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9 名人.精華區
搜尋
治療
共找到
13327
筆 文章
-
-
2024-07-29 焦點.長期照護
小中風不復健,恐錯失恢復機會!小中風出院照護4選擇
62歲蘇大哥假日在朋友家泡茶時,茶杯突然從手中滑落,朋友見狀驚覺可能是中風前兆,緊急撥打119盡速就醫,入院後診斷為「暫時性腦缺血」,也就是俗稱的「小中風」,很快獲得治療,預後狀況佳。小中風還好,自行休養即可?入院後大約2周,醫院通知可以辦理出院,因為肢體表現症狀輕微,日常生活不需要協助,但需要有人在旁看顧,曾經半夜起床如廁跌倒過,因此家屬陷入兩難,想回家,擔心沒人照護;想住院復健,又覺得不需要24小時待在醫院。由於小中風患者的受損功能不多,不少患者覺得休養即可,反而錯失許多功能性的恢復。事實上,小中風後一定要固定時間回診用藥、切勿聽信偏方,飲食控制、規律的運動、良好生活作息缺一不可。臨床上,小中風出院後,常見的照護有4種選擇,家屬可依照經濟能力、家中人力安排、身體功能性復原考量,再與醫療人員、個管師一起討論,如何讓患者運動訓練一段時間後,以恢復日常功能。小中風出院照護4選擇1.住院復健:在鄰近縣市尋找可收住院復健的醫院,患者不需要交通往返時間,療程中體力不佳或不舒服,也可以直接回病房休息。但是住院總天數需視收治醫院而定。2.門診復健:患者經醫療團隊評估後,可往返住家及醫療院所執行復健,居住環境較熟悉,復健成效易於模擬居家環境應用。但是交通時間增加,患者日常生活獨立性不足之前,照顧者負荷較高。3.長照2.0(出院銜接):可經由醫院出院準備服務小組個管師或家屬聯繫1966長照專員詢問,但往往小中風礙於年紀、功能表現,可以使用到此項服務的為數不多。4.居家復健:患者在居家生活、社區外出時,遇到的不方便可與治療師討論,可實地模擬、規畫運動,訓練功能性活動與日常環境直接結合,復健時間較為彈性。
-
2024-07-29 醫療.皮膚
紅腫熱痛要注意!泡水細菌、微生物易入侵…颱風後常見3大皮膚病
凱米颱風帶來驚人雨量,許多低窪地區一片狼藉,有民眾苦中作樂,跳進水中游泳、玩漂浮,看在醫師眼裡,把馬路當成游泳池等於把細菌帶上身。台北林口長庚醫院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說,颱風天泡髒水容易讓細菌、微生物入侵身體,如果身上有傷口,可能導致蜂窩性組織炎。民眾忙著搶救家園,雙腳長時間泡在水裡,除了皮膚潰爛,還會危及生命。黃毓惠表示,免疫功能差、糖尿病患者要特別小心受到細菌、病毒感染,在澄黃色的汙水移動、游泳,可能被鐵片刺傷或玻璃劃傷,破傷風桿菌就可能會進到人體內。黃毓惠提醒,清理家園一定要穿著包覆性的鞋子,避免直接接觸到汙水或是潮濕土壤。完成清掃工作後,一定要另用清水洗淨雙腳再擦拭,保持乾爽,防止感染香港腳或惡化。另外,髒水及汗水混合,皮膚易紅、癢、起疹子,小心濕疹、過敏等皮膚疾病發作。看似常見的皮膚病,一直不停搔癢,抓破皮讓細菌進入皮膚底下的組織,會衍生成蜂窩性組織炎。黃毓惠強調,出現紅腫熱痛等症狀,需趕快就醫治療;一旦感染發生蜂窩性組織炎,就要使用抗生素治療,多半可以迅速復原。颱風後要小心的皮膚病1.香港腳:天候潮濕加上夏日高溫,最容易讓香港腳復發,一定要把腳擦乾,尤其是趾縫。2.濕疹:天氣濕熱容易導致皮膚癢、起水泡,造成濕疹發生。3.皮膚過敏:髒水可能是過敏原,引起紅斑、瘙癢等反應。颱風過後,天氣逐漸炎熱,紫外線幾乎天天爆表,黃毓惠呼籲,務必做好防曬,過量的紫外線除了加速皮膚老化,也會誘發癌變。如果擔心防曬乳液的成分可能造成過敏、致痘、長粉刺,至少要做足穿薄長袖、撐傘、戴帽子及太陽眼鏡等物理性防曬。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盧勝男:台灣消除C肝做法,連韓國都羨慕、學習
台灣消除C肝做法、成績,連韓國也深感興趣、很羨慕,特別將政府作法翻成韓文,做為學習參考。⾼雄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教授級主治醫師盧勝男表示,台灣消除C桿的做法深獲國際肯定,像韓國將2018年衛生福利部「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所出版的「國家消除C肝政策綱領2018-2025」一書翻成韓文,作為消除C肝病毒參考,代表這些政策、做法的確對消除C肝是有正面效果。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2016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按部就班,朝計畫性目標前進「BC肝消除,是指讓BC肝不再是公共衛生問題。」曾擔任國家根除C型肝炎辦公室流行病學研究組組長的盧勝男分析,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針對消除C肝所訂立的認證標準,包括「計畫性目標」與「影響性目標」。其中,計畫性目標是指「大家認真做,從預防、篩檢到治療,看可以做到甚麼程度,這是計畫性目標」,在計畫性目標中,血液有C肝病毒的族群當中,需要有90%以上受診斷,且確診病患中有超過80%都接受治療,才符合認證標準,而根據各項針對不同族群的調查顯示,國內確診身上帶有C肝病毒的病患中,接受治療比率都有超過90%。談到如何把C肝病患找出來,並協助病患接受治療,盧勝男解釋,目前主要是以取代性指標計算哪些地方、族群有較多病患,因此只要篩檢8%的人口,就可以找出約25%的C肝病患,不需要篩檢90%的人口,就可以找到90%以上的病患。繪製C肝地圖,更能掌握精準數據為了達到上述目標,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根據多項「高盛行率地區界定指標」繪製「臺灣C肝風險潛勢地圖」,之後在「C手前行,全民協力,完篩也完治—2022 C型肝炎專家會議」中公布「1946-1980年出生世代C型肝炎抗體盛行率地圖」。在2023年,國民健康署與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台灣消化系醫學會、台灣肝臟研究學會等合作建立線上數位生態系統「臺灣C型肝炎消除地圖」網站,讓所有數據更加精準、明確、透明。盧勝男表示,從2000年9月開始做C肝篩檢,以1941年到1980年出生人口來看,也就是45歲到84歲族群,已篩檢58.2%人口,近六百萬人,其中C肝抗體陽性率在調整年齡後為2.86%,這群人雖然有C肝抗體,但不見得就是血液帶有C肝病毒, 因此進一步診斷可發現,若年輕人有C肝抗體,血液帶C肝病毒比率約50%,年長族群大約40%,代表近一半的人需接受治療,估算出來約為14萬7千人,其中接受治療比率達92.8%。協助特殊族群篩檢、治療,需多方努力上述為一般人口數據,若是透析病患、HIV族群、接受美沙冬替代療法族群、矯正機關收容人、糖尿病患者、早期腎臟病病患等C肝高危險族群,經許多單位自發性篩檢協助,接受治療比率都有達90%以上,不過像接受美沙冬替代療法、丁基原啡因治療的族群,篩檢率還有需要努力的地方。至於WHO所訂立的影響性目標,則是指「當大家認真做,會產生甚麼樣的結果,這是指C肝的發生率、死亡率」。盧勝男表示,由於這目標是B肝、C肝一起計算,若要有精確數據就會有一定難度。在2023年,世界衛生組織針對消除C肝訂立新版「絕對性指標」,也就是C肝發生率要小於10萬分之5,若是靜脈毒癮族群,C肝發生率則要小於2%,而要讓C肝相關死亡率下降,難度可能最高,若B、C肝一起計算,死亡率須不超過10萬分之6,台灣目前的B、C肝死亡率為10萬分之20以上,兩者有段差距,其中C肝死亡率更要控制在10萬分之2以下,除了需要時間,也需要多方一起努力。C肝相關肝癌發生率下降,繼續朝目標努力對於C肝相關肝癌的發生率趨勢,盧勝男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癌症登記報告,若以2015年為比較標準,在2021年,C肝相關肝癌發生率為10萬分之8.24,下降33.5%,預計2025年,會下降到10萬分之6,到了2030年,可能降到10萬分之2.65,不過發生率不代表死亡率,台灣肝癌死亡率超過70%,而肝硬化死亡率部份,近期將補齊數據。盧勝男直言,若要通過2025消除C肝認證,還需要準備許多的資料,才可能壓線、達標,這部分需要各單位一起分工合作,才能攜手朝「2025 年消除C肝、超越世衛」目標前進。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王治元:「慢性病+C」找出高風險族群,C肝普篩成慢性病「救命步驟」
糖尿病是全世界最令人頭痛的慢性病之一,尤其患者因其免疫系統和代謝功能的異常,成為C肝病毒的高風險族群,台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暨代謝內分泌科主任王治元表示,C肝病毒增加了胰島素的阻抗性,這使得血糖控制更加困難,進而加劇糖尿病的共伴效應發生,這些併發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病變、中風、腎臟病及淋巴癌,在共伴效應下,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提高了1.5倍。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2016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王治元指出,糖尿病與C肝患者的共伴問題嚴重,且兩者會相互影響,導致疾病控制更加困難,糖尿病患者感染C肝的風險比非糖尿病者高2倍,而C肝患者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是非C肝患者的3倍。這兩種疾病相互影響,使得病情控制更加困難,尤其C肝病毒會增加胰島素阻抗性,導致血糖控制困難,進而加劇併發症的發生,包括: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病變、腎臟病變等,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中約有6.8%的人合併慢性C型肝炎病毒感染。王治元特別感謝在高雄醫學大學校長余明隆校長的指導下,台灣完成了全世界第一個糖尿病C肝根除共識指南,強調透過大規模篩檢和治療,可以降低C肝對糖尿病患者的影響。計劃採用反射測試(reflex test)來提高篩檢率,得出結果後進行更深入的病毒檢測,這樣的治療方式特別適用於中高齡族群,特別是高風險的共伴患者。一旦能根除C肝,對於糖尿病患者的控糖、併發症的發生,和再罹患機率都能有效降低,這也符合國健署提到的新陳代謝症候群,也就是準糖尿病的病人,應該都要預防性篩檢的原因。多團隊合作改善患者病情,個管師發揮作用,有效進行C肝病人管理經過台灣肝臟學會和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的共同努力,王治元提到,在2022年至2023年5月期間,啟動「台灣多中心前瞻性質量改進計劃」,有18家醫院參加計劃,共篩檢28,436位病人,發現1,379位糖尿病患者存在C肝問題。在篩檢過程中,每個中心根據其提供的口服藥物,及微根除的策略進行新穎評估,結果顯示,多團隊合作能顯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減少併發症的發生。王治元強調,將這些措施納入醫院的關鍵績效指標,並利用專家意見管理C肝治療的副作用非常重要,而個管師在C肝管理中的協助也非常關鍵,他們能有效辨識病人,並進行後續的治療。目前的C肝普篩計劃已將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等慢性病患者的照護,全面都+C(加入C肝篩檢)。王治元表示,台大醫院的普篩經驗也顯示,早期篩檢能找出高風險族群,尤其整合C肝篩檢和治療對慢性病患者非常重要,不僅能幫助高風險族群進行再篩檢,還能有效降低併發症風險。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陳詩典:藥癮族不只戒毒、也要防C肝,一個都不能少!
