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31 醫聲.領袖開講
搜尋
疫情升溫
共找到
624
筆 文章
-
-
2024-01-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冠XBB疫苗供貨緊 多家醫療院所暫停預約
新冠疫情升溫,國內新冠XBB疫苗打氣漸旺,衛福部疾管署統計,上周五共三萬四八八三人次接種疫苗,創去年九月底開打以來的單日新高,不過,台北榮總等多家醫療院所陸續公告「Novavax XBB供應不足」,即將暫停預約接種服務。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上周五莫德納XBB疫苗接種二萬四二三六人次,Novavax XBB疫苗一萬六七四人,均為本波開打以來最高數字,顯見打氣真的旺。Novavax XBB疫苗目前第一批剩餘庫存量為八萬八七九○劑疫苗,估計本周可能打完;事實上,許多醫療院所陸續停止該疫苗預約接種服務,因已無疫苗可打。對此,羅一鈞解釋,食藥署日前赴倉儲抽樣查核,發現約卅三萬劑疫苗運送溫度不符原廠規定,其中十六萬多劑尚符合運送冷鏈規範,食藥署將於十九日檢驗與審查,如合格,疾管署盡速配送,預計醫療院所下周即可恢復預約。另十六多萬劑疫苗因已超出原廠冷鏈規定,須銷毀,業者允諾本月底進口另一批疫苗。
-
2024-01-12 新冠肺炎.新冠肺炎
老翁送醫大白肺、需插管!台大醫示警:新冠重症仍在增加,頻繁出現「1症狀」須留意
新冠疫情又回溫,醫院急診壅塞情況重演。台大急診醫師表示,因國人赴國外情況增加,4周前疫情就開始升溫,且長者重症比率高,主因是高齡族群感染新冠未必出現高燒症狀,病情易被延誤,送至醫院時已出現呼吸衰竭、必須插管。老年人重症增加 送醫須直接插管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表示,近期急診重症個案增加,情況相當擁擠,除秋冬慢性病患者容易發病,也與新冠病毒有關,每10名患者有1至2名冠狀病毒患者,尤其老年人重症情況增加,不少長者送至醫院必須直接插管。李建璋說,長者因慢性病容易出現新冠重症,且與一般民眾不同,未必會出現發燒症狀,而是喘咳頻率增加,若患者不以為意,自行購買成藥服藥,未及時就醫,恐會導致病情快速惡化。台大急診室常見六、七十歲長者,原以為只是感冒不以為意,至急診時經影像學檢查,發現患者已是「大白肺」,且合併呼吸衰竭,必須插管治療。李建璋表示,近期民眾出國旅遊情況增加,加上過去接種的疫苗已超過6個月時間,保護力下降,臨床觀察,4周前新冠疫情即開始升溫,並將在月底達到高峰。大選投票日將至,有專家擔心,選舉造勢恐會讓疫情升溫,但群聚感染多發生在室內密閉空間,如運動場館、音樂會等,如果造勢場合位在空曠場地,應不必過度擔心。這時間區段為疫情高峰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昨天表示,預估未來3周,新冠、類流感疫情仍會持續上升,而類流感、新冠疫情重疊最高峰,應會落在春節前一周,時間為1月28日至2月3日;類流感疫情則於上周創下近10年同期新高,達12.3萬人次,預估高峰期,單周將達15萬人次。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15 醫聲.醫聲要聞
避免中重症 把握及時用藥/新冠疫情升溫4
「輕、中症高風險病患沒及時用藥,常前一天還好好的,一下子就變成重症。」在台北榮總胸腔重症加護室主任陽光耀所接治的新冠重症病患中,大部分高風險病患都沒有及時用口服抗病毒藥物便演變成重症,需住院接受靜脈注射治療。陽光耀認為,這類病患出現呼吸道症狀時,常自認病情輕微,沒有快篩,也沒在黃金治療期五天內接受藥物治療,在第五到七天出現嚴重症狀才就醫,情況往往變得非常嚴重。陽光耀指出,多數民眾接種疫苗已超過一年保護期,而曾感染的民眾康復後也僅有三個月保護力。陽光耀強調,新的感染症狀仍會嚴重,不會因為二次感染就症狀輕微,仍然可能演變為重症,尤其是具有重症風險因子的民眾,更要留意。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表示,以台大醫院為例,住院病人仍得快篩,可是初期感染者的病毒量不高,或常呈現非典型症狀,起初可能只是輕微咳嗽,或類似小感冒,不會在第一時間被篩檢出來,因而常被輕忽,因此需要反覆篩檢,以確保病人安全。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觀察到,以新冠輕症病患來說,因為症狀與流感或其他上呼吸道症狀相似,往往等到病程進展變嚴重時才會就醫,而錯失治療時機。因此對於新冠輕症病患,用藥可能就無法像治療流感那樣迅速、及時。此外,對於防疫資源儲備,陳宜君也甚感憂心,她說,現今指揮中心已解編,已經沒有防疫預算,雖然仍有留用的公費抗病毒藥物及篩檢試劑可用,面對「剩餘」的防疫資源,公費抗病毒藥目前仍夠使用,「但用完了怎麼辦?」而醫用快篩也在十月一日回歸健保支付,當快篩與藥物回歸健保,又將形成健保財務負擔,期待未來在防疫資源的供應上可趨於穩定,病患才能及時確診、有藥可用。(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12-15 醫聲.醫聲要聞
就醫前快篩 速打防疫三針/新冠疫情升溫3
秋冬來臨,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升溫。據衛福部疾管署最新統計,新冠肺炎死亡、併發症創下近期新高,預估一月中旬為新冠疫情第六波高峰,平均一天有1.8萬至2萬人染疫;疫情指揮中心在解編後,疾管署雖備妥兩年抗病毒藥,但因已無相關特別預算,醫用快篩也已回歸健保支付,建議民眾有症狀時應先自行快篩。今年新冠肺炎死亡人數達7千人,以國人十大死因估計為排名第七。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因應新冠疫情上升已盤點所需藥物,包括瑞德西韋庫存量達14萬4811劑,估可使用557天;口服藥倍拉維庫存量29萬8927人份,預估使用664天;莫拉皮拉韋庫存量6萬2326人份,可使用390天。快篩部分則絕對夠用,目前65歲以上長者接種新冠疫苗,可以免費獲得一盒。現正值12月,羅一鈞指出,疾管署推出「秋冬防疫、三針有幸」計畫,呼籲應速接種新冠XBB、流感及肺炎鏈球菌疫苗,新冠XBB疫苗可提供50%的重症保護力,流感疫苗可提供82%的重症保護力,及肺炎鏈球菌疫苗可提供75%的中重症保護力。另幼兒所需接種的疫苗也不可輕忽,應要按時施打。至於,部分基層診所醫師在「攔住輕症、減少症狀」目標,面臨快篩試劑給付低,國人又不願自行快篩的情形。羅一鈞說,快篩試劑分為醫用及家用快篩,因相關特別條例及預算均已停止,醫用快篩經費已於10月1日回歸健保支應,相關給付依健保規定,鼓勵民眾就醫前,應先用家用快篩自我檢測。三軍總醫院感染科特聘教授張峰義指出,解封後,防疫的責任有部分得回歸到民眾身上,自我管理非常重要,打疫苗是首要防護措施,第二是衛生習慣重新建立,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出入擁擠的公共場所,第三則是需留意自身感染的症狀,避免重症發生。由於秋冬病毒活躍,羅一鈞強調,若相關疫情於明年農曆春節前後進入高峰,將啟動類流感特別門診等防疫機制,達到分艙分流,避免急診擁塞的目的,確保疫情來襲的醫療量能。另因應目前大陸呼吸道疫情上升,於機場邊境進行採檢,目前檢測均為流感,關於邊境採檢,將會維持到明年農曆年。(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12-15 醫聲.醫聲要聞
攔輕症沒誘因 基層盼給付更合理/新冠疫情升溫2
「在新冠疫情期間,台灣大醫院沒塞爆,是因為基層診所攔住九成以上輕症病患。」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憂心指出,過去新冠疫情期間,由於有快篩判讀給付、居家照護以及公費用藥給付上的誘因,加上視訊診療輔助,在「攔住新冠輕症病患、避免台灣醫療體系崩潰」上,基層診所發揮很大功能。不過,隨疫情解封、誘因減少,導致基層診所在這方面功能漸失,一旦有更強大的變種病毒入侵,後果不堪設想。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黃啟嘉也認為,疫情降級後,防疫措施的支付標準降低,例如不再支付電話關懷費,或施打疫苗流程繁複卻只支付100元,降低基層防疫意願,故應提高支付標準,但防疫耗用放在健保裡,會排擠其他項目,考慮未來防疫常態化,應設立防疫基金。「重點是沒誘因,根本沒人要快篩,沒快篩就無法確診,當然就無法及早開抗病毒藥物處方箋。」林應然說,現在流行的新冠病毒株Omicron中的XBB比較溫和,在致死率、急重症發生率上不若初期病毒嚴重,但是,病毒強弱與病患身體狀況是相對性的,當高風險、免疫力低下或身體較虛弱族群面對這隻病毒,就算病毒較弱,一樣可能引發嚴重傷害,若沒有及時用藥,很容易演變成急重症。對於「很少診所願意幫疑似新冠輕症病患快篩」等現象,林應然分析,新冠疫情期間,基層診所或其他醫療院所,只要「完成採檢及通報者,每一案通報獎勵費用500元」。而現在,回歸健保給付常態,但診所醫師若要幫行動不方便,或懷疑感染新冠肺炎的病患進行快篩,一次健保給付點值150點,點值以打八折計算,現金約120元,再扣掉試劑成本近百元,基層診所醫師判讀、診斷收入,只有約20元,誘因明顯低落。此外,林應然指出,健保給付疾病快篩、確診是以病毒株種類計價,以流感快篩來說,流感一次快篩檢驗A流、B流,健保給付點值為300點,一種病毒150點,但和新冠快篩相比,一次檢驗,判讀的人力與時間成本都一樣,由於只算一種病毒,只給付150點,這種計價方式並不合理,建議新冠快篩的給付點值也要達300點才比較合理,若未來考慮將一次可檢驗「流感A流、B流與新冠病毒」的三合一試劑納入健保給付,試劑價格較昂貴,健保點值也建議達500點以上,才能有足夠誘因。黃啟嘉另指出,以年齡為要件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可考慮納入染疫後三個月內者,以追蹤體內病毒量、後遺症等,提供民眾更完整照護。林應然期待政府可多增加誘因、降低公費用藥門檻,以鼓勵基層診所在新冠快篩、及時用藥上多發揮「攔住新冠輕症」功能,若境外變種病毒入侵,台灣醫療體系才能臨危不亂、做好準備,減少醫療體系崩潰危機。(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12-15 醫聲.醫聲要聞
攔截新冠 醫籲防疫預算常態化 增加篩檢誘因 精準診斷用藥/秋冬疫情升溫1
目前全球新冠疫情來到高點!台灣死亡病例上周新增34例,也是近期新高,疾管署預估,明年(2024)一月中旬達到感染高峰,依據最新統計,國內新冠重症病例數在上周(12月5日至12月11日)新增232例,為流感重症的15至16倍之多。由於秋冬有多種病原體作亂,醫界擔憂,照這樣的情勢演變,基層診所攔不住新冠肺炎的輕症患者,將造成病房占床率「壓力山大」,恐排擠其他病人的治療權利。醫界建議,在指揮中心解編、沒有預算情形下,應該仍要設立防疫基金,或讓預算常態化,針對診所端要提出更合理篩檢誘因,加強輕症患者攔截,以防變種病毒入侵、疫情捲土重來。新冠威脅遠勝流感 長輩更要注意「新冠重症病患人數從來沒有少過!」台北榮總胸腔重症加護室主任陽光耀指出,根據近期數據顯示,與流感重症人數相比,國內新冠重症病例數是流感重症病例數的8至15倍,代表新冠威脅遠遠高於流感。此外,陽光耀強調,新冠及流感重症以侵襲65歲以上長者為主,且容易導致死亡。從今年3月20日統計起,新冠感染者產生併發症者,65歲以上者占近八成、死亡者約占九成;流感重症的年齡比率,65歲以上者占約六成、死亡者占六成四。顯示65歲以上的老人家,不僅要提防流感,更要小心新冠威脅,其中,新冠重症造成的高齡死亡比率更是遠超過流感,令人憂心。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也觀察到,目前台灣流行的病毒、致病菌除了新冠病毒、流感病毒,還包括黴漿菌、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鼻病毒、副流感病毒等。以基層診所來說,除了流感,多數診所都沒有針對其他呼吸道傳染性疾病篩檢,因此無論診斷、用藥都是靠臨床醫師判斷,特別是新冠肺炎,現在也較少診所會進行快篩,確診的人自然就變得較少,想要達到「攔住新冠輕症」,並且能「精準診斷、用藥」就變得困難。新冠仍在社區流行 未來佔床率恐影響其他患者治療上述現象讓後線的醫療端壓力很大,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表示,秋冬往往是醫院病房占床率最緊繃時期,醫療端壓力已非常沉重,目前新冠肺炎仍在社區流行,未來病房占床率將更高,恐影響到癌症、免疫力低下患者的治療時程,除了醫院病房成重災區之一,其他高風險病患就醫也會受排擠,環環相扣下,恐怕是惡性循環的開端。對此,林應然認為,若能調高基層診所端的篩檢、診斷等相關健保給付點值、提升用藥可近性,並多增加誘因,基層診所便能發揮功能,協助輕、中症病患盡快接受治療。高風險者易變重症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黃啟嘉說,若是氣喘等呼吸道疾病患者感染新冠、流感,不僅有很高的機率演變成重症,還會加重既有症狀,且「新冠肺炎誘發氣喘的比率較高,約千分之一至五百分之一」,若未及早確診、用藥,後續往往更棘手、更複雜。談到防疫相關費用來源,黃啟嘉建議,運用防疫基金模式或可幫助防疫預算常態化,防疫工作也能永續運作;陳宜君也建議,疫後感染科醫師的培訓也需更重視。醫界期待未來防疫用藥、篩檢試劑等物資可穩定供應,輕、中症病患也可及早確診、用藥,保障國人健康。(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11-29 焦點.元氣新聞
疫苗猶豫威脅口罩世代幼兒!專家揭住院主因:半數驗出感染RSV
