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5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搜尋
甲狀腺機能亢進
共找到
84
筆 文章
-
-
2022-04-14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24歲男睡著動不了以為「鬼壓床」 醫查出原來是這個病
1名24歲男子日前工作時突然四肢無力,連站起來都很困難,原以為是工作太累造成,沒想到接下來連續多天睡覺醒來時意識清楚,身體卻動彈不得,以為是「鬼壓床」嚇得他趕緊到門診來求助。醫師診斷發現,患者罹患「甲狀腺毒性周期性麻痺症」,經給予抗甲狀腺亢進藥物治療後,終於能夠一夜好眠。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徐維謙表示,該患者主訴鬼壓床的現象越來越嚴重,甚至影響白天生活作息,經過門診一系列檢查,發現是反覆的低血鉀造成肌肉無力,並再進一步揪出「甲狀腺毒性周期性麻痹症」,這類疾病好發於男性東方人,大約占甲狀腺機能亢進病人的2%左右。徐維謙說,根據研究,亞洲男性罹患此症的機率為8.7%至13%,有80%的病人在20至39歲時發病,主要症狀多為清醒狀態下,會感到肌肉全身無力,尤其近端肌肉跟下肢肌肉無力感更加明顯;部分病人出現肌肉疼痛症狀,持續發作數小時,通常是數周或數月發作一次,情況嚴重者可能每周發作。他說,一年當中以夏季、秋季的發生機率高,加上晚上或清晨期間,體內的兒茶酚胺的濃度較高,也較容易誘使疾病發作,此外包括大量運動過後或者是攝取過多的高醣類食物、生活壓力、高鹽飲食及疾病感染等,也都有可能是促發因子。萬一急性發作時,立即補充鉀離子可改善肌肉無力症狀,但仍有40至59%的病人可能會出現反彈性高血鉀,因此需要頻繁監測鉀離子濃度及心電圖。徐維謙提醒,預防此病發作關鍵就在於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治療上會給予正式的抗甲狀腺亢進藥物及乙型阻斷劑,讓患者甲狀腺機能恢復正常。除藥物治療、避免促發因子外,更要同步調整生活作息,一旦甲狀腺素恢復正常,甲狀腺毒性周期性麻痺症就不會再發生,但如果甲狀腺機能亢進持續復發,則甲狀腺毒性周期性麻痺症就有可能再發生。
-
2022-03-2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血壓高恐爆血管、心臟病!高血壓導管治療助穩定血壓、減少藥物
四十歲的王女士是位上班族,有次量血壓時意外發現血壓很高,收縮壓超過190 mmHg,才趕緊到心臟科檢查。因為患者相對年輕,於是先安排檢查看看是否有導致次發性高血壓的原因。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內科部心臟血管系心導管室主任陳業鵬醫師指出,初步排除次發性高血壓後,她的血壓控制還是不理想,所以逐漸增加藥物,總共使用6種降血壓藥物。「有一次回診,患者說因為工作的關係,她其實吃藥都很不規則,又常常忘記吃藥,所以詢問有沒有其他控制血壓的辦法?」陳業鵬醫師分享,「當時就建議可以考慮高血壓導管治療,她毫不猶豫的直接說好。」後來幫她安排高血壓導管治療進行腎動脈交感神經燒灼術,陳業鵬醫師回憶,大約一個月後,她已經可以減到剩三種降血壓藥物,因為血壓維持很穩定,後續也再減少藥物。高血壓導管治療是微創手術,能夠全天候發揮紓緩血壓的效果,適合用於已使用多種降血壓藥、服藥不規則、已有器官損傷的患者,可幫助血壓達標,減少中風、心臟病的風險。血壓過高造成系統性傷害!在過去,高血壓的定義是140/90 mmHg,自從2017美國心臟學會目發表將高血壓定義至130/80 mmHg,越來越多國家也將共識訂於130/80 mmHg。2022起台灣高血壓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學會高血壓指南也將定義標準降低至130/80 mmHg. 若收縮壓介於120-129 mmHg且舒張壓小於80 mmHg,稱為高血壓前期;若收縮壓介於130-139 mmHg或舒張壓介於80-89 mmHg,稱為高血壓第一期;若收縮壓大於140 mmHg或舒張壓大於90 mmHg,稱為高血壓第二期。高血壓患者大多沒有明顯症狀,但傷害會逐漸累積,陳業鵬醫師舉例,高血壓是慢性疾病,日積月累下來會造成系統性併發症,例如心肌梗塞、腦部會中風、眼睛會出現視網膜性病變、腎臟會出現蛋白尿及腎功能惡化、及主動脈剝離等。維持血壓穩定,守護血管健康治療高血壓最重要的是生活習慣調整,包括飲食、運動、體重控制。血壓若無法控制達標,就得加上藥物。降血壓的藥物有很多種類,包括血管收縮素抑制酶拮抗劑/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利尿劑、血管擴張劑等。在血壓控制不理想的狀況下,使用單一種藥物的效果可能沒有辦法讓血壓達標,而需要併用2種、3種、甚至更多種藥物。陳業鵬醫師說明,高血壓本身的成因很多樣,並非單一因素所造成,所以往往需要合併不同機轉的藥物去控制,比較容易把血壓控制穩定。除了使用降血壓藥物之外,還可以搭配新式微創的「高血壓導管治療」,即腎動脈交感神經燒灼術來控制血壓。陳業鵬醫師說,高血壓導管治療的機轉是因為有部分患者腎動脈部分的交感神經比較亢奮,使血壓上升,所以藉由高血壓導管治療進行腎動脈交感神經燒灼,有助降低腎動脈交感神經的活性,達到控制血壓的效果。全球數據也顯示,有高達八成的病患在經歷此治療後能夠有效的血壓控制。哪些族群適合接受高血壓導管治療?高血壓導管治療的適用族群有幾種,陳業鵬醫師說,例如病人已經吃很多種降血壓藥物,但是血壓控制還是不穩定;而有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部分器官已經受損的患者,更應該要積極考慮高血壓控制。還有服藥順應性較差、難以按時吃藥、或是藥物耐受性不好的患者,也適合使用高血壓導管治療,有助於減少降壓藥物的使用。另外,有一些次發性高血壓,譬如腎上腺腫瘤、甲狀腺機能亢進、或睡眠呼吸中止所造成的高血壓。陳業鵬醫師說,如果造成高血壓的因素都控制穩定,但是血壓依舊偏高,也可以考慮高血壓導管治療。陳業鵬醫師說,高血壓導管治療的好處,一方面讓血壓更容易達標,收縮壓平均可以降低10-20 mmHg左右,二方面就是可以減少吃藥的顆數、種類。高血壓導管治療步驟圖解高血壓導管治療大部分是從鼠蹊部的股動脈放入導管,陳業鵬醫師解釋,在X光的導引下,將導管延伸到腎動脈。首先會做血管攝影評估腎動脈的解剖構造是否適合接受交感神經燒灼術,確認腎動脈的管徑、長度後,就會使用交感神經燒灼術的導管,它可以利用高頻率電波產生熱能阻斷腎動脈的交感神經活性,對於腎臟功能不會造成影響。導管治療的時間大概45分鐘到1小時左右。高血壓導管治療在局部麻醉下便可進行,病人皆保持清醒,陳業鵬醫師說,導管手術過程中可能有些痛感,所以會給一些止痛藥,一般而言術後隔天就可以出院。顧好血壓!日常保養重點提醒高血壓被稱為隱形殺手,當血壓開始偏高的時候,通常完全沒有症狀,所以平常在家就要監測血壓。陳業鵬醫師提醒,不管有沒有高血壓,其實都應該定期量血壓,因為我們不會知道血壓什麼時候會高起來。在家量血壓時,請把握「722原則」,第一個「7」是指連續7天量血壓,第二個「2」是指每天早、晚各量一回,第三個「2」是指每回量兩次血壓。養成在家量血壓的習慣才能及早發現高血壓,及早接受治療,而且在接受治療後,按時量血壓才有辦法評估治療成效。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對血壓控制非常重要,陳業鵬醫師叮嚀,飲食方面要少油、少鹽、少糖,也要戒菸、戒酒。作息正常、充足睡眠、做好壓力調適等,對舒緩血壓都有幫助。「體重控制也很重要,臨床上有很多患者,把體重控制好後,血壓便有明顯的改善。」陳業鵬醫師分享,「如果再加上規則運動、按時服藥,血壓便可以控制得更理想!」原文:
-
2022-03-08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55歲男下肢無力、排深褐色尿液 醫:長年嚼檳榔導致
新北55歲陳先生因排尿呈深褐色、下肢無力、厭食、全身倦怠等症狀,自覺可能是壓力大導致腎功能出現問題,前往醫院就醫,沒想到經腎臟內科診斷為腎衰竭,醫師評估,因陳先生長期嚼食過量檳榔,才導致高血鈣及急性腎衰竭。衛福部台北醫院腎臟內科醫師劉文治表示,透過電腦斷層、尿液與血液檢查,發現陳先生有腎結石、血尿、高血鈣,最重要的是腎功能只有正常人的五分之一,面臨洗腎風險。劉文治說明,造成高血鈣的原因很多,常見例如原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活性維生素D攝取過量、長期臥床、過度食用含鈣制酸劑及藥物,或是罹患如肺癌、多發性骨髓瘤、腎細胞癌等腫瘤病人。為找尋陳先生高血鈣及腎衰竭的原因,劉文治安排一連串的驗尿及抽血檢查後,排除各種可能發生的原因,發現陳先生長期嚼食過量的檳榔,是高血鈣及急性腎衰竭最有可能的主因,詳細問診得知,外送工作雖然自由、彈性,但近期每日工時增加、奧客投訴增加、還要趕車流與時間,從事10年外送工作,現在壓力最大,因此檳榔越吃越多,每日檳榔的量高達30顆。劉文治立即勸導陳先生要戒除檳榔、喝足量水分,並引薦至醫院的戒檳門診,一周後高血鈣的情形已迅速改善,腎功能也逐漸恢復正常,不但恢復食慾與正常排尿,也脫離了洗腎的風險。劉文治表示,檳榔含有生物鹼,添加物中的石灰有大量的氫氧化鈣與碳酸鈣,除會造成高血鈣外,尿液裡鈣的排出量相對地增加很多,因而容易造成腎結石。從事外送、建築、運動的民眾需注意要攝取足夠的水量,若大量流汗時,水份流失快而補充的水量又少,就容易造成血鈣過高,因而誘發腎衰竭。若再加上隨口一顆顆的檳榔,將加重高血鈣的風險。劉文治呼籲,檳榔除會造成口腔癌外,也會導致高血鈣、腎結石,甚至腎臟衰竭,要長期洗腎的風險,嚼食檳榔者應定期健康檢查與定期接受國民健康署補助的口腔黏膜檢查,斷絕檳榔的嚼食,喝足量的水,才能有美麗健康的人生。
-
2022-03-04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開車突然心肌梗塞!掌握黃金時間救回,還靠這些生活習慣保命
