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流感
共找到
1482
筆 文章
-
-
2020-09-18 科別.呼吸胸腔
肺阻塞初期像感冒!「一分鐘358」登階測試可初篩
花蓮一名60歲陳先生有抽菸習慣,前陣子以為感冒咳嗽,卻連坐著呼吸都非常喘,緊急就醫後發現是肺阻塞,戒菸並按時服藥才恢復健康。門諾醫院胸腔科主治醫師許智凱表示,肺阻塞初期就像感冒,容易忽略,1分鐘內登階未達30階(約1.5層樓),而且會喘,就有可能是肺阻塞,應該盡快就醫檢查。國際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肺阻塞盛行率約占成年人10%。引發主因為呼吸道長期受髒空氣刺激,其中,「菸害」是罹患肺阻塞最大危險因子。許智凱表示,肺阻塞最常見症狀為「慢性咳嗽、有痰、喘不停」,有時還會伴隨胸悶、活動時特別容易呼吸喘促等症狀,若有長期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難,或曾暴露危險因子的病史時,可能是肺阻塞,應盡快就醫治療。想要知道有無罹患肺阻塞,醫師說,可透過簡易的「一分鐘358」登階測試初步篩檢,如在1分鐘內登階未達30階(約1.5層樓)就開始喘,且有吸菸病史或喘咳痰症狀,就屬高風險族群;若登階30至50階(約2.5層樓),屬中重度風險族群,要多加留意,身體若不適應及早就醫;若能登50階(約3層樓)以上者,代表肺功能尚可。醫師表示,想要改善肺阻塞,最重要的就是戒菸,並且適度運動,定期施打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都可以改善生活品質,必要時使用吸入型的氣管擴張劑,改善肺功能與呼吸喘促等症狀,減少肺阻塞的傷害。
-
2020-09-18 癌症.淋巴癌
6個類似感冒症狀,小心是癌徵兆! 過度疲勞、熬夜、重口味都 是危險因子
1名45歲的張先生,因為反覆發燒且全身全身皮膚焦痂來奇美醫學中心就診,在感染科及加護病房找尋病因與治療下,確診為淋巴癌,經化療後全身腫瘤消失無蹤,目前門診追蹤至今仍未發現腫瘤。淋巴癌不如10大癌症常見 早期徵兆容易與感冒混淆根據衛生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107年的資料顯示,淋巴癌雖已不在10大癌症之列但仍持續逐年增加中。淋巴癌不如10大癌症常見,但由於淋巴癌初期並無明顯特殊的症狀,而早期徵兆又容易與感冒或感染產生混淆,以致延誤了及早就醫的時機,對個人生命造成威脅。然而淋巴癌只要及早發現,積極接受正規治療,是可以痊癒或控制的癌症。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淋巴瘤聯盟早在2004年共同將每年的9月15日訂定為「世界淋巴瘤日」旨在提醒大家淋巴瘤是個不容忽視的癌症,希望大家能提高警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多數屬非何杰金氏 後天8大因素都是引發原因淋巴癌是人類腫瘤中組織分類最複雜的1種,分為非何杰金氏及何杰金氏2大類,而大多數的淋巴癌病人都屬於非何杰金氏。非何杰金氏淋巴癌的好發族群分布於40到50歲之後的中老年人,何杰金氏淋巴癌病人則有2群分別以30歲左右的年輕人或是60至70歲的老年人居多。研究顯示,先天基因異變導致免疫系統不全,以及後天因過度勞累,作息不正常,或是多菸、多酒、多刺激性飲食,以及病毒感染、遺傳因子、環境污染,都可能是引發淋巴癌的原因。 淋巴癌無篩檢工具 出現6大症狀快就醫檢查奇美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吳鴻昌表示,目前淋巴癌無特殊篩檢工具,應注意淋巴癌6大症狀:燒、腫、癢、汗、咳、瘦,若身體出現無原因的淋巴結腫大或6個月內體重驟減10%以上,莫名的發燒或盗汗,就應該到醫院去檢查。但由於發燒、淋巴結腫大症狀與感冒或感染症狀雷同,建議民眾無需過度恐慌,只要注意身體的變化,有疑問即早就醫即可。(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症狀像流感、武漢肺炎! 年輕人有這6症狀當心是「這癌」 淋巴癌化療藥物易誘B肝復發 研究建議主動做這事預防
-
2020-09-17 科別.呼吸胸腔
癮君子易罹肺阻塞 1分鐘檢測是否高風險
花蓮一名60歲陳先生有抽菸習慣,前陣子以為感冒咳嗽,只是坐著呼吸卻非常喘,緊急就醫後發現是肺阻塞,決心戒煙並按時服藥才恢復健康。門諾醫院胸腔科醫師許智凱表示,肺阻塞初期就像是感冒,容易忽略,提醒只要1分鐘內登階未達1.5層樓就會喘,就有可能是肺阻塞,應盡快就醫檢查。國際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肺阻塞的盛行率約佔成年人的10%,衛生福利部公布台灣慢性下呼吸道疾病10大死因,肺阻塞排名第7。引發的原因主要是呼吸道長期受到髒空氣刺激,其中「菸害」是罹患肺阻塞最大的危險因子。許智凱醫師表示,肺阻塞最常見的症狀為「慢性咳嗽、有痰、喘不停」,有時還會伴隨胸悶、活動時特別容易呼吸喘促等症狀,提醒若有長期的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難,或曾有暴露在危險因子的病史時,可能是肺阻塞,應盡快就醫治療。想要知道有無罹患肺阻塞,醫師說,可透過簡易的「一分鐘358」登階測試進行初步篩檢,如在1分鐘內登階未達30階(約1.5層樓)就開始喘,且有吸菸病史或喘咳痰症狀,就屬高風險族群;若在1分鐘內登階30至50階(約2.5層樓),屬中重度風險族群,要多加留意,身體若不適也應及早就醫;若能登50階(約3層樓)以上者,代表肺功能尚可。醫師表示,想要改善肺阻塞,最重要的就是戒菸,並適度運動、定期施打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都可以改善生活品質,必要時使用吸入型的氣管擴張劑,改善肺功能與呼吸喘促等症狀,減少因肺阻塞造成的傷害。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9-1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新冠帶動流感自費疫苗吃緊? 莊人祥:可告知廠商備貨
每年10月為流感疫苗接種最佳時機,疾管署今年已備妥604萬劑公費流感疫苗,將於10月5日開打,加上新冠肺炎也蠢蠢欲動,意外帶動流感疫苗供給吃緊。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上,媒體詢問,有民眾反映自費疫苗已經有診所預購光了,是否與預期心理有關,自費疫苗是會不會不夠打?指揮中心表示,流感自費疫苗還是主要供需問題,如果有需求可讓自費廠商知道,讓廠商考慮多訂貨。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公費疫苗根據過去觀察,第一個月打的量一定是最多,特別是第一周,目前所備貨的量在第一、二周絕對沒有問題,只是在個診所醫院都會預期民眾第一周搶打的現象,疫苗我們一定會盡量儲備夠。而有關自費疫苗的部分,莊人祥說,目前一直都有些縣市認為買不夠,因此向其他自費廠商買代購的疫苗,他重申,如果廠商看到台灣需求大自然會再多進貨,這就是要看供需雙方,如果民眾需求大,廠商自然會想辦法。
-
2020-09-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搶買疫苗 陳時中:近期簽約COVAX 蘇益仁:太晚了
牛津疫苗宣布暫停臨床試驗,讓國際疫苗搶購布局更加白熱化,衛福部長陳時中昨表示,近期將與全球新冠疫苗供應平台(COVAX)簽約,透過談判確保我國能公平公正分配到疫苗採購量,至於採購劑量,現階段礙於程序則在保密中;不過,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說,「太晚了。」對於我國與COVAX即將簽約,蘇益仁說,COVAX是隸屬在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的組織,該組織是由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首組織而成,目前台灣與WHO關係尷尬,能不能談得成還是一大問題;此外,COVAX已有一百六十五個國家加入,台灣此時才談成加入,想要買到疫苗,「恐怕也是最後的最後」。蘇益仁表示,台灣若在三個月前就積極與COVAX接洽,也許還有機會提早搶到疫苗,分析全球疫苗研發趨勢,最快十一月就可能有新冠肺炎疫苗問世,屆時國際互動交流可能會新增「接種疫苗者」可入境條件等,台灣晚人一步,恐形成外交障礙等。蘇益仁還擔心第二波疫情伴隨冬季流感而來,台灣無法在邊境透過症狀攔截,也很難在第一時間分辨患者是流感還是新冠肺炎,唯有取得疫苗,才有機會阻檔嚴峻的第二波疫情。我國何時拿到採購新冠疫苗的入場券?指揮中心一直沒辦法給予明確的答覆,陳時中日前表示「台灣有本錢等」。他昨天說,近期將與COVAX簽約,並委託律師在簽約談判時,選擇對台灣最有利的方式,讓台灣能公平公正分配到一定的疫苗採購量。陳時中表示,過去疫苗發展通常需要十年左右,現在新冠肺炎疫苗因應疫情等因素,趕在一年內做出來,仍需要觀察疫苗長遠的安全性;他強調,未來將觀察疫情發展情勢,疫情愈緊張,緊急授權就會愈鬆,疫苗發展會愈快,現階段疫情若是相對安全,就等疫苗安全後再接種。
-
2020-09-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流感傳播力倍增 專家籲全民打流感疫苗
