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5 新聞.科普好健康
搜尋
疾病
共找到
13547
筆 文章
-
-
2020-04-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糖尿病患染新冠死亡率恐高8倍 醫:「控糖321」防疫新觀念
新冠肺炎恐使糖尿病患者死亡率變高,也要當心共病發生。根據2019年糖尿病年鑑顯示,14年間糖尿病患發生心衰竭人數增加近2倍、慢性腎臟疾病人數暴增4倍;近日國外研究也發現,糖尿病患者一旦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率恐高出8倍。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黃建寧表示,2019年糖尿病年鑑資料顯示,糖尿病患10年間死亡率下降,顯示台灣糖尿病照護品質提升。但糖友生命延長,相關共病惡化成為新照護議題,如2000年至2014年間,糖尿病患發生心衰竭人數增加185%、慢性腎臟疾病人數增加407%。近期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是否有影響?黃建寧認為,日前中國對新冠肺炎死亡個案的研究顯示,新冠肺炎患者中同時有糖尿病者,死亡率的確比較高,為一般患者的8.11倍。此外,糖尿病患的相關共病風險高,尤其心腎交互影響,慢性腎臟病患比起正常腎功能者,罹患心肌梗塞、心衰竭的危險性較高,建議糖尿病患應做好血糖控制,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才能避免心腎相關合併症。糖尿病學會常務監事許惠恒表示,今年是糖尿病學會成立40周年,學會特別提出糖尿病防疫新觀念「控糖321」,包含:血糖監控三指標:監測飯前和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HbA1c)腎臟功能二注意:監測微蛋白尿及檢測腎絲球過濾率。(eGFR)心衰預防一定要:早期控制三高,來預防心衰竭合併症。黃建寧說,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相當重要,為避免併發症,疫情期間也應降低肺炎等相關感染風險。呼籲糖友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治療不能中斷,醫院已採分流管理;血糖狀況穩定、有慢性處方箋者,可就近於鄰近糖尿病共照網診所或社區藥局拿藥,按時服藥、注意心腎併發症徵兆,做好長期防疫的準備。
-
2020-04-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建仁與美學者對談:台灣願與國際合作防疫
副總統陳建仁今天晚間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學者視訊對談,分享台灣防疫成功經驗。他表示,沒有國家能獨立對抗疾病大流行,台灣願意也正積極與各國合作共同對抗疫情,創造三贏。畢業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Johns Hopkins 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陳建仁今天晚間與現任學院院長瑪肯西(EllenMacKenzie)視訊對談,與美國醫學界專家學者分享台灣面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採取的各項措施與經驗。陳建仁首先詳細介紹台灣在去年12月31日發現中國武漢出現非典型肺炎後,一方面立即向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出電郵示警外,也立即在國內展開一連串防疫部署,從最早的對來自武漢的航班進行檢疫、暫停口罩出口並啟動國家隊自行生產、實施口罩實名制並控制每人購買量與價格限制,一直到目前的14天自主管理或隔離與社交距離等措施。陳建仁指出,台灣從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與2009年全球大流行的新流感(H1N1)學到重要經驗與教訓,對傳染病相關法律進行全面審查與修訂,規劃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也對可能出現的新型傳染病制定重要策略,包括對全球新型傳染病的持續監控、優化檢疫順序等。他說,台灣在新冠肺炎爆發後立即啟動各項措施以為因應,因此台灣疫情得以控制,台灣民眾仍能過著繼續上班上課的「半正常」生活。面對疫情,陳建仁表示,台灣也利用大數據並結合高科技,包括透過健保卡追蹤個人旅遊史、推動口罩實名制,以及利用手機監控應自主隔離民眾的行蹤等。目前台灣口罩生產量從1月時的日產190萬片到現在的1600萬片,陳建仁表示,隨著台灣疫情逐漸獲得控制,台灣也開始對外伸出援手,捐贈口罩給美國、歐盟、友邦與其他疫情嚴峻國家。陳建仁指出,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自面對大流行疾病,國際必須相互幫助、相互合作。他並引述總統蔡英文的話指出,台灣不可能置身事外,台灣正積極與各國合作,也願意向國際社會提供援助。他以台美防疫夥伴關係聯合聲明為例指出,這為台美雙邊合作提供良好基礎,這不僅對台美兩國有利,對整體國際社會也有利,是「三贏」(win win win)局面。
-
2020-04-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世衛聯手多國研發武漢肺炎疫苗試劑藥物 美不參加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聯手多國領袖和民間部門,合作推動計畫加快武漢肺炎的試劑、疫苗和治療藥物的研發及分配速度,以促使抗疫工具普及。但美國已表明不會加入。世衛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在視訊記者會上表示:「這是一項劃時代合作,目的為了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的疫苗、試劑和治療藥物在研發、生產和公平分配的速度加快。」聯合國(UN)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則說:「我們面對的是前所未有的全球公敵。」他並強調:「要讓世界免於2019冠狀病毒疾病威脅,我們需要做出公共衛生史上最大規模努力。」包括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和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等國家和區域領袖,也都參加記者會攜手宣布世衛計畫;但美國並未加入。美國駐日內瓦聯合國代表團(The U.S. Missionto the United Nations in Geneva)發言人今天回覆路透社詢問時表示,美方不會參加這項計畫。這名發言人透過電子郵件表示:「美國官方不會參與,但我們期待進一步了解這項計畫,以協助國際合作盡快研發出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疫苗。」美國原本是世衛最大資助國,但美國總統川普已宣布將暫停提供資金給世衛。
-
2020-04-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世衛意外刊登草稿 瑞德西韋中國試驗失敗曝光
