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0 養生.家庭婚姻
搜尋
生活空間
共找到
41
筆 文章
-
-
2024-05-23 養生.家庭婚姻
新垣結衣、星野源一結婚就分居!日本刮起「分居婚」風,婚後仍可保有個人空間受推崇
被台灣人譽為國民老婆的新垣結衣,2021年假戲真愛,和一起演出《月薪嬌妻》的男星星野源閃婚,一度讓鄉民們不敢置信,更引發一波「國民失戀」。但今年(2024年)日本八卦部落客瀧澤GARESO在社群媒體上大爆料,稱「跟知名女演員合作劇後閃婚的歌手,最近出軌了一起主持節目的NHK主播」,網友立刻聯想到符合條件的星野源和新垣結衣。對此,星野源所屬經紀公司大動作發聲明澄清,表示絕無此事;而新垣結衣也在睽違約1年半左右更新自己的社群平台X帳號,否認傳言。結婚後夫妻同住,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分居婚」竟然悄悄的在日本開始流行。2021年5月,與一起合作《月薪嬌妻》的男星星野源宣布結婚的消息,但看著女神跟所愛之人結為連理,大家也紛紛獻上祝福。而女神不愧是女神,連對婚姻的觀念當相當前衛,日本媒體爆料,婚後的兩人並沒有選擇住在一個屋簷下,反而仍居住在各自的家中,有空才會到對方家相處,這樣的相處在日本被稱為「分居婚(別居婚)」,也因為有別於我們傳統認知,結婚就是要同住的觀念,讓人大呼「結衣好新潮」。結婚聲明特別強調「沒有懷孕,不會同居」!其實他們沒有同居,大家也不用感到意外,因為當時他們發布的結婚聲明就有強調,「沒有懷孕、不會同居」,會奉行近期在日本行之有年的「分居婚(別居婚)」。也就是各自住在同一個社區、不同的房子裡,有空的時候才會到對方的家裡和另一半相處。「分居婚」讓人保有各自的生活空間對於我們來說,「分居婚」是一個全新的名詞,但在國外早已有不少名人都效法這樣的婚姻生活,簡單來說,就是夫妻在婚姻關係中,卻沒有住在一起,仍保有各自的生活空間。日本女星壇蜜、電影鋼鐵人中的「小辣椒」葛妮絲派特羅也都和老公選擇,一周只會同住4個晚上,在個人空間與情感承諾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彼此扶持又不會過度干預。而對這些選擇分居婚的伴侶們來說,最吸引人的不外乎下列3個優點,「婚後仍可保有自我」,可以不用因為結婚,而放棄自己原本的生活步調,自由自在地徜徉在婚姻之中。再來就是「維持愛情新鮮感」,相愛容易相處難,就怕兩個人住在一起後,會因為看到彼此最真實的一面,而讓戀愛泡泡跟著幻滅,所以不如保持一點距離和神秘感,自然能為愛情保鮮。最後是「婚後適應壓力較低」:從一個人到回家得面對另一個人,你要說全然的接授與習慣,那得要用多少的妥協與尊重來換,生活習慣、金錢觀、日常作息等,都需要一定的時間調適,而這無形之中也有可能讓你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很多人認為婚前一定要先同居看看,而「分居婚」則是,我們不需要討好順從,也不需要同居試婚,因相愛而結婚,婚後仍保有一點距離,是最舒服的關係。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15 焦點.健康你我他
老夫老妻還需性愛?/在家各有私人空間 主臥室溫馨相守
我和外子結縭超過30年,今年初他過完60歲生日,也就是我生命中近三分之二的日子都是和這個人在一起。孩子們長大了,各自朝歐美發展,身為父母的我們,除了守護家園,更重要的是好好照料自己的生活及健康,避免日後成為年輕人的負擔。每天吃完晚飯,我們會到公園散步,假日也會到處走走,冬天去墾丁、夏天往山上跑,或相偕去逛百貨公司,兩人焦孟不離,雖偶有爭吵,但一下子就雲淡風輕了。夫妻兩人出門從來不會牽手,總是並肩同行或一前一後,因為我知道他就在身旁,那是信任帶來的安全感,不必從彼此的手心感受熱情,而熱情卻常在我心。步入中年後,行周公之禮次數減少,但感情不減,每天晚上只要聽到他的打呼聲,就感到安心。30多年來一成不變的生活模式並不覺得單調,反而是孩子們離巢後,感覺我倆已是生命共同體,更要一起健康的變老。每天除了工作職場上的溝通,也會一起計畫出國探親事宜及退休後的財務規畫。在家裡,除了公領域外,我們有各自的生活空間,互不干擾。在主臥室裡,我特別購置了高級彈簧床及鮮麗的床罩組,一進臥房即感受嘴角奼紫嫣紅開遍的幸福氛圍。在這張床上睡得安穩、自在,整個空間裡有夫妻相守的溫馨氣息。沒錯!我們要一同快樂舞出生命的下半場。
-
2024-04-25 養生.生活智慧王
大雨特報!室內防潮指南,網推7項「除濕小物」遠離潮濕悶熱
台灣的天氣高溫多雨,經常讓室內濕氣難以消散,給人帶來黏膩悶熱的感受,影響居住環境的舒適度和生活品質。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讓家中保持乾爽不潮濕,就成了許多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除了大家常用的除濕家電外,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同樣具有除濕功效呢?一起來看看吧!《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三個月內「除濕小物」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除濕小物排行。「除濕劑」便利實惠但需慎防溶液外漏觀察近三個月網友針對「除濕小物」相關話題的討論,可以發現市面上常見的「除濕劑」是許多網友認為相當經濟實惠的抗潮濕小物。其主要成分通常為氯化鈣,乾燥時會呈現白色固體狀,在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後會潮解成液體,藉此幫助調節室內濕度。而除濕劑通常會以袋狀或盒狀形式出售,無論是放置還是更換都相當便利,適合擺設在書櫃或衣櫥等密閉空間,有網友就表示「為了適應北部潮濕的空氣,現在都會習慣在宿舍衣架上掛除濕袋」、「我喜歡在櫥櫃裡放除濕盒,看到白色顆粒都變成水還會有莫名的成就感」。不過,也有民眾提醒除濕劑中的溶液酸鹼值較高,可能對皮膚和衣物造成損害,在使用過程中應該慎防打翻或漏液,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污染或耗損。 「木炭」不僅除濕還能除臭而「木炭及竹炭」同樣是近年流行的天然防潮小物,由於這些天然碳材料的表面佈滿許多孔洞,具有優異的吸附濕氣與空間異味能力,因此被廣泛應用於家居環境中。民眾可以用布料或透氣紙張包裹木炭或竹炭,並放置於鞋櫃及衣櫥等潮濕的地方,既可以達到除濕的效果,又能去除異味。一名網友就在討論區請益「台北整天都濕答答的,租屋處潮濕該如何處理」,吸引熱心網友回覆「我會放一些用袋子包起來的竹炭來除溼」、「可以在網路上買竹炭包,很便宜而且不只除濕還能除臭」、「下雨天鞋子臭臭濕濕的也可以放竹炭包,鞋子隔天就會成功變乾爽」,認為炭材的乾燥和除臭效果都相當理想。除此之外部分網友也提到,使用過後的「暖暖包」不必急著丟棄,因其包含活性碳、蛭石等成分,亦有簡單除溼的效果,推薦將其「塞鞋子」、「丟進衣櫃」等,作為乾燥劑再度利用。你還知道哪些除濕小物呢?保持室內乾爽不僅可以提升生活品質,還能使得身心狀況更加健康。如果你還在煩惱該如何除濕的話,不妨參考看看網友的討論內容,根據實際需求與居住環境來找出適合的除濕小物,為自己打造一個清爽又舒適的生活空間吧!(本文轉載自《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
-
2024-04-20 退休力.理財準備
該不該買房養老?專家曝靠房養老4模式活化資產,將房產價值最大化
許多人打拚一輩子,到退休時發現此生最大資產就是房子,但台灣現有的「以房養老」有諸多限制,無論是民眾申辦或是銀行承辦的意願都不高,如果不使用政府推的以房養老方案,我們的房子,還有哪些方式可以拿來安頓後半生?靠房子養老,勢必成為這一代退休族該思考的事。該不該買房養老「如何用房子養老」是這一輩退休族的功課,而四、五十歲輩的煩惱卻是「要不要買房保障後半生?」在為弱勢找房租屋的非營利組織「崔媽媽基金會」的辦公室裡,有很長一段時間「要不要買房?」成為社工們午間餐桌最熱話題,在這間辦公室,擁房比率遠低於全國同年齡平均。這幾年,他們有人買了房,漂泊的心終於安定;有人在猶豫中房價又漲了,至今租屋;也有人用其他方式為自己的老後安居努力。進數位版看他們的故事。許先生家住台北市蛋黃區,同社區同坪數日前交易金額約三千萬,他想起卅幾年前四百萬元購入的小宅,現在已變成千萬豪宅,價格高到連自己都買不起。沒其他投資的許先生曾想過,日後養老看病需要錢,好歹還有一間房,但細想不對,人生最大資產就是這間房,如果賣了要住哪呢?房產是這一代六十五歲以上者「最大資產」,許多人不一定存了養老金,卻在年輕時打拚買一間房。根據主計總處的人口及住宅普查調查,二○二○年全台六十五歲以上擁有住宅者高達八十九%,擁宅比率是所有年齡層最高,其中多數人像許先生,雖有房子,卻只有一間,且現正住在其中。房子可用哪些方式轉為資產,讓我們後半生既不會流離失所,又因為房子取得生活所需費用?馨傳不動產執行長何世昌分析,台灣目前主要有幾種退休住房模式,包括以房養老、留房養老、共居養老、賣房養老等,可視個人經濟程度選擇。以房養老 適合僅一棟房各界較熟知的「以房養老」,就是將持有的房子抵押給銀行,在貸款期間內,銀行每月撥付養老金,保障退休後生活資金所需,例如價值兩千萬的房子申辦卅年,每月約領兩萬多至三萬多元;好處是房子雖抵押給銀行,仍能繼續住在家裡,不用轉換環境,適合僅有一棟房的銀髮族。留房養老 財產安養信託「留房養老」則是安養信託的一種,主要對象是手上有兩間房的民眾,可到銀行申請信託帳戶,將財產交給銀行出租管理,定期定額領生活養老費;身為「包租公」的銀髮族,也可透過與銀行和包租代管業者的合作,來把關房客。共居養老 青銀互助互惠若手上只有一間房時,可試試「共居養老」,長輩將多餘空房出租給年輕人,或幾位志同道合好友,同住一個屋簷下,共同分攤生活費用,達到互助互惠,彼此照應的目的。賣房養老 大宅換兩小宅何世昌說,當人生資產只剩一間房時,又需要多一點的生活費用,「賣房養老」可能是較適合方式;因許多銀髮族的兒女各自成家後,也不需太大生活空間,像大宅換小宅、一大宅換兩小宅、市區換郊區等,將房屋出售,找坪數小或房價較低居所,出售後的價金所得,就用來當退休金,或可另多買一間小宅,用來收租。「不動產不要真的不動,要活用。」何世昌說,如果不想賣房,也可從房子增貸出一筆資金,規畫投資理財,不過好地段的房子才會有好的退休金,若房子先天不良,不容易期待一個老後富裕的生活品質。對持有者來說,房子雖是自己的,但最後也會變成他人的,建議規畫時先與繼承人溝通,避免家人為房事傷感情。
-
2024-03-31 焦點.長期照護
高齡駕駛車禍頻傳 該要求年長者不要開車及回收駕照嗎?
