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8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生活習慣
共找到
1684
筆 文章
-
-
2024-02-06 失智.Podcast
【Podcast】Ep2.意想不到又出乎意料?想要預防失智,就要先戒掉這些生活習慣!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驗,偶遇多年不見的朋友,卻一時想不起來對方名字,或是明明才提醒自己,轉身出門還是忘記帶鑰匙,這時心裡不禁懷疑:「我該不會失智了吧?」有人過度擔憂,卻也有人太過輕忽,明明家裡長輩好幾次找不到回家的路,生活自理能力出問題,家人仍以為只是正常老化…隨著台灣社會愈來愈「老」,失智相關報導愈來愈多,不過,聽過失智症不表示認識這個疾病,許多民眾甚至失智者家屬,對於失智症仍有很多不正確的觀念。「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Dementia)」粉絲團成立至今陪伴無數失智者及家屬走過八個年頭,回答過數萬個失智症照顧問題,2024年1月「失智好好生活頻道」正式開張,由失智旅人主編陳韻如擔任Podcast主持人,節目上架後回響熱烈,最新一集談的是預防失智,邀請臺北市衛生局陳彥元局長談失智症早期症狀、生活中應遠離的危險因子,以及臺北市相關預防措施與失智症服務資源。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組合陳韻如分享失智照顧者的真實故事,一位民眾照顧失智母親多年,很擔心自己將來也會罹患失智症,每當自覺記憶力不好的時候就會加倍擔心。陳韻如表示:「照顧者的心情讓人感到不捨,但健忘不等於失智,擁有正確知識就可及早發現及預防,即使失智也能好好生活。」本身是醫師、擁有多年醫學經驗的陳彥元在節目中表示,身邊親友生病,因此而懷疑自己罹患相同疾病,是情有可原的,可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確認,他也提醒,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組合,可能影響到記憶、語言、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偶爾我們會忘記某些事情,但失智症的遺忘會影響日常生活自理。」留意長輩不出門的原因他提到失智者的早期症狀,像是記憶力減退頻率高、沒辦法做完整計畫、做出錯誤判斷,以及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例如公車司機遺忘路線,或像是電影《我想念我自己》女主角,身為語言學家卻講不出慣有詞語。此外,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不知道身處哪個環境,包括對影像也產生錯誤判斷,照鏡子無法認出自己,無法了解困難字句等。兩人於節目中強調參與社交活動的重要,陳彥元表示,當失智者遺忘朋友和興趣,個性就會變得較退縮、話變少。因此,當家中長輩不出門、不再參加社交活動時應格外留意,但他強調,長輩不參加社交活動有很多原因,不一定是失智症,也可能是其他因素例如腳痛行動不便,要先觀察長輩的整體身心狀態,「家人平時可以多鼓勵長輩參加活動,將社交範圍慢慢擴大,若有異狀提早就醫。」失智症可以預防、日常生活中做起衛生福利部推估,目前全台失智人口已達32萬人,臺北市大約是4萬人。尤其臺北市目前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20%,是六都之中率先進入超高齡社會的都市,陳彥元表示,失智症隨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有失智症前兆要及早發現,但更積極的作法是提前預防,「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民眾日常生活應趨吉避凶,遠離危險因子,增加保護因子,可預防及延緩發病年紀。」失智症的主要危險因子包括三高、菸害、憂鬱症、聽力減退等。生活中要提升三高識能,運用各類免費的成人健檢;遠離菸害,無論吸菸、二手菸甚至三手菸都嚴重影響健康,國健署跟臺北市衛生局合作提供戒菸治療與衛教,提供多元戒菸管道,今年開辦戒菸班,透過戒菸減少很多疾病發生。憂鬱症也是失智症危險因子,臺北市有龐大精神醫療門診網絡、超過兩百家心理諮商所,幫助民眾降低憂鬱症發生;另外陳彥元提醒聽力保健的重要,民眾應減少噪音的暴露,定期接受聽力檢查。臺北市政府失智服務資源臺北市政府對失智者及照顧者提供全方位服務網絡,建立長期照顧委員會,由市長蔣萬安擔任召集人,跨局處整合,共同推動「臺北市失智症行動計畫」。臺北市發展多元照顧模式,布建11家失智共同照顧中心,48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從健康服務中心等第一線服務到醫療機構等,除了提供失智者醫療服務,更包含照顧者及失智者家屬的支持服務。「失智症的早期診斷非常重要,在預防階段發現疾病提早介入,對於日後治療支出與照顧上的辛苦會下降。」過去一年在社區進行失智症篩檢,服務八千多人,找到將近兩百名疑似個案,轉介至醫療院所提早治療。此外,推動「失智友善777」成效顯著,亦即7%以上民眾認識失智症、7成的失智症患者被診斷、7成的失智家庭照顧者獲得支持。陳彥元表示,臺北市在2023年失智症宣導觸及20萬臺北市民,占臺北市人口8%,已超過「失智友善777」預期目標。關於失智症正確知識及臺北市失智服務資源,民眾可上「臺北市政府失智症服務網」。完整詳細的訪問內容,請收聽本集節目,一起從日常生活中預防失智症,提早為自己及家人的老後幸福做準備。本集重點:✎失智照顧者的真實故事:照顧家人也擔心自己會走向失智的未來..✎遠離失智,從日常生活的哪些關鍵「小事」做起?✎原來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事,也是罹患失智的高風險因子?✎臺北市失智預防到照護,局長親自告訴你有哪些資源可以用?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https://user251766.pse.is/5kwt84🎧Spotify:https://user251766.pse.is/5kwtab🎧KKBOX:https://user251766.pse.is/5kwtb8🎧Apple:https://user251766.pse.is/5kwt96⭐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02-05 焦點.杏林.診間
專治沙啞、失聲 耳鼻喉科醫師張智惠用美聲溝通讓患者更聽話
「我的皮膚比較白皙,可能因為媽媽是韓國人,這應該是遺傳,蠻感謝爸媽的。」振興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張智惠有著亮麗的外表,聲音更是甜美。令張智惠感動的是,病人除注意她的外表,更注意她的聲音,也因此在講解病情、治療方針時更有說服力,讓病人印象深刻,建立良好醫病關係。自己愛唱歌,更能同理有嗓音困擾的人。張智惠說,她是專門治療嗓音的醫師,病患多是生活上常用到嗓音的族群,包括歌手、老師、主播、表演者等,這類患者用聲需求比一般人多,也對自己聲音的敏銳度較高,一旦出現些微變化,就會尋求醫療。另外,也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打呼等病人。「我很喜歡唱歌,因此對喜歡唱歌,或聲音沙啞、有嗓音困擾的病人,會多一份同理心。」張智惠說,她外表看起來比較年輕,向年輕的病人解說時,溝通比較順暢;相對的有些長者有刻板印象,認為有經驗的醫師應是頭髮灰白,難免擔心她經驗缺乏,但經她詳細解釋病情、溝通後,都會說「醫師看起來很年輕,但看診經驗很豐富。」醫師也是聲音耗損行業,自我保養下足功夫。病人除了注意她的外表,更會注意她的聲音,常會說「希望我的聲音可以治療到像醫師一樣好聽。」她說,聽到病人這樣說還滿開心的,如果因聲音好聽而建立起良好的醫病關係,對病人也會比較有說服力。張智惠曾收治一名60多歲女性,喜歡打扮、化妝,也愛唱歌,但因聲帶老化、萎縮,導致聲音沙啞,希望獲得改善。她會提醒患者,聲帶也是需要保養的,而利用微創手術治療,也能讓聲帶回春。張智惠有令人羨慕的美聲,其實下足功夫。她說,醫師也是職業用聲族群,門診常需連續說話4至5小時,一整天下來,聲帶也會疲勞,如果用聲方式不對,最後可能鎖喉而發不出聲音。她回想剛成為主治醫師時,一天下來說太多話,造成聲帶、咽喉負擔。後續經振興醫院嗓音醫學中心語言治療師的建議,自我進行語言訓練,增加聲帶的彈性與耐力,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用聲方式。南韓出生但中文無礙,提醒民眾注意「燒聲」問題。媽媽是南韓人的張智惠,在南韓出生,但從小在南韓都是讀台灣學校,中文完全沒有問題,直到大學前才回到台灣,並考上陽明大學醫學系。張智惠說,她的個性屬於「快、狠、準」,喜歡開刀,快速解決病人的問題,成就感較高,且她喜歡唱歌,因而選擇耳鼻喉科的嗓音治療。新年度對自己工作的期許?張智惠說,希望更多人知道,振興醫院設有嗓音醫學中心,因為很多民眾喜歡唱歌,嘶吼一整晚後常「燒聲」、「失聲」、喉嚨不舒服而喝澎大海、枇杷膏等,但唱歌後一周若還是聲音沙啞,應就醫檢查,及早治療,縮短聲音沙啞的時間。保養美聲晚上7點後不進食,咖啡等飲品絕不過量。醫師工作繁忙,如何維持外在與內在最佳狀態?張智惠說,平時重視工作與生活平衡,一直看診、開刀,心情容易疲乏,在非工作時間會讓自己多休息,每一季會出國旅遊一次,緩衝一下,調適心情,心情輕鬆,工作效率會更好。皮膚白皙的她,平時如何保養?張智惠說,主要是擦保養品,而因她同時是醫院美容特別門診的主治醫師,有時會利用音電雙波,讓自己的皮膚保持彈性。「我很喜歡睡覺,但醫師工作又必須早起。」張智惠說,平時生活習慣是,盡量在晚上10點半睡覺,早上約6點半起床,如此身體代謝、修復都會維持穩定,維持年輕、健康、心情愉悅。此外,三餐定時、少量,而餐間會吃水果,晚上7點前吃完晚餐後就不吃東西,原因是她比較早睡,為避免皮膚浮腫、胃食道逆流影響嗓音,也可以讓腸胃道早一些休息。「吃的部分,我是蠻小心的。」張智惠說,為保養嗓音,不會過量飲用咖啡、氣泡水、酒類,而她喝紅茶容易卡痰,喉嚨不舒服,因此會避免。建議民眾也可以多注意自己吃了什麼、喝了什麼會讓喉嚨不舒服,就要盡量避免。張智惠醫師小檔案.現職:振興醫院耳鼻喉部、嗓音中心主治醫師.經歷:振興醫院耳鼻喉部總醫師、住院醫師.給患者的一句話:職業用聲者、喜歡唱歌者、年長者聲音沙啞,不要覺得沒有救,現在有多元治療方式,能讓你回到年輕的聲音。.臉書粉專:韓系美聲女醫 張智惠醫師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05 失智.大腦健康
三高失控易造成血管性失智症!預防及延緩失智,日常必做3件事
家中長輩最近常情緒起伏不定、三不五時忘記事情,是正常老化還是失智症前兆?老了一定會失智嗎?花蓮門諾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志弘說,年齡的確與失智有關,65歲以上約8%會得失智症;每增加5歲,罹患機率增加1倍。生活習慣差 大腦有害物質堆積王志弘表示,失智發生原因,有一部分是「風險的累積」,以占比最高、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來說,成因與腦部的β類澱粉蛋白沉積有關。年輕時若生活習慣不佳、作息不規律,大腦有害物質堆積15至20年後,65歲左右可能會出現認知功能障礙,不單是記憶力減退,也會混淆時間與空間、個性改變、產生妄想或幻覺等,影響人際關係。另一項風險是「三高疾病」,高血壓會破壞血管健康、血脂異常升高易導致血管阻塞、高血糖會傷害血管。三高易引發腦中風、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是造成血管性失智症的主因,全球失智症報告指出,控制三高、糖尿病、戒菸、節制飲酒,就能減少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另外,多動腦、多活動、維持正常體重,也有助於預防失智。三高藥不按時吃 增加失智風險許多患有三高、慢性病的民眾,擔心長期吃藥是否會失智?王志弘說,服用三高藥物並不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患者依醫囑規則用藥,可降低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不按時吃藥才容易失智。近年新開發的血糖藥,可以保護心腎,血壓藥物可以使血管擴張、血壓下降。若對用藥有減量、副作用等疑慮,務必與醫師討論,不可貿然停藥。王志弘強調,失智者因為失去分辨時間的能力,白天睡太多、晚上睡不著,生理時鐘不正常。建議避開正午時段曬曬太陽,陽光可幫助人體自身合成維生素D3,日照也能穩定情緒,減少日夜顛倒現象。預防及延緩失智症,王志弘建議日常應多運動、選擇食用多元蔬菜、適量水果(防血糖升高)等,尤其是執行「地中海飲食」、「麥得飲食」,攝取豐富的膳食纖維及各種營養素,具抗發炎、抗氧化作用。責任編輯 葉姿岑
-
2024-02-02 焦點.元氣新聞
空污損免疫力?Dyson研究:85%國家一年中有逾半年室內PM2.5排放量比室外更高
智慧科技品牌Dyson長期致力於呼吸健康研究,近日首次發表全球室內空污報告,根據此調查報告結果,全球室內空氣品質皆拉上警報!85%國家一年中有半年以上室內懸浮微粒PM2.5排放量比室外高,台北雖然日均值達WHO(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標準,但年均值仍超過1倍以上。冬季為台灣空污高峰期,居家空氣品質尤其不可輕忽。Dyson全球空污報告採用Dyson空氣清淨機經MyDyson App取得的監測數據,調查範圍包含39個國家、44個城市。從每日不同的時間段觀察,下午6點至午夜的PM2.5在各個城市和國家/地區最高,也顯示室內顆粒物污染最高的時間與大部分民眾一天中在家的時間相吻合。而這份報告在台灣也取得了超過4,000多個取樣數據,地點主要集中在台北。進一步檢視相關數據,台北PM2.5年均排放值在33個調查城市中排名26,污染較少,但每日污染量高峰時間分別落在上午11點至下午1點以及晚上6、7點2個時段,通常是民眾待在公司或返回家中的時間。另外,台北VOC(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年均排放值在33個城市中同樣排名26,高峰時段為晚上8點到午夜,與其他國家/地區傍晚和清晨VOC含量較高的狀況一致。=====================================================================(醫師採訪呼吸疾病相關議題)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去年底公布的最新十大癌症排名 1,肺癌已成台灣癌症之首,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周百謙醫師提醒,除了年齡、生活習慣、遺傳因子的影響外,長期暴露在大量PM2.5、VOC等空氣污染物的環境下,容易破壞氣道表面黏膜,造成保護力下降、免疫系統受到影響,就容易失去對病毒的防護力,不知不覺讓疾病趁虛而入。周百謙醫師表示,目前針對空氣品質的關注,已經從PM2.5,擴大到VOC。台灣不同區域,有不同的PM2.5 污染物,也有不同的VOC濃度,都造成不同的疾病盛行率。VOC可由多種不同源頭釋出,包括建造物料、家具、化妝品、香氣產品、清潔劑、殺蟲劑、黏合劑、 油漆及二手煙等,常見像是一級制癌物甲醛,對人眼、鼻等有刺激作用,更可於室內殘存長達15年以上。如果沒有針對室內空氣污染進行有效防治,呼吸道疾病及肺癌的風險都會相對增加。=====================================================================選擇可有效偵測污染粒子 並主動吹送氣流的空氣清淨機 才能從根本防治污染源想要維持居家空氣潔淨,減少看不見的污染所帶來的疾病隱憂,可以主動過濾消除空污的空氣清淨機會是不可少的室內健康選擇。正因為空氣品質很難用肉眼判斷,因此若能夠使用空氣品質偵測器來找到居家的空氣污染死角,進行強化過濾以及污染源防治,可以有效降低潛在風險。選擇精準以數字呈現空氣品質狀況的清淨機機種,搭配正確清淨機放置地點的選擇,對維持家中環境健康的幫助會更大。日常可透過如環保署的空氣污染品質報告評估即時戶外空氣品質狀況,決定戶外活動是否要改變形式,或改變地點。若外部空氣較差,建議關閉臥室門窗,搭配空氣清淨機進行淨化循環,選購時除了要依照空間大小選擇適當過濾效率的機種,也可以選擇具備主動吹送氣流設計的空氣清淨機,透過氣流循環降低通風死角的存在,確保全域有效淨化,另外若以自然風模式吹送,可避免持續過強風流引起使用者的不適,能讓人更放鬆舒適的同時,更進一步的強化呼吸道以及免疫方面的防護力。 Dyson空氣清淨機資訊請參閱:https://ath.tw/A7LL6/udn
-
2024-02-02 醫療.心臟血管
氣溫每降1度心梗風險增百分之1!低密度膽固醇多少才正常?
