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6 新聞.科普好健康
搜尋
瘧疾
共找到
93
筆 文章
-
-
2022-03-06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斯卡羅」 談「熱病」(瘧疾)
近日天氣回暖,身邊竟出現蚊子……一隻、兩隻,還有一隻躲在天花板。它們在身邊形影不離,入睡時在耳邊嗡嗡作響,一不注意,吸飽了血揚長而去,在我們身上留下又腫又癢的痕跡。打擾睡眠和皮膚搔癢還無傷大雅,萬一蚊子在叮咬的同時還帶來傳染病,那就不是鬧著玩的。 在2021年公視電視劇「斯卡羅」中,19世紀南台灣的蚊子也為劇中人物帶來深遠的影響。「斯卡羅」由陳耀昌醫師的歷史小說《傀儡花》改編,記述了1867年羅妹號事件及南岬之盟。那一年美國商船在台灣南部恆春半島擱淺,船上13人上岸求生,卻慘遭原住民洗劫殺害。人命關天,美國任命廈門領事李仙得來台調查,大清也派兵協助,然而當地氣候炎熱,官兵接連得到熱病(瘧疾),尚未開戰即有大量官兵死傷。甚至連劇中的女主角蝶妹也命在旦夕……瘧疾是一個古老的疾病,公元前2700年中國就有關於周期性發燒的歷史記載。受到感染的人會陣發性的發燒、冒冷汗、發抖抽搐,因此有「打擺子」的俗稱。重症通常是惡性瘧原蟲引發嚴重的併發症,可能導致死亡。醫學界直到1880年才發現瘧疾患者的紅血球裡有寄生蟲。還好有治療功效的「奎寧」已早一步被發現。秘魯原住民將金雞納樹的樹皮入酒治療發燒,後來發現它也能治療瘧疾,該療法在1640年傳入歐洲。因此在斯卡羅影集中,大批軍人受熱病所苦,急迫地要求英國醫師拿出奎寧救命,藥物卻已用磬。可以想像當女主角蝶妹也身染瘧疾反覆高燒、顫抖,最後昏迷在床上,沒有任何藥物也沒有點滴的環境之下,身邊的親友只能無助的向蒼天祈求。瘧疾對人類的危害已經過去了嗎?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2020年全球瘧疾感染人數約2.41億,死亡人數約62.7萬人。臺灣光復初期瘧疾感染極為嚴重,1965年才列入瘧疾根除地區。目前台灣雖沒有瘧疾,不過到有瘧疾的國家旅遊,還是要防護。觀看「斯卡羅」是特殊的經驗,為了忠實呈現那個時代,劇中演員說著客語、閩南語、原住民語、北京官話、英語,還有法語。在「耳花撩亂」之餘,也能深刻感受到那是無比混亂的年代,來自各方不同背景的人共同生活在台灣,努力扎根。資源有限,鬥爭殺伐無法避免,溝通與談判才是族群延續的契機。劇中女主角蝶妹有客家與原住民血統,能說原住民、閩南、客語還有英文,是各方都需要爭取的通譯,卻因族群認同的糾葛反讓她成為各方的眼中釘。蝶妹想保護母親的原住民部落,也想保護藍眼睛的洋人,然而蝶妹是誰?是屬於山上的番人?還是平地的漢人,她有無比的掙扎和痛苦,最後在返回部落的路上被刺殺。是誰殺了蝶妹?蝶妹之死代表了什麼?她的血是否能洗淨不同文化與利益糾葛纏繞的仇?「斯卡羅」的年代過去了。現在造訪恆春半島,享受從南方吹來溫暖的風,那碧藍婆娑的海洋是如此平靜美麗。而筆者撰稿此刻,遠方烏克蘭的戰火響起,依舊是族群、生存與利益之戰。但願人們有足夠智慧讓征戰停息,讓子子孫孫都能在美麗的土地上繁榮幸福地生活。(FB搜尋:鄒頡龍醫師聊生活,談健康)
-
2022-02-19 新聞.元氣新聞
「蚊子博士」連日清享耆壽94歲 蘇益仁譽最愛蚊子的人
台灣昆蟲學會昨於臉書發文指出「蚊子博士」連日清教授於2月16日辭世,享耆壽94歲。他研究蚊子接近80年,全球約有1%的蚊子是由他發現而命名,被譽為最了解蚊子的專家。不僅協助台灣成為全球第一個瘧疾根除地區,更赴非洲等國防治登革熱與瘧疾,其成就讓他在83歲那年獲得醫療奉獻獎。曾與他共事過的前疾管署署長蘇益仁說,他對蚊子的熱情,是全世界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的。連日清15歲到台北帝國大學熱帶醫學研究所打工,當時奉命調查登革熱疫情,卻不幸染上登革熱,休養一個多月才康復。後續為了研究,他肉身試驗,某次他於聖多美驗血時,發現自己身上帶有瘧疾抗體,卻已經不曉得是哪一次染疫後產生的抗體。連日清於1993年退休,2000年時多次率團赴非洲聖多美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協助該國根除瘧疾,他訓練當地人如何疫調,建立全面性的抗瘧計畫,讓原本瘧疾發生率高達50%的聖多美降至僅有1%,協助當地脫離瘧疾威脅,連日清也獲得外交部頒發「特種外交獎章」。蘇益仁說,台灣在2014年、2015年時,中南部發生嚴重的登革熱,每年約有2萬人確診,100多人因登革熱死亡,台南當時還成立登革熱防治中心,當時為了要控制登革熱,連日清教授強調不要消毒也不要採取基因療法,唯一要做的就是「控制孳生源」,只要能控制孳生源就能控制病媒蚊,這觀念也成為台灣登革熱防治的根本理念。蘇益仁說,連日清教授對於台灣的病媒蚊「埃及斑蚊」的控制不遺餘力,強調溫度與病媒蚊孳生的關係。無論是夏天或是冬天,溫度也是當時防治登革熱的首要工作與任務。蘇益仁表示,連日清教授是他看過對於蚊子最熱衷的人,開口閉口都是蚊子,提到防治都是學問,他非常感謝曾經與他對抗病媒蚊的那段時間,收穫良多。而他一手拉拔的學生是時任的考試委員也是長榮大學生科系名譽教授陳錦生,他的學生至今也在蚊蟲防治的領域繼續努力。
-
2022-02-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最早不是研發疫苗 失敗的新藥反而開啟新局
▌失敗的新藥,完美的疫苗莫德納的研究人員第一次做實驗時,利用的是幾乎「全裸」的mRNA,他們在實驗室裡創造出一種包含指令的mRNA分子,只包覆一層非常粗糙的化學物質,就將它直接注入體內。這種裸露的mRNA能反覆實驗,使小鼠體內生成足夠的VEGF蛋白質(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Z因此寄與厚望,希望利用莫德納的mRNA技術來製造心血管藥物。然而,到了二○一三年初,顯然VEGF蛋白質的生成是個例外。莫德納團隊試圖研發可以治療其他罕見疾病的mRNA分子,發現幾乎無法生成足夠的蛋白質,無法幫助任何人。幾乎所有進入體內的mRNA,在進入細胞之前,就被核酸酶(nuclease)切割、消滅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莫德納的研究人員用LNP(脂質奈米顆粒)把mRNA包裹起來,有這個保護層,mRNA就能順利進入細胞中。早在一九七○年代,蘭格等人已經開始利用脂質和其他物質做實驗,最後發現這些物質能保護像DNA和RNA這樣大而複雜的分子,使其容易進入細胞中。於是莫德納用LNP把mRNA包裹起來,創造出更有效的分子,注射到肌肉時,LNP能把mRNA直接送到腋下的淋巴結,就像搭上順風車,進入免疫系統的中心。但這些研究人員遇到一個更大的難題。他們以小鼠和猴子作為實驗對象,第一次把用LNP包裹的mRNA注入這些動物的體內,產生很多的蛋白質,因此非常興奮。但在一週左右的時間內,經過後續注射之後,研究人員發現蛋白質的生成量急遽下降,似乎身體的防禦系統已經知道如何抵禦這些注射至體內的分子及其基因有效負載(genetic payload)。考里科和羅西等mRNA先驅未曾重複注射,也沒有嘗試製造足夠的蛋白質以供新藥開發,因此他們沒有用LNP把mRNA包裹起來,沒有遭遇過這種「曇花一現」的問題。莫德納研究人員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們在重複注射兩週左右之後檢測實驗動物,幾乎看不到mRNA刺激生成的蛋白質。看來,修飾mRNA的組成結構還不足以躲避免疫系統。研究人員不知道問題的癥結在哪裡:是mRNA,還是LNP?是蛋白質沒生成,還是生成之後很快就被消滅,因此無法發揮功用?研究人員束手無策,陷入沮喪,有些人甚至悶悶不樂地走來走去。如果生成的蛋白質在短短幾天內就消失了,要如何製造出有用的藥物來取代缺少或有缺陷的蛋白質? 使用裸露的mRNA似乎是唯一可靠的方式,但只能注射一次或兩次。因此一來,能治療的疾病根本寥寥無幾。這個消息讓班塞爾火冒三丈,有些員工擔心就要被炒魷魚。「為什麼不能重複注射?」班塞爾問道,「為什麼沒有進展?!」科學研究部門的主管霍格向來平靜、樂觀,連他都不免擔心自己錯了,為了莫德納放棄麥肯錫高薪工作是否為明智之舉?霍格焦躁不安地在辦公室裡走來走去,一邊把橄欖球拋到空中,一邊思索解決方案。他請公司裡的資深研究人員黃翊群過來,重新檢視這個困境,看是否遺漏了什麼。黃翊群接受了這個任務,一邊應付班塞爾的急躁。早先,他曾向他的導師請教,導師提醒他,科學發現需要時間。「科學會按照自己的速度前進,這是急不得的。」她說。黃翊群聽了,感到比較安心,但他知道這句格言不能對班塞爾分享。如果有個杯子裝了一半的水,黃翊群會說杯子是半滿的。他就是這樣的樂觀主義者,傾向看到事情好的一面。他在臺灣出生、成長,十四歲那年跟父母移民美國。一開始,他不會講英語,很想念家鄉,但他父母希望他留下來,在美國接受好的教育。儘管孤獨、沮喪,他決定把這個新環境當作一個機會。他想,爸媽不會讓我回臺灣的。最後,他在紐約大學取得寄生蟲學的博士學位,之後又拿到企管碩士。現在,他決定用新的角度來看莫德納碰到的這個難題。公司裡的每一個人看到的都是mRNA不能做什麼,也就是在重複施打之後,不能產生有效的、足夠的蛋白質。但黃翊群著眼於mRNA能做的:儘管存在時間短暫,依然能在被消滅之前進入細胞,製造出足夠的蛋白質。不知道為什麼,以LNP包裹、帶有基因有效負載的mRNA注射到肌肉,就能被輸送到淋巴結,即使劑量很低,也能引發強烈的免疫反應。黃翊群心想,的確,這樣無法讓蛋白質持續生成,或許這也不是壞事。黃翊群在研究生涯早期曾從事瘧疾疫苗的研究。莫德納的mRNA難題提醒他有效疫苗都會如此:教導免疫系統識別病毒,隨即功成身退。對疫苗而言,無法持續生產蛋白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誘發免疫反應。莫德納的研究人員很沮喪,因為mRNA無法製造大量可用於製造新藥的蛋白質,也許他們錯了。生成的蛋白質有限,不是他們的技術有問題,引發強烈的免疫反應也不是缺點。這正是mRNA的特點。黃翊群靈機一動:這不就是完美的疫苗?二○一三年春末,黃翊群把這個想法告訴霍格:莫德納應該製造疫苗,而不是藥物。如果mRNA刺激生成的蛋白質具有免疫原性,黃翊群說,那就好好利用這個特性吧。霍格發現黃翊群說的論點頗讓人信服,但他對莫德納業務焦點的轉移有很大的疑慮。莫德納以一家能夠生產蛋白質來治療疾病的公司自居,說服投資人和合作夥伴相信自己是蛋白質藥物的新星。公司的目標是新藥開發,而不是疫苗。拜託,公司全名是莫德納醫療公司(Moderna Therapeutics, Inc.),又不是莫德納疫苗公司。德國的CureVac已經在疫苗方面努力好幾年,還沒搞出什麼名堂。儘管莫德納的主管考慮過研發疫苗,還是決定不做,因為大家都知道疫苗利潤低,有如做功德,賺不了大錢。儘管如此,霍格要黃翊群使用mRNA製造流感疫苗,在小鼠身上進行實驗。除非確定這個新方法能成功,否則不能告訴任何人。只有他們的mRNA疫苗產生令人驚豔的結果,遠勝過其他疫苗,公司才會主張改絃易轍。那年感恩節假期前幾天,黃翊群接到一家檢驗公司研究人員打來的電話,說要把流感疫苗小鼠實驗結果的電腦檔案傳給他。黃翊群盯著檔案中的數據,驚訝得久久說不出話來,最後才問:「這些數據沒錯吧?」那位研究人員向他保證,數據完全正確。他的mRNA會在小鼠體內製造一種關鍵性的流感蛋白,激發免疫反應,血液中的抗體或效價高得驚人。小鼠得到的保護力比既有的流感疫苗、包括CureVac研發的疫苗及其他流感疫苗(如使用裸露的mRNA)要高一百倍。他想,怎麼可能?一定有人搞錯了吧。他重複實驗,發現數據真的是正確的。疫苗似乎使實驗小鼠獲得高超的保護力。後來,黃翊群和霍格也在實驗猴子身上得到同樣令人驚異的結果。稍後,霍格在公司走廊看到班塞爾,走到他面前。「有件事我得告訴你,」霍格說。班塞爾得知流感疫苗實驗數據,知道問題可能迎刃而解,興奮得不得了。阿費揚、董事會和公司早期資助者也雀躍不已。儘管疫苗研發不是公司的首要目標,但他們的藥物研究遭遇瓶頸。黃翊群和霍格得到的數據實在不可思議。如果流感疫苗能夠奏效,其他疫苗應該也可以。他們終於有機會做出不同凡響的事。※ 本文摘自《疫苗商戰:新冠危機下AZ、BNT、輝瑞、莫德納、嬌生、Novavax的生死競賽》。《疫苗商戰:新冠危機下AZ、BNT、輝瑞、莫德納、嬌生、Novavax的生死競賽》作者:古格里‧祖克曼譯者:張玄竺, 廖月娟, 鍾榕芳, 黃瑜安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22/01/24
-
2022-02-08 新聞.健康知識+
對抗瘟疫最古老的回應 為什麼人們對隔離檢疫總是心存懷疑?
