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7 焦點.長期照護
搜尋
獨居長者
共找到
55
筆 文章
-
-
2024-11-01 活動.活動最前線
獨居長者的幸福好朋友!老盟「孤獨處方箋」研討會11/23舉辦
王奶奶(化名)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老伴離開之後,她成了名符其實的獨居老人,加上行動不方便減少外出,漸漸地跟社會脫節。幸好社區的「幸福獨居好朋友」經常來陪伴她,有一次還號召好多人到家裡包水餃,把王奶奶的客廳變成一個小型的社區據點,她的好朋友變多了,心也不再封閉,原來獨居也可以很幸福。人口老化是全球趨勢,伴隨而來的是家庭結構改變、獨居長者愈來愈多。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2023年底,台灣65歲以上人口已超過429萬人,65歲以上獨居人口也隨之增長,根據估算獨老比率為15.6%,推估至少有67萬名像王奶奶這樣的獨居長者。老人福利推動聯盟長年關注「獨居長者」及「社區共好」議題,協助全國偏鄉社區老人開發照顧模組,自2022年開始推展「孤獨處方箋暨社區共好」實驗方案,今年邁入第三個年頭,至今已與全國各地共20個社區發展協會共同開發,並推動「幸福獨居好朋友」互助服務模組,不但培育在地的中高齡及高齡者成為半專業志工,更建立自助、互助與共助的安全互助型社區網絡。遠親不如近鄰,隨著人口老化與勞動力的逐漸流失,營造社區在地互助系統是重要解方。老盟祕書長張淑卿表示,孤獨處方箋就像是傳統農業社會鄰里間互相關懷,由行動能力尚佳的長者擔任幸福獨居好朋友,兩兩一組去拜訪及陪伴比較行動能力較弱的獨居長者,解決常見的日常生活問題與孤寂感,將原本掉鍊的社會連結再度串連起來。今年,老盟特別邀請本年度參與投入的全國11個社區夥伴,於11月23日辦理「2024孤獨處方箋及偏鄉共好暨高齡人才再運用」研討會暨成果分享交流會,透過論壇議題的分享以及各方專家與社區代表的共同討論,激發「高齡好人才,社區正精彩」互助服務模組的推動,更深化社區共好與孤獨處方箋的願景,盼每個社區都能成為長者在地幸福安老的好所在,更期待透過此場盛會,將此議題分享及大力推廣至全國社區,促使社會大眾共同關心此議題!時間:113年11月23日(星期六)09:30-16:30地點: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401會議廳(中正區徐州路2號)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rmLV9bHNFAenjYbH9詳細資訊參考連結(老盟官方網站):https://www.oldpeople.org.tw/pop/pages/e708c344d855403a89855991586d489c(*)本場研討會報名名額上限150名:本活動以本年度老盟合作社區優先錄取,剩餘名額開放有興趣未來與本聯盟合作及進一步了解此議題之社區夥伴報名;本聯盟保有最終錄取資格審查及決定權。
-
2024-09-22 失智.長期照護
火燒厝,才知屋主獨居失智!缺乏社交導致失智風險大增,許多長者出事才被發現罹病
台中一處民宅晚間突然起火,一位獨居老婦受困其中,消防隊及時將火勢撲滅,老婦受到嚴重驚嚇,坐地喃喃自語,反覆說著「要回家煮飯」,警消當下以為她驚嚇過度,僅協助安撫她,後續經社會局協助後發現老婦自從喪夫後,靠資源回收生活,幾乎沒有社交生活,獨居近五年的時間,近期已漸漸失智,那天失火的晚上,她肚子餓想吃飯,卻只開了火沒有放任何料理,讓鍋子乾燒而釀出火災。「這類案例太多了」,台灣失智症協會顧問湯麗玉說,台灣的高齡者以女性占多數,先生離世後子女離巢,幾乎都是自己住在無電梯公寓中,許多長者初期獨居時,身體狀況良好,但漸漸身體出現狀況,加上對失智病識感不高,常常是出事才被發現屬於「獨居失智」的患者。最悲慘狀況 失智回不了家曾有獨居奶奶外出時,不小心跌落到排水溝,被救起才發現她回不了家,走了好遠的路;也有子女長年住在國外,獨自住在台灣的長輩,因為被詐騙太多錢,子女返台處理長輩被詐,才發現爸爸已經失智;又或是最悲慘的情況,不幸走失死亡,調閱監視器的過程中,發現獨居長輩的樣態恍惚,才發現極可能是因為失智走失,最後回不了家而喪命。依據一一二年六月底銀髮安居資料顯示,台灣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中,獨居占廿三點三三%、老老照顧占十二點三六%、非獨居且非老老照顧占六十四點卅一%;其中六十五歲至七十四歲,女性獨居長者占女性長者比率廿二點七六%略高於男性之廿二點七一%,七十五歲以上女性獨居長者比率廿六點一二%高於男性之廿一點九八%,女性長者獨居比男性多。若打算獨居 做好社交規畫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表示,如果以獨居長者占廿三點三三%計算,全台約有九十七點六萬名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獨居,目前六十五以上失智盛行率為八%,可推估獨居失智者,約有七點八萬人左右。多數的獨居失智長者「難以挖掘」,特別是男性獨居者,他們大多不與社區互動,雖然他們能自理生活,但是一旦失智他們幾乎沒辦法向外求援,社區也很難透過平常的互動,提醒他可能生病了,讓獨居風險陷入惡性循環。身障失智 七成無法自我照顧陳筠靜說,過去有非常多的研究都顯示,失智者會比一般獨居者孤僻,像是從一一○年身心障礙者生活狀況及需求調查報告分析,具身心障礙身分的失智者,有七成沒辦法自我照顧,因此他們的照顧服務需求遠高於其他障別,需要與外籍看護同住或住機構比例高,其照顧費用開支高,但外出行動的獨立性低,社會參與度低,自我決定情況低。湯麗玉說,獨居減少社交刺激,會大幅增加失智風險,若未來決定要獨居生活,膝下又沒有子女,一定要先做好「社交網絡」的規畫,同時避免財務被詐,也建議可以做好信託,房屋也可以找尋信任的對象共同持有,定期到醫院篩檢腦部變化,也是建議的方式。她也呼籲政府應該正視「獨居失智」的困境,建立主動關懷制度,揪出獨居失智長者,避免出事後才發現他們是失智患者。填問卷抽好禮 預防養出啃老兒高齡父母擔心養兒啃老,生活無以為繼;仍在教養子女的父母也焦慮,難以判斷相信支持與放縱寵溺的界線,害怕養出啃老兒。啃老是可以預防的、被兒孫啃食的人生也有機會按下停損鍵,歡迎您分享自身啃老困境,以及教養路上的焦慮,將有機會抽好禮。數位版看這裡 如何察覺失智症獨居老人出事才知已失智 從日本、歐洲看怎降低孤獨死在台灣獨居已經愈來愈普遍,許多單身年輕人,也開始崇尚獨居生活,不婚不生也讓獨居年輕化,但卻也埋下獨居隱憂,各國對於獨居都意識到具有風險,現階段雖大多僅針對六十五歲以上高齡者做關懷訪視,但漸漸地,年輕人的獨居課題也引發關注,避免年輕獨居者提早面臨獨居風險,各國皆在想方設法改善現況。
-
2024-09-22 失智.長期照護
獨居又無社交,大幅增加失智風險!全台盤點獨居戶,社福資源想找到邊緣人
獨居又無社交活動,將大幅增加失智風險,衛福部社家署副署長周道君表示,近年各縣市已針對獨居者,啟動有條件的關懷機制,如果屬於失能、失智者,主動協助安裝火警、防跌以及定時到府關懷,但目前獨居戶多屬於「戶籍在人不在」,全台廿二縣市已啟動確認獨居者實際居住形況普查,已有約半數縣市完成,並評估是否屬於「社福邊緣戶」,將資源送進獨老手中。根據內政部今年初的統計調查,僅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居住住宅數量,全國多達六十九點五萬宅,再次創下歷史新高。周道君表示,衛福部多年前即開始關注「六十五歲以上獨居者風險」,各縣市只要評估該名獨居長者,需要安全關懷,就會主動協助安裝火警偵測裝置,或是有些失能的長者獨自居住,提供防跌的偵測系統,目前全台列冊收案的人數約為五點二萬人。但內政部調查的戶數高達近七十萬宅,列冊人數卻不到一成,周道君表示,獨居宅的計算方式,是以戶籍當作調查方法,台灣有許多人是「人在籍不在」,又或是「籍不在人在」,為了能確實掌握獨居戶,全台縣市在這兩年全面盤點轄內的「六十五歲以上獨居宅」,確認居住者是否真的只有一人,此舉目的在於讓資源主動送進去。過去會以為獨居者就等於需要幫助,周道君說,實際訪查後發現,獨居者不一定弱勢,獨居長者不一定就是「失智候選人」,沒有社交網絡者,才較為容易失智,此次盤點獨居戶,最希望找出「社福邊緣戶」,剛好無法申請低收或中低收者,又或是已經失能、失智無力申請身障資源或醫療資源者,得將他們找出來。以現行已完成初步盤查的縣市分析,原以為社福邊緣戶的獨居者會有很多,但卻僅有零星,甚至極少的戶別需要導入資源,周道君說,這是初期完全沒想到的結果,目前推估全台數據最快要二年後才能完成,屆時將有最完整獨老生活情況調查資訊出爐。填問卷抽好禮 預防養出啃老兒高齡父母擔心養兒啃老,生活無以為繼;仍在教養子女的父母也焦慮,難以判斷相信支持與放縱寵溺的界線,害怕養出啃老兒。啃老是可以預防的、被兒孫啃食的人生也有機會按下停損鍵,歡迎您分享自身啃老困境,以及教養路上的焦慮,將有機會抽好禮。數位版看這裡 如何察覺失智症獨居老人出事才知已失智 從日本、歐洲看怎降低孤獨死在台灣獨居已經愈來愈普遍,許多單身年輕人,也開始崇尚獨居生活,不婚不生也讓獨居年輕化,但卻也埋下獨居隱憂,各國對於獨居都意識到具有風險,現階段雖大多僅針對六十五歲以上高齡者做關懷訪視,但漸漸地,年輕人的獨居課題也引發關注,避免年輕獨居者提早面臨獨居風險,各國皆在想方設法改善現況。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19 活動.精彩回顧
第三人生記者會暨樂齡幸福五安新藍圖論壇(已額滿)
台灣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根據國發會預測,至2050年,65歲以上人口將達766萬。隨著獨居長者比例上升及家庭結構變化,高齡社會中的無依弱勢長者往往被忽視。然而,這些長者的權益應由誰來保障?長者面臨的問題包括照護疏忽、遺棄、受虐、侵權,甚至可能因人力短缺而忽視其需求,或遭受詐騙侵害。我們應全面關注長者權益,並創造自主、自立及共融的健康長壽時代新藍圖。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老盟)今年成立30周年,將持續與各界共同推動高齡政策。老盟將聚焦於「安適、安康、安心、安居、安全」五部曲,並於9月13日舉辦「老盟30人權為師:第三人生記者會暨樂齡幸福五安新藍圖」論壇,探討高齡人權的未來。五部曲主張:●安適:應減少或消除年齡歧視,保障高齡者的基本人權,包含參與社會活動與公民決策,確保長者在友善的環境受到尊重且安定舒適。●安康:健康是快樂生活的核心。需提升社會對高齡者健康識能及相關醫療與照顧服務資源的可及性,培養高齡者健康自主能力以善用資源並促進積極社會參與與健康老化。●安心:經濟安全是安心生活的基礎高齡者因生理變化面臨醫療與長照費用增加的挑戰。應加強推廣財務識能、平等參與就業市場並增加醫療與長照資源等相關支持,創造安心第三人生 。●安居:協助高齡者從不便的環境轉移到友善住宅,並提供安全舒適且交通便利的居住條件確保適合的生活環境,及增加豐富的社區活動和社交機會。●安全:打造高齡者安全生活環境,透過社區協力與世代共融活動活化高齡者專長與能力,重建自我價值,落實老人保護,維護高齡者尊嚴,打造安全幸福的第三人生 。樂齡幸福五部曲強調全面保障長者生活,翻轉高齡平權,提倡《老人福利法》的修法是關鍵,建議更名《高齡者權益保障法》。本次擬修訂範圍除在概念上首重老人獨立性與主體性角色,並引入健康老化、活躍老化之概念,從健康、參與、安全等面向依序出發進行規範;在體例之安排上,先從老人身心健康及權益之維護出發,藉由支持服務維繫高齡者之自主性與獨立性,進一步強化其社會參與,繼而保障其經濟安全及保護服務措施,最後則針對服務提供者進行規範。活動上半場將由老盟終身代言人郎祖筠主持,並邀請樂齡代表及表演團體分享如何展現自我、活出精彩的第三人生。下半場則以論壇形式邀請各領域專家探討如何構建樂齡五安新藍圖,主題包括長者人權政策與國際趨勢、避免孤獨的心理健康、長者財務安全與預防詐騙、高齡人生的典範故事。最後,由老盟秘書長張淑卿主持綜合座談。活動開放免費報名,為自己和台灣未來展現高齡韌性。參加全程活動者還可免費獲贈知名品牌洗衣精及餐盒。活動資訊:●主題:老盟30人權為師:第三人生記者會暨樂齡幸福五安新藍圖論壇●時間:9月13日(五)上午10:00(09:30開始報到)●地點:南港展覽館一館4樓403會議室(台北市南港區經貿二路1號)●免費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y1nQVXmtSjFWLYGFA已額滿指導單位: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主辦單位: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公益夥伴:桃園縣私立啟新社福會、富邦人壽股份有限公司、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
-
2024-08-08 退休力.活躍好學
不僅是簡單手作活動 園藝打開五感體驗讓失智、獨居者獲療癒