近兩年出生的寶寶被喻為口罩世代,受新冠疫情影響,出生後幾乎口罩不離身,這也承受「免疫負債」之苦。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公布「後疫情時代健康大調查」,分析發現,口罩幼兒世代家庭中,除了常規疫苗、新冠與流感疫苗,僅八點三八%的家長讓寶寶接種其他種類疫苗,「疫苗猶豫」比率偏高,讓孩子身陷感染危機。該網路調查於九月廿六日至十月廿二日進行,有效樣本二一六七份,受訪者居住地遍布全國廿二縣市,其中口罩幼兒世代家庭(育有二歲以下嬰幼兒)一七二一份,占七十九%。分析幼兒家長對於預防接種的態度,結果顯示,七成五對於預防接種的種類或接種時程、方式感到疑惑。五成一認為,預防接種的地點太遠,造成阻礙。三成六表示,接種前需要預約,無法隨到即打,影響接種意願。二成一則是擔心副作用。後疫情時代健康大調查 不到一成家長讓寶寶接種常規、新冠、流感以外的疫苗調查另發現,在一一八二位曾自費打疫苗的口罩幼兒世代家庭中,只有不到一成的家庭,會為家中嬰幼兒施打常規疫苗、新冠肺炎疫苗、流感疫苗以外的其他種類疫苗提升保護力。如有新的預防接種方式,願自掏腰包五千元以下預防接種者占所有家庭的八成。「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cy)已成為重要的公衛議題,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二○一九年將其列入全球十大健康威脅,這項調查發現,九成六口罩幼兒世代的家庭認同,自身施打疫苗意願,會影響家中嬰幼兒、長輩的接種與否。RSV難預期 連兩年高峰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策略長洪淑惠表示,從各大健康網站觀察,疫後民眾對疫情、疫情等新聞感到疲乏,從調查中也看出,在健康決策上,國人也和其他國家一樣,出現「疫苗猶豫」。近來新冠病毒、流感病毒仍潛伏於社區,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腺病毒、腸病毒則蠢蠢欲動,趁虛而入,身處「免疫負債」、感染風險極高的口罩幼兒世代原已危機四伏,現又面臨「疫苗猶豫」,更易陷入多種感染風暴。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委員、台中榮總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陳伯彥發表「嬰幼兒多重呼吸道感染急重症防治以RSV為例」專題演說,他表示,台灣連續兩年都出現一波RSV感染高峰,感染對象不再侷限兩歲以下幼兒,擴及三、四歲幼兒,這群大孩子們出生後幾乎與口罩為伍,保護得太好,對於RSV等呼吸道病毒,幾無抵禦能力,而這就是所謂的免疫負債。RSV疾病負擔重 專家籲建監測通報系統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院長陳家玉提醒近期觀察到嬰幼兒的疾病負擔,九月起兒科診間患者明顯增加,實驗室分析,病童感染病毒種類眾多,包括流感、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等,其中感染RSV是嬰幼兒住院的主因,會引起下呼吸道感染,併發細支氣管炎和肺炎等,該院實驗室檢驗五三五個檢體,超過一半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延伸閱讀: 秋冬RSV疫情升溫 九成兩歲以下嬰幼兒曾被感染 家長留意5大病徵新生兒RSV感染目前只有支持療法,但是可以預防,國際已針對新生兒、老人等脆弱族群積極開發預防方式。兒科、感染科醫師呼籲政府將呼吸道融合病毒免疫接種方式納入公費,對此,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我國疫苗政策係由專家主導,必須精算接種成本效益,目前肺炎鏈球菌疫苗、輪狀病毒疫苗為「建議接種名單」的前兩名。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委員於上半年討論多種嬰幼兒預防接種納入公費的可能性,建議呼吸道融合病毒免疫接種比照辦理,提出申請,交由專家審議。中榮、彰基等醫院監測系統警示,RSV等多種呼吸道病毒已於社區流行,且愈來愈不可預期,專家建議,擴大監測、通報系統,提高第一線醫師與民眾警戒。延伸閱讀: 早上像感冒下午就命危 美疾管署籲嬰兒接種RSV新預防治療中部預防接種意識高 逾6成盼公費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後疫情時代健康大調查」發現,中部地區縣市在預防接種、公衛宣導上表現優異,在縣市官方衛教宣導平台上,台中市「智慧育兒小幫手」官方LINE優於全台平均。南投縣則有九成七受訪者願意接種流感疫苗,而彰化縣民相當仰賴當地衛生單位所提供的衛教訊息。該調查報告顯示,醫院、診所等醫療服務機構為口罩幼兒世代的家庭最重要的衛教訊息來源,比率達七成五,其次是從衛生局、衛生所等地方衛生單位,比率為三成四。在預防接種政策上,六成三受訪者希望公費支持疫苗政策,六成二受訪者期待預防保健宣導更完善,兩成七希望預防接種服務據點愈多愈好,以提高疫苗可近性。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副局長陳麗娟表示,安全有效的疫苗被視為預防疾病的關鍵,但重點還在於經費,因為資源有限,必須做最好的分配。擬定施打優先順序,讓高風險族群優先施打。因財政狀況不同,各縣市疫苗接種政策不一,南投縣政府衛生局局長陳南松建議衛福部可事先徵詢地方採購某些疫苗意願,透過中央合作降低採購成本。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表示,這項報告調查了家庭願意為自費疫苗付出的費用,可作為成本效益分析的參考。與會專家則一致認為,中央、地方、媒體、藥廠之間應建立機制,創造合作模式。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指出,經疫情洗禮,口罩幼兒世代的父母在看待預防接種時,重視「為何要打」、「為誰而打」,且多做比較,因此需要更充足的訊息。
-
2023-11-28 醫療.感染科
肺炎黴漿菌10大QA 醫授預防3絕招
中國大陸肺炎黴漿菌疫情愈來愈嚴重,且同時有多種呼吸道傳染疾病傳播。中國衛健委26日公布,各年齡層流行病原體,其中黴漿菌多在5到14歲年齡層流行,而全年齡層皆流行的為流感病毒。國內專家預測,因應年節的人流活動,明年國內黴漿菌疫情恐會相對嚴峻。聯合報諮詢開業小兒科醫師林應然整理10大肺炎黴漿菌QA,幫助民眾趨吉避凶。Q1:黴漿菌是什麼?A1:肺炎黴漿菌是一種介於細菌與病毒間,發現最小可以自行繁殖的病原體,只是它與一般細菌最大的不同是它沒有細胞壁,因此常見的抗生素,對於治療黴漿菌是無效的。黴漿菌的名稱,常會誤以為是「黴菌」,主要是當初被命名時,醫學界以為黴漿菌是一種黴菌,但後續發現是一種細菌。Q2:黴漿菌怎麼傳播?哪些人容易被感染?A2:黴漿菌是以飛沫傳播、鼻腔分泌物等經由親密接觸傳播。最常傳播的地區以辦公室、學校、托嬰中心、幼兒園、家庭等密集互動的空間為主。黴漿菌好發於5歲到15歲的族群,主要是該群孩童,並沒有對黴漿菌的免疫力。另外,黴漿菌容易侵犯呼吸道粘膜已經受損的患者,如已經得到流感、感冒、新冠肺炎等患者,如果已經感染呼吸道疾病者,得格外注意再被黴漿菌入侵。有研究指出,過敏的孩子呼吸道較為脆弱,也較容易感染黴漿菌。台灣一年四季都有黴漿菌病例報告,但以夏、秋兩季較多,平均每4到8年就會發生一次黴漿菌大流行。Q3:黴漿菌潛伏期多長?A3:黴漿菌相較於其他細菌或病毒,在人體內複製的速度慢,因此潛伏期長,感染後大約1周到4周才會出現症狀。Q4:感染黴漿菌有哪些症狀?A4:感染初期幾乎無症狀,後續症狀會先從上呼吸道感染症狀開始,喉嚨痛、咽喉炎、頭痛、輕微發燒、全身無力等。這些症狀出現後,大約再過2到4天,會出現乾咳、倦怠等症狀,持續數周,甚至數月之久。感染黴漿菌的患者容易出現的合併症,有腦炎、氣喘、肺炎、蕁麻疹等。根據統計,約10%黴漿菌患者會合併肺炎,其症狀是出現黏液痰、發燒、發冷、呼吸困難、胸痛、嚴重倦怠等。小小孩感染黴漿菌引發肺炎時,較少會出現發燒,但會出現喘嗚、嘔吐、腹瀉等症狀。Q5:感染黴漿菌該怎麼治療?A5:黴漿菌若合併肺炎,會以抗生素作為主要治療方式,目前有三款抗生素,是主要治療的藥物,為紅黴素、四環黴素、氟喹諾酮類抗生素;目前紅黴素有新款的藥物,療程約5天,其餘2款治療時間為10天到14天。Q6:有疫苗可以預防黴漿菌嗎?A6:沒有任何一款疫苗,可以直接預防黴漿菌。但黴漿菌的特性是侵犯脆弱的呼吸道系統,如果能避免感染流感、新冠等呼吸道疾病,則能間接保護自己感染黴漿菌。Q7:治療黴漿菌療程太長,可以分階段治療嗎?A7:黴漿菌主要治療藥物為「抗生素」,抗生素必須要吃好吃滿或打好打滿,只要中斷治療,極可能產生抗藥性,未來恐無藥可用。Q8:感染過黴漿菌,也能得到「無敵星星」,不用再擔心感染了嗎?A8:黴漿菌是一種細菌,細菌性的感染不會永久免疫,未來當身體免疫力低下,呼吸道系統脆弱時,同樣會再次感染。Q9:該怎麼預防黴漿菌感染?A9:比照所有預防呼吸道感染的方式,勤洗手、戴口罩、降低與人的接觸。Q10:大陸黴漿菌疫情升溫,我住在台灣該害怕嗎?A10:大陸疫情爆發,主要與黴漿菌在大陸已有嚴重抗藥性,若國際之間往來頻繁,即使是住在台灣也可能增加感染,但做好基本的防護,勤洗手、戴口罩、降低與人接觸,以及施打其他感染性疾病的疫苗,即可度過此波疫情。
-
2023-09-28 焦點.焦點
秋冬RSV疫情升溫 九成兩歲以下嬰幼兒曾被感染 家長留意5大病徵
疫情解封後又遇到開學日,呼吸道相關的疾病大爆發,擠滿了醫院診間。根據疾管署呼吸道疾病通報資料,多種嬰兒和幼兒呼吸道病毒感染疫情急速升溫,前三名依序是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RSV、以及腺病毒感染,其中RSV自8月底開始,通報個案暴增數倍。感染科醫師呼籲,面對即將到來的中秋節及國慶連假,南來北往免疫力容易下降,大人小孩都需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有症狀就須要就醫,不要小病拖成大病。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謝育嘉表示,RSV通常在秋季和冬季流行,但今年的疫情似乎比以往更具挑戰性,今年RSV患者容易因為感染肺炎鏈球菌、嗜血桿菌等,合併細菌性肺炎,導致休克送重症加護病房,像是曾有位1歲的小孩就醫時,已出現發燒、喘等症狀,檢查發現竟同時感染RSV、副流感病毒、新冠肺炎三種病毒,且已合併細菌性肺炎,經過抗生素、呼吸治療後,病況才逐漸獲得控制。台中榮總兒童醫學部兒童感染科主任陳伯彥指出,新冠疫情前,因為群體免疫的關係,RSV感染個案少,但疫情滴水不漏的防疫措施,反而讓群體免疫不再,且解封後民眾開始將嬰幼兒送到托嬰所、幼兒園,加上坐月子中心和護理之家疏於防範,容易造成群聚感染的發生,部分醫療院所看診、接種疫苗沒落實分流,增加RSV傳染機會,「現在我的診間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都是RSV的感染個案,以前同期都沒有。」陳伯彥分享,曾有位1歲1個月的小男童被爸爸感染,剛開始僅咳嗽、流鼻水,兩天後咳嗽、喘的很厲害,「睡不著覺,吃東西都會吐出來。」進食少,使得小便量變少、嘴乾,但因為RSV無治療方法,所以只能給予支持性療法,如高壓氧治療、少量多餐補充營養,呼籲家長要密切關注早期症狀,並採取預防措施,以確保孩子的健康和安全。什麼是呼吸道融合病毒(RSV)?RSV是一種呼吸道病毒,尤其危險之處在於它可能引發肺部感染,對嬰兒和幼兒構成重大風險。文獻指出,九成以上的嬰幼兒曾在2歲以前感染過RSV2,然而目前RSV感染的治療沒有特效藥,治療上只能盡量幫忙維持水分、氧氣,保持呼吸道清潔,當孩子因為太喘而無法吃喝,身體會缺乏水分和營養,這需要住院打點滴,也可能需要使用高流量氧氣,據統計1歲以下的嬰兒因感染RSV的住院率,是流感的16倍以上2,是1歲以下嬰兒住院的主要原因3,家長們應該密切關注這些症狀,並在出現任何懷疑時儘早就醫。及早診斷和治療可以防止RSV感染變得更加嚴重並減少住院風險。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會有哪些症狀?在這個季節,家長應特別警惕以下症狀,這些症狀可能是RSV感染的警示信號:●嚴重的咳嗽和呼吸急促:RSV感染可能導致呼吸道狹窄,使呼吸變得困難。如果孩子呼吸急促,呼吸速度明顯增加,出現嗚噎聲,或是伴隨咳嗽,應立即就醫。●高燒:RSV感染通常伴隨高燒,高燒可能達38度以上。家長應隨時測量孩子的體溫,並盡早採取相應的措施。●飲食困難:如果孩子因呼吸不暢而難以進食或飲水,這可能是RSV感染的表現。確保孩子保持充分的水分和營養非常重要。●疲倦和不適:RSV感染可能使孩子感到極度疲倦,並出現其他一般不適症狀,如失去食慾、腹痛和焦慮。●症狀加劇:如果孩子的症狀在幾天內變得更嚴重,而不是緩解,應該盡早就醫。RSV感染可能在幾天內迅速惡化。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要如何預防?成人感染RSV病毒的症狀輕微,難以察覺,提前警覺家中孩童早期症狀和採取預防措施至關重要,為了降低RSV感染的傳播風險,建議採取以下預防措施:●保持手部衛生:經常洗手,尤其是在接觸嬰兒之前。●避免密切接觸:避免與有感冒或呼吸道感染症狀的人密切接觸。●保持室內清潔:定期清潔和消毒家中的表面,特別是嬰兒經常接觸的地方。●避免公共場所:如果RSV在社區傳播,盡量減少嬰兒和幼兒到擁擠的公共場所的機會。●戴好口罩:在適當的情況下,考慮讓嬰兒和幼兒佩戴口罩,尤其是在公共場所。延伸閱讀:這病毒捲土重來、威脅幼兒不輸新冠!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同時感染死亡恐高6倍歐美多家知名藥廠投入RSV預防接種研發防治美國疾管署CDC的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於今年8月建議,8個月以下的嬰兒使用單株抗體新療法Nirsevimab預防嬰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在臨床試驗中,可降低嬰兒因 RSV 住院風險率約75%,而且能夠降低九成急重症比率。儘管RSV在過去常被忽視,但近年來該病毒對嬰兒健康的影響引起愈來愈多關注,國際有多家知名藥廠競相投入研發相關防治策略,包含賽諾菲、阿斯特捷利康聯合開發、輝瑞與葛蘭素史克等,皆透過新策略創新研發,用心守護嬰幼兒健康。包含美國ACIP學者在內,多位專家也建議,部分8 至19 個月大嬰兒,以及特定族群,如有潛在健康問題,且住院風險較高,應考慮接受第二劑nirsevimab注射,以幫助這些孩子安然度過第二個季RSV盛行季。儘管這項新療法對於防止嬰兒RSV感染帶來新希望,專家也呼籲,民眾應保持警惕,持續關注RSV流行情況,並採取適當的防護措施,才能確保嬰兒和社區整體健康。延伸閱讀:早上像感冒下午就命危 美疾管署籲嬰兒接種RSV新預防治療資料來源:1.疾管署傳病統計資料 2.Collins et al. Journal of Virology.2008:2040–20553.Zhou H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12; 54(10): 1427–1436.