隔離檢疫是一種古老的工具隔離檢疫的英文「quarantine」 源自義大利文的「quarantena」, 是「quarantagiorni」的簡寫,意思是「四十天」,這是人類對流行病最古老、也最一致的反應之一。理論上,隔離檢疫一直是小規模的,它的運作機制是把疑似患病的人跟已知健康的人給分隔開來,但這種看似簡單的區隔,卻開啟了哲學不確定性、倫理風險與政治權力可能的濫用。雖然隔離檢疫在後勤執行上可能很困難,但它背後的邏輯其實很簡單:你的體內可能有某種危險的東西—某種具有傳染性的東西—它正處於掙脫束縛的邊緣。你想看看它是否會出現,而你需要的空間與時間就是隔離。隔離是一種有效的醫療工具,但在道德、倫理、宗教問題上,它也是一種異常詩意的比喻:它是一段等待期,讓你看看潛藏在你體內的東西是否會顯露出來。數百年甚至數千年以來,隔離檢疫一直是用來在「已知」與「未知」之間建立緩衝。它延遲了我們與某種我們不理解、且缺乏天然免疫力的東西接觸。它從本質上就是一種空間性的解決方法,其核心是監測。建築師與工程師設計的隔離空間,無論是專門的醫院病房、改裝的Airstream 露營拖車、改造的汽車旅館或氣密的溫室,都是試圖消除我們與他人互動的風險。正因如此,隔離在歷史上最常發生在交流場所、入境關口、不同文化、甚至不同物種交會的地點。事實上,某些現有的地緣政治邊界,就是因為隔離才存在的。民族國家與帝國曾經如臨大敵地想保護自己躲過即將到來的威脅,這些分界線一直留存到今日。面對恐怖的、致命的事物,我們當然會想方設法延遲它的到來,而這種延遲就是隔離。在今日,隔離檢疫的重要性史無前例,因為我們以有利於新型病原的方式改變環境,動搖平衡。細菌與病毒光靠數量就能在與人類的關係中佔據上風,更別提它們還有更快的世代循環這項演化優勢。它們現在能在數小時內在各大洲之間跳房子、乘坐噴射飛機環遊世界,並沿著貿易與旅行網路傳播。當我們改變氣候、深入世界各地未開發的地方、砍伐雨林、干擾偏遠洞穴來破壞生態系時,我們也開始接觸野生動物,而在某些情況下,我們甚至會食用、養殖、把牠們—以及牠們的疾病—帶進我們的日常生活。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為數以千計的病毒和細菌提供了溢出(spill over)或跳躍傳染宿主的機會,進而釋放新的瘟疫。隔離是我們手上最好的、有時也是唯一的武器,幫助我們保護自己、對抗真正的新型病原。隔離為我們爭取了應變所需的時間與空間。正式來說,人類至少從十四世紀開始,就一直在對自己與彼此進行隔離檢疫,以應對黑死病。一三七七年七月,亞得里亞海沿岸的濱海城市杜布羅夫尼克(Dubrovnik)制定了公認是世界上第一套具體規定隔離的強制公衛措施。當地的大議會批准了一條規定:「來自疫區者不得進入杜布羅夫尼克或其地區,除非先在姆爾坎聖馬可(St.Mark, Mrkan)小島或察夫塔特(Cavtat)鎮度過一個月,這是出於消毒目的之考量。」杜布羅夫尼克的長老並沒有在疾病來襲時關閉城門,犧牲交易帶來的經濟利益,而是建立了一道緩衝,延遲潛在感染人員與貨物進入城市的時間,直到證實安全才放行。因此,隔離檢疫是一種古老的工具,卻在我們的現代世界重新佔據中央舞台,它具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宗教起源:隔離最初只限三十天,而四十天的隔離卻為這種經驗賦予了神學上的重要性。藉由採用四十這個數字,隔離在概念上就能追溯到聖經時代。自那時起,隔離就是一段淨化的時期,明確援引了基督在沙漠中的四十天、基督教大齋節(Christian Lent)的四十天、迫使諾亞建造方舟的四十天降雨,甚至是摩西在西奈山(Mount Sinai)山頂等待十誡所花的四十天。正如珍.史蒂芬斯.克勞肖(Jane Stevens Crawshaw)在《瘟疫醫院:近代早期威尼斯城市的公共衛生》(Plague Hospitals: Public Health for the City in Early Modern Venice)中強調的那樣,「隔離期的宗教意義並非巧合,它被選中是為了撫慰隔離者,以及鼓勵人們把隔離視為一段在奉獻中度過的淨化期。」這讓隔離既是以信仰為基礎,又具有醫療的性質,既是對靈魂的淨化,又是對身體的清潔。隔離就是為了體驗淨化、讓自己與世界保持距離,然後以重生的姿態再度進入世界,確保自己擺脫了充斥髒汙的傳染。第一座用於隔離檢疫的永久設施在二○一六年九月一個灑滿陽光的寧靜黃昏,當時離新型冠狀病毒使世界停擺還有好幾年,路易奇.貝爾蒂納托伸手迎接我們進入奎利尼.斯坦帕里亞基金會(Fondazione Querini Stampalia)在威尼斯的圖書館。貝爾蒂納托是一名醫生兼公衛政策專家,年屆六十,皮膚黝黑又朝氣蓬勃,巧妙弄亂的頭髮只露出一絲灰色。他曾是義大利維內托(Veneto)大區的國際衛生主任,後來也擔任義大利國家COVID-19 應變小組的首席科學顧問。他頗為熱衷於隔離檢疫這門學問,對這項工作的醫療史、未來應用及獨特的倫理責任,都鑽研甚深。我們與貝爾蒂納托見面的這座圖書館,是奎利尼.斯坦帕里亞(Querini Stampalia)貴族世家的最後一位成員創立的。在他的希望下,假日時圖書館會對大眾開放直到午夜,這是為了確保威尼斯人在其他圖書館關閉時,仍然有個地方能「研習有價值的學科」。(今天,圖書館已改成在比較適中的晚上七點關門,因此我們主要是在閉館後參訪,這也導致當晚出現了一個趣味時刻。)貝爾蒂納托與歷史學家兼奎利尼.斯坦帕里亞圖書館員安吉拉.穆納里(AngelaMunari)在館內跟我們會面,貝爾蒂納托負責為穆納里口譯。穆納里身材嬌小、行動俐落,她戴著歸檔用的白手套,引導我們穿過古老的書架和現代的辦公室,進入一個擺滿手稿的房間。這些手稿都涉及醫學、流行病與隔離檢疫,有些已有將近六百年的歷史,有些是羊皮紙、有些是紙,頁面往往斑駁並充滿汙跡。穆納里小心將手稿一一攤開,向我們展示地圖、威尼斯官方公衛命令、有點可怕的解剖圖、私人住宅的消毒流程、不明疾患的推定療法圖解等等。整個房間瀰漫著皮革封面和陳舊羊皮紙的濃濃氣味,混雜著貝爾蒂納托的古龍水香茅味,這是一款清爽的柑橘調香水,跟殺蟲劑有微妙的相似之處。我們後來開玩笑說,鑒於這座城市的瘧疾史和對抗蚊媒疾病的經歷,這款香水是很匹配的巧合。結果證明,貝爾蒂納托和穆納里是非常理想的嚮導,我們跟他們兩人一起探索隔離檢疫的歷史與未來,而威尼斯是最適合開啟這場對話的城市。畢竟,隔離或許是在杜布羅夫尼克最早強制執行,卻是在威尼斯這裡被精煉成一門建築與空間的科學。威尼斯是一座由島嶼、運河、橋樑、碼頭構成的迷宮,它本身就是試驗新型地理控制的天然實驗室。正如珍.史蒂芬斯.克勞肖所寫的,這座城市已經成為對抗疾病傳播的骨架,她稱之為「一種保護形式的都市空間操縱」。就連奎利尼.斯坦帕里亞圖書館都是坐落在一座島中島上,只能透過一座又小又容易堵塞的步行橋才能抵達,正是這樣的地形,讓這座城市便於進行檢疫與隔離。威尼斯潟湖依然擁有三間令人印象深刻的檢疫站(lazzaretto)遺跡,每一間都在不同的島上,每一座島都離市中心愈來愈遠。我們一邊討論,一邊審視攤開在桌上、不同世紀的威尼斯地圖,並觀察這座城市的隔離島在地圖上顯眼的標記。貝爾蒂納托解釋:義大利文的lazzaretto(拉撒路)就是檢疫站的意思。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這個詞(英語形式的拼寫是lazaretto)最有可能源自拿撒勒聖瑪利亞(Santa Maria di Nazareth)的變體,拿撒勒聖瑪利亞是那座島原本的名稱,威尼斯的領導者在島上建造了全世界第一座用於隔離檢疫的永久設施。從「拿撒勒」演變成「拉撒路」(Lazarus)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拉撒路(根據《路加福音》,他是聖經裡滿身是瘡的乞丐,在一名富人的門外乞討)也是痲瘋病患者的守護神。不論是以童貞純潔的聖母,或是以獲得上帝恩典救贖的染病異鄉人來為一處設施命名,這種相互交織的語源學都是相當詩意:檢疫站是分隔純潔與危險的地方,就連它的名稱都是如此。從亞洲帶到歐洲的惡靈歷史學家認為,在一三○○年代之前,歐洲與亞洲的大部分地區已經享受了幾個世紀沒有流行病的相對自由。關於黑死病究竟起源於何處,目前還沒有充分的共識,不過許多人相信它最初是在中國或中國附近爆發的。有報告指出,一種神祕疾病在一三三○年至一三五○年之間,消滅了三分之一的中國人口,隨後統治元朝的蒙古人宗族滅亡,由明朝取而代之,使該假說更具說服力。目前已知的是,鼠疫在一三四六年已經到達黑海,歷史學家認為,在卡法之圍(Siege of Caffa)(卡法現稱費奧多西亞[Feodosiya])期間,發生了一次關鍵的傳播事件。卡法是熱那亞人在克里米亞半島建立的一座重要港口,目的是與東方進行貿易。根據當時的記載,進攻的蒙古軍隊使用投石機將滿是鼠疫的屍體扔過城牆,這些屍體在街上堆積如山,把傳染病散播給義大利商人及水手。當他們逃跑時,就把疾病帶回地中海,「彷彿帶來了惡靈」。無論鼠疫的傳播是否應該歸咎於這種可怕的生物武器,鼠疫都在一三四七年透過來自亞洲的貿易商船抵達了歐洲港口。而人們對這種疾病的恐懼始終與香料貿易帶來的巨大財富彼此拉扯。(這兩者的聯繫非常緊密,因此在一三四八年,鼠疫肆虐的亞維儂[Avignon]宗座廷中有一名官員寫道:「人們不會食用或處理任何種類的香料,除非它們已經存放一年之久。」)因此,十四世紀的威尼斯是一座被圍困的城市:一種神祕、高傳染性的疾病開始感染整個地中海歐洲的人,危及當地的居民與他們的收入來源,而且沒有人知道該怎麼遏制這種疾病。貝爾蒂納托指出,在這場大流行結束時,威尼斯已經死了三分之二的人口。這種疾病被稱為黑死病,因為它的病徵之一,是患者的四肢會像木炭般發黑。另外,它也會導致患者鼠蹊部與腋窩的淋巴結異常腫大。這些腫脹的形態被稱為淋巴腺腫(bubo),因此我們如今將這種疾病稱為腺鼠疫(bubonic plague)。穿刺淋巴腺腫非常可怕,當時的醫生必須使用一根插有刀片的長棍,這樣在切開患者的腫脹腺體時,才能跟湧出的惡臭、具傳染性的膿液保持距離。惡名昭彰的瘟疫醫生服裝有一張邪惡的鳥喙面具。穆納里告訴我們,這種服裝起初是在法國設計的,卻在威尼斯受到熱烈歡迎,它在當地融入了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而且經常有人在嘉年華慶典穿戴它。鳥喙面具裡會塞滿大蒜及香草植物,以便中和腐臭、腺體滲出液與死亡的氣味。(如果是新鮮切碎的大蒜,或許真能提供一些保護,因為蒜素[allicin]這種揮發性化學物質,除了使壓碎的大蒜散發獨特的氣味,也是一種吸入型抗生素。)為了釐清為什麼正式的檢疫措施與相關設施是出現在歐洲,而非中國或黎凡特(Levant)(黑死病較早侵襲但同樣嚴重的地區),穆納里解釋,我們需要瞭解當時用於診斷疾病及健康的特殊準則。黑死病在一三○○年代首次侵襲威尼斯時,二世紀希臘羅馬醫生加倫(Galen)的想法依然是歐洲醫學論述中的主流。他提倡的假說就是「體液」說,這種學說相信血液、膽汁、痰,以及尿液,是瞭解人體健康與生理學的關鍵。究竟是什麼導致黑死病?伊本.西那(Ibn Sina)是十一世紀一位頗具影響力的伊斯蘭醫生,在歐洲被稱為阿維森納(Avicenna)。他的觀點就是建立在加倫的想法上,但有時也會產生分歧。阿維森納在他的《醫典》(The Canon of Medicine)一書中將疫情爆發的原因歸因於體液、瘴癘論(miasma theory)、宇宙影響的複雜混合,還有呼吸性傳播或水媒傳播。在這樣的體系中,個體的生活方式和黃道圖,可能就跟他們接觸到不良空氣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除了這類理論之外,當時的人幾乎都是透過神學架構來理解疾病,偉大的宗教傳統往往將瘟疫侵襲歸因於神的旨意或宇宙的力量。然而,人們建議的應變方式卻眾說紛紜。威尼斯人猜想,也許鼠疫是神明為了懲罰威尼斯在商業上累積的財富—畢竟《聖經》宣揚了一種相對貶低商人的觀念,認為商人重視瑪門(Mammon)甚於上帝,還經常行騙。此外,根據醫學歷史學家馬克.哈里森(Mark Harrison)的說法,當時的伊斯蘭學者更有可能把瘟疫導致的死亡視為「神的慈悲或殉道,而非懲罰」。事實上,儘管阿維森納嘗試建構出一套傳染理論,但哈里森指出,疾病傳播可能與上帝的旨意無關這一想法「對許多穆斯林來說是極為可憎的」。相似的是,中國歷來也認為流行病是宇宙不諧的結果,遇到這種情況時,需要的是祈求神明息怒,而非建造檢疫站。在一個對感染缺乏現代科學理解的社會中,究竟是什麼導致黑死病這個問題引發了無止盡的猜測。在這場辯論中,有些人開始主張,這種疾病是由日常生活中某種實質、某種真實的東西導致的。細心的觀察者注意到,鼠疫的傳播似乎與外國港口的人員及貨物往來有密切關聯,而這種神祕的疾病已經在那些外國港口四處蔓延了。如果疾病能以一種可預測的方式,從特定地點傳到杜布羅夫尼克或威尼斯,那麼它就是一種世俗的傳染,而不是什麼靈性的病症。隔離檢疫的概念正在成形,儘管接下來幾百年中,關於它的基本原理還是爭論不斷。(直到一八○○年代中期,羅伯.柯霍[Robert Koch]的發現啟發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的病菌論,感染傳播的微生物機制才終於得到證實。)將人員與貨物維持在徹底遠離城市的隔離狀態,使政府能利用城市本身來實地試驗這種新興醫學假說。檢疫是揭示人們感知到的身體互動、空間遠近、疾病之間聯繫的一種方式,這證明了我們應該透過流行病學的視角來理解,而非占星術或體液假說。貝爾蒂納托解釋,從這個角度來看,檢疫的接受與施行也是醫療實務現代化的早期歷史風向標之一,它顯示出人們在尋求解釋疾病來源時,對世俗及科學—而非宗教及超自然—至少抱著一種試探的信任。威尼斯等富裕的地中海共和國會採用隔離檢疫作為官方政策,這並不是巧合。這裡與世襲君主制或封建制國家截然不同,獨立公民會選出領導人。而對公民道德的承諾以及對共同利益的投資,就體現在為城市建造一間專用的檢疫站,或是一間像奎利尼.斯坦帕里亞這樣的圖書館。這需要強烈的社群意識與共有的身分認同。因此,隔離與檢疫不僅是政治現代性及醫學理性的早期範例,也是公共精神和實證科學的早期範例。面對傳染病散播註定再度犯錯?這其實多少有點諷刺。如今,隔離檢疫常被認為是中世紀的、甚至原始的做法,但在黑死病時期,它在許多方面都是一種相當成熟且現代的方式。儘管如此,隔離檢疫在當時也和現在一樣飽受批評。我們在圖書館中回溯時光,研究了貝爾蒂納托和穆納里收集的地圖與論文、如美麗漩渦般的黑色和紅色墨水所描繪的山陵與城市、器官與循環。穆納里告訴我們,義大利不同城市的醫學院會彼此競爭,對鼠疫也有不同的解釋。貝爾蒂納托一邊翻譯一邊點頭,並補充:這種醫學派系已經是長年的問題。當世界衛生組織發布《國際衛生條例》(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管轄全球遏制傳染病威脅的法律架構)的最新修訂版時,貝爾蒂納托也是代表義大利的團隊成員。他告訴我們歐洲不同地區的專家充滿分歧,更別提那些更遙遠的地區了,這使談判足足停擺了數小時。貝爾蒂納托說:「關於那些衛生法規的爭論,跟五百多年前威尼斯的爭論根本如出一轍。」這是他研究隔離的歷史與未來時反覆出現的主題。在他看來,我們似乎註定要再度犯錯,卻也有幸再度成功。他指出,即使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威尼斯,實務操作也跟早期的醫學理論和迷信觀念脫不了關係,值得注意的是到了二十一世紀,實務依舊是公衛領域的核心。穆納里指向攤在桌上的各種醫學手稿,包括一份十五世紀反對傳染理論的手稿。這些資料都說明,在腺鼠疫肆虐歐洲將近一百年之後,人們對於腺鼠疫的發生原因或如何預防傳播仍然沒有共識。在歐洲各地,應對流行病的種種措施,包括從放血等古老的醫療技術,到屠殺城市裡的所有猶太人來平息上帝怒火(在中世紀的基督教神學中,猶太人不僅拒絕承認基督是彌賽亞,也對基督受難負有直接責任。)等種族屠殺的恐怖行徑,最終都被證明既無效又殘忍。事實上,在一五一六年,威尼斯還建立了歐洲第一個官方「猶太人區」(ghetto),將隔離的衛生理論應用到猶太人身上,他們被強迫遷移到卡納雷吉歐區(Cannaregio)的一座小島,那裡唯一的交通路徑只有兩座帶門的步行橋,而且每晚都會上鎖。因此,對貝爾蒂納托而言,威尼斯隔離檢疫的故事,並不是科學進步戰勝了迷信及獵巫的濃霧,而是更有警世意義,提醒我們今日仍然面臨同樣的挑戰。人民仍然常常不信任醫療當局。針對究竟該怎麼對抗傳染病散播,市府官員與宗教領袖、商人與公衛專家,或是醫生與病患之間,都還是爭執不休。無論是小販或總統,都有人支持根本未經證實的療法,外來者和少數族群也依然被不合理地視為疫情爆發的罪魁禍首。貝爾蒂納托彷彿已經預料到不久後的二○二○年,在義大利嚴峻的冠狀病毒疫情期間會發生什麼事情。他提醒我們務必記住:想說服人們相信隔離檢疫、經濟停擺、佩戴口罩等公衛措施對他們最有利,需要極大的信任、領導力與社群凝聚力。而正是因為隔離檢疫承認不確定性,所以很多人認定施行隔離,就等於專家和領導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諷刺的是,如果熟知隔離檢疫的歷史起源,你會發現,如今更偏向迷信的居然正是檢疫。地圖和手稿來來去去,舊檢疫站的樓層平面圖、解剖圖,然後是郵輪行程及飛機航線的地圖,貝爾蒂納托警告,威尼斯等城市依然與傳染病的世界息息相關。伊波拉病毒(Ebola)、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MERS)—COVID-19 等大流行的輪廓,在二○一六年就已經很清晰了。我們談了好幾個小時,直到日落,早已遠遠超過預計時間,最後穆納里道了晚安,把這些珍貴材料小心放回檔案庫裡。此時,貝爾蒂納托的眼睛一亮,端出了一個驚喜:一套他委託義大利的戲服設計師所製作的特別服裝,設計師名叫伊莉莎.科貝洛(Elisa Cobello),是他朋友的女兒。他從包包裡取出兩套服裝,一套是二十一世紀的泰維克(Tyvek)個人防護裝備,就是他在非洲治療伊波拉患者時穿的那種;另一套是依照貝爾蒂納托的要求縫製的,一件黑死病時代的瘟疫醫生長袍,配有一個喙狀頭盔。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我們談話時,這個頭盔居然一直藏在他的包裡。貝爾蒂納托接著花了二十分鐘,在我們面前穿上這套中世紀威尼斯的瘟疫醫生服裝,同時指導傑夫如何以正確順序穿戴現代的個人防護裝備。這兩套服裝都需要遵循一套費力的穿戴步驟,即使在非緊急情況下,都不容易穿戴正確。貝爾蒂納托這麼做,並不是想表達現代醫療裝備就跟塞滿百花香(potpourri)的鳥喙面具一樣無效。完全不是這樣。相反地,他的重點是:人類在回應我們不理解的事物時(不論是黑死病、伊波拉病毒,或是幾年後出現的COVID-19),採取的方式之一就是制定規約和程序,當我們試圖戰勝眼前的未知,這些儀式性行為會讓我們安心。從薰香草藥到乾洗手、從威尼斯的檢疫站到高級防護設施,它們都能減少接觸和限制暴露,將陌生的威脅拒之門外。兩人就這樣全副武裝,並肩站在一起。傑夫穿著連帽泰維克防護服、戴著N95口罩及護目鏡,汗流浹背;貝爾蒂納托幾乎全身都包在他的恐怖片服裝裡。下一秒,我們聽到外面的走廊傳來一聲驚呼,是個保全人員發出的。當這奇形怪狀的兩人回望著他時,他看起來困惑不解,而且頗為驚恐。原來,當我們吹毛求疵,努力想遵循正確步驟穿上防護裝備時,我們全都忘記時間了。圖書館已經關閉將近半小時。那位保全以為他巡邏時已經空無一人,沒想到卻撞見這個文藝復興神祕儀式混搭生物危害防治的活動。貝爾蒂納托脫下面具,保全看到他的笑容後鬆了一口氣,兩個人用義大利語交談了幾句後大笑起來。※ 本文摘自《隔離:封城防疫的歷史、現在與未來》。《隔離:封城防疫的歷史、現在與未來》作者:傑夫‧馬納夫, 妮可拉・特莉譯者:涂瑋瑛, 蕭永群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2/01/06
-
2021-12-02 該看哪科.耳鼻喉
反覆眩暈耳鳴怎麼辦? 醫:耳鳴、眩暈、重聽會在內耳相互影響,超過2周是身體發出警訊!
