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確診
共找到
9857
筆 文章
-
-
2021-06-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者居家隔離當心 符合8大警示症狀速求救
為防止在家隔離的新冠肺炎輕症、無症狀患者病情突然惡化,指揮中心公布確診者居家照護指引,一旦出現心跳快、呼吸喘、低血壓等8大症狀其中之一,應速打119評估就醫。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擴大,確診者持續增加,為確保醫療量能,無症狀、輕症確診者可居家隔離,但因近日頻頻傳出居家隔離個案出現「快樂缺氧」、病情急轉直下猝死事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研議列出相關症狀,供居家隔離個案參考。指揮中心近日祭出新版「確診個案居家照護期間警示症狀評估與注意事項」,內容指出,為了將醫療資源留給重症患者,呼籲確診者先留在家中勿離開,部分可能有較高風險的病人則請在家等待衛生單位通知。為確保居家隔離個案對健康警訊有所警覺,指揮中心整理8大症狀供確診者每天進行評估,包含「無發燒超過攝氏38度,每分鐘心跳大於100次分鐘」、「喘或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無法進食、喝水或服藥」、「過去24小時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或兒童因病況無法飲水,出現眼眶凹陷、無淚、口腔舌頭乾燥等脫水現象」以及「低血壓(收縮壓低於 90 mmHg)」等。指揮中心指出,8大警示症狀只要出現任一個,都務必立即聯繫119、衛生局所或撥打1922,也提醒確診者在居家照護期間可使用通訊診療,能按醫囑使用解熱鎮痛、抗組織胺、腸胃或止咳等藥物。另外,指揮中心也呼籲病人在居家照護期間,應補充水分、盡量臥床休息,並務必觀察自身症狀變化。
-
2021-06-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體恤防疫消防員辛勞 台南確診出勤獎勵金調升至5000元
今年5月底全台三級防疫警戒,有關確診載送或疑似新冠肺炎患者送醫及就診,均由第一線的消防員協助,不管是心理或是身體上都累積很大壓力,台南市長黃偉哲為體恤第一線防疫消防員的辛苦,決定提高防疫出勤獎勵金,載送確診個案一趟,每位出勤人員核發獎勵金由原2500元調升至5000元,載送疑似個案則由1200元調升至1500元。消防員說,至少增加心理上慰藉。「有人會嫌錢多嗎?」第一線消防員聞訊後反應,補貼當然是越多越好啦。也有消防員表示,每次出勤一次,染疫風險都多一次,心理的壓力與負擔,不會因為出勤獎勵金增加而減少。更有消防員直言,不要為此出勤最好了,而提高防疫出勤獎勵金,至少增加心理上的慰藉。夏日高溫下,台南市消防局防疫專責隊員除需穿戴完整防疫裝備,隨時前往患者住居所救護,返隊後更需穿戴防護裝備做救護車的清潔消毒,不管是心理還是身體上均累積很大壓力,且執行案件的快速增長,也讓消防同仁苦不堪言。台南市消防局為體恤第一線防疫消防員的辛苦,決定提高防疫出勤獎勵金,勉勵同仁的辛勞完成防疫任務。該局指出,載送確診個案一趟,每位出勤人員核發獎勵金由原2500元調升至5000元,載送疑似個案一趟,則由1200元調升至1500元。
-
2021-06-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竹科專案篩檢站今啟用篩檢移工 蔡英文致電肯定
為阻斷移工傳播鏈,新竹市政府主動啟動竹科移工擴大篩檢,1天內在園區完成打造竹科專案篩檢站,今天啟用。市長林智堅說,蔡英文總統早上來電關心首日運作,並肯定建置專案篩檢站,也期盼新竹市以「區域聯防、醫療資源共享」原則協助新竹縣、苗栗縣防疫工作,林智堅表示已允諾,將組「竹竹苗防疫作戰聯盟」,盡全力協助。林智堅表示,今天早上已和新竹縣長楊文科聯繫,表示竹縣大型企業若也有相關移工篩檢需求,竹市將傾力協助,他也將聯繫苗栗縣長徐耀昌商討防疫合作,強調竹竹苗共同攜手區域聯防是重點工作,「防疫工作不分你我他,新竹市不會置身事外。」封測大廠京元電子竹南廠爆發移工群聚77人確診,廠方連日來進行7300名員工快篩,今天持續進行,鄰近的竹南超豐電子也9人確診,廠方在今天展開為期4天員工普篩,中央昨天也決定在苗栗設前進指揮所,派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擔任指揮官。林智堅說,新竹市和苗栗縣密不可分,苗栗疫情增溫,竹市在防疫工作上更是重中之重,昨他與衛福部長陳時中、王必勝通電話,表達竹市不只會守住竹科專案篩檢站,未來秉持「區域聯防」原則,若有需要奧援,新竹市政府也會跨縣市全力協助。今天竹科專責篩檢站啟動,目標3天替4千名移工完成篩檢,市府指出,現場規畫4組動線,分時段、分對象,分流,園區廠商可透過竹科管理局申請安排自費快篩,第1天各廠商已預約近800人採檢,特別感謝新竹市醫師公會支援200名醫事人員篩檢。市府指出,若快篩為陽性,將立即進行PCR篩檢,後搭乘救護車或防疫計程車專車送至加強型防疫旅館或集中檢疫所隔離等待PCR報告,杜絕感染進入社區。另,因應大量篩檢,市府今也確定再增第二座加強型防疫旅館,將於近日啟用。
-
2021-06-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新利器!智能機器人進專責病房降低醫護感染風險
疫情緊繃,台中慈濟醫院防疫專責病房增添利器「智能機器人」,服務病人也能降低醫護風險。台中慈濟醫院院長簡守信表示,期待藉AI科技保障醫護人員,並透過機器人傳送醫護人員的表情與語音,把關心送到病榻邊,讓隔離病人感覺有溫度的照顧。吉輔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水金代表公司捐贈一台智能機器人給台中慈濟醫院,機器人提供多項功能並具備移動靈活特色,已完成測試進入病房服務。黃水金表示,疫情影響,全民生活都有很大變動,最辛苦的是第一線的工作人員,希望透過機器人運作,對醫療體系多少有點幫助,降低感染風險。台中慈濟醫院設立多個防疫專責病房,收治新冠肺炎確診病人。簡守信能體會確診病人心中的恐懼,也希望AI智能機器人的加入,減少醫護人員曝露的風險。他說,此時此刻照顧病人是最重要的議題,智能機器人用在防疫專責病房,藉包膜消毒減少感染。隔離病房病人量血壓、心跳,體溫與血氧的數據,則可以直接傳到護理站,完整掌握病情。疫情過後,機器人也可以運用在普通病房。簡守信舉例,住院病人的衛教提醒,詳細解說入院後的相關處置過程。甚至當醫師必須在國外開會,萬一病人有臨時狀況需要,醫師都能及時掌握,多方面的運用不論是現在還是未來,相信都能有充分擴充運用的服務項目。護理師周卉婷實際操作智能機器人,直說「很有趣」。他說,智能機器人到病房服務要先設定地圖,確認動線,將來就會依指令動線提供服務。一支手機就能操作機器人,前、後、左、右轉動,藉機器人加入專責病房照護,可望改善照護病人流程,減少護理師進出專責病房次數,降低感染風險,可說是醫護照護與病人雙方的福音。
-
