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1 醫療.骨科.復健
搜尋
用藥
共找到
3855
筆 文章
-
-
2024-11-21 醫療.心臟血管
每個人血壓高的時間點都不同 醫建議血壓藥應在這時段前投藥
歐洲心臟學會(ESC)近期調整高血壓診斷標準,新增居家血壓當作判斷依據,135/85mmHg即可被診斷高血壓,醫院血壓則維持140/90mmHg。台灣則在2022年下修高血壓診斷標準,以居家血壓為依據,超過130/80mmHg則被認為是高血壓。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專任主治醫師黃群耀表示,目前診斷血壓有三大方式,醫院測量、居家測量、24小時血壓偵測器。研究發現,民眾於醫院量測血壓常會受到白袍症候群影響,返家後血壓卻又回到正常值,因此,台灣2022年跟進美國,將居家血壓數值當作診斷高血壓的標準。歐洲的居家血壓建議高於台灣5mmHg,黃群耀指出,正負5在臨床上都是「可以接受」的範圍,但是很多患者是血壓乖乖牌,偶爾在家量測血壓,一超過130/80mmHg就嚇得馬上就醫。事實上,控制高血壓最大的關鍵是「預防併發症」,如果連續三次以上,居家血壓都超過標準5mmHg以上,就必需要積極治療,初期介於臨界點,會建議先改善生活飲食習慣。年輕型高血壓 常舒張壓比較高黃群耀說,收縮壓與舒張壓「任一數值」只要超標,就可以被判定是高血壓。血壓是指心臟跳動後,將血液加壓,透過血管運輸到各器官,心臟收縮時產生收縮壓、心臟加壓時產生舒張壓,通常舒張壓的時間會比收縮壓長,曾有傳聞「舒張壓比收縮壓更重要」,但其實兩種血壓都很重要,兩種數值各自代表不同的意義。以臨床經驗來說,收縮壓比較高,大多是血管硬化、血管瓣膜類的疾病,僅收縮壓高於標準的患者,年紀大多比較大。如果是舒張壓比較高的患者,年紀通常比較輕,大多有著吃太鹹、少運動、嗜酒等習慣,因為體內水分不足,所以血液流動慢,舒張壓通常比較高。不過,導致血壓高的成因複雜,還得考量神經、荷爾蒙、壓力等因素。年紀大血壓高 易出血性腦中風網路流傳「老人血壓控制不需要太講究,且愈高愈好!」黃群耀說,老人血壓仍建議控制在140/90mmHg以內,最好達到130/80mmHg,會有此傳言,與2014年美國國家聯合委員會(JNC)公布的JNC7的指引有關,當初建議年齡大於等於60歲以上的族群,血壓僅需要控制在150/90mmHg,但更新的研究顯示,如果60歲以上血壓控制在150/90mmHg以上,會增加出血性腦中風的機率,後來立即修正此建議。黃群耀強調,血壓控制是為了對抗「高血壓併發症」,特別是亞洲人的血壓過高,容易引發中風,建議改善血壓最好的方式,仍是少油、少鹽飲食,同時多運動,再者才是使用藥物。近年對於血壓藥的使用,愈來愈趨向「客製化」,黃群耀表示,每個人血壓高的時間點都不同,像已故的行政院前院長孫運璿,他是在清晨時發生出血性腦中風,推測他高血壓的時間點是在清晨,如果他固定在下午服藥,血壓控制恐會不佳,即使現在的降血壓藥物都強調是「長效型」,但實際降血壓效果,僅有前16到18小時,並不是24小時。已被診斷高血壓者,黃群耀建議,應在每天不同時段於居家量測血壓,了解血壓的高峰與低峰,而血壓藥的投藥時間,應該是在自己血壓高峰前投藥,如清晨都是高血壓時段,應該於睡前服藥,才能達到「預防」高血壓併發症發生。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20 醫療.心臟血管
一起身眼前發黑、眩暈 姿勢性低血壓作怪!5招預防
如果常出現眼前發黑,甚至感到眩暈,尤其是每天早上起床時最常發生這些症狀,小心可能是「姿勢性低血壓」在作怪。自主神經失衡 年長者好發姿勢性低血壓又稱「直立性低血壓」,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蘇彥伯表示,姿勢性低血壓是一種自主神經系統失衡,常發生在坐下或躺下後,再起立時感到一陣天旋地轉。通常症狀一下子就會改善,容易被忽略,好發在年長者身上。據統計,65歲以上年長者,姿勢性低血壓盛行率高達20%。姿勢性低血壓高危險群,包括65歲以上、有心房顫動者、服用降血壓藥物的高血壓患者,或是有頸動脈阻塞、糖尿病、長期臥床、喝酒過量等情形者。蘇彥伯指出,發生姿勢性低血壓,主要與循環血液量不足、神經系統功能受損、服用特定藥物有關,這些情況可能會讓身體的調節功能出現障礙,進而發生頭昏、頭暈、眼前發黑或暫時性視覺消失等症狀。心血管疾病徵兆 潛藏危險不過,有些人出現姿勢性低血壓時並無自覺症狀,所以不容易診斷。蘇彥伯說,有些嚴重的患者會因眩暈、昏厥被送醫急診但找不出原因,檢查過程中患者醒來且無後續不適,就直接出院回家了,建議患者應該再經由心臟科、神經內科、耳鼻喉科做更詳細的檢查。姿勢性低血壓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徵兆,血壓過低則潛藏休克的危險。姿勢性低血壓3大類型蘇彥伯表示,姿勢性低血壓的成因,可分為藥物型、神經疾病型、心血管疾病型三大類型。1.藥物型姿勢性低血壓有些中高齡長者控制慢性病常服藥的藥物,例如血管擴張劑、利尿劑、降血壓藥物、鎮靜安眠藥等,可能會引起姿勢性低血壓,建議患者要定期請醫師檢視使用劑量、有沒有重複用藥,如果用法不恰當,血壓忽高忽低,就容易傷害心血管。2.神經疾病型姿勢性低血壓糖尿病引發的神經病變、神經退化引起的巴金森病,常會導致神經疾病型的姿勢性低血壓發生,機轉為自主神經功能失調。3.心血管疾病型的姿勢性低血壓急性脫水、出血及慢性的貧血、血液循環差等因素,則易發生心血管疾病型姿勢性低血壓。常見夏日高溫水分攝取不足,導致血液體積變少,更容易發生低血壓。另外,酒精會讓體內脫水,咖啡及濃茶有利尿作用,都會加劇低血壓。物理方式緩解症狀姿勢性低血壓該如何預防及治療?蘇彥伯說,如果排除藥物、神經受損、心血管疾病等因素,只能靠物理方式緩解,例如放慢動作、調整沐浴水溫、攝取足夠水分、穿著彈性襪等。飲食是否該多攝取鹽分改善?蘇彥伯指出,要評估是否有其他慢性病問題,請營養師規畫菜單,但飲食不需要刻意太清淡,且少量多餐較佳,避免吃太飽讓血液都往消化系統集中,飯後容易頭昏。如何判定姿勢性低血壓一般低血壓的判定標準是收縮壓低於90mmHg、舒張壓低於60mmHg。若在姿勢變換的3分鐘內,收縮壓下降超過20mmHg、舒張壓下降超過10mmHg,則可判斷是「姿勢性低血壓」。5招防姿勢性低血壓1.放慢動作:變換姿勢時放慢速度,尤其是剛起床時,不要突然起身。2.注意水溫:不宜泡溫泉、洗熱水澡,容易讓血管擴張,引起相對性的血量降低。3.足夠水分:水喝不夠會身體脫水而致血液體積變少,易發生低血壓。4.穿彈性襪:讓血液由腳踝有效壓迫至大腿,增加靜脈血液回流。5.規律運動:訓練核心肌群,可增加血管彈性、降低動脈壓力。
-
2024-11-19 醫療.呼吸胸腔
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 重視肺功能變化
11月20日是「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病日」,今年主題是「Know Your Lung Function」,呼籲民眾多重視自身肺功能的變化。WHO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全球第三大死因,台灣每年超過5000人因為COPD死亡。COPD是影響肺部和呼吸道的慢性病,因吸菸、空氣汙染、呼吸道感染、長期過敏、老化、遺傳等因素產生長期不正常發炎反應,導致肺部氣管產生不可逆、退化性的狹窄或阻塞,COPD患者較一般人感染肺炎風險增8倍,罹患肺癌風險增2倍。患者會出現「咳、痰、喘」症狀,治療目標以減少症狀、降低發作頻率和惡化程度為主。臨床上,除了口服藥物外,患者可藉由使用不同成分的吸入劑(Inhaler)控制疾病,若疾病進展到末期,藥物療效不佳時,可考慮安排外科手術,如肺氣泡切除手術、肺臟容量縮減手術、肺臟移植等來改善肺部功能。藉由吸入方式攝取藥物,可達到良好治療效果,亦可降低全身性吸收,避免全身性的副作用。此外,藥物經由肺部吸收的途徑,可避免因藥物經過消化道、肝門靜脈系統而被代謝失去活性,導致進入循環的藥量減少、藥效降低的風險。吸入性類固醇在COPD治療扮演重要角色,有人擔心使用含類固醇吸入劑會產生副作用。事實上,以吸入取代口服投藥,可減少全身性不良反應,有些患者使用後可能喉嚨疼痛、聲音嘶啞、口腔黏膜念珠菌感染等,但用藥後以清水漱口或刷牙可獲得改善,用藥後如有不適,回診時應告知醫護人員,避免因不敢用藥而錯失治療黃金時機。患者需正確使用吸入劑,才能使藥物順利進入肺部達到期望的療效,各類吸入劑的使用方法與技巧不盡相同,可藉由醫療人員的現場指導或透過藥物仿單、衛教單張、線上教學影片,學習正確的使用方法。COPD除了用藥控制外,民眾也可透過戒菸和避免接觸二手菸、三手菸來預防惡化。
-
2024-11-19 醫療.兒科
半夜驚醒!她怕「這病」不只奪走孩子身高,甚至呼吸、行走能力…
「好怕這疾病不只影響孩子身高,還奪走孩子呼吸、行走的能力。」孩子出生便患有罕病「軟骨發育不全症」,父母的憂慮、不捨,外人無法體會。「軟骨發育不全症」患者幼時容易出現發睡眠呼吸中止、水腦等併發症,可能因此奪去患者的行走能力,許多父母晚上頻頻驚醒,確認孩子有無呼吸,看到孩子一直跌倒、內心焦慮揮之不去。「剛開始,有點無法接受,看到其他孩子的小腳腳或聽到大家開心討論育兒心得,就很想哭!」May的孩子今年十歲,懷孕後期發現孩子患有軟骨發育不全症,May只能接受命運。孩子出生,開始學走路,由於身材比例不平衡,常會跌倒,且雙腳肌肉容易痠痛、不舒服,抗拒接受肌力訓練與早療,此時更讓May心力交瘁。出現併發症更棘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蔡立平說,軟骨發育不全症的致病原因,是「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接受體-3(FGFR-3)」基因出現缺陷,導致長骨骨骼發育受抑制,除了身材矮小,病患四肢多半偏短,也常出現腰椎前突或O型腿。蔡立平分析,以幼齡病童來說,軟骨發育不全症常見併發症為「枕骨大孔狹小」,枕骨大孔為連結腦幹、脊椎重要孔洞,過於狹小,就會壓迫中樞神經、影響呼吸,這也是造成周歲內嬰幼兒猝死主因,死亡風險約2%到7.5% ,比普通人增加6倍。此外,枕骨大孔太小也會引發水腦,當顱內多餘液體排不出去,大腦發育空間便受到限制,嚴重時病童眼球會往下墜,形成「落日眼」;病患成年後,則易產生腰椎管狹窄,下肢神經易受壓迫,影響行走能力。蔡立平提醒患者,隨著醫療資源愈來愈完善,應積極配合醫囑定期回診檢查,並接受必要治療,有效降低風險發生。新療法有機會變高過去軟骨發育不全症僅能針對併發症預防或治療,但先天性身材比例不平衡、枕骨大孔過小等問題,無法根本解決。近來隨著基因科技發展,對於軟骨發育不全症,已有可調節相關基因活性的治療問世,除了身高,也有機會改善併發症,為病患家庭帶來曙光,但需要自費,病患用藥需考量經濟負擔。應定期回診、追蹤May認為,透過新藥運用,若孩子身高可以多十公分,身材比例改變或併發症風險可減少,孩子的人生就會有更多可能性。蔡立平也呼籲,在等待新藥上市的同時,家長須定期帶孩子回診、追蹤,除了幫助預防併發症, 未來若有機會使用新藥,預先做好追蹤紀錄,治療程序也會較快、較流暢。
-
2024-11-19 醫聲.癌症防治
多發性骨髓瘤/重返職場 給癌友積極治療的力量