-
2023-06-19 醫聲.醫聲要聞
後疫情時代新威脅!抗藥菌風暴 恐年奪逾3萬人命
新冠走入後疫情時代,兩大感染醫學會憂心「抗生素抗藥性疫情」風暴隱然成形。專家指出,一旦染疫合併感染抗藥菌,住院時間可能延長二至三倍,若抗藥性問題持續惡化,未來包括化療、幹細胞移植治療等都可能受到衝擊。國外研究發現,近三成醫師認為五年內癌症治療選擇就可能因抗藥性而受限。衛福部疾管署長莊人祥表示,抗生素抗藥性是全球都重視議題,不只造成病程延長也衝擊經濟,預估全球GDP將減少2%至3%;2050年推算台灣每年有3萬3千人死於抗藥性病菌感染,相當於肺癌、肝癌、腸癌、乳癌、攝護腺癌與口腔癌等前六大致命癌症造成的死亡總和,經濟損失達5千2百億元,醫療支出9百億元。國際研究顯示,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後,部分抗藥性細菌盛行率暴增約兩倍。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邱政洵說,對比2013年與2022年,我國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加護病房抗藥性百分比持續上升,以克雷伯氏肺炎菌CRKP(KP菌)為例,醫學中心從14.8%上升到38.4%,區域醫院則從12%上升到48.9%。邱政洵先前收治一名51歲婦女,因感染新冠雙側肺浸潤住院,卻又先後感染綠膿桿菌及KP菌,一度出現敗血症、腎功能低下等,所幸使用後線抗生素才脫險。社區中也有抗藥性細菌風險,邱政洵指出,日前一名12歲男童因右臀部疼痛和間歇性發燒就醫,發現感染多重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經一個月藥物及手術治療才出院。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以棒球賽譬喻抗生素與抗藥性的關係。他說,投手相當於「抗生素」,打擊者就像「細菌」,野手是「免疫系統」。如果比賽一直使用同一個投手,投手習性會被打者摸熟、能力就會變弱;而免疫力不好的人就是防守能力差,一但被打擊出去免疫系統就會受到威脅。王復德說,造成抗藥性疫情升溫的原因,包括民眾未依照醫囑使用,醫療院所未落實感染管制、抗生素未合理使用,研發速度趕不上細菌變異,再加上政策不利抗生素取得、給付不利感染專業人力充實,都讓抗生素抗藥性更加嚴重。邱政洵也說,美國傳染病學會2004年也公布「六大逃脫菌」分別為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氏肺炎菌、綠膿桿菌,與屎腸球菌、鮑氏不動桿菌、腸內菌屬,取英文字首合稱為「ESKAPE」。台灣僅3種抗生素獲藥證 感染管制學會:現有藥物已捉襟見肘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引用美國商會《2023台灣白皮書》建議,我國增加創新且可負擔抗生素藥物投資。他也說,新冠疫情下感染科醫師短缺,十年來報考人數減半,建議提供合理報酬,並且呼籲專科醫師的付出可以給予合理健保給付。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表示,現有抗生素藥物已經捉襟見肘,自2017年以來,全球只有12種抗生素獲得批准,更只有3種在台灣獲得藥證。她說,抗生素使用應該把握對症下藥、究因解決、因人而異、因時制宜四大原則;對抗同一種細菌也並非所有人都適用同一種抗生素。門診中常遇到病人同時懷孕、患有肝腎疾病或過敏,使用既有藥物出現明顯的副作用,家屬上網搜尋發現國外有更好的新藥,詢問醫師卻獲得「國內沒有引進」的無奈回覆。陳宜君也說,期盼食藥署加速抗生素新藥引進且以合理價格納健保,讓感染專科醫師有更多種類的抗生素選項。另一方面,兩大感染醫學會共同提出「抗微生物製劑管理及感染品質改善計畫」,透過結構面、過程面、結果面三面向評估,包含攬才、留才制度等,希望帶來病人、醫院、社會三贏。疾病管制署長莊人祥說,目前已經有國家抗生素抗藥性的管理計畫,以及醫療照護感染管制計畫。由醫學中心帶動區域醫院跟診所,執行勤洗手或是抗生素管理等計,因為診所等地的感染人員除了要照顧病人之外,較沒有能力做指引 。另外,莊人祥表示,疾管署也跟農委會合作一起針對人類、動物如何減少不適當抗生素使用,並且也利用也世界手部衛生日、世界抗生素周等機會讓民眾了解抗生素抗藥性的重要;而衛福部亦有跨司署的推動,如,食藥署縮短新上市抗生素時間以及健保署透過計畫讓專業人員納入健保給付。(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6-10 醫聲.醫聲要聞
急診壅塞1/待床「滿」到溢出來 三大原因燒出急診壅塞
疫情升溫,腸病毒、腺病毒等各類傳染病齊發,全台醫療院所急診拉警報,推床睡滿等待住院病患,依照衛福部即時監測,台大醫院於9日傍晚,於急診等待住院人數達近90人,該現象不只出現在台大,長庚、北榮、馬偕等院的急診等床人數也持續增加。第一線急診醫師指出,急診爆滿因疫情誘發重症、醫護荒、高溫等三大因素所致。疾管署7日公布,過去7天平均每天新增244例中重症病例,與上周相比增加17%,死亡案例平均增加28例,二項數據都是新冠從第五類傳染病改為第四類傳染病後,創下最高紀錄。新光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張志華表示,解封至今,染疫人數增加,包含醫護人員皆陸續中鏢,同時其餘感染性疾病,紛紛出籠,急診爆滿已經是全國性的現象。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黃建華說,五、六月急診壅塞滿床確實比較反常,急診患者以內科疾病為大宗,也使內科相關病房最是一床難求。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被塞爆關口的不是急診,而是各科的病床,使急診患者無法上到住院樓層,全卡在急診。傳染性疾病在夏季的傳播能力有限,無論是新冠、流感等,多是輕症,但對高齡者衝擊仍大,染疫後使原本的慢性病或共病失控,才會導致心肌梗塞、腦中風等患者增加。黃建華說,近期氣溫劇烈變化,也讓不少長者受不了,增加中暑、熱衰竭患者。可能是長者家中沒有空調設備,或是環境密閉,長時間處在悶熱環境,身體的代謝機轉、免疫功能、心肺功能都會受到影響,可能引起中暑、熱衰竭、血壓不穩、心臟病發等危險。隨著時序接近端午,天氣只會愈來愈熱,年長者熱傷害值得關注。各家醫院近期又面臨「醫院評鑑」、「疫後離職潮」,讓照顧人力嚴重不足。三總急診醫學部毒物科主任藍國徵說,此波疫情讓不少醫護人員染疫,依規定皆建議在家休息,醫院評鑑則讓各院的「護病比」抓得很緊,依過去經驗,評鑑季一到,各科病房都會關至少1到2個病床。急診醫學會理事長、奇美醫院急診室主任許建清表示,疫後,全球都面臨大規模醫護離職潮,台灣也不例外,第四波新冠本土疫情的升溫,雖然多是輕症,但人力不足,反而更可能壓垮醫療院所,若此波疫情發生在秋冬,醫院更吃不下病患,人力問題若不解套,後續問題將更為嚴峻。各家醫院近期已採「非急迫手術」延後施行因應,但皆呼籲衛福部應出手調度及規畫疫後防疫措施。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近二周住院人數微幅上升,急診未見明顯增加趨勢,她強調,全台病床數與醫護人力並沒有不足,應是就醫分配不均所致,僅能呼籲民眾別往大醫院擠,後續將持續監測。
-
2023-05-31 醫療.兒科
忽略腸病毒4徵兆恐重症!不止小孩、大人也會得,醫提醒一件事很重要
腸病毒疫情持續攀升 忽略4徵兆恐重症【聯合報/記者李青縈、鄒尚謙、趙容萱/報導】腸病毒疫情升幅趨緩,流感疫情仍在高原,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昨(30日)指出, 腸病毒上周陽性率上升,以A型最多, 預期未來緩升;而流感部分仍在高點,急診類流感人次75897人次,較前去年同期上升。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也說,目前仍無法確定何時會反轉,預期端午節前仍在上升階段。此外,衛福部台中醫院小兒科醫師李德敏指出,院內近期收治一名9個月大男嬰感染腸病毒併發腦炎病例,還好其父母警覺性高,立即送急診,才沒讓男嬰病況惡化,在7天後康復並順利出院。李德敏說,雖然大多數腸病毒感染都屬於輕度病例,但某些類型如71型腸病毒的致死率高達19.3%。近二周以來,腸病毒案例激增,目前兒科診間中,約2成為腸病毒案例,重症案例也隨之而來。李德敏提醒,家有2歲以下幼童的父母,務必注意腸病毒重症的4個主要徵兆,包括嗜睡、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和呼吸心跳加速,由於幼兒表達能力較弱,且病況發展往往只需兩到三天,常讓父母措手不及。因此,當幼兒出現重症徵兆,應盡快就醫。基隆一家3口中鏢!大人也得腸病毒 醫:未用肥皂確實洗手【聯合報/游明煌/基隆即時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監測資料,腸病毒就醫人數逐漸攀升,預估6月暑假前進入腸病毒疫情高峰。部立基隆醫院指出,基隆有一家三口都感染,連大人也會被感染,只是症狀有時候沒那麼典型,很容易被作一般感冒。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邱柏翰今天說,基隆有一親子檔先後感染腸病毒的特殊案例,張太太的一雙兒女就讀幼兒園,女兒班上一口氣有3個小朋友經診斷為腸病毒而停課一周,在停課第4天時,女兒出現活動力、食慾下降及發燒,經醫生檢查喉嚨有輕微潰瘍,確定是腸病毒。邱柏翰表示,接著女兒又傳染給兒子,讓張太太蠟燭兩頭燒,疲憊不堪。好不容易熬到一雙兒女即將康復出關,結果張太太半夜開始出現劇烈頭痛、輾轉難眠,早上起床覺得喉嚨痛,至附近診所就醫後,醫生診斷為急性咽喉炎。隔天張太太赫然發現手指、腳趾頭冒出一顆一顆的小水泡,手心、腳掌也有好幾個紅點,連吞口水都難過,就醫發現口腔也有不少水泡及潰瘍,也確定為腸病毒。邱柏翰說,不管是小孩還是大人都要養成「肥皂勤洗手」,定時清潔消毒居家環境、玩具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尤其大人外出、下班回家後,應先沐浴、更衣後再接觸孩童。邱柏翰指出,很多民眾以為只有小朋友才會得腸病毒,其實成人也會,只是症狀有時候沒那麼典型,很容易被當作是一般感冒。推測張太太應該是照護兒女時,仍與小孩共食,且僅以酒精消毒、未以肥皂確實洗手被小朋友傳染。邱柏翰還說,大多數腸病毒病人可以在7至10天內痊癒,但腸病毒具有高傳染力,通常在潛伏期(2到10天內),或是發病之前的幾天,喉嚨與糞便就有病毒存在,一般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強;痊癒後,腸病毒仍會持續隨著糞便排出達8到12周之久,仍要小心留意。腸病毒71型疫苗7月底接種 須自費【聯合報/記者李青縈/台北報導】腸病毒疫情升溫,衛福部疾管署昨針對「腸病毒71型疫苗」開會討論,專家建議腸病毒71型疫苗採取「自費」接種,同時疾管署應逐年檢視納入公費疫苗的必要性。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疫苗可預防腸病毒71型引發腦炎重症,家長可在7月底帶幼童接種疫苗。國光子公司安特羅生技公司及高端疫苗公司分別研發完成「腸病毒71型」,預計在7月底上市,疾管署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兒少疫苗工作小組會議,昨邀請兩家疫苗廠商報告「腸病毒71型疫苗」研發狀況,也聽取疾管署分析近10年腸病毒流行型別。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指出,腸病毒71型疫苗雖然無法交叉保護其他型別,如克沙奇A型,但71型容易對兒童健康造成威脅且可能引起大流行。委員建議,現階段腸病毒疫苗採自費接種,疾管署應逐年檢視腸病毒疫苗納入公費疫苗的必要性。針對該疫苗自費接種一事,專家建議疾管署可以參考兒童感染症醫學會正在編修腸病毒71型的嬰幼兒接種建議(預計6月完成)後,再提到ACIP大會確認討論。