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治療
共找到
14288
筆 文章
-
-
2020-04-28 癌症.肺癌
肺癌死亡率下降 台癌拚2025存活率破五成
肺癌是國病之一,國健署統計,肺癌已連續10年高居台灣癌症死亡原因之首,每年有超過9000人死於肺癌。不過台灣癌症基金會發現,近五年內台灣肺癌死亡率有下降的趨勢,五年存活率也接近三成,從原先的10%成長至27%。台癌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今年四月初,台灣獨步領先亞太區健保相關體系國家,有一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用藥納入部分一線治療健保給付,讓台灣肺癌治療更精進,不僅幫助更多肺癌患者外、治療品質也提升。未來目標希望在2025年時,達到肺癌存活率倍增、突破五成,幫助更多肺癌患者。賴基銘表示,台灣自2011年起,肺癌男女性死亡率皆高居十大癌症第一,根據衛福部2018年最新統計,肺癌死亡率女性為每十萬人口29.3人、男性為50.5人 ;要讓肺癌死亡率下降有三關鍵:包含生活及飲食預防、定期篩檢早期診斷、加上最好最新的精準治療。他說,肺癌病患想要的是擁有好的治療,並提升存活率、改善生活品質。肺癌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化療、放療、標靶及免疫治療等,且依不同的分期與其治療上有差異;而四月一日起,台灣肺癌治療有新突破,健保署將第三代晚期肺癌用藥納入給付,不僅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醫師也有更多的治療利器來幫助肺癌病患。病友家屬蕭先生表示,妻子是晚期肺癌患者,於2018年底至2019年初檢查出肺癌,期間進行多次化療與臨床免疫治療,甚至做了切除手術。蕭先生說,因擔心無法負擔高昂的醫療費用,曾一度拒絕標靶治療,甚至改看中醫、吃中藥,導致腫瘤再度變大,直到確定上述新藥納入健保給付,生活才出現了一道曙光;「我們只是平凡家庭」,蕭先生說,現在妻子病情能維持穩定,他很感謝健保署的德政。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前理事長高尚志表示,由於肺癌患者發現時多為晚期,因此早期檢查很重要,除須留意家族史、廚師等高工作危險群,在早期檢查上,可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等方式進行,可揪出早期肺癌患者;而晚期肺癌可透過基因篩檢找出突變點來決定治療方式,如搭配美國國家癌症指引,針對EGFR突變治療建議,對肺癌患者落實精準醫療。高尚志說,而上述晚期用藥納健保,讓台灣成為亞洲健保給付國家中,第一個通過晚期肺癌用藥部分一線健保給付的國家,跟上最新的國際肺癌治療趨勢、與世界接軌。
-
2020-04-28 科別.心臟血管
年輕人也會中風 高血壓成腦中風隱形殺手
一名62歲男性高血壓患者,因忙於事業,血壓一直控制得不好,直到日前低溫來襲時,他突然出現右側肢體癱瘓、無法行走的現象,經家人緊急送醫發現為左側大腦出血,所幸經過控制血壓與降腦壓藥物等治療下保住性命,但目前仍有肢體輕癱的後遺症,需長期復健治療。台北榮總新竹分院神經內科醫師尹居浩表示,腦中風有8成為缺血性中風(腦梗塞),2成為出血性中風(腦溢血),腦出血不只年長者會發生,在45歲以下「年輕型中風」族群中,腦出血的比率相對高,約占年輕患者的3成5左右,因此中壯年者都要小心。尹居浩分析,近年年輕型中風比例有變高趨勢,年輕型中風的主因,多與高血壓有關,高血壓是年輕型中風的隱形殺手,若民眾有高血壓且控制不好,可能造成血管壁硬化,到臨界點時爆掉就會腦出血,有運動習慣仍有風險。另一種常見的因素則是腦血管瘤或先天性血管異常,平時可能無症狀,但破裂出血時,就會出現突發性頭部劇痛;如果血管瘤壓迫到神經,也可能出現臉歪、手腳麻或無力等症狀。若患者本身凝血功能異常,或有血友病者,也有腦出血的可能。「若民眾本身有高血壓、慢性病、出現頭痛欲裂甚至臉歪、手腳麻感時得趕緊就醫,以免錯失黃金期」,尹居浩表示,腦中風或腦出血可預防,建議民眾平時注意血壓控制,飲食少油、少鹽、不酗酒;若經常性頭痛者,應到神經內科做詳細檢查;並維持良好生活型態、避免劇烈運動,以健走、散步等緩慢運動為主,以免血壓飆升;同時留意溫差大等天氣轉變,以免腦中風的發生。
-
2020-04-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沒疫苗東奧難成行? 日醫師會會長也認同
先前英國公衛學者曾表示,新冠肺炎疫苗如果未能在2021年研發完成,東京奧運恐難舉辦;近日日本醫師會會長横倉義武(Dr. Yoshitake Yokokura)也同意此看法,並呼籲日本不宜過早解除緊急狀態。英國愛丁堡大學全球公共衛生學學者施理達(Devi Sridhar)曾在4月中旬指出,疫苗研發是明年東奧舉辦的決定性關鍵,且必須是有效且人們負擔得起、易得性高的疫苗。現任日本醫師會會長横倉義武在近日接受訪問也同意此論點,並呼籲政府加速研發疫苗和治療藥物,以保障明年東奧能成行。横倉義武表示,他並未評斷日本是否應該舉辦東奧,而是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舉辦會有困難,「除非有效的疫苗研發成功,否則我認為要舉辦東京奧運會有難度。」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有意在5月6日後解除全國緊急狀態,横倉義武則坦言憂心,站在建議繼續延長的一方,「我不認為在這個階段,應該解除緊急狀態。」
-
2020-04-28 科別.眼部
防疫工作壓力大睡不夠 視力模糊眼紅染「皮蛇」
新冠肺炎疫情緊繃,嘉義縣55歲林姓女公務員日前因基層防疫工作繁重,睡眠不足,左眼紅且有異物感而至嘉義長庚醫院眼科就醫,經醫生診斷為帶狀泡疹,接受一周抗病毒藥物治療後症狀逐漸改善,沒影響視力。林婦表示,一開始以為是結膜炎,但三天後左眼四周皮膚冒出腫痛的紅疹和水泡,左眼不僅出現灼熱的刺痛感,視力也模糊。帶狀疱疹俗稱「皮蛇」,初期症狀容易被忽略,嘉義長庚醫院眼科醫師吳沛倫表示,相關防疫人員為守護國人疲於奔命,身心俱疲時身體免疫力降低,導致皰疹相關就診病患增加。嘉義長庚醫院表示,帶狀疱疹和水痘是由同樣的病毒所引發,初次感染後病毒會潛伏在神經節,皮膚上的水泡出現前,會先因神經發炎出現不明原因刺痛和麻脹感,即使水泡消失痛感仍可持續超過三個月。吳沛倫表示,神經雖是雙側分布,但各管轄一邊,因此帶狀疱疹只會感染一側神經,幾乎不會有繞圈情形,帶狀疱疹可能出現在任何身體部位,若是長在額頭、頭皮、眼皮或是鼻子時,會波及到眼睛,年齡愈大、尤其60歲以上的人免疫功能降低,發生率愈高。吳沛倫建議,眼睛一旦受到病毒感染,輕則出現頭痛、結膜炎等,嚴重者會有角膜潰爛、角膜混濁、視神經炎,並留下視力受損的後遺症,最嚴重可導致失明,如發現眼睛周圍長出水泡,務必盡早尋求眼科醫師作進一步的檢查,民眾平時則可以充足的休息、水分及營養的補充提升免疫力。
-
2020-04-28 癌症.肺癌
肺癌死亡率下降 台癌拚2025存活率破五成
肺癌是國病之一,國健署統計,肺癌已連續10年高居台灣癌症死亡原因之首,每年有超過9000人死於肺癌。不過台灣癌症基金會發現,近五年內台灣肺癌死亡率有下降的趨勢,五年存活率也接近三成,從原先的10%成長至27%。台癌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今年四月初,台灣獨步領先亞太區健保相關體系國家,有一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用藥納入部分一線治療健保給付,讓台灣肺癌治療更精進,不僅幫助更多肺癌患者外、治療品質也提升。未來目標希望在2025年時,達到肺癌存活率倍增、突破五成,幫助更多肺癌患者。賴基銘表示,台灣自2011年起,肺癌男女性死亡率皆高居十大癌症第一,根據衛福部2018年最新統計,肺癌死亡率女性為每十萬人口29.3人、男性為50.5人 ;要讓肺癌死亡率下降有三關鍵:包含生活及飲食預防、定期篩檢早期診斷、加上最好最新的精準治療。他說,肺癌病患想要的是擁有好的治療,並提升存活率、改善生活品質。肺癌治療方式日新月異,包括手術、化療、放療、標靶及免疫治療等,且依不同的分期與其治療上有差異;而四月一日起,台灣肺癌治療有新突破,健保署將第三代晚期肺癌用藥納入給付,不僅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醫師也有更多的治療利器來幫助肺癌病患。病友曾小姐今現身,其家屬蕭先生代表發聲,他說妻子為晚期肺癌患者,於2018年底至2019年初檢查出肺癌,期間進行多次化療與臨床免疫治療,甚至做了切除手術,一開始雖看似無病灶,但去年11月卻再度復發。蕭先生說,因擔心無法負擔高昂的醫療費用,曾一度拒絕標靶治療,甚至改看中醫、吃中藥,導致腫瘤再度變大,直到確定上述新藥納入健保給付,生活才出現了一道曙光;「我們只是平凡家庭」,蕭先生說,現在妻子病情能維持穩定,他很感謝健保署的德政。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前理事長高尚志表示,由於肺癌患者發現時多為晚期,因此早期檢查很重要,除須留意家族史、廚師等高工作危險群,在早期檢查上,可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等方式進行,可揪出早期肺癌患者;而晚期肺癌可透過基因篩檢找出突變點來決定治療方式,如搭配美國國家癌症指引,針對EGFR突變治療建議,對肺癌患者落實精準醫療。高尚志說,而上述晚期用藥納健保,讓台灣成為亞洲健保給付國家中,第一個通過晚期肺癌用藥部分一線健保給付的國家,跟上最新的國際肺癌治療趨勢、與世界接軌。
