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5 該看哪科.皮膚
搜尋
發燒
共找到
2486
筆 文章
-
-
2021-08-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北傳首例打高端後死亡 衛生局這樣說
新北市今傳出首例打完高端疫苗後死亡個案,為家住蘆洲的歲彭姓男子,昨天打完高端疫苗後今天上午被發現死亡,衛生局對此表示還沒接獲家屬通報,有關個案死亡原因都由中央審議認定。衛生局今天接獲2起打完疫苗後死亡通報分別為AZ與莫德納,若加上彭男,總計新北已有130例打完疫苗後死亡個案,其中AZ有109例最多,莫德納20例、高端1例。除彭男外,衛生局指出,永和1名77歲男性癌症患者,6月24日打完AZ後有輕微發燒,之後作息正常,22日在家中被發現死亡;另名70歲女性有多重慢性病,上月8日打完莫德納後,在同月22日出現胸悶、發燒,本月14日又陸續發生頭暈、全身無力與呼吸困難等症狀,送醫後於19日不治。
-
2021-08-24 該看哪科.皮膚
誤以為山上很涼快而不防曬 婦人下山才知被曬傷
一名婦人日前趁著疫情微解封挑戰合歡山東峰,原以為山上很涼快,因此未特別注意防曬,下山回家後才發現手臂發紅、全身發燙,就醫後症狀才獲得緩解。醫師提醒,外出必須做好防曬,不僅可以預防曬傷,也能降低罹患皮膚癌風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皮膚科醫師方心禹指出,夏季一到,門診就會陸續出現曬傷症狀患者,一問之下,發現多數人都以為「山上很涼啊」、「太陽沒有很大」,或者「只是走路一下而已,應該沒關係吧?」其實,若沒有做好防曬工作,恐怕已暴露在嚴重紫外線曬傷範圍。她說,曬傷指的是皮膚發炎反應,輕則發紅發癢、腫脹疼痛,嚴重的話,會形成水泡,引起發燒、畏寒,休克等全身性不適,甚至會變異成皮膚癌,造成永久性傷害。尤其高山地區因空氣稀薄,過濾紫外線的效果較差,根據研究,海拔每上升300公尺,紫外線的強度平均會增加4%,如以海拔3千公尺高山為例,紫外線的強度會比在平地高40%,一旦沒有做好防曬,短短幾分鐘可能就會曬傷。方心禹建議,若有登高計畫,務必事先準備好帽子、陽傘及長袖長褲輕薄衣物,同時依據每人膚質敏感度需求,選對防曬乳液產品;上述準備可以大幅降低曬傷風險。萬一不幸曬傷,可先使用具鎮定及保濕效果保養品、毛巾冰敷及補充水分應急,切忌戳破水泡,或誤用牙膏、美白乳液塗抹,以免二度刺激皮膚,造成患部惡化或病變。
-
2021-08-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疫苗開打/年輕面孔多 有人接種後昏倒
高端疫苗開打,各地零星傳出接種後不適案例,桃園市有三人出現疑似不良反應,卅歲外籍賽姓女子打完直接倒地,撞傷頭部、膝蓋,四十七歲畢姓男子出現高血壓、呼吸急促、暈眩等現象,曾有暈針紀錄的廿六歲王姓女子接種後昏倒;高雄也有一名廿多歲男子接種後暈眩倒地,所幸四人均無大礙,昨天都已返家。第六輪公費疫苗接種由高端疫苗登場,指揮中心放寬廿歲以上民眾皆可接種,各大接種站施打隊伍中,有許多年輕臉孔。廿一歲、還是學生的李先生說,開學倒數,有什麼疫苗就打什麼,支持國貨;廿五歲沈先生在台北榮總接種,他說陪病月餘,苦等不到疫苗,只好選擇高端。也有人留下手臂就是為了接種高端疫苗,屏東市六十歲陳婦相信國產疫苗,認為「台灣研發,應會較適合台灣人的體質」。許姓台東市民也說,相信蔡總統也不敢冒險,對高端的信心建立在政府。新竹廿三歲謝姓補習班男老師認為網路不少文章在帶風向,質疑高端效力,「總統都帶頭打,應該不需要擔心」。昨天上午有三人接種後不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於直播記者會中指出,可能因為暈針導致血壓低、心跳快,就醫觀察後無大礙,都已返家。他提醒,打針本身幾乎是沒有感覺,接種時不要太緊張,慢性病病況不穩民眾暫緩接種。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表示,高端疫苗是蛋白質疫苗,使用較傳統的技術平台,比較不會有預期外副作用。預估民眾接種高端疫苗之後,可能在兩天內出現注射部位疼痛、發燒、倦怠等常見輕微反應,症狀會隨時間自行緩解。長庚醫院副院長黃集仁表示,接種首日現場未觀察到任何不良反應,醫護人員都提醒民眾,回家後要維持正常作息,保持免疫力在最佳狀態,如果有持續發燒、顏面神經麻痺等反應,則應盡速就醫。
-
2021-08-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開打報到率95% 青壯佔大宗、長者考量這原因也願打
通過EUA的國產高端疫苗今天首度開打,台北長庚接種站上午九點開站,一個半小時就已接種大約200人,中午前可順利完成首日上午300人的目標。長庚醫院副院長黃集仁表示,總統蔡英文一早就帶頭接種,起了示範作用,報到率高達95%,大部分是年輕人。接種現場未觀察到任何不良反應,提醒民眾回家後維持正常作息,有助保持免疫力在最佳狀態,如果有發燒、顏面神經麻痺等反應則應就醫。40多歲的翁小姐今天陪伴年邁母親和妹妹來打高端疫苗,翁小姐說,他們家除了自己和女兒分屬是第九類、七類而接種莫德納,其他家人都是打高端,翁小姐的先生也已預約到台北長庚今天下午的場次。翁小姐說,媽媽和妹妹雖然都符合其他疫苗接種資格,但兩人自覺生活單純、少出門,希望讓其他更需要的人先打,對於高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有信心,所以現在才打。「我二伯『超藍』的,但他也選擇打高端」,翁小姐說,因為二伯身體對藥物反應比較敏感,曾經吃西藥之後不明原因昏倒,他很擔心身體對其他腺病毒疫苗或是莫德納疫苗的反應會太激烈,多方評估之後認為蛋白質疫苗相對較安全,所以這個禮拜也會接種高端。今年40歲的游先生打完高端疫苗後表示,目前只有手臂涼涼的,沒有其他感覺。游先生說,他與另一位38歲同事討論過,兩人原本都單選莫德納,但是後來發現第一季遙遙無期,為了盡快打到疫苗,他們決定加選高端,很快就被通知可以預約。游先生表示,他認為高端疫苗應該是安全,副作用少的疫苗,但他強調,一切都還要再觀察,包括台灣開打後的不良反應、更多保護效力的研究數據等。如果後來發現有問題、結果不如預期,或許第二劑可以允許混打別的疫苗,「我跟同事其實最想打BNT啦。」25歲的侯先生表示,自己是同儕之間少數願意打疫苗的人,但他覺得國產疫苗也還行,而且不用怕打不到第二劑,加上自己身體健康、免疫力不錯,打疫苗應該是安全的,所以即便暫無出國需要,也非從事接觸大量人群的工作,他仍願意接種疫苗,貢獻群體免疫力。根據指揮中心統計8月16日十時至8月20日十二時,共計有90萬157人符合高端疫苗預約接種資格,已完成預約數59萬9613人,佔符合預約資格人數之66.61%。
-
2021-08-2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胸背痛看心臟科 電腦斷層查出是總膽管結石
1名73歲男性因胸痛、後背痛及冒冷汗到心臟科就醫,因為症狀像極了主動脈剝離,於是緊急安排電腦斷層檢查,但掃瞄結果卻顯示導致他胸痛的原因竟然是總膽管結石;經手術取出結石,並經抗生素治療感染問題,症狀才獲得改善。長安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蔡松茂指出,總膽管結石的症狀常見會有上腹痛、發燒及黃疸,像患者這樣以心窩痛的表現較為少見。另外,患者表示除了心窩痛,也還有畏冷及茶色尿的情形。這顯示患者除了結石,也已有細菌感染的跡象,於是蔡松茂緊急安排病人住院,以抗生素及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治療,在順利取出總膽管結石後,患者的胸痛症狀及感染情形也同時得到改善。蔡松茂說,大部分的總膽管結石可以由腸胃內科以內視鏡的方式取出,而總膽管的結石,通常來自於膽囊裡的結石移位至總膽管而導致阻塞,若要避免再次發作,一般都會建議患者再追加膽囊手術,才能根絕後患。他提醒,患有膽囊結石的人,平常應注意不要暴飲暴食,少吃油炸高熱量食品、並避免喝酒。若有如胃痛一樣的不適,又加上發燒、畏冷或茶色尿,應立即就醫檢查。
-
2021-08-23 該看哪科.感染科
154隻走私貓安樂死 專家曝「這疾病」人類致死率100%
海巡署查獲走私貓共154隻,包含俄羅斯藍貓、布偶貓等品種貓,昨天全數依法遭到安樂死,引發輿論爭議。貓咪固然討喜可愛,但來路不明的動物,身上恐潛藏傳染病風險,專家指出,尤其是狂犬病最為可怕,若這批貓帶有病毒且擴散,人類也會深陷危機,沒及時治療者,致死率幾乎100%。這批走私貓來自中國大陸,為狂犬疫病的國家。農委會統計,台灣目前犬隻飼養150萬隻,流浪在外15萬,貓有70萬隻。主委陳吉仲認為,第一時間若未阻絕可能傳撥風險, 我國寵物安全環境就會遭受到更大衝擊。事實上,只要是哺乳類動物,就皆有可能染上狂犬病,包含貓、狗與蝙蝠,甚至是人類。台大獸醫專業學院名譽教授賴秀穗指出,狂犬病病毒隨著動物唾液,透過動物抓、咬的傷口而感染,有一定的潛伏期,狂犬病若在國內傳開,大增寵物染疫風險,人類一旦遭咬傷也有確診疑慮,所以走私貓必須按照法律程序,盡快銷毀。狂犬病屬神經性疾病,犬貓被感染後,會開始出現異常的性情與行為。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教授蔡向榮說,犬貓感染可能出現,包含食欲下降、虛弱、發燒等症狀,可以分為狂躁型與麻痺型,前者會出現焦慮,對於移動的物體會極度想撕咬;後者症狀較輕緩,會有肌肉麻痺的狀況,兩類型發作後最後皆是致死。據衛福部疾管署資料顯示,犬貓在出現上述症狀後,若被確診為狂犬病,致死率接近100%,目前並沒有出現有效的治療方式。至於人類染狂犬病部分,賴秀穗說,遭染疫犬貓咬傷,人類會有僵直、抽蓄的狀況,病毒專門攻擊中樞神經或腦部,民眾若出現症狀未即時治療,致死率幾乎達100%;因此,遭來路不明的流浪或野生動物咬傷,病症發作前,須盡速清理傷口,並施打免疫球蛋白,或狂犬病疫苗。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狂犬病專家諮詢指引建議,狂犬病疫苗為4劑時程,分別於遭咬傷的當天和第3、7、14天各接種1劑。至於在台灣染狂犬病的風險,賴秀穗指出,國內狂犬病管制已行之有年,民眾若遭一般犬貓咬傷,牠們多半已接種過狂犬病疫苗,較無傳染力;萬一遭野生動物,或來路不明的流浪動物撕咬,就得小心染疫。民眾如果不幸遭來路不明的動物咬傷,賴秀穗建議,首先牢記動物特徵,簡單消毒後,盡速送醫治療,另安全許可下,可將動物留數日,觀察是否有狂犬病的現象,以協助醫師後續評估,遭咬傷後的疫苗施打或治療。
-
2021-08-22 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怎麼伴
慢性病患打新冠疫苗 醫師:不需停藥
