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無症狀感染者
共找到
260
筆 文章
-
-
2021-05-23 名人.黃軒
為什麼新冠患者易猝逝家中?醫曝輕症或無症狀仍死亡原因
為什麼COVID-19容易猝死在家中?台灣,連續3天報導多例死在家中的COVID-19 確診病例 : 1.永和78歲確診男家中無呼吸送醫不治 發佈時間 2021-05-21 21:312.70歲染疫婦「拒絕就醫」死在家中!失聯3日今確診 發佈時間 2021-05-20 15:44 3.女友上班確診 男友(58歲)被發現猝死家中 發佈時間 2021-05-22 16:25記者問我「為何COVID19 患者,容易猝死在家中?」我說這些早在去年就發生在國外了,國外媒體給它取個美幻的名稱叫「快樂缺氧」(Happy Hypoxia),這是我們重症患者會常出現,呼吸衰竭前的症狀之一。我在門診也遇過,打開門診的門,我62歲病人還微笑對著我,緩緩坐下來,慢慢説他過去一周的症狀,說著説著忽然語詞斷斷續續、嘴唇變黑,額頭冒冷汗⋯⋯我即刻要護理人員迅速使用上氧氣,因為在重症醫療的訓練,我知道這叫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狀態了。一切來不及了太多研究指出COVID-19病毒是可能會影響肺功能,儘管對患者來說,症狀可能還不是很明顯。國外建議是鼓勵COVID-19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在沒有明顯症狀的情況下可以待在家裡(Stay Home),但到醫院要就診時,又往往太遲了,因為大家多已經死在家中了。輕症或無症狀,仍然會死亡很多【無症狀或輕症感染者,如果合併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他們的症狀往往讓許多醫師大感驚訝。我的重症患者有些血氧濃度已經很低了,臨床上原本認為這些缺氧的人,應該已經語無倫次或處於休克狀態,但他們往往卻【意識清楚】、【情緒平穩】而且還能【正常應答】,也可以和醫師聊天,也【可以滑手機】。這些隱形缺氧,有時會逐漸地發生,有時很快,早上沒症狀,晚上就心跳停止了,這使一般人是難以察覺,所以也就被稱為「隱形殺手」。「隱形殺手」,源自於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幾乎在所有臨床經驗中,肺部發生疾患時,吸收氧氣及排除二氧化碳的能力也都會出問題,但COVID-19這種疾病卻不同。醫界先前就在高海拔【登山者】和【飛行員】身上觀察到有這些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的現象。 由於山上高度增加時空氣稀薄,每次吸氣獲得的氧分子也較少,但只要有體力的代償地急促呼吸幾下時,仍可以排出二氧化碳,呼吸急促下多吸幾次的氧分子。COVID-19患者的情況與飛行員有幾分類似,【無症狀或輕微感染者的病患】,在染疫初期大多仍保有良好的心臟功能,因此仍有能力將血液輸送到身體末梢部位。COVID-19病毒會慢慢讓身體缺氧,病患初期開始並不會感到呼吸困難,但部分患者會逐漸覺得「難以呼吸」或「感到胸悶」。這兩者都是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列為緊急危險徵兆的症狀,當COVID-19感染者出現這兩大症狀,可能隱形缺氧(Silent Hypoxia)已經在進行,而病情也已經變得相當危急。這些隱形缺氧,是怎麽發生?附著在細胞膜表面的受體蛋白「ACE2」上入侵細胞,而肺臟和肺泡上有非常多的ACE2。一旦COVID-19病毒侵犯細胞達到一定數量,人體免疫反應和病毒之間的大戰就會造成許多肺泡破壞。這可能會阻礙氧氣從肺泡進入血液的通道,如果病人體力很好,心臟夠強,可以用肌肉多作幾次的呼吸急促代償,可以多吸一點氧分子,二氧化碳也可以較快從血液進入肺臟、排出體外,因此較不受影響。隱形缺氧正在發生時,也就難以察覺。COVID-19會使肺部的氧氣移動與血流不協調(V/Q mismatch)。一般來說,血管會收縮,讓血液盡量流入肺臟中充滿氣體的部位載運氧氣,減少缺氧部位的血流。但COVID-19患者的這套保衛機制可能會失常,使得更多血液流向肺臟受損的部位,反而較少血液流經健康部位。所以隱形缺氧才是逐漸發生的,難以察覺。白話文就是,很多「病者本身,是自己根本沒有能力判斷自己是不是要去看醫生」的,一直吸不到氣、昏迷、臉色變黑⋯⋯這些會造成很多在家突然猝死的病例一直在上升,有些是死後才知道,原來這些都是COVID-19病毒造成的,但一切往往都來不及了。這些「快樂缺氧」(Happy Hypoxia),依舊會死人的不要告訴我,無症狀或輕微感染者,肺都是健康的,人也是不會死的。有時候,有些人只是正在「快樂缺氧」(Happy Hypoxia),而這一切只是死神的慣用手法,連病人本身,也不知道他快要死了,更何況沒有受訓重症醫療訓練過的家人呢。猝死在家,也就常常引起很多遺憾。這些「快樂缺氧」(Happy Hypoxia),依舊會死人的,且一點都不會使人快樂啊!奇怪,為什麼又美化叫成 「快樂缺氧」(Happy Hypoxia)呢?※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防疫是否四級警戒 5月28日是關鍵
對於指揮中心「校正回歸」回補四百例確診,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科主治醫師蘇一峰昨天質疑,「三二一加四○○等於三二一?」回補的這四百例若未及時通報,將對社區產生更大威脅,這才是核心問題,五月廿八日恐成防疫是否升上四級警戒的關鍵。衛福部長陳時中說,前幾天已說明,疑似案例要在家等通知,需注意的項目等,現在已經大動員協助安置,由於現在新北資源比較不足,已經協助幫忙盡速離開居家環境。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四百人中有一百多例快篩陽性,已立即入住防疫旅館或集中檢疫所,其餘則自前晚開始陸續通知協助安置。蘇一峰指出,醫院採檢量能爆炸,採檢後依過往慣例告訴民眾,二、三天內沒有通知,就表示是陰性,因此這四百人中若自認陰性,就開始與家人或社區接觸,後續恐引爆更大的傳播鏈,特別前幾天有非常多人反映沒收到報告,相信有人因此自認為陰性案例。台北醫學大學公衛系教授邱弘毅說,他確實是第一次聽到「校正回歸」,假設校正回歸只發生一次,應是把塞車案件清完,理論上未來發生機率低。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台灣從來沒有大量快篩經驗,快篩陽性與PCR確診時間有落差,現在的關鍵是四百例校正回歸的傳染期。中華民國醫事檢驗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林慶元表示,過去台灣一天可以做一點六萬件的檢驗,但現在檢驗量暴增,從採檢到確實上機都會有時間差,再加上通報格式複雜,導致時間差愈來愈大,他呼籲除了要簡化通報流程,也應該要採購高通量的檢驗儀器,讓檢驗乘載量可以加速,北中南各放一台就能加速檢驗速度。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呼籲蔡英文總統出面召集全國防疫會議,或由前副總統陳建仁、副總統賴清德主持,以決定未來防疫的大政方針。
-
2021-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只能靠疫苗! 何美鄉:病毒進社區不會回頭了
我國社區感染持續擴大,全國進入疫情三級警戒。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昨指出:「這個病毒進到社區之後,已經沒有回頭路」,她指出,進入社區感染階段,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很難恢復以往生活,「如今疫情不可能回到本土零確診的狀態。」陽明大學教授、前衛生署副署長張鴻仁表示,昨天公布校正回歸的數字已是過去式,這些數字告訴大家,病毒先前已經炸下多大的窟窿,未來的關鍵數字,應該是要看五月廿八日之後,確診案例數是否快速下降,若陽性率持續在百分之十,又有其他傳播鏈冒出來,顯示這波疫情真的一發不可收拾。前疾管局長蘇益仁則說,此次疫情有三關鍵性決策,一是三級警戒,但民眾自主封城;二是輕症及無症狀病例不送醫療體系,保存醫療能量;建議在疫情熱點和蛋黃區普篩,目前雙北的快篩只是顯現確診數字,快篩控制疫情是不夠的,最後,關乎疫情持續的仍是疫苗接種。何美鄉指出,政府祭出管制,在沒群聚狀況下,超級傳播者出現機率較低,但本土個案仍會出現,「此時不是專注疫情多嚴峻,而是關注疫情進展到哪?」指揮中心公布的群聚關連不明案例,其實就是「沒源頭本土案例」,上周截至廿一日累積二四七例,這些確診者可給出關鍵解答。她指出,依時序合理推論,這二四七人還是與萬華熱點散布相關,但傳播鏈不明顯,他們已不是第一傳播鏈。且疫調結果顯示,第一傳播鏈病例具某種流行病學與社經特徵,包含年齡高、白領階級機率偏低等。推斷這二四七例背後,一串無症狀感染者。
