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9 名人.楊定一
搜尋
生命
共找到
4189
筆 文章
-
-
2020-01-19 橘世代.愛玩橘
2020台灣燈會「主燈」大亮相!
2020台灣燈會在台中主燈區2月8日至23日在花博后里園區開幕,主燈「森生守護-光之樹」去年11月開工,1/13上梁,打造超過15公尺高的巨大樹木主燈,主燈上梁典禮1/13下午在后里園區舉行 ,由台中市長盧秀燕與交通部觀光局長周永暉主持。南投燈會以「旋轉錢坤」打造鼠年主燈,期望新的一年,帶著縣民一起賺大錢。交通部觀光局1/13先在台北公布主燈造型和小提燈,觀光局長周永暉說,主燈光之樹結合在地元素,串連花博特色。小提燈「吉利鼠與美力鼠」,以今年生肖鼠為題,老鼠娶親故事為發想,俏皮可愛。交通部長林佳龍說,台灣燈會是世界有名的品牌,今年邁入第31年,希望讓它升級2.0版本,中央燈區破觀光局補助紀錄,超過1.5億,整體投入資源,是歷年來最多。周永暉表示,突破往年燈會主燈設計,今年不用生肖,以原木板片結合鋼構,打造一座超過15公尺以上高度的巨大樹木形態主燈,命名為「森生守護-光之樹」,展現光的特色。主燈由知名藝術家林舜龍操刀,採用22條主結構,代表台灣22個縣市,偌大的板根向上伸展,又分別生長出代表各鄉鎮區里的368朵含苞待放的花苞造型花燈,枝枒間則散布著2359片心形綠色葉片,象徵2359萬台灣人民,並有台中市鳥白耳畫眉跳躍在花燈上,民眾除了賞燈,也可以走進花燈內。台中市觀旅局指出,2020台灣燈會以「璀璨台中」為主軸,主展區在后里花博園區,占地約35公頃,將於2月8日至23日展出,展期16天;副展區文心森林公園面積約8.8公頃,已於去年12月21日開燈,展期長達65天。南投燈會將於1月18日登場,今年以「旋轉錢坤」打造鼠年主燈,設計上結合錢幣,希望新的一年,帶著縣民一起賺大錢。此外,燈會採水陸空設計,除主燈區和音樂幻彩水舞、夜光燈毯花海之外,還結合無人機燈火秀,讓遊客可從水陸空欣賞不同的視覺景觀,同時也準備鼠年小提燈限量發送。。延伸/IG熱門新景點「台版富良野」9萬盆花海在北投!。延伸/宜蘭看海秘境 黃聲遠X蔡明亮 打造沙丘地景藝術 強力募集 橘世代社團 人生最自由開闊的階段就是熟齡,50以後的橘世代,用不同的態度看世界,深度旅行、體驗文化、品味人生,你也愛玩嗎?歡迎加入「愛玩橘」,展開生命的新旅程!【立即申請 專屬社團】
-
2020-01-19 橘世代.愛玩橘
全台賞梅趁現在 一波低溫促梅花大爆發
低溫一波波,梅花從台灣頭到盛開到台灣尾,其中以平地梅花著名的賞梅熱點清華大學梅園已盛開6成,清大總務長顏東勇表示,受到暖冬影響,今年花開較晚,但選後這波低溫促使更多梅花開花,今年還發現有2株老梅樹開出6瓣梅花,相當稀珍,而梅花預計開到農曆春節都有機會再看到。北部賞梅熱點推薦桃園市石門水庫風景區及復興區角板山,都算好停車的地點,石門水庫風景區內槭林公園是水庫區最佳賞梅據點,尤其是從水庫壩頂遠眺梅花林,是內行人才知的限定美景,櫻花也將接續登場;角板山公園有種植296株30年以上的梅花樹,是北台灣知名賞梅勝地,雪白梅花盛開彷若降雪,吸引不少遊客上山賞梅。中台灣的朋友想要賞梅則可前往位於南投同富村和社桐林社區附近的外坪頂,這裡保留樸實的農家氣息,其中蔡家梅園是網路瘋傳的景點,也是賞梅熱點,而海拔900多公尺也是最適合梅花生長的地方,看著枝頭上一片雪白,實在讓人陶醉其中;南投信義鄉也有3大景點賞梅景點,包含烏松崙、風櫃斗和牛稠坑,都是必去的賞梅景點。南台灣部分, 嘉義縣梅山鄉梅山公園梅花盛開中,已5成以上,到過年前是賞花最佳時間,園內梅樹達3千多株,每逢新曆年前後梅花綻放時,如春雪佈滿山頭,吸引許多文人墨客來此留下足跡。台南楠西梅嶺梅花1月起盛開綻放,梅峰古道上的紫牡丹也大爆發,還有粉紅風鈴木、茶花、杜鵑、櫻花都陸續盛開。另外,高雄六龜寶來花賞溫泉公園月初啟用,公園旁得浦來溪步道沿途也有梅花綻放,賞花、溫泉泡湯、登山健行一次滿足。東台灣賞梅地點則有太魯閣天祥地區,其中太魯閣晶英酒店大門前梅花大爆發,晚間在營火晚會中,坐在梅花樹下觀星,相當浪漫。台東縣則以延平鄉鸞山梅樹最多,栽種面積達200公頃左右,現在白色小花開滿枝頭,讓山區宛如覆蓋白雪,是知名賞梅勝地。 強力募集 橘世代社團 人生最自由開闊的階段就是熟齡,50以後的橘世代,用不同的態度看世界,深度旅行、體驗文化、品味人生,你也愛玩嗎?歡迎加入「愛玩橘」,展開生命的新旅程!【立即申請 專屬社團】
-
2020-01-19 橘世代.健康橘
小心!頭暈不簡單,到底該看哪一科?
與頭暈有關的科別包括:耳鼻喉科、心臟內科和神經內科。到底要看哪科呢?忽然之間,天旋地轉六十歲的陳太太開車和丈夫一道去赴宴。到了目的地,在路邊停好車子,丈夫下車後往前走,陳太太則到後座拿禮物──她只記得自己打開車門,接著就昏了過去……醒來時,她發現自己躺在車門旁的地上,全身虛弱無力,後腦疼痛,腳下有個路邊的小花盆傾倒破損了。陳先生見妻子沒跟上,走回車子旁邊一看,嚇了一跳!幸好她還意識清楚,四肢活動自如。他扶妻子起身後,立刻掛急診,並住院觀察。陳太太一向健康,沒有高血壓或糖尿病。近幾年,有時會覺得心跳快速,但只有一下子就恢復正常了。只有一次,她和丈夫在家具行看床鋪時,突然一陣心悸,接著昏倒,剛好倒在一張大床上。因為人沒受傷,而且立刻便醒來了,所以她也就沒想到要就醫。這回住院,醫師為她做了腦部的電腦斷層和頸血管超音波檢查,確定沒有腦傷或頸血管阻塞現象,常規心電圖檢查也正常,但二十四小時連續心電圖的結果,要幾天後才會知曉。原本,她準備出院了,沒想到第二天在床上要轉身時,突然覺得天旋地轉,時間持續不到一分鐘。此後,每當她的身體姿勢變動或坐起來時,便出現暈眩,嚴重時還會噁心、嘔吐。醫師診斷是跌倒所引起的「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於是會診耳鼻喉科醫師。在耳鼻喉科診療室,醫師施行「頭位變換眼振檢查」:讓陳太太躺在床上,使她的頭靠向床沿懸空,並側轉,誘發她的眩暈及嘔吐,以確定診斷;接著再施行「耳石復位法」以治療眩暈。但治療之後,暈眩的情況更加嚴重,她只要一睜開眼睛就覺得房子在轉,且噁心、嘔吐到無法進食,需要靜脈注射點滴。幸好在四十八小時後,情況迅速好轉而出院了。眩暈、昏厥、不平衡感與頭昏頭暈是很常見的症狀,但是造成頭暈的原因很多,可能輕微到因空氣不好或睡眠不足而引起,也可能嚴重到是中風的病徵。像陳太太一開始有昏厥,也許是心律不整引起,還需進一步地檢查和治療,這其實是比較嚴重的問題,萬一問題沒有解決,下次發生時正好在開車就危險了。而姿勢性眩暈雖然讓她很受苦,卻沒有生命危險。頭暈看似簡單,實際上卻很複雜,在沒找出原因前,不能掉以輕心。依症狀可分為四大類:一、眩暈即天旋地轉。大多是內耳的疾病,如「梅尼爾氏症」、「前庭神經炎」和「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等。另有少部分的病情是因腦幹或小腦中風所引起。二、昏厥因由心臟到腦部的血流不足,而造成短暫的意識喪失,也就是俗稱的「昏倒」。引起昏厥的疾病包括:心律不整、姿勢性低血壓、藥物所引起的低血壓,以及迷走神經性昏厥等等。三、不平衡感因為不平衡感而覺得頭暈,如小腦病變、巴金森氏症或四肢的周邊神經病變,導致走路不穩。四、頭昏症狀不是很具體,只覺得頭昏昏沉沉、頭重腳輕或「頭腦不清楚」,常被稱為「非特異性頭昏」。有時找不出原因,但常與憂鬱、壓力、睡眠不足、焦慮、服用鎮靜劑或其他藥物有關。緊張和恐慌所造成的「換氣過度症候群」,也會讓病人頭昏。頭暈,到底看哪科?由此看來,與頭暈有關的科別包括:耳鼻喉科、心臟內科和神經內科。到底要看哪科呢?.耳鼻喉科「眩暈」而沒有伴隨不平衡等神經症狀時,看耳鼻喉科醫師。.心臟內科「昏厥」看心臟內科。.神經內科「不平衡感」看神經內科。有時,遇到複雜或原因不明確的病例,則需要三科會診。當然,也可以先看家醫科或內科,必要時再轉診。病人對症狀的描述很重要由於每個人對頭暈的定義不同,因此看醫師時,病人自己對症狀的描述很重要。醫師會先進行第一步:釐清症狀是屬於眩暈、昏厥、不平衡感或頭昏中的哪一類,因為每一大類的後續檢查和治療的方向不同。第二步:再決定可能是哪種疾病引起的。有時候,醫師只要根據病人清楚的敘述,就可以正確下診斷而對症治療。大部分的情形,則需根據病人身上其他的伴隨症狀做鑑別診斷,例如:反覆發作的眩暈且伴隨耳鳴和聽力減退,很可能是「梅尼爾氏症」;而眩暈且有聲音沙啞、吞嚥困難、臉的半邊麻木,則可能是腦幹中風,必須進一步做腦部磁振造影等檢查。像陳太太很可能是心律不整引起的昏厥,必須等二十四小時連續心電圖的結果,判斷是何種心律不整,再對症治療。本文摘自《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寶瓶文化 2018/08/31 出版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18 橘世代.健康橘
甜蜜的負擔 致照顧者 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