新冠疫苗陸續抵台,不過,許多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因長期服用預防血栓藥物,擔心打疫苗前後是否需要停藥?醫師表示,即使打疫苗,服用中的藥物也千萬不能停,但罹患風濕免疫疾病患者,在施打疫苗前,則建議先經過醫師評估再施打疫苗。生活大小事都有風險,對疫苗不需過度恐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劉崇祥表示,他的門診患者超過半數為75歲以上長者,到底能不能打疫苗成為患者必問的問題之一。面對患者從電視上看到疫苗副作用、擔心疫苗安全,他經常以出門、睡覺都有死亡風險為例,告知他們出門、睡覺甚至大於打疫苗的風險。他建議打疫苗前,停止看電視一周,避免不必要的擔憂,同時保持充足的睡眠和水分,然後放心的施打疫苗。劉崇祥也舉例,該院設有深層靜脈血栓的24小時待命團隊,但在1000病例中僅出現1例靜脈血栓,且並非疫苗造成,是患者本身的疾病所引發,疫苗血栓沒有那麼常發生,呼籲民眾不需恐慌。慢性病不需停藥,可找醫師諮詢,復健仍要持續。他也認為,面對疫情威脅,身為醫師必須以更權威的方式提醒患者「一定要打疫苗」。至於中風、三高等慢性病患者,擔心打疫苗該不該停藥,他則建議不需要停藥,不過,有任何疑慮都可以找醫師評估。此外,國內三級警戒期間,許多中風患者無法如期進行復健治療,劉崇祥也提醒,運動復健仍要持續,例如手部癱瘓的患者,可透過簡易的抓積木遊戲,訓練手指的精細度,及手部抬高等動作,漸漸的擴展到全身系統性的動作,最終目的是希望能恢復到自理生活。康華中醫診所院長張家蓓也提供中風患者在家復健方法,可透過按壓後溪穴、中渚穴、合谷穴等處,並使用較大的筆頭輕輕按壓,且每天以熱毛巾熱敷穴位,不但對中風患者的肌肉活化有幫助,一般上班族也可緩解肩頸痠痛。染新冠的血栓風險 遠高於接種疫苗新冠肺炎威脅全球,預防方法就是接種疫苗。不過,不少年長者擔心疫苗副作用而持觀望態度,例如有案例接種AZ疫苗後產生血栓。醫師表示,根據國外統計,罹患新冠肺炎導致血栓的風險,遠比施打AZ疫苗所引發的血栓風險高出8到10倍,因此慢性疾病患者不必太擔心疫苗安全,經醫師評估後,該接種疫苗就去接種,才能降低感染風險。光田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柯麗櫻表示,不管施打哪一種疫苗,多少會有副作用,例如莫德納較易引發頭痛及發燒、AZ在國外則有引發血栓等。由於本身有三高、中風等患者,對於血栓問題較為擔憂,她也進一步解釋,腦中風所引起的血栓屬於動脈血栓,與AZ可能引起的血小板低下的靜脈血栓機轉並不相同。柯麗櫻強調,感染新冠肺炎引發血栓的機率,遠比接種疫苗後引發血栓機率高。根據國外資料顯示,AZ引起血栓的比率約為每百萬人口中大約10人,但染疫後引發血栓的風險卻是打疫苗的8~10倍。打疫苗可降低感染機率,即使感染後也能減少重症發生,因此,慢性病患者應盡快施打疫苗。不少原本有三高或服用抗血栓藥物的患者,相當擔心接種疫苗是否需停藥,她以抗血小板藥物為例,主要用於急性冠心症、動脈硬化疾病、心臟置放支架,以及腦中風患者預防再次中風等,有服用這類藥物的患者,打針處的局部皮膚可能會有較大面積的瘀青,但不至於流血不止,建議施打後,可較長時間按壓,至少按壓兩分鐘,避免皮膚局部出血,不必因此停藥。穴位按摩日常按壓三穴位,中風患者可活化肌肉,一般人可緩解肩頸痠痛。● 合谷穴虎口併攏,在肌肉突起的最高處● 後溪穴手握成拳,在小指尺側,第5掌骨小頭後方,當小指展肌起點外緣● 中渚穴握拳,位於手背部小指無名指關節之間,第四、五掌骨間凹陷處資料來源╱張家蓓醫師MAT-TW-2100966-1.0-07/2021
-
2021-08-22 養生.聰明飲食
便秘、脹氣、眼睛癢恐是免疫力下降警訊! 營養師認證「3類食物」吃出超強抵抗力
有些人看起來很健康,保護力卻很差,但其實身體早已經發出SOS「警訊」!你知道當身體保護力下降時,會出現哪些症狀嗎?想要養出防護金鐘罩,最直接的營養秘訣該怎麼吃? 保護力下降 身體警訊營養師高敏敏指出,免疫力下降最常見的就是腸胃不舒服,如便秘、常拉肚子、脹氣等,因為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個大腦」,決定人體70%的保護力,若腸道菌叢、菌相差,身體自然會發出警訊求救。而當保護力下降,對於外來刺激就容易發生過敏反應,例如眼睛癢、鼻子癢、打噴嚏、咳嗽等;另外,皮膚是身體最外層的器官,保護力下降會使皮膚抵禦外面外來物刺激的能力減弱,導致皮膚癢、起疹子、皮膚發炎。當保護力下降易遭受細菌、病毒易入侵,造成常見的感冒症狀,咳嗽、打噴嚏、喉嚨痛、流鼻水等。還有一種情況是,身體發熱但又沒有發燒,代表身體可能正在發炎狀態會一直消耗身體能量,沒有足夠的保護力應戰;若加上長期慢性疲勞也會影響身體保護力,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 吃出保護力 3營養素不可忽略想要養出保護力的防護金鐘罩,高敏敏建議,可以每天這樣吃:◎優質蛋白質:是構成免疫細胞的主要原料,好的原料才能建構好的保護力。1、建議每餐攝取一掌心。2、優先選擇蛋、豆製品、魚、低脂肉、海鮮等,避免加工品香腸、臘肉等。◎優酪乳、優格:其中的好菌能培養出好的腸道環境,腸道屏障更完整、更能幫助抵抗病原體的入侵。1、每天1杯200ml優酪乳就約等同於一杯240ml牛奶的鈣質,幫助穩定疫情下緊張的情緒,更是乳糖不耐者的代替乳品首選。2、選有胃腸功能改善健字號認證的優酪乳,更能確保其到體內之功效,長期飲用可增加腸內益生菌,維持好的消化道環境。3、選能通過胃酸∕膽酸的菌株,如:A菌、B菌,確保抵達腸道前不被破壞,發揮功效。 ◎新鮮蔬果:尤其維他命C是參與免疫細胞分化、吞噬能力的重要角色;植化素也能讓發炎介質減少、強化免疫細胞、增強保護力。1、建議蔬菜每餐 2手掌、水果餐間1拳頭。2、各種顏色都均衡攝取、不偏食。延伸閱讀: ·吃雞蛋增強免疫力!一天要吃幾顆?蛋殼顏色影響營養價值? 專家揭「正確觀念」 ·嗜睡、嘴破、消化不良...恐是免疫力下降! 專家曝「自損免疫力5行為」
-
2021-08-21 癌症.淋巴癌
查馬克罹淋巴癌病逝 醫:出現5症狀應就醫
演員查馬克因淋巴癌病逝,台大醫師柯博升今天表示,淋巴癌多達30至40種,但有很高的機會痊癒,呼籲出現淋巴結腫大、發燒、體重減輕、夜間盜汗、全身癢等症狀務必就醫。在公視史詩戲劇「斯卡羅」中飾演大股頭「卓杞篤」的查馬克.法拉屋樂罹患淋巴癌,昨天晚上11時5分過世,享年42歲。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台大癌醫分院血腫科部主任柯博升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淋巴癌顧名思義就是從淋巴系統長出的癌症,而淋巴系統裡有多達數十種細胞,每一種細胞癌化,都算是一種淋巴癌,因此光是淋巴癌至少就有30至40種以上,每一種治療的方式、預後都不太一樣,相當複雜,「嚴格來說,淋巴癌算是一大群疾病的總稱」。他解釋,淋巴是人體的免疫系統,多數淋巴細胞都聚集在淋巴結,因此淋巴腫大出現的機率最高;不過,除了淋巴結,全身不同器官也遍布淋巴細胞,一旦位於肺部的淋巴細胞癌化,就可能出現類似肺癌的症狀,必須靠切片才能分辨。淋巴癌種類繁多,分型、治療方式也百百種,但大致可分為「何杰金氏淋巴癌」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癌」兩種,柯博升說,何杰金氏淋巴癌較常見於西方人,約占西方人淋巴癌20%,在台灣僅占5%到7%,一旦確診必須積極治療,存活率相當高,第一期存活率高達90%至95%,第二期可高達70%。至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癌則分為「和緩型」與「侵襲性」,這兩種的治療積極度、痊癒機會也是兩個極端。柯博升指出,侵襲型淋巴癌病程進展快,若有症狀卻不治療,短短幾個月到一年就可能過世;不過,只要化學治療有效,即便到了三、四期或末期,仍有很大的機會治癒,千萬不要放棄治療。反觀和緩型淋巴癌則是另一個極端,柯博升說,這類淋巴癌的病程多以「年」計算,有些患者即便確診時就已是第四期或侵犯骨髓,也不一定需要治療,有些患者甚至能和癌症共存長達10至20年;反之,正因癌細胞擴散範圍大,化療效果也沒有侵襲型淋巴癌來得好,因此雖然難以根治,但只要沒有特殊症狀,也不會有立即性的性命危機。「如果非選不可,淋巴癌至少是有機會痊癒的癌症。」柯博升常這麼安慰確診病人,他說,很多患者確診淋巴癌後,因為害怕化療而一再拖延、不願治療,但實際上,隨醫療進步,有了止吐藥等輔助治療,化療已和過去大不相同,「抱著臉盆吐」的畫面幾乎不會發生,很多病人打完第一次化療後也會鬆口氣,坦言沒有想像中恐怖。柯博升說,隨台灣人口老化、飲食和生活習慣西化,淋巴癌患者數大幅攀升,但因危險因子、成因都不明確,也難以預防,呼籲民眾出現淋巴結腫大、發燒、體重減輕、夜間盜汗、全身癢等5症狀時務必就醫,按照醫囑治療,就有機會治癒。
-
2021-08-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年輕時曾參與823炮戰! 74歲榮民伯伯轉出新冠肺炎專責病房,感慨說:「沒想到病毒比戰爭還可怕」
今天,許伯伯終於要轉出新冠肺炎專責病房了!他的雙眼泛著些許淚光,篤定地看著前方對我說:「沒想到病毒比戰爭還可怕!」在病房忙著幫許伯伯整理行李的我,頓時感到空氣凝結,腦海裡閃過種種過去和家人朋友一起親密玩樂的時光,現在卻是穿著層層隔離裝備,想脫也脫不了的戰衣。許伯伯當年的戰衣,如今是我的戰衣。74歲的許伯伯,年輕時身體很好,沒生過病,1949年跟隨國民政府來台,參與了823炮戰,跟共軍抗戰時,身為裝甲部隊的他,多少夜裡都全副武裝,深怕共軍突襲,即便深受重傷也要努力抗戰,沒想到一個新冠肺炎病毒,卻讓身體發生如此大的變化,過著比抗戰還要痛苦的生活。許伯伯在4月底跟朋友一起去萬華龍山寺,返家後有發燒及呼吸喘情形,至亞東醫院急診求治,COVID-19篩檢呈陽性,血氧濃度一路下降,追蹤胸腔x光發現,雙肺有嚴重的肺浸潤,馬上執行插管急救至加護病房照護。在加護病房照護27天後,拔除氣管內管轉至無負壓隔離室的專責病房續照護。許伯伯的左腳第一、二姆趾因疑似感染新冠病毒造成發炎壞死呈現壞疽樣,左腳有破皮傷口,需每日換藥,加上在加護病房臥床多天,造成肌力退化、下肢乏力,無法自理日常生活,需要靠護理師協助翻身、換尿布、身體清潔及餵飯,一次照護下來約需花費30分鐘,穿著不透氣的防護裝備,身體裡早就流滿熱汗,濕透全身,汗粒也不斷流下遮住視線,忍受著自身身體不適仍協助完成許伯伯的每日照護。因許伯伯身體上病痛及不適,造成內心充滿著許多的不安,時常按鈴求助護理師問許多問題,護理師仍一次次的進入病房協助許伯伯執行日常生活的照顧,詢問是否有身體不適及疑問之處,傾聽許伯伯的負面情緒宣洩,引導他說出心裡的困擾,也時常透過視訊鏡頭及觀察許伯伯是否有身體不適的狀況,治療及照護後不斷給予許伯伯心理的支持及鼓勵話語,做完治療離開病房前,也不忘告訴許伯伯要加油! 許伯伯因未婚,只有一位乾兒子,疫情關係無法陪伴,住院期間更依賴護理師,看到護理師不畏悶熱照顧他,又給予很多心理及心靈上的支持,心裡很是感動,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可以感受到護理師真心的對待。日復一日的照護中,在住院治療第38天後,COVID-19在第四次結果呈現陰性,終於可以解除感染隔離,可惜因腳趾的傷口尚未痊癒以及需依賴氧氣,故先轉至普通病房照護。