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8 該看哪科.耳鼻喉
搜尋
病毒
共找到
6375
筆 文章
-
-
2022-03-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暴增83例...前台大醫喊「不意外」 直指這縣市最需要擔心
本土疫情27日暴增83例,包含多縣市、多點群聚案。對此,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卻指出「毫不意外」,他認為有多次處理移工宿舍經驗加上樹林科技廠及桃園市大潭電廠工地的足跡相對單純,基隆在短短3天內增加27例「才是比較需要擔心的」。本土案例激增83例,林氏璧在臉書粉專發文「你會意外嗎?我毫不意外」,他坦言前陣子清零才讓他感到意外,並說入境檢疫天數縮減到10天,社區會有案例是意料中的,「重點一直是是否能即時匡列控制,讓案例(特別是重症和死亡)可以壓在承受範圍內」。他針對83例本土案例進行分析,表示我們有多次處理移工宿舍相關經驗,樹林科技廠和桃園市大潭電廠工地因足跡相對單純,可能算好處理的,「目前比較要擔心的是基隆社區感染,3天內就累計27人確診」。對於昨日疫情記者會中有媒體提問台灣會不會變成香港?林氏璧直言「不想成為香港,就請身邊23%連一劑都還沒打的75歲以上老人家快打疫苗防重症!」他也不斷呼籲民眾盡快接種新冠疫苗,「萬一接觸到確診者、帶病毒者,為自己都是很好的保障」。
-
2022-03-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本土疫情多點爆發 黃立民建議做好這四件事
相隔9個月,台灣再次出現單日超過80例本土病例,已有多點爆發不明感染源的群聚事件,個案遍及基隆、台東、新竹和桃園。台灣是否該放慢解封的腳步?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認為,該解封就要解封,現在不該執著於個案數,而是要看重症死亡人數。建議密切監測醫療量能負擔、持續提升疫苗覆蓋率、採購更多抗病毒藥物,並加強防守醫院和安養機構。黃立民表示,冒出頭的群聚也收不回來,現在不應看個案數,而是要看重症死亡人數,以及醫療量能是否仍不受影響。目前每日本土個案並未超過一百個,重症也很少,醫院端沒有感受到壓力,但醫院和安養機構一定要盯緊,如果這兩個失守了,重症和死亡勢必走升。黃立民表示,該解封就要解封,但逐步走向「與病毒共存」的過程,重點是要把握「提高疫苗覆蓋率」、「足量的抗病毒藥物」這兩樣重要武器。疫苗打氣低迷了一段時間,現在疫情再起,希望能夠多少提高民眾接種意願,目前國際間都在搶藥,也希望能夠聽到台灣買到更多藥物的好消息,建議至少要準備百分之五總人口所需要的量,大約是一一五萬人份。又有工廠發生大規模群聚,企業該如何因應解封的腳步?黃立民認為,現在最大的問題在於國內抗病毒藥物不足,企業方面比較不是問題。企業也只能盡量自己努力,做好健康監測和快篩,企業文化也應支持生病的員工請假、好好休息,不要勉強上班。
-
2022-03-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確診暴增 陳時中指這3條傳播鏈要密切注意
國內今天增加83名本土個案,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要密切注意的是三條線,包括基隆小吃店衍生警員群聚、台東家庭群聚,以及三重保險業務員群聚。國內近日逐步放寬邊境管制,加上今天本土個案暴增,外界擔心是否因境外移入個案太多守不住所致。但陳時中表示,大潭電廠雖有52人染疫,但有移工的場域往往因為同宿舍染疫密集度較高,而案例集中。但最需要關注的是基隆群聚,希望觀察疫情變化情況再決定是否會影響開放腳步。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台東家庭群聚因看不到感染源,需要注意。再者新北三重保險業務員因陪病而揪出染疫,因其接觸者確診的有兩條線,包括職場和登山團,也需要密切關注。陳時中說,這一周來境外移入個案相對都多,南亞、東南亞入境者多,尤其越南的染疫率、陽性率高,但大部分都在集中檢疫或落地採檢時就檢出,對於防疫政策不會造成影響。另外北市聯合醫院和平院區一名發燒篩檢站染疫護理師(案22178),其病毒基因定序出爐,與馬來西亞境外移入個案(案21890)相同。但加上今天新增大潭電廠和台東家庭群聚,不明感染源傳播鏈共有九條。
-
2022-03-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疫情多點爆發 蘇貞昌下令:入特定場所須打3劑疫苗
本土疫情多點爆發,行政院長蘇貞昌今上午召開擴大防疫會議裁示,請各部會全力協助地方政府,做好移工的居隔安置,對於相關可能受影響的公共工程,進一步掌握人力配置;並請指揮中心規畫,針對特種行業與相關行業場所的防疫措施。蘇貞昌今中午針對數起群聚感染事件召開擴大防疫會議,由指揮中心和相關部會就疫情狀況和因應作為做相關報告。蘇貞昌在聽取報告後表示,移工跨海來台為台灣各項建設與服務做出貢獻,在生活起居上應盡量給予協助,除了提升生活品質、加強防疫觀念的宣導,也持續落實不同工區之間的動線區隔。請各部會全力協助地方政府,做好外籍移工的居隔安置,對於相關可能受影響的公共工程,也請進一步掌握人力配置。蘇貞昌指出,Omicron病毒的症狀雖多為輕症與無症狀,國內也有足夠疫苗和防疫物資,民眾不用過於緊張。但近來境外移入病例遽增,鄰近國家確診數激增數萬的情形,仍造成醫療體系嚴重負擔。因此,為維持經濟生活的正常運作,除了落實確診者的隔離和接觸者的匡列,仍然請指揮中心和地方政府緊密配合宣傳,持續增加疫苗覆蓋率,並請具重症風險的族群盡快完整施打疫苗。此外,由於業種型態特殊,針對特種行業與相關行業場所的防疫措施,蘇貞昌同意指揮中心規畫,符合資格從業人員必須施打第三劑,而進入場所顧客必須提供接種3劑疫苗證明,並嚴格落實人流總量管制、實聯制與個人健康檢測等防疫措施,相關細節由指揮中心統一於防疫指揮中心記者會中公布。
-
2022-03-27 醫療.巴金森病
調節大腦多巴胺 巴金森需長期用藥、隨時調整
國內老年人口增加,巴金森氏症病友人數逐步上升,目前全台有七萬多人,除了2025年台灣步入超高齡社會,患病人數會不斷上升,由於巴金森氏症早期症狀容易被忽略而延遲就診,人數恐比預估更多。也因巴金森氏症為進行性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無法根治,不僅病友日常生活受影響,後續照護與失能衍生的長照經濟壓力也需被重視。使用左旋多巴藥物或多巴胺促進劑,減緩動作障礙。醫師表示,緩解及控制巴金森氏症以藥物治療為主,目前主要藥物因機轉不同大致分為左旋多巴(Levodopa)與多巴胺受體促效劑(Dopamine agonists)兩大類。藥物能讓多巴胺細胞分泌多巴胺,或減緩多巴胺代謝速度,但病人須長期用藥,難免出現藥效波動等情形,此時就要隨時調整用藥,家人也要關注及提醒病友按時用藥,延緩病情惡化的時間。高雄長庚醫院神經肌肉疾病科主治醫師林祖功說,巴金森氏症是種神經退化疾病,可能先天帶有相關基因,合併後天環境汙染、大腦感染病毒,以及有機磷、重金屬、殺蟲劑、化學藥品等,使存在於間腦的多巴胺細胞快速老化、凋亡,以致多巴胺分泌不足。延伸閱讀>>巴金森病蜜月期可以被延長?專家分享1關鍵 避免異動症、斷電現象提前報到藥物搭配因人而異,若出現藥效波動需重新調整。治療方面,「一百位巴金森氏症病友,治療藥物搭配就有一百零一種方式。」林祖功說,治療時常依巴金森氏症病友年齡、症狀給予藥物,並因人而異,如年輕患者常用長效型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年長者則使用左旋多巴藥物,但藥物仍會交互調整,因患者需長期用藥,有時藥物劑量不足或太強,而出現藥效波動,此時就要重新調整用藥。