你也有頭暈加上耳鳴的困擾嗎?已經受耳鳴困擾超過半年的小美,最近發現自己有時會感到一陣天旋地轉,雖然通常休息半天至1天能痊癒,但是症狀嚴重時,常讓她需要掛急診躺病床,導致生活和工作行程經常被打亂,經多次檢查不出病因,後來轉診至醫院耳鼻喉科才發現,原來長期耳鳴竟也會引發眩暈的併發症狀!耳鳴、重聽、眩暈 這3個內耳疾病互相影響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指出,許多耳鳴病患會因為初期耳鳴症狀不明顯,僅夜深人靜時才聽得見,因此忽視耳鳴不做積極治療,直到發生眩暈或重聽時,才驚覺內耳疾病會相互影響,甚至同時發生,內耳疾病接踵而來。然而,耳鳴、重聽和眩暈又有「內耳疾病3兄弟」之稱,主要是因為這3種疾病存在相互關聯性,三者發生主因與內耳的前庭、耳蝸和耳蝸旁的3個半規管等之病變有關。李宏信進一步解釋,耳蝸主掌聽覺,前庭和半規管主掌身體的平衡。而耳蝸和三半規管都是管狀組織,內有具傳導聲波作用的淋巴液,當內耳血管阻塞,就會影響內耳功能的流暢度,同時會使營養素無法進入神經系統,神經便會逐漸萎縮、壞死,產生重聽、聽力異常等現象,三半規管也可能因此出現異常,導致眩暈症發生,耳蝸則是可能出現腫脹,產生耳鳴和眩暈。因此耳鳴、眩暈和重聽基本上是相互影響的,簡稱為「耳中風」的現象,即是因血液阻塞病灶引發。耳鳴超過2周是身體發出警訊 注意這些危險因子至於導致內耳疾病發生的原因為何呢?李宏信說明,發生內耳疾病的原因包含:(1)外力撞擊、噪音傷害,例如:鞭炮聲、長期使用耳塞式耳機、演唱會喇叭太靠近、打靶聲等等,以及(2)藥物中毒,如結核病藥物、瘧疾用藥和抗凝血藥物則常有引發耳鳴或重聽的風險;另外還有(3)其他:如酒精中毒、病毒感染、老化、較易焦慮和緊張、睡眠不足等,都可能導致內耳疾病發生。其中耳鳴的發生率最高,據研究指出,台灣成人耳鳴盛行率高達10%到15%,隨年齡增長,其發生率愈高。而當民眾發現自己出現耳鳴症狀時,該立即就醫嗎?李宏信表示,若只是輕微的耳鳴,通常休息幾天就會恢復,但是如果耳鳴症狀已經持續2周以上,應盡早接受治療,才有機會在3個月內消失。至於長年患有耳鳴的民眾,則至少需定期接受3到6個月以上的治療。治療時通常以藥物為主,以打通血管、復活神經、抑制血管過度收縮為3大類藥物治療為原則,使用血管暢通藥物、補充神經營養與神經復活藥物、抗自由基藥物、輕度鎮靜劑等。平日飲食需清淡 眩暈者不宜激烈運動最後,李宏信提醒,有效預防內耳疾病的方法,除了避免噪音之外,情緒控管及適時紓壓也相當重要。此外,三高患者也是內耳疾病的高危險群,更需多加留意。飲食與作息方面需調適,避免重口味的食物,多攝取抗氧化蔬果、適度運動,至於眩暈患者則不宜激烈運動及頭部急速轉動,以免常常再度引起眩暈,復發的危險及造成傷害。★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8-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臺灣百年前疫情的「懷思憑弔」 疫情烽火下的我見我思
【編者按】在這全球籠罩於新冠疫情的困境下,特別感到興奮的是,醫學生時代所景仰的基礎醫學老師,居然在她仍然勤於研究與教學之餘,主動與我們分享她由「新冠疫情之省思」,進而引申到「全民防疫運動:從個人情緒免疫保健談起」的心得。更意想不到的是透過她的推薦,她的學生也是位名教授,不僅是科學家,也兼具豐沛的歷史與文學素養,巧妙地以古代流感與古籍瘴癘的「前世今生」、臺灣百年前疫情的「懷思憑弔」、臺灣近百年來流感的「編年紀實」、「疫情時代」衝擊下的「有守有為」,分段介紹他在疫情烽火下的一些看法。希望透過這兩位兼具科學專長與人文素養的學者精心撰寫的三篇文章,在疫情肆虐的無奈之下,我們找到一些還可以做的努力。現代流感與古籍瘴癘的「前世今生」瘴癘,亦稱瘴氣(中醫慣用之名詞),是指山林間在濕熱環境下因動植物腐敗而產生的一種能致病的微生物(如病毒、細菌與真菌)滋生汙染物。由瘴氣引起的疾病一般稱為瘴病,故瘴病是多種疾病(流行病或熱帶疾病)的總稱;又瘴氣作為古代的疾病地理學概念,其主要與南方氣候、植被和地貌有關。瘴氣被認為是一種有毒氣體或薄霧,其不僅只在被感染個體內引發致病,更是會隨空氣傳播至該汙染區域內的多數個體(人或動物) 。醫學界往往以為過去所說的「瘴病」即是因水土不服所罹患的「中暑」或「感冒」或「瘧疾」等症,然廣義的「瘴病」則泛指熱帶或亞熱帶所在區域的傳染病。西方將瘴氣稱之為miasma,意思是「不潔」或「污染」。雖然「疫」難以認定為某一種病或症,但就「眾人同病;即疫也」的意義來說,古籍醫書或現代流行病學對「疫」之解,無疑是指稍有規模的流行性疾病,如「霍亂」、「天花」與「登革熱」等。其中「疫」中之重的「瘟疫」或謂「大疫」,更是指某種流行病/傳染病的大範圍爆發,諸如瘧疾、鼠疫、肺結核等,這當中也可能就包括了好發在特定季節或地區的「流感」疫情。隨著現代實證醫學的崛起,瘴癘(疫癘)這用詞已漸漸被後人接受是某些生物(主要是人類)因細菌或病毒感染所引發的流行性傳染病,如風熱性感冒(流感病毒或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傳染疾病)。臺灣百年前疫情的「懷思憑弔」清朝統治期間,來台的漢人多將台灣稱為瘴癘之地,文獻記載中也多次強調台灣島上疫病橫行,如清代《平台紀事本末》所載乾隆五十一年(1786)時際,偽鄭(即明鄭時期1662-1683)時多瘴癘,居民寥落;更云當年軍中疫癘大起,各路副將、參將、游擊、守備先後沒於軍,弁兵死者日數十人。由這些史書記載顯示,自明鄭正式經營/署理台灣至清初(康/雍/乾時期),來台/遷台/開台的我輩先祖都遇到了與先後來到台灣(福爾摩沙)的荷蘭人或西班牙人相類似的久居難題,亦即無法克服疫病(瘴癘)之生死交關。因疫情而病歿的現象到清末/日治的台灣還是經年發生,且台灣本島南北各處無一倖免。據史料記載,1871年日本國藉口琉球海難船民遭臺灣南端高士佛社等居民(排灣族)殺害之故,于1874年出兵攻打恆春半島的原住民,史稱「牡丹社事件」。在此之際,日本西鄉從道所率領的三千六百名官兵前往台灣征戰中,竟有500餘人死於疫病(戰鬥陣亡者僅20餘人),而清朝6500員派台「文武員弁」也因「疫氣流行」而病故者眾。再者,清末來台灣鎮守海疆的左宗棠楚軍(湖南兵),也於1885-1886年修築嘉義至大陂橫貫道路之際,許多士兵因遇到暑熱、瘴癘所引發的水土不服(主要是瘧疾)而相繼病死長埋台灣,這近百座埋骨處現就位於高雄市甲仙區小林里五里埔,即甲仙鎮海軍墓。日治初期的台灣,于1896-1917二十年間,就曾出現了五次鼠疫流行(造成兩萬四千人死亡)與1919-1920年北部地區爆發過嚴重的「虎列剌」(即霍亂,造成四千三百多人死亡)。之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初期,因公共衛生推行落後,再加上兩岸人流頻繁往來下,導致原本在台灣已幾乎「絕跡」的各種傳染疾病,包含霍亂、天花、鼠疫與狂犬病等疫情又再次爆發。以1946年(民國35年)為例,台灣就曾因中國傳來「霍亂」,導致當年全台3809人染疫致病,2210人不幸死亡(致死率高達58%),而嘉義地區更因防疫封城(港)管制而導致警民重大衝突,進而衍變成了當時的重大社會事件——「布袋事件」。臺灣近百年來流感的「編年紀實」流行性感冒(Influenza),通常簡稱為流感(Flu),為一種由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症。流感病毒屬於正黏液病毒科,為RNA病毒的一種,主要有A、B及C型,其中A型和B型幾乎每年都會引起季節性的流行。20世紀內曾發生過四次較為嚴重且有記載的流感大流行疫情,如1918年西班牙流感、1958年亞洲流感、1968年香港流感)與1977年俄國流感等。其中1918-1919年間的西班牙流感大爆發,是近代歷史上最為嚴重的一次瘟疫大流行(估計有10億人被感染),導致全球死亡人數超過了5千萬。依據日治臺灣的1918-1919流行性感冒疫情與防疫年表,這個百年前西班牙流感在臺灣地區所造成的死亡人數,第一波超過2萬5000人(死亡率達7.18%);第二波亦超過了2萬3000人(死亡率達6.3%)。21世紀初的疫調則有,2003年的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是一種由冠狀病毒(Cov)所引起的首例致命流行病;2009年的墨西哥流感(A型H1N1),該病毒之遺傳組成結合了人類、鳥禽及豬隻的流感病毒基因成分(造成超過一萬人死亡)及2012年的中東呼吸道綜合症(MERS),它也是一種冠狀病毒。這20年期間爆發的上述異常致命的流感大流行,所幸僅有非典型肺炎——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在台灣流行肆虐,這波疫情有346名國人確診病例,然因其高致死率(接近20%)也造成73人不幸死亡。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是一種全新的冠狀病毒,又被稱為Sars-Cov-2,是2003年薩斯(SARS)病毒的變種/分支毒株。從2019年底Covid-19在中國武漢地區爆發後,短短幾個月就擴散至全球多個國家,迄今(7/24)為止,全球已經有一億九千多萬個病例數,四百多萬人因感染新冠病毒死亡;台灣國內則超過1萬五千個病例數,七百多人感染新冠病毒而不幸死亡。雖然Covid-19主要通過人與人近距離接觸而染疫,但該病亦已被證實可藉由被污染的物品表面等環境因素傳播,這意味著它比SARS或 MERS的疫情更難控制與阻斷。特別是,這次疫情的Covid-19病原體亦已經出現多次變異,而這種自體突變似乎能強化病毒對細胞的感染力,導致其傳染性亦急劇增強,更甚者得以避開免疫系統的阻擊(如印度Delta變異病毒株),無怪乎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被聯合國稱為「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峻的危機」。「疫情時代」衝擊下的「有守有為」2019末至今的新冠疫情已帶給了世界經濟帶來的熔斷衝擊,其嚴重程度遠比上世紀初的大蕭條,更因受到隔離封城、邊境管制、供應斷鏈及防控措施等影響,讓許多數人面臨著失業與貧困。從去年(2020)初第一位女台商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陽性後,台灣民眾就謹遵守著外出要戴口罩/面罩來保持社交距離,進出各大公眾場所也須嚴守「紙本登記制」/「簡訊實聯制」;染疫患者/疑似與確診病患接觸者,也都分別採取了「居家檢疫」、「防疫旅館/隔離酒店」及「自者隔離」與「居家隔離」等不同的防疫措施,來阻絕新冠病毒的傳播鏈。隨著全球疫情的升溫和病毒的持續變種,台灣的新冠肺炎本土疫情也從五月中旬進入極為險峻的階段,而三級警戒也持續延長至七月下旬(7/27全國調降為二級警戒)。再者,今年六月底國產與進口的新冠肺炎快篩試劑已陸續在各大通路/超商販售,於此同時政府也加速設立各地熱點地區的篩檢站與廣設集中檢疫所。隨著台灣政府全方位抗疫推動(滾動式調控),再加上國人上下做好自身良好的防疫配合(沒有人想當那個破口),很慶幸在七月下旬已看見了確診數與死亡率都大幅下降,對即將微解封(降為二級警戒)後的百業復甦與時序正軌,將是令人多所期待和樂觀看待。另外,國人每天都關心的議題還是圍繞在何時可以打到疫苗,包括每一波疫苗接種對象優先順序、爭議不斷的疫苗接種殘劑(餘針)及可能分配施打的疫苗種類及其副作用。目前在台灣公費疫苗接種只有兩種選擇,即以腺病毒載體為技術的AstraZeneca(AZ)疫苗與以mRNA為技術莫德納 (Moderna) 疫苗這兩種,然民眾目前似乎還期望有第三種以上的選擇,特別是已有一些國人選擇出國去尋找其他已獲WHO 批准緊急授權(EUA)的疫苗接種。然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新冠疫苗,都可能會有非預期的副作用(近五百例接種疫苗後發生死亡之不良事件),更是讓有意願施打疫苗之民眾的普遍疑慮。面對民眾的疑慮與恐慌,建議可由施打者可自行預約選擇所青睞的疫苗種類,年長者可與醫生來共同決定/評估是否施打,某個程度上是可舒緩施打者的不安/壓力,並提高所謂安慰劑的正面效應。近日台灣南部出現了十多例印度「Delta」變種病毒確診者(台灣目前主要仍是Alpha變異株),這著實令人擔憂也需國人更加努力配合政府政策——「輪到你,就去打」,盡己所能為台灣的防疫做出微薄但卻又重大的貢獻。目前,已施打過第一劑的國人才剛超過26%(計次人口比為27%),讓疫苗施打的覆蓋率,故從原本設定需要65%-70%才能達到「群體免疫」的戰略方針,須提升至80%-85%的覆蓋率,如此才能讓這傳染力強及重症比率高的新冠變種病毒接近「清零」。在這三級警戒即將解除之際,我們接著是要面臨充滿了不確定性的「後疫情時代」,期許國人同胞依舊秉承「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之價值信念,相信台灣不久後就能回到往日正常生活且再現昔日經濟榮景。謹以祈願並祝福本文讀者們都能喜樂平安長樂未央!