世界衛生組織(WHO)意外發布中國研究人員的報告草稿,揭露吉立亞醫藥公司針對冠狀病毒的實驗性藥物「瑞德西韋」在中國的隨機臨床試驗失敗,令科學家與市場大失所望。「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傳出後,美國生物製藥商吉立亞醫藥公司(Gilead SciencesInc)股價盤中重挫6%,一度暫停交易,最後收在77.78美元。「瑞德西韋」(remdesivir)上週傳出可能是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一絲曙光後,股價曾攀升至84美元,推升公司市值逼近1000億美元(約新台幣3兆元)。報導指出,中國的試驗顯示瑞德西韋未改善患者病情,或降低血液中病原體的存在。研究人員針對237名患者中的158人施用瑞德西韋,並與剩餘79人進行對照,但部分患者產生嚴重副作用,有18名患者因此停藥。世衛表示,這份草稿文件仍在進行同僚審查,被錯誤地過早公布。世衛聲明:「世衛要求研究人員儘早與世衛分享研究資訊,報告作者提交給世衛的草稿文件因此出於疏忽被發布到網站上。發現錯誤後,報告已立即被拿下。」世衛之前把所有相關測試結果都公布在一個叫做「2019冠狀病毒疾病候補療法分析」的網站上。之前版本有5頁內容,還有一個叫做「成果」的欄位,但現在已經看不到。更新後的網站只有4頁內容,且拿掉「成果」欄位。吉立亞方面警告,該份報告草稿有一些「不確切的分析」。吉立亞聲明:「重要的是,這項研究是因為參與人數不足而提前終止,在數據上沒辦法歸結出有意義的結論。這份研究的結果並不全面,雖然數據顯示服用瑞德西韋仍有潛在幫助,尤其是對早期接受治療的患者。」外界先前對吉立亞醫藥公司的藥物深感興趣,因為迄今針對武漢肺炎仍無獲准的治療方法或預防性疫苗。吉立亞醫藥公司正在多項試驗中測試這種藥物,芝加哥大學上週發表正面結果,表示患者的發燒和呼吸道症狀快速痊癒。不過,瑞德西韋之前的研究都沒有達到科學標準,並非隨機,也沒有施打安慰劑的控制組。許多規模更大,且有隨機與控制組的試驗都在進行中。目前有多組測試進入第3階段,將能提供更多數據,判斷瑞德西韋是否為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救星。
-
2020-04-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借鏡台灣防疫 波蘭科學院與中研院視訊交流
台灣對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成績備受國際重視,波蘭科學院日前與中研院進行視訊會議,借鏡台灣的防疫經驗。波蘭科學院(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院長杜欽斯基(Jerzy Duszyński)率領具病毒學、微生物和傳染病模型研究背景、在波蘭政府負責防疫工作的3名教授,23日與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及2名研究員進行視訊會議,針對台灣的防疫措施、快篩試劑和疫苗研究現況交換意見。負責牽線的駐捷克代表處科技組官員表示,會議一開始,杜欽斯基首先肯定台灣的防疫經驗,對台灣的措施感到好奇,廖俊智則詳細說明台灣如何從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學到教訓,成立中央指揮中心統整資訊。隨後雙方針對檢測技術、傳染模式和公共場所防疫等問題交換意見,中研院同意將提供波蘭快篩蛋白質樣品。杜欽斯基表示,目前採取的強制居家隔離並無法真正堵絕疫情,他想知道台灣學校照常上課和上班的科學根據。此外,潛伏在社區的無症狀患者也是雙方討論的重點。波蘭科學院是波蘭學術地位最崇高的研究機構,與科技部訂有雙邊人員互訪計畫,方便兩國學者短期交流,杜欽斯基去年曾訪台參加全球科技領袖高峰論壇。波蘭科學院正計畫與中研院簽訂合作備忘錄,擴大波蘭與台灣的學術交流。
-
2020-04-25 科別.消化系統
7飲食習慣都是在折磨你的胃! 防胃食道逆流要改掉
「咖啡加甜點,胃酸酸、火燒心、溢酸水…又讓你胃食道逆流(溢赤酸)了嗎?」這句廣告詞耳熟能詳。根據調查,成人的胃食道逆流盛行率高達20%,換言之,每5位成人之中就有1人受此所苦。胃食道逆流病人這幾年增加很多,過去認為老年人因連接食道與胃的賁門鬆弛,較易發生胃食道逆流,但現在此病有年輕化的趨勢,主要跟進食速度快、常去吃到飽餐廳、愛吃酸食、甜食、辣食或是高油脂食物,加上氣泡、咖啡因飲料等,以及有吸菸、喝酒等習慣,或是吃完宵夜倒頭就睡等因素有關,都會造成胃食道逆流。 而胃食道逆流的不適症狀及併發症很多,容易被誤認為是其他器官的疾病。歸納出常見5部位會發生的胃食道逆流症狀如下:1、腹部:胃酸逆流、常打嗝、腹脹氣、噁心想吐、消化不良。2、食道:經常受到胃酸刺激,食道黏膜易發炎紅腫,嚴重一點會食道糜爛,若長期置之不理,有可能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3、胸部:胸口灼熱感(火燒心)、胸悶、胸痛、心悸,胸部彷彿有東西卡到壓到的感覺,經常有患者誤以為罹患心血管疾病。4、咽喉:夜晚因為胃酸分泌特別多,胃食道逆流的患者睡覺時,胃酸易逆流刺激喉嚨造成慢性咳嗽、呼吸困難、喉嚨痛、聲音沙啞、喉嚨異物感(患者常常習慣性反覆清喉嚨)。嚴重者甚至引發氣喘或肺炎。5、口腔:胃酸逆流至口腔,會溢酸水,也易致口腔酸苦、蛀牙、舌頭潰瘍、口臭。 要預防胃食道逆流,就需要從改善不良飲食生活習慣,像是不要常常「吃到飽」,很多人愛吃buffet,一吃就要吃得很飽才「夠本」,這樣的飲食習慣對胃很不好,吃太飽容易胃食道逆流、不要吃宵夜、晚餐到睡覺,最好隔2~3小時以上,且少量多餐、不要暴飲暴食。另外,體重過重者要減肥,且不要穿太緊身的衣物;吃完飯,保持站姿或緩慢散步,幫助消化,飯後1小時再平躺,不要吃完東西就躺著;睡覺時,頭部墊高至少15~20公分,也有助於避免胃酸逆流。延伸閱讀: 打嗝也與胃食道逆流有關! 防症狀加劇4習慣要躲開 食道癌最愛這3樣東西! 除了戒掉,日常還要做這些事預防
-
2020-04-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勞工因疫情憂進大醫院 可至職業傷病防治中心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民眾對出入醫療院所有疑慮,但對職業傷病勞工來說,中斷診治可能導致病症加劇,勞動部今天建議,勞工可到職業傷病防治中心及網絡醫院診治。勞動部今天下午舉行例行業務報告,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職災勞工保護組科長葉青宗表示,從疫情發生以來,民眾基於防疫需要會避免前往大型醫療院所。不過,對於罹患職業傷病的勞工,若因疫情而中斷後續診治,可能導致病症加劇,延長復工的時間,影響勞工權益。葉青宗建議,目前全國大型醫療機構院所共開設10家職業傷病防治中心及83家網絡醫院,都可就近提供勞工職業傷病診治、諮詢及轉介等服務。勞動部職業傷病管理服務中心主持人、台大醫院醫師朱柏青也指出,職業傷病勞工面臨很多生理及心理壓力,現在遇到疫情,可能造成勞工就醫有疑慮,如果有這樣疑慮,其實勞動部職安署有設置職業傷病防治中心跟所轄網絡醫院,都可提供協助。另外,由於網絡醫院成立已久,臉書、電話、網路等遠端措施也早已建置,可以透過網路、電話或LINE等遠端方式提供諮詢服務,收集完成職業暴露資料後,仍可為疑似職業病勞工進行評估。朱柏青也提到,過去曾有防治中心服務個案是居家隔離期滿的勞工,但因勞工本身有長期呼吸道疾病,而遭受職場主管或同僚間關注,產生心理壓力與職場適應困擾,勞工也可以尋求防治中心獲取專業協助,讓專業心理諮商師提供諮商。勞動部表示,勞工在防疫期間也別讓自身權益睡著,職業傷病診治服務並未間斷,如有職業傷病診治需求,或因疫情影響而有心理、工作適性等問題,請逕洽所在地的防治中心尋求專業服務。
-
2020-04-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法國研究:尼古丁可能有助降低新冠病毒感染風險 還需進一步臨床實驗