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動作障礙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陳柔賢指出,首先可以給予左旋多巴藥物,左旋多巴為多巴胺的前驅物質,經腸道吸收後,穿過大腦血腦障壁,進入多巴胺細胞,再轉為多巴胺釋放到大腦。其次,或可以給予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讓大腦接受到類似多巴胺的刺激,緩解不適症狀。最後是利用抑制酵素等藥物,減緩大腦中多巴胺的代謝速度。巴金森氏症病友在出現手抖、身體僵硬等動作障礙前,常出現睡眠困難、憂鬱等非動作障礙,如何緩解?陳柔賢說,早期巴金森氏症易出現的前期症狀包括便祕、睡眠困難、憂鬱、嗅覺異常等,此時將依不同症狀給予相對應的治療藥物。不斷更換醫師、轉換用藥,病患恐更受苦。林祖功說,巴金森氏症病友出現手抖症狀,多巴胺細胞已有六至七成退化,若合併憂鬱,將選擇同時能緩解動作症狀及憂鬱的藥物,幫助病友提高生活品質,降低用藥負擔。臨床觀察,病友從發病到離世長達17到20年,若規律用藥治療、運動,可以延緩身體退化、失能速度,「巴金森氏症不是完全悲觀的病,只要及早發現並用藥控制,它可以分期付款,減慢退化速度。」「部分巴金森氏症病友常因服藥後,感覺治療效果不佳而到處就醫,如此一來成了藥物白老鼠。」林祖功曾收治一名70多歲巴金森氏症女患者,始終感覺藥物治療沒有效果而到處就醫,每位醫師都在嘗試最佳用藥,而病人就是一直使用不同的藥物,不斷受苦。他建議轉換醫師時,應要有前一位醫師的轉診資料,並找尋神經內科醫師追蹤,避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陳柔賢說,包括糖尿病、高血壓等藥物都有副作用,但吃藥是為緩解不適症狀、延緩失能時間,尤其巴金森氏症的治療需透過漸進式用藥,由醫師評估病友是身體僵硬、手抖影響日常生活較多,還是頭暈、嗜睡、皮膚緊繃及異動症(身體不自主動作)等藥物副作用影響較多。病人不應擔心藥物副作用而拒絕用藥,以免病情惡化,且不應尋求幹細胞、基因治療等期望治癒,「巴金森氏症為進行性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是無法被治癒的。」儘管如此,也鼓勵病人在罹病初期就和醫師溝通治療目標,以延長治療蜜月時間。照護提醒讓病友按時服藥 照顧者的重要任務「讓巴金森氏症病友按時服藥,這是家屬的責任。」陳柔賢說,家屬應想盡所有方法,例如,可以輪流打電話叫病友吃藥,或是幫病友買四個鬧鐘,設定好服藥時間,讓病友按時吃藥,就如同小朋友不吃飯,爸媽就要拿著飯碗追著孩子餵飯,這是一樣的道理。林祖功也說,若病友生活功能出現問題,不吃藥身體就僵硬不能外出、無法爬樓梯等,因此吃藥是要取得平衡,且患者每半年到一年也會抽血檢查肝、腎功能,其實不用太過擔心、因噎廢食。為提醒病友規律用藥,家屬可用藥盒分裝藥物,或使用手機APP等方式,提醒病友按時用藥,延緩病情惡化。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加入
-
2022-03-27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巴金森病友年增2千人 左旋多巴藥物使用量最多
隨年齡增長,巴金森氏症罹病比率也跟著上升。據健保近五年資料統計,從106年的6萬9千多人,上升至110年的7萬7千多人,每年以兩千多人速度成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指出,巴金森氏症盛行年齡以60至80歲為大宗,案例增加速度與台灣人口老化有正相關,台灣正值高齡社會,需特別關注其發生率。國內罹病率女性高於男性,可能與年齡較長有關。根據110年健保資料統計,巴金森氏症病友人數共77,428人,以總人口來看,約每一萬人中,有三人罹患巴金森氏症;從年齡層來看,排名第一為71至80歲、其次為81至90歲、61至70歲。若以當年度61歲以上人口來看,在527萬老年人口中,就有7萬740名被診斷為巴金森氏症,約每一萬名老人中,有134人罹病。國外研究顯示,男女罹患巴金森氏症的比例為1.3:1,但以國內數據來看,女性罹病機率較男性高一些,可能與女性平均年齡較長有關。但葉篤學表示,巴金森氏症罹病原因複雜,如頭部外傷、病毒感染、環境毒素如農藥的使用等等,都可能是危險因子,「曾遇過因為得了流感重症,演變成巴金森氏症的案例。」巴病友因其他疾病就醫,憂鬱症高居第一,其次為睡眠障礙。此外,巴金森氏症也與憂鬱、便祕、睡眠障礙等非動作症狀有關。110年健保數據顯示,巴金森氏症患者十年內因其他病症就醫件數,排名第一為憂鬱症,高達37萬3千件;排名第二為睡眠障礙,達23萬7千件。甚至當病程發展到中後期,腦部發生退化後,有近二成五患者出現失智等認知功能障礙。若要盡早診斷巴金森氏症,或觀察用藥治療後的調整,最常以巴金森氏症量表(UPDRS)進行評估。但依照現行健保給付規定,每年每人上限為一次,葉篤學認為相當不合理,有時個案病情改變,會需要進行量表評估,給付次數建議調升為每年上限四次,否則難以靠患者主觀問答掌握病情或調整用藥狀況。以巴金森氏症常見發病年齡50歲至60歲來說,若能盡早發現治療,其進展快慢因人而異,多數個案平均年齡仍可達80歲。左旋多巴用量最多達五成,多用於較年長患者。在用藥治療上,治療巴金森氏症藥物中,以「左旋多巴」被認為最有效,占健保署相關用藥申報量五成一,這類藥物多使用於長者;另外排行第二的用藥為「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占一成六,多使用於較早發病的年輕族群。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政霖表示,年長的患者,因擔心其動作症狀影響生活,如跌倒、身體無法自主,多使用治療較果較佳的左旋多巴,但服用五到十年後,藥效會出現起伏或有效時間縮短。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占一成六,多用於年輕患者。一般來說,越早使用左旋多巴,意味著失效時間越早,因此對於發病較早的年輕族群,較易在左旋多巴治療一段時間後,產生藥物引起的異動症,因此建議一開始使用「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治療,延緩使用左旋多巴的時機。而部分長者使用左旋多巴劑量提升到一定程度時,也需要加上一些多巴胺受體促效劑或長效型藥物,對於改善藥效起伏有所助益。醫師提醒,有些藥物會出現噁心、想吐或嘔吐、食欲不振、輕度幻覺、精神混亂、嗜睡、血壓低、疲倦等副作用,不要因此任意調動藥物的搭配或停藥,可以定期回診與醫師諮詢,進行藥物調整。若能在早期控制好巴金森氏症的症狀,可以減緩多巴胺細胞的退化,避免症狀惡化速度加快。
-
2022-03-27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回到未來,與自己對話