八年前,我從台中住家開車到雲林北港上班途中,在西螺大橋突然胸悶、肩背痠、冒冷汗,這個情況持續不止,但我仍強忍不適開到醫院,一到院整個人眩暈、乏力癱軟,急診醫護人員馬上幫我進行心電圖與心臟酵素檢查,發現我是心肌梗塞發作,立即搶救救回一命。深刻感悟「生死一線間」北港院區有建置心導管室,我是在黃金時間被心臟科團隊救回的幸運兒。印象中我胸悶得很厲害,整個人幾乎無力,心臟科醫師張丁權、張詩聖啟動心導管介入療法,過程中我一度心跳停止,經過心臟按摩,心跳才恢復,當時我有意識,但心臟卻使不上力,現在回想這一幕,仍深刻感悟「生死一線間」。很感謝兩位心臟科權威與死神拔河,把我從鬼門關前救回來。在我身上置放一支心臟支架及暫時性心臟節律器,之後住進加護病房治療,在抗凝血劑加上專業醫護團隊的照護下,我的病況很快改善恢復。聽醫囑療養 兩周後回崗位由於當時我滿心想的是「我現在是病人,但我的病患找不到我怎麼辦?」所以我努力聽從醫囑療養,兩周後就回到工作崗位上,病況也因為獲得良好控制,至今沒有復發,現在我持續回心臟科門診追蹤,清楚掌握自己的健康變化。急性心肌梗塞是最常見的猝死原因,約有一半患者不知自己可能有心臟疾病,發作時錯失搶救良機,因此易發生到院前死亡情況。「我能活下來,除了感謝心臟科團隊救治,也有一點運氣及佛菩薩庇佑。」我病發後未改變作息,維持茹素,會固定時間就寢,盡量不熬夜,最重要的是,定時服藥控制疾病,讓身體保持在良好且規律的生活習慣,自然迎來健康的回報。為病患打氣 分享罹病經驗我是腸胃肝膽科專科醫師,在診間中遇到堅持己見或沒有信心對抗病魔的病患,我會用自己罹病的經驗分享心境,加上我的醫療專業,說服患者勇敢面對,我希望他們能跟我一樣重拾健康,或調整心情與疾病共存,揮別陰鬱負能量,正向生活。我有高血壓、高血脂、甲狀腺機能亢進病史,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因此提醒50歲以上男性,如果有心臟疾病家族史、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病史,或有抽菸、肥胖、少動等習慣者,更應提高警覺,避免罹患心臟疾病。調整生活習慣 定期健檢建議從調整生活習慣開始做起,少抽菸、控制三高、減肥及多運動,遠離心血管疾病;其次定期健康檢查,量血壓、血液檢查、心電圖、胸部X光是必要檢查項目,並且應測量「運動心電圖」,監測自己在活動中的心跳變化,有異狀才能及時發現與治療。黃克章小檔案現職:●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腸胃肝膽科主任●肝癌、大腸直腸癌團隊年齡:67歲學歷:中國醫藥大學專長:●腹痛、腹瀉、嘔吐、消化不良●腸胃出血、消化性潰瘍、肝癌、胰臟癌、膽結石、腸胃與肝腫瘤篩檢、其他腸胃肝膽胰臟疾病經歷:●台大醫院腸胃科研究員●長庚醫院腸胃科研究員●中國醫大附醫腸胃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專科醫師
-
2022-02-17 該看哪科.中醫
男患僵直性脊椎炎 以中藥合併針灸完美治療
新竹一位26歲男子被診斷僵直性脊椎炎,半年因痛而苦,無法正常腰部使力,甚至影響到工作表現,雖長期服用西醫止痛藥,卻僅能消炎止痛,一旦停藥疼痛感就席捲而來,到蔡宗璟中醫診所就診,並選用下背部的大腸俞、氣海俞、腰眼及上背部的肺俞、督俞來治療,再配合中藥組合,經兩個月成功消除脊椎疼痛。醫師蔡宗璟指出,該男因先前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已全切除,所以目前服用甲狀腺素以避免甲狀腺機能低下,不願還需長期服用抗發炎性的西藥來治療脊椎炎,因他具中醫與西醫雙執照,故尋求其幫忙以中醫方式治療此疾病。蔡宗璟說,該男的背部、腰薦部脊椎及附近肌肉皆感覺疼痛,因工作需要長時間站立更造成疼痛的加劇,第一次門診以針灸方式舒緩該男的疼痛與不適。蔡宗璟表示,兩天後,該男回診時稱針灸治療後疼痛已緩和,工作站立時間長也無疼痛,不過仍抱怨平時易疲倦及頭暈等症狀,且因甲狀腺切除後甲狀腺機能低下因此體重迅速增加。因此,第二次門診時除繼續針灸治療外,還開立了含驅風的威靈仙與白芷、化濕的陳皮與厚朴及活血的三稜與莪朮等十多樣中藥組合的處方來治療僵直性脊椎炎的疼痛與其它不適症狀。接著一週,該男回診時感覺上背部與下背部的疼痛感已大幅減輕,身體疲倦感也減少,頭暈亦有改善,該男還驚訝自己體重減輕約2公斤,這才了解到一個全面性的中藥處方除了能改善主要的僵直性脊椎炎外,其他不適的症狀也能一併調理,經後續兩個月的治療背部及腰薦部脊椎疼痛已幾乎消失。蔡宗璟表示,僵直性脊椎炎在西醫屬內科自體免疫性疾病,自身的免疫系統會攻擊頸、胸、腰椎或下肢關節,在西醫的治療上會使用消炎止痛藥或免疫抑制劑,因治療需長期服用西藥且無法根治而副作用亦多因此常令患者困擾,所以患者會尋求中醫治療。針灸治療有很好的療效,但此疾病為自體免疫疾病,與一般的關節痛及肌肉肌腱發炎有所不同,單用針灸治療仍不夠,須配合中藥治療一段時間,使免疫的調控正常化,讓發炎反應停止並修復局部發炎後的組織,僵直性脊椎炎在脊椎未變形之前是可以用中醫治癒的,而非服藥一輩子。
-
2022-01-2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心律不整常見3症狀 忽略不理可能腦中風或猝死
當你有小鹿亂撞般的心跳,如果不是來自戀愛的悸動,而是在靜態狀況下都可明顯感受心臟「怦怦跳」,就有可能發生心律不整。有些心律不整是無症狀的,但嚴重像心室頻脈或心室顫動,也有可能致命,因此不能輕忽心律不整的症狀。心律不整是很常見的心臟疾病,但許多人會忽略不在意,到了老年時才驚覺事態嚴重。其實長期心律不整對血管健康有很大的威脅,例如心房顫動,可能會形成血栓,若堵塞住腦血管則會發生腦中風,因此,如果有心臟不適症狀,應盡早到醫院診治,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能減少心律不整對生命的威脅。正常的心跳是由心臟的天然節律器「竇房結」啓動,進而帶動整體心房、心室搏動來完成一次心跳,正常心跳頻率是每分鐘60至100次,少於60次為心跳太慢,大於100次則為心跳過快,若傳導路徑出問題,就會造成心跳不規則,也就是心律不整,而且每個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常見心律不整症狀:心跳過快:跑步、發燒或緊張狀態下,心跳都會加速,但需考慮可能與甲狀腺機能亢進或正在服用的藥物有關。心跳過快容易出現暈眩、昏厥、心悸、休克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可能猝死。心跳過慢:有些人心跳天生比較慢,許多運動員都在每分鐘50幾下,所以只有心跳數低,並不能視為異常。心跳太慢會出現頭昏眼花、走路不穏、甚至疲倦感和呼吸喘等症狀,嚴重時也可能造成心臟衰竭。心跳不規則:正常的節律下,有時吸氣時脈搏的間隔變短、呼氣時間隔變長的情況,稱為「呼吸性心律不整」,常發生於年輕人身上,這是生理性狀況不用擔心,但若出現心悸、胸悶、胸口痛時,應就醫檢查診斷。生活中預防心律不整的方法:1.避免高油、高糖、高膽固醇食物攝取,以維持標準體重。2.正常生活起居,保持情緒穩定;避免吸菸、限制飲用酒類及少喝含咖啡因飲料。3.切勿亂服成藥,例如有些感冒藥會誘發心跳加快,造成心臟不適。
-
2021-12-09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長期洗腎要注意血磷值數值 偏高易導致死亡風險
一位60歲女性洗腎4年,並定期追蹤甲狀腺結節,對高磷食物忌口,但近兩年抽血報告顯示血磷值偏高,副甲狀腺機能亢進,且副甲狀腺數值為正常值近3倍,雖花了近10萬元治療,但指數仍超高達1000pg/ml,醫師後來為她進行「副甲狀腺射頻消融術」終於改善長期問題。烏日林新醫院影像醫學科主任蔡仲明表示,洗腎患者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血鈣濃度、血磷濃度、鈣磷乘積和副甲狀腺素(PTH)濃度,這4項指標都與死亡率相關,且有超過一半的腎病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千萬不能輕忽。他說,血磷值太高會造成低血鈣,刺激副甲狀腺增生,分泌副甲狀腺素,把骨頭中的鈣釋放出來到血液中。除了會造成容易骨折之外,也可能發生全身心血管壁鈣化,進而引發腦中風 、心肌梗塞,另外也會有皮膚搔癢、不寧腿等症狀。腎友只要抽血檢查發現副甲狀腺超過800 pg/ml或鈣磷乘積大於70,務必要接受治療。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的傳統治療包括限磷飲食、藥物治療,但無法長期有效控制副甲狀腺機能亢進。有些患者會選擇酒精注射,但缺點是需要多次注射,導致容易沾黏,增加之後開刀的困難度,且過量注射酒精有可能會損害喉返神經。另外如果選擇接受傳統副甲狀腺手術,則會增加聲音沙啞、出血、傷口感染的併發症風險。新型微創的副甲狀腺射頻消融術,可以把消融針插入甲狀腺結節內,利用熱能讓組織凝固性壞死;好處是手術時間短,大約只需一小時、不需要住院,隔天就能正常上班,而且手術傷口無痕跡,減少手術傷害喉返神經的喉嚨沙啞無聲風險。因為能改善鈣磷不平衡,不用再長期服用昂貴的降磷藥,除了可以幫助副甲狀腺數值恢復正常,也是治療良性甲狀腺結節腫大的新選擇。他說,患者手術後,半年來副甲狀腺跟血中鈣磷的數值都恢復正常,讓她可以繼續安心洗腎。蔡仲明建議,洗腎患者如果有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的問題,可積極配合醫師治療接受新型手術,避免造成血管鈣化和骨折,帶來更大的健康危機。
-
2021-11-1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心房顫動電燒手術 心內超音波零輻射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整,發生率隨年齡上升,高血壓、心衰竭、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等病人是好發族群。心房顫動患者併發腦中風風險是一般人的四倍,如果藥物控制效果不理想,可考慮以電燒手術治療。台大醫院以心內超音波取代傳統的X光,執行最新「零輻射」電燒技術,超音波即時影像與3D定位系統結合,可協助醫師精準電燒並監測其他變化,目前已成功完成三例。但這項心內超音波的一次性醫材,約需自費10萬元。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游治節表示,心房顫動會增加中風的風險,通常會先用藥物控制,如果控制不好,症狀仍然明顯或心臟開始出現衰竭跡象時,就要考慮用電燒手術更積極治療。礙於主動脈等大血管的走向,彎曲複雜,如果左心房需要治療,醫師需要經由大腿股靜脈將導管走到右心房,傳統術式是在X光引導下,以心房中膈穿刺到左邊,再進行電燒,讓左心室不再亂跳。游治節說,由於X光有輻射線,對於病人的正常組織和執行手術的醫護人員來說,都可能造成傷害。近年發展出使用心內超音波進行定位的技術,不但零輻射,還能將即時影像與3D定位系統結合,讓醫師同步即時監看穿刺,大幅提高精準度;心臟內超音波也同時監測到心臟其他的變化,幫助醫師可即時發現並且處理。游治節表示,這項技術安全性高,大部分心房顫動的病人都適用。目前台大醫院已成功執行了三例心內超音波輔助的心房顫動電燒手術,病人都是60歲以上,手術都很成功,病人恢復良好。
-
