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疫調
共找到
1539
筆 文章
-
-
2022-07-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接機釀BA.5家戶群聚 羅一鈞提醒接機5原則、開窗勿交談
指揮中心昨公布國內首例BA.5變異株家戶群聚,母子兩人開車前往接機,疑似遭自美返台的家人傳染病毒,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不會因此加嚴邊境或禁止親友接機,但提醒接機車輛比照防疫車隊,落實五項防疫原則,雙方溝通確認機場落地唾液PCR結果,若入境旅客為陽性,接機親友應做好自我健康監測,有症狀就快篩。羅一鈞指出,目前入境旅客約四分之一是由親友開車接送,這起事件凸顯接送可能風險,再次提醒,務必遵守防疫規範,落實五項防疫重點。首先接送者應至少完成兩劑疫苗接種,且以打滿三劑者優先,過程需戴手套、佩戴口罩。親友上車前,應以酒精消毒其雙手、鞋底、行李。車內不可飲食,且要適度開窗,保持充分通風。車上所有人全程都要戴口罩,避免交談、碰觸。完成接送後清消全車,特別是乘客容易觸碰的區域,如車門把手、座椅、安全帶扣環等,要加強擦拭。羅一鈞說,緊閉車窗,即使開冷氣,仍是同一批空氣循環,沒有外來空氣進來稀釋可能帶有病毒的空氣,若車程較長,即使全程戴口罩仍可能傳染。羅一鈞表示,目前針對感染BA.4、BA.5變異株的境外移入個案進行第一圈的採檢,視情況是否需要擴大疫調,並不打算採取額外限制措施。
-
2022-07-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首見2例本土BA.5確診案 家人接機感染
昨首現本土BA.5變異株確診個案,為卅多歲男性及五十多歲女性,媽媽與兒子於六月十九日前往機場接自美入境的女兒(指標個案)及兩名小孩;指揮中心初步研判這是從機場回台中的長途車程群聚事件。感染科權威、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即使戴口罩也難防BA.5在同一空間傳播,建議民眾趕緊打滿三劑疫苗。全球疫情受Omicron BA.4、BA.5變異株影響攀升了二成一,指揮中心先前公布台灣邊境最新一周攔截統計,BA.4、BA.5就占六成一。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這二例BA.5個案為指標個案的哥哥與媽媽,根據台中衛生局疫調,上車前案母曾短暫抱過孫子,一車五人全程緊戴口罩、車窗緊閉、未飲食,一路返回台中,中途亦未停留休息站或上廁所,直奔防疫旅館。指標個案入境時就有咳嗽、發燒、耳朵痛等症狀,機場採檢陽性確診;兩個小孩則在隔離期間六月廿三日,因發燒症狀就醫採檢確診,三人於六月廿六日返家繼續隔離,目前期滿解隔,列入指揮中心七月四日公布邊境攔截BA.5境外移入確定病例中。案兄在六月廿四出現咳嗽、發燒、喉嚨痛等症狀,快篩陽後確診,同日案母移至他處居家隔離,六月廿九日因指標個案檢出為BA.5變異株,擴大採檢,案母陽性,卅日確診。案兄密切接觸者僅有一名友人,匡列檢驗後陰性,列自我健康監測。目前案兄隔離期滿、案母於今日隔離期滿。羅一鈞推斷,可能接機時車窗緊閉,導致換氣量不足,但仍無法定論就是傳播途徑,親友接送本身就有風險,但不會限制親友接送,僅加強宣導。疫調部分則維持現行做法,並視採檢狀況來看是否需要擴大。黃立民指出,BA.4、BA.5亞型變異株與BA.2的差異關鍵在於「免疫逃脫」,現有疫苗皆以原始株研發,接種後對抗BA.4及BA.5的保護力,僅有BA.1的八分之一、BA.2的四分之一至六分之一。黃立民說,本土疫情剛過高峰,還有一個月蜜月期,BA.5如在台灣傳播,預計八月中後才可能開始爆發,「回到單日五萬例也不是不可能,更高我不敢講」。全民盡快接種次世代疫苗,才有保護效果,築起防火牆。
-
2022-07-0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有三高、慢性病「坐在救護車上,好像有可能一去不回」 兒科醫段德厚自曝康復後對體力沒信心
「發現自己確診,內心很沉重……。」四月下旬確診的屏東基督教醫院小兒急診主治醫師段德厚說,當下心情很複雜、內疚,還連累其他同事跟著做PCR篩檢、隔離,無法和大家在第一線拚戰,很感謝急診同仁的支持與體諒。段德厚成為案號「37094」的確診者,屏東縣府在疫情新聞稿寫著,「案『37094』是某醫院急診醫師,院方當日中午急診停診,全面清消,召回看診病人、家屬與接觸的醫護人員採檢,共146人全部陰性。」回想4月18日確診那天,段德厚說,當天只是喉嚨有點不舒服,前一晚則有些惡心感覺,心想應該沒事,未料上午驗PCR、中午報告出來,科主任告知:「段醫師,你呈陽性反應,要再做第二次PCR」,於是他待在急診室外的負壓隔離空間,等了一段時間,確定確診了。「身為醫護人員,應該要更小心。」段德厚表示,當他走出負壓隔離空間,看到小兒科、急診的同事們排隊做PCR「很內疚」。由於當時確診者要到集中檢疫所隔離,他立即回家收拾行李,也不停接到電話,警察局、衛生局、醫院感控等單位都打來進行疫調,好幾個小時都在回應相同問題。得知確診後,段德厚很難過,心情很複雜,「怎麼這樣子感染了?」他回家收拾完東西,等救護車載他到集中檢疫所,他說,當救護車抵達大樓樓下時,場面很震撼,閃紅燈,穿著兔寶寶裝的人下來,我拿行李上車了,問要去哪裡?都回不知道。「坐在救護車上,好像有可能一去不回的心情。」61歲的段德厚有尿酸、高血壓、高血脂、過敏等慢性病,體重過重,牙齒根管治療兩三個月都沒起色,他很憂心確診後身體的情況,「一切只能交給上帝」。救護車抵達集中檢疫所,「有種被關的感覺,漆黑的大樓,不知道是哪裡」,段德厚用手機google定位,才知道所在位置。進入集中檢疫所前要檢查行李,當時他還沒症狀,收拾行李時帶上一瓶紅酒,想說若睡不著可以喝,但紅酒被穿著兔寶寶裝的工作人員攔截收走。段德厚說,確診第一晚還好,隔天開始發高燒38.8度,出現發抖、肌肉痠痛、很累、嗜睡等症狀,吃長效型止痛藥退燒,斷斷續續睡了三天,症狀比流感還嚴重。高燒三天後,症狀逐漸減輕,但牙齒開始痛,還好有吃藥控制,到了第七天仍覺得很累,很怕有長新冠的後遺症。「在集中檢疫所生活很孤單,只有一個人,沒人跟你說話,一整天的廣播很多,講中文、英文、泰文、印尼文四種語言,提醒不能亂跑、會罰錢。」段德厚說,早上八點廣播量體溫、拍照上傳,八點半取餐吃早餐,餐點放在門外小椅子,取餐時戴口罩、中午十二點取午餐、下午一點多將垃圾綁好放門外、下午三點量體溫,五點半取晚餐,晚間九點丟垃圾。幸好帶著吉他,在隔離期間彈吉他舒緩情緒。確診復原後,起初段德厚很抗拒回到工作崗位,「對體力沒信心」,解隔初期在家自我健康管理,容易心悸、心跳變快,說話激動時易喘,有些太細節的事物,容易記不起來。這段期間很感謝朋友們相助、幫忙送藥等,他也對醫院同事感到抱歉,在疫情升溫時,無法在第一線跟他們打拚。隨著疫情升溫,孩童確診增加,他建議家長,不要過度緊張,如實描述病徵,相信醫師判斷。醫師小檔案姓名:段德厚 頭銜:屏東基督教醫院小兒急診主治醫師確診時間:4月18日如何感染:可能在急診感染症狀:發燒、發抖、肌肉痠痛治療:吃止痛藥一天兩顆、牙痛吃抗生素一天兩顆給確診者一句話:現今確診者多,要相信醫師判斷,家長面對孩童確診,不要過度緊張,應如實描述病況。
-
2022-07-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台中2例BA.5本土個案 母、兄接機全程戴口罩仍中鏢
中央公布,台中出現2例本土BA.5變異株本土個案。台中市衛生局副局長陳麗娟說明,30多歲女性帶二名孩子自美國返台先後確診,其母親、哥哥6月19日接機,全程戴口罩仍確診,後經基因定序都為感染BA.5。衛生局已詳細疫調、追蹤採檢,目前尚無擴散風險。陳麗娟建議,接機者應打滿三劑疫苗為優先,至少要打2劑,戴口罩、手套,並注意被接親友的篩檢結果;被接的親友要針對手部、鞋底、行李消毒,車內勿飲食,適度開窗,保持通風,車內所有人全程戴口罩,避免交談或碰觸等接觸,接機後,車輛要全面清消。陳麗娟說明,這名30多歲女性帶二名孩子返國,6月19日50多歲母親、30多歲哥哥接機,接回台中居家檢疫替代所。五人在車上全程戴口罩,沒有飲水、飲食,但車窗緊閉、通風不良。陳麗娟說,調查發現,這名女子入境時就已經出現發燒、咳嗽、耳朵痛等症狀,在機場唾液採檢為陽性,6月19日確診,Ct值為27,2名孩子也陸續發燒,快篩陽確診,Ct值分別為25.5、29.2。陳麗娟說明,女子的哥哥6月24日出現發燒、咳嗽症狀,快篩陽確診,6月29日衛生局接獲女子基因定序都是染感BA.5,採檢其接觸者,其中女子的媽媽無症狀,6月30日確診,另接觸一名友人經PCR採檢為陰性。陳麗娟指出,台中市衛生局昨接到通知,包括女子和2名孩子,以及哥哥、母親等五人的基因定序,全部都為BA.5,其中女子和2名孩子為境外移入個案,母、兄則為未土個案。目前5人都無不適症狀,除案母居隔到7月7日,其餘全數已解隔。台中市副市長令狐榮達說,雖然台中今新增4669例確診,相較上周三(6月29日)下降23.67%,已脫離高原期,但請市民注意,BA.4、BA.5致重症機率沒有明顯較高,但傳染力極強,提醒民眾加強防疫,落實勤洗手、戴口罩,遠離高感染風險場域。
