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疫苗
共找到
9459
筆 文章
-
-
2020-02-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媽祖遶境該不該舉辦?黃玉成:大型集會常成傳染病溫床
新冠肺炎疫情威脅,媽祖遶境該不該舉辦?引發討論。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黃玉成說,大型集會是傳染病溫床,南韓、義大利相繼發生大型集會後疫情失控,二○○二年的麥加朝聖,朝聖者也出現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群聚感染。麥加朝聖 曾爆腦膜炎傳播每年吸引逾三百萬名信徒的麥加朝聖,二○○二年多名朝聖者被確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意外發現朝聖過程中,因長時間且密切接觸,腦膜炎雙球菌因飛沫傳染,接觸朝聖者的喉嚨、鼻粘膜,導致大規模感染,沙烏地阿拉伯為了避免再次發生,要求所有朝聖者必須先接種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義大利新冠肺炎患者持續上升,官方日前公布一名卅八歲確診案例的旅遊史,患者曾在二月二日、九日分別參加兩場路跑,其中一場路跑參加人數高達一千兩百人,後續追查其他確診案例,皆與其曾參與路跑有關。長時間人潮接觸 防疫隱憂新冠肺炎傳染途徑已知為飛沫、接觸傳染,黃玉成說,路跑時人潮洶湧,選手、志工、加油團、工作人員在同一處,接觸密度一定遠高於日常,特別是選手報到、休息、飲水時,都增加傳播風險。南韓新冠肺炎確診案例中,許多案例常去教會,被指出是防疫破口。黃玉成說,南韓教會聚集形態不明,只要有一位帶原者出現在大型集會活動,飛沫可能汙染環境,其他人碰觸飛沫,就有極高機率間接傳播而感染。黃玉成說,大甲媽遶境特色是時間長、人潮多、大家共食,人來人往是防疫隱憂,假設所有參與者都是健康人,倒是無妨,但我國已出現零星社區感染,並證實新冠肺炎有無症狀帶原者,只要病毒仍有散播能力,大型集會讓疫情擴散的風險增加。新冠肺炎可傳染期 難測黃玉成說,目前難以確定新冠肺炎可傳染期,但從我國確診案例來看,像案廿九早在一月廿九日就喉嚨不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二月廿四日公布他為確診案例時,中間相隔至少廿七天,若加上潛伏期,病毒在體內早就超過卅天。黃玉成呼籲民眾盡可能減少大型集會活動,勤洗手、戴口罩、避免與人有密切接觸。
-
2020-02-26 科別.感染科
未打疫苗 上周10例流感死亡個案
衛福部疾管署昨公布最新流感疫情監測資料,上周門急診人次創近五年單周最低,單周重症人數也創下今年最低,顯示全民防疫有成。不過,上周還是有10例流感相關死亡個案,10位都未接種流感疫苗,最年輕者僅29歲。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上周門急診類流感就診5萬2135人次,較前一周下降14.7%,創下近五年單周最低,流感重症9人,亦創下今年單周最低。往年流感高峰都在過年前後,上周新低可能與今年過年較早有關,但亦可能因流感傳播途徑與新冠肺炎相同,都是飛沫感染及接觸傳染,民眾落實新冠肺炎防疫的同時,也能有效阻斷流感傳播。林詠青指出,上周10例流感相關死亡個案,全數都有慢性病但都未接種流感疫苗,最年輕者29歲,最年長者92歲,其中9例為H1N1,1例為B型流感,從發病到死亡平均時間為兩周,死因大多是肺炎。當中最年輕的是29歲北部女性,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且控制不理想,一月下旬發燒咳嗽,發病後三天因呼吸喘就醫發現雙側肺炎,她的腎功能不好,住院過程也有洗腎。後來因呼吸衰竭越來越嚴重,轉加護病房但恢復不佳,住院第七天不幸病逝。林詠青表示,不論年輕或年長,慢性病都是併發重症死亡的高危險因子,這類病患都是公費流感疫苗的接種對象,現在還有7.1萬劑,呼籲符合資格者都要去接種。目前各級學校已開學,社區還有流感疫情,而且整年都有腸病毒傳播風險,提醒除了注重新冠肺炎疫情,流感和腸病毒的防治也有其必要性。林詠青表示,校園防疫特別要注意四點:充足洗手設備、正確洗手教育、教室保持通風、全面環境清掃消毒。
-
2020-02-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夏天到來病毒就消失?黃瑽寧6個重點解析新冠肺炎
上周(2/16)在一場由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主辦的研討會,針對目前已在全球迅速傳播開來的新冠肺炎(COVID-19),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在會中提出對於新冠狀病毒的一些重要觀察,《元氣網》特別整理節錄以下重點,讓大家多認識新冠狀病毒,及了解如何防範。一、新冠肺炎可無症狀傳染?學理上來說,無症狀傳染是可以的,但理論上傳染力會比較差。之前德國有個案例,一開始說是無症狀傳染者,後來發現不是,他其實有症狀,還吃了藥,其實他已經覺得肌肉痠痛不舒服,但他還是去開了會,開會之後就傳給其他人,所以他不算是一個無症狀的傳染者,算是輕症患者。此外,我們知道 ACE2 最多的地方在肺部,想說跟禽流感一樣,病毒要到很深的地方才找的到門,理論上沒有上呼吸道症狀,可是還是有 5% 的病人說我有流鼻涕、鼻子之類的症狀。最近有一篇研究也發現,其實鼻腔裡也是有ACE2受體的。目前醫療共識是,一開始輕症狀況就是咳嗽,然後肌肉酸痛,再嚴重一點就發燒,開始喘。根據WHO的估計,82% 的人是輕症,15% 是會喘,3% 會進入到嚴重的症狀。二、會否糞口傳染?前陣子有新聞報導這個病毒也可以糞口傳染,這我要打個超級大問號。找到屍體不代表可以找到活的人。一個病毒在糞便中找到 RNA,跟糞口傳染還有距離,要有活的病毒從大便出來才可以證明有糞口傳染。三、為何重症多抽菸男性?ACE2(人體細胞的血管張力素轉化酶2)可以說是冠狀病毒進入人體的「門」,ACE2在人體很多地方都有,包含在腸胃道的平滑肌,還有血管內皮細胞都有。如果ACE2 在我們細胞表現越多的話,可能這個病毒就找到更多機會進到我們的身體裡面,ACE2 的表現或許可以跟我們的嚴重度成正比。而根據研究指出,抽菸者的ACE2比非抽菸者還要來的高,或許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抽菸者重症機率高,因為他進去門檻比較低。而在中國抽菸的男性佔 48%,也就是兩個男性就有一個抽煙,而女性抽菸比例可能只有3% 左右,或許就一個機轉可以解釋兩個答案,就是為什麼男性在重症多,還有就是為什麼抽菸的人會是重症的危險因子。四、夏天到來病毒就消失?很多人說:「沒關係,到了夏天這個病毒就不見了」,你可以看到過去冠狀病毒的季節特性,在緯度高的地方,可以看到冬天時冠狀病毒流行比較多,但是那是北半球、那是緯度比較高的地方。但如果看到跟我們比較相近緯度的廣州,經過這三年,看起來其實沒有什麼季節性,到夏天這個病毒是不會消失的,它跟流感一樣,流感也只有在緯度高的地方有很明顯的季節性,在台灣甚至是更熱的地方,它是一整年都有的。所以,「不用期待這個病毒在夏天自己會自殺,其實還是會留下來的。」五、新冠狀病毒能否控制住?未來到底能不能把這個病毒限制住?就像當年的 SARS 把它關起來呢?根據數學模組,一隻病毒只要有10% 的無症狀感染者,這名無症狀者就算他才剛傳給一個人,就是他傳染力還不到一般能傳播的 1%,對防疫者而言,就很難百分百掌握所有的接觸者。如果傳染力可能已經出去了 15% 到 30%,那麼你要在爆發前控制就更困難了。新冠狀病毒的輕症患者高達八成,所以這個病毒要像 SARS 一樣完全消失,我是採比較悲觀的態度,但是如果有疫苗事情就可以改觀了。六、如何面對存在的病毒?很多的研究講到冠狀病毒放在無生物上面到底可以活多久?只要條件良好,它要活 5 天 10 天都有可能,只是病毒量還剩多少不曉得。其實在無生物表面上面的接觸傳染是很常見的事情,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對抗冠狀病毒,最重要還是洗手。等藥物的臨床實驗也沒這麼快,疫苗沒那麼快上市,因此一般民眾最重要的還是做好洗手的工作,還有飛沫傳染的預防。新冠肺炎讓你很焦慮?加入元氣網粉絲團快速掌握疫情!我們是來自聯合報系家族、最有活力的「元氣網」,給你最需要的保健、疾病、樂活訊息!加入>>
-
2020-02-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有過抗SARS經驗 葉金川「我較怕新冠病毒」