歐洲最新研究發現,同時染上流感與新冠肺炎,恐讓新冠病毒的傳染力增加一倍以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確實有這種可能性;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呼籲,流感季節即將來臨,我國已規畫從十月五日起開放施打流感疫苗,全民都應該接種流感疫苗。擔心流感和新冠肺炎雙重威脅,許多人超前部署,已經預約今年自費流感疫苗。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兒科醫師林應然表示,今年七月就有人來預約自費流感疫苗,往年開打前預約名額占預估量半數,今年已達八、九成。黃立民表示,無論先感染新冠肺炎或流感,當體內同時存在這兩種病毒時,體內病毒濃度將高於感染單一病毒的患者,增加傳播力。他也說,無論有沒有新冠肺炎,預防流感都很重要。
-
2020-09-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流感加速新冠肺炎傳播 專家籲秋天前打流感疫苗
根據歐洲最新研究,流感可能使新冠肺炎傳播速度增加一倍以上。南華早報報導,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Max Planck Institute)和法國巴斯德研究院(Pasteur Institute)共同研究指出,感染新冠病毒患者平均能將病毒傳給另外兩個人;但如果患者本身感染流感,可將新冠病毒傳播給四或五人。這份9日發布在醫學研究預印本平台Medrxiv網站指出,「結果是明確的」。專家越來越擔心,第二波疫情可能在秋天衝擊北半球,使當前疫情更加嚴重。研究指出,春季第一波疫情趨緩的原因不只是因為實行封鎖和社交距離,也是因為流感季節的結束。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表示,民眾應在11月流感季節來到前施打流感疫苗。他8月時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會議上表示,接踵流感疫苗可以減少被不同病毒感染風險,這些病毒會同時引起相似症狀。
-
2020-09-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預防新冠不用打針? 港大噴鼻式疫苗11月試驗
(德國之聲中文網)香港大學醫學院周三(9日)宣布,與中國內地合作研發的噴鼻式新冠疫苗,已獲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臨床實驗,是全球唯一進入臨床實驗的鼻噴新冠肺炎疫苗。港大微生物學系袁國勇表示,希望能於11月開始臨床實驗,會在香港招募100名身體健康丶年紀不太大的志願者參與。疫苗研發需要做三期臨床實驗,料最快一年後才能上市,屆時將大規模生產供香港及中國內地使用。日前英國牛津疫苗因有受試者出現嚴重副作用,而暫停第三階段臨床試驗,注射式疫苗的安全性因此備受關注,噴鼻式疫苗可會更安全?袁國勇接受德國之聲查詢時表示,如果比較流感疫苗,注射式和噴鼻式的安全性相約,但針對新冠疫苗目前未有數據;至於噴鼻式新冠疫苗的副作用,仍有待測試。同時預防流感病毒據港大醫學院介紹,將開展臨床實驗的噴鼻式疫苗,是把仍然存活丶但失去毒性的季節性流感病毒載體,加入新冠病毒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的受體結合區(Receptor Binding Domain)。噴入鼻腔後,可通過模擬呼吸道病毒天然感染途徑,刺激局部粘膜免疫反應及全身性免疫反應,發揮高度針對性保護作用。該疫苗屬多功能性,除了預防新冠病毒,也可同時針對流感病毒,並具有安全丶使用方便等特點。該疫苗由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新發傳染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負責研發,與廈門大學及北京萬泰生物合作試驗及生產,獲中國科技部支持,也得到香港食物及衛生局2,000萬港元資助。全球逾90萬人病亡 拉美重災區目前全球疫苗研發的進度,仍難追上病毒傳播速度。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John Hopkins University)統計,全球感染新冠肺炎的人數超過2,776萬,死亡人數突破90萬人。美國疫情最嚴重,累計確診病例超過635萬宗,死亡人數逾19萬人。印度排名第二,確診病例突破437萬,超過7.3萬人死亡。巴西緊接其後,確診病例近420萬,死亡人數迫近12.8萬。俄羅斯是位列第四,確診病例超過103萬,死亡人數1.8萬。全球過半病亡個案都發生在美洲,其中在拉丁美洲,死亡病例已突破30萬人,墨西哥丶秘魯丶哥倫比亞丶智利與厄瓜多的死亡數字尤其高。李澄欣/楊威廉(綜合報導)【 本文章由德國之聲授權提供】
-
2020-09-08 科別.耳鼻喉
喉嚨卡卡!竟不是胃食道逆流作祟,而是這問題擾人
現代人普遍壓力大,常常會有喉嚨有異物感、卡卡的、有痰感、常要清痰等,讓人好擔心喉嚨是不是有長了腫瘤,才會造成有東西卡在喉嚨裡面,因此,就醫求診,尋求進一步檢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上官瑋娟表示,遇到上述情形,一般人都會直覺想到是不是「胃食道逆流」惹禍,因為胃酸持續湧上,造成聲音沙啞、喉嚨異物感、吞嚥困難、呼吸不順、吞藥喝水困難等。但,有時候喉嚨有異物感,可能與「胃食道逆流」無關,而是「咽喉逆流症」作祟。上官瑋娟解釋,相較於胃食道逆流症狀,躺著症狀才較明顯,咽喉逆流症患者通常是坐著就會有咽喉逆流感受。咽喉逆流症不一定有類似胃食道逆流的溢胃酸與火燒心的感覺,而容易被忽略。咽喉逆流約佔耳鼻喉科門診病患1成。造成咽喉逆流症的原因,部分學者認為是「上食道括約肌」問題,加上有時生活作息或飲食的不正常,造成大量的胃部內含物跑到咽喉造成刺激。食道有上、下兩個括約肌,下食道括約肌出問題,導致胃食道逆流;若上食道括約肌功能異常,就是咽喉逆流。上官瑋娟說,咽喉逆流症主要影響咽喉(咽喉在食道上方),胃食道逆流則是影響食道(食道比較接近胃部),而咽喉的保護力遠遠比不上食道,所以,咽喉逆流症的患部轉變為癌症的機率比胃食道逆流還高,值得重視!胃酸逆流通常是含酸性物質,除了鹽酸、酶(特別是胃蛋白酶)、食物殘渣、膽酸和細菌。診斷上,大多數患者是根據臨床症狀、內視鏡檢查進行診斷輔以消化道酸鹼值監測(pH monitor)。門診上,則可用軟式或硬式喉鏡檢查喉咽,常會有喉咽部位有紅斑、水腫,甚至出現肉芽組織等,若長期放任不管,可能出現病變。並使用咽喉逆流症狀評量分數Reflux Symptom Index (RSI)大於13以上,及咽喉逆流內視鏡檢查評量分數Reflux Finding Score (RFS)大於7分以上,亦可以輔助臨床醫師進行診斷。上官瑋娟建議,咽喉逆流症的治療,是以生活及飲食型態改變為首選,戒菸、減少酒精攝取、避免碳酸飲料、減少咖啡飲用、減少高脂肪食物攝取、睡覺時可讓床頭抬高、減重、餐後三小時內避免躺下來,有助改善症狀。經由生活和飲食習慣改變後,再評估是否要合併藥物治療。藥物治療,用以減少逆流的次數以及改善食道功能,可用質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藻酸鹽(Alginate)。若藥物無效時才考慮外科手術治療。
-
2020-09-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別成為防疫破口! 醫師警告口罩不勤換更恐怖
研究人員在《美國科學研究院院刊》發表的研究報告中說,預防病毒傳播和減少感染新冠病例,戴口罩比保持社交距離或者禁足在家都更為重要。研究人員說,當口罩令在紐約生效後,每天的新感染率下降約3%。但在美國其他地區,每天的感染病例持續增加。在義大利和紐約市的口罩令生效之前,已經採取了直接接觸預防措施,包括保持社交距離,隔離以及洗手消毒。但是,研究人員說,這些措施只能減少通過直接接觸方式發生的病毒傳播,而遮蓋臉部可以防止空氣傳播。他們說:“面部覆蓋物具有獨特的功能,可以阻止霧化和吸入帶有病毒的氣溶膠,從而大大減少感染。據聯合報元氣網,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徐上富指出:「 口罩只要打噴嚏或是沾到唾液後,細菌就會在上頭滋生,不斷接觸到口鼻反而會生病,因此必須馬上更換。 」尤其進入秋冬時序後是過敏及流感好發的季節,多數的流感患者會在發病後自行痊癒,僅有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併發症。流感的高危險族群以老年人、嬰幼兒或有慢性疾病、免疫功能不全者。聚隆纖維發言人賴明毅也指出:「台灣的熔噴不織布是技術,但加上『靜電駐極』又更厲害。」聚隆纖維提供的中層熔噴不織布是口罩的心臟,空氣濾材主要是靠「靜電駐極」技術,被靜電極化的聚丙烯原本過濾效果30-35%(物理)的口罩可以提升95-99.99%過濾效果。經過測試,台產的口罩即使放了5年效能也只降低 1%。所以口罩買『台灣製造』,但中層用的是境外的熔噴不織布,將容易造成防疫缺口。面對疫情和流感,除了施打疫苗,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外,徐上富說,很多人會1只口罩戴一整天,每天至少要準備2到3只口罩,打噴嚏或是自己的口水噴在口罩上,就得立即更換。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口罩纖維上的這些電荷是有飽和度的,而且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電荷也會慢慢減少,最終過濾效果大降,一般口罩正常使用可達6到8 小時 ,如果遇到大量的飛沫,口罩被水弄濕,進出極高風險的八大場所:醫療照顧機構、大眾運輸、賣場市集、教育學習場所、展演競賽場所、娛樂場所、大型活動、宗教場所,口罩一定要記得更換。
