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6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搜尋
生命
共找到
4163
筆 文章
-
-
2024-11-15 性愛.性福教戰
吃越多效果不會越好!泌尿科醫師指點 吃「藍色小藥丸」必知6件事
對於有勃起功能障礙,性行為不順利,可能導致身、心、感情方面的困擾,因此,就醫諮詢、適度的用藥,都是有其必要的,不要覺得不好意思而完全不行動。好幸福泌尿科診所泌尿科醫師高銘鴻在其臉書粉絲專頁教大家,吃藍色小藥丸該注意的6件事。藍色小藥丸要怎麼吃我之前常常提到,如果真的有勃起障礙問題,吃藥其實是一種很好的改善方式。那就有人來問我,他有考慮吃壯陽藥,那吃藍色小藥丸的時候,有沒有什麼要注意的?1.選擇合適的壯陽藥:市面上有許多不同種類的壯陽藥,像是常見的威爾鋼(Viagra)、犀利士(Cialis)到草本補品等。不同藥物的效果,和作用時間都不一樣,選擇時應該根據自身需求和健康狀況來決定。最重要的是,在服用任何壯陽藥前,請務必先諮詢你的醫師,或是來掛號,才能保證吃下去安全無虞喔。2.不可自行增加劑量:很多人會覺得,壯陽藥就是吃越多,效果就會越好,但其實每種藥物都有其最佳劑量範圍,超過這個範圍,就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副作用,如頭痛、暈眩、視力模糊甚至心臟問題。因此,我要強調,絕對絕對絕對不可以自行增加劑量,必須嚴格按照醫師或藥師的指示使用。3.避免與某些藥物同時服用:壯陽藥與某些藥物可能會產生相互作用,特別是含有硝酸鹽類的藥物(如治療心絞痛的藥物)。同時使用這兩者可能會引發嚴重的低血壓,甚至危及生命。如果你正在服用任何其他藥物,尤其是心臟病相關的藥物,一定要事先告知醫師,避免潛在的藥物交互作用。4.觀察副作用:只要是藥,基本多少都會有副作用。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臉部潮紅、頭痛、胃部不適、鼻塞等,這些症狀通常是輕微的且會隨時間消失。但是,如果你出現了視力模糊、聽力喪失、胸痛,或是一直硬著,怎樣都銷不下去,請馬上停止用藥,並尋求醫療協助。5.避免過量飲酒:飲酒可能會降低壯陽藥的效果,甚至引發一些不良反應。特別是大量飲酒會抑制勃起功能,跟壯陽藥正好互斥。為了確保最佳效果,小酌可能無礙,但最好還是諮詢醫生,了解具體情況,以免傷身。6.心血管疾病要小心:壯陽藥對心血管系統有一定的影響,因為它們會擴張血管,促進血液流向陰莖。如果你患有心臟病、高血壓或其他心血管疾病,使用壯陽藥前必須非常小心,最好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千萬不要自行服藥。最後我還是要強調,壯陽藥不適合所有人。像是,有些勃起功能障礙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這種情況下可能需要心理治療或其他治療方式,藥物就可能不一定有用了。無論如何,如果有考慮用藥,或是有其他問題,都應就醫討論。【資料來源】.泌尿科高銘鴻醫師臉書粉絲專頁
-
2024-11-15 焦點.元氣新聞
臺中榮總支持小陽光 「藝」起倡導臉部平權
為推動臉部平權與平等的社會價值,臺中榮總攜手台灣輝瑞藥廠與陽光基金會舉辦「神彩輝陽,藝起有魔法」公益巡迴畫展,支持陽光孩子多元發展學習,從繪畫創作中獲得自信,並假門診大廳仰書軒展出,期望讓更多人看見陽光孩子的生命故事與堅韌精神。臺中榮總陳適安院長指出,為了擺脫醫院嚴肅沈悶的刻板印象,臺中榮總致力將醫療與藝術結合,在院內規畫許多溫馨的藝文空間,包括門診前棟二樓大廳、第一醫療大樓二樓中榮藝廊、還有連接第一醫療大樓與行政大樓中間的中榮藝廊經常設有展覽,平均每兩個多月就會換展。此次舉辦小陽光畫展的仰書軒是由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創辦人高希均教授於去年贊助設立,除提供許多免費書籍以外,在公共閱讀空間展出公益畫作更具意義,也希望透過藝文展示,能讓在等待或養病的民眾獲得療癒,撫平就醫時緊張的情緒。臺中榮總在1983年成立燒傷中心,提供傷友醫療照護和重返社會的機會。整形外科陳伊呈主任表示,燒傷中心在燒傷治療上引入多種新型敷料,不僅具抑菌性和優異吸收力,部分還含有局部止痛成分,能減少換藥次數、降低換藥時的疼痛感。對於需要水療的患者,整形外科與麻醉科合作,提供無痛舒眠水療服務,減輕患者心理負擔,讓水療過程不再如同深陷地獄般痛苦。至於有些嚴重到需進入手術室進行清創的病友,中榮引入水刀技術,藉由水刀溫和的清創力量,盡可能地保留組織,減少術中血流量、降低傷害並加速癒合。此外,考量患者治療時經常焦慮不安,燒傷中心與藝文團體「紅鼻子醫師」合作,幫助舒緩病童在住院期間的負面情緒,分擔家長的照護壓力。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林瑞嬌副執行長提到,每年透過中榮轉介至陽光的服務對象很多,光是口腔癌友一年就有超過五十位,而除了醫院轉介,也很歡迎有需要服務的民眾主動諮詢。陽光基金會為顏損及燒傷者提供全方位服務,對於在前端治療結束後,離開醫院所需的重建、身體、心理與社會功能都有所助益,陪伴病友走過社區生活的諸多挑戰,有需要的話都可以前來尋求服務。今年是輝瑞全球175週年,也是台灣輝瑞成立62週年,台灣輝瑞藥廠葉素秋總裁說,輝瑞與陽光基金會是公益合作,考量許多顏損兒常因外觀而在成長過程中遭受異樣眼光,輝瑞秉持著平等、多元、共融的企業宗旨,不希望看到有人因為自己長得跟別人不一樣而喪失應得的機會,期許透過巡迴畫展倡議臉部平權,讓小陽光們都能跟你我一樣得到被看見的機會,做一名真真實實的畫家!
-
2024-11-13 焦點.用藥停看聽
27歲研究生感冒買藥吃5臟器衰竭一周喪命!急診醫警告:犯下兩大錯誤
感冒看似是小病,如果亂處理也可能會變重病甚至導致死亡。一名急診科醫師分享一位年輕人罹患感冒自己買成藥吃還加量加種類,最後引爆器官衰竭僅僅一周就失去生命。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密雲醫院急診科醫生高巍分享曾接到一個27歲研究生的遺憾病例,病患當時感冒後自己買感冒藥吃,服用後覺得沒什麼效果,就自己增加劑量,結果還是沒效;他覺得可能因為自己體重比較重,就又買了三種感冒藥同時服用。這名研究生自己亂吃的結果導致五個臟器系統急性衰竭,即使當時動用兩家醫院幾十名醫護人員緊急搶救,仍在住院後短短七天就死亡。高巍指出目前這類感冒藥裡含臨床上最常見的解熱鎮痛藥乙醯胺酚(又稱撲熱息痛),約80%以上的抗病毒感冒藥理都含有乙醯胺酚;如果超量服用乙醯胺酚會損害肝臟,甚至導致衰竭的風險。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 2014年曾發出公告,限制醫生對含有對乙醯胺酚成分感冒藥的臨床應用,FDA認為過量服用乙醯胺酚可能導致嚴重的肝損傷、肝衰竭甚至死亡。所以感冒藥千萬不能加大劑量,或者幾種同時服用,會導致肝腎損害。高巍列舉幾個不同藥物加在一起可能會出現的負面副作用,然而他補充藥物疊加還是會依照不同體質而有不同反應,以下僅供參考:‧抗生素+利尿劑會導致聽力障礙‧磺胺類藥物+維生素C會出現泌尿系統結石‧碘酒+紅藥水會導致碘化汞中毒‧阿奇黴素+克拉黴素同服用會導致藥效下降高巍總結一旦生病了,還是乖乖去醫院聽醫生的話,遵照醫囑去吃藥,不要盲目地自行用藥,或者自己加劑量和同時服用,結果不但病沒治好卻造成惡化的反效果。資料來源/醫路向前巍子
-
2024-11-12 退休力.理財準備
如何適應多變又複雜的投資環境?走進雨林給我的永續財務規畫4啟發
這個夏天陪伴小孩走進婆羅洲的雨林及村落,濃密的綠色和多樣的生命豐富了我的視野,參訪比達友村讓我思考如何與永續雨林共生,當地的居民是生態系統的一環,他們也正面臨經濟與環境保護如何平衡。這片古老的雨林經歷了數百萬年的演變,充滿了奇妙的生物和複雜的生態系統。植物和動物之間相互依賴,展現出合作的力量。這提醒了我財務規畫的重要性:就如雨林需要多樣性和合作來維持平衡,我們的財務生活也需要多樣化的投資和策略,以分散風險並確保穩定增長。 雨林VS.財務規畫共生關係雨林中植物與動物的共生關係和個人財務規畫中的共生關係有許多相似之處,因為兩者都涉及「互利互惠」和「相互依存」的原則。互利共生在雨林中,植物和動物之間的互利共生關係非常普遍。例如,某些植物依賴動物來傳播種子,而動物則從植物中獲取食物、資源和棲息地。同樣,在個人財務規畫中,不同的財務工具和策略可以互相補充,達到最佳效果。例如,投資組合中的股票和債券可以互相平衡風險和收益,達到穩定的財務增長。多樣性與分散風險雨林中的生物多樣性有助於生態系統的穩定和韌性。同樣,個人財務規畫中的多樣化投資策略可以分散風險,減少單一投資失敗對整體財務狀況的影響。這就像雨林中的不同物種在面對環境變化時能夠互相支持,保持生態系統的平衡。長期合作與信任在雨林中,植物和動物之間的共生關係通常是長期的,建立在相互信任和依賴的基礎上。同樣,個人財務規畫需要長期的策略和信任的合作夥伴,如財務顧問長期陪伴引導,以確保財務目標的實現。適應與靈活性雨林中的生物必須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以維持共生關係。同樣,個人財務規畫需要靈活應對市場變化和個人生活狀況的變化,及時調整策略以達到最佳效果。這些共生關係的原則在不同的領域中都能找到應用,無論是自然界的生態系統還是個人的財務規畫,都需要互利互惠、分散風險、長期合作和靈活應對。雨林與財務規畫面臨的挑戰1. 非法砍伐 vs. 非法活動在雨林中,非法砍伐破壞了生態系統。同樣地,財務規畫中也面臨非法活動的威脅,如詐騙和洗錢,這些活動會破壞個人或企業的財務健康。2. 土地開發 vs. 資產配置雨林的土地過度開發導致生態系統的破壞,而在財務規畫中,不當的資產配置可能會導致資產的損失和財務不穩定。就像雨林需要平衡的生態系統,不一定要保護特定物種而是要維持棲地的完整性,而財務規畫也不適關注在特定的標的物,更重要的是需要平衡的投資組合。3. 氣候變化 vs. 市場波動氣候變化對雨林構成威脅,同樣市場波動就是財務規劃的氣候變遷。投資者需要應對市場的不確定性,就像雨林需要適應氣候變化。4. 保護政策執行不力 vs. 法令遵從雨林保護政策的執行不力會削弱保護效果。同樣地,財務規畫中如果不遵守法規,如同購買未經核可的境外商品,可能會面臨法律風險和贖回風險,影響財務健康。5. 經濟壓力 vs. 財務壓力當地社區依賴雨林資源維持生計,變賣土地開發一次性的結束資源,這使得保護工作更加複雜。同樣地,個人和企業在財務規畫中也面臨經濟壓力,需要在短期需求和長期目標之間找到平衡,並執行財務規畫壓力測試思考。雨林永續財務規畫之道1.多樣性:雨林中有各種不同的植物和動物,這種多樣性使得生態系統更加穩定。同樣地,在財務規畫中,投資組合的多樣化可以降低風險,增加穩定性。考慮將資金分散投資於不同的資產類別,如股票、債券、房地產等。2.資源有效利用:雨林中的每一個資源都有它的價值應當被充分利用。這提醒我們在財務管理中要精打細算,避免不必要的開支,並充分利用每一分錢。例如,制定預算並嚴格遵守,確保每一筆支出都有其價值。3.長期平衡:雨林的生態系統是長期平衡的結果,這需要耐心和持續的努力。同樣,財務規劃也應該著眼於長期目標,而不是短期的利益。設定長期的財務目標,如退休計劃、子女教育基金等,並持之以恆地進行儲蓄和投資。4.風險管理:雨林中有自然災害和氣候變化等風險,但其多樣性和適應性使其能夠應對這些挑戰。在財務規劃中,也需要考慮風險管理,為突發事件做好準備,如建立緊急儲備金、購買保險等。這些是雨林告訴我們的道理不僅有助於建立穩健的財務計劃,還能促進個人財務的永續發展。最終目標是創建一個財務生態系統,讓你身在雨林十年以上而財務系統自動運作讓你無後顧之憂。作者/林哲民經歷:公勝保險經紀人業務經理、富邦人壽業務襄理、MDRT台灣分會地區主席、Ernst&Young會計師事務所組長專業證照: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RFA退休理財規劃顧問、投信投顧、人壽、信託業務及高級證券等合格證書。
-
2024-11-12 癌症.飲食與癌症
2位肝膽名醫都推薦!51歲男得肝癌多吃「1菜」,雙側肝癌腫瘤全消失
