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9 失智.像極了失智
搜尋
神經傳導
共找到
343
筆 文章
-
-
2021-06-04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巴金森警訊/不只手抖、慢動作 憂鬱也潛藏巴金森病風險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台三級警戒,民眾在家悶得慌。根據國際臨床與健康心理學雜誌統計,自2020年1月1日疫情爆發後,全球憂鬱症的發病率與2017年相比高出近7倍;但除此之外,憂鬱也與腦神經疾病相關,尤其是巴金森病,這群病患也希望有好心情,但源於大腦的病變讓他們不由自主地憂鬱起來。靜止時手部顫抖、肢體僵硬及動作緩慢是巴金森病三大典型的動作障礙症狀,但疾病亦會影響腦部正常功能,引起異常的精神表現,稱為器質性精神病,憂鬱症便是病友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統計盛行率高達四成三。部分病患會在尚未出現動作障礙時就感到悶悶不樂,憂鬱成為巴金森病的前驅症狀,也會在病程中後期出現,令病友個性大變。●曾經開朗樂觀 老伯罹病後重度憂鬱原本開店當老闆,個性開朗的王伯伯,在六十五歲退休後確診巴金森病,罹病後由於身體逐漸退化不受控,他對生活失去信心,情緒愈加不穩定。有一天他竟想不開要做傻事,幸好妻子及時阻止憾事發生,隨後王伯伯透過治療與調整生活型態,參與志工團體,擴展生活圈,有了家庭與朋友的支持後逐漸好轉。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召集人、神經部主任吳瑞美表示,國外學者曾進行深入研究,發現在社區裡的巴金森病患中,約有7.7%符合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III)的重度憂鬱診斷標準,再進一步依程度區分,中重度憂鬱占5.1%、而有45.5%的症狀屬於輕度憂鬱。●尚未確診巴金森病 憂鬱症已蠢蠢欲動巴金森病造成憂鬱症好發時間點,吳瑞美說,在病程中可看到「雙峰」分布,分別在剛確診及病程的中後階段,但較為特殊的一點,會有部分病友在尚未確診前就出現憂鬱傾向,與其病理特性有關。吳瑞美解釋,巴金森病患因腦內黑質細胞退化,使得多巴胺分泌缺乏,隨著黑質細胞死亡,就會產生路易氏體的異常沉積,最一開始沉積的位置為掌管嗅覺的細胞,以及管理腸胃蠕動的迷走神經細胞,因而嗅覺改變、便祕等症狀會先行出現。接著當沉積來到腦幹的橋腦部位,便開始影響睡眠、情緒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部分病友因而在五十多歲時被誘發出憂鬱情緒,待兩到三年後才陸續出現動作障礙症狀。●巴金森病初期與晚期 也會好發憂鬱另一個會發生憂鬱的時間點在疾病的第三期階段,此時病友會出現步態異常,平衡感變差,走路駝背、脖子前傾等姿勢改變,對藥物的反應出現減退現象。當更多的多巴胺神經細胞缺乏,也會影響人體對外界喜、怒、哀、樂的反應,因而變得憂鬱。另一群病友則會在剛確診巴金森病時,因對疾病的不能接受,加上需長期服藥,對五十多歲正值事業黃金期,或六十多歲正要開始享受退休生活的病友來說,他們開始怨天尤人、鬱鬱寡歡。吳瑞美鼓勵病友,保有正確的疾病觀念,調整生活型態、多運動,規律服藥等,在疾病初期的前六年,甚至十年,多數的病人能維持獨立生活的良好狀態。●不同於一般憂鬱症 巴金森病憂鬱症有一特點 吳瑞美也強調,巴金森病的憂鬱症與一般憂鬱症有明顯的不同,在於巴金森病友的憂鬱表現,多是因為身體的退化愈來愈嚴重,而擔心拖累家人,感到自身無用或覺得人生無望,沒有一般憂鬱症病患會有的罪惡感和自殺傾向。因此,若要確定巴金森病友是否罹患憂鬱症,醫師會透過看診時病患的主訴,情緒表現、肢體語言、家屬透露出的訊息等,再搭配量表的輔助診斷區分嚴重程度,並照會精神科共同治療與照護。●巴金森病憂鬱症 歸納六大風險因子相關研究也發現,較年輕的巴金森病患、處於疾病初期或末期,或巴金森病程進展較快,以及個性上容易焦慮、緊張或過去曾有憂鬱症病史、女性等巴金森病患,是屬於風險較高的一群,較有機會罹患憂鬱症。隨著憂鬱程度不同,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吳瑞美表示,輕度憂鬱透過心理諮商、家人支持有機會改變現況;中度以上的憂鬱症便須透過藥物治療,如施以增加腦部血清素等抗憂鬱藥物,或某些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除能改善運動功能外,也能改善憂鬱情緒,當重度憂鬱症對精神科藥物效果反應不佳時,則會考慮採取電擊治療。●打造友善環境 巴金森病憂鬱症可預防「有憂鬱症的巴金森病友即使改善了動作障礙症狀,但當對生活失去興趣、不快樂,仍會覺得生活沒有陽光。」吳瑞美說,雖然憂鬱症不一定會發生,但可以防患未然,尤其是有較高風險的病友,建議打造友善的外在環境,如參與社交團體、運動以及調整生活型態。抑或是一般民眾可透過巴金森自我檢測量表,或在家進行簡易的巴金森手指操,便有機會提早發現疑似症狀,及早至神經內科就診,用藥治療延緩失能。 【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6-03 養生.聰明飲食
防疫期間醫師教你「飲食三招」 吃對食物提升免疫力 !
呼吸道感染跟任何生病是一樣的,都是你的身體發炎了。因此,減少發炎甚至不發炎,刻不容緩。只是該怎麼做呢? 首先,就是不吃很容易讓體內發炎的食物,你絕對想像不到,原來就從我們的食物三大營養素著手就對了。如果想要額外補充營養品,維生素C就可以保護我們,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就是這麼簡單! 第一招:大量減少澱粉類食物,讓身體不再冒黑煙 為什麼要大量減少澱粉類食物呢?那是因為我們平常都吃太多了,許多人可能百分之七八十的熱量都習慣攝取澱粉類食物,享受那吃飽飽才舒服的感受。用比較清楚的大白話來講,意思是你就是一個燒煤炭得到動力的火車,必然會冒黑煙,可是出門一趟就烏煙瘴氣了。 一般我的建議就是至少先砍平日的一半攝取量,尤其是白色澱粉(麵粉、白米)和糖(尤其是精緻糖和所有甜食)等會產生很多葡萄糖的食物。葡萄糖像煤炭一樣動力產值太差,一公克葡萄糖僅能產生四大卡的能量,而脂肪一公克有九大卡能量產值,是攝取同量葡萄糖的二.二倍,而蛋白質食物常含有相當比例的脂肪成分,單位總能量產值必大於澱粉食物許多。 簡單健康的飲食是三大營養素皆平均攝取,也就是說很多人澱粉食物多吃了一倍(原本只能吃三十三%的澱粉食物),甚至比起等分量的蛋白質與油脂食物多很多才會有飽足感;但飽足感的代價卻要付出更多的能量消化,而且常常還吃超級過量,腸胃負擔大、血糖負荷大,腸胃功能會好嗎? 大部分的肥胖與糖尿病,不就都是這樣發生的嗎?身體能不發炎嗎?然而,只要改變多攝取一點點油脂和維持原本的蛋白質攝取量,不用多吃什麼,這樣就夠了! 如果你超級怕飢餓,只需無限量青菜好油加上好鹽料理,一定滿滿的飽足感又幫助消化,腸胃負擔不會增加,免疫力恢復了,不就什麼病都沒了嗎?然而,要大家在吃的行為上做改變,真的好難!因為這些人不吃不行,一定要吃啊! 第二招:蛋白質雖然很重要,但不可無肉不歡 吃蛋白質當然很重要,很多廣告都說補充好的蛋白質七天可增強體力,而且吃蛋白質會長肌肉和合成神經傳導的物質,足夠的蛋白質更是良好免疫力的保證。但是,跟澱粉食物一樣的問題,現代人不患寡而是患過量啊! 三分天下就是蛋白質三分之一,如果用二千大卡來當一個正常人能量正常消耗,你可能不知道大約只要四百公克的瘦肉或是豆腐干扣掉六十%含水量,熱量大約就是六百四十大卡。這個可是你一整天的蛋白質總攝取量,任何人隨便就會吃過量的。 吃太多蛋白質可是會經由糖質新生作用,將蛋白質轉化成葡萄糖,也就是說身體一旦察覺有過多的蛋白質,會經由肝醣形式儲存,最後再轉化成三酸甘油酯儲存在肥胖細胞內。 長期的高蛋白質飲食,就有各種紅肉攝取太多和肥胖的問題,能不注意嗎?加上要好吃,必須要有油脂和煎炸烤滷燉。當然,肉與黃豆本身的天然好油是沒問題,但是烹調用油品選擇與高溫烹調問題就大了,過度烹煮會讓油脂酸化,並產生各種毒素,加上油脂熱量,絕對不可小覷。 第三招:用對油、吃對油脂 好油不僅可以降發炎,還可以補充營養提供熱量,可以製造健康的細胞膜與粒線體,讓我們擁有良好的免疫力,真的太重要了。其實問題也是一樣,就是不能過量也不能太少;還要加上一個重點,那就是要正確平均攝取才健康。 主要的油脂攝取有三大類四種成分:飽和脂肪酸、Ω9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以及Ω6和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一樣是三分天下攝取,是我的最愛與建議。 一般的動物性油脂(葷)和我們最常用的橄欖油、苦茶油(素),其實就是飽和脂肪酸和Ω9為主要成分,基本上正常攝取使用都是健康的。 攝取飽和脂肪酸主要就是提供熱量,像是Ω9是幫忙飽和脂肪酸燃燒,我們每天都需要消耗;高含量Ω6的油是所謂的黃豆油、葵花油、玉米油、菜籽油、花生油等等皆是;高含量Ω3的油就是魚油、紫蘇油、亞麻仁油和印加果油。 減少糖分攝取,身體會更健康。 特別要提到的是Ω6高含量的油到處都是,例如各種平價素烹調油和各種堅果、豆類食物內有高含量,現代人的問題是幾乎都攝取過多。然而,Ω6攝取過多的問題,反而會讓人類發炎,因此需要有適量的Ω3來平衡且降低發炎,才能保持身體健康這就是本篇重點。 那我們需要吃多少Ω3才夠呢?回到基本架構三分天下觀念,Ω6和Ω3共占三分之一。生理機能很奇妙,少量的Ω6可以讓人類降低發炎,但過量的Ω6卻會讓人類發炎。 今天的問題就是大家的Ω6都吃太多了,可以合理推測大家都處在慢性發炎狀態,一定要刻意減少攝取才能降低發炎指數;反過來說Ω3多攝取卻可以讓人類降低發炎,只可惜Ω3不存在於大部分的料理油脂。 除了魚油外,Ω3油品特別不適合高溫烹調,只能另外單獨未烹調攝取,很多人因此退避三舍。如果再加上不吃魚,發炎問題就很嚴重。 然而,今天海洋污染問題超級嚴重,海產的魚蝦貝蟹都有重金屬中毒和塑膠微粒的問題,我必須建議改成多補充植物性的Ω3會比較安全,才不會另外製造健康的問題。每天最少攝取十至二十毫升高含量Ω3的紫蘇油、亞麻仁油和印加果油,可以讓Ω3、Ω6平衡,因為唯有讓飽和脂肪酸、Ω3加Ω6和Ω9三分天下,才能健康滿滿。 小兵立大功,請不要小看維生素C 對抗各種呼吸道感染,包括新冠病毒,一個簡單的有效方法就是每天平均至少攝取四次的維生素C。根據藥理學研究發現,維生素C的血中濃度需隨時達到五十到七十uM,才能執行抑制甚至殺病毒細菌的功能,也能讓白血球殺病毒細菌的能力更是大大加強。 我們平常可以吃一般的維生素C,但生病的時候,像是食慾不好導致腸胃健康也會降低,請選擇服用比較不傷胃的微脂粒C或緩釋錠C等製劑;如果有特別不舒服時,甚至可以每一兩個小時吃一顆,連續三、四次,記得同時要喝一百五十至二百毫升的溫開水,尤其在感染初期的前三、五天是病毒增生期,你的腸胃只要沒有不舒服,我建議大家這樣做,絕大多數的病人會回診告訴我真的很有效。 一般維生素C的半衰期只有三點四個小時,微脂粒維生素C製劑則可以持續六個小時以上,這也就是為什麼即便是任何長效型製劑也一定要一天吃四次才夠。雖然吃更高的劑量是沒有學理根據,但我個人經驗卻發現到,在剛接觸病人或突然不舒服時,我會在更短時間間隔內一次一顆、多吃幾次的效果非常好,比六個小時吃一顆效果好太多了。 專家也研究發現維生素C不論是大或小劑量劑型,服用後血中濃度最多就是達到七十uM而已,也就是維生素C劑量高低跟血中濃度關係很小,所以說無論單次或多次,吃越高劑量吸收也越多的迷思是錯的。 我的重點是,一次就是一顆,尤其在生病初期五天內的短期間病毒增生時多吃幾次,讓血中濃度盡量能夠保持達到七十uM,但總攝取劑量仍以不超過三千毫克,最多不超過五千毫克為原則。再加上不斷地只喝溫水、只吃溫暖的健康食物,讓體溫保持在三十六.五到三十六.九度之間,這樣子白血球才會保持高度活力與戰鬥力,這樣血清中的維生素C就可以全力保護我們,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安然當達爾文進化論的贏家。 維生素C是健康大幫手 理由1:維生素C劑量高低跟血中濃度關係很小,無論單次或多次,吃越高劑量吸收也越多是錯誤的迷思。 理由2:服用維生素C的目的是讓它執行抑制甚至殺病毒細菌的功能,並強化白血球殺病毒細菌的能力。 理由3:即便是任何長效型製劑,維生素C一定要1天吃4次才夠,讓血中濃度隨時達到50~70uM。 咳嗽病人絕大多數都是體虛※本文摘新自然主義《治咳寶典:臨床38年名醫:預防與照護感冒、流感、黴漿菌感染、新冠肺炎和各種肺炎必讀》
-
2021-05-28 養生.聰明飲食
害怕染疫焦慮爆表!營養師強推6大營養素解憂食材
Covid19疫情在全球爆發以來,台灣一直是防疫中的優等生,但從5月中之後,本土確診案例不斷湧現,全台從5月19日也開始進入疫情的第三級警戒。由於新冠肺炎病毒傳播快速,甚至是感染後也可能出現無症狀,不少企業也紛紛讓員工在家遠距工作,將感染風險降低, 宅在家、減少外出就是最好的防疫動作。宅在家、疫情爆發,令人焦慮感提升不過,無法外出的日子一久,難免令人焦慮感提升,如果又是因為疫情需要自我隔離、減少出門的話,壓力很大該怎麼辦才好呢?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潘富子營養師建議,可以透過從每天的飲食下手,有些食物裡面的營養素是有助於減輕焦慮的。潘富子師進一步說明,飲食不只關係到生理機能健康,同時也對情緒和精神健康有很大影響。若平時因飲食營養攝取不均衡,使得合成血清素的原料缺少,則可能會影響到大腦功能、荷爾蒙代謝。有「快樂荷爾蒙」之稱的血清素是負責掌管情緒和睡眠的神經傳導物質,因此多多攝取有助合成血清素的原料及具神經修護功能的營養素相當重要。6大營養素幫助調節情緒,不焦慮潘富子表示,有幾種營養素,民眾可以多多攝取幫助調節情緒,如:色胺酸、鈣、鎂、維生素B群、維生素D、Omega-3脂肪酸等。1.色胺酸:色胺酸是製造血清素的原料,而色胺酸則可以從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中來獲得,蛋白質在體內會被分解為色胺酸,有助調節情緒、減輕焦慮。例如:魚類、肉類、蛋、牛奶、黃豆等。2.鈣:鈣質在大多數人觀念裡與人體肌肉骨骼連結,但鈣質攝取不足也可能影響維持正常神經的感應性,可能出現情緒起伏大、易怒、失眠等。潘富子營養師提醒 根據102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國人鈣質攝取高達九成以上普遍不足。國健署建議成人一天應攝取 1000 毫克,高鈣食物則有起司、黑芝麻、小魚干、蝦米、傳統豆腐、豆干、紫菜及深綠色蔬菜等。3.鎂:鎂的作用除了能幫助神經傳導及肌肉運作,也有幫助穩定心律、血糖的功效,並能協助骨骼建構與礦化等。不過人體無法自己製造鎂,必需由食物來攝取。黑巧克力、香蕉、深綠色蔬菜、堅果、小麥胚芽等食材皆含有豐富的鎂。4.維生素B群:維生素B群中的B1、B6 和B12皆與腦部神經機能正常運作相關,糙米、薯類、豆類、玉米、瘦肉、牛奶、蛤蠣和深綠色蔬菜等都是富含維生素B群的食材。潘富子營養師也提醒現代人飲食攝取較多的精緻澱粉(麵包、米飯、麵食)、蔬菜攝取較少,也容易缺乏攝取足夠的維生素B群。5.維生素D:維生素D除了可協助強健肌肉骨骼外,近期研究也發現與免疫和神經系統調節等功能有關;缺乏維生素D可能引發情緒焦慮、憂鬱等狀況。除了透過日曬可促進人體維生素D生成外,也可從鯖魚、鮭魚、乾香菇(日曬)、雞蛋等天然食物或含維生素D營養補充品獲得維生素D。6. Omega-3脂肪酸:Omega-3脂肪酸有許多好處,其中對大腦有抗發炎、維護腦部健康等功能,近年也有研究指出具有預防憂鬱的效果。中小型魚類(鯖魚、秋刀魚等)、亞麻籽、奇亞籽、核桃等皆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攝取營養素之外,也要多運動最後潘富子師提醒,在家遠距工作與平日在公司靜態的工作型態會減少許多身體活動,居家防疫也別忘了伸展筋骨適時運動。人體在運動時能穩定神經系統,會分泌腦內啡、血清素等快樂激素,能減輕壓力、緊張和焦慮,提升睡眠品質。攝取好食物也要記得控制飲食份量顧及身材,避免日後發生肥胖的另類災情。延伸閱讀: 。防疫物資別亂囤! 醫曝常見4大消毒用品「隱藏危機」 。免疫第一關在腸道! 營養師點名2防疫食物要餐餐吃