「這花,要送給老婆。」患有失智症的林先生,雙手微顫地插著花,喃喃自語的抬頭尋找,已在記憶中模糊的身影,在他身後站著的則是早已淚流滿面的妻子。園藝治療師劉雨青看著這感人的一幕,內心深受觸動,她說,「園藝治療不僅是簡單手作活動,更是深入心靈的治療過程,透過植物的五感體驗,能幫助大眾釋放內心的情感。」園藝治療 打開受刑人心扉劉雨青的母親原是特教老師,阿姨黃盛璘是台灣園藝輔助治療協會創會理事長,後來兩人一起從事園藝治療。她從小耳濡目染下,在28歲那年,母親和阿姨受邀至法務部矯正署台北監獄,為40名受刑人進行園藝治療課程,「看到母親讓這些受刑人製作艾草蚊香,讓我意識到是否有可能透過園藝治療,去轉變這些受刑人?甚至觸動他們內心的脆弱面。」而受刑人在課程中,逐漸打開心扉,在課程結束後,在宣紙上寫下「放我出去、不要再犯錯」等話語,這些文字讓劉雨青明白,園藝治療不僅只是手作活動,更能幫助人們抒發情緒,找回內心的平靜,從那時起,她決心成為一名園藝治療師。在台灣,園藝治療的發展,受到921大地震和新冠疫情等社會事件的影響,這些集體性的創傷,使人們更加渴望從自然中尋求慰藉。劉雨青認為,植物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可以觸動內心最深處的情感,即便是那些已經被時間和病痛磨滅的記憶。園藝治療課程可以照顧失智症患者、身心障礙或家庭照顧者。劉雨青強調,每個群體都有其獨特的需求,她會運用植物作為媒介,設計各式教案。「園藝治療是融合生理、心理和輔助主流醫療不足的綜合性療法。」劉雨青說,尤其植物的生長周期較為緩慢,在照顧與植物互動的同時,能夠沉澱自己的情緒,將植物與土地及社會重新連結,這是一場「溫柔的社會運動」。聞芙蓉味 她開始與人交流劉雨青曾為萬華老人中心的長者設計一系列園藝活動,其中一位學識淵博的80歲獨居長者,為自己取名為「青松」,經常獨自在讀報,在參加8周課程後,開始與其他長輩建立起互動,甚至在共餐時也不再孤單;也有罹患失智症的阿姨,聞到芙蓉味道後,開始用台語與其他人交流,原來是五感體驗中的嗅覺刺激,讓她回憶起過往記憶。她也曾在家庭照顧者團體裡帶領插花活動,讓學員以花材來代表家庭成員,表達內心想法時盡情落淚,劉雨青指出,這些家庭照顧者平常有許多壓力源,看見他們在課程中釋放壓力、表達情感,這就是園藝治療的魅力。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MOA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再次攜手推出「實(食)用園藝系列」課程,劉雨青設計一系列以居家陽台植物為主題的3堂課程,包括南洋辛香料、紫蘇和蘆薈等保健植物的介紹,以及石蓮花與最受歡迎的多肉盆栽,不僅能提升園藝技能、增加健康知識,還能成為健康的守護者,一舉多得的植栽課程,大家千萬不要錯過。實(食)用園藝系列:輕鬆打造植感居家生活日期:● 8月10日(六)植物心南向—南洋辛香料● 8月24日(六)養顏美容的蘆薈與健胃解毒的紫蘇● 8月31日(六)石蓮花與多肉小森林時段:下午2時至4時地點:台北市信義路四段273號4樓洽詢:02-8692-5588轉5869
-
2024-08-03 退休力.社會連結
老後不煩人/員警當大廚 為社區獨老送餐持續26年
中午時分,位於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上的成功國宅,一輛警用休旅車緩緩駛入,車門上寫有「保安大隊」四字,一旁民眾習以為常,因為車上載的不是嫌犯,而是熱騰騰香味撲鼻的豐盛菜飯,無論颳風下雨,每天準時抵達,為社區獨居長者送午、晚餐,十多年如一日。台北市警局保安警察大隊平時主責巡邏執法、維護治安、協處聚眾活動或重大突發事故,員警胸前的「迅雷」胸章,給人迅速強勢打擊犯罪的形象,其實,北市保大至成功國宅送餐的溫暖善行,已持續了十六年。社區獨老與警察搭伙,解決老人用餐問題北市保大大隊長張玲堅說,二○○八年間,隸屬中央的保安第一總隊派員支援台北市警局,駐點在大安區的成功國宅內,平時膳食由保大餐廳搭伙送餐。當時群英里長石忠勝正為社區中行動不便的獨居老人用餐苦惱,向台北市政府建議,輾轉促成保大餐廳將成功國宅社區內的獨老納入收費供餐對象,讓長輩享有物美價廉的伙食服務。「其實整整廿六年了。」石忠勝說,最早社區獨老是和大安分局警方搭伙,後來保大支援警力進駐,也請求保大警方協助,說來如數家珍,因為他就是一九九八年當選里長,當時觀察到社區高齡化,一上任就先設法協助老人解決用餐等問題。共餐減輕長者飲食開銷壓力,也促進外出交流成功國宅約有二千三百餘戶,包含石忠勝在內,超過七十歲長者有一千多人,隨年齡增高,各項能力漸漸變差,許多老人家常常自認什麼事都做不好,因此沮喪或碎唸。搭伙共餐不僅減輕長者飲食開銷壓力,也促進長者外出交流,即使行動不便,社區中也有人協助送餐到家。曾有一位獨老時常與人摩擦,搭伙後情緒漸漸穩定,如今還成社區志工,因為他發現自己有能力幫助別人。 數位版看這裡社區互助 找新家人大家一起逐漸老去的過程,需要許多陪伴與幫助。高齡社會加上少子女化,我們需要透過社區互助合作,更有賴許多有心人士熱血熱心,建立新家人關係,來看看他們怎麼做。 來測退休力 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填答可參加抽獎。
-
2024-05-31 醫聲.領袖開講
防疫英雄藥師的日常/王明媛:最懂您「藥」的安全,回想起疫情期間的付出和努力,我不後悔
藥師小檔案姓名:王明媛年齡:45歲執業地點:予志藥局(台北市松山區)最想跟民眾說的一句話:藥師最懂您「藥」的安全 藥師送藥到宅 全程參與堅守到最後一刻「我對藥師工作充滿熱誠,就像一隻活力十足的兔子。」台北市藥師公會常務理事兼發言人、開業藥師王明媛個性開朗,充滿活力,疫情期間,不論發放口罩、酒精或送藥到宅,無役不與,雖然辛苦,但樂在其中。疫情後期,送藥到宅已可自由參加,她仍全程參與,堅守到最後一刻,「回想起疫情期間的付出和努力,我不後悔。」王明媛高中時喜歡化學,但沒有打算走純科學,考量醫藥分業實施,甄試進入高雄醫學大學藥學系。就學期間曾到醫院實習,經歷住院藥局、門診藥局及癌症藥局,因從小喜歡與人接觸、互動溝通,特別喜歡在門診藥局被病人諮詢,關心病人,讓病人心滿意足地離開。因此,她走入人群,到社區藥局執業。2020年國內爆發新冠疫情,王明媛記得,當時是農曆年前,隨著疫情升溫,指揮中心推動「口罩實名制」政策,社區藥師為發放口罩,每天沒日沒夜。那時與同樣是藥師的先生,在藥局關門後繼續分工包裝口罩,每天要多花3、4個小時處理口罩進貨、檢查、分包,忙到深夜12點。隔天一早,還不到藥局開門時間,門外已人聲鼎沸,大排長龍,等著領口罩。「看著這麼多人排隊,壓力真的不小。」王明媛身處第一線,發放口罩時穿隔離衣、戴面罩,仍擔心自己被感染,提心吊膽。同時還得承擔民眾對政府防疫不滿的負面情緒等。還記得北市南港某家藥局,藥師只因給錯健保卡,竟被逼著「下跪道歉」,讓人不忍。王明媛表示,每天發口罩前,一定清點數量,如發現瑕疵、損壞,就會告知排隊民眾,再清點人數,降低民眾無法領到口罩的怨氣。每天至少要發口罩給200人,兩周後,健保卡讀卡機就插壞兩台。但王明媛的細心貼心,贏得許多民眾稱讚,疫情時期做到「零客訴」,民眾也認為到王明媛的藥局領口罩,「很有品質」、「很安心」。擔任台北市藥師公會發言人 天天開會挑燈夜戰疫情期間,王明媛擔任台北市藥師公會發言人,需與許多單位開會,協調基層藥局服務、注意事項及調配人力;2022年5、6月時,社區爆發嚴重疫情時,連續開了一個多月線上會議,幾乎每天視訊會議結束後已是凌晨一、二點,但她不感疲累, 「天天挑燈夜戰,真的很精彩。」為患者送藥到宅,辛苦卻很有意義。王明媛曾幫一名獨居長者送抗病毒藥物,這位長者在疫情期間幾乎無人照顧,而她除了送藥,還幫忙買晚餐、生活必需品,聽到長者一聲「謝謝」,她覺得窩心並值得了。王明媛送藥到宅最高紀錄為一天18個人,時間近5個小時,有時半夜與凌晨,人還在外面送藥,她說,「這是責任感,更是使命感。」面對挑戰,遇強則強,扛下所有應負責任,與有榮焉,「如果疫情再來,還是會義無反顧再次投入防疫的行列。」新冠肺炎改變大家的生活型態,許多人足不出戶,透過網路對外通訊,王明媛在疫情時曾遇到,一天深夜十一點,一位民眾在臉書粉專留下訊息,原來他家中八十多歲長輩確診,居家隔離中,但長輩突然呼吸急促,想尋求醫療專業意見。依民眾口述症狀判斷,王明媛研判為染疫後的嚴重缺氧,要求民眾立即將長輩送醫,所幸及時搶救,該名長輩於加護病房治療後,病情好轉,最後順利出院。長輩出院後,還特地至藥局,當面謝謝她,讓她印象深刻。後疫情時代,藥局在疫情期間販售口罩、酒精等防疫產品,或維他命等保健食品等紅利已經退去,人潮、錢潮不再,藥師回歸生活面的基本功,必須深化、強化讓民眾有感的藥事服務,王明媛表示,將持續在藥師崗位打拼,把關民眾的用藥安全及藥品衛教。王明媛感慨,若疫情再來一次,請政府重視社區藥局人力支援問題,因為許多藥局僅有一名藥師,疫情嚴峻時,幾乎分身乏術,忙不過來,這時醫院藥師應可支援社區藥局,共同為民眾健康,一起努力。
-
2024-05-30 醫聲.領袖開講
防疫英雄藥師的日常/黃彥儒:家庭藥師都會持續守護民眾一家人的健康
藥師小檔案姓名:黃彥儒年齡:39執業地點:保德明水藥局(北市中山區)最想跟民眾說的一句話:不論何時,家庭藥師都會持續守護民眾一家人的健康。藥師對民眾來說,過往只是到藥局買成藥時,交付藥品的人,但新冠疫情過後,更加融入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藥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社區藥局開業藥師黃彥儒表示,疫情前大家來買藥都叫他「老闆」,但經過疫情期間長期陪伴,大家開始改口叫他「藥師」,民眾對藥師的信任度愈來愈高,如今藥局也成為「類社區關懷據點」。藥局成「類社區關懷據點」新冠肺炎疫情三年,台灣能夠將損害控制下來,泰半仰賴醫事人員的戮力付出,替台灣人民守在第一線,而藥師從疫情剛開始的口罩實名制,到快篩實名制,再到送藥到府服務,無不看到藥師的忙碌身影。黃彥儒表示,疫情剛爆出來的時候相當辛苦,防疫物資吃緊,藥師每天不僅要發口罩,即使發完了,藥局打烊後還是要留下來加班幫忙「包口罩」。口罩實名制規定每人每天只有二片口罩,不論下雨天還是烈日當頭,民眾都要在藥局外排隊,一旦買不到就容易產生怨氣,甚至被說「藥局私自把口罩藏起來了。」面對許多委屈,藥師都只能忍下來。黃彥儒說,剛開始確實處理了相關紛爭,但後續透過提前公告,志工也幫忙告知民眾可以排隊只到哪裡就沒有口罩,才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紛爭。疫情初期,資訊系統也成為困擾之一。黃彥儒說,口罩實名制透過健保VPN系統,起出使用量太大,光是登入健保系統都要當機三到五分鐘,不少藥局是老藥師親自執業,確實也出現科技落差,需要協助他們熟悉相關系統操作。另外則是每天疫情變化莫測,也考驗藥師們的組織動員能力。黃彥儒指出,當時國人每天都會準時收看疫情指揮中心下午二點的記者會直播,中央為了統一政策發布,許多政策都是在記者會上公布,而民眾收到資訊後就會跑到藥局,希望可以領快篩、領口罩。黃彥儒說,為了讓藥師們及時同步資訊,藥師公會全聯會平時就經營各縣市藥師公會的關係,透過LINE群組發布,再由各縣市的藥師公會理事長發布到各區的藥師群組中,一方面透過公文系統、一方面私下群組聯繫,多管齊下,才讓資訊能夠及時同步,端賴平素建立起來的多方管道。而許多人悉知的送藥到府,其實不僅在疫情期間提供這項服務,疫情前黃彥儒就在社區送藥。他表示,由於藥局的「轄區」涵蓋北市部分山區,而不少高齡長者住在山上,若沒有提供送藥服務,恐怕長者們領藥都要勞師動眾,若長輩自己來領藥,也擔心他們出現危險。為高齡長者送藥到府黃彥儒分享,曾有一對八、九十歲的老夫妻,兩人都有慢性疾病,又住在較偏遠的山上社區,每次領藥都得開車下山一趟;後來爺爺罹患失智症,記憶功能逐步退化,有次夫妻倆開車過來,只是下車領個藥,老奶奶卻始終等不到丈夫回到車上。一回到藥局詢問,原來,爺爺領藥後走出門就忘了自己是開車來的,逕自離開藥局要走路回家。經過這次事件,黃彥儒便開始著手送藥到府的服務,固定每周四到山上,替這對老夫妻,同時還有社區內其他高齡住民,甚至有許多獨居長者,直接送藥到他們手上,避免舟車勞頓。新冠疫情過後,民眾跟社區藥局的距離更加親近。黃彥儒相當有感,過往民眾都以為慢性病處方箋只能到醫院領,甚至覺得藥局的藥跟醫院不同,但疫情長期陪伴,讓民眾有機會了解,處方箋的藥品都有「健保碼」,藥局不能給不一樣的藥品,才有愈來愈多民眾就近在社區藥局領藥,不再搭車一、兩小時回醫院。同時也讓黃彥儒相當感動的,過往民眾進入藥局都是因為頭痛、感冒買成藥,都叫他「老闆」,經過疫情,民眾知道經過藥師專業確認、親自調劑,才能取得適合自己的藥品,現在民眾都叫他「藥師」。這一聲藥師,讓他覺得疫情期間的辛勤付出,有讓民眾確實感受到。甚至疫情期間來幫忙的志工,現在每天只要有空就會來藥局跟藥師們互動,藥局忙碌時,也會跟顧客聊天、幫忙轉介需求,讓藥局更加有了人情味。黃彥儒也很開心藥局能夠成為社區的關懷據點,持續陪伴住民,也提供更多元的服務。
-
2024-03-05 焦點.元氣新聞
整理包/2024台北市免費老人健檢開放預約 詳細醫療院所名單公布
台北市今年首度提供免費老人健檢,不但新增骨密度檢查C套餐供長者選擇,提供老人健檢服務特約醫事機構更提升至61家,共30家醫院及31家診所一起服務,服務名額由5萬503名擴增至6萬6,040名,今(4日)起開放一般族群長者網路取號預約,各醫學中心提醒,網路取號號碼僅代表掛號資格,民眾別忘了掛號,以免被取消資格。《元氣網》整理2024台北市免費老人健檢預約方式、提供服務的醫療院所、檢查套餐選擇等細節,有需要的民眾務必盡早預約。免費健檢對象持有中華民國身分證、設籍於臺北市65歲以上長者。免費健檢預約方式及時間台北市免費健檢分2階段登記,一般族群長者屬於第2階段,4日起開放網路取號。1.網路預約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路取號系統取號。開放時間:3月4日(星期一)起開放網路取號。網路開放時段為113年3月4日(星期一)早上7點起至113年3月10日(星期日)晚上7點止(或特約醫事機構額滿為止)。註:特殊族群長者已提前至113年2月22日網路取號服務。特殊族群長者為臺北市政府列冊關懷之長者,包含65歲以上獨居長者、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身心障礙長者及55歲以上原住民。2.電話預約撥打臺北市老人健檢免費諮詢專線0800-031-889[服務時段113年2月20日(星期二)至3月12日(星期二),每日早上7點至晚上7點],由專責客服人員提供諮詢服務及協助網路系統取號。3.醫療院所現場登記今年僅博仁綜合醫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西園醫院、仁濟醫院、三軍總醫院、中國醫臺北分院、康寧醫院、張育驍診所、健華診所、夏爾診所、思雲診所、永育樂群診所、天行健診所、永育大湖診所、樹爸爸親子診所、張參雄診所、王志靈診所及惠康診所等18家院所開放現場登記,需依規定取得特約醫事機構登記資格之號碼牌,並遵守醫事機構登記之規定預約健康檢查日期,若未符受檢資格或未依照醫事機構規定辦理登記,特約醫事機構有權利保留或取消長者之登記資格。開放時間:3月4日(星期一)起開放現場登記服務。現場登記時段為113年3月4日(星期一)早上7點開始至額滿為止。3種檢查套餐選擇3種檢查套餐供長者擇一受檢,包含腦肺套餐、腹部超音波套餐及新增的骨密肌力檢查套餐,供長者擇一受檢且每年皆可選擇。共同檢查項目:包含健康史、身體評估、尿液常規檢查、糞便潛血免疫分析、憂鬱症篩檢、認知功能評估及檢查結果之保健諮詢及異常轉介服務。A套餐:加上胸腔X光檢查、甲狀腺刺激素免疫分析、維他命B12、葉酸、鈉、鉀、鈣及血液常規檢查等項目。B套餐:加上腹部超音波檢查、糖化血色素、白蛋白及球蛋白等項目。C套餐:則加上DXA骨密度檢查、肌少症篩檢(小腿圍)、肌少症體能表現評估(或握力)、鹼性磷酸酶(ALK-P)、尿酸、尿素氮、鈣、血液常規檢查、白蛋白及球蛋白等項目。提供免費健檢醫療院所包含30家醫院、31家診所。》詳細名單【資料來源】.臺北市衛生局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1-23 焦點.健康知識+
寒流懶人包/最強寒流來襲,這些地方可能降雪!低溫保暖8重點,務必「藏」好4部位!