得了肝癌也不用太喪志!醫師分享一名肝臟發現8顆肝癌腫瘤的患者,在接受血管化學栓塞和免疫鏢靶治療後,雙側肝癌全部消失,迄今沒有復發的跡象。他並分享治療期間他也有多吃地瓜葉,飲食營養大大加分。接受肝癌治療並多吃地瓜葉 抗癌更有力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日前在臉書粉專PO文分享抗癌飲食、抗肝癌的天然食物,他舉其新書《你可以不生病》中提到的2個肝癌患者吃地瓜葉的病例告訴大家,面對癌症除了積極接受醫學治療之外,輔以抗癌營養元素和對應的食物,有望讓癌症恢復的更好。【病例一】51歲男子去年發現肝臟有8顆肝癌腫瘤,最大的有13公分,判定為晚期無法開刀,後續接受血管化學栓塞和免疫標靶治療,到今年6月追蹤檢查發現,雙側肝癌腫瘤全部消失,且治療過程中沒什麼副作用,回診時精神奕奕,男子分享治療期間有多吃地瓜葉。【病例二】一位80歲阿嬤吃了地瓜葉之後,肝癌竟神奇消失,前兩天她還回診,已經連續三次胎兒蛋白值小於6,維持正常超過半年了,她的氣色很好,現在每天都有吃一碗地瓜葉。地瓜葉有什麼營養成分?究竟地瓜葉為何這麼神奇,它有什麼營養成分?地瓜葉又稱為番薯葉,因為生命力旺盛,可隨處種植、隨時採摘,又有「過溝菜」之名。過去台灣農業社會時期,地瓜葉是養豬食材主力,多是一般清貧家庭在食用。近年來,地瓜葉的營養價值倍受肯定,甚至被聯合國亞洲蔬菜研究發展中心列為十大抗氧化蔬菜之一。錢政弘也解釋,地瓜葉和葉柄纖維質多,食用可以促進胃腸蠕動,預防便秘,營養成分還有維生素A 、B 、C、鉀、鎂、鐵、鋅、磷等,能幫助降血糖、降血脂,預防動脈硬化和心臟病。地瓜葉是酚類化合物的天然來源,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活性和作為抗氧化劑的潛在效用。葉子中的總酚類含量和總類黃酮含量比葉柄高十倍以上,所以葉子的營養價值很高,而葉柄則是纖維多助排便,對於胃不好容易消化不良的人,建議可以捨去葉柄硬的部位不吃。錢政弘說,實驗研究也發現地瓜葉可分離出的一種含有16個氨基酸的肽,稱Ipomoea batatas anti-cancer peptide(IbACP),即『甘藷抗癌肽』,它可以增強植物細胞壁的木栓化,木栓化後的細胞壁能夠抗物理和化學侵蝕來增強植物的防禦能力,從而抵抗病原體和環境壓力!而甘藷抗癌肽這個成分現在被認為可以透過讓線粒體凋亡的途徑,誘導和促進胰臟癌細胞死亡,有抗癌的潛力!不過他強調,地瓜葉能不能對抗肝癌還有待研究證明。對於罹患肝癌的病患,當然仍是務必接受醫學治療。換肝之父陳肇隆也愛地瓜葉而其實不只錢政弘推薦地瓜葉,連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名譽院長、「亞洲換肝之父」陳肇隆也很愛。陳肇隆過去接受聯合報專訪時曾分享自己的養生之道,他自己在家種植有機蔬菜,如地瓜葉、茼蒿等;且每天堅持日行萬步。陳肇隆說最常出現在陳家餐桌上的菜餚,不是昂貴的餐點,而是新鮮翠綠的地瓜葉,這也是讓他充滿元氣的小祕訣。陳肇隆指出,地瓜葉生長速度快,較少蟲害,種植時不需使用殺蟲劑,相當適合居家種植,隨時可以吃到新鮮、含有豐富纖維的蔬菜。煮法簡單天然,用熱水汆燙,淋上一些蒜醬,就相當好吃。每天一萬步,加上地瓜葉等清淡飲食,讓身高182公分的陳肇隆得以維持好身材。積極治療、和平共處 癌症不一定是不治之症癌症連續41年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每年約有12.1萬人罹癌。且因台灣人口老化,平均餘命增加,65歲以上癌症發生率亦逐年上升。不過現今罹患癌症也不需太悲觀,把它視為慢性病一般好好治療,與之和平共處,癌症不一定是不治之症。【參考資料】.《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臉書粉絲專頁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10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人人都可以活出屬於自己的傳奇
自從公共電視將《茶金歲月》這本書改編成電視劇之後,新竹北埔成為觀光旅遊熱門地點,「姜阿新洋樓」更成為年輕人的打卡聖地,也讓許多人透過這本書瞭解二戰前後台灣庶民百姓的生活日常。十多年前齊邦媛教授以自傳《巨流河》記錄二次大戰前後,有一群人在那巨變的大時代中,顛沛流離來到台灣的故事。當時就盼望著,在同一個時代,不同族群在不一樣的環境中努力生存的前輩們,是否能如同《巨流河》般,為有緣匯聚到台灣的各個族群,留下真實的紀錄。很開心《茶金歲月》實現了當年私心的盼望,更榮幸的是,書中許多的情節,三十年來,我就斷斷續續聽聞,並親眼見證「姜阿新洋樓」失而復得及修復過程的諸多「奇蹟」。因為我與作者的女兒廖惠慶及女婿黃雍熙,都是荒野保護協會從籌備至今的志工,這三十年來經常碰面,算是在環境運動上有著革命情感的老伙伴,所以有幸一路見證廖伯父及其子女們的傳奇故事。《茶金歲月》表面上雖然只是作者的自傳,但從個人經歷與真實細節的描述中,可以建構出二戰前後,台灣本土產業發展與興衰的過程,甚至小到當時的車票、柴米油鹽的價格,都能鉅細靡遺的記錄下來,真可說是民間版的史記。對於離那個時代還不遠的我們,從書中也能推想父母親那一代的生活起居狀況,有重回歷史現場的樂趣。不要小看這個似乎屬於個人的自傳,誠如傳記作家楊艾俐所主張的,人人都可以寫傳記,不必是個大人物,因為即使是一粒小水滴,也可以映照世界。她認為,歷史是宏觀,時代是長河,傳記是時代的小小身影,是一個人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的貢獻,人們從個人傳記得到的啟示,不下於從宏觀歷史得來的經驗,甚至更超出一個時代所能告訴我們的事。的確,寫回憶錄應該是每個人走過青壯年後的必修學分,不是為了述說自己的豐功偉業,而是把自己的人生經驗與體會,提供給別人參考,人類社會的進步,來自於能承續前人的經驗,在前人努力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另一方面,寫回憶錄對個人來說,也有精神療癒的作用,因為所有的經驗其實都沒有真正地過去,都潛藏在內心深處影響著我們,我們可以在隔了一段時空距離後,重 新審視種種生命經驗,賦予新的意義。而且過往有很多事情當年來不及體會,如今透過書寫回憶,就能將模糊的印象重新描繪一次,從中得到領悟,然後在當下還來得及時,擁有改善或實踐的力量。每次聽惠慶、雍熙賢伉儷聊到廖伯父的點點滴滴時,總會羨慕我們的父執輩歷經二次大戰,活過大變動的時代,而我們的生活環境雖然比他們安穩且物質條件豐盛,卻也相對平庸。不過當我再度仔細拜讀《茶金歲月》前傳,最近出版的《生徒年代》時,卻又有不同的體會,覺得我們也有屬於我們獨特的「大時代」。每個世代只要如同作者面對當下命運不逃避,以真誠樸直的態度勇於任事,不必是大人物,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世代裡寫下屬於自己的傳奇,為世界增添一些光彩,也同時留下時代的共同記憶,讓大家不會忘記我們是怎麼走過來的,因為民族的集體記憶,是一個社會的靈魂與國家的精神。一個有根的民族,會走得比較安心,比較篤定。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10 名人.吳佳璇
老後你想住哪裡?設備完善的養生村未必為每個人的最佳選項
我的老師林憲教授去世九年多,師母獨自守著位於日本千葉鄉下的小屋,那是老師退休後兩人的生活堡壘。但隨著師母年歲漸高,無論是子女、學生故舊,還是她娘家的親人,都越來越不放心。新冠疫情前,師母曾告訴我,「當自己不能爬上二樓打掃,就是去住老人院的時候」。然今年初夏造訪時,明顯感受到她的精神體力大不如前,卻對住進機構有更多猶豫;未料,才過中秋,又傳來她已入住娘家附近機構的消息。我趕緊上網查詢,發現所謂的機構其實是座落於市區、專為高齡人士設計的住宅。住民不僅自由進出,還能接待、留宿來訪的親友。不同的是每個單位的寢室與浴廁,都設有緊急求救設施,須另付費參加的日照服務(位於同棟建築),以及專人每日確認安好,並提供必要支援。「感覺比住在台灣的養生村自由。」看完師母的新住處,我鬆了一口氣,繼續瀏覽該集團遍布日本的各種設施,感受長照大國的用心。師母入住的機構無論是保證金與月租,都較台灣座落於市郊的大型知名養生村低廉,進一步比對,發現可能因為台灣的設施提供較多的醫療、運動與娛樂服務,我有一位住在裡頭的長輩,就很享受那些設備;不過,我也在《巨流河》作者齊邦媛老師其他文章中,發現她幾乎不曾使用那些公共設施。總之,銀髮族住的需求,應該比年輕人更多元,尤其在我看過韓國作家金順玉的得獎隨筆《花開之後》。金順玉是一位退休老師,66歲那年和先生買了一戶高齡宅,發現自己成為限定60歲以上民眾入住的大型銀髮社區裡頭最年輕的住民。由於購買時只專注房子符合預算,心理並未做好準備,金順玉不僅對於社區的工作人員,總以「爸爸、媽媽、阿公、阿嬤」稱呼住民很不習慣,更排斥看到比她年長十到二十歲的鄰居,因為自己總會生出一種「那就是我自己」的錯覺。半年不到,金順玉跟先生提出要求,想要搬到外頭去,但年長作者四歲的先生已很融入,甚至享受銀髮社區的生活。左右為難之際,新冠疫情席捲全球,房仲服務近乎停擺,又過了兩年,金順玉終於在疫後找到一位奶奶願意承租,和先生一起回到市區租下一間30年老公寓生活。書中除了回顧那兩年八個月的銀髮社區生活,觀察、描述社區裡的眾生相,更用許多生活故事,寫下作者自己如何從「數字上的60歲」跨越「覺得已經60歲」的鴻溝。她認為要度過這段可能比其他生命周期還要漫長的時間,需要慰藉與共鳴。由於這本「一介新手老人的怨言與觀察紀錄」,意外獲得韓國第十屆BRUNCH BOOK圖書大賞肯定,作者發現,寫作也是能夠獲得慰藉與共鳴的方法之一。誠如作者所言,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故事,確實幫我一窺未來的面貌,並讓心裡多一分從容。或許也該開始留意,身邊是否有越來越多大隱於市的小坪數高齡宅,對我來說,這類物件比郊外設備完善的養生村,更有吸引力。【延伸閱讀】花開之後:我的第三人生心情手札/金順玉著/好的文化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10 醫療.新陳代謝
身材纖瘦的人不會罹患糖尿病?吃藥、打胰島素久了就得洗腎?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全球糖尿病人口不斷增加,根據健保署統計,台灣的糖友超過250萬人,且每年以新增2.5萬人的速度持續增加,而併發症多的糖尿病也長期位在國人十大死因之列。關於糖尿病有不少迷思,也不斷有新的研究指出生活飲食習慣與糖尿病的關係,當被醫師宣告處於「糖尿病前期」,又該如何扭轉血糖危機?Q:體態纖瘦的人比較不會罹患第二型糖尿病?A:體重與第二型糖尿病沒絕對關係,但是有相對關係。雖然肥胖的人罹病的機會高,但是瘦的人如果飲食習慣不正確,仍然有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體態標準卻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通常和基因、生活方式或是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係。Q:糖尿病患吃藥、打胰島素久了,會走向洗腎?A:造成洗腎的原因很多,但是在糖尿病患者中,血糖長期控制不良為導致洗腎的最大原因。吃藥跟打胰島素的目標都是希望能把血糖控制好,只要願意與醫療團隊好好配合,搭配理想藥物治療與合適的飲食及運動控制,可以降低最終腎衰竭洗腎的機率。Q: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一旦開始吃藥打針,一輩子就無法停藥了?A:第二型糖尿病友的藥物與胰島素針劑增減,最主要還是要依照病友身體的情況來調整。如果在正確的醫囑下服用藥物與施打胰島素,搭配合適飲食與運動控制,能慢慢將醣化血色素降低到6.0以下,可以與醫療團隊討論逐步減少藥量;也有少部分比例的患者,在改變生活型態與減重之後可以完全停藥。不過,停止藥物使用之後,還是要定期規律檢查血糖。提醒糖友不要隨意停用藥物,以免控制不良的血糖影響身體健康,建議要依照醫療團隊的指示服用與調整藥物,對自己的健康才有保障。Q:糖友嚴格控制飲食,不吃碳水化合物和甜食,就可以不用吃藥?A:糖尿病友吃藥的目的是為了改善身體調整血糖的功能,藥物是幫手不是敵人。糖尿病友藥物的調整,必須仰賴每三個月抽血檢驗醣化血色素來調控。如果醣化血色素控制良好,可以與醫療團隊討論是否能減少或是停藥。糖尿病是個需要長期控制的疾病,除了藥物治療外,飲食控制也非常重要,可與醫療團隊中的醫師和營養師討論。Q:如果不小心吃了太多醣分,只要增加藥量就可以穩定血糖?A:糖尿病口服藥物的種類繁多,有長效型與短效型,每一種發揮藥效的時間不一定,作用機轉也不同。如果患者自行在大餐後增加藥物份量,在不了解藥物作用的情況下,可能造成低血糖昏迷,危及生命,所以絕對不是吃加倍的藥物就可以放心吃大餐,病人萬萬不可擅自調整藥量。糖尿病友還是建議定時定量的飲食與規律服用藥物,才是控糖最大的重點。Q:糖尿病患只會有高血糖問題,不會有低血糖問題?A: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以高血糖的問題為最多,但是也有少部分第二型與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會發生低血糖的情況。發生的原因最常見於感染、心肌梗塞、中風等等狀況。除了身體出狀況外,也有可能是服用過量的降血糖藥,或是施打過量的胰島素。口服藥物與胰島素注射劑量與時間都必須正確,如果發生低血糖的情況,要找醫療團隊了解原因,避免再次發生。另外,也要提醒糖尿病患者經常測量血糖,了解自身血糖的變化。提醒糖友三餐要定時定量,不要因為工作忙碌或刻意減肥,造成血糖不穩定而對身體造成不良的影響。糖尿病不是絕症,只要能找到優秀的醫療團隊(醫師、糖尿病衛教師、營養師、藥師),定期抽血檢查血糖與肝腎功能之外,每年固定做眼底攝影檢查與足底神經學檢查,搭配上腹部超音波、心電圖與肺部X光,合適的藥物與飲食運動控制,還是可以擁有精彩的人生。諮詢/林信佑診所院長、桃園市糖尿病共照網醫師林信佑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10 退休力.退休力檢測