雖然無法出院,但許伯伯表示:「可以解除隔離就很開心了」。照護許伯伯的過程中,發現許伯伯對於疾病的擔憂及面對治療成效感到無法預期,進而有嚴重的情緒變化,因隔離病房關係,無法適時的於第一時間澄清許伯伯對於治療的擔憂及給予心理支持,是在照護中最困難及限制,但透過遠端視訊鏡頭,及每次進入病房執行治療及照護過程中主動關心與傾聽了解許伯伯的內心感受,看到許伯伯身體有進步的變化,內心也十分感動,即便穿著厚重悶熱的防護裝備也值得,因為,讓病人得到最完整的照護,這就是身為護理師我的使命及責任。許伯伯對於自己一向硬朗的身體,因為一場觸不及防的疫情染疫,只能躺在床上需仰賴護理人員的協助,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除了對身體健康的擔憂,更多的是對未來生活的茫然及不知所措,但因許伯伯在隔離病房且醫護人員需穿著厚重悶熱的防護裝備的關係,只能把握每次進入病房的時間,傾聽許伯伯的感受及適時抒發情緒,花費更多的時間,教導並訓練許伯伯身體耐力及肌力,增加基本的生活技能。隨著病況好轉,許伯伯已可以自行吃飯、翻身,看著身體狀況及情緒變化一步步邁向好的方向,真心替許伯伯感到高興,更有成就感,覺得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這次疫情,是全球的災難,台灣也正遭受著疫情的肆虐,所幸,有一群人,默默的無私奉獻守護著,不求什麼,只要一句「謝謝」就足夠了。而那些有關疫情溫暖的故事,相信也在台灣及全世界各角落持續發生著。這是屬於我們的戰情回憶,多年後,我也會眼神泛著淚光向後人說:「那年,我和全台灣人民一起打了一場勝戰,那時,敵人是病毒」。
-
2021-08-20 養生.聰明飲食
隔夜菜加熱「1閃失」小心急性腸胃炎! 專科醫授拉肚子「能吃&不能吃」食物
61歲鄭女士,有糖尿病的慢性病在服藥控制中,日前因為嚴重的上吐下瀉合併高燒不退兩天至醫院急診,抽血發現白血球、發炎指數均高,且合併有急性腎衰竭和電解質不平衡,後續糞便和血液培養均長出沙門氏菌。醫師一問之下,原來鄭女士在發病前吃了放在室溫已經兩天的肉粽。感染沙門氏菌 症狀與急性腸胃炎相同奇美醫學中心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王宿鴻表示,沙門氏菌為一種細菌,主要經由糞口傳染,常是因為吃到受到污染的食物進而感染,尤其易好發在天氣炎熱的時節。感染者一般臨床症狀為急性腸胃炎,會有噁心、嘔吐、腹痛、嚴重腹瀉、高燒不退等症狀產生,且糞便中常夾雜著黏液和血絲。 王宿鴻說明,一般病情輕微者,發燒會在兩三天內退燒,腹瀉則會在一星期內逐漸改善。但若是嬰兒、老年人或是有其他慢性疾病造成免疫低下者,則要小心症狀會比其他人來得嚴重,甚至會產生嚴重併發症如脫水、敗血症、休克、腸出血、壞死性腸炎等。 食物調理要注意 室溫超過35℃易變質由於沙門氏菌常是因為吃到受到污染的食物而感染,因此在食物的選擇跟調理上需要特別注意。王宿鴻指出,最常受到細菌污染的食物,例如:生雞蛋、奶製品、肉製品等,因此在選擇的時候需要注意食物要完全煮熟、牛奶和奶製品需經過滅菌過程;在調理食物的時候,生食和熟食需要分開、使用安全的飲用水或自來水處理食物、蔬果類需清洗乾淨。另外,若吃不完的食物一定要用保鮮膜包裹放入冰箱,再次食用前再加熱煮熟;臺灣的夏天尤其炎熱和潮濕,沙門氏菌又最喜歡生活在室溫35℃左右的環境,因此食物若放在室溫太久會大大增加受到污染的風險。 緩解不適症狀 這些東西要少碰針對一般症狀較輕微者,王宿鴻分享,感染時可以使用支持性療法即可,可多補充電解質水分,但需注意不能太甜,因為糖分在生病的腸道中會增加水瀉的嚴重程度,如市售的運動飲料常糖分太高,建議可以加入白開水稀釋飲用;另外,乳糖和纖維類食物在腸道出狀況時吸收能力也不佳,因此乳製品食物跟蔬菜水果類的在這段時間也要少食用。值得一提的是,在腸胃發炎時可以吃白稀飯、白飯、白麵條、白土司等食物,若肚子不痛不會吐的話也不建議讓腸子空腹太久的時間;但假若是高危險族群,如:嬰兒、老人、免疫力不全者,亦或是症狀持續、高燒不退、連喝水也沒有辦法的話,就應儘速就醫避免更嚴重的併發症產生。 延伸閱讀: ·愛吃涼拌食物?熱菜放涼再冰? 專家警告「9NG行為」:食物中毒風險暴增 ·愛吃半熟蛋、微帶血的肉? 小心沙門氏菌!「1動作」阻斷感染途徑
-
2021-08-20 新聞.健康知識+
不明顯的發炎是「症」、明顯的發炎是「病」 醫:偏高的溫度環境會導致人體的大小病痛!
在討論冷熱的問題之前,我們先要知道人體是一個恆溫的有機生物體,運作溫度保持在攝氏三十七度上下,差異約只有○.五度,我們量到的表面溫度大約比核心溫度低○.五度。 在一天當中,早晨六點左右我們的體溫最低,約是攝氏三十六.四度,而在下午五點時體溫高達約攝氏三十六.九度。所以,黃昏休息後如果活動減少,體溫就會慢慢降低。如果體溫在攝氏三十八度以上,就開始有發燒的現象,如果在攝氏三十六度以下就有體溫過低的現象。因此,身體在正常情況之下,會運用各種生理反應以保持體溫的穩定。實際上我們對冷的容忍度比熱高 人體的新陳代謝作用終日持續不斷,意思是我們身體不斷的燃燒熱量作工而發熱,因此,實際上我們對冷的容忍度比熱高。所以,氣溫只要超過攝氏三十度就會讓我們感到炎熱難耐,如果達到攝氏三十八到四十度,也就是說比體溫高二至三度,我們就很容易發生中暑或熱衰竭而危及性命。相反的,我們覺得舒適的室溫大約是攝氏十八到二十五度,這個溫度比我們的體溫低了十二度左右,這是因為我們不斷在發熱而需要涼爽,只要所處環境的溫度夠,就不需要刻意提供額外的熱源;也就是說,人體對熱的容忍度比冷的容忍度低很多。 偏高的溫度環境,對於身體不好的人影響很大在台灣的生活環境中,我們在夏天最舒適的溫度約攝氏二十三到二十六度(感覺涼),到了冬天如果室溫保持在攝氏二十到二十五度(感覺不冷),這樣是比較理想的室內溫度。以台灣的氣候來看,多數時候都在舒適的溫度以上,因為自己產生的熱已經很多,所以散熱對我們來講就更為重要。很多人很在意冷氣病這個問題,其實冷氣對於維護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設備,因為偏高的溫度環境,對於身體不好的人影響很大,所以在醫院裡、加護病房、與手術室,冷氣都很強就是這個緣故。冷氣病的產生,主要是與我們的運動不足,或冷氣清潔做得不好有關,而不是溫度冷的問題。 細胞對熱真的很敏感 人體對冷有較高的忍受度,因此喝比體溫低二十度的水,我們會感覺涼快,但是比體溫高二十度的水,也就是接近攝氏六十度的水溫,就可能有致癌的可能性。所以,即使我們喝冰箱裡攝氏五度到十度的冰開水,也不會有致癌的危險。其實,我們的細胞對熱真的很敏感。根據醫學研究,常喝熱飲如茶或咖啡的人罹患食道癌的比例偏高,這可能是喝攝氏六十度以上熱飲的習慣所使然,也有研究認為喝熱茶甚至與胃癌相關。 我們身體的發炎反應也與體溫有密切的關係,溫度高發炎強,溫度低發炎弱,所以體溫超過攝氏三十七.五度就顯示可能有問題,超過三十八度明顯是發燒。根據醫學的研究,發炎反應跟很多疾病息息相關,包括現代人常有的心血管疾病、癌症與退化,所以說減少發炎是我們保持健康與養生的關鍵因素。 人體本身就是發熱工廠 我們有多會發熱呢?一般人日常代謝的熱量需求約二千大卡以上,大都以熱的形式發散出來,相當於五十公斤的水升高四十度。一天當中,身體散發出這麼多熱,如果冷卻做得不好,身體機能就會衰退而感到疲倦,也會有食慾不振的現象,因為吃東西會產生更多的熱令人受不了。尤其,我們新陳代謝的效率只有二十五%,換句話說,有七十五%所吃進去的熱量都要以熱的形式散發出去。這麼多熱跑出來,就須要有良好的散熱能力,主要靠的就是呼吸、排汗與排尿。 呼吸跟排汗都需要消耗能量,於是又得製造更多熱。所以,過熱時與其經過皮膚來散熱或者喘氣來散熱,不如直接喝冰開水或吃冰來得有效。人們在炎夏之際,都會喜歡各種冰品冷飲,這是因為有生理需求而產生心理反應。當我們降溫之後,常常會感覺心情放鬆愉快,這是因為冰冷帶來副交感神經作用所使然。過熱效應會導致大小病痛 人體為了保持體溫的穩定有很多平衡的機制,我們的選擇並不是一面倒的保暖,或者喝溫熱水就好了,因為這麼做可能破壞我們身體的平衡機制,造成我們的生理失去應付環境變化的彈性,反而會引起很多不適的症狀 。 【過熱案例1:中暑和熱衰竭】 人在中暑的時候,會頭痛、體溫過高、噁心嘔吐、心跳過快,甚至失去意識。在這之前,如果有熱衰竭的現象,雖然意識還清楚,但是可能會有頭昏、盜汗、心跳變快,甚至抽筋的現象。 實際上,嚴重的過熱現象表現出熱衰竭或者中暑的情形,而輕度或者中度的過熱現象在初期症狀可能不明確,如果沒有注意很容易疏忽,一旦慢性化後會有各種症狀,例如口乾舌燥、頭昏腦脹、眼睛脹痛、慢性鼻塞、胃食道逆流、食慾不振、便祕、下腹脹、腰痠、皮膚或者黏膜乾澀,以及各種慢性疼痛。 【過熱案例2:女性月經過量 】 有些女性有月經過量,月經出血日數過長的現象。在我多年接觸的患者中,女性與年長者特別容易有過熱引發的自律神經失調症。他們的不舒服,時常被以為是身體虛寒來調理,結果反而引起更嚴重的症狀。這些案例給予點滴治療以補充水分,並且降低體溫之後,通常效果很好。 【過熱案例3:農作或勞動的年長者】 在鄉間從事農作或勞動的年長者,許多都有太熱或不舒服就打點滴以補充水分養分恢復疲勞的習慣,除了補充水分恢復體力之外,冷的點滴液有讓身體降溫的效果,進而恢復活力,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大城市裡的人們多數在炎熱的季節可以待在冷氣房裡,因此對於打點滴的醫療習慣不能理解。 慢性過熱,會變得又怕冷又怕熱 慢性過熱會使體質變成外冷內熱,也就是又怕冷又怕熱,這是因為身體過熱所引起的發炎反應,會造成體質流失、體力變差,因此四肢無力怕冷,但是內臟又處於過熱,因此很容易累,體力更差。大多數的家屬很驚訝,我說患者雖然看起來虛弱,其實是處於過熱發炎的狀態,必須要認真地降溫抗發炎,而且要避免過度給予溫熱。一般台灣的民間習慣,以為生病或身體虛弱怕冷就必須要給予熱補,其實在台灣的氣候裡,多數時候我們要擔心的是過熱加重發炎的副作用。 恆溫動物的身體會對溫度變化做出生理調整以適應環境,因此飲食的溫度也會產生生理作用。對多數人而言,一天當中多數時間都待在室內,身體會以室溫為基礎來運作,如果擔心喝冰開水或溫熱水對身體的影響,或是不確定該怎麼做,建議飲用室溫的涼水以保持中性的溫度效應。 不明顯的發炎是「症」、明顯的發炎是「病」 觀察百年來人類的體溫,科學家發現一般人的體溫比以前下降了一些,同時人類的壽命也比以前增長不少。除了因為醫藥的發達之外,我們體力的消耗減少,跟著發炎也減少,身體的負擔比古人輕鬆多了。 明顯的發炎反應可以從驗血實驗室檢查得知,並據此推斷疾病的原因,但是多數症狀從不舒服到癌症,絕大多數都與低度發炎有關,卻不容易從血液得到明確的答案。醫學臨床上,通常以幾個指數(如C-Reactive Protein,Rheumatoid Factor等等)概括,以解釋低度發炎的情形。 簡單的說,明顯的發炎是「病」,但是不明顯的發炎常常只有「症」。身體各處的低度發炎無法從臨床的儀器檢驗出來,只能由間接的臨床表現作判斷,例如從心率或交感神經的症狀,慢性疼痛或慢性病的存在,或者組織慢性發炎後的黏連現象去估算。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明明不舒服,到醫院做了一大堆檢查卻沒有明確的答案。 冷與熱的副作用與禁忌,知多少? 偏離標準體溫的冷或熱刺激,都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冷刺激的副作用:可能引起凍傷、心跳緩慢、高血壓、咳嗽、氣喘、腹痛、腹瀉等副交感神經症狀。 •冷刺激的禁忌:手腳冰冷等失溫的狀態、寒冷環境下、高血壓、心臟病等系統性疾病;未經少量漸進測試者不宜。 •熱刺激的副作用:可能引起過熱燙傷、腫脹發炎、血栓、高血壓、低血壓、高血糖、心跳過快、心臟衰弱等交感神經症狀。 •熱刺激的禁忌:慢性疼痛、自律神經失調、心臟病、炎熱的環境下;未經少量漸進測試者不宜。※本文摘新自然主義《自律神經失調:冷處理、抗發炎》 ●講座資訊不吃藥,也能搞定自律神經!求助無門的病痛、找不到病因的這裡痛那裡痛,很多是自律神經對溫度變化的發炎反應!疼痛科權威梁恆彰醫師與楊翠蟬醫師首創,以「冷處理」改善自律神經失調、降發炎。9月5日下午2點金石堂信義店,梁恆彰醫師演講「自律神經失調:冷處理、抗發炎」,分享改善自律神經失調與各種疼痛問題的撇步。洽詢電話:(02)23925338分機16或網路報名:https://forms.gle/uSWWJUmG4PdAxE8b7
