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流感
共找到
1339
筆 文章
-
-
2021-08-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疫苗月底抵台 侯友宜喊話:要考慮到18歲以上的人
BNT疫苗月底將抵台,指揮官陳時中今表示,學生接種疫苗部分,目前傾向至校園內大規模接種,也會比照過去流感施打的經驗,需要家長同意書等,會盡快作業。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會以學生專案來施打疫苗,相關單位已做好規劃,侯友宜也對中央喊話,要考慮到18歲以上的年輕人,趕快去催貨,讓他們都打得到疫苗。侯友宜表示,一直希望中央可以快速把疫苗買進來,尤其即將開學的孩子,要有適當的疫苗能夠給予施打,目前看起來時間上可能會來不及,只要輝瑞疫苗進來後,要針對12至17歲學生以學生專案施打疫苗,新北市衛生局跟相關單位會採取快速施打,都已經做好相關規畫。侯友宜也說,他要跟中央說,學生專案很重要,但是要考慮到18歲以上的年輕朋友,在打疫苗上只有一種選擇,還有很多人無法選擇自己想打的疫苗,中央要趕快去催貨,把貨帶進來,讓想打疫苗的年輕朋友都能打得到,提高疫苗覆蓋率,除了學生專案考慮外,年輕人的疫苗施打意願也要一併重視思考。陳潤秋補充,會依照中央規範,入校施打是最簡單的模式,比照流感施打疫苗的模式,也已經準備中,目前以國、高中6個年級數的學生為主,新北預計可分到18、19萬劑疫苗,讓所有學生都能打到疫苗。針對高端疫苗預約數量,陳潤秋表示,新北市第6期高端疫苗前兩波預約量有19.5萬人,總計預約了13.7萬人,約70%,第三波加開預約數量有3.8萬,已預約2.9萬,佔71%左右,目前還有6.7萬劑高端疫苗尚未施打,會在27至29日全數施打完畢。
-
2021-08-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疫苗不只學生能打 陳時中:將開放登記意願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證實爭取到一批BNT疫苗現貨,抵台後將優先供學生接種,從年齡大的往下打;另外,近期也將開放民眾登記BNT疫苗意願,依接種順序逐步開放。台積電、鴻海永齡基金會及慈濟購買共1500萬劑輝瑞BNT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日前更親赴歐洲「催貨」;有媒體報導指出,約200萬劑將於8月底、9月初抵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證實,報導內容與事實相去不遠,他並坦言,在中央、民間共同努力下,成功爭取到一批BNT疫苗現貨,未來抵台後將先開放學生接種。陳時中表示,學生接種方面,傾向直接到校園施打,基本上會從年齡大的往下打,但實際情形將看到貨量再做安排,並比照流感疫苗接種方式,由家長簽署同意書後再做施打。除了學生族群,其餘BNT疫苗如何分配運用引發關注。陳時中表示,目前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台還沒有BNT的選項,未來很快會開放意願登記,並依照接種順序依序開放。陳時中說,目前雖爭取到一批BNT疫苗現貨,但僅知道是現貨裡的一部分,確切數量還未知,至於此批疫苗原本是否要送往土耳其、還是其他國家,指揮中心無從得知,只要確保爭取到就好,爭取到的疫苗將算在整體買到的1500萬劑裡面。陳時中也強調,未來BNT疫苗進貨持續按照購買計劃進行,但若中間有其他爭取貨源的可能性,指揮中心也不會放棄。
-
2021-08-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黃暐瀚爆料BNT將到貨195萬劑 陳時中:和事實相去不遠
指揮中心昨晚證實,一批印有「復必泰」以及「上海復星」中文字樣的輝瑞/BNT疫苗,最快將提早於8月底抵台。資深媒體人黃暐瀚今爆料,目前掌握劑量數為195萬劑,8月31日上飛機,9月1日到貨。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並未否認,表示「到貨數量和事實相去不遠」,但到貨時間還沒有確定。至於將抵台的BNT疫苗如何運用,陳時中表示,將以學生為第一優先,接下來會以7月19日以前的意願登記,照著年齡層一到十類依序分配。但之前疫苗平台並無BNT選項,究竟會如何開放給前十類民眾接種?這時陳時中才笑說,「我剛以為是莫德納」,BNT是不同廠牌,會再開放給大家登記。言下之意,似乎確實又有一批莫德納疫苗要抵台。至於學生接種部分,目前傾向至校園內大規模接種,也會比照過去流感施打的經驗,需要家長同意書等,會盡快作業。至於外傳將到貨的BNT疫苗為4.5毫升、六劑量包裝,陳時中則未證實,僅說醫護人員會盡量抽取做最大運用。另外因顧慮整體冷鏈,不會當天配送當天接種。陳時中也說,這批提早釋出的貨本來由上海復星訂購,但因中國大陸還無法使用,因此變成現貨大家在爭取,「不管經過鴻海、台積電、慈濟或政府單位,是中央和民間大家一起努力爭取過來的」。但指揮中心現在接受印有「復必泰」三字的疫苗,之前卻不願接受,而被新加坡搶走,外界也要求陳時中應該道歉。陳時中則表示,不是說印有復必泰的疫苗都有現貨可買,從來沒有放棄合格的疫苗到台灣來。而目前我國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達41.24%、劑次人口比44.72%。外界關心將打多少覆蓋率才能開國門?陳時中表示,將拚年底七成,「這應該可以努力得到」。
-
2021-08-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接種「爽約率」台中最高!第3天竟達10.5%
據指揮官陳時中日前公布,過去不論廠牌的爽約率約5%,換算成施打率為95%;國產高端疫苗23日開打,預約情況不如預期,加上傳出多起接種後猝死不良反應,讓民眾擔心出現「爽約潮」。台中市衛生局統計,台中市高端疫苗意願人數15萬3423人,實際預約率53%,統計到昨晚,前三天共4萬3458人預約,有3萬9949人接種,爽約率8.07%,其中又以昨天爽約率10.5%、突破一成最高。民眾則對接種高端疫苗反映不一,有民眾力推副作用少,針細到完全不痛,「比蚊子叮還無感,好處是眾多親友關心」,有的是想支持台灣的生技產業,也有的認為,國家說能打的就打,AZ和莫德納剛開打也不是好多人死亡;反對民眾認為,國家搞到年輕人擔心沒得打疫苗真可悲,「感覺像白老鼠」,也有的認為「鼓勵大家都打高端,這樣我才有機會打莫德納或BNT」。台中診所醫師發現,疫苗接種在唐鳳系統後,無論廠牌到打率都大幅提升超過九成,高端疫苗接種以年輕人居多,大多數會來接種原因是「工作」,也有部份是因為「愛國」,支持國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長周德陽認為,畢竟病毒是非常厲害的,「國家有多少疫苗,能打盡量打」,不管它是哪個廠牌,畢竟都是合法機關通過的疫苗,副作用難免,就如同在打流感疫苗一樣,也沒有說每一個人都沒問題,所以不要太苛求。台中市衛生局說明,高端8月23日開打,首日預約接種數1萬3718人,接種1萬2833人,施打率為93.5%,爽約率6.5%,第二天預約1萬5232人,接種人數1萬4130人,到打率92.8%,爽約率7.2%,昨天第三天預約1萬4508人,接種人數1萬2986人,到打率89.5%,爽約率10.5%。
-
2021-08-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看疫苗政策 林全:政府買疫苗須「三不一有」
對於疫苗採購政策,東洋董事長林全昨(25)日用他曾任主計長與行政院長經驗為例指出,政府買疫苗須「三不一有」,即不可買多、不可買貴、不可買錯,另外,國產疫苗要有。針對政府買疫苗,林全指出,首先是不能買多,曾經有一年政府買了大量H1N1流感疫苗,後來沒打完作廢,結果主管官員被監察院彈劾;其次疫苗又不能買貴,縱使監察院不去查核,立法院也一定過不了;第三要是疫苗買錯、效果差也完蛋;第四個要平衡,國產跟進口疫苗都要有,如果沒有國產,會被批評補貼半天怎都沒國產疫苗,國產一定要有,但沒有進口也不行。林全幫政府去年以來的疫苗採購政策緩夾說,政府疫苗的採購政策是「無解」,受到法規限制,目前怎麼做都很難,疫苗不敢早買,但若不早買採購價不會好,「只能等著挨罵。」
-
2021-08-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影/高端疫苗傳多起不良反應 醫師:能打盡量打、不要苛求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長周德陽今天被問及國產新冠肺炎疫苗「高端」傳出多起接種後不良反應一事的看法時說,病毒是非常厲害的,「國家有多少疫苗,能打盡量打」,不管它是哪個廠牌,畢竟都是合法機關通過的疫苗,副作用難免,就如同在打流感疫苗一樣,也沒有說每一個人都沒問題,所以不要太苛求。周德陽認為,副作用比率沒那麼高,是可以接受,畢竟病毒是非常厲害的,沒有一家廠商說它沒有副作用的,要視其比率,例如十萬分之一,廿萬分之一,值不值得?這是流行病學的問題,大部份還是認為值得,畢竟確診死亡率高,所以醫師的態度是「國家有多少疫苗,能打盡量打」。周德陽研究團隊今年最新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的論文指出,使用CAR-NK細胞標靶HLA-G蛋白,能將腫瘤細胞上的HLA-G免疫干擾訊號逆轉成免疫活化訊號,達到治療多種實體癌症的效果,包含三陰性乳癌、惡性腦瘤、胰臟癌和卵巢癌的效果。周德陽說明,這項嵌合抗體免疫細胞治療法,可用於多種實體癌症及血液體癌症,預計今年申請美國FDA臨床試驗。中國附醫與長聖生技聯手合作開發臨床異體HLA-G CAR細胞藥物,也期望不久將來CAR免疫細胞治療將會對癌症病人提供新希望及新生命。
-
2021-08-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輝瑞BNT疫苗獲美藥證 國內藥商引進意願高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已正式批准輝瑞BNT疫苗,有機會透過正常管道經由代理商引進。台灣已有保瑞等藥廠表態,抱持開放態度,只要有機會為國人盡份心力,都有興趣。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23日正式批准美國藥廠輝瑞(Pfizer)和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合作推出的COVID-19疫苗供16歲以上人口接種,成為首支獲美國正式批准的COVID-19疫苗。輝瑞疫苗在取得一般藥證許可後,各大藥廠也積極評估未來引進的可能性。保瑞藥業副總經理陳世民表示,保瑞具有國際查驗登記的經驗及人才,只要有機會引進為國人需求盡份心力,都會有興趣;但由於輝瑞BNT疫苗台灣代理權在大陸上海復星手上,複雜度相對較高,後續還需看政策方向。陳世民指出,一般要進口藥須先拿到原廠授權,才能申請台灣藥證登記,正常藥證的申請檢驗登記約需一年的時間,現階段能否適用快速授權、審查都還需進一步瞭解。就長遠來看,COVID-19流感化加上以追加劑對抗變種病毒的趨勢下,待機會成熟,都有興趣取得台灣市場代理權。其他藥廠表示,由於現階段國際疫情依舊嚴峻,加上變種病毒的衝擊,預期未來一、二年COVID-19疫苗採購都會是政府管控商品,是否開放自費都還需要進一步了解。另外,繼輝瑞後,預料莫德納也將有機會取得正式藥證;相對輝瑞疫苗,莫德納似乎單純一點,藥廠爭取引進的意願也會相對較高。