-
2022-07-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Omicron BA.5首例本土案例! 羅一鈞:尚未威脅社區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4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確定病例,分別為2例本土個案及2例境外移入。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本土個案為一家三口自美返國的群聚案,案兄與案母有前往接機,雙雙確診驗出Ba.5變異株。羅一鈞表示,6月19日自美入境為一家三口,為7月4日公布之邊境攔截BA.5境外移入確定病例,當時有2位國內家人,分別是案兄、案母去機場接機,疫調中接送全程5人都緊戴口罩、車窗緊閉、未進食,一路返回台中,可能在車程中造成病毒傳播。羅一鈞說明,2位小孩在6月23日發燒就醫採檢確診,案兄6月24出現症狀,快篩陽後確診;案母則是在6月29日擴大採檢後,再次採檢出陽性,30日確診。目前案兄已隔離期滿、案母隔離至7月7日。羅一鈞表示,案兄的密切接觸者有 1人,匡列檢驗後陰性,目前沒有疫情外擴,因此根據疫調仍未威脅到社區。本次Ba.5的群聚案中5人皆為輕症即無症狀者,入境的一家三口於6月26日由飯店移出至住家繼續隔離,目前皆已隔離期滿。指揮中心也提醒,目前邊境檢疫措施放寬,開放開放親友接送,25%旅客都是親友接送,再次提醒國人要多注意接送時的防疫措施。指揮中心呼籲,依現有研究顯示,Omicron 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但傳染力已提高,提高全國 COVID-19疫苗覆蓋率可降低BA.4及BA.5造成之社區傳播威脅。請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7-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高燒42度、休克搶救無效 1歲童死亡…兒童死亡累計21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最新疫情狀況,中症99例、重症68。兒童新增2例重症、1例死亡,死亡為1歲女童。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該死亡女童無慢性病,6月28日持續高燒到42度,7月1日嚴重低血壓休克,投入升壓劑等治療無效死亡。羅一鈞說明,今日死亡的1歲女童沒有慢性病史,6月28日開始有持續高燒,41~42度,6月29日出現抽搐、嘴發紫緊急送至急診,照X光後有肺炎症狀,在急診快篩陽確診。因懷疑抽搐是併發腦炎,所以插管住加護病有使用瑞德熹偉、免疫球蛋白、類固醇、降腦壓藥、免疫調節劑進行治療。但在7月1日出現嚴重低血壓休克,對升壓劑等治療無效死亡。兒童重症部份,羅一鈞表示,1例為3歲男童MIS-C個案,本身無慢性病史,在6月2日確診、6月27日開始持續發燒、6月30日出現紅疹、眼睛紅、步態不穩狀況;7月1日送至急診,檢查發現發炎指數及肝指數升高,懷疑MIS-C住院,目前使用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住院後持續發燒及心臟酵素增高;7月3日至加護病房觀察,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救治中,未脫離險境。 另一例為4歲女童,羅一鈞說明,該案本身有慢性心肺疾病、長期使用呼吸器,6月29日在家發燒、氧氣下降送至急診,PCR陽性確診、X光顯示左側肺炎。因肺炎併呼吸窘迫收治加護病房,使用瑞德西韋、高流量氧氣治療。目前病況穩定,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羅一鈞表示,目前全台兒童重症累計83例、死亡21例,MIS-C有26例、腦炎 22例、肺炎16例、哮吼8例、到院前死6例、敗血症3例、共病2例。醫療量能部份,全國空床率來到55%。羅一鈞說明,專責和隔離病房開設總數下降到12000多床,之前13000多床,但隨著收治確診數下降每週都會做各區專責調整,針對中區南區高頻區500床以上醫院已從20%下修到15%,200-499床下修到10總床數會愈來愈少,是放出來給非新冠住院運用。同時指揮中心也公布周末的疫苗施打狀況,共51831人次,第一劑覆蓋率來到91.33%、第二劑84.08%、第三劑70.34%。
-
2022-07-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7歲女童打一劑仍中MIS-C 台大醫:至少需兩劑
國內今天新增198例中重症個案,其中一例7歲女童接種了一劑輝瑞疫苗,但仍出現MIS-C症狀。對此,指揮中心表示,該案6月1日接種、6月5日確診。台大醫院小兒科副主任張鑾英表示,僅施打第一劑效果仍是不夠,至少需施打2劑才能有效預防MIS-C,同時該案的施打間隔也不到2周,因此保護力不足。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發生MIS-C症狀的7歲女童是在6月1日接種、6月5日確診,接種時間和確診時間離太近,研判是保護力還沒有發揮。張鑾英也指出,通常打完疫苗後2周才比較會有抗體,只打第一劑效果恐怕不足。從國外研究來看,至少都要打到2劑,5歲以下小孩能預防到8成、青少年則能夠預防到9成。張鑾英說明,今天的MIS-C個案只打第一劑,僅隔4天,保護力恐怕尚未生成,但不代表說疫苗沒效。因為MIS-C的機轉目前尚不清楚,主要是發生在得了新冠肺炎,2~6周的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屬於免疫調節系統出現異常情況,也是感染相關,因此最好是預防不要感染,再來便是降低嚴重度,預防總是勝於治療。張鑾英提醒,家長在小朋友確診後,至少要密切觀察一周,若有呼吸道症狀,如哮吼、肺炎等;發燒以外容易喘;腦炎部分:抽筋、意識不清、走路不穩等中風情況,或出現幻視、看東西忽大忽小等症狀,都是MIS-C可能的跡象。
-
2022-06-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MIS-C個案暴增全轉危成重症? 羅一鈞給答案
針對台大昨天舉行記者會,認為光台大就收治的MIC-C個案數,再加上其他醫療院所,遠超過指揮中心所公布的個案,病例數恐嚴重低估。而今天國內一口氣新增八例MIS-C的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這是包括之前台大通報列為中症的個案。羅一鈞昨天曾就指揮中心與醫療院所MIS-C個案數字出現的落差解釋,因指揮中心公布的是列在特殊重症、有重度病徵的個案,並非代表所有的輕症、中症、重症的總合。而MIS-C個案在臨床表現上從輕度到重度,有很多不同的表。以台大為例,之前就有四例MIS-C個案,因症狀輕微提報至中症個案,會再視病況是否轉為重症。因此今有媒體詢問,有多少MIS-C個案從中症轉為重症?羅一鈞表示,醫院通報時不會顯示中或重症,因此搜集的資料包括有無使用瑞德西韋或靜脈注射,或是在法傳系統欄位多填寫收治加護、插管、使用葉克膜等,而研判列為重症。不過因為疫情關係,醫院忙碌,很多資料無法維護完整,因此資料或有低估。另外,兒童不會使用到瑞德西韋,MIS-C個案也不需要使用瑞德西韋,因此會請醫院多提通相關資料,但醫療端不一定方便,因為不用立即隔離或疫調,因此後續規劃透過健保勾稽診斷碼,再做回顧式分析。
-
2022-06-26 焦點.元氣新聞
獨/疾管署曝天花疫苗庫存及到貨時程 專家提醒3基本功
