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6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搜尋
癱瘓
共找到
337
筆 文章
-
-
2021-08-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釀主動脈剝離?醫:注意症狀!致死率每分鐘上升1%!
高端疫苗開打後陸續傳出死亡消息,其中最讓人注目的包括陸姓作家的死因,目前據疫情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研判為「主動脈剝離合併心包填塞」,是否與疫苗有關尚待釐清。 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釗監提醒,主動脈剝離是極具危險性的急性心臟疾病,出現症狀應立即就醫,把握黃金救援時間。 主動脈剝離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 主動脈可試想成「三層包在一起的水管」,當最內層的水管出現裂孔,水便會流向內、中層的縫隙,使得內層和中層逐漸分離,更進一步導致剝離。 張釗監醫師表示,主動脈在健康狀況良好時,是呈現非常具有韌性的狀態,因各種風險因素導致脆弱後,就有可能形成裂縫,使得原本在內膜運輸的血液流至中膜,更進一步撕裂內膜及中膜形成剝離,最終引起所謂的「主動脈剝離」。 主動脈剝離上下有別 上主動脈致死率極高! 主動脈外表呈現拐狀的形狀,依上、下分成升主動脈和降主動脈,視剝離的位置不同,對生命的威脅也會有所不同。於下的降主動脈,可能影響到各個器官或身體部位,例如影響到腎臟將引起急性腎衰竭,腸道則為急性腸缺血,下肢則形成癱瘓。而於上的升主動脈剝離,危險程度非常高,有很高的機率將直接影響心臟,例如心包膜填塞,或是壓迫到血管造成心肌梗塞,頭部則會形成腦中風。 怕高端釀主動脈剝離?醫:真正風險才更要注意! 主動脈剝離最主要的風險因素,包括了三高、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肥胖也容易引起慢性病,也是需注意的族群之一。抽菸習慣則也容易使得動脈硬化導致脆弱。其它也包括了結締組織疾病等。因此防範的方法,也就包括了積極控制慢性病及結締組織疾病、體重、戒菸等。 近日民眾所關注的,在施打高端疫苗後猝死的陸姓作家,據了解身有高血壓,雖施打前健康狀況良好,在施打後猝死,但主動脈剝離是急性疾病,誘發因素形成就會發生,因此張釗監醫師認為和疫苗較無相關性,可能僅為時間上的巧合。 不過張釗監醫師也提醒,雖然目前以醫學的角度來看兩者關連性不高,但前述所提到的風險族群,還是時時都應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並注意任何相關的身體不適徵兆。施打疫苗利大於弊,但打疫苗前更要與醫師討論是否合宜、有哪些需要注意。其它像是正在接受治療者、用藥者也是同樣的道理,以避免憾事發生。 主動脈剝離症狀要注意,致死率每分鐘提升1%! 張釗監醫師指出,主動脈剝離的症狀有別於心肌梗塞,心肌梗塞主要為胸口悶痛,以及肩、頸、背、手臂等處的延伸性疼痛,較不明顯,主動脈剝離的疼痛則會有相當明顯的撕裂疼痛,且也會有背部疼痛的感覺,延伸性疼痛則很少出現。據了解,陸姓作家在生前就曾和朋友反映有胸痛、背痛的情況出現,遺憾的是未緊急就醫。 張釗監醫師指出,如同前述所提,主動脈剝離視發生位置危險程度會有所不同,若為升主動脈影響心臟則分秒必爭,致死率約每分鐘提升1%,時間拖越久對患者越不利。 因此再三提醒風險族群,如有發生任何身體不適都應提高警覺,特別是發生在胸腔的症狀往往急具危險性,應盡速就醫急診,不宜繼續觀察,以避免誤判。這情況不論是否施打疫苗都應注意,施打疫苗後更應留心,一般民眾也不能大意。 《延伸閱讀》 .不喝水、久站久坐比AZ更易血栓!心臟醫:留意生活地雷更有助防範! .心肌炎不是打疫苗才會有!醫指3風險,胸痛、喘、累等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8-27 養生.人生智慧
照顧中風丈夫15年後,自己也罹癌...洪雪珍看「付出強迫症」:你以為的付出其實只是為了這件事
學會心甘情願的付出 人的一生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整理。最需要整理的, 是從小到大不知打哪裡長出來的, 那些莫名其妙的觀念。它們像樹妖一樣張牙舞爪, 不知節制見縫就鑽, 盤根錯節糾纏著每一天。著手整理之後, 才驚覺到它們侵入人生的程度深不可測, 不知不覺浪費了青春歲月, 也錯過各種美好。特別是對於「付出」 的一些想法, 自己竟得了「付出強迫症」, 嚴重到毫無自覺。送丈夫去安養院,子女反對梧桐是一家公司的老闆, 勤奮能幹,不僅事業經營的好,家中經濟與大小事也都由她一肩扛起,無怨無悔, 通通是她的責任。四十二歲那一年, 先生中風, 沒一年癱瘓成植物人。公司家裡兩頭忙,梧桐想要送先生去安養院,兩個子女都反對,都說願意照顧父親到辭世的那一天。梧桐不想讓孩子以為她無情無義、有失職責,於是雇用外傭幫忙,「孝順」 二字喊得最大聲的子女有伸手幫忙嗎?並沒有!照顧的責任,主要落在梧桐和外傭兩人身上,忙裡忙外,日子就在救護車「咿哦咿哦」中一天一天過了。梧桐的個性負責,即使先生已無知覺,仍然盡心盡力地維持所有事情在軌道上,給孩子一個完好如初的家,卻身心疲憊至極,十年後不幸罹癌,也倒了下來。想要證明自己很偉大梧桐五十七歲時,先生走了,她為自己感到自由與輕鬆而有些愧疚,同時也感慨很深,回首過去十五年不眠不休的付出,她問自己,為的是什麼?「是想證明自己很偉大嗎?」「是想用不離不棄,證明自己是有情有義的好妻子嗎?」「是想跟孩子證明,自己是令他們尊敬的好母親嗎?」就算都是,那又怎樣?這些證明,值得綁住自己的人生,犧牲十五年的歲月與健康嗎?梧桐搖搖頭,頹喪的說,一點都不值得!羨慕表妹勇敢放下後來, 表妹的先生也生病臥床,隨侍在側四年,不堪負荷,便把先生送往安養院,自己則安排各種活動,像是學跳舞、出國旅行,盡情享受人生。家族聚會時,親戚們私下竊竊私語, 批評表妹愛玩,未盡照顧之責,不是個好妻子,教人不齒!梧桐聽不下去,忍不住站出來,指著眾親友們說:「你們這麼有愛心,願意付出,照顧妹夫,是好事啊!既然如此,就把妹夫送到你們家,要的人請舉手!」親友們這才安靜下來,梧桐接著說,她很羨慕表妹的勇氣,敢掙脫社會價值的枷鎖,不避諱別人的眼光,按照自己的意思過人生,這才是對的做法。反倒是梧桐, 雖贏得好妻子的美名,卻累出病來,十五年來沒有過一天好日子,是沒有意義的人生,她很後悔當初聽從孩子的話,沒跟隨自己的心,做出真正想要的選擇。付出那麼多,家人並不領情先生過世之後,梧桐有時間重新整理自己,發現錯不在子女,而在於自己患了嚴重的付出強迫症。透過付出,一手掌握大小事,事事做到完美,贏得他人的讚美, 說她能幹會辦事,說她犧牲奉獻好偉大, 說她是好妻子或好母親⋯⋯刷出存在感,也才感覺自己值得被愛。「孩子小的時候,我不敢出國,因為他們一天都不能沒有我。」「我再忙,都要煮晚餐、給孩子帶便當,因為他們吃不慣外面的食物。」「我再累,都不能讓先生到安養院,因為他們不會像我照顧得如此無微不至。」現在梧桐想通了,自己哪有這麼偉大,這一切都不過是自己想的,為自己的付出強迫症找藉口。哪天她出國, 孩子終於「 放假」 了,愛怎麼過就怎麼過; 哪天她不燒飯, 孩子也樂壞了, 愛吃什麼就吃什麼⋯⋯其實是梧桐依附這些角色, 透過付出,掌握著家裡每位成員,從中獲得滿足感、成就感,卻把這些付出說成是為了他們。沒有人可以逼你付出可是以前想不通,心裡很委屈,付出那麼多,家人不是無感就是嫌煩,看不到對等的回報與感激之情,傷透梧桐的心,失望極了。有一個冬天,孩子讀書晚了,梧桐特別起床做一碗滑蛋牛肉粥,孩子嫌燙不肯吃,她就想辦法弄涼,孩子這時候卻睏了,不吃了,要上床睡覺。梧桐硬要孩子吃,就起了爭執。「我做這一切,都是為你好,怕你讀書太累,肚子會餓。」「可是,我又沒有要妳做,是妳自己要做的。」到了這個年紀,梧桐才真正體認到,在這世界上,沒有人可以逼迫自己去做什麼, 唯有自己。為家人付出,是出自於關愛,是自己的選擇,在當下就完成了情感的平等交換。作家慕顏歌在《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一書裡談到,你不能以為你的「善行」就像錢存進銀行,別人必須在某天根據你所期望的利率還清本息──永遠不要為了你所愛的人做過多的付出,除非你可以做到永遠不去提及。付出,是出於心甘情願當我們困在「 付出情結」 走不出來時,不妨按以下三點去想,減少犧牲感或委屈感,不再覺得別人欠自己很多,怨歎沒有得到對等的回報。1.別人沒有要我們做那麼多,是我們自己想為他們做。2.自己沒有那麼偉大,那是自己想的。3.如果付出讓自己感到委屈,就不要付出。這一生,最值得付出的是自己, 別忘記也為自己做一些想做的事。我們活得開心, 做任何事都心甘情願、歡歡喜喜,家人可以從情感糾葛中解放出來,獲得自由,這才是他們最想從你身上得到的付出。書籍介紹書名:要獨立老,不要孤獨老:人生的意義自己定義,走出自己的英雄之旅作者:洪雪珍出版社:有方文化出版日期:2019/04/30作者簡介/洪雪珍政大新聞系、台大商學所畢業。每十年轉換一次跑道,進行一趟英雄之旅,享受精彩豐富的人生。第一個十年從事採訪與編輯的新聞工作,第二個十年轉入電台與報紙負責行銷與活動領域,第三個十年為台灣人才尋找最適合的舞台。目前進到第四個十年,擁有多重身分、從事多重工作,包括作家/斜槓教練/職涯諮詢顧問等。曾任職《聯合報》主編、台北愛樂電台行銷總監、《自由時報》行銷經理、yes123求職網副總經理,並為《商業周刊》、《今周刊》、《Cheers》等多家雜誌網站人氣專欄作家。著有《你的強大,就是你的自由》、《哪有工作不委屈,不工作你會更委屈》、《工作愈換愈好,得有這些本事》、《不乖勝出》等暢銷書。延伸閱讀: 「高端疫苗」4小時24萬人登記!保護力為何?接種禁忌、副作用有哪些?看這篇就夠
-
2021-08-22 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怎麼伴
慢性病患打新冠疫苗 醫師:不需停藥