過年舒心選單過去的一年,辛苦的你,也許是位失智照顧者,也許只是處於空巢期的父母,不管何種角色,在承擔責任的同時,難免遭遇一些難題,五味雜陳的心情不一定能向家人說得明白。橘世代邀請看遍悲歡離合的醫師、護理師,請他們推薦影片。我們也選了幾本書,讓我們透過別人的故事,整理一下心情,在新的一年,追劇看書兼交流感情。林敬淳(亞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給照顧者 適時吐苦水電影「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描述奶奶王鳳細心照顧失智先生張軍雄,他偶爾會不認得家人、會迷路,沒忘的卻是當年的同袍及舊愛。加上他們的女兒小夢六年前替男友頂罪入獄,出獄新生卻拋不下渣男友,皆讓王鳳陷入崩潰邊緣。本片節奏緩慢,但道出照顧失智者的辛酸之處,這讓我相當有感。我叔叔罹患失智症,負責照顧的嬸嬸壓力相當大,因挫折感而出現憂鬱症狀,非常辛苦,這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我認為本片適合推薦給失智者家屬,照顧工作真的很辛苦,照顧者抽空觀賞可以喘息一下,觀後也可吐苦水,知道自己不孤單。另呼籲照顧者找出屬於自己的喘息方法,或尋求長照支持資源,千萬別獨自扛責任。給空巢父母 要懂得放手此外,我也推薦去年上半年播映的動畫片「玩具總動員4」,雖是在敘述玩具主角胡迪的首要任務是照顧他的孩子,但數度面臨「新生玩具來臨」,他在尋找「玩具生命」重心的最後,選擇離開孩子主人身邊。然而,本片的劇情寓意其實是指空巢期父母,當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的一片天,不少父母仍放心不下,時刻心心念念。我認為,人生到一個階段應告個段落,再開啟自己的第二人生,例如退休後可選擇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讓自以為的責任變相成為親子壓力,放下才能更開闊。林盈靜(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內科病房護理師)給醫護 同理心對待病家我最近在追美劇「芝加哥醫院」第4季,起初只是為了學醫療用英文才開始收看,但愈看愈入迷,相當推薦過年來追劇。本劇每集都是一個小故事,談的不外乎為每人都會遇到的課題—生老病死,但也談到醫療人員怎麼面對病家。其中,印象最深的故事為敘述一對母女出車禍,其中女兒傷勢嚴重,母親拜託醫師救救女兒,但實習醫師回:「沒辦法了。」主治醫師則是上前拍拍母親的肩說:「我一定努力救她。」之後再回頭告訴實習醫師,媽媽要的只是一分希望。臨床常見醫療人員將病情說得很白、很死,特別是面對急重症,因憂心病家失望生氣而官司纏身,卻少了一點人性關懷。醫療人員不是神,工作也相當忙,但一句安慰的話,一個貼心的舉動拍拍肩、握握手,其實都花不到1分鐘,卻能讓醫病關係更加分。給新世代 關懷長輩莫等待我也推薦2012年播映的紀錄片「不老騎士」,是記錄一群平均81歲的長者退休沒目標,直到弘道老人基金會發起摩托車環島計畫,幫他們完成13天的環島旅遊夢想。其中,有位阿公帶著過世太太的遺照,完成與太太的環島之約。期間,這群長者一一克服身體情況及家人的擔心,還路過安養機構,告訴機構的老人家:「我們做得到,你們也可以。」本片溫馨感人,令我不禁掉淚,看完後不忘向家人及同事分享這部片。隨著台灣面臨高齡社會,當子女外出工作,長者獨自在家一天生活是怎麼度過?畢竟我們都沒有老過,看完本片可更了解家裡長輩的想法,十分適合闔家觀賞。本片也讓我反省和阿公阿嬤的相處太少,特別是護專畢業進入臨床,卻連阿公生病住院也很少探望,甚至錯過見最後一面的機會。長輩需要的往往只是一句安慰的話,但我卻沒做到孫輩對長輩的關心與陪伴,懊悔卻永難彌補了。照顧影片推薦1.愛.慕2.想入飛飛36883.長情的告白4.昨日的記憶5.被遺忘的時光6.我想念我自己7. 我的母親手記8. 鐵娘子(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推薦)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填問卷抽好禮 吳若權曾說:「照顧父母就像在照顧未來的自己。」、張曼娟在專訪中分享:「可以成為父母的照顧者,是我今生最榮耀的身分。」因為愛而成為照顧者,邀請您花5分鐘的安靜時光進行填寫。《照顧者生活調查》立即填寫:https://bit.ly/2x0spAv
-
2020-01-18 橘世代.好學橘
電影「愛‧欺」的啟示 丁寧領悟家庭幸福靠包容非忍受
若說「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讓丁寧與自己和解、找回愛的電影,那給予丁寧夫妻相處之道、家庭幸福定義及對小孩教育觀等啟發的電影是「愛.欺」。由好萊塢影后葛倫克蘿絲主演的「愛.欺」,講述一對看似和諧的作家夫妻,其實結婚多年以來爭吵不斷,但為了兒女都隱忍下來。但面對外來記者的欺凌時,女主角決定挺身捍衛丈夫的名譽,保護自己的家庭。「我覺得那種愛,就很真實,其實也沒有太多的轟轟烈烈,但是這種感情就很堅貞不變」。憶懷第一胎時 恐懼憂心糾結丁寧說,懷第一胎時,她在驗孕後控制不了自己,眼淚直流。當時她才剛認識馬修沒幾個月,就即將為他生子,腦海裡浮起父母親無愛的生活,會不會如輪迴一般,在她身上重演。加上馬修是美國人,讓丁寧不免想起眾多異國戀的負面新聞,擔心馬修會就此離開這座城市,回到美國重新生活,這些不確定性,讓丁寧再次感到恐懼。看到婚姻困難 懂了以柔克剛然而,透過「愛.欺」主角對於妻子及母親定位的深刻詮釋;時而要安撫暴躁的丈夫、時而要勸服叛逆的兒子、面對家庭的情緒必須要自我消化,丁寧看到了婚姻困難之處,以及以柔克剛的力量。丁寧與馬修之間的夫妻生活,從難免會有的不理解,到發現容忍彼此的缺陷,就像「愛.欺」的作家丈夫一樣,倚賴著妻子卻又不肯清楚展露脆弱,這時妻子不是忍受而是包容,才能化解所有的不愉快。如今的她與馬修,都將自己的所有無私奉獻給3個小孩,願歲月平靜美好,陪伴每一刻。邁入熟齡階段 勇於挑戰困難走過傷痕邁入熟齡階段的丁寧,雲淡風輕的看待過往的自己;但她對於幼兒教育的認真,對於自我的追尋,對於生命的熱愛,影響到她身邊每個人。於是無所畏的大步向前,挑戰各種困難演出。她在「幸福城市」裡面飾演一名性格跋扈霸氣的黑幫大姊頭,因為兒子性格變得軟化,成為一個單純的母親,「我喜歡這部電影,喜歡這個如何去面對自己創傷的角色」。從電影悟人生愛.欺人生領悟:女人在家庭角色的多重、家庭婚姻的難處。自我提醒:對孩子無私的奉獻、珍惜夫妻間真實的愛、包容及溝通才能化解一切。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1-17 科別.心臟血管
春節連假避免久坐防範肺栓塞 搭長途飛機應多活動雙腳
今年春節過年有7天連假,不少人安排出國旅遊,聯新國際醫院資深副院長胸腔內科醫師許詩典提醒,搭乘長途飛機,應留意長時間久坐不動可能引發深層靜脈栓塞,若嚴重造成肺栓塞,甚至會危及生命安全。光是桃園機場過境旅客近3年內,就發生10起以上的肺栓塞案例,人數較以往增多且有年輕化趨勢。許詩典說,只要是久坐不動,包括打牌打麻將、看電視追劇、打電玩上網、搭長途客運火車或塞車,雙腳長時間沒有活動,都有罹患肺栓塞的風險。上個月一名30歲外籍女性旅客過境台灣轉機時跌倒受傷,聯新國際醫院桃園機場醫療中心前往急救。該旅客原本意識清楚,接著臉色發白、身體發涼,測量不到血壓及血氧,出現瀕死症狀,趕緊送往聯新國際醫院加護病房,施以葉克膜搶救。電腦斷層檢查時,赫然發現兩側肺動脈有栓塞現象;當葉克膜管子插入股動脈時,亦有血栓塞住。經妥善治療,女子在第3天生命徵象恢復穩定,拔除呼吸器,轉至一般病房;2周後順利出院。肺栓塞是通往肺部的動脈血管發生阻塞,以「深層靜脈栓塞」最為常見,好發於搭乘長時間久坐的長途飛機,也就是所謂「經濟艙症候群」。許詩典指出,肺栓塞並不是很罕見,但是症狀不明顯,不易診斷,容易被忽略。當久坐、久站或長時間固定姿勢不動,小腿的末梢血液黏性增加,於深層靜脈淤積形成血栓凝塊,如果有大量大塊血栓順著血流堵塞肺動脈,則可能引發急性肺栓塞,導致心肺衰竭,有立即死亡的危險。肺栓塞致死與否,許詩典說,如果只有一、二個小血塊塞住肺部的小動脈,可能出現缺氧等症狀,但還不會立即致死;如果栓塞血塊夠大夠多,就可能有立即生命危險。如果是在飛行高空發生肺栓塞,飛機未能立即迫降,可能無法及時挽救,就有相當高的致死率。許詩典提醒,春節連續假期將屆,民眾會規畫行程較遠、飛行時間較久的出國旅遊,建議搭機時做好防範,在飛機上應盡量起來走動或做腳部活動。民眾可以參考飛機座椅的衛教文宣資料,做些抬腳動作,藉由肌肉收縮,促進血液循環,並且避免維持固定姿勢太久,可多起來走動、多喝開水補充水分,但不要喝太多酒,做好預防措施。另外,年紀大、抽菸、有慢性疾病、手術後、開過刀、曾有長腿骨折病史、有血栓或心肌梗塞病史、服用避孕藥、不運動、不動族(如上班族長時間久坐)、肥胖,也是肺栓塞的危險因子,都應多加注意。搭機時如有不適,應立即通知空服人員,請求醫療諮商協助。
-
2020-01-17 新聞.杏林.診間
台東傻瓜醫師:成為別人生命的貴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有人因他變得更好,就是他最快樂的事」,若要身邊的人形容他對自己的職涯目標,這絕對是最好的一句詮釋。台東馬偕醫院身心科主任楊重源坦言,自己是個「有情緒的醫師」,從不避諱談自己出生弱勢家庭,每當看到患者的狀況,總忍不住跟自己的生命經驗連結在一塊,他好希望把母親帶給他的正面與樂觀,也帶給所有需要被關懷的患者,成為別人生命裡的貴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楊醫師記錄故事 一覽精神科患者的世界閱讀楊醫師的新書《診療室的人生練習》,就好像跟著楊醫師的腳步去精神病患者的世界走了一遭,偶爾皺眉、偶爾微笑,也會忍不住嘆息。楊醫師想,也許這一輩子,都不會有人幫這些患者紀錄,也不禁想著,跟患者講過的這些話語,感動了他們,是否也能感動他人?因此自7年前開始在社群平台紀錄患者的故事,並於今年彙整成書出刊。以陪伴者自居 多元角色助患者減少艱辛路談起印象深刻的故事,楊醫師憶起,自己曾經同時作為一個20歲女孩的身心科醫師、健康教育老師、心理諮商師,偶爾更像是可以傾訴祕密的知己。小欣自12歲開始就診,當她成為一個少女時,即使是與異性的親密舉動進度,也無一不跟醫師報告。雖然書中描述地逗趣,但實際上楊醫師最擔心的是像是小欣這樣的個案,有天可能會成為未婚媽媽,當小女孩照顧小寶寶,被迫長大,將會使她的生活更艱辛,因此總耳提面命避孕措施的重要性。面對不同類型的患者,楊醫師會追隨著不同的生命軌跡用不同的話語溝通,不變的是「同理心」,比起作為一個「醫師」,他更喜歡稱自己為「陪伴者」,希望陪伴他們走過一段艱辛的路途後,可以放手讓他們追尋自己的天空。思覺失調須持續用藥 穩定治療找回人生除了溫暖陪伴,針對不同的疾病,仍有不能妥協的必要性,像是思覺失調治療上,楊醫師強調「持續用藥」的重要性,穩定治療將是思覺失調患者重新找回人生的重要契機。專訪當天,楊醫師引以為傲地說「推薦序裡有一位是我的病人,他是思覺失調患者,妳很難相信吧?他的文筆真好耶!他也曾經迷失過自己,可是他不放棄,選擇積極治療」可以看得出來楊醫師非常開心能幫助患者從惡夢中拉回現實,這不是件簡單的事,挽救了一個男孩的人生。源源不絕的熱忱 來自於患者的進步與成長楊醫師說,很多人都說他為患者付出很多,但其實他認為自己得到的更多,是患者給予他新的能量,不讓他忘記初衷。楊醫師問:「妳知道玉米不是一次熟成的嗎?因成熟的時間不一樣,所以每天都得去採收。」有個患者在看診的時候,提了好大一袋玉米來門診,有些因為是一個多月前採收的,可能都放爛了,可是楊醫師的心裡好感動,因為這代表著「每一天都被放在心上」,要教患者學習說「謝謝」,有時候都不是容易的事,更何況是能被好好地放在心上,楊醫師笑著說「堅持做一件事,並一直做下去,會找到意義,我以身為身心科醫師為榮」。
-
2020-01-17 橘世代.愛玩橘
新年到 搭乘雙層觀光巴春遊不塞車!