2024退休力論壇/日本掀起「終活運動」 即起練習不留憾
人生最後一哩路,該怎麼走?如何不留下遺憾?自日本掀起一股「終活運動」後,許多人開始檢視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希望不留下遺憾。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說,在311大地震之後,日本人開始意識到突來的意外,該如何為臨終做準備,於是興起了「終活」兩字。過去,日本也跟台灣一樣避諱討論死亡,甚至不喜歡提到「老」字,但隨著社會高齡化的發展,死亡、老化、疾病成了避不開的話題。吳貞瑩表示,終活不只為了做好生命走到最後階段的準備,更是為了活在當下,因此,每個人都應該有一本屬於自己的終活筆記,好好書寫生命歷程,並規畫身後安排。聯合報與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攜手製作「以防萬一」終活筆記本,內容一步步教導民眾理解死亡、安排死亡、實踐終活。書寫方式可以用「斷捨離」來比喻,人生最後要留下哪些東西,都要先一一寫下,避免子女整理遺物時傷心傷神,趁著健康時預先規畫,不讓後事造成家人困擾。吳貞瑩提到,手冊不僅是「終活」指導書,也類似生前遺囑,內容小從生活瑣事,大至預立醫療決定、安排葬禮等。宛如提前規畫告別式,寫下個人喜好、欲邀請的人、背景音樂播放、想放哪一張照片,鼓勵民眾在書寫的過程中,思考人生意義,也學會面對死亡。除了自己決定身後事,器官捐贈也是善終的一環,「器捐」能讓他人重生,亦是另一種生命教育。為逝去的親人決定器捐,對許多人來說相當艱難,簽下同意書的家人更會感到茫然、無力、自責。隨著世代觀念轉變,吳貞瑩呼籲,迎向生命終點前,好好告知家人最後的決定,人生代辦清單自己作主。
-
2024-11-10 退休力.退休力檢測
2024退休力論壇/蔡宏斌:預立醫療決定不是賣身契
台灣擁有亞洲第一步善終專法「病人自主權利法」,不過不少民眾對於如何善終,仍存在疑慮。器捐病主中心執行長蔡宏斌說,許多民眾認為「簽預立醫療決定書等於簽賣身契」,但事實並非如此,民眾隨時均可更改預立醫療決定內容。蔡宏斌說,自己在醫學中心任職,每日都經歷生死無常,有時患者被送至急診時,已經昏迷無法自我表達,器捐病主中心鼓勵民眾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但許多醫療決策相關條文,專業性、複雜度均高,要民眾理解有其困難,病人時常要經過一次插管、拔管出院的親身經驗,才能知道自己想要的臨終醫療項目有哪些,並凝聚家族共識,作出決定。簽訂預立醫療決定書之前,民眾必須接受「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過程,目前健保署給付住院病人免諮商費用。蔡宏斌表示,ACP過程中需有2位見證人,通常建議由二等親內的子女等親人陪同,但民眾也可由信任的朋友陪同並見證;ACP過程約一小時,過程中除醫師之外,還會有社工師、護理師等陪同。不過,要高齡者開口向子女說明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的意願,並不容易。蔡宏斌說,時常長輩一開口,子女就會擔心是不祥預兆,正襟危坐談論善終,在台灣的文化中不容易執行,建議民眾可挑選家族旅遊、年夜飯等輕鬆場合提出善終議題討論,家人接受度應會提升。蔡宏斌強調,預立醫療決定書不是賣身契,且比起僅能用在醫院急診室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拒絕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DNR)」,預立醫療決定書應用場景更廣,在長照機構等領域都能使用,且簽署項目也很自由,例如,民眾不僅能選擇是否插管,還能決定要嘗試三周、一個月,若失敗就放棄維生醫療,接受緩和醫療善終離世。「照顧臨終病人,身體、心靈都要兼顧。」蔡宏斌表示,經歷新冠疫情,臨床醫師更能體會,生命末期有許多不同樣貌,而對病人來說,最重要的是「不留遺憾」,自己曾在照顧一位多重器官衰竭病人時,緊握對方雙手,並為其禱告,直到對方安然離世,此做法即是全人照顧理念的落實。
-
2024-11-09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台南醫院新化分院院長張耀仁 帶領醫護轉守為攻 深入社區設點看診
衛福部台南醫院新化分院是守護台南山區醫療的唯一地區型綜合醫院,區域內約有13萬人口,以高齡長者為主,新化分院院長張耀仁帶領醫院「轉守為攻」,即使醫護人力吃緊,依舊主動深入社區設點看診,進一步宣講、篩檢,希望能幫助長者早期發現問題、早期治療。守護偏鄉 及早治療預防台南醫院新化分院成立於2001年,服務對象以高齡長者居多,在新化分院服務約5年的張耀仁認為,「醫師不應只在醫院看門診,更要走出醫院、走進社區。」近年他率領醫療團隊與在地社區、廟宇等合作,將門診資源導入山區鄉鎮社區,讓醫護人員能夠向外延伸提供服務。隨著醫療技術與時俱進及民眾健康意識提升,疾病型態不斷改變,身為肝膽腸胃科醫師的張耀仁指出,早年很常見的胃癌病例已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胃食道逆流、脂肪肝等文明病逐年增多,三高族群也增加不少,主要與現代飲食習慣造成代謝症候群有關。「長者常見因三高、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就醫,但很多人都是等到出現明顯症狀時才會就醫。」張耀仁說,新化分院於是決定主動出擊,除替長者治療慢性病外,更要讓民眾在疾病尚屬早期發展時,就及早介入治療並預防,守護偏鄉民眾的健康。患者致謝 醫護付出值得張耀仁分享,之前有一名婦人因肚子不舒服就診,檢查發現膽囊發炎,建議婦人應前往大型醫院進一步治療,且可能需要開刀,後來婦人完成手術治療後,在家屬陪同下回診,家屬說「若再不開刀,恐會危及生命。」一再向他表達感謝之意。「醫師就像病人的垃圾桶」,張耀仁認為,來醫院看病的人,大多是身體不舒服、都不太開心,很多人是來「倒垃圾」的,所以每當患者反饋一句簡單的「謝謝」,都會讓醫護同仁感到「做這件事情是有意義的」,更是幫助一個家庭。籌建宿舍 將供日照服務現今護理人力吃緊,醫護人員都要身兼多職,新化分院目前病床有64床,包括急性病床47床及慢性病床17床,但只開到40床,院方除積極招募醫護人員外,因醫院地處偏遠也籌建員工宿舍,以留住人才,未來宿舍1樓會規畫長照關懷據點提供日間照護服務,肩負起衛福部照顧偏鄉民眾之責任。張耀仁強調,新化分院除有總院積極協助提升優質醫療照護外,更積極與成大醫院合作經營,建立各種合作模式,創造醫院及偏遠地區就醫民眾雙贏局面。養生祕訣 每天走8千步現代人的文明病日益增加,張耀仁是肝膽腸胃科醫師,因此他的養生祕訣很簡單,強調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保持心情愉快。三餐以多補充蛋白質及蔬果為主;每天走路8000步以上或是快走運動,若工作忙碌,就會在醫院上下樓時多爬樓梯,維持一天的運動量。張耀仁的兒子很喜歡打籃球,假日閒暇時,他會陪小孩玩一下籃球,雖然可能無法下場對打,但他會在場邊幫忙撿撿球、簡單投籃互動,不僅能夠運動,更能促進親子關係。「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因此要活在當下,心存感謝。」張耀仁面對工作壓力大時,會先深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重新思考有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平時則喜歡到花東地區走走,看看優美的風景,有時候也會到棒球場看場球賽,跟旁邊的人喊一喊,發洩一下情緒或壓力。張耀仁●專長:一般內科、腹部超音波、胃鏡出血潰瘍止血術、食道靜脈結紮術、大腸鏡息肉切除術●現職:衛福部台南醫院新化分院院長●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成大醫院住院醫師台南市立醫院腸胃科總醫師衛福部台南醫院胃腸科主治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保持心情愉快是健康的不二法門。
-
2024-11-09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我想跳到不能動為止!」 宋小琴愛上日本舞踊 從習舞學生變社大老師
一提到日本舞踊,多數人腦海會浮現電影「藝伎回憶錄」的畫面,這項日本傳統表演藝術,動作優雅、手持小道具,並以和服的袖兜展現故事性。步入耳順之年的宋小琴,當初因為看到美麗的浴衣,便一頭栽進日本舞蹈藝術的世界。她說,自己很喜歡學習繪畫、拼布、烹飪,20多年前,這些才藝課程都很貴,看到社大開課馬上報名參加。有一次在萬華社區大學看到浴衣及和服展覽,想像自己著裝的樣子,於是開始了日本舞踴的學習之旅。從社大學生變成社大老師,宋小琴師承華山流宗家,取得師範資格,引領學員體驗江戶時代的節慶歡樂情境。生命在人生最低潮時轉彎回憶人生的轉折變化,宋小琴說,自己是會計背景,曾是公家單位業務人員,每天過著朝九晚五的規律生活。後來家庭變故,要扮演好職業婦女、照顧者的角色,壓力讓人喘不過氣,只能靠社區大學的時間暫時放風。先生鼓勵:「你就好好去上課吧!」於是展開人生新的一頁。宋小琴非常珍惜寶貴的學習時刻,同學、老師、校方、家人互相鼓勵,成為最堅強的後盾。後來陸續考認證、當講師、社區體驗、出國展演......迎來許多挑戰。10年前,正式辭去工作、變成社大專任教師後,宋小琴更積極投入日本舞踊的推廣,現在班上有好幾位6、70的學生,還有一位85歲的資深學員,彼此學習異國文化。85歲的「大姊」跳得好開心面對高齡化、超高齡社會,宋小琴認為,「不斷學習」是最好的解方,讓人回到年輕愉悅狀態。她以高齡85歲的「大姊」為例,即使容貌已經老去,在認真打扮、梳化的那一刻,身心彷彿回到少女的狀態,嘴角總會漾起一抹微笑。日本舞踊的精髓在於「沉」,保持一顆堅定不移的心,眼神傾注全力專注前方;而身穿優美典雅的和服或浴衣,在動靜之間演繹出優美典雅。宋小琴分享,這項舞蹈非常適合全齡體驗,能訓練核心肌群、矯正姿勢不良,「只要穿上和服就會自然抬頭挺胸,緩解了肩痛、背痛的毛病。」跟上手機數位學習忻技巧跟一群熱愛學習的人在一起,宋小琴覺得愈活愈年輕,現在周間輪流至五個社大上課,假日受邀參加表演、商演,日子過得非常充實。「忙碌是好事,而且我還要學習剪輯呢!」她說,每堂課都要錄影,再剪成影片供學生參考,完全跟上手機攝影技巧,一點也不輸年輕人。跳舞讓人快樂、讓人不老宋小琴說,課堂上有年紀比自己小的上班族,也有退休的資深姊姊們,和不同世代的人交朋友,時時保有活力,不會隨著年齡快速老化。看到85歲的學員還很認真地跟上節奏步伐,全程帶著笑容享受學習過程,她堅定信念:「我想跳到不能動為止!」「不要覺得這個年紀了,怎麼還可能跳舞呢?」宋小琴鼓勵,只要讓身體動起來,就是促進健康的開始。年長的學員們雖然體力、靈活度無法與年輕人相比,但是經歷過人生歷練,動作中蘊含著另一種韻味,反而展現出閃閃發光的樣貌。宋小琴自認,雖然有點年紀了,還能對社區做出貢獻,就覺得很開心;跳舞、授課的當下,一點都不覺得老。
-
2024-11-08 焦點.用藥停看聽
忘記吃藥突然想起來可馬上補一顆嗎?補服藥物有4要點 亂吃當心中毒