2021-11-1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更安全精準的心房顫動電燒!台大醫院做到零輻射3D定位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整,發生率隨年齡上升,高血壓、心衰竭、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病人也是好發族群,心房顫動者併發腦中風風險是一般人的四倍,如果藥物控制效果不理想,也可考慮以電燒手術治療。台大醫院以心內超音波取代傳統的X光,執行最新「零輻射」電燒技術,超音波即時影像與3D定位系統結合,可協助醫師精準電燒並監測其他變化,台大目前已成功完成三例,不過目前這項心內超音波的一次性醫材需要自費10萬元。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游治節表示,心房顫動會增加中風的風險,所以會先用藥物控制,如果控制不好,症狀仍然明顯,或是觀察到心臟開始出現衰竭跡象,就要考慮用電燒手術更積極治療。礙於主動脈等大血管的走向彎曲複雜,如果左心房需要治療,醫師需要經由大腿股靜脈將導管走到右心房,傳統術式是在X光引導下,以心房中膈穿刺到左邊,再進行電燒,讓左心室不再亂跳。游治節表示,由於X光有輻射線,對於病人的正常組織,和執行手術的醫護人員來說都可能造成傷害。近年發展出使用心內超音波進行定位的技術,不但零輻射,還能將即時影像與3D定位系統結合,讓醫師同步即時監看穿刺,大幅提高精準度;心臟內超音波也能同時監測到心臟其他的變化,幫助醫師可即時發現並且處理。這些準確度和安全性的升級,都是傳統X光定位技術做不到的。游治節表示,這項技術安全性高,大部分心房顫動的病人都適用。目前台大醫院已成功執行了三例心內超音波輔助的心房顫動電燒手術,病人都是60歲以上,手術都很成功,病人恢復良好。心內超音波導管是一次性醫材,在日本是有健保給付,但台灣尚無,病人自費需要大約10萬元。
-
2021-11-11 養生.聰明飲食
吃藥配牛奶能保護腸胃? 當心這些藥遇牛奶恐傷身
牛奶是公認的營養食物,幾乎含有人體所需要的所有營養素,不僅營養比例適合人類,消化吸收率也高。相傳它能夠保護腸胃,導致有不少人喜歡用牛奶送服藥物。殊不知,這樣用藥有可能傷身!牛奶,遠離這些藥物1.止瀉藥:藥效受損止瀉藥物中,諸如蒙脫石散等吸附劑,活性炭、鞣酸蛋白等收斂劑,均不宜與牛奶同服。因牛奶和這些藥物混在一起,會將藥物包裹起來,阻礙藥物中有效成分的釋放。2.補鐵劑:降低療效硫酸亞鐵、富馬酸亞鐵、枸櫞酸鐵銨等藥物是女性、兒童缺鐵性貧血的常用藥。牛奶中的鈣離子,可與鐵劑在十二指腸發生競爭,使鐵劑吸收減少,降低其療效。3.補鋅劑:降低吸收率牛奶中豐富的蛋白質則可能會與鋅離子(葡萄糖酸鋅)結合成不易溶解的絡合物,降低鋅和蛋白質的吸收。4.治甲狀腺機能亢進的藥:阻礙吸收治療甲狀腺功能減退的藥左甲狀腺素鈉片(優甲樂),其主要成分是合成的左甲狀腺素。牛奶中的鈣,會吸附左甲狀腺素,干擾藥物吸收,影響療效。5.治療骨質疏鬆的藥:影響吸收羥乙膦酸鈉、阿崙膦酸鈉用於治療骨質疏鬆,預防骨折。在服藥2小時內,需要避免食用牛奶,以防影響藥物的吸收。6.某類抗抑鬱藥:升高血壓抗抑鬱藥中有一類叫做單胺氧化酶抑製劑,包括嗎氯貝胺、雷沙吉蘭等。牛奶中含有豐富的酪胺,這些藥會抑制酪胺的分解,導致酪胺在體內積聚從而引起血壓大幅升高。7.強心苷類藥物:毒性增強強心苷類藥物如洋地黃、地高辛等,藥物毒性“遇鈣增強”。心臟病人服用這類藥後,如果馬上喝富含鈣質的牛奶,會增大中毒的風險。8.某些抗菌藥:藥效降低牛奶中含有鈣、鐵等金屬離子,可以和某些抗菌藥發生相互作用,形成不溶性螯合物而無法被人體吸收,大大降低藥效。這些抗菌藥包括:幾乎所有的喹諾酮類(xx沙星)、四環素、頭孢克肟、頭孢曲松等。一般情況下,將藥物與牛奶間隔約2小時服用,基本不受影響。注意:米諾環素、多西環素等雖然都是四環素類抗菌藥,但經過工藝改造,是可以和牛奶同服。此外,克拉黴素也可與牛奶同服。9.其他藥物◎比沙可啶:用於治療便秘或手術前後清潔腸道,與牛奶同服會導致胃或十二指腸刺激,所以服藥前後2小時不得服牛奶。◎雌莫司汀:用於晚期前列腺癌,牛奶、奶製品(鈣)可能會影響本品的吸收,避免同時服用。◎碳酸氫鈉:用於鹼化尿液,與牛奶(鈣)合用,可能出現乳鹼綜合徵(高鈣血症、高尿酸血症、鹼中毒)。小知識:雖然牛奶跟大多數藥物都“不合”,但在與益生菌及羅紅黴素同服時,是可以增強療效的哦.喝牛奶,避免這些誤區誤區一:以為晚上喝牛奶可促眠一般認為,牛奶中含有的色氨酸可以幫助合成褪黑素和血清素,從而幫助睡眠。但實際上,一杯牛奶中的色氨酸含量很少,很難真正發揮助眠的作用。所以說,早晨喝奶還是晚上喝奶,營養差別不大。誤區二:以為高鈣奶更補鈣鈣奶當中的鈣質,確實比普通牛奶中含量多。但是,補鈣要考慮吸收效果,並非吃多少就能補多少。一般來說,普通牛奶已經能夠滿足人體的補鈣需求,添加太多的鈣,不但會影響牛奶的口感,還會使它的價錢變高。誤區三:乳糖不耐受,還空腹喝乳糖不耐受人群在喝奶後會出現肚子脹、甚至腹瀉症狀,因此並不適合空腹飲奶。一般來說,這類人群在喝牛奶前肚子裡“墊”點其他食物,可以有效減少喝奶後不適的發生。誤區四:酸奶(優格)比純牛奶好酸奶和牛奶都是優質奶製品,蛋白質、鈣含量同樣優秀。雖然理論上酸奶更好吸收,但市面上的酸奶基本都是加了糖的。要知道,糖越多整體營養價值越低,酸奶的那些“優勢項”也可能會因此被抵銷。誤區五:保質期長的牛奶,是加了防腐劑牛奶的保存期限與殺菌方式有關,和防腐劑無關。建議大家購買正規廠家出產的牛奶,保證產品質量。(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1-11-09 癌症.抗癌新知
體重半年降5%需檢查!醫:約五人就有一人是罹癌
生活中偶爾會發現自己的體重不斷減輕、逐漸變瘦,原因可能是出自減重,也可能是生活調整,不過若是體重持續不明的減輕,恐怕要留意背後疾病的可能,因為這是許多疾病常有的初始症狀,甚至是唯一症狀,例如癌症。 體重半年降5%早檢查,醫:恐疾病、癌症等所致! 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盧泰潤醫師表示,不論是減重、生活調整,一般正常的體重下降,每周約為0.5~1公斤,超過則可能有異常疑慮,原因可能包括減重不當、疾病等,因此執行減重計畫時,也建議先留意原本體重。而當體重減少原體重的5~10%時建議先維持3~6個月再繼續,因為短時間內快速降低體重可能有礙健康,研究顯示短時間內體重下降10%免疫力會開始下降,下降20%則有可能影響到身體機能,例如掉髮、經期大亂等,因此鼓勵減重者應循序漸進的控制體重為佳。若未刻意執行減重計畫,體重卻在6個月內明顯下降5%以上,即可視為病態型的體重下降,可能罹患了某些疾病。據統計,約有6成與慢性疾病有關,約2成與癌症有關,約1成與精神疾病有關,剩下1成原因不明。留意不明體重下降,醫:往往是癌症初期唯一症狀! 盧泰潤醫師說明,絕大多數的慢性疾病拖久都會有體重下降的情況出現,其中又以腸胃道相關慢性疾病為最大宗,例如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等消化性潰瘍,好發於飲食不正常、抽菸、酗酒、長期服用類固醇或消炎藥等族群,患者常見也會有噁心、打嗝、腹痛、嚴重甚至黑便的情況。其他可能原因包括肝衰竭、腎衰竭、心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末期,另外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肺結核等也是體重下降的常見病因。 除此之外,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系統攻擊自身,也會讓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日久也會有體重下降的情況,如類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認為自體免疫疾病是遺傳疾病,小時候沒有就不必擔心,其實不然,類風溼性關節炎常見於中年女性,因此即便小時候沒有,若有相關症狀也需留意。 體重下降最害怕聽到的想必就是癌症,如前述所提到的,癌症占體重減輕原因當中約20%,約五人就有一人是罹患癌症。最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癌症在初期症狀往往不明顯,體重減輕可能是少數或是唯一症狀,例如令人聞之色變的大腸癌初期僅有容易讓人忽略的貧血,又或者位置深且沒有痛覺細胞的胰臟所長出的胰臟癌,體重下降往往可能是這些癌症的唯一症狀。 不過盧泰潤醫師也表示,發現體重不明下降,重要的是找出真正的原因,即便是癌症,現在醫療發達,能痊癒、穩定控制疾病的機率也相當高,因此重要的是發現體重減輕時該如何應對。不明體重下降怎麼辦?醫:紀錄、觀察、早就醫! 盧泰潤醫師建議,民眾若有發現自己體重不明原因下降,可先量測體重並記錄。若有疑慮,建議可先前往各大醫院的家醫科檢查,作為第一道防線找出可能原因,再更進一步轉診至相關科別,如風濕免疫科、血液腫瘤科等,後續再做更進一步的檢查及治療。《延伸閱讀》 .老覺得累、睡不飽?醫:4情況留意慢性疲勞防癌症上身! .高血壓難察覺,他發現已心衰竭!醫:8種人平時應722量血壓。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31 養生.聰明飲食
為何家中長輩突然胃口差、不愛吃飯? 專家揪「愈老吃愈少真相」
老人厭食症是指晚年食慾下降和或食物攝取減少,是導致銀髮族營養不良和不健康狀況的主因,許多銀髮族都有不同程度的厭食現象。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引述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於2018年發表於《惡病質、肌少症和肌肉》期刊的研究,發現有老人厭食症的人,未來衰弱的機率比沒有的人高出2.5倍,失能的風險也顯著增加40%;顯示銀髮族一旦開始有厭食現象,未來有更高的比例會衰弱甚至失能。老人厭食症 與3因素有關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說明,老人厭食症是導致營養不均衡的原因之一,隨著年齡增長,老人厭食症在國人晚年發生率高,可能原因如下:1. 生理性‧口腔衰弱:包含咀嚼吞嚥功能下降、牙齒數量及功能下降、假牙不合 。‧嗅覺、味覺下降:味蕾數量減少、不敏銳 。‧消化能力下降:胃酸分泌、胃血流量減少,胃腸蠕動慢,胃排空時間延遲,使餐後飽足感持續,影響下一餐的食慾。2.社會性獨居、缺乏互動 運動、活動變少。3. 病理性‧相關急慢性疾病:如腸胃道疾病、甲狀腺機能亢進、慢性感染及發炎、憂鬱症等。‧用藥:藥物副作用、交互作用等,導致吸收不良、腸胃不適及食慾不振,而影響食慾和進食。分辨是否有老人厭食症 進食狀況、體重是警訊許惠玉進一步說明,要分辨長輩是否有老人厭食症,除了觀察進食狀況外,非計畫性的體重降低也是重要警訊。依據2019年澳洲多倫斯大學發表於《臨床營養與代謝照護的最新觀點》期刊的文獻,針對老人厭食,預防比治療更重要也更有效;因一旦銀髮族因為進食量變少而導致體重顯著下降,就算後續有積極的營養介入和治療,改善的效果也有限。長期喝流質食物 恐加速退化功能銀髮族一旦出現咀嚼吞嚥功能下降的情況,在飲食上常會避免一些比較難咬的食物,如生鮮蔬菜水果、煮太老的肉類、太乾的麵包等,進而傾向選擇較軟、易咀嚼的食物。但通常這些食物的醣類及脂肪量也比較高,蛋白質和纖維也較易不足,這樣的飲食改變也因此會增加特定併發症的風險,如代謝症候群及心血管疾病等。許惠玉提醒,有些家人因為擔心長輩嗆咳,而讓其長期灌食或是只喝流質食物,這將使得長輩的咀嚼吞嚥能力加速退化,造成惡性循環。延伸閱讀: ·「老老照顧」悲劇頻傳!有誰能幫忙? 精神科醫籲做3事紓解情緒 ·年紀大粗茶淡飯才健康? 錯誤觀念!太清淡反而容易營養不良