入冬最強寒流來襲,中央氣象署今天(22日)上午發布低溫特報,各地天氣都會非常寒冷,各地愈晚愈冷,有10度以下氣溫發生的機率。《元氣網》整理寒流來襲懶人包,高危險族群務必做好保暖。而如果想趁此波最強寒流賞雪,中部高山如太平山、合歡山等降雪機率高;北部地區則以高度1079公尺的大屯山機率高一點,降雪或冰霰機率相對陽明山高一點。寒流什麼時候來?影響時間:1月22日(一)至24日(三)。依據中央氣象署預估此波寒流最冷時間點落於1月23日(二)晚間至1月24日(三)清晨。可能降雪區域的最佳賞雪時間在22日晚上10時至23日早上10時之間。低溫區域橙色燈號(非常寒冷)●新北市、基隆市、臺北市、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金門縣有6度以下氣溫發生的機率。●臺中市、彰化縣、宜蘭縣、花蓮縣有持續10度左右或以下氣溫發生的機率。●連江縣有持續6度左右或以下氣溫發生的機率。黃色燈號(寒冷)●南投縣、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臺南市、高雄市有10度以下氣溫發生的機率。【註】黃色燈號:平地最低氣溫攝氏10度以下橙色燈號:平地最低氣溫攝氏6度以下或平地最低氣溫攝氏10度以下且連續24小時平地氣溫攝氏12度以下紅色燈號:平地連續24小時氣溫攝氏6度以下降雪預估根據氣象署表示,由於中層水氣條件較好,今晚起至周二,北部、宜蘭1000至1500公尺以上山區,及周二中南部、花東2500至3000公尺以上高山有降雪機率,並有路面結冰、霧淞發生的機率,山區活動務必留意安全。至於陽明山有無可能降雪?中央氣象署預報員林定宜表示,由於陽明山高度600多公尺,如果水氣充足、溫度更低一點的話,陽明山可能會有冰霰機率,「雪的話可遇不可求」。大屯山的高度1079公尺左右,降雪或冰霰機率相對陽明山高一點。可能降雪地區●中部高山:太平山、拉拉山、合歡山、雪霸公園等地,降雪機率高●北部高山:七星山、大屯山(1079米)也有降雪機率;陽明山公園(607米)海拔不夠高,可期待固態降水(雨夾雪、冰霰、霧淞)。●南橫3000公尺高山;台東段埡口海拔逾2700公尺,高雄段檜谷海拔約2400公尺。【注意】下雪區域將依中央氣象署宣布下雪時同時啟動交通管制機制,限制車輛附掛雪鏈通行,台20線南橫公路路段如結冰嚴重的話,不排除實施預警性封閉。上山前應提前確認天氣與路況,備妥保暖衣物,隨車攜帶雪鏈因應。低溫對健康危害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三大關鍵指標氣溫驟降好發猝死,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分析,天冷的時候,不是每個人都會心肌梗塞、腦中風,這些患者具有三大關鍵指標:1.患者本身心血管、腦血管已不好,可能有硬化、斑塊、阻塞而不自知,或已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但可能沒有按時服藥、控制病情。2.冬天天冷、氣溫低,此為「導火線」造成血管收縮、血壓飆升、心跳變快。3.若心腦血管已有斑塊,斑塊不慎破裂、剝落,引發血栓堵注血管,將導致心肌梗塞、腦中風、猝死等意外。因此,避免天冷造成心肌梗塞、腦中風,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當血管健康時,幾乎不會出現心肌梗塞,機率可以說是「非常、非常的低」。如果第一點做好,就不須害怕第二、第三點。而如果不知道自己血管好不好的人,天冷時還是要做好保暖工作,特別是頭頸部一定要多注意,包括毛帽、口罩、耳罩、圍巾等都可以使用,尤其是65歲以上年長者、三高患者、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更是高風險族群。【延伸閱讀】不幸發生腦中風時,謹記「微笑、舉手、說你好」,快打119搶黃金治療時間寒流猝死防範●好發時間:清晨●室內2好發地點:客廳、浴室●高危險族群:三高患者、中風、心腦疾病者、心衰竭、放置心臟支架、65歲以上或獨居長者、家中沒有保暖工具的人。●5大症狀:胸悶、胸痛、喘、呼吸急促、心悸●引發結果:中風、心肌梗塞、猝死。●三方面著手防範1.首先應維持血管的健康2.平時要注意均衡飲食、運動3.有三高問題應定期回診、按時服藥低溫保暖重點保暖「藏」好4部位身體保暖,最重要是把4個部位:頭部、背部、腰部、腳部「藏好」包緊,身體就會暖和,包括毛帽、口罩、耳罩、圍巾等都可以使用。保暖NG行為1.在密閉空間下燒炭、點蠟燭可能造成一氧化碳中毒,也容易引起火災。2.電暖器應使用專用插座,也別在密閉空間使用,應維持室內適當之通風,以免室內缺氧。3.電毯、暖爐、暖暖包、暖暖蛋,長時間接觸皮膚可能燙傷。4.泡澡機、泡腳機泡太久,可能會有「溫水煮青蛙」的情況。5.喝酒暖身,反而會讓身體核心體溫下降,甚至造成低體溫,尤其是在外喝酒宿醉更危險。低溫保健8要點1.保暖:居家臥室、衛浴與客廳要做好防寒與安全措施。處在低溫或外出時,一定要做好完整的保暖,尤其注意頭頸部及四肢末端,善用圍巾、帽子、口罩、手套、襪子、防滑鞋,及多層次保暖衣物等,方便穿脫。2.暖身:剛起床後的活動勿過於急促;先補充溫開水;身體活動以溫和漸進方式慢慢增加。3.避免大吃大喝及情緒起伏太大;勤喝溫開水,避免血液過度黏稠;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以預防便秘;節制飲酒,並避免突然用力、緊張、興奮、突然的激烈運動等。4.避免飯後或喝酒後立即泡澡:如有心臟血管疾病的病人不宜泡湯或泡澡,如經醫師囑咐為高危險群,要避免單獨去爬山或從事離開人群的運動,亦不宜單獨泡湯。泡湯溫度勿超過40度;飯後2小時後再進行為宜!5.避免加重身體壓力:上述高危險群,需要規律運動,但最好避開酷寒與早晚的高風險時段,例如避免在寒冬大清早外出運動,晚餐後不要立即運動,應至少隔1個小時待食物消化後。6.妥善控制病情,規律服藥: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定期量測及記錄自己的血糖、血壓、血脂肪數據;戒菸、控制體重、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不酗酒。7.外出要隨身帶著病歷卡與緊急用藥:外出要隨身帶著病歷卡與緊急用藥,註記平時就醫院所、診斷、藥物過敏史;如醫師有開給緊急備用藥品,應隨身攜帶。8.有症狀立即就醫:一旦發生疑似中風或心肌梗塞的急性發作時,須牢記保命兩要訣—(1)搶時間,(2)打119正確就醫。當出現胸悶、喘不過氣、冒冷汗等心肌梗塞症狀,或發生臉部不對稱、雙手一邊較無力、說話不順的中風症狀,應立即就醫。並且,一旦懷疑是心肌梗塞或中風的急性發作,應該打119,由專業救護人員提供緊急送醫。【資料來源】.國健署.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2-19 醫療.心臟血管
天冷待在家就沒事?醫曝室內猝死2地點!心肌梗塞想活命謹記4個「不要」
氣溫急降,戶外低溫容易猝死,但醫師提醒,到醫院猝死患者,反而大部分在室內發生,顛覆昔日的觀念。室內容易發生猝死場所是客廳及浴室,提醒大家在家也應做好保暖。原本還是熱烘烘的冬天,上周末氣溫明顯驟降,全台傳出多起猝死案件。明天(19日)開始又會有下一波強烈大陸冷氣團逐漸影響,影響時間也比較長,將影響到周五。其實每次要降溫前,媒體都會提早大肆報導要大家做好保暖,但真正降溫時總還是會看到很多猝死的案例發生。天冷猝死 室內也是的好發地點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指出,猝死好發族群為,年齡大、三高,或是心衰竭、放置心臟支架、中風等心腦疾病患者,但氣溫降低時,這些患者都不敢外出,但為何醫院急診還是收治猝死病人?「理論上,大家會覺得戶外是猝死的危險地點,殊不知,室內也是猝死的好發地點。」林謂文說,戶外天冷,民眾會提高警覺多穿衣物,但室內時都穿輕薄的家居服,反而會覺得「不需要穿的太多、太厚重」而疏忽保暖,且在客廳、浴室常有對外窗,室溫容易起伏,當室溫降低會促進交感神經興奮,心跳加快,引起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心悸等,應懷疑可能是心腦疾病引起,盡速就醫檢查,否則將引發中風、心肌梗塞及猝死。此外,猝死好發時間為清晨,主要受輻射冷卻影響,以凌晨室溫約攝氏14至17度,與棉被裡溫度約攝氏32至34度,相差至少10度以上,溫差很大,這時起床上廁所,沒有適度保暖,就可能猝死。因此要注意在家也應做好保暖,衣服多穿一點,也可以穿上毛襪。關於天冷猝死●好發時間:清晨●室內2好發地點:客廳、浴室●高危險族群:三高患者、中風、心腦疾病者、心衰竭、放置心臟支架、65歲以上或獨居長者、家中沒有保暖工具的人。●5大症狀:胸悶、胸痛、喘、呼吸急促、心悸●引發結果:中風、心肌梗塞、猝死。心肌梗塞發作,想活命4個「不要」而心肌梗塞發作,經常讓人猝不及防,盡可能最快送醫,才能提高存活及輕症的機率。因此重症醫師黃軒也在臉書提醒,當心肌梗塞發作,必須馬上意識有些事情不可以做,如以下4件事做了反而會延誤就醫,浪費黃金救援時間。1. 不要一直忍著疼痛典型的心肌梗塞仍以胸口緊、悶痛、像大石頭壓住等表徵為主。那些不把胸部疼痛當作一回事且非常耐痛的患者,又認為自己忍耐一下,胸部疼痛即會自動消失而無需就醫者,這些都是延遲就醫常見的原因。殊不知只要拖延的時間越久,壞死的心肌會越多,死亡率的風險也越高,所以有典型的胸痛,千萬不能容忍。2. 不要胡亂拍打自己那些網路流傳的影片,什麼拍胸脯、打胳膊,按這按那或叫你大力咳嗽,這些都是偏方,正規醫療指南並沒有提到這樣是在急救你的心肌梗塞,這些方法不但不能緩解症狀、不能打通血管,還可能會增加心臟負擔,也就是說你的心肌梗塞可能反而惡化更厲害。3.不要自己亂服藥物懷疑心肌梗塞,有人會趕緊吃阿司匹靈。提醒一下,不要自己當醫生下診斷,自己給藥服用。因為胸痛可能是心肌梗塞,也可能不是,亂吃藥有時候會增加風險。我們常常這樣說:如果沒有低血壓,你可以吃硝酸甘油1-3次,如果無效就不要再吃了,會導致低血壓的。但是問題是:往往病人自己吃硝酸甘油前,根本也沒有習慣先量血壓,不知道自己身體當下的真實血壓,那就不要吃硝酸甘油,因為你可能會導致更低血壓。而萬一你是下壁的心肌梗塞壞死,血壓過低,就容易使你進入休克狀態,這個時候,也就更危險了!4. 不要反覆打電話或上網查詢在秋冬且又是高風險族群,如果發生典型的心肌梗塞症狀,只要超過15分鐘或20分鐘症狀沒有緩解,就必須就醫排除心肌梗塞的可能性。有些人會一直和別人或家人反覆過度的一直討論和商量,還會到處打電話,問要不要去看醫生?要不要去急症室?這樣反而浪費黃金救援時間。【資料來源】 .《黃軒醫師 Dr. Ooi Hean 》臉書粉絲專頁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2-03 退休力.健康準備
2023退休力論壇/譚敦慈:獨老生活,健康身體需有健康飲食習慣!帶你從日常中了解健康飲食重點有哪些?
