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5 癌症.抗癌新知
搜尋
生活習慣
共找到
1688
筆 文章
-
-
2019-11-24 科別.心臟血管
新型抗凝血劑 可防意外大出血
75歲的林伯伯是退休族,平日身體硬朗,偶爾覺得一陣陣心悸,因有心房顫動和高血壓病史,固定服用抗凝血劑預防血栓。沒想到有一天突然跌倒,引發大出血,緊急送醫後連外科醫師都不敢輕易開刀。幸好他的主治醫師發現林伯伯服用的抗凝血劑,有反轉劑可以短時間內恢復凝血功能,立刻施打減緩出血,在醫師開刀後,林伯伯順利保住性命。心房顫動易中風 抗凝血劑防血栓收治該名案例的馬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李俊偉表示,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心房因快速不規律的跳動,而無法有效收縮,心房內的血液流動不佳,容易凝結成血栓。從心臟產生的血栓如同散彈槍,一旦血栓隨著血液流到身體各處,會導致不同器官中風,例如血栓塞到腦部,就會阻塞腦血管造成腦中風,導致失能,「比起一般缺血性中風,心房顫動引起的中風死亡率高出兩倍。」由於心房顫動最嚴重的併發症是中風,以往靠服用抗凝血劑來預防血栓,病患會先在心臟科門診,由醫師透過各項年齡、性別等危險因子,評估病人中風風險後,再採取口服抗凝血劑,降低中風機率。新型藥劑 可反轉凝血功能為了預防血栓,抗凝血劑相對容易導致流血,若病患有拔牙、手術等需求,最好先告知醫師。李俊偉也提醒,病患要注意防撞、防跌倒、防受傷,也不要做太粗重工作和太激烈運動,降低因碰撞造成出血不止。李俊偉說,目前有一種新型口服抗凝血劑,有專一反轉劑,當病患忽然發生意外大出血或需要開刀時,可透過施打反轉劑,抑制抗凝血劑的藥效,讓病患恢復凝血功能。但他特別提醒,當意外發生時,保命關鍵就是搶時間,盡快送醫治療才能爭取更多續命機會。誰是心房顫動高危險群?李俊偉說,年齡愈高、罹病率愈高,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史都需要留意。不過,心房顫動初期症狀不明顯,很容易被忽略,偏偏無法預期何時發作,感到心悸、胸悶和喘,應提高警覺。李俊偉說,心房顫動引發的中風是最可以預防的,除了透過藥物,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外,建議有心房顫動家族史或心悸的患者,健康檢查時安排做心電圖檢查,早期發現,適度預防,避免引發中風!
-
2019-11-24 新聞.長期照護
找到「好醫師」看病不容易?專家建議可從兩方面著手
年紀漸長,今天看心臟,明天看腎臟,最近眼睛愈來愈濛霧,過兩天還得找眼科醫師瞧瞧……當逛醫院成了日常,父母常憂心,上哪去找醫術好又值得信任的醫師?子女又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協助呢?當健康出了問題,面對種種醫療抉擇時,不論是各科專家的不同意見、媒體報導的名醫專訪,還是親朋好友的熱心推薦,甚至網路上的說法,常讓有醫療需求的人不知如何決定。尤其老人家十之八九有多重慢性病,今天看心臟科、明天看腎臟科,療程長又複雜,子女到底該上哪去找「好」醫師,實在是一大難題。找醫師新趨勢 看網路星等評論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發組長辜煜偉表示,許多子女為長輩選擇醫師,約有三分之一透過親友或社區鄰居口耳相傳的方式,這較符合民眾生活習慣。