想到我的雙親往生時都逾90歲高齡,如果沒有意外,我可能也會長壽,那麼未來20年的日子,要如何過呢?我試著從未來的94歲回頭來與目前74歲的自己對話:74歲這年,全球正受到新冠病毒重擊,除了施打3劑疫苗,獨居的妳深諳身心健康是個人防疫的不二法門,即使宅在家,三餐也不馬虎,而且上視訊課程,讀書、寫作、追劇,隨時瞄一下LINE群組訊息但不跟著起舞,常與親友在線上語音聊天,以免忘了如何發音。每天清晨趁著人少時戴著口罩外出散步,維持肌力。妳形容自己是「時間富足、經濟穩定、健康平安、遠離憂鬱」,時時感恩惜福。雖然在疫情風暴中安然無事,但也深刻覺悟到可能此生都會與病毒的變種共存,而且74歲到94歲這段是坎坷不平的上坡路,愈走愈吃力,尤其是身體各個器官接二連三地出狀況,不是老舊不堪使用或血管淤塞,就是細胞不受控制地亂增生,更別說隨時突如其來的不知名病毒了。妳很慶幸自己在74歲時就完成部署,生活規律,不亂花錢,不特意追尋養生之道,無病痛時多活動,短程能走路就不坐車,有親友邀約就快樂出遊。趁著身體還硬朗,經得起必要手術的挑戰,勇敢地進廠維修一番,例如白內障該開就開,讓雙眼大放光明;頸椎的椎間盤突出和腰椎滑脫的兩個大手術也順利完成,行動恢復自如,讓之後的上坡路可以走得輕鬆點。最棒的是,妳真正懂得珍愛自己目前保有的能力,沒有一直抱怨:「我以前可以,現在怎麼就不行了?」有病時不仰天長歎,哀嘆自問為什麼是我,而是趕快就醫。即使植了牙但牙口仍不好,還欣慰地說:「幸好,我年輕時吃了許多堅果、花生,現在不能吃也不覺遺憾,而且還是可以買到Q軟的水煮花生或花生豆花湯呢。」妳的生命觀是:每個年齡層的身心狀況都不同,需盡情發揮,好好享受,不留遺憾,且將來可回味。妳常說,幸好自己在74歲前就從父母的相繼往生,學到「失去」的藝術,接著長官、親人離世、老友凋零、晚輩展翅高飛,連妳的醫師、美髮師、會計師、餐廳老闆等也逐一退休。生活圈裡的人,漸漸換成了新朋友,久了,新朋友也會變成老朋友啊。妳在74歲時,已是善用3C產品的銀髮達人,靈活地在電腦、手機上操作各種軟體,拍照、上網、網購、寫文章、經營部落格等,科技是日常,軟體常更新。今日妳在網上接觸的人如果沒看到妳的外貌,不會知道這是一位年逾九旬的長者;看到了,莫不對妳的上網能力刮目相看,讓妳享受被稱讚的快樂。當然,這些都是在妳還年輕時,尤其是中年時期日積月累的生命力、學習力與韌性的成果,就好比金錢投資的複利一樣。是的,相信再過10年,104歲的妳也會感激現在94歲自己的努力。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
2022-03-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基隆小吃店聚群 警確診人數傳再增4人
基隆市爆發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已知4名員警確診,傳人數還會再增加4人,巿長林右昌今天下午將開記者會說明。病毒倏忽而至,市府多箭齊發對抗,在市民廣場設置的社區篩檢站今早8點半啟用,已有民眾到場採檢,市府呼籲和小吃店相關人士出面採檢,全市小吃店兼營卡拉OK停業3天,長照及醫療機構停止探病7天,圍堵病毒擴散市府今早8點半在市民廣場開設社區篩檢站,雖然受到天雨影響,但已有民眾到場篩檢,巿府呼籲曾到這些場所消費的民眾或工作人員,一定要主動出來接受篩檢。基隆市1名刑事小隊長(案22596)24日陪40多歲有咳嗽、發燒症狀女性友人(案22595)到醫院急診採檢陽性。衛生局疫調後通知案22595的30多歲女性友人(案22597)、案22596的同僚刑事隊長(案22638)匡列採檢也呈陽性反應。市警局24日晚上舉辦餐會,林右昌與多名市府一級主管出席,席間林與接受表揚的案22638合照時,兩人都未戴口罩。林右昌初次採檢陰性,但決定自己居家隔離3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5日下午公布案22595、案22596、案22597確診,同日上午另已傳出案22638確診消息。由於案22595等人曾到銀河小吃店消費,案22638另出席警局餐會,衛生局把小吃店列為防堵重點,並和警察局清查出席餐會職場接觸者名單安排採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6日再公布4名與銀河小吃店有關的確診者,案22687是案22595的女性友人,案22688是計程車司機、案22689和案22690是夫妻檔,3人都曾去銀河小吃店消費。4人都是自行買篩檢劑快篩或聯繫衛生局採檢確診。林右昌昨天也透過視訊宣布,新冠肺炎omicron病毒傳播速度快,為有效管制疫情,全市224家經營小吃店兼營卡拉OK店計暫停營業3天,並請業者配合進行店內外空間清消,市府也將提供快篩試劑給相關從業人員快篩。衛生局和市警局到昨晚9點共匡列131人PCR採檢總,昨天新增2人確診,案號今天公布。基市合計已有4名員警確診,4個分局各有1人。
-
2022-03-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基警染疫擴大4確診 長照禁探病至4月1日
全市兼營卡拉OK小吃店 停業三天基隆市警察確診案擴大,三天共四名警察確診,基隆市警局所屬四個分局都「淪陷」,緊急啟動應變作為,刑事業務由刑警大隊及未被居家隔離的隊員支援。另外,基隆累計十名案例,部分與小吃店相關,居家隔離中的基隆市長林右昌昨透過視訊表示,基隆市兼營卡拉OK的小吃店停業三天清消,KTV等室內唱歌一律戴口罩,長照及醫療機構將停止探病,至四月一日止。新北科技廠增十例 累計廿人 基隆昨晚又新增兩個分局的兩名小隊長確診。而指揮中心昨天下午公布新增本土病例為廿一例、境外移入八十二例,新增本土病例中,基隆五例(含前天未列案號員警)、新北市十一例、高雄四例及桃園一例。其中新北樹林科技廠增十人確診,該群聚兩天已累計廿人確診。是否成立前進指揮所?衛福部長陳時中昨天表示,尚無開設必要。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樹林科技廠擴大採檢九百人,九百八十人陰性、十人陽性,包括新北九人及桃園一人,全都是公司員工,僅一名為外籍,Ct值在十四點一至卅點五。新北市長侯友宜指出,該廠目前仍停工,待這一波清理完畢,員工持陰性證明才可再上班。兩確診者曾經出入同一超商新北另增中和區、三重區兩名個案,感染源不明。侯友宜說,前天中和案二二五九八,匡列八人及職場擴大採驗一一八五人皆陰性。不過,案二二五九八與昨天確診的案二二六三九,兩人曾在不同時段出入中和統一超商和捷門市,由於足跡相關,衛生局已發出五四○通簡訊,呼籲同時段曾前往的民眾盡速篩檢。新北三重區的案二二七○一,為卅多歲女業務,因為陪病需求,三月廿五日自行到醫院採檢陽性,Ct值十二點三。莊人祥說,此案病毒量高,看來像剛發病,目前無症狀,屬於獨立個案。高雄化學公司再增四例確診,三人是公司員工,一人是確診者的同住家人,Ct值介於十四點八至三三。其中案二二六四一、案二二六四二是居家隔離後陰轉陽。基隆市廿五日新增四名確診個案,其中有兩名警察,分屬不同分局偵查隊長及小隊長,皆參加廿四日晚間刑事餐會,當時席開廿桌有近兩百人,昨天晚間另外兩個分局一小隊長、一偵查佐確診,警方說,這兩人當晚也都有參加餐會,染疫原因待查。基隆市其他新增確診個案與一二九卡拉OK、銀河小吃店相關。林右昌指出,這次群聚以經營卡拉OK小吃店為中心,市內二二四家兼營卡拉OK的小吃店,昨起一律暫停營業三天,店內清消至廿八日止,未來業者必須取得篩檢陰性證明才准予復業。
-
2022-03-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基隆疫情擴大…今晚傳再增2警確診 指揮中心證實