人有身心需求時要吃藥,但生活中難免會凸槌,像是出門忘記帶藥、做事太投入忘記吃藥、藥吃完了還沒來得及購買。吃藥有一定的劑量和頻率,如果漏吃一次是該立即補服還是直接跳過,下次再吃?《生命時報》訪問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藥劑科副主任石浩強,以及武漢市中心醫院藥學部副主任藥師劉玨,給出一些相關建議。首先要遵循一個大原則:大多數藥物在漏服後,不能加倍服用,以免引起中毒副作用。特別是有些藥的治療劑量和中毒劑量比較接近,這些藥如果服用雙倍劑量,極易中毒,引起頭暈、嘔吐等不適。要不要補服看4點 遵循1/2原則1.對於一天服用多次的非處方藥:•將需要服藥的時間間隔分成兩半,看發現漏服時的時間,位於間隔的前半段還是後半段,如果是在前半段,可以補服,下次按原來正常的間隔時間服藥;如果是在後半段,則可以跳過,直接在下次按常規劑量服用即可。比如說明書上寫著一日2次,服藥間隔就是 12 小時。當你想起忘吃藥的時間是在時間間隔的前6小時,可以補服;如果是在 6 小時以後就不要補了。2.看是否需要空腹有些藥要求在清晨、夜間、空腹時吃,漏服後就不宜補服。比如氯苯那敏白天吃會嗜睡,就不推薦補服,在下次特定的時間點、特定狀態下正常服藥即可。3.看是否存在藥物交互作用藥物交互作用可能導致藥效放大,此時是否應該補服,最好諮詢專業藥師。比如中藥和西藥通常間隔1小時以上;其他藥物,最好在服蒙脫石散前1小時服用。4.特殊的處方藥如果是處方藥,如免疫抑制劑、降糖藥等,建議諮詢醫生或藥師,必要時參考說明書。如果說明書沒有對漏服藥品的說明,可根據藥物特點簡單判斷:對於降壓藥,漏服後先測血壓,如果血壓過高,就要補服;降糖藥涉及到長效、短效、口服、注射,建議盡快找醫生調整方案,而不是隨意補服。藥師補充提醒,服藥應遵醫囑,以按時、定點、足量的原則為佳。一旦出現漏服,如果有身體不適,及時就醫才是上策。資料來源/生命時報
-
2024-11-08 焦點.生死議題
安樂活自然死 自己決定如何善終
日前有上海網紅赴歐洲進行安樂死,究竟安樂死、協助自殺及台灣正在推動的「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哪裡不一樣?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副執行長柯彤文指出,這三種方式最大差別在於,病主法是強調自然死,安樂死及協助自殺都屬加工死亡,「安樂活、自然死,是安寧緩和醫療及病人自主的核心,不應去加工結束生命,也不會去縮短病人應有的生命長度。」荷蘭安樂死 屬於加工死亡柯彤文指出,安樂死是醫師藉由藥物幫病人結束生命,合法國家例如荷蘭、盧森堡等;協助自殺則是醫師開立處方,由病人自己投藥,合法國家例如瑞士,傅達仁就是協助自殺的案例,但兩種都屬於加工、加速死亡,並非自然死。目前台灣正在推動的「病主法」,則是病人對於維持生命醫療或人工營養等醫療處置,可以選擇拒絕也可以接受。柯彤文表示,病主法的核心,就是可以預立書面文件,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AD)」,一旦簽定後,在臨終前,醫師不會違背病人的意願,給予藥物或強加治療,回歸最終的自然死亡。跟家人討論 預立醫療決定書預立醫療決定書可以讓民眾拒絕或接受特殊醫療的決定,包括維持生命醫療,例如:插氣管內管急救,使用呼吸器等;還有人工營養、流體餵養,像管灌餵食、鼻胃管、胃造廔、點滴等,只要不是自然的由口進食,都可以事先在預立醫療決定書上表明拒絕或接受。預立醫療決定書前,必須與醫療團隊及家人共同溝通與討論,這種過程稱之為「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柯彤文指出,討論是為了讓家屬了解病人的意願,決定自身最後的醫療權利,不再發生病床前吵鬧不休,讓做決定的家屬為難及內疚。為了因應家庭關係的改變,法規也設置醫療委任代理人,由親朋好友來幫忙執行曾簽署的醫療決定書,除了因病人死亡得到利益者,不能擔任醫療委任代理人外,其他成年、有行為能力的人皆可擔任;醫療委任代理人的責任就是在需要醫療決定時,聽取病情、簽署各類同意書,代理意願人表達意願,且不得違反意願人的意願。近年天災不斷,一名90歲的老爺爺在花蓮大地震後,打電話詢問如何預立醫療決定,關心未來應該如何「好走」。柯彤文提到,在社區據點常接觸一些長者,其實對死亡並不避諱,反而是子女們不願談、不想面對,但善終本來就不是能瞬間決定,而是由持續溝通累積而來,家人在這期間互相討論、尊重,能讓留下來的人也可以得到慰藉。不過,法規上仍有無法涵蓋之處。日前一名太太打電話到中心,告知自己照顧昏迷先生十餘年,已經筋疲力盡,後悔當初沒在先生仍有行為能力前就預先簽署意願書。柯彤文表示,這就是法規上的限制,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須在個人清醒情況下簽署,若成為植物人前並未簽署及表達意願,親友則無法幫忙執行。ACP須自費 4族群健保給付目前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約8萬人,以全台成年人口來看,簽署率仍偏低,原因之一在於進行ACP須自費3,000多元,門檻相對較高。今年7月起健保署給付四大族群,包括65歲以上有重大傷病的安寧收案者、輕度失智者、病主法的五項疾病、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的收案對象,每人有一次ACP免費諮詢,針對一般民眾也有不少醫院推出優惠方案,讓民眾減輕負擔。★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4-11-08 養生.聰明飲食
身體比起從前開始容易累又喘? 其實是心臟無力的警訊! 不是體力變差,而是心臟幫浦使不上力。
徐子謙是一名重度使用電腦工作的45歲上班族,平常工作繁忙,完全忽略運動。租屋在舊公寓四樓的他,發現最近爬樓梯時,明顯感覺更容易氣喘吁吁,經常需要停下來休息,甚至有時候心臟會跳得很快。他最初以為這只是體力變差,並沒有太在意。之後,他在工作上的精神狀況也開始不佳,只好去醫院檢查。醫生表示,他的心臟功能提早衰退了!隨著年齡逐漸增加,心臟細胞逐漸老化甚至死亡,若不重視心臟保養,容易造成心衰竭,甚至面臨死亡風險,需要加強保養。建議服用心臟保健食品,並配合健康飲食與運動。聽從醫生的建議後,子謙開始服用富含ECNS和QH(還原型輔酵素Q10)的保健食品,並逐漸增加每天的運動量。經過幾個月的堅持,子謙發現爬樓梯時的喘息明顯減少,心跳也變得穩定許多。元氣恢復,生活品質獲得改善的子謙,也引起同事們的好奇與關注,紛紛開始認真看待心臟保健的重要性。心臟是健康的核心,如同生活中運轉的引擎,引擎天天使用,積年累月的磨損受傷卻常被忽略。你是否曾因為偶爾的喘氣、輕微的胸悶而不以為意?這些微小的症狀其實都可能是心臟無力的早期警訊,若不及時重視,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心臟無力就無法打出足量血液和氧氣供給全身器官使用,所以會顯得無精打采,容易疲累。長時間下來各器官也會開始快速退化,各種疾病逐漸出現,可見一顆強而有力的心臟是何其重要!說明了為何心臟是健康的核心。早期心臟無力症狀易被忽視,小心致命隱患! 許多人以為心臟保健僅僅是降血脂、膽固醇,保護心血管,避免動脈硬化或血栓形成便已足夠。然而,心臟無力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健康議題。許多心臟無力的症狀在早期可能非常隱微。根據美國紐約心臟協會(NYHA),依心臟衰竭嚴重程度分級,第一級跟第二級心衰竭患者,通常不會感覺心臟或身體有任何異狀,仍可以正常活動,但心衰竭可能快速惡化,等到第三、四級恐有生命危險,專家呼籲,千萬不要掉以輕心。選擇心臟保健食品,應該考慮哪些成分或功能? 隨著生活型態的變遷,許多健康問題開始影響到更年輕的族群。現在由於工作壓力和不規律的作息,心臟問題的發生年齡已經逐漸下降,許多大約四十歲左右的族群都開始出現心臟無力的跡象。營養師吳雅婷在訪問中指出:「因為人體隨著年齡增長,心臟中的輔酶Q10濃度會逐年減少,到了40歲時大約只剩下20歲的一半;再加上40歲開始體內的轉化酵素活性也隨著每況愈下,因此選擇對的輔酵素Q10型式來源,也是幫助心臟健康能量運作的重點。」營養師吳雅婷建議使用還原型輔酵素Q10(QH)增強心臟活力,因為比起補充一般氧化型Q10,QH是活性型,能夠不須經過體內轉換、直接吸收利用,另外天然植萃成分-松果菊苷(ECNS)也是近期新興有效的心臟保健成分。根據學術期刊發表顯示,ECNS不僅有助於逆轉心肌肥厚與心律不整,還可保護心臟。心臟是人體最勤奮的器官,24小時都在工作是很容易受傷的,所以保護心肌細胞是強心的關鍵因子。專利配方ECNS+QH,經實驗證實比單獨QH成分補充更有效提升2倍活力、減少65%疲勞感,並構成1+1>3的能量產出,如此傑出效果獲得美國等多國專利配方肯定。改變飲食內容型態,也有助於維護心臟的健康 對於已經出現心臟不適症狀的人,通常會建議減少鹽分攝取避免過多水分滯留於體內,進一步減輕心臟負擔。營養師吳雅婷建議可以從改善飲食內容做起,根據2022年美國心臟衰竭最新的治療指引,其中特別建議心臟無力者可選擇以大量的水果、蔬菜、堅果、種子、豆類、全穀類和植物油為主的「地中海飲食」以及增加鉀、鎂、鈣、膳食纖維和不飽和脂肪酸攝取的「得舒飲食(DASH飲食)」,這些都是有助於改善心臟運作的飲食方案。不但能於減少心血管罹患疾病風險,降低飽和脂肪酸及精製糖的攝取,更能夠對心臟提供額外的保護。營養師吳雅婷:「對於吃不慣低鈉清淡口味的人,料理上可以改變調味來源,比如說運用酸味食材(如:檸檬、鳳梨等),或是運用蒜頭、薑等風味變化、或考慮運用風味強的食材(如:九層塔、青椒等)來做各種飲食搭配入菜。」改善心臟無力的關鍵生活習慣改善心臟無力的關鍵生活習慣,包括規律運動和保持健康體重,這意味著要多動少坐,平衡飲食和卡路里攝入,避免肥胖;同時,維持血壓與血糖穩定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高血壓和血糖失控會增加心臟負擔,易導致心肌肥厚,因此定期監測不可忽視。此外,戒菸也是一項重要措施,因為吸菸會增加血液黏稠度、降低血管彈性並影響血壓,對心臟健康不利。而含有抗氧化功能的「多酚類、白藜蘆醇」的紅酒,每天少量的飲用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女性建議不超過1個酒精當量、男性建議不超過2個酒精當量)。吳雅婷營養師學經歷:國立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 碩士中山醫學大學臨床營養學系學士保健食品中級研發工程師國考營養師台灣保健營養食品工業同業公會會員代表
-
2024-11-08 癌症.胃癌
21歲陸女確診「胃癌之王」末期 無家族病史:只是偶爾不吃早飯
來自山東泰安的21歲女子張欣玉(化名)感到下腹疼痛及胃脹,所以輾轉多間醫院檢查,最終被確診為胃癌末期。她稱,自己平時飲食習慣良好,也沒有胃癌家族病史,只是偶爾不吃早飯。據《九派新聞》報導,今年7月底,張欣玉突然感到下腹隱痛、胃脹,最初她以為是闌尾炎,所以赴醫院檢查,結果顯示「部分胃壁增厚,性質待定,建議進一步檢查」。其後又輾轉兩間醫院,確診為胃癌末期,顯示「低分化腺癌,伴印戒細胞癌」,分型為「瀰漫型」。今年8月下旬,張欣玉開始進行化療,為了配合化療,她還把自己的頭髮剪成短髮。她介紹,前三次化療,「最長的一次住了一周」。若化療沒發現其他問題,打完了化療和免針,住兩天就能回家,否則要住得更久。第三次化療的狀況比前兩次好。來自山東泰安的張欣玉,在山東讀大學,原本將進入大四。生病後,她向學校提交了休學一年的申請,她說,剛開始確診的時候,自己難以置信,但接受治療後好很多。「現在沒什麼特別難過的事情,積極樂觀面對就行。」不過,與生病之前相比,明顯的變化是,「沒法上學了,和同齡人的交流變少了。」據她回憶,自己沒有胃癌家族史,「做了基因檢測,結果顯示不是遺傳導致的。」她平時飲食習慣良好,除了偶爾不吃早飯,但此前沒有進行過全面體檢。公開資料顯示,「印戒細胞癌」是一種特殊低分化粘液腺癌,常見於胃腸道、乳腺等部位,多發於年輕人。此病早期,患者可能無癥狀,病灶表面糜爛,易誤診漏診,大多數患者發現時已經是末期。因惡性程度極高,侵襲能力強,其被稱為「胃癌之王」。延伸閱讀:42歲滬網紅赴瑞士安樂死「不死癌症」紅斑狼瘡能治癒嗎?滬女在瑞士安樂死與「不死癌症」鬥爭20年生命最後錄倒計時影片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
-
2024-11-07 癌症.抗癌新知