前陣子,很多國內外車禍與高齡駕駛有關,因此要求高齡者不要開車及回收駕照的呼聲再起。根據英國Swansea大學創新衰老中心研究指出,超過70歲的駕駛涉入車禍的可能性,比17-21歲的駕駛低4倍。試想,因為年輕人開快車或酒駕而造成的車禍傷亡率,與因為老人反應較慢而造成的車禍傷亡率,哪一個比較高?我想應該是前者。可是怎麼沒有人禁止年輕人開車?某種程度來說,應該也算一種年齡歧視。事實上,若銀髮族不開車或被要求繳回駕照,反而對高齡者生活有些負面影響。駕照被迫繳回,會給老年人帶來自主性減少的感覺,失去了掌握生活的能力,可能引起負面情緒。另外,因為駕車可以延伸自己的生活空間,購物、就醫和探訪親友都可自己來,一旦被剝奪,會限制參與社交活動的能力,使他們感到孤立和缺乏社會支持。日本精神科權威及高齡醫學專家和田秀樹醫師,就建議高齡者千萬不可以交還駕照。他認為即使年屆高齡也不放棄開車,正是維持健康活力的一大關鍵。尤其住在鄉下,若無法開車就不方便出門,在這種狀態下失去社交生活,很有可能罹患失智症。他還舉出筑波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跟持續開車的人相比,放棄開車的人經過6年之後需要照護的比例竟高達2.09倍。同一研究也顯示,若放棄開車改利用電車、公車或自行車的人,需要照護的風險也較持續開車的人多1.69倍。有駕照與沒駕照的差別就在「自由自在任我行」的感覺,有駕照可以隨時準備出門,去遠一點的地方也沒問題,一旦駕照沒了,就會感到寸步難行,讓人打消出門念頭。老人家也許反應慢,但是若能定期檢查身體並且配合換照,其實發生事故的可能性遠比年輕人開快車、酒駕因而肇事的比率低。世界各國針對高齡駕駛是否強制換照的規定並不一致。台灣與日本、英國都有70歲以上、每3年要強制換照的規定,換照時除了體格與視力檢測,還要檢測夜間視力和動態視力,以及參加道安講習,通過了才能換照。不過也有一些國家如法國、德國,並沒有規定高齡者強制換照,他們的駕照是終身有效。法國原本要對65歲以上駕駛人實施強制性換照,後來卻沒有推動立法。因為從數據來看,他們認為法國老人開車並沒有特別危險,在交通死亡意外中只有10%是由65歲以上的駕駛人造成,20%的死亡意外歸咎於18到24歲的年輕駕駛人。德國的立法和政策主要著眼於個體能力和行為,而不是將年齡作為唯一的指標。德國政府尊重個人的權利和自主性,認為老年人應該有權繼續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他們能夠證明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安全地駕駛。因此,除非駕駛者的健康狀況明顯影響到駕駛能力,否則他們不會因為年齡而被取消駕駛權利。高齡者是否該繳回駕照,是一個個人化問題,應該根據個人的健康狀況、家庭支持、社區交通情況和個人偏好等因素考慮。雖然放棄駕照可以減少某些風險,但也可能限制自主性、社交參與和生活便利性。對於高齡者來說,重要的是仔細權衡利弊,並在需要時尋求專業建議,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另外,政府在鼓勵長者放棄駕照時,也應盡快建置配套措施,如偏鄉的運輸系統建立,別讓長者行不得也。
-
2024-03-30 養生.生活智慧王
雜物滿屋難斷捨離?醫師曝愛囤積症是種病!嚴重恐會社交和職業功能受損
近年來,興起一股「斷捨離」風潮,講究無欲單純的生活,但社區中仍常見「囤積症」患者,在家中堆滿東西,髒亂不堪,寸步難行,幾無生活品質可言,如果旁人丟棄物品,還會勃然大怒。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囤積症又稱為儲物症、囤積症候群或囤積障礙,是1種心理精神健康障礙,歸在「強迫症及其相關障礙」,需靠藥物、認知行為治療才能逐步改善。囤積症好發於長者!女性罹病率為男性的3倍楊聰財表示,囤積症自2013年被納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拔毛症等屬於強迫疾病相關障礙的1種,定義為「不當收集物品,造成生活障礙」,一般來說,個案常伴隨情緒障礙,如廣泛性焦慮症或是分離焦慮症等,女性為男性的3倍。臨床也發現,囤積症好發55歲以上民眾,中老年人發生囤積症機率是青壯年的3倍。中老年囤積症患者成因複雜,精神疾病,強迫症、憂鬱症、躁鬱症,失智症、巴金森病或身體體力不佳等,都可能引發囤積行為。囤積症6大症狀 患者恐將雜物堆滿屋楊聰財指出,最常見的囤積症個案特徵為不停囤物,從家裡堆到公共空間,影響家人居住空間,也造成居家環境、公衛等危害。部分病友則是沒有意義地蒐集某些東西,同1件物品蒐集數10件,買來後不開箱,就堆在角落,導致生活空間變得極度混亂和不可使用。主要症狀可分為下列6大類:1.持續囤積物品:個案無法停止收集、購買或保留各種物品,即使這些物品並無實際價值。2.拒絕處分物品:患者難以捨棄,或扔掉物品,即使這些物品已經破損、過期,或沒有實際用途。3.生活空間極度混亂:囤積物品導致家居或工作環境變得極度雜亂。4.社交和職業功能受損:囤積症影響患者的社交生活和職業功能,可能導致孤立、失業或其他社交問題。5.情感困擾:患者常常因囤積和混亂的環境而感到焦慮、沮喪、尷尬或其他負面情感。6.健康風險:囤積症可能導致健康和安全風險,例如堆積物品可能引發火災、滋生害蟲或其他危險。囤積症讓認知功能變差!醫師解析病因針對囤積症的治療,楊聰財表示,囤積症和腦部前額葉或扣帶皮質等功能失調有關,涉及到腦部運作區塊,驅使其強迫一直出現「囤積」的重複行為,需以藥物調整血清素,穩定腦部系統運作。另需輔以認知行為治療,排解壓力,解決焦慮,以降低囤物頻率。部分囤積症患者是因認知功能變差所致!當認知功能退化,使得歸納、整理、解決事情等能力變差,此時,家人應予以協助,幫忙盤點可以丟棄哪些東西,以逐次減少方式,慢慢清空囤積物品。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10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一個人住也快樂
人類社會除了面對史無前例的龐大高齡人口外,還有一個很特別的趨勢——獨居人口正迅速增加。依統計,台灣早在多年前單身戶已經過半,有三百多萬戶的納稅戶是單身戶口,行政院國發會預估2030年全台灣65歲以上人口將有八成是獨居老人。當然,獨居不是老人的專利,各個年齡層一個人住的比率,全世界都在迅速增加。正如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所觀察到的:「年輕人想要一個人生活,中年人愛上一個人生活,老年人無奈必須一個人生活。」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或適合一個人過生活,但是要自在快樂地過獨居生活絕對有方法,前提是要預作準備與練習。依國民健康局最近的調查,台灣有六成的65歲以上長者幾乎足不出戶,當少了運動、也欠缺人際互動之後,失智失能的比例會大幅增加,也可能形成日本人所說的一個人住的「無緣社會」,日本每年有高達四萬多人是孤獨死,也就是死後四天以上才被人發現。在過往,一個人居住多是處於人生過度期的暫時狀態,比如讀書時住在宿舍,或者剛開始工作,在成家立業前暫時租個套房;但現在的單身戶多半已是永久的住宅,因此要思考往後生活的需求,好好地規畫使用。首先必須「斷捨離」,保持清爽的居住空間,這幾年市面上談透過整理房子來整理人生的書非常多,應該試著做做看,透過整理,不斷地檢視自己過去與現在的生活及人際關係;而且舒服的居家空間,會讓我們精神振奮,有動力回應內心的渴望及參與社會,整潔的居家也讓我們敢邀請朋友到家裡,這種親密感是人的幸福來源。相反的,紊亂的生活空間,只會讓我們逃避到銀幕裡的虛擬世界,沉迷後懶得做其他任何事情。接下來要想清楚這個空間要住多久?因為人生不同階段需求不同,如果打算住到很老很老,那麼就要先預防萬一行動不便時,這個房子還合不合住?是否該及早改造成無障礙空間?或者需要人照顧時,是不是有預留空間讓看護休息?同時也得考慮,居住空間不只是讓我們睡覺而已,如果能將興趣或喜好也在這空間完成,那是最棒的,而且假如能將空間規畫成能邀好友一起共享,更能增添生活的樂趣。一個人住無拘無束,很自在,也很開心,這是身體健康而且事務繁多,在外工作或人際往來很忙碌時,回到只有一個人的住家可以享受寧靜。但是如果年紀漸長,沒有外在事物忙碌,那麼一個人的寂寞如何排遣?或者遇到生病或意外,呼天天不應時,如何確保安全?當我們在打造一個人的家時,內心難免有這些隱憂。除了事先練習或安排一個人的生活,我們也要主動觀察是否自己的親戚或朋友已經在獨居中,適時提供建議和協助。比如,各縣市社會局都已開辦緊急救援服務,免費為獨居老人的家中安裝通報的機器與可隨身攜帶的按鈕,可以24小時跟服務中心聯絡,當意外發生時,可以提供緊急支援或救護車,並且通知緊急聯絡人。總之,一個人生活絕對不等於寂寞與孤獨,但我們一定要主動練習,為自己安排生活節奏,一方面保持社會連結,另一方面又不會失去獨處的好處,那麼一個人生活就是生命最棒的時光了。
-
2024-03-01 活動.活動最前線
香草有助益健康!減鹽降低腎臟負擔,入菜增添風味
香草植物入菜不僅為料理增添風味,對健康也有助益,像是能減少鹽的使用量,降低對腎臟的傷害,或紫蘇可以幫助開脾,九層塔能消除疲勞等,各自皆有適合搭配的料理,部分香草植物也容易居家種植,同時滿足民眾種植、觀賞、食用的樂趣。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MOA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攜手,規畫退休5力課程「實(食)用園藝系列」,教導民眾認識、照顧居家植栽,妝點生活空間外,也可再利用到餐桌上、手作品中。3月21日第一堂課將邀請園藝治療師廖美惠,介紹聖羅勒、紫蘇、九層塔、辣椒等4種陽台可栽種,且少量就有足夠香氣的香草植物。「九層塔可以做九層塔蛋、加在湯或料理,讓香氣更多層次。」廖美惠表示,聖羅勒味道則較九層塔淡,聖羅勒又名打拋葉,常見於泰式料理,民眾可先將蔥、薑、蒜放入油鍋,接著倒進豆乾炒香,最後加入醬油、魚露、鹽巴、聖羅勒拌炒一下即可起鍋,一道做法簡單的打拋豆乾料理出爐,豆乾味道平淡,更能襯出調味料的辛香層次。此外,紫蘇常用來泡茶,若再加入檸檬汁,外觀將呈現晶透的粉紅色,夏天飲用十分降火,也能加入薑、蒜製成醬料拌飯或麵,又或煎蛋、裹粉油炸製成炸天婦羅;辣椒則是百搭的家庭調味料,不僅能直接入菜,也可做成生切辣椒醬,「值得一提的是,辣椒結果時,會由綠轉紅,種植在陽台上非常可愛。」在家種植這些香草植物也不難,方法分為種子栽種與扦插法。廖美惠說,香草植物種子很小顆,埋太深將阻礙發芽,另土壤排水性要佳,且栽種前期須確保土壤維持濕潤,約一周就會發芽;扦插法則取含2節點的香草植物枝條,插入介質後,一樣保持土壤濕潤,並定期施肥,約二周發芽,後續再細心照料就可食用。實(食)用園藝系列—輕鬆打造植感居家生活3月課程時間:3月10日(日): 植物的蛻變 120分鐘的奇蹟 (植物繁殖技巧與盆栽移植方法)3月21日(四): 香草植物饗宴(打拋-聖羅勒、紫蘇、九層塔、辣椒)3月31日(日): 草本植癒 香皂工坊 (複方左手香皂製作)地點: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273號4樓洽詢:02-8692-5588轉2070或5869香草入菜線上報名:https://shih5869.psee.io/5h4wjy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06 焦點.長期照護
張慶光/居家微改造 樂齡生活更舒適