根據疾管署最新資料,國內腸病毒門急診上周就診近1.3萬人次,較前一周上升4%,雖近2周上升幅度趨緩,但仍高於2017年以來同期,尚須警戒。目前社區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為主,腸病毒71型、腸病毒D68等多種型別腸病毒亦於社區活動。羅一鈞表示,2021年腸病毒71型成為社區主要流行病毒後,近年來流行型別都是克沙奇A型,但71型仍在2016年、2019年曾造成20至50例不等的重症病例,而重症病例多以五歲以下的幼童為主。邱政洵指出,腸病毒71型疫苗可以預防腸病毒帶來的腦炎重症,建議家長可以依照ACIP的建議接種,但每個疫苗都有施打禁忌,如發燒時不能接種,或有其他疾病正在治療時應該避免,提醒施打前多留心。安特羅的腸病毒疫苗預計在7月底前上市,高端腸病毒疫苗預計在7月中下旬上市,兩款疫苗接種對象均為2個月至6歲孩童,需接種兩劑,兩劑間隔28天,1劑4000元;2個月至2歲幼兒打2劑疫苗後,間隔1年還需施打1劑追加劑,1劑4300元。疾病百科/腸病毒以夏季及初秋為主要的流行季節。依據病毒種類的不同,其侵犯身體的部位和嚴重程度也不同,有些很輕微甚至沒什麼症狀,但一般最典型的症狀為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峽炎,較嚴重也可能引發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等。》看完整疾病(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31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維他命發泡錠致腎結石?醫師:關鍵在劑量
新一波本土COVID-19疫情升溫,根據疾管署公布資料,過去數周中重症確診病例比較前一周增加約30%,面對持續波動的疫情風險,不少民眾會選擇維他命C增強保護力,但是有名人表示過量服用維他命C發泡錠導致腎結石,腎臟科醫師指出,維他命C發泡錠是否導致腎結石的關鍵在於所服用的劑量!台灣腎結石盛行率約10%,聽到攝取維他命C發泡錠會導致結石增加的說法,民眾當然會擔憂。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顏宗海醫師表示,「民眾只要從飲食習慣著手,除了提醒自己多喝水,少吃重口味,避免高鈉飲食就可以降低腎結石產生的風險。」維他命C很重要顏宗海醫師說明,一般飲食當中會攝取到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其中維他命C是人體重要的營養素,可抗氧化、降低心血管疾病,建議足量攝取,而最好的維他命C補充來源是攝取新鮮天然的蔬果。但是都會區忙碌上班族往往新鮮蔬果攝食不夠,會選擇營養食品來補充。顏宗海醫師:「無論是錠劑或是發泡錠的維他命都要注意劑量,不是補充越多越好。以維他命C為例,國健署所訂定的每日建議攝取量上限為2,000 mg,食藥署所訂立的保健食品每天補充量的上限為1,000 mg,因此民眾除了天然蔬果的攝取量外,若要額外補充,須注意每日不可超過1,000 mg。」 適合選擇發泡錠的族群有些人吞嚥困難,或是喜歡有點兒微量碳酸營造出來的氣泡口感,就會選擇發泡錠來補充維他命C。相較於錠劑型的補充,維他命C發泡錠先行溶解在水中,分布均勻,除了好吞嚥之外,也可以藉此多喝一點水。至於保健食品該在飯前還是飯後使用?顏宗海醫師指出,一般補充營養素維生素B、C、D和鈣質、鐵劑等建議飯前使用,避免食物對營養素吸收的干擾。少數人因為腸胃敏感,飯後服用也是沒有問題。值得留意的是,「用保健食品來補充維他命,要特別注意每日攝取量上限,包裝上的建議攝取量,以及保存期限。」 遠離腎結石成因台灣腎結石盛行率高,顏宗海醫師希望大家從生活習慣上遠離結石困擾。坊間傳言,吃菠菜豆腐會有腎結石,其實就是誤解!菠菜雖然是高草酸食物,但菠菜的草酸跟豆腐中的鈣在腸胃道中結合後會隨糞便排掉,並沒有機會到達腎臟形成腎結石,因此波菜和豆腐的搭配是不會增加結石風險的。腎結石依成分可分為四類:鈣結石(草酸鈣、磷酸鈣)、尿酸結石、感染性結石、胱胺酸結石。顏宗海醫師提醒,多喝水是避免腎結石最好的方法,成人建議每天要喝水達2500 cc。因高鈉飲食會增加尿液中的鈣含量,而尿中的鈣分別會和草酸及磷酸結合,形成草酸鈣及磷酸鈣結石,因此民眾若不愛喝水,偏好重口味飲食,容易腎結石上身。此外,多攝取魚油、高檸檬酸飲食如檸檬、青檸、柳橙等,可以減少腎結石的發生,增加維生素B6的攝取,如香蕉、酪梨、芒果等,則可有效降低尿液中的草酸含量。哲人有云「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的態度也適用在保健當中。疼惜腎防結石,均衡飲食、水分充足,維他命給身體打底,健康自然走遠路。
-
2023-05-19 醫療.骨科.復健
久坐讓你下背痛?其實靠「棒式運動」就能舒緩!棒式正確2步驟,但「這2種人」千萬別做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大家居家辦公及在家活動的機會增加,健身房及戶外活動減少,腰痠背痛及下肢麻木無力的人數大增。「腰痠背痛」就是下背痛(low back pain,LBP),看起來只是單純的不舒服,但常是骨質退化或流失的危險因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骨科主治醫師羅逸帆說,要緩解下背痛,如果能適當調整生活習慣及鍛鍊核心肌群,就能減少疼痛及就醫的機會。下背痛的原因以疾病來說,大多數的下背痛是由於腰薦椎的病變所引起,包括肌肉韌帶拉傷、椎間盤突出症、腰椎退化性關節炎、脊椎滑脫症、脊椎狹窄症、骨質疏鬆症及僵直性脊椎炎。也有少數是因為腫瘤、骨折、 腎臟疾病(如腎結石)、肝膽疾病所引起。引起下背痛的情況包括: 彎腰搬運推拉重物 長時間彎腰工作 跌倒 外傷 打噴嚏 久坐或久站 不良坐姿 穿高跟鞋 懷孕 肥胖 體力差軀幹肌力不足。以上原因都容易引起下背痛。此外,某些運動需使用腰部較大活動度,例如舞蹈、跳高、桌球、網球等, 也容易引起腰椎受損,進而引發下背痛。下背痛看哪科?如果感覺到自己下背痛、不舒服,可以初步至骨科、復健科接受檢查。下背痛如何舒緩:棒式運動羅逸帆建議,可以做「棒式運動」來鍛鍊背部核心肌群,減少下背痛及骨質退化的機會,如果有正確的姿勢與訓練,效果甚至不輸藥物控制長期下背痛。無論是健身運動或瑜珈,棒式運動都是基礎的入門動作。棒式運動的做法: 藉由前臂和腳尖接觸地面,將身體撐起像一塊平板。 在撐起身體的過程中,腹部、臀部和腿部肌肉都必須出力。要注意的是,這兩種人不適合做棒式運動,以免惡化背部疼痛,以及對關節造成太大負擔: 有急性背部疼痛、外傷 手肘或肩膀關節受傷年長者若肌肉力量較弱,可嘗試將背部打直、雙手上舉往後貼近雙耳停留數秒,抑或平躺在床上將臀部抬離床板做提臀的動作,效果也不錯。下背痛的伸展運動有下背痛的患者,可以透過一些運動治療強化腰背部及腹部肌肉,增加髖關節活動度,改善體態姿勢。以下列出常見的治療性運動,進行前宜向醫師諮詢合適的項目。一、伸背運動:俯臥,以手肘或手掌支撐起上半身,保持腹部緊貼地面,每次維持20秒。二、小腿後筋伸展:雙腳一前一後站立,雙手固定於前方,前膝彎曲,後膝伸直,每次維持20秒。三、大腿後筋伸展:仰臥,將一側大腿盡量拉高並保持膝蓋打直,以毛巾套住腳底往下壓,每次維持20秒。四、大腿內收肌伸展:盤膝而坐,雙腳貼緊,將兩側大腿往下壓,每次維持20秒。五、大腿外展肌伸展:一手貼牆,同側腿置於身後往外延伸,軀幹往對側彎曲,每次維持20秒。六、收腹平背運動:仰臥屈膝,腹部用力將下背緊壓床面,每次維持6秒。七、貓背運動:雙手及雙膝著地,將背部拱起,維持20秒,再將背部下凹,亦維持20秒。下背痛患者,睡覺要注意什麼?下背痛不適合坐較深的沙發或睡太軟的床墊,起床時也應避免突然從床上爬起。另外,罹患下背痛病患應注意姿勢,避免腰部壓力負荷過大。搬移重物時不宜直接彎腰取物。羅逸帆提醒,新冠病毒迫使人類的生活習慣有了改變,但是身體健康卻不應該因為疫情而打折扣。平時做好自我保養,預防退化及骨質疏鬆,適當運動及均衡飲食及保持良好心情,是減少背部疼痛、進出醫院及長期抗疫最好的良藥。參考資料:台中榮總復健科 - 下背痛的復健治療延伸閱讀: 脂肪肝就是痰濕堆積物!50年經驗資深中醫師:遠離脂肪肝,你該多吃的6種食物
-
2023-01-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過年出國如何保護自我?醫師點出「出國前、旅途中、返台後」的14個注意事項
2019年12月中國湖北武漢市爆發不明原因肺炎,隔年由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所引起的COVID-19疫情在世界各國逐漸蔓延,不久後,新冠疫情便進入全球大流行。因應各國疫情升溫,台灣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也陸續將許多高度感染風險國家列旅遊疫情建議第三級警告,非必要不建議出國。由國外入境的旅客必須完成檢疫後,才能進到社區。隨著每天新增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不斷攀升,各國陸續進行邊境管制,提出封城、鎖國等政策,試圖延緩疫情擴散,「什麼時候能再出國?」成了許多人心中最深的疑問。提升自我保護力,與病毒共存經歷了二年多的抗疫生活,勤洗手、戴口罩、入境強制檢疫、疫苗接種等,全球疫情逐漸趨緩,「與病毒共存」是後疫情時代大家的防疫共識。為了與經濟生活間達成平衡,讓生活可以逐步恢復正常,世界各國也陸續重新開啟國門,放寬邊境管制措施,迎接後疫情時代的旅遊熱潮。除了商務旅客,許多人也迫不急待再次踏出國門,紛紛開始規劃出國旅遊。歲末年終再加上農曆新年將至,出國旅遊觀光、探親的人數勢必顯著增加。即使全球疫情漸緩,傳播力較強的BA.5變異株目前仍流行於全球各地,且可能會持續有新的變異株出現,COVID-19疫情仍會繼續。除了COVID-19疫情,其他跨境傳染疾病,如:猴痘、登革熱、屈公病等,其傳染風險也不容小覷。因此,了解全球疫情現況,做好自身的防護,提升自我保護力,是每個人出國前需知道並做好相關的準備。出國前需備妥5事項1.建議檢視個人新冠疫苗接種是否完整,免疫力低下者,建議接種第三劑基礎追加劑,增加保護力。2.查詢該國家是否需要提供病毒檢測陰性證明、疫苗接種證明等相關文件。如有需要申請國際預防接種證明書(黃皮書),可以到旅遊醫學門診開立。3.上疾病管制署網站,了解欲前往旅遊之國家目前旅遊建議等級,當地是否有現行的傳染病,是否需要接種特定疫苗,或服用瘧疾預防藥品。4.若本身有長期服用之慢性病藥物,建議準備二份,一份放在隨身行李,一份放行李箱,並附上英文藥名,以備不時之需。5.若有健康相關疑問,可於出國前二至四週至各大醫療院所的「旅遊醫學門診」尋求醫師專業諮詢協助。旅途中6注意事項至各國旅遊期間,應加強個人防護措施,將介紹下列注意事項:1.勤洗手,落實手部衛生。不亂摸眼口鼻,接觸外界物品後,務必使用洗手乳進行手部清潔。2.佩戴口罩,尤其是室內、大眾運輸或密閉空間,減少進出人多擁擠或高感染傳播風險的場所。3.維持安全社交距離(室外1公尺,室內1.5公尺),避免長時間待在密閉或人多的空間。4.準備足夠數量的口罩。口罩需每天更換,外出流汗用濕就需要替換。5.吃熟食,喝瓶裝水,來路不明的水及食物切勿食用。6.避免接觸禽鳥、犬貓及野生動物。返台後注意自身身體狀況1.個人應密切注意自身健康狀況。若抵達台灣前14天有出現發燒、咳嗽、腹瀉、紅疹、關節痛、肌肉痠痛等疑似傳染病症狀,入境時,請務必主動告知疾管署檢疫人員,必要情況才能安排相關檢測與評估,給予適當的處置。2.遵守台灣各項防疫措施,自主防疫期間也應配合COVID-19相關防疫指引所訂之規範。3.如果身體有任何不舒服應儘快就醫,且務必於就醫時主動告知醫師,最近相關旅遊史、接觸史,協助醫師做正確的診斷並給予適切的治療。後疫情時代能再次出國旅遊是大家引頸期盼的。即使全球疫情逐漸趨緩,我們仍應採取必要的防疫措施,持續關注疫情的最新情況,做好安全旅遊的準備,如此一來才能「快樂出門,平安回家」。
-
2023-01-07 焦點.用藥停看聽
止痛藥大缺貨怎麼辦?藥師教2重點選別的,別在網上買!