在台灣消除C肝的過程中,靜脈注射藥癮者不僅易因共用針頭感染C肝,且因篩檢不易常成「漏網之魚」。衛生福利部嘉義醫院副院長陳詩典觀察到,這些族群雖是C肝高危險群,卻無法強制篩檢,且用藥順從度差、再感染率也高,除了接受美沙冬替代療法族群,接受丁基原啡因替代療法族群,更常因不喜歡去診所、不喜歡接觸陌生人群而逃避篩檢、治療,由於這種種挑戰,C肝篩檢、治療率若要達標,就得更講求衛教、C肝快篩的推廣,以及跨單位、跨團隊的合作。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2016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腸胃科、精神科、感染科,必須攜手合作在醫療院所,靜脈注射藥癮者常用美沙冬、丁基原啡因等低毒性藥品取代高毒性毒品,稱為替代療法。陳詩典表示,想幫助靜脈注射藥癮合併C肝患者進行篩檢、治療,光靠肝膽腸胃科醫師,力量並不足夠,必須精神科醫師、感染科醫師也一起加入,效率才會高,不過像精神科醫師,往往因檢查人力有限、擔心藥物副作用等因素而有所猶豫,此時可運用工作坊等方式,尋求共識,才能事半功倍。陳詩典指出,當透過院內轉診、同體系支援等轉介模式,搭配肝膽腸胃科、精神科、感染科等團隊攜手合作,協助靜脈注射藥癮合併C肝族群接受篩檢、治療,接受美沙冬替代療法者便較願意接受C肝篩檢,篩檢率近百分之百。數據也顯示,上述族群的C肝抗體陽性率近九成,血液中有病毒比率約百分之八十二,治療率近百分之九十八,完成C肝全口服抗病毒藥物療程比率為百分之八十八,經衛教宣導,四年再感染率降到百分之一。C肝快篩,簡單、方便又快速陳詩典解釋,C肝快篩的好處在於簡單、不需抽血,且很方便、隨時可執行,快篩結果馬上就知道,不需回診,所以非常快速、有效率,當病患接受C肝快篩,就能在第一時間知道C肝抗體為陽性或陰性。若是C肝快篩結果為陽性,病患需進一步驗病毒量,七天後可確認病毒量,若需治療,則回醫療單位取號、拿藥,在使用C肝全口服抗病毒藥物8-12週後,確認無病毒量,即可治癒。而這樣的模式不僅可增加藥癮者篩檢意願,也讓長輩、接受透析治療(洗腎)與心血管疾病患者等不易抽血族群更願意接受C肝篩檢,踏出就醫、診斷第一步。鼓勵藥癮者做C肝快篩,勇敢踏出第一步事實上,衛福部心健司已將藥癮族群納入 「一一三年度藥癮治療費用補助方案」服務對象,且依衛福部「二O二五年消除 C 型肝炎 計畫(二O二四-二O二五年)」,鼓勵每年至少接受一次 C 肝抗體篩檢,每執行一次替代治療個案 C 肝快篩,並將結果上傳「藥酒癮醫療個案管理系統」,便支付C肝快篩行政協作費每人次一百元,以鼓勵醫療人員協助藥癮者做C肝快篩。截至2014年6月,全台藥癮戒治機構有147家,包括156個服務點,而替代治療執行機構有180家,服務點有183處,包含醫院、診所與衛生所,其中有64家醫院、診所申請C肝快篩服務,陳詩典認為,無論是政府、醫療或非營利機構、社區單位,透過跨部會、跨科別合作,才能有效協助靜脈藥癮注射者消除C肝、降低再感染率。 ※ 珍愛生命,向毒品說 NO!毒品危害防制諮詢專線 0800-770-885
-
2024-07-28 癌症.肝癌
健保大數據/肝癌總人數逐年上升:65歲以上最多 男為女2倍
肝臟是沉默的器官,被稱為「國病」的肝病,隨著多年來的B肝疫苗接種,B、C肝炎篩檢、追蹤、治療及肝癌治療等計畫,肝癌每年新發生診斷人數、標準死亡率均有下降趨勢。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你了解肝癌患者人數變化與治療現況。隨著B型肝炎疫苗接種、B型肝炎抗病毒藥物,以及C型肝炎口服抗病毒新藥之治療,肝炎防治多年來已見成效,如今又搭配國家114年消除C肝的目標,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肝病消除僅差最後一哩路,他呼籲,一定要落實B、C肝炎病毒篩檢及定期追蹤,反轉過往「肝病被稱為國病的羞辱」。曾見晚期肝癌病人受苦,多年肝癌防治終見成效。「晚期肝癌病人,皮膚泛黃、腳踝水腫,尤其腹部嚴重積水,肚子大大的,但四肢卻十分瘦弱。」石崇良說,罹患肝癌不會痛,不容易早期診斷,發現時多已出現黃疸、腹水等肝硬化晚期症狀,並演變為肝癌。過去他擔任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時,常收治肝癌晚期患者,每次看到病人定期到急診室「放水(台語,抽腹水)」,表情十分痛苦,毫無生活品質,他於心不忍。長期以來,政府推動多項肝癌防治計畫,從民國73年針對B肝帶原母親產下的新生兒施打B肝疫苗;75年起全面實施新生兒B肝疫苗接種;多年來也針對懷孕媽媽進行B肝抗原血液檢測、新生兒推廣B、C型肝炎篩檢,以利早期篩檢、早期發現,「這是對的政策」。B、C型肝炎論質計酬計畫,追蹤率達九成。石崇良指出,99年推動全民健康保險B型肝炎帶原者及C型肝炎感染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針對肝炎帶原者定期追蹤檢查肝功能及腹部超音波等,該計畫病人追蹤率都達九成以上,而未加入計畫者追蹤率僅七成。據癌症重大傷病新申請領證數期別統計,肝癌一期患者約占三成,而目前B、C肝病人照護率為五成,希望納入人數可以持續增加。如今肝癌完全符合國家防治癌症五步驟,包括倡議戒酒的健康促進、實證評估及篩檢、B及C肝的預防性治療,及早期診斷、精準治療。針對血液透析病人,每年篩檢一次並上傳結果,給予額外獎勵,及早發現感染B、C肝炎的病人。新發生診斷,肝癌為五癌中唯一下降者。台灣人口老化,平均餘命增加,65歲以上癌症發生率逐年上升。石崇良說,以癌症重大傷病新申請領證數期別統計,乳癌每年新發生診斷人數,107年為1.3萬多人,112年增為1.6萬多人;結腸、直腸及肛門癌(簡稱大腸癌)從1萬3900多人增至1.5萬多人;子宮頸癌由3,786人增至4,565人;口腔癌由7,796多人增至7,979人;氣管、支氣管及肺癌(簡稱肺癌)更從1.4萬多人增至1.8萬多人。肝癌相對其他癌症,自107年新發生診斷為1萬496人,112年降為9,488人,為五癌中唯一呈下降趨勢的癌症,且肝癌標準化死亡率也逐年降低,顯見肝癌篩檢、追蹤已有具體成效。近年來,C肝藥物治療可說是最成功的計畫。石崇良說,全國C肝患者估計32萬人,隨著國家推動明年消除C肝目標,其中非高風險患者治療人數已逾八成,預計明年整體可達到微根除目標,相較於世界衛生組織(WHO)預計2030年的根除目標提早達標,最後目標是治療所有的C肝病人,根除C肝。健保陸續給付C肝用藥、免疫合併標靶療法,為病人省下大筆藥費。石崇良說,健保署去年8月宣布,免疫合併標靶藥品療法列入晚期肝癌第一線用藥,為患者每年省下3百萬藥費,延長餘命中位數約5.8個月,接近半年。健保署也自106年起給付C肝用藥,目前C肝藥物一人藥費約18萬元,且108年起不限肝纖維化、治療經驗,110年10月將原限消化系內科或消化系兒科專科醫師處方使用,放寬不限處方醫師資格,讓病人用藥可近性更高。石崇良說,自106年至今年4月,使用C肝全口服藥物治療人數已達16萬6,209人,這是健保很大的貢獻。且就肝癌治療成本來看,篩檢仍是最具效益,早期發現治療,可以省下高昂治療費用,降低健保負擔。預計今年8月起,國民健康署將試辦以糞便抗原檢測胃幽門螺旋桿菌(HP),相信未來有機會消除HP感染,降低胃癌發生主要風險因子。他相信透過早期篩檢,肝癌及胃癌發生率都會逐漸降低。國健署為配合國家明年消除C肝目標,協助民眾及早發現是否感染B、C肝炎病毒,109年9月28日起,放寬B、C型肝炎篩檢補助年齡為45至79歲民眾,原住民提早至40歲,終身享免費篩檢一次。肝癌總人數逐年上升65歲以上最多 男為女2倍「肝如果不好,人生是黑白的。」這句廣告詞深植人心,早年肝病號稱國病,而肝癌曾多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首位,直到20年前被肺癌超越。衛福部統計,112年死於肝和肝內膽管癌人數達7,724人,排名第二,僅次於肺癌;健保署統計,近五年來,肝癌就醫人數逐年上升,自108年到112年,共增加3,420人。肝癌病人常合併B肝、C肝及肝硬化等,民眾仍不可輕忽肝癌威脅。好發族群隨年齡增加,男性明顯多於女性。依健保署統計,肝癌就醫人數108年5萬3,920人、109年5萬4,670人、110年5萬5,660人、111年5萬6,540人、112年5萬7,340人,就醫人數上升幅度達6.3%。健保署表示,肝癌屬於慢性疾病,每年就醫人數會慢慢增加。進一步分析發現,肝癌好發族群隨著年齡增加,男性多於女性。112年統計發現,44歲以下約850人,男性520人、女性330人;45到64歲有1萬8,660人,男性1萬4,440人、女性4,220人;65歲以上有3萬7,840人,男性2萬4,090人、女性1萬3,750人。男性肝癌人數約為女性的二倍,65歲以上占比逐年增加。肝癌共病前三名分別為B肝、肝硬化、C肝。112年肝癌病人共病第一名為慢性B型肝炎、第二名為肝硬化、第三名為慢性C肝、第四名為慢性肝炎、第五名是高血壓。其餘共病還有糖尿病、原發性肝惡性腫瘤、胃食道逆流疾病併食道炎等。肝癌病情嚴重,病人就醫檢查檢驗常選擇醫學中心。健保署統計,108到112年,肝癌病人檢查檢驗件數約介於23萬至24.6萬件,50%以上為醫學中心執行。肝癌檢查項目方面,主要有異常凝血酶原檢驗(PIVKA-II)、甲型胎兒蛋白、腹部超音波,其中PIVKA-II篩檢為健保署於109年9月1日新增的給付項目,因此,109年至112年篩檢件數持續增加,112年達到2萬多件;108年至112年甲型胎兒蛋白檢查件數為1.4萬至1.6萬件,腹部超音波檢查為4.2到5.2萬件,而109年到111年因受新冠疫情影響,檢查件數略為降低。免疫藥品合併標靶成主流,列入晚期肝癌第一線用藥。肝癌治療上,目前免疫藥品合併標靶藥品療法已慢慢成為趨勢,但使用人數上,仍以標靶藥物蕾莎瓦為多。以112年來說,蕾莎瓦使用人數1,824人,使用免疫合併標靶藥品人數為546人。健保署於去年8月宣布,將免疫藥品(癌自禦)合併標靶藥品(癌思停)療法列入晚期肝癌第一線用藥,為患者省下每年3百萬藥費。台灣肝癌醫學會秘書長、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懿宬表示,肝癌病人致病原因約90%為罹患B型或C型肝癌,其餘為酒精性肝癌,雖然早年有食用遭黃麴毒素汙染的食物所導致的肝癌病例,但現在已較為少見。近年來,國人飲食西化,肥胖人口增加,脂肪肝患者也須提高警覺。李懿宬說,衛福部為達到2025年根除C肝,持續推動C肝防治計畫,病人已大幅減少。至於B肝防治,1984年政府開始推動免費B肝疫苗接種,目前40歲以下民眾均有接種疫苗,肝癌盛行率低於1%;相較40歲以上罹患肝癌人數仍較多,盛行率約10%到15%,民眾不可掉以輕心。根據他臨床觀察,肝癌患者就醫時,診斷為中晚期的人數占比約四成,顯見B肝、C肝、肝硬化等肝癌高風險民眾,常輕忽定期追蹤的重要性。約四成確診已中晚期,B、C肝等高風險群務必追蹤。肝癌治療上,李懿宬說,病人目前使用免疫及標靶藥物治療的反應率、存活率,相較過往使用的蕾莎瓦好,已成為治療肝癌用藥的首要選擇。但健保給付有限制,如治療後經連續2次評估病人腫瘤沒有明顯縮小,但也沒有持續惡化,也就是穩定控制時,就必須自費治療。他呼籲,健保應比照國外使用條件,用藥後於腫瘤出現明顯惡化時,才停止給付。肝癌除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也是選項之一。北榮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周書正說,病人於術前先接受完整影像檢查,評估腹腔腫瘤大小、位置、數量,以及肝、心肺功能等,以便手術時一網打盡。目前肝癌手術方式多元,如達文西機械手臂、螢光腹腔鏡,以及傳統腹腔鏡及開腹切除手術等。術後需完整追蹤,一旦病情出現變化,可以立即處置,避免病情惡化後,延誤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專家:研發C肝疫苗、預防投藥才能除根疾病
C肝消除、防治議題,在世界肝炎日引起重視。中研院院士陳培哲指出,若想徹底「根除C肝」,沒有疫苗,很難達成這樣的目標,因此希望未來可以研發C肝疫苗,或者也可進行研究,以了解是否可採行類似「HIV預防性投藥」策略,如果有C肝疫苗,或有預防性投藥策略,才可能真正邁向C肝根除之路。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2016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對於台灣是否能在2025年達到世界衛生組織(WHO)消除C肝目標,陳培哲深感樂觀,不過他也發現,對於C肝治療預估人數,不同統計,數據都不太一樣,根據兩年前估算數據,還需治療人數約六萬八千人,而國健署也有詳細估計,每一項數據都略有差異,因此建議估算要有上限、下限,算出人數範圍,若需要治療的病患越來越少,也需有相關科學佐證,整體數據就會比較客觀。找出低危險群、矯正機關病患,才是真挑戰陳培哲指出,目前在消除C肝上,比較困難的地方在於低危險群的篩檢,像台北市、新北市等,C肝盛行率可能只有百分之零點五或百分之一,但因為族群數量很大,要進行篩檢並不容易,這也是未來重要挑戰,現在正和教育部有些合作,希望可以開始展開行動。輔仁大學數據科學中心執行長蒲若芳認為,想成功消除C肝威脅,必須要有六項「驅動力」,分別為「醫學界實力要雄厚」、「領導者具有遠見」、「要規劃周密、執行到位」,也要「公私協力」、「運用數字管理」,並努力進行「各種微消除策略」,才會事半功倍。在消除C肝的過程中,矯正機關收容人的C肝篩檢、治療,常帶來許多挑戰,蒲若芳表示,在矯正機關,收容人的停留時間長短不一,且有管理需求,診治上需矯正機關、醫療單位合作、溝通,醫療流程也需細心設計,才能提升篩檢率、治療率。C肝檢查納慢病888計畫,需修診治指引此外,醫界基層近來發現,在進行糖尿病等共病治療時,若加入C肝檢測,常遭健保核刪,因此進行糖尿病等共病治療時,便不太敢執行C肝檢測工作。對此,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表示,這問題並非C肝檢查核刪或不核刪,重點在於,糖尿病防治是賴清德總統「三高防治888計畫」重要一環,若要納入C肝檢測,讓C肝檢測成為常規檢查一環,就要考慮修改相關診治指引,並把C肝列為個案管理中的必要檢查項目,而這樣的做法,除了需要經過各方討論、凝聚共識,也要評估成本效益。若是有效益、有共識,健保署一定予以支援、努力執行相關計畫、政策。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性愛不戴保險套,竟成C肝再感染漏洞!
