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6 醫療.耳鼻喉
搜尋
流鼻血
共找到
107
筆 文章
-
-
2022-12-01 焦點.元氣新聞
江澤民96歲白血病逝!急性白血病常被誤以為感冒,年長者須注意
中共前領導人江澤民11月30日逝世,享年96歲。根據新華社發布消息,江澤民患白血病合併多臟器功能衰竭,搶救無效,11月30日12時13分在上海逝世。白血病俗稱血癌,分為急性及慢性白血病,初期症狀皆不明顯,早期急性白血病跟感冒症狀很類似,都會出現發燒、鼻塞、咳嗽、全身酸痛、頭痛、喉嚨痛、疲倦等症狀,所以很多人常會把急性白血病當做感冒而延誤就醫。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田蕙芬曾經接受採訪時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近年提高到每年超過800例,好發族群為65歲以上長者,約佔5成,也不乏年輕與中壯年,40至60歲病友約佔3成。田蕙芬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會製造大量不正常血球,造成骨髓膨脹、骨骼疼痛症狀;因紅血球低下導致臉色蒼白、疲倦;白血球無法維持正常免疫反應,易莫名發燒;血小板無法發揮凝血功能,導致不明原因瘀青與出血。白血病俗稱血癌,是一種造血細胞的惡性增生性病變,病人的骨髓造血系統產生大量不成熟、無法正常工作的白血球,造成正常的血小板、紅血球、白血球減少。白血病跟一般感冒不同的四點:•骨頭疼痛•臉色蒼白、疲倦•容易瘀青•莫名發燒白血病俗稱血癌,是一種造血細胞的惡性增生性病變,病人的骨髓造血系統產生大量不成熟、無法正常工作的白血球,造成正常的血小板、紅血球、白血球減少。看更多:元氣網疾病百科─白血病白血病分類白血病可分為急性白血病及慢性白血病,再依細胞來源及型態特徵,分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好發成年人,約 75~80%的病人超過20歲。•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源於造血母細胞的惡性腫瘤。90-95%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病例中,會出現費城染色體(Ph chromosome)。•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ALL):好發 10歲以下兒童,成年人約佔20%。•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好發50歲以上,淋巴球可分為B細胞及T細胞,所以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也可分為這兩型之其中一型。白血病的致病因素1.放射線2.化學藥劑,如長期接觸有機苯(Benzene)的工人3.遺傳或基因突變:先天染色體異常,如唐氏症等疾病可能誘導白血病發生。4.自體免疫性疾病:自體免疫缺陷可能與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有關。5.病毒感染:目前已知第一型人類T淋巴球細胞性病毒HTLV-I病毒感染與成年型T細胞白血病有關。白血病的症狀白血病症狀包括貧血、皮膚點狀出血或青腫、發燒、淋巴結腫大、骨額疼痛、關節痛、牙齦腫脹等。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成人最常見的急性血癌,最常四大症狀包括臉色蒼白疲倦、不明原因發燒、未碰撞卻有瘀青出血、骨骼疼痛等,若有上述症狀,應盡儘速尋求醫療。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侯信安之前接受採訪明,白血病患者骨髓內未成熟的芽細胞大量增生,遍布在血液及骨髓取代正常血球。若導致紅血球不夠,會出現臉色蒼白、氣喘如牛的症狀;若導致白血球不足,則容易感染發燒;血小板若不足,則導致凝血功能變差,出現異常流鼻血、牙齦出血、拔牙後血流不止,或是不明原因多處瘀青,女性患者則會出現經血量突然大增,或是經期拉長。異常血球若大量增生在骨髓,則會造成骨髓膨脹、關節疼痛。也因為症狀不具特異性,容易被患者忽略,因此民眾若有「臉色蒼白疲倦」、「不明原因發燒」、「未碰撞卻有瘀青出血」、「骨骼疼痛」四大症狀,應儘速尋求醫療,可透過血液檢查發現血球異常,或進一步進行骨髓檢查。延伸閱讀:白血病來得又快又急 專家指4大症狀別忽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則類似慢性疾病,每年新確診個案約200位,以65歲以上老年人為好發族群。近年觀察發現,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有年輕化的現象。高雄長庚血液腫瘤科醫師王銘崇曾經受採訪指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症狀不明 顯,多數患者都是透過健檢或因其他疾病抽血,發現白血球、淋巴球異常增加才進一步確診。臨床觀察到的其他症狀包括:脖子、腋下等淋巴結腫大、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發燒、夜間盜汗、貧血、脾臟腫大等。
-
2022-11-08 醫療.泌尿腎臟
35歲女憂影響工作拒洗腎!醫建議提疑慮多溝通,腹膜透析治療時間可彈性運用
35歲的梁小姐流鼻血超過半小時無法止血,到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急診就醫,檢查發現為糖尿病併慢性腎臟病,且已惡化為尿毒症,卻因擔心影響工作與家庭,遲遲不願接受洗腎,醫護團隊憂心忡忡,擔心加劇腎功能惡化的速度,積極多次溝通,讓梁小姐積極順利配合洗腎找回健康,也破除了對洗腎的錯誤印象。梁小姐有10年以上的糖尿病史,且長期未規律服藥控制血糖,近期照護生病的長輩又忙碌工作,蠟燭兩頭燒影響生活、飲食與身體,出現莫明出血、血壓過高、水腫情形。腎臟科醫師蔡宜潔表示,血糖控制不良,是破壞腎臟導致腎功能障礙的原因之一,末期腎臟病俗稱尿毒症,是不可逆的腎功能受損,常見引發原因如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高血壓未治療、反覆細菌感染與慢性發炎造成。初期的尿毒症,可透過控制血壓、飲食等方式改善改善。蔡宜潔表示,通常透過適當治療後,仍需注意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例如維持規律作息、早睡早起、適量運動、均衡的低蛋白飲食,並攝取足夠的熱量。若是尿毒症晚期,需透過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腎臟移植才能減輕症狀。常有病人猶豫擔憂或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治療方式,洗腎中心護理長莊明月指出,梁小姐剛得知需要洗腎時也非常擔憂與抗拒,後來經過腎臟病醫病共享決策的討論,提出最在意如何兼顧工作與家庭、減少來院次數、能出門旅遊不受限洗腎時間,再結合醫師提供的充分醫療資訊後,了解腹膜透析治療可大幅降低進出醫院的頻率,治療時也能自由活動。莊明月指出,腹膜透析液可事先送到親友家或飯店,無論是透析時間或地點的選擇都彈性且方便,能安排回南部過節出遊與兼顧工作及家庭,才選定「腹膜透析治療」,因為時間可以彈性運用,梁小姐的心情也從憂慮恐懼轉變為主動接受治療的開朗。
-
2022-09-03 醫療.血液.淋巴
80歲嬤被讚氣色好 檢查發現罹患「真性紅血球增生症」
80歲的黃太太過去常被稱讚「氣色很好」,但因容易疲倦、經常暈眩到站不起身、且皮膚過敏,4年前到醫院抽血檢查發現數據異常,確診為骨髓增生性腫瘤當中的「真性紅血球增生症」,恐有更高罹患中風、心肌梗塞機率,所幸後續透過藥物治療改善症狀,如今還能照常活動。嘉義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志丞指出,骨髓增生性腫瘤疾病的原因,是骨髓造血幹細胞基因突變、導致骨髓造血不受控制異常增生,除了真性紅血球增生症(PV),還包括原發性血小板增生症(ET)以及原發性骨髓纖維化(MF)等。陳志丞表示,台灣缺乏完整資料統計,若根據我國癌症登記資料顯示,骨髓增生性腫瘤病患從2015年一年新增264例,到2019年一年新增559人,五年間成長一倍,推算骨髓纖維化粗發生率為每十萬人2.37人。陳志丞說,骨髓增生性腫瘤症狀除了容易疲倦、夜間盜汗、搔癢、發燒、體重減輕、耳鳴、頭痛、失眠,患者還可能伴隨有脾臟腫大,有些人會有腹脹、食慾不振、體重減輕。且因為血液太濃稠,患者可能因血液循環障礙,出現頭暈、視力模糊、手麻腳麻等症狀。由於此病不常見,症狀也不具特異性,文獻顯示西方國家此類疾病患者,從出現症狀到就醫確診竟要2年時間,且超過6成患者是因為中風、流鼻血、血尿、肺栓塞等才確診。這疾病若沒有控制、定期追蹤,除有中風、心肌梗塞風險,還可能發展成續發性骨髓纖維化與急性血癌。以黃太太罹患的真性紅血球增生症為例,臨床上將患者依血栓發生風險區分為高危險族群(年齡超過60歲或曾經有血管栓塞病史)與低危險族群。低危險族群一般採取放血治療,可降低併發症發生機會,也可能讓患者同時服用阿斯匹靈,減少血小板凝集,也可減少栓塞機會。針對高危險族群,除了放血之外,通常會合併口服化療藥物或者是干擾素治療。不過,新型長效型干擾素所費不貲,加上需要長時間的使用,病人自費負擔大。台灣健保署針對部分極高危險、對傳統治療效果不好的族群已提供健保給付,未來有機會改變治療狀況與疾病面貌。黃太太起初採放血治療,但太過頻繁抽血導致體力下降,無法正常生活,但又擔心拉長放血時間,可能使血液太過濃稠,增加中風風險,當時女兒查遍網路資料,還一度要帶媽媽去歐洲打針,後來才知這藥是台灣之光,不用到歐洲打,至今使用該藥已2年時間,大幅減少暈眩問題。骨髓增生性腫瘤關懷協會日前正式成立,理事長侯信安指出,將提供衛教資訊,讓病友獲得醫療新知、生活照護、醫療資源等,同時協助病患轉介,努力改善患者的治療狀況,也期許政府支持下,有更多好的藥物可以健保使用與新穎的臨床試驗能在台灣執行。
-
2022-08-08 癌症.其他癌症
年逾500童罹癌 家長必知9大警訊+公益營養資源