癌症疾病控制的好壞,不單只影響病人本身,也直接衝擊整個家庭。一名罹患多發性骨髓瘤九年的六十餘歲病人,退休前是一邊工作一邊賺醫藥費,因為他從發病隔年開始,目前已自費治療八年,雖然花費甚鉅,但迄今穩定用藥,仍可以維持生活及工作上的自主。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指出,這名病人除了穩定的薪資收入,在商業保險的支援下,多年來仍感受到龐大的經濟壓力,至今病情控制穩定且不需要依賴家人,沒有像其他多發性骨髓瘤病人反覆復發而放棄人生,反而是努力樂觀的活著,這就是病人對新藥可以帶來無疾病惡化存活期的最大期待,他們殷切期盼健保署可以重視新藥治療為病人帶來的價值。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舉例,一位六十多歲國小女老師確診罹患晚期多發性骨髓瘤,連走路都困難,原以為必須提早退休,但在醫療團隊支持下,自費接受較新的四合一治療,疾病穩定控制後,女老師也打消退休念頭,重返校園教書。多發性骨髓瘤進展到晚期,由於癌細胞侵蝕,病患除了骨頭痠痛,骨骼也特別脆弱,很容易骨折,不少多發性骨髓瘤病患為高齡長者,一旦突然跌倒骨折、行動受限,往往全家就陷入一片混亂,病患身心也容易陷入低潮,甚至放棄生存希望。獨立自主的生活是病人所期盼,嚴必文指出,基金會曾針對卅九位多發性骨髓瘤病人收集意見,其中病人及家屬各占一半,調查中,病人最在意疼痛及虛弱無力,因為會導致無法行走及外出工作;家庭成員也得請假照顧及陪病,精神壓力及經濟壓力都很大。要減少照護壓力,滕傑林認為,首次第一階段治療至為重要,以前不能治,現在是好好治,治療前後對病人的影響及生活改善很全面。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蔡承宏則指出,回到職場是治療正向往上的力量,疾病雖不斷進展,但治療不只有疾病本身,是整個病程,好的治療放第一線及最後線,照護壓力差很大,政策應重新評量。
-
2024-11-19 醫聲.癌症防治
多發性骨髓瘤指引將出爐 盼補治療缺口
台灣即將在二○二五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多發性骨髓瘤好發於六十至七十歲,一年約新增七百病患,因容易骨折、骨痛,隱形照顧成本衝擊癌友家庭。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將推出最新多發性骨髓瘤治療指引,鼓勵病人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並且接受完整治療。健保署長石崇良指出,未來健保給付新藥將根據國內治療指引,與專家共同盤整治療缺口。癌症希望基金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突破多發性骨髓瘤治療困境,邁向健康台灣新願景」專家會議,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血液腫瘤部主任柯博升表示,血液性癌症在治療上與實體腫瘤不同,希望初期就使用最好的治療方式,以多發性骨髓瘤為例,目前治療進展變化大,指引建議初診斷病患應先評估是否適合進行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且同步採用多重用藥策略。過去,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方式以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劑、類固醇等三合一療法為主,近年來,三合一療法加單株抗體等四合一處方問世,國際治療建議也出現變動,國內治療指引認為,移植前的引導治療採四合一處方會優於三合一。台灣三成五病患 無法撐到二線治療「在國際治療指引上,只要三缺一、四缺一,全部就無效。」柯博升直言,目前對第一次診斷罹患多發性骨髓瘤的病患,三合一療法可獲得健保給付,但對於含單株抗體的四合一治療組合,健保給付僅用於復發後的第二線治療,初診斷病患若要遵循治療指引,就必須自費使用。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指出,根據統計,多發性骨髓瘤新藥須等待十四個月到廿個月不等,才能獲得健保給付,但等待期間,患者療程都受到限制,據台灣真實世界數據,約三成五病患無法撐到二線治療、二成三患者無法撐至三線治療,病患必須和時間賽跑。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蔡承宏說,以日本為例,只要新藥通過適應症,約一個半月即可納健保,蔡承宏及台中榮總血液腫瘤枓主任滕傑林都認為,若可縮短新藥納入健保等待時間,將減少病患「看得到卻吃不到藥」困境,還可協助患者回歸職場及自我照護,減輕家屬及醫護負擔。近年癌症醫療與藥費快速成長,造成健保沉重負擔,讓癌患「看得到用不到」。石崇良表示,健保將改變現行審核方式,持續盤點資源,且優先考慮將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等國際治療指引中的Catagory1(證據等級高)及「Preferred treatment」(高度建議)選項納入給付,若國內有治療指引,將與學會一起討論,盼補足治療缺口,讓更多病患受惠。十二月健保給付將新增多發性骨髓瘤等七癌基因檢測,以利醫師後續治療有更客觀依據。四合一用於第一線 健保給付協商中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黃育文補充,健保給付四合一藥物用於第一線,已進入藥品價量協商過程中,若有合理藥價,協商過程勢必較為順暢,期待盡快達到共識,造福病患。為了落實總統賴清德的健康台灣政策,除了藥物審查希望接軌國際治療指引,並減少國內指引的落差,健保署在擴充財源上也討論是否增加補充保費及第二層健保的可行性。嚴必文表示,病友團體也認同這樣的理念,癌症病患都想爭取延緩疾病復發,也希望生活不受影響,透過及早用藥,除了減少後續醫療耗用,也可維持生產力,在治療效益的排序上,希望可讓病患都獲得及時、適切的治療,以減少癌症家庭負擔。
-
2024-11-15 性愛.性福教戰
吃越多效果不會越好!泌尿科醫師指點 吃「藍色小藥丸」必知6件事
對於有勃起功能障礙,性行為不順利,可能導致身、心、感情方面的困擾,因此,就醫諮詢、適度的用藥,都是有其必要的,不要覺得不好意思而完全不行動。好幸福泌尿科診所泌尿科醫師高銘鴻在其臉書粉絲專頁教大家,吃藍色小藥丸該注意的6件事。藍色小藥丸要怎麼吃我之前常常提到,如果真的有勃起障礙問題,吃藥其實是一種很好的改善方式。那就有人來問我,他有考慮吃壯陽藥,那吃藍色小藥丸的時候,有沒有什麼要注意的?1.選擇合適的壯陽藥:市面上有許多不同種類的壯陽藥,像是常見的威爾鋼(Viagra)、犀利士(Cialis)到草本補品等。不同藥物的效果,和作用時間都不一樣,選擇時應該根據自身需求和健康狀況來決定。最重要的是,在服用任何壯陽藥前,請務必先諮詢你的醫師,或是來掛號,才能保證吃下去安全無虞喔。2.不可自行增加劑量:很多人會覺得,壯陽藥就是吃越多,效果就會越好,但其實每種藥物都有其最佳劑量範圍,超過這個範圍,就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副作用,如頭痛、暈眩、視力模糊甚至心臟問題。因此,我要強調,絕對絕對絕對不可以自行增加劑量,必須嚴格按照醫師或藥師的指示使用。3.避免與某些藥物同時服用:壯陽藥與某些藥物可能會產生相互作用,特別是含有硝酸鹽類的藥物(如治療心絞痛的藥物)。同時使用這兩者可能會引發嚴重的低血壓,甚至危及生命。如果你正在服用任何其他藥物,尤其是心臟病相關的藥物,一定要事先告知醫師,避免潛在的藥物交互作用。4.觀察副作用:只要是藥,基本多少都會有副作用。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臉部潮紅、頭痛、胃部不適、鼻塞等,這些症狀通常是輕微的且會隨時間消失。但是,如果你出現了視力模糊、聽力喪失、胸痛,或是一直硬著,怎樣都銷不下去,請馬上停止用藥,並尋求醫療協助。5.避免過量飲酒:飲酒可能會降低壯陽藥的效果,甚至引發一些不良反應。特別是大量飲酒會抑制勃起功能,跟壯陽藥正好互斥。為了確保最佳效果,小酌可能無礙,但最好還是諮詢醫生,了解具體情況,以免傷身。6.心血管疾病要小心:壯陽藥對心血管系統有一定的影響,因為它們會擴張血管,促進血液流向陰莖。如果你患有心臟病、高血壓或其他心血管疾病,使用壯陽藥前必須非常小心,最好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千萬不要自行服藥。最後我還是要強調,壯陽藥不適合所有人。像是,有些勃起功能障礙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這種情況下可能需要心理治療或其他治療方式,藥物就可能不一定有用了。無論如何,如果有考慮用藥,或是有其他問題,都應就醫討論。【資料來源】.泌尿科高銘鴻醫師臉書粉絲專頁
-
2024-11-15 焦點.元氣新聞
每日腹瀉多次卻不以為意?小心發炎性腸道疾病找上門
李小姐是一位22歲的年輕女性,因嚴重虛弱感、頭暈、容易喘氣及下肢水腫等症狀就醫。初步檢查發現血紅素只有3.8,遠低於一般女性標準值11-13。因為嚴重貧血,李小姐被轉至血液科門診且診斷為缺鐵性貧血;然而,針對缺鐵性貧血補充鐵劑、輸血治療之後,仍不見起色。後來糞便潛血檢查,發現為陽性,所以再轉診至消化內科門診評估。進一步詢問之下得知李小姐常常每天多次腹瀉,糞便中偶爾可見少量血絲,且伴有腹痛情形。後來醫師透過大腸鏡檢查、還有綜合臨床症狀及病理切片檢查結果,終於診斷為克隆氏症。起初她使用口服類固醇與抗發炎藥物,症狀即獲改善,但數月後開始出現臉部變圓(月亮臉)及體重增加的副作用。經醫病溝通,改用生物製劑治療,除副作用改善外,也在安全用藥之下良好控制病情。至今兩年期間,不論是臨床症狀或是大腸鏡追蹤的結果,都顯示病情受良好控制,達到緩解狀態。IBD分兩類 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臨床表現有差異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是一種慢性持續性的腸道發炎情況,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兩大類,成因面向多,涉及遺傳因素、免疫系統的異常反應、腸道微生物失衡、環境因素等複雜的相互作用。(1)如何區分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癌醫中心分院綜合內科部陳彥年醫師表示,潰瘍性結腸炎發炎僅侷限於大腸,且以直腸段最常被影響,發炎主要在黏膜層,且為連續性的發炎現象,症狀上以腹瀉及血便最常見。而克隆氏症的發炎範圍包括了整個消化道,從口腔到肛門都可能是受影響部位,病灶呈不連續之跳躍狀分佈,發炎會影響全層的消化道組織,常有腹痛、腹瀉、也可能出現程度不一之血便;除此之外,克隆氏症患者的腸道組織在長期嚴重發炎後可能會產生廔管;且在組織修復結疤時也可能造成腸道狹窄,甚至會有腸道阻塞之症狀。IBD不只腸道出問題 其他系統症狀其實有跡可循陳彥年醫師提出,若腹痛、腹瀉持續超過三個月,合併有血便、貧血、體重減輕及下肢水腫等情形,就建議跟醫院的專科醫師討論是否要做進一步檢查。20到45歲的青壯年如果出現類似症狀(2),發炎性腸道疾病必須列入可能的鑑別診斷,建議儘早就醫檢查較有保障。「由於IBD是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出問題時,不單單只會攻擊腸胃道,其他腸道外的表現也會讓我們去思考患者是否也會合併有IBD的情況。」陳彥年醫師補充,關節炎、眼睛的葡萄膜炎,特殊的皮膚發炎如結節性紅斑及壞疽性膿皮症,還有某些肝膽系統異常如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等都可能與發炎性腸道疾病有關。藥物治療可控制病情 注意生活型態才是根本之道如何治療IBD?陳彥年醫師強調,隨著近年來的醫療進步,多數患者都能透過各種藥物的治療讓發炎情況有所改善甚至達到完全緩解。倘若傳統的氨基水楊酸類藥物、類固醇或是免疫調節藥物對疾病的控制不理想,現在也有生物製劑及小分子藥物能用來治療。妥善控制病情,可以減少腸道狹窄與阻塞、廔管及相關感染症的發生,也有助於降低日後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然而除此之外,一旦出現較嚴重的併發症,如毒性巨結腸症、明顯腸阻塞、腸穿孔或大腸癌,也是要祭出最後手段,請外科醫師協助將受影響的腸道進行手術切除。此外,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也需要注意平時日常生活的壓力與飲食習慣,因為這些生活型態和疾病的活動性息息相關。陳彥年醫師指出,病友應儘可能避免酒精、咖啡、茶、大蒜、辣椒、胡椒等刺激性飲食,容易造成脹氣的食物如地瓜、豆類、洋蔥和韭菜等也要視個人情況避開。再來是生活壓力管理,作息不正常也容易導致免疫系統的活性異常,甚至引發難以控制的發炎情形。但如果遭遇相關症狀也請不用擔心,只要儘早就醫、跟專科醫師討論,好好配合治療,病情通常可以再次獲得良好的控制。