基隆警疫情擴大!日前基隆市警局一、二分局共2警確診,導致35名密切接觸的員警被匡列,然而今晚在傳出三、四分局再增2名小隊長確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晚證實,基隆新增2名男性陽性確診個案,與案22638職場相關,且具共同活動史。日前基隆市警局1名小隊長,曾在頒獎典禮中接受市長林右昌頒獎,昨天確診,林右昌因此從昨天下午起居家隔離三天。沒想到今晚再傳出2名偵查隊小隊長PCR篩檢陽性,分別任職於三、四分局,目前基隆第一至四分局全數「淪陷」,基隆市衛生局也緊急匡列65人。指揮中心晚間指出,檢出基隆2例陽性個案(暫未編號),為2例男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50多歲, 與案22638職場相關,且具共同活動史,CT值分別為21、27.2,均無症狀,且均接種2劑疫苗及追加劑。相關疫調、接觸者匡列及防治工作刻正進行中,詳細情形將於明天(27日)統一說明。【中央社台北26日電】基隆警察COVID-19群聚擴大,外傳今晚又有2名小隊長確診。指揮中心深夜11時發布新聞稿證實此事,表示新增個案均與染疫警(案22638)有職場群聚,本起群聚累計10人染疫。基隆警察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群聚疫情擴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下午宣布再增5人確診,染疫個案都曾到「銀河小吃店」用餐,截至下午累計8人染疫。今天晚間又有媒體報導指出,基隆又有2名小隊長確診,衛生局緊急匡列採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深夜11時許發布新聞稿證實,基隆再增2名男性確診,年齡介於40多歲至50多歲,與基隆染疫員警(案22638)職場相關且具共同活動史,目前暫未編列案號,本起群聚增至10人染疫。指揮中心表示,2名個案Ct值分別為21、27.2,均無症狀,過去都曾接種2劑疫苗及追加劑,相關疫調、接觸者匡列及防治工作刻正進行中,詳細情形將於明天統一說明。
-
2022-03-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確診本土+21 境外+82 新北12例最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103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1例本土個案及82例境外移入(35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本土個案為13例男性、8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70多歲。其中新北新增12例、基隆5例、高雄4例。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境外移入個案為48例男性、3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10例)、印尼(6例)、菲律賓及馬來西亞(各5例)、義大利、英國及泰國(各3例)、韓國、澳大利亞、法國、瑞典及美國(各2例)、德國、西班牙、吉爾吉斯、香港、瑞士、日本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各1例)移入,另30例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2022)年1月25日至3月25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6,862,770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6,839,724例排除),其中22,566例確診,分別為6,941例境外移入,15,57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無新增空號病例,累計135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5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3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3例、台北市322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8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台東縣各1例;另14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3-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輕症、無症狀患者增加打亂解封 如何應對?
繼高雄化工廠爆出十三例群聚,昨天新北樹林廠再增十例群聚案例,確診個案多為無症狀及輕症患者,透過職場匡列驗出再揪出多人染疫。目前輕症、無症狀患者增加、邊境又鬆綁,專家建議,邁向解封,應該加強抗病毒藥物採購、確診後在家隔離、每人每天快篩監測。有民眾就醫後被要求去藥局買快篩,或者轉至大醫院就醫篩檢,質疑國內快篩地點並未普及化。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全台已有五四○間診所提供公費快篩,未來也會研擬擴充據點。民眾就醫時也可由診所開立轉診單轉診至醫院或社區篩檢站篩檢,或從公費快篩試劑線上地圖查詢到鄰近採檢地點。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近期這兩起本土疫情群聚幾十例,但國內防疫作為仍跟過去一樣採清零及大規模匡列,「以後解封要如何面對數萬例的確診病例?」認為台灣防疫缺乏全盤式規畫,不只抗病毒藥物準備不足、疫苗施打也不完全,只能滾動式修正口罩規範、逐桌敬酒等規定,根本不足面對解封局面。國民健康署前署長邱淑媞直言,參考其他國家疫情發展過程,我應正視必須經過病毒洗禮後,走向與疫共存,前提是要正視解封後能夠因應多少傷亡,落實天天篩檢,未來能夠像流感確診,不用於記者會上天天報數,民眾能放心在家隔離。
-
2022-03-26 癌症.肝癌
B肝健康帶原者仍有肝癌風險,4種人是高風險群
B肝健康帶原者仍可能會罹患肝癌,台北榮總及陽明交通大學組成的榮陽交團隊最新研究發現,B肝病毒突變可寄生肝臟,躲避免疫細胞,潛伏、引發肝癌。逾五十歲、男性、有家族肝病病史、體內可測到病毒者,就是肝癌高危險群。慢性肝炎抽血與腹部超音波正常,就是所謂健康帶原者,全台約兩百萬人。台北榮總醫學研究部研究員梁毓津研究發現,帶有PreS/S基因突變的B肝病毒株,病毒表面抗原可躲避免疫辨識,病毒無法有效釋放至血液中,反堆積在肝細胞,當肝細胞凋亡後,最終演變成肝癌,此研究發表於「肝臟學(Hepatology)」。台北榮總醫學研究部特約主治醫師吳肇卿說,此研究修正過去觀念,以往被認為健康帶原的人,仍有發生肝癌的風險。吳肇卿與博士班研究生、林口長庚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滕威發展出預測肝癌的危險量表,估約三成患者處於治療灰色地帶,應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吳肇卿已向衛福部提交報告,一旦經衛福部通過可適用於臨床,將適合醫師評估病人發生肝癌的危險機率與抗病毒藥物的效益,幫助健保署在較符合成本效益下,擴大B肝病人的抗病毒藥物給付。
-
2022-03-2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肝臟警報系統不足 有檢查有平安