-
2020-04-28 養生.保健食品瘋
該買保健食品還是「健康」食品?專家教你3不、3要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前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所長陳樹功呼籲消費者,若沒有向衛生主管機關提出申請並經審查許可的食品,是不能標示宣稱「健康食品」所核准之保健功效的,因此如果看到誇大不實的療效宣稱廣告時,民眾一定得保持戒心。市面上的保健食品玲瑯滿目,廣告充斥在電視、網路、各大賣場中,對於這麼多種選擇,到底該如何下手?且慢,在購買之前,先來瞭解常聽到的「保健」食品跟「健康」食品的差別在哪吧!名稱這麼多種,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前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所長陳樹功表示,對一般民眾來說,「保健食品、健康食品、特殊營養品」這些名詞,感覺上似乎都差不多,都是對身體健康有幫助的食品,但其中健康食品與特殊營養品是有法規所歸範的。健康食品:由「健康食品管理法」所規範。特殊營養食品:由「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所規範。1、健康食品:所謂的「健康食品」是法律名詞,須具有實質科學證據,且向衛生福利部申請查驗登記許可,才可以稱為「健康食品」,簡而言之,健康食品會經過產品安全性、功效性評估試驗,所以較具有保障。2、特殊營養品:指嬰兒與較大嬰兒配方食品、特定疾病配方食品及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得供特殊營養需求者使用的配方食品。陳樹功解釋,簡單說就是給特定族群、需要特定營養素補充的人食用,但一般人想購買攝取也是沒問題的。3、保健食品:任何商品只要在合法範圍內,都可自稱為「保健食品」。因此部分保健食品雖然可能對維護健康有幫助,但本質上是一般食品,僅能做為營養補充。經過政府認證的健康食品該如何辨識?然而,市面上的品項這麼多,該如何辨識健康食品呢?其實民眾購買前可至衛生福利部審核通過之健康食品資料查詢,確認想購買的產品是否經政府審查核可,另外,核准通過的健康食品須於產品包裝標示「健康食品」字樣及小綠人標準圖像、許可證字號等規定項目,也是民眾辨識健康食品的依循。陳樹功呼籲消費者,若沒有向衛生主管機關提出申請並經審查許可的食品,是不能標示宣稱「健康食品」所核准之保健功效的,因此如果看到誇大不實的療效宣稱廣告時,民眾一定得保持戒心。目前衛生署公告的健康食品保健功效共有13項,分別為:(1)骨質保健、(2)調節血脂、(3)不易形成體脂肪、(4)護肝、(5)免疫調節、(6)延緩衰老、(7)胃腸功能改善、(8)調節血糖、(9)抗疲勞、(10)輔助調節血壓、(11)輔助調整過敏體質、(12)牙齒保健、(13)促進鐵可利用率沒有健康食品標誌就不能買嗎?陳樹功強調未獲得健康食品許可字號的產品不一定就不好,其中有的產品可能真的品質不佳,而有的產品可能本質不錯,但因廠商認為申請許可的程序複雜、費用太貴而不申請,因此民眾選購時必須先對產品進行瞭解,譬如生產廠商是否可靠、產品標示是否完整、有無關鍵成分含量的標示等項目,而健康食品標誌則是給予民眾多一重保障的指標。就算是健康食品也不可以當「藥」吃!最重要的是,陳樹功強調:「即使具有保健功效,其產品本質仍然是食品,並不像藥品般具有藥到病除的快速醫療效能」,因此特別呼籲消費者不能將保健或健康食品當作「藥品」來食用,以免身體不適時因延誤就醫而造成更大的傷害!對於購買健康/保健食品,陳樹功給予民眾兩項原則「三不、三要」三不:不要將食品當藥品、不要相信誇大不實及強調療效的廣告、不要自行診斷與治療三要:要瞭解自身需要、要看清產品標示、要請教醫師藥師或營養師延伸閱讀▶天然的尚好?「牛樟芝」 憑什麼這麼牛!▶綜合維他命不是每天狂塞就好!你應該知道怎麼選▶保健食品為什麼同品項價差那麼大?(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4-28 新聞.用藥停看聽
服用後夢遊 4類安眠藥禁開
使用部分安眠藥可能導致夢遊、不清醒駕駛或在不清醒的狀態下使用鍋爐等,引發危險。衛福部食藥署昨日新增禁令,針對eszopiclone、zaleplon、zolpidem及zopiclone等4種成分安眠藥品,要求醫師禁止開藥給曾發生夢遊或在未完全清醒狀況下活動的病人,避免造成傷亡。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根據食藥署統計,含eszopiclone、zaleplon、zolpidem及zopiclone成分的安眠藥品為第一線治療失眠常見的藥物,核准的藥證共計有46張。國際間陸續傳出上述安眠藥造成夢遊的消息與警訊,食藥署過去便要求在藥品仿單上加註「警語與注意事項」。根據食藥署統計,國內迄今接獲發生類似夢遊、夢駕案件約200件,所幸並無釀成重大事件。但經蒐集國內外資料重新評估後,仍決議若病患因服用該類藥物,在不清醒情況下從事其他活動而導致重大事故,則醫師禁止開立相關藥物。洪國登說,該類成分藥品屬於醫師處方及第4級管制藥品,一般人無法從藥局自行取得。三總精神醫學部主任兼基隆分院院長葉啟斌表示,這四種成分屬於短效安眠藥,主要用在幫助「入眠」,但可能在服用後一至兩小時醒來,因此會有類似夢遊的狀況。若是未來針對需要入眠的患者無法開立這類藥品,或許可考慮使用中、長效的安眠藥物,但可能會有睡過頭或是醒來後會有類似宿醉的狀況發生。葉啟斌說,通常失眠主要因素,為光線等環境不良、壓力、生理時鐘紊亂或是病痛引起,因此可先「對症下藥」,排除失眠因素,再考慮服用安眠藥物。另外,也要養成定時入睡、起床的習慣,且睡不著時不要一直躺在床上翻來覆去,避免大腦產生「一定要睡著的壓力」,可先起床活動等到有睡意再回到床上。食藥署則提醒民眾,應遵循醫囑服用藥物,不要自行併服其他鎮靜安眠藥品,以免導致嚴重不良反應。用藥後,若出現身體不適或是發現自己曾發生怪異行為,像是夢遊走路、開車或吃東西…等,應立即回診尋求醫師協助。
-
2020-04-28 科別.泌尿腎臟
洗腎,由我作主/每天設定小目標 找回生活主控權
部分洗腎患者因無法適應生活改變,容易出現憂鬱症狀,或影響對自己的觀感。精神科醫師說,每個人遇到負面狀況都有沮喪的權利,但挫折後,建議每天設定能力可及的小目標,例如完成健走30分鐘,可以增加自信,找回對生活的主控權。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身心內科主治醫師袁瑋說,病人洗腎之初不一定會馬上出現情緒反應,有時是事隔多月後,發現生活規律性或飲食喜好受影響,才會出現焦慮或憂鬱症狀。腎友也可能因洗腎影響工作和收入,甚至夫妻關係受到影響。過去研究顯示,七成洗腎病人會出現憂鬱症,且憂鬱症與放棄治療及死亡率具關聯性。袁瑋提醒,一旦親友發現腎友有憂鬱症狀,包括變得愛哭、多夢、睡眠少、沒胃口、沒自信等,建議盡快就醫評估治療需要,或參與病友團體學習他人的經驗。特別要關心年輕腎友,因周遭朋友較少人洗腎,心理支持更重要。
-
2020-04-28 科別.泌尿腎臟
洗腎,由我作主/轉換心態腎病非絕症!腎友活出自信
提到洗腎患者,多數人直覺他們是「病懨懨的」,其實不然,壽險公司經理張先生及田中精米所所長黃士倫兩人形象就很陽光,因持續在職場上發揮專業,訪談間能感受到他們的自信。黃士倫坦言,他過去會刻意隱瞞洗腎事實,「但愈是逃避,壓力愈大,接納自己才能活出新人生。」高中洗腎 留下男兒淚29歲的黃士倫洗腎11年多,發現時還是高中排球校隊的一員。他說,當初症狀僅大腳趾腫脹,原以為是運動傷害,就醫才知是尿酸太高所致,進一步檢查才確認主因是腎萎縮。因已無法挽救,必須洗腎,「當下我真的哭了出來。」在醫師建議下,黃士倫選用腹膜透析(PD),在白天空檔時於居家更換透析液,後來嘗試併用健保給付的機器自動洗腎(APD),盡量不影響學業。但正逢青春期,他很在意親友同情的眼光,除了自卑,也勉強表現沒有生病的模樣。轉換心態 腎病非絕症幸好父母時時提醒他,末期腎病非絕症,要面對並接受事實,而從大學開始交往的女友也鼓勵他不要放棄。經時間淬鍊,他才轉換心態。黃士倫說,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他要面對的就是末期腎病,「若不強大自己就會畫地自限。」於是他開車載著透析藥水完成環島旅遊,去年赴日參加稻米鑑定賽,並與女友完成終身大事,不再因洗腎處處侷限自己。腹膜透析 不影響上班在壽險業工作30多年的張先生,看遍客戶面對各式疾病,理解人生無常,7年前體檢發現腎臟出了毛病,雖致病原因不明,但能心情平穩地持續就醫控制,撐到去年才接受腹膜透析。「生病要吃藥,腎壞了就是要洗腎。」張先生說,慶幸健檢讓他及早為洗腎生活作準備,自然能與之共處,並更認真對待每一天。他在辦公室放點滴架,上班時抽空換液,腹膜透析不影響工作,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也相對安全。「只是耗力的工作會累,不方便出差與應酬罷了。」張先生說,幸好有一群好同事不只體諒他,還集資買太空椅給他午休小憩。老婆也沒因他洗腎而特別煩惱,但他不敢告訴母親他洗腎,怕媽媽擔憂他。張先生說,他的工作是幫助每個家庭不因病而窮,工作成就感讓他很有自信,所以沒提起是看不出他有在洗腎。他知道很多腎友因洗腎而求職不順,「非常歡迎找我洽談工作!」健保給付 在台很幸福張先生和黃士倫都提到,我國醫療品質優異,且洗腎均有健保給付,反觀國外洗腎非常昂貴,生在台灣很幸福。他們站出來響應腎友的尊嚴倡議,也呼籲腎友選擇適合自己的透析治療、珍惜醫療資源,並積極看待生命,活出新人生。