為慶祝台北市雙層觀光巴士三周年慶暨春節活動,凡於今年1月18日至1月31日期間購買雙層觀光巴士24小時票券,就送圓山密道參觀券一張註(藍線M4發車時間9時40分、10時30分、11時20分有中英日韓導覽解說)或雙層觀光巴士迷你合金車一輛;購買四小時票券,送雙層觀光巴士紙模型一張。台北市雙層觀光巴士藍線從2020年元旦起,增加繞行大稻埕地區,方便遊客到訪大稻埕遊客中心、台北霞海城隍廟及寧夏觀光夜市等景點,一睹大稻埕的萬種風情。紅線路線自去年起延駛龍山寺艋舺地區,讓遊客能更方便地造訪百年古剎-龍山寺、華西街夜市及剝皮寮歷史街區等著名景點,帶領遊客走進艋舺地區的歷史隧道。春節期間也歡迎中、南部鄉親北上來搭乘雙層觀光巴士,暢遊台北景點,讓您造訪台北景點之餘,也能享受雙層觀光巴士從高處俯瞰台北市風光的樂趣,讓您一窺不一樣的台北。另因應春節時段,雙層巴士體恤員工一年的辛勞,回家吃團圓飯。除夕當日紅藍線班次於13時10分後取消發車,大年初一於13時10分後恢復營運。 強力募集 橘世代社團 人生最自由開闊的階段就是熟齡,50以後的橘世代,用不同的態度看世界,深度旅行、體驗文化、品味人生,你也愛玩嗎?歡迎加入「愛玩橘」,展開生命的新旅程!【立即申請 專屬社團】
-
2020-01-1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多的是你我不知道的生命故事——兒童安寧緩和醫療
【編者按】「醫病平台」在2018年7月曾經邀請林信男、陳榮基、宋維村教授分別從基督教、佛教、天主教的觀點談宗教信仰對死亡的看法。當時宋教授以為天主教與基督教的信仰對死亡的方面差異不大,而提出以他的兒童精神科專長,由兒童發展的觀點來探討不同年齡的兒童對死亡的概念以及照顧上的需要,並推薦兒科重症專家,呂立醫師以其在台大負責及發展兒童安寧服務的經驗來撰寫臨床方面的照護經驗。想不到今年剛過了新年,我們終於接到趙芳欣護理師與呂立醫師的「照顧重病和瀕臨死亡的兒童」的經驗分享。更想不到的是在國外度假的宋教授欣聞呂醫師來稿,竟然在很短的時間內將他一年半前就動筆的文章分為「兒童少年對死亡的概念」與「照顧重病和瀕臨死亡的兒童」兩部,讓讀者可以對這複雜的議題能有更深入的了解。非常感謝這些有心人的努力使「醫病平台」更精彩。和煦的午後,窗外陽光悠悠灑在樹上,葉子隨風搖曳著。手機螢幕忽然亮起了顯示:「兒童加護病房需要兒童安寧緩和醫療整合小組的協助!」訊息劃破了寧靜,也跟著一起挑戰家庭的愛、關懷與失落。加護病房冰冷厚重的大門緩緩打開,映入眼簾的是:無奈的父親、昏倒在旁的母親、泣不成聲的姐姐、眼神呆滯的妹妹,散落在旁的醫護團隊,而越過人群的頭頂,終於看見生病兒童目前的生命徵象,正壓呼吸器發出規律的巨大聲響,牽引著眾人的呼吸,路過的醫師說道:「你們不要圍在這裡,好像病人狀況很差的樣子!」看著螢幕心裡想著:「十四歲的孩子,心跳每分鐘只有30到40次,血氧50%左右,真的是很不好呢。」這真令人不禁捏了一把冷汗。迅速掌握狀況後,兒童安寧緩和照護小組出動了兒童個案管理護理師、醫療輔導師、表達性藝術治療師、紅鼻子醫生等等,現場我們分工合作,協助每個家人「在他專屬角色位子」的陪伴與互動中,確實得到支持與關懷。醫療戰場上,醫療照護團隊裡的醫護人員在旁陪伴支持,並注意孩子是否有不舒服。紅鼻子醫生在生病兒童的床邊,再次吟唱著孩子平常最喜歡的歌,向他們永遠的孩子老大致意。無奈的父親看著病床上瀕死的摯愛兒子、倒在旁的妻子與不知所措的其他孩子們,他噙著淚,壓低聲線說著話,如同他所壓抑的情緒。我們協助陪伴著父親,討論聯絡規劃兒子的身後事;崩潰的母親清醒時哭天搶地、語無倫次,每看兒子一眼就昏厥,我們陪她哭,讓她說,說著她心裡與現實巨大的落差,幫助她一小步、一小步縮短那屬於失落的距離。床邊泣不成聲的姐姐,我們攬著她顫抖的肩許久,微弱的聲音默默的擠出一句沉重話:「阿姨,是我的肝臟害死了弟弟嗎?」抱著她,我們心都酸了:「姐姐,弟弟的肝有在長大,只是身體裡面還有很多不同的器官,要一起合作才能度過危險。」姐姐看著我們:「好!我知道了,那可以讓我送弟弟嗎?」我們留下淚笑著說:「當然。」我們小組除了關心生病的弟弟,協助他的事情,同時也給姐姐及時正向的鼓勵,讓她知道,身為姐姐妳做得很好。眼神呆滯的妹妹,我們蹲下身看著她:「你還好嗎?有嚇到嗎?」瞬間瓦解的情緒,妹妹點點頭後,開始放聲大哭,團隊用著符合六歲孩子認知發展的繪本,與妹妹談談關於哥哥正面臨什麼事,引導畫出兄妹約定要養狗狗的祝福卡片,而過程中妹妹說出今天是她的生日。而我們知道今天之後,每年的這天,永遠不會再一樣了,就帶著妹妹選了一份禮物,說明是哥哥送給她的告別與生日禮物。當家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得到安慰,一家人終能在孩子離開時,陪在孩子身邊,跟他說大家有多愛你!謝謝你帶給我們這麼多的快樂!謝謝你總是貼心的照顧著家裡每個人!這天之後,我們聯絡進行後續哀傷撫慰與關懷,知道爸媽彼此好好支持、姐姐每晚守靈陪著弟弟到最後、妹妹當天晚上夢到哥哥親自來跟她說:「生日快樂!」而我們想跟弟弟說:「孩子!謝謝你的貼心!謝謝你用生命,教會我們珍惜身邊的一切!謝謝你幫我們一起安慰了家人!我們愛你!」醫療團隊也分享了他們在百忙的加護病房照顧中,分身乏術,沒有足夠時間停下來關心這心碎家庭的無奈。我們也想跟醫療照顧團隊說,你們不用擔心,有我們兒童安寧緩和整合小組的專業夥伴,大家一起來照顧與關心孩子與家庭!面對生命的挑戰,兒童安寧緩和醫療照護團隊用著溫柔、舒適、專業、尊重及陪伴,與孩子及家人一同預先討論整體醫療照護計畫,選擇最合適的醫療決策,最大化有生活品質的時間,接納彼此互相道愛、道謝及道別,一起創造更多美好的記憶,確保家庭裡的所有成員都能安心的度過,用愛彌補生命的限制,讓臨終不再是冰冷凝結的死亡氛圍,而是全家人擁抱彼此,陪伴心愛的孩子,讓愛永續連結下去的時刻,在心中留下美好正向的生命經驗,祝福彼此,並覺得能擁有這一段愛的結緣,真正是幸福。我們繼續一起努力,讓這一些都能成真。
-
2020-01-17 科別.心臟血管
中風為何是「幸福終結者」?就算躲過也會留3後遺症
大腦的重要性,想來我都不必多說了吧。作為人類意識和智慧的承載者,人體所消耗的能量有很大一部分都需要用以支持它的工作和運行。雖說只佔了體重的2%,但大腦需要消耗的氧氣與能量,卻能達到全身的20%,大約有15%的血液單獨為大腦提供後勤。因此,作為血流如此豐沛的大腦,一旦供血出現“故障”,自然後果就會相當嚴重。中風,為何會被稱為幸福的終結者?人們會把中風當成最可怕的疾病,不僅因為發作時給人們的健康造成威脅,即使治癒之後也會帶來後遺症。中風被稱為腦卒中,包括出血性腦卒中和缺血性腦卒中,高血壓是最常見的併發症。高血壓導致中風的發病率非常高,隨後就會出現中風的後遺症,給患者帶來非常大的痛苦,給家庭生活也會造成沉重的負擔。即使治好中風,也可能會留下下面的三個後遺症:1、肢體癱瘓根據病情的程度不同,癱瘓的程度也會有所不同,將其劃分為輕度癱瘓、不完全癱瘓和全癱。有些患者是一側肢體癱瘓,有些患者是同側上下肢體以及面部出現運動障礙,一般這些癱瘓的人群走路姿勢也會受到影響。2、失語中風會影響語言功能,由於損傷區域不同,損傷的嚴重程度也不同。如運動性失語:能聽懂人說話,無法用語言和書寫的方式來表達意思。感覺性失語:有說話能力,但聽不懂人說話經常答非所問,無法正常交流。還包括混合性失語和命名性失語。如果腦部病變範圍較大,完全不能說話被稱為完全性失語。3、精神障礙多數中風患者性格會發生改變,心理和情感變得非常脆弱。因為中風對腦部神經細胞造成損傷,導致腦萎縮等器質性變化,造成口眼歪斜、手腳麻木或半身不遂,影響運動系統的同時也會伴有精神障礙,精神、人格和認知方面出現改變。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就是做好預防腦中風會突然發作,往往沒有前期表現,所以預防很重要,老年人要注意以下的4點:1、老年人要積極的防治高血壓,高血壓是誘發中風的高危因素。另外,肥胖、吸煙和抑鬱也會導致中風,這些因素在生活當中要提高警惕。2、季節對腦中風的發生會產生影響,尤其是春季和晚秋是中風的高危季節,這個季節溫度普遍較低。為此,老年人要注意自身保暖,按時用藥,防止中風。3、血液中的蛋白質含量較低,也是誘發老年人腦中風的原因。日常飲食應該多吃魚、蛋、豆製品等高蛋白食物,以低脂飲食為主。4、腦中風和遺傳因素有關,有家族史的人患有中風的機率很高,甚至會高出10倍。所以,有家族史的人除了注意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之外,還要定期體檢。綜上所述,腦中風是危害老年人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疾病。雖然本病目前能夠治療,但是治愈之後也會留下後遺症。為了防止後遺症的發生,必須加強自我管理,尤其是在康復的階段,更應該積極配合醫生主動治療,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疲勞,調整日常飲食結構。本文摘自《漫說健康》
-
2020-01-16 養生.心理學解密
人在48歲時最不幸福!7件事提升中年幸福感
你覺得人生有低谷嗎?最近一項新研究顯示,在很多國家,四十七八歲是人這一生中最不幸福的時刻。想像一下:年過四十,後退的髮際線、逐漸走樣的身材、連事業上都開始力不從心……然而,比中年危機更可怕的是,健康危機也已經悄悄來臨。《生命時報》結合研究採訪專家解讀,並教你化解人到中年的危機。人在48歲時最不幸福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vid Blanchflower教授團隊研究了132個國家和地區的數據,以衡量幸福感與年齡之間的關係。研究指出,無論平均收入如何,預期壽命長或短,每個國家都存在U形的“人生幸福曲線”。全球最不幸福年齡調查結果顯示,發達國家的人們在47.2歲最不幸福,發展中國家的人們在48.2歲時最不幸福。此前,在2011~2018年間,英國國家統計辦公室也對100萬名國民進行了幸福感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人們一生中的幸福感曲線呈現U型。曲線中,16歲和70歲時是幸福感的雙峰,度過20歲後,幸福感開始逐年下降,直到51歲時又逐漸上升,從而再度達到最高點。中年人面臨的健康低谷世界衛生組織根據現代人生命節律,將45~59歲定義為中年,並稱之為“生命高危期”。人的生命週期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這樣一看不難發現,人到中年確實存在健康低谷。在這個階段,事業上早已沒有年輕時的熱情和衝動,成功者面臨高處不勝寒的壓力,未成功者則抱怨懷才不遇。張學新教授表示:“中年就像一個水深火熱的溝坎,是心理健康的瓶頸期。”自然衰老再加上身心疲憊,中年人幸福感自然也會墜入低谷。人到中年,五件事別硬扛別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尤其這5件事,中年人別硬扛。1.不扛病頭疼、胃疼、手腳發麻等症狀都可能是身體發出的預警信號,一味漠視、吃點藥敷衍了事,容易小病拖成大病。比如,經常頭疼、頭暈可能與高血壓、頸椎病有關;經常胃疼可能是患了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需要做胃鏡排除惡性病變;上下樓吃力、心慌可能是心臟出了問題。無論是哪種疾病,最重要的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時間再緊張,也要在身體不適時盡快就醫,並調整生活方式。2.不扛餓客戶文案沒做完,臨時又加了一台手術……此時,很多人會選擇“忍飢挨餓”,等加班結束再飽餐一頓。吃飯不規律,容易長胖;經常不按時吃飯,膽囊不收縮,久而久之還會引發膽結石。一定要保證三餐規律,尤其是午餐和晚餐,不要過度拖延,可以在辦公室準備一些水果、餅乾、充足的水等,及時給身體“加滿油”。3.不扛睏長期熬夜,容易打亂生物鐘,導致患冠心病、高血壓、心肌梗死的機率升高。睡眠不足還會導致脫髮、脾氣暴躁、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晚上盡量少熬夜,爭取在11點半前入睡。即使不能保證睡眠時間,也要適當補覺,提高睡眠質量。4.不扛累長期過度疲勞會出現焦慮、失眠、記憶力減退、精神抑鬱等問題,嚴重的還可能導致猝死。當感覺體力不支時,證明你已經處於勞累狀態,必須好好休息,恢復體力。每連續工作2小時,就應停下來,伸個懶腰、放鬆下身心,小憩15分鐘。另外,要注意多補充營養物質,但切記飲食不能過於油膩,果蔬、魚肉等是不錯的選擇。學會讓自己慢下來,享受當下,反而會提高工作效率。平時可以多做些有氧運動,比如跑步、騎車。5.不扛壓很多中年人有苦有累自己扛,有了苦悶情緒也憋著不說,長期精神高度緊張、得不到釋放,就會扛出大問題。學會為自己減壓,積極面對問題,正確認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盡量避免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平常約上三五好友遠足、擁抱大自然,如果太忙,偶爾相約到戶外做做運動也不錯。7招提升中年幸福感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索尼婭•柳博米爾斯基認為,人類的幸福有10%受生活環境影響,50%由基因決定, 剩下的40%由自己掌控,能通過行動和觀念來構建。生活中決定幸福與否的,主要也是這部分因素,抓住這40%就可有效提升幸福感。給身體存點“肉”中年人可以針對肩背、上臂、腰腹部、下肢的肌肉分別鍛煉,並將腰腹部當成重點。仰臥起坐、俯臥撑、平板支撐、卷腹等動作可練習腹肌和腰背肌;舉啞鈴、引體向上等可練習肱二頭肌、三角肌、胸大肌等;負重深蹲等動作可練習股二頭肌和股四頭肌。慢慢吃、小口吃英國牛津大學教授繆爾·格雷建議,用小一點的餐具盛飯菜,不要在電視機前吃東西,試試每頓少吃一兩口。營造良好睡眠環境英國諾森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傑森·埃利斯認為,睡眠質量對體重、心臟和心理健康都有長期影響。建議使用遮光窗簾,睡前遠離手機。別給自己太大壓力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將亞洲的中年人稱為“三明治一代”,他們上有老下有小,在工作、家庭中都是頂樑柱,承擔著巨大壓力。工作之餘,中年人要利用一切機會讓自己從容起來,哪怕只是傍晚出去散步、遛狗,享受片刻的悠閒時光。回憶生活中的美好瞬間每天的生活都存在一些美好瞬間,比如吃了一口美食,舉手之勞換來別人一聲由衷的感謝……多回憶這些細節可以沖淡生活中的不愉快,營造積極情緒。減少橫向比較每個人身上都有別人羨慕的地方,著眼於當下,珍惜已經擁有的,告訴自己你所擁有的是對自己而言最好的,也是最合適的,知足常樂。別急著貼負面標籤許多人遇到不開心,就會抱怨。其實生活中所有的事都有利有弊,即使發生一些不如意也別急著定性,它很可能也伴隨著好事的發生,要善於發現事情的積極面。 本文摘自生命時報微信
-
2020-01-16 科別.消化系統
體態清瘦也可能有膽結石 年節聚餐避免過油過飽
膽結石的成因不只肥胖,體態清瘦也可能罹病。一名年過40歲、身材偏瘦的男子近來飯後感到上腹悶脹,就醫進行胃鏡檢查並無發現異狀,但服用改善消化功能的藥物並無改善。進一步做上腹部超音波檢查,才揪出膽囊內有一顆一公分大的結石是不適症狀的原凶。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表示,膽囊是儲存肝臟製造的消化液「膽汁」的地方,膽囊內膽汁成分濃度、膽囊收縮情形以及特殊感染,都可能與膽囊內結石的產生有關。女性發生膽結石的風險較高,約是男性的兩倍。膽結石的種類依據成因不同可概分為膽固醇型、色素型及混合型。膽固醇型膽結石往往源於肥胖、吃高熱量與高油脂飲食,以致膽汁中膽固醇濃度高而結石,女性懷孕時也可能因膽固醇分泌增加而提升罹患這類型膽結石風險。色素型膽結石則可能源於慢性溶血疾病(如海洋性貧血)、肝硬化、膽道感染等,因著膽紅素濃度高,易形成膽紅酸鹽聚合的結石。康本初表示,結石形成後不一定會出現明顯症狀,沒有症狀的膽結石患者只須注意飲食、定期追蹤即可。約有二到四成的患者會出現腹部疼痛,多在大餐後出現右上腹或上腹疼痛,可能伴隨噁心嘔吐或消化不良,嚴重時恐致膽囊炎、膽管炎甚至胰臟炎,因此若持續疼痛、發燒、黃疸現象卻未及時就醫,可能有生命危險。康本初提醒,春節年假即將到來,免不了許多大餐聚會,膽結石患者需要避免飲食過油、過飽,否則一旦膽囊收縮過於激烈,致使結石卡住,可能造成膽囊、膽管或胰臟發炎。
-
2020-01-16 橘世代.愛玩橘
2020最「尚青」的海鮮在高雄!