性愛不戴保險套,竟成為C型肝炎再感染漏洞!疾管署署長莊人祥在台灣肝臟研究學會與聯合報共同主辦的「為台灣喝采!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中表示,根據疾管署C型肝炎通報系統,在2016年,C肝合併HIV(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又稱愛滋病毒)病患的比率有上升趨勢,不過近年來已下降到4成以下,而C肝主要危險因子之一為性愛過程「未全程完整使用保險套」,導致易同時感染C肝、HIV,C肝再感染率也較高,其中九成為高危險性行為族群。「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二○一六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二○二五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HIV族群多了解C肝威脅,再感染率可降至1%衛生福利部嘉義醫院副院長陳詩典也發現,不少藥癮者因HIV(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又稱愛滋病毒)感染已有預防性投藥策略,導致性愛沒有全程使用保險套,而這樣的做法卻可能造成C肝傳播、再感染,成為消除C肝破口,因此醫療、社區、非營利機構(NGO)必須合作,針對這些族群進行衛教宣導、推動C肝快篩,才能產生防治成效,根據過去經驗,如果做好衛教工作、追蹤,幫助這些族群有疾病防治意識,C肝再感染率可下降至1%。莊人祥分析,自2016年,HIV合併C肝感染病患人數,到2021年,比率達49%,從2022年到2023年,降到40%以下,在國外,HIV感染者的C肝再感染率為每百人年5.27,北美為每百人年3.92,在台灣,根據研究統計,2019年的HIV感染者C肝再感染率為每百人年8.2,到了2023年,已降到每百人年3.73,數據明顯下降。疾管署積極衛教,將加強追蹤病患用藥近年來,疾管署已補助各地衛生局辦理急性病毒性肝炎防治計畫,並分眾辦理病毒性肝炎衛生教育、活動。2021至2023年,針對醫事防疫人員、高風險族群及一般民眾辦理肝炎教育訓練或衛生教育活動共計6079場次,累計235708人次參與,對於急性C肝確診病患,各地衛生局也有進行衛教,在2023年,衛教完成率達97%以上,自2025年,也將加強掌握C肝確診病例至醫療院所接受追蹤檢查,並評估病患接受全口服抗病毒藥物情形。此外,為了配合2025消除C肝計畫,疾管署也運用現行HIV匿篩管道,推動C肝抗體快篩檢測,及早發現潛在個案,並協助轉介、就醫治療。不僅如此,統計也顯示,接受血液透析者也是C肝再感染高危險群,針對這部分,莊人祥建議,可提升醫療機構感染管制查核,疾管署已訂立診所感染管制督導考核項目,建議各地衛生局可參考、採納。C肝病患若再三感染,治療藥物健保給付議題也引關注,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認為,對於多次感染病患用藥是否納健保給付,須有更多共識,若藥物進一步降價,或許更有機會。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余明隆:台灣C肝治療率高達九成五 美國擬借鏡台灣經驗
台灣在C肝消除的成就引起國際關注,高雄醫學大學校長余明隆表示,美國計畫借鑒台灣的成功經驗,推動C肝根除預算排進眾議院。「臺灣C型肝炎消除地圖」網站在2023年推出,顯示由過去的潛勢地圖進化為精準推估平台,提供全面透明且精確的數據和資訊,截至2024年3月為止,C型肝炎抗體篩檢率接近六成,RNA檢驗率達八成,治療率更高達九成五。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2016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由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攜手國民健康署、台灣消化系醫學會、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共同建立的「臺灣C型肝炎消除地圖」,計畫主持人余明隆指出,目前網站以45至79歲的人口為基底,根據2016年的操作型定義,提供詳細的篩檢率數據,針對特殊族群,如:洗腎病人、HIV及美沙冬藥物成癮者等,進行相關消除進度,未來更計畫加入糖尿病患者及受刑人數據,並分享各地消除C肝的實務與策略,精準顯示出台灣在C型肝炎篩檢、診斷和治療上的成就。透過臺灣C型肝炎消除地圖的數位生態系統,顯示台灣在C肝防治的重大進展,余明隆提到,截至2024年3月為止,C型肝炎抗體篩檢率接近六成,RNA檢驗率達八成,治療率更高達九成五。其中新北市的抗體篩檢率為五成,RNA檢驗率七成,治療率九成五;台南市的抗體篩檢率為六成三,RNA檢驗率達八成五,顯示出不同縣市在消除C肝上的進展,尤其網站從去年12月19日成立至今,已有12,000人次造訪網站,顯現大眾對C肝消除的關心。余明隆表示,未來透過C型肝炎消除地圖,不僅能提供最精確的C肝消除數據,還能將寶貴的經驗分享給國際社會。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陳潤秋:新北市推「一管到底」,篩檢涵蓋率脫離後段班
原本消除C肝計畫稍微落後的新北市,已急起直追,脫離後段班了。本身也是肝膽腸胃科醫師的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指出,新北市是低風險區域,唯有烏來屬中風險,但在去年也達到微根除,新北也推出一管到底快速通關政策,聚焦在透析族群、毒藥癮者等高風群,和矯正機關合作也篩檢近千人,治療率100%,在HIV族群則由個管師轉介醫療,C肝根除優於全國。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2016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依據國健署的資料顯示,全國各縣市消除C肝篩檢情形,平均涵蓋率約58%,其中第一名是苗栗縣最高七成,其次是彰化縣六成八,第三名為屏東縣六成七四,而全國幅員最大的新北市,在這一兩年積極努力下,已突破五成的篩檢涵蓋率,已脫離後段班。陳潤秋表示,新北市唯一列為中風險是烏來去年就達到微根除,C肝抗體篩檢率九成九,RNA檢驗率及治療率都達100%,而在篩檢的政策上,包含多元管道宣傳、醫療院所社區整合式篩檢,目前已有400場篩檢活動,另外也聚焦重高風險族群,預防再度感染等四大策略,而為了找出潛在病人,新北市推出的一管到底、快速通關的照護策略在一般民眾及特殊族群都發揮效果。舉例來說,民眾到新北市醫就診,全面針對住院及門診病人進行B、C肝查詢,經由健保卡的資料若發現民眾沒有檢驗過B、C肝,就會抽血檢測,陽性者轉介綠色通道,再進行RNA檢測,陽性者就直接進入治療體系,這都有專案管理追蹤;至於慢性病患者的篩檢則由個管師定期追蹤。在特殊族群上,新北市政府也會要求市透析機構定期回報指標數據,C肝抗體篩檢率,RNA檢測率及治療率與112年比較都有增加,其中RNA檢測率增加3.1%最多;在矯正機關方面,篩檢人數已近千人,抗體陽性率約兩成,陽性者再進行RNA檢測率及治療率都達100%。陳潤秋指出,由於藥毒癮者的C肝陽性率高達96%,新北市輔導市內7家美沙冬替代療院對篩檢的認知,也強化一管到底的策略,並全額補助RNA檢驗費、診療掛號費等,在HIV+C肝共照服務每半年得定期篩檢,讓消除指標優於全國。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林明達:C肝門診導入監獄,曾獲國際專家肯定
研究指出,監所內的靜脈毒癮者(PWID)是C肝高風險族群,及早接受診治不僅減少後續成本,避免感染他人,法務部矯正署副署長林明達表示,也有益於獄方管理,因此矯正署與國健署合作推動矯正機關C肝篩檢與治療計畫,提供衛教宣導、血液篩檢、門診治療,篩檢1萬7千多收容人,治療其中2千餘位C肝病患,傑出成果更獲國際專家肯定。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2016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依據相關法規,收容人C肝篩檢不具強制性,林明達說,計畫透過地方衛生局、健保署與矯正機關,向收容人衛教說明,同意篩檢後若為陽性者,則安排門診評估治療與否,並依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健保給付執行計畫,進行後續治療與追蹤,即使個案轉移或離開矯正機關,也能透過個案登錄系統,銜接療程。以2021至2022年為例,共有39家協辦機關、近3萬5千位受刑人參加衛教說明,1萬7千餘人同意篩檢,2千餘人接受治療,C肝抗體陽性率為27.4%,C肝口服新藥(DAA)治療率為83.3%。2023至2025年全面開放協辦機關,考量到少年感染率低、人數少,且需監護人同意,故先排除少年矯正機關,若有個案問題,再透過一般門診處理;預計篩檢人數1萬9千餘人。慢性C肝門診導入監獄模式曾獲全球消除肝炎聯盟肯定,林明達說,因地方衛生局尚未洽詢矯正機關,目前僅剩綠島監獄、連江分監及花蓮看守所未曾協辦,未來若有機會,矯正署將全力配合,以符合國內法律、世界衛生組織健康監獄指引、兩公約國家報告及審查所保障的收容人健康權,且照顧好收容人,也有益於管理人。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吳昭軍:今年推5大補助,提升院所篩檢意願
「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自2016年12月1日成立後,在完成階段性任務後,於2023年3月回歸國健署底下,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指出,截至今年3月篩檢涵蓋率平均約58%,有13個縣市已超過六成,而為了擴大篩檢政策,今年起推出五大補助方案,提升院所篩檢意願及民眾篩檢的可近性,目前也正匯整80萬筆資料,將提供達標前須要治療的人數,以確保可壓線完成。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2016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2025消除C肝將成為新政府最重要的政績,各部會卯足全力希望可以火力全開,但到底目前執行的如何?依據國健署資料顯示,目前消除C肝全國篩檢率平均達57.9%,但六都中有四都包括台中市、桃園市、新北市、台北市只有四到五成,其中台北市是最後一名只有46.3%,倒數三名,還有新竹市及新竹縣。為了擴大篩檢,國健署今年元旦推出的五大補助方案,包括成人健檢補助費用從200元調升至370元,矯正機關也同時加入補助計畫,另外,也提供陽性個案轉介補助費每案200元、C肝抗體檢驗結果及RNA檢測結果補上傳資料費每案30及50元、特定族群快篩試劑補助及行政協作費每案100元等政策。 「為了達標,不擇手段!」吳昭軍指出,尤其藥毒癮者是C肝高危險群,必須跨部門與矯正署合作,只要收容人進入矯正機構,滿18歲以上就會檢測BC肝,而國健署已採購8萬1100劑快篩試劑,至6月底前已透過心健司、疾管署及健保署配發3萬劑,到山地偏鄉離島地區,也提供靜脈藥癮者、美沙冬替代療法病人,及HIV匿名者,希望找出更多該治療的C肝病人。台灣明年是否可以消除C肝須靠科學性的資料數據佐證,因此,國健署必須克服資訊介接的挑戰,吳昭軍表示,資訊介接已於5月底完成,但仍有80萬筆的資料須要統整,屆時分析後就能知道達標前還有多少人須要篩檢治療,後續每季會提供須要核付名冊,由健保署撥付治療費用。為了宣誓明年達標的企圖心,國健署也預計在8月份與勞動部、工商團體及400家企業舉辦誓師大會,「我們有信心明年可以壓線達標!」吳昭軍樂觀的說。