外科門診。醫師:「你這應該開刀。」醫師看著電腦螢幕繼續說:「可以開刀,風險很低。」病人老婆:「可不可以開刀,應該看著病人的臉色,不是低頭看病歷!」原來病人聽到開刀兩個字,早已臉色蒼白,快要昏厥過去了。病人有B型肝炎,長期定期追蹤,最近兩年疫情期間未再看診,想不到隔了兩年,肝臟超音波一照,竟然發現了一顆5公分大的腫瘤。病人太太說:「他很注重飲食,也經常運動,也不吃偏方草藥,目前也能照吃照喝,體力也很好,怎麼還會長出肝癌來呢?而且已經5公分了!他肝功能不是一直很正常嗎?」B型肝炎可怕的地方就在於此,感染之後有一些人自己產生抗體,有15%左右B型肝炎病毒一直留在血液成為帶原者,肝功能可能正常,也可能不正常,成為慢性肝炎,再變成肝硬化,再發生肝癌。有一些人不經過肝硬化階段,直接發生肝癌。也有一些人肝指數正常,超音波也正常,醫學上稱為健康帶原者,這些人常常會掉以輕心,因為身體沒感覺,抽血沒異常,但因人體的警報系統不靈敏,不像有地震了,手機就會發出警訊,因為人為的設計,地震時搖動了地表,偵測器再觸動了人為設計好的線路,引發警報,傳到個人手機。地震不能防範,只能發警報提醒大家的注意,肝臟的警報系統有肚子痛、黃疸、體重減輕,但都不是好的警報系統,只能靠定期抽血及超音波檢查,才能發現肝臟內冒出的肝腫瘤。古諺有云:「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用在人體健康的防護上亦是如此,了解人體先天警報系統的不足,用現代進步的科技如抽血及各種影像檢查,定期查勘一番,才能避免不幸。有檢查有平安,也才不會發現腫瘤的時候,要求醫師要看著你的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3-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14例、境外122例 越南1航班137人有53確診
國內新增13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4例本土個案及122例境外移入,有89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昨天境外遇到較為特殊情況,有一架自越南來的班機共篩檢137人,有53人確診,同班籍其他人也具有相當風險會陸續驗出。陳時中說,昨日落地篩檢總驗出23個航班,共篩檢1148人,有89人陽性,陽性率 7.75%是近來算高的,已有85送加強版,4人送醫院。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本土個案為12例男性、2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境外移入個案為61例男性、6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66例)、印尼(5例)、香港(3例)、德國、美國及馬來西亞(各2例)、日本、紐西蘭、緬甸、菲律賓、柬埔寨、瑞士、韓國、泰國、英國、澳大利亞及新加坡(各1例)移入,另31例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2022)年2月13日至3月24日。指揮中心指出,今年3月19日公布之案21797境外移入病例,經疫調及病毒基因定序後改判為本土病例。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6,836,408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6,813,729例排除),其中22,463例確診,分別為6,859例境外移入,15,55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無新增空號病例,累計135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5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3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3例、臺北市322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8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臺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臺東縣各1例;另14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3-25 癌症.肝癌
B肝病毒突變寄生肝臟抽血難測 醫:4大肝癌危險群注意!
B肝健康帶原者仍可能罹癌。榮陽交團隊最新研究發現,B肝病毒突變可寄生在肝臟,抽血也難測出高病毒量,逾50歲、男性、家族病史、可測到病毒,就是肝癌高危險群。慢性B型肝炎患者的抽血與腹部超音波檢查正常,顯示病毒量低,為健康帶原者,但陽明交通大學與台北榮民總醫院今天召開記者會,說明B肝病毒破壞肝臟的新機轉,健康帶原者也可能罹患肝癌。台北榮總醫學研究部研究員梁毓津說明,B肝病毒要從血液進入人體細胞內才能複製,進出細胞則要靠病毒表面抗原,即病毒外套膜,如人類穿了外套才出門,病毒在細胞內複製後穿上外套,再釋出到血液中,抽血才測出病毒量。但最新研究發現,有B肝病毒的外套膜若帶有PreS/S基因突變,如同外套破損無法穿出門,病毒就滯留在肝細胞持續複製,如同寄生在肝臟內,無法釋放到血液,也躲避免疫的偵測與攻擊。主持研究的陽明交大臨床醫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台北榮總醫學研究部特約主治醫師吳肇卿說明,這顯示感染B肝病毒變異株的患者,抽血檢查可能低估病毒量,且B肝病毒寄生在肝臟中,會慢慢破壞肝臟,提高肝硬化或肝癌的風險。「現在的B肝治療標準還不夠。」吳肇卿說,現行健保給付B肝抗病毒藥物標準,要抽血檢測病毒量大於每毫升2000國際單位,但這項研究顯示,部分患者可能是肝癌高危險群,卻因抽血檢查病毒量被低估,不符合用藥資格,治療上有很大的灰色地帶。台北榮總轉譯研究科主任吳俊穎也提到,台灣B肝用藥給付標準相對較嚴格,確實有不少病患不符合健保用藥標準,卻發生肝癌;國際上大多傾向及早治療,並持續擴大B肝抗病毒用藥對象,才能降低後續肝硬化或肝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吳肇卿也與博士班研究生、林口長庚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滕威發展出預測肝癌的危險量表,指標為年齡、性別、家族病史與病毒量,只要大於或等於9分,如若年齡大於50歲、男性、有肝癌家族史、體內可偵測到病毒,就是肝癌高危險群。吳肇卿說,這個簡易量表可預測目前不符合健保用藥的B肝病人發生肝癌的危險機率,以及抗病毒藥物對降低肝癌風險的效益,估計有3成處於治療灰色地帶的患者,也應該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
-
2022-03-25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丘丘合唱團邱晨病逝/肝硬化無聲無息 等到出現這些症狀就晚了