除非嚴重到危及生命或需要手術,才會進一步搜尋或經由專業病友團體協助介紹。醫改會也發現,民眾利用google地圖下的星號評論尋找醫師的情況,愈來愈多,許多診所也會到評論下方留言,並和病人進一步溝通。兩大就醫挫折 重複用藥、耗時費力許多人都有辛苦且充滿挫折的就醫經驗,醫改會曾經於2013年針對全台22縣市隨機抽樣電訪,訪談陪同老人就醫的家屬1004名,發現家屬陪同長輩就醫過程經歷各種辛酸,最嚴重的五項分別是:重複用藥真藥命(68.4%)、耗時費力陪病難(58%)、老人吃藥常搞錯(38.9%)、多科看診困擾多(36.1%)、自費項目霧煞煞(31.9%)。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認為,與其說找到「好醫師」,不如說是找到「適切的醫療服務」。每趟就醫所花費的往返和等候時間不說,面對不同醫師又要重複陳述病情,且病人也不知道哪些應該交代,哪些不用講。例如因為腸胃疾病去掛了腸胃科,但很可能是心臟科的藥物引起,結果反而相互抑制,變成兩個病都看不好。門診時間有限 診斷多靠檢驗數據滕西華舉例,有些糖尿病患血糖控制不佳,醫師怪病人沒有遵照醫囑吃藥,事實上病人明明都乖乖吃藥,卻控制不好。這時醫師怪病人,病人也覺得病都看不好,但其實除了服藥,糖尿病控制重點在生活和飲食。她遇過某位醫師,總是花至少一小時回顧病人的生活習慣、飲食順序,進而協助病人調整。需要花時間才能知道不是處方藥物的問題,然而絕大部份的醫師並沒有這麼多看診時間,只能根據檢驗數據來加重劑量。找整合門診 或就近找「家醫群」診所因此,滕西華建議子女在為父母找醫師時,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尋找有試辦整合門診的醫院,二是尋找住家附近有試辦「健保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簡稱家醫群)的診所進行看診。整合門診透過科別、藥物整合,可以降低病人重複用藥和多科等候的時間;而透過家醫群,若是遇到複雜的疾病需要進一步處置時,可以進行轉介至更高層級的醫院,遠比病人和家屬自己去找到「對的醫師」和「對的醫院」來得簡單。但是,辜煜偉也坦言,目前家庭群的涵蓋率以及民眾認知度仍然不夠,提高涵蓋率才能解決可近性的問題。多重慢性病 重點在醫病合作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則認為,老人家多是以多重慢性病為主,不像急重病單方向的醫病關係,慢性病的醫病關係重點在於合作。因此找一個老人家願意聽、願意配合的醫師最重要。滕西華也認為找好的醫師,也要有好的病人,因此建議子女頭幾次就醫時可先陪同,觀察醫師看診是否有做好病情評估,長輩與醫師間是否投緣,有醫師「緣」,病人才有福。試試這樣找醫師1.尋找有試辦整合門診的醫院。2.詢問住家附近是否有試辦「健保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簡稱家醫群)的診所。3.長者頭幾次就醫,建議兒女陪同,觀察醫師與長輩是否投緣。4.醫病配合很重要,找一個老人家願意聽、願意配合的醫師。5大就醫心酸重複用藥真藥命(68.4%)耗時費力陪病難(58%)老人吃藥常搞錯(38.9%)多科看診困擾多(36.1%)自費項目霧煞煞(31.9%)資料來源╱醫改會2013年調查
-
2019-11-24 癌症.乳癌
乳癌術後復發心驚驚 醫:每周走路3至5小時可增存活率