很喜歡一個日本電視節目「全能住宅改造王」,很多單元是針對高齡者住宅的改造,經由設計師的巧思,將原本狹小或動線雜亂的居住空間,改造成適合長者居住且光線明亮、無障礙的生活空間。很多年長的委託人重回改造後的房子,都會為這些貼心設計感動落淚,因為他們可以在最熟悉的空間繼續安心養老。事實上,長輩不一定要住養生村才能享受無礙空間,若能將居家做一些適度的改造,讓長輩不用離開其生活圈及交友圈,「在宅安老」也許是最符合長輩期待的居住方式。有些人可能覺得打造高齡友善空間,要大興土木或花費鉅額成本。事實上,隨著超高齡社會的來臨,已有很多廠商開發出各種適老的居家用品,只要簡單配置,便能將家中微改造成適合長輩舒適、安全地度過晚年生活的空間。在做居家微改造之前,要先評估長輩的身體狀況及其需求。若長輩行動不便、走路不穩或因肌力退化而導致無法久站,要考慮在適當的地方裝設扶手;若有上下樓梯需求,也可考慮安裝樓梯升降椅。若不想安裝固定的扶手,現在也有活動式的扶手,重量很輕,在居室空間移動時可當隨身扶手,在沙發或馬桶起身時也可當支撐輔具。另外,浴室濕滑,可以選用透明防滑劑,自己在家DIY,不用破壞裝潢即可達到防滑效果。浴室扶手也要考慮安裝,現在有簡便型的吸附式防滑把手,不過吸盤式扶手過了一段時間吸力會減弱,最好選擇有視窗可目測吸力狀況的吸附式把手。臥室也需要微改造,若長輩從床上起身需要人扶持,可以考量更換成居家電動床,有些長輩排斥電動床,覺得像睡病床。現在有一種電動床墊,有電動起身功能,但是外表看來就像一般床墊。若不想更換現有床墊,還有更簡單的方式,將支架壓在床墊下的「床用扶手」,可讓長輩起身時有支持,也可作為床邊護欄。臥室的光線也要注意,可裝設感應式的夜燈,讓長輩夜晚如廁時不會摸黑跌倒。此外,利用科技進行居家微改造也有必要。例如,安裝智能監控系統和緊急求助裝置,尤其家中若有失智長輩,擔心其夜遊外出,可考慮建置離床偵測系統,或在房門口設置踩踏感應系統,當長輩下床或離開房門時會發出警告聲,通知在其他房間的家人。可雙向對話的「叫人鈴」,即使家人外出,都可以立即知道長者的需求及安全狀況。擔心長輩一個人在家煮飯忘了關瓦斯嗎?可利用定時自動關瓦斯的裝置,開火就自動設定,時間到了自動關火。家中許多突起的門檻或障礙物也需特別注意,老人家視力不佳或反應較慢,一不小心很容易踢到而跌倒。若需要在家中推輪椅,也需要將這些段差消除。針對此問題,有很多活動型的斜坡板問世,有不同高度及材質的選擇,不一定要做泥作的無障礙坡道。透過以上的微改造,可以為長輩提供一個安全、舒適和溫馨的居家環境。讓老年人在家中感受到更多的關愛和尊重,同時也能夠更加獨立地享受晚年生活。目前長照2.0政策,針對居家改善有部份補助,若有需要可以撥打1966長照專線,請人來評估,若符合資格可以減少部份支出,不要讓自己的權利睡著了。
-
2023-12-27 退休力.自在獨立
養生村要多少錢才住得起?住民年輕化 52歲就入住!想住得排隊3年
台灣後年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養生村需求量早已大增,想住進高端養生村的銀髮族,得先支付等同一棟房子、一五○○萬元押金,平均每個月支出超過十五萬元,該養生村的三百間房仍「全數滿住」,更有不少人排隊候補。養生村住戶平均年齡逐年降低,五十二歲就提前卡位,反映愈來愈多民眾不再堅持「養兒防老」,提前規畫晚年生活。人力銀行今年公布的調查顯示,全台人口平均規畫退休年齡為五十九歲,傳統退休規畫以「家庭」為單位,隨著高齡單身人口日漸增加,退休規畫型態逐漸轉變為「一人好、人人好」。靜宜大學社工系退休教授紀金山指出,台灣住宅自有率超過七成,半數長者都有房,但原生家庭的照顧功能愈來愈薄弱,子女無法負擔照顧重擔,不少新興退休族群才積極尋找老人住宅,也帶動台灣養生村搶手的現象。開放營運十八年的長庚養生村規定,年滿六十歲、可自理生活的亞健康長者才能申請入住。過去十年,住戶平均年齡為八十歲,今年平均年齡降至七十八點七歲。長庚養生文化村專員張宗憲指出,此數據代表愈來愈多銀髮族提早規畫晚年生活,不再堅持養兒防老,許多人選擇住進老人住宅。潤福養生村董事長楊子敬表示,有一位喜歡爬山的住戶,五十二歲就入住,更有五十歲就入住的房客。他分析這類輕銀族的共同特徵為「勇於嘗試」,未必將潤福當作終老處,而是休息的中繼站,也不乏退休擔任顧問職或持續工作的住客。然而,銀髮族想住進養生村,得具相當財力。以潤福為例,住民至少需簽約十年,入住押租金從七○○萬元至一五○○萬元,加上每月管理費、水電費、伙食費等每月雜費兩萬六至四萬七,仍是筆不小的開銷;不過,入住時的押租金住滿二年如有其他規劃要退租,押租金全額無息退還。 除養生村,「全齡宅」也受銀髮族歡迎。如板橋的新光傑仕堡,不限年齡,月租費為六萬元至八萬八千元,但住戶需繳納五十萬保證金;紀金山創立的青銀共居住宅、台中好好園館,短住月費為五萬三千八百元,年租月費為四萬五千元,兩個月押租金。終生長住月費則為三萬以上,保證金得繳二百萬元到五百萬元,月租金自保證金內扣繳。 高端養生村 疫後更搶手 得排隊3年【記者鄒尚謙/台北報導】面對超高齡化的社會,愈來愈多中年人提早安排老後生活,老人住宅、養生村因而成為新興選項。只要生活能夠自理,且經費充足,高端養生村提供廿四小時專人服務、每周到居家環境清掃服務一次,並由營養師及專業廚師料理三餐,若有緊急醫療需求,即提供送醫服務。長庚養生文化村專員楊宗憲說,該養生村共有一○四○戶,住戶一二四一人,另有二二六九戶排隊等候,平均等候一年以上才會接到通知;新冠疫情前,平均每月五、六十人申請入住,今年疫情解封後「大爆發」,每月二百多人申請。長庚養生文化村住民可自由外出,不少人早上買菜、下午爬山,更有住戶仍在職場尚未退休,依舊上下班通勤,「養生村其實就是一個社區,只是住戶年齡較長」,楊宗憲說。潤福養生村董事長楊子敬指出,該養生村共三○○戶,部分房型較熱門,因與住戶一次簽十年約,想申請者可能得排隊三年。該養生村提供每周一次居家環境清掃,聘營養師及專業廚師料理三餐。若有緊急醫療需求,提供送醫服務,平日有接駁巴士至淡水馬偕、榮總等醫院。台中好好園館強調「人際連結」,提供長者住民無障礙生活空間、交流平台,不論年齡、健康程度,園館設置眾多輔具,由照服員協助長者規畫生活,達到全齡共居,希望能「解決孤獨」。
-
2023-09-02 醫療.眼部
癢到受不了!眼睛過敏怎麼辦?原因、症狀及治療一次看,7招預防過敏
眼睛過敏時,會出現眼睛紅癢難耐、異物感、燒灼感和分泌物增多等症狀。眼睛又紅又癢,眼睛過敏怎麼辦?過敏體質者在接觸到花粉、灰塵、動物毛髮等,不僅打噴嚏、流鼻水,有些人也會發生眼睛過敏的情況。在台灣,約有三成人口患有過敏性結膜炎,且有過敏性鼻炎的患者高達七成伴有過敏性結膜炎體質。雖然眼睛過敏對視力不太會造成影響,但是過敏的不適症狀卻非常惱人。究竟眼睛過敏原因是什麼?眼睛過敏症狀有哪些?眼睛過敏怎麼治療?如何預防眼睛過敏?本篇一次整理。眼睛過敏原因眼睛過敏指的是過敏性結膜炎。由於眼瞼及結膜有許多肥胖細胞(mast cell),並富含組織胺(histamine)以及形成發炎反應的介質,而肥胖細胞的表面存有免疫球蛋白E分子(IgE)。當外在過敏原刺激時,會使兩個IgE連結,使肥胖細胞釋放組織胺與介質,進而引起眼睛癢、充血、水腫等過敏反應。根據書田眼科診所主治醫師吳仁斌表示,依過敏性結膜炎臨床症狀表現,可大致分為急性與慢性二種: 急性過敏性結膜炎:當大量過敏原突然進入眼睛,會造成眼睛很眼、結膜水腫及眼皮腫大等過敏反應,常見急性過敏性結膜炎誘發因子如花粉、寵物毛髮等,通常過敏症狀會於數小時後逐漸緩減,避免接觸過敏原可降低發作頻率。 慢性過敏性結膜炎:由於塵蹣、隱形眼鏡等慢性刺激造成眼睛癢、刺痛及充血。眼睛過敏症狀通常眼睛過敏時會出現眼睛紅癢難耐、異物感、燒灼感和分泌物增多等症狀,其中結膜充血與分泌物多是結膜炎的典型症狀,單眼或雙眼不一定,當發炎反應嚴重時,可能會有發生視力模糊、眼睛畏光。嚴重過敏性結膜炎可能造成眼角膜病變及其它併發症。過敏性結膜炎分五類過敏性結膜炎分為春季性、異位性、常年性、季節性、隱形眼鏡性,共五種類型,其中季節性過敏性結膜炎及常年性過敏性結膜炎最常見。1.春季性常見於初春至夏末期間,好發於幼童、小童及青少年,多數患者在過了青少年後,過敏發作次數會逐漸減少。臨床症狀有眼睛紅、上眼皮翻起的眼瞼結膜部位可能會有鵝卵石狀的凸起,以及輪狀部位出現白色小點,而角膜部位可能出現點狀破皮甚至盾牌狀潰傷。2.季節性由於空氣中散布花粉、孢子等過敏原,故好發於春夏花草樹木盛開時,除了眼睛紅、灼熱感等典型症狀之外,鼻黏膜也會受到過敏原刺激,或由淚液經由鼻淚管將過敏介質帶入鼻子,因此季節性過敏性結膜炎患者經常合併鼻炎、呼吸道症狀。3.異位性無特定好發季節,空氣中的過敏原為誘發主因,通常發生於成人,經檢查可見,結膜瘢痕以及較小的乳突,有些患者侵犯至角膜之外也有可能因白內障而影響視力。異位性過敏性結膜炎與其它類型最大的不同是患者會有濕疹、氣喘、鼻炎等其它異位性體質。4.常年性塵蟎、寵物毛髮及黴菌是引起常年性過敏的主因,與季節性類似,患者經常伴隨打噴嚏、流鼻水等其它過敏症狀,發炎反應大多局限在結膜,除了分泌物可能造成暫時性視力模糊之外,不太會造成嚴重的視力影響。5.隱形眼鏡性與長期配戴隱形眼鏡有關,由於隱形眼鏡的鏡片與眼球表面摩擦,以及保存液及化學物質殘留。除了發生輕微結膜發炎及水腫、眼睛癢、眼睛刺痛感及異物感等不適症狀之外,也有可能產生巨大乳突又稱巨大乳突結膜炎,巨大乳突可能會摩擦角膜表面、造成角膜破皮,嚴重時可能併發角膜潰瘍,會對視力造成極大影響。眼睛過敏怎麼辦?如何治療?在治療過敏性結膜炎,大多以眼藥水或口服藥物。為減少過敏原聚集在眼球表面,在藥物使用上,一開始會先使用局部抗組織胺、含肥胖細胞安定成分的眼藥水以及人工淚液。嚴重過敏反應時,在治療上會再加上局部類固醇,而嚴重的春季性、異位性結膜炎甚至需要用到口服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另外,眼睛過敏時,若眼睛癢到受不了,可先冰敷眼睛5-10分鐘,應避免大力揉眼而導致血管擴張進而引發強烈過敏反應。如何預防眼睛過敏?想要預防眼睛過敏、降低過敏發作頻率,可先做過敏原檢測,進而避免過敏原。根據《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衛教指出,預防過敏可遵循以下幾點生活守則:1.建議使用濕抹布或吸塵器(可過濾過敏原、集塵袋較多層的吸塵器)打掃居家環境,避免使用掃把、雞毛撢子,以減少灰塵揚起。2.避免接觸過敏來源,如室內不放花草、家中不使用絨毛地毯、布沙發、布製窗簾、絨毛玩具及易沾灰塵的裝飾物等。3.有養寵物者應與寵物區分生活空間,避免寵物進入臥室且在接觸寵物後應立即洗手。4.避免接觸菸、香水、殺蟲劑及廚房煙霧等刺激物物質。5.每 1~2 週以約 55℃熱水清洗外蓋寢具(床單、枕套、被單),避免使用厚重毛料寢具、不使用棉絮類當填充物,且應定時曝曬、清洗寢具,避免塵螨孳生。6.將室內保持溫度 25-27℃、濕度 40-50%,並空氣清淨機來清除空氣中的過敏原以及定期更換冷氣濾網。 更換合適的隱形眼鏡。若眼睛出現不適症狀,應先停止帶隱形眼鏡並且冰敷,不要揉眼睛。參考資料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亞東紀念醫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書田眼科診所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30 焦點.長期照護
張慶光/做好終活規畫 才能安心享老
最近去了一趟日本,也順便去逛了一些書店,突然發現討論「終活」的書籍多了很多。所謂「終活」是「臨終活動」的縮寫。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這個詞的意思,是對到達生命終點的各種準備的總結,以及為實現這一目標而進行的生活總結。這是日本老年人正在流行的一個風潮,趁自己身體還健康時,安排好自己的身後事,用正面的態度面對死亡,你反而不會害怕死亡。因為唯有把煩心的事預先規畫好,才能好好的面對餘生,活在當下,安心享老。不過要平心靜氣面對自己可能的終點,並且有系統地為自己的謝幕演出寫好劇本並不容易,除了有書籍可以參考外,也有很多服務應運而生。我參觀了一些以高齡者為主的介護用品店,發現他們除了販售商品外,也協助媒合許多服務,從收藏品鑑價、資產處理、遺產稅規畫、家族信託,到生前整理及過世後之遺品整理,甚至遺書撰寫、墓地選擇、告別式規畫都有。日本高齡人口已超過總人口的30%,大家在面對自己身後事顯得坦然也不避諱,而透過專業的協助,不僅可以不留遺憾,也不會讓自己的身後事成為家人的困擾。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經過一次疫情的洗禮,相信大家更有感於生命的無常。與其措手不及,不如及早準備。其實透過終活的規畫,不僅在於走得從容,重點是可以活得清爽。如:生前整理服務可以將家中不要的東西斷捨離,讓生活空間變大,也可回顧一下自己的一生,重新沉浸在那美好的回憶中。把自己的財產做一整理,確認生前生活無虞,也不用一直憂心未來家人間的繼承問題。有沒有想過辦一場自己的生前告別式?要邀請誰?要請誰講話?你最想讓人家記住的容顏是哪一張照片?長眠之地如何選擇?日本甚至有試躺棺木的體驗活動,自己選擇身後的家。台灣在終活的規畫上還有很多改進的空間,主要是大家避諱談,長輩若不主動提起,晚輩更不敢問,往往在最後一段路是全家人忙亂地拼湊出來。生命的盡頭,不一定能如我們預期保有基本的尊嚴。幾年前有一部電影「多桑的待辦事項」在台上演,這部電影是日本有史以來最賣座的紀錄片。電影中的主角是一位工作了43年的社長,一生賣命工作最後退休,原本準備好好去旅遊,去上課,但是卻突然被醫師宣告罹患胃癌末期,生命即將走到終點。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辦?本片由他的導演女兒掌鏡,忠實呈現一個面對來日無多的父親的「終活」歷程,看他如何豁達的完成一個一個的待辦事項,最後在親人的陪伴下了無遺憾地離去。其中最後一個待辦事項是向陪伴他一生的妻子說:「我愛你」,看到他握著妻子的手說出那句話時,我想每個人都會動容。但這就是終活的意義,面對終點,積極的活,感謝所有愛你及你愛的人,讓最後的歷程是溫暖而有尊嚴的。人生終將落幕,我們無法選擇如何來,卻有機會選擇如何走,以善終為目標,在最後的一段路,為自己而活,即使放手也不留遺憾。