新冠疫苗陸續抵台,不過,許多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因長期服用預防血栓藥物,擔心打疫苗前後是否需要停藥?醫師表示,即使打疫苗,服用中的藥物也千萬不能停,但罹患風濕免疫疾病患者,在施打疫苗前,則建議先經過醫師評估再施打疫苗。生活大小事都有風險,對疫苗不需過度恐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劉崇祥表示,他的門診患者超過半數為75歲以上長者,到底能不能打疫苗成為患者必問的問題之一。面對患者從電視上看到疫苗副作用、擔心疫苗安全,他經常以出門、睡覺都有死亡風險為例,告知他們出門、睡覺甚至大於打疫苗的風險。他建議打疫苗前,停止看電視一周,避免不必要的擔憂,同時保持充足的睡眠和水分,然後放心的施打疫苗。劉崇祥也舉例,該院設有深層靜脈血栓的24小時待命團隊,但在1000病例中僅出現1例靜脈血栓,且並非疫苗造成,是患者本身的疾病所引發,疫苗血栓沒有那麼常發生,呼籲民眾不需恐慌。慢性病不需停藥,可找醫師諮詢,復健仍要持續。他也認為,面對疫情威脅,身為醫師必須以更權威的方式提醒患者「一定要打疫苗」。至於中風、三高等慢性病患者,擔心打疫苗該不該停藥,他則建議不需要停藥,不過,有任何疑慮都可以找醫師評估。此外,國內三級警戒期間,許多中風患者無法如期進行復健治療,劉崇祥也提醒,運動復健仍要持續,例如手部癱瘓的患者,可透過簡易的抓積木遊戲,訓練手指的精細度,及手部抬高等動作,漸漸的擴展到全身系統性的動作,最終目的是希望能恢復到自理生活。康華中醫診所院長張家蓓也提供中風患者在家復健方法,可透過按壓後溪穴、中渚穴、合谷穴等處,並使用較大的筆頭輕輕按壓,且每天以熱毛巾熱敷穴位,不但對中風患者的肌肉活化有幫助,一般上班族也可緩解肩頸痠痛。染新冠的血栓風險 遠高於接種疫苗新冠肺炎威脅全球,預防方法就是接種疫苗。不過,不少年長者擔心疫苗副作用而持觀望態度,例如有案例接種AZ疫苗後產生血栓。醫師表示,根據國外統計,罹患新冠肺炎導致血栓的風險,遠比施打AZ疫苗所引發的血栓風險高出8到10倍,因此慢性疾病患者不必太擔心疫苗安全,經醫師評估後,該接種疫苗就去接種,才能降低感染風險。光田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柯麗櫻表示,不管施打哪一種疫苗,多少會有副作用,例如莫德納較易引發頭痛及發燒、AZ在國外則有引發血栓等。由於本身有三高、中風等患者,對於血栓問題較為擔憂,她也進一步解釋,腦中風所引起的血栓屬於動脈血栓,與AZ可能引起的血小板低下的靜脈血栓機轉並不相同。柯麗櫻強調,感染新冠肺炎引發血栓的機率,遠比接種疫苗後引發血栓機率高。根據國外資料顯示,AZ引起血栓的比率約為每百萬人口中大約10人,但染疫後引發血栓的風險卻是打疫苗的8~10倍。打疫苗可降低感染機率,即使感染後也能減少重症發生,因此,慢性病患者應盡快施打疫苗。不少原本有三高或服用抗血栓藥物的患者,相當擔心接種疫苗是否需停藥,她以抗血小板藥物為例,主要用於急性冠心症、動脈硬化疾病、心臟置放支架,以及腦中風患者預防再次中風等,有服用這類藥物的患者,打針處的局部皮膚可能會有較大面積的瘀青,但不至於流血不止,建議施打後,可較長時間按壓,至少按壓兩分鐘,避免皮膚局部出血,不必因此停藥。穴位按摩日常按壓三穴位,中風患者可活化肌肉,一般人可緩解肩頸痠痛。● 合谷穴虎口併攏,在肌肉突起的最高處● 後溪穴手握成拳,在小指尺側,第5掌骨小頭後方,當小指展肌起點外緣● 中渚穴握拳,位於手背部小指無名指關節之間,第四、五掌骨間凹陷處資料來源╱張家蓓醫師MAT-TW-2100966-1.0-07/2021
-
2021-08-06 醫療.精神.身心
鬼壓床3招解除!醫指關鍵:這6族群最容易被壓
日常生活中不少民眾都有「鬼壓床」的經歷,醒了身體卻無法動彈,想要求救卻也喊不出聲音,甚至不少民眾會看到詭影、聽到低語,或是喘不過氣來。全人健康診所副院長王德生醫師以醫學的角度來看鬼壓床,並教大家如何避免、如何解除,禱告、念佛經、收驚拜拜確實也有所幫助唷! 為什麼會發生鬼壓床?原來是身體還沒醒! 王德生醫師表示,鬼壓床在醫學上可以「睡眠癱瘓症」解釋,此情況相當常見,約15人中就有1人發生過,甚至不只一次。最直白的解釋,就是腦部醒了但是身體肌肉還沒醒,包括嘴巴、舌頭、四肢等。 王德生醫師說明,人體在睡眠狀態時,並不會一直處於深度睡眠狀態,也不會一直在作夢,而是有週期性的在淺眠和深眠中循環,一個循環大約90分鐘,一次睡眠大約會有5次左右的循環,因人而異。在這周期中會有一段被稱為「快速動眼期」的時間,大多為剛要進入睡眠時,或深眠狀態回到淺眠狀態時,此時會大量的做夢。而人類演化為了生存,大腦的機制睡眠時會中斷需靠主意識控制的肌肉,如手腳,以避免睡夢中出現相對應的活動被掠食者發現。 上述兩個條件下,腦袋恢復清醒的時刻,若是發生在快速動眼期,大腦中斷肌肉活動、身體原本不該醒來的時刻,便會形成一個大腦醒了,但身體卻還沒醒的狀態,又或者說身體還沒上線,便會形成鬼壓床,也就是睡眠癱瘓症。 鬼壓床為何會看到詭影、聽到低語、喘不過氣? 那麼為什麼不少人會看到詭影、聽到低語、甚至喘不過氣、被重壓?王德生醫師解釋,人體在情緒極度緊繃、焦慮的狀態下,大腦會大量分泌荷爾蒙,促使欺騙自己、讓自己有個合理的解釋的機制,鬼壓床的當下人體往往會容易進入這樣的狀態,也就容易產生幻聽、幻覺,而幻聽會比幻覺更加常見。另一方面,也有一種狀況是,當事人其實根本沒有醒來,眼睛其實還是閉著的,但夢見了房間的場景。 至於喘不過氣、被壓等情況,醫師則解釋,呼吸在睡眠中雖非為主意識控制,呼吸會持續,但會進入較小的呼吸狀態,在鬼壓床發生時呼吸也來不及回到平常的模式,相較之下就會有喘不過氣的感覺,重壓的感覺道理也多出自於此。 總總因素加在一起,再加上會認為是「鬼壓床」的人,本身或多或少就會有相信鬼的存在,為求一個合理的解釋,便常會認為是鬼壓床,此情況又再加深當下的恐懼,形成惡性循環。 6族群易被鬼壓床,醫教簡單方式有助改善! 容易出現鬼壓床的族群 主要因素包括了睡眠不足、品質不佳、沒有規律等,這些情況都容易使得腦部在不對的時間醒來,形成睡眠癱瘓症,包括了精神疾病的患者較容易淺眠、失眠、受到藥物影響,包括憂鬱症、躁鬱症、過動症等。情緒較為焦慮、緊張、勞累的族群。例如像是大型考試、比賽,又或者床邊櫃子過高無形間形成壓迫感,以及搬家、出遊、出差等,到達一個非平常習慣的環境,這些情況在特別會認床的族群會更為常見。而民俗信仰也可能間接造成影響,例如住在4樓最後一間的套房,對於不少人來說相當忌諱,也就容易形成緊張。另外,不少人也會對氣味敏感度較高,如住進小木屋有木頭的味道,或套房有某些芳香味,不習慣者也會容易睡不好。而腿不寧症後群也被發現與睡眠癱瘓症有一定程度的關聯性,不過原因為何還有待研究。 醫學上如何改善鬼壓床? 王德生醫師建議,若常有睡眠癱瘓症的情況,可先檢視自己是否為容易觸發睡眠癱瘓症的族群,並避免上述相關的風險因子。例如安定緊張不安的情緒、改善睡眠及睡眠環境等,包括睡覺關燈、睡前最好盡量不要使用手機等3C產品,以避免影響褪黑激素分泌影響睡眠,而精油的氣味也有助幫助放鬆、安心入睡。若有精神疾病也應妥善治療,因藥物影響可和醫師討論是否換藥。 在飲食方面,也應避免飲用含有咖啡因、酒精的飲品,喝酒後睡想睡,最主要是酒精麻痺了身體,但未必是真的有睡意,此情況更容易促成前述所說的「腦袋醒著,身體卻沒上線」的情況。而睡前喝洋甘菊、玫瑰等花草茶有助放鬆中樞神經,是個不錯的選擇,牛奶也有助於入睡,不過乳糖不適症、過敏等問題的族群則應避免。香蕉富含鈣、鎂離子,在晚上睡覺前幾個小時食用,也有助入睡。 值得注意的是,禱告、念佛經、收驚拜拜從醫學來看也有助於改善鬼壓床。醫學、心理學來看,良善的信仰有助做心靈的慰藉、依靠,若當事人認為當下就是被鬼壓床,而這些方式有助安定思緒,那麼便有助睡眠癱瘓症,也就解除了鬼壓床的狀態。 3招解除鬼壓床!醫:重點在身體重新連線 王德生醫師建議,鬼壓床、睡眠癱瘓症的當下,可以試著伸舌頭、握拳、蹬腳等,這些方法都有助於解除,重點就在「讓大腦和身體的重新連線」。因此,其實任何動作都行得通,包括了禱告、念佛經度過這緊張期;或者藉著被壓腦羞的怒氣硬壓回去;甚至什麼事都不用做,讓身體慢慢跟上大腦,或者完全不理會繼續睡。最重要的是冷靜告訴自己,只是身體還沒醒而已,安定當下的思緒,鬼壓床便僅是睡眠癱瘓症,也就不覺得恐怖了。 《延伸閱讀》 .如何避免鬼壓床?醫指4種人易中招,5種方式有助改善 .失眠5大常見地雷 專家:睡前別再滑手機!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8-04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患腦瘤單側無力頻出車禍 男子術後復健返崗位
賴姓攝影記者去年底發現左邊肢體無力,常扛不動攝影機,甚至一連好幾個月發生多次車禍,就醫檢查發現罹患原發性惡性膠質細胞瘤,經手術成功切除腫瘤並復健,已重返工作崗位。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院長許永信今天表示,原發性惡性膠質細胞瘤為惡性腦瘤中,最常見也最惡性的腫瘤,初期症狀不明顯,一旦確診,多數病人平均不到1.5年壽命,若選擇放棄治療,恐怕僅剩3個月餘命。賴姓患者表示,去年底出現左邊肢體無力,導致工作時經常扛不動攝影機,更一連好幾個月發生多次車禍,原本以為視力出問題,但因肢體無力情形愈來愈嚴重,於是到醫院檢查。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是腦瘤作祟,賴姓患者術前曾聽聞即便切除腫瘤,仍有很大的機率終身癱瘓,想到孩子們尚未成年,十分擔心術後影響家計,讓一家人陷入苦惱。經接受手術,成功切除腫瘤,術後積極復健,順利於1個月出院,返家後賴姓患者堅持每天步行4公里,3個月後不但重返工作崗位,生活自理更不假他人之手,驚人恢復速度令同事和家人都十分開心。許永信說明,原發性惡性膠質細胞瘤的表現症狀,與腫瘤生長位置和造成腦部水腫的程度有關,最常見的三大症狀為漸進式神經學缺損、頭痛和癲癇,其中漸進式神經學缺損以肢體無力最常見,可能出現視力缺損、運動或感覺異常、步態不穩、記憶力缺損等症狀。許永信提醒,原發性惡性膠質細胞瘤目前發生原因不明,可能為基因突變。民眾可透過均衡飲食,培養運動習慣,以及良好生活作息,以提升免疫力。若出現劇烈頭痛、半身無力、說話含糊不清、記憶力明顯衰退、步態不穩、性格大變、視力模糊等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2021-08-0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眼球偏向一邊、說話不清楚 大血管阻塞型中風危險性高