國際郵輪客來高雄可到哪兒玩?高雄市海洋局今年主推蚵子寮漁村小旅行,可吃現撈海產,漫步沙灘觀賞夕陽,還能到製冰廠來個奇特的臥冰體驗。迎接郵輪客,高雄市海洋局2016年起在9號碼頭設置郵輪旅客服務櫃台,提供城市觀光資訊。其中高雄蓮池潭與佛光山都是旅客諮詢熱點,今年海洋局則主推高雄海線的「蚵子寮漁村小旅行」,希望讓郵輪客體驗高雄漁村魅力、感受討海人的熱情。位在高雄梓官區的蚵子寮漁港,以現撈水產聞名,現地具有國際認證的HACCP魚市場,不只魚貨拍賣交易的場景吸睛,魚市旁的製冰廠更提供有趣的臥冰體驗。到蚵子寮漁港,可順遊主奉媽祖的朝天宮,漫步沙灘觀夕陽,也別錯過「尚青」的海鮮料理。過「尚青」的海鮮料理。高市海洋局表示,蚵子寮漁村小旅行很適合郵輪旅客6至8小時的岸上旅遊規劃,目前已製成影片向郵輪旅客強力行銷,邀大家來感受高雄特有的漁村人情味。海洋局長趙紹廉說,去年到訪高雄港的郵輪有58艘次,進出旅客達9萬人,約帶入2.14億元的觀光效益,較前年成長6成左右,商機可觀。現在自由行的郵輪客日益增加,他們對港口城市的歷史古蹟、文化、宗教與人文相當感興趣,高雄的農漁特產品物美價廉品質優,美食小吃也獲好評。 強力募集 橘世代社團 人生最自由開闊的階段就是熟齡,50以後的橘世代,用不同的態度看世界,深度旅行、體驗文化、品味人生,你也愛玩嗎?歡迎加入「愛玩橘」,展開生命的新旅程!【立即申請 專屬社團】
-
2020-01-16 科別.泌尿腎臟
下體發臭腫如「哈密瓜」 小心致命壞疽上身
下體處搔癢惡臭,當心不只是清潔問題,可能還會致命!40歲左右的阿勳一直感覺下體處搔癢,有一天喝醉了回家老婆幫他更換衣物時,發現阿勳全身發燙,下體還飄出可怕的惡臭味、甚至腫大如「哈密瓜」。緊急送醫,才發現原來阿勳罹患了「佛尼爾氏壞疽」,所幸經過緊急手術才撿回一命。醫師表示,此感染症死亡率高,不可輕忽。振興醫院泌尿部微創手術科主任蔡昇翰表示,佛尼爾氏壞疽是一種病程快速且極為猛爆的壞死性筋膜炎,若是沒有緊急進行清創手術,死亡率高達100%,就算治療也還有兩成的致死率。蔡昇翰說,佛尼爾氏壞疽經常發生在肛門、會陰和外生殖器周邊,通常一開始只是毛囊發炎或是小傷口引起,像是痔瘡、肛門廔管、尿道狹窄等,但因為免疫力低下而導致細菌感染,引來致命風險。以阿勳為例,因為本身有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因為有了小傷口卻因糖尿病癒合不佳,造成嚴重的感染。蔡昇翰指出,糖尿病是佛尼爾氏壞疽重要危險因子,約20%至70%的患者同時合併糖尿病、25%到50%的患者酒精成癮。另外,像是長期中風臥床、患有癌症、器官移植等導致免疫力低下者,都是高危險群。佛尼爾氏壞疽的症狀為下體出現紅、腫、熱、痛,並可能伴隨發燒、寒顫等症狀。這些症狀雖然和蜂窩性組織炎相似,但蔡昇翰說,佛尼爾氏壞疽特別的是,因多重細菌感染,可能因為有產氣細菌,手壓患部會發出「啵啵」聲。若是沒有及時治療,壞疽和膿瘍會沿著皮下向四周快速推展,嚴重感染甚至會讓皮下血管發生血栓,產生廣泛皮膚發黑壞死,也會合併發燒、發冷、倦怠、暈眩、喘不過氣等全身系統性症狀。蔡昇翰說,治療佛尼爾氏壞疽首要任務是「先救命」,維持生命徵象穩定;接著是給予廣效性抗生素和進行清創手術,將傷口劃開讓氣體有地方排出,最後才能進行後續的皮膚和皮瓣重建。而接到這類病人也總是令醫護人員印象深刻,因為通常傷口劃開時,總會發散令人難忘的惡臭,甚至回家洗澡氣味仍久久不散。
-
2020-01-15 養生.運動天地
散步20分降死亡風險!各年齡層需要的「每日活動量」
當代人能懶到什麼程度?能躺著絕不坐著,能叫外賣絕不去實體店;代排隊、代領快遞……你為了方便偷的這些懶,正在一點點偷走你的身體活動量。根據世衛組織提供的數據顯示,全球四分之一的成年人身體活動不足。其實,並不一定是高強度、大規模的鍛煉,每天只是簡單的散步、遛狗也能給身體帶來益處。如何達到每日身體活動量?《生命時報》結合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最新研究,教你把每日運動量一點點補回來。 每天散步20分鐘,死亡風險低近日,國際頂級醫學期刊BMJ發表了一項前瞻性調查隊列研究。英國劍橋大學研究人員以14599名40~79歲的人為對象,評估了身體活動與死亡率之間的關聯。研究結果顯示:身體運動的長期增加與死亡率呈負相關。與缺乏運動的人相比,滿足和維持最低推薦的體力活動(以世衛組織推薦量為例,如每天散步20分鐘,或遛狗35分鐘等)可以預防潛在的46%死亡。總的來說,中老年人,包括患有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人,無論過去的體力活動水平和已確定的風險因素如何,都可以通過增加身體活動來獲得延長壽命的好處。適合各年齡段的身體活動量別急著說自己沒時間運動,“身體活動”≠“鍛煉”,也包括工作期間的活動、遊戲、家務、出行和休閒娛樂活動。世衛組織建議:1.5~17歲兒童和青少年每天應當至少進行60分鐘中等強度到高強度身體活動。每天身體活動超過60分鐘將可獲得額外的健康效益。每週應當包括至少三次加強肌肉和骨骼的活動。2.18~64歲成人每週應從事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或一周至少75分鐘的高強度活動,或中等強度和高強度活動綜合起來達到這一等量的身體活動。為獲得額外的健康效益,成人應將中等強度身體活動增加至每週300分鐘或應達到等量的身體活動。每週應至少有兩天從事加強主肌群的活動。3.65歲以上成人每週應從事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或一周至少75分鐘的高強度活動,或中等強度和高強度活動綜合起來達到這一等量的身體活動。為獲得額外的健康效益,他們應將中等強度身體活動增加至每週300分鐘或應達到等量的身體活動。行動不便者每週應至少有3天從事身體活動以加強平衡和防止跌倒。每週應至少有兩天從事加強主肌群的活動。不同類型身體活動的強度宜因人而異。為有利於心肺健康,每次應至少持續活動10分鐘。利用零碎時間,動起來在日常中堅持一些細微的改變,就能讓身心長期受益。1. 把家務融入運動外出買菜、遛狗都需要走路,這類家務與散步健身接近,無形中增加了活動量。打掃房間不但能增加身體活動量,還有利於緩解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2. 利用上下班時間充分利用外出、工作間隙、家務勞動和閒暇時間,盡可能增加動的機會。選擇增加身體活動的交通方式。比如,騎車上班可能讓你的一天充滿活力。3. 減少久坐機會辦公過程中,能站就不坐,比如站著打電話,少乘電梯多爬樓梯等。久坐的人每一小時起來活動一下,接杯水、去趟廁所、伸個懶腰。4. 用好休閒時光制定週末計劃時選擇增加身體活動的方式,別總宅在家裡追劇,與朋友或家人一起外出享受悠閒時光。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
-
2020-01-15 科別.精神.身心
工作不情願、對人不耐…9題自問評估你是否「過勞」
如果你開始質疑自己在體力、情緒、或心智上的工作能力,也懷疑著自己工作的價值及意義,或許你就是已經「過勞」了。我們應該正視過勞,否則持續性的過勞壓迫會嚴重影響健康。如果你想要評估自己是否過勞,請先問自己幾個問題:1. 工作時是否會變得憤世嫉俗,或者過度嚴厲要求?2. 每天要上班時,你是否感到不情不願,到了工作現場也難以開頭做起?3. 你是否覺得很沒力,不再有辦法維持原本工作時的高生產力?像是設計師想不出新作品,腦袋一片空白。或者是論件計酬的成衣工人,原本一小時能縫上百件衣物,現在只有不到五十件。4. 工作方面不再想學習新的事物,也不想接受任何挑戰。5. 對同事、顧客、客戶、甚至主管都極為不耐煩。6. 不再覺得完成某些工作讓自己獲得了成就感。7. 睡眠或飲食習慣改變,可能會睡不好,或是暴飲暴食。8. 莫名其妙地感到背痛、腰痛、頭痛,或全身不舒服,但也找不到原因。9. 試著用酒精、食物、或毒品麻醉自己。以上這些狀況,可能是憂鬱症、甲狀腺疾病等真正的疾病引發的,所以若你面臨到這些狀況,就需要請教醫師是否與疾病有關,還是由工作過勞引起的!至於為什麼會過勞?不只僅僅與太費體力相關,還有許多因素會導致過勞。● 無法掌控工作:你無法改變工作的時間表、工作量、或工作項目。● 目標不明確:你不清楚主管要的是什麼,你需要達到怎樣的目標。● 工作不合興趣:覺得自己志不在此,愈做愈無趣。● 與雇主價值觀不同:和雇主或主管價值觀不同,造成內心或實質上的衝突。● 工作壓力太大:工作性質太過單調或太過混亂,因此需要用盡全力才能專心面對,因而容易疲憊。● 無暇兼顧家庭:工作時間過長,或工作時間不定,造成失去與家人的聯繫,因而加速過勞產生。● 因工作而生活孤立:覺得自己失去與社會的連結,無人支持,會感到更有壓力。過勞不是邪說,而是真正會影響健康狀況的殺手。過勞者容易感到焦慮、失眠、疲憊無力、變得肥胖、容易中風、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酗酒及藥物濫用的比率也變高。所以當你覺得自己經歷過勞狀況的話,請不要猶疑,而要找醫師檢查是否有其他身體毛病。你也需要並檢視自己工作上的選擇,改變面對工作的態度,尋求家人及社會的支持、再次評估自己的興趣、技能、與熱情所在,養成規律運動、睡眠的習慣也很重要。工作是我們維持生計的手段,也能讓人投注熱情,貢獻社會,但別因為工作而喪失了一切生活,甚至生命。這篇主要取材自美國梅約診所的見解,目前過勞不像高血壓、腎衰竭等病,有明確的數據能讓人建立診斷,若有疑慮,可向醫師當面請教。原文:檢查看看,你過勞了嗎?(懶人包)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精神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1-15 科別.呼吸胸腔
酷酷嗽超過2個月 6徵兆出現當心重症奪命
慢性咳嗽嚴重者也可能危及生命,不可小覷!安南醫院家醫科陳泓毓醫師指出,大部分的咳嗽是屬於急性咳嗽,多半是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也就是感冒。急性咳嗽大家比較熟悉也有警覺,所以會主動求醫,相對地有些咳嗽持續較久,隨著時間拉長而被我們輕忽,這類咳嗽稱作慢性咳嗽。陳醫師說慢性咳嗽指的是持續性咳嗽超過兩個月,常會影響生活品質,要特別小心注意。慢性咳嗽常見三原因 鼻涕倒流、胃酸逆流及氣喘陳泓毓表示,常見慢性咳嗽原因有三種,包括鼻涕倒流、胃酸逆流及氣喘,涵蓋9成慢性咳嗽的狀況,三種疾病臨床表現如下:1.鼻涕倒流特徵:喉嚨一直有卡痰的感覺,且晚上正躺睡覺的時候症狀更明顯,常見的原因有過敏性鼻炎、鼻竇炎等。2.胃食道逆流特徵:火燒心的感覺、嘴裡有酸味、喉嚨異物感,常因為暴飲暴食、油膩及辣的食物、咖啡、酒及抽菸而加重。3.氣喘特徵:會喘、胸悶或是呼吸有哮喘聲,常因運動、大笑、接觸到過敏原或冷空氣而觸發,另外夜晚、凌晨症狀會較明顯。體重下降、咳血等徵兆 慢性咳嗽合併嚴重疾病陳醫師也提到大部分的慢性咳嗽為良性,但這當中仍藏有少數較嚴重疾病,例如大家時有所聞的肺癌、肺結核。如果咳嗽伴隨全身性的不舒服,或是合併其他嚴重的症狀就要特別小心,應該趕快立即求診。需要留意的症狀如下:1.體重下降2.過去有慢性菸咳但是最近咳嗽的型態有改變3.戒菸後咳嗽持續超過一個禮拜4.咳血5.發燒6.呼吸很喘建議及早就醫找出原因 對症下藥解決病灶陳泓毓醫師強調,民眾若有慢性咳嗽問題,平時也可採取一些個人保健措施,例如鼻涕倒流及氣喘的病患,應該保持環境清潔,清除可能的過敏原,隨時注意戶外空氣品質,避免在嚴重空汙時外出活動;而胃食道逆流患者須避免菸、酒精及刺激性食物為宜,咳嗽可大可小,建議及早就醫找出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
2020-01-14 新聞.健康知識+
放進筷籠的筷子 頭朝上還朝下擺比較衛生?