法國研究人員指出,尼古丁可能可以保護人們避免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打算進一步執行臨床實驗來研究這種物質是否能用來預防或治療這種致命疾病。法新社報導,研究人員在巴黎一座頂尖醫院檢視343名2019冠狀病毒疾病患者,以及139名染疫的輕症患者。研究人員發現,相較法國總人口吸菸率約35%,這些患者中吸菸的人數很少。研究共同作者、內科專家阿穆拉(Zahir Amoura)說:「這些人中僅5%為吸菸者。」這項研究呼應了上個月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類似研究,內容指出中國1000名感染者中12.6%為吸菸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這個數字遠低於中國總人口約占26%的經常吸菸人口。根據研究共同作者、法國巴斯德研究所(PasteurInstitut)著名神經生物學家尚居(Jean-PierreChangeux),這項研究的理論在於,尼古丁能附著在細胞受體上,進而阻擋病毒進入細胞或擴散全身。研究人員正在等待法國衛生當局核准,以執行進一步臨床實驗。他們打算在一開始執行研究的巴黎硝石庫慈善醫院(Pitie-Salpetriere)醫療人員身上黏貼尼古丁貼片,來看看尼古丁貼片是否能幫助他們避免染病。阿穆拉表示,他們也已申請要在住院患者和加護病房重症患者身上使用這些尼古丁貼片,看看能否減輕患者症狀。研究人員正在深入研究尼古丁是否有助預防體內發生「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s),也就是身體免疫系統出現快速過度反應,科學家認為這種現象是造成2019冠狀病毒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不過由於還須執行進一步研究,專家不建議民眾學習吸菸,或使用尼古丁貼片作為防疫措施。
-
2020-04-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期間非得出門工作 4點保護自身健康
全國上下多數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避疫,但還是有人必須出門工作,包括醫護人員、超市店員、藥師、送貨員等;不得已須離家上班的人,更須注意保護自己的健康要點。保持安全距離根據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的防疫規範,必須與人保持至少六呎的距離。紐約北岸大學醫院(North Shore University Hospital)加護病房護士伊萊絲‧伊索柏(Elyse Isopo)表示:「你須假設你旁邊的人感染了病毒,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當你一整天在商店或倉庫工作,或與其他人一同乘車,必須思考如何與同事和顧客保持距離。清潔工作環境如果你是收銀人員或駕駛,每天開始工作前,記得清理你會碰到的物體表面。CDC對此也提供清潔和殺菌的建議方法。麻州職業安全與健康聯盟(MassCOSH)也指出,部分零售業者允許收銀員每30分鐘清潔收銀機一次;司機也必須定時清潔方向盤和其他會碰觸到的地方。使用防護裝備就算與同事和顧客保持距離,防護裝備能保護你免於接觸病毒,或傳染給其他人。確認雇主提供至少60%的酒精、手套、護目鏡和口罩。把握休息時間哈佛大學公衛學院社會與行為科學教授葛洛莉安索然森(Glorian Sorensen)表示,不論是開車送貨還是在收銀台結帳,趁著工作空檔洗手非常重要,盡量把握每一次休息時間。為防範新冠病毒,CDC建議勤洗手,每次至少20秒。此外,確認公司是否提供有薪病假,在需要時使用。索然森說:「當雇主不提供帶薪病假,員工很有可能抱病上班,危及自己和身邊同事的健康。」
-
2020-04-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灣捐5萬片口罩助抗疫 美國懷俄明州長致謝
台灣捐贈5萬片醫用口罩抵達美國懷俄明州,州長高登(Mark Gordon)今天在臉書及推特發文感謝台灣挺身而出援助。駐西雅圖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表示,高登曾多次表達懷俄明州醫療裝備及檢測試劑短缺,為醫護人員帶來龐大壓力,台灣因堅信防疫無國界,藉此次捐贈貢獻心力,這批口罩已送達懷州國土安全辦公室(WyomingOffice of HomelandSecurity),後續將由州政府分送第一線醫療人員使用。高登提到,在懷州對抗疫情、拯救生命及復甦經濟的非常時期,對台灣的口罩捐贈表達謝意。為加速運送捐贈流程,這5萬片醫用口罩全由台灣生產製造完成後,直接運抵懷俄明州。這也是懷州政府在疫情爆發後,首次接獲外國政府的防疫物資援贈。總統蔡英文4月初宣布捐贈全球1000萬片口罩,協助對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台灣與懷州雙邊關係密切,並保持多項合作,在彼此珍視夥伴關係的基礎上,將繼續共同合作度過疫情難關。駐西雅圖辦事處表示,台灣可以幫忙,也正在幫忙,期盼懷俄明州與各界持續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
-
2020-04-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紐約新冠肺炎重症 用呼吸器死亡率仍88%
一份研究發現,在美國紐約州最大醫療體系「諾斯威爾保健中心」內,需要用到呼吸器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重症患者,近88%最終仍告不治。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研究發現諾斯威爾保健中心(Northwell Health)收治的確診患者,整體而言21%最終病故;裝上呼吸器的患者中,有88%的人病故。呼吸器能幫助罹患嚴重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症、無法自主呼吸的患者把空氣吸入肺部,也被認為是新型冠狀病毒重症病患的主要治療方式之一。另有其他小型報告也指出,需要用到呼吸器的患者不太可能存活。諾斯威爾保健中心范士丹醫學研究所(FeinsteinInstitutes for Medical Research)醫師李察遜(Safiya Richardson)和同僚發現,研究中的患者僅12%需要呼吸器。不過這項刊登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研究顯示,若演變為重症,患者的前景都相當不樂觀。研究團隊檢視諾斯威爾保健中心5700名因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入院治療患者的電子醫療紀錄,其中有明確結果者(出院或死亡)共2634人。醫療紀錄也映證醫界先前所言,即發展為重症的患者本身多有慢性病:57%的人有高血壓,41%肥胖,34%有糖尿病。研究人員指出,病故者生前若患有糖尿病,較沒糖尿病者更有可能裝上侵入性機械式呼吸器或進入加護病房。此外,研究也證實男性患者死亡比例大於女性,且18歲以下的患者無人死亡。2019冠狀病毒疾病病症仍相當複雜;所有患者中約1/3出現發燒,17%呼吸急促,不到3成的患者需要額外供氧。患者平均住院4天後可出院。14%患者會進入加護病房接受治療,3%需要密集洗腎,21%死亡。不過研究人員表示,由於研究僅能取得約半數患者的結果,仍可能有更多用到呼吸器的患者後來得以存活,如此一來,目前88%死亡率的數字確有可能降低。
-
2020-04-24 寵物.寵物疾病
小心謹「腎」 貓奴不可不知七歲五徵兆
「熟齡貓主動多喝水、多尿尿是不是好事?」「七歲以上的貓咪是不是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群?」「每天睡眠時間拉長或獨自躲藏休息是貓慢性腎臟病症狀?」「平常應不應該避免讓貓咪喝太多水造成腎臟負擔?」「貓腎臟病第幾期會出現體重減輕症狀?」貓腎臟健康知識檢定考連續五問,愛貓族你答對幾題了?飼養兩隻貓咪的Vivian,三年前就發現愛貓出現多喝水、多排尿等情況,但因為不了解這些都是慢性腎病的症狀,差點延誤貓咪的治療。像Vivian的飼主不少,台灣貓科醫學會近期針對全台640位貓咪飼主進行貓慢性腎病健康知識調查 ,結果發現,有九成貓飼主不清楚貓慢性腎臟病的症狀,也有68.8%飼主不知道,七歲之後的熟齡貓是慢性腎病的高危險群。獸醫師林政毅提醒飼主,貓慢性腎臟病是不可逆的疾病,但飼主若有正確知識並且定期帶貓咪健康檢查,就能及早發現、控制病情,讓貓咪獲得良好的生活品質。他也建議飼主可利用貓咪「七歲五徵兆量表」,協助規律紀錄、觀察貓咪生活習慣,遠離慢性腎臟病風險。根據台北市動保處與台灣大學獸醫學院研究團隊統計,2012至2014年間,貓慢性腎病連續三年位居家貓十大死因的前兩名。