-
2021-09-29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76歲洗腎嬤術後解放狂吃 1年後手臂長出「乒乓球」嚇暈
77歲的張奶奶(化名)長期洗腎,3年前因長期副甲狀腺素亢進,且合併高血鈣,經過全副甲狀腺手術切除,以及部分副甲狀腺體自體移植至手前臂肌肉,但術後張奶奶飲食毫無節制,導致鈣磷嚴重失衡,1年後手前臂竟腫大如「乒乓球」,而張奶奶一年四季都著長袖,家人也未察覺異狀,是醫護團隊定期抽血檢查,才發現自體移植增生,若未即時手術處理,恐造成骨質變差、心血管易鈣化、免疫功能失調、肌肉流失等。醫師呼籲,副甲狀腺術後的病患,除了定期回診,最重要是規律飲食,避免腺體再增生。收治該名個案的部立桃園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曹祐慈表示,洗腎患者容易誘發副甲狀腺亢進,考量張奶奶身體狀況良好,可進行副甲狀腺全切除,但仍希望保留部分副甲狀腺體維持生理功能,但又避免未來復發增生,因此透過自體移植手術,將一小塊腺體「種」在手臂上,未來復發時,可以找先前植入的部位進行手術,不需冒險傷害頸部及喉返神經的風險再開頸部手術。曹祐慈說,自體移植手術為健保給付,過去許多洗腎患者以為切除副甲狀腺得全數切除,認知不全下導致拒絕或延誤治療。他表示,副甲狀腺亢進病患一般會先以藥物治療,但若增生過度且超過1公分大小,難以持續藥物控制,通常建議手術切除,若持續放任組織增生,恐會導致容易骨折、貧血、心血管鈣化、免疫功能失調等。他提醒患者,「別以為手術完就沒事,此案例要提醒,飲食調控很重要」。專科護理師游承諺表示,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症狀有骨頭痛、關節炎、皮膚癢、肌肉無力、轉移性軟組織鈣化、血管鈣化、心臟病變、免疫功能不全易感染等,也有部分腎友是無症狀,根據統計,有三分之一腎友副甲狀腺機能亢進復發。他提醒,長期透析的患者經常忽略飲食鈣磷平衡及副甲狀腺疾患的重要性,故仍須做好鈣磷控制,千萬別大意。專科護理師張紫翎說,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的透析患者,除了每月抽血報告查看鈣磷平衡,高血磷者須飲食控制,避免攝取含磷食物,包括全穀類、內臟類、堅果類、奶類與乳製品,以及巧克力、即溶咖啡、碳酸飲料等,可與醫師討論評估使用維他命D或擬鈣劑及降磷劑等藥物控制。曹祐慈提醒,腎友若確診新冠肺炎,重症機率遠高於一般人,目前根據各國文獻,並無顯示確診新冠肺炎會直接造成腎臟衰竭,但會有間接影響,因新冠肺炎通常導致呼吸道系統,若呼吸衰竭需使用呼吸器,亦可能多重器官衰竭導致休克,最後影響腎臟功能等,建議腎友仍要完整接種疫苗。
-
2021-09-14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未規律洗腎引後遺症 接受腺體自體移植手術才好轉
一名53歲男性洗腎5年,因總感到洗腎後腰痠,索性自行減少洗的頻率,也常忘記吃擬鈣劑,加上飲食無節制,導致血液中磷離子居高不下,刺激副甲狀腺,造成副甲狀腺機能亢進,飽受忍不住踢動、不自主抖腳的「不寧腿症候群」影響,所幸接受腺體自體移植手術後狀況大幅好轉,也降低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風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主任周哲毅表示,患者本來每天洗4袋藥水,但洗完後總感到腰痠,便自行調整洗腎頻率為一天2次,加上因工作繁忙未良好控制飲食,且常忘記服用擬鈣劑,生活品質大受影響。他說,上述情況主要是洗腎患者因活性維生素D不足引發低血鈣,加上沒有控制磷離子導致血磷滯留,合併刺激副甲狀腺增生,以致容易出現骨質疏鬆,甚至併發骨折外,還會有心臟病變、造血與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疾病、難治的皮膚癢,以及雙臂及雙腿酸軟無力、行走困難,因此,若經過藥物治療,副甲狀腺素仍大於1000 pg/ml且合併高血鈣,就會建議手術治療。一般外科主任葉俊杰則表示,通常患者洗腎超過10年,體內鈣、磷離子長期偏高,容易出現副甲狀腺機能亢進併發症,一般會建議手術治療,其中,「副甲狀腺全切除及部份腺體自體移植手術」是將4個腺體先全部摘除,再取出組織做冷凍切片,將部份腺體移植到前手臂皮膚下,保留部分副甲狀腺功能。他說,此術式採取全身麻醉並全程術中神經監測,可避免喉返神經受損,造成術後聲音沙啞的問題,一旦患者病情復發,也可直接找之前種在手臂的副甲狀腺,在局部麻醉下切除治療即可,不須再經由脖子接受手術,降低喉返神經損傷及全身麻醉的風險。葉俊杰提醒,即便洗腎患者接受切除移植手術,若術後沒有妥善控制高血磷,仍有可能再度發生副甲狀腺機能亢進,就得再次接受手術,建議洗腎患者,確實配合醫囑,就能避免或延緩接受副甲狀腺切除術,若醫師評估必須接受手術,也應積極配合治療,否則對身體造成更大危害。
-
2021-09-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監測疫苗副作用 「格林巴利症候群」未高於背景值
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成員李秉穎今天表示,目前監測國內接種COVID-19疫苗後不良事件發生率,神經病變「格林巴利症候群」的發生率,未高於健保背景值。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9月11至12日全台有14萬7418人次接種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截至目前疫苗人口涵蓋率達48.68%,劑次人口比為每百人口53.14劑。疫苗接種作業持續,但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與副作用也受關注。日前歐盟藥品管理局(EMA)將格林巴利症候群(GBS)列入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可能產生的極罕見副作用。指揮中心日前統計,國內有10例疫苗接種後出現GBS的個案,分別是9例接種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與1例莫德納(Moderna)疫苗。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天在疫情記者會上說明,歐盟是要提醒加強監測GBS,目前尚無數據明顯顯示,接種COVID-19疫苗會增加GBS的發生率。李秉穎說,台灣也持續追蹤各種COVID-19疫苗接種後可能嚴重或受關注的不良事件發生率,GBS也是監測項目之一。李秉穎標示,根據監測結果,並以全民健保資料庫做為背景值比較,目前為止並未發現疫苗接種後出現GBS的發生率比背景值更高的警訊。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提到,11至12日共接獲71件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其中包含2例疫苗接種後死亡,分別接種AZ與莫德納疫苗。媒體提問,高端疫苗接種後死亡通報案件,莊人祥表示,截至目前有12例高端疫苗接種後死亡,但僅是時序性關係,是否有因果關係仍待研判。針對1名台中40多歲男子接種高端疫苗後死亡,莊人祥說明,此個案為上週就通報個案,有高血壓、糖尿病與甲狀腺機能亢進病史。莊人祥說,這名男子8月24日接種高端疫苗,接種後出現心臟不適症狀,之後4度掛急診,胸部X光顯示有肺浸潤,心電圖則顯示竇性心搏過速,點滴注射後返家,期間照常上班,9月5日並無異狀,隔天被發現叫不醒已死亡,已採司法相驗解剖釐清死因。
-
2021-09-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接種後死亡新增兩例 AZ、莫德納各一
指揮中心公布9月11日至12日新增71例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其中兩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兩例接種吼死亡的事件,接種的疫苗分別為莫德納和AZ疫苗。莊人祥表示,接種AZ疫苗後死亡個案為55歲女性,接種後48天發生;接種莫德納後死亡個案則為79歲女性,接種後32天發生。而台中市傳出一名42歲男性8月24日接種高端疫苗,本月2日出現不適到診所就醫,經打點滴治療後返家休息,未料6日清晨被家人發現已無生命徵象。莊人祥表示,目前通報的接種高端疫苗後死亡有12位,是否有因果關係仍待研判中。台中個案部分,於上周六便已在統計術中,個案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病史,接種後有心跳忽快忽慢、心悸以及心臟不適等症狀。個案於8月26日、28日、30日,以及9月2日皆前往急診就診診斷後X光發現有肺浸潤、竇性心搏過速等狀況,注射點滴後回家休息並照常上班。9月5日無異狀,6日發現死亡,已經進行解剖相驗,結果不便公布。另針對接種AZ疫苗發生多發性神經炎(GBS)的問題,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RNA疫苗和腺病毒疫苗都有很多多發性神經炎相關的報告,但通報率並未高於背景值,也未被列為需要注意的事件;但有些地方如歐盟認為需要特別監測,但僅止於加強監測,沒有數據顯示打了疫苗以後會增加發生率。至於國內則一直在追蹤施打各種疫苗後可能受到關注的不良事件發生率,並與健保背景值比較,多發性神經炎也是監測項目之一,並沒有高於背景值。
-
2021-08-17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爆汗男每天換衣4次 原來甲狀腺機能亢進
酷熱的天氣讓人心浮躁,若加上外在壓力及自身情緒影響,身心容易抑鬱不安,恐誘發「甲狀腺機能亢進」。書田診所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柏臣表示,不只女性,許多男性也可能有甲狀腺亢進問題,建議平時應維持充足睡眠、避免抽菸飲酒、少吃刺激性及含碘飲食,多吃含吲哚成分食物、適時放鬆及規律運動,可降低患病風險。一名31歲男性上班族每到夏天總是爆汗如雨,一天就要更換3至4件衣物,6年前開始中醫調理身體,但效果有限,直到今夏脫水嚴重,中暑昏厥,緊急送醫進行全身性健康檢查,才發現罹患「甲狀腺機能亢進」,服藥2周後才康復。甲狀腺是人體重要的內分泌器官,負責調控身體代謝功能,但人體夏日新陳代謝旺盛,易流失水分和營養,且天氣酷熱,易導致情緒不穩、內分泌失調,進而誘發「大脖子」等相關症狀。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狀相當多元,包括身體過熱、爆汗、心跳快、手抖、吃不胖、躁動、睡不著、講話快等,容易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建議有上述症狀者,應至醫療院所就診檢查。罹患甲亢的女性會比男性多嗎?陳柏臣說,其實不然。因為女性較男性注意身體健康狀況,會至醫療院所就診,容易發現患病,男性則相反,「較少發現患病,並不代表沒有患病」。為預防罹患甲亢,陳柏臣建議,患者要有充足睡眠,避免抽菸與飲酒;減少含碘飲食,如海帶、紫菜等;多吃含吲哚成分的食物,如高麗菜、花椰菜、胡蘿蔔;也要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茶葉、咖啡等含咖啡因的物質;適時放鬆紓壓,避免誘發疾病;規律運動,可讓肌肉、心血管系統更健康。