2021-06-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熱區有出家人、學生返嘉避疫 嘉縣啟動返嘉鄉親關懷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嘉義縣確診案例多與熱區移動接觸史有關,疫情熱區外縣市返嘉鄉親,引發民眾恐慌與壓力;縣府要求各村里訪視調查,目前有百名雙北市民近1個月內返鄉,村里長訪查,有出家人也有學生,縣府啟動「外縣市返嘉鄉親關懷行動」,主動致電關懷並衛教相關防疫知識,提醒鄉親務必堅守沒事「宅」在家的共識,減少不必要移動。朴子市文化里長楊石旭說,里內最近有雙北返鄉鄉親,都會用手機簡訊用LINE向里長報到,有出家人也有大學生,他前往訪視,都按規定在住處自主健康管理,訪視關懷無強制力。縣府說,返嘉鄉親關懷行動,由民政處請村里長協助調查,最近1個月,村里如有雙北或熱區返嘉鄉親應加強通報,由縣府關懷服務中心主動致電提供衛教關懷,如發現症狀,立即協助就醫,請鄉親自我健康管理14天,勿群聚,才能減少防疫漏洞。縣長翁章梁說,關懷服務中心針對「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或有心理諮商需求民眾,提供「零距離」通訊心理諮商服務。運用「安、靜、能、繫、望」五招心關懷:「安」指戴口罩、勤洗手,健康監控。「靜」促進平靜鎮定,深呼吸、放鬆、休息、調適正面思考。「能」:提升效能感,安排作息轉移,找回自我控制感。「繫」:利用網路與電子媒體,維持與外界的溝通。「望」:灌注希望,跳開負面思考,保持正向希望。熱區返嘉鄉親有症狀或不適,請撥打1922專線尋求協助;有心理諮詢服務需求,可打衛福部免付費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或「嘉縣府關懷服務中心專線」(05)3621150 。
-
2021-06-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國研院疫情地圖新功能 秒懂各縣市疫苗接種進度
疫苗議題備受關注,國研院國網中心的全球即時疫情地圖新增疫苗接種頁面,貼心整理疾管署數據,用簡易的電池電量百分比方式,讓民眾一眼就能看懂各縣市疫苗接種進度。科技部轄下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國研院國網中心)串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與台灣衛福部資料,去年3月自發建置「COVID-19全球即時疫情地圖」。疫情地圖一方面讓民眾了解疫情最新發展,另一方面也透過網站彙整原始資料,讓有興趣的研究人員再為資料加值,幕後推手就是國研院國網中心物聯生醫組研究員莊朝鈞與工程師楊嘉麗。本土疫情5月後明顯升溫,網站瀏覽數也反映使用者的關切程度,從去年每天3000至4000次不重複IP瀏覽量,5月中旬後,每天不重複IP瀏覽量約有5萬筆紀錄,最高也曾達到1天15萬筆。國研院國網中心物聯生醫組組長王聿泰代表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指出,年初跟莊朝鈞就曾討論到,隨著疫情發展,關注重點可能會從確診數漸漸轉到疫苗接種進度上,團隊也開始留意各方的疫苗資訊。王聿泰指出,隨著近期疫情升溫,團隊發現有些爭議源自指揮中心跟縣市政府提出來的庫存數據有落差,團隊猜想,可能是疫苗分配施打過程中,不同階段時間差所造成的差異。王聿泰指出,團隊透過API(應用程式介面)方式串接衛福部疾管署的資料,也就是說當原始資料更新時,網站讀取後也會自動更新數字,成員費時整整1天,完成疫苗網頁,並標註數據來源,目的就是希望可以讓大家用科學客觀的方式討論,讓數據可進一步驗證。網站也透過視覺設計讓資料更清楚易懂。在疫苗頁面可以依序看到各縣市的人口數、新增接種人數、累計配送疫苗劑數等,網頁巧妙運用電池電量百分比的圖示方式,讓人一眼明瞭疫苗接種率的進度。事實上,網站的設立來自研究人員的自發熱情,早在去年3月底網站就已上線,中間也不時更新功能。例如,團隊曾觀察到民眾關切能否出國,參考台大公衛學院提出各國解封指數,製作出「國際社交距離計步器」,用紅綠燈概念表現「出國停看聽」,讓民眾簡單看懂各國恢復交流的門檻。團隊持續收到一些使用者回饋,也有人在臉書留言稱讚網站做得很好,太晚發現這個資源。王聿泰指出,這些回饋令開發人員非常鼓舞,網站也提供資料下載功能,讓國內研究者可以快速找到原始資料。疫情、疫苗相關資料都在持續變化中,後續還可能新增哪些功能。王聿泰表示,原始資料已經開始收整為縣市鄉鎮的疫情資訊,網站預計後續會用地理方式呈現,讓使用者更細緻觀察到自己所在鄉鎮的變化。
-
2021-06-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者4成家戶感染 新北備防疫旅館、檢疫中心近3千間
新北市確診者達4442例,且分析3天內確診者其感染原4成為家戶感染,除了確診者需要前往集中檢疫中心,有接觸的家人無法分別隔離,就需前往防疫旅館。但新北防疫旅館數先前遭到批評數量不夠,其實新北防疫旅館已達1898房,再加上集中檢疫中心1062房,共提供2960房的防疫量能。根據交通部觀光局旅宿業的相關統計,新北市旅館房間數1萬3793房,全國排名第4,總旅館房間數次於台北市4萬2982、高雄市2萬4463、台中市2萬3257,略多於桃園市1萬3043。新北總量數低於北、高2市,也讓招募防疫旅館面臨困難。不過,新北5月初防疫旅館原有1079房,新北觀旅局不斷與業者聯繫後已增加至1898間,此外新北也在5月中開始徵調集中檢疫中心,約2周時間內也成立1062房給無症狀、輕症病患使用,同時有醫護、警察、後勤等人員進駐。防疫旅館要徵用多少才足夠,新北觀旅局認為要視供需問題,關鍵在於使用率、空房率。今年初疫情尚未嚴峻時,防疫旅館提供給返國民眾入住隔離,新北使用率達到5成,但疫情爆發後返國人數減少,新北使用率則降到2成多。新北觀旅局指出,新北維持4至5成的空房數,避免臨時出現大量需入住防疫旅館情形,但也不過分匡列,避免造成過多狀態下,使得業者因為配合政府政策滯銷,卻要多付出相關預備使用的清掃、服務人力等,導致產業折損越大。除了準備防疫旅館、集中檢疫中心外,新北也提供167房給醫護免費入住;另外新北日前也宣佈,中低收入戶有確診者尚未送至集中檢疫所、被匡列居家隔離、解除隔離需居家隔離其中1條件,既可免費入住2500元以下的防疫旅館。
-
2021-06-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憂本土疫情民眾焦慮恐慌 臨床心理師:正念防疫過生活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爆發,全台防疫升級減少外出,民眾每天接收媒體疫情報導,許多人感到生活緊張壓力大,甚至出現頭暈、胸悶等身體不適,又不敢上醫院;嘉義縣大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中心建議,以「正念的態度」過生活,找回對自己、思緒、情緒、甚至對生活掌控,正念過生活,找回生活感覺,找回當下的寧靜!臨床心理師蔡宜潔指出,防疫期長,生活各層面及認知都出現衝擊變動,變動帶來認知失調、不確定性及失去掌控感焦慮,人往往會搜尋對自己有威脅訊息,如那裡又出現確診個案?避凶生存,卻讓大腦處於團團轉疲憊狀態,被緊張害怕等負面情緒淹沒。蔡宜潔建議,當出現這情狀況,提醒自己,疫情固然嚴峻,疫情及防疫很重要,但不是生活全部,如何以「正念態度」過生活,找回對自己、思緒、情緒、對生活掌控,而非讓大腦多數接收恐慌訊息,是值得努力方向!蔡宜潔指出,「覺察」自己狀態很重要,當有任何情緒或不舒服,可緩緩閉眼搭配深呼吸,問自己怎麼了,理解不舒服症狀為何,或是什麼樣想法引發情緒,釐清這一切,請「接納」處於現狀自己會有這些症狀或想法,告訴自己沒關係,雖不太舒服,但不用特別抗拒或壓抑,更不用延伸更多想法想改變什麼,過程中,要是覺察大腦仍不時運轉其他的事,請溫柔耐心將紛飛思緒,運用專注力抓回到深呼吸,回到當下。呼吸同時,如果還是心煩易亂,告訴自己「疫情下我努力了,此刻的我是安全的,我可以來照顧自己的身心」;蔡宜潔表示,生活中保有正念態度要自我提醒,這關乎大腦前額葉功能,可以訓練,不妨拿張紙列下生活中活動,如洗澡、走路、下廚,也可以是愉悅興趣,每天撥時間挑選一到兩樣活動,感受五感帶給你的經驗,了解疫情外,生活還是有其他美好及新經驗等待發掘!