【2022/03/25編註】「就在今夜」丘丘合唱團團長兼吉他手邱晨(邱憲榮)傳出昨天(24日)下午因肝硬化病逝台中沙鹿光田醫院,享壽72歲。你有B型肝炎帶原嗎? 醫師提醒要定期追蹤,可別等到肝硬化出現症狀才發現。一名45歲男子,B型肝炎帶原超過20年,因為工作繁忙,所以沒有定期追蹤,最近感到容易疲倦、食慾不好、皮膚變黃及腹脹,到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消化科就診,經胃腸肝膽科湯昇曄醫師抽血檢查後發現肝指數及總膽紅素升高,腹部超音波檢查確認有肝硬化、脾臟腫大及腹水,最後診斷為肝硬化併肝功能代償不全。經投與口服抗病毒藥治療B型肝炎後,肝指數回到正常範圍,總膽紅素下降,腹水也逐漸消失,現在在門診定期追蹤及服藥,有作肝移植的評估,暫時沒有接受緊急肝移植的需要。湯昇曄說,肝臟的位置在右上腹部,是人體最大的腺體及重要的器官,肝臟的功能包括製造膽汁、合成養分(醣類、脂肪及蛋白質)、酒精、藥物及毒素的代謝,而肝硬化是代表肝臟組織有後期、嚴重的纖維化,造成肝功能受到不可逆的傷害。肝硬化會增加肝癌的發生率,一旦有肝癌的產生,治療的困難度會增加,病患的生命也可能會受到威脅。湯昇曄表示,早期的肝硬化通常不會有明顯的變化,隨著肝功能的惡化,會逐漸進展到肝功能代償不全,而開始出現疲勞、皮膚變黃、茶色尿、腹水、容易瘀青、肝昏迷及消化道出血等症狀,一旦進展到末期的肝硬化,就只有肝臟移植才能有效的治癒疾病。湯昇曄強調,治療肝硬化的重點是早期發現及確定病因,並針對造成肝硬化的慢性肝病去治療,B型肝炎、C型肝炎及酒精性肝病是造成肝硬化的常見原因,目前B型肝炎及C型肝炎也有很好的藥物可以控制或治癒疾病。而飲酒過量的患者如果可以配合接受藥物及非藥物的治療,而成功戒酒,肝功能大多能穩定或恢復,因為早期肝硬化不易察覺,所有慢性肝病的患者都應該要定期追蹤檢查,以期能早期診斷及治療。(原文發行時間:2018/03/28)
-
2022-03-25 該看哪科.感染科
醫師:諾羅病毒流行 呼籲勤洗手遵守衛生習慣
近日為諾羅病毒流行期,新北市亞東紀念醫院今天提醒民眾,嚴格遵守個人與飲食衛生習慣,才能預防諾羅病毒;尤其,酒精或乾洗手液無法殺死病毒,建議餐前、便後用肥皂洗手。新北市板橋區亞東紀念醫院今天發布新聞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急診就醫監測資料顯示,今年自228 連假後,全國開始流行急性腸胃炎,檢測出病原多為諾羅病毒(Norovirus)感染。新聞稿表示,諾羅病毒是單鏈的 RNA病毒,無套膜,一年4季都會造成感染。因諾羅病毒無套膜,酒精或乾洗手液無法有效殺死病毒,建議用肥皂洗手;環境清潔需較高濃度0.1%的稀釋漂白水,若處理嘔吐物及排泄物建議使用0.5%的稀釋漂白水。亞東醫院感染科醫師蔡茂松表示,諾羅病毒的潛伏期通常是24至48小時,常見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頭痛、肌肉痠痛、倦怠,約一半的病人會發燒。多數人症狀持續不超過3日,適當補充水分並給予支持性治療,都能在數天內改善。蔡茂松說,諾羅病毒傳染途徑以糞、口途徑為主,可被人直接接觸傳染,或糞便、飲食感染;提醒遵守個人和食品衛生習慣,才能預防諾羅病毒,特別是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要勤洗手。蔡茂松說,諾羅病毒不會對身體健康者造成大危害,無須恐慌;但老年人、嬰幼兒、慢性病、腎或心臟病患,則較易發生嚴重病例,有相關症狀仍要儘速就醫。
-
2022-03-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年底前邊境有望完全解封? 陳時中:很難預測
COVID-19疫情延燒超過2年,台灣邊境今年可否完全鬆綁受關注。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目前還很難預測,只盼解封時,民眾生理、心理都不要受到太大傷害。全球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趨於穩定,各國紛紛鬆綁邊境,有媒體今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詢問,今年台灣是否有完全解封可能。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下午表示,目前很難預測今年是否解封,但解封是各界一定要走的路,也要將各方競爭力考慮進去,希望在解封的同時不要受到太大傷害。他進一步解釋,所謂解封帶來的傷害可分為2種,一是實際對於重症、死亡的傷害,必須透過醫療量能分流極力避免這種事情發生;另一種是心理層面的傷害,像是這幾天專案泡泡出現確診個案,就讓民眾感到壓力非常大。陳時中指出,指揮中心雖然不希望有破口,但開放過程中出現零星病例無可避免,希望大家極力守住生理及心理層面,避免傷害。因應全球邊境鬆綁趨勢,台灣最快可能4月底將入境檢疫天數從10天再縮短至7天,遭專家質疑「太快」。媒體也詢問,新加坡COVID-19疫苗第3劑涵蓋率高達7成,才開始逐漸鬆綁邊境,但台灣至今不到5成,是否可能影響邊境解封時程。陳時中說,入境檢疫7天就公衛角度而言是可行的,不過若要再進一步開放到5天,風險就會更高,屆時才可能將疫苗因素納入風險模型計算考量,儘管新加坡第3劑涵蓋率高,昨天單日仍有8900例確診病例,顯示各國之間的經驗無法完全類比。近日登場的2022智慧城市論壇暨展覽(SCSE)邀請多名外賓參與,並採專案泡泡形式,但有媒體報導指出,外賓在機場時並未採檢,恐成防疫破口;指揮中心也坦言因公文來得晚,導致漏篩。陳時中解釋,此案共有2封公文,第1封提出希望讓貴賓下機後,直接以專車送到防疫旅館再採檢,指揮中心允准了;第2封又希望能在機場採檢,因此指揮中心也允准了,在他看來這2種方式都可以,只要在落地當天採檢都符合指揮中心規定。陳時中強調,這起事件對整體邊境開放影響不大,目前邊境並不是全部開放免隔離,未來即便邊境鬆綁,還是有一定居家檢疫天數。
-
2022-03-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15例確診 境外124例再創新高
國內新增13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5例本土個案及124例境外移入,有88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境外移入有124例為近年最高,有88例落地篩檢陽性。昨天落地航班有29個航班,共篩檢1289人,有88人陽性,陽性率6.83%是近來較高的數目,今天上共5個航班,篩檢214人,1人陽性,陽性率0.47%。陳時中說,目前已修改落地採陽的年齡分流,近來的入境者約9人住院,醫院壓力並未增大。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本土個案為6例男性、9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80多歲。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境外移入個案為59例男性、6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60多歲,分別自越南(49例)、印尼(9例)、韓國(6例)、香港(5例)、泰國(4例)、緬甸(3例)、馬來西亞、法國、菲律賓及美國(各2例)、德國、柬埔寨、英國、日本、澳大利亞、馬爾他及義大利(各1例)移入,另33例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2022)年2月20日至3月23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6,812,424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6,789,715例排除),其中22,327例確診,分別為6,738例境外移入,15,53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無新增空號病例,累計135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5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3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3例、台北市322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8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台東縣各1例;另14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3-24 癌症.抗癌新知
