排便功能可能有所影響。反之,若太常肚子痛,則要懷疑腸躁症的可能。 哪些藥物會造成排便不順?就醫時應與醫師說明 吳文傑醫師提醒,服用藥物也是常見引起短暫便秘或排便不順的原因,包括胃腸科的含鋁制酸劑、身心科的抗憂鬱藥物、神經內科的帕金森氏症與抗癲癇藥、腎臟科的利尿劑、心臟科的鈣離子阻斷劑、骨科復健科的止痛藥、家醫科的鐵劑等。當有排便困難求醫時,也應與醫師說明目前的用藥情況,幫助醫師正確診斷及處置。 《延伸閱讀》 .從7種大便看健康狀況 醫:4種情況應盡早檢查。 .是腸躁症還是大腸癌?醫:合併貧血、頭暈等症狀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09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40歲男為帕金森氏症所苦 深部腦刺激術助恢復生活
別以為帕金森氏症只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張先生40歲時毫無預警出現手抖、走路拖行等動作,一開始以為是脊椎病變壓迫神經,後來確診為帕金森氏症。透過藥物控制十餘年,但漸漸出現抗藥性,變得容易跌倒,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團隊認為張先生可以透過深部腦刺激術協助,改善生活品質。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表示,高齡社會,帕金森氏症是僅次於失智症,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好發於55歲以上,但不代表沒有年輕型帕金森氏症患者,他曾收治年僅30多歲的帕金森氏症患者,年輕型患者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都能找到與帕金森氏症相關致病基因。張先生說自己已50多歲,10多年前走路突然步態不穩、容易跌倒,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嚴重時一度走一走就僵硬,「定格」在路邊,完全無法行走。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神經外科主任暨神經外科陳淑美表示,帕金森氏病是因人體的中腦黑質退化細胞漸漸凋亡,負責神經傳遞的多巴胺減少,無法正確傳遞神經訊息,多巴胺減少50%到60%即會出現帕金森氏病的症狀。葉篤學表示,帕金森氏症初期症狀如靜止狀態時,單邊手部顫抖、肢體僵硬、動作遲緩,病人常是不自主也不自覺,而是身邊親友察覺有異,例如臉部表情僵硬如撲克臉,也有病人走路時單手橫放胸前,宛如拿破崙。葉篤學表示,多數帕金森氏病病人為偶發性,因內在遺傳因子與外在環境因子交互作用,導致神經元退化凋亡,出現臨床症狀;約10%的病人為遺傳性,包括有家族史、年輕發病,病程發展較為緩慢。台灣最常見的基因異常為PRKN、PINK1和GBA,偶有ATP13A2、PLA2G6,而LRRK2(G2385R及R1628P)為危險因子。陳淑美表示,帕金森氏病初期與中期可透過藥物改善症狀,維持正常生活與工作能力,但因屬於進行性疾病,部分病人會出現藥物併發症,特別是藥效衰退,出現開關現象、平衡感變差、走路容易跌倒,影響正常行動能力和生活品質,此時可考慮透過深部腦刺激術做為輔助藥物的治療方法。北醫附醫由神經內外科組成治療團隊,迄今完成4例深部腦刺激術,健保署於2015年納入部分給付電池刺激器、2019年起給付全套器材含植入電極與電池刺激器。陳淑美提醒,並非所有帕金森氏病的病人都適合接受外科手術,通常發病7到12年後,因出現藥效衰退,開關現象和異動症,才會評估是否需要輔以外科手術;病人也要接受多項評估,例如確認對左多巴藥物的反應、排除其他腦部疾病或不適合手術的情形等,手術於腦部植入微電極,持續高頻刺激深層腦核,藉由重整運動迴路,改善症狀。
-
2021-04-08 失智.像極了失智
長輩常走失 認知異常 失智前兆
一名喜愛外出的90歲老爺爺,最近經常找不到回家的路,還不慎跌倒送醫治療,讓家人擔心不已。醫師指出,如果年長者經常「走失」,可能已出現認知異常、腦部功能退化問題,恐是罹患失智症的警訊,應及早至神經內科或成年精神科就醫診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指出,從認知功能正常到患有失智症的中間時期,稱為「輕度認知障礙」,研究顯示,社區中篩檢出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有三分之一會在五年內進展成失智症。劉建良表示,老爺爺外出走失,意味著他已有認知異常、腦部功能退化等問題,建議進一步就醫檢查,診斷是否罹患失智症,雖不一定就是失智症,但可了解是否功能退化,提前預防,或用定位系統掌握人身安全。劉建良說,輕度認知障礙主要是「腦部功能」及「身體活動功能」下降,若兩種功能下降嚴重,就會進展為失智症。在腦部功能下降方面,常為不記得剛才發生的事,只記得很久以前的事,或在熟悉環境中覺得陌生、找不到廁所,甚至平常會用的工具也突然不會使用;身體活動功能下降方面,例如容易跌倒、耐走度下降、走5至10公尺就覺得累、走路速度下降等。若發現長輩愈來愈沒有耐心,情緒波動大、個性改變,劉建良認為,可能是認知功能下降作祟,應盡速就醫,進一步檢查診斷是否罹患失智症或有其他功能退化。此外,若是長期服藥或服用多種藥品,造成相關症狀,應與醫師討論病史及服用藥物史,釐清是否需要調整用藥處方。
-
2021-04-08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警訊自我檢測/手抖、行動慢…恐罹巴金森氏症,一張表自我檢測
● 巴金森氏症是不可逆的神經退化性疾病● 典型症狀:行動慢、肢體僵硬、手腳顫抖● 及早發現治療,可改善症狀、延緩失能金曲歌后詹雅雯確診巴金森氏症,令人驚訝。此疾病除了會有肢體僵硬、手抖等動作障礙外,也會有憂鬱、便祕或腸胃不適等非動作障礙症狀,因病徵不易判斷,部分病患經半年到一年才確診。醫師提醒,若民眾身體出現疑似症狀時,可以先進行巴金森自我檢測,並至神經內科接受進一步檢查診斷,及早確診治療,可延緩失能。動作障礙 典型三大症狀4月11日為世界巴金森日,此疾病不亞於阿茲海默症,是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祖功表示,巴金森氏症的致病機轉是大腦黑質部的多巴胺神經細胞退化,導致運動功能失調。典型的三大症狀為病人行動變慢、肢體僵硬、手腳顫抖嚴重,統稱為動作障礙症狀。臨床統計,約八成巴金森氏症病人手部會顫抖,「慢動作」是診斷新病患的臨床依據,不過,亦有非動作障礙症狀經常被忽略。林祖功解釋,當動作障礙出現,代表多巴胺神經細胞已退化約七成,也會造成自律神經退化,早期還會出現憂鬱、焦慮、嗅覺改變、腸胃不適、便祕、失眠等非動作障礙症狀。若能及早用藥治療,約有三成機率可同時改善動作及非動作症狀。夢中吼叫 出現激烈動作國內外研究證實,這些非動作障礙早期症狀也是前兆,病人在發病前十年,可能常焦慮或頻繁作噩夢,甚至出現激烈的睡眠動作,會在睡夢中大吼大叫或拳打腳踢等,更有五到六成的病人常便祕,十年後有可能罹病。林祖功說,這些症狀若頻繁且反覆出現,是一種預警機制,尤其當動作愈來愈變得緩慢時,提醒民眾可透過「巴金森自我檢測表」,從步行、社交等日常生活中察覺異常。50歲以上 可先自我檢測隨著病程愈到後期,日漸嚴重的症狀將使病人的臉部表情僵化、起步或平衡困難,腳部會因顫抖而難以放鬆,看似簡單的事情,執行起來非常困難,導致病人情緒低落、憂鬱且感到挫折,需要家人細心陪伴,走過這段長期照護的日子。林祖功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可透過簡單的「巴金森手指操」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做,過程中如速度改變、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可進一步確認後至神經內科就醫。醫學辭典/巴金森氏症1817年英國詹姆士.巴金森醫師發現六位老年人有行動緩慢、肢體顫抖、肌肉僵硬、步伐拖曳等症狀,投入觀察及記錄此疾病。為紀念其卓越貢獻,將此病症命名「巴金森」,並以他的生日4月11日定為「世界巴金森日(Parkinson's disease)」。此疾病好發於60歲以上,40歲前發病屬於早發型巴金森,呼籲民眾定期檢查、積極治療。【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4-07 新聞.長期照護
長者出外頻走失、跌倒 醫師:11症狀應就醫檢查
