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30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搜尋
疼痛感
共找到
450
筆 文章
-
-
2020-01-27 養生.運動天地
總是全身痠痛卻找不到原因?美女醫教你伸展戰勝疼痛
【文、圖/選自聯經出版《鬆筋膜‧除痠痛‧雕曲線的強肌伸展解痛聖經》,作者金修然】原因不明,總是全身痠痛?痛點越多,越可能是「纖維肌痛症」在大邱經營蘋果園的四十多歲女性來到我們醫院,那份痛楚該有多麼苦不堪言呢?「疼痛感好像在我身上的每個角落跑來跑去,頸部、背部和腰部覺得刺痛,某天開始連膝蓋和腿也跟著痛了起來。因為在經營蘋果園,經常要開車,所以不論去哪裡我總是將礦泉水瓶靠在背上,由於實在太痛了,這樣做有指壓的效果,就會稍微舒服些。」她如此說著。經常感到不明疼痛的症狀稱為「纖維肌痛症」。曾有二十多歲的大學生因纖維肌痛症太嚴重而休學,也有三十多歲的職業婦女為此辭掉工作,年齡層十分廣泛。他們全都訴苦「全身痠痛」、「吃藥也沒用」。「壓力」會引發疼痛,產生痛點一般來說,疼痛誘發點中只要有四到五個地方會痛,就會確診為「纖維肌痛症」。它通常會形成包覆肌肉的筋膜和在肌肉部位引起疼痛的堅硬組織,稱為「疼痛誘發點」。壓力是纖維肌痛症的起因,一旦有壓力,肌肉用力時會收縮,這時由於血液循環不佳,便會產生疼痛感。即使照了X 光,也做了血液檢查,大多數會得到「沒有異狀」的結論。由於經常感到疼痛,因此患者總是將「全身痠痛」掛在嘴邊。如果活著都沒有壓力該有多好,然而我們的人生卻與壓力密不可分。我既是職業婦女,又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每天都要與壓力打交道,如果沒辦法排除壓力,當壓力出現時,身體會如何反應正是問題所在。舉例來說,有人在零下十度時沒辦法外出;反之,卻有人能外出,並吸著冷空氣哼唱。在零下十度這樣的外在壓力環境下,有些人具有與之抗衡的能力,有些人則沒有,我們稱之為免疫力。換言之,打造對外部壓力有反應的體力相當重要。身為醫師,我詳細地為病患解說:「肌肉被薄薄的筋膜包覆著,而那裡形成會引起疼痛的堅硬組織。舉例來說,有壓力時筋膜會收縮, 同時刺激疼痛誘發點。」雖然不至於痛不欲生,但是摸到或按到肌肉部位的堅硬組織,疼痛感會加劇。而且不只有按壓處會痛,距離較遠的部位也會出現疼痛感。如果想擺脫疼痛,必須透過伸展操來舒緩肌肉、改善筋膜。為此,我開了能強健深層肌肉的運動處方箋給她。一個月後,她的痛楚逐漸消失,氣色也變好了。如果你正在為不明原因的痛楚、每天都全身痠痛的症狀而受苦,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透過伸展,打造能戰勝壓力的身體。Doctor's talk一旦出現疼痛誘發點,會使肌肉功能弱化通常會形成包覆肌肉的筋膜和在肌肉部位引起疼痛的堅硬組織,我們將它稱為疼痛誘發點,是因為肌肉過度緊張和氧氣不足而發生。疼痛誘發點會發生在一塊或多塊肌肉上,可能會出現肌痙攣、運動範圍變小、肌肉弱化、自主神經系統異常等各式症狀。解痛伸展操-消除纖維肌痛症的運動放鬆伸展【每次10秒,反覆10次】功效:藉由手腳拉長的動作,伸展側腹部,放鬆身體。1. 十指緊扣,手臂向上舉高。2. 雙腿交叉,膝蓋不彎曲,手臂往前腿的對角線方向伸展,延展側腹部。3. 換邊伸展,雙手、雙腳盡量拉直,以延展身體。彎腰抓腳尖【每次5秒,反覆10次】功效:伸展腿部內側肌肉、背部和腰部。1. 坐姿,雙腳盡量打開,上半身抬頭挺胸,腳尖朝向身體。2. 大腿用力,避免膝蓋騰空,並同時彎腰抓左腳尖,停留5 秒。3. 換邊動作,用雙手抓右腳尖。
-
2020-01-20 科別.眼部
冬季補過頭 小心眼睛長痘痘
冬天寒冷,這時候吃個麻辣鍋或十全大補湯暖身子,十分享受;但可得當心補過頭,或辛辣刺激吃太多,一覺醒來,眼睛突然腫起,出現摸起來有壓痛感的腫塊,或是眼皮上冒出一顆紅色、壓了會痛的丘疹,還伴隨白色膿頭,類似青春痘的外觀,這可能就是長針眼了。針眼可分「麥粒腫」和「霰粒腫」兩類。在上下眼瞼存在著很多負責分泌油脂的微小腺體,其中較為人熟知的是「瞼板腺」。這些腺體的功能跟皮膚上的皮脂腺類似,會分泌油脂,滋養睫毛及眼睛表面,避免淚液蒸發、眼睛乾澀。由於腺體的分泌出口位於眼瞼邊緣,即睫毛根部,一旦這些腺體堵塞,眼周便容易不適;尤其在眨眼時,明顯有異物感。加上揉眼睛等動作,表皮細菌容易在堵塞的腺體中繁殖,產生紅、腫、熱、痛等急性發炎,便是「麥粒腫」。這和皮膚毛孔堵塞後感染細菌,進而產生青春痘是類似機轉。另一方面,「霰粒腫」是較慢性出現且無痛的狀況。由於瞼板腺出口堵塞,皮脂長期堆積,因而出現肉芽腫的慢性發炎。觸摸眼瞼可感覺到皮下有像青春痘的無痛顆粒,有些人可能兩眼上下眼瞼先後長出各種大小病灶。針眼需及早就醫;對於急性感染,症狀初始時宜用含抗生素的藥水藥膏,配合熱敷,有助堵塞的皮脂軟化,較易排出。若疼痛感明顯,必要時需搭配口服抗生素治療,縮短病情。若有白色膿頭,經醫師判斷,可能需使用無菌針頭刺破排膿;民眾切勿自行刺破,以免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危及視力。針眼一旦過了急性期,可能自行消除,但也有些會轉變為慢性無痛的結節;若為後者,勤勞熱敷,搭配點藥,仍有機會自行痊癒。若久久不消,則要考慮動小手術,在門診局部麻醉,將肉芽腫的結節切開、刮除。針眼患者宜攝取椰子水、仙草、綠豆湯、絲瓜等較「退火」的食物,避免辛辣及油炸烹調方式。一些油脂較豐富的食物,如堅果類、燒烤等,或較燥熱的麻辣鍋、薑母鴨、麻油雞等補湯,都應暫時避免。較易長針眼的小朋友,雖然接觸辛辣刺激食物的機率不高,仍要避免巧克力、餅乾、洋芋片、薯條等食物,多攝取蔬菜水果,同時避免用手揉眼睛,以免反覆細菌感染。至於熬夜、壓力大的族群,也較容易長針眼,這是因為作息不規律時,免疫力下降,內分泌失調,所以容易感染發炎,導致針眼產生。常見在考試及長途旅行前後,壓力、時差等因素,加上缺乏充足休息,這都是針眼的誘因。
-
2020-01-17 科別.皮膚
燒燙傷怎麼辦?醫師:沒偏方!記住這點最重要
奇美醫學中心傷口照護中心傷口護理師魏秀慧指出,冬天圍爐有傳出燒燙傷的情況,常見的燒燙傷種類包括有溫度性燒燙傷、化學性燒燙傷、電燒燙傷,被火鍋熱液燒燙傷的情況屬於「溫度性燒燙傷」,「燒燙傷急救沒偏方,快沖冷水最重要」。魏秀慧表示,燒燙傷依皮膚受傷深度,可分為一度、淺二度、深二度、三度、四度;一度燒燙傷,傷及範圍為表皮層,皮膚出現紅腫、疼痛的現象,無水泡產生;淺二度燒燙傷,傷及部分真皮層,皮膚紅腫、長水泡、劇烈疼痛和灼熱感;深二度,傷及真皮深層,皮膚呈現淺紅色並長出白色大水泡,此期較無疼痛感;三度燒燙傷,傷及全層皮膚,呈現白色或乾硬的皮革狀;四度燒燙傷,損傷範圍為全皮層,且傷及皮下脂肪、肌肉和骨骼。魏秀慧說,一旦發生燒燙傷,不論傷口大小或嚴重程度,最重要的是「立刻沖冷水,讓皮膚快速溫和地降溫」,在冷水下沖15到30分鐘,可避免高溫持續停留在皮膚上,造成更嚴重的傷害;但切記勿以冰敷的方式來降溫,因為燒燙傷的皮膚組織較為敏感,反而容易發生凍傷。魏秀慧提醒,網路上建議的牙膏、白藥膏、小護士、神奇紫草膏、凡士林等產品,一旦覆蓋於皮膚上,反而會將「熱度」包覆住,減緩皮膚降溫的速度。加上這些物質黏著度較高,附著在燙傷傷口上較不易清除,換藥時反而容易感到疼痛。鹽水具有吸熱和高滲透壓的特性,有降溫效果,但皮膚一旦受傷,其預防水分流失的保護功能會喪失,這時如果浸泡鹽水或使用鹽水沖洗,反而容易因高滲透壓而導致體液流失。魏秀慧表示,一旦發生燒燙傷時,最正確的處理口訣為「沖、脫、泡、蓋、送」,「沖」在冷水下沖15到30分鐘後;「脫」輕輕脫掉覆蓋傷口的衣物;「泡」如果有燒焦的衣物黏在皮膚上必須去除,則須泡在水中15分鐘再小心去除衣物殘骸,如果傷口沒有衣物覆蓋,就不需泡在水裡;「蓋」傷口蓋上無菌紗布或乾淨毛巾;「送」注意保暖盡快送醫治療。
-
2020-01-17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突發性耳聾打類固醇 竟打嗝、亢奮徹夜未眠
我才40幾歲,平常雖然沒有特別養生,偶爾去慢跑,除了曾有一次梅尼爾氏症引起的暈眩,身體沒出過大問題,怎樣也沒想到去年六月會經歷一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生平最難熬的病痛。事情從一個悠閒的周六午後開始,當時大女兒練薩克斯風,忽然覺得聲音有點怪,好像耳朵進水的感覺,但我不以為意,直到周一上班時接起電話才發現,慘了,兩耳聽到的聲音完全不同!打類固醇帶來副作用當時非常不安,擔心如果是腦瘤、腦中風,事情就大條了。立刻拜託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在兩台手術中間的空檔幫忙看看,確診是「突發性耳聾」,標準治療就是住院打類固醇。當下我鬆了一口氣,但不願意住院。因為外科醫師最怕行程被打亂,每天都有排定的刀和門診,這些排好的病人不會憑空消失,只要有一個沒有按時處理,後面事情就擠在一起。所以外科醫師都很討厭突發的休假,不論是病假、颱風假,都希望極力避免。所以後來我就打點滴上班,病人看到點滴關心詢問,我只笑笑說沒什麼,因為當時還真覺得沒什麼。沒想到類固醇打到第二天,高劑量帶來的副作用,已經讓我苦不堪言。我血糖血壓都異常、無法停止的打嗝,精神亢奮到徹夜未眠,聽力還持續惡化。打嗝打到無法呼吸當時我一隻耳朵已經快要聽不見了,用手輕拍,只有觸覺,沒有聲音,偶爾從內耳傳來沙沙、嗶嗶的雜音,愈來愈擔心,會不會就這樣聾了?第三天終於認命取消手術,打包住院。住院期間類固醇副作用一樣折磨我,有時打嗝打到橫膈膜無法放鬆、無法呼吸,都快斷氣了。好險撐到第六天療程結束,聽力終於改善,可以停藥出院。出院後照常上班看門診、做手術,只過了兩天平安日子,又出現新狀況。那天半夜,忽然上腹部絞痛到睡不著,整夜不能睡。隔天就醫發現,我猜的沒錯,就是過去一直不想處理的「膽結石」,還併發胰臟炎,所以非得處理不可了。從事肝膽外科近20年,開過幾千台膽結石手術,幾乎天天在做,正是因為做太多,總覺得給別人開不安心,所以一直拖著沒處理,沒想到終究還是得面對,換成自己躺上手術檯。開刀前,臨時找太太來簽同意書,但當時太太去理髮,沒接到電話。於是我自己簽自己的手術同意書、麻醉同意書,聽說這是孤獨的最高等級。手術半小時就結束了,很順利,同事還幫我全程錄影留念。請了看護反不自在當我在恢復室醒來,那感覺和電影很像,就是忽然非常明亮,有人跟我說話,肚子有一種被重擊的感覺,非常尖銳的疼痛感,以為術後是悶痛,沒想到親身體驗才發現是尖銳的劇痛。為了止痛我用了嗎啡,朦朧間還對來探望我的副院長說:「我明天要去看門診」,嚇得大家連聲制止。術後住院,太太為我請了看護。我實在不習慣給人服侍,一切自己來,晚上有個陌生人睡在陪病床,還因此有點睡不著,半夜起來上廁所戰戰兢兢,怕吵醒看護。