-
2021-08-2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網驚:幫總統、部長打疫苗都是同一位護理師 醫院破除「御用」傳言
蔡英文總統今天一早率先接種高端疫苗,有眼尖網友發現,為總統接種的台大醫院護理師,與三月為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接種的護理師似乎是同一位,網路議論這名護理師是不是「御用」,還是「口風比較緊」。對此,台大院方表示,確實為同一位門診護理長,但只是因為其職務為負責督導疫苗接種計畫,並無外界揣測的這些因素。院方表示,台大醫院按分區共有三位護理長,這位護理師是一般門診護理長,負責管理舊院區的護理師,最近升任督導長,職銜為代理督導長。這名護理師平常就有負責規劃建中、北一女等校園流感疫苗接種計畫,這次也參與新冠疫苗接種計畫。護理長平常在接種站以督導為主要工作,接種站民眾較多的時候,也會一起幫忙接種。
-
2021-08-2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指揮中心啟動每周萬件快篩的關鍵:你所不知的定點醫師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五大監測方案,其中「社區定點加強監測」為首要作法,主要是由「定點醫師之診所」執行,何謂「定點醫師診所」?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說,定點醫師是運作逾30年的監測機制,形同「主動監測的眼睛」,由一群熱忱守護社區健康的基層醫師所組成。社區定點加強監測由在診所的定點醫師判斷,並提供具有高風險民眾快篩試劑,民眾自行居家篩檢後回報結果若快篩陽性者則需前往社區採檢站或醫療院所進行PCR檢測。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進一步說明,目前有100多間定點醫師診所,不排除再擴充更多,預計每月共發一萬份快篩試劑,希望每間診所每周回報至少100件檢驗結果,達成每周至少一萬份快篩的監測目標。莊人祥表示,疾管署會定期發快篩試劑到這些定點醫師診所,經醫師評估建議篩檢的民眾,就發給試劑,民眾不需自費購買。如果民眾不會用,診所可以給予衛教,但原則上還是希望民眾自行篩檢再回報結果。施文儀表示,新冠肺炎很可能流感化,但「如果真的流感化,那就簡單了。」流感化代表病毒沒那麼毒,可以走目前流感監測方式,由從醫療院所端採檢樣本,主動偵測病毒株類型,例如有無變異株、主要流行株是什麼、陽性率多高,逐漸建立成熟的監測資料,而多年來支持流感監測的一大主力,就是「定點醫師」。施文儀表示,「定點醫師」就像「主動監視疫情的眼睛」,是既有流感監測計畫的一環,全台灣大約有上百間這樣的診所,疾管署會定期發佈季報給他們、他們必須常常上課學習每年傳染病流行趨勢、每年工作重點、向專科醫學專家學習新知。施文儀說,經過學習,定點醫師對於社區流行的疾病具備高敏感度,不論是腸病毒、流感,都要適度判斷並且主動採檢,全台各區都有配合的實驗室可以進行基因定序,幫助疾管署及早主動掌握社區出現什麼病毒株、及早因應。施文儀表示,定點醫師都很低調,民眾不會知道這些診所在哪裡,因為有些人如果知道了,可能會擔心被採檢,反而排斥去看診。這些醫師有守護社區健康的熱誠,即便需要多花時間上課、完成採檢、通報等繁瑣的行政工作,也不會有額外收入。
-
2021-08-22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個人體質是面對疾病的關鍵
傳染病對人類歷史的影響,絕對不會亞於戰爭。光從近代來看,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1930年代後催生美國國家衛生院的鸚鵡熱流行、2003年在東亞爆發的SARS、2012年襲捲中東的MERS及其他大大小小傳染病,對公共衛生管理帶來很大的挑戰,對社會整體也造成衝擊。這次Covid-19全球大流行,人心隨著管制、鬆綁、防疫物資、疫苗、病毒變種等因素反覆起伏。儘管疫情還看不到盡頭,但經濟和社會活動不可能長期停滯、國際交流早晚恢復,「與病毒共生存」已是我們難以迴避的未來。許多朋友希望我能分享過去從事免疫研究的經過,以及從預防醫學和全人醫學角度來談如何對抗這場全球疫情。確實,目前主流想法都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消除病毒。然而,我還是要回到最根本的醫學常識,也就是:相較於病毒的致病力,個人的體質其實是防疫更重要的關鍵。體質,是現代的西方醫學透過代謝體學和嚴謹的統計分析也逐漸體認到的健康關鍵。許多慢性病研究都歸納出:一個人已經有的疾病(共病,comorbidity)和生活習慣,可能影響他受疾病影響的後果。此外,從免疫的角度,我也一直強調「抗發炎」的重要性。壓力、情緒和不良生活習慣都是導致慢性發炎的因子。長期發炎除導致多種慢性疾病,更會干擾人體面對病原的免疫反應。這也是一種體質。你可能會想問:一個人如果受到Covid-19病毒感染,他的結果也和體質有關嗎?答案不用我多說,任何人客觀去看大量而正規的醫療紀錄,就可以得出結論。最近,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專家分析了從Covid-19爆發以來,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的一年內,全美800家醫療機構數百萬名住院患者的醫療保險紀錄。研究提到,這一年來,這800間醫院共收治490萬名患者住院治療,其中55萬人因Covid-19感染而入院。光住院數字就已經反映出Covid-19對醫療系統造成的負擔,以及醫療崩潰的危險。那麼,個人的情況呢?入院的重症患者,超過九成至少有一種慢性健康問題,最常見的前三名分別是高血壓、脂肪代謝性疾病和肥胖。如果針對死亡率進一步分析,會發現肥胖帶來的風險最高,第二高則是各種焦慮和恐懼症,接下來是其他慢性病,包括已經產生併發症的糖尿病、腎臟病和各種與老化相關的神經退化疾病。從死亡率的風險因子來看,個人的壓力與情緒管理,對健康影響是不能小看的。此外,許多慢性病患者不是單一疾病,而是多重退化。研究也告訴我們:比起原本健康的感染者,患有一種慢性病的感染者的死亡風險是1.53倍;同時患有超過10種慢性病的人,感染後的死亡風險甚至接近4倍。從這些數據,再加上Covid-19感染者有極高比例是無症狀感染的事實,你可能也明白:奪去生命或讓人重症而入院的,不見得是因為病毒多麼可怕,而是──個人的體質與健康是否足以面對病毒的挑戰。多年來,我透過《真原醫》從「心」的層面出發,希望幫大家為自己建構良好體質。現在回頭看,這些努力好像是為現在的挑戰所準備似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從飲食、運動、呼吸和情緒管理著手,徹底改造體質。你,會選擇從哪一個環節開始呢?
-
2021-08-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北境外移入2採陰才解隔離? 專家支持、建議加驗抗體
新北市長侯友宜前天在新北防疫記者會宣布,轄內醫院收治的境外移入確診個案,在基因定序還沒有出來之前,都視同Delta病毒,須二採陰才能出院;台北市長柯文哲昨建議中央應統一規定。北醫胸腔內科部主治醫師周百謙表示認同,台灣禁不起大規模Delta疫情,目前每天境外移入個案僅個位數,醫療量能允許下,將現行標準嚴格化應該是可行、應該要做的,是「必要之惡」。等待解隔離期間並非什麼都不做,建議應加驗血清抗體,讓隔離有所憑據,也能促進治療的發展。根據現行規定,確診住院或確診Delta者,要滿足三項條件使得解除隔離,包括症狀緩解且退燒一天以上、發病滿十天、間隔24小時兩次PCR陰性或Ct值30以上。侯友宜提出之建議,差別在於不接受連續兩次Ct值30以上,只接受必須兩次PCR陰性,可能引發的爭議在於病程後期PCR結果常時陰時陽,導致隔離時間延長,最久可能長達數個月。周百謙表示,目前台灣完整接種兩劑疫苗的人口不到5%,禁不起任何Delta病毒進入社區引發疫情。美國研究發現,Ct值25以下才是危險數值,若達到30至35以上,病毒就無法有效複製,但這只是大數據,還是有5%的機會逸散進社區,因為小區域採檢沒病毒,不代表全身沒病毒,可能與部分人免疫生成偏差有關。目前每天境外移入只有個位數,加上醫療量能不受限,國內疫情並不嚴峻,為了避免國外疫情進入台灣,現行措施的嚴格化應該是可行而且應該要做的。若改標準導致很多人都被關一兩個月還驗得到陽性,怎麼辦?周百謙表示,有效隔離和治療,可以加速陽轉陰的過程。金巴黎舞廳個案那樣關近三個月,並不是常態,這種情況比較容易發生在因為有吃抗排斥藥、影響免疫功能的疾病,導致免疫生成不佳。新冠病毒在流感化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抗原性不足,出現病毒「冬眠」或「平衡」情況,這會有臨床風險,當人體微環境因壓力、睡眠等因素改變,病毒有可能再起。「找出始終無法產生足夠抗體的人,研究如何治療能幫助他產生足量抗體、清除病毒,是隔離治療期間的重要任務。」周百謙說,隔離期間應驗血清抗體,確認其免疫生成。一般康復者血清中和抗體的濃度可比打過AZ疫苗還高,痊癒後三到六個月內不打疫苗也沒有立即風險;但若在感染後七到14天都還沒有產生IgG、IgM抗體,代表免疫生成不佳。應嘗試找出原因,並嘗試透過藥物、疫苗、戴口罩等措施,讓最後的少量病毒儘速清除,病人也能清楚知道自己為何隔離較久。「住院並非是無『藥』可施、讓病人苦等,」周百謙表示,不戴口罩可能增加病毒的殘存率,住院期間在溫溼度恆定的隔離病房並戴好口罩,這有助於拉高呼吸道的溫度和濕度,不利於病毒存活,加上病人在病房可以好好休息、保持充足睡眠、接受藥物治療,二採陰不見得要關這麼久。
-
2021-08-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翁啟惠:新冠肺炎恐流感化 只能靠疫苗、口服藥