-
2020-04-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張金堅:遠距醫療 將成常規
如果對抗SARS是百米短跑,對抗新冠肺炎將是馬拉松競賽。台大教授、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認為,新冠肺炎抗疫勢必是一場長期抗戰,雖然台灣取得不錯的成績,為維持成果,必須步步為營,一刻不得鬆懈;現在習以為常的生活則會因新冠病毒而永遠改變,醫師可能對患者直播衛教,遠距醫療更加重要。抗煞時守住國門二○○三年爆發SARS時,張金堅由台大醫院借調到署立桃園醫院(現為部立桃園醫院)擔任院長,鄰近的桃園機場也是他的責任區,必須支援機場檢疫,身負守住國門的重責大任,他回想:「我那時真的是以醫院為家,連睡覺都擔心機場邊會不會出了什麼事。」在醫院裡,「大家都要穿防護衣,穿得像太空人一樣,再戴N95口罩。」張金堅回想,由於非常悶熱難受,上廁所穿脫麻煩,那時把護理人員從輪三班改為輪四班,縮短工時。期間還發生有患者因為車禍入院,竟然被驗出染煞,讓曾與患者接觸的醫護人員統統被隔離,大家備受驚嚇,身為院長的他只能每天打電話慰問。但也有讓張金堅非常感動的事,多位護理人員志願到急診室發燒篩檢站值班,還有兩位麻醉科醫師主動加入氣管內管插管工作;由於台北松山醫院改為專責醫院,署桃在一個晚上動員大量護理人員,把十八位長期臥床患者安置到署桃護理之家,安置完成,已是凌晨,大家盡忠職守,沒有絲毫怨言。醫療經濟受重創事隔十七年,新冠肺炎席捲全球,疫情更加詭譎嚴峻。新冠病毒是目前已知最大RNA病毒,鹼基數在兩萬六千到三萬二千之間,含六至十個基因,新冠病毒的棘蛋白可與細胞膜表面受體ACE2結合,而ACE2主要存於人體的呼吸道與腸胃道,所以患者感染後出現症狀以咳嗽、發燒、嗅味覺喪失和腹瀉等為主。張金堅分析,SARS致死率高,約百分之十,造成民眾極大的恐慌,但衝擊時間短;而新冠肺炎致死率雖然只有百分之二、三至五,但傳染力強,使確診及死亡人數超越SARS甚多,從爆發流行的國家來看,不但醫療重創,經濟打擊更為慘烈,短期難以復甦。抗疫須緩步平穩面對這場馬拉松式的戰役,張金堅認為,力道必須緩步平穩,不能一次用盡。一切的努力都在向上天買時間,不讓流行高峰竄起,在疫苗與解藥問世前,與疫情和平共存。最近國內疫情趨緩,軍艦染疫事件造成緊張,但警報就算解除,依然不可放鬆,必須小心翼翼維持防疫成果。張金堅也說,新冠肺炎已對人類社會的生活、社交等方式,造成永久的改變。最近許多人因疫情不敢上醫院,非必要的逛醫院行為並不可取,但必須持續的治療不應中斷,例如癌症治療,張金堅已將過去舉辦的實體病友活動改為線上直播,他也認為,未來遠距醫療勢必發展,成為常規醫療的一部分。
-
2020-04-2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杭州小學生終於開課 頭頂「一米帽」保持安全距離
中國新冠肺炎疫情趨緩,浙江杭州小學一到三年級26日正式開學,史上最長的99天寒假終於結束,當地一間小學為了讓學生們保持社交距離,要求孩子都戴著「一米帽」上學,照片迅速在各個微信家長群中「洗版」。錢江晚報報導,「一米帽」措施由杭州的養正小學推出,概念來自古代官帽,帽頂黏了兩條長形紙板,從左右兩邊各延伸一米出去。副校長洪峰表示:「這確實是我們的創意,用我們的提倡的話來說就是:頭戴一米帽、保持一米距。」開學前,養正小學的老師就讓學生在家和父母一起動手做「一米帽」,不只展現各個孩童的創意,並選用安全、衛生、環保的材料,要求學生在開學第一天戴著到校,而且不能碰到他人,不能損壞帽子。同學和家長們都卯足全力,有家長還說「我們全家足足做了兩個鐘頭呢!」據報導,洪峰又表示,由於養正小學去年才創辦,所以目前只有一年級。而一年級學童們對於「一米」沒有明確的概念,學校便突發奇想,發起這個活動,讓學生在配戴同時牢記「保持一米安全距離」。學校又圍繞「一米帽」舉行防疫知識問答、讓學生介紹「我和一米帽的故事」和舉辦「一研九頂」全校展覽,評選最喜愛的一米帽等。「一米帽」形似古代官帽,有兩個大「翅膀」,與中國最近熱播古裝劇「清平樂」中宋朝官員上朝時所戴的帽子「長翅帽」相似。報導指,開學第一天,同學們只有吃飯的時候可以摘下帽子。其他時間,小朋友們戴著「一米帽」都很謹慎,有其他小朋友要靠近,就先提醒:「注意距離!注意距離!」要出門上廁所,怕門框撞壞帽子,就側身走「螃蟹步」。照片一放上網立刻引起熱議:「上課=上朝,下課=退朝」、「真的好可愛」、「家長還需苦練手工啊」、「原來老祖宗都已經替我們想好了」,也有人打趣地說:「孩子們上課都看大家的帽子了,哪裡還有心思上課?」京滬粵復課 疾控嚴陣以待另據香港文匯報報導,北京高三年級,上海、廣東高三、初三年級學生27日也都開學復課,紛紛嚴陣以待,北京各中學教職員工提前10天就到校上班;上海中小學則將採取統一配餐、預約用餐,並且對在校師生每人每天發放一片口罩,校門口也配備熱像式篩檢儀。至於廣州,26日通報一名近期從湖北返回廣州的15歲學生參加返校前大排查時,檢測呈陽性。目前對無症狀感染者在定點醫院隔離治療。廣州目前採取分群上課,教育局明確規定每個班不能超過25人。「拆分成A、B兩班,原則上安排在隔壁。一堂課拆分成兩節課,老師在A教學班上20分鐘後,中間休息3-5分鐘,再到B班上課。」深圳各校也相繼進行了疫情防控模擬演練。
-
2020-04-27 性愛.愛情診療室
「渣男」與「性愛成癮」怎麼分?諮商心理師7問題解讀你的心理狀態
日前羅志祥(小豬)與周揚青9年情斷,前女友周揚青在本月23日發表長文狠揭「渣男史」,不僅經常舉行「多人運動」,更長期與旗下女藝人、化妝師有不正當男女關係。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其新書《從習慣洞察人心》(時報出版)提到,對男人而言,性愛不只是發洩欲望的管道,更可以「感覺自己像個男人」,同時還能「減輕焦慮不安的情緒」,並且「調適生活壓力」。《華爾街之狼》這部電影中,呈現出各種「成癮症」,從酒精成癮、藥物成癮、到性愛成癮。 令人好奇的是,現代人何以如此容易成癮?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卡恩斯(Kearns)的研究,就如同酒鬼無法停止喝酒,有性愛成癮的人也無法停止這種自毀式的性行為。有性愛成癮困擾的人中,不少人因而家庭破裂,金錢破產,失去事業,甚至失去生命。 最有名的案例,就是曾經轟動國際的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的誹聞案,明知會身敗名裂,引來莫大的災難與羞辱,仍然無法克制自己的行為,偏要往險中行,而且壓力越大欲望越強。不健康的性行為往往是一種演進的過程,性成癮的起源,多半來自於對某個強迫行為的無力感或無助感,進而造成個人生活的脫序或失控。 舉例來說,很多紅極一時的知名演員和運動明星都曾經深深為性愛成癮症所苦。性愛成癮者會感受到強烈的羞恥心、罪惡感,自尊低落、自我憎恨。上癮者曾經嘗試要停止成癮行為卻做不到,上癮的狀況也會變得越來越嚴重,不僅破壞親密關係,連帶工作和財務也會出問題。幾乎所有的「上癮症」都有相同或類似的症狀,你與另一半有「性愛成癮症」嗎?不妨提起筆來,憑直覺測測看。 ※ 測驗開始:⑴隨時隨地想著令其上癮的事情,例如會一直想去夜店尋找一夜情。是□ 否□⑵曾經試圖戒掉這個習性,可惜宣告失敗。是□ 否□⑶會跟家人朋友隱瞞自己成癮的事情。是□ 否□⑷對成癮的事情具有「強迫性」,非做不可,否則就會渾身不舒服。是□ 否□⑸「需求性」越來越高,「耐受性」也變得越來越強,例如嗑藥者藥量會越用越強, 酗酒者酒會越喝越多。是□ 否□⑹會對人際關係造成嚴重的干擾,很難跟固定對象發展長期的親密關係。是□ 否□⑺在戒除的過程中會覺得痛苦難耐。是□ 否□ 做完上面的測驗後統計一下總共有幾個「是」,回答「是」越多代表性愛成癮的狀況越明顯,需要尋求心理專業的治療。我看過不少性愛成癮者會被周遭人誤以為是「太花心」或「不專情」,經過諮商評量之後才發現是性愛成癮。 「性成癮」與「太花心」最大的差別是,能不能夠自我控制?如果發現自己有「性成癮」,最好盡快找心理專業協助,這是因為成癮後要終止行為會有戒斷狀況,情緒變得特別焦躁不安,需要透過心理專業人員協助,一方面可以探索成癮的根源,另一方面也能有效降低身心的不安。(本文節錄自時報出版【從習慣洞察人心:學會識人術,解決人際關係的所有煩惱】)