-
2021-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陽性率降 學者:假安全感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公布五月起全國每天採檢陽性率趨勢,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自五月十五日起陽性率逐步下降,這幾天維持在百分之二左右,「看起來疫情並無爆發情況。」但專家指出,陽性率的分母是檢驗量,分子是確診數,全國採檢量暴增時,確診數就算上升,陽性率仍可能走降,導致假性安全感。國內疫情緊張,但陳時中昨天指出,五月一日起,採檢陽性率以五月十五日,即雙北宣布升三級警戒那天最高,達百分之六點三,之後逐步下降,近來都是百分之二點二至二點九,「目前暫無爆發情形,但各縣市仍有零星案例,民眾仍須提高警覺。」蔡英文總統昨天也在臉書表示,的採檢陽性率回穩,疫情沒有持續爆發,顯示宅在家有效。但這樣的解讀,專家並不同意。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指出,全國採檢量快速增加時,確診數也增加,但陽性率仍可能下降。陽明大學教授、前衛生署副署長張鴻仁表示,陽性率要作為疫情趨勢指標,前提是「該驗的人都要出來驗」,母數夠大才具有意義,否則陽性率僅是參考。李建璋分析,最近採檢量大增,分母一直擴大,雖然某些區域可能是安全的,但另外某些區域疫情的升溫,卻可能因為分母擴大而被稀釋。陽性率要用於代表潛在個案,必須有症狀、有風險的人都要接受檢驗,如果有許多人沒出來採檢,陽性率就不能代表群體中的潛在個案,而採檢的準確度也要足夠。李建璋提醒,目前採檢站還不是很多,現在呼籲有症狀、有接觸史的人先出來採檢,但英國變異株傳染力非常高,根據國際資料,四成無症狀感染者也會傳播疾病,如果只檢驗有症狀者,無症狀者還是會繼續在社區中傳播病毒,根據篩檢結果判定疫情,也會失準。另外,李建璋建議,應以確診人數、總檢驗數、陽性率長期趨勢,並讓全國各縣市小區域都公開上述三個資訊,才能真正了解疫情發展現況。政府應把陽性率回歸到每一個最小行政區,標示後成為公開資訊,有了這個地圖,民眾才能聰明防守,高陽性率地區民眾嚴守社交隔離,低陽性率地區則可以恢復一些活動。
-
2021-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陽性率降≠疫情穩!全國行政區公開三資訊才能找出熱區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全國每日採檢陽性率趨勢圖,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因為5月15日起陽性率逐步下降,這幾天都維持2.2%2到2.9%,「看起來疫情並無爆發情況。」陽性率真能這樣解讀嗎?專家表示:答案是不行。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表示,陽性率的分母是檢驗量,分子是確診數,全國採檢量暴增時,確診數就算仍在上升,陽性率仍可能走降,導致假性安全感。應以確診人數、總檢驗數、陽性率長期趨勢,並讓全國各縣市小區域都公開上述三個資訊,才能真正靠打贏這場仗。李建璋分析,陽性率是「用於偵測群體裡面有多少潛藏個案」最敏感的指標,即便總體下降,有可能內部是某區下降、某區上升,平均起來整體是下降。加上最近採檢量大增,分母一直在擴大,雖然某些區域可能是安全的,但是另外某些區域疫情的升溫,卻可能因為分母擴大而被稀釋掉。李建璋表示,陽性率要用於代表潛在個案,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前提。首先,有症狀、有風險的人都要願意出來,如果還有許多人沒出來採檢,陽性率就不能代表群體中的潛在個案。再者,準確度足夠的採檢必須要跟得上疫病傳播。台灣的陽性率背後有具備這兩個前提嗎?很可能是沒有。李建璋提醒,由於採檢站還不是很多,所以現在都是呼籲有症狀、有接觸史的人先出來採檢,但是別忘了,英國株傳染力非常高,根據國際資料顯示,有高達四成無症狀感染者也會傳播疾病,如果只檢驗有症狀者,無症狀者還是會繼續在社區中傳播病毒,根據篩檢結果判定疫情也會失準。指揮中心要求各縣市政府去找出「確診者足跡密集」的「熱區」來設置採檢站,並不恰當。李建璋表示,因為足跡導致社會出現獵巫氛圍,足跡也越來越不可信,加上疫情已擴散如此之快,繼續用「追人」的方式有點太慢了。李建璋建議,應該要將篩檢站找到的確診者,回歸到他的居住生活圈去呈現陽性率,陽性率高的列為熱區,並以此去分配篩檢資源。北市府與指揮中心常說萬華採檢站陽性率多少、新北採檢站陽性率多少,但現在採檢站非常少,陽性個案可能都不住在當地,是從四面八方,分頭去找採檢站採檢。李建璋表示,正因為如此,去說某採檢站陽性率多少,其實並不能代表這個地區的潛藏個案,應該要把篩檢陽性的人歸回他原本的居住地、原本的地理生活圈,重新去看各區的陽性率、持續紀錄各區陽性率走勢,才會比較接近真實的疫情。李建璋提醒,確診量、檢驗量、陽性率及其趨勢,要放回分區之中呈現,才能得到可以啟發正確行動的資訊。建議政府把陽性率回歸到每一個最小行政區,標示出來、變成公開資訊,有了這個地圖,民眾才能聰明的防守,高陽性率地區民眾,自然會更嚴格的謹守社交隔離,低陽性率地區則可以恢復一些活動。
-
2021-05-20 名人.黃軒
為何疫情爆發時衝大賣場不明智?醫曝大賣場中最危險區域
大賣場中的COVID-19只要一公布任何疫情擴散,人潮擁擠會出現在大賣場。各國都會如此,而不只是台灣而已,因為那是【海潮效應】的現象。看看我另一篇文章〈新冠病毒下民眾心理效應:為什麼瘋狂去囤貨?〉A.當一個人在疫情大流行公布下,會出現了類似【海潮效應】或【巴納姆效應】或【齊加尼克效應】或【霍布森效應】的偏見!這些期待的偏見效應,會帶來了共鳴社會作用,社會慌亂會影響更大。大家由於缺乏對自己和周圍環境的理性分析,容易一味沉溺在搶購囤貨無法自拔,這些行為結果當然對自己和對他人都不好,但借這樣的瘋狂購物行為,似乎才能滿足自己的偏見和期待。這或許就是人類心理中的防禦機制之一的群體表現。然後,大家都是在一公布疫情嚴峻情況後一窩蜂去大賣場搶購,引發另一種的群聚效應了。B.大賣場是COVID-19大染缸也許大賣場中,最危險的就是大賣場工作人員了!因為他們必須承受大量不明感染源的客戶,短時間內湧入大賣場。想看看,已經是「社區感染」,已經是「第三階段」了,代表整個社區有人走動、出入的地方,一定會有社區感染病毒來源,於是由於大家心理不安的情緒必須衝入大賣場,這時首先犧牲的就是大賣場工作人員了。C.加拿大研究在多倫多的一個大賣場在大流行下,所有員工教育訓練必須要強制戴上囗罩、手套,他們進行了三天,所有員工的篩檢竟然發現20%的員工都是陽性個案。研究人員發現,這些人近76%是無症狀感染者,所以員工在湧入大量人潮時,依舊可以有很好的活動體力,繼續跟同事或員工接觸,當然傳播鏈也由這樣傳播開來。更恐怖的是,這些部分員工採陰了,回去社區後仍然有1.3%會在社區確診感染。一個員工感染病毒,大部分都是無症狀感染者,回到社區就可能傳播給不知情的家人或社區朋友了。研究人員認為,由於在大賣場內其工作人員很難和客戶保持安全距離,再加上短時間內大量湧入的人潮且沒有受到控制,使得這些工作人員處於高風險狀態。 「大賣場工作人員得COVID-19感染,是一般客戶的5.1倍的風險!」Employees with direct customer exposure had an odds of 5.1 (95% CI 1.1 to 24.8) being tested positive for SARS-CoV-2 after adjustments.D.大賣場,哪裡最危險?〈黃軒醫師說:出大賣場要勤洗手,因為最多病菌會在⋯〉1.生鮮食品生鮮食品一直以來都是高風險區,因為大家進來不一定會買,但一定會摸一下、碰一下東西,可以想像前面一個客戶手指頭沾了病毒,下一個來了也可能是從社區帶著病毒的手指頭來大賣場,又摸著新鮮蔬果,你又隨後摸摸,當然你也會容易中招了。有研究顯示在生鮮食品工作人員,他們得COVID-19的陽性率是收銀人員的5倍左右,可知生鮮食品在病毒肆虐中,根本就是最危險的產品之一!2.