天氣寒冷,心血管疾病患者隨之增加。衛福部國健署統計,20至64歲國人24.8%患有「代謝症候群」,成為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黃偉春表示,氣溫每降低1度就增加1.1%的心肌梗塞風險,因此50歲以上族群的膽固醇控制務必要注意,尤其有心血管疾病史合併糖尿病患者,低密度膽固醇(壞膽固醇)得控制在55mg/dL以下。39歲陳先生幾年前在公司健檢中壞膽固醇數值出現紅字,當時認為自己才36歲還年輕,因此抱持僥倖心態未積極追蹤。直到某天運動時發現,只要運動強度提升,身體就會出現不適症狀,進一步檢查發現心血管疾病纏身,且血管發生堵塞,得緊急進行心導管手術。氣溫每降1度 心肌梗塞風險增1.1%黃偉春指出,氣溫驟降,使急性心肌梗塞的風險驟升,根據研究,在攝氏15度至32度的氣溫中,每降低1度,50歲以上的熟齡族群心肌梗塞風險增加1.1%,若氣溫降到15度直接增加2成風險;50歲以下族群風險也增加0.4%,春節期間氣候難測,民眾一旦出現胸悶、喘不過氣、冒冷汗等心肌梗塞症狀,應立即就醫。血脂自我監測一年一次 異常者三個月一次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秘書長、北榮重症加護內科主任醫師吳承學說,血脂的自我監測相當重要,一般民眾建議每一年檢測一次,血脂異常民眾最好每3個月檢測一次,每次監測區間不要超過6個月。黃偉春提醒,有一半國人屬於高血脂患者,但並未就醫診斷,若平時沒有透過穩定服藥、良好的生活習慣來控制代謝症候群與慢性病,很容易導致血栓,或因天氣、情緒激動等原因造成血管收縮,也會導致血管堵塞,腦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隨時都可能找上門。低密度膽固醇多少才正常?控制在130mg/dL以下吳承學說,一般民眾低密度膽固醇建議控制在130mg/dL以下;若有心血管疾病史,應控制於70mg/dL以下,糖尿病合併心血管病史則更嚴格,得控制在55mg/dL以下。若擔心藥物副作用如肌肉疼痛等,可主動與醫師討論。責任編輯 葉姿岑
-
2024-02-02 焦點.元氣新聞
是痔瘡?還是大腸癌? 靠血便顏色辨別 恐錯失治療時機
血便是痔瘡?還是大腸癌?醫學衛教知識普及,不少人被深植血便顏色若是「鮮紅色」就是痔瘡,因出血沒伴隨嚴重疼痛感,多數人會選擇「自癒」不就醫,或自行買成藥改善,忽略痔瘡與大腸癌恐會「同時發生」,錯失治療時機。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外科部副主任歐金俊說,大腸癌出血也可能是鮮紅色的血便,民眾若自判是痔瘡,未做大腸鏡確認,等到其他症狀出現才被診斷,此時大腸癌通常都已經是晚期。「10人9痔」出血未再確認 大腸癌恐被忽略45歲的小陳5年前因排血便就醫,經診斷為痔瘡,當時他沒有依醫囑改善生活作息及使用藥物,近期痔瘡再次復發,但此次讓他痛到坐立難安,他一到診間就告訴醫師「我這是痔瘡直接開藥給我吃」,並說自己工作太忙,沒空再檢查。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外科部副主任歐金俊說,小陳急急忙忙就診,但小陳45歲且從未做過大腸鏡,光是這兩個訊息就讓他「警鈴大作」,說服他應該要做大腸鏡確認,費盡力氣勸服他檢查,結果出爐,小陳確實是位痔瘡患者,同時也被檢查出有「第二期大腸癌」。痔瘡與大腸癌的成因截然不同,不會因為得到痔瘡,就會得到大腸癌,但是現代人生活習慣不佳,久坐已經成為習慣,俗話說「10人9痔」,幾乎人人都有痔瘡,而痔瘡與大腸癌的共同症狀雖然都是「血便」,兩者的差異雖是顏色不同,倘若大腸癌出血的位置是接近肛門,顏色也極可能是鮮紅色,如果沒有透過大腸鏡確認,很可能錯失及早就醫的時機。顏色判定太主觀 肛門指診+大腸鏡助診斷判斷的血便狀態,可以依照糞便的狀態加上血液的顏色,粗略釐清。糞便呈現條狀但呈現整條「黑色」,可能是大腸癌出血、腸胃道出血、或是吃了大量含鐵的食物;糞便整條呈現「暗紅色」或「磚紅色」,很可能是大腸前段腫瘤或是小腸後段腫瘤;糞便混雜鮮紅色或是整條呈現鮮紅色,可能是嚴重痔瘡或是大腸後段腫瘤;糞便末段有鮮紅色的血,較可能是痔瘡。歐金俊說,顏色對每個人來說都很主觀,有些糞便明顯呈現「暗紅色」,但仍有人會認為是「鮮紅色」,醫師接觸過許多患者,對於顏色的辨識準確度一定會高於一般民眾,且醫師也不會僅靠血便就診斷患者是痔瘡還是大腸癌,最終還是需要透過肛門指診、大腸鏡等檢查方式確認。以小陳的狀況為例,他的大腸癌出血位置是在乙狀結腸末端與直腸交界處,肛門指診摸不到,出血顏色呈鮮紅色,雖然乙狀結腸結腸屬於「左側大腸」,比較容易會產生大腸癌的其他症狀,如排便習慣、腸阻塞改變等,但等到症狀出現,通常都已經是晚期,治療難度會大幅增加。大腸癌症狀不明顯 腫瘤長在右側更難發現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其症狀包含:血便、排便習慣改變(反覆便秘或腹瀉)、時常感受到腹痛、即使已多次排便腹部仍有便意感、貧血、臉色蒼白、容易疲倦等。歐金俊說,除了血便症狀最容易讓患者意識到「有異狀」,其餘的症狀都不容易提醒患者應該要趕緊就醫,都得等到摸到明顯硬塊,或是轉移到其他器官,感覺到疼痛才會就醫。大腸可以分為「左側大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與「右側大腸」(盲腸、昇結腸、橫結腸)。左側大腸屬於遠端大腸,比較靠近肛門,如果長腫瘤,症狀會比較明顯,也比較容易被發現,如排便異常、腸阻塞、血便等,如果是右側大腸,即為近端大腸,症狀常常是腹脹、貧血、腹痛等,較為不明顯也較容易晚期發現。生活習慣不佳 恐同時養出痔瘡或大腸癌據最新癌症登記資料,大腸癌雖從連續蟬聯14年新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種,降為第二位,但大腸癌對於國人的威脅仍在。早期大腸癌經手術等方式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高達九成,如果是晚期大腸癌,五年存活率僅剩二成。歐金俊表示,大腸癌是最可以透過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癌症,高風險族群包含家族史、外食、排便狀況不佳、生活作息不正常、年紀超過50歲都應定期做糞便潛血或大腸鏡檢查;特別是有家族史的民眾,建議40歲後,每2年就應該做一次大腸鏡。大腸癌是從息肉開始變化的,細胞病變變成息肉大約是3到5年,從息肉再變成腫瘤,大約也要3到5年,只要及早處理息肉,就有辦法阻止大腸癌的發生。不過,造成大腸癌另外的一大原因是生活習慣不良,歐金俊說,痔瘡與大腸癌雖然沒有因果關聯,但很多痔瘡患者的生活習慣不良,愛吃肉不吃蔬菜、久坐少運動等,都可能增加罹患大腸癌的機率。呼籲民眾千萬別輕忽。歐金俊醫師小檔案現職: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外科部副主任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兼任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學經歷: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國防醫學大學醫學系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秀傳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台灣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台灣消化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台灣內視鏡外科醫學會專科醫師專長:大腸癌、直腸癌、肛門癌、大腸炎、肛門廔管、發炎性腸道病變、大便失禁大腸直腸息肉症、慢性便秘、大腸直腸外傷、直腸脫垂、下消化道出血、腸阻塞、腸憩室症、痔瘡、肛門搔癢症、肛裂、克隆氏疾病等疾病
-
2024-02-01 醫療.精神.身心
放假反而承受更多壓力?美國調查發現假期中的壓力比報稅還大
春節連假七天,規畫好這假期了嗎?看似無憂的假期,美國心臟協會AHA官方網站去年底發布,79%受訪者認為,他們在假期中太過於將焦點放在為他人創造特別的時刻,忽略自身需求。調查由美國心臟協會委託市場研究公司進行,於2023年11月底至12月初,以電子郵件及線上問卷進行調查,對象為1000名18歲以上美國成年人。結果發現,51%受訪者表示,假期結束後需幾周才能感受到壓力緩解,超過四分之一的母親需要一個月或更長時間才能恢復;71%覺得最大遺憾是沒有好好放鬆及享受假期。多數人認為假期中承受的壓力比報稅季節高整體而言,有六成三者表示在假期中承受的壓力比報稅季節更多;這期間最難確定優先次序的三件事,以健康飲食最多,占69%,其次為規律運動64%、充足睡眠56%。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林家興表示,上述調查於感恩節後進行,屬於美國人家庭團聚的假期,導致受訪者不開心的原因可能與家人團聚有關。生活常規的任何改變,無論是好或不好的,都會帶來壓力,一般周末較容易維持平常良好的健康習慣,但長假除了大吃大喝,為了維繫家人關係,需要與生活習慣不盡相同的親戚長輩共處,便會增加人際壓力。如何在假期中保持放鬆且維持良好健康習慣,林家興建議以下三個方法:假期中保持放鬆且維持健康習慣3方法1.將假期天數適當分配,避免全部都用於大家庭團聚,最好在假期前後保留幾天作為小家庭或個人使用。2.與大家庭團聚的假期中,在經濟許可範圍,增加到餐廳或飯店用餐次數,減少母親忙碌備餐的壓力,畢竟母親大多是家中主要照顧者,遇到團聚假期更加忙碌,易疏忽自我照顧的需求。3.可趁此為家人安排有益健康的活動,像一起運動、散步、甚至逛街,累的時候也適當休息補眠,真正享受假期的美好。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平日養成簡單的健康習慣,有助於紓緩假期中的壓力,可從生活三個面向著手。1.聰明飲食,考慮哪些蔬果適合自己或避免享用造成身體負擔的食物。2.多運動,無論運動量多少,每天都應該動一動。3.睡得好,減少睡前使用手機的習慣。通常遇連續假期,常有所謂慶祝模式,可能導致既有健康習慣被犧牲,建議可採彈性做法:1.上短暫放任飲食,下一餐吃少或多吃蔬菜,隔一天恢復原本模式。2.若無法在原本時間運動,可赴約前,作深蹲或簡易的運動消耗熱量。3.列出拜年清單,依關係遠近或未聯絡的時間,安排一定要拜訪或次要,部分可留待下個假期再拜訪,別讓自己處於聯繫焦慮。4.保留一些時間給自己。過年希望家人、訪客感受氣氛,必然會有許多準備工程、招待,累積下來就是壓力。傳統媽媽角色或個性要求完美者尤其如此。保留一些時間給自己,但應適度,不要適得其反。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01 醫療.消化系統
54歲婦人愛酗酒吃熱炒,突口吐鮮血!醫師:恐導致「1疾病」,罹癌風險高
桃園市54歲陳女日前與朋友到熱炒店大快朵頤,一邊喝酒一邊大啖美食,突然口吐鮮血,朋友趕緊送她到部立桃園醫院急診,做好胃鏡,醫生解釋她罹患食道靜脈曲張,問她生活狀況,得知原來陳女平時愛吃熱炒店,還養成酗酒的習慣,於是為她做了食道靜脈曲張結紮術。「食道靜脈曲張」罹癌風險高部立桃園醫院李時偉醫師表示,食道靜脈曲張常見於食道的下段,是肝硬化症狀之一,可使用藥物及食道靜脈結紮術治療。造成食道靜脈曲張的原因與長時間的飲酒過量,或病毒性肝炎導致的肝硬化有關,患者食道會出現靜脈曲張、鼓脹的外觀,有些人都是出現貧血的症狀就醫,才知道原來是食道靜脈曲張在做怪,曲張初期通常不會有症狀,但若發生像是陳女口吐鮮血,就是食道靜脈曲張正在出血,需緊急就醫,長期不當酗酒是不好的習慣,除了會食道靜脈曲張外,還會增加肝臟疾病、咽癌、食道癌、和胰臟炎的風險。食道靜脈曲張結紮術後 要維持良好生活習慣部桃護理師趙雅婕說,臨床上食道靜脈曲張的患者做好食道靜脈曲張結紮術後,病人常反應胸口會緊緊的,通常是正常現象,術後醫護人員會衛教病人,請病人務必遵守以下指示,包括術後第一天需禁食4至8小時,口渴時可依醫師指示喝一些水。術後前3天開始吃流質飲食,例如豆漿、牛奶;術後5至7天開始吃流質飲食,細嚼慢嚥,不要吃太硬、粗糙、纖維多、刺激性的食物像菸、酒、咖啡、辛辣,以免再度出血。食道靜脈曲張在急性期過後,日常生活要戒酒,維持良好生活習慣與情緒穩定,避免過勞;飲食上過硬、粗糙、過熱的食物都應盡量避免,原因是避免食物經過食道時刺激到已鼓脹的靜脈造成刺激,再次引發出血。自我照顧上要注意有沒有不舒服的症狀例如:臉色蒼白、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解黑便或嘔血,如果有出現症狀都需要立即掛急診,不可大意,還有注意避免做劇烈運動、勿撞到胸口、搬重物,依醫囑按時服藥,定期回診追蹤。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原文引用自:聯合新聞網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31 癌症.肺癌
投資界名人李明山罹肺癌病逝,肺部有哪些癌症?預防肺癌該怎麼做?