乳癌是國內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據衛福部統計,每天約31名婦女會被診斷罹患乳癌、6名婦女因乳癌失去寶貴性命,甚至有研究指出,手術切除後10年都有復發可能,更可怕的是,三分之二復發為骨、肺、肝等遠端復發。隨著飲食、生活習慣西化,醫師籲,女性應更加重視「肥胖」造成的風險。羅東博愛醫院副院長葉顯堂今於乳癌大型病友會中,分享「乳癌的復發與追蹤」,他說,乳癌來勢洶洶,相較20年前乳癌新發人數不僅攀升,隨著乳癌篩檢技術、醫療方式的進步,第0至2期早期乳癌五年存活率高達9成。但復發卻始終是存活下來的乳癌患者最恐懼的事,乳癌復發種類可分為局部復發及遠端復發,其中三分之二復發患者是在骨、肺、肝等發現癌細胞。在遠端復發中,葉顯堂認為,骨骼復發最棘手。因骨骼是最常受癌症轉移侵襲的器官,全球超過150萬名癌症患者發生骨骼轉移,對於乳癌患者而言,其最後威脅生命時,骨轉移的發生幾乎是無法避免的,在美國這樣的情形約占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因為乳癌移轉到骨頭時,癌細胞會把骨頭吃光,造成病理性骨折,增加患者生命威脅。葉顯堂提醒,乳癌患者術後的追蹤重點除當心骨轉移,必須包含控制體重,千萬不要變胖,因為肥胖是造成乳癌的可能機轉,脂肪細胞是性荷爾蒙來源之一,肥胖會使脂肪細胞增加,會進一步造成血清中的動情激素、雄性激素等上升,導致停經後婦女乳癌發生率大增。葉顯堂在乳癌存活時期醫療照顧目標中,特別強調改善生活樣態,培養健康生活習慣,尤其提及運動對乳癌患者的好處。他說,每周只要走路3至5小時就可以增加存活率,除降低肥胖造成的復發風險,也能減少患者的疲勞、憂鬱及焦慮感,有氧運動更能避免淋巴水腫。
-
2019-11-23 養生.聰明飲食
低油飲食就能消除脂肪肝?當務之急是這件事
就讀國小四年級的王小弟,從小長得又高又胖,高壯的體格更讓父母引以為傲,總認為「小時候胖不是胖」,甚至「現在胖一點,以後長高就會瘦下來」,以致於王小弟養成「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坐」的習慣,飲食方面也經常喝手搖飲、吃速食,但也因此常被同學戲稱為「胖虎」,讓他頗為自卑;直到校內健檢意外發現其肝指數(GPT)比正常值高出數倍,經抽血和超音波檢查,確診為脂肪肝炎,父母才驚覺大事不妙。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童腸胃科主治醫師陳德慶表示,脂肪肝是脂肪堆積在肝臟引起的疾病,可分為酒精性與非酒精性,前者是由酒精造成,後者主要為攝入過多熱量所致。體內過多的熱量會轉換為脂肪存積起來,當脂肪堆積在肝臟,會引起肝臟發炎而導致肝細胞被破壞,此時肝指數就會升高,稱之為脂肪肝炎。 雖然瘦子也會有脂肪肝,但肥胖仍是脂肪肝最大的危險因子,因此北美小兒消化醫學會建議,9歲以上體重過重的兒童,應定期接受脂肪肝篩檢,雖然目前尚無藥物可以治療脂肪肝炎,但只要有效地控制體重,就能改善脂肪肝炎,甚至讓脂肪肝完全消失。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人以為減少吃油膩食物就可以減少體內脂肪,但其實體內過多的熱量都會轉化成脂肪,因此單純減少攝取油脂,卻未減少飲食的總熱量,並不會改善脂肪肝;其中,又以戒除手搖飲為當務之急,因為手搖飲使用的大部份是果糖,而比起其它種糖類(如砂糖和葡萄糖)果糖更容易造成脂肪肝。 