收銀櫃檯在大賣內另一個COVID-19傳播的熱區就是收銀櫃檯。由於人潮眾多,在收銀櫃檯逗留時間愈長,也由於人潮洶湧,有時根本就沒有維持社交距離。3.中間走道大賣場中間走道區,其實也是COVID-19 熱區。由於群聚效應,中間走道空間比較寬敞,大家都愛在此區域逗留走動,反而放東西的狹窄地帶,大家拿了貨品就會走開,中間走道的那些人東看西看的,前後左右也很少有社交安全距離。大賣場會令客戶耗很多時間的地方,就是易感染病毒的地方,一個是收銀櫃檯,另一個就是中間走道了。4.出口當大家在大賣場汙染了一遍又一遍,當大家都很開心要把戰利拿回家的時候,大賣場的出口其實就是COVID-19最容易傳播的熱區。尤其是如果出口處只有一個地方,且人群聚集又無分流,因此會增加了42%的傳染率。F.如何減低大賣埸COVID-19感染率?英國研究英國研究人員表示,如果要降低大賣場COVID-19感染,必須改變大賣場設計的流程管理。1.人流管制管制大賣場人流,維持在平均流量的75%即可,而不是無限地給客戶一直進入大賣場。如果有人流管制,感染人數會減少一半,感染率也會減少30%。2.時間管制管制客戶入大賣場進入的時間延後50%,感染人數會減少75%,感染率也會減少50%。3.強制戴口罩進入大賣場,人人都得強制戴上口罩,感染人數會減少83%,感染率也會減少83%。4.戴口罩+人流管制如果兩者合併執行,那麼感染人數會減少92%,感染率也會減少89%。5.戴口罩+時間管制如果兩者合併執行,那麼感染人數會減少96%,感染率也會減少92%。所以,戴口罩+時間管制,這兩者合併執行是減少大賣埸COVID-19傳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G.最後提醒大賣場可以去買民生用品,但要去1.有控管消毒的大賣場要有控制進入大賣場的客戶數量、有控制人流到達率、有要強制口罩才能入內的大賣場。2.逛完賣場要洗手上完廁所我們得洗手,別忘了逛完大賣場,也是要記得酒精消毒手後才可以回家喔。這樣才會有效減少COVID-19感染率,你的家人和社區才會安全的。※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5-20 養生.聰明飲食
狂掃泡麵、料理包、乾糧…營養師提醒購買前注意「3個重點」
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持續蔓延,民眾也開始乖乖待在家防疫,但病毒要防,飯也要吃,料理包與泡麵等食品變成民眾最佳選擇! 許多學童、民眾開始因應政策暫時停課、居家辦公,為了避免人群接觸,降低感染風險,選擇在家自行烹煮。也因考量到取得便利及保存期限,口味眾多的「調理包」便成為飲食上快速的一項選擇。 但調理包是屬於加工食品,難免會擔心是否將過度的加工吃下肚,對健康是否有不好的影響?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潘富子營養師教民眾三招聰明選、健康吃! 購買時看清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成分標示並多多比較選擇,大多加工食品因為了保存或保留食品的風味,會在製作過程中加入較多的調味料或添加物。在選擇上應避免選擇太多添加物在內,並選擇油(脂肪)、鹽(鈉)、糖等成分含量低的食品。 調理包內成分常見的是鈉含量偏高,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要超過2400毫克(即食鹽6克),長期吃下過多鈉,恐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常見的調理包大致可分為冷凍、耐高溫軟袋包裝、罐頭等方式當作保存方法。冷凍包裝的食物有水餃、咖哩雞、燉煮牛肉、排骨湯等,通常為了以防食物變質通常冷凍包裝的保存期限會較短,食材上也會較新鮮。 常溫料理包通常可以在常溫環境下放置1~2年,製造方式不需添加防腐劑,而是經過高溫殺菌後真空密封包裝才得以保存這麼久的時間,但也因經過高溫殺菌處理,過程中也使部分營養素流失的較多。 營養師提醒,不管何種包裝主要還是依照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成分標示」做為優先篩選條件。 市面販售的調理包口味大多以精製澱粉、肉類居多,若長期食用容易缺少蔬菜、水果、乳品類等營養素,所以食用時要記得搭配新鮮蔬菜補充膳食纖維的攝取及足夠的鈣。 若是用肉類食品料理包,除了蔬果、乳品類,也別忘了可搭配適量的澱粉,如飯、麵、地瓜等全穀雜糧類來當作主食。 潘富子營養師也提醒防疫期間在家吃,也要注意營養均衡,勿長期以調理包取代新鮮食材,盡量選擇食物的原形,才能吃得健康,提升免疫力! 購買前注意「3個重點」第1招:「營養成分標示」看仔細!第2招:可優先選擇冷凍鮮食調理包第3招:別忘了補充足夠的膳食纖維 【延伸閱讀】 為降低醫療量能超載,專家建議:新冠肺炎輕症與無症狀感染者你可以這做!【防疫措施】新冠肺炎肆虐中, 在公共場合戴口罩,勤洗手依然會有中標危險?!【面對疫情】除了勤洗手、戴口罩,還可以做3件事提升免疫力!
-
2021-05-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如果不是重症,不管走哪條路都是在家休息!」醫師曝急診狀況,一圖說明最佳防疫方式
這幾日疫情惡化,每日本土確診數都破百例,今日指揮中心宣布全台升為第三級警戒,要大家更加謹慎防疫,對此「抓住那個醫生」做了一份急診的流程圖在臉書分享,希望能大家了解急診的狀況,並整理出兩個新冠肺炎最重要的概念,呼籲大家在家中好好防疫。「抓住那個醫生」:這幾天急診開始如預期般的(?)狀況惡化,最大的問題是在無症狀跟略有症狀,卻想來『篩看看』的病人實在太多了,醫藥崩壞只差臨門一腳。我相信大多數的人只是不知道該怎麼辦,而不是故意要讓醫療崩壞的,所以我做了一份流程圖,需要大家協助我把急診的狀況傳出去。時間不多,我先講兩個最重要的概念:1. 請把自己和所有其他人都當成無症狀感染者因此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就是◎最大限度的降低人與人的連結◎口罩、洗手、社交距離、最好能做到盡量自我隔離14天◎這個病毒在無症狀和輕症患者身上,大概7~10天就會失去傳染力。一般估14天。只要我們的連結降到最低,最後一個帶著病毒亂跑的人接觸不到下一個人14天後,它就失去傳染鏈了。2. 這個病毒的重症率大概10%◎換句話說,有9成的感染者,不管是無症狀或是輕症,都是在家中休息14天就好◎有不舒服可以考慮退燒止痛藥來緩解症狀多喝水多休息◎不幸出現了重症症狀才需要到醫院就醫◎有篩檢需求可以到社區篩檢站我們懇求大家把醫院的資源留給重症,那也是給我們運氣不佳的重症親友甚至是自己,多一個活下去的機會。看著流程圖,如果你不是重症,不管走哪條路都是在家休息。既然如此,何不一開始就躲好躲滿呢?還有很多人是在這樣的時期不得不出門謀生的,如果我們是幸運能夠好好自主管理或自主隔離的人,請不要浪費我們的幸運。事情可以一路惡化,我們都看過他國的慘況的確一不留神就是我們下一步的樣子,但還有機會在懸崖邊止步,一起努力。我們為你堅守崗位,請你為我們留在家中!
-
2021-05-18 名人.黃軒
為什麼本土病例數每天都在增加?醫師曝關鍵曲線
台灣,正在恐懼的J線(J Curve)上 台灣,今年的母親節,和去年的母親節不一樣了。新增COVID-19病例數字,宛如火箭瞬間炸開了……台灣現在的本土的新增COVID-19病例數字,將會陸續會比去年同期的更多!我稱之為「跳tone的數字,Jumping Number, JN」。你會發現當全球各國進入緊急狀態或封城前,都會大量出現「跳tone的數字,Jumping Number, JN」,而且不停重複的跳出,逐漸形成了一個「J曲線」。而台灣COVID-19也已經正在這恐懼的J線(J Curve)上了。「J曲線」理論這像是英文大寫字母「J」,稍微朝其側面傾斜。J的圓形部分,大部分是事物處於最低狀態的地方,然後才上升到更高的狀態。稍作調整,J曲線理論就是可以用來反映商業、人群心理反應,社會現象等等的觀察,這也可應用於相關COVID-19爆發,引發的公共衛生危機反應。1.零的效應鏈在傳染病例如COVID-19事件,引發的公共衛生危機初期,在此階段,普遍只有在乎「零」的事實。這時,政府將採取圍堵的措施為主。2.隱藏傳播鏈這是令人安心,但又不知道的危機階段。當COVID-19事件在此段發生,也就「J 型的彎曲處」。病毒可能已經有了,在很長20-30天的時間才偶然爆發幾個零星病例或持續零的病例。這階段常會出現一種錯誤的安全感,那就是即使有爆發事件,我們仍然相信是可以控制的。