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疲倦
共找到
1051
筆 文章
-
-
2022-06-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7處兒童疫苗接種站開打 醫師:兒童打針後注意5大症狀
為加速5至11歲兒童新冠疫苗接種,全台共開設7處大型疫苗接種站,並於今天起同步啟動。台北榮總支援中正紀念堂設置BNT兒童疫苗篩檢站,於上午8時30分開始施打,截至上午9時30分,1小時內已施打200多名兒童,接近全天預約218人。台北榮總表示,中央已配發1.8萬劑BNT兒童疫苗,數量充足。台北榮總副院長侯明志說,今天共調度醫護、行政人員共80多人,分為12線接種,每條線可施打200名兒童,每天共可施打2400至2600人。侯明志說,兒童打完疫苗後,均安排在現場觀察15分鐘,建議兒童返家後,建議家長應再觀察15分鐘,確保兒童打疫苗後沒有嚴重不適情形。侯明志說,兒童打疫苗後,常見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頭痛、疲倦、關節痛、腸胃道症狀等,多數副作用約持續1至2天就可緩解,但如果不適症狀沒有好轉,或發燒攝氏38度以上,時間超過48小時,或有呼吸急促、喘等症狀,就應盡速就醫。記者今天到中正紀念堂兒童接種站觀察,家長帶著兒童來打疫苗的情形,多集中在上午9時30分前,包含預約及隨到隨打的人數,就已超過整天預約人數218人,但約上午11時30分左右,幾乎已沒有家長帶兒童來打疫苗的情形。台北榮總呼籲,家長可踴躍帶孩子前來接種疫苗,提早形成保護力。
-
2022-06-0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眼底的光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的心語」。三位醫學系五年級學生在教學醫院內、外科實習各三個月後,寫出他們由病人與家屬學習到的心得。一位醫學生敘述一位家屬過度關心病人造成許多醫病之間溝通的困擾,最後經過社工以及醫療人員的勸說,家屬改變態度後,病人病情好轉,使他領悟到自己過去在家人生病時,也曾犯下同樣的錯誤;透過「同理心」使他了解如何做個好醫師。一位醫學生追憶一位瀕死的病人,因為眷戀幸福的人生而無法接受死別的來臨,最後在病人過世後,學生寫出她對病人與家人願意與她分享他們的內心感受,使她更了解疾病與死亡而深表感激。一位醫學生敘述癌症病人在生病之後,才後悔當初因為事業忙碌而忽略了家人,直到生病之後才懂得珍惜與家人相聚的時光,深感這場大病無異「塞翁失馬」,給學生上了一堂重要的「人生的課」。我們也在此謹向這些願意讓醫學生參與照護的病人與家人致謝,因為他們使醫學教育增加了愛與關懷,激發學生習醫的熱情,而病人也因此得到更有品質的照護,希望能夠有更多的病人接受醫學生的參與照護,讓這「雙贏」的醫學教育更上一層樓,我們的孩子、孫子將來才有好醫師照顧。在醫院實習的日子大多安穩愉快。明亮的病房、親切的環境與溫暖的人,種種元素都讓人對這裡的一切念念難忘,但最讓人深刻、觸動的或許還是病人帶有光的眼神與他們的故事。在某個星期四,學姊對我說急診現在有個病人,之前都住內科教學病房,這次沒意外(?)也會上來到我們團隊,讓我看一下病歷準備準備。一如往常的點開病人資料,嗯……40歲女性,鱗狀上皮細胞肺癌;點開急診紀錄,嗯……主訴是越來越加劇的喘;點開抽血檢查與胸部x光,數值高的嚇人的白血球與幾乎整個都白掉的右肺,還有種種顯示腫瘤正在進展的症狀與影響……這些病程紀錄都在我心中刻畫出一位可能有些消瘦、看起來會相當疲倦、因呼吸急促而十分痛苦的病人樣貌。過沒多久,學姊說這位病人在急診時似乎就被建議要走緩和醫療,因為她的疾病即便在化療控制下仍然進展快速,但病人在急診時已經拒絕,且表示她希望積極治療,所以要我等等問病史時要小心一點、不要不小心踏入病人的「地雷區」。我也因此帶著忐忑的心,在腦海中不斷揣摩著等等該怎麼問會更恰當。大概是傍晚時分,我們的病人張小姐總算來到病房。我打開病房的門,最初印象就如同我想像的,一位戴著鼻導管、十分喘的女性。我小心翼翼地靠近,向她自我介紹並解釋病史詢問的目的,而我話一說完,張小姐馬上就接著說:「不管怎樣我都要活下去。」面對突如其來的直球,我有些語塞,在那沈默的幾秒鐘裡,張小姐看著我的眼神始終堅定、好像不容許任何人質疑。我開始感到困惑,張小姐似乎和我想像中的樣子有很大的不同。在後續我問病史的過程中,只要提到與疾病有關的問題,她就會反覆申明「我要活下去」、「我要積極治療」的立場,而我開始從困惑轉為好奇,我問她:「我可以問你為什麼會這麼想活下去嗎?」她抓著我的手,眼神依然直直地望進我的眼底,並說:「妹妹,我跟你說,因為我的生命裡有太多幸福的事,而我不能放棄。」其實她在說這些話時人還是很喘、很虛弱的,但我當下卻感受到再強壯不過的心志,以及最篤定的眼神,彷彿在她漆黑的瞳孔底下,仍能見到光芒。而陪著她的先生忙著整理行李,但當我詢問用藥與過去病史時,先生總是能完整、瞭如指掌的回答所有問題,甚至比病人自己還熟悉。我想這是一種內斂卻踏實的愛,讓人覺得溫馨可愛,所以我忍不住跟張小姐說:「你跟先生感情很好耶,他感覺很愛妳呢!」張小姐笑了笑,說:「所以,我才更要活下去啊!」當下我沒辦法給予很好的回應,只能笑笑的摸摸她的手,因為我也不清楚到底她還能活多久、不清楚治療的極限到底在哪,也在想到底是緩和醫療適合她或者應該遵從她的意志積極治療?我害怕我說錯話讓她有更多期待、或著更沮喪,所以當下的我只好選擇沈默,並在離開病房後不斷回想起她強烈的求生慾望與她的理由,她所謂的「幸福」之事。隔天星期五,張小姐的情況好像好了一些,我們向她的先生與家人確認過意願後,確定他們仍然希望能試試看之前效果不錯的放射治療,我和PGY學姊也和他們有說有笑,說著我們一起努力看看,下週一會再幫她請放射科醫師來評估。那天張小姐和丈夫心情似乎輕鬆了點。到了週六早上,看到值班的PGY學長在群組中說,張小姐開始喘起來、X光看起來雙側肺浸潤又更嚴重,腫瘤科醫師向病人與家屬解釋後,他們最終決定不插管,並開放臨終探視、準備臨終照護。週一早上,便直接到張小姐病房。張小姐帶著氧氣,已經處於昏迷狀態,而先生在一旁不斷流淚,旁邊是散落的衛生紙。他一邊跟我講這兩天發生的狀況,一邊穿插著他和太太以前的故事。他在張小姐20歲時就和她相戀、結婚,並生了兩個小孩,張小姐一路跟著他吃苦、打拼,好不容易到現在事業有成,不用再煩惱三餐,甚至開始考慮提早退休、遊山玩水,卻在去年11月診斷出肺癌第四期,當時甚至因為轉移的腫瘤太大、壓到氣管而一度有生命危險,但還是撐了過來。他說了好多他們的故事,最後他說,張小姐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和他說,可以跟張小姐多說一些話,把對她的感謝、愛說出來。「以前我說一句話,她可以回我十句話,但這兩天她都不回我了。那,我現在對她說的話,她聽得見嗎?」先生仍然眼眶泛淚地望著我問。「會的,她一定聽得到的。」我想,我只能這樣回答,而我也希望如此。最後,他看著我說:「很謝謝你們上週五對我們說一起加油,我們看到你們來其實很開心,因為對我們來說,這就代表我們或許還有希望,還有人願意幫我們,謝謝你們那天給了我們希望。」當下的我很激動,卻說不出任何話,心裡的情緒很亂。現在回想,只覺得在那個時刻,還能對我們說出這些話的他,是何其溫柔。當天下午,張小姐在病房過世了。我們到場時,我握了握她的手,仍然溫暖。她的先生與母親即便紅著眼匡,也努力的冷靜,冷靜的處理所有繁雜的行政手續;而跟著學姊與老師的我,也必須學習短暫的抽離情緒,開立所有需要的文件。回到工作室後,心情雖並非跌落谷底,但卻感覺心裡哪裡好像怪怪,面對死亡、面對這些病人的故事,這些情緒似乎比我想得更加龐大與沈重。最後我和張小姐上次住院照顧過她的同學又再次到她的病房,雖然說不出原因,心裡卻覺得應該過去。一到病房,裡頭只剩張小姐的母親。她一樣和我們說了一些張小姐的往事,說到激動處落淚時,我們對她說:「張小姐曾說她之所以想要活下去,就是因為她生命中有很多幸福的事,相信你們的存在一定是她這麼努力的理由。」張小姐的母親點點頭,並對我們說她一定會連張小姐的份好好的、堅強的照顧好自己。「謝謝你們來看她,你們要加油,努力成為好醫生,希望你們以後可以不讓別人的父母這麼難過。」張小姐的母親有些激動的說著。理性來講,有些疾病似乎就是存在著治療的極限,可能並非醫生所能控制。但或許在那個時空下,病人、病人家屬所能寄託的就只有醫療,所以我們不得不被如此寄與厚望。還記得在一次的導師會談中,我問:「我有點懷疑我將來是否適合做接觸病人的臨床科醫師,因為看到病人痛苦的樣子,真的好難受。」而我的導師王醫師如此說:「這是同理,能感受到的病人的苦難是好事、也是正常的,但或許下個階段要思考的是你能夠怎麼幫助她,讓她不這麼痛苦。」所以我想,即便理性上理解再怎麼努力終究有極限,但在未來必須時時面對這些生死病痛之際,我們仍然也會對自己寄與同等的期待。謝謝每位願意與我分享、傾吐的病人和家屬。他們對我說過的話,以及與他們互動的畫面至今仍然鮮明。我想,這些存於心底最深刻的感受與故事,或許就是所謂的「初心」吧。
-
2022-05-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清冠1號供不應求…中醫師依患者症狀給感冒藥 效果也很好
國內開發的新冠肺炎治療中藥清冠1號供不應求,中醫師表示,即使藥物不夠,仍然可以依照患者的症狀不同,依照中醫治療時行感冒的藥物加以調理,效果相當不錯。台南市一名已施打兩劑新冠肺炎疫苗的14歲女學生,幾天前確診,居家隔離期間體溫大約37度,但出現咳嗽、喉嚨痛、喉嚨乾、頭痛、鼻塞、鼻涕等症狀,持續3天未緩解,非常不舒服,期間未服用西藥。經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視訊門診,家屬原本希望醫師能夠開立清冠1號,但目前藥物不足,中醫部醫師劉家蓁依照女學生病症開立處方,服用3天之後,症狀皆改善,且於第7天快篩轉陰。劉家蓁表示,類似新冠肺炎這種病情較重、在一個時期內廣泛流行、證候多相類似的疾病,中醫稱作「時行感冒」;若以急性熱病為主,表現發病急劇、病情險惡、傳染力強、能引起大流行,又稱作「瘟疫」。依照中醫觀點,由於氣候不同以及人體素質差異,雖然感染同樣病毒但表現出的症狀還是稍有不同,而有風熱、風寒、濕熱等不同表現。劉家蓁表示,如這名女學生是常見染疫後輕症的表現,且屬於風熱類型,故使用祛風清熱藥物,酌量搭配止咳藥物,例如桑葉、薄荷、連翹、黃芩、杏仁等。若患者體質偏向風寒,治療方針則改變,會用辛溫解表藥物,如麻黃;若偏向濕熱,會酌加利濕藥物,如滑石、木通等。劉家蓁表示,不少確診者會出現喉嚨痛,可按壓少商穴,位於雙手拇指節側,外側指甲角旁1分處,以指甲或指腹掐按30秒,放鬆一下再繼續按,按壓穴位時會有微微痠脹感,可以緩解喉嚨疼痛的症狀。她表示,台灣疫情高達9成輕症,在急於回歸日常生活且清冠一號藥物供不應求狀況下,經由中醫師依個人體質病症開立的處方,也能幫助病人緩解病症不適。此外,確診後遺症常見有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呼吸費力、頭痛、焦慮、睡眠障礙等症狀,也能透過中醫協助調理,讓身體機能恢復。民眾也可善用衛福部推出「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增加跨科看診便利性,透過中西醫整合協助早日康復。
-
2022-05-29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手腳、脖子、胸口痛竟是糖尿病引起 淡馬社區服務站揪疾病前兆
「最近胸口會痛,還有脖子跟左邊手腳也是,我是老了還是有什麼問題啊?」64歲阿春(化名)因為疼痛症狀困擾不已,甚至影響生活作息,就醫檢查後發現,竟是長年糖尿病使血管壁發炎,引發全身循環不順、周邊神經病變,才會有身體部位疼痛的症狀出現,經醫師治療後逐漸改善。除了「3多1少」,反覆感染、視力變模糊等也是糖尿病前兆。淡水馬偕醫院社區醫學中心、家醫科主任詹欣隆指出,近三年來,糖尿病是淡水居民最常向社區健康服務站諮詢的疾病種類之一。糖尿病的徵兆除了典型常聽見的「3多1少」,吃多、喝多、尿多以及體重減少之外,還有一些一般民眾意想不到,但卻有跡可循的症狀,例如身體若有疲倦、反覆感染、視力變模糊或傷口不容易癒合、身體部位疼痛等,都可能是糖尿病的前兆。透過定期健康服務站,及早發現糖尿病患者。為及早發現糖尿病前兆,詹欣隆表示,淡水馬偕社區中心定期透過服務站協助民眾揪出危險因子,從淡水馬偕在新北市淡水、五股、蘆洲、三芝、八里等5個行政區設置共76個健康服務站的統計資料發現,近1/4的民眾有肥胖問題(BMI超過27),此外第一期高血壓的民眾也有18%、符合第二期高血壓則超過3%,肥胖、體重過重或內臟脂肪過多的族群,在淡水社區非常普遍,同時有多項數值異常者也不在少數。詹欣隆進一步說明,因糖友常有血糖管控問題,若血管長期糖分過高,可能引起血管壁發炎或動脈硬化等問題,造成周邊神經病變或循環不良,進而產生身體部位的疼痛,更可能合併其他嚴重心血管疾病。若有以上症狀,應盡早就醫。與醫師討論,找出適合自己的藥物,規律用藥、定期回診。他提醒,初確診的糖友除了配合醫囑規律服藥,可從慢性病史、飲食和藥物等面向了解自己的疾病,若本身有多重慢性疾病(如心臟病、高血壓、腎臟病等),建議就醫時主動提出與醫師討論用藥,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藥物。目前有些新型的口服糖尿病藥物,對於心臟或腎臟等器官也有一定的保護效果,能降低腎病變、低血糖、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風險,千萬不能擅自停藥或減藥,以免造成更大傷害。詹欣隆指出,根據國健署的調查統計,75歲以上國人有七成同時罹患兩種以上慢性疾病,對於慢性病友,定期回診、配合醫師診治是最重要的;此外,除了睡眠充足與均衡營養兩項基本原則,更鼓勵大家參與社區活動,促進在地民眾的體能與社交關係。利用馬偕醫生到我家App,發展遠距照護模式。面對新冠肺炎,淡水馬偕醫院積極推動後疫情時期的防疫新生活運動,強化「馬偕醫生到我家App」發展遠距照護模式,同步將馬偕社區健康服務站轉型為雲端健康服務站。詹欣隆鼓勵民眾下載,每日記錄血糖、血壓、總膽固醇等數值,確診的病友更可輸入每次用藥的時間與筆記,回診時與醫師討論,隨時追蹤疾病。詹欣隆說,與病毒共存的時代下,慢性病友若因擔心外出感染而延誤就醫,反而可能使病情加重,應積極與醫師溝通,從個人的慢性疾病病史等面向做整體評估,選擇適當的藥物,配合飲食和運動,主動擊退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等慢性疾病的危害。【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05-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孩童確診發燒憂傷腦 兒科醫:燒過「這溫度」調節中樞恐失靈
國內兒童確診、重症死亡頻增加,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表示,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神經學問題,及呼吸道、哮吼、敗血症問題,特別是發燒最讓家長憂心。若體溫高於41度,代表體溫調整中樞已出現問題,因此要特別小心,若沒到41度但高燒很久,也要小心。邱南昌表示,新冠病毒有幾個幾轉,憂心病毒會攻擊腦部,但須從檢體中解剖找出病毒,否則很難證實;第二,病毒染感會引起細胞激素風暴,可能會傷害很多器官組織,包含神經系統組織及腦內是否有感染,但目前並未找到,與當年腸病毒71型類似,提醒神經病變人有可能引發細胞風暴,導致腦受傷。邱南昌說,第三則是擔心病毒傷及內皮細胞,透過血液滲透導致腦部受傷,因新冠病毒可能引起全身性反應,包括腦部、肝臟、腎臟或其他器官都可能受影響,尤其肝臟、腎臟是負責身體新陳代謝,若受損恐無法協助腦部受傷代謝。邱南昌說,若兒童原本就有代謝問題,新冠肺炎影響後,影響代謝問題,孩子腦傷並不是單一機制,可能是多樣性,同時多種機制,導致病情惡化,提醒家長仍需注意。兒童確診需注意8大前驅症狀,邱南昌指出,兒童感染後約有6成會發燒,但近期病例是「又快又急又高」,腦內都有體溫調節中樞,孩子發高燒但很少超過41度,若超過41度,代表體溫調節中樞出問題,若沒燒到41度但燒很久,也要小心。邱南昌表示,若孩童腦受傷,意識會變差、持續昏睡,若孩童退燒後意識恢復不錯,可以玩來玩去,無須過度緊張。年紀較長的孩子會持續頭痛,而小小孩會較難表達。若確診引發持續嘔吐,可能是腦病變或腦腫脹導致腦壓上升,與腸胃型嘔吐不同,不吃東西也會想吐。邱南昌指出,孩子確診引發肌曜型抽搐,先前在腸病毒71型感染時也有發現,可能是腦幹受刺激,大肌肉群會抖動,但僅1、2下,不必過度緊張,若持續出現須小心。邱南昌說,6個月到5歲間的小朋友可能會發生熱經孿,為急速發燒、出現抽搐,但僅會發生1次,且時間約1、2分鐘就結束。若抽搐時間很久超過15分鐘,且失去意識、發作第2次等,超過30分鐘就需注意,建議若孩子確診有抽搐,應盡快給醫師評估,也建議醫療人員須讓孩童降低腦壓、降低腦水腫藥物,也要控制發炎、盡快給予口服藥物,或類固醇及類蛋白。邱南昌指出,兒科醫學會提醒家長,若孩子確診發燒很久、活力差或疲倦等,退燒後活力、精神仍然很差,建議就醫,其他像是嘔吐、脫水等也要注意。但兒童確診新冠重症比例很低,家長不用過度恐慌,一點小事就送急診也不是好事,建議應避免孩子染疫、盡快施打疫苗,若孩子有慢性病,病況穩定仍可打疫苗。
-
2022-05-2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將疫比疫防新世紀病,快篩也要腹超!