新冠肺炎(COVID-19)國內確診病例攀升至30人,其中有三起感染源尚未尋獲,人心惶惶。走過SARS疫情、當時的台北市衛生局長葉金川表示不怕SARS、較怕新冠病毒,台灣應盡快找到感染源、盡量圍堵病毒,「大甲媽祖遶境若真要辦,主辦單位應負全責」。葉金川今早接受電台《周玉蔻嗆新聞》節目接受訪問,分享自己在SARS期間出和平醫院時曾被隔離兩周,當時不如今日可以隨時透過手機上網,只能自己打電腦、看電視,「很無聊」。葉金川說,相對而言,他不怕SARS病毒、較怕新冠病毒,因為新冠病毒傳染力強,重症率約20%、致死率0.5%至2%,「一百支籤當中有兩籤抽到會死,能不怕嗎?」他認為,台灣當務之急應盡快找到社區感染個案的感染源頭,雖然困難、雖然目前的30例當中就有好幾例是無症狀帶原者,感染者「就像是被無影腳踢到」,但只要像現在這樣從被踢倒的人往外擴大追查,就會查得到。葉金川說,目前新冠病毒沒有特效藥與疫苗,只能用時間換取空間,也就是盡量作足隔離阻絕措施,以防止病毒傳遞。疫情是否會像SARS在天熱時趨緩,這就要問上帝了。大甲媽祖進香活動的大型人潮聚集活動,是否會增加社區傳染風險。葉金川說,媽祖會保佑人們心靈平安,但不會阻擋病毒,人潮中有一個帶原者大家都不會知道。主辦單位如果一定要辦,就要擔起責任小心翼翼地辦,包括進行發燒篩檢、限制有症狀與有旅遊史的人不要參加等。葉金川雖憂心疫情擴大,但上午受訪時並未戴口罩。他表示,我國尚未有廣泛的社區傳播,病例不算多,且勤洗手比戴口罩重要,口罩在必要時刻才戴即可,像是在捷運上、人多之處或自身有症狀之時。
-
2020-02-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全民防疫何去何從?感染科醫師:2個準備3個迫切點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台灣已有30例確診,1人死亡,國中小今天開學,校園防疫大作戰,未來全民防疫何去何從?嘉義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醫師王盈翔提建言:「兩個準備、 三個迫切點」防疫策略。王盈翔說,防疫面要有兩個準備:(一)轉進「減災模式」準備:政府認真防疫,依科學證據採取有效措施,在國際上表現可圈可點,亦獲得多數民眾信賴與認同。擴大篩檢政策仍屬圍堵思維(雖然有些積極的專家學者,已喊話政府要提早轉進「減災模式」)。他認為台灣目前篩檢量能(採檢端及實驗室端)也還OK,就配合政策盡可能找出可疑個案,未來若出現:(1)台灣確診個案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2)「送檢量」遠超過「篩檢量能」負荷時。擴大篩檢自然就會喊停,然後全面轉進「減災模式」,防疫重點也會隨之改變。若在不對的時間點,隨意改變防疫焦點,非但對我們沒有好處,還可能有害處。(二)轉進「季節性流感模式」準備:病毒具「無症狀帶原者」、「輕症多、死亡率低」、「發病前就具傳染力」,類似季節性流感病毒的特性,要像SARS一樣圍堵它很難。再思考目前「居家檢疫14天」民眾已超過1萬人,若不考慮斷航情況下,這種圍堵策略還能維持多久,長期下來一定拖垮台灣民生經濟。況且繼續圍堵策略,很多專家提出警告,病毒找到破口進入社區也只是時間問題,他認為「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千萬不要陷入SARS時期強調「三零」的迷思,也不必執著於「無社區傳播」的虛榮,提早整備才是解脫之道。尤其開學後,病毒或將循季節性流感傳播模式,以學校為感染源頭,經學童陸續帶回家庭內,造成「社區大量感染病患」,這時候的減災重點就進入「季節性流感模式」。由「確診者隔離、接觸者居家管理」轉進到「治療重症、輕症自主健康管理」,所以「重症治療準則及藥物」務必儘早確立下來。既然無法圍堵,未來就用「nCoV疫苗」來降低人群易感性,這就是所謂「季節性流感模式」。如果上述防疫面推想沒錯,感管執行面就有三個迫切點:(一)醫療體系保全:此次疫情,湖北省死亡率特高,醫療體系崩潰應該是主因,使得COVID-19病患得不到好治療,甚至其他疾病治療也停擺。湖北醫療體系崩潰,肇因於病毒另一特性「確診病人的病毒排放時間相當長」,導致確診病人住院時間拉很長,這不全然是病人治療需要,有些輕症甚至已恢復正常的病人,只是因防疫需求而被隔離在醫院,要等體內病毒陰轉後才能出院,因此醫療機構是被這類輕症住院病人拖垮的。台灣目前雖僅有30例確診個案收治,但也發現了上述問題,所以規畫「防疫專責醫院」,收治這類隔離為主的輕症病人,避免他們拖垮台灣各大醫療院所,是「減災模式」的第一個迫切點。疫情一旦進入「季節性流感模式」後,「防疫專責醫院」就可功成身退,輕症就留家中自主健康管理就好,只有重症才需住院治療。(二)避免醫療機構院內感染:醫院及長照機構是人口密集機構,住院病人又是最虛弱的族群,萬一不幸感染COVID-19,其致死率或致殘率會比健康族群高。醫院如何籌劃感管配套措施,好好保護他們,「分流」、「集中管理」與「有效監測院內異常感染事件及快速因應」豪無懸念是第二個迫切點 。「減災模式」時,到醫院的疑似病人數爆增,住院端設「檢疫病房」方便集中管理、門診端設「防疫門診」方便分流病患,皆可降低交互感染機會。疫情一旦進入「季節性流感模式」後,因為輕症不住院,「檢疫病房」可先功成身退,醫院留下「防疫門診」即可,這時候基層診所就要接棒,承擔像流感一樣「社區防疫門診」的責任,進一步實現「輕症社區就診、 重症醫院就診」的病患分流。此外醫院發展病患即時監測系統,能主動即時掌握院內異常感染事件,並快速佈署因應對策,譬如「醫護分組上班、劃定工作區域」,能阻止院內感染事件擴散,也是當務之急。(三)防止社會失能:減少社區群聚是重中之重,否則「武漢封城」之窘態將殷鑒不遠。「圍堵」思維要轉進成「防堵」思維,可適度減少大型聚會活動,在不影響社會運作和經濟損失最低下,也可適時停班停課。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環境接觸而導致病毒感染是防治重點,最新研究發現,武漢新冠病毒可在環境中存活長達9天,因此繼「口罩」之後,「落實手部衛生」、「減少揉眼、搔鼻、碰唇」、「環境重點清消」,是家戶社區、學校、公司行號的第三個迫切點。政府也應善用媒體網路溝通平台及村里社區功能,持續加強民眾衛教知識、保持健康生活來提昇民眾免疫力,平安度過這次疫情。鑒於這陣子台灣疫情嚴峻,許多專家學者紛紛跳出來,猜測台灣未來疫情可能走勢,提出防疫策略要超前佈署。他從醫院感管實務端觀察,提出個人看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2020-02-24 橘世代.健康橘
熟齡抗疫更要增抵抗力!養生教母郭月英教你這樣吃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延燒,弄得人心惶惶。透過飲食增強抵抗力、免疫力,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更是現在抗疫必備。養生教母郭月英建議,新冠肺炎疫情集中在呼吸道,也可以多吃白色食物如白木耳、山藥等養肺。新冠肺炎目前尚未有疫苗,因此加強自身抵抗力及免疫力,是抵抗病毒的不二法門。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近日提倡透過飲食增加抵抗力4撇步,像是多吃不同顏色蔬果,每餐水果攝取量約1個拳頭大,至少一道綠色蔬菜;菜肉相伴取代大肉塊;多點一份燙青菜;並讓水果隨手可得,取代吃零食習慣。郭月英指出,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主要是以呼吸道疾病為主,養肝同時也要養肺,可以多吃白色食物,像是白木耳、山藥等,尤其是原本在夏天常喝的白木耳甜湯,也可以在這個季節多吃。另粉光參煮茶也很適合,有助於改善肺陰不足、虛熱喘咳、熱病傷陰燥咳等病症,也對於睡眠較差的熟齡族友幫助。若是用藥膳補身強化免疫力跟抵抗力,郭月英說,熟齡族的身體較少有燥熱情況,大多都是偏向虛寒,所以建議可以利用十全大補湯來補身。不過,十全大補湯也不能天天喝,或者就補過頭了,還是必須限量1周喝1到2次即可。想要抗疫,除了早睡,多吃綠色、暖身食物外,郭月英建議,熟齡族氣血循環差,春天保暖為優先,最好避免吃生冷食物。她說,台灣水果種類多,現在都還可以看到哈密瓜、木瓜、橘子等水果,但是若要吃水果,比較建議吃柳丁不要吃橘子,小番茄、大番茄也不建議吃。此外,郭月英特別提醒,許多熟齡族因牙齒較差等因素,喜歡吃麵食,但麵食多為小麥做成,含有麩質可能會影響身體免疫力,又或是使身體酸痛感持續擴大,即使要吃,盡量是早上吃就好,午餐或晚餐避免吃。【健康飲食指南↘↘↘】。熟齡如何健康吃炸物?「金牌名廚」端寶典。抗老飲食這樣吃 「八分飽」讓你越吃越年輕。天冷如何正確保暖? 中醫師教你「藏」好身體4大部位。冬天小心補過頭 中醫教你如何補的剛剛好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時期出現發燒、咳嗽?就醫時「這件事」一定得做
「這幾天有點微燒,也出現咳嗽症狀,但最近都沒有出國,會不會得了武漢肺炎啊?」近期「COVID-19」(武漢肺炎)肆虐全球,加上天氣不穩,感冒及流感的患者亦不在少數,使得許多有類似上述症狀民眾不免擔心:自己究竟罹患了什麼病?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張為碩表示,「COVID-19」(武漢肺炎)迄今已造成29個國家流行,超過7萬人感染,死亡人數也達1千7百多人,此病症狀與台灣時常流行的流感難以區分,令不少民眾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時,不免擔心自己是否中鏢。張為碩指出,依照中國傳染病專家鍾南山所領導的團隊發表論文(案例數:1099)來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症狀以發燒(87.9%)、咳嗽(67.7%)、倦怠感(38.1%)與痰(33.4%)為主,肌肉痠痛比例僅14.8%,不幸的是,在疾病初期發燒的比例並不高,僅有43.1%,顯示無症狀感染者將會增加防疫難度。由於疫情於國際間延燒,為及早發現疑似個案,以及避免社區傳播,張為碩強調,無論從哪個國家歸國,就醫時務必確實告知旅遊史,除了保護自己,也提升大眾的安全;此外,被要求居家檢疫者,若有就醫需求,務必聯絡地方衛生單位,切勿自行就醫。由於武漢肺炎與流感的症狀頗為相似,若非由專業醫師依不同個案判斷,恐怕難以正確解讀,所幸流感已有疫苗可以預防接種,也有藥物可供治療,武漢肺炎目前雖尚未發展出疫苗與藥物,一旦有類似症狀,都應儘速就醫尋求協助。張為碩提醒,在武漢肺炎可能的治療效果尚未被確認前,防治此疾病須仰賴有效的感控措施,除了口罩以外,避免出入擁擠的公共場所,同時避免前往疫區,以及勤洗手等,才是避免感染的不二法門。延伸閱讀: 這3種NG衛生習慣最易染病! 第一點超多人都會犯 超過38℃發燒了! 感染科醫師解析退燒藥正確使用時機 肺癌、普通感冒咳嗽有差別! 咳超過「這天數」別再拖