所以,我們仍然採取圍堵行動為主。其實這是「暴風雨來臨前的平靜階段」,是由於對實際發生事件的缺乏普遍了解或無法提早去發現隱藏無症狀感染者,一旦有症狀的人大量的產生,就會步上下一個跳躍的軌道了。3.跳躍傳播鏈當新增的病例呈現出「跳tone的數字,Jumping Number, JN」,在接下來的4到6週內,潛在的案件數量將會跳躍似的加速增長,民眾的焦慮、恐懼和恐慌的可能性也在增加中。此階段,意味著確診病例數將出現爆炸性增長,因為更多的測試方式會用來篩檢病毒,廣泛的檢測站會林立,抓出來新的病例都會比上一個階段更爆增,醫院病床和呼吸器準備好做重症治療的對應也隨之會增加。因為人數比例爆增,相對的醫療資源需求也是會爆增的。大規模隔離減災是這個階段的主要行動。專家在處理J曲線時,通常有一句老話是「希望是最好的,但也要為最壞的做足準備。」當我們進入曲線的低谷時,不要鬆懈自滿而放棄了戒備,只要隱藏傳播鏈一啓動,時機一到就會變成跳躍的節奏,我們平常保持冷靜,或過度準備或超前布署,總比突然看到「跳tone的數字,Jumping Number, JN」才感到驚訝、恐慌會更好。為了遏制冠狀病毒為了遏制冠狀病毒,並最終打敗它,需要全民配合,全球一起行動的!地球是圓的,任何一個角落的病毒,都會圓滾滾的滑落在你的手指頭,別忘了戴口罩,勤洗手及保持安全距離,此時在地球上的人,其實每位都是高風險族群,且都在恐怖「J曲線」滾動中!資料來源:J曲線效應The pandemic could give way to an era of rapid productivity growthJ curve※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5-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觀察站/病毒流竄 廣設快篩站止血
過去一年多來,許多國家機場入境篩檢陸續發現「台灣輸入個案」,但指揮中心總以「疫調顯示,應為境外感染」回應。即使外界質疑,國內顯然有許多未被發現的本土感染個案,最後都因一切「指揮中心說了算」,總被歸於境外感染。疫情爆發一年多以來,指揮中心力求「+0」,讓疫調出現浮動式標準,只求美化防疫數字,始終不願正視新冠病毒可能早在社區流竄,這一兩天感染者暴增,新增一百八十名確診者,其中一百多人感染源不明,頓時戳破「全球防疫資優生」假象,個別確診者疫調已不可行,如何減災減害,成為現階段防疫關鍵。當感染人數眾多,釐清足跡、傳播鏈,以及匡列接觸者等防疫作為,參考價值驟降,指揮中心應透過廣篩找出可能的感染者,除在萬華設置快篩站,有必要擴至全國。就跟打地鼠遊戲一樣,哪個地方冒出感染源不明的個案,就應在附近設置快篩站,一棒敲下,動作明快,盡快找出無症狀感染者,讓社區感染盡速止血。雙北地區已至第三級警戒,兩地單日就新增一六四例個案,超過百例感染源尚待釐清,可見病毒已深入社區,理應廣設快篩站,讓身體不適的民眾就近接受篩檢。此外,不少感染者在診所多次就醫,最後轉至大醫院才確診,為此,指揮中心祭出萬元獎勵措施,希望基層診所醫師提高警覺性,但成效有限,許多診所醫師不太想幫病人安排採檢,一旦篩出陽性個案,需歇業兩周,損失將是萬元獎勵金的數十倍。指揮中心應擬定配套措施,讓基層醫師積極投入防疫。疫情日趨嚴峻,政府應該盡速盤點國內現有醫療量能,除床位、負壓隔離病房、抗病毒藥物,且需備足氧氣筒等醫療救人設備,並讓集中檢疫所接手輕症、無症狀患者,減輕醫療院所負擔。
-
2021-05-03 名人.黃軒
家庭群聚會造成社區感染嗎?醫揭高危險家庭類型
又出現家庭傳播了台灣華航機師同住在一起的家人之中,已經有多位遭到感染,這樣感染率高嗎?有沒有醫學實證呢?有,真的有!而且在今年1月份,我已經一直提醒「哪些家人容易傳播病毒」。今天再次整理提醒大家:1.三大冠狀病毒,哪種易引起家庭傳播?2.誰是家庭傳播的高危險族群?3.如何避免家庭傳播?先説說三大冠狀病毒引起的家庭傳播我們人類近年,被三大冠狀病毒攻擊,SARS病毒、MERS病毒和COVID19病毒三者之間,在家庭的傳播率不同。SARS病毒:傳播率7.5% (風險範圍:4.8%-10.6%)MERS病毒:傳播率4.7 % (風險範圍:0.9%-10.7%)COVID19病毒:傳播率16.6% (風險範圍:14%-19.3%)這樣大家看出來了,COVID19 病毒(16.6%),是三大冠狀病毒中最容易造成家庭傳播的。「當一個家庭中有一位未確診病例,在他二天未發病之前,他在家中至少有5次的接觸史了。」2020年11月JAMA國際期刊,曾經對總計77758位病患,登上國際期刊發表的54篇論文做整合研究,想找出誰會是家庭傳播者的高危險族群。誰是家庭傳播的高危險族群?1.有症狀者如果病例在家有症狀(18%),其引起家庭傳播,比那些無症狀感染者(0.7%)更高。2.成年者 vs 未成年成年者(>18歲),其(28.3%)引起家庭傳播,比那些未成年(16.8%)更高。但南韓研究了10592病例,發現「10-19歳」的病人會是家庭傳播主要高危險者,可能是他們大部分都是無症狀感染者為主,大家都不會提防這些年級的家庭成員吧。3.伴侶男女之間/夫妻之間(37.8%),如果和其他家庭成員(17.8%)比較,肯定是家庭中容易互相傳播的主要對象。4.一個家庭成員 vs 家庭多成員家庭如果只有一個家庭成員(41.5%),比有三個家庭成員(22.8%)會更高。作者解釋,這就是為何伴侶之間的家庭傳播最高,因為睡在一起、親密接觸、同一個房間、長時間接觸……台灣華航機師同住在一起的家人之中遭到感染,這樣感染率高嗎?家庭內的成員愈多,家庭傳播愈高。這就看各機師家庭內的成員有多少了。美國的另一個研究郤指出,家庭內的成員愈多,家庭傳播愈高。只要 >3個家庭成員以上,其家庭傳播馬上會超過50%2個家庭成員,造成家庭傳播機會是 20%3個家庭成員,造成家庭傳播機會是 47%4個家庭成員,造成家庭傳播機會是 53%5個家庭成員,造成家庭傳播機會是 70%6個家庭成員,造成家庭傳播機會是 67%5.慢性疾病患者家庭成員如果有免疫功能低下(15.9倍風險)的慢性疾病像是糖尿病(7.1倍風險)患者,他們都是容易受到家庭傳播的對象。家庭傳播和社區傳播關係專家認為即使在社區傳播很低,家庭傳播仍然是會非常流行的,而且也會進一步發展更大的社區傳播。在模擬的研究中發現,家庭傳播其實是影響R0值下降的主要原因。只要在家庭中保持安全距離,R0值可影響30%-55%。如果沒有保持安全距離,R0值只被影響5%-35%而已。如何避免家庭傳播?避免家庭傳播,不外乎是除了剛說保持安全社交距離可降低R0值,還有戴囗罩、勤洗手。1.戴口罩、勤洗手在家庭中疑有高傳播者,可以戴上口罩,因為有79%效果可以降低家庭傳播風險。但病例如果發病後才來戴口罩,是沒有明顯的保護作用。衛生人員介入,可以使戴口罩增加57%、勤洗手43%。2.家庭的消毒在家使用消毒水消毒家中環境,有77%效果可以降低家庭傳播風險。3.空氣流通3.1打開窗戶最簡單、最大的效益,就是打開你家的窗戶,使家庭空氣流通。美國CDC也建議如此,可以降低病毒飛沫濃縮聚集在房間內。如果你家有窗但不能打開,可以用空調。3.2空調設定禁用內循環的設定,這樣你只有一直吸入房間內的病毒而已,請設定外循環,就是讓外面空氣進入你的房間,讓房間內髒空氣排出。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建議,每60分鐘要完全更換12次空氣。3.3使用風扇風扇幾乎人人家裡都有,但禁止使用風扇,對著你直接吹(只有增加風險)。在你打開的大門或窗戶邊,打開風扇促進氣流往外抽送才是正確使用方法。可見得家庭傳播,是要非常認真要去介入才能有辦法減少社區傳播的爆發。資料來源:Reduction of secondary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in households by face mask use, disinfection and social distancing: a cohort study in Beijing, ChinaHousehold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Household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Household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in the United States※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4-20 名人.黃軒
為何有些國家為疫苗接種前段班 疫情卻仍失控了?