台灣每年超過540個孩子被診斷出癌症,癌症關懷基金會執行長黃翠華提醒,7到8成癌症兒童接受正規治療後可重獲健康,期間「營養照顧」不可或缺,有助減少感染、提升治療接受度、加速受傷組織修復、減少治療導致的生長遲滯。癌症關懷基金會今年首度開辦「愛(癌)兒照護專案」,由專業營養師量身打造營養計畫、有Line供家長隨時聯繫,還有專為孩子設計的營養課程,重點是全部免費,希望有需要的孩子和家長都能獲得幫助。黃翠華表示,醫院營養師人力有限,因此癌症關懷基金會特別關注癌症病人的營養需求,多年下來已協助過十幾位癌症兒童,每一位都追蹤多年,其中年紀最小的是只有1歲10個月的小魚兒,當時挑食又瘦小的小魚兒,現在已經六歲了。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高涵蔚表示,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小魚兒治療期間沒有胃口,雖然媽媽很努力鼓勵她想吃什麼就吃,但身高體重還是停滯不長大、白血球也很低,小魚兒也變得很挑食,讓媽媽很心急。後來營養師開始協助追蹤孩子飲食、生長,給予媽媽即時的營養處方、健康食譜,現年6歲的小魚兒已經順利上學,擁有與健康孩子無異的體力,更重要的是,經過多年耳濡目染,小魚兒也成為享受原型食物、有能力分辨飲食內涵的小小營養家。黃翠華表示,服務這些孩子的過程中,基金會充分瞭解多種癌別的孩子常見的共同問題,比方說,治療時間少長高5公分,隔年也無法一口氣長10公分補回來,父母難免遺憾。好在這些年的服務,基金會也累積許多寶貴經驗,見證了好的營養照護對孩子健康發揮很大作用,更加確定必須擴大辦理專屬於癌症兒童的服務。黃翠華表示,今年首度以專案方式推出「愛(癌)兒照護專案」,不需費用也沒有名額限制,經過評估適合,就會收案。基金會已經一口氣培訓了10位臨床經驗豐富、滿懷愛心的專業營養師,做好提供服務的準備。上周也開始規劃專屬孩子的17堂課,預計推出每堂10幾分鐘的線上課程,希望年底前推出,支持病情穩定的孩子更加參與自己的營養生活。癌症關懷基金會提醒,兒童癌症有9大警徵「燒、紅、大、腫、痛,神、視、輕、白」。家長若發現孩子超過一星期有以下情況,應提高警覺,及早就醫檢查,兒癌若能及早治療,5年存活率高達8成。1. 不明原因發「燒」。2. 身上有「紅」色出血點或黏膜出血症狀,例如流鼻血、牙齦出血、瘀青。3. 頸部、腋下、鼠膝部等淋巴結不明原因腫「大」。4. 身體或四肢出現「腫」塊。5. 不明原因疼「痛」,如頭痛、肢體痛(尤其下肢)、胸腹痛等。6. 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如複視、肢體無力、運動不能協調(寫字歪扭)、無法捧碗或用筷子,走路歪斜易跌倒等7. 「視」,瞳孔出現白色反光。8. 不明原因體重減「輕」。9. 臉色蒼「白」等貧血現象。愛(癌)兒照護專案專案詳情:https://lihi1.cc/Wfpp9預約諮詢:https://lihi1.cc/cwVPq
-
2022-07-2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何如芸崩潰曝確診後遺症 腦霧「重症等級」錄影秒忘腳本
女星何如芸日前才喜迎在新加坡念書的兒子返台過暑假,還笑稱「我的暑假模式也開啟」,豈料過了3天卻發現自己確診,13日宣佈出關後則表示雖然快篩陽,但喉嚨仍會痛。昨(20日)她上節目錄影,發現自己一直記不住腳本,疑似有腦霧情況,懊惱表示:「台詞記不住還當什麼演員?」月初何如芸確診時,曾表示自己有喉嚨痛、耳鳴、流鼻血、頭痛、疲憊等症狀,13日快篩陽後仍有喉嚨痛的症狀,但當時並沒有腦霧的症狀。豈料,隔一周(20日)錄影時,卻發現自己一直忘記要說什麼,「短短幾行的腳本,我看了又看,錄影當時還一直忘記講到哪裡了?周圍的人提詞提到臉都紅了。」懷疑自己應該是有後遺症腦霧的症狀,還說這是「重症等級」。何如芸無奈表示,自己身為一個演員,若連台詞都記不住,該怎麼當演員?她昨天則在臉書發文訴苦:「我的戲劇生涯難道就此了結了嗎?」網友們紛紛留言安慰:「不要太難過,我沒有確診,就已經有腦霧了」、「太久沒上節目了緊張!」、「沒事的 應該是太久沒工作了」。
-
2022-07-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1歲男童心跳突停 染疫隔天亡
昨新增三萬四四九九例本土個案、境外移入七十八例、死亡九十五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本土病例數比前天減少,較上周呈下降趨勢,但是幅度稍緩。死亡案例新增一名一歲男童,從確診到死亡,不到廿四小時;重症案例新增三例「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年紀最小案例僅八個月大。國內目前僅幼兒族群尚未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我訂購幼兒劑型莫德納疫苗四十五萬劑昨上午抵台,可供六個月到五歲幼兒接種。莊人祥表示,疫苗完成通關程序將直接運送到冷儲物流中心,預計七月廿日完成檢驗封緘,並於七月廿一日配送各縣市政府,提供基礎劑接種。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兒童重症共八十八例,其中MIS-C卅例。新增三例MIS-C為八個月大女童、二歲男童與十二歲女童,持續出現腹瀉、眼紅、流鼻血、脖子腫痛等症狀,就醫後懷疑MIS-C,目前住院治療中;除十二歲女童打過一劑疫苗,其餘皆未接種疫苗。死亡一歲男童具先天性神經系統疾病,六月卅日發病,出現嘔吐、呼吸喘、發燒、活力下降、餵食量下降症狀;七月一日送急診,但是突然心跳停止,經急救仍不幸離世,死因為新冠病毒感染及本身先天性神經系統疾病,為共病死亡,累計兒童死亡廿二例。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日前建議,六個月到五歲幼兒接種兩劑基礎劑,間隔四到八周以上。是否評估幼兒接種追加劑(第三劑)?莊人祥表示,目前ACIP專家尚未討論。
-
2022-07-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167、死亡+95 1歲男童染疫隔日歿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中重症167例,其中中症99例、重症68例,死亡個案有95例。其中死亡個案年紀最小,為一名一歲男童,染疫後隔天突然發生心跳停止,緊急送急診仍急救無效,不幸過世。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這名一歲男童有先天性神經系統疾病,長期使用呼吸器,6月30日發病,出現嘔吐、呼吸喘、發燒、活力下降、餵食量下降,7月1日送急診,但在急診突然發生心跳停止,經過急救仍不幸過世,死因為新冠病毒感染及本身先天性神經系統疾病,為共病死亡,目前國內兒童染疫死亡共22例。羅一鈞表示,兒童重症則新增3例MIS-C,年齡分別從8個月到12歲,包括0歲女童、2歲男童、12歲女童,這3位都是在6月初確診,間隔3個多禮拜、在6月底持續2到4天發燒合併相關症狀,例如腹瀉、眼紅、流鼻血、脖子腫痛等,就醫後檢查懷疑MIS-C,6月30日到7月2日陸續住院,目前都還在住院中,12歲女童在加護病房病況穩定,另外2位一般病房,目前兒童重症MIS-C共30例,兒童重症合計88例。
-
2022-06-24 醫療.耳鼻喉
別再「冰敷」止鼻血! 醫曝2妙招更有效
近期天氣變化大,一不小心就可能流鼻血。「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發文表示,近期因流鼻血到急診就醫的病人開始增加,因此他分享幾個止鼻血的妙方,提醒大家別再用「冰敷」止血。翁梓華發文表提到,臨床上常見流鼻血的位置在鼻中膈前端,易受手指或冷空氣刺激,黏膜下四面八方匯集的血管叢就可能破損,導致流鼻血。流鼻血時很多人下意識會用冰敷來止血,翁梓華解釋,在2003年一篇醫學研究指出:「『冰敷』並不會讓流血的地方血流變慢,同時流鼻血的時間不會比較短。」因此正確止鼻血的方式應是「熱敷」。翁梓華分享,據醫學學理,若要正常發揮凝血功能,要依靠血液中的「凝血酵素」,在一定的溫度範圍內,溫度越高酵素反應越快,就能越快達到止血效果。翁梓華用水管來說明,當稍微堵住水管時,水的流速會加快,放開時流速會減緩。而血管遇到高溫時會「舒張」,血流就會比較慢。若血管遇冷收縮,反而會加快鼻血流速。越慢的流速,凝血因子更容易沈積,止血會更快。翁梓華表示:「在醫院手術房,要止血的時候,我們也都是用溫水不是用冰水唷!」不過部分家長可能認為,用熱敷替孩子止鼻血難度太高。翁梓華再補充一個小撇步:「給他吃冰棒!」翁梓華補充,雖然上述說明止鼻血要用熱敷效果比較好,不過嘴巴和鼻子有一段距離,嘴巴裡的低溫不會直接傳到鼻腔。據2012年的論文指出,含冰塊鼻血流速能減少約23%。當含著冰塊時,嘴巴的冰刺激會讓交感神經興奮,促使鼻子血管擴張,改變鼻子血流流速,進而達到止血的效果。不過若是血流不止還是要到急診,交由醫師評估後續治療方式。翁梓華最後分享:「流鼻血、熱敷、吃冰塊,一個看似不合理的組合,卻能真正讓鼻血更快速地停止唷」。
-
2022-05-29 癌症.頭頸癌
每年就醫人數約兩萬人 健保大數據揭鼻咽癌患者這年齡層最多
三立董事長林崑海今年2月傳出因鼻咽癌離世;近日主演韓劇「我們的藍調時光」的韓星金宇彬,也曾因罹患鼻咽癌暫停演藝工作五年,經兩年治療康復。依健保署108至110年統計資料顯示,國內鼻咽癌患者每年治療人數約兩萬多人,屬於中老年民眾好發癌症,性別為男性多於女性。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了解國人鼻咽癌的就醫狀況,以及有哪些致病因子及症狀,作為民眾及早預防與就醫的參考。相較於歐美,鼻咽癌好發於台灣及中國大陸沿海地區。健保署長李伯璋說,罹癌關鍵受外在環境、生活型態等影響,引發體內基因突變所致。儘管鼻咽癌多見於中老年人,但也可能發生於各年齡層,李伯璋說,健保署有一名30多歲同仁罹患鼻咽癌,所幸病情屬於初期,經治療後已經康復。他提醒,若出現流鼻血等症狀,且一直沒有好轉,應盡速就醫檢查。每10萬人平均就醫人數,61至70歲最多。李伯璋指出,每年鼻咽癌就醫患者約兩萬人,人數不算少。為更清楚觀察各年齡層罹癌情形,這次的健保大數據,健保署首次提供108年至110年,各年齡層鼻咽癌患者每10萬人的平均就醫人數,希望讓民眾更清楚了解鼻咽癌在各年齡層的發生率,可以及早提高警覺。若以110年最新統計,鼻咽癌就醫患者人數最多為51至60歲,總計5,761人,其次是61至70歲5,417人,第三是41至50歲3,974人。若更精準以每10萬人平均就醫人數分析,第一是61至70歲的176.77人、其次是51至60歲的160.38人,第三是71至80歲的136.46人。李伯璋說,由此分析,鼻咽癌屬於中老年民眾的癌症。上呼吸道初期就可能有症狀,及早就醫治療效果好。鼻咽癌常見症狀有六項,分別是頸部腫塊、單側的聽力障礙或閉塞感、痰中帶血絲或鼻涕中含血、單側鼻塞或鼻涕增多、頭痛和臉麻或遠看東西糢糊。如韓星金宇彬就是一直出現流鼻血,就醫檢查確診罹患鼻咽癌。李伯璋說,一般民眾對鼻咽癌的了解及關注,可能不如肺癌、肝癌、乳癌及大腸癌等常見癌症,且國人常因過敏出現流鼻涕等症狀,可能因此輕忽鼻咽癌。但鼻咽癌位置多在上呼吸道,只要在呼吸過程不舒服,「這是一定有感覺的」,因此若有鼻涕、痰帶有血絲等,或出現上述不適症狀,可能就不是單純的過敏,應到耳鼻喉科進行檢查。李伯璋舉例,大腸癌要等到腫瘤長到一定程度,造成腸道阻塞,才可能被診斷發現;有些人會出現便祕、腹瀉症狀,此時若自行購買藥物服用,可能無法及時就醫而延誤治療。但鼻咽癌初期就可能出現症狀,立即就醫有機會及早發現,以利及早治療,對於預後很有幫助。病灶位置較集中,放療敏感度高、效果佳。李伯璋說,鼻咽癌無法靠藥物治療,目前使用放療敏感度高,效果很好,主因是鼻咽癌病灶位置較為集中,放射線可以精準的直接殺死癌細胞;但如大腸癌因病灶擴散範圍廣,放療治療效果不佳,就須以化療為主。依各種癌症特性不同,醫師會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如何避免罹患鼻咽癌?李伯璋說,罹癌關鍵為人體受外在環境、生活型態等影響,引發體內基因突變,民眾平時應多自我照顧,如少吃醃製、發酵類食物,若罹患鼻竇炎要好好治療,降低轉變為鼻咽癌的風險,而有鼻咽癌家族史者也要提高警覺。藉由健保大數據統計,了解各種癌症臨床好發民眾的年齡、族群、治療方式等。李伯璋指出,這是讓民眾對於各種癌症都有清楚的認知,可以早一步進行防癌準備,即使罹患癌症後,對治療方法也能多一些認知,面對癌症治療不要緊張。