-
2020-02-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新冠肺炎病毒對小孩特別仁慈?邱政洵這麼說
SARS發生那一年,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邱政洵剛從嘉義長庚調回林口院區,他帶著當時的記憶看現在的新冠肺炎疫情,心情五味雜陳。他說,SARS來得很急,一開始資訊太少,民眾恐慌,醫護人員也在摸索,這次病毒資訊很快出來,疫情資訊持續揭露,第一線的壓力相對較小。回想抗煞經驗 醫護不敢馬虎回想當年,邱政洵不希望歷史重演,當時整個醫院空蕩蕩,醫護人員都戴著N95不敢拿下來,還有同事負責照顧他院轉來的染煞護理師,切身感受永生難忘。基於SARS的經驗,如今醫護人員嚴陣以待,每個環節都不敢馬虎,也不敢貿然認定新冠肺炎病毒絕不會空氣傳染。新冠肺炎疫情看不見終點,陸委會一度允許陸配的中國籍未成年子女回台,飽受輿論壓力,病例最多的中國大陸,兒童確診個案比率低,幾乎都是輕症,新冠肺炎病毒是否對小孩特別仁慈?兒童確診較少 且多數是輕症邱政洵表示,香港針對SARS病例大規模研究,發現僅百分之五的案例是兒童,而且沒有十八歲以下死亡案例;南韓的MERS確診個案中,只有一位是十六歲以下。與SARS和MERS同屬於冠狀病毒的新冠肺炎病毒,在兒童身上也有同樣現象。根據陸媒披露案例資訊,各省市兒童確診個案較少,其中兩位不滿一歲;傳染途徑都是家戶內感染,其中一名是分娩過程被母親垂直傳染,所有個案都是輕症。港大發表於「刺胳針」報告的一名十歲男童病例,僅在胸部X光顯示毛玻璃狀病灶,此外全無症狀。「美國醫學會期刊」最新研究指出,武漢某醫院九成患者大於四十歲,兒童病例極少。邱政洵說,有些病原對小孩很嚴重,成年人比較無感,例如腸病毒、肺炎鏈球菌;但也有些相反,例如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冠狀病毒。這些病毒在兒童引起的免疫反應較弱,不易像成年人一樣出現細胞激素風暴。細胞激素風暴常發生在中壯年人,因免疫力強、反應過度,大量發炎因子傷害正常組織,如果調節不下來,將引起多重器官衰竭,危及生命。防治病毒傳播 兒童病例重要新冠肺炎病毒是新的冠狀病毒,邱政洵指出,防疫工作只能隨資訊不斷更新而調整。現在兒童病例不多,尚無法確定兒童的傳染力和疾病表現,但兒童病例研究非常重要,因為兒童遇到新冠病毒大多為輕症或無症狀。因此對兒童免疫機轉及傳染力的了解,將是未來防治病毒傳播、發展疫苗和治療藥物的重要線索。邱政洵說,未來若發生社區傳染,輕症或無症狀的兒童病例,也會是疫病傳播源之一,兒童「適度的」免疫表現,也能為新冠肺炎的疫苗、藥物、免疫治療開發,提供重要資訊。如果能將成人案例的免疫反應往兒童的方向調節,或許能減少重症死亡率。
-
2020-02-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研討:60歲以上死亡率高 中國復工疫情反彈
新冠肺炎(COVID-19)全球疫情持續上升,因還未有疫苗,如何防治成為各國重點。有醫師指出,目前流行病學統計數據顯示,60歲以上的年長者感染新冠肺炎,死亡風險的確較高。而由於中國各地陸續復工,恐將有一波疫情反彈上升。由台灣臨床病理檢驗醫學會主辦,台灣微生物學會、台灣病毒學會等多個學會合辦的研討會,邀請多位專家談論新冠肺炎的的病毒解析、感染管制與防疫措施。被譽為「冠狀病毒之父」的中研院院士賴明詔致詞時表示,他研究病毒逾50年,沒想過冠狀病毒有一天會變成醫學研討會的主角。他說,新冠肺炎是對人類健康最大的一個疾病,目前看來比SARS更嚴重。首位講者、疾管署防疫醫師蘇家彬,講述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學。他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從去年12月至今一直在改變,一開始最早接到中國官方唯一發布通知時,台灣醫界就認為是新型冠狀病毒而非SARS。蘇家彬說,據統計至2月20日,全球逾7萬5000例確診個案,而中國死亡者中60歲以上比例較高,占31%,但卻占中國全部死亡人數的80%,故年紀大的確是死亡的高風險群。而中國疫情病例數雖呈下降趨勢,但由於各城市如廣東省、北京市接復工,人流可能造成疫情反彈上升,目前中國光累計密切接觸者已破60萬人,就需深思。而在其他國家對疫情的作為上,蘇家彬說,跨國傳播持續增加,如近日的日、韓疫情擴大,使日本政府目標由防堵轉為減災。在台灣,目前26例個案中,50歲以上個案占了六成,且其中14例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潛在病史,也出現四起家庭群聚,故政府也應面對在台灣本土傳播的個案做研擬方案。台灣醫院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李聰明表示,他今早戴口罩進來會場,看到賴明詔沒有戴口罩,他趕緊拿下來,認為感染界權威戴不戴口罩,具帶頭作用。他說研究感染管制是很寂寞的,回想上次跟賴碰面已是在17年前SARS時期,沒疫情時「沒人會理我們」。李聰明也對於政府目前疫情管控給予肯定,他打95分。面對下一波疫情,他認為社區防疫上要做的,是讓民眾防疫觀念提升而非恐慌,但還要努力。他認為春節跟清明節有大量人員移動,是疫情較危險時,他建議政府未來如出現社區傳播前,可公布相關準則。希望冠狀肺炎疫情能在五月底結束,也希望醫療照護人員在疫情結束前,非必要不要出國。
-
2020-02-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教授:新冠肺炎重症加死亡率15% 潛伏期5天似SARS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已導致2000多人死亡,台大公衛學院教授方啟泰引用世界衛生組織數據表示,武漢肺炎所導致重症比率與死亡率加起來有15%,這種病毒接近SARS非流感,且藥物瑞德西韋仍在試驗中,疫苗也還沒研發,是絕不可輕忽的新興傳染病;但只要撐過疫情,它也有望像SARS一樣消失。台灣公共衛生學會今天舉辦新冠病毒公共衛生社區防疫教育課程,方啟泰以「新冠肺炎流行病學現況」為題演講,提到武漢肺炎傳染型態像SARS非流感,感染後也可能留下後遺症。他表示,新冠病毒特性包括人類感染前5.2天沒有症狀,SARS也是染後一周才有症狀;新冠病毒疑似是人造病毒,感染後會留下肺部纖維化後遺症,也與SARS類似。死亡率部分,方啟泰引用WHO數據指出,武漢肺炎導致重症比率與死亡率兩者加起來約15%,且老人死亡率高;僅1.2%患者毫無症狀,不過輕症比率也高,達81%。新冠病毒藥物仍在試驗中,疫苗還沒有研發,疫情不可輕忽。方啟泰表示,新冠肺炎並不挑人,70%病患不屬於特定性別、年齡、具慢性病者,是典型的新興傳染病。傳播型態包括人與人密切接觸、在通風不良的交通工具或醫院內感染。他也說,目前的數據是湖北省死亡率最高,各國限制陸客雖會造成經濟衝擊,但他認為是對的策略。
-
2020-02-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不能排除再感染 醫師:新冠肺炎患者痊癒仍要留心
新冠肺炎疫情正熱,中國大陸傳出有患者染病治癒後,再確診一事雖然證實是錯誤訊息,但國內感染科醫師認為,再感染的機會是有的,因此仍建議,即便是患者痊癒後,還是要再觀察兩周,比較妥適。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邱政洵表示,站在防疫的角度看待,即使患者染病康復後,最好還是再觀察兩周,並不是康復後就可以亂跑。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附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王任賢表示,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再被感染的機會是有的,並非感染過就免疫,從此不會再得到,就跟得流感一樣,得過流感還有可能會再得。他說,病毒進到人體以後,人體會產生很多抗體,但有的有用、有的沒用。產生的抗體,不見得都能保護這位病人不再被感染,比如打流感疫苗,只能減緩得流感後的病況,並不是不會再被感染。他也提到,我國首位新冠肺炎死亡的白牌車司機,防疫中心認為感染源可能是浙江台商,並在浙江台商身上驗出新冠肺炎的抗體,但浙江台商沒有被當作通報個案,不是個案也不會追查接觸史,他認為這是奇怪的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璩大成表示,就醫學學理上看,身體內有抗體,就表示患者在這段時間內不會被感染。但這抗體會隨著時間逐步衰退與消失,是否會再被感染,要看這抗體的變化,現在不見得能證明。