獨居是許多退休長者的生活常態,因份量難以拿捏,飲食總是草草解決。長庚醫院臨床護理師譚敦慈今出席聯合報「以防萬一活到100歲」2023退休力論壇時表示,飲食是許多疾病的致病原因,獨居長者更要好好吃飯,均衡飲食並補充蛋白質,有助遠離肌少症等疾病,也能維持心情快樂。老後獨居最大的問題在飲食,重點在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譚敦慈表示,飲食是老後獨居最大的問題,不論已婚、未婚,任何人都有可能獨自生活,卻面臨「怎麼吃」的大哉問,一位在養生村任職的朋友說,許多長者至養生村居住,都是為了解決吃飯的問題;大部分疾病都與吃有關,保持健康身體的第一步,就是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一個人生活的時候,一定要好好吃飯。」譚敦慈表示,上個世代的民眾,常在家中孩子離巢後,把所有食物都「煮成一鍋」,連續三餐取用,這讓食物變得難吃,吃不好、不開心,疾病也容易發生。建議民眾效法日本做法,利用市面上小包裝食物,把多元菜色做成小小一盤,飲食均衡,也能吃得快樂。飲食選擇以原型食物為主,長者避免肌少症重點在吃入足夠的蛋白質譚敦慈表示,世衛組織指出,沒有單一食物能夠保證健康,民眾飲食選擇務必多元,建議以原型食物為主,吃魚吃肉、少吃魚丸貢丸,減少攝入加工食品中的添加劑。外界常認為,生在毒物專家家中,自己的小孩一定很多不能吃,其實不然,僅規定每日至少一碗深色蔬菜、一碗白色蔬菜,剩下要吃什麼都可以,鼓勵孩子均衡飲食。台灣肌少症嚴重,譚敦慈提醒,長者務必攝取足夠蛋白質。以活動量中等的中老年人來說,蛋白質攝取量是體重乘以1.2公克。臨床上常遇到病人以為喝雞湯、魚湯就能補充營養,但此觀念有誤,要把魚肉吃下肚才有效。一個禮拜吃兩次魚,可以減少癌症等疾病,魚類選擇以重金屬含量較少的「小魚」為主,例如鯖魚、秋刀魚、虱目魚等,應避免食用鮪魚、旗魚等汞含量高的大魚。食物挑選的原則有哪些?蛋、米、油該如何挑?在食物挑選方面,譚敦慈表示,民眾常好奇該買紅蛋還是白蛋,其實兩者營養成分相同,買哪一種均可,但要記得放在冰箱保存。米則可挑選真空包裝品項,因室溫下容易受黃麴毒素污染,開封後應放置冰箱存放。油的挑選,依據美國心臟科醫學會建議,可選擇苦茶油、橄欖油、芥花油等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品,也須注意「起煙點」,例如麻油就不適合拿來爆香,可選擇苦茶油、葡萄籽油。如何正確使用冰箱?如何正確染髮?有些長者習慣把冰箱塞滿滿,譚敦慈表示,一個人的冰箱,更要注意存量,最多放至7分滿,冰箱才能維持循環。民眾常想方設法為冰箱除臭,但產生異味表示有食物腐壞,應將其移除。另外,從冰箱取東西來吃,一定要記得復熱,並使用乾淨參與取用,否則腸胃道容易出問題,也可能食物中毒。現場民眾詢問,長者透過染髮保持年輕外貌,是否不健康?譚敦慈表示,根據世衛組織,熱湯比染髮還毒,提醒民眾前2天不要洗頭,讓頭皮產生油脂防護,第3天再染髮。染髮後則應多喝水,吃高維生素、高纖維質的蔬果,有助加快排毒。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1-14 活動.精彩回顧
創新社會處方箋 長輩獨居不寂寞
台灣即將進入高齡化社會,許多問題伴隨而來,其中,獨居長輩比率攀升,不婚不生、少子化、子女外出就業等因素造成家庭結構改變。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最新統計,全台高齡獨居住宅數已超過57萬戶,不論是未婚或者離婚、喪偶等出於自願或非自願,每個人都要為老後生活做準備,獨老而不孤老,一個人住也可以很愜意。哈佛大學教授說:「慢性孤獨會使每年死亡率提高26%。」孤獨對人類的生理與心理會產生多種負面影響,例如憂鬱、焦慮、自律神經失調、心血管疾病、大腦健康等。社交疏離也是孤寂感的關鍵成因,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以下簡稱老盟)多年協助全國偏鄉社區老人開發照顧模組,推出「社區共好暨孤獨處方箋」,以「幸福獨居好朋友」的互助服務模式培育志工,打開社區獨居長者孤獨的心門。2022年,老盟與全台8個社區發展協會合作推動「社區共好暨孤獨處方箋」,培育社區開發在地中高齡及高齡者能力,,招募並培訓為幸福好朋友志工,建立社區共好、老老互助的關懷網絡,希望讓長輩能無憂無慮在地安老。今年,活動持續拓散至其他社區,繼續敲開獨居長者的家門,為其建立新的社會鏈結,進而帶出家中拓展更寬廣的生活圈。老盟今年度與11個社區夥伴共同推展「孤獨處方箋」及「偏鄉共好暨高齡人才再運用」計畫,逐步為社區長者建立獨居不孤獨的幸福生活圈,重塑情感連結。經過一年深入各街巷,特舉辦「幸福獨居 共好社區」成果分享研討會,邀請學者專家、社區代表倡議及分析本次開辦的社區共好模組,深化社區共好獨老處方箋的願景,共同織出安全的社會防護網。研討會由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說明主要計畫內容,論壇主題包括:高齡人權的下一步、高齡心理健康密碼、用關懷儲存關懷、社區展望與未來,產官學研交流討論高齡長者的獨居/孤寂現況,社區發展協會亦分享推廣調查。活動開放民眾參加,只要對獨老議題、社區關懷有興趣,皆可免費預約報名,為自己準備一本獨老幸福存摺,獨居也可以很好!「幸福獨居 共好社區」研討會時間:112年11月25日(六)上午10時00分-下午16時30分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3樓國際會議廳(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報名請洽:https://sites.google.com/view/communityfriendly
-
2023-10-29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臟病照護整合方案 DKD品質獎勵金獲獎院所
收案人數前3名台南游新診所醫師、營養師、衛教師/多管齊下 掌控糖友病情游新診所統計患者資料發現,單純糖尿病或合併腎臟病變,40歲(含)以上就佔90~96%,女性略多。111年台灣腎病年報,病人洗腎前一年,近八成有高血壓、四成糖尿病、三成高血脂,因此控制三高是必要手段。游新診所院長游新表示,診所內有七位醫師、專任營養師和多名護理衛教師,病友除了和醫師討論病情,在候診廳、抽血處及衞教室都能接收到關懷與專業建議。診所還設計許多衞教單張,讓病患帶回複習,讓醫療事半功倍。坊間許多不實醫藥廣告,診所也積極幫病患釐清真相,並協助檢舉。國民營養健康變遷調查指出,國人營養概念不足、活動量不夠、飲食過於精緻、飽和脂肪酸及鈉攝取過多、膳食纖維攝取過低,加上20年來含糖飲料攝取過多,營養失衡,升高肥胖、慢性病風險。因而衛教從學童開始非常必要。另外,特定基因體質易得糖尿病、腎臟易受損。三高、心腦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及腎臟病家族史,或服用腎毒性藥物,都是慢性腎病高危險群。護腎8守則:三高控制、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避免服用不當藥物、多喝水、不抽菸及定期檢查腎功能。收案人數前3名彰化員榮醫院/及早控管血糖、血壓 預防腎臟受損的關鍵彰化縣員榮醫療體系員榮醫院獲健保署111年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照護品質獎勵。員榮醫院腎臟科、新陳代謝科及心臟科與個案管理師合作,進行糖尿病共病照護,包括控制糖尿病、降低血壓、控制蛋白尿等,早期控管預防,是防止腎功能受損的關鍵。員榮醫院腎臟科醫師王奕中表示,國人腎衰竭兩大原因是糖尿病和高血壓,高血壓控制不良,會造成腎功能惡化,而腎功能衰退也會造成高血壓,共病關係密切。有些病患是因為血壓高,到心臟科檢查才發現腎功能已有問題,因此腎臟科和心臟科得密切配合照護腎臟病、糖尿病患者。王奕中說,民眾也應重視健檢,如有泡(泡泡尿)、水(水腫)、高(高血壓)、貧(貧血)、倦(倦怠)極可能是腎臟病警訊。雖然糖尿病、腎臟病也和遺傳有關,但控制飲食和運動習慣仍能有效預防或減緩腎功能惡化,尤其如「限鹽」的飲食對於高血壓和腎臟病的控制非常重要。曾有病患體重130公斤,血壓很高,已是糖尿病前期,但在體重減了30公斤後,可以不必吃糖尿病藥,高血壓藥物也因此減量。預防和管理糖尿病、腎病變需要綜合的健康管理計畫,患者應與醫療人員合作,制定個人化治療計畫,減少腎臟受損風險。品質前3名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患者搭配個管師 APP協助自我管理糖尿病與腎病經常存在共病關係,高醫從2012年承接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經營以來,即針對每位到院體檢者,找出糖尿病、腎病患者進行列管,建立完整個案管理系統。大同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鈕聖文說,以111年為例,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所列管的糖尿病患者有1萬3,380人,列管的早期腎病變與慢性腎臟病患者有6,205人,每位患者都有個管師,且下載醫院APP,個管師會提供患者保健資訊,追蹤治療情況,APP則可讓患者方便查看最新檢驗報告,與衛教講座等訊息。早期腎病變多無聲無息,等到發病,可能已是末期腎病變,因此,需透過定期健檢來杜漸防微,尤其是有糖尿病、腎病家族史者,更要定期抽血了解血糖、腎功能。目前政府提供小一、小四生尿液普篩,若查覺有蛋白尿等,一定要抽血驗肌酸酐等數值,了解是否有腎絲球病變等病況。印象深刻的是曾有位20歲女大生,因噁心、嘔吐掛急診,照胃鏡無異常,抽血一查竟是因尿毒症誘發,腎功能剩下不到5%。由於腎臟損傷病況已不可逆,接下來只能長期洗腎,並列入等腎臟移植名單,若她能及早做健檢,可望延緩或阻止腎衰竭速度,不致年紀輕輕就洗腎。品質前3名台南龍崎區衛生所/地方獨居長者多 加強衛教協助自我照護根據健保署111年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照護品質獎勵的資料,台南市龍崎區衛生所榮獲地方品質前三名的殊榮。龍崎衛生所所長兼任醫師王琦瑩說,衛生所是區內唯一開業的醫療院所,僅一名家醫科醫師看診。所內糖尿病就診患者共56位,有八成六加入全民健保糖尿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收案照護。其中4位同時有糖尿病及腎臟病,平均年齡62歲。王琦瑩表示,當地患者多獨居長者,最需要詳加教導疾病自我照護的技巧與用藥順從性。對於共病患者,醫師、護理師及營養師組成照護團隊,安排患者接受定期衛教追蹤、營養諮詢,更提供完整眼底及足部檢查,並鼓勵加入糖尿病病友團體課程。王琦瑩說,為幫助患者了解自我血糖監測的重要性,今年引進智慧型血糖機,醫護人員可從APP平台追蹤患者的血糖變化,照護個案每3到4個月需接受血液及尿液檢查,監測控制情形。至於如何找出隱藏的共病患者,王琦瑩說,執行社區整合性健康檢查時,都會發現蛋白尿患者,他們同時有高血糖及血壓異常,排除其他造成腎臟疾病的原因後,就診斷為糖尿病腎病患者,即可進行收案照護。若發現腎功能指數為3B分期以上,就進一步將患者轉介給腎臟病專科醫師。110-111年糖尿病及其共病之就醫人數和平均年齡
-
2023-10-14 焦點.杏林.診間
第33屆醫奉獎/走出校園的部落校護!賴春美守護部落族人健康 照顧中風失智90歲母和癱瘓哥哥獲「孝行獎」
今年51歲的賴春美來自萬榮鄉太魯閣族,小時候體育很好,學業成績普普。因為大姊是護理師,就跟著讀護理,專科畢業後,到門諾醫院任職,擔任臨床、專科護理師。醫院的工作從早忙到晚,可怪的是她越來越喜歡進修,先後就讀慈濟大學的護理系在職專班和公共衛生研究所。接觸公衛領域,啟發了她改變部落族人健康的理想,決定捨棄16年的醫院護理師職位,轉換跑道到明利國小擔任校護。從預防醫學到部落文化 把校護角色最大化賴春美是花蓮縣萬榮鄉明利國小的學校護理師,她不止步於校護,而是一再走出校園,到有頭蝨的學生家裡打掃;到雜貨店裡勸人少抽菸少喝酒;深入部落教導減重、帶領長者做運動;甚至幫忙原住民技藝師開班傳授編織文化,還陪同去市集銷售。有當地人士讚美她改變了部落風氣,賴春美則說,這裡是她的家鄉,她希望「小小校護」也可以成為大家的健康守護天使。視力、口腔、體重列重點項目,讓預防走在疾病的前端原先父親擔心會不會「大材小用」,賴春美也認為在醫院才能救更多人。但是「預防勝於治療」,校護角色正可以做更多「預防」的工作。回顧校護生涯,賴春美舉了幾個認為成果不錯的例子。她發現學生有頭蝨、手上長疥瘡,不是「盡校護本分」的塗抹藥膏就算了,而是帶學生就醫,也幫學生洗頭,再擦藥,還邀請慈濟大學公衛研究所的師生幫學生義剪。她又考慮到學生的家裡如果不做好環境衛生,頭蝨、疥瘡有機會再犯,乾脆邀請老師一起到學生家裡打掃,教導家人要保持清潔。治本的計畫執行1個月後,有頭蝨的學生從占半數減為五分之一,短時間即改善頭蝨問題。賴春美將視力保健、口腔健康、體重管理,列為校護的重點項目。老師們也會主動發掘學生的健康問題,像是視力不好的學生,賴春美會請老師輔導追蹤;體力不佳的學生,體育強項的賴春美在每個上學日利用半小時下課時間,帶他們做運動。學校位於偏鄉,牙科醫療資源明顯不足,有些孩子有齲齒(蛀牙)問題。賴春美請來陽明交通大學口腔衛生服務隊,固定到學校做口腔檢查與教育宣導;也從校外找資源,拿免費的牙刷牙膏給小朋友用。2017年,賴春美針對學童的睡前潔牙、定期檢查,進行口腔保健行動研究;2018年代表花蓮縣的校護,參加亞太地區學校護理與衛生教育專業學術研討會發表研究;2021年再製作學童潔牙微電影,榮獲全國第二名佳績。著眼部落肥胖問題,申請經費推動「長者動動班」計畫賴春美還建立孩子的體重觀念,要求體重過重的學生少吃多動。有個國小三年級學生,從104公斤減到71公斤,孩子變得健康,她也很有成就感。