-
2021-06-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痊癒患者小心後遺症 日本醫生整理出5大症狀
台灣本土新冠疫情爆發,每天約有300名以上新增病例,累積個案數即將突破萬人,日本早台灣約1年爆發疫情,已經有許多新冠患者康復,但追蹤發現新冠患者常見5個後遺症,包含倦怠感、呼吸喘、掉髮、嗅味覺障礙、不安等,就算解隔離也要有皮膚科、耳鼻喉科、精神科等各專科,協同後續治療。後遺症1:孤獨感與身體症狀 疲倦感由然而生日本岡山大學醫院副院長大塚文男表示,治療新冠肺癌後,長期有長期後遺症不少,多數治癒患者都有治療需要,倦怠感就相當常見,感染新冠費延後,必須長期對抗疾病,疾病初期需要被隔離而感到孤獨感,身心都會感覺到疲倦,甲狀腺與糖皮質類固醇分泌異常,貧血、肝臟、腎臟障礙也容易有倦怠感。後遺症2:肺部傷害呼吸容易喘 小心再次出現肺炎大塚文男持續說明,新冠肺炎容易導致長時間肺與支氣管發炎,肺與支氣管因受傷,容易再次引起其他類型肺炎與支氣管炎,導致呼吸困難,一旦再次發現自己呼吸不太過來,一定要到醫院檢查,利用X光、電子斷層掃瞄、血氧檢查,確認是否有肺炎發生,確診後利用藥物治療。後遺症3:新冠病毒恐刺激皮膚導致掉髮 也要考慮是不是壓力性落髮大塚文男也說,經常有回診病患說,浴缸排水口都會有很多掉髮,如果掉髮很厲害,不能排除新冠病毒對皮膚可能有直接影響,但也要考慮是不是壓力性落髮,如果新冠痊癒患者發現頭髮異常脫落,可能要會診皮膚科使用相關藥物。後遺症4:嗅味覺異常 導致味覺難分辨大塚文男提醒,新冠肺炎可能對鼻黏膜有傷害,導致味覺難分辨,必須考慮長期性影響,味覺異常可能因缺乏鋅導致,嗅味覺異常是否讓飲食不均衡,必須要特別注意。後遺症5:周遭異樣眼光 心理壓力遽增大塚文男補充,新冠肺炎許多人都在注目,確診者周遭親友可能投射異常眼光,讓人感到不安,心理狀況不佳憂鬱也能視為後遺症,需要精神科醫師協助。★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6-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英國變種病毒」世衛列入高度警戒! 現有疫苗有效嗎?3種情形應快篩檢
去年12月30日台灣疫情指揮中心證實,在12月23日華航自倫敦返台班機中,有一位少年入境發燒確診為台灣首例英國變種病毒感染者。其實英國於去年九月已發現此一新變異株,命名為「B.1.1.7」,短短三個月在英國迅速傳播,去年底也登陸美國,如今足跡遍布全球114國,台灣雙北失守,日本疫情再起,也都是此型變種病毒,到底新冠肺炎病毒的變異情形如何?新冠病毒突變更詭譎新冠病毒屬於RNA病毒,是全世界最長單鏈RNA病毒,有3萬個鹼基極不穩定,很容易發生突變,大部分突變都不起任何影響或在病毒群中被淘汰,但有些突變則比原型更容易適應外在環境或在人體複製蔓延。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變種病毒觀察名單」,主要以病毒的傳染率、致死率及病毒抗疫苗能力做基礎,並依病毒流行程度或變種程度作區分,將病毒分為高度警戒引發全球擔憂及中度警戒受全球關注,目前已有四種變種病毒被列入高度警戒名單,英國變種病毒也是其一。(如圖1)●為何列入高度警戒?英國變種病毒B.1.1.7的遺傳序列中,有23個位置出現變化,其中8個突變位在重要的S蛋白(棘蛋白),這當中又有兩處變異點最關鍵,一是N501Y,就是S蛋白中第501個胺基酸,本來原型病毒是天門冬胺酸(簡稱N),但突發變成酪胺酸(簡稱Y);另一是此變種病毒株S蛋白在第69、70個胺基酸消失。由於這二個位置變異,導致病毒與人體細胞ACE2受體更緊密結合,此一改變,使得傳播能力可增強70%。(如圖2)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陳秀熙教授在5月19日防疫線上直播也表示,此次社區感染大多沒有戴口罩,又近距離接觸,造成相當嚴重的感染,目前病毒基礎再生數(Ro值)達5.5,平均一人可傳給5.5人,顯示英國變種病毒株傳染力驚人(平常的Ro值2.0左右)。●症狀比較嚴重?原型的新冠肺炎常見症狀為發燒、長久乾咳及失去味嗅覺等,而新的英國變種病毒症狀較多,除了上述症狀外,還包括肌肉痠痛、結膜炎、咽喉痛、腹瀉、手指腳趾變色、頭痛、皮疹等,但建議不能以症狀來區分原型及變種型。感染者各年齡層均涵蓋,有些年輕人或小孩亦會受到感染,無症狀或輕症居多,且容易傳染給他人,在台灣65歲以上且合併慢性病人(如心血管疾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癌症等患者)以及抽菸者,容易變成重症,死亡率較高。●現有疫苗有效嗎?文獻證實,多數疫苗對B.1.1.7變種病毒仍具保護力,例如AZ疫苗雖然中和病毒的抗體較少,但對此種變種病毒亦有70%的保護力,根據專家學者解釋,這可能是英國變種病毒比起其他病毒更容易被抗體中和,即便抗體數量下滑,但現有數量已足以對抗感染,所以AZ疫苗仍然對英國變種病毒有效。三種情形應快篩檢台灣近三周來,疫情嚴重,且是詭譎莫測、狡猾奸詐的英國變種病毒株,很多確診者完全沒有症狀,卻可能把病毒傳染給別人,造成雙北變成重災區,全國社區感染。因此,全程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盡量少出入公共場所,少搭大眾運輸交通工具,這些守則必須內化成新生活的一部分。在疫苗尚未普遍施打前,特別提醒雖然沒有症狀但有下列三種情形時,應趕快主動篩檢:1.曾經到過確診者去過的地方停留超過15分鐘。2.曾經和確診者有1.5公尺以內的接觸。3.曾和確診者在同一空間沒有戴口罩。
-
2021-06-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數不斷增加 侯友宜:醫療量能最快4天就會吃緊
新北市今天新增本土病例164人,確診人數累計4442人,新北市長侯友宜今表示,新北市分到的病床數是全台倒數第二,目前在短期內開出全國最多專責病房跟ICU,但預估4天後醫療量能就會吃緊,需要中央、其他縣市一起合作。侯友宜表示,以縣市的行政轄區來看,台北市每萬人分配到的病床數有58.15,新北市只有20.56,幾乎是全台排名倒數第二,為了搶救重症患者克服萬難,新北市在短期間內開出全國最多的專責病房和ICU,專責病房從260床開到1060床,達預定目標95%,中央要求開設90床ICU,新北也已經開了176床ICU,超過原本目標。「雖然不斷開出專責病床數,但仍然非常吃緊」,侯友宜表示,目前病床數尚有217床,但剩下病床不多,挑戰的壓力很大,無法支撐太久,預估醫療量能在4天後會非常緊繃,需要中央、其他縣市一起合作,讓新北市市民得到更好照顧。針對篩檢部分,侯友宜指出,新北市社區篩檢站目前有32處,其中有14處在社區內篩檢,總篩檢人數28431人,陽性率2.6%,比昨天2.8%稍微下降,社區篩檢站陽性率1.4%,也有下降趨勢,侯友宜也呼籲,在重熱里的里民都去篩檢,可就近社區篩檢站或醫療院所篩檢,透過里民出來廣篩,讓隱藏的陽性確診者趕快找到。侯友宜表示,已在衛生局防疫專區跟新北市災訊一點通,公布了15區207里的所有熱區高風險里,希望里民可以參考, 保持低度活動,才能把傳播鏈鎖住,不能鬆懈。