-
2021-05-10 養生.人生智慧
操煩別人的事會生病!許瑞云:找到心中壓力源,身體才會真正變好
編按:人生到了下半場,健康是最大的資產。我們注重飲食、運動,卻常常忽略壓力對身體的影響。花蓮慈濟醫院內科醫師許瑞云指出,被壓抑的情緒,對免疫系統、自律神經、壓力荷爾蒙都有影響,也是許多疾病的潛在原因。該怎麼解開情緒的包袱,讓自己擁有真正健康的身體?人的身體是一座機器。長期使用,難免磨損、鈍化、甚至故障。為了延長身體的使用年限,人們費盡心思保養。規律運動、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嘗試各種健康飲食法……。但很少人意識到,養生,也須養心。花蓮慈濟醫院內科醫師許瑞云,近年來和同為醫師的另一半鄭先安共同推廣「心念醫療」的理念。他們受過正統西醫訓練、擁有醫師執照,卻在診間發現有許多疾病找不出明確的病因。層層追溯,才發現當事人過往所遭遇的挫折與創傷,成了潛意識中被壓抑的情緒暗流。這些心念牽動人體的生理機制,影響免疫系統、自律神經、壓力荷爾蒙等,最終演變為不同形式的疾病。找出心中的壓力源 身體復原力才會變好人的想法,真的會影響健康嗎?其實回顧中西醫的理論,已有不少關於情緒的討論。中醫典籍《素問》提到,「百病生於氣也。」指的即是喜怒哀樂導致氣場失衡,成為疾病的遠因。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特定情緒過於強烈,都會使對應的器官有所損傷。在西醫的研究當中,近年來則興起了探討大腦和免疫系統交互作用的「心理神經免疫學」。例如,主宰人體情緒反應的大腦邊緣系統若感受到壓力、情緒起伏過大,會直接影響免疫系統。聯繫腦內神經元的某些神經傳導物質分泌過度或過少,可能是罹患免疫疾病、內分泌失衡的原因。鄭先安指出,多數精神科藥物的原理,即是調節人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這種處置可以在短時間內改善病況,但無法真正解決病因。很多患者因此一再復發,來回進出診間。「真正的治本,應該是消除壓力的源頭。」許瑞云說。臨床經驗顯示,人體修復力的曲線在20、30歲達到高峰,此後開始下降。男性從40歲起就會出現心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等症狀。女性則是在40歲後半、更年期後,三高比例大幅提高、骨質流失速度增加,罹患慢性病機率也提高。但好消息是,這條曲線並非無法逆轉。「人的飲食、情緒、心念都要改變,身體自然復原的能力才會提升。」許瑞云強調。家人最常互相傷害 解開包袱關鍵在「你自己」幾年前,許瑞云有個患者為健忘症狀求診,發現大腦前額葉有萎縮退化的跡象,必須服用失智症藥物。她發現,患者非常容易擔憂、焦慮。例如,她常叨唸先生和孩子不願跟隨她吃素,甚至認定家人是因為吃肉,消化系統不好而產生口臭。整天操煩的結果,導致她身心壓力極大,頭部長期氣血不足。在許瑞云的診間,這樣的患者並不少。他們的病症不一,但共同點是常為自己無法控制的事而煩惱。這些「非己的事」,總發生在最親近的家人關係之間:孩子、父母、伴侶。許瑞云認為,50世代在親子關係中有個重要的課題:「放手」。對成年的孩子,要理解他們已經獨立。看見孩子的本質,不要試圖以自己的框架侷限他們。而成年子女在面對年邁的父母時,也要尊重父母的意願,而不是以「我是為你好」之名行控制之實。她舉例,許媽媽有膽固醇過高的問題,她會以專業醫師的角度,提醒媽媽別吃太多肥肉、肝臟,多少要做點運動。但若媽媽不想照做,她也絕不強求。因為,該如何管理健康是父母的決定,而非孩子該操心的事情。「父母的行為讓『你』擔心,那你的擔心自然是『你自己』的問題,而不是父母的問題。」她直言。相較於把父母當孩子管,為人子女的另一個極端,則是一昧壓抑自己、順從父母。許多孝順的孩子,心中反而會對父母生怨。例如:聽從父母的話嫁娶了自己不喜歡的人或離開了自己所愛的人,當後來跟伴侶吵架或鬧離婚時,就會怨懟父母當時不讓自己做決定。就算父母走了,這樣的怨氣還是無法化解,成為生命中沉重的包袱。許瑞云在診間也遇過一位患者,臉部、四肢、頸肩布滿皮疹,即使擦藥也無法根治。她發現,患者長期自我壓抑,其中一個原因是爸爸在童年時對她要求極高,無論表現再好,都無法達到他的要求。即使父親已過世多年,患者每每想起,心中仍有不滿。為了抒發患者的情緒,許瑞云請患者想像過世的爸爸就在眼前,唸出:「親愛的爸爸,謝謝您生我、養我。我帶著愛和敬重,把屬於您的期待和要求還給您。我可以選擇輕鬆自在的做自己,不需要去滿足您的期待。」壓抑的原因消失,患者的心情輕鬆許多,皮膚問題自然改善。「所有與人的關係,都是你和自己的關係。當你可以和自己和解,你就和傷害你的人和解了。」許瑞云指出,關係中的死結能解開與否,和對方無關。喜歡或怨恨,所有情緒都是自己的。當你能夠放下,壓迫生命的情緒包袱也會變得輕盈。不想為夫妻關係傷神 想辦法把婚姻這雙鞋變好穿朝夕相處的婚姻生活,也是許多人壓力的來源。行醫多年,許瑞云看過許多患者為伴侶傷神。怒氣之強、不滿之深,甚至離了婚還耿耿於懷。「夫妻是2個不同背景、不同思維的人要長期相處。有衝突,很正常。」她指出。她觀察,50世代的男女在婚姻中挫敗,和自小所受的教育有關。50後的女性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長大,為了爭取父母的關愛和有限的資源,更需要鞭策自己力爭上游。和任勞任怨的上一代女性不同,她們多半有自己的事業,期待和男性平起平坐、共同分擔家事。但相對的,50後的男性從小到大所習慣的家庭模式,仍不脫傳統的性別分工:父親是一家之主、媽媽照顧家中大小事,從來沒有看到男性在分擔家事、體貼女性的前例可循。觀念上的差異,最終成了婚姻中摩擦的導火線。也正因如此,50歲後夫妻的離婚率較先前的世代更高。許瑞云剖析女性的心態,「她有經濟能力,先生在家或不在家都沒差。離婚反而少一個要侍奉的人。」許瑞云也坦言,即使她和先生感情深厚、2人又都是心念醫療的專家,婚姻中仍有衝突的時刻。例如,她過去習慣10點前睡覺,但先生卻常為忙工作,直到半夜2、3點才就寢,2人在一起後,就開始彼此調整,一個稍微往後延,另一個盡量早睡。還有,2人共赴約會,性急如她5分鐘就可以出門。先生卻常常花半小時來準備。甚至連洗好的碗盤放進烘碗機的順序,都能是衝突的原因。衝突難避免,怎麼化解?許瑞云比喻,婚姻像是一雙鞋子。穿了磨腳卻捨不得丟,有幾種解方。可以把鞋子改得更符合自己的腳型,或者鋪上鞋墊、穿厚襪子,讓自己適應鞋子。一段關係中,要不試著和對方協商,要不改變自己的想法。例如,先生是夜貓子,太太喜歡早睡早起。那麼,有沒有可能雙方各退一步,11點一起就寢?夫妻一位是急驚風,一位是慢郎中,不如早點預告出門時間,讓慢的人有餘裕準備,急的那位也不用等。2人把碗盤放進烘碗機的順序不一樣,是不是就由較常洗碗那位決定怎麼做?改變自己的心態,也會讓舊有的關係有新的氣象。「你不能嫁給貓,卻一直羨慕別人養狗。」許瑞云妙喻。她曾在臉書社團中看到一篇貼文,討論伴侶的10個優點,有人竟然連一個都舉不出來,「如果你看到的都是伴侶的缺點,這段關係真的走不下去。」她建議,一段關係平時就要累積「愛的存款」。衝突發生時,想想對方的好。「我可以一下子想出我先生一百個對我的好,剎那間就沒什麼好氣了。」許瑞云說。不只夫妻,親子、朋友、同事,也都適用這個原則。人生本就不順利 接受現實才能得到放下後的平靜和先生修行多年,許瑞云認為,人生本就有各種挫折。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50後不得不面對的生老病死自然也是。「我的人生當然也非一帆風順,生而為人,總會有煩惱的時候。」既然人生這麼苦,活著怎麼可能沒壓力?許瑞云提醒,遇到過不去的事,先問問自己事實是什麼?「事實永遠是事實,不要跟它過不去。抗拒事實的人,百分之百會輸。」人生不要浪費時間後悔,先面對、接受了,才能好好處理,得到放下後的平靜。倘若情緒一時「卡住」,許瑞云建議,不妨利用幾個簡單的練習釋放能量。例如,想釋放壓力,可以做「10秒鐘呼吸法」:心中默念數字,緩慢吸氣4秒、吐氣4秒,最後停止2秒,讓呼吸的速率降至每分鐘6-7次。呼吸和緩,就能降低交感神經的活性,減緩焦慮。此外,走路也是排除負能量的好方法。找一塊草地、沙地,或者任何能夠安全行走的地方。每走一步,都把心思完全放在腳上,專心感受腳趾抓地、腳跟碰觸地面的感覺。不只吸收大自然的能量,也讓腦中浮動的情緒下沉,使心神穩定。「生命要真正達到自在,必須學習接受一切的發生。」許瑞云說。50歲後,不論是身體或人生,都有不少挑戰。愈是抗拒,幸福只會離你遠去。懂得讓自己喜悅的生命,自然會健康!原文:操煩別人的事會生病!許瑞云:找到心中壓力源,身體才會真正變好
-
2021-05-05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警訊自我檢測/症狀表現多樣,失眠、憂鬱竟是巴金森氏症!簡易巴金森手指操自測
巴金森病無法治癒,九成以上為原發性巴金森,找不出罹病原因,在治療上是一段長達20年以上的漫長旅途。病友除透過藥物、非藥物、手術治療等改善動作障礙,那些易被忽略的非動作障礙症狀,如失眠、嗅覺喪失、便秘以及憂鬱、焦慮等情緒變化隱而不顯,治療的旅途上須兼顧身、心治療照顧。憂鬱的巴金森病 看不出來的情緒障礙巴金森病不亞於阿茲海默症,是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神經科主治醫師蔣漢琳說,巴金森病是因大腦中不正常的蛋白質累積,導致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不足,促使運動神經調節的迴路失靈,動作因而出現障礙,在執行上難以精準。而除了多巴胺以外,其他的神經傳導物質也會被影響,因而會產生憂鬱、焦慮等情緒症狀,卻很難令人直接聯想成與巴金森病相關。巴金森病表現多樣 綜合評估治療組合巴金森病愈早介入治療,能改善動作緩慢、手抖、肢體僵硬等動作障礙症狀,維持運動的正常功能,保有較長時間的生活品質,延緩失能。蔣漢琳表示,巴金森病的治療,目前有四類型藥物,皆以維持多巴胺的量與持久為主軸。第一類藥物為直接補充多巴胺、第二類為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第三類為阻止多巴胺代謝的分解酵素抑制劑,第四類為與其他神經傳導物質相關的藥物。蔣漢琳說,巴金森病患者症狀表現多樣,有些病友手腳不會顫抖、肢體不會僵硬、有些病友會提早出現步行障礙問題,或已伴隨失智,或同時有情緒低落等憂鬱狀況,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雖可稍微改善病患情緒,但如憂鬱較為嚴重,一種藥未必足夠,整體治療仍會依據藥物作用與副作用、年齡,或考量非動作礙障症狀、病患的耐受度等進行組合。考量病友的身心狀況,憂鬱、焦慮等非動作障礙症狀,有時會伴隨著動作障礙症狀出現,有時會在更早期,於動作障礙尚未出現前,病患就有憂鬱情形。隨著病程愈到晚期,部份病患出現精神、失智等狀況,與家人溝通出現障礙、藥物遵從度降低,照顧者需花費更多精力進行長期照顧。勿隨意停藥減藥 白白犧牲蜜月期其他治療方式,則包含非藥物治療如運動、復健等,或當藥物治療過了「蜜月期」,病友最擔心藥效區間變窄,藥效愈來愈不穩定,如當藥物濃度太高可能出現異動症,或當藥物濃度太低,身體想動卻動不了,突然斷電卡住,稱為「開關現象」。當治療出現開關現象,蔣漢琳說,部分符合條件的病患會開始考慮是否進行深腦刺激術,手術會於大腦植入電極和在左前胸皮下處植入電池刺激器,透過持續性的電刺激,減緩開關現象的發生。蔣漢琳說,由於初期藥物治療能大幅改善動作障礙症狀,能有好的生活品質,病患會有一段甜美的蜜月期,大約可維持五年的時間。但若未及早診斷、延遲治療,或自行調整藥物劑量甚至停藥,症狀將持續惡化,也會犧牲掉前半段的蜜月期,提醒病友勿隨意調整用藥,也呼籲民眾對巴金森徵兆提高警覺。巴金森手指操 簡易自篩快速判斷巴金森病包含十大徵兆,民眾可透過檢測量表自我評估,並觀察自身與家人在日常動作上,是否有不對稱的肢體變慢,或身體有無僵硬狀況,及休息靜止時手腳是否會不自主地顫動等,並不忘關心家人情緒狀況。 為鼓勵自我篩檢巴金森病,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建議50歲以上民眾,可透過簡單的「巴金森手指操」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做,過程中如速度改變、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可進一步確認後至神經內科就醫。蔣漢琳說,巴金森病雖無法治癒,但透過藥物、非藥物或手術治療等,病友的治療旅程已有長達20年、甚至30年的例子,鼓勵病友遇到藥物問題、開關現象時,積極與醫師討論、調整用藥。【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5-05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57歲竟泌乳 視力模糊才發現腦瘤
一名57歲婦女兩側乳頭疑似有泌乳現象持續一年多,因病況難以啟齒便擱置不管,直到近期頭痛、伴隨視力模糊才就醫,發現腦下垂體有直徑三公分腫瘤,全是「泌乳激素」惹的禍。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表示,患者除上述症狀外,有兩側視野缺損現象,經視覺神經傳導(VEP)檢查發現異常阻斷,血液檢查泌乳激素超過300ng/ml,遠高於正常值8ng/ml,腦部核磁共振檢出,腦下垂體有直徑三公分的「泌乳激素腫瘤」,壓迫視神經交叉。黃啟訓指出,腦下垂體位於大腦底部中心處,直徑不到一公分,分泌多種的荷爾蒙,包含泌乳激素、性激素、促甲狀腺激素等,所有製造激素的細胞都可能形成腫瘤細胞,而腦下垂體腫瘤約占腦瘤的10至15%,其中以「泌乳激素腫瘤」最常見,主要好發於中年婦女、成人,發病原因不明。此外,泌乳激素腫瘤還會造成不孕現象,黃啟訓說,當腫瘤直徑大於1公分時,醫學上稱為「巨泌乳激素腫瘤」,容易導致視神經壓迫以及阻塞性腦水腫。如果患者出現頭痛、眼球脹痛及視力模糊現象,但未即時手術治療者,嚴重時會危及生命。黃啟訓提醒,腦下垂體腫瘤大多是良性,並不會轉移到其他器官,但影響人體許多重要內分泌功能,且壓迫腦部其他正常組織,需提高警覺。
-
2021-05-04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57歲婦女異常泌乳1年 視力模糊就醫發現腦瘤