近日中國疫情升溫,世界各國紛紛出現止痛藥搶貨、囤貨的情況,台灣也不例外,民眾也擔心是不是真的有需要止痛藥的人反而買不到,特別是普拿疼。馬尚榮藥師呼籲,普拿疼雖是個能讓人使用放心的老品牌,不過若真有需求也可挑選其他,買藥時可把握2重點。 止痛藥大缺貨怎麼辦?2重點選別的(1):看種類! 馬尚榮藥師說明,止痛藥依成分可分「乙醯胺酚」、「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兩類型。普拿疼屬於乙醯胺酚,具有止痛、退燒的效果,不具消炎作用,而使用上較少出現藥物過敏,但使用過量恐引起肝毒性,成人一天最多建議使用上限為8顆,不過也盡量避免到此數量,若服用到4顆還是症狀未解,還是盡早就醫檢查為佳。 非類固醇止痛藥則除了同樣具有止痛、退燒的效果,也具有消炎作用,出現藥物過敏大多是使用此類型,而此類型對腸胃道、腎臟較有負擔,須謹慎使用。劑量上因非類固醇止痛藥還有分許多種類,各種類有所不同,普遍來看4顆還在可接受範圍,但還是應遵照醫囑或與藥師了解使用。 上述兩種止痛藥在安全的情況下可一起使用,一般醫生開立的藥物也有可能如半顆乙醯胺酚、半顆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止痛藥大缺貨怎麼辦?2重點選別的(2):選正規! 馬尚榮藥師表示,民眾買止痛藥大多會以普拿疼優先,合理推測是因為普拿疼為止痛藥老字號,意味著是能夠讓人安心使用的藥物。基於這點,其實民眾只要透過藥局、醫師開立等正規管道取得乙醯胺酚成分的止痛藥,或視需求選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未必一定要普拿疼。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近日止痛藥搶購、囤貨情況頻傳,不少人也考慮網購,馬尚榮藥師提醒,藥物只能在藥局販售、醫師開立等正規管道取得,網路上為非法販售,應避免在網路上購買,以免買到假貨、水貨、過期、變質等風險,且沒有保障,應多加留意。 存放止痛藥注意小細節,發現受潮、變質就別吃! 止痛藥民眾也多會先預備幾盒,以備不時之需,存放就得留意幾個細節。馬尚榮藥師提醒,應留意保存期限,過了保存期限盡量避免使用。也盡量避免浴室、廁所等潮濕之處,以及陽光照射、高溫之處,以免受潮、變質。使用時也建議養成先觀察藥物的習慣,若有發現藥物濕軟、出現小點點、剝落的顏色等疑似受潮的情況應避免使用。 馬尚榮藥師也提醒,止痛藥使用上千萬避免像電影情節中常看到以酒配藥的舉動,此舉對肝臟負擔相當大,其他茶、咖啡等也應避免,以水配藥才是最好的。而若是使用止痛藥後還是難以止痛,要使用止痛貼布也是可以的,但要注意貼布的使用時間一片不宜超過6小時,一天不宜超過2片,以免出現皮膚過敏等問題。 普拿疼是知名大廠,相信日後若又出現相似情況,勢必也還是會再出現大缺貨,民眾了解購買止痛藥的重點,並妥善保存、良好使用,更有利放心用藥、確保健康! 《延伸閱讀》 .偏頭痛狂吃止痛藥好不了?醫:不只傷肝傷腎!更會讓頭痛惡化 .胃痛別亂吃止痛藥!醫教4招助改善,5情況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2-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退燒藥擬管制購買 不排除「暫時性實名制」
中國大陸疫情爆發連帶影響台灣退燒藥市場,行政院長蘇貞昌十三日先喊出大陸疫情爆發將來台搶藥,衛福部長薛瑞元卻說,雖有搶藥寄中國大陸現象,但未影響國內使用,毋須調查,但十九日後說法卻連日轉彎,請藥局規勸民眾限量買藥,昨又拋出首波擬管制「含乙醯氨酚藥品」,指揮中心更指出不排除以「暫時性實名制」方式販售。指揮官王必勝十二日視察金門評估小三通後,蘇貞昌隔天立即拋出,國門若輕易開放,疫情恐有破口,更擔心大陸人搶藥。薛瑞元立即附和,憂心類似搶藥蒐購寄對岸。但後續卻是拿出國內統計數據,退燒藥主成分「乙醯氨酚」庫存量還有十點六個月,且替代藥品多。不過政府帶頭強化「中國人在搶藥」,反而掀起國人自保心態。開業藥師沈采穎表示,近期買含乙醯氨酚藥品約一成寄國外,其餘都是擔心後續無法買藥先囤著當常備用藥,現在都先把退燒藥放櫃台內,民眾問才賣。「普拿疼系列藥品都缺貨,且缺好一陣子,今年疫情高峰後就缺」,台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吳振名說,普拿疼缺藥與中國大陸疫情無關,普拿疼都是由藥商配貨,即使有人想大量採購,跑很多藥局也不易買到,與普拿疼同成分的藥還很多,台灣民眾購買是沒問題。不過,郵局台南分局反映,近期郵寄量確有增加,不少人寄藥品給對岸親人,但不致爆量。近期熱門郵寄藥品還有清冠一號。台南曾姓男子表示,中國大陸疫情嚴重,他曾帶不少退燒藥與清冠一號入境,即使已查妥相關規定還是被沒收,他說,中國對藥品通關管制相當嚴苛,除非有台灣醫師開立處方箋,否則容易被沒收。王必勝表示,因應中國疫情升溫,澳洲、南韓、日本也掀起搶購退燒藥情形,目前與藥師公會合作,若退燒藥蒐購情況嚴重,將會採管制措施,用暫時性實名制管制。薛瑞元則說,首波應會管制乙醯氨酚,下一波為布洛芬。藥師沈采穎則表示,政府若要施行「乙醯氨酚」限購令,後續又要採取乙醯氨酚實名制,實在「太可笑了」,指示用藥該怎麼集中由政府配發?政府應確保廿張乙醯氨酚原料藥的藥證中,十六張源自中國大陸的貨源供貨無虞,而不是推動實名制。
-
2022-12-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影/退燒原料藥缺貨?王必勝:還有10.6個月用量、藥物充足
中國大陸疫情升溫,外界憂心原料藥短缺,影響國內藥品供應。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原料藥目前還有10.6個月的健保用量,看來充足。退燒常備藥「普拿疼」傳出缺貨,王必勝表示,此成分(acetaminophen)藥品,有效許可證就有77張,其中47張持續生產,目前庫存量約5400萬顆,約為2.7個月健保用量。原料藥則可生產數量約21萬顆,約為10.6個健保用量。其他機轉的退燒藥,如ibuprofen成分的藥品,有效藥品許可證有14張,其中9張持續生產,目前庫存量約91萬顆,約為1個月供應量。原料藥可生產數量約450萬顆,約為5個月供應量。王必勝說,中國疫情上升,指揮中心會特別注意使用用量或收購情形,並請藥師公會監測。另擔心中國大陸原料藥怕供貨不穩定,也新增其他國家原料來源病做儲備,將持續滾動式檢討。另外外界關心,日本塩野義製藥(Shionogi)開發的新冠抗病毒藥物Xocova,11月底獲得日本厚生勞動省批准緊急使用授權,國內的評估、審核情形為何?王必勝表示,此款藥物以症狀治療為主,已請國衛院研發組報告,並和該公司商談過來。因為Paxlovid(倍拉維)和莫納皮拉韋都還有半年存量,現在離採購有一段距離。根據統計,目前Paxlovid(倍拉維)尚有30.9萬人份、約155天使用量;莫納皮拉韋剩8.5萬人份、約193天存量。
-
2022-12-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商返國過年釀疫情?何美鄉稱不用怕 但政府還有4件事沒做
衛生福利部部長薛瑞元今表示,正密切關注中國疫情升溫情形,台商春節返台可能為本土疫情帶來一波衝擊。流行病學專家、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說,台灣疫情走在中國前面,不用害怕,民眾可過個好年,多陪伴長輩。不過政府還有很多事該做,如將新冠肺炎改列第四類法定傳染病、積極研發兒童專用新冠疫苗、持續進行並定期公布全國血清調查及死因分析報告。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兼任教授金傳春說,春節是地表最大規模人口移動,中國這波疫情確實令全世界緊張,建議節期活動還是要減少人與人近距離接觸、戴口罩。她也提醒,政府和民眾應繼續支持國產疫苗研發,相關資訊力求公開透明,如高端審查相關研究報告也要公布出來。何美鄉表示,不需要嚴防春節,也不用預設中國來的病毒或人就特別如何,但台灣和中國關係特殊,人民往來不只是待在觀光地點的遊客,而是會進到家中,確實比較容易傳播疫情。不過,推估台灣已有1200到1600萬人感染過,還有這麼多人打過疫苗,可以說台灣疫情已經走在中國前面,所以不用害怕,她不認為任何國家的疫情會對台灣造成衝擊,除非是新的病毒。「今年應該要讓大家過個好年,長輩如果還活著,就回家珍惜跟他相處的時光。」何美鄉說,新冠病毒是威脅比較不健康的人,建議重症高風險群繼續接種疫苗,健康人則可自行決定是否繼續接種,不需要無止境打下去,就算因此有疫苗屆期報廢,也是沒辦法的事。現在入境人數取消上限,境外移入病例可能增加,何美鄉表示,台灣應準備好診斷量能、做好變異株監測,這些都是參與國際社會的基本任務,中國疫情升高的同時,也有義務告訴全世界他們的病毒定序結果。政府還有4件事沒做何美鄉說,現在距離農曆年還有一個多月,民眾在這段時間不需要多做什麼,可以趕快恢復正常生活。至於政府,就有很多事情該做了。一、首先是傳染病類別差不多該改成第四類。二、再者是國產疫苗應繼續研發小孩可用的蛋白質疫苗,畢竟老人和小孩仍是最受病毒威脅的族群。第三,政府也必須開始長期進行全國血清學調查並定期公布,如此才能確實追蹤社區保護力有多少。第四,政府也要開始做死因分析報告並定期公布,這能幫助人民不過度恐懼,也能幫助社會大眾對防疫成績有更公允的評論。何美鄉說,沒有人知道下次疫情來的時候,運氣是否還會像這次這麼好,所以一定要繼續追求進步,更精準、更科學的數字一定要一直出來,才會進步。這些真實數據對於大家都有好處,她不明白指揮中心和疾管署為何一直不定期提供這些重要數據,如果有,阿中部長的社會評價也會更公允。但因為一直沒有這些數據,只能說「相信自己防疫做得不錯」,就算被認為做得不好也怨不得人,因為唯有「就數據論事」才有說服力。金傳春表示,中國疫情一定會上升,春節又是地球最大規模的人口移動,所以中國這波疫情是全世界都很緊張,因為人群聚集過後,很容易會篩選出傳播力最強、最優勢的病毒株,對疫情的加重和擴大一定有影響。春節期間舉辦活動,建議一定要減少人與人之間近距離的接觸,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口罩還是要戴著。金傳春提醒,中和抗體會隨時間衰退,但是T細胞反應免疫可以持續較久,可以降低發炎反應,減少重症,這也是國產疫苗的優勢所在。台灣的國產疫苗還有很多很好的研發空間,政府和人民應該要支持國產疫苗繼續努力,相關資訊也要力求透明、讓社會各界檢視,例如之前說要公布高端相關的研究報告,也要公布出來。
-
2022-11-15 醫療.感染科
流感併發重症 70多歲男性未接種疫苗染病後4天亡
新冠肺炎疫情下降,但秋冬呼吸道疾病仍不下小覷,包括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疫情升溫。衛福部疾管署昨天公布新增兩例流感併發重症個案,其中一名70多歲男性,未接種疫苗,11月5日發病,檢驗確認感染A型H3N2流感病毒,雖經救治仍死亡。目前本流感季已累計三例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皆未接種疫苗,其中兩例死亡。依監測資料顯示,副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流感等呼吸道病毒於社區持續活動,流感病毒檢出以A型H3N2為主,近一周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略降,但仍高於2020年及2021年同期;呼吸道融合病毒上周通報406例,較前一周的455件下降,但仍要觀察個案數是否會再回補。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新增兩例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已死亡的70多歲男性,本身有慢性阻塞性肺病、高血壓及心臟病,未接種當季疫苗,個案於11月5日發病,收治於加護病房,11月7日持續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和咳嗽,經快篩確認為A型流感,雖給予抗病毒藥物,但仍於11月9日死亡。另一例個案為未滿五歲男童,也未接種疫苗。10月31日發病,11月2日收治於加護病房,並檢驗為A型H3N2,經治療後,日前已出院。莊人祥表示,流感疫情有升溫跡象,研判因流感疫苗接種狀況還不錯,疫情尚未顯著上升。本年度公費流感疫苗整體接種情形較去年同期提升,65歲以上長者接種率達47.1%,較去年同期的32.1%高出15%;學齡前幼兒接種率達46.2%,較去年同期的45.7%高出0.5%,但距離目標接種率52.6%及60.1%,仍有差距,需繼續努力。疾管署表示,今年公費流感疫苗所有接種對象已於11月1日起全部開打,截至11月13日,629萬劑公費流感疫苗已使用超過514萬劑,整體使用率逾8成,請65歲以上及學齡前幼兒等高風險族群,盡快接種。RSV以學齡前幼兒為主要感染對象,除了勤洗手之外,給予嬰兒母乳可增加免疫球蛋白,大人應注意避免親吻嬰幼兒臉頰,嬰幼兒常接觸的物品表面,如玩具、扶手等,應定期清消。
-
2022-10-27 養生.家庭婚姻
上5次廁所才能沖馬桶…婆婆節儉過頭人妻抓狂:省到全家確診!