截至6月23日,全球累計48國報告至少3419例猴痘確診,主要在歐洲(2934例)及美洲(391例),不過世界衛生組織25日宣布尚未構成全球衛生緊急事件。台灣6月24日出現自德國移入首例,匡列9名密切接觸者,疾管署初步規畫照顧確診之醫護、密切接觸者、實驗室人員要打疫苗,但目前國內並無合用之疫苗。專家指出,「疫調、匡列、衛教」是現階段三個防疫重點工作,只要都確實做好,一般人毋需太擔心。疾管署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國內庫存之第1代天花疫苗,約可稀釋為600萬劑,使用雙叉針接種,每劑可供4人使用,可供全台灣2300萬人口施打1劑。由於初代疫苗副作用較高,庫存是為了「可能的天花生物恐怖事件」做整備。至於第三代疫苗正在洽購,到貨時間和訂的數量有關,但「年底一定要買到」。外電報導美國將資助丹麥生技公司Bavarian Nordic提高產能,預計2023到2024年間生產首批冷凍乾燥第3代天花疫苗(JYNNEOS),預計總產量約1300萬劑。這是否代表台灣採購的第3代疫苗明年可望到貨?莊人祥說,「明年到貨的時間點太久了,會積極爭取愈早到貨。」至於採購的量及到貨的時間,還在與廠商積極洽談中。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國際上只有一家廠商在做第3代天花疫苗,平常產量就少,生產線也不大,除非投入大筆資金,否則很難忽然要提高產量。外電報導未來兩年產量才1000多萬劑,也沒看到大藥廠喊聲要做,由此可知,國際上對此疫苗的需求並不大,因此他認爲疫苗採購問題不大。黃立民表示,目前防疫重點在於「疫調、匡列、衛教」。因為猴痘病毒可能是突變走對方向,臨床表現變得比較不明顯,使人戒心降低,才會從非洲傳出來,進入許多國家。其傳播途徑以「親密接觸、體液接觸」為主,比較不會大流行,所以世界衛生組織不認為是全球健康威脅。只要給予社會大眾正確衛教資訊,並在發現病例時,確實做好疫調和匡列,一般人不需要太過擔心。疾管署統計,累計猴痘病例前5名的國家為英國(793例)、德國(521例)、西班牙(520例)、葡萄牙(317例)、法國(277例),加、荷、美、義等多國報告也有1至210例。莊人祥表示,目前觀察到美國及加拿大都有將近來有猴痘病例的國家,列為「2級旅遊警示」,台灣已於6月24日公布境外移入首例之新聞稿,呼籲民眾出國應避免接觸猴痘疑似個案,也會再評估是否要將部分國家列入「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
-
2022-06-26 養生.營養食譜
牙醫師廚房/兒童防疫餐 吃出免疫力
「最近很多孩子都走了!」某位藝人的臉書發言,無意間點燃正反論述。身為兒童牙科醫師,對於孩子的關注當然遠大於政治議題。我的患者三寶媽有三位分別就讀小學和幼稚園的心肝寶貝,前陣子她告訴我,打算讓孩子先待在家,但「他們都好挑食哦!」如何為孩子準備健康防疫餐飲,讓許多父母煞費心思。雞肉&番茄蛋包五穀米飯(4人份)胡蘿蔔含有β-胡蘿蔔素,可在人體內轉換成維生素A,增強免疫力;秋葵不僅纖維豐富,也含抗氧化的維生素C;五穀米有豐富維生素B群,可增加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等功能。但以上幾乎都是不受孩子青睞的食物。本料理巧妙用蛋皮化身為彩色煙霧彈,將以上食材華麗包裝,相信孩子看到應該很開心!而蛋黃及乾香菇都是維他命D含量豐富的佼佼者,具有免疫調節作用。食材:雞腿肉2支、五穀米1杯、純番茄泥300克、紅蔥頭4顆、香菇7朵、胡蘿蔔一條、甜玉米罐頭100克、秋葵100克、乾燥義大利香草適量、鹽與黑胡椒適量蛋皮材料:雞蛋4顆、太白粉2小匙、水2小匙、鹽適量作法:1. 五穀米煮熟;紅蔥頭、香菇、胡蘿蔔切丁;秋葵氽燙後切段。2. 蛋皮作法:將蛋、鹽、太白粉、與水全部混合,並以篩網過濾。開小火並抹少量油於鍋中。接著將蛋液平均散開,闔起鍋蓋轉大火,10秒後即熄火。繼續悶1~2分鐘,確認中間的蛋都凝固即可。(蛋皮可加醬油或番茄醬以呈現不同的顏色)3. 雞腿肉表面抹上鹽與黑胡椒,煎至兩面金黃後切小塊備用。4. 平底鍋開小火,先放入紅蔥頭、香菇及義大利香料炒香。接著放入胡蘿蔔炒至軟熟,加入番茄泥、五穀米飯及甜玉米,攪拌並煮2至3分鐘。最後加入作法3雞塊及秋葵,並以鹽與黑胡椒調味即可。5. 將蛋皮與作法4食材做成可愛的造型蛋包飯。豪華海鮮&彩蔬貝殼義大利麵(2~3人份)這是一道彩虹餐盤飲食,各色種類蔬菜中所含的維生素、礦物質、植化素都跟免疫功能息息相關。製作白醬時,「忍痛」捨棄飽和脂肪含量最高的奶油,只保留鮮奶,同時鮮奶油與起士粉也酌減使用,避免反式脂肪與飽和脂肪成為孩童免疫殺手。食材:純天然彩色貝殼義大利麵150克、干貝4粒、蝦仁10隻、透抽1隻、綜合冷凍蔬菜(綠、白花椰菜、黄蘿蔔、紅椒等) 300克、鴻喜菇1/2包、蒜頭2瓣、洋蔥1/2粒、芹菜2枝、百里香適量、白酒50cc、鮮奶150cc、鮮奶油50cc、起司粉2小匙、鹽與黑胡椒適量作法:1. 透抽切花,冷凍蔬菜以氽燙或微波方式煮熟、蒜頭切末、洋蔥和芹菜切丁。2. 義大利麵先煮至八分熟後撈出。3. 平底鍋加入橄欖油,接著放入干貝、蝦子與透抽。撒上少許鹽與黑胡椒並倒入白酒,轉大火讓酒精蒸發,煮熟後全部倒出。4. 取另一平底鍋先放油及蒜末。接著放入洋蔥並炒至透明。5. 鍋中繼續加入鴻喜菇、芹菜與百里香炒至香味四溢。接著放入鮮奶、鮮奶油及義大利麵續煮。最後加入作法3的海鮮食材、綜合蔬菜,並以鹽與黑胡椒調味。莓果&香蕉可可甜米露(2~3人份)孩童另一免疫殺手就是糖,新鮮水果是孩子的最佳甜食。莓果類具抗氧化功效,而無乳糖鮮乳含豐富的蛋白質及維生素D。捨棄精緻糖的使用,除了加入少量椰糖,還使用香蕉來增加甜度與香氣。食材:無乳糖鮮乳(或一般全脂牛奶)500cc、椰糖10克、可可粉1大匙、泰國米或一般白米30克、無調味綜合堅果25克、藍莓30粒、覆盆莓8粒、香蕉1條作法:1. 米先浸泡半小時,堅果乾炒至金黃色,香蕉磨成泥狀。2. 鍋中放入牛奶並開小火,加入椰糖及可可粉並均勻攪拌。接著放入白米並煮熟,但建議仍保有米粒的口感較佳。3. 待稍涼後加入香蕉泥並攪拌。最後以藍莓、覆盆莓及堅果裝飾,撒上堅果粉。
-
2022-06-26 焦點.元氣新聞
疾管署公布猴痘疫調及接觸者指引 依風險高低處置
繼新加坡、韓國後,台灣成亞洲第3個出現猴痘病例國家,衛福部疾管署今天公布包括疫情調查及接觸者追蹤等相關指引,未來依情境匡列為高、中、低風險接觸者,健康監測或衛教。衛福部疾管署23日公布,猴痘正式列為台灣第2類法定傳染病,若遇疑似個案,依規定須於24小時內通報。隔天出現台灣首例境外移入猴痘確診,為一名25歲本國籍男子,16日自德國返台,20日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身體出現紅疹及鼠蹊部淋巴腫大,目前收治於醫院。疾管署今天下午公布包括猴痘個案隔離處理流程圖、疫情調查及接觸者追蹤指引等相關處置原則。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接受媒體聯訪表示,因為是新的病,未來可依據情境,把接觸者匡列處置分成高、中、低風險。根據猴痘疫情調查及接觸者追蹤指引,高風險及中風險接觸者應自最後一次和病例接觸後21天進行健康監測,若無症狀可正常工作生活,但建議避免近距離接觸免疫低下者、孕婦與孩童,以及在健康監測期間避免性行為、捐血,如於追蹤期間出現發燒或出疹,應協助其就醫。至於低風險接觸者,僅須一般衛教。疾管署呼籲,為減少受感染的風險,建議民眾出國應避免接觸猴痘疑似個案,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
-
2022-06-25 焦點.元氣新聞
台首例猴痘男密切接觸20人變9人 疾管署解釋排除原因
猴痘疫情於多國擴散,我國昨出現首例25歲男性猴痘案例,截至昨晚共匡列家人、友人、醫護等共20人。今衛福部疾管署更新「猴痘疫情調查及接觸者追蹤指引」,根據指引分為低、中、高風險,將該案原先匡列20人改為9人。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因我國出現第一例猴痘,疫調單位擴大匡列密切接觸者,然而今公布猴痘疫調追蹤指引,重新檢視該案與密切接觸者風險,排除11人中,像是防疫計程車司機較遠、且有進行清消,因此將之排除。目前僅3位家人、5位醫療人員、其他1位等9人為密切接觸。莊人祥表示,目前9位密切接觸者,大多屬於低或中風險,包括醫療人員雖有接觸,但有著手套等適當防護,且該案仍在自主防疫期間,與家人並未同住,9位密切接觸者須進行健康監測21天。