-
2022-05-29 癌症.頭頸癌
如何早期發現鼻咽癌?專科醫教你看懂鼻咽癌腫瘤位置、分期與治療方法
患者血液中常含高量抗EB病毒免疫球蛋白A抗體(IgA)。許多人以為鼻咽癌是頭頸癌其中一種,罹病原因也相近,其實並非如此。吸菸、喝酒、嚼檳榔是口腔癌等頭頸癌常見致病原因,但鼻咽癌致病原因目前不明,一般認為與種族、遺傳、環境和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簡稱 EBV)有關。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主任及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呂宜興表示,鼻咽癌的診斷主要靠鼻咽病理切片,但醫界發現,鼻咽癌患者血液中含高量的抗EB病毒免疫球蛋白A抗體(IgA)。呂宜興說,不同於被感染後出現的IgM及IgG抗體,IgA與腺體有關,其與鼻咽癌之間的關係尚未十分明瞭,但目前檢驗血液中EB病毒抗體,有助於早期發現鼻咽癌。以鼻咽內視鏡進行切片,才能進一步確診。不過,不論是抽血發現抗EB病毒免疫球蛋白A抗體數值偏高,或是出現流鼻血等疑似鼻咽癌症狀,鼻咽癌的診斷仍要靠鼻咽內視鏡及切片,是必要的檢查。鼻咽位於鼻子後方,跟喉嚨交接,一般理學檢查不容易看到。鼻咽內視鏡有點像胃鏡、大腸鏡,將管狀的鏡頭伸入鼻腔,醫師透過鏡頭檢查兩側鼻咽部的狀況,也可以同步進行鼻咽切片。呂宜興說,透過切片將疑似病灶的組織送病理檢查,才能確定鼻咽癌的診斷。呂宜興表示,確定是鼻咽癌後,患者後續必須再接受影像檢查,如磁振造影和電腦斷層,除了呈現鼻咽癌在鼻咽處腫瘤的大小,CT及 MRI可幫助確認腫瘤擴散情況,視腫瘤侵犯程度進行分期,決定治療方式。以放療和化療為主,依期別五年存活率達七至九成。鼻咽癌的分類依病理組織學、臨床表現、腫瘤形態而不同,臨床治療以國際間普遍接受的TNM系統分期。T代表原發腫瘤在鼻咽部位向四面八方侵犯的程度,N代表有無頸部淋巴結轉移,M代表有無遠端轉移,共分四期,有不同的治療方式。鼻咽癌的治療主要是化療和放療,通常第一期病灶局限於鼻咽部,可接受放療;第二和三期及四A期合併化放療;四B期因為出現遠端轉移,以化療為主。許多人一聽到癌症第四期,就覺得非常嚴重。但呂宜興請鼻咽癌患者別緊張,兩年前鼻咽癌分期將骨骼和肺臟轉移列為四C,但經評估患者預後等因素,現在列為四B。一般來說,鼻咽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約為七成,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患者,五年存活率可以達到九成。 三、四期復發機會較高,定期回診追蹤很重要。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陳俊男表示,鼻咽癌第一、二期治癒率可達90%以上,三、四期復發機會較高,因此持續追蹤不可或缺。至於追蹤頻率,建議治療後第一年每三個月追蹤一次;第二年每三至六個月追蹤一次;第三年以後每六個月追蹤一次,第五年之後每年追蹤一次。病人都很關心復發,陳俊男表示,定期回診的時候,會每三到六個月做鼻咽內視鏡、相關影像及抽血檢查。鼻咽內視鏡目的是看原本腫瘤部位是否恢復平整、有無新病灶。胸部X光及核磁共振檢查,確定是否有轉移或復發。抽血如果測得到EB病毒,就要懷疑是否有復發或轉移;抽血若發現甲狀腺功能低下則需藥物補充。緩解治療副作用 維持病友生活品質長庚醫院頭頸癌個案管理師張雅嵐表示,相較於頭頸癌患者,鼻咽癌患者社經地位通常較高,自我照顧能力與支持系統較強,但臨床常見因忽略副作用處理而影響治療。經常困擾患者的副作用,包括化療引發的惡心、嘔吐,放療引起頸部僵硬、聽力障礙及分泌物過多、口乾、口腔破皮或影響口腔衛生導致蛀牙等。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陳俊男表示,鼻腔分泌物黏稠常是病人最困擾的,很像廚房油煙那麼黏,用水沖也沖不掉,用手去挖也會流血。其他相關不適包括咳嗽、鼻塞、流鼻血、鼻涕濃,耳悶等,很多病人甚至因此無法躺著睡覺。這時候需要接受耳鼻喉科的局部治療改善症狀,病人也可以學習自己進行鼻腔沖洗、增加鼻腔濕潤度,增加排除分泌物的機會。
-
2022-05-29 癌症.頭頸癌
亞洲人好發!權威醫揭鼻咽癌3大危險因子 6大症狀與預防方法一次看
韓星金宇彬常流鼻血,27歲發現鼻咽癌。以「繼承者們」韓劇竄紅的韓國偶像男星金宇彬,2017年罹患鼻咽癌,當時才27歲,在歷經三次抗癌治療、35次放射線治療,兩年半後終於戰勝病魔,順利復出,重回演藝圈。金宇彬最初症狀為流鼻血,他在拍戲時常常流鼻血,原本不以為意,以為只是經常熬夜、工作太累所致,在影星李炳憲建議下,至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才確診罹癌。亞洲人好發,初期症狀表現不明顯,頸部腫塊為最大警訊。事實上,鼻咽癌好發於亞洲人,其中又以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盛行率最高,如廣東、福建、台灣,又稱為「廣東癌」,且男性多於女性。國健署年初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鼻咽癌在108年男性癌症發生率排行榜中,位居第六,平均每年新增1300人癌友。與肝癌、胰臟癌相似,鼻咽癌同屬「無聲的癌症」,罹癌後症狀表現不明顯,一旦出現流鼻血及頸部腫塊等症狀,接受診斷時,病程大都來到中晚期,其中以頸部腫塊為最大警訊,此時,癌細胞已轉移至頸部淋巴結,必須治療。嬰兒副食品常吃泡菜等醃漬物,日後罹癌風險高七倍。鼻咽癌治療權威、台大醫院副院長婁培人表示,罹患鼻咽癌原因有三:1. 基因遺傳如一親等內家屬罹患鼻咽癌,則罹癌風險為一般人的19.2倍。研究指出,廣東人、台灣人即使到美國生活,並不會降低鼻咽癌風險,由此可見,此癌症與基因密切相關。2. EB病毒感染幾乎每一個鼻咽癌患者體內都感染過EB病毒,因此,該病毒為罹癌的必要條件,但並非帶有此病毒就會罹患鼻咽癌,另與基因變異、飲食習慣有密切關係。3. 醃漬食物研究發現,剛開始吃副食品的嬰兒常吃泡菜、醃蘿蔔、醬菜等醃漬食物,則日後罹患鼻咽癌的風險為一般人的七倍。調查也發現,客家人罹患機率較高,可能與飲食習慣有關,因嗜吃鹹魚、鹹菜等醃漬品。由於韓國民眾喜歡吃泡菜、醬菜,則正可解釋為何金宇彬27歲即罹患鼻咽癌。腫瘤在鼻腔深處,即使病程中晚期,患者多無疼痛感。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教授黃祥富表示,鼻咽癌位置在鼻腔深處,差不多就在做新冠病毒PCR及快篩時的採檢棒深入鼻腔的位置,透過鼻咽內視鏡檢查,就能察覺異狀,只可惜鼻咽癌症狀不明顯,即使病程已是第三、第四期,患者也不覺疼痛不適。台灣癌症基金會整理出鼻咽癌六大症狀,分述如下:1.頸部淋巴腺腫大此為最常見及最早出現的症狀,通常不覺疼痛,腫塊忽大忽小。2.頭頸部區域疼痛不少病人單側頭痛。3.口鼻部的出血早晨第一口痰帶有血絲,及經常流鼻血。4.鼻或鼻咽症狀鼻塞、鼻咽或膿性鼻漏。5.耳部症狀聽力障礙、耳鳴及耳阻塞感。6.神經症狀鼻咽癌侵入顱內造成顱神經麻痺,產生複視 。40歲以上男性、淋巴腫大、鼻涕痰液帶血絲,應速就診。黃祥富表示,如有上述症狀,應該至耳鼻喉科就診,只要透過鼻咽腔內視鏡檢查,即可發現異狀。進一步確診則需病理切片,樣本送至病理科化驗檢查。至於電腦斷層、鼻咽腔雙重造影、核磁共振等,則為輔助檢查的工具。至於哪些人屬於鼻咽癌高風險族群,黃祥富指出,鼻咽癌好發於40歲以上男性,提醒中老年男性,如有淋巴腫大、鼻涕痰液帶有血絲,以及耳朵悶塞等症狀時,就應至耳喉鼻科就醫。「鼻咽癌是可被治癒的腫瘤。」婁培人說,五成以上鼻咽癌病患於確診時已經到了晚期,但治療效果不錯,透過放射線治療合併化療,不論病程為第一期,或是第四期,治癒率可達七至八成。
-
2022-05-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師教你如何「正確使用唾液快篩」 忽略細節恐影響結果
今(12)日韓國製「福吉美」(Gmate)家用唾液快篩開賣,民眾在選購上多了新選擇,更成為兒童及害怕戳鼻子民眾的福音。而唾液快篩該如何正確使用以及相較鼻咽快篩準確度如何,「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在臉書粉專替民眾解惑。翁梓華提到,「鼻黏膜抗原快篩」採檢時必須以長棉棒深入鼻腔底部旋轉採樣,但過程會讓人流鼻水、流眼淚,甚至流鼻血,因此鼻塞或鼻子容易出血的民眾需特別留意。不過,因病毒會先感染鼻腔黏膜,才逐漸擴展到其他部位,所以只要採樣位置精準,就容易早期發現確診,且相較PCR檢測,CT值小於27也可驗出陽性。目前業主公布的靈敏度大約都落在86%-98%之間。採檢時間約15分鐘,進口價格一劑約350元,實名制一劑100元。翁梓華表示,今天開賣的「唾液抗原快篩」主要就是讓受檢者將口水吐入採樣漏斗再與試劑混和,不易造成心理恐懼,檢測來說也相對容易、方便。不過準確度略低於鼻腔採檢,CT值低於23才能測得陽性。在採檢前半小時需禁食禁菸,且是否喝水飲食及口腔狀態都會影響結果。要配合正確操作並使用「深喉唾液」才能得到精準的檢測結果。唾液採檢時間約40分鐘,目前售價一劑175元。翁梓華加碼分享唾液快篩的正確使用方法:1.將漏斗接到唾液收集器2.將深喉唾液吐於收集器中至少達到1/43.將漏斗摘下換上帽蓋4.擠壓搖晃20次5.將收集器靜置於盒子上5分鐘6.滴四滴深喉唾液於測試卡夾圓孔上,等候15分鐘讀取結果
-
2022-05-11 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怎麼伴
居隔怎麼伴?/當媽媽也確診時…網友急問:怎麼幫1歲嬰快篩?什麼情況該馬上送醫院?