我這才明白,原來病人住院、請看護有多不自在,還好只住一晚就出院了,隔天就回門診看病人。走過突發性耳聾、膽結石合併胰臟炎,讓我親身經歷病患走過的路,當我重新面對病人,我就知道該怎麼說,可以照顧到他們的心情。對於病人的疑慮,更能感同身受,可以用自己的例子來鼓勵病人,勇敢接受治療。半夜睡不著抄心經在那段突發性耳聾治療時間,我想到菩薩是從耳根開始修行,所謂「耳根圓通」。所以當時第一個想到求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心裡也對心經特別有感應,半夜被高劑量類固醇副作用折磨到睡不著,我就起來一遍又一遍抄心經,希望從中學習,找到力量去面對這件事。我是醫療人員,遇到任何事情,都理智思考、訂定明確目標,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但總有些事情,是人無法控制的,只能將希望寄託在信仰。我很慶幸自己能度過這番苦厄,更珍惜、照顧自己的健康,未來也希望繼續效法菩薩,幫助病人度過苦厄。■醫學辭典/突發性耳聾突發性耳聾是一種耳鼻喉科急症,發生率為十萬人5到20個新病例,可能病因很多,目前85-90%的病患找不到病因,僅10到15%與病毒感染、自體免疫疾病等有關。突發性耳聾病患自然復原後,聽力恢復比率大約是三到六成,大部分於二周內明顯改善,但若拖過二周未治療,聽力復原比率會大幅降低,因此早期察覺到聽力受損、盡速接受住院檢查和治療,是影響預後的重要因素。目前標準治療包括口服或靜脈注射類固醇、中耳內注射類固醇。余政展小檔案現職:●台中慈濟醫院外科部主任,兼一般外科主任年齡:45歲學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專長:●消化道及肝膽胰手術●腹腔鏡手術●腹腔鏡肝膽胰與胃癌根除術●腹腔鏡減重手術●甲狀腺手術●疝氣手術●乳房手術興趣:鑽研疑難雜症與微創手術經歷:●日本藤田保健衛生大學●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醫師●台中榮總外科部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
2020-01-10 科別.骨科.復健
惱人媽媽手、滑鼠手怎麼分? 復健科醫師教你用一招判別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農曆春節腳步接近,家家戶戶打掃除,平常忙於家事、工作,過度或不當使用拇指及手腕,造成疼痛腫脹、無法使力,當心長期下來形成「肌腱滑膜炎」,俗稱為「媽媽手」;同時易與手部出現麻痛感的「腕隧道症候群」,大家常說的「滑鼠手」混淆不清。彰基復健醫學部部長劉森永醫師指出,只要透過一招自我簡測方式,就能分辨惱人的「媽媽手」與「滑鼠手」之間的差異性。劉森永醫師說明,「媽媽手」疼痛點位於大姆指,只要姆指向下彎曲,用另外四隻手指頭包覆住按壓,會有明顯的痛感,就有可能是肌腱滑膜炎;而手心向上,用另一隻手敲打手腕部位,若出現疼痛感,則當心為正中神經遭到壓迫。過去使用傳統神經傳導檢查,現在以「骨骼肌肉超音波」,能清楚檢視肌腱、韌帶及肌肉構造,協助醫師進行診斷。若已經有媽媽手,劉醫師說應適時讓手部休息,但也不要長期不動,造成手部發炎物質堆積導致症狀加劇。在急性疼痛發作時,最好冰敷24小時;進入慢性疼痛期,可以熱敷或浸泡38度至42度左右的熱水,並於醫師及治療師指導下,搭配局部按摩及適量牽拉與肌力訓練,如下列四大居家運動項目。一、肌肉拉長伸展運動:維持活動度並增進循環Step1.以其他四指將大姆指包住。Step2.手腕朝下施力,直到手感到緊的程度,維持此動作10-20秒,接著放鬆休息;重覆10-20次,一天做3回。二、拇指關節運動:增進關節活動度Step 1.練習拇指屈曲及伸直動作。Step 2.練習拇指外展及內收的動作。三、肌力訓練:維持肌力及增進肌耐力Step1.先以橡皮筋套在手指上。Step2.用力將手指向外張開,直到有繃緊的感覺,維持10-20秒鐘,接著放鬆休息;重覆5-10次,一天2-3回。四、可使用道具進行肌力訓練Step1.使用啞鈴或罐子,Step2.姆指套上彈性帶作拉伸動作媽媽手臨床上如何治療?劉森永醫師表示,現在比較流行增生療法,或血小板注射。另外也有人使用震波療法,但傳統上仍以物理治療為主,包括超音波、甚至做一些微電流的刺激,減緩疼痛,再進行適當的運動訓練,達到舒緩效果。最好在手部已出現局部不適及疼痛現象時,儘早就醫並接受適當治療。(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除舊布新做到一身痛? 物理治療師6個叮嚀遠離痠痛 手麻原因多! 除了姿勢不良還有這4大可能原因
-
2020-01-10 科別.骨科.復健
腳踝扭傷嚴重恐需手術 醫教緊急處理五原則,七成可自行癒合
20多歲小藍,熱愛籃球運動。某天練球時,發現右腳只要踩地,腳踝外側好像被電到一樣非常疼痛,完全無法打球,連走路都不便,立即到台北慈濟醫院就診。骨科王禎麒醫師檢查發現她的腳踝韌帶斷裂,考量年輕人活動力的重要,不用自體韌帶,改以器捐者的異體韌帶,透過關節鏡微創手術,為她重建韌帶。經過半年的術後調養與復健,小藍恢復腳力,再和一群同好馳騁球場。足踝運動傷害分三級 高達八成外踝韌帶受傷 王禎麒醫師指出,在足踝的運動傷害中,高達80%是外踝韌帶受傷。依受傷程度分為三級,若關節受到拉扯或活動時有疼痛感,但外觀並無明顯改變,屬於輕度;韌帶大部分斷裂,合併關節腫大和劇痛發炎症狀,則為中度;韌帶完全斷裂,關節無支撐力,造成不穩現象,常合併嚴重血腫狀況,則是重度腳踝扭傷。王禎麒醫師表示,腳踝扭傷者,應遵循「急性運動傷害的PRICE原則」,之後儘快就醫,做詳細診察治療。而「急性運動傷害的PRICE原則」指的是P(Protection)保護、R(Rest)休息、I(Ice packing)冰敷、C(Compression)壓迫和E(Elevation)患肢抬高。若不慎腳踝扭傷,掌握上述處理原則,然後至少兩個月減少受傷部位使用,輔以物理復健治療,七成以上的患者,其韌帶多會自行癒合。若休息後仍無法復原且踝關節仍不穩定者,則須評估手術治療的可能性。腳踝內傾角度逾8度 持續疼痛則考慮手術王禎麒醫師說明,透過X光壓力測試,評估病患腳踝內傾角度若超過8度,或往前拉移距離超過1公分時,就表示是外踝韌帶受傷導致明顯的不穩定,即可手術治療;若角度與位移不大,但接受一段時間保守療法,仍持續疼痛或有足踝不穩定感時,也可考慮手術。一般而言,傳統韌帶修補手術傷口大約4到5公分,較易感染且復原慢;但現今技術與器械發展進步,有「內視鏡縫合」與「韌帶移植」兩種手術,醫師會視病患嚴重程度與日常活動度來決定治療方式。較輕微者可以透過關節鏡微創手術縫合、重建韌帶,術後僅有2至3個約0.3到0.5公分的小傷口,復原較快,是目前治療韌帶斷裂的新趨勢。腳踝疼痛、關節腫脹 切勿自行推揉求偏方至於平時走路時的扭傷,或是熱愛運動者長期高強度使用,都可能讓韌帶鬆弛,甚至造成韌帶受損。王禎麒醫師提醒,一旦腳踝疼痛或是關節有腫脹情況,務必儘快找專科醫師診治,切勿自行推揉、尋求偏方,以免讓韌帶斷裂更嚴重,增加治療困難度。
-
2020-01-09 科別.腦部.神經
影/過度沉迷3C產品出現後腦勺刺痛感 小心是枕神經痛
現在人手一機,當過度沉迷於3C產品,肌肉長期處於緊繃的情況下,易使血管受到壓迫,影響血液循環,引發肩頸酸痛或手部痛麻等不適感,還有人出現後腦勺刺痛感,這就是醫學上所稱的「枕神經痛」,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神經科林俊甫醫師表示,平時多做伸展動作放鬆肩頸神經,最好還是減少使用3C產品的時間。林俊甫醫師表示,一位年僅41 歲男性,從事電子業並且每天長時間使用電腦。最近一周發現後腦勺有刺痛感,一開始覺得只是一般痠痛,但症狀越來越明顯,擔心是腦血管有問題而來就醫,經過問診近期沒有外傷或其它先天病史,但因長期使用電腦、手機,且姿勢不佳,造成後頸部筋膜緊繃。透過各項儀器檢查後發現患者並無椎間盤或頸椎退化等疾病問題,也沒有手指麻痛及上肢無力等症狀。經觸診後發現,患者於後腦勺兩側的枕神經分支處有明顯疼痛感,因與長期頸部施力不良導致症狀加劇有關,在排除偏頭痛、頸椎關節損傷、頸椎椎間盤突出後,確診為「枕神經痛」。枕神經痛是頭部後側大枕神經及小枕神經受到壓迫,或是被肌肉群卡住所造成的症狀。臨床上典型表現是頭後方枕部反覆性持續數秒到數分鐘的抽痛,嚴重時眼窩處也會有痠痛感,用眼過度也可能會加劇頸部緊繃的情況,如未儘早治療,疼痛程度與頻率都會隨之增加,除影響日常活動外,睡眠也會受到影響。在家可做拉頸運動,如果左邊痛,用手把頭往右邊拉,持續5分鐘,或搭配用溫毛巾敷在雙眼、閉合約10分鐘,可緩減不舒服。要是無法減緩症狀,改用口服藥物治療,如果效果不佳,且疼痛點是兩側「枕神經」路徑上易產生壓迫或沾黏的位置,可能就要考慮局部施打類固醇或神經麻醉劑。林俊甫說,為了避免再次復發,平時多做伸展動作放鬆肩頸神經或調整頸部姿勢,並建議減少使用3C產品的時間。
-
2019-12-31 科別.泌尿腎臟
女性頻尿漏尿骨盆痛 改善新選擇試低能量震波
高醫體系婦產科及泌尿科兩年前引進低能量震波療法,將低能量震波治療應用於膀胱過動症、應力性尿失禁以及慢性骨盆腔症候群的患者,藥物治療無效或是害怕開刀的患者可以到門診諮詢,不失為一個新的治療選擇。47歲張小姐說,平時深受頻尿困擾,平均15至20分鐘就要跑一次廁所,害怕的不太敢出遠門。輾轉求診到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婦產學門診,膀胱過動自我檢測表前測10分,診斷為膀胱過動症。經醫師建議接受8周的體外低能量震波治療後,降為5分,現在可以拉長到1.5至2小時才去上廁所,生活品質得到大大的改善。46歲盧小姐表示,最近發現自己感冒咳嗽時會漏尿,原本不以為意,但似乎有逐漸變嚴重。經尿路動力學檢查發現棉墊測試1.8克,診斷為輕中度應力性尿失禁。接受8周的體外低能量震波治療,治療後第9周的棉墊測試改善到0.4克,幾乎完全沒漏尿感。70歲的黃太太一年半來總覺得肛門口左右兩側約2公分處有壓痛感,四處求醫,藥物治療後疼痛感並無明顯改善,經評估過後為慢性骨盆腔疼痛症候群。她說,低能量體外震波治療打完3次,壓痛感改善了九成,經過4周治療後壓痛感完全改善,不再服用止痛藥物,她很高興。小港醫院副院長龍震宇表示,骨盆底功能障礙是因骨盆底肌肉及韌帶缺損導致的一群疾病,包括慢性骨盆腔疼痛、尿失禁、膀胱過動症及間質性膀胱炎等各種慢性疾病,常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這些疾病目前的治療方式相當多元化,如藥物治療、行為治療或是手術療法。龍震宇說,目前臨床應用低能體外量震波,用來改善組織修復在肌腱骨骼交界處、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皮膚傷口和軟組織修復及男性勃起功能障礙。