-
2020-02-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致死率 韓國專家:高於A型流感低於MERS
韓國傳染病專家認為,感染新冠肺炎的死亡率高於A型流感,低於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南韓聯合新聞通訊社指出,有冠狀病毒疾病救治經驗的韓國醫生參與的新型傳染病中央臨床委員會今天在國立中央醫療院召開記者會時,發布上述研究結果。韓國專家並提醒高齡或有基礎疾病的病例可能出現臨床重症,須格外留意。報導指出,中央臨床委員會研究韓國境內病例後推測,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病例初期感染階段病毒複製活躍,無症狀或輕症患者在確診前的活動,可能形成社區傳播。中央臨床委員會評估,當前疫情轉入社區傳播階段,需要強化行政、防疫、醫療體系,最大限度地有效運用公共衛生資源。中央臨床委員會還呼籲政府著手研製新冠肺炎疫苗和治療藥物。
-
2020-02-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若失控 病毒學家:將僅次1918流感大流行
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爆發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仍持續,病毒學家們認為疫情最終結果從全球流行病到新的感冒都可能,未來3週是關鍵,若失控就會是僅次1918年流感大流行的疫情。美國財經媒體指出,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蔓延範圍已超過2003年的SARS,疫情雖不若2009年新流感般橫掃全球,但較之危險;致命性不如2014年伊波拉病毒般令人恐懼,但新冠狀病毒能透過空氣傳播。儘管中國的新增病例似已開始減少,專家們依然表示要準備迎接一種難從過往經驗借鏡的新疾病。● 湖北封省 阻不了蔓延但爭取防疫緩衝全球衛生官員18日表示,中國將疫情爆發源頭湖北封省,為世界防疫爭取到數週緩衝,但這並不能阻擋病毒蔓延;世界各地出現的新增病例可能埋下大流行的種子。精研流感疫情的密西根大學醫學史學家馬爾可(Howard Markel)說:「每種病毒都不一樣。若研究過去的傳染病有教過我什麼事,就是所有基於研究過去疫情作出未來預測的人,不是白癡就是說謊,因為我們一無所知。」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匯集的各種元素嚇到公衛專家和普羅大眾。短短不到3個月,病毒便感染數以萬計的人,人們過去不曾面對這個病毒,導致免疫系統顯得脆弱。這種病目前尚無疫苗,也還沒確實有效的療法。● 隱匿疫情釀災 1892年德國漢堡就有過這次疫情與過往疫病史存有的共同點,是災情蔓延大多是人為因素而非生物進化使然。馬爾可指出,1892德國漢堡當局因憂心霍亂會衝擊港都繁榮而隱匿病例,導致疫情蔓延,最終漢堡有8000多人病死,且很快就蔓延到大洋另一端的紐約。這次武漢當地官員被控在初期階段淡化病毒威脅,使本有機會遏制的病毒大舉蔓延。從病毒生物學角度看,很多基本資料研究人員都還未掌握,最關鍵的未知數是病毒帶原者會否在全無症狀下傳播病毒。倫敦大學衛生暨熱帶醫學院的電腦模擬結果顯示,若很多人在出現嚴重症狀前就能傳播病毒,以現有措施阻止疫情蔓延的成功率就會大減。● 未來3週是關鍵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MRC全球傳染病分析中心教授萊里(Steven Riley)說:「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比當年感染SARS的人多很多。我們不希望這種病毒變成又一種固定的人類病原。但它若開始在世界其他地區蔓延且仍然是相對較嚴重的病毒時,就又是一番全新景象了。」明尼蘇達大學傳染病專家歐斯特荷姆(MichaelOsterholm)說:「這才正要開始,若蔓延到全世界,將會成為僅次1918年全球流感大流行的大疫情,未來3週會是關鍵。」
-
2020-02-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棘蛋白3D原子圖首度公布 疫苗最快要1年半
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的研究人員19日在《科學》期刊發表報告,領先全球為新型冠狀病毒吸附和感染人體細胞的棘蛋白(Spike Protein)製作出第一張3D原子尺度圖,朝加速研發疫苗跨出重要一步,最短可能18個月準備就緒。該團隊多年來一直鑽研相關病毒---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和中東呼吸道症候群(MERS)病毒---因此在新冠病毒的研究上獲得助力。根據南華早報,他們先研究中國大陸科學家公布的病毒基因碼,培養出棘蛋白的穩定樣本,然後利用尖端的低溫電子顯微術(cryogenic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呈現其影像。他們只花了不到一個月,就建立新冠病毒表面的棘蛋白模型並予重製。每日郵報報導,德州大學科學家已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以及生物科技公司Moderna Therapeutics合作,有望成為最快研發出疫苗的團隊之一,最快可能只要18個月。領導研究團隊的麥克拉倫表示:「我們注射到老鼠身上時獲得強力反應,所以我們有信心,穩定的棘蛋白成分對其他冠狀病毒能有類似作用。」根據麥克拉倫,可能再一或兩個月就能展開第一階段臨床實驗。人體實驗開展之前,疫苗必須先進行動物實驗,而整個測試研發期可能耗時18個月到兩年。麥克拉倫說:「相較於許多疫苗可能要花數十年才能研發出來,這已經不可思議地快了」。棘蛋白結構圖譜也可能是研究新冠病毒療法的關鍵。全球各地的科學家和藥廠已加入競賽,希望製作出疫苗並提出有效療法,美國至少有四個研究團隊投入。德州大學的研究團隊立即將這個棘蛋白圖譜提交給國際資料庫,26日之後將公開,以便其他人能利用他們的發現,更快開發出疫苗和藥物。麥克拉倫說:「在此同時,我們也寄電郵給任何來函索取的人,大約是每天30人。」
-
2020-02-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國專家:新冠肺炎可能長期存在人間
陸媒報導,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王辰昨天說,武漢肺炎有可能轉成慢性,像流感一樣長期在人間存在的病。對此,「我們要做好準備」。環球網報導,王辰19日接受央視新聞頻道「新聞1+1」節目連線專訪時,作以上表示。節目主持人白岩松提問:「最近幾天,也有人在關心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仿佛是突然來了,突然又走了,好像就徹底消失了。這次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我們是否希望它走,但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準備,可能與它長期共存,那麼我們該怎麼共存?有這種可能嗎?」王辰表示,有這種可能性。因為SARS的傳播性和致病性都很強,它的病毒也是這樣的特點。對於這樣兼具很強傳播性和很強致病性的病毒,它是不容易存活和在人間持續傳播的。要麼把宿主殺死了,它由此也就不在了。他說,新冠病毒有可能轉成慢性的,像流感一樣長期在人間存在的病。這種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對此,我們要做好準備。也就是說,從流行病學上對它的流行規律、從病毒學上對它的生物學規律、從臨床上防診治方面相對的措施、在生產生活中的一些防範措施,我們都要針對這個疾病、這個病原的特點,做出相應的安排。王辰說,要真正地防控新冠病毒,最強有力的生產力一定來自科學研究、對於科學規律的認識和科學方法的發明發現。2002年爆發的SARS疫情,隔年在全球奪走774條人命後宣告消失,當時人類尚未開發出特效藥與疫苗。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今年1月爆發迄今,仍未找到病毒起源與宿主,也尚未開發出特效藥與疫苗。
-
2020-02-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疫專家會議/司徒惠康:國衛院多管齊下研發藥及疫苗