新冠疫情直直燒,身旁確診病例一個一個出現,UDN元氣網和WaCare遠距健康共同成立「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短時之內聚集五千名民眾,群組內傳送的訊息快速到讓人眼睛跟不上,尋求支援的聲音不斷。民眾自立自強,互相陪伴給予支持之外,在與疫情共存的時刻,家有小嬰兒的陽性個案更是焦慮不已,呼喊指揮中心多宣導如何照顧嬰兒,也有護理師在群組中,呼籲將醫院資源留給重症與孩子。過去新冠疫情以中老年人為主要感染對象,Omicron肆虐下卻發生改變。根據指揮中心的處置指引也發現,隨著變異病毒株陸續出現,疾病表現與嚴重度亦明顯改變。2022年 Omicron 變異株流行期間資料顯示,感染 Omicron 變異株相較於其他變異株之症狀較輕微,無症狀者的比例也較高。疫情初期少數兒童個案大多是其他確診成人病患之接觸者,或是家庭群聚之一部分,但在隨後幾波疫情中,許多國家均觀察到兒童個案占比增加。Q:照顧者快篩陽性時,家中的小嬰兒應該快篩嗎?成人使用的快篩試劑也可以讓小嬰兒使用嗎?會不會傷害小嬰兒的鼻孔?身為父母親,一旦確診自己為陽性,第一個擔心的卻往往是家中的小嬰兒。「我篩陽性前幾天都跟家裡嬰兒密切接觸⋯」、「群裡有嬰兒確診的經驗嗎⋯⋯大概出生三個月。」「請問帶著一個嬰兒,沒有車,衛生所打不通,發現自己是快篩陽姓,要怎麼移動到醫院呢?」即使家中的孩子還沒有出現症狀,也陷入心急如焚的狀態。對於同住照顧者陽性確診,家中的小嬰兒為陰性的情況下,該怎麼辦呢?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如果能隔離,交給其他的照顧者是最好,如果真的無法隔離,即使做好清潔工作,傳染的機會仍然非常高。小嬰兒可以快篩嗎?成為家長的一大難題,且嬰兒鼻孔如此稚嫩,又該如何篩?「請問怎麼幫一歲的嬰兒快篩比較好(聽說鼻涕也可以?)」「我也想給我女兒快篩,是不是只有大醫院可以弄嬰兒,小兒科都說沒快篩。」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暨馬偕兒童醫院榮譽主治醫師李宏昌答: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暨馬偕兒童醫院榮譽主治醫師李宏昌指出,現在的社區已經進入與病毒共存階段,門診也確實出現很多兒童病患,九成都屬於輕症,就跟感冒一樣。他建議,家長不需要因為自己快篩陽性,就對小嬰兒進行快篩,一方面小嬰兒快篩並不容易,若是流鼻血更難處理,一方面病毒量在第三天最高,家長不見得能幫孩子篩出陽性,動輒快篩、戳鼻孔,實在折磨自己、折磨孩子。他強調,有症狀時才考慮快篩,例如大孩子表示喉嚨痛,或是小嬰兒不肯吃,吃了就吐,根據臨床經驗,八九不離十就是孩子喉嚨痛的表現,此時,他建議,先跟小兒科醫師進行視訊門診,讓醫師幫助判斷下一步如何做,是否需要快篩、送醫,或是持續觀察。哪些症狀要注意呢?他指出,小嬰兒很少發燒超過38度,如果發燒超過38度,活動力變差、咳嗽、喉嚨痛、食慾減少、吃東西時哇哇叫,這些症狀就可以進行視訊看診,由醫師進行判斷。兒科醫學會本想製作視訊門診地圖,方便父母親就近尋找遠距醫療資源,但是疫情來的太猛,建議家長使用衛福部醫事司公布的遠距系統,幫助孩子尋求醫療資源。目前,台北市與新北市不在距醫療的資源中,也會儘快協助醫師們加入。Q:小嬰兒快篩陽性之後,需不需要做PCR檢測呢?如果照顧者自己也是快篩陽性,還能帶著小嬰兒去就醫嗎?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答:當嬰兒快篩陽性之後,是不是還需要做PCR檢測呢?「請問有人用過車來速驗PCR嗎?會看診&症狀投藥嗎?一歲以下的嬰兒也會看?」若是要將小嬰兒送回托嬰中心,也得出具PCR陰性的證明。李宏昌指出,很多醫院都有綠色通道、親子友善就醫,住院時也需要進行PCR檢查。他強調,感染陽性的照顧者需要居家隔離,因此無法自行帶孩子就醫。應該交由其他照顧者帶孩子就醫。如果嬰兒確診了,「請問小嬰兒確診可以吃的營養品有哪一些?」黃立民指出,按照一般的營養照顧即可。Q:當小嬰兒感染新冠肺炎時,會有哪些症狀表現?是不是可以立即送醫住院呢?小嬰兒的病情變化快速,放在家裡照顧會不會很危險呢?嬰兒確診陽性後,媽媽們的心情就跟著孩子的體溫坐雲霄飛車,「真的會反覆燒,但中間有降下來吧?真的不對勁還是帶去看醫生,有網友說她家嬰兒有肺炎狀況。」此時,媽媽們也顧不得自己是否也是感染者了,群組裡的關心民眾不停殷殷叮嚀,「嬰兒咳沒聲,痛不會說。」「別管流程 嬰兒很不穩。」「嬰兒確診,先住院觀察比較安全。」李宏昌指出,住院收治的標準一直在滾動調整,能不能住院、需不需要住院,以小兒科醫師的敏銳程度,會依據診斷結果建議。黃立民與李宏昌皆表示,如果嬰兒出現發燒(38°C)、活力降低,若是有疹子、結膜炎那就更嚴重了,趕緊警覺送醫。若是沒有相關症狀,急呼呼把孩子帶到高感染風險的醫院,也不符合收治住院的標準,而且住院時,輕症者的照顧也跟在家中一樣;而有中重度風險的孩子,例如腦性麻痺的孩子若感染新冠肺炎,非常容易併發肺炎,就算沒有達到指揮中心的收治住院標準,小兒科醫師也會依據經驗判斷而收治住院。新生兒的免疫反應較為獨特,新生兒醫學會也發出治療指引,新生兒感染後可以是無症狀,若有症狀多數為非特異性表現,如發燒、哭鬧不安、嗜睡,或呼吸道與腸胃道症狀。 家長應該特別留心。在感染的嚴重度上,兒科醫學會也發文指出,在Omicron變種為主的流行時期,兒童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人數和比率都增加,雖然症狀仍比成人輕微,不過仍有導致嚴重需住院或之後產生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PIMS-TS/MIS-C)的情況。其臨床表現類似川崎症或毒性休克症候群,症狀包括出疹、結膜炎、休克、心肌損傷或冠狀動脈血管瘤等。亞東醫院急診護理師案例分享一名心疼重症病患及兒童的護理師,也在群組中呼籲,「各位板橋民眾大家好,我是亞東醫院急診護理師,最近新冠疫情擴散,大家都辛苦了,能體諒大家擔心染疫、擔心傳染給家人的心,但是以下想跟大家分享一個遇到的個案,希望大家可以把資源留給最需要的人。一位大約一歲的小朋友被爸爸媽媽帶著搭救護車來就診,因為父母皆是陽性個案所以被引導到陽性個案等候掛號區,前面還有50多位的快篩陽性病人等待掛號,終於輪到他們掛號到時候,病人的父親告訴我「小朋友今天都很嗜睡,叫不太醒。」我拉開嬰兒車的遮陽棚叫了一下小朋友,小朋友沒有反應,後來因為要評估狀況給予小朋友疼痛刺激後小朋友才有輕微的哭聲,所以讓小朋友先進入重症區緊急先看診治療,他們等待的時間大概是一個小時才看到診,這讓我覺得很心疼這位小朋友,也心疼著急不安的父母。在為他們掛號之前,前面的好多病人都是在家快篩陽性,只有輕微的喉嚨搔癢及咳嗽症狀,並不是要告訴大家有症狀不能就醫,更不是要責怪任何人,只是希望輕症的患者能把急診資源留給真正需要急診,甚至於是重症的病人,因為護理師跟醫師只有6個人,從掛號、問診、看診、開藥、治療、採檢等等,都會需要時間,有再多的時間也不夠使用。以下整理出需要緊急就醫掛急診的陽性個案症狀供大家參考:高燒合併胸悶、呼吸急促(需要很費力呼吸)、心跳過快(大於每分鐘120次)、意識改變(與平常的意識狀況不同,正常小朋友活蹦亂跳,現在卻昏睡叫不太醒)、咳嗽嚴重合併血痰等等,有以上症狀應至急診就醫,我們一定竭盡全力協助大家。若自行快篩陽性,只是輕微的流鼻水、咳嗽、喉嚨搔癢、輕微發燒疲倦感,請在家中自行隔離,待早上可以至本院的疫病門診掛號看診。若是快篩陽性只是想要做PCR檢測者,也可以預約社區篩檢站或至醫院現場掛號。疫病門診早上下午跟夜診都有,到晚上21:00結束,假日也有加開診次,可以上醫院網站查詢。社區篩檢站也有開到晚上的19:00。請輕症病人儘量把急診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人使用,也讓真正的重症病人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治療,急診人次一天比一天創新高,醫護人員再苦也會為大家賣力的付出,但希望大家不要再責備我們,我們也知道大家擔心害怕,我們真的努力了,也希望大家能夠配合,相互體諒,謝謝大家。」【延伸閱讀】>>家中孩子確診怎麼辦?症狀、建議備藥、何時送醫…注意事項一次看【加入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資料整理歸納自「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感謝眾病友及居隔者提供自己問題,歡迎有需要的朋友加入此社群。
-
2022-05-0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一走就喘、乾咳不停 檢查發現肺比身體老20歲
病友故事/放下壓力積極治療 與病共存16年56歲的陳先生罹患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已有16年,他表示,自己是在40歲時確診,當時和妻子爬壽山,結果走沒多久就喘不過氣、臉色慘白,到高雄榮總就醫後,發現「身體40歲,但肺部已60歲。」因當時無藥可醫,只能等待肺臟移植,半年後他仍持續乾咳,爬半層樓梯就得休息,再度回診轉介到心臟內科,剛好有新藥可用。陳先生說,一開始得知這病是心臟的癌症、平均活2~3年,覺得自己就快死了而悶悶不樂,一年瘦了5公斤、意志消沉,在妻子、親友和醫師鼓勵下,再加上孩子才2歲多,他決定積極配合治療。而一系列檢查如心導管、抽動脈血、食道超音波等,都讓他吃足苦頭,甚至有次因為咳血住院三天。在使用吸入性劑型搭配口服血管擴張劑治療後,他曾打個噴嚏就流鼻血,而腹瀉、腹脹等副作用,則一直持續到現在。不過喘的症狀的確有改善,現在可以爬一層半樓梯才休息,只要不爬坡,身體並無大礙,但變換姿勢從坐姿到躺下時,仍需使用氧氣。陳先生感嘆,和他同期發病的病友大多已不在,他算是很幸運的病人,這都要感謝妻子的照顧與扶持。他呼籲病友應放寬心與病共存,不要給自己壓力,也期許政府能多照顧弱勢罕病,在申請藥物上盡量幫忙。解密1/什麼是肺高壓?肺高壓是指肺部的動脈,因病變造成壓力上升,正常的肺壓小於15mm/Hg(毫米汞柱),平均數若超過20mm/Hg以上,即是肺高壓。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宋思賢說,一般的高血壓會危及左心,肺高壓則會危及右心,這是因為肺動脈在病變後,因血管壁增厚,血管管徑變小、血流變細,右心必須更用力擠壓把血打出去,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心肌肥厚,影響心肺功能。解密2/肺高壓會有多嚴重?依美國紐約心臟協會(NYHA)心衰竭分類以及右心變大程度,可以分為四級:● 第一級:日常活動不會喘● 第二級:爬樓梯會喘● 第三級:輕微活動就喘● 第四級:連坐著都會喘解密3/肺高壓有哪些種類?肺高壓可分成五大類,其中第一類稱為肺動脈高壓,還可再分成原發性和次發性兩種。宋思賢表示,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原因不明,僅兩成跟基因有關;次發性指的是找得出原因的肺動脈高壓,例如紅斑性狼瘡、硬皮病和混合性結締組織等免疫疾病、先天性心中膈破洞、肝硬化、HIV(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等造成。第二類是左心衰竭或瓣膜問題引起;第三類是慢性血中含氧不足或肺部疾病引起;第四類是血栓型,可能因腫瘤、慢性血栓或寄生蟲等塞住血管形成肺高壓;第五類為其他疾病或因素引起的肺高壓。
-
2022-05-08 醫療.心臟血管
【肺高壓】喘、咳、血、腫、暈五症狀,原因可能是肺動脈高壓,你沒聽過的心臟癌症,嚴重恐猝死!