-
2021-06-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南投四大鄉鎮全部淪陷! 衛生局強化社區篩檢
南投縣今天公布南投市父女先後篩出陽性,但案10469女兒先公布確診,衛生局表示陽性個案的父親,明天勢必「校正回歸」,成為新的確診人選,至此縣內4大鄉鎮全部淪陷,該家族群聚傳染的主要傳染來源是67歲男,因其父親過世辦喪事,與8名家人有接觸史,包含外縣市的家人,另有當天的接觸誦經團、禮儀社等15人,全部接受PCR檢測,不排除會有新的確診個案。衛生局表示,目前先確定案10469是同住42歲女兒確診外,67歲父親為陽性個案,其他參加葬禮的家屬15人,其中住南投的3名家屬中,另外2人為陰性;其餘家屬分別請居住地的台北市、新北市及台中市衛生局通知採檢,目前皆居家隔離中,等待採檢報告;感染源不排除與外縣市有關的可能。而69歲生活單純的案10361女性,家住中興新村營北里,是6月2日陪同家人前往中部醫院住院治療時,因陪病者需進行快篩檢測呈陽性後確診,目前雖無症狀,仍由衛生局送至集中檢疫所收治中。由於南投市再添案10469、案10361等2名確診個案,衛生局啟動「南投市新冠肺炎社區篩檢」,預定6月5日至6月6日在南投市營北里集會所前空地、南投市代會前廣場及南投縣立體育場辦理3場次篩檢,籲民眾如與確診者足跡有重疊者或自覺有新冠肺炎(COVID-19)臨床症狀者(發燒、喉嚨痛、腹瀉、呼吸喘、上呼吸道症狀、腸胃道症狀),攜帶身份證及健保卡,全程戴醫用口罩,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接受篩檢。
-
2021-06-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京元電群聚染疫擴大 移工宿舍分流、禁休假外出
IC封測大廠京元電竹南廠群聚事件升溫,目前已超過50人確診,指揮中心今指定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率領4位防疫醫師前進苗栗設立指揮所,勞動部也將協助苗栗縣衛生局疫調通譯及協助疫調表翻譯移工母語,勞動部也立即督管京元電子及其仲介管制宿舍移工不得任意外出、暫停休假外出,及分流移工宿舍人數等措施,全力防堵疫情擴散。勞動部表示,指揮中心今上午召開本起事件的疫情因應措施,依會議決議,勞動部應處作為有5大重點,包括協助苗栗縣政府衛生局疫調通譯,並協助疫調表翻譯移工母語;督管雇主京元及仲介盛華自即日起暫時管制宿舍移工不得任意外出,並管制暫停休假,移工生活需求協調雇主及仲介處,勞動部也已經派員前往京元電子協調移工宿舍減量及禁管措施。勞動部說,將配合指揮中心協助雇主及仲介疏導同一宿舍分流1/2到1/3的移工人數,減少群聚效應,並清查近期京元電子轉出移工到其他雇主清冊,加強後續追蹤篩檢。勞動部強調,已配合指揮中心因應措施決議全力處理,勞動部也已動員現有1955專線、移工機場接機關懷及直聘中心人員全力協助疫調通譯,將在今天完成翻譯疫調表提供給衛生單位使用,並完成清查雇主近期轉換移工情形。
-
2021-06-0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破口只要一個,就得全部重來!旅美台人10個防疫經驗:不要再互相指責互推責任
去年COVID-19(武漢肺炎)在全世界疫情大爆發時,台灣因防疫成績亮眼,獲得了「防疫模範生」美名,然而時隔一年多,台灣也面臨了本土疫情快速蔓延的嚴峻考驗,澳洲墨爾本27日四度封城時,更以台灣為例,強調「避免像台灣一樣確診爆發」。一名在美國工作的台灣人,分享自身防疫經驗,也給台灣人10個忠告,希望大家冷靜下來,不要因為目前持續破百的確診數字而灰心,自主封城的成果「之後會看到的」。 這名在美國工作的台灣人Mark Han,在個人臉書上分享自己在洛杉磯公共健康部工作的經驗,與這一年多來關於疫情的資訊分享。 他表示,這幾天看到台灣疫情情況以及網路言論,梗圖傳來傳去等等,都與美國去年疫情爆發時一模一樣,不禁讓他想到這一年,從洛杉磯疫情爆發,封城,開城,巔峰,世界第一確診率,再到復原的整段經歷;他也根據自己的經驗,與台灣民眾分享以下10個忠告。首先,Mark Han指出,「這個病毒感染力很強,目前台灣定點篩檢,醫院只對有症狀者篩檢,跟美國一開始一樣。你看到的數字,只是一部分,實際上帶病的人,應該是這個數字的好幾倍,尤其台灣,人與人這麼近的情況,一不小心,爆發起來會很可怕」。 而大家現在看到的數字,已經是前兩個禮拜的成果,目前的自主性封城,成績大概要2個禮拜才看得到,他表示「不要因為數字灰心,成果之後會看到的」。第二,很多台灣朋友,長輩,現在還在說「啊你們太緊張」、「這根本是流感而已」、「你們不要嚇人」、「這種事在台灣不會發生」、「大家待在家就好」,Mark Han表示,這些話,我們在美國老早也都講過、聽過了,之後美國就死了60萬人。 這個病毒不論種族、不論藍綠,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一樣,你不把他當一回事,他就跟你當好朋友。 第三,大家互相指責,互相推卸責任,罵政府,罵這裡罵那裡,都是恐慌的自然反應。而美國已經罵了一年多,現在還在罵,還有人在說新冠是假的。 「請大家不要把心思放在那上面,台灣已經為你們爭取了一年多的時間,趕到疫苗出來。這是所有台灣人應該覺得驕傲的,美國從去年3月到現在,還沒恢復正常。我個人從去年3月開始,到現在只吃過大概5次餐廳」。 第四,關於「2個星期台灣要解除三級」這個梗圖,Mark Han覺得燃起大家團結的心,是很好的。但是他也提醒大家,以自己對這個病毒的了解,能夠不在2個星期進入第四級,都已經幾乎是天方夜譚,更別說是解除。他強調,希望大家要有長久奮鬥的打算,但是,也更希望台灣的大家能證明「我是錯的,讓我看到奇蹟」。 第五,在全民免疫、接種前,他個人認為要回到0確診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慢慢的,很多生活習慣會改變,例如超市控制人數,公共場合關閉,居家上班,非必要產業全部關閉等等,而這只是冰山一角。 Mark Han坦言,一開始大家會害怕與不習慣,但是,會慢慢好的,也希望大家有心裡準備,這是個長期的事情。 第六,假消息、假新聞都是在危機的時候最活躍,「不要相信什麼網路偏方,不要相信任何非正式媒體、部門發布的消息」。 任何LINE 微信等等軟件上面傳的東西 一概當是假消息,一旦有這些關鍵字,例如「內部消息,我朋友在XXX上班,某某醫生建議,請多多分享出去,XX告訴我什麼時候會封城」,反正這類的東西,直接刪除不要轉發,也多多關懷家裡的長輩,因為他們會被假消息壓不過氣。 第七,一開始,感染的年齡層可能會是老年人居多,過一段封城時間後,會轉變成年輕人居多。關一兩個禮拜,大家都待得住,可是關一個月後,大家就會開始沒耐性。 而年輕人覺得自己身體好,不怕,就會開始趴趴走,「那個時候,才是疫情真的要開始的時候」。現在,才是剛開始而已,大家覺得少去公共場合就沒事,「其實最危險的是群聚,不是出門」。 去朋友家喝茶,打牌,看電影,人與人的連結等等,這些才是感染風險最大 也是最難控制的不定數,因為人是很難關這麼久的。 