而貓慢性腎病有分先天與後天腎臟受損,病因複雜,老化是後天慢性腎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台灣貓科醫學會所提出的「貓腎臟健康知識檢定考」,高達九成飼主知識有待加強,例如被問到貓慢性腎病與飲水量是否相關,六成飼主誤以為「熟齡貓主動多喝水和多尿」是好事,但其實貓咪的舌頭因喝水功能比較笨拙,天性不喜歡喝水,因此突然變得喝很多水,排尿量也增加,飼主就應懷疑是否罹患慢性腎病,儘速就醫檢查。此外,每天睡眠時間拉長或獨自躲藏休息確實是貓慢性腎臟病的症狀,卻有65.3%的飼主不清楚;也有飼主不知道「體重減輕」是症狀,通常貓腎臟病第三期會出現此症狀,與脫水、食慾變差和流失蛋白質有關。調查還發現,68.8%的飼主不知道貓在7歲之後為慢性腎病的高風險族群,有些飼主還誤認為腎臟病與品種有關,或好發於六歲以下的貓。但林政毅獸醫師提醒,所有年齡的貓都可能罹患貓慢性腎病,每年都應做健康檢查,只是隨著年齡增長,身體老化,慢性腎病的比率會增高。他提醒,貓慢性腎病區分為四期,早期症狀不明顯,建議熟齡貓飼主養成至少每半年一次定期健檢,搭配血液檢查、尿液檢查及量血壓,以便及早發現病情。此外,飼主可利用「七歲五徵兆量表」,留意貓咪有沒有疑似慢性腎病的五大徵兆,以便及早就醫檢查:1.喝水量顯著增多。2.尿量顯著增加,貓砂結塊變大、變多。3.活力變差,每天睡眠時間拉長。4.食欲減少,甚至不願吃平時愛吃的東西。5.體重無故明顯減少,一個月內減少5%,例如4公斤減輕至3.8公斤。萬一貓咪罹患慢性腎臟病,如果配合獸醫師治療和正確照護,可延緩病程惡化速度。但也要留意腎病貓咪的日常照護,貓咪尿量增多後容易脫水,應鼓勵貓咪多補充水分,改善脫水情況,可以多安排喝水地點或在水中加味,或給予富含水分的食物。除了調整飲食,還包括藥物治療。目前已有專為貓慢性腎病設計的口服液藥物,能調整腎臟内分泌系統,改善蛋白尿病和控制高血壓,改善慢性腎病貓的生活品質,而且藥水無藥味,簡單易餵,可減少飼主和貓咪吃藥的壓力,積極面對疾病。
-
2020-04-24 科別.感染科
才傳2生新冠肺炎確診 台師大再傳多人感染水痘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陸續傳出有2名學生確診新冠肺炎,校方也公告6日到24日實施遠距教學,如今又傳出宿舍有多名學生感染水痘,目前都已隔離治療,校方也加強消毒工作,同時靜置宿舍一周;對此,北市衛生局表示,台師大約3月13日回報有水痘患者至今已有14人感染水痘,最新個案是4月20日2例,預計監測到5月11日,若不再有確診個案才解除監測。北市衛生局疾病管制科長余燦華表示,水痘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起傳染病,發疹前5天就有傳染力,會透過皮膚直接接觸、飛沫或空氣傳播,接觸到水疱液和黏膜分泌物感染,在密閉不通風環境中,透過同儕交談、玩耍、混班上課及共同搭乘大眾運輸交通工具等,很容易被感染,而台師大14名水痘患者都是學生,可能在課程、宿舍等場合相互傳染。余燦華說,水痘初期包含輕微發燒、疲倦、食慾不振、頭痛及肌肉或關節痠痛等症狀,之後開始出現紅疹,逐漸發展成紅丘疹、水泡疹、膿泡疹而後結痂,約2到4周內痊癒;水痘要等到水疱變乾結痂為止,才能避免傳染,最有效的預防方式是接種水痘疫苗。余燦華也指出,台師大3月13日至今已有14人感染水痘,12人居家自主管理,2人則在學校宿舍獨立個人房,陸續都已結痂不具傳染力,校方也已消毒環境;由於水痘潛伏期為2到3周,而最新2名案例出現在本月20日,將持續監測,連續3周沒增加感染者就會解除監測。
-
2020-04-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蓋茲:疫情定義現代 未來是一個半正常的世界
「就像世界大戰,而這次,我們全部在同一陣營」,微軟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茲在一份長達11頁的備忘錄中說,二戰形塑上一代,而武漢肺炎疫情將定義現代,經歷者永難忘懷。武漢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比爾蓋茲(Bill Gates)比起以往更常公開大聲疾呼,發表對疫情的看法與方向,儘管有時他與美國總統川普的意見相左,讓他成為右翼專家和陰謀理論家攻擊的目標。蓋茲過去的備忘錄經常專注於技術的創新,不過,他在今天的文章警告,這次的疫情將不會是一個快速或容易的過程。蓋茲說,「人們現在感受到的痛苦怎麼形容都不誇張,這痛苦在未來幾年也會持續」,即使沒有政府下令和封鎖,人們仍可能為了避免感染病毒而改變自己的行為。就算放寬限制後,多數人將不會立即恢復過往的生活方式,直到人們擁有真正的安全感。他說,社交距離有助減緩病毒傳播,但隨著解禁之後,又會迅速地有病例增長,凸顯長期檢測、追蹤、治療和疫苗的重要性,這與全世界公衛官員和流行病學家的觀點相呼應。比爾暨梅琳達.蓋茲基金會(Bill and MelindaGates Foundation)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已經捐款2.5億美元。蓋茲提到,目前有100多種有潛力的治療方法正在研究之中,但大多數將發揮不了作用。他說似乎不可能有一種神奇的藥物,唯一的長期解方是疫苗。未來兩個月多數國家將逐步解封,進入蓋茲所說的「第二階段抗疫」,他預見一個「半正常」的世界,「人們會出門,但次數變少,且不去擁擠的地方」;他說,「餐廳、飛機的中間座位將是空的,學校會重啟,但體育館不會」。武漢肺炎疫情衝擊疫情,以低收入戶、少數族裔與貧困社區受創最為嚴重,蓋茲理性與感性兼具地說,「整個世界對抗現代大流行病的合作程度令人驚艷,而經歷過第一階段抗疫的人們,將永難忘這記憶」。
-
2020-04-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官方研究:陽光及高溫潮濕有助削弱冠狀病毒
美國官員今天表示,造成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病毒暴露在陽光下,或高溫、潮濕的環境中,似乎會變弱得更快。這可能預示著疾病在夏季的傳染性會降低。美國國土安全部(U.S. Department of HomelandSecurity)科學和技術局代理局長布萊恩(WilliamBryan)表示,美國政府研究員判定,這種病毒在室內、乾燥的條件下最容易存活,而當溫度、濕度提高,尤其暴露在陽光下時,會失去活力。他在白宮記者會上說:「病毒在陽光直射下死得最快。」布萊恩說,在黑暗、低濕度環境中,病毒在如不銹鋼的無孔表面,得耗上18小時,活力才會減半。在高濕度環境下,病毒的半衰期(half-life)下降到6小時,而當病毒暴露在高濕度和陽光下,半衰期滑落到剩下2分鐘。這個發現可能讓人們燃起希望,因為冠狀病毒和流感等其他呼吸系統疾病有類似特徵,這些疾病一般來說,在溫暖的天氣條件下比較不易傳染。但研究也已證實,冠狀病毒在像新加坡這樣天氣溫暖的地區仍具致命性,這引發了更多環境因素影響的疑問。美國總統川普表示,應審慎解讀這項研究結果,「我希望人們享受陽光,假如這有幫助,那很好」。
-
2020-04-24 性愛.愛情診療室
羅志祥9年情斷還被爆狂約砲 性治療師曝光空虛心理
羅志祥與大陸網紅周揚青愛情長跑9年,周揚青甚至一度被認為有可能成為「豬嫂」,但在今天女方卻突然坦承早和羅志祥分手,甚至爆料羅志祥每到一座城市就和不同女生約砲、染指旗下女藝人,讓周揚青氣得在微博上大罵羅志祥渣男;隨後羅志祥則回應感謝和周揚青相遇,對於這段9年戀情不後悔。對此,性治療師沈子棨分析羅志祥這類在台上需要展現充滿活力的人,往往下戲後需要尋找各種激情,藉此填滿內心的空洞。羅志祥約砲導致和周揚青9年情變令各界嘩然,周揚青表示先前不曾發現羅志祥偷吃跡象,全因相信羅表示「彼此要互信,不要追查對方的手機」,而周這次因某些原因查看手機後,赫然發現羅志祥不僅和不同女生約砲,甚至舉行「多人運動」。離譜行徑讓周揚青難以相信,她直呼「每天和你半夜三、四點才講晚安,難道你為了約砲都不睡覺嗎?」根據「健康2.0」報導,專業性治療師沈子棨提醒女生,千萬不要認為男方天天打電話噓寒問暖就等於是愛,有些時候是因為男方偷吃後內心愧疚,基於彌補心態才打電話「報平安」;此外,沈子棨還提到無法維持單一性關係者也是種心理疾病,沈表示這類男性特質希望自己在愛人面前盡善盡美。但長期維持完美形象,身心靈上都會令人十分疲累,此時患者在陌生人、或是不用為對方負責的人面前,反而能夠放鬆、做現實中不允許自己嘗試的事情,因此才會不斷尋找砲友。沈子棨進一步分析,她認為羅志祥的情況還不能算是性愛成癮,她表示頻繁約砲的人都是需要在性事上得到互動回饋,希望在性事上被看見性愛上的樣貌,而這樣的樣貌越親近的人反而越看不到。對於羅志祥喜歡「多人運動」,沈子棨表示這類人大多數是想滿足心理上的某些不滿足,「需要藉由這種行為來向他人證明或肯定自己的能力」,並不斷告訴自己「沒有做錯」,但即使如此內心依舊空虛,只得持續不斷濫交的生活。最後沈子棨表示,這次羅志祥約砲風波固然是男方做錯事,但沈子棨提醒若另一半發生類似情況,反而應該冷靜下來、觀察對方為何會做出這樣的事情,並且陪伴對方找心理醫師諮詢、找出問題的源頭,如此一來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