肺高壓的原因是肺部的血管病變,造成肺的血管產生高血壓,嚴重恐致心肺衰竭猝死;常見五個症狀包括「喘、咳、血、腫、暈」,因為不具特異性,容易被誤以為是其他疾病,提醒以上症狀中有一到兩種,就該提高警覺,越早介入治療,病情可望反轉。「一名身材微胖的40多歲年輕女性,有糖尿病和甲狀腺問題長期追蹤中,本來以為是因為胖才喘,結果近一年愈來愈喘,甚至不適到急診,雖緊急轉送加護病房,第二天就用上葉克膜,但撐了三周仍不幸離世……。」肺高壓五字訣「喘、咳、血、腫、暈」,一有症狀警鈴就要響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宋思賢說明,肺高壓患者常見五大症狀,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容易喘,若本來爬兩層樓才喘,變成爬一層樓就喘,這時應該提高警覺;咳嗽,尤其是乾咳,也是常見症狀,甚至因用力咳嗽而咳出血絲,或是咳到血管破裂而吐血,另外腿腳和脖子處的靜脈也可能水腫,或因為活動時肺壓升高,血打不出去而暈倒。五種症狀中以咳血和暈倒最為嚴重,而只要有其中一種症狀就要警覺,若喘又合併水腫、心跳快、活動時容易頭暈,更要注意,應盡早就醫確診與治療,以降低猝死風險。【延伸閱讀:喘咳血腫暈?竟是肺動脈高壓上身!】肺高壓解密:原因、分級與分類肺高壓的原因為何?肺高壓是指肺部的動脈,因病變造成壓力上升,正常的肺壓小於15mm/Hg (毫米汞柱),平均數若超過20mm/Hg以上,即是肺高壓。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宋思賢說明,一般的高血壓會危及左心,肺高壓則會危及右心,這是因為肺動脈在病變後,因血管壁增厚,血管管徑變小、血流變細,右心必須更用力擠壓把血打出去,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心肌肥厚,影響心肺功能。造成肺動脈高壓的原因,及體循環與肺循環運作的血流路徑。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全民健康基金會Infogram肺高壓會有多嚴重,如何分級?依照美國紐約心臟協會 (NYHA)心衰竭分類以及右心變大程度,可以分為四級:第一級:日常活動不會喘第二級:爬樓梯會喘第三級:輕微活動就喘第四級:連坐著都會喘肺高壓的分類有哪些?肺高壓可分成五大類,其中第一類稱為肺動脈高壓,還可再分成原發性和次發性兩種。宋思賢表示,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原因不明,僅兩成跟基因有關;次發性指的是找得出原因的肺動脈高壓,例如紅斑性狼瘡、硬皮病和混合性結締組織等免疫疾病、先天性心中膈破洞、肝硬化、HIV(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等造成。第二類是左心衰竭或瓣膜問題引起、第三類是慢性血中含氧不足或肺部疾病引起、第四類是血栓型,可能因腫瘤、慢性血栓或寄生蟲等塞住血管形成肺高壓、第五類為其他疾病或因素引起的肺高壓。有肺高壓症狀該怎麼辦?跟著指引走就沒錯第一站:肺高壓症狀警示Q:我經常乾咳,而且爬2層樓就會喘,會不會是肺高壓?喘、咳、血、腫、暈是肺高壓常見症狀,只要有其中一種或合併兩種症狀以上,就要提高警覺,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宋思賢表示,肺動脈高壓好發族群包括:1.年齡20到50歲民眾2.女性3.若有家族史還可能帶有基因問題,目前已知八個常見基因,其中BMPR2基因帶原終身有1/4機會發病,而EFI2AK4基因帶原者病程進展相對快速,最終可能需要肺臟移植4.免疫疾病患者如紅斑性狼瘡、硬皮病和混和性結締組織疾病者宋思賢提醒,民眾若是肺動脈高壓好發族群,一旦出現相關症狀,應立即向相關科別醫師反應,如 心臟科、風濕免疫科或胸腔科,以便盡早確立診斷。此外,曾經有靜脈血栓或肺栓塞者,是血栓型肺高壓好發族群,這類肺高壓有機會可手術治癒,務必配合治療。第二站:到正確科別看診治療Q:我擔心自己有肺高壓,到底要看哪科?高雄榮總肺高壓專業治療中心主任黃偉春說,肺高壓症狀很容易跟其它科別混淆,例如:喘跟咳可能會找內兒科診所或胸腔科、家醫科等,容易與感冒或肺氣腫等疾病混淆;腳水腫則可能被當成腎臟疾病或女性月經周期賀爾蒙造成水腫;至於頭暈或昏厥則可能在急診處理,通常從有症狀到確診,要半年到四年時間,有的病人逛了好幾家醫院才找到病因。肺高壓症狀也因人而異,有的因身體代償作用,像溫水煮青蛙,症狀慢慢出現,或是因為感冒、腎功能變差等加劇因子,才出現急遽惡化,因為症狀不具特異型,所以不容易被發現,只能靠自己警覺,有相關症狀可以看心臟內科、胸腔科或全台有肺高壓治療團隊的醫院,及早診斷、預後較好。第三站:治療整合團隊Q:看對科別有助良好預後,哪裡有專門看肺高壓的門診或團隊呢?肺動脈高壓可能牽涉心臟、肺臟、肝臟、風濕免疫疾病、甚至可能因病況危急需要急診或肺臟移植,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心衰竭暨肺高壓團隊召集人許志新說,全台部分醫學中心設有肺高壓特別門診,集結跨科別醫師、個管師、護理師、藥師、營養師、心理師和社工師等,提供整合性疾病諮詢與衛教、跨科治療等。肺動脈高壓治療團隊全台分布,民眾若懷疑自己有相關症狀,建議尋求專門整合團隊治療。Infogram資料來源/高雄榮總肺高壓專業治療中心主任/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肺高壓暨循環委員會主任委員/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肺動脈高血壓關心協會理事長黃偉春【延伸閱讀:心肺要兼顧 肺動脈高壓患者逆轉人生】第四站:配合檢查,確診治療Q:若我懷疑有肺高壓,每項檢查都要做嗎?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兼肺高壓醫療小組召集人吳懿哲解釋,要確立診斷民眾是否為肺高壓,最重要的做心導管檢查,但因為是侵入性檢查,通常第一步會做心電圖和X光,觀察是否有特徵性表現,例如右心是否變大,肺血管是否有粗脹、擴張現象等。第二步再做心臟超音波,透過三尖瓣血流流速估算肺壓是否過高,不過因超音波的推算只是預測值,因此最終仍需以導管測得實際的肺動脈血壓才能確診。第三步進行右心導管檢查,從脖子或大腿靜脈置入導管,經過右心之後抵達肺動脈,當壓力大於20mm/Hg (毫米汞柱)就是有肺高壓現象。而為了取得健保藥物給付,當懷疑有肺高壓時,都必須做右導管檢查,才能申請藥物。第五站:肺高壓治療方法-藥物、手術Q:我被確診為肺高壓,有哪些治療方式?吳懿哲表示,第一類肺動脈高壓患者,因為血管內的平滑肌細胞像癌細胞一樣不斷增生,讓血管管徑變小,因此治療上必須抑制平滑肌細胞增生,並促進血管擴張。他解釋,目前藥物共有三大類:第一類是內皮素拮抗劑,因為內皮素會促進平滑肌細胞增生,使用拮抗劑可減少內皮素,減緩血管壁增厚速度,副作用包括貧血和肝毒性;第二類是一氧化氮作用途徑藥物,因一氧化氮可以同時抑制平滑肌細胞增生,並讓血管擴張,副作用包括頭痛、胃痛和腹瀉等,第三類則是前列腺環素,可抑制平滑肌增生,刺激血管擴張、降低血流阻力,它屬於主動式藥物、效果快,但相對副作用大,因為前列腺素會造成身體發炎疼痛,前列腺環素就是其中一種,所以不管是針劑或吸入劑型,都會造成發炎或疼痛。第二類左心衰竭或瓣膜問題及第三類肺氣腫或肺部疾病引起的肺高壓,須針對根本問題治療,才能降低肺高壓。而第四類血栓型肺高壓,可以使用第一類的藥物治療,降低整體的肺動脈壓力,也可以採用手術治療,近端的肺動脈,可以用內膜剝除術把血管內像纖維的結締組織慢慢剝離後取出;中端的肺動脈則可以利用導管做氣球擴張術,用氣球撐開血管內纖維化的內膜;至於最遠端的血管就只能使用藥物。第五類是多重病因造成的肺高壓,在治療上相對來說比較複雜,須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第六站:肺高壓健保給付條件Q:原發性肺動脈高壓的健保藥物,該怎麼申請?國立臺灣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彥宏表示,一旦確診肺動脈高壓後,醫師會將患者的右心導管檢查等各種檢查數據,整理好之後向健保署申請事前審查,通過後才能給付藥物,初次只能使用一種藥物,之後每半年或一年需要再次審查,醫師會安排患者在回診時檢查以下項目:1.抽血看心衰竭指數(每3到6個月一次)2.六分鐘步行距離測試(健保給付一年兩次)3.做心臟超音波估算肺壓(病情穩定者每半年一次)4.若藥物效果不佳,視情況增加右心導管檢查林彥宏說明,醫師提供數據二次審查後,方能加上第二種藥物;若治療效果還不理想,才會加上第三種藥物。國外的用藥規定則相對寬鬆,三種藥物可同時使用。第七站:病團支持Q:肺動脈高壓被稱為心臟癌症,罹病後我該怎麼調適?高雄榮總肺高壓專業治療中心主任黃偉春表示,肺動脈高壓已經有三大類藥物可治療,存活10、20年以上的大有人在,且藥物進展持續研發中,台灣也在國際新藥臨床試驗占有一席之地,還有基因和幹細胞治療在發展中,患者可以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向。林彥宏提醒,原發性肺動脈高壓患者盡早規律服藥,有五到六成的人,指數可在安全的綠燈範圍,自體免疫疾病引起的肺動脈高壓患者,也有六到八成的達標率,好好治療五年存活率高達七至八成。另外,也有不少醫院提供個管師24小時諮詢服務,並有病友支持團體透過Line群組及時解答病友疑惑,甚至在病友到外縣市時有狀況,都可以及時幫忙轉介該地的醫療團隊緊急處理,群組內也有營養師、護理師等解答生活大小事。諮詢醫師,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Infogram病友現身說法-肺高壓治療路病友一:挺過肺高壓藥物副作用 鼓舞病友別輕易放棄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心衰竭暨肺高壓團隊召集人許志新分享,病友之間的相互鼓勵、經驗分享,也能給同病相憐的患者借鏡,曾有一名年輕媽媽,因罹患肺高壓惡化速度快,全台就醫走透透,每一到兩個月就住進加護病房。而她的丈夫是一名職業軍人,從來不懂浪漫,卻在情人節前夕,申請半夜12點進加護病房探視,只為給愛妻送上鮮花和戒指,因為不知道這會不會是最後一次情人節。命懸一線時,她想起才3歲和5歲的兩個孩子,忍不住哭求醫師,助她活著陪孩子長大。女子後來接受針劑藥物,打在皮下又痛又不適,但她有家人的愛支撐,挺過一次又一次的副作用,她也在母親節時,撐著下廚做菜,用滿滿的愛餵養孩子,現在孩子已經就讀高中,她也成為全台病友團體最活躍的代表性人物,以自己的故事,鼓舞病友別輕易放棄。病友二:放下壓力積極治療 與肺動脈高壓共存16年56歲的陳先生罹患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已有16年,他表示,自己是在40歲時確診,當時和妻子爬壽山,結果走沒多久就喘不過氣、臉色慘白,到高雄榮總就醫後,發現「身體40歲,但肺部已60歲」,因當時無藥可醫,只能等待肺臟移植,半年後他仍持續乾咳,爬樓梯半層樓就得休息,再度回診轉介到心臟內科,剛好有新藥可用。陳先生說,一開始得知這病是心臟的癌症、平均活2~3年,覺得自己就快死了而悶悶不樂,一年瘦了5公斤、意志消沉,在妻子、親友和醫師鼓勵下,再加上孩子才2歲多,他決定積極配合治療。而一系列檢查如心導管、抽動脈血、食道超音波等,都讓他吃足苦頭,甚至有次因為咳血住院三天;在使用吸入性劑型搭配口服血管擴張劑治療後,他曾打個噴嚏就流鼻血,而腹瀉、腹脹等副作用,則一直持續到現在,不過喘的症狀的確有改善,現在可以爬1層半才休息,只要不爬坡,身體並無大礙,但變換姿勢從坐姿到躺下時,仍需使用氧氣。陳先生感嘆,和他同期發病的病友大多已不在,他算是很幸運的病人,這都要感謝妻子的照顧與扶持;他呼籲病友應放寬心與病共存,不要給自己壓力,也期許政府能多照顧弱勢罕病,在申請藥物上盡量幫忙。
