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長輩除了醫療照護,透過生活環境調整,健康狀況也能同步提升。台北市關渡醫院推行「次世代健康長壽 宜居新關渡」計畫,針對本身有3種以上慢性病患者,整合醫療、生活品質改變,發現慢性病長者腦力、體力明顯提升,成為創新的健康模式,該計畫命名為「Tiger」研究論文近期更發表國際知名期刊《Lancet Healthy Longevity》。
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辦,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辦的「次世代健康長壽大未來」論壇今天上午舉行,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分享如何運用AI科技,幫助長者安心走出社區,結合關渡在地藝術文化、地貌景致,讓青壯世代提早規畫適切的長壽生活。
陳亮恭表示,國人平均餘命逐年增加,每10年平均會多2、3歲,但不健康餘命也伴隨增加,從2018年的8.4歲,到2019年增加到8.5歲,未來一定會活得更久,但要活得健康,不失能、不失智、不需被人照顧的狀態。此外,全球每年票選宜居城市,除了自然環境、人文、空氣品質等,健康醫療也是重要因素。
陳亮恭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到,健康長壽要整合多元層次,包括身心運動、優質飲食、社會心理、健康生活、慢病管理等,並依照個人的功能狀況,導入適當的醫療或長照資源。他直言,應以個人狀態、需求組裝不同服務,而不是用服務體系切割每個人的需求,應打破現行服務提供者所畫定的界線。
陳亮恭表示,WHO更指出,一個社區級的醫院就能做到幫助民眾健康長壽,包括提供醫療、長照、社區健康促進及改造。他說,若關渡醫院做得到,台灣任何社區都可以成功,於是展開計畫,並與法國、日本合作,盼「關渡」成為長壽代名詞。
過去芬蘭著名研究「Finger」,社區長輩每周運動5天、2至3天重訓,研究結果成效非常好,全球更掀起「Finger」網絡,台灣先前也曾做類似研究,收案1千多名、平均75歲的健康長輩,導入運動認知、營養衛教、人際關係連結等,發現結果相當好,體力、腦力明顯進步。雖然因訓練頻率前密集、後下降,6個月後運動效果遞減,但腦力仍遞增,表示訓練仍可改變長輩思考邏輯,以及處理問題的方法。
繼芬蘭「Finger」、新加坡「Singer」研究後,陳亮恭以台灣來命名「Tiger」研究,是延續先前研究的進階版,於門診中篩選有3種以上慢性病患者,且身心功能衰退者,結合少數人有研究的慢性病管理,結果比原本研究更好,尤其在實際生活中,許多人有慢性疾病,因此整合慢性病管理更是關鍵。該篇論文更刊登國際知名期刊《Lancet Healthy Longevity》,是多年來台灣本土設計、執行計畫,唯六刊登的論文之一,整篇論文沒有抽血報告,全是透過體力、腦力及生活品質改變等,創新健康模式,這將影響未來世界照護模式的發展。
陳亮恭新創名詞「關渡學(Gandaulogy)」,延續「Tiger」在台灣高齡整合研究中代表的五種精神,包括「強化Training」、「智慧Intelligence」、「連結Gathering」、「快樂Enjoyment」、「回春Rejuvenation」,並成立關渡學苑,提供民眾遊戲化訓練,相較一般社區據點提供更多元更有強度的活動及運動,預計12月招募第一批學員開課。
陳亮恭表示,關渡醫院除升級軟硬體成「智慧醫院」,推行整合門診,減少醫療費用支出及兼顧品質,減少失能機率,也融入病患體驗導向,讓「客戶回饋」減少醫療資源不當使用,除了高齡醫學,也整合神經內科等其他專科,並落實「Tiger」研究,疾病急性治療後,也創造適合運動的環境,真正打造宜居社區。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