-
2019-12-25 新聞.健康知識+
喉嚨痛不等於感冒!一圖辨別4種「喉嚨痛」疾病
最近天氣忽冷忽熱,許多民眾開始有喉嚨痛急著到門診掛號,耳鼻喉科幾乎天天爆滿,甚至過半的患者有喉嚨痛的症狀,但偏偏「扁桃腺炎」、「喉嚨炎」、「流感」、「感冒」,四種都會有喉嚨痛、發燒,甚至有的病症會合併出現,醫生最常被問到的「我喉嚨痛是感冒嗎?還是流感?是扁桃腺發炎?」一早起床,發現吞下口水時有刺痛感,導致喝水、吃東西,甚至講話都受到影響,這樣情況許多人都經歷不少次,多數人第一反應都是覺得自己「是不是要感冒了」,覺得放著「一定會好」,但有些喉嚨痛的情形,其實沒這麼簡單,有可能是扁桃腺發炎,或是咽喉炎,放著不管的話嚴重起來還是有可能危及生命的。急性扁桃腺炎與感冒最明顯的差異是「喉嚨劇痛」,甚至「吞嚥困難」,同時還會有頭痛、耳朵痛及頸淋巴結腫痛,但卻不會有鼻水、鼻涕,症狀急性期輕微,往往只有吞嚥疼痛或喉嚨異物感而已,但嚴重時頸淋巴結腫痛、頸部觸痛的症狀,患者可能扁桃腺化膿,連講話都會變得含糊不清,也有人是慢性扁桃腺炎,長期扁桃腺長期反覆發炎。北市聯合醫院耳鼻喉醫師余育霖指出,感冒、流感、扁桃腺炎、咽喉炎都是完全不一樣的病症,感冒有時不用吃藥也會好,症狀通常較輕微,患者多休息就有可能自行痊癒。但如果是扁桃腺要吃抗生素,有時候還會吃到類固醇。部分的患者初期可能先感冒,細菌再趁虛而入,引發成扁桃腺炎,也有可能是兩者同時發生,醫生會依照病症進行治療。只有喉嚨痛? 該怎麼辨別是哪種病 只是別以為單純「喉嚨痛」是小事而忽略,有時候扁桃腺腫得太大,阻礙鼻子的呼吸暢通,嚴重的可能腫大到阻塞上呼吸道,使病人呼吸困難甚至窒息。余育霖醫生指出,目前臨床近期就診的患者大多還是感冒,當然其中大多數都會伴隨喉嚨痛的症狀,也有可能再引發扁桃腺發炎的問題,因此他們會先辨別是細菌性還是病毒性感染。通常鏈球菌引起的細菌性扁桃腺炎多發生在兒童身上,少有咳嗽、流鼻水、打噴嚏等感冒症狀。如果確定是需要投予抗生素治療10天。若是病毒性的咽炎扁桃腺炎只需症狀治療而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但如果你有只有喉嚨痛的症狀,初步要怎麼辨別? 醫生當然會就理學檢查,扁桃腺如果非常紅腫 又化膿,就是細菌感染扁桃腺,所以醫生們會仔細檢查發炎部位,但發生部位在咽喉就會是咽喉炎。 「喉嚨痛」吃的東西要注意!因為喉嚨痛,帶來劇烈的疼痛感,難以吞下食物,因此吃的東西要更加注意!可以選擇較軟及流質物品,以及食用營養價值高的食物,避免任何擾亂消化道、和免疫系統的食物,如下列:●常見的過敏原。如乳製品、麩質、大豆、貝類或茄科植物●含防腐劑和人工成分的加工食物●高含糖的精緻食品●太刺激性食物:炸物、麻辣鍋●抽菸也不適合另外醫生提醒,近期流感就診人次呈現上升趨勢,國內上週(12月8日至12月14日)急診類流感就有92,475人次,比起前一個星期提升21.2%,明顯上升外,併發重症病例數也上升,疾管局推估流感有可能進入流行期。因此許多民眾,在初期發現已經有「喉嚨痛」時,即早看醫生了解究竟是什麼疾病,避免病情惡化。延伸閱讀:流感、感冒分不清?一張表告訴你怎麼分!
-
2019-12-24 該看哪科.婦產科
台灣高齡產婦突破3成 早產死產風險增
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台灣高齡產婦比例突破3成;依出生通報資料,高齡產婦生出的孩子有較高風險低出生體重、死產風險。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醒,高齡孕婦應定期產檢。國健署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依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台灣107年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03歲、生育第一胎平均年齡為30.90歲,其中35歲以上者占30.12%。另依107年出生通報統計年報資料,107年出生的新生兒約18萬人,其中生母年齡為35歲以上者,生產低出生體重(低於2500克)比例達11.65%,較20至34歲的8.84%高,且死產比例為1.56%,較20至34歲的0.99%高。美國婦產科醫學會指出,高齡婦女發生不孕、流產、早產、死產、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等高危險妊娠合併症的風險增加,且隨著準媽媽年齡升高,胎兒低出生體重、染色體異常或其他先天缺陷的發生率也隨之提升。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表示,隨著國人平均結婚及初次懷孕年齡逐年上升,懷孕併發症的風險也隨年齡逐漸增加,孕婦應按時產前檢查,做好孕期保健,不要抽菸飲酒,且要認識早產預兆及產兆,有突發狀況才能儘速就醫或待產。目前國健署補助每名準媽媽10次產前檢查、1次超音波檢查及第35-37週1次乙型鏈球菌篩檢,且有產前衛教指導。陳麗娟說,孕婦應懂得辨識危險妊娠,當醫師告知可能是高危險妊娠時,需經由完整的產前檢查,來早期預防懷孕過程可能發生的併發症,並建議在人力及設備較完善的醫療院所生產,母親及嬰兒的安全較可獲得保障。如果孕婦出現1小時內6次以上或10至15分鐘1次的子宮收縮(休息30分鐘仍無改善,不一定有疼痛感,但肚子會變硬或有下墜感)、類似月經來時的悶痛感或來之前的脹痛感、子宮與陰道有下墜感或陰道有壓迫感、陰道水樣、黏液和血液樣分泌物增加或感覺胎動較平常減少一半以上等類似早產徵兆的情形,應儘快就醫才能降低早產風險。陳麗娟表示,接近生產期之前,會出現輕鬆感(食慾較好,呼吸較順暢)、落紅或現血、陣痛或腰酸、破水(由陰道流出多量液體)等徵象。若有規則的陣痛(第一胎約7至8分鐘陣痛1次,第二胎(含)以上產婦規則陣痛即可待產)、破水或其他異常(如產前出血、胎動減少等),應儘速直接到產房待產。
-
2019-12-22 新聞.科普好健康
鈣化性肌腱炎 超音波針刀可把鈣化沖洗出來
肩關節疼痛的原因相當多。人到中年,常覺得肩膀痠痛,但有些人覺得自己是「五十肩」,就每天拉筋、扭轉,想改善這種疼痛感,卻沒想到竟然愈動愈痛,看了醫師才知道自己其實是「鈣化性肌腱炎」。有如鞋子進小石頭般刺腳鈣化性肌腱炎是鈣結晶堆積在細胞間質中,形成一個堅硬的小石頭,在活動時磨到軟組織、造成發炎,「就像是鞋子裡面進了一塊小石頭刺著腳底」,所以就自然而然因為疼痛而影響活動角度。有時在照完X光片或超音波檢查後,醫師就直接指著一塊白白的東西說:「你這個是鈣化性肌腱炎」。由此可見,鈣化性肌腱炎是一種可以很確定的診斷,那麼,到底要怎麼治療呢?有別於X光檢查,軟組織超音波如同醫師的「第三隻眼」,有助醫師了解骨頭以外,軟組織(肌腱和韌帶等)的狀況,甚至可以用動態超音波檢查,找到引起疼痛的主因。較小鈣化可藉超音波找出早期尚未成熟或尺寸較小的鈣化,尚無法在X光檢查清楚成像,都可以藉由超音波找出蛛絲馬跡;也可依據超音波顯示的鈣化大小、形態及周邊組織狀況,給予患者合適的治療建議。目前針對肌腱發炎到形成鈣化的病患,非侵入性的方法主要有藥物、復健治療、體外震波治療等等;而微侵入性的方法主要是利用超音波導引下,進行鈣化細針穿刺抽吸或注射治療,高達八成的病患可減輕疼痛症狀,日後追蹤X光亦可見六成病患的肌腱鈣化部位逐漸消失。但是有時碰到體積較大、較硬的鈣化點,上述的方法可能都失敗了,我們還可以試試看用超音波針刀把鈣化「沖洗」出來。三總發展超音波導引治療三總特別發展這項技術,先用超音波導引針刀進入鈣化的中心,利用適當水壓「沖洗」肌腱內的鈣化塊,慢慢的,有些粉筆灰狀的鈣化就逐漸被沖洗出來,這樣的沖洗反覆數十次直到鈣化塊被抽成空心,再用針尖破壞外圍的鈣化結構,形成新生血管來加速組織再生修復,逐漸消除鈣化點。但記得經過治療後肌腱仍處於脆弱期,不要過度使用肩膀或提舉重物,以免造成肌腱破裂。
-
2019-12-17 科別.骨科.復健
人生才過一半腰開始痛了!你的腰痛是機械還非機械性?
人家都說「四十腰」、「五十肩」,從四十歲開始,身體的保養變得格外重要,現代人平均餘命已超過八十歲,四十歲人生才過了一半,但身體機能卻逐年衰退,需要用心保養,讓人生下半場,過得靈活自在。而腰痛,比肩痛,更加常見,據統計,有六成到八成的民眾,一生都可能遭遇一次的下背痛。雖然很腰痛很常見,但近九成的下背痛病因較難有明確的診斷,扣除其他器官造成的轉移痛,可以粗分為「機械性」以及「非機械性」兩種,各代表不同的疾病與成因。一成是這種-非機械性背痛1. 嚴重脊椎病變(serious spinal pathology)例如脊椎感染、腫瘤。此類患者約占2%以下。2. 神經根壓迫(nerve root compression)例如腰椎椎間盤突出症(herniated intervertebral disc)、椎管狹窄(spinal stenosis)造成的坐骨神經痛。此類患者的比例約占10%左右。3. 中樞神經敏感化(central sensitization)因長期的疼痛而造成病患腦中的接受器產生變異,即便疼痛的病灶已經痊癒,但正常的輕觸依舊會給病患帶來疼痛感。九成是這種-機械性背痛機械性的下背痛,指的是人體結構的生物力學異常,造成體內組織間的張力改變而引發疼痛。有多達85%-90%的下背痛患者,都屬於此類,是復健門診中最常見的下背痛病人。這類的下背痛原因很多,像是肌肉拉傷或扭傷、脊椎退化、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症、腰椎滑脫、薦髂關節機能失調、壓迫性骨折、椎弓解離症,或是其他外傷造成,都歸在這一類。接著可以再根據影像檢查(例如核磁共振或是X光)的結果,又可分為檢查有異常的明確性下背痛,與檢查影像沒有明顯異常的不明確性下背痛。疼痛原因百百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雖然科技已經比過去進步許多,但閃到腰跟五十肩一樣,常常是「病灶不明」,雖然找不到原因,但可以治療或緩解症狀,透過藥物治療、生活型態修正以及肌力訓練,讓疾病獲得改善。當然,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診斷」,找出幾種可能的原因,像是產後腰痛,常見是餵奶或抱小孩的姿勢不正確、國高中生腰痛,可能跟鞋底磨平、運動傷害有關,而中年腰痛,則也許是肌力不足造成的。若是有身體疼痛的情況發生,還是盡早就診,讓專科醫師透過理學檢查與身體評估,再加上病患的過去病史描述、使用藥物習慣與理學檢查等等的綜合判斷,找出最合適的治療方式,別讓小痛拖成大痛,再要治療可就棘手了!