弟弟胰臟癌、妹妹大腸癌末期…教授從兩位親人身上看到:癌症有意外的優點
一般人聞癌色變,然而罹癌某方面來說也算是幸福的?日本癌症協會前主席、東京大學名譽教授黑木登志夫從自己兩位罹癌親人身上看到,癌症不等於宣告死刑,還有餘裕能夠安排餘生。黑木登志夫指出自己的弟弟和妹妹都是癌症患者,弟弟1996年在公司健檢時發現胰管擴張,他接到弟弟的電話直覺是因癌細胞導致胰管阻塞,要他接受進一步檢查確診罹患胰臟癌,經過積極手術治療已存活28年,至今未復發,主治醫生表示他是胰臟癌存活時間最長的病例。黑木的妹妹也罹患大腸癌四期,當初發現肝功能異常進行CT檢查時,發現肝臟有多處癌症轉移病灶,而原發癌是位於直腸。當時她們一度想放棄治療,經過醫生勸說「現今的治療已和過去不同,建議嘗試看看」,於是接下來四年接受化療,餘生時間都與家人在一起,妹妹有幸看著孫子讀到小學六年級,對她而言是一份再好不過的禮物。不光是手足,黑木自己也在56歲時被診斷出大腸癌,當時以為是痔瘡,進行內視鏡檢查在直腸中發現10公釐的息肉,在顯微鏡下檢視發現黏膜中有癌細胞,隨後將息肉切除。往後他每年都會接受結腸檢查,接下來的31個年頭,一共切除58個息肉。數據顯示,日本人每兩人就有一人罹患癌症,男性比例更高達65%,是日本死因第一名,然而醫學的進步讓三分之二的癌症成為可治癒和被挽回生命的疾病。許多患者從癌症中康復,也有人雖然持續抗癌,但能過著正常的生活,罹癌不再是被判死刑的象徵。癌症意外有優點 給予患者寬限期 黑木表示癌症不僅僅是可怕,其實還是有好處。現在許多癌症以年為單位進展緩慢,多數的癌症會給患者多年寬限期,還有時間與家人相處。他舉自己妹妹的案例,即使罹患大腸癌末期,接受化療和其他措施讓她能在家裡繼續存活四年,儘管有時會受藥物副作用所苦,但能夠外出旅行並看著孫子長大,是非常珍貴的一段時光。愛丁堡大學教授Scott A. Murray用一張圖表(如下圖)展示癌症的演進,大多數罹癌者經過治療能過上好幾年日常生活,到了最後階段,會以月為單位急速惡化,進入緩和醫療,最終死亡,這方面特性與心血管疾病、老化和失智大不相同。作家五木寬之也在2023年《文藝春秋》雜誌專欄寫道,日本的生死觀發生了巨大變化,癌症患者在餘生的時光進行最後一次海外旅行,我們正處於一個可以冷靜自然接受癌症和因癌症而死的時代,這是很棒的一件事。資料來源/PRESIDENT ONLINE
-
2024-11-07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咳不停、呼吸不順…甲狀腺良性結節阻塞呼吸道,該不該動刀?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九:甲狀腺結節【建議就診科別】新陳代謝科、一般外科(甲狀腺專門)60歲左右的林太太,這二十幾年來常為乾咳和頸部壓迫感所苦,林太太的症狀還包括異物感和吞嚥困難,更困擾的是,只要躺平睡覺就很快被一陣連續乾咳和呼吸困難的窒息感弄醒,因此只能側睡。這麼困擾的問題,怎麼會持續二十幾年都沒有解決呢?咳不停、呼吸不順…甲狀腺問題導致原來,林太太三十幾歲時時曾經有甲狀腺亢進和頸部腫大的病史,這次來新陳代謝門診是來詢問第二意見。林太太早年的甲狀腺亢進,服藥治療痊癒後,便由醫師指示停藥。停藥後追蹤一陣子後沒有異狀,林太太想說好了,就沒有規律追蹤。然而,十年過去後,頸部腫大的感覺又開始慢慢出現,更伴隨著乾咳與頸部壓迫感呼吸不順的症狀。林太太再回新陳代謝科門診檢查,甲狀腺超音波發現兩側甲狀腺和中間的峽部都有數顆大小不等的結節。這二十幾年來林太太也接受過好幾次細針抽吸,結果都是良性。也因此,一直沒有決定去做手術切除。然而,這些症狀嚴重影響睡眠和生活,因此,林太太來到莊醫師門診,尋求建議。莊醫師詢問完病史後,仔細用超音波評估患者的結節。原來林太太數顆甲狀腺結節中,有一顆乒乓球大小的結節,剛好「騎」在患者的氣管軟骨上,造成她乾咳與呼吸敏感不順的症狀。莊醫師執行了甲狀腺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結果也是良性。「醫師,有沒有不用開刀的辦法?」林太太對於一樣的良性結果,還是無法決定去手術,擔心切除甲狀腺會有永久甲狀腺功能低下和可能的低血鈣風險,想了解有沒有不用開刀的治療。臨床上,胸腔科醫師有時候也會遇到咳個不停加上嚴重呼吸困難,一眼就可以看到脖子很大的病人,這些患者有可能是甲狀腺異常增生、甲狀腺良性結節、甚是是甲狀腺癌。因為甲狀腺的解剖位置,剛好包覆著我們的氣管,倘若異常增生或長出腫瘤,常常會刺激呼吸道造成咳嗽,甚至呼吸道壓扁導致呼吸困難。有些癌症患者,嚴重時甚至要做氣切才能維持呼吸。因此,要處理這群患者的咳嗽和呼吸困難的症狀,原則上是需要處理根本的甲狀腺問題。甲狀腺良性結節需不需要動刀?首要考量呼吸道阻塞情況相較於惡性腫瘤,甲狀腺良性結節治療方式的考量需要評估是否有呼吸道阻塞的症狀,所謂呼吸道阻塞的症狀包含呼吸困難、吞嚥困難以及咳嗽。案例中的林太太,已經具備了三種症狀。除了症狀以外,氣道阻塞的徵象可以藉由電腦斷層、肺功能檢查、鋇劑食道攝影來協助診斷。因阻塞可能會因為結節生長日益嚴重,而呼吸道的通暢於否是攸關生命危險的重要的考量,因此,無論是有阻塞的症狀或是徵象,都要和患者討論手術的可能性。替代療法興起 甲狀腺問題不一定要手術倘若患者願意接受手術,常規的流程是安排手術。然而醫療的發展日新月異,手術的替代療法發展也越來越被重視。如果患者的結節是功能性結節,會攝取碘製造甲狀腺素,可考慮放射碘的療法,因為具有功能性的結節攝取放射碘後,可以被破壞,達到治療的效果。而對於在鎖骨以上的甲狀腺良性結節,另外一個微創的治療方式是超音波導引的甲狀腺射頻消融術(Thyroi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也是近期越來越熱門的門診治療方式。射頻消融手術是一種微創手術,其原理是在超音波導引下將電極針放置在結節內,利用交流電誘導電極針週邊組織分子互相摩擦產生熱量,造成局部組織凝固性壞死使甲狀腺結節縮小。目前根據韓國2017年甲狀腺射頻消融治療指引建議: 射頻消融術可以應用在以下狀況: (1)良性甲狀腺結節,並且造成患者有吞嚥困難、壓迫感、或是影響到外表美觀 (2)毒性甲狀腺腺瘤(或做自主高功能性甲狀腺腺瘤)(3)復發甲狀腺癌或者是轉移淋巴結,且患者不願意或是不適合開刀。至於確切大小來說,目前大部分的研究是多以2~3公分為主,2公分以下或3公分以上則要根據患者需求和醫師的臨床判斷來決定。RFA跟傳統手術有什麼不同?目前射頻消融手術在台灣是自費的手術,若患者有不能開刀或是不想開刀的考量,又擔心術後要長期補充甲狀腺素。射頻消融手術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替代選擇。為解決林太太的長期咳嗽和呼吸不順與頸部壓迫感,林太太同意進行甲狀腺消融術,術後一個月,結節縮小了三成,回診表示終於可以躺平睡覺了。半年後她又回診,結節縮到一半以下(減少六成),並表示已經不再咳嗽,生活品質也比以前好很多。【參考資料】1.Overview of the management of benign goiter, UpTodate, https://sjr.uptodate.com/contents/overview-of-the-management-of-benign-goiter2.2017 Thyroi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Guideline: Korean Society of Thyroid Radiology, Korean J Radiol 2018;19(4):632-655, https://doi.org/10.3348/kjr.2018.19.4.632(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1-06 焦點.食安拉警報
他看到魔神仔又尿失禁 竟是吃到墨西哥「魔菇」
吃了20朵野菇竟看到「魔神仔」還尿失禁?毒物科醫師指出,一名69歲男性某天吃了自己採摘的野菇,之後出現頭暈、尿失禁及幻覺,患者的尿液含有「裸蓋菇素」(Psilocybin)代謝物,疑誤食綠褶菇或赭黃裸傘,含裸蓋菇素類的野菇,在墨西哥一帶用於宗教儀式,當地稱之「魔菇」,該名男子因即時就醫,未因誤食毒菇而威脅生命。台灣屬於亞熱帶氣候,溼熱多雨的環境適合許多種類的蕈菇生長,尤其是雨後山間、農地、草地、竹林經常會長出朵朵小傘狀的蕈菇,若摘下煮食可能讓自身暴露於食品中毒的風險。食藥署研究檢驗組科長林澤揚指出,近年受理4例各縣市政府衛生局送驗,因民眾自行採食野菇而引發食品中毒的案例,經分子生物檢驗技術進行DNA物種鑑別,確認有3例為綠褶菇、1例為擬灰花紋鵝膏。綠褶菇全株有毒 擬灰花紋鵝膏損肝、腎和中樞神經林澤揚表示,有毒的綠褶菇與擬灰花紋鵝膏,可能被當成可食用的菇類,綠褶菇全株有毒,生長季節多為春夏秋季,廣泛分布在台灣平原地區,民眾自行採摘誤食機率大,臨床症狀常見有噁心、嘔吐、腹痛、血便及脫水等腸胃炎症狀;擬灰花紋鵝膏則含有強烈的毒性成分環肽毒素,可能對人體肝臟、腎臟和中樞神經系統造成嚴重損害。衛福部暨台北榮總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成立於1985年7月,並於1986年2月起對外提供免費的24小時中毒諮詢服務,中心主任楊振昌說,1986至2023年間共有282位蕈類中毒諮詢個案,平均每年約7.4名蕈類中毒個案,最常通報的蕈類中毒個案為「綠褶菇」。 「裸蓋菇素」會產生迷幻、交感神經興奮楊振昌曾收治一名69歲男性,患者某天下午5時許,吃了自己採摘的野菇約20朵,之後出現頭暈、尿失禁,以及「看到魔神仔」的幻覺,被送至醫院急診就醫、生命徵象穩定,尿液鹼性藥物篩檢出「脫磷酸裸蓋菇素」(Psilocin),為「裸蓋菇素」的代謝物,但因檢體保存不當,無法DNA鑑定,若有照片可協助外觀鑑定,採摘時為白色可能為綠褶菇,褐黃色則可能為赭黃裸傘。 楊振昌說,含「裸蓋菇素」的蕈類俗稱為魔菇,在墨西哥一帶用於宗教儀式,其他地區如北歐則有濫用個案,毒素成分主要為「裸蓋菇素」,其次為裸蓋菇素的代謝物「脫磷酸裸蓋菇素」(Psilocin)與「苯乙胺」(Phenylethylamine),會產生迷幻、交感神經興奮、及副交感神經的拮抗作用。楊振昌表示,這類蕈類中毒後30至60分鐘,可產生頭暈、無力、焦慮,及擴瞳、視力模糊、脈搏加速、高血壓等交感神經興奮表徵,並可能有時空錯亂、幻覺及躁動不安,少數人會有反社會行為,多數症狀在4小時內會消失,少數病患的欣快感則會持續至12小時,極少數病患則會有影像倒敘現象,嚴重者主要為兒童,可能會有昏迷、高燒、抽搐及死亡。路邊野生菇類 應遵守「不採不食」食藥署提醒,路邊的野生菇類,應遵守「不採不食」的原則,也不要送給親友,以免因誤食而危害身體健康,如因誤食不明野菇出現生理不適的中毒症狀時,應盡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楊振昌說,要保存蕈類檢體不受汙染,需盡速烘乾,包含日曬4天、平底鍋煎60至70度、低溫烘烤等。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對於蕈類中毒個案建議處置,包含給予病人支持性治療、請病人提供蕈類的照片、以冷藏或冷凍方式,將蕈類檢體寄送至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以提供後續鑑定,包括物種外觀辨識及DNA定序鑑定等。
-
2024-11-06 癌症.其他癌症
徐若瑄得甲狀腺癌!摸到頸部有腫塊會是癌嗎?醫曝甲狀腺腫塊有1特性