過了生育年齡竟異常泌乳。一名57歲婦女,兩側乳頭疑似有泌乳現象持續1年多,因病況難以啟齒便擱置不管,直到近期頭痛、伴隨視力模糊才就醫,發現腦下垂體有直徑3公分的腫瘤,全是「泌乳激素」惹得禍。收治該名婦女的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表示,患者除了上述症狀外,有兩側視野缺損現象,經視覺神經傳導(VEP)檢查發現異常阻斷,血液檢查泌乳激素超過300(ng/ml),遠高於正常值8(ng/ml),腦部核磁共振檢出,腦下垂體有直徑3公分的「泌乳激素腫瘤」,壓迫視神經交叉。黃啟訓指出,腦下垂體位於大腦底部中心處,直徑不到1公分,分泌多種的荷爾蒙,包含泌乳激素、性激素、促甲狀腺激素等,所有製造激素的細胞都可能形成腫瘤細胞,而腦下垂體腫瘤約占腦瘤的10至15%,其中以「泌乳激素腫瘤」最常見,主要好發於中年婦女、成人,但發病原因不明。此外,泌乳激素腫瘤還會造成不孕現象,黃啟訓說,當腫瘤直徑大於1公分時,醫學上稱為「巨泌乳激素腫瘤」容易導致視神經壓迫,以及阻塞性腦水腫。如果患者出現頭痛、眼球脹痛及視力模糊現象,但未即時手術治療者,嚴重時會危及生命。黃啟訓提醒,腦下垂體腫瘤雖然大多是良性,並不會轉移到身體其他器官,但影響人體許多重要內分泌功能,且壓迫腦部其他正常組織,因此仍要提高警覺。女性民眾若於非孕產期卻有異常泌乳現象,以及頭痛並伴隨視力模糊情形時,應及早檢查以免延誤病情。
-
2021-05-03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半蹲姿勢是關鍵!打太極拳有助改善帕金森氏症
●研究發現,太極拳可改善帕金森氏症患者平衡及行動能力●太極拳增進肌力與心肺耐力,初學者可先練習蹲馬步、弓步等●帕金森氏症患者常有起坐姿勢轉換、登階及轉身障礙,太極拳招式有助於改善國內著名歌手詹雅雯罹患帕金森氏症引起大眾注意,藝人罹患此症時有所聞,電影「回到未來」系列主角麥可福克斯,得到早發性帕金森氏症,終生為此奮鬥。1970年代很紅的美國歌手尼爾戴蒙於2018年宣布罹病,他最有名的歌曲是「唱首憂歌」。得過10座葛萊美獎的傳奇女歌手琳達朗絲黛,也罹患罕見的類帕金森氏症「進行性核上麻痺」,2011年退休。發病年齡大多在50至60歲帕金森氏症是常見神經退化疾病,發病年齡大多在50至60歲,因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分泌不足引起,多巴胺與運動控制有關。發病初期使用藥物緩解症狀,但長期使用後藥效變差,需仔細地調整藥物,嚴重病人可考慮手術治療。運動對帕金森氏症很重要,患者行動能力退步,缺乏運動更加重障礙。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帕金森氏症患者每周應運動三次,每次包括有氧運動30分鐘,如走路、游泳或騎固定式腳踏車,肌力運動及柔軟運動;傳統運動如太極拳融合有氧、肌力及柔軟運動也很適合。規律運動增進多巴胺分泌研究發現,規律運動可增進大腦內多巴胺分泌,改善患者運動能力。太極拳可改善帕金森氏病人的平衡及行動能力,並增進自我健康感。老年帕金森氏症患者常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憂鬱症等,服用多種藥物,常感無力、疲倦,影響運動能力,太極拳可改善這些慢性病,減少服藥量,更有活力從事運動。半蹲可練臀部、大腿肌肉為何太極拳對帕金森氏症患者有助益?太極拳用半蹲姿練習,半蹲姿可訓練臀大肌、大腿的股四頭肌及小腿和腳掌肌肉。股四頭肌是人體最大的肌肉,訓練後可強壯下肢肌力和增進心肺耐力,日常生活中爬樓梯及起坐姿勢轉換都有很大的幫助。小腿及腳掌的肌肉強壯後,有助於平衡,運動時不易跌倒。太極拳有增進肌力與心肺耐力的效果,可以加入健身房的運動計畫中,如電動跑道、踏車、重量訓練、柔軟度訓練等,相輔相成。初學者先練習功操,包括蹲馬步、弓步、揉膝、體前彎、套腿、拉筋等,一個月後肌力及柔軟度改善後,再開始練習單式,循序漸進,最後才打整套拳。較嚴重患者可坐椅上練習帕金森氏症患者常有起坐姿勢轉換、登階及轉身障礙,對於較嚴重患者,可選擇太極拳的單式練習,如起勢、左右雲手、白鶴亮翅等,避免突然轉向,無法穩定站立的人,也可坐在椅子上練習。配合醫師治療,不迷信偏方,保持健康生活型態,多做運動,帕金森氏症患者還是可以有很好的生活品質。太極拳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不需設備與金錢,且運動傷害少,可以推薦給患者作為運動治療選擇。
-
2021-05-03 焦點.元氣新聞
醫病天地/酒藥癮是腦病變 戒斷須醫療協助
酒精或非法藥物成癮,常有人忽略嚴重性。北市聯醫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醫師林佩萱指出,酒癮、藥癮已被研究證實是一種腦部疾病,會影響人的情緒、認知與行為,且易慢性復發,如高血壓、糖尿病,因此並非靠著人的意志力來戒斷,必須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林佩萱說,酒精或非法藥物都是中樞神經作用劑,長期使用會破壞腦中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突然減少或停止使用,會出現程度不等的戒斷症狀,須及早就醫治療,而且會影響大腦中樞,直接或間接刺激釋放大量多巴胺,長期使用會導致難以修復結果。林佩萱指出,酒癮、非法藥物癮,直接或間接刺激,令人感到愉悅,等同超前預支,但「賒帳必須還錢」。所謂成癮是指明明知道對自己有害,卻還一直去做,對生活造成影響。林佩萱說,酒精代謝因人而異,並非以飲酒量來認定是否成癮,而是取決飲酒是否對人造成負面影響。如愈喝愈多、不喝不可,一旦突然減少或停止,會出現「戒斷」症狀。林佩萱指出,物質成癮常伴隨精神共病,如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社交恐懼症、過動症等。統計資料顯示,60%躁鬱症患者約有6成合併有物質成癮;重鬱症患者約有30%合併物質成癮。治療要治本,除處理戒斷症狀,病人狀況穩定後,也應針對精神疾病治療。
-
2021-04-27 醫療.腦部.神經
確診帕金森氏症,治療卻不同步!夫妻走向不同命運
最近國內一名知名藝人被診斷罹患帕金森氏症,震撼藝壇。彰化縣有一對夫婦5年前同時確診罹患帕金森氏症,老先生接受治療和運動,老太太不吃藥,病情變化好像對照組,老先生活動如常,但老太太已在2019年不幸病逝。員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宗勳今天表示,據衛福部統計,台灣超過4萬人是重度帕金森氏症患者,到現在帕金森氏症的發病原因仍不清楚,可能與遺傳、毒物或蛋白質沉積、退化等因素有關,中外有多名名人例如拳王阿里、教宗保祿二世、好萊塢影星米高福克斯和台灣音樂教父李泰祥都是帕金森氏症的患者。葉宗勳說,彰化縣一對蕭姓夫婦5年前同時出現身體不自主發抖的症狀,確診罹患帕金森氏症,78歲蕭姓老翁聽完醫師說明療程,願意服藥和每天運動,希望控制病情,他的妻子75歲,擔心服藥後「人會變得憨憨」,不敢吃藥,靠飲食和運動控制疾病。蕭姓老翁多次勸說老伴一齊服藥治病,兒女也勸母親接受藥物治療,蕭婦都不答應,沒想到病情持續惡化,蕭婦四肢僵硬,行動越來越慢,2019年不治。蕭姓老翁今年83歲,藥物控制良好,生活如常,對妻子不聽勸感到唏噓。葉宗勳表示,帕金森氏症病人的身體會出現不自主發抖、肌力減退、走路向前彎曲等症狀,隨著現代醫學進步、人的壽命延長,約40%的帕金森氏症患者晚期會合併失智症和大腦認知障礙,因此很多人把帕金森氏症與阿茲海默病搞混。他指出,從病理上觀察,帕金森氏症病人「中腦的黑質神經細胞」快速退化,無法分泌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導致無法有效傳達大腦下達的指令;已知引發帕金森氏症的危險因子有年齡、性別、遺傳因素和家族史,頭部外傷、化學物質、毒素、重金屬、有機溶劑、藥品、抽煙也會造成帕金森氏症,最近醫學又發現細菌或病毒感染可能是誘發帕金森氏症的潛在危險因素。若發現家人有顫抖、僵硬、運動遲緩、姿勢不穩、書寫障礙、溝通障等症狀,講話小聲、含糊、聲調無起伏,可能就是帕金森氏症的前兆,應盡快求醫。家有帕金森氏病人,家屬支持非常重要,共同陪伴活動不但可延緩病情而且減輕照顧的壓力,若家屬有照顧上的困擾,可參考員榮醫療體系和衛服部、彰化縣衛生局合作創辦的「樂智小學堂」與「醫事C據點」,由專業醫療團隊帶領長者活動強化筋骨,進行健康管理,讓家中照顧者得到喘息的時間與空間。【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1-04-26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說話、刷牙、風吹就讓牙痛?醫師提醒當心是這病
63歲周女士因出現劇烈牙痛,到牙科診所就診,一連拔除數顆牙齒後,疼痛仍未緩解,牙醫師建議再行牙周病治療,但症狀依然沒有改善,且劇痛反覆,總是突如其來,發作時每每都痛不欲生,使其生活於恐懼中,因此長期失眠,抑鬱寡歡,直到再次就診,經核磁共振檢查,診斷為「三叉神經痛」。三叉神經痛 分為原發性、繼發性三叉神經有三分支,分別通往眼部、上顎及下顎,主管臉部感覺,一旦出問題就會以痛覺呈現。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徐賢達主任說明,臨床上,三叉神經痛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原發性三叉神經痛係因神經不正常放電所致;而繼發性三叉神經痛,如腫瘤、病毒感染、帶狀皰疹等都是可能原因。(推薦閱讀:免疫力變差易誘發「皮蛇」! 不只會出現紅色丘疹、水泡,這些非典型症狀別輕忽)40歲以上女性易發生 發作毫無前兆據統計,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好發年齡於40歲以上,女性略多於男性。徐賢達表示,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為偶發性的劇烈疼痛,發作前毫無徵兆,說話、刷牙、甚至風吹,都可能誘發疼痛;每次持續數秒到數分鐘,痛感如刀割、火燒、電灼,為一種尖銳撕裂樣的疼痛,極其痛苦,且一般止痛藥完全無效,常使患者飽受身心煎熬。(推薦閱讀:牙周病不一定會痛? 牙齦發炎要小心!醫列「9典型症狀」別當耳邊風)藥物治療為主 8成可獲得緩解徐賢達指出,治療三叉神經痛以藥物治療為主,80%以上的患者可因藥物而得到緩解;若藥物治療效果不彰,則需考慮侵入性治療,透過電燒、伽瑪刀等方式,破壞神經傳導路徑,阻斷三叉神經根不正常傳訊以達療效;雖屬低侵入性治療,但神經會再生,故療效僅約三個月到半年,且將產生顏面感覺麻痺的後遺症。微創方式治療  年紀大、心血管疾病不適用而現今以微創方式治療的「神經血管減壓手術」,其在耳後開一小切口,使用高倍率顯微鏡找到壓迫神經的血管後,再以墊片隔開,使三叉神經免於受血管壓迫,手術成效可達80-90%,並可保留三叉神經的功能,術後復發率低。不過,神經血管減壓手術並非適用所有三叉神經痛患者。徐賢達指出,若屬繼發性及三叉神經未受血管壓迫者,需與醫師討論其他適切治療;另外,若年齡太大或患有心血管等慢性疾病,也因麻醉風險高,不適合進行此手術。誤將三叉神經痛認為牙痛而拔牙的病患,臨床上時有所聞,但劇烈陣發性的三叉神經痛,與持續性的牙痛仍有所分別。徐賢達建議,若出現不明原因的牙齒或臉部劇烈陣痛,可找神經科醫師做進一步評估,以免延誤治療,影響身心健康。延伸閱讀: ·長期牙痛找不到原因? 除了找牙醫,快到這科做檢查 ·還沒進去就超緊張!害怕看牙醫怎麼辦? 專業醫揭「事前眉角」
-
2021-04-26 失智.新手照顧
飲食照護/讓長輩好好吃頓飯 中醫教你穴位按摩、藥食同源
●長者吞嚥困難,進食易嗆咳,小心引發吸入性肺炎●透過穴位按摩,可幫助長輩進食●飲食中加入山楂、陳皮、茴香等,可促進食欲、助消化好好吃頓飯是每個人每天都可以有的享受,但長期臥床的長輩、喪失生活自理功能的患者,卻不容易好好用餐。當咀嚼與吞嚥功能漸漸喪失,患者會愈來愈容易嗆到,甚至引發吸入性肺炎。有些長輩吞嚥功能尚可,但嗅覺與味覺遲鈍,面對滿桌美食也味同嚼蠟,自然對於吃飯的興趣愈來愈少。先評估患者進食過程幫助長者進食,中醫師可評估進食過程,從坐上餐桌、使用餐具、拿取食物、咀嚼吞嚥到消化;同時評估造成吞嚥困難的生理原因,例如肌肉力量不足難以咀嚼吞嚥,或神經傳導受損導致動作無法完成,抑或精神不濟邊吃邊睡等,都要一一釐清;也會評估患者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是否完好,以及食欲和消化狀況。按摩穴位強化咬肌力若患者咬合能力減弱,在進食時難以切斷或研磨食物,而影響到進食能力,建議照護者與患者可以按摩臉頰兩側的「頰車穴」和「大迎穴」,可以強化咬肌力量,在進食時能更好的咀嚼食物。許多患者進食意願下降,是因為嗅覺與味覺功能降低,覺得吃東西既麻煩又沒味道,建議患者可按摩臉頰左右兩側的「巨髎穴」、「顴髎穴」,可以改善咀嚼功能,並促進味覺與嗅覺敏銳。在耳朵前方有「飢點」和「渴點」穴位,輕柔的按壓與摩擦可以調節患者的飲食欲望,幫助患者進食。此外,也可按壓耳朵中部的「胃點」,幫助患者消化吸收,改善消化不良與腹部脹氣,讓患者更願意進食。加入山楂可促進食欲許多患者會食欲不振,特別是針對需要用力咀嚼的蔬菜纖維,以及較有韌性的牛肉等,建議照護者可以在患者飲食中加入山楂,能促進患者的食欲並幫助肉類食物消化。有些患者飲食量愈來愈少,吃飽後有腹部脹滿、打嗝噯氣等不適感,建議烹煮食物時適量加入陳皮、茴香等藥食同源中藥,可增加消化速度,並減少脹氣。若是進食意願下降,建議準備餐點時,可使用麥芽、神麴等穀物發芽或發酵的中藥,能促進食欲並補充營養。避免邊吃飯邊看電視 許多長輩無法直起身子而習慣躺臥在床上吃飯,這個舉動會大幅度增加嗆咳風險,應該盡可能採用坐姿,上半身挺直、下巴後收,以避免嗆傷。有些認知功能退化的長輩面對滿桌菜餚時,陷入困惑,不知道該夾哪一道菜。建議盡量精簡用餐環境,也避免邊吃飯邊看電視等容易分心的習慣,讓長輩專注於吃飯。
-
2021-04-2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如何增加持久度?多打手槍有用嗎?醫教3招鍛鍊助延長