筷子放進筷籠裡,你都是朝上還是朝下擺?之前有論點指出,把筷子朝上擺比較通風衛生,但其實未必是這樣,要根據自家環境和情況調整。據生命時報報導,如果筷籠懸空且底部有洞幫助滲水,那麼筷頭朝上或朝下影響不大。但如筷頭朝上放,筷籠又鄰近水槽或切菜板,清洗肉菜、切食材時很容易使碎渣濺到筷子上,尤其是生肉細菌較多,對健康危害大。筷子衛不衛生和諸多因素有關,如果洗不乾淨、殘留物多,並且放在不透氣通風處,潮濕會讓筷子滋生大量細菌。然而只要用熱水沖洗,大多數細菌和殘留物都能被洗掉,再放到相對乾燥的環境,就不會讓筷子滋生大量病菌。即使是保持筷子乾燥潔淨,也必須要定期更換,建議每天使用的木筷或竹筷應3~6個月更換一次,尤其是出現以下幾種情況:1.表面出現斑點(尤其常見於木筷)。2.出現變形、凹槽,更容易滋生和存積細菌。
-
2020-01-14 科別.腦部.神經
中壯年族群忽略三高 冬季成腦中風發病高峰
60歲的馬先生10年前從事廚師工作,平常有吸菸習慣,冬季某天上班時突然四肢無力、冒冷汗、喘不過氣,同事趕緊叫救護車送他到急診,檢查發現腦幹血管阻塞,經住院治療與癒後復建,雖肢體功能恢復9成,語言功能也正常,但因腦幹吞嚥中樞神經受損,喪失吞嚥功能,10年來只能以鼻胃管進食,也無法再當廚師了。台灣冬季溫差大,人體血管受刺激強烈收縮,血壓驟然升高,一旦超過人體適應力時,就容易誘發血管破裂、導致中風。高雄市阮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洪國瑋說,除了三高問題,壓力、經常熬夜及酗酒吸菸等不良因素,近幾年中壯年中風比例明顯增加,入冬後「爆斷腦筋」的中壯年患者更增加1成。另名54歲蜀先生是公司主管,一天工作10多小時,某天早上7點半抵達公司後,在開晨會前昏倒,到急診時身體右側手腳無力,以血栓溶劑救治後住院治療,雖在黃金3小時內就醫,但檢查發現他有三高情況,血管破裂出血傷及腦神經纖維,半癱的他努力復健半年,仍須拄著四角拐杖行動,病發後3個月更慘「被」退休,只好跟公司打退休金官司。51歲的胡先生則是操作高空吊車的司機,一上工作台就是一整天,吊車內狹窄悶熱,夏天為減少排尿次數很少喝水,冬天也常忙到忘了喝水,入冬某天早晨,他一上工作台就頭暈嘔吐,就診發現右側手腳輕微無力,電腦斷層顯示是腦血管梗塞,治療後一年努力復健,功能恢復8、9成,但復健期間也被迫辭職不續聘,為此跟公司打官司才拿到資遣費,目前只能打散工、無法從事全職工作。洪國瑋表示,出血性腦中風發病的尖峰時段,約在早上6點到中午間,正好與上述3位患者的情況相符,這群中壯年族平常身體沒有特別情況,加上生活忙碌忽略了自己的三高問題,一旦低溫、壓力、睡眠不足、菸酒等因子累積,衝擊腦血管循環,血壓飆高導致腦血管破裂或梗塞,就中風了。洪國瑋說,腦中風先兆為突然頭痛、頭暈、嘔吐、口眼歪斜、言語不清,應警覺並及時就診,當腦血管多處破裂時,則會昏倒、肢體麻木、半身無力不遂、智力障礙等表現,須盡速就醫以減輕後遺症。平時也應注意防寒保暖,適當運動與補充水分,遠離菸酒、並控制血壓、血脂、血糖和膽固醇,減少血管病變發生。語聽吞嚥治療中心副主任曾偉誠表示,腦中風時,因為控制口、咽、喉、食管的腦皮質損傷、延髓損傷、周圍神經損傷,可能造成吞嚥障礙或喪失,咀嚼肌、舌肌、咽喉、會厭部的肌肉運動困難,須借助鼻胃管餵食提供身體足夠營養,因為從鼻腔通到胃的管路,因而有「象鼻人」稱號。曾偉誠說,鼻胃管在中風急性期可維繫生命,慢性期則藉由康復、進食訓練及備餐技巧,配合治療師指導安全進食方法,可促進吞嚥功能恢復,約有8成中風患者最後可以成功移除鼻胃管。該院聽語吞嚥中心今年獲SNQ國家品質標章(醫院特色醫療組)認證,已培訓超過500名指導員,以減低置放和移除鼻胃管為目標,提高病患生活品質。
-
2020-01-14 新聞.健康知識+
習慣用嘴巴呼吸? 錯誤方式不僅讓你累還可能減壽命
人體是由數十億個細胞所組成,每個細胞都需要攝取足夠的氧氣,有了充足的能量,進行相互分工合作,才能維持生命;一旦呼吸的能力及效率變差,對於身體的健康,就會產生負面且深遠的影響。台灣整合口腔矯正醫學會理事長、牙醫診所院長趙哲暘說明,雖然呼吸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每個人的呼吸方法,可不一定完全正確。如果用錯誤的呼吸方式,會慢慢地導致身體缺氧,因而出現「慢性缺氧症候群」,隨時隨地都容易感到勞累,且常頭昏腦脹,動不動就身體痠痛、肌肉僵硬等,最終造成身體病痛一大堆。錯誤1:用肚子呼吸包括肥胖者、上班族、姿勢不良的人,最容易用肚子來呼吸,舉例來說,坐姿呈現彎腰駝背的人,肺部不容易正常起伏,吸不到空氣的結果,加上頭部重心往前,位於耳垂後方的胸鎖乳突肌,會收縮來維持頭部的姿勢,但也會造成吸氣時,將胸部的肋骨及肋間肌往上拉,反而導致腹部壓力喪失,當橫隔膜鬆弛時,肺部不容易呼吸,就會導致被迫用肚子來呼吸。錯誤2:用嘴巴呼吸如果從小愛挑軟的食物吃,口部咀嚼功能受限,臉部會發育出比較狹窄的臉型,連帶影響鼻腔的結構,當鼻道狹窄就不容易呼吸,可能會不自覺的改用嘴巴呼吸。或是許多老人家也會因為缺乏咀嚼,加上35歲後都有鈣質流失的問題,臉部結構變得狹窄,同樣也會影響鼻腔的呼吸功能,也可能用嘴巴代替呼吸。一般來說,肥胖者容易睡覺打鼾,但許多老人家瘦弱,仍然有咽喉下垂、打鼾現象,這些都是用嘴巴呼吸的癥兆。趙哲暘指出,若是以口呼吸的錯誤方式,影響全身健康不容小覷,目前有學術研究討論到,這可能是導致腺樣體肥大的原因,最後堵塞後鼻腔,引發鼻竇炎、中耳炎或是氣管炎。當鼻子功能不佳,容易增加鼻過敏與鼻塞的症狀,最終也可能造成戽斗或暴牙臉型,口乾舌燥則會導致口腔內酸鹼值降低,也是容易出現牙周疾病與大量蛀牙的關鍵原因;此外,髒空氣直接進入肺部,容易引起吸入性肺炎、感冒,也可能造成胃腸脹氣,而若病菌入侵扁桃腺的話,還可能造成擾人的異位性皮膚炎等自體免疫等疾病。根據目前醫學研究證實,習慣用嘴巴及用肚子呼吸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相較於一般人,罹患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肺炎的風險多了2~3倍;發生中風、癌症的機率多2~5倍;增加攝護腺肥大的風險提高2~6倍。整體而言,壽命更會少活20年之多。正確的呼吸方式,其實操作方法很簡單,想像一下跑步的時候,腹部緊實、屁股夾緊的感覺,胸部起伏變得劇烈,呼吸深且量大。趙哲暘建議,首先,上半身挺直,頭部擺正,腹部內收、屁股夾緊,腹內壓自然提高,此時橫膈膜會往下降,讓肺部活動空間變大,以獲得最大的肺活量,才會有良好的呼吸效率。呼吸時,胸部與腹部是幾乎沒有明顯起伏的,透過橫隔膜往下、往上,來獲得肺活量的增加;只有在運動時,胸部才會有較大的起伏。 延伸閱讀: 嘴破不一定是火氣大 可能是免疫系統出問題 空氣品質拉警報! 常吃3類食物養出乾淨肺  
-
2020-01-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心理發展影響兒童的生病行為
【編者按】「醫病平台」在2018年7月曾經邀請林信男、陳榮基、宋維村教授分別從基督教、佛教、天主教的觀點談宗教信仰對死亡的看法。當時宋教授以為天主教與基督教的信仰對死亡的方面差異不大,而提出以他的兒童精神科專長,由兒童發展的觀點來探討不同年齡的兒童對死亡的概念以及照顧上的需要,並推薦兒科重症專家,呂立醫師以其在台大負責及發展兒童安寧服務的經驗來撰寫臨床方面的照護經驗。想不到今年剛過了新年,我們終於接到趙芳欣護理師與呂立醫師的「照顧重病和瀕臨死亡的兒童」的經驗分享。更想不到的是在國外度假的宋教授欣聞呂醫師來稿,竟然在很短的時間內將他一年半前就動筆的文章分為「兒童少年對死亡的概念」與「照顧重病和瀕臨死亡的兒童」兩部,讓讀者可以對這複雜的議題能有更深入的了解。非常感謝這些有心人的努力使「醫病平台」更精彩。一個小朋友需要打點滴治療,醫護人員和家長不論如何說明,小朋友都不肯接受,因為病情需要,用強制的手段抓住打針並用板子固定,她的哭聲全病房的人聼了都受不了,小兒科醫師只好把點滴拔掉,照會兒童精神科醫師協助。我到病房去看她。這個四歲女童,隔壁床是位嚴重黃疸的小朋友。我向媽媽和小朋友自我介紹之後,請小朋友到遊戲室玩,她抱著娃娃和我玩扮家家酒。我發現她的語言能力很好,稱讚她很聰明,她笑了起來,說「老師也說我很棒」,我抱起她的娃娃,替娃娃身體檢查,然後說:「娃娃生病了,要打針治療,好不好?」她一把搶過娃娃說:「不可以!」我說:「打針才會好耶!」 「打針會變黃,我不要變黃!我不要打針!」她搶著說,都要哭出來了。我想到她隔壁床是嚴重黃疸,點滴液是加了維他命B的黃色,原來她認為黃色的點滴液造成黃疸而拒絕打針。於是請她的護士帶我們去看另一個打點滴的小朋友,打黃色的藥水,但小朋友沒有黃疸,再請她的小兒科醫師向她說明,在媽媽的保護下,她開始接受點滴注射藥物治療。一個六歲的男生,九二一大地震時父母雙亡,叔叔協助辦喪事,儀式需要小朋友披麻帶孝行禮致敬,但小朋友堅拒披麻帶孝,叔叔生氣打他,他還是不肯聽從,於是尋求在災區救援的兒童心理工作人員協助。他不大說話,可以用簡單的畫畫和護理師溝通。經過幾次治療,才知道小朋友的心事:半夜地震時,爸爸把他抱到門外,又回去要帶妹妹時,房屋倒下來,他再也沒有看到爸爸媽媽和妹妹。叔叔說爸媽妹妹都升天了,要他披麻帶孝拜父母,但他相信爸媽會回來,「如果我穿那個衣服拜爸媽,他們就不會回來了!」因此他無論如何都不肯披麻帶孝,聽了令人心酸感動!兒童是成長的個體上面的兩個例子告訴我們,兒童有他們的想法,成人認為不可理解的奇怪行為,其實都可以解釋,只是兒童不會用適當的方法和相關的人溝通,大人也不知道兒童的心理,而造成兒童和大人很大的挫折。拒絕打點滴的四歲孩子,看到隔壁床病人的黃疸和注射黃色的點滴液,他把這兩樣事情連結起來,不像成年人可以把產生黃疸的病和用黃色的點滴液治療分開來認知,因此醫生要注射點滴,產生極大的恐懼,強烈的抗拒打針。拒絕披麻戴孝的男生,對死亡的不可逆性還沒有完全了解,也可能情緒的需要,希望父母親會再回來,因此強烈拒絕接受父母已經死亡的儀式和行為。這兩個例子告訴我們,兒童是成長中的獨立的個體。本文主題是照顧重大疾病和瀕臨死亡的兒童,在這裡先概括敍述兒童的人際關係、情緒、語言發展,並對認知發展略加說明,幫助大家了解兒童的心理。兒童的社會人際關係發展,嬰兒時期最重要的是和主要照顧者建立依戀關係,安全的依戀關係是後來自我和人我關係的基礎,然後逐漸發展二人和更多人之間的人際社會關係和互動技巧。兒童的情緒從出生時不舒服會哭,隨著年齡增加,情緒的種類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嬰幼兒先注意到照顧者的情緒,對自己的情緒的認知和表達也逐漸發展出來,對其他人的情緒也有更多的了解,越來越會察言觀色,然後逐漸發展出比較完整將心比心的同理心。