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7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搜尋
水腫
共找到
1150
筆 文章
-
-
2021-10-17 養生.聰明飲食
平衡血糖、調節血壓 研究曝胡蘿蔔不只護眼6好處
胡蘿蔔被列為不受小孩歡迎的蔬菜,但成人的你,不能不知道它強大的營養功效,尤其每天離不開電腦手機的人,務必將胡蘿蔔列入飲食清單。●保護視力一根大胡蘿蔔能提供每日所需維生素A的200%,除了保護視力、皮膚,也被證實可預防認知功能下降。胡蘿蔔所的抗氧化劑-----葉黃素和玉米黃素,能保護視網膜和水晶體。發表在《美國眼科學雜誌》上的研究發現,每周吃兩份(一份約一個飯碗的量)以上胡蘿蔔的女性,患青光眼的風險比吃少於一份的女性低64% 。●有利減肥除了提供纖維,胡蘿蔔還飽含水分,88%是水組成,這種組合可以提供飽腹感。更重要的是,胡蘿蔔的熱量很低,一杯切碎的胡蘿蔔熱量僅52大卡。此外,也有研究指出,胡蘿蔔中的可溶性纖維可以抑制腹部脂肪。對減肥人士來說,胡蘿蔔是好食材。●可能降低癌症風險在胡蘿蔔中發現的抗氧化劑,與降低多種癌症風險有關,包括肺癌、結直腸癌、攝護腺癌和白血病。《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的一項研究發現,吃大量類胡蘿蔔素抗氧化劑的人,患肺癌的風險降低了21%。●平衡血糖胡蘿蔔中的可溶性纖維已被證實有助調節血糖和胰島素水平,並支持消化系統健康。生的或稍微煮熟的胡蘿蔔,升糖指數也很低,這有助於提供穩定的能量供應。●有助調節血壓胡蘿蔔中的鉀可清除體內多餘的鈉和液體,減輕心臟壓力。如果吃了太多重鹹食物,胡蘿蔔是幫助消水腫的好選擇。●降低心臟病風險荷蘭一項研究,試圖找出蔬菜顏色與保護心臟的關係。研究人員發現,每天增加25克深橙色食材攝取,與心臟病風險呈現負相關,尤其是胡蘿蔔,能降低罹患心臟病風險達32%。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1-10-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長期新冠後遺症 確診者恐提早失智、快速退化
全球失智症人口增長,專家提醒,年輕型失智症相較老年型失智症,確診新冠肺炎機率更高,若原先已輕度失智者,恐因長期新冠(long COVID)加速退化,提前進展到失智症。台北榮總失智症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今出席台灣失智症聯合學術研討會,針對失智症診斷、治療、預防,以及新冠肺炎對於失智症影響做分析。她表示,失智者確診新冠機率較一般人高,在國外研究中,年輕型失智症相較老年型失智症,得到新冠肺炎危險性更高。王培寧表示,感染新冠病毒引起中風、癲癇、肝腎功能等急性期問題,也引發長期新冠後遺症,尤其新冠病毒會攻擊人體內ACE2受體,其受體在大腦中廣泛分布,而導致大腦、認知功能受傷害,專家也警告,感染新冠肺炎恐提早失智、快速退化。預防失智早期診斷很重要,王培寧說,並非所有失智症都屬於阿茲海默症,診斷時除了看認知功能,也要透過生物標記來判定,近年生物標記的血液診斷更加精確,相較用傳統免疫方式預測影響疾病的腦內類澱粉沉澱,正確率僅六成,若改以質譜分析,正確率可高達八成。王培寧說,除了透過血液檢測患者腦內類澱粉蛋白沉積外,也正發展更多生物標記種類,包括發炎、免疫、血管因子、突觸功能等,若只用單生物標記,正確率僅八成,若用多生物標記,正確率可提高到八成,2021年發表一篇文章提到,失智症早期臨床診斷中,若用生物標記加上危險因子,以及年齡、性別等,正確率可高達九成。美國FDA今年通過可延緩阿茲海默症的新藥「Aducanumab」,王培寧表示,新藥雖可讓大腦中類澱粉斑減少,但在臨床試驗上,受試者以高劑量、連續14個月情況下才有顯著效果,憂心高劑量導致副作用,包括局部腦水腫、發炎、微出血反應等,且新藥價格不菲。王培寧表示,美國今年7月提出新藥臨床使用建議,用於輕度認知障礙到輕度阿茲海默早期患者,注射藥物前須先做磁振造影(MRI)檢查,確認腦內是否有病變,每月注射一次,每兩個月增加劑量,預計半年左右調到最高劑量,配合藥物注射,每三個月要做一次MRI檢查,注意有無副作用產生。早期診斷外,預防失智也很重要。王培寧表示,根據2017年研究,注意危險因子之下,失智症有三分之一可預防。2020年則提升到四成失智症可預防,可控制危險因子增加三項,包括注意中年時期頭部傷害、減少飲酒傷害,以及老年後注意空氣汙染。2017年研究中,特別點出「聽力」為失智症危險因子。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11億年輕人面臨聽力受損,恐增加失智、憂鬱、跌倒機率,聽力不好造成大腦負荷,認知問題也影響大腦結構,造成社交疏離感。2021年美國阿茲海默研究中心最新發表,戴助聽器可減少三成機率進展為失智症,若本身已是失智者,戴助聽器退化速度也變慢。2020年最新失智症預防研究,提出「空氣汙染」危險因子,王培寧指出,近年空汙問題影響失智症,以PM2.5影響最大,包括工廠、燃燒、油煙皆為PM2.5來源,不只影響肺部,也影響大腦健康。國外研究指出,空氣汙染嚴重區域,民眾的認知功能較差,長期追蹤後發現,認知退化也較快,呼籲民眾面對失智症,需早期診斷、治療,並注意預防。
-
2021-10-16 新聞.元氣新聞
才送第二天 女童到保母家托育不慎跌倒亡
網紅「鳳梨」吳泓逸今天下午在臉書發文表示,昨天接到蔡姓好友電話,上午將不到一歲的女童帶到位於高雄市仁武區蔡姓保母家托育,期間女童阿嬤接到保母通知,女童不慎跌倒撞到頭,沒想到送醫後女童今晨由醫生宣告不治,目前警方已受理女童家屬報案,女童死因有待相驗釐清。吳泓逸貼文指出,女童昨天早上7點半開開心心出門,才剛送去保母那裡第二天阿嬤想到女童祖母10點多接獲保母電話,說女童站起來不慎跌倒,頭部撞到地墊,但女童還不會站,結果頭部受到嚴重撞擊、兩眼出血昏迷不醒,緊急送醫,腦部出血開刀開了4個多小時,最後腦壓過高,頭蓋骨蓋不上,只能放棄急救。吳泓逸難過表示,好友哭著對他說,女兒求生意志很強,堅持了好幾個小時才願意斷氣,不知所措下打給他求助,但他也不知能如何幫忙,眼眶也濕了。根據吳泓逸貼出的醫師診斷證明,女童腦部左側大面積硬腦膜下出血、極度高腦壓併腦水腫、兩眼底出血腦幹失能等,緊急接受腦部減壓手術,還是因病情嚴重搶救無效。據了解,女童還不到一歲,送到有保母執照的蔡姓保母(53歲)家中托育,才剛送第二天,保母昨天上午通知女童家屬女童不慎跌倒,並通報119送醫,醫院今天上午10點15分宣告女童不治,女童外觀並沒有任何瘀青痕跡。高雄市仁武警分局昨晚獲報,依規定受理,通報高雄市社會局家防中心啟動兒少保護機制,並通知相關人員製作筆錄,橋頭地檢署檢察官今天上午完成相驗,女童死因有待釐清。高雄市社會局家防中心主任李慧玲表示,目前全案已進入司法程序,家防中心將針對行政部分進行調查,初步了解,蔡姓保母有執照,並托育不只蔡姓女童一人,家防中心目前已將蔡姓保母停托,如確定有不當對待孩子事實,將依兒少福利權益保障法開罰、公布保母姓名,並依法撤銷執照。