-
2022-06-23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截至6月22日新冠肺炎全球確診人數已高達537,388,235人,雖然全球的疫情包括台灣在內已漸趨緩,加上疫苗覆蓋率已經普遍,住院及重症人數也已逐漸減少,根據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分析,未來新冠病毒將會流感化,我們不要再執意清零,而是要重新思考怎麼與病毒共存。所以我們的生活要做全新的考量與適當的因應。所謂新常態(新正常生活)(New Normal)。事實上,在這段疫情期間,很多專家學者也對我們的生活方式(如飲食、運動、睡眠、保健食品等)都有很多的探討。以下本文根據國內外的醫學期刊的實證醫學研究報告,綜合整理與讀者分享。(1)正確的飲食可以增強免疫力,對抗新冠肺炎嗎?根據今年4月份日本大阪大學Dr.Hibino及美國哈佛大學Hayashida在營養醫學期刊(Nutrients)發表。他們認為地中海飲食(如圖一)其飲食成分,具有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可以減低COVID-19之症狀,此外他們也指出以糙米、米糠等全榖物為主食的國家,其腸道中好的益生菌會增加,可以分泌較多之短鏈脂肪酸可以穩定先天性免疫,比起麵食國家症狀較輕。(2)那些維生素與COVID-19有關?根據一些研究,認為靜脈注射維生素C可以藉由抑制過度活化的免疫反應來提高COVID-19患者的存活率,但這還要大型的研究才能證實。很多研究指出,人體體內血液中維生素D低的人,其罹患COVID-19之風險較高,因確診的住院率、ICU住院率及死亡率較高,此外根據Louca P及Ling SF等人的研究報告指出,每週補充Vit.D超過三次並持續3個月,COVID-19感染風險降低9%,高劑量 Vit.D3之加強治療,亦可降低死亡率。至於VitD 亦可藉由曬太陽及運動獲得。(3)礦物質及Omega3脂肪酸與COVID-19有關係嗎?根據德國學者Semba RD研究,他們發現血液中硒量足夠的話,確診COVID-19患者恢復比較快,死亡率比較低,所以多攝取含硒較多的食物,應是可行,如大蒜、堅果、南瓜等。至於鋅會參與體內許多免疫反應,如缺乏鋅,則感染COVID後比較會有味、嗅覺異常,如鋅足夠的話,則有抑制新冠病毒複製的功效;大都存在於魚貝類、肉類、全穀類、堅果及乳製品中。至於Omega-3脂肪酸是否建議食用,根據多項研究指出Omega-3脂肪酸具有抗氧化、抑制發炎及抗病毒作用,如Doaei等人之小型雙盲隨機臨床試驗證實,每2周服用1公克Omega3之重症患者其存活率會較高,其存在於高脂肪深海魚類及堅果等食物中。(4)夜間充足的睡眠可以減少COVID-19感染嗎?根據Kim等人在英國內科醫學雜誌2021年之期刊發表,他們發現包括英、美、德、法等六國的統計,晚間睡眠延長一小時,則減少12% COVID-19感染之機會,如果白天多睡一小時反而增加6%COVID-19感染的機會,至於嚴重睡眠障礙的人,比常人高出88%之感染機會,所以要有充足的夜間睡眠及保持良好睡眠品質非常重要,可以減少COVID-19之感染機率,至於每天有過勞現象的人,其得感染的機會高於常人2.6倍。特別第一線的醫療工作人員,暴露在高危險地區不宜過勞。(5)疫情期間喝咖啡、喝茶可減少感染嗎?疫情期間,很多人都會擔心喝咖啡、喝茶與新冠肺炎有關嗎?根據2021年義大利的官方統計,在疫情期間喝咖啡的人比過去高出54%,此外在其他國家喝茶及喝咖啡的比率也增加。根據美國西北大學Marilyn Cornelis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英國人體生物資料庫約4萬名成人追蹤分析,發現咖啡具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飲用咖啡與發炎生物指標CRP,IL-6及TNF-1有關,而這些指標亦與COVID-19之嚴重度及死亡率有關,這些生物指標,喝咖啡者會降低,所以喝咖啡是不錯的選擇,此論文發表於2021年Nutrients的期刊,論文中指出如果每天喝2-3杯咖啡的人與每天少於1杯的人相比,COVID-19之感染率降低10%。此外亦證實如果喝咖啡再加上多攝取蔬菜可降低更高的感染率。至於喝茶方面,有更多的期刊報導,大部分都是正面的,包括綠茶及紅茶,都認為茶含有很多酚類(polyphenol),其實多酚包括很多不同的化合物如EGCG、TF、TF2b、TF3等,這些多酚化合物,分別作用在新冠病毒不同的位置,甚至也會作用在人體細胞之ACE2受體上,其作用就是可以阻止病毒進入人體內,或阻止病毒複製,所以茶可以預防感染或減緩症狀,是有學理根據的。到目前為止,在疫情期間喝咖啡或茶,國內外學者都持肯定的看法。另外最近很多學者發現,新冠病毒除了對肺部表皮細胞影響以外,還會影響腸道黏膜細胞及腸道好菌,即所謂「腸肺軸」,但茶含有多酚可以保護腸黏膜,進而使好的腸道細菌增加,透過「腸肺軸」,反而使肺部比較不會受損,可使症狀減輕,咖啡亦可能有此作用。(6)補充益生菌與COVID-19有關係嗎?最近在美國杜克大學醫院Dr.Paul E. Wishmeyer發現針對有家庭接觸者並在7天內確診後隨機分配兩組各91人,一組給予乳酸菌。使用28天,結果發現,服用組只有26.4%有症狀,而安慰組則有42.9%人有症狀。另外,香港中文大學及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亦有同樣的發現。總之,攝取益生菌會引發一連串的免疫調節作用,全身的腸黏膜免疫力因而提升,再透過「腸肺軸」使呼吸道的表皮細胞,也可以活化免疫作用,對新冠肺炎的症狀亦可減緩。(7)運動對於COVID-19的實證研究到目前為止,有很多報告指出「持續性的運動」(每週60-149分鐘)的活動,可以使COVID感染症狀較輕,也使確診者一般住院及ICU住院比率降低,根據南非Steenkamp等人在英國運動醫學的期刊發表,此報告是回溯性觀察研究,總共收集65361名研究個案,發現過去低度身體活動者(共13366人),當作基礎組,中度(每週運動60-149分鐘,共22526人)及高度(每週≥150分鐘,共29469人),分別均可以降低住院率、重症率及死亡率從15%至65%不等,可見運動對抗新冠肺炎的症狀改善有其重要性。韓國首爾大學Dr.Dong等人,針對2015-2019進行健康檢查的民眾,比較確診COVID-19的重症風險,結果發現肌力加上有氧及適當強度之運動均有顯著的助益,可以降低重症比率及死亡率。(如圖二級圖三)眾所皆知,COVID-19的病毒,應該不會消失,將來的新冠病毒,可能會像流感一樣季節流行,而且病毒的變種會與時俱進,變化很快,遠大於人類可以回應的速度,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戒慎恐懼的心理,學習與病毒和平共存。如上所述,我們的生活無非與食衣住行息息相關,所以疫情之後,如何因應,怎麼樣的飲食?怎樣的運動及睡眠?如何選擇保健食品,如何提升免疫力,應該是我們要正視的議題,疫後新常態,也是我們要嚴肅面對。當然個人防疫的習慣(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藉此機會要內化成生活的一部份,更重的是要藉由上面所闡述的飲食指南,飲品使用原則及一些健康食品之選擇還有如何養成規律運動及良好睡眠的習慣,應該從日常生活去體驗與力行,那麼「疫後新常態」才能真正落實。
-
2022-06-21 醫療.感染科
今年首例日本腦炎現蹤 50歲男發燒、意識改變