老闆:「你怎麼每天中午才來上班?」員工:「我的醫師朋友告訴我疫情嚴峻,早晚會出事!」老闆:「沒人告訴你每天中午才來上班,早晚真的會出事?」疫情真的嚴峻,每天國內都有幾萬人染疫,而致命者每天也有數十名,不緊張也難!這種緊張擔心的日子已經兩年多了,變成全世界的世紀大病,比中古世紀歐洲流行的鼠疫,其致病率及傳染力有過之而無不及。就目前粗估計,國人平均每十人中就約有二、三人甚至更多人中獎,雖然大都症狀輕微,但嚴重者甚至往生者有逐漸增多的趨勢。這種情形,讓人想起民國73年以前沒有B肝疫苗的年代,也就是目前40歲以上的「舊台灣人」,那時B肝疫苗還沒問世,許多新生兒在母體內或出生時就由母親垂直感染得到B型肝炎,也就是目前40歲以上成年人,平均每六人就有一人為B肝帶原者,這些人出生時得到B肝病毒,也是大都沒有症狀,等到青春期免疫系統成熟,免疫細胞開始對肝細胞發動攻擊,肝指數升高,肝炎發作,症狀通常也像感冒一樣,人疲倦,嚴重時出現黃疸,小便黃、眼睛黃,這時才去找醫師,才知道肝指數高,甚至才發現曾幾何時不知不覺肝臟硬掉了,甚至到了中年,肝臟長了肝癌而不自知。偏偏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因此肝硬化了或到了肝癌初期、中期都沒感覺,等到有感覺,事情就大條了!新冠病毒感染的器官主要為呼吸道,因此會流鼻水、喉嚨痛、咳嗽,嚴重時會喘、會發燒,症狀雖然像感冒,但一般人警覺性高,因傳染力實在太強了,因此快篩成了台灣目前的新國民運動。反之,對B肝引起的致命後遺症,由於平時沒大症狀,所以一般人沒感覺,但有感覺就太慢了。因此,將「疫」比「疫」,除了防新世紀病之外,凡我國的成年人,除了快篩之外,也要記得每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也就是要發起「全島護肝、全民腹超」運動,以免在疫情拖久了,顧此失彼,肝癌冒出來了而不自知,屆時就真的會出事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5-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快篩陽、確診,隔離留意3情況!重症醫:作好準備才好輕鬆面對
Omicron在台灣不斷延燒,確診人數暴增,在知道高傳染力、重症較少的情況下,即便遵照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示走,快篩陽的時候還是讓人有些不知所措,有人很緊張,深怕原本好好的,過了一晚病情急轉直下;有人則顯得過度放鬆,覺得無所謂。心態上該如何面對疫情?重症醫學暨胸腔內科黃軒醫師指出關鍵。 Omicron要強不強、要弱不弱,防疫不必太強,也不能太弱 黃軒醫師表示,正如民眾所知,Omicron已大多為輕症,但病毒傳染力、承載率都比往的原始株、變異株來得高,除了成人、年長者以外,孩童也可能染疫,症狀以喉嚨痛、喉嚨癢、疲倦、頭痛等輕症居多,但是依舊還是會有中重症的可能性。因此面對Omicron雖然不必像先前的病毒那樣緊張,但也還是不能放鬆。 許多人認為病毒已趨近流感,根本不必太在意,近日坊間甚至出現「主動染疫」的觀點,對此黃軒醫師表示這想法大錯特錯,Omicron雖大多輕症,但一樣有重症、死亡可能,和流感相比還是比流感來得強,面對威脅性夾在先前的病毒以及流感之間的Omicron,防疫心態更要注意取得平衡。此時不可大意,更萬不可為了避免重症死亡,而冒著重症死亡的風險。 快篩陽.確診,隔離期間免緊張 留意3情況,有異再盡速就醫! 黃軒醫師表示,為防染疫後原本沒事、過了一晚病情急轉直下,快篩陽、確診、隔離等族群,在與時俱進的遵照CDC及地方政府指示下應對後,接下來就是調整心態、適度的面對,注意體溫、症狀、血氧。 症狀、體溫、血氧三者都可視為染疫後身體狀況的觀察依據,是三高、癌症、年長者、慢性病等免疫不佳者、高風險族群都需要特別留意的,而一般人也是要小心,以避免自己成了極少數的特例,又或者只是誤以為自己身體好。 症狀觀察,確診者若出現了呼吸急促、胸悶胸痛,或是嘴巴、臉色、指甲出現變紫等顏色改變,就應立即以防疫交通工具就醫,這3種症狀可能代表著正往中重症發展。體溫方面,若是一般在38度以下可繼續觀察,38度持續不退或燒到40度就應盡早就醫,觀察期間也留意上述症狀。 至於血氧機,就是在觀察症狀以外,有數據的為觀察血氧濃度,不過考量一台價格不低,Omicron也較少引起隱形缺氧,是否備用民眾可多加評估,通常會建議自身或身旁有高風險族群時備著,並應以藥局等正常管道購買醫療用血氧機。一般血氧濃度95%以上算正常,但到了90-94%就代表偏低,可能隱形缺氧正在發生,應盡速就醫,若是到了90%以下更是危險,不能再拖。而有鑑於隱形缺氧若真的發生,進程速度相當快,建議可約4小時測量一次,或身體覺得有異樣時測量。但不必無時無刻都在測量,這樣心理壓力會相當大。 防疫期間身心健康都要兼顧 醫:作好準備才好輕鬆面對 黃軒醫師再三強調,防疫不是最嚴或放鬆,最重要的是看當前情況,有邏輯且合理的不斷彈性調整,面對要強不強、要弱不弱的Omicron,防疫強度不必太強、也不能太弱,需和生活取得平衡,畢竟心理健康也和身體健康一樣重要,太嚴格的防疫容易引起衝突、增加壓力、引起恐慌、出現新冠壓力症候群、不利生活,太放鬆的則不易防疫及生存,建議配合CDC指示,並做好該有的準備,做好能做的事情,取得平衡才能兩者兼顧。 #黃軒 #新冠肺炎 #染疫 #確診 #快篩陽 #體溫 #症狀 #血氧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5-28 新聞.科普好健康
骨頭痛像「被卡車撞到」是疫苗後遺症?別把疼痛合理化,當心副作用是乳癌復發!
新冠肺炎疫苗開打以來,不少人說:「打疫苗的副作用好像被火車輾過、被卡車撞到。」由於每個人的感受不同,這樣的形容一般人或可想像,但不一定要合理化,尤其是有癌症病史的人更不可以「對號入座」,把疼痛合理化為副作用,如果打完疫苗身體有不尋常嚴重的疼痛,應該找醫師鑑別診斷,以免癌症復發被延誤治療。骨頭痛像「被卡車撞到」60歲張女士20年前乳癌一期開刀,做了完整的輔助性治療後定期追蹤,多年來身體狀況良好,去年8月打了疫苗第一劑,感覺疲倦、骨頭痠痛,認為是打疫苗的副作用,與痛共存到11月又打了第二劑,打完後骨頭的疼痛加劇、全身不舒服,到附近診所就醫,吃了醫師開的止痛藥後疼痛稍有緩解,以為副作用有被壓下來。今年1月打第三劑疫苗,結果全身骨頭痛到真正體會「被卡車撞到」的感覺,就醫檢查發現竟是乳癌復發,全身骨頭密密麻麻的都被癌細胞侵蝕。淋巴結腫大遲遲未消 56歲張太太和50歲王女士也是早期乳癌開完刀,做過輔助性化療,是分別追蹤15年及20年的患者,兩人都「忍痛」打完三劑疫苗,除了骨頭疼痛外,有注意到左鎖骨上淋巴腺腫大,剛開始她們都認為是打疫苗的副作用,直到疼痛難耐及淋巴結腫大遲遲未消才來就醫。在門診一摸她們的淋巴腫瘤,覺得其硬度不對勁,切片及正子攝影檢查後,證實兩人的癌症復發,癌細胞已轉移到淋巴腺和骨頭。已追蹤一、二十年病況都平穩的三人,乳癌卻相繼被診斷復發,因為都在打完疫苗之後出現症狀,她們剛開始都以為是打疫苗出現的副作用而不疑有它,就這樣忍耐拖了好幾個月。其實,疫苗的作用是在刺激身體的免疫反應,悄悄躲在淋巴腺體或骨頭多年的癌細胞與免疫細胞原本是維持共存,彼此相安無事,癌細胞在體內可以長期存活,就是藉著「免疫逃脫- immune escape」的機制,躲過體內免疫細胞的追擊。但打了疫苗後,把免疫細胞激活起來,也開始與癌細胞作戰。疫苗喚醒身體免疫反應簡單的說,如果免疫細胞是警察,癌細胞就是壞人,太平盛世時警察鬆懈昏睡,與躲起來的癌細胞相安無事,但還是會讓其緩慢侵蝕器官,一旦警察突被上級指令敲醒,猛然發現生活周遭有好多壞人,於是立即展開圍捕行動,雙方就掀起一場激烈的追逐戰。所以,是疫苗喚醒了她們身體的免疫反應,而不是疫苗導致她們的癌症復發。而她們的癌症復發,癌細胞僅轉移到骨頭或淋巴結,通常癌細胞轉移到骨頭比轉移到器官生長緩慢,治療效果相對較佳,也可說不幸中的大幸。標靶治療後症狀改善幸好三位都是典型的荷爾蒙接受體陽性乳癌病人,在使用最新的標靶及荷爾蒙藥物治療後,癌症都已逐漸獲得控制,骨頭疼痛緩解,臨床症狀都有改善。提醒有癌症病史者,打完疫苗後有摸到不尋常的淋巴腺腫大、異常的骨頭疼痛,不要一味認為是打疫苗的副作用,或者運動傷害、扭到腰,應該請醫師作詳細的鑑別診斷,對症下藥,才能避免因延誤治療而發生憾事。
-
2022-05-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染疫後無症狀、輕症,還需擔心後遺症嗎?中醫觀點:5成患者會出現這種病
自2019年爆發新冠疫情至今已進入第四年,從一開始的武漢病毒株到最新變異病毒株Omicron成為全球主流,病毒株不斷變身,傳染力更強,但在疫苗施打與自然免疫力普遍增強、治療藥物與照護方式進步下,重症與死亡率已明顯降低;無症狀及輕症患者增多。不過,隨之而來的疑問是:染疫後可能出現的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嗎?無症狀或輕症患者,有必要接受治療或追蹤觀察嗎?染疫後,long COVID是現代醫學的挑戰根據世界醫學權威雜誌《刺胳針》(LANCET)曾於2021年8月28日報導指出,long COVID是現代醫學的頭號挑戰。而於世界衛生組織2021年10月所公佈的臨床定義,long COVID通常發生在已確診或可能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身上,且通常會在染疫後三個月內出現、持續至少兩個月,並且無法由其他診斷解釋。這些症狀中,又以極度疲倦、胸悶、記憶力衰退等症狀最為常見,但個人的症狀與嚴重程度會和個人疾病史有關。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陳麒方副教授就提醒,若染疫後三個月出現有稍微喘的現象,可以找中西醫治療,但也無須過度緊張、不用急著擠到急診求診,中醫或西醫(胸腔內科、心臟科、或家醫科等)都會依照病情的輕重程度,給予最適宜的治療。中醫觀點:染疫後對健康的影響程度不一中醫將流行性傳染疾病稱為「外感時疫」,陳麒方說,隨著新冠疫情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流行與轉變,會有不同的病理特性。「若依據毒性強弱與人體正氣(免疫)反應,一旦染疫無論是從輕症到中、重症,會有不同程度的病理表現。」通常,輕症會出現疲憊、低熱(稍微發燒);中症會有咽喉乾痛、鼻塞、流鼻涕、喘促其他下呼吸道症狀;重症則是呼吸衰竭甚至到嚴重感染的敗血症症狀。他進一步解釋,Omicron病毒株因為多數狀況發生在上呼吸道,所以醫學上稱為輕症,但這波輕症會很不舒服,有時會伴有腸胃道症狀。等到轉變成下呼吸道感染時就變成肺炎,「中症若出現喘的症狀,會需要戴氧氣罩,現行治療為施打瑞德西韋;若演變到呼吸衰竭需要插管的重症,即需由醫院專責照顧。」至於染疫後無症狀者,從目前國際上的研究顯示,染疫卻無症狀者(意指身上存有病毒者)中,約有一半的人會出現long COVID,也就是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後遺症,如有明顯的肺活量變差、易喘、肺部組織輕微纖維化、心臟瓣膜損傷等等,因此,所有除了任何可能的症狀治療外,也需要密切追蹤觀察,以預防後遺症的產生。陳麒方表示,從今本《內經》生理模型上來看,女性約莫21至42歲、男性約莫24至48歲,這群人因為正氣(免疫力較好)旺,若沒有慢性病,即使是染疫若無症狀,事實上是可以不用特別治療的,「但是除了這族群之外的染疫者,若染疫當下屬於無症狀感染者,再過約兩、三個月左右,出現有疲憊、喘等症狀時,就要特別注意了。」 清冠一號如何用才正確?目前國內對於新冠染疫後的治療,除了政府採購的兩種口服藥物(輝瑞的 Paxlovid 、默沙東的莫納皮拉韋)、與針劑藥物(瑞德西韋)外,還有國內自行研發的清冠一號,是目前討論度最高的四種藥物。大家或許都知道前三種藥物是屬於處方藥,必須經過醫師診斷後才可使用,唯獨對中藥清冠一號的服用方式存有疑慮,甚至坊間還有不少民眾以團購清冠當作預防保養使用的族群。對此,陳麒方慎重澄清:「清冠一號並非預防保健使用。」他指出,中醫診療是「生了病的人」、西醫是處理「人所生的病」,兩者鎖定的目標不同,臨床模式也不大一樣。「在國內目前衛生福利部所公告的輕症確診,於中醫診斷發病當下是屬於熱性病體質的人,是可以使用當作參考藥品(衛部中字第1111860617號函說明清冠一號非預防藥)。」在臨床門診治療上,無論是大人、小孩,處方劑量、品項也會有所不同,實在不能輕率自行服用。其實中醫治療新冠肺炎是從《傷寒論》、《千金方》、《溫疫論》所記載的古方來化解疫毒,針對疾病證候(Syndromes)來對症下藥,可使用的藥方很多,還包括柴胡解毒湯、敗毒散、銀翹散、麻杏石甘湯、麥門冬湯、白虎湯或青龍湯系列等都有可能。對於清冠一號的使用時機,陳麒方說,一般必須等到醫師看診確認後再使用最好,不過臨床上有遇過特殊情況,像是有個病友在快篩陽性、在等待預約PCR檢測前,就先由中醫師介入視訊看診,「在中醫師及時給予適合當下證候的處方後,隔天PCR檢測結果顯示為陰性。」他解釋,中醫可以在發病前針對體質給予保健用藥,尤其在症狀還沒有很嚴重的情況下,是有機會在第一時間給予治療並紓緩不適症狀的。染疫後的保健之道在進入後疫情時代,全球染病人數超過五億,在未知染疫後可能對健康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之際,仍應該小心保護自己不受感染;倘若不幸染疫,也要尋找合格的醫療院所開立適合的處方。陳麒方建議,從中醫觀點看養生,要謹守少食、多喝水、多運動、少憂慮、睡好、適度放鬆等。「病毒不可怕,過度的恐懼反而糟糕。」他提醒,網路流傳常喝清冠或某些飲品可以提升抵抗力,但從學理來說最好不要輕易嘗試,否則若偏性太過(太寒或太熱),喝了容易腹瀉反而讓氣更虛弱、自身免疫變差,病毒更容易找上門。若民眾擔心疫情嚴重不想出門,也可以透過視訊遠距醫療的方式,請醫師幫忙判斷適合用什麼藥物,簡單又方便。此外,平日則要注重清潔,選擇合適的醫療模式,切勿亂服保健品,反而阻礙身體氣血運行,勞財又傷身,就不是你我所樂見的了!延伸閱讀: 。買不到清冠一號沒關係!亞東醫院中醫師教你對5症狀來下藥,有效縮短病程 。兒童染疫恐留後遺症! 美兒科協會列「長新冠11症狀」:注意力不集中、疲倦都在內
-
2022-05-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30歲男染疫前跑全馬...痊癒後「爬3樓都喘」狂問醫:到底怎了