-
2024-07-28 癌症.肝癌
健保大數據/國內肝癌多肇因B肝、C肝 定期追蹤避免肝纖維化
肝臟被稱為沉默的器官,義大醫院代理研究副院長許耀峻醫師指出,由於肝臟內部沒有神經分布,肝癌若出現症狀時往往已經是晚期。因此,肝癌高風險族群不能依賴症狀,必須透過定期篩檢和追蹤檢查,才有機會及早發現肝癌。C肝即使治癒,肝臟已受損,仍須定期追蹤。許耀峻說,後期肝癌可能出現腹水、黃疸(眼白變黃、茶色尿),或疼痛(因腫瘤大到壓迫肝臟表面或刺激到腹膜上的神經);有些人也會出現非特異性症狀,如倦怠、虛弱、胃口不好、體重減輕等。衛福部訂定2025年根除C型肝炎的國家目標,這是因為C肝的抗病毒治療安全有效,口服療程只需要8至12周、治療成功率幾乎100%,只要有病毒就應該清除。但許耀峻提醒,即使患者經過治療已清除病毒,但由於長期發炎容易累積傷害,肝臟若已發生纖維化或肝硬化,C型肝炎患者在感染痊癒後仍需定期追蹤。脂肪肝、過量飲酒、自體免疫肝炎或膽管炎等,也可能造成肝臟纖維化或肝硬化。許耀峻表示,不管任何原因,肝臟慢性發炎時間久便容易結疤,傷疤累積,就是肝臟纖維化,最終可能導致癌變,一旦發現慢性肝炎就要定期追蹤。病毒量高須用藥控制,有肝癌病史需密切追蹤。許耀峻說,肝硬化病人建議3個月追蹤一次,抽血檢驗胎兒蛋白或其他癌症標記(例如PIVKA-II),以及超音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其中以超音波最方便,是第一線篩檢工具。若沒有肝硬化等重度情況,一般建議是每半年追蹤,不過每個人病況不同,還是建議和醫師討論,制定個別化的篩檢計畫。至於B型肝炎,一直都是國人最主要的肝癌危險因子,許耀峻提到,B型肝炎的治療比較複雜,目前尚無法使用藥物清除感染,但現有藥物可抑制病毒複製,緩解病毒血症,並且改善發炎與纖維化情形。因此若病毒量高、肝臟慢性發炎,或肝臟已顯著纖維化的患者,應該要用藥物控制病情、避免惡化。此外,一親等如果有肝癌病史,肝癌風險會比沒有家族病史者多出2至4倍,他提醒這類民眾更需留意,特別是40歲過後,一定要定期追蹤。抽菸、酗酒、熬夜、脂肪肝,都是肝癌潛在威脅。飲食習慣方面,許耀峻指出,抽菸、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應戒除。此外,慢性病毒性肝炎是肝癌的重要病因,不論是B、C、D型肝炎病毒都是透過血液和體液傳染,例如共用針頭、牙刷、刮鬍刀、不安全性行為等途徑,所以必須避免上述行為。熬夜可能影響身體機能,例如容易出現新陳代謝問題,後續對於脂肪肝的發生,以及免疫系統等,也都會產生不良影響。許耀峻特別強調,病人睡眠要充足,否則新陳代謝效率不佳、免疫系統不好,對脂肪肝的患者而言,狀況可能會加劇;對病毒性肝炎的患者來說,則可能不利於身體免疫系統對抗病毒。脂肪肝的盛行率很高,過重或肥胖是最主要的原因,許耀峻表示,不是每一個脂肪肝都會演變為肝硬化或長出肝癌,但肝臟若因此慢性發炎,肝硬化或肝癌的風險便顯著增加。此外,有些人看起來不胖卻有脂肪肝,和基因(例如PNPLA3)多型性有關;糖尿病等新陳代謝疾病也會影響。有無脂肪肝?自我觀察兩大指標:BMI和腰圍。脂肪肝的形成,一般來說還是與體重密切相關。許耀峻說,自己是否過重,可以透過幾個指標觀察,身體質量指數(BMI)是其中之一,但BMI和每個人的骨架、身體組成等有關,未必完全準確;另外,還可以檢視自己的腰圍,腰圍和中心型肥胖相關,如果女生超過80公分、男生超過90公分,就要特別注意。內臟脂肪含量也是一個指標,不過需要透過特殊儀器,例如雙能X光吸收測定、磁振造影(MRI)等。對於一般民眾,還是建議觀察自己的BMI和腰圍數字,避免過重或肥胖。肝癌檢查追蹤方式.45歲-79歲民眾,終身可有一次免費B肝、C肝篩檢,一旦發現B肝、C肝、肝硬化隨即進入追蹤程序。.B肝、C肝患者應每6個月定期檢查一次。.肝硬化建議3個月追蹤一次。.每個人病況不同,建議和醫師討論,制定個別化的篩檢計畫。我有脂肪肝 有辦法改善嗎?許耀峻指出,脂肪肝是可逆的,研究數據顯示,減低10%的體重,就能顯著改善脂肪肝,甚至「從有到無」。建議飲食要避免手搖飲、糕點等果糖攝取,精緻澱粉的攝取量也要留意;運動相當重要,建議至少每周3次、1次至少30分鐘,重點是要養成規律習慣。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簡榮南:有望提前世衛達標,下5年邁入根除
台灣有望提前世界衛生組織,於2025達成消除C肝目標,B、C型肝炎防治辦公室臨床醫療組召集人、林口長庚醫院肝膽胃腸科教授級主治醫師簡榮南表示,目前再篩檢、治療8千至1萬人,確認靜脈藥癮者的感染發生率、清潔針具數即可達標,後續也應避免再感染,並健保給付治療至病患痊癒,邁向根除C肝。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2016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世界衛生組織曾宣示2030年消除包含C肝在內的病毒性肝炎,其所訂立的計畫性目標中,須抽血診斷九成潛在C肝病毒感染者,其中八成患者接受治療,並確保醫療性注射及輸血血品100%安全,每年提供每位靜脈藥癮者(PWID)3百個清潔針具;影響性目標則是一般族群、PWID感染發生率分別降至十萬分之五、2%以下,B、C肝相關肝硬化及肝癌死亡率降至十萬分之六以下。肝病是台灣國病,衛福部決心提前於2025年達標,目前還差診斷率86.9%、清潔針具每年每位至少200針、PWID感染發生率待評估,肝癌死亡率因列計B肝而難達成,其餘皆已達標。簡榮南表示,依近三年成人健檢近6百萬人資料推估,C肝抗體(anti-HCV)陽性率為2.86%,C肝病毒量(HCV RNA)陽性率約47-60%,若要達標,須再篩檢並治療8千至1萬名潛在C肝病毒感染者,因此建議對高危險群,如糖尿病、腎臟病與高血壓等慢性病患及藥毒癮者、監所收容人,加強篩檢診斷、治療,以事半功倍。同時,也須確認PWID的再感染率及清潔針具數,並應委託大型醫療院所精算B、C肝相關肝硬化及肝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作為影響性目標的替代指標。此外,簡榮南表示,今年台灣醫學中心評鑑試辦C肝篩檢防治,預計明年正式納入條文,除了關照醫院員工,鼓勵支援洗腎中心、監所等高危險群所在之處,並建議地方衛生局積極輔導管理,區域及地區醫院也納入相關條文更好。簡榮南說,達標最困難的是政府的決心與預算,已故中央研究院士陳定信欲給予政府三年籌備辦公室,但當年底行政院政務委員、健康台灣委員會副召集人陳時中,時任衛福部部長,自健保總額撥款成立跨部會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也與財政部研商,減輕基層診所醫師因治療C肝病人的稅額負擔。簡榮南表示,另外三大幕後功臣也包含前副總統陳建仁、投入研究的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所有學者,以及共同舉辦專家會議多年的聯合報;達標後,應朝根除努力,根據報告,HIV合併C肝感染者得知有免費藥可治,再感染C肝率提升至4.2%,故應思考如何防止再感染;另「治療就是預防」,若健保給付治療至病患痊癒,可避免將C肝病毒傳染給他人。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陳時中:借錢都要治療,衛福部長任內爭取獨立預算
行政院政務委員、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副召集人陳時中在擔任衛福部長任內,向國發會爭取健保之外,再加健保總額0.2%、大約63-65億專款用於C肝治療,讓原本只限嚴重肝纖維化患者才符合的用藥條件全面開放,加速台灣消除C肝計畫壓線達標。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2016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陳時中推動政策的決心來自於當年的心願「借錢都要來治療C肝」,後來C肝有了專款費用及專責辧公室。陳時中指出,雖然後來遇到新冠疫情,讓消除計畫緩步下來,但很多專家仍持續在偏鄉及各地努力,消除C肝政策明年即將壓線完成,他直言:「我們要為自己賀彩,明年挺胸越線。」陳時中指出,現任總統以健康台灣為施政重點,但台灣2016年開始進行消除C肝計畫時,就已經是健康台灣攜手前行的概念了,當年要決定這些政策須要決心勇氣及智慧,當年是由陳健仁副總統及已過世中研院前院士陳定信的勇氣,下定決心要進行2025消除C肝計畫,之後也是靠專家們的智慧來執行。2016年當時治療C肝炎口服藥物治療效果很好,但因所費不貲,健保給付條件過於嚴苛,病人得自費上百萬元。當年陳時中仍未在官署服務,有人跟他提及,是因為沒錢所以沒辦法放寬治療條件,因此他就在心中發願,「若我當衛福部長,借錢都要來治療C肝患者。」因此,2017年就任衛福部長後,C肝治療就開始放寬條件,希望可以在2025年達到消除C肝的目標;且為了不擠壓到健保總額預算,隔年陳時中特地跑到國發會,參與討論健保醫療給付費用成長率推估會議,再多爭取0.2%的預算,用在治療C肝上這筆獨立的預算約為60餘億元。回憶過往,陳時中認為自己只是有「憨膽」的勇氣,陳時中也感謝各位專家學者,直言「我們要為自己賀彩,明年挺胸越線。」陳時中也建議,在明年達標前,可與勞動部、公益團體、企業等團體合作,舉辦篩檢BC肝誓師大會形成一股社會運動,象徵消除病毒性肝炎C肝已告一段落,B肝起頭前行。至於2025消除C肝後,還得預防如何避免「高危險群」再感染,期待2030年有根除的可能,對此,陳時中建議,目前對於重複感染政府有給付第二次的費用,但民眾也須對自己的健康負責,也須進行倫理教育,或許可以針對第二次治療微增加部份負擔的費用,讓病人了解自己必須負責避免再被感染的風險。
-
2024-07-28 癌症.肝癌
肝癌治療方式有哪些?肝功能、肝腫瘤位置與大小影響治療選擇與預後