男性的持久度,一直是不少男性民眾在意的事情,不僅攸關男人面子,也關乎伴侶的性福。不過究竟時間多久算是正常?怎樣又算是早洩?又該如何延長時間? 多久射精算正常?怎樣算早洩? 一般情況與早洩 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程威銘指出,一般而言,男性從進入後沒有中斷的情況下,通常會在約4~10分鐘後射精,此為常見範圍,部分少於1分鐘會定義為早洩。若高於30分鐘,則屬持洩,相較更為棘手,容易因為難以達到終點,使雙方身心俱疲。 無法控制也是早洩 早洩的定義可從時間、無法控制、伴侶是否能夠滿足三點來看。一般而言,男性在將達到高潮的感覺時,可換個姿勢、稍作休息藉此中斷高潮感。若無法控制,也得留意是否有早洩的情況。 伴侶無法滿足 有早洩困擾的人,一大部分並沒有早洩的問題,而是在「伴侶的滿足程度」上的相對早洩,也就是為了要求表現、滿足對方等所衍伸出來的壓力。因此若觀察有這樣的情況,鼓勵雙方可以多討論,看如何將時間調整到相近的程度。而自慰的時間長短並不算在其中。 早洩的常見原因有哪些?醫:包括越擔心越容易早洩。 程威銘醫師指出,撇開相對早洩來說,早洩的原因可分成原發性和次發性兩種。原發性早洩常見從第一次性行為至今都很快射出,甚至可能在前戲、戴保險套時就結束了,這種情況多和大腦狀況有關,如神經傳導物質或天生較為敏感。 次發性早洩指得是原本沒有射精問題,但因某種原因出現繳械變快的情況,可能因素包括了生理因素及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常見如球狀海綿體肌的肌肉運動量不足、包皮過長或包莖等龜頭較為敏感族群,或是因男性荷爾蒙不足、尿道、攝護腺感染、發炎等因素所致。心理因素則如情緒、壓力等,像是不少人擔心自己有早洩的情況。醫師提醒,越擔心早洩問題的人,往往越容易有早洩的情況。另外,也有一種情況是太習慣早射。以自慰來說,自慰並不用多求表現,達到高潮即可,這也往往讓身體習慣了這樣的節奏。 打手槍有增加持久度?網傳這些方法真的有用嗎? 網路上延長射精時間的方式繁多,舉凡是日常多自慰、背九九乘法表、用蓮蓬頭沖龜頭、割包皮、吃生蠔等。程威銘醫師指出,上述這些方法中,只有背九九乘法表和割包皮是有助於延長時間的,不過效果也是因人而異。 程威銘醫師解釋,背九九乘法表的用意在於轉移注意力。而割包皮則是在於降低敏感,但若關鍵不在敏感,效果自然也相對有限。至於沖水,雖看似有助刺激以降低敏感,但時間相對較少,難以達到鍛鍊效果。而吃生蠔則多為心理作用,大家口耳相傳,自然也就相信吃了有用,但以目前的醫學研究來看,還有待更進一步的證實。至於多自慰醫師則表示,自慰確實有助於鍛鍊,但關鍵在質而不在量。 醫教3招鍛鍊陰莖,有助延長持久度! 程威銘醫師指出,想要達到延長射精時間,日常生活可多加鍛鍊,如凱格爾運動、根部打槍法、射精控制法等作訓練。 凱格爾運動: 凱格爾運動可分成連續型、持續型兩種,可先以小便時中斷排尿找出感覺,要訓練的球狀海綿體肌同為中斷排尿的感覺。但中斷排尿不宜太多次,以免傷身,1~2次抓到感覺即可。找到感覺後鍛鍊,連續型配合呼吸,吸氣用力,吐氣放鬆,連續10次,早、中、晚各做三組。持續型則為出力至無法繼續為止,早、中、晚各做三組。 根部打槍法: 此方法適用於自慰時,相較以往刺激龜頭等較為前端部位,改為著重在根部距離身體較近的部位,藉由改變刺激作為鍛鍊。 射精控制法: 此方法目標在於降低敏感度,可分為4個階段,成功控制後可進入下個階段。各階段每周可練習2~3次,切勿貪多,最後要射出來,以避免攝護腺鈣化等其他問題。 階段一:不使用潤滑劑自慰,在有感覺的時候停下,休息,深呼吸,待感覺消退後再進行。反覆3~5次,最後射出。 階段二:同樣不使用潤滑劑自慰,在有感覺後,降低刺激強度,例如放慢速度、手放鬆等。讓陰莖習慣在有刺激的情況下把持得住。反覆3~5次,最後射出。 階段三:前述的方式使用潤滑劑鍛鍊。 階段四:實際鍛鍊,在性行為時有感覺時變慢、停下、呼吸、降低交感神經。若真的感覺快撐不住,將陰莖抽出,按住龜頭的繫帶,等高潮感消退,延長射精時間。 程威銘醫師呼籲,若有早洩的困擾,除了鍛鍊,可先至泌尿科與醫師討論,找出原因並確認是否真為早洩問題。同時也可釐清是否為壓力所致,和伴侶做良好的討論。性行為的情境改善,也有助於延長持久度。 《延伸閱讀》 .吃生蠔、掛重物能增勃起硬度?醫教4招真正有助強化! .你有多硬?勃起硬度也分等級!醫:硬度不足恐增心肌梗塞風險!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09 新聞.用藥停看聽
痠痛吃肌肉鬆弛劑有效?藥師解析5種常用藥,副作用大不同
因運動導致肌肉痠痛、關節扭傷、肌腱發炎,或因搬運重物姿勢不良閃到腰,或是長期壓力大肌肉緊繃、久坐辦公肩頸僵硬等情形,至復健科或骨科就診時,醫生多會開立「肌肉鬆弛劑」,來緩解疼痛。 但,你知道嗎?當痠痛找上門,過度服用肌肉鬆弛劑,小心會讓肌肉「鬆」過頭!食品藥物管理署於《藥物食品安全週報》中,邀請鄰家藥師甘誼文為大家進一步說明,讓民眾更了解「肌肉鬆弛劑」。 肌肉鬆弛劑是解痠痛萬用藥?小心藥物副作用 甘誼文表示,「肌肉鬆弛劑」是可讓肌肉放鬆的藥物,透過干擾神經肌肉末端的神經傳導,減輕肌肉緊張痙攣、過度反射所引起的疼痛、僵硬和緊繃不適,讓過度使用的肌肉得以休息。 在服用肌肉鬆弛劑之後,肌肉會呈現放鬆無力的狀態,精神也容易產生疲倦嗜睡、視線模糊、反射運動能力下降及專注力降低等情況。此時,在行動上一定要特別注意,不可掉以輕心,別不小心發生意外。 5種常見肌肉鬆弛劑,副作用大不同 甘誼文指出,肌肉鬆弛劑不只一種,醫師在診斷病人酸痛的成因與部位後,會開立不同的肌肉鬆弛劑。每一種肌肉鬆弛劑的機制、注意事項與副作用都不相同。她特別以下5種常見的肌肉鬆弛劑,為民眾做進一步說明。 1. Baclofen 常用的中樞性肌肉鬆弛劑,結構近似於神經傳導物質GABA,能抑制脊髓反射,使緊張或痙攣的肌肉得到鬆弛。因此,Baclofen的適應症限於脊髓和大腦疾病或損傷引起的肌肉痙攣。 常見副作用有疲勞、短暫性昏睡、肌無力,可能有呼吸困難或頭暈的狀況。長期連續使用Baclofen後,若突然停藥可能產生躁動不安、精神混亂、錯亂幻覺、譫妄,甚至癲癇的情形,若有神經疾病相關病史者需特別小心。 2. Chlorzoxazone 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肌肉鬆弛劑,不會影響正常肌肉的功能,對腦幹也幾乎不產生作用,因此對精神、神經、呼吸、循環系統等正常生理機能的影響較少。 主要可減輕骨骼肌痙攣、急性肌肉疼痛,對於肌肉緊張、神經肌肉異常收縮等都有幫助。服用這個藥物時,可能會導致排出橘紅色的尿液,此為正常現象不用太過擔心。 3. Tizanidine 是中樞型肌肉鬆弛劑,除了肌肉鬆弛的作用,亦有中樞鎮痛效果。主要抑制脊髓中樞的興奮型神經傳導物質NMDA的訊號,對於肌肉痙攣的疼痛及神經系統疾病引起痙攣的症狀都有幫助。 甘誼文提醒,Tizanidine可能造成低血壓、頭暈眼花的副作用,若同時使用其他降血壓的慢性病藥物,應主動告知醫師。 4. Mephenoxalone 藉由阻斷神經傳導及抑制骨骼肌肉反射的方式,進而達到放鬆肌肉並緩解痙攣的效果,主要可減緩由脊髓或肌肉痙攣引起的疼痛,針對大部分肌肉疼痛、僵硬不適的狀況都能有效緩解,恢復正常的生活機能。 除了作為肌肉鬆弛劑,也有緩和神經、放鬆精神效果,能改善精神緊張、神經質、神經焦慮的症狀,可作為輕度抗焦慮及精神安定劑處方。 需注意相關交互作用,例如酒精、部分鎮靜安眠類藥物、抗組織胺藥物,可能會加重嗜睡、倦怠、無力等副作用,不可同時服用。服用後如有昏昏欲睡情形,請勿駕駛或動用機械等。 5. Tolperisone 主要用於緩解脊髓損傷、外傷術後、腦中風後遺症、腦性麻痺、多發性硬化症及其他疾病等引起的肌肉痙攣及緊張。此藥物有強烈的酸苦味,服用時要「整粒吞服」,若剝半或咬碎可能會造成舌頭痲痺的不適感,請服用者特別留意。 甘誼文提醒,肌肉鬆弛劑可有效減緩肌肉痠痛,但其副作用也不容小覷。記得要遵照醫師處方,安全服藥,才能在不傷害身體的情況下,達成有效的治療。
-
2021-04-06 新聞.生命智慧
「親人的離開真的很痛」送走爸爸弟弟妹妹,吳念真:絕對別叫憂鬱症患者快樂一點
台灣知名導演吳念真在螢光幕前溫暖又快樂的形象,讓人很難相信,其實他長年深受憂鬱症所苦。在與資深主播陳雅琳的對談中,吳念真透露了自己如何每天對抗負面情緒,同時也希望憂鬱症身邊的人,理解可以幫忙的並不是「勸說」,別叫憂鬱症患者快樂一點,因為這些話對患者來說才是最大的傷害,憂鬱症患者真正需要的,其實是聆聽與陪伴。製播《我是救星》節目,內涵在於希望看見人與人互相幫助的力量,因為每個人都不孤單,生命轉彎處,總有那麼一個人或事件,扮演了什麼關鍵角色,讓你又開啟一趟意外卻豐富的人生旅程。很巧合的,許多受訪來賓提到自己生命中的救星時,不約而同指向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吳念真。蔡振南感謝吳念真給他機會,甚至力排眾議,堅持救他脫離毒窟;李永豐感謝吳念真有夠力,一個號召就能成就紙風車劇團的三一九鄉鎮表演工程;楊雅喆感謝吳念真,豐厚的編劇與導演功力,帶領他一步步完成電影大夢。小野也感謝吳念真,表面上是創作路上的死對頭,私底下卻是人生中最砥礪彼此的精神依靠。這些故事都精采極了,但,這位帶給大家歡樂與希望、充滿才氣與創意的台灣歐吉桑,自己的生命卻深受憂鬱症所苦。這又是什麼樣真實刻畫的人生劇本呢?憂鬱來襲,聆聽和陪伴最有效更讓我深感詫異與不解的,是看似這麼成功,又總能鼓勵他人,給予許多人支持的吳導,其實長年深受嚴重憂鬱症所苦,必須長期服用抗憂鬱劑,明明他是這麼的風趣樂觀,總是帶給大家正向力量,怎知內心卻有著外人無法想像的深淵,一個陽光怎麼也照不到的幽暗角落。我在讀博士班的時候,有一天正要從學校回家,去牽車時接到師專同學的電話,說班上最活潑、最外向的同學,前一天去了一家汽車旅館燒炭輕生,原來她已經飽受憂鬱症折磨多年,之前就自殺多次獲救,卻沒想到最終還是不幸離世。頓時之間,所有少女時期美麗的回憶上心頭,我一邊開車一邊哭,不解的是,明明她是那麼開朗幽默的人,有她在的地方總是笑聲不斷,怎麼會選擇自我了結,我真的不明白憂鬱症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病,怎麼會如此糾纏一個人?我後來了解到,憂鬱症可能是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失衡所致,特別是血清素(serotonin)、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與多巴胺(dopamine)三種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所以憂鬱症是生理的問題,不是什麼個性心理因素。但,我們雖然無法改變基因或生理機制的運作,卻可以決定怎麼跟憂鬱共處。吳導或是我的同學,他們都是最能帶給大家歡樂的人,但相對於歡樂背後的痛苦深淵究竟是什麼呢?我真的無法想像,在詫異之餘,我更希望能為他們灑進一點陽光。「你會隨時有那個傷害自己的念頭嗎?」我問吳導。「對!這種東西隨時會出現,它就是一個病症。」吳念真進一步描述:「要死的人,他前面五分鐘還好好的,但可能十分鐘裡面,他就下決定去做這件事!」「那個當下是個什麼狀態?」我小心翼翼地請教。「就是你們都不要理我,我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或者我可能會音樂一打開就很久這樣子!這時候,我知道自己又有問題了!」吳念真繼續剖析自己的情況:「最低潮的時候整個人就像個遊魂似的,其實最不舒服的是早上,起床時,你會覺得日子又重複了,你今天做的事情有什麼意義?跟昨天、跟前天、跟十天前有什麼不一樣?沒有意義!如果剛好天氣不好,那就很糟糕了,會更憂鬱!你會不想動,你根本不想出去,但你又要面對,但如果是假日,你大概就會待在書房裡。」「所以你會察覺到自己出狀況了?」「嗯,還好我在療養院上過班,比平常人有『病識感』,我知道我此刻很不好了!」「這時候怎麼辦?」「我就會要求自己不要去想那個負面念頭,我就會盡量跳開,去跟狗講話、帶狗去玩,盡量轉移焦點,但也不想讓別人感染到你的不舒服,還好我太太以前是精神科護士,她可以比較容忍。可以的話,就出去走走。」「所以這時候身邊的人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你?」「憂鬱症病患最怕人家勸他『你怎麼不快樂一點呢?』、『什麼師父跟你講人生就要怎樣怎樣啊!』,或者『像你這樣這麼有名,還會憂鬱症?你在跟我講假的!』事實上,這些話才是最大的傷害,憂鬱症病患此刻需要的只有聆聽和陪伴!」吳念真強調,「不要亂勸人家,因為你講的話可能是錯的。聽,聽就好了,不要講!就靜靜的陪在他身邊就好。不要跟人家講什麼:『你為什麼不快樂一點?』『天氣這麼好,你要快樂一點。』事實上,憂鬱症患者也想快樂,但問題他就是快樂不起來才會這樣子,然後你又一直跟他講要快樂一點,這只會讓他更壓抑,而且,會憤怒!」他進一步說:「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講說,憂鬱症?就把你丟到敘利亞,你就不會憂鬱症,那是對這個病症的極度誤解,而且是很惡毒的講法!」吳念真坦承,「自己的意志從來沒有飛揚高昂過,一向都是非常消沉!」剎那之間,我覺得眼前這個讓別人充滿生命力的靈魂,似乎在承受一種旁人無法體會的心靈折磨與痛楚。所幸,愛吳念真的好朋友太多了,圓神出版社創辦人簡志忠先生,有幾次跟吳導通電話,掛上電話後覺得吳導怪怪的,知道吳導又陷入憂鬱的狀態,「我的做法就是,開車到門口,按個門鈴,說你下來,我們去哪裡玩,茶有了、咖啡也有了,我連狗都幫你帶了!就這樣!」吳念真回應說,自己的朋友裡,最適合照顧憂鬱症患者的人,就是處女座的簡志忠社長,而簡社長所做的,無非就是陪伴。吳念真的父親、弟弟和妹妹都是自己決定離開人世的,吳導深吸一口氣說:「親人的離開,真的很痛,尤其自己到了這個年紀,每次過年過節,看到別人的兄弟姊妹團聚在一起,難免會覺得我們家怎麼少了,很憂煩的時候也不免會感嘆,明明應該是弟弟妹妹送自己上山頭的,怎麼會變成今天為人兄長的,卻要先送走弟弟妹妹……。」不過,吳導說他已經學會盡量避免讓自己陷入這些糾纏不清的負面念頭裡,這些年,他發現人生有很多奇妙的緣分。例如李美國長得跟自己過世的弟弟非常像,就連性格都一樣,兩個人也都覺得只要有朋友在,天塌下來也沒關係,事情總會有辦法解決……,而這也是為什麼吳導會這麼疼李美國。閱讀吳念真的生命故事,彷彿就是在看一場劇力萬鈞的電影,電影中交織出的每個角色也都各領風騷,其中令人再三咀嚼玩味的,依然是那個「愛與幫助」的力量。對吳念真來說,只要價值是對的,就可以聚集更大的能量—這是台灣最美妙的地方,也是真摯人情味的一場匯聚,令人回味無窮。書籍介紹書名:那些生命中的微光:關於愛與勇氣的十個精采人生作者:陳雅琳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21/01/21作者簡介/陳雅琳資深新聞主播、主持人、製作人、資深記者、新聞台總編輯、暢銷作家、紀錄片導演。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於《自由時報》擔任記者起,就經常跑出政經新聞大獨家。新聞資歷近三十年,是少數能統包新聞採編製的全方位新聞工作者。長期關懷環境與人權議題,擅長故事性報導,因而搏得「台灣最會說故事的主播」稱號。出身貧寒、處事認真積極、個性忍辱負重、不怕辛苦,亦有「新聞界的阿信主播」封號。曾獲《讀者文摘》票選為「全國百大受信賴人物」,多年來獲獎無數,是各大新聞獎的常勝軍,並三度入圍金鐘獎。現為壹電視總編輯,製作主持《新聞深呼吸》、《我是救星》、《台灣的前世今生》、《有一種 Style》等優質深度報導節目。早年在 TVBS 即擔任晚間新聞主播,並主持《2100 新聞最前線》;在三立新聞台則開創出《福爾摩沙事件簿》、《台灣亮起來》、《消失的國界》、《文化大國民》、《大時代》等受到觀眾喜愛的優質節目。熱愛在第一線跑新聞,深度的人物訪談功力,總是能帶領觀眾深入焦點人物與事件核心,找出台灣這塊土地向上的力量。著有《希望回來了:最大的苦難,最美的重生》,並長年擔任文化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作育無數新聞人才。延伸閱讀: 早上吃麵包、下午喝咖啡...你的精神好,其實是拿「自律神經」健康換的!做5件事讓你不吃藥就改善
-
2021-04-05 養生.聰明飲食
4天連假結束想到上班就累?五種食物對抗收假症候群