本土疫情蔓延,許多確診者在染疫康復後,仍會出現後遺症,近期流行的Omicron,以輕症居多,但出現「長新冠後遺症」的狀況不少,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胸腔科醫師蘇一峰近期遇到一名30歲男子染疫前能跑完全馬,輕症痊癒一個月後,爬3層樓梯就覺得很喘,讓他急著求醫,狂問「到底怎麼了」。蘇一峰在臉書發文說,門診來了一個30歲男性感染輕症兩周,已經痊癒一個月了,男子感染前本來是可以跑全馬的(42.195公里),結果現在變成爬樓梯到三樓就會喘,讓他急著求醫狂問「到底怎麼了?」。蘇一峰也表示這就是所謂的「長新冠心肺後遺症」,感染的時候沒有住院需求,X光沒有明顯肺炎,沒有明顯肺纖維化,算是輕症,但還有很多檢查要等結果。不少人也對此回應,「真的要小心!儘量不要做激烈運動,尤其要注意不明原因頭痛丶胸悶丶胸痛!」、「打完疫苗就有了,很多案例都是健身房的運動人員(被政府要求要打滿三劑),但是他們打完第二劑,就發現運動能力大幅下降了,所以他們才拒絕第三劑,還有心悸等等喘氣問題造成他們的困擾」、「我也是轉陰後也有這個感覺,而且頭會有點暈」、「所以不要再說輕症沒關係」。三軍總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劉佳鑫表示,Omicron確診個案多屬無症狀或輕症患者,沒有明顯肺炎或重症,但確診者康復後常出現疲倦、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民眾誤以為是「原有症狀」而不以為意,但如果確診後1個月症狀持續,就要小心是長新冠後遺症,建議可以到新冠整合門診追蹤治療。健保署去年調查,根據國內外研究報告,確診新冠肺炎後60天的亞急性期期間,仍有30至60%的人症狀持續出現,其中以疲倦(53.1%)、喘(22.9至43.4%)、關節痛(27.3%)、胸痛(21.7%)、咳嗽(15.4%)、嗅覺味覺異常(13.1%)等為主要後遺症。
-
2022-05-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後擔心後遺症 營養師建議嘗試地中海飲食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各國均有確診者康復後出現疲倦、咳嗽、肌肉無力、睡眠障礙、憂鬱及腦霧等後遺症,令人憂心;對此,衛福部南投醫院營養師建議,被感染患者除了多休息、適當運動,同時搭配地中海飲食,來預防或緩解後遺症。南投醫院指出,新冠肺炎康復患者在感染數月之後可能出現後遺症,其中腦霧會導致認知功能減退,患者可能會有記憶力、注意力及理解力下降等情形;為預防或緩解後遺症,除多休息、適當運動,透過飲食補充大腦所需營養素也相當重要。南投醫院營養師黃淑敏表示,大腦的能量來源是葡萄糖,而組織腦部、促進腦部發達所需要的是蛋白質及脂質,因此要幫助大腦神經傳遞物質能夠順利,可食用富含維生素B群及DHA、EPA、大豆與堅果的食物。而B群中B1、B2、B3跟葡萄糖代謝有關;B6、泛酸及葉酸跟神經傳達物質合成有關;富含DHA、EPA的食物可幫助健腦,促進腦部活化、情報傳遞與幫助記憶力,並可提升注意力。此外,「地中海飲食」預防或緩解後遺症相當不錯的選擇。黃淑敏說,地中海飲食有助於提升大腦功能、防止發炎及改善憂鬱症狀等,是目前世界公認最健康的飲食型態之一,其飲食包括大量蔬菜、豆類、水果、堅果、橄欖油、全穀類、適量魚類及乳製品(起司)、少量肉類,家禽類及飽和脂肪酸。「地中海飲食型態」強調利用大量蔬果及未精製的全榖雜糧,可提供大腦足夠的維生素B群,並且食用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的橄欖油、魚類食物及堅果類,主要是提供DHA及EPA,更建議少吃牛、羊、豬等飽和脂肪較高的肉類。黃表示,在歐美的地中海飲食會搭配適量紅酒,但國人較無飲用紅酒的習慣,建議可用茶來替代,且建議1天食用1顆蛋,因蛋類除了蛋白質,還有維生素B2、B12、卵磷脂等許多養分,豐富的卵磷脂更是大腦和神經系統不可或缺的營養素。
-
2022-05-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上一秒講完下一秒就忘」 6成新冠患者癒後身心差
原本幹練細心卅六歲女工程師,確診後如變個人,雖是輕症,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變差,同事上一秒講的事她下一秒就忘了,典型「腦霧」症狀;本土確診數超過一三○萬人,三軍總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劉佳鑫表示,不少患者痊癒後出現疲勞、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長新冠後遺症」,確診一個月後若症狀持續,就須積極治療。國內外研究報告發現,確診Alpha新冠肺炎六十天後,三至六成患者身心狀況變差,其中超過五成容易感到疲倦、二至四成為易喘、四成七出現關節痛、二成一胸痛、一成五咳嗽;如感染Omicron,則可能出現活動後疲勞、呼吸困難、健忘、睡眠障礙等後遺症。全台共一○四家醫院有新冠整合門診;對象限確診後六個月民眾,這波疫情嚴峻全台僅收案九十三例;健保署表示,「長新冠後遺症」患者可至整合門診接受治療,持續追蹤。
-
2022-05-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者康復留下新冠後遺症 疲倦健忘、房事不順超困擾
去年5月國內流行Alpha變異株,較多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甚至插管,康復後仍持續喘、胸悶、呼吸困難,甚至還有「房事不順」。近期國內流行Omicron,以輕症居多,但出現「長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狀況仍不少,包括慢性疲勞、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健保署去年調查,根據國內外研究報告,確診新冠肺炎後60天的亞急性期期間,仍有30至60%的人症狀持續出現,其中以疲倦(53.1%)、喘(22.9至43.4%)、關節痛(27.3%)、胸痛(21.7%)、咳嗽(15.4%)、嗅覺味覺異常(13.1%)等為主要後遺症。染Alpha肺纖維化 康復後仍喘胸悶60多歲女性去年5月確診,屬重症患者,當時插管使用呼吸器,後續產生成人呼吸窘迫症候群,返家休養不到2天,因嚴重呼吸喘,再度送急診,血氧濃度掉到80%,屬於嚴重肺纖維化,後續透過肺復原、高流量鼻導管復健,慢慢從臥床進步到脫離氧氣,目前恢復正常生活,但仍時常胸悶,走一點路就會喘。40多歲的男性工程師,長期派駐越南工作,先前在越南確診新冠肺炎中症,於當地住院就醫,並使用氧氣,出院後出現擔憂、緊張、焦慮、脾氣暴躁、注意力難集中,甚至和太太的「房事」也辦不成,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目前返台於新冠門診追蹤治療。69歲復康巴士司機,去年確診重症、插管甚至氣切,住院近3個月,一度肢體無力必須臥床,生活無法自理,經過2輪、共20次的自費高壓氧治療,從原先癱在床上,現在能自己騎摩托車回診,治療上看見很好的效果。Delta、Omicron輕症留後遺症 健忘體力差36歲女性工程師,近期確診雖為輕症,但後續出現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明顯退步,同事上一秒講的事,她下一秒就忘了,經過高壓氧治療,改善注意力及記憶力。39歲的現役男性軍人,每年度須通過體能測驗,包括3000公尺、仰臥起坐、伏地挺身等,卻因確診新冠肺炎中症,即便康復,但體力大不如前,無法通過體能測驗,只能用游泳、競走替代項目測驗,造成工作、生活上極大困擾。30多歲護理師和先生先後確診,先生屬於中重症個案,有接受高壓氧治療,但護理師本身自覺輕症、狀況良好,沒想到經過整合門診心肺功能檢查,發現她走路時血氧時常低於90%,屬於低血氧症,代表肺部已損傷,如果沒有檢查,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低血氧危機。三軍總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劉佳鑫表示,三總整合門診自開辦以來已收382位個案,初步分析,康復者約有2成有呼吸道症狀。目前門診正在追蹤129位新冠康復者,協助治療及復健,但「長新冠」目前無專門治療方法,接受高壓氧治療是現階段是一種選擇,但必須自費。劉佳鑫表示,除了康復者自述症狀,整合門診會安排全面評估,像胸腔內科會做6分鐘走路測試、肺功能檢查、呼吸困難指標評估;家醫科做骨密度檢查、微量元素檢查;復健科提供心肺運動功能測試;身心科醫師會檢測是否憂鬱、焦慮、失眠等身心狀況評估;營養師也會投入營養評估等。劉佳鑫提醒,近期Omicron確診個案多屬無症狀或輕症患者,沒有明顯肺炎或重症,但確診者康復後常出現疲倦、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最令人擔心的,民眾誤以為是「原有症狀」而不以為意。若確診後1個月症狀持續,就要小心是長新冠後遺症,建議可到新冠整合門診追蹤治療。
-
2022-05-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口服藥Paxlovid禁忌多 清冠一號能否並用醫師解答
COVID-19口服藥開立速度加快,尤其輝瑞口服藥的藥物交互作用多,民眾用藥問題百百種,像是能不能和清冠一號並用、可否同時吃普拿疼、忘了吃藥需要補吃,醫師一次解答。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嚴峻,高風險族群染疫後若及早使用口服抗病毒藥,可望降低重症、死亡風險。目前國內共有2款口服抗病毒藥物,分別是輝瑞的「倍拉維」(Paxlovid)以及默沙東的「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隨口服藥開立速度加快,各種用藥問題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日前舉辦「高風險病人COVID-19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與處置」研討會,邀專家解答。台大醫院感染控制中心主任盛望徽表示,根據3期臨床試驗結果,輝瑞口服藥約可減少90%死亡及住院風險,也能用於孕婦,但藥物交互作用多,肝腎功能太差的患者也不適合使用;莫納皮拉韋雖然只能減少30%重症死亡風險,但幾乎沒有藥物交互作用,肝腎功能不全、管灌患者也能用藥。輝瑞口服藥為何和這麼多藥品有交互作用,與這款藥品的作用機轉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盛望徽解釋,輝瑞口服藥是一種複方治療的口服藥物,簡單來說就是每次要吞2種藥,其中一顆藥能夠讓病毒進入細胞後,無法有效複製;另一顆藥則可減緩藥物代謝,延長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但必須在發病5天內使用才有效。盛望徽說,正因很多慢性病用藥如抗心律不整藥物、三高藥物、抗癲癇藥物等,都是經由同樣的機轉代謝,一旦合併使用,恐使讓其他藥品濃度過高,造成不良反應。亞東醫院感染科主任楊家瑞指出,輝瑞口服藥臨床試驗報告顯示,約有6%患者出現味覺異常、感受到苦味的副作用,腹瀉3%、高血壓1%、肌肉痠痛1%,但國內患者的副作用則以腹瀉、疲倦、頭暈、高血壓為主。他解釋,輝瑞口服藥確實可能導致輕微腹瀉,但國內觀察,腹瀉狀況較明顯的患者大多都合併使用清冠一號;高血壓症狀則是因許多患者擔心藥物交互作用,擅自把原本使用的高血壓藥通通停掉所致;至於疲倦、頭暈,則可能是染疫後引發的症狀,無法完全判定是否和用藥有關。輝瑞口服藥究竟能不能和清冠一號並用,是民眾詢問度最高的問題之一。答案是「不適合」,楊家瑞說,清冠一號當中有含有黃芩成分,會抑制肝臟、腸道中的酵素代謝,導致輝瑞口服藥的部分藥品濃度過高,而輝瑞口服藥也會使清冠一號藥品濃度再加成,除了增加不良反應風險,民眾也可能也因清冠一號藥性較寒而出現比較嚴重的腹瀉症狀,中藥當中的「普濟消毒飲」、「定喘湯」也不適合並用。他說,普拿疼、止咳化痰藥等症狀緩解藥物可以和輝瑞口服藥並用,但部分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用藥,可能和輝瑞口服藥產生交互作用,可以透過調整劑量、調整用藥時間來避免,但務必先和醫師討論,切勿自行停藥,以免影響原有疾病,甚至可能出現反彈症狀,反而更不舒服。冠狀動脈疾病患者、曾裝過心臟血管支架或最近曾心肌梗塞的患者,大多都會使用阿斯匹靈,楊家瑞指出,阿斯匹靈和輝瑞口服藥並無交互作用,如使用其他抗血小板藥物則建議和專科醫師討論。另外,萬一忘了吃藥該怎麼辦。楊家瑞建議,超過原本用藥時間的8小時內都可立刻補吃,超過8時則等到下一個用藥時間再吃,但切記就算少吃一次,每次還是吃原本的劑量即可,千萬不要一次吃雙倍的份量。楊家瑞也提醒,具生育能力的女性使用莫納皮拉韋時,建議服用期間、服用最後1劑4天內要避孕,男性則建議在服用最後1劑之後的3個月內,都要做好避孕。
-
2022-05-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四劑該打什麼廠牌?專家:重點不在哪個保護力比較好
自5月16日起,中央開放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以及18歲以上免疫力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等三類對象,可接種第四劑疫苗,符合對象約有400多萬人。而第四劑疫苗該怎麼選,符合資格者到底該不該打第四劑,元氣周報讓你一次看懂。Q:每個人都得打第四劑嗎?為什麼只開放三類對象?● 突破性感染已難免,施打重點應放在「染疫後死亡的高風險群」。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表示,新冠病毒不斷變異,即使施打疫苗也會發生突破性感染,等同讓疫苗降低感染率的作用破滅。如今疫苗的關鍵用途在於「降低重症、死亡率」,因此國內外都建議第四劑接種的對象為「染疫後死亡的高風險群」,不建議一般族群打第四劑。國內建議第四劑施打對象為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以及18歲以上免疫力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等三類對象,「是對的方向。」陳秀熙表示,台灣約有二成的長者未接種疫苗,他們期待80、20法則,希望透過80%的民眾接種疫苗,保護20%沒打疫苗的人,但這樣的群體免疫概念,在Omicron變異株的出現後就被打破了,無論接種任何疫苗,都會出現突破性感染。如果家中高風險長輩都沒打疫苗,也許政府可以開放同住家人接種第四劑,雖然打第四劑的民眾沒辦法避免感染,但仍可以幫助體內對抗病毒的時間,降低傳播的機率。Q:打三劑就夠了嗎?打完三劑剩下多少保護力?● 打滿三劑,即使沒有足夠抗體,但體內T細胞已記得如何抵禦病毒。根據國際研究指出,接種mRNA疫苗作為第三劑約二到四周後,有症狀感染的保護力回升至六到七成,接種滿15周後降至三到四成,但是對於重症保護力可以一直維持在七成以上,施打莫德納作為追加劑可維持在九成左右。陳秀熙表示,第三劑不管是打mRNA疫苗或是AZ疫苗等其他疫苗,有症狀感染保護力最久二個月後就會消失,因此,國際上已經建議新冠疫苗不需要一直打下去。依照目前的研究顯示,打滿三劑的民眾,體內即使沒有足夠的抗體,但體內的T細胞足以記得接觸到新冠病毒後,如何激發體內產生抗體,抵禦病毒。因此,在Omicron流行的期間,不建議疫苗一直打下去,沒有太大的意義。Q:第四劑疫苗的廠牌該怎麼選擇?● 重點不在「保護力」,應選對自己副作用較少的疫苗。第四劑疫苗的選擇不再是以「保護力」為主要建議,陳秀熙表示,第四劑疫苗施打目的是幫助高風險群降低重症死亡的機率,而不再是降低感染率,因此施打的選擇就應該考慮個人「副作用」的承受度。AZ疫苗常見的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疲倦、頭痛、肌肉痛,較少出現發燒;屬於mRNA疫苗的BNT疫苗或是莫德納疫苗,注射後出現發燒的機率都高於AZ疫苗或是其他次單位蛋白疫苗,出現注射部位疼痛的機率也在八成以上,其餘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痛、畏寒、關節痛等。次單位疫苗如高端或是Novavax,最常出現的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其餘副作用較少。陳秀熙表示,第四劑主要是提供給脆弱族群施打,如果先前施打mRNA疫苗出現的副作用可以承受,第四劑也可以再打mRNA疫苗,如果從來沒打過mRNA疫苗,不理解mRNA疫苗帶來的副作用,建議接種先前施打的疫苗,如AZ或是次單位疫苗。Q:確診過的脆弱族群還要打第四劑嗎?● 曾染疫者,體內抗體大於疫苗接種後的抗體。陳秀熙表示,無論是不是脆弱族群,或是有沒有打滿三劑疫苗,曾經染疫過,體內抗體將會大於疫苗接種後產生的抗體,此時不建議再接種第四劑疫苗。不過未來可能還會遇到新的變種病毒,即使染疫過,還是可能二次感染,但康復者體內細胞具有記憶力,足以抵禦新冠病毒,但前提是本身的免疫功能正常,如果屬於脆弱族群,本身的慢性疾病或是免疫疾病等,一定要妥適控制,才有辦法讓體內抗體對抗病毒。