-
2021-07-28 癌症.抗癌新知
傷口長久不癒、身體疼痛持續…注意癌症十大警訊,有這些症狀快就醫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106年十大死因,癌症仍具首位,大家是不是從聞癌色變,到已經有點麻木了?癌症是那麼輕易地走入了我們的生活中,被癌症奪走生命的親友也漸漸時有所聞。但是,只要能提早發現徵兆,早期接受治療,癌症的治癒率仍是非常高。以下整理「癌症十大警訊」,歡迎大家分享給親朋好友,不要輕忽身體早已告訴你的徵兆,立即就醫檢查與治療,以免一拖再拖,而造成自己與家人的遺憾。▍癌症十大警訊:若出現以下症狀,請立即就醫(一)排便或排尿習慣改變:如果大小便次數突然增加或減少,突然出現便秘、腹瀉或糞便變細、頻尿、解尿困難、大小便顏色或內容物有異狀,都要進一步檢查直腸、膀胱或攝護腺。(二)有長久不癒的傷口: 身體傷口通常一星期就會癒合,但如果超過二、三星期都沒有癒合的話,就必須特別注意。(三)身體不正常的出血或分泌物:像是身體各部位,經常出現異常出血或瘀青。(四)乳房或身體其他部位觸摸到腫塊:腫塊通常不痛不癢,在頸部發現腫塊要注意鼻咽癌、肝癌、肺癌;腹部如果發現腫塊,小孩可能要注意神經母細胞瘤,大人則有可能懷疑是肝癌。(五)長期消化不良或吞嚥困難現象: 有進食困難的狀況發生,或是沒有胃口或消化不良等,就要特別檢查咽喉、食道或胃。(六)痣或疣有明顯的變化: 皮膚上的痣或疣有紅、腫變大或明顯改變,要注意是否為黑色素瘤。 (七)長期不明咳嗽或聲音沙啞: 久咳不癒或咳血、聲音變沙啞等,要特別檢查口腔、喉嚨及肺部。(八)不明原因的身體疼痛: 身體特定部位持續疼痛,長久未改善。(九)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 沒有糖尿病、無甲狀腺機能亢進,若沒有特意節食或運動消耗,兩週內減輕體重2公斤,或一個月減少5公斤,都必須特別留意。(十)不明原因的長期發燒或全身疲倦感:如果有久未改善的不明原因發燒、倦怠、全身無力等症狀。提醒大家,平時就要注意身體保健與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並且改變不良生活習慣,例如:抽菸、飲酒過量等等,若真的有以上徵兆,先請不用太擔心,進一步接受到醫院檢查,了解目前的身體健康。 資料來源:台北榮總醫院(本文由愛長照授權刊登,原文網址見此)
-
2021-07-19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冬病夏治,三伏貼治過敏、防染疫!注意3禁忌
●微解封後,冬病夏治,預約三伏貼治過敏、防染疫●三伏貼是藥灸,可增強人體免疫力、抗病力●穴位敷貼,8成患者鼻過敏、氣喘症狀獲改善中醫有「冬病夏治」預防醫學概念,即日起可在夏天最熱、陽氣最旺的三伏天,為鼻過敏、氣喘及易感冒體質的人敷貼「三伏貼」,以防杜冬季難纏的病症,今年還有助避免染疫的效用。今年三伏貼的初伏天為7月21日,微解封後,不少中醫院所已開始預約三伏貼的治療。「冬病夏治」是指冬天天氣寒冷,鼻過敏、氣喘等過敏疾病,以及慢性支氣管炎、肺病等呼吸道疾病容易發作,體質偏虛寒的人也容易反覆感冒。萬芳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黃中瑀表示,夏至之後,可在「三伏天」貼上「三伏貼」,增強冬天的抗病能力,讓身體代謝循環更好,能夠預防改善過敏等呼吸道疾病在冬天發作。三伏貼是流傳已久的穴位敷貼療法,黃中瑀指出,今年7月21日是初伏天、7月31日是中伏天、8月10日是末伏天,是最適合做「三伏貼」治療的日子,但也不必執著於這三天,患者可以考量時間彈性,在7、8月間空出3次時間,每次間隔7至10天到醫院接受三伏貼治療。三伏貼治療是一種「藥灸」,在夏季最熱的時候,運用陽氣走在人的體表,透過藥灸對穴位刺激及皮膚吸收藥性,可增強免疫力、抗病力,達到預防冬天過敏氣喘等呼吸道疾病的效果。黃中瑀說,敷貼所使用的中藥為甘遂、白芥子、延胡索、細辛、乾薑等刺激辛辣藥材,依一定比例磨成細粉並調成藥餅,再貼敷在背部穴位上,一次貼上2小時。敷貼時,皮膚會有搔癢或燒灼感,則是正常反應。黃中瑀指出,三伏貼是藥灸,基於「肺主皮毛」,貼三伏貼對應的是肺經,也就是治療屬於肺經的氣喘、鼻過敏、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及皮膚疾病。根據他曾連續三年的三伏貼門診研究統計顯示,約8成患者的鼻過敏、氣喘症狀獲得改善。三伏貼是貼在背後的穴位上,是依脈象、體質搭配穴位來貼,每個人貼的穴位略有差異。一般先貼在背後最高脊椎骨凸出下緣的「大椎穴」,再往下兩旁兩指幅的胸椎一至四椎的四個穴位,包括定喘穴、大抒穴、風門穴、肺俞穴等。其中大椎穴是陽經匯集處,三伏貼溫熱行氣會滲透進去,經絡會舒暢行氣,具有退、補氣作用;定喘穴可改善氣喘等呼吸道問題。三伏貼並非人人都可以貼。黃中瑀認為,手腳冰冷、畏寒、軟便等虛寒體質的人可以使用三伏貼,但熱性體質的人就不要貼,有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者等都不適合採用三伏貼療法,尤其皮膚容易過敏者要特別小心。黃中瑀提醒,敷貼期間,要避免吃冰冷食物,例如冷飲、冰品、椰子水等,辛辣刺激、油炸和酒等食物也要少吃,以免過度刺激身體而上火或加重發炎等現象。●三伏貼調理注意事項1.不吃冰冷食物、禁菸酒2.敷藥當天不可洗冷水澡或游泳3.若有感冒、發燒、咽喉發炎、皮膚破損、孕婦等,都不適合三伏貼
-
2021-05-04 癌症.其他癌症
眼睛乾癢小心罹癌 隱形眼鏡族別輕忽
眼睛常紅癢、乾澀,千萬別輕忽,小心是甲狀腺眼睛病變,嚴重罹患甲狀腺癌。一名45歲新住民女性以為是結膜炎,點眼藥水沒好轉,後來竟確診罹患甲狀腺癌,並轉移為肺癌,於今年初過世。輔英科技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醫師洪啟庭提醒,配戴隱形眼鏡清潔不當,也易誘發「上部邊緣角局結膜炎(SLK)」,但很多人不知這類疾病會合併類風濕性關節炎,與葛瑞夫茲氏病等全身的疾病,甚至可能演變成甲狀腺癌後轉移成肺癌而死亡。洪啟庭說,這名新住民來台20年,雙眼常激癢、結膜充血、眼球乾澀,在裂隙燈下檢查發現,雙眼結膜布滿紅血絲,眼瞼板結膜也充血,淚液試驗中則發現罹患乾眼症,脖子也異常腫脹。洪啟庭指出,進一步抽血檢查她的甲狀腺功能指數,發現有甲狀腺機能亢進問題,確診是罕見的「上部邊緣角局結膜炎(SLK)」,後來病患治療4至6周,眼疾獲得控制。不料,最近才知該名婦人因沒定期服藥回診複查,導致演變成甲狀腺癌,並轉移肺癌,不幸病故。洪啟庭表示,根據文獻報告,上方邊緣角結膜炎合併的甲狀腺病變都是輕微的,SLK致病原因不明,隱形眼鏡族群因長時配戴或清潔不當容易誘發,患者年齡層20歲到60歲都有,女性為男性的5倍。建議民眾一旦眼睛發紅,務必找專業專業眼科協助。
-
2021-05-03 該看哪科.眼部
影/眼睛紅癢小心罹癌 醫:隱型眼鏡族要特別注意
眼睛紅癢別輕忽,高雄45歲女性新住民起初以為是結膜炎,點眼藥水沒好轉,後來竟確診是甲狀腺眼睛病變,檢出罹患甲狀腺癌,最後更轉移為肺癌,於今年初過世,眼科醫師洪啟庭特別提醒,配戴隱形眼鏡因清潔不當,也容易誘發「上部邊緣角局結膜炎(SLK)」,但很多人不知這類疾病會合併類風濕性關節炎,與葛瑞夫茲氏病等全身的疾病,甚至可能演變成甲狀腺癌後轉移成肺癌而死亡。收治這名新住民的輔英科技大學附設醫院眼科副教授洪啟庭說,這名新住民嫁來台灣20年,雙眼常激癢、結膜充血、眼球乾澀,在裂隙燈下檢查發現,雙眼結膜布滿紅血絲,眼瞼板結膜也充血,淚液試驗中則發現也患乾眼症,此外脖子也異常腫脹。洪啟庭懷疑婦人與甲狀腺疾病有關聯,進一步抽血檢查甲狀腺功能指數(T3、T4、TSH),發現確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確診是少見的「上部邊緣角局結膜炎(SLK)」,後來病患治療4至6周,眼疾獲得控制,但他因轉往屏東輔英醫院任職而失聯, 至最近才知道婦人因沒定期服藥複查,導至變演成甲狀腺癌,轉移肺癌病故。而最近他新收一名李小姐,症狀也雷同。據文獻報告,上方邊緣角結膜炎合併的甲狀腺病變都是輕微的,但這名新住民最後竟演變為肺癌末期而過世,十分遺憾。洪啟庭說,SLK致病原因不明,隱形眼鏡族群因長時配戴或清潔不當容易誘發,患者年齡層20歲到60歲都有,女性為男性的5倍。因此建議,民眾一旦眼睛發紅,務必找專業專業眼科協助。
-
2021-04-20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甲狀腺結節需要開刀嗎?放著不管會變甲狀腺癌?醫師解答「大脖子」真相
文/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甲狀腺外科 黃振僑醫師 甲狀腺結節形成原因為何?哪些人較容易罹患? 個案小薰(化名)生產後因為荷爾蒙的變化,脖子好像多了一個腫塊,並且越長越大,簡直就像男生的喉結一樣。所以小薰出門時都得遮遮掩掩,就怕有人問起怎麼回事?想開刀又害怕有明顯的疤痕,也擔心甲狀腺全切除後需補充一輩子的甲狀腺素,讓她吃不下也睡不好。 甲狀腺結節其實就是甲狀腺內增生的腫塊,也許是一顆水泡,也許是一個實心的腫瘤;一般而言,甲狀腺結節通常很小,如果太大才可能影響外觀。一般而言女性較多,甲狀腺結節的基因在X染色體上,而女性有兩條 X 染色體,因此有甲狀腺結節的機率會高於男性。 另外個人體質也會有影響,很多人隨著年紀增長而產生甲狀腺結節,有點像大腸息肉一樣,我們無法預料甲狀腺結節何時會出現。家族遺傳也需要考量,若有甲狀腺癌的家族史,甲狀腺結節很有可能演變成甲狀腺癌,不過實際上比例不高。 甲狀腺結節「放著不管」可以嗎?有可能愈長愈大? 甲狀腺結節和甲狀腺功能無關,不一定會有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低下,除非結節因為過大而壓迫到氣管、食道或喉返神經,就可能導致呼吸不順、吞嚥困難或聲音沙啞。結節可分成良性跟惡性,假使良性的結節持續增大,細胞產生變異的機率也隨之增加,不過甲狀腺結節會變成惡性的機率其實非常低,每 100 個人只有不到 1 個人會罹患甲狀腺癌。 甲狀腺結節有可能變甲狀腺癌嗎?哪些情況要治療? 甲狀腺結節通常都是在健康檢查時發現。有甲狀腺結節不用過度驚慌,因為大多數的結節都是屬於良性,這時候只要再進一步做甲狀腺超音波檢查或穿刺檢查,瞭解是否有惡性的可能。