婚後如何與伴侶家庭磨合是項難題,當價值觀、日常觀念不同時,更容易導致磨擦產生。近日有人妻抱怨老公原生家庭較傳統,婆婆勤儉到連馬桶水都要省,甚至因為不想花錢快篩讓全家確診,還批評她買清潔用品浪費錢,讓她抓狂表示,和婆婆同住根本「大錯特錯」。該位人妻指出,由於婆婆是「勤儉持家型的女人」,有些節儉習慣常成為兩人吵架導火線,像是為了省水,上廁所總是要累積3~5次才要沖馬桶,廁所也總是飄著臭味,十分噁心。而她在廁所放芳香劑、用濕紙巾擦屁股的習慣也被婆婆批評浪費錢,向老公抱怨也只會得到「媽媽年紀大了,習慣改不過來,我也說服不了她」的說詞,還要她體諒一下,不要沒事找事,「畢竟廁所也不是我在洗」,讓她有苦難言。而日前疫情升溫,婆婆出現咳嗽、不舒服的症狀,卻一直推說「小感冒而已」,且因快篩試劑太貴、戳鼻子感覺不適,打死不願快篩,結果全家人開始一個接一個出現症狀,才不得已和大家一起快篩,發現「全都中獎一輪」,包含人妻自己也沒逃過確診命運,讓她痛批「到底誰家的婆婆會為了省錢拿健康在開玩笑」?確診一事觸及她對居家整潔的敏感神經,認為康復後還是要注意環境衛生、降低和病毒接觸的機會,便上網採購幾箱抗病毒和抗菌的用品供家人使用,並請婆婆幫忙簽收貨品,沒想到婆婆收貨後擅自拆箱,還在家庭群組內斥責她誇張、浪費錢,「嫌家裡很髒亂?」,即便有人緩頰稱她「比較愛乾淨,本來就會買」,婆婆仍繼續罵道「抹布擦一擦就好、用濕紙巾浪費錢」,讓人妻崩潰表示「受夠了」,打算和老公討論要搬出去住。網友對婆婆省到全家確診的行為也表示無法接受,但也認為老人家改變不了,勸原PO早點搬家,「不要指望婆婆會改」、「老人家都喜歡在奇怪的地方省錢,我阿嬤也是要省水而不沖馬桶的,都不知道這樣會卡尿垢,反而要用更多水和清潔劑」、「我小時候也是很節儉,長大發現水費衛生紙濕紙巾根本很便宜」、「搬出去,你改變不了他的。反正他都這樣罵你了,就順勢黑化吧」、「這篇文加深了絕對不要跟婆婆住的決心」。也有人指出原PO老公放任婆婆也是幫兇,「妳老公才是真正的錯誤」、「讓老公留在家裡你自己搬出去順便跟他離婚怎麼樣?你老公超沒擔當的」、「那個在群組幫妳講話的比妳老公還有用還有存在感」。
-
2022-10-2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疫情下的醫療場域
【編者按】在新冠肺炎疫情接近尾聲,本週以這主題刊登三篇醫病不同背景的作者寫出他們的看法。張女士在兒子與先生先後染疫康復後,寫出兩位家人與自己的感受,讓人感受到溫馨和睦的家庭如何化危機為轉機。一位剛回國不久的感染科醫師寫出赴美進修回來後,看到目前台灣防疫政策與美國的差異,分享他的看法,並呼籲社會應該以理性、生物醫學角度看待事情,重要的是藥物準備好,心態調適好而不是以此做為政治的表演場域。一位精神科醫師提出防疫期間種種措施對病人與家屬的影響,尤其是這期間住院的病人受到很大的身心壓力,以及對醫病關係以及醫療人員的影響。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帶給我們更多的省思,能夠以正向的心態迎接充滿希望的明天。延伸閱讀:醫病平台/他們確診之後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病毒不理政治——當疫情只剩數字維持了三年的疫情,總算最近隨著疫情穩定、疫苗施打率普及,以及充足抗病毒藥物的投予,一些相關防疫政策漸漸地放寬,過去這三年為了防疫所帶來的不便終於可以放鬆一點。回顧過去這三年因著疫情影響,大家習慣多年的醫療現象也有了重大的改變。對病人與家屬的影響在臺灣有親人生病,由家屬來陪病24小時照顧病人是很常見的。疫情之前,有些家庭因為平均分擔照顧者的負擔,會有不同家人輪流來陪。這麼做有好處,除了不至於讓一個人的負擔太重累壞以外,來參與照顧的這些家人,也都能了解病人的病情變化進展,彼此對於治療跟照顧的想法,比較能形成共識。然而疫情之後,因為防疫措施,通常只會有一位家人來照顧,結果這個照顧者長時間下來,不僅體力負擔重,因為病情的狀況只有他有第一手的了解,常常必須成為傳達病情最新狀況的那個人,但大多數的陪病者並不是醫療專業人員,有時對複雜的病情,沒有能力把從醫護人員那邊聽來的病情解釋給其他家人知道,更有可能在病人的病情惡化時,被其他沒有來陪病的家人責怪照顧不好。萬一病情緊急時,只能透過有限的通訊方式跟其他家人商量,有時必須在當場立即做決定,所以陪病者心理壓力也很大。而對病人來說,很多親愛的家人沒辦法來看他,只能透過視訊或電話,得到支持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常看到有些病人住得太久時顯得心情不好。而防疫期間,不管病人或是陪病者,原則上無法離開病房,只能困在小小的幾坪的病房空間內,真的是會很煩悶。對醫病關係的影響這樣的情況也直接影響到醫病關係,尤其當疫情初期或是疫情升溫時,醫療人員都被要求,探視病人盡量縮短在15分鐘內。所以不管是護理人員的例行護理照顧,醫師的查房身體檢查、病情解釋、討論接下來的治療計畫等,都有很大的時間壓力。加上病人與陪病者,如上述因為防疫措施,已經搞得心情很煩躁,醫護人員又無法如過去有充裕的時間,好好做護理工作,或是病情的說明,醫療團隊與病人及家屬之間的摩擦在這段期間明顯增加。雖然說遇到重大醫療決策時,醫療團隊會善用通訊工具與其他家屬一起開病情說明會,但是俗話說得好「見面三分情」,見不到面,溝通的效果打折扣。特別是很多面對面時能給與的非語言的支持,如眼神的交會、輕拍肩膀的安慰等,只能化作有距離的言語,效果比真實見面時差,彼此要建立互信的基礎挑戰很大。萬一病情惡化時,如果符合條件,醫療團隊會盡量開放緊急探視,可是醫病雙方在重重的口罩、面罩、髮帽、隔離衣的阻隔下,只能透過尋找雙方的眼睛,勉強有語言之外的交流,但幾乎完全看不出表情,有時醫療團隊想給多一點的關懷與支持也很難辦到。我會跟病人、家屬開玩笑,如果你是這三年才看我的新病人,一定不知道我的真面目長什麼樣,我還能從健保卡上的照片知道病人的長相,不過病人與家屬只能從醫院網站上我的照片,猜測我的長相。對醫療人員的影響這三年為了防疫,醫院實施了嚴格的分艙分流,原本可以互相支援的同事們,只能在負責的區域各自奮鬥。而辦公室內為了避免群聚感染,也是戴好口罩盡量不彼此交談,所以很難傳達對彼此的關心與支持。疫情嚴重時,有些同仁確診或是被隔離,其他的同仁就必須負擔多出來的工作量,雖然確診或隔離的同仁並不是故意的,但是上班的同仁工作量增加,也讓一些同事感到身心俱疲。有一些同事分配到門禁管制,常常要面對病人或家屬的質疑或抱怨,但是同事們只能委婉的說明是配合防疫政策管制,那些來自病人或家屬的負面情緒也只好自己吞到肚子裡。我服務的醫院曾發生過不同單位之間,為了要幫確診的病人做治療有不同的意見,因而發生摩擦。這些影響工作氣氛的狀況,在疫情前是少見的。可以看得出來同仁們的壓力,不管在哪個單位都很大。感控小組常常要扮黑臉,臨床單位都希望能夠放鬆一些比較好做事,但是感控有大局的考量,只好不近人情的斷然拒絕。我想這三年來的疫情為醫療場域帶來的,不只是對於新傳染病本身如何控制、如何治療的挑戰,也給病人與家屬以及醫療團隊帶來相當大的衝擊。面對種種的改變與困難,讓我深深的感覺,不論病人、家屬或是醫療人員,都必須對於「人的需求」能彼此了解與包容才能度過挑戰。在現實上必須根據實證醫學採取有「智慧」的應變措施,但是對於彼此我們不能忘了「慈悲」,才能在這變局當中沉穩下來克服難關。雖然我不是基督徒,但是由神學家尼布爾所寫一段廣為流傳的祈禱詞,我覺得應該對大家都有幫助,在此與大家分享:「上帝,給我沉靜,去接受那些我無法改變的事物;給我勇氣,去改變那些我可以改變的事物;給我智慧,去分辨哪些可改變那些無法改變。」
-
2022-10-14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BF.7有一症狀與前面病毒株都不同…最新變異株關鍵6大問題解惑
台灣邊境解封,但最新變異株BF.7、BA.5.1.7在中國多地驗出,歐美各國近期感染比率也攀升,國人該擔心嗎?專家表示,BF.7仍是Omicron的一支,與BA.5相近,國人可平常心看待。BF.7是什麼?在國內曾檢出嗎?民眾應該注意那些症狀?次世代疫苗有效嗎?《元氣網》整理大家最想知道的六大QA,為大家解惑。Q1:BF.7是什麼?在國內曾檢出嗎?A:BF.7是BA.5.2.1.7變異株的簡稱,為OmicronBA.5的亞種病毒株,初步認為比BA.4或BA.5的傳播速度更快、傳染力更強,恐造成大範圍傳播。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於十月十二日表示,BF.7曾於8月5日至9月15日間通報三例,分別來自荷蘭、法國、美國。【延伸閱讀】陸驗出新變異株! 羅一鈞指國內情況:曾驗出三例境外BF.7、無本土Q2:BA.1雙價次世代疫苗對BF.7有效嗎?A:衛福部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召集人李秉穎十三日受訪指出,平均每3到6個月就會出現新變異株,國外現在有BF.7,現在「0+7」上路,BF.7將比過去更快侵台,恐在二到三個月進入國內。民眾千萬不要等BA.5次世代疫苗,應積極接種次世代疫苗,打BA.1雙價就有保護效果。不過,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提醒,現在世界上的新冠疫苗可分成兩種,一種是用武漢株做的,一種是用Omicron做的,「武漢株做的疫苗已經幾乎可以放棄了。」【延伸閱讀】快打次世代疫苗!學者示警:這類人預防住院效果已砍半Q3:BF.7會成為國內主流病毒株嗎?A: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王必勝於十月十三日說,歐洲目前看到有一波疫情升溫,但是否變主流株、嚴重程度仍未知,需要再觀察;目前國內邊境有症狀者還是要唾篩PCR,開放邊境後可能一天會有100多人,陽性率約三成,會送到昆陽實驗室進行定序,做為監測指標。羅一鈞表示,國際上關注,可能取代BA.5成為主流變異株的不僅是BF.7,先前提過BA.2.75,新加坡流行的還有XBB.1變異株,有待後續觀察和預測,目前任何可能性都無法排除,但也沒有一個專家能預估準確預估12月或明年1月會流行什麼。Q4:BF.7症狀有哪些?A:目前已知BF.7症狀多數與感染Omicron其他變異株相似,包括頭痛、胸痛、嗅覺改變、持續咳嗽、聽力喪失等,但也有其他新冠症狀,例如疲憊、腹痛、腹瀉、流鼻水、喉嚨痛。Q5:BF.7目前傳播狀況如何?A:中國10月9日通報逾1700例,當地報導BF.7不到一周前才在內蒙古自治區被發現,已席捲更多中國省分。BF.7也在德國、法國、丹麥、英國及比利時等國迅速傳播。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監測也發現,目前仍以BA.5和BA.4.6為主流毒株,但BF.7緊追在後。Q6:BF.7會造成重複感染嗎?A:黃立民表示,BF.7和BA.5都是Omicron的分支,只差一個氨基酸,蛋白質形狀改變,抗體有可能會認不得,導致免疫逃脫。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BF.7相關資料不多,尚不知其毒性和免疫逃脫程度。目前已知BF.7是從BA.5衍生,兩者序列接近,但BF.7的S蛋白結構有變化,可能會改變抗原性,因此仍可能有免疫逃脫,讓人再次感染。
-
2022-09-29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疫情解封/什麼是次世代疫苗?要如何評估是否該接種第四劑?
關於次世代疫苗Q1:什麼是新冠次世代疫苗?A:次世代疫苗又被稱為雙價疫苗,也就是疫苗中有2種病毒抗原(價數代表疫苗中所含的抗原種類)。因為omicron變異株的變異位置主要在棘蛋白上,所以目前新冠次世代疫苗皆指含原始株(武漢病毒株)及Omicron變異株製成的疫苗。除了新冠疫苗,流感疫苗也有發展三價、四價疫苗,HPV疫苗已發展到九價疫苗。Q2:哪些藥廠研發新冠次世代疫苗?A:目前莫德納及輝瑞BNT藥廠皆研發次世代疫苗。莫德納次世代疫苗以Omicron 變異株進行研發,為mRNA疫苗,主要分為兩款:「原始株+Omicron BA.1變異株」以及「原始株+Omicron BA.4/BA.5 變異株」。每劑0.5ml,原始株及變異株各含25微克。輝瑞BNT藥廠則研發「原始株+Omicron BA.4/BA.5 變異株」,每劑0.3ml,原始株及變異株各含15微克。Q3:次世代疫苗有通過人體實驗,可以使用於臨床了嗎?A:美國衛生單位已經認清:「疫苗研發永遠跑不贏病毒變異」的事實,因此不再期待人體試驗,只要疫苗製程相同,單純改變抗原成分,藥政單位就會通過授權使用。衛福部食藥署也採取同樣標準,在2022年9月2日審查通過莫德納「雙價疫苗」,為每劑0.5mL,是25微克原始株+25微克Omicron BA.1。至於輝瑞BNT的次世代疫苗,食藥署表示,目前僅在8月中旬收到少數初步文件,仍需待文件備齊,才能進行EUA緊急授權的審查作業。莫德納「原始株+Omicron BA.4/BA.5 變異株」,目前僅有動物實驗資料,且僅有美國給予EUA,因此目前台灣並沒有核准相關EUA。施打次世代疫苗的問題集Q1:我國採購含BA.1的次世代疫苗,對BA.5有預防感染效果嗎?A:雖然藥廠已研發含BA.5變異株的雙價疫苗,但目前僅有動物試驗加上BA.1的佐證資料,且只有美國核准該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張上淳表示,無論是否曾感染新冠病毒,含有BA.1病毒株的雙價疫苗對上BA.4及BA.5,中和抗體效價是接種原本單價疫苗的1.68倍,對BA.5也有預防感染效果。Q2:台灣採購多少次世代疫苗?什麼時候到貨與施打?A:國內與莫德納公司今年簽約採購共2000萬劑疫苗,目前還有1000萬劑餘額,可選擇採購次世代疫苗。指揮中心已經證實,9月16日後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會陸續到貨,目前也已經開發施打。明年則有1500萬劑額度。預估首批將到貨300萬劑。Q3:誰是次世代疫苗優先接種對象?施打間隔時間?A:疫苗接種的順序,其實是依照風險高低來進行規劃。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2022年9月5日決議,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分兩階段接種:第一階段: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第二階段:第一類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50至64歲成人、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者。第一階段莫德納次世代已於9月26日陸續開打,而第二階段預計於10月3日開打。Q4:什麼時候可以開放50歲以下施打莫德納次世代疫苗?A: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說,BA.1次世代雙價疫苗將根據ACIP建議的施打方式,以第一、二階段陸續施打,至於兩階段間隔多久,則視到貨量,建議高風險族群時間到、符合資格就盡快接種。同時王必勝也表示,除兩階段對象外會再安排第三階段,就是50歲以下族群,「不會等到年底」。Q5:次世代疫苗的副作用會比較小嗎?A:不一定,因人而異。次世代疫苗是武漢病毒株與omicron變異株的雙價疫苗,因此相關副作用都有可能發生。目前研究發現,作為追加劑常見的副作用,會以輕中度為主,主要症狀為注射部位疼痛及腫脹、疲倦、頭痛、肌肉痠痛、惡心、嘔吐、發燒。