幾天前,上市公司緯創(3231)、友通(2397)和億豐窗簾(8464)同步公告其獨立董事或董事異動,內容都是關於同一人,即歷任花旗環球董事總經理、元大金控(2885)旗下元大證券執行副總經理的李明山逝世。熟悉他的友人表示,過去李明山其實是個運動健將,除了擅長高爾夫球,跑步甚至三鐵都行,沒想到最終因罹患肺部方面的癌症而如此壯年就離世,令人唏噓。相關報導:聯合新聞網:不滿60歲英年早逝 投資銀行私募基金圈名人李明山癌逝肺癌跟你想的不一樣,不一樣的肺癌,不一樣的結果2023年底,國健署今公布2021年的十大癌症排序,肺癌從2020年的第二位躍升從首位;而大腸癌則從2020年首位降到2021年的第二位,脫離蟬聯15年癌王。肺癌已經是台灣的新國病,所以更要好好認識肺癌的相關訊息。肺癌可以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約佔所有肺癌的15%。是一種神經內分泌瘤,所以分期跟一般肺癌不同,只分為局限期和擴散期。局限期時的存活率相對高,但不管是哪一種期數,惡性程度都很高,所以一旦發現是小細胞肺癌時,一定要儘快治療。小細胞肺癌一般跟吸菸有關,所以戒菸與避免吸入二手菸,是避免小細胞肺癌的預防方法之一。在非小細胞肺癌中,又可以分為鱗狀上皮細胞肺癌、肺腺癌、大細胞肺癌,其中最常見的是鱗狀上皮細胞肺癌與肺腺癌。肺腺癌在台灣的發生率很高,約佔非小細胞肺癌的50%;肺腺癌的好發族群以女性居多,大部分沒有吸菸習慣的的人,大多是肺腺癌。這類型腫瘤通常長在肺部邊緣,屬於周邊型病變,所以患者通常沒有症狀,發現時通常已經是第三期。鱗狀上皮細胞肺癌的好發族群為男性,是男性常見肺癌類型,鱗狀上皮細胞肺癌跟吸菸有很大的關係,所以想要預防相關肺癌,最好從戒菸開始。如何預防肺癌?要從生活習慣與定期檢查做起肺癌的預防首先從戒菸開始●不吸菸與戒菸:菸為致癌物,吸菸尤其會引起肺癌。●杜絕二手菸:將二手菸吸入肺部,因其分子微小,容易積在肺部周邊的小氣道內,會危害肺部健康,二手菸也較容易危害女性的肺部健康。除吸菸外,空氣污染也是致癌因素●為避免空氣污染,危害呼吸道的健康,應做好自我呼吸道的保護,例如:外出戴口罩。●避免過度暴露於致癌環境:礦業、合成塑膠業、石綿接觸者、油漆製造業、金屬業及過度曝露於有放射線的環境,將提高罹患肺癌的風險,如因工作需要難以避免,也需加強工作時的自我保護(衣著、口罩等)以避免身體接觸過多的致癌物質。飲食上,建議多吃各種綠葉蔬菜和蕃茄對預防肺癌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在定期檢查中,除了X光外,還可以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進行檢查。111年起,國健署對特定族群提供「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LDCT)」補助,免費篩檢對象包括:1.具有肺癌家族史:50歲到74歲的男性或45歲到74歲的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2.有重度吸菸史者:50歲到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者。不符合LDCT篩檢的民眾,有健檢計畫時,有需求可自費加做LDCT,頻率二年一次即可,費用約為5千元。一旦自費民眾檢出異常,後續治療費用則會由健保接手,民眾不必擔心。參考資料:小細胞肺癌的診斷、治療、流行病學與病因肺癌可分成那幾類型?疾病百科:肺癌肺癌成為台灣最新癌王!9大篩檢步驟教你預防肺癌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31 養生.聰明飲食
食物熱量怎麼算?營養師教你算出自己的健康體重,跟一日熱量需求
就如同汽車需要燃料或供電才能行駛一樣,我們人體也需要熱量來維持身體的各項運作,而這些熱量從哪來呢?就從每天吃下去的食物來啦~食物被人體消化吸收後可用來產生熱量,作用在各種地方,如:保持正常體溫、心跳等維持生命現象的基本功能,或是進行思考、各式活動及生長發育等,所以不論是清醒時還是睡覺時,我們活著的每分每秒都需要消耗熱量,只是消耗多或少的差別而已。小客車、休旅車、大卡車…等,不同大小、型號的車在不同的環境下,油耗量皆不一樣;人體也是如此,依照個體差異,大家每天消耗的熱量不同,需求當然也不一樣,到底哪些因素會影響我們的需求呢?現在就來看看吧!熱量單位一般汽車透過加油來補充能源,接著可以從剩餘油量來推算大概能開多遠;而我們則透過食物來補充熱量,那麼吃進食物後,又該如何知道它能提供多少熱量呢?在營養學上,熱量通常以大卡Kilocalorie(kcal)為單位,一般來說碳水化合物(醣類)及蛋白質1公克的熱量為4大卡,脂肪1公克9大卡,酒精1公克7大卡(1毫升5.6大卡) ,所以只要知道食物的成分,就能算出熱量是多少了!如果想知道各食物的實際熱量,可以參考衛福部食藥署的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喔!影響熱量需求的因素影響熱量需求的原因有很多,比較常提到的如:性別、年齡、身高、體重、體組成及活動量等。因肌肉組織消耗掉的熱量比脂肪組織還高,因此若體重相當的話,肌肉較發達、體脂肪較少的人,熱量需求會比較高;活動量較大,從事體力消耗大的職業也會需要較多的熱量。另外,如果身體處在生長發育期、懷孕哺乳期、受傷或是疾病等特殊狀況時,因細胞生長、孕育新生命或是組織修復這些過程都很耗能,因此,除了原本的需求外,可能還得額外加點熱量才夠用。 特別的是,相較於成人體內多為儲存熱量的白色脂肪(white adipose tissue, WAT),嬰兒因為肌肉較不發達,難透過顫抖維持基本體溫,體內會有較多能產熱的棕色脂肪(brown adipose tissue, BAT)消耗熱量並幫助他們維持體溫,但棕色脂肪組織長大後就會逐漸減少,而白色脂肪的比例會增加,所以由脂肪組織消耗掉的熱量也會逐漸降低。熱量平衡當自己熱量不足時,要怎麼察覺呢?身體是很聰明的!如果能量不夠,會產生飢餓感,催促我們去吃東西,但要吃多少?會不會不小心吃太多?這就比較難精準測量了。因此,當吃進去的熱量大於需求時,多餘的部分不會被浪費,而是以肝醣或脂肪的形式存在體內,等到哪天有需求時,再派上用場!相反的,當食物不夠時,就會開始消耗那些預先存好的能量啦~體重變化是觀察熱量平衡的方式之一,如果攝取的熱量持續低於消耗量,體重就會逐漸減輕;而吃下比身體需求還多的熱量時,我們會漸漸變胖。因此,不論是想進行增重或減重等體態管理,只要擁有熱量平衡的觀念,加上控制好熱量來源(均衡飲食)及有效運用熱量(適當運動),就能達成體態管理的目標,讓自己更健康、自信、有活力。有一點要注意的是,能量消耗的順序是先使用肝醣,後使用脂肪,所以想藉著運動來降低體脂肪,不但要注意運動強度,挑選適合自己的運動,還得注意運動要持續一段時間,才能確實減少體脂肪!此外,世界衛生組織提出 -「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和擁有健康體重的人相比,肥胖者發生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等問題的風險較高;而體重過輕則容易和營養不良、骨質疏鬆、月經失調等症狀掛勾,因此,將體重維持在正常範圍不但能更健康,保持理想體態也能讓自己更有信心,對現代人來說是值得重視的議題。簡易熱量計算看到這裡的你,是否會好奇,既然食物的熱量可以測出來,那我們可以測出自己的熱量消耗嗎?是有方法可以測量的!熱量測量的方式主要有「直接熱量測量法」及「間接熱量測量法」2種。第1種:直接熱量測量法請受試者進入一個絕緣的密閉空間,由於身體產生的熱會被儀器周圍的水吸收,使水溫上升,再以此換算出身體消耗的熱量。此方法較準確,但儀器造價昂貴且操作方式較複雜,故很少使用。第2種:間接熱量測量法分析受試者呼吸時的氣體,藉由計算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及使用的氧氣量來間接計算熱量消耗。算出自己的健康體重+一日熱量需求除了上述實際測熱量消耗的方法外,現在也有衍生出一些簡單的熱量計算公式,只要經由輸入個人資料之變數,就能估出熱量需要~一般常用Harris–Benedict equation公式先得出基礎代謝率Basel Metabolic Rate(BMR)後,再乘上活動量係數來算出熱量。各種公式基本上都是以性別、身高、體重、年齡及活動量當變數做計算的。我們也在這裡提供另一個算法,並納入健康體重當變數,給大家參考。步驟1:算出自己的健康體重(BMI=22時的體重)健康體重=22×身高(m)平方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 = 體重(kg) / 身高(m)平方 (Kg/m2)BMI可以用來衡量成年人的肥胖程度(不包含未滿18歲、正在做重訓、運動員、懷孕或哺乳中女性、身體虛弱或久坐不動的老人)除了BMI≥27外,如果男性腰圍>90cm,或女性腰圍>80cm也算肥胖喔!步驟2:算出靜態代謝率(RMR)靜態代謝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RMR),是指一整天都不做任何事的情況下所消耗的熱量。計算方式如下:男性: RMR(kcal/kg/d)=25.44-[0.01807×年齡]-[0.1448×體重(kg)]+[0.03797×身高(cm)]女性: RMR(kcal/kg/d)=23.1811-[0.01807×年齡]-[0.1448×體重(kg)]+[0.03797×身高(cm)]步驟3:依自己的生活習慣,對照活動強度指數步驟4:計算出一日熱量需求就如同汽車要定期回廠保養,才能保障行車安全;我們也要時時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疾病才不會悄悄找上門。現代人生活繁忙,也許很難去控制每天吃下的熱量,但依然要時不時提醒自己,注意吃下的食物是否適當,活動量是否充足,並透過定期量體重、做健檢的方式來觀察自己的健康狀態。多一份知識就多一份力量,希望大家看完這篇文章後,能對熱量有多一點認識!延伸閱讀:.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鬆?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30 醫療.消化系統
拉肚子、便秘…吃藥一直好不了?醫建議不如多吃高麗菜、木瓜等低腹敏食物
許多人經常腹瀉、便祕反覆發作,長期吃藥無法改善,卻也沒有惡化。台南市立醫院腸胃內科主治醫師廖建彰提醒民眾,遇到這種狀況,有可能各種生化檢查都找不出原因,不要一直靠吃藥緩解。腸躁症患者 腸道可能比正常人更敏感廖建彰指出,這種反覆發作,卻無法以病理解剖、結構病變或生化檢查來解釋的胃腸疾病統稱「大腸激躁症」或腸躁症。西方國家發生率15∼22%,以女性為多約70%;台灣的發生率則是在10∼20%之間,跟西方國家一樣女多於男。【延伸閱讀】疾病百科/腸躁症(大腸激躁症)廖建彰表示,門診常會遇病人抱怨「拉肚子好幾個禮拜,吃藥都沒有改善」,其實大多是俗稱的「腸躁症」,除藥物更要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腸躁症常見腹瀉、便秘伴隨腹脹、腹痛、噁心,血液、糞便、內視鏡檢查沒有感染、消化道潰瘍、消化道腫瘤與其他器官疾病。沒有一種藥物可改善腸躁症所有不同症狀腸躁症致病原因醫學研究仍不完全清楚。廖建彰表示,患者腸道運動可能比正常人更敏感、運動過度或不足,腸道排空不規律或是壓力、焦慮、憂鬱等心理因素,生理、心理、環境和遺傳都有可能。醫師治療腹瀉或便秘用抗痙攣劑、止瀉劑、安神劑、肌肉鬆弛劑、軟便劑,但沒有一種藥物可改善所有大腸激躁症的不同症狀,需依病人個別症狀給藥。低腹敏食物可減少腹脹或腹瀉 低腹敏食物有哪些?廖建彰建議調整飲食習慣,腹瀉型要避免高油脂食物、生菜或含咖啡因飲料;便祕型可攝取較多纖維如蒟蒻、燕麥且應避免容易造成脹氣食物如豆類、番薯、麵包,應補充腸道益生菌。另研究顯示,低腹敏食物可減少腸胃道腹脹或腹瀉。高麗菜、菠菜、白木耳、奇異果、木瓜、葡萄、白米、糙米、燕麥、起司、南瓜子等屬低腹敏食物,可降低腸胃道不適。但需經醫師與營養師指導,不適合長期進行以免營養失衡。配合飲食生活習慣也要改變,例如充足睡眠、適度運動與心情放鬆,都有助改善與治療腸躁症。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29 醫療.眼部
眼睛從40歲開始老化!醫曝紫外線是視力最大殺手,也是白內障主要原因
「最近看東西常感覺模糊不清,被檢查出有輕度白內障,我才50歲耶!」現代人用眼過度,視力提早老化、退化,白內障有年輕化趨勢。長庚紀念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鄭毓郡說,白內障是正常老化的過程,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但如果拖著不治療處理,不僅影響視力和生活,也會增加失智症的風險。老年眼疾多 影響社交、健康眼睛疾病是現代人常見的健康問題,尤其上了年紀之後,毛病也愈來愈多,除了會洩露年齡的老花眼,還包括白內障、青光眼、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乾眼症。這些眼疾讓視力變差,連帶影響社交困難,不想參加團體事務、減少人際互動以及降低運動意願。本身的活動性變差,心情跟著憂鬱,漸漸地對周遭事情漠不關心,原本喜歡的事情也提不起勁。鄭毓郡表示,視力不好影響的層面很多,當人變得退縮、陷入自我封閉,少了外界的刺激時,認知功能會逐漸衰退,日後發展為失智症的風險也會提高。視力不良是失智的危險因子之一,以好發於55歲以上的白內障為例,國內外的研究指出,接受白內障手術治療後,日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明顯較無手術的患者減少了一半。做好眼睛保養 每年定期檢查鄭毓郡強調,民眾平常要做好眼睛保養,預防視力減退及老化。「紫外線」是眼睛視力最大的殺手,也是造成白內障的主要原因,眼睛過度曝曬,會破壞視網膜、眼角膜的健康,患有高度近視(500度以上)的人,得到白內障的機會也高出許多。一般來說,眼睛從40歲開始老化,慢慢失去調適能力、無法準確地聚焦,如果有高度近視,更要特別注意定期做眼睛健康檢查。眼睛健檢項目,包括基本的視力、眼壓及裂隙燈檢查,另點散瞳劑放大瞳孔做眼底檢查。白內障不可逆 嚴重需開刀患有白內障該怎麼辦?鄭毓郡建議,初期可以點眼藥水、配戴眼鏡改善模糊症狀,一定要避免用眼過度、適時補充維生素。白內障不可逆,若視力模糊到影響生活,就需要開刀矯正視力,目前置換人工水晶體手術普及,且人工水晶體選擇多樣化,治療效果不錯。術後仍要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做好防曬、戒菸、控制血糖,減少發炎反應。白內障好發族群1.55歲以上的人2.高度近視者3.眼睛曾經受過外傷者4.糖尿病患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26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容易成「夫妻癌」?名醫破解夫妻癌迷思,日常注意「5項紅旗症狀」可早期發現!