疾病管制署今公布,國內新增首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為台南市北門區50多歲男性,因出現發燒、下肢無力、意識改變等症狀,就醫後收治住院採檢,今天確診為日本腦炎。疾管署提醒,6至7月是日本腦炎流行高峰,民眾應注意防蚊。今年首例日本腦炎個案,6月7日開始發燒,服用退燒藥後仍反覆發燒;6月9日出現下肢無力、抽搐、意識改變等症狀,住院送加護病房。疾管署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個案9日住院時,曾檢驗新冠肺炎PCR為陰性,當時便排除新冠確診。但一開始當作一般腦膜炎,後續才懷疑日本腦炎,於6月15日通報、採檢。18日報告出爐,19日完成相關疫調後今天確診。因個案住家附近有豬舍及水田等高風險場所,研判於居住地附近感染可能性較高,衛生單位已針對個案住家及周邊養豬場進行環境清消及誘蚊燈懸掛等措施。羅一鈞表示,個案常出沒的四處農地中,一處後方有豬舍及廢棄魚塭,魚塭中採集到大量病媒蚊孑孓;另一處農地也有採集到病媒蚊孑孓。根據疾管署監測,國內今年截至目前共一例確定病例;2018至2021年全國累計病例數則分別為37、21、21及28例,以40歲以上成人較多,但各年齡層都有感染風險,不可掉以輕心。台灣每年5至10月為日本腦炎流行季,其中6至7月為流行高峰,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為主要病媒蚊,常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吸血高峰為黃昏與黎明時段。羅一鈞說,今年六月中才有病例,和往年相比不算早。但擔心國內目前衛生單位忙於新冠肺炎疫情,因此仍提醒民眾除了新冠仍有其他疾病威脅,尤其目前入境檢疫天數縮短,也有將登革熱帶進社區的威脅。大部分的民眾感染日本腦炎後大多無明顯症狀,少數會有頭痛、發燒或無菌性腦膜炎,嚴重則可能出現意識改變、對人時地不能辨別、全身無力、腦神經功能損傷、輕癱等,甚至昏迷或死亡。因此應避免於病媒蚊吸血高峰時段,在高風險環境附近活動;如果無法避免,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於身體裸露處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成分的防蚊藥劑。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法為接種日本腦炎疫苗,提醒民眾應按時帶家中滿15個月以上的幼兒至各地衛生所或合約院所接種疫苗,以避免因感染衍生嚴重後遺症;如自覺有感染風險的成人,可前往旅遊醫學門診評估自費接種疫苗。
-
2022-06-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對年長者,這是不好的時代」 死亡病例逾4千 以高齡居多
截至六月十六日,本土病例累計達三一○萬七千多例,中重症一萬一千多例,死亡病例四○一五例,致死率為萬分之十三,死亡個案以高齡者居多,九十歲以上致死率達百分之五點八九。專家呼籲,兒童、年長者不可輕忽,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對年長者來說,這是不好的時代,新冠病毒的威脅會一直都在。」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分析年齡,七十歲確診者十三萬八千多例、死亡八七九例,致死率約萬分之六三;八十歲確診六萬一千多例、死亡一三五九例,致死率萬分之二二二;九十多歲一萬五千多例,死亡九一九人,致死率萬分之五八九。黃立民推估,Omicron致死率約於萬分之十三至十五,目前疫情趨緩,醫療量能較為寬鬆,加上已有經驗,有利治療,關鍵是早期快篩確診、早期給藥,不要拖延至三、四天後給藥,並依患者病情開立免疫調節劑治療,同時加強加護病房患者治療,就可降低死亡人數。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與黃立民皆認為,此波疫情再持續兩周就會明顯下降,屆時死亡人數就會減少,但目前受到日前中南部疫情影響,死亡人數還是會增加一些。洪子仁表示,若只觀察Omicron致死率,可能受到黑數影響而有偏差,採用全人口致死率較爲精準,目前國內受新冠病毒影響全人口致死率為萬分之一點六,預估往後致死率約介於紐西蘭的萬分之二點五及南韓萬分三點六之間;至於Omicron致死率,有可能維持在萬分之十五至廿。黃立民說,全球年長者的致死率都很高,感染後幾乎都是去掉半條命,原因是年長者身體虛弱,免疫反應差,染疫後病毒繁殖不受控制,幾乎很難治療「能做的十分有限」。臨床發現,八十歲以上長者確診後,使用瑞德西韋治療二至三天,PCR檢測Ct值仍低,病毒量也只能減少一半,顯示藥物抑制病毒效果不佳。
-
2022-06-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Omicron致死率將再創高 專家曝此波疫情結束時間點
Omicron疫情延燒,指揮中心最新統計,今年截至六月十六日,國內本土病例累計達310萬7千多例,中重症1萬1千多例,死亡4015例,依各年齡層分析感染率及致死率,全年齡致死率為萬分之13,死亡個案以高齡者居多,90歲以上致死率達5.89%。國內專家表示,此波疫情約再持續兩周就會結束,死亡人數就會減少,但兒童、年長者不可輕忽,務必避免感染,降低引發重症致死風險。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最新年齡層分析,70歲確診者達13萬8千多例、死亡800多例,致死率約為0.63%;80歲年齡層確診6萬多例、死亡1300多例,致死率2.22%;90多歲年齡層確診1萬5千多例,死亡900多人,致死率5.89%。黃立民預估,此波疫情,致死率再高也有限,推估Omicron致死率約介於萬分之13至15,而目前疫情趨緩醫療量能較為寬鬆,有利於病人治療,且治療也愈來愈有經驗,只要能落實早期快篩確診、早期給藥,不要拖延至3、4天後給藥,並依患者病情開立免疫調節劑治療,同時加強加護病房患者治療,就可降低死亡人數,往後應該有2個月的好日子。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及黃立民都說,目前疫情正逐步趨緩、下坡中,約再持續兩周就會結束,屆時死亡人數就會減少,但目前受到日前中南部疫情影響,死亡人數還是會增加一些。洪子仁說,若只觀察Omicron致死率,可能受到黑數影響而有所偏差,因此採用全人口致死率較爲精準,目前國內受新冠病毒影響全人口致死率為萬分之1.6,預估往後致死率約介於紐西蘭的萬分之2.5及南韓萬分3.6,至於Omicron致死率,有可能維持在萬分之15至20。「對年長者來說,這是不好的時代,新冠病毒的威脅會一直都在。」黃立民說,全世界年長者的致死率都很高,感染後幾乎都是去掉半條命,原因是年長者身體虛弱,免疫反應差,染疫後病毒繁殖不受控制,幾乎很難治療「能做的十分有限」;臨床發現,80歲以上年長者確診後,使用瑞德西韋治療2至3天,PCR檢測Ct值仍低,病毒量也只能減少一半,顯示藥物抑制病毒效果不佳。避免確診者染疫死亡,黃立民及洪子仁均提醒,年長者及身邊家人應要打滿3劑疫苗,如果符合資格也應盡速打第4劑疫苗,平時落實戴口罩、勤洗手避免染疫。
-
2022-06-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入境檢疫調整3+4 「Q&A」提醒民眾勿違法被重罰
台南市衛生局長許以霖表示,自6月15日0時起,入境檢疫措施調整為3天居家檢疫後接續進行4天自主防疫;為保護家人健康,4 天自主防疫期間,家人不可以共同居住,仍須以1人1戶為原則,未能符合1人1戶者須入住防疫旅宿。衛生局呼籲檢疫者及隔離者於自主防疫期間仍應遵守相關防疫規範,降低潛在的傳播風險。衛生局也推出Q&A看板提醒民眾注意:除了搭乘防疫車隊外,民眾入境檢疫申報時勾選「親友/機關團體車輛接送」,即可由親友車輛接送至檢疫地點,並請配合各航空站揭示的交通動線規劃辦理,以及參照防疫車隊之防疫規範,落實各項防疫措施;3天居家檢疫及4天自主防疫以同一地點為原則,如自主防疫與居家檢疫不同地點,檢疫者應向關懷員提出申請,經同意後簽具異動聲明書,始得變更地點,地點更換以1次為限。自主防疫期間,有工作及採買生活必需品或進行商務履約之上班、參訪、演講、開會之必要情形才可外出,且避免出入人潮擁擠場所或與不特定對象接觸,並應全程佩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6日公布「防疫旅館管理指引修正重點」,說明居家檢疫或隔離者在自主防疫期間,得依照防疫旅宿業者揭示之方式,向業者出示其2日内快篩檢測陰性及身分證明等文件後,於必要時出入防疫旅宿。另外考量自主防疫期間仍可能具傳染風險,當必要外出事由已完成後應儘速返回防疫旅宿;倘自主防疫者發生外出未歸之情事時,請防疫旅宿業者協助於其外出次日上午通報地方政府,俾利地方政府後續查處。
-
2022-06-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自主回報疫調系統優化 仍有52萬人確診者尚未自主回報