2020-04-2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遇醫療兩難時,回到「以病人為中心」的初衷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是以「病人與醫師的由衷之言」為主題。一位文字工作者由本身罹患癌症的經驗,說出病人的心願:「如果藥師、醫檢師、醫護人員能多一點點同理,多幾句的問候或安慰、說明,也許病人也不會有那麼多的煎熬。」另一位癲癇病人則坦然向醫師道出她內心的矛盾,一方面自己仍然無法跨越這疾病所帶來的心理障礙,但另一方面卻希望:「有人主動與我分享周遭病友的經驗,會讓我覺得溫暖而不孤單。」精神科醫師分享自己習醫的心路歷程,透過不斷自我省思與同儕間互相的分享提醒,希望回到「怎麼做對病人最好」的習醫初衷。從事精神醫療近三十年,雖不斷自省、也教導年輕醫師要「以病人為中心」(patient center)去思考、作醫療決定。但這看似簡單的事,其實並不容易。那天上午護理師報告,某病人在病室廁所吸菸,要求他把剩餘的香菸和打火機交出,病人不僅否認,態度也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於是請住院醫師跟病人會談,說明病房不能抽菸,一方面是基於菸害防制法規定,一方面是因為打火機的存在與抽菸的行為,如果造成火災,對封閉式的精神科病房風險很高。病人表示瞭解,但否認還有香菸與打火機。下午該病人病室又有菸味,在護理師安檢、堅持下,病人才交出香菸和打火機。住院醫師來報告說,病人似乎不在意被查出香菸、打火機,護理人員很擔心病房火災風險,是不是該讓他出院?這是一個困難的決定。該病人是一個42歲、憂鬱症合併酒癮的患者,因長期酒癮、憂鬱交纏且未曾接受治療,造成失業、離婚、肝病、多次酒駕,與父母的關係也日趨緊張、瀕臨破裂。本次是因為無用、無望、無助感,企圖自殺被警消送來住院。經治療,憂鬱症狀雖稍改善且已無酒精戒斷症狀,但其無用、無望、無助感仍在,出院雖不至於馬上自殺,但再度飲酒機率很高,而這又會讓他的憂鬱與社會、家庭、心理壓力更難處理。「可是,不讓他出院,萬一他又犯,造成火災,而且護理師方面的壓力很大。」住院醫師說。我先跟住院醫師說了一個往事:那是我在台大精神科病房照顧的一個國三女生,人很聰明,但情緒困擾、無法控制自己行為,情緒行為問題導致父母筋疲力竭,無力相處,關係惡劣,而來住院。她沒有自傷傷人病史,所以我們會給她一些治療性、適應性外出,也訂定行為契約去約束她。但,她每次外出前承諾回來的時間,常常做不到。護理師很困擾、也很生氣,認為她一再打破契約,住院有什麼用,應該給她出院!身為資淺的第二年住院醫師,實在很難擋得住資深護理師的要求與壓力。不過,初生之犢的我,在團隊討論時提出了我的看法:「這個病人無法控制情緒、行為,就是她的疾病,如果我們因為她目前這樣,就要她出院,等同放棄她,那我們就跟她那非精神醫療專業的父母不是一樣。而且台大醫院精神科病房無法接受、治療她,她出院要去哪裡治療?」讓我印象很深刻,那時督導醫師宋維村教授給了我一個終身受用的勉勵:「做醫療決定時,你能夠以『怎麼做對病人最好』作為考慮,很好。」那個病人後來治療出院後,順利完成高中學業,還進入一所不錯的大學。回到現在這個病人。我跟住院醫師說,其實,決定讓病人出院很簡單。反正是他自己違反病房規定,而且是牽涉到公共安全的規定,又不願意說實話;他不是精神病患者,有意思行為能力,且無立即自殺風險,出院似乎沒關係。但是,這次是病人第一次接受精神科醫療,本次住院對原本人生充滿無用、無望、無助、挫折感的病人而言,是一個有正面意義的希望——病人開始有想治療的動機、其父母親對病人有新的期待與關心、病人也知道有一群醫療團隊人員誠意地要幫助他。如果在這種情況(犯規、被抓、處罰)下,被出院了,不僅原本住院的正面意義完全消失,反而這次會變成一個負面的經驗,加深病人的挫折感與無用感。所以,要他出院對病人好嗎?住院醫師對於病人態度與火災風險仍有疑慮。後來我們約母親、病人一起會談。媽媽很擔心病人這樣出院後情況更糟,病人則坦承菸癮比酒癮還難忍耐,也表示歉意,承諾願意配合治療。當然我們把他留了下來。後來跟住院醫師討論這個案例,為什麼會想要讓病人出院?是怕吸菸造成火災多?還是對病人無所謂的嘻皮態度不舒服多?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在精神醫療裡,我們常常喜歡說同理心(Empathy),亦即要設身處地站在病人的立場去想事情,但卻往往會被自己的立場影響,尤其是醫療人員在面對病人挑撥的言行態度,而失去自己的專業、中立(Neutral)態度時。以此個案為例,一天抽兩包菸的人突然不能吸菸,其菸癮確實很難忍耐;一個42歲的人偷吸菸被發現,馬上要承認錯誤,對某一些人來說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我們無法同理病人的這種情形,以警察抓小偷心態「抓到了」,「義正辭嚴」地抬出「法規」,「依法行事」,便容易發生類似「五歲小孩騎腳踏車撞到特斯拉汽車,被警察施行酒測」的離譜情事。當然,菸癮大不代表可以在病房吸菸,同理心也不代表病人可以在病房吸菸又不承認是合理的,而是要思考,我們是否給予足夠可以減少菸癮的協助?我們的會談討論場景,是否讓病人有足夠的空間去承認、接受自己的錯誤?病人的言行舉止,常常會影響我們應該具備的中立態度。所謂的中立態度,指不是用親戚朋友對待病人的態度,而是用精神醫療專業,從生理、心理、社會(Bio-psycho-social)層面,去關心幫助病人。所以我們比較不會被病人的言行態度所影響,也不會像親友一樣被病人的某些言語行為「激怒」而生氣。這有時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尤其遇到邊緣性人格(Borderline personality)的個案時,醫療團隊成員間容易不自覺被病人分裂(Spliting)而產生不同的意見,這需要不斷自我省思與同儕間互相的分享提醒,而最終做醫療決定時,還是要回到「怎麼做對病人最好」的初衷。
-
2020-04-24 新聞.健康知識+
明明沒發燒量額溫卻超標? 醫師解析關鍵
新冠肺炎威脅下,進出很多公共空間都要量體溫,最常見就是額溫槍,測量時間快速也不需要皮膚接觸,但額頭溫度很容易受到環境干擾,有時會不準確,如果是一般家庭就比較建議測量耳溫或舌下溫度,測量溫度會不容易受影響,較能顯示真實體溫。此外,如果孩子雖然只有微燒,但活動力不足,也要特別注意。高雄榮民總醫院家醫部主治醫師薛光傑表示,面對大量人群時,額溫槍好處就是可以在不用接觸下,快速測量體溫,但額頭溫度很容易受到環境影響,讓測量數字不精準,例如在太陽底下曬一下,就可能被誤判成發燒,或在額頭擦一下酒精,額頭表層溫度也會立即降低,不能排除量測額溫有誤判可能。薛光傑補充,比較不容易受到環境影響,測量到比較準確的體溫,耳溫槍或舌下體溫計會是比較好的選項。耳道與舌下溫度不容易受外界影響,對家庭特別是父母,追蹤小孩的體溫比較方便,比較容易確認孩子有沒有發燒。薛光傑提醒,測耳溫時,耳溫槍一定要確實對準耳道,舌下體溫計也一定要擺放到指定時間。薛光傑也說,因為額溫容易受到環境干擾,因此發燒標準規定比較嚴格,檢測到37.2度就可以判定成發燒,耳道或舌下溫度比較接近真實體溫,檢測溫度37.5度以上才會判定發燒,耳溫槍與舌下體溫計,每次使用完一定要記得更換耳溫套,傳統舌下體溫計也最好用酒消毒洗乾淨,以免不必要的疾病找上身。衛福部食藥署提醒,購買體溫計,一定要先看有沒有官方認證許可,並且每家廠牌的操作方式不盡相同,使用前一定要詳閱說明書,器材使用後用75%酒精擦拭即可,體溫計屬醫療器材必須有許可證,記得到合格的醫材通路購買,千萬不要在網路上購買來路不明的體溫計。(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防疫量體溫有眉角! 一張圖秒懂5種測量方式發燒標準 吸菸會讓病毒由手向口傳播? 專家說話了!