-
2020-09-04 科別.泌尿腎臟
洗腎男肺炎鬼門關走一遭 康復又回醫院找醫師做這件事
今年40多歲的阿勝(化名),雖然長期洗腎,但病情控制良好,活動力佳,也從不認為自己需要打疫苗防肺炎,不料今年初感染肺炎,健康狀況兵敗如山倒,一度命危,經醫療團隊搶救、鬼門關走一遭,阿勝康復後,餘悸猶存,到診所自掏腰包,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根據腹膜透析腎友協會調查,約6成透析病友未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有2成3的人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有無施打過,僅17%腎友有定期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全台約有9萬名洗腎病患,平均每5名死亡洗腎者就有1人是因感染性疾病,但多數病友卻缺乏積極預防感染的意識。台灣透析患者數逐年攀升,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黃尚志說明,洗腎患者長期以透析方式濾出血液中代謝的廢物,透析治療後容易食慾不振、營養不良,在免疫力機能低落的情況下,易成為感染重症的高風險族群。根據統計,在美國,更有高達三分之一的洗腎患者曾感染肺炎。肺炎對洗腎患者而言是致命殺手,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執行長林裕峯說,過去有研究發現,慢性腎病患者若罹患肺炎,半年後死亡率是無感染肺炎的腎友五倍,五年後死亡率則是無感染肺炎的慢性腎病患者2.1倍。疾管署建議慢性腎病變病友均要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且透析病患在開始接受透析前,也需要做疫苗接種狀態評估,建議流感等疫苗等,但衛福部目前對肺炎鏈球菌疫苗僅公費補助75歲以上長者施打,林裕峯建議,有腎臟相關疾病者,含腎衰竭、腎臟移植者、腎臟疾病自費接種。林裕峯提醒,血液透析腎友每周需三次進醫院血液透析,可主動詢問護理師;再者是腹膜透析病友,每個月回診一次,可主動請醫師進行評估;另外,腎友首次開始接受透析治療前,會進行疫苗接種評估,腎友可把握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三時機。對腎友而言,降低肺炎感染風險方法,除定期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及流感疫苗外,黃尚志表示,腎友需留意提升自身防護,注意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也要做好「勤洗手、戴口罩」等個人衛生保健及防護措施。
-
2020-09-02 養生.保健食品瘋
服用維他命C可減少感冒症狀?教授:鬧劇+惡作劇
讀者Joe在2020-8-21用電郵寄來一篇文章,詢問我的意見。這篇文章是2020-8-20發表在《自由時報》,標題是每日服用維他命 美研究:可減少感冒症狀持續時間。我把它的第一和第二段拷貝如下:長期以來,服用維生素、礦物質補充劑是否有任何價值一直備受爭議;某些研究發現,健康的人服用這些補充劑可能毫無意義,甚至對人體有害;也有研究指出,雖然維生素本身是有益的,但這些好處僅存於實際的食物上,即吃補充劑無法得到任何好處;不過一項新研究卻有了不同的觀點,該研究的作者認為,每日服用含有礦物質的維生素補充劑有助於減少感冒及類似疾病的症狀持續時間、嚴重程度。據《Slash Gear》報導,多種維生素補充劑通常含有各種重要的維生素,及某些精選過、對健康有益的礦物質,如鋅或鎂。而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新研究則指出,每日服用含礦物質的維生素補充劑(含鋅和大量維生素C等,攝取量在每日標準內)可減少感冒及類似疾病的症狀嚴重程度、持續時間。上面的第二段所提到的《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新研究》是一篇2020-8-14發表的論文,標題是The Effect of a Multivitamin and Mineral Supplement on Immune Function in Healthy Older Adults: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綜合維他命和礦物質補充劑對健康老年人的免疫功能的影響:雙盲,隨機對照試驗)。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這項研究是在探討《免疫功能》,而非自由時報所聲稱的《感冒》。更可笑的是,這項研究根本就沒有做任何《感冒》方面的試驗。那,為什麼自由時報會說是《感冒》呢?還有,《免疫功能》到底又是怎麼回事呢?這項研究共有10位研究人員,而他們全都是任職於一個叫做Linus Pauling Institute的研究所。這個研究所是由Linus Pauling博士在1973年創立,而它原本的宗旨是要證明維他命C能預防和治療各種疾病,包括感冒和癌症。後來,它漸漸擴展到研究各種補充劑,包括各種維他命及礦物質,是否能預防和治療各種疾病。這個研究所的網站有提供一個專講維他命C的網頁,而關於維他命C之用於預防或治療感冒,它是這麼說:「總體而言,定期使用維他命C補充劑可縮短感冒的持續時間,但不會降低患病的風險。 一旦感冒症狀開始服用補充劑就沒有任何好處。」所以,自由時報所聲稱的《服用維他命可減少感冒症狀持續時間》,事實上指的就是《服用維他命C可減少感冒症狀持續時間》。更可笑的是,由於一再被證明對感冒無效,維他命C現在已經退了流行。請看Can vitamin C prevent a cold?(維他命C能預防感冒嗎?), 以及How Linus Pauling duped America into believing vitamin C cures colds(Linus Pauling如何誆騙美國去相信維他命C治療感冒)。除了維他命C已經退流行之外,主流媒體,例如華盛頓郵報,也大多不認為任何補充劑對感冒會有什麼用處。請看下面插圖及If you take dietary supplements for colds or flu, maybe you should reconsider(如果您服用膳食補充劑來應付感冒或流感,也許您應該重新考慮)。好,搞清楚了《感冒》這場鬧劇之後,我們現在來看這項研究所探討的《免疫功能》,又是怎麼回事。這項研究是讓人吃了補充劑之後,抽取他們的血液來做《金黃葡萄球菌的殺滅實驗》和《大腸桿菌的吞噬實驗》。結果,研究人員發現,吃了補充劑的人的血液在這兩項實驗裡,都沒有較高的效力。也就是說,補充劑對所謂的《免疫功能》,根本就沒有影響。事實上,免疫功能是極其複雜,在有些方面它是對健康有益,但是在另外一些方面它則是對健康有害(例如一大堆自體免疫疾病以及新冠肺炎的免疫風暴,請看:免疫力是啥)。所以,光是做細菌的殺滅和吞噬實驗,就說是在測試免疫功能,根本就是以筦闚天,以蠡測海,以莛撞鐘。更可笑的是,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可是這項補充劑的研究卻是用細菌來做實驗。那為什麼自由時報竟會宣稱《補充劑有助於減少感冒及類似疾病的症狀持續時間、嚴重程度》?難道記者先生/小姐也搞不清細菌/病毒?總之,這項研究本身就是一場鬧劇,而自由時報還把它和感冒掛鉤,就更是一場惡作劇。原文:維他命可減少感冒症狀:鬧劇+惡作劇
-
2020-08-28 新聞.長期照護
高齡人口直線上升 彰縣設目標1村里1關懷據點
彰化縣竹塘鄉小西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既是社區關懷據點也是C級巷弄長照站,108年7月成立後,每周一和周五的上午開放長者使用,縣長王惠美今天前往關心,同時告訴長者,縣政府超前部署預防流感併發症,今年採購3萬3000劑肺炎鏈球菌疫苗,全國10月5日同步開打流感疫苗,彰化縣從那天起為65歲以上長者注射肺炎鏈球菌疫苗。竹塘鄉小西社區周一和周五的服務時間,幹部和志工夥伴合作,打電話問安,提供餐飲及健康促進活動的服務,每次都有60至70名長者前往,有專人帶領社區長輩「動一動」,促進身體健康、延緩老化。王惠美說,小西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育萬到外面奮鬥,事業有成回饋地方,帶動地方關懷據和照顧長輩,目前據點由清祖寺提供活動中心作為社區關懷據點,環境很好,她看到長輩開開心心在一起,共餐後回家,縣府感謝鄉公所、鄉代會、農會和所有的志工互相支援,讓鄉內年輕人無後顧之憂,在外認真拚事業。到今年7月底,彰化縣老年人口達20萬7061人,占全縣16%,縣政府已設置262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落實在地老化的政策,朝向一個村里設置一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目標邁進。
-
2020-08-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日本防疫新政策 2021上半年備妥全民用量疫苗