-
2021-10-16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城中城大火奪命 醫揭「濃煙致命危害」:獲救後也要注意
高雄城中城大樓大火釀46人死亡,震撼全台人民,也讓各界再次關注防火逃生資訊。對此,胸腔科醫師蘇一峰特別提醒,火災現場有大量濃煙,人體吸入後易導致肺部急性損傷、一氧化碳中毒等狀況,提醒民眾若經歷火場後幸運獲救,也要密切注意肺部相關症狀,避免延誤就醫治療時間。高雄市鹽埕區府北路上的城中城大樓,14日凌晨發生嚴重火災,共計造成46人死亡、41人輕重傷。高雄市消防局長李清秀說明,造成嚴重傷亡的主要關鍵包含發生在凌晨時段、低樓層有許多玻璃帷幕、住戶多為弱勢長輩等,而罹難者致命原因,則多為濃煙嗆傷所致。針對火場濃煙危害,蘇一峰在臉書發文表示,待在火災現場時,人容易吸入大量濃煙,進而造成急性肺部損傷,引起缺氧風險。他說明,原理在於滾燙的濃煙可能灼傷肺部與呼吸道,導致呼吸道水腫,無法正常進行氣體交換。蘇一峰指出,發生上述狀況後,人體此時會因肺水腫缺氧與一氧化碳中毒昏迷,甚至因而死亡。他也特別提醒,若民眾遭遇火災後幸運獲救,由於同樣吸入許多濃煙,後續須密切注意自身的肺部功能,觀察有無肺阻塞、肺纖維化,或是肺癌的發生,避免錯失治療的黃金時間。
-
2021-10-13 新聞.元氣新聞
新竹老農巡田水竟然中毒 心率驟降意識不清差點喪命
新竹縣日前一名70歲老農,照往常一樣到田裡巡田水,沒想到當天返家吃完晚餐後,竟然突然胸悶、喘不過氣,隨後意識不清,送醫檢查心跳更是降到每分鐘僅42下,醫師當下就研判是農藥中毒,立刻給予解毒劑才讓老農撿回一命。竹北市東元醫院的急診科醫師謝政勳就說,這名許姓老農(70歲)送醫時,有呼吸困難並伴隨因潮濕引發的濕囉音,就像是肺中吹泡泡一樣,泡泡不斷破裂的聲音,雖然老農已經意識不清,但經檢查了解他白天有下田,才懷疑是農藥中毒,立刻解毒及支持性療法一周後才平安脫離險境。謝政勳說明,老農疑似因噴灑農藥時防護裝備不足,才會導致有機磷農藥中毒;有機磷廣泛被用於農業殺蟲使用,例如常見的美文松、達馬松、大滅松、毒絲本、亞素靈、全滅寧、撲滅松等,都是屬於有機磷農藥。除了吞農藥導致中毒,也有可能是在噴灑農藥時吸入,當因不慎吸入有機磷導致中毒時,有機磷會結合人體內的乙醯膽鹼酶,使中毒者處於嚴重的乙醯膽鹼毒性症候群。輕度中毒時,可能出現頭昏、頭痛、噁心、嘔吐、多汗、無力等症狀;中度中毒時,開始出現流涎、腹痛、腹瀉、肌肉抽搐、大量出汗、語言障礙、意識不清;如果攝入大量造成重度中毒,恐立即昏迷不醒、大小便失禁、呼吸困難、脈搏微細,導致心臟衰竭及肺水腫而死亡。東元醫院表示,新竹地區因農田腹地廣泛,每年都有農藥中毒的個案,臨床救治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必要時進行洗胃及插管治療,也可搭配其他輔助療法像是活性碳給予、血液透析、血液灌注等。醫師也建議,如果身邊有人出現疑似農藥中毒時,當下除了讓現場通風、打119,如果中毒者沒有呼吸及心跳盡速實施CPR,而且不可催吐,催吐反而可能因嗆咳導致吸入性肺炎風險,同時送醫時可將農藥瓶罐包裝於密封袋中一起帶到醫院提供醫療人員鑑識。
-
2021-10-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疫苗誘發紅斑性狼瘡?教授:並非沒相關研究
我在前天(2021-10-5)發表新冠疫苗會引發痛風嗎,提出新冠疫苗會引發痛風的證據。隔天讀者CHEN在回應欄裡留言:林教授您好,想請問有相關研究新冠疫苗會誘發紅斑性狼瘡嗎?剛剛看到一則新聞報導:像一般青壯年族群不像高齡族群會定期做健檢,沒症狀一般也不會去做檢查。林教授是否會建議施打新冠疫苗前先去做免疫系統、三高相關的驗血檢查?這位讀者提供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台灣時間2021-10-7發表在中時新聞網的文章,標題是:女高中生打BNT 誘發紅斑性狼瘡 媽媽後悔簽同意書。這篇文章的最後兩段是:【報告出爐,女高中生確診罹患「紅斑性狼瘡」,同時導致腎炎,緊急入院治療。由於病患以往無相關病史,醫師判斷「八九不離十與疫苗有關」。醫師進一步指出,這名學生應該是本身有潛在免疫系統疾病,之前並不明顯,不料打了疫苗反而誘發相關反應,才會變得這麼嚴重。目前先以類固醇、藥物控制病情,持續觀察。】《NOW健康》也在同一天發表今明BNT陸續抵台 誘發紅斑性狼瘡?張上淳:找無報告,其中兩段是:「另一方面,新北市傳出1名女高中生,校園集中接種輝瑞BNT後,出現臉頰與雙腿嚴重水腫,就醫檢查確診紅斑性狼瘡,導致腎臟發炎住院治療中,陳時中強調不能斷言疫苗誘發,目前僅能說時間序上有關連。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也說,接種疫苗會引起免疫反應,確實有人關心是否會連帶影響其他免疫系統,但新冠疫苗與紅斑性狼瘡是否有關,國際上沒有特別提到有關連,也沒有相關報告。」從這兩篇新聞報導可以看出,醫師判斷「八九不離十與疫苗有關」,但指揮中心則說「沒有相關報告」。但是,「沒有相關報告」是真的嗎?今年8月,紐約大學及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的30位研究人員發表Evaluation of Immune Response and Disease Status in SLE Patients Following SARS-CoV-2 Vaccination(SARS-CoV-2 疫苗接種後紅斑性狼瘡患者的免疫反應和疾病狀態評估)。他們調查79位接種新冠疫苗(輝瑞、莫德納、或嬌生)的紅斑性狼瘡患者,發現其中9位出現中低程度的發作,1位出現嚴重的發作。今年9月,一個國際團隊發表Tolerance of COVID-19 vaccination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the international VACOLUP study(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對 COVID-19 疫苗的耐受性:國際 VACOLUP 研究)。