-
2023-04-16 焦點.健康知識+
獨自就醫者愈來愈多!每個人都要面對就醫孤獨,自己顧自己更須超前部署
隨著社會變遷,「一個人」的比率愈來愈高,獨自一人就醫、甚至住院開刀,開完刀回家自己照顧自己,將逐漸成為愈來愈普遍的經歷。許多人可能覺得自己照顧生病的自己有些悲涼,其實不然,及早準備、調整心態,自己也能照顧自己。你知道自己的孤單等級嗎?網路上流傳著孤獨等級量表,從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吃火鍋,把孤獨分為十個等級,第十級便是一個人住院開刀。照顧許多老少病患,乳癌權威專家侯明鋒表示,一個人就醫情況日益普遍,原因在於單身獨居,或與家人分隔兩地的人口逐年增加,「每個人都要面對就醫孤獨,必須做好心理準備。」超高齡社會即將來臨,獨居者愈來愈多,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副執行長林博樺表示,獨自就醫、住院的患者變多,從弘道對高齡者提供的服務觀察,整體來說,六成老人都有家人陪同就醫、一成左右有對應的服務社工陪同,自己一個人就醫者約占兩成,且愈來愈多。七旬癌友 回診途中分次休息侯明鋒發現,除了高齡者,許多四、五十歲乳癌患者,最近幾年來,獨自門診就醫、癌症化療、住院動刀的「超孤獨」情形變多。在詢問病人「有沒有家人或親友陪同」時,須小心翼翼,就遇過癌症病友當場嚎啕大哭,場面尷尬,讓人不忍。七十多歲乳癌晚期患者陳太太幾乎都是一個人回診、做化療,日前病情惡化,肺臟肋膜積水,稍微走路就喘,身體相當不舒服,但還是一個人開著老爺車回院接受治療,途中因為太喘、頭暈,好幾次將車停在路旁,趴在方向盤上休息;警察向前關心時,看到她胸前的引流管,嚇了一大跳,直問,「需要幫忙嗎?」侯明鋒說,這位病人是典型的「獨自就醫」個案,一開始確診罹癌時,兒子還曾陪同就醫,但幾年後北上工作,成家立業,就醫之路就剩她一人踽踽獨行,獨自回診、手術、化療,當醫護人員問起「怎麼沒有家人陪著一起來時?」總是眼眶泛紅,回說「兒子忙、沒空。」目前家庭型態多為小家庭,老後未和子女一起住的比率愈來愈多,林博樺表示,「這就是社會趨勢」。但他也發現,過去獨居可能因為經濟考量,尤其是老人不得不留在老屋慢慢變老,成為弱勢的象徵;但觀察現況,新世代老人不乏希望老後保有自己的生活空間,選擇不和子女同住,僅維持日常聯繫,當然也就自己就醫。中年獨居 自我挑戰住院六天更年輕一些的人,本來就獨立且行動力強, 做好萬全準備,能夠挑戰自己一個人住院,完成另一種人生成就解鎖。四十六歲的徐先生單身獨居,半年來因骨刺壓迫神經導致嚴重背痛,保守治療無效,今年三月他住院六天接受頸椎微創手術,從頭到尾都是自己一個人。徐先生說,不想麻煩家人、朋友或請看護,就靠自己做好萬全準備。除了因獨居而須獨自就醫、住院,嘉義基督教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安欣瑜觀察,親子關係也是影響因素之一。有人年輕時忙於工作或曾和孩子發生衝突,導致子女不願照顧。她曾遇過一位七十多歲奶奶,住在山區,因肝功能不佳而出現腹水,經救護車緊急送醫,兒子雖陪同,但一到醫院將老奶奶「丟下就跑了」。好在透過醫院提供資金,加上社工協助,奶奶在安寧病房的最後一周,家屬終於出現 ,彼此和解並做最後的道別。安欣瑜也表示,一個人住院,若經濟許可通常會請看護、照服員,但對經濟困難的人來說,在醫院請看護行情一天約兩、三千元左右,若住院時日較久,是筆不小的負擔。心態準備篇/自己顧自己 先沙盤推演一般刻板印象可能認為一個人生病、自己照顧自己,相當悲慘和無助,其實,如果平常就獨立生活、能積極解決問題,遇上病痛時也能發揮思考力和行動力,自己照顧自己。卅八歲的田小姐,兩年前因闌尾炎開刀,在沒有家人陪同下,她事先準備好束腹帶、透過無障礙扶手幫忙,開刀隔天就能自行下床。四十六歲的徐先生三月接受頸椎微創手術,在術前就把生活流程都想了一遍,住院六天和術後照顧,從頭到尾都是自己一個人。田小姐兩年前有天夜裡上吐下瀉,到急診觀察,原以為是急性腸胃炎,沒想到檢查是闌尾炎,緊急被送進病房,辦住院、等開刀。辦手續時,院方發現她沒家人陪同,就照流程問她是否要請看護,但她知道看護有時不見得排得上,既然只是小手術,靠自己應該沒問題。辦理住院時,沒有單人病房,她知道病房沒有可上鎖的置物櫃,就打電話將錢包等重要物品託付同事,同時也列出清單,拜託同事幫忙準備住院時物品。徐先生頸椎動手術,他先找好友當緊急聯絡人,也跟醫師問清楚手術方式,確定可以自己換藥,還事先知道術後可能會有幾天吞嚥困難,先買好流質飲品;術後無法立即恢復活動度,也先和公司商量,將原本外勤工作暫改為內勤。徐先生術後必須戴護頸圈、不能低頭,為期兩個月,他術前把生活流程想了一遍,包括準備即食品、將生活用品擺在好拿的地方。還先上網看看其他人遇到什麼問題、怎麼解決,再根據自己的狀況演練、微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28 焦點.元氣新聞
常見霸凌來自4場域 遇霸凌你該採取的行動及必知申訴管道
【本文重點】霸凌是一種行為,包括多種對身體或心理造成傷害的行為,例如傳播謠言、故意排斥、孤立、嘲笑、惡意栽贓、無理由責罵、公然辱罵、甚至身體虐待。常發生於職場、校園、家庭、網路等場域,對被欺負者會造成負面的健康和情緒問題,例如抑鬱、焦慮、憂鬱、睡眠和飲食的改變等,並可能留下一輩子的心理陰影。各種霸凌都需要及時處理,避免悲劇的發生。--by ChatGPT近期講述霸凌復仇故事的韓劇《黑暗榮耀》在全球掀起收視熱潮。無獨有偶,上周台中也爆出一名男高中生疑遭校方人員霸凌,於今年2月在家中輕生的不幸事件。現實生活中,霸凌可能發生在各種場域,最常見的莫過於職場、校園、家庭、網路…。施暴者通常會一再重覆行為,受害者可能透露出一些訊號,身邊的人如能及時掌握這些訊息並加以重視處理,就能減少悲劇的一再發生。家庭霸凌家庭裡的霸凌,最常來自於另一半,不管是夫妻還是伴侶,可能是口語的霸凌、長期冷淡忽視、肢體的霸凌、性侵霸凌等。再者,來自公婆的亦不少見,尤其來自婆婆的霸凌,更是許多嫁入家門媳婦的惡夢。之前就有一名女子,婚後疑似受不了婆婆的長期言語霸凌、恐嚇對待,在《爆料公社》以「我的婆婆殺了我」為題公開發文控訴被婆家霸凌的心情。還有父母對子女的家暴,或來自兄長的欺侮等,也是家庭霸凌的一種。【申訴管道】113保護專線、113線上諮詢職場霸凌可能是來自同事的孤立,或長官的惡意刁難,性騷擾也是常見的職場霸凌。被霸凌者多是處於職務上的弱勢,通常會為了保住飯碗、不敢與之對抗而忍耐,最後導致身心創傷。【申訴管道】先向雇主申訴,如沒有被妥善處理,可再向勞動局、勞動檢查處申訴。網路霸凌高雄醫學大學精神科主治醫師顏正芳曾在多年前舉辦的自殺防治學術研討會指出,現實生活中的霸凌事件,受害者回家後可能還有一段時間與生活空間調適與喘息;網路霸凌則打破時空限制,下班下課後仍可能在半封閉的line或公開的社群網絡上持續受折磨。並且網路霸凌流傳形式快又廣,流出後的訊息不易被刪除,也具有匿名性,加深處理難度,因此對當事人帶來的負面影響較過去都來得大,更會增加憂鬱、心理困擾、自殺意念更高。【申訴管道】直接撥打刑事局「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申訴專線(02-2577-5118)或至申訴網站進行申訴校園霸凌講到霸凌,一般最常想到的就是校園的霸凌。校園霸凌者可能來自同儕之間,也可能來自師長。我們最常聽到的情況,即那些身材、外觀、性向較特殊的孩子,最容易被欺負。而台中高中校園的霸凌,則屬於行為不當的師長所施予的霸凌。不管是來自哪方,如果大人無法警示到受霸凌孩子發出的警訊,或忽略他們的請求,將其視為多數孩子都可能經歷的校園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以為意,就很可能釀成悲劇。《healthline》曾就「如何阻止校園霸凌」報導,老年和精神心理健康執業護士、心理學家Dr. Timothy Legg列出孩子被欺負的幾個可能警告信號,家人應注意任何無法解釋的行為變化,不要總以為一下子就會過去:校園霸凌10警訊1.不明原因的割傷或瘀傷2.損壞或丟掉衣服、書籍、學用品或其他物品3.食慾不振4.只想睡覺5.特地繞遠路上學6.突然表現不佳或對學校作業失去興趣7.不再想和朋友出去玩8.經常抱怨頭痛、胃痛或其他疾病而要求待在家9.情緒起伏,如沉默寡言,喜怒無常、沮喪等10.社交焦慮或自卑【申訴管道】教育部1953專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04-37061349或04-37061800轉1329(高中職以下學制主管機關)、直轄市政府教育局專線、其他縣市教育處。面對霸凌怎麼辦霸凌是一種行為,包括一系列導致身體或心理痛苦的行為,如傳播謠言、故意排斥、孤立、嘲笑、惡意栽贓、無理由責罵、公然辱罵…等,更嚴重的則是身體虐待。被欺負者,會導致負面的健康和情緒問題,最常見即是抑鬱、焦慮、憂鬱,睡眠和飲食的變化等,許多人就算離開了霸凌的環境,也可能留下一輩子的心理陰影,或者之後自己也成為加害者。最無可挽回的,則是選擇輕生。而不管是哪一種場域的霸凌,施暴者通常會一再重覆行為,因此受暴者及身邊的人,最正確的方式不是忍耐,而是正面回應。忍讓可能使加害者更變本加厲,會換來更多霸凌。遇霸凌該採取的行動1.不要忍耐,找加害者說清楚。2.積極蒐證,善用手機錄音、錄影、對話截圖、通聯紀錄、監視器、行車紀錄器。3.讓該知道的人知道,向親友、師長、上司傾訴及申訴,撥打各單位保護專線尋求協助。4.必要時尋求體制外陳情,聘律師提告。5.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治療或諮商協談。6.有適當的自信心,把批評轉化為進步的動力。7.適度轉移焦點,展現自己的長處。8.休息一陣子、休長假。【參考資料】.職場霸凌「吞下去」? 精神科醫師教你4招反擊.網路霸凌無孔不入 醫師點出降低身心影響6因子.丈夫失去功能 「婆婆殺了我」名列10大情感教育事件★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2-12-17 退休力.理財準備
「男人」、「房子」哪個可靠?該買房嗎?吳淡如給要買房的女性的4個人生建議