-
2020-04-24 性愛.性病防治
預防菜花,戴保險套有效嗎?泌尿科醫師:利多於弊
文:侯鎮邦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長庚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尖型濕疣,一種由人類乳突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染感引起的皮膚及黏膜病變,其病灶外觀像群簇的花椰菜,名間俗稱菜花。人類乳突病毒有許多亞型,其中最為人熟知的HPV 16.18跟子宮頸癌的形成息息相關,而HPV 6.11則跟菜花的產生較為相關,其實HPV有超過一百種亞型,其中也不止HPV 6.11會造成菜花,目前已知跟菜花相關的亞型超過30種。菜花高危險群為何?什麼樣的人屬於菜花高危險群呢?由於菜花屬於性行為傳染疾病,想當然爾,不安全的性行為、過度活躍的性生活、過多不同的性伴侶等都是相關危險因子;此外年輕族群尤以20-40歲者亦屬於高危險族群。菜花潛伏期約2-3個月,初期幾乎沒有什麼症狀,多半不痛不癢,但疣狀物會越來越多,且會增大,之後引起的症狀以癢、不適感、出血和異味為主。菜花的傳染主要跟性行為相關,病灶接觸到粘膜便有可能造成該處感染,換句話說,口腔區域的感染可能跟口交相關;陰道以及龜頭陰莖的病灶可能跟一般的性行為接觸有關;肛門區域的感染可能跟肛交相關。值得一提的是,民間常聽到泡溫泉接觸到疑似不乾淨的石頭或是溫泉水而感染菜花,真得有可能嗎?當然我們不能把話說死,確實有那樣的機率,但菜花的感染還是與病灶的直接接觸較有相關性,且人類乳突病毒多半感染黏膜為主,皮膚較厚處較難穿透,鮮少會有菜花病灶。菜花的治療與預防方式:治療方面可以選擇局部塗抹藥膏達到腐蝕燒灼效果,或是雷射燒灼除去病灶,或是在麻醉的狀況下進開刀房電燒除去病灶,一般來說病灶除去後塗抹藥膏數禮拜便會痊癒,然而菜花復發率高,建議追蹤數個月甚至半年,以排除復發的可能。俗話說預防勝於治療,那菜花有什麼預防方式呢?最實際的就是安全性行為、注重個人衛生習慣、有保護的性行為如戴保險套,不過保險套對於菜花的預防還是帶有質疑的,確實它能阻斷一部分的接觸,但對於預防菜花這個議題,學界對於保險套能否有效降低菜花發生機率仍然持有保守態度。預防的精髓在於不要造成太多無效醫療,雖然我們無法明確證明戴保險套一定能降低菜花罹病率,但這樣的作為仍是利多於弊,除了可能降低懷孕率以及不適感外,沒有實際的壞處。因此在預防菜花上,保險套的使用確實仍為一個可行的方式。健康為首,有異狀應盡快尋求專業協助:此外施打子宮頸疫苗也是可選擇的預防方式,市面上的子宮頸疫苗目前有三種,分別為嘉喜4 (Gardasil 4)、嘉喜9 (Gardasil 9)以及保蓓 (Cervarix)。保蓓為HPV 16.18的保護性疫苗,主要用處在於預防子宮頸癌,嘉喜4比起保蓓多了HPV 6,11的保護力,除了子宮頸癌預防外亦具有菜花預防效果;嘉喜9則是近年剛上市的新型子宮頸疫苗,它提供了HPV 6,11,16,18,31,33,45,52,58的保護力,除了增加子宮頸癌保護率外同時也有菜花預防效果,因此不論男女,施打嘉喜子宮頸疫苗皆為有效的菜花預防方式。最後提醒大家,雖然傳統東方社會對於性行為傳染病較為保守,好像得到該病即等同於自身不潔或是過度縱慾,家人親屬的輿論確實要顧,然而自己的健康才是最該放在首要考量的,如果發現有類似症狀或是生殖道出現異常疣狀物,即應尋求醫療協助,讓專業的醫師評估,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機。【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侯鎮邦醫師】罹患「菜花」的高危險群為何?小心不安全性行為】
-
2020-04-24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高血壓與身體不適 常互為因果
高血壓是一種慢性疾病、血管疾病的隱形殺手。血壓分為收縮壓及舒張壓。正常血壓為收縮壓120毫米汞柱以下,舒張壓80毫米汞柱以下。如果收縮壓經常超過14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經常超過90毫米汞柱,就是高血壓。高血壓在初期沒有明顯症狀,部分患者會有頭暈感,多數人都沒有特別症狀,大部分人是血壓突然升高、血壓波動很大時,例如原本收縮壓120毫米汞柱,卻突然飆升到170毫米汞柱時,才會有症狀出現。常見高血壓症狀,包括頭痛、頭暈、臉色潮紅、視力模糊、頸部僵硬、夜尿、心絞痛、下肢水腫、運動時呼吸困難等;而當情緒波動很大時,也常會讓人血壓升高。大多數慢性高血壓患者沒有明顯症狀,不過,「高血壓與身體不適常互為因果」,像感冒、頭痛、眩暈等不適會造成血壓升高,而高血壓則常會引發這些身體的不適。10%疾病會引起高血壓,血壓只是疾病的表徵,如果找出病根,對症治好疾病,血壓就會下降。許多人認為吃降血壓藥得吃一輩子,其實並不一定,輕微的高血壓、短暫血壓波動大的人,或許可以不必吃藥,只要改善飲食生活形態,少吃鹽、多運動、睡眠充足、減重等,就能控制血壓恢復正常。甚至有些吃藥的患者,可以慢慢減藥到不用吃藥。但若是持續血壓偏高,未接受治療,器官受損會很大,容易引發腎臟病變、心肌梗塞、中風等問題。預防高血壓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定期量血壓。建議沒有高血壓家族史的民眾,40歲以後應該定期量血壓,有高血壓家族史的民眾,25歲起就可以開始定期測量血壓。
-
2020-04-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加坡疫情專家:阻斷措施有效但速度不如預期
新加坡疫情有升溫趨勢,累計確診人數破萬,居東南亞國家之冠。專家分析,星國政府為遏止疫情祭出的阻斷措施正發揮功用,但速度不如預期,且「社區中出現了一些漏洞」。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蔓延全球,新加坡疫情近來急遽升溫,本週已連續4天確診人數都破千,累計確診病例達1萬1178起,12人不治。雖然新加坡近來新增病例大多為住在外勞宿舍的移工,但本地社區病例也持續發生,並出現新的感染群。為遏止病毒傳播,新加坡從4月7日到5月4日實施28天的阻斷措施(Circuit Breaker),要求民眾避免外出。但在外勞宿舍爆發大規模群聚感染,導致確診人數激增後,總理李顯龍21日宣布,阻斷措施將延長至6月1日為止,同時也縮減必要服務業的範圍,以減少人員流動。「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今天報導,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張毅穎表示,阻斷措施正發揮效用,只是速度不像預期地那樣快。阻斷措施實施至今逾2週,新增的本地社區病例數量應該要更低。新加坡衛生部長顏金勇21日表示,過去一週,每日平均出現29起新增的本地社區病例,若把不住在外勞宿舍的移工也算進去,數字則倍增。張毅穎說:「這確實指向社區正發生一些漏洞,不論是應該待在家卻在未做好預防措施的情況下跑出門的人,或是因為一些從事必要服務工作的人出門工作而被感染。」過去幾天的證據顯示,提供必要服務的員工遭到病毒感染;新增病例中包括建築工人及連鎖速食店麥當勞的員工。張毅穎指出,這就是必須強化阻斷措施且要限縮必要服務範圍的原因。新加坡國家傳染病中心主任梁玉心同樣對最近幾天新增的本地社區病例數字感到失望。她說:「我們尚未看到社區感染病例降到令人滿意的程度。」不過,梁玉心也提到,由很多其他國家都延長封城措施的經驗看來,「2週的時間不足以讓確診病例降到滿意的目標」。張毅穎、梁玉心兩人對於阻斷措施的延長都不意外。梁玉心表示,這個病毒會試著找到「可以傳播且持續與我們同在的方式」。「這並不是我們可以輕易對付的病毒,它可以人傳人,當我們不留意的時候,就會傳播出去。」「海峽時報」另一篇報導指出,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傳染病資深專家費雪(Dale Fisher)形容,2019冠狀病毒「非常聰明」。「儘管我們做了努力,它還是可以找到盲點、可以找到容易受到影響的族群,找到出現高度傳染的地方。」