日本政府因應武漢肺炎的新配套措施出爐,計畫在明年上半年之前,備妥全民用量的疫苗。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今天傍晚將舉行記者會,說明防疫新措施。日本讀賣新聞報導,在官房副長官杉田和博的率領下,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防疫依不同主題成立特別作業小組,研擬跨省廳(部會)的防疫對策。有關疫苗的供應問題,日本政府除了希望迅速提供疫苗之外,也研擬相關措施,因應萬一疫苗施打危害到民眾健康,衍生訴訟及賠償問題,政府將補償廠商損失。相關法案提交國會審理。日本政府考慮到季節性流感的流行期即將到來,醫療院所檢查武漢肺炎及流感的件數將大增,計畫9月初籲請各都道府縣擬定醫療院所檢查制度的整備計畫;同時也正研議把武漢肺炎抗體檢查、核酸檢測(PCR)的量能提高到平均每天約20萬件。至於把武漢肺炎列為傳染病法規定的指定傳染病一事,日本政府將修改政令,擬定勸導民眾住院等較具彈性的措施。此外,為了確保一定的病床數、住宿療養設施,日本政府打算提高給都道府縣的「緊急支援分配款」。而因收治及治療武漢肺炎患者、導致經營惡化的醫療院所,日本政府也考慮給予財政支援。
-
2020-08-28 新聞.杏林.診間
醫學辭典/雷氏症候群 好發於孩童
台灣民國70年、80年盛行的雷氏症候群,好發於孩童,幾乎沒有成年個案,目前醫界仍然無法確定其致病因素,但據流行病學調查,醫師普遍認為容易造成雷氏症候群原因可能為:幼童受病毒感染(如水痘、流感),服用阿斯匹林等水楊酸類退燒藥物,引起肝、腦急性病變。雷氏症候群患者會出現肝指數與阿摩尼亞指數增加、血糖驟降,脂肪酸代謝發生障礙,造成腦部和肝臟病變,患者的腦壓升高,意識改變、肝功能持續衰竭,最終導致死亡,別小看雷氏症候群,其死亡率甚至可能超過一成。自從規定不可開立含阿斯匹林退燒藥物給感染水痘病毒、流感病毒的幼童,台灣臨床近年幾乎不再出現雷氏症候群病例。但仍要提醒家長,家中孩童若出現感冒症狀,務必就診,由醫師診治,切勿自行給予阿斯匹林等含水楊酸類藥物讓孩子退燒。(諮詢╱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玉成)
-
2020-08-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美國批准亞培快篩試劑 只需5美元 15分鐘可知結果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今天批准亞培藥廠的新冠肺炎快篩試劑,這是第一種不需特別插入電腦,即能得知結果的可攜式檢測工具。美聯社報導,亞培(Abbott Laboratories)15分鐘快篩試劑BinaxNOW每個售價5美元,比起類似檢測工具更具競爭力。BinaxNOW使用的是與檢驗流感、鏈球菌咽喉炎等相同的技術,價格更低廉、使用更簡單,在學校和商家難以恢復上課、流感季接近之際,為擴大採檢提供了新選擇。FDA最近才批准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的唾液篩檢法。亞培與耶魯的採檢都有限制,也都不能在家進行。多家公司正在研發居家快篩,但目前無一取得批准。亞培的快篩試劑仍須由醫護人員採集鼻腔拭子樣本,和較舊式採檢方式相同。耶魯的唾液採檢不須使用拭子,但只能在高等級的實驗室進行。美國現在每天要篩檢約69萬人,雖低於上月底高峰時的每天85萬人,但許多公衛專家認為,美國很快就需要大量採檢更多人來找出感染者,接著讓他們接受隔離,以遏阻病毒擴散,屆時亞培與耶魯的採檢方式應該都幫得上忙。BinaxNOW是第4種偵測冠狀病毒表面抗原、而非病毒本身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快篩試劑,有時準確度較低,但相較於需插入小型機器才能得知結果的篩檢,BinaxNOW被視為速度較快的採檢工具。卡片大小的BinaxNOW內有個特殊塗層的試紙,可和新冠肺炎的病毒抗原作用。其檢測方式和驗孕非常類似,只要將患者鼻腔拭子樣本插入卡片,再滴入幾滴化學試劑,卡片上的讀數就會顯示樣本是否為陽性。
-
2020-08-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港人證實二次染新冠 陳秀熙:病毒流感化影響疫苗開發
香港日前出現一名33男子自西班牙返回香港後,確診新冠肺炎,由於該名男子在3月底時曾染新冠肺炎,4月中康復,8月又再度確診,是全球首例二次感染的病例,且兩次感染病毒株不同。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這表示病毒變異大或抗體持續力短,新冠肺炎病毒「流感化」將影響未來疫苗開發。陳秀熙今於新冠肺炎防疫科學說明會分析國際疫情。截至目前全球疫情確診人數超過2364萬人、死亡超過81萬人,預估未來一、兩個月死亡將突破100萬人;其中確診人數以印度最多占全球25%、巴西占17%、美國占16%。而香港近期出現有二次感染的個案,陳秀熙指出,香港大學研究團隊利用基因定序發現兩次感染為不同病毒株,第一次感染的病毒株類似英美病毒株,第二次則類似瑞士或英國病毒株,病毒量較高。而兩支病毒株除了23處基因位點不同外,疫苗關鍵作用處的棘蛋白也不同。除了香港,陳秀熙表示,荷蘭、比利時也出現個案二次感染的報告,「這不是好的消息」。這代表病毒不斷變異,就像人類一樣也要在環境中競爭生存,或是抗體持續時間不久,很快就沒有保護力。若是像流感類似的新冠病毒在變異中脫穎而出,未來就可能像流感疫苗一樣,每年都得施打,將影響疫苗開發。另外,開學在即,許多境外生將返回台灣。陳秀熙也以美國校園重啟為例,印第安納州聖母大學開學後出現首名確診的學生,並在大型派對後擴大群聚,又改為線上課程,台灣在開放境外生入境時應引以為鑑。
-
2020-08-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過去二十年台灣四次公衛疫情大爆發 蘇益仁分享科學防疫寶貴經驗
我是三⼗年前慈濟醫院創院時的pioneer(先驅者),在這裡待了好幾年,所以我到慈濟來演講分享,也好像回到自己的家。 過去⼆⼗年,臺灣有四次疫情⼤爆發:⼀九九八年腸病毒71 型、⼆○○三年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九年H1N1 流感(新型流感)及⼆○⼀五年的登⾰熱,每次的疫情,都帶給防疫⼯作不一樣的挑戰,也進⽽帶動衛⽣單位在醫療體制上的⾰新。臺灣第一間合約病毒室盡早為防疫作準備⼀九九五年,成功⼤學附設醫院病毒室草創成立,這是當時成⼤醫學院院⻑黃崑巖的⼀個願景,他認為,臺灣的醫院的實驗室,在進⾏病毒相關研究的腳步太落後,將來若遭遇到傳染病⼤流⾏,會付出非常慘痛的代價,於是邀請耶魯⼤學的熊菊貞教授返臺建置實驗室,並請我擔任成⼤病理科主任。初期建置的病毒實驗室,⽋缺⼈⼒⼜資源不⾜,但卻是這樣的背景讓我深受感動,在沒設備,助理只有⼀位的情況下,我看到七、八⼗歲的熊教授就開始親⾃動⼿培養病毒,⼀週後養出病毒興奮地跑來跟我分享時,從她眼中我看到了對科學的熱忱,也讓我決定要把這件事情做好。建立⼀間病毒室,需要有較⾼的技術去培養細胞株,專業⼈⼒的栽培也⼗分重要,對醫院⽽⾔是賠錢的投資,因此必須尋找願意提供經費的單位。當時國家衛⽣研究院剛成立,各項預算經費尚充⾜,加上此想法為臺灣創舉,於是在⼀九九七年,我與成⼤王貞仁教授及熊菊貞教授⼀起去拜訪國衛院臨床研究組的何曼德主任,希望國衛院能給成⼤附設醫院⼀間實驗室的合約計畫,也順利在何曼德主任⽀持下,該年由國衛院與成⼤醫院,共同成立了第⼀家的合約病毒實驗室。定序新腸病毒71型 促成疾病管制機制⼀九九七年成⼤醫院及國衛院合約病毒室成立,⼀九九八年就爆發腸病毒⼤流⾏,當時發⽣在⼀到三歲幼兒⾝上的腸病毒,造成⼀百萬⼈感染、⼗萬⼈發病,七⼗八名⼩孩死亡,對臺灣醫療史與公共衛⽣都是非常⼤的衝擊。當時的腸病毒發病的⼿⾜⼝症狀都很輕微,但卻影響到神經病變,所以是細菌或病毒造成的,有很⼤爭議,所以我那次請成⼤病理部三⼗⼆位同仁參與,由王貞仁教授帶領承擔⾃彰化以南所有檢體的檢驗,⽇夜培養病毒、定序,後來發現是腸病毒71 型,這對臺灣是非常新的病毒疫情。 臺灣在每⼀次疫情爆發時,就會擬定⼀些應變措施,腸病毒71 型爆發後,當時⾏政院衛⽣署詹啟賢署⻑將具檢驗能⼒的預防醫學研究所、防疫處、檢疫總所合併成立「⾏政院衛⽣署疾病管制局」,也就是現在的疾病管制署,此為臺灣防疫體系整合的努⼒。蘇益仁教授分享近⼆⼗年來參與的臺灣疫情與因應,同時在SARS 事件⼗五年後的現在仔細檢視,期讓臺灣的疾病管制能⼒更多⾯向的繼續提升。合約實驗室監測SARS疫情 赴港取得檢驗試劑涂醒哲於⼆○○○年新任疾病管制局局⻑,我跟他是臺⼤同學,他提及成⼤醫院與國衛院成立的病毒實驗室在腸病毒爆發時期發揮很⼤的功效,於是邀請我擔任疾管局昆陽合約實驗室的⾸席顧問,我⾃⼆○○⼀到⼆○○三年把病毒合約實驗室的制度建立起來,促成後續全臺灣共成立⼗⼆家合約病毒實驗室,其後因預算減少降⾄八家,花蓮慈院是東部的唯⼀⼀家。⼆○○三年時SARS 爆發,這八家合約實驗室就扮演了極重要的⾓⾊,所有的病毒檢體都經由合約實驗室處理,然後送到疾管局。合約實驗室的建置,是臺灣防疫史上的⼀個關鍵⾥程碑,也是臺灣科學能量的⼀個表現!我⼀直說,就算再窮,疾管局也絕對不能省這建置的預算。 ⼆○○三年四⽉初SARS 在臺灣陸續發⽣,我三⽉底就到香港拿到判定SARS 病毒的檢驗試劑( 稱為PCR Primer;PCR:聚合酶連鎖反應技術,⼀種分⼦⽣物學技術;Primer:引物,⽤以判讀病毒種類)。那時香港⼤學的裴偉⼠(Malik Peiris) 教授已經確認是變種冠狀病毒。這位教授在⼀九九八年腸病毒爆發時, 來到臺灣跟我們要了⼀些檢體並討論,所以SARS 發⽣後,我們就到他的實驗室去,並討論實驗結果,因當時已確定SARS 是冠狀病毒的突變株,所以他就把他的檢驗試劑讓我帶回臺灣,所以臺灣其實很早就有確認感染SARS 病毒的檢驗試劑。當疾管局利⽤檢驗試劑檢測是否為SARS 時,其中有三個檢體是「陽性」,當時只有勤姓臺商這⼀個病例確診,但此外居然有三個「陽性」檢體,我把這三個檢體名字兜在⼀起,發現是同⼀個⼈,都是曹姓婦女。當時同屬曹姓婦女的三個檢體,⼀個在和平醫院,兩個是新光醫院。