-
2024-11-14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看遍各科看不好,「心理性咳嗽」做一件事後才緩解!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二十:心理性咳嗽【建議就診科別】身心科 (精神科)美魔女上班族陳姊,去年得過新冠肺炎後,一直反覆咳嗽。一開始有痰,新冠康復後轉成乾咳,並合併腦霧和失眠的症狀。陳姊描述這種乾咳,比較像是喉嚨癢引起咳嗽、常常因為覺得癢癢的清喉嚨,導致不容易入睡,干擾生活與睡眠。看遍各科看不好咳嗽 放長假後終緩解陳姊看過很多醫生,做了很多檢查,胸腔科醫師和耳鼻喉科醫師都覺得肺和喉嚨沒有問題,氣喘的檢查均陰性,嘗試給過氣喘藥物,症狀也不見改善。腸胃科也去看過了,懷疑是鼻涕倒流或胃食道逆流,但吃胃食道逆流和鼻涕倒流的藥物也沒有明顯改善。陳姊看遍了各科的醫師,咳嗽問題還是不見緩解。因嚴重影響睡眠,而轉至身心科治療。身心科諮詢後發現,陳姊在職場上是女強人,在外力求完美,一定要化妝打扮才會出門,身為主管,工作壓力也大,尤其是月底結算業績前,咳嗽症狀較明顯,反而在休假出遊改善,曾經去放長假去東部度假一周,完全沒有咳嗽。生理性、心理性病因常彼此影響 醫人醫病要醫心在進入醫學鑑別診斷殿堂時,前輩們很常會提醒我們,當排除所有具體生理可能導致疾病原因還是找不到病因時,要考慮心理性因素。這句話的前提就是,要先努力的把生理性的病因都檢查過,才能說是心理性的病因。踏入臨床十幾年後,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更轉變為,其實有很多生理性病因也是來自心理性病因,他們彼此會交互作用,因此,很多時候,生理與心理無法切割的十分清楚。陳姊的狀況,其實可能仍合併了焦慮相關的胃食道逆流咳嗽,甚至也有可能具有過敏性呼吸道的體質,然而,為什麼前面的醫師治療都沒有效果呢?有句話說,醫人醫病要醫心。心病沒醫,身病難好。舉例來說,在腸胃科功能性消化不良症治療建議中,除了腸胃科的治療藥物外,已經很明確地把身心科用藥放在最後一線。身心症常因自律神經功能已異常在精神科的領域,這些無法歸類的心理導致生理疾病,稱為身心症(somatic disorder),以咳嗽來說,過去簡稱心理性咳嗽,目前正名為身體化咳嗽症候群 (Somatic Cough Syndrome),身心症的診斷前提如前所述,要先排除生理性疾病,後續再經由精神科醫師的診斷。這些個案的身體化症狀,雖然是心理性因素引起,並不代表他們是「故意」演出症狀,身體化症狀的表現,是因為個案的自律神經功能已經有異常,因此可能出現異常的調控,導致咳嗽的症狀。陳姊在王醫師診斷身體化咳嗽症候群,給予身心科藥物治療後,咳嗽痊癒,睡眠品質也明顯改善。因此,臨床上對於咳嗽治療反應不佳,諸多檢查已排除了實質器官造成疾病,個案仍因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時,應轉介身心科做身心、自律神經狀況的檢查,評估有沒有身心症的可能性,做到同時醫人醫病又醫心。【參考資料】1.Vertigan, Anne E., et al. "Somatic cough syndrome (previously referred to as psychogenic cough) and tic cough (previously referred to as habit cough) in adults and children." Chest 148.1 (2015): 24-31.2.Vertigan, Anne E. "Somatic cough syndrome or psychogenic cough—what is the difference?." 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 9.3 (2017): 831.3.Dockry, Rachel J., et al. "Chronic cough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eporting of autonomic symptoms." ERJ Open Research 7.3 (2021).(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1-13 焦點.用藥停看聽
27歲研究生感冒買藥吃5臟器衰竭一周喪命!急診醫警告:犯下兩大錯誤
感冒看似是小病,如果亂處理也可能會變重病甚至導致死亡。一名急診科醫師分享一位年輕人罹患感冒自己買成藥吃還加量加種類,最後引爆器官衰竭僅僅一周就失去生命。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密雲醫院急診科醫生高巍分享曾接到一個27歲研究生的遺憾病例,病患當時感冒後自己買感冒藥吃,服用後覺得沒什麼效果,就自己增加劑量,結果還是沒效;他覺得可能因為自己體重比較重,就又買了三種感冒藥同時服用。這名研究生自己亂吃的結果導致五個臟器系統急性衰竭,即使當時動用兩家醫院幾十名醫護人員緊急搶救,仍在住院後短短七天就死亡。高巍指出目前這類感冒藥裡含臨床上最常見的解熱鎮痛藥乙醯胺酚(又稱撲熱息痛),約80%以上的抗病毒感冒藥理都含有乙醯胺酚;如果超量服用乙醯胺酚會損害肝臟,甚至導致衰竭的風險。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 2014年曾發出公告,限制醫生對含有對乙醯胺酚成分感冒藥的臨床應用,FDA認為過量服用乙醯胺酚可能導致嚴重的肝損傷、肝衰竭甚至死亡。所以感冒藥千萬不能加大劑量,或者幾種同時服用,會導致肝腎損害。高巍列舉幾個不同藥物加在一起可能會出現的負面副作用,然而他補充藥物疊加還是會依照不同體質而有不同反應,以下僅供參考:‧抗生素+利尿劑會導致聽力障礙‧磺胺類藥物+維生素C會出現泌尿系統結石‧碘酒+紅藥水會導致碘化汞中毒‧阿奇黴素+克拉黴素同服用會導致藥效下降高巍總結一旦生病了,還是乖乖去醫院聽醫生的話,遵照醫囑去吃藥,不要盲目地自行用藥,或者自己加劑量和同時服用,結果不但病沒治好卻造成惡化的反效果。資料來源/醫路向前巍子
-
2024-11-12 癌症.肺癌
健保擴大給付肺癌第三代標靶 提升晚期病人存活率
「為什麼是我?」42歲的小寧與丈夫是頂客族,婚後幾乎不下廚,也不抽菸,沒有喝酒或熬夜的習慣,一次嘴角莫名抽搐、無法正常控制口水,就醫檢查竟發現第四期肺癌合併腦轉移,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幾周後腫瘤縮小,幾乎無副作用,治療後的生活與過往無異。肺癌是「發生人數最多、晚期確診比例最高、死亡率最高」的三冠癌王,據統計,台灣肺腺癌病患約55%帶有EGFR基因突變。今年10月1日起,健保給付擴大到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涵蓋第3B、3C及第4期肺腺癌患者,並不限腦轉移病患。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此擴大給付政策,近9成晚期肺癌EGFR基因突變患者可受惠,預計每年約4000名新增患者有更好的治療選擇。石崇良說,過去只有一成患者可獲得給付,此次肺癌第三代標靶給付擴增的政策改革,被視為台灣癌症治療接軌國際的重要一步,期望達成「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的目標。未來將持續在健保財務可負擔下,將新藥或新科技納入給付,明年已編列公務預算50億元,用於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專款。石崇良強調,每年約18000人新診斷肺癌,但有超過五成患者已是第三、四期。肺癌晚期藥物給付的費用不便宜,但是適用的病人數多,擴大健保給付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單年最高總藥費支出超過90億元,是健保史上給付單一藥品年度費用最高的藥品。但是第三代標靶是各大國際治療指引建議的晚期一線治療首選,台灣一定要跟上國際腳步。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晚期肺癌患者如果能第一線就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可有效預防腦轉移、延長存活期,包括保有較好的認知功能、提升生活品質。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表示,第四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僅一成,肺癌第三代標靶給付擴增,有望提升晚期病人的存活率至二成以上,並大幅減輕經濟負擔,平均每位病友每年節省約 115萬元藥費。另外,肺癌標靶藥物比起傳統的化療藥物副作用小,病人接受度較高,無法接受化學治療的高齡族群,可經由標靶藥得到更多的治療效益。肺癌防治除了「早期篩檢、早期用藥」,更要從篩檢做起,國健署自111年7月1日起,將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納入我國第五癌篩檢。明年公費篩檢再放寬,下修為45至74歲男性或40至74歲女性、吸菸史下修為20包/年以上,若預算核定順利,最快明年元旦上路。預計受惠人數將從現行每年60萬人提高至100萬人。
-
2024-11-12 醫療.骨科.復健
輕鬆練肌力又能降低跌倒風險 簡文仁教你2招練核心+防跌5要操
上了年紀之後,一旦跌倒很容易骨折受傷,日常生活中該如何預防跌倒?國策顧問、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在「元氣最愛問」節目中表示,要降低跌倒風險,應加強肌力、提高身體靈活度與平衡感,他傳授並示範「兩招練核心」及「防跌五要操」,可輕鬆練到核心肌群,增強肌力、握力、臂力、腿力 ,避免重心不穩而跌倒的危險。預防跌倒有五要點,簡文仁強調,首重下盤要有力,上下階梯就不容易失去平衡;其次是髖關節要夠靈活,不然會卡卡的蹲不下去,腿也抬不高;三是平衡要穩定,平衡感不好就容易發生意外;四是環境要安全,無論居家或外出都要注意;五是用藥要注意,部分藥物容易引起頭暈或血壓低,也會導致跌倒。2招練核心1.拜天拜地兩腳打開、兩手掌貼合,向上拜天,向下拜地,身體軀幹前後動的過程中,可以訓練腹肌、背肌、腿肌,若擔心體能不夠好,可以坐在椅子上進行。2.撈蝦子兩腳打開、兩手做出河裡撈蝦的動作,讓身體重複俯仰,可以訓練軀幹力量。防跌5要操1.左右弓箭雙擺臂半蹲,左右弓箭步,雙臂左右擺動。2.大字伸展轉陀螺手腳張開呈大字型,向左向右轉動。3.金雞獨立合十敬兩手合十,一腳抬起,但如果站不穩,可改成一腳往前跨一小步。4.頂天立地體自旋一手向上頂,一手往下壓,踮腳自轉。5.拍手跳腳如遊戲拍拍手、跳跳腳,像個孩子似的手舞足蹈。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10 醫療.新陳代謝