為什麽打完了疫苗,有些國家疫情仍然失控?原因只有一個:人民行為不一致,决定了疫情不一致。「以色列和智利」為例以色列和智利均是COVID19疫苗接種進度「前段班」,但在解除封鎖後,以色列疫情漸入佳境,而智利卻每況愈下,為什麽呢?最大因素在於人民行為的錯誤解讀了,例如智利人民以為施打疫苗後就馬上解封,馬上產生「錯誤的安全感」的行為,人民以為有「神苗護身」,也再沒有了防疫措施的行為。「其實一切都在加速,除了……」COVID19已經在地球上打了一個季節了。那些加速生產疫苗,加速接種疫苗,疫情卻沒有加速減緩?一切的疫苗準備都加速了,偏偏疫情卻沒有,為什麼呢?其實早在今年二月,美國自己的研究團隊早已發現:1.20%有感染病毒者,造成了80%的大量的傳播!2.現在50%的傳播,其實都來自無症狀感染者(Asymptomatic)或有症狀者的無症狀前期(Pre-Symptomatic)的人。「無症狀感染者」這些無症狀感染者(Asymptomatic)或有症狀者的無症狀前期(Pre-Symptomatic)的族群,就是出現在你我的身邊,你也不會知道,他們本身也不知道啊!各種高風險的行為,也增加了社區傳播的可能性。儘管有了疫苗接種,但三大的不一致,其實更加重了疫情,也一直阻礙了人類的幻想:戰勝病毒。「高風險的因子」1.通風不一致我們身處的工作室或辦公室或餐廳或大樓,如果處在通風不良的室內空間中,感染的風險會增高。尤其是長時間的緊密接觸(例如在24小時內,和某人沒有保持安全距離接觸了≥15分鐘)在通風不良下感染的風險較高!但我們的通風系統,又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會積極的改建通風工程系統,不是嗎?2.背景不一致暴露的背景和強度是SARS-CoV-2傳播的關鍵。你打了疫苗接種,但你的國家R值超高的!我們期待R0 < 1 ,但地球上很多國家的R0 > 1,再怎麼想單純用打針,把病毒打下去,這是非常困難。這個就表現在有打疫苗接種的國家,又封城、又限制嚴格,一會兒又解封,這代表病毒的控制非常不穩啊!當 R0 < 1 時,傳染病毒,將會在該地逐漸消失當 R0 = 1 時,傳染病毒,會持續存在該地而成為地方病 (endemic)當 R0 > 1 時,傳染病毒,會在該地呈現指數增加 而成為流行病 (epidemic)我認為,這個背景是重點之重點是把“R值”鏈打斷,目前很多國家,仍一直非常不是很埋想。3.行為不一致美國研究人員,針對314名成年人,進行了電話調查。這些人包括了SARS-CoV-2陽性的患者和SARS-CoV-2陰性的患者(對照組),針對他們的暴露和行為去分析研究。a.用餐行為在這項調查中,那些常常上餐館用餐,或去酒吧或咖啡店者,都是導致他們容易被感染病毒。他們這些行為活動有相同的地方,就是進食或飲酒時,這些人都不會使用口罩,在此期間難以保持安全距離。他們當然也不會知道誰是無症狀感染者,故在外面一起吃吃喝喝的行為模式,是很容易被傳播的。 b.解封行為美國卻有些州,認為疫苗接種已經打足夠了,又開始到處地下指令解封了⋯⋯這些地方,當然包括了吃吃喝喝的地方,一時之間仍然不會發現誰是無症狀感染者,當然隔壁的其他州也仍然在不安之中,其實這樣的解封是仍要非常小心處理的。c.社交行為在美國密西西比州,也曾對397名兒童中進行調查發現,那些父母常與家庭外人士聚會的兒童(例如社交活動),這社交行為其實是導致小孩子容易被傳播得到COVID19。相反的,如果學校工作人員、老師和兒童有定期使用口罩的行為模式,就可能會減輕了染疫風險。愈來愈多科學研究表示,口罩是有效的限制了病毒傳播!「暫時不能為所欲為」不是有打了疫苗接種,你就不會身上不會帶病毒!你仍然可能是無症狀感染者,傳播給你的親朋好友們的。不是打了疫苗接種,你住的地方、你的區域就安全了!你的隔壁區域,如果仍然在大流行期間,再加上你仍然沒有尊守防疫行為,你就是高危險行為者。這個疫情是全球、全世界的,不是一個州、一個國弄好,病毒就會馬上不見了!「解封,絕不是解放」接種,不代表病毒就會消失了!是你的日常生活行為決定了一切,尤其全球仍然在病毒大流行,你自己行為都得有依防疫措施,「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安全距離 」,而不是單獨靠打針而已喔!打了疫苗,第四波疫情又出現了?只有告訴我們:想要病毒消失,就「暫時不能為所欲為」了 ( Effectiveness of mitigation strategies and adoption of recommended behaviors must be continually reevaluated throughout the pandemic,even as vaccination continues.... ) 資料來源:同為疫苗接種「前段班」/智利、以色列解封後兩樣情Identifying COVID-19 Risk Through Observational Studies to Inform Control Measures※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3-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美CDC試驗:輝瑞莫德納疫苗效力90% 無症也能防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今天發布首份COVID-19疫苗現實生活效力試驗結果。研究發現不論有無症狀,施打單劑輝瑞或莫德納疫苗後感染防護力就達80%,完成兩劑注射後提升至90%。CDC在去年12月14日至今年3月13日進行這項試驗,試驗對象為3950名工作性質較易暴露於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的族群,包括醫療人員、急救人員及其他維持社會運作的必要人員。不論有無出現症狀,試驗對象每週都須自行進行鼻腔拭子採樣,再送回實驗室進行RT-PCR核酸病毒檢測。因此即便是無症狀感染者,也能被發現。試驗結果發現,完成輝瑞(Pfizer)或莫德納(Moderna)兩劑疫苗接種的2479名人員,僅3位在試驗過程中確診;477名僅施打單劑的人員中,有8位確診。相較之下,994名未注射疫苗的試驗對象,確診人數為161人。試驗結果顯示,施打單劑輝瑞或莫德納疫苗兩週後,感染風險大幅降低80%,依建議注射第2劑兩週後,感染風險則能降低90%。研究進一步發現,僅小部分(10.7%)確診病例為無症狀感染,絕大部分(58%)是在篩檢後出現症狀或才知道自己感染。CDC表示,研究結果表示輝瑞、莫德納疫苗都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不是僅對有症狀感染具防護力。先前外界普遍擔心疫苗僅能防範有症狀感染,代表打過疫苗的人仍可能被感染,只是不會出現症狀,進而在不知情狀況下散播病毒。CDC今天發布的報告應能為這些憂慮釋疑。根據CDC統計,截至今日下午4時,美國已有5261萬人完成疫苗施打,占總人口15.8%,其中近94%是注射輝瑞或莫德納疫苗,僅約6%是施打2月底才取得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緊急使用授權的嬌生(Johnson &Johnson)單劑型疫苗。
-
2021-02-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商打新冠疫苗減居檢天數? 陳時中:需視國內疫苗涵蓋率
台商向立委陳情,指自身已施打兩劑新冠病毒疫苗,希望縮短居家檢疫天數,不過立委向衛福部探詢後,因現在有變種病毒,所以不考慮放寬。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目前還不宜使用疫苗護照,未來縮減居檢天數條件眾多,其中包含台灣施打涵蓋率,換句話說,國內開始施打疫苗才可能討論。陳時中說,前陣子世界衛生組織(WHO)已提出警示,現在階段不宜使用疫苗護照,不能用打疫苗就沒有風險處理國際流通的問題。我專家小組也認為,打疫苗確實會對被施打者產生保護力,但是否會出現無症狀帶源仍是很大疑問,可能只是保護自己。陳時中指出,接種疫苗後,入境高風險地區對本人有保護力,但此人入境如我國這類低風險區是有威脅,不會用疫苗當作邊境思考,也是要評估國人保護力是否到一個水準。未來放寬邊境需有核酸檢驗做配套,也需要看台灣施打涵蓋率到底多少,再決定居家檢疫天數。目前我專家小組針對變種株抗疫對策,是集中檢疫,入境跟出關兩次採檢,但仍有不少專家警示,英國變種株B.1.1.7恐取代原始病毒株成主流,三軍總醫院副院長、感染科主治醫師張峰義表示,我防疫策略仍以居家檢疫兩週再加上七天自主健康管理為主。張峰義認為,經過一年多的做法,入境開始隔離檢疫兩周安全度大,即使出現變種病毒比較容易傳染,新冠疫情的傳播模式沒有改變,仍是密切的飛沫傳播及接觸傳染,即使變種株感染年輕人比例增加,無症狀感染者可能變多,但只要落實三周隔離,以目前文獻都證實不具傳染力。
-
2021-02-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牛津疫苗可大減病毒傳播!英國延打疫苗策略獲數據支持
英國衛生大臣韓考克3日表示,研究報告顯示單劑牛津疫苗可讓新冠病毒傳播減少三分之二,這一數據「絕對地」支持政府延後施打第二劑疫苗的策略。韓考克告訴天空新聞網說:「這份牛津報告是非常好的消息,它支持我們採取的策略,它向世界展現牛津疫苗有效。這個非常棒的消息蘊含的意義是,它不僅是減少了住院人數,還減少感染新冠病毒疾病的人數,即使是無症狀感染者,也減少大約三分之二。英國此前將輝瑞疫苗第一與第二劑施打間隔時間從3周延12周,但此舉引起外界批評和專家警告。
-
2021-01-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北京對重點人群採肛門檢測 受檢者:像拉肚子
為降低漏診風險,北京日前對部分重點人群進行肛門拭子檢測。外媒引述曾接受過這種檢測的民眾表示,檢測持續幾秒,感覺像在拉肚子,他雖感到害羞,但能理解國家正面臨防疫壓力。北京市的順義、大興區近期再出現大量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確診病例,鄰近春節,中國首都再面臨防疫壓力。北京市衛健委20日在記者會上表示,已對一名屬無症狀感染者的男童所在學校全體師生進行鼻咽拭子、口咽拭子、肛門拭子和血清檢測。23日時,官媒央視新聞再報導,北京大興區有感染病例所在的社區居民,都要同時接受咽拭子、肛拭子和血清檢測。事實上,這並非中國首次進行肛拭子檢測,2020年COVID-19疫情嚴重時,一些醫院就曾為確診病患進行過同樣檢測。不過當時的檢測規模較小。由於肛拭子檢測的位置較特殊,消息傳出後在網上掀起討論。美媒VICE世界新聞報導,有網友表示,「鼻咽檢測就已經夠不舒服了,我無法想像在肛門(進行檢測)」。也有網友說,擔心自己在受檢時會放屁。報導訪問了一名曾接受過肛拭子檢測的王姓民眾,他去年從澳洲回到中國山東省的威海市,當年9月於隔離檢疫旅館中,接受過2次肛拭子檢測。根據中國國家衛健委的指南,肛拭子檢測是將棉花棒放入直腸約3至5公分處採集。王姓民眾說,當時2名護理師要自己緊抓椅子,並用手掰開臀部,檢測會持續幾秒鐘,而這讓他感覺像在拉肚子。他說:「剛開始我很害羞,但我了解國家正面臨防止疫情爆發的壓力。」至於為何要採用肛拭子檢測,每日經濟新聞日前引述北京首都醫科大學附屬佑安醫院呼吸與感染疾病科副主任醫師李侗曾表示,一些無症狀感染者或輕症感染者在感染後,病情恢復很快,可能3到5天咽部就檢測不到病毒了。而研究發現,一部分感染者的糞便和肛拭子核酸檢測呈陽性的持續時間比上呼吸道更久。因此,增加肛拭子核酸檢測能提高感染者的被檢出率,減少漏診。
-
2021-01-28 名人.黃軒
匡列居家隔離人多 哪些是家庭傳播高危險群?