部落族人也有肥胖問題。賴春美自認對部落健康有責任,於是請教慈濟大學教授學著寫計畫書,申請到10萬元經費辦活動。為了節省講師費,她先學會健康操,再邀過胖的族人按時聚集學校操場,由她帶領做運動。加上大家互相認識後會彼此提醒少吃多動,成效很好。10餘名肥胖者共甩肉205公斤。賴春美的觸角伸向社區後,寫了更多計畫書,申請更多經費。因為她注意到部落有許多獨居長者,老人家孤單坐在門口沒有活力。她以經費推動「長者動動班」計畫,在周末邀請45歲以上居民,到社區多功能中心學習健康促進課程,也安排長者與孩子牽手登山健走。有位48歲居民雙腿受傷需用輔助器行走,參與活動後,只需要拐杖即能走到教室上課,賴春美非常感動。部落居民多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肝硬化與痛風等慢性病,賴春美已經在思考如何寫申請書,推動慢性病防治計畫。擔心傳統技藝失傳,申請文化部落營造計畫在眾多計畫中,最令賴春美印象深刻的反而不與健康相關。她說,部落有傳統技藝師,作品卻沒有人看見也賣不出去,更有隨時失傳的危機。五、六年前,她向花蓮縣文化局申請文化部落營造計畫,拿到10萬元經費,利用寒暑假期間在部落文化健康站開編織班,供有興趣的人來上課。成品在花蓮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展售,也與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合作協助銷售,各方蒙受其益。「讓部落活躍起來」一直是賴春美心中的夢。她想吸引年輕人回部落,進一步培訓年輕人成為部落導覽員,與旅行社合作,將遊客帶進部落,認識原住民太魯閣族文化之美。賴春美銘記父親「有多少能力就要做多少事」的訓示,下班後會跑去圖書館,希望吸收更多知識把事情做好。她得過許多獎項,包括全國視力保健優良獎、菸酒檳防治網紅優良獎、擔任教育部菸害防制編撰委員,還獲得「台灣傑出護理人員服務奉獻獎」。在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期間,賴春美運用通訊軟體,讓學童與家長得知要配合的防疫事項,也規畫學校及社區的防疫宣導、消毒、諮詢,製作學童、教職員及訪客體溫記錄表,隨時補充防疫物資,也對未到校學童及老師追蹤原因。座右銘「不要侷限自己」,有餘力就致力謀福利賴春美以「不要侷限自己」為座右銘,期許自己「只要有餘力就去做對的事」。她特別感謝明利國小校長熊湘屏的信任。熊校長讓她「對於學童、居民有益的事,直接去做,不用特別問校長」。熊校長的放手給了她很大空間。她說,也感謝慈濟大學副教授謝婉華的鼓勵,還有高雄左營國中校護黃芝萍,猶如職場上的心靈導師,都是一路上的貴人。在父親過世後,賴春美負責照顧中風失智的90歲母親和多年前受傷癱瘓的哥哥。儘管辛苦,不過她仍保持樂觀的心,今年獲得花蓮縣「孝行獎」,哥哥也對妹妹讚譽有加。因為媽媽失智,賴春美想要進修老人相關的健康照護,5年前考取台北醫學大學老人暨社區健康護理組研究所,學習最新的照護知識。賴春美說,教授曾問自己退休後要做什麼,為了繼續為大家謀福利,想做萬榮鄉鄉民代表,這是心中對自己的期許與夢想,希望有天能實現。個人獎:賴春美年 齡:51歲出生地:花蓮縣學 歷: 台北醫學大學老人暨社區健康護理組研究所肄業、慈濟大學護理系經 歷: 門諾醫院內外科病房、加護病房臨床、專科護理師、護理長花蓮縣卓溪鄉太平國小學校護理師現 職: 花蓮縣萬榮鄉明利國小學校護理師主要事蹟:●代表花蓮縣學校護理師,參與亞太地區學校護理與衛生教育專業學術研討會●全國性國小學童潔牙微電影觀摩獲全國第二名●榮獲台灣傑出護理人員服務奉獻獎●榮獲花蓮縣孝行獎【看更多得獎者故事】.第33屆醫奉獎系列專題報導(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10 失智.長期照護
Action for Good!南山失智友善天使親手包裝關懷禮 傳遞真實溫度
今年六月初,南山人壽總公司近50位失智友善天使,在台北市萬華老人服務中心小心翼翼的把失智識能書籍及童玩沙包等物品一樣樣放進夾鏈袋,再逐一裝箱,共集結3000份「黃金60幸福指南」關懷禮,分送到全台各地共109個通過「失智友善組織」認證的通訊處,讓各地的失智友善天使們,繼續傳遞真實的公益溫度。「黃金60幸福指南」關懷禮是南山人壽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合作推出,集結「南山健康守護圈」及基金會的全方位長照服務、失智關懷資源,透過推動限量認購活動,為失智者募款,同時號召更多民眾認識失智症。南山健康守護圈 讓失智友善的溫暖更擴散南山人壽表示「幸福的力量,是改變生命的開始」,所以堅持推動社會善的循環,提升民眾的幸福感。109個失智友善通訊處,幾乎原本就都是積極前進社區舉辦公益活動或參與合作醫院、日照中心及關懷據點等機構的志工團隊,與在地連結十分緊密。以桃竹苗地區的苗盛通訊處與台北地區的圓山通訊處為例,皆與南山人壽健康守護圈合作夥伴-樂齡智造,一起在日照中心舉辦長者樂活活動。圓山處經理王姝丹表示,培訓後的業務夥伴失智相關知識提升,更懂得如何關心人,在服務失智家庭時,能依照不同狀況,提供不同的民間長照資源資訊,無論資深或年輕的夥伴,都全心投入給予貼近失智者或家屬最需要的關懷與服務。風雨無阻愛無限 陪伴也是很重要的付出無論颳風、下雨或艷陽高照,每到固定時間,在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日照中心,就能看到南部地區前豐通訊處的夥伴,也會在特定節日到獨居長者家中陪他們聊天或幫忙家務,不難觀察到,陪伴也成為公益行動重要的一環。「有時家有失智症的民眾、保戶,需要的是傾聽與陪伴。」中部地區的文廣通訊處處經理林茂經也分享,當保險業務員願意付出愛心,自然散發不一樣的氣質。一張保單一世情,更是一份信任,理當盡力回饋社會。舉辦主題講座 建立正確衛教觀念南山人壽也強調,建構失智友善社會的道路上,正確的衛教觀念也很重要,因此和院方的合作,也不僅止於日照中心或社區,更會請醫生或專業人士在社區舉辦主題講座,像是台北地區的雙興通訊處,就與醫院合作舉辦肌少症、口腔健康衛教等講座。企業拋磚引玉,由個人到組織的行動,已經逐漸發揮影響力,用生命影響生命。
-
2023-08-31 醫聲.高齡社會
享受數位陪伴 偏鄉、身障者線上輕鬆跨出門/送餐人生5
新冠疫情促使整體社會數位能力提升,不過對於獨居長者來說,因為社交網絡薄弱,要數位轉型仍是困難。Wacre遠距健康及數位人道協會創辦人潘人豪表示,對於高齡長者來說,無論是線上線下的社交活動,都有助於促進認知功能,維持生理機能,如果少掉這個連結,像是疫情期間,許多失智長者減少了外界的生理、心理刺激,短時間就從輕度失智變為中度失智。潘人豪以自己的母親為例,因為中風半癱需聘請外勞照顧,新、舊外勞交接後,因為新外勞怕媽媽跌倒,不敢讓媽媽走路,短短一至兩個月時間,少了活動刺激,加劇媽媽的肌少症,從過去旁人攙扶下可以自行走路,也可以甩動腳,但現在別人攙扶下走路更加吃力。在高齡社會下,延緩、維持生理機能十分重要,因為退化速度實在太快。潘人豪表示,政府推行長照2.0,利用不同資源鼓勵長輩到社區據點,使用共餐、課程,增加社交活動,提升健康識能,但如果是身障者或不良於行者,則需要家屬多加費心,安排交通接送,讓長輩到日照中心與其他長輩互動。在新冠疫情影響下,諸多社區據點轉以線上遠距課程進行,民眾在家就能同步跟老師做運動,克服無法出門的障礙,與此同時,也吸引到一群身障朋友,加入線上課程使用行列。潘人豪說,像是wacare 提供線上live課程,同時間500名同學在線上,開鏡頭與老師一起互動,即使長輩在家,但給予他「數位陪伴」感,讓他感受互動性,與單純看電視、滑手機看影片有很大差異。近年全台已有超過20個縣市,600個社區據點使用Wacare平台,替長輩做健康促進活動,先前與台東縣社會處合作,一堂線上拳擊有氧,同時有40個社區、800個長輩同時在線上上課。潘人豪說,長輩會有「數位恐懼」,對於嘗試新事物有恐懼感,往往不敢「下一步」,就怕一個不小心弄壞手機,但只要有人教他一次,學會就上手,因此許多長輩疫情期間,靠著孫子女教導精進數位能力。雖然疫情後許多人回歸線下活動,但仍有許多長輩愛上線上課程,包括騎機車、到運動中心運動,無時無刻都掛在網上,產生高度數位黏著度。但對於獨居長者來說,少了家人幫忙,數位能力較難快速進步。
-
2023-08-31 醫聲.高齡社會
失能失目標 長者等吃、等睡、等死三等人生/送餐人生2
長照預算經費高達600多億,產出各類型長照服務,雖然接住了民眾照護需求,但卻未能顧及心裡需求,且根據統計,高齡長者尤其男性,一旦失能後,自殺率相較女性更高。專家表示,長照鼓勵在地安老,希望民眾走出家門參與社區活動,但仍有一群困難案主走不出來,如果政府沒有關注到年長者心理變化,當他們失能又失去生活目標,大多就是「等吃、等睡、等死」三等人生。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兼任教授黃松林表示,衛福部111年統計,各年齡層自殺死亡率,65歲以上自殺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28.4人,尤其老人自殺比率在失能後以男性居多,男性自殺比率為10萬分30至40人,女性則為10萬分之20至30人。黃松林說,當長者失能達到一定等級時,多半會建議到住宿機構,但不少高齡男性拒絕住機構,認為自己失能會被看不起,若不願意使用住宿機構,大多希望有社區照顧據點或長照服務可以協助他。此外,相較於女性一生經歷許多階段,像是懷孕生子、更年期等,對外自我揭露程度高,較容易說出心裡話,即使低潮也可以將情緒抒發,但男性不容易說出口,碰上憂鬱、想不開,「很多時候就走了」。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表示,許多長者因為肢體障礙,延伸出環境障礙、心理障礙,漸漸不想與他人互動,會認為社區中其他人都很優秀,自己因為疾病、障礙而不好,更不願走出去,我國長照政策雖然滿足民眾生理、居家環境安全等服務,但較少去理解長者內心變化及生死議題,若沒有訂定生活目標,延續生命意義,對長輩來說就是「等吃、等睡、等死」三等人生。張淑卿說,長照社區據點多年發展下,會願意走出來的長輩,大多已經出來,老盟關注到一群不願走出來參與社會的長輩更需關心,因此去年起推出「孤獨處方箋-幸福好朋友」實驗計畫,培訓在地社區的長輩擔任志工,進入鄰里關心獨居長者,比起社工來說,在地志工與獨居長者多了份情感連結,也能陪伴他的生活,但根據觀察,至少要花2至3個月才能建立互信關係,甚至有些拜訪十幾次仍被拒絕。黃松林說,在英國,80歲以上有超過79%的獨居比率,將來只會更多不會少。針對我國現有67萬名獨居老人,近日老盟接受衛福部社家署委託,進行「獨居老人需求分析」研究,先請各地志工深入社區,針對獨居長輩的需求進行調查,再根據不同的需求,對應不同的系統介入,包括社政體系、醫療體系或長照體系,此調查估計花1至2年時間進行,以因應台灣2025年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 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
-
2023-08-31 醫聲.高齡社會
唯一可說話對象 送餐員見一面成獨居救命繩/送餐人生1
送便當到家門口,送餐志工或許是獨居長輩每天唯一的說話對象。擔任送餐志工長達11年的鄭先生,趁著週末空檔,每周不間斷提供送餐服務,除了送便當以外,藉由短暫會面觀察長輩的生理變化,也看盡長照百態。他曾被高齡伯伯破口罵送餐太晚讓他餓,沒想到僅過幾個月,伯伯衰退嚴重,躺在床上無法動彈,也有家屬怕失智老先生走失,用鐵鍊「拴住家門」,但老先生在家摔破頭後,一周後不幸離世。現年50多歲的鄭先生本身有正職工作,在10多年前,於網路看到一段送餐給獨居長者的影片,深受感動,因而興起想加入志工行列的念頭,不過北市送餐單位,大多僅服務周一至五的午晚餐時段,經過多日搜尋,正好台北市萬華老人服務中心徵求送餐志工,他寫了封自我介紹信到中心,在111年獲錄取,開始送餐志工的行列。送餐過程讓他感慨萬分。一位90多歲的老兵患有白內障,身體相當硬朗,但與室友關係不佳,若不在時,室友見鄭先生來送餐,會嚷嚷著「敲什麼門,別吵,把便當放地板」等語,鄭先生遂另準備塑膠袋,把便當裝在內掛在門把上。日前,老兵突然向他吐一句「我這麼老,國家還養我,我對不起國家」,鄭先生趕緊送上安慰,肯定他一輩子為國付出,老兵一聽默默流下淚,彷彿緩解片刻孤獨。另一位90多歲失智症伯伯,多年來由40多歲姪子照顧起居,兩人住同棟不同樓,先前因多次走失,姪子索性用「鐵鍊栓門」,因為鄭先生需送餐,才持有伯伯家鑰匙,可以開門入內幫忙放便當。一日,他送餐發現伯伯躺在地板,後腦勺血流已乾但仍有意識,告知姪子時,卻換來「一個大白眼」,讓鄭先生很是錯愕,一周後,得知伯伯離世噩耗,雖遺憾,但他能理解沒有替手的家庭照顧者有多辛勞。中心每日須完成100多個便當配送,每位送餐員大約分配送10個便當,以萬華服務中心來說,送餐志工大多由退休族組成,年紀最大有75歲,最年輕則有大學生,鄭先生則是中生代。他表示,先前有位送餐大姐膝蓋不好,但送餐路線需要爬樓梯,總忍著腳痛就為了送一個便當,他發現後,主動與大姐換路線,讓大姐送有電梯的公寓大樓路線,緩解大姐的送餐負擔。在北市的送餐員,每次出勤可獲300元補貼,鄭先生說,送餐員為了趕時間,可能會暫時臨停,面臨被警察開單風險,但也有善良的鄰居會幫忙看車,也有熱心肉鬆店老闆會贊助肉鬆給長輩加菜,先前有次太晚到,讓一位長輩餓著而換來一頓罵,沒想到過幾個月,那位長輩病情快速惡化,從中氣十足罵人,到躺在床上動也不動,鄭先生想起那幕,仍忍不住哽咽,「現在有長輩要罵都給他罵,至少他還有力氣罵」。「我以為當志工是來付出,但其實收穫更多。」鄭先生說,有時長輩見他冒大雨仍送便當來,會不好意思地反饋關心,他認為,可以當志工是何其福氣,代表自己身體還很健康,他的家人也十分支持,現在他能將溫熱便當送到長輩手上,更是他最大的滿足,他也期許,未來有更多人可以加入送餐志工行列。
-
2023-08-19 慢病好日子.深度報導
慢病主題館【94愛你慣】拒絕慢性病,9大專家教你,1招甩掉壞習慣!