-
2021-07-05 名人.黃軒
不只抗新冠!醫:將有3種mRNA疫苗問世預防疾病
對COVID-19病毒疫苗,很大貢獻的因素之一,就是人類開始採用了最新的「mRNA疫苗」技術作為疫苗生產。大家都一定以為「mRNA疫苗」技術,只作為COVID-19疫苗使用而已,我們才只有了Moderna和BNT疫苗,你們都錯了!「mRNA疫苗」技術橫空出現,是人類疫苗的里程碑,可以想像成這是疫苗的標靶藥物,這些都是人類未來「預防疾病」的重要工具。因為產生mRNA,可作用於任何疾病預防的標靶,因此未來是預防各種疾病的mRNA疫苗,而不會只是COVID-19 病毒疫苗。據科學研究報導,研究人員正在研究的「三種mRNA疫苗」將有助於預防各種疾病。癌症疫苗預防癌症病毒傳播的疫苗已經存在。比如B肝疫苗可以預防一些肝癌,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可以預防子宮頸癌。然而,由於mRNA疫苗的靈活性,人們正在關注開發不僅可以預防病毒引起的癌症, 而且可以預防各種癌症的疫苗。癌症腫瘤含有正常細胞中沒有的抗原和蛋白質。如果可以訓練免疫系統識別這些腫瘤相關抗原,免疫細胞就有可能摧毀癌細胞。癌症疫苗是這些抗原的特定組合,有藥廠已著手開發進行:1.BioNTech與輝瑞合作開發了一種mRNA疫苗針對惡性黑色素瘤有效的癌症疫苗。2.德國生物製藥公司CureVac正在開發肺癌的疫苗,該疫苗已在早期臨床試驗 (Phase 1)中取得成功。3.Moderna公司,設計出一種對每個患者的腫瘤都有獨特作用的疫苗,以訓練個人的免疫系統並訓練身體對抗癌症。這個研究正在第二階段試驗(Phase 2)中,他們甚至期待往個人化的抗癌mRNA疫苗發展。萬用的流感疫苗 如果有一種疫苗可以保護身體,免受所有病毒株的侵害,就沒有必要每年為新的病毒株接種疫苗。1.Moderna公司,針對季節性流感的mRNA疫苗開發計劃。該計劃針對世界衛生組織 (WHO) 預測將流行的四種流感病毒株,找出這些病毒株通用的流感疫苗。通過收集有關流感基因組的大量數據,研究人員找到了該病毒最「高度固定」的 mRNA 代碼。「高度固定」的mRNA代碼,也就是這種 mRNA 代碼最不可能因突變,而引起病毒蛋白的結構或功能突變。研究小組成功製備了,達四種不同病毒蛋白的mRNA混合物,針對這個萬用的流感疫苗接種發展中。2.動物實驗已經有效,對小鼠的研究,發現這種實驗性疫苗,可以針對多種流感病毒株,同時非常有效。研究人員,也正在致力於人體內的「萬用流感疫苗」的開發計劃中。瘧疾疫苗 瘧疾是由單細胞寄生蟲瘧原蟲引起的一種傳染病,由蚊蟲叮咬引起。1.葛蘭素史克製藥公司的研究人員專利的瘧疾疫苗編碼,一種稱為Plasmodium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PMIF)的寄生蟲蛋白。通過免疫系統識别這種蛋白質為目標,就有可能訓練免疫系統根除寄生蟲。2.動物實驗已經有效,這種瘧疾疫苗在小鼠實驗中,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併計劃在英國進行人體的臨床試驗。這種瘧疾mRNA疫苗是一種mRNA疫苗可以自我複製放大,當mRNA進入細胞時,就會產生一組自我複製放大mRNA的拷貝。因此,只需要生產少量的mRNA,有望成為繼現有標準mRNA疫苗之後的下一代mRNA疫苗。mRNA 疫苗仍存有許多挑戰1.冷凍儲存mRNA疫苗需要冷凍儲存,這限制了它們在發展中國家和偏遠地區的使用。相關疫苗公司,正在致力於開發一種可以冷藏的mRNA 疫苗。(這樣你們買疫苗,也順便買他們的冷凍設備……嘿嘿)2.監管障礙任何新技術的疫苗問世的監測,都必需進行大規模的臨床試驗。COVID-19病毒的大流行,導致mRNA疫苗的快速批准及開發,更提供了大批、現成的人體實驗,為此新技術發展,其監管障礙比往年小很多。3.昂貴另一個問題是太貴了。個人化的mRNA癌症疫苗很昂貴,也並非所有國家都有大規模生產mRNA疫苗的新設施。超乎你的想像我們以為mRNA疫苗,只是為了COVID19 病毒而已⋯⋯殊不知,人類從治療疾病到預防疾病的跨時代會開始,以前認為疫苗接種,只為了產生抗體抵抗病毒、病箘感染的。現在mRNA疫苗新技術,會改變了我們下一代子孫,進入100歲的健康生命著手。你看不到、感受不到那個盛世?不要擔心,科學家已經在著手準備了!mRNA疫苗技術,具有破壞性和創新性,可以克服人類疾病挑戰。「從治療疾病到預防疾病」,改變當前和未來你對疫苗的想像。※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4-17 新聞.元氣新聞
賽諾菲成立非營利部門 提升兒癌罕病用藥可近性
跨國藥廠賽諾菲昨天宣布成立非營利事業部,為全球40個貧窮國家提供糖尿病、瘧疾等必須藥品,也承諾每年資助1000名罕病病人,投入兒童癌症、小兒麻痺新藥研究,提升藥品可近性。賽諾菲(Sanofi)在發布的新聞稿中提到,「營利事業部-賽諾菲全球醫療志業」(Sanofi GlobalHealth),將專為全球40個最極端貧窮國家,提供高達30種涵蓋不同治療領域的藥品,包含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結核病、瘧疾和癌症,也同時為當地醫護提供培訓資源。賽諾菲承諾每年捐贈10萬瓶所需藥品給予1000名未獲治療的罕病病人。賽諾菲台灣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訪表示,若總部規劃賽諾菲台灣加入新藥研發,相信對部分有亞洲型罕病將能有很大的幫助。賽諾菲非營利事業部將投入小兒癌症治療領域並研發創新藥品,降低兒童因癌症不幸被奪走生命的死亡率。
-
2021-04-05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抗氧化、降脂又保肝 中醫教你不知道的陳皮吃法
陳皮主要用於脾胃氣滯引起的胸腹脹滿、食少吐瀉、咳嗽痰多等病症。也具有抗氧化、降脂、抗炎、保肝等作用詩詞裡的藥草橘柚懷貞質,受命此炎方。密林耀朱綠,晚歲有餘芳。殊風限清漢,飛雪滯故鄉。攀條何所歎,北望熊與湘。—唐.柳宗元《南中榮橘柚》詩人寫道:橘柚懷有堅貞的品性,受大自然的使命生長在炎熱的南方。茂密的林中,綠葉下耀眼的是那橙黃的果子,成熟的果實在歲末還會散發陣陣芳香。南北的橘柚具有不同的品質,漫天飛舞的雪花滯留在北國故鄉。詩人雙目凝視北面的熊、湘兩山,手攀橘柚枝條,歎息什麼呢?詩人歎息自己不能像橘柚一樣生活在原來的出生之地,思歸不能,不能實現自己的濟世抱負,表達了詩人長久積鬱心中的不平和怨憤。製作陳皮的果實與詩中所描寫的橘柚稍有不同,但芳香的氣息和功效類似,南方出產較多,也許詩人看到的是類似其家鄉的果實而引起了鄉愁。陳皮,又稱為廣陳皮、橘皮,存期不足三年的稱果皮或柑皮,存期足三年或以上的才稱為陳皮,年份越高的陳皮越陳香醇厚,更有著「百年陳皮勝黃金」的說法。陳皮味辛、苦,性溫,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主要用於脾胃氣滯引起的胸腹脹滿、食少吐瀉、咳嗽痰多等病症。陳皮可用來製成陳皮餅、陳皮糖、陳皮梅、陳皮薑,或者用來入湯、燒菜,直接用來泡茶味道亦香醇。《本草綱目》記載橘皮「為脾、肺二經氣分藥」,能「療嘔噦反胃嘈雜,時吐清水,痰痞(指痰濕)痎瘧(ㄐ一ㄝ ㄋㄩㄝˋ,指經年不癒的老瘧疾),大腸秘塞,婦人乳癰(ㄩㄥ,指乳房紅腫化膿)。入食料,解魚腥毒」。研究表明,陳皮主要含黃酮類、生物鹼類、檸檬苦素類化合物,揮發油和微量元素等成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陳皮具有抗氧化、降脂、抗炎、保肝等作用。防病藥茶方陳皮薑糖水適合風寒感冒、咳嗽痰少,胃寒腹脹、胃口不開的人群飲用。材料/陳皮絲3 克,薑絲少許,紅糖適量。做法/將陳皮絲與薑絲一起放入玻璃杯中,沖入開水,等待5 分鐘,加入適量紅糖調味,即可品飲。功效/本藥茶具有寬胸理氣、溫胃祛寒的功效。陳皮荷葉茶適合脾虛食少、消化不良、體態肥胖、血脂較高的人群飲用。材料/陳皮絲3 克,乾荷葉1 克,乾山楂3 片,蜂蜜適量。做法/將陳皮絲、乾荷葉、乾山楂片放入杯中,沖入適量開水,等待5 分鐘,可加入適量蜂蜜調味,即可品飲。功效/本藥茶具有健脾化濕、開胃消食、降脂減肥的功效。※ 本文摘自《防病藥茶》。《防病藥茶》作者:許琳, 王恒蒼, 吳娟娟, 袁玉霞, 黃露寧編者:陳永燦出版社:幸福文化 出版日期:2021/03/24圖/《防病藥茶》書封幸福文化提供
-
2021-03-22 新聞.杏林.診間
台灣感染醫學之父謝維銓逝世 張上淳:離世不在預期
我國明日將首次開打AZ新冠肺炎疫苗,今醫界卻傳出噩耗,有「台灣感染醫學之父」之稱的謝維銓已於今日上午11時許逝世,享耆壽95歲,我疫情指揮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是其門生,他表示,「老師已臥床多時,今日離世雖然不在預期,但走得平順,目前正與老師的家人處理後續事宜」。謝維銓是第7屆醫療奉獻獎特殊貢獻獎得主,在他身上,正好見證台灣近半世紀的傳染病發展史。他獲獎時曾表示,台灣光復前後,霍亂、痢疾、瘧疾、白喉、傷寒及狂犬病等各種傳染病在台肆虐,後隨各種疫苗相繼引進、國民生活水準提升,各種法定傳染病逐漸減少,但1962年發生全台霍亂大流行,70年代屏東琉球鄉、高雄三民區爆發登革熱流行,以及桃園、新竹一帶發生傷寒、痢疾的突發事件等,都令他記憶猶新。謝維銓也是台灣醫界的「苦行僧」,外傳他努力耕耘,不問收穫,醫學院剛畢業時碰上霍亂、痢疾、傷寒、白喉、狂犬病的流行,傳染病儼然成為我國重要死因,在當時傳染病相關知識不足的背景下,被指導教授派去當時的台北市稻江傳染病院任主治醫師,從此投入傳染病防治行列。為交流感染醫學知識,謝維銓1978年時與另2位感染科權威醫師鄭德齡、朱夢麟共同發起,每月輪流主辦「北區感染症聯合討論會」,選擇有教學價值的疑難病例切磋討論。張上淳指出,謝維銓是台灣發起院內感染管控的第一人,於1980年在台大首建「全台第一個院內感染管制小組」,後來還擔任衛生署院內感染控制諮詢小組(如今已擴編為委員會),積極調查與預防傳染病,為台灣感染醫學發展積極付出。張上淳表示,早期感染學科相對不熱門,台光復初期還有很多傳染病,只有有少許醫師加入,後來發展預防注射、抗生素有成,可有效控制傳染病,許多感染科醫師紛紛轉行。1986年時,張上淳剛當完兵,因緣際會下從內科踏入感染科領域,他說,「醫院各類門診通常至少隔3、4年就會有新醫師加入團隊,且年紀相仿,但我是台大第2位感染科醫師,與老師相差近30歲,在這之前,偌大的台大醫學院、醫院只有年過60歲的老師獨撐感染科」。張上淳回憶道,「剛進入醫院時沒有辦公室,老師特別騰出一個位子,讓我跟他共享辦公空間,也會分享很多重要經驗」。他舉例,有一陣子登革熱在台銷聲匿跡,但1987年、1988年後,又因境外移入個案再次傳入台灣,爆發本土嚴重感染個案,當時許多年輕感染科醫師未有登革熱相關看診經驗,但謝維銓會提供症狀圖片等,對後輩熱心分享自身經驗。
-
2021-03-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羥氯奎寧抗疫功效 世衛專家小組:沒有實質幫助
世衛專家小組今天表示,曾被美國前總統川普捧為能「扭轉」疫情的抗瘧疾藥物羥氯奎寧,不該被用來預防2019冠狀病毒疾病,且它對已經染疫的患者來說,也沒有實質上的幫助。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南制定小組(GuidelineDevelopment Group, GDG)專家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BMJ)寫道,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不應該被用來對抗疫情,在針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可能療法方面,也「不值得」展開進一步研究。專家表示,這項「強烈建議」是由已知或未知曾暴露於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逾6000名受試者,進行6項隨機對照試驗後獲得具有高度準確的證據為基礎。美國前總統川普去年3月表示,羥氯奎寧可望成為扭轉疫情的藥物。他也說,即便美國藥物監管機關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表示,羥氯奎寧的功效和安全性未經證實,自己已服用了羥氯奎寧。但世衛專家表示,他們現在認為「幾乎所有人都不主張使用這種藥物來抗疫」。他們寫道:「世衛專家小組認為,羥氯奎寧不再是研究的優先重點,資源應該運用在評估其他更有可能預防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藥物上。」
-
2021-01-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治新冠 中研院發現5潛力藥物
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確診數已突破一億人,全球莫不企盼疫苗問世。在疫苗出現前,開發有效藥物也刻不容緩。中央研究院在老藥新用最新研究中,從現有藥物和保健品發現薄荷及紫蘇等五種潛力藥物,在動物實驗中可有效抑制新冠肺炎病毒,已於今年一月十五日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洪上程表示,中研院基因體中心研究技師詹家琮等人,在美國食藥局(FDA)獲准使用的二八八五個藥物、一九○種中藥草及過去合成的抗SARS病毒化合物中,進行電腦統計和酵素實驗等,初步篩選出具潛力的十五種藥物。團隊於第三級實驗室中進行倉鼠肺部實驗,測定藥物對病毒抑制效果,篩選出瘧疾藥物美爾奎寧(Mefloquine)、抗愛滋病毒藥物奈非那韋(Nelfinavir)、中草藥靈芝多醣體RF3,以及薄荷和紫蘇的萃取物,發現與僅投予水相比,最多可減少病毒量達十倍。「研發抗病毒藥物,關鍵在於阻斷病毒的複製過程。」洪上程表示,這一系列步驟若能有效抑制其中一個或二個以上的病毒蛋白活性,就可阻斷病毒複製。這次選定的藥物有些可以抑制病毒的黏附作用、有些則可抑制病毒脫膜作用,中藥草則因為是複合方,尚不清楚機轉,仍需研究。洪上程也強調,本研究僅完成細胞和倉鼠測試,尚未進行人體試驗,目前已先申請專利,未來若能有廠商技轉,針對此五種實驗結果表現良好的藥物,接續進行臨床實驗,調配出適切的配方,當疫情緊急狀態時便有機會作為準備用藥。詹家琮則說,薄荷及紫蘇皆是可當食療的中藥材,雖尚未進行人體試驗,但仍可以熱水沖泡藥材,作為平時保健茶飲。
-
2021-01-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治新冠肺炎藥物現曙光 中研院發現「這五種」有潛力
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確診人數已突破一億人,全世界莫不引頸企盼疫苗的問世。但在疫苗出現前,開發有效藥物也刻不容緩。中央研究院在老藥新用的最新研究中,便從現有藥物和保健品發現五種潛力藥物,包括抗瘧疾藥物美爾奎寧、抗愛滋病毒藥物奈非那韋、中草藥靈芝多醣體RF3,以及薄荷和紫蘇的萃取物,在動物實驗中可有效抑制新冠肺炎病毒。這篇論文於今年1月15日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洪上程表示,論文第一作者詹家琮博士等人,從市面上收集2885個美國食藥局(FDA)獲准使用的藥物、190種中藥草以及過去合成的抗SARS病毒化合物中,先進行電腦統計實驗和酵素實驗,應用分子對接模型探討藥物作用機制、評估藥物抑制酵素活性效果後,初步篩選出具潛力的15種藥物。接著團隊於P3實驗室中進行倉鼠肺部實驗,測定藥物對病毒的抑制效果,因而篩選出瘧疾藥物美爾奎寧(Mefloquine)、抗愛滋病毒藥物奈非那韋(Nelfinavir)、中草藥靈芝多醣體RF3,以及薄荷和紫蘇的萃取物,發現與僅投予水相比,最多可減少十倍的病毒量。「研發抗病毒藥物關鍵在於阻斷病毒的複製過程」,洪上程表示,有些藥物可以抑制病毒的黏附作用、有些則可以抑制病毒脫膜作用,但中藥草則因為是複合方,尚不清楚機轉,仍需進一步研究。洪上程也強調,本研究僅完成細胞和倉鼠測試,尚未進行人體試驗,目前已先申請專利,未來若能有廠商技轉,針對此五種實驗結果表現良好的藥物,接續進行臨床實驗,調配出適切的配方,當疫情緊急狀態時便有機會作為準備用藥。詹家琮則表示,薄荷及紫蘇皆為可作為食療的中藥材,雖然尚未進行人體試驗,但民眾仍可以熱水沖泡藥材,作為平時保健的茶飲。
-
2021-01-26 新聞.健康知識+
為什麼有人就是不打疫苗?不相信疫苗效力的人有共通處嗎?