第八,現在情況其實很簡單,就是看疫苗與接種來的多快。台灣以外的世界,大部分已經掙扎了一年多,「但是以目前情況看來,台灣應該不用等這麼久,這是大家努力的結果,你們現在才開始COVID-19的體驗」。 第九,搞政治的、要互罵什麼的,回家罵,美國已經忠實呈現在危機時期搞政治會變成什麼樣子,「請台灣的朋友不要那麼笨,政客要的就是你們互相撕裂,這是民主社會不變的道理,什麼顏色都一樣」。 現在的敵人不是你不喜歡的政黨,是這個病毒。疫情過去之後,大家可以互罵到爽;現在,不需要用全民的生命去搞這個。 第十,這個病毒其實只要床位沒有滿,你就算中標也不是死刑,大部分都會痊癒,只是很大部分的人都需要就醫,只要能夠就醫,死亡率大約也就是1%-3%。 「但是當沒有病床的時候,死亡率會大大提高,而且當所有醫療資源全部投入在新冠的時候,很多其他的病症,沒有醫生有時間理你」。很多本來不會死的人,結果都會死亡,洛杉磯疫情高潮期,醫生有時會直接放棄康復機率低的病患,叫你回家隔離、等死,而且重症的患者,是不能跟家人接觸、見面的,許多的瀕臨死亡的病患,只能跟親人透過iPad告別。所以,不讓醫療體系崩潰,是最重要的事。 最後,Mark Han也向台灣人喊話「珍惜你們目前所擁有的,也慶幸你們不需要經歷的」,台灣目前的措施都非常快、非常到位。而且大部分來說,大家也都很合作,「我相信大家的努力,是能夠保住病床不潰堤」。 請大家要有耐性,這不是一兩個禮拜能解決的事。甚至一兩個月可能都未必能回歸,暫時先別見朋友,一起把數字壓下來先,「破口,只要一個,這些就得全部重來,大家忍著點!台灣加油」!
-
2021-06-0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不捨!北病南送護理師完成任務 熱衰竭昏倒在台中榮總
疫情嚴峻,雙北醫療量能緊繃,北部南送,協助運送重症患者長時間穿著隔離衣的醫護人員、救護車駕駛熱壞了。台中榮總腎臟科醫師黃俊德昨天在臉書分享,新北市亞東醫院昨天轉送一名確診重症患者,救護車駕駛一到台中榮總就直接掛急診,陪同患者前來的護理師將病患送進負壓隔離病房後,疑似熱衰竭昏倒在隔離病房走廊,並PO出該名護理師坐輪椅被推去急診的照片。網友看到PO文,紛紛表達「醫護辛苦了、加油!」、「他們真的好辛苦和令人敬佩,堅持撐到最後任務達成才倒下!」、「我的天啊!看了好心痛」,看了令人不捨」,也有人認為,「火神的眼淚演真的!」分享台中市消防局第三大隊改裝防疫專屬救護車可以讓前座駕駛艙安心使用冷氣空調,盼北病南送救護車也能改善。黃俊德昨天在臉書PO文,亞東醫院護理師暈倒在隔離病房走廊,後來醒來坐輪椅推去急診,研判可能隔離衣穿2小時後有熱衰竭脫水現象穿全套隔離衣一般進入隔離病房30分鐘做治療就會全身濕透,需要補充水份,如果轉送2小時,事先又沒補充水份,很容易脫水。黃俊德提醒,要協助轉送的醫護同仁,如要長距離穿全套隔離衣轉送,務必要注意先補充水份後再轉送。他說明,亞東醫院護理師、救護車駕駛在急診體溫都超過攝氏39度,心跳140以上,全身濕透,嚴重脫水,主要原因是救護車上規定不能開冷氣。這個問題可能要請感控專家來討論看看,能否讓救護車開冷氣,否則萬一司機沒撐到中榮,跟護理師一樣暈倒,那途中出車禍更危險。
-
2021-06-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王必勝率4防疫醫師 赴苗栗設「前進指揮所」
IC封測大廠京元電竹南廠群聚事件不斷升溫,截至昨天為止累計45人確診,7300人快篩陽性率2.1%。加上苗栗內的群聚狀況也不少。指揮中心今指定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前進苗栗設立「前進指揮所」,率領四位防疫醫師盡全力協調。指揮官陳時中於疫情記者會證實,王必勝已經到了約莫一小時,今早指揮中心評估人力篩檢怕速度跟不上,不管是篩檢地點安排,或者篩檢動線,跟後續隔離跟送醫,都需要中央協助。他指出,早上派王必勝率領四位防疫醫師,馬上儘速到苗栗,成立前進指揮所,能夠盡全力協調,針對量能及後送,即時指揮調度,勞動部也有派人,對於移工宿舍管理,警力也協調管理秩序。
-
2021-06-04 新冠肺炎.疫情數字
圖表/0604確診個案數、校正回歸分布縣市一覽
0604確診個案數、校正回歸分布縣市一覽0501-0604 COVID-19 本土確定病例校正回歸數據0501-0604 COVID-19 本土確定病例校正回歸分布縣市
-
2021-06-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網傳「疫情嚴峻每晚運屍火化」 警不排除為境外假消息
台北市警方近日接獲民眾檢舉,指網路上有人流傳「台灣疫情嚴重,每晚運屍到台中焚化」等假消息;警方調查後發現,該則訊息與去年一則從境外網域傳入的假消息高度雷同,不排除同樣是境外人士惡意亂傳,呼籲民眾勿輕信、勿轉傳,將持續追查相關訊息來源。警方表示,該則假消息是有臉書帳號提及「同學的姊姊和某立委是中學同學,前幾天說要多買些食品,不要在外趴趴走」「台灣北部幾個城市疫情嚴重,每晚後半夜要好幾輛卡車拉屍體到台中火化」「蔡英文政府不敢公布,民進黨高官都早準備好出逃的專機了」警方調查發現,該則訊息與去年2月23日出現的一則網路消息,用詞用語、內容意旨十分雷同,當時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立刻證實該網訊為假消息,且追查後確定是經由境外IP傳入,遂不排除此次也是境外人士惡意亂傳,將持續追查錯誤訊息來源。事實查核報告指出,去年流傳的假消息內容指稱:三姨是在台灣焊井蓋的,在台疾控部門門口馬路上工作時,聽到幾個當官的聊天聊到,若超過四十個案例,菜省長就要下台,所以一直壓著真實數據,其實疫情已在高雄、台南等地傳播,每天都運好幾卡車屍體去台中統一焚化,所以最近台灣中部空氣質量又下降,太可怕了」。當時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說明,台中火化場資料顯示,從台灣宣布第一個新冠肺炎確診案例後,死者總數未有增加趨勢,處理個案以中彰投為主,其他縣市占比很小;又據醫學專家指出,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對於新冠肺炎確診個案數的公布,即時且透明,傳言提及疫情失控,並不是事實。遂證實為錯誤訊息。警方呼籲,疫情相關資訊以指揮中心公布為主,民眾接獲來源不明的訊息時,應先進行查證,勿隨意散播、轉傳,以免觸犯「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14條,或「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3條第1項第5款規定,依法最高可罰300萬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
-