Q:阿公與兒女同住,這幾天阿公常喊手沒力、頭有點脹,家人以為只是高血壓影響不以為意,某天早上阿公無法從床上起身、話講不清楚,兒女已經出門上班了,現場剩老伴和外籍看護也無法分辨是什麼症狀,這時該怎麼辦?腦中風名列國人十大死因前四名,民眾未及時警覺腦中風徵兆,可能錯失黃金救援時間。新竹縣政府消防局緊急救護教官李均祈表示,除了因民眾警覺性不足延誤送醫的情況外,救護員也常碰到長輩誤把偏方當急救,反讓患者更不適。他曾遇過一名70歲阿嬤急性腦中風,阿公竟拿針扎阿嬤手指「放血」;或是有擦綠油精、按摩人中、亂餵心臟病或降血糖藥物等錯誤行為,既無助於急救處置,還可能引發感染風險,增加救護員現場評估難度。聯合報與台灣腦中風學會共同合作急性腦中風教育課程,由神經科專科醫師至消防分隊分享,提供救護員更快速判斷腦中風祕訣。李均祈說目前使用的評量表為FAST辛辛那提,課程中醫師提供更多項到院前腦中風評量表,針對急性腦中風,較容易失能的大血管阻塞特性加以說明,包括半側肢體或面部嚴重癱瘓、眼球偏向一邊、失語症等,因為治療大血管中風有特定的治療醫院,若救護員有機會盡速辨識出來,就能提高送往正確醫院的機會。李均祈說,不少民眾曾出現小中風,沒有及早發現、健康檢查追蹤,都是到二次中風才不得已送醫,他建議民眾平時應多注意身體異狀、提高警覺,排除腦中風帶來致命風險。【教官小叮嚀】李均祈/新竹縣政府消防局緊急救護教官曾出現頭部腫脹、肢體無力等情況,民眾需自我警覺,可能有小中風危機,應定期健檢追蹤。若長輩有異常身體不適,家人應盡快撥打119,把握黃金救援時間。【醫師開講】身體異狀、提高警覺 留意腦中風帶來致命風險大血管阻塞腦中風,拖延1小時老3.6歲。國軍桃園總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明華說,中風患者中以缺血性腦中風佔大宗,其中屬大血管阻塞最危險。致病原因區分二類,血管粥狀動脈硬化血栓栓塞及他處血栓栓塞(常見為心房顫動導致),根據國外學者研究,大血管阻塞若未及時處理,1分鐘將有190萬神經元壞死、12公里長神經纖維受損,拖延1小時相當於老3.6歲。台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神經內科主任尹居浩則表示,大血管阻塞有特定的送醫治療醫院,若能於第一時間辨識出可能的中風型態,可以多爭取治療的時間。另外,中風患者有時症狀不典型,透過神經功能評估,如喊叫病患、觀察眼睛位置、嘴型是否歪斜,捏手腳是否有反應,是否有口齒不清,異常喉音或吞嚥困難等,亦可作為救護員到院前評估。他也提醒,民眾要多注意俗稱的中風前兆(暫時性腦缺血),也會出現突發性單側肢體無力、感覺異常或麻木,也有可能暈眩、步態不穩,但發生時間較短且較輕微,容易被民眾忽略,錯失及早治療避免惡化的機會。眼球偏一邊為大血管阻塞特性,需考慮取栓手術。尹居浩課程中說明,第一線救護員多使用FAST量表評估,若碰到病患如四肢無力、頭暈等不典型症狀,較難精準判別。他說,針對非典型症狀,可透過另一種評量表BEFAST評估,增加B(平衡)身體步態平衡和E(眼睛)視野缺損、複視或眼球偏向一邊等徵兆,有助於救護員二次理學檢查。陳明華說明據統計,FAST可篩出85%腦中風病患,BEFAST可增加到95%,提高急性腦中風篩選通報率。及時於黃金3-4.5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治療,有三成病患會有良好預後,如符合GFAST(眼睛邊斜一側+FAST)大血管阻塞特性,除施打血栓溶解劑治療外,應接續接受動脈血栓移除手術,可再額外增加三成病患可回復至良好預後。年長者條件允許,還是可接受血栓溶解劑治療。陳明華曾收治一個案,高齡97歲的余奶奶有高血壓、心房顫動及巴金森病,平時有輕微姿勢性頭暈症狀,但仍可自行走路不需攙扶,當日與家人外出散步時,突然頭暈發作、手腳無力難站立,家人警覺心高立刻送醫,經診斷為急性後腦循環腦梗塞,到院1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治療,入住加護病房2天後轉到普通病房後續復健治療,現在已能站立、步行到廁所,住院僅12天順利出院。他表示,余奶奶能成功救治原因是及時於發病黃金3小時內送至醫院,醫療團隊在1小時內給予治療,減少失能,大幅提升病人生活品質。陳明華強調1次中風就會增加10倍二次中風風險,民眾應保持警覺,有中風徵兆就立刻就醫,及時治療減少中風失能。透過課程,讓緊急救護員於第一時間,更能熟悉運用中風評估量表如FAST、BEFAST、GAST辨識出急性腦中風,快速通報可處置醫院,縮短就醫處置時間,及時搶救患者,減少中風失能程度,減少個人、家庭及社會經濟負擔。
-
2021-07-2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以為落枕忍痛2年 55歲男頸椎間盤突出導致肌肉萎縮
55歲陳先生工作長期要搬重物,2年前開始出現左側肩頸痠痛,以為是落枕未理會也一直沒有改善,最近開始出現手掌麻木,睡覺會因痠麻痛醒嚴重影響睡眠品質。原本靠藥物控制不舒服的症狀,肌肉開始產生無力並出現明顯的萎縮,到麻豆新樓醫院神經外科門診就醫,經磁振掃描後發現第6、第7節椎間盤突出,造成左邊神經孔狹窄。醫師建議他接受頸椎椎間盤切除合併骨融合術。3天後順利出院,後續門診追蹤時,痠麻痛的症狀已經完全改善,不用再靠藥物控制不舒服的症狀。麻豆新樓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張昂傑表示,大部分的頸椎椎間盤突出以保守治療即可,首先需要矯正不良的姿勢,要盡量避免增加頸部負擔的運動或動作,讓頸部不會過度彎曲或過度伸張,在復健專科醫師指導下接受頸椎牽引,使其增加頸椎關節間的距離、幫神經根減壓,也可以接受中醫針灸,熱敷,吃藥打針等等來舒緩痙攣的肌肉。若是症狀開始變嚴重,例如長期疼痛甚至影響到生活、睡眠、工作,或手的肌肉明顯的萎縮,這時就建議及早進行外科手術治療。張昂傑表示,頸椎椎間盤突出而導致脊髓及神經根受壓是常見的退化性疾病,容易發生在老年人、長期做增加頸部負擔的粗重工作、骨質疏鬆症、受傷者都可能造成頸椎椎間盤突出及骨刺增生的風險。現隨著3C智慧型手機和平板的普及,低頭族增加。當頸部彎曲並一直維持同一個姿勢,頭部重量對頸椎椎體和椎間盤形成一定的壓力。長期下來很容易引起頸椎提早退化、椎間盤突出及骨刺增生。頸椎椎間盤突出的典型症狀,從頸部背面和肩胛骨的地方開始酸痛,感覺像落枕一樣,順著肩膀、手臂,到手指並產生麻痺刺痛感。隨著時間增加,狀況越來越嚴重,導致肌肉無力使不出力氣(抬手、舉東西),精細的動作(握拳,拿筷子,梳頭,扭鈕扣等)無法執行,甚至會發生患部肌肉萎縮不可逆的狀況。「頸椎手術很危險嗎?成功率大概多少?」醫師表示,這是病人最常詢問的問題,普遍大眾都保留錯誤的迷思,認為頸椎手術容易造成癱瘓風險,或留下嚴重的後遺症。現今隨著醫療技術、儀器(如顯微鏡,骨材)診斷工具的進步,雖然手術會有風險(如脊神經受損,脊髓液外滲,食道、氣管或聲帶受傷,骨融合失敗等),只要做好術前評估,上述的風險已經是微乎其微。醫生會從頸部前面劃開傷口,把頸部肌肉、血管、氣管和食道撥開,接著把椎間盤和位於上下節脊椎骨暴露出來。接著靠顯微鏡小心翼翼地把壓迫的椎間盤或骨刺切除,以達到神經減壓的效果。中間的空隙將植入移植骨或代替品(珠子),作為兩個脊椎骨之間的橋樑,以進行脊椎融合。病患術後3至5天便可出院,3至個月後,移植骨或珠子會與上下的脊椎骨融合成一塊堅實的骨頭,在這期間患者必須配戴頸圈,減少移植骨或珠子滑動,增加融合情形,病患也可以考慮植入「活動式人工椎間盤」,目前無健保起付,但患者術後不必戴頸圈,頸部活動也不會受到限制,也不易造成鄰近節退化的問題。
-
2021-07-21 新聞.元氣新聞
菲國唇顎裂兒 我助手術展笑顏
1歲半住在菲律賓的拉莫斯患有唇顎裂,媽媽在生下他後因自責過度,罹患嚴重產後憂鬱症。新冠疫情之下,拉莫斯的媽媽輾轉從網路得知,台灣、菲律賓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在疫情期間合作,並提供相關協助。拉莫斯目前已順利完成第一次唇裂手術,讓他媽媽感性又興奮地向社工說:「我總算看見兒子的笑容了,美夢成真。」缺陷發生在臉上更增加父母的自責與擔憂。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國際合作組副主任尚林說,拉莫斯在還沒接受手術前,他的媽媽罹患產後憂鬱,總不斷想「孩子患有唇顎裂,該如何是好?」低潮的情緒無限蔓延,甚至逐漸失去撫養小孩的自信。瀕臨崩潰之際出現希望,拉莫斯媽媽向菲律賓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尋求幫助,並成功與社工取得聯繫,得到許多唇顎裂相關知識文章,除讓她重拾笑容,也深覺孩子還有希望。尚林轉述,拉莫斯經過醫師診斷,確定還在黃金治療期,並預約唇顎裂修補手術時間。不過,當地疫情持續延燒,醫療系統嚴重癱瘓,拉莫斯第一次唇顎裂手術一度延期一個月,所幸迎來好消息,近期手術已經成功。「我成為一位有自信的母親。」拉莫斯媽媽形容,手術成功猶如美夢成真,她的憂鬱症也逐漸好轉。尚林說,拉莫斯預計在今年下半年進行第二次手術,把顎裂的部分修補起來。
-
2021-07-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中國小教職員1.7萬劑疫苗到了!盧秀燕:下周開打
台中市長盧秀燕今天在疫情記者會表示,截至今天上午8點,台中市注射第一劑疫苗已破50萬人大關,共51萬684人已施打疫苗,台中市施打率21.77%,蔡總統全民希望打到25%,台中會繼續努力,目前75歲以上長輩施打破10萬3675人,施打率72.06%;65歲至74歲施打率71.11%,每天節節上升,會盡量提高城市防護力,市民安全。盧秀燕說,現在是7月中,原訂預計8月中下旬才要幫老師打疫苗,但學校要整備開學,我提過那時再打太晚了,老師不是開學才去學校,可能前2周就要到學校準備,呼籲過希望教職員工在7月底前打完,兩周有保護力,剛好開學,很感謝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教育部聽到我們的聲音,目前1.7萬劑國小教職員工的AZ疫苗已經到了,預計下周開始施打。盧秀燕指出,昨天唐鳳系統已開始實施,很多醫療院所負擔很大,怕醫療院所承擔大量疫苗注射工作,量能不足,台中市下周7月20、21日將開快打站補足施打量能,下周這兩天會開51站、92場,這很大的施打量,教育部專案的國小教師也可到快打站施打。盧秀燕說,這一批1.7萬劑教育部專案的AZ疫苗今天才到,初步構想會和7月20、21日快打站結合,至於國、高中老師不用擔心,下一批馬上會來,也會採取這個模式施打,因人數很多,若湧進醫療院所會癱瘓,台中快打站會協助吸收,很多教職同仁還不清楚,可互相通知國小老師,合併下周一起施打。
-
2021-07-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診所不能預約 臨櫃長輩罵翻