兒童的語言發展也是循序漸進,大部分的兒童從嬰兒時期就開始用眼神、動作、表情、出聲音和照顧者互動。嬰幼兒理解別人講話的能力發展比自己講話要早一些。在十二至十五個月左右出現有意義的媽媽爸爸,之後單字、日常用的名詞和動詞,在二歲時很快地增加到上百個詞彙,三到六歲這段時間,兒童的詞彙爆炸性的增加到幾千個。兒童的認知發展認知能力在兒童時期的發展過程令人驚訝!認知就是「知道」「懂」「了解」的內在心理過程和運作的結果。皮亞傑的認知發展模式,較能說明兒童認知能力「質」的改變。它分成感覺動作期(胎兒至二歲)、前運思期(約二至七歲)、具體運思期(約七至十一歲)和形式運思期(約十一至十七歲),運思是運用邏輯原則思考的歷程。人在胎兒後期就有少數感覺和反射動作,出生之後繼續以感覺、反射動作來探索了解周遭的世界,這是感覺動作期的開始。嬰幼兒的感覺功能逐漸增加和分化,反射動作也逐漸發展出有意圖的動作、重複自己和模仿别人的動作,對周遭事物好奇地探索,但這些行為都只限於嬰幼兒眼前能看到聽到的刺激作反應。當不在眼前的物品,仍然能在腦海裏存在它的心像時,就具有物體恆存的能力,幼兒的認知進入前運思期。前運思期的前半段發展許多心理意象的功能,有持久的心像概念,就能以語言符號表徵外在事物,在心裡運作心像概念,了解、複製不在眼前的事物,像初階的扮家家酒到高階的假裝、替代的和編故事的遊戲,都是這個階段發展出來的能力。但是這個時期的孩子,像瞎子摸象的故事,只能敍述從自己的角度看到的現象;他們把物品都看成和人一樣有生命、會動作,譬如天上的雲會動有生命,地上的椅子有生命會絆倒我。後半階段的孩子是直覺思維期,像四歲拒絕打針的孩子,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不會從多個角度思考。這個階段的兒童逐漸發展「守恆」的能力,糖果的數目不會放的位置不同而改變,液體的體積不會盛放的容器形狀而改變,繩子的長度不會拉直或捲起來而改變。當兒童具有數、體積、長度、質量的守恆能力,就進入具體運思期,但運思限於具體可以實際操作的範圍,到可以運思抽象的邏輯概念,就進入形式運思期。
-
2020-01-12 新聞.長期照護
安寧病房過年 用愛意與謝意安頓病患身心
「阿嬤,恁兜佇佗位(你家在哪裡)?嘉義喔!」、「今年過年你可能要和我過喔!」台大醫院家醫部主任、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理事長蔡兆勳巡視安寧病房時,正在和一位70幾歲的老太太說明,今年過年恐怕必須留在醫院,無法回家過年。一名腹腔轉移的肺癌病人,因為容易喘而住進安寧病房。台中榮總緩和療護病房護理長陳孟君說,在年節前經過評估,這位病患的症狀已獲改善可以返家,若有狀況也可透過電話諮詢照顧事宜。然而病人覺得回家沒有安全感,不想面對「不可預期」的狀況,因此堅持留院過年,並與家人說道:「只要你們在我身邊,就是我的家。」最後太太、兒女以及媳婦便一起在醫院陪他度過年節。安寧病房收治的是已無法再做治癒性治療的疾病末期病人。這類病人再多的治療不但無助延長生命,反而導致痛苦,因此針對身體方面的疼痛、全身疲倦、虛弱、呼吸困難等症狀進行「緩解」,並給予社會、心理和靈性方面的照顧。症狀獲緩解 可放假回家過年蔡兆勳說,安寧病房的病人平均生命期只有二至三周,有些病人短至幾小時,有些則可能會住兩、三個月,因此很難保證病人是否可以撐到過年。然而過年在台灣文化中非常重要,因此若是病人的疼痛獲得緩解、症狀穩定,會盡量讓他們返家。但因為病人的疾病都已是無法治癒,身體狀況只會越來越差,有些病人的病情就像「溜滑梯」,過於虛弱且不時有許多症狀出現,返家後家屬無法妥善照顧,則可能讓他們向醫院「請假」幾小時,與家人團圓再回醫院;或是家裡太遠,可能會被留置在院內過年,家屬則到醫院與病人團聚。蔡兆勳表示,大約有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病人會留在院內過年。安頓病患身心 再決定在哪過年陳孟君也表示,「家,對病人來說很重要。」因此年前醫護人員會和病人與家屬討論如何安排返家和照顧事宜,盡量讓症狀穩定的病人返家。然而,除了症狀複雜、無法獲得控制的病人會被留置在院內,也會有症狀已穩定控制的病人「主動要求」留院過年。有時病人的擔心恐懼更勝於團聚在一起的感覺,因此先將病人的身心照顧好後,病人才有辦法想到要在哪裡過年,或是該怎麼過年。醫護居中引導 家人互相道愛道謝蔡兆勳也說,面對死亡,人會害怕是正常的,因此安寧病房團隊的專業便是幫助病人對死亡有所準備,能夠放下「不甘願」和「捨不得」。首先是協助病人回顧生命,並肯定自己;其次是協助病人化解衝突,圓滿人生。由於過年是容易觸動情感的時刻,蔡兆勳說醫護人員也會藉此扮演促進劑,讓家屬和病人互道感謝或是互相道別。以台大安寧病房為例,因為有一個大型交誼廳,家屬便會借用這個環境辦家庭小聚會,準備團圓菜,有時也會邀請醫護人員像家人一樣聚在一起,這時醫護人員便可藉機介入當潤滑劑。末期病患 最需要愛與幸福感陳孟君則提到,不只是過年,只要是特殊節日,家屬都會想到下一次過節時,可能「會少一個人」而感到哀傷。由於安寧病房的醫護人員和家屬之間是信任的關係,平時就會和家屬聊對於死亡的想法,社工師也會帶領活動,例如用人像素描的方式畫出想像中的家人,協助彼此互相道愛。蔡兆勳表示,安寧照護是全人、全家、全程和全隊的照顧,對於疾病末期病人不但要照顧他們的身體,還要對他們的心理、社會和靈性有整體照顧。因此不論是過年或平時,帶給他們被愛和幸福感非常重要,才有機會達成「病人善終、善別、家屬善生」的安適狀態。安寧病房的美食吞嚥困難 含著湯圓也滿足安寧病房的病人通常都食欲不佳,蔡兆勳表示「美食」通常是以滿足病人的心理為主,平常病人只要提出需求便會盡量滿足。例如之前有吞嚥困難的病人想吃湯圓,便讓他含著感受香氣和口感。陳孟君也表示,醫院並不會因此準備特別的團圓菜,但安寧照護時加強病人口腔的護理非常重要,尤其插著鼻胃管的病人常常會感到口乾,因此每日都會準備茶葉水,讓病人可以漱口維持口腔的清新。她說,這些雖然不是山珍海味,對病人來說卻非常重要,因此即便是過年,護理人員也會一早就泡好茶葉水並且放涼,供病人使用。
-
2020-01-12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不花錢的美好生活
近年寫了些關於退休的文章,有讀者在臉書私訊留言,一方面當然說是感謝我的建議,但是也會暗示,他們的條件沒有我那麼好,所以只能羨慕我。陸續收到這樣的訊息,好奇地花了點時間上網搜尋,果然發現坊間談退休的,大多是興高采烈說自己逍遙的樂活人生,不然就是建議搭郵輪看世界,參加旅行團認識新朋友,或者爬百岳高空彈跳完成人生的夢想清單……這些現身說法的建議當然很好,但社會上很多人沒那麼好運,也許是財務不允許,也可能被無可奈何的原因綁住,那麼這些人是否就得黯淡度過這一段人生?其實享受美好生活的可能性很多,不一定要拼出一個亮麗的清單才能快樂,事實上也許剛好相反,當我們不再追求別人羨慕的眼光,回到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才能獲得真正的喜悅。我們以為「人生只有一次,所以要珍惜人生」,所以必須不斷地嘗試新事物才是珍惜。但其實所謂這個值得珍惜的人生,是建立在無數的日常生活上,所以日常才是真正的重點。比如一天光影的移動,四季更迭變化,只要願意,隨時隨地都可以感受世界奇妙與豐富,任何人都可以很容易且免費地接近大自然,而常與自然生命相處,可以帶給我們真正的喜悅與安心。我們往往忘了人類也是自然萬物的一份子,對於變老、肉體的衰敗惶恐不安。但若常有機會與自然共處,會了解個別的生命雖有生老病死,但生命永遠不會消失,大自然除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之外,還有一種韻律,春夏秋冬,月圓月缺,花開花落的循環,這種體會,讓我們對生命的終老有種安心。除此之外,在台灣退休後不管搭捷運或到博物館美術館都有打折,這些來自人類精神文明的藝術創作,也具有療癒功能,帶給我們好心情,從日常生活進入到另一個永恆的精神世界。如果沒有餘力出門,在家裡閱讀也是很棒的精神享受。紙本閱讀跟網路閱讀很不一樣,一打開書本開始閱讀,很快地就會忘了我們在「閱讀」,說起來很神奇。書本是回到內心世界最方便的管道,幸好已屆退休這個世代,是在沒有網路、沒有手機的世界中學習成長與工作,所以能理解那種快樂,同時享受到線上與線下,這兩種帶給我們美好生活的不同世界。書本的價格相對於其他的娛樂消遣而言,費用比較低廉,而且現在又有那麼多圖書館與友善的借閱方式。不過,如果可能的話,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圖書館是最棒的方式,可以到二手書店找回自己年輕時喜歡的書,或者曾經影響過我們的書,買來擺在書架上。這些看過的書,也讓我們重新回味經驗過的每一個世界,而紙本書最大的魅力,就是能夠形塑出一個空間,我們身處那個空間就像日本漫畫書常提到的「結界」,一個別人無法干擾影響的心靈神聖空間。此外,還有一件我們生活中常忽略掉的寶物—蠟燭。北歐各小國在歷年評比總是位居排行榜前幾名的幸福國度,但是一般民眾的生活並不是我們想像的豪奢,他們很擅長在日常生活中營造出美好的氛圍,其中最大功臣就是蠟燭的使用。把明亮的頂燈關掉,鋪上美美的桌巾,然後點上蠟燭,配上輕柔的音樂,喜歡喝茶的泡茶,習慣喝咖啡的泡咖啡,被溫馨燭光包圍下的浪漫空間,就是個不用花錢就可以享受的美好生活。
-
2020-01-12 橘世代.好學橘
50歲後改寫人生方程式 家庭主婦成為拼貼藝術新星