一名年逾90歲的老翁,平日喜愛外出本是好事,但有時會迷路,甚至不慎跌倒送醫,叮嚀他不要太常外出,也不聽勸,讓家人擔心不已,精神科醫師指出,「走失問題」恐意味著認知異常、腦部功能退化,即便長者平時生活方式如常,能自理,但若腦部、身體功能下降,應及早至神經內科或老年、成年精神科就診。●長者有這11種症狀,應至神經內科或老年、成年精神科就診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劉建良表示,認知功能正常到失智症,中間的時期稱為「輕度認知障礙」,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社區中篩檢出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會在5年內發展成失智症。劉建良建議,該名逾90歲的老翁「出外走失」恐意味著認知異常、腦部功能退化,建議就醫檢查,「跌倒」則可能是平衡問題,可使用輔具協助行動或訓練自身肌力。劉建良進一步表示,即便長者平時生活方式如常,能自理,但若腦部、身體功能下降,就該帶長者及早至神經內科或老年、成年精神科就診,提早發現問題,並予治療、預防。劉建良說,「腦部功能下降」如不記得剛才發生的事,只記得很久以前的事,或是在熟悉環境中覺得陌生、找不到廁所,甚至平常會用的家具也突然不會使用;「身體活動功能下降」如容易跌倒,耐走度下降,走5至10公尺就覺得累,走路速度下降。此外,劉建良指出,若發現長輩愈來愈沒有耐心,情緒波動大、個性改變,可能是認知功能下降作祟,也應至門診就診,檢查是否罹患失智症,或是否有其他功能退化。劉建良提醒,長者長期服藥或服用多種藥品,相關症狀仍持續,建議找醫師討論病史及服用藥物史,請醫師做藥物整合,釐清是否需要做處方調整。●家人心態要有:確診失智並非限制長者行動自由長者因上述問題就醫,不一定會診斷出失智,但可以了解是否功能退化,提前預防,甚至用科技定位系統協助掌握人身安全。劉建良呼籲,確診失智症並非要限制長者行動的自由,而是協助做更好的照護服務,提供長者可以運用的資源,延緩退化。
-
2021-04-02 醫聲.數位健康
智慧醫院/智慧醫療升級 台中榮總遠距照顧榮家住民與腦中風患者
住在彰化榮家的林伯伯(化名)最近才從台中榮總出院回榮家,到了回診時間,從彰化榮家到台中榮總需約一小時車程。最近台中榮總因應退輔會「金字塔計畫」,推動遠距醫療,可為出院返回榮家的住民進行複診與追蹤,林伯伯直接在榮家與台中榮總家醫團隊連線,讓林伯伯免除往返大醫院的舟車勞頓。除了提供榮家出院複診服務,台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急診室,若接到腦中風患者需進行急性處置時,也可以啟動與台中榮總急性腦中風醫護團隊的聯繫,由台中榮總腦神經專科醫師透過視訊醫療推車、AR智慧眼鏡與遠程協作平台,利用5G網路,遠端接收現場病人影音狀況及數據,提供緊急處置建議,爭取時間。台中榮總積極發展智慧醫療、人工智慧、遠距醫療協作、虛擬實境教學等先進技術,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上任後,成立智慧醫療委員會,由重症醫學部主任吳杰亮擔任執行長,進行跨單位整合。透過中華電信支持,兩周內完成台中榮總、埔里分院和彰化榮家多點的5G布建,結合AIoT智慧物聯網AR眼鏡,落實遠距醫療諮詢。陳適安表示,希望透過資訊科技,克服時空障礙,擴大與榮家連結,建構中區醫療體系的遠距照護網絡,進而造福榮民和中部民眾。榮家住院複診追蹤由台中榮總家醫部主任許碧珊帶領團隊。彰化榮家主任史浩誠主任指出,從彰化榮家前往台中榮總需約一小時車程,利用這套系統能減輕榮家住民的舟車勞頓。台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院長徐尉慈、副院長蔡哲宏指出,偏鄉地區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透過遠距會診模式,藉由台中榮總神經內科專科醫師大力協助,讓急性腦中風患者的治療更臻完善,對於埔里地區的民眾,埔里分院醫師可提供在地化的即時醫療服務,藉由遠距專科會診協作,提供腦中風病人醫學中心等級無時差緊急醫療照護。「金字塔計畫」由退輔會主委馮世寬上任後推動,強化榮民三級醫療體系支援,落實國家分級醫療政策,讓榮民在榮家就可以獲得在地化優質,減少醫療後送。
-
2021-03-26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方法/每3秒就有1人患失智症!10個健腦食物吃了沒?
全球失智人口增加,依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2019年全球失智症報告,估計全球有超過5千萬名失智者,到2050年預計將成長至1億5千2百萬人,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10大食物 健腦、活腦讓身心都快樂然而,每一種食物富含多種營養素,要多元攝取食用,都會對身體有所幫助,在此特別推薦10大健腦、活腦食物,讓腦部運作更有活力,並提供正面情緒能量,讓身心都感到健康快樂:1、麥片:麥片既方便又營養,其中含有很多幫助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營養素,例如維生素B6,能幫助合成快樂荷爾蒙「血清素」、讓人有鬥志的「去甲腎上腺 素」,以及讓充滿戀愛感覺的「苯乙胺」等。2、黃豆:黃豆是一種神奇的食物,可以磨成豆漿、做成豆腐,也可以直接入菜料理。黃豆不但能提供豐富的植物性蛋白質,其中的卵磷脂更是腦細胞膜的重要成分,是可以讓頭腦思考保持清晰、有衝勁的神經傳導物質。3、鮪魚:鮪魚富含深海魚油EPA及DHA。DHA是腦細胞膜合成不可缺少的原料,除此之外,鮪魚含有合成快樂荷爾蒙「血清素」所需要的重要營養素,所以,常吃不但會讓頭腦更聰明,也會擁有好情緒。4、小魚乾:富含鈣質的小魚乾,是神經系統運作或神經傳導物質要釋放時不可缺少的營養素,並含有豐富的精胺酸、鎂、鈣,都有助於一氧化氮的合成,可以幫助增加學習力及記憶力。5、菠菜:蔬菜中菠菜的葉酸含量算是高等級食物,研究發現,若體內的葉酸不足,就容易有憂鬱現象,大腦就主管情緒,當情緒憂鬱低落時,大腦就無法好好思考運作,因此,想要讓大腦靈活,情緒管理與調整也很重要。6、芭樂:維生素C是身體合成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多巴胺讓我們有自信、快樂的感覺,去甲腎上腺素能產生向上的動力, 對於腦袋主宰情緒與行動活力有正向幫助。7、黑芝麻:黑芝麻的鈣質含量很高,鈣質除了一般所知提供骨骼發展、骨質提供等重要營養素之外,更是可以讓心情放鬆不可缺少的物質,是一種讓人保持正面情緒的好食物。8、葵瓜子:葵瓜子是所有堅果中維生素E含量最高的,維生素E的抗氧化力可以保護腦細胞,也富含有鎂,能夠幫助代謝壓力、讓人不焦慮,也讓情緒更正面愉快。9、小麥胚芽:小麥胚芽的維生素E含量也很高,這種油溶性抗氧化劑對保護腦部的細胞膜很有幫助,並且也含能幫助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合成的營養素,幫助頭腦充滿運作能量。10、低脂奶:研究發現,體內鈣質濃度較低者,比較容易緊張、焦慮、暴躁,對於腦部靈活應用也會受到影響。根據最新飲食指南建議,每天可以喝2杯低脂奶來補充鈣質,除了預防骨質疏鬆,也能維持好情緒。延伸閱讀: ·老化跟失智常搞混? 最大差別在這個地方!醫師曝「4危險誘因」 ·失智症會遺傳嗎? 6症狀都非正常老化,神經內科醫師告訴你如何預防
-
2021-03-25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偏頭痛吃止痛藥沒用?一類偏頭痛當心中風風險高
●女性較易偏頭痛,比男性高出2至3倍●依發生頻率,有非藥物、急性藥物、預防藥物三種治療●建立日記,記錄可能誘發原因 頭又痛了,痛起來像要炸開似的,吃止痛藥也沒用!如果你曾經頭痛,超過半天都沒辦法緩解,一個月至少發生2至3次,小心,偏頭痛可能找上你。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吳致緯表示,台灣約有200萬人飽受偏頭痛困擾,盛行率約9.1%,女男比約2比1至3比1。研究文獻指出,偏頭痛患者透過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檢出腦結構異常比率僅0.3%至0.4%,顯示偏頭痛非結構性的器官問題。發生原因 與基因、壓力有關「偏頭痛」是一種疼痛引起的疾病,好發於20至50歲的青壯年,不僅生活品質受影響,也影響工作表現。馬偕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律安指出,偏頭痛無法透過影像檢查診斷,抽血也檢查不出病因,常被人誤解「無病呻吟」。臨床上,因頭痛就醫的民眾,偏頭痛占一半以上,但整體就醫率卻不到兩成。偏頭痛發生的原因,主要與基因、環境、壓力有關。吳致緯說,有醫界研究發現,偏頭痛的發生,與血液中的神經胜肽CGRP(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濃度上升有高度相關性。根據頭痛頻率 三方面改善長年偏頭痛的患者,罹患憂鬱症、焦慮症的機率較高,甚至自殺風險也高。陳律安說,其實偏頭痛是可以治療的,可根據頭痛發生頻率,從非藥物治療、急性藥物治療、預防藥物治療三方面著手改善。•倘若一個月只有兩、三天偏頭痛且有規律性,建議建立「頭痛日記」,記錄可能的誘發原因,例如喝酒、咖啡、工作壓力、情緒、氣候、睡眠不足、生理期等,只要避開或找對方法處置如放鬆訓練,多半可以處理改善。•頭痛急性發作一小時內吃止痛藥,通常可有效緩解疼痛,但多數人都是忍到受不了才吃藥,常錯過了黃金治療時間而無法止痛。•慢性偏頭痛患者(每月頭痛15天以上或每月有8次以上頭痛,且持續三個月以上),可考慮預防性藥物治療,每天服藥三到六個月,確實記錄頭痛日記,可慢慢看出治療成效。預兆型偏頭痛 中風風險高偏頭痛患者中,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為「預兆型」偏頭痛,吳致緯說,此類頭痛發作前,會出現視覺症狀如鋸齒狀或是有稜角的亮光、半邊麻木感覺、講話遲緩等神經症狀。台北榮總頭痛團隊曾用健保資料庫研究,小於45歲的女性若有偏頭痛,會增加3倍缺血性腦中風風險,若又是預兆型偏頭痛女性,缺血性腦中風風險可達5.79倍。吳致緯說,預兆型偏頭痛的發生機轉,是腦中皮質傳播性抑制(CSD)腦血流發生改變進而引發預兆。而CSD的發生,主要因為基因、血管內皮細胞調控異常以及血中凝血功能異常三大原因導致,進而增加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風險。針對這類患者,目前尚無藥物預防腦中風,但建議不要抽菸、避免服用含雌激素的避孕藥物,以降低發生風險。