血糖檢測不可少!診斷糖尿病前期3至5年內 25%恐成為糖尿病患者
三餐不正常、肥胖、情緒壓力、營養失衡、人口老化等,都使人陷入「高血糖」危機,一旦罹患糖尿病,與洗腎的距離就會快速拉近。醫界近年雖不斷推動「三多一少」的糖尿病自我檢測症狀,但通常有三多一少症狀時,血糖都已「不可逆」,而糖尿病前期大多以「無症狀」出現,醫師建議,40歲以後,每個人都應該做血糖檢測,可在糖尿病前期即開始控制,透過飲食運動控制,幫助血糖逆轉。出現「三多一少」症狀,多已是嚴重糖尿病。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預估,2045年全球糖尿病人口將突破6億人。國衛院調查,台灣糖尿病盛行率過去約落在10%,2019年時已破11%,且持續攀升,目前粗估糖尿病人口約有230萬人,且不包含「糖尿病前期」的患者。林口長庚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嘉鴻表示,人體的血糖變化,難透過症狀即時反應,雖然醫界不斷宣導糖尿病會有「三多一少」症狀,吃多、喝多、尿多,加上體重減少,但當三多一少症狀出現時,通常都已是嚴重的糖尿病患者。臨床上見到許多高血糖患者,生活中幾乎是「無症狀患者」,也讓國人對於血糖的變化毫無病識感。高血糖對於血管的傷害極大,血液因糖分過高變得濃稠,血流不像過去可以順利運行,輸送氧氣、營養等效率變差,高血糖者容易感到疲憊、口乾舌燥,血管分布密集的器官,如腎臟、眼睛、腸道等功能皆會受到影響。而且高血糖也會讓血管壁上囤積多餘的膽固醇,增加血管硬化、腦中風、心肌梗塞的機率。糖尿病前期的數值定義,並未因年紀而放寬。糖尿病的定義為空腹血糖超過126mg/dl、飯後血糖在200mg/dl以上、糖化血色素在6.5以上。此時,血管通常已出現不可逆的傷害,需要靠藥物並搭配控制飲食運動,降低高血糖導致併發症的風險。近年健康檢查盛行,不少人血糖雖高,但未達糖尿病數值的標準,此時被稱為糖尿病前期,其數值為空腹血糖在101到125mg/dl間、飯後血糖在141到199mg/dl間、糖化血色素為5.7到6.4間。林嘉鴻表示,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高,且身體已經快要控制不了血糖變化,若不控制飲食生活習慣,據統計,約有25%的機率會在3到5年內,成為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罹病風險因子中,有一項是「年紀」,年紀愈大血管的彈性愈差,也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林嘉鴻說,目前定義糖尿病患者或是糖尿病前期的數值定義,並沒有因年紀差異,給予年長者較寬鬆的數值,血糖愈高,對於器官的影響是絕對的,血糖能降到正常值,愈能降低併發症的風險。前期還不需用藥,首要積極做飲食控管。若透過健檢等方式,得知自己是糖尿病前期的患者,林嘉鴻表示,第一時間還不須用藥,但要「積極」做飲食控制,少糖、少油、少澱粉,以低升糖指數(GI值)的食物為主,主食可以從白米飯改為全麥穀類,多吃纖維高且低糖的蔬果,如番茄、花椰菜等。不過,現在的食物「地雷」太多,像蔬果汁看似少糖少油,如果加到高糖分的水果,如鳳梨、芒果,一杯蔬果汁也可能成為「控糖殺手」。低GI食物多是纖維高、低加工、非精緻類型。GI值是指食物吃下肚後2小時,血糖上升快慢數值指標,以0到100作為呈現。民眾常會誤以為低GI食物就是「熱量低」,事實上不然,低GI食物是指人體吸收較慢,不易讓人體血糖快速飆升的食物,不代表熱量低,例如一小條蒸地瓜,熱量如同一碗白飯。低GI食物通常是纖維高、加工程度低、非精緻食物,烹調方式是用蒸、煮、烤,需多咀嚼的食物。林嘉鴻表示,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如果飲食控制三到六個月,血糖絲毫沒有下降,此時就要考慮用藥;如果用藥後血糖恢復到正常值,是有機會擺脫糖尿病,但後續的飲食控制仍需要持續,暴飲暴食、高油高糖仍會讓血糖再次飆高。他也提醒,年過40歲,應每年定期做血糖監測,特別是家族內有人有三高、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者,都屬於糖尿病高風險對象。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10 醫療.新陳代謝
身材纖瘦的人不會罹患糖尿病?吃藥、打胰島素久了就得洗腎?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全球糖尿病人口不斷增加,根據健保署統計,台灣的糖友超過250萬人,且每年以新增2.5萬人的速度持續增加,而併發症多的糖尿病也長期位在國人十大死因之列。關於糖尿病有不少迷思,也不斷有新的研究指出生活飲食習慣與糖尿病的關係,當被醫師宣告處於「糖尿病前期」,又該如何扭轉血糖危機?Q:體態纖瘦的人比較不會罹患第二型糖尿病?A:體重與第二型糖尿病沒絕對關係,但是有相對關係。雖然肥胖的人罹病的機會高,但是瘦的人如果飲食習慣不正確,仍然有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體態標準卻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通常和基因、生活方式或是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係。Q:糖尿病患吃藥、打胰島素久了,會走向洗腎?A:造成洗腎的原因很多,但是在糖尿病患者中,血糖長期控制不良為導致洗腎的最大原因。吃藥跟打胰島素的目標都是希望能把血糖控制好,只要願意與醫療團隊好好配合,搭配理想藥物治療與合適的飲食及運動控制,可以降低最終腎衰竭洗腎的機率。Q: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一旦開始吃藥打針,一輩子就無法停藥了?A:第二型糖尿病友的藥物與胰島素針劑增減,最主要還是要依照病友身體的情況來調整。如果在正確的醫囑下服用藥物與施打胰島素,搭配合適飲食與運動控制,能慢慢將醣化血色素降低到6.0以下,可以與醫療團隊討論逐步減少藥量;也有少部分比例的患者,在改變生活型態與減重之後可以完全停藥。不過,停止藥物使用之後,還是要定期規律檢查血糖。提醒糖友不要隨意停用藥物,以免控制不良的血糖影響身體健康,建議要依照醫療團隊的指示服用與調整藥物,對自己的健康才有保障。Q:糖友嚴格控制飲食,不吃碳水化合物和甜食,就可以不用吃藥?A:糖尿病友吃藥的目的是為了改善身體調整血糖的功能,藥物是幫手不是敵人。糖尿病友藥物的調整,必須仰賴每三個月抽血檢驗醣化血色素來調控。如果醣化血色素控制良好,可以與醫療團隊討論是否能減少或是停藥。糖尿病是個需要長期控制的疾病,除了藥物治療外,飲食控制也非常重要,可與醫療團隊中的醫師和營養師討論。Q:如果不小心吃了太多醣分,只要增加藥量就可以穩定血糖?A:糖尿病口服藥物的種類繁多,有長效型與短效型,每一種發揮藥效的時間不一定,作用機轉也不同。如果患者自行在大餐後增加藥物份量,在不了解藥物作用的情況下,可能造成低血糖昏迷,危及生命,所以絕對不是吃加倍的藥物就可以放心吃大餐,病人萬萬不可擅自調整藥量。糖尿病友還是建議定時定量的飲食與規律服用藥物,才是控糖最大的重點。Q:糖尿病患只會有高血糖問題,不會有低血糖問題?A: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以高血糖的問題為最多,但是也有少部分第二型與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會發生低血糖的情況。發生的原因最常見於感染、心肌梗塞、中風等等狀況。除了身體出狀況外,也有可能是服用過量的降血糖藥,或是施打過量的胰島素。口服藥物與胰島素注射劑量與時間都必須正確,如果發生低血糖的情況,要找醫療團隊了解原因,避免再次發生。另外,也要提醒糖尿病患者經常測量血糖,了解自身血糖的變化。提醒糖友三餐要定時定量,不要因為工作忙碌或刻意減肥,造成血糖不穩定而對身體造成不良的影響。糖尿病不是絕症,只要能找到優秀的醫療團隊(醫師、糖尿病衛教師、營養師、藥師),定期抽血檢查血糖與肝腎功能之外,每年固定做眼底攝影檢查與足底神經學檢查,搭配上腹部超音波、心電圖與肺部X光,合適的藥物與飲食運動控制,還是可以擁有精彩的人生。諮詢/林信佑診所院長、桃園市糖尿病共照網醫師林信佑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09 醫療.骨科.復健
年輕時飲食可能導致骨折?你所不知的骨鬆症「好發族群、預防方法」一次看
提到骨質疏鬆症時,大部分人下意識都會覺得那是進入老年才需要擔心的疾病,日本Benesse生活網站就請教到骨科醫師鞆浩康(Hiroyasu Tomo),破解大家對於骨質疏鬆的迷思,並進一步理解它的成因和健康風險。什麼是骨質疏鬆症?有豐富醫療經驗的鞆浩康醫師現為大阪醫療機構「Ortho Group」的董事長,他將骨質疏鬆症定義為:「骨骼密度和品質下降、變得脆弱且容易骨折的疾病。」這種疾病好發於老年人和停經後的女性,尤其是在脊椎、髖關節和手腕等身體部位,如果缺乏鈣、磷、鎂等礦物質,以及膠原蛋白等營養素,骨骼的強度就會下降,輕微的撞擊或跌倒就可能造成骨折。要注意的是,骨質疏鬆發生前可能沒有任何預兆或疼痛,因此不少患者是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骨質已經嚴重惡化。原發性骨質疏鬆症 VS 繼發性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症又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原發性骨質疏鬆症」主要和老化、更年期有關,對於女性來說,隨著年齡增長和停經導致雌性激素減少,骨質密度逐漸下降。另外,青少年時期缺乏營養和運動也是造成原發性骨質疏鬆的原因,骨質的密度在20歲左右達到高峰,如果年輕時骨質密度不夠,就會增加未來骨質疏鬆的風險。至於「繼發性骨質疏鬆症」則多與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慢性腎臟病有關,也可能由藥物治療引起,例如長期使用類固醇。骨質疏鬆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影響?骨質疏鬆症的主要風險是骨折,進而導致運動功能下降和慢性疼痛,使生活品質不如以往。而脊椎骨折則會造成駝背、姿勢不良,連帶引發腰痛、肩膀僵硬或是膝蓋疼痛,甚至可能對內臟造成壓力,出現食慾不振和消化不良的情況。哪些族群更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1.營養不足骨質疏鬆症的患者通常是因為缺乏營養,鈣、維生素D和蛋白質流失都會導致骨密度和品質下降,特別是「蛋白質」,它有助於膠原蛋白生成,而膠原蛋白是骨骼強健的基礎。 2.缺乏運動透過適度的運動可以對骨骼形成刺激,有效增加骨密度,防止骨質疏鬆。而缺少運動習慣的族群則會提高骨質疏鬆的風險。3.過瘦或是20歲前節食的人前面提過,骨骼密度約20歲時達到高峰,如果在此之前進行節食,造成營養不足,便無法發育成足夠強韌的骨骼,因此老年時或女性停經後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就增加了。4.其他因素除了飲食和運動會影響骨骼密度之外,家族病史、吸菸、過量飲酒、長期使用類固醇,也是造成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子。骨質疏鬆症可以預防和治療嗎?雖然骨質疏鬆聽起來很可怕,慶幸的是它可以預防和治療。病患除了用藥物治療骨質疏鬆症外,一般民眾在日常上則可以多注意營養均衡、從事適當運動,這兩者是預防骨質疏鬆的關鍵。 在營養方面,可以多補充鈣、維生素D、維生素K,另外蛋白質的攝取也很重要。至於可以從事什麼運動呢?比起走路,「慢跑」、「跳躍」和「深蹲」更能有效刺激骨骼,提升骨密度和骨質強韌度。