第二輪公費疫苗預約平台於十二日截止意願登記,共有一一三萬名符合資格者勾選AZ疫苗,不少老年人收到一九二二簡訊通知後,不知如何上網預約,有些請孩子幫忙,有人到住家附近診所協助,不少診所櫃台因此被癱瘓,基層醫師抱怨,診所為接種場所,卻無法實體預約服務,臨櫃的長輩罵聲不斷。現行公費疫苗預約平台可分採「意願登記」、「預約接種」和「實際接種」等三階段。開業醫師詹前俊指出,這幾天前來診所詢問預約接種的長輩人數眾多,幾乎快癱瘓診所櫃台,電話接到手軟,但中央並未授權診所執行實體預約,只好請長輩至對面的超商,但到了超商,還是不會操作,必須請店員代勞。詹前俊說,想不透為何只有藥局、超商或衛生所能提供實體預約服務,而將診所排除在外。
-
2021-07-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擬讓年輕人先打疫苗? 林氏璧:不合理 高風險族群應優先
日本三度贈送台灣100萬劑AZ疫苗將於明日抵台,又有消息傳出台灣自購AZ、莫德納疫苗也將到貨,再加上台積電、鴻海簽約購買1000萬劑BNT疫苗,似乎稍緩解台灣疫苗不足窘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說,BNT疫苗優先給學生施打,昨又突襲式開放18歲以上民眾可登記疫苗預約系統,筆名林氏璧的前台大感染科醫師孔祥琪鼓勵民眾儘速施打,但仍認為高風險族群應優先接種,若高風險長輩還沒打完,就讓年輕人先打,這很不合理。指揮中心日前宣布,施打莫德納疫苗第一劑的人,從過去間隔28天施打第二劑,延長到10至12周接種,孔祥琪表示,過去英國、加拿大曾延後BNT疫苗第二劑接種時間,雖然證據不多,但就學理上來看,mRNA疫苗應該差不多,他是肯定指揮中心此作法,也認為疫苗數量不足下,靈活運用是正確的決定。接種第一劑莫德納的醫護、機組人員及孕婦3類對象,陳時中說可間隔28天接種第二劑,但接種第一劑AZ疫苗的醫護相關人員,還要等8至12周時間才能接種第二劑。孔祥琪對此表示,Delta病毒現在在各國大流行,若只打一劑AZ疫苗,對於Delta的防護力剩30%,一定要接種二劑才夠防護Delta,建議政府要加速一線人員保護力,除了莫德納疫苗儘速施打,AZ疫苗第二劑不要等到12周那麼久,「搞不好我烏鴉嘴,這群人錯過疫苗接種時機,疫情來就來不及了」。BNT疫苗是唯一12歲以上可打的新冠疫苗,指揮中心擬優先將BNT疫苗留給學生族施打。孔祥琪說,年輕人染疫大多是輕症、無症狀,相較50歲以上高風險族群染疫易重症、癱瘓,應該優先施打,以全世界疫苗接種順位來看,年輕人永遠是排在最後。若疫苗源源不絕的來,疫苗接種順位他沒意見,但若疫苗仍不足,慢性病、長輩等高風險還沒接種第一劑,就開放年輕人先打,「我覺得很怪,也不合理」。孔祥琪說,年輕人接種疫苗可能出現心肌炎、血栓,英國至今仍在討論是否開放18歲以下施打疫苗。韓國、日本將近九成的60歲以上老人家優先接種疫苗,之後才繼續往下年齡層開放,近期Delta病毒疫情升溫,可藉此觀察疫苗施打長者,是否如同英國一樣,即便染疫但重症不多。
-
2021-07-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美FDA加註警語!嬌生疫苗恐引發罕見嚴重「格林巴利症候群」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12日對嬌生(Johnson & Johnson)新冠肺炎疫苗加註警語,稱該疫苗可能會提高罹患罕見嚴重神經疾病「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的風險。歐洲監管機構上周也對與嬌生疫苗採用類似技術的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AZ)新冠肺炎疫苗發出類似警告。FDA發佈聲明稱,全美有1280萬人接種嬌生疫苗,在100例疫苗接種者罹患格林巴利症候群的初步報告中,包含95例須住院治療的重症案例和1例死亡案例。根據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DC),上述病例主要都是在接種嬌生疫苗後兩周左右報告,大多數患者為男性,其中多數人的年齡在50歲以上,多數人事後都能完全康復。格林巴利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的神經系統疾病,大約每10萬人中才有1例。大多數病例是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患者的免疫系統會攻擊自身神經系統,導致神經功能障礙,症狀包括肌肉無力、四肢癱瘓、吞嚥或呼吸困難,嚴重者可能死亡。嬌生公司發布聲明稱,正與監管機構討論格林巴利症候群案例,強調接種該疫苗罹患格林巴利症候群的機率相當低,使用嬌生產品的民眾安全和福祉是公司第一要務。
-
2021-07-1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醫師請你告訴我真話,我會不會死?」我在防疫旅館的那些日子
突然接到人力資源室主任來電,由於醫院擴編COVID-19專責病房,所有內外科醫師都已投入第一線支援。外圍的社區篩檢站及檢疫所,醫院決定由其他科醫師來負責。「事出緊急,因此想請你先當第一棒,明天會安排其他醫師接替你。」頓時熱血澎湃,眼前出現四個大字:「莫忘初衷」,那是過去老師叮嚀我們的話,後來變成我們教導住院醫師與醫學生必須謹記在心的社會責任。時光拉回2003年剛升任主治醫師時,在晨間的SARS會議中,我突然被派任精神科篩檢病房接第一棒的場景。那時所有進療養院的精神病人,都先由我來接案專責,必須等兩周確認沒有感染SARS,才能後送到一般急性病房。十八年後,這感覺又回來了,還來不及反應與思考,我已被公務車載到一間旅館門口。救護車整日盤桓,旅館從遊客不來,變成一床難求。這座十幾層樓高的商旅,離捷運站不遠,曾是旅行團與自由行背包客的回憶。因疫情關係,旅店風華褪去,早已門前冷落車馬稀;而今又拜疫情之賜,突然間一床難求。許多小白救護車在旅店門口徘徊,希望能把病人安置下來,卻不得其門而入。大堂辦理報到的地方,是警察守護的安全組,負責監控進出人員與檢查家屬帶來給病人的物品。旅館辦理報到的VIP櫃台,變成醫師臨時診療處。打開電腦,飯店的名稱變成檢疫所,貴賓的房號變成病床號。只要在旅客報到櫃台開藥,一箭之遙的醫院藥局就會即時印出藥袋,百里加急的把藥包好送來,由「全副武裝」醫護送至房間。孩子還在家等,「醫師我會不會好?」這裡的病人來自北部各區,拿起旅館櫃檯電話直撥房號,就可和病人通話。護理師說XXX房的少婦,一直想找醫師,雖然看起來不是重症,但不斷給護理師壓力,可不可以請醫師按捺她一下。看來很多病人需要心理支持,一線醫護人員的壓力也到了臨界點。這位職業婦女因公司有人確診,自己雖無症狀但快篩陽性,居家隔離等待PCR結果,兩天後突然被救護車載到這裡「關起來」,留下兩個停課在家自主學習的小孩,她想回家隔離又擔心把病毒傳給小孩,問醫師可不可以在這裡住久一點。另一個房間的女大學生因為阿嬤在萬華工作,家裡有三個人染疫,都被隔離了。問我什麼時候可以讓她照X光片,她想知道肺部有沒有纖維化,以後會不會好。另一房的小姐說她現在沒有嗅覺,又一直在咳嗽。說完手機畫面轉到跟她同房的孩子,那是她侄子,一直在拉肚子。再來是三人房,父子三口同時確診,住在飯店同房間咳來咳去,老的有點發燒……等不到醫院病床,只能給他一筒氧氣,跟生命賽跑。雙北每天都有百名以上的病人確診,如果沒有這一百多床緩衝,醫院早已癱瘓崩解。但檢疫旅館的病人真的是輕症嗎?是因為醫院早已爆滿,病人才會送到檢疫旅館,有些送來時已中重症,有的是進來後繼續惡化。防疫旅館外頭,許多救護車徘徊,只要一有空房,馬上就有「新人」補進來。當較嚴重的病人房間電話沒人接時,心裡就會一陣緊張,該不會已經快樂缺氧……趕緊派人全副武裝開門闖入。有時與病人通電話,發現病人呼吸急促,只能給他一筒氧氣跟生命賽跑。我能做的只是開給患者止喘止咳化痰藥物,減輕症狀,並調整他們後送醫院的順序。「加油喔,很快就可以回家了!」這句話講得心虛。病人說:「醫師請你告訴我真話,我會不會死?」我評估他症狀輕微,年紀不大,沒有慢性病,惡化機率很低,應該不會有大問題。「醫師你不要騙我,我們看到電視,都有三、四十歲的健康人死了,我好怕……」接著是一陣啜泣與沉默。因為有很多病人要看,不得不掛電話或關掉視訊螢幕,對話的結尾總是一句「加油喔,很快就可以回家了!」講得有點心虛,不知是否我會是他一生中,最後一個在清醒時對話的醫師?視訊看診時,醫院又送來十幾筒氧氣,給幾位血氧值低下、等待後送,可能隨時要插管的病人更換。坐鎮檢疫旅館的護理督導,一直與醫院急診連繫,好不容易通知有一床空出,就準備後送病人過去,也不敢告訴病人說「你很幸運」,畢竟空出的床位代表有病人剛蒙主恩寵。支援結束,護理人員感謝我臨危受命,而她們卻沒能回家,將住在旅館奮戰兩星期。隔天早上起床,我看著防疫旅館的群組,發生了許多事。幾個昨天才開藥外加心理關懷的病人,因發燒持續,血氧降低或氣喘,已陸續轉到醫院重症病房,有幾個因沒床轉不出去的,只能繼續抱著氧氣筒等待奇蹟。這場戰役死傷慘重,每個感染者背後都是一個家庭的崩解。國運與民命正在跟時間賽跑,看來只有加速疫苗接種,才能盡早結束這場浩劫。
-
2021-07-09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挺過中風、罹癌 超人醫師:我回來了
39歲時因過勞而中風,左手左腳癱瘓,需持續復健;50多歲意外罹患鼻咽後壁惡性腫瘤,接受化療、電療。連著兩次致命的打擊,這對從小在山林部落裡長大,自認體格健壯、有著「超人醫師」之稱的我來說,有如生命旅程的兩次大轉彎,幸好沒翻車,仍可重返正軌。原民罹鼻咽癌 無法置信 先談癌症,從小為過敏體質,經常鼻塞、鼻過敏,長大後也是如此,但聽力明顯下降,這就不尋常,前年夏天開始耳鳴和聽力下降,自己判斷是耳咽管阻塞,年底至台東馬偕醫院耳鼻喉科檢查。當學弟告知罹患鼻咽癌,鼻咽冒出一顆三公分大的腫瘤,且已擴及淋巴組織,簡直無法置信,腦海頓時一片空白,因為這屬於「漢人癌症」,幾乎很少看到原住民病友,且本身並無家族史。得知罹癌時,確實受到重大衝擊,但轉念只在一瞬間,生性樂觀的我直接跳過「憤怒」、「否認」等階段,接受罹癌事實,保持樂觀,心想「失去了一部分,但還擁有很多東西。」況且連當年嚴重的半身癱瘓急重症都能安然度過,怎可輸給鼻咽癌。責任未了 須好好活下去在台東馬偕醫院耳鼻喉科、放射腫瘤科及血液腫瘤科等醫師聯合會診下,接受化學與放射同步治療,過程中吃盡苦頭,我熱愛美食,但放療副作用為喪失味覺,唾液分泌減少,進食時,吃不出味道,不管是甜、鹹、辣,都差不多,第一次感受到「味如嚼蠟」。化療則造成惡心想吐,導致食欲不振,體重急遽下降12公斤。身為醫師,當然知道抗癌過程中,必須保住體重,因此,逼自己一定要吃東西,即使沒有味道,覺得難吃,也要吃,必須好好活下去,這輩子還有許多事情還沒做,無法割捨對於南迴偏鄉醫療的責任,也擔心南迴醫院是否能繼續推動下去。當年缺人力 常超時工作連續三個月化學和放射治療,以為病情獲得控制,去年5月銷假上班,回到衛福部台東醫院的第一天,我在臉書貼文「親愛的朋友啊!請大家別為我擔心,雖然經過了一番折騰與病魔搏鬥,但昔日那個大家熟悉的超人醫師在此宣告:我回來了!」由於確診時,鼻咽癌已到了第四期,所以去年底復發,並不意外,所幸手術順利,短時間恢復體力,重返醫療崗位。時間回到18年前,當時返回達仁鄉衛生所服務,因為人力短缺,醫務繁忙,每個月超時工作,算算一個月得工作400多小時,如此苦命,才被稱為「超人醫師」。但真的是累壞了,再壯的身體也撐不下去,中風時,左半身癱瘓,一一感受到醫學教科書裡的各種中風症狀,那時第一次體會到恐懼,「還有好多事情要做,怎麼辦?」盼在大武鄉 建南迴醫院小時候,二妹因延誤就醫而斷送性命,讓我深刻感受到偏鄉醫療匱乏必須解決,雖然承受兩次重大衝擊,但個人仍努力逐步改善東海岸南迴偏鄉的醫療環境,希望在台東大武鄉籌建「南迴醫院」,完成全台灣醫療照護最失落的一環,實現醫療服務的公平與正義。徐超斌小檔案現職:●部立台東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籌設南迴醫院發起人●南迴基金會執行長年齡:1967年部落:台東土坂部落排灣族學歷:台北醫學大學經歷:●台南奇美醫院●台東縣達仁鄉衛生所主任