生策會會長翁啟惠表示,COVID-19病毒一再變種,恐將「流感化」,接下來「藥物」應對COVID-19疫情很重要,尤其是口服藥,未來只有靠「疫苗」及「口服藥」才能讓世界逐步恢復秩序。早在2020年2月疫情爆發之初,翁啟惠即在生策會網站撰文示警,COVID-19病毒恐將「流感化」,要有與新冠病毒長期共存的心理準備,最有效方法是靠疫苗。翁啟惠目前人在美國進行相關工作,他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話採訪時指出,以現在狀況看來,COVID-19病毒會持續存在人類社會,且會一直突變,最可怕的是有很大的比例是無症狀的感染者。他表示,有史以來只有天花一個病毒被消滅,其他都還在,現在COVID-19病毒已進到各式各樣的人體裡,很難去除,只能與它共存;因此接下來「藥物」應對COVID-19疫情很重要,尤其是口服藥,未來只有靠「疫苗」及「口服藥」才能讓世界逐步恢復秩序。不過,翁啟惠坦言,疫苗不太可能完全預防感染,但可預防重症,藥物則可治療輕症,就像「克流感」一樣,有症狀的話可以透過服藥降低重症發生率。針對近來討論熱烈的「免疫橋接」議題,翁啟惠表示,現階段正值COVID-19疫情大流行,現實面要做真正的傳統三期臨床很困難,因為涉及醫學倫理問題,各界都在思考新方法,與現有的疫苗「比較」也是一種可能。翁啟惠分析,現在被使用的COVID-19疫苗在評估對各種變種病毒的有效性上,也沒有完整臨床數據,不是真的把打了疫苗及沒打的人曝露在Delta病毒下來進行臨床試驗,大多是用比較的方式。不僅是COVID-19疫苗,翁啟惠透露,每年流感疫苗的開發,主要也是看安全性及免疫反應的評估,沒有真正做有效性的臨床實驗。現在每年新一代的流感疫苗都是以安全性及血清抗體產生的效價做為核准依據,只做一期看安全性及免疫反應,並沒有在真實人類世界去做二期、三期來實測有效性。正因為如此,翁啟惠說,流感疫苗開始施打時,沒人知道真正的保護力有多少。翁啟惠預期,免疫橋接可望成為新的認證管道之一,也可能會是未來發展趨勢,包括英國、日本、韓國等都計畫以免疫橋接認證COVID-19疫苗;至於怎麼比較以及比較什麼,將會是關鍵。
-
2021-08-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三劑加強疫苗前景?莫德納創辦人:未來可能每年打
隨著世界各國政府就是否批准新冠加強疫苗進行辯論,莫德納(Moderna Inc.)的聯合創始人阿費揚(Noubar Afeyan)近日則表示未來某個時間點「加強注射可能會成為常態」。彭博資訊報導,阿費揚18日受訪時表示「公共衛生官員將不得不決定每個人是否都應該接種加強疫苗」,並指出「我的猜測是,如果有足夠的時間,我們很可能最終會陷入這樣的境地:『我們每年都需要接種疫苗,就像流感一樣』」。阿費揚還表示,該公司希望在未來幾個月內獲得美國對其新冠加強疫苗的全面批准,該疫苗目前已獲准緊急使用,他還透露該公司正在測試一種「似乎非常有效」的半劑量加強疫苗。阿費揚旗下的生科公司「Flagship Pioneering」目前也正在投資幾項技術,而這些技術可以幫助世界為下一次疫情做好準備。阿費揚指出「我們使用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系統等方法,這些方法實際上是根據病毒已經達到的規模來進行未來發展的建模,並預測我們會看到哪些變種病毒株」。
-
2021-08-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開打倒數7天 學者金傳春:請先公開4項資料
指揮中心今天宣布聯亞的新冠肺炎疫苗EUA審查未通過,確定國產疫苗只有高端,8月23日就要開打。台大流病與預醫所兼任教授金傳春提醒,高端EUA審查結果至少還留下許多疑點,包括是否確認受試者皆未曾感染、受試者的年齡性別組成、不劣性試驗的血清樣本如何選取,以及對Delta病毒的中和能力。金傳春指出,台灣過去麻疹、日本腦炎、B型肝炎及流感疫苗的評量研究顯示,接種者的年齡、性別、接種劑數及在接種「前」是否曾感染過此病毒,為四項最重要影響抗體效價高低的因素。首先高端應詳細公布的,就是兩組受試者的年齡及性別組成。金傳春表示,高端給臨床試驗受試者的費用算多,有可能吸引到更多年輕人參與,年輕人的抗體反應會比較強,抗體濃度可能很高,也很可能曾經發生過不為人知的無症狀或輕症感染,導致接種後的血清抗體濃度更高得驚人。「高端有沒有公布過受試者試驗前的血清抗體濃度?」金傳春說,若過去曾感染,在接種疫苗後,因免疫記憶會馬上提升抗體量,抗體濃度也會很高,因此唯有完整公開接種前、後的「成對血清」檢體,才能讓人信服。「高端送到中研院實驗室進行不劣性比較的樣本,是高端自選的,還是食藥署隨機挑選的?」金傳春表示,這兩者差別很大,若是廠商自選,「被精選出」與AZ疫苗互比的高端疫苗接種者血清,濃度高也不意外。最後是有關變異株的反應。金傳春擔心,Delta變異株橫行,高端卻遲未公布Delta變種病毒株的中和能力與T細胞免疫反應數據。「連這種數據都沒有,就開打,以後國人甚至總統感染Delta的話,難道可以申請國賠嗎?是高端跟食藥署一起賠嗎?」眼看總統等政要以及許多民眾即將接種,金傳春很失望沒有民意代表在監督上述重要議題,她呼籲高端,應完整如實向國人釋疑。
-
2021-08-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完第1劑新冠疫苗之後 擬開放隔7天可打流感疫苗
公費流感疫苗預計十月一日接種,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昨天表示,衛福部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原認為必須完整接種二劑新冠疫苗後才能接種流感疫苗,但最近有較新論點,目前傾向施打完第一劑新冠疫苗後,間隔七天就能打流感疫苗,無須等打完二劑,專家小組將於近日開會討論此案並公布。衛福部今年分別向賽諾菲、國光生技、台灣東洋購買一七五萬劑、三六八萬餘劑、八十九萬劑等公費流感疫苗,除公費對象,自費對象也能至診所預約施打。今年將採階段性接種施打,第一順位為醫事人員、六十五歲以上民眾、機構醫療人員及機構對象,第二順位為學齡前幼兒、孕婦、潛在疾病者,學生國中小學生則是第三順位,最後才開放五十至六十四歲一般民眾。
-
2021-08-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打疫苗還是會感染!專家剖析防堵變種病毒2道防線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不少國家即使疫苗覆蓋率高,還是受到病毒變異株威脅,像是率先解封的英國、不斷暴增案例的美國,甚至以色列已經率先宣布要施打第三劑疫苗。聯安診所內科主治醫師施奕仲認為現在已經有點「流感化」的趨勢,每年可能都會有新的變異株產生,打造好人體的防線才是最大的武器。強勢病毒株席捲全球!WHO:這四株需高度關注從疫情爆發以來,全世界每隔一段時間在不同地區,就會有一株強勢變異病毒株的出現,為什麼新冠病毒會不斷變異?施奕仲醫師說:「因為新冠病毒是單股 RNA 病毒,不像一般的 DNA 病毒有雙股螺旋在複製過程中的修復機制,是比較容易產生因複製時的錯誤而有了變異病毒株出現。當單股 RNA 在複製時出錯一個或數個核糖核酸,有些出錯會自然淘汰,但有些出錯卻可能讓傳染力增強,成為強勢病毒株。」當社區大量感染時就容易出現變異病毒,在英國、南非、巴西、印度等國家,在某些人口稠密的地區,過去都有嚴重的社區傳播,病毒持續傳播、持續複製就很有機會因而出錯。世界衛生組織目前將全球變異株分成三類,針對這些變異來建議相關防治措施。1. 高關注變異株(Variants of Concern):Alpha、Beta、Gamma、Delta。2. 需留意變異株(Variants of Interest):Epsilon、Zeta、Eta、Theta、Iota、Kappa、Lambda。3. 高衝擊變異株(Variants of High Consequence):目前無。現階段台灣流行的主要是 Alpha 變異株,但指揮中心從邊境已攔截到數種不同變異株,從去年 10 月至今,台灣就已驗出 6 種國際上常見變異株。人體兩道免疫防線防堵病毒!打疫苗避免重症死亡變異病毒確實威脅著社會,國內靠著嚴格邊境管制,避免傳播力強的病毒株造成社區感染。但民眾也很關心,現在我們大規模施打新冠疫苗,難道沒辦法防堵變異病毒嗎?施奕仲醫師說:「雖然變異病毒會影響疫苗保護力,但通常只要打過完整兩劑新冠疫苗就能避免重症,因為人類對付病毒入侵是靠兩道免疫防線。」第一道防線「體液免疫的抗體保護」:以 B 細胞系統產生抗體來達到保護目的之免疫機制,在病毒要入侵時就將它殲滅,避免感染,也就是所謂的疫苗保護力。第二道防線「細胞免疫的 T 細胞」:當病毒突破第一道體液免疫的防線後,個體就受到病毒的入侵感染,會遇到第二道防線「T 細胞」,T 細胞只要曾經被病毒或者疫苗訓練過,可以辨識受病毒感染的細胞。T細胞此時便會擔起重任,讓身體就算被感染也不會變重症。施奕仲以簡單的方式舉例:「把病毒想像成一群人,變異病毒就像是原始病毒株少一隻耳朵,或戴上了帽子的人,有小部分的改變。而抗體就如同人臉辨識系統,對於正常人臉可以高效率辨識而殲滅,但對於戴上帽子或者少一隻耳朵的人臉,可能會辨識不出來而放行進入,也就因而感染了。」但是負責人體細胞免疫的T細胞,就像是警察一一調查戶口,雖然病毒的外觀已有些微改變,但新冠病毒的身分是不會變的,查到一個砍一個,發現兩個殺一雙。T 細胞防護可以避免受感染的人演變為重症患者,甚至因而死亡。」現在全世界最流行的 Delta 病毒株,讓許多疫苗的保護力大為下降,施奕仲表示:「Delta 病毒株也學我們的防疫措施,不只是戴帽子、少一隻耳朵,現在還戴上口罩加蒙面,人臉辨識系統大概很難辨識正確(原先建立的抗體免疫快要失效了),除非我們要將人臉辨識系統升級。」許多國家都將施打第三劑疫苗,莫德納、輝瑞等也正在針對變種病毒加速研發次世代新冠肺炎疫苗。新冠不會終身免疫!打過疫苗、感染過可能再感染近期歐美國家開放,他們在高疫苗覆蓋率之下雖然確診個案增多,但死亡、重症沒有變多。施奕仲說:「當感染不會變重症,不會死亡,染疫就等於只是感冒一場。」施奕仲也提醒:「曾經感染過新冠病毒者、打過新冠疫苗者,若再碰到新冠病毒,還是有再次感染的風險。除了體液免疫產生的抗體可能隨著時間漸漸消失,使得保護力下降,或是如果遇到的是變種病毒,原來已產生的抗體無法完全辨識成功,也是有可能會再次感染。」若能將新冠死亡率再降低,人類有可能跟病毒共存。但在變異病毒肆虐下,施奕仲醫師表示,未來仍有三大方向要特別注意:病毒變異後特徵性的臨床症狀改變感染變異後人們的症狀表現也有所不同,變異病毒株差異也可能有攻擊身體不同器官的傾向,除了呼吸道系統,或許未來會發現某些變異株會侵犯神經系統,某些可能較易攻擊肝膽腸胃系統或是心臟血管系統等等。同時感染 2 種以上變異病毒株在歐洲臨床微生物與傳染病學大會上,國際發現已經有個案出現同時感染兩種 COVID-19 變異株的案例。病毒不會消失!很可能朝流感化方向前進新冠病毒已經有點像流感,每年會有新興病毒株。新興的變異病毒株只要傳染力夠強,就會擴散出去造成社區爆發,甚至變成跨國大流行。除了疫苗之外,醫藥科學界也積極發展抗病毒藥物要來對抗新冠病毒,已經有許多不錯的臨床試驗結果,目前正在執行第三期臨床試驗。相信不久的未來,應該會有抑制病毒的特效藥研發成功。因應這條路之後,施奕仲醫師推測:「未來很有可能人感染後透過藥物得到治療,但慢慢地具有『抗藥性』的變毒株可能會出現,成為因治療而篩選出來的新病毒株。」看來這條抗疫之路,還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需要努力,大家要從日常衛生習慣做改變,除了戴口罩、勤洗手、減少群聚外,當務之急還是「打疫苗優先」。
-