-
2019-12-12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吞藥要過三關 壞習慣恐造成食道潰瘍
26歲陳小姐日前感冒身體不適,上班前吃藥只配幾口開水就匆匆出門,途中仍感覺喉嚨卡卡,到公司後趕緊喝水想把藥沖下肚,但異物感持續2天,疼痛感加劇,最後求助醫師。聯新國際醫院腸胃肝膽科楊士豪醫師透過胃鏡檢查,發現食道已無異物卡住,卻看到明顯破皮、潰瘍。楊醫師說陳小姐算是幸運,嚴重的話可能造成食道組織壞死。另一名16歲高中生因害怕吞藥又找不到訣竅,將感冒藥剝半服用還是覺得卡在喉嚨,到醫院檢查沒有發現藥丸,但食道已有多處潰瘍發炎。楊士豪醫師指出,吃藥不只要避免「卡住」,也要注意是否在食道「留下痕跡」。食道是連結咽喉與胃部的管狀構造,並非寬度一致;其中,食道入口、支氣管交叉處,以及貫穿橫膈膜處,3個部位比較細窄。楊士豪說,吞服藥物必須「過三關」,才能順利抵達胃部。如果在沿途卡關,很可能因藥物溶解而侵蝕食道,造成潰瘍。小孩因害怕吃藥心生恐懼,老人因吞嚥功能弱化,吞藥比較容易卡關。如果吃藥方法不對,導致食道潰瘍,則是不分年紀,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楊士豪說,最近門診不少個案都是年輕人,最主要原因是吃藥喝的水不夠、一次吞太多顆藥,或是吃完藥立刻躺下,造成藥物尚未進到胃部就在食道溶解。楊士豪提醒,即使是藥粉,也別以為不會卡住就乾吞,水喝不夠還是會傷害食道。另外有些人為了吃藥「不卡關」,而把藥丸磨碎、剝半,或打開膠囊倒出藥粉,更是萬萬不可。藥物製成膠囊或錠狀等不同劑型,都經過評估。膠囊藥物主要為了延緩藥物釋放速度,進入腸道後再慢慢釋放,讓藥效延長。如果把藥物磨碎或打開膠囊,藥效可能在短時間內釋放,對體內恐造成不良反應,或是無法維持一整天持續發揮作用。楊士豪建議,如果認為藥物太大顆難以吞嚥,應與醫師討論,更換成其他劑型。此外,除非藥物註明是「嚼錠」,否則不應咬碎吞服,即使是鈣片和維他命C也要依指示方式服用。避免藥物卡關食道,楊士豪提出4個訣竅:吞藥時保持坐姿或站立,服藥後避免立刻躺下或就寢。前傾吞藥優於後仰,特別是膠囊重量輕,會浮在水面上,將頭往前傾更容易吞下。吃藥物前先喝些水,讓乾燥的食道變濕潤,有助於吞藥。一次不要吞太多顆藥,可以分次吞服,而且至少搭配200-250ml的水,避免藥物黏在食道。
-
2019-11-27 科別.精神.身心
疼痛難解…恐是憂鬱症訊號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憂鬱症是本世紀三大黑死病之一,近年來社會逐漸接受憂鬱症的患者及治療,大家不再將憂鬱症視為洪水猛獸,也不會輕視憂鬱症患者了。然而,憂鬱症並不只是單純心情不好,已被公認為是一個全身性的疾病,因為憂鬱症患者全身都會出現不舒服症狀。曾有位75歲老先生坐輪椅來門診,他主訴因為雙腳疼痛已八年,很多醫師都覺得腳沒問題。老先生情緒不好,也沒辦法確認是情緒不好還是疼痛多年影響心情。不過,給了抗憂鬱劑及安眠藥治療後,睡眠及情緒明顯改善。老先生下次回診時,自己走進診間,他感謝我們在一周內解決了他多年的問題。一般人了解的憂鬱症是情緒低落,然而,憂鬱症合併很多身體症狀,最重要的是,這些症狀往往被稱為「醫療上無法解釋的身體症狀」,如果有這些在醫療上無法被解釋的症狀,可能要懷疑是憂鬱症。下面七個在憂鬱症最常合併出現的身體症狀,往往被忽略,必須提高警覺:1.總覺得容易疲勞,沒力氣跟能量:情緒不好的時候,常常提不起精神,而很多人並不會注意到情緒變化,反而是關注到身體不適。2.疼痛的耐受度降低:可能變得不耐煩,對於一些瑣碎小事,覺得特別不舒服,除了覺得身體疲勞外,也有輕微的疼痛感,如果本來有疼痛,這時疼痛可能加劇。3.肩頸及背部疼痛:這很常見,情緒焦慮、睡眠品質不佳時,就會覺得這些部位疼痛,很多人去看神經內科、骨科,甚至不斷地做復健或按摩,但效果都很短暫。4.頭痛:頭痛是很常見的症狀,但很多人的疼痛並不一定是真的痛,只是覺得頭發脹,這些症狀都沒辦法查出原因或是被合理解釋。5.覺得眼睛乾澀或是視力下降:覺得視力模糊,這往往是因為情緒變化引起自律神經失調所導致。6.胃痛、腹部不適、腹瀉及便祕:腸胃道主要是受迷走神經控制,而迷走神經是自律神經的一部分,情緒變化往往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因此腸胃道症狀是常見症狀,患者不斷地吃制酸劑或是腸胃藥,但是效果都不好。7.胸悶心悸:因為自律神經失調,時常覺得胸悶,有時候心跳很快,這是自律神經失調後,交感神經被活化出現的症狀,而在臨床上,卻無法用特定疾病去解釋這些情況。英國研究顯示,疼痛如果無法被醫療原因解釋,往往就與憂鬱或焦慮有關。進一步研究,如果一個人同時有三種或三種以上症狀合併發生,憂鬱或焦慮症機率高達70%。如果長年被疼痛困擾,但醫師束手無策,或許可考慮求助身心科。
-
2019-11-24 癌症.其他癌症
護理師健檢發現胰臟異物 竟是神經內分泌瘤
如有莫名心悸、腹部腫脹、低血糖等情形,小心可能是長了神經內分泌腫瘤。35歲王姓護理師,三年前在醫院員工健檢時發現胰臟頭部長腫瘤,經進一步檢查確認為神經內分泌腫瘤(NET),所幸為第一期且腫瘤小於兩公分,經醫師判斷建議下,選擇以定期回診追蹤方式觀察,今年10月底回診檢查,腫瘤並無擴大。腫瘤科醫師呼籲,神經內分泌腫瘤好發於腸胃道及胰臟等部位,且八成會轉移至肝臟,若民眾常出現心悸、腹痛、低血糖、氣喘、盜汗等現象即為警訊,應進一步就醫檢查。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陳明晃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會分泌荷爾蒙的惡性腫瘤,目前發生原因仍未明,可能和遺傳基因有關,目前認為有家族史的人可能比較容易罹患;而其中有六成好發於胰臟和胃腸道器官,但全身各處器官或組織都有可能生長。在年紀上通常好發於40至60歲成人,平均每10萬人中約三人會罹患,全台一年新增病例不超過1500人,但因症狀不明顯加上診斷不易,平均確診時間需五至七年,使得多數患者一發現時就是晚期。陳明晃說,神經內分泌腫瘤在臨床上依是否發生症狀,可區分功能性(會分泌荷爾蒙、產生臨床症狀)及非功能性(不會分泌荷爾蒙)兩大類;功能性腫瘤會釋放荷爾蒙到人體內,導致出現低血糖、熱潮紅、反覆腹痛、反覆胃潰瘍、咳嗽、心悸、氣喘、發熱、皮膚炎、盜汗等十大警訊,反而容易檢查。而非功能性腫瘤,則初期沒有症狀或不明顯,多半為患者進行腸胃道手術,或健檢內視鏡檢查時意外發現,但此時腫瘤多已變大,甚至轉移並壓迫到腸胃、神經等部位而造成疼痛、腹瀉等不適。神經內分泌腫瘤在治療上,陳明晃說,得依腫瘤大小、生長位置、是否已轉移和病人的整體健康狀況而定,一般來說,若為早期腫瘤小、尚未轉移,以手術方式來局部或全部切除為主,如像長在肝臟,可以電燒方式來局部控制,並可搭配荷爾蒙治療。他說,若為腫瘤已轉移,則以化療、標靶藥物、放療等方式來控制症狀並減輕疼痛感為主。像王護理師雖是早期又小於兩公分,但因位置在胰臟頭,切除部分胰臟而控制成功機會僅五成,故討論後決定先以定期回診觀察,若腫瘤有變大趨勢再行手術。陳明晃說,上述十大警訊中,低血糖較為特殊。若民眾在無慢性病史下出現低血糖數周時,就該提高警覺,可先到腸胃內科、內分泌科或血液腫瘤科,透過X光等影像、尿液、病理切片等方式做進一步檢查。
-
2019-11-21 科別.泌尿腎臟
不只小男生才會得! 便秘咳嗽大笑 都得小心這個病
門診中常有成年男女驚呼:「疝氣不是只發生在小男孩身上嗎?」新光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吳子翔說明,其實男女老少都可能發生腹股溝疝氣,但許多成年人即使發現鼠蹊鼓了一包,也可能因為不痛,選擇觀察一陣子再決定是否就醫。吳子翔特別提醒女性,女性好發的股疝氣,比腹股溝疝氣更容易在早期就有壞死的風險,發現疑似疝氣症狀,建議及早就醫。腹股溝疝氣是疝氣中最常見的一種,吳子翔說,成人疝氣有九成都是腹股溝疝氣,男性占大多數。一般而言,高風險群多是年長者,還有長期腹壓較大者,如經常搬運重物者、慢性肺病造成長期咳嗽、腹膜透析的洗腎患者、因便秘、攝護腺肥大需用力排便及排尿者,懷孕也會增加腹股溝疝氣風險。民眾發現自己有腹股溝疝氣,通常都是洗澡時摸到,在鼠蹊部摸到有個圓形凸起物,隨著逐漸成形,漸漸開始感受到疼痛,尤其搬重物、咳嗽或大笑時,疼痛感特別明顯。女生或肥胖者的症狀相對不明顯,常被忽略。腹股溝疝氣可以不就醫嗎?吳子翔說,回答這個問題前,需先了解腹股溝疝氣成因,當腹壁肌肉組織鬆弛、腹腔內壓力增加,腹內器官就會經由疝氣囊跑到腹腔外,一開始腹部肌肉的洞還很小時,掉出去的腸子能推回腹內,但隨著病程進展,腹部肌肉的洞會愈變愈大,一旦掉入的器官卡住,就會壞死,嚴重時造成腹膜炎及敗血性休克,有生命危險。臨床上遇到腹股溝疝氣患者,通常都建議盡快手術治療,依病灶位置和執刀醫師經驗,手術後腹股溝疝氣復發率約3至8%,因此術後,建議避免搬重物、解決攝護腺肥大用力解小便、便秘等問題,也建議立即戒菸,降低慢性咳嗽風險,避免增加腹壓,降低復發機率。
-
2019-11-21 養生.運動天地
影/重訓、慢跑、登山族看這!醫:鐵腿肌肉酸痛靠這招
近年運動風氣盛行,不少民眾瘋重訓、慢跑、登山、球類等運動,24歲陳姓大學生勤練重訓鍛鍊身材,但運動傷害接踵而來,痛到無法舉手、抬腿,泡澡、貼酸痛藥布也難以緩解,影響原本按表操課的重量訓練,以為斷送運動生涯,還好經接受針灸治療身上的激痛點,鬆開肌纖維打結處獲改善,讓他可以重新恢復重訓。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針灸科醫師楊潤說明,不少重訓、慢跑、登山族運動久了,運動傷害開始纏繞上身,包括肌肉疼痛、身體緊繃、關節活動越來越卡等症狀,例如慢跑族、登山族「鐵腿」,熱敷與冰敷等效果沒那麼好,其實這些都與遍佈全身的「激痛點 (trigger point)」有很大的關係。楊潤說,激痛點也就是中醫所謂的「筋結」或「氣結」,成因多為肌肉過度使用與長時間姿勢不良,導致肌纖維收縮緊繃、形成類似打結的循環障礙區域,引起發炎,進而產生疼痛。楊潤指出,激痛點造成肌肉機能退化,嚴重影響運動表現,包括肌力、爆發力與肌耐力下降,柔軟度與關節活動降低,甚至運動平衡、協調能力減退,嚴重者還會造成姿勢與骨架異常變形,甚至肌肉纖維化、斷裂,斷送運動生涯。楊潤說明,治療激痛點主要以針灸針去鬆開激痛點,用以降低肌肉疲勞與疼痛感,放鬆緊張肌纖維、改善身體血液循環,也有助於降低運動傷害,以及促進肌肉活性、提升運動表現,並且改善關節活動度。吸引不少健身民眾、學校校隊、國手定期來門診治療兼保養,才能讓運動生涯健康長久。