-
2021-06-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阻Delta變異株侵台 醫憂先天不足後天失調
Delta變異株正式入侵社區!屏東群聚事件為國內首起Delta變異株群聚,傳染力、住院率遠高於英國變異株,專家憂心,前一陣子好不容易紓解的醫療能量,可能再面臨嚴峻挑戰,呼籲盡速啟動入境普篩,積極阻止Delta大規模擴散,同時爭取時間,提升國內兩劑疫苗的接種率。目前國內疫苗覆蓋率僅百分之七點九,若Delta株從屏東擴散至全台,輕症、無症狀患者恐會大量增加,集中檢疫所及防疫旅館量能勢必要增加,需住院人數也會提升,醫療量能一旦癱瘓,國內防疫就會崩盤,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一定要加強防範,避免Delta株出現多點爆發,否則疫情將會一發不可收拾。邱政洵表示,原本準備解封的英國,都因Delta株重新封城,日韓也受其影響,且國外大多的國家第一劑疫苗接種都已達到五到六成,台灣現在疫苗接種覆蓋率還不到一成,「先天不足又後天失調」,台灣必須要盡全力爭取時間,國內疫苗接種策略也應該調整為盡速打滿「二劑」。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指揮中心應落實入境普篩,這是防堵境外疫情的重要作為,目前雖有期滿採檢,但不建議「一次就夠」,應該至少要採檢兩次,確保變異株不要進入社區。雖然目前所有人入境都不得返家檢疫,防疫旅館是否能落實防疫作為,也得關注,不要再出現先前諾富特飯店的疏漏。對Delta株疫情,邱政洵坦言「很擔心」,現在的氛圍如同去年十一、十二月,國外開始流行英國變異株,台灣當時因疫情控制穩健,疏忽邊境防治。從今天起,所有入境者皆要在防疫旅館或集中檢疫所檢疫十四天,但邱政洵提醒,對國籍航空機組員也不能放鬆,邊境管制應要一致。邱政洵表示,國內疫苗接種策略也應該調整為盡速打滿「二劑」疫苗,特別是第一線醫護,其餘措施則是入境普篩,社區也應加設篩檢站,提高篩檢量能、醫療準備。
-
2021-06-22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眼前發黑、手腳麻痹求診3月卻非中風 醫:留意5大症狀
一直打嗝、噁心想吐,常以為是腸胃出了問題,但若還加上視力模糊,小心罹患「泛視神經脊髓炎」。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羅榮昇提醒,當出現視力喪失,甚至全盲;暈眩、嘔吐、頻繁打嗝、呼吸困難等;四肢無力,下肢比上肢常見無力感,嚴重還無法行走,須坐輪椅;大小便失禁;自律神經異常等症狀,建議及早就醫檢查。50多歲的謝小姐原定居美國,前年為照顧家人而短暫返台,沒想到某天突然不停打嗝、嘔吐,手腳也開始僵硬、麻痹,原以為只是小問題,去醫院急診檢查返家後,沒想到右眼視線開始變模糊又有疼痛感,甚至突然間什麼都看不到,左手也舉不起來,走路還搖搖晃晃。謝小姐回憶,當時輾轉求診多科,除至肝膽腸胃科檢查肺跟肝功能、照胃鏡,也去神經外科做脊椎穿刺,還去好幾間眼科診所,以為黃斑部病變或眼中風,但始終找不出病因。直到有位年輕醫師警覺,將謝小姐轉診至神經內科檢查、磁振造影和血液檢查,花了將近3個月,才終於確診是「泛視神經脊髓炎」。泛視神經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NMOSD)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因不明原因失調,導致原先應作為防護的免疫抗體,反而攻擊體內正常細胞,造成視神經、脊髓或腦部的發炎。羅榮昇指出,泛視神經脊髓炎通常好發於40歲左右的女性,且近年確診人數逐年增加,主要影響視神經、脊髓及大腦。他提醒,因症狀易與「中風」混淆,若年輕女性突然手腳無力,卻無中風危險因子,如三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罹患泛視神經脊髓炎的機率相當高。臨床研究顯示,在未獲得妥善治療情況下,第1年內約有6成的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會再次發作,3年內有9成患者會復發,而每次復發都可能是一次重度傷害,長期反覆發作可能導致失明、癱瘓,甚至死亡。成大醫學院附設醫院神經科醫師孫苑庭說明,泛視神經脊髓炎的治療分成急性發作期及慢性穩定期,根據國際治療指引,無論是否首次發作,所有懷疑罹病的患者,皆應立即以急性發作期治療,施打高劑量類固醇或進行血漿置換,以快速降低發炎反應。孫苑庭進一步指出,由於泛視神經脊髓炎無法治癒,因此一旦確診,醫師與患者就應以預防復發作為長期治療目的,藥物選擇也應以能有效減少復發次數為首要考量。近年已有針對病理機轉設計的新型生物製劑藥物出現,患者可透過每月皮下注射用藥,抑制免疫細胞反應、減少破壞中樞神經正常細胞,進而避免症狀復發。
-
2021-06-22 醫療.心臟血管
爆炸性頭痛、頸部很僵硬?醫:當心腦動脈瘤破裂
正值壯年的林先生身體狀況大致良好,有天在公司用餐的時候,突然感到劇烈頭痛,隨後便失去意識。大吃一驚的同事們連忙叫了救護車,將林先生送到急診室。「抵達急診室時,患者處於昏迷狀態,而且還有心律不整。」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蘇亦昌醫師回憶,「這是因為身體承受極大壓力,進而誘發心律不整。」檢查發現,患者的腦出血可能源自於腦動脈瘤破裂,蘇亦昌醫師指出,腦出血是非常危險的狀況,可能破壞腦部功能,導致失能、甚至死亡。與家屬討論後,神經外科醫師先動手術引流腦部血水,以降低腦壓。患者的腦動脈瘤比較大,約1.2公分,蘇亦昌醫師解釋,為避免破裂的腦動脈瘤繼續出血,所以後續進行了微創腦血管介入治療。醫師先在腦動脈瘤裡填滿白金線圈,接著在腦動脈瘤開口處置放血管支架。在細心照顧下,患者終於度過了危險期,漸漸恢復意識,也能開始進行復健。蘇亦昌醫師說,「經過一年多,患者復原得相當不錯,已經可以走路、騎腳踏車。」爆炸性頭痛、頸部僵硬,腦動脈瘤破裂極為致命!「腦動脈瘤不是『腫瘤』,」蘇亦昌醫師指出,「腦動脈瘤是因為動脈某處的血管壁較脆弱,在經過血流衝擊下,像氣球一般漸漸膨大。」動脈瘤形成的時候,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但是隨著動脈瘤越脹越大,便可能破裂出血。人體動脈的血壓較高,當動脈瘤破裂時將造成嚴重腦出血,患者會感到爆炸性頭痛、接著是噁心嘔吐,頸部會變得很僵硬。蘇亦昌醫師說,「患者的脖子只要稍微向前彎就會痛得很厲害,所以頸部非常僵硬,一動都不敢動。」腦部構造非常精密,腦動脈瘤破裂出血,可能讓患者失去意識、陷入昏迷,是性命垂危、非常緊急的狀況,即使經過搶救,仍可能導致失能、癱瘓、死亡。腦動脈瘤的形成與動脈血管壁的健康有關,蘇亦昌醫師分析,危險因子包括老年人、高血壓、抽菸、飲酒過量、多囊腎、結締組織疾病等。若具有腦動脈瘤家族史,例如直系血親有1個患者,或旁系血親有2個以上患者,便要特別留意。另外,假使身體其他部位有發現動脈瘤,代表患者患者的動脈血管可能因為某些狀況而比較脆弱,在腦部形成動脈瘤的機會也比較高。較小顆的腦動脈瘤通常沒有症狀,至於較大顆的腦動脈瘤可能對周圍的神經、腦組織造成壓迫,而出現頭痛、複視等症狀。想要確認腦動脈瘤的存在,需要藉助影像檢查,蘇亦昌醫師說,腦血管磁振造影檢查能夠偵測到腦動脈瘤,且沒有輻射線。部分沒有症狀的患者是在健康檢查時,才意外發現自己有腦動脈瘤。狀況緊急的時候,大多會使用腦部電腦斷層檢查,因為電腦斷層的速度較快,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影像,幫助醫師擬定治療計畫。確定診斷腦動脈瘤之後,會進一步評估其破裂風險,蘇亦昌醫師說,因為治療腦動脈瘤本身也有風險,所以需要綜合考量腦動脈瘤大小、患者年紀、身體狀況等各項因素,並與患者仔細討論。一般而言,如果腦動脈瘤破裂風險小於1%,可能會建議患者密切追蹤,假使腦動脈瘤破裂風險較高,便會建議介入治療。在腦動脈瘤未破裂的狀態下進行治療,病況相對較好掌控,醫師、患者都能做較好的準備;倘若等到動脈瘤破裂,狀況將非常緊急,出血會對腦部造成傷害,發生各種併發症的機會也比較高。善用微創腦血管介入治療,拆彈解危腦動脈瘤的治療,包括手術治療與微創腦血管介入治療。手術治療是由神經外科醫師打開頭顱,經由腦組織的間隙找到動脈瘤後,用血管夾將腦動脈瘤夾起來,蘇亦昌醫師說明,隨著醫學的進步,現在還可以採用微創腦血管介入治療。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來決定治療方式,必要時也可以兩者合併使用。進行微創腦血管介入治療時,醫師會由鼠蹊處穿刺股動脈,然後送入細細長長的導管,在X光輔助下,小心翼翼的讓導管通過蜿蜒的動脈延伸到腦動脈瘤的位置。「為了不要讓血液繼續衝擊動脈瘤,我們可以使用白金線圈栓塞,」蘇亦昌醫師說,「也就是利用白金線圈填滿動脈瘤,形成栓塞,讓血液無法進入。」每顆腦動脈瘤的型態皆不太一樣,開口較小的稱為「窄頸動脈瘤」,開口較大的稱為「寬頸動脈瘤」,兩者的處理方式略有不同。窄頸動脈瘤只需填入白金線圈即可,蘇亦昌醫師說,寬頸動脈瘤則須在填入白金線圈後,放置血管支架,避免白金線圈掉出來。除了白金線圈栓塞治療,現在還可使用「密網導流支架栓塞治療」,蘇亦昌醫師解釋,這是使用網孔很密的血管支架,可以有效阻擋血流進入腦動脈瘤,不會再對腦動脈瘤造成衝擊。醫師會根據腦動脈瘤的型態、大小、位置來決定適合的栓塞方式。筆記重點記起來腦動脈瘤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隨著腦動脈瘤日漸膨大,破裂的風險也越來越高。蘇亦昌醫師提醒,腦動脈瘤危險因子包括老年人、高血壓、抽菸、飲酒過量、家族史、多囊腎等,利用腦血管磁振造影檢查能夠偵測到無症狀的腦動脈瘤。倘若評估起來,腦動脈瘤破裂的風險較高,會建議介入治療。目前是以微創腦血管介入治療為主,可使用白金線圈栓塞治療、密網導流支架栓塞治療。腦動脈瘤破裂會引發爆炸性頭痛、頸部僵硬,可能在短時間內昏迷、甚至奪命。若能提早發現、提早治療,有助於改善預後,降低失能的風險!爆炸性頭痛、頸部很僵硬,當心腦動脈瘤破裂!神經外科醫師圖文詳解搜尋附近的診所:外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1-06-21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主題館【腦中風】中風後的復健長路 風友「要認真」定目標