2021-08-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混打,AZ莫德納BNT哪種組合保護力最強?醫揭這樣打中和抗體濃度更高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7/25宣布,開放AZ疫苗可混打mRNA疫苗(目前國內以莫德納為主,BNT尚未到貨),後續將優先開放第1到3類對象間隔8週後接種,目前時程還沒敲定,約有343.5萬名第一劑打AZ疫苗的民眾,未來混打上路後,第二劑都有機會打到mRNA疫苗。究竟混打能提升多大的效果呢?醫師潘建志在臉書上分析,面對越來越難纏的變種病毒,混打疫苗確實能得到更高的抗體效價,而四種打法組合中,以這個組合最能誘發人體更高的中和抗體濃度。 混打是趕上病毒進化的解方 比方說,Delta印度變種病毒,能讓所有疫苗的保護力降低,但以混打疫苗來誘發人體更高的中和抗體濃度,或許就是人類趕上病毒進化速度的解方。 潘建志說,腺病毒疫苗如AZ,重覆施打往往效果會越來越差,因為免疫系統對腺病毒產生反應,相比之下,莫德納、輝瑞BNT這種mRNA疫苗,在第二劑卻引發更強反應,因此疫苗混打的種類和次序很重要。 混打種類和次序很重要 目前發現,最有效的組合是先打腺病毒載體(AZ或嬌生)疫苗,再打mRNA疫苗(輝瑞BNT或莫德納)。 AZ疫苗這種腺病毒載體,原本就有免疫上的弱點,次單位疫苗大量生產緩慢,可能都會被淘汰,強的變種病毒取代掉弱的變種病毒,那麼「強的疫苗取代掉弱的疫苗」也是理所當然,要夠快才夠強,所謂天下武功,無堅不破,唯快不破。 病毒「流感化」,每年都要補打疫苗 mRNA疫苗設計生產快速,絕對會成為主流,加上新冠病毒變種未來會「流感化」,每年要補打疫苗,下一步想超越變種病毒的進化速度,更需要以人工智能預測病毒未來的RNA序列,搶快做好疫苗,再給病毒迎頭痛擊。 根據臨床實驗結果,先兩劑AZ(AA),或先兩劑輝瑞BNT(BB),還有兩者先後各接種一劑(AB或BA),4種方式之間的功效如何? 4種打法組合,以AA-BB-AB-BA來比較結果是: 1、AB激發的抗體和T細胞反應比BA更強。2、AB和BA激發的抗體都比AA更高。3、BB激發最高抗體反應,AB激發最高T細胞反應。4、可以這樣來看:BB>AB>BA>AA。 而牛津大學最新研究也發現,AZ和BNT混打的成效,優於BNT+AZ以及AZ+AZ。 針對830名50歲以上受試者分組疫苗混打,分為BB、AB、BA以及AA,研究結果也是發現BB成效最好,中和抗體效價有14080,其次AB中和抗體效價12906、BA是7133,AA為1392,該研究也投稿至知名期刊《LANCET》(刺胳針)。 過去大規模的疫苗混打不常見,新冠疫情出現這種特別的策略,主因是AZ疫苗本來是全世界接種最多的疫苗,超過1億劑,但因爲血栓問題,不少國家停止使用AZ。 其他的原因還有包括,AZ最大的生產基地印度血清研究所先前發生火災,還有印度因疫情嚴重而中止疫苗出口,造成AZ供應上一度中斷,許多打完第一劑的人沒有第二劑可打,因此發展出混打策略。 潘建志說,AZ是有一定保護力,他自己已經接種兩劑AZ,或許未來還需要補第三劑mRNA疫苗,來因應各種變種病毒的來襲。 (本文資料來自潘建志醫師臉書)●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她13年不想性愛、夫提分居才配合!他被當「提款機」當然不公平,妳用心才能真挽回.預防癌症、血栓、更年期症狀!50後飲用5種香草,輕鬆安度熟齡人生.50後放過自己,好好享受生活!這樣嘗試「極簡生活」,讓心靈更加放鬆、樂觀
-
2021-08-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柯文哲:未來打兩劑疫苗後 會讓疫情流感化
台北市長柯文哲認為,歐、美、新加坡等很多國家疫苗已經打了兩劑,就不去管他(疫情),把他流感化,回歸正常的經濟活動和生活,相信以後的世界也會是如此,因此,我們現在疫苗施打率還不夠,必須要小心,過程中會慢慢解封,撐到打了兩劑疫苗再說。柯文哲今(11)日在北市因應疫情記者會上指出,台灣入境和在防疫旅館被攔下來的Delta病毒有50例,難保哪一天不會被突破,現在世界上交通這麼便利、頻繁,不小心就會被突破了,上次那個3+11就是明顯的突破。他說,他發現美國最近一個月病例數上升,但重症和死亡數並沒有像以前增加,主因是打一劑疫苗有59%、打兩劑的有50%,所以美國的戰略是打了兩劑疫苗後,就不管他,給他流感化,回歸正常的經濟活動和生活模式,像歐洲許多國家也是如此,相信以後的世界也會這樣,打了兩劑以後讓他流感化。他指出,他發現新加坡已經和歐美國家一樣,他們不再統計確診數,把他流感化,雖然台灣、台北市已經不錯了,但我們敢不敢說比新加坡厲害?比日本東京厲害?「我是不敢這麼囂張啦」,所以像是美國、歐洲、新加坡、東京的戰略,是可以給我們參考的。柯文哲說,他認為疫苗打兩劑、給他流感化,讓整個經濟、生活恢復正常,不再管制,恐怕是最安全的戰略,幻想加零恐怕相當困難。我們疫苗施打率仍然很低,在防疫和經濟間找一個平衡,所以要小心慢慢解封,過程中疫苗慢慢打,撐過這段時間。
-
2021-08-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英美視新冠流感化」 柯文哲:打兩劑疫苗、不管制
台北市今天新增4例本土確診,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在防疫記者會,分析美國與全球疫情趨勢,柯文哲說,從目前美國、英國、新加坡的防疫戰略策略看,應該是要將新冠病毒流感化,就是疫苗打完兩劑後,不管制,儘管感染確診會上升,但重症死亡沒有上升,當美英戰略採「新冠流感化、也不要管制去干擾經濟」,未來全世界也應該會採取這樣策略。柯文哲今天表示,當他要決定台北市的防疫策略,會先觀察昨天全球新增多久個確診?美國確診多少?必須嚴密監控美國的疫情變化,還說,他每次開玩笑,看美國的疫情趨勢,比看納斯達克指數還準。柯文哲表示,全球昨天新增46萬確診,儘管新冠病毒還是秋冬傳播比較多的病毒,全球第一個波峰落在去年12月秋冬;第二個的波峰與印度的大流性有關;但現在第三個波峰開始往上走,理應病毒夏天活性低,所以第三個波峰,很大成分應該是與Delta病毒株有關,Delta病毒造成。柯文哲也示警,看這個圖表趨勢,讓他最不安的地方,就是現在是8月,每日新增案例數與去年秋冬竟然差不多,但病毒理應與暑假不會大流行,去年8月疫情是在很低的地方,但若現在才7、8月疫情就這麼高,到11、12月會不會更高?另外,美國有3億多人口,去年3月多疫情約維持在4萬人確診,一直到美國總統大選前一周,從4萬多人確診開始往上飆,柯說,當時他就知道,川普的選情危險,選後美國政壇也開始混亂,可以看到美國大選後,當時疫情出現一個波,他認為,當時美國政壇有一些混亂。柯也提到,最近美國一個月疫情又再上升,這段期間,美國新增確診人數上升,但美國的死亡數卻沒有增加,他認為,是因為美國的疫苗覆蓋率已經相當高,打一劑已經達到59%,打兩劑有50%,美國的戰略策略,就是新冠病毒流感化。柯說,包括美英新加坡都是採取這個策略,就是疫苗打完兩劑之後,然後不管制,疫情流感化,儘管感染確診會上升,但重症死亡沒有上升,就是新冠流感化,也不要管制去干擾經濟。當美英、新加坡、以色列的疫情戰略這樣做,全世界各國未來也會採取這樣的策略。柯文哲表示,美國2020年到現在,去年4、5月死亡率約有6點多趴;義大利也差不多,代表疫情大流行一開始前兩個月,死亡率都高,等波峰過後,醫療體系開始適應,死亡率就會下降,維持穩定。最近美國5、6月之後開始解封,8月的致死率約僅有0.47%。柯說,美國的狀況可以給台灣一些啟示,但因目前台灣疫苗覆蓋率,以北市為例,第一劑約49%,接近50%,但二劑僅4%,所以台灣狀況與美國不太一樣,台灣疫苗覆蓋率不足,要解封還是要小心,因全球瞬間解封的,下場都很慘。
-
2021-08-1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擔心打不到第二劑?李秉穎:小心空窗期就沒問題
國內疫苗專家、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李秉穎昨晚在上談話節目中表示,國內疫苗供應出現中斷,有些人擔心已打了第一劑會接不上打第二劑,但事實上只要小心第一劑之後的防疫空窗期就好,第二劑愈晚效果愈好,同時未來打AZ與莫德納後可不可以混打國產疫苗,效果如何?開打之後就馬上會有相關實驗進行,大約兩到3個月就有結果。他在「年代向錢看」節目中表示,Delta變種病毒變成目前全球最具優勢的病,是有一點出乎意料的,因為當初醫界比較關注的是南非變種病毒(Beta)病毒,因為不管對人體的自然免疫或疫苗的免疫來說,Beta的防護力是最差的,但可能Delta有一些生物上的優勢造成目前的情況。而對於病毒感染來說,第一波是針對活動力比較強的年輕族群,這也是美國目前患者以年輕人、兒童居多的原因,美國雖然疫苗涵蓋率高,但疫情再創高峰,而年輕人的死亡率相較年長者較低,但可能出現心肌炎,主要是病毒引起血管栓塞,可能引發冠狀動脈的問題,而在成人病例裡就觀察到心肌炎,可能是病毒引發的自體免疫反應,傷害心肌,而且即使痊癒後,未來終其一生都留下不可逆轉的傷害,心臟功能受損。而針對高端疫苗之前有傳出兩例的顏面神經麻痺不良反應,李表示,一般人發生顏面神經麻痺的機率就不算太低,約十萬分之十幾,包括莫德納、BNT及AZ疫苗注射後也都有發生,但因為並沒有比未打疫苗者的比率高,所以認為兩者無關,高端的情況也沒有辦法判斷兩者的因果關係,但會持續追蹤。國內疫苗到貨短缺,未來AZ與莫德納是否可以混打國產疫苗?李秉穎表示,混打一定要有抗體試驗,不能隨意混,而目前國際上有混打實驗的只有AZ混莫德納,與AZ混BNT,至於莫德納能不能混打高端,國內未來開打高端後,相信馬上就會有相關的混打實驗進行,需要2到3個月的時間,就會知道效果與安全性如何。至於大家擔心可能等不到第二劑疫苗,李秉穎表示,從過去疫苗學上的研究,兩劑中間的間隔1個月或2到3個月,都是有效果的,AZ疫苗最近更研究,兩劑間隔1到3個月的抗體,比起兩劑間隔10到11個月的人要低,間隔愈久反而對免疫系統的效果有促進作用,不會因太久而失效,但缺點是第一劑的保護效力比較低,之後的空窗期感染機率會比較高。另外,國際藥廠目前紛紛針對疫情研發口服用藥,目前抗病毒藥物瑞德西偉是注射的,同時愈早用愈好,口服會比較簡單,像是流感用口服的抗病毒藥物,不過降低重症與死亡的效果遠遠不如疫苗。
-
2021-08-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泳池禁淋浴有道理!醫詳解病毒在水中有無感染力