-
2022-05-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打了疫苗再感染就超級免疫?金傳春:政府應全力防疫
民進黨中常會於五月十八日邀請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就疫情報告, 她提出超級免疫力的說法,表示既然無法讓Omicron不感染,施打疫苗後加上感染的「綜合免疫力」,被稱為「超級免疫」,這就是最好的免疫。多位學者對此持保留意見,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與預防醫學所兼任教授金傳春認為,不宜宣導自然感染,以免誤導。何美鄉特別向金傳春解釋,她並不是鼓勵任何人都去感染,只是告訴大家染疫不要害怕。金傳春表示,她和何美鄉是多年好友,不確定媒體轉述何美鄉的意見有無錯誤,但她必須強調,主張自然感染不符合公衛精神,雖然目前指揮中心宣布輕症患者占百分之九十九點七,但這些是從OmicronBA.1流行開始累積的數據,而目前的主流病毒株是OmicronBA.2,指揮中心應提供更即時的數據,作為制定政策參考。金傳春表示,Omicron傳播力非常強,許多人即使打了三劑疫苗依然感染。她教過的一位學生在第一線負責防疫工作,最近染疫,她急著送隔離需要的物資給學生,這才發現卅多歲的學生已住院治療,X光竟證實肺部浸潤,需要使用瑞德西韋。金傳春指出,每個人體質不同,自然感染讓全體族群都受影響,例如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等高危險群,還有未打疫苗的高齡族群,他們染疫後極可能成為重症。若有人重視自然感染,這不符合公衛精神。更何況,今天本土病例已破九萬例,「現在就已經是大多數人自然感染了,不需過度宣傳」,自然免疫力可能讓某些人付出生命為代價,在公衛倫理上不宜強調。目前全球取得EUA的新冠疫苗都針對武漢病毒株,但Omicron在棘蛋白(spike protein)上有30多個胺基酸變異,所以目前疫苗防範Omicron感染的效果有限,更別說國內接種率也不如紐西蘭等國家。正因為疫苗無法完全避免染疫,因此疫苗加上自然感染也未必能成為我們期望中的「超級免疫」。自然感染的前提應是染疫後完全沒有後遺症,不會造成健康傷害,況且Omicron仍會在「與病毒共存」環境中繼續變異。另外,目前醫學文獻指出,即使是輕症,民眾染疫還是可能出現「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常見症狀包含疲倦、胸悶、胸痛、注意力不集中及腦霧,其中腦霧最常被提出討論。何美鄉指出,腦霧較常出現在感染Alpha變異株,與Omicron較為無關;但金傳春認為,後遺症仍需要更多時間的觀察與科學證據。另外,已知Omicron很容易感染全身多種細胞,在我們對病毒有更多認識之前,不宜主張自然感染。對於「與病毒共存」,金傳春也不贊同,「做決策者應該親自明瞭照顧染疫患者的第一線現場的苦處」目前在前線防疫的醫護人員、醫檢師、藥師面臨突如其來的大量病患與工作量,苦不堪言。提出與病毒共存的決策之前,更應該對出現大量病患等情況進行完善規畫與準備妥當,目前指揮中心僅統計空床數的百分比,但未考慮醫護人力吃緊,尤其超時工作時還要面對大量患者與家屬的壓力及執行院內感染防治愈加困難,染疫者與家屬更痛苦不堪。金傳春認為,制定防疫政策不能坐在辦公室思考,「前線作戰和坐辦公室讀科學文獻,差別很大。」她也認為,目前指揮中心並未公布國內詳細的數據,例如部分重症患者雖然打滿三劑疫苗,何時打第一劑、二、三劑疫苗?打什麼廠牌?打了疫苗還染疫的風險因素是什麼?這些流行病學因素應該調查,再就數據提出建議與決策。 昨天民進黨中常會後,何美鄉受訪表示,蔡總統對她提到「綜合免疫力」,也就是所謂的混和免疫或雜交免疫,表示「這個他們能不能借用,因為這個概念很重要。」但金傳春認為,若政治大於專業,無形中將製造很多冤魂,防疫決策應基於專業共識,學者有不同想法很好,但必須更謹慎提出客觀的科學數據,提高信服力。Omicron傳播力強,「最大的問題是打了三劑疫苗還是中鏢」,金傳春認為,敵人頑強,要這場戰爭需要是臨床學、病毒學、免疫及流行學、公衛政策等學界跨領域合作,才有機會打贏,大家尤其要重視流行病學數據所顯現的警示。金傳春提出與自然感染相反的建議,認為在病例數激增的情況下,在部分地區應自主減少移動,例如病例數較多的地區、疫苗接種不足之處、人口密度高與交通流量高的場所,大家應減少移動避免感染,齊心協助盡量降低感染後造成醫療負擔。目前已有地方政府進行減少自主移動而避免傳播的宣傳,例如新北市目前即採取這樣的措施。另外,華人社會對疫苗的接受度不同於歐美,年長者接種意願不高,政府應深入了解,找出原因,對症下藥提升老年族群的疫苗接種率。Novavax是次單位蛋白疫苗,安全性較高,建議政府應促成此疫苗與國產的兩支蛋白疫苗一起在台進行台第三期臨床試驗科學比對,了解在副作用、安全性、重症保護力、減少致死率、 突破性感染等數據。金傳春認為,政府應盡所有力量去防疫,如特定族群疫苗接種率差,應該透過到府接種等措施,盡量提高接種率;也應強化病毒基因監測(genomic surveillance),例如發現某些地區病例數增加或出現呼吸道症狀的人變多,就應有所警覺,採取措施,馬上檢視病毒何處變異而成為「優勢病毒株(dominant virus strain);絕不能坐視「自然感染」。金傳春指出,我們對於Omicron所知太少,至今連Omicron怎麼產生與起源仍不清楚,避免染疫仍是目前對個人與臺灣群體健康最安全的法寶。
-
2022-05-20 養生.心理學解密
我們是如何學會喜歡披薩、巧克力與蔬菜湯?專家告訴你飲食情感是怎麼創造的
▌我們是如何學會喜歡披薩、巧克力與蔬菜湯我又想到另一段童年的回憶。有一回,在前往義大利度假期間,我不幸生了病,一連好幾天都不能吃東西。當時我飢餓地躺在床上,我的肚子感覺就像是個巨大的坑洞。我的幻想單單圍繞著披薩打轉:薩拉米香腸披薩、火腿披薩、蘑菇披薩……。在我恢復健康後,我獲得了一個巨大的披薩。那個披薩上頭撒有薩拉米香腸、火腿和蘑菇,邊緣酥脆,散發著橄欖油、大蒜與奧勒岡葉的香味。它嚐起來宛如一個奇蹟,味道是如此地美妙,以致我迄今依然熱愛著披薩。這種飲食偏好賴以為基礎的學習過程,對於人類的飲食行為而言,與學習避免攝取某些食物同等重要。因為我們也得學會偏好能為人體提供所需營養的食物。藉助實驗,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出這樣的學習過程。研究人員會先提供受試者一份低蛋白的早餐,也就是一份低蛋白的餐點:一片塗了牛油、蜂蜜或果醬的吐司,一碗米片以及一杯咖啡或茶。午餐時間提供的是一碟湯,還有一份布丁作為甜點。這套「餵食模式」接連進行了幾天:首先是吃低蛋白早餐,幾個小時之後再來些湯品和甜點(其中的蛋白質含量會在受試者沒有察覺下有所變化)。午餐中的蛋白質含量在某一天會少一點,在另一天則會多一點。在這當中,研究人員會讓膳食裡的蛋白質含量與口味有所關連:根據實驗條件而定,午餐時間供應的蔬菜湯或蘑菇湯含有許多的蛋白質。在實驗的第四天與最後一天,湯品的營養成分相同,只有口味不同。不過,這時受試者可以自行選擇;事實證明,他們偏好與蛋白質含量高相關的口味。對於他們而言,口味成了補給早餐所缺少的蛋白質的信號。由於蛋白質的補給對於生存至關重要,因此單單一次學習經驗就足以讓人習得這種偏好。食物偏好是根據與「食物反感」相同的原理習得;我們感知食物的味道,繼而在進食後感受身體狀況的變化。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將味道與我們的身體狀況的變化連結起來。如果它們是令人愉悅的,就會形成某些偏愛,例如,在非常飢餓時,身體獲得了給養,或是在吃了低蛋白的早餐後,午餐可攝取大量的蛋白質。由於這樣的經驗,食物的味道成了一種信號,並且在我們的身體裡觸發了所謂的「代謝期望」。之後我們單憑直覺就能知道,攝取某些食物很有益處。這些直覺式的期望會很微妙地告訴我們,當我們攝取某些食物時,身體可以期望獲得哪些營養物質。如果那些營養能夠滿足我們當下的需求,對於那些食物的好感就會增加。披薩在我個人的飲食記憶中占據著很高的排名,不單只是因為它總令我感到非常可口,更因為它有效地平息了我的飢餓感。這種學習過程甚至還會增加對於那些我們無論如何都已十分喜歡的食物的好感。就連巧克力(在所有的食物中,它無疑是最受歡迎的一種),當它們能夠滿足身體對於營養物質的強烈需求時,對於它們的渴望同樣也會增加。在一場實地研究中,研究人員每天都讓受試者吃一條巧克力棒。有些受試者只在他們飽足時吃巧克力,有些受試者則是只在飢餓時。如果是在飢餓時吃巧克力,幾天之後對於巧克力的渴望就會顯著提高。食物偏好也會受到其他學習過程的影響,不單只是在飢餓的身體特別獲得充足的能量補給時。對於我們而言,形成「所涉及的飲食『不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這樣的偏好便已足夠。這時我們可以確定,它們不會造成任何傷害。早在母體裡,我們就會以這樣的方式形成食物偏好。新生兒會偏好帶有懷孕期間在母親的飲食中同樣含有的香味的牛奶。日後在學習食物偏好上,我們則會添加來自社會夥伴的直接信號。▌他人的影響一七二四年五月四日,人們在哈梅恩(Hameln)附近的一片田野中發現了一個年約十三歲的裸體男孩,他一言不發,臉部卻有著明顯的表情,而且還瘋狂地動來動去,彷彿在為自己終於被人發現感到高興。他的脖子上掛著或許曾是一件襯衫的東西。當人們給他麵包時,他拒絕了。他顯然從未見過麵包,取而代之,他吃了草和其他的植物,他剝去幼枝的樹皮並咀嚼了它們。他會吃豆莖,卻不吃豆子。他只吃在那之前他賴以為生的某些食物。而其他在荒野中長大、從未與人類接觸過的棄兒,會到樹上尋找水果、堅果或鳥巢,會在地上尋找藥草、根和腐肉,還會潛入溪流和池塘捕捉青蛙或魚。他們喜歡生食,他們吃東西的方式更像他們所遇到的動物,而非人類。我們需要其他人類的榜樣,藉以知曉我們該吃與不該吃哪些食物。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提供給二至五歲的受試兒童不同顏色的麥糝粥。在他們的對面則有個同樣也在吃麥糝粥的大人。如果那個大人的麥糝粥與受試兒童的麥糝粥顏色相同,那麼受試兒童就會吃得更快、更久且更多。日後在我們的人生中,當我們觀察到他人在進食時會產生正面的感受時,我們同樣也能見到這種成人榜樣的刺激作用。在群體裡我們往往會吃得更多,甚至會吃到兩倍的量,這並非偶然。在所有的社會性動物中,同種生物的行為會影響食物的攝取。母雞會誘導牠們的小雞,牠們會先啄食一粒飼料,然後讓它掉回地上。小雞會啣起飼料藉以模仿母雞。老鼠會從其他老鼠的呼吸識別牠們吃了什麼食物,進而精確地選擇那種食物,因為牠們可以確定那種食物是無害的。年幼的狒狒會偏好成年的狒狒也會食用的那些植物。我們多半會與他人一起吃飯,這樣的經驗有時會影響我們一生的飲食習慣。在一項訪談研究中,我們詢問了受訪者們過往主要的飲食情況,受訪者們一再描述家裡的三餐。在其中的一次訪談中,一位婦女談到了童年時期在屠宰日裡喝過的血湯。光是用看的就令人作噁。然而她的父親卻舉起手站在她的身後,強迫她把湯喝光。後來她就再也不喝湯了。「我完全忘不了那碗湯,一輩子也忘不了。」決定性地影響人類的飲食行為的學習過程,唯有透過他人的影響才能實現。反過來,飲食方面的習慣也會促進共同的生活。共同的飲食習慣會催生某種休戚與共的感覺。在墨西哥,年輕人會去吃辣到令人痛苦的辣椒,因為他們希望自己被接納為他們所屬的社群團體的正式成員。在諸如法國等西方的工業國家裡,「平民百姓」經常會吃燉菜與肉類菜餚,至於「上流人士」,則會吃「健康」且低熱量的食物,還會遵照嚴格的禮儀用餐。誠如社會學家皮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所指出,諸如此類與階級有關的飲食習慣,不單只是經濟生活條件差異的結果。它們還促進了對於所屬群體的認同,凸顯了與其他群體的分界。▌飲食情感的創造我們與其他的雜食性動物之所以能夠在複雜的飲食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出路,那是因為我們能夠學習。雖說我們擁有某些可以用在食物攝取上的天生的反應模式。例如,吸吮反射、吞嚥反射及喜愛甜味提高了嬰兒喝母乳的意願;抗拒苦味刺激則可防止他們遭到毒物的侵害。然而,光靠天生的反應模式,還是無法確保我們的生存。具備學習的能力,我們才能為身體補給所需的營養。我們學會抓取食物、將它們放入我們的嘴裡、咀嚼它們、品嚐它們;我們學會感知飢餓與飽足;我們學會避免有害的食物、偏好有益的食物。在人生的過程中,我們會有成千上萬的飲食經驗。大腦會記錄它們,對它們進行比較、排列與儲存。我們可以把這個儲藏庫想像成一個卡片箱。在每張卡片上都記錄有造成影響的飲食經驗的特徵;像是飲食的情狀、食物本身、食物的氣味與口味、食用後的身心狀態等等。強烈的飢餓感、披薩所散發出的香味、它的口味、它的飽足效果;在記憶裡會有一套內容豐富的飲食經驗目錄,一旦我們進入某個新的飲食情境,一旦我們得要決定我們何時該吃多少什麼,大腦就會回去翻閱這個檔案。它會逐頁翻找,搜尋類似於當下的飲食情況的經驗,繼而憑藉它們做出決定。如果我肚子餓,此時正好行經一家義大利餐廳,它就會告訴我:披薩會是個不錯的選擇。學習過程可謂是飲食行為的關鍵。既然如此,為何我還要寫一本關於飲食情感而非學習過程的書呢?那是因為情感是學習的關鍵!在一九五〇年代時,美國心理學家保羅・湯瑪斯・楊(Paul Thomas Young)同樣也觀察到了,老鼠會針對性地選擇食物,只不過,他所得出的結論卻與庫特・里希特截然不同。他懷疑「身體的智慧」與先天食慾的重要性。有別於里希特,身為行為學家約翰・華森(John Watson)的學生,著眼於行為及其生理基礎,楊則是立足於可追溯至實驗心理學創始人,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的一項傳統上,而馮特則曾廣泛地研究過關於情感的問題。楊觀察到,食物的味道以及體內營養物質的供應量波動會引發情感反應。他最重要的假設之一是,憑藉這些情感反應才使飲食學習成為可能。如果情緒是正面的,它們就會強化行為;如果情緒是負面的,它們就會弱化行為。飲食的情緒負載始於飢餓。如前所述,在幾個小時未曾進食後,我們會感覺到各式各樣的身體變化,像是胃部的活動、口乾舌燥、頭痛、喉嚨卡卡或胸悶等等。我們會對嗅覺刺激、味覺刺激和口中的觸覺刺激更敏感地做出回應。而且,每個飢餓感都會伴隨著某種不愉快的感覺,隨著食物匱乏的時間越長,這種感覺就會越強烈。甚至於就算我們不曉得身體缺乏營養,我們也會越來越感到不舒服。在一項實驗中,當受試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研究人員藉由輸注胰島素降低血糖水平時,他們立即感受到了情緒的惡化。他們變得飢餓、疲倦、緊張且易怒,他們的整個情緒狀態都蒙受了損害。相對於飢餓,飽足同樣也會有情緒方面的負載。在飽餐一頓美好的飯菜後,我們躺到沙發上,整個世界顯得如此祥和。我們心滿意足地打著盹,巴爾札克(Honoré de Balzac)甚至把這種狀態說成是「最高的愛的享受」。在上述的胰島素實驗中,當研究人員藉由補充些許葡萄糖促使受試者的血糖水平再次回歸正常,受試者很快就又恢復平靜。或者,簡單地來說:營養物質的補給會讓情緒狀態改善,營養物質的缺乏則會讓情緒狀態惡化。※ 本文摘自《飢餓信號!一次解開身心之謎的飲食心理學》。《飢餓信號!一次解開身心之謎的飲食心理學》作者:米歇爾・馬赫特譯者:王榮輝出版社:菓子文化出版日期:2022/02/23