陳德慶提醒,脂肪肝是慢性問題,平時不會有症狀,通常於健檢時才會被發現,有些人總認為脂肪肝為良性,並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而置之不理,但只要肝臟發炎時間長,就可能會走上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肝病三部曲,因此建議多選擇天然健康食物,減少高油高糖食物,養成固定良好生活習慣,例如每週運動150∼300分鐘,都可以有效控制體重,降低脂肪肝病風險。延伸閱讀:吃素就能與心血管疾病絕緣? 真相是……吃素也會得脂肪肝 這2樣都是地雷
-
2019-11-23 橘世代.健康橘
50歲侯昌明預習空巢期 早起一個動作找回夫妻溫度
侯昌明今年屆滿50歲,正式進入人生下半場,在此之前,他選擇了創業,更在50歲這年,他和老婆的婚姻關係經歷了一場考驗。侯昌明和老婆曾雅蘭結婚近20年,堪稱是圈內的模範夫妻,不過侯昌明坦言,年輕時個性衝動,曾遭詐騙800萬,導致老婆沒有安全感,兩人常為錢吵架,到了現在這個年紀,他不會再做出梭哈全部身家的傻事,用錢格外謹慎。反倒是曾雅蘭花錢比他還大手大腳,負責財務控管的他,不得不再三提醒老婆要懂得節制,曾雅蘭也從善如流,夫妻倆多年來磨出的默契,讓兩人不管於公於私,都是彼此的最佳夥伴。投資學乖了 要給老婆安全感侯昌明年輕時熱中投資理財,就算戶頭沒現金也無所謂,「我覺得只要有留吃飯錢就好,但雅蘭會說都結婚了,哪天突然失業,那我們要吃什麼?」經過多次溝通,總算得到共識,「就抓出一個安全水位的數字,看要留多少錢她才有安全感,其他的錢我就全部拿去衝」。侯昌明演藝事業漸漸上軌道,夫妻倆經濟狀況也趨於穩定,他曾說過想存到1億的退休金,「其實我今年50了,想半退休也不是不可以,但我們真的有過那種無所事事的生活,大概過了快1年,兩人就受不了了,還是有工作感覺比較踏實」。原來在42到43歲這年,他突然失去對工作的衝勁,「當時除了固定主持錄影,我把所有工作統統都推掉,因為想工作的心態已經跑掉了,工作愛做不做,每天早上起來,我就跟雅蘭大眼瞪小眼,想著今天要去哪裡,暑假就出國2次,國內旅遊2次,玩得比工作還累」。但這種日子過久了,夫妻倆漸漸覺得無趣,「後來我發現當你真的開始過退休生活,就會知道生活沒有目標還是不行的」。選擇背房貸 往前衝才更有勁為了讓自己重拾對工作的熱情,在邁入50歲前選擇背房貸和創業,「有了壓力我才會往前衝,當我鬆懈下來,就會想到房貸怎麼辦?當了老闆,我還要負責員工生計,不能說停就停」。侯昌明小時候就夢想當老闆,如今和老婆一起經營網拍服飾,另外還賣手工鹹甜派,「雅蘭第1年就累出一身病,到了現在第2年已經有些心得,尤其是服飾部分,一開始完全只有我們兩個,從當初的家庭手工規模,漸漸轉為公司化經營」。預習空巢期 不忘摸臉說愛妳女兒赴美念書,兒子明年也要離家跟隨姊姊腳步,他坦言最近夫妻關係才剛經歷過一場考驗:「她因為公司的事很累,回來只想看電視或睡覺,我們沒有太多有溫度的交流。」「我跟她說,我不是沒有累過,以前也是每天錄影,忙到連剪頭髮的時間都沒有,但妳回想看看,我有沒有因為這樣,對妳沒溫度?」侯昌明說,講這些並不是想增加老婆的負擔,「我覺得那是一種內化的生活習慣或態度,比如早上起床時我會摸摸她的臉,跟她說『愛妳喔』,那是自然而然,不是刻意去做的。」侯昌明笑說,其實是因為預期明年將面臨孩子們不在身邊的空巢期,他才會提前提醒曾雅蘭,「如果明年孩子不在了,妳還是這麼沒溫度,那我不知道我們夫妻相處會怎麼樣。我覺得不行,那我不如先告訴她」,讓她慢慢轉變。