-
2021-08-19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認定/搶救TTP之6:TTP病患陷困境 應考慮納入罕病保護傘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雖然是個極罕見的血液疾病,致命又帶有不確定性,我們就像「深海中無聲吶喊的海天使」;但隨著疾病衛教資訊增加,許多病友陸續現身,讓我們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現在即將舉辦的病友會,我們想邀請大家一起共襄盛舉,彼此分享與交流,減少面對疾病的茫然驚慌,也歡迎提供您寶貴的生命經驗,讓彼此做最佳的後援!●時間:3/30 14:00-16:20●地點:Happ.小樹屋|大葉桉分館2樓(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20號2樓)●報名連結:https://reurl.cc/G4nnjD血栓型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在臨床上非常少見,台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主治醫師周聖傑表示,台大平均每年只有一兩個案例,有些幸運的患者治療後很快痊癒,終生未再復發,但也有些患者的治療很棘手,不斷復發,最後過世。【延伸閱讀:TTP是什麼?看TTP患者最真實的告白】五大症狀 血小板低下、血管內溶血最常見周聖傑表示,導致TTP有五大症狀與血栓有關,最常見的是血小板低下和血管內溶血,兩者也是絕對必要條件,血小板低下時,患者會有紫斑和出血,血管內溶血則會造成貧血,患者會頭暈、疲勞和血紅素尿液。另三種病徵不一定會出現,第一是中樞神經症狀,患者會意識改變,嚴重的甚至突然昏迷和癲癇;第二是腎臟問題,比較少見,少數患者會因腎臟問題而水腫或無法排尿,最後一種病徵是發燒。周聖傑說,TTP的盛行率極低,台灣大約是百萬分之一,以台大為例,一年平均只有一兩個病患,有時候一年兩三例,但有時兩三年都沒有TTP病患。TTP在臨床診斷上,最關鍵的是檢測患者體內ADAMTS13酵素。周聖傑指出90%至95%的TTP患者屬於免疫型,主要來自自體免疫的因素,對ADAMTS13產生抗體,以致體內ADAMTS13 被移除,結果人體內的vWF 因子無法被切斷而變得太長,進而吸附大量血小板造成血栓。搶救TTP 第一步先換血因此,搶救TTP患者最常見的處置方式是置換血漿,把大分子的vWF因子自患者血漿中移除,置換的新血漿內有正常的vWF因子和ADAMTS13,也同時移除了對抗ADAMTS13的抗體,但有時患者體內仍殘存抗體,要再等一陣子才能治癒。周聖傑指出,臨床上多數患者換血兩三天後的血小板即恢復正常,但曾有患者超過一個月後才治癒;一般患者大約是置換一倍左右的血漿,也有人效果不好,國外文獻顯示甚至有患者要早晚各洗一次,置換兩倍血漿。另要留意的是,有些患者換血後雖病徵緩解,但檢測發現體的ADAMTS13依然偏低,這代表抗體還在,就必須再使用莫須瘤等免疫抑制藥物來抑制抗體。周聖傑表示,置換血漿如同大量輸血,TTP患者等於一下子接受10至20位捐贈者的血液,一定有健康風險,最常見的是過敏,身上出現紅疹和發癢。另外,台灣的捐血品質雖控管嚴謹,但仍可能有極少數的C肝和HIV帶原,都是可能的風險。近年國外已有新的TTP抗體藥物,周聖傑說,新藥可阻止vWF因子與血小板結合形成血栓,與血漿置換併用能加速臨床上的的效果,有機會減少死亡,但新藥未引進台灣。免疫型患者不一定會復發TPP分為免疫和遺傳型,根據過去的統計,周聖傑說,免疫型TTP復發的機率不高,有些患者一生只發作過一次,治癒後未再復發。例如十多年前周聖傑曾收治一名正在服役的年輕患者,他在軍隊早點名時昏倒,身上出現紫斑,送醫急診檢測發現血小板低下,血液抹片也看到破碎的紅血球,都是典型的TTP病徵,因此很快確診且立刻進行血漿置換,患者病徵很快改善,再也沒有復發。還有一位男性患者在十年前發病,但當時他只有血小板低下和血管內溶血的病徵,輾轉看了很多血液科醫師都找不出原因,最後到台大才確診是TTP,經血漿置換後也已順利治癒,未再復發,直到最近因擔心AZ疫苗的血栓問題,才又找周聖傑回診。但不是所有患者都如此幸運,周聖傑說,有些患者體內的抗體無法完全移除,會反覆復發,治療上很困難;他曾收治一位患者,持續發燒、意識改變,置換血漿仍無法改善,最後越來越昏迷,甚至出現癲癇住進加護病房,即使再給予免疫抑制藥物仍不見起色,最後不幸離世。還有部分免疫型患者是因免疫控制不好而一直復發,周聖傑解釋,TTP的發作除了因為ADAMTS13低下之外,外在的酒精、懷孕和感染(例如感冒時的病毒感染)等變化,都會影響人體免疫功能,誘發病徵出現。他也說,現在由於ADAMTS13的檢驗普及,患者病徵改善之後,可繼續追蹤監測體內ADAMTS13是否恢復,也可進一步釐清確診患者到底是遺傳或免疫型。治療遺傳型TTP 終生的戰役遺傳型TTP的治療則是一場長期戰役,患者因為基因缺陷,體內的ADAMTS13低下,必須不斷換血補充。周聖傑表示,目前全台灣只有一位先天性病人,體內沒有ADAMTS13,從幼童時期確診至今已30歲,每三四周就要輸一次血,每次輸四到六個單位血液,20多年未間斷,一停就會復發。周聖傑說,台灣雖以免疫型病例居多,但表面上看來是免疫型的患者,也有可能是遺傳型,只是未被診斷發現。英國一項研究曾蒐集TPP孕婦病例,原以為她們都是免疫型,進一步檢測才發現其中部分竟是遺傳型TTP,從小一直有輕微的溶血等病徵,但從未被診斷出來,直到懷孕才誘發TTP的病徵。周聖傑認為,TTP絕對是非常罕見的疾病,但台灣對罕見疾病的審查傾向只接受遺傳型的疾病,偏偏TTP患者是遺傳型或免疫型很難區分,無法立刻知道,要靠長期追蹤才能判別。他表示,TPP如果能納入罕見疾病的保護傘,未來引進國外的新藥物會較為容易,對患者來說是好的,而過去也有非遺傳型的疾病納入罕病,「因此這不是不可討論的事」。
-
2021-08-19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皮膚癢抓到破皮潰爛 竟是骨髓纖維化作祟
●皮膚劇癢破皮,恐與血液疾病有關●九成患者脾臟腫大●好發於65歲長者身上「皮膚癢到痛不欲生!」一位資深內科醫師的外公,四肢常抓到破皮潰爛,長期於皮膚科就診卻毫無效果,某次抽血檢查發現血小板數量異常,轉至血液科,就診發現竟是「骨髓纖維化」。台大醫院血液科主治醫師林建嶔指出,骨髓纖維化共有10大症狀,若症狀逐年惡化,應提高警覺。造血功能轉嫁脾臟或肝臟骨髓纖維化是「骨髓增生性腫瘤」的一種,骨髓增生性腫瘤是指骨髓造血幹細胞中造血母細胞發生不正常增生,如真性紅血球增生、原發性血小板增多,屬於最常見的骨髓增生性腫瘤,如果未妥善控制,將惡化為「骨髓纖維化」或是「急性血癌」。骨髓纖維化會使骨髓原本造血功能轉嫁至脾臟或肝臟,約九成骨髓纖維化患者脾臟腫大。初期症狀不明顯常被忽略研究顯示,真性紅血球增多症、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經過10到15年,最高會有11%到14%的機率轉變成骨髓纖維化。不過,多數的骨髓增生性腫瘤初期不是無症狀,就是症狀不明顯被忽略,就醫時往往已形成骨髓纖維化。研究發現,骨髓增生性腫瘤10大常見的症狀為疲勞、易有飽足感、腹部不適、活動力不佳、注意力不集中、搔癢、發燒、夜間盜汗、骨頭疼痛、體重減輕。林建嶔表示,這些症狀幾乎每個人都有,但是這些症狀如果持續發生且逐年愈來愈嚴重,就要懷疑是血液疾病。需定期輸血或服藥物改善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主治醫師陳睿哲指出,骨髓增生性腫瘤是少見可以找得到驅動基因突變的疾病,出現症狀後抽血確認血球數量,基因檢測也是很重要的工具,常見的突變基因包含JAK2、CALR、MPL、BCR-ABL1融合基因。無論是血小板或紅血球增生,最擔心血栓發生,骨髓纖維化必須接受骨髓幹細胞移植治癒,而骨髓纖維化因造血功能異常,需定期輸血或使用口服抗骨髓纖維化藥物改善。林建嶔表示,骨髓纖維化好發於長者身上,多數是在65歲左右發病,但也有二成左右在55歲以前甚至更早發病,治療上會依照年齡作調整,年長的患者移植前恐需要化療,因此治療計畫多採取避免疾病惡化,加上可使用口服抗骨髓纖維化藥物改善,搭配骨髓纖維化自我檢查量表(MPN10量表),調整處方維持患者生活品質。【線上講座】戰勝骨髓纖維化
-