為方便確診者即時取得電子隔離通知,指揮中心今年5月1日啟動確診個案自主回報疫調。指揮中心資訊組副組長龐一鳴說,因應疫情變化,指揮中心持續優化相關資訊系統,請民眾善用確診個案自主回報疫調系統,即可即時取得電子隔離通知。依指揮中心統計,今年5月1日啟動確診個案自主回報疫調,截至6月16日止,國內確診總人數為302萬5267人,其中239萬5689人,占比約79.2%,已透過自主疫調系統取得電子指定處所隔離通知書、計250萬9377的密切接觸者取得電子居家隔離通知書,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系統也有10萬4208名確診者,占比為3.4%取得補發電子指定處所隔離通知書、計24萬2060的密切接觸者取得電子隔離證明。龐一鳴說,目前自主疫調系統已進行多次優化,自6月起系統效率已符合預期,近90%確診者可於4小時內取得電子指定處所隔離通知書。但仍約有17.4%,總計為52萬5370人名確診者未利用自主疫調,因此無法獲得後續相關電子化服務。龐一鳴說,初期自主回報疫調系統效能確實需要調整,但經過努力調整,從5月19日前高達7成3民眾,必須於48小時以上,才能取得指定處所隔離通知書,而從5月19日至31日已優化為6成3民眾,可以在4小時內取得,6月1日後有8成7民眾可以在4小時內取得。龐一鳴說,疫調相關資訊系統可簡化地方政府疫調、減輕開立紙本通知書等行政負擔,讓地方衛政人員優先安排中重症病患在醫院或集檢所等接受隔離治療。他說,確診民眾主動配合填寫確診個案自主回報疫調系統,填寫時提供正確手機號碼、隔離地址、生理狀況及同住家人等資料,以利疫調順利完成。龐一鳴說,因應全球新冠疫情仍不斷變化,政府也將調整相關科技防疫措施並持續精進,同時感謝全民於疫情期間配合政府自主防疫政策,共同為維護國內防疫安全努力。
-
2022-06-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隔一個月再次確診ct值13「生不如死」卻無法通報 她嘆:根本是孤兒
隨著國內染疫人數越來越多,有不少確診者已慢慢康復,大眾認為在自我免疫下能得到「無敵星星」護體,但近來卻傳出更多二次確診的例子,有一名女網友表示,她在確診後過一個月再度確診,身體極度不舒服簡直「生不如死」,採檢ct值13,但自主回報系統卻無法填寫,打給各單位問什麼也什麼都不知道,讓她大嘆,「二次確診的人難道是孤兒嗎?」。一名女網友在臉書「爆料公社」以「二次確診難道是上天的懲罰嗎?」開頭發文,她表示在今年5月9日一次確診,完成隔離及治療,結果隔了一個月,不幸又在6月13日因身體極度不舒服,簡直到了生不如死的程度,於是掛了急診,在忠孝醫院採檢PCR,ct值13,醫生也說明她狀況特別,所以特別通報二次確診,會有隔離書,提醒快點回家隔離,ct值很低對別人很危險。但回去後卻遲遲等不到自主回報系統,於是原po開始不斷打電話聯絡各窗口,但自主回報系統仍無解,無法再次開啟填寫,打給1922問什麼都不知道,打給衛生局防疫專線,他們請醫院要醫生跟他們確認資料,防疫專線表示他們只能把狀況承報出去,其他也做不到。原po等了四天沒有通報簡訊,健保快易通進去也什麼都沒有,她抱怨自主疫調系統專線打幾百通會打通一次,但只會聽到語音說,「服務人員忙線中請稍候再播,謝謝」,接著又開始新的一輪,不斷重播但結果依舊,衛生局回報專線更慘,一樣打一百通可以進線一次,進去聽了大概10分鐘的服務人員忙線中將盡快幫妳接通,就會自動斷線。原po相當無奈,多方電話聯絡都無解,每個地方都說「我們沒辦法」,但醫生表示已經通報了,打去醫院查詢,資料確實有進健保系統,但是整個流程跟鬼打牆一樣,沒有接手也查詢不到資料,「那是不是代表我沒被匡列,我不管了,管他ct值13會不會害死別人,既然沒資料我要出門了,二次確診的人難道是孤兒嗎?」。
-
2022-06-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血清檢測排除老小 專家憂成效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宣布啟動新冠病毒血清流行病學調查,釐清Omicron於社區的隱形傳播鏈,但專家指出,此調查排除長者及兒童青少年,成效堪慮。成功大學研究自然感染、中症住院後一個月兒童,體內中和抗體僅有五分之一,「無敵星星」恐失效,籲指揮中心先讓孩童檢測抗體,過低可提前接種疫苗,指揮中心回應將再了解數據。血清抗體檢測有利掌握社區感染,因應國內去年五、六月Alpha及Delta疫情,指揮中心去年八月底啟動捐血人血清調查,今年再次重啟調查,針對今年一至六月全國捐血中心的血清存檔樣本,依照各縣市人口、性別、年齡比例進行分層隨機抽樣,預計抽樣三萬六千件檢體。捐血民眾抽樣機率約百分之三到四,並以抗核蛋白N抗體作為檢測抽樣目標。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認為,進行血清流行病學研究目的,除了解疾病盛行率外,最重要目的在於提供政策上的參考,但使用血庫樣本收案最大問題,是排除掉十七歲以下兒童青少年及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二大族群屬於最脆弱族群。蘇益仁表示,調查應檢測二種抗體,接種疫苗後產生的S抗體以及自然感染的N抗體,才能協助訂定未來疫苗追加劑要打在哪一個族群上,且血清流行病學研究,應以不同地區進行全人口收案,否則「花那麼多錢卻沒有意義」。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血清流行病學調查最重要任務是「救老小」,像理解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及長者感染重症、死亡等,調查應了解真實感染人數,才能在BA.4、BA.5疫情侵台前,調整防疫對策。羅一鈞表示,研究計畫為保護個資,檢驗結果不會個別通知捐血人,也不會回頭追蹤及疫調,檔案會按程序銷毀、去辨識,保護隱私及個資。若捐血人不希望被抽樣,可於六月卅日前致電一九二二退出計畫。
-
2022-06-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啟動血清研究查隱形傳播鏈 指揮中心:30日前致電1922可退出
為了解今年4月份爆發較大規模本土Omicron疫情期間,社區是否存在隱形傳播鏈,疾病管制署將進行「我國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血清流行病學調查與長期趨勢分析計畫」,抽樣今年1月至6月全國捐血中心存檔樣本。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若捐血人不希望被抽樣到,可於今年6月30日致電1922留下相關資料即可。羅一鈞說,全國各捐血中心血清存擋樣本,預計抽出3萬六千件,提醒捐血人若要退出計畫,可於6月30日致電1922留下資料,而為保護個資,抽出檔案都會按照程序銷毀、辨識連結,不會檢驗連結,回頭追蹤或疫調,會保護隱私及個資,請大家安心,也不會把檢驗結果通知各別捐血人或有查詢機制。指揮中心說,「我國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血清流行病學調查與長期趨勢分析計畫」針對今年1月至6月收受之全國各捐血中心之血清存檔樣本,依各縣市人口、性別、年齡比例進行分層隨機抽樣,每2周1次,每次3000-3500件,預計抽樣3萬6000件檢體。該時段有捐血的民眾被抽到之機率約3至4%。考量目前國人可捐血年齡群(17-65歲)中,至少接種1劑新冠疫苗接種率已近90%,難以透過抗棘蛋白抗體(anti-Spike protein)陽性結果,辨別屬疫苗接種誘發或病毒感染後產生,因此,本計畫僅進行SARS-CoV-2病毒抗核蛋白抗體(anti-Nucleocapsid protein)檢測。指揮中心指出,加入或退出此計畫不會影響捐血人現有任何權益,亦不會被特別註記。該計畫經疾管署人體研究倫理審查會審查通過,採用選擇退出(opt out)的方式,以確保受試者的自主權。若有曾於該段時間捐血之捐血人欲退出本計畫,請於今年6月30日前致電1922並請留下相關資料(血袋號碼,或提供姓名、身分證字號及生日);或請以書面方式寄送相關資料至台北市中正區林森南路6號疾病管制署疫情中心(新冠病毒血清流行病學調查與長期趨勢分析計畫),後續由血液基金會於檢體抽樣前排除。
-
2022-06-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2年半破300萬例 衛福部公務員確診達10~15%