英國女作家維吉尼亞.伍爾芙說:「一個女人如果想要寫作,一定要有獨立的經濟能力,還要有自己的房間。」作家吳淡如在新書《人生實用商學院:富有是一種選擇》提到,我從小就被這句話說服了,再加上後來一直擠那種8個到16個人的宿舍,實在沒有隱私權。我一直很希望自己有獨立的生活空間,所以很早就買了房子。當然那時候薪水不高,房價也還好,我花費也少,沒有現在女性買房的負擔那麼沉重。不過在我看到的所有女人之中,房子帶給他們的安全感,基本上似乎都比男人要強,這是真心話。就心理層面而言,女人買的不只是一個可以住的地方,更是可以為你遮風避雨,沒有人能把你趕走的地方。如果房子是你的,當你跟同居的男朋友吵架,走的是誰?當然是沒有房子所有權的人嘛!買房前自我對話,買後不後悔,有關女性購屋前有幾個問題值得「自我」討論:❶ 你需要什麼樣的房子?女性購屋比較衝動或看「感覺」?我不這樣認為。大部分女性是務實主義者,曾有人說:擇偶就像買菜,在步入「市場」前,就該知道自己要買的是什麼。因為如果你沒有清楚的目標或條件,就無法做出符合自己需求的決策。買房何嘗不是如此?請列前三名標準清單,不要像擇偶條件一樣模糊,說什麼「我愛他就行了」,記得考慮「代價」:你能負擔的貸款總額,並且思考你的工作穩不穩定?❷ 你的願望值多少錢?從過去的調查來看,女性在決定購屋的條件與男性確實不同。在生活水準上會比男性更為講究,男性可能回家只要能上網、睡覺就好,而女性會更重生活品質。另外女性普遍也更注意安全需求,除了屋況本身,周遭環境(荒郊野外或風化區)等都是觀察重點。買屋清單比擇偶清單容易多了,在於擇偶條件無法標價,但是買屋清單可以有價格標準,清單再完美,買不起也沒用。提醒自己,房子不會像愛情一樣多變,不會翻臉如翻書,它會給你如同混凝土與鋼筋般的承諾。這樣一來你才知道自己的「夢想」值多少錢?以及你需要花多少力氣去追求。❸ 為了買房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除了要估量夢想的價格,還要知道自己的能耐。這裡的能耐指的不單是你有多少錢?還有你願意為此付出多少代價。不管是存頭期款,或者是後續繳房貸,你的生活勢必會受到影響。還算低利時代,如果可以使用寬限期不必先還本金,就不要客氣!用寬限期,五年內只付利息,不付本金,好處是可以維持生活品質,並且有多餘的資金注入其它投報率較高的ETF或股票,也還有筆應急用的生活資金。❹ 要買套房、兩房還是三房?如果有足夠的錢,你要買幾房呢?當然錢多幾房都可以,但是房間多維護成本高,而且如果你住在城市中,常常會有「免費住客」搬進來。我的一個女性朋友就有這樣的經驗。他在臺中工作,家人也都在中部,運氣不錯,五、六年前在房子還滿便宜的時候,他就買了一間4 房的老公寓。不過後來的狀況有些失控,因為家人覺得你只有一個人,幹嘛住那麼大一間?當妹妹到臺中求學,搬來跟他住,怎麼可能收房租?問題是妹妹還真大方,大學畢業之後連男友都帶進來同居了,反正住同一個房間。弟弟後來也在臺中工作,既然妹妹可以住進來,他也就順理成章。所以也占據了一個房間,當然也沒有付房租及水電管理費。而且也常常找朋友來家裡一起打電玩,半夜戴著耳機吼得好大聲。剩下的一個房間呢?某一天他看到表姊也提著行李過來,因為他爸媽認為表姊離了婚真的很可憐,請她暫時收容。不只表姊,還有兩個三歲以內的孩子。「這是原罪嗎?我的房子竟然變成親友收容所!」一直到目前他還是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尤其對於「一個好人」來說。所以房間愈多愈好嗎?當然不是,每個人的需要和家庭狀況還有家人組合都不一樣。如果我是一個單身的人,我會選2房。如果是購買投資房,我也會選2房。在海外投資,如果買的是預售屋的話,我也選2房。2 房當然比3房4房便宜很多,而且容易轉手。未來兩代、三代同堂少,少子化,各大都市的4房房型已經不好轉手。相較於2房或3房的房型,還是市場上主力趨勢,未來也比較有人承接。書籍介紹人生實用商學院:富有是一種選擇作者:吳淡如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2/07/12作者簡介吳淡如延伸閱讀:50歲後努力與否,到85歲都會算總帳!老年醫學權威陳亮恭:教你2招抗老化缺牙了,該做「假牙」還是「植牙」?牙醫師的6個良心建議
-
2022-09-30 養生.人生智慧
父曾是台大教授,失智後拾荒!吳佳璇照顧10年不比一般家屬從容:善終是挑戰,身為醫者也沒有答案
編按:精神科醫師吳佳璇歷經2008年母親罹患癌症,照護2年後離世;2015年父親被確診為失智症,自此又開始了她照護失智父親的過程。曾是台大教授的父親失智後行為逐漸脫序,身為醫師的她並不比一般病患家屬來得從容好過,也因如此,更能理解照護者與身邊「熟悉陌生人」的相處境遇。 精神科醫師兼作家吳佳璇照顧失智父親10年,常以醫師與家屬的雙重身分傳授專業與經驗,然而,如何讓父親甘願就醫檢查?父親亂投資慘賠百萬該如何介入?都曾讓她難以開口。 吳佳璇說,父親從病發到認定失智,是一條漫長的路。母親還在世時,曾因為父親太健忘,痛苦的哀求她「超前部署」,為預防父親失智找藥。儘管不確定用藥有效,她仍幫忙買藥,結果父親大發雷霆,最後不了了之。 母親過世後,沒人管的父親迷上撿瓶罐,做到腰痠背痛必須復健,「父親向來不受控,做女子只能尊重,直到他撿人孔蓋想變賣,擔心他被當小偷,我才開始勸阻他別做了,常對他自嘲:再這樣下去,遲早有天出現『退休教授拾荒維生,名醫女兒不聞不問』的新聞!」 吳佳璇嘆氣,從10年前開始父親經常爽約,講過的事忘了重複講,一天罵政治人物上萬次,但父親毫無病識感,如何讓他甘願就醫是一大難題。「我一直等到父親出包多次,有一回弄傷腳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必須住院,趁機拜託神經內科幫忙檢查,才確認是失智。」 一家高學歷,牽涉金錢仍是難題 吳佳璇是醫師、妹妹是律師、弟弟是博士,即使是知識份子家庭,「牽涉到金錢永遠是難題。」 吳佳璇透露,失智初期父親生活尚能自理,他把錢管得很緊,隨身帶一個小包包放存簿提款卡,外傭反映薪水遲發,她才發覺父親早就忘了密碼無法提款,同時觀察到他提款時,都是外傭背密碼給他聽!「幸好我們家外傭很正直,也是那次我才有機會徵得父親同意,代管提款卡幫忙發薪。」 在她印象中,父母為了栽培3個小孩,生活儉省保守,不懂也不碰金融商品;然而父親75歲那年,銀行寄來基金、保單的對帳單,她驚訝詢問理專,確認全是父親知情同意。 「我弟留學澳洲,所以父親有閒錢時就買澳幣。當澳幣重貶,理專建議他換美金,他卻說討厭美國,要理專想辦法,理專因此幫他買了澳幣計價的基金、保單。」 她苦笑,別看父親是教授,遇到投資失利,兩手一攤。 「介入父親財務是很敏感的事。我擔心父親是否覺得這個女兒圖謀財產?也不知道弟妹怎麼想?」吳佳璇最後決定告知妹妹,請弟弟有空時從澳洲回來,舉行家庭會議檢視父親財產,才知道母親過世後,他陸續將兩人的一千萬退休金及儲蓄都換成澳幣定存,光匯兌損失就一百萬! 「我們問他換這麼多做什麼?他心虛像個小孩不吭聲,不過態度軟化願意交出理財大權。」 善終是挑戰,身為醫者也沒有答案 吳佳璇身為精神科醫師,深知失智症狀與照顧方式,但就算可以預先準備好輪椅、電動床,如今需要人抱的80多歲父親,將來如果衰弱到無法吞嚥,是否該插管灌食?她自己也沒有答案。 「醫界有人順從母親,末期絕食21天『自然死』;但對我來說,如何『善終』始終是挑戰,這牽涉到我的弟妹,有些事情太堅持,會種下家人之間心結。」 疫情之前,吳佳璇照顧父親之餘,堅持每年赴日旅遊,疫情後改成周末徒步台灣,最高紀錄一天走4萬多步,有人認為她活得太任性,她不認同,「我在門診看到很多生病的照顧者,正因為親力親為、油盡燈枯,其實保留私人生活空間是必要的。」 透過旅行重開機,保留私人空間 「對我來說,旅行是一種重開機。不同於出國,徒步台灣短天期、充電快,步調雖慢,慢慢來反而好,那種『怎麼一整天只有一點點進度』的焦躁感,在徒步以後變少,我更耐煩。』」 她記得2年前第一次出發走上忠孝橋時,小小的她站在橋上遠眺圓山、紗帽山,「天地為之開闊的感動前所未有,這樣的感動支持我走了半個台灣。尤其我喜歡歷史,戴著歷史的眼鏡走過七股、鹽山、麻豆,想像300年前這邊曾是台江內海,很有趣。」 走自己的路也陪伴失智父親走人生最後的路,53歲的吳佳璇,許願人生下半場一定要把自己的狀況保持好,這也是因為看過一些前輩失智了卻堅持崗位的窘境與無奈,「我和一位資深護理師約好,要當彼此的退休警告烏鴉,勤勉不懈之餘,漂亮下台也很重要。」●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搭上計程車後,懷疑司機想繞遠路,出聲請司機聽我的!下車後察覺司機是對的.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認識死亡,有助了解人活在世上的意義!面對生命終站5大要點:不爭不奪、多施多捨,永保赤子之心 【疾病百科】失智症失智症是一種大腦功能漸進退化的智能障礙病症,好發於老年人,退化的速度不一定,依照病程進展可分為輕度知能障礙、輕度(初期)、中度(中期)、重度(晚期)。>>看詳細
-
2022-08-27 醫療.精神.身心
斷捨離好難!網列8種易囤積物品 這項公認最捨不得丟
近期全球颳起1陣斷捨離風潮,許多人開始著手整理、丟棄家中閒置物品,希望換取乾淨的生活空間,但在斷捨離過程中仍有許多物品是捨不得丟掉的,一起來看看網友熱議8大類最難斷捨離的物品吧!《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1年內「最難斷捨離物品」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8類最難斷捨離的物品。公認衣物最難斷捨離 家具難處理也名列前茅「斷捨離」的意義即是藉由整理、丟掉生活雜物換來空間與心靈的自由。觀察網友熱議的斷捨離物品的網路話題焦點,發現民眾對「衣服、外套」最捨不得丟,前陣子有網友在論壇上發布「最捨不得斷捨離的東西是什麼」,引起一陣討論風潮。其中有人提到「過流行的衣服,不想穿但也捨不得丟掉」,表示衣服款式容易隨著潮流淘汰,但卻覺得丟掉浪費而捨不得丟,久而久之就會囤積許多,也有人大嘆「捨不得丟小尺碼的衣服,總覺得未來減肥還可以穿」認為將來總有1天會穿得下,但也有網友表示會藉由小1號的衣服可以激勵自己減肥,引起正反2派討論。除了衣物之外,難以處理的「家具」也榜上有名,有網友表示「家裡一堆大型家具都懶得處理,所以囤積在那邊」、「我家就有壞掉沙發、不用的櫃子,可是都懶得丟」,認為大型家具的處理過程太過繁瑣,還要再另派回收業者獲垃圾車處理,過程十分麻煩。電子產品、照片信件有感情 無價回憶難割捨「電子產品」、「信件卡片」等充滿回憶的物品也是民眾提到最難斷捨離的物品,就有網友表示「舊手機讓我想起使用它的那段時光,它就像是我生命裡的某1部份真的難以割捨」、「小時候的紙條卡片最捨不得丟」認為承載著珍貴感情的卡片和信件真的無法狠下心丟棄,大嘆若是丟掉了這些物品,就像過去某部分的自己消失了,也有網友認為「把實體信件拍起來」卡片數位化不僅可以騰出空間,也保存了美好回憶。看完網友的討論,當中是否也有你認為最難斷捨離的物品呢?若仍捨不得丟掉留著也無妨,因為斷捨離最終目的是要讓自己獲得自由,而不是失去自己認為重要的事物!★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7-12 焦點.長期照護
不再限定居服員能做 長照特定項目預告刪「家事服務」
衛福部長照司預告刪除長照服務特定項目中的「BA15家務協助」,預告至7月18日為止。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家務協助占長照服務大宗,從特定項目中刪除,不是要去除這一項服務,而是不再限定家務協助只能由居服員執行,家務協助項目仍存在於長照項目中,以30分鐘為一單位,家務協助項目一般戶申請,需自付31元;預告截止後,最快一到二個月後正式公告。家務協助的申請對象,主要針對「獨居」以及「非獨居」者。獨居者可申請協助針對居家生活空間的清理或洗滌,衣物洗滌、晾曬烘乾、熨燙,簡單縫補衣物等;非獨居者可申請協助針對睡眠及主要居家生活空間的清理或洗滌等。吳希文表示,家務協助的洗滌方式,包含吸塵、濕式清洗、沖洗或除塵等,並非「大掃除」;先前曾有不少案主誤以為家務協助,是請居服員到府大掃除,造成困擾。家務協助主要是針對需要個案個人的需求,做簡易的家事服務,並非是為個案整個家庭打掃。吳希文表示,家務協助對於獨居、失能長輩而言,是重要的服務項目,此次預告將「BA15家務協助」從長照服務特定項目中刪除,並不是要從長照服務中,拿掉整個家務協助,而是家務協助不再強制只有居服員能夠執行,檢討長照服務法中,發現此問題,認為未來可能會影響家事服務產業的發展,並非立法本意,因此預告刪除。家務協助於長服法中仍舊存在,提供服務者仍舊是居服員,給支付制度也與先前相同,30分鐘為一個單位,一個單位195元,一般戶需自付16%,因此申請家務協助的個案,申請一個單位的家務協助服務,需自付31元。
-
2022-06-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家有確診者如何挑房避家戶感染? 醫師實際模擬這樣做