昨天(10日)是降級後泳池開放第一天,但各地管制程度不一,有些地方淋浴間、戲水池、冷熱水池、SPA區、烤箱、蒸氣室不開放,也有人仍憂疫情,使各泳池人數不如以往夏天人潮。而如果您是仍憂疫情而不敢去游泳,運動醫學科醫師吳易澄撰文指出,沒有研究證明人類透過水源或受污染的飲用水感染,相對密閉空間的感染力,沒有研究證明水中感染力的存在。SARS-CoV-2新冠病毒主要透過飛沫跟接觸傳染,病毒的傳染性跟病毒量、環境溼度、溫度、生物體液的狀況有關,體液(例如唾液、黏液、嘔吐物或糞便等)污染是病毒在水中最常見的傳播方式,其他像眼睛粘膜、皮膚傷口等也是少數的傳染途徑。病毒可以分為有套膜跟無套膜兩種,流感跟新冠病毒屬於有套膜,其他像腸病毒、諾羅病毒等屬於無套膜,有套膜的病毒能用75%酒精破壞外層膜,使病毒失去活性,而無套膜病毒酒精消毒效果差,需要用次氯酸鈉、二氧化氯等消毒劑才能殺死病毒。病毒能夠在人體生存的狀況並無法轉移到一些泳池用水中,新冠病毒在水中環境較不穩定,在水中的活性降低速度較快,另外對於消毒過後的水中物質(例如氯)相對敏感,而無法在泳池中傳播,這跟某些病毒不同(例如諾羅病毒、腸病毒等),它們能夠在水中存活數天,即使使用氯、臭氧或溴化物消毒仍會部分殘存。根據研究,新冠病毒對氯的抵抗力低於細菌,所以目前對於泳池的消毒做法,有效減少細菌跟無套膜病毒數量,對於有套膜的新冠病毒也有效,而過濾後的水中,新冠病毒的活性減低較快,因為水中的懸浮物質提供吸附病毒部分保護作用,減少懸浮物質,也有效減少新冠病毒傳播的可能,目前水域中存在新冠病毒的研究證據少,而且沒有研究證明人類透過水源或受污染的飲用水感染,相對密閉空間的感染力,沒有研究證明水中感染力的存在。目前WHO以及其他國家對於戶外游泳以及泳池防疫規範都有相關標準可參考,從公衛的角度來討論,防疫絕對是首要目標,但是封鎖體育場館或設施不僅中斷很多人的訓練也代表減少身體活動量、未來的健康人口比例下降,特別是在需要運動介入的族群,包括兒童、老人、孕婦、殘疾人士等。美國CDC在今年7月9日所提供給泳池的防疫標準,有列出幾個重要建議:.針對12歲以上的人建議疫苗接種.如果有生病的狀況建議 員工與泳客待在家.鼓勵兩歲以上的人,如果沒有完全接種疫苗(註一),室內非下水時要戴口罩.不管在水中或水上、室內或室外,鼓勵未完全接種的人要與人距離6英尺(約1.8公尺),修改場域佈置,包括桌子、椅子和陽傘,讓人可以距離6英尺.不鼓勵共用會接觸臉部的器材(例如蛙鏡、鼻夾和呼吸管).提醒員工跟泳客經查洗手,使用肥皂每次至少20秒,或使用濃度60%以上的酒精洗手液.確保有足夠的供應品:肥皂、洗手液、紙巾、非接觸性垃圾桶.改善室內通風與空調狀況.經常清潔接觸表面,例如桌子、休息室、椅子、門把手、洗手間和其他設備,每天至少一次(註一:完全接種是指要打兩劑的疫苗要打完兩劑、療程為打一劑藥打完一劑,例如嬌生疫苗)把關嚴格的泳池水質標準,水質需要經過過濾和消毒,符合該有的微生物指標,添加到水中的消毒劑,能殺死微生物又不傷害皮膚、眼睛粘膜,符合衛生管理辦法與消毒處理技術規範。同時淋浴的容量限制非常重要,過去國外有公共場所淋浴感染的事件,遵守嚴格的社交距離規範,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風險。預防勝於治療,包括手部衛生、保持社交距離、飛沫預防,未下水前要戴口罩,某些在健身房可以執行的防護規定,轉換到泳池就有難度,雖然有部分面罩適合在水中使用,但防護能力有待商榷,目前沒有相關研究與政府規定建議在水中帶面罩。嚴格的症狀紀錄跟屏障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了解是否有相關症狀及接觸史,設置更衣室的屏障措施及人流管制,做好預防措施。在空氣品質的監控,室外泳池相對室內泳池安全,室內泳池必須做好通風,避免內部循環減少傳播可能,過去的團體課程可能需要有所規範,做好防護措施的個別指導與按表操課的游泳訓練,比較容易維持適當的社交距離。泳池管理做好防疫措施是上上之策,制定風險評估標準以及危害分析,持續檢測目前的流行病學狀況,針對在職的員工、教練給予培訓與疫情相關在職訓練、考慮定期篩檢,入場的泳客提供足夠的衛生與防疫資訊,並做好入口處的監控與體溫量測、症狀紀錄,另外透過預約時間、單向路徑規劃、不共享置物櫃和淋浴空間等,能夠減少泳客間不必要的接觸與傳染風險。期待泳池暢游,一起做好防疫措施、享受健康!參考文獻Preventing SARS-CoV-2 transmission in rehabilitation pools and therapeutic water environments. J Hosp Infect. 2020 Aug;105(4):625-627.Possible Transmission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in a Public Bath Center in Huai’a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JAMA Network Open. 2020;3(3):e204583.Coronavirus in water environments: Occurrence, persistence and concentration methods – A scoping review. Water Res 2020;179:115899Swimming Pool safety and prevention at the time of Covid-19: a consensus document from GSMS-SItI. Ann Ig. Sep-Oct 2020;32(5):439-448. Guidance for Public Pools, Hot Tubs, and Water Playgrounds During COVID-19. Updated Feb. 1, 2021 Content source: National Center for Immunization and Respiratory Diseases (NCIRD), Division of Viral Diseases
-
2021-08-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莫德納疫苗快用光 兩劑間隔恐再延長
AZ、莫德納疫苗即將用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坦言「疫苗存量現在就很告急」,並直言現階段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者,比能接種的人要「多很多」,正積極和廠商聯絡,另可能再延長接種第一、二劑間隔時間,如此一來,保護力確實可能下降,但仍比尚未接種者高,「有打比沒有打的好」。AZ、莫德納疫苗分別在六、七月擴大施打,預計需接種第二劑的民眾,將在八月底與九月中旬湧現,但國內疫苗嚴重不足,又以莫德納缺貨更為嚴重。據統計,國內仍有三百九十七萬人非莫德納不打,至於打過第一劑的三百多萬人何時可以打到第二劑?陳時中昨未正面回應,僅表示,一開始政策就很清楚,要先滿足第一劑的涵蓋率。關於莫德納疫苗兩劑間隔時間,指揮中心規定,除第一類至第三類對象,以及孕婦等四類維持兩劑間隔廿八天;其他類別對象均十至十二周。因無法掌握進貨時程,陳時中表示,施打間隔需依據疫苗到貨情形,做滾動式調整,有可能再延長時間。不過,延長第二劑接種時間,疫苗保護力恐受影響,媒體於昨天記者會上多次提出質疑,陳時中一開始並未正面回應,只說,先前接種政策已很明確,主要先滿足第一劑涵蓋率,必須考量尚未接種第一劑者,目前認為增加打第一劑涵蓋率比打滿第二劑更為重要。經兩度追問下,陳才坦言,確實有可能發生保護力下降的情形,但保護力仍比尚未接種者還要高,「有打比沒有打的好」;如果提高第一劑覆蓋率,對整體社會來說,相對保護力較強。另有民眾「意外」收到第二劑莫德納疫苗預約簡訊,但與第一劑間隔不到十周。陳時中說,確實出現誤植情況,約一千五百人完成預約,只要成功預約,就會提供接種。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解釋,原因在於接種單位與醫療院所幫民眾接種第一劑疫苗時勾錯身分別,將第六類、第八類勾成第三類,已進行更正。美國研究證實,打流感疫苗可降低新冠重症。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染疫前接種過流感疫苗者,住進加護病房或急診機率確實較低,建議民眾踴躍接種流感疫苗。
-
2021-08-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如何得知是否感染新冠肺炎?一次看懂病毒核酸、抗原快篩和血清抗體檢測
新冠病毒與人體的互動新冠病毒是冠狀病毒的一種,表面上有一根根突起、像皇冠一般的棘蛋白(spike protein)。病毒經由飛沫或接觸到達人體後,會利用棘蛋白上一個稱作「受體結合區(receptor binding domain)」的構造,抓住人體細胞表面的ACE2受體。棘蛋白與ACE2受體結合後,病毒就可以進入細胞。病毒感染人體細胞後,將人體內的細胞當作工廠,大量製造自己的核酸基因與蛋白,之後組裝成完整的病毒顆粒。人體細胞被裂解後,大量的病毒顆粒就會被釋放出來,感染下一個人體細胞。巡邏中的免疫細胞發現外來的病毒抗原後,便會啟動一系列的免疫反應。B細胞在遇到抗原後1至2個星期,就會產生可以與這些外來抗原結合的專一性抗體,這些抗體也會進入血液中循環。有些抗體專門對抗病毒內部的核殼蛋白(nucleocapsid),有些抗體專門對抗病毒表面的棘蛋白。雖然抗體可以與病毒結合,但並不是所有的抗體都可以阻止病毒感染人體細胞。如果抗體無法阻止病毒感染人體細胞,這些抗體就不是保護性抗體;如果抗體可以藉由黏附住病毒、中和掉病毒感染人體細胞的能力,這類的抗體就稱為「中和抗體(neutralizing antibody)」。中和抗體是人體對抗新冠病毒的重要武器。科學家認為,病毒棘蛋白上的「受體結合區」是中和抗體最主要針對的目標。如果病毒棘蛋白上的「受體結合區」黏附了許多抗體,就無法與人體細胞的ACE2受體結合,也就無法造成感染。另一方面,部分的B細胞會轉化為記憶細胞,記住外來抗原的形狀,下次若遇到相同的抗原,就可以馬上製造大量相同的抗體。新冠疫苗的原理,就是讓人體免疫系統在遭遇真正的新冠病毒前,就先以疫苗中的棘蛋白抗原作為練兵假想敵,預先產生記憶細胞,一旦真正遇到新冠病毒時,就能很快動員免疫兵團、產生保護性的中和抗體、包圍病毒,阻斷進一步的感染。如何得知是否被感染?瞭解了病毒與人體的互動,就可以研發診斷試劑,尋找人體是否有被病毒感染的證據。在急性感染期,病毒大量複製核酸、製造蛋白抗原,因此我們可以檢測呼吸道檢體是否存在病毒核酸或病毒蛋白抗原;在此期間,病毒也保有複製的能力,因此我們也可以利用體外細胞培養皿,培養活病毒。不過,因為新冠病毒具高度危險性,需要在高安全等級的第3級實驗室操作,所以「病毒培養」並不是診斷新冠肺炎的常規檢測方法。在發病幾天後,我們也可以檢驗血清中是否存在可以與新冠病毒抗原結合的專一性抗體。最後,如果要評估感染新冠肺炎或接種疫苗後是否產生了保護性中和抗體,就要以血清中和抗體試驗判斷。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抗原快篩與血清抗體檢測方法首先介紹病毒核酸檢測法;病毒PCR核酸檢測是診斷新冠肺炎的標準方法,精確度與敏感度極高。PCR的原理是利用可以辨識病毒特定基因的專一性引子,捉住檢體中的病毒核酸序列,接著經過多次的DNA複製循環,將PCR引子捕捉到的目標基因不斷地放大。病毒內部的核殼蛋白與RNA聚合酶基因都是PCR檢測常用的目標基因。每經過一個DNA複製循環,DNA的量會倍增為二倍。