放完4天清明連假,又要收假上班,覺得精神不濟、思緒不清楚?World Gym Blog分享5種天然提神食物,對抗「收假症候群」。1.薄荷茶薄荷中含「薄荷醇」成份,散發清涼感,同時可以刺激大腦、活化細胞,幫助改善頭痛,也能提振精神。午休後喝一杯薄荷茶,能幫助提神醒腦。2.堅果像杏仁、核桃、腰果…等堅果,有豐富的蛋白質、油脂與不飽和脂肪酸,也含有礦物質鎂,能幫助能量代謝、神經傳導、減少身體疲累感。3.水身體疲勞可能是缺水的警訊,缺水也會不利於代謝,容易讓頭腦昏沉、鈍鈍的,平時就應補足水分。但要注意,咖啡或是茶,亦或是含糖飲料,都是利尿飲料,喝多反而是會讓身體排出更多水分,無法改善身體缺水狀況,所以還是喝純水最好。4.黑巧克力可以提神的是「黑巧克力」,而不是含乳量過多的牛奶巧克力,建議選擇可可含量75%的黑巧克力,糖分較低外,巧克力中含的咖啡因跟可可鹼,能幫助提神、改善心情,下午來塊巧克力,再配一杯薄荷茶,幫助提神有效。5.香蕉上班昏昏沉沉、沒有元氣,可以補充一根香蕉,香蕉裡的「鉀」能夠調節神經,同時提升專注力。精神不濟,除連假玩太嗨沒睡飽之外,也可能是因為「吃」,吃太飽會容易讓胰島素大量分泌,進而導致血糖下降速度變快,容易變得疲倦、想睡;吃太多精緻食品,如蛋糕、麵包、炸雞…等,攝取過多油脂和不健康成分,也會讓人越吃越累、更想睡。
-
2021-04-05 養生.聰明飲食
最好的藥是你的食物 3種飲食法、10大好食物活化大腦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57期 文/郭岳潭 食物和腦細胞存在微妙關係?地中海飲食可防失智。吃哪些食物(營養素)可以活化大腦?營養素如卵磷脂、DHA、膽素、菸鹼酸、肌醇、維生素B群、植化素、β-胡蘿蔔素……;食物如綠花椰菜、鮭魚、鮪魚、蝦子、黃豆、綠茶、巧克力、咖哩、紅酒等。「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有句名言:「最好的藥是你的食物,最好的食物就是你的藥」。近來興起的營養醫學提倡,透過飲食中的營養素,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與預防醫學觀念不謀而合。食物與身體健康有關,好的飲食習慣更有益大腦細胞。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私人家庭營養師程涵宇指出,飲食可以保持頭腦敏銳,並減少嚴重記憶力減退的風險,日常的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都會影響大腦的功能,以及思考、認知、記憶力、處理訊息的能力。3種飲食有益大腦健康根據美國心臟協會一項追蹤長達25年的研究發現,不良飲食習慣的人,容易罹患高血壓、高血糖及膽固醇略高,到了40~50多歲時,往往有較低的認知、思考及推理能力,顯示平日飲食確實會影響大腦的功能。程涵宇說明,健康的飲食就是指均衡飲食,選擇脂肪含量較低,而蔬菜及水果含量較高的食物,可以幫助減少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儘管目前飲食及認知功能的研究有限,但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得舒飲食(DASH Diet),以及麥得飲食(MIND Diet),都可以保護大腦功能,有助於降低大腦退化的風險。1.地中海飲食源自於1940~1950年代的環地中海地區及國家,包括:希臘、義大利南部及西班牙的傳統飲食型態。根據研究顯示,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降低糖尿病發生率、改善血糖及減少癌症風險,對於活化腦力、延緩失智有益。飲食特色為每天攝取大量蔬果、使用橄欖油、搭配香草與辛香料調味、天然乳製品、堅果,每星期攝取至少2次魚貝類與豆類,以及2~3次蛋及家禽類,減少及避免攝取紅肉、加工肉品、甜點,以及適量攝取紅酒。攝取大量蔬果、堅果,能夠補充足量的抗氧化營養素,例如:維生素C及維生素E,避免大腦細胞受到自由基破壞,攝取魚貝類與豆類可以保持血管暢通,有助於大腦血管健康,以及避免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可以降低失智症風險。2.得舒飲食DASH Diet的原文為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也就是可以預防高血壓的飲食方式。研究也證實,得舒飲食有助於血壓控制,預防心血管疾病,有益於保護心臟。飲食特色為高纖維、高鉀、高鈣、高鎂、低脂、低飽和脂肪的飲食方式,選用全榖雜糧取代精緻米飯與麵包,每天攝取5份蔬菜及5份水果,每天攝取低脂乳品、乳製品或高鈣食物,選用豆製品、魚及低脂肉品,並減少食用紅肉及內臟,選用液態植物油,天天一湯匙堅果。3.麥得飲食結合得舒飲食及地中海飲食的一種飲食型態,又稱為「心智飲食」,主要是學者為了針對腦部老化進行研究,所設計出來的飲食型態,結果顯示,可以改善老人認知功能或延緩認知退化。飲食特色為10大益腦食物,包括:綠色葉菜類、其他蔬菜類、堅果類、莓果類、豆類、全穀類、魚類、家禽類、橄欖油、紅酒,以及避免7種傷腦食物,包括:紅肉、奶油及人造奶油、起士、糕點甜點、油炸及速食食品。10大好食物活化大腦01沙丁魚、鮭魚營養素:Omega-3脂肪酸功效:大腦中約有60%由脂肪組成,其中一半是Omega-3脂肪酸,用來構建大腦及腦神經細胞,對於學習力及記憶力至關重要。高脂魚類是Omega-3的豐富來源,有助於增強記憶力、改善情緒,以及保護大腦、減緩大腦功能提早退化及智力下降,並有助於預防失智症。研究顯示,經常吃魚的人,大腦中有更多的灰質神經細胞,可以幫助增進思考、記憶及穩定情緒,而缺乏足夠Omega-3脂肪酸的人,容易有學習障礙及憂鬱症。02咖啡營養素:咖啡因及抗氧化成分功效:咖啡中的咖啡因具有高濃度的抗氧化劑,對大腦有多重正面影響,可以使大腦保持警覺性、調節血清素改善負面情緒、幫助集中注意力,以及降低退化性神經系統疾病的風險,例如:阿茲海默症及帕金森氏症。03藍莓營養素:花青素功效:藍莓含有抗氧化的花青素,是一種具有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的植化素。根據研究發現,藍莓可以增進大腦細胞之間的訊息傳遞,改善記憶力及延緩短期記憶力的喪失,同時能降低大腦退化。04薑黃營養素:薑黃素功效:薑黃中的薑黃素是高抗氧化劑及高抗發炎的活性成分,根據研究證實,可以通過血腦屏障,有效滋養大腦細胞,具有保護大腦的益處。薑黃素可以促進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幫助活化大腦細胞,增進記憶力及降低智力退化,並有助於清除大腦的澱粉樣斑塊,預防及改善阿茲海默症;薑黃素也可以增強5-羥色胺及多巴胺,幫助調節情緒、改善憂鬱症狀。05花椰菜營養素:維生素K、芥子油苷及酚類功效:花椰菜含有多種強大的抗氧化劑及抗發炎作用的化合物,脂溶性維生素K有助於鞘脂的形成,也就是組成大腦細胞中的重要脂肪之一,有助於保護大腦功能,以及增進記憶力,芥子油苷及酚類等抗氧化成分,可以避免自由基傷害大腦組織。06黑巧克力營養素:類黃酮、咖啡因、表兒茶素功效:黑巧克力含有多種抗氧化功能的植化素,幫助促進大腦功能,尤其是增強學習力及記憶力,有助於減緩與年齡有關的智力下降,以及改善憂鬱情緒。根據研究顯示,經常吃巧克力的人,記憶力及心理健康的表現,高於較少吃巧克力的人。07堅果營養素:維生素E功效:堅果中含有多種可以增強大腦活力的營養素,包括:維生素E,健康脂肪及植化素,對於大腦健康有益處,維生素E可以保護大腦細胞免受自由基破壞,有助於減緩智力下降。根據研究顯示,多吃堅果可以提高認知能力及增進記憶力,預防阿茲海默症等退化性神經疾病;也有研究發現,吃堅果可以改善心臟健康,擁有健康的心臟與健康的大腦,具有正面的相關性,尤其核桃含有Omega-3脂肪酸,更有益心臟及大腦的健康。08橘子營養素:維生素C功效:橘子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是一種強大的抗氧化劑,可以幫助保護大腦,免於受到自由基損害腦細胞的傷害。研究發現,吃足量的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可以預防認知功能下降及阿茲海默症,建議每天只要吃一顆中等大小的橘子,就能獲得一整天所需的維生素C。09雞蛋營養素:維生素B群、膽鹼功效:大腦健康與維生素B6及B12、葉酸、膽鹼有關,雞蛋是維生素B群及膽鹼的豐富來源,對於大腦的正常功能、發育及調節情緒都非常重要。維生素B群在大腦健康中具有多種作用,有助於減緩老年人智力衰退及認知功能下降的進程,其中維生素B12參與合成大腦化學物質,缺乏維生素B12及葉酸,容易罹患失智症及憂鬱症。蛋黃富含的膽鹼,是一種重要的微量營養素,負責產生乙醯膽鹼的神經傳導物質,有助於增進記憶力及調節情緒。10綠茶營養素:咖啡因、L-茶胺酸、多酚功效:綠茶與咖啡,都是有益大腦的絕佳飲料,富含的咖啡因可以提升大腦活性、增強大腦功能,增進記憶力及注意力。L-茶胺酸可以通過血腦屏障,增加大腦神經傳導物質GABA的活性,不但可以保護大腦,還可以增加大腦中α波的頻率,透過抵銷咖啡因的刺激作用,有助於減輕焦慮,以及幫助放鬆身心、改善疲勞。另外,綠茶富含抗氧化劑多酚,可以保護大腦免受精神衰弱,並降低退化性失智症及帕金森氏症的風險。傷腦的7種壞食物1.含糖飲料常見的含糖飲料,包括:果汁、汽水、運動飲料、能量飲料等。許多含糖飲料的主要成分是高果糖玉米糖漿(HFCS),由55%的果糖及45%的葡萄糖組成,攝取過多會導致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動脈硬化,引起腦部炎症並損害記憶力、學習力,增加失智症的風險。2.精製碳水化合物精製碳水化合物,例如:白飯、白麵條、白吐司,大量食用會導致血糖及胰島素快速上升。研究證實,高升糖指數及高升糖負荷食物,會損害大腦的功能及降低記憶力。3.反式脂肪反式脂肪也稱為「氫化植物油」,常見有起酥油、人造奶油、糖霜,經常用於蛋糕及餅乾中,大量攝取容易造成大腦容量降低、認知能力及記憶力下降,並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4.高度加工食物高度加工的食物添加大量的糖及脂肪,例如:薯片、爆米花、泡麵調味包及即食食品,這些食物通常熱量高且營養成分低,會減少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產生,對大腦健康有負面影響,容易增加大腦發炎,並降低學習力、損害記憶力,造成認知功能下降。5.阿斯巴甜阿斯巴甜為一種人造甜味劑,成分有苯丙氨酸、甲醇及天冬氨酸,常用於許多軟性飲料及無糖產品中。食用過多的阿斯巴甜,可能破壞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增加大腦炎症及氧化,也容易影響學習及產生負面情緒。6.酒精適度飲酒可能對健康產生正面影響,但過量飲酒則會導致記憶力減退、行為改變、睡眠中斷,以及負面情緒。長期過量飲酒則會損害大腦,導致大腦體積減少、記憶力減退,酗酒者經常缺乏維生素B1,也容易產生腦病變。7.高汞重金屬魚  大型魚類如鯊魚、旗魚及鮪魚,容易有高汞重金屬的情形,汞是一種神經毒性元素,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及大腦神經傳導,導致大腦功能受損,以及破壞大腦發育,建議孕婦及兒童應該特別避免。延伸閱讀: 。魚油護心、補腦、抗發炎!一天吃多少? 食藥署給正解 。健忘、走路不穩恐非正常老化! 留意失智症警訊免惡化
-
2021-04-01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癌友別輕忽!比疼痛、噁心或掉髮更困擾的癌因性疲憊
癌因性疲憊(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顧名思義即為因為癌症治療所引起之身心疲憊症。約有75-80%的癌症病人有身心疲憊症的問題,為所有治療副作用的首位,於80%的化療及90%放療病人,甚至治癒後都還會有CRF。身心疲憊症帶來的影響甚至比疼痛、噁心或掉髮更常令癌症病人困擾,而且會與其他副作用並存或互相影響如焦慮、憂鬱、貧血與睡眠障礙,造成診斷與治療上的困難。癌因性疲憊跟一般疲憊症不同,癌因性疲憊症是一種與癌症或癌症治療相關持續且難以遏止的主觀性的體能、情緒及認知的疲憊或筋疲力竭,且與近期活動與日常身體功能的影響無關,多半在治療結束後仍會持續,嚴重程度會依癌症種類、治療方式或疾病進程而不同。由於癌症病人生活品質照顧的重要性逐漸被重視,因此癌因性疲憊在美國國家整合癌症資訊網(NCCN)就已被規範出來,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把癌因性疲憊列在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之統計第十版中(ICD-10),已是無可忽視的病症。目前癌因性疲憊的病理機轉還不盡明確,最被廣為探討的假說可能是因為一種造成炎症的訊號促炎細胞激素 IL-6 (interleukin-6)造成以下3種反應:(1)透過內分泌中的重要系統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皮質軸(HPA axis)抑制了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分泌;(2)造血細胞受到影響而產生貧血;(3)改變神經傳導物質(5-HT)的代謝所造成。 對抗癌因性疲憊的方法,可分為3個部份:1.營養:攝取足夠的熱量和蛋白質,足夠的熱量和蛋白質幫助你身體的修復,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攝取高熱量及營養密度的食物。 攝取足夠的水分,一天至少要攝取超過1公升的水分,盡量避免咖啡因的攝取。以及攝取足夠的維生素。2.運動:運動就是醫療(Exercise is medicine.),運動能有效緩解癌因性疲憊症,長時間輕度到中度的運動有助於減少疲憊及其他副作用,能改善人際關係與生活品質。目前大型臨床試驗已經證實,瑜珈能有效治療乳癌緩解者的癌因性疲憊症。3.藥物:分成下列幾種:(1)治療貧血藥物:主要針對因為貧血造成的疲憊,如紅血球生成素(EPO)。(2)精神類藥物:用於沮喪或憂鬱造成的疲憊,如Fluoxetine (百憂解)。(3)神經傳導藥物:影響神經傳導物質的運作,如Methylphenidate 類藥物(利他能 )。(4)植物新藥:這也是目前研發的重點,像黃耆、靈芝、西洋蔘等都有國內外研究,尤其是國人自行研發,成分為黃耆多糖注射劑,能促進免疫功能及造血機制,目前已經獲准上市,並於今年3月1日起針對乳癌第四期病人若合乎癌因性疲憊條件者,可以健保給付。結語總之,癌因性疲憊在癌友身上相當常見,但這些癌友認為「癌症本身就多多少少有疲累的感覺」而視為當然,不敢向醫護人員提及,其實病人應勇於向醫護人員反應,透過積極治療,有助提升生活品質,增強體力,讓治療更有效。
-
2021-03-30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睡不好是失眠還是睡眠不足?專家:2者不是同件事