在肝癌治療中,患者的肝功能狀態、腫瘤位置、大小等,都會影響治療選擇與預後。醫師指出,一旦腫瘤的位置入侵血管,就容易隨著血流擴散,處理上也會更棘手。治療方式不單看腫瘤大小與數量,肝功能也是關鍵。義大醫院代理研究副院長許耀峻醫師表示,在肝癌的治療中,肝功能相當重要,不只需要分析腫瘤本身的因素,還要檢視病人的健康狀況等,而這和肝癌大部分是來自於慢性肝病、肝硬化有關。「很多病人得肝癌的時候,肝功能已經不好了。」這會直接影響到治療的可能性和選項。例如患者能否手術,不是單看腫瘤數量和大小決定,肝臟功能好不好、肝臟「有沒有本錢切」也很重要。通常癌症分期是用TNM分期,也就是依照腫瘤的大小和範圍等,區分第一期至第四期。不過肝癌比較特別,許耀峻說,臨床上通常以巴塞隆納臨床肝癌分期(BCLC)的0、A、B、C、D等期別區分。早期患者腫瘤小難發現,多需仰賴定期追蹤。許耀峻說,第0級是最早的期別,患者肝功能還很好、健康狀態也好,癌細胞只有1顆且小於2公分,因為小所以很難被發現,通常需要仰賴定期追蹤。因為發現得早,可使用切除、燒灼、甚至是酒精注射等。針對0期或A期等相對早期的患者,治療目標是治癒,也就是把所有的癌細胞都除掉。許耀峻指出,換肝在學理上是最好的選項,但肝臟來源是一個問題,實務上不太容易;第二是透過手術,切除癌細胞和周圍肝臟組織;第三個是局部燒灼治療,包括射頻消融、微波、冷凍等,癌細胞非常小,也可以打純酒精,這一類統稱「局部消融」(focal ablation),原理都是以針具刺入肝臟,進到腫瘤或其周圍,讓癌細胞壞死,因為不用切除肝臟,是肝機能比較差的患者,在手術以外的選擇。腫瘤位置若太深,切除困難風險相對也大。這些治療選項也與病人肝功能好壞、腫瘤大小、位置、分布等密切相關。許耀峻說,如果腫瘤太大,燒灼可能無法完全燒乾淨;或者是腫瘤不只一顆,且分布在肝臟左葉和右葉,就不太可能用切除的方式,因為不可能同時切除左右葉。癌細胞的位置也可能影響治療的選項與預後,許耀峻說,如果在很表面,可以用腹腔鏡手術把局部一小塊肝臟切下來,對肝臟的破壞不大;如果在很深的地方,要切除就「茲事體大」,除了切除較困難,也可能需要切掉較大一塊肝臟;又或者位置很靠近橫隔膜、心臟或腸子等內臟器官,即使能使用電燒,風險也相對較大。癌細胞侵犯血管,易隨血流擴散,肝功能好也難治癒。有些期別較晚的患者,雖然肝功能不錯,但腫瘤數量多,體積大或呈現瀰漫分布狀態,甚至已經「吃到血管」。一旦腫瘤侵蝕到肝門靜脈等血管,癌細胞可謂已擴散,就算肝功能很好,多半也難治癒。許耀峻強調,肝臟裡面有動脈、靜脈,特別是門靜脈,肝癌細胞容易侵犯肝門靜脈,一旦腫瘤的位置吃到血管或造成門靜脈栓塞,就容易隨著血流擴散;若腫瘤位置界線不明確,呈現瀰漫性浸潤,治療時也容易燒不乾淨或切不完全,很難治癒。後期肝癌患者,可選擇栓塞或標靶、免疫治療等。中後期的肝癌,可以選擇的一個治療方式是肝動脈栓塞,許耀峻說,治療上會把供應肝癌血流的動脈使用藥劑堵塞,讓癌細胞因缺血缺氧以及化學毒殺而壞死;如果更後期一點、癌細胞已經吃到血管或遠處轉移,不適合栓塞,則可使用標靶治療或免疫療法,尤其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合併藥物,透過活化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近年蓬勃發展,已是晚期肝癌的首選治療。許耀峻表示,病人狀況往往因人而異,是否符合健保給付也是臨床診療考量之一,其他治療方式還有肝動脈輸注化學藥物、放射治療、質子治療、重粒子治療等。此外一些發展中的療法,如細胞治療、溶瘤病毒、腫瘤疫苗等,則處於試驗階段,尚未進入臨床常規應用。肝癌治療方式肝臟移植:可以一併治療因為慢性肝炎而傷痕累累的肝臟,但是實務上不易施行。手術切除:早期肝癌且沒有肝硬化的患者,手術切除是治療首選。局部消融:包括射頻燒灼、微波、冷凍治療、酒精注射等,不用切除肝臟組織,是肝機能差的患者,在手術外的選擇。肝動脈栓塞術:常用於中後期肝癌,經由肝臟動脈,使用藥劑(包括化學治療藥物),透過栓塞術阻斷癌細胞血液供應,讓腫瘤因缺血或毒殺壞死。放射線治療:包括傳統放射治療(如光子刀)、質子治療、重粒子治療等,原理都是用放射線產生熱能,破壞癌細胞。標靶藥物治療:口服或注射標靶藥物,是晚期肝癌病患的選擇之一。免疫治療:特別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近年癌症治療的重大突破,原理是透過活化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合併標靶藥物是目前晚期肝癌的首選治療,部分病患甚至可以達到完全緩解有效縮小腫瘤,健保也已有給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高危險群 防再感染C肝
「C肝治癒後,避免再感染」是專家認為的重要課題,衛福部疾管署長莊人祥分析,從C肝通報系統數據來看,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又稱愛滋病毒)合併C肝病患為高危險群,主因在於進行性行為「未全程使用保險套」,進而再感染,這現象值得關注。莊人祥表示,在各地衛生局與非營利組織合作下,透過肝炎預防衛教活動與推動C肝抗體快篩檢測,可及早發現潛在個案:此外,接受血液透析者也是C肝再感染高危險群,針對這部分,可提升醫療機構感染管制查核。C肝病患若再感染,治療藥物健保給付議題也引關注,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認為,健保給付治療次數須有更多共識,尤其須與付費者代表協商,若藥物進一步降價,或許更有機會。行政院政務委員、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副召集人陳時中建議,對於重複感染,政府雖給付二次費用,但未來或可針對第二次健保治療微增加部份負擔費用,讓民眾對自己健康負責、接受倫理教育,避免再感染風險。
-
2024-07-28 癌症.肝癌
健保大數據/肝癌手術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手術No.1高雄長庚醫院/精進肝臟切除手術 突破殘餘體積不足困境健保署統計,112年6都肝癌相關手術人數,高雄長庚醫院以369人居醫學中心第一名。高雄長庚醫院一般外科主任李韋鋒表示,為了服務肝癌病人,該院成立整合肝癌治療團隊,結合一般外科、胃腸肝膽科、血液腫瘤科、放射腫瘤科及放射診斷科,提供病人全方位治療。高雄長庚除了優異的肝臟移植成績,在院長王植熙帶領下,肝臟切除手術不斷發展進階技術;目前常規進行腹腔鏡及機器手臂肝臟切除手術,112年度團隊執行超過200例微創肝臟手術,在兼顧安全與腫瘤治療效果同時,讓患者享有傷口小、疼痛感低、恢復快的優點。早期肝癌治療效果佳,也最有機會接受微創手術。以往對於肝臟殘餘體積不足的情況,常被迫放棄手術治療,但高雄長庚發展「阿爾庇式手術」,可藉由兩階段的手術讓肝臟增生進而安全的移除病灶,目前執行約60例,成效優異。各地慕名前來或轉診的困難及複雜案例,會經由整合肝癌治療團隊合作,擬定病人的治療計畫,如釔90栓塞或質子降期治療後再接受肝臟移植,合併消融或栓塞治療及肝臟切除手術,為治癒病人或延長存活時間而努力。醫學中心手術No.2林口長庚醫院/突破移植限制 為必需換肝者續命據健保數據分析,112年執行肝癌手術人數排名,林口長庚位居醫學中心第二名,執行手術者有352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系副系主任詹昆明表示,到該院就醫的肝癌患者大多為晚期,這類患者大多無法單靠手術治療,且約有四成必須透過換肝才能續命。詹昆明表示,林口長庚收治的肝癌患者,最多只有25%可以透過手術治療,超過70%都是第三期以上晚期病患。台灣雖然已經不是肝病王國,且C肝患者根治的人數愈來愈多,但台灣還有B肝以及酒精性肝炎等患者,若沒有持續用藥或是戒斷酒精,仍會導致肝癌,末期肝癌患者僅能透過換肝續命。以現行等待肝臟移植的患者分析,約有40%是肝癌患者,換算人數約為70到80人,能夠執行換肝手術僅有一半,約40例上下。林口長庚團隊為增加移植患者的機會,積極發展「分肝移植」、「血型不相容移植」,以分肝移植為例,一塊肝臟能分給兩個人使用,去年就成功完成46對分肝移植;親屬捐肝約有10%到15%的機率血型不相容,林口長庚團隊突破該技術後,也大幅增加移植機率。區域醫院手術No.1高雄市阮綜合醫院/消化外科歷史悠久 以治療肝臟疾病見稱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112年肝癌手術人術,高雄市阮綜合醫院為全國區域醫院第一名,共收治75例診斷肝癌的患者,其中68例接受手術治療。阮綜合醫院外科部主任楊明元表示,該院消化外科有長久歷史,素以治療肝臟疾病見稱,除了有先進儀器,還組成專業團隊,提供最佳治療方案,提高肝癌治癒率。肝癌在台灣、中國及日本等亞洲國家發生率較高,主因與B型、C型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及肝硬化等有關。阮綜合以跨科合作模式,建立癌症治療團隊,從內科醫師的初步評估開始,透過內視鏡、超音波檢查,及放射科醫師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檢查的確診,再由外科醫師評估是否適合手術。針對臨界可切除的腫瘤患者,採前瞻性治療策略,包括術前輔助性化療提高手術切除率,術後輔助性化療、放射治療等提高患者存活率。手術例如超音波引導射頻燒灼術,為微侵入性治療,具有治癒率高、傷口小、縮短住院天數等優點。在消化內外科醫師、專科護理師、個管師、營養師、復健師、社工等組成的專業團隊通力合作下,提供最佳的治療方案,提高肝癌治癒率。地區醫院手術No.1台大癌醫分院/術前術後輔助治療 成功挽救癌末病患據健保署統計,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112年執行170例肝癌手術,為地區醫院排名第一。該院副院長吳耀銘表示,台大癌醫各項設備、服務均比照醫學中心等級,且已於今年晉升區域醫院。在肝癌治療方面,除提供傳統手術、腹腔鏡手術外,更是全球肝癌達文西手術觀摩中心,該院9月將設置第2台達文西手術機器人,數量將與總院齊平。吳耀銘表示,台大癌醫各癌別均採多專科團隊治療,肝癌多專科治療安排於每周二上午,在醫院同一區域,腫瘤科醫師認為適合手術的患者,可即刻轉至肝臟外科治療,減少患者反覆掛號、看診的時間。在肝臟手術方面,除傳統手術,台大癌醫提供微創手術、腹腔鏡手術等多元術式,全院11間開刀房。台大癌醫重視患者術前術後輔助治療,吳耀銘表示,一位45歲壯年病患,確診肝癌時腫瘤已達15公分,肝門靜脈遭腫瘤侵犯,預期存活時間僅6個月,經多專科團隊建議,先以免疫療法治療半年,病人腫瘤縮小至10公分,且肝門靜脈主幹血栓萎縮,再以外科手術成功摘除腫瘤、清除血栓,術後給予免疫治療,患者存活至今已3年,並無復發跡象。112年六都肝癌患者手術5大院所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慢性病患C肝普篩 降併發症風險