針對高影響力人士的相關論辯顯示,我們必須思考自己是如何接觸網路資訊的。對於一些想法,為什麼我們會捨此從彼?原因之一就是競爭:各類論點、新聞、產品全面競相爭取關注。生物的傳染現象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流感和瘧疾等疾病的病原體,事實上都由多株組成。這些病原株不斷競爭,搶著侵入有受感染風險的人體。為什麼不是其中一種病原株勝出,宰制其他病原株?人類的社會行為或許能說明一二。如果人們聚集,形成緊密連結的小圈圈,則會使各式各樣的病原株停留在一個人類群體之中。實際上,每個病原株都能找到自己的地盤,不需彼此頻繁競爭。這樣的社會互動型態,也能說明網路使用者何以在想法與見解上會有巨大落差。從政治立場到陰謀論,有相似世界觀的社群媒體群體時常聚集在一起,並可能因此形成「同溫層」。身處同溫層時,很少會聽到與自己相左的觀點。反疫苗團體是聲量浩大的網路社群。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MMR)三合一疫苗會導致自閉症一說廣為流傳,卻又沒有根據。反疫苗團體時常擁護這項說法。謠言開始於1998年的一篇科學論文,研究由安德魯‧維克菲爾德(Andrew Wakefield)主導。論文遭到質疑和撤回,維克菲爾德也從英國醫事人員名冊中除名。不幸的是,英國媒體挑出維克菲爾德的主張,並大書特書。此舉導致三合一疫苗接種率下降,而後未接種者回到各級學校,在校內與人密切接觸。數年後,英國便爆發數波大型麻疹疫情。2000年代初期,MMR三合一疫苗的謠言固然在英國甚囂塵上,歐陸國家的媒體報導倒是另一番光景。這一廂,英國對於MMR三合一疫苗有愈來愈多負面報導;那一頭,法國媒體則是針對B型肝炎和多發性硬化,揣測兩者之間未經驗證的連結。時間拉到近期,日本媒體對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展開負面報導,而在肯亞,一則流傳二十年的謠言再次浮出檯面。民眾對醫學持疑也非新鮮事。數百年來,人一直在質疑疾病的預防方法。1796年,愛德華‧詹納醫師(Edward Jenner)發明天花疫苗;在此之前,有的人會使用稱為「人痘接種」(variolation)的技術,減少罹病風險。這項技術起始於16世紀中國,透過讓健康的人接觸天花病患的結痂或膿液,刺激人體形成溫和的感染反應,藉此針對病毒產生免疫能力。儘管人痘接種術的操作仍有風險(致死率約2%),但相較於天花動輒三成的死亡率,仍是小巫見大巫。英國於18世紀開始流行人痘接種術,但風險效益比是否值得?據法國作家伏爾泰(Voltaire)觀察,其他歐洲人認為英國人又笨又瘋,才會採用人痘接種。「之所以說他們笨,因為他們為了避免孩子染上天花,索性先讓小孩得到天花;之所以說他們瘋,是因為他們想將某種可怕的瘟病傳給他們的小孩,目的只是預防一種未知的禍害。」伏爾泰指出英國的批評也是一面倒。「海峽另一邊的英國人說英國人以外的歐洲人膽小,又違逆自然。說膽小,是因為他們害怕讓小孩忍受一點點痛苦;說違逆自然,是因為他們讓自己一次又一次死於天花。」(伏爾泰本身則是罹患天花後痊癒,支持英國人的防疫法。)1759年,數學家丹尼爾‧白努利(Daniel Bernoulli)決定試著讓爭議畫下句點。為了釐清天花染疫風險是否大於人痘接種風險,白努利設計了第一個疫情分析模型。他根據天花傳播的模式,推估出只要人痘接種的致死風險低於10%(符合真實數據),便能延長預期壽命。在現代社會,疫苗接種與否,通常不是難題。一方面,MMR三合一接種等疫苗非常安全有效,而麻疹等傳染病又有可能致死。因此,有疫苗還普遍拒絕接種,往往是奢侈行為;有的地區因為打了疫苗,數十年來感染率低,反而會有這種現象。一項2019年的調查發現,相較於非洲與亞洲民眾,歐洲國家更加不相信疫苗。一直以來,疫苗相關謠言都只是特定國家才有,但現代人的數位連結程度與日俱增,情況有了變化。今日網路資訊傳遞快速,自動翻譯功能跨越了語言藩籬,使得疫苗接種的迷思從而傳開。人們對於疫苗接種的信心因而下降,而這可能對兒童健康帶來可怕的後果。由於麻疹傳染力極強,需至少有95%人口接種疫苗,才有望預防疫情傳播。在反對接種觀念深植人心的地方,疫情隨之而來。近幾年來,歐洲已有數十人死於麻疹。如果接種率更高,原本能防患於未然。由於出現反疫苗社群運動,人們開始注意線上同溫層的可能性。然而,在存取資訊時,有多大程度受到社群媒體演算法的實質影響?畢竟,現實生活中,我們與他人分享信念,而在網路上也不例外。線上的資訊傳播,會不會只是反映早就存在的同溫層?在社群媒體上,有三大因素會影響我們的閱讀內容:聯絡人是否有分享文章?該文章是否出現在動態消息(feed)上?我們有沒有點閱?根據Facebook數據,這三大因素都會影響我們吸收資訊。Facebook數據科學團隊曾針對2014至2015年間的美國使用者,探討他們的政治觀點,研究發現使用者傾向於接觸相近的觀點,程度會遠高過隨機挑選朋友時的情況。Facebook演算法會決定使用者動態新聞(News Feeds)的內容,在好友張貼的內容中,演算法又會過濾掉5%至8%相左的政治觀點。同時,使用者看到呈現內容時,又較不會點選與本身政治立場相左的貼文。使用者極為偏好點選顯示於動態新聞頂端的文章,這證明為了搶占關注,內容競爭會有多激烈,也表示如果Facebook存在著同溫層,則同溫層會先從好友圈開始形成,但隨後可能因動態新聞演算法受到誇大。來自其他管道的資訊又如何呢?會同樣兩極化呈現嗎?2016年,牛津大學、史丹佛大學和微軟公司研發單位Microsoft Research以5萬名美國人為對象,檢視他們的網路瀏覽習慣。研究結果發現,相較於在自己偏好的新聞網站上看到的文章,使用者在社群媒體和搜索引擎上看到的文章大體上更兩極化。不過,社群媒體和搜索引擎也會讓使用者接觸範圍更廣的觀點。新聞可能有更強的意識形態內容,但民眾也必須多加接觸對立的想法。這似乎是矛盾的:相較於傳統新聞來源,如果社群媒體豐富了我們接觸的資訊範圍,又為何無法減少同溫層形成呢?原因可能在於我們對線上資訊的反應。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多位社會學家以美國志願受試者為對象,請他們追蹤持相反觀點的Twitter帳戶,結果發現受試者隨後會撤回到符合本身政治立場的領域。平均而言,共和黨支持者變得更加保守派,而民主黨支持者變得更加自由派。這與第三章探討的「逆火效應」並不完全相同,因為民眾並非讓特定信念受到挑戰,但這確實代表要減少政治立場極化,不如建立新的網路人際連結那樣簡單。和現實生活一樣,我們在網路上也可能討厭接觸到我們不同意的觀點。展開有意義的面對面對話,雖然能幫助改變態度(就像改變偏見和暴力的實驗),但若透過線上動態新聞閱讀觀點,不見得會有相同效果。※ 本文摘自《傳染力法則:網紅、股災到疾病,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一書,由行路出版授權刊載。《傳染力法則:網紅、股災到疾病,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作者:亞當・庫查斯基譯者:高子璽出版社:行路出版日期:2020/11/04《傳染力法則:網紅、股災到疾病,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書封。圖/行路提供
-
2021-01-20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劍橋女大生跳機身亡,異常行為元凶竟是抗生素?真的是這樣嗎?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記者哈根先生(Pat Hagan)在2020年12月29日的一則報導,某些抗生素的使用可能與自殺的念頭有關,真的是這樣嗎?英國近期有則新聞,是關於一位青春年華、活潑可愛的19歲劍橋大學女大生阿拉娜·庫特蘭(Alana Cutland),在2019年7月從馬達加斯加上空5,000英尺的輕型飛機上跳下,自殺身亡。攻讀生物自然科學的阿拉娜,當時正在該島進行實習研究,沒想到突然出現精神異常,表現偏執且變得孤僻。她的父母接到訊息後,非常擔心且立刻替她安排好了航班回家,當她自行開啟飛機門跳下時,這架小型飛機正將她送往主要機場。驗屍官湯姆·奧斯本(Tom Osborne)諮詢了曾在2013年報告過多喜黴素(Doxycycline)與精神症狀相關的三個罕見案例的精神科Healy醫師,懷疑該學生的死亡可能與她正在服用的抗生素多喜黴素相關。儘管此藥從未在任何藥物仿單上被提出有過自殺念頭或幻覺的副作用,他仍強烈懷疑此藥有產生思覺失調的副作用,因而寫信給英國國家藥品和保健產品監管局(MHRA),要求對多喜黴素這個抗生素重新進行評估審查。英國國家MHRA雖然已經開始調查該藥的安全性,但尚未做出結論,因果關係更待醫學界進一步釐清。多喜黴素(Doxycycline),除了可以治療青春痘,也可以用來治療各種類型的感染,像牙齒感染、肺部感染、以及性傳染性疾病。如果您正要去旅行,它還可以拿來預防瘧疾,用途相當廣泛。英國東約克郡赫爾市(Hull),貝基·古德溫小姐(Becky Goodwin)很清楚地記得她情緒到達最低點的那一刻。當天這位30歲的年輕媽媽才剛剛向36歲的丈夫湯姆(Tom)和他們7歲以及4歲的孩子們揮手說再見,因為他們要出去遛狗。才一轉頭,她就無緣無故的不知道為什麼,完全失控地哭了起來。接著,就上樓去洗手間,從櫃子裡拿出一把剪刀直接考慮自殺,了結生命,而且深深地相信丈夫和孩子們就算沒有了她,生活也會過得比現在更好。正要自殺的那一瞬間,房子外面信箱蓋一開一關的尖銳聲音,驚醒了她,阻止了自殺動作,瞬間將她拉回到了現實,因為剛好有個工讀生在樓下的信箱裡放了一張傳單。貝基(Becky)恰巧從電視上看到劍橋女大學生自殺案中驗屍官的懷疑,因此她自認為這都是因為她也服用了多喜黴素的關係。貝基從青春期開始就飽受嚴重痘痘的困擾,因此從三月份開始接受多喜黴素治療,但已在六月份停藥。其中她接受了十次心理治療,精神狀態雖有所改善,但並沒有完全復原。目前,沒有任何一位醫療人員確認她的狀況跟她服用的多喜黴素相關,只是貝基看到驗屍官對劍橋女大生之死的推測後,心中的警鈴大作,遂向記者吐露。 與此同時,來自英格蘭東北部的另一名匿名的25歲女孩,也認為她在服用多喜黴素後產生了自殺的念頭。她在2018年吃過家庭醫生開立的多喜黴素,皮膚狀況好轉不少。但她最近一年半以來的精神健康狀態卻盪到谷底,甚至常常想要自殺,多次致電自殺求助熱線(按:依原報導推估,她產生精神狀態前可能已經停藥)。當時接受驗屍官諮詢的精神科Healy醫師表示:“我個人知道四五個服用多喜黴素後感到焦慮的案例,症狀都在停藥後就獲得改善。我認為劍橋大學阿蘭娜同學,則是一個非常極端的例子。多數醫師認為多喜黴素是無礙的,但對於某些特定的人來說,它卻有可能需要注意。因此我認為這個藥物要有謹慎的警語提醒民眾有這個可能性,當正在服用這個藥物的民眾遭遇到精神狀況時,應該立即停藥。”從這幾個案例,我們可以像驗屍官一樣下結論嗎?其實還不行。美國喬治亞州奧古斯塔大學(Augusta University)的科學家們,曾經針對抗生素與其精神異常副作用進行了大規模的研究。某些抗生素與急性思覺失調有關,而四環黴素類中的米諾環素(Minocycline)則反而可能改善一些思覺失調的症狀。他們先從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的不良事件通報系統中,收集了最近八年的數據,再以米諾環素為基準去比較各種抗生素產生思覺失調這項副作用的可能機率(odds ratio)。結果發現,23種抗生素中,思覺失調約佔所有被通報副作用的1.6%,多喜黴素則是0.9%(共91例)。可能機率比米諾環素高的抗生素依次有巨環類、氟喹諾酮類、頭孢菌素、四環黴素類以及盤尼西林類。若是依照美國Clinical.com的統計,從2008到2018年間,多喜黴素每年平均有七百萬次的處方來估計,多喜黴素被報告有類似思覺失調症狀的機率換算起來僅約為百萬分之一左右。然而這類藥物不良事件的通報資格不限醫師、病患,因此症狀歸類可能不盡精確,亦有可能高估或低估。奧古斯塔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精神異常有可能是抗生素治療罕見的副作用之一,值得留意並再確定。但絕對不是不可以使用的藥物,甚至在很多時候,還是第一線用藥,請大家務必了解,並聽從醫生指示服用。劍橋女大生真的是因為服用抗生素產生精神症狀而自殺嗎?因果關係仍待釐清。貝基與匿名女孩的自殺念頭,真的是服用多喜黴素導致的?還是因為嚴重痘痘所造成的憂鬱呢?則值得進一步探討。事實上,長期的研究顯示,嚴重的痘痘與憂鬱症甚至自殺傾向有相關。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口服A酸(isotretinoin)被認為有可能與痘痘病人的憂鬱與自殺傾向相關,在藥物仿單中也加註了相關警語。然而,口服A酸通常用在最嚴重的痘痘病人身上,究竟是這群病人因為嚴重的痘痘造成憂鬱甚至動了自殺的念頭,還是因為口服A酸造成這樣的反應?在科學上要確認因果關係,並不是單純依靠一兩個案例,或單一醫師意見就足夠。醫學研究者們經歷了十年的時間,使用了包括國家疾病資料庫、統合分析等研究方式整合了超過30個大小研究後,才確定還給口服A酸一個公道:口服A酸並不會增加憂鬱症的發生率,痤瘡的治療甚至有助於改善憂鬱的症狀。因此,貝基與匿名女孩的自殺念頭到底是藥物導致,還是嚴重痘痘所引發,或者是別的原因,有待進一步的科學驗證。至於為什麼抗生素會引起精神異常,也需要更深入的探討,個人認為,其中一個比較可能的原因,就是抗生素會殺死腸道內大量的益菌,所以給了壞菌增多坐大的機會,最後非常罕見的產生了精神異常。那我們應該如何保護自己呢?第一是不自行濫用抗生素,第二是聽從醫師的指示服藥,第三加強患者及家屬的衛教,對抗生素副作用的認識以及副作用症狀的監測,以便早期識別和處理。用藥時一旦有任何的不適,則應立即告訴醫生。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1-01-03 名人.張天鈞
張天鈞/未來的旅行,準備好了嗎?
日前在政府推動安心旅遊的時候,到清境農場的老英格蘭農莊、中部橫貫公路的燕子口、天祥太魯閣的晶英酒店、礁溪一遊,回程沿著蘇花公路,留下許多美好的照片,因此畫了不少圖。由於途經合歡山,完成一張合歡山松雪樓的畫作,我因畫了此圖而雀躍不已。最近更參考先前拍攝的照片(圖1),畫下東澳一圖(圖2),雖在很短的時間就完成,卻是佳作一幅。因為疫情的關係,暫時不適合出國旅遊,但正好可以趁機整理一下,規畫未來的旅行應該注意哪些事情,讓旅途更圓滿。由於現代人出國旅行十分普遍,許多醫院的家庭醫學部紛紛成立旅遊醫學特別門診,針對前來諮詢民眾的個別狀況,進行完整的評估。例如,詢問病人過去使用過的疫苗,並視前往的國家決定是否應施打特定的疫苗。有特殊需求的民眾,不妨在行前諮詢旅遊特別門診。若到可能罹患瘧疾的地區,要服用chloroquine的藥物。另外,可以攜帶N,N-diethyl-m-toluamide(DEET, 30%)這種安全有效的驅蟲劑,來防止昆蟲媒介性疾病。而到某些熱帶國家,對於食物和水汙染造成的疾病更要特別注意,不要吃生的食物,要喝瓶裝礦泉水,不要加冰塊。若到高山地區,要慢慢提升高度,不能一下子提高太多,也可預防性使用acetazolamide (Diamox, 125-250 mg bid)。若發生不舒服的現象,要盡速下山。關於交通方面,為了防止坐飛機時發生「深部靜脈血栓」,建議要多起身走動,並穿彈性襪。此外,若在當地租車,也要避免車禍意外,路況不熟應盡量避免在夜間開車,務必使用安全帶。行前最好熟悉當地的相關法律,避免人潮擁擠的地方,也不要落單。旅行是令人期待的,無論是行前準備工作、旅行的過程、或是旅途結束後回想感動的時刻,都為人生增添許多樂趣。為了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在各樣的準備工作中,也要注意與健康、安全及衛生相關的事項,讓旅途更順利,回憶更美好。
-
2020-12-16 養生.聰明飲食
到底什麼是竹鹽?竹鹽的功效真有宣稱的那麼神嗎?