-
2019-11-20 科別.兒科
世界兒童日 兒醫:孩童應也有免忍受、害怕疼痛權利
今天是11月20日,是世界兒童人權日。近期兒童意外事件頻傳,為增加民眾對於兒童疼痛、安全、疫苗接種及親子共讀重要性,馬偕兒童醫院今舉行宣導衛教活動,呼籲民眾應以愛與用心來照護孩子。兒科醫師表示,免於疼痛的恐懼是人權,也是兒童就醫權利的一環,勿認為兒童因發育未完全,對疼痛感知較低而無法評估,兒童應也有免忍受、害怕疼痛的權利。馬偕兒童麻醉科資深主治醫師勞萱之,講述「兒童麻醉與止痛」議題。她曾至國外兒童病院進行為期一年的兒童疼痛研究員及臨床觀察員,而全台目前受過兒童疼痛訓練的醫師僅兩位;回國後她開設兒童早療復健門診,提供包含手術,慢性疼痛如頭痛、生長痛等無明顯病因造成的頑固性疼痛諮詢。勞萱之說,在醫院須控制疼痛的孩子,常見於重症或手術後、曾出現特別藥物反應、需進行侵入性檢查的病童,如頭頸部放射治療、內視鏡氣管檢查等;在評估兒童疼痛的方法上,則包含疼痛強度、語言、時序、性質及生活影響等。而在兒童疼痛處理上,勞萱之說,兒童醫院多為醫師團隊,採多專業整合及多重模式疼痛處理。如馬偕就包含護理、職能治療、社工、遊戲治療、疼痛、兒科醫師等共同就診,並可依疼痛的急、慢性、安寧等照護,採取止痛與非止痛藥劑治療。勞萱之說,如止痛藥劑粗分為鴉片類與非鴉片類止痛藥、輔助劑等,由於兒童的代謝與成人不同,在止痛藥劑的掌握上,更需快速而精準調整。而在非止痛藥物的舒緩治療上,依兒童年齡來說,如兩歲前以局部麻醉劑、時間等待、玩具給予等方式,12歲前則有蔗糖或葡萄糖水、哺乳、輕搖、擁抱、轉移注意力、認知行為等方式治療。她印象深刻的是,近期收治一名從蒙古來的罕病孩童,住院期間幾乎都不睡覺、且一直唱歌而引起護理人員注意。進一步了解,才知原來是血管疾病讓孩童太疼痛,之前發病治療期間從未熟睡過,疼痛指數更高達十分,為怕家人擔心並減痛而以唱歌方式轉移。經給予適當止痛藥物後,總算能睡上幾個小時。
-
2019-11-19 科別.牙科
為什麼牙齒本來不痛 補完牙後反而開始痛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平常都好好刷牙,來到牙醫原本只是做例行性的牙齒檢查,結果牙醫嚴肅的告訴你,有個不小的蛀牙需要填補。而且,本來毫無牙齒不適症狀的你,反而補完牙回去開始鬧牙齒酸痛了!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膺復牙科醫師郭芯妤指出,治療蛀牙後,反而開始出現牙齒不適的原因,常見有以下9種原因。1.牙齒變得較敏感:治療蛀牙時,牙醫不只要去除齲齒的部位,還要去除齲齒潛在的受感染牙齒結構(安全區)。但是,當蛀牙的部位比較大時,補蛀牙的填充材料,可能會改變牙齒中的流體壓力,並刺激到靠近牙髓的神經,進而引起疼痛。郭芯妤表示,牙齒有放入填充物後,會對冷熱、空氣壓力、以及咀嚼導致的壓力更加敏感,但是這種類型的牙痛,應該在補蛀牙幾週內消退。如果沒有,就需要回去看牙醫。2.甜食、冷熱敏感:這是一種非常強烈的疼痛,僅在牙齒接觸到熱或冷、甜的東西時才會發生,移除東西後,疼痛會在幾秒鐘內消失。如果在去除冷熱後,這種疼痛持續了很長時間,也可能表明神經出現不可逆轉的傷害,需要進一步由牙醫治療。3.咬牙與修復體的變化:這種疼痛發生在你咬牙時,通常麻醉退後不久會發現疼痛不適,而且,這樣的問題並不會隨著時間而改善。在這種情況下,補牙的填充物可能會干擾你的日常生活,需要返回診所並重新調整填充量。如果疼痛仍然持續,則表明存在更嚴重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的治療,例如根管治療。4.牙齒填充物破裂或鬆動:如果補牙填充物放置不恰當,就會引起不適,甚至出現裂紋。如果你懷疑自己的牙齒疼痛是因為填充物破裂或不合適造成的,需要回牙醫診所檢查。5.對牙齒填充物的過敏反應:有些人對牙齒填充材料過敏,包括汞合金、銀汞合金、甚至較少見的銀填充物,都曾有患者過敏的問題傳出。據《美國牙科》(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期刊指出,FDA統計有超過100例病例的牙齒填充物過敏問題。汞合金過敏的症狀類似於典型的皮膚過敏,包括皮疹和瘙癢。不過郭芯妤指出,大家不用擔心自己是否有這一類金屬過敏問題,因為這樣的情形並不多見,而且患者通常有金屬過敏的家族史。即使是金屬過敏,改用其他修復材料,一樣是可以補牙的。 6.不同填補材料:有些容易蛀牙的人,可能有多個鄰近蛀牙,如果填補的材料不同,像是使用不同的金屬,金屬之間可能會產生微電流,進而導致你的口腔不適。7.其他牙齒疼痛:郭芯妤表示,當你感到補牙的「週遭牙齒」疼痛時,可能根本沒什麼問題,因為這只是周遭牙齒也感受到了填充牙齒帶來的疼痛感而已,這種不適通常在一到兩個星期後,就會明顯減輕。8.持續性的抽痛:如果蛀牙深入到牙髓深處,這種抽痛反應代表你的牙齒組織已經不再健康了,郭芯妤表示,這種情況下,就要就快尋求根管治療。9.填充材料變質:郭芯妤表示,咀嚼、磨碎或「咬緊牙關」這類的動作,會導致牙齒填充物磨損、碎裂或破裂。「雖然一般人很難判定自己的牙齒填充物正在被耗損,但是只要定期檢查,牙醫都可以即時解決問題。」郭芯妤指出。填充材料變質卻沒有處理,再加上疏於管理口腔衛生,食物殘渣跟細菌可能就會伺機而動,造成牙齒狀況進一步惡化,甚至感染牙髓,導致牙齒脫落。如果你的蛀牙比較大,沒有多餘的牙齒結構來支持替換填充物,牙醫可能就會建議你用裝牙冠的方式來取代填充物。補牙後,疼痛會持續多長時間?郭芯妤表示,疼痛持續的時間以及感覺因人而異,像是「年紀大」、「身體狀況不好」都是會影響康復的因素,而且人跟人之間都疼痛時間可能差別很大,因此很難直接說牙齒會痛多久。「補牙後,你應該觀察的重點是疼痛要隨著時間而減少。」郭芯妤提醒,想要盡可能避免牙痛問題,務必在補牙前,就先告知牙醫你是否對特定材質過敏的經歷。另外,如果疼痛加劇,或是演變成長期的慢性疼痛,就要趕緊回診,以免變成神經方面的問題。延伸閱讀:一口黃牙讓你不敢開口笑?幫牙齒「貼個膜」就搞定!
-
2019-11-18 科別.泌尿腎臟
腰痛就是有腎臟疾病?醫:大部份無關,除了這二種
腰痛與腎病變有關?如何察覺腎結石與腎盂腎炎如果長時間腰痛發作,是否要注意腎結石與腎臟病變風險?台北慈濟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郭克林受訪指出,大部份的腰痛與腎臟無關,可能是腎臟外包膜處的肌肉、筋膜、皮膚的局部疼痛。如果是腎結石引起腰部疼痛通常相對強烈與明顯,病人甚至會描述「像殺豬一樣痛」,且會合併有血尿現象,當兩種症狀同時出現,就比較可能是腎結石造成。另一種會引發腰痛的腎臟疾病是「腎盂腎炎」,當泌尿道細菌感染後一路往上走,就會引發腎臟發炎。郭克林說明,腎盂腎炎除了腰痛外也會有發燒現象,而且輕敲腎臟部位就有疼痛感。醫師指出,下肢疼痛或腰痛的原因很多,如筋膜疼痛、坐骨神經疼痛,甚至帶狀疱疹在水痘出現前,都可能引起腰痛症狀,應經由醫師判斷或X光影像檢查才能確定病因。 先天尿酸高易腎結石 兩大生活習慣要改郭克林表示,腎結石患者部份與遺傳有關。如果天生屬於不易代謝尿酸的體質,加上平日水份喝太少,就容易形成尿酸結石。另一項結石風險則是飲食習慣,嗜吃動物性蛋白和肉類者,也會有較高的腎結石風險。若有這類體質,平日應注意水份攝取,並多吃含鹼性的清淡食物包括蔬食,或含有檸檬酸的柑橘等。民眾多將高尿酸與痛風連結,郭克林解釋,尿酸會結晶在身體各部位,典型的痛風是尿酸結晶在大姆指,而當結晶在腎臟就可能成為腎結石。這類患者一方面應遵照醫囑使用降尿酸藥物,同時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郭克林指出,腎結石再發率高「有一就有二」,曾經發生結石的患者應半年到一年驗尿或照音波追蹤檢查。 腎臟積水也會腰痛?高齡患者要警覺泌尿道腫瘤有民眾也因腰痛就診,最後發現有腎臟積水問題。郭克林表示,腎臟功能如同下水道,如果有結石堵塞,確實有機會讓腎臟膨脹,但還須考量年齡與其他風險因素,如果是高齡腎臟積水患者,甚至需要警覺是否為泌尿道癌症,才有腫瘤堵住腎臟造成積水。因此,醫師會視情形給靜脈腎盂腎或電腦斷層檢查,進一步釐清腎臟積水與周邊組織器官狀況。郭克林說明,腎臟積水原因眾多,如先天輸尿道狹窄也會影響,如果真的是腎結石造成腎臟積水,應由醫師評估是否採取膀胱鏡或與手術開刀處理,避免放任腎臟長期發炎。【本文出處,更多資訊請上《每日健康》、《每日健康》粉絲團。】
-
2019-11-17 科別.骨科.復健
因為五十肩而動手術的人數其實不多 醫師建議這樣治療
工作時緊盯螢幕,手握滑鼠,下班後又常滑手機,許多年紀輕輕的上班族都有過肩膀痠痛的不適經驗。有醫師開玩笑說,隨著肩膀痠痛患者年輕化,再過幾年,或許「五十肩」一詞就可能改名「四十肩」。肩痛主因:關節沾黏、旋轉肌受傷高雄長庚醫院骨科系運動醫學科主任周文毅表示,肩膀、腰部以及膝蓋是人體中最容易痠痛的三大部位,其中造成肩膀痠痛的主因為五十肩、肌腱炎、肌腱斷裂。嘉義長庚榮譽院長徐文蔚表示,五十肩正確醫學名詞為「沾黏性關節囊發炎」,這是造成肩膀痠痛的主因,其次為旋轉肌受傷、破裂、發炎。初步檢查方式為理學檢驗,實地觀察,看看患者手臂活動是否受限,如有需要,則需進一步影像檢查確診。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謝霖芬說,復健科確診肩膀痠痛原因時,以超音波為主,範圍包括肌肉、韌帶、關節、肌腱、筋膜、關節等等,從表淺至深層,均可仔細觀察,找出問題。治療三階段:藥物→復健→手術周文毅指出,不管是骨科、復健科,想要確定痠痛病因,都必須先做X光、超音波,觀察骨頭是否病變或是受傷,如果難以確認病因,就有必要轉至區域醫院、醫學中心就醫,透過高解析超音波或核磁共振來確定病因,觀察肌腱等軟組織是否病變異常。周文毅解釋,五十肩病人就是肩膀關節太緊、嚴重沾黏,原因以年老退化或嚴重骨刺居多。治療一般可分為三大階段,首先以消炎藥物、復健(拉腰、電療、熱敷等)為主,如果無效,則會進階至增生療法,例如,使用體外震波或是自體血小板注射。要是持續痠痛,就必須考慮外科手術。肩關節鏡微創 鬆開沾黏組織徐文蔚指出,如果五十肩症狀輕微,通常以服用止痛藥物、持續復健,或施打類固醇。如果持續復健不見好轉,症狀嚴重則需施以「肩關節鏡微創術」,鬆開沾黏組織,並清除骨刺,術後必須持續復健。不過實際上因為五十肩接受手術的患者並不多。旋轉肌破裂:三種手術修補肩痛的原因除了五十肩,最常見的是肩旋轉肌受傷、破裂、發炎,這類病患接受手術的機率也較高。