-
2021-03-24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飲食照護/帕金森氏症患者怎麼吃?醫師建議4點健康飲食指南
帕金森氏症是危害中老年健康的常見神經變性疾病,目前全球帕金森病患者約500萬,預計到2030年,患者將達900萬。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帕金森病已經成為繼腫瘤、心腦血管病之後的第三大殺手。幸運的是,在眾多神經變性和運動障礙疾病中,帕金森氏症是治療手段相對豐富、早期規範治療能獲得較滿意療效、能使患者保持良好生活狀態且不會顯著影響壽命的疾病。在此,為帕友們詳細羅列飲食指南,吃得好身體好心情好,更努力一些,生活會更加美好。多吃富含營養的主食,減少脂肪和油的攝入選擇多樣化的食物,可以參考食物金字塔指南分量攝入不同的食物,以此控制飲食中卡路里、脂肪、飽和脂肪、膽固醇、糖和鈉的量。建議帕友們攝入最多的是富含營養的主食,包括麵包、穀物、米飯、意大利麵;其次是用於補充主食所缺乏的營養,即大量的蔬菜和水果;再次則是相對少量的紅肉類(牛肉、羊肉、豬肉等)、家禽、魚、雞蛋、大豆和堅果,以及牛奶,酸奶和奶酪。富含脂肪和油、但含極少營養素的食物建議減少攝入,包括沙拉醬、 奶油,尤其是人造奶油、糖果、碳酸飲料和甜點。少食多餐,鼓勵多飲水攝入充足膳食纖維:帕金森病患者容易出現便秘,推薦至少每天攝入25克膳食纖維。鼓勵攝食全麥麵包,穀物,新鮮蔬菜和水果,避免進食過少或食品過於精細、缺乏殘渣、對結腸運動的刺激減少。少食多餐:一些帕金森病患者在攝入少量食物後即有飽腹感,建議增加就餐次數、減少每餐用量。這樣也有助於降低餐後低血壓相關的頭暈等直立性低血壓症狀。鼓勵多飲水:帕友們往往會因為活動不便,以及一些泌尿系統的症狀而減少飲水量。但飲水是預防及治療便秘的一個重要的非藥物治療手段。建議帕金森病患者每日飲水量能夠到達2000毫升。可避免結腸對水、鹽吸收過多而致大便乾少。便秘、低血壓,不妨這樣吃不少帕友擔心,同時進食高蛋白食物對藥物左旋多巴(Levodopa)吸收有干擾,在此建議患者應在空腹狀態,如餐前一小時服用藥物,以便藥物更好吸收。對於初服左旋多巴藥患者,可能服藥後會出現噁心症狀,因此可以在服藥的同時吃一些低蛋白質的食物如餅乾、水果或果汁等,喝薑汁也有緩解噁心、嘔吐的效果。要注意的是,高脂肪食物如肥肉、葷油和動物內臟、披薩、漢堡包、炸薯條、鹹肉、牛油果等會影響藥物吸收,因此要少吃。不少帕友會出現便秘的情況。要知道,水分和膳食纖維在控制便秘上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臨床上提倡高膳食纖維飲食和飲水療法。每天至少保證攝入1500至2000毫升的水、清湯或果汁。多吃粗糧、薯類和蔬果。同時,加強鍛煉,多做腹部運動。帕金森病患者餐後低血壓發生率較高,餐後內臟腸系膜的容積可增加200%至300%,導致血液淤滯於內臟,有效循環血量減少,出現餐後低血壓,故鼓勵患者少食多餐,以減少餐後低血壓的發生。帕金森氏症的飲食策略:1、碳水化合物(醣類):葡萄糖是提供能量的主要物質,醣類攝入太少,會增加蛋白質的攝入,而高蛋白飲食會嚴重干擾抗帕金森氏症藥物的吸收;帕金森氏症患者可多食用米、麵等主食,粗糧、雜糧以及薯類食物如紅薯、白薯、山藥等。2、蛋白質:◎蛋白質的供給需維持正氮平衡,以補充優質蛋白為主,每日供給量應控制在0.8 g/kg體重。◎可選擇蛋、魚、蝦、瘦肉類如豬肉、牛肉、禽肉等。高蛋白質飲食不利於抗帕金森氏症藥物吸收,因此適當限制肉類。每天可攝入大約50克的肉類,選擇精瘦的畜肉、禽肉或魚肉。1隻雞蛋所含的蛋白質相當於25克精瘦肉類。◎高蛋白質食物宜在晚餐供給。3、脂肪:◎脂肪應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膽固醇攝入量應低於每日300mg,但不需過分限食。◎植物油中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 但攝入過多植物油的同時未攝入足夠的抗氧化劑, 可誘發脂質過氧化作用, 造成組織細胞損害, 可能會加快PD的進展◎根據情況選擇茶籽油、花生油、豆油、橄欖油、葵花籽油等烹調食物。不吃肥肉、葷油和動物內臟。4、維生素和礦物質:◎維生素E、維生素C及β胡蘿蔔素以及輔酶Q等是天然的抗氧化物。◎鈣:帕友們多發於中老年人群,特別容易伴發骨質疏鬆,帕友們尤其需要注意合理補鈣。鈣攝入量應在1000至1500 毫克/天, 並同時適量攝入維生素D,可以減少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多曬太陽是增加維生素D合成的天然好方法。當由於某些原因不能從食物中攝取充足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時,可考慮適當補充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複合製劑。◎蔬菜和水果:果蔬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及促進腸道蠕動的膳食纖維。總體而言,帕金森病患者的膳食要保證充分的飲水量,增加堅果、茶、漿果類、深海魚、深色綠葉蔬菜、新鮮水果的攝入,減少油炸食品、含高果糖的玉米糖漿、肥肉、葷油等動物性脂肪的攝入。帕金森病是一場慢性持久戰,患者們有充裕的時間進行日常生活和心理調整,儲備力量。帕友們只需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專注於每一個細節與之抗衡,便可延緩帕金森氏症進展、提高生活質量。我們的世界,仍可以色彩斑瀾。(來源/轉載自《文匯報》)【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3-23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警訊自我檢測/你正值發病年齡嗎?帕金森氏症10症狀中3項別輕忽
台語金曲歌后詹雅雯驚傳罹患帕金森氏症,她在臉書貼文及照片,圖片中她手腕的住院標示上面寫著台大醫院,文中則表示,近日檢查發現罹患帕金森氏症,左腦中度萎縮,2個月內已瘦8公斤。之前詹雅雯就罹患喉部腫瘤,以及無法自行分泌口水的罕見疾病之後,最近2個月來,食慾變差,吃不下東西,爆瘦8公斤,至台大醫院接受檢查,確診為帕金森氏症,左腦已經中度萎縮。目前她持續服用藥物,仍保有行動能力。詹雅雯貼文表示,醫師宣布的當下感到很震驚,覺得是老天爺在開玩笑,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沈澱,覺得能輕的像一陣風也不錯。她認為每個病痛都是有原因的,是在提醒自己要愛自己的身體,應該把速度慢下來,現在最重要的課題是學習聽醫師的話、學習不要恐懼和新的生活方式並珍惜現在擁有的。帕金森氏症 腦部慢性神經退化疾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表示,帕金森氏症是一種腦部慢性神經退化疾病,主要是因為腦內稱做黑質的部位出現退化,導致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使得肌肉活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影響身體活動能力。帕金森氏症病患大多在50至60歲發病,由於運動功能逐漸退化,因為手抖,無法寫字、吃飯,隨著肢體行動困難,患者慢慢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相當折磨。帕金森氏症10大症狀 出現3項別忽略葉篤學提醒,如果下列10項特徵,出現3項,就應該提高警覺,此外,單側肩膀疼痛(五十肩)、鞋子磨損速度變快、作夢時會大叫,這些均為警訊,也容易被忽略。▸症狀1:手在休息放鬆時出現顫抖 ▸症狀2:走路時手不會擺動 ▸症狀3:站立時身體向前彎曲 ▸症狀4:走路時一隻腳拖在後面 ▸症狀5:步伐小、常跌倒 ▸症狀6:覺得懶洋洋、做事沒動力 ▸症狀7:頸部後方或肩膀常疼痛 ▸症狀8:刻意避開和聊不來的人相處 ▸症狀9:音調變小或沙啞 ▸症狀10:寫字變慢字體變小帕金森氏症可分5期 第3期身體平衡能力明顯變差值得注意的是,在症狀表現及病程上,帕金森氏症可分5期,第1期為單側症狀(如單側五十肩)、第1點5期為單側加中心症狀,如脖子僵硬等。第2期是雙側症狀、第2點5期是雙側加上初期的平衡問題。到了第3期,身體平衡能力明顯變差,走路不穩,經常跌倒。第4期就需輪椅輔助,到了第5期,已經缺乏自主能力,必須長期臥床。葉篤學提醒,如能及時診治,透過藥物或是手術,就能夠有效延緩疾病惡化速度。(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巴金森氏症早期有明顯6大警訊! 手抖、便祕、動作遲緩別以為只是在變老 ·老化跟失智常搞混? 最大差別在這個地方!醫師曝「4危險誘因」 【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3-2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常偏頭痛這「3種食物」最好要避開! 你吃對了嗎?