花了1/4世紀的時間相夫教子,住在基隆市的梁艷媚年過半百開始玩拼貼藝術,改寫人生方程式。她的作品「魚棧」參加2019年基隆美展,在西方媒材類108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最高榮譽「基隆獎」,平凡的家庭主婦成了藝術界新星。里奧良當代藝術空間負責人梁庭禎,多年前在基隆居住的社區推廣拼貼藝術,住同一社區梁艷媚因緣際會去欣賞,對眼前這群6、70歲「學姐」用雜誌紙張創作出美麗的圖畫,感到不可思議,同時心嚮往之。55歲的梁艷媚回憶說,當年心想「我可以跟他們一樣嗎?」後來決定報名上課,梁庭禎成了她投身拼貼藝術的啟蒙者,拼貼藝術創作也從此走進她的生命,改變了「50後」人生。學習拼貼創作初期,梁艷媚摯愛的父親罹癌。她說,當時心裡很不好受,還好透過創作抒壓,暫時忘卻負面思緒,走出情緒低谷。梁艷媚說,從一開始的好奇嘗試,到後來愛上拼貼藝術,在家中創作時可以「為所欲為」,常常會做到忘我,感覺那是過去從未擁有、專屬於自己的幸福時光。因為愛創作,梁艷媚感覺每天都有許多功課待完成。她說,創作時光非常療愈,就像是跟一位老朋友相處,温暖且踏實,隨心所欲「『玩』成」作品,滿心歡喜。為了蒐集創作題材,現在出門會特別留心身旁的人、景、物,一有感動就拿起相機拍下來。梁艷媚和丈夫王萬琪結婚後,僅短時間進入職場,1/4世紀的人生都在張羅居家生活,陪伴2個兒子成長。她說,過去很喜歡居家布置,三不五時就會挪移家中擺設,營造新的空間感,樂此不疲。迷上拼貼創作,不只占去梁艷媚越來越多的時間,住家空間也一步步成為創作領地,像家中餐桌已成工作桌,下廚的機會變少,夫妻倆常常吃便當打發一餐。在王萬琪眼中,梁艷媚是稱職的妻子,把家裡弄得漂漂亮亮的。她也是稱職的媽媽,栽培2個兒子分別就讀清大、台大研究所。這幾年梁艷媚醉心拼貼藝術,「荒廢」家務,王萬琪不以為忤;妻子拿下基隆美展首獎,他更是引以為傲。梁艷媚說,謝謝丈夫和孩子們的支持鼓勵,使她能心無旁騖的在拼貼世界悠遊。她在半百年紀展開人生,建議橘世代朋友要懂得保養,照顧健康,相信勇敢築夢,夢想就可能成真,為自己的人生旅程烙印新的詩篇。如說自己還有新夢想,就是要再多愛自己一些些,創作出更棒的拼貼畫作。梁庭禎、梁艷媚和李淑敏組成的里奧良當代拼貼藝術團隊,今年初在基隆市立文化中心舉辦「以拼貼綻放普普時尚新魅力」聯展,展期到2月2日。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1-11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一分鐘手部按摩操 助你緩頭暈、消疼痛
本文出處/摘錄自出色文化出版《一分鐘手部拍打按摩操》在中醫經絡的概念裡,人體有12條主要的經絡,大多都是左右對稱,故全身共有24條經絡。在這些經絡裡,有一半的經絡經過雙手,共6條包括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手部經絡與免疫力的關聯這6條手部經絡則與免疫力息息相關,經絡不通順時就有可能引發與免疫力相關的問題或症狀。先來了解途經人體正面(即掌心側)的3條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若從名稱來看,肺、心、心包皆是和人體的心肺功能有關,所以當這3條經絡出問題時,便會出現心悸、胸悶、怔忡不安、心律不整等症狀,而這類的人通常也會有神經系統的問題,像是自律神經失調等。身體就像一台機器,當某個地方出問題時,就會連帶影響其他有所關聯的系統或器官,自律神經失調時,也會讓精神方面出現狀況,進而產生焦慮、抑鬱、煩躁、焦躁不安等,而這又會影響到睡眠情形。如果一個人的精神狀況不好,睡眠狀況應該也不會太好,例如難以入睡、睡了又容易醒、淺眠、睡眠質量不佳都是常見的睡眠障礙。此外有些人甚至會有睡太沉而很難醒過來,就算睡醒也一樣感到很疲倦,上述的狀況都是肺經、心經、心包經不通暢時會出現的症狀。當一個人的心肺功能、神經系統、睡眠狀況都低下時,自然就會使免疫力下降;而免疫力一差便會連帶影響其他部位的功能又更低落。如此的惡性循環下,身體便會產生更多問題和毛病。另外3條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掌管了人體的消化、吸收、排泄,與人體的消化、排泄系統有關,當上述系統功能不佳時,體內的營養吸收都會受到影響,就算攝取再多人體所需的營養素,人體本身都無法順利製造免疫細胞,進而造成免疫力下降,免疫系統瀕臨崩潰。理解經絡的原理,仔細梳理其脈絡後,可以得知手部經絡與免疫力具有非常緊密的關連。因此若能好好地按摩手部相關經絡,一定能改善免疫力的平衡。在了解手部的6條經絡與免疫力的因果關係後,次頁會詳細剖析這6條經絡的起迄位置以及當各經絡不順時,有可能產生的影響。經過手部的6條經絡1手太陰肺經為人體12經絡的起始經脈,與五臟六腑中位置最高的肺臟相連,始於肺臟附近的中府穴,從肺臟開始沿著氣管往上,經過腋下前方、手臂前,終於大拇指內側的少商穴。肺經主要和肺、大腸、喉嚨等器官有關,當肺經出現異常、不順時,相關疾病就比較有可能出現。2手少陰心經從心臟附近為起始的心經,就是與心臟、心情有關的經絡,根據《黃帝內經》記載:「心者,君主之官也。」便說明了五臟六腑中的心,對於人體有多重要。若心經有異常、不順時,通常會有精神、心煩意亂、睡眠障礙等問題,心臟也會相對受影響,而出現心悸、胸悶等症狀。3手厥陰心包經從胸口附近的天池穴起始,經過手臂內側,往中指內側尖端的中衝穴為止。「心包」顧名思義,就像是個將心臟包住的膜一樣,包裹、保護著心臟,讓心臟不會立即受到邪氣的侵擾。既然心包經與心經有關,當心包經異常、不順時,也會有精神、心煩意亂、睡眠障礙等問題,心臟同樣會受影響。4手陽明大腸經在食指與手太陰肺經銜接,並從食指的商陽穴起始,沿著手臂側面外側往肩膀,再到鼻側的迎香穴。大腸經主要和人體的淋巴系統有關,若時常刺激大腸經的相關穴位,對於人體的免疫力有不錯的效果。此外,大腸經裡有個「合谷」穴,當遇到身體不舒服時,按壓此穴或多或少都會有緩解效果。5手太陽小腸經在小指與手少陰心經銜接,並從小指外側末端的少澤穴開始,沿著手臂後方,途經手肘尖端凹陷處的小海穴,再往上直到耳屏前方的聽宮穴。在中醫的觀念裡,心和小腸互為表裡,小腸經是依靠心經供應氣血,若心臟方面有問題,小腸經通常會先有徵兆。在疾病方面,若小腸經異常、不順,通常途經的部位,如耳部、下顎、後肩等會反應出不舒服感。6手少陽三焦經起始於無名指背面尖端的關衝穴,沿著手臂往上,並途經耳後,終於眉毛外側緣眉稍凹陷處的絲竹空。三焦經與其他經絡不同,並沒有相對應的臟腑,但三焦經被視為貫通全身的水溝,具有疏通水道、運送水液的作用。當三焦經異常、不順時,會引起體內的氣化功能失調,而影響各臟腑間的機能。一分鐘手部按摩 緩頭暈消疼痛一般的頭暈,指腦袋昏昏沉沉,有時候連站都站不穩,眼睛看出去的世界都帶有漂浮感;嚴重的頭暈就稱為暈眩了,在台灣是很普遍的疾病。也許是因為女性荷爾蒙的關係,所以女性的發生機會也高於男性。|症狀原理|頭暈並不是女性的專利,但是女性的發生機率會多於男性,常因為貧血的關係,久蹲後站立,甚至肚餓難忍、血糖過低都會有暈眩情形;而女性荷爾蒙也讓女性暈眩的機會大增;男性也會有頭暈症狀,主要是肇因於身體的平衡機制出問題,例如主管平衡的內耳或者是耳部前庭神經發炎或受傷都有可能引起暈眩。但是以上的頭暈都不會危及生命,另一種僅占案例的5%至15%的中樞型暈眩比較危險,可能是由腦幹或者小腦所引起,疾病成因為腫瘤、血液循環以至於腦血管疾病都有可能,大約與俗稱的「中風」症狀相偕而至,這時候不能輕忽,可以到神經內科求診,以頸動脈超音波來確定血管有無阻塞。|按摩原理|穴 位︰按壓位於大腸經的合谷穴可以治療頭部疾患;而屬於心經的神門穴、心包經的中衝穴,則可以舒緩因緊張、壓力所引起的精神不佳情緒,進而可以緩解頭暈。反射區︰按摩頭部、耳朵反射區為主。耳朵反射區可有效緩解因內耳不平衡而導致的暈眩症狀。|按摩手法|合谷穴位置:位於手背,在第一和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也就是俗稱的虎口位置。手法:指壓法 點揉法神門穴位置:位於手腕,在手內側的手腕橫紋的尺側端,也就是小指與無名指縫往下延伸至手腕橫紋的位置。手法:指壓法 點揉法中衝穴位置:位於指尖,中指末端最高點,也就是中指指尖的位置。手法:指壓法 點揉法頭部反射區位置:位於手掌,五根手指的第一指節前端約1/3處。手法:點揉法 揉擦法耳朵反射區位置:共有二個區塊1. 位於手掌,無名指和小指的第二指節,頭部反射區的下方。 2.位於手背,無名指和小指的第二指節區塊。手法:揉擦法 滑擦法
-
2020-01-11 科別.心臟血管
高血壓具「亞洲特色」!亞洲患者有5個獨特表現
高血壓是健康的重大威脅。其中,50%的冠心病和卒中死亡發生在高血壓患者中,25%的心血管事件可歸因於高血壓。因此,找出正確應對高血壓的方法,一直是醫學界的重要課題。前不久,由日本自治醫科大學苅尾七臣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王繼光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張宇清教授等來自13個國家和地區研究人員組成的專家組發布的首個“亞洲動態血壓監測專家共識”(下文簡稱“共識”)指出,亞洲高血壓患者有其獨特表現。《生命時報》採訪權威專家,給你一套針對亞洲人的科學控壓法。高血壓具有「亞洲特色」 共識指出,亞洲高血壓患者與歐美患者相比,主要有以下5大特徵。對此,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劉梅顏表示,表現不同,治療手段就必然有所差異。這一共識能為醫生和患者調整用藥帶來一定啟發。 No.1 中風更常見西方人群冠心病更多,而亞洲人群腦卒中更多。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曾刊文指出,中國是全球中風風險因素佔比最高的國家之一,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人的中風風險十分突出。數據顯示,中國腦卒中年發病率為250/10萬,冠心病事件年發病率為50/10萬,前者是後者的5倍;而在西方國家,兩者的發病比例大致為1∶1 。No.2 引發疾病的風險更高亞洲人群血壓升高與腦卒中、冠心病事件的關聯性比澳大利亞與紐西蘭人群更強。血壓每升高10毫米汞柱,亞洲人群的腦卒中與致死性心肌梗死發生風險分別增加53%和31%,而澳大利亞與紐西蘭人群分別增加24%和21%。不過,與西方人群相比,血壓降低的有益影響在亞洲人中也更明顯。 No.3 對鹽較敏感亞洲人可能具有遺傳傾向的鹽敏感性,即攝入高鹽飲食後,血壓增高幅度高於歐美人。調查顯示,中國六成高血壓患者都屬於“鹽敏感性高血壓”。這種敏感可能與中國人本身吃鹽多的習慣有關。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每人每天食鹽攝入量應小於5克。 No.4 肥胖因素影響不同肥胖對血壓的影響在亞洲人和歐美人中也有所不同。與歐洲人相比,亞洲人可能會在體重指數(BMI)較低且BMI增幅較小的情況下,出現高血壓前期和高血壓。 No.5 隱匿性高血壓更常見隱匿性高血壓是指在診室測量血壓是正常的,而在診室外血壓升高,包括清晨、日間和(或)夜間血壓升高。亞洲人隱匿性高血壓患病率高,究其原因,與血壓晨峰現象、睡眠呼吸暫停及睡眠障礙等導致的夜間血壓高有關。研究證實,血壓晨峰現象及夜間高血壓更易導致腦卒中、心梗等心血管不良事件。亞洲人的白大衣高血壓(即在診室測量時血壓升高,而在診室外則血壓正常)也高於歐美人。此外,亞洲人冬季血壓值較高。比如,日本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會在冬季增加,中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更易在冬季出現。