-
2022-05-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兒童打新冠疫苗安全嗎?選BNT還是莫德納?一表看疫苗副作用發生部位及比率
兒童接種新冠疫苗有哪些選擇?全球共有127個國家開放5歲以上兒童接種新冠疫苗。目前有中度至重度疾病的兒童列為優先接種對象,並非所有兒童皆可接種。台灣符合兒童接種的疫苗如表一:.BNT:接種年齡5~11歲,劑量10微克,建議間隔時間最少3周,需接種第二劑。(參考1、2).莫德納:接種年齡6~11歲,劑量50 微克,建議間隔時間12周,需接種第二劑。(參考2、3)BNT和莫德納這兩種屬於mRNA疫苗。在臨床試驗中兒童歲數、劑量都不同。兒童多數為無症狀、輕症,在這樣情況下為何要打疫苗?台灣疫情有學齡兒童感染,校園內成容易互相傳染場所,接種疫苗是有迫切性,台灣CDC鼓勵家長讓兒童接種疫苗,需家長簽接種須知及評估意願書。這讓許多家長擔憂接種疫苗安不安全。疫苗副作用以下整理試驗中疫苗安全性監視。(表二).兒童BNT接種BNT兒童試驗有2268位(參考1)。在局部性方面第一劑出現注射部位發紅、腫脹、腋下腫痛、疼痛等,第二劑皆偏高。在全身性方面第一劑出現發燒、疲倦、頭痛、畏寒、肌肉疼痛、關節疼痛、腹瀉、噁心等,第二劑也偏高。.兒童莫德納在接種莫德納試驗有380位兒童(參考4),發現莫德納與BNT發生事件類似。疫苗安全性需更多案例及時間監測。【延伸閱讀】>>兒童打BNT或莫德納哪個副作用比較高?Q&A一次看懂兒童新冠疫苗常見疑問要不要讓孩子接種是家長最苦惱問題,兒童接種半劑產生抗體反應和成人接種全劑效果相當。是否非接種不可,每位兒童健康狀況、免疫力皆不同。個人不反對,也不會強推。請已接種疫苗兒童應注意可能發生副作用。參考資料1. Evaluation of the BNT162b2 Covid-19 Vaccine in Children 5 to 11 Years of Age N Engl J Med. 2021 Nov 92. COVID‑19 Vaccination in Pregnancy, Paediatrics,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 and Persons with History of Allergy or Prior SARS‑CoV‑2 Infection: Overview of Current Recommendations and Preand Post‑Marketing Evidence for Vaccine Efficacy and Safet. 21 October 2021 / Published online: 5 November 20213. COVID-19 Vaccine Safety in Children Aged 5–11 Years — United States, November 3–December 19, 2021.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December 19, 2024. AusPAR - Spikevax - elasomeran - Moderna Australia Pty Ltd - PM-2021-05269-1-25.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本文節錄自《藥師週刊》2262期、彰化基督教醫院藥物諮詢藥師江錦明授權刊載。>>原文連結)
-
2022-05-19 醫療.泌尿腎臟
腎友不再暗沉 洗出亮麗人生
●清除體內發炎因子,減少血管傷害●新一代中截留透析膜可提高較大中分子毒素清除率●延緩透析併發症發生,腎友可如正常人生活如果你對洗腎病人還停留在精神不好、看起來皮膚暗沉又乾的印象,那你可能要改觀了。南部一間透析診所中,時常傳出腎友中氣十足、愉快的歌聲,「在我們診所裡,血液透析腎友不只是洗得久,洗得精神奕奕、活力十足的大有人在呢!」高雄長清診所主治醫師楊清評開心的說。>>>延伸閱讀:長期透析皮膚癢 可以怎麼改善?楊清評表示,長清診所在地深耕20年,院內透析超過10幾、20年的腎友非常多。一位90歲以上的長青級腎友,已經洗腎10多年,精神狀態良好,皮膚比一般老人白皙,外貌甚至比兒子更年輕,完全沒有印象中洗腎患者又黑又乾的老態。但長清診所是如何顛覆外界對洗腎患者的印象呢?楊清評解釋,血液透析的一個重要關鍵,是「人工腎臟」,從過去的天然纖維素膜進化到高生物相容性人工合成膜,從低透量膜轉換成以高透量膜為主流,高透量膜除了清除小分子尿毒素外,可以清除更多中分子毒素。但目前高透量膜對於較大的中分子毒素清除率還是有限,當較大的中分子毒素仍持續在體內累積時,長期仍可能造成心血管疾病、慢性發炎、骨頭疼痛、搔癢、食欲不佳、營養不良、貧血、疲倦等症狀。最新人工腎臟 減少併發症隨著科技發展,人工腎臟透析膜已有跨時代的進步,最新的「延展性血液透析術」使用的人工腎臟,已進階至新一代中截留透析膜,相較於高透量膜,大大提高較大中分子毒素清除率,更可減少長期血液透析的併發症。延展性透析術 降低疲勞感楊清評醫師提及一位洗腎五年的女性腎友,在接受「延展性血液透析術」後,透析中的血壓更穩定,透析後食慾變好、精神體力更佳,毫無疲勞感,曾經一個晚上把一星期的家事都做完了。另一名洗腎10幾年的男性腎友,改用「延展性血液透析術」一年多後,除了生活品質提升,夫妻生活也愈來愈幸福,對於調整透析治療模式十分滿意。他推測,新一代「延展性血液透析術」的中截留透析膜,能將體內較大的中分子毒素清除,包含肌球蛋白、瘦素、發炎因子等,進而降低疲勞感、改善食欲、減少血管傷害,增進生理機能,讓腎友擁有與正常人一樣的生活品質。高標透析液 杜絕毒素殘留由於血液透析原理是讓血液中的毒素及廢物,經由人工腎臟半透膜擴散至透析液,隨著透析液排出體外,而超過濾的作用也能將血液中過多的水份排出體外。楊清評說,透析用液十分重要,因使用高透量膜或中截留透析膜會有透析液逆過濾的情況發生,而診所在設立之初,即採用歐洲原裝進口的熱消雙RO與無毒消毒劑,並以歐盟規格配置透析用液,完全杜絕微生物孳生及毒素殘留,同時顧慮到病人安全與環境永續性,唯有採取最高標準,才能讓血液透析腎友獲得良好透析品質,活得長也要活得好。醫療莫過於讓患者改善不適,進而使人愈來愈健康,就末期腎臟病患者,除了例行的透析治療外,更需要同時關注因長期透析對日常生活帶來的影響,而好的醫療團隊甚為關鍵。楊清評醫師也指出,為了追蹤這群腎友的狀況,以長清診所為例,聘請專屬營養師,針對腎友個別狀況,適時提供飲食上的建議,這對患者而言是最實際的。資深護理團隊長期透過不同方式,如隨時打電話關心患者,和家屬溝通建立良好醫病關係,了解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狀態,也能適時調整治療方針及團隊介入提升腎友的生活品質。【推薦臉書粉絲專頁】透析洗腎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從治療、共病、副作用、照護、生活、食衣住行...等,需要了解的知識非常多。為了提供腎友及照護者正確的透析資訊,社團法人台灣基層透析協會於2021年成立《腎生不息 腎友透析週記》,與大家一同守護健康。立即關注 【腎生不息-腎友透析週記】粉絲專頁
-
2022-05-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2歲女童急性腸胃炎高燒併發熱痙攣 驗出確診收治
苗栗縣一名2歲女童持續拉肚子,家屬以為是急性腸胃炎讓她服用家中的腸胃藥,不料女童突然抽筋、口吐白沫、四肢抖動且喪失意識,體溫燒到40度,經救護車送醫急診,家屬否認有接觸史,但PCR檢測證實感染新冠肺炎,並由專責病房收治。頭份市為恭紀念醫院小兒科主任李浩遠表示,最近觀察到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常見症狀包含高燒,每天都有燒到40度的確診病童,5歲以下幼兒突然高燒有可能引起熱痙攣,而感染新冠肺炎已是目前兒童高燒最常見原因,因此應特別注意,最近如果孩子突發熱痙攣,要高度懷疑可能是感染新冠病毒。李浩遠表示,兒童確診後,家長除了給予醫師開立的藥物,必須喝足夠水份及吃營養的食物才有體力對抗病毒,如病童食慾下降必須少量多餐,多餵幾次;家長除了要記錄病童體溫,也必須記錄一天進食量和尿量、觀察活力狀態、記錄每分鐘呼吸次數、監測血氧、觀察呼吸是否有胸凹、膚色或唇色,及肢體是否冰冷。他指出,兒童感染COVID-19大多是輕症,基本就是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如:發燒、喉嚨痛、咳嗽、鼻塞、頭痛、倦怠、痠痛等,部分會出現胸痛、胸悶、腹痛、腹瀉、嘔吐、脖頸痠痛、紅疹、全身疲倦感等症狀。被感染兒童大多會發燒,且發燒溫度常見在39度以上,多數發燒約2天就能退燒。除了發燒,較大的小孩會喉嚨痛,比小小孩會咳嗽。但如果沒發燒仍呼吸急促就要特別留意,如果進入到無法進食或餵食、意識喪失、抽搐、倦怠、呼吸困難、眼球紅(缺氧之症狀)以及低血壓等則是中重度狀況,必須盡快依疫情指揮中心規定的方式就醫。
-
2022-05-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約25%康復者在疫後3個月出現新冠後遺症!醫師揭腦霧3大核心症狀
●長新冠後遺症,染疫者7月後可能出現●腦霧屬於永久性腦神經傷害●可透過良好飲食、睡眠、運動習慣,降低傷害新冠病毒延燒全球,各國研究陸續發現,民眾染疫後會出現「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影響患者康復後的生活。常見後遺症包含疲倦、胸悶、胸痛及腦霧,其中「腦霧」最常被提出討論。染疫後遺症 3個月後發生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專任主治醫師蔡睿蘋表示,腦霧的三大症狀為專注力、理解力、記憶力下降。根據研究顯示,約二成五的染疫後康復者會出現腦霧後遺症,新冠病毒引起的腦霧屬於永久性對腦神經的傷害,除非避免染疫,否則無法預防,染疫後,可透過良好的飲食、睡眠、運動習慣,讓傷害程度降低。蔡睿蘋表示,新冠後遺症通常會在染疫後3個月發生,國內疫情爆發,推估新冠後遺症會在7月左右陸續出現,國內尚未出現有染疫後出現腦霧的患者,但從國外的監測顯示,大約有二成五的Omicron染疫患者會出現腦霧症狀,且多數患者在染疫期間為輕症或是無症狀感染者。有些疾病 也會引起腦霧蔡睿蘋表示,腦霧並非是新冠肺炎患者的專屬後遺症,會引發腦霧的疾病包含睡眠呼吸中止症、甲狀腺內分泌異常、偏頭痛、功能性情緒障礙、纖維肌痛症、自律神經失調或是慢性疲憊症候群等。蔡睿蘋表示,引發腦霧分為主要與次發性,以新冠病毒來說,新冠病毒與人體的ACE2受器結合引發症狀,ACE2多集中在呼吸道,但其餘臟器、血液中也會有受體,病毒也可能透過血液,穿越血腦屏障進入腦部,導致腦神經發炎,這就是主要引起腦霧的原因,且腦神經受損後就無法透過藥物等方式改善。預防失智症作法 可望改善不過,像纖維肌痛症、慢性疲憊症候群、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引起的腦霧屬於次發性,只要原先的疾病改善,就能避免腦霧發生,以睡眠呼吸中止症而言,腦部因缺氧,才會出現腦霧症狀,因此需先診斷出導致腦霧原因,才能釐清是否能改善症狀。蔡睿蘋表示,腦霧的三大核心症狀,就是專注力、理解力以及記憶力的下降,比較的基準是與過去的自己相比。引發腦霧的原因,若是新冠病毒則屬於永久傷害,染疫後,應避免讓腦神經傷害得更嚴重,或是讓其他可能引發腦霧的疾病加重症狀,建議可以採取類似預防失智症的作為。
-
2022-05-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小兒科醫師:兒童染疫COVID-19少數可能痙攣 沒發燒也應採檢
根據國外經驗,Omicron病毒株可能在孩子感染初期引起痙攣,甚至還沒發燒時就先痙攣。COVID-19引起的痙攣,在沒有其他慢性病的健康孩子身上也可能發生,建議在疫情期間,對於沒發燒卻發生痙攣的孩童,應進行COVID-19採檢。COVID-19痙攣並不代表疾病比較嚴重或是會引起重症,但要密切注意孩子狀態。一般而言,痙攣在2至3分鐘內會自行停止,若尚未停止,建議即刻前往醫院。當痙攣停下來後,孩子往往會很疲倦,但多能在5至30分鐘內恢復正常意識,痙攣發作完,建議爸媽幫孩子量測體溫,並予以退燒,若退燒後意識恢復不佳,也應該前往醫院由醫師直接評估檢查。典型熱痙攣好發於6個月大到5歲大孩童,所以若孩童小於6個月大,發生痙攣會強烈建議住院,若痙攣發作持續過久、太頻繁,或發作後半小時仍意識異常,也會建議住院。若孩子本身有其他重大疾病,醫師會評估是否為高風險需要住院。孩子發生痙攣時,只有在較特殊或嚴重的狀況下,必須住院做腦部影像檢查或其他特殊檢查,即時的臨床觀察相當重要。目前沒有指標能預測孩子回家會不會再發生痙攣或變重症,若醫師評估後認為沒有住院需求時,爸媽回家時應注意孩子服用退燒藥後的意識狀態、呼吸、水分補充。孩子難免比平時疲倦,但在體溫緩和時應該能和您有適切互動,若焦躁不安難以安撫甚至反應變慢,代表病情可能有變化,應隨時回急診再次評估。根據國外經驗,大多數COVID-19引起的痙攣,孩子們病程結束後多恢復得很好,完全正常。提醒家長痙攣發作時,切勿搬弄口鼻,發作完可協助孩子側臥,以免孩子被口水嗆到,有任何擔心不確定就帶去醫院由醫師評估。
-
2022-05-11 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怎麼伴
居隔怎麼伴?/當媽媽也確診時…網友急問:怎麼幫1歲嬰快篩?什麼情況該馬上送醫院?