他們調查了世界各國696位接種新冠疫苗(輝瑞、莫德納、科興、AZ或嬌生)的紅斑性狼瘡患者,發現其中21位在接種後3天左右出現紅斑性狼瘡症狀,其中4位需要住院。所以,毫無疑問的,是有「新冠疫苗誘發紅斑性狼瘡」的研究報告,只不過這兩篇研究報告的調查對象是已知的紅斑性狼瘡患者,而不是像台灣這位不曾患過紅斑性狼瘡的女學生。但是,就如中時新聞網那篇文章所說,「這名學生應該是本身有潛在免疫系統疾病,之前並不明顯,不料打了疫苗反而誘發相關反應,才會變得這麼嚴重」。我在新冠疫苗會引發痛風嗎也有說,「雖然他在打疫苗之前沒有患過痛風,但也許他已經是有高尿酸。所以,誠如足病學醫生Richard Blake所說,接種疫苗是會導致新陳代謝產生劇烈變化,而這個劇烈變化才會最終促使林先生首次發生痛風」。也就是說,我同意「八九不離十與疫苗有關」的說法。至於讀者所問的「林教授是否會建議施打新冠疫苗前先去做免疫系統、三高相關的驗血檢查?」,我只會建議「個人自行評估」,畢竟利弊得失是因人而異。原文:新冠疫苗誘發紅斑性狼瘡,並非沒有相關報告
-
2021-10-1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完疫苗常見7大皮膚症狀 皮膚科醫籲一情況速就醫
新冠疫苗施打日漸普及,除了較為常見的注射點疼痛、頭痛、發燒等副作用外,民眾也陸續發現皮膚上出現紅疹、腫脹等皮膚過敏反應。 出現這樣的情況讓許多人不免緊張,對此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黃昭瑜醫師在社群分享,此情況多屬正常現象,但也有需要多加留意的情況,並教大家如何分辨及改善症狀。 打完疫苗皮膚紅、腫、癢?醫指常見7皮膚症狀! 黃昭瑜醫師表示,新冠疫苗反應可分成「急性過敏反應」及「延遲性反應」兩種,急性過敏反應會在短時間內發生,包括氣喘、腫脹、昏厥等,建議施打疫苗後觀察30分鐘,因此打完疫苗都要求在施打地點觀察15分鐘,並建議返程途中持續觀察。 延遲性反應如本次討論的皮膚過敏反應,往往較晚發生,患者可能在隔日後才陸續出現,包括了局部注射反應、延遲性手臂腫脹,又稱新冠手臂(Covid arm),以及蕁麻疹、麻疹樣、紅斑性之痛症、注射填充物紅腫、皮下廣泛小出血點等。 前6種情況屬於輕微、正常的延遲性過敏反應,較常見出現於莫德納、BNT等mRNA疫苗上,民眾出現時並不必過度緊張,改善症狀即可,可循皮膚科醫師開立口服藥物及藥膏使用,並做冰敷改善症狀,後續可正常接種第二劑疫苗。 不過「皮下廣泛小出血點」,就需稍加留意,此可能為血栓血小板低下,是非常罕見的症狀,常見會合併頭痛、腹痛、全身倦怠、下肢腫脹、視力模糊等症狀,必須和血管炎區分,並且需盡速就醫,以策安全。 除了上述7種延遲性皮膚症狀外,黃昭瑜醫師也提醒,若是接種完疫苗後30分鐘到4小時之內,出現了嚴重的血管神經性水腫、氣喘等症狀需提高警覺,此屬於急性嚴重過敏,需盡快就醫,並且不適合施打該疫苗,提醒民眾多加留意。 副作用多留意免恐慌,疫苗早打做好防疫最妥當 黃昭瑜醫師提醒,上述資訊是引用美國皮膚科醫學期刊JAAD及國際期刊NEJM,可作為參考,但無法取代醫師的專業判斷,呼籲民眾保持警覺即可,不必過度恐慌。 也呼籲民眾,疫苗多少有副作用,新冠肺炎籠罩全球的當下,預防重症、死亡最好的方法還是盡早施打疫苗,有疫苗就盡早施打,以取得並提升保護力,並且持續遵守防疫原則,戴好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即便現階段台灣疫情日趨穩定,一樣應做好各項防疫措施,以利一起度過疫情威脅,更有助安穩的防疫新生活。 《延伸閱讀》 .一圖看懂!打完疫苗可以XX嗎?10件日常大小事,重症醫詳解! .打完疫苗肌肉痛、關節痛?醫指2大主因,超過一周盡早檢查!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09 養生.聰明飲食
蓮霧熱量低助減肥、降血壓,糖尿病也能吃!除了直接吃,DIY「蓮霧果醬」更美味
口感清脆多汁、味道香甜的蓮霧,是夏季前後台灣常見的水果,近日因農產技術發達,一年四季都有機會吃到不同品種的蓮霧。蓮霧熱量低,超適合想減重的人食用,蓮霧還可幫助排水消腫,對於血糖和血壓的控制也有不錯效果,是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水果。蓮霧的營養小知識1. 果肉汁多的蓮霧,是控制體重的最佳水果,根據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資料,每100公克的蓮霧只有 34卡,還富含維生素 C、膳食纖維、醣類、蛋白質、鉀等營養素,是熱量低、營養又豐富的水果。但仍不宜過量食用,飯前食用以2顆為限,以免造成腹脹。2. 每100克的蓮霧的鉀含量約為70毫克,能幫身體排鈉,具有消水腫、降血壓的好處。蓮霧具有利尿功效,頻尿者宜少吃;蓮霧也不適合腸胃虛寒、生理期容易經痛者多食,以免造成身體不適。3. 蓮霧含糖量不高,根據《自然科學、生物學與醫學期刊》的研究顯示,蓮霧能夠藉由提高碳水化合物代謝酵素的活性,幫助降低血糖值,是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水果。挑選蓮霧的小祕訣外皮深紅色、果臍黑的蓮霧較成熟,甜度也高;倒放時可平穩不倒者,表示果實、果肉組織很綿密、脆度佳。【延伸閱讀:改善便祕、控制血糖 營養師曝吃蓮霧有5種好處】「蓮霧果醬」 三步驟DIY市面上經常看到草莓果醬不稀奇,你有聽過「蓮霧果醬」嗎?蓮霧除了當水果直接吃蓮霧,還可以做成果醬,「臺北農產」在臉書分享蓮霧果醬的DIY方法,只要準備糖、蓮霧、檸檬、玻璃罐,三步驟教你自製「蓮霧果醬」。材料:糖400g、蓮霧15顆、檸檬2顆、玻璃罐1~2個步驟一:切將蓮霧切丁、檸檬汁及糖攪拌均勻。步驟二:拌小火攪拌讓糖均勻化開;避免焦鍋,煮約2小時;待水分收乾呈果凍狀態。步驟三:裝先將玻璃罐容器消毒殺菌,將煮好的蓮霧果醬趁熱裝瓶9.5分滿,蓋上蓋子後倒扣放置冷卻。蓮霧果醬的3種吃法大功開⭐️果醬搭配奶酪、優格歐式吃法多層次,奶酪、優格搭配適量果醬,撒上堅果及果乾,不只營養加分還更美味。⭐️蔬果沙拉配果醬優格沙拉吃膩了嗎?快來試試果醬沙拉吧!加入適量的果醬、橄欖油與醋,酸甜的口感絕對讓你一口接一口⭐️果醬搭配氣泡飲午後來杯清涼解渴的氣泡飲,果醬與氣泡水以 1 : 4 左右的比例調配,再加上水果點綴,一杯超健康的汽水就完成囉!