中國大陸有對老夫妻先後罹患直腸癌,直腸癌是大腸癌中的一種,懷疑「癌症也會傳染」,據醫師了解後發現,老夫妻因「飲食習慣」惹禍。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副院長、胃腸肝膽科教授級主治醫師蘇銘堯表示,大腸癌並非由細菌、病毒引起,不會傳染,確會跟飲食、環境息息相關,夫妻都罹患大腸癌在臨床不常見,如果有下列有5項「紅旗症狀」,建議就醫檢查。5項「紅旗症狀」:1.糞便顏色改變:糞便顏色變紅、黑色2.糞便形狀改變:糞便形狀變細、變稀、形狀鬆散等3.腸道症狀:開始頻繁腹部脹動、拉肚子4.體重改變:沒有刻意減重,體重突然下降2至3公斤5.貧血:抽血檢查發現紅血球數值異常降低中國醫師推論:夫妻不良的餐桌習慣恐是先後罹癌的主因根據陸媒報導,杭州一對老夫婦,2022年先是太太確診直腸癌,一年後換成丈夫,讓人不免懷疑癌症會傳染?中國醫師診斷後發現,老夫妻長年相近的「餐桌習慣」,才是導致先後罹癌的主因。中國醫師發現夫妻不良的餐桌習慣:●將隔夜菜與新菜炒在一起●平時喜歡醃肉、醬鴨、滷鴨、鹹魚等重口味菜色●老翁每晚更要喝上土燒酒才能入睡台灣醫師與營養師分享夫妻飲食習慣未必一致,夫妻癌的說法不要太過緊張蘇銘堯則說,臨床上夫妻先後罹患大腸癌的案例並不常見,大腸癌並非病毒、細菌感染導致,而夫妻沒有血緣關係,因此可先排除基因導致,剩下大多是飲食習慣所致。「夫妻不見得會飲食一致。」蘇銘堯表示,夫妻雙方工作繁忙,外食機會增加,即使單薪家庭,也會有一方較常在外飲食,除非飲食習慣真的相近,皆為高風險群,否則不易有前後罹患大腸癌的情況發生。「即使是同桌共食,每個人夾菜、分量也不一樣。」美兆健檢中心營養師王筱婷說,臨床觀察,夫妻未必飲食習慣相近,甚至許多夫妻的飲食習慣是反差的情況,丈夫嫌太太飲食太清淡,而太太則嫌丈夫嗜吃重油重鹹。大腸癌的危險因子有哪些?如何避免日常中的危險食物?王筱婷也提醒,飲食仍是目前大腸癌最可能的影響因子,因為大腸微菌叢會受到飲食、生活、運動、生活習慣影響,建議以下幾項食物應少攝取:預防大腸癌必須避免的危險食物:1.紅肉2.加工食品3.酒精4.隔夜菜5.醃漬食物王筱婷說明,蔬菜富含植化素,是非常好的抗氧化物,但重複加熱後失去營養,容易誘發亞硝酸;為了美味以及延長保存期限,加工食品通常也會添加亞硝酸,以及油、糖和其他添加物,建議能少吃就少吃。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公布110年的癌症登記報告,國人十大癌症中肺癌躍升為發生人數最高的癌症,大腸癌名次雖降,目前仍位居亞軍,雖結束蟬聯15年的寶座,依舊威脅國人健康。延伸閱讀:大腸癌相關知識→疾病百科:大腸直腸癌(大腸癌)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26 癌症.乳癌
腫瘤大小、存活率、復發率有關嗎?乳癌分期與分類怎麼判斷
當確診乳癌,患者面對看不懂的病理報告,常常帶來非常多未知的恐懼。本篇文章劉良智醫師將帶領你快速瞭解乳癌的分期。乳癌分類:依「凶狠度」區分乳癌分類根據乳癌的「凶狠度」來區分。那麼,凶狠的乳癌類別有哪些呢?答案為荷爾蒙接收體為陰性的「HER2」、「三陰性」,這兩者往往復發風險較高。其次,荷爾蒙接受體為陽性,還分成「管腔A型 (相對比較單純,復發風險較低)」及「管腔B型(B1、B2)」。其中以「管腔A型」來說,型態相對來說單純,復發風險最低;而管腔B型,不論B1、B2,都需要借助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的藥物。乳癌分期:依「腫瘤大小」及「轉移位置」區分 乳癌分期最常用來判斷的方式並不是依照存活率來劃分,而是根據腫瘤大小以及轉移的位置,所以聽到第四期並不等於「死期」;然而,每一期確實都有不同的風險需要面對,也會有不同種量身定制的治療方式。 T 代表腫瘤的大小,以2公分為界限N 代表淋巴轉移數目,以幾顆來判斷M 代表遠端轉移▎小叮嚀:面對不同時期的腫瘤,會有不同的風險和治療方式雖然第四期因為腫瘤擴散到不同器官,所以治療相對來說更為複雜,但現在醫學上已經有非常多針對不同器官腫瘤的藥物可以治療。第零期:癌細胞尚未擴散第一期:腫瘤較小,尚未擴散或者轉移第二期:腫瘤較大,已經擴散到腋下淋巴結第三期:腫瘤較大,已經侵犯到附近及淋巴組織第四期:已經擴散到身體及遠處(其他)器官4習慣預防乳癌復發而要如何預防乳癌復發?搞懂了乳癌的種類及分期後,建立優良生活習慣才能預防乳癌復發。 1.良好生活習慣2.良好睡眠習慣3.良好飲食習慣4.良好運動習慣
-
2024-01-26 醫療.骨科.復健
坐骨神經痛會自然好嗎?10招在家就能做的復健運動助緩解疼痛
什麼是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Sciatica)是由於坐骨神經受傷或刺激而引起的神經疼痛。除了疼痛之外,背部或臀部還會出現刺痛或麻木感,這種刺痛感或麻木感也可能會蔓延到腿部。也可能出現更嚴重的症狀。坐骨神經是體內最長、最粗的神經,寬度可達2公分。實際上,坐骨神經不僅僅是一根神經,它是由從脊髓分支出的五個神經根組成的一束神經。基本上你有兩條坐骨神經,身體兩側各一條。每條坐骨神經各在一側穿過臀部和臀部,分別沿著身體兩側的腿向下延伸,直到你的膝蓋附近的位置。一旦到達那裡,它們就會分裂成其他神經,連接到更遠的部位,包括你的小腿、腳掌和腳趾。患有坐骨神經痛意味著連接坐骨神經的任何地方都會出現輕微至重度疼痛,這些症狀可能會影響你的下背部、臀部或腿部,有些症狀可能會延伸到腳掌和腳趾,這取決於受影響的特定神經。坐骨神經痛會不會自然好?較輕微的坐骨神經痛通常會隨著時間和自我治療而自行消失,大多數坐骨神經痛患者會在幾週內得到改善,無需手術即可康復。坐骨神經痛通常不會持續超過六週,當這種情況發生時,醫師可能會建議更多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一般而言,雖然手術可以加快康復速度,但有資料顯示,經過6到12個月的修復期後,接受手術的人通常會和那些決定給身體更多時間自行癒合的人一樣好。國內有醫師建議,若坐骨神經痛症狀輕微,可進行保守治療,包含服用止痛藥、調整生活習慣,或從事腰椎牽引、熱敷、核心肌群訓練等復健治療。6項復健運動有助舒緩坐骨神經痛如果坐骨神經痛發作,保持積極的生活習慣實際上可以幫助緩解,針對受影響區域做一些溫和的運動也可以。你可以在家裡的地板上完成以下六個動作:橋式1.仰臥,膝蓋彎曲,雙腳平放在地板上,與臀部同寬。讓你的手臂伸直放在身體兩側,掌心向下。2.收緊你的核心肌肉,將肚臍收向脊椎。3.將手臂壓在地板上提供支撐,透過腳跟向下發力,將臀部向天花板抬起並緊縮臀部肌肉。目標是讓身體形成從頭到膝蓋的直線,下背部幾乎沒有凹曲。4.保持5至30秒後,將身體慢慢放下。抱膝1.仰躺,雙腿伸直。試著不要凸起背部。2.慢慢將一隻膝蓋朝胸部靠近,並用雙手抓住膝蓋後方或上方。3.輕輕拉動膝蓋,直到感覺到下脊椎和髖部有輕微的伸展感。4.保持5到30秒後,慢慢放回原位。蚌殼式1.側躺並彎曲雙膝,用下方那隻手支撐頭部。 2.啟動核心肌群,將肚臍收向脊椎。 3.保持雙腳緊貼在一起,慢慢抬起頂部的膝蓋,像蛤蜊打開一樣張開雙腿。將上方那隻手放在腰際幫助穩定身體,防止你向後倒下。 4.保持5至30秒後,將腿部慢慢放下。鳥狗式1.雙手和膝蓋著地。2.當你壓平下背部時收縮腹部肌肉。3.將一隻手臂舉到身前,同時將另一條腿伸到身後。4.保持這個姿勢5秒鐘,然後用另一隻手臂和腿重複練習。伏臥撐(眼鏡蛇式拉伸)1.俯臥,雙手放在肩膀下方,手肘靠近身體。2.吸氣時用手掌按壓,慢慢伸展雙臂,同時抬起頭、胸部和肩膀。始終保持手肘稍微彎曲並抬起下巴。3.收緊核心(腹肌和背部)和大腿的肌肉。4.保持30秒,將身體慢慢放下。嬰兒式伸展1.從四肢著地開始,就像鳥狗式。2.當你身體向後下沉時,將膝蓋併攏,使臀部靠近腳跟。讓你的手臂伸展,或將它們放在你身體旁邊的舒適位置,並且讓你的額頭靠在地上。3.進行深度伸展,讓上半身完全放鬆,並將重心轉移到臀部和大腿,不用擔心你的臀部是否能觸到腳跟。4.動作暫停,深呼吸。想像身體的緊繃感已消失,尤其是臀部後方。5.保持5分鐘或你喜歡的時間。6招髖部伸展運動緩解坐骨神經痛外旋髖部的伸展運動也有助於緩解坐骨神經痛,你可以在家裡完成以下六個動作:坐姿臀肌伸展1.坐在地板或椅子上,雙腿放在身體前方。2.彎曲右腿,將右腳踝放在左膝蓋上方。3.向前傾斜,讓上半身伸向大腿。4.保持15-30秒。這可以伸展臀部和下背部。5.在另一側重複。坐姿脊椎伸展1.坐在地上,雙腿伸直,腳向上彎曲。2.彎曲右膝,將腳平放在對側膝蓋外側的地板上。3.將左手肘放在右膝外側,幫助您輕輕地將身體轉向右側。4.維持30秒並重複3次,然後換邊。基本坐姿伸展1.坐在椅子上,將疼痛的一條腿交叉在另一條腿的膝蓋上。2.胸部向前彎曲,盡量保持脊椎挺直。只要不痛,就盡量彎腰。如果感到任何疼痛,就請停止。3.保持這個姿勢30秒,然後換另一側練習。4字形伸展1.平躺並彎曲雙膝。2.將右腳交叉在左大腿上,雙腿向上移向軀幹。3.保持該姿勢片刻,然後在另一側重複。站立腿後伸展1.將右腳放在一個高於或與臀部平齊的平台上,然後立起腳跟。2.將身體向前彎身靠近你的腳。你彎得越深,伸展就越深。不要太用力以至於感到疼痛。3.將你抬起那隻腿的臀部向下放鬆,而不是抬起。4.保持至少30秒,然後在另一側重複。站立梨狀肌伸展1.站立時,將疼痛的腿放在另一條腿的膝蓋上。彎曲站立的腿,並試著以45度角將髖部下降形成數字4的形狀。2.將雙手擺在腰際並彎曲腰部,同時保持背部挺直。保持該姿勢30至60秒。3.換腿並重複。【資料來源】.Cleveland Clinic: Sciatica.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Taming the pain of sciatica: For most people, time heals and less is more.Sciatica: Exercises for Pain Relief.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ttps://www.hss.edu/article_sciatica-stretches.asp.9 Stretches for Sciatica Pain Relief
-
2024-01-25 焦點.健康知識+
口臭、便祕、嘴破、舌苔黃...是身體累積毒素的表現!中醫師曝「解毒12祕笈」,排出五臟的毒
當出現口臭、便祕、青春痘、舌苔黃、牙齦腫脹、嘴破、眼睛紅等症狀時,代表五臟累積了過多的毒素,倘若總是置之不理,就會引發各種疾病,甚至是癌症的發生,那麼要如何排出五臟的毒素呢?「解毒12祕笈」排出五臟的毒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指出,想要解毒、排毒,除了人體自然的排毒過程之外,食療、中藥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但總是治標不治本,其實歸根究底,身體會累積毒素,跟生活習慣脫不了關係,因此,最根本的解毒祕笈就是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1.盡量攝取當季和本地的新鮮蔬果。2.盡量多吃白肉如雞肉、魚肉,並減少吃紅肉(如牛肉)的次數。3.食物盡量以少油、少糖和少鹽的方式來烹煮。4.盡量少吃精製的食物,例如用糙米或全麥吐司取代白米和白吐司。5.每天盡量多喝水。6.少用傳統煎煮炒炸的方式來煮菜,而是改以蒸、燙、清炒、涼拌等方式做菜。7.市場買來的蔬果大多有噴灑農藥,一定要用水清洗乾淨後再吃。8.烹煮食物使用鐵製、不鏽鋼或瓷製的廚具、餐具,不要使用鐵氟龍、保麗龍或是不耐熱的塑膠用品。9.每天定時定量,適度的做運動。10.每天的生活作息要規律,同時也要睡飽。11.盡量減少吃藥、抽菸和喝酒的機率。12.隨時隨地保持心情愉悅。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眉毛越長更長壽?專家曝50歲後眉毛變長要當心!做好「這事」才能長壽.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25 醫療.精神.身心
導致銀髮族失眠的原因有哪些?何時該就醫治療?醫師分享「168口訣」助好眠!