愈來愈愈多人,被匡列居家隔離了,但是你們可知道,哪些族群是在家裡面,是高危險的傳播者呢?先説說,三大冠狀病毒,引起的家庭傳播我們人類近年,被三大冠狀病毒攻擊,SARS病毒、MERS病毒、和 COVID19 病毒三者之間,在家庭的傳播率不同SARS病毒:傳播率 7.5% (風險範圍:4.8%-10.6%)MERS 病毒:傳播率4.7 % (風險範圍:0.9%-10.7%)COVID19 病毒:傳播率 16.6% (風險範圍:14%-19.3%)這樣大家看出來了,COVID19 病毒(16.6%),是三大冠狀病毒中最容易造成家庭傳播的。我們匡列的居民愈來愈多,但誰才是家庭內高危險傳播族群呢?當一個家庭中有一位未確診病例,在他二天未發病之前,他在家中,至少有5次的接觸史了。2020年11月,JAMA國際期刊,曾經對77758位病患,整理54篇國際期刊研究,想找出,誰會是家庭傳播者的高危險族群:誰是家庭傳播的高危險族群?1.有症狀者如果病例在家有症狀(18%),其引起家庭傳播,比那些無症狀感染者(0.7%)更高的。2.成年者 vs 未成年成年者(>18歲),其(28.3%)引起家庭傳播,比那些未成年(16.8%)更高。但南韓🇰🇷研究了10592病例,發現10-19歳的病人,會是家庭傳播主要高危險者,可能是他們大部分都是無症狀感染者為主,大家都不會提防這些年級的家庭成員吧!3.伴侶男女之間/夫妻之間(37.8%),如果和其他家庭成員(17.8%)比較,肯定是家庭中,容易互相傳播的主要對象。4.一個家庭成員 vs 家庭多成員家庭如果只有一個家庭成員(41.5%),比有三個家庭成員(22.8%)會更高。作者解釋,這就是為何伴侶之間的家庭傳播最高,因為睡在一起,親密接觸,同一個房間,長時間接觸...但是美國🇺🇸自己的另一個研究,郤指出,家庭內的成員愈多,家庭傳播愈高。只要 >3個家庭成員以上,其家庭傳播馬上會超過50% : 2個家庭成員,造成家庭傳播機會是 20%3個家庭成員,造成家庭傳播機會是 47%4個家庭成員,造成家庭傳播機會是 53%5個家庭成員,造成家庭傳播機會是 70%6個家庭成員,造成家庭傳播機會是 67%5.慢性疾病患者家庭成員如果有免疫功能低下(15.9倍風險)的慢性疾病像是糖尿病(7.1倍風險)患者,他們都是容易受到家庭傳播的對象。家庭傳播和社區傳播關係專家認為:即使在社區傳播很低,家庭傳播,仍然是會非常流行的,而且也會進一步發展更大的社區傳播。在模擬的研究中發現,家庭傳播其實是,影響R0值的主要原因:只要在家庭中,保持安全距離,R0值可影響30%-55% 、如果沒有保持安全距離,R0值只被影響5%-35%而已。如何避免家庭傳播?避免家庭傳播,不外乎也是,除了剛說保持安全社交距離,可降低R0值,還有囗罩,勤洗手。1.戴口罩,勤洗手在家庭中疑有高傳播者,可以戴上口罩,因為有79%效果,可以降低家庭傳播風險。但病例如果發病後,才來戴口罩,是沒有明顯的保護作用。 衛生人員介入,可以使戴口罩增加 57 % 、勤洗手26 %。 2.家庭的消毒在家使用消毒水,消毒家中環境,有77%效果,可以降低家庭傳播風險。3.空氣流通● 打開窗戶最簡單的,最大的效益,就是打開你家的窗戶,使家庭空氣流通。美國🇺🇸CDC也建議如此,可以降低病毒飛沫濃縮聚集在房間內。● 空調設定禁用內循環的設定,這樣,你只有一直吸入房間內的病毒而已,請設定,外循環,就是讓外面空氣,入你的房間,你房間內髒空氣排出。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建議,每60分鐘要完全更換12次空氣。● 使用風扇風扇,幾乎人人家裡都有。但禁止使用風扇,對著你直接吹(只有增加風險)。在你打開的大門或窗戶邊,打開風扇,促進氣流往外抽送,才是正確使用方法。可見得家庭傳播,是要非常認真要去介入,才能有辦法減少社區傳播的爆發。來源:https://gh.bmj.com/content/5/5/e002794.long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283139/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315116/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185244/※本文摘自黃軒部落格,原文請點此
-
2021-01-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際研究逾2萬武漢新冠家庭發現:兒童病毒傳播力更強
國際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旗下子刊「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近日發表研究,聚焦2萬多個武漢新冠病毒家庭內的病毒傳播特徵等,發現在家庭內整體上嬰幼兒和青少年對新冠病毒的易感染性較老年族群弱,但其傳播力更強,有鑑於兒童具有更強的傳播力,建議當疫苗資源允許時,應為符合條件的兒童進行新冠肺炎疫苗接種。該刊19日線上發表了大陸華中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團隊關於新冠病毒家庭內傳播的流行病學研究。該研究是一項回顧性隊列研究,納入了2019年12月2日至去年4月18日期間武漢市上報的所有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包括實驗室確診病例和臨床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的家庭進行分析。研究共納入2萬7101個家庭,包括一代病例2萬9578人和家庭密切接觸者5萬7581例。研究結果顯示,與其他年齡族群相比,60歲以上族群感染新冠病毒風險最高,而0到1歲嬰兒的易感染性又高於2到5歲和6到12歲兒童。當接觸時間相同時,兒童和青少年病例(20歲以下)傳染他人的能力是60歲及以上族群的1.58倍。研究還發現,無症狀感染者傳染他人的能力遠低於有臨床症狀的確診病例,而有症狀的確診病例在發病前(潛伏期)的傳播力比發病後更強。此外,該研究指出在嚴格的防疫政策實施後(比如隔離病例和密切接觸者以及限制出行),一代病例的家庭再生數(每個家庭內部一個病例可傳染的人數)下降了52%。
-
2021-01-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武漢兩萬多個染疫家庭數據:兒童病毒傳播力更強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團隊近期在線上發表關於2萬多個湖北武漢染疫家庭的病毒傳播特徵,其中顯示,兒童雖然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易感性較老年人群弱,但傳播力卻更強。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子刊「lancetinfectious disease」19日線上發表這篇流行病學研究報告。報告並建議,由於兒童病例具有更強的傳播力,因此當疫苗資源允許時,應及時為符合條件的兒童接種。研究報告摘要顯示,這是一項回顧性隊列研究,針對2019年12月2日至2020年4月18日期間武漢市上報的所有確診病例(包括實驗室和臨床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的家庭進行分析,共納入2萬7101個家庭,包括一代病例2萬9578人與家庭密切接觸者5萬7581例。研究發現,當病毒的平均潛伏期設為5天,最大傳染期為22天時,計算出家庭內二代發病率值為15.6%。研究結果顯示,與其他年齡族群相比,60歲以上人群感染風險最高,而0至1歲嬰兒的易感性又高於2至5歲和6至12歲兒童。當接觸時間相同時,20歲以下兒童和青少年病例傳染他人的能力是60歲及以上人群的1.58倍。研究還發現,無症狀感染者傳染他人的能力遠低於有臨床症狀的確診病例,而有症狀的確診病例在發病前(潛伏期)的傳播力比發病後更強。研究並指出,實施如隔離病例、密切接觸者以及限制出行嚴格的疫情干預政策,一代病例的家庭再生數(每個家庭內部一個病例可傳染的人數)下降了52%,繼發病例的家庭再生數則減少了63%。
-
2021-01-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持續 入境北京隔離至少21天
北京昨天新增1例本土病例和1例無症狀感染者,大興區天宮院街道4個社區今天中午起採取封閉式管理;北京市政府下午並宣布,對入境人員採「14+7+7」健康管理措施,至少需隔離檢疫21天。北京市下午舉行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防控記者會,據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主辦的千龍網以及共青團北京市委旗下的北青網,北京市政府發言人徐和建在會中作了上述宣布。他說,近期北京及其他地區相繼出現入境人員結束14天集中觀察後確診並引發本土病例,北京周邊及中國多地也相繼出現零星散發病例和突發聚集性疫情,北京疫情移入風險陡增,防控形勢嚴峻複雜。徐和建宣布,對於境外以及外地入京人員,在現有政策基礎上,分類實施「14+7+7」健康管理措施,即北京口岸入境人員在14天集中隔離期滿後,繼續7天居家或集中隔離,期滿後再進行7天健康監測。至於從中國其他口岸入境人員,則要隔離滿21天才可以進入北京,進京後尚須補足7天健康監測,未滿21天已進京的人員則須補足7天居家或集中隔離、7天健康監測。他又說,入境人員除已實施的14天集中隔離食宿和檢測費用自理之外,因措施調整新增加的集中隔離食宿費用及各類檢測費用等,統一由官方財政承擔;密切接觸者等風險人員,集中隔離期間的食宿費用及各類檢測費用等,也統一由官方財政承擔。據報導,昨天0至24時,北京新增1例本土確診和1例無症狀感染者。北京市大興區副區長韓新星下午也在記者會宣布,根據疫情防控需要,今天中午12時開始,對天宮院街道天宮院社區、天宮院西里社區、天宮院中里社區、天宮院南里社區進行封閉式管理,非社區人員、車輛禁止進入,社區居民「只進不出」,全部居家觀察。