-
2022-05-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Omicron「輕症、中症、重症」個別症狀曝! 食慾不振、拉肚子應警覺
國內疫情持續升溫,連續單日破萬例確診,然而,指揮中心指揮官表示,「疫情尚未抵達巔峰,確診人數將持續增加。」目前防疫重點強調:簡化疫調、輕重症分流、即時分配藥物、接種疫苗。而民眾相當關心,萬一感染Omicron確診之後出現何種症狀該就醫?對此,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在臉書中PO文指出,目前確診Omicron很難避免,網路上有很多反對疫苗的人,聲音都很大。當然每人可以選擇不打疫苗。但我們都無法選擇被Omicron感染,或不被Omicron感染。何美鄉表示,萬一確診在家時,要注意些什麼?以下根據Omicron確診病人最常見的症狀,依「輕症、中症、重症」提醒民眾該提高警覺如下:【輕症】• 流鼻水、打噴嚏。• 喉嚨痛/癢、乾咳、聲音啞。• 頭痛。• 全身肌肉痠痛、疲憊。• 食慾不振、噁心、拉肚子(年長者要注意、攝水量不足,導致脫水對老年人是很致命,注意若有口乾舌燥、少尿、暈炫)。只有50%的人會發燒 (發燒加攝水不足,也更易導致推水)。中症(需就醫)• 呼吸急促(肺炎徵兆、也可以是脫水) 、血氧下降(有肺炎徵兆 )。• 嚴重脫水(口乾舌燥、少尿、暈炫) 小兒長者要注意脫水的問題。• 劇烈頭痛。進入重症(救護車)• 呼吸困難、嘴唇發紫、皮膚冰冷。• 昏迷不醒、昏倒。• 胸痛。 確診居家飲食 這些營養不可少至於確診在家該吃些什麼?何美鄉建議,輕症居家照護宜多喝水、綠茶、果汁;多攝取新鮮蔬菜水果抗發炎;也可補充維生素C、D、Omega-3,還有鋅;而確診關懷包中的食物是為不時之需用的。此時,更需要高營養密度的食物。(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輕症居家照護發燒、喉嚨痛該吃什麼藥? 1張圖馬上懂 ·快篩戳鼻孔流鼻血要仰頭or低頭? 「正確止法」曝:一堆人都做錯
-
2022-04-30 養生.抗老養生
春天養肝好時節早睡少吃酸!春天常見疾病與如何緩解治療?
前陣子還經歷了不到10度的寒流,最近已經熱到快要穿不住外套了。沒錯,這就是一個天氣多變的狀況,也就是春天來囉!中醫角度認為,春天人體的代謝會慢慢增加,這都是屬於「肝臟」疏泄的功能。肝臟的疏泄如果不夠呢或是太過的話,都會造成一些問題喔!像是外在的皮毛和腠理,防禦力可能會不夠,內在的火氣可能被引動起來,像是風邪、感冒或是過敏性的問題,就會在這個時候找上你。今天就來為大家介紹,有哪些春天容易發生的疾病,還有要怎麼吃,才可以提高免疫力,一起來看看吧!在中醫來講,春是一個風邪多發的季節,風邪可以想像是,一個多變的狀況,例如外在刺激變多、病邪開始侵襲身體的狀況變多,這都是屬於風邪!在春天來講,對應到五行是屬於肝跟木,那肝本身就一是個疏泄調節的臟器,那木可以想像,從土裡長出來,一路生長並開枝散葉的形象,那對應到人體這個肝木跟風邪的狀況,就容易侵犯到我們的頭面、五官、四肢等。所以在內經來說,有句話叫春善病鼽衄,鼽跟衄就是對應到鼻子,鼻子的過敏、鼻塞、流鼻血的症狀。春天常見疾病有哪些,大致可分4項疾病:1、過敏性症狀:像是氣喘、鼻炎、頭面的眼睛結膜炎,與溫度調節變化有關係,春天開始與春暖花開的情形以及生物繁衍越來越多,這些刺激的來源,都容易造成過敏。2、感冒、腸胃炎:隨著天氣回暖,人與人接觸變多傳染的機率增加。3、外在刺激:容易影響到自律神經,也可能影響到情緒起伏,對中醫來說這屬於肝病的範圍,要注意中醫的肝跟西醫的肝是不一樣的。4、心血管疾病: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從寒冷的冬天到溫暖的春天,要注意早晚溫差,做好心肺的保養。如何緩解春天疾病及治療?1、預防重於治療:遠離過敏原就可以讓過敏比較不容易發生。2、穿衣技巧:氣溫變動大,可以選擇上半身比較輕薄一點的衣服,下半身尤其是足部,還是要記得保暖。足部暖的話,維持住全身上下的陽氣,就可以抵禦外來的病菌。3、粉塵、塵蟎:先將夏季衣物做清洗再穿,可以減少過敏發生。養生保健部分,建議可多做戶外的活動,像是提升心肺功能的活動、或是可以選則中醫的養生功法,像是八段錦、太極拳。在上述的建議下,過敏還是沒有緩解的話,建議可找醫師做專業診斷及治療。春天可以吃哪些食材,提升免疫力!春天屬於肝臟的季節,而青色入肝,可以多吃一些綠色的蔬菜,有助於養肝。肝也可用酸來做調節的臟器,微酸食物,像是櫻桃、草莓、柑橘類的食物。春天食材使用可分為三時段(初春、仲春、晚春):1、初春:這個時間點,天氣還沒有太炎熱,此時人體的陽氣,剛開始要引動起來,可以選用較為溫陽、辛散、升發,可以讓身體流汗的食材,像是薑、洋蔥、蒜、韭、豆芽、春筍、蘆筍。另外,多補充優質蛋白質,像是蛋、豆、魚、肉、奶,有助於增加肌力及免疫力提升。2、仲春:氣候已較穩定,此時反而要減少一些酸性食物的攝取,吃些較為甘味的食物,來補脾胃,像是山藥、蓮子、大棗、蜂蜜、綠豆、毛豆。3、晚春:接近夏天,氣溫已與夏天差不多炎熱,而夏天是又容易引發腸胃疾病的季節,所以要提早顧養脾胃。不要吃太重口味食物、盡量飲食清淡讓腸胃休息,吃冰喝涼水會增加腸胃負擔,所以要避免生冷食物。如果有皮膚過敏、皮膚癢的狀況,不建議食用:烤、炸、辣、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
-
2022-04-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戳鼻子快篩怎麼做才不痛? 醫師親自示範「超容易上手」
本土疫情持續升溫,連日破千例確診,許多人也急著買快篩試劑,擔心自己也染疫,不過戳鼻子也是有技巧的,如果胡亂用快篩戳鼻子,可能還會流鼻血。新北板橋呂郁蔚醫師發佈影片,教民眾如何正確採檢,不少人試過之後大讚「真的不痛,而且很容易上手」呂郁蔚醫師在YouTube發布影片,指出「戳鼻子的目的,是要從鼻咽腔(鼻子後面)沾取些微黏液」,所以第一步熱身很重要,他示範用消毒過的食指戳近鼻孔,確認「鼻子的地板(也就是底部位置)」,接著用手指沿著鼻孔地板,將棉棒慢慢伸入鼻孔裡面,一路往內後,碰到後面「牆壁」就可以了。呂郁蔚指出,碰到鼻子內部後,可以選擇「上下刷一刷、左右刷一刷,或者轉一圈」,接著把棉棒拿出來,泡到試劑裡面。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點,就是棉棒順著鼻孔的底部進入時,記得改變角度回正,讓棉棒邊轉邊進入鼻子,就不會感覺到很痛,而是痠痠癢癢的。不少人看過影片後,大讚「我照著方法試過了,真的很有用,呂醫師解釋清楚,容易上手」、「昨天用這個方法成功幫4歲小孩快篩,小孩面對我,微仰,我請他鼻子張開,我看著鼻孔通道慢慢進去,然後轉正,小孩說不痛,感謝醫師的教學」、「謝謝醫師親自示範教學」。
-
2022-04-21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白血病來得又快又急 專家指4大症狀別忽略
還記得這齣強檔韓劇「與神的約定」嗎?當唯一的孩子被診斷出罹患血癌,為了救治父母生下第二個孩子好讓孩子透過骨髓移植救命。血癌來得又快又急,且許多人以為是難以治癒的絕症。事實上現在已有創新標靶藥物,可延長存活期,提升治癒機會。民眾若有「臉色蒼白疲倦」、「不明原因發燒」、「未碰撞卻有瘀青出血」、「骨骼疼痛」等四大症狀,應儘速尋求醫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成人最常見的急性血癌,發作快、病情凶猛嚴重。根據衛福部的癌症登記資料,台灣每年新增約850人罹患白血病,然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症狀不具特異性,且常惡化快速。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侯信安表示,白血病患者骨髓內未成熟的芽細胞大量增生,遍布在血液及骨髓取代正常血球。若是導致紅血球不夠,會出現臉色蒼白、氣喘如牛的症狀;若導致白血球不足,則容易感染發燒;血小板若不足,則導致凝血功能變差,出現異常流鼻血、牙齦出血、拔牙後血流不止,或是不明原因多處瘀青,女性患者則會出現經血量突然大增,或是經期拉長。異常血球若大量增生在骨髓,則會造成骨髓膨脹、關節疼痛。也因為症狀不具特異性,容易被患者忽略,因此民眾若有「臉色蒼白疲倦」、「不明原因發燒」、「未碰撞卻有瘀青出血」、「骨骼疼痛」四大症狀,應儘速尋求醫療,可透過血液檢查發現血球異常,或進一步進行骨髓檢查。不過許多人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當成「絕症」,也常常出現在連續劇與電影的劇情讓主角「領便當」。但隨著多款標靶藥物出現,已能大幅改善病患存活期,甚至有機會治癒。侯信安說,過去治療武器只有化學治療與幹細胞移植,病患存活狀況並不理想。尤其年長者或體弱病患,因難以承受化療,存活期不到半年。不過近幾年有多款創新標靶藥物,可以延長存活從3個月延長到12個月,提升治癒機會。血液病學會也成立「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衛教網站」( https://knowamltaiwan.org/ ),提供病患和照護者包括治療、日常照護等全方位資訊,並統整全台專門照顧白血病的醫師名單,民眾可一鍵掛號、快速獲得醫療協助。為讓民眾更了解白血病,血液病學會也攜手癌症希望基金會與遠傳friDay影音跨界合作,邀請大眾觀賞「女孩別哭」、「與神的約定」等提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知名影劇,只要到癌症希望基金會官方臉書留言互動,就能獲得影音序號,免費觀看。