急性腦中風後的3至6個月是復健治療的黃金期,當患者病情狀況穩定,一定要盡早開始復健,才能恢復日常生活與行動功能。家住南投的中風之友「要認真」,2018年的11月正值高中時期,在學校跟同學聊天時突然右側癱瘓無力、頭痛,好險校護和導師機警,通知家人馬上送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救、馬上開刀,住了加護病房20幾天才脫險。 這是「要認真」第二次生命的轉折,原因是「先天性動脈畸形」導致中風。首次中風發生在一年前,因為頭痛、胸悶緊急送醫,醫生診斷是「風濕免疫症的抗磷脂質症候群」引發左右肺栓塞80-90%,危急時刻兩度裝上葉克膜,才險些救回了一命。年紀輕輕的他面臨生命兩次重大轉折,並沒有因此喪志,經常在臉書上分享復健過程,鼓勵其他病友。歷經二次中風,現在說話能力已經進步許多,行走能力也從「臥、坐、站、走」循序漸進,他非常感謝父親的守護陪伴,一起走過生命低潮。 我們是彼此的嘴巴和手腳張爸爸若沒開口說話,根本看不出來他也是中風患者!「2008年,我因為壓力太大常引發頭痛,老是依賴止痛藥卻忽略了就醫治療,結果發生憾事。」張爸爸中風的後遺症,傷到大腦的語言區域,迄今仍有些微口語表達障礙。父子兩人互相擔任對方的左右手,彼此督促讓感情變得更好,「他陪我說話、我陪他積極復健啦!」張爸爸愛子心切溢於言表,因為疾病常樂於表達對兒子的愛意。 張爸爸說話不清楚的情況已大有改善,他努力協助「要認真」復健,在家中裝設了扶手、床欄、轉位輔具等,包括無障礙的居家生活空間,希望早日達到中風復健的終極目標:生活自理、獨立自主。「從出院到回家,這段醫院銜接社區照顧非常重要,長照政策提供3個月內12次的復能訓練,可跟個管師討論訓練期程的調配。」張爸爸建議多加善用資源,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設定復健目標一關關打怪重新站起來走路是中風患者最想達成的目標之一,「要認真」反覆練習站立,藉由足踝輔具協助步行功能,穩定之後再調整行走的目標距離。甲類輔具評估人員李晋宇表示,「復健一定要設定目標,像打怪一樣不斷破關,最後晉級完成任務!」目前「要認真」住在自家透天厝一樓,他設定未來可以自行爬樓梯上二樓、甚至三樓,規劃在家可執行的復健訓練,以便每天加強。 腦中風的復健過程辛苦而漫長,張爸爸和兒子「要認真」不斷跨越障礙,運用長照資源與專業人員的醫療照護,將復健治療融入生活當中。風友們可以試著這樣做,制定可達成的目標然後實際行動,若有問題一定要洽詢相關醫護人員幫忙,重新踏出人生的下一步!【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6-1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容易頭暈、眼睛黑矇?醫提醒腦血管狹窄恐中風
七十多歲的張先生每天都會出門運動,有天下午他突然感到左邊手腳不聽使喚,不太能動,於是趕緊到急診報到。檢查發現他的腦血管可能有狹窄的狀況,於是便安排住院接受藥物治療,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蘇亦昌醫師表示,患者的症狀在住院後持續惡化,所以便建議接受腦血管介入治療,利用微創導管氣球擴張將狹窄的部位撐開,恢復腦部血液循環。幾個小時後,患者的症狀便陸續改善,蘇亦昌醫師說,「在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一個多禮拜後,我們再度進行腦血管介入治療,置放血管支架,降低腦血管再度狹窄的機會。因為是在黃金時間裡打通血管,患者得以順利恢復,沒有留下神經學後遺症。」腦血管狹窄,中風前兆莫輕忽!人體的血管遍佈全身,負責將養分與氧氣送往各個器官,維持良好的血液循環,器官才能正常運作。蘇亦昌醫師指出,腦部和身體各處的血管都跟水管一樣,可能因為某些原因,導致血管管徑慢慢變小,使血流量漸漸變少。動脈粥狀硬化是導致血管狹窄的重要原因之一,常發生在年紀較大、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族群,蘇亦昌醫師解釋,不過導致腦血管狹窄的原因還有很多種,臨床上也曾遇過十幾、二十幾歲很年輕的腦血管狹窄患者。腦血管狹窄初期大多沒有明顯症狀,隨著狹窄的程度惡化,血流量無法滿足正常生理需求、維持腦部運作時,便可能出現症狀。腦部的不同部位負責處理不同的功能,所以會因為腦血管狹窄的部位不同,而產生各式各樣的症狀。「有些患者會突然眼睛黑矇看不到、突然某一邊的手腳無力、手腳麻木、突然口齒不清說不出話來、臉部表情不對稱、或非常容易頭暈。」蘇亦昌醫師說,「這些都可能是腦血管狹窄導致腦部缺氧的症狀,即使患者在短時間內恢復,也不容輕忽。若出現中風前兆、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簡稱TIA),卻未積極治療,後續出現中風的機會就很高。」我們的腦部構造非常精細,需要維持充足的血液循環才能夠發揮正常功能,蘇亦昌醫師強調,短暫的缺氧,腦細胞還有機會復原,若錯失黃金治療期,缺氧時間過久導致腦細胞死亡,便會留下永久後遺症,例如癱瘓、失能、臥床,嚴重可能死亡。出現手腳無力、口齒不清、突然失明、臉部表情不對稱時,請立刻就醫,分秒必爭!積極治療腦血管狹窄,預防中風找上門曾經出現中風前兆、或懷疑腦血管狹窄時,需要盡快接受進一步檢查,蘇亦昌醫師解釋,臨床上可以使用腦血管超音波、頸動脈超音波、腦部磁振造影等。超音波是非常實用的工具,相對容易取得、便利性高,而且非侵入性、沒有放射線。蘇亦昌醫師說,「我們可以透過超音波檢查腦血管、頸動脈,利用血液流速的變化,來判斷狹窄的部位。」腦血管狹窄的藥物治療會由兩個方向著手,首先要積極控制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避免血管狹窄惡化;再來會視狀況使用抗血小板藥物或抗凝血劑,降低形成血栓、導致中風的風險。倘若腦血管狹窄、頸動脈狹窄的狀況較嚴重,便需要考慮腦血管微創導管介入治療,蘇亦昌醫師說,過去要解決腦血管狹窄的問題需要由神經外科醫師開刀,現在隨著微創導管介入治療技術的進步,已可解決大多數腦血管狹窄的問題。「一般來說,醫師會由鼠蹊處穿刺股動脈、放入導管,然後在X光導引下將導管延伸到腦部。」蘇亦昌醫師解釋,「導管通過狹窄的位置後,便能撐開氣球導管擴張腦血管管徑,恢復血流暢通。必要時還可以放置血管支架,降低腦血管再度狹窄的風險。」在非緊急的狀況,擴張血管與支架置放可以同時完成,蘇亦昌醫師說,至於較緊急的狀況,會先使用氣球擴張打通血管、恢復血液循環,然後讓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後續再安排放置血管支架,以降低血栓形成的危險。接受腦血管微創導管介入治療後,請記得按時服藥,減少腦血管再度狹窄的機會。提高警覺、適時檢查,才能預防腦中風!腦血管狹窄初期,並沒有明顯症狀,患者往往毫不自覺,而在突然發生中風時,措手不及。蘇亦昌醫師提醒,年紀較大、或具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危險因子的民眾可以考慮接受腦血管超音波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至於已經出現手腳無力、眼睛黑矇、口齒不清、經常頭暈、表情不對稱等中風前兆的患者,更要把握時間、及早介入治療,才能降低腦中風的危險!原文:
-
2021-06-16 新聞.元氣新聞
勞工紓困貸款首日...12.8萬人搶申請 比去年暴增1.5倍
去年近百萬人申貸的10萬元的勞工紓困貸款今上午9點再度開辦,今年採鼓勵線上申辦,多家銀行網站因瞬間爆流量,網站癱瘓無法連上,導致哀鴻遍野,更有心急的民眾直接跑到銀行臨申請,引來群聚風險。根據勞動部統計,截至今天下午5點,申請件數為12萬8414件,跟去年的5萬1774件相比,申請人數暴增1.48倍。勞動部「勞工紓困貸款」對象為受疫情影響勞工,只要具備中華民國國籍、年滿20歲以上、108年或109年各類所得總額在50萬元下、信用無虞的勞工皆可提出申請,每人最高貸款額度10萬元,利率1.845%,貸款期限3年,由勞動部補貼第1年貸款利息。今年開放50萬個名額,為避免群聚,今年鼓勵民眾線上申請即可,36家承貸銀行裡,25家供線上申辦。只不過,今天一早9點開放申請後,多家銀行網路癱瘓,民眾無法順利上線申辦,抱怨連連。金管會初步了解指出,有17家銀行網頁出現塞車情況,甚至有1家銀行網頁瞬間湧入20萬人申請。有民眾大嘆,沒想到紓困貸款比五月天門票還難搶。據勞動統計,截至今天下午5點,申請件數為12萬8414件,核貸數9212件,對照去年首日,申請件數為5萬1774件,今年申貸量明顯暴增。對此,勞動部勞動福祉退休司司長謝倩蒨解釋,相對去年民眾多到銀行現場辦理,今年採較簡便的線上形式,因此首日便湧入大批民眾申請,勞動部將持續觀察申辦情況,再透過跨部會紓困平台討論是否加碼貸款名額,至於銀行網站塞車情況,大多數銀行都已改善。
-
2021-06-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不能修改、沒顯示日期時間 北市85歲接種預約爆問題多