糖尿病患感染C肝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兩倍,死亡率也高出1.5倍,台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暨代謝內分泌科主任王治元表示,C肝病毒增加胰島素阻抗性,導致患者血糖控制困難,進而加速共伴效應,可能使患者產生腦血管病變、腎臟病及肝癌等併發症。政府已將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患列為C肝普篩對象,期及早篩出治療。王治元指出,經過台灣肝臟學會和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共同努力,2022年啟動「台灣多中心前瞻性質量改進計畫」,共有18家醫院參加計畫,共篩檢2萬8436位病人,其中發現1379位糖尿病患有C肝。隨後啟動「Diabetes without C」計畫,制定C肝篩檢和治療策略,並整合到糖尿病患衛教中。結果顯示,多團隊合作能顯著改善糖尿病患的病情,減少併發症發生。王治元強調,將這些措施納入醫院的關鍵績效指標,並利用專家意見管理C肝治療的副作用非常重要,個管師也可發揮關鍵角色,有效辨識病人並進行後續治療。目前C肝普篩計畫已將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等病患照護,全面都「+C(加入C肝篩檢)」。王治元表示,早期篩檢能找出高風險族群,整合C肝篩檢和治療對慢性病患非常重要,不僅能幫助高風險群進行再篩檢,還能有效降低併發症風險。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C肝篩檢率苗栗奪冠 新北已破5成
台灣消除C肝成就引起國際關注,高雄醫學大學校長余明隆表示,美國計畫借鑒台灣成功經驗,將推動C肝消除預算排進眾議院。「台灣C型肝炎消除地圖」去年推出,由過去潛勢地圖進化為精準地圖,提供全面透明且精確的數據,截至今年3月止,C肝抗體篩檢率接近六成,C肝病毒量(HCV RNA)檢驗率達八成,治療率更高達九成五。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與國健署、台灣消化系醫學會、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共同建立「台灣C型肝炎消除地圖」,余明隆擔任計畫主持人,提供詳細各縣市篩檢率數據及消除進度,包括特殊族群,如洗腎病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又稱愛滋病毒)及藥物成癮美沙冬替代療法者,未來將加入糖尿病患及受刑人的數據。目前全國消除C肝篩檢涵蓋率平均近六成,最高的是苗栗縣達到七成,其次是彰化縣、屏東縣;全國幅員最大、人口數最多的新北市,這一、兩年積極努力下,已突破五成篩檢涵蓋率,成功脫離後段班。本身也是肝膽腸胃科醫師的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指出,新北市只有烏來屬於中風險,去年已微根除,為擴大篩檢,推出「一管到底快速通關」,民眾到新北市立醫院,無論住院或門診都全面查詢,若沒有篩檢過B、C肝即開單抽血,陽性者轉綠色通道進行後續HCV RNA檢查及治療,專案管理追蹤;慢性病患則由個管師定期追蹤。另外,新北市也聚焦C肝高風險族群,與矯正機關合作,篩檢近千名收容人,治療率100%;HIV族群由個管師轉介醫療,C肝消除優於全國;也要求透析機構定期回報指標數據,C肝抗體篩檢率、HCV RNA檢測率及治療率都較2023年增加,其中HCV RNA檢測率增加3%最多。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跨界合作 特殊族群篩檢率增
在台灣消除C肝的過程中,靜脈毒癮者與矯正機關收容人等族群,不僅易因共用針頭感染C肝,且因篩檢不易常成「漏網之魚」。法務部矯正署副署長林明達、衛福部嘉義醫院副院長陳詩典觀察,這些族群雖是C肝高危險群卻無法強制篩檢,且用藥順從度較差、再感染率也較高,因此需靠衛教、效率與跨團隊合作,進行C肝防治。輔仁⼤學數據科學中⼼執⾏長、前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表示,矯正機關收容人的停留時間長短不一,且有管理需求,診治上須矯正機關、醫療單位合作、溝通,醫療流程也須細心設計,才能提升治療率。林明達以2021至2022年為例,矯正署與國健署合作推動矯正機關C肝篩檢與治療計畫時,提供衛教宣導、血液篩檢、門診治療,篩檢1萬7千多位收容人,其中2千餘位C肝病患接受C肝全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DAA),成果獲全球消除肝炎聯盟專家肯定,2023至2025年更全面開放與協辦機關合作,預計篩檢1萬9千餘人。在醫療院所,靜脈注射藥癮者常用美沙冬、丁基原啡因等低毒性藥品取代高毒性毒品,稱為替代療法。陳詩典表示,當透過院內轉診、同體系支援等轉介模式,搭配肝膽腸胃科、精神科等一起協助,靜脈注射藥癮合併C肝族群較願意接受C肝篩檢,篩檢率近100%。數據顯示,上述族群的C肝抗體陽性率近九成,血液中有病毒比率約82%,治療率近98%,完成DAA療程比率為88%,經衛教宣導,四年再感染率為1%。此外,衛福部心健司將這些族群納入「113年度藥癮治療費用補助方案」,且依衛福部「2025年消除C型肝炎計畫」,鼓勵每年至少接受一次C肝抗體篩檢,每執行一次替代治療個案C肝快篩,並將結果上傳系統,便支付C肝快篩行政協作費。
-
2024-07-28 醫聲.肝病清除
消除C肝論壇/再篩出、治療萬人 2025消除C肝
今天是世界肝炎日,世衛組織(WHO)曾宣示2030年消除C肝,六年前,時任衛福部長的陳時中提出台灣提前於2025年達標的願景,在各界努力下,只要再篩出並治療8千至1萬名潛在C肝病毒感染者,明年可望挺胸壓線達標,成為繼埃及後,全球第二個達標的國家。衛福部國健署年底也將邀請全球消除肝炎聯盟來台檢視並預評,這將成為新政府上任後的重要政績之一。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基隆市肝病防治協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元氣網,自2016年起每年共同舉辦C肝專家會議,日前於聯合報再度舉辦「為台灣喝采 2025消除C肝即將壓線達標」專家會議,並聚焦最後一年如何壓線達標。行政院政務委員、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副召集人陳時中特地與會,當年擔任衛福部長時,他秉著「借錢都要來治療C肝」的心願,向國發會爭取健保總額之外,再增加健保總額0.2%、約六63至65億元專款用於C肝治療,並成立跨部會「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讓原只限嚴重肝纖維化患者才能用新藥的條件全面開放,加速C肝消除計畫。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表示,應共同為民眾健康努力。各族群治療率 都已超過9成「C肝消除,是指C肝不再是公共衛生問題。」高雄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教授級主治醫師盧勝男說,WHO訂立的計畫性目標中,須抽血診斷九成潛在感染者,其中八成患者接受治療,而台灣各項針對不同族群的調查顯示,治療率都超過九成,另確保醫療性注射及輸血血品100%安全,每年提供每位靜脈藥癮者(PWID)3百個清潔針具;影響性目標則是一般族群、PWID感染發生率分別降至十萬分之五、2%以下,B、C肝相關肝硬化及肝癌死亡率降至十萬分之六以下。目前政府正檢視相關數據,國健署B、C型肝炎防治辦公室臨床醫療組召集人、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教授級主治醫師簡榮南表示,依近三年成人健檢近6百萬人資料推估,C肝抗體(anti-HCV)陽性率為2.86%,C肝病毒量(HCV RNA)陽性率約47-60%,若要達標,須再篩檢並治療8千至1萬名潛在感染者。同時,也須確認PWID的再感染率及清潔針具數,並應委託大型醫療院所精算B、C肝相關肝硬化及肝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作為影響性目標的替代指標。今年推動5大補助 衝刺達標走向壓線達標的路上,各界如火如荼進行中。國建署今年元旦推出五大補助方案,包含提升成人健檢補助費用,矯正機關加入補助計畫,提供陽性個案轉介補助費、檢測結果補上傳資料費、特定族群快篩試劑補助等。吳昭軍引用資料說,截至3月底,全國各縣市C肝篩檢涵蓋率平均達57.9%,有13個縣市逾六成,待彙整上傳的80萬份資料後,便知尚須治療人數,有信心明年達標。對於醫界基層反應,糖尿病等共病治療加入C肝檢測,常遭健保核刪,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說,糖尿病防治是總統賴清德「三高防治888計畫」重要一環,若各方凝聚共識要納入C肝篩檢,健保署必全力支援執行。低危險族群人多 篩檢挑戰大中央研究院士陳培哲指出,目前消除C肝困難點是低危險族群,因人數眾多篩檢不易,現正與教育部合作中;若欲朝根除邁進,未來可研發疫苗或預防性投藥策略。輔仁大學數據科學中心執行長、前C肝辦主任蒲若芳表示,想要完成任務,須雄厚的醫界實力,有遠見的領導者規劃周密且執行到位,也要公私協力,運用數字管理,努力進行各種微消除策略,才會事半功倍。
-
2024-07-28 名人.林靜芸
丈夫退休後外遇,不婚女兒卻不安慰!她反遭毒蛇控訴:「不要用妳的犧牲來向家人情緒勒索」
68歲的心怡遠從台南上來台北找我看診,主訴是每個人都嫌她又老又醜。她身穿灰色上衣,黑色長褲,頭上白髮多過黑髮。我仔細看她的長相,臉孔不大,五官沒什麼好挑剔,硬要說有什麼不夠好,就是沒有化妝,眉毛稀疏雜亂,而且皺眉紋、法令紋深得像雕刻一樣。心怡說,她婚前在公司作會計,綽號「清秀佳人」,追她的人很多,她覺得丈夫老實可靠才嫁他。丈夫是公務員,婚後生活穩定。她勤儉持家,辛苦帶大兒女,孩子都是名校畢業。兒子是工程師,女兒當律師。她有潔癖,家裏每天打掃,三餐現煮。如果有事出門也會先備好餐點,不讓家人餓肚子。丈夫的襯衫、西裝褲全部熨燙筆挺。她心疼丈夫揹房貸,這幾年在幼稚園兼了廚娘工作,所以很忙,但從來不把錢花在自己身上。化妝台僅有的一枝眉筆,一條口紅,從結婚用到現在,身上衣服也都是舊貨。丈夫65歲退休,她以為會有時間陪她,可是丈夫參加羽球社,早上喝咖啡,下午練球,晚上卡拉OK,比上班還忙,而且隔幾個星期就有外地賽。幸而家裡經濟由她主管,她心想丈夫身上沒錢,應該玩不出名堂。沒想到,在東部開民宿的弟弟上個月打電話告訴她,姐夫帶一對母女來投宿。丈夫雖然解釋對方是單親,還帶著孩子同行,保證沒作虧心事,心怡還是忐忑不安。她跟自己的女兒商量,女兒不但不安慰還嗆她:「父親偷腥又不是第一次,沒什麼稀奇,我已經告訴妳了,我為什麼37歲選擇不結婚,就是被你們嚇到。妳一生作了許多錯誤的選擇,其中嫁給我父親是最大的錯誤。」「妳一直怪父親不帶妳出門,妳為什麼不照鏡子看看自己,一個女人長在男人的身體也就算了,不會化妝,不會梳頭,不懂穿衣服,皺眉紋深得像雞爪,法令紋長得像魷魚鬚,男人怎會喜歡帶妳出門。」心怡不知如何答辯,哭得滿臉眼淚鼻涕。毒舌女兒繼續結論道:「請妳好好管理自己的情緒,不要用妳的犧牲來向家人情緒勒索。沒有人逼妳,妳的問題是你不肯饒了自己。」心怡想了一整晚,隔天就奔上台北來掛號。檢查發現,心怡的皺眉紋、法令紋屬動態紋,原因與失眠、焦慮、過勞和骨鬆等等有關,也記錄著她經年累月的辛勞與操煩。我幫她作肉毒桿菌素注射加上自體脂肪治療,相信就會改善。此外,我叮嚀她,68歲不算年輕了,能健康自由活動的時間不長了,應該聽女兒的話儘早饒了自己,做些自己喜歡的事吧。我問她最想去哪裏,她說想去看富士山,我說她現在就該去了,離去前她笑得很開心。二星期後,心怡意外出現在門診,她化了妝、染了頭髮,穿白毛衣,黑皮褲,加上醫美效果,當年清秀佳人重現江湖,整個人氣勢全然更新。她說與丈夫長談的結果,讓自己了解,她一直活在過去窮困的年代,堅持刻苦勤儉。而丈夫認為一生能打該打的仗已然結束,不想再虐待自己。兩人還需溝通協調,她已向幼稚園請假,並報名去日本深度旅遊兩周,打算長考之後再作決定。作為心怡的醫師,我非常高興她選擇改變,人生與其一味期盼寄望別人,不如儘早「饒了自己」,才能找到自己、善待自己,也才能找到快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8 名人.洪惠風