-
2021-10-08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專業觀點/腎功能判斷 以腎絲球過濾率為準
慢性腎臟病的診斷,可透過抽血和驗尿兩種檢查方式。抽血檢查是檢測血液中肌酸酐(Cr),再帶入公式計算出腎絲球過濾率(GFR),進而判斷腎臟功能的好壞;驗尿則是檢查蛋白尿、血尿、發炎問題,而蛋白尿是腎臟早期受損的警訊。肌酸酐是肌肉活動代謝的產物,排出到血液,經腎臟從尿液排出體外,如果血液中的肌酸酐濃度過高,則代表腎功能愈低,一般血中肌酸酐標準值約為1.2至1.3mg/dL,但數值會隨著身體狀況改變。不過,肌酸酐還要加上年齡、性別等數值,據以估計腎絲球過濾率,才能更精準判斷腎臟功能狀況。若腎臟組織受損三個月以上,且無法恢復原有功能,即為「慢性腎臟病」。腎臟功能主要以腎絲球過濾率(GFR)做為評斷標準,依疾病嚴重程度共分為五期:第一期:GFR在90ml/min/1.73m2以上,腎臟功能正常,但有輕微蛋白尿;第二期:GFR在60到89ml/min/1.73m2間,會出現蛋白尿,為輕度慢性腎臟衰竭;第三期:GFR在30到59ml/min/1.73m2間,為中度慢性腎臟衰竭;第四期:GFR在15到29ml/min/1.73m2間,為重度慢性腎臟衰竭;第五期:GFR在15ml/min/1.73m2以下,為末期腎臟病變。慢性腎臟病在初期,通常不會有明顯的症狀,尤其在第一、二期往往不易察覺,可能出現夜尿、少尿及血尿。到第三、四期,則會有疲累、虛弱、頭昏、水腫、走路會喘等症狀。第五期會出現尿毒症狀,往往需要洗腎。若檢查出有腎臟功能異常,可及早介入照護,多喝水、注意健康飲食、運動及充足睡眠,採低蛋白質飲食控制,能幫助患者減少腎臟的負擔。
-
2021-10-08 養生.聰明飲食
彩椒青、黃、紅營養大不同! 營養師「椒你」料理吃出健康
對於大多數孩童來說,青椒宛如便當裡的魔鬼,避之唯恐不及,但從營養觀點來看,青椒、黃椒、紅椒等甜椒可是優質天然蔬菜,含有豐富膳食纖維及維生素C。而無論是青椒、黃椒、紅椒,各有其優點,家長只要花些巧思,鑲肉或是起司焗烤,就能增加孩子食慾。彩色甜椒營養成分高 還沒成熟前通通是綠色北農臉書官方粉絲專頁介紹彩色甜椒,專家指出,彩色甜椒在尚未成熟前皆為綠色,待果實成熟,表皮退去葉綠素,展現出該品種的原色,黃、橙、紅色等,營養大不同。黃色彩椒富含類黃酮成份,增加血管的彈性。橙色彩椒富含胡蘿蔔素、維生素A、E,保護眼睛消除疲勞。紅色彩椒富含維生素C,抗氧化能力強,讓你頭好壯壯水噹噹。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指出,彩色甜椒含有豐富維生素C,100公克紅椒熱量33大卡,含有137.7毫克維生素C,1780IU的維生素A,加上胡蘿蔔素,具有護眼、保護黏膜、增加抵抗力等優點。紅椒維生素A含量高 強抗氧化力促進新陳代謝與其他椒類相較,紅椒營養素相對較多,尤其維生素A含量特別高,為黃椒含量的14.5倍、青椒的3.86倍,為了提高營吸收比率,建議以油炒煮。此外,紅色甜椒之所以顏色鮮豔,原因在於含有辣椒紅素,此色素可以幫助除去體內活性氧,具有強力的抗氧化作用,促進人體新陳代謝。黃椒可利尿消水腫 體重控制的減肥美容良方至於黃椒,每100克產生熱量28大卡,富含維生素A、C、E等營養素及膳食纖維,且鉀量豐,劉怡里建議,想要控制體重、養顏美容的民眾可以多吃黃椒,因為鉀可利尿、消除水腫,建議生食涼拌。多食彩椒可美白 青椒適合熱炒彩椒涼拌口感佳劉怡里表示,因青椒、彩色甜椒均含有豐富維生素C,每天只要吃1顆拳頭大小的甜椒(約100克),就能攝取到每天所需要維生素C含量,有助於美白,並幫助肌膚膠原蛋白的生成,可說是好處多多。在料理上,為避免維生素C流失,彩椒以涼拌生食為主;如需要高溫焗烤,建議選用維生素A含量多的紅椒。一般熱炒熟食則以膳食纖維高、不受溫度影響的青椒較佳。★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0-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北女高中生打完BNT後患紅斑性狼瘡 衛生局未接獲
新北市從上月22日至月底替國高中生安排接種BNT疫苗,傳出1名女高中生疑似打完BNT後,出現紅斑性狼瘡,還引起腎臟發炎目前正在住院治療。衛生局長陳潤秋表示,衛生局尚未接獲此個案,從過去調查還沒有發現疫苗跟紅斑性狼瘡有相關。據了解,這名女高中生上月29日在學校打完BNT後,近期出現水腫,尤其是雙腿與臉頰,到醫院診斷後發現罹患紅斑性狼瘡,同時引發腎臟發炎必須住院觀察。陳潤秋表示,衛生局沒有接獲這起不良反應通報,依照過往國外研究,沒有資料顯示打疫苗會跟紅斑性狼瘡有關,至於最終認定,還是要交由中央審議小組判定,看是否是因打疫苗而引發。
-
2021-10-07 新聞.健康知識+
為什麼鹽這麼的重要,卻又不能多吃? 醫:攝取太多會加重腎臟負擔,限鹽有降血壓的效果
最重要的民生必需品「食鹽」俗話說:「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羅馬這個城市在西方文明發展史上,有著獨一無二的重要地位。不論是存在於西元前後幾個世紀的羅馬帝國,或是後來基督教時期的梵蒂岡,都給今日的羅馬留下了非常可觀的文化遺產,常常令遊客流連忘返,就算是一個星期的時間,也無法看遍所有的古蹟。 話說在西元三、四百年前,羅馬只是環地中海區域的一個小城邦,四周盡是如希臘、迦太基、埃及等強鄰,此外還有更可怕的高盧人、日爾曼人等等的「野蠻民族」隨伺在義大利半島的北方。不過,古羅馬靠著特有的軍隊制度,也就是「軍團作戰」,一一的打垮了周遭的國家,進而建立了強大的羅馬帝國。這種軍隊的基本戰術 組織是「小隊」,每個小隊由兩個百人隊組成,而百人隊的指揮軍官就叫「百夫長」。再上一層的組織則稱為「大隊」,約由五百人組成。十個大隊則成為一個羅馬 軍團,除了四、五千名步兵之外,還包括了數百名的騎兵,如此組合成古羅馬的戰鬥主力。 至於羅馬軍團的士兵來源,一開始是徵兵制,也就是兵民合一的制度。可是到了後期,為了因應軍隊的專業化,慢慢的轉變成為募兵制。募兵制的基礎當然是「軍餉」,國家沒有幾付薪水,哪來的士兵?今天英文裡面的Salary「薪水」這個字,其實是從拉丁文來的,指的就是士兵的軍餉。 有趣的是,Salary這個字,原來是「付給士兵們買鹽的錢」(Salary的字首Sal-,指的就是Salt這個字,也就是「鹽」)。可見,最重要的民生必需品不是別的,正是「食鹽」。食鹽為什麼對我們這麼的重要?食鹽的化學成份是氯化鈉。為什麼它這麼的重要?因為鈉是細胞外液中主要的陽離子,也是保存體液最重要的因離子,我們的身體可以利用鈉離子來做細胞內外水份的調節。當細胞外鈉離子濃度上升時,滲透壓會上升,水分就會往滲透壓高的地方跑。另外,鈉離子和鉀離子通細胞膜所造成的電位差,可以造成神經的傳導,或是肌肉的收縮。鈉離子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可諭。一般的情況之下,我們一天所需的鈉離子是500毫克,約量於1.25公克的食鹽。如果激烈運動以致水份流失,那麼每日所需的量會略有提升。