失眠問題普遍到令人難以置信「我變得暴躁不安,情緒非常低落。我真的很不想承認,但我有時會把我先生叫醒,近乎歇斯底里地大哭。他很貼心,會努力安撫我,他說的話總能讓我平靜下來,真的。折騰到凌晨,我可能會小睡一下,像做夢那樣淺淺地睡,每次醒來都有種心力交瘁的感覺。」克萊兒的狀況就這樣急轉直下,變得愈來愈糟。睡眠不足讓她更難在工作上達成目標,滿足自我期望,導致焦慮爆表,入眠難上加難。「然後我就崩潰了。」她說。失眠患者的寂寞感無可比擬。他們半夜獨自醒來,整個世界都在酣眠。克萊兒用日記記錄自己的睡眠情況,她寫道:「家裡其他人都睡著了。我真的很絕望。試過這麼多方法,每天晚上卻還是會下樓回到客廳,一個人坐在這裡。感覺好孤單,好像看不到盡頭,永遠不會結束。」事實上,她並不孤單。差得遠了。失眠問題普遍到令人難以置信。若你和克萊兒一樣發現自己無法入睡、難以入睡,或醒來時覺得沒睡好,只能說歡迎你加入會員眾多的失眠俱樂部。失眠是最主要也最常見的睡眠障礙,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成人都睡不好,十分之一左右的成人患有慢性失眠,以致長期睡眠品質不佳,白天還會出現疲勞、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和缺乏動力等情況。然而,失眠不只是一種身體病況,也是一種症狀,例如甲狀腺機能亢進或特定藥物治療都會引發失眠。此外,失眠也可能是精神疾病的特徵,比方說焦慮症、憂鬱症或躁鬱症等。事實上,百分之五十的失眠患者都患有精神疾病(但也表示有百分之五十沒有)。失眠是一種正式的醫學疾病,但在沒有其他潛在問題的情況下,這兩個字頂多算是概括的術語。失眠有很多種,雖然聽起來很奇怪,但不是每個失眠患者都有睡眠不足的困擾。有些人的「睡不好」屬於主觀認知,沒有客觀證據支持。我很少請失眠患者到睡眠實驗室進行研究,畢竟一個在家都睡不好的人要是全身覆滿電極貼片躺在陌生的床上,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會被記錄下來仔細分析,肯定更難入眠。不過,若要進一步探究失眠的原因,檢測是否有其他睡眠障礙,我就會請病人到實驗室住一晚。睡眠研究結束後,我會問病人睡得怎麼樣,很多病人都會說「我睡得很不好」,可是一看到睡眠研究結果,才發現眼前這些堅稱自己只睡了一、兩個小時的人其實睡得很好,不僅睡了七個多小時, 深度睡眠也很足。這種類型的失眠稱為「 睡眠狀態錯覺」(sleep state misperception)或「矛盾性失眠」(paradoxical insomnia),而這種現象或可用來解釋為什麼不少失眠患者的睡眠研究結果都很正常,與病患本身的認知有落差。這類患者感受睡眠的方式不一樣,也許他們把重點放在睡眠品質,但睡眠品質無法用「睡眠多項生理檢查」這種標準測量技術來判定;又或者他們的大腦於短暫覺醒(此為正常睡眠的特徵之一)間活動,以致他們將之感知為清醒狀態,而非睡眠研究顯示的深度睡眠。其他失眠患者可能會有睡眠中斷的問題,每晚發作幾次,但總睡眠量正常。有些人就算總睡眠時間減少,深度睡眠量依舊處於正常範圍,這個階段的睡眠非常重要,是修復身體與養足精神的關鍵。失眠和睡眠不足經常被混為一談至於像克萊兒這樣的重度失眠患者,客觀證據在在顯示他們的睡眠時間很短,有時每晚只睡幾個小時。這類病患身上會出現攸關壓力的生物學特徵,即所謂的「過度醒覺」狀態(hyperarousal,或稱過度激發狀態),舉凡神經緊繃、心跳加速、高度警覺、興奮或警戒感等都是過度醒覺的徵狀。一旦遇上壓力,許多激素和神經傳導物質都會發揮作用,緊張或焦慮狀態也會刺激人體中多個系統,導致皮質醇、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濃度上升,尿液中這些激素的分解產物含量也會變多。「過度醒覺狀態」的特徵還包含夜間心率加速、耗氧量增加(表示代謝率更高)和瞳孔放大,反映出交感神經系統活動增強,而交感神經系統正是負責調節「驚嚇、戰鬥、逃跑」反應的主要機制。重點是,實際上睡眠量充足的失眠患者並不會出現這些反應。失眠和睡眠不足經常被混為一談。目前已有很多資料詳述睡眠不足對健康的危害,以及不好好睡覺會帶來什麼樣的負面影響,例如死亡率較高、體重增加、高血壓、糖尿病……不及備載。因此,失眠患者擔心這些問題是很自然的事。幾十年來都睡不好一定會打亂健康,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對吧?事實上,失眠與睡眠不足完全是兩回事。根據睡眠實驗室的研究經驗,睡眠不足的人很快就會開始打瞌睡,清醒時的警覺性測驗表現也不佳;相反地,睡眠時間短的失眠患者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入睡,清醒時也會更加警戒,形成強烈對比。睡眠時間短與睡眠時間正常這兩類失眠患者的大腦都比一般人還要活躍,因此區分失眠類型非常重要。透過造影技術和腦波監測,會發現兩組失眠患者的大腦活動在睡眠期間都有增加的現象,這個結果或可用來解釋為什麼睡眠狀態錯覺患者或睡眠時間還算正常的病人會將睡眠感知為清醒狀態,或一覺醒來依舊精神不濟。不過,只有睡眠時間短的患者才會出現全身活動增強的情況,並伴隨相應的化學和生理特徵(如心率變化等)。雖然從睡眠的主觀體驗來看,大腦活動所受的影響非常重要,但許多攸關失眠的健康問題似乎只有那些睡眠時間短、生理過度醒覺而影響全身(不只是大腦)的患者才會有。認知表現研究結果指出,那些宣稱自己失眠的人與睡眠正常的人在認知能力上並無顯著的差異,但若比較睡眠量正常、甚至睡眠品質差的人與睡眠時間短的人,會發現睡眠時間短的失眠患者有明顯的認知問題。睡眠不足但沒有失眠的人不會出現激素與神經傳導物質活化的現象,也沒有過度醒覺狀態所造成的心血管特徵和相同程度的認知問題。同樣地,分析失眠患者的高血壓與糖尿病風險時,會發現睡眠時間短的患者罹患這些疾病的機率較高,睡眠時間六小時以上的患者則否。此外,睡眠時間短的失眠患者死亡率也略高,但背後的原因似乎不同於睡眠不足的患者。我們知道,睡眠不足可能會導致體重增加,那睡眠時間短的失眠患者只是因為變胖所以才容易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及其他相關疾病嗎?事實上,睡眠時間短的慢性失眠症患者增加的體重和睡眠正常的人差不多。若要說的話,這些病人反而比一般人更不容易發胖,這可能與過度醒覺所造成的化學和生理影響有直接關聯。皮質醇是一種天然類固醇,長期濃度過高可能會誘發高血壓或糖尿病,服用類固醇以抑制免疫系統的自體免疫神經系統患者經常出現這種情況。交感神經系統活動增強與腎上腺素等相關化學物質活化會直接影響心臟和血管,導致血壓無法於夜間正常下降。總體來說,睡眠時間短的失眠會對身體造成影響,讓激素與心血管狀態出現物理變化,威脅個體的健康。睡眠時間合理的失眠患者雖然大腦活動異常,身體徵象卻比較接近睡眠正常的人。遺傳因素在失眠症狀扮演著重要角色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睡眠量少的嚴重失眠患者出現過度醒覺狀態?是因為睡眠時間短造成過度醒覺,還是過度醒覺引發失眠症狀?目前答案尚未明朗。不過,睡眠狀態錯覺患者(即主觀認為自己睡不好但總睡眠時間正常的人)以及沒有失眠但睡眠不足的人體內化學物質濃度上升或神經系統活化的現象相對較弱,表示過度醒覺狀態就是嚴重失眠的肇因。其中遺傳因素扮演著重要角色。很多失眠患者家中同樣有人失眠,雙胞胎研究也顯示有百分之五十七的失眠是遺傳所致,而最近一項研究更找出七個導致失眠的基因,因此,這種過度醒覺狀態可能具有遺傳傾向。新工作、感情問題、家人過世等壓力會讓人出現短暫失眠和過度醒覺狀態,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但若有相關的基因,這種充滿壓力源的環境會讓人更容易處於興奮狀態,無論生物上或精神上都是,就算壓力源解除,這種高警戒或高醒覺狀態仍會持續下去,讓失眠成為一種長期的慢性病。除此之外,心理因素也有一定的影響。正如先前所述,大約一半的慢性失眠患者有潛在的精神疾病,其中又以焦慮症為多,而過度醒覺正是焦慮症的特徵。因此,焦慮本身可能會導致失眠。可是那些沒有焦慮症的人呢?另外百分之五十的患者不是沒有精神疾病嗎?以我的看診經驗來說,大多數失眠患者都沒有恐慌症,白天也不會憂心忡忡,但很多人都有同樣的感受,說自己白天沒事,晚上睡覺時卻開始擔憂,特別是入睡的過程。他們焦慮不安,擔心自己睡不著,整個晚上翻來覆去,掙扎不已,對漫長的夜深懷畏懼。只要一沾上枕頭,臥室在他們眼中就變成酷刑的刑具,是個充滿折磨的地方,完全無法把舒服的床和進入幸福睡眠的快樂聯想在一起。我常聽到病人說:「我一上床就筋疲力盡,可是燈一關,我的腦子就會飛快奔馳,覺得非常清醒。」他們就是在那一刻進入過度醒覺狀態,大腦開始神經緊張,睡眠瞬間變得遙不可及,就像薛西弗斯快要把石頭滾到山頂上,結果石頭從手中滑落,又一路滾下去一樣,他們好不容易快要睡著,機會卻猛然消逝。這種情況持續的時間愈長,他們與睡眠之間的關係就愈糟。不僅如此,這種心理和生理壓力反應增強的狀態還會讓人覺得很難受。除了睡不好之外,失眠患者也會有種瀕死的感覺,除非立刻意識到自己陷入焦慮、著手面對,否則失眠的情況只會更惡化,因為你會開始擔心自己是不是有什麼嚴重的問題。克萊兒就說:「我以前常上網搜尋失眠問題,因為我覺得自己一定得了什麼病。」我問她有沒有特別擔心什麼症候群?她的回答完全在意料之中,因為很多病人都這麼說。「致死性家族失眠症。我相信自己會在六個月內死掉。」致死性家族失眠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是一種普里昂病(prion disorder),與庫賈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或俗稱的「狂牛症」有關,是由基因缺陷所引起的漸進性神經系統疾病,而且代代相傳,平均發病十八個月後就會死亡。患者會出現失眠問題,病情逐漸惡化,自主神經系統也會有所變異,除了血壓忽高忽低,無法維持正常波動外,還會有出汗和便祕的症狀,並出現譫妄伴隨幻覺和行為改變,到了後期,患者會經常在清醒與睡眠之間徘徊。不過這種病極為罕見,目前已知全世界只有四十個家庭患有此症。這種深信自己患有致命疾病的情況或許反映出失眠患者的焦慮程度及其內心的痛苦,所以有些人才會迅速跳到結論、自我診斷,說服自己得了這種病。※ 本文摘自《夜行大腦》。《夜行大腦》作者:蓋伊・萊施茨納譯者:郭庭瑄出版社:臉譜出版日期:2021/03/04圖/《夜行大腦》書封臉譜提供
-
2021-03-28 養生.聰明飲食
2成失眠者反應記憶力退化 營養師:這5種營養素助好眠
睡不好,百病叢生。一名50多歲的女性失眠長達10年以上,發現記憶力逐漸退化,容易記不得近期發生的事情,至睡眠門診就診後,合併睡眠心理師及藥物治療,如今白天精神改善,不會忘東忘西,但醫師提醒,根據健保資料顯示,部分助眠藥物可能導致記憶力退化,建議民眾平時可從日常飲食攝取助眠的天然食物,如牛奶、雞肉、魚、蛋或綠葉蔬菜等含色胺酸營養素的食物,協助改善失眠問題。●失眠百病叢生 情緒焦慮、記憶力退化樣樣來林口長庚主任睡眠中心莊立邦表示,臨床門診中,失眠患者約有兩成會合併有記憶力退化的問題,常常白天精神不濟、無法集中精神,有時也會合併有情緒易焦慮、容易與他人產生摩擦。●最佳睡眠時間:1天7小時 助學習、記憶、修復免疫及內分泌系統睡得好,可幫助清除腦中廢物,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根據2019年《營養學》期刊綜論,睡眠有助於修復免疫、內分泌系統,並能促進清醒狀態時神經的復原,在學習、記憶方面皆扮演重要角色,如同腦中勤勞的「清道夫」;許多研究亦指出,最佳睡眠時間約為1天7小時。●睡不好可就醫 平常飲食多攝取「色胺酸」等五類營養素助眠若實在睡不好,除可至相關醫療院所就診外,日常飲食可多攝取助眠食物,莊立邦指出,營養素「色胺酸」能幫助合成褪黑激素,進而產生睡意、維持睡眠狀態,平常可吃牛奶、雞肉、魚、蛋、花生、豆類、起司、堅果或綠葉蔬菜等。許惠玉補充,另外四類營養素也有益於提升睡眠品質。1.GABA2.維生素B群(B3、B6、B12、葉酸)3.鎂4.維生素A、C、E等抗氧化物許惠玉指出,GABA是一種具神經傳導功能的胺基酸,能夠抑制神經系統過度興奮,具安定腦部的作用,日常可從發芽米、糙米、番茄、芽菜、發酵食品(如泡菜、紅麴、味噌、納豆)中攝取。維生素B3能幫助保留住體內的色胺酸,維生素B6及葉酸能夠協助合成褪黑激素的前驅物質,B12有助褪黑激素的分泌,可從肉類、乳品、內臟、全穀、豆類、綠葉蔬菜、菇類等食物中攝取。鎂能防止神經系統過度興奮、放鬆情緒,可吃綠葉蔬菜、芝麻、杏仁、豆類、全穀、海鮮、香蕉等。抗氧化物能夠降低發炎反應,避免發生睡眠障礙,可吃蔬菜、水果、堅果等。
-
2021-03-28 新聞.用藥停看聽
出遊前會吃暈車藥嗎?藥師提醒:五大族群不適合使用暈車藥
清明連假即將來臨,防疫之餘想開心出遊,又怕暈車不舒服?許多人會提早服用暈車藥來預防不適症狀。但是,你知道嗎?暈車藥並非人人都適用!該如何避開暈車藥的用藥地雷呢?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社區藥局郭建宏藥師為大家說明使用暈車藥的注意事項,藉以掌握用藥安全,旅途更安心。暈車藥可減少接收過多訊息,避免大腦感到混亂當您感受到暈眩、想吐等不適的暈車、暈船或暈機等症狀,統稱為「動暈症」,這是人體與外界接觸的三個感覺管道:視覺、前庭覺、本位覺,三者感受的訊息不一致,使大腦感到混亂而造成的症狀,並不是一種疾病。暈車藥能協助身體阻斷過多的訊息,減輕或避免動暈症的相關症狀。市面上最常見的暈車藥,以第一代抗組織胺藥品及阻斷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抗膽鹼藥品為主。何時使用最有效一般暈車藥分為口服和貼片等劑型,口服劑型於搭乘前30分鐘至1小時服用,貼片至少在搭車前4小時貼於身體無毛髮處,例如耳後,才能發揮效果。臨床上常遇到民眾忘記提早服用暈車藥,導致藥效不佳。食藥署提醒,使用前應詳閱說明書,因每種藥品效果與持續時間不一,若不注意可能會因過量而造成危害。常見的暈車藥副作用包含口乾、尿液滯留、嗜睡等,許多藥品不適合與暈車藥一起服用,例如感冒藥、抗過敏藥中常含有抗組織胺成分,若同時使用,恐會加重副作用;而失智症藥品的作用機制有些與暈車藥相同或衝突,若同時服用,可能產生不良影響。另外,部分暈車藥可能會引起嗜睡或是注意力不集中等副作用,如需駕駛或操作危險器械者亦不建議使用。「五大族群」不適合使用暈車藥:1.良性前列腺(攝護腺)肥大患者:因暈車藥會抑制尿液分泌,會使良性前列腺肥大症狀加劇。2.青光眼患者:可能造成眼壓升高,導致青光眼加重。3.六歲以下孩童:因肝腎功能發育未完全,不易代謝藥物。4.高齡者:常服用多種慢性病藥,不同藥可能會產生交互作用,且因肝腎機能較差,更容易產生副作用。5.懷孕未滿三個月的孕婦食藥署提醒,不適合服用暈車藥者,可由改善空氣流通、坐在交通工具內相對平穩的位置,以減少動暈症的症狀。此外,購買暈車藥時應先諮詢藥師或醫師,確認是否適合服用,且勿將藥品分享親朋好友,以免不適合的族群在使用後產生不良影響。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3-26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方法/每3秒就有1人患失智症!10個健腦食物吃了沒?