國內老年人口增加,許多銀髮族有失眠困擾,長期失眠恐影響健康,因此有睡眠障礙的老人家,應如何解決改善?以防原有疾病惡化,維持身體健康。銀髮族失眠的原因有哪些?隨著國內老年人口增加,銀髮族失眠問題備受重視,長期失眠恐會影響健康,因此有睡眠障礙的長者,應如何解決改善?以防原有疾病惡化,保持健康。根據研究統計,成年人失眠盛行率約10至20%,長者盛行率為20至40%,較成年人增加約2倍。新光醫院精神科主任詹佳達指出長者失眠分為三大原因,約各占三分之一:1.生活習慣不良改變:許多長者退休後,白天沒有工作待在家裡,常坐在沙發打瞌睡,下午睡了過長的午覺,晚上又有睡滿8小時的迷思,9點必須入寢,白天沒有好好放電,「晚上一定睡不好」,這是「難以入睡」失眠類型。2.患焦慮、憂慮等身心疾病:憂鬱或焦慮可能是大腦內血清素、褪黑激素不足,造成「早醒」失眠類型,原本上午8點起床,但患者凌晨約3、4點就會醒來。3.慢性病患者易出現睡眠問題:像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晚上睡覺時,大腦易缺氧,出現「睡睡醒醒、睡睡醒醒」失眠症狀,晚上睡不好、白天嗜睡。其他包括胃食道逆流、慢性下背痛、不寧腿症候群等也會影響睡眠。也有長者失眠,可能是罹患失智症等中樞性退化性疾病。詹佳達說,失智症初期會出現睡眠改變,或隨著病情引起莫名焦慮、憂鬱也會影響睡眠,與年輕人、中年人失眠不同,應多加注意。如何找出引起失眠的真正原因?何時需要就醫加以治療?國泰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單家祁說,因失眠到精神科就醫的患者非常多,患者常說「不好睡」,此時須詢問病人失眠多久了,而失眠的背後原因,可能是身體疾病、心理壓力或憂鬱等各層面的影響。失眠在性別方面的影響,總的來說,男女差別不大。詹佳達提醒,如果從引起原因加以細分,則憂鬱、焦慮引發失眠,女性為男性的2倍;阿茲海默症引起的失眠,女性也是男性的1.5至2倍。季節方面,冬天氣溫較低,一般來說會比較好睡,即便在夏天天熱,但多數人家中都有冷氣,也不至於會睡不好。可是,如果是憂鬱引起的失眠,好發在冬天;躁鬱引起的失眠,則好發在春、秋兩季。詹佳達說,如果一周有3天以上睡不好,出現難以入睡、早醒等症狀,或是出現白天嗜睡、精神不繼等,時間長達3個月,此時已達慢性失眠的情況,應速就醫檢查,找出原因加以治療。失眠如不解決,確實可能讓自身的慢性病問題惡化,因睡覺時心臟收縮力、血壓降低,如果沒有睡好,心血管會一直處於高壓工作的狀況,容易造成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等病情惡化。長者失眠是否一定要使用安眠藥治療?如何有效避免失眠?要不要使用安眠藥治療,必須根據引起的失眠原因詹佳達說,失眠為生活習慣不佳所致,不需用安眠藥,可讓長者白天上午參與社區大學課程,下午安排散步等運動,謹記「168口訣」,白天活動16小時,把精力用完,晚上睡8小時就會好睡。慢性病問題則需尋求治療,不明原因的不寧腿症候群則可服用安眠藥。憂鬱等身心症狀引起失眠,醫師會依病情,除給予抗憂鬱劑等藥物外,還可搭配安眠藥幫助入睡。運動時,詹佳達建議長者不要一大早運動,避免上午過於勞累,下午容易有睡午覺的習慣,應利用下午至傍晚運動較佳;飲食部分,應多吃深綠色蔬菜,保持鈣、鎂、鉀離子穩定幫助睡眠。單家祁提醒許多長者為幫助晚上好睡,常有錯誤行為,包括晚上外出從事激烈運動,睡前泡熱水澡等,這些行為都會影響睡眠,長者要做的事,應於白天多曬點太陽,晚上從事散步等和緩的運動,並多訓練腹式呼吸、穩定心情,睡前看些軟性的雜誌、書籍,不要「吾日三醒吾身」想太多,保持正常生活作息,均有助於調整睡眠。詹佳達說,失眠患者也多進行認知行為治療,核心概念包括養成正確睡眠認知,必須知道自己夠累了,才能好好休息,並利用睡眠療法,每天限制睡覺8小時,再利用刺激控制,認知到床是用來睡覺的,不要在床上做任何事,如此治療後,約有8成患者都會得有很好的改善。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21 失智.像極了失智
夫妻果真同命鳥?失智症患者伴侶也有高風險 原因竟是「這1點」
在日本已視失智症為生活型態疾病,也就是失智和不良的生活習慣有關。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社工主任陳俊佑今天強烈建議失智者的照顧者,要更注意自己的大腦健康,因為可能有較高的失智風險而不自知。由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與蘇天財文教基金會、基隆市政府與德育護理健康學院共同主辦的「輕度失智者與照顧者生活型態再設計課程帶領人培訓」基隆場,今天在德育護理健康學院開訓,基隆市衛生局長張賢政與觀光休閒與健康系主任林伶俐到場鼓勵致力社區活動帶領的夥伴,投入失智症延緩與照顧工作。改善輕度失智者與照顧者生活型態張賢政說,基隆因多雨多山坡路,對高齡照顧增加不少困難;加上資源不比雙北,只能努力發展具地方特色的照顧模式。今天基隆的各個長照據點幾乎都派人來參加培訓。相信未來必能像基隆特有的廣闊天空、大海與很有運動量的山路,能提供在地特有的長者服務。陳俊佑說,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自2016年參考美國史丹佛大學慢性病自我管理課程與南加州大學生活型態在設計課程,推動輕度失智者生活型態再設計課程,2018年改版為輕度失智者與照顧者生活型態再設計課程。後來經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黃秀梨教授兼系所主任研究驗證,活動結束後,有上課的失智者的認知功能有進步,憂鬱分數也下降,照顧者在自我效能也有些微的上升。同時也是基隆市長照委員的陳俊佑說,因課程的成效佳,黃秀梨再與北護大長期照護系副教授李仰慈協助驗證成效並編撰詳盡實用的帶領人手冊,自2022年開始於台北、台中、台南辦理帶領人培訓。今年基隆場次在蘇天財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與基隆市衛生局、德育護理健康學院高齡照顧福祉系合辦下,報名踴躍達102位,惟因課程採12人為一組之精緻化教學,只能錄取47名學員。目前相關課程僅剩2月24日嘉義場次仍有少數名額。課程訊息請見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官網 https://www.cfad.org.tw/news/detail/426或電洽(02)2333-20992分機102報名。失智症常源於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這些完成受訓的學員會在各地,成為教導大家「這樣活不失智」的種子老師。陳俊佑強烈建議,如有機會,除了輕度失智者,更建議失智者的照顧者也應該來上課。在日本已視失智症常源於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且依基金會長期的觀察,在台灣也能明顯看到類似趨勢。他舉例說,基金會在某縣市舉辦的失智症者課程,12名學員中有4對夫妻,三對是妻子照顧失智丈夫,一對是丈夫照顧失智妻子。但後來評估發現四名「照顧者」其實也是失智了,只是不自知罷了。另一半失智為何會帶來失智的高風險,陳俊佑說,夫妻先天基因不同,導致雙方都失智的導因應是共同的生活習慣使然。所以,不管是為了自己或另一半,都應偕伴及早來過健腦生活,改除壞習慣,預防失智。被認為和失智有關的健康相關因素及生活習慣有:聽力受損、腦部受傷、高血壓、糖尿病、飲酒過量、肥胖、抽菸、憂鬱、社交隔離、靜態生活、空汙及睡眠問題等。
-
2024-01-19 養生.聰明飲食
草莓營養超豐富!一天吃幾顆?草莓功效禁忌一次看,一表看懂清洗、挑選及保存方式
草莓富含多種營養,具有水果之后的美名。冬天是盛產草莓季節,草莓富含維生素C、葉酸、鉀、膳食纖維及花青素等營養價值,一天吃10顆就能滿足成人一天中對維生素C的需求,因此被稱為「果中之后」。一文看懂草莓功效、禁忌有哪些?怎麼清洗?文末帶您一同了解採草莓地點及技巧。草莓營養成分表草莓酸酸甜甜的滋味是許多民眾喜愛的水果之一,食用部位為草莓的花托,散佈在表面的草莓籽才是真正的果實,花托位於花梗頂端是支持花朵生長的部位,當草莓花授粉後,花托會肥大形成平常吃到的果肉,加工後可製成草莓醬、草莓汁或草莓餅。以下根據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資料整理每100公克草莓營養組成。 草莓營養組成 每100公克含量 熱量 39卡 水分 89克 膳食纖維 1.8g 鉀 199毫克 鈣 16毫克 鎂 14毫克 葉酸 82.8微克 維生素C 69.2微克 草莓功效與營養價值草莓富含多種營養,具有水果之后的美名。以下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衛教資料及營養師夏子雯撰文整理草莓6大營養及功效:·葉酸:草莓含有的葉酸含量是所有水果中含量最高的,對於預防貧血、胎兒發育有助益,很適合女性食用,尤其是孕婦。·鞣花酸(Ellagic Acid):存在草莓、櫻桃、葡萄等水果中的多酚,可幫助中和銅離子、抑制酪氨酸酶,阻止麥拉寧(黑色素)的產生,具有美白的效果,且能有效對抗自由基、抗氧化,同時吸附並阻止致癌物質吸收,進而達到防癌作用。·阿魏酸:具有抗氧化、降低膽固醇之作用,可保護腦神經、改善認知功能,對於腦部保養有幫助,在癌症放療和化療中或治療後,可增加口腔濕潤達到潤肺止咳,緩解治療期症狀,同時抑制癌細胞生長和繁殖。·花青素:草莓所含的花青素屬於黃酮類的一種,可抗自由基、改善微血管的通透度,進而增強心血管彈性。·維生素C:一天吃10顆中型草莓(約145公克)能攝取到100毫克的維生素C,達到成人一天的需求量。維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保護身體受到自由基傷害,進而預防癌症發生,同時保護維生素A、E及不飽和脂肪酸不被氧化,並增強免疫力、降低癌症發生率和抑制癌細胞生長。除此之外,維生素C對於膠原蛋白的合成、美白也有助益。·膳食纖維及果膠:草莓含有的果膠及木質纖維加上泛酸作用,有助於分解體內脂肪、降低膽固醇,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排便順暢,進而使致癌物質不易附著且排出體外,降低腸道類癌症形成機率。除了上述6大營養價值之外,台灣癌症基金會也提到,草莓所含的維生素A、C、E能預防動脈硬化、高血壓、並促進骨骼、皮膚、神經系統的生長發育,且草莓熱量低、養分高又富含膳食纖維,對於膽固醇及體重控制有幫助。另外,農委會指出,草莓含有天然木糖醇,無法被口腔內的細菌代謝及產生酸性物質,可減少牙菌斑和變異性鏈球菌生長,因此吃草莓不容易蛀牙。什麼人不適合吃草莓?4大草莓禁忌草莓富含維生素C、膳食纖維等營養,但是夏子雯營養師建議以下4類人要特別注意食用量。 結石患者:草莓的草酸含量高,結石患者應注意食用量;一般民眾為避免草酸鈣結石問題,食用時也要留意喝水量及鈣質的攝取量,建議高草酸食物可與富含鈣質的食物一起吃,以利草酸和鈣在腸道中結合,使草酸鈣隨著糞便一起排出。 易過敏:草莓表皮的蛋白質易引起過敏,食用前請先了解自身的過敏原。 易腹瀉:草莓表面的小籽是膳食纖維的來源,能促進腸道蠕動,且草莓富含鉀離子,大量食用會引起腸道細胞滲透壓改變,造成腸道蠕動過快等不適症狀,建議容易腹瀉者減少食用頻率。 慢性腎病患者:草莓含鉀量偏高,慢性腎臟病患者要控制攝取量。草莓清洗、挑選及保存方式草莓是農藥殘留含量較高的水果,以下整理說明草莓清洗、挑選及保存方式。 清洗方式 挑選方式 保存方式 1. 先浸泡3-5分鐘,使農藥溶解。2. 再以流動的水清洗,藉由水流帶走殘留農藥。3. 要吃時再切除草莓蒂頭或腐敗部分,避免農藥從蒂頭跑進果肉。4. 洗好的草莓需立即食用完畢,因為碰過水容易爛掉。 1. 外型:形狀越接近心型越佳,體型小一點。2. 顏色:外表鮮紅透亮且顏色均勻,果蒂翠綠。3. 味道:挑選前先聞一聞,選擇散發自然清香的果香味。 1. 草莓易腐壞、熟化,不易保存,採收後在室溫下可放1~2天。2. 想要延長保存時間,可採收尚未成熟的果實,不經清洗,放入保鮮盒用保鮮膜封好,放置冰箱冷藏保存。 (表格資料參考:高敏敏營養師、農業知識入口網、臺北農產)草莓做成果醬,營養會流失嗎?草莓醬是將草莓、糖和酸度調味劑等加熱熬煮而成的加工製品。營養師Stella指出,有些水果熬煮後會呈膠狀,但為了看起來更濃稠、更好塗抹到麵包上,因此大部分果醬都會額外添加果膠或三仙膠等膠質成份,而且為了增加風味還會添加濃縮果汁以及檸檬酸來調整味道。 以超市常見的果醬為例,價格較為昂貴、看得到草莓原形的草莓醬大多是以草莓、濃縮果汁、檸檬酸、果膠等成份製成;若是外觀清澈、看不到水果顆粒的便宜果醬,成份可能含有麥芽糖、砂糖、葡萄汁、果膠、檸檬酸、香料、已二烯酸鉀(防腐劑),此種果醬不僅含有大量的糖,還有許多添加物。(推薦閱讀:蔓越莓乾、芒果乾、水果脆片...這些零食,看起來健康,其實會傷身!)怎麼採草莓?專家教你一技巧採草莓成了許多親子家庭的冬季旅遊首選活動,目前開放採摘體驗的草莓常見品種有香水草莓、豐香草莓、美姬草莓及白草莓。除了傳統栽種的草莓之外,近年來許多果園也推出溫室高架栽培草莓,採草莓不用再擔心踩到泥濘,且全台從12月到翌年4月都有草莓可採摘。根據農糧署指出,草莓共有四期花,時間如下: 第一期:12月至2月中,草莓品質最好、最耐放。 第二期:2月中至3月中,草莓果實最大顆。 第三期:3月初至3月底,草莓產量最多。 第四期:4月初至4月底,草莓價格實惠。至於要怎麼採草莓才能不破壞草莓原株又能延長放置時間呢?苗栗大湖產銷履歷草莓農友班長范銹龍受農糧署專訪指出,在採摘草莓時,切勿以手摸果肉部分,因手的溫度30度以上會把草莓摸熟,建議採摘時應握住蒂頭上的果柄再剪掉,依此方法採摘的草莓可冷藏一個星期,不會壞。採草莓地點推薦說到採草莓,莫過於苗栗大湖,更多採草莓地點及果園資訊,可參考大湖旅遊網。不過除了大湖之外,北部地區採草莓地點還有台北內湖、桃園及新竹關西;中部有台中清水、南投埔里、雲林林內;南部有嘉義大林、台南善化、高雄大崗山;東部則有花蓮鳳林、台東關山,建議出發前,先致電各果園確認草莓數量及狀況,以免撲空。【延伸閱讀】草莓季來了》「水果皇后」厲害在哪裡?營養師從草莓的好處到禁忌,一次告訴你「草莓」為何是泌尿科醫師最愛水果之一?穩定血糖、降膽固醇...你不知道的「草莓14大功效」參考資料:台灣癌症基金會、鮮享農YA - 農糧署、農業知識入口網、高敏敏 營養師、夏子雯-貼近你生活的營養師責任編輯:林勻熙核稿編輯:曾耀儀延伸閱讀: 染髮盡量間隔3個月以上!皮膚科醫師:染髮前多做一件事,預防掉髮禿頭 發炎的失智大腦,都是自己養出來的!日本醫學教授公開10大NG生活習慣,你中了幾個?