偏頭痛對許多人並不陌生,根據相關數據顯示,15歲以上盛行率約9.2%,若包括兒童及青少年,全台灣約有180萬人口患有偏頭痛,其中以女性病患為主,平均年齡為20-45歲;而世界衛生組織也在2018年將偏頭痛列為年輕人失能疾病第一名。全台約有180萬人口患有偏頭痛 前驅症狀不可忽視臺中榮民總醫院嘉義分院神經內科田怡婷醫師表示,簡單辨別「偏頭痛」的方式,大部分為搏動性、單側或雙側的疼痛,每次頭痛時間會持續數個小時到數天,頭痛時通常需要休息或靠藥物才能緩解,且會伴隨噁心或想吐,畏光且怕吵的症狀,許多偏頭痛患者都有「前驅症狀」,就是預感頭痛即將發生,或者頭痛發生前有視覺閃光、看東西變形(視物變形)和頻繁打呵欠等,嚴重患者會造成生活困擾。治療慢性偏頭痛 局部注射肉毒桿菌減少發作天數目前治療偏頭痛的藥物有很多種,急性疼痛時可以使用普拿疼、消炎止痛藥和血管收縮劑;若頭痛的次數頻繁發生,會建議依循神經內科醫師處方,每天規律服用預防頭痛的藥物。田怡婷醫師進一步指出,若是診斷為慢性偏頭痛時,可透過局部注射肉毒桿菌以及CGRP單株抗體注射治療。而「局部注射肉毒桿菌」以國外文獻來說,施打後可有效減少慢性偏頭痛發作每個月8.4天,對比安慰劑每個月減少6.6天來說有顯著意義。 避免3C食品 作息規律助緩解不適在飲食部分,田怡婷醫師提醒,頭痛患者要注意減少攝取加工食品如香腸或接觸酒精飲品等刺激性來源,避免所謂的「3C食品」,分別是巧克力(Chocolate)、起司(Cheese)及含檸檬酸的水果(Citrus fruits);除此之外,平常也要注意睡眠時間和作息需規律,以及工作壓力的調適,有些物理性的處置包含按摩或刮痧都可以幫助緩解疼痛。
-
2021-03-19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警訊自我檢測/金曲歌后詹雅雯確診帕金森氏症,左腦已中度痿縮!10大症狀出現3項就要警覺
「金曲歌后」詹雅雯之前才克服喉部長腫瘤、無法自行分泌口水的罕見疾病之後,近2個月又因食慾不振,體重驟降8公斤就醫,檢查後竟確診罹患帕金森氏症,左腦已經中度痿縮。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簡稱PD)是一種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慢性神經退化疾病,是高齡族群三大退化性神經疾患之一,普遍率僅次於阿茲海默症。典型的臨床症狀以動作(活動)障礙為主,包括:手腳不自主的抖動、四肢僵硬、行動遲緩和平衡障礙。巴金森氏症的病症會持續漸進,最後將會出現嚴重的活動困難,生活需靠他人或輔具協助。台灣帕金森之父、神經內科教授陸清松曾受訪指出,帕金森氏症好發在50歲以上,因腦部組織黑質細胞數量下降,多巴胺濃度不足,以致引發肢體障礙,必須服用藥物補充多巴胺。「如何讓帕金森氏症患者腦中多巴胺濃度維持在穩定狀態,是重要治療目標。」多巴胺是治療帕金森氏症最好的藥物,如能在血中維持穩定濃度,病友就能正常生活。【十大症狀,帕金森氏症自我檢測表】
-
2021-03-15 失智.像極了失智
記性差、性格變、容易受騙!醫師圖文解說失智症警訊
提到失智症,大家最熟悉的是記憶力變差,然而失智症的表現可不只有記性差喔。高雄長庚醫院神經科張雅婷醫師指出,失智症並非正常老化現象,而是一種進行性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的狀況會隨著時間越來越惡化,每個人的病程不同,有人惡化很快,有人惡化得比較慢,這與不同的疾病、基因、環境、後續照顧及藥物治療都有關係。失智症病患會逐漸喪失語言能力、思考能力、學習能力、判斷能力、以及時空感,嚴重時可能產生行為異常、個性改變、妄想、幻覺,甚至出現攻擊行為。台南新樓醫院神經內科謝鎮陽醫師也表示,年紀越大罹患失智症機率越高,65歲以上族群,約十二人會有一人為失智症患者;80歲以上族群,則每五人就有一人為失智症患者。有家族史的人也要特別小心,具有某些與失智症相關的基因會讓人較早出現失智症。然而,目前失智症可透過藥物治療來延緩病程進展,張雅婷醫師說明,有口服藥、貼片等,以口服藥來說,有些藥物一天只需要吃一次,也有只要含在嘴巴裡面,能快速分解的口崩錠,可幫助吞嚥有困難的長輩。 導致失智症的原因還有阿茲海默症、腦中風、慢性腦血管病變、外傷、腫瘤、營養問題、新陳代謝異常、感染等。另外,肥胖、抽菸、憂鬱症、聽覺或視覺障礙等皆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迷路、受騙、一問再問,可能是失智症警訊張雅婷醫師提醒,失智症患者可能會迷路,因為他對視覺跟空間的關聯性及分析能力變差;可能無法完成原本熟悉的工作,因為執行功能與記憶力退化;可能對時間地點產生混淆,搞不清楚白天、黑夜、或春夏秋冬。患者很容易上當,因為判斷力變差,聽到一些不合邏輯,或過度誇張的事,也都會信以為真。到了65歲以上,失智症的風險就慢慢的上升,如果發現家人會重複問同樣的問題,剛講過的事情很快就忘記,連重要的事情、約會也忘記,就要趕快就醫檢查,及早接受治療。 謝鎮陽醫師說,「我們常會問家屬,患者會不會做菜、會不會準備拜拜,因為做菜得思考要買什麼料、拜拜也須備料且有很多流程,如果本來會,現在卻無法完成,就得提高警覺。失智症不只讓記憶力變差,整個大腦功能都會受到全面性影響。」失智症可能還會合併一些精神症狀,例如懷疑有人給他下毒,偷他的錢,或是另一半有外遇。有人可能出現幻覺,會說屋頂上有蜘蛛、外面有個小孩等,讓照顧者相當困擾。如何區分失智或老化?張雅婷醫師分析,失智症患者對於剛剛說過的話、發生的事,可能完全不記得。如果只是偶爾忘記事情,且經提醒後可以想起來,比較像是老化。但是若太常發生,還是會建議做記憶力測試,假使記憶力的測試很低分,可能已進入失智的病程。若發現家人常常忘東忘西,建議到醫院做比較完整的失智症評估,以免耽誤到後續的治療。張雅婷醫師解釋,我們會使用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Scale,CDR)來評估患者的記憶力、病像感、執行功能、語言表達能力等等各方面的狀況,依病程可分為輕、中、重度失智症。及早治療、延緩惡化面對失智症首先要嘗試尋找病因,如果是可以逆轉的原因,像是營養失調、新陳代謝異常、感染等,便要趕緊治療。謝鎮陽醫師說,「有些患者吃素,長期不喝奶、不吃蛋,可能缺乏維生素B12,在給予適當的補充後,有可能改善。若甲狀腺功能低下,在補充甲狀腺賀爾蒙後,有機會改善。」至於退化型的失智症,目前也有藥物可以使用。根據研究,定期服用藥物可以減緩失智症的病程,讓某些比較會影響病人獨立性跟社會功能的症狀,能延後出現。張雅婷醫師提醒,請務必規則使用治療失智症的藥物,並積極控制各種危險因子,諸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日常生活中要攝取均衡營養、規律運動、充足睡眠,各種社會功能,如社交、自我照顧等要盡量維持。若失智症越來越嚴重,相關法律問題也要盡快做安排,例如財產規劃、是否急救等。張雅婷醫師回憶,曾經有位長期追蹤的患者,因為眼睛動手術,所以就把原本的日常活動、運動、社會活動都暫停。經過一個月後,發現他的智能退化非常快,原本能夠認得的字已不太認得,原本會做的事情也很容易出錯。診斷失智症後,日常生活的功能、社會活動、運動、家事,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能夠維持的都要盡量維持。若過度保護,患者的狀況可能會更快惡化。謝鎮陽醫師說,由於患者記性不好,容易忘記或重複吃藥,照顧者須特別留意,可使用分藥盒、按時叮嚀服藥、或看著患者吃下去,以確保用藥安全。失智症的非藥物治療也很重要,目前有機構可提供日間照顧,讓患者每天去上課,透過各種活動,來維持腦力。然而,若遇到初確診的患者,會請衛教師協助提供相關的建議,如住家附近的據點、日照的服務種類等,以降低家屬的焦慮與不安。貼心小提醒失智症並非單純的健忘,患者的大腦功能會持續惡化,可能改變性格、出現妄想或幻覺。如果發現會講過就忘、經常迷路、性格改變、搞不清楚白天黑夜、無法完成原本熟悉的工作等狀況,務必盡快就醫,進行完整的評估。及早接受藥物治療並搭配非藥物治療,才能延緩失智症的病程!原文:
-
2021-03-0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一定要插鼻胃管嗎?高齡病人和家屬與醫師間的三方對話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師談醫病關係與醫療大環境」。一位醫師談自己在習醫成長的過程中對病人死亡的不同體驗;另一位醫師從插鼻胃管的高齡病人,描述病人、家屬與醫師發人深省的對話;最後一位資深醫師則指出目前醫療迷失於「專家」、「先進科技」、「大醫院」,忽略了醫師本身的專業精神,並表達對醫療企業化與媒體介入的隱憂。 高齡94歲的張爺爺是我的老病人,他入住安養中心,長期以來都在女兒張小姐的陪伴下定期來門診追蹤,前幾天張小姐一踏入診間就要我看張爺爺的臉:「陳醫師,我爸爸插上鼻胃管了。」我邊仔細查看張爺爺的神情,邊與張小姐對話:「怎麼突然插上鼻胃管了?是近來因為肺炎導致住院後插上的嗎?」我直覺性的猜測導致長輩裝上鼻胃管的最常見因素,但心中又疑惑張爺爺的病歷上沒有任何近期住院的紀錄。張小姐搖搖頭:「我爸沒有感染肺炎、也沒有住院,只是安養中心擔心他由口進食、總有一天會嗆到,所以大家說還是插上鼻胃管好了。」我回想起幾年前張爺爺曾來住院,這期間我與這個家庭有頻繁的互動,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張爺爺最愛吃的早餐是白稀飯配上豆腐乳,這樣的吃法曾讓張小姐不開心,三番兩次想勸年紀大又胃腸消化不好的老父親吃點別的,直到我這樣勸說:「豆腐乳是發酵的食物,對你爸爸的消化系統沒有太大害處,再說,這是他老年臥床生活中少有的小確幸了,所以即使偶爾會腹脹和便祕,我們也不要剝奪他的生活習慣和樂趣,好嗎?」住院中的張爺爺老想著要回家,每當我去看他,老人家就會認真的問:「陳醫師啊,妳不是告訴我明天可以出院?怎麼一天拖過一天,明天到底是哪天?」我只能苦笑以對。實情是張小姐希望讓父親再多住幾天,直到老人家恢復到完美的狀態再出院,我耐心地開解她:「妳爸爸九十幾歲高齡了,再怎麼住院也不能讓身體回復到完美的狀態啊,更何況他出院後不是回家、而是回到安養中心,那裏都有專業的照顧人手,不需要妳每分每秒都跟在身旁。所以還是讓老人家出院吧,出院後若還有問題,隨時都可以再回來住院,我們不會拒絕的。」張小姐這才同意幫老爸爸辦理出院、回到安養中心,之後就是定期回診,飲食和排便狀況都算穩定。正是因為張爺爺的狀況看來都穩定,所以突然間看到他插上鼻胃管了,我也愣了一下,只好先開口問:「爺爺,您最近好嗎?」張爺爺沒回答,臉上也沒有過往常見的靦腆笑容,他木然地看我一眼後就低下頭。我輕聲細語地說:「爺爺,我叫妳女兒等等買豆腐乳和稀飯給你吃,好嗎?」張爺爺終於抬起頭來看我,輕微地點點頭。張小姐在一旁嘆氣:「這陣子爸爸都是這副意志消沉的樣子,不笑,也不理我。」她無奈的解釋她並不是不知道父親對裝上鼻胃管這件事很介意,可是安養中心一而再、再而三的告訴她:插上鼻胃管後就可以透過管子灌食牛奶,好處是用餐速度變快、有營養、不會嗆食。張小姐最終還是同意了。張小姐遲疑地問我:「我爸爸插上鼻胃管了,但還是可以讓他透過嘴巴、自己吃嗎?」我點點頭:「當然可以!只要不是有中風或是吞嚥退化等比較複雜的問題,經過妥善的評估後,即使是插著鼻胃管的人都還是可以從嘴巴進食喔!我就有個病人插著鼻胃管來管灌藥物和牛奶,但他還是能大口吃飯和蛋糕呢!」接著我轉頭看看張爺爺:「我們把鼻胃管拿掉,好嗎?」張爺爺馬上點頭。我說:「拿掉後我們再來吃豆腐乳!」張爺爺對我露出今天的第一個微笑。這時張小姐緊張了:「陳醫師,鼻胃管不能移除啊!我可以試著在我到安養中心的時候自己餵點東西給爸爸吃,可是我總有不在的時候,要是安養中心沒有人力能像我這樣陪著他慢慢吃,怎麼辦?」我忍不住問:「能回家住嗎?」張小姐說:「安養中心每個月要四萬多,我們也是付得起的。至於要回家住……」她嘆口氣:「我心裡也很難過,但我會努力天天去安養中心看爸爸的。」之後草草說了聲謝謝就帶著父親離開診間。看著他們背影的我也情緒低落了,深沉的無力感,因為不知道自己還能為老人家做些什麼,也不知道自己提議了卻又做不到,會不會讓老人家再次失望。張爺爺安靜地沒對我說任何一句重話,我卻忍不住想起他曾在住院期間問我的「明天到底是哪天」,他經歷一次次地期待落空後的失落或許還是小事,我更怕的是這回他對明天的生活再沒有任何期待了。但這樣複雜的心情,我又能如何能說給家屬聽呢?或者說,家屬即使聽了後、又如何能做到呢?最後我按捺下騷動的情緒,繼續為接下來的病人看診,但我知道張爺爺的神情一直在我腦海中沒有消失。
-
2021-02-16 新聞.健康知識+
你都幾點才睡? 神經科醫揭「愛熬夜下場」恐從內傷到外
年節期間,相信大部分人都很開心可以好好的休息一下,享受和家人朋友相聚的日子,可是過年後在門診間常會發現,部分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者的血壓和血糖飆高,腦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會隨著增加,經醫師詢問之下患者並沒有吃什麼大魚大肉,只是熬夜打個麻將或看個電視節目,比較晚睡而已。熬夜對身體營響大 周而復始致惡性循環安南醫院神經內科李建欣醫師表示,其實熬夜對身體有很大的影響,除了一般人認為熬夜對肝臟不好以外,晚睡會讓生理時鐘混亂,交感神經活性上升,腎上腺素增加,胰島素阻抗增加,導致血壓和血糖上升,隔天精神不濟,情緒不佳等;若睡到隔天中午,又會導致晚上睡眠品質變差,周而復始,惡性循環,造成血壓和血糖難以控制,所以有些病人只好吃安眠藥幫助自己入睡。睡眠修復大考、鞏固記憶力要了解睡眠對身體的影響,必須先了解睡眠生理。李建欣說,睡眠有修復大腦神經和鞏固記憶的功能,睡眠周期大致分成兩種,一種是快速動眼期睡眠,一種是非快速動眼期睡眠,後者由淺到深又分成三期睡眠。最重要的是第三期的慢波睡眠,它讓大腦和身體可以好好休息,可以消除身體的疲勞,這時候的睡眠會分泌生長激素,維持身體的健康。然而,快速動眼期睡眠和記憶有關,這時候正在作夢,可以幫助整理一天重要的記憶內容,好像電腦硬碟重新整理一樣;不過,隨著年紀增大,睡眠時間會縮短,這兩種睡眠周期也會跟著減少。睡眠剝奪記憶力下降 睡飽症狀跟著改善除此之外,睡眠還可以穩定腦神經,有些癲癇患者,因為睡眠剝奪,導致癲癇發作,特別是在有癲癇病史的孩童,睡眠剝奪可能是誘發癲癇發作的原因。李建欣提及,一些常需要值夜班的工作者,例如工程師、保全等,常抱怨記憶力不好,可能是睡眠剝奪的結果,有些人就以為自己是得了失智症,其實如果恢復正常的生活作息之後,記憶力通常是可以恢復的。此外,還有一些慢性頭痛患者,平常因為工作壓力大,睡眠不足,很容易導致頭痛,經過神經科門診的治療,改善睡眠品質之後,頭痛也會跟著改善。李建欣建議,過年盡量不要熬夜,尤其是慢性病的患者,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就能度過平平安安的新年假期。延伸閱讀: ·每5個人就有1人會失眠! 4常見原因你是哪一種? ·吃安眠藥仍失眠怎麼辦? 精神科醫師給「加藥or減藥」建議
-