全球失智人口增加,依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2019年全球失智症報告,估計全球有超過5千萬名失智者,到2050年預計將成長至1億5千2百萬人,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10大食物 健腦、活腦讓身心都快樂然而,每一種食物富含多種營養素,要多元攝取食用,都會對身體有所幫助,在此特別推薦10大健腦、活腦食物,讓腦部運作更有活力,並提供正面情緒能量,讓身心都感到健康快樂:1、麥片:麥片既方便又營養,其中含有很多幫助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營養素,例如維生素B6,能幫助合成快樂荷爾蒙「血清素」、讓人有鬥志的「去甲腎上腺 素」,以及讓充滿戀愛感覺的「苯乙胺」等。2、黃豆:黃豆是一種神奇的食物,可以磨成豆漿、做成豆腐,也可以直接入菜料理。黃豆不但能提供豐富的植物性蛋白質,其中的卵磷脂更是腦細胞膜的重要成分,是可以讓頭腦思考保持清晰、有衝勁的神經傳導物質。3、鮪魚:鮪魚富含深海魚油EPA及DHA。DHA是腦細胞膜合成不可缺少的原料,除此之外,鮪魚含有合成快樂荷爾蒙「血清素」所需要的重要營養素,所以,常吃不但會讓頭腦更聰明,也會擁有好情緒。4、小魚乾:富含鈣質的小魚乾,是神經系統運作或神經傳導物質要釋放時不可缺少的營養素,並含有豐富的精胺酸、鎂、鈣,都有助於一氧化氮的合成,可以幫助增加學習力及記憶力。5、菠菜:蔬菜中菠菜的葉酸含量算是高等級食物,研究發現,若體內的葉酸不足,就容易有憂鬱現象,大腦就主管情緒,當情緒憂鬱低落時,大腦就無法好好思考運作,因此,想要讓大腦靈活,情緒管理與調整也很重要。6、芭樂:維生素C是身體合成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多巴胺讓我們有自信、快樂的感覺,去甲腎上腺素能產生向上的動力, 對於腦袋主宰情緒與行動活力有正向幫助。7、黑芝麻:黑芝麻的鈣質含量很高,鈣質除了一般所知提供骨骼發展、骨質提供等重要營養素之外,更是可以讓心情放鬆不可缺少的物質,是一種讓人保持正面情緒的好食物。8、葵瓜子:葵瓜子是所有堅果中維生素E含量最高的,維生素E的抗氧化力可以保護腦細胞,也富含有鎂,能夠幫助代謝壓力、讓人不焦慮,也讓情緒更正面愉快。9、小麥胚芽:小麥胚芽的維生素E含量也很高,這種油溶性抗氧化劑對保護腦部的細胞膜很有幫助,並且也含能幫助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合成的營養素,幫助頭腦充滿運作能量。10、低脂奶:研究發現,體內鈣質濃度較低者,比較容易緊張、焦慮、暴躁,對於腦部靈活應用也會受到影響。根據最新飲食指南建議,每天可以喝2杯低脂奶來補充鈣質,除了預防骨質疏鬆,也能維持好情緒。延伸閱讀: ·老化跟失智常搞混? 最大差別在這個地方!醫師曝「4危險誘因」 ·失智症會遺傳嗎? 6症狀都非正常老化,神經內科醫師告訴你如何預防
-
2021-03-25 新聞.元氣新聞
帕金森手術全額給付?健保署:再研議
金曲歌后詹雅雯日前被診斷罹患帕金森氏症,左腦已中度萎縮。國內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患者約有6萬多人,當藥物出現限制時,僅能透過手術改善,目前主流的帕金森氏症手術「深腦部刺激術」(DBS),部分醫材雖納健保,患者仍需自付20到30萬元,導致窮患者無力支付,立委林奕華盼衛福部能將深腦部刺激術納入全額給付,並將帕金森氏症納入重大傷病,對此,健保署認為需要再研議。帕金森氏症是一種退化性的神經疾病,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不足,因此導致患者出現顫抖、動作緩慢等症狀,初步會投以多巴胺藥物,但藥物效果仍有限,部分藥物控制不佳的患者,可採取燒灼術或是深腦部刺激術改善,其中深腦部刺激術已成為目前帕金森氏症最主要的手術方式。帕金森氏症病友也是帕金森氏病友權益促進會理事長吳昌期表示,三年前健保署開始同意DBS費用部分減免,他身受其惠,但仍須支付約20萬到30萬的費用,DBS發展許久,但現在還是只提供給「有錢」、「有能力」的人才能接受手術,盼政府能將帕金森氏症納入重大傷病範疇,減少費用的支出。雙和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洪千岱說明,目前健保有給付的範疇是需要放置在患者體內的電池與線材,但執行DBS最重要的是核磁共振、3D定位,也導致需要額外支付20萬到30萬的費用。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參議吳科屏表示,DBS的手術給付早在民國98年納入健保給付,後續也在104年、105年、108年陸續將特材、刺激器納入給付,整組約要價57萬元左右。不過,對於特材給付可隨時討論、檢討,另,納重大傷病涉及整體醫療資源的運用與公平性,需審慎評估。
-
2021-03-24 養生.聰明飲食
台灣愛去IKEA吃飯是世界第一!但你知道年銷10億顆的IKEA肉丸為何會搭果醬嗎?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台灣IKEA宜家敦北店將在2021年4月26日熄燈,這家跨國居家用品店最知名的餐點就是全球每年銷售10億顆瑞典肉丸。不過,能榮登熱銷產品寶座的它,背後功臣其實是又酸又甜的越橘果醬,被網友批評是暗黑組合的它們,搭配起來鹹鹹甜甜,其實自古以來,就注定要在餐盤上相擁。台灣IKEA宜家敦北店2021月3月14日宣布將在4月26日熄燈,這家唯一位處台北市中心的IKEA,除了逛傢俱、試躺沙發的美好回憶,最令人感到不捨的就是每逛必點、插了瑞典小旗子的肉丸了!但你知道為何IKEA的招牌瑞典肉丸要搭配越橘或蔓越莓果醬嗎?味道又甜又鹹、被網友批「暗黑料理」的肉丸搭果醬組合,其實在料理界,果醬搭肉,一點都不奇怪。台灣是全球最愛去IKEA吃飯的國家IKEA第一間商場附設餐廳的店型於1958年開張,一開始只是為了讓逛街的人可以填飽肚子,但沒想到餐飲卻成為這家跨國居家用品企業的最大魅力之一。據路透社報導,全球IKEA總體營收2018年350億歐元,其中餐飲佔5%。台灣更是全球最愛去IKEA吃飯的國家,台灣分店有12%營收都來自餐飲,且有3分之1消費者專門去IKEA用餐!全球一年熱銷10億顆的IKEA瑞典肉丸IKEA在全球38國設有餐廳,針對各地飲食需求調整菜單,沙烏地阿拉伯有沙威瑪、法國有馬卡龍、加拿大有肉汁薯條(poutine)。印尼IKEA提供清真版肉丸、以色列據點的餐食則符合嚴格猶太潔食標準;不管區域性料理多麽變化,各地絕不缺席的就是瑞典肉丸。IKEA於80年代推出肉丸,如今就是IKEA最熱賣商品,全球一年銷售10億顆,比任何傢俱、日常用品都高。風靡全球的「瑞典肉丸」使許多人誤以為它源自這個北歐國家,更讓瑞典政府在2018年官方推特上澄清,其實這個名為瑞典肉丸的產品源自土耳其,是18世紀初期瑞典君王卡爾十二世(King Charles XII)從土耳其帶回來的食譜,只是IKEA更加深了「肉丸=瑞典」的印象!肉丸搭配越橘果醬,鹹甜組合看來好違和、口感卻不衝突第一次吃到瑞典肉丸的台灣人可能會注意到上面一坨紅紅的果醬,肉丸搭配果醬的神奇組合更讓網友驚呼是「暗黑料理」 但其實,這樣的組合並不罕見。在瑞典,越橘果醬的主要用途之一就是搭配肉類料理,例如燉牛肉、砂鍋肝菜(maksalaatikko)、炸鯡魚。 還有傳統菜餚,如土豆水餃(kroppkakor),瑞典餛飩(pitepalt)、馬鈴薯餅(raggmunk)、白菜捲(kåldomar)、血腸( mustamakkara ),以及類似豬血糕的黑布丁(blodpudding)。而為什麼果醬要特別搭肉呢?果醬搭肉不罕見,是西方自古以來留下的飲食傳統除了越橘果醬,在歐美還有不少果醬與肉的鹹甜組合,比如羊肉和薄荷醬(lamb and mint sauce)、豬肉搭蘋果醬(pork and apple sauce),其中美國感恩節更是必吃火雞搭配紅莓醬(turkey and craneberry sauce)。這些水果醬汁除了美觀、提升口感,能夠濕潤口感較乾的肉丸、較柴的火雞胸,還能蓋過羊與豬肉的腥味。這樣的吃法其實是早期獵人食用剛獵捕下的肉,搭配當季果醬,留下來的傳統。在還未有冷藏、罐頭技術的中世紀,會依據捕到的獵物、或宰殺的畜牲時,將時下手邊的成熟水果製成佐醬,直接搭配食用。久而久之,大家就習慣特定肉類與該果醬的搭配了。如今美國感恩節必出現的紅莓醬,同樣也是美國印地安人早期就在吃、用來挑染衣服的當地果物。而IKEA銷售的瑞典肉丸所搭配的越橘醬,是瑞典的原生水果,是以地緣食材衍生的吃法。果醬的酸與甜讓肉丸風味更加飽滿除了早期的飲食文化,酸甜果醬搭配上無過多調味的肉類,為什麼風味這麼調和呢?首先,當你吃到酸的東西時,氫離子就足以刺激味覺細胞釋放出神經傳導物質,讓你對食物味道更敏感。第二,酸味可以刺激口腔分泌更多唾液,進而把化合物送到味蕾。因此越橘醬的「酸」不僅可以平衡菜餚、改變酸鹼值,同時也能大幅增加肉丸的層次。且肉的油脂需要酸來平衡,而鹹味則需要由甜帶出,讓風味更加的飽和。除此之外,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研究,人的舌頭上有部分甜味受體,只有在同時有鹽與糖的情況下才會開始活動,所以甜果醬更能帶出肉丸的鹹度!IKEA席捲全球的瑞典肉丸,背後的隱形冠軍非瑞典原生的越橘醬莫屬,果醬與肉的搭配在亞洲較少見,卻是歐美先人留下的時令智慧。少了越橘果醬,IKEA肉丸還能年賣10億顆嗎?我們恐怕永遠都不會知道,畢竟,他們離不開彼此。延伸閱讀▶「酸」比你想像中的重要!用對酸味,口感層次輕鬆加倍!▶最不務正業的家具行!IKEA在巴黎測試外送美食服務!▶德國人年吃掉8億份!國民美食「咖哩香腸」乘載歷史記憶參考資料▶IKEA Taiwan Posts Record High Food Share▶IKEA facts and figures that may surprise you▶What You Don't Know About The IKEA Meatballs▶The Science Behind Why Sweet & Salty Foods Taste So Good(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3-23 科別.腦部.神經
婦人牙痛久治不癒失眠抑鬱寡歡 元兇竟是三叉神經痛
63歲周姓女子多年前出現劇烈牙痛,到牙科診所拔除數顆牙齒,疼痛仍未緩解,劇痛反覆,周女長期失眠,抑鬱寡歡。她後來至台北慈濟醫院做核磁共振,被診斷出「三叉神經痛」。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徐賢達決定替她做「神經血管減壓手術」,術後恢復良好,找回健康。徐賢達指出,三叉神經有三分支,分別通往眼部、上顎及下顎,主管臉部感覺,一旦出問題就會出現強烈痛覺。三叉神經痛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其中原發性三叉神經痛係因神經不正常放電所致;而繼發性三叉神經痛,如腫瘤、病毒感染、帶狀皰疹等都是可能原因。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為偶發性的劇烈疼痛,發作前毫無徵兆,說話、刷牙、甚至風吹,都可能誘發疼痛,每次持續數秒到數分鐘,痛感如刀割、火燒、電灼,為一種尖銳撕裂樣的疼痛,極其痛苦,且一般止痛藥完全無效,常使患者飽受身心煎熬。徐賢達指出,治療三叉神經痛以藥物治療為主,80%以上的患者可因藥物而得到緩解;若藥物治療效果不彰,再考慮侵入性治療。透過電燒、伽瑪刀等方式,破壞神經傳導路徑,阻斷三叉神經根不正常傳訊以達療效,故療效僅約三個月到半年,且將產生顏面感覺麻痺的後遺症。周女做的「神經血管減壓手術」,是以微創方式在耳後開一小切口,使用高倍率顯微鏡找到壓迫神經的血管後,再以墊片隔開,使三叉神經免於受血管壓迫,手術成效可達80-90%,並可保留三叉神經的功能,術後復發率低。慈濟醫院表示,臨床上時有所聞將三叉神經痛誤認為牙痛而拔牙的病患,但劇烈陣發性的三叉神經痛,與持續性的牙痛仍有所分別。徐賢達建議民眾,出現不明原因的牙齒或臉部劇烈陣痛,可找神經科醫師做進一步評估,以免延誤治療,影響身心健康。
-
2021-03-23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警訊自我檢測/你正值發病年齡嗎?帕金森氏症10症狀中3項別輕忽