對抗新冠肺炎,許多人將期盼放在藥物及疫苗研發,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司徒惠康坦言,雖然全球都想盡快找出疫苗和藥物,但考量疫苗用於人體,必須注意生物安全性,所以研發勢必需要較多的時間;但藥物部分,甚至過去抗煞及治療流感等基礎,國衛院已篩選出二百多種藥物,即將著手動物實驗。 聯合報舉行「抗疫世紀挑戰─從SARS到新冠肺炎」專家會議,司徒惠康以「治療藥物與疫苗進展」,說明國衛院最新研發現況。他指出,國衛院已經多管齊下,希望可以迅速可抑制新冠肺炎之藥物,除了篩選出二百多種藥物即將著手動物實驗,也積極投入美國吉立亞藥廠(Gilead Science)「瑞德西韋(Remdesivir)」的合成,預先演練合成步驟,以防範疫情爆發時之國家所需。司徒惠康指出,新冠肺炎與SARS都屬於冠狀病毒,國內歷經SARS的衝擊後,已經建置相關可能藥物,現在正從抗SARS的藥物,挑選出二百多種目標藥物,並使用疾管署已經成功分離的新冠肺炎病毒株,進行貓與豬的動物實驗。此外,運用人工智慧藥物分析與藥效預測系統,針對美國FDA核可用藥物共2684個,與天然物93514筆進行篩選,搜尋可能抑制新冠肺炎的藥物。由於抗伊波拉病毒的藥物瑞德西偉似乎具有治療新冠肺炎的潛力,美國與中國已經針對該藥分別進行實驗。在此同時,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的藥物加值創新研發中心也預先演練瑞德西偉的合成步驟,透過五個合成步驟,目標是當大規模疫情發生時,國內可以自產公克級的瑞德西偉。在疫苗部分,國衛院目前正全力投入合成胜肽疫苗開發,順利即可在兩個月得到結果,往臨床試驗前進。同步也推動重組病毒疫苗、DNA疫苗及次單位疫苗開發,預計這些平台技術可以在三至五個月取得動物實驗結果並驗證其效果,由其中選定最佳的疫苗進行產程開發,順利情況下可於半年內進入臨床前試驗及臨床人體試驗。同時,國衛院也已經跟國內疫苗廠商密集開會與討論,協助疫苗之開發。過去為了預防SARS,國衛院存有廿多株的單株抗體,如今新冠肺炎與SARS非常相近,過去為SARS生產的單株抗體是一種治療性抗體,未來針對新冠肺炎的診斷與治療上,也可發展新產品。
-
2020-02-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疫專家會議/蘇益仁:防疫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面
全球新冠肺炎病例持續增加,台灣全力防堵,前疾管局長、南台科技大學教授蘇益仁認為,目前疫情仍停留在防疫專家處理層次處理,當年SARS疫情緊張時期約持續一個多月,防疫人員就已兵疲馬困,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兩個月,民眾歷口罩恐慌、經濟也開始消退,但真正的挑戰可能還在後面。聯合報舉行「抗疫世紀挑戰─從SARS到新冠肺炎」專家會議,蘇益仁以「新冠肺炎未來的可能演變及因應」進行分析。 曾在2003年SARS時期臨危受命擔任衛生署疾管局長(現改制為疾管署)的蘇益仁提到,SARS後國內的重要防疫制度陸續建立,包括招聘防疫醫師、六區防疫指揮官制度、三級實驗室建立,以及克流感等藥物儲備等。然而這波新冠肺炎疫情,面臨的困境卻是三箭齊發,春節返鄉、流感、新冠肺炎。因此當流感的發燒病人都湧向醫院,再加上收治新冠肺炎病人,對醫療體系是極大考驗。蘇益仁認為,武漢疫情失控,便來自於醫療崩潰,因此台灣必須提早一步針對可能的疫情走向提出因應策略。蘇益仁表示,目前疫情最樂觀的走向是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研究團隊所預測的,疫情於四月獲得控制,並且結束。雖然這個看法全球專家都懷疑,但從中國近日建立方艙醫院、火神山醫院,針對新冠肺炎患者集中收治隔離,並將有臨床症狀即納入收治隔離範圍等動作來看,蘇益仁認為,中國傾國家之力達到「鐘南山的預測」。蘇益仁以SARS期間WHO宣布旅遊警示區解除和疫區除名經驗表示,中國大陸必然知道這波疫情已嚴重影響該國政治、經濟各層面,因此第一步採取「將病人隔離清楚」,換取他國取消對其旅遊、通航禁令,降低經貿衝擊。然而,若中國大陸將有症狀者隔離,而解除封城、全球旅遊警示,但持續有無症狀感染者出現,且具有傳播力,則可能出現第二種情形。疫情不但不可能在三月底結束,中國境內、境外一直持續有疫情發生,這時候國內挑戰才真正開始,該準備多少病房、隔離多少人,以及一般民眾如何處理,都是極大的考驗。蘇益仁說,第三種可能性則是演變成新冠肺炎流感化,成為季節性流行,致死率、致病率若是不嚴重,如何讓民眾正常生活,以及藥物、疫苗發展,成為重要課題。蘇益仁提出建言,若社區感染不可避免,則危機評估應拉高到國安層級處理,中國採取措施是否有效,將是觀察重點。
-
2020-02-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疫專家會議/賴明詔:未來還會有新冠狀病毒侵襲人類
近年來重大新興傳染疾病,均指向冠狀病毒,包括SARS、MERS以及目前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中研院院士賴明詔直呼:「不敢相信、不敢相信」。他表示,冠狀病毒普遍存在動物中,一直非常溫和,跨物種傳染給人類後,連他都難以想像會導致人類這樣重大的傳染疾病。聯合報舉行「抗疫世紀挑戰─從SARS到新冠肺炎」專家會議,有「冠狀病毒之父」之稱的賴明詔以「解讀新冠病毒」為題,提出警示,不僅是SARS、MERS、新冠肺炎,冠狀病毒持續演變的機會相當高,人類與冠狀病毒的戰役方興未艾,未來可能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冠狀病毒造成的疫情。冠狀病毒(coronavirs)是因表面有類似皇冠突起而得名,賴明詔說,它一直是存在動物身上,約有1300多種,有些動物如豬、貓、禽鳥會引起相當嚴重的病,因此寵物貓要打貓冠狀病毒疫苗,但蝙蝠冠狀病毒則普遍存在於蝙蝠長久相安無事。而冠狀病毒在人體早在1950年代開始被發現,當時國外有位教授從一名感冒病人中分離出冠狀病毒,但為了證明冠狀病毒是否會有症狀,教授就把病毒放到醫學生的鼻腔內,結果發現會引起傷風感冒。賴明詔解釋,一直以來,大約有二到三成感冒症狀都是冠狀病毒引起,科學界也不以為意,直到SARS後,才知道冠狀病毒會這麼嚴重。據統計,全球SARS感染者為8437人,死亡人數813人;實際上,冠狀病毒雖然普遍存在動物界裡,截至目前為止,發現七種可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其中四種為導致感冒症狀,第五個就是SARS病毒,第六個是MERS病毒,第七個就是這次2019新型冠狀病毒。原本對人類無害的冠狀病毒,在跨物種後開始失去平衡性變成「大流氓」,這緣於冠狀病毒是RNA病毒,RNA病毒原本就很容易複製突變,但令科學界更訝異的是,原本以為RNA病毒頂多一萬五千個鹼基,因為太大在複製的過程就容易出錯,沒想到冠狀病毒是最大的RNA病毒,多達三萬個鹼基,而且RNA可以彼此交換分子,病毒就能不斷複製突變,這些不同的RNA只要找到適合的細胞就會進入讓宿主感染。從SARS、MERS,到新冠肺炎,都是從冠狀病毒變種而來,賴明詔說,SARS結束後,他就曾憂心SARS會不會捲土重來,MERS與新冠肺炎都是冠狀病毒突變,因此可以預見,可能會有新的冠狀病毒再襲來,人類與冠狀病毒的戰爭仍未平息。他說,找到蝙蝠可以與冠狀病毒合併共存的原因,或許是徹底答案的方法。至於,傳言不斷,新冠病毒究竟是「人禍」還是「天災」,究竟是人工接合,還是自然突變呢?賴明詔說,外界很難判斷,只有回到當初的實驗室,透過紀錄檢查是否有人為實驗的紀錄才可揭開答案。
-
2020-02-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疫情讓兩岸緊張激化?陳嘉新:用科學紓解
新冠肺炎席捲全球,專家預期它將「流感化」。若果真如此,防疫模式該如何轉場?精神科專科醫師、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陳嘉新分析台灣現況及國際局勢,點出科學論述、藥物開發、社會團結這三要素,將是防疫路能否走得長遠穩健之關鍵。十七年前,SARS肆虐時,陳嘉新在精神科專科醫院,當時他最擔心院內感染,幸好沒有發生。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僅兩個多月,他表示,一開始資訊不足,世界各國設想為較大的威脅,因循SARS模式高規格防治。當世界各國逐漸了解新冠肺炎病毒致死率不高,台灣也有包括何美鄉、陳建仁、賴明詔等專家學者公開預警疫情將「流感化」,防疫模式應會逐漸轉變。陳嘉新說,接下來,政策要如何因應對於病毒的科學發現?該如何把阻絕型的戰爭態度,轉變為接受型的和平共存態度?防疫的形象和步調怎麼調整?這些都是政府當思考的,也需要全世界一起行動,非台灣可獨創。陳嘉新分析,全球防疫模式是由世界衛生組織(WHO)呼籲,但現在WHO國際形象堪慮,專業權信下降,目前各國還是高規格處理,採類似流感應對方式的國家很少,台灣也很難在這種氣氛中轉向。政治壓力 可以用科學紓解除了國際情勢還不允許,台灣內部也有政治因素要解開。陳嘉新表示,疫情發生在選後,又涉及兩岸關係的糾結,討論空間無形間縮小。社會論點逐漸變得二元化,好像中國來的人就是毒,這種論述一旦形成就不容易解套,比較難繼續談該怎麼做,因為風險評估往往不是只基於科學的描述,也關係到民眾的認知。陳嘉新說,當政治讓科學不好談,也可讓科學來紓解政治的壓力。公衛醫學專家站在科學基礎上發聲,有助調整大眾對病毒危險性的認識,慢慢接受它會變成一種流感,間接緩解國族糾結。安定民心 藥物是一個關鍵要成功改變民眾認知,藥物是一個關鍵。陳嘉新分析,現在因為沒有特效藥,所以民眾會害怕,政府只好用最高規格去防治。如果早點找到有確效的藥物、甚至是疫苗,就像現在的流感一樣,民眾會更容易平常心看待。社會團結 可穩定醫療系統防疫之路要走得穩,社會團結不可或缺。陳嘉新說,台灣醫療人員現在擔心醫療系統會被拖垮、得不到適當的防護。醫療系統的穩定,仰賴政府支持和人民配合,口罩實名制就是個好例子,可約束民眾搶購、保障醫療人員,同時考驗台灣社會能否團結合作、有無向心力。陳嘉新觀察,指揮中心資訊透明,展現威望和行動力,令全民安心,也帶動社會團結、有效領導輿論走向,都是優點。但這也同時冒著「被神化」的風險,被期望愈高,愈不被容許出錯。如何保持領導優勢、降低神化風險,這其中拿捏需要智慧。