當複製出的DNA量達到儀器可偵測的檢驗閥值時,當時的PCR循環次數就叫做「循環閾值」(英文稱為Cycle of Threshold,簡稱就是我們常聽到的Ct值)。換句話說,每放大DNA二倍,就是一個Ct值;Ct值20代表檢體中的病毒基因需要經過20次的DNA放大循環才能被偵測到。因此,Ct值與原始檢體所含的病毒量成反比。Ct值越小,表示只要幾個循環就可以偵測到病毒核酸,代表患者體內的病毒量是高的,傳染力也比較高;Ct值越大,表示需要更多的循環才能偵測到病毒核酸,代表病毒量是低的,傳染力也比較低。在新冠肺炎感染早期,病毒量較低,隨著病毒積極複製,病毒量逐漸上升,這時的Ct值通常會落在十幾或二十出頭,傳染力較強;幾天後抗體出現,病毒量逐漸下降,疾病也逐漸緩解。這裡特別要提出的是,PCR除了可以偵測活病毒,PCR也抓得到病毒死後殘留的核酸片段。不過,只有活病毒才有傳染力,死病毒並沒有複製能力,因此沒有傳染力。疾病管制署分析國內的資料發現,可培養出活病毒的檢體大部分都是來自個案發病後十天內所取得的檢體;另外,Ct值在27、28以上幾乎無法分離出活病毒,傳染力已大幅降低。因此,台灣疫情指揮中心將檢測Ct值大於30,作為確診患者解除隔離的條件之一。抗原檢測新冠病毒抗原快篩原理與常用的流感快篩試劑相同。檢體中若含有新冠病毒的核殼蛋白或棘蛋白抗原,就會被試劑中的專一性抗體捕捉,呈現陽性反應。抗原快篩操作方便,過程通常只需要十幾分鐘,因此常用在疫情流行區的大量篩檢,有助於快速找出潛在的感染者。不過抗原快篩的缺點是無法放大病毒蛋白抗原的訊號,檢驗敏感度比病毒PCR核酸檢測法稍微低一些。在感染初期,可能因為病毒蛋白抗原量仍偏低而產生偽陰性的結果。此外,如果快篩試劑專一性不高,也有可能與非新冠病毒的其它蛋白交互反應而出現偽陽性的結果。因此若遇快篩結果為陽性,或是高度懷疑新冠肺炎但抗原快篩為陰性者,都需要進一步以病毒PCR核酸檢測法確認檢驗結果。血清抗體檢測血清抗體檢測主要偵測的是血清中是否存在可以與試劑中合成的新冠病毒核殼蛋白或棘蛋白專一性結合的IgM與IgG抗體。不過,血清抗體通常在感染後1至2個星期才會出現,因此不適合作為剛發病時的診斷工具。IgM是人體接觸病毒抗原時最早出現的抗體,IgG通常會晚幾天出現。IgM與IgG二者都可維持一段時間,不過IgM會消失的比較快,IgG維持的時間則比較久。所以如果抗體檢測結果只出現IgM陽性,但IgG為陰性,表示患者正處在感染初期;如果IgM與IgG都為陽性,表示在感染中期;如果只出現IgG陽性,但IgM為陰性,表示在感染的後期,或是已經感染一段時間了。所以我們可以依據血清抗體的檢測結果,判斷個案是否曾經感染或是多久前感染,是疫情調查、追溯感染源的有利工具。不過要注意的是,這些以合成的病毒抗原捕捉到的血清抗體,不一定是保護性抗體。如果要瞭解感染新冠肺炎或施打疫苗後是否產生了保護性抗體,就需要進行「血清中和抗體試驗」。傳統的「血清中和抗體試驗」是將個案血清與新冠病毒二者混合,之後將血清與病毒的混合液加入細胞培養皿與細胞共同培養,觀察個案血清是否可以中和掉病毒感染細胞的能力。如果細胞存活,代表血清已經產生具有保護力的中和抗體;相反的,如果細胞死亡,代表血清並未產生中和抗體。不過血清中和抗體試驗需要用到活的新冠病毒,因此要在第3級實驗室操作,執行上有相當的困難度。因此,科學家想出了用危險性低的「假病毒」取代真病毒的替代方法。「假病毒」的做法是將危險性低的水泡性口炎病毒或慢病毒的表面蛋白置換成新冠病毒的棘蛋白,形成表面是新冠病毒棘蛋白,但本體是低風險的「假病毒(pseudovirus)」。假病毒危險性比較低,因此可以在一般的第2級實驗室操作,加快中和抗體試驗的速度。假病毒血清中和抗體試驗,也是目前常用來評估接種疫苗後是否產生保護性中和抗體的實驗室方法。不過,疫苗保護力的評估,最後還是要回歸到真實世界所觀察到的保護力數據。總結1.病毒PCR核酸檢測是新冠肺炎急性感染期的標準診斷方法。Ct值越低,代表病毒量越高,傳染力也越高;Ct值越高,代表病毒量越低,傳染力也越低。2.病毒抗原快篩檢測快速、方便操作,不過要小心偽陰性與偽陽性的可能。3.血清抗體檢測可作為發病幾天後的輔助診斷方法,或是用來追溯感染源。4.血清中和抗體試驗是常用來評估新冠肺炎感染或施打疫苗後是否產生保護性中和抗體的實驗室方法。(本文轉載自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新冠肺炎檢測方法介紹—病毒核酸、抗原快篩和血清抗體檢測,原文網址:https://enews.nhri.org.tw/health/5946/)
-
2021-08-09 醫聲.疫苗世代
疫苗新知/美研究流感疫苗能降低新冠重症 指揮中心:建議施打
美國研究指出,打過流感疫苗的人,能夠大幅降低感染新冠肺炎後,演變為重症的風險。對此,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建議優先順位接種新冠的對象,可以依照安排接種流感疫苗。羅一鈞說,關於流感疫苗和新冠肺炎產生併發症的研究,是邁阿密大學做的,研究發現,染疫前接種過流感疫苗的人,住加護病房或急診的機率比沒打過的人低。而我國每年10月開始,會接種季節流感疫苗,羅一鈞說,因為流感新冠高風險族群雷同,會建議優先順位,可接種新冠的對象,依照安排接種流感,但目前研究只有提到流感疫苗,沒有針對肺炎鏈球菌,現無法評論。
-
2021-08-0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下一個父親節能團聚嗎?蘇益仁:政府須重視打不到疫苗的剝奪感
「抗煞巨頭」前疾管局長蘇益仁,去年疫情初期接下行政院邀約,擔任「COVID-19科技防疫推動會議」疫苗組召集人,對國內疫苗採購政策及防疫措施屢屢建言。這兩年與疫情共處的日子和過去「相當不同」,解除三級警戒的第一個父親節,他照慣例會收到兩個女兒的「老爸襯衫」、「老爸襪子」,但聚餐礙於疫情先取消。疫苗採購建言被漠視,國難當頭,仍想繼續奉獻心力。年過七十的蘇益仁談到從去年至今向政府建言的心路歷程,語帶無奈。「去年八月就不斷向政府建議採購疫苗一定要加把勁,但每次挺身而出都未獲正視。」有段時間很猶豫到底該不該繼續再提出意見,因為自己老早就退居幕後,只是國難當頭,自己又背負著抗煞經驗,好幾次認為「算了」,但責任心使然,即使被漠視,仍想再奉獻心力,從專業角度發聲。去年初接下疫苗組召集人後,蘇益仁常與時任行政院副院長的陳其邁東奔西走,協助國產疫苗或分析國際疫苗研發,那一陣子頗為忙碌。只是沒多久陳其邁接任高雄市長,蘇益仁也也不再擔任召集人,回歸學術生活,不變的是持續關懷國家大事。不要孩子送禮費心,指定只能送上班會穿的襯衫跟襪子。對於國家的憂心與關懷,蘇益仁鮮少與家人討論,但會與跟志同道合友人暢談一整天,因為不希望太太憂心他的事。現在的生活「開心」比較重要,兩個女兒也都出嫁,他現在有四個可愛的孫子,去年暑假,唸六年級的孫子獨自搭乘高鐵南下,爺奶成為保母的短暫時光,讓他紓解不少壓力。每年父親節,蘇益仁說,兩個女兒總會準備標準禮物-----襯衫跟襪子,其實這是他指定的。因為以前孩子總是煩惱要送他什麼,不想讓孩子費心,直接指定只能送上班會穿上的襯衫跟襪子,兩個女兒無論哪一年,即使人不在身邊,一定會送上這份標準的父親節大禮,相信今年也不例外。因疫情學會用LINE,與家人拉近距離,生活也嘈雜了些。他說,每年收到的父親節襯衫,從花色還是看得出孩子的費心,時常會有花花綠綠樣式,年輕時不太敢穿,現在年紀大了,全都翻出來品味,即使穿著曾令他最害羞的粉色系,現在也不覺得丟臉,而是滿滿的暖心。蘇益仁跟女兒感情很好,疫情爆發後,他被迫學習更流暢地使用智慧型手機,現在不僅會拍照也會用LINE,偶爾傳些照片跟訊息給兒女,約聚餐吃飯等。不過也因此產生了些副作用,好多工作的群組必須加入,常常叮叮咚咚的,讓他現在平靜的生活,也多了些吵雜。下一個父親節,能團聚嗎?打不到疫苗的剝奪感 建議政府須重視新冠疫情讓台灣人今年的父親節特別不同。蘇益仁說,希望新冠肺炎能真正達到流感化,疫苗二劑的覆蓋率能破六成,在下個節日來臨前,國人的生活可以恢復到過往,別再讓人民受苦了。蘇益仁說,台灣現在持續籠罩在疫情威脅,邊境不敢開,國人被鎖在國內,外出時擔心東、擔心西,心理壓力倍增。全球疫苗接種覆蓋率都在不斷往前邁進,台灣用完各國捐贈的疫苗之後,疫苗到貨狀況又回到原點,「哎,疫苗這件事真的不該是民眾要去煩惱的。」他認為,疫苗布局是政府做得最不好的地方。蘇益仁說,國人現在對新冠病毒的恐懼,幫助國內疫情控制與趨緩,政府也有效利用這一點讓疫情變得「很好管」,但這不該是長久防疫之計。最近只要有人從北部返回南臺科大,就會有人通報他,詢問「要不要隔離從北部回來的學生或老師」,當這些恐懼心理成為反射動作時,國人對於病毒、疾病心理認知,將會有長遠的影響。下個父親節能否與家人團圓,蘇益仁說「很難講」,國際上還有各種變異株問題。台灣目前疫苗覆蓋率不足,要有完整保護力,他推估至少要到明年二月,才可能完成兩劑施打覆蓋率達到六成。疫苗施打斷層以及一直施打不到第一劑的民眾,心理會出現相對剝奪感,人心會浮動,政府應該正視這些問題。蘇益仁小檔案年齡:71歲現任:南臺科技大學生物與食品科技系講座教授家庭:結婚45年,育有2女給孩子的一句話:上一代背負太多國家與社會責任,下一代應為自己而活,快樂開心最重要。
-
2021-08-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免疫橋接認證COVID-19疫苗成趨勢 日、英都擬採用
免疫橋接可望成COVID-19疫苗的認證趨勢,感染科醫師李秉穎今天表示,免疫橋接在疫苗界行之有年,近期英國、日本都有計畫採用免疫橋接認證新研發的COVID-19疫苗。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於6月10日首度公布國產COVID-19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標準,將採用免疫橋接方式,以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的中和抗體做為替代療效指標,屢遭外界質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委員、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醫師李秉穎今天表示,目前全球有200多種COVID-19疫苗正在研發階段,但隨疫情流感化,未來恐怕越來越難有進行三期臨床試驗的環境,也涉及倫理爭議,免疫橋接勢必成為新的認證管道,英國、日本等國都計畫以免疫橋接認證COVID-19疫苗。李秉穎說,除了新研發的疫苗,美國近期也打算以免疫橋接的方式將現有COVID-19疫苗的適應症擴及到兒童、青少年族群。對於外界對免疫橋接的質疑,李秉穎說「抗體濃度高低和保護力成正比,這是疫苗學的根本道理」,人體感染病毒後,第一線就是靠著疫苗產生的抗體將病毒中和掉,因此理論上抗體濃度高低,確實能反應疫苗帶來的保護力多寡。李秉穎指出,過去國際間將HPV疫苗從四價增至九價時,也採用免疫橋接,肺炎鏈球菌疫苗也採此模式獲得認證,並非台灣獨創的新方法。
-
2021-08-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我有癌症在做XX治療,可不可以打疫苗?」哪種疫苗較適合癌症病患?