健保署統計,2022年國人因慢性病就診的人數高達1,286萬人,其中有兩種以上的慢性病者718萬人,佔56%,那到底可以怎麼預防慢性病呢?那就要注意自己是否有罹患生活習慣病之稱的新陳代謝症候群,從改掉生活中的壞習慣開始。因為,生病不是醫師的事,自己的健康自己負責。你有家人罹患慢病,但壞習慣總改不掉嗎?慢病好日子推出行動代號:「94愛你慣」,邀請大家親身實踐個人的健康SDGs,永續經營健康餘年。從現在起要開始關心自己,也關心身邊罹患慢病的家人。因為愛你,才會管你;因為愛你,才希望你養成生活好習慣,擁有慢病好日子。這篇文章告訴你,如何開始行動。這篇文章會告訴你:📍想養成好習慣,你可以怎麼做?📍家人生病,可以怎麼幫忙?📍病情失控?有什麼慢病自我管理的訣竅?想養成好習慣,請你這樣做1.不只勞動(工作),還要運動像大家都知道運動很重要,但執行上很難,以自己為例,平常工作就非常燒腦,回家後就很累很懶,加上得做家事,總認為這些事就是運動的一環,但前健保署長楊志良告訴我,「這是勞動,不是運動」。後來,為了讓自己可以多「動」一些,就會準備一雙好走的鞋子,可以在上下班搭捷運穿著「跑捷運」,另外,也會提早一兩站下車,走著去上班,這些多少都可以累積運動量,也提供給上班族參考。另外,要知道自己的壞習慣,必須先了解自己的習慣是壞的,跟自己的健康是有關聯的,才會進行導正。這些一連串的關係必須先從獲得正確的健康訊息開始,尤其現在資訊爆炸時代,民眾識能要提高可從官方的網站或各醫療院所提供的訊息,才不會人云亦云,成了傳遞錯誤訊息的媒介。2.全民量血壓,「722」口訣要記住很多人輕忽量血壓的重要性,有些慢性病人甚至也不量血壓,只是到醫院看診時量一下,但門診時量的血壓其實不準,因為量測前無法完全休息,會讓血壓偏高,影響藥物的調整,應該以居家量測的血壓為主。實際上血壓的收縮壓降低10mmHg,可以減少20%心血管疾病的發生、10%的死亡風險。因此,不只病人該量血壓,全民都要養成習慣,民眾只要記得「722」口訣就不會忘記。7:連續量7天2:一天量2次(早上起床前及睡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2遍(每次隔一分鐘再量)※小提醒:最好左右手都量,之後以血壓較高的那隻手為量血壓的手臂量測的工具以家中的上臂式血壓計為主,紀錄下來給醫師參考,當成調整藥物的依據。一般18歲以上成年民眾,每年一次,找一週來執行,平均值若高於130/80mmHg,觀察3到6個月,若還是異常就需要就醫;至於慢性病者則3個月執行一次。民眾或許可以以每年的7月22日來執行「722」連續量血壓的任務。3.注意!飲料加雞排,不適合當鼓勵手段手搖飲料已跟糖尿病成為平行增加的關係,手搖飲料開的家數愈多糖尿病患者跟著增加,這與手搖飲料的攝取量成正相關,當糖類攝取過多,會造成發炎反應,也是氧化壓力的來源,因此,喝手搖飲時要改喝半糖、低糖。延伸閱讀:你也有生活習慣病嗎?個人、家庭應該要負責●家人生病,你可以這樣幫忙4.別讓家人單打獨鬥!糖飲對青少年的影響很大,無論家長及學校老師,請不要再以飲料加雞排當鼓勵的手段,這兩種食物是增加肥胖的原因,而肥胖是造成糖尿病的重要因子,且糖尿病是萬病之首,改掉這個壞習慣,是維持健康最基本方法。慢性病是生活習慣病,全家人處在同樣的環境,很容易會罹患相同的疾病,因此家人在對抗疾病時候,不能讓他單打獨鬥有孤單感,例如:全家一起運動,一起吃相同的食物,以糖尿病為例,吃的食物並非是所謂的「糖尿病飲食」,而是健康的飲食,不能以疾病控制觀點來看,而是以維持全家健康著手,讓家庭成員從小就過健康飲食的生活,減少家庭其他成員未來罹患慢性病的可能。另外,家人可以做的事,就是將對慢性病人的關心化為實際協助的行動,利用國家的資源搭配高科技來協助疾病的控制,例如,健保署推出的健保快易通APP中,健康存摺有很多抽血檢查的資料,甚至有疾病預測的機制,都有助於家人控制慢性病的狀況。延伸閱讀:善用AI「算病」 預防慢病更精準個人化5.看診時停看聽,協助家人詳記用藥、症狀民眾就醫時容易先自我分科看診,像是膝蓋痛就去找骨科,卻不好意思和醫生說也有皮膚或頭痛問題,其實只要有不舒服症狀都能向醫生提出,如果需要專科介入,醫生會轉介安排,建議家人陪長輩就醫時,先去找家醫科或熟悉的醫生看診評估,並在看診前寫下所有症狀,以免忘記或說不清楚的狀況。同時,建議看診時,帶著目前服用的藥物,以便醫生進行調整,也要記得平時要有自我監測習慣,有些患者到醫院才量測血壓,一緊張血壓飆高,開了降血壓藥物後,回去服用卻產生頭暈狀況,屆時又跑去另一科看頭暈症狀,產生惡性循環。看診時就把所有健康資訊告訴醫生,從健康檢查報告、抽血,甚至到就醫便利性各項疑難雜症,都能與醫生一起討論,控制好慢性病。6.多了解家人罹患的慢性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項多數人不了解的疾病,家人必須要先清楚認識其症狀、治療方式、飲食注意等方方面面,作為後盾給予支持,像是患者容易頻繁咳嗽,就要避免暴露於菸害的環境,此外,COPD與氣喘不同,中重症患者要進行肺部復原,例如:運動、呼吸等訓練,否則會產生「喘」就不要動的錯誤概念。飲食方面,患者需要減少碳水化合物、提高脂質的攝取,避免吃下肚後產生過多二氧化碳造成肺部負擔,症狀後期也要使用氧氣治療,更重要的是早期診斷發現、治療的重要性,這些都有賴於家人作為後盾。●病情失控?養成生活好習慣的小訣竅7.睡前打坐,天天睡飽6小時對於慢性病患者而言,好的睡眠及運動相當重要,如何睡得好,能趁著晚餐後到睡前這段時間,只要在家找一處一平方公尺的簡易空間,安靜的打坐、外丹功,這些運動都能幫助肌肉放鬆。以我的經驗,平時就會進行這兩項運動,現在也到救國團學太極拳,睡眠明顯變得深沉。至於減重方面,飲食比運動來的重要,舉一個例子,隨便一碗飯的熱量就三、四百大卡,必須走一個半小時才能消耗;以往被教育是「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現在要改為適量,不然吃得越多,也得吃下更多的藥。8.腎不好,蛋白質、鹽、油、肉都要少一直強調戒菸、運動、睡得好,培養好的健康生活習慣是各科別耳提面命民眾。當中,腎臟科會多加一個注意事項,就是蛋白質的攝取,太多蛋白質對身體不好,最直接改善方式是少吃一點,飲食上少鹽、少油、少肉。延伸閱讀:不良生活習慣難改,慢病風險爆增2-3倍腎臟病患者也要多運動,而運動量則要依照自己所能負荷進行,健康的生活就要就從改善這些習慣做起。9.把吃藥內化成生活的日常在還能自我照顧時,要將生病吃藥內化成生活的一部分,像是高血壓用藥,很多人會認為沒有生病而不服藥,但如果接受了生病事實,把吃藥作為例行工作,便能減少中風發生率。而這樣的觀念要從青少年或學生時代打下基礎,尤其年輕人比較容易調整生活習慣,五到十年後便能看見成效。相對的,改變老年人的健康識能較為困難,特別是獨居長者,難以調整生活習慣,因而遷就於他們,這時需要公衛體系的協助。【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7-28 醫聲.慢病防治
【慢病94愛你慣-3】病情失控?慢病患者自我管理的訣竅
依健保署2022年國人因慢性病就診的人數高達1,286萬人,其中有兩種以上的慢性病者718萬人,佔56%,那到底可以怎麼預防慢性病呢?那就要注意自己是否有罹患生活習慣病之稱的新陳代謝症候群,三高兩害,飯前血糖高、血壓高、三酸甘油脂高,二害腰圍粗、好的膽固醇低,據國健署統計,40歲以上成人每10年中有3.7人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9大慢病專家,教你如何1招甩掉壞習慣!生病不是醫師的事,自己的健康自己負責。你有家人罹患慢病,但壞習慣總改不掉嗎?慢病好日子推出行動代號:「94愛你慣」,邀請大家親身實踐個人的健康SDGs,永續經營健康餘年。從現在起要開始關心自己,也關心身邊罹患慢病的家人。因為愛你,才會管你;因為愛你,才希望你養成生活好習慣,擁有慢病好日子。我們訪問了9位慢病權威專家,告訴你如何開始行動。●身為慢性病患者的你,怎麼照顧自己?健保署副署長李丞華:睡前打坐天天睡飽6小時對於慢性病患者而言,好的睡眠及運動相當重要,如何睡得好,能趁著晚餐後到睡前這段時間,只要在家找一處一平方公尺的簡易空間,安靜的打坐、外丹功,這些運動都能幫助肌肉放鬆。以我的經驗,平時就會進行這兩項運動,現在也到救國團學太極拳,睡眠明顯變得深沉。至於減重方面,飲食比運動來的重要,舉一個例子,隨便一碗飯的熱量就三、四百大卡,必須走一個半小時才能消耗;以往被教育是「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現在要改為適量,不然吃得越多,也得吃下更多的藥。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腎不好的人太多蛋白質不健康一直強調戒菸、運動、睡得好,培養好的健康生活習慣是各科別耳提面命民眾。當中,腎臟科會多加一個注意事項,就是蛋白質的攝取,太多蛋白質對身體不好,最直接改善方式是少吃一點,飲食上少鹽、少油、少肉。延伸閱讀:不良生活習慣難改,慢病風險爆增2-3倍腎臟病患者也要多運動,而運動量則要依照自己所能負荷進行,健康的生活就要就從改善這些習慣做起。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將生病吃藥內化成生活的日常在還能自我照顧時,要將生病吃藥內化成生活的一部分,像是高血壓用藥,很多人會認為沒有生病而不服藥,但如果接受了生病事實,把吃藥作為例行工作,便能減少中風發生率。而這樣的觀念要從青少年或學生時代打下基礎,尤其年輕人比較容易調整生活習慣,五到十年後便能看見成效。相對的,改變老年人的健康識能較為困難,特別是獨居長者,難以調整生活習慣,因而遷就於他們,這時需要公衛體系的協助。
-
2023-05-17 焦點.杏林.診間
奉獻糖尿病防治半世紀,台大前院長戴東原辭世!7、80歲都還在行醫,熱情從未退
【2023/05/16編註】國內糖尿病醫學領域大老、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名譽董事長戴東原,今天(16日)上午8時於睡夢中過世,享壽84歲。戴東原也是第27屆醫療奉獻獎個人獎得主,《元氣網》帶大家回顧這位奉獻糖尿病醫學防治半世紀的醫者,專訪當年78歲都沒打算「退休」,對醫療志業的熱情從未退燒!【相關新聞】台大前院長戴東原今晨辭世 一生致力糖尿病、家庭及老人醫學27屆醫奉獎/戴東原推動糖尿病防治 長年守護貧病弱勢【記者鄧桂芬╱專訪 圖╱杜建重攝影、戴東原提供,原文刊載於2017-09-06聯合報】記者在約訪時間提前抵達台北仁濟院,總院長戴東原還埋頭在辦公桌前工作,三點一到,準時開門親切迎接。提及醫療工作,行醫已逾半世紀的他雙眼發亮、講話中氣十足,看不出高齡78歲,更沒打算何時「退休」,只笑著拋出一句:「樹欲靜而風不止。」道盡他對醫療志業的熱情從未退燒。冷門新陳代謝科 愈研究愈有興趣戴東原非生於醫師世家,父親是法界人士,在台灣大學法學院執教,後轉任司法院服務,但已故的外公張山鐘是屏東縣萬丹鄉名醫。戴東原說,外公在古厝開診所,因醫術高超,病人把外公當神崇拜,診所門庭若市,每天至少有200位病人就診,還有民眾相信舀取古厝院內的井水配藥吃,病很快就能痊癒。這讓每次放暑假到外公家玩的他,留下深刻印象,高中畢業前夕,獲保送台大醫學院的機會後決定從醫,不追隨父親,一路走到現在。戴東原奉獻糖尿病醫學防治將近半世紀,不過選擇走新陳代謝專科,並非他最初的興趣。戴東原說,他在台大醫院當總醫師時,對心臟科及胸腔科很有興趣,當時恰巧有一位新陳代謝科教授請他協助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他心想「既然老師看得起,就當跑腿吧!」並且因緣際會到日本參加泛亞洲國際糖尿病研討會,也是他首次參加國際型會議,才激起他對新陳代謝科的興趣。但當時新陳代謝科算冷門科系,醫學研究不多,對糖尿病的處治也有限,有同儕笑他選新陳代謝科是為了讓日子比較好過,「但不是這樣啦,有心學習的話,愈深入研究就愈有興趣。」這也是為什麼他42歲開始投入醫院行政工作後,還堅持在第一線看病、做教學研究的原因之一,「不動手會癢啦!」他大笑。啟動共同照護網 照顧弱勢獨居者戴東原曾任省立桃園醫院副院長、成大醫院院長、台大醫院院長,2003年自台大退休後,短暫到國衛院服務兩年。之後,台北仁濟院董事長邀他出任台北仁濟院院長。在台北仁濟院服務至今12年,戴東原除了行政工作,也替病人看病,啟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鼓勵三名護理師報考糖尿病衛教師,組成專業糖尿病衛教團隊。再加上他接下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職,經常下鄉替民眾衛教或進行家庭訪視,足跡踏遍全台,最遠去過澎湖。戴東原說,糖尿病防治經多年推廣,民眾認知仍有限,不清楚血管或神經受損等併發症與糖尿病相關。以仁濟醫院為例,位處萬華區,是台北市老年人口最多、平均收入最少的地方,國小後就失學的民眾占了五成,因對慢性病沒概念,藥袋上的囑咐看不懂,服藥還會自行中止或減量,飲食與運動也難配合。尤其萬華的獨居長者特別多,施打胰島素有時劑量拿捏不準,「長輩不怕,但我們卻緊張死了,擔心他發生意外。」不過只要控制得宜,了解飲食的醣類代換,只要認識七到八成,糖尿病就能獲得不錯控制。開辦「身心活化站」 無所不教「為教居民識字,我撩落去(台語)了!」戴東原10年來在仁濟院開辦「身心活化站」,創立「生活文字班」,請講師免費教民眾識字,有時學看交通號誌,有時學看歌曲歌詞,邊唱歌邊學,讓民眾能順利搭公車或捷運到醫院看病及辦手續,到銀行寫金額時,也不會再把國字「大寫」誤認是將阿拉伯數字寫大。他擔心民眾不知道「身心活化站」是什麼、什麼時候招生,特別請院內的社會服務室同仁走進社區「拉客」,不分年齡及經濟能力,有興趣的街友也很歡迎,希望民眾多識字,增加自我生活功能。身心活化站也提供高齡者體適能訓練、傳承藝術、音樂活化大腦、樂活學3C等課程,希望預防長者失能失智或延緩病情,並增進長輩的社會參與。