-
2024-11-08 焦點.用藥停看聽
忘記吃藥突然想起來可馬上補一顆嗎?補服藥物有4要點 亂吃當心中毒
人有身心需求時要吃藥,但生活中難免會凸槌,像是出門忘記帶藥、做事太投入忘記吃藥、藥吃完了還沒來得及購買。吃藥有一定的劑量和頻率,如果漏吃一次是該立即補服還是直接跳過,下次再吃?《生命時報》訪問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藥劑科副主任石浩強,以及武漢市中心醫院藥學部副主任藥師劉玨,給出一些相關建議。首先要遵循一個大原則:大多數藥物在漏服後,不能加倍服用,以免引起中毒副作用。特別是有些藥的治療劑量和中毒劑量比較接近,這些藥如果服用雙倍劑量,極易中毒,引起頭暈、嘔吐等不適。要不要補服看4點 遵循1/2原則1.對於一天服用多次的非處方藥:•將需要服藥的時間間隔分成兩半,看發現漏服時的時間,位於間隔的前半段還是後半段,如果是在前半段,可以補服,下次按原來正常的間隔時間服藥;如果是在後半段,則可以跳過,直接在下次按常規劑量服用即可。比如說明書上寫著一日2次,服藥間隔就是 12 小時。當你想起忘吃藥的時間是在時間間隔的前6小時,可以補服;如果是在 6 小時以後就不要補了。2.看是否需要空腹有些藥要求在清晨、夜間、空腹時吃,漏服後就不宜補服。比如氯苯那敏白天吃會嗜睡,就不推薦補服,在下次特定的時間點、特定狀態下正常服藥即可。3.看是否存在藥物交互作用藥物交互作用可能導致藥效放大,此時是否應該補服,最好諮詢專業藥師。比如中藥和西藥通常間隔1小時以上;其他藥物,最好在服蒙脫石散前1小時服用。4.特殊的處方藥如果是處方藥,如免疫抑制劑、降糖藥等,建議諮詢醫生或藥師,必要時參考說明書。如果說明書沒有對漏服藥品的說明,可根據藥物特點簡單判斷:對於降壓藥,漏服後先測血壓,如果血壓過高,就要補服;降糖藥涉及到長效、短效、口服、注射,建議盡快找醫生調整方案,而不是隨意補服。藥師補充提醒,服藥應遵醫囑,以按時、定點、足量的原則為佳。一旦出現漏服,如果有身體不適,及時就醫才是上策。資料來源/生命時報
-
2024-11-08 焦點.健康知識+
傷口沖水龍頭、塗凡士林保持濕潤?醫師詳解傷口照護正確方法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說「擦傷先在水龍頭底下沖乾淨」為錯誤說法,應優先使用生理食鹽水、其次才用白開水,而非直接用自來水。 (2)傳言說「傷口一天沖洗三次」,但專家表示,傷口要保持「濕潤」以利細胞、組織修復,但「濕潤」不是「潮濕」,傳言一天沖水好幾次的說法為錯誤內容。 (3)傳言說「傷口上面一定要擦一層油油的東西」,但專家表示,沒有感染跡象的表淺傷口不用藥水消毒、也不用抗生素藥膏殺菌,傳言說法錯誤。 (4)傳言說「最好是用凡士林或是 Aquaphor」,但專家表示,皮膚用的抗生素藥膏確實含有油性成分,但重點是抗生素成分用來預防感染,不能說成油膏本身有什麼特殊效果,傳言說法易誤導。網傳一段皮膚擦傷怎麼處理的影片,提到醫學院觀念已改,第一應該在水龍頭底下沖洗,第二不要讓傷口結痂、在傷口上塗一層薄薄油膏,這樣傷口才能癒合的最好。但專家表示,沒有聽說醫界對傷口照護觀念改變這回事,一直以來很明確的觀念就是乾淨、創造有利傷口復原的環境,所以就是傷口要清潔、乾燥,有必要才使用藥水消毒、使用抗生素藥膏殺菌,傳言說法大部分錯誤、少部分易誤導。 處理傷口的說法影片? 原始謠傳版本: 傷口照護的觀念改變:傷口保持濕潤保持乾淨,擦一層油油的東西再上OK绷,不要結痂,這樣傷口癒合會最好 主要在社群平台流傳一段影片: 查證解釋:傷口「濕潤」不是「潮濕」 濕爛不利癒合 傳言提到「傷口癒合的觀念已經改變了,要溼潤」、「傷口保持溼潤的環境,它才會是最漂亮的」。MyGoPen 致電諮詢皮膚科醫師趙昭明,他表示傷口癒合(Wound healing)是一連串複雜的生理作用,上皮再生(epithelialization)的過程中,重要的步驟包括傷口邊緣(wound edge)的表皮細胞(epithelial cell)的增生、角質細胞(keratinocyte)釋放生長因子等等,整個「再上皮化」(re-epithelialization)的過程中細胞需要一個濕潤的環境,讓上皮能夠一直再生,因為包括血管新生、上皮再生都需要一個濕潤的環境,但是這裡所謂的「濕潤」是指表皮上的顯微變化,絕不是傷口「潮濕」,傷口浸潤、濕濕爛爛的意思。 生理食鹽水優於白開水 自來水是最後選擇 趙昭明強調,擦傷、割傷等傷口如果帶有小石子、沙土,首先當然要先清洗乾淨,雖然臺灣的自來水算是品質不錯的,但是近年來美瞳片、隱形眼鏡很流行,很多人身邊都有生理食鹽水,因此發生傷口的時候,最優先的選擇是用生理食鹽水,如果在野外、沒有生理食鹽水,那至少還能使用水壺裡的白開水、瓶裝水沖洗,白開水、包裝飲用水都經過煮沸等殺菌的過程,乾淨的程度遠比水龍頭打開的自來水好,如果這二種都沒有,最不得已時才使用水龍頭的自來水,而不要使用山泉水、溪水等未經處理的水源,傳言說傷口在水龍頭下沖洗,不提生理食鹽水、白開水,傳言為錯誤說法。 一天沖洗好幾次反而不利傷口癒合 傳言提到「擦傷先在水龍頭底下沖乾淨」、「塗一層油油的,如果傷口很深,最好一天做個三次」。趙昭明指出,不斷地沖洗會一直破壞上皮生長、再生,反而不利傷口癒合,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受傷的時候就沖洗乾淨、徹底做好清潔,讓傷口在儘量無菌的環境中自然癒合才是重點,傳言一天沖洗二、三次的說法錯誤。 皮膚藥膏大多含油性 但重點是抗生素 傳言提到「不要讓傷口結痂,上面擦一層油油的凡士林」。趙昭明強調,如果皮膚本身並沒有什麼傷口,只是皮膚乾澀、脫皮、粗糙,這樣的情況擦凡士林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已經有傷口,其實只要保持傷口乾燥就好,頂多為了要讓傷口比較無菌、才會塗抹消炎藥膏,一般的皮膚藥膏不管是油性的藥膏,或是水加油調和的乳性的藥膏,都含有油性成分,塗了之後會在皮膚傷口的表面形成一個保護膜,市面上的青黴素、四環素、紅黴素藥膏,甚至紫菌素藥膏都含有油性成分,雖然皮膚藥膏通常含油性成分,但不能因此說成一定要塗油膏、或是說成油膏有什麼特別作用,主要的重點是油性藥膏中的廣效抗生素能幫助傷口殺菌,而不是塗抹純油性、沒有藥效的凡士林,傳言說法易誤導。MyGoPen查詢具代表性的公開資料,食藥署「食藥好文網」曾於2021年宣導「家中應常備的創傷外用藥」,提到以下重點: (1)優碘:優碘的主要成分是「碘」,可做為較深層的消毒使用,但因為殺菌效果較強,可能會抑制傷口的組織生長,因此在使用優碘時,建議讓優碘在傷口停留 30 秒到 2 分鐘後,就使用生理食鹽水將優碘清洗乾淨,避免傷口染色。 (2)白藥水:白藥水除了殺菌的成分 benzalkonium 外,還含有局部麻醉劑、血管收縮劑及抗組織胺等成分,所以具有殺菌、止痛、止血及消腫的效果,且在使用上較不刺激傷口,但因其中的消毒成分比優碘弱,因此建議用於消毒表淺性傷口。 (3)沒感染不用塗藥膏:如果傷口屬於表淺性傷口或是無感染跡象,並不建議使用以下的外傷藥膏,因為可能會有增加抗藥性的風險。 (4)抗生素藥膏:外傷藥膏主要是以 3 到 4 種成分的複方抗生素藥膏為主,藉由廣效性的殺菌作用來減少傷口感染機會,此外油膏的劑型也具有減少傷口滲血及沾黏的作用。 (5)銀離子藥膏:另外常見的外傷藥膏還有銀離子藥膏,銀離子藥膏具有良好的消毒作用,可以殺死常見的皮膚表層細菌,通常做為燙傷使用。結論 總結而言,傷口細胞再生需要「濕潤」、但不是「潮濕」,傷口一天沖洗三次將使傷口濕濕爛爛、不利復原,而水龍頭的自來水是沖洗傷口的最後選擇,應優先使用生理食鹽水、白開水,傳言說法錯誤。 傳言還說塗一層油油的、凡士林之類的在傷口上有利傷口癒合漂亮,但專家表示,沒有感染跡象的表淺傷口不用塗抹藥膏,而皮膚藥膏確實含有油性成分,但重點是用來預防感染的抗生素成分,不能說成油膏本身有什麼特殊效果,傳言說法易誤導。衛教資源: 食藥署 食藥好文網 - 家中應常備的創傷外用藥 諮詢專家: 趙昭明皮膚科診所院長 - 趙昭明(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11/Wound.html)
-
2024-11-08 醫療.精神.身心
失眠要看醫生嗎?睡眠門診在看什麼?睡眠醫學專家告訴你:這9大族群可進行5個檢查
睡眠障礙一直是困擾不少人的健康問題,但卻不知道要掛哪一科...其實專家建議,可以前往睡眠門診諮詢!什麼是睡眠門診?思維睡眠醫學中心總院長江秉穎醫師為您解析睡眠門診是什麼。什麼是睡眠門診?只要有急、慢性失眠(持續時間少於一個月者為急性失眠,超過一個月以上就稱慢性失眠)、睡眠呼吸中止、週期性肢動症、夢遊、快速動眼期行為異常、異睡症、猝睡症、時差、輪班工作等問題者,若影響平日生活作息者,都可以前往睡眠門診諮詢。 在門診中,醫師除了會依據睡眠障礙的症狀做診斷,還會安排各種檢測,以確定睡眠問題的具體原因。透過確定的診斷,醫師可以針對疾病進行治療。 根據思維診所衛教資訊顯示,睡眠門診會進行以下檢查: 1. 整夜睡眠多項生理檢查於醫療院所逕行檢查,檢查內容包括腦 波圖、眼動圖、下顎肌電圖、心電圖、口鼻呼吸氣流、胸腹呼吸動作、血中含氧濃度、睡覺姿勢等。 2. 連續正壓呼吸器測定 連續正壓呼吸器測定包含整夜睡眠多項生理檢查與配戴正壓呼吸器進行壓力檢定。在整晚的檢查期間,睡眠技師根據儀器顯示的訊號調整受檢者最適當壓力以消除各種影響睡眠之呼吸事件。 3. 白天多次入眠檢查檢查前請填寫愛普沃斯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接著進行5次短暫睡眠測試。每次的檢查時間約為20至35分鐘,每次檢查時間相隔2小時。檢查項目包含腦波圖、眼動圖、下顎肌電圖、心電圖。 4. 24小時血氧監測使用24小時血氧監測器進行居家檢測。先記錄2小時正常非睡眠狀態、無劇烈運動時的血氧濃度,再全程記錄睡覺時血中氧氣濃度。 5. 腕錶式睡眠記錄器配戴腕錶型活動記錄器,進行6-7天居家檢測生理睡眠週期。睡眠障礙的風險?睡眠障礙不僅影響失眠,長期下來還可能導致慢性病的發生,如心臟病、高血壓、中風、三高、失智等。若沒有解決睡眠障礙的根本原因,僅使用藥物壓抑症狀,慢性病還是會持續發生。 另外,「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是種睡眠障礙,睡眠呼吸中止症會導致睡眠中缺氧,白天精神無法保持良好,重要的是,由於呼吸無法放鬆,睡眠結構可能會受到影響。如果出現呼吸中止,不僅會導致缺氧和睡眠結構不完整,還會影響白天的精神狀態 除了造成心血管問題和認知功能不佳外,睡眠障礙還可能導致肥胖問題。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差時,人們更傾向於通過進食來補充能量。此外,睡眠障礙還可能影響身體的內分泌和神經系統,造成飢餓激素上升、飽滿感素下降,以及腎上腺皮質醇水平升高,這些因素都會促使脂肪堆積和胰島素抗性的形成,進而導致中央性肥胖和代謝異常,使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的風險增加。失眠就吃安眠藥?小心潛藏的風險在面對入睡困難時,許多人可能想到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就是「服用安眠藥」,根據統計,2022年健保給付安眠藥為11.2億顆,但安眠藥也可能對人體造成潛在危害。根據美國睡眠基金會的數據,連續使用安眠藥3到6個月以上,可能增加失智風險高達三成;而超過六個月以上到一年,失智的風險甚至可能增加到兩倍。此外,安眠藥的長期使用也可能使惡性腫瘤(如腦癌、食道癌、胰臟癌等)的風險增加近2倍。 江秉穎說「睡眠障礙其實比心臟病還要複雜!」也因安眠藥屬於管制藥物,包括抗憂鬱、抗焦慮和鎮靜劑等,開藥只是治標而非治本。對於睡眠問題,正確的診斷非常重要,而非直接服用安眠藥。 責任編輯:陳宛欣核稿編輯:林勻熙延伸閱讀: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6警訊快就醫!一表區分急性和慢性腹瀉,教你7型態大便分類法 40歲後,三成女人會漏尿!3個「下半身運動」:預防漏尿、內臟下垂,從此不虛冷