近期新冠肺炎的疫情在台灣惡化,而台灣也進入了三級警戒,隨之新冠疫苗接種的議題也受到國人高度的關注。在這段時間有許多的癌症病友都對新冠疫苗接種有許多的問題,其中最常見的有 「我在做 XX 治療,可不可以打疫苗?”,"哪個疫苗較適合癌症病患?」。因此在此整理了幾個病友常見的問題,並依現有的實證醫學以及近期更新的美國 NCCN 指引的建議予以回答。癌症病患可不可打新冠疫苗?可以!在現有 COVID-19 疫苗的臨床試驗,都只招募了極少數罹癌的病患,因此疫苗使用於這些病患上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數據相當有限。但是幾個大型的研究都證實了癌症病患感染了新冠肺炎後有較高機率出現併發症及有較高的死亡率。除此之外,癌症本身或是癌症的治療都有可能使病患的免疫機能較差,而被感染新冠肺炎後會有較長的時間具有感染力,也比較容易衍生出變種病毒。因此,許多美國的專家以及腫瘤治療的學會/組織都是強烈建議癌症病患及其照顧者/同住者儘早接種疫苗。而在美國廣泛的接種癌症病患後,暫時未有任何報告顯示癌症病患施打疫苗後有較高的風險。但是要特別注意的是,癌症病患因免疫力較差,由疫苗誘發出的免疫反應也可能會比健康人群弱,因此縱使完成疫苗接種,癌症病患仍須落實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防疫準則。我正在接受癌症的治療,可不可以打新冠疫苗?可以!接受目前常見的癌症治療包括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抗荷爾蒙治療及放射治療的病人都可以接受疫苗接種。其中標靶治療、抗荷爾蒙治療及放射治療在接受治療的任何時間都可以接種疫苗。接受固態腫瘤的常規化療的病患 (如大腸癌物、肺癌和乳癌) ,暫時最佳注射疫苗的時間還未釐清,因此美國指引是建議儘早接種疫苗,而國內專家則是建議白血球恢後,以及在下一輪化療一星期前注射。血液惡性疾病的病患接受幹細胞移植、細胞治療、或是高強度的誘導性化療時,往往會造成較嚴重的免疫功能的抑制,因此需要等免疫功能恢復後再做施打。免疫治療的作用會增強會使病患的免疫增強,學理上有可能會增加疫苗的副作用,但暫時無任何研究有發現這樣的趨勢,因此美國指引是建議同日施打,以減少病患反覆進出醫院的機會,但也有部分專家建議錯開疫苗及免疫治療的注射,以利區分個別的副作用。接受大型手術的病患則是建議術後休養一段時間後再進行疫苗接種,這樣比較容易觀察手術後的併發症。較為特殊的是接受脾臟切除手術的病患,有可能會導致免疫抑制,因此需要等二週以上尚可接種疫苗。我有癌症,我應該打哪一個疫苗?都可以,不需挑選疫苗!現在國際上主要的幾種疫苗包括: mRNA 疫苗的輝瑞/BNT、莫德奈/Moderna,腺病毒載體疫苗的嬌生/Johnson疫苗、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都有個別完成大規模的臨床試驗,並驗證對預防新冠肺炎有顯著的效果。但由於各個疫苗的試驗是在不同的場景下進行,而且實驗設計也不盡相同因此無法互相比較。近期 Nature Medicine 也發表了一篇 40 萬人次的研究報告,比較 AZ 疫苗與 BNT 疫苗在英國使用的狀況,並沒有發現兩種疫苗在效果上存在任何差異。對於癌症病,暫時沒有任何證顯示哪種疫苗在安全性及保護力上較為優越。而在安全性上,mRNA疫苗不含活病毒,而腺病毒載體疫苗的腺病毒載體已被修改不具複製能力,因此這兩種疫苗學理上都可用在免疫力較差的癌症病患。 AZ 疫苗與血栓副作用隨著台灣如火如荼的進行新冠疫苗的接種,疫苗相關的議題持續被高度關注。國內現有的兩個疫苗分別為 mRNA 疫苗的莫德奈/Moderna,以及腺病毒載體疫苗的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因為AZ 疫苗的施打在國外出現數件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的案例,而導致部分病患死亡的情形,引發國人對 AZ 疫苗的一些疑慮。因此在此整理了疫苗引發血栓副作用的相關資訊以及注射 AZ 疫苗後的注意事項。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在歐洲及美國進行廣泛的疫苗接種後,陸陸續續有報告發現極少部份的病人在接種了腺病毒載體疫苗後(嬌生,AZ),出現了罕見部位的靜脈血栓,例如腦靜脈竇血栓或腹內靜脈血栓,同時合併血小板低下等症狀。這樣的副作用被命名為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 (thromboosis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TTS)。其發生率依歐盟及美國衛生主管機關公布的統計資料,約百萬分之十,而國內統計至今發生率為百萬分之2.1。目前雖未找到確切的危險因子,但似乎於較常見於中年女性,發生時間大多於注射疫苗後 5 至 20 天內。現在已有些研究開始釐清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發生的機轉,近期一篇發表在 Nature 的研究發現,部分的人在接種腺病毒載體的新冠疫苗會造成體內產生異常抗體,這些異常抗體會以特定方向及排列黏附在叫做PF4的血小板蛋白上,而其他抗體和血小板會跟著附著上去,導致血栓產生以及大量的血小板被消耗掉。目前報告的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個案皆有檢驗到PF4的抗體,而現在疾管署也開始協助醫療院所進行檢測來協助此副作用的診斷。AZ 疫苗安全嗎?我是否適合打 AZ 疫苗?WHO、美國的CDC/ACIP、 歐洲的EMA以及國內的ACIP都有針對腺病毒載體疫苗的血栓風險做過探討,結論皆為:發生率低,接種的益處遠大於其風險,並且持續支持腺病毒載體疫苗的施打。許多病患常會問自己的狀況是否適合打 AZ 疫苗,事實上除了似乎比較常見於較年輕的女性之外,暫時尚未發現有確切引發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的危險因子。因此疾管署僅建議於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先前接種本項疫苗劑次曾發生嚴重過敏反應或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者,或是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症者,應避免接種。另外,若病患對流感疫苗、常效型生長素 pegfilagrastim 或是皮下型 rituximab 有過敏史,因含有相同成份,則較需特別注意是否也對 AZ 疫苗過敏。我注射後該注意什麼?施打 AZ 疫苗後 4-28天內須注意是否有以下症狀:◎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任一皆為腦靜脈竇血栓之可能症狀)。 ◎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 24 小時以上(腹內靜脈血栓之可能症狀)。 ◎下肢腫脹或疼痛(深層靜脈血栓之症狀)。◎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肺栓塞之可能症狀)。◎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或紫斑。如有上述症狀,有可能是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應盡早就醫檢查。
-
2021-08-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8月下旬開打 趙少康:台灣人不要當白老鼠
國產高端疫苗保護力遭質疑,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仍宣布8月下旬開放施打。中廣董事長趙少康今說,台灣人的命也是命,不是高端的三期人體實驗品,台灣人不要當白老鼠,陳時中沒有權力幫人民勾選高端疫苗。趙少康更說,陳時中也不可以故意阻擋疫苗進口造成空窗期,讓高端趁虛而入。一下子說可以打第一劑,一下子又說可以做第二劑、第三劑,高端是什麼神藥?信口開河把人命當成什麼?趙少康說,含政府自購符合世衛組織(WHO)認證疫苗,加上美、日等國與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慈濟、台積電送的疫苗,台灣理論已有4068萬劑,只要蔡英文總統效法日本首相、南韓總理盯緊出貨,就夠86%、2034萬台灣人每人打兩劑。趙少康表示,凡悖於常理的事都會令人起疑,蔡英文總統對高端疫苗不次拔擢、鼓吹抬愛,愛到歇斯底里、讓人無法理解、讓人害怕,一面拖延阻擋合格疫苗進口,對高端卻一路開綠燈,民進黨辯護理由只是「高端是國產,是戰略物資」。趙少康說,台灣戰略物資可多了,國產也琳瑯滿目,連「護國神山」台積電都沒有如此受到蔡英文總統和民進黨的寵愛,高端的待遇哪是什麼國產,根本就好像是民進黨的「黨產疫苗」。趙少康質疑,高端在蔡英文總統恩寵下,每股股價從30元漲到400元,幾百億市值入袋,錢有了為何不按部就班做第三期人體試驗?這樣不才是真正愛台灣?趙少康表示,他常打國產流感疫苗,不反對國產疫苗,反對的是不按程序生產、不知道打後有多少防護力、後遺症會有多嚴重的疫苗。趙少康舉例,高端二期實驗僅做3000人,就有受測者出現「顏面神經麻痺」和「眼壓過高」副作用,如果1000人有一人會發生,100萬人就有1000人,這也是為何一定要做三期人體實驗原因,真刀真槍上戰場才能驗收真正的結果。趙少康說,難道全世界只有台灣最聰明、最取巧,新冠疫苗研發可跳過三期實驗,難道別人都是笨蛋?趙呼籲,BNT預計10月可以到台灣,大家為了自己,何妨等等BNT,不要打不知道打了會怎樣的高端。
-
2021-08-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臺灣百年前疫情的「懷思憑弔」 疫情烽火下的我見我思
