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為什麼我容易生病?人體免疫系統失守所致!營養師曝「做好1件事」提升免疫力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聲/ 慢病防治

【慢病94愛你慣-3】病情失控?慢病患者自我管理的訣竅

如何有好的睡眠?健保署副署長李丞華表示,能趁著晚餐後到睡前這段時間,只要在家找一處一平方公尺的簡易空間,安靜的打坐、外丹功,這些運動都能幫助肌肉放鬆。圖/取自Freepik
如何有好的睡眠?健保署副署長李丞華表示,能趁著晚餐後到睡前這段時間,只要在家找一處一平方公尺的簡易空間,安靜的打坐、外丹功,這些運動都能幫助肌肉放鬆。圖/取自Freepik

聽健康

00:00/00:00
依健保署2022年國人因慢性病就診的人數高達1,286萬人,其中有兩種以上的慢性病者718萬人,佔56%,那到底可以怎麼預防慢性病呢?那就要注意自己是否有罹患生活習慣病之稱的新陳代謝症候群,三高兩害,飯前血糖高、血壓高、三酸甘油脂高,二害腰圍粗、好的膽固醇低,據國健署統計,40歲以上成人每10年中有3.7人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

「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9大慢病專家,教你如何1招甩掉壞習慣!

生病不是醫師的事,自己的健康自己負責。你有家人罹患慢病,但壞習慣總改不掉嗎?慢病好日子推出行動代號:「94愛你慣」,邀請大家親身實踐個人的健康SDGs,永續經營健康餘年。從現在起要開始關心自己,也關心身邊罹患慢病的家人。因為愛你,才會管你;因為愛你,才希望你養成生活好習慣,擁有慢病好日子。我們訪問了9位慢病權威專家,告訴你如何開始行動。

●身為慢性病患者的你,怎麼照顧自己?

健保署副署長李丞華:睡前打坐天天睡飽6小時
慢性病共病國家政策建言專家會議,衞福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副署長李丞華。記者黃義書/攝影
慢性病共病國家政策建言專家會議,衞福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副署長李丞華。記者黃義書/攝影

對於慢性病患者而言,好的睡眠及運動相當重要,如何睡得好,能趁著晚餐後到睡前這段時間,只要在家找一處一平方公尺的簡易空間,安靜的打坐、外丹功,這些運動都能幫助肌肉放鬆。以我的經驗,平時就會進行這兩項運動,現在也到救國團學太極拳,睡眠明顯變得深沉。

至於減重方面,飲食比運動來的重要,舉一個例子,隨便一碗飯的熱量就三、四百大卡,必須走一個半小時才能消耗;以往被教育是「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現在要改為適量,不然吃得越多,也得吃下更多的藥。

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腎不好的人太多蛋白質不健康
慢性病共病國家政策建言專家會議,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記者黃義書/攝影
慢性病共病國家政策建言專家會議,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記者黃義書/攝影

一直強調戒菸、運動、睡得好,培養好的健康生活習慣是各科別耳提面命民眾。當中,腎臟科會多加一個注意事項,就是蛋白質的攝取,太多蛋白質對身體不好,最直接改善方式是少吃一點,飲食上少鹽、少油、少肉。

延伸閱讀:不良生活習慣難改,慢病風險爆增2-3倍

腎臟病患者也要多運動,而運動量則要依照自己所能負荷進行,健康的生活就要就從改善這些習慣做起。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將生病吃藥內化成生活的日常
慢性病共病國家政策建言專家會議,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記者黃義書/攝影
慢性病共病國家政策建言專家會議,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記者黃義書/攝影

在還能自我照顧時,要將生病吃藥內化成生活的一部分,像是高血壓用藥,很多人會認為沒有生病而不服藥,但如果接受了生病事實,把吃藥作為例行工作,便能減少中風發生率。

而這樣的觀念要從青少年或學生時代打下基礎,尤其年輕人比較容易調整生活習慣,五到十年後便能看見成效。相對的,改變老年人的健康識能較為困難,特別是獨居長者,難以調整生活習慣,因而遷就於他們,這時需要公衛體系的協助。

慢性病共病國家政策建言專家會議,衞福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副署長李丞華(右五)、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許惠恒(左五),衞福部國民健康副署副署長魏璽倫(左四)、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右四)、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左三)、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右三)、台灣整合照護學會常務理事周明岳(右二)、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秘書長王宗道(左二)、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內科教授林孟志(左一)、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右一)。記者黃義書/攝影
慢性病共病國家政策建言專家會議,衞福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副署長李丞華(右五)、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許惠恒(左五),衞福部國民健康副署副署長魏璽倫(左四)、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右四)、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左三)、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右三)、台灣整合照護學會常務理事周明岳(右二)、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秘書長王宗道(左二)、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內科教授林孟志(左一)、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右一)。記者黃義書/攝影

慢性病 新陳代謝症候群 運動 蛋白質 生活習慣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