我在2020-10-25發表食鹽,海鹽,猶太鹽,喜馬拉雅鹽:鹽的趣事之後,馬來西亞的讀者MMSHEQ Yew在回應欄裡留言:「Hi Prof,希望在您的下一篇文章中,可以添加有关韩国竹盐的解释。谢谢」雖然這位讀者是特別提到《韓國竹鹽》,但事實上,中國也有竹鹽,美國也有竹鹽,只不過韓國竹鹽是被說得天花亂墜,宛如仙丹神藥,無病不治。(註:台灣也有廠商和個人在製作和販賣竹鹽)美國的竹鹽英文名稱是Hawaiian bamboo sea salt(夏威夷竹海鹽),而由於它是綠色的,所以有時候名字裡還會多加一個green(綠色)或jade(玉,翡翠)。這種鹽的製作其實很簡單,就只是把竹葉的汁跟海鹽混在一起,如此而已。中國的竹鹽在典故上和製作上都是複雜許多。根據百度百科,東晉後期,天花氾濫,瘧疾橫行,葛洪(煉丹家,公元278-359年)在現今湖北赤壁的葛仙山上就地取材,以丹爐為器,以鬆木為柴,以鮮竹、食鹽、艾蒿為料,晝夜煉製丹藥,救治黎民百姓,挽救了周邊無數人的生命,竹鹽由此誕生。韓國的竹鹽在典故上和製作上,就又更複雜了。根據《韓國生命科學》網站發表的What is bamboo salts?什么是竹盐?,一千三百年前新羅高僧真表大禪師於全羅北道邊山的修行處「不思議房」傳授竹鹽的製作方法後,竹鹽就成為佛門僧侶間代代相傳至今之民間療法的最佳工具。直到 1986年,有神醫之稱的仁山先生所著的「神藥」一書中內容詳細記載了竹鹽的製作方法,自此竹鹽之作法始公諸於世。這個韓國竹鹽的製作過程可真的是要老命的複雜,總共需要9次反复的燒烤,所以廣告上一定會看到《九什麼》、《9x》之類的。但是,請問,有誰能證明是真的9次燒烤的竹鹽,還是只是一包再普通不過的粗鹽?事實上,除了名字跟產品之外,這個《韓國生命科學》網站跟韓國沒啥關係,而所謂的《生命科學》也就只是偽科學。它是一個設於馬來西亞,華人經營的保健品公司,而主打產品就是韓國竹鹽。三個禮拜前(2020-11-23)讀者徐鹿在鹿胎盤幹細胞?治百病這篇文章的回應欄裡留言,其中的一句話是:「據說美國直銷設廠幾乎都在猶他州,鐵皮屋工廠隨處可見。亞洲則多以馬來西亞為根據地。」沒錯,我在2019-12-18就發表猶他州,詐騙首府,指出猶他州是直銷公司最多的州,而我最近發表的幾篇文章也都是跟馬來西亞的保健品公司有關,例如免疫維生素, Shiruto, IP-PA1, 美國諾貝爾醫學獎。《韓國生命科學》是把它主打的那款竹鹽說的是無所不能。光是《解毒之王》下面就列舉了化學毒、藥物毒、金屬毒、食物毒、添加劑毒、酸毒、肉毒、脂肪毒、血脂毒、蛋白毒、公害毒。它還放了幾個不孕婦人的見證,說吃了這款竹鹽之後就懷孕生產了。它還說:「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於竹鹽是高能量食品,能穩定充分地放射遠紅外線,發揮了遠紅外線的作用。」穩定充分放射遠紅外線!遠紅外線也能用吃的來治療疾病!這麼了不起的發明怎麼還沒拿諾貝爾獎呢?唉!算了!如果不是為了要寫這篇文章來讓讀者了解真相,我實在是無法忍受《韓國生命科學》那一堆又一堆腐爛撲鼻的垃圾。我用Bamboo salt關鍵字搜索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到42篇論文,其中41篇是出自韓國,一篇是出自印度。這些論文大多是發表在阿里不達的期刊,水準真是慘不忍睹。唯一一篇跟人有關的論文是2013年發表的Severe Hypernatremia by Excessive Bamboo Salt Ingestion in Healthy Young Woman(過度攝入竹鹽造成健康年輕女性的嚴重高鈉血症)。它是一個很簡單的案例報告:一名20歲的女大學生從網路上看到廣告說竹鹽可以減肥,所以她就吃了約150克的竹鹽,結果在兩個多小時內上吐下瀉了十多次。到急診室時,她的血鈉濃度是174(正常是135到145之間)。經過低滲鹽水點滴後,她恢復健康。除了公司行號的胡扯推銷之外,媒體也需要為韓國竹鹽的歪風負責。中國央視在2006-9-8發表竹盐的“千年传奇”。它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是:「如日中天的韓國歌壇小天王RAIN保持富有魅力的歌喉的秘訣竟然是堅持食用一種經過特殊方法提煉的鹽——“竹鹽”;而著名韓國影星嚴正花也經常將竹鹽調拌在洗面奶中一起使用,日久天長換得肌膚勝雪、潤滑如脂……實際上,竹鹽在韓國、日本等地受推崇的程度已近瘋狂,人們把以它為原料製成牙膏、洗面奶、藥品,添加在食品中……無鹽不歡。」已近瘋狂!無鹽不歡!阿里郎,阿里郎,求你饒了我這苦命郎!原文:竹鹽:已近瘋狂!無鹽不歡!
-
2020-12-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比爾蓋茲:2022年上半年 盼全球有足夠疫苗
美國微軟公司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茲向印度媒體說,他希望美國投入至少40億美元為全球採購疫苗,期盼2022年上半年有足夠疫苗,讓世界恢復正常。比爾蓋茲(Bill Gates)設立的比爾暨梅琳達蓋茲基金會承諾再捐贈2.5億美元資金,給對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行動。他昨天透過視訊接受印度斯坦時報(Hindustan Times)專訪,討論從疫苗開發到COVID-19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的艱難進展。被問到新冠肺炎疫苗在全球似乎存在南北差異,許多疫苗都被北部富裕國家搶購,比爾蓋茲坦承,當全球陷入大流行時,正常的市場機制將把稀缺資源提供給富裕國家最富有的人。比爾蓋茲指出,多數人希望政府在公平分配稀缺資源更加努力;但有個好消息是,如果讓很多疫苗工廠去做以前沒有做過的事,這些工廠將成為疫苗的第2個來源,諸如讓英國藥廠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諾瓦瓦克斯醫藥公司(Novavax)或嬌生(Johnson &Johnson)在印度的工廠這樣做,然後提高生產力。他說,這也是比爾暨梅琳達蓋茲基金會對印度血清研究所(Serum Institute of India)非常滿意的原因,在基金會部分幫助下,血清研究所開始製造阿斯特捷利康的疫苗。比爾暨梅琳達蓋茲基金會已透過全球疫苗與預防注射聯盟(GAVI)向印度血清研究所提供1.5億美元。比爾蓋茲強調,解決疫苗短缺的唯一方法,就是獲得大量產能,這也是為什麼基金會要擁有那些更便宜且更易於規模生產疫苗的重要原因。談到Covax會有所作為嗎?比爾蓋茲表示,美國尚未有投入資金的想法,似乎有些慢。他幾乎每天都跟政治人物、國會討論這件事,且至少需要40億美元資金用於疫苗採購工作,希望在明年1月20日獲得這筆資金。就像對付瘧疾和愛滋病一樣,美國應像過去一樣向前邁進,美國在投入資金應付這些疾病有傲人的紀錄。對於明年中疫苗的供應是否出現問題,比爾蓋茲指出,他相信這些正在開發和生產的疫苗將在2021年夏季前獲得批准,基金會將籌集資金並擁有製造能力;到2022年上半年,應該能取得足夠疫苗而有大範圍覆蓋率以消除疫情。比爾蓋茲說,預料2021年夏天,富裕國家的疫苗覆蓋率將超過其他國家,富裕國家將基本恢復正常,但由於病毒仍在世界傳播,所以對大型公共活動仍有些保守,人們還會戴著口罩,控制疫情表現出色的國家也可能面臨再次感染危險,不得不對旅遊做出限制。但到了2022年上半年的某個時間,全球可以恢復正常。
-
2020-11-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野味是人類感染新冠源頭嗎?專家:中藥材或許是關鍵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世紀病毒COVID-19》,作者黛博拉•麥肯齊】不尋常的基因序列其實人類要直接從蝙蝠身上感染病毒很難。雲南的蝙蝠洞附近住了兩百一十八人,只有六個因為感染過蝙蝠冠狀病毒而產生抗體,即使他們常在住家附近看見蝙蝠。同樣的,雖然沙烏地阿拉伯的蝙蝠也有MERS 病毒,但人類至今都是經由駱駝染病,這些駱駝的體內雖然有蝙蝠病毒卻沒生病。前面提過,幾內亞美良度村的小男孩艾彌兒從蝙蝠身上感染伊波拉病毒而病故,二○一四年在西非引發伊波拉疫情。但野生動物病毒學家萊恩德茲表示,同村的小孩經常捕捉蝙蝠烤來吃也沒事。當年他帶領考察隊前往美良度調查伊波拉疫情,卻還是不明白為什麼艾彌兒特別倒楣。澳洲科廷大學 (Curtin University)的約翰.麥肯齊 (John Mackenzie)教授告訴我,澳洲沒有人直接從蝙蝠感染亨德拉病毒,而是經由馬匹,而馬匹可能是吃了蝙蝠吐出的水果纖維或蝙蝠窩裡的產後剝落物而感染病毒。感染立百病毒要經由豬 (中間宿主),或喝到果蝠吃過的棕櫚樹液。澳洲野生動物保育者常照顧受傷的蝙蝠,但麥肯齊說只有兩名保育者曾經感染澳洲的蝙蝠麗沙病毒 (lyssavirus),這是一種東半球蝙蝠身上有的病毒,跟狂犬病密切相關。兩人不幸都病故。現今所有的蝙蝠保育員都會接種疫苗。暫且不論沒搞清楚狀況的搖滾明星,美洲確實有人因為接觸蝙蝠而得到狂犬病。但現今認為狂犬病在英國和澳洲已經絕跡,即使那裡的蝙蝠帶有麗沙病毒。蝙蝠對人類可能造成的危害不像其他會引起狂犬病的動物那麼高,例如狗或浣熊。我認識一位女士,她住在英格蘭風景如畫的科茲窩鎮 (Cotswolds)。她房裡擺滿收留生病蝙蝠的籠子和簍筐,英國所有蝙蝠品種幾乎都有,有些還瀕臨絕種。她毫無顧忌地觸摸、餵養蝙蝠和替牠們包紮。我去參觀時她要我放心,其中只有一個英國品種的水鼠耳蝠 (Daubenton’s bat)據知會傳染狂犬病,她邊說還邊熟練地從簍裡抓出一隻。蝙蝠是可愛的小東西,褐色毛皮軟得不可思議。我相信她的判斷,但還是覺得由專家來移動牠們就好。那麼SARS 病毒和新冠病毒是怎麼侵入人體的?要怪就要怪野生動物交易,尤其兩次疫情都在冬天爆發,也就是農業社會獵殺動物的季節,理所當然也是享用野味的季節,中國傳統觀念就認為野味有益健康。二○二○年四月,聯合國生態多樣性公約的執行祕書要求中國關閉販賣野生動物的市場,例如跟新冠肺炎有關的武漢市場。「現在我們知道了,如果我們不好好照顧大自然,就會換大自然來『照顧』我們。」坦尚尼亞籍的伊莉莎白.瑪瑞瑪 (Elizabeth Maruma Mrema)如此說道。然而市場究竟在新冠疫情中扮演什麼角色,目前看法仍然眾說紛紜。中國最初在二○二○年一月二十四日通報的病例,有三分之二跟市場有關,三分之一無關。至今我還會聽到有人質疑:若病毒來自市場販售的動物,為什麼三分之一的病例與市場無關? 可能早期很多人都是被其他人感染,而非環境因素,之後病毒剛好很快傳到市場,畢竟市場是人跟人頻繁接觸的地方。「我強烈相信在武漢發現的病毒跟蝙蝠病毒相差無幾,只是病毒剛好具備了人傳人的所有條件,」朗堡表示。「我認為市場的病例只是群聚感染的一部分。這不表示市場就是病毒的來源。」但疫情跟市場的關係仍然引起矚目,或許是因為大家聯想到市場跟SARS 的關係。而且一月時,只有跟市場或其他病例有關的人可以做病毒篩檢,所以我們也不知道有多少跟市場無關的病例。當初科學家發現果子狸最可能是SARS 的源頭,而如今穿山甲和新冠肺炎似乎也受到如此臆測。穿山甲是全球非法交易量最多的哺乳動物,已經瀕臨絕種,類似病毒很早就在這些長鱗片的動物身上發現。中國科學家也認為,穿山甲是把新冠病毒傳給人類的中間宿主。 「結果穿山甲只是煙霧彈,」朗堡說。蝙蝠身上的病毒甚至比在穿山甲身上發現的類SARS 病毒更像新冠病毒。蝙蝠身上的RaTG13 病毒基因雖然很像新冠病毒,但並非一模一樣。「我們推論它們是四十到七十年前從同一個源頭分別演化而來的,」朗堡表示。但病毒的其他特徵又顯示,「產生新冠病毒的譜系幾乎一直都存在蝙蝠體內。我不認為我們需要找到中間宿主才能解釋新冠病毒基因組的特徵。」新冠病毒中有兩種不尋常的基因序列,截至二○二○年五月為止,在目前已知的蝙蝠病毒中都尚未發現。其中一種確實在穿山甲的病毒中出現。「兩種序列都可能以某些組合存在於蝙蝠病毒中,」朗堡說。蝙蝠體內的病毒很多樣,科學家不屈不撓花了十四年取樣,才找到完全吻合二○○三年SARS 病毒的基因序列。而目前還沒找到與新冠病毒一模一樣的也不令人訝異。但SARS 的相關報導幾乎都肯定地說,果子狸就是病毒的中間宿主,即使沒有證據證明病毒需要中間宿主才能傳人。如今新冠病毒和穿山甲的傳說也甚囂塵上,輕易就被接受。假如這讓原本就因為是傳統中藥材而岌岌可危的穿山甲進一步受害,那將是一大悲劇。倘若病毒源自蝙蝠,但人類又很難直接從蝙蝠那裡感染病毒,那我們究竟是怎麼被感染的?如果病毒確實是在市場上才第一次傳給人類,就有希望能阻止這種事再度發生。中國在二月底關閉全國各地販售野生動物的市場,環保人士希望能從此禁止野生動物的交易。這本來是SARS 之後就該做到的事。然而,根據國際野生動物貿易研究委員會的資料,廣東在二○○三年四月底禁止販售野味,卻在八月中SARS 消失之後就解禁了五十四種豢養動物。商業活動一如往常很快恢復。同樣的事可能再度上演。二○二○年三月底,中國的新冠病例在封城幾週後逐漸減少,大家認為疫情過去了,據說野味市場又重新開放。 無論如何,蝙蝠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休士頓大學市中心分校的李堅強 (PeterLi)提到,中國絕大多數人沒有吃珍奇野味的習慣。他表示一九六○年代的社會大動盪之後,中國農家為了吃飽和營生才開始獵捕和飼養野生動物。此後這種產業隨之興起壯大,專門賣珍奇的肉品給都市裡的許多有錢人。「說什麼消費需求都是假的,」李堅強說。「需求是商人和餐廳老闆創造出來的,他們說野味能延年益壽、促進性功能和活化大腦。」這麼說來要翻轉風氣並非不可能,而且據說中國的年輕世代較不流行吃野味了。但不只是流行的問題。中國南方和東南亞各地本來就有吃蝙蝠的習慣,甚至非洲也是。煙燻蝙蝠在迦納很普遍。萊恩德茲表示,大型動物愈來愈稀少,所以蝙蝠就成了非洲各地常見的野味。不過一般人習慣吃體型大、肉又多的果蝠,而非體型小的食蟲蝙蝠,例如帶有類SARS 冠狀病毒的菊頭蝠。然而,把蝙蝠想成食物或許是錯誤的切入點。菊頭蝠被用來製成在中國廣泛使用的中藥材。世衛組織在二○二○年二月的報告中說,新冠肺炎爆發期間,中藥材被大量運用在治療新冠肺炎上。中藥裡的夜明砂就是乾掉磨成粉的蝙蝠糞便,要取得並不難。在搜尋引擎輸入「夜明砂」,就會出現很多筆商品。其中一筆每一百克要價十二點三八美元,並標明來源為菊頭蝠。商品說明列出療效:「活血化積,明目止痛︙︙治瘧疾、小兒驚風、排尿刺痛、陰道分泌物、瘰癧、腫痛。」二月時有個滿意的顧客留下評語:「已經開始服用。」不過夜明珠主要還是用來治療眼疾。《中藥材臨床手冊》說它:「清熱明目,夜視有精光 (因為維他命A含量高)。」 一個中藥網站上解釋,「蝙蝠目盲,夜間飛行」,因此排泄物有益「視力,尤其是夜間」。 (其實蝙蝠視力很好的原因跟其他鳥類一樣:牠們需要飛行。)在雲南的蝙蝠取樣中,科學家在菊頭蝠的新鮮排泄物中發現了冠狀病毒。在野地裡曬乾的蝙蝠糞便或許能殺掉病毒,但可能不會每次都把病毒殺光光,如果把它磨成的粉末塗在毫無保護的身體部位上更危險:眼睛有ACE2 接受器,證據顯示新冠病毒特別會附著在眼部, 所以眼睛可能是主要的感染途徑。我透過網路詢問中醫師,他們都建議把夜明砂萃取液直接塗抹在眼部。根據國際野生動物貿易研究委員會收集的資訊,菊頭蝠乾屍也是一種治咳嗽的民間偏方。諷刺的是,新冠肺炎的典型症狀就是咳嗽。但最大的風險或許不是來自偏方本身,而是捕獵蝙蝠或收集新鮮蝙蝠糞便的窮人,這些人也是最直接的受害者。用來當作肥料的蝙蝠糞便多半已經堆放一段時日,可能風險較低。而收集蝙蝠糞便的人若是感染病毒就可能傳給別人,或許是在運送蝙蝠產品到市場販售的過程中。新冠肺炎目前仍神祕未知的零號病人,或許就是這樣感染的。湖北和中國很多地方都有菊頭蝠的蹤跡。因此可以合理推論,中國若能整頓傳統市場,就能降低人畜共通傳染病的風險,無論新冠病毒是否來自市場。我們已經確定有些令人擔心的禽流感病毒確實來自市場。達薩克表示,最起碼提高市場的生物安全性是有意義的作法。目前在傳統市場裡販賣的動物都是關在一個疊一個的籠子裡,體液和伴隨的病毒 (包括蝙蝠病毒)就這樣傳來傳去。改善衛生或許能減少這種情形。
-
2020-10-15 寵物.照顧指南
愛貓如何讓你「抓狂」?養貓會害主人罹患精神疾病嗎