2021-02-0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床邊教學讓醫學生體會「語言」與「態度」的重要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語言、態度在看病的重要」。一位年輕醫師在偶然的機會想起祖父當年啟發他對語言、文化與歷史的重視,而領會了用病人的母語看病的重要; 一位作家分享她從各種人生經驗,感受到醫師的態度與使用的語言對病人的重要;一位資深醫師利用床邊教學的機會,讓醫學生體會看病的態度與使用病人的母語看病的重要。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促成臨床醫學教育在這方面的重視,進而改善台灣的醫病關係。 今天到某大學醫院做定期的神經內科床邊教學。五年級醫學生報告的病案是一位九十一歲來自外縣的老阿嬤,十天前突然發生中風,左側身體癱瘓,即時送到地方醫院,在病發一小時內開始給予靜脈注射tPA。但後來發現心律不整,並再度發生中風,而轉到大學醫院。學生討論了許多醫療團隊所做的努力,也提到因為這位老太太平常只講台語,構成他們檢查上有困難,因此主動提出,到底病人是因為中風引起「失語症」,還是她聽不懂醫學生所說的國語。學生告訴我,這病人慣用右手,照道理應該是左邊大腦主司她的語言,根據神經學的知識,我們兩側大腦半球是掌管對側的運動與感覺,換句話說,左側偏癱應該是來自右邊大腦的中風,所以這病人不應該會有語言的困難。學生希望我能讓他們有機會看我如何做神經學檢查,以確定這病人的問題。學生也說,家屬非常保護病人,希望她能多多休息,所以學生都不太容易有機會好好檢查她。討論完病人的問題之後,我要學生們養成習慣,需要先弄清楚病史以及病歷上其他醫師做的身體診察紀錄,再利用合理的推論,想出最可能的診斷,以及這病人可能會有哪些身體診察的關鍵徵候,這樣進去看病人時,因為對病情的清楚了解,才能有條有理地、在有限的時間內釐清病史並且做好身體診察,而得到正確的診斷。由於同學們提及家屬很不願意醫學生進去打擾病人的休息,所以我先與照顧這病人的醫學生進去與家屬和病人說明這床邊教學的意義,並徵求他們同意我帶醫學生一起去看她。我作了簡短的自我介紹,並表示我們想利用她的病來教醫學生中風病人的診斷與治療。我對病人說,我們需要好好教醫學生,將來你我的子女生病時才會有好醫師可以照顧他們。家屬欣然同意,而病人本身從頭到尾也都微笑以對,贊成讓學生來學習我怎麼檢查她。接著我就帶著學生們到病房,首先我先問病人與家屬他們最常使用哪一種語言,他們回答母親普通都說台語,但國語勉強可以聽得懂一些,接著我就全程使用台語。我在學生面前與病人和家屬看似閒談,卻釐清了一些混淆不清的病史,而後我做了一些重要的神經學檢查,包括詳細的語言檢查,確定她的了解與表達能力都正常,絲毫沒有失語症的現象,這也解決了學生們對左側偏癱卻發生失語症狀的困擾,很顯然的是學生所觀察到的語言問題是來自病人對國語的困難。接著在確證了她對語言的瞭解沒有問題的情況下,我請她做了簡單的計算、記憶以及左右辨識,以病人小學畢業的程度而言,她的認知能力十分正常,並無失智的現象。在病人已恢復得非常令人滿意的情形下,因為這中風是在右側大腦頂葉(parietal lobe)部分,所以我也在學生面前做了一個特別的感覺測試。我請病人眼睛閉起來,我摸她的左手,她馬上回答「左手」,我摸她的右手,她馬上回答「右手」,但當我同時摸她兩手時,她卻只回答「右手」,而這種「忽略症候群」(neglect syndrome)正是病人在「非主宰語言側」的大腦頂葉發生病變時,會發生的罕見神經學症狀。這時,學生也告訴我,他們在這病人急診處病歷上發現,住院醫師也發現了病人當時有這種罕見的「忽略症候群」。看完了病人,我與這群學生都向病人與家屬謝謝他們給我們這機會,從她的身上學到許多神經學的知識與技術。回到討論室以後,我要求每位學生與大家分享他們今天在這場床邊教學學到些什麼。學生們踴躍發言,他們看到老師徵求病人與家屬同意參與床邊教學的努力,這種尊重病人與家屬的「態度」給他們留下很深的印象。同時也見證了許多神經學認知方面的檢查可以透過看似談天一樣地執行,譬如老師說:「你要不要算一下,今天一共有多少學生來與你學神經學?」看著她從一數到十三,並且眼睛動、頭動、手動,最後和氣地告訴我:「居然有十三位學生來看我,真不好意思。」我們不用正式地按本操課地問些失語症狀的問題,就很明顯地看得出她絲毫沒有語言的了解或表達的困難。但我發覺沒有一位學生提及我從頭到尾使用台語看病的重要性。我終於忍不住問他們,如果今天我用國語的話,我們會對這位小學畢業的九十幾歲耳聰目明的高齡老人,做出多少離譜的「誤判」。我語重心長地告訴學生,我二十三年前初到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醫院時,最初幾年我發覺有時很難讓病人或同事了解我想表達的意思,而有時我也聽不懂他們所說的英文,這期間我才首次深深感受到「語言」的重要。回台又已是另一個二十三年,我經歷過好幾次這樣的經驗:雖然病人與家屬都告訴我,他們使用國語沒有困難,但當他們談到激動的話題時,都很自然地改用更能表達他們內心感受的台語,而使我警覺到當初沒先問清楚他們的母語是什麼,尤其對來自偏鄉或老年的病人或家屬,是非常不公平的。我對學生有感而發,我們不應該讓病人在自己的家園,還要擔心他們會聽不懂醫師說的話,或醫師聽不懂他們所說的話。我說,我希望同學們還有一年多才畢業,除了多念書以外,一定要好好學會台語,畢竟使用台語的人口是不容忽視的。但我也主動提及,我自己還有「客家話」、「原住民話」待學,所以我們都要努力,讓我們的病人不會在自己的家園還要擔心 「語言的隔閡」。我的結論是理想的好醫師除了要擁有足夠的「知識」與「技術」,還要有親切的「態度」,並能夠使用病人熟悉的「語言」看病。
-
2021-02-02 失智.照顧喘息
失智故事/照護失智雙親, 深信被愛的感覺不會遺忘
多年前,台灣社會對於失智症的認識尚處啟蒙的階段,對於「失智」以及因失智而改變的認知與行為也常因著沒有足夠的認識,不只讓病人為此深深受苦,連帶也讓身為照顧者的家人們原有的生活起了極大的變化。但失智者或許會慢慢忘掉所有的事情,然而「愛」的感覺是不會忘記的,我們可以讓他們深深覺得自己被愛。雙親逐漸遠去的昨日大概是從2007年開始,哥哥時常和我抱怨,媽媽老是在家做怪,有時候晚上還會一溜煙的偷跑出去,讓他覺得非常困擾。不過因為我在家中排行老三,婚後很早就沒有和爸媽同住,再加上律師的工作忙、我大概一週回去看他們一次而已,也沒有覺得太奇怪。雖然如此,我與其他的弟兄姊妹就決定聘請幫傭來減輕哥哥照顧的負擔。然而隨著時間過去,媽媽的異常狀況越來越明顯,她開始會無故和老爸吵架,已是老夫老妻的兩人竟然吵到要離婚。那時媽媽老是嚷著「現在你看到的爸爸是假的!」、「你爸有外遇,都不知道平常偷偷摸摸的跑去哪裡!」。除了幻想外,媽媽還突然變得很喜歡到外頭四處撿東西,她會從舊衣回收箱拿很多衣服回來,她好厲害,會用一根衣架伸進箱子裡面去勾衣服。這些五花八門的衣物塞得家中一箱又一箱、到處都是。眼見各種怪異的行為與幻想越來越離譜,再加上家人察覺母親雙手會止不住地顫抖,我們發現不對勁,連忙帶她去大醫院就醫。一開始我們想說年紀大、手又會抖,應該是「帕金森氏症」吧,沒想到神經內科醫師看診後告知我們,媽媽的問題是失智症引起的,而且確診病程已經進展到中度。過了兩年,曾是軍人的父親也開始出現異常情緒與幻想,這時換爸爸覺得媽媽有外遇,而且時常會情緒突然失控,會在公眾場合為了小事暴怒,大吼大罵身邊的人。有了帶母親看診的經驗,我們很快知道父親也需要就醫,因為爸爸的自尊心很強,所以我就連哄帶騙的跟他說「爸最近都睡不好,媽媽固定在看的醫師很漂亮啊,我們就去給醫師看看,然後拿一些好睡覺的藥。」就醫後,父親確診罹患失智。從疲累潰堤中再次站起爸媽接二連三罹患失智症後,讓我身心俱疲,因為女兒已經上大學到外地住校,所以週間我就搬回家和爸媽住,照料他們的起居,週末再回自己的家。那時白天忙工作,晚上要照顧爸媽。有時會遇到媽媽在晚上堅持一定要找某樣東西,就得陪著她翻箱倒櫃、整晚都無法睡覺;再加上她會跑到外面亂撿東西,整個屋子裡除了舊衣之外也堆積各種雜物,若是偷偷清理掉被發現,她會吵得不可開交。我們曾經送媽媽去日照中心,雖然生活變得比較規律,鬧脾氣的情況略有改善,但她晚間的怪異行為和睡眠障礙仍三不五時的出現,在照顧幾年之後,我發覺自己也變得不太對勁。