藝人徐若瑄在今年初檢查出罹甲狀腺癌,一度無法接受,直呼「為什麼是我」,但隨即積極面對,入院手術。不少人都是在摸到頸部腫塊檢查出甲狀腺癌,但有腫塊也不一定是癌,醫師指出,甲狀腺癌腫塊通常位於兩鎖骨之間,且硬度很高「像石頭」。徐若瑄重養生卻罹癌 自曝有家族遺傳基因據「鏡週刊」報導,徐若瑄證實在今年初健檢發現甲狀腺癌,是長在喉嚨內的零期癌,當時她愣了5秒一度無法接受,直呼「為什麼是我」!徐若瑄去年才離婚,今年又罹癌,讓她陷入低潮,所幸也很快積極面對,隔天就立刻入院手術治療。徐若瑄也在罹癌消息曝光後於IG上PO照片說「我現在很好喔!」她說自己一直很養生,有運動習慣,也很注意飲食,無奈有家族遺傳基因,還好有固定健檢的習慣,才得以早期發現並治療。得甲狀腺癌沒什麼?未分化型很危險甲狀腺癌主要分為甲狀腺乳突癌、甲狀腺髓質癌以及甲狀腺未分化癌三大類型,以甲狀腺乳突癌最為常見,占比8至9成,且若確診時未出現淋巴轉移,手術治療後,20年存活率高達9成,是「人類最好治療的癌症」之一。若能夠早期發現,甲狀腺癌被認為是相對好治療且預後相當好的癌症。也因此,「很多人以為得甲狀腺癌沒什麼」?,事實上,高雄榮民總醫院核醫科主任、台灣甲狀腺醫護衛教暨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諶鴻遠曾受訪指出,甲狀腺癌仍有10%-30%會是非常嚴重的!他指出若確診較少數的未分化型甲狀腺癌,癌細胞非常具有侵略性,病患可能在確診半年內失去生命,須謹慎以對。甲狀腺癌主要徵兆 聲音沙啞、頸部腫塊硬度高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張以承曾受訪指出,「聲音沙啞、鎖骨間摸到硬塊是甲狀腺癌的主要徵兆,但更多人是沒有任何症狀,在健檢時接受超音波檢查才發現罹癌。」張以承說,甲狀腺癌腫瘤局部侵犯,會影響聲帶、造成嗓音沙啞;腫塊則會位於兩鎖骨之間,且硬度很高「像石頭」。因此,若自己摸到頸部前方有腫塊,或健康檢查發現有頸部結節,不知道是良性還是惡性的,都應進一步檢查確認。有甲狀腺結節、家族史 需高度留意依據國健署癌症統計報告,甲狀腺癌的發生率排名,女性發生人數約為男性的3倍,且好發於中年女性。甲狀腺結節、家族史是甲狀腺癌的主要危險因子。若發現超過一公分的甲狀腺結節,臨床上會先以細針穿刺判斷是良性或惡性,每半年到一年穿刺一次,並連續進行三次,若都是良性則持續觀察即可,不必動刀切除。此外,甲狀腺亢進、甲狀腺功能低下或發炎等情況,有可能導致癌化。【參考資料】.《噓新聞》去年底才離婚又驚爆罹甲狀腺癌 徐若瑄震驚「為什麼是我」 .徐若瑄IG .疾病百科/甲狀腺癌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06 焦點.健康知識+
從地板起立與坐下的能力可推知壽命長短?研究教你如何測試
評估:坐下與起立測試身體練習:地板坐姿與鬆動術從地板起立與坐下的能力可以推知你的壽命長短嗎?巴西與美國研究團隊認為兩者存在關聯,並以此做為研究題目。最終在《歐洲預防心臟病學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 )2014年刊登的共同研究裡,研究人員針對2,002 名年齡51~80 歲的男性與女性進行坐下與起立測試(也就是本書前言介紹過的測試,我們現在要求你再測一次)。之後,這群科學家就去忙自己的研究事務,六年後才回來檢視這群人狀況。在這六年期間,共有179 名(近8%)受試者去世。分析研究數據後,研究人員發現,需要支撐才能起立與坐下的人,死亡風險較高。相反地,受試者在這項測試的分數越高,存活機率就越大。你可能會覺得,「嗯,這很正常吧。死者大概很老,而老人本來就沒那麼靈活,他們跌倒後可能無法起身,接著發生一連串不幸的事。我沒那麼老(或是我年紀雖然大,卻還很強壯),應該不用擔心類似的事發生在我身上。」但這等於錯失重點。巴西與美國研究人員的結論是:測試表現良好的人擁有更好的活動度,有更好的活動度就比較不會跌倒,整體健康狀況也比較好。這意味著,無論你是否擔心跌倒,輕鬆坐下與起立的能力都反映你的健康狀況(而且老實說,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跌倒,因此別低估能夠起身的重要性)。如果你能以各種方式起立與坐下,不需輔助或僅需少許輔助,那就表示你的身體非常穩定、靈活、有效率。換言之,這些身體特質能幫助你遠離疼痛、感覺更有活力,而且能夠投入自己喜歡的所有活動。這是各年齡層的人都可以追求的目標。我們之所以喜歡坐下與起立測試,並將之納入十項練習,是因為它能夠揭露你看不見的問題。你每天都用習慣動作度過一整天,想都不想,以僵固的方式使用身體。但你的身體究竟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哪些方面可以改進?除非你仔細觀察,否則根本不會知道。透過評估這個生命徵象,你將更了解自己的身體,並為正面改變打下基礎。評估:坐下與起立測試此測試的首要目標,是判斷髖關節的動作範圍是否良好,同時也測量你的腿部與核心肌力,以及平衡與協調的能力,這些特質幫助你從地板上起立與坐下,無需輔助。這些元素加起來,你就能夠順暢地移動,且在必要時──在你必須快走或奔跑、迅速彎腰撿東西、直奔上樓、在姊姊婚禮上跳舞時,都能加快速度,你的身體將感覺更自由,比較不會有僵緊的關節與肌肉帶來的阻力。在你展開測試前,請記住一些事情。如果不需輔助便能直接坐下並從盤腿坐姿起身,那你可以獲得金色星星一枚,這代表你具備基本的髖部柔軟度。但藉助支撐也可以。將一隻手(或兩隻手)放在地上,身體前傾碰到膝蓋以支撐自己,甚至也可以抓住沙發椅背。只要能起身就很厲害。在這項測試表現不佳或失敗,不需要覺得丟臉。從地板上起立並不是每天會做的事,所以為何要期待自己表現得很好呢?但你一定可以逐漸進步。在測出分數後,我們將告訴你如何改善。因此請接受測試,看看自己表現如何。事前準備穿著寬鬆衣物,脫掉鞋子。在地板上找一塊沒有雜物的區域。測試如果你覺得需要輔助的話,可以站在牆壁或穩固的家具旁邊。一開始,站著的一條腿交叉放在另一條腿前面,往地板坐下,直到進入盤腿坐姿,過程不要抓任何東西(除非感到非常不穩)。然後,從這個兩腿交叉的姿勢起身,如果可以的話,不要用手或膝蓋撐地板,也不要使用其他支撐物。告訴你一個祕訣:向前傾時,雙手向前伸直可以幫助平衡。解讀結果從10 分開始,出現以下任一問題或情況就扣1 分。 .一隻手撐在牆壁或其他堅固表面.一隻手放在地板上.膝蓋碰到地板.用腿的側面支撐自己.失去平衡無論分數是好是壞,都請當成基準點:你可以藉此評估你的能力,如果需要改進(幾乎所有人都需要),也用這個分數來評估進展。無論你的年齡或體形為何,努力朝10 分邁進。你的最終目標應該是不用任何支撐物就能從地板上起立與坐下,就這麼簡單。如果你的分數低於10 分,是否意味著你失敗了?絕非如此。所有人(包括我們在內)依然喜歡你。採用我們建議的練習而逐漸提高分數確實值得稱讚,但請持續練習直到取得10 分為止。此外,無論你的分數是高是低,改進或維持的處方都一樣。你可能會覺得有些上當(以為分數越高應該可以練得越少),但無論你的目標是改進或維持現況,有助於提升活動度的坐地板訓練與鬆動術都是你每天必須做的身體練習。再次強調,這些分數僅是用來幫助你了解自己目前狀況。以下是分數代表的涵義。10 分—最高黃金標準。你的髖關節動作範圍顯然很好,而且也具備其他維持活動度的重要特質。但切勿因此自滿,請繼續練習以維持此技能。7~9 分—恭喜你,這個分數很不錯。僅需要多一點練習(可能是增進維持平衡的能力或增加髖部柔軟度),你就能達到10 分。3~6 分—你正朝著正確方向前進,但進步空間仍很大。請將此身體練習列為優先要務,有助於改善髖關節動作範圍。0~2 分—對你而言,從地板上起立與坐下顯然非常困難,甚至不可能做到。請不要氣餒。熟能生巧,你絕對可以透過練習做到。在沒有任何輔助下起身,靠的是一些腿部與軀幹的控制能力,以及平衡感與髖關節的動作範圍。你可以透過經常練習起立與坐下,並執行特定鬆動術來培養這些能力。何時該重新測試?每次你坐在地板上時(理想情況是每一天)都可以再次測試,看看自己是否有進步。坐地板的好處,或如何(與為何要)提升你的坐立分數舊金山的奧林匹克俱樂部(Olympic Club)是一家高級私人運動會館,創立於1860 年。他們的會員可以在大型吊燈下用餐、在修剪整齊的高爾夫球場打球,並在一座歷史悠久、有玻璃圓頂的泳館游泳。這是一個非常時髦的地方。因此,當我們在這裡舉辦活動度講座並告訴來賓坐在地板時,大家浮現困惑的表情並不令人意外。事實上,他們毫無選擇,因為我們已清空所有椅子。這些與會人士無疑期待聽到一些關於特殊伸展或等長收縮的資訊,或是海豹部隊成員才會知道的鬆動技巧,但得到的卻是要求他們像幼兒一樣盤腿坐的指令。我們看著他們不自在地扭動。我們那天在奧林匹克俱樂部想表達的重點是,坐地板(如果你常坐的話)能幫助你更熟練地坐下,然後再站起來,過程不需要任何支撐。另一個好處是,這可以部分抵消身體日復一日久坐(坐在椅子上、沙發或開車,也就是讓身體一直處於直角的坐姿)採取代償姿勢的影響(有時候甚至引發疼痛)。我們的身體天生就是用來坐地板的,因此當你每天花一些時間坐在漂亮的鑲木地板或絨毛地毯上時,你正在協助「野化」你的髖關節。坐在地板上可以恢復髖關節的動作範圍,這不僅使得起身與坐下變得更容易,也有助於修復久坐引發的肌肉骨骼問題。
-
2024-11-06 醫聲.罕見疾病
健保點值滑落陷道德困境,致罕病「極弱勢團體」遭排擠
台灣的健保制度曾被譽為最佳,但隨著即將邁入第30年頭,這一制度面臨嚴峻的道德困境。醫界因不堪長期承擔點值下滑的苦果,醫界代表在114年健保總額協商時,主張將罕藥專款歸零,即不再編列任何預算,引發罕病患者及其家庭的極端驚恐,惟恐此舉將直接切斷近1萬7000名罕病患者的治療生機。為了支持罕病患者,立法委員劉建國在日前舉辦「懇請衛福部支持114年罕病專款付費者方案」公聽會,邀請立委黃秀芳、王正旭、蘇清泉、陳昭姿、前立委吳玉琴等人,以及53個罕病病友相關團體、臺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等代表出席,健保署、國健署、社保司等官員,以及醫界代表健保研商會議委員暨清泉醫院院長羅永達也與病友進行對話。罕病家庭:我們非祭品,而是活生生人命在公聽會上,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情緒激動,忍不住哽咽。她說,當她得知醫界建議將罕見專款歸零時,深感焦慮,因為這將直接剝奪罕病病患的治療機會。陳莉茵強調,罕見疾病通常是遺傳性疾病,患者無法加入商業保險,唯一依賴的醫療資源就是健保,「如果健保將罕病患者排除,這等於是剝奪我們的生命線,我們不是雞鴨魚祭品,我們是活生生的人命。」身為病童的父母親們,長期處於照顧病童的壓力,如今又面對治療可能斷炊的困境。家長顧雲崧表示,「作為父親,為了女兒的生命,我也是可以豁出去。身為小人物,我只想要好好過生活,不要將我們當做祭品。」他呼籲醫界不要放棄他們,也希望健保署能夠給予更多支持。立委:健保應照顧罕病,不該排除立委蘇清泉安慰病團代表並表明立場,「孩子們出生得了罕病,也不是他自己要的,孩子們何其無辜,以台灣的水準,照顧這些孩子是天經地義的,罕病就是一種疾病,給予健保照顧也是理所當然的。」長期關注罕病議題的前立委吳玉琴指出,醫界在面對點值下滑的情況下,以罕病專款突顯問題,這種做法雖可理解,但也無疑是針對弱勢群體,會讓罕病患者陷入更深的困境;健保對於罕病的支持至關重要,若將罕病患者排除在健保體系外,將會付出巨大的社會成本。她喊話,「衛福部長一定不會做這樣的決定。」醫界:健保瀕臨崩潰,罕病專款應由公務預算支付面對病友的哭訴,醫界代表羅永達坦言,身為醫者也很揪心,陷於道德困境中;健保總額不足以支應費用,已經對醫療服務造成壓力,然而醫界卻要承接被甩鍋的點值問題。他表示,健保系統正面臨崩潰的風險,並建議罕病專款應由政府編列公務預算,而非依賴健保總額。羅永達還提到,許多為罕病患者服務的醫師,每次診察費僅為60多元,遠低於其他科別的診察費。他質疑,如果醫師的付出無法得到合理的報酬,醫師是否能繼續為病人服務?更重要的是,若醫師無法繼續提供服務,誰來照顧罕病患者?立委、醫界盼健保保費開源 滿足醫病雙方需求對此,立委們表示理解醫界的困境。蘇清泉強調,「點值一直稀釋下去,誰也凍未條。」他表示,台灣要持續發展,醫界也必須活下去。王正旭則指出,正在進行醫界點值的優化討論。陳昭姿認為,健保保費應該開源,以穩定點值。吳玉琴也呼籲,各界應該共同努力爭取醫界的保障。然而,羅永達不具信心,他說,如果政府真心關心罕病病患,應該編列足額預算、國發會可以編預算,部長可以裁示,「大家嘴巴都講得很好聽,最後只有醫界沉淪。」如今擔任立委的陳昭姿,過去在健保共擬會中擔任主席。她說,29年來目睹健保對於新藥、罕藥審查過於嚴格,就是因為財源受到限制,問題癥結在於國家整體投資不足,應該要鬆綁、開源,健保保費不足的問題不僅造成各種新醫療新科技引入時程延緩,也影響點值,讓醫界面臨費用被斷頭。她呼籲,讓健保穩定運作,讓醫師可以照顧更多人。前線醫師:須照顧弱勢病患,不標籤處理人類遺傳學會秘書長簡穎秀身為第一線的罕病醫師,她說,健保點值下降對醫療服務的永續性造成威脅,應該要予以正視;然而身為一個醫師、一個國民,要落實健康平權,不去遺忘任何一個人,讓每個人生病都可以使用健保,不應該對罕病患者進行特殊標籤處理。人類遺傳學會理事楊佳鳳醫師表示,前兩週她剛診斷出一名極為罕見的病童。病童的母親告訴她,自己已經失去了兩個女兒,這個孩子是她唯一留下的。楊佳鳳猶豫是否該告訴病童的母親,現在美國已有相關藥物上市,但如果申請不到,是否會增加母親的痛苦。楊佳鳳說:「弱勢病患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應該為他們發聲,因為誰也無法預測,自己會不會有一天成為那個少數。」
-
2024-11-05 癌症.胃癌
「恐怖漫畫之神」楳圖一雄胃癌逝!胃癌症狀像胃潰瘍、胃炎,胃痛自行吃藥可能忽略