他也想好,以後公司上了軌道,夫妻倆就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在工作上,「架構和制度建立好,不用常進公司也能夠正常運作,淡季就出國旅遊,或者去美國找孩子,在那邊陪他們一個月之類的,回台就努力工作,享受更好的生活品質,這是我未來目標」。經營交友圈 不必24小時黏著侯昌明坦言,孩子離開身邊,確實心裡覺得空蕩蕩,「以前回到家,有孩子在身邊嘻嘻哈哈的,是很好的潤滑劑,有次2個小孩去國外3周,我和雅蘭都覺得家裡突然變好大,連空氣都是冷的」。他說,現在少了女兒在身邊,一家剩3口,已經開始不習慣,更無法想像明年連兒子都離家,會是怎樣的情景,「其實也要經營自己的交友圈,不要24小時都只有夫妻倆,我可以忍受一天都跟雅蘭在一起,但怕她熬不住,畢竟我又不是彭于晏,哈哈!」因此偶爾和朋友出遊,轉換不同的感覺,也是不錯的調劑。夫妻倆不僅是對方的依靠,同時也是孩子的最佳後盾,女兒初到美國,夫妻倆天天和女兒視訊,因為女兒英文不好,想交當地朋友不容易,侯昌明為她打氣,「我要她不要擔心,一個人中午吃飯就把視訊開著,爸爸媽媽陪她聊天,就不會覺得寂寞」。兩人為了配合美國時差,常常到快天亮才睡,但也甘之如飴,對女兒一天的行程掌握得一清二楚,他笑說,女兒已經在計畫年底返台,短短10天假期,行程塞滿滿,「可見女兒有多想家」,就怕到時女兒會捨不得回美國。侯昌明50歲的人生態度1.對演藝工作隨緣,但態度一樣要積極2.創業和房貸逼自己累積更多資金,未來才能退而不休3.計畫和老婆退出工作第一線,享受更好的生活品質侯昌明的相處之道夫妻溫度的維持,是一種內化的習慣或態度,比如早上起床摸摸她的臉說「愛妳喔!」曾雅蘭的拚搏精神我們也曾有過半退休、無所事事的生活,但是1年就受不了,還是有工作的感覺較踏實。如何度過空巢期?1.不管多忙多累,都要記得關心對方,和對方有溫度的交流。2.要經營交友圈,生活才有更多樂趣。3.培養共同話題或興趣,生活交集不要只剩下小孩。【老派情人節專輯】。名人心法/李昂:規劃退休生活,別忘了把愛情也規劃進去。名人心法/鄧惠文:關鍵10年是婚姻瓶頸。名人心法/林黛羚:家人關係 決定家的樣子。名人心法/侯昌明:預習空巢期 早起一個動作找回夫妻溫度。名人心法/丁寧:把狀態調整好,自然會有好姻緣
-
2019-11-22 癌症.大腸直腸癌
逾百名傷造口師照料患者 專家籲病友別再悶在家中了
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國人罹患大腸直腸癌、膀胱癌的比例增加,多數手術患者無法避免「腸造口手術」,排泄出口從原本的肛門、尿道移至肚皮,使患者心理存在著莫大的恐慌,老一輩的患者甚至因此足不出戶,進而出現精神疾病的情形比比皆是,專家表示,台灣傷造口照顧發展成熟,訓練超過100名傷造口護理師,加上已有病友協會能相互幫忙,千萬別悶在家中不向外界求援。第八屆亞太傷口造口及失禁護理學會會員大會首度於台灣舉辦,現場邀集各國傷口、造口、失禁處理專家,今天下午也有100多名病友走出家中,相互討論,生活上常遇見的問題。台灣傷口造口及失禁護理學會常務監事也是第八屆亞太傷口造口及失禁護理學會會員大會主席于博芮說,隨著手術的進步,永久造口的患者可預期會愈來愈少,但暫時性造口仍不可避免,根據推估,我國約有1萬多人有永久性造口的患者,約3萬多人現在仍有暫時性造口。面對造口最令患者或家屬恐懼的是大腸組織直接顯露在肚皮上,且新手患者裝置造口袋時常手足無措,糞便濺散全身,內心受創,也使患者不敢隨意步出家門,于博芮說,有人工造口並不代表自己就是髒跟臭,只要有妥善的處理與照顧,生活可以與一般人無異。