我記得,日夜不間斷的壓力開始讓我每天起床就拉肚子,慢慢地,我常常感到很累卻睡不著,時常覺得胸悶、喘不過氣。連續看了很多次醫師,做了一大堆的檢查通通都正常。最誇張的時候,我接連一週都沒睡,沒辦法只得去看身心科,醫師問診之後認為我已經有憂鬱症了,這時我的狀況也糟到完全無法工作,甚至連續一個月我連出門的力氣也沒有。如此糟糕的情況,我選擇讓自己安靜下來並好好的沉澱。其實從照顧爸媽開始,我就呈現半退休狀態,自己生病後就順勢從職場退休。時間空下來後,靠著自己很強烈想要好起來的信念,在先生的陪伴下,我每天都強迫自己外出運動,也穩定的服藥、充分休息,自己的身心慢慢的安定下來。我記得,當時身心科醫師建議,若長期照顧父母會讓自己的生活負荷超載,那麼尋求專業的照護機構協助,其實也是一個辦法。在與其他手足討論過後,就開始著手安排讓父母住進安養中心,我們去參觀的時候,導覽的社工告訴我們,中心剛好有兩個名額出缺。然而,即便親身照顧過程中受了很多苦,但是想到要一次把父母都送到安養中心,內心覺得十分掙扎,因此,我們決定先安排照顧需求較大的母親入住。非常感謝神的帶領,在入住名額一房難求之下,媽媽竟然能夠如此順利住進安養中心。母親入住後,我感覺背上的重擔輕省了些,也因著這個機緣讓我在安養院認識了上帝,成為基督徒。有一天我去安養中心探望媽媽時,遇到中心的護理長,她與我分享福音。當時我感受到從未有的愛與溫暖,我就信了耶穌,她同時邀請我去教會。非常神奇,那時候我才發現,這位護理長邀請我去的教會,竟然和我以前上班的地方只隔了一條馬路的距離。當我第一次踏進教會,一聽到大家開始唱詩歌,眼淚突然就止不住地流個不停,莫名感覺過往的重擔突然全都放下了。我開始讀聖經、參加教會查經班,讓生命慢慢地從爛泥中被拉了出來,又有力量可以陪伴別人,我的憂鬱症得到完全醫治了;感謝主的帶領,讓我在最困難中認識祂並經歷祂的恩典與醫治!如今,使我有力量可以陪伴及幫助別人。學習留下愛的感覺第一次認識瑞智基金會(當時稱為瑞智事工),是在台北宏恩堂舉辦的「家屬訓練班」,當時我被邀請上台做見證,與大家分享自己照顧父母、從憂鬱症中走出的歷程。我跟所有家屬分享,我是律師,我不用擔心經濟的問題,加上我還有哥哥、有弟弟,甚至還可以請得起看護協助,我告訴他們:「像我們這樣『有錢、有閒、有人』的人都倒下了,我能深深體會到你們心中的苦、背上的重擔,若沒有足夠的資源及支持系統,你們或許會跟我一樣,扛不住這與日俱增的壓力及困難。」感謝主,雖然因照顧父母我生病倒下來,但是我卻因此認識耶穌,得著醫治及力量,致使我可以走出來,由一個被幫助者成為幫助者,得以在照顧旅程中成為失智家庭的陪伴者。每當看到失智長輩們的單純與快樂,我常思考,該怎麼做才能更多傳遞我們的愛,讓失智長輩的身心持續享有平安的狀態呢?
-
2021-02-01 科別.腦部.神經
醫病天地/骨折併發脂肪腦栓塞 少年性情大變
台中市1名少年出車禍僅傷到大、小腿開放性骨折,但治療期間卻性格大變,變成嗜睡、不理人,甚至頂撞家人、對看護嗆聲,讓家人很疑惑,醫師檢查是骨折併發脂肪腦栓塞引起。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部醫師嚴可倫指出,股骨(大腿骨)、脛骨(小腿骨)是人體長形骨,骨中央有脂肪豐富的骨髓,病患發生骨折,脂肪粒從斷骨處釋放散出,隨血液回流,脂肪栓塞常發生在最先經過的肺臟,病人會出現喘不過氣、血氧降低等症狀。這名少年脂肪栓塞未發生在肺部,卻意外卡在腦部;光田神經內科醫師黃炳鐘說,推測病患可能年輕,骨髓中的脂肪粒微小,通過肺部後隨血液流至腦部,沉積在左邊額葉與右邊顳葉,兩處都與情緒處理有關連,因此出現情緒症狀。這名少年出車禍後傷及腿部,但住院治療時卻是醫療團隊的頭痛人物,白天都在睡覺,晚上開始在病房吵鬧,對家人、醫護與看護善意叮囑都不屑、頂撞。嚴可倫與少年深談,並仔細觀察他有反應遲緩、意識怪異症狀,高度懷疑是骨折併發脂肪腦栓塞,導致病人出現失序行為與情緒不穩,安排核磁共振確診。「醫師謝謝您,我會努力康復好起來的。」少年治癒後恢復禮貌;嚴可倫說,這名少年很幸運,在支持治療下沉積脂肪粒逐漸由身體吸收,情緒恢復穩定,他也提醒骨折併發的脂肪栓塞好發在年輕人身上,因年輕人骨頭內油脂豐沛,若有異常行為要詳細檢查。
-
2021-01-29 科別.腦部.神經
睡前老是腳麻、腳麻有蟲在爬?當心不寧腿症候群作怪
睡前感覺腳麻腳癢有蟲在爬 當心不寧腿症候群 睡覺前腿腳感覺異常,活動後症狀消失又反覆出現?當心是否為「不寧腿症候群」。新北市立聯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威志說明,不寧腿症候群的典型症狀是夜間睡前腳不舒服,出現麻麻的、癢癢的感覺。坐姿或臥躺時症狀更厲害,起身活動或走路後緩解,如此不斷反覆。少部份病人也會在手部發生。 陳威志表示,不寧腿症候群患者會因為腳部不舒服,導致無法入睡,且幾乎是每天晚上發作,造成生活上極大困擾。絕大多數病人自述症狀是腳麻、腳癢或感覺有蟲在爬。醫師解釋,不寧腿症候群讓病人覺得不舒服而想活動腳部,與入睡後腿部不自覺抖動的週期性肢體抽動不同,但二者之間有高度相關,有自覺症狀時,應進一步詢求醫師診斷。 不寧腿症候群發生原因 缺鐵性貧血或神經病變 陳威志解釋,引起不寧腿症候群主要有兩種原因。第一種屬於原發性的不寧腿症候群,可能與基因、家族遺傳史有關。第二種是次發性的不寧腿症候群,如缺鐵性貧血,懷孕、洗腎,糖尿病、巴金森氏症、中風病人,也有機會引起不寧腿症狀。 不寧腿症候群的診斷以臨床症狀為主,這時會透過抽血檢測是否有貧血、缺鐵問題,也可能多驗葉酸、甲狀腺指數。糖尿病族群則會接受神經傳導檢查,確認是否為糖尿病引起的多發性神經病變。 不過,有些缺鐵性貧血的病因較複雜,陳威志指出過去臨床上曾發現不寧腿病人的缺鐵性貧血,是腸胃道出血引起,而腸胃道出血的原因竟是腫瘤造成。須先找出病人缺鐵性貧血的原因,才能進一步加以處理。 不寧腿難入睡干擾日常生活 正確治療效果明顯 臨床上,缺鐵性貧血是造成不寧腿最常見的原因之一。陳威志表示,缺鐵性貧血造成的不寧腿,治療方式相對單純,通常透過補充鐵劑,1-2個月就能大幅改善,有些貧血病人血紅素尚未恢復正常,不寧腿症狀已經消失。 若是原發性的不寧腿症候群,通常會給予一種多巴胺接受體的促效劑,陳威志說明,這類藥物原用於巴金森氏症治療,表示這種不寧腿症候群的致病機轉,可能與多巴胺系統的功能異常有關。通常只需要睡前給藥,就能有明顯效果,患者不舒服的感覺很快消退,能夠正常入睡。另外,也可以使用抗癲癇藥物治療。 陳威志表示,不寧腿症狀群患者,易因為明顯症狀而無法入睡,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只要及早就醫檢查,給予適當的治療,都能有良好改善。此外,也建議避免過量攝取咖啡因、酒精、抽菸,以避免不寧腿症狀惡化。 《延伸閱讀》 .腳麻沒感覺,未必是血液循環出問題。醫:簡單4動作保養腳,久未改善速就醫 .手麻腳麻像針在刺?注意維生素B12缺乏警訊!掌握3-6周黃金治療期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1-26 科別.腦部.神經
車禍受傷少年性格丕變 查出骨折併發腦脂肪栓塞惹禍