和平醫院的林榮第醫師在⼆○○三年四⽉⼗⼀⽇時,其實就懷疑曹姓婦女是SARS,因為胸部X 光檢查變化得非常厲害,所以他就將檢體和X 光片轉介到新光醫院,轉介的病例寫有「疑似SARS」,所以新光醫院接到時已有戒備,做好隔離措施,該院後來完全沒有病例。新光醫院在接來曹姓婦女後,⼜再採了兩個檢體送到疾管局,所以我們收到她的三次檢體,兩次是上呼吸道、⼀次是糞便,我當時非常確信這是SARS。所以後來林醫師因隱瞞疫情被起訴,我還去做證,才改判無罪。因為我們⽤從香港拿到的檢驗試劑(PCR primer),可以這樣診斷SARS。但後來SARS 委員會依照世界衛⽣組織指引的定義,認為曹姓婦女沒有到過⼤陸和香港,依WHO 準則,不是SARS ⽽將她排除,只因世界衛⽣組織的指引上說SARS 定義須去過疫區⽽沒有「微⽣物檢驗」這⼀項,⽽排除曹女⼠是SARS, 種下了臺灣SARS 疫情的主因。後來去追蹤曹姓婦女的軌跡,發現她是在火⾞上,跟香港淘⼤花園⼀位來臺探望胞弟的⼈坐在前後排,那個淘⼤花園的病⼈咳嗽很厲害,因此將SARS 病毒傳染給曹姓婦女,所以她是在火⾞上得到感染,但因沒有到過疫區⽽被排除。得知結果,我想SARS 委員會的⼗七位委員怎麼會犯下這麼⼤的錯誤,把這個已經檢查為陽性的案例否決掉?!我對SARS 的診斷非常的堅定,所以當天下午就打電話給臺北市衛⽣局局⻑,表⽰這例⼀定是SARS,邱局⻑詢問她之前臺⼤的指導教授,但被告知這個個案已經排除,因此沒去處理和平醫院的疫情,就這樣陰錯陽差,曹姓婦女這個指標案例就被排除掉,⽽造成臺灣的SARS 疫情。 不能只憑經驗判斷 記取教訓尊重專業SARS 主要的疫情發⽣在醫院,⾸當其衝的就是醫護⼈員,院內的感染非常嚴重,臺灣當時有七百六⼗四個病例,七⼗六⼈死亡,死亡率為百分之⼗,造成全臺灣經濟⾄少五百億損失,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 國內⽣產總值) 從三降到負零點⼆,可想⾒SARS 三個⽉對臺灣影響多⼤。我另外提⼀個案例給⼤家做⼀個參考,這七百六⼗四個病例,每天中午由⼗七位委員在那邊看,根據臨床X 光片診斷,⼤家同意是SARS 就列為SARS,是沒有實驗室⽀持的病例數據。當年七⽉開始整理這些病⼈的⾎清,其實只有三百八⼗四⼈是陽性,以X 光片判斷有⼀半是錯誤的。這是⼀個很重要的點,也就是「實證醫學」,最重要的是要以實驗室的資料確認,⽽不能單憑經驗或權威性去判斷,會有誤差;反之,那些被排除的案例中,有三⼗幾個抗體是陽性 的,也就是說X 光片看不是SARS,但有四成檢查出來是SARS。其實,很多的疾病會有不典型的症狀,以SARS 來說,有些⼀定會發燒、呼吸道感染,但和平醫院的劉姓洗衣⼯的症狀卻是拉肚⼦、腹瀉,所以劉姓洗衣⼯起初並沒被診斷為SARS,導致後續成為和平醫院8B 病房⼤量感染的來源。劉姓 洗衣⼯就是被曹姓婦女感染,他去收那些洗衣物品,曹姓婦女嚴重咳嗽感染給劉姓洗衣⼯,所以後來他就成了和平醫院主要的感染源。所以經過SARS ⼀疫, 我們得到很多的教訓。臺灣的科學家可以從連續三次都是陽性的科學證據上,仍把SARS 病例排除,這個地⽅我覺得⼀直是⼀個問題。這問題到底是怎麼造成的,其實是受到當時三零政策,當時四⽉初時衛⽣署就是要臺灣的SARS是三零,變成全世界的典範,⽬的是要讓世衛認為臺灣在SARS的防疫上做得很好,所以包括SARS委員會的⼗七位⼤教授都受到政策的影響,盡量不去診斷是SARS。這就是我們受到政治 很⼤影響的地⽅,我們醫護⼈員要特別記取這次的教訓,專業就是專業,不要受到政治的⼲擾影響,這是非常慘痛的經驗。新型流感施打疫苗 全⺠施打的考驗⼆○○九年,新型流感H1N1( 豬流感) ⼀開始在美國、墨⻄哥爆發,半年後在臺灣爆發,流感傳染的對象是全⺠、不分年齡層,預估有百分之⼗到⼆⼗的⼈⼝受到感染。⼀般來講,⼗到六⼗歲都有對抗流感的抗體,通常症狀較輕微, 但對H1N1 新型流感,反⽽是免疫系統較強的青壯年,因免疫反應太過激進⽽導致重症發⽣。這時臺灣已經歷SARS,已經有克流感或流感疫苗在籌設了,本⼟疫苗⽣技產業也進入另⼀新⾥程碑。之前臺灣國光的流感疫苗都是⾃⽇本買進,然後在臺灣分裝,在H1N1 這新傳染病爆發後,國光開始⼤量製造疫苗, 是臺灣疫苗產業的⼀個⾥程碑,但也出現了另⼀個新的教訓。因為臺灣從來沒有在短短⼀兩個⽉內全⺠打過⼀次五百萬劑的疫苗,所以⼤家可以想像,全⺠在⼀到兩個⽉之間施打了五百萬劑疫苗,後續發酵出來的是,⼀個⽉內所有相關的臨床症狀都會歸咎於流感疫苗。當時最重⼤的幾個疫苗施打事件,包括婦女流產和⼀、⼆⼗歲女性的特殊反應等等。疾管署的處理⽅式是統計過去幾年的臺灣健保資料,這也是我們第⼀次把健保資料拿來做防疫使⽤。結果發覺臺灣婦女在其他年的流產比例比該年還⾼,因此與疫苗施打無關。這是⼀次打這麼⼤劑量疫苗的⼀個挑戰。⽤⼤數據防治登⾰熱防 疫措施再翻新⼆○⼀五年九⽉,南臺灣發⽣嚴重的登⾰熱疫情,⾼雄及臺南總計共有四萬兩千個病例,導致三到四百⼈死亡。當時的臺南市⻑賴清德,希望我能到現場的登⾰熱指揮中⼼協助,我利⽤⼤數據雲端資料與幼蚊監測器,去建立較客觀的數據,將天候狀況資料也加進去,交叉比對,掌控登⾰熱疫情的分布及發展, 來進⾏預測與防治。如何⽤雲端體系去控制臺南的登⾰熱疫情?我當時邀請了五個專家,有流⾏病學、蚊⼦專家、化學防治專家,將原本的指揮體系全部更動,請了成⼤的資訊系教授將⼤數據資料應⽤於指揮中⼼做為疫情資訊。例如:將環境資料輸進了以後,我問了⼀個問題,臺南的疫情這麼嚴重,雨量和疫情是否有直接關係? 運⽤⼤數據雲端資料去跑,可以⽤數字說話。每天陸續輸進兩、三百個病例的疫調資料,每⼀個禮拜的變化⽤不同的顏⾊標註,可以看到有幾個地區是非常的嚴重,所以這幾個地區就需要加強孳⽣源的清除跟化學防治。蚊⼦究竟有無被有效清除,我們⼜布建了實證的蚊蟲誘卵器,⽤客觀的科學根據來證實,是否有效果,藉由雲端的統計都可以明瞭,看到問題所在,集中防疫的能量。SARS⼗五年再次檢視 科學防疫遵照標準程序SARS 事件到今年(⼆○⼀八) 已⼗五年,在此重新檢視我們的SARS 防疫與感控。我常被問兩個問題。 第⼀,我們防疫在急診為何規定病⼈的床距離要是兩公尺,如何訂出這個政策的?當時已知咳嗽時距離⼤約是⼀公尺,⽽SARS 咳出來的顆粒很⼤,跟流感和⿇疹病毒完全不⼀樣,差在什麼地⽅?差在SARS 感染的是肺部深層的肺組織,會破壞肺泡細胞,破壞掉後跟病毒藉由咳嗽跑出來,肺部上⽪、分泌物與病毒混合的痰咳出距離約⼀公尺,因此床距離設定為兩公尺就安全。當病⼈咳嗽出來, 進⾏內視鏡檢查的醫師如果沒有穿戴個⼈防護設備,被噴的整個臉都是,有好幾個醫護⼈員都因此感染SARS。所以制定嚴格⽽安全的程序,讓醫師在進⾏採樣時能⾃我保護,這是需要有標準程序的。我們也建議要有⼀個隔離的房間, 讓防疫、檢疫的醫護⼈員得到特別的保護。後來是怎麼把SARS 控制下來,其實是跟它的感染與發燒過程有關,SARS 會先發燒,但具有感染性時是要到肺部深層,噴出來才會感染,約需兩天的時間, 所以⽤發燒當防疫與隔離是⼀個好的策略。當時監測全⺠及醫護發燒就是這個原因;只要第⼀天發燒被監測出來,此時還不具有感染性,因為直到第⼆、三天才會感染,所以第⼀天就發燒採取隔離,跟他接觸的⼈是不需要隔離的。SARS 初期隔離了⼗⼆萬⼈,包括很多航空公司的旅客全被隔離,當時這是有點過度的,但因沒有認清SARS ⽽不得不這麼做。認清SARS 是什麼時候?是⼆○○三年五⽉四⽇的時候,臺灣才參加世界衛⽣組織的視訊會議,因為臺灣不是世衛會員,之前⼀個多⽉都沒有機會參加,直到五⽉四⽇那天世衛才派⼈來臺灣,我們才派⼈參加視訊會議。那時看了所有的資料才知道,要到第⼆、三天後才具傳染性,所以直到五⽉多我們才開始⽤發燒監測,當然這些都是因為有了科學資料的佐證。在SARS 冠狀病毒株的演變,也就是很多⼈問的第⼆個問題-- SARS 消失了會不會再來?在廣東佛⼭找到的冠狀病毒株有⼆⼗九個核苷酸缺失,移到香港時已有八⼗幾個核苷酸的突變,到臺灣後已是四百多個突變,突變非常之快,但冠狀病毒從蝙蝠到果⼦狸到⼈的最早這⼆⼗九個核苷酸的突變,我們不太清楚要花多少時間,恐怕要很久。但我們認為冠狀病毒還是存在的,但是這個突變要多久才會引起SARS,很難預測。還有⼀件事值得⼀提,臺灣的SARS 疫情是如何由北往南傳的呢?就是和平醫院封院的後續處理,封院之後導致臺灣的SARS 疫情擴散。⾼雄⻑庚醫院收治⼀位仁濟醫院的病⼈,因為她是⾼雄⼈,當時的SARS 只在淡⽔河以北,這位醫師未被告知,因此完全沒保護,⻑庚的病⼈後來⼜跑到澎湖去,以致於澎湖也有案例。這位病⼈送來⾼雄⻑庚時,沒有跟醫院說明,所以造成⾼雄⻑庚的感染,所以不要相信誰的話,要遵守SOP( 標準作業流程),不要⼀廂情願認為淡⽔河以北才有SARS,其他地⽅不會有,還是要依照標準流程去做。另外提⼀下, 當時臺⼤醫院是SARS 院內感染的典型代表。我們原先以為臺⼤醫院急診部封院是因為接受⼤量病⼈無法負荷了⽽封院,其實是我們在後期進去清查才知道發⽣很嚴重的急診處的感染。有⼆、三⼗位醫護⼈員受到感染, 幸好屬輕症,有些當然住進加護病房,幸好沒有⼈死亡。臺⼤醫院感染SARS 經調查發現在冰箱、電話機、桌⼦都有病毒,病毒數量約10 的四次⽅,換句話說,如果直接被SARS 病毒噴到的量是很⾼的,都是10 的八到九次⽅的量,會引起很⼤很嚴重的疾病,但是如果是因為接觸到衣服、物品的話,病毒量是不⼤。另⼀事件是該年⼗⼆⽉的國防⼤學詹中校事件,追查為實驗室污染,⽔龍頭等處都有SARS 病毒,兩個事件都是院內感染很好的案例。未來感控要如何把關,不能忽略冰箱的把⼿、電話、開關、衣服等等,做好感染源的控制。後期疾管局修法,防疫醫師和科學能量全部都強化,全臺灣設置了六個指揮中⼼,花蓮就是由李仁智擔任指揮官,這也是⽬前臺灣很重要的防疫指揮體系, 結合實驗室和醫療。我認為臺灣的防疫體系,現在已經非常完整,可以把所有疫情的損害降到最低。 蘇益仁教授與花蓮慈院的老同事及管控團隊合影。後排左起:疾病管制署東區管制中⼼簡⼤任主任、花蓮慈院吳彬安副院⻑、林欣榮院⻑、蘇益仁前局⻑、李仁智主任、蘇泉發主任、許永祥主任、張中興主任;前排左起:護理部鍾惠君副主任、感管師王韻程、黃奕霏、張淑萍、王楨惠、江惠莉組⻑。