-
2024-11-07 活動.活動最前線
【徵文回郵活動】分享與「巴」共處經驗 索取巴金森病衛教小冊
千個巴友家庭難以解決的用藥、生活困擾,巴金森病專家來解答!最新巴金森病的治療建議、症狀延緩的運動招式,都在慢病好日子巴金森病懶人包小冊中!今年(2024年)8月聯合報慢病好日子社群與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姐妹社團合作,與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高雄市聰動成長協會、台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等病友團體,共同完成了全台第一份巴金森病友生活經驗大調查。針對巴金森病友及照顧者常面對的疑問與困擾,聯合報慢病好日子綜合整理元氣網過去之相關報導,將巴金森病各專家分享重點製作為識能懶人包小冊,為巴友與家屬提供大方向、原則性的參考指引。歡迎依下方步驟索取巴金森病小冊,也希望藉此活動徵求您的經驗分享,讓我們更深入了解與巴金森病共處時的挑戰與需求。【小提醒】不同期別的病友困擾各異,並非每個病友都會遇到一樣的狀況,透過規律回診,與醫師一同找出最適合的治療與照護方式,是延緩疾病退化最重要的觀念。衛教小冊索取辦法:(一)將您與巴金森病共處的經驗分享以文字書寫或打字列印下來。(二)填妥下方資料:姓名:身分:巴金森病友/主要照顧者/家屬罹病年份:出生年月日:民國___年___月___日電子信箱:連絡電話:(三)填寫下方資料後剪下,連同「您的文章」以及「寫好地址與收件人的10元回郵信封」,一同放入A5信封(A4大小的一半)(四)寄至:221新北市汐止區大同路一段369號4樓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收(郵戳為憑,送完為止)。您知悉並同意「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為提供「活動訊息相關服務及行銷宣傳目的」,得於活動期間與結束後三年內)蒐集、處理及利用您的個人資料。另文章經採用,將同時刊登於本版及元氣網(health. udn.com),並收錄於聯合知識庫(udndata.com)及聯合報行動載具等相關產品;本報系海內外各報相關版面得選用轉載。您依照個人資料保護法所享有的權利及權利行使方式,請參考聯合報系(udngroup.com)隱私權聲明。[聯絡資訊]電洽(02)8692-5588轉5616、5871(平日09:00-21:00 假日10:00-16:00)【巴金森病衛教小冊電子檔】下載點這裡延伸閱讀📍【新治療、藥物、症狀延緩一次看】📍【巴金森病友疑難雜症大補帖】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4-11-05 醫聲.醫聲
新冠病毒易誘發高齡慢性病惡化,犧牲防疫預算代價高昂
「許多研究顯示,一旦感染新冠,可能誘發第一型糖尿病,慢性病也易惡化!」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所長陳宜君指出,不少國內外研究發現,新冠的致死率不僅是流感的八到九倍之多,更有大約百分之三的感染者三個月後仍飽受「長新冠」之苦。此外,更有研究發現,有特殊體質者甚至在感染後出現第一型糖尿病,年長者可能慢性病惡化、誘發中風、心肌梗塞,或者原本穩定的慢性病控制變得困難。疫情詭譎多變,不要輕忽疾病威脅事實上,與過去SARS、流感相比,新冠所影響的規模、層面更廣大,時間更長遠,因新冠病毒株的變異速度很快,疫情也持續起伏不定。陳宜君說,因為疫情上升,今年十月美國政府開始配發免費的新冠快篩試劑,鼓勵民眾提高警覺、自主檢驗,高危族群更要注意在黃金時間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近期國際會議專家表示,進入秋冬,流感病毒、呼吸融合病毒等開始活躍,再加上整年流行的新冠病毒,混合感染的現象更須留意。國際調查顯示,每十名感染症病患中,有1-2人同時感染兩種以上病毒,也可能合併感染細菌。當同時感染兩種以上病毒、細菌,病情通常比較嚴重,診斷與治療也更為複雜、棘手。防疫預算應常規化,以因應未來挑戰不過,在台灣,根據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在114年度,新冠防疫預算僅編列1.9億,多數集中在實驗、研究。疾病管制署表示,往後一旦遭遇緊急疫情變化,將以衛福部相關預算進行調度。對此,陳宜君認為,防疫相關實驗、研究的確重要,不過對於抗病毒藥物、檢測篩劑與疫苗的預算編列,亦值得重視。陳宜君解釋,大部分機構編列預算多參考歷史資料,但是,台灣隨著超高齡社會的到來,高齡人口逐年增長,加上新冠病毒於社區常態流行,高齡長者等高危族群對於抗病毒藥物等醫療需求,往往遠高於一般民眾。當新冠疫情再度高漲,或規模超乎預期,靠緊急預算應急,可能面臨調度上極大考驗。因此,建議編列預算時,須將高齡等高危族群的增長趨勢納入考量,並設置常規防疫預算,面對疫情的詭譎多變,才能減少新冠等感染症所帶來的急重症傷害與長期的健康衝擊。感染新冠,也可能影響慢性病控制陳宜君也直言,台灣在慢性病防治上耕耘許久且有成效。近來國際不少大型研究顯示,有些病患等到中風發作、心肌梗塞,進行病史追溯、檢測時,才發現正感染新冠病毒,或近日曾感染新冠病毒。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慢性病控制也破功,若防疫預算缺少穩定來源,如此現象又大規模發生於台灣,對於慢性病防治將極為不利,且加重整體醫療負擔。舉例來說,去年秋冬,由於新冠、流感加上呼吸融合病毒等疾病大肆流行,歐美的醫療量能再度承受極大壓力,而這樣的前車之鑑,很值得台灣作為觀察、借鏡。打疫苗、即時快篩、用藥,才能做好防護陳宜君也提醒,民眾也要多留意新冠病毒與其他各種病毒、細菌的威脅,首要之務在於盡速接種最新JN.1疫苗、流感疫苗,當出現疑似感染症狀,也要盡快篩檢,若確診為新冠陽性,高風險族群須在五天內用藥,以免疾病日趨惡化、造成進一步傷害。
-
2024-11-05 癌症.胃癌
「恐怖漫畫之神」楳圖一雄胃癌逝!胃癌症狀像胃潰瘍、胃炎,胃痛自行吃藥可能忽略
有著「恐怖漫畫之神」稱號的日本漫畫家楳圖一雄於10月28日因胃癌過世,享壽88歲。楳圖一雄代表作品「漂流教室」在日本深受歡迎,更在1987年翻拍成電影,2002年翻拍成電視劇,由山下智久、常盤貴子等人主演。胃癌3大病因 發生率男高於女 依衛福部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胃癌排名第8位,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0人,每年新發生個案約4000人,男性發生率為女性2倍,好發年齡為40至60歲,威脅國人健康與生命。台北榮總副院長、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偉強說,胃癌致病原因包括遺傳、長期食用醃製食物、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等,由於日本飲食中多醃製食物,造成日本人罹患胃癌情形為世界第一,但醫學研究發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也為胃癌重要致病原因,罹患胃癌個案中,約8至9成都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如未改善,胃部可能因慢性發炎進展成胃癌,而若父母、兄弟姐妹有胃癌病史,也要提高警覺胃癌初期無明顯症狀 有症狀也與胃潰瘍、胃炎相似李偉強說,胃癌初期無明顯症狀,即使有症狀也與胃潰瘍、胃炎症狀相似,如胃痛、胃脹等消化不良情形,門診收治胃癌患者已多為晚期,主要是胃不舒服時,民眾常自行購買藥物服用,而延誤了黃金治療期,建議若服用藥物後2至3個月症狀都未好轉,「病情可能就不是想的那麼簡單」,應盡速到醫院進行胃鏡、內視鏡檢查。李偉強說,確診罹患胃癌時,首先就是以手術切除腫瘤,但癌細胞容易侵犯胃四周的淋巴結、肝臟等,如有需要還須搭配化療殺死癌細胞。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增胃癌風險衛福部指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會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依研究顯示,一等親屬有胃癌病史者、50歲以上民眾,以及居住於胃癌高發生率地區民眾為胃癌高風險族群,為幽門螺旋桿菌優先篩檢的對象。為降低國人罹患胃癌機會,國健署已於全台9個縣市試辦幽門螺旋桿菌篩檢計畫。民眾若想了解自己是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建議可以選擇非侵入式檢查,如碳13尿素吹氣法、糞便抗原檢查及血清學抽血檢查,若有上消化道不適症狀或胃癌高風險族群,則須經醫師評估後進行侵入式胃鏡檢查。李偉強說,民眾若檢測出為幽門螺旋桿菌陽性,務必至消化專科就醫,並服藥治療,以降低胃癌發生的機會。【疾病百科】胃癌
-
2024-11-04 醫療.泌尿腎臟
中年男夜尿5、6次 白天想睡險釀車禍
夜尿超過兩次,竟引發嚴重後果。一位50歲男性計程車司機,長期飽受夜尿困擾,一個晚上起床解尿5、6次,不僅干擾睡眠、白天常「疲勞駕駛」,還好幾次險釀車禍。耕莘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林佑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蔡禮賢表示,門診中有不少50歲以上中壯年男性因夜間多尿症就醫,還有78歲老翁因晚上急著上廁所而跌倒、骨折,後續引發感染、臥床,問題更棘手。根據國際尿失禁防治協會(ICS)定義,只要尿意強烈到中斷原來的睡眠,導致甦醒,且一個晚上至少2次以上,便是夜尿。林佑樺指出,在台灣40歲以上族群中,約4成有夜尿症狀,隨年齡增長,盛行率也會上升。夜尿症主要原因,包括「夜間多尿症」與「夜間膀胱容積減少」,也有兩者混合。其中夜間多尿症是指「夜間睡眠時,排尿總量超過全天排尿總量三分之一,或超過900毫升。」就醫用藥 夜間多尿可改善據門診觀察,不少男性將夜間多尿症誤認為正常老化現象而隱忍,或以為是攝護腺問題引起,或因尊嚴因素而延誤診治,導致夜間睡眠頻受干擾、白天精神不濟。事實上,夜間多尿症已有藥物、非藥物治療可改善症狀,只要積極就醫,多半會好轉。林佑樺表示,曾遇到病患因夜間頻繁解尿而睡眠不足,甚至出現憂鬱症,須服用抗憂鬱藥物,後來針對夜間多尿給予適合的藥物治療後,病患不但夜間排尿次數減少,睡眠品質大幅改善,憂鬱症也減輕不少。林佑樺說,多數夜間多尿症病患在服用適合藥物約3天,排尿量就明顯減少,可「一覺到天明」,白天也更有精神、活力,因此若有相關症狀,千萬不要忌諱、拖延就醫。「夜間多尿會造成晚上睡眠品質不好,出現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的機率明顯增加,老人家也可能因晚上頻繁上廁所而滑倒、骨折、臥床。」蔡禮賢解釋,當晚上睡覺時,腦下垂體會分泌荷爾蒙「抗利尿激素」,讓夜間排尿量減少,如此身體才能好好休息,一旦抗利尿激素不足,夜間排尿量和白天不相上下,便會影響睡眠品質,進而對整體、身心健康產生負面衝擊。此外,若有心、肝、腎、攝護腺或睡眠呼吸中止問題,以及服用利尿劑等,也會引起類似困擾,需仔細檢查、找出真正原因,治療方向才會正確。少喝咖啡、茶 睡前少喝水蔡禮賢叮嚀,除了用藥,睡前3小時應開始控制飲水量,少喝咖啡、茶等飲品,可幫助減少夜間排尿量。但如果長期晚上起床排尿超過兩次,就要盡快就醫檢查尋找原因,情況才不會惡化,生活品質也才會好。