-
2022-04-17 癌症.肝癌
每年上萬家庭因肝病、肝癌破碎 一個動作就能確保幸福
台灣每年有上萬個家庭因肝病破碎,B、C型肝炎是造成肝硬化、肝癌主因,抽血篩檢是基本動作,篩檢出的B、型C肝炎患者,一定要再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才能確認肝臟是否健康。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表示,肝炎和肝癌並不可怕,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能減低對生命的威脅,愛護自己,才能確保家人的幸福。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松山慈祐宮及台北永康扶輪社共同舉辦「免費保肝篩檢活動」,提供年滿30歲以上民眾篩檢服務,今天於松山慈祐宮活動現場,更招募百位志工及醫護人員協助抽血、服務民眾和維持秩序。慈祐宮董事長陳玉峰說,篩檢民眾到松山慈祐宮祈求媽祖庇佑,守護身心靈健康。國際扶輪3523地區總監曾東茂說,扶輪人出錢、出力、出時間、出愛心大家心手相連一起做公益。這次活動有60多位扶輪人親至會場做服務,幫助民眾做肝病檢查,希望更多民眾踴躍參加篩檢,大家接力讓肝病在台灣絕跡。肝基會總執行長楊培銘說,肝基會更積極推動「根除肝病三部曲」,首先民眾一定要「主動篩檢」知道自己是否為B、C型肝炎帶原者,盼主動抽血檢驗B、C肝應形成全民運動,其次要「積極就醫」,必要時更要「早期治療」。呼籲B、C型肝炎患者至少每半年接受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也建議年滿40歲以上民眾,每年都應該做腹部超音波檢查。肝基會指出,今天共篩檢821人,民眾將於2周後收到報告,若篩檢出B、C型肝炎患者,將盡快通知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目前B肝帶原者已有藥物可以控制,C肝更是有極高治癒率的口服新藥,這些治療費用全部健保給付。肝基會將善用現有的藥物,讓B、C肝病友盡早接受治療。藝人陳冠霖三年前經常性流鼻血、急診時抽血發現三酸甘油酯飆高,之後抽血指數有所降低,經腹部超音波檢查正常,此次為松山慈祐宮保肝篩檢做代言,才驚覺自己超過三年沒做過任何健康檢查,並用自身經驗呼籲,健康絕不能憑感覺或找任何忙碌藉口不去檢查,只要早期發現,任何疾病都可能完全治癒。
-
2022-04-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快篩只能戳鼻孔?指揮中心曝改用「唾液篩檢」可能性
國內快篩試劑一組約300至400元,比世界各國貴3至5倍,立委要求儘速組「快篩國家隊」,政院擬規畫3個月內徵用國內外快篩試劑6000萬劑,比照口罩實名制,推出單劑百元「快篩實名制」。另媒體也關心,除了鼻咽採檢外,快篩是否可用唾液篩檢?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只要廠商送審經過食藥署審核通過,即可使用。目前市售快篩試劑約三百元左右,遭民眾抨擊價格太高,陳時中今早表示,預估月底前快篩價格將降低到兩百元以下,對此,莊人祥回應,徵用快篩部分仍持續進行,希望月底前在壓低價格。鼻咽採檢需用長棉棒深入鼻腔,採檢過程易使民眾感到不適,出現酸感、流鼻水、流淚甚至流鼻血等,因此許多人期望以唾液採檢取代現有的鼻咽採檢。莊人祥回應,國內快篩試劑要上市銷售,只要廠商送審到食藥署,通過核可即可販售,無論是廠商自行研發或者從國外進口代理,但目前沒有廠商研發唾液快篩,仍希望鼓勵廠商來研發。新加坡自去年2月1日起,即要求入境旅客購買旅遊保險,支付相關感染治療住院費用,保險金額最低為3萬元新幣,我國進來疫情嚴峻,未來是否要求入境者自備防疫險?莊人祥說,入境防疫險主要是依據第五類法定傳染病,法條上針對所有國人及非國人,因應防疫需要,生病、住院、隔離費用皆由公費付出,各國法令有所不同。
-
2022-04-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王喜PCR爆血促「自首」 陳時中:不允許對醫護行為言語暴力、台灣有法律在
港星王喜昨晚搭機抵台,但他在臉書控訴在機場進行PCR採檢時,被戳到鼻子流血,而他貼出的照片也可見到口罩滿是鮮血。但機場有唾液採檢又有鼻咽採檢,外界好奇使用狀況有何不同。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因深喉唾液採檢需耗時四至五小時,因此落地採檢皆採鼻咽採檢。王喜在臉書自曝在做PCR採檢時,被戳破鼻子,貼出一張張口罩滿是鮮血的照片,要求採檢的醫護「自首」。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則於昨晚回應表示,採檢時也有可能會因為棉棒戳傷鼻黏膜導致流血,採檢時就有看到流鼻血,有人員前往關心,協助止血、更換口罩。王喜之後又放上莊人祥的黑白照以示不滿,雖然後來撤照道歉,但卻打錯莊人祥的名字為「莊天祥」。莊人祥表示,「打錯名字是無心之過,本人接受其道歉,祝他早日康復」。陳時中表示,鼻咽約20分鐘就有結果,因是目前落地採檢採取鼻咽的方式,「也只能這樣做」。未來隨仿單或使用適應症和情境改變,指揮中心會採用讓大家更舒服的方式進行。現在是為了時間要搶快,候機室無法等太久,但若是居家檢疫就可以等回到隔離場所使用深喉唾液採檢。「來者是客,任何不舒服我們都願意表達歉意」,不過陳時中仍嚴正表示,入境者也要明白落地採檢是防疫重要政策,大家都需要配合。機場採檢到現在採檢7萬多人,檢驗出2832位確診,對於邊境和社區保全都極具意義,醫護人員都非常辛苦隨時待命採檢,接觸風險也提高很多,對於檢疫人員表達最大謝意。他指出,採檢地方視同醫療機構,醫療機構中不允許對醫護人員有行為暴力或語言暴力,若民眾不舒服要申訴都有管道,「來者是客,盡量讓他賓至如歸,但是台灣有法律在」。對於王喜採檢被戳到爆血,也有民眾反映此非個案,而且機場採檢的棉棒比較粗。陳時中則表示,不會為了機場採檢把棉棒做特別大,製造都有一定的規格,「我想這是不實傳言每廠牌各有不同,但不會為誰量身定做比較粗的棒子」。
-
2022-04-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王喜並非個案 其他噴血旅客:請別糟蹋我們的配合
香港男演員王喜昨發文描述入境時,在桃園機場PCR採檢遭捅傷流鼻血,採檢人員立刻匆匆離開,引發不滿。另一名入境旅客J先生也有類似經歷,他說,採檢前只拿到一包器械,沒有任何衛教,他採檢完無預警噴血,也沒有人協助止血或關心旅客自行止血情況,當他提出疑問,採檢人員也只是擺擺手叫他走開,現場旅客慘叫聲此起彼落,瀰漫恐懼氣氛。「旅客都很配合,但請不要糟蹋我們的配合。」J先生說,如果能在事前講清楚採檢方式和工具,有多少機會會有什麼意外、發生時怎麼處理、備用口罩和衛生紙在哪裡,不要這樣不聞不問,旅客不會有這麼多負面的感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表示,感謝旅客配合也向旅客致歉,未來可以往增加衛教說明的方向努力。J先生因為工作關係需要經常旅行,最近一次是3月30日從洛杉磯入境台灣。J先生表示,不知道為何台灣機場現在不用深喉唾液PCR,抵台當天他拿到採檢包,發現棉棒比過去在國內外做PCR所用的棉棒都還要粗很多,他覺得很困惑,但現場完全沒有衛教說明採檢方或工具,現場人員給人的感覺就是「希望你趕快做完、趕快走。」輪到J先生受檢時,棉棒一拔出來就噴鼻血了。J先生為了止血,趕緊衝進廁所拿衛生紙,回到座位上時已經滿臉是血。坐他後面等候採檢的外籍旅客看到他的臉,都嚇傻了,現場受檢旅客的慘叫聲此起彼落,J先生說,在國內外採檢過十幾遍,沒遇過這種充滿恐懼的採檢場景。J先生說,他拿著衛生紙,想去跟採檢人員反映,但採檢人員連話都不回,只是擺擺手叫他走開。「我們不是奧客,很多事情只要能忍,都忍下來了」,令人不能接受的是毫無說明,還要人百分百配合的態度,以及提出不同意見就要被公審的社會氣氛。旅客都很配合,「但請不要糟蹋我們的配合。」王必勝表示,感謝旅客配合,也向旅客致歉,可能是因為工作人員已經著裝,要說明也不方便;針對旅客建議的加強事前衛教,可以考慮以文字或影片的方向做。日以繼夜、犧牲假日的機場採檢人員是第一線中的第一線,他不會責備,一切執行公務的困難,由他來負責。
-
2022-04-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港星機場PCR「戳到爆血」 醫:很少見、可能鼻中隔彎曲
港星王喜昨晚搭機抵台,但他在臉書控訴在機場進行PCR採檢時,被戳到鼻子鼻子流血,而他貼出的照片也可見到口罩滿是鮮血。對於篩檢被戳到「爆血」,新光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邱昱勳表示,可能受檢者有鼻中隔彎曲的情形,導致一邊鼻腔空間較窄,但換一邊篩檢即可,「臨床上戳到爆血真的很少見!」王喜在臉書自曝在做PCR採檢時,被戳破鼻子,貼出一張張口罩滿是鮮血的照片,嚇壞網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則於昨晚回應表示,採檢時也有可能會因為棉棒戳傷鼻黏膜導致流血,採檢時就有看到流鼻血,有人員前往關心,協助止血、更換口罩。邱昱勳表示,採檢戳到流血並不常見,會發生這種情形,通常是因為受檢者鼻中隔彎曲,一側的鼻腔比較狹窄,難深入到鼻黏膜採樣。採檢人員會感覺受到阻力,這時候「硬過」再加上受檢者緊張頭一移動,就容易戳破血管直接「噴血」。事實上若能換一側鼻孔插入拭子,就能順利採樣。要避免發生爆血狀況,邱昱勳表示,民眾可以主動說明自己是否有鼻中隔彎曲,或是過去哪一側鼻孔容易流鼻血。另外若不是耳鼻喉科醫師可能不了解鼻腔構造,因此採檢人員的技巧也要再加強,盡量順著鼻腔內側、底部深入,不往上戳,就不容易造成受檢者受傷。他提醒,民眾受檢時應盡量放輕鬆,因為一旦肌肉緊張恐造成鼻腔空間縮小,再加上緊張頭亂動,互相碰撞就容易流血。若真發生流鼻血的狀況,邱昱勳建議民眾可壓流血當側鼻腔止血,並且低頭45度讓血流順著流出,以避免血液倒流到喉嚨,反造成嗆傷。必要時可加以冰敷,加速血管收縮止血。如果超過10至15分鐘仍血流不止,最好找尋醫師以止血棉或是血管收縮藥物協助止血。邱昱勳也提醒,許多民眾流鼻血時會以衛生紙塞住鼻孔,但衛生紙較為粗糙,反而會造成傷口擦傷,反不利止血,可以棉球代替。