針對亞洲人的「降壓法」 針對亞洲人高血壓的特點,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高血壓病區主任趙秋平給出以下治療建議和措施。 1.生活方式調整減鹽對控制血壓尤為重要,鹽攝入量過高會增加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及腎臟疾病的風險。減鹽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最佳干預措施之一,也是性價比最高的改善人口健康的方法之一。對於口味較重者,可嘗試階段性減鹽,即每月或每年減少5%的鹽攝入量。以下食物要少吃:加工肉製品、醃製食品、果脯類、腐乳等高鹽食物。醬油、番茄醬、甜麵醬、味精、雞精等含鈉量較高的調味品。白麵包片、泡麵、披薩等高鹽主食。 2.控制體重超重、肥胖是升高血壓和引起心腦血管病最危險的因素之一。數據顯示,在40~50歲肥胖者中,高血壓發生機率要比體重正常者高50%;體重越重,患高血壓的危險性也就越大。研究發現,體重每減輕10公斤,血壓就會降低5~10毫米汞柱,高血壓患者控制好體重就能更好地控制血壓,同時降低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病的發生危險。控制體重的最佳方式是堅持鍛煉身體和適度調整飲食,不要亂用減肥藥,也不提倡過度節食減肥。 3.遵醫囑調整藥物共識指出,應根據亞洲人的發病特點選擇降壓藥。長效鈣離子拮抗劑(地平類降壓藥)血藥濃度持久,能平穩降壓,改善血壓波動,可能更適合亞洲高血壓患者。對於單藥效果不佳的,可將鈣拮抗劑與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普利類)或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沙坦類)聯合使用。不過,藥物調整要由專業醫生經過評估來進行,患者切勿擅自調整用藥。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
-
2020-01-11 科別.心臟血管
走五百公尺休息5次被妻笑 中年男血管已幾近塞爆
彰化縣48歲科技男林先生日前帶妻兒到木柵動物園玩,走短短500公尺都因太喘,休息了五次才走到,還被老婆笑「肉腳」,原本還不以為意的他,在同事建議下到秀傳做檢查,才發現冠狀動脈左主幹血管幾乎快完全阻塞,緊急安排心導管手術裝支架治療,才免於發生憾事。林先生說,以往他健康狀況並無異狀,但日前和家人去動物園,竟走到喘不過氣,還頻冒冷汗,回家後因覺得症狀有緩解,就沒太在意,由於他是在隸屬秀傳醫療體系的翔生資訊公司上班,同事建議他說還是應到醫院檢查,才讓他及時發現事態嚴重。秀傳醫院心臟科主任沈道永說,林先生進行秀傳醫院最新引進的「寶石全景電腦斷層」檢查,結果他的冠狀動脈左主幹血管已阻塞近95%,幸好及時發現,否則隨時都可能心肌梗塞危及生命。林先生先前服務的公司應酬多、作息較不正常,他有輕微高血壓,但做了詳細檢查後,才發現他血脂也高。沈道永說,心肌梗塞常見症狀有胸悶、胸痛、冒冷汗、心悸、頭暈、喘,民眾若有這些症狀,或是有噁心、手麻、背痛、呼吸不順等症狀就應提高警覺,尤其是三高病人若有這些症狀最好能應做詳細檢查。秀傳放射科主任陳泰逸說,最新的寶石全景電腦斷層,在一次心跳0.28秒的時間即可完成全部心臟血管的攝影掃描,而且可降低82%的輻射劑量,並有超高解析度0.23mm,末梢血管清晰可見。沈主任說,尤其最近天氣變化大,溫差大更容易造成血管痙攣、斑塊剝落而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提醒高風險族群更要注意保暖,心肌梗塞常是一瞬間就發生,可能毀了一個美滿的家庭,不可輕忽。
-
2020-01-11 橘世代.好學橘
詩人吳晟親手種下2座森林 串起吳家四代情
多數人初識鄉土文學作家吳晟(本名吳勝雄)是在國中的國語課本,那首名為「負荷」的詩,那時的吳晟,是個把對孩子的責任形容成「甜蜜負擔」的阿爸。如今,吳晟已75歲,是個阿公,有5個孫子,還有親手種植的2座森林。吳晟種下一棵又一棵的樹,在時光之流中,種出了屬於一家4代的故事。「你孫娶某那天 就有紅眠床」吳晟愛樹,成長在到處是樹的台灣鄉間,爬樹是基本技能,在樹下捉迷藏、聊天、打鬧是必要記憶。樹不但是好玩伴,還可以吃,果樹下隨手摘龍眼、芒果、蓮霧大快朵頤,吃完的種籽,都被年紀還小的他栽進土中,想像有天小種籽長成大樹木。他對樹的感情不單因為成長環境,更源於愛樹的母親。媽媽會在自家庭院種果樹,看到鄰人砍樹時常惋惜:「砍樹容易種樹難」。吳晟年輕時,媽媽不只一次要他種樟樹,理由是:「你孫子娶某那天,就有紅眠床」。30多年前,吳晟開始為媽媽種樹:在三合院旁種下一棵棵樟樹苗。10年成林。吳晟母親85歲辭世,在生命最後幾年的夏日,整天和阿嬸、鄰居坐在樟樹林下乘涼、聊天,「看到這個畫面都覺得很美」。最欣慰「為媽媽種了樟樹林」已是阿公的吳晟,說起媽媽的事,語調變溫柔了,「現在回想,我最欣慰的,是為媽媽種了一片樟樹林」。吳晟的母親1999年過世,隔年他從學校退休,把媽媽留下的近2公頃田地,陸續種下3千多棵烏心石、毛柿、櫸木等台灣原生木。後來以母親名字「陳純」將森林命名為「純園」,希望母親一輩子單純善良的生活態度,成為整個家的核心價值。吳晟的兒子吳志寧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小時候父親帶著他和哥哥種樹,他總是抱怨,小樹苗要等到何時才能長大?吳晟笑答:「這些樹不是種給你我的,是為了你們的孩子和孫子,還有孫子的孫子而種」。農田成森林 鳥類昆蟲回來了把台灣消失的原生樹林種回來,種給下一個世代,也種還給台灣。這是吳晟的夢想,是個今生不一定會親眼見到的景象,但一定要開始做。20年過去,當初的農田已成蓊鬱森林。依著四季時序,每個季節都有樹木開花、結果、落葉,平地森林成了30幾種鳥類棲息的地方,離開好久的蜜蜂、蜻蜓、螢火蟲…,都回來了。2018年,吳晟和太太莊芳華將「純園」交給自學團體「基石華德福」作為辦學基地,吳晟4個學齡的孫子就在此學習。樹長大了「傳承孫子剛剛好」「樹長大了,我們也老了,剛好這群孩子來了」,吳晟認為這樣的傳承來得剛剛好,他跟孫子說:「阿公和阿嬤愈來愈老了,這裡你要和爸爸好好照顧捏。」吳晟把對媽媽的愛化作土地之愛,種下一棵棵樹,茂密成一片林,然後交給了孫子。不需等到孫子「娶某」那天砍樹做紅眠床,他們早已在其中徜徉,向自然學習。多年來物換星移,大門外,一望無際的阡陌間建起樓房、樹下乘涼的長者已凋零;大門內,吳晟從赤腳奔跑的小男孩成為白髮蒼蒼的老翁,但那顆愛樹的靈魂仍做著相同的夢,時間彷彿沒有帶走任何東西。此生最大遺憾 沒把環境顧好問吳晟,此生有什麼遺憾?「最大的遺憾,應該是沒把環境顧好」,說起山林被破壞、農地不再耕種、隨處可見的原生木逐漸消失等問題,吳晟的語氣迫切。為此,吳晟每天看報、剪報,以資料夾將關心的議題分類,雖然時間與能力那麼有限,但心中的熱血依舊,這樣的吳晟,就如他詩中寫的:「漫長的旅途,如此倉促來不及認清多少世間道理盡頭將隨時出現如果還有什麼堅持我只確知我雖已老,世界仍年輕」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1-10 癌症.抗癌新知
別以為家裡沒人罹癌「自己很安全」!其實體內每天都會產生癌細胞
做好「可能」罹癌的萬全準備!我們都是癌症候選人愈是平日健康狀況良好的人,就愈容易把「我不會得癌症」、「我的父母或兄弟姊妹沒有人罹患癌症,也沒有帶癌症基因,所以我不會得癌症」掛在嘴上。但是,愈是這種自認為健康的人,就愈少接受健康檢查,因此,當發現腫瘤時,通常都已經非常嚴重了,而且預後也不會太樂觀(根據病人當下的狀況,推估未來治療後可能出現的結果)。仔細一想,這也是理所當然。不管父母兄弟和親戚是否罹癌,如果攝取含有致癌物質的食物,就一定會罹患癌症。若親戚中沒有人罹癌,那麼自己罹癌的機率,或許會比家中有人罹癌的人來得低,但是,如果因為這樣就認為「自己很安全」,那就大錯特錯了。一天之內,體內會形成許多癌細胞,然後被免疫細胞消滅。某些前列腺癌是花了數十年的時間才慢慢變大,有時只是檢查時剛好沒被發現,或是尚未長大到能被檢查出來的大小,所以大家就認為那不是癌症。在我們即將步入人生百歲的時代,由於壽命延長,自然會罹患各式各樣的疾病。如果人類的壽命長達一百五十年,應該所有的人都會罹患癌症吧。一如上述,癌症是一種隨時可能出現在自己身上的疾病。每天我們的體內都會產生癌細胞,若沒有被免疫細胞消滅,則會成為癌症,因此癌症是一種隨時都可能出現在自己身上的疾病。癌症這種病癌症是正常細胞的基因出現異常,不斷重複分裂而逐漸變大的疾病。癌細胞本身不會釋放致命毒素,傷害附近的細胞或器官,癌細胞也不會附著在旁邊的細胞上進行攻擊,對正常細胞造成傷害。從這樣的機制來看,癌細胞並不像白血球之一的嗜中性球一樣會造成發炎,或是像淋巴球一樣傷害細胞,造成身體的損傷。然而,有別於分裂次數有限的正常細胞,癌細胞會無止盡地不斷分裂、增加,並進入淋巴液或血液中到處移動,而且還會像火苗一樣,到處擴散,且變得更多、更大,壓迫到正常器官的細胞,最後置換成癌細胞。當癌細胞變成大型塊狀時,周邊的血管、淋巴管、膽管和胰管等,當然會受到壓迫、造成阻塞。此外,癌細胞附近也會長出許多新的血管,在吸收營養之後不斷變大。以肝癌來說,因為在肝臟上的癌細胞不斷增加,而讓肝內膽管受到壓迫,使得膽汁無法正常分泌。由於膽汁會製造出膽紅素,當膽管被阻塞,膽汁便流往血管中,全身就會出現黃疸症狀。此外,當癌細胞變大、變多,正常的肝細胞變少時,肝臟就無法合成對人類生存來說非常重要的各種蛋白質,甚至還會造成出血,危及生命。如果癌細胞維持在不會對器官運作造成阻礙的大小,也不再繼續長大,就不會威脅到生命。因此,治療方針除了殺死癌細胞之外,也可以採取將癌細胞控制在一定大小的方法。癌細胞會自己製造出生存所需的物質,並且變大、轉移,但並不會釋放毒素。如果是藥物或毒素的話,則會對正常細胞造成傷害,讓器官無法正常運作。比方說,若喝了氰酸鉀等有毒物質,或是吃了有毒的河豚肝,會造成中樞神經中毒、麻痺,使得相關器官無法正常運作,最後還會因為無法呼吸而導致死亡。然而,癌症這種疾病的機制和這些毒物截然不同,因此,有人認為「只要不讓癌細胞變大就沒問題」,換句話說,人類是可以與癌細胞和平共存的。如果癌細胞維持在不會對器官運作造成阻礙的大小,也不再繼續長大,就不會威脅到生命。因此,除了殺死癌細胞的治療,也可以採取將癌細胞控制在一定大小的治療方法。本文摘自《日本醫學博士打造的全面抗癌計畫:癌症能治癒!預防與逆轉癌細胞的86種正確觀念》/出版社:時報出版 /作者: 吉川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