周文毅以衣服來形容肩旋轉肌腱,如果一件衣服洗了數十次,質料就會變薄,肩旋轉肌也是如此,歷經無數次使用後,就會變薄,產生破裂,必須施以「肩旋轉袖破裂修補術」,又依症狀嚴重程度,區分為「小破裂」、「大破裂」等兩種手術。「肩旋轉袖破裂修補術」屬傳統手術,一般來說,傷口約四、五公分,復原較慢。也有人選擇「肩關節鏡微創術」,只需在患部打四至五個小洞,每個洞僅約0.5公分,因傷口較小,術後恢復快也較不痛。不過,如果單從治療效果來看,拉長時間至術後二至三年,這兩種手術的治療效果差不多。周文毅說,目前健保給付「肩關節鏡微創術」,也給付金屬釘醫材,但如果病人選擇線釘則需自費。物理復健 熱敷為治療之本肩膀疼痛的物理復健部分,健保大數據統計,107年全國因肩部疾病接受物理治療的件數接近220萬件,至於中醫針傷整復則有18萬4000多件、針灸16萬5000多件。進一步分析物理治療,以冷敷、熱敷項目最高,達到186萬6千件,其次為向量干擾181萬2千件、牽拉運動88萬9千件、鬆動術85萬7千件、運動治療77萬1千件等。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謝霖芬表示,熱敷為物理復健治療的基本項目,有如運動前的暖身,透過熱敷,達到放鬆效果,拉開關節囊,讓之後其他物理治療項目效果能夠更好,並降低復健過程的疼痛感。謝霖芬指出,在復健科治療上,包括熱敷電擊等項目,均可再細分為簡單、中度、複雜、更複雜等四級,依照所需時間、病況,以及使用醫療器材或是復健師親力親為。舉例來說,接受「肩旋轉袖破裂修補術」大破裂手術之後,患者持續復健,此時物理治療師必須事先評估、擬訂計畫,復健難度相對較高,就屬於更複雜等級。
-
2019-11-17 科別.骨科.復健
擺脫痠痛五十肩 復健科醫師教你3招增加肩關節活動力
腰痠背痛是現代人的文明病,常見症狀就是下背痛跟肩痛。兩者雖不致命、但疼痛具延續性,因此如何預防相當重要,維持良好姿勢、運動為關鍵。五十肩愛找熟女 穿衣都辛苦萬芳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歐陽進翰表示,五十肩除伴隨疼痛,甚至無法完成日常生活如舉手、梳頭、扣內衣等動作。好發族群是中年女性,因許多家事需要用到手臂上舉的動作,肩關節使用過度而發生病變。另外像車禍等導致手臂骨折受傷上石膏的病人,長久肩關節不動也可能造成關節囊膜沾黏;肩膀因外力受過傷、糖尿病患等,都可能發生五十肩。疼痛三階段 手臂彎曲度受限歐陽進翰說,五十肩的疼痛在臨床上分為三期:發炎、沾黏、解凍期,每個患者時間長短略有差異。前三個月多為發炎期,肩膀、上臂或手肘等部位連休息時都感覺痛,活動已開始受限,如手臂無法完全舉直;沾黏期則感到疼痛度稍緩,但此時關節囊已經沾黏,疼痛跟僵硬感同時存在;解凍期則是疼痛感明顯減輕,但手臂伸展角度已明顯受限。在五十肩的預防上,歐陽進翰說,日常生活中應減少提重物,避免突然舉肩過高外,維持良好姿勢與持之以恆運動,才有預防效果。建議年長民眾在家時,可做些簡易運動來增加肩關節活動力。運動殺球 易致旋轉肌受傷肩痛的另一個原因,常來自旋轉肌受傷。旋轉肌是由棘上肌、棘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等四條肌肉包覆肱骨而成,以維持肩膀做出旋轉、外展、內轉等動作時的穩定。如何避免旋轉肌破裂?歐陽進翰表示,旋轉肌會破裂,主要與運動傷害、外力受傷如車禍、發炎、年長退化等有關。民眾應避免東西搬上搬下、較高頻率肩旋轉或長時間得舉手等動作,像是殺球、刷油漆、搬運等。平時就應鍛鍊肩部肌力,運動時則須充分熱身、放鬆、伸展,若肩膀曾受傷,應盡量避免上述動作,或過程中應適度休息。姿勢不良 造成關節受力不均至於下背痛的預防,萬芳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許安智表示,下背痛的發生原因眾多,可能與體質、遺傳、生理周期甚至年長老化有關,但不良姿勢造成肌肉力量及鬆緊度不一而發生疼痛,是最常見因素,所以無論在坐或站甚至是動態活動時,都必須保持良好的姿勢,讓每個關節能平均承受壓力。歐陽進翰說,預防下背痛應保持正確站姿、坐姿以及彎腰動作等。如取物時別突然彎曲腰椎,而是維持脊椎挺直,並利用髖關節與膝關節屈曲蹲下來取物;平時站立時,應挺直背部、胸部、縮小腹使下背變平;而坐著時,上半身應維持直立姿勢;環抱物品時,重量不可太重、物品應越靠近身體越好。強化核心 改善背部柔軟度而在運動方面,主要在改善背部柔軟度、強化肌肉,避免背痛產生。如抬臀、抬腿、抱膝靠胸、仰臥起坐等都是不錯方式,但若已發生下背痛,則重在休息,運動次數與強度應諮詢復健科醫師等醫療人員後再進行,以免傷害加劇。另外,訓練腹部前方的腹橫肌、背肌等核心肌群,或彼拉提斯(Pilates)運動,也是不錯的方式。五十肩復健運動以下動作視患者狀況增加次數、時間與幅度。1.鐘擺運動背部前傾,健側手臂扶住桌子或椅子,患側(五十肩手臂)下垂並握住啞鈴等重物,以患側肩膀為軸往前後、左右晃動。持重物的手要抓緊,但肩膀應放鬆,以達到牽引關節腔的目的。2.爬牆運動面向牆壁站立,手指觸摸牆壁,慢慢向上爬行並逐漸伸直手臂,到不能向上為止。放鬆回原位,再重複動作。3.毛巾提舉運動以毛巾在背後提舉,達到肩關節內轉、外轉等伸展。此動作可反覆數次。
-
2019-11-15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腳踝翻船骨折 走路不再急驚風
身為醫師又身兼院長,講求效率,沒想到如此「快活」,竟使我不小心「翻船」,因骨折得坐上輪椅、撐著拐杖。然而受傷經驗也讓我懂得慢活,更關注輪椅族的無障礙生活,重新檢視無障礙設施,讓醫院無礙更有愛。拐一下 脛骨髕骨都斷了兩年多前的三月,我北上參加會議,傍晚會議結束後歸心似箭,那時外頭下著毛毛細雨,天色又昏暗,快步走過街頭時右腳拐了一下「翻船」了。我當時跌坐在地,想站起來卻發覺右腳踝無法施力,紅腫痛的感覺與扭傷不同,好像更嚴重。還好家人在身邊,攙扶我並在路邊攔下計程車,送我去台大醫院急診。接受檢傷分類後,一名外科住院醫師來問診。那位住院醫師一看到我便說:「院長,受傷的是你?」原來對方曾在中榮做過實習醫師。他協助我拍X光,以確認是否韌帶扭傷,若是,休息即可。但住院醫師看完片子後說:「院長,你的脛骨和髕骨都斷了,需要手術治療。」只是拐一下竟這麼嚴重,我特別把影像傳給中榮骨科主任看,他也說,「這傷勢最好開刀」。幸好,開刀說急也不是很急,24至36小時內完成即可。於是我請台大住院醫師協助我簡單打石膏,向他道謝後,就帶著X光片、坐高鐵回台中。但回程路上並不容易,我拄著家人買來的拐杖,一拐一拐難行動,撐久了還會手痠。幸好到高鐵站,站內提供輪椅,若非因為受傷,還不知道高鐵有輪椅,第七節車廂還提供四個輪椅席位置。醫師指導 拐杖省力好用回到台中榮總,醫師幫我照更清楚的片子,確定不只是骨折,連韌帶也受傷。骨科部與創傷骨科主任解釋,「那一拐」造成肌肉旋轉牽扯,加上全身重量下壓力道大,造成脛骨和髕骨骨折。他也安排我隔天開刀。這是我第一次以病人身分躺在開刀房,還好旁邊都是同仁,不過「躺」著面對同仁也是第一次,接著全身麻醉就睡著了。等醒過來時已在恢復室,腳也打上手術骨釘和石膏,住院三天後,使用輪椅及拐杖約六周。即便是坐輪椅或拄拐杖,我還是繼續上班,重要會議也到場。好友關心我的傷勢,不停問「怎麼會這樣?」甚至有人推薦健康食品讓我補骨頭,老病人也開口關心我「不要太辛苦。」我雖沒吃補品,但心裡很溫暖。比較特別的是,開刀後二周是我女兒結婚大喜之日,原本期待陪女兒走紅毯,卻因坐輪椅取消,改成雙方父母在主桌站起來致詞,只有我坐著講話。女兒沒抱怨,但被太太碎碎念:「怎麼女兒結婚前發生這種事。」這次受傷的體會之一是「用拐杖也要尊重專業」,因拐杖要支撐上半身重量,若沒有骨科醫師或治療師指導拐杖的施力方式,很有可能才撐幾下就手痠。另外,拐杖怎麼擺、擺盪幅度多大、患肢何時踏出,都有技巧。重檢視醫院無障礙空間另外一項體會是「無障礙空間」很重要,過去未注意無障礙空間在哪裡,但坐輪椅,光是遇到階梯就不方便,得繞上一大圈去找斜坡道。雖然醫院無障礙空間做得不錯,受傷後特地再請同仁重新檢視所有室內外的無障礙空間,確認並強化輪椅病人的硬體使用情形,讓無障礙空間更有愛。這次受傷也意識到「慢活」重要性,過去走路走得快,現在告訴自己稍微放慢腳步,避開濕滑地板。看到醫院地板打蠟清潔,特別請同仁走路要小心,別摔跤了!醫學辭典/腳踝扭傷腳踝扭傷又被稱為「翻船」,多發生於運動傷害。建議二到三周持續紅腫疼痛,就應到醫院接受評估和影像檢查,若只是輕微扭傷,通常四到六周就可慢慢恢復,但若傷及軟骨或韌帶,恢復時間比較長。不過,腳踝翻船當下的受傷姿勢,也可能造成骨折。腳踝屬於立體結構,一般診所照的片子只照到正面和側面,恐照不到線性骨折,可能需要進一步接受電腦斷層檢查。腳踝扭傷幾乎無法走路,就可能有骨折問題,所以,只要不太能走路,或是扭傷異常腫大、瘀血嚴重到起水泡等,都建議進一步照片子。扭傷第一時間可先冰敷,並拿彈性繃帶加壓;待紅腫消了、疼痛感下降,則可改熱敷。受傷初期吃點止痛藥,但不宜吃太久,以免影響韌帶癒合時間。需注意的是,扭傷最忌推拿,可能愈推愈腫,對韌帶癒合無幫助。扭傷難預防,但可以想辦法避免,除了走路注意路況,一旦扭傷後的腳踝不夠穩定,穿護踝是不錯選擇。運動員則可利用包紮技術,或是改穿高筒運動鞋等,降低再翻船的機會。女性少穿高跟鞋也有一定幫助。(諮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吳家麟 整理╱鄧桂芬)許惠恒小檔案現職:●台中榮總院長●中華民國公立醫院協會理事長●陽明大學醫學系兼任教授●中興大學生醫所合聘教授●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合聘教授年齡:62歲出生地:台南巿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台大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碩士●國防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專長:糖尿病、高血脂症、血管硬化疾病、胰島素阻抗性、醫務管理等興趣:閱讀、游泳經歷:世界糖尿病聯盟西太平洋區主席、台中榮總副院長、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台灣醫療典範獎、世界糖尿病聯盟傑出貢獻獎。
-
2019-11-1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到底我該怎麼做?