-
2020-04-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北醫大自評染疫APP 未將發燒、嗅味覺異常列入風險
台北醫學大學參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舉辦COVID-19黑客松競賽,北醫大以一款「居家快篩評估APP」參與競賽勝出,擷取中國、美國新冠肺炎確診者的症狀資料,納入APP中,讓民眾可以自行評估染病風險,不過,其指標中未將發燒、嗅味覺喪失納入其中,團隊指出,發燒是人體免疫反應,任何疾病都可能出現,不該列入新冠肺炎的指標,而嗅味覺喪失則不在資料庫中明顯出現。參與競賽的台北醫學大學醫資所副教授雪必兒與來自美國、香港、哥倫比亞等國成員組成研發團隊,設計「Smart Triage」智慧快篩APP,期望透過APP快篩,減少民眾前往醫院,降低感染機率。雪必兒表示,Smart Triage主要透過美、中兩國7萬2000筆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資料庫進行分析,使用者在APP輸入年紀、生活習慣、病史及目前症狀後,APP將提供數據,告知使用者目前的危急程度,並進一步自我判斷是否需要前往就醫快篩。其參考的風險指標包含是否有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等,症狀包含腹瀉、呼吸急促、噁心嘔吐、肌肉痠痛、關節痛、慢性肝病、鼻塞等。未將發燒、嗅味覺喪失納入其中,雪必兒表示,此次資料是採取美國CDC與中國患者資料,從資料來看,未看到嗅味覺異常與新冠肺炎有顯著關聯性,至於發燒是許多疾病會出現的症狀,同樣也認為無法與新冠肺炎有顯著關聯性,因此未納入風險評估項目中。雪必兒強調,因為疫情的關係導致許多民眾憂心焦慮,甚至不少人僅出現一點症狀就會想到醫院就醫、快篩,但事實上,這些人可能健康沒有大礙,卻因為前往醫院曝露在風險環境中,反而增加感染新冠肺炎的機率。研發團隊設計該款APP主要希望為醫院快篩更有效率並分流人潮,避免沒有就醫急迫性的民眾前往醫院,減少不必要的傳染途徑,因此利用數千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資訊設計一套加權計分系統,讓民眾透過APP知道可能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機率;目前也希望該APP可以以商業模式的方法給一般民眾使用。
-
2020-04-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東新冠肺炎檢測儀器上線 4小時知檢驗結果
台東新冠肺炎病毒檢測必須送到百公里外的花蓮或高雄,在多名立委爭取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撥用2台檢測儀器給台東,今天完成上線,只要4個小時就能知道檢驗結果。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台東卻沒有病毒檢測儀器,檢體必須送到高雄或是花蓮檢驗,往往隔天才能知道結果。經過立委陳瑩、廖國棟、劉櫂豪爭取,衛福部撥用2台儀器分別放在衛福部台東醫院和台東馬偕醫院。陳瑩今天表示,有關新冠肺炎檢驗問題,全台檢驗所有30幾個,東部只有花蓮1個檢驗所,如果在台東南端發生疑似確診的病例,檢體必須送至上百公里外的花蓮。她在3月30日立法院質詢時首度提出,要求台東應盡速設置新冠肺炎的檢驗所。陳瑩說,「縮短檢驗時間」就是「限縮傳染擴散範圍」,所以在4月6日又再度在立法院提出這個問題,衛福部允諾會在「台東馬偕紀念醫院」及「衛生福利部台東醫院」將設置檢驗所,所需要的儀器將於4月17日前到位,因故延到今天上線。廖國棟也表示,4月13日衛福部次長薛瑞元、疾管署主任李淑英親自到他立法院辦公室說明,同意全力支援部東醫院及馬偕醫院承作檢驗工作。台東醫院表示,今天儀器已經完成上線,預計7天內通過疾管署的能力試驗,日後最快4小時即可得知檢測結果。台東醫院長樊聖表示,2部檢測儀器一次上機可以處理多達40個標本檢體,4小時即可發出報告,近期內正式上線之後會每天進行測試,保持檢驗品質。樊聖表示,檢驗科人員余秀珊已於4月16日前往疾管署昆陽實驗室受訓,先前她就具備分子生物檢測的豐富經驗,受訓期間得心應手,未來她將擔任部東醫院檢驗部門的種子教師,將檢測流程和操作標準傳授給相關同仁。
-
2020-04-24 癌症.其他癌症
工作過勞骨頭疼痛 竟是多發性骨髓瘤
為了經營餐廳的吳阿姨,年近60歲,受不了脊椎骨頭持續性疼痛,進而求診,沒想到原本以為是工作過勞引起,醫師認為「不妙」,轉至血液腫瘤科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由於吳阿姨治療後復發,目前接受新一代抗CD38標靶藥物臨床研究,至今已穩定控制超過5年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葉士芃表示,多發性骨髓瘤是血液惡性腫瘤的一種,較難治癒,也容易復發,且每次復發都讓治療變得更困難。根據國健署公布的105年癌症登記報告,多發性骨髓瘤當年度新增625人,而與10年前的發生人數386人相較,增加6成5。葉士芃表示,多發性骨髓瘤好發於60到70歲左右,過去的認知是西方人發生率較高,然而,近年觀察到台灣的發生人數持續增加,這與人口老化的趨勢有關,也有可能也受到飲食西化的影響。根據臨床觀察,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多因骨頭疼痛或骨折就醫,檢查後才輾轉發現罹患多發性骨髓瘤,此外,也有患者是因為症狀類似慢性疾病而輕忽,因此也延誤了就醫時間。葉士芃表示,多年前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選擇不多,只能靠化療,疾病緩解的效果有限,病患存活率僅能延長一至二年左右,後來出現第一線治療可使用的標靶藥物,若搭配造血幹細胞移植,可延長治療的時間,平均可達二年到三年,不過,疾病仍會復發。近年來發現,因為多發性骨髓瘤細胞上帶有大量的CD38抗原,鎖定CD38抗原作為標靶,在治療上即可有更精準有效的成果,幫助延長患者存活時間,成為國際上的治療趨勢。葉士芃表示,過去抗CD38標靶藥物需要自費使用,對許多病人是很大的負擔,健保署日前核准抗CD38標靶藥物用於與現行療法,併用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第二線治療,預估能讓400位患者受惠,患者能省下約230萬元醫療費。
-
2020-04-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避免移工成防疫破口 入境台灣都須檢疫14天
新加坡新冠肺炎疫情加劇,移工宿舍是最大感染群,台灣為避免移工成為防疫破口,3月27日宣布,除社福移工入台需入住集中檢疫所14天,產業移工檢疫地點也須經查核。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在新加坡持續延燒,新加坡衛生部昨天表示,初步確認新增確診病例1016起,總病例數增至1萬141例,突破1萬大關,而新增病例絕大多數是住在外籍勞工宿舍的工作准證持有人,讓新加坡的外勞宿舍成最大感染群,占新加坡感染總數逾4分之3。台灣移工若要入境,必須符合居家檢疫14天的規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規定,3月27日起,新聘僱社福類及返鄉探親回國的產業類移工回台必須入住集中檢疫所。至於新聘僱產業類移工,雇主必須在申請許可、入國簽證及移工入境辦理接機登錄時提供「移工入境辦理居家檢疫計畫書」,並經由權責機關實地查核,確認符合一人一室、落實門禁管制等機制後才能引進移工。另外,在境外聘僱漁工部分,農委會漁業署表示,4月起施行遠洋漁船境外僱用外籍船員入境防疫措施,境外僱用外籍船員搭機入境者,一律居家檢疫14天,至21日止,共10名居家檢疫,但這10名都是船上的台籍幹部,實際運作情況包含居家檢疫或是找檢疫旅館檢疫,都要符合單獨房間、衛浴等規定條件。
-
2020-04-23 養生.聰明飲食
降低心血管死亡風險15% 咖啡過不過濾差很多!