新冠疫情直直燒,身旁確診病例一個一個出現,UDN元氣網和WaCare遠距健康共同成立「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短時之內聚集五千名民眾,群組內傳送的訊息快速到讓人眼睛跟不上,尋求支援的聲音不斷。民眾自立自強,互相陪伴給予支持之外,在與疫情共存的時刻,家有小嬰兒的陽性個案更是焦慮不已,呼喊指揮中心多宣導如何照顧嬰兒,也有護理師在群組中,呼籲將醫院資源留給重症與孩子。過去新冠疫情以中老年人為主要感染對象,Omicron肆虐下卻發生改變。根據指揮中心的處置指引也發現,隨著變異病毒株陸續出現,疾病表現與嚴重度亦明顯改變。2022年 Omicron 變異株流行期間資料顯示,感染 Omicron 變異株相較於其他變異株之症狀較輕微,無症狀者的比例也較高。疫情初期少數兒童個案大多是其他確診成人病患之接觸者,或是家庭群聚之一部分,但在隨後幾波疫情中,許多國家均觀察到兒童個案占比增加。Q:照顧者快篩陽性時,家中的小嬰兒應該快篩嗎?成人使用的快篩試劑也可以讓小嬰兒使用嗎?會不會傷害小嬰兒的鼻孔?身為父母親,一旦確診自己為陽性,第一個擔心的卻往往是家中的小嬰兒。「我篩陽性前幾天都跟家裡嬰兒密切接觸⋯」、「群裡有嬰兒確診的經驗嗎⋯⋯大概出生三個月。」「請問帶著一個嬰兒,沒有車,衛生所打不通,發現自己是快篩陽姓,要怎麼移動到醫院呢?」即使家中的孩子還沒有出現症狀,也陷入心急如焚的狀態。對於同住照顧者陽性確診,家中的小嬰兒為陰性的情況下,該怎麼辦呢?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如果能隔離,交給其他的照顧者是最好,如果真的無法隔離,即使做好清潔工作,傳染的機會仍然非常高。小嬰兒可以快篩嗎?成為家長的一大難題,且嬰兒鼻孔如此稚嫩,又該如何篩?「請問怎麼幫一歲的嬰兒快篩比較好(聽說鼻涕也可以?)」「我也想給我女兒快篩,是不是只有大醫院可以弄嬰兒,小兒科都說沒快篩。」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暨馬偕兒童醫院榮譽主治醫師李宏昌答: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暨馬偕兒童醫院榮譽主治醫師李宏昌指出,現在的社區已經進入與病毒共存階段,門診也確實出現很多兒童病患,九成都屬於輕症,就跟感冒一樣。他建議,家長不需要因為自己快篩陽性,就對小嬰兒進行快篩,一方面小嬰兒快篩並不容易,若是流鼻血更難處理,一方面病毒量在第三天最高,家長不見得能幫孩子篩出陽性,動輒快篩、戳鼻孔,實在折磨自己、折磨孩子。他強調,有症狀時才考慮快篩,例如大孩子表示喉嚨痛,或是小嬰兒不肯吃,吃了就吐,根據臨床經驗,八九不離十就是孩子喉嚨痛的表現,此時,他建議,先跟小兒科醫師進行視訊門診,讓醫師幫助判斷下一步如何做,是否需要快篩、送醫,或是持續觀察。哪些症狀要注意呢?他指出,小嬰兒很少發燒超過38度,如果發燒超過38度,活動力變差、咳嗽、喉嚨痛、食慾減少、吃東西時哇哇叫,這些症狀就可以進行視訊看診,由醫師進行判斷。兒科醫學會本想製作視訊門診地圖,方便父母親就近尋找遠距醫療資源,但是疫情來的太猛,建議家長使用衛福部醫事司公布的遠距系統,幫助孩子尋求醫療資源。目前,台北市與新北市不在距醫療的資源中,也會儘快協助醫師們加入。Q:小嬰兒快篩陽性之後,需不需要做PCR檢測呢?如果照顧者自己也是快篩陽性,還能帶著小嬰兒去就醫嗎?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答:當嬰兒快篩陽性之後,是不是還需要做PCR檢測呢?「請問有人用過車來速驗PCR嗎?會看診&症狀投藥嗎?一歲以下的嬰兒也會看?」若是要將小嬰兒送回托嬰中心,也得出具PCR陰性的證明。李宏昌指出,很多醫院都有綠色通道、親子友善就醫,住院時也需要進行PCR檢查。他強調,感染陽性的照顧者需要居家隔離,因此無法自行帶孩子就醫。應該交由其他照顧者帶孩子就醫。如果嬰兒確診了,「請問小嬰兒確診可以吃的營養品有哪一些?」黃立民指出,按照一般的營養照顧即可。Q:當小嬰兒感染新冠肺炎時,會有哪些症狀表現?是不是可以立即送醫住院呢?小嬰兒的病情變化快速,放在家裡照顧會不會很危險呢?嬰兒確診陽性後,媽媽們的心情就跟著孩子的體溫坐雲霄飛車,「真的會反覆燒,但中間有降下來吧?真的不對勁還是帶去看醫生,有網友說她家嬰兒有肺炎狀況。」此時,媽媽們也顧不得自己是否也是感染者了,群組裡的關心民眾不停殷殷叮嚀,「嬰兒咳沒聲,痛不會說。」「別管流程 嬰兒很不穩。」「嬰兒確診,先住院觀察比較安全。」李宏昌指出,住院收治的標準一直在滾動調整,能不能住院、需不需要住院,以小兒科醫師的敏銳程度,會依據診斷結果建議。黃立民與李宏昌皆表示,如果嬰兒出現發燒(38°C)、活力降低,若是有疹子、結膜炎那就更嚴重了,趕緊警覺送醫。若是沒有相關症狀,急呼呼把孩子帶到高感染風險的醫院,也不符合收治住院的標準,而且住院時,輕症者的照顧也跟在家中一樣;而有中重度風險的孩子,例如腦性麻痺的孩子若感染新冠肺炎,非常容易併發肺炎,就算沒有達到指揮中心的收治住院標準,小兒科醫師也會依據經驗判斷而收治住院。新生兒的免疫反應較為獨特,新生兒醫學會也發出治療指引,新生兒感染後可以是無症狀,若有症狀多數為非特異性表現,如發燒、哭鬧不安、嗜睡,或呼吸道與腸胃道症狀。 家長應該特別留心。在感染的嚴重度上,兒科醫學會也發文指出,在Omicron變種為主的流行時期,兒童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人數和比率都增加,雖然症狀仍比成人輕微,不過仍有導致嚴重需住院或之後產生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PIMS-TS/MIS-C)的情況。其臨床表現類似川崎症或毒性休克症候群,症狀包括出疹、結膜炎、休克、心肌損傷或冠狀動脈血管瘤等。亞東醫院急診護理師案例分享一名心疼重症病患及兒童的護理師,也在群組中呼籲,「各位板橋民眾大家好,我是亞東醫院急診護理師,最近新冠疫情擴散,大家都辛苦了,能體諒大家擔心染疫、擔心傳染給家人的心,但是以下想跟大家分享一個遇到的個案,希望大家可以把資源留給最需要的人。一位大約一歲的小朋友被爸爸媽媽帶著搭救護車來就診,因為父母皆是陽性個案所以被引導到陽性個案等候掛號區,前面還有50多位的快篩陽性病人等待掛號,終於輪到他們掛號到時候,病人的父親告訴我「小朋友今天都很嗜睡,叫不太醒。」我拉開嬰兒車的遮陽棚叫了一下小朋友,小朋友沒有反應,後來因為要評估狀況給予小朋友疼痛刺激後小朋友才有輕微的哭聲,所以讓小朋友先進入重症區緊急先看診治療,他們等待的時間大概是一個小時才看到診,這讓我覺得很心疼這位小朋友,也心疼著急不安的父母。在為他們掛號之前,前面的好多病人都是在家快篩陽性,只有輕微的喉嚨搔癢及咳嗽症狀,並不是要告訴大家有症狀不能就醫,更不是要責怪任何人,只是希望輕症的患者能把急診資源留給真正需要急診,甚至於是重症的病人,因為護理師跟醫師只有6個人,從掛號、問診、看診、開藥、治療、採檢等等,都會需要時間,有再多的時間也不夠使用。以下整理出需要緊急就醫掛急診的陽性個案症狀供大家參考:高燒合併胸悶、呼吸急促(需要很費力呼吸)、心跳過快(大於每分鐘120次)、意識改變(與平常的意識狀況不同,正常小朋友活蹦亂跳,現在卻昏睡叫不太醒)、咳嗽嚴重合併血痰等等,有以上症狀應至急診就醫,我們一定竭盡全力協助大家。若自行快篩陽性,只是輕微的流鼻水、咳嗽、喉嚨搔癢、輕微發燒疲倦感,請在家中自行隔離,待早上可以至本院的疫病門診掛號看診。若是快篩陽性只是想要做PCR檢測者,也可以預約社區篩檢站或至醫院現場掛號。疫病門診早上下午跟夜診都有,到晚上21:00結束,假日也有加開診次,可以上醫院網站查詢。社區篩檢站也有開到晚上的19:00。請輕症病人儘量把急診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人使用,也讓真正的重症病人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治療,急診人次一天比一天創新高,醫護人員再苦也會為大家賣力的付出,但希望大家不要再責備我們,我們也知道大家擔心害怕,我們真的努力了,也希望大家能夠配合,相互體諒,謝謝大家。」【延伸閱讀】>>家中孩子確診怎麼辦?症狀、建議備藥、何時送醫…注意事項一次看【加入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資料整理歸納自「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感謝眾病友及居隔者提供自己問題,歡迎有需要的朋友加入此社群。
-
2022-05-10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家中孩子確診怎麼辦?症狀、建議備藥、何時送醫…注意事項一次看
雖然指揮中心已開放6-12歲孩童施打疫苗,但許多家長仍在觀望。而本土確診也已突破5萬人,和過去二年不同的是,此波兒童也是疫情主要的流行族群,讓人不免擔憂若家中的孩子確診了怎麼辦?《元氣網》整理兒童染疫症狀、備藥、送醫及照護等注意事項一次看。常見症狀根據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成大醫院護理部暨醫學院護理學系合編的《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居家照護指引》指出,12歲以下兒童,通常在感染到新冠肺炎後的前 3-6 天會出現以下症狀:.類似感冒的上呼吸道症狀,主要是發燒、其次為咳嗽、鼻塞/流鼻涕與喉嚨症狀。.其餘疲倦、頭痛、嗅覺喪失、腹痛、噁心嘔吐、腹瀉、皮膚出現紅色斑疹及呼吸喘。【注意】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李敏生提醒,判斷兒童患COVID-19嚴重程度,最重要的就是「呼吸急促」,每分鐘超過30次就是太快。高達6成幼童都會發燒,但如果呼吸急促就可能是病症進入中度等級。就醫警訊指揮中心公布的兒童確診病例居家照護警訊表徵與緊急送醫條件如下:一、若兒童出現以下症狀須視訊診療,必要時得安排外出就醫:1、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超過39度合併發冷、冒冷汗2、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3、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喘或胸悶胸痛4、持續性的嘔吐、頭痛或腹痛5、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二、若兒童出現以下症狀,請撥119或緊急時由同住親友送醫:1、抽搐2、意識不佳3、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4、唇色發白或發紫5、血氧飽和度低於94%6、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在家照護或住院?.兒童若出現上述六大症狀,可打119或自行送醫。.就算無症狀、輕症但嬰兒年齡未滿參個月且有發燒,或嬰兒年齡為3至12個月且高燒超過39度者,均收治於醫院。家庭備藥輔大家醫科主治醫師許書華在個人粉專「許書華醫師 陪妳寫日記」,整理緩解孩童症狀可準備的藥,給家長參考,讓孩子在確診當下,盡快有效緩解上呼吸道症狀。止痛退燒使用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或是NSAID(Non-Steroidal Anti-Infammatory Drg,非類固醇抗發炎藥)類藥物。.發燒超過38.5度時:小於1歲孩童:可使用Antiphen(安佳熱糖漿),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5c.c,每六小時一次,單次最大劑量不超過10c.c。