問題是,在現代飲食模式之下,我們的每天所攝取的食鹽量恐怕會高到8至10公克左右,原因是,大部分的加工食品都含有大量的鹽份,例如捲餅,熱狗、滷味、燒臘、炸雞排再加胡椒鹽,乃至於起司、蘇打餅干等等,都有很多的鹽份在其中。前文曾提及,鈉離子可以保存體液;所以如果鈉離子過多,理論上我們將會全身水腫。所幸這種事情在一般上身上不會發生,因為我們的腎臟會竭盡所能的把多餘鹽份排出體外,以免水腫。因此我們可以推論得知,腎臟不好的病的並不適合過多的鹽份,以免再進一步加重腎臟的負擔。腎功能正常的人鹽巴吃少一點,是否達到降血壓的效果?就算是多餘的鹽份會被正常的腎臟排出體外,那麼腎功能正常的人鹽巴吃少一點,是否也有減少體液以達到降血壓的效果呢?答案當然是有的,而且不論中外,古代 的醫學書籍就有記載過多的食鹽會加重脈搏。下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到底低鹽和血壓是否有統計上的關連性?這個問題在十多年前就有很多醫學論文發表在著名期刊 上,報導其統計的結果。以下我們就選擇一兩篇來做說明。就因為我們吃下去的鹽份會被腎臟「盡量」排出,這些醫學研究利用的是每天排所排出的尿量來預估鹽份的攝取量(畢竟,真正計算出一天所吃的鹽量是不太容易的 — 特別是大部份的食物多多少少都含有一些鹽份)。就一篇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的文章指出,每天攝取的鈉離子如果可以減少100毫莫耳,也就是相當於5.8公克的食鹽,那麼高血壓患者將可以下降5.8mmHg的收縮壓,以及2.5hmmHg的舒張壓。對於沒有高血壓的一般人,限鹽也有一定程度的降壓效果,分別是2.3mmHg的收縮壓,以及1.4mmHg的舒張壓。 另外一篇於發表在「美國醫療協會期刊」JAMA的論文則是後設研究性質的論文,統合之前56篇研究的結果,發現平均每天減少攝取5.8公克的食鹽的情況下,高血壓患者可以降低3.7mmHg的收縮壓以及0.9hmmHg的舒張壓。對於沒有高血壓的一般人,效果分別是1.0mmHg的收縮壓,以及0.1mmHg的舒張壓。 就上述的結果看來,限鹽對高血壓患者及一般人都有降血壓的效果,對於高血壓的病人效果又更加有效。目前的低鹽飲食的建議為每天5公克以下的食鹽(其實這個量已經相當於我們每天所需量的5倍左右)。如果病患有合併有慢性心臟衰竭,也可以考慮嚴格限鹽至每天2公克以下,以改善心臟衰竭所引起的水腫。總之,如果有血壓過高的問題,奉行老祖宗所說的「粗茶淡飯」準沒錯,配合著適量的用藥,保證可以有效改善血壓,延緩併發症的發生。
-
2021-10-05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心臟衰竭是心跳快停了?醫曝與這個分數息息相關
聽到「心臟衰竭」這四個字,是否令人感到害怕?是不是心臟就快要停止跳動了呢?實際上並不是喔!心臟衰竭並不意味著心臟已經停止運作,它只表示心臟的收縮或舒張功能變差而引發相關症狀,可能包括呼吸困難、水腫等現象。心臟衰竭分為兩大類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表示,在臨床上,一般的心臟衰竭會以左心室射出系數而大致劃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左心室功能衰退之心臟衰竭(HFrEF):表現為左心室空間變大,使心臟不夠力量擠壓足夠的含氧血液到身體的其他部分。另外一類則為左心室功能保留的心臟衰竭(HFpEF),雖然心臟能夠正常難收縮和泵血,但心臟腔室比正常情況更厚更硬,使得心室不能完全放鬆並填充,因為心室里的血液變少,當心臟收縮時,能夠泵血到身體其他部位的血液就變得更少。射血分數最常用心臟超音波來評估郭志東指出,射血分數(Ejection friction,簡稱EF)是指每次心跳時,左心室或右心室泵血的程度。大多數情況下,EF指的是左心室每次收縮時被泵出的血液量,左心室是心臟的主要泵血腔室。EF是用百分比表示的,而EF低於正常水平可能是心臟衰竭的跡象。如果合併明顯的呼吸困難或水腫等症狀,心臟衰竭的診斷幾乎可以確立。EF可通過以下方法測量:包括心臟超音波、心臟的核磁共振成像(MRI)掃描,心臟核子醫學掃描,而最常用的檢查為心臟超音波的評估。EF數值幫醫師確定最佳治療手段郭志東進一步說明,在臨床上,為何EF十分重要,因為EF的數值可以幫助醫師確定病患的最佳治療手段,測量EF還可以幫助醫療團隊追蹤治療效果。一般來說,當首次被診斷為心臟病時,以及當病患病情發生變化時,都應該測量EF作為參考。當病患臨床症狀與心衰竭吻合,但EF大於50%時,則稱為左心室功能保留的心臟衰竭(HFpEF);當EF少於40%時,則為左心室功能衰退的心臟衰竭(HFrEF),至於介於40~49之間的則被稱為左心室功能介於中間範圍的心臟衰竭(HFmrEF)。在慢性心臟衰竭的病患,往往會根據EF多少而使用不會種類的藥物。到現時為止,研究指出,大部分的藥物都只對EF少於40%心臟衰竭病患有益。而EF大於40%的病患,藥物使用的效果則不太明顯。EF數值不同,治療方法也不一樣郭志東表示,針對EF少於40%心臟衰竭病患,治療主軸一般以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以及醛固酮拮抗劑。而近幾年,藥物研發的長足發展,至少有三種新的藥物被證實對EF少於40%心臟衰竭病患明顯有好處。這些藥物包括:血管收縮素受體中性溶酶抑制劑阻斷劑(ARNI),If電流通道阻斷劑,以及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SGLT-2)。尤其是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雖然它是一種治療糖尿病的用藥,但美國為了避免新型糖尿病藥物對心臟功能受損,上市前必須證實其新藥對心臟功能影響為正面或中性。而研究顯示糖尿病人使用SGLT-2後對心臟功能帶來好處。當EF衰退後,尤其是少於35%,常常會出現心律不整的情形。某些心律不整甚至是致命的。所以如果病患頻發地發生致命性心律不症如心室頻脈或心室顫動,其因上述心律不整而導致心跳停止,接受過急救者。加上EF少於35%,則需要植入式心臟除顫器的置放。心臟衰竭患者應該做到這些事郭志東指出,雖然EF大於40%的病患沒有那麼多的藥物和裝置治療的選擇,但以下幾點,都是每一位心臟衰竭的病患應該盡力做到的。包括維持有規律的運動,就算是每天只散散步也好;有抽菸者立即戒菸;好好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血症);每天測量自己的體重,注意尿量是否有在短時期內減少許多;勿過度攝取鹽分和水份等。左心室射出分數(EF)與心臟衰竭病患息息相關,如果你剛好是心臟衰竭的病患,能夠了解自己的EF,讓心臟科醫師和你一同擬定心臟衰竭的治療策略,相信即使罹患心臟衰竭,延緩心臟衰竭的進展和獲得良好的生活品質也並非難事。延伸閱讀: 。鞋子變緊穿不下、到晚傍晚腳變脹,小心這個器官出問題 。血壓正常,但很喘、呼吸困難,醫師曝:有可能是這個地方出問題,不治療會猝死