-
2020-02-1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門診減量五年目標 新冠肺炎讓醫院一周就達標
健保2018年起要求區域級以上醫院每年門診減量2%,今年首季已減到3.96%,目標5年減10%,醫院早已叫苦連天,狀況頻傳。沒想到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民眾不敢去醫療院所,春節後一周首見門、急、住診人次全面衰退,光是門診就減少13%,一周超越五年減量目標。衛生福利部全民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為支持防疫,門診減量政策1月23日起已暫停,政策恢復時程未定。根據健保署統計資料,比較去年及今年春節過後一周,今年( 1月31日至2月5日)全國各層級醫療院所就醫件數全面減少,其中門診件數減少13 %、急診件數減少4%、住診件數減少19%。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組長李純馥表示,以往春節後就醫人潮受到假期長短、氣候、流感等多重因素影響,通常收假第一周都會增加,假期較長或流感疫情嚴重時,甚至會暴增。今年因有新冠肺炎疫情隱憂,民眾擔心醫療院所有感染風險,就醫趨勢逆轉,人次不增反減,2003年SARS時也有同樣的現象。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以新光醫院為例,春節後門診量已減少8%,住院量也減少近兩成,住院部分主要來自非立即性、可選時間的外科手術的遞延,如關節置換、良性攝護腺手術、診斷性心導管手術等。洪子仁指出,SARS當時就醫人潮在內衰退至少三成以上,衝擊大於現在,但集中於三個月內發生。現在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持續增加,社區傳播隱憂尚在,又沒有特效藥和疫苗等解決方案,防疫之戰「還看不到盡頭」,就醫人次很可能會繼續下探。洪子仁分析,新冠肺炎造成的就醫人次下降,當中可能只有一半是無關生死或過度就醫,另一半很可能是延誤了攸關生死的必要醫療,例如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回診或手術,健保署可進一步予以分析。洪子仁呼籲民眾,減少感染源暴露固然重要,但現在醫療院所感控都已嚴加戒備,只要做好個人防護措施,該看病就要看,以免延誤帶來更大的健康風險。洪子仁說,現在全國醫療院所一方面為防疫投入額外人員及設備成本,一方面又面臨到就醫人次減少的財務衝擊,已經是「兩頭燒」的狀態。呼籲政府應編列特別預算支持醫院防疫,健保署也可在行政程序許可前提下,給予財務衝擊最大的中小型醫療院所多一些彈性,例如提高健保暫付款在醫院申報點數的佔比。
-
2020-02-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絕望到寫遺書…新冠肺炎康復者現身說法 難忘防護衣感人字句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國大陸每日增加許多確診、死亡案例。一名25歲的罹病者武康(化名)在住院期間,在網上分享住院時的心情,紀錄發病後無法住院、被病痛折磨、對醫護人員的尊敬、出院的快樂等心情,他表示,自己患病後曾寫過遺書,發病後近一個月終於康復,痊癒後第一件事就是去捐血,盼體內抗體能成疫苗特效藥。根據《澎湃新聞》報導,武康在1月19日開始出現身體不適,包括肌肉痠痛、腹瀉、高燒到39度等,吃完退燒藥與感冒藥後仍繼續拉肚子,21日再度發燒,他立刻自我隔離,前往醫院檢查,確定罹患新冠肺炎。武康表示,他在21日到處奔波,卻都找不到能收治他的醫院,武康父母聽說第七醫院有收治肺炎病人,武康爸爸偷偷去排隊,讓武康非常不捨,到現場一直趕爸爸回家,然而爸爸卻仍躲在外面玻璃窗偷看他,讓他很是鼻酸。武康終於排到看診後,卻因為檢測試紙用完,無法被確診並住院,他只好離開醫院進行自我隔離,為了抒發心情,他也在微博上發佈多條貼文,分享罹病心情。24日武康的病症惡化,每隔幾分鐘胸腔就會出現巨響,讓他完全無法吃飯睡覺。 武康表示,他從1月19日出現症狀,26日終於住進武昌醫院,住院期間每天都要服藥、打針,絕望到令他寫下遺書又刪掉,且他必須自行拔管吃藥,每天武康爸爸還會送免疫球蛋白來,遠遠地放在門口,待爸爸走遠武康才能過去拿。武康指出,院內護理師年紀都僅20多歲,為了鼓勵病人,醫護人員在防護衣背後寫下「都好」、「情朗」、「希望」等字眼,同房還有一名80餘歲的奶奶,每每在吃飯錢,都會雙手合十感激志願者的送餐。到了2月4日,武康的病症逐漸減緩,8日適逢元宵節,醫院還為罹患肺炎的病人準備元宵湯圓,鼓舞士氣,聽說雷神山醫院也開始準備收治病人,有護理師在背上寫下「有我在!雷神!」相當感人。2月10日傳來好消息,武康與同房的「禱告奶奶」檢測都為陰性,武康直言,家人、醫護人員、網友給他的每一份關心,對他而言都能帶來無限大的能量,到了13日,武康終於第二次檢測陰性,可以出院回家了,他表示,從感染、發病、買藥、住院、康復,要感謝很多人,這一遭艱難求醫史真的十分難忘。完成14日自我管理並康復後,武康第一件事就是到武漢血液中心捐血,希望體內抗體能對疫苗開發有所幫助,他感動的說,「記得一次躺在病床看微博私信,一位網友說她這一天的十八歲生日願望是希望我平安健康,這麼貴重的禮物,我只能回以謝謝」,可見網友的打氣對他而言,也是非常珍貴的力量。
-
2020-02-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防疫 從「圍堵」轉向「減災」
繼日本、新加坡出現不明原因的新冠肺炎感染者,國內也出現首例疑社區感染且死亡案例。聯合報昨天舉辦「抗疫世紀挑戰─從SARS到新冠肺炎」專家會議,專家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恐常態化,防疫應從「圍堵」轉為「減災」。疾管署長周志浩說,確已料敵從嚴,備好兩萬間隔離病房,以因應萬一出現大規模社區感染。「抗疫世紀挑戰─從SARS到新冠肺炎」專家會議,邀請周志浩、中研院院士賴明詔、前疾管局長蘇益仁、台大副校長張上淳、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李秉穎及國衛院副院長司徒惠康,從個人對抗病毒到防疫政策,提出建言。蘇益仁:提早因應醫療崩潰被稱為冠狀病毒之父的賴明詔指出,新冠病毒傳播力強,可說是演化相當成功的病毒。蘇益仁表示,這波新冠肺炎疫情面臨三箭齊發,春節返鄉、流感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當流感的發燒病人湧向醫院,加上收治新冠肺炎病人,醫療體系必然崩潰。蘇益仁認為,武漢疫情失控,便來自於醫療崩潰,台灣必須提早因應。張上淳:負壓病房勢必不足曾經率領抗煞團隊、時任指揮中心副總指揮官的張上淳表示,現階段國內防疫重點為圍堵,阻絕病毒於境外,但若從中國或其他國家回來的都要隔離、篩檢,醫院負壓隔離病房勢必不足,所以,包括防疫物資,如N九五口罩及防護衣,一定要及早準備,並針對不同疫情擬定防疫戰術,保持彈性,靈活指揮調度。周志浩:檢驗量能重大挑戰針對外界擔心台灣現有防疫能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疾管署長周志浩表示,在防疫組織架構、檢疫措施及醫療方面,均已做好準備。除了視防疫決定指揮層級,在監測方面,國內檢驗量能受到重大挑戰,但在眾多醫學中心協助下,現在檢驗量能提升至每天一千兩百件。醫療是國人最關切的防疫重點,周志浩說,「這不能掉以輕心」,台灣在抗煞期間,建立感染症醫療網,擬定急診指引,與急診醫學會合作,執行無預警查核,奠定良好基礎。目前屬於第一波防疫,全國共六家應變醫院,提供六百五十床,如果疫情緊急,十五家部立醫院投入防疫工作,將增加兩千多床;如果真的爆發大規模社區感染,屆時全國將有兩萬多間隔離病房可供使用。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李秉穎表示,面對新冠肺炎,他最擔憂民眾配合度不足、對中國大陸航班往來疫情資訊不透明等,造成防疫漏洞。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認為,我們應對無症狀感染者的出現有足夠的警覺。國衛院副院長司徒惠康表示,國衛院全力研發藥物及疫苗中。
-
2020-02-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衛院挑出抗煞兩百藥 找關鍵破口