于博芮說,全台已經訓練超過100多名的傷造口護理師,不僅能在患者出院前協助教育患者如何處理傷口,更在手術之前,也會與醫師討論,能否避免使患者有永久性造口,若無法避免造口,也希望開口處能是患者好處理的位置,避免未來影響生活。我國護理界多年來推動傷造口照護,也讓患者漸漸知道該怎麼面對這塊傷口,特別是年輕患者,較能接受與造口共存的生活方式,願意踏出家園與他人相互討論與協助彼此,但年紀較長的患者,常礙於面子,常把自己困在家中。曾有位年近70歲的退休校長,大腸癌後造口,身為護理師的女兒想協助照顧,爸爸卻礙於面子,不願女兒幫忙,也不願向外求援,這一場手術也讓他不願打開心房,從此困在家中。反觀同是大腸癌後造口的一位男性患者,本身是為歌唱老師,造口的生活反而讓他更積極接觸人群,用自身經驗鼓勵病友走出家園,每周開設唱歌時間,讓每位病友都能彼此聊聊心聲,放鬆壓力。于博芮說,多數患者不曉得資源在哪裡,未來學會也將串連我國100多位傷造口護理師,將位處的醫院公布於網站上,一旦國內旅遊途中造口照顧出現疑慮,不一定要跑回原來醫院,也能依造口師地圖,尋求幫助。
-
2019-11-22 科別.百病漫談
冬天總是手腳冰冷? 別以為很正常!恐是心血管疾病前兆
天氣漸冷,許多人會有手腳冰冷、手麻、腳麻、一時走不動的困擾,其實這就是末梢血液循環不好的症狀,但還不只這些而已,醫學上認定的末梢血液循環不良,還可能是引發嚴重病症的兇手,不得不慎!一般人總認為末梢血液循環不好,是老人家或是有慢性疾病才會有的現象,其實不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欣潔表示,人是溫體的哺乳動物,在血液不易到達的地方就不會暖和,因此血循不良者的四肢末梢容易感覺冰冷;所謂的「末梢」,並不一定是指四肢的末端,而是指體內各器官綿密網狀、無處不在的微細小血管循環。這些末梢血管相當細窄,最細的微細血管,比人頭髮還細20倍,氧氣和養分通過末梢血管,輸送到人體各個組織器官,身體即時吸收養分,同時排除廢物。一旦血流因為游離性血脂肪或是分解不良蛋白質等物質阻塞,造成局部供氧不足,就會發生末梢血管不暢通,在阻塞的地方對應器官,出現各種機能上的障礙,甚至組織壞死。許多人認為末梢血液循環障礙,指的就是血液循環不好,手腳容易冰冷、痠麻。不過醫學上的末梢血液循環障礙,卻不是這樣簡單解釋,它可能是引發嚴重病症的「健康恐怖殺手」。許多現代人常見的疾病,都與末梢血液循環障礙有關,中醫也明言:「不通則痛,通則不痛。」指的就是身體微循環的重要。最常見的末梢血管障礙,就是手腳冰冷情況。吳欣潔進一步指出,若心臟血管不通暢,輕則可能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更可能造成心絞痛、心肌梗塞,甚或猝死情形;再者眼部微血管循環不良,也會造成視力模糊或障礙;內耳的微循環不良,就可能造成耳鳴、頭暈或是突發性耳聾。吳欣潔也強調,末梢血管主要是將血液和氧氣送到各部組織,因為阻塞所引起的病症在各年齡層都不算少見。不過,末梢血管障礙相關疾病,是一個可以處置、可以治療的疾病,而且治療之後,患者生活品質會大幅提升,因此在確定身體這些不適症狀引起的原因是末梢血管阻塞之後,只要改善障礙程度,就能夠治療這些病症,如透過藥物、飲食或是居家生活習慣重建。延伸閱讀: 冬天暖呼呼!10大驅寒保暖教戰對策 手腳冰冷、手麻腳麻,是怎麼了?
共
5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