日本贈送我國124萬劑AZ疫苗,在日本這波捐贈的疫苗中,台北市共獲配分7萬劑,但其中有1.3萬劑為中央寄放,實際可支配的數量為5.8萬劑,這波疫苗將提供給85歲以上長者、65歲以上原住民長者施打,總計有175個施打據點,今早8時開放民眾上網預約,但有不少民眾反應預約診所無法顯示時間地點、不能更改施打據點等問題。一名王先生表示,今早8時許就協助家中父母親上網預約,沒有遇到官網塞爆的情況,很快就預約完成,但當中卻碰到「沒有告知時間及日期」、「無法更改施打地點」等問題,認為市府建構的系統尚未完善。王先生說,很多人平日要上班,若要陪伴或載送父母前往施打疫苗的話,會希望選在休假日,但選擇鄰近診所後,卻沒有顯示時間地點,想說換一家預約卻發現不能更改,「只有一次的機會,下好離手」。了解不能重複預約,但理論上同一個身分證字號,應該可有更改的機會。王先生表示,北市85歲長者人數不多,系統的壓力測試可能不夠,未來面臨到大規模的疫苗施打預約的話,可能還會遇到更多如系統癱瘓等問題,建議市府要提早進行改善。另一名李太太指出,預約介面簡單、預約過程沒有問題,但也遇到沒有告知日期及時間,「只說要等診所通知,但沒說要等多久,雖然拿到號碼牌,但心裡仍覺得很慌」。李太太說,別的地方如新北市、桃園市都由里長直接告知,但北市卻堅持要長輩上網預約,一方面卻又說里長會通知,擔心自己幫長輩預約完,結果里長也來通知施打地點,「兩邊撞到該怎麼辦?」李太太說,儘管北市已沒有重陽節禮金,但里長都有里內85歲的名單,應統一讓里長通知施打時間和地點較好。中正區幸福里長蘇宏仁表示,今天早上都與里幹事一起整理85歲長者的名單,下午就會統一發放通知單,其通知主要是告知家中85歲長者記得上網預約施打疫苗,若無法或不會操作網路預約平台者,可致電給里長,里長或理幹事就會協助預約。
-
2021-06-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蘇益仁:國產疫苗若通過EUA 應定位為「戰備疫苗」
前疾病管制局局長蘇益仁表示,國產疫苗若順利通過二期臨床、並獲得衛福部緊急授權許可(EUA),建議政府仍應將國產疫苗定位為「戰備疫苗」,不要和已做完三期臨床的國際疫苗相提並論,讓民眾同等施打。蘇益仁表示,現在若有國際疫苗進口到台灣,就應該讓民眾優先施打國際疫苗,除非台灣真的已到了緊急狀態, 民眾主動想自費施打國產疫苗時,才能開放給民眾施打。蘇益仁指出, 國產疫苗所開發的新冠疫苗,目前正在進行二期期中分析,若是結果很好、則可以申請通過EUA。EUA的意思是緊急授權,且有時間限制,通過EUA不代表拿到藥證,政府不應該忽略「緊急授權」的精神。蘇益仁指出,國際疫苗目前也是通過EUA後讓民眾施打,但這些歐美疫苗都已完成三期臨床。因此政府應該有所區隔,不應讓國產和國際疫苗放在相同的時間點,讓全民都能施打。他以高端疫苗為例,最初計劃通申請EUA的規劃產量是100萬劑,這個數量是依高危險族群數目去設計,而不是為了開放給一般民眾施打。對於國產疫苗不要急著開打的另一個考量,蘇益仁另外指出,政府採購三千多萬劑疫苗,要是都在7月後才施打,後續將遇到10月起流感疫苗接種季節,全台醫療體系屆時恐無法負荷逾3,600萬劑的疫苗接種量。蘇益仁表示,依照政府規劃,6月起安排每周100萬劑的新冠疫苗接種,前提是國外疫苗都能順利供應台灣,再加上國產疫苗若順利通過EUA,7月底順利開打,接下來五個月全台將有三千多萬劑新冠疫苗必須完成施打。但是,每年自10月起正逢流感疫苗接種季節,估計有六百多萬劑的數量。兩種疫苗加起來,全台醫療體系能夠應付麼多的施打量能嗎?蘇益仁說,幾個月前,他不斷提醒政府應成立專責小組超前部署,或學國外,在戶外操場或遊樂園,統一施打,才不會像篩檢,全湧到醫院,癱瘓醫療體系。他指出,最近雙北市已有一些想法其實很不錯,例如新北市可以利用體育場設置快篩及疫苗接種站,台北市也可以多開放一些場館安排後續的疫苗接種站。針對這些大型場所,政府只要安排好,每個大型場所只要配置少數幾名醫護人員,就可以讓民眾不需要一窩蜂全擠到醫療院所。蘇益仁表示,台灣可以參考國外經驗,在任何政府指定的地點,不見得必須在醫療院所,開放只要有少數醫護人員在場,就可接種疫苗,這樣或許比較有機會解決暴增五倍的疫苗接種量。
-
2021-05-30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善用居家輔具 度過照護空窗期
最近台灣疫情快速升溫,人們自主封城,原本車水馬龍的街道突然間寂靜起來。一般長者喜歡的休閒娛樂,如:公園跳舞、下棋及唱歌活動也因為有群聚風險而暫時停止。由於此波疫情對高齡者染疫的重症風險較高,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暫停醫院及長照機構的探病及探視。另外,雙北的社區式長照機構及失智共照中心、樂齡學習中心也暫停服務。而為避免可能發生交叉感染風險,亦有部份民眾暫停居服員到家中服務。老人家沒地方可去,整天待在家誰來照顧,如何面對照護空窗期?事實上只要運用一些輔具,不僅可以大幅減輕照護者的負擔,受照顧者也可學習如何在沒有旁人協助下獨立生活。家中若有臥床長者,要洗澡換衣服或從床上坐起,對沒有照顧經驗的人都是一困難的事。以洗澡而言,若要移動長者前往浴室有困難,現在有沐浴床的設計,只要利用所附之氣墊及PVC布,夾在床的周邊,再搭配專利之導水及排水設備,即可讓長輩享受在原床洗澡的舒服感。另外還有專利洗頭機及床邊恆溫淋浴器,讓長輩在床上也可享受SPA,避免異味及褥瘡產生。若長輩可以坐起,也可以利用移位板協助移動到附輪之便盆洗澡椅,推至浴室洗澡。有些長輩自己還有行動能力,只是手腳行動稍退化或者無法舉高、維持平衡,建議讓長輩自己坐在洗澡椅上洗澡,再使用彎柄洗澡刷協助自行刷洗後背,或使用洗腳刷讓不易彎腰的長輩自行洗腳。若長輩無法自行走動,在室內移動也是一項大工程,還好有些貼心的輔具讓身形較嬌小的照顧者也能輕易移動長者。翻身時可以利用照護翻身帶,也有移位滑布可用;若要從床上起身,可以考慮在家中設置電動床;若長輩只是腰背無力但手還有力,可以透過床用扶手自己起身。若能力允許,建議長者在家能站就盡量不要坐著,能坐就盡量不要躺,肌力才不會流失太快。要從床上移位到其他處所,除了行動不便者可乘坐室內輪椅或利用助行器自行移動外,也有一些輔助腰帶可以讓照顧者協助長輩自行起身行走。若有癱瘓程度較高的長者,照顧者無法靠自己的力量來扶持長輩,現在也有移位機器人可用。若要備餐給牙口不好的長輩,有業者引進日本的「介護食品」,即食包或粉末狀的調理包可加入一般食物或湯汁,讓食物變成布丁,飲料則變成粘稠狀,防止長者因吞嚥功能退化而造成的嗆咳。如長輩因中風而不方便使用筷子等餐具,也有專門給左手使用的輔助筷或者可彎折的叉匙,協助長者自行用餐。部份長輩從椅子上起身很困難,電動起身椅讓長輩只要一個按鍵,椅子就會緩緩升起,不用人扶也可自行站立。廁所的馬桶可考慮設置馬桶扶手,不用另外打牆,只要架在馬桶旁即可讓長輩有一支撐可站起。雖然有這麼多輔具,不過對於還很健康的初老者未必用得著,只是每天被隔離在室內,打開電視或看手機,疫情消息不斷傳入,難免讓人心浮氣躁跟著恐慌起來。我建議把電視關了,趁著這個難得的居家休息時間,好好的想一下如何安排日後的生活,把自己的心先安下來,為自己的下半場重新儲備能量再出發。
-
2021-05-25 醫療.心臟血管
劇痛且要命的主動脈剝離怎麼發生?醫師圖文解說
「醫師,我的背好痛…好像被撕開一樣…」躺在推床上的年輕男子一身冷汗,痛得幾乎說不出話來,因為上班時突然出現劇烈疼痛,被送到急診室。在一切正常的狀況下,卻突然發生劇烈的胸痛、背痛,有可能是主動脈剝離,所以隨即安排檢查。「當確定診斷為主動脈剝離時,他其實非常的錯愕。主動脈剝離是非常危急的狀況,死亡率相當高,幸好在緊急手術後,患者已順利出院。」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醫師回憶,「回診時,他說感覺好像又活了一次,得好好重新思考人生的規劃。」聽到心血管疾病,很多人會認為是老年人的專利,劉殷佐醫師提醒,然而近年來主動脈剝離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年輕人也不能大意!突然劇痛、可能猝死的主動脈剝離劉殷佐醫師解釋,我們主動脈壁的構造有三層,包括內膜、肌肉層、外層,這三層構造本來是黏在一起,但是當主動脈內膜破損、產生縫隙時,高壓血流便可能灌入,並撐開主動脈壁。因為會造成主動脈構造整層分離,所以稱為「主動脈剝離」。主動脈剝離的發生,往往沒有任何預兆。大部分患者會突然間感到劇烈的疼痛,像刀割、被撕裂的胸、背痛,而且疼痛感幾乎無法緩解。主動脈剝離發生的位置不同,產生的症狀也會不太一樣。劉殷佐醫師分析,如果是從升主動脈開始剝離,患者會以前胸疼痛為主;如果只有降主動脈發生剝離,患者就會感到背痛。除了劇烈疼痛之外,主動脈剝離也會造成嚴重的急性併發症。當主動脈剝離造成主動脈破裂時,將導致大量內出血,患者會在短時間內休克、死亡。主動脈剝離後,蓄積在主動脈壁內的血液會形成「假腔」,逐漸鼓脹的「假腔」可能對「真腔」造成壓迫,進而影響血流,劉殷佐醫師解釋,「簡單來說,就是一條管路被撐開成兩條不一樣的路,若真腔被假腔壓迫就會造成正常的血流灌入不足的現象,導致器官缺血、缺氧。」依照主動脈剝離的位置,可能影響到不同的器官,而出現腎臟缺血、腸缺血、肢體缺血等狀況,如果影響到脊椎動脈,患者可能癱瘓,當腦部、心臟缺血壞死,患者可能當場昏迷、死亡,讓大家措手不及。幸運存活的患者,部分器官可能因為缺血受損而留下後遺症,例如腎臟衰竭、下肢癱瘓等,主動脈剝離的部位亦可能漸漸形成主動脈瘤,隨著時間,主動脈瘤將變大,破裂的風險也會越來越高,必須盡快介入處理。劉殷佐醫師強調,主動脈剝離是非常危險的急症,發作之前,患者感覺一切正常,發作之後,狀況會急轉直下,各種急性併發症陸續出現,進展很快,死亡率相當高。「大家平時要把血壓、血脂、血糖控制好,這些慢性疾病都會影響血管的健康。抽菸也對血管有害,最好能盡快戒菸。」劉殷佐醫師提醒,「主動脈剝離大多發生在老年人,但是近幾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千萬不能大意。」搶救主動脈,減少併發症臨床上會根據主動脈剝離的位置,區分成「甲型主動脈剝離(Type A)」與「乙型主動脈剝離(Type B)」,剝離位置包含升主動脈的稱為「甲型主動脈剝離」,剝離位置局限於降主動脈的稱為「乙型主動脈剝離」。劉殷佐醫師說明,甲型主動脈剝離容易影響腦部、心臟,死亡率很高,必須盡快手術治療;乙型主動脈剝離可能影響腎臟、腸道、脊髓、下肢等,往往需要住入加護病房,密切觀察。甲型主動脈剝離的治療以開放式手術為主,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會打開胸腔、切除發生剝離的主動脈,然後以人工血管重建主動脈。