洪惠風/網紅不是先知 治療指引才是明燈
「現在治療膽固醇有許多理論……」病人這麼說,我立即打斷他,「只有一個治療指引,哪來很多理論。」「可是網路上說……」「那不是理論,那是個人意見。你在網路上看到一個說法是不要闖紅燈,第二個說法是闖紅燈不要緊,你會覺得這是兩個不同理論嗎?」「不會。」「這就對了,當看到不同說法時,請去查《治療指引》,這是許多專家根據最新研究的證據,共同做出的結論,不屬於《個人意見》。」狀況還不清楚時,像瞎子摸象,每個人說得都不一樣,在有那麼多資訊時,該如何理清頭緒呢?最好的方法,就是相信科學。但什麼是科學?什麼是偽科學?又該如何判斷呢?以心臟科來說,每年除有三大年會外,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會議,三大年會兩個在美國,一個在歐洲,以美國今年11月在芝加哥舉辦的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s scientific sessions, AHA 2024來說,它的全名就是美國心臟學會「科學」會議。在這些數萬人參加的會議中,專家們會提出數據,接受挑戰,相互辯駁,雖不敢說當下的理論不會被日後的研究推翻,但至少都是以科學的方法,企圖找出真相;當有爭議時,醫學會也會遵循傳統,排出受歡迎的辯論,就如同當年「物種起源」的辯論。達爾文提出進化論七個月後,英國牛津大學的博物館於1860年6月30日辦了一場「人類是否起源於動物」的大辯論,由牛津大主教威爾伯福斯大戰「達爾文的鬥犬」赫胥黎教授,雙方唇槍舌戰,真理越辯越明。這是科學的傳統,會接受到同儕的嚴格檢驗,一層一層用科學態度接近事情的真相,當結論未明時,就會有後續的研究,一步一步「支持」或是「推翻」現在的理論。專家們定期開會,綜合這些研究的結果,在當今的證據下,做出目前最佳的建議,寫進最新的《治療指引》中,如果是治療指引沒有,有時是醫師走在前面,有時是未經證實的醫療,有時是證實無效的醫療。醫療指引有的,通常OK,沒有的,也不一定有問題,有時是時間問題,只是需要被證明,但費用太高時,就要提高警覺。「A醫院建議我用╳╳治療,一個月一萬多,我該用這治療嗎?」「這治療我不清楚,醫師怎麼說?」「健康管理師拿了這份說明給我。」我看了看說明,但隔行如隔山,沒什麼概念,想了一下。「妳可以上網查查,用這治療的名稱跟英文Guideline(治療指引)搜尋,看看上面怎麼說,要是治療指引上有提到這個╳╳治療還有背書,大概就是沒問題的。」「要是沒有呢?」「就要多做點功課囉,治療指引上有而且有建議的,通常已經被證實,沒有的,也許還沒被證實,也許已經被淘汰,就要多注意一下。」「喔。」「治療指引,雖然常常會有爭議,但總還是一盞明燈。」網路時代,消息滿天飛,真偽難辨,如何分辨,靠的是智慧,治療指引是非常好的參考指南,不喜歡台灣的治療指引,就看美國的、歐洲的、日本的、英國的……不喜歡心臟科的,就看動脈硬化學會、糖尿病學會……如果所有的治療指引建議的都類似,就該相信已經趨近真相,總不致於全世界那麼多的專家都被騙,只有網紅才是先知吧。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7 焦點.元氣新聞
56歲席琳狄翁奧運開幕華麗復出!獻唱法傳奇女伶名曲 自爆罹罕病「僵硬人症候群」導致肌肉痙攣
加拿大歌后席琳狄翁今天在巴黎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尾聲獻唱法國傳奇女伶愛迪琵雅芙經典歌曲「愛的讚歌」(L'HymneA l'Amour),為開幕式畫下完美句點。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巴黎奧運開幕式藝術總監喬里(Thomas Jolly)向路透社表示:「在開幕儀式中,我們有一首愛情頌歌,那就是『愛的讚歌』。我們都想以這首歌為這場表演畫下句點,我們起初的想法非常簡單且明確。我們想請最棒的歌手唱出愛,那個人就是席琳狄翁。」56歲的席琳狄翁(Celine Dion)2022年底,在社群平台上自爆罹患發病率百萬分之一的「僵硬人症候群」(Stiff Person Syndrome, SPS),導致肌肉痙攣。因為肌肉會變得硬化,所以被迫取消歐洲演唱行程,「有時我走路會很困難,不允許運用聲帶按照我習慣的方式唱歌…」。席琳狄翁目前每天都在和運動醫學治療師一起努力,以恢復力量和再次表演的能力,「但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場鬥爭。」根據台大醫院神經部楊智超醫師的衛教內容指出,僵硬人症候群( Stiff person syndrome)是種罕見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主要症狀為軀幹及近端肢體僵硬、緊縮,尤好發於腹部與下背部的肌肉。此病多在成年後發病,六至八成的病人,血中及腦脊髓液中會出現抗麩胺酸脫羧基(酶)的抗體(Anti-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ntibody),這種酵素是合成中樞神經一種抑制性傳導物質GABA所需的,若遭受到抗體的破壞,可能導致中樞神經抑制功能的不足,使得肌肉產生過強的活性,繼而變得僵硬。最困擾的病徵,也就是身體肌肉變得僵硬,觸感硬如鐵皮,若肢體也出現僵硬時,行走、活動都會受限。因此病罕見,患者很可能被當作太緊張或一般下背痛處理。僵硬人症候群也可能會與其它的自體免疫疾病共存,如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格雷夫斯病,橋本氏甲狀腺炎,惡性貧血,白斑症等。另有一部分僵硬人症候群與惡性腫瘤有關,因此建議患者最好也接受腫瘤篩檢。另有一種疾病,也會讓身體漸漸無法動彈,即更殘酷的「漸凍人症」。漸凍人症屬運動神經元疾病,全名為「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其運動神經元在短短數年間漸進式的凋亡,使患者出現肌肉萎縮、四肢癱瘓、無法言語、無法進食吞嚥、甚至無法自主呼吸等症狀。但意識與認知功能通常不會受到影響,且感覺正常,就像是活生生的靈魂被禁錮在一個僵死的軀殼裡,無法與外界溝通。》疾病百科/漸凍人症【資料來源】.席琳狄翁自爆得罕病 巡演緊急取消 「我很傷心」.楊智超醫師《神經有嘻哈- 漫談神經醫學》僵硬人症候群.台大神經部-僵硬人症候群
-
2024-07-27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老闆一直叫我honey,害我胖了!
減重門診:「你怎麼胖那麼多?」病人:「換了新公司,老闆一直叫我honey!一直給我甜頭!」「其實我要的是money,不是honey!」病人聳聳肩,無奈的說。肥胖是現代人的文明病,而口欲又是七情六欲之首,民以食為天就是這個道理。也因如此,在各種超商、量販店賣的食物大多是甜食,也難怪青少年、小朋友肥胖者愈來愈多,而中年人體態愈來愈豐盛,女的像楊貴妃,男的像彌勒佛的也舉目可見。人體攝取多餘的熱量,會以脂肪的形式存在身上,可能在屁股,可能在肚子,因而有油臀肥肚之稱,也可能在腸系膜或皮下脂肪。每年元宵節,需拜天公殺豬,試看那肥豬,除了肚皮上的油以外,內臟也油膩膩的一片,包括腸系膜、大網膜。此外,肝臟也會肥嘟嘟,每個肝細胞內都是脂肪,就是所謂脂肪肝。近年來由於超音波及其他影像檢查的發展,脂肪胰—胰臟有脂肪的案例也愈來愈多。法國名菜鵝肝醬,可口美味,人人稱讚,其做法是將鵝強力灌食,鵝的肝臟因此肥大為正常的好幾倍,將之切下來醃漬,就是可口美味的鵝肝醬。脂肪堆積在肝臟,形成脂肪肝,脂肪在肝細胞內會讓肝細胞發炎形成脂肪肝炎,肝指數升高,久而久之也會形成肝硬化或肝癌。最重要的是,多餘的熱量,除了以脂肪的方式存在肝及肚子內,也會存在心血管及腦血管,成為心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疾病的誘因。統計上,長壽的大多數是瘦瘦的,這在十多年前有人以猿猴做實驗,進食多的猴子壽命比進食少的猴子壽命短,發生癌症的機率也比較多。總而言之,找工作要告訴老闆「我要money,不要honey」這樣一來才能體態輕盈,健康快樂,公司也才能永續經營喔。●欲知正確肝病新知,請追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好健康」Facebook粉絲專頁。肝基會出版會刊及肝病治療手冊,歡迎來電索閱。若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相關資訊。
-
2024-07-2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許詩典以病人為師!曾免費為70多歲肺癌婦,到府抽肋膜積水
桃園平鎮聯新國際醫院院長許詩典,是胸腔內科醫師,過去擔任副院長多年,除協助發展社區醫療外,也率團至尼泊爾義診,3年前出任院長,就積極推動醫院e化轉型,在管理上建立制度,並有SOP層層把關。三代皆從醫 他選胸腔內科今年68歲的許詩典長於醫師世家,祖父是漢醫,父親是胸腔外科醫師,但他從小對醫學並未特別喜歡或是排斥,反而常與堂兄弟一起投入於天文物理學上,本來想朝天文物理領域發展,卻因為父親期望他當醫師,因此順利考上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當初選擇走胸腔內科,許詩典說,起因於他當完兵就到長庚醫院實習,但3年過去仍是心臟外科候補第一名,於是決定放棄,改至省立桃園醫院朝胸腔內科專精,並至台大醫院受訓。在省立台北醫院服務10年後,剛好出現一個轉機,大學同學張煥禎要創立壢新醫院(今為聯新國際醫院),邀請他加入,也因為離家近,他就一路做了28年。為肺癌婦 到府抽肋膜積水行醫40多年,令許詩典印象最深刻的案例,是在台北醫院服務時,一名70多歲罹患肺腺癌的婦人,因肋膜積水每半年須住院抽水一次,但當時沒標靶藥物及健保,患者不堪負荷,許詩典便免費每2個月到她家裡幫她抽積水,維持其生活品質,持續3年後她因病情嚴重又住院,告知頭很痛,照X光發現是癌症移轉,不過她的體力已無法開刀,因此沒多久就往生了。「病人是醫師的老師。」許詩典認為,很多狀況是沒有預期的,從病人身上可以學到一些東西,應該要常保好奇心,醫學幾百年的流傳及演進,也是因為大家有好奇心去研究,才慢慢發現各種病症及治療方式。病安形同飛安 重SOP建立許詩典接任院長後,維持已在做的「以智慧醫療為基礎的無圍牆醫院」,協助醫院逐漸無紙及智慧化,注重醫療品質外,更重要的是,他認為「病安形同飛安」,醫院的管理必須建立制度及SOP處理原則。除了在醫院工作外,許詩典也常出國義診,他回憶說,2007年國立體育大學運動經營研究所要帶學生到尼泊爾服務學習,得知當地缺乏醫療,因此輾轉找到聯新國際醫院一起前往義診,回來後他又再去義診1次,由於尼泊爾缺乏醫院,後來更興建了聯新常駐醫療中心。