【編者按】在這全球籠罩於新冠疫情的困境下,特別感到興奮的是,醫學生時代所景仰的基礎醫學老師,居然在她仍然勤於研究與教學之餘,主動與我們分享她由「新冠疫情之省思」,進而引申到「全民防疫運動:從個人情緒免疫保健談起」的心得。更意想不到的是透過她的推薦,她的學生也是位名教授,不僅是科學家,也兼具豐沛的歷史與文學素養,巧妙地以古代流感與古籍瘴癘的「前世今生」、臺灣百年前疫情的「懷思憑弔」、臺灣近百年來流感的「編年紀實」、「疫情時代」衝擊下的「有守有為」,分段介紹他在疫情烽火下的一些看法。希望透過這兩位兼具科學專長與人文素養的學者精心撰寫的三篇文章,在疫情肆虐的無奈之下,我們找到一些還可以做的努力。現代流感與古籍瘴癘的「前世今生」瘴癘,亦稱瘴氣(中醫慣用之名詞),是指山林間在濕熱環境下因動植物腐敗而產生的一種能致病的微生物(如病毒、細菌與真菌)滋生汙染物。由瘴氣引起的疾病一般稱為瘴病,故瘴病是多種疾病(流行病或熱帶疾病)的總稱;又瘴氣作為古代的疾病地理學概念,其主要與南方氣候、植被和地貌有關。瘴氣被認為是一種有毒氣體或薄霧,其不僅只在被感染個體內引發致病,更是會隨空氣傳播至該汙染區域內的多數個體(人或動物) 。醫學界往往以為過去所說的「瘴病」即是因水土不服所罹患的「中暑」或「感冒」或「瘧疾」等症,然廣義的「瘴病」則泛指熱帶或亞熱帶所在區域的傳染病。西方將瘴氣稱之為miasma,意思是「不潔」或「污染」。雖然「疫」難以認定為某一種病或症,但就「眾人同病;即疫也」的意義來說,古籍醫書或現代流行病學對「疫」之解,無疑是指稍有規模的流行性疾病,如「霍亂」、「天花」與「登革熱」等。其中「疫」中之重的「瘟疫」或謂「大疫」,更是指某種流行病/傳染病的大範圍爆發,諸如瘧疾、鼠疫、肺結核等,這當中也可能就包括了好發在特定季節或地區的「流感」疫情。隨著現代實證醫學的崛起,瘴癘(疫癘)這用詞已漸漸被後人接受是某些生物(主要是人類)因細菌或病毒感染所引發的流行性傳染病,如風熱性感冒(流感病毒或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傳染疾病)。臺灣百年前疫情的「懷思憑弔」清朝統治期間,來台的漢人多將台灣稱為瘴癘之地,文獻記載中也多次強調台灣島上疫病橫行,如清代《平台紀事本末》所載乾隆五十一年(1786)時際,偽鄭(即明鄭時期1662-1683)時多瘴癘,居民寥落;更云當年軍中疫癘大起,各路副將、參將、游擊、守備先後沒於軍,弁兵死者日數十人。由這些史書記載顯示,自明鄭正式經營/署理台灣至清初(康/雍/乾時期),來台/遷台/開台的我輩先祖都遇到了與先後來到台灣(福爾摩沙)的荷蘭人或西班牙人相類似的久居難題,亦即無法克服疫病(瘴癘)之生死交關。因疫情而病歿的現象到清末/日治的台灣還是經年發生,且台灣本島南北各處無一倖免。據史料記載,1871年日本國藉口琉球海難船民遭臺灣南端高士佛社等居民(排灣族)殺害之故,于1874年出兵攻打恆春半島的原住民,史稱「牡丹社事件」。在此之際,日本西鄉從道所率領的三千六百名官兵前往台灣征戰中,竟有500餘人死於疫病(戰鬥陣亡者僅20餘人),而清朝6500員派台「文武員弁」也因「疫氣流行」而病故者眾。再者,清末來台灣鎮守海疆的左宗棠楚軍(湖南兵),也於1885-1886年修築嘉義至大陂橫貫道路之際,許多士兵因遇到暑熱、瘴癘所引發的水土不服(主要是瘧疾)而相繼病死長埋台灣,這近百座埋骨處現就位於高雄市甲仙區小林里五里埔,即甲仙鎮海軍墓。日治初期的台灣,于1896-1917二十年間,就曾出現了五次鼠疫流行(造成兩萬四千人死亡)與1919-1920年北部地區爆發過嚴重的「虎列剌」(即霍亂,造成四千三百多人死亡)。之後,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初期,因公共衛生推行落後,再加上兩岸人流頻繁往來下,導致原本在台灣已幾乎「絕跡」的各種傳染疾病,包含霍亂、天花、鼠疫與狂犬病等疫情又再次爆發。以1946年(民國35年)為例,台灣就曾因中國傳來「霍亂」,導致當年全台3809人染疫致病,2210人不幸死亡(致死率高達58%),而嘉義地區更因防疫封城(港)管制而導致警民重大衝突,進而衍變成了當時的重大社會事件——「布袋事件」。臺灣近百年來流感的「編年紀實」流行性感冒(Influenza),通常簡稱為流感(Flu),為一種由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症。流感病毒屬於正黏液病毒科,為RNA病毒的一種,主要有A、B及C型,其中A型和B型幾乎每年都會引起季節性的流行。20世紀內曾發生過四次較為嚴重且有記載的流感大流行疫情,如1918年西班牙流感、1958年亞洲流感、1968年香港流感)與1977年俄國流感等。其中1918-1919年間的西班牙流感大爆發,是近代歷史上最為嚴重的一次瘟疫大流行(估計有10億人被感染),導致全球死亡人數超過了5千萬。依據日治臺灣的1918-1919流行性感冒疫情與防疫年表,這個百年前西班牙流感在臺灣地區所造成的死亡人數,第一波超過2萬5000人(死亡率達7.18%);第二波亦超過了2萬3000人(死亡率達6.3%)。21世紀初的疫調則有,2003年的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是一種由冠狀病毒(Cov)所引起的首例致命流行病;2009年的墨西哥流感(A型H1N1),該病毒之遺傳組成結合了人類、鳥禽及豬隻的流感病毒基因成分(造成超過一萬人死亡)及2012年的中東呼吸道綜合症(MERS),它也是一種冠狀病毒。這20年期間爆發的上述異常致命的流感大流行,所幸僅有非典型肺炎——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在台灣流行肆虐,這波疫情有346名國人確診病例,然因其高致死率(接近20%)也造成73人不幸死亡。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是一種全新的冠狀病毒,又被稱為Sars-Cov-2,是2003年薩斯(SARS)病毒的變種/分支毒株。從2019年底Covid-19在中國武漢地區爆發後,短短幾個月就擴散至全球多個國家,迄今(7/24)為止,全球已經有一億九千多萬個病例數,四百多萬人因感染新冠病毒死亡;台灣國內則超過1萬五千個病例數,七百多人感染新冠病毒而不幸死亡。雖然Covid-19主要通過人與人近距離接觸而染疫,但該病亦已被證實可藉由被污染的物品表面等環境因素傳播,這意味著它比SARS或 MERS的疫情更難控制與阻斷。特別是,這次疫情的Covid-19病原體亦已經出現多次變異,而這種自體突變似乎能強化病毒對細胞的感染力,導致其傳染性亦急劇增強,更甚者得以避開免疫系統的阻擊(如印度Delta變異病毒株),無怪乎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被聯合國稱為「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峻的危機」。「疫情時代」衝擊下的「有守有為」2019末至今的新冠疫情已帶給了世界經濟帶來的熔斷衝擊,其嚴重程度遠比上世紀初的大蕭條,更因受到隔離封城、邊境管制、供應斷鏈及防控措施等影響,讓許多數人面臨著失業與貧困。從去年(2020)初第一位女台商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陽性後,台灣民眾就謹遵守著外出要戴口罩/面罩來保持社交距離,進出各大公眾場所也須嚴守「紙本登記制」/「簡訊實聯制」;染疫患者/疑似與確診病患接觸者,也都分別採取了「居家檢疫」、「防疫旅館/隔離酒店」及「自者隔離」與「居家隔離」等不同的防疫措施,來阻絕新冠病毒的傳播鏈。隨著全球疫情的升溫和病毒的持續變種,台灣的新冠肺炎本土疫情也從五月中旬進入極為險峻的階段,而三級警戒也持續延長至七月下旬(7/27全國調降為二級警戒)。再者,今年六月底國產與進口的新冠肺炎快篩試劑已陸續在各大通路/超商販售,於此同時政府也加速設立各地熱點地區的篩檢站與廣設集中檢疫所。隨著台灣政府全方位抗疫推動(滾動式調控),再加上國人上下做好自身良好的防疫配合(沒有人想當那個破口),很慶幸在七月下旬已看見了確診數與死亡率都大幅下降,對即將微解封(降為二級警戒)後的百業復甦與時序正軌,將是令人多所期待和樂觀看待。另外,國人每天都關心的議題還是圍繞在何時可以打到疫苗,包括每一波疫苗接種對象優先順序、爭議不斷的疫苗接種殘劑(餘針)及可能分配施打的疫苗種類及其副作用。目前在台灣公費疫苗接種只有兩種選擇,即以腺病毒載體為技術的AstraZeneca(AZ)疫苗與以mRNA為技術莫德納 (Moderna) 疫苗這兩種,然民眾目前似乎還期望有第三種以上的選擇,特別是已有一些國人選擇出國去尋找其他已獲WHO 批准緊急授權(EUA)的疫苗接種。然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新冠疫苗,都可能會有非預期的副作用(近五百例接種疫苗後發生死亡之不良事件),更是讓有意願施打疫苗之民眾的普遍疑慮。面對民眾的疑慮與恐慌,建議可由施打者可自行預約選擇所青睞的疫苗種類,年長者可與醫生來共同決定/評估是否施打,某個程度上是可舒緩施打者的不安/壓力,並提高所謂安慰劑的正面效應。近日台灣南部出現了十多例印度「Delta」變種病毒確診者(台灣目前主要仍是Alpha變異株),這著實令人擔憂也需國人更加努力配合政府政策——「輪到你,就去打」,盡己所能為台灣的防疫做出微薄但卻又重大的貢獻。目前,已施打過第一劑的國人才剛超過26%(計次人口比為27%),讓疫苗施打的覆蓋率,故從原本設定需要65%-70%才能達到「群體免疫」的戰略方針,須提升至80%-85%的覆蓋率,如此才能讓這傳染力強及重症比率高的新冠變種病毒接近「清零」。在這三級警戒即將解除之際,我們接著是要面臨充滿了不確定性的「後疫情時代」,期許國人同胞依舊秉承「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之價值信念,相信台灣不久後就能回到往日正常生活且再現昔日經濟榮景。謹以祈願並祝福本文讀者們都能喜樂平安長樂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