當歸萃取物降低腦癌復發 花蓮慈濟抗癌有成
十多年前花蓮慈濟醫院發現,當歸萃取物可以治療癌症,進而開發標靶抗癌藥物,可有效治療惡性腦瘤,近年再成功研發胰臟癌新藥。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表示,花蓮慈院致力研發各式癌症治療方案,要成為癌症病人的最後希望。林欣榮指出,成立慈濟醫院的目標之一,是讓中醫中草藥發揚到全世界,慈院團隊自2001年起投入中草藥萃取物的研發,從當歸中萃取出小分子正丁烯基苯酞(z-BP),成功開發標靶抗癌藥物。腦癌幾乎被視為不治之症,林欣榮說,當歸萃取出的z-BP可調和人體細胞的穩定性,讓已變異的細胞重回正常運作,且沒有明顯副作用,此即中醫強調的「祛邪扶正」。此標靶藥物已治療十多位腦癌病人,第一期的人體實驗成果也發表在國際期刊。腦癌復發患者使用傳統抗癌西藥,以往只能存活約4個月,但慈濟的病人初步成果平均存活超過17個月。一位43歲腦癌復發患者,經過慈濟開刀治療後,至今存活超過2年。這項發明獲得多國專利,也取得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及台灣食藥署的臨床試驗許可。花蓮慈院也開發溶瘤病毒療法,林欣榮解釋,是運用溶瘤病毒來吃掉人體內的癌細胞,一位大腸直腸癌患者,原被判定餘命不到4個月,使用溶瘤病毒療法後,成功存活至今2年多。慈院團隊開發治療胰臟癌的新藥EF-009,動物試驗證實可延長壽命2.2倍,同樣獲得美國FDA和台灣食藥署通過進行人體實驗。針對新冠疫情,花蓮慈院團隊利用本土八種中醫藥草,成功研發可以阻斷病毒的「淨斯本草飲」。林欣榮指出,這些中草藥都是自然物,已生產系列產品;藥粉形態濃縮散更取得衛福部外銷許可,已幫助40多國抗疫。「淨斯本草飲」除了阻斷突變株病毒感染外,並具有恢復心肌功能、調適老化高血壓、平衡血糖、改善巴金森神經退化、抑制抗藥性癌症生長等多靶點、多功能、多效性的潛力。放眼未來,林欣榮說,花蓮慈濟醫學中心計畫設置重粒子中心,照顧花東偏鄉居民外,再結合西醫的標靶藥物、免疫抗體、免疫細胞療法、溶瘤病毒療法,以及小分子新藥,中醫及中草藥合療,成為癌症患者最後的希望。
-
2022-03-24 該看哪科.感染科
世界結核病日 結核病症狀類新冠 初期不易發現
3月24日是世界結核病日,衛福部政務次長薛瑞元表示,將努力達成2035年消除結核病的目標,除了針對65歲長者進行篩檢,移工篩檢則是下階段的防治重點,期望能將確診病例降至10例以下。疾管署指出,結核病與新冠肺炎同樣為呼吸道傳染病,在發病初期難與新冠肺炎做區別,必須透過檢驗才能確認區分。提醒民眾如出現咳嗽持續二周、有痰、胸痛、體重減輕、食欲不振、發燒等六症狀,應主動就醫檢查診斷及治療。依據疾管署統計,台灣結核病發生率從2005年每10萬人口73例,逐年下降至2021年的每10萬人口31例,累積降幅達57%,但2021年仍有7187人確診結核病,亦即每一小時就有一人確診。薛瑞元表示,在新冠疫情籠罩下,全球結核病防治受到嚴重影響,2019至2020年全球通報數未升反降18%,結核病死亡率不降反升,為2005年以來首見。由於就醫數減少,加上早期症狀不明顯,因此需格外注意。中華民國防癆協會理事長余明治指出,過往肺結核患者多依賴胸部X光片,隨著醫療進步發展,也可以像新冠病毒一樣進行的核酸檢測,針對抗藥性的病人進行抗藥性基因檢測。余明治說,曾遇過百歲人瑞就醫確診,至少需治療六到九個月,未來也會通過疾管署服藥到府關懷監督患者確實服藥,謹守「送藥到手、服藥入口、吞下再走」規定,確保病人規律服用醫師開立的處方藥。疾管署長周志浩表示,會針對國際傳染病進行監測,包含東南亞的移工朋友,將會定期關心健康。針對受結核菌感染但尚未發病的潛伏結核感染者,一生中約5至10%發病成結核病的風險,在未發病前,給予潛伏結核感染治療,可預防未來發病。
-
2022-03-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冷眼集/扯時間差 部長,病毒不會周休二日
國發會「專案泡泡」惹禍,同一天抵台的外賓,採檢地點不同,一在機場,一在旅館,已有三名外賓確診,且這三人全在飯店採檢,無疑增加社區感染風險;指揮官陳時中將問題推給時間差,國發會第二次來公文較慢,又在周五,導致他來不及簽核回文。不過,防疫視同作戰,難不成病毒進襲台灣,還必須配合官員周休二日。「專案泡泡不一定就會零確診」、「可能大家還不習慣」,陳時中在立院談及此事時,一派輕鬆,似乎認為媒體小題大作,還以一般境外移入陽性率百分之三為理由,進來一百個旅客,就有三人確診,這與「專案泡泡」情況差不多。但外賓團三十人中,已有三人染疫,陽性率達一成,與陳時中所說的百分之三,高出三倍多,況且外賓至一般旅館採檢,先不說北市聯合醫院採檢醫療團隊勞師動眾,光是十七名外賓從機場進到飯店,即讓社區增添許多不必要染疫風險。政府原本想透過「二○二二智慧城市展」讓台灣在後疫情階段順利踏出與國際經貿接軌的第一步,沒想到卻栽了個大跟頭,這也凸顯出「外交泡泡」、「專案泡泡」隱藏的風險,相關部會如未能緊密聯繫配合,來往公文卡在例假日,以致出現防疫疏漏,如繼續如此,那不管是什麼泡泡,都禁不起考驗,只會變成泡沫,成為新冠病毒入侵台灣的破口。
-
2022-03-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不限iOS 15.4 數位疫苗證明系統新增一鍵存入手機功能
為了讓民眾更便利隨身攜帶「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指揮中心今宣布系統將於3月24日上午8時完成更新,之後不管是iOS還是Android使用者,都可以在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頁面以身分證號、健保卡號,搭配「戶號」或「護照號碼」2擇1方式驗證並一鍵加入Apple錢包或是Google Pay中。此次系統有2大重點更新,一是恢復了可使用護照號碼申請,因應部分民眾反應不方便使用戶號,身分驗證機制將原「身分證號+健保卡號+戶號」方式,其中「戶號」調整為可用「戶號」或「護照號碼」2擇1方式驗證。另外則是不限iOS 15.4的使用者,都可以在新冠病毒健康資訊數位證明簽發平臺,直接一鍵將疫苗數位證明存入Apple錢包中,而已經更新到iOS 15.4的使用者,更可一鍵同時加入Apple錢包與健康,更便利民眾查詢並隨身保存疫苗證明,以備查驗之需。而Android 5.0版以上的使用者,同樣能在申辦數位證明時,於系統頁面將Google COVID-19資訊卡一鍵加入,快速儲存於手機中。指揮中心也貼心提醒,為更新原有版本的功能,申辦平臺預計於3月23日下午5時至24日上午8時暫時停止服務,進行版本更新,有急需出國使用者,記得先提前下載。
-
2022-03-23 該看哪科.感染科
近年肺結核病通報數下降 注意6徵兆與確診新冠相似