與家人旅遊 做繪本回憶書長期忙於工作的許詩典,一直以來都是抱持著正向的態度面對工作,遇到困難就去克服,但工作難免會有壓力,他會透過旅遊來釋放,每年都會安排與家人一起出國旅行,去過日本、西班牙、肯亞、秘魯等多國,也乘機陪陪家人。許詩典的興趣相當多元,包括聽古典樂、看電影、研究火車、組裝木製船隻模型等,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從年輕時就開始將自己攝影的生活日常剪輯成影片,還精心挑選每次出遊的照片,搭配簡單的文字紀錄,製作成一本繪本形式的回憶書。在飲食上,他什麼都吃但不過量,控制體重以維持生活健康,還會補充足夠的蛋白質,避免肌少症。回首從醫的生涯,許詩典笑說,當醫師非常忙碌,尤其是管理職,他和父親其實不熟,因為都忙於工作無法談心,也犧牲了很多自己的時間,因此希望能盡快退休,繼續發展他的興趣。許詩典小檔案年齡:68歲專長:醫院管理、醫療資訊、電子病歷、社區醫學、胸腔醫學與呼吸治療、職業醫學、老年醫學、健康管理現職:聯新國際醫院院長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醫學士、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公共衛生碩士經歷:聯新尼泊爾期望醫療中心院長、聯新國際醫療集團資訊執行長、新國際醫療集團智慧醫療實驗室執行長、聯新國際醫院桃園國際機場醫療中心顧問、省立台北醫院(現衛福部台北醫院)主治醫師及體驗室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病人及醫師要建立信任感,醫師對病人也需抱有同理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27 醫聲.Podcast
🎧|【慢性放大鏡-全人門診系列-1】照護體系走回頭路?老人國來臨 社區醫療成照顧長輩起手式
台灣明年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亦即每四個人中就有一位是65歲以上老人,依國健署調查,高達七成的長輩有2種慢性病,5成有3種以上,在健保財務困窘之際,老人又這麼多的情形下,該怎麼辦?台大醫院副院長黃國晉指出,衛福部重新推動社區醫療群,希望以人為本的照顧模式,從基層醫療院所先擔起初級預防治療的責任,目前約有600萬人加入社區醫療群,經數十年來的統計,發現有加入醫療群眾進行癌症篩檢及預防保健,疫苗接種、及成人健檢都比較高。🎧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老人慢性病纏身 分科看診走向全人門診黃國晉指出,過去數十年的醫學發展,分科愈來愈細,但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慢性病愈來愈多的情形下,以人為本體來治療照顧才是解決方式,一般科的醫師其實都可以照顧病人,因此就有了家庭醫學科的訓練,內容包括內外婦兒科,加上預防保健全人醫療的訓練,因應高齡化社會,近年更加入安寧療護,就是希望一個人從初生到墳墓都能照顧到,大小問題都能得到初步的診治,就是我們希望的家庭醫師。為何從分科看診又走回頭路,心臟病就看心臟科,糖尿病看新陳代謝科,現在又走回一個醫師負責個人的整體健康,原因在於老人慢性病集一身,重複用藥、看診,不只浪費健保醫療資源,病人及家屬三不五時得往不同科別看診,耗掉太多社會成本,整合門診及以全人照護的須求再度響起。由於目前接受過家庭專科醫師訓練約一千人,加上基層診所的醫師整體約六千名,是不足以照顧全國民眾健康,因此,政府一直在推動社區醫師群,但民眾可能會擔心平常看診的若是耳鼻喉科醫師,有辧法治療腸胃炎嗎?黃國晉指出,目前希望以五個醫師為一個群,這個群裡須要有一位是內科或家庭醫師科,這方便群內的醫師小轉診互相支援,另外,最主要要有區域醫院以上的大型醫師可以當後送醫院,當病人有急症或重症須轉診時有綠色通道可行通行。這也是在家庭醫師不足的情形下,可立用社區醫療群達成家庭醫師的目標。社區醫療群600萬人 癌篩成人健檢效率較高從SARS起政府就推出社區醫療群,也強調家庭醫師制,但因民眾看診習慣未改變,不能算是成功的制度,後來又有糖尿病或慢性腎臟病等品質照顧網絡,黃國晉表示,目前加入社區醫療群的民眾約600萬人,約兩成的民眾加入,經過二十多年的資料統計,有加入者進行癌症篩檢、成人健檢、預防接種都比未加入者來得高,這也顯示,這種有制度結構式擬家庭醫師的制度,可以發揮健保照護的功能。至於何謂是好的家庭醫師,黃國晉認為,你信任的醫師都可以是你的家庭醫師,而民眾也可以善用社區醫療群,醫療群也會提供諮詢電話,方便民眾遇到難題可以求救詢問。【慢性放大鏡-全人門診】延伸閱讀:【系列-2】30歲糖友胰島功能退化如老人,大家醫計畫協助力挽狂瀾【系列-3】以為大餐引發血糖失控,奇美醫院生活型態整合門診揪出元兇黃國晉小檔案現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副院長經歷:新竹臺大分院副院長臺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學歷:臺灣大學醫學系流行病學研究所 博士臺灣大學高階管理商學組 碩士(EMBA)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王柏云音訊剪輯:閻廣聖、陳函腳本撰寫:蔡怡真、王柏云音訊錄製:王柏云特別感謝: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
-
2024-07-27 癌症.癌友故事
台大就醫且因「醫療權」安置的血癌男孩,休學2年考上台大!
20歲男孩吳嘉源升高三那年罹患血癌,因父親死於口咽癌、母親對西醫有恐懼和創傷,導致母子對治療計畫有歧見。吳嘉源來不及成年就要為自己的醫療權做選擇,最後由家事法庭裁決,由新北市長侯友宜成為吳嘉源的藥療特別代理人,是新北首例也是全國少見因醫療權而受安置個案。新北首例因醫療權而安置個案──吳嘉源吳嘉源雖因治療休學二年,目前仍在台大兒童醫院接受CAR-T細胞免疫治療,但今年已錄取台大生物機電工程學系,即將展開新人生。熱愛學習的他不曾補習,高中因治療,學習落後同儕兩年,他上網找資源學程式語言,「還有好多想學、想體驗的事,希望老天爺讓我多活幾年」,計畫上台大後要參加鋼琴社等社團,也期待能到日本等地旅遊,探索世界。2021年夏天,當時讀政大附中的吳嘉源出現淋巴腫大、頭昏症狀,檢查後確認罹患俗稱血癌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醫師判斷病況緊急,須立即住加護病房,當時他17歲,一連串治療要家長簽名同意才能執行,但母親莊婷對西醫不信任,拒簽同意書,甚至想將孩子帶離醫院。醫師顧慮吳嘉源若離開醫院有生命危險,詢問病人意願,吳嘉源吐露希望留院治療,社工花數小時說服,才讓莊婷勉強接受醫師處置。儘管如此,溝通過程中仍不斷卡關。莊婷對丈夫罹癌接受西醫治療的種種痛苦心有餘悸,主張「西醫是毒」,院方最後不得不通報家防中心介入。社工和莊婷陸續簽訂三次安全計畫,註明「一旦違反安全計畫就啟動安置」,到安置機構或寄養家庭生活。某日吳嘉源外出,母親見藥袋上一連串副作用資訊,擔心孩子吃了傷身,偷偷把藥藏起來,公部門考量兒少最佳利益,不得不狠下心,透過家事法庭裁決,選任侯友宜當藥療特別代理人,讓吳嘉源在出院期間也能安心接受治療。三年來吳嘉源頻繁進出醫院,經歷化療、標靶、手術及骨髓移植等,原以為能擺脫「血癌」糾纏,怎料去年復發,癌細胞侵襲左眼造成視力模糊。但他沒被打倒,2024年1月學測考出好成績,透過申請入學拚上台大,距離當工程師目標更近一步。不怨恨母親「反西醫」的立場 吳嘉源心知「她很愛我」「我不怪媽媽,我知道她很愛我。」吳嘉源母親莊婷廿年前從大陸嫁來台灣,吳嘉源是家中獨子,小二喪父,母子相依為命生活,靠莊婷開餐飲店養家。吳嘉源說,媽媽離鄉背井來台,已經失去丈夫,也許是太害怕再失去兒子,才反對接受西醫治療。母親迄今仍反對他接受西醫資源,母子倆為此時有摩擦,吳嘉源感嘆「不知道何時才能和媽媽真正和解」。掛心吳嘉源住院期間吃得不夠營養,莊婷每天下午騎車40分鐘,從新店到台大兒童醫院,只為幫孩子送海魚、雞湯等料理,風雨無阻。對法院一度剝奪她為孩子選擇醫療方式的權利,莊婷內心有微詞。她說「為何不能用我的方式,為何不能尊重孩子的媽媽」,老公就是被西醫治死的,提起台大,莊婷內心仍有氣。吳嘉源無奈地說「家人這樣對待我的恩人(指台大),我很兩難」。「唯一的家人卻不支持我,我真的很無力。」吳嘉源說,知道母親的辛勞、壓力,面對醫療,希望媽媽尊重自己的意願,「我很希望能活下去」。吳嘉源和母親至今仍偶有口角,前天再因母親數落西醫,吳嘉源按下求助鈴,請護理師將母親請出去。採訪過程,莊婷細數著西醫缺點,感嘆孩子不聽話,不願接受中醫來治療,話鋒一轉,莊婷自責當年母乳只餵幾天,沒讓孩子體質強健,「這是我人生的遺憾,也怪自己太寵孩子,但不愛也不行,這是我活著、賺錢的意義」。莊婷說,吳嘉源恐怕是她後半輩子的「老伴」,愛孩子的心永遠不變。記者隨著莊婷送餐,只見莊婷提著籃子走進醫院,急著要把乾煎海魚、水果送到孩子面前,伸手要親自餵食,吳嘉源面色凝重,莊婷轉到一旁切洗水果,吳嘉源眉頭才慢慢舒緩。他說,知道母親很愛他,但自己已背負太多壓力,包含疾病、學業等,希望媽媽給他空間。吳嘉源說,因為長期住院,醫師、床邊老師、藝術治療老師等都成為他無話不談的朋友,期待上大學後能結交新朋友,也對交女朋友有憧憬。特教老師王毓佳就是吳嘉源口中無話不談的床邊老師,王毓佳接送嘉源去台大考試,今年七月陪他完成單車環島夢想。王毓佳說,有感受到莊婷想親近孩子,只是表達方式較容易造成親子對立,她有告訴吳嘉源「要謝謝媽媽給你一個家,可以主動抱抱媽媽」,吳嘉源前陣子有擁抱媽媽,彼此內心疙瘩雖還在,但結有慢慢鬆開。保障醫療自主權 庭長:17歲有判斷力新北市家防中心主任許芝綺說,一般兒保機制與家防中心照顧對象多是兒虐個案,吳嘉源是因醫療權而安置的罕見個案,2022年3、4月間由台北地院裁定,是新北市第一例,也可能是全國首宗。新北地院家事法庭庭長黃繼瑜說,家事法庭處理選任特別代理人案件,實務上以遺產分割案居多,因為醫療權上法院,實屬罕見。法律上父母與未成年子女有利益相反情況,依法不得代理時,可選任特別代理人,此案發動權是新北家防中心,送台北地院受理,眼見嘉源治療計畫相當緊急,希望透過法律解套,法院評估當時嘉源已17歲,有一定判斷能力,且明確表達想接受西醫治療,因此透過選任特別代理人機制,讓新北市長侯友宜擔任醫療特別代理人,讓嘉源的醫療自主及參與醫療決策的權利得到保障。「嘉源很勇敢、很謙虛、很努力。」黃繼瑜觀察,嘉源心理韌性很強,漫長治療過程艱辛磨人,仍展現樂觀正向一面,是不折不扣的生命鬥士。黃繼瑜也提到,嘉源對學業自我要求高,也很有目標,當大家恭喜他錄取台大生物機電工程學系,嘉源卻謙虛地說「我是備取第20名擠上的,是運氣好」,讓人看到嘉源真誠、謙遜性格。台灣照顧管理協會榮譽理事長張淑慧說,莊婷、嘉源是彼此唯一的親人,一路相互依附、怨懟、拉扯,站在兒少最佳利益及確保生存發展權,台大及公部門作法有理,可以理解莊婷媽媽受傷過,想用她信任的方法保護孩子,建議安排個別諮商及親子會談,才能解開這個相愛相殺的結。責任編輯 吳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