1歲以上孩童:可使用lbuprofen oral susp(依普芬口服懸液),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5c.c,每六小時一次,單次最大劑量不超過10c.c。.發燒超過39度時:可使用Voren Supp(12.5mg)非炎栓劑:肛門塞劑,劑量為(體重/12.5)顆,如體重6公斤可用約0.5顆;可吞藥孩童則可使用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一顆500mg)(普拿疼:Paramol、Depyretin、Acetal、ARAN)劑量為體重/40顆,每四到六小時一次(例如 20公斤,就20/40吃半顆),單次最大劑量為一顆,一天不多於五顆。 鼻塞、流鼻水症狀可使用Antihistmine(抗組織胺類藥物)包括:1.Cypromin soln希普利敏液:第一代抗組織胺,比較嗜睡,劑量為體重x0.25cc,一天3至4次。2. Peace鼻福:第一抗組織胺+交感神經奮劑,對鼻塞很有效,建議短期用,不要超過七天,避免停藥後產生彈鼻炎。劑量為體重x0.25cc ,一天3次。3. Cetirizine Soln 勝克敏液:第二代抗組織胺,較不嗜睡,劑量為體重x0.25c.c最多不超過10c.c,一天1至2次。30公斤以上大小孩方面:1. Xyzal驅異樂:6到11歲,睡前0.5顆,12歲以上睡前1顆。2.Allegra艾來、Denosin停敏:6到11歲,一次0.5顆,一天兩次;12歲以上,一次一顆,一天兩次。咳嗽化痰咳嗽藥部分,許書華提醒必須小心使用,小孩勿用如甘草止咳水等麻醉性鎮咳劑,可使用含Butamirate Citrate成分的Mirate 米瑞液,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25c.c,一天三次。化痰可使用含Ambroxol HCI(氨溴索)成分的Soltan liquid 舒痰,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2c.c,一天三次。 【注意1】許書華醫師強調不鼓勵自己拿藥不看醫師,但非常時間以上症狀輔助藥物僅供參考,請記得在有藥師諮詢的藥局購買。【注意2】兒童用藥不是成人縮小版,劑量需依照體重或年齡精算,且應優先使用易於依照年齡或體重進行劑量調整的「兒童專用製劑」。另外,藥師公會建議家庭六項備藥如下:.解熱止痛藥(乙醯胺酚).止鼻水藥(抗組織胺).止咳化痰藥.腸胃止瀉藥、電解質補充劑、葡萄糖口服電解質液(補充水分).體溫計、血氧計.維生素B、C等【注意】綜合感冒藥多為解熱止痛藥(乙醯胺酚)、.止鼻水藥(抗組織胺)、止咳化痰藥的複方,需注意不要再重覆服用單一項目藥品。【延伸閱讀】>>可用大人的藥丸錠劑磨成粉、或剝一半給小孩吃嗎?小兒用藥的4大疑惑,藥師為你解答居家照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李敏生提醒,兒童居家照護需注意7項重點:監測體溫、計算每分鐘呼吸次數、觀察活力狀態、紀錄一天進食量、尿量。另外也須觀察呼吸時有無胸凹陷像、注意膚色、純色以及檢查肢體是否冰冷,尤其是新生兒。【延伸閱讀】>>家有確診兒能怎麼做? 醫師推7項目紀錄防重症更多資訊●孩子確診,能領到防疫補償金嗎?●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居家照護指引●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早期辨識兒童 COVID 重症病患共識聲明●COVID-19: Management in children
-
2022-05-08 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怎麼伴
最難忍受的不適!三千位確診居隔過來人告訴你Omicron「魔王級症狀」及緩解方法
前言:你一個人在家在房間裡居家隔離嗎?你並不孤單,這裡有三千多人陪著你。新冠新病例數每日暴增中,UDN元氣網和WaCare遠距健康共同成立「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立即成為確診和居家隔離者支持取暖的熱門社群,至今已有超過三千位朋友在此互相打氣、交換經驗和訊息,自動產生學長姊制提供解答,成為Omicron肆虐下的大規模病友暖心支持團體。只是隨著參與者激增,互動熱烈快速洗版,加上新進者急於想要尋求過來人和同樣遭遇者解答,訊息更迭太快,需亟整理。所以,元氣網在保護當事人個資等前提下,將嘗試把群裡可供新進居隔確診者的訊息,陸續依主題不同做一整理。每天除了指派管家在群組裡陪伴大家度過一個又一個的10+7或3+4,元氣網也希望在這個專欄裡,幫大家記下無數滿是善意的抗疫經驗,及許多可能難再重現的生命重要片段,也試著尋訪專家解答疑惑。 雖然數千人彼此不相識,但或能藉此讓過來人幫助未來人,並留下另類的台灣抗疫日記。三千位確診居隔過來人告訴你 Omicron最難忍受的症狀新冠疫情病例數進入大爆發,元氣網彙集超過三千位居家隔離及居家照護輕症者最常提及的症狀發現,相對Delta病毒,這波感染者中較少有人味嗅覺喪失或改變。最早最常出現的症狀是喉嚨癢痛,其次是咳嗽、發燒、鼻塞流鼻水和頭痛等。被評為最不舒服且令人難以忍受的症狀當屬喉嚨劇痛,有的人甚至痛到「像被榴槤割」。其次是就屬咳嗽,有人形容,咳到吐了,快把內臟咳出來了,咳到解隔後依然在咳。(編註:本篇著重成人感染症狀)有很多幸運兒即使和家人密切接觸依然是陰性,有人說「我女朋友確診,我百毒不侵」、「我確診我媽確診,我爸跟我老婆神功護體沒事」。雖然有人猜測是家人去聚餐後「回家散播歡樂散播愛順便散播病毒」,但有更多人是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感染。有人說,拚命上酒店時沒事,疫情緊張後天天兩點一線乖乖回家反而中了。居隔者歸納Omicron常見症狀:輕微發燒、喉嚨腫痛確診過來人分享,剛開始症狀或有不同,有的流鼻水,有的打噴嚏,但最多人提到喉嚨怪怪的或乾癢,會口渴口乾想狂灌水。喉嚨乾痛也是很有指標性的感染症狀,不少人都說「喉嚨不舒服喝水會痛,趕快測也陽」。有病友總結,剛開始「輕微發燒,喉嚨腫痛,幾乎可確認之後可能陽性」。有些人則是從咳嗽開始,或「感覺吸不到空氣,再測就中標了」。但也有少數確診經驗是,都快出關了才開始喉嚨痛。至於發病周期症狀,有過來人描述「起初是流鼻水、喉嚨痛、打噴嚏、輕微咳嗽,後來第三天頭超痛,今天第七天,剩輕微喉嚨痛跟流鼻水」,清楚記載常見的發病歷程。關於發燒,每個人發燒情形各異,有人「發燒,到第三天還在微燒」,有的人是「高燒一天、低燒兩天」,有的人燒得全身痠痛,得靠退燒藥才能緩減。有些人確診一周後仍會低燒。有的人則是明顯的疲倦無力,頭暈、「全身軟軟的」。喉嚨痛+咳嗽 確診者形容為Omicron「魔王級症狀」如果有喉嚨痛又加上厲害的咳嗽,則屬魔王級的症狀。症狀輕的只是微咳或咳得睡不好,嚴重的病友形容其間的難受:「喉嚨乾癢、爆痛及狂咳」、「喉嚨前兩天痛死,像被割喉,裡面有榴槤一樣」。最令人生氣的是家人同感染確診,沒打疫苗的無症狀,反而猛咳的苦主完整打了疫苗。有的人咳到擔心「會獨自一人死在家裡」。有人呼應說「我是咳到肺都快掉出來了」、「咳到內臟快出來了」、「我咳到吐,都快哭了」、「咳到肺癆」。有的人確診半個月之後還在咳。有人在逐漸康復後,憶及之前喉嚨痛到讓人想哭,仍覺驚恐。讓人害怕的症狀還有人說:「擤鼻涕出來都是血+鼻涕」,比以前的重感冒都嚴重「有點可怕」;有病友回應說:「我前幾天喉嚨還吐出血塊」。還有人說自己難受到「快要死掉了」,可見不少人在家照護,實則病症並不輕。感到心悸、胸悶甚至呼吸困難,也是不少見的,「心跳快」也是常有的。有病友說自己「有兩次睡到呼吸困難醒來」。不少人都說確診後,心跳會加速,喉嚨劇痛;到後期仍微咳心悸,還會有點喘。有的人看到家人感染10天後爬樓梯會喘,很是憂心。看來病毒確實會使部分人的心臟與肺部的功能,受到不小的影響。頭痛到想去撞門 另個讓確診者擔心的Omicron症狀另個令病友們擔心的常見症狀是頭痛或偏頭痛,或合併厲害的肌肉痠痛,有的說腰痛好幾天,但吃止痛藥也沒啥用。頭痛的天數不一,有的說三天,有的說前五天都會頭。有的人頭痛到想去撞門,被其他的病友勸阻說「門很貴,別撞」。很多人都自述會「鼻塞卡痰」,或痰多到吐不完,有的則是嘴破。其他會被提及的症狀還有手臂或身上如胸口皮膚會出現一點點紅疹,有的還蕁麻疹大發作。有人說,線上看診後吃了清冠一號,紅疹也好多了。同有皮膚症狀的病友分享中醫師的看法說,這波感染確實會引發疹子,因為依中醫理論「肺主皮毛」,Omicron病毒傷肺自然也傷皮膚。腹痛、拉肚子是另一個困擾,甚至一天可以拉到五六次。但拉肚子常不是最早出現的症狀,有的人會在確診三、四天之才「突然烙賽」。食慾似乎也會有變化,有人留言問「有人從確診後一直拉肚子很餓的感覺,這是嚴重副作用嗎」,有人是「忽冷忽熱⋯⋯頭暈、痛、沒食慾」,有人本來以為居隔在家應該會發胖,但有人居隔完反而瘦了五公斤,猜測與胃口不好有關。有人則說,會一直不想睡覺。有的人說自己是身體熱熱的,有的晚上睡覺會盜汗。其他症狀是,有人說自己瘋狂掉髮甚至圓形禿,Line群友們都安慰說,應該是居隔確診壓力太大了。只有很少病友留言有味嗅覺改變,例如「有嗅覺但還有味覺的,第四天嘴色很苦,喝水都苦」。面對這些Omicron帶來的症狀,有的人視之為感冒,認為慢慢會好起來,有的以頭療刮痧按摩穴位來紓緩頭痛,有的會燉白木耳加紅棗來滋補肺部。但是有病友分享說,吃冰對喉嚨痛有緩解奇效,還說是醫師建議的。有病友說,已連吃三根冰棒。至於最被推薦的自療方法,是多喝水,有確診者大推說,對應喉嚨痛一定要「多喝水,一定要喝很大量,我後來痛到喝不了水很後悔」。有些人則苦於嘴破,過來人建議多吃維他命B或C,也可用蜂膠。不過不少確診者經過「健康益友」視訊看診,以公費或自費取得中藥「清冠一號」。服用的經驗,多數病友認為有效,有的人一喝症狀全消。也有的是喝了燒退了,但依然狂咳且多痰。有的人認為還是西藥退燒藥有用,一吃人就舒服許多了。至於咳嗽解方,中西化痰藥都有人推薦,也有人說傳統中藥枇朳膏有用,「一天三次, 也比較舒暢」。輕症者:即使篩陰 仍有不少新冠症狀一時半刻好不了如今隨著許多人慢慢居隔期滿,許多輕症者分享,即使篩陰了,仍有不少症狀一時半刻好不了。例如「確診八天後依然會拉肚子、會喘會咳半個月了依然還有咳嗽和痰、鼻塞、流鼻水」。有的人以為快好了只剩一些鼻涕,「結果今早起來喉嚨感覺跟發病前很像,卡卡的」,或是「以為是空氣太乾,但多喝水也沒比較好」。有人說,聲音會沙啞很久。有的確診者兩周後依然會心悸、喘 、微咳、拉肚子。有人提到第十天解隔還在頭「巨痛」,有的人逾一周頭仍隱隱作痛,躺一躺還忽然暈眩,得靠止痛藥來幫忙。有些人接近解隔仍一直覺得有痰,心臟偶而刺痛。輕微的咳嗽和胸悶似乎是很常見的解隔後症狀。甚至有病友說,自己快篩轉陰依然頭痛鼻塞,讓他都要懷疑是否「快篩壞掉了」。所以,不少病友都覺得,即使已解隔離,但都共同感受,Omicron可能比一般流感傷身,都說可能得調理一陣子,才能真正恢復元氣。除了身體的症狀,很多病友說居家照護時很焦慮很無助,「心很累」,尤其求助無門更讓人心煩。很多居隔者都說彷彿被遺忘、被拋棄,一人獨自隔離,各種專線都打不通,連健保快易通的填寫方式跟陳時中部長示範的不一樣,「生病了還要處理這些,真的讓人很頭痛」。誠如一位居隔者分享說,他沒有什麼症狀,如果有,就是「心酸無助感」。【加入Line社群】「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以上資料整理歸納自「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感謝眾病友及居隔者提供自己的真實經驗及感受。也歡迎有需要的朋友,一起加入。
-
2022-05-07 養生.聰明飲食
生酮飲食體重掉很快,但非人人都適合 專家曝4大危害要注意!