-
2024-11-04 醫聲.癌症防治
追趕日韓不能等…晚期肺癌占6成 免疫藥物須補齊
肺癌有三高,死亡人數、死亡率及發生人數都是癌症之首,雖然目前政府推動肺癌早期偵測計畫,確診者八成都為早期患者,但依據二○二○年的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肺癌晚期患者並沒有減少,仍高達六成以上。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指出,鄰近日韓早已針對肺腺癌患者,給付國際認定的標準療法,包括免疫藥物,台灣須要盡快趕上,挽救晚期病人的生命。國健署推動肺癌早期篩檢,截至六月底止,總計十一萬四千四百四十五人接受LDCT篩檢,找出一千四百名確診個案,其中八成三是早期患者,顯示LDCT肺癌篩檢確實有助於發現早期肺癌患者,但這些早期患者僅占整體肺癌新增人數的百分之五,短時間內仍難以翻轉六成以上是晚期患者的現況。台大癌醫中心分院院長、台灣癌症登月政策促進委員會主任委員楊志新指出,肺癌防治不是只有早期篩檢而已,卅年前四期肺癌的存活率平均只有半年,現在五年存活率可以超過兩成,雖然治療要花費很多預算,難道我們就要放棄嗎?早篩很重要,晚期治療也同等重要!及早以國際標準治療陳育民指出,呼應賴總統二○三○年要減癌症死亡率三分之一,以肺癌為例,明年會擴大LDCT的篩檢對象,早期治療也應開始考慮圍手術期,以免疫治療為主的治療計畫,但最迫在眉睫的是晚期患者及早接受國際標準治療,目前健保署對於非小細胞肺癌基因突變治療藥物,在廿五個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建議中,健保有條件給付十九個,已算完整。陳育民認為,現今最須要補齊的就是無基因突變者的治療藥物,包括免疫藥物,NCCN建議的十二個治療指引中,健保有條件給付只有三個,遠遠落後日韓的治療條件。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統計,二○二○年日本與韓國的肺癌年齡標準化發生率及標準化死亡率都低於台灣二○二一年癌症登記報告數據,這也是臨床醫師擔心的事。治肺癌應有全面架構「過去十年來,第四期病人並沒有減少,健保投入的藥物並沒有增加很多,但現在治療多樣化,無論是標準治療、免疫治療及複合式治療,什麼時候該介入治療,如何標準化及管理,都是重要議題,即使早期患者愈來愈多,也須要開始面對如何避免復發的問題,因此肺癌的防治計畫,須要有全面性的架構。」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提醒。癌症治療已精準化,健保署日前針對十九類別的癌症進行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的部分給付,協助找出適合的癌症標靶用藥,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吳教恩指出,民眾過往的認知都認為健保是全部給付,沒了解若要做齊NGS所有項目須要部分負擔,讓民眾誤以為是醫院端要推銷產品,增加不少紛爭,因此,在政策上須要更多的宣導。吳教恩也認為,在肺癌的治療上,免疫治療仍有一段差距,應該補上,另外,臨床上面對肺癌腦轉移的患者,須要組織切片確診,但實際上很難取得,希望可以接受液態切片,讓患者能接受標靶藥物治療的方式更加便利。
-
2024-11-01 醫療.牙科
長智齒一定要拔嗎?2情況非拔不可,牙醫曝最佳拔牙時機!術後吃5食物助傷口復原
智齒位在口腔最後側是口腔中的第三大臼齒,多在16~25歲之間生長,正常情況下每人都會有4顆智齒。依個人智齒生長方向、位置及萌發狀況會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且年輕患者拔牙後傷⼝癒合較快、⼿術過程也相對單純。雖然拔智齒過程會施打麻醉,但是隨著術後藥效減退,常造成患者疼痛、傷口腫脹,牙醫師會開立消炎藥和止痛藥,只要按時服用藥物並搭配冰敷消腫,多能在3~5天獲得疼痛緩解。另外,博仁綜合醫院牙科部表示,拔智齒後常見6種後遺症包括輕微發燒或傷口發炎腫痛、口角炎或嘴破、智齒神經痛、智齒牙根殘留、流鼻血、乾性齒槽炎,若拔牙後3~5天出現明顯劇痛、沒有隨著時間減緩,疼痛感甚至蔓延至耳朵、眼睛、頸部就有可能是乾性齒槽炎,應儘速回診處理。拔智齒吃什麼?多久可以正常吃東西?拔牙後應2~3小時再吃東西,可以適量食用涼/冷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拔牙48小時內避免太燙、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拔牙72小時內避免飲酒、抽菸,以免影響傷口復原。劉馥萱牙醫師與黃文龍醫師指出,拔完牙當天飲食以冷、軟及清淡為原則並推薦以下六種食物:1.布丁:布丁通常不用過度咀嚼就能吞下去,冰冰涼涼的也適合拔牙後食用。2.蘋果泥:蘋果富含維生素A和鋅,可幫助傷口癒合。3.冰淇淋:冰淇淋的溫度,可緩解傷口腫脹進而減少疼痛感。4.涼稀飯:正餐可以吃放涼的稀飯,不要搭配難咬的配菜。5.地瓜泥:地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可活化免疫系統,避免傷口感染。6.豆腐:拔牙術後吃冰涼的涼拌豆腐,可補充優質的蛋白質,有助傷口更快復原。除了上述6種拔牙當日食物推薦之外,劉馥萱牙醫師也表示以下5種食物有助於傷口復原:1.木瓜:木瓜富含維生素C,有助於傷口癒合和維持牙齦正常功能,若不想咀嚼食物可打成木瓜牛奶,但不能用吸管喝以免造成血塊脫落導致乾性齒槽炎發生。2.牛奶:牛奶中含有的維生素A和蛋白質有助於傷口癒合,而維生素A有助於傷口的黏膜進行修復並維持免疫系統運作。3.空心菜:空心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蛋白質,能減少傷口發炎的機會,適合做為術後食物的選擇,若擔心卡菜渣可以打成蔬菜泥進食。4.鮭魚:鮭魚肉質柔軟較易咀嚼且富含蛋白質及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炎特性。5.炒蛋:鬆軟的炒雞蛋容易咀嚼且蛋白質含量高,有利於加速傷口修復,不過熱食會引起拔牙區域的酸痛,應放涼後再進食。智齒一定要拔嗎?最佳拔牙時間曝許多民眾常有疑問,智齒一定要拔嗎?如果智齒生長位置端正、口腔清潔也很確實,沒有蛀牙或是牙菌斑堆積的問題是可以不用拔除的。不過隨著人類演化及飲食習慣改變,多數人因顎骨空間不⾜,導致智齒沒有足夠的生長空間而形成阻⽣⿒或是⽔平智齒,擠壓到原本的牙齒就有可能引起蛀牙或發炎情況。 牙科醫師柯佩伶撰文指出,最常見需要拔智齒的情況有以下兩種: 沒有對咬牙:因對面無對咬的牙齒使智齒一直往下生長,導致智齒與前一顆牙齒之間的牙縫容易卡食物殘渣,口腔清潔不易易造成牙齦腫、蛀牙,而往下生長的智齒也可能咬到下面的牙肉造成發炎。 阻生智齒:水平智齒為最常見的阻生智齒,指的是智齒無法順利生長,斜躺在最後一顆牙齒後面,通常只會看到一個白白的牙齒頭冒出來,會跟前一顆大臼齒形成一個窄縫,非常容易卡食物殘渣且不易清潔,長期下來會造成智齒本身蛀牙且連累前一顆大臼齒一起蛀,嚴重蛀牙可能需要大臼齒跟智齒兩顆一起拔掉。智齒是口腔中最晚⽣長的牙⿒,多在20歲左右萌發完成,有些⼈可能會持續⽣長⾄25歲左右。至於,拔智齒最佳年齡為何?佳里奇美醫院牙科部衛教說明,智齒最佳拔除時機應在智⿒牙根形成1/3⾄2/3時,⼤約16~20歲。 參考資料:牙柯醫生、佳里奇美醫院牙科部、台北榮總護理部、博仁綜合醫院牙科部、劉馥萱醫師 假牙贋復家庭牙醫、全民健康基金會 延伸閱讀: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6警訊快就醫!一表區分急性和慢性腹瀉,教你7型態大便分類法 「爬山」是一帖良藥!罹癌後存活45年...台大醫師從坐輪椅到登上玉山的奇蹟
-
2024-10-31 醫聲.癌症防治
【晚期肺癌停看聽-系列1】年輕患者工作壓力大 標靶藥物接續治療 能跨過5年存活期
藝人汪建民日前因晚期肺癌離世,享年59歲,因正值壯年,震驚各界。「我還能工作嗎?」「剩下多少時間?」「小孩還小怎麼辦?」病患剛確診時,思緒常一團混亂,對未來感到害怕與徬徨,尤其年輕就得到肺癌的患者更是憂慮工作與家中經濟。與醫師討論 適合的治療衛福部桃園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邱昱棋博士表示,肺癌病患與家屬因擔心死神來敲門,常會拿著各式各樣的資訊詢問醫師,看到使用最新治療藥物成功的案例,就要求接受一樣的治療,忽略每個人的基因、病況不同。他提醒,每個人適合的治療方式不同,因此不必追求不一定適合自己的最新治療藥物,例如有位海軍上校確診3B期肺癌時僅44歲,使用標靶藥物接續治療後,目前已存活超過7年。先基因檢測 再找治療法據近10年統計,20至60歲勞動人口罹肺癌人數增加9成,有年輕化的趨勢,且過半確診即為晚期,111年整體標準化死亡率每10萬人有21.8人,嚴重衝擊社會與家庭。邱昱棋建議,肺癌病患確診後,先接受基因檢測,並依年紀、病況、共病、經濟狀況等,找出適合的治療方式。像該名海軍上校,當時手術後因有殘存腫瘤,先以化療及第二代標靶藥物治療,後續復發,再次基因檢測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T790M突變,幸運的是健保可以接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現在病況穩定,最近剛辭掉軍職回歸家庭。所謂「接續治療」,是指病患對一種標靶治療藥物出現抗藥性後,再次接受基因檢測,並接續使用另一種方式治療。以亞洲人最常見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為例,本土研究指出,若病患先接受第一、二代標靶藥物出現抗藥性,基因檢測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T790M突變,即可以接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以國內回溯性研究的數據顯示,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繼續治療,不只有機會延長整體存活期至61.8個月,病患在治療期間,亦可正常工作、陪伴小孩、出國、從事休閒活動,生活品質不受影響。「第一線治療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若產生抗藥性,想再找到其他標靶藥物治療,相對困難。」邱昱棋分享,曾有位50歲有腦部、骨頭轉移的肺癌病患,直接第一線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10個月後產生抗藥性,無法負擔基因檢測,最後能做的治療僅剩化療,不久後因身體無法負荷,白血球低下併發敗血症過世。擔心副作用 用藥可舒緩當病患與家屬為繁雜資訊感到心煩意亂時,邱昱棋建議,可多與主治醫師討論,制定能平衡療效、工作與生活的治療策略。假如擔心副作用,現在也有許多相對應的處置,如用藥來舒緩腹瀉、皮膚癢、甲溝炎等副作用,「晚期肺癌雖無法治癒,但仍能透過接續治療,延長整體存活期,跨過5年大關,達到與肺癌共存的目標。」
-