2021-08-18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認定/搶救TTP之4:病況既兇且猛 緊急血漿置換挽性命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雖然是個極罕見的血液疾病,致命又帶有不確定性,我們就像「深海中無聲吶喊的海天使」;但隨著疾病衛教資訊增加,許多病友陸續現身,讓我們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現在即將舉辦的病友會,我們想邀請大家一起共襄盛舉,彼此分享與交流,減少面對疾病的茫然驚慌,也歡迎提供您寶貴的生命經驗,讓彼此做最佳的後援!●時間:3/30 14:00-16:20●地點:Happ.小樹屋|大葉桉分館2樓(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20號2樓)●報名連結:https://reurl.cc/G4nnjD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是非常複雜的血液疾病,血液科醫師表示,TTP從致病原因到症狀判讀和治療方式,都考驗著醫師和患者,一定要提高警覺。尤其TTP是血液疾病中的急症,一旦發生就要搶時間治療,否則會影響多重器官,引發嚴重後果。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宇欽指出,TTP發生的關鍵原因來自體內缺乏ADAMTS13,這是一種切斷vWF(von Willebrand Factor,溫韋伯氏蛋白質因子)的酶。正常的vWF因子會結合形成雙鍵再擴張連結為多鍵,成為大型的vWF,可作用在內皮細胞上吸附血小板,堵住血管破口, 達成止血功能。但當人體ADAMTS13不足時,大型的vWF無法被正常地切斷,這些大型vWF便會吸附太多血小板,形成血栓,進而造成小動脈阻塞和全身血小板低下。ADAMTS13 缺乏的原因可大致分為遺傳性和免疫性。陳宇欽說,20歲以上的TTP成人患者,90%都屬免疫性造成,包括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乾燥症)、感染等狀況,都有可能產生抗體,中和掉了ADAMTS13的活性。判讀難 二大治療方式: 換血+免疫制劑 陳宇欽表示,TPP在臨床診斷上,無法藉由單一的檢驗結果來確認,相較於癌症只需切片或斷層檢查即可判定,TTP要做很多檢查才能確診,包括檢測ADAMTS13的活性,並透過腎功能異常、發燒、血小板低下、血紅素低下、溶血等五項臨床表徵來綜合判斷,還要經由鑑別診斷,排除掉其他不同原因。因此臨床上TTP的確診,對醫師是極大考驗。陳宇欽說,TTP都是急性發作,就醫的第一關往往是急診,但偶有經驗不夠的急診醫師一看到檢驗結果顯示血小板很低,便立即為患者輸血小板,反而造成更嚴重的血栓。針對TTP的治療,陳宇欽說,台灣常採用血漿交換(血漿置換術),以及使用類固醇或治療癌症的生物製劑等免疫抑制劑,而國外近年已核准有新的單株抗體治療,機轉為透過一種阻斷血小板與vWF因子結合的藥物,但台灣至今仍未引進。 症狀多元 急診患者小心轉錯科TTP的發病症狀多元,陳宇欽指出,小動脈血栓阻塞會快速影響人體不同器官,影響到肝臟就出現黃疸,影響到神經就出現意識異常。例如他曾收治一位做生意的婦女,一開始常找錯錢給客人,講話時答非所問,最後意識嚴重混亂,家屬以為是精神問題送到醫院急診,但急診室醫師檢驗時認為她出現黃疸,便轉送腸胃科,直到腸胃科發現患者血小板數值很低,立刻會診血液科,馬上確診是TTP進行血漿置換,緊急救回一命。另一位年輕女性患者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曾於診所就醫檢查發現血小板低下,後來症狀惡化到三總急診,醫師警覺可能是TTP,立刻做ADAMTS13檢測,馬上確診,隨後進行十幾次血漿置換術,同時配合使用類固醇及治療癌症的生物製劑,順利治癒,之後定期追蹤,至今兩年多來都未復發。 相較於這些幸運的病人,有些急診TTP患者卻歷經波折才確診,常常先被送到神經或腸胃科,最後才由血液科介入。陳宇欽提醒,TTP是血液疾病中的急症,一定要盡快確診,且確診後要立刻搶時間治療,絕不能今天發現明天再換血。TTP的病因和症狀雖複雜,但患者仍可與TTP和平共處。陳宇欽表示,患者一定要定期回診追蹤,預後第一年應每月回診,一年後改為每三個月回診,平時更要隨時警覺,一有問題應馬上洽詢了解其病情的醫師,家屬陪同急診時也要說明TTP的病史,以免延誤治療。符合罕病門檻 盼新藥引進台灣TTP的患者在台灣很少,陳宇欽說,台灣官方認定為罕病的標準包括:罕病發生率要萬分之一以下、有基因缺陷、治療困難,從這三點來看,TTP都符合認定門檻。陳宇欽說,國內目前雖有血漿置換和免抑制劑藥物這兩種治療方式,但臨床顯顯示有些病人治療後的效果並不是很好。他認為,醫學在進步,國外既然有新藥,就應該引進台灣,尤其TTP患者是可治療的,未治療前死亡率雖達80%,但治療後可大降至20%,若能投入更好的治療藥物,一定可以再提高治療成功率。陳宇欽說,台灣醫師常參加國際會議,都會知道國際上的醫學進展,也深知台灣的差距有多大,如果能引進好的TTP新藥,不論對患者、對醫師都是值得考慮的好機會。【延伸閱讀:TTP是什麼?為什麼辨別難、治療也難】
-
2021-08-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多一種選擇?陳秀熙:美研究指12到17歲可接種莫德納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團隊今天在「新冠肺炎防疫科學線上直播」引述美國最新研究指出,12到17歲青少年接種莫德納COVID-19疫苗安全性「可接受」,且達到與青年相似的免疫反應。陳秀熙表示,科學界已證實輝瑞BNT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適合青少年施打,美國最新研究提供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實證證據,「多了一種疫苗。」未來在12到17歲階段,可考慮採BNT與莫德納並進的方式接種。陳秀熙今天舉辦「新冠肺炎防疫科學線上直播」,參與者包括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陳立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醫師賴昭智等,主題為「解譯變種病毒及疫苗防疫」。目前台灣和大多數歐美國家一樣,只開放BNT疫苗供青少年接種。隨著國際疫情升溫、變種病毒肆虐,青少年感染雖多是輕症,但仍有少數出現嚴重症狀,疫苗需求受到重視。賴昭智今天在直播中,引述美國最新研究指出,青少年(12到17歲)接種莫德納疫苗,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且在免疫反應與青年人(18到25歲)相似,血清轉陽率、抗體量甚至還高一些。青少年接種莫德納疫苗,可能會有疼痛、紅斑、腫脹、淋巴腫大等局部不良反應,也可能會有發燒、頭痛、倦怠、肌肉酸痛、關節痛、噁心嘔吐、發冷等全身性不良反應。但多屬輕微狀況,副作用不算太大。台大研究團隊追蹤美國疫情狀況也發現,最早在印度發現的Delta變種病毒流竄下,孩童沒有疫苗保護,近期確診數和住院數激增。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呼籲各州持續實施口罩令,並讓兒童的親屬加速施打疫苗,藉此保護兒童,同時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也加速臨床實驗,希望在年底前確認疫苗對年輕族群的安全性。至於在混打疫苗的科學實證上,德國最新研究指出,先打AZ疫苗再打BNT疫苗(混打),相較於2劑都打AZ疫苗或BNT疫苗,具有較高的中和抗體保護力。混打出現的局部不良反應較多,但多為輕中度。國際疫情部分,歐洲受到Delta病毒影響,加上暑期觀光潮,產生新的一波流行。即便是接種率達9成的冰島,近期也出現多起本土個案,研究發現感染者多是20到39歲年輕人,這年齡層多施打嬌生疫苗,而嬌生疫苗發生突破性感染的比例高於其他主要品牌,因此冰島政府已開始讓施打嬌生疫苗者,多打一劑mRNA疫苗加強劑。
-
2021-08-18 醫療.百病漫談
瘀青要熱敷還冰敷?醫:4情況速就醫 2招加速恢復
日常不少跌打損傷都容易形成瘀青,也有不少民眾身體常常莫名地出現瘀血情況,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提醒,瘀青可能是一般的碰撞所致,但也有可能是身體出問題導致瘀血,若有出現不尋常瘀青應盡早就醫檢查,以利治療。 瘀青要熱敷還是冰敷?醫教2招加速恢復! 王威傑醫師表示,民眾發現瘀青時,改善方式可從冰敷及熱敷著手,隨時機不同,方法也會不同,在瘀青的前48小時,因血管剛破裂在體內形成瘀血,此段時間就建議以冰敷改善,以利血管收縮、凝血,防止瘀血範圍擴大。而熱敷則適合用在5天之後,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復原,使用的時間點很重要。 許多人出現瘀青時,也會常用各種民俗療法,王威傑醫師建議可以先了解原理再進行,以策安全,大致上脫離不了前述原理。例如許多人會用雞蛋改善瘀青,有助改善的原因在於剛熟的雞蛋有溫度,而非雞蛋的任何營養,即便是雞蛋富含蛋白質有助肌膚,但也得經過腸胃消化為小分子胺基酸,才能吸收運用,接觸皮膚是無法直接吸收營養的,而生雞蛋可能在傷口部位造成細菌感染。不過若要以熟的雞蛋改善瘀青,其實可以考慮用熱敷袋等熱敷,並注意前述所提的熱敷時機。另外,有些民眾會用按摩的方式試圖讓傷口加速復原,王威傑醫師表示一般而言建議在剛出現瘀青前48小時別按摩,避免皮膚底下已經受傷的血管及軟組織,因為擠壓而進一步受損,還是以冰敷及熱敷為佳。 身體不明瘀青從哪來?醫指常見5大原因! 許多民眾身體常常會出現不明的瘀血,王威傑醫師指出5大方向提供評估,包括了歷史、位置、用藥、營養、潛在疾病問題等.若前4種方向沒找到明顯造成瘀青的因素,就要懷疑是否有疾病或其他問題在身,盡早安排檢查。 歷史主要可先回顧自己是否有創傷或家族史,如本身先天就有血小板異常等問題。位置可看瘀青傷口是否為四肢、外側等較容易碰撞之處,這些外側處許多時候確實有可能碰撞當下沒發現。而用藥方面,阿斯匹林、抗凝血劑、免疫抑制等,可能引起凝血異常,較容易形成瘀青。至於營養方面例如B12、葉酸、蛋白質、維生素K等營養缺乏,或者酗酒、發炎性腸胃疾病、低蛋白飲食等造成營養不均或吸收不佳也容易引起。排除上述這些基本的4個情況,就有可能是因為疾病等原因引起。 瘀青超過一周非正常,4種情況盡早檢查! 王威傑醫師指出,不正常的瘀青原因相當廣泛,常見與結締組織、血小板異常、凝血功能異常有關。例如年長者皮膚老化、皮下組織變薄等,或是庫欣氏症候群、血管炎、C型肝炎等都容易影響結締組織。而慢性肝病、肝硬化等肝臟問題,會影響脾臟功能異常,使得血小板大量堆積於脾臟,周邊就容易缺乏,也容易形成瘀血,而腎臟疾病、愛滋病、敗血症、免疫疾病、紅斑性狼瘡、血癌、淋巴癌、肝臟疾病、血友病等,也都可能使得血小板異常或凝血功能異常。 王威傑醫師提醒,一般的瘀青約一周左右就會逐漸恢復,若時間超過、過久都還沒恢復,恐怕是有較嚴重的創傷或其他問題,排除前述一般正常瘀青的4種可能,或伴隨體重不明下降、食慾不振、持續性發燒超過5天等不良症狀,又或者健康檢查時發現凝血功能異常、全血球計數異常等,應盡早就醫找出原因為佳。 《延伸閱讀》 .落枕要冰敷還是熱敷?醫:成因不同改善方式也不同,急性期速就醫! .長期低頭滑手機易增落枕風險 中醫4招改善肌肉筋膜落枕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免費線上課程推薦 足部急性受傷處理法|扭到、拐到「腳翻船」 👉 3種扭傷等級處理方式受傷簡易處理 👉 口訣判斷冰熱敷時機
-
2021-08-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臨盆前夫妻雙確診 媽媽獨自生產「聽孩哭聲卻無法抱」