-
2020-04-27 科別.精神.身心
心臟狂跳又胸悶 以為是心臟病原來是恐慌症
彰化縣一名婦人老是覺得自己心臟不舒服,胸悶,嚴重時甚至吸不到氣,看了多次心臟科檢查都沒問題,最後在員榮醫院身心科診斷出是「自律神經失調」的恐慌症,身心科醫師何鎧任施以三周的血清素治療後,婦人症狀明顯改善,也能好好睡一覺了。這名52歲婦人老是覺得自己心臟不舒服,症狀就像心臟病一樣,陸續做了各種檢查,醫師都說「你的心臟沒問題」,但婦人說,每次發作都很突然,一下子就出現胸口不舒服、心臟怦怦跳,喉嚨好像有東西卡住,頭也暈暈的,全身都冒汗,嚴重的時候還會吸不到氣,每次都她覺得快死掉了,前後花了兩年時間做檢查,還是檢查不出原因。最後在家人建議下她到員榮醫院身心科看診, 員榮醫院身心科何鎧任醫師說,張姓婦人的症狀屬於身心科常見的焦慮症狀,醫學上稱為「恐慌症」,也是「自律神經失調」的一種型態。何鎧任說,依據精神醫學最新的研究認為大腦中的血清素掌管了情緒的變化,當血清素不足時,就容易引發恐慌症狀,使人從頭到腳全身都不舒服,尤其以心臟最為敏感,由於不舒服的症狀源於大腦中血清素不足,所以再精密的心臟檢查都無法判斷是否真有構造上的缺損,多數有經驗的醫師都知道這是恐慌症,而請患者來身心科就診。因血清素不足有時也和體質及遺傳有關,何鎧任說,有時外在環境造成壓力大時,也會造成血清素降低,必須施以血清素治療,才能緩解恐慌症,而且這種種「自律神經失調」的恐慌症從年輕的20多歲到80多歲都可能發生。「自律神經失調」也常合併有睡眠障礙,而且因恐慌發作常是無預期的,有些病人心臟非常不舒服,覺得好像心臟被裝上不定時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要發作的痛苦才是最折磨人,也會變得不愛出門或不敢開車。而張姓婦人經過三周的血清素治療,相關症狀明顯獲改善,晚上也能好好睡覺,雖然偶爾還是會有不舒服,不過已經不那麼擔心自己心臟問題,也不需要常常跑急診室,心情也不再總是那麼恐懼和煩躁。
-
2020-04-27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病友疫期就醫 台中榮總提5要點
癌症病友免疫力都較一般民眾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如何面對疫情的衝擊?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統整國內外各機構及學會的建議,建議「選認證醫院 、出入戴口罩、落實勤洗手、緊急要就醫、停留要縮短」。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醫師林政賢說,癌友因疾病治療,需要頻繁進出醫院,新冠病毒主要透過飛沫及接觸傳染,因此戴口罩、勤洗手,絕對是阻絕病毒傳染的不二法門。對於需要接受治療的癌友,台中榮總也主動提供口罩給有需要的病友們,為的就是提供大家安心就醫的環境。林政賢也特別強調,癌友有狀況就要就醫,千萬不要因疫情的關係懼怕進醫院,在家裡隱忍導致病情延誤,反而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他說,最近有位頭頸癌的病友,定期返院接受標靶及化學治療,疾病原本控制穩定,但數天前身體不適來急診就診,就診時呈高燒接近休克的狀況,緊急診療後判斷是嚴重感染導致敗血症,所幸經醫療團隊的努力搶救後狀況已穩定下來。仔細追問後才發現,病人化療結束後一周在家裡就有發燒的情形,但因懼怕疫情不敢就診,在家自行服用退燒藥,之後家屬見狀況惡化才送醫。因此呼籲癌友,癌症患者病情複雜,有狀況一定要儘早回診,醫院都有落實防疫措施,切勿因恐懼而延誤就醫。
-
2020-04-2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我在指揮中心100天/阿中的淚 與如光的感謝信
2020年1月20日,再4天就是農曆新年,因為新冠肺炎來勢洶洶,這個年並不寧靜。衛福部疾管署在1月20日宣布成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投入防疫戰場。過去將近100天採訪的日子裡,見證了疫情帶來前所未見的變化,也深刻感受到從醫護人員、民眾到疫情指揮中心齊心齊力抗疫的感動。「沒有人想要生病」「沒有任何一個人想要生病。」還記得2月6日台灣首例武漢肺炎病患出院、寫下親筆信感謝一事嗎?相信那時關注新冠肺炎疫情的全國民眾看了很高興,而在指揮中心記者會現場的我與醫藥同業們,振奮又不捨。振奮的是,在新冠肺炎仍無藥物、疫苗可救治的情況下,我們有了康復者;不捨的是,首位確診患者所背負的壓力與關注,讓治療不只是治療,怕的更是民眾「獵巫」式的找尋。不過在信末「打破台灣的零,我很抱歉,謝謝所有防疫和醫護人員」,讓我相信不只該患者、所有的確診患者都能走過、挺過這一回。新冠肺炎疫情最初在去年12月,於中國湖北省武漢市開始爆發,隨後在今年初迅速擴散至全球多國,演變成一場全球性、如「瘟疫」般的疫情。曾被估疫情第二嚴重在這場疫情中,台灣也無法避免的受到影響,隨疫情延燒,曾有美國醫療專家預估,離中國相近不遠的台灣將成為疫情第2嚴重的國家。「但我們沒有」,台灣目前確診案例遠少於南韓、日本、伊朗、義大利等國,到昨日僅429例確診,並保持連續14日本土零確診;外界多認為是防疫作為嚴謹、超前部署的「台灣經驗」而使疫情相對平穩。台灣第一個確診者為55歲女台商,1月20日抵台後主動通報身體不適,因有發燒、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狀,由機場檢疫人員安排就醫,1月21日檢驗確認為新型冠狀病毒陽性,從此,台灣展開了fighting。台灣與中國間的溝通聯繫,即便是人道救援,也不免染上政治色彩。在等了又等的情況下,第一批武漢台商在2月3日深夜包機抵台,不過其中1名發燒台商於4日確診,成為台灣第11例確診者。為了包機一事近兩天、48小時未闔眼的陳時中,在記者會上宣布該台商確診個案時,一度哽咽落淚,不只是在現場的記者,相信連電視機、網路前收看的全台民眾心都揪了起來。但陳時中也說「大家第一個時間聽到都很沮喪,但也覺得帶他們回來是正確的,不要讓他們留在武漢不好的醫療環境,接回來或許可以救他一命。」他再度哽咽,並說很抱歉,沒做好情緒控管。晚報記者要超前部署身為晚報記者,面對每天下午才召開的疫情記者會,不能因此「無能為力」,除了對疫情發想出新面向採訪外,也得緊追前一天疫情的新進度,但追出新聞後,其角度「拿捏」也相當重要。在此得特別感謝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長久以來建立的默契,舉凡「北市首間高中停課」、「症狀輕微者改一採」「磐石艦多人有抗體」等事件或措施,多能讓晚報在第一時間掌握先機、確認疫情發展,讓讀者搶先得知最新訊息。
-
2020-04-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面對新冠肺炎 中醫師:要思考被傳染後如何安然度過
新冠肺炎疫情讓民眾心驚驚,中醫師吳宏一說,現在要思考的不是如何才不會被傳染,而是被傳染後如何安然度過,疫情趨緩時反而是整備物資的時機。從中醫角度來看,基隆廣濟堂中醫診所醫師吳宏一說,容易感染新冠肺炎有部分誘因是體內的濕氣,食用生冷食物會造成濕邪,應盡量減少,薏苡仁湯可以去濕,他因此選擇作為兒子的健康甜點,但濕氣很難完全藉由食療從體內散去,建議有必要時還是要看醫生調理。另外,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充足睡眠,不讓免疫力過低,就是預防新冠肺炎的最好方式。吳宏一的媽媽林月慎也是中醫師,她則建議擦精油在口鼻防護,或是透過運動、蒸腳、泡熱水澡增加身體熱能,應該也很好。然而,現在有關新冠肺炎的資訊很多,要從中判斷哪些是正確資訊,有哪些是有效建議,吳宏一表示,他在他們台大中醫師群組裡看到有人分享一支美國華裔一線醫生,治療幾十例新冠病人後歸結出的心得,很值得一看。這名華裔醫生在影片中指出,目前醫院雖無特效藥,但靠呼吸器和氧氣機還是能挽救一些生命,美國醫師都會告訴病人,呼吸急促再去醫院,輕症去醫院主要目的是吸氧,但大家對氧氣的耐受度不同,有少數人血氧即使非常低,也不會呼吸急促,但等到去醫院已來不及。新冠肺炎如今就像流感一樣,美國華裔醫生認為,民眾若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就當成得了新冠肺炎或流感,自主在家隔離、測量血氧,確定血氧濃度大於95%,燒也退了,也許就不用看醫生。不過,新冠肺炎很可能在秋冬再度來襲,等這波疫情過去,先準備血氧儀、體溫計、Tylenol、口罩,做好再次居家隔離的準備。吳宏一說,他呼應美國華裔醫生的看法,疫情趨緩時反而是整備物資的時機,現在大家除了戴口罩勤洗手,要思考的不是如何才不會被傳染,而是被傳染後如何安然度過。
-
2020-04-27 橘世代.健康橘
全球掀起蔬食風潮 英國皇室都共襄盛舉「素食婚禮」!