如果甲狀腺結節沒有明顯變化,成為甲狀腺癌的風險就很低,通常只需要定期追蹤即可。至於多久要追蹤,就依照醫師針對甲狀腺結節的判斷,可能是3至 6 個月或一年,良性的甲狀腺結節無須擔心對健康造成影響。 甲狀腺結節如何治療?手術一定需要全部摘除? 甲狀腺開刀切除手術:當太大的結節會壓迫到食道或氣管,導致吞嚥時容易卡住、嗆到或呼吸不順暢,這時便建議要儘快處理。如果是惡性的結節,甲狀腺超音波檢查可能會發現結節的形狀不規則、伴隨鈣化,便要透過穿刺檢查來確定清楚,甲狀腺癌的治療包括手術或加上放射碘治療,通常不需接受化療、放療。 此外,也有甲狀腺射頻消融手術,有經驗的醫師在超音波導引下,以特製探針穿刺至甲狀腺內,藉由針尖釋放出來的熱能,燒灼甲狀腺組織。治療的傷口僅有針孔大小,可說是不留痕跡。甲狀腺結節經射頻消融後會產生壞死,被身體吸收而逐漸縮小甚至消失,而且沒有切除甲狀腺,可保留甲狀腺功能。手術結束後即能離院,不須休養;若頸部腫脹可加以冰敷,疼痛則服用止痛藥,不適症狀在一週內便會緩解。 甲狀腺手術有副作用或後遺症?術後要持續追蹤嗎? 如果是甲狀腺開刀切除手術,因為甲狀腺的血流非常豐富,所以切除甲狀腺容易出血,過大的血腫會壓迫氣管導致無法呼吸,須立即清除血塊;而甲狀腺附近有控制聲帶的喉返神經,容易因腫脹而受影響,使得聲音沙啞,通常半年內可以恢復。若是甲狀腺全切除,則須終身補充甲狀腺素。 至於甲狀腺射頻消融手術,可能併發症包括神經損傷、出血、結節破裂、疼痛、皮膚灼傷,因此需要由經驗豐富的醫師操作,以降低發生機會。和開刀切除甲狀腺相比較,甲狀腺射頻消融產生聲音沙啞或甲狀腺機能低下的狀況極為少見,術後仍應定期追蹤。 《延伸閱讀》 .喉嚨卡卡檢查出腫瘤?哪些疾病是元兇?醫師指兩大常見原因 .喉嚨痛是感染、胃酸逆流還是癌症?醫師:同位置潰瘍2周沒好是警訊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0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胃口缺缺人消瘦 輕忽出大事
老婆帶老公來求診,老公最近瘦了幾公斤。老婆:「我做食物給他吃,他都不吃,所以瘦了下來。」老公:「我就是不想吃,沒有胃口。」老婆:「你在外面應酬那麼多!」「難不成外面有女人做得比我好吃?」老婆愈說愈生氣,可是夫妻一場,還是把老公帶來檢查。不想吃東西,有心理因素,也有生理因素。心情不好,不想吃東西。夫妻感情不好,老婆再怎麼做好的料理,老公也會胃口缺缺。傷風感冒,病毒在人體,自然胃口不好。B型肝炎病毒發作,或得了急性A型或E型肝炎,同樣的都胃口缺缺。人體大器官生了病,例如心臟不好,走路都會喘;氣喘發作,或肺癌末期,也會缺氧,胃口自然不好。事實上,人體各器官長了癌症,在中晚期都會胃口欠佳。如果短期的胃口欠佳,體重影響不大,但如果一直瘦下來,事情就大條了,可能腫瘤粉大了,例如胃癌、大腸癌、肝癌或胰臟癌末期了。除了癌症末期人會瘦之外,糖尿病厲害也會瘦下去,此外,還會有多喝、多尿、多食的現象。另一種會瘦的原因是甲狀腺機能亢進,此時會伴隨心悸、怕熱、吃多的現象。總之,一旦體重有上升,通常是吃太多了,不太打緊,但體重要是大降,事情就沒那麼簡單了,一定要詳查原因,才不會誤了大事。●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3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3-30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睡不好是失眠還是睡眠不足?專家:2者不是同件事
失眠問題普遍到令人難以置信「我變得暴躁不安,情緒非常低落。我真的很不想承認,但我有時會把我先生叫醒,近乎歇斯底里地大哭。他很貼心,會努力安撫我,他說的話總能讓我平靜下來,真的。折騰到凌晨,我可能會小睡一下,像做夢那樣淺淺地睡,每次醒來都有種心力交瘁的感覺。」克萊兒的狀況就這樣急轉直下,變得愈來愈糟。睡眠不足讓她更難在工作上達成目標,滿足自我期望,導致焦慮爆表,入眠難上加難。「然後我就崩潰了。」她說。失眠患者的寂寞感無可比擬。他們半夜獨自醒來,整個世界都在酣眠。克萊兒用日記記錄自己的睡眠情況,她寫道:「家裡其他人都睡著了。我真的很絕望。試過這麼多方法,每天晚上卻還是會下樓回到客廳,一個人坐在這裡。感覺好孤單,好像看不到盡頭,永遠不會結束。」事實上,她並不孤單。差得遠了。失眠問題普遍到令人難以置信。若你和克萊兒一樣發現自己無法入睡、難以入睡,或醒來時覺得沒睡好,只能說歡迎你加入會員眾多的失眠俱樂部。失眠是最主要也最常見的睡眠障礙,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成人都睡不好,十分之一左右的成人患有慢性失眠,以致長期睡眠品質不佳,白天還會出現疲勞、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和缺乏動力等情況。然而,失眠不只是一種身體病況,也是一種症狀,例如甲狀腺機能亢進或特定藥物治療都會引發失眠。此外,失眠也可能是精神疾病的特徵,比方說焦慮症、憂鬱症或躁鬱症等。事實上,百分之五十的失眠患者都患有精神疾病(但也表示有百分之五十沒有)。失眠是一種正式的醫學疾病,但在沒有其他潛在問題的情況下,這兩個字頂多算是概括的術語。失眠有很多種,雖然聽起來很奇怪,但不是每個失眠患者都有睡眠不足的困擾。有些人的「睡不好」屬於主觀認知,沒有客觀證據支持。我很少請失眠患者到睡眠實驗室進行研究,畢竟一個在家都睡不好的人要是全身覆滿電極貼片躺在陌生的床上,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會被記錄下來仔細分析,肯定更難入眠。不過,若要進一步探究失眠的原因,檢測是否有其他睡眠障礙,我就會請病人到實驗室住一晚。睡眠研究結束後,我會問病人睡得怎麼樣,很多病人都會說「我睡得很不好」,可是一看到睡眠研究結果,才發現眼前這些堅稱自己只睡了一、兩個小時的人其實睡得很好,不僅睡了七個多小時, 深度睡眠也很足。這種類型的失眠稱為「 睡眠狀態錯覺」(sleep state misperception)或「矛盾性失眠」(paradoxical insomnia),而這種現象或可用來解釋為什麼不少失眠患者的睡眠研究結果都很正常,與病患本身的認知有落差。這類患者感受睡眠的方式不一樣,也許他們把重點放在睡眠品質,但睡眠品質無法用「睡眠多項生理檢查」這種標準測量技術來判定;又或者他們的大腦於短暫覺醒(此為正常睡眠的特徵之一)間活動,以致他們將之感知為清醒狀態,而非睡眠研究顯示的深度睡眠。其他失眠患者可能會有睡眠中斷的問題,每晚發作幾次,但總睡眠量正常。有些人就算總睡眠時間減少,深度睡眠量依舊處於正常範圍,這個階段的睡眠非常重要,是修復身體與養足精神的關鍵。失眠和睡眠不足經常被混為一談至於像克萊兒這樣的重度失眠患者,客觀證據在在顯示他們的睡眠時間很短,有時每晚只睡幾個小時。這類病患身上會出現攸關壓力的生物學特徵,即所謂的「過度醒覺」狀態(hyperarousal,或稱過度激發狀態),舉凡神經緊繃、心跳加速、高度警覺、興奮或警戒感等都是過度醒覺的徵狀。一旦遇上壓力,許多激素和神經傳導物質都會發揮作用,緊張或焦慮狀態也會刺激人體中多個系統,導致皮質醇、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濃度上升,尿液中這些激素的分解產物含量也會變多。「過度醒覺狀態」的特徵還包含夜間心率加速、耗氧量增加(表示代謝率更高)和瞳孔放大,反映出交感神經系統活動增強,而交感神經系統正是負責調節「驚嚇、戰鬥、逃跑」反應的主要機制。重點是,實際上睡眠量充足的失眠患者並不會出現這些反應。失眠和睡眠不足經常被混為一談。目前已有很多資料詳述睡眠不足對健康的危害,以及不好好睡覺會帶來什麼樣的負面影響,例如死亡率較高、體重增加、高血壓、糖尿病……不及備載。因此,失眠患者擔心這些問題是很自然的事。幾十年來都睡不好一定會打亂健康,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對吧?事實上,失眠與睡眠不足完全是兩回事。根據睡眠實驗室的研究經驗,睡眠不足的人很快就會開始打瞌睡,清醒時的警覺性測驗表現也不佳;相反地,睡眠時間短的失眠患者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入睡,清醒時也會更加警戒,形成強烈對比。睡眠時間短與睡眠時間正常這兩類失眠患者的大腦都比一般人還要活躍,因此區分失眠類型非常重要。透過造影技術和腦波監測,會發現兩組失眠患者的大腦活動在睡眠期間都有增加的現象,這個結果或可用來解釋為什麼睡眠狀態錯覺患者或睡眠時間還算正常的病人會將睡眠感知為清醒狀態,或一覺醒來依舊精神不濟。不過,只有睡眠時間短的患者才會出現全身活動增強的情況,並伴隨相應的化學和生理特徵(如心率變化等)。雖然從睡眠的主觀體驗來看,大腦活動所受的影響非常重要,但許多攸關失眠的健康問題似乎只有那些睡眠時間短、生理過度醒覺而影響全身(不只是大腦)的患者才會有。認知表現研究結果指出,那些宣稱自己失眠的人與睡眠正常的人在認知能力上並無顯著的差異,但若比較睡眠量正常、甚至睡眠品質差的人與睡眠時間短的人,會發現睡眠時間短的失眠患者有明顯的認知問題。睡眠不足但沒有失眠的人不會出現激素與神經傳導物質活化的現象,也沒有過度醒覺狀態所造成的心血管特徵和相同程度的認知問題。同樣地,分析失眠患者的高血壓與糖尿病風險時,會發現睡眠時間短的患者罹患這些疾病的機率較高,睡眠時間六小時以上的患者則否。此外,睡眠時間短的失眠患者死亡率也略高,但背後的原因似乎不同於睡眠不足的患者。我們知道,睡眠不足可能會導致體重增加,那睡眠時間短的失眠患者只是因為變胖所以才容易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及其他相關疾病嗎?事實上,睡眠時間短的慢性失眠症患者增加的體重和睡眠正常的人差不多。若要說的話,這些病人反而比一般人更不容易發胖,這可能與過度醒覺所造成的化學和生理影響有直接關聯。皮質醇是一種天然類固醇,長期濃度過高可能會誘發高血壓或糖尿病,服用類固醇以抑制免疫系統的自體免疫神經系統患者經常出現這種情況。交感神經系統活動增強與腎上腺素等相關化學物質活化會直接影響心臟和血管,導致血壓無法於夜間正常下降。總體來說,睡眠時間短的失眠會對身體造成影響,讓激素與心血管狀態出現物理變化,威脅個體的健康。睡眠時間合理的失眠患者雖然大腦活動異常,身體徵象卻比較接近睡眠正常的人。遺傳因素在失眠症狀扮演著重要角色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睡眠量少的嚴重失眠患者出現過度醒覺狀態?是因為睡眠時間短造成過度醒覺,還是過度醒覺引發失眠症狀?目前答案尚未明朗。不過,睡眠狀態錯覺患者(即主觀認為自己睡不好但總睡眠時間正常的人)以及沒有失眠但睡眠不足的人體內化學物質濃度上升或神經系統活化的現象相對較弱,表示過度醒覺狀態就是嚴重失眠的肇因。其中遺傳因素扮演著重要角色。很多失眠患者家中同樣有人失眠,雙胞胎研究也顯示有百分之五十七的失眠是遺傳所致,而最近一項研究更找出七個導致失眠的基因,因此,這種過度醒覺狀態可能具有遺傳傾向。