科學界認為,新冠病毒將流感化,容易引發社區感染,如何找到有效治療藥物,成為關注焦點。國衛院副院長司徒惠康昨天在「抗疫世紀挑戰─從SARS到新冠肺炎」專家會議指出,國衛院已篩選出兩百多種可能有效藥物,正積極進行動物實驗。另外,國衛院也積極投入美國藥廠「吉利德」研發新藥「瑞德西偉(Remdesivir)」的合成技術,預先演練合成步驟,一旦我國爆發大規模疫情,提供治療所需。司徒惠康指出,新冠肺炎與SARS都屬冠狀病毒,歷經SARS衝擊後,國衛院建置相關可能藥物,最近從抗SARS藥物中,挑選出二百多種目標藥物,利用疾管署成功分離的新冠肺炎病毒株,進行貓與豬等動物實驗。此外,國衛院也運用人工智慧藥物分析與藥效預測系統,針對美國FDA核可用藥與天然物進行篩選。由於「瑞德西偉」似乎具有治療新冠肺炎的潛力,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藥物加值創新研發中心」預先演練「瑞德西偉」合成步驟,順利破解五大合成關鍵步驟,如國內爆發大規模疫情,就能自產「瑞德西偉」。國衛院也投入合成胜太疫苗開發,若順利,二個月就能得到結果,前進臨床試驗。另推動重組病毒疫苗、DNA疫苗及次單位疫苗開發,拚半年進入臨床前試驗及臨床人體試驗。
-
2020-02-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疫硬仗 專家示警:應拉高到國安層級
全球新冠肺炎病例持續增加,除中國大陸外,許多國家陸續出現社區感染,國內也在昨天傳出首例無接觸史、旅遊史、感染原因不明的死亡個案,前疾管局長、南台科技大學教授蘇益仁認為,這已經符合社區感染定義,從即日起防疫作戰勢必更為複雜,有必要提高防疫等級。聯合報昨天舉辦「抗疫世紀挑戰─從SARS到新冠肺炎」專家會議,邀請抗疫專家及感染科權威,針對民眾及防疫政策,提出建言。蘇益仁指出,根據指揮中心提供資訊,該名死亡確定個案迄今尚未找到感染源,且無接觸史、旅遊史,而個案弟弟目前也住院,同樣沒有接觸史、旅遊史,感染原因不明,這就是社區感染。他提出建議,應慎重評估,將防疫位階拉高到國安層級。疾管署長周志浩表示,今年一月二日,疾管署針對此波疫情立即邀集專家成立專責小組,制定抗疫規則。若發生感染個案外溢到台灣,會升級二級開設,如疫情進入社區,無法確認感染源的狀況,就會進入一級開設,由行政院層級指揮。至於這波疫情走向,蘇益仁提三種可能。第一個可能較為樂觀,如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研究團隊所預測,這波疫情將在四月獲得控制、結束。此看法引發全球專家質疑,但中國近日積極收治隔離新冠肺炎患者,並放寬診斷標準,如有臨床症狀即納入病例,蘇益仁認為,中國大陸正傾國家之力,希望達到「鍾南山的預測」。第二種狀況,無症狀感染者造成防疫漏洞,因未被隔離,持續將病毒傳染給他人,中國境內、境外持續爆發新個案,如此一來,疫情不可能在三月底結束,而兩岸交流不可能完全斷絕,此時台灣真正挑戰才剛要開始。第三種可能是新冠病毒「流感化」,成為季節性流行病毒的一員,蘇益仁表示,新冠病毒致死率、致病率如果與現階段一樣偏低,如何讓民眾遠離恐懼,能夠正常生活,以及持續研發藥物、疫苗,則成為重要課題。蘇益仁表示,目前針對疫情仍停留在防疫專家層次處理,然而以當年SARS一個多月,防疫人員已兵疲馬困的狀況,新冠肺炎疫情已快要兩個月,尚未進到真正挑戰的時候。他建議,政府應該思考提高防疫層級,若社區感染不可避免,則危機評估應拉高到國安層級處理。
-
2020-02-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莫笑新加坡日本社區感染! 黃瑽寧:任何國家都有可能
新冠肺炎陸續在中國以外國家出現社區群聚,包括泰國、新加坡、日本,引起國人對於各國防疫能力的評價和比較。不過感染症專家都認為,根據新冠肺炎病毒的特性及臨床表徵,社區感染極難避免,不論防疫多到位,任何國家都可能發生。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表示,許多專家預言新冠肺炎將會「流感化」,是因為這樣的說法一般人比較容易了解,但是其實流感和新冠肺炎還是有諸多不同。流感病毒突變率高,每年都在變異,所以得過的人還會再感染,但是已有疫苗和專用的抗病毒藥物,所以民眾不會太擔心。至於新冠肺炎病毒是冠狀病毒,突變率較低,得過的人不易再得,只是現在沒有疫苗也沒有專用的抗病毒藥。黃瑽寧舉例說,A型流感病毒H1N1亞型在2009年大流行時,當時60歲以上的族群有很大一部分在小時候都得過,已經有抗體,加上當時疫苗研發速度很快,所以沒有太嚴重的疫情,死亡率很低。不過冠狀病毒的疫苗研發,難度比流感疫苗高,所以現在盡可能維持「社區感染零容忍」的理想狀態防,都是為了要搶時間去發展藥物和疫苗,一旦發展成功,民眾也會更有信心。黃瑽寧分析,台灣現在防疫做得非常好,維持著「社區感染零容忍」的最理想狀態,不過這個狀態要維持,難度不小。當一個疾病有一成患者是無症狀或輕症的時候,是不可能把所有接觸者和個案都找出來追蹤的。所以現在看到新加坡和日本有社區群聚,台灣也不能心存僥倖或幸災樂禍,因為根據新冠肺炎病毒的特型和臨床表現,社區感染在任何國家都非常可能發生的。黃瑽寧建議,隨著對於病毒和疾病越來越了解,民眾認知也要跟著調整,務必要把過度的恐慌程度降下來,整個社會才能夠冷靜地把焦點放在高風險的人身上,例如老人、慢性病患、吸煙者等。台灣大學副校長、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台北區指揮官張上淳表示,現在防疫的最大挑戰在於,新冠病毒的臨床表現有很大比例是輕症,不易即時偵測到,但這些人也具有某種程度的傳染力,導致防疫的困難。現在看到新加坡、日本已經有社區感染的例子,這其實是任何國家都可能發生的,重點在於要如何去控制並找到最佳因應之道。張上淳強調,SARS後台灣的醫療整備已經大大提升,不論是負壓隔離病房或是一般病房,若發生如新加坡或日本現在這種少量的社區感染、沒有演變到像武漢那樣嚴重,台灣絕對都是可以因應的。
-
2020-02-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陸專家警告:血漿療法有風險 宣稱療效還太早
中國近期援引抗SARS經驗,為武漢肺炎重症病患注射康復者血漿,宣稱患者接受治療後,症狀明顯好轉;但專家警告,這類療法仍存在人體排斥等風險,雖值得研究,但宣稱具有療效還太早。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俗稱武漢肺炎)迄今未開發出有效的治療藥物。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13日在湖北省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表示,康復患者體內有大量的綜合抗體對抗病毒,醫院正在開展康復病人恢復期血漿的輸入,目前已顯示出初步效果。據新京報報導,這種特殊免疫血漿製品是由康復者捐獻、含高效價病毒特異性抗體的血漿,經過病毒滅活處理,並對抗2019冠狀病毒中和抗體、多重病原微生物檢測後製備而成,用於危重患者的治療。不過,報導引述多名臨床醫學專家、合理用藥專家及業內人士表示,這種療法雖然原理上可行,值得探索,但存在風險,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此時對外宣稱這是有效治療方法,為時太早。中國資深疫苗專家陶黎納指出,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爆發期間,也曾嘗試過使用康復者的血清進行治療,但對於治療效果,沒有明確文獻佐證。他表示,每個康復者體內產生的抗體量並非同等水準,「如果抗體量不足,使用後可能會產生不良效果。如果抗體量過多,也會產生浪費」,其中還有很多研究要做。北京宣武醫院血液科主任蘇力則表示,過去在治療B型肝炎、愛滋病(AIDS)等疾病時,也曾嘗試過這種方法,但幾乎沒有成功案例。「有時,就算體內有了抗體也不一定會有效,因為還會遇到很多抗體清除不了的東西,這就是人為何還會因病死亡的原因」。他也提到,別人的抗體進入自身後,並不會一直存活,而且「自身免疫系統是否會產生對抗外來抗體的抗體等,還有很多複雜的問題需要實驗證明」。一名疫苗製劑業界人士也坦言,這種方法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是對重症患者的一種嘗試,普通患者並不需要和建議使用」。另外,在輸入治癒者血清的同時,是否會將病毒一同輸入,仍然未知。
-
2020-02-15 科別.皮膚
「皮蛇」長身體一圈就會死?神經科醫點出致病關鍵