有著「恐怖漫畫之神」稱號的日本漫畫家楳圖一雄於10月28日因胃癌過世,享壽88歲。楳圖一雄代表作品「漂流教室」在日本深受歡迎,更在1987年翻拍成電影,2002年翻拍成電視劇,由山下智久、常盤貴子等人主演。胃癌3大病因 發生率男高於女 依衛福部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胃癌排名第8位,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0人,每年新發生個案約4000人,男性發生率為女性2倍,好發年齡為40至60歲,威脅國人健康與生命。台北榮總副院長、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偉強說,胃癌致病原因包括遺傳、長期食用醃製食物、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等,由於日本飲食中多醃製食物,造成日本人罹患胃癌情形為世界第一,但醫學研究發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也為胃癌重要致病原因,罹患胃癌個案中,約8至9成都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如未改善,胃部可能因慢性發炎進展成胃癌,而若父母、兄弟姐妹有胃癌病史,也要提高警覺胃癌初期無明顯症狀 有症狀也與胃潰瘍、胃炎相似李偉強說,胃癌初期無明顯症狀,即使有症狀也與胃潰瘍、胃炎症狀相似,如胃痛、胃脹等消化不良情形,門診收治胃癌患者已多為晚期,主要是胃不舒服時,民眾常自行購買藥物服用,而延誤了黃金治療期,建議若服用藥物後2至3個月症狀都未好轉,「病情可能就不是想的那麼簡單」,應盡速到醫院進行胃鏡、內視鏡檢查。李偉強說,確診罹患胃癌時,首先就是以手術切除腫瘤,但癌細胞容易侵犯胃四周的淋巴結、肝臟等,如有需要還須搭配化療殺死癌細胞。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增胃癌風險衛福部指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會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依研究顯示,一等親屬有胃癌病史者、50歲以上民眾,以及居住於胃癌高發生率地區民眾為胃癌高風險族群,為幽門螺旋桿菌優先篩檢的對象。為降低國人罹患胃癌機會,國健署已於全台9個縣市試辦幽門螺旋桿菌篩檢計畫。民眾若想了解自己是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建議可以選擇非侵入式檢查,如碳13尿素吹氣法、糞便抗原檢查及血清學抽血檢查,若有上消化道不適症狀或胃癌高風險族群,則須經醫師評估後進行侵入式胃鏡檢查。李偉強說,民眾若檢測出為幽門螺旋桿菌陽性,務必至消化專科就醫,並服藥治療,以降低胃癌發生的機會。【疾病百科】胃癌
-
2024-11-05 退休力.論壇活動
2024退休力論壇/為生命畫下優雅句點 90歲爺爺提前規畫「善終」
每當天災人禍來襲,我們不禁思考,生命的終點究竟該如何準備?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簡稱器捐病主中心)副執行長柯彤文指出,花蓮大地震後,有位90歲的爺爺撥打至器捐病主中心,詢問如何預立醫療決定書,他表示「經歷這麼多天災,希望先做好準備,不讓家人為我煩惱。」道出許多人面對生命終點的心聲。柯彤文強調,「善終不是一瞬間的選擇,而是需要持續溝通與共識的結果。」許多長者其實對於死亡並不避諱,反而是子女不願面對、不敢討論,「善終,不僅是病人的選擇,更是所有人都該面對的共同課題。」善終不只是個人的選擇「善終絕不是一個人的事。」柯彤文指出,現在很多專家提到「關係自主」,也表示著病人的決定,與醫療團隊、照顧者、親朋好友息息相關,善終更需要多方的理解與支持。「病人自主權利法」的推行,更強調了個人對於生命終點的自主決策。「以防萬一終活筆記本」正是一個媒介,讓人們在預立醫療決定時,能夠透過書寫,與親友、醫療團隊進行更深入的討論和交流。這本淺白的手冊,不僅讓病人能清晰表達自己的意願,也讓相關的人士有機會參與,並理解病人的選擇。生命指南審視終老規畫終活筆記本就像是一份生命指南,幫助使用者在安靜的時刻,仔細思考並記錄自己對未來的期許與安排。分「預見未來的自己」、「我的醫療情報」、「認識善終」、「寫遺囑」及「安排告別式」等章節,每一章節都從不同的角度引導使用者審視自己的生命規畫。柯彤文指出,這本筆記本在編寫過程中,特別強調淺顯易懂,將法律條文轉化為日常語言,讓每個使用者都能輕鬆理解並運用。「筆記本不僅幫助使用者釐清思緒,更促進家人開誠布公對話,減少未來可能的爭端與內疚。」使用者藉由與家人的討論,進而面對生命的終點,讓過程不再沉重,而是充滿愛與理解。「善終,不是自己好死就好,而是要讓身邊的親人,也能夠平靜接受這一切。」柯彤文的話語中,充滿了對善終的深刻理解。透過「以防萬一終活筆記本」,每個人都能在最自然、坦然的方式下,為自己的生命畫下完美的句點,不僅能夠記錄下對未來的期待,更能透過它與家人展開溝通,學習如何面對與安排生命的終點,讓生命的最後一程,充滿理解與愛。聯合報將於11月9日舉辦「2024退休力論壇」,主題為「延遲轉大人─XYZ的人生使用說明書」。論壇將邀請各界專家分享理財規畫、人生3.0的高年級實習生故事,器捐病主中心執行長蔡宏斌、樂活大叔施昇輝,將在論壇中分別分享「為自己許下一個善終的願望」及「告別難,善終更難」,介紹如何好死終老,並贈送「以防萬一終活筆記本」,幫助參與者在面對終活,有更充足的準備。2024退休力論壇暨博覽會日期:11月9日(六)上午10時至下午4時30分地點:政大公企中心 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報名:02-8692-5588轉5616或5871udn售票網購票連結
-
2024-11-05 焦點.健康你我他
如何照護老寶貝/三代同顧老寶貝 照護路上更穩妥
父親罹癌期間,吃喝拉撒都在床上解決,母親體弱多病難有餘力照料,子女們各自有家庭要養要扛,曾想過申請長照資源或聘外籍看護,但因條件嚴苛諸多限制,以及兩位老人家的遲疑抗拒而作罷。每當犯病時,才急送醫院,同住的兒子、媳婦兩頭燒,生活作息和工作收入都大受影響,不時衍生嫌隙抱怨。母親與我較能說些心裡話,經常扮演兩代人之間的溝通橋梁,所以能明白年輕一輩的辛苦、理解老一輩的無奈,各自有立場和考量,雙方都沒有錯,那是無解的人生習題。老人病痛長期照護,不只折磨人的身體,也會讓心累出病來。幾經不斷調整磨合,重新分配人力財源,將孫輩也納入規畫中,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沒錢沒力的挪出時間,在眾人齊心協力下,才讓照護老病長者這條路能走得穩妥些。我們家人不少,尚能承擔一病一老的照護重擔,但下一代人丁愈來愈少,甚至不婚不生,當老了病了時,要仰賴誰來照料?每每想到這裡,就愈發覺得健康的重要,對自己和子女都好。養兒防老已經過時,面對超高齡寡居新世代,老寶貝無人照顧的情形會愈嚴峻,除了自己努力延緩老化外,健全的社會福利和醫療體系都將成為強力後盾。讓人生最後一哩路,走得有尊嚴、從容、安心,「老有善終」,是最圓滿的生命終點。
-
2024-11-05 焦點.用藥停看聽
2050年超級細菌「3秒殺1人」!年輕人也有抗藥性 就醫勿做1事
全球面臨超級細菌威脅,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師傅郁螢指出,抗生素不等於消炎藥,只有細菌性的發炎,或懷疑是細菌感染時,才須要使用抗生素。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邱俊翔指出,具抗藥性的細菌可見於各年齡層民眾、門診,因此不主動服用抗生素、勿隨便停藥或減少劑量,都是幫助預防抗藥性問題的好習慣。台灣抗藥性問題已擴及各年齡層邱俊翔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2019年已將抗藥性列為全球性的醫療緊急危機,臨床上過去也以為,抗藥性問題多見於醫療院所加護病房的患者身上,由於疾病而過度使用抗生素產生,後來發現並非全然如此,具抗藥性的細菌也可能因為畜牧業、農業所使用的抗生素而產生並存活在環境中,一旦人類在受傷時,就很容易遭受感染、危及生命。他提到,台灣的抗藥性問題影響範圍廣,且不侷限於過往認知的長輩、重病族群,在各年齡層、門診都可見到,顯示整個醫療體系都面臨抗藥性的挑戰,在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中,除了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其他具抗藥性細菌比例較10年前持續攀升,比例最高增加至3倍。邱俊翔指出,據研究估計,每年有495萬人遭具抗藥性細菌感染而死亡,到了2025年除了將影響全球2至3.5%的GDP,若以2%計算,台灣損失將超過新台幣3000億元,而在2035年前全球平均壽命縮短1.8年,且2050年每3秒更有1人死於具抗藥性細菌感染,因此「對抗抗藥性,你我有責」。抗生素只該用於「細菌性」發炎感染 秉持「四不一要」守則傅郁螢指出,抗生素常用於拔牙手術、感染性肺炎、泌尿道發炎、婦科疾病,但民眾常以為抗生素是消炎藥,其實只有細菌性的發炎,或懷疑是細菌感染時,才須要使用抗生素,因此病毒引發的新冠肺炎、流感等疾病,需要服用的是抗病毒藥物,而抗生素也不適用於黴菌引起的香港腳。不過具抗藥性細菌其實也存在於人體內,民眾又該如何面對?他強調,時刻警惕「四不一要」守則,包括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來吃、不吃別人或給別人吃抗生素、不要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就醫不主動要求抗生素 「診間三問」預防抗藥性細菌邱俊翔也表示,常有民眾在感冒就醫時主動要求以抗生素治療,或去藥局主動選購藥物服用,「如果醫師臨床上判斷有細菌感染的可能,就能服用抗生素,但民眾的感冒普遍是單純的病毒感染,就不需要抗生素,若不當使用後可在口、鼻、腸道、皮膚等器官,篩選出具抗藥性的細菌,而當人體少了不具抗藥性的細菌與其競爭,身上就會只帶有具抗藥性的共生細菌。」他提醒,民眾若被醫師囑咐服藥1周,若在此期間內因症狀改善而擅自停藥,或害怕副作用而擅自減少劑量,原本還未被抗生素清除的細菌就會具抗藥性,增生後則再度導致宿主生病,原先的藥物也隨之無效,進一步導致可用於治療的藥物減少,或影響身體既有的細菌,並傳播給他人。邱俊翔強調,民眾就診時應確認自己所使用的藥物與準則,拋出「診間三問」,包括「有沒有」、「吃多久」、「小心什麼」,也就是要確認藥物是否有抗生素、若有則應服用幾天與該注意何事,幫助預防具抗藥性細菌在體內產生。2050年超級細菌「3秒殺1人」 產官學籲重視抗藥性危機抗生素濫用,導致全球面臨抗藥性問題,若不積極採取行動,2050年時每3秒就有1人因遭具抗藥性的細菌感染死亡。三軍總醫院攜手衛福部疾管署、醫療品質策進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及台灣感染管制學會,今天起共同舉辦「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期盼藉此提升全民對抗生素正確使用的認知,喚起對抗藥性問題的警覺。疾管署署長莊人祥表示,由於具抗藥性細菌傳播,導致病人住院天數、醫療費用增加,也因可使用的抗生素數目減少而威脅生命,世界衛生組織(WHO)2019年已將抗藥性列為全球性的醫療緊急危機,政府各部門也響應每年11月18日至24日是世界抗生素認知周,有11家醫療院所同步舉辦衛教巴士展,幫助民眾深入了解抗藥性的知識、各類抗藥性細菌的危害。莊人祥指出,據研究估計,每年約有500萬人遭具抗藥性細菌感染而死亡,若此危機不解決,到了2025年除了將影響全球2至3.5%的GDP,若以2%計算,台灣損失將超過新台幣3000億元,而在2035年前全球平均壽命縮短1.8年,且2050年每3秒更有1人死於具抗藥性細菌感染。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認為,抗藥性是全球沉默的疫情,特別在新冠疫情爆發後,具抗藥性細菌的盛行率更嚴峻,若以臨床數據說明,雖然5歲以下兒童遭具抗藥性細菌感染的死亡率下降50%,但70歲以上老年人死亡率上升80%,隨著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此問題在長照機構將變得嚴峻。張峰義說,醫療機構的加護病房的重症患者,由於具抗藥性細菌感染,往往需要使用第二、三線的藥物,甚至可能面臨無藥可用的困境,最終導致死亡,而門診開出的抗生素,占總體抗生素使用量的80%至90%,這與患者對抗生素治療的期待、醫師的診療壓力及工作量有關。三軍總醫院院長洪乙仁表示,當他還是住院醫師時,發現大家對抗藥性的認知普遍不足,且不論醫療端、病人端,只要身體一有小病或不舒服,就想尋求抗生素治療,直到如今醫療院所許多病人的出現抗藥性後,因無藥可醫而死於感染症,嚴峻的情況才喚起各界關注。洪乙仁強調「抗藥性細菌的防範,沒有人能置身事外」,而為了響應每年11月的世界抗生素認知周,三軍總醫院攜手衛福部疾管署、醫療品質策進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感染管制協會,共同舉辦「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以「對抗抗藥性,你我有責,快上車!」為主題,透過衛教展板、互動小遊戲及影片播放,幫助民眾深入了解正確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及抗藥性危機的嚴重性。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衛福部健保署今年投入2.25億元用於感染控制提升計畫,透過對醫療的獎勵機制,改善抗生素使用和感染控制,期望降低具抗藥性細菌傳播的比例,且行政院也將於2025年啟動防疫一體抗藥性管理計畫,全力阻止抗藥性問題。