此外,仁濟醫院糖尿病共同照護網每個月最後一個周六上午,也會舉辦「克糖對話」,10年來每場均由戴東原親自主持,聘院內外專家及同仁進行專題演講,預留時間和病友進行雙向溝通。有時演講內容還會超過糖尿病衛教範圍,例如教導民眾如何促進呼吸、骨骼與關節的健康、預防跌倒等。「一步一步慢慢教,對病人一定有幫助。」戴東原說,他看病、做教學研究、做行政工作、做慈善救濟,每天工時10小時起跳,下班後腦筋還要繼續動。但每天這麼忙,必須忙得有意義,這不是要受到多少表揚或得到多少獎狀,而是一定要為大眾服務、幫到病人的忙,否則就只是「無頭蒼蠅」。看診耐心解說 讓病人感受誠意戴東原說,醫師要具備誠心、耐心與細心,病人會知道你的誠意。他看一名病人平均8分鐘,醫囑會手寫標示「1、2、3」講清楚,一旦發現病人不懂,一定會請衛教師再花15分鐘以上詳談。有許多病人多年來和戴東原合作得很好,例如有一名60歲老病人,從28歲確診第二型糖尿病後就看他的診,每天按時服藥、節制飲食,幾乎每天爬山當運動,雖曾置換人工膝關節,改換健走當運動,糖尿病史32年來保持零併發症,令他十分欽佩。戴東原因曾到國衛院服務二年,減少門診次數,有病人一時找不到他。當他到仁濟醫院服務時,回鍋的病人向他說:「醫師我找你找得好苦啊!」讓他很感動。戴東原行醫51年來都和糖尿病友在一起,聽過許多的飲食與運動課程,讓他「萃取」一套養生方式。戴東原說,他因椎間盤突出曾接受復健治療,且上了年紀也不能做太激烈的運動,只要下班有空,一定會去家裡附近的學校操場走路,走完回家再加上一點體適能運動。前一陣子因天氣太熱,他選擇在家開冷氣繞著客廳走路,「雖然說來有點糗,但一定要動啊!」此外,戴東原也曾是一名癮君子,25年前的某天,他看診的倒數第二名病人,一邊抽菸一邊走進診間,他念病人「看病還抽菸?菸抽完再進來!」結果他看完最後一位患者後,放鬆得拿菸出來抽,卻被上一名病人看到,大喊「醫師你也在抽菸啊!」讓他覺得很糗,卻也痛下決心戒菸,好好保養身體。因應長照政策 規畫未來藍圖戴東原說,他接受最多考驗的就是從事行政職務,尤其是成大醫院營運前,為了籌備教學人力,借用台大醫院景福館二樓一半空間做教室,請台北的醫學中心教授就近教學,一方面安頓醫學生,一方面策畫醫院開張,還要晉用人力及採買設備,壓力很大,回家次數少之又少。「還好當時四、五十歲,比較有幹勁啦!」因應國家推動長照政策,戴東原已規畫仁濟院未來藍圖,除了擴展現有的食物銀行、獨居老人送餐、老人關懷與急難救助服務,還要再辦食堂、居家服務與居家復健。至於已提供有十年的居家護理及居家醫訪服務,去年一年服務了2200人次,希望未來兩年內服務人次增加到3000,再逐步提升到7500人次。戴東原說,很多人笑他,七、八十歲了還要策畫醫療及社服事業,太太也會抱怨他把工作當娛樂,孩子也曾埋怨成長階段沒有他的陪伴,「但這已經是習慣了,且到了我這把年紀,也不會再去計較工時和待遇。」「老實說,有一點功夫的人,很少沒在做事的。」戴東原說,他還會繼續工作一段時間,為推展長照來努力,到了該休息的時候,才會停下腳步告一段落。【27屆醫奉獎】戴東原熱情投身醫療工作 孫女盼爺爺早點回家【記者羅真/即時報導,原文刊載於2017-09-23聯合報】有一群人,長年在有需求的角落默默為病人付出,被社會看見時卻彎腰不居功,屬台灣最美風景。衛福部今舉辦第27屆醫療奉獻獎頒獎典禮,奉獻糖尿病醫學防治將近半世紀,台北仁濟院總院長戴東原是個人獎得主之一。戴東原曾任省立桃園醫院副院長、成大醫院院長、台大醫院院長,2003年自台大退休後,短暫到國衛院服務兩年。之後,台北仁濟院董事長邀他出任台北仁濟院院長。在台北仁濟院服務至今12年,戴東原除了行政工作,也替病人看病,啟動「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鼓勵護理師報考糖尿病衛教師,組成專業糖尿病衛教團隊。他接下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職之後,經常下鄉替民眾衛教或進行家庭訪視,足跡踏遍全台,最遠去過澎湖。「每次去爺爺家,爺爺都好晚回家」,陪同戴東原上台領獎的小孫女靦腆地說。高齡78歲的戴東原,至今每日工時仍10小時起跳,他認為,人生得忙得有意義,一定要為大眾服務、幫到病人的忙。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11 醫療.耳鼻喉
10分之1長者有「這問題」,嚴重會引起吸入性肺炎!照護與治療重點報你知!
【本文重點】:高齡長者常因老化而有吞嚥困難問題,老是在吃飯時、喝水時發生嗆咳,尤其嗆咳頻繁,易引發吸入性肺炎而致命,長期吞嚥困難也可能導致營養不良,而肌少症使得骨骼、肌肉質量減少,都會影響吞嚥肌群功能減退。專家建議,長者可透過吞嚥困難篩選工具表自我檢測,若有異常應盡快至復健科、耳鼻喉科就診,平時可透過吞嚥健康操訓練,強化吞嚥功能,遠離吸入性肺炎危機。長者引起吞嚥困難的原因有哪兩類?一名80多歲老先生,長年飽受吞嚥困難影響,進食、喝水都容易嗆咳,數次發生吸入性肺炎,也因老化關係,聲帶萎縮嚴重、關不緊,導致講話聲音沙啞,也增加嗆咳頻率,近2年都戴鼻胃管以灌食維生。日前從胸腔內科轉至耳鼻喉科,經手術改善聲帶問題,搭配後續復健,才順利拔除鼻胃管,老先生一度感動落淚,因為不僅恢復正常外觀,也終於能正常進食,吃到他最愛的香蕉。吞嚥困難原因主要分為神經肌肉功能異常、結構性因素2大類。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李佳融表示,高齡長者因老化關係,神經感覺變得遲鈍,咀嚼、吞嚥能力也會下降,因吞嚥需搭配肌肉與神經功能,肌少症的長輩吞嚥反射能力降低,也會造成吞嚥障礙,使進食速度變慢、將食物含嘴裡不吞下;若嗆到時無法快速將食物咳出,液體流入氣管則變成吸入性肺炎;而聲帶萎縮、關不緊等結構性因素也造成吞嚥困難。65歲長者每10人就有1人吞嚥障礙?常見警訊有哪些?語言治療師王麗雅表示,吞嚥障礙定義是從準備吞嚥時的所有行為、感覺和主要動作反應,包括認知期、口腔準備期、口腔期、咽部期、食道期等,其中一階段受阻,就可能是吞嚥困難。像是嘴唇無法閉合,邊吃食物邊掉落,食物卡在前唇溝、兩頰;久久無法吞食;食團越過聲帶掉進氣管,造成靜默性吸入;長期胃食道逆流刺激導致喉嚨發炎;嚴重失智症難分辨生熟食,皆屬於吞嚥異常。王麗雅表示,如果長者在短時間內體重下降、吞東西變得費力、覺得喉嚨有異物感等,都是吞嚥困難警訊之一。此外部分長者雖然可以正常吃便當,但無法正常「吃藥」,因為藥物是固體、水為液體,吞嚥困難長者要同時處理固體、液體很困難,家屬亦可從「吃藥」面向觀察,提早發現初期吞嚥困難問題。長者發生吞嚥障礙該如何照護?如何治療與改善?根據統計,65歲以上長者每10人就有一人輕度吞嚥障礙,李佳融提醒,現代社會有許多獨居長者,一旦發生吞嚥困難、吸入性肺炎,恐會導致肺部纖維化,後續再度嗆咳、住院頻率都會增加。在排除食道、上呼吸道腫瘤問題後,可透過日常生活、飲食習慣改善,例如液體食物添加增稠劑,減少液體流入氣管風險,也要細節慢嚥,專心吃飯避免分心。李佳融表示,臨床上觀察,若長輩吃飯超過1小時、食物含嘴裡不吞、不想吃東西,或患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等,都容易出現吞嚥障礙。可透過復健、手術延緩退化速度,降低吸入性肺炎機率,若屬於結構性問題患者,例如聲帶萎縮,需評估透過手術改善;而沒有中風、認知障礙疾病,僅單純退化造成的吞嚥困難長者,根據統計,有8成機率透過復健可改善,不一定要長期戴鼻胃管,有機會移除。王麗雅表示,每日可做吞嚥健康操,加強吞嚥肌群力量,並注意用餐姿勢,像是坐輪椅長輩可用枕頭支撐頭部、腰部,讓背部呈現90度,不要趴著吃飯;若長者躺電動床,要將床立起,頭部、腰部也要墊枕頭。用餐期間也要專心吃,並控制進食量、速度;或調整食物質地,例如加食物塑形粉等,提高長者用餐意願;餐後也要注意口腔清潔,避免長者吞下殘留食物增加嗆咳、吸入性肺炎機率。吞嚥困難高危險群1.腦血管疾病,例如中風等。2.神經退化疾病,例如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等。3.癌症疾病,例如頭頸癌等。4.65歲以上長者、一般神經肌肉老化退化。資料來源/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李佳融、語言治療師王麗雅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3-31 醫聲.Podcast
🎧|曾因爭取「醫藥分業」被查水表 黃金舜:藥品應有獨立預算
今年恰逢台灣醫藥分業25週年,曾在解嚴不久帶頭上街抗議,引起政府出動鎮暴部隊、蛇龍的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以下簡稱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卻表示,雖然後來台灣施行醫藥分業,但採取至今的雙軌制讓藥師成為醫師的附屬品,不僅無法充分發揮專業,保障民眾用藥安全,還使醫療院所可賺取700億元藥價差,因此他認為,藥品應獨立總額預算,並由藥師團體為首組成的專家委員會監督處方箋開立,避免資源浪費。🎧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一般情況下,醫師負責診斷、治療及開立處方而不調劑,藥師專職調劑處方,並評估處方內容是否恰當,如是否重複用藥、是否會產生交互作用、對病人有否禁忌等,若有疑慮,可再跟醫師討論;雙方各自依據專業,發揮相互監督、覆核與制衡的功能,保障民眾用藥安全。除非偏遠地區的藥師不足,才由醫師親自調劑處方。而目前台灣的醫藥分業是採取雙軌制,處方箋除了經由獨立自主的社區藥局藥師調劑,也可透過診所直接聘僱的藥師,或診所醫師出資開設的藥局(意即門前藥局)所聘僱的藥師調劑,「醫師是老闆,藥師發現處方有問題,也不敢跟老闆討論,民眾的安全堪憂。」黃金舜指出,現在國內有三分之一的藥局屬於醫師,之所以如此,可從歷史窺見端倪。日治時期醫師獨大 醫藥分工仍有3爭議黃金舜回憶,早期台灣醫療環境承襲日治時期,醫藥不分且醫師獨大,多由醫師娘、護理人員、診所小妹調製藥品,藥局為了生活也私下開藥給民眾。等到他畢業上台北,與留學前輩交流,才知道國外是百分之百完全實施醫藥分業,「就是醫師開處方,民眾再拿到自己可以信賴的藥局。」此後便與眾人上街頭爭取醫藥分業。當時正值解嚴之初,社會運動風起雲湧,抗爭時常出動鎮暴部隊、蛇龍,「我都擔任指揮官站在宣傳車上,那個年代我們稱為戰車,因為是一部貨車改裝而來,有大型的喇吧,可以要求藥師整隊、冷靜、不要暴衝。」黃金舜說,那時他的電話都被監聽,管區每天都會來家裡查戶口、簽名,惹得父親三天兩頭打電話指責。經過多年藥師公會全聯會與政府、醫師公會積極協商,1997年台灣開始實施醫藥分業,不過至今依舊一波三折。例如健保局(今健保署)為獎勵醫藥分業,補助基層診所每釋出一張處方箋可獲得25點,藥師藥事服務費則補助24點,然而,若處方箋經由診所開設的門前藥局調劑,等於診所變相獲得49點,不僅辜負原先希望社區藥局得到處方箋、阻止租牌與掛牌藥師繼續營業的美意,健保局每月還需多支付近3億元。2006年健保局刪除處方釋出費,並訂定門前藥局的合理調劑量為每人100人次,讓相關爭議看似落幕,但其實基層診所醫師與藥師之間仍出現許多紛爭,如下:1.基層診所醫師:「若藥師根據勞基法休假,或是臨時請假,民眾恐將拿不到藥,尤其偏鄉地區衝擊更大。」黃金舜:「藥師公會全聯會設有網路平台,提供診所申請臨時、約雇的藥師支援。」2.基層診所醫師:「現行法規規定,診所周邊1.8公里內沒有藥局,可由醫師自行調劑藥品,但1.8公里的距離仍會造成行動不便、不舒服的民眾負擔。」黃金舜:「藥師公會全聯會做過統計調查,大部分診所1.8公里以內一定都有一家藥局。加上藥師公會全聯會已針對偏鄉推行送藥到府,服務年紀大、慢性多、行動不便的獨居長者,並透過慢性病連續處方箋追蹤民眾的服藥情形,也鼓勵藥師必要時騎摩托車送藥。」3.基層診所醫師:「ㄧ家藥局如何準備、妥善管理各科別的用藥?一位藥師又能否懂每個科別每種藥品的適應症、使用劑量、注意事項?」黃金舜:「一個專科的用藥應該也在一百多種以內,且如果真心為了患者的福利,醫、藥雙方應要合作,診所告訴藥局常使用的藥品,讓藥局事先準備,確保患者順利用藥,藥品也不會因剩下太多而過期。」700億藥價黑洞 黃金舜籲設獨立總額黃金舜分享,國外有規定,醫師的三等親不能介入藥品的市場,所以也不允許門前藥局,「因為牽涉到利益糾葛,處方箋是否真正考量民眾的最大利益,有可能同樣的成分,醫師選擇利潤最多的藥品。」例如一顆健保藥10元,有能力的醫院可以議價到一顆6元,等同只要每開立一顆藥,院方就多賺4元,「2千多億的藥品支出裡,我估計藥價黑洞佔7百億。」「台灣每年藥價2千多億元,佔健保總額28.9%,高於韓國、日本、美國10幾%,難道是台灣人身體不好、愛吃藥?」黃金舜認為,這個現象是因醫師的診察費過低,導致醫院、醫師要靠藥價差彌補,他也透露,他曾經當面向總統建言適度提高診察費,「但政府雙手一攤說沒錢。」黃金舜直言,台灣醫療支出長期僅佔GDP 6%,低於周遭國家,造成健保無法給予醫療人員符合成本的報酬,促使醫、藥兩方廝殺。因此他提議,在健保的規範裡,藥品要獨立總額,並由藥師、醫師、公衛領域等專家學者組成的專家委員會管理,如同國外的保險公司會透過專業機構,審核出開立不當的處方並拒絕給付,以保障民眾用藥安全,「若有人審核,我想制度、架構就會慢慢正常,台灣應該要在這條路上。」黃金舜小檔案學歷:大仁科技大學藥學系碩士大仁技術學院藥學系學士現職: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總統府國策顧問行政院政務顧問經歷:臺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指示藥品及成藥諮議小組委員兼副召集人Podcas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周佩怡音訊剪輯:周佩怡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蘇湘雲特別感謝: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