走在街頭,你是否發現,生活週遭出現了許多蔬食餐廳,身邊吃蔬食的朋友好像也變多了。其實,蔬食風潮已在全世界蔓延,人們基於對蔬果的需求與喜愛,及關注健康和愛護環境的理想,紛紛加入蔬食行列。而台灣得天獨厚的農業環境,順應時節的多樣美味蔬果,讓我們有更多飲食選擇炎熱的夏季即將來臨,在各界大聲疾呼要減少碳足跡、避免溫室效應、地球暖化日趨嚴重的同時,是否想過我們也該做點什麼?其實,在日常飲食中不吃肉或少吃肉,就是減碳最簡單的方法。不管你是想採行蔬食,亦或已是蔬食者,都可以從讓「蔬活」更便捷、利己更利他做起!愈「蔬」愈健康 從個人、動物到生態全都受益如果在「Google Trends」, 輸入關鍵字「vegan」搜尋特定時間的變化趨勢,你可以發現不管搜尋哪個國家,「蔬食」都呈現上升的趨勢。不可否認,蔬活已成為國際飲食趨勢,許多重視環保生態、關懷動物生命與注重自身健康的民眾紛紛採行蔬食飲食,因為無論從個人、動物或生態的角度,蔬食生活都好處多多。2009年,由一群專門探討蔬食營養的醫師與營養師所成立的「台灣素食營養學會」,認為吃蔬食對個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益,可預防癌症及慢性病、幫助消化、精神好。學會也觀察到,國內近年來吃蔬食的年輕人增加,以動物保護為出發點,他們把動物當朋友,對動物友善,進而少吃或不吃肉。這些年輕人選擇的是一種不傷害動物的生活方式,藉以體現自我的價值觀,他們也認為,吃蔬食同樣能享受飲食的美好與口腹之慾,比起吃肉更能吃得心安理得。蔬食有益健康 具預防醫學意涵「蔬食已被國內外許多專業醫學會及衛生主管機關推薦,做為治療疾病、預防醫學及促進健康之用。」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指出,很多慢性病單靠藥物無法完全控制病情,醫師通常要求病人調整日常飲食,被建議最多的就是吃植物性蔬食。他也提到,近年來許多西方人崇尚吃「魚素」,葷食中只吃魚類海鮮,不吃肉,新鮮蔬果占重要比例的「地中海飲食」就屬此類。植物中豐富的纖維可幫助人體的消化系統,稀釋易造成肥胖的熱量密度,有促進健康、減少肥胖等作用。蔬食風潮也吹向許多專業運動員,像是舉重、健身、馬拉松和網球選手等。其中,塞爾維亞網球選手喬科維奇(Novak Djokovic)就是在轉吃蔬食後,網球生涯攀登高峰且成為球王!為了推廣健康飲食之道,他和妻子在家鄉蒙地卡羅開了蔬食餐廳,以「新鮮、來自大自然食物」為食材特色,在當地掀起蔬食熱潮。此外,日前剛舉辦的英國哈利王子世紀婚禮中,令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婚禮菜單全部供應蔬食,就連婚禮蛋糕也用無蛋、無奶的食材製作。據悉新娘梅根是位蔬食主義者,飲食習慣慢慢影響了哈利王子,現在兩人都熱衷這樣的飲食方式。身為全台最大的蔬食連鎖通路里仁,店中除了眾多當令的有機生鮮蔬果,還針對素食者的飲食需求,開發出多款有利於環境與健康的純素食品,及特別採用植物性膠囊的葉黃素、Q10納豆等養生品。就連肌膚保養品,也都盡量選用植物來源成分,並堅持不進行動物測試。里仁希望每個人都能從日常的一把蔬菜及少吃肉做起,共同來實踐我們對環境的保護及對所有生命的尊重。經妥善調配過的蔬食 營養充足適合全民儘管全世界熱衷蔬食人士不斷增加,但仍有不少想跟進吃蔬食的人,或已經開始蔬食生活的民眾,對於蔬食生活存在著許多疑惑,以及對蔬食有錯誤認知或迷思。有些民眾不免擔心,長期吃蔬食會不會營養不良或不均衡?台灣素食營養學會營養師邱雪婷說,營養不夠或不均衡,往往是吃不對食物所致! 2016年美國營養學會提出的正式聲明也表示:「經妥善調配過的蔬食飲食,適合各年齡層、孕婦、運動員食用。」此外,蔬食不僅能保護環境,還有飽和脂肪低、高纖維、高植化素等好處,利於降低血脂肪,幫助血糖控制,預防各種慢性疾病。邱雪婷認為,只要願意學習怎麼吃,就不用擔心營養問題。鄭乃源院長也提醒,維生素B12大部分存在於動物性食品中,若是全蔬食者需額外補充營養補充品,且含蛋白質的食物也要增多。擔心吃蔬食會吃不飽、容易餓的人,邱雪婷建議,選擇纖維質較高的五穀雜糧,以糙米飯、五穀飯代替白米飯,纖維較高的食物能延長消化時間,增加飽足感,或適量搭配富含好油脂與纖維素的堅果類食物。鄭乃源院長也說,現代人吃太多加工層次高的食品,使熱量密度變高,就算吃很少卻依然肥胖!「與其這樣不如多吃富含充足纖維素的蔬食,纖維素高、有飽足感、熱量又不高。」◎本文摘自《里仁為美》【更多關於「蔬食」大小事↘↘↘】。別小看常見菜!美國研究:日喝半杯菜汁,有效抗空汙。「你吃什麼=你是什麼!」解釋為什麼你該吃蔬食。新手食譜/蔬食煎餅上桌!在家變化早餐很簡單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27 橘世代.健康橘
「骨質疏鬆」無痛怎麼防?醫師推「防骨鬆」日程菜單
隨著老化,身體各個器官逐漸退化,而幾十年來默默支撐我們體重的骨頭也不免發出衰老的訊號。年過花甲的人,常會注意到自己的膝關節無力或是腰椎痠痛的狀況,而這些「有感」的症狀往往都跟骨頭的退化有關,譬如膝蓋的退化性關節炎及腰椎骨刺都是常見的病因。然而有一種疾病是平時沒有感覺,但一旦產生併發症就是嚴重的骨折,這種疾病就是「骨質疏鬆症」。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家醫科醫師陳泓毓表示,骨質疏鬆症因為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所以許多人都會忽略它,使得大部分的人都是在骨折後才開始治療,而這也耗用掉極大之醫療及社會資源。根據2005-2008年國民營養調查報告,50歲以上男女骨鬆症盛行率分別為23.9%及38.3%,而因為骨質疏鬆導致的髖部骨折所造成的死亡率,在2009年的統計中女性為11.2%、男性為18%。由以上數據,可以知道骨質疏鬆症是一個盛行率高、且發生併發症後死亡率也高的疾病,然而國人在骨折後接受骨鬆藥物治療的比例卻相當低,在2009-2013年的健保資料統計中,男女接受治療的比例分別只有10%及30%,由此可見骨質疏鬆病患的整體照護仍不足,有待努力。陳泓毓表示,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因骨骼強度減弱致使個人增加骨折危險性的疾病。骨骼的構造會藉由蝕骨作用和造骨作用的相互調節來維持平衡,而當年紀增長,蝕骨作用會相對增強,進而使骨質流失。骨質流失在兩個時間點會特別明顯,第一個時間點是女性停經後,主要原因為雌激素的減少,第二個時間點是70歲以上的男女,主要因維他命D的製造及吸收減少。臨床上,骨鬆初期沒症狀,到晚期則可能因骨折而有相關的症狀,例如脊椎的壓迫性骨折會產生急性或慢性的背痛、駝背或身高變矮(即台語的老倒縮),病人也容易稍微跌倒就發生骨折(即低能量骨折,常見於四肢骨頭和脊椎),如有以上症狀要提高警覺,即早就醫治療。此外,在初期有一些方法可以篩檢,例如台灣人骨質疏鬆症自我評量表(OSTAi) 是一套簡易的婦女自我評估方法(參考圖二),只需要體重與年齡即可迅速評估骨鬆危險程度,原則上是年紀愈大、體重愈輕,風險愈高。另外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可藉由輸入相關骨鬆危險因子,估算每個人未來10年骨折風險率。若估算的風險偏高,建議至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例如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測量腰椎及髖骨的骨密度,以及照X光偵測是否有脊椎壓迫性骨折。日常生活中有許多方式可以預防骨質疏鬆以及避免骨折,其中最基本就是鈣質和維他命D的補充。50歲以上的成人每日至少需攝取鈣質1200毫克及800至1000 IU(標準單位)的維他命D。陳泓毓建議,鈣質可從乳製品、豆類製品,深綠色蔬菜、小魚干、海帶等食物補充,維他命D則可從濕黑木耳、鮭魚、香菇等食物攝取。此外維他命D可藉由日照在身體內轉換合成,所以適度的接受日曬是很重要的。近來研究認為肌肉跟骨骼會相互影響,而有肌少症的老年人較容易跌倒而導致骨折,因此肌少症也是相當重要的議題。肌少症在預防與治療上首重增加運動量和營養。運動的部分包含有氧運動及阻抗訓練,在做運動前應先衡量自己平常的活動量跟體力,譬如平常活動量少且有慢性病的人比較適合先從增加輕度的身體活動開始(例如散步、做較不費力的家事等),若不確定自己適合哪種運動應和醫師討論。營養方面,老年人需補充比年輕人更多的蛋白質,來維持肌肉量和肌力,所以一般老年人的蛋白質攝取量,可定為每公斤1-1.2公克左右(腎功能不佳的人不適用),且建議平均分布於三餐當中。其他和跌倒相關的危險因子也需一併注意,包括感官退化(視力不佳、重聽)、慢性病(失智症、憂鬱症、巴金森氏病、中風、關節炎、失眠等)、藥物使用(鎮定劑、抗憂鬱劑、高血壓藥物、嗎啡類止痛劑等)及環境安全(浴室需防滑、走廊要明亮等)。綜合來說,中老年的民眾應要開始注意骨頭的健康,避免骨折的發生,而良好的骨頭照顧包含了維持足夠的骨骼強度以及預防跌倒。若過去曾經有低能量骨折病史或有相關骨鬆風險,應及早就醫接受檢查。藥物治療的部分目前健保有給付符合條件的骨折病人,且藥效一般而言皆顯著,因此鼓勵有需求的民眾和醫師諮詢相關用藥。【更多熟齡「骨頭」大小事↘↘↘】。長者防跌 要小心及注意居家環境。熟齡族「保命防跌」 幾個居家眉角要先注意!。看懂退化性關節炎 6法寶護膝蓋「保持軟Q」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27 科別.骨科.復健
LINE一下北醫 就能練核心