台語金曲歌后詹雅雯驚傳罹患帕金森氏症,她在臉書貼文及照片,圖片中她手腕的住院標示上面寫著台大醫院,文中則表示,近日檢查發現罹患帕金森氏症,左腦中度萎縮,2個月內已瘦8公斤。之前詹雅雯就罹患喉部腫瘤,以及無法自行分泌口水的罕見疾病之後,最近2個月來,食慾變差,吃不下東西,爆瘦8公斤,至台大醫院接受檢查,確診為帕金森氏症,左腦已經中度萎縮。目前她持續服用藥物,仍保有行動能力。詹雅雯貼文表示,醫師宣布的當下感到很震驚,覺得是老天爺在開玩笑,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沈澱,覺得能輕的像一陣風也不錯。她認為每個病痛都是有原因的,是在提醒自己要愛自己的身體,應該把速度慢下來,現在最重要的課題是學習聽醫師的話、學習不要恐懼和新的生活方式並珍惜現在擁有的。帕金森氏症 腦部慢性神經退化疾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表示,帕金森氏症是一種腦部慢性神經退化疾病,主要是因為腦內稱做黑質的部位出現退化,導致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使得肌肉活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影響身體活動能力。帕金森氏症病患大多在50至60歲發病,由於運動功能逐漸退化,因為手抖,無法寫字、吃飯,隨著肢體行動困難,患者慢慢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相當折磨。帕金森氏症10大症狀 出現3項別忽略葉篤學提醒,如果下列10項特徵,出現3項,就應該提高警覺,此外,單側肩膀疼痛(五十肩)、鞋子磨損速度變快、作夢時會大叫,這些均為警訊,也容易被忽略。▸症狀1:手在休息放鬆時出現顫抖 ▸症狀2:走路時手不會擺動 ▸症狀3:站立時身體向前彎曲 ▸症狀4:走路時一隻腳拖在後面 ▸症狀5:步伐小、常跌倒 ▸症狀6:覺得懶洋洋、做事沒動力 ▸症狀7:頸部後方或肩膀常疼痛 ▸症狀8:刻意避開和聊不來的人相處 ▸症狀9:音調變小或沙啞 ▸症狀10:寫字變慢字體變小帕金森氏症可分5期 第3期身體平衡能力明顯變差值得注意的是,在症狀表現及病程上,帕金森氏症可分5期,第1期為單側症狀(如單側五十肩)、第1點5期為單側加中心症狀,如脖子僵硬等。第2期是雙側症狀、第2點5期是雙側加上初期的平衡問題。到了第3期,身體平衡能力明顯變差,走路不穩,經常跌倒。第4期就需輪椅輔助,到了第5期,已經缺乏自主能力,必須長期臥床。葉篤學提醒,如能及時診治,透過藥物或是手術,就能夠有效延緩疾病惡化速度。(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巴金森氏症早期有明顯6大警訊! 手抖、便祕、動作遲緩別以為只是在變老 ·老化跟失智常搞混? 最大差別在這個地方!醫師曝「4危險誘因」 【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3-04 養生.聰明飲食
手腳冰冷喝熱可可祛寒?小心更冷!營養師:喝對成分很關鍵
春天後母面,天氣總是乍暖還寒、乍雨乍晴,令人捉摸不定。這時,就應注意保暖,也可多喝熱飲祛寒暖身,減少手腳冰冷、身體寒冷的機會。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提醒,喝對成分很關鍵!善用蛋白質、薑素、黃酮類 提升「攝食產熱效應」許惠玉說,想靠食物攝取讓身體熱起來,可善用「攝食產熱效應(diet induced thermogenesis)」,意思是人體消化吸收食物時會消耗體內熱量,使體溫升高。而蛋白質的產熱效應最高,約佔攝取熱量的20~30%,醣類為5~10%,脂肪為3%以下。因此,想讓身體暖起來,不妨喝熱豆漿、熱牛奶,還可攝取到優質蛋白、鈣質或大豆異黃酮等,特別適合怕冷又需要蛋白質的銀髮族。而2012年《Metabolism》期刊發表的美國研究發現,喝熱薑茶有助於提升攝食產熱效應,還能增加飽足感。但許惠玉特別提醒,市售薑母糖塊或即飲包,要注意高糖問題,最好是買老薑回家烹煮,並減少砂糖添加量。另外,2016年《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期刊發表的中國研究發現,飲食中含有木犀草素,可增強棕色脂肪和皮下脂肪的產熱基因表現,進而提升產熱作用。許惠玉指出,木犀草素為黃酮類化合物,多存在菊花、薄荷、百里香、迷迭香等,可調製成花草茶飲用。花草茶不含咖啡因,適合各年齡層飲用,但要注意農藥殘留問題。而芹菜、洋蔥、花椰菜等,也富含木犀草素。喝咖啡、喝酒來暖身 恐導致手腳冰冷、失溫許多人愛喝熱咖啡、熱茶或熱可可暖身,但要注意咖啡因。許惠玉說,2014年《Journal of biological rhythms》期刊發表美國研究發現,咖啡因會刺激交感神經系統,使血管收縮、血流變少,故離心臟最遠的四肢溫度會降低,容易感覺手腳冰冷。她建議,喝含咖啡因飲品時,可搭配薑粉、肉桂粉等溫熱食材,改善血液循環。此外,許多人以為喝酒能暖身,但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寒冷時應避免飲用酒精飲料,恐讓體溫更快速散失;美國心臟協會(AHA)也提醒,酒精造成的溫暖感,可能讓人低估寒冷對身體造成的額外壓力。許惠玉提醒,酒精會抑制神經傳導物質血管加壓素(vasopressin)的分泌,造成血管擴張流向四肢,使手腳、皮膚表面的血流增加,讓人誤會身體在發熱,事實上,是透過皮膚在散熱,身體會越喝越冷。另外,酒精也會抑制糖質新生作用,不僅有低血糖的危險,還會破壞人體的體溫調節機制,造成身體中心溫度降低,許惠玉說,所以在冷天過量飲酒還可能會導致失溫。用飲品暖身只是短暫性效果,應透過活動、運動來提高新陳代謝、改善血液循環,才是讓身體暖呼呼根本作法。如上班族常久坐不動、手腳易冰冷,記得工作間歇時伸展一下,保持規律運動習慣,如快走、跑步等,都是不錯的方法。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 許惠玉)延伸閱讀: ·氣溫暴跌!手腳冰冷泡湯取暖 「6種NG行為」做了會出事 ·送巧克力傳情? 小心吃進一堆負擔!專家曝「1種人」下場超慘
-
2021-02-25 科別.百病漫談
長期頭暈千萬不可輕忽 合併8大症狀可能患重大疾病
● 長期頭暈病因多,可能是重大疾病徵兆● 低血壓易導致腦部血流量不足而頭暈● 如果頭暈有天旋地轉、平衡困難、噁心嘔吐,是眩暈症你常頭暈嗎?千萬不可輕忽!由於頭暈需要考慮的病因很多,可能只是全身性疾病的其中一個表現,應該特別注意是否合併某些警訊徵兆。若是長期有頭暈症狀發生,務必就醫檢查診斷。高燒、血便 嚴重疾病徵兆頭暈可能暗示重大疾病的警訊,包括半身無力、顏面神經失調、口齒不清、劇烈頭痛等神經症狀,並且持續心悸或胸悶疼痛、高燒不退、血便黑便等表現,皆是全身性嚴重疾病的徵兆,因此,如果頭暈合併出現這些徵兆,應盡速尋求正式醫療協助。頭暈主要病因,可以初步區分為腦部血流量不足與內耳平衡覺異常。腦部血流量不足,常與低血壓有關,會使得腦細胞沒有血液帶來氧氣與養分而無法正常運作,造成頭暈症狀,甚至腦細胞受損嚴重而有致死風險。眩暈症 周遭有傾斜移動感常見引起腦部血流量不足的原因,包括體液不足、心臟功能異常與血管問題。體液不足如貧血、脫水或急性出血等;心臟功能異常包括心律不整、心肌梗塞等;血管問題則包括缺血性中風、頸動脈狹窄、脊椎腦底動脈循環不全等。其他可能造成頭暈的原因,還有低血糖、藥物、神經退化與自律神經失調等。許多頭暈患者,會有天旋地轉、感覺周遭環境有傾斜或移動感,甚至出現平衡困難與噁心嘔吐等症狀,這是「眩暈症」,他們體內的平衡覺出現問題。人體平衡覺是由內耳前庭系統、視覺回饋、肌肉關節內的自體感受系統共同組成,並在腦部統整而形成,當中的任一環節有問題,就可能產生症狀。生活中常見的暈車、暈船,就是視覺回饋跟其他平衡覺整合出現異常所造成。平衡覺問題 可能影響腦部根據平衡覺系統出現問題的地方是否影響腦部,又分成未影響腦部的「周邊型眩暈」與影響腦部的「中樞型眩暈」兩種。周邊型眩暈與內耳或其神經傳導路徑異常有關,包括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前庭神經發炎與梅尼爾氏症等;中樞型眩暈影響到腦部,是較危險類型,常見原因包括中風等腦血管疾病、腫瘤,中樞型眩暈常伴隨其他神經學症狀,如半身無力、顏面神經失調、口齒不清、劇烈頭痛等。記錄好發時間 與緩解因子雖然頭暈非常常見,且多數為良性狀況,但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甚至是嚴重疾病的表現之一。因此,要多留意自己或身旁親友有頭暈症狀時,是否有這些警訊徵兆,以避免延誤就醫時機。此外,也應多注意症狀出現時的好發與緩解因子,並將其記錄下來,讓醫師可以有更多線索找到真正的病因。
-
2021-02-15 養生.聰明飲食
舌頭上真有味覺地圖嗎?不愛吃苦與舌頭構造有關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丹麥哥本哈根大學食品科學系研究發現,苦味的感受來自舌頭上的乳突結構,也發現了中國人比丹麥人對苦味的感受更為敏感,這樣對於苦味不同的感受是由基因來決定。酸甜苦辣鹹,是人類最基本的味覺感受,感知這些味道的地方正是舌頭,數十年來我們在味覺領域上都被教導每種味道在舌頭上,會有對應的感受位子,但其實近年來發現這件事並不只是如此。不同種族與文化之間對於味道的感知有什麼不同?了解這些差異對於食品商業策略上能夠有相當大的幫助,更能幫助針對不同市場推出適合口味的食品。研究發現:中國人比丹麥人對苦味辨別度更高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食品科學系(UCPH FOOD)的研究顯示,種族的不同可能會影響一個人對苦味的敏感程度。丹麥哥本哈根大學食品科學系與校內的計算機學系合作,分析的受測者一半是中國人,一半是丹麥人,將乳突用一種全新的人工智能方法繪出具體結構。研究發現種族的不同,舌頭的乳突結構也會有所不同,透過苦味物質「6-正丙基硫氧嘧啶(PROP)」測試,也確實達到同樣的結果。與丹麥人相比,中國受測者的舌頭上,乳突的數量更多,研究人員認為,這樣的結果也說明了為什麼中國人在苦味的感受上比丹麥人更敏感且擅長分辨。了解不同種族的不同味蕾,對產品開發更有幫助「研究發現苦味的感受,與舌頭上的乳突結構有關。」丹麥哥本哈根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溫德·布雷迪(Wender Bredie)說,舌頭上的乳突結構是由種族來決定結構的變化,簡單來說就跟身高一樣,不同種族的人會因為基因不同的緣故,而有身高的不同,舌頭的結構也是同理。「對於出口到中國的食品製造商來說,了解亞洲與丹麥的消費者對同一個產品的口味感受不同,這對於產品研究開發相當重要。」溫德·布雷迪說。飲食文化影響食物喜好「遺傳學影響我們的食物體驗感受只是多種因素之一而已,另一個重要的因素與我們的喜好有關,包括食物的紋理與質地。」溫德·布雷迪說。研究發現,儘管絕大多數的中國人(77%)喜歡不太需要咀嚼的食物,但在丹麥卻恰恰相反,有73%的丹麥人喜歡咀嚼硬度較高的食物,如黑麥麵包、胡蘿蔔等。造成這麽大的差異主要的原因與基因無關,而是由於飲食文化的不同與從小所學習到的飲食方式不同而有所差異所導致。酸甜苦辣在舌頭上的感覺分佈,並無法劃分區域舌頭以部位上來看,大區域分為前中後三個部分,舌尖、舌體、舌根。從1901年以來,德國科學家大衛·保利·漢尼格(David Pauli Hänig)撰寫的一篇論文內容中提到,他發現通過將鹹、甜、酸和苦的樣品滴到受測者舌頭的不同部位後,不同的位子上會有特別敏感的區域。也因此大衛將舌頭上的部位分為四個區域。爾後,又有其他的科學家研究發現鮮味的分佈大面積聚集於舌尖到舌體。不過,近年來,研究學者們發現,味蕾的受器分佈遠比我們所認知的複雜,並不是像教科書上那般,區域式的接收味道。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單一的味蕾可以接收到所有味道的資訊,但是這個想法被研究學者查爾斯·祖克(Charles Zuker)推翻了,多年來他和他的團隊發現了甜、酸、苦和鮮是由不同受體細胞所接受訊號,其中鹹味的受器更是在2010年才被確定下來。也就是說,同時有兩件事情顛覆了過去人們對於味蕾受器的認知。第一,味蕾受器並不是區域式分佈在舌頭上,第二,每一個單一的味蕾受器都有各自負責的味道。8000個味蕾細胞所構成的「味覺接受站」人類的舌頭大約是由8000個味蕾組織所構成,每一個味蕾都包含多種感受器細胞,就是這些味蕾讓你吃得到5種不同的味道感受。味覺信號是通過兩條顱內神經傳導,一條位於舌頭前半部,一條位於後半部,味蕾受器在感知到味道之後,會將這樣的訊號傳遞到大腦,告訴你現在口中所嚐到的味道是什麼。其中更發現,能夠否決掉所謂區域式的味蕾分佈,最實際的例子就是,以甜味來說,過往認為是分佈在舌尖區域,但是研究發現,當舌頭前端經過麻醉後,受測者卻仍舊能夠感受到甜味的存在。來自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的首席味覺研究學者史蒂芬·芒格(Steven Munger)認為,即使舌頭各區域之間,真的存在敏感度的差異,但這些差異相當微小,不足以讓舌頭結構有區域之分,且在喉嚨、上顎等區域也都發現有味蕾細胞的存在。最新的研究不僅顛覆了過去幾十年來,人類對於舌頭味覺的認知,且透過更科學的分析方法,例如利用人工智能的技術,更是幫助了解特定消費族群在味覺的感知有所不同,對於食品產業精準行銷的開發研究,有著相當大的幫助。延伸閱讀▶電子鼻怎麼「聞」出食品詐欺、辨別食品好壞?▶起司為何能讓你胃口大開?原來是因為胃也能感受到鮮味?▶嘴巴也能感受氣味!大聲吸麵不只表示好吃,還能讓食物更香(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