從減重的角度來看,酮體的生理效應包括:抑制大腦的食慾中樞、降低饑餓感,因此,會減少總熱量攝取。台灣肥胖醫學會監事、高雄榮總家庭醫學部社區醫學科主任潘湘如說明,認為,生酮飲食的確能在短期內,達到降低血糖、減重、減脂的效果,其中,體重迅速減輕的原因,是由於肌肉蛋白質分解、脫水。然而,肌肉不足將會導致基礎代謝下降,對減重是不利的;如果不搭配運動,甚至體重會反彈增加,而且生酮飲食也會增加許多健康風險。危害1:動脈硬化有些研究認為,生酮飲食可以降低體脂肪、增加好的膽固醇,也就是血中的高密度脂蛋白,但有些研究則持相反意見。潘湘如說明,人體血液中的膽固醇,約有75%是從肝臟製造,25%來自於飲食中的飽和脂肪酸,為了維持自然恆定機制,食物中多吃了脂肪,肝臟就減少製造;不過,研究發現,人類的第19對染色體上,帶有Apo E4脂蛋白基因的人,排除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能力會大幅減少,低密度脂蛋白是將膽固醇運送至動脈,過量的低密度脂蛋白會堆積在動脈血管內,就會造成動脈硬化,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的發生,也因此,低密度脂蛋白會被稱為「壞膽固醇」。生酮飲食為了產生酮體,必須攝取大量脂肪,但是,並非所有的脂肪分解,都能產生足量的酮體,產生酮體的最佳來源是中鏈脂肪酸,大部分來自屬於飽和脂肪酸的椰子油,所謂的「防彈咖啡」,就是黑咖啡加奶油及椰子油。 危害2:胰島素不足生酮飲食模擬人體處於飢餓狀態下,所產生的生理變化,包括血糖及胰島素都會下降,而胰島素能增加肌肉組織蛋白質的合成、促進身體對血糖的利用。簡而言之,能將甲狀腺、性荷爾蒙等轉換成身體可利用的形式,因此,血液中胰島素不足,就會發生異常的生理變化。包括甲狀腺低下症狀,會出現疲倦、掉髮、肝功能異常;蛋白質分解,造成肌肉抽筋無力、情緒障礙;骨質代謝異常,會造成兒童成長發育遲緩、骨質疏鬆、骨折風險增加;女性則因體重下降及荷爾蒙不足,出現月經不規則,整體因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風險。此外,在脂肪分解的過程中,可能造成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的增加,進而引發急性胰臟炎、心肌炎、心肌梗塞,電解質異常的話,則可能造成心律不整的情況發生。 危害3:酮酸中毒酮體有利尿、脫水的作用,代謝過程必須經由腎臟排出,在進行生酮飲食時,如果出現口渴、多尿,又沒有補充足夠水分,將造成增加腎臟負擔、腎結石的風險上升,血液酸性增加、電解質不平衡,就有可能造成酮酸中毒。酮體在血液酸性的狀態下,反而會傷害腦細胞,因此,酮酸中毒的跡象,包括噁心、嘔吐,有可能出現嚴重的腹痛、頻尿、極度口渴等症狀,嚴重的話,恐會發生呼吸困難、意識不清、嗜睡、昏睡,甚至是昏迷。 危害4:膳食纖維不足在生酮飲食中,包括飯麵、五穀根莖類、水果等低碳水化合物,都要嚴格限制分量,身體長期缺乏水果及全穀類,將會造成礦物質、維生素及膳食纖維群攝取不足,因此,容易導致疲倦、皮膚粗糙。膳食纖維不足,則容易造成便秘、腹脹、消化不良等腸胃症狀。此外,生酮飲食多攝取紅肉,也會增加大腸癌、乳癌的風險。延伸閱讀: 。168斷食、生酮減肥瘦很快? 醫示警「快速減重潛在危險」:嘴冒水果味完蛋了 。少吃多動沒瘦反變胖? 專家曝「關鍵原因」:運動只影響10%
-
2022-05-07 養生.抗老養生
立夏後如遇梅雨季遲來,天氣濕熱食慾不振!中醫建議蓮藕食療 生藕、熟藕各具有不同功效
天氣潮濕又悶熱,已能感受到夏天的腳步。中醫師賴睿昕指出,時序進入「立夏」後,也象徵進入夏季,但是今年梅雨比較慢來,所以今年是個潮濕悶熱的立夏,這時立夏飲食建議以清淡為主,立夏時節飲食上如果偏愛辛辣、味重,還有甜的口味,這些肥甘厚膩食物過多攝取,容易導致腸胃濕熱影響運化功能。立夏時期如遇梅雨季節遲來 易導致身體水分代謝出問題當脾胃沒有辦法把所有東西都轉化為人體能夠利用的營養成分的時候,那些沒有被轉化的東西,就變成中醫認為的濕熱邪,留在體內,導致渾身發沉無力、頭髮油,臉上油以及腹部凸出、水腫肥胖、免疫力下降等症狀的發生,這時因為低下的免疫力就很容易被新冠肺炎所侵襲。古話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而綠豆薏芢湯有消暑祛濕的效果,可以多多食用,有助於去除身體的濕熱。賴睿昕解釋,立夏時期如果碰上梅雨季節遲來很容易導致身體水分代謝出現問題,通常人會變得口渴,喝水也常常不容易解渴,身體容易水腫,常覺得早上小腿比較細,但是到了下午或傍晚就覺得小腿變脹,早上起來發現自己兩頰或眼下浮腫,常常容易覺得疲倦,頭昏沉像戴了帽子或裹了濕毛巾,大便稀軟,有時不成形或者黏黏的難沖掉。天氣濕熱就會常常覺得沒胃口 改善食慾不振建議吃飯前適量喝點湯甚至很容易得腸胃炎拉肚子,女生分泌物多,甚至時常感染,有異味及搔癢,以上都是立夏節氣常常出現的症狀,這時太甜的熱性水果如菠蘿蜜、榴槤、芒果都屬於助濕之物不宜多吃,特別是當明顯感到環境濕氣帶來的不適時。而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也不宜無限量食用。建議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薑,降低蔬菜寒涼性質。天氣濕熱就會常常覺得沒胃口,若想改善食慾不振的狀態,賴睿昕建議吃飯前適量喝點湯,如菜湯、魚湯、肉湯等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有助於促進食慾,吃飯時可以搭配一些涼的粥類如綠豆薏仁湯、絲瓜湯等一起吃,既可以補充鈉、鉀等電解質和水分,又能增加食慾。立夏養生推薦蓮藕食療 生藕、熟藕各具有不同功效立夏養生食療可以推薦蓮藕杏鮑菇湯安神潤肺養胃,可以有效的促進食慾,蓮藕就是食療養生聖品。賴睿昕進一步說明,以中醫觀點來看,生藕、熟藕各具有不同的功效。生藕性味甘寒,可清熱生津、涼血止血、散瘀,適用於口乾舌燥及火氣大的人;蓮藕煮熟後,性由寒轉溫,有健脾養胃、補氣養血、止瀉的效果,適合胃腸虛弱、消化不良的人食用。也可自製蓮藕汁,做法很簡單,就是把蓮藕煮熟(或蒸熟),再加水、冰糖,用打果汁機打成汁即可馬上喝了。【養生食補】自製蓮藕汁▸材料:蓮藕、冰糖▸快鍋做法(用電鍋蒸熟亦可):(1)蓮藕連皮洗淨、切段(連皮一起吃)。(2)置入鍋內,加水蓋過蓮藕。(3)蓋上快鍋蓋,中大火加熱到快鍋指示器上升到第2條紅線,轉小火煮30分後關火。(4)快鍋洩壓完成,取出蓮藕,就有煮的軟綿不爛的蓮藕了。(5)煮好的蓮藕塊冰在冰箱,想喝熱的蓮藕汁,就可以用熱水和冰糖一起下去打果汁機打,馬上就有1杯溫熱的蓮藕汁了。
-
2022-05-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兒童要莫德納或BNT疫苗?副作用差異、不適合族群?家長十大問答一次看
北市兒童莫德納疫苗今天開打,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說,有77萬BNT疫苗12日將從德國抵台,力拚5月20日前施打。指揮中心啟動「Taiwan V-Watch疫苗接種-健康回報」系統,監測兒童施打疫苗反應。兒童疫苗到底有什麼副作用、安不安全,該不該讓孩子打,家長疑慮很多。聯合新聞網整理十大問答如下。問一:兒童疫苗要去哪裡打?答一:滿6歲至11歲學童,已由學校協助調查校園集中接種意願,提供家長「莫德納 COVID-19疫苗6-17歲接種須知及評估暨意願書」,可選擇「校園集中接種」或至「合約醫療院所接種」,經詳細閱讀及填寫與勾選各項欄位資訊並簽名後,由學校收回,彙整統計意願人數。由各縣市依實際情形陸續安排施打。問二:學童打疫苗可以請假嗎?答二:教育部長潘文忠說,施打疫苗後有三天疫苗假可讓孩子休息,不會列入出缺席與差勤紀錄;若家長要顧孩子,也有防疫照顧假。問三:兒童疫苗可打哪些廠牌?打幾劑、間隔多久施打?答三:莫德納,接種兩劑,每劑0.25毫升(含50微克的mRNA,為成人劑量的一半)。指揮中心建議6至17歲兒童及青少年兩劑接種間隔以12周為原則。輝瑞,接種兩劑,每劑0.2毫升(含10微克的mRNA),指揮中心建議間隔時間同莫德納12周為原則。問四:施打疫苗後,常見不良反應有哪些?答四:顏廷聿醫師、張鑾英教授指出,整體而言,在臨床試驗的疫苗接種不良反應中,二種疫苗都以注射部位疼痛為主,全身性不良反應包含疲倦、頭痛、發燒等,症狀多數為輕至中度,約三天內可緩解。受試個案皆無疫苗相關嚴重不良事件,在臨床試驗都具備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證據。接種第二劑疫苗的全身不良反應比例較第一劑稍高,為了達到完整疫苗免疫力,建議仍完整接種二劑次。無論是選擇莫德納、或是 BNT 疫苗,應該都是好的選擇。食藥署指出,在6至11歲兒童的臨床試驗中,受試者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為注射部位疼痛、疲勞、頭痛、肌痛、畏寒、噁心/嘔吐、腋窩腫脹/壓痛、發燒、注射部位紅斑、注射部位腫脹和關節痛,與成年人試驗結果相近。問五:哪些兒童有較高的重症風險,更建議施打疫苗?答五:顏廷聿醫師、張鑾英教授指出,COVID-19 對兒童的影響通常比成人輕,但仍然有少數會導致嚴重疾病,尤其是患有慢性疾病的兒童,可能會需要住院或重症照護。下列兒童具有罹患嚴重 COVID-19 疾病的風險,建議施打疫苗。請於接種疫苗前,諮詢先前診治此潛在慢性疾病的醫師。1. 肥胖。2. 唐氏症。3. 免疫抑制劑治療、或免疫低下。4. 惡性腫瘤。5. 糖尿病。6. 呼吸系統疾病,例如:囊性纖維化、哮喘。7. 心血管疾病、先天性心臟病。8. 慢性肝炎、肝病變。9. 神經系統疾病或失能。問六:輝瑞、莫德納哪個好?答六:台灣兒科醫學會表示,目前無大規模直接比較莫德納與BNT疫苗孩童接種的研究報告,但由發表的試驗結果看來,前者產生的抗體濃度略高,輕中度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也略高,但並無很大差異,因此並不建議要特別選擇哪一廠牌之疫苗。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表示,含50微克mRNA的莫德納疫苗效力一定比含10微克mRNA的輝瑞BNT疫苗高;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高劑量、高效益的疫苗自然伴隨高副作用風險,面對COVID-19,所有的選擇都要有一些妥協,調整一下心理狀態,才是上策。問七:哪些人不適合接種疫苗?答七:正在發燒、對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者,都不建議施打疫苗。另外,指揮中心提醒,有潛在慢性疾病的兒童仍應接種新冠疫苗,因他們的疾病狀況可能會增加患重病的風險。接種前請諮詢診治此潛在慢性疾病的醫師。問八:兒童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後,出現哪些症狀建議就醫?答八:顏廷聿醫師、張鑾英教授指出三項要特別注意,如下:1. 嚴重過敏反應:全身紅疹、眼周/嘴唇紅腫、呼吸困難、氣喘、暈眩、心跳加速、休克。2. 超過 48-72 小時高燒不退、有其它感染不適的症狀、注射部位產生膿瘍。3. 注射疫苗 14-28 天內出現疑似心肌炎/心包膜炎症狀:胸痛、胸口壓迫感或不適症狀、心悸、心律不整、暈厥、呼吸急促、運動耐受不良(走幾步路就會很喘、沒有力氣爬樓梯…)等,請立即就醫,並告知疫苗接種史。問九:接種後有什麼需要注意的事項?答九:衛福部疾管署指出,接種COVID-19疫苗後,兒童可以繼續進行所有日常活動。如果他們在接種疫苗後無特殊身體不舒服,可以繼續日常運動,若感覺不適(例如發燒或疲倦),建議休息並視需要就醫診治。問十:我的孩子沒接種疫苗,上學安全嗎?答十:衛福部疾管署指出,一般而言,兒童感染COVID-19的影響通常比成人輕,且由於我國12歲以上完成兩劑新冠疫苗接種率高,因此兒童亦可受到某種程度的保護。但兒童接種COVID-19疫苗,將對個人與群體產生保障。如果孩子尚未接種COVID-19疫苗,他們仍可上學。但仍須落實勤洗手、戴口罩等防疫措施。
-
2022-05-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兒童打BNT或莫德納哪個副作用比較高?Q&A一次看懂兒童新冠疫苗常見疑問
隨著國內疫情不斷升溫,兒童的感染人數也逐漸增多,指揮中心已於2日開放12歲以下兒童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然而許多家長對於兒童接種新冠疫苗仍抱持疑慮。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顏廷聿及教授張鑾英針對家長常見問題提供詳盡解說,元氣網整理部分內容給家長參考。Q1:為什麼建議學齡兒童施打新冠病毒疫苗?A:由於目前並沒有有效藥物可以預防新冠病毒的感染或輕症,並且用於預防重症的口服抗病毒用藥,都尚未緊急授權在未滿 12 歲的兒童使用。未滿 12 歲的兒童,目前重症治療選擇僅有針劑的瑞德西韋(Remdesivir)跟類固醇(Corticosteroids),並輔以大量的支持治療。而新冠病毒的單株抗體對當前流行的 Omicron 突變株,效果極為有限。因此,接種新冠病毒疫苗,是預防感染與住院重症的一個重要武器。Q2:目前台灣學齡兒童施打新冠病毒疫苗的保護效果如何?A:目前台灣緊急授權 Moderna(莫德納)和 Pfizer-BioNTech(BNT,輝瑞)二種 mRNA 疫苗在此年齡層兒童施打,皆可產生不遜於成人的中和抗體效價,而在真實世界中,是否也能提供更長久的保護能力,會需要進一步的觀察與臨床數據支持。Q3:學齡兒童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可能的不良反應有哪些? A:整體而言,在臨床試驗的疫苗接種不良反應中,二種疫苗都以注射部位疼痛為主,全身性不良反應包含疲倦、頭痛、發燒等,症狀多數為輕至中度,約三天內可緩解。受試個案皆無疫苗相關嚴重不良事件,在臨床試驗都具備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證據。接種第二劑疫苗的全身不良反應比例較第一劑稍高,為了達到完整疫苗免疫力,建議仍完整接種二劑次。無論是選擇莫德納、或是 BNT 疫苗,應該都是好的選擇。 Q4:兒童施打 mRNA 疫苗發生相關的罕見副作用風險如何? A:兒童心肌炎和心包膜炎是目前各國衛生法規單位積極監測的 mRNA 疫苗相關風險。截至 2022 年 1 月底止,全球已有超過 120 個國家開放 5 歲以上兒童接種 COVID-19 疫苗。在大規模施打的國家中,mRNA 疫苗相關的兒童心肌炎和心包膜炎極為罕見,且明顯低於青少年的發生率。接種 mRNA 疫苗後心肌炎的最高危族群是接受第二劑的 16-24 歲的年輕男性;而接種 mRNA 疫苗後心包膜炎的最高危族是 20-45 歲的男性和女性。部分疫苗上市後數據,莫德納疫苗心肌炎/心包膜炎風險略高於 BNT 疫苗,但目前針對莫德納疫苗和 BNT 疫苗接種後風險比較分析,尚未得到完全一致的結果。Q5:兒童施打 mRNA 疫苗發生心肌炎/心包膜炎風險比自然感染高嗎?A:若與自然感染相關的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相比,疫苗接種後風險並沒有比較高。根據美國 CDC 今年公告,5-11 歲的兒童族群中(每 10 萬人次資料),在 COVID-19 確診兒童中,確診後 21 天內有 17.6 個男孩、10.8 個女孩罹患心肌炎或心包膜炎。而在接種第一劑或第二劑 mRNA 疫苗(BNT)族群中,僅有 4 個男孩在第一劑疫苗接種後 21 天內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其餘發生率皆為零。因此,男性幼童感染 COVID-19 後出現心臟疾病的風險,為接種 mRNA 疫苗者之 4.4 倍。此外,在 5-11 歲 COVID-19 確診兒童中(每 10 萬人次),確診後 42 天內共有 133.2 個男孩、94.2 個女孩罹患心肌炎、心包膜炎、或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以上數據,代表當社區處於大流行時期,兒童接種疫苗為利大於弊。 Q6:哪些兒童具有較高的重症風險,更建議施打疫苗? A:COVID-19 對兒童的影響通常比成人輕,但仍然有少數會導致嚴重疾病,尤其是患有慢性疾病的兒童,可能會需要住院或重症照護。下列兒童具有罹患嚴重 COVID-19 疾病的風險,建議施打疫苗。請於接種疫苗前,諮詢先前診治此潛在慢性疾病的醫師。 1. 肥胖。 2. 唐氏症。 3. 免疫抑制劑治療、或免疫低下。 4. 惡性腫瘤。 5. 糖尿病。 6. 呼吸系統疾病,例如:囊性纖維化、哮喘。 7. 心血管疾病、先天性心臟病。 8. 慢性肝炎、肝病變。 9. 神經系統疾病或失能。 Q7:兒童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後,出現哪些症狀建議就醫? A:1. 嚴重過敏反應:全身紅疹、眼周/嘴唇紅腫、呼吸困難、氣喘、暈眩、心跳加速、休克。 2. 超過 48-72 小時高燒不退、有其它感染不適的症狀、注射部位產生膿瘍。 3. 注射疫苗 14-28 天內出現疑似心肌炎/心包膜炎症狀:胸痛、胸口壓迫感或不適症狀、心悸、心律不整、暈厥、呼吸急促、運動耐受不良(走幾步路就會很喘、沒有力氣爬樓梯…)等,請立即就醫,並告知疫苗接種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