-
2021-10-05 該看哪科.耳鼻喉
我們結婚吧!鐙骨硬化症女術後恢復聽力 答應男友求婚
「我聽到了,我們結婚吧!」台北31歲許姓女子與男友交往多年,卻因為少見鐙骨硬化症造成聽力障礙而自卑,遲遲不敢邁入人生下一步,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頭頸部部長賴仁淙為許女進行兩次手術,今年動完左耳手術後,她終於可以聽見,也答應男友的求婚。賴仁淙說,兩年前許女到診間時,哭著說她已有10年聽力障礙並持續退化,跑遍北部多家醫院都被診斷為梅尼爾氏症,無法手術治療,還要吃類固醇又吃利尿劑,被告知未來只能戴助聽器,也準備要申請殘障手冊,對人生感到非常絕望。賴仁淙聽完患者說法後察覺不太對勁,為她進行檢查,發現竟是「鐙骨硬化症」伴隨內耳水腫,與感音性聽力障礙梅尼爾氏症不同的是,鐙骨硬化症的傳導性聽力損失是可以透過手術治療,讓患者有機會恢復聽力,重拾對人生的希望。鐙骨是內耳聽小骨的最後一個骨頭,扮演著左右患者聽力的關鍵,負責聲波震動傳遞音源至內耳,患者因為鐙骨硬化導致聲音無法傳遞;「鐙骨硬化症」多為遺傳性,台灣平均每年只約有100人接受手術。賴仁淙表示,鐙骨是身體裡最迷你的小骨頭,因此是人體部位中最精密且困難度最高的手術,要在米粒般大小的鐙骨上面鑽一個洞,再放入一個像螞蟻大的人工鐙骨,同時不能傷害內耳組織,所以有一定的風險存在,嚴重可能就此一輩子聽不見。賴仁淙在術前,用輕鬆語氣對許女說:「先去拜拜擲筊,想好了再來手術。」 「沒想到,真的去擲筊了」賴仁淙說,許女兩年前先動了右耳手術,單耳從60分貝恢復到正常15分貝聽力後,今年又來動了左耳手術,術後當天即恢復接近一般人的聽力,她開心的流下喜悅與感動淚水;後來一次回診追蹤,隨口問了:「妳結婚了沒?」,許女開心回說「有呀!我終於跟我男朋友說『我聽到了!我們結婚吧!』」今年4月完成終生大事。賴仁淙強調,鐙骨硬化症往往因錯誤診斷,讓原本可以恢復聽力的患者從此對人生絕望,其實只要經過仔細檢查評估,部分傳導性聽力損失患者,還是有機會可以透過手術治療矯正聽力。
-
2021-10-0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歹活或是好死,值得深思
【編者按】這星期有三位不同背景的專家學者應邀回應幾週前在「醫病平台」專欄發表的文章「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一位在醫院負責「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的身心科醫師、一位大學醫院老年醫學專科醫師以及一位當年推動台灣「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前立法委員,分別寫出他們對生命末期的深入看法。我們誠懇地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社會大眾與醫界同仁對這議題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並歡迎有更多對這方面的繼續探討。一個新觀念要能讓社會接受,就是要經過多面向、充分的、深入的討論,才可能有深遠的影響。就如羅醫師所說,期盼大家的努力能鼓勵高齡者本身、高齡者的家屬,以及臨床工作人員,主動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計畫之討論,並簽署相關預立醫療決定,以便能獲得符合其心願的照護與治療方式,有機會提供高齡者這份珍貴與愛的禮物。「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拜讀了八月蔡教授的文章談到進入高齡化社會,衰、老、死是不可避免的過程,以及台灣現況是平均餘命增加之外,「不健康餘命」也增加近一個月,代表部分長壽者不一定生活品質好。因此社會大眾與醫學界更需如何對年長者達到「善終」有更多的討論,期待能有依照個人與各個家庭的共識及想法。賴教授分享了照顧高齡父親的親身經歷,做為人子的為難與掙扎,令人十分動容。二位教授的文章讓我想分享一些在臨床的經驗與想法,斗膽狗尾續貂一下。記得被會診過一位年長的女士,雖然數年前罹患癌症,在經過治療後癌症已然痊癒,並沒有轉移復發。反倒是出現失智的症狀已經有兩年以上,在失智症門診規則追蹤治療。近半年行動能力、吞嚥、語言等都明顯退化,因為反覆的尿道感染或是吸入性肺炎一直進進出出醫院。因為住院時經常有譫妄的症狀,所以會診我去協助處理躁動及睡眠障礙的問題。初次看阿嬤時,她的精神還不錯,很客氣地請我坐下,感謝我去看她。她的先生,一位忠厚寡言的老先生,在一旁微笑陪伴著。我試著幫阿嬤評估她的精神狀態以及認知功能,確認她確實在夜間因譫妄而無法有好的睡眠,記憶力及判斷力也明顯有障礙。結束會談時,我感謝阿嬤的配合,願意花一些時間讓我完成評估。她笑著稱讚我很好,特別來探望她,要我代她向我爸媽問好(原來她把我錯認是她鄰居的兒子),然後說下次我再來時要親自下廚,請我吃她做的雞肉(她錯把病房認為是她家了)。跟阿嬤道別後,我請在旁邊露出尷尬笑容的阿公到病房外,阿公連忙道歉,說她太太近年常把人認錯,希望我不要見怪。我安慰阿公,說明這些是失智症的症狀,阿公說他知道,神經內科的醫師跟他說明過。接下來我請教他是否了解阿嬤頻繁進出醫院的原因,以及他對於治療的想法。阿公又露出不好意思但是又有些憂愁的表情說,他們夫妻倆都沒讀什麼書,這些事情都是兒子跟醫師一起討論決定的,不過他也知道老伴的病情會逐漸地惡化,這幾次住院時,主治醫師都有說明,至於細節還是兒子比較清楚。後來阿嬤再接下來的幾個月住院的頻率越來越頻繁,意識狀況也越來越差,清醒的時間很短。照顧的團隊開始跟阿嬤的家人討論轉向緩和安寧照顧的可能性,只不過阿嬤的兒子說什麼都不願意,終於在一次敗血性休克而轉入加護病房之後,他同意轉入緩和安寧病房照顧。不過問題來了,他除了同意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其他的部分,如後線抗生素的使用,鼻胃管、導尿管、靜脈營養等,他都要安寧緩和團隊做到最足。緩和安寧團隊很為難,因為隨著阿嬤整體狀況日漸惡化,已經無法自行翻身,身體也開始出現壓瘡。倒不是嫌棄阿嬤難照顧,而是用盡人工的方法讓阿嬤的身體活著,實在跟緩和安寧照顧希望保持病人最佳生命品質的目標有出入。阿嬤的兒子在醫師想跟他約時間討論治療計畫時,常常因工作關係無法出席,只在電話中要求所有可以讓阿嬤延長生命的治療都要繼續。安寧照顧團隊終於在一次阿嬤超長期住院後約到她的兒子來討論,醫師先解釋了目前的治療恐怕除了維持住阿嬤的呼吸血壓心跳之外,也造成了阿嬤水腫,身上多處褥瘡,也感染了抗藥性的細菌,更重要的是,阿嬤恐怕再也不會清醒與家人互動。我清楚記得那一幕,阿嬤的兒子涕淚縱橫的說:「我知道你們要說什麼,可是我寧願每天還是可以看到媽媽,即使她不會跟我說話,也不要一個死掉的媽媽!」安寧緩和團隊了解這是一位十分悲傷的兒子,對於母親的生命即將逝去無法接受。