【編者按】當初創辦「醫病平台」時,我們就憧憬有一天,我們可以利用這平台,讓醫病看到彼此的想法,而雙方因為了解,使醫病關係更上一層樓。這星期我們有三篇非常動人的好文章,可以看到這幾位醫師因為病人的遭遇,寫出他們對病痛的聯想,讓我們有機會一窺白袍底下的「醫者之心」。如果台灣有更多的醫師願意與我們分享他們的內心世界,也有更多病人與家屬願意在這平台,分享他們對醫護人員的想法……當我們看到更多醫病雙方「將心比心」所展現的「同理心」,那不就是台灣終於成了醫療的烏托邦嗎?有一位血壓極高的人來找我治療。由於他帶來的數據是交感神經素有稍微增高的跡象,可能有嗜鉻細胞瘤或是神經節細胞瘤。我想目前要做的檢查,最快的方法,是到我工作的醫學中心做腎上腺電腦斷層攝影。若腎上腺沒有問題,再做核子醫學檢查。反正就是要先定位,才能在手術前補充足夠水分,然後開刀治療。而且可用內視鏡手術,傷口很小。可是病人在看診時,告訴我他經濟情況不好。因此我請總住院醫師幫我看當天的腎上腺電腦斷層攝影結果並告訴我。可是結果是陰性,腎上腺看不到腫瘤。當然就得懷疑神經節細胞瘤,但其位置就變化多端。因此我請檢驗員用研究費免費測Chromogranin A,結果沒有上升。另外做基因檢查,好幫助定位。同樣的是免費的。另外經由請託,拜託做最先進的Ga-68 DOTATOC,好確定位置然後手術。從與病人的手機連線,我看到病人血壓逐步的下降,心跳也漸漸改善,就等臨門一腳,做完 Ga-68 DOTATOC,就可開刀。可是我一直打電話,病人都不接,血壓也沒繼續量,就像風箏斷了線般。這時我的信箱突然出現一封信,看了令人為之動容。張教授您好:首先,抱歉這幾天完全沒接電話,我知道你可能在擔心,或是想直接安排台大的核醫檢查,儘快上手術台。下午我已打去XXXX取消 Ga-68 DOTATOC,確認不做檢查,而我也不打算再做任何檢查或治療。我其實很清楚,這個情況一定會讓你非常錯愕。因為對我來說,從出生開始就是不斷活在病痛之中、遊走在醫院之間,累了。我是在隔代教養,並且在沒有正常的醫療情況下成長。例如感冒生病並非去看醫生,而是去藥局脫下褲子,注射不明藥物、吃不明的藥粉。牙齒痛也不是帶去牙科,而是用筷子沾一種不知道是什麼做成的油,滴在牙齒上可以緩解一點點疼痛感。鼻塞過敏,被帶去給莫名奇妙的人,用自來水管直接灌進鼻腔清洗,很難受。或是被帶去一些像是民俗療法的地方。其實並非沒有診所可以看,但對鄉下地方的人來說,到診所看病極為昂貴,加上應有的衛生習慣在成長中都沒有建立起來,健康惡化的速度總是比有良好衛教的都市人來得快。第一次去看醫生,是民國84年全民健保剛開辦的時候,第一次看了牙醫。藥局注射的四環徽素影響牙齒琺瑯質形成,長期經歷牙痛,很快的就用到了第二張紙卡。在那個時候,我覺得全民健保真是個好東西,開始萌生一些社會主義的思想,還沒意識到這是對醫療事業從業人員的剝削。另外過敏性鼻炎,也因為健保的關係,開始到診所拿藥,一開始拿類固醇,後來變成給抗組織胺。結果十八歲剛拿到駕照,因為嗜睡的副作用太強大了,開車送貨自撞電線桿,後來醫生說有第二代抗組織胺Clarinase,但卻因為偽麻黃素成份造成失眠,造成我無法再工作下去,至今也不太開車。後來從XX上來台北工作,因為鼻竇炎,在XX醫院做內視鏡手術兩次,但都沒治好。最後是去XX醫院看牙的時候,醫生覺得很怪,為何上排某顆牙齒沒有感覺,打開之後噴生理食鹽水,我說鼻子裡突然有水,再噴次氯酸鈉,我說鼻子裡都漂白水味,這下才明白為何之前的牙痛,把牙齒拔掉為何還會痛。那個痛,真的是痛到臉都無法動彈,眼睛睜大看著地上,口水一直滴,像個活死人一樣。我必須說,我們是不同世界的人,唯一的共通點只有我們活在同一個物理空間之中。我相信你所看到的是醫學愈來愈進步了,以前救不活的人,現在居然有各種神奇的辦法可以救回來,每一次新發現都讓你感到很興奮。但我的感覺是,一堆無法解釋的症狀,接二連三的來,因病而無法持續投入生產的身體,加上未來龐大的醫藥費,已經讓人無法喘息。現在,一個新的病痛要開始了,一個新的苦難,而且這並不是一個只會讓生活產生困擾的病,而是最後會讓生命結束的病。這幾天靜下來思考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這麼多的苦痛,是不是真的有積極治療、讓自己再活久一點的必要?在目前的經濟條件下,我也知道只能用最低花費、最經濟的方式,就像教授你一直幫我找一些利用臨床研究的名義去做一些檢查,真的非常感謝。但我想若是開始治療後,實際上面對接下來人生的也是我自己,身體的狀況不斷走下坡,未來經濟好轉的可能性極低,我必須思考再這樣下去的必要性。我其實也很清楚真的是一個台灣兩個世界,就像從小有些同學可以出國讀書,自己卻沒有午餐吃,得向同學要幾口來吃。出來工作後,發現老闆的兒子滿十八歲考到駕照,父母就送他一台Audi A4,自己考駕照卻是為了做送貨的司機。有些人什麼都沒做,什麼都得到了;有些人什麼都做了,卻什麼都得不到。家鄉沒有什麼就業機會,我只有國中學歷,所以北上找工作,省吃儉用,十年才出國玩兩次,從很低階的大賣場排貨員、在路口數車流量、賣剉冰、賣果汁,最後自學網路工程師和data mining,薪水也從一個月一萬九,到現在年薪八十八萬。但女友從十九歲交往到現在三十三歲了,仍然無力靠自己成家。對於現實的理解已經很清楚,沒有再努力下去的必要性,我想大部份還在努力的年輕人,漸漸都會理解到這一點,因為政府重視裙帶,只為大財團服務,創業或中小企業根本很難生存,自然大家只能回來上班,人浮於事,薪資愈競爭愈低,物價又一直漲。而我只是剛好遇到了這個病,看起來是可以早點從這之中解脫出來。和同事談起這件事時,同事開玩笑說如果政府有對於低薪者的公費安樂死方案,應該會有很多年輕人來報名。抱歉了,讓教授你白忙一場了。我了解醫生就是要救人的,就像你如此重視名聲,從你說出「沒有把人救成功會很丟臉」的那一刻,我就知道你的想法是有任何一點機會的你都願意救。但很抱歉,我知道自己並不是真的那麼想要治療,反而是:「想確定這會不會死?」而不是:「這有沒有辦法治好?」這也是為何XX的郭XX醫師反對我在沒有開刀的意願下做影像學檢查,因為這麼做根本是在浪費醫療資源。有多少人是真的想要活下來而做治療,去做好玩的影像學檢查只是排擠他們存活的機會。所以我想了想,就自己打電話去取消了檢查,如此一來就能確保不會執行手術。接下來的日子,在上船之前,除了準備上船的事,另外一部份就是找找這輩子所有認識的人出來見個面,聊聊近況,道別。對這麼胖的我來說,像賈伯斯或許也不是壞事,不是嗎?謝謝你這麼寬容、這麼積極、這麼為病患著想,這麼德術並優,感謝!我看了信後,既感動又生氣,因我所有的努力都功虧一簣。我回信說:「我想你我的不同點是你不知道治療對你的好處,你以爲逃避就可以解決問題,其實你沒有放棄的理由。設想沒治療帶來的中風就夠不方便了。我經由努力拜託,才得到如此結果,希望您能諒解。」可是他就是不接電話,總住院醫師還問我:「看來這個病人很憂鬱,那還要不要聯絡呢?」請問聰明的您,到底我該怎麼做呢?(本文轉載自民報醫病平台2018/5/1)
-
2019-11-11 科別.皮膚
天冷皮膚就發癢?皮膚科醫師:尤其這3種疾病最常見
隨著氣溫的逐漸降低,不少人的皮膚就出狀況了,有的人是癢得受不了,有的人則是乾燥脫皮令人困擾,只好拼命擦乳液等保濕產品,不然就是到皮膚科門診求救。台灣雖然屬海島型國家,氣候偏濕,但是每到秋冬,濕度還是會大幅下降,導致好不容易擺脫夏季悶熱潮濕所造成的濕疹,或是黴菌所引起的皮膚疾病,卻又出現乾癢難耐的冬季濕疹等皮膚毛病。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楊志勛表示,天冷最常見的3大皮膚疾病分別為:1、冬季濕疹:冬天皮膚科門診第一名冬季濕疹又稱為乾性濕疹,正式名稱為缺脂性皮膚炎或乾燥性皮膚炎,可別被濕疹兩個字誤導了。冬季濕疹事實上是與皮膚缺少水分跟油分所造成的皮膚症狀有關,與夏季濕疹的成因剛好相反;冬季濕疹主要是因為冬天天氣乾燥,皮膚表皮的皮脂腺功能變差,導致皮膚裡的水分隨著空氣而蒸發。再加上天氣一冷,很多人愛泡湯或洗很燙的熱水澡,熱水又容易把表皮的油分給洗掉,原本皮膚上的油脂就是用來避免皮膚水分快速蒸散,一旦油分被洗掉或分泌量減少,就會讓皮膚很乾燥,引發乾癢、抓到脫屑破皮。楊志勛認為,冬季濕疹患者只要減少洗澡次數,不要使用去脂力強的清潔產品,也不拿清潔刷具來刷洗身體,並且要避免泡熱水或是洗很熱的熱水澡,才能減少洗去過多皮膚油脂、導致油脂不足的情況,皮膚乾燥的症狀就能獲得改善。不過,如果還是想要泡澡的話,可以趁著洗完澡,身體還保有水分的時候,馬上擦保濕乳液等相關保濕保養品,不怕油膩感且皮膚過度乾燥的人,可選擇綿羊油、凡士林等保養品,更能補充皮脂腺分泌不足的狀況。此外,最好避免在秋冬季節進行去角質的動作,因為角質層具有防止水分流失與保持濕潤的效果,因此角質層不健康也會影響皮膚的保濕功能,如果在乾燥的天氣去角質,只會加速皮膚水分的流失,就會越去角質皮膚越乾燥了。2、乾癬:全台至少有200萬名患者乾癬又叫牛皮屑、銀屑病,是一種免疫系統異常的疾病,是無法根治的。主要是患者體內的T細胞變得異常活躍,原本T細胞是在保護身體免於感染和罹患疾病,但當它出現異常活躍,就會引起其他的免疫反應,導致乾癬症狀的發生。台灣目前至少有200萬名患者,每到秋冬季節都深受其害,一旦發病,皮膚會出現紅色斑塊,伴隨銀白色脫屑,並且會有乾癢、疼痛等不適症狀,好發在頭皮、膝蓋、手肘、下背部和臉部等部位;另外,還有些患者會伴隨乾癬性關節炎等合併症。由於乾癬是一種免疫疾病,因此如果處於壓力過大的狀態或是熬夜把生活作息打亂、冬天亂吃補品等刺激性飲食,都容易誘發乾癬的發作,應該盡量避免。想要舒緩皮膚的不適症狀,乳液等相關保濕產品是必備的,一天可以多擦幾次,能幫助乾燥肌膚的保濕與修復。如果還是很不舒服,也可以試著局部冷敷,當然平常保持作息正常,少喝酒或攝取刺激性的食物,都能避免皮膚症狀加重。3、凍瘡:末梢血液循環差凍瘡是冬天因為零度以上的低溫所產生的皮膚傷害,至於零度以下的低溫所造成的皮膚紅腫熱痛則是凍傷,因此凍瘡與凍傷是不一樣的。凍瘡通常好發在手指、腳趾及耳朵、鼻子等末稍神經之處,因為在濕冷的環境下,尤其當溫度突然下降或嚴寒時溫度突然回升的低溫潮濕的環境,最易引發未稍血管收縮,導致末端皮膚細胞缺氧壞死,產生紅腫或出現紫紅色、紫藍色斑片,嚴重時,還會長水泡或潰瘍,可能會有發癢、灼熱感或疼痛感。做好保暖是首要工作,但即使穿上保暖衣物,也不代表就不會產生凍瘡,因為血液循環不好的人,皮膚還是可能抵擋不了低溫所造成異常反應。建議冬天不妨可以常常泡湯或是泡腳,保持手腳的血液循環順暢,讓末稍部位溫暖;另外,平時就要保持運動的習慣,也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末稍血管的功能,同樣可以減少凍瘡發生的機率。延伸閱讀: 每逢換季濕疹就發作? 除了用藥再教你8招搶救皮膚 護唇膏愈塗嘴唇愈乾 常做2件事更糟!