強調科學證據 如何預測疫情是挑戰我⼀再強調「科學證據」(science evidence),它是所有防疫決策主要的來源,個⼈的經驗都只能當參考,最後還是要問實驗室證據在哪裡,感染控制才有辦法做好。所以過去這⼆⼗年,我們得到的教訓是什麼?可以看到⼤概五年就⼀次⼤疫 情,每⼀次都不⼀樣,⽽且都是新突變的病毒,所以要如何預測疫情是我們非常⼤的挑戰!⾯對⽇益增⻑的考驗,只有不斷的提⾼應變措施才能減少損害。臺灣到⽬前為⽌,防疫體系的建立及法規組織、病毒實驗室、指揮體系、防疫醫師制度的強化、院內感控的強化,實驗隔離措施及疫苗我們⾃⼰都可以製備,包括資訊體系,現在也都很發達,這⼀些都顯現出我們在防疫上的實⼒。最重要的還是, 在⾯對每⼀個實際的案例時,都需要非常⼩⼼,遵循醫學的原則,實驗室⼀定要強化,還有⼀點很重要的是,我們的指揮醫師要相當警覺,隨時注意到不正常的情形,⼀定要追根究底去做。疾管局的偵測體系和資源的啟動和調度,診斷的⼯具和疫苗研發,繼續進⾏多⾯向的能量提升。(本文出自⼆○⼀八年三⽉八⽇花蓮慈院全院學術演講,獲蘇益仁教授同意刊載)參考資料:.熊菊貞對臺灣臨床病毒界的貢獻—謹以此文追憶熊菊貞教授.蘇 益 仁 / 本 ⼟ 登 ⾰ 熱 可 以 根 絕 嗎 ? 關於蘇益仁教授學歷:臺⼤醫學院病理學博⼠經歷:2004年起 疾病管制局顧問2003.05.17 ~ 2004.05.19 疾病管制局局⻑1991 ~ 1995、2000 ~ 2002 臺⼤醫學院病理學科教授兼主任1998 ~ 2000 成⼤醫學院分⼦醫學研究所及臨床醫學研究所所⻑1995 ~ 1998 成⼤醫學院病理學科主任專⻑及研究興趣:主要的研究主題為病毒與癌症的相關性,並進⽽探討可能的治療,尤重於臺灣主要的癌症如EBV 淋巴癌/⿐咽癌,及HBV 與肝癌。
-
2020-08-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趕快預約!疫情效應…流感疫苗10月開打恐搶翻
衛福部疾管署昨天公布,今年六〇五萬劑四價公費流感疫苗於十月五日起全面開打,無需分批接種,符合公費資格對象都能接種。臨床醫師認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公費流感疫苗接種絕對盛況空前,自費疫苗可能也一針難求,已有診所八月初開放預約,迄今五百多人搶先預定。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今年十月一日逢中秋連假,將延至十月五日施打。去年疫苗量不足,分批到貨,今年公費流感疫苗會在開打日前備齊,足以應付需求,呼籲公費對象如期接種。小兒科診所醫師林應然指出,今年公費流感疫苗接種多熱門,就看「勤洗手、戴口罩」能控制疫情多久,但可預期的是流感、新冠肺炎疫情雙雙升溫,以往不願意打流感疫苗的公費對象會搶著接種,預估公費流感疫苗會提前用罄。今年各醫療院所預購自費流感疫苗數量明顯增加,預估總量破百萬劑。林應然指出,往年九月才接受預約流感疫苗,但現已有一多百組民眾訂下自費疫苗,許多人一訂就是四、五劑;王杰凱小兒科診所也提早一個月預約,已有五百多人預約。
-
2020-08-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趕快預約!公費流感疫苗10月5日開打 莊人祥鼓勵一般民眾自費接種
有許多學者預測新冠肺炎可能在秋冬再次大爆發,屆時若流感疫情也進入流行期,未來新冠肺炎與流感的臨床判斷上將更加困難,衛福部疾管署今公布,今年605萬劑四價公費疫苗將於10月5日開打,符合資格的對象同時開打,籲流感高風險者儘速接種,可有效降低流感流行。指揮中心發言人、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新冠肺炎與流感疫情齊升仍待觀察,他以目前正是冬季的紐西蘭、澳洲為例,民眾戴口罩、勤洗手,讓南半球國家流感疫情低走,今年國內流感疫情是否會變多也還要觀察。但莊人祥坦言,如果在冬天發燒就會很難區分流感或新冠肺炎,只要施打流感疫苗就能降低感染風險,強調為防冬季流感,疾管署已準備在10月5日開放施打六百萬劑公費四價流感疫苗,「今年不是10月1日開打,是因為當天正逢中秋連假。」2019年的公費流感疫苗採分批施打方式,為減少傳染風險,以群聚、接觸人群多的國小至高中學生、醫事人員為首批施打對象,65歲以上長者及學齡前幼兒則為第二批施打對象,之後才輪到其他孕婦、高風險慢性病等對象施打。莊人祥強調,今年疫苗數量足夠,所有符合資格的對象都可從10月5日起開打,流感疫苗施打後需約2周後才會產生足夠抗體,提醒民眾在開打後可攜帶健保卡及相關證件,前往接種公費流感疫苗,保護自己之外,還可保護身邊親友。莊人祥也指出,鼓勵非公費資格的其他民眾可自費施打流感疫苗,另外,對抗流感的另一武器「抗病毒藥物」目前有約兩百三十萬的充足儲備量,強調今年二月至四月也是流感季,當初也是流感及新冠肺炎一起,臨床上都有相關經驗,民眾繼續保持衛生習慣,對於冬季防疫有信心。
-
2020-08-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港男二次染新冠肺炎 陳時中:疫情朝流感化發展
香港大學研究團隊日前證實香港一名男子,三月底曾染新冠肺炎,四月康復,日前自西班牙返港後,又再次確診,由於二次感染體內病毒株不同,證實是二次感染的病例;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從此案例可以觀察到新冠肺炎流感化的可能性愈來愈高。陳時中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剛剛發生時,學界就出現「兩派論戰」,一是認為新冠肺炎會流感化,也就是未來新冠病毒將與人類長期共存,另外一派則是認為新冠病毒與SARS型態類似,朝向高致死率的情況發展,不過,經過幾個月疫情的發展,流感化的可能性是愈來愈高。陳時中表示,若是新冠肺炎被證實已經是「流感化」,因應流感的措施,台灣過往就已經存在,包含接種疫苗、宣導防疫等,這些措施都會在模擬的範圍當中;不過,目前將新冠肺炎定調成「流感化」言之過早,但從觀察來看,新冠肺炎確實朝向流感化發展。
-
2020-08-25 癌症.抗癌新知
做愈詳細檢查,愈能明確找出疾病? 癌症醫師吐真心話
不少人似乎都對癌症篩檢有所誤解,其實篩檢有好處也有壞處。「做越詳細的檢查,越能明確找出疾病,這樣不是比較好嗎?」、「年輕的人都該去做篩檢比較好吧?」多數人大概都有這種想法,事實上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NO」。決定該不該做癌症篩檢,必須看「將利弊放到天秤上衡量後,哪一個分量比較重」。而經過評估之後的結果會「隨著個人有不同答案」,這一點相當重要。也就是說,非常有可能因為各自的價值觀不同,而出現完全相反的結論。所以接下來我會先分析癌症篩檢的利與弊,最後再從我的價值觀出發,說出我個人心中的結論。癌症篩檢可及早發現並治療 我們就先從癌症篩檢的好處開始說吧。做篩檢的好處是「有助於預防因癌症而死亡」。面對癌症,原則上只要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就能夠治癒,但是,當病情「超過某一個時間點,即便醫師是華佗再世,有一手最精湛的醫術也束手無策」。那麼這個時間點落在哪裡呢?很遺憾地,醫界也無法明確指出「就是這個時候」。受到每位罹癌患者自身的條件、患者所得的癌症種類、或療法不斷進化的影響,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不過我們可以大致預測出一個時間。以我的專業領域大腸癌為例,處於第Ⅰ期的患者若接受標準治療,5年後還能存活的機率超過97%,而到了第Ⅱ期就變成90%,到第Ⅲ期會降至84%,然後一旦變成第Ⅳ期,狀況會急轉直下,竟驚人地僅剩20%左右而已。沒錯,癌症發展到第Ⅳ期,狀況會急遽惡化。不只是大腸癌有這個狀況,很多種癌症也是如此,這並不意外,因為癌症分期的設定一方面也是反應生存率。 更深入解說的話,大部分癌症第Ⅳ期通常是指「已出現遠端轉移」的情況。遠端轉移的意思是「癌細胞從原先出現癌症的內臟器官,轉移到遠離該處之部位的狀態」,乍聽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惡質」吧。估算癌細胞惡化程度 觀察、病理檢查能做到那我們要如何估算癌細胞的惡性程度呢?大家肯定都希望能有這樣的檢查,其實現代醫學手上正握有兩種武器。第一種是「觀察疾病發展」這項武器。做法是透過時間觀察,推測「癌症擴展速度」有多快。例如,即使都是原只有1公分的癌細胞,一個月就長到5公分並轉移到其他器官的癌症,比經過2年只變大成1.2公分的癌症更難對付。一旦發現癌症,最好不要放著不管,絕對要馬上治療。可是,由於各類檢查所需時間以及患者工作的緣故,有可能會晚一兩個月才進行治療,我有時會因此發現增生異常快速的癌細胞,無意間見識到它們的惡性程度。另一種是名為「病理檢查」的武器。做法是取出要調查的癌細胞,用顯微鏡觀察該細胞,推測它的惡性程度。目前有些針對乳癌等癌症的治療法,會因「病理檢查」結果而有所修正。癌症篩檢是透過定期檢查,讓我們知道體內是否出現癌症,所以這對極度惡性的癌細胞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即使你每隔一年都會做篩檢,若不幸罹患了發病半年就惡化到無法處理的癌症,那這個篩檢就不具效益了。可是現在的醫學仍無法確定「誰會有多大機率罹患惡性癌症」,因此才用年齡做為區隔,讓全民一起接受檢查。其中也許會有人幸運及早發現病症,接受治療並恢復健康,這便是做癌症篩檢的好處。癌症篩檢少為人知的2害處 但別過度恐慌那麼做癌症篩檢對身體又有什麼樣的危害呢?1. 過度診斷、過度治療第一個可能的壞處是「過度診斷」與「過度治療」。如同名稱上的「過度」兩個字,兩者指的是本來沒有問題的人卻在接受檢查之後反倒產生壞處。