世界衛生組織將3月24日訂定世界結核病日,衛福部政務次長薛瑞元呼籲,除了COVID-19疫情外,會努力達成2035年消除結核病目標,除了針對65歲長者進行篩檢,下一階段移工也會是防治重點,期待將確診病例降至10例以下。依疾管署統計資料,台灣結核病發生率從2005年每10萬人口73例,逐年下降至2021年的每10萬人口約31例,累積降幅達57%,然2021年仍有7187人確診結核病,也就是說約每1小時就有1人確診。薛瑞元表示,在COVID-19疫情壟罩下,全球結核病防治受到嚴重影響,2019-2020年全球通報數未升反降18%,結核病死亡率不降反升,為2005年以來首見,但仍要注意結核病就醫數減少,加上早期症狀不明顯需要格外注意。中華民國防癆協會理事長余明治指出,過往肺結核患者多依賴胸部X光片,隨著醫療進步發展,也可以像新冠病毒一樣進行的核酸檢測,針對抗藥性的病人則可進行抗藥性基因檢測。他也分享,曾經遇過百歲人瑞就醫確診,至少需要六個月到九個月治療,未來也會通過疾管署服藥到府關懷監督患者確實服藥,謹守「送藥到手、服藥入口、吞下再走」,確保病人可以吃下醫師開立的處方。此外隨俄烏戰爭開打其傳染病流向及趨勢,烏克蘭每年新增3萬2千名個案,罹患肺結核病發生率名列歐洲第二高,其中約三分之一屬多重抗藥性結核,未來與戰爭造成的擁擠、緊迫與人群移動將擴大傳播。疾管署長周志浩表示,會針對國際傳染病進行監測,包含東南亞的移工的朋友也會定期關心健康,而針對結核病感染以年長者居多,也希望年輕人可以多關心家中長輩。疾管署呼籲,結核病與 COVID-19同樣為呼吸道傳染病,且在發病初期難與 COVID-19做區別,需透過檢驗才能助於確認區分。因此,提醒民眾如出現咳嗽持續2週、有痰、胸痛、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發燒等症狀應主動就醫治療。針對受結核菌感染但尚未發病之潛伏結核感染者,一生中有約5-10%發病成結核病的風險,在未發病前,給予潛伏結核感染治療,可預防未來發病。
-
2022-03-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明起輕症分流 年齡放寬18至59歲
為防範新冠肺炎病毒進入社區,國內實施機場落地採檢兩個月餘。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近期陽性的個案數有增加趨勢,3月16日至22日驗出320位陽性個案,較前一周280人增加14%。為妥善分配醫療資源,原僅針對20至49歲輕症者分流至加強版集中檢疫所或旅館,明起將放寬年齡至18至59歲。羅一鈞表示,目前觀察到國際疫情屬於中後期,有非常多陽性個案為舊案,不需要太多醫療照護。且最近發現18至19歲年齡層的個案有不少為東南亞入境的境外生,生活起居都能自理。其他入境多為商務客,與過年時扶老攜幼返台狀況不同,加上50至59歲確診者重症風險也不高,因此到有配置醫護人員的加強版集中檢疫所是可行的。羅一鈞表示,之前針對20至49歲分流,約有82.8%送至加強版集中檢疫所或旅館,放寬後將提高至93.8%,大部分輕症個案都可分流,不會占用醫療院所的病床。
-
2022-03-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護理師另一小孩確診 安排南門國中與鄰近國小採檢
台北市聯醫和平院區一名護理師及她的先生、小孩昨天確診,另一名就讀南門國中的小孩今天也確診,市府已安排篩檢車進駐,將協助此國中及鄰近國小2校師生採檢。台北市立聯和醫院和平院區急診室的護理師(案22178)及她的先生(案22222)與兒子(案22223)昨天確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據指出,她就讀南門國中的另一名小孩今天確診。南門國中表示,正與衛生局、教育局密切聯繫中,已在進行相關防疫作為,聯合醫院已派篩檢車進駐校園協助採檢。南門國中指出,這名學生昨天採檢是陰性,後來再度採檢轉為陽性,由於學校緊鄰另一所國小,北市府下午將協助2校師生採檢。台北市衛生局表示,案22178的另一名小孩今天確診,正在協助校園師生造冊篩檢。
-
2022-03-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例分布雙北 境外95例
國內新增97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例本土個案及95例境外移入,有64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日新增本土個案為2例女性,年齡分別為10多歲及40多歲,位於雙北地區。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境外移入個案為46例男性、47例女性、2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34例)、菲律賓(5例)、荷蘭、澳大利亞、泰國及韓國(各3例)、香港、馬來西亞、印度、美國、新加坡(各2例)、羅馬尼亞、英國、義大利、加拿大、印尼、巴拉圭及波蘭(各1例)移入,另27例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2022)年2月22日至3月22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6,794,228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6,771,704例排除),其中22,188例確診,分別為6,614例境外移入,15,52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無新增空號病例,累計135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5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3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3例、台北市322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8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台東縣各1例;另14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3-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1922預約平台4/1停止 COVID-19防治一網通可查詢
新北市衛生局今天表示,1922疫苗預約平台4月1日停止運作後,新北市民可在「COVID-19防治一網通」查詢疫苗地圖、疫苗廠牌或各劑次,就近選擇合約醫院或診所預約接種。新北市政府衛生局長陳潤秋今天在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防疫會議表示,全球疫情近 1週略回升,西太平洋續創新高,英國、法國、德國與義大利等國的感染病例上升。她說,全球疫情都採取寬鬆策略,亞洲國家的防疫管制型態不同;疫情嚴重的韓國,已逐漸放寬防疫朝與病毒共存方式防疫。中國吉林省吉林市則因為疫情封城,部分城市採取高密度管制。陳潤秋說,新北疫苗接種覆蓋率下滑,依照全人口接種地統計,第1劑達到84.13%,第2劑80.43%,第3劑52.06%。她表示,中央1922預約平台將於4月1日起停止運作,屆時將不再提供民眾預約、查詢,後續有接種需求民眾,可利用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的「COVID-19防治一網通」,查詢疫苗地圖等相關資訊,就近選擇新北合約醫療院所預約接種。市長侯友宜會中聽完報告後表示,台灣入境確診病例個案數不會在短時間下降,仍要觀察全球疫情變化,隨時做好調整防疫政策,讓人民逐漸適應各種活動。他說,希望加速催打疫苗,並注重疫苗覆蓋率與時效性,也要盤點防疫旅館、集中檢疫所、醫療院所量能,要小心應對居家隔離政策的放寬,觀察疫情是否有緩降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