新冠肺炎疫情至今看不見終點,民眾宅在家中,外出時間大減,不僅增加疾病風險,心理狀態也受到影響,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活動不足是死亡危險因子之一,約21%到25%的乳癌及結腸癌、27%糖尿病及30%缺血性心臟病,都與活動不足有關,建議民眾應該維持適度運動。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康峻宏表示,疫情期間,民眾外出時間大減,甚至有些民眾因居家檢疫或居家隔離無法外出,身體活動量與人際互動減少,延伸出身心問題。康峻宏解釋,運動不僅能促進新陳代謝、強壯肌肉與骨頭讓身體維持健康體態,還能舒緩民眾在疫情期間所累積的不安與壓力;不同強度的運動有不同助益,中等強度的運動可以增加免疫力及抵抗力,而和緩的靜態伸展及腹式呼吸則可穩定情緒、增進睡眠。除了運動,北醫附醫精神科主任鐘國軒表示,最近門診病人提及,受到疫情影響,心情惴惴不安,出現焦慮、憂慮、失眠等情形。鍾國軒提醒,防疫期間別輕忽自身心理健康,若出現焦慮憂鬱、負面思考、胃口改變、失眠、胸悶、心悸、肌肉緊繃、腸胃不適等,且已嚴重影響正常生活作息,應盡速就醫尋求協助。為避免防疫期間增加罹病風險,北醫附醫推出「全民防疫居家運動GO!GO!GO!」LINE官方帳號,可在線上跟著復健科治療師一起在家運動。民眾進入LINE,輸入 「@850uspre」即可加入,透過選單進入「北醫附醫復健科防疫指南」,即可依照自身需求選擇居家簡易運動。透過復健治療師示範,在家善用隨手可得的物品,鍛鍊身體,提升防疫力,例如想要在家裡加強核心運動,選擇 「在家也能練核心」,大家依照以下步驟,有助核心肌群運動。在家也能練核心:第一步:採坐姿,雙腳往前伸,確定腰部立直。(圖1)第二步:將手跟腳往前延伸,背部往後拱起,拉長後背脊椎的肌肉。(圖2)第三步:慢慢將手往上延伸,朝天花板的位置。(圖3)第四步:轉身向左,繼續轉動脊椎到最後的方向。(圖4)
-
2020-04-27 新聞.健康知識+
容易失眠?研究:飲食中有這類食物可能引發睡眠障礙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最近1項新的研究發現,女性多攝取水果、蔬菜和纖維質有助睡眠品質提升,研究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研究中發現,停經後婦女的飲食中,若碳水化合物或添加糖的含量比較高,比起飲食中含有較多的蔬菜、纖維質和完整蔬果的女性而言,失眠機率將大幅上升。研究人員認為,食用精緻的碳水化合物會讓血糖迅速上升或下降,而引發睡眠障礙。美國哥倫比亞大學Vagelos醫學院和外科醫學院的助理教授James Gangwisch在聲明中表示,失眠通常可以透過認知行為療法或藥物治療,但這些方法的費用可能很昂貴或有副作用。將透過低成本的干預方式及潛在的副作用,找出導致失眠的其他因素。James Gangwisch和團隊從「婦女健康倡議觀察研究」中蒐集5萬多名參與者的數據。所有參與者都有完整的飲食日記,研究人員根據飲食報告中觀察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的人,是否有失眠症狀。通常高碳水化合物都具有比較高的升糖指數,如添加糖、白麵包、白米等,會導致血糖更快上升。當血糖濃度不穩定,就可能會引發睡眠障礙。作者的確發現,飲食中升糖指數較高的人,失眠的可能性增加了15%。James Gangwisch指出,血糖迅速升高時,身體會分泌胰島素調節,血糖下降則分泌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等激素,導致睡眠受到干擾。因此,如果晚上想要一覺好眠,建議可多攝取蔬果和纖維質等食物。(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要吃安眠藥才能睡好? 用藥前必知的8個觀念 常常失眠睡不好? 睡前吃5種小點讓你一覺到天亮
-
2020-04-2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定期追蹤 醫生護你下半生
某日,一位中年女性因B肝帶原來看診,看完後,她若有所感:「X醫師,以後我下半身(生)的幸福就靠你了!」說完之後,她突然臉紅了起來,趕快補充了一句:「以後的健康就靠你了!」醫療是救人事業,平時聽的都是病人訴苦,心中也或多或少會有壓力,但有時不經意聽到模稜兩可的話,明知是誤會,還是難免會小鹿亂撞一番。疫期之際,人人恐慌,但不論稱為武漢肺炎或新冠肺炎,終有過去的一天,因為它來得快也走得快,至少半年之後,全世界的人都可以脫離武漢肺炎的夢魘。急性病如SARS,如武漢肺炎,來勢洶洶,傳染力又強,人人害怕,但慢性病如肝病,少數人也會因猛爆性肝炎而肝衰竭,除非換肝,否則死亡率60%~80%。除了急性肝炎快速致命之外,肝炎會引起慢性病、肝硬化、肝癌,會讓B肝病友長期罹患在這種恐慌之中。雖然目前B肝有藥可抑制病毒的活性,減少肝臟繼續發炎,減少肝癌的機率,但不能完全根除B肝病毒是一大遺憾,不過比起以前無藥可醫的時代,是好太多了。因此,B肝病友一定要定期追蹤,必要時在醫師指導之下服用抗病毒藥物,能減少B肝的危害。換句話說,在疫期之中、結束之後,一定要把下半「生」的健康交給專業的肝膽科醫師為你把關一番,才不會造成遺憾。●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89期已出,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04-26 科別.心臟血管
年輕人的「隱形殺手」!年輕型中風多與高血壓有關
腦中風分為腦血管阻塞與腦出血兩大類,缺血性中風(又稱腦阻塞)約占八成,出血性中風(又稱腦出血)占約兩成。腦出血不只年長者會發生,中壯年者也都要小心。一名62歲、住北部的男企業家,本身就有高血壓,但因處事業巔峰、工作繁忙而忽視,血壓控制得並不好;而今年過年前一波寒流來襲,他突然出現右側肢體無力、癱瘓現象,經家人緊急送醫發現為腦出血,所幸以降血壓藥等藥物治療下保住性命,但目前仍需長期復健。神經內科醫師表示,會導致腦出血常和高血壓有關,但也可能是腦血管瘤破裂導致,且不只年長者,近年「年輕型中風」比例有變高趨勢,呼籲民眾本身有高血壓、慢性病、出現頭痛欲裂甚至臉歪、手腳麻感時得趕緊就醫,以免錯失黃金期。收治該企業家的榮總新竹分院神經內科主任尹居浩表示,腦中風主因供應腦部氧氣與養分的腦血管發生病變,腦組織缺氧壞死,所引起神經功能障礙。腦中風分為腦血管阻塞與腦出血兩大類,缺血性中風(又稱腦阻塞)約占八成,出血性中風(又稱腦出血)則占約兩成。尹居浩說,腦中風的發生率與年齡密切相關,三分之二的腦中風發生於65歲後,但腦中風可以發生在各個年齡層。特別的是,所謂的「年輕型中風」指的是45歲以下的腦中風,腦出血的比率相對高,約占年輕患者的三成五左右。尹居浩說,年輕型中風的主因,多與高血壓有關,高血壓是年輕人的「隱形殺手」,若本身就有高血壓且控制不好,造成血管壁硬化,到臨界點時爆掉,就會腦出血,而即便有運動習慣仍有風險。他說,另一種則是腦血管瘤或先天性血管異常,平時可能無症狀,但破裂出血時,就會出現突發性頭部劇痛,或是瘤壓迫到神經而出現臉歪、手腳麻或無力等症狀。若患者本身凝血能力較差,或有血友病者,也有腦出血的可能。不過尹居浩也說,腦出血時通常會先出現症狀,如手腳偏癱、說話漏風,加上劇烈頭痛等。如上述收治患者就有高血壓,並在外走動時突出現手腳偏癱,但所幸當時在醫院附近而送急診,但因發現血塊深、不宜開刀,故以降血壓、止血藥物等治療下保住性命,但手腳無力的後遺症仍在,目前仍需長期復健。該如何預防腦中風或腦出血?尹居浩說,建議民眾平時就應注意血壓,本身有高血壓者更應控制;再來是應定期健檢,有三高等慢性病者也須注意相關症狀。此外,若經常性頭痛者,應到神經內科做核磁共振、電腦斷層等詳細檢查;並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避免劇烈運動,以健走、散步等緩慢運動為主,以免血壓飆升;並留意溫差大等天氣轉變,以免腦中風的發生。
-
2020-04-26 癌症.攝護腺癌
男性的隱形殺手!排尿困難、頻尿、尿不乾淨都是警訊
70歲李先生近年來偶有排尿困難、尿不乾淨的症狀,起先不以為意,近日發現症狀日益嚴重,幾乎每晚都尿急如廁,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赴醫檢查發現整個攝護腺被腫瘤佔據,腫瘤指數PSA高達360ng/mL,經切片確診為晚期攝護腺癌。隨著醫療進步,國人平均餘命持續增加,連帶使屬於老年疾病的攝護腺癌發生率持續上升,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吳偉榤表示,「PSA」是篩檢攝護腺癌的重要工具,正常值應小於4ng/mL。前攝護腺癌發生原因不明,可能與年齡、家族史、賀爾蒙、化學因素有關。早期攝護腺癌沒有症狀,隨著腫瘤增大壓迫尿道,會造成排尿困難、頻尿、尿不乾淨、夜尿等症狀,若放任不管,一旦腫瘤轉移至骨頭,就會造成疼痛甚至骨折,轉移或壓迫到其他重要器官,則可能危及生命。攝護腺癌素有男性隱形殺手之稱,篩檢率偏低是患者錯失診斷良機的主因,吳偉榤提醒,年滿50歲以上男性,每年應固定到醫院接受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及肛門指診檢查,若有家族病史,則應提前至45歲檢查,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讓病症獲得最完善的控制。此外,若本身已經有排尿困難、頻尿、尿不乾淨、夜尿等類似攝護腺肥大的症狀,也可能是攝護腺癌在作祟,應儘速求診,以利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延伸閱讀: 保養攝護腺別等老了才做! 4習慣從現在就能開始 泌尿問題不全是老化的錯! 這3原因都會讓攝護腺提早GG
-
2020-04-2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宅在家 靜心學習正是時候