家有確診者,如何挑選房間避免家戶感染?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嚴可倫模擬演習一次如何在家居隔,並在個人臉書粉絲專頁「骨筋中外」分享如何確實保護一起居住的家人,避免家戶感染,他也製圖提供民眾參考。嚴可倫醫師表示,唯有沙盤推演過,才能讓自己做好更萬全的準備,若不幸真的需要隔離,才能瞬間啟動、從容的應戰,度過病程,將危險減到最低。嚴可倫醫師說,如果家有確診者,除個人需要的用品,最重要的就是確診者房間的安排、設計,他建議,可依照以下幾個要點,來安排確診者的起居照護︰1風向:避免「迎風」的房間。以夏天吹南風為例,如果選擇向南開窗的房間,則吹入的南風很可能將房間內帶病毒的空氣、飛沫吹到家中其他位置,使家人感染機率上升;除了季節以外,還有很多因素會改變風向,例如周遭地形、建物格局、巷弄等等;因此最簡單測試風向的辦法,就是「衛生紙」,拿一張衛生紙,在窗邊感受方向,選擇衛生紙往窗外方向飄的房間。2導引氣流:可準備一支電風扇,對著窗外吹,藉此可以創造「門縫入、窗戶出」的類負壓氣流,減少同住家人感染風險;萬一窗戶較高,可以準備小板凳或紙箱把電風扇墊高,建立比較準確的氣流方向;測試方法一樣可將一張衛生紙,放在門縫處,順利往內飄就代表奏效。3有浴廁的房間:減少出房門如廁、盥洗的次數,降低感染風險;若房間無浴廁,真需要出門使用,建議「隔離者自帶酒精」,沿路將使用過的器具、開關、門把等等,邊噴灑消毒、邊倒帶回到隔離房間。嚴可倫醫師也提供「常見用物清單」,當家有確診者需要隔離時,可依以下的需要來準備︰1.食︰充飢糧食、餐點由家人、朋友放置門口(可考慮免洗餐盒,減少餐具往返增加感染機率)、桶裝水(或大罐礦泉水)2.衣︰換洗衣物、毛巾、盥洗用具(能一罐洗全身的最好)、口罩3.住︰垃圾袋數個裝垃圾/髒衣服)、衛生紙(棉)、電風扇(墊高用板凳)、消毒用物4.行(通訊)︰手機、電腦等3C產品、視訊設備、充電器、延長線、網路線(wifi)5.育樂︰書本、數獨(或拼圖)、電動、健身器材等,因人而異6.藥︰退燒、止痛、止咳藥(水)、維他命、溫度計、快篩試劑、血氧機嚴可倫醫師建議民眾,可和家人一起討論確診後如何照顧、挑選家中哪間房來隔離確診家人,萬一狀況發生時,就可以順利啟動就緒,一般而言,要盡量隔離者房間能用電風扇將空氣往戶外吹,能確保房內的空氣單方向往戶,而非流到其他家人的生活空間,就能降低家戶感染的風險。
-
2022-06-19 養生.聰明飲食
雞蛋的品質真能從等級標章看出來嗎?專家這麼說
▌您知道自己買的是什麼雞蛋嗎?現今的雞蛋區產品精良,在冷藏區域占據極大空間。過去買蛋的選擇很簡單:白色、棕色、大的或小的、以及多年來農業部標章以某種方式賦予雞蛋價值的分級。雞蛋的等級單純與蛋殼外觀有關,僅表示蛋黃和蛋白外觀良好,標章與安全性、無汙染或雞的品質並無關聯。您買過B級蛋嗎?我個人從未見過B級標章,但它確實存在,而且水準不在A級之下。真是可憐了那些高於平均水準的B 級雞卵!只因為得了個B,而永遠不會被頂級雞蛋學院錄取。但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烏比岡湖效應(Lake Wobegon effect)分級制已不再是重點,因為我們現在還能選擇那些產卵的雞(在將未出世的後代捐給我們之前)如何受到對待。我們從雞蛋的來源(大型養雞場新鮮直送的雞蛋、自由放養的雞生產的雞蛋、吃了您才剛買的有機食品的雞所產的雞蛋、還是純天然雞蛋),就可知道產卵的雞受到的待遇如何。儘管晝夜不停的新聞會播報真實的農場生活景象,但我們許多生活在城市或郊區的人,仍耽溺於農場的田園生活形象:一大清早,公雞報曉,雞隻咯咯叫,同時傳來烤餅乾的香氣,人們刻板印象中的農夫(總是男性)戴著草帽早早出門,一一問候每隻動物,還一邊撒些飼料到雞舍,將昨晚的廚餘倒到豬圈,然後餵他最愛的牛吃草。農夫的妻子穿著圍裙,總是看上去身形圓潤、笑容滿面、且臉頰紅潤,鎮日烘焙,並照料總在裙邊嬉鬧亂竄的孩子。抹去這個印象吧!現代農場生活差得可遠了。農業是地球食物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但可不像1950年代的童書《農夫約翰和妻子珍妮》所描繪的那般,這些「農場」雖然生產新鮮直送雞蛋和自由放養(free-range)的雞,但雞蛋既不如您所想的新鮮,雞也沒那麼自由。養雞場飼養的雞隻生活在籠裡,雞籠一個挨著一個。直到最近,每隻雞的生活空間大約為四百平方公分,等於二十公分乘二十公分,約莫是您最小的烤盤大小。現在有些養雞場將空間擴大到七百三十平方公分,讓我替您省點算術時間:每隻雞大約擁有二十七公分乘二十七公分的空間。所謂「農場新鮮直送」根本毫無意義。即便是聲稱「非籠飼」(cage-free)的雞隻,其實也生活在擁擠不堪的大穀倉裡,裡面裝滿了成千上萬隻雞。每隻雞的活動空間僅三十公分見方。自由放養的雞幸運一些,每天有幾分鐘時間,可以外出伸伸腿。但即便如此,這些雞也是飼養在難以置信的狹小空間裡,由於生活空間如此窄小,又無籠子隔離,牠們死於疾病或互啄至死的機率,比起羽翼完好的籠飼雞高出一倍。由此可知,這些生活空間狹隘的自由放養、非籠飼、大型養雞場飼育的新鮮雞隻,產下了您那自由放養、非籠飼、農場新鮮直送的雞蛋,而且還號稱有機!看到雞蛋上有「不含激素」(hormone-free)或「不含抗生素」(antibiotic-free)的標籤時,千萬別上當。根據法規,為雞隻注射激素是違法的,但是牠們確實會與一同飼養的牛,一起施打抗生素。不過,即使雞隻真的施打了激素,在被人體消化後,也不具有活性。(若激素能維持活性,那糖尿病人就無需自行注射胰島素了,只要吃藥即可。)另一方面,抗生素則持續對食品業造成嚴重破壞,不僅是雞肉,我們食用的農牧場飼育肉類多半亦是。正如人類濫用抗生素而產生抗藥性和更嚴重的感染,致使將來可能無法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我們的禽類朋友也是如此。當雞蛋注射了抗生素後(正是如此,甚至在孵化前就已逐一注射了抗生素),生命力較強的微生物會存活下來,導致家禽普遍產生抗生素抗藥性。即使貼上「不含激素」或「不含抗生素」的標示,也只是讓您的雞蛋看起來像無麩質咖啡一樣健康而已。還有,這些不是那麼歡樂的雞,平常究竟吃些什麼呢?許多蛋盒或雞肉產品會聲稱自己的雞隻吃素。這可不太妙,因為雞是雜食性動物,仰賴野生的蟲子和穀物維生。現代養雞場餵養他們的素食食品,很可能是當中充滿了氨基酸的玉米飼料。※ 本文摘自《誇大不實的醫療迷思:醫師教您如何分辨虛與實》。《誇大不實的醫療迷思:醫師教您如何分辨虛與實》作者:妮娜‧夏皮羅 , 克莉絲汀‧羅伯格 譯者:張嘉倫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22/03/31
-
2022-05-22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每天晨跑10公里竟罹癌病逝! 醫師:晨跑前要看空品
彰化縣基層公所的一名一級主管跑遍全馬、半馬,每天晨跑10公里至少6年以上,去年確診肺腺癌,日前病逝,震驚他的朋友圈;衛福部彰化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林聿騰今天表示,肺腺癌是安靜殺手,而且晨跑未必是好事,要看空氣品質出門運動。這名一級主管在南彰的基層公所服務逾20年,深受三任地方首長器重,兩年多前被擢升為幕僚級的一級主管。去年偶而莫名頭暈求診,竟確診肺腺癌第四期並移轉腦部,今年症狀加遽接受化療,一個多月前住院,日前不敵病魔撒手人寰,家人依照他生前遺願,大體送回家時路過公所,昔日同僚都為他的壯年早逝感到惋惜和哀傷。根據公所人員指出,這名一級主管身體健康狀況良好,很重視運動,參加國內各大路跑和馬拉松比賽,平日從住家沿著員鹿路往溪州方向晨跑,快到溪州鄉時折返,來回10公里,大多數公務人員無法像他持之以恆每天跑10公里,因此得知他不菸、不酒、不吃檳榔,平時沒不適症狀,確診即是癌末,都感到震驚。彰化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林聿騰說,肺腺癌號稱安靜殺手,發生率位居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二名,死亡率第一名,若平常沒注意到它,等到它找上門往往來不及,50歲至80歲一年吸菸達30包、還在吸菸或戒菸未超過15年、有家族史的高風險群都應立即做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一般民眾50歲起兩年做一次檢查。林聿騰表示,除了吸菸,空氣汙染、職場工作環境、生活空間、遺傳基因、營養狀況等因素也可能罹患肺腺癌,尤其中部空氣品質不太好,冬季和春冬的境外汙染物與工業汙染經常持續整天,並非早晨空品較好,民眾騎車開車上班之後才變差,如果不看空品就外出路跑,加速肺部吸入髒空氣,無益於健康。環保署每天定時更新空品訊息,林聿騰說,先看空品預報和最新數據,空品差就不要出門運動,即使早晨車輛少也不宜,如要維持規律運動習慣不間斷,居家環境打掃乾淨,沒發黴物品、沒裝潢建材散發化學物質、乾濕度適宜的情況下,可改在室內運動。彰化縣是農業縣,很多民眾喜歡沿著田間產業道路路跑,呼吸帶著植物清新氣味的空氣。林聿騰提醒,大宗蔬菜噴灑農藥的時節,最好不要前往這些高風險地區路跑。
-
2022-01-13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為什麼你應該多睡覺?研究曝大腦神經退化的原因
失智症是個難解的神經退化疾病,國內外科學家皆投入大量研究,希望找出病理機制以研發新藥。但人腦的神經網絡複雜程度,超出目前理解範圍,在用藥之前,需要對神經網絡有更清楚的認識。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的陳儀莊特聘研究員,帶領團隊與跨領域專家合作,除了研究神經細胞與神經膠細胞之間的影響,亦盼能以亨丁頓舞蹈症為模型,發展可沿用於其他神經退化疾病的治療藥物。▌神經退化疾病至今仍無藥可醫2016年年底,美國一間著名大藥廠宣布其研發27年的失智症藥物,在臨床研究上效果不佳。消息一出,無論是科學家、病人或投資者都一片沮喪,全美生技股票甚至大跌了8~10%。2021年6月,另一家美國藥廠發展多年的失智新藥終於獲得美國FDA有條件通過,但是否有足夠療效,仍產生許多爭議。在這個低迷的氣氛中,曾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生物學家巴爾的摩博士(Dr. David Baltimore),站出來鼓勵大家:其實我們對神經細胞還不夠了解,如果夠了解,很多問題我們會事先想到。我們應該更努力發展新的科技,並加強分享資訊和數據,才能成功。失智症治療在台灣也頗受關注,尤其近年高齡社會問題更為嚴重,報紙社會版不乏因家人無力長期照顧失智長輩而發生的悲傷故事。早在十幾年前,政府便開始推動失智藥物發展,例如NRPB生技醫藥國家型科技計畫。2012年立法院的臨時議案中,數十位立法委員聯合簽名,要求政府會同中研院研發改善失智的抗體與藥物。但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若只急著研究藥物的藥效,而忽略全面了解,就很容易出差錯。例如當科學家發現一種新藥可以修復退化神經細胞的功能,若在尚未確定副作用時就立刻進行開發,便會增加臨床實驗的失敗機率。因此,藥物研發需更謹慎與深入。此外,人腦神經網絡的複雜程度遠遠超出目前的理解範圍,這也是為什麼至今仍無藥物可快速根治神經退化疾病。國內外科學家尚在努力,從基礎研究了解人腦的神經網絡,中研院也投入大量心力,其中一個方向是以研究神經細胞為主體,探討神經細胞和其他腦細胞(包括神經膠細胞)之間的影響。▌記憶維持,仰賴神經網絡陳儀莊特別從基礎原理來解釋,說明科學家如何發展神經退化疾病模型,進而尋求開發藥物的可能性。人腦的神經網絡中,以負責網絡連結的「神經細胞」最為重要。神經細胞活動時會有很多電位經過,電位傳導得越快,神經網絡傳遞功能的效果越好。但在傳導電位的過程中,如何避免「短路」,就需要靠「寡突膠質細胞」將神經細胞包起來保護。而大腦中占了85%的「星形膠質細胞」也非常重要,就像支持整個國家發展的基礎工作人員,這群細胞扮演非常關鍵的支持角色。「星形膠質細胞」一腳連接神經細胞、另一腳連接血管,幫助神經細胞接收養分,並協助清理代謝廢物。個子很小的「微膠細胞」數量很少,僅占全部腦細胞的5%。它們彷彿大腦中的警察,一旦發現壞東西就會將之吞噬;而看到發炎狀況時,則釋放出細胞激素(cytokine),殺死入侵的細菌以抗發炎。目前已知幾乎所有的神經退化疾症,都和微膠細胞失控有關。但微膠細胞是個雙面刃:如果它分泌太多細胞激素,也會傷害神經細胞,這種情況在大腦老化時很容易發生。對於神經細胞而言,順利獲取能量極為重要。血液中的葡萄糖,會先經過星形膠質細胞變成乳酸,乳酸再進入神經細胞轉成能量。這個乳酸釋放、吸收與轉換能量的過程,有時候效果會變差,對長期記憶的形成及維繫造成不利影響。克莉絲蒂娜.