【文、圖/摘自木馬文化《寄生大腦:病毒、細菌、寄生蟲 如何影響人類行為與社會》,作者凱瑟琳.麥考利夫】進入弓形蟲這種奇特研究領域的精神病學家並不多,富勒.托利是少數一位,而他對於動物研究竟有效彌補對人類研究的不足,感到相當驚豔。我到馬里蘭州貝塞斯達的史丹利醫學研究中心總部拜訪他時,他對我說,「這一直不是主流研究路線,我不敢相信這會成真。」這個組織多年來以他為首,是美國思覺失調症與躁鬱症研究最主要的私人資助機構之一(目前托利擔任研究中心的研究副主任)。近四十年來,托利始終認為具傳染性的生物,可能是精神疾病的常見起因。他承認發生在自己家族中的一起悲劇,或許是他追尋這看似離經叛道領域的幕後動力。一九五六年,托利的妹妹—高中風雲人物,即將畢業上大學—突然出現思覺失調症的明顯症狀。托利當時還在普林斯頓大學念書,得知消息後趕緊回家幫忙母親照顧妹妹。那時是精神病學的黑暗年代。權威人士認為托利的妹妹之所以得病,是來自對冷漠、沒有愛的父母產生的絕望反應,而這種說法讓他母親在失去女兒的悲痛下更背負起愧疚感。不到十年,托利成為思覺失調症領域專家,發現當時所謂權威提出的武斷意見,全是冠冕堂皇的屁話,於是下定決心探究這種疾病的成因。他決定從頭開始,並翻遍數百年歷史的醫學紀錄與歷史文獻,希望找出新線索。「現代教科書仍然會出現一些可笑的敘述,稱思覺失調症處處可見,在世界各地的發生率都一樣,而且從遠古時期就存在。」他強調「那些看法完全牴觸流行病學觀點。」—他在與別人合著的《隱形瘟疫》(The Invisible Plague: The Rise of Mental Illness from 1750 to the Present)中下了這個結論。他發現除了古埃及人之外,在十八世紀晚期之前幾乎沒有人養貓當寵物;最早這麼做的「是詩人,也就是巴黎與倫敦裡頭思想前衛的左派人士。貓就此成為我們的物。」他們把這稱為「養貓風潮」,而思覺失調症的案例正好在同時期急速增加。這種疾病「完全發作的情況相當驚人,以致我發現在一八○六年前,也就是英國與法國同期間出現病例時,醫學文獻竟未能完整描述其病徵。」他指出,「我會覺得驚訝,是因為十五、六世紀有一些非常傑出的觀察家,而他們本應記錄下來。」最引人注意的是,思覺失調症患者體內有弓形蟲抗體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二到三倍。這個說法來自他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小兒科醫師兼神經病毒學家羅伯特.約爾肯(Robert Yolken),他們針對世界各地相關文獻(共三十八項優秀研究)共同進行的概觀分析。人類基因體研究明確顯示,思覺失調症具有大量的遺傳因素。這個發現看似與他們的立場相左,但他們並不這麼認為。到目前為止,與思覺失調症最一致相關的基因,控制了免疫系統抵禦傳染媒介的機制。因此,他們認為在精神疾病的高風險家庭中,遺傳風險因子有可能是對弓形蟲的無效免疫反應。托利和約爾肯相信,德國麻疹、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流感、皰疹及其他病菌可能會使思覺失調症惡化;他們也認為一些病例牽涉了與細菌無關的促發因素。舉例來說,大麻重度成癮與出生時的併發症也和這種疾病有關,而弓形蟲是目前已知最強大的環境觸發因素之一。托利表示,「如果要我猜的話,我會說約有四分之三的思覺失調症病例跟傳染性媒介有關,而我相信弓形蟲涉及當中大多數。」讓爭議火上加油的是,有研究人員開始認為弓形蟲與自殺有關,其中以馬里蘭大學的羅馬尼亞裔精神病學家特奧多爾.帕斯托拉切(Teodor Postolache)為首。研究自殺的風險因素時,帕斯托拉切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重度憂鬱或有強烈自殺傾向者的大腦較有可能出現發炎徵兆—對感染或受傷的免疫反應。包含此現象在內的諸多線索都讓他認為,弓形蟲囊胞可能是某些自殺案件的促發因素,而他致力與歐洲學者一同探索這個理論。他與研究團隊走過歐洲二十五個國家後發現,女性的自殺率與所在國家的弓形蟲盛行率成正比;他們也對四萬五千兩百七十一名分娩時曾接受弓形蟲測試的丹麥女性進行前瞻性試驗。此後十五年內,體內弓形蟲抗體濃度高的女性試圖自殺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一.五倍;當中抗體濃度最高的女性,風險則整整高出一倍。帕斯托拉切團隊及許多獨立研究團體持續證實了弓形蟲與不同性別及各區域自殺行為的關聯性,包括來自土耳其、瑞典、巴爾的摩和華盛頓的研究。「我不認為弓形蟲一定是自殺的原因,」帕斯托拉切謹慎表示,「也有可能精神疾病讓患者更容易接觸弓形蟲。」然而,他逐漸肯定弓形蟲至少是自殺的誘發因素之一。這來自他與研究團隊所進行的一項測試,受試對象為慕尼黑某戶籍登記地隨機挑選的一千位民眾,這些人都經過仔細審查、並已排除任何精神病史。研究團隊請受試者填寫問卷,評估自己自殺的可能性,並抽血檢查受試者體內是否受弓形蟲感染。結果,感染弓形蟲的受試者遠比未感染者更表現出自殺的傾向。這些傾向包含男性的衝動與尋求刺激的行為,以及女性的敵對情緒(對他人與自我)。如同佛萊格爾的研究發現,這些特徵和危險駕駛及其他衝動行為具強烈的關聯性。「我希望獨立研究團體也能得到相同發現,」帕斯托拉切表示,「那將是重大的突破。」有鑑於弓形蟲帶來的各種麻煩,貓奴們是否該考慮斬斷對主人的情絲呢?多數科學家同意佛萊格爾的主張,認為人們無需為了避免染上寄生蟲而過度反應。事實上有無數研究顯示,貓為飼主帶來許多心理上的益處。因此真要說起來的話,飼主沒有貓的陪伴下,心理健康不僅不會改善,還更可能惡化。專家表示只要鏟貓砂時多留意、澈底清洗蔬果、從事園藝工作時戴手套,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風險。相較之下,牛肉與羊肉更是弓形蟲的常見感染源,因此建議全熟食用;如果想吃生食料理,可先將肉品冷凍以殺死微生物囊腫。遺憾的是,如果人們防疫失敗,以目前的醫學技術還無法去除腦中的弓形蟲,因為牠的囊腫具厚實囊壁,大多數藥物都拿牠沒轍。然而基於對潛伏感染的擔憂,已有一些研究團體著手開發可突破囊壁的藥物。考量弓形蟲與引起瘧疾的原生動物的親緣關係,研究者的主要目標是檢視瘧疾藥物能否有效戰勝弓形蟲的囊腫。根據對老鼠的實驗可知,這項策略已辨識出部分可望發揮作用的媒介,也增加了治癒人類潛伏感染的希望。為了解釋當前的研究進展,約爾肯以數十年來醫界對潰瘍的立場舉例。「多年來,人們懷疑幽門桿菌是潰瘍的凶手,但一直到找出對付幽門桿菌的療法後才確定這件事。所以這是我們需要的,最終目的是證明,除去寄生生物後病就會好起來。」帕斯托拉切當然也懷抱同樣的希望。儘管走在領域前頭的研究尚未成熟,但他承認這已使他開始從不同角度看待人類的行為。「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做。」他說,「我們通常認為情緒障礙和童年時期的遭遇有關,但誰知道呢?也許那些寄生生物控制了人類的潛意識。」
-
2020-10-0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美國染疫患者住院44天 帳單超過台幣5000萬元
新冠肺炎是個難以預料的疾病,因為有些病患症狀輕微、甚至無症狀,但也有些病患因器官、心血管系統,及免疫系統所承受的折磨而病故。像馬扎拉(Salvatore Mazzara)這類長期病危的患者,總共住院44天(包括待在加護病房23天)才出院。保險公司收到治療馬扎拉的帳單總金額約為188萬1,500美元(新台幣5,408萬元),但保險業者認為,其中約86萬7,000美元有爭議。減去保險公司商定的價格折扣額後,目前的賬單仍有178,200美元(新台幣513萬元)。這不是最終的金額,可能還會有變。馬扎拉一家要負擔多少錢,於他們的保險給付。華爾街日報(WSJ)記者採訪馬扎拉本人與其妻兒,以及西奈山醫院的醫生與工作人員,帶讀者一探馬扎拉住院治療的情況。全美各地的醫院都謝絕訪客,以免新冠病毒蔓延。在獨自踏入醫院前,馬扎拉對他太太說,你很快就會見到我。馬扎拉太太很害怕,她暗忖:「我還見得到他嗎?」他最終活了下來,但住院時間長達六周。當馬扎拉進到急診間,醫生馬上診斷出他感染新冠肺炎。現年48歲的他,肺臟、心臟和腎臟正在快速衰竭。為了維繫他的生命,醫生嘗試了實驗性藥物與測試其他治療方式。起初,醫生很快給他開了抗瘧疾藥物羥氯喹(HCQ)。西奈山伊坎醫學院傳染疾病部門主管阿伯格說,該醫院最後在4月24日停藥,因為研究顯示HCQ藥效甚微,且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警告,有報告顯示HCQ會對新冠患者帶來嚴重的心律問題。FDA在6月中旬撤銷了3月底時對HCQ的緊急授權。馬扎拉在4月7日晚間按下緊急按鍵,警示他的症狀危急,醫生火速趕到他的床畔。見到眼前這個血氧濃度極低的病患,情況雖危急卻又能說話,醫生備感困惑,因為出現這種症況的病患通常會意識模糊,且因過於痛苦而無法說話。醫生為馬扎拉戴上呼吸器並使用大量鎮定劑,然後送進加護病房(ICU)以加強照顧。使用大量鎮定劑,雖能讓患者免除在喉嚨插管時的不適,但也對他們帶來譫妄、昏迷等神經系統的併發症。馬扎拉進加護病房的第一天,醫生就開了新的處方箋:瑞德西韋。醫生讓馬扎拉參與這個藥物的研究計畫。但在加護病房第三天,馬扎拉的腎臟開始衰竭,這是甚少人知的新冠肺炎併發症。這種腎臟功能 使馬扎拉難以繼續使用瑞德西韋;因而被迫退出這項研究計畫。在進到加護病房的頭10天,醫生用藥物治療馬扎拉的腎臟 ,並用側臥或俯臥的方式來幫助他的肺。此時他仍需使用大量鎮定劑。在沒有洗腎的情況下,他腎臟的情況慢慢好轉;他的肺部也逐漸改善,但他仍需呼吸器來幫助呼吸。後來他的心跳突然停了。心跳停止雖然短暫,但他心臟的肌肉卻開始顫動,也就是心房顫動。重症加護醫生說,病危的患者通常心臟會出問題,這是對壓力的一種反應。醫生用電擊去顫。馬扎拉先是戴上呼吸器,但為了避免長期使用呼吸器所帶來的健康風險,後來醫生又改用氣切的方式,直接從他喉嚨開的孔洞輸入氧氣。於是,馬扎拉就可施打較少的鎮定劑,也拿下了呼吸器。醫生聚焦於改變馬扎拉的用藥,努力喚醒他。終於有所回報。醫生要求馬扎拉握緊她的手、動動腳趾。他都照做了。馬扎拉隨即離開加護病房,並換到另一個樓層,在這個樓層的工作人員會幫助患者擺脫輸氧設備的倚賴。在離開加護病房一周後,馬扎拉終於在34天後再次自主呼吸。他開始接受物理治療以恢復體能。馬扎拉在5月18日終於出院。馬扎拉太太向前抱住她丈夫,並哭了出來。醫生開給馬扎拉出院要服用的抗凝血劑,這是給新冠肺炎患者的預防性藥物,但這也引發了另一個未知的問題。醫生認為,新冠肺炎帶來的發炎症狀,會導致血液凝固,進而造成中風和肺栓塞。他們知道這種藥有效,但不確定要服用多久,「我們不知道要何時停藥」。
-
2020-09-01 橘世代.愛玩橘
自來水博物館「鎮館之寶」全球唯一,日本砸重金求賣
北水處園區內小觀音山上的古蹟「觀音山蓄水池」是北市百年建築,自來水博物館是市定古蹟,館內有兩樣鎮館之寶,非看不可,一個是1907年從蘇格蘭用船運來、當年最先進的淨水場鋼管,還有一台日本廠商想方設法想買回、但北水處不願割愛的抽水機。自來水園區位於山坡地的觀音山蓄水池,是台北最古老的蓄水池。興建原因是19世紀末,日本占領台灣,戰事中宣稱死亡只有164人,但同時因水環境不佳,得瘧疾、痢疾死亡者達4600人,重病回送日本更有2萬6000人,日人這才發現殖民不能只靠軍事,將自來水道工程,作為開發台灣的首要工作。北水處自來水處發展中心主任朱聖心說,特別值得介紹的是,日人森山松之助先生設計觀音山蓄水池時,設計很多導流牆,柱子上都有希臘式線條,不只是美觀,因在5公尺水深下加上美學,成了永續建築。另外,淨水場當年建造時使用三合土,也就是最先進的建材鋼筋混凝土,並用進口的鋼管,1907年從蘇格蘭,海運來台,上面還有鑄造商名稱、鑄造年分和尺寸,目前是鎮館之寶。朱聖心說,博物館還有一座1922年的抽水機,廠商荏原公司現在還在日本,為了世界抽水機博覽會,因最早建的三具抽水機,其中二具已經報廢,最後一具在台北自來水園區,派人來看竟發現還跟新的一樣,想不計代價買回去,再做一個復刻版給台北市,但北水處沒有答應,現在成了鎮館之寶。北水處表示,觀音山蓄水池為半地下式結構並設有迂迴型導流壁,內部冬暖夏涼,宛若地下水宮殿。北水處導覽時間為假日2場上午10點30分及下午2點30分,另外將與台大公館商圈合辦「2020公館小散步」導覽活動,除宣傳公館商圈特色景點、美食、人文、歷史、文化,也帶領民眾來公館觀音山蓄水池體驗地下水宮殿秘境。即日起開放報名,導覽時間自9月5日至10月24日。新一波報名將加開10位名額,北水處表示,相關活動資訊可至台大公館商圈粉絲專頁。愛玩精選延伸閱讀↘↘↘跟著app玩高雄-3路線能選,想走歷史還是玩自然?百年鐵道部、北門窗景咖啡... 來趟台北老城區一日遊推薦▶▶▶找同好,來揪團!不用line來line去,揪團幫手搶先體驗》
-
2020-08-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閻麗夢:新型冠狀病毒是兩種病毒改造而成
逃亡美國的前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學者閻麗夢在當地接受媒體訪問時說,新型冠狀病毒是根據中國軍方研究所從蝙蝠身上發現的兩種冠狀病毒,在實驗室改造而得,非出於自然界。美國新聞頻道Newsmax TV於11日播出訪問閻麗夢(Li-Meng Yan,音譯)的影片。她聲稱中國政府早在公布引發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SARS-CoV-2病毒前,就知悉這種病毒存在,「知悉時間之早,超乎你我想像」。閻麗夢今年4月離港赴美。閻麗夢在訪問中表示,中國早知這種新型病毒會人傳人,也知道病毒並非來自武漢華南生鮮市場,既非源於自然,也不是來自蝙蝠或穿山甲,且中方早在去年12月就有了病毒基因組序列,當時武漢已有疫情,中國卻試圖隱瞞,甚至不告知醫護人員,放任人們感染,也未將實情公諸於世。她聲稱,這次大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是來自解放軍發現和擁有的舟山蝙蝠病毒,而中國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包括她原先任職的港大很多頂尖專家,卻合力隱瞞資訊,把大家的注意力轉移到中國病毒學者石正麗的虛構RaTG13蝙蝠病毒,以及之後的穿山甲病毒上。她還指控,羥氯奎寧(hydroxychloriquine)長期用於治療瘧疾及自體免疫疾病,而這些疾病其實與新型冠狀病毒所引發疾病相似,可用羥氯奎寧預防或早期治療,「但他們卻全力阻止大家知道這種藥物,還散播謠言,破壞這種長期安全藥物的形象」。閻麗夢說,新型冠狀病毒「是在實驗室根據中國軍方研究所從蝙蝠身上發現的ZC45和ZXC21冠狀病毒所改造而來」,這些基因序列於2017年到2018年曝光,可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基因資料庫中查到。她還說抵達美國後,已向聯邦調查局(FBI)作證數次,也有很多美國政府人士與她接觸,但細節不便透露。她還說不信任所有主張新型冠狀病毒源出自然的專家,因為身為專家,他們肯定能從中國政府那套說法中察覺有異。閻麗夢7月接受美國福斯新聞(Fox News)訪問,指控中國政府早知病毒會人傳人;之後又接受過前白宮策士巴農(Steve Bannon)的節目訪問,聲稱新型冠狀病毒來自解放軍發現和擁有的蝙蝠病毒,源於自然演化的可能性為零。她這次受訪內容與之前大致雷同。根據英文維基百科,Newsmax TV是2014年所成立的新聞頻道,一般被認為屬保守派立場,也播出許多由保守派媒體人士所主持的節目。雖然美國總統川普及巴西總統波索納洛(JairBolsonaro)等人都支持以羥氯奎寧治療新型冠狀病毒,但已有數項研究發現這種藥物對輕症患者並無療效,台灣的臨床試驗也顯示並不特別有效,6月初就已不把羥氯奎寧放在治療指引的建議用藥中。
-
2020-08-09 新聞.杏林.診間
退而不休3/百歲仁醫陳奎村不離白袍 微笑傳授長壽秘訣
行醫76年的102歲人瑞醫師陳奎村仍在診所看診,守護民眾健康,問起長壽秘訣及給高齡長輩的建議,他搔首後說,「還有誰是我長輩嗎?」自己不禁大笑,這也是長壽終極秘訣。走進2樓長春門診診間,盯著筆記型電腦螢幕的白袍醫師田中旨夫(漢名是陳奎村)摘下眼鏡,眼睛炯炯有神,笑瞇瞇請造訪的中央社記者坐,還要奉茶。陳奎村是台裔日籍,診所護理師與病患多數稱他為Tanaka(田中)醫師,陳奎村以流利閩南語接受記者專訪表示,這是為紀念故鄉彰化縣田中鎮。父親也是醫師的陳奎村公元1918年生於彰化,日治時代在台灣接受小學教育畢業後,與幾名同窗坐船航行到東京,改名田中旨夫。他說,當時在台灣的大學入學優先順序是日本、沖繩,如果有餘額才是台灣人,當時不少人都跑到日本念書,希望優先錄取。陳奎村26歲時畢業於昭和醫學專門學校(昭和大學前身),專攻婦產科,後來被委任到台北帝國大學附屬醫學專門部(台灣大學前身),跟著教授橫川定研究瘧疾病理。陳奎村回憶,當時他被分配為軍醫,本來要隨日本軍隊前往南洋,回日本前適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就留在台中沙鹿的醫院繼續研究,「幸虧當時沒有發配南洋,不然早就死掉了」。1975年陳奎村舉家移居沖繩擔任醫院院長,在日本服務過上萬病人,直到2018年感覺體力已大不如前,加上小兒子住台灣,才決定與高齡妻子回台灣定居。目前仍一週看診5天,視病猶親、對病患問診充滿關懷的陳奎村說,求學時教授曾說,「要做醫生之前先要學做人」,他牢記至今,徹底實踐。「活到老、學到老」印證在陳奎村身上一點不為過,70歲時在琉球開始學電腦,學6年後感覺駕輕就熟,現在敲鍵盤不輸年輕人。陳奎村還會使用智慧手機、以社交軟體交換LINE,也用電腦記錄人生歷練與製作演講資料。不過,談吐輕鬆豁達的陳奎村曾多次與死神擦身而過,年輕時醉心研究過勞,曾罹患肺結核,左肺剩一半功能,現在講話太多或走路太快會喘,但走路或爬樓梯體力還不錯。陳奎村也曾在沖繩家中,差點因中風喪命,幸虧一通電話把握救援黃金時間,挽回一命;近90歲那年,又被診斷出肝癌第4期,一度認為生命將畫休止符,後來在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治療後痊癒。陳奎村說,出院後他回沖繩繼續執業,當時大病初癒,體重從73公斤掉到50公斤,仍堅持扶著輪椅走動巡視病房,不要旁人推他坐輪椅。「上天給我們的寶貴性命,不能把它馬馬虎虎放掉。每天爬起來就許願,要再活10年,為人奉獻與服務」,一輩子奉獻醫療的陳奎村現在更珍惜生命,2019年獲頒醫療典範獎,接受總統蔡英文表揚「奉獻醫療40~70年以上的行醫資深醫師」。他開玩笑說,還有50歲寄放在「壽量銀行」,還年輕、有能力繼續看診,並參與義診,將醫療能量放大到山巔海涯。無論新北市石碇區、烏來區或貢寮區偏鄉義診,陳奎村表示,印象最深刻是家戶看診時,臥床病患聽說他超過百歲,立即掙扎著要坐起來、站立,顯見長壽見證對病患鼓勵相當大。養生建議方面,不太吃甜食的陳奎村表示,飲食與一般沒兩樣,但餐前吃水果,有時候即使再喘,也要動一動,鍛鍊心肺功能;此外,每天清晨在住家附近散步40分鐘,永保微笑、保持健康身心,「天下沒有什麼事情可以煩惱」。發願推動防老、抗癌,希望患者都能得長壽的陳奎村說,長春門診是預防醫學概念,主要傳遞常保身心健康觀念,年長者依舊要常活動。他常受邀分享長壽秘訣,讓自己的銀髮人生樂觀並活出精彩,而微笑為患者解決病痛,就是他的生活動力。