因此醫師向他說明,並不是現在就要把維持母親生命的治療全部停下來,醫療團隊也能同理他即將失去至親的痛,只是如果未來一、二週的治療,沒有辦法讓他的媽媽比現在更好,或許是必須好好思考調整治療策略,轉向以減少痛苦為目標的照顧了。在團隊溫暖同理的支持安慰下,二週後兒子同意讓媽媽減少激烈的治療手段,改為溫和的支持治療,阿嬤也在一週後安詳離世。其實阿嬤的例子天天在各醫療機構、養護機構上演,家屬當然不是故意要病人白白受苦,只是出於割捨不下的親情,或是礙於其他家屬不同意見(特別是不負責照顧的親戚最容易隨便扣上的「不孝」的帽子),所帶來的壓力。使得一些長者,因為身體功能逐漸惡化,必須使用現代醫療一切手段,讓呼吸、血壓、心跳維持住,卻不一定是有品質的活著。曾經問過一些家屬如果是他們自己遇到這種狀況他們會如何選擇,他們的答案相當耐人尋味。他們通常會說:「如果是我自己遇到,我不想這樣的活著,我會告訴醫師停止那些無效的醫療;可是我的父母親,我沒辦法幫他們做這樣的決定。」在2019年正式上路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就是為了解決這樣的難題,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預先為自己在生命末期預先做好醫療決定,以自己希望的方式接受醫療照顧,而不要把這樣的難題丟給我們的家人。又或是如預立醫療決定的選項之一,可以選擇「維持一段時間的治療」,之後再行決定。這個選項可以讓家人有時間思考與情緒緩衝,以便做最適切的決定。只是現行病人自主權利法所規範的適用時機相當嚴格,例如賴教授提到他的父親,意識清楚,也沒有重大身體系統的衰竭,恐怕仍無法適用。希望未來修法時能把適用時機,考慮到現在國民平均餘命延長,蔡教授提到的衰老死的事實考慮進去。由於病人自主權利法中沒有罰則,醫界中有個很無奈的笑話「死人不會告醫師,活人會」。因此在醫療現場的實務上,醫療團隊即使知道病人已經簽屬預立醫療決定,萬一病人意識不清病情也到了疾病末期,還是會與家屬再次討論與決定醫療方針,以避免後續的醫療糾紛。個人認為比較理想的做法是修改醫療法與醫師法,把病人自主權利法與安寧緩和條例修進去,避免疊床架屋互相矛盾,醫學教育也要把相關領域列為必修,如此全民都能受益。希望未來的修法能更臻完善,能落實病人自主的核心精神。
-
2021-10-0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易喘、水腫只是單純老化?醫提醒心臟衰竭比癌症更致命,該留意哪些症狀
心臟衰竭不容忽視!疫情期間應護心不中斷 根據統計,109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因心臟相關疾病的總死亡人數高居第二名,與108年相比死亡人數增加3%,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相關疾病,其中致死率最高的便是「心臟衰竭」。然而大部分民眾對心臟疾病和心臟衰竭認知不足,誤以為累、喘、腫只是正常老化現象,即使已確診心臟衰竭,也未必規律就醫或用藥,低估其危險性。尤其心臟相關疾病患者因原先心臟已有功能缺失或免疫功能下降等狀況,在疫情期間面對病毒侵襲時,更容易導致併發症產生甚至重症,約有10.5%患者會因原先潛在的心血管疾病導致染疫後死亡。 9成患者無法及早發現心臟衰竭!出現這些症狀需提高警覺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侯嘉殷醫師說明,人體的心臟就像馬達,負責推動血液到全身幫助器官運轉,若馬達開始疲乏,心臟缺乏彈力,就是心臟衰竭(心臟無力)。心臟衰竭患者在初期時,常會出現喘、疲累、水腫甚至需要端坐呼吸等,特別是年長者出現這些症狀時,多誤以為只是老化造成,高達9成的患者無法早期警覺到心衰竭相關症狀,往往錯失黃金治療時間,直到緊急送醫後,才被確診為心臟衰竭。當被診斷為心臟衰竭,5年內死亡率逼近50%,比許多癌症更致命,嚴重性不容忽視。 心臟相關病史染疫重症機會高!與醫師討論及早施打疫苗 COVID-19新冠肺炎的臨床表現為發燒、四肢無力,呼吸道症狀以乾咳為主,部分會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病毒會透過多種方式損害心臟,甚至直接侵入心臟或使心肌發炎,大約25%的重症患者會檢測到心臟損傷現象,其中約6.8%患者會出現心臟衰竭徵兆。有心臟相關疾病史包含心臟衰竭、高血壓等民眾,染疫後導致重症的比率將會大幅提升,提醒有心臟相關病史的民眾,疫情期間應隨身攜帶病歷卡與緊急用藥已被不時之需,並多留意身體變化、提高警覺。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趙庭興醫師說明,依照國內心臟學會指引,絕大多數的心臟疾病患者都可以施打COVID-19新冠肺炎疫苗,不會有安全疑慮,只有極少數曾服用抗凝血劑造成血栓的患者,應先與心臟專科醫師諮詢後,再依個人疾病狀況決定是否施打。 侯嘉殷醫師分享,曾收治一位男性患者,未接受治療前因嚴重累喘腫症狀不得不住院,原先都已寫好遺囑,後來積極配合用藥指示與搭配專業團隊照護後,現在已恢復正常生活。呼籲民眾,及早發現症狀、積極治療並穩定回診,是有機會將疲憊無力的心臟恢復且保持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心跳快慢對壽命也有影響?研究:心跳逐年增加,死亡率增2倍 .得心臟病發生憂鬱症風險高3倍!恐升皮質醇增加血栓風險 醫籲3招解「憂」護「心」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02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等到器官刷存在感 事情就大條了
老公:「我個性很好都不會憂鬱!」老婆:「你只會讓別人憂鬱!」很多事,自己沒感覺,但別人有感覺。很多病,自己沒感覺,別人有感覺,例如:人瘦了,自己沒感覺,但別人看出來;或皮膚黃了,自己沒感覺,但別人發現了。有些病,是自己沒感覺,別人也沒感覺,所謂「神不知,鬼不覺」大概就是這個意思。等到自己有感覺或別人感覺到的時候,可能就是病入膏肓之時,為時太晚了!對肝病而言,更可怕,肝病在初期、中期都沒感覺,老公自己沒感覺,老婆也可能沒感覺,等到有一天自己有感覺或老婆有感覺的時候,就是肝病末期了!因此,了解人體肉身造物者設定機制的極限與瓶頸,才不會延誤自己的健康。對心臟而言,心臟不好,自己感覺可能會喘,會小鹿亂撞、水腫、上氣不接下氣。對肺臟而言,肺出了問題,人會喘、咳嗽、呼吸困難。胃不好,可能會胃痛、噁心、想吐,但也可能長了胃癌而不自知,老婆也不知,等到人消瘦吃不下東西,做胃鏡才發現胃癌末期了。大腸不好,會腹脹、拉肚子,也許只是一般腸炎。大腸長了東西,在初期中期可能都沒有症狀,但如果有一天解血便或大便解不出來,體重減輕,就是大腸癌末期了。膽囊長了石頭,很多人都沒有症狀,只有在健康檢查意外發現,或者是有一天吃了油膩東西後,腹痛如絞,痛苦不堪,檢查才知道膽囊長了「舍利子」。因此,知己知彼,了解自己器官的特點,平日多吸收正確的醫學知識,做好定期健康檢查,才能早期發現疾病,及早治療,就不會在發現自己得了重病或不治之症之後,自己陷入憂鬱或讓別人憂鬱。●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5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9-30 新聞.用藥停看聽