-
2024-01-18 癌症.乳癌
女性乳癌13項先天、後天危險因子 「3習性」更增風險
50多歲陳老師剛退休,因為家人曾罹患乳癌,因此定期接受乳癌篩檢,沒想到第二次乳房攝影,就揪出罹患乳癌,幸好早期發現,接受治療後相當穩定,生活並未受到太大影響。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表示,類似陳老師的個案不少,近年女性愈發注重健康,若有9項先天風險,以及4種後天生活習慣風險,務必做好自主健康管理。根據國健署110年癌症登記資料、衛福部111年死因統計顯示,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名,共1萬5448人,死亡率第3位,共2834人。國健署推動45歲以上、未滿70歲婦女及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具乳癌家族史婦女,每2年接受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林莉茹說,陳老師第一次乳癌篩檢結果正常,但兩年後第二次篩檢,就檢查出乳房有異狀,到醫院進一步檢查後,確診為乳癌。幸好只是早期,治療效果良好,預後也很好,維持很好的生活品質,可以繼續做喜歡的事。健康生活型態 是預防關鍵健康生活型態是預防乳癌的關鍵,美國癌症研究所研究證實,38%乳癌可以預防。林莉茹指出,9項乳癌先天風險,包括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30歲後才生第1胎、未曾哺乳、具有乳癌家族史者,以及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後天4項危險因子,則是吸菸、飲酒、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等,因此大家應做好自主健康管理。乳癌13項危險因子●先天風險: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30歲後才生第1胎、未曾哺乳、具有乳癌家族史者,以及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後天風險:吸菸、飲酒、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晚育、飲酒、肥胖 「3習性」更增乳癌風險台灣乳房醫學會榮譽理事長、台北榮民總外科部主任曾令民表示,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30歲後才生第1胎、未曾哺乳、具有乳癌家族史者,以及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9項偏向先天因素的乳癌風險,都是目前在乳癌研究領域中確實發現的情形,而「賀爾蒙」是主要的誘發因素。曾令民指出,7成乳癌都和賀爾蒙暴露時間過長有關,過早來月經、晚停經,身體接受賀爾蒙刺激的時間就會拉長,雖然賀爾蒙並非乳癌的啟動因子,但卻是相當重要的誘發因子;30歲前生產、親餵母乳超過2年,某種程度上都是對身體的保護,但台灣近年晚育狀況嚴重,或者母親得返回職場,因此無法親餵母乳,都讓保護逐漸消失。除了先天性的風險因子也要注意生活習慣,避免後天的影響。曾令民說,國人飲酒的狀況愈來愈普遍,尤其女性在職場上逐漸展露頭角,許多應酬的場合增加喝酒的機會,另外則是國人飲食精緻化,連帶也產生肥胖的問題,許多食品添加劑都會增加乳癌罹患的風險。乳房X光攝影 減4成死亡率林莉茹提醒,國健署補助「乳房X光攝影」可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微小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乳房X光攝影可以降低30%晚期乳癌發生率,並減少41%的死亡率;去年超過92萬位女性接受篩檢,突破疫情期間80萬的人數,更超過108年疫情前88萬的最高紀錄,顯示女性愈來愈重視自身健康。篩檢發現乳癌 近6成是早期林莉茹說,每年篩檢發現乳癌59.7%為早期乳癌(第0、1期),相較於未透過篩檢發現的早期乳癌多出26.3%。根據106至110年新診斷乳癌的5年期別存活率,早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約100%,而第2期、第3期分別約95.6%、80.5%,但第4期(晚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僅約39.4%。林莉茹提醒,除定期乳房X光攝影檢查外,若發現乳房有異狀,如乳頭有異樣帶血、分泌物、凹陷、表皮發紅或發癢;乳房局部凹陷或凸出、出現腫塊;乳房皮膚出現橘皮、潰爛等異常時,請盡速就醫。【延伸閱讀】疾病百科/乳癌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16 醫療.皮膚
頭皮屑很多怎麼辦?頭皮屑洗髮精怎麼挑?解析頭皮屑形成原因與改善方法
每到季節交替,氣候溫度與乾濕變化大,頭皮屑問題就會跟著來!有時會如雪花般飄落在肩膀上,不只影響美觀,也會導致搔癢感。造成頭皮屑的原因相當多,可能是生活習慣,或是疾病因素導致。為什麼會有頭皮屑?以下為您介紹頭皮屑9大原因,以及頭皮屑改善方式。為什麼會有頭皮屑?頭皮屑9大原因為什麼會有頭皮屑?是因為油性頭皮?飲食不正常,還是?綜合整理毛爵生髮診所與食藥好文網說明資料,造成頭皮屑的原因有以下9種:1.脂漏性皮膚炎:通常呈現油膩的鱗片狀、較大塊。2.過敏性濕疹:外觀看起來比較乾燥、細碎。3.乾癬:頭皮出現一層厚厚的銀白色頭皮屑,而且與正常皮膚有明顯界線。4.頭皮容易出油:頭皮容易出油大多是來自遺傳體質的因素,當頭皮先天皮脂腺油脂分泌過盛,常會讓頭皮變得油膩;除此之外,氣溫也是影響頭皮角質細胞代謝速度的關鍵,溫度每上升一度,油脂分泌會上升10%,也因此大多數的人夏天較容易有出油問題,而當頭皮角質層代謝過快,脫落便會形成頭皮屑。5.壓力、情緒:一般人頭皮上都會有皮屑芽孢菌,在正常情況下,皮屑芽孢菌的數量能夠被有效控制;當壓力過大、情緒不穩定的時候,皮屑芽孢菌便有可能在頭皮大量繁殖,造成頭皮菌種環境失衡,進而引發頭皮屑問題。6.刺激性飲食:盡量減少刺激性的飲食,像是油炸、高鈉、高糖分、辛辣重口味的食物,以及避免攝取過多咖啡因(如:茶類、咖啡等),以防皮屑芽孢菌過度孳生,進而影響毛囊健康。7.睡眠作息不正常:當作息不正常、睡眠不足,常會造成人體的免疫力下降,使角質代謝異常,讓頭皮屑越來越嚴重。8.頭皮清潔不當:多數有頭皮屑困擾的人,並不一定是油性頭皮,也有許多人因清潔過當,刺激皮脂腺過度分泌,或是使用的洗髮精不適合導致頭皮過敏,使得頭皮敏感脆弱、脫屑,產生頭皮屑。9.身體功能障礙:當身體器官有異常狀況,如:胃腸功能障礙、營養不均衡、內分泌失調等,皆會讓身體營養吸收不佳、免疫力降低,影響頭皮健康而產生頭皮屑。頭皮屑種類:乾性、油性這樣分林易寰中醫師曾於翰醫堂公益中醫診所粉專說明,頭皮屑的種類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乾性頭皮屑和油性頭皮屑,說明如下: 每天洗頭還是有頭皮屑?林易寰中醫師說明,頭皮屑是屬於皮膚正常代謝的產物,每個人都會有。然而,如果你的頭皮屑呈現大顆且清楚可見,那可能表示皮膚代謝出現異常,屬於不正常的情況。許多人認為頭皮屑是由頭皮過油引起的,反而一天洗好幾次頭,這是一個常見的誤解,這種觀念可能導致過度清潔造成頭皮敏感或是購買到不適合的洗髮精。頭皮屑洗髮精怎麼挑選?頭皮屑要用哪一種洗髮精?食藥好文網說明,一般民眾對付頭皮屑的方法多半是使用含「zinc pyrthione」成分的抗屑洗髮精,這類商品適合對付因「脂漏性皮膚炎」而產生的頭皮屑。另一種含「ketoconazole」成分的抗屑洗髮精,由於具有抗黴菌作用,被歸類為醫師藥師藥劑生指示用藥,用來輔助治療黴菌感染所引起的頭皮屑,也能預防因皮屑芽孢菌過度繁殖所引起的感染症狀(如脂漏性皮膚炎)。這類洗髮精必須在藥局、藥粧店等據點,經醫師、藥師或藥劑生指導後才能購買,而且使用前必須仔細閱讀藥品標示、說明書等相關資訊,使用後若有發生不適情況,應立即停止使用,並接受醫師診治。不過,假如產生頭皮屑的原因是罹患「過敏性濕疹」或「乾癬」,就無法以抗屑洗髮精解決問題,必須由醫生診斷,並搭配藥物治療。頭皮屑很多怎麼辦?如何改善?惱人的頭皮屑問題如何改善?瑞安診所分享以下幾點日常照護方法有助於改善:1.注重飲食與生活習慣:避免刺激性的食物、熬夜、飲酒、拒絕壓力、注意睡眠並常保精神愉快。2.適當的清潔頭皮,使細菌無法滋生繁殖,就能避免頭皮皮脂分解時油細菌造成的刺激而產生發炎反應。3.選擇並正確使用適合自己頭皮膚質的洗髮產品,避免化學物質刺激、過度清洗等現象。4.洗頭時可搭配含有效抗皮屑芽孢菌、角質溶解、平衡油脂分泌、抗發炎、止癢等治療型抗屑洗髮類產品,以指腹按摩頭皮數分鐘,達到去頭皮屑與舒緩不適症狀的效果。5.依照自己頭皮的油、中、乾性的特點,配合季節變化來決定洗頭的次數。秋冬是頭皮屑的好發季節,頭皮出油量少,可一週洗頭2~3次。而中性的頭皮膚質一週可洗3~4次,油性頭皮的人可於夏季天天洗頭。6.避免用指甲與梳子等尖銳物品搔抓頭皮。7.洗頭水不可過燙,否則會刺激頭皮造成頭皮更乾癢。資料來源:毛爵生髮診所、食藥好文網、林易寰中醫師、瑞安診所延伸閱讀: 從頭看健康!白髮、掉髮、頭皮屑...中醫師教你看出:身體哪裡出問題
-
2024-01-15 癌症.食道癌
食道癌常伴隨這癌症同時發病!醫籲日常留意3要點,過燙食物、加工肉品都危險
食道癌罹患者男性居多,與喝酒、嚼食檳榔等習慣息息相關。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顯示,109年食道癌罹患者9成都是男性,且多半都有吸菸、喝酒、嚼食檳榔習慣有關,國健署提醒3點生活型態要注意;醫師則說,食道癌發生部位有上中下段,很多患者罹患食道癌後,連帶有下咽癌,且並非「擴散」,高風險族群一定要定期健檢。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統計,109年有2875人罹患食道癌、110年有2030人死於食道癌;其中9成以上罹癌患者為男性,男性發病年齡中位數為59歲,近7成個案在50至70歲間罹病,成為男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第6名、癌症死因第5名。而食道癌、胃癌等上消化道癌5年存活率3成,遠不及全國癌症病患的6成,存活率也大幅落後於日韓。得食道癌後 常連帶罹患下咽癌國健署統計更發現,109年食道癌新發個案中,77.9%有吸菸行為,53.5%的個案有偶爾喝酒或習慣性喝酒,48.5%有嚼食檳榔習。國泰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顏銘宏表示,食道癌發生率在台灣男性是女性的9倍,患者共通點都是有菸酒檳榔的嗜好,且多為勞務工作者,因此即使不舒服,都會選擇硬撐,到最後真的不行才就醫,往往都已經晚期癌症。顏銘宏說,食道癌發並位置在食道的上中下段都有可能,生活習慣狀態不佳導致的往往是中段也最常見;下段第二常見,主要是HPV病毒感染的問題,導致下咽癌;許多患者不只下咽癌,同時還會罹患食道癌,且並非擴散,而是多點同時發病。食道癌日常留意3要點 國健署提醒民眾平時生活要注意3要點:1.避免過燙的食物:世界衛生組織(WHO)將超過攝氏65度的熱飲定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當覺得食物燙口時,有可能達到傷害食道的溫度,請民眾將食物送進口中時,務必注意溫度是否過燙,或是儘量待食物稍微溫涼後再食用。2.減少含亞硝胺食物,及時戒除菸、酒、檳榔: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指出,煙燻、燒烤、醃漬、加工肉品等食物,都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減少食用此類含亞硝胺食物,有助「離」癌遠一點。3.有異狀速就醫:食道癌的症狀除了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或痛感外,也可能導致食物逆流、火燒心、聲音沙啞、胸後痛、體重減輕、上腹痛及久咳等情形,而食道癌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因此平時就需留意自身的不適感,切勿輕忽,如出現上述症狀時,務必提高警覺,及時就醫檢查,把握治療黃金期。國健署指出,抽菸、飲酒及嚼檳榔是多種癌症的共通危險因子,呼籲有接觸菸檳酒習慣的民眾儘速戒除,以避免癌症找上門。顏銘宏則說,高風險族群特別是有吸菸、喝酒、吃冰郎習慣的民眾,每1至2年要做一次消化道胃鏡,若能及早發現不一定要開刀,可以刮除甚至用電燒就好;日本推動健檢相當早,因此篩出許多第0期的患者,台灣還有很多進步空間。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4-01-14 退休力.健康準備