苦嘗多次人工受孕失敗的M小姐,偶然自然懷孕成功十足珍貴,孕育新生命的喜悅,卻在她懷孕35周面臨巨大的考驗。M小姐和先生因同住家人染疫,相繼住進北榮專責隔離病房,治療後兩人病情雖好轉,但在M小姐即將生產之際,兩人檢驗PCR仍為弱陽性,導致孩子的爸爸需缺席生產過程,M小姐只能在在護理師陪同下,獨自面對生產時的孤單,且寶寶順利出生後,因媽媽身上還有微量病毒,面臨「只能聽孩子哭聲,無法抱抱他」的無奈,母嬰也被迫暫時分離。M小姐到院時屬於輕症,呼吸不太喘、也沒發燒。協助產前照護的北榮B087/副護理長古玉貞說,挺著大肚子的她,除了關注腹中的小生命,又因先生高燒數日,還得肩負照顧任務。然而,M小姐聽到孩子的哭聲卻不能抱抱他,因為M小姐體內仍有尚未清除的病毒,為降低傳染給新生兒風險,再多的不捨也只能暫時將母嬰分離。新生兒科醫師也向她承諾,會照顧好孩子安全。看著穿著防護衣進出的醫護,貼心的M小姐總是嘴邊掛著「辛苦了」,一副很不好意思的樣子。古玉貞說,看似堅強的她,在家人狀況不好的時候,其實哭得非常厲害,自己在旁邊看了都心疼,我們就選擇透過錄音,當M小姐家的橋樑,大家互相溝通打氣。M小姐在北榮治療2周、孕期第37周後順利出院,並依約定在自主健康管理期滿當天,來院執行剖腹生產,無奈的是,她在急診室核酸檢測結果,為高Ct值的弱陽性,依規定需至負壓手術室行剖腹生產。先生的檢測結果也一樣是弱陽性,被迫缺席迎接新生命的喜悅,M小姐獨自一個人進入手術室待產。護理師謝佩淇說,待產過程中,巨大的宮縮疼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自己在旁引導M調整呼吸,同時也牽著她的手,讓無助的她可獲得一絲絲溫暖。終於在經過近1小時剖腹生產手術,M小姐產下體重近3000克的寶寶,健康響亮的哭聲彷彿在告訴她,「媽咪,我很好。」這也讓為人母的她激動落淚。然而,M小姐聽到孩子的哭聲卻不能抱抱他,因為M小姐體內仍有尚未清除的病毒,為降低傳染給新生兒風險,再多的不捨也只能暫時將母嬰分離。新生兒科醫師也向她承諾,會照顧好孩子安全。回到病房後的M小姐如釋重負,開始崩潰大哭,護理師發現情緒狀況,扮演陪伴角色,每天傳送寶寶各種照片,並透過電話向媽媽說明孩子的成長。幸好,M小姐在接過幾周的治療後已痊癒,也開心地回院迎接寶寶返家生活。疫情讓迎接新生命的經驗不盡完美,謝佩淇非常感觸的點是,即便夫妻感情極好,但仍無法在M小姐需要陪伴的時候,一起迎接寶寶,看著她的樣子,既心疼又佩服。
-
2021-08-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整理包/預約高端疫苗前必知!哪些人不適合接種高端疫苗?
第六輪公費疫苗今起開放預約,預計提供60萬劑高端疫苗於8月23日開打,預約登記自今天上午10時起,至18日中午12時止,符合資格者,收到簡訊即可開始預約接種。指揮中心日前公布,這次接種開放對象有三,包含65歲以上長者、64歲至20歲第九類對象,以及64歲至36歲民眾。預約高端疫苗前該注意哪些事項?根據衛福部疾管署資料,元氣網為你綜合整理如下:▍高端新冠肺炎疫苗 (MVC COVID-19 Vaccine)高端新冠肺炎疫苗(MVC COVID-19 Vaccine)是含 SARS-CoV 2 重組棘蛋白的疫苗之蛋白質次單元疫苗,用於預防 COVID-19。該疫苗已通過我國核准專案製造,適用於 20 歲以上,接種 2 劑,間隔 28 天。該疫苗不含可複製之 SARS-CoV-2 病毒顆粒,不會因為接種該疫苗而罹患 COVID-19。另依據該疫苗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其安全性良好。此外,依臨床試驗結果分析顯示,高端疫苗組中和抗體幾何平均效價比值 95% 信賴區間下限為 AZ 疫苗 3.4 倍,大於標準要求 0.67 倍。高端疫苗組的血清反應比率 95% 信賴區間下限為 95.5%,大於標準要求 50%。免疫生成性與恢復者血清中和抗體效價與已獲專案核准輸入產品相當。▍疫苗接種禁忌與接種前注意事項接種禁忌:對於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者不予接種。注意事項:1.先前接種該項疫苗劑次曾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者,應避免接種。2.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3.該疫苗不得與其他廠牌交替使用。若不慎使用了兩劑不同 COVID-19 疫苗產品時,不建議再接種任何一種產品。4.該疫苗不得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COVID-19 疫苗與其他疫苗的接種間隔,建議間隔至少 14 天。如小於上述間隔,則各該疫苗亦無需再補種。5.免疫功能低下者,包括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人,對疫苗的免疫反應可能減弱。( 尚無免疫低下者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者的數據 )6.目前缺乏孕婦接種 COVID-19 疫苗之臨床試驗及安全性資料,而臨床觀察性研究顯示孕婦感染 SARS-CoV-2 可能較一般人容易併發重症。孕婦若為 COVID-19 之高職業暴露風險者或具慢性疾病而易導致重症者,可與醫師討論接種疫苗之效益與風險後,評估是否接種。7.若哺乳中的婦女為建議接種之風險對象 ( 如醫事人員 ),應完成接種。目前對哺乳中的婦女接種 COVID-19 疫苗的安全性、疫苗對母乳或受哺嬰兒之影響尚未完全得到評估,但一般認為並不會造成相關風險。接種 COVID-19 疫苗後,仍可持續哺乳。▍接種後注意事項及可能發生之反應1.為即時處理接種後發生率極低的立即型嚴重過敏反應,接種後應於接種單位或附近稍作休息留觀 15 分鐘,離開後請自我密切觀察 15 分鐘,但針對先前曾因接種疫苗或任何注射治療後發生急性過敏反應之民眾,接種後仍請於接種單位或附近留觀至少 30 分鐘。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或凝血功能異常者施打後於注射部位加壓至少 2 分鐘,並觀察是否仍有出血或血腫情形。2.該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反應大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可適度冰敷,請勿揉抓接種部位。常見的不良反應 ( 如下表 ) 通常呈現輕度或中等強度,大部分於接種後 7 日內觀察到緩解或消失。3.如有接種部位紅腫及硬塊發生膿瘍、持續發燒或嚴重過敏反應 ( 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 ) 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曾接種疫苗,以做為診斷之參考,同時請醫師通報當地衛生局或疾病管制署。4.完成疫苗接種後,雖可降低罹患 COVID-19 的機率,但仍有可能感染 SARS-CoV-2,民眾仍需注重保健與各種防疫措施,以維護身體健康。 ▍仿單所列之不良反應
-
2021-08-16 該看哪科.感染科
屏東又現日本腦炎60多歲男子住院治療中
屏東縣今年5月出現全國首例日本腦炎確診病例後,8月又接獲通報,住在屏東市60多歲男子,從事鐵工工作,因發燒與頭痛等症狀到醫院就醫採檢通報後,疾病管制署實驗室檢驗,8月15日確認感染日本腦炎,住院治療中,屏東縣今年累計3例日本腦炎確診。屏東縣衛生局指出,接獲通報後,展開相關疫情調查,60多歲男子發病日期是8月7日,近期皆無旅遊史,在九如鄉工作,工作地附近有豬舍等高風險場所,防疫人員已到個案居住地與工作地周邊懸掛捕蚊,誘捕病媒蚊及噴藥等緊急防治措施,並加強對附近民眾的衛教宣導與適齡幼兒疫苗催注。屏東縣衛生局指出,衛生所加強宣導民眾盡量避免在病媒蚊吸血高峰時段,在豬舍、其他動物畜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等高風險環境附近活動;若無法避免,應穿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主管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避免被病媒蚊叮咬而感染。衛生局指出,日本腦炎病媒蚊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和白頭家蚊為主,大部分的人感染日本腦炎後大多無明顯症狀,少數會有頭痛、發燒或無菌性腦膜炎,嚴重則可能出現意識改變、對人時地不能辨別、全身無力、腦神經功能損傷、輕癱等,甚至昏迷或死亡。
-
2021-08-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QA/預約高端了嗎? 接種前後注意事項一次蒐集
公費疫苗預約平台第六輪開放預約高端疫苗,有意願接種者有113萬1233人。預約登記今天上午10時起,至18日中午12時止,符合資格者,收到簡訊即可開始預約接種。指揮中心公布,這次接種開放對象有三,包含65歲以上長者、64歲至20歲第九類對象,以及64歲至36歲民眾。此輪預期開放60萬至80萬劑高端疫苗供接種,但現階段僅有35萬劑高端疫苗完成檢驗封緘放行。本報記者整理衛福部提供的高端疫苗QA,如下:1.高端新冠肺炎疫苗是什麼?高端新冠肺炎疫苗(MVC COVID-19 Vaccine)是含 SARS-CoV 2 重組棘蛋白的疫苗之蛋白質次單元疫苗,用於預防COVID-19。2. 幾歲能施打?要打幾劑?適用於20歲以上,接種2劑,間隔28天。3. 有無接種禁忌?對於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者不予接種。4. 接種前6注意事項:1. 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2. 本疫苗不得與其他廠牌交替使用。若不慎使用了兩劑不同COVID-19疫苗產品時,不建議再接種任何一種產品。3. 本疫苗不得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COVID-19疫苗與其他疫苗的接種間隔,建議間隔至少14天。如小於上述間隔,則各該疫苗亦無需再補種。4. 免疫功能低下者,包括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人,對疫苗的免疫反應可能減弱。( 尚無免疫低下者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者的數據)5. 目前缺乏孕婦接種COVID-19疫苗之臨床試驗及安全性資料,而臨床觀察性研究顯示孕婦感染SARS-CoV-2 可能較一般人容易併發重症。孕婦若為COVID-19之高職業暴露風險者或具慢性疾病而易導致重症者,可與醫師討論接種疫苗之效益與風險後,評估是否接種。6. 若哺乳中的婦女為建議接種之風險對象( 如醫事人員),應完成接種。目前對哺乳中的婦女接種COVID-19 疫苗的安全性、疫苗對母乳或受哺嬰兒之影響尚未完全得到評估,但一般認為並不會造成相關風險。接種COVID-19 疫苗後,仍可持續哺乳。5. 接種後4注意事項1. 接種後應於接種單位或附近稍作休息留觀15分鐘至30分鐘。2. 接種後接種部位可能有疼痛、紅腫,可適度冰敷,請勿揉抓接種部位。大部分於接種後7日內緩解或消失。3. 如有接種部位紅腫及硬塊發生膿瘍、持續發燒或嚴重過敏反應( 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 等不適症狀,應盡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曾接種疫苗。4. 完成疫苗接種後,雖可降低罹患COVID-19的機率,但仍有可能感染SARS-CoV-2,仍需注重保健與各種防疫措施,以維護身體健康。