我們俗稱的皮蛇,就是所謂的帶狀疱疹。帶狀疱疹就是我們小時候長水痘,水痘病毒其實好了之後它不是不見,他會藏在我們神經節裡面,那等到我們長大或年紀比較大,免疫力比較差的時候,它就會跑出來。皮膚就會出現小水泡和一些疹子,沿著神經節分佈。皮蛇長一圈就會死掉?大部分的皮蛇其實都長在單側,很少會長在兩側。當然有少數人免疫功能比較差的人,它會長得好像快一圈,通常兩側都會長就代表他可能免疫力非常差,像是有癌症或是一些免疫力比較低下,也代表他身體通常不好。所以以前傳說中長一圈就會死掉,其實不是因為皮蛇長一圈,是因為本身疾病、免疫力很低的關係。皮蛇有什麼症狀?皮蛇通常它長出來之後除了會有水泡、疹子之外,常常會伴隨著一些神經痛,會有些異感痛、燒灼感、針刺感,讓人非常的不舒服。那它分佈的範圍,會影響到病人的生活品質。一般來講比較常長在腰部的地方,那有少數人會長在譬如說肛門附近,就可能會引起大小便失禁。如果長在頸椎的地方可能會引起手沒力。那有些人長在頭部就會頭痛,長在眼睛周圍比較嚴重會導致失明,那在耳朵會影響聽力。皮蛇也要看神經內科?一般長皮蛇,我們很明顯看到皮膚的症狀,所以大部分人會先去看皮膚科醫師。那皮膚科醫師他確診是皮蛇之後,會開一些口服的抗病毒藥給你吃,或是抹一些抗病毒藥膏讓皮蛇可以趕快好。那皮蛇一般來講它的症狀,前面兩個禮拜水泡會慢慢的結痂,大概一個月水泡大概就會恢復,那為什麼要看神經內科?帶狀疱疹除了會有皮膚的症狀,最麻煩的就是會有神經痛,也就是所謂的「帶狀疱疹後神經痛」。一般定義就是說,帶狀疱疹在結痂後皮膚已經好之後,大概一個月到三個月,它會開始在之前長帶狀疱疹的神經節突然出現一些非常刺痛,針感痛或是燒灼痛這些感覺。這種痛是三大神經痛的其中一種神經痛,會讓你痛到晚上睡不好覺、白天沒辦法工作,影響到生活品質。所以這時候就會轉進來神經內科,我們會根據他的疼痛的一些性質,給他一些神經穩定劑,減少疼痛的機會。另外可能有些比較特殊部位,譬如說頸椎的部位,或是一些腰椎的部位,可能要做一些神經傳導檢查,看有沒有神經受損的問題,這樣子才能確保帶狀疱疹不會影響到後續的生活品質。皮蛇的好發族群帶狀疱疹好發的族群,大概年紀越大,大概是50歲到85歲。另外是免疫力功能比較低下的,譬如說有癌症、或是他有接受一些免疫抑制劑的治療或是糖尿病的病人,這些人都比較容易會長帶狀疱疹。當然一些長期熬夜、營養不良的老人家,也是帶狀泡疹好發族群。帶狀疱疹我們在治療上,前面三天72個小時是黃金期,因為如果範圍越大,之後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機率也就越高、時間也會越久,所以我們前面三天之內最好給抗病毒藥物,使它的病毒長的範圍,可以侷限在比較小的範圍,比較不會引起後續的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日常中如何加強免疫力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避免免疫力低下,第一個一定要睡得好,另外我們要有釋放壓力的方法,比如說要多運動、深呼吸。另外如果有慢性病,譬如有糖尿病高血壓,一定要好好控制,這些都會造成免疫力低下。另外也要多運動,可以幫助免疫力提升,如果你是帶狀疱疹好發的族群,也可以考慮打帶狀疱疹的疫苗,降低發生率和嚴重程度。總結來說,皮蛇會不會長一圈就死掉?其實不會,沒有那麼可怕。但如果真的有皮蛇一定要趕快找專科醫師治療,減少之後的帶狀疱疹神經痛。來源出處:https://youtu.be/sH4wvCmnASk
-
2020-02-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每年流感死萬人、新冠肺炎危害沒流感大,為何會這麼緊張?
在全球關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之時,美國疾控中心公佈了一組數據:2019-2020流感季已致1萬人死亡,190萬人患病,18萬人住院,預測此次流感季中將會有210萬人中招。從客觀事實來講,流感是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更大的威脅,為什麼人們卻如此緊張新型冠狀病毒呢?就連美國總統川普幾乎每天都會就新型冠狀病毒發表推文。新型冠狀病毒因為未知,所以人們恐懼流感被稱為流行性感冒,但卻與普通感冒關係甚遠。流感是由一類特殊的流感病毒(包括A型和B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相比普通感冒,它的致病源不同,因此也就具有更強的傳染性和更高的致死率。所謂的流感季,一般是指從每年9月到次年5月之間的時間,當前正是其高發時期。流感病毒和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都屬於可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病毒。對於流感病毒,科學家已經研究了數十年,對流感的治療手段、發病症狀以及可能的流感暴發季節都有著充足的了解。相比之下,我們對SARS-CoV-2的了解卻很少,因為它是一種全新的病毒。目前SARS-CoV-2的潛伏期、傳播途徑、症狀、嚴重程度和致死率,我們還在進一步深入了解。綜合現有研究的判斷,SARS-CoV-2感染的致死率約在1%~3%之間,遠高於流感。不過,隨著疫情的進一步發展,這一數字還可能發生變化。人們恐懼的源頭主要還是因為未知。流感病毒和新型冠狀病毒傳染力不同此次新冠疫情蔓延迅速的一項重要原因,就是SARS-CoV-2傳染能力很強。科學家常常用“基本傳染數”(R0)來評估病毒傳播的難易程度。通俗地說,就是評估一名感染了某種傳染病的患者,平均能夠傳染給多少人。R0值越高,這種傳染病的傳染能力越強。根據報導,流感病毒的R0值約為1.3。而對於SARS-CoV-2的R0,根據目前的研究,新型冠狀病毒的R0值約為2.2~3.77,具體值還不能確定。而且每種疾病的R0並不是一個固定的,不同地區會不一樣。目前看來它的傳染能力是高於流感病毒的。新型冠狀病毒目前暫無特效藥物和疫苗對於流感,很多人都知道,有疫苗,有完整的治療方案,有較為有效的抗病毒藥物,包括奧司他韋,扎那米韋和帕拉米韋等。而針對COVID-19的特效藥和疫苗仍在研製和尋找中。雖然有些藥物體外實驗體現出潛力。但距離藥物通過臨床測試上市,同樣需要一段時間。結語無論是流感還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都建議大家勤洗手、少出門、戴口罩、勤消毒、多通風。作者簡介:藥師方健,大陸三甲醫院副主任藥師,原文取自《搜狐網》
-
2020-02-15 科別.感染科
別只關心新冠肺炎!2種傳染病悄悄孳生 家有寶寶更危險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成全國關注焦點,台灣目前共18例確診,此時老牌傳染病也悄悄報到。高雄市衛生局昨天公布新增1例傷寒本土確定病例,為30餘歲菲律賓籍男性;國內截至2月13日傷寒確定病例共2例,1例為本土個案,1名為境外移入病例,境外移入感染國家為印尼。另外,衛福部疾管署昨天也公布國內今年首例百日咳確定個案,他是一名居住北部、年紀40多歲的男子,去年12月底曾至深圳洽公,2月11日確診。所幸目前已痊癒,且同住接觸者3人無疑似症狀。高雄市衛生局疾管處長何惠彬表示,傷寒預防方法包括食物徹底煮熟、不吃生食、飲用水煮沸或使用瓶裝礦泉水,飯前便後以肥皂確實洗手,才能有效避免感染。要前往傷寒流行疫區旅遊、經商或探親的民眾,可考慮接種疫苗。疾管署表示,百日咳成人患者很少出現併發症,嬰幼兒患者症狀通常較嚴重,特別是6個月以下的嬰兒是重症高危險群,可能引起肺炎、抽搐、腦病變、腦出血或死亡,接種疫苗是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菲男確診傷寒 研判本土感染國內確診今年首例本土傷寒病例,這名菲律賓籍男性患者去年2月回菲律賓9天,返台後未再出國,研判應是在國內遭到感染,因此歸為「本土」確定病例。他在今年1月21日開始出現頭痛不適症狀,31日因發燒及持續頭痛就醫檢查;為查明病因於2月6日再度就醫,住院並採血檢驗,10日由血液檢體檢驗結果為傷寒陽性。目前他的症狀改善且已經出院,同住接觸者無疑似症狀,衛生單位進一步調查個案飲食史及接觸史,以釐清可能感染來源。•腸胃道傳染病 不淨飲食惹禍疾管署說,傷寒為腸胃道傳染病,潛伏期平均為8至14天,最長60天,傳染途徑主要為食用未煮熟、遭受病患或帶菌者糞便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貝類、水果、蔬菜皆可能遭受汙染成為傳染媒介,而帶菌者在處理食物時,也可能會汙染食品。另外,蒼蠅可能散布病菌於食品中,為傳播媒介之一。感染傷寒或副傷寒後會出現持續性發燒、頭痛、不適、厭食、腹痛、相對性心律減慢、脾臟腫大、身軀出現紅疹、咳嗽、便秘或腹瀉、淋巴腫大等。傷寒若不治療,可能會造成小腸出血或穿孔。國內至2月13日傷寒確定病例共2例,雖然都是零星案例,但傷寒是法定傳染病,不可掉以輕心。•百日咳像感冒 打疫苗才保險國內今年首例百日咳確定個案,男性患者1月10日從中國深圳返台後,在30日出現咳嗽有痰,至多家診所就醫未改善,2月5日至醫院採檢通報,11日確診。疾管署表示,透過飛沫傳染的百日咳,無論有無發病都具有高度傳染力。這個疾病的感染症狀是持續咳嗽超過2周,且伴隨鼻炎、打噴嚏、輕微發燒等類似感冒的症狀。接種疫苗為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主要感染族群 過半是嬰幼兒另外家庭群聚中感染源多為照顧者或同住者,建議懷孕婦女、嬰兒照顧者可自費接種一劑疫苗,以降低嬰幼兒感染機會。如果發現自身或家人出現疑似症狀,應戴上口罩盡速就醫,並按醫師指示確實完成治療,以免造成傳染。疾管署監測資料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9年同期的百日咳病例數分別為1例、2例、2例、4例,每年累計病例數為17至34例。其中,高達56%是3個月以下、未達接種疫苗年齡或僅接種第一劑疫苗的嬰兒,26%是20歲以上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