避免衰弱,預防三高還不夠!醫籲存三力:肌肉、骨骼、神經力
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科技協力 讓病患在家接受醫療服務數據導向、驅動的健康長壽服務、策略,已經默默發生在我們人生當中。現在透過生物醫學數據,可仰賴人工智慧跟數位科技演算整合解讀,例如現在糖尿病檢測必須驗血糖,說不定不久的將來,我們可用數位生物指標,透過行動數據預測,「你八成是個糖尿病患」。醫療精神和原則沒有變,但工具大不相同,醫療和照護免不了還是手工業,怎麼樣與科技業協作,得到最好的成果。2017年經濟學人雜誌曾經預測,未來的醫院應該長得像機場塔台,醫院變小,服務外展,病患盡量在家裡跟社區就可以得到醫療服務,不是集中到醫療院所。原因之一是目前人力不是那麼充分,原因之二在疫情時得到最大彰顯,當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時,全部都集中到醫院會造成很大的挑戰跟困難。但要達成這個目的,需仰賴非常多技術。未來醫師就像塔台控制員,在遠端看著病患的相關資料與數據,有各種預測,有些派遣團隊到家裡、極重症必須要立刻到醫院,從病患生病到康復的過程衍生的各項數據,提供服務。醫師基於專業知識,提供治療結果的預測,人工智慧演算法也是如此。未來在醫院健檢,可能會加上日常生活中穿戴裝置上的各項數據,醫院根據演算法告知,你的心肌梗塞風險25%,雖然沒有立即性風險,但要考慮看醫師;可能在另外一個人身上,最近生活作息不好,風險升高,得到的建議是需要立刻就醫。未來很多決策不全然只靠醫師個人經驗,例如全民健保資料庫裡的就醫資料與診斷、各種個人生活的內容跟量測,叫做數位生物指標,不單純記錄走路步數,還包括活動類型,可以預測未來一年失能或失智的風險,透過睡眠狀態預測憂鬱的風險,利用心率預測未來心肌梗塞的風險。以前為了提升照顧品質,醫界建立臨床路徑,透過過去實證基礎,告訴大家病人入院後的SOP,改善治療成果。現在加入數位科技跟大數據演算,未來醫療體系進行健康管理,可以把資料回饋提供生活建議,乃至於疾病的治療跟診斷過程。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林頌凱:預防衰弱病 才能換來生活品質我的職場有三階段,第一階段是2005年成為最年輕的國家代表隊隊醫,第二階段是五年走了100個偏鄉,發現台灣富足生活的背後,還有很多人需要照顧;第三個階段是現在,我的使命是想用運動醫學幫助大家,有一個不痛能動、不要吃止痛藥,不要被過度開刀的生活。我想用照顧運動員的方式,用科技幫助每個人更健康。在舊思維裡,預防生活習慣病,也就是三高,就能阻止老人失能。但新思維認為,我們要預防老年症,像肌肉萎縮、營養不良、骨質疏鬆、憂鬱、失智、大小便失禁、兩腿無力、牙齒跟口腔不健康。簡單的講,就是要聽得到、吃得到、吞得下去、拉得出來,這些最基本的能力,是真正讓我們享受生活品質的重要關鍵。老年衰弱不是疾病,是一個狀態。我們有了衰弱症,一些意外發生後,就會影響健康,導致跌倒、骨折、住院,因失能入住機構等。老人衰弱症是可以預防的,要預防關節炎、骨質疏鬆或肌少症,從現在開始有三件事情可以做,就是存三力,肌肉力、骨骼力和神經力。怎麼存呢?主要是營養和運動。但走路、散步等有氧運動無法長肌肉,許多老人家每天走一萬步,自認運動量足夠,但一不小心就摔跤,原因就在於肌肉量不足。如果想維持或增加肌肉,必須透過重訓,並達到累喘等狀態。運動要注意,每個人狀態、年齡、體重和共病都不同。所以第一要檢測,再來是要做對的運動,第三是運動一定要有效,第四個是能夠追蹤,追蹤才知道有效可以繼續做,沒效就要做調整,第五個很重要,運動一定要有後援,也就是說當痛、受傷的時候怎麼辦。目前可透過「姿勢分析儀」、「智能重訓」、「穿戴式裝置」等科技,瞭解身體機能,檢測肌力,讓醫師、物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員開出最佳運動處方,提升效能,並持續追蹤,減少受傷機率。熟齡人的運動跟年輕人不同,一是不再年輕,二是我們有很多退化疼痛的問題,三是心血管肌肉能力跟年輕人不同。以前說「頭過身就過」,對我們來說,現在是「頭過身不會過」。做對運動很重要,保住我們的肌肉力、骨骼力和神經力。更多相關資訊,請點擊「以防萬一,活到100歲 2023退休力論壇」
-
2024-01-14 退休力.自在獨立
如何當個自在有趣的老人?做好8項自我調適準備讓你快樂獨老
醫師作家劉秀枝:心態決定一切 當自在有趣的老人我們論壇題目是「以防萬一,活到100歲」,大家不要以為100歲不可能喔。我很幸運去拜訪好朋友母親,104歲的長輩。我想說我是失智症的醫師,一定要跟她測試,問了很多問題,發現她100開始減7,完全正確,短期長期記憶都很好,會算數、會唱歌看歌譜,離開時她還記得我的名字,身心健全,這給我很大的鼓勵。人人都有病 但要照顧好身心我的書《終究一個人,何不快樂的獨老》,我從小就選擇要獨自生活,獨老是獨自生活,不見得就是孤寂、寂寞,一點也不滄桑、不蒼涼。足夠的經濟來源是快樂獨居的基本條件,但大家不必過於焦慮,退休收入減少,花費、應酬也減少。保持健康,年輕時把身體鍛鍊好,輕微病症及早就醫、避免重病,減少醫療花費。健康不是無病痛,而是有病治療、無病健身。近期參與同學會,在場幾乎人人都有病,但仍然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這就是健康的定義。走路是最好的健身,每天走路8千至1萬步,在菜市場走一遭,散步去找朋友聊天,一下就湊齊步數。退休之後,朋友很重要。我參加社區大學、英語KTV活動,也常與三五好友至郊區健行登山,近期爬了大屯山,也走了石碇的烏塗溪步道。老後體力有限,不必與年輕人一樣追求攻頂,在苗栗仙山步道健行時,最後的關卡既陡又滑,自己便在山坡下等同行友人回來,看相片一睹山頂丰采,一樣樂趣不減。轉念要轉對 當自己的安慰劑心態決定一切,你可以決定怎麼樣對自己好,轉念是我最重要的保護傘,但轉念要轉對喔,正面思考,例如有人說怎麼老了都在生病,應該想「幸好老了以後才常進出醫院」;我沒什麼品味,但我有懂品味的朋友,今天演講的衣服,便是找朋友至家中協助搭配。最重要一點是,成為自己的安慰劑。我怎麼樣看待自己、肯定自己,就會變成喜歡的自己。每天早上起床,對著鏡子說你很棒、長得很好看、笑容很好看、今天會過很好的生活,就會有快樂的一天,說不定是快樂的一生。我獨立自主,我並不孤寂,我時間富足、經濟穩定、健康平安、感恩惜福,我不抱怨,我要做個自在有趣的老人。做好8個準備快樂獨老1.經濟不求人:醫療自費與照護費可能增加。2.無病健身、動腦: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3.有病就醫:不要自我揣測,要就醫,及早治療。4.朋友很重要:老朋友、新朋友、加入團體。5.可以同樂,也喜歡獨處。6.維持原有嗜好,並培養新的興趣,使用3C產品(手機、電腦)。7.照顧好自己,遠離意外:凡事提早10分鐘,量力而為。8.心態決定一切。如何轉念正面思考?1.怎麼老了,都在生病→幸好老了以後才常進出醫院。2.免疫療法讓手腳起水泡→有副作用就表示藥物有效,傷害正常細胞也殺死癌細胞。3.確診得到新冠病毒感染→幸好是輕症,且增加了3個月的抗病毒免疫力。4.某些科的醫師可能會被AI取代→善用AI,如虎添翼,有時間與病人互動與溝通。5.我沒什麼品味→但我有懂品味的朋友。6.我並不富有→但也不匱乏,而且需求不多。7.我長得不漂亮→但我上相,且聲音還不錯。8.我牙口不好→但可吃煮花生或花生豆花。9.成為自己的安慰劑→怎麼看待自己,怎麼肯定自己,就會變成那樣你喜歡的自己。前跆拳道金牌奧運國手陳怡安:熱愛學習又好奇 期待自己「老不休」15歲時拿到奧運金牌,壓力隨之而來。跆拳道納為正式項目後已離開前線,雖決定復出,但因為運動傷害,最終沒能選上雪梨奧運賽。我卸下選手身分時才30歲,對一般人或許還很年輕,但對於競技運動選手,已屬「高齡」。在家哭了半年,發現如果我一直看待自己是奧運金牌或體育主播,就會抓著不放,沒辦法開始新的一條路。於是讓自己歸零,重新開始學習。比賽壓力很大,手工藝原來只是紓壓,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理解到原來這跟競技運動不一樣,競技運動追求巔峰,我們要打敗別人成就自己;開始新人生後,我發現跟大家是好朋友,可以分享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慢慢找到自己內在安定的力量。當我的孩子比較大了之後,事業比較穩定,我就開始想,我還能夠做一些什麼,所以又重新回到體育圈。提供一些自己過去的經驗,在過程自己學習、有新鮮感,同時也能夠有所貢獻。我有學習的習慣,對生活抱有很多熱忱與好奇心,我從當選手時就開始多元學習,已經變成一個習慣。所以我從來都沒有想過退休,有人問我「想要幾歲退休?」我說我想當「老不休」,我覺得老不休這個詞蠻好的,我們給它賦予新的意義。更多相關資訊,請點擊「以防萬一,活到100歲 2023退休力論壇」
-
2024-01-12 醫療.婦產科
月經經血顏色代表什麼?如何分辨月經與懷孕初期出血?一文看懂4種經血顏色、7種月經異常警訊
每位女性每個月都會經歷一次生理期,你有觀察過月經經血顏色嗎?經血顏色黑、咖啡色是婦科出問題的警訊嗎?月經有血塊正常嗎?如何分辨月經和懷孕初期出血?一文帶您看懂。為什麼月經有血塊?經血顏色變化原因一般月經週期平均為28~35天,每次經期持續約5~7天,出血量不超過80C.C,月經的經血為子宮內膜夾雜血液,通常呈現鮮紅色及一些內膜組織,若經血在子宮或陰道內停留時間較長,與空氣接觸產生氧化作用,則可能使經血顏色變成暗褐色或黑色,取決於個人凝血與排血速度。至於,月經出現血塊也是許多女性擔憂的問題。通常來說,月經伴有少量血塊是正常現象,不過,如果月經血塊相較先前生理期變多則建議就醫檢查。月經經血顏色代表什麼?大部分的月經經血顏色會因個人排血速度而不同。不過,根據新竹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醫師張瑜芹發文指出,月經經血顏色、濃稠度、持續時間等也有可能是子宮出問題的警訊,以下說明4種經血顏色: 若以中醫觀點來看,同仁堂中醫診所醫師鍾政勳表示,月經經血顏色呈淡紅/粉紅、紫黑色、橘/淺咖啡色、鮮紅色,各自代表不同身體狀況,以下詳解:.淡紅/粉紅(體質偏虛型):經血量少可能是血虛或腎虛,常見症狀包含面色蒼白、手腳冰冷、腰酸背痛等;經血量多則可能是氣虛,常見症狀如疲倦、呼吸、氣短、頭暈目眩等,應少吃生薑、大蒜等辛辣刺激食物。.紫黑色(血瘀型):可分為腎虛、寒凝、氣滯血瘀三種。腎虛血瘀常見症狀為腎氣不足,眩暈、耳鳴、腰酸背痛;寒凝血瘀常見症狀為怕冷、手腳冰冷、四肢拘急、經痛;氣滯血瘀常見症狀則為胸脅悶脹、腹部脹痛、口唇紫暗,皮膚青紫斑,建議少吃冰品、冷飲、西瓜、火龍果等寒涼冰冷食物。.橘/淺咖啡色(警示型):可能是身體受寒或是陰道感染,平時應多注意會陰部清潔問題。.鮮紅色(血熱型):鮮紅色經血且量多可能是實熱,常見症狀包含怕熱、口苦、口乾、汗出多、口苦、大便乾硬等;經血量少則可能是虛熱,常見症狀如怕熱、手足心熱、失眠、盜汗、口渴欲冷飲等,平時應多喝水,少吃燒烤、油炸食物。如何分辨月經與懷孕初期出血?懷孕初期出血是懷孕常見症狀,不少孕媽咪在還未確定懷孕時,不知道怎麼分辨月經與懷孕初期出血。根據茂盛醫院生殖醫學中心衛教資料指出,要辨別是月經還是懷孕出血,可從出血顏色、出血量及出血天數三面向判斷。 (表格資料來源:茂盛醫院生殖醫學中心)留意7種月經異常狀況每位女性的生理週期與月經血量都不太一樣,平常應多觀察生理期變化。日本婦科醫師駒形依子於《婦科女醫的私密門診》提到,若月經出現以下7種狀況,可能是異常狀態:1.白天也用夜用衛生棉2.夜晚不用尿布型衛生棉容易外漏3.月經第二天,若不每一、二小時替換一次夜用衛生棉(或日用量多型衛生棉)會感到不安4.生理期間有排出過直徑超過五公分的血塊5.月經從開始到結束,只用一般護墊就夠了6.生理期一天就結束了7.生理期長達兩週,或者會持續少量出血到下次經期開始經期如何保養及預防經痛?想要經血順暢排出及預防經痛與日常飲食及生活習慣息息相關,不妨參考以下5點建議。1.保持心情愉悅,適當抒發壓力。2.生活作息規律、睡眠充足,避免熬夜。3.規律運動習慣,維持正常體重,過輕過胖都有害健康。4.減少攝取燒烤、油炸等食物。5.戒菸、戒酒。補充適量鎂離子有助於預防經痛,鎂食物包含腰果、南瓜籽、黑豆、黑巧克力等。參考資料:美麗而剽悍 婦產科女醫 新竹竹北 張瑜芹醫師、陳保仁醫師與芙蘿拉、協和婦女醫院、茂盛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同仁堂中醫醫療體系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12 活動.活動最前線