新工作、感情問題、家人過世等壓力會讓人出現短暫失眠和過度醒覺狀態,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但若有相關的基因,這種充滿壓力源的環境會讓人更容易處於興奮狀態,無論生物上或精神上都是,就算壓力源解除,這種高警戒或高醒覺狀態仍會持續下去,讓失眠成為一種長期的慢性病。除此之外,心理因素也有一定的影響。正如先前所述,大約一半的慢性失眠患者有潛在的精神疾病,其中又以焦慮症為多,而過度醒覺正是焦慮症的特徵。因此,焦慮本身可能會導致失眠。可是那些沒有焦慮症的人呢?另外百分之五十的患者不是沒有精神疾病嗎?以我的看診經驗來說,大多數失眠患者都沒有恐慌症,白天也不會憂心忡忡,但很多人都有同樣的感受,說自己白天沒事,晚上睡覺時卻開始擔憂,特別是入睡的過程。他們焦慮不安,擔心自己睡不著,整個晚上翻來覆去,掙扎不已,對漫長的夜深懷畏懼。只要一沾上枕頭,臥室在他們眼中就變成酷刑的刑具,是個充滿折磨的地方,完全無法把舒服的床和進入幸福睡眠的快樂聯想在一起。我常聽到病人說:「我一上床就筋疲力盡,可是燈一關,我的腦子就會飛快奔馳,覺得非常清醒。」他們就是在那一刻進入過度醒覺狀態,大腦開始神經緊張,睡眠瞬間變得遙不可及,就像薛西弗斯快要把石頭滾到山頂上,結果石頭從手中滑落,又一路滾下去一樣,他們好不容易快要睡著,機會卻猛然消逝。這種情況持續的時間愈長,他們與睡眠之間的關係就愈糟。不僅如此,這種心理和生理壓力反應增強的狀態還會讓人覺得很難受。除了睡不好之外,失眠患者也會有種瀕死的感覺,除非立刻意識到自己陷入焦慮、著手面對,否則失眠的情況只會更惡化,因為你會開始擔心自己是不是有什麼嚴重的問題。克萊兒就說:「我以前常上網搜尋失眠問題,因為我覺得自己一定得了什麼病。」我問她有沒有特別擔心什麼症候群?她的回答完全在意料之中,因為很多病人都這麼說。「致死性家族失眠症。我相信自己會在六個月內死掉。」致死性家族失眠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是一種普里昂病(prion disorder),與庫賈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或俗稱的「狂牛症」有關,是由基因缺陷所引起的漸進性神經系統疾病,而且代代相傳,平均發病十八個月後就會死亡。患者會出現失眠問題,病情逐漸惡化,自主神經系統也會有所變異,除了血壓忽高忽低,無法維持正常波動外,還會有出汗和便祕的症狀,並出現譫妄伴隨幻覺和行為改變,到了後期,患者會經常在清醒與睡眠之間徘徊。不過這種病極為罕見,目前已知全世界只有四十個家庭患有此症。這種深信自己患有致命疾病的情況或許反映出失眠患者的焦慮程度及其內心的痛苦,所以有些人才會迅速跳到結論、自我診斷,說服自己得了這種病。※ 本文摘自《夜行大腦》。《夜行大腦》作者:蓋伊・萊施茨納譯者:郭庭瑄出版社:臉譜出版日期:2021/03/04圖/《夜行大腦》書封臉譜提供
-
2021-02-22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醫病天地/甲狀腺異常 針灸有助改善
許多人患有甲狀腺亢進或低下疾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除甲狀腺惡性腫瘤須立即切除,其餘甲狀腺異常就像不聽話小孩,包括甲狀腺亢進、低下,或單純結節、囊腫,都為內分泌與免疫調節出問題,可透過針灸或中藥調教、扶正甲狀腺功能,減低手術摘除機率,避免術後持續補充甲狀腺素。周宗翰表示,甲狀腺疾病患者要配合遠離地雷食物,才能發揮治療加乘效果。當本身不怕冷、情緒易激動、易亢奮的甲狀腺亢進病患,飲食要避免攝取大量海鮮,原因在於避免攝取過量碘,特別是鮭魚、鮪魚等大型海水魚,建議每2天吃一份就好。此外,易上火食物,包含高溫油炸、燒烤、薑母鴨、麻油雞等也要適量,曾有患者一吃十全大補湯就開始心悸手抖、不斷冒汗,以為是食物中毒,原來是甲狀腺亢進作怪。至於甲狀腺低下患者,由於身體水分調節代謝差易水腫,中醫稱為三焦水道不通調,加上身體缺乏動能,常常手足腫脹、身體發胖,醃製食物、高鈉火鍋湯頭等,也容易引起水鈉滯留加重水腫。另外,過度加工的澱粉類食物,如蛋糕、蔥油餅、油條等,也會干擾甲狀腺功能,應減少精製糖、油、鹽、及麵粉等攝取。周宗翰說,甲狀腺低下患者也不建議吃補,越溫補食材反而讓免疫更失調。建議可多走動、曬太陽,血液循環加速,有助改善甲狀腺低下。
-
2021-02-08 科別.心臟血管
突然心悸、胸悶別輕忽!醫:心臟胡亂跳大幅增加中風危險
「哎呀!」正在散步的陳先生突然摀住胸口。「你怎麼了?」陳太太憂心地問。「有點胸悶,心臟突然跳很快。最近偶而會這樣,應該休息一下就會好…」話還沒說完,陳先生便感到頭暈、眼睛黑曚。看到先生坐倒在地,陳太太嚇壞了,連忙打電話求救。忽然心悸、頭暈、胸悶,別輕忽正常時候心臟會持續不斷地跳動,但是我們通常不會有明顯的感覺。倘若突然感到心臟快速跳動、或跳動不規則,很可能是出現心律不整。有的人會伴隨胸悶、胸痛、頭暈、無力等症狀,嚴重的話還可能會低血壓、肺水腫、休克、昏倒。高雄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江承鴻醫師指出,心律不整有很多種,其中心房顫動是成年人最常見的心律不整。有很多種原因可能導致心房顫動,不過江承鴻醫師直言:「最主要的原因是年紀!到65歲附近,有5%到7%的人患有心房顫動;到75歲的話,則高達10%以上的人有心房顫動,根據統計男性罹患心房顫動的機會比女性高。因為心房顫動可能完全沒有症狀,所以部分患者可能毫不自覺。」平常有抽菸、酗酒習慣的人較容易出現心房顫動,而肥胖、高血壓、心臟衰竭、心臟瓣膜疾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問題,也與心房顫動的出現有關。心臟胡亂跳,中風跟著來心房顫動的併發症中,最受到重視的就是腦梗塞,也就是俗稱的中風。「心房顫動患者發生腦梗塞的風險是一般人的五倍!」江承鴻醫師強調,「因為當心房快速且不規則收縮時,便無法有效率地推動血液前進,流動緩慢、滯留的血液會形成血栓。這些血栓可能隨著心臟搏動進入血液循環,若血栓流向腦部,阻塞腦部血管便會造成腦中風。」心房顫動不但會大幅提高中風的機率,而且因心房顫動導致中風的患者其嚴重度和預後都會比沒有心房顫動的中風患者還要差。除了腦中風之外,血栓也可能塞住腎臟血管造成腎臟中風、塞住腸子的血管造成腸中風、塞住肢體的血管造成肢體中風。無論是腦中風、腸中風、肢體中風,皆是可能致命的急症,猝然發作,往往令人措手不及。即使沒有中風,心房顫動也可能漸漸導致心臟衰竭,影響生活品質、增加住院機會及死亡風險。所以千萬不要因為心房顫動只是偶爾發作或沒有症狀就掉以輕心。心房顫動該吃什麼藥?了解心房顫動的嚴重性之後,患者都會很關心:「心房顫動該吃什麼藥?」「心房顫動的藥物治療有兩個重點目標,一個是預防腦梗塞中風,另一個是控制症狀。」江承鴻醫師表示,由於每位患者的年齡、體重、及各種身體狀況的不同,腦中風的機率並不一樣,臨床上醫師會用「中風之風險評估量表(CHA2DS2-VASc score)」來評估腦梗塞中風的危險性,得分愈高,代表患者因心房顫動而腦中風的機率愈高。目前建議得分大於或等於2分時,就要使用口服「抗凝血劑」,讓血液比較不會凝集,降低血栓形成、塞住血管的機會。江承鴻醫師解釋,如果要用藥物控制心房顫動帶來的心悸症狀,醫師會嘗試使用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或毛地黃等藥物將心跳速率控制在理想範圍內。針對陣發性心房顫動的患者,還可以考慮使用改善心臟節律的藥物,讓心臟跳回正常心律。不過,控制心臟節律的藥物可能有些潛在副作用,包括誘發其他心律不整、低血壓、或者心搏過緩等。治療心房顫動的微創導管手術江承鴻醫師說,根據2020年歐洲心臟協會心房顫動的治療指引,針對有症狀的心房顫動患者,無論是陣發性或持續性心房顫動,可以先嘗試以藥物控制心臟節律,也可以直接接受導管心房顫動消融術,另外近期發表在權威性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研究文章顯示,若陣發性心房顫動病人第一線接受冷凍球囊消融療法,與第一線接受藥物治療做比較,更能有效控制心房顫動,而副作用則是兩者沒有差異。針對使用藥物控制但效果不佳的患者,應該考慮接受導管心房顫動消融術。針對心房顫動合併收縮功能缺損的心臟衰竭病患,如果心臟衰竭的原因是因為心搏過速所導致,則應該接受導管心房顫動消融術,以改善症狀,增進存活率及降低住院的機會。江承鴻醫師解釋,「導管心房顫動消融術」的原理是減少異常電氣訊號影響心肌收縮,因為心房顫動導因於異常電氣訊號,若能隔絕這些異常電氣訊號,心房就不會紊亂收縮了。研究發現,大部分心房顫動的異常電氣訊號源自於肺靜脈,因此導管心房顫動消融術的目標就是隔離肺靜脈與左心房之間的電氣活動。目前有兩種隔離心房顫動訊號的微創導管手術,一種是傳統的點對點熱能燒灼,另一種是環狀冷凍消融療法。醫師會從腹股溝處穿入導管,延伸至心臟。傳統熱能燒灼術是利用導管尖端在肺靜脈外圍一點、一點地進行電燒;冷凍球囊消融術是將冷凍消融球囊導管放入肺靜脈中,然後將液態氧化二氮(N2O)灌入球囊中,脹大的球囊便能接觸左心房與肺靜脈交界的組織,利用攝氏零下30到60度之間的低溫冷凍細胞,形成一圈連續性環狀疤痕組織,隔離異常電氣訊號。導管心房顫動消融術可改善症狀、減少復發江承鴻醫師說,採用導管心房顫動消融術來治療心房顫動的效果,通常比藥物治療的效果更為顯著。一般陣發性心房顫動的患者在接受一次導管消融術治療後,就有七成到八成的機會能維持正常的心跳節奏與頻率;經過兩次導管消融術治療後,則有九成機會維持在正常心律。整體而言,導管消融術能夠顯著降低患者因心血管問題住院的機會,也能降低心臟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假使患者發作的時候較年輕,接受導管消融術的效益更大。江承鴻醫師指出,比較兩種隔絕異常電氣訊號方式的研究發現,以冷凍球囊消融術對比傳統點對點熱能消融術時,兩者出現併發症的機會差不多,約在1%到2%之間,但冷凍球囊消融術的手術時間較短,可在2個小時內完成,而傳統點對點熱能燒灼術則需要4到6個小時才能完成。手術過程中,冷凍球囊消融術的疼痛感較低,熱能消融術的疼痛感較為明顯。相較於傳統熱能點對點熱能消融術,冷凍球囊消融術可以減少大約三分之一再次接受消融手術的機率,以及降低病患因心血管因素住院的機率。「曾經有個患者是遠洋漁業的船員,每次出海都要兩、三年後才能回到台灣。他在海上偶爾會突然發作陣發性心房顫動,卻難以就醫,對工作造成極大的困擾,」江承鴻醫師回憶:「他曾經嘗試過藥物治療,但成效不彰。後來經過討論後,決定用冷凍球囊消融術治療,術後症狀就明顯改善,經過一陣子的休息,又重新出海工作了。」貼心小提醒心房顫動發作時可能沒有症狀,也可能自行恢復正常心律,然而心房顫動會大幅增加腦中風機會,也可能因為心肌快速、不規則收縮而漸漸導致心臟衰竭。江承鴻醫師叮嚀,即使沒有症狀,還是建議積極治療,才能減少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機會喔!原文:
-
2021-01-18 科別.腦部.神經
無來由耳鳴、胸悶、胸痛?當心自律神經失調找上門!