舉個實際範例來解釋,如乳癌篩檢項目中的乳房攝影檢查,這種檢查會使用X光來拍攝乳房。假設有一個人經過篩檢後「發現疑為癌症的腫塊」,接著到醫院做詳細檢查接受診斷,同時進行抽血、超音波、MRI(磁振造影)等檢查手續。他可能會得到一份報告表示「現在看起來屬於良性,馬上就能治癒」,或者「有可能是惡性腫塊,要做穿刺切片檢查」。所謂穿刺切片檢查,便是用針刺入可疑腫塊,取出約一公釐的腫塊,放到顯微鏡下觀察是否含有癌細胞或癌組織。若是確診為癌症,就要著手進行手術或抗癌藥物治療,如果確定不是癌症,那醫師就會說:「沒有問題,太好了。」事情就此平安落幕。倘若這個人沒有接受篩檢,事情會有何不同呢?那麼他就不需要去醫院看診,也不必聽從醫師的指示做各種檢查,更不需要受針刺等這類皮肉痛。上述的情況就是過度診斷,如果事情到此告一段落倒是還好,如果報告顯示「無法否定是惡性腫瘤」,當事人就必須動手術,只不過手術刀一下,也有機率得到「這是良性腫瘤」的結果,這就是過度治療。不同的人對於這件事的態度有極大差異,有人認為自己很幸運,相對地也有人會覺得這樣豈不是從頭到尾都是白費工夫。2. 因癌症篩檢引發的併發症第二個壞處是因為篩檢而引發的併發症,所謂的併發症就是「因為進行檢查或治療而發生不好的狀況」。雖說機率不定,但世上所有的治療或檢查都有一定比率會觸發併發症,有些是兩人之中就有一人會發生,也有些機率比被隕石擊中還低(例如因接種流感疫苗而死亡),情況各有不同。癌症篩檢是一種身體檢查,因此也會有伴隨檢查而發生併發症的風險。以胃癌篩檢為例,胃癌篩檢分別有胃鏡與上腸胃道檢查的方式。日本於2016年發表的全國調查報告指出(2008到2012年間),胃鏡檢查會引發的併發症之中,因檢查前的準備(如鎮靜劑等等)引起併發症的比例約是三萬六千人中會出現一人(0.0028%),而總死亡人數紀錄為九人,比例是兩百萬人中才會出現一人(0.00005%)。另外胃鏡檢查(包含切片檢查)引起併發症的比例,約是七千人之中會出現一人(0.014%),其併發症狀為出血或是腸胃道、食道出現破洞。由上述可見,接受胃鏡檢查而死亡的可能性並非為零,並且也會引起併發症。儘管機率不高,但確實有一定程度的病例。(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癌症指數高就是罹癌了? 先別嚇自己!醫師解釋給你聽 7種癌都跟吃有關! 日常防癌這幾個飲食壞習慣都要避開
-
2020-08-2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逆時中風波/葉彥伯:已暫停篩檢居檢者
彰化縣政府衛生局長葉彥伯昨天表示,在疾管署通知下,針對無症狀的居家檢疫者已暫停徵詢採檢。葉彥伯說,這幾天和疾管署長官仍保持聯繫,但沒政風人員詢問他,衛生局政風主任有向相關科室索取一些資料。對調查結果,他平常心看待,也會和中央保持密切溝通。世界衛生組織十八日表示,新冠肺炎疫情進入新階段,五十歲以下無症狀患者成為亞太傳播主力。對於彰化加篩高危險群,找出無症狀感染者,疾管局前副局長施文儀肯定其價值,有助於認識新興傳染病;前疾管局長蘇益仁憂心秋冬疫情大戰在即,中央地方卻吵不停,失焦又目光淺短。施文儀:加篩不會毫無價值施文儀表示,面對新興傳染病,所有人都在摸索猜測,本就可多嘗試標準方法外的防疫模式,肯定地方防疫人員願意付出心血及時間,「彰化加篩不會毫無價值」,他指出,從一千四百名無症狀居家檢疫者中找出一名確診者,得出高風險族群盛行率約萬分之七,就是貢獻。「這次事件中唯一可惜的是中間溝通不夠。」施文儀提醒,秋冬才是大考驗,今年秋冬台灣恐怕沒有疫苗可用,中央及地方應需更合作,千萬不要讓這次彰化加篩高危險群事件成為防疫成效走下坡的轉捩點。蘇益仁:應備戰冬季防疫了蘇益仁也提醒,進入十月流感季後,將對防疫產生巨大改變,到時如何分辨出流感及新冠肺炎患者,是台灣防疫下半局的決勝關鍵,「指揮中心為今年冬季做什麼準備了?」國內防疫策略應看得更遠,醫療量能、鑑別診斷、疫苗研發,北半球各國都已進入秋冬備戰模式。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雖不考慮做無症狀者普篩,但一些特定狀況、特定和高風險族群仍會實施,但實施時間會落在「完成居家檢疫」之後,如高中以下外籍學生來台,居家檢疫期滿,不論有無症狀都需採檢,但重申勢必會在情理法和防疫必要性下,才做無症狀者的篩檢。中國附醫兒童感染科主任黃高彬表示,以台灣目前狀況,無症狀感染者體內病毒量低,即使被採檢出,對於社區影響有限,精準度不夠,對於防疫的幫助也有限,偽陽性不只增加醫療費用及負擔,更增加民眾恐慌心理,無助於防疫。
-
2020-08-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入境普篩壓垮醫療體系?2前衛生署長槓陳時中
陳時中:恐有一萬多名偽陽性彰化縣「精準」篩檢風波未平,國民黨擬聯合十四個執政縣市入境普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提出算式模擬,若入境全數普篩,不但造成偽陰性案例在社區趴趴走,更可能有一萬多名偽陽性案例,如此等於花了八億元反而製造防疫破口,壓垮醫療體系。「難道日韓泰德陸都是傻瓜?」不過,兩位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與葉金川都質疑,「難道日本、韓國、泰國、德國、中國都是傻瓜?都是在做心酸的嗎?」葉金川還問,「為什麼台灣會有很多人到了日本、泰國被抓到確診?」就是因為這些國家都有做入境普篩,而且其中不少是真的發病了,「那為什麼台灣可以不必做?」陳:會有偽陰性社區趴趴走根據陳時中模擬入境全數普篩,以今年一月至今入境廿五萬人計算,盛行率約百分之零點二,可假設有五百名潛在個案,以試劑敏感度百分之九十、特異性百分九十五來看,會篩出四百五十個陽性個案,但會有五十個偽陰性案例回到社區,造成社區傳播可以預期。除了偽陰性案例,也會出現一萬二千四百七十五個偽陽性病例,陳時中說:「多做一點,會產生『很多點』」,這些人明明沒有生病卻被當成確診者,若全數收治負壓隔離病房,即使可透過二次篩檢剔除確診名單,但每人平均仍須住五至六天。陳時中說,國內醫療體系,負壓隔離病房、一般隔離病房及專責病房加起來,僅三千多床,偽陽性者不僅使國內醫療量能滿載,醫院是高風險地區,也增加感染風險;也要考量疫調,同班機旅客、航班機組員都會受到不必要的居家檢疫要求,航空業承擔不起,台灣也可能成為孤島。專家質疑:太過高估偽陽性不過,指揮中心昨天假設PCR(聚合酶連鎖反應)檢測的特異性為百分九十五,與今年四月廿八日的簡報不同,當時指檢測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是百分之九十五和九十九點九九。台大兒童醫院院長、兒童感染科專家黃立民質疑,依指揮中心估法,等於確診案例中有百分之五是偽陽性,「實在太過高估」。葉金川:是用什麼試劑那麼爛葉金川也質疑,「不知道陳時中是用什麼試劑那麼爛?」偽陰性或偽陽性會高到百分之五、百分之十?據他所知,PCR檢測偽陰性與偽陽性都不會這麼高。楊志良:紐澳以篩檢代替檢疫楊志良說,世界經濟必須靠兩國間的商務、旅行泡泡,篩檢可以縮短檢疫時間,澳洲與紐西蘭就是以篩檢代替檢疫,恢復正常往來。葉金川也說,檢驗與檢疫通常是並用,但如果可以入境普篩,可部分取代檢疫,縮短或免除檢疫。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則表示,指揮中心不願實施入境普篩,各界毋須再戰;但對於指揮中心擔心偽陽性案例塞爆醫院,她說,應提前設想把醫療資源留給重症患者,指揮中心應著眼冬天,當流感與新冠肺炎同時來襲時,必須有防堵策略。
-
2020-08-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警告:單靠疫苗無法終結疫情 須調整日常
世界衛生組織(WHO)21日表示,儘管疫苗將是全球對抗新冠病毒的「重要工具」,單靠疫苗卻也無法終結疫情,也沒人能保證科學家一定能夠成功研發疫苗;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也說,全球領袖與民眾必須學習控制病毒,並永久調整日常生活,才可望有效控制疫情。譚德塞在WHO位於瑞士日內瓦的總部召開的一場記者會上說:「我們也將不會、也無法回到過去的狀態。」他說,回顧歷史,流行病疫情爆發都改變了經濟與社會;「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強調了加速因應氣候變遷的必要;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瞥見我們的世界可能有的面貌:乾淨的天空與河流。」WHO指出,目前已有至少30種疫苗處於臨床試驗階段,但譚德塞說,無法保證這些疫苗都能安全有效。本月稍早,譚德塞說,面對新冠病毒,沒有「仙丹妙藥」,「也可能永遠不會有」。他說,全球領袖只要實施「基本的」公共衛生與疾病管制,就可望阻止新一波疫情爆發;他於8月3日說:「檢測、隔離與治療病患,並且追蹤及隔離曾與他們接觸者;這些都要做到;讓社區民眾得知資訊且能自主,並傾聽他們的聲音。」譚德塞21日說,「每一個人」都能對疫情產生影響;「每一個人與家庭都有責任知道自己所在地的新冠肺炎傳染程度,也須了解自己可以做些什麼來保護自己與別人。」他說,WHO希望,倘若全球團結合作並成功研發疫苗,新冠病毒疫情能比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Spanish flu)疫情持續的時間短,並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結束。譚德塞提到,西班牙流感疫情「持續了兩年才結束」;「而我們現在的情況是掌握了更多科技,當然相連程度也更高,而病毒傳播的機率也更高;但同時我們也已掌握阻止病毒擴散的科技與知識;所以我們希望能在不到兩年之內終結這場疫情。」他敦促「國家團結」以及「全球團結」;「那是盡可能利用現有工具、並且希望我們能額外取得諸如疫苗等工具的關鍵。」