Q6:要等次世代BA.5嗎?A: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李秉穎表示,BA.5疫苗才剛通過美國EUA,根本還不在市場上,是沒有人買得到的,如果硬要等它買到,以現在3到6個月就有新型變異株的突變速度來估算,「等到BA.5的時候,BA.6都出來了,你就變成永遠落後、永遠沒打」。李秉穎說,世界衛生組織也建議不要等待新的變異株疫苗,可以打就先打,BA.1次世代疫苗對抗BA.5的抗體濃度,仍是高於以原始株開發的疫苗,不會為了等待BA.5而放棄打BA.1,但等到BA.5出來之後,大家也一定會改打BA.5,確定可供貨時,台灣也一定會買。疫苗選擇問題集Q1:應該現在打第四劑,還是等次世代疫苗?A: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建議,本身年紀較長且與第3劑接種已間隔4、5個月,可以先打原有疫苗,加強免疫力;若身體狀況尚可,且Omicron持續流行,可稍微等待接種次世代疫苗。次世代疫苗施打,需與上一劑間隔三個月。此外,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也決議,次世代雙價疫苗視為追加劑接種,包括作為「第五劑」。如果接種者的第四劑接種時間超過12週(84天),就可以施打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同時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也提醒民眾,次世代疫苗可作為各種追加劑接種,不論是打滿基礎劑、第三劑、第四劑,只要滿三個月就可以接種;但若要接種第五劑只能打次世代疫苗,沒有開放使用一般疫苗作為第五劑接種。Q2:新冠疫苗要一直打下去嗎?A: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表示,一直打同一種病毒株疫苗,已無法再催出更強的免疫反應對付新型變異株,因此需要接種追加劑。是否未來每三個月就得接種一次,仍要視未來病毒株是否改變或是致病力減弱情形。Q3:一直施打同款疫苗,會造成疫苗疲乏嗎?A: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認同可能出現疫苗疲乏,他表示,觀察性研究顯示,同款原始株疫苗打到第3或4劑,抗體濃度會升高,但抗體持續狀況會減弱。李秉穎曾經針對最近網傳國外專家演講之影片,被加上「疫苗打太多次,免疫系統會疲乏、停工」的註解,李秉穎說,他也有收到,但影片原始意思是說,打多劑後,抗體濃度愈來愈高,一定程度會達到天花板而無法再上升,是指「達到飽和」,而非「疲乏、停工」。李秉穎說,免疫系統不會隨便疲乏,不繼續往上升,是因為太高的抗體濃度可能反而對人體有害,恐引起不尋常的免疫反應,傷害自己的細胞,製造這麼多抗體也只是能量的浪費。無論T細胞或B細胞免疫,到一定程度都會停止,不是疲乏,而是達到了頂點。這類訊息是誤導,希望民眾別因此害怕接種第四劑、第五劑。參考資料:‧什麼是次世代疫苗?誰應該接種?新冠疫苗要打到何時?10大QA一次懂‧次世代疫苗選擇問題多 李秉穎廣播開講3重點、有問必答‧50歲以下接種次世代要等多久? 王必勝承諾不會到年底‧疫情升溫 開放次世代供長者接種第五劑
-
2022-09-24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疫情解封/想外食在餐廳內用該如何防疫?專家:把握6原則避免群聚感染
新冠病毒已趨向本土化,9/20本土累計確診數已正式突破600萬例。面對本土疫情的再次升溫,陳建仁表示,Omicron變異株的出現讓台灣不再可能清零,其雖有高傳染率但也伴隨低致死率,確診者多為輕症或無症狀,也讓台灣從清零政策轉變成與病毒共存。對此,害怕確診的民眾會選擇減少外出聚餐和內用,有人認為「走到餐廳還是沒有踏進去內用的勇氣」、「還是選擇外帶餐點、把食物帶回家享用」。而也有對內用抱持另一類看法的民眾,認為「會中出門就會中,就算待在家也會中,隔壁鄰居在居隔,病毒有可能也飛進你屋內」、「趕快回歸正常生活,確診是難免的,只是早晚,過幾天可能政府就將這病毒降級改為流感。」面對民眾對內用恐慌的疑慮,元氣網統整醫師及專家的防疫建議,讓大家在疫情期間能一同做好防疫,安心內用,與病毒共存。內用風險高?室內用餐感染風險比戶外用餐高根據經理人報導,《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刊登一篇名為〈疫情時期,如何讓餐館更安全?〉,引用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說法:冠狀病毒是透過說話、打噴嚏、咳嗽等行為造成飛沫傳播。當人們聚集在餐廳吃飯,不免俗的聊天交談、大口咀嚼,製造更多的飛沫;雖然科學家尚未釐清一個人吸入多少病毒量、或是待在有病毒的環境多久就會染疫,但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估計,近距離接觸病毒15分鐘就可能遭到感染。而在美國於餐廳染疫的個案,多是與確診者在同個餐廳共處、超過30分鐘到幾個小時,尤其是在嘈雜、通風不良的環境。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教授比約恩.比爾尼爾(Bjorn Birnir)將流體動力學的知識,應用到新冠病毒的傳播研究之中,他發現餐廳的「空氣循環」的確很重要,「人們應該盡可能在戶外用餐,室內的感染風險比室外高出20倍。」如何減少餐廳內用風險?可參考MIT建議調整針對沒有戶外用餐空間、只能內用的餐廳,《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提供以下建議:1.餐廳的大小很重要空間較大的餐廳,較能保持社交距離。2.新鮮空氣如果餐廳有室外空間,請優先選擇室外座位。MIT引述UC Santa Barbara的科學家所言,室內空間染疫的風險是室外的20倍。如果餐廳沒有室外空間,請優先選擇靠近開放的窗戶或門口的座位。在不進食時,應戴上口罩。3.避開人群與熱鬧如果餐廳窄小、擁擠、吵雜,比較不理想。餐廳可調低音樂音量,使客人不必大聲說話。4.安排座位也很重要如果你和不是同一家戶的人共餐,請與他們坐斜對角。日本超級電腦Fugaku計算出,坐斜對角的情況下,用餐者受暴露的病毒飛沫會減少75%。內用該怎麼防疫?把握6原則避免群聚感染國內疫情升溫,讓民眾擔心外出用餐增加染疫風險,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建議,出外用餐時須把握6原則,才能避免群聚感染:一、進餐廳前,要量體溫二、離席前後,戴上口罩三、用餐前後,勤消毒手四、脫下口罩,安靜用餐五、不宜挪移,隔離用板六、踏出餐廳,再次洗手如上所述,我們的生活進入「與病毒共存」時代,平時保持好個人防疫的習慣(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遵循醫師及專家建議的內用防疫原則,把防疫內化成生活的一部份,如此一來消費者與店家便能一同創造出安全用餐環境,民眾也能安心內用不憂心。
-
2022-09-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染疫引發腦炎 三總找到釀免疫風暴「關鍵成因」
本土Omicron新冠疫情造成國內200多位孩童染疫重症,甚至死亡,三軍總醫院日前進行研究分析,發現今年4到6月所收治的兒童腦炎患者,多屬感染BA.2.3.7,變異株中皆有「K97E」病毒突變位點,恐是造成染疫後併發腦炎、免疫風暴的關鍵因素,研究已躍上國際期刊。小兒神經學科專家、三總小兒科部主任陳錫洲表示,今年4到6月有許多兒童重症,「不幸犧牲對大家衝擊都很大」,尤其三總出現第一例兒童腦炎患者時,當時屬於猛爆性腦炎、來勢洶洶,醫界皆認為「不太對勁」,也有盡力急救,後續讓全台兒科醫師保持高度警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至9月10日,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206例,最多為MIS-C有129例,腦炎31例,兒童死亡共31例,腦炎死亡就有12例。三總小兒部主治醫師張佳寧表示,2021年時歐美地區如英國、美國等,已有發表兒童腦炎病例報告,亞洲地區則是今年才流行,今年4到6月時間,除了台灣以外,包括日本也發現兒童腦炎案例。張佳寧說,為了解兒童腦炎致病機轉,三總分析院內收治的6名兒童腦炎患者,年齡介於4到17歲,6人皆無施打疫苗、也無其他疾病史,屬於健康的孩童,並發現,6人皆感染BA.2.3.7病毒株,且從病毒外觀棘蛋白觀察,同樣帶有「K97E」特殊突變位點,此位點是病毒複製的關鍵角色,與人體免疫系統產生免疫風暴有高度相關性,其他變異株皆無此位點,因而推論可能是造成腦炎的主要成因,但仍須進一步研究。過去有學者認為亞洲孩童感染新冠病毒較容易引發腦炎,三總臨床病理科主任商弘昇表示,BA.2.3.7此病毒株在美國也有病例報告,但不多,出現時間點約為今年4月起,與台灣流行屬於同一時期,無法直接推定該病毒株是亞洲特殊病毒株,但的確對台灣兒童造成腦炎傷害。針對近期BA.5疫情升溫,商弘昇表示,目前尚未看到BA.4、BA.5變異株中有「K97E」變異位點,難以確保未來是否有其他致病關鍵。陳錫洲認為,過去染疫腦炎的兒童,較多無潛在疾病,但近期7到9月的染疫重症兒童,較多是本身有生理系統疾病,因此機轉看來有些許不同。三總院長王智弘表示,依據上述研究,此K97E突變位點,可能讓病毒更容易干擾被感染者的免疫系統,進而誘發免疫風暴,而演變成急性腦炎或全身系統性的發炎疾病。雖日本、香港也有小兒感染後併發疾病腦炎、熱痙攣,但直到三總此次研究結果,才為急性腦炎重症找到致病的解答。陳錫洲指出,三總收治的兒童重症患者中,可見到多樣發炎指數的異常升高,這些異常指數代表,病童全身性的免疫系統正被高度地激發與活化,雖這類腦症、猛爆型腦炎病毒的中樞神經系統,暫時無法找到病毒感染的證據,但三總此次發現,包括病毒突變位點及對被感染者免疫系統影響的推論,均與臨床觀察符合。三總此次研究成果近日被國際感染症領域高影響力的著名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接受刊登,未來擬與國衛院及國防醫學院預醫所,進行此突變位點(K97E)更多致病相關機轉的試驗分析。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三總研究6名兒童個案,發現腦脊髓液沒有檢出病毒核酸,但免疫風暴激素卻上升,可能病毒不是直接進入腦部,而是誘發免疫風暴機制後,引起腦炎,後續有待進一步研究試驗,去證實此突變點對免疫系統調節或神經系統入侵是否有關聯下,仍感謝研究團隊仔細研究病例。
-
2022-09-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連假後恐迎來新一波疫情!染疫醫師分享喉嚨痛緩解、吃抗病毒藥黃金時機最實用經驗
BA.5疫情升溫,指揮中心估計中秋連假後單日本土確診案例恐上看6萬例,許多人可能已發現周遭染疫的人多了起來。雖然歷經今年五月大量病例出現,大家對與病毒共存不再害怕,但若自己染疫,症狀上身還是很不舒服。《元氣網》整理多位染疫醫師心得,從緩解喉嚨痛、服用抗病毒藥物到調適心情、避免長新冠並重回正常生活,提供建議。五花八門的症狀如何緩解魔王級症狀第一名 喉嚨痛讓名醫理解為何有人想安樂死《元氣網》陸續刊出「當醫師確診時」,發現醫師們染疫後,和一般人一樣必須對抗病毒帶來的痛苦,尤其喉嚨痛名列不適症狀第一名,大家幾乎異口同聲以「如同刀割」來形容,而根據染疫醫師經驗,最好紓緩的方法是吃軟滑食物與飲用冰涼飲料,如果吃止痛藥會讓自己比較好過,千萬別忍住不吃。心臟外科權威、振興醫院院長魏崢五月十五日確診,他說不擔心自己重症或死亡,但感染後的喉嚨痛,讓他「第一次明白為何有人想要安樂死」。緩解喉嚨痛的菜單 軟滑冰冷食物和多喝水染疫後,魏崢第一時間將確診訊息發公開信給全院同仁,除了請大家別因染疫害怕,還介紹好吞又容易下嚥的食物、以及建議使用的退燒止痛、止咳藥以及消炎藥。魏崢建議不刺激又容易下嚥的滑潤食物,包括木瓜、牛奶、原味優格、豆花、布丁、蒸蛋、白煮蛋的蛋白和橄欖油或苦茶油等。他更提醒,水分要充分補充才能化痰,清水容易嗆到的話,可以木瓜牛奶或豆花代替,吞服藥物時亦然。台中榮民總醫院副院長傅雲慶也說,「其實喉嚨真的很痛」,連吞口水都會痛。他在隔離期間仍參加多個線上會議,還要演講,為了不缺席,他先吃止痛藥和止咳藥才上陣,「工作任務還是要做的。」服用清冠一號 對改善喉嚨痛也有幫助除了服用緩解症狀的止痛藥和止咳藥,傅雲慶也嚐試清冠一號,並且多喝開水。清冠一號服用之後,症狀的確有所改善,喉嚨不再像之前難受,喝水也比較順口,後來再有親友染疫,傳雲慶除了請大家不要恐慌,也建議他們可以服用清冠一號。至於所有症狀中最讓傅雲慶困擾的喉嚨痛,因為隔離前剛好有人送他兩大罐自己種的有機桑椹原汁,他加了冰水喝了兩周,這和乙醯胺酚類止痛藥一起,陪他度過喉嚨最不舒服的艱難時刻,「前五天真的很不舒服,但之後就慢慢好了」。名醫開藥單緩解不適 呼吸困難要掛急診 魏崢建議的藥品名單中,退燒止痛首用普拿疼,每天不要超過5顆,但它不具消炎作用;對喉嚨嚴重發炎者,希樂葆(Celebrex)效果可能更好,借助其抗發炎效果讓喉嚨舒緩。而他喉嚨的症狀則是在服用類固醇後,快速緩解,也建議醫師可以評估開立類固醇藥物;Brown mixture則可以止咳化痰。魏崢提醒,如果有自己無法處理的狀況,尤其呼吸困難,請馬上掛急診。魏崢家中未備有血氧機,也會擔心快樂缺氧,他運用醫師專業,使用聽診器聽聽自己肺部,一般民眾可在家中走動或爬樓梯,是否變得易喘、難呼吸,如果是就要考慮諮詢醫師。症狀其實不輕 比流感還難受新光醫院急診科臨床研究醫師吳紋綾開始出現症狀時,快篩陰性,隔天繼續上班,但同事注意到她的精神特別不好,幫忙PCR竟檢出陽性。確診後,她的咳嗽嚴重、上吐下瀉,也是以刀割來形容喉嚨痛,吃東西、吞嚥都痛,問診也很困難,「確診後並不如大家所說是簡單的感冒。」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胸腔及加護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李國賢說,確診後第三到五天是最不舒服的,經過服用鼻炎、咳嗽藥物、普拿疼及抗病毒藥物後,症狀才逐漸緩解。但令他痛苦的是,喉嚨乾的嚴重,一天就算喝五、六公升的水,仍會覺得口乾,他認為「Omicron這隻病毒還是比想像中強!」不能當作流感看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黃弘孟確定染疫後,最擔心「同仁不要因我受累、被我感染。」住院期間,他咳嗽、流鼻水、鼻塞,就自己多喝水,一直到第三天,跟同仁說咳嗽讓他不太舒服,請醫師為他開藥,他也在病房內做呼吸復健運動,增加肌力、體力,維持肺部健康。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內科部一般內科感染科主治醫師施長慶堅持幫老病人看診,開慢箋、看檢查報告,「不想影響病人的就醫權益。」他總是強迫自己多喝水、服用止痛藥,盡管喉嚨還是不舒服,聲音沙啞,講話時疼痛,但堅持下來。部分患者嗅覺暫時喪失也有醫師嗅覺暫時喪失,林口長庚醫院一般級泌尿科主治醫師曲元正說,染疫後其實沒有太驚訝,也沒有想太多,認為「Omicron就只是小感冒」。只是久違的發燒,讓他在床上躺了好幾天,他沒有服用抗病毒藥物,只吃了一些藥讓自己症狀緩解,例如普拿疼等,並且多喝水,自覺與過去面對感冒並沒有什麼差異。