孕產婦及幼兒服用藥物需注意 小心補過頭也別輕信偏方
響應今年衛福部病人安全周主題「孕產兒安全」,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全力支持舉辦系列衛教宣導、互動活動等,讓孕產婦深入了解孕期用藥和產後調理、新生兒用藥安全;院長陳自諒表示,為了保障孕產婦和幼兒安全,用藥一定要注意。不少孕產婦在產後,為了調養健康、坐月子,都會選擇服用中草藥來調理,但醫師就認為,即便是服用中草藥,仍需要謹記「停、看、聽、選、用」的原則,就是停偏方,看醫師,聽仔細,選合格,用對藥。中醫師沈俐伶表示,中醫應用在孕產婦由來已久,最常見的就是處理孕期初期的噁心反胃甚至嘔吐,常選用紫蘇梗、薑半夏、陳皮、竹如等藥材;針對孕期中後期的便秘、水腫,就會選用潤腸的火麻仁、健脾祛濕的白朮;安胎的孕婦,則會使用阿膠、仙鶴草處理出血的症狀或是菟絲子、杜仲補腎固胎壯腰膝。沈俐伶指出,生化湯的使用時機,一般不會用在整個月子期間,並且不適合給產後大出血的媽媽服用,臨床上會再依據生產方式及惡露狀況加減劑量。不過醫師也提到,有些產婦會自行購買泌乳茶,但要注意的是,市售的泌乳茶裡面有時候會有活血化瘀的藥物,會影響之後月經的表現。醫師就提醒,若是發生產後乳少、乳腺不通,依據氣血是否充足,常使用通草、王不留行通調促進乳汁,甚至也會遇到有乳腺炎的媽媽、使用蒲公英、金銀花等清熱解毒的藥材。此外醫師也提醒,產後雖然要補養,但要小心補過頭上火,對於產後痔瘡發作的媽媽,可能會讓痔瘡更慢恢復,這時除了溫水坐浴,可以外用紫雲膏減緩不適。中藥局藥師陳蓉萱提醒,中藥平易近人且取得容易,然而不當使用可能對身體沒有幫助,應養成正確使用中藥的概念「停、看、聽、選、用」,勿聽信偏方,勿隨意購買來路不明的中藥,看病找合格中醫診治,藥師的囑咐要聽仔細,選購經衛生福利部核准有許可證字號的中藥,依醫囑正確服用中藥。
-
2021-09-30 養生.聰明飲食
常見便當配菜哪個熱量高?營養師提醒:2樣配菜不宜多吃
你常吃到的便當配菜有哪些?你最喜歡什麼搭配呢?其實很多不起眼的便當配菜也是充滿著想像不到的營養價值,哪些是你的最愛?哪些是你的夢魘?常見便當配菜 熱量圖鑑排行榜營養師高敏敏分享,在醫院的日子,最常吃的不是醫院地下街,而是大家一起叫便當,每次打開便當像開驚喜盒,偶爾還會聽到大喊聲:「又是三色豆!」,而有些配菜也是多數人小時候的回憶,總是一整坨的螢光咖喱,沾到制服上還整天洗不掉。1、豆棗 147kcal鈉含量:229mg2、辣筍 108kcal鈉含量:454mg3、螢光咖哩 100kcal鈉含量:445mg(推薦閱讀:咖哩防失智症、抗癌!哪一種顏色好? 營養師曝「食用關鍵」:3種人別碰)4、菜脯 92kcal鈉含量:597mg5、毛豆炒豆乾 92kcal鈉含量:270mg6、紅蘿蔔炒蛋 92kcal鈉含量:120mg(推薦閱讀:胡蘿蔔不是蘿蔔類!胡蘿蔔、白蘿蔔誰的營養價值高? 營養師解答真相)7、洋蔥炒蛋 80kcal鈉含量:127mg8、三色豆 75kcal鈉含量:266mg(推薦閱讀:「三色豆」沒營養? 其中2樣就是澱粉!營養師揪3常見隱形肥胖蔬菜)9、紅燒茄子 64kcal鈉含量:305mg10、滷海帶 55kcal鈉含量:337mg11、電話線(海茸) 53.8kcal鈉含量:230mg(推薦閱讀:甲狀腺低下吃藥會瘦嗎?須終身服藥?多吃海帶可改善? 新陳代謝科醫師逐一解答)12、油菜 48kcal鈉含量:96mg(以上為每一格配菜 約35g之數值)海茸外觀不起眼 營養價值滿分高敏敏表示,雖然這些菜色大多都不討喜,但它們的營養價值超高,以海茸來說,外觀不起眼,捲捲的模樣非常像電話線,但它其中的維生素A能幫助提升免疫力、礦物質鈣、鎂可以強健骨骼、維生素B群則維持代謝健康,且更有豐富膳食纖維幫助順暢。三色豆營養多 含膳食纖維、葉黃素還有大家覺得最沒誠意的三色豆,含有紅蘿蔔的維生素A、β胡蘿蔔素,可以守護黏膜健康,澱粉類的青豆仁也有豐富膳食纖維,可以跟精緻澱粉替換著吃,而含葉黃素、玉米黃素的玉米,也是3C族及辦公族必備的營養之一。辣筍、菜脯鈉含量高 多吃恐致高血壓至於螢光咖哩會有像螢光的顏色,是因為咖喱本身有薑黃素,也可以當作天然色素,所以常常沾上衣服洗不乾淨;不過,像是辣筍、菜脯等鈉含量比較高的配菜就要多留意,長期吃過多易導致水腫、腎臟負擔、高血壓等。延伸閱讀: ·10顆水餃=1個便當! 「12款水餃熱量排行&暴肥搭配」曝光:第一名是大家的最愛 ·降膽固醇怎麼吃? 醫曝「最佳飲食法」:常吃麵包、炸雞腿便當要注意
-
2021-09-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增9接種疫苗後死亡 施打BNT會催經?指揮中心:沒聽過
國內疫苗接種不良反應事件新增89例,其中有43例屬於非嚴重事件,其中9例死亡,37例為疑似嚴重事件。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針對死亡案例中,有7人施打AZ疫苗,年齡為56歲至92歲之間,1人施打莫德納,年齡為68歲,一人施打高端,年齡為53歲。針對高端疫苗接種後死亡個案,莊人祥表示,該案為53歲男性,曾於8月23日施打高端疫苗,本身有腎結石、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臟病,接種後9月3日因為心臟不舒服到醫院就診,其心臟功能變差、雙腳嚴重水腫,之後無法下床,並於9月23日死亡。另外還有民眾傳出施打BNT疫苗後,生理期提早來,疑有催經作用。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指出,個案施打疫苗後各項生理變化都有傳出,但在臨床試驗沒有聽說有摧經效果,後續在接種新冠疫苗各種廠牌中,也沒有特別聽過這種狀況。
-
2021-09-2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比癌症致命!送急診才知「心臟衰竭」 心臟病5年內死亡率近50%
心臟病患者罹患新冠肺炎風險高,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最新數據,約10.5%患者會因原先潛在的心血管疾病導致染疫後死亡,為合併症中占比最高。心臟病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致死率最高的就是「心臟衰竭」,但大部分國人認知不足,誤以為「累喘腫」是正常老化,醫師呼籲,民眾應注重個人心臟健康,定期回診及健康飲食、適當運動、遠離菸酒等,疾病可獲得控制。【疾病百科:什麼是心臟病?好發族群、預防方式這邊看】心臟病是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比許多癌症更易致命依據衛福