退休力/用壺鈴練肌力 73歲保持活力
「上完課好舒服啊!運動不只維持身材,還能讓自己更有體力。」73歲林阿姨第一次參加沙袋壺鈴(Kettlebell)課,跟著運動教練田玉笛的動作,蹲下、拉提、往上推,這些動作對她而言不算艱難,因為林阿姨平常有上重量訓練,運動是讓她保持活力來源的一部分。「活到老,學到老」是林阿姨的生活哲學,從50幾歲退休後就開啟再學習之路,目前是樂齡中心的老師,「我父親一百歲每天都會使用彈力帶,也會踢球、算數學,維持肌力及腦力。」林阿姨及父親是活力老人的代表,她認為要翻轉年輕人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就是要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林阿姨是參加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月起推出的「壺鈴初階+進階十堂課」退休力課程,藉由一顆4公斤的沙袋壺鈴,進行身體穩定力訓練。田玉笛指出,課程設計是經由平常會運用到的動作進行基礎訓練,上課前會先了解學員的運動習慣及是否有慢性病史,以便上課時隨時觀察學員狀況。尤其有高血壓病史者,在執行動作時,會減少動作次數及頻率,不會讓血壓起伏太大;有糖尿病史者,也會留意其用藥狀況,藉由觀察學員喘息及說話速度,避免低血糖發生。田玉笛強調,課程的難易會依長輩的個人狀況而定,分段達成運動目的,不會過度勉強。也是第一次參加沙袋壺鈴課的邱小姐,也有運動的習慣,她認為,小班制的課程讓自己學到更多的運動技巧,有些人會自己使用器材來健身,但也容易產生運動傷害,有專業老師的帶領還是最好的。另一名已參加一年多運動課程的女士則因腰痠背痛來上課,被醫師診斷有肌少症的可能,上課後腰痛背痛的情形已無惡化。壺鈴因為攜帶方便、使用簡單、無需環境配合,有掌上健身房之稱。原本是一顆鐵球,但使用者常會擔心手滑砸傷自己或地板,現在也有沙袋壺鈴,就更為安全。壺鈴課程上課時間1. 初階壺鈴訓練:1月17日、24日、31日2. 進階壺鈴訓練:2月21日、2月28日3月6日、13日、20日、27日地點:北市青少年發展處4樓舞蹈教室台北市仁愛路一段17號4樓洽詢:02-8692-5588轉5869或2070
-
2024-01-12 醫療.皮膚
「蜘蛛撒尿」會導致嘴唇長疹子?解析「口唇型疱疹」的成因、治療與預防
許多人常一覺醒來,發現嘴唇、鼻翼等部位,長出很多刺刺癢癢的水泡,恐是「口唇型疱疹」上身。一旦人的免疫力差、壓力過大、感冒時,容易感染疱疹病毒引發口唇型疱疹,雖然多數症狀輕微,但如果病毒擴散至眼睛,可能導致視力受損,極少數情況下,病毒會影響到大腦引起腦炎。「口唇型疱疹」是什麼?如何傳染?常見的單純疱疹病毒(HSV)分為第一型(HSV-1)及第二型(HSV-2),第一型疱疹病毒大部分都感染在口唇周圍,第二型疱疹病毒則較常引起生殖器官、臀部、肛門附近及大腿等部位疱疹。讓人又痛又醜的口唇型疱疹,有「蜘蛛撒尿」的稱呼。成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許釗凱表示,口唇型疱疹主要由第一型單純疱疹病毒(HSV-1)引起,此病毒在人體內可長期潛伏,當免疫力下降時可能會活化,透過直接接觸感染者的疱疹或唾液傳播,如親吻、共用餐具或毛巾等。口唇型疱疹初期症狀有哪些?可能併發哪些問題?感染口唇型疱疹初期,通常集中在嘴唇邊緣出現小水泡,有輕微的刺痛或燒灼感,若水泡破裂會形成疼痛的潰瘍,初次感染可能會有輕微發燒、肌肉痠痛或淋巴結腫大等症狀。許釗凱說,雖然大多數疱疹病例輕微,但見過幾例較嚴重情況,曾有異位性皮膚炎病患合併嚴重疱疹病毒感染,進而演變為「疱疹性濕疹」,又稱為「卡波西氏水痘樣疹」;也有個案的病灶擴散至眼睛,導致視力受損,極少數病毒還會影響到大腦引發腦炎,這是非常嚴重但罕見的情形。部分民眾的口唇型疱疹易反覆發作,許釗凱分享預防、減輕之道:●首要避免熬夜、壓力、過度疲勞等會誘發因素。●更要避免與疱疹病毒的傷口親密接觸,不要共用牙刷或唇膏等個人用品,保持手部清潔,尤其是在接觸臉部前。●發作時,可使用抗病毒藥膏或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以減輕症狀。口唇型疱疹反覆發生的原因有哪些?皮膚科醫師趙昭明指出,口唇型疱疹常長在嘴唇、鼻翼、T字部位等處,會感到刺刺癢癢的,通常5至7天就會好,治療以擦抗病毒藥物為主,如果沒有改善,代表症狀比較嚴重,會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一般人每年發生不超過3次,但有些人每個月都會長,代表免疫力不好、壓力大,一直處在很累的狀態。荷爾蒙是影響口唇型疱疹發生的因素之一,趙昭明表示,臨床上觀察,罹患口唇型疱疹女性多為30至45歲,界於停經前、荷爾蒙旺盛的年紀,因為月經荷爾蒙波動造成口唇型疱疹;男性則落在30至50歲左右,大都是上班族,可能工作壓力大、常熬夜引起。特別的是,沒什麼壓力的小朋友也可能得到口唇型疱疹,趙昭明說,小朋友可能是溫差大或感冒沒有好引發,大人得過口唇型疱疹就不要親小孩,否則可能透過唾液傳染,抵抗力降低就會出現疱疹。趙昭明指出,現代人生活習慣改變,有些人可能出現一、二型混合的情形。有一名28歲女性,感冒一段時間後,免疫力降低,上下嘴唇開始長出很多又刺又癢的水泡,甚至有點潰爛狀況,屬於比較嚴重的狀態,以擦藥配合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口唇型疱疹5大成因1季節交替、溫差大時2長期睡不好3壓力過大4感冒或有其他疾病時5女性月經前後資料來源/趙昭明
-
2024-01-11 養生.健康瘦身
埋線、針灸減肥有效嗎?營養師教你做一件事可日減500卡熱量
2024年定下新年目標,「減肥」是不少人的自我期許,希望自己擁有健康的體態。中醫師及營養師表示,減肥除了可以尋求醫療協助外,並且應透過飲食生活習慣的調整,每天減少攝取「500大卡」熱量,就能夠簡單甩油。埋線、針灸減肥原理是什麼?為了減重,不少人用盡辦法也要瘦下來,採行中醫埋線、針灸減重法時有所聞。中醫師楊宗翰表示,埋線是利用羊腸線埋入肚子持續一周刺激穴位,羊腸線會被身體吸收,同時身體對於外來物會產生發炎反應,脂肪會連帶被身體的發炎反應消除掉。「針刀」也是另一種中醫減重的方式。楊宗翰指出,由於身體筋膜張力的失衡會使血液循環下降,讓脂肪堆積,常見局部堆積於腹部、臀部、大腿等部位,針刀治療可以放鬆緊繃的肌筋膜組織,增進循環,提高人體基礎代謝率,促進全身脂肪的分解,或對脂肪顆粒的直接刺激,達到局部減肥瘦身的目的。營養師:減肥可從少吃澱粉下手減肥不只醫療的協助,飲食生活習慣的調整更重要。營養師劉怡里表示,減肥期間每天應減少攝取500大卡的熱量,並且從少吃澱粉下手,一碗飯約240大卡,午、晚餐可減半攝取,且應避開精緻澱粉,可吃五穀米飯、全麥吐司等,但要戒掉下午茶,就能輕易減下500大卡。劉怡里建議,減肥期間可增加蛋白質攝取,以豆類、白肉為主,像雞肉、魚肉都相當好;搭配運動瘦更快,有氧運動可幫助燃脂,運動前喝一杯茶類或咖啡加強代謝,其他時間則多喝水,避免喝含糖飲料。楊宗翰強調,減重過程中生活習慣必須慢慢調整,若直接採取斷食法減肥,身體容易適應不良,基礎代謝率因斷食而下降,但只要一吃,很容易吃超過身體當下的基礎代謝率,更容易產生脂肪堆積,造成體重反彈。即使瘦下來,新的體重會有新的食欲,過往若都要吃到飽,可調整到7分飽,即使沒有藥物協助,也能夠維持瘦下來的體重。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11 醫療.消化系統
有胃病就不能吃粥嗎?營養師破除坊間常見顧胃保胃7迷思
現代人常有胃痛、胃脹氣等胃部不適問題,相當惱人。哪些飲食或生活習慣會傷胃?吃什麼食物可以顧胃?常見七大保胃迷思,就由新北市立土城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吳宜真來指點迷津。迷思1:哪些飲食或生活習慣會傷胃?現代人生活忙碌、工作壓力大,時常空腹或一次大量進食,容易造成胃酸分泌增加,引起胃脹氣、胃炎或胃潰瘍等問題。尤其嗜吃蛋糕、甜點、含糖飲料等甜食,或是炸雞排、鹹酥雞等油膩食物,以及含有咖啡因等刺激性食物,均可能引起胃部不適。如果三餐不定時、常應酬大吃大喝、吃消夜、吃飯囫圇吞棗、不細嚼慢嚥,更易引起胃脹氣、胃炎等症狀。迷思2:保胃顧胃,該吃哪些食物或料理?為了保胃顧健康,建議可多吃富含優質蛋白質食物,包括魚肉、雞肉等白肉、豆腐等豆製品;蔬菜則可多吃山藥、秋葵等富含黏液食材,也可多吃高麗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可促進粘膜蛋白分泌,降低胃酸分泌,減少胃食道逆流,建議烹煮時採用汆燙或涼拌方式,均有助保護或修補胃黏膜功能。牛、羊、豬等紅肉食物要少吃,因紅肉的消化時間長,胃排空時間久,會增加下食道括約肌壓力,反而易引起胃食道逆流;洋蔥、糯米、韭菜、碳酸飲料等也容易引發胃脹氣,不宜吃太多;更要少喝湯、飲料等易引起胃食道逆流的食物,減輕胃部不適。民眾冬天常會吃薑母鴨、麻油雞,此類食物油脂量高,會造成胃的負擔,宜適量食用。迷思3:有胃病的人,為什麼不可吃粥?胃病的型態十分多元,並非所有的胃病都不能吃粥。國人常見的胃食道逆流、胃潰瘍,就不建議吃粥,因粥品較稀,食用後會增加胃酸分泌,恐讓病情更加惡化;如果罹患急性腸胃炎的病人,沒有胃食道逆流症狀,就可以吃粥,讓胃多休息。迷思4:喝牛奶可以護胃嗎?依相關文獻或研究,並沒有「喝牛奶可以護胃」的說法。牛奶屬於液體,喝太多牛奶,恐致胃酸分泌增加,容易引起胃食道逆流,一旦出現喉嚨有異物感、胸口灼熱等症狀,須多加小心,但如果沒有胃食道逆流,就沒有這方面的禁忌。迷思5:坊間流傳喝苦茶油、芝麻油、亞麻仁油可顧胃,真的嗎?研究發現,苦茶油、芝麻油內含有芝麻素,可以保護胃黏膜,降低胃黏膜的損傷程度;亞麻仁油含有亞麻仁油酸,也可以抗發炎和抑制胃酸分泌,確實可以透過攝取油脂保護胃,相關研究並未建議攝取量,平時只要有吃就好。建議攝取油脂可以保護胃健康,通常不會直接要求民眾喝油,「直接喝油並不會顧胃」,而是用苦茶油、芝麻油、亞麻仁油取代烹調用油,或是拌入生菜沙拉一起吃。有些民眾胃較敏感,如果直接喝油,恐增加腹瀉的機會。迷思6:預防胃病,生活作息如何調整因應?1.要顧胃,務必要調整生活作息,首重三餐定時定量,切忌暴飲暴食,如果三餐無法定時,建議在餐與餐間,可以吃一些餅乾、麵包等,份量應節制,只吃7分飽。2.吃東西要細嚼慢嚥,不要邊吃飯邊說話,避免吞進大量空氣,以減少胃脹氣。睡前盡量不要過度進食或吃消夜,避免增加胃的負擔及胃食道逆流機會。3.如果有吸菸、喝酒、睡眠品質不佳及肥胖等,也容易引起胃食道逆流,讓胃部不適症狀更惡化,因此必須戒菸、戒酒、減重。4.平時要適時紓解壓力,不要穿太緊的衣服、褲子,避免壓迫到胃影響消化,避免發生胃食道逆流。迷思7:不可做哪些傷胃運動?應做什麼護胃運動?剛吃完飯,不要立即進行會增加腹部壓力的負重運動,如舉重、仰臥起坐等,會跳上、跳下的運動也不建議做。要從事這些運動,建議應於飯後2至3小時,待食物消化完後再做比較好,飯後建議可以慢慢散步10至30分鐘,或從事緩和式瑜伽,幫助消化。(責任編輯葉姿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