乙型主動脈剝離可能使用藥物或主動脈支架手術來處理,劉殷佐醫師解釋,主動脈支架手術是微創手術,醫師會從腹股溝處將導管放入股動脈,在X光的導引下,把一個特殊設計的覆膜支架送到主動脈裡,確認位置後再展開主動脈支架,讓主動脈的血液在主動脈支架裡流動,不會再繼續灌入內膜裂孔。「傳統開放式手術是開胸後把剝離的主動脈截掉,換上一段人工血管取代主動脈。」劉殷佐醫師說,「受惠於科技的進步,現在可以利用主動脈支架從血管內層把內膜裂孔隔絕開來,傷口較小、手術時間較短、術後疼痛較輕、住院天數也較短。」主動脈支架一開始是設計給年紀較大、手術風險較高的族群使用,一般患者若解剖構造符合主動脈支架置放的條件,亦可以考慮使用。接受主動脈支架手術後要嚴格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減少日後血管病變的機會。貼心小提醒主動脈剝離是個非常嚴重的疾病,劉殷佐醫師提醒,大家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飲食上盡量少油、少鹽,維持理想體重,養成運動的習慣,生活要規律,避免熬夜,避免情緒起伏過大,最好不要抽菸。即使是年輕人,也要記得定期量血壓,才有機會及早發現血壓異常,並積極治療。當氣溫變化較大時,容易導致血壓波動,在寒冷的天氣裡,務必做好保暖避免血壓升高,降低主動脈剝離的風險喔!原文:年輕人也不能大意!劇痛且要命的主動脈剝離,醫師圖文解說搜尋附近的診所:外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1-05-2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台大院長斥住院醫師請假無情 工會籲:以溝通代替分裂
台大院長吳明賢今天再度發出公開信,對象是住院醫師,信中語氣嚴厲指出,「少數科別住院醫師,把自己當成局外人,甚至藉機放長假,這些行為不僅無情,而且傲慢,讓師長們痛心」。不過,台大醫院工會表示,建議醫院人事單位讓員工了解自己的權益仍會被確保,透過溝通和協商可達成共識,目前問題有解決,內科部允許請假。吳明賢信中強調想要在醫學生涯走的遠,必須培養團隊及體系意識,「年輕時少點功利主義、多點系統思維,你們的人生系統才可能發展的更好,醫學生涯走的更久更遠。」醫師比一般人更有專業與技能,更應該要出行動和態度,好好保護家和家人、社會大眾免於病毒威脅。吳明賢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寫信的目的是希望提醒年輕醫師,健保給付下,醫療生態都被改變,內科辛苦訓練又漫長,又要站在第一線,是重要的訓練。這次全院普篩,許多高風險接觸者檢驗是陰性,還是遵照高標準,讓他們隔離14天,但這樣可能醫療會癱瘓,所以需要各科一起來幫忙。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發言人兼台大醫院企業工會顧問陳亮甫表示,目前醫院上班需要分艙分流,排班難度高,所以最近台大醫院內科部曾經要求住院醫師近期不要排年休,引起了一些反彈。站在工會的立場,會建議醫院人事單位,應給予支持排班醫師更多支持,提出希望大家配合之餘,也要說明勞工權益的保障有哪些,如此便能透過溝通和協商,便能取得支持,創造雙贏。陳亮甫表示,比如說,根據勞動相關法規規定,如果有需要禁休,醫院可依法在24小時內通報勞工局,請勞工局核准,事後可以給予補休、加倍發給薪資。如果醫院人事單位能夠針對這些相關配套給予說明,勞工會更加放心,就有很大的機會可以透過協商達成共識,心甘情願地配合排班上班,不需要在防疫作戰的此刻,讓醫院出現分裂的氣氛。
-
2021-05-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雙北疫情三級警戒! 蘇益仁示警:守住醫學中心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舉行行政院記者會,公布昨天單日新增180例本土確診。本土染疫擴大,未來無症狀或輕症者若住院就醫,恐讓台灣醫療體系崩潰,前疾管局長蘇益仁今天表示,社區感染下階段就是防堵醫療體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要定訂轉介流程,避免醫療體系受挫,「把醫學中心作為最後一道防線,絕不要讓它崩潰,勿變成日後的轉介地。」面對輕症者恐癱瘓醫療院所,蘇益仁今天上午受訪時表示,社區感染下階段就是防堵醫療體系,開業醫師要將病患轉介至醫院。因此,轉介的系統非常重要,指揮中心要去訂定轉介流程,不讓醫療體系被嚴重影響。「我比較關心醫療中心,不要變成日後的轉介地。」蘇益仁說,輕症者主要是需要有隔離的地方,可能不太需要複雜的治療,頂多是呼吸、氧氣不足的狀況,一般的區域醫院或感染專科、專業醫院都可以做隔離。蘇益仁指出,確診者若轉介到醫學中心,可能會有醫療崩潰的情形,萬一像部桃、和平發生院內感染,對整個醫療服務影響甚鉅。此外,醫療體系負擔太大的原因之一,就是重症的一般病人,例如心臟病、中風、需開刀者,所以要把醫學中心留到最後一線,不要讓它崩潰;若一般院所專業人力不夠,就由醫學中心去支援。至於未來是否放寬解隔離標準,以降低醫療體系壓力?指揮中心指引指出,如果患者發病10天以上,且症狀緩解至少3天者,兩採陰性或一採陰加上一採Ct值34以上,以及兩次採檢Ct值需34以上,即可解除隔離。中區防疫指揮官、中國附醫感染中心副院長黃高彬受訪指出,指揮中心放寬解隔離標準,專家會議先前討論,輕症確診者若身體沒什麼大問題,集中檢疫至少10天以上、無症狀解隔離,現階段居家隔離還是有風險在。目前集中檢疫現階段量能還夠,根據疫情滾動式調整。
-
2021-05-10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醫病天地/摔倒頸部受損 嚴重會癱瘓
南投縣60歲周姓男子上月與朋友聚餐小酌,起身時跌倒失去意識,被趕緊送至南投醫院急診,卻無顱內出血等腦中風情形,但他清醒後,發現胸口以下毫無知覺,手腳癱瘓,連肛門都無法自主收縮,竟是頸椎第4至6節脊髓嚴重壓迫損傷,醫師緊急手術後,才恢復感覺神經,目前復健復元中。南投醫院神經外科醫師蔡佳勳說,嚴重脊髓損傷最知名病例,就是「超人」男主角克里斯多夫·李維,他騎馬時摔傷導致高頸位受傷,頸部以下完全癱瘓,雖然積極治療,終身倚靠輪椅,呼吸器並苦於臀部褥瘡。他為周姓患者緊急進行減壓及內固定骨融合手術,術後第一天感覺神經逐漸恢復,第二天原本肌力評估零分進步到能舉起雙手抬高雙腳。目前正接受中西醫整合醫療,積極復健及針灸治療,從生活無法自理到能拿湯匙叉子用餐及滑手機傳訊息。脊髓損傷患者除身體多處功能受損外,生活需仰賴他人,造成家庭很大衝擊與壓力,蔡佳勳提醒把握神經損傷後半年至1年的黃金時期,仍有恢復自理功能機會。3C時代,長期姿勢不當導致頸椎退化結構性的改變,起初由輕微症狀如間歇性的頸部痠疼痛、手麻至嚴重症狀如手臂麻痛加劇、四肢無力、下肢僵硬、肌肉痙攣及協調障礙等,經由休息、藥物及復健後,可得到良好改善。
-
2021-05-08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摔倒小心頸部受損 連「超人」一摔都全身癱瘓、終身坐輪椅
南投縣60歲周姓男子上月與朋友聚餐小酌,起身時跌倒失去意識。朋友擔心他中風,趕緊送至南投醫院急診,卻無顱內出血等腦中風情形,但他清醒後駭然發現胸口以下毫無知覺,手腳癱瘓,連肛門都無法自主收縮,竟是頸椎第四至六節脊髓嚴重壓迫損傷,醫師緊急手術後,患者恢復感覺神經,目前仍積極復健復原中。南投醫院神經外科醫師蔡佳勳說,嚴重脊髓損傷最知名病例,就是「超人」男主角克里斯多夫·李維,他騎馬時摔傷,導致高頸位受傷,頸部以下完全癱瘓,雖然積極治療,終身倚靠輪椅,呼吸器並苦於臀部褥瘡。他為周姓患者緊急進行減壓及內固定骨融合手術,術後第一天感覺神經逐漸恢復,遠端肢體運動功能也開始進步,術後第二天原本肌力評估零分進步到病患能舉起雙手抬高雙腳。目前正接受中西醫整合醫療,積極復健及針灸治療,從原本生活無法自理到己能拿湯匙叉子用餐,及手機滑螢幕傳LINE訊息。脊髓損傷患者除了身體多處功能受損之外,生活需仰賴他人,造成家庭很大衝擊與壓力,蔡佳勳醫師提醒把握神經損傷後半年至一年的黃金時期,仍有恢復自理功能的機會。3C時代,頸椎受損不是老年人的代名詞。長期姿勢不當導致頸椎退化結構性的改變,起初由輕微症狀如間歇性的頸部痠疼痛、手麻至嚴重症狀如手臂麻痛加劇、四肢無力、下肢僵硬、肌肉痙攣及協調障礙等。這些症狀在保守性治療包含休息、藥物及復健後可得到良好改善。但嚴重脊髓損傷的主要原因是外傷,例如車禍、高處跌落、被重物壓傷等,脊髓瞬間遭受損傷時,受傷部位以下的所有運動及感覺功能恐皆喪失。呈現四肢癱瘓,麻痺,脊髓休克等狀況。需要考慮緊急手術,避免脊髓受到二次傷害,儘早使脫位脊椎復原,而保持脊椎的穩定度。然而即使第一時間手術治療,仍有可能無法完全復原。
-
2021-05-08 醫聲.領袖開講
神經外科高手也畫畫 鄭宏志靠素描、寫生培養立體感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副主任鄭宏志有繪畫天賦,從小是美術常勝軍,念建中時一度偷填社會組想考美術系,氣到父親罰他跪一整天。後來習醫,他上了解剖課才愛上了醫學,更因為美國神經外科之父哈維.庫興也酷愛繪畫,他跟著偶像投入此一領域,長年鑽研神經修復再生領域。鄭宏志於1996年曾在國際知名期刊《Science》發表研發神經再生與修復技術,推翻神經無法再生的傳統理論,為脊髓損傷患者的人生帶來曙光,被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稱讚是20世紀三大發現之一,20多年來,幫助國內數百位癱瘓病患恢復部分行動。從小深厚的繪畫功底,讓鄭宏志看待人體器官與結構,有獨特且精細的觀察力。就讀陽明大學時,他拿下全班解剖第一名;當醫師後,遇到困難的神經手術,特別是病人腦部因疾病使神經血管位置改變,他都能透過素描、寫生培養出對立體空間的敏感度,逐漸梳理出正確的對應邏輯。鄭宏志發現,不少喜歡繪畫的神經外科醫師,手術時腦中就像自動導航,可用「畫」的逐一完成所繪的手術圖譜。神經醫學界先驅中,哈維.庫興首創及親繪的「經鼻腦下垂體腫瘤切除術圖」,精確的令人讚嘆;前德國麥茵茲神經外科醫學中心主任波蘭斯基,為腦部微創手術開創者,在世時與鄭宏志因畫會友,成為莫逆之交,無私傳授艱難的神外手術的心法。鄭宏志的父親在三年前過世,現在的他是全家健康的救火隊。當年選擇第三類組,建中美術老師曾提醒:「未來拿著手術刀,也千萬不要把畫筆丟掉。」他一直記得老師的話,公餘時會以繪畫紓壓放空,偏愛印象派的他,「最大的快樂就是作品得到共鳴」,接下來計畫與大家分享近年累積的40件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