2021-06-04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巴金森警訊/不只手抖、慢動作 憂鬱也潛藏巴金森病風險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台三級警戒,民眾在家悶得慌。根據國際臨床與健康心理學雜誌統計,自2020年1月1日疫情爆發後,全球憂鬱症的發病率與2017年相比高出近7倍;但除此之外,憂鬱也與腦神經疾病相關,尤其是巴金森病,這群病患也希望有好心情,但源於大腦的病變讓他們不由自主地憂鬱起來。靜止時手部顫抖、肢體僵硬及動作緩慢是巴金森病三大典型的動作障礙症狀,但疾病亦會影響腦部正常功能,引起異常的精神表現,稱為器質性精神病,憂鬱症便是病友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統計盛行率高達四成三。部分病患會在尚未出現動作障礙時就感到悶悶不樂,憂鬱成為巴金森病的前驅症狀,也會在病程中後期出現,令病友個性大變。●曾經開朗樂觀 老伯罹病後重度憂鬱原本開店當老闆,個性開朗的王伯伯,在六十五歲退休後確診巴金森病,罹病後由於身體逐漸退化不受控,他對生活失去信心,情緒愈加不穩定。有一天他竟想不開要做傻事,幸好妻子及時阻止憾事發生,隨後王伯伯透過治療與調整生活型態,參與志工團體,擴展生活圈,有了家庭與朋友的支持後逐漸好轉。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召集人、神經部主任吳瑞美表示,國外學者曾進行深入研究,發現在社區裡的巴金森病患中,約有7.7%符合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III)的重度憂鬱診斷標準,再進一步依程度區分,中重度憂鬱占5.1%、而有45.5%的症狀屬於輕度憂鬱。●尚未確診巴金森病 憂鬱症已蠢蠢欲動巴金森病造成憂鬱症好發時間點,吳瑞美說,在病程中可看到「雙峰」分布,分別在剛確診及病程的中後階段,但較為特殊的一點,會有部分病友在尚未確診前就出現憂鬱傾向,與其病理特性有關。吳瑞美解釋,巴金森病患因腦內黑質細胞退化,使得多巴胺分泌缺乏,隨著黑質細胞死亡,就會產生路易氏體的異常沉積,最一開始沉積的位置為掌管嗅覺的細胞,以及管理腸胃蠕動的迷走神經細胞,因而嗅覺改變、便祕等症狀會先行出現。接著當沉積來到腦幹的橋腦部位,便開始影響睡眠、情緒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部分病友因而在五十多歲時被誘發出憂鬱情緒,待兩到三年後才陸續出現動作障礙症狀。●巴金森病初期與晚期 也會好發憂鬱另一個會發生憂鬱的時間點在疾病的第三期階段,此時病友會出現步態異常,平衡感變差,走路駝背、脖子前傾等姿勢改變,對藥物的反應出現減退現象。當更多的多巴胺神經細胞缺乏,也會影響人體對外界喜、怒、哀、樂的反應,因而變得憂鬱。另一群病友則會在剛確診巴金森病時,因對疾病的不能接受,加上需長期服藥,對五十多歲正值事業黃金期,或六十多歲正要開始享受退休生活的病友來說,他們開始怨天尤人、鬱鬱寡歡。吳瑞美鼓勵病友,保有正確的疾病觀念,調整生活型態、多運動,規律服藥等,在疾病初期的前六年,甚至十年,多數的病人能維持獨立生活的良好狀態。●不同於一般憂鬱症 巴金森病憂鬱症有一特點 吳瑞美也強調,巴金森病的憂鬱症與一般憂鬱症有明顯的不同,在於巴金森病友的憂鬱表現,多是因為身體的退化愈來愈嚴重,而擔心拖累家人,感到自身無用或覺得人生無望,沒有一般憂鬱症病患會有的罪惡感和自殺傾向。因此,若要確定巴金森病友是否罹患憂鬱症,醫師會透過看診時病患的主訴,情緒表現、肢體語言、家屬透露出的訊息等,再搭配量表的輔助診斷區分嚴重程度,並照會精神科共同治療與照護。●巴金森病憂鬱症 歸納六大風險因子相關研究也發現,較年輕的巴金森病患、處於疾病初期或末期,或巴金森病程進展較快,以及個性上容易焦慮、緊張或過去曾有憂鬱症病史、女性等巴金森病患,是屬於風險較高的一群,較有機會罹患憂鬱症。隨著憂鬱程度不同,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吳瑞美表示,輕度憂鬱透過心理諮商、家人支持有機會改變現況;中度以上的憂鬱症便須透過藥物治療,如施以增加腦部血清素等抗憂鬱藥物,或某些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除能改善運動功能外,也能改善憂鬱情緒,當重度憂鬱症對精神科藥物效果反應不佳時,則會考慮採取電擊治療。●打造友善環境 巴金森病憂鬱症可預防「有憂鬱症的巴金森病友即使改善了動作障礙症狀,但當對生活失去興趣、不快樂,仍會覺得生活沒有陽光。」吳瑞美說,雖然憂鬱症不一定會發生,但可以防患未然,尤其是有較高風險的病友,建議打造友善的外在環境,如參與社交團體、運動以及調整生活型態。抑或是一般民眾可透過巴金森自我檢測量表,或在家進行簡易的巴金森手指操,便有機會提早發現疑似症狀,及早至神經內科就診,用藥治療延緩失能。 【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6-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不用花錢買血氧機!醫師傳授簡單觀測法 出現這顏色就得送醫
新冠肺炎在台灣爆發大量本土病例,死亡人數也不斷攀升,當中有不少人是因為「快樂缺氧」而猝死,讓民眾相當恐慌,急於購買血氧機隨時來監測。三軍總醫院醫師郭彥良就在臉書教大家1招檢測方式,讓網友大讚好實用。日前不斷爆出有確診者在檢疫旅館或在家猝死的案例,多與新冠肺炎所引發的「快樂缺氧」有關,主要是感染病毒引發低血氧,導致缺氧猝死,因為缺氧過程幾乎沒有症狀,確診者感受不到痛苦,所以被冠上「快樂」兩個字。正常人的血氧濃度多為95%到100%,如果在94%以下就被視為低血氧,低於90%就得趕緊就醫,若80%以下,器官恐怕會受到嚴重影響。因為已有多起新冠肺炎確診者「快樂缺氧」猝死,讓許多民眾趕緊搶購血氧偵測機隨時監控,對此郭彥良就在臉書「不來的郭醫師《Dr. Brad Kuo》」教大家不用血氧機也能簡單觀測的方法。他說想要知道有沒有缺氧,血氧濃度有沒有降到80%以下,可以從指甲來觀察,「如果是粉紅的,就肯定有90%以上啦,如果是紫色的,就要準備送醫了,就這麼簡單」。郭彥良醫師還表示,「指甲把它壓下去,會暫時變白,如果2秒內恢復粉紅色,代表循環良好,如果放掉不會或很慢變紅,代表循環不好,就要注意了」。他建議大家可以不用花錢搶買血氧機,「如果你已經買了,相信你玩一兩次後就會丟在一旁,真的要用的時候也找不到,乾脆學會這個方法方便又實際,以上。」貼文讓許多網友大讚很實用,「好方法」、「感謝郭醫師的告知,非常實用」、「有知識才不會恐慌」。
-
2021-06-0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染疫過世 無人可送「最後一程」