台中一名少年發生車禍,大、小腿開放性骨折,他住院治療期間卻性格大變,嗜睡、不理人,甚至頂撞家人、對看護嗆聲,家人不解。經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部醫師嚴可倫檢查確診是骨折併發脂肪腦栓塞,會診神經內科醫師黃炳鐘共同治療後,病患情況日益進步並回家休養,回診追蹤時已恢復昔日的禮貌與乖巧。「醫師謝謝您,我知道大家都很辛苦照顧我,我會努力康復好起來的。」回診追蹤時少年有禮貌的向醫師道謝,完全看不出來1個月前他曾是醫療團隊心目中的頭痛人物;他因為車禍導致大腿、小腿骨折,醫院治療時性格丕變,原本只是青春期的叛逆青少年變成惡霸,白天睡覺、晚上吵鬧,對於家人、醫護及看護的善意叮囑都不屑頂撞。收治少年的主治醫師嚴可倫指出,與少年深談後才知道,他前些日子不慎誤入歧途觸法,讓家人傷透了心;此次又發生車禍意外,面對治療時乍看之下以為是愛理不理、傲慢的態度,仔細觀察發現他反應遲緩、意識怪異,而且車禍當下經電腦斷層掃瞄確認大腦未有損傷,也排除了酒駕與藥物濫用,因此高度懷疑是骨折併發脂肪腦栓塞,而導致病人出現失序行為和情緒不穩,安排核磁共振確診。嚴可倫說,股骨(大腿骨)、脛骨(小腿骨)是人體的長形骨,骨頭中央有著脂肪豐富的骨髓,當病患骨折時,這些脂肪粒從斷骨處釋放散出,隨著血液回流後先經過肺臟,因此脂肪栓塞常常發生在肺部,病人會出現喘不過氣、血氧降低等症狀,但少年完全沒有肺部症狀,脂肪意外卡在腦部。黃炳鐘說明推測病患可能年輕,骨髓中的脂肪粒微小,通過肺部後再隨血液至腦部而沉積在左邊額葉及右邊顳葉,這兩處都與情緒處理相關連,因而少年出現情緒症狀。嚴可倫說,少年很幸運,在密切觀察給與支持治療後,沉積的脂肪粒逐漸由身體吸收,情緒恢復穩定,回到原本彬彬有禮的孩子,沒有留下不可逆的後遺症,少年也和家人約定好康復之後會認真學習一技之長,不讓家人擔心了。嚴可倫提醒,骨折併發的脂肪栓塞好發在年輕人身上,因為年輕人骨頭內油脂含量豐沛,而全身骨骼中,又以大腿骨、小腿骨等長骨油脂含量最豐富,骨折後最可能發生脂肪栓塞。
-
2021-01-21 科別.消化系統
老翁吃柳丁噎到送醫不治 醫師提醒飯前應先做這件事
嘉義縣民雄鄉一名何姓老翁前天下午吃柳丁時不慎噎到,送醫宣告不治,醫師表示,老人家吞嚥功能退化,進食前可以做暖身,將食物切碎,如真的噎到,應立即採哈姆立克法急救,避免憾事發生。82歲何姓老翁家住嘉義縣民雄鄉松山村前天下午5點半,請妻子切柳丁給他吃,何翁吃到一半,突然喘不過氣,妻子趕緊叫救護車,救護人員到場時已無呼吸心跳,送醫急救,晚間6點42分宣告不治。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曹汶龍醫師表示,老人家本身體弱或有特殊疾病,吞嚥功能受影響,吃東西嗆到,不易將異物咳出來,此時需立即採用哈姆立克法,站在病人後方,先找出病人肚臍的位置,將拳頭放在肚臍上緣,突然地出力,增加胸腔的壓力,幫助病人將異物咳出。如家中老人家開始出現進食時容易嗆到,可能是吞嚥功能逐漸退化,除年紀關係,長期服用藥物,造成口腔乾燥,口水分泌減少後,就無法讓食物成團,順利吞嚥,對此,語言治療師陳秀真建議,老人家可在用餐前轉轉頭,再用力抿唇以及展唇,將舌頭伸出、縮回去,往左往右,還有乾漱口動作,進行約三分鐘的口腔暖身動作,幫助吞嚥。曹汶龍提醒,有些老人家牙齒不好,喜歡吃容易咬得爛的東西,但是像年糕、湯圓等,不易吞嚥,對老人家反而危險,若有失智症狀,對於食物該不該吃的認知減低,應先把食物切成易食用小塊,即使嗆到也容易咳出來。
-
2021-01-21 科別.腦部.神經
起床、出力時會頭痛?防範高腦壓頭痛,出現這些症狀要留意!
你常常會頭痛嗎?特別是在起床或者搬東西等出力的時候?頭痛的原因有很多,而上述的情況則要留意,這可能是所謂的高腦壓頭痛,常出現於剛起床、或者搬東西等出力的時候。而不論是什麼樣的頭痛,都應即早就醫檢查找出原因。來看醫師怎麼說!【常在這些情況下出現】神經內科/王嚴鋒醫師 表示,腦壓太高或太低都會引起頭痛,而高腦壓的特性就是在出力的時候會很痛,包括了像是搬東西,其他像是閉氣時也會突然劇痛,甚至是半夜睡覺睡到一半就會痛醒。【常會慢慢出現這些症狀】而醫師也表示,這類的狀況通常會是慢慢地出現,像是眼睛一邊看的不清楚、走路老是會往一邊撞、常常一隻手或一隻腳不靈光等。如果有這些狀況出現,就要合理的懷疑是不是腦部構造是否出現異常、長了什麼東西等。【高腦壓頭痛常找上肥胖族群】醫師也表示,高腦壓頭痛通常有個特性,肥胖的族群常常會有腦壓較高的狀態,也就常常容易引起高腦壓頭痛。所以肥胖族群若出現上述情況的頭痛,更應即早檢查。【即時性的頭痛:低腦壓型頭痛】另外,腦壓太低也會引起頭痛,醫師表示低腦壓型的頭痛通常會是一個非常即時性的反應,常常會在起床的幾分鐘內就到達難以忍受的劇痛,而其他也可能出現脖子僵硬、噁心、想吐等,而在躺下之後就又不痛了、如正常人一般。【適當懷疑是否腦部構造異常,盡早檢查】如果有上述這些情況的頭痛,就要特別留意是否為腦壓太高所引起,是否有構造性的異常等,或者可能有腦瘤的情況,而有些情況也可能是腦脊髓液過多所致。而有些人也會遇到頭就是很痛,但檢查就是正常的,遇到這種情況醫師建議可以做較準確的「腰椎穿刺」檢查,正常數值會是在80~180單位之間,超過,就要小心可能腦壓過高。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1-20 醫療.心臟血管
抽菸致命數字不可不知!預防心血管疾病從戒菸開始
● 「吸菸」是心肌梗塞、腦中風的頭號殺手● 及早戒菸,防猝死、降低長照風險● 戒菸成功,95%要靠專業介入一般人多知道心肌梗塞、腦中風、糖尿病跟三高有關,卻鮮少知道真正要命的頭號殺手是「吸菸」。一群來自心臟內科、神經內科、新陳代謝科的醫師,積極透過「在地戒菸」,建立個管團隊幫助病人從「根」治起。醫師認為,相較於用藥、裝支架或手術,及早戒菸是預防猝死、降低長照風險的高CP值良方。罹心血管疾病 患者年輕化 這群醫師鼓勵患者戒菸,每年還會票選戒菸王,互相經驗分享。由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主辦的「獎勵提供心血管疾病病人戒菸服務競賽」及「戒菸衛教師」頒獎典禮日前舉行,今年邁入第三屆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葉宏一表示,以往多由家庭醫學、胸腔科醫師推動戒菸,但三年前七大科學會討論,發現心血管疾病患者「怎麼愈來愈年輕?」推估可能與不良生活習慣有關,戒菸是預防心血管第一要務,大家決定介入,掌握病患資料,配合個管團隊追蹤,提升戒菸效益。戒菸後血壓藥減為一種一位男性本來要吃四種降血壓藥,經過在地戒菸三個月成功後,血壓馬上下降,現在只需服用一種藥;另一名菸齡50年男性,三酸甘油脂數值高達800mg/dl,一天抽菸一到兩包,短期戒菸成功後,數值馬上掉到200mg/dl,後悔沒早點戒,可能省下菸費高達百萬元。葉宏一分享,三年來,經醫師推動的在地戒菸人數,第一年不到一千人,第二年2266人,去年增加到3716人,戒菸成功率更從第一年20%、第二年近30%,去年提升到34%。45歲以下中風 六成抽菸葉宏一表示,抽菸是呼吸道、癌症與心血管疾病的最重要危險因子,臨床上,發生心肌梗塞、腦中風的病患中,45歲以下六成有抽菸,心血管相關疾病是糖尿病重要併發症,此活動也從心臟科、神經內科,去年再擴大到新陳代謝科,腎臟科也將納入。蟬聯兩年戒菸服務王的中山醫學院院長詹貴川指出,過去一年收治200多個心肌梗塞患者,都以為抽菸只影響肺部,與心血管、高血壓無關,他曾幫一位患者裝置塗藥血管支架時,開玩笑地說:「我已經幫你把買菸的錢花掉了,不可以抽了。」戒菸成功 血糖也跟著下降詹貴川表示,戒菸就像戒毒,並不容易,靠意志力戒菸的成功率只有5%,95%還是要靠專業介入,但戒菸絕對是遠離冠心症、中風,CP值最高的方式。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鹿基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杜思德表示,彰基糖尿病患多達近八千名,10至15%吸菸,男性為主。彰基糖尿病中心內有專屬衛教護理師、個管師,醫病關係緊密,推動在地戒菸的遵從性高。杜思德分享,一名菸齡長達40年的63歲男性,一天抽四包,健檢驗出高血糖而就醫,發現血管硬化指標小於0.9,進一步做心導管檢查,發現三支冠狀動脈全阻塞。經在地戒菸管理後,不到兩個月成功戒菸,血糖也下降了,戒菸過程配合飲食控制,沒有發胖,從「心」面對人生。聯合報提醒您 吸菸有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