2024-10-31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一直乾咳查不出原因 竟是吃血壓藥引發呼吸道敏感!這些藥物也可能引咳嗽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八:藥物副作用【建議就診科別】胸腔內科五十幾歲的黃小姐,最近一兩個月一直乾咳,不一定什麼時候咳嗽,也沒什麼麼痰。她以前從來沒有發生過這樣的狀況,就算是之前得新冠肺炎,也是咳個一兩個禮拜就好了。黃小姐本身也沒有氣喘和抽菸的狀況,最近也沒有流鼻涕,吃止咳藥好像會好一點,但沒吃藥又開始咳,讓她困擾不已,因此來到胸腔科門診就醫。血壓偏高換藥吃 引發咳嗽、呼吸道敏感門診回顧黃小姐這兩個月的健保雲端紀錄,最近的胸部X光並沒有異常,病史問起來也不像過敏性鼻炎、胃食道逆流或氣喘等常見慢性咳嗽的原因。雲端上只有看到高血壓的長期用藥。仔細看了一下黃小姐的資料,上次慢性處方簽有調整過藥物,增加了一個血壓藥。對了一下時間,剛好快要到下一次回診的時間,也就是黃小姐血壓藥物調整約莫是三個月前的事。詢問起來,原來是黃小姐血壓控制原來只服用單線藥物,但血壓偏高,因此高血壓的醫師上次回診時加了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這是一種常見的血壓藥物,降壓效果良好,對心臟和腎臟功能都有保護作用。然而,這個藥有個小小的缺點,有少數個案在服用一段時間後,會出現咳嗽或呼吸道敏感的副作用。通常症狀再加上藥物一個月內就會發生,有些人要吃到六個月才出現,有些人才吃一次就有感覺。症狀以乾咳為主,通常停藥一段時間後症狀就會消失。若出現這樣的副作用,可以更改成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 (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 ARB),咳嗽的機會大幅下降,藥效一樣可以達到相同降壓和器官的保護效果。我請個案回高血壓的門診調整血壓藥物,個案停止使用ACEI後,咳嗽很快就改善痊癒。對於慢性咳嗽檢查正常的患者,應該要檢視其常規使用藥物,評估近半年有沒有更改藥物,更改藥物的時間是否跟咳嗽發生時間有時序性,比如說改藥後一個月出現咳嗽。倘若更改的藥物是屬於常見和咳嗽副作用相關的藥物,就要考慮調整藥物,觀察個案是否會因此改善。這些藥物也可能引咳嗽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導致咳嗽副作用的藥物,其他和咳嗽相關降血壓藥物還包含:乙型阻斷劑可能引起氣管敏感的咳嗽;鈣離子阻斷劑可能會放鬆食道括約肌導致胃食道逆流相關咳嗽,須視個案的症狀去釐清可能原因。其他藥物如降血糖藥物:Sitagliptin、降血脂藥物:Statins類、止痛嗎啡藥物;Fentanyl、青光眼眼藥水:Latanoprost均有部分報告提其跟咳嗽有關。臨床上也找不到其他原因時,也要列入考慮。當然,如果有的個案慢性病用藥已經好幾年都沒更動了,最近一兩個月的咳嗽,跟他的藥物有關係的可能性就不大,就要朝其他可能去去判斷了。參考資料:1.Shim JS, Song WJ, Morice AH. Drug-Induced Cough. Physiol Res. 2020 Mar 27;69(Suppl 1):S81-S92. doi: 10.33549/physiolres.934406. PMID: 32228014; PMCID: PMC8604055.2.Ding, H., Shi, C., Xu, X., & Yu, L. (2020). Drug-induced chronic cough and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action. Annals of Palliative Medicine, 9(5), 3562570-3563570.3.9 Medications That Cause Coughing: Here’s What to Know About a Drug-Induced Coughhttps://www.goodrx.com/drugs/side-effects/medications-that-cause-coughing(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0-29 醫療.腦部.神經
健保署腦中風3政策 搶救千人生命
「我當醫師不夠理解病人的苦,在成為家屬後才開始了解,遠離中風減少殘障,不能只是口號。」10月29日是世界腦中風日,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連立明感慨的說,他的父親與岳父都在多年前中風,成為全台43.6萬名患者之一,面對中風家庭治療及復健的辛苦,他完全感同身受。天氣轉涼後,寒冷冬天即將來臨,也是中風的高危險季節。據統計,台灣每年約4萬人發生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日前由台灣腦中風學會、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與三軍總醫院共同舉辦「2024世界中風日在台北」活動,結合現場醫師健康講座、器官捐贈宣導、趣味闖關活動,傳遞腦中風預防觀念,現場超過千名民眾參與,聯合報慢病好日子也於現場設置攤位,進行腦中風最愛問的趣味闖關活動,一同關懷國人健康。連立明表示,中風是臥床失能主因之一,除了在急性期的第一線救治很重要之外,一旦出院後,若三高等危險因子控制不理想,很可能二次中風,因此患者出院後的控制更令人憂心,也需要家人一起監督。健保署自去年開始,陸續推出中風「減災」3支箭,一是血栓溶解劑自3小時內調整為4.5小時內使用;二為取栓手術自8小時內改為24小時內使用;今年7月起實施腦中風經動脈取栓術病人跨院合作照護計畫,目前已有381家醫院加入,預估今年成功救治腦中風患者人數,比去年增加900多人。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明年1月將推出腦中風患者出院個案管理計畫,追蹤病人用藥情況、三高控制,以降低再次中風機率。連立明建議腦中風患者出院個案管理計畫加入「健康台灣888計畫」,以利患者落實三高控制,以及減肥、戒菸、多運動,與持續追蹤心房顫動等,養成正確預防再次中風的方法,每年應可降低3.1%,約1200人再次中風的危機。
-
2024-10-28 名人.張金堅
三箭齊發 才能降低癌症死亡率
降低癌症死亡率有三「箭」,分別是「擴增癌篩」、「早期痊癒」、「晚期延壽」,三者並進。歐美近年整體癌症死亡率穩定下降,台灣癌症死亡率及發生率仍居高不下,比鄰近韓、日更高,且國人整體平均餘命也比韓、日短。賴總統就任提出「健康台灣」願景,表示將「強化癌症篩檢」、「聚焦基因檢測及精準醫療」、「成立癌症新藥基金」,承諾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雖有難度,但我們樂見其成。明年擴大癌症篩檢政府已積極規畫與推動,國健署正式公布從明年元月起,增列40億元擴大乳癌、大腸直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乃至肺癌的篩檢年限及適用範圍。以乳癌為例,下修降至40歲,上修至74歲,必可篩出更多早期乳癌患者,相信其他癌症亦有同樣成效,算是篩檢政策重大進展。健保署也積極推動「癌症新藥基金」,預定從民國114年起,以公務預算挹注50億元用於全民健保基金,擬定用於「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專案」,並逐年增加達到百億元。確實近兩年來,健保署已將更多癌症新藥納入健保給付,目前除了晚期癌症新藥快速納入給付,早期癌症亦加速納入,但到目前為止,仍有67%給付條件不符國際標準治療指引,另還有三大缺陷,包括「限縮療程」、「限縮適用對象」及「不得替換或併用」,乳癌有8項新藥,就有5項被限縮用藥資格,其他癌症新藥亦有同樣情形。從事乳癌診治多年,近20年來癌症醫療進步快速。台灣已是開發的先進國家,在2000至2019年,對健康的投資占GDP比重及年成長率,比「OECD(世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的平均值1.55%仍低,只占1.09%,南韓年成長3.96%,日本年成長2.26%,皆高於我國。及早引進癌症新藥目前台灣健康支出只占GDP 6.2%,為美國的三分之一、日本的二分之一。基於「健康人權」的普世價值,政府投入健康的預算應大幅度增加,癌症新藥基金上限100億元,其實上達千億元亦不為過。過去癌症新藥引進都從晚期癌症先核給,但晚期癌症只能延長生命,早期癌症新藥的核可使用才有完全痊癒的機會。過去的癌症篩檢年限及適用範圍也有很多限制,但期待癌症死亡率降低,應多管齊下方能落實。「擴大癌篩範圍,揪出早期癌症」、「早期癌症治療要完整,癌症新藥及早引進,增加痊癒機會」、「晚期癌症永不放棄,積極治療,亦可延命而且可以提高生活品質」,如此三箭並行,才能真正降低死亡率,達到增加活存率的目標。誠摯希望在賴總統呼籲「健康台灣」的願景下,相關單位積極整合、規畫並執行癌症防治各項計畫。另外,提升民眾健康識能(health literacy),亦是防治工作重要一環,政府要勇於承擔,如此才能讓台灣的癌友在身心靈得到優質照顧,不僅能夠活命,更要活出尊嚴與精彩。
-
2024-10-2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退休?「退出江湖,拿起尿壺?」
手機傳來老友簡訊,他住院了。我去病房探視他,他手裡提著尿壺起立相迎。我與他拍照留念,他手提著尿壺,一手拉著我的手。「想不到,剛退休退出江湖沒多久,要提著尿壺與老友相見!」感嘆萬千,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原來,這位老兄是突然尿尿解不出來,去急診就醫,發現是攝護腺肥大,堵住尿尿出口,只好入院處置,做了攝護腺摘除手術。上帝的傑作,雖然男性隨著年齡的增長,上面的頭—腦筋是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有智慧,但下面的攝護腺卻跟著愈來愈肥大,興風作浪,不僅站在馬桶前的時間愈來愈長,甚至有時有尿解不出來。攝護腺肥大的現象大約在退休之前慢慢開始浮現,晚上夜尿的次數愈來愈多,剛開始可能1、2次,慢慢變成一夜3、4次,最後變成大野狼,一夜七次郎。頻尿的結果,不僅擾人清夢,也影響枕邊人,也影響自己腦袋休眠時間,腦袋得不到充分休息,輕則白天打瞌睡,重則記憶力慢慢減退,甚至失智。輕微的肥大可用藥對抗,若太嚴重了,藥物效果有限,可能就要大動干戈,以手術切除攝護腺了!傳統攝護腺手術,流血多,也痛苦,近年來使用雷射清除手術,流血少、復原也快,只是要自費,健保不給付。但花錢事小,對男人而言,切除攝護腺也是對自尊心的一大打擊,代表「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時代的來臨!攝護腺除了肥大的困擾外,最可怕的是攝護腺會長癌症,而攝護腺長了癌症就好像女性的乳腺長了癌症一樣,除了肉身的折磨之外,心裡受傷更大。在退休年齡將近,攝護腺就開始肥大,抽血PSA指數也會慢慢變高,但除了肥大之外,攝護腺也會長癌症,PSA指數也會高,有時難以區別,必須做切片才能區別,但太歲爺頭上動土,傳統的切片像亂槍打鳥,無法精準瞄準腫瘤之處,近年來利用核磁共振檢查,除了能精準標出腫瘤位置,也能在它指引下做切片就精準多了。退休代表個人老化的開始,也是人生的重要分水嶺,在江湖上打滾多年之後,退休是一個新生活的開始,也是晚上要常常光顧尿壺的開始。如何面對這個殘酷的事實,面對夕陽西下的人生,把握落日餘暉,做好檢查及防護,才不會與老友在病房中提著尿壺相對兩無言,也是人生另一種智慧。●欲知正確肝病新知,請追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好健康」Facebook粉絲專頁。肝基會出版會刊及肝病治療手冊,歡迎來電索閱。若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