但確診第二天後,曲元正叫了外送便當,吃了第一口,就發現「沒味道」,那時候還問了太太,便當好吃嗎?太太馬上說「很好吃啊,還蠻鹹的」,曲元正馬上知道自己應該是嗅味覺異常,開始憂心會不會造成永久的傷害,還好後續幾天味覺慢慢恢復。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牛道明染疫後,喉嚨不舒服到不想說話,除了多喝水、多休息、多吃高蛋白質食物,太太會煮雞湯、鱈魚、牛小排等,提升免疫力。不過,染疫後味嗅覺異常,吃東西感覺味道很惡心,幾乎吃不下,雞湯、雞肉都是強忍著吃。「唯一沒有改變的味道,就是蘋果,所以吃了很多蘋果。」服用大量維生素D和C 精神及體力變好「吃大量維生素D」,這是奇美醫學中心品質管理中心主任暨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欽明平時的習慣,染疫後他一個人在老家隔離,每天喝大量的水,並採行「維生素D療法」,補充大劑量的維生素D,同時也補充維生素C,吃了這兩種維生素後,讓他感到精神及體力變好。「其實身體也是有不舒服的,特別是病後前幾天。」陳欽明表示,就像感冒一樣,有喉嚨癢、鼻塞、流鼻水、體力不濟等症狀。平常注重健康、有運動習慣、固定補充維生素D的他,有視訊看診,症狀都還好,於是沒有請醫師開藥服用,也因為沒有發燒,連常備的普拿疼都沒有使用。服用抗病毒藥物有黃金時機 嘴巴苦苦靠布丁、蜂蜜緩解不少醫師染疫後服用抗毒藥物,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宏育說,診所配發的抗病毒藥物救了他,他吃了藥之後也了解藥物療效和副作用,可以向患者說明親身經驗。他確診當天咳得很厲害,晚上服用抗病毒藥物後,隔天症狀即緩解,周六確診,周三再快篩就陰性了,「真如仿單所寫,嘴巴有苦苦的感覺,只好靠布丁、蜂蜜緩解。」掌握黃金時機 及時給藥「掌握黃金時機給抗病毒藥物,可能是救命舉動!」高雄市耳鼻喉科醫師鄭仁信染疫確診3天後,病情急速惡化,連吞口水也嗆到,診斷為「急性會厭炎」,住進加護病房。患有肝炎、氣喘病史的他,還好經醫師友人提醒要及早使用抗病毒藥,否則後果恐怕更嚴重。「服用paxlovid是經專業醫師裁量權判斷,加上有肝炎、氣喘病史,符合用藥適應症。」鄭仁信指出,若沒有及早用藥,後續可能引發肺部浸潤,大面積感染造成ARDS急性呼吸道窘迫症。起初鄭仁信認為自己只是輕症,不以為意,未料吞口水竟嗆到,吞嚥困難,緊急到高雄市立聯合醫院掛急診,蜝至被收治到加護病房。住進加護病房後,醫師來巡房,他意外與大學同學重逢,這名醫師不忘發揮同事愛,幫忙買鄭仁信想吃的蒸蛋等食物,也給予心理支持。除了用藥 也要休息足夠牛道明BMI31,屬高風險族群,看診後服用Paxlovid治療,2至3天後,不適症狀減輕,完整服藥5天後快篩陰性,第7天出關,雖然身體仍感疲憊,但他重新回到工作崗位,連續兩天到中正紀念堂兒童疫苗施打站督導。不料,他又出現肌肉痠痛、打噴嚏、流鼻涕、咳嗽、喉嚨不舒服等症狀,再經PCR檢測,Ct值竟只有18。他說,這是服藥後未完全殺死體內病毒,加上沒有好好休息,導致病毒量再次反彈,「醫學文獻報告,確診者快篩陰性後,病毒反彈比率約占2%」,沒想到他就是其中之一,可能與自身免疫力不佳有關。牛道明暫停門診,在家視訊上班,7天後再次PCR檢驗,Ct值仍維持18,「心情盪落谷底,變得非常差」。面對病毒反彈,牛道明內心既驚訝又沮喪,很憂慮會引發重症,也擔心影響到心臟等器官傳導系統,很怕在看診時會「突然倒下死掉」,但如果遇到了,還真的無法避免。病毒量持續反彈「並不尋常」,應該是生病後沒有好好休息,這次他請中醫師同學診斷,開立類清冠一號,再搭配吃維他命D、鋅片來提升免疫力,症狀才慢慢好轉。他提醒確診者,一定要完全休息把病養好。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一般內科主治醫師阮理瑛提醒確診者,不要排斥用藥,服用藥物可減輕許多痛苦,如果不吃藥,而讓身體承受著諸多的不舒服,這一點很划不來。染疫影響生活節奏北漂醫師 每天打電話跟爸媽報平安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緩和醫療科主治醫師吳柏澍認為,工作上的應變相對單純,確診後的「第一個功課」是要讓爸媽知道,但又不希望爸媽太擔心。他是南部人,在台北一個人住,「確診後報平安」是北漂年輕人都會遇到的難題。所以他先跟姊姊討論後,再打電話給爸媽。7天隔離期間,吳柏澍每天都打電話給爸媽,聊聊現況,重點是「讓他們聽聽你的聲音有元氣、知道每天的隔離生活都過得滿好的。」比如說,家裡物資無虞,自己煮東西吃,也有叫外送,沒餓肚子。他屬於重症風險較低的一群,雖然發燒、全身痠痛,身體累累的,但症狀不嚴重,也逐漸改善。因應居家隔離 事先沙盤推演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一般內科主治醫師蔡淑怡和孩子一起居家隔離,她建議,家長能做的,就是把物資、資訊、流程都做好準備,不要恐慌。家裡有足夠食物,有常見症狀的兒童用藥。記得應注意的警示症狀,如果警示症狀沒出現,盡可能在家照顧,因為去醫院要等更久,孩子也會很不舒適。家長也要預先沙盤推演過送醫流程,包括先找好能幫忙開車送醫的親友,在隔離過程中與親友保持聯絡。不要驚慌 紓緩情緒保持平靜四月下旬確診的屏東基督教醫院小兒急診主治醫師段德厚說,確診當下心情很複雜、內疚,還連累其他同事跟著做PCR篩檢、隔離,無法和大家在第一線拚戰,但很感謝急診同仁支持與體諒。61歲的段德厚有高尿酸、高血壓、高血脂、過敏等慢性病,體重過重,牙齒根管治療兩三個月都沒起色,他很憂心確診後身體的情況,「一切只能交給上帝」。他在集中檢疫所隔離,生活很孤單,幸好帶著吉他,在隔離期間彈吉他舒緩情緒。調整心境面對多變疫情染疫之後 醫師說:「我要對自己好一點。」指揮中心統計,九成九以上的確診者都屬輕症,但也有醫師痊癒後咳嗽、易喘。施長慶在家裡做重訓,以及開合跳等心肺運動時,就比染疫前更容易喘,必須休息久一點。雖不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但為了盡快恢復到原先體能狀況,仍需強迫自己運動。把身體準備好 以便走更長遠的路確診後牛道明最大感受,「健康真的很重要」。歷經染疫21天康復後,他想「該減肥了」,希望從現在87公斤減到75公斤。不過,染疫後仍感覺容易疲累、肌肉痠痛,現在晚上6點多回家後會先躺30分鐘,待恢復體力後,再起床吃飯、做事,希望持續多休息,把身體準備好,以便走更長遠的路。天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翁國益喜歡從事耐力運動,平常就跑步及游泳,確診後,他恢復正常做運動,從紀錄來看,的確與染疫前有段差距,心律較快、表現較差。他研究很多運動選手資料,發現有的運動員疫後恢復與染疫前相同,也有人無法恢復如前,幸好他逐步恢復正常。防護做好 自我提醒格外小心染疫後的李國賢,更懂得病人心情,也能有同理心對待確診病人,他表示,現在他對Omicron這個疾病更加敬畏,絕對沒有如外界所說的像流感那麼簡單,並不會把它當作普通疾病看待,即使認為自己防護做得再好,仍會有漏網之魚,所以時刻會自我提醒要格外小心,同時慶幸他只是輕症,才能快速地重回崗位幫助病人。曲正元說,染疫後,自己對新冠肺炎有新的認識,覺得不宜簡單用「小感冒」來形容。現在的自己雖然有了「無敵星星」,但還是不敢大意,個人的防疫措施做得更完善,也會自主與人保持距離,不是擔心二次染疫,而是擔心自己是不是有可能感染給他人。「染疫,真的讓我獲益良多。」陳欽明表示,隔離期間,不僅做了許多平常沒空做的事,更讓自己有機會停下腳步,思索人生方向。他一向是停不下腳步的人,上班時,總是忙工作,生病時,才感悟到健康的重要性,因此,「我要對自己好一點。」平時累積資本 調整心境面對突然的變動高雄阮綜合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林奕萱結束隔離返回工作崗位時,不少老病人送上關切,有人還煞有其事地說,看到「林醫師」臨時請假一周,便猜到是確診。她說,這些診間的有趣對談也告訴大家,「即使醫師,也是會生病的」,大家都一起在面對這場疫情。「大家無法百分之百臆測將來會發生什麼事,能做的就是平日有所準備。」林奕萱說,新冠疫情像突發緊急事件,誰都可能遇上,遇上時也在審視大家平常在健康上、經濟上或人際關係上是否累積足夠的「資本」,以應對突如其來的生活擾動,心境的調整,十分重要。【延伸閱讀】>>「當醫師確診時」完整系列報導
-
2022-09-12 醫療.中醫
消除全身倦怠、安定心神助眠 中醫教按6穴道:每天只要10分鐘
● 掌握正確穴位,安定情緒提升自癒力● 穴道按摩可抒解不適,氣血便通暢● 按摩搭配伸展運動,改善痠痛問題現代人壓力大,按壓穴道可達舒緩功效,每個穴位對應五臟六腑,當感覺不適,用手按壓六大穴位10分鐘,有助紓壓、改善各種大小困擾。近期疫情升溫,許多民眾感覺胸口悶脹、呼吸不順,易導致肌肉緊繃、呼吸短淺快速,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建議,可按摩胸部「膻中穴」,舒緩胸悶及維持呼吸順暢。常按這6個穴道 助消除全身倦怠位在胸骨正中位置的「膻中穴」,又稱為「開心穴」,每天早晚用大拇指指腹在此穴位輕輕的迴旋按揉,配合緩慢呼吸,有助於氣路的通暢、排除不良的情緒,減輕煩惱。想加強效果,可以按摩「神封穴」,即位於從膻中穴往左右兩邊延伸三根手指的地方,有「神」字的穴位大多對於穩定情緒有幫助。因此,沿著肋骨從膻中穴、神封穴一路往外側,用指腹按揉或按壓穴位,能讓心情舒暢。在背部的「神道穴」與「心俞穴」也可以幫助應對情緒,兩穴位分別在背部的胸椎第五節下方,以及往兩邊延伸兩根手指頭處。對於時常背部緊繃,特別是情緒一來就覺得腰部痠痛的人,按摩這些地方很有幫助。搭配伸展運動 重建身體活力前額的「神庭穴」與「本神穴」在額頭的上面,沿著髮際線分布,正中間是神庭穴,往兩側平推可以到達本神穴。當煩躁、焦慮、容易生氣時,可以按摩前額的神庭穴跟本神穴,林舜穀建議,搭配推拿油、薄荷油、驅風油輔助,可以讓效果更持久穩定,也更好入睡。除了按摩之外,林舜穀表示,不妨搭配伸展運動,包含雙手插腰向後仰,感覺身體前側任脈的伸展,從下巴開始沿著中線一路往下延伸,直到下腹會陰區域。伸展時不需要強求角度一定要彎曲到非常大,而是感覺到身體哪個地方特別緊繃即可。身體往後伸展時吸氣,感覺胸部和腹部隨著吸氣而變膨脹伸展;在吐氣時則可以順勢往前彎腰,伸展後背部的督脈,督脈由上嘴唇往上沿著頭部正中線延伸,往後一路沿背部的正中線直到腰椎、臀部位置。在吐氣彎腰時仔細感覺督脈的伸展,察覺肌肉變化,同時打開心裡的結,給自己的大腦和心靈紓壓。
-
2022-09-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什麼是次世代疫苗?誰應該接種?新冠疫苗要打到何時?10大QA一次懂
BA.5疫情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估計,中秋連假之後,單日本土確診案例恐從3萬多例增至6萬多例。為了增加保護力,指揮中心已採購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因應,且宣布開放18歲以上成人施打。什麼是次世代疫苗?誰應該接種?新冠疫苗要打到何時?元氣網為大家請教專家與指揮中心解惑。Q1:什麼是新冠次世代疫苗?A:新冠疫苗以原始武漢病毒株(簡稱原始株)製成,次世代疫苗又被稱為雙價疫苗,疫苗中有2種病毒抗原,目前新冠次世代疫苗皆指含原始株及Omicron變異株製成的疫苗。除了新冠疫苗,流感疫苗也有發展三價、四價疫苗,HPV疫苗已發展到九價疫苗。Q2:哪些藥廠研發新冠次世代疫苗?A:目前莫德納及輝瑞藥廠皆研發次世代疫苗。莫德納次世代疫苗以Omicron 變異株進行研發,為mRNA疫苗,主要分為兩款:「原始株+Omicron BA.1變異株」以及「原始株+Omicron BA.4/BA.5 變異株」。每劑0.5ml,原始株及變異株各含25微克。輝瑞BNT藥廠則研發「原始株+Omicron BA.4/BA.5 變異株」,每劑0.3ml,原始株及變異株各含15微克。Q3:我國採購含BA.1的次世代疫苗,對BA.5有預防感染效果嗎?A:雖然藥廠已研發含BA.5變異株的雙價疫苗,但目前僅有動物試驗加上BA.1的佐證資料,且只有美國核准該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張上淳表示,無論是否曾感染新冠病毒,含有BA.1病毒株的雙價疫苗對上BA.4及BA.5,中和抗體效價是接種原本單價疫苗的1.68倍,對BA.5也有預防感染效果。Q4:次世代疫苗已可以使用於臨床了嗎?A:衛福部食藥署2022年9月2日審查通過莫德納「雙價疫苗」,為每劑0.5mL,是25微克原始株+25微克Omicron BA.1。輝瑞BNT的次世代疫苗,食藥署表示,目前僅在8月中旬收到少數初步文件,仍需待文件備齊,才能進行EUA緊急授權的審查作業。至於莫德納「原始株+Omicron BA.4/BA.5 變異株」,目前僅有動物實驗資料,且僅有美國給予EUA。Q5:台灣採購多少次世代疫苗?什麼時候到貨與施打?A:國內與莫德納公司今年簽約採購共2000萬劑疫苗,目前還有1000萬劑餘額,可選擇採購次世代疫苗,明年則有1500萬劑額度。預估首批將到貨300萬劑。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最快9月底到貨,力拚9月底或10月初開打。Q6:誰是次世代疫苗優先接種對象?施打間隔時間?A: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2022年9月5日決議,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分兩階段接種:第一階段: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第二階段:第一類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50至64歲成人、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者。Q7:應該現在打第四劑,還是等次世代疫苗 ?A: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建議,本身年紀較長且與第3劑接種已間隔4、5個月,可以先打原有疫苗,加強免疫力;若身體狀況尚可,且Omicron持續流行,可稍微等待接種次世代疫苗。次世代疫苗施打,需與上一劑間隔三個月。Q8:次世代疫苗的副作用會比較小嗎?A:目前已通過食藥署EUA的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作為追加劑常見的副作用,以輕中度為主,主要症狀為注射部位疼痛及腫脹、疲倦、頭痛、肌肉痠痛、惡心、嘔吐、發燒。Q9:新冠疫苗要一直打下去嗎?A: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表示,一直打同一種病毒株疫苗,已無法再催出更強的免疫反應對付新型變異株,因此需要接種追加劑。是否未來每三個月就得接種一次,仍要視未來病毒株是否改變或是致病力減弱情形。Q10:一直施打同款疫苗,會造成疫苗疲乏嗎?A: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認同可能出現疫苗疲乏,他表示,觀察性研究顯示,同款原始株疫苗打到第3或4劑,抗體濃度會升高,但抗體持續狀況會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