-
2020-08-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組織盼 2年內結束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
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今天指出,全球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大流行的掌控應能在2年之內達成,較遏止1918年流感大流行的速度快。法新社報導,譚德塞(Tedros AdhanomGhebreyesus)告訴記者:「我們在全球化、親密性和接合感方面有缺失,但優點是科技更進步,所以我們期望在2年以內結束這次疫情大流行。」他說,將「可用工具的功效發揮至極大,並期盼我們能握有像是疫苗等額外的工具。我認為我們終結這次疫情的時間會短於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
-
2020-08-21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長紅疹以為水痘復發 原來是玫瑰糠疹
女兒的皮膚一向不太好,剛出生,臉部就長了些嬰兒粟粒疹,小學時出水痘長滿全身,不但情況比後發病的弟弟嚴重,還在額頭上留下幾個凹陷的疤痕。病灶還會產生皮屑據聞,自然感染水痘過後,幾乎可以終生免疫,不料去年20多歲的她疑似再度染病,讓我憂心如焚。因為小孩得水痘,通常症狀輕微,成年人則因免疫力較強,會更激烈對抗病毒,病情反而會較嚴重,發生併發症,如腦膜炎的機率也較高。幸好這次不像往日那般鋪天蓋地而來,看過醫師後很快痊癒。今年初,打完流感疫苗不久,她發現左邊鎖骨下方突然長了一顆紅疹,疹子由小變大,像開花一樣。病灶還會產生皮屑,摸起來粗粗的,後來靠近體側的四肢出現愈來愈多的紅點,平時沒感覺,但劇烈運動流汗或洗完熱水澡後,會變得又紅又癢。疹子顏色像玫瑰花懷疑是去年水痘的餘毒未清,只是進入休眠狀態,其完整的病毒基因體仍存於細胞中,也不會產生新病毒,但有可能因外界刺激或其他因素而復發,變成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於是催促她趕快到皮膚科就診。診斷結果讓我倆都鬆了一口氣,原來是不治療也會自己好的「玫瑰糠疹」,由於疹子的顏色像玫瑰花,且疹子上有糠狀的鱗屑,因而得名。皮膚小紅疹持續至少6周以上,甚至12周左右,平均約45天,而且有超過半數的人會覺得癢。多發生在春、秋兩季醫師說,這是一種皮膚自限型疾病,好發於10到35歲的年輕人及孕婦,多發生在溫差變化較大的春、秋兩季,目前病因還不是十分清楚。可能是身體出問題或是太累了,導致免疫力下降,但通常得過一次以後,很少再復發。女兒回想,自己大概是因為焦慮新冠疫情肆虐,導致免疫力失調,才會發病。嬌豔的玫瑰固然惹人憐愛,但密密麻麻分布在身體上的玫瑰糠疹,可是一點也不美呢。
-
2020-08-21 醫療.自體免疫
預防發病 避免惡化 名醫魏正宗如何與僵直性脊椎炎和平共存
僵直性脊椎炎病患應積極接種各種公費、自費疫苗,包括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帶狀皰疹疫苗、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本身也是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過敏免疫風濕科魏正宗教授提醒,接種疫苗是為了減少感染,因為僵直性脊椎炎病患,一但發炎就可能演變為終身的慢性疾病,此外,為避免病情惡化,應戒菸、溫和運動、減少受傷、遵循醫囑服藥。既是僵直性脊椎炎醫師,也是病患的魏正宗說,他在大學期間,半年間持續腰痠背痛,雙側大腿與髖關節痠痛,連機車都無法跨上,直到服兵役的哥哥因僵直性脊椎炎而被驗退,他也前往接受檢查,確認為僵直性脊椎炎,家族親戚都去檢查,將近一半確定有陽性基因。魏正宗在台中榮總免疫風濕科當實習醫師兩年,恩師正是台灣最早出國學風濕免疫疾病的藍忠亮醫師。他從此遵照醫囑,吃了2年的傳統免疫調節劑和消炎止痛藥。因疾病與免疫系統有關,也調整作息,多吃蔬果及益生菌。病況控制佳就逐步減藥、做柔軟操、游泳,近年還學氣功和太極拳。從22歲發病至今,保養得宜,常以自身經驗與病友分享。魏正宗說,「預防發病」、「避免惡化」是僵直僵直性脊椎炎病患的兩大保養原則。在預防方面,他建議,僵直性脊椎炎病患應該積極接種疫苗,接種疫苗以減少感染,預防發病。公費疫苗別忘了,另外自費疫苗像是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帶狀皰疹疫苗、子宮頸癌疫苗等,都應接種。另外,避免外傷,適當的運動及戒菸也很重要。魏正宗特別強調,健康的生活型態是預防保養的最重要一步。在避免惡化部分,雖然已經發病,但是還是可以透過生活的調整來減少惡化。例如避免身體過度勞動、避免受傷、努力戒菸,因為受傷之後,會誘發嚴重度變高,應該維持和緩的運動習慣,游泳、柔軟體操、氣功、瑜伽都很好,戒菸更是首要的工作。國內僵直性脊椎炎病患盛行率約0.4%,推估全台大約有8萬名病患,依據健保資料庫顯示,接受僵直性脊椎炎治療的病患約為5萬人,也就是說,還有3萬名病患沒有接受治療,可能與沒有找對就醫科別有關。此外,即使接受治療的5萬名病患中,也只有一半規律就醫。魏正宗特別提醒,僵直性脊椎炎的病人都應該找免疫風濕科醫師定期追蹤。魏正宗同理地指出,他明白,僵直性脊椎炎病患身心都很煎熬,疼痛讓生活品質不好,甚至萌生不想結婚生子的念頭,事實上,生活型態的調整就可以大幅改善病情,不要放棄。此外,遵從醫囑規律服藥,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以及免疫調節劑,可以控制發炎情況,效果很好。僵直性脊椎炎病患若是未能積極控制發炎,不僅會出現骨頭沾黏的嚴重後遺症,也可能產生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眼部虹彩炎、皮膚乾癬等共病。魏正宗說,門診中,一名延遲就醫三十多年的男子,不僅骨頭沾黏、皮膚乾癬、疼痛纏身。在就醫用藥之後,便感嘆的說「從來沒有那麼輕鬆過。」魏正宗小檔案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教授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碩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美國加州大學(UCLA)免疫風濕實驗室研究員英國皇家國立風濕病醫院(RNHRD)研究進修經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副院長台中榮總家庭醫學科醫師 高雄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總醫師嘉義榮民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中華民國僵直性脊椎炎關懷協會第二屆理事長專長:(1)僵直性脊椎炎(2)風濕病(3)過敏、免疫疾病(4)痛風(5)中西整合醫學
-
2020-08-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秋冬流感新冠齊發 醫憂:台灣的快篩在哪裡?
時序慢慢靠近10月流感季,新冠肺炎和流感的症狀雷同度高,疫苗施打時程很可能趕不上,各種潛力藥物之療效也尚未確定。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提醒,防疫要從體外大環境和體內微環境的調控做起,才能阻止病毒繁殖、避免輕症變重症。他也提醒,新冠肺炎治療是「比氣長」,醫療能量絕不能癱瘓,也要有快篩可以區別流感患者,這都是因應秋冬疫情的關鍵。台大公衛學者今舉辦「新冠肺炎防疫科學說明會」,周百謙演講中提到,八零年代已有研究顯示病毒可以離體存活,但受溫濕度影響,攝氏六度、濕度50%的環境,病毒存活率會明顯提高。所以如果在冷氣房溫度很低、氣管過乾,這會讓鼻腔的環境變得比較有利於病毒繁殖。周百謙表示,呼吸道是新冠病毒主要攻擊的目標,感染後降低後續氣道發炎和肺炎,除了靠藥物,體內微環境的維持也很重要,這也是為什麼吸菸者容易重症,因為體內環境細胞已破壞。當人感染了病毒,除了用藥,也要回到正常生活作息、降低自律神經壓力,療效才會好。對於秋冬疫情,周百謙點出篩檢和醫療量能的重要。「中研院國衛院疫苗有傳來好消息,但我們的快篩在哪裡?」周百謙表示,現在最擔心的就是流感季開始之後,由於症狀的相同性太高,如果兩者伴隨發生會難以去格,發展有效的快篩將是重點。否則,到時候可能急診人滿為患,「因為每個人都要關起來,等待PCR檢驗結果出爐。」他也說,如果醫師有敏感度主動找到個案,「應該要謝謝他,而不是檢討他。」周百謙表示,在國際期刊和國內個案都可以看到,新冠肺癌的重症個案有暫時性的免疫癱瘓,如果加上壓力、疲勞、睡眠呼吸中止等情況,也會加重某些免疫細胞的不反應。為了度過這段暫時的脆弱期,醫療上會用各種支持療法、控制細菌感染的方式,幫助人撐過去並將損害降到最低,所以「這就是比氣長,醫療能量絕對不能癱瘓,」這也是因應秋冬可能疫情的關鍵。周百謙也提醒,口罩是台灣防疫的關鍵,上升中的口罩需求也是世界趨勢,未來布口罩市場會興起,因為布口罩可回收,但現行口罩在自然界中要185年以上才會分解。再者,台灣未來可善用精良的人工智慧科技,在醫療環境中發展融合「零接觸」的治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