阿爾貝里尼(Cristina M. Alberini)博士的實驗室曾證實,將大量乳酸打入老鼠負責記憶的海馬迴組織中,會讓老鼠的記憶力變好;這是因為神經細胞獲得很充足的能量、得以順利運作。這讓我們了解:記憶的形成和維持皆須依賴神經網絡順利運作;過去的記憶也許並不是消失,而是無法順利傳導。人變得健忘,可能是神經網絡的傳導效率變差了,因此若能透過增加神經細胞能量,來促進神經網絡的傳導效能,也許可以改善失智。▌神經退化原因:壞蛋白質堆積致禍便祕是因為廢物阻塞在腸道,引發極不舒服的感覺。對人腦中的神經細胞而言,若無法順利代謝壞蛋白質,則會導致其堆積成斑塊──就如便祕一般──阻礙神經傳導功能,狀況惡化時甚至會造成神經退化疾病,例如失智症、亨丁頓舞蹈症、漸凍人等等。但神經細胞如何倒垃圾呢?這就要靠「腦脊髓液」幫忙。星形膠質細胞的腳會包住血管和神經細胞,在血管和星形膠質細胞中間形成一個極小的空間,足以讓大腦中的腦脊髓液通過,把存在於神經細胞的壞蛋白質──例如造成失智症的類澱粉蛋白(Amyloid β, Aβ)──帶出腦部排除,以防堆積成斑塊。當腦脊髓液流通得越順暢,代謝效果越好。如果家裡的灰塵越積越多,形成一座土丘,你的正常生活空間和機能就會逐步壓縮、甚至喪失。這就是蛋白質斑塊對神經細胞帶來的威脅。多種神經退化疾病的神經細胞,都有蛋白質不正常堆積的情形,包含亨丁頓舞蹈症(圖A)、阿茲海默症(圖B)、帕金森氏症,以及漸凍人。年輕的時候,神經細胞會把壞蛋白質分解或排出,小小的微膠細胞也會跑來試著吞噬壞蛋白質;如果排清和吞噬的能力好,累積在腦中的壞蛋白質就越少。但壞蛋白質終究會漸漸積累,累積得越來越多,便在神經細胞周圍(或細胞中)堆成一大坨斑塊,導致神經細胞死亡、神經網絡傳導功能降低,這就是神經退化疾病產生的原因之一。▌為了神經細胞好,你有理由多睡覺內德加(Maiken Nedergaard)博士的研究室,以老鼠做了一個實驗,在腦膜打進去不同分子大小的染料,觀察染料如何隨著腦脊髓液在腦中流動擴散。紅色的染料分子比較大,綠色的染料分子比較小。他們發現腦脊髓液流動擴散的效果,和「年齡」及「睡眠」息息相關。如圖所示,年輕的老鼠(上方腦切片)腦脊髓液流通效果很好,小分子的紅色染料和大分子的綠色染料遍布腦中混成黃色,大小分子在腦中跑得差不多快。但年老老鼠(下方腦切片)就不是這樣,只有小分子的紅色染料透過腦脊髓液傳輸得比較快,大分子的綠色染料還是停在從腦膜打入的位置,沒什麼移動。無論是老鼠或人類,年紀增長之後腦中的代謝功能都會變差,進而出現神經退化,這是個殘酷的事實。先別感嘆年華已老,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好好睡覺,而且要睡飽。因為內德加博士的實驗發現,睡覺時神經膠細胞會變小,讓腦脊髓液流通的空隙變大、流速變快,是清理神經網絡中壞蛋白質的最佳時機。為了讓神經細胞順利清理廢物,每個人都需要有充足的睡眠。▌以亨丁頓舞蹈症為模型,發展神經退化疾病藥物了解神經網絡之後,下個目標是藉由神經退化疾病的動物模型,了解哪些機制會影響發病,藉以找出用藥的機會。失智症是老年最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但成因相當複雜,目前亦無完善的動物模型。而亨丁頓舞蹈症只有一個基因突變就造成疾病,現階段已經有相當好的動物模型供科學家探討。陳儀莊與研究團隊從亨丁頓舞蹈症著手研究藥物發展,原因是亨丁頓舞蹈症和其他神經退化疾病有類似的病理機制,例如神經細胞都會有壞蛋白質堆積、沒辦法正常分解的狀況。若有藥物能促進壞蛋白的分解來治療亨丁頓舞蹈症,就可進一步探討,是否也能用於治療漸凍人或失智症等其他神經疾病。只是在藥物成功開發前,很多人希望專家可以先指點什麼食物能讓病情好轉、什麼則會讓身體變得更糟?但陳儀莊提醒,神經網絡是一套相當複雜的系統,每種食物的功用也很複雜,並非只有單一的作用。大家可以從認識大腦的結構和功能開始,了解如何保護神經網絡正常運作。另外,亨丁頓舞蹈症會透過基因代代遺傳,在醫療知識比較落後的地區,人們仍然相信此種病症源於家族受到妖魔附身或詛咒,這是因為了解不夠而產生的誤會。其實神經退化疾病並不會傷害他人,反而是病人因為無法好好走路、容易跌倒,或是忘了自己有沒有吃過飯,造成自身的危險。在藥物成功開發前,我們都能做到的,就是建立正確知識,照顧好自己的神經網絡,也盡量提供病友及家屬協助。※ 本文摘自《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作者: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編輯群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21
-
2021-09-19 養生.人生智慧
中年如何斷捨離? 居家收納達人:「整心」是第一步
近年來「斷捨離」成為流行話題,尤其進入中年後,從年輕累積至今的物品,已經嚴重侵蝕生活空間,想要整理卻力不從心,捨不得或是丟不完,成為熟齡最常見的收納問題。擅長居家收納的居家整聊室創辦人鄭博元指出,整理的第一步應該從正視問題開始,而不是從丟東西下手,透過「整心」的動作,為大家解決物品囤積、空巢夫妻、遺物整理等熟齡困擾。家中雜亂 恐反映內心狀態活了大半輩子,家裡的物品數量跟著人們一起成長,爆滿的衣櫃、鍋碗瓢盆堆滿的廚房、過期食材塞滿的冰箱、寸步難行的走道空間…這些生活場景,正在許多人的家中上演。年紀輕輕就創業的鄭博元透露,他發現許多人面對居家的雜亂感到束手無策,其實「美好的生活選項」有專業的改善方法,因此決定成立「居家整聊室」,培養整聊師到家戶探訪、協助整理與收納。很多人認為這類家事服務大同小異,都是負責清潔、收納、歸位等,但不少案例是整理完很快又開始雜亂,其實,整理並非只著重在物品,更重要的是「整理心情」。鄭博元說,進入很多家庭協助後,發現每個人都因為不同的問題造成難解的環境雜亂。例如,一位女士的廚房中堆滿了各式各樣的鍋碗瓢盆、調料,很多幾乎沒有使用,但本身卻不常煮菜,透過整聊師的諮詢後發現,原來她持續買廚具的原因是,內心想要成為婆婆眼中的好媳婦,透過買廚具會讓自己增添信心。經過整聊師協助,斷捨離廚房不需要的物品後,同時她也正視長久的內心問題,其實不用透過廚藝展現,也可以找到與婆婆和諧相處的方法。熟齡收納 惜物割捨有心法談到熟齡在收納上最大的痛點,鄭博元認為,許多長輩有個共通點是惜物,無論物品狀態如何,都會捨不得丟、怕浪費,有時候子女協助丟東西,反而會被阻止,最後鬧得不歡而散。對此,他建議,可以換個角度思考,堆積的物品如果用不到,不要直接丟掉,而是轉送給需要的人或社福單位,讓物品可以重新利用、發揮剩餘價值,也可以讓長輩有付出的滿足感。熟齡階段第二個常見的收納問題是,子女離家剩下空巢夫妻,或兒女成家後家庭成員改變的狀況。舉例來說,若兒子娶妻生子後與父母同住,家庭人口從兩代變成三代同堂,生活人數增多後,家的容納量也會減少,家也很容易變得雜亂。他建議,可以清出一個儲藏室空間,集中家中每人用不到的雜物,讓物品不至於四散,而壓縮生活空間。更進一步,可以聚集家庭成員共同討論,理想的生活狀態,在必要斷捨離時,適時的清出充裕的空間,維持好的生活品質。走出悲傷 邊聊邊整留回憶第三個熟齡收納問題是,家人離世後的遺物整理。鄭博元認為,遺物的收納狀況可分成兩類來看。一種是家人自然離世,隨著時間的沉澱,相對的心情會更平靜,這類收納上較沒問題;另一種是,突然意外離世的家人,多數人心情較難平復,建議有人一起陪伴來做這件事,一邊聊天一邊整理,透過紀念回憶的方式,慢慢地幫助自己走出悲傷。
-
2021-08-09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貓咪跳到鍵盤上好可愛?其實恐怕是焦慮的警訊
受新冠疫情影響,許多人改為居家辦公,雖然飼主很開心能與家中毛小孩一起上班,但有時會造成寵物的壓力,尤其是獨立性強的貓。日本寵物網站ねこのきもち訪問獸醫師,以貓的特質而言,不太喜歡生活和環境產生變化。以往貓養成飼主外出工作時,過著悠哉的生活,等飼主返家就會展現活力,和人類互動。而現在飼主變為居家辦公,充斥電話聲、線上會議之類對貓而言不習慣的聲音,急遽的生活型態變化讓牠們無所適從,造成壓力源。另外居家辦公的飼主因為在工作,無法一直和毛小孩互動,但寵物不懂人類的事,反而會困惑明明飼主都在身旁,為什麼不理我?這種失落感也是造成壓力的原因。飼主居家辦公對貓咪造成壓力的類型有兩種,表現出來的行為也不同。一種是生活節奏和環境改變造成的壓力,貓咪因此感到不安和緊張,會傾向躲到家中特別安靜的地方。另一種是慾望沒被滿足的壓力,飼主在身邊卻沒受到足夠的疼愛,貓咪會展現積極的行為,像是不斷喵喵叫、用身體磨蹭、跳到主人膝上、故意跑到電腦鍵盤或書本上妨礙主人工作。人類常常覺得這種行為「很可愛」,但這其實是貓咪釋出希望被理會的訊息。如何釋放貓咪的壓力?獸醫建議,即使居家辦公,仍盡可能保持貓咪原本的生活空間,例如把工作所在的房門關閉,不讓貓看到主人,也別讓貓自由進出,這樣不僅能讓飼主清靜,也能使貓的生活環境改變極小化。至於需求沒被滿足而造成壓力的貓咪,獸醫表示,工作中即使聽到愛貓鳴叫也不能理會,在休息時間可走出房門,和貓咪玩玩和互動,給牠一些慰藉。⭐️「寵物健康我守護」徵文邀稿中 賺獎金6000元幫毛孩加菜!陪你在家度過苦悶疫情的毛小孩,歡迎來分享牠的健康小故事!來信需附上寵物簡歷與照片,不僅有高額獎金,還有udn文創精美授權贈品等著你喔!(點擊上圖瞭解更多活動詳情)活動截止日為8/24(二),歡迎踴躍投稿!
-
2021-07-09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自由慣了!被收編的流浪貓能適應整天關在家的生活嗎?
不曉得各位家中的貓咪是如何來到你們家的呢?除了從合法寵物店購買以外有一大部分應該是從周遭親友、貓咪中途或收容所領養而來的。如果你家的貓在被你收編之前曾經是一隻漂泊在外的街貓,不曉得在當初決定要領養貓咪的時候你有沒有擔心過這個問題?已經習慣自由自在到處活動的流浪貓能不能適應侷限在房子裡的居家生活?在思考這個問題的同時,我們也須了解在戶外生活的貓咪有何特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貓的地域性,他們會到處尿尿做記號來告訴大家這裡是他的地盤,尤其是沒有結育的公貓這種現象會更加明顯,大多數的公貓在接受絕育手術之後可以減少尿尿占地盤的行為;不過貓有地域性不代表一個空間只能有一隻貓咪,在食物來源充足的情況下流浪貓也是有可能過著群體生活。有些人可能會有個疑問說:我家的貓明明已經結紮了但還是會亂尿尿啊?只能說貓咪是十分有個性的動物,舉凡貓砂材質不喜歡,貓砂太髒或貓砂盆擺放位置不尬意,或是貓咪有泌尿道相關的疾病都可能是他們亂尿尿的理由。將貓咪絕育不代表就一定不會有亂尿尿的問題,但至少可以減少尿尿占地盤的可能性。 另一個問題是流浪貓是否能適應人類與家中其他貓咪的存在?貓咪在幼年時期的社會化(socialization)過程是一個重要關鍵!一般來說如果貓咪在出生後的2到8週之間有其他的貓或人類參與他們的成長,長大之後比較容易適應有人類或其他貓咪存在的居家生活。在領養貓咪之前可以先大概打聽一下他們的身世,如果是出生沒多久就被單獨飼養的話可能就不是那麼擅長跟其他貓相處,這樣子的貓咪可能就比較適合生活在只有他自己一隻貓的環境。如果是飼養之後才發現你收編的浪貓幼年時期的社會化不足,或者不知為何就是跟其他貓咪相處不融洽,這又該怎麼辦呢?這種情況下最好是提供貓咪們充足的生活空間,最好飼養在房間數目兩個以上的屋子,讓他們能夠保持至少三公尺的距離以緩解貓咪之間相處的摩擦,也可以運用一些櫃子或牆壁層架讓他們可以攀爬與躲藏;再來根據貓咪的偏好打造出安心舒適的睡覺與上廁所環境,例如有些貓喜歡睡在紙箱裡面,有些貓就是喜歡在密閉式的空間上廁所,盡可能多方嘗試找到每隻貓的喜好。另外玩具或紓壓小物(例如貓抓板) 也都是幫助流浪貓適應居家生活的工具。 結語如果提供充足的飲水食物與安全的休息與上廁所環境,並且幫每隻收編的貓咪做絕育,大多數的流浪貓都能適應整天待在家裡的生活,畢竟貓咪生活的重心就是睡覺嘛,根據統計室內貓每天將近有19個小時的睡眠時間。比起戶外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在室內伙食好、住得好,個個睡眠情緒高,我想如果貓咪會寫字八成都會填下那張志願留營表。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獸醫好想告訴你部落格,原文出處:被領養的流浪貓能適應整天關在家的生活嗎?