-
2021-01-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北部醫院感染2醫護確診!林靜儀:知來源就不用恐慌
繼去年2月29日北部某醫學中心出現9例群聚確診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親上火線證實,北部某醫院出現第二起院內感染,新增2例本土確定病例。對此,民進黨前立委、醫師林靜儀在臉書發文,點出3重點,呼籲民眾不用恐慌,「請給努力緊繃工作了一年多的醫療人員最溫暖的支持體諒」,並建議民眾配合防疫,平安度過疫情。PO文一出,引起包括立委莊兢程、何欣純等政治人物與網友留言,為醫護加油打氣,紛紛留言「不要恐慌、團結守護台灣」、「向第一線醫護致敬」、也有的「保持警戒,但絕不是無腦恐慌」等。林靜儀在「林靜儀醫師」臉書粉專中PO文表示,前三個重點:「知道來源就不用恐慌」、「是院內感染,但是不是「爆發」,而且醫療人員都已經盡到應有的防護」、「是照顧確診感染的病人,不是什麼不明來源的急診也不是關島來的 (關島已經「關島」很久了)」。林靜儀表示,醫療人員從疫情初始就有明確防疫措施與程序,也幸好去年二月之後防護裝備就都充足。所有醫療人員都知道對待病毒的態度就是 #謹守防疫程序 #絕對謹慎 ,此次在醫療照護過程受感染的醫護辛苦了;你們已經很小心了,加油,祝福早日康復。一般民眾要知道什麼?林靜儀呼籲做到以下四點:1. 不要群聚,戴口罩勤洗手。2. 你不會跟感染者去同一個賣場就被感染。3. 不可能有什麼「社區感染隱匿」,這個病毒的傳染力如此之強,怎麼可能到處都是無症狀感染者還不會爆掉。4. 請給努力緊繃工作了一年多的醫療人員最溫暖的支持體諒。
-
2021-01-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曾感染新冠肺炎是否需接種疫苗? 中疾控:不建議
各國開始展開接種新冠病毒疫苗計畫,對於曾感染新冠肺炎者是否還須接種疫苗?中國疾控中心表示,已知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無症狀感染者,目前暫不建議接種新冠病毒疫苗。據陸媒澎湃新聞報導,中國疾控中心昨日在微信公眾號發表「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問答」,表示對於多數傳染病,在感染病原體後,人體都會產生一定的免疫力,這部分人群通常不屬於疫苗接種對象,如患天花、麻疹、風疹、水痘等疾病後不再屬於疫苗接種對象。中國疾控中心指出,目前雖有感染過新冠病毒者發生二次感染的報導,但尚屬個案並未普遍出現,仍待後續更多研究才能得出結論。中國疾控中心稱,已知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無症狀感染者,目前暫不建議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對於沒有明確感染新冠病毒或患過新冠肺炎,符合接種條件者均可接種疫苗。
-
2020-12-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疫周年/與社區大爆發擦肩而過 天生神力惜命島民
3月初,歐美藝文界慘遭新冠肺炎攻擊,合唱團、劇場九成團員中鏢,還有人死亡,幾乎「團滅」;地球另一端,確診澳洲音樂家登台演出,台灣指揮中心緊急舉行史上最晚記者會,樂團成員人人自危,社區陷入恐慌,但是島民卻好像有「天生神力」,插曲最終以無人確診落幕。許多專家深信台灣多次與社區大爆發擦肩而過,但在社區女保全、酒店女公關等著名「十大無頭懸案」接觸者,甚至敦睦艦隊確診士兵的女友們無人染疫,讓人不禁想問一句「台灣人真的比較強?」這個問題在「醫學假說(Medical Hypotheses)」今年11月的文章能得到解答。作者山本直樹和喬治.鮑爾認為,亞洲東北部人的「天生神力」確實可能與基因有關,東亞農業發展比歐洲早,快速累積人口密度,肯定會遇到很多人畜共患疾病。長時間的演化中,東亞人可能已經針對各種流行病作出了有利基因突變,東亞人體內有一種有別於歐美地區的人類白血球抗原,或ACE2基因功能存有差異,對新冠病毒更具抵抗力。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研究員郭書辰說,雖上述說法仍待驗證,但他認同此觀點,已有研究發現,部分亞洲人未染疫,卻有可對抗新冠肺炎抗體,亞洲過去可能流行過類似新冠病毒的疫情。「我相信亞洲人對於病毒易感性低於西方人,包含新冠肺炎。」中央研究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指出,不斷有新病毒自中國出現,但當地都沒有非常嚴重就是最好的證明。但就算天生基因強,也不可能無堅不摧,同是有基因優勢的日本,多家酒店淪陷,甚至出現離奇的乳頭群聚,對比也爆發酒店女公關染疫的台灣,無酒客確診看似詭異,卻能從酒店小姐的分享看出端倪,「不少酒客即使到溫柔鄉尋歡,也乖乖自備口罩」,或許是因台灣人「惜命」。在嚴防邊境的環境下,有不明感染源個案仍可順利度過,但未來疫苗開打後,勢必國門大開,再次面對懸案時,天生神力的惜命島民,晚了其他國家一年面對可能爆發的疫情,何美鄉強調,目前防疫重點是圍堵病毒,未來打疫苗、國門開,就不要盲目追求「〇本土」,應致力減害。郭書辰坦言,在沒有疫苗的狀況下,找不到源頭確實可能造成大爆發,疫苗打得夠,再感染的機率小,找不到感染源也沒關係。何美鄉更提出,打疫苗是開國門的希望,開國門同時也有助於提高疫苗效果,疫苗需要接觸病毒才能更有效果。何美鄉說,以目前的數據看來,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幾乎多達八成,但感染不等於會傳染。不再追求零感染後,不用再害怕新冠肺炎,另外一個目標是收集基因資料庫,往精準醫療方向邁進,找出新冠肺炎易感族群,及早投藥,避免重症、死亡發生。▌延伸推薦:QA遊戲/2020新冠肺炎肆虐 你的生活變什麼樣子?
-
2020-12-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廣東完成18萬人新冠疫苗接種 無不良反應
23日下午,廣東省衞生健康委主任段宇飛表示,截至22日,廣東已有18萬人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廣東現階段接種的重點人群費用由政府承擔,後續國家疫苗上市後,將陸續將開放普通市民接種疫苗。據香港文匯網,「目前廣東疫情防控總體形勢良好,但是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壓力仍然很大。疫苗接種是預防傳染病的有效途徑,也是構建群體免疫屏障的關鍵措施。」段宇飛表示,廣東重點人群接種主要對象包括進口冷鏈物流相關人員、隔離場所工作人員、入境人員閉環管理從業人員、海關邊檢人員、大陸籍跨境司機及接駁司機、醫療衞生人員、基層防疫人員、公共交通從業人員、因公因私出國工作及學習人員等高風險人員。至於重點人群該如何預約接種疫苗,廣東省疾控中心主任鄧惠鴻表示,廣東重點人群接種,可由所在單位和所在區域門診進行預約。完成預約後,重點人群需按照預約時間去門診進行接種。她表示,下一步廣東省各市將會陸續公布,為因私因公出國工作及學習人員提供接種服務的定點接種信息。此外,鄧惠鴻指,有五類人群不適合進行新冠疫苗接種。包括小於18歲,大於59歲的市民、有過敏反應者、孕婦、慢性病發作期患者和急性病發作患者、以及醫生檢驗後認為不能接種的人群。據悉,截至12月22日24時,廣東全省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2035例,其中境外收入639例,目前在院41例。段宇飛表示,近期廣東省報告的境外輸入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有所增加,但全部由口岸或隔離點發現,均已納入閉環管理,傳播風險低。
-
2020-12-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外研究:新冠無症狀者排毒久、免疫弱、傳播力較低
彰化縣衛生局與台大公衛學院詹長權教授團隊共同合作進行的萬人血清抗體研究,期中報告顯示當地社區安全、支持防疫政策正確。雖然兩單位近期因未經倫理審查而將面臨處分,但此研究仍是台灣唯一一個針對社區的大規模血清抗體調查,不同風險的社會群體中,各自存在多少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這些人是否還要打疫苗?國外研究報告顯示,無症狀感染者在不同地區、年齡、性別、風險族群的比例都不同,整體大約佔17%,但無症狀確診者排毒較慢、傳播力較弱,而且體內抗體濃度較低,抗體消失的比例也較高。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及其研究團隊,今持續透過直播報告全球疫情動向並歸納最新實證。陳秀熙表示,新冠肺炎無症狀個案、尚未出現症狀之個案,是難以區別的,無症狀個案必須靠檢測方法才能找到,感染後多久採檢也有影響,因此通常是以血清抗體來找無症狀個案。陳秀熙表示,已有一篇系統性回顧研究,綜合13篇追蹤超過7天、共2萬1708人的研究,以證實無症狀比例為17%,在老年照護機構中為20%,非老年照護機構為16%,無症狀個案的二次傳播力也較弱,比有症狀者少四成。特殊弱勢族群的無症狀但抗體陽性的比率較高,不幸的是,這也與死亡率有關。公衛學者Pallop Siewchaisakul表示,巴西曾在今年三月和六月做過兩次2.5萬人到3.1萬人的血清學調查,兩次都發現貧窮、原住民、家戶人數達六人以上者,有較高的抗體陽性率,抗體陽性率則與死亡率相關。曾經接觸過確診個案的人也有較高機率是無症狀感染者。公衛學者彭思敏表示,西班牙調查5萬1958人的血清抗體,結果發現明顯地域差異,有些地區陽性率高到10%以上,有些地區卻只有1到2%;研究也發現中高齡、醫護人員抗體盛行率偏高。挪威針對負責照護新冠肺炎病人的醫護人員及行政人員做調查,結果發現接觸過病患的人抗體反應明顯增加,經過一波社區流行,這些人體內的中和抗體反應也顯著增加。在高盛行區,曾經感染卻無症狀的比率可能高達三成。公衛學者張維容指出,印度屬於高盛行區,有研究針對億男性工人宿舍進行抗體檢測,從592個無症狀也未曾確診的工人身上,發現高達30%的陽性率,但確診者也僅半數具有IgG抗體,顯示光靠抗體檢測,無法充分區別無症狀確診者。無症狀感染者的免疫反應較弱,排毒時間長,抗體還會消失。公衛學者鄭雅中表示,中國研究發現,無症狀者排毒時間較慢,中位數比有症狀者多5天,無症狀者IgG濃度顯著較低,血清IgG轉陰性比例者較高。陳秀熙表示,綜合以上發現,在高盛行區,無症狀個案很有可能會造成社區流行,但在低盛行區,機率就低很多。無症狀感染的免疫反應較低,光靠無症狀感染者不容易達成集體免疫,未來可能還是得靠提高疫苗接種率,才能達成族群免疫。