今健康/郭家和 蕁麻疹腸躁症時好時壞?當心是自律神經失調身體警訊 身體常常出現各種老毛病,看完醫生吃完藥,卻又經常反覆發作,有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造成?民生承安診所王健宇醫師指出,現代人一天當中從起床睜開眼到晚上睡眠,所有的活動都是靠自律神經進行調節,包括呼吸、心挑、饑餓、排泄都有相關,一旦打亂作息節奏,就可能出現各種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若未妥善控制,有可能引發紅斑性狼瘡、大腸急躁症、慢性蕁麻疹、甲狀腺機能亢進者等疾病。 王健宇舉例,許多人作息失調又採用錯誤解決方式,更容易導致身體平衡失調,比如為了熬夜喝咖啡,隔天照常上班為了提神繼續喝咖啡,如同一台持續運動的車子,該進廠保養卻不進廠,身體就會有「破口」而引發自律神經失調問題。以女性而言,壓力大時最常見的就是甲狀腺機能失調,甚至可能因此引發自體免疫疾病。相較之下,因壓力產生的腸躁症,則有男性多於女性的現象。 耳鳴竟是自律神經失調害的?王健宇:先看這兩科再確定 坊間常有民眾,突發性出現耳鳴卻找不出病因,恐也需要注意自律神經問題。王健宇指出,耳鳴與自律神經關係非常密切,提醒民眾如果耳鳴時好時壞,當處於天氣冷、心情低落、壓力大的時刻特別容易發生,就是身體處於壓力破口的不平衡狀態下。也可觀察自律神經失調的其他症狀,比如頭疼、頭暈、胸悶、胸痛、皮膚過敏,這些症狀都會反映身體是否處於平衡之中。 王健宇提醒,耳鳴其實是相對難處理的疾病,民眾如果不時發生耳鳴、暈眩,應先至耳鼻喉科就診。若檢查無明確病因,可再尋求神經內科諮詢。倘若耳鼻喉科與神經內科檢查皆無問題,這類耳鳴很多時候歸類在自律神經失調的範疇。醫師表示,可使用針對耳鳴、暈眩的症狀治療藥物,再搭配調節自律神經失調的藥物,有機會控制在7、8成之間。 面對自律神經失調 先求和平共存找出壓力源 王健宇表示,面對自律神經失調或時好時壞的症狀,應保持平常心配合治療,先求與症狀和平共存、日常生活不受影響。醫師提醒,有自律神經相關症狀與疾病發生時,除應就醫治療外,也建議病人找出造成壓力的源頭,用正確的方式舒解壓力,才能真正讓自律神經恢復平衡,甚至有機會可以脫離藥物。 《延伸閱讀》 .胸悶胸痛該怎麼辦?醫:3重點判斷是否需盡速就醫 .用呼吸改善耳鳴!醫:單邊耳鳴等情況盡早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1-07 科別.新陳代謝
如何與甲狀腺機能亢進共處? 醫師的生活飲食3叮嚀
甲狀腺機能亢進是需要長期接受治療的病症,除了遵照醫囑用藥之外,日常生活該注意哪些重點?新光醫院家醫科柳朋馳醫師表示,用藥雖能有效控制病況,但合宜的飲食內容、運動習慣、情緒管理與規律作息也有助於緩和病情,以利日後達到漸進式停藥的目標。 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是需要學習與疾病共存的,柳朋馳醫師叮嚀,除了規律服藥之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亦有助於逐步停藥、回歸正常生活!1.限制含碘飲食:舉凡像是海帶、紫菜、海水魚、蝦、蟹等都屬於高碘食材,最好避免食用。柳朋馳醫師提醒,一般家庭常見的含碘鹽也可能會造成甲亢患者日常碘攝取過量,建議外食族可把菜過水已減少鈉攝取量,或依個人病況諮詢醫護人員的調整建議。 2.減少刺激食材:濃茶、咖啡等高濃度咖啡因可能加重甲亢患者心悸、手抖的症狀,故建議最好避免食用;此外,菸品、酒精也可能會加重甲亢患者不適症狀,應積極避免。 3.適當紓緩壓力:壓力是造成甲亢患者症狀加劇的常見原因之一,因此建議患者最好保持正常作息、避免熬夜,並建議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以助紓解壓力,同時也可幫助身體維持良好的狀態。 柳朋馳醫師提醒,甲狀腺機能亢進是需要給予適當的醫療處置,以控制病況、避免惡化;然而,由於每個人的症狀與嚴重度並不相同,症狀嚴重者可諮詢醫師診斷後評估是否需採用藥物或手術治療,以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法。 甲狀腺機能亢進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家醫科、內分泌科、新陳代謝科」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 柳朋馳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2-29 科別.腦部.神經
手麻、腳麻…是身體哪裡有問題?先找出病因!這種情況恐無法完全回復
「挖卡哪麻,挖係安娜造(腳麻要怎麼跑)?」在火災現場中,老人居然不逃生,記者問他為什麼不跑走?老人回答,腳麻要人怎麼有辦法走?這是令人印象深刻的電視廣告。另外一個讓人難忘的廣告則是孫女不小心騎車壓到奶奶的腳,奶奶因為腳麻沒有知覺,所以睡著了沒醒來,害孫女以為奶奶在睡夢中去世了......腳麻,真的這麼嚴重嗎?如果有腳麻、手麻等症狀,還有辦法救嗎? ▍ 手麻、腳麻原因大不相同 了解病因徹底治療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許立奇表示,手麻腳麻症狀可不可能改善,重點是要先了解是什麼原因引起。像電視廣告中腳麻到無法行走,或是腳被壓到卻沒有疼痛感覺,最常見的原因是-糖尿病血糖過高所造成的周邊神經病變。周邊神經病變的症狀很多,有些只有腳趾頭麻,有些則是又麻又刺痛,有些則會比較嚴重到,可能會半邊的腳都是無力的狀態。 如果只有一隻腳麻痛,也要考慮可能是骨刺壓迫。倘若是手麻的問題,除了周邊神經病變以外,也可能要考慮腕隊道症候群,許多人因為經常俯案寫字,或是常用電腦,或是從手工業等等。長期使用手腕重覆做某些動作,容易引起腕隧道管狹窄而造成神經壓迫,以致於有無力、麻木等症狀,所以當只有手麻時,不一定都是和中風有關,也要考慮腕隧道症候群。如果是骨刺或腕隧道候群產生的壓迫,可以諮詢醫師,是否要經由復健治療或是手術治療,將壓迫的原因治療好,神經壓迫的症狀將可以獲得改善。許立奇說,如果是糖尿病導致的周邊神經血管病變,而且又拖了一段時間才想要治療,要完全好的機會不大。但是如果糖尿病患已經發生周邊神經病變又不好好控制,症狀會更嚴重。許立奇提醒,糖尿病末梢神經病變可能會出現四肢、手指尖、腳板麻木等症狀,如果血糖不好好控制,血管阻塞及周邊神經病變會愈來愈惡化。但若可以及時控制血糖,至少可以保持神經病變不惡化,他也建議可以服用維他命B群修復神經,以及治療神經痛的藥物解決不適感,但是改善狀況不大。 ▍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把神經「救回來」振興醫院腦神經內科醫師尹居浩則表示,周邊神經病變有很多種原因,例如代謝性的疾病,像是糖尿病、腎功能問題、甲狀腺機能亢進、自體免疫疾病等等,或是神經根發炎;有些則是藥物毒性,例如化學治療藥物對神經的破壞,有些藥物的神經毒性是無法回復的,但如果是糖尿病患者末梢血管缺血導致的神經病變,若在神經缺氧壞死前及時給予血流,利用神經代償的作用,有機會把神經救回來。針對糖尿病足的局部缺血,患者可能需要服用抗血小板或是抗凝血藥物。如果局部血管狹窄程度超過60%到70%,可以考慮在發生狹窄的血管裝入血管支架,把血管撐大再注入血流,或是進行足部動脈繞道手術。足部動脈繞道手術是取一段好的血管移植過來取代足部已經發生狹窄阻塞的血管,也能讓缺血的足部恢復血流供應,不過這也必須在神經尚未缺血壞死前進行,否則就算局部缺血症狀解除,神經壞死太嚴重,也無法完全回復。(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