-
2021-08-16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中暑刮痧顏色越深效果越好嗎?專家提醒 出現3症狀快住手
刮痧顏色越紅越好嗎?高雄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科喬韻文中醫師指出,刮痧是在輕刮表皮的過程中帶動毛孔的開闔,使邪氣發散以達到治療效果的概念。操作過程中力道應該由輕漸進,避免過於用力、導致皮膚破損,同時建議不要頻繁地刮痧,高頻率的刮痧會使微血管反覆破裂受傷,導致局部肌肉筋膜的纖維化。民眾在家自行刮痧後,刮痧部位應避免吹風受冷,須把刮痧部位包覆良好,才不會導致邪氣入侵,並等待刮痧完全退去後再進行下一次刮痧較佳。刮痧的顏色 不是越深越好大多數人覺得刮痧一定要出痧的顏色越紅、越黑效果才特別好,常常導致下手過重。喬韻文指出,在缺乏醫藥的古代,最早僅以刮痧及針灸作為治療疾病的方式,由於中醫認為生病是因邪氣在體內沒有辦法自然發散所導致,所以利用刮痧使表皮的毛孔能開闔,輕微出氣,讓邪氣能有出口,進而達到改善疾病問題。醫師強調自行刮痧只需要輕微地出痧、出現紅點即可,因為有些部位,即使用力刮痧也不一定會出痧,過度用力只會造成瘀傷而已,也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從輕輕地開始 慢慢地加重 喬韻文指出,拿捏刮痧的力道較為困難的,因為醫師會依照部位的不同、病人的體型、疾病狀況來決定要使用多大的力道,若民眾要在家自行操作,建議先輕輕地開始,再慢慢地加重,要控制在對方可以接受、不會感到過於疼痛或造成表皮受損的程度即可。同時在刮痧的過程中要注意對方的反應,有否出現冒冷汗、面色蒼白、頭暈等身體虛弱的徵兆,一旦出現,須立刻停止刮痧。從陽面開始刮痧 再換其它位置在部位的選擇上,醫師一般多會選擇背面來做刮痧,喬韻文舉例,以中暑來說,主要是由上而下進行,範圍可從頸部、到背部及下方的腰部,每個部位通常會刮20-30下再換其它位置。刮痧除了用在中暑外,在小兒發燒、局部肌肉痠痛,輕微感冒也都有改善的效果。但是對於重大疾病、剛動完手術、部位有傷口、身體虛弱、皮膚問題、出血性疾病、服用抗凝血劑者、及懷孕婦女等族群則須謹慎,建議避免。刮痧完兩三小時 避風吹防邪氣入侵喬韻文提醒,刮痧完後兩三小時,該處應避免吹風、吹冷氣,須把刮痧部位包覆良好,才不會導致外邪入侵,同時喝點溫水,可以加速身體的氣血循環。並且建議民眾不要頻繁刮痧,反覆造成微血管破裂損傷,會導致局部的纖維化,長期下來反而會加重緊繃及痠痛,且建議應該等刮痧完全退去後再進行下一次刮痧較佳。記得使用刮痧器具前應要消毒乾淨,喬韻文說,挑選刮痧用具需把握邊緣圓滑為原則,例如磁湯匙、刮痧牛角、玉石器具都適合使用,再搭配萬金油、綠油精、白花油等潤滑油即可。如果刮痧過程中有任何不舒服或者有任何疑問,記得詢問鄰近的中醫師,對於刮痧的力道、介質等,交由專業的醫師幫你判斷會更理想。
-
2021-08-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醫挺8月23日不降級 籲中央「全台清零14天再考慮」
本土疫情趨緩,今新增2例,民眾關注823二級警戒是否再降級,指揮官陳時中保守回應,觀察時間仍不夠,但會認真考慮對其他特定區域鬆綁;衛福部草屯療養院醫師沈政男則表示,「這是正確的」,並認為全台清零14天再考慮解除二級。我國疫情趨緩,今天國內僅新增2例本土個案,且無死亡案例,外界關心8月23日後是否能夠解除二級,但陳時中在今天疫情指揮中心表示,下周是否再降級,觀察時間仍不夠,若是指引可行,會認真考慮對特定場所進一步鬆綁。不難看出,疫情指揮中心對目前國內疫況雖抱持樂觀態度,但仍不敢貿然降級,因此想解除二級疫情警戒可能得再等等;對此,沈政男今在臉書力挺指揮中心,並表示「這是正確的」,他的看法則是全台清零14天,再來考慮解除二級。至於台灣何時清零,沈則表示,今天新增2例本土個案,台北、新北雖各增1例,但都不是近期發病,2例都是篩檢被驗出,這也代表「全台清零,就要出現了」。此外,又有25萬劑莫德納抵台,指揮官陳時中今說,初步將保留給第一類一醫事人員,也會讓他們進行混打;但有醫護擔心混打,等於第1劑打AZ不舒服1次,第2劑打mRNAu又要不舒服1次,稱「不想被卡車撞第二次」!沈則認為「錯了」,他表示,混打的第二劑,副作用就跟兩劑mRNA的第二劑差不多,且遠小於第一劑AZ,也小於第一劑mRNA。尤其嚴重全身副作用,比如發燒、疲累、痠痛,將會是所有劑型與劑次最低。而AZ混打mRNA的保護力,沈更說,他已舉過好幾篇paper了,混打的抗體免疫等於,甚至略高於2劑mRNA,而T細胞免疫則是遠遠高於2劑mRNA。注意,不是跟兩劑AZ比,現在已經沒人在比這個了,因2劑AZ的保護力就是比較低。
-
2021-08-15 該看哪科.皮膚
斑斑點點不好看?醫師:不想長汗斑 流汗馬上擦乾
●汗斑流汗後第一時間擦去汗水,才能預防汗斑發生。夏天潮濕悶熱的環境,是很多皮膚疾病的溫床,「汗斑」更是好發於喜愛運動、容易出汗者。一名20幾歲男大生,背部出現許多紅色斑塊,至皮膚科診所就醫後,經醫師診斷為汗斑,開立口服治療藥物後,一周內即痊癒。台北長庚診所副院長胡倩婷提醒,預防汗斑復發,需保持環境乾燥涼爽,並於流汗後第一時間擦去汗水。汗斑是皮膚感染皮屑芽孢菌引起,好發在前胸、後背及上手臂的位置,會出現一塊塊脫屑的斑塊並且會讓皮膚變紅、變褐色,甚至變白,因此又被稱為「變色糠疹」。胡倩婷指出,治療汗斑通常會塗抹外用藥膏,但患病位置若在背部,患者難以塗抹藥膏,這時會使用口服抗黴菌藥物治療,如itraconazole。●痱子小朋友、長輩最常見,夏天別給孩子穿太多衣服。當天氣悶熱,排汗遇到阻礙,使汗水在皮膚累積,導致汗腺發炎,會形成熱汗疹,俗稱痱子。若皮膚上有細菌,會使汗疹變紅、搔癢的症狀愈趨強烈。台北市黃禎憲皮膚科診所主治醫師黃千耀指出,汗疹主要發生在衣服蓋住的地方,如前胸、後背。小朋友、活動力不佳、臥床長輩等自我照顧能力較差者,是好發族群。「一般人熱了會主動穿脫衣物,但小朋友通常不會,汗水悶住就很容易長痱子。」黃千耀說,許多民眾平時總怕小朋友、長輩著涼,常常幫忙蓋被子,沒考量到被照顧者不懂得調節自身狀況,因而導致體溫升高、流汗,產生痱子。小朋友活動量大,黃千耀建議夏日不要讓小孩穿太多衣物,以免流汗過多悶住,更容易長痱子。胡倩婷表示,痱子基本上會自行消失,不必過於擔憂,出現早期病灶時,可擦痱子粉;若覺搔癢難耐,也可塗抹類固醇藥膏止癢;但若出現化膿的症狀,恐是細菌感染或嚴重發炎,應立即就醫。預防痱子發生,應避免暴露在悶熱潮濕的環境,不要穿太多衣服,選擇吸汗、通風的布料。洗完澡,擦乾身體,在穿衣前可以擦點含玉米粉成分的爽身粉,保持皮膚乾爽。另外,有人會因發燒而大量流汗,長出痱子,建議發燒時,用濕紗布手帕輕拍皮膚,有助退燒與吸汗。●足蹠蠹蝕症鞋襪要常換,撒痱子粉無利於鞋子保持乾爽。足部長期處於悶熱的鞋襪中,導致細菌增生,感染到皮膚角質層,是謂足蹠蠹蝕症。與香港腳不同的是,足蹠蠹蝕症可在腳底發現無數蛀蝕的小孔,主要分部在足底承受重力的部位,如腳掌前端、腳跟和接觸地面的趾頭處。黃千耀表示,由於足蹠蠹蝕症通常沒有特別症狀,頂多有輕微騷癢感、伴隨難聞氣味,許多病患都是在家人強烈要求下,才就醫治療。治療部分,以外用抗生素藥膏為主,若外用治療效果不佳,可使用口服藥物輔助治療,原則上一至二周即能改善。由於好發族群多是腳底容易流汗、長時間穿鞋者,黃千耀說,足部長期處在悶熱潮濕環境是患病主因,若想有效預防足蹠蠹蝕症的發生,需保持足部乾爽。盡量避免長時間穿鞋襪、選擇透氣性較佳的鞋子及吸汗力強的棉襪,或多帶一雙襪子替換;容易流腳汗者,可以帶毛巾將腳擦乾;鞋子盡量輪流穿,讓每雙鞋子都有時間通風、保持乾爽;返家盡量穿拖鞋。常有民眾於鞋內撒「痱子粉」,企圖讓鞋內保持乾爽,但黃千耀提醒,痱子粉僅是幫助吸附濕氣,濕氣仍留在鞋內,並不能使鞋內與足部保持乾爽。
-
2021-08-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染Delta出院仍「生不如死」 醫指17項症狀持續維持
新冠肺炎疫情逐漸趨緩,但Delta變種病毒來勢洶洶,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今表示,「不要以為死亡率很低,就不擔心了」,許多確診者治療完畢從醫院出來後,仍在「劫後餘生的處境」,呼籲大家仍要戴好口罩、勤洗手。黃軒在臉書發文指出,不要以為得了Delta病毒,死亡率很低,就不擔心了,你們是否聽過「生不如死」的痛苦嗎?根據統計,英國30萬人得Delta病毒感染,50歲以上死亡率0.2%、50歲以下死亡率0.027%。染疫後,就算順利從醫院出來,1.4人中仍有1人,其比率占25%,會有一堆不舒服的症狀,並維持4周以上;另外,也有10%感染病毒後,會維持12周以上仍有一堆不舒服症狀。其不適症狀包含疲倦、頭痛、耳鳴、胸痛、心臟發炎、肌肉疼痛、有針刺感、健忘、抑鬱、味覺喪失、持續咳嗽、呼吸急促、心悸、腹瀉、腹痛、皮疹、反覆發燒等。黃軒表示,在醫學上,只是多了一個名詞叫「長期新冠症候群」(Long COVID Syndrome),說得就是這些Delta病毒感染患者,他們出院後的「劫後餘生」處境,黃軒說,若不想要經歷在pandemic下的劫後餘生,呼籲大家還是要好好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社交距離,並加上疫苗接種。
-
2021-08-15 癌症.乳癌
女打完莫德納腋下腫脹 就醫檢查發現得乳癌
桃園年近40歲的女性病人,上個月接種莫德納疫苗,兩周後摸到腋下有顆粒般的腫塊,但無疼痛感,起初不以為意,最後還是到醫院檢查。醫生發現她右側乳房和右腋下淋巴都出現腫脹,立即將兩處檢體送病理中心化驗,檢驗結果為右乳侵襲癌和右腋下淋巴轉移,目前已接受乳癌後續治療。醫師提醒女性若發現身體異常,應立即就醫。杏妍診所院長黃鴻銘表示,隨著各類疫苗陸續到位,民眾施打後出現全身痠痛、發燒、頭痛等全身性的反應,是普遍較會遇到的副作用,然而國外也傳出有少女胸部變大的情形。黃鴻銘表示,美國醫學會調查發現,約有2成女性接種莫德納或輝瑞疫苗後,出現腋下淋巴腫大的情況,然而這是否與疫苗相關,或惡性腫瘤等其他原因造成,須進一步釐清。黃鴻銘指出,乳癌發生率逐年上升且有年輕化趨勢,儘管疫情時期民眾會減少進出醫療院所,但若察覺乳房有硬塊、乳頭有血色或黃綠色的分泌物、有多發性乳房腫塊,及被醫師告知建議定期追蹤的狀況,務必持續追蹤、就醫。
-
2021-08-13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僅次於新冠肺炎的致死性傳染病「肺結核」 咳嗽持續多久就應該去看醫生!?