-
2024-11-04 醫聲.癌症防治
追趕日韓不能等…晚期肺癌占6成 免疫藥物須補齊
肺癌有三高,死亡人數、死亡率及發生人數都是癌症之首,雖然目前政府推動肺癌早期偵測計畫,確診者八成都為早期患者,但依據二○二○年的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肺癌晚期患者並沒有減少,仍高達六成以上。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指出,鄰近日韓早已針對肺腺癌患者,給付國際認定的標準療法,包括免疫藥物,台灣須要盡快趕上,挽救晚期病人的生命。國健署推動肺癌早期篩檢,截至六月底止,總計十一萬四千四百四十五人接受LDCT篩檢,找出一千四百名確診個案,其中八成三是早期患者,顯示LDCT肺癌篩檢確實有助於發現早期肺癌患者,但這些早期患者僅占整體肺癌新增人數的百分之五,短時間內仍難以翻轉六成以上是晚期患者的現況。台大癌醫中心分院院長、台灣癌症登月政策促進委員會主任委員楊志新指出,肺癌防治不是只有早期篩檢而已,卅年前四期肺癌的存活率平均只有半年,現在五年存活率可以超過兩成,雖然治療要花費很多預算,難道我們就要放棄嗎?早篩很重要,晚期治療也同等重要!及早以國際標準治療陳育民指出,呼應賴總統二○三○年要減癌症死亡率三分之一,以肺癌為例,明年會擴大LDCT的篩檢對象,早期治療也應開始考慮圍手術期,以免疫治療為主的治療計畫,但最迫在眉睫的是晚期患者及早接受國際標準治療,目前健保署對於非小細胞肺癌基因突變治療藥物,在廿五個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建議中,健保有條件給付十九個,已算完整。陳育民認為,現今最須要補齊的就是無基因突變者的治療藥物,包括免疫藥物,NCCN建議的十二個治療指引中,健保有條件給付只有三個,遠遠落後日韓的治療條件。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統計,二○二○年日本與韓國的肺癌年齡標準化發生率及標準化死亡率都低於台灣二○二一年癌症登記報告數據,這也是臨床醫師擔心的事。治肺癌應有全面架構「過去十年來,第四期病人並沒有減少,健保投入的藥物並沒有增加很多,但現在治療多樣化,無論是標準治療、免疫治療及複合式治療,什麼時候該介入治療,如何標準化及管理,都是重要議題,即使早期患者愈來愈多,也須要開始面對如何避免復發的問題,因此肺癌的防治計畫,須要有全面性的架構。」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提醒。癌症治療已精準化,健保署日前針對十九類別的癌症進行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的部分給付,協助找出適合的癌症標靶用藥,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吳教恩指出,民眾過往的認知都認為健保是全部給付,沒了解若要做齊NGS所有項目須要部分負擔,讓民眾誤以為是醫院端要推銷產品,增加不少紛爭,因此,在政策上須要更多的宣導。吳教恩也認為,在肺癌的治療上,免疫治療仍有一段差距,應該補上,另外,臨床上面對肺癌腦轉移的患者,須要組織切片確診,但實際上很難取得,希望可以接受液態切片,讓患者能接受標靶藥物治療的方式更加便利。
-
2024-11-04 醫聲.癌症防治
響應癌症登月計畫 專家提4建言
根據衛福部一一二年統計,台灣共有五萬三一二六人因癌症死亡,其中肺癌、乳癌與消化道癌症占了七成,賴清德總統期許二○三○年癌症死亡率減少三分之一。為此,立法院日前成立「台灣癌症登月政策促進委員會」,並發布政策建言書,與會專家學者認為,必須訂定癌篩成效指標、補足治療缺口、治癌指引接軌國際及落實肺癌防治指標等四大方向,目標是在廿五年內讓主要癌症死亡率減少一半。著重肺癌、乳癌、消化道癌立法院厚生會「台灣癌症登月政策促進委員會」由立法委員林俊憲擔任召集人,台南市立醫院名譽院長吳明和擔任榮譽主委、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擔任主任委員,並邀請多位國內治療癌症專家、學者共同發表「促進台灣癌症登月計畫」政策建言書。建言書主要呼應二○二三年台灣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中心所啟動的「癌症登月計畫二.○」,並以國內死亡率較高的肺癌、乳癌及消化道癌為重點,合作建立癌症精準診斷、治療方針大數據分析及臨床轉譯等,期待在未來廿五年內將主要癌症死亡率降低五成。主動追陽 盼逐步增至九成早期篩檢政策一直是施政重點,明年還會擴大篩檢。出席會議的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指出,一一二年癌症篩檢高達近五百萬人,發現癌前病變五點二萬人、一萬名的早期病人,未來希望癌前病變人數達八萬、早期病人達兩萬人,目前的主動追陽模式,期待將追陽率逐步提升至九成。不過,林俊憲以衛福部推動肺癌高風險族群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為例指出,目前已超過十一萬人受檢,發現一千多人有早期病變,翻轉一千多個家庭命運,即使如此,癌症還是連年蟬聯十大死因榜首,而光靠早期篩檢並不足夠,若要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政府需提供更多臨床治療選項,幫助癌症病患延長存活期。吳明和則建議,目前使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早期肺癌,也可同時檢查其他部位,建議制定標準化流程,醫療端可有效追蹤、評估。立法院厚生會執行長陳柏同表示,根據統計,我國整體癌症存活率低於鄰近日、韓等國,這代表我國的癌症防治政策還有進步的空間。早篩有效 晚期治療也重要「早篩很重要,晚期治療也同等重要!」楊志新強調,目前晚期肺癌仍占六成以上,但現今免疫、標靶等多種治療策略已讓肺癌五年存活率超過兩成,讓患者回復正常生活、工作,且有機會延長生命,「難道要輕言放棄?」與會專家也建議,癌症治療須接軌國際,是未來減少癌症死亡率的重要方針,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回應,肺癌、乳癌治療指引的落差,健保署都已入案並持續開放,目前部分藥物也同步採用生物相似藥滿足需求,未來會更積極思考,並優先接軌NCCN國際治療指引category1及preferred treatment的建議藥物,以確保病患獲得所需治療。林俊憲強調,癌症對國人有嚴重威脅,除訂定癌症篩檢率成效指標,應優先補強治療缺口,且治療指引須接軌國際,針對死亡率最高的肺癌應設肺癌工作小組,才能逐步落實降低癌症死亡率的目標。
-
2024-11-03 養生.樂齡保養
面對失去伴侶的人生 胡春蓮手持雙杖70歲挑戰國際賽奪銀牌
今年八月底在波蘭貝烏哈圖夫(Bełchatów)舉行的「ONWF北歐式健走世界盃錦標賽」,出現一位來自台灣的銀牌選手,70歲的胡春蓮從未參加過運動競賽,更沒有想過自己會站上國際賽場,靠著意志力與隊友無私的協助,贏了比賽,有了勇氣面對失去伴侶的人生,手持雙杖繼續走下去。 驟失伴侶後,繼續爬山涉水、練體能學健走。胡春蓮和先生感情非常好,一起運動並接觸大自然是兩人的日常,有廿多年相伴登山的經驗。一年半前驟失伴侶,她在大自然裡釋放思念,照樣爬山、涉水、觀察生態,也維持登山。當朋友幫她報名北歐式健走的波蘭之旅時,她想去看看從未去過的歐洲,且以為是朝聖之旅,只是普通健行,沒想到是國際級比賽,參賽人數歷年最多。為了學習北歐式健走,胡春蓮透過影片並接受教練方怡堯的諮詢指導,每天上午上山鍛鍊體能,下午在學校操場練習技術。不到一個月後,她便出發。台灣ONWF在波蘭當地安排一系列賽前訓練與研習,她一度以為是團體賽,不斷提醒自己不能拖累隊伍,加倍努力,直到賽前,才發現是一場個人賽。初試啼聲奪銀牌,感謝先生教她學會跟身體對話。面對比賽,胡春蓮全力以赴,儘管遇到一些挑戰,曾被裁判糾正姿勢,但她一路勢如破竹,也可能是平時有鍛鍊,體力不錯,雖然初試啼聲,最終在70到74歲組獲得銀牌。沒有想到參與國際賽事能夠拿牌,看到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在波蘭天空飄揚的那一刻,胡春蓮興奮也驕傲。拿下銀牌,胡春蓮非常高興,比賽時她身上的帽子、頭巾和領巾、腰包,都是先生常用的物品。看來是她帶著先生參與,「其實是他帶領我。」她想起夫婦結伴登山廿多年,先生經常對她耳提面命:「做任何運動,都要跟自己的身體對話。你的身體適合什麼樣的動作,你需要怎麼調整,這樣才能不讓身體成為阻力,而是轉化為動力。」獨居老人但不孤單,脊椎塌陷照樣積極參加各種活動。胡春蓮一路前行,也彷彿一直和先生對話,調整呼吸,用先生教導的方式前進。先生離去後,她去爬兩人曾經一起爬過的南湖大山,第一次一個人,覺得孤單,但她用先生教導的方式,一步步往前走,看到山的開闊,覺得自己得到力量。胡春蓮也想告訴先生,自己現在雖是獨居老人,但心不孤單,仍然敞開心扉,積極參加各種活動。這次參加北歐式健走,體會了生命的幽邃與壯闊。每個生命都有為難之處,她是平凡人,有脊椎塌陷還有嚴重骨鬆,先生把她照顧得很好,如今生活白痴頓失依靠,但這次參加健走比賽,發現自己還是有力量前行,走出人生低谷,相信自己「不是不能,而是不為」。完成西藏轉山圓夢之旅,把健走變成日常生活。她也告訴想參加比賽的人,用平常心把北歐式健走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前爬山時,她和先生最有共鳴的就是,「運動無法累積加總,持續才能精進。」運動不是經驗與體力累積,而是不進則退,必須不間斷持之以恆,才能精進。今年九月十四日,胡春蓮完成了西藏雪域岡仁波齊轉山圓夢之旅,參加健走比賽的練習給她好體力,手持雙杖走路讓她四肢更協調,走得更穩。她說自己會繼續手持雙杖走路,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把自己變得更好更健康,雖與先生天上人間,但各自安好。運動小辭典:北歐式健走(Nordic Walking)源自於芬蘭,最初是滑雪選手在夏季停賽期間的越野健走訓練,利用雙杖支撐與推進(Pole walking),減輕膝蓋負擔,促進上下肢體擺動及肌肉律動,有助鍛鍊肌耐力與平衡協調力。特別有助中高齡族群,在健走時可增加支撐、降低衝擊、預防跌倒,並且可以有效提升柔軟度、心肺功能、肌力及行動能力。1968至1971年間,芬蘭Viherlaakso大學將其列入課程。《北歐式健走全方位教學手冊》中提到,ONWF創辦人Marko Kantaneva自1994年起開始研發、教學及推廣。隨技術演進,健走杖設計不斷改良,如握把形狀、杖身材質變輕、包覆式腕帶及馬蹄型杖底,適合一般民眾健走、越野行進時使用。ONWF北歐式健走世界錦標賽,地點在波蘭的貝烏哈圖夫(Bełchatów),2024年參賽國家共21國,超過800名選手參加。比賽距離包括5公里、10公里及21公里,比賽組別分為公開組,男性、女性各年齡組,家庭組及身心障礙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