台中首例確診死亡個案為七十八歲李姓筍農,他是北屯染疫家族首例確診者七十二歲婦人的丈夫;老農臨終前三天,染疫妻被全副武裝護理人員以輪椅推到負壓病房內探視,前晚臨終,婦人傷心說:「不要見了,怕看了更難過!」丈夫過世後,婦人目前血氧降低,也陷入危險中。老農因染疫過世,按規定必須在廿四小時內火化遺體,但老農三個兒子、三個媳婦都在隔離中,無法瞻仰遺容,也無人可送老農「人生最後一程」。台中市民政局長吳世瑋昨沉痛說:「真的是人間悲劇!」昨由市府協助代為火化,並由嫁到苗栗的女兒先辦後事,把老農骨灰奉厝到潭子靈骨塔。一名在北部醫院工作的陳姓護理師日前也於臉書上分享,自己入行七年,看了許多死亡,這次特別有感觸。她說,一位九十一歲爺爺確診逝世,生前十分自責自己可能是因去萬華龍山寺拜拜確診,直說「自己是壞人,是自己害全家被隔離,當初不應該亂跑」。因規定確診者病逝,遺體要廿四小時內火化,被隔離的兒子只能視訊看父親最後一面說:「爸,好好跟菩薩走,家裡我會顧好,我會把你跟媽媽放在一起」。由於爺爺病況不穩且年事已高,家屬拒絕心肺復甦術,轉至專責病房。為避免爺爺擅自下床跌倒及協助照護,院方經家屬同意,約束爺爺四肢、將綁在床上,爺爺只能在床上扭來扭去,一直說著「要回家要回家」,期望醫護解開約束。
-
2021-06-0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確診遺體可不火化?殯葬業炸鍋
有家屬抱怨無法見到確診死亡者最後一面,遺體就被火化,指揮中心日前稱沒規定要火化,家屬可選擇火化或深埋,該說法卻讓全台殯葬業者炸鍋。多家業者回應,根據各地縣市政府殯葬處來的公文或指引,都要求廿四小時內火化,指揮中心說可選擇深埋,「已火化的家屬聽到有多難過」;有業者甚至揚言,若遇到家屬有意見,乾脆把遺體運到指揮中心問到底要火化還是深埋。傳染病防治法第五十條第四項規定,死者家屬對染患第五類傳染病之屍體,應於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期限內入殮並火化,新冠肺炎去年一月被列入第五類傳染病。但疾管署另公告的「傳染病分類及第四類與第五類傳染病之防治措施」,其中新冠肺炎遺體處置卻是「火化或報請地方主管機關核准後深埋」,與母法扞格。在中壢從事殯葬業十二年的陳姓業者說,疫情後所收到的建議、指引與規定,都要求廿四小時內完成遺體火化,沒有「深埋」選項。陳姓業者說,指揮中心這樣講,是要讓民眾去瞻仰遺容嗎?萬一真有人要求深埋,遺體放殯儀館冰存,而冰櫃內空間是全部互通,是要造成防疫破口嗎?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該防治措施去年對第五類法定傳染病即規定「火化或報請地方主管機關核准後深埋」;為了公共衛生安全,希望盡速火化或深埋。疾管署提供的問答中也有補充,若有特殊原因未能火化,應報請地方主管機關核准後深埋。▍延伸閱讀:【孤獨上路/下】家屬隔離無法送行 只能懇求禮儀公司拍下親人最後一面
-
2021-06-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盼盡快全民接種 柯文哲:疫情拖越久越難收拾
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已慢慢擴散到全台,北市還能暫時用軟封城守住,但疫情拖越久越難防堵,到時候收拾殘局將越困難,希望盡快讓全民都施打疫苗。柯文哲下午在台北市新冠肺炎(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防疫記者會上表示,台灣是個小島,島內人口流動頻繁,疫情防不勝防,已慢慢擴散到各個縣市,今天指揮中心只公布新增17例死亡個案,但還有很多還沒報上去,到時候會校正回歸。他指出,現階段要控制疫情只有2個方式,一個是4級警戒、全島同時硬封城3週,有症狀的全部撈出來集中管理,不然就是大家都打疫苗。封城部分,柯文哲表示,台北市5月30日舉行封城兵棋推演,封城的標準是每10萬人中有400人確診,只要感染率不超過這個數字,都還能靠著3級警戒的軟封城擋住。至於全民接種疫苗,柯文哲說,疫苗的事情已經吵太久,但疫情拖越久,感染源就越分散,也就越難防堵、越難治療,到時候收拾殘局將越困難,希望中央不要再講任何理由。對於京元電竹南廠爆發群聚感染事件,柯文哲指出,工人宿舍的確是防疫弱點,因為餐廳、浴廁共用,一人確診就爆發一波群聚,要臨時改裝很困難,直接停工則對產業是很大傷害,只能呼籲盡量吃飯分開吃,浴廁可以分艙分流就不共用。此外,商業處今天對美容美髮業發布4項防疫指引,柯文哲說,若勒令美容美髮業全部停業,這影響太大,因此他希望訴諸國民素質、拜託大家自動遵守規則,希望不會變成防疫破口。
-
2021-06-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長照機構、75歲者施打序位提前 最快下波疫苗來可接種
長照機構傳出院內感染及確診者死亡,加上高齡及多重慢性病,導致確診死率高,目前指揮中心擬將疫苗施打序位,將從疫苗施打序位第六類提前至第五類,新增75歲以上長者,將擬至第六類序位施打,原先十大類接種序位,也變為十一類,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新施打序位方案會請專家檢視,最快可於下一波疫苗來就會開始開打。目前國內有多起長照機構傳出有人員確診及住民染疫死亡,指揮中心會視目前疫苗施打的狀況,擬將長照機構人員及被照顧者施打序位提前。指揮官陳時中指出,指揮中心提出施打順位新方案,會請專家做檢視,若這波若前端已經打完順序前面的,會在同意地方政府繼續往下一序位施打,最快下一波疫苗來之後就可以開始實施。至於等到這一波疫苗施打結束後,會將其他序位挪回至原來序位?指揮官陳時中回應,「目前不會有這樣情形,該批順位已經施打過後,前面幾個序位沒有施打序位,就可合理往下移動。」並強調若下一波疫苗量較大,就會直接往下開,長照75歲以上長者都會在開放的名列中。
-
2021-06-03 新冠肺炎.疫情數字
圖表/0603確診個案數、校正回歸分布縣市一覽
0603確診個案數、校正回歸分布縣市一覽0501-0603 COVID-19 本土確定病例校正回歸數據0501-0603 COVID-19 本土確定病例校正回歸分布縣市
-
2021-06-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91歲爺確診自責害全家隔離 生前頻謝醫護惹人鼻酸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嚴峻,確診死亡案例已飆破百人,其中多為長者、有慢性病史者。昨天上午有一位91歲爺爺逝世,有醫護在臉書分享,爺爺生前十分自責,認為是自己去萬華龍山寺拜拜而確診、害全家都要隔離;又因規定確診者病逝遺體要24小時內火化,兒子只能視訊看父親最後一面,讓醫護不捨泛淚。這位醫護人員直言:「他真的沒有錯,卻還在自我反省」,對於近期的醫療暴力事件,他想問逃院的、砍傷、霸凌醫護人員的人,「你們到底知不知足?懂不懂珍惜?腦袋都在想什麼?」該名醫護人員在文章中指出,91歲的爺爺過去身體硬朗,過去也沒什麼大毛病,但每天都去龍山寺走走、拜拜,自覺咳嗽後,篩檢後確診,入住檢疫所,後因呼吸喘入院,爺爺病況不穩且已屆高齡,家屬決定DNR(拒絕心肺復甦術,Do not resuscitation),最終轉來專責病房。在專責病房期間,為了避免患者擅自下床跌倒及協助照護,經家屬同意,約束爺爺的四肢、之綁在床上,但爺爺想摸摸自己的頭不行,身體癢也不能抓,只能在床上扭來扭去,期望醫護解開約束。但該名醫護坦言,爺爺不但呼吸喘不能離開氧氣,解開後又有跌倒的危險,甚至口口聲聲說著「要回家要回家」,這些都是必須約束的原因,能做的只有每兩小時為他翻身換姿勢,讓爺爺舒服一些。