從來我們都不覺得能安靜地待在家裡,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直到新冠病毒疫情來襲,才發現把日常生活搬進家裡,有那麼多需要學習的地方。上班族要學習遠距開會、爸爸媽媽要學會不悶壞孩子……。因為疫情,連學習知識的方式也會有所改變,不能出門,你可以在家裡找一個安靜的角落,收聽《一刻鯨選》的主題音頻內容。在眾多知識內容裡,我們特別想與你分享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失智症中心,徐文俊醫師的《認識失智 擁抱生命》音頻課程,認識失智,不光只是為了預防失智或是照顧失智者,這也是一門關於生命的修練,邀請你與我們一起在變老之前,學好這一門人生必修課。你會聽見台灣的失智症權威醫師,分享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知識,三個大單元,總共10集內容。一般人會在意的失智大小事、失智症治療的臨床前沿知識、如何陪伴與照顧失智者,徐文俊醫師都會為你娓娓道來。如果你最近覺得自己有些健忘,不太確認是初老還是失智前兆,你可以來聽聽徐文俊醫師分享的失智十大警訊與常見的迷思。如果你是一位家有失智者的照顧親屬,那我們想要給你最大的陪伴與安慰,怎麼跟失智者開啟良好的溝通、怎麼跟家人一起合作照顧失智者、怎麼樣取得社會資源與協助,讓徐文俊醫師成為你的幫助,順利的修完這一門關於生命的課程。《變老之前,最該記得的一門課》>>10集有聲音頻一刻鯨選,好知識就在耳邊。
-
2020-04-26 寵物.寵物疾病
吃人食、少喝水 小心貓狗也要洗腎
住在台南鄉下的賴姓阿嬤獨居多年,老柴犬「小黑」是她的老伴,她吃什麼,小黑就吃什麼。看似溫馨,但對狗狗來說,經調味的人類餐桌食物卻可能潛藏致命危機。小黑日前尿液突然變少、懶洋洋,無精打采,常趴在客廳角落睡覺,阿嬤驚覺不對勁,趕緊抱著牠至動物醫院。檢查發現,小黑確診罹患慢性腎臟病,如持續惡化,就得洗腎。「狗也要洗腎?」對於很多毛小孩主人來說,聽到狗貓必須洗腎,第一直覺常是「怎麼可能」。在得知洗腎費用後,更是心頭一驚,因為國人洗腎,健保給付;但動物洗腎,則是由飼主全額支付。用點技巧 讓牠多喝水PFI美國寵物食品協會顧問獸醫師、劍橋動物醫院院長翁浚岳獸醫師表示,寵物腎臟疾病可分為四期,第一、第二期屬於早期,症狀為多喝多尿,此時還不用嚴格限制低蛋白飲食,應補充足夠的蛋白質讓寵物有均衡的營養。但他建議降低磷離子的攝取,並視獸醫師判斷是否需要補充具有抗氧化效果的Omega3保健食品,以延緩病情進展。如果進展到晚期的三、四期,腎臟濾過功能變差,尿液會減少,甚至出現無尿的症狀。翁獸醫師指出,晚期腎臟病寵物的治療關鍵有二,一為飲食控制,二為想辦法維持正常飲水量。後者比較好解決,建議在水裡添加無調味的新鮮果汁或肉汁,吸引毛小孩飲用;像是狗狗可以加橘子柳橙,帶點果香,貓咪則是可以加些肉汁。在夏天,則可加點冰塊,這對喜歡喝涼水的貓咪來說,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另外,也可以加點寵物罐頭湯汁在開水中,除了補充營養,也讓貓狗多喝水,但是末期腎病就不建議使用肉湯方式,因為磷離子含量過高。 飲食控制 嚴守低蛋白相較之下,飲食控制難度就相當高,翁獸醫師指出,飼主必須遵守低蛋白飲食,並謹慎調整鈣及磷的比例,磷離子必須低一點才能避免腎臟組織鈣化,因此食物中加入磷離子結合劑,對於末期腎病的動物是重要的。對飼主來說,這的確有一定難度,如果經濟許可,建議購買處方飼料。餵食時不能跟其他狗糧或貓食混在一起,否則就達不到協助治療的目的。定期健檢 及早揪腎病跟人類一樣,罹患早期腎臟病的毛小孩症狀不明顯,飼主不容易發現寵物異常之處。PFI美國寵物食品協會提醒飼主,平時應多留意寵物身體狀況,讓寵物充足攝取水分,提供營養全面且均衡的寵物食品,並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才能及早發現病情。即使罹患腎臟病,在給予良好照顧下,還能維持生活品質。翁獸醫師也補充目前透過SDMA篩檢,能早期知道腎臟功能損失情況,及早準備。翁浚岳獸醫師強調,讓毛小孩多喝水有效預防寵物慢性腎臟疾病的關鍵。此外,飼主應該盡量避免讓貓狗吃人類餐桌食物,尤其洋芋片等高鹽食物,容易引起高血壓及腎臟病。
-
2020-04-26 科別.泌尿腎臟
腎友抗疫有條件 醫囑:吃對睡好透析不可斷
台灣有近9萬洗腎患者,其中約有8.3萬人是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約6000人,由於洗腎患者平均65歲年紀偏大,四到五患者又有糖尿病史,成了新冠肺炎的高危險群。台灣基層透析協會理事長楊孟儒提醒,洗腎患者不宜中斷透析,有效的排毒排水能改善體內環境及心肺功能,防疫期間營養要均衡,才能提升自己的保護力,創造抗疫的有利條件。減少透析次數 專家提醒萬萬不可對洗腎患者而言,一周有三天到醫療機構洗腎,一待就是好幾個小時,讓病人及家屬擔心有感染的風險,有些人甚至想把洗腎的次數減少。楊孟儒認為,這是萬萬不可的事,當透析不夠確實時,會降低免疫力,得不償失,因此不能中斷治療。實際上,台灣還未進入大規模的社區感染,民眾只要做好防疫措施,洗腎中心都已有分艙分流的配套,患者不用太擔心。在防疫期間,腎友除了定期透析外,就是要維持良好的保護力,除了充足睡眠外,最重要就是要均衡營養。營養攝取以天然、均衡、適量為原則,熱量的部份每公斤體重至少35大卡,蛋白質1.2~1.3公克的需求,也可以適時補充維生素C及D。磷攝取量不易控制 病友容易踩地雷由於腎友的飲食需要嚴格控制,尤其是磷的含量,因為三分之二的磷要靠腎臟排除,但末期腎病變排磷功能差,很多腎友都有高血磷的狀況,一旦血磷過高,會造成副甲狀腺素過高、骨頭病變、血管鈣化、軟組織鈣化、皮膚癢等問題,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以及死亡的風險。要控制磷的攝取確實不容易,因為很多食物都含有磷,非常容易踩地雷。楊孟儒指出,包括所有發芽類的食物,例如堅果、芽菜、糙米;另外,奶製品、內臟類、蛋類、加工食品、碳酸飲料等等都是。因此,只要病人一不小心貪食,就有可能從每個月的抽血報告中看出端倪,那滿滿的紅字可會讓醫病都緊張。抽血紅字為警訊 多與飲食失控有關楊孟儒解釋,「抽血有紅字不一定表示身體出了問題,例如肌酸酐、尿素氮、血色素,透析病人本來就不會正常;其他的紅字除了肝指數外,大部分是鉀、磷偏高,少部分是血糖、血脂過高,這些幾乎都與飲食失控有關,我們就會找出到底是突發事件,還是一直以來都沒有做好飲食控制。」若是偶爾一次的紅字事件,醫師的解讀可能會是突然飲食習慣改變,或過年過節吃太多了,這種狀況心比較不會令人擔心,只需要再提醒病人即可。不過,若連續好幾個月都是滿堂紅,那麼問題可能就得深究了,必需徹底找出無法做好飲食控制的問題,並重新系統性的讓腎友了解哪些高磷食物不能碰,及如何正確使用磷結合劑,若飲食不易配合,就會建議攝取腎臟專用營養品來達到均衡的目標。兩大類營養品 糖尿病友也能使用楊孟儒指出,洗腎病人的營養品分兩大類,一是補充配方,指提供蛋白質或熱量的低磷鉀配方;另一種是專為洗腎病人設計的均衡配方,熱量、蛋白質、脂肪甚至於電解質都有針對病況調整比例,且特別注意整體配方以低升糖指數為主,適合有糖尿病史的腎友們。由於均衡配方的營養素充足,可以取代一到兩餐的正餐飲食,適時利用洗腎專用配方,對於目前飲食單一且不太能出門外食的腎友們來說,也是一種讓餐點多樣化的選擇。一天一罐就能繳出漂亮成績單,又不用擔心營養不足的問題。至於疫病專家都認為短時間看不到新冠疫情可能退燒,楊孟儒呼籲患者,在全球疫情未退燒或有效疫苗未出現前,除了平常外出戴口罩,勤洗手外,當疫情在當地爆發時,避免去人多的場所,除了必要的血液透析治療外,最好避免出門。到洗腎中心時盡量搭自家車前往或透析單位安排的接駁車,採固定路線,並做好自我健康管理,才能對抗變化莫測的疫情。
-
2020-04-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為何奎寧被吹捧為新冠神藥?始作俑者是感染醫學泰斗
一個月前台灣各大媒體都在爭相報導有關奎寧治療新冠肺炎的驚人療效。可是這兩三天來儘管全球各大媒體都在報導奎寧非但無效,反而會增加死亡率(請看新冠神藥,吹捧的結果),台灣各大媒體卻是靜悄悄地噤若寒蟬。為什麼?是無地自容嗎?台灣在一個月前的報導主要是引用兩位醫師在臉書上的文章,說什麼「人類將吹起反攻病毒的號角,數據好到不可思議!」。我今天再去看這兩位醫師的臉書網頁,發現其中一位已經將他那篇2020-3-20的文章刪掉,但是另一位則還留著。這篇還留著的文章有1400多個「讚」,還有一大堆感謝的評語。這兩位醫師都沒對這兩三天來有關奎寧非但無效反而有害的報導發表意見。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人類將吹起反攻病毒的號角,數據好到不可思議!」,反悔起來是很難看的。那,當初為什麼這兩位醫師會如此一頭熱地栽進去呢?我們來看看那篇醫師還留在臉書文章裡的一段話:「剛好公開發表這篇數據的作者是我敬仰已久的Didier Raoult (最近幾年都在追蹤他們的腸道微生物相培養體研究),也是一位歐洲微生物學界相當知名的感染醫學泰斗,其提供的研究數據通常具有指標性,因此法國政府才立刻啟動30萬人規模的臨床試驗,美國FDA也同步跟進全面展開研究」。沒錯,一個月前引發全球奎寧狂熱的人正是Dr. Didier Raoult。他是在2020-3-16公佈一項小規模臨床試驗結果,說6位接受奎寧治療的病患在5天後病毒全都清除。三天後川普總統就發推文說奎寧是game changer(戰局改變者),兩天後他又在記者會上說奎寧是神的禮物,上天的禮物。就這樣,全球陷入一片奎寧狂熱,很多美國醫生開始囤積奎寧,導致真正需要奎寧的病患買不到奎寧,也有人因服用奎寧致死(請看新冠神藥,群魔亂舞)。誠如上面那位台灣醫師所說,Dr. Didier Raoult的確是稱得上「感染醫學泰斗」。根據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的記錄,他發表過將近3000篇論文。也就是說他平均每年發表近80篇論文,也就是說他平均每5天就發表一篇論文。那,這是怎麼可能辦得到的呢?