-
2019-11-10 科別.骨科.復健
天氣轉涼不小心閃到腰?醫師教日常三法護好腰
這周氣溫又往下掉了,有時候早上起床沒有做好暖身,就很容易這裡扭到、那裡拉傷。張瑋麟醫師分享,最近診間來了一位貨車司機阿誠,在太太的攙扶下一跛一跛的走入診間。原本以為是腳扭傷,沒想到阿誠開口說的第一句話是「醫師...我的腰痛到沒法度走了...」原來阿誠是一大早在搬貨時,一個出力不當,右下背就開始痛了起來,而且這次和以往經驗不太一樣,吃了消炎藥、肌肉鬆弛劑也沒有緩解,甚至疼痛感開始擴散,連右邊大腿也開始痛起來...,聽完敘述後,醫師先做了幾個阻力測試,發現他在前彎時,疼痛感更加嚴重,判斷是急性的椎間盤突出。俗稱的「閃到腰」其實又可分為不同類型。一般最常見的是腰背肌肉筋膜拉傷所造成的急性發炎,這種狀況比較常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另外一種則是椎間盤突出或是脊椎小關節面錯位造成的發炎,則比較常發生在中老年及經常搬重物、彎腰的人身上。張瑋麟醫師分享,這次治療主要使用整脊手法,先鬆解開患者的下段胸椎,接下來再矯正他的腰椎,解除壓迫的狀況。調整完以後,請阿誠下床試試,發現已經可以正常站立,而且疼痛感減輕許多。最後再合併針灸,以華佗夾脊穴為主,放鬆脊柱周圍的軟組織,鞏固調整後的療效,再用手背上的腰痛點,加強緩解腰部肌肉的痙攣。治療結束後,這位阿誠已經可以正常的走出診間了!【日常三大方法護好腰】一、加強核心肌群的鍛鍊:像是平板式或是橋式,都是比較緩和,而且可以增強腰背肌耐力的動作,有助維持脊柱的平衡。二、使用護具、注意姿勢:如果是經常需要搬重物的工作者,建議可以使用護具,加強腰部的保護,同時也要記得採取正確的姿勢,舉例來說,像是搬運重物時,不要彎腰,而是要使用蹲姿後站立來搬運。三、注意保暖:日常生活要避免出汗後,受到冷風吹或洗冷水澡,要多留意腰部保暖,避免再次受傷。
-
2019-11-09 新聞.健康知識+
肝臟自我檢測:出現「3多2痛」代表肝可能出問題
肝臟是人體內最大的排毒器官,同時還參與了消化和血液工作,可謂是身兼多職。然而雖然肝臟功能眾多,但它發病卻很隱匿。我們常聽到一些患者罹患肝癌,卻往往查出時是晚期,也就是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機。肝臟發病雖有隱匿,但人們若能了解肝臟知識,就能抓住肝病的一些蛛絲馬跡,盡快懸崖勒馬,及早治療。肝病發生時,患者往往會在晨起出現“3多2痛”的症狀,如果出現,及早排查肝功能。3多一、牙齦出血增多牙齦出血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牙刷過硬、牙周炎、齲齒等疾病,都會導致牙齦出血。除此以外,肝臟疾病也是導致牙齦出血的一大因素。因為肝臟本身承擔著凝血工作,它產生的凝血因子是控制血液凝聚的一大成分。如果肝功能遭到破壞的話,凝血功能也會因此下降,導致凝血機制出現障礙,在刷牙時,就會有牙齦出血的現象。不僅如此,如果在生活中經常有不明原因的牙齦出血,甚至是柔軟食物也會導致出血,那就需要提高警惕了!二、乏力感異常增加在正常情況下,經過一整夜的睡眠調整之後,整個人應處於神清氣爽的狀態。但是,如果肝臟受到損傷之後,就容易導致體內代謝失衡、體內物質無法被代謝、血糖因此升高,繼而導致身體出現異常的乏力感,無論怎麼補覺,都不能提起精神。三、尿液顏色異常增黃正常人的尿液應該是淡黃或透明狀態,這和飲水過多或過少有直接關係。但如果最近晨起小便時,發現尿液呈現出異常黃色,那就可能是肝病的信號。因為肝臟本身是分泌膽汁的器官,而膽汁又參與了體內的消化工作。如果膽汁代謝異常,就會導致大量膽紅素流入血液內,從而讓尿液呈現出深黃色。2痛1、異常的右下腹疼痛如果在早上起床後,有明顯右下腹疼痛感,需要警惕肝病的到來。因為在右下腹偏上方就是肝區,當肝髒病變之後,這部位就會有刺痛、鈍痛感傳來。由於肝臟本身沒有痛覺神經,但肝臟表面卻有一層肝包膜,它遍布感染神經,如果肝臟出現疾病,就容易導致肝臟腫脹和充血,肝包膜也會因此被撐開,從而引發脹痛和鈍痛感。2、右肩的異常疼痛如果自身沒有關節疾病,但最近出現了莫名右肩疼痛、僵硬感傳來,那就需要警惕肝病的到來,特別是肝癌疾病!當腫瘤逐漸增大時,就會壓迫到腹肌的橫膈膜,以及肺部以下的肌肉神經,而這些臂叢神經正好連接右肩神經,從而引發右肩放射性疼痛感。這些症狀也僅作為肝病的參考,給發現肝病多了一些可能,卻不能自下定論,自診為肝病。真正要確診,還需去醫院,遵醫囑做相關檢查,最後判斷。本文摘自搜狐網《漫說健康》
-
2019-11-07 科別.消化系統
吃辣傷胃還引起胃潰瘍?研究:辣椒素反而能護胃
冬天最幸福的事情:當然就是去吃一頓熱氣騰騰的火鍋吶~如果可以,一定要變態麻辣的那種。但是,江湖上流傳:吃辣傷胃還會引發胃癌?實際上,大家普遍都有這樣一個認識:辣椒(指紅辣椒red pepper,也叫chili)過量攝入會引起胃潰瘍(因為紅辣椒具有刺激性,並且可能引發胃酸大量分泌)。如果潰瘍面長期不癒合,導致潰瘍邊緣的上皮細胞反覆遭到破壞,機體不斷修復潰瘍面的過程中,就有可能會失控,出現異常細胞(癌細胞) 而平日醫生也經常建議我們避免辛辣食物。辣椒究竟是傷胃還是護胃?近年來研究表明:紅辣椒的活性成分辣椒素並不是引起胃潰瘍的因素,反而是保護因素。辣椒素不但不刺激胃酸分泌,反而能抑制它的分泌,刺激鹼的產生和黏液分泌,尤其是增加胃粘膜血流,防止和治癒胃潰瘍的形成。辣椒素還可以通過刺激胃內的傳入神經元和釋放相應的信號來保護胃的損傷。 在新加坡,儘管馬來西亞人和印度人比華人更喜歡吃辣椒,但是,他們的胃潰瘍發生率比華人低三倍。對實驗大鼠胃研究表明:對辣椒素敏感的感覺神經參與了胃潰瘍的局部防禦機制。在大鼠和貓中,攝入辣椒素能抑制胃酸分泌。為什麼會認為辣椒傷胃呢?中國人平日胃的狀態不佳,不少人有症狀不明顯的胃炎或胃潰瘍,在這種情況下,無節制地過多攝入辣椒,會刺激疼痛感覺(“胃痛”)的發生。的確,辣椒素有刺激性,在口腔中能產生明顯的燒灼感,辣椒中的辣椒素含量的不同,它的辣度也會不一樣。加之其它一些不利因素,比如:幽門螺桿菌感染、過多胃酸分泌、胃粘膜血流減少、持續服用非甾體抗炎藥(NSAIDS)、飲酒、抽煙、壓力大等導致胃潰瘍的因素,使辣椒素可能會引起或加重胃潰瘍的發生。 研究已知:新鮮辣椒富含維生素A、C、胡蘿蔔素、膳食纖維、礦物質,營養豐富,適當吃辣椒有益人體健康。一方面它能刺激唾液分泌,增加胃腸蠕動,利於食物消化和吸收,另外一方面,辣椒素可刺激心血管系統,加速血液循環,並能起到有益的降血壓和膽固醇的功效,在預防心腦血管病中有良好的作用。另外,鮮辣椒不僅可以用來調味,其營養素也更為豐富,乾辣椒經太陽曬乾後維生素等營養會受到破壞,因此,吃鮮辣椒更佳。紅辣椒和青辣椒相比,前者更具營養價值,所含維生素量更高,富含葉酸、胡蘿蔔素等,一般建議每次攝入紅辣椒不超過100克。但需要提醒的是:過多攝入辣椒素會引起咽喉腫痛、胃腸道粘膜充血、腹痛、腹瀉,加重痔瘡的出血。本文摘自好大夫在線
-
2019-11-05 養生.運動天地
跑步其實也要訓練核心肌群 專家教你如何鍛鍊內外核心
合作撰寫:好痛痛(粉絲頁)、丁政豪運動防護員/教練 (專欄連結) (粉絲頁連結) 傳統觀念上認為耐力型的運動員只要做耐力訓練,但是現在的運動科學研究認為加入一些重量訓練、核心肌群訓練,可以幫助跑者的跑步經濟性、減少高強度比賽中受傷的機會。今天來和大家介紹一些適合跑者做的核心訓練。什麼是核心肌群?核心肌群的定義眾說紛紜,有人會說某幾條肌肉,有人認為連結到軀幹的都算。從身為一名跑步教練的角度來看,不同說法其實都可以接受,因為他們都導向同一個目標:跑步時穩定你的軀幹,讓力量良好傳遞。首先我們要瞭解內核心與外核心的區別。內核心肌群負責穩定軀幹,外核心肌群負責產生動作。內核心肌群是深層肌群,是屬於單關節肌肉,單關節肌肉主要功能是穩定關節。內核心肌群可以幫助你穩定脊椎、增加軀幹剛性(勁度)。內核心肌群包括了:橫膈肌(膜)、多裂肌、腹橫肌、腹內斜肌、骨盆底肌等等。外核心肌群是淺層肌群,是多關節肌肉,肌肉橫跨多個關節可以更有效率產生動作,但是對於關節細部的控制與穩定則不擅長。外核心肌群有腹直肌、腰方肌、豎脊肌、腹外斜肌等等。身體的運作方式是你要先穩定,才能產生有效率的動作。我認為動輒兩小時的長跑比賽中,有良好的核心肌群可以提升運動表現。如何鍛鍊核心肌群?1, 棒式注意:a, 頸部、軀幹、下肢都是維持一直線。b, 並且臀部用力來協助讓腰椎不往下掉,收緊腹部。c, 執行過程中維持正常呼吸,核心肌群持續等長收縮保持穩定 2, 鳥狗式注意:a, 手、腳往前後伸展時,脊椎一樣要保持直立 (勿彎曲、過度伸展) 。b, 如果兩側有差異則可以看出核心的不對稱與身體的平衡策略。 3, 側棒式這是我很推薦的動作,因為可以訓練到跑者容易忽略的髖關節外展肌群,例如臀中肌。也可以訓練到側邊的核心肌群,例如腹橫肌、腰方肌。注意:臀部兩側是否力量有差異、可以針對弱邊補強訓練。 4,橋式訓練臀大肌、腿後肌群,這是現代人久坐容易弱化的肌群。容易導致代償,影響運動表現或是產生疼痛。注意:a, 執行過程切記不要讓腰椎有擠壓、疼痛感。b, 臀部主導施力,核心等長收縮穩定軀幹。c, 進階版本則是使用單腳執行,單邊動作同樣能夠當作評估兩側不對稱的方法。 5, 橋式進階版加上抗力球(瑜珈球)的進階版本,增加平面上的不穩定,招募更多肌肉參與動作。如果是受傷無法負重太多的選手,也可以用這種方式來做訓練。 很多人在這個訓練動作下,尤其單腳做的時候,會有腿後抽筋的情況。我們有兩個解決方法:a, 可能為腿後肌肉太緊繃,訓練前可以先按摩放鬆。b, 可以先進行臀部肌肉的啟動,讓臀大肌參與運動,則不過多代償要腿後來進行工作。6, 核心離心訓練注意:a, 使用手部負重,上下移動肩關節,來進行訓練。b, 過程中腰部一樣不能有壓迫感。c, 腹部持續等長收縮,穩定脊椎。d, 可以加上抗力球則可以增加不穩定性,來使更多肌肉參與。 7, 整合性的訓練整合訓練的目的是讓你的身體知道如何在運動中使用你鍛鍊的成果,這才是我們辛苦鍛鍊想要的:提升運動表現。所以完成上述的訓練後,要做整合性訓練才算完整。整合性訓練 A 下肢登階下肢登階動作,搭配一些上肢負重的推舉、擺臂動作,訓練的目的是從下肢產生力量,進入至核心,再來傳遞至上半身,這也是跑者 (或是任何跑、跳成分很多的運動) 所需要的核心肌力。整合性訓練 B 下肢穩定髖關節 膝蓋 腳踝穩定的同時,也會讓核心肌肉參與其中,這個方式也是整合型核心訓練的一種。假如你在上述的訓練過程中、或是運動中不確定自己做得正不正確、有沒有啟動到正確的肌群,會建議找專業的教練協助。那如果運動過程中有感到不適、關節卡住,建議找專業的醫療人員幫你做評估和檢查。在科學的時代,切勿硬操、硬做,我們總是能夠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延伸閱讀:長跑跑者需要做重量訓練嗎?本文獲「好痛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