該名醫護指出,被綁在病床上的爺爺不僅非常配合醫護人員,還經常向他們致謝,每次幫爺爺換尿布時,爺爺總是很乖的自己翻身把屁股抬起來,清理好身體後,就乖乖不躁動的躺著,讓該名醫護直言,「不知道是不是怕我們忘記你了,還是你真的舒服了」。「每次一敲門進去,爺爺就會盯著你,好像是終於有人來陪我的那種感覺,看你在幹嘛,就像怕被人遺忘」,該名醫護指出,管灌時,爺爺也會一直向醫護說,「對不起對不起,我下次不會了,我下次會改進,讓我回家好不好」,雖然十分不捨,卻也無法說謊保證能讓爺爺回家。昨日上午9時46分,爺爺不幸離世,卻因為法律規定,新冠肺炎亡者24小時內必須火化,家屬若要見最後一面,必須著全部防護裝備,但爺爺的家人全部都在隔離,兒子只能用視訊向爺爺說,「爸,好好跟菩薩走,家裡我會顧好,我會把你跟媽媽放在一起」,該名醫護此時拿著手機,努力不晃動,但眼眶早已因不捨而泛淚。爺爺剛住院時還很自責地認為,自己是壞人,是自己害全家被隔離,自己不應該亂跑。發文的醫護表示,自己入行7年了,看了多少死亡,這次卻特別有感觸、內心也格外脆弱。該名醫護坦言,「他只是一個住萬華的老人家,每天沒事到廟裡拜拜,再正常不過了,他真的沒有錯」,沒有錯的人,還在自我反省,但對於逃院的、砍傷、霸凌醫護人員的人,他想問,「你們到底知不知足?懂不懂珍惜?腦袋都在想什麼?」
-
2021-06-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長照醫院企業疫情不透明 專家:應有公版篩檢計畫
聯醫和平院區5月25日就發出求救信,指出院內員工確診,院方卻不告知同單位員工。台大醫院企業工會今也發出同樣呼聲,直指明明有同仁確診,醫護人心惶惶、多方詢問,院方不是避談,就是說要由指揮中心公布,逼得工會直得訴諸媒體。醫院的不透明並不令人意外,畢竟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早在5月就曾公開表示,除非是「比較特殊」的醫院員工感染事件,否則不再說明。6月起各縣市陸續爆發長照機構群聚,死傷慘重,媒體多次詢問整體現況,指揮中心的都僅提供最少資訊,並以同一套標準說詞回應說,中央消息有行政時間差,由地方自行公布即可。過去一年多,各國與台灣相關領域專家都曾大力提醒,長照機構與醫院是特殊場域,有最脆弱的超高風險族群、攸關醫療的量能和負荷,而且機構與醫院的疫情也會回過頭來加劇社區疫情。然而,針對上述兩大類指標性的事件,指揮中心卻僅掌握或僅願意公開極有限資訊,更別說如其他國家政府一樣,即時分析現況、提出具體的對策。對此,台大公衛流病及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並未對資訊公開程度多做評論,但他提醒,公衛防疫措施或許在社區一定效果,但針對高風險的當長照機構和醫院,若發生小群聚,必須要更積極處理。特別是現在流行的是英國株,無症狀感染者多、傳播力又強,機構和醫院內的隱性傳染若未及時遏止,感染源在機構、醫院及社區之間移動,會導致嚴重後果,包括醫療量能折損、高死亡率。陳秀熙表示,針對出現小型群聚的機構或醫院,還有昨天爆發的代工廠本地員工及移工群聚,這些都已經不是除了快速做好接觸者調查、適當隔離,也要立刻啟動目標導向的快篩,才能夠避免小群聚演變為社區疫情大爆發。陳秀熙建議公部門應訂定出公版的檢測計畫,供不同產業企業修訂為適用的版本,並報請主管機關同意,政府甚至應考慮給予補助。事業單位有了準備好的檢測計畫,應讓員工知悉,當群聚出現時,該單位可立即啟動計畫,對員工資訊透明,才能即時遏阻疫情擴散。
-
2021-06-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幼兒染疫症狀似「川崎氏症」醫師籲長紅疹、發燒要小心
新冠肺炎疫情侵襲全台,雖然目前染疫個案仍以中老年病人為主,但有些嬰幼兒感染者的表現症狀很輕微,與感冒類似,或與「川崎氏症」極為相似,包括長疹子、口腔黏膜發紅、發燒腹瀉等,醫師呼籲幼兒出現這些症狀或有接觸史,很有可能就是新冠肺炎。台灣這波疫情擴及嬰幼兒及學生族群,最小的確診者才幾個月大,國際間也已發現變異病毒株的感染開始轉向年輕化。羅東博愛醫院小兒科吳淑娟醫師表示,大部分嬰幼兒為無症狀感染者,若為輕症,其臨床症狀不明顯,有些只是微燒、咳嗽、流鼻水或腸胃道不適,例如噁心、嘔吐、拉肚子等,和一般感冒相似,不易分辨。然而因為兒童病例累積且逐漸增加,目前醫界臨床發現,部分染疫嬰幼兒出現的症狀類似「川崎氏症」的病徵,包含全身皮疹、結膜炎、口部黏膜發紅、腹痛、腹瀉等,嚴重者甚至會如同川崎氏症,影響心血管功能,造成急性心臟衰竭或冠狀動脈擴張。吳淑娟呼籲,最近家長若發現小孩手腳身體有長疹子(小紅點)、發燒兩大症狀,應提高警覺並及早就醫,而且若與染疫者的活動史重疊或相關接觸史,就要高度懷疑是否受到新冠肺炎病毒感染。同時也提醒家長,若懷疑孩子染疫需就醫時,請勿搭乘公共運輸;嬰幼兒若口罩戴不住,可讓寶寶坐在嬰兒推車,外罩透明嬰兒車雨衣,或是戴防護面罩、防護帽,這樣也可以達到阻隔環境飛沫或空氣傳染病原菌;到醫院務必告知醫護人員病況、活動史與接觸史,避免不必要的感染。
-
2021-06-03 新聞.長期照護
群聚感染曝問題 長照機構需醫護駐點
從最近新冠病毒的確診數及往生者年齡結構來看,60歲以上罹患重症比率衝破三成,最不樂見的長照機構群聚感染者也逾70例,更有7死案例。這些嚴重的機構感染也提前曝露了一些平常早已存在的隱形盲點。2025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總人口有20%以上會進入醫療被照護群,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住宿型長照機構的需求量恐會直線成長。然而以目前的長照機構來看,其提供的服務重點大部分是以勞務階層為主,對於醫療方面的需求最多只能提供外包或片段的分離式服務,但對於專業且複雜的醫療需求,或許是高不可及的境界。如以最近所發生的機構群聚感染的原因探討,雖然外來的感染源是導火線,但如果有超前部署的防治措施,應該就會有安全過關的機會。依國內大部分長照機構設立準則,除了一些略具規模的長照機構有規範之上的空間外,大部分因為成本考量,幾乎都很難達標。即便達標,依目前長照機構的寢室設置標準兩床相隔距離是1公尺以上,但新冠病毒空氣傳播的距離在6英尺(約1.8公尺)以上,所以如果隔壁床感染到新冠病毒,在1公尺旁的人也極容易藉著空氣之媒介被傳染。而要達到完善照服境界,機構內應有常駐的專業醫療人員,最好具備長照醫學臨床經驗的專業人員來執行,就會事先做防備的隔離預防措施。其他如初期症狀的臨床診斷,更是需要固定且長期的駐點醫護人員,才能防患於未然。其實入住在長照機構的被照護者,有六到七成的長者有生理上的醫療需求,目前的處理方式大部分就是離院到原醫療機構就診,但易產生許多因群聚的問題,如感染、心理問題等,並非原就醫模式可以解決,一定要藉著深入的觀察及近距離的生活模式探討,才能精準的達到完善的療效。長照機構設立常駐醫療據點是一件工程浩大的議題,或許可以從兼任常駐開始,試辦有成後再逐一全面普及,相信不但可以有免於急性群聚感染的疑慮,甚至許多慢性疾病如吞嚥困難問題、失智、失能問題都會有突破性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