喝未經過濾的咖啡恐提升心血管風險?關於咖啡與健康的最新研究指出,咖啡中含有咖啡酚和卡威醇化學物質,這些物質會提高甘油三酸酯水平和LDL膽固醇,容易造成心臟病等危害。專家強調,使用濾紙可以濾出這些有害化學物質,還能降低心血管死亡風險15%,幫助延年益壽。過濾捕捉有害物質根據《CNN》報導,根據23日在《歐洲預防心臟病學雜誌》發表的研究指出,咖啡可以延長壽命,但前提是必須使用過濾器來沖咖啡。瑞典哥德堡大學公共衛生和社區醫學系高級教授達格·塞勒說:「未經過濾的咖啡所含物質會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過濾器可以消除這些物質,使心臟病發作和過早死亡的可能性降低。」塞勒說,「本研究為咖啡沖泡法、心臟病發作和長壽間的聯繫提供了有信服力的證據。」對當今流行的法式濃縮咖啡機,及對希臘和土耳其式濃烈沖泡法的愛好者來說,這是個壞消息,煮咖啡或使用咖啡機實際上都會增加患心臟病的風險。營養師麗莎·德雷爾表示,煮沸後的希臘咖啡和土耳其咖啡等未經過濾的咖啡,或在法國濃縮咖啡機中生產的咖啡,在漂浮在咖啡中以及沉澱物中的油滴中都含有較高含量的咖啡酚和卡威醇化學物質。「研究表明,這些物質會破壞甘油三酸酯水平和LDL膽固醇的平衡,增加心血管風險。」德雷爾說,「濾紙可以幫助捕捉這些化學物質。」降低死亡風險15%根據《ESC歐洲心臟病學會》報導,這項新研究追踪了20年來超過50萬健康的挪威男女,年齡在20至79歲之間。結果顯示,由於心血管死亡率升高,喝煮沸或濃縮未過濾的咖啡,增加了60歲以上男性死亡的風險。與不喝咖啡相比,喝過濾咖啡的死亡風險降低了15%,男性因心血管疾病導致死亡的風險降低了12%,女性因心臟病死亡的風險降低了20%。實際上,該研究發現,每天喝一到四杯過濾咖啡的人死亡率最低。《英國醫學雜誌》在2017年的研究,分析了200多項咖啡對健康的益處,發現每天喝3到4杯黑咖啡幫助最大。此外,雖然有些說法會指控即溶咖啡致癌,但沒有證據。如果是喝添加糖的三合一即溶咖啡,可能有健康方面的顧慮,但即溶咖啡製程本身並不會對健康造成正面或負面的影響。【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4-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霍金遺愛人間 家屬捐他用過呼吸器助抗疫
家屬今天捐出英國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生前用過的呼吸器,協助病患對抗俗稱「武漢肺炎」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霍金2018年3月辭世,享壽76歲。21歲診斷出患有漸凍人症的他,畢生致力於研究宇宙起源。呼吸器是捐給曾治療霍金的劍橋皇家派普沃斯醫院(Royal Papworth Hospital),院方今天表示:「在我們照護愈來愈多2019冠狀病毒疾病患者之際,霍金教授的家人把他的呼吸器捐給了皇家派普沃斯醫院。」院方表示:「霍金家人在這充滿挑戰的時刻協助我們,我們萬般感謝。」皇家派普沃斯醫院是心肺移植方面的頂尖醫院。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說,這台呼吸器是霍金自己購置,檢查過後,已列入皇家派普沃斯醫院院內設備。英國新冠肺炎疫情嚴峻,首相強生(BorisJohnson)3月間就看到呼吸器可能短缺,呼籲業界協助生產。
-
2020-04-23 科別.兒科
嬰兒咳不停還有吸入性哮聲 醫師:有百日咳風險
1名未滿2個月大的嬰兒連續兩周有咳嗽、鼻水且食慾降低,送醫住院治療後支氣管後有局部改善出院,沒想到2天後又有明顯的陣發性咳嗽及偶爾也有吸入性哮聲,因此再度入院檢查,經醫師詢問嬰兒接觸史才發現,嬰兒母親有慢性咳嗽病史,懷孕28到36周也沒自費打百日咳疫苗,懷疑嬰兒得到百日咳,經通報疾病管制署採檢並給予抗生素治療後,嬰兒才逐漸康復出院返家。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施養真表示,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桿菌引起的呼吸道細菌性疾病,會經由飛沫傳染,傳染力強,因初期症狀與感冒相似,包含除咳嗽,也可能會打噴嚏、流鼻水等,因此較難區別,但持續咳嗽超過2周,每次咳嗽又幾乎連續不斷、咳到臉紅,還有如倒抽氣的吸入性哮聲時,就要注意,戴口罩就醫檢查,否則在家中可能引發群聚感染。施養真說,她每年約會接到1、2件嬰幼兒百日咳個案,都是有慢性咳嗽症狀的家長或家中長輩傳染給嬰幼兒為主;嬰幼兒感染百日咳症狀較嚴重,6個月以下的嬰幼兒更是重症高危險群,可能引起肺炎、呼吸中止、缺氧、癲癇、缺氧性腦症變或因持續性嘔吐引起營養失調等重症,而其他年齡層感染後,症狀較輕微。施養真表示,預防百日咳最好的方式是按時接種疫苗,國內百日咳疫苗施打政策為嬰幼兒於出生後每2、4、6、18個月以及5歲時各接種一劑相關疫苗,而剛出生的嬰兒尚未接種疫苗也是感染高風險族群,因此建議孕婦每胎於產前28至36周施打百日咳疫苗,會接觸嬰幼兒的家人也應施打;雖然百日咳發生率已逐年下降,但疫苗保護力僅6至10年,每3到5年會出現一個流行高峰,因此成人需遵守預防接種建議按時施打。
-
2020-04-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一場新冠肺炎 急診醫樂見醫院回歸該有的樣子
新冠肺炎延燒,北部更有醫院爆發院內群聚事件,讓民眾對醫院敬而遠之,過去總是人滿為患的急診也空盪不少,令急診醫師感嘆「這才是醫院該有的樣子」。根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最新統計,今年1到3月全台門診、急診就醫約2698萬人次,比去年同期3143萬人次減少445萬人次、降幅約14%。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石富元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以往台大醫院急診總是人滿為患,除了急重症患者外,也有不少患者平時沒空拿藥,就把急診當藥房的,或是一點小擦傷就要來急診擦藥、拆線,但新冠肺炎爆發後,愈來愈多輕症患者擔心到急診被感染,全都消失了。不論有沒有新冠肺炎(COVID-19),進入醫院的每一刻都應戒慎恐懼,石富元說,在醫院裡隨時可能面臨肺結核、感冒等傳染性疾病威脅,只是台灣民眾太過於習慣「逛醫院」,不僅對這些風險視而不見,甚至把醫院當購物中心,不時到醫院買個東西,探完病順便在美食街吃飯聊天,都令他感到相當不解,如今因疫情影響,民眾逛醫院景象不復存在,令他感嘆「這才是醫院該有的樣子」。新冠肺炎疫情雖讓輕症、小病患者不再往大醫院跑,但醫界同樣擔心有就醫需求的民眾,恐因害怕就醫,拖出健康大隱憂。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患有腫瘤、心血管疾病或慢性病控制不佳的患者,需要長期追蹤治療,若因害怕疫情而不敢回診或就醫,後果恐不堪設想。小兒科診所醫師林應然也指出,最近有診所醫師一天就收治3名中風患者,明知自己有慢性疾病,卻任由血壓亂飆,一問之下才發現,原來這些患者因為害怕染疫,不敢到醫院拿藥或看診。新光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洪惠風表示,他的門診平時並未對外開放,看的幾乎都是回診的老病人,以往未到診率相當低,老病人看完診還會聊聊天、東問問西問問。不過,根據洪惠風觀察,疫情爆發後,不僅未到診率攀升至10%至20%,以往聊不停的老病人坐下來只講兩句就急著走,3月未到診狀況更明顯,也有很多人委託家人幫忙拿藥,老人家則到藥局排口罩,直到最近陸續出現零確診後,病人才陸續回到門診報導。他比喻,病人到診狀況就像是疫情的「雷達站」,當疫情嚴峻,患者數就會明顯銳減,一旦趨緩又會紛紛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