-
2020-11-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建議檢疫期滿都採檢 指揮中心:現行做法就有效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布12月起包含本國人之所有入境者須檢附三日內核酸檢驗陰性證明才能登機,國內多位專家指出,陰性證明雖可擋掉一些病毒陽性者入境,但仍建議指揮中心對在檢疫期滿時全面再採檢一次,也有專家擔心檢驗陰性才入境,會使人對於居家檢疫的配和度變差。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表示,維持現行做法就可以有效降低社區傳播風險。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昨表示,陰性證明是「防君子不防小人」,可以擋掉一些「確診陽性」的君子,減少對國內採檢的負擔。然而,他仍建議指揮中心應該要規定民眾檢疫期滿再採檢一次,因為我國每天採檢量是逼近達一萬件,這是應該做的,也是可以做得到的。振興醫院感染科主任李明政今也說,陰性證明可以達成兩大目的,首先是增加返國的麻煩度,減少想要回來的人,再者是若入境者都曾經檢驗陰性,後續又發現陽性確診的比率也會比較低。不過李明政建議,14天期滿放出來之前,一定要採檢,才能確認真的是陰性;另外如果有症狀者,也不能只有一次採檢,務必要兩次採檢陰性,才能夠放出來。莊人祥強調,以過去的作法,有症狀的個案10天後就沒有傳染力了,如果是無症狀感染者,檢驗後10天也沒有傳染力。所以14天集中檢疫加上自主健康管理,就可以有效降低社區傳播風險,將維持現行做法,但會針對印尼移工特別採檢。李明政提醒,我國目前最重要的邊境防疫策略其實是14天檢疫期,不可以因為有無檢疫陰性報告而放鬆。如果有親友返國,還是要嚴格落實現有檢疫規格。包括獨立房間、衛生設備,不能和家人接觸,對話要保持1.5公尺以上並待好外科口罩,送餐時也不能彼此靠近。
-
2020-11-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疆喀什疫情源頭 中國疾控專家:進口貨櫃
新疆喀什地區上月爆發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導致超過400人染疫,中國疾控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昨天表示,經過疫情溯源,「零號病人」是一名裝卸工人,傳播源頭是進口貨櫃。陸媒澎湃新聞報導,吳尊友25日在第18屆財經年會談到疫情溯源問題時,作以上表示。他透露,新疆喀什疫情最後查清楚了,和上海市一樣是進口貨櫃。吳尊友指出,這次在喀什調查疫情,第一例病人發生以後,一查就有137個病例,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判斷零號病人已經不在調查的病例當中。最後發現零號病人就是一名裝卸工,他是一名無症狀感染者,先傳染給他的妻子,妻子又傳染給他的丈母娘、小姨子,這樣又帶到了工廠,引發喀什這次疫情。新疆喀什地區疏附縣10月24日發現一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以後,官方疫調溯源卡關,還曾為此進行3輪的全民普篩。其後,中國疾控中心和新疆自治區疾控中心進行病毒分離和基因測序結果顯示,排除喀什疫情與7月烏魯木齊疫情病毒的關聯性。據官方通報,喀什地區10月24日爆發本土疫情,至11月20日宣布「清零」,這波疫情累計確診病例78例,無症狀感染者350例。
-
2020-11-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獨/陰性證明之亂!排不到採檢 留德足球小將回不了家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秋冬專案」12月1日啟動,強制所有入境者檢附陰性證明,指揮中心保證全球九成國家可供自費採檢,但有留學生家屬投訴,預約時程早已排到三個月後,眼見耶誕假期將至,學校關門,未成年無法單獨入住旅店,孩子恐成國際人球,質疑政府帶頭違憲。小真(化名)的媽媽語氣著急拜託政府幫幫她,小真是留德足球小將,11月底期末考無法提前返台,學校12月18日開始耶誕假期,所有學生不得留校須返家,小真的中國籍同學早在9月預約採檢,通通要等到12月中旬,「政府突然公布要陰性證明,我們要等到什麼時候才拿得到?」小真媽媽說,德國因疫情飛往台航班一周只剩一班 ,好不容易搶到機票,原以為可放心,那天在指揮中心直播聽到指揮官陳時中宣布,國人也要附陰性證才能登機,母女倆心都涼了,深怕女兒無法取得採檢證明登機,學校關門後恐流落街頭、無處可去,哭著四處找立委求助。「我們不是疫情開始才去,女兒已經在德國讀書三年了。」小真媽媽質疑,指揮中心強制國人檢附陰性證明,否則無法登機一事,已違反憲法保障的遷徙自由,小真媽媽希望若預約不到自費採檢者可比照無法採檢國,無陰性證明仍可登機,機上與他人保持間距,入境機場自費採檢。小真的媽媽說,只要一想到未成年的女兒可能因預約不到陰性證明,變成國際人球就擔心到整晚失眠,更心疼為專研足球出國的女兒,在電話那頭說出後悔來德國留學,「我們入境願意完全配合,我們很愛台灣,希望台灣也多愛我們一點。」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我外交部今年八月調查無法提供自費採檢約一成國家,標準為該國「不提供無症狀感染者篩檢」或「不提供登機篩檢」,不包含「無法如期預約採檢」。至於經調查該國有自費採檢,但是採檢要等很久或是排不到隊等問題,外交部也將會調查。
-
2020-11-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輝瑞新冠疫苗效力9成!國內醫師提疑問:有算到無症狀感染者嗎?
美國輝瑞大藥廠(Pfizer)和德國BioNTech昨天(9日)宣布聯手研發的2019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預防新冠病毒的保護效力高達90%。不過國內有醫師提出諸多疑問,例如,這是指7天後的保護率有9成,那3個月後、半年後保護率剩多少?另外,無症狀感染者是否沒被算到,如果算進去,還是9成嗎?目前全球新冠肺炎感染人數累計超過5000萬人、120萬人喪生,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的顧問、流行病學專家奧斯特霍姆(Michael Osterholm)甚至指出,未來3到4個月美將進入「新冠地獄」。不過昨天隨即有好消息傳出,美國製藥大廠輝瑞(Pfizer)和德國BioNTech(BNT)宣布兩家公司聯手研發的新冠肺炎疫苗,進行中的第三期臨床試驗顯示,抵禦新冠病毒的保護效力高達90%。兒科醫師楊為傑在其臉書《白袍旅人-兒科楊為傑醫師》提出一些疑問,他指出流感疫苗的有效性大約是50%上下,大部份的疫苗大致都在50-60%左右,因此輝瑞的這個新冠肺炎疫苗竟有高達90%的保護效力,難怪「舉世歡騰」!他引用輝瑞官網的數據,做出以下6點分析:1. 輝瑞宣布:實驗中的Covid 19 疫苗,有90%的有效性2. 目前實驗有 43538 位參與者,38955位有完成第二劑,目前沒有嚴重副作用(很好!)3. 這是「期中分析」的報告,非最終報告。分析的時間點,是在接種第二劑疫苗的七天後,去比較�接種疫苗與接種安慰劑兩組人員,得到Covid 19的比率4. 疫苗有效性 90%的意思是,接種疫苗的人,比沒有接種疫苗的人�其感染下降 90%。5.在第二劑疫苗的七天後,疫苗使得感染機率下降 90%官網報告也明確的說,這個數字可能會隨著時間而改變。譬如:接種三個月後?半年後?一年後?因為時間還沒到,因此無法分析。簡單來說,根據目前的分析。打完兩劑疫苗後七天後,保護率有 90%。也許一年後的保護率更高?也許更低?這個要神仙才知道了6. 雖然疫苗的長期有效性,仍尚未明朗,但是好歹他也還能撐一個月XD。在疫情肆虐的現在,至少這是個好消息。至少對美國來說。此外,楊為傑還提出了之前新冠肺炎遇到的很棘手的一個問題,即「無症狀感染者」。楊為傑指出,要計算疫苗有效性,就必須知道哪些人「被感染」,但 Covid 19有一部分是「無症狀感染」。在大規模臨床實驗中,去分析確診者是很重要的,但是會不會有一群「無症狀感染者」被遺漏掉了?再思考的深入一點。90% 的疫苗有效性,會不會是針對「有症狀的確診者」,如果把無症狀感染者加進去考慮,有效性會再上升?或是下降?都有可能。此外,如果疫苗的效果是減少發病,但還是會感染。那算出來的疫苗有效性就是「偏高」的。或者疫苗它不僅可以降低發病率,也可以降低傳播率,那疫苗有效性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