-
2021-06-21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主題館【腦中風】中風後的復健長路 風友「要認真」定目標
急性腦中風後的3至6個月是復健治療的黃金期,當患者病情狀況穩定,一定要盡早開始復健,才能恢復日常生活與行動功能。家住南投的中風之友「要認真」,2018年的11月正值高中時期,在學校跟同學聊天時突然右側癱瘓無力、頭痛,好險校護和導師機警,通知家人馬上送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救、馬上開刀,住了加護病房20幾天才脫險。 這是「要認真」第二次生命的轉折,原因是「先天性動脈畸形」導致中風。首次中風發生在一年前,因為頭痛、胸悶緊急送醫,醫生診斷是「風濕免疫症的抗磷脂質症候群」引發左右肺栓塞80-90%,危急時刻兩度裝上葉克膜,才險些救回了一命。年紀輕輕的他面臨生命兩次重大轉折,並沒有因此喪志,經常在臉書上分享復健過程,鼓勵其他病友。歷經二次中風,現在說話能力已經進步許多,行走能力也從「臥、坐、站、走」循序漸進,他非常感謝父親的守護陪伴,一起走過生命低潮。 我們是彼此的嘴巴和手腳張爸爸若沒開口說話,根本看不出來他也是中風患者!「2008年,我因為壓力太大常引發頭痛,老是依賴止痛藥卻忽略了就醫治療,結果發生憾事。」張爸爸中風的後遺症,傷到大腦的語言區域,迄今仍有些微口語表達障礙。父子兩人互相擔任對方的左右手,彼此督促讓感情變得更好,「他陪我說話、我陪他積極復健啦!」張爸爸愛子心切溢於言表,因為疾病常樂於表達對兒子的愛意。 張爸爸說話不清楚的情況已大有改善,他努力協助「要認真」復健,在家中裝設了扶手、床欄、轉位輔具等,包括無障礙的居家生活空間,希望早日達到中風復健的終極目標:生活自理、獨立自主。「從出院到回家,這段醫院銜接社區照顧非常重要,長照政策提供3個月內12次的復能訓練,可跟個管師討論訓練期程的調配。」張爸爸建議多加善用資源,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設定復健目標一關關打怪重新站起來走路是中風患者最想達成的目標之一,「要認真」反覆練習站立,藉由足踝輔具協助步行功能,穩定之後再調整行走的目標距離。甲類輔具評估人員李晋宇表示,「復健一定要設定目標,像打怪一樣不斷破關,最後晉級完成任務!」目前「要認真」住在自家透天厝一樓,他設定未來可以自行爬樓梯上二樓、甚至三樓,規劃在家可執行的復健訓練,以便每天加強。 腦中風的復健過程辛苦而漫長,張爸爸和兒子「要認真」不斷跨越障礙,運用長照資源與專業人員的醫療照護,將復健治療融入生活當中。風友們可以試著這樣做,制定可達成的目標然後實際行動,若有問題一定要洽詢相關醫護人員幫忙,重新踏出人生的下一步!【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2-07 養生.生活智慧王
過年大掃除必備攻略!譚敦慈:掌握順序省時又省力!
年節將至,不少民眾開始忙大掃除。不過該從哪開始整理也是門學問,要打掃乾淨、省時省力、不傷身體又是一門藝術。在開始打掃之前,就讓居家健康達人譚敦慈護理師來教大家怎麼做! 掌握打掃順序,省時省力又有成就感! 在打掃開始前,先來聊聊打掃順序,避免瞎忙。譚敦慈護理師表示,想要打擾乾淨又省時省力,順序相當重要。舉個簡單的例子,民眾打掃很常不自覺就先從掃地開始,然後開始整理書櫃、衣櫃等,但這樣的順序就容易才剛掃完地,又有新的毛髮、細屑等掉落地板。就算是先整理好櫃子再掃地,別忘了,還有天花板。 因此建議順序可由上而下、由小到大、由裡到外,先整理高處的如天花板,再整理櫃子等物品,掃地、拖地可以放到最後做個完美的句點。如此錦然有序,有助於避免瞎忙浪費時間,打掃起來階段性看得到成果也有成就感,更有利於避免重工。 打掃客廳、臥室 乾溼乾原則避免揚起灰塵 重點1:一般傢俱 了解打掃的順序後,從性質較相似的客廳、臥室等處開始,此處最麻煩的問題想必就是各種傢俱等處上的灰塵。對於灰塵不少人會以雞毛撢子做清潔,譚敦慈護理師表示較不建議。因為雞毛撢子通常無靜電作用,一揮便揚起灰塵,不僅容易弄髒該處的環境,也容易引起過敏。建議可選用靜電除塵紙或一般的乾抹布擦拭,將灰塵先抹去,其後再用溼抹布清潔,最後再用一次乾抹布擦乾,避免潮溼。以「乾、溼、乾」的打掃方式進行,如此便可以簡單的清除又不揚起灰塵。也提醒在清除灰塵時最好戴上口罩,特別是雞毛撢子的愛好者。 重點2:一般物品 譚敦慈護理師指出,大掃除很常見一個現象,就是又買收納箱,應掌握一個重點觀念「斷捨離」,避免物品堆積影響生活空間,也容易藏汙納垢、堆積灰塵、發霉等。以最常囤積的衣物來說,譚敦慈護理師建議,囤放一、兩年的物品就可以考慮是否丟棄或回收,因為放了這麼久的時間,其實也代表著幾乎很少或根本沒在用。有趣的是,或許還會發現這些東西基本上是差不多、甚至重複的東西。 重點3:冷氣 冷氣也是客廳、臥室必備傢俱之一,不過不少人常常一放就是好幾個月才清潔,譚敦慈護理師表示,冷氣即便沒有使用,也應定期的清理,以避免內部灰塵及發霉,使用前更是要確保乾淨,以避免吹出來的風讓整個室內空汙紫爆,其細菌、病毒量恐達50~60倍之多。 清潔重點著重在過濾網及外殼、內部三處,過濾網洗過要記得晾乾再放回去,以避免潮溼又再度發霉。外殼、內部再以前述「乾、溼、乾」的方式進行清潔,勾不到的地方可用刷子輔助,去除不掉的汙垢可用清潔劑加強。待過濾網晾乾後再放回去即可。 重點4:窗簾 對於較棘手的窗簾,譚敦慈老師表示,雖然麻煩,但最好的方式還是拿下來洗過一次,晾乾後再掛回去。若真嫌麻煩,可用滾筒沾黏,但也還是建議先拆下來,放平後再黏為佳。 浴室、廚房2重點:酸性入浴室,鹼性入廚房! 重點1:浴室 在浴室打掃方面,主要問題著重在鏡面、玻璃門上難清的水漬,以及各角落的霉斑和馬桶清潔。譚敦慈護理師表示,浴室清潔以酸性清潔劑為主,鏡面、玻璃門難清的水漬、汙垢,可先抹上醋,靜置一段時間後便容易擦掉。不過此方法整個環境味道可能會比較差,也可以使用溼紙巾沾檸檬酸,此方法也容易清潔。各角落的霉斑則建議可以先抹上漂白水。而馬桶除了用清潔劑以外,也可以使用可樂做清潔,相當有幫助。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鏡面抹醋、牆角抹漂白水、馬桶倒可樂等方式,要清除的快又乾淨,需要視污垢的頑強程度靜置一段時間,因此建議可以在大掃除的前一天就先抹上靜置,隔日大掃除便可以省下大把的力氣。在打掃的時後也應注意空氣流通,並戴上口罩,以避免氯氣傷害。 重點2:廚房 廚房清潔最主要就是各角落的油垢、餐具收納處的清潔、以及餐具的清潔與放置。譚敦慈護理師指出,各角落的油垢清潔方式不同於浴室,應用鹼性的材料,小蘇打就是最佳代表,可用小蘇打來做清潔。 餐具收納處雖然麻煩,但一年一度的大掃除,建議先將所有餐具取出做一次清潔,其後可放置防潮紙巾等物品避免潮溼,日後定期更換即可。整理好收納櫃後便可以好好的清潔餐具,但也要注意晾乾餐具的置物架,此處最容易因為潮濕而發霉,應多加留意,確實清潔。各餐具清洗後,應先晾乾再放進烘碗機,以避免烘碗機潮溼長霉。待晾乾後放進置物櫃便大功告成囉! 《延伸閱讀》 .房間整潔間接影響健康 毒物專家:發霉有致癌風險,塵螨影響呼吸道 .是收藏、節儉還是囤物症?醫指3大指標。改善從設定時間做起!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2-04 養生.家庭婚姻
一有動靜樓下婆婆就登門!人妻一招克服 網友大嘆佩服
因為和長輩生活習慣不同,或是想擁有夫妻的自由世界,許多人婚後不願和爸媽同住。近日,一名女網友分享自己的婚後生活,她提到住樓下的婆婆只要聽到樓上傳來聲響,就會馬上奔上樓關心。一開始婆婆的舉動讓這位人妻苦不堪言,但她換個方向想通後所有問題迎刃而解,正面想法讓網友大呼佩服。一名女網友在「Dcard」分享自己的婚後生活,她提到自從有了孩子後為了更大的生活空間,加上公婆年事已大,和老公討論後選擇全家搬進電梯大樓,只不過原PO和老公小孩住樓上、公婆住樓下。不料新生活開始後,只要樓上一有動靜婆婆馬上就打電話關心,後來甚至變本加厲,原PO大嘆不論剛進家門、半夜起床餵小孩,婆婆都會衝上樓敲門關心。對於婆婆各種「關心」舉動,原PO表示起初也會覺得被侵犯、沒隱私,但她後來轉念一想,公婆住得近也不全是壞事,除了能請他們幫忙帶小孩,原PO還提到婆婆的手藝很好,身為下廚「初學者」的他們,一時片刻是無法學起來的。原PO後來還補充,不論能否接受婆婆舉動,開心也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不如轉念讓自己往後能開心過日子。原以為是抱怨婆婆的憤世文,想不到結尾卻是滿滿正能量,原PO的婆媳之道曝光後引起網友熱議,眾人紛紛表示「我覺得妳的想法跟心態很棒」、「佩服妳的轉念…我完全無法接受這種被監視的感覺」、「這樣蠻好的,假如哪天妳們夫妻發生什麼事都沒聲音的時候,婆婆比較容易察覺到不對勁」;但也不是所有網友都能接受,有人表示「我是完全沒辦法接受,動不動就來敲門壓力很大」、「被時刻盯著關心跟監視只有一線之隔」。
-
2021-01-18 失智.照顧喘息
照護選擇/失智者照護機構,我該怎麼選?
在臺灣,提供相關照護的單位很多,從政府到民營機構都有,讀者可上「長照服務資源地理地圖」網站查詢就近的服務單位,除了可依照地域搜索外,還可依服務性質分類(詳見底下連結)。 失智、失能者照顧機構的型態可分為機構式照護、社區式照護和居家式照護等三種。機構式照護若家中照護人力不足,無法提供失智症患者完善的照護時,可選擇機構式照護,由機構負責一切起居飲食,此類服務可以減輕家屬在體力與精神上的負擔。除了有專業護理人員提供照護服務外,還有醫師定期診療、物理職能活動、營養評估、復健等服務。主要分為以下幾種機構,可依自身情況做選擇:1.護理之家:為罹患慢性病、身心障礙的年長者,或者是出院後需繼續護理之患者,提供長期照護需求。2.長照機構:有意識但生活需要協助,或無法自主生活但不需要隨時看護的長者。3.安養中心:想要自費入住,或有長照必要的獨居高齡者,通常無重大疾病,且生活可自理。4.老人公寓:由各縣市政府設立,以租賃方式出租給日常生活能自理的長輩,和許多安養機構一樣會安排休閒活動、餐食、簡易醫護等,並保有獨立生活空間,例如臺北市陽明老人公寓。社區式照護若不需要全天候照顧患者,只需協助部分日常生活照顧,或想促進患者與他人交流聊天、接觸人群,即可選擇社區式的照顧資源。這類機構能使患者得到專業醫療照護,又能增進社會交流。1.日間照顧中心:提供失智、失能長輩託付服務,家屬可在白天將長輩送至日照中心,由社工、護理師以及照服員等專業工作人員提供生活照護,晚上再接回家。2.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由有意願的村里辦公處及民間團體參與設置,邀請當地民眾擔任志工,提供長者關懷訪視、電話問安諮詢、餐飲服務或辦理健康促進活動(詳見底下連結)。 居家式照護指由專業人員到府服務,依服務內容不同,可概略分為以下兩種:1.居家照護:由專業醫護人員,定期前往住家提供醫療服務。2.居家服務:由照護服務員提供日常生活所需服務,如陪同就醫、家務、打掃等。以上兩種均可向各地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