頂尖的Science科學期刊在2012-3-2發表了一篇Dr. Didier Raoult的人物特寫,標題是Sound and Fury in the Microbiology Lab(微生物實驗室的聲音與憤怒),副標題是He’s imaginative, rebellious, and often disdainful. Above all, France’s most productive microbiologist loves a good fight(他富有想像力,叛逆,並且經常輕蔑。 最重要的是,法國生產力最高的微生物學家好鬥)。這篇文章介紹了Dr. Didier Raoult傳奇性的學術生涯,也提到他曾因一篇論文造假而被美國微生物協會禁足一年(禁止在該協會創辦的所有期刊裡發表文章)。有一位名叫Leonid Schneider的人在2020-3-26發表Chloroquine genius Didier Raoult to save the world from COVID-19(氯喹天才Didier Raoult拯救世界免於COVID-19),而它的副標題是:隨著COVID19大流行,法國微生物學家Didier Raoult提供了一個療法。 川普總統相信,但Raoult的研究在這裡和總體上是否可靠?Leonid Schneider是For Better Science (為較好科學)網站的站長,有13年的科學研究經驗(分子生物,幹細胞,和癌症),但現在則是獨立科學記者。他網站的宗旨是要維護科學的正直,所以他專門從事深度調查,楸出會危害科學的事端,例如論文造假。根據他的調查,下面這6篇Dr. Didier Raoult的論文有造假的嫌疑:2001年:Activation of protein tyrosine kinases by Coxiella burnetii: role in actin cytoskeleton reorganization and bacterial phagocytosis2005年:Bartonella vinsonii subsp. arupensis as an agent of blood culture-negative endocarditis in a human2013年:Co-infection with Arsenophonus nasoniae and Orientia tsutsugamushi in a traveler2013年:A toxin-antitoxin module of Salmonella promotes virulence in mice2016年:Monoclonal Antibodies for the Diagnosis of Borrelia crocidurae2018年: Identification of rickettsial immunoreactive proteins using a proximity ligation assay Western blotting and the traditional immunoproteomic approachLeonid Schneider也有分析和批評Dr. Didier Raoult的那個小規模奎寧臨床試驗。但是,較詳盡的分析和批評則是來自David Gorski醫生。這位醫生是韋恩州立大學外科與腫瘤學教授,經常發表深度文章批判偽科學和壞科學(《深度》指的是《寫給較有科學基礎的人看的》)。他總共發表了3篇批判Dr. Didier Raoult奎寧臨床試驗的文章:2020-3-23:Are hydroxychloroquine and azithromycin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COVID-19?(羥氯喹和阿奇黴素對COVID-19是否有效?)。不幸的是,這項試驗在方法上有一些非常顯眼的缺陷。(註:阿奇黴素也叫做日舒)2020-3-30:Hydroxychloroquine and azithromycin versus COVID-19: Grift, conspiracy theories, and another bad study by Didier Raoult(羥氯喹和阿奇黴素對抗COVID-19:詐騙,陰謀論和Didier Raoult的另一項糟糕的研究)。這是一項針對大多數患有輕度(甚至無症狀)疾病的患者進行的單臂觀察性研究,但就該治療的有效性而言,它是令人痛苦的毫無意義。 但這並沒有阻止美國的Oz庸醫和其他支持者吹捧Raoult的研究,以及少數“奇蹟療法”的見證,以推廣這種治療方法並攻擊FDA。2020-4-13:“Miracle cure” testimonials aside, azithromycin and hydroxychloroquine probably do not work against COVID-19(除了“奇蹟療法”的見證之外,阿奇黴素和羥氯喹對COVID-19可能無效)。又來了, Didier Raoult發表了另一項無意義的研究。不幸的是,最近對這些藥物進行檢查的數據趨向於得出這樣的結論:這些藥物可能對COVID-19無效,但確實會造成危害。 令人遺憾的是,缺乏證據並沒有阻止騙子宣傳羥氯喹作為治療COVID-19的方法。原文:新冠神藥奎寧的始作俑者
-
2020-04-26 橘世代.健康橘
退化性關節炎悄悄找上門 醫:延誤就醫恐動刀
一名剛滿50歲吳小姐,去年結束28年教師生涯,退休後,她每天到操場健走騎腳踏車,不料才過一周,竟出現膝蓋痠痛的情形,連爬樓梯都無力;輔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張書豪表示,很可能已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可透過強化肌力、復健運動或藥物等方式治療,「若就醫時間太晚,最後恐怕得動刀。」張書豪指出,隨著年紀漸長,難以避免出現退化性關節炎,其中膝蓋、髖關節、手部、背部等地方最為好發;以職業類型來說,勞動工作者因常需彎腰、深蹲、抬重物,較易提早出現退化性關節炎,但現代人因缺乏運動習慣,許多40、50歲的人即便坐辦公室工作,也常有關節痠痛的情形,加上肌力不足,長久下來,退化性關節炎恐悄悄找上門。退化性關節炎主要病因為關節軟骨受傷或磨損,導致關節表面凹凸不平,或出現骨刺,主要的症狀有關節疼痛、僵硬、腫大,最嚴重甚至可能變形;患病者在活動關節時,常聽到不正常的磨擦聲,做起立、蹲立等動作皆窒礙難行。張書豪表示,當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症狀時,若採取按摩、推拿等方式,雖可緩解不適,但對長期治療幫助不大,主要建議採鍛鍊肌力、復健運動等方式,增加關節活動度及肌耐力,延長關節使用期限;若狀況較嚴重者,可輔以藥物治療,注射玻尿酸、類固醇,但萬一就醫時間延誤,關節已失去功能,則可能需開刀置換人工關節。為了讓民眾在家也能有效鍛鍊肌力,減少關節痠痛,張書豪提供4種方式:第一「仰躺抬腳訓練」,伸直膝蓋,腳掌與小腿呈直角,保持姿勢將腿抬至45度左右,維持10秒再慢慢放下。第二「膝蓋伸展訓練」,坐在椅子前端,雙腿微彎,腳掌與小腿呈直角,伸直膝蓋維持10秒。第三「抬腳跟訓練」,站立並將雙手撐在牢固桌子或椅子上,慢慢踮起腳尖,維持10秒鐘再慢慢放下。第四「靠牆訓練」,上半身靠牆,屁股貼緊,腳跟離牆面約15公分,輕輕往下蹲,膝蓋不超過腳尖,停留10秒,再慢慢用膝蓋把身體撐起站直。張書豪說,以上4種運動皆可每日進行,每種反覆做20至30次,視個人身體狀況調整,中間需適當休息;若想出門運動,少做慢跑、跳躍等對膝蓋傷害較大的動作,可改為游泳、快走等緩和方式。【更多熟齡需知大小事↘↘↘】。挑戰人生第一座百岳 在家練體力的三個準備。長者防跌 要小心及注意居家環境。在家運動/只要10分鐘 熟齡族在家2招養肌力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25 科別.皮膚
登山得提防這隻山中小惡魔 被叮到死都不鬆口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登山成了熱門運動,但是5月起也是蜱蟲好發時間,是許多疾病的傳染媒介如萊姆病、蜱媒腦炎等,疾管署也將蜱蟲叮咬引發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致死率高達17%,蜱蟲常出現在山區野外,叮人後「死不鬆口」,更被山友形容為「小惡魔」,聞之色變。玉山國家公園最近便提醒登山遊客注意蜱蟲叮咬,玉管處表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疫情發生在5至10月,主要在山區及丘陵地區,引發病媒是長角血蜱。蜱蟲俗稱「壁蝨」或「八腳怪」,常棲息草叢、樹林等野外環境,4月至10月為蜱蟲活動季節。應避免在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如需進入這些區域,應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並將褲管塞進襪子或鞋子裡,衣物及皮膚裸露處可使用含敵避(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的防蚊蟲藥劑。南投醫院便曾治療蜱蟲叮咬案例,有名山友到南投山區登山,回家洗澡時發現腹部竟遭蟲子叮咬,用手拔不起來,因此以指甲剪剪斷蟲體,沒想到這隻小蟲死了還是不鬆口,頭還是死咬著肚皮,只好趕緊就醫。經醫師確認,這隻小蟲是硬蜱,因為它的口器有倒鉤,硬拔的話會讓倒鉤卡在皮膚,就往皮肉裡面鑽,就算死了,口器仍牢牢夾住拔不出來,因此被稱為山中小惡魔,經醫師處理才取下蜱頭。醫師說,蜱蟲體型最大可到兩公分,除了人類,毛小孩也容易被蜱蟲叮咬。硬蜱是許多傳染病媒介,萬一被叮咬,應盡速小心摘除或就醫處理,並在就醫時要將旅遊史、動物接觸史主動告知,方便醫師診斷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