結核病 (TB,肺結核) 是一種藉由飛沫傳染而罹患的細菌感染,主要影響肺部或腹部、腺體、骨骼和神經系統。世界上大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感染肺結核,但如果正確使用抗生素治療,是可被治癒的。什麼情況下會感染肺結核!?分享食物或飲料會造成感染嗎?肺結核是因為感染一種好氧且耐酸性的結核桿菌所引起,在台灣一年四季都有病例出現,據統計發現,男性發生率大於女性,而老年人發生率大於年輕人。當患有肺結核的患者咳嗽、說話或唱歌時,結核菌就會散播到空氣中,周圍的人可能會吸入這些細菌並被感染。美國CDC表示,握手、分享食物或飲料、觸摸床單或馬桶座圈、共用牙刷、接吻,並不會造成肺結核的感染。感染肺結核的症狀只有持續咳嗽嗎?肺結核的症狀,取決於結核菌在體內的生長位置,若結核菌在肺部生長,肺部結核病可能會導致以下症狀,應盡速就醫:1.持續3週或更長時間的嚴重咳嗽2.胸痛3.咳血或痰除了上述症狀以外,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發燒、盜汗、極度疲倦或疲勞、發冷….等症狀,也可能在感染結核菌時出現。由於結核菌感染除了影響肺部以外,也會影響身體的其他部位,包括腎臟、脊柱、大腦、神經系統、骨骼和關節、腺體(淋巴結)、生殖系統、消化系統、膀胱….等。若脊柱感染結核菌,可能會出現背痛的症狀;腎臟感染結核菌,可能會導致血尿;骨骼或關節感染結核菌,可能會出現疼痛和運動喪失的情況。另外,持續腫脹的腺體、腹痛、持續性頭痛、癲癇發作….都有可能是因為結核菌對身體的感染所導致的。遭受結核菌感染的危險因素如果出現以下情況,可能更容易遭受到結核菌的感染:1.朋友、同事或家人患有開放性肺結核2.居住或去過結核病高感染地區,例如:俄羅斯、非洲、東歐、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3.在醫院、療養院工作或居住4.專職負責結核病高危險患者的衛生保健工作者5.吸煙者免疫系統是保護人體的重要屏障,當出現下列情況,可能因為免疫力低下,提高感染結核病的機會,包括:AIDS愛滋病、糖尿病、嚴重腎臟疾病、頭頸癌、癌症治療期間、體重過輕和營養不良、器官移植服用抗排斥藥、服用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及乾癬的藥物….等。 參考資料來源:U.S. CDC、WHO、CDC
-
2021-08-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嬰幼兒出現這些症狀,恐為新冠肺炎病毒感染!速就醫!
新型冠狀病毒(簡稱新冠病毒,SARS-CoV-2)自2019年底從中國武漢爆發以來,席捲全球造成上百萬人死傷與商業社交活動停擺,已成為這兩年全世界最深刻的共同記憶。新冠肺炎的傳染模式主要藉由病人飛沫或接觸被病毒染污的物體來傳染人,但相較於過去的SARS,具有較多無症狀高傳染性的特性。對人體危害程度可輕可重,從完全無症狀的輕微感染至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需要葉克膜的嚴重肺炎重症均有。現今已知高齡、免疫系統不全或有系統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衰竭與肥胖)族群是併發重症的高危險群。 心肺相關自體免疫疾病兒童最需要小心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陳品君指出,新冠肺炎感染中,嬰幼兒染疫臨床症狀以輕中症為主,無症狀比例也高於成人;常見症狀以發燒、咳嗽、無力、肌肉痛等;但相較於成人更多特異性症狀,如食慾不振、腹瀉、嘔吐等。兒童相較於成人感染比例較低,台灣歐美新冠肺炎患者的數據顯示兒童約占2-5%。兒童重症相對比例也較低,義大利與美國致死率0.1%;重症者多為小於一歲或具有潛在病史(心臟疾病,糖尿病,肥胖,慢性呼吸道疾病),因此提醒家屬心肺相關自體免疫疾病兒童最需要小心,目前台灣尚無兒童新冠肺炎死亡案例。兒童肺部ACE2受體量明顯少於成人的其中與成人相異可能原因與新冠病毒進入人體以後,必須要依靠細胞上的ACE2受體當作侵入大門,來進入細胞內造成感染。目前醫學研究已證實,兒童肺部的ACE2受體量明顯少於成人的ACE2受體量,所以使兒童和成人相比,較不容易因為暴露到病毒而造成感染。另一可能原因兒童免疫系統尚未發展完全相較於成人也較不易後續造成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 syndrome)。 此外,兒童新冠肺炎感染源在研究指出常具有家族群聚史,在中國的數據,兒童感染者約有七成家中至少有一名感染者;而美國資料則高達91%兒童因接觸到家庭或社區感染者而染疫。因此第一線醫療人員針對具有接觸史的無症狀兒童建議要積極採檢。 新冠肺炎對於兒童的特有表現: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陳品君說,雖然兒童相較於成人為低感染率與嚴重度較輕,但近期英國和美國出現了與新冠病毒有關的非常罕見兒童炎症綜合症(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MIS-C)病例,引起醫學界關注。MIS-C的症狀會出現在SARS-CoV-2感染數周後,也可能發生在無症狀感染的兒童中,其臨床症狀會類似川崎氏症造成全身皮疹、結膜炎、口部粘膜發紅、腹痛、腹瀉,嚴重者甚至會影響心血管功能,造成急性心臟衰竭或冠狀動脈擴張。 血液檢查可能會顯示出發炎症狀升高的指標,包含C反應蛋白、紅血球沉積率和前降鈣素原。通常會涉及各種器官系統包含心臟、腎臟和神經異常。由於MIS-C會加速造成心源性休克,因此需要對兒童進行重症監護以及免疫球蛋白或類固醇治療來幫助病人改善病況。 嬰幼兒出現這些症狀,請盡速就醫如何觀察孩子有變成重症的傾向呢?陳品君表示,如果感染過程中,有發現小朋友高燒不容易退,或是燒退了,但是精神、活動力不好,或是有食慾不佳、嘔吐、腹瀉、脫水的症狀,以及呼吸困難,就是重症預兆,需要儘快就醫。此外還要留意MIS-C症狀: 持續性發燒不退身皮疹、結膜炎、口部粘膜發紅、手腳腫脹,腹痛、腹瀉等等,對於有慢性疾病患者的兒童更要小心留意。最近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增溫,最佳保護是預防新冠肺炎。為了您的家人,減少出門待在家中並請保持社交距離,外出在公共場所戴好口罩及勤洗手。
-
2021-08-13 養生.聰明飲食
夏季吃西瓜解暑!你適合吃嗎? 專家曝「食用禁忌&最佳食用時間」
夏季炎熱吃上西瓜超解暑!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主任游明謙醫師表示,西瓜是很好的水果,富含豐富的脂溶性維生素,但是要注意腸胃系統不佳、糖尿病人、慢性腎臟疾病、呼吸系統疾病、過敏疾病的族群,記得食用的量不宜過多,最多一個手掌為限,也因為西瓜屬性較寒,從冰箱取出後應先退冰才不會傷及脾胃,建議飯後食用,有助於維生素吸收。 西瓜清涼解暑 天然白虎湯清熱解暑游明謙表示,西瓜含水量高達93%,具有糖分甜度,並富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包括茄紅素、β胡蘿蔔素、維生素A、C等維生素,飯後攝取有助於吸收。中醫觀點來看,西瓜屬性甘寒,又有天然白虎湯之稱,能夠用來清暑熱、發燒、感冒、喉嚨痛腫及消炎的功用。 容易腹瀉體質 西瓜不宜過量攝取西瓜屬性甘寒,中醫角度來看,若是體質較寒涼、腸胃不佳、容易咳嗽、腹瀉體質、大便不成形或軟稀感、腸胃敏感不宜吃太多西瓜。游明謙解說,西瓜偏寒常有拉肚子症狀,不過拉肚子原因多,包括脂溶性維生素太多無法吸收、自律神經系統改變腸胃敏感、食物過敏等原因都可能引起拉肚子,但並非所有人都不能吃,需注意攝取的份量、症狀和疾病的穩定性。 糖尿病人把握份量 血糖起伏不飆升游明謙舉例,糖尿病的人攝取西瓜份量不宜過量,比如每100公克西瓜,熱量約35大卡,熱量不算高,但是飯後吃一大盤西瓜,等於100、200大卡,相當吃一碗飯。飯後吃一大盤西瓜,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不佳,若是糖尿病者,最多以一個手掌為限,建議優先選用纖維水果,避免血糖上升迅速。 腎臟病需限水者 攝取份量避免喘西瓜含水量高達93%,一口接著一口相當解渴,若必須要限水的病人要特別注意。游明謙提醒,洗腎病人、腎功能不全、慢性腎病、心臟衰竭的人,小心水分的攝取量,很可能吃完西瓜後會變得更喘,或者是腎臟水份排不出去,所以要注意食用的份量。 氣喘或呼吸道疾病 瓜果類要少吃游明謙補充,氣喘的小孩吃瓜類容易咳嗽,以醫師多年臨床經驗來看,每五位就有一位對西瓜過敏。西瓜很可能是過敏體質的過敏原。特別注意的是,如果是罹患呼吸系統疾病、氣喘、過敏體質的人,吃完西瓜出現咳嗽問題,應少量攝取為宜。西瓜怎麼健康吃? 飯後吃、退冰吃、少量吃至於西瓜該怎麼吃?游明謙建議,西瓜是很好的水果,飲食符合中庸之道,適量少量即可。但西瓜的脂溶性維生素因為需有油脂才能吸收,不像水溶性維生素能隨時吸收,所以建議飯後吃為佳。天氣炎熱把西瓜放冰箱保存以免細菌滋生,但西瓜屬性寒涼加上冷藏後,直接吃下容易導致腸胃更加敏感,建議退冰後再吃。若有身體上的不舒服,即時調整食用用量。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西瓜消暑!紅肉or黃肉哪個好? 營養師解析「兩者差異」:男性補充精胺酸要吃這色 ·水果愈甜熱量愈高? 營養師公布「夏季水果TOP15熱量排行」...西瓜竟墊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