-
2020-07-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國研究:羥氯奎寧治療武漢肺炎輕症無效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發現,美國總統川普倡導可用來治療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的瘧疾用藥羥氯奎寧,對於武漢肺炎輕症患者並無療效。路透社報導,在這項研究中,約24%以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治療的病人,14天後仍有症狀;至於接受安慰劑治療的病人,14天後還有症狀的比例約30%。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研究人員表示,這兩項數據在統計學上並無顯著差異。研究人員在今天刊於「內科醫學年鑑」(Annalsof Internal Medicine)的文章中寫道:「在未住院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初期患者中,羥氯奎寧無法隨著時間大幅減緩症狀嚴重性,或降低患病率。」這項隨機對照實驗的研究對象共491人,皆為未住院成人,症狀發作不超過4天。他們經過檢驗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或是未經篩檢確定染疫,但過去14天內曾密切接觸確診患者,之後也出現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症狀。由於美國篩檢量嚴重不足,參與研究的病患中僅58%受過篩檢。紐約醫學院(New York Medical College)醫師施盧格(Neil Schluger)對此研究發表評論,表示這項研究「提供有力證據,顯示羥氯奎寧對輕症患者沒有益處」。
-
2020-07-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巴西總統染疫後直播 稱讚羥氯奎寧療效
確診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的巴西總統波索納洛今天在臉書直播中說,自己身體狀況「非常好」,他並再度提倡用爭議性藥物羥氯奎寧來治療新冠肺炎。法新社報導,65歲的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在總統官邸進行的每週例行臉書(Facebook)直播中,看來氣色良好,但身旁未見平常陪同直播的部長或高階官員和手語翻譯人員。他在7日宣布自己染疫。極右派的波索納洛從疫情爆發一開始,就不把病毒嚴重性當一回事,還批評地方政府實施的防疫限制措施。波索納洛今天表示,他上週末感覺身體不太舒服後,就開始每天服用一顆羥氯奎寧藥丸。羥氯奎寧原本用來實驗治療瘧疾,但如今在很多國家被推廣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然而,這類用藥的療效尚未獲得正式證明,全球科學界也對這類療法意見分歧。波索納洛在直播中說:「我很清楚告訴你們,我服用羥氯奎寧,而且它有效。感謝老天,我現在身體很好。那些批評它的人,至少也提出一個替代療法。」儘管如此,波索納洛仍否認他在替「羥氯奎寧做宣傳」。
-
2020-07-0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為孩子活下去 染疫媽雙肺移植手術成功創韓先例
韓國醫師團表示,經過創紀錄的112天特殊維生系統搶救,一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患者接受雙肺移植手術後逐漸康復,創全國首例。路透社報導,這名50歲女性患者不願對外公布姓名或受訪,但自2月以來就照顧她的李姓護理長透露,這名患者似乎求生意志更為堅強,部分原因與她是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有關。護理長說:「她告訴我們『我很感恩能看到陽光還有月光。我非常感恩自己能持續呼吸』。」護理長表示,這名女患者早就想好出院後要做的第一件事,那就是「好好洗個澡」。這名婦女2月底因確診染疫住院,然後16週靠葉克膜(ECMO)維持生命。主治醫師表示,她創下全球COVID-19患者裝葉克膜續命天數最長紀錄。韓國翰林大學聖心醫院肺病與重症醫學朴姓教授表示,抗瘧疾藥物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抗愛滋病毒藥物快利佳(Kaletra)和類固醇等各種藥物都未能阻止她的肺纖維化持續惡化。除了肺移植手術外,醫師幾乎別無選擇。主刀的金姓醫師表示:「裝葉克膜的病人肺移植成功率為50%,幸運的是,我們的病人在我們找到捐贈者的時候,就已經做好術前充分準備。」醫師團隊進行了8小時手術,他們形容她受損的肺硬得像石頭。朴姓教授表示,她剛進醫院的時候有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沒有葉克膜儀器協助下無法維生。葉克膜通常用在靠呼吸器也難以好轉的患者上,但這些患者被認為有9成死亡率。金姓醫師表示,一半的裝葉克膜患者會在2、3週後康復,而那些沒康復的患者則要考慮肺移植。院方表示,這名婦女是自疫情爆發以來,全球第9個染疫患者肺移植手術成功案例,她是在6月21日手術。中國先前也有6個類似手術;美國和奧地利各1例。
-
2020-07-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什麼藥抗疫最有效 世衛:兩週內有結果
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今天表示,世衛可望2週內得知能有效治療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患者藥物的臨床試驗結果。路透社報導,譚德塞(Tedros AdhanomGhebreyesus)在記者會上說:「目前有近5500名來自39國的患者參與『團體試驗』(Solidarity Trial)」團體試驗指的是世衛目前所進行的臨床研究。「我們預期初步結果可在兩週內出爐。」世衛的試驗分5個部分進行,探究COVID-19的可能療法,分別是標準照護、使用瑞德西韋(remdesivir)、美國總統川普所吹捧的抗瘧疾藥物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治療藥物洛匹那韋/利托那韋(Lopinavir/Ritonavir),以及把洛匹那韋/利托那韋合併抗干擾素。本月稍早有好幾篇研究指羥氯奎寧對治療COVID-19患者沒有效益後,世衛停止羥氯奎寧試驗,但目前還需要進行更多研究工作,以探討羥氯奎寧作為預防性藥物是否有效。世衛突發衛生事件執行主任萊恩(Mike Ryan)說,現在要預測何時才可真正擁有預防COVID-19的疫苗很不智。他在日內瓦跟聯合國記者協會(ACANU)說,儘管有望在年底前確認哪支候選疫苗對預防COVID-19會有效,但目前問題在於疫苗可以多快量產。目前市面上還沒有獲證實可對抗COVID-19的疫苗,但有18種候選疫苗在做人體試驗。
-
2020-06-29 新聞.健康知識+
日本「消毒神器」號稱用二氧化氯殺病菌?教授這麼說
讀者陳先生在2020-6-17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想跟您請教一個使用二氧化氯的空間殺菌產品"日本加護靈cleveri",裡面號稱用低濃度的二氧化氯釋放到空間內可以殺死病菌、塵螨過敏原、異味、去甲醛,竟然還包括了流感病毒?裡面當然也洋洋灑灑地列出了一堆小到看不見字的論文連結,但看過您作品的都知道,號稱萬能的東西都有問題,但這個產品在媽媽界更是奉為殺菌神器,價格更是不便宜,實在不想花錢在這種意義不明的產品上啊,跪求教授指點(鞠躬),謝謝。上面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2020-6-15發表在《愛小宜的甜蜜小窩》的文章。它是在推薦《加護靈》這款產品。我把這篇文章的幾個重點拷貝如下:1.加護靈是日本大幸藥品公司的產品。2.加護靈會穩定釋放極低濃度的二氧化氯氣體(使用於空間內測得的平均濃度為01-0.03ppm)(註:應該是0.01-0.03)。3.加護靈可抑制病菌、過敏原、臭味、甲醛,流感病毒、諾羅病毒、塵螨過敏原等。4.加護靈是每天使用也安全無虞,0-99歲皆適用,新生兒及孕婦都可以使用。讀者陳先生所說的《裡面當然也洋洋灑灑地列出了一堆小到看不見字的論文連結》,事實上並非連結,而只是一張標題為《十數篇科學研究文獻》的圖片。這張圖片是由13張小圖片所組成,所以要看清內容就更困難。雖然從每一張小圖片的輪廓可以看出它所顯示的是一篇論文的第一頁,但由於每一張小圖片本身就非常小,所以想看清楚裡面的文字,根本就不可能。也就是說,這篇文章是一方面在告訴大家此一產品有十數篇科學研究文獻,但另一方面卻又只提供了一張讓人難以去查證這些研究文獻的圖片。所以,這就像是說要請你吃蛋糕,但卻只送你一張蛋糕圖片。再加上這篇《愛小宜的甜蜜小窩》文章的作者也沒有說明她是如何取得這13篇論文的圖片,所以就更加深了是在耍詐的可能性。(註:這位作者應當是沒有受過科學訓練,而縱然是有受過科學訓練的人,也不太會為了寫篇網路文章而去蒐集科學文獻)不管如何,既然我是要幫讀者查證這篇文章所言是否屬實,就必須確定它所聲稱的《十數篇科學研究文獻》是真或假。所以,我就把《十數篇科學研究文獻》這張圖片下載,然後把它放大到我可以看得出每一篇論文的標題(註:論文的標題一定是用比較大的字體)。然後我就根據這13篇論文的標題去追查和下載每一篇論文。就這樣,折騰了七八個小時,總算下載和看完每一篇論文的摘要和重點。(註:我把這13篇論文的標題及連結放在文章的結尾)這13篇論文的確都是有關二氧化氯的研究報告(11篇英文,2篇日文),但它們全都是出自大幸藥品公司,而且也全都是發表在低水平的期刊。所以,這13篇論文的可信度,是需要打折扣的。不管如何,這13篇論文裡沒有任何一篇是針對過敏原、臭味、甲醛,或塵螨過敏原而做出來的研究。所以,就這13篇論文而言,這些功效並沒有得到證據支持。還有,這13篇論文裡也沒有任何一篇是用人做實驗的,所以《愛小宜的甜蜜小窩》這篇文章所聲稱的《每天使用也安全無虞,0-99歲皆適用,新生兒及孕婦都可以使用》,也一樣是沒有獲得證據支持。最後,我希望讀者一定要認清,我們環境中的微生物,就像我們身體裡的微生物一樣,都是與我們共存共榮的生態成員。我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我們腸道裡有《益生菌》,我也相信大家都知道抗生素會殺死益生菌。所以,你如果用消毒劑來殺滅環境中的微生物,你所殺滅的並不會只是病原菌,而是連益生菌也都會被殺滅。消毒劑必須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使用(例如有科學性評估過的風險),而不是無的放矢,趕盡殺絕。要知道,一個無菌的環境,對我們人類健康非但是無益,反而是有害。請看2018年發表的One Health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 Animal,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mes: A Mini-Review(人類,動物和環境微生物群系之間的一種健康關係:簡短回顧)。以下是《十數篇科學研究文獻》圖片所顯示的13篇論文:2008年:Protective Effect of Low-Concentration Chlorine Dioxide Gas Against Influenza A Virus Infection(低濃度二氧化氯氣體對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保護作用)2009年:Effect of chlorine dioxide gas of extremely low concentration on absenteeism of schoolchildren(極低濃度的二氧化氯氣體對學童缺勤的影響)2009年:Inactivation of Feline Calicivirus, a Norovirus Surrogate, by Chlorine Dioxide Gas(二氧化氯氣體滅活貓杯狀病毒,諾羅病毒的替代物)2010年:Evaluation of the antiviral activity of chlorine dioxide and sodium hypochlorite against feline calicivirus, human influenza virus, measles virus, canine distemper virus, human herpesvirus, human adenovirus, canine adenovirus and canine parvovirus(評價二氧化氯和次氯酸鈉對貓杯狀病毒,人流感病毒,麻疹病毒,犬瘟熱病毒,人皰疹病毒,人腺病毒,犬腺病毒和犬細小病毒的抗病毒活性)。2010年:Antiviral Effect of Chlorine Dioxide against Influenza Virus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Infection Control(二氧化氯對流感病毒的抗病毒作用及其在感染控制中的應用)2010年:Preventive Effect Against Influenza-Like Illness by Low-Concentration Chlorine Dioxide Gas(低濃度二氧化氯氣體對流感樣疾病的預防作用)2011年:Effect of low-concentration chlorine dioxide gas against bacteria and viruses on a glass surface in wet environments(低濃度二氧化氯氣體對潮濕環境下玻璃表面上的細菌和病毒的影響)。2012年:Six-month low level chlorine dioxide gas inhalation toxicity study with two-week recovery period in rats(大鼠為期六個月的低水平二氧化氯氣體吸入毒性研究,恢復期為兩週)2012年:Inactivation of Influenza Virus Haemagglutinin by Chlorine Dioxide: Oxidation of the Conserved Tryptophan 153 Residue in the Receptor-Binding Site(二氧化氯滅活流感病毒血凝素:受體結合位點中保守的色氨酸153殘基的氧化)2013年:Ten-week Whole-body Inhalation Toxicity Study of Chlorine Dioxide Gas in Rats(大鼠二氧化氯氣體的十周全身吸入毒性研究)2013年:Inactivation of feline calicivirus by chlorine dioxide gas-generating gel(用二氧化氯氣體凝膠滅活貓杯狀病毒)2013年:Inhibition of malaria infection and repellent effect against mosquitoes by chlorine dioxide(二氧化氯對瘧疾感染的抑制作用和驅蚊作用)2016年:Inactivation of Airborne Bacteria and Viruses Using Extremely Low Concentrations of Chlorine Dioxide Gas(使用極低濃度的二氧化氯氣體滅活空氣中的細菌和病毒)原文:加護靈:功效與安全性的查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