昨天新增六萬六一一九例本土新冠個案、二八五例中重症個案、一二三例死亡個案,疫情迄今兩年半,國內確診案例破三百萬,其中本土病例為二九八萬九九一二例。這波本土疫情自一月以來,確診人數累計二九七萬五三六○例、中重症一萬七二七例,死亡三五五○例。薛瑞元、王必勝、莊人祥確診指揮中心染疫情況擴大,繼指揮官陳時中確診後,社區防疫組長(衛福部次長)薛瑞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及發言人莊人祥都在昨天確診。王必勝出現鼻塞、喉嚨痛等症狀,莊人祥則是喉嚨癢、咳嗽、發冷,薛瑞元則無症狀。至於莊人祥、王必勝等人是否被陳時中傳染?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現在已經不做疫調,不鼓勵一定要找出是誰傳染給誰,趕快把防治工作做好,比較重要。衛福部彷彿疫情悶燒鍋知情人士指出,今年本土疫情爆發後,衛福部內部公務員感染人數眾多,淪陷情況外界卻不得而知,整體公務員染疫比率至少達百分之十至十五,許多同事遭家人感染,也有人感染後又與家中小孩交叉感染,衛福部彷彿「疫情悶燒鍋」。昨天新增確診個案分布縣市,仍以台中、高雄最多,台中市個案數破萬,達一萬○二一○例,高雄市則有九六二五例。周志浩表示,整體疫情有下降趨勢,北部趨勢明顯往下走,中南部還處於高原期,預期下周疫情會往下走,東部也有類似往下趨勢。今起入境三加四惹民怨今起旅客入境檢疫天數從「七加七」縮短為「三加四」,前三天為三天居家檢疫,後續為四天自主防疫,但相關規定漏洞、矛盾不少,不只防疫旅館業者、民眾抱怨連連;針對後四天自主防疫期間是否有「門禁時間」?副指揮官陳宗彥也沒給答案,僅強調,自主防疫的原則是非必要不得外出,對於何時需回到檢疫場所,陳則未回應。變異株數月後恐再掀疫情因Omicron BA.4、BA.5等新亞型已在台現跡,專家擔心邊境檢疫鬆綁後,恐衝擊本土疫情。醫療應變副組長羅一鈞表示,BA.4、BA.5病毒遲早會進入社區,目前推估數月後可能造成下一波疫情,希望民眾落實篩檢和自主防疫;再者為延緩變異株進入社區,無法放掉邊境管制、不實施任何檢疫措施。陳宗彥表示,雖然檢疫天數放寬,但是仍透過「登機前檢附四十八小時PCR檢驗證明」、「入境先做深喉唾液PCR採檢」等兩大關卡嚴格把關。
-
2022-06-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指揮中心淪陷全被陳時中傳染? 指揮中心:已不做疫調
指揮中心繼指揮官陳時中於周日染疫後,社區防疫組長薛瑞元、醫療應變組副長王必勝副組長及發言人莊人祥也在今天證實陽性確診。而外界關心莊人祥、王必勝等人是否都是被陳時中傳染,且近日是否有醫院等相關行程。周志浩表示,現在已經不疫調,鼓勵使用社交距離APP,「不鼓勵一定要找出是誰傳染給誰」,趕快把防治工作做好比較重要。其中王必勝出現鼻塞、喉嚨痛等症狀;莊人祥出現喉嚨癢、咳嗽、發冷等症狀,薛瑞元則無症狀。另副指揮官陳宗彥、疫情監測組長周志浩、醫療應變組長石崇良、副組長羅一鈞也都完成快篩,結果都是陰性且無症狀。而莊人祥居家照護期間,發言人職務由羅一鈞代理至6月21日。對於指揮中心團隊人員的身體狀況,陳宗彥表示,指揮官身體還不錯,另外三位團隊人員今早快篩結果出爐,也已做視訊診療,依照醫囑做後續自我身體照顧。目前莊人祥等三位就算有症狀還是很輕微,一切還算是不錯,也謝謝社會大眾關心。至於相關疫苗接種組合,則屬個人隱私,陳宗彥表示,不方便透露。
-
2022-06-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344 再增3兒童 含首例MIS-C個案
國內新冠肺炎今天新344例中重症,另有159例死亡個案,再創新高,死亡個案中雖無兒童個案,但再增三例兒童重症,分別為4歲女童以及10歲和12歲男童,其中包含國內首例MIS-C個案。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中重症新增344例,包括中症198例、重症146例。重症包括三例兒童個案,其中一位為日前台大報告的MIS-C個案。羅一鈞表示,個案為10歲男童,無慢性病史。4月26日採檢陽性確診,當時症狀僅發燒兩天,居家照護至解隔離。5月28日再次發燒,出現頸部淋巴結腫、皮膚紅疹,因有持續發燒、嘔吐、腹瀉,就醫雙下肢腫脹、持續發燒三天,送至醫學中心。後出現結膜紅、皮膚紅疹、發炎指數增高、血壓下降等,6月1日收治到加護病房,診斷為是MIS-C併休克 ,經過升壓劑、免疫球蛋白和類固醇等藥物治療,病況改善,6月5日轉出至一般病房。重症個案還包括一名4歲女童,有癲癇慢性病史,6月3日出現全身抽搐送醫,血壓及氧氣濃度偏低,體溫達40.7度,退燒後抽搐停止。但因呼吸窘迫,插管使用呼吸器,且經頭部電腦斷層診斷為疑似腦炎,住加護病房使用類固醇、免疫調節劑、降腦壓藥、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目前仍住加護病房治療中。另有一名12歲歲男童,有先天性神經系統疾病長期臥床。5月24日發燒到38.4度,5月27日痰阻塞缺氧發紫,送醫出現低血壓、血氧降低,PCR檢驗陽性確診,插管使用呼吸器以及升壓劑並轉送至醫學中心,診斷為吸入性肺炎合併新冠感染,收治於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及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收治中,病況穩定。12歲以下兒童重症目前累計42例,包含18腦炎、9例肺炎、3例敗血症、4例哮吼、5例家中死亡,2例共病、1MIS-C;其中17人死亡。重症個案也包含一位青少年,為16歲男性,本身有血管炎、癲癇慢性病。5月30日出現發燒、呼吸急促、咳嗽、流鼻水和活力下降情形,快篩陽性,31日至急診出現血氧下降和呼吸窘迫,X光顯示雙側肺炎,收治加護病房使用氧氣、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6月2日已轉至負壓病房,目前病況穩定,診斷為肺炎併呼吸窘迫。目前13至18歲青少年重症個案累計3例,包括兩例肺炎、一例心肌炎。除了兒童及青少年個案外,重症個案也出現一年輕20多歲男性個案。本身有慢性腎病等病史,5月25日採檢陽性、26日外傷,發生肺挫傷併氣胸及血胸,轉送到加護病房使用瑞德西韋,6月1日已出院回家。159例死亡個案,157人有慢性病,101人未接種慢三劑,100人超過80歲以上。
-
2022-06-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火化規範地方中央不同?陳時中:盡速但沒要求24小時內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日出示公文,針對近日火化議題再度澄清,坦言公告內容確實容易令人誤會,也表示會盡速與殯葬業者討論妥善的方案。今日記者會上再度被問及火化與地方間的溝通,是否有出現誤差?陳時中則一再強調,「公告到現在都沒有變過」,也提醒相關單位要說明清楚,不讓家屬多一層傷痛。陳時中今日再次說明,所有發出的公文都一樣,要求盡速但沒要求24小時內,前年已經在講,是24小時內報告,但處理是盡速以火化為原則,深埋要報准。至於確診者遺體是否可以放入冰櫃,陳時中說,「如果要停留冰櫃還是建議要盡速,」以不影響進出者和處理屍體的人為原則,近來也請陳宗彥在民政系統與相關業者討論,是否可以更符合民俗方法處理,但都仍需討論。同時有媒體詢問,在疫調中有建議業者24小時火化,是否中間的溝通出現誤差?陳時中則再次強調說,「這幾天大家在說101年公告24小時入殮火化,當時第五類還沒有這個疾病,109年1月就公告第五類,這裡都是要24小時報告但A流和新冠都不用24小時火化只要求要深埋要報准。」陳時中指出,「公告到現在都沒有變過,剛剛說有什麼情況處理時因為感控需要盡速,所以仍建議盡速火化,但如果因為其他因素不能火化就報准可深埋。」也請相關單位說明清楚顧及家屬心理,不讓家屬在哀傷中多一層傷痛。
-
2022-06-05 養生.生活智慧王
取代擦手紙?公廁烘手機 烘了恐更髒