-
2022-04-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港星PCR捅到流鼻血 王必勝:可能因個人因素出血會關懷
香港一名男演員來台時,在機場PCR採檢因造成流鼻血,臉書貼文要求「捅傷」他的女性採檢人員立即自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上午在基隆說,採檢時可能因個人因素導致出血,但不是太嚴重的副作用,「請他見諒」。王必勝說,做PCR採檢的時候,有些個案因為鼻中隔彎曲,鼻甲比較厚,或是鼻腔比較乾燥,長時間坐飛機等原因,都有可能會有一些出血,但應該不是太嚴重的副作用,請對方見諒。據他所知,這名男演員確診,目前在中部的集中檢疫所,將會對他進行關懷和說明。王必勝表示,落地採檢政策實施到昨天執行滿7萬人,在7萬1千多個個案中有2832人確診。採檢過程難免會有一些不舒服,還有一些等待時間,他首先要感謝7萬多個民眾配合,也要代表團隊跟他們致歉。王必勝說,更要感謝的是不眠不休的工作團隊成員,因為他們春節也沒休、春假也沒休,24小時待命採檢,工作環境相當的危險,他也對成員表示最高的敬意。
-
2022-03-24 養生.聰明飲食
草莓不是最毒!「台灣水果農藥殘留排行」出爐,剝皮水果要先洗再吃
根據農委會公告的109年蔬果農產品農藥殘留監測研究成果報告,這次檢測全台13673件蔬果中,農藥殘留比率最高的水果以前都非草莓莫屬,現在則換成百香果。不過,營養師程涵宇強調,蔬果農藥殘留不合格,不代表就是有毒蔬果,建議應盡量選購當季蔬果,並選擇有政府輔導之標章商品;於食用前,只要經由流動水清洗、去皮、去殼、烹煮等處理,即可去除大多數農藥殘留。水果農藥殘留 不合格率排名1、百香果13.9%2、龍眼11.8%3、柳橙10.3%(推薦閱讀:睡前吃「這8樣東西」恐讓你失眠! 酒、蘇打水、柳橙汁都上榜)4、木瓜7.9%5、洋香瓜6.2%6、荔枝5.6%(推薦閱讀:荔枝吃多變胖、冒痘還會流鼻血! 3個時間點吃也NG) 7、草莓5.3%8、印度棗4.8%9、檸檬3.8%10、香蕉3.2%(推薦閱讀:香蕉黑斑愈多愈營養? 營養師警告「3種情況」最好別吃太多)11、金柑2.9%12、柑桔2.6%13、芒果2.3%(推薦閱讀:吃錯品種容易胖! 一張圖秒懂8常見芒果熱量)14、火龍果2.1%15、釋迦2.1%16、柚子1.4%(推薦閱讀:柚子、文旦哪一種比較營養? 營養師曝「熱量魔王」:O瓣就超標) 防農藥殘留 食前處理這樣做若要減少農藥殘留,程涵宇分享,每個「食前處理」的步驟都會減少農藥殘留,「清洗、去皮、脫殼及切除蒂頭」等步驟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1、葡萄、草莓等漿果類(連皮吃):流動水清洗每一顆果實後再去除蒂頭。草莓經清洗和去除蒂頭後,農藥殘留的去除率達47-92%。2、有果皮的水果例如柑橘、梨子、香蕉、百香果(皮不吃):切水果之前、去外皮之前,水果一定要先洗,如百香果、香蕉、橘子、柳橙,千萬別想說不會吃皮就不特別去洗,當我們在去皮剝皮的時候,容易不小心農藥會沾染到果肉,像是在砧板上切柳丁、百香果時果肉會不小心沾到果皮上的農藥把農藥吃下肚;剝橘子完手上摸到橘子皮上的農藥等。(推薦閱讀:吃10顆蘋果仍不夠一天所需膳食纖維! 營養師公開「高纖水果排行」:第一名超意外)延伸閱讀: ·水果爛一小塊削掉再吃? 營養師揪「隱藏陷阱」:小心罹3種癌機率飆 ·不甜的水果不會影響血糖可以多吃?小心「這些無糖食物」也是陷阱
-
2022-03-01 癌症.頭頸癌
中年男長期鼻塞、鼻涕帶血絲 檢查確診罕見癌症
新竹1名中年男子長期有鼻塞、鼻涕倒流等問題,偶爾鼻涕中帶著血絲,經內視鏡檢查,發現男子有鼻息肉懷疑是惡性腫瘤,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和病理化驗後,確診罹患罕見的「嗅神經母細胞癌」,經過3D微創內視鏡導航手術併顱底重建後,男子恢復良好,持續回門診追蹤。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王堂權表示,嗅神經母細胞癌是嗅覺上皮區域所長出的腫瘤。據統計資料顯示,頭頸癌在男性的發生率與死亡率已連續9年名列第四,近年來大約年增萬名患者,其中鼻腔和鼻竇的癌症約佔頭頸部癌症的3.3%,而此種罕見的癌症又僅佔鼻腔及鼻竇癌症的3%,也就是說,全台灣每年大約只有不到10人可能會罹患嗅神經母細胞癌,屬於非常罕見的惡性腫瘤。典型的嗅神經母細胞癌是長在鼻腔頂部與顱底的位置,會往篩竇、前顱窩及眼眶侵犯。症狀會包括鼻塞、流鼻血、嗅覺異常、頭痛、複視、嚴重者可能造成失明。然而,最常見的症狀僅為鼻塞及流鼻血,由於此疾病初期症狀與其他鼻部疾病並沒有特異性,所以大約有70%的病患發現時已經屬於晚期。王堂權指出,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的病患常有鼻塞、鼻涕倒流等症狀,而嗅神經母細胞癌除了這些症狀之外,可能還有不正常的流鼻血或嗅覺異常等情況。上述該名中年男病患的嗅神經母細胞癌是從右側鼻腔的嗅覺上皮長出來,左側鼻腔仍然維持一定的功能,所以自始自終,病患都覺得聞得到氣味,此第一時間不容易被診斷出來。王堂權根據臨床經驗,透過高階數位內視鏡檢查,往鼻腔深處探查病灶,再經過影像強化及AI人工智慧輔助判讀後,認為並非一般常見的鼻息肉,可能是嗅覺上皮所長出來的腫瘤,經過病理化驗後,診斷為嗅神經母細胞癌。病患後續接受3D微創內視鏡導航手術併顱底重建,順利切除惡性腫瘤,讓他可以迅速回復正常的生活。
-
2022-02-24 該看哪科.耳鼻喉
2歲女童間歇鼻血鼻孔內黑頭鑽動 就醫確診鼻蛭作怪
花蓮一名2歲女童出現間歇性鼻血,母親發現女童鼻孔內有黑頭鑽動,到醫院急診,經內視鏡檢查確診為鼻蛭;醫師提醒民眾經常性流鼻血或鼻部搔癢、有異物感,立即就醫。花蓮慈濟醫院今天發布新聞資料表示,每年有10件左右的鼻蛭病人就醫,年齡層分布從2歲到80歲都有,去年10月間還同時有3名病人求治,感染原因主要是接觸到溪水、河水等戶外水源而導致。花蓮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林廉捷表示,這名女童家附近有山泉水,疑似玩水時沾染到幼蟲,但因年紀太小,無法清楚表達,只是一直揉鼻子,又斷斷續續流鼻血,家人帶她到診所先以鼻炎診斷治療,後來發現女童鼻孔有黑頭異常,才趕緊送來急診。因考量女童年幼,林廉捷指出,安排在手術室全身麻醉取出鼻蛭;在他經驗裡,鼻蛭比較常出現在中鼻道或下鼻道,但也曾發現鼻蛭寄生在口腔、呼吸道、眼球周圍等黏膜覆蓋的部位,甚至出現在咽喉部,導致病人長期咳血。鼻蛭進入人體,通常病人會有異物在鼻子動的感覺,但小朋友因不善表達,通常會出現間歇性鼻血,林廉捷提醒家長一旦發現孩童有類似症狀,可到耳鼻喉科門診就醫,進一步檢查找出原因。夏天民眾喜歡到溪邊玩水消暑,發生鼻蛭感染的病人較多,但若工作地點在山邊、溪邊,生飲山泉水,或洗臉也容易感染鼻蛭。林廉捷說,曾有一個70多歲的病人,只是在溪邊做砍材工作,鼻蛭就跑到鼻子裡面,幸因他在過去曾有經驗,疑因手摸到溪邊幼蟲後再摸鼻子後感染,馬上到醫院就醫。
-
2022-02-16 癌症.頭頸癌
最短命癌症!醫:頭頸癌發病時間早 死亡平均59歲
三立電視台董事長林崑海昨天辭世,傳因頭頸癌中的鼻咽癌病逝。醫師表示,頭頸癌好發於中壯年男性,常見危險因子有吸菸、嚼檳榔、基因變異等,若出現口腔不明潰瘍、吞嚥困難或頸部腫塊,應就醫檢查;確診後,依病情接受手術、放射線等治療,若僅靠藥物治療,恐撐不過兩年。鼻咽癌更是「無聲的癌症」,罹病後沒有明顯症狀,當出現症狀時,常已是晚期。頭頸癌依原發部位不同,包含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台北榮總口腔外科主治醫師楊政杰說,其他癌症好發年齡多在中年或老年後,但頭頸癌發生時間更早,近年來,口腔癌年齡更下降到中壯年。台灣男性罹患頭頸癌的死亡年齡平均中位數是59歲,因發病年齡較輕,平均餘命比起一般男性國人減少近18.3歲,又稱為「最短命的癌症」。頭頸癌依不同癌別有不同症狀,如口腔癌為口腔周圍出現潰瘍、破皮、嘴巴張不開、吞嚥或發音困難,提醒千萬不要自以為嘴破是火氣大,而延誤治療。鼻咽癌則為耳朵悶塞、鼻塞、流鼻血,痰中帶血等,但頭頸癌常有共同症狀為頸部腫塊,腫塊多出現在耳垂下方的上頸部位置,當腫塊大於一公分或兩周內未緩解,應速就醫檢查。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部長李達人說,鼻咽癌好發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如廣東、福建、台灣等地,又稱為「廣東癌」,好發症狀十分不明顯,當出現症狀或被診斷發現時,患者已多為晚期癌症,不可輕忽。治療方面,頭頸癌為固體腫瘤,原發部位是固定的,建議盡量手術切除,但鼻咽癌治療以放射線治療合併化療為主,也可採用免疫治療。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教授張凱評說,鼻咽癌對放射線治療效果不錯,即使鼻咽或頸部淋巴結復發也可用手術切除,不論病程是第一至第四期,治癒率均達七至八成,呼籲患者應積極治療、不要放棄。楊政杰表示,若頭頸癌患者不想接受手術治療,或有嚴重心臟病、高血壓或腦中風等病史,使患者無法接受麻醉進行手術,可以選擇放射線治療,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但如果患者僅採用藥物治療,對固體癌治療效果不佳,因藥物只能抑制癌症生長,無法根治,手術切除才有機會治癒,依過去臨床經驗,「如果只用藥物治療頭頸癌,病人撐幾個月,最多是一、兩年就很極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