2022-08-21 養生.聰明飲食
「我吃很多,怎麼會不夠?」營養師提醒:飲食需量化 不能靠感覺
多數老人體型偏瘦,如何讓他們增加或維持食量,除了掌握營養需求的大原則,如何讓老人願意吃、吃足量,也需要費心安排三餐。輔大醫院營養部主任郭常勝表示,營養不均衡會導致長者的活力、力氣跟免疫力降低。不但要吃得均衡,更要在口味上做出變化,讓長輩願意、喜歡吃。獨居長者備餐不易,常覺得「有吃就好」。郭常勝舉例,如果是獨居長者,或是僅兩老在家,沒有其他同住家人,往往覺得備餐麻煩,不講究吃的內容,認為有吃就好,造成營養攝取不足,尤其是蛋白質。蛋白質是組成肌肉的最主要來源,郭常勝說,每個長輩的需求不同,要由營養師評估,考量有無飲食上的禁忌,設定所需的營養比例。曾有長輩反映「我吃很多,怎麼會不夠?」飲食是否足量,不能依照長輩主觀意識認定,要客觀量測才準確。味蕾退化導致吃重鹹,可靠其他調味變化菜色。除了吃的量要足夠,更重要是長輩的口味喜好。郭常勝指出,菜單設計要符合每位長輩的標準與喜好,才會吃得多。食物的選擇跟適口性、質地等也很重要,牙口不好的長輩,在選擇、準備食材上要講究型態,才能提升食欲。而且味蕾會隨著年紀退化,尤其是鹹味,因此許多長輩喜歡吃重鹹,才覺得有味道,但有高血壓的長輩不適合口味重的菜品,菜色變化可以靠調味品添加做變化。郭常勝表示,增加食欲也跟長者的身高、體重、活動量有關,如果食欲不好,影響用餐狀況、營養攝取不足,短時間內可用保健食品或特殊營養品補充。除了營養補充足夠,還要有適度活動,不要讓長輩每天躺著、坐著,肌肉流失會讓活動力和體力更差,造成惡性循環。鈣質缺乏嚴重,含鈣食物入菜,再補充維生素D。有些長輩因為手術或生病導致變瘦,隨後可能因吸收不良或是食欲不佳,想長肉也難。郭常勝表示,如果是因生病接受治療,導致體重下降、營養不良,需要有計畫設計菜單,讓長輩攝取足夠熱量,也要注意缺什麼營養,抽血可檢測確認哪些營養不足,例如缺鐵或是維生素B3等造成貧血,在菜單設計上就要重視富含相關營養的食材。常見長輩因鈣質缺乏導致骨質疏鬆,郭常勝說,骨質疏鬆是很重要的議題,骨折臥床,又加劇肌肉流失。他建議,除了將含鈣的食材入菜,也要搭配攝取維生素D,增強鈣質吸收。七、八成的老人缺維生素D,尤其是女性。適度迎合長輩嗜好,「東西要好吃,才有進食意願。」掌握營養補充的大原則後,更重要的是要讓長者吃得下,「東西要好吃,長輩才有進食意願。」可嘗試用藥膳、香料等烹調改變味道,引起食欲。郭常勝以慢性病患為例,患有高血壓、腎臟病、心臟病的長輩,除了藥物治療,飲食控制也很重要,尤其鹽分要妥善控制,但一時要長輩改變重鹹口味有難度,建議可用蔥、薑、蒜等調味品增加味道,並引導長輩改變觀念,接受健康的飲食。郭常勝說,口味如果一成不變也會吃膩,可讓長輩對食物有更多認識,了解哪一類食物可以互相取代,例如蛋白質食物包含肉、奶類、雞蛋跟豆製品,不一定要餐餐吃肉,可以用食物代換,例如一兩肉是30克,可換成1顆雞蛋60克或是豆腐100克,吃素者也可用豆製品取代。另外,魚肉比較好消化,可鼓勵長輩多攝取,並依照身體狀況跟需求評估,食物選擇性比較多,不要限制只能吃哪些。郭常勝認為,有慢性疾病、糖尿病的長輩如果想吃點心,不要選含糖點心,可以選擇水果,品嘗自然的甜分。如果長輩有慢性病,需提醒某些食物要適量,但不要用一味禁止的態度,影響長輩的心情與食欲。
-
2022-07-3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DNR 9/透過信任感 傳統長輩願簽DNR
不少長者留有觀念傳統,拒絕談論生死話題,晚輩子女也難開口,大多等到長輩昏迷、疾病末期或緊急時刻,不得已情況下才簽署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但人生走到最後,若疾病治療已到極限,不強迫才能好好說再見,提前預備善終才是最好的安排。「你咒我死啊!討論這個做什麼!」80多歲的老先生吼著,讓兒女不敢再說出任何「DNR」字眼。對於這樣的場景並不意外,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護理長曾于鳳坦言,許多長者觀念傳統,即便子女想要討論DNR,父母大多拒絕,若失智長者有認知障礙,屆時溝通更困難。曾于鳳表示,DNR基本上需由本人簽署,若緊急情況、醫師評估同意下,才能由家屬簽署。會打算提前簽署DNR的長者,大多患有癌症或久病纏身;以機構內50名失智長者,僅14人簽署DNR,因失智症不是末期疾病,且話題禁忌,家屬大多盡量避開,因而未簽署。也並非所有長輩都拒絕簽署DNR,曾于鳳回憶,一名住在機構內長達18年的老奶奶,雖失智、偶爾發脾氣,但與機構工作人員感情很好,也因為有簽署DNR,臨終時家屬遵照奶奶的意願,讓她放心離開,機構最後更替奶奶舉辦追思彌撒,紀念過往點滴,與能好好跟奶奶道別。另外一名獨居長者,入住機構時早已簽署DNR,因沒老婆沒小孩,孑然一身「就簽下去」,他也感謝機構人員願意照顧他。該名長者最後心肌梗塞過世,因簽署DNR而未強制送醫,機構人員協助將長輩大體移放單人房,幫他清潔、放佛經、進行法醫相驗,伴他走完最後一程。不讓長者覺得「觸他霉頭」,曾于鳳說,機構社工、護理師會透過適合情境與長輩溝通,例如長輩的至親、好友離世,剛結束親友告別式時,或許是適合討論的時機點;或者長輩本身有慢性病,因病痛纏身,自己提到要天天吃藥、往醫院跑等,或許能適時詢問簽署意願。曾于鳳表示,最不願意簽署DNR「男性長輩」居多,對死亡話題最忌諱,子女通常不敢跟父親討論,先前有遇過一名家屬,是太太先簽了自己的DNR,回過頭問老公是否有簽署意願。她觀察,要簽署DNR必須取得信任感,且要了解本人的想法及個性、生活背景的前提下較好。曾于鳳認為,無論是DNR、預立醫療或安寧緩和等,都希望能安穩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避免說為了急救,送去急診室時衣服剪開、身上插滿管路,不斷被壓CPR甚至插管,與其整個人赤裸、躺在急診室無法與家人道別,倒不如舒服、像睡著般離開人世,或許來得更有尊嚴。
-
2022-07-04 醫聲.數位健康
為視訊診療把脈6/快樂缺氧不自知 醫花20分鐘苦勸救命
新冠疫情期間,衛福部放寬居家檢疫、居家隔離者透過視訊、電話問診等遠距診療。臨床醫師表示,疫情期間遠距診療發輝很大的作用,讓居隔、居檢者及時就醫,減少移動到醫院就醫與其他病人引發交叉感染機會,但遠距診療於年齡大、免疫力不佳或症狀不明顯患者,有時真的很難診斷,且還有電子病歷交換、虛擬健保卡等問題須待政府解決。 視訊病患「氣喘吁吁」 資深醫勸就醫搶回一命衛福部雙和醫院成人感染科資深主治醫師李垣樟說,疫情期間透過遠距診療一名50多歲女性,她與先生雙雙確診,日前經看診後已服用3天抗病毒藥物,但症狀沒有好轉,再利用視訊經他看診。但視訊發現,女子說話上氣不接下氣,氣喘吁吁,詢問後,女子家中有血氧機,要求她自我檢測。沒想到,女子檢測血氧值為86%,較正常值95%以上降低許多「非常不正常」。李垣樟研判,女子可能已出現「快樂缺氧」,若不就醫恐危及生命,立即要求女子叫救護車就醫,但女子卻自覺還好,遲遲不願就醫,他苦口婆心勸導約廿分鐘,女子才願意就醫,搶救一條人命。李垣樟表示,遠距診療還是比不上實際為病人看診,如病人視訊看診主述有點喘,不同於傳統面對面近距離看診,可以由聽診等理學檢查分析病情,若經視訊診療,尤其是年齡大、免疫力不佳或症狀不明顯患者,真的很難判斷,有可能病人自我感覺良好,但病情已十分嚴重。因此遠距診療往往由經驗豐富醫師看診,但整體診療還是略顯粗糙,很難取代面對面看診。視訊設備解析度不佳、有色差 遠距看診仍有盲點「遠距看診是未來趨勢,可以大幅減少患者候診時間,不需要在診間外,等到天荒地老。」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林嘉謨說,遠距診療有點隔空看診的味道,如面對患者診斷,可以觀察患者臉色有無黃疸等,但視訊診療受限於環境光線、手機相機解析度、色差等,可能就不容易診斷。林嘉謨說,遠距診療常受限通訊設備、平台等限制,如遠距診療病人電子病歷、影像等醫療資訊共享,或是X光攝影等醫療影像要傳輸給病人或家屬查看所需的頻寬等,健保署或民間業者應研發相關傳輸平台,讓遠距診療更便利。疫情期間,許多年長者遠距診療時出現數位落差。李垣樟說,社福單位應協助獨居長者的手機設定視訊診療App,並於家中備妥血氧機、耳溫槍、血壓機,以利提供醫師相關健康數據。林嘉謨指出,年長、獨居者具有數位落差,無法採用視訊診療,可利用電話問診先解決醫療需求,但如果有緊急醫療需求仍應就醫治療。
-
2022-06-14 焦點.元氣新聞
住院看護納健保 81%民眾願多付保費
國人住院時,76%都由家人陪病照顧,以輪流照顧居多,只有不到四分之一請得起平均日薪2200元以上的住院看護。最新一份調查顯示,疫情期間找看護難度上升逾三成,照顧責任更集中單一家屬,八成照顧者工作大受影響,逾九成民眾希望住院看護納入健保,81%願為此多付健保費。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指出,疫情前五成受訪者已覺得看護難找,疫情後增加到66%。疫情後陪病人數有限,單一家人陪病比率從43%上升到56%,61.7%得請假、26.7%減少工時或換工、4.6%離職、3.5%留職停薪,才能照顧家人。若要請看護,以主計處2021年公布的平均薪資55000元換算,國人平均日薪才2500元,每天平均2211元的住院看護費,讓需要顧老又顧小的「三明治世代」壓力沉重。老人福利推動聯盟主任蔡文玲表示,隨老年人口快速成長, 雙薪家庭照顧人力不足,加劇老老照顧或獨居長者無人顧的狀況。衛福部照護司去年九月曾提出「住院整合照護計畫」,預計用三年逐步編足158.7億元預算,可涵蓋所有醫院,將住院看護全面納入健保。計畫規定醫院需提供一對多的日夜班專業看護,由健保出750元,使用者每天僅需自行負擔約900元。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教授鄭清霞表示,國人每年住院約353.3萬件,平均住院9.29天,以坊間每天約2400元聘僱看護費推估,每年住院看護支出高達787億元。 若健保能以「社會保險」的精神,由全民共同分擔風險,雇主跟勞工都更有保障。「改革不能再等!」家總理事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副教授郭慈安表示,近來疫情專責病房給照服員的每日補助高達5000元,必對未來看護喊價造成影響。建議衛福部今年積極溝通並通過「住院整合照護計畫」,及早協助醫院全面布建。
-
2022-05-2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年已逾千人染疫亡 累計兒童10死、20重症
國內疫情維持高原期,昨天新增八萬八三五例本土案例,中重症四○八例、一二七例死亡,中重症及死亡病例人數再創新高,今年本土死亡人數累計已達一○五八例,其中有十例為兒童。目前確診三天內死亡案例約為百分之四十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些患者轉變為重症速度快,涉及醫院治療,將進行分析報告。住院人數少於出院首見昨天本土病例中,快篩陽性確診占七成三。陳時中表示,疫情發展至今,昨天首度出現住院病患人數少於出院病患,空床率從三成增加至三成三左右,急診人數就醫人數約兩萬五千人,也是這段時間相對低點。他認為,應是快篩陽即確診政策上路後,稍微減輕醫院與急診的壓力。先前預估疫情將在五月下旬達高峰,陳時中表示,原先預估高峰落在五月廿二日,單日確診數低推估為十萬、中推估十五萬、高推估廿萬。但從五月十八日增加八萬五千多例,十九日達九萬例,廿七日增九萬四千多例,昨天又退回至八萬多例,確診個案大多在八、九萬例間浮動,疫情處於高原期,未來發展還要觀察。20重症童 9腦炎6肺炎國內昨增四○八例中重症案例,今年中重症已累計四四三九例,其中兒童重症個案廿例,當中九例為腦炎、六例肺炎、二例敗血症、一例哮吼症、一例家中死亡、一例腦腫瘤。昨新增兩例兒童死亡個案,分別為六歲及五歲男童,死因分別為腦腫瘤併發神經休克、肺炎併呼吸衰竭,國內至今累計十例兒童死亡案例。針對兒童染疫,衛福部疾管署昨舉行「兒童新冠病毒感染警訊症狀與急診處置」線上研討會,衛福部前部長林奏延表示,兒童醫療不能照大人思維,因為兒童治療不只要把他救活,而是要「沒有後遺症」,應及早找出治療時間點。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昨天表示,兒童感染新冠病毒恐引起腦部病變,憂心病毒直接侵犯、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引起細胞激素風暴、血管內皮細胞受傷、其他器官受損導致代謝異常,呼籲家長別挑廠牌,盡早帶孩子接種疫苗。單日致死率達千分之1.5昨單日致死率達千分之一點五,是否偏高?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每天公布的死亡病例都以回溯方式計算,重症及死亡會落後確診數一至兩周,死亡率都超過千分之一,但這樣無法看出實際狀況,應觀察長期趨勢,以今年一百七十多萬確診個案,死亡案例一○五八例,致死率為萬分之六。指揮中心廿三日公布統計指出,個案從染疫到死亡,有四成七落在三天內,三成三落在三天到七天。陳時中表示,三天內死亡的個案很可能很快就併發重症,不適合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最近會分析死亡相關數據,再提出報告。國內長照機構染疫死亡約占二成七,指揮中心昨宣布,免費提供機構住民及工作人員每人三劑快篩試劑;另新增遊民及獨居長者領取免費快篩,估計約有八十一萬人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