本報記者觀察發現,近來愈來愈多公廁取消擦手紙,改用烘手機,但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國內外陸續有實驗發現,烘乾雙手後,周邊增加的菌落數明顯比用擦手紙多,許多民眾擔心「烘了反而更髒」,對烘手機將敬而遠之,形成設備閒置浪費,考驗公廁管理單位的抉擇。用烘手機比用擦手紙省錢環保,但這2年全球疫情籠罩,國外陸續有實驗發現,用紙擦掉細菌的比率約為烘手機的3倍。北市環保局也引用英國里茲大學的研究指出,使用烘手機後,周圍1公尺的細菌數量增為原先6到27倍,且烘手機產生的氣懸膠會汙染周邊環境,建議「醫院的廁所不適合使用烘手機」。有烘手機業者質疑實驗的科學性,也有業者說,烘手機品牌優劣也是關鍵,不能一概而論;但有些公廁的烘手機確實維護管理不佳,像濾網未定期更換,吹出來的風的確會更髒。高雄市立大同醫院也做了實測,職安衛室主任沈駿緯表示,醫院用ATP生物冷光檢測擦手紙外露部分的殘菌數僅24單位(RLU),與手術室、加護病房250RLU的高標準,仍在合格範圍內。但擦手紙架的旋鈕菌落數卻高達2865RLU,成為清消破口,消毒後雖降為55RLU,但為減少民眾疑慮,醫院擦手紙多已改成下拉抽取式。大同醫院也測試使用烘手機之後,手部菌落數平均仍有525RLU,超過一般病房500RLU標準值;用擦手紙擦乾後的平均菌落數為103RLU,相差5倍,結果與過去文獻相符。大同醫院感控室主任陳惇杰說,常見的下凹式烘手機,使用者把濕的手放進去烘,水分會滴到底部累積,最適合病菌孳生,熱風再吹出時,病菌跟著擴散,反而熱風往下吹的舊式烘手機不會有積水問題。衛政機關之前疫調多起新冠肺炎群聚感染,都推測在餐廳公廁交叉感染,尤其民眾進廁所常會鬆懈,把口罩拿下來透氣,陳惇杰說,這是很大的防疫破口,徹底洗手後,就別再碰廁所的物品,離開廁所後、吃東西前,最好再以酒精消毒雙手。台北市環保局則建議公廁管理單位,在公廁抽換氣裝置增設紫外線燈或奈米銀滅菌。台中科大教授李孟杰建議,未來烘手機應設計自淨功能,靠內部的UV燈、臭氧等方式滅菌,既有的烘手機,應頻繁用酒精或稀釋漂白水擦拭消毒出風口或蓄水處。▍延伸閱讀:公廁管理只顧水肥、衛生紙? 環保署別見樹不見林
-
2022-06-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何時恢復至原來水準? 李秉穎曝關鍵社區染疫比例
國內新冠疫情居高不下,指揮中心昨公布今年3月至5月各縣市累積感染百分比,全國平均為9%,指揮官陳時中昨指出,當染疫率超過10%後,疫情就會往下降。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說,新突變病毒在社區流行,約要20至30%的人被感染後,一波疫情才會降至原來水準,但疫情流行期會出現許多黑數,很多人感染後不確診或確診後沒有通報,因此現在的數字僅是通報數,實際感染的人數應更多。李秉穎今天上午接受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訪問時說,他不清楚10%後疫情會往下降,這數字是如何估計,疫情是否下降,應是從全國角度來看,因各縣市累積感染百分比有高、有低,但也僅相差幾周,因此疫情是否下降,很難用感染百分比作為指標。李秉穎說,南非曾研究,經過三波流行後,經過血清抗體檢驗,全國約有四分之三的人曾經染疫,換算成每一波為感染人口比例約是20至30%,當時的通報數字絕對沒有這麼多。李秉穎表示,當染疫率超過10%後,疫情就會往下降,可能是指揮中心依據其他國家經驗的一個預估值,當染疫率超過10%後為到達一個頂點,疫情下降後,另有10%的人染疫,也是達到一波感染約20%群體免疫的類似事情。至於,疫情期間黑數占比與各國防疫政策不同有關,如台灣嚴格防疫、精準疫調時,黑數就會比較少,但當快篩陽性視同確診後,民眾可能不通報,黑數比例更高,這須依靠進行血清抗體調查,應有很多學術單位都想做做看。
-
2022-05-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長照死亡率升 專家:應早期投藥、降低行政門檻
國內今天145例死亡個案中,45例來自長照機構,佔31%。針對長照住民用藥,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藥物不能預防或取代疫苗,仍須快篩陽性才能投藥,而長照最早開始「快篩陽性經醫師診斷就能直接給藥」的措施。不過,專家表示,考慮疫情規模和利弊並非不能改變給藥策略,應針對有症狀、有接觸者早期投藥,並降低相關行政門檻。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投藥部分各縣市機構都在積極執行,只要快篩陽性,沒有藥物禁忌症都會盡快投藥,是降低致死率的重點。至於有疑似症狀就投藥,可能讓處方醫師有疑慮。因為慢性咳嗽、呼吸道症狀很常見,從臨床症狀給藥不保證無副作用。且抗病毒藥物目前不符合藥害救濟的管道,因此利弊權衡下很多醫師會擔憂。目前快篩普及率和操作方便性都很好,出現疑似症狀仍建議先快篩,讓醫師有檢驗佐證做為開藥依據才較符合實證。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則表示,一波流行中可考慮有症狀、有接觸,儘管檢驗陰性即投藥,尤其住在同一個長照機構本就容易傳染,這就是「經驗性」和「積極性」的投藥;過去流感就是這樣做。他直言,在醫學上臨床副作用等都是可以討論,考慮疫情規模和利弊也不是不能改變。中華民國防疫學會榮譽理事長王任賢說,疫情一旦傳進長照機構,死亡率就會高,這是各國疫情共同特徵。要預防死亡,唯有靠「及時連結醫療」,之前醫療量能吃緊,醫療院所自己的問題都處理不完,長照的病人根本很難轉進去。現在快篩陽確診開始紓解醫療量能的壓力,但仍卡在給藥速度不夠快。王任賢表示,長照與醫療是兩套系統,兩者間本就有隔閡,加上新冠肺炎是第五類法定傳染病,通報和給藥都要符合一定程序,就算把藥直接放在機構,都不見得能很快就給出去。現已既然不再疫調,不明白為何不讓新冠肺炎回到第四類法定傳染病,與「流感併發重症」一樣,可大幅降低相關行政流程的門檻,進而加速給藥。王任賢猜測,政府遲遲不願意將新冠肺炎改列第四類法定傳染病,或許是因為如此一來,擁有極大權力和大筆特別預算的指揮中心,很可能就得解散了。
-
2022-05-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確診遲收不到居隔單 明天零時起補發功能上路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延燒,今年已有186萬多人確診,但至今仍有多位民眾未取得居隔單。指揮中心表示,「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系統新增補發功能,將於明天零時起上路。「確診者自主回報疫調系統」5月1日上線後,仍有民眾超過三天仍未能取得或下載隔離通知書,但因原本連結失效等問題,無法申請補發或登錄資料。指揮中心自5月30日上午零時起在「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系統新增「確診者指定處所隔離通知書補發」功能。發言人莊人祥表示,5月25日系統新增接觸者可於系統開立隔離證明,而補發的部分明天先開放確診者申請,接觸者的補發則將於下週上線。符合兩條件民眾可申請「確診者指定處所隔離通知書補發」,包括今年5月1日至5月26日確診,但仍未取得電子隔離通知書者,以及5月27日起確診,未於三日內取得電子隔離通知書者。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申請,可以電腦或手機直接上網辦理(網址:https://dvc.mohw.gov.tw ),執行三個步驟即可取得:一、確認身分:民眾可透過本系統之多元身分驗證登入,亦可使用健康存摺APP,先點選「申請COVID-19數位證明」功能,再點選「COVID-19數位證明申請系統」。二、選擇項目:(1).疫苗接種數位證明。(2).檢驗結果數位證明:可選擇核酸(PCR)數位證明或快篩陽性證明。(3).接觸者隔離證明:需填寫居住、隔離地址後,始可送出申請。(4).確診者指定處所隔離通知書補發:需填寫手機號碼(聯絡電話)、居住及隔離地址後,始可送出申請。三、取得證明:於申請成功畫面點選「下載/列印 數位證明」,若需列印者也可使用「取得超商列印碼」。為配合新增功能,數位證明系統預計於今年5月29日晚上6時至30日上午0時暫時停止服務,進行版本更新,有急需使用者,請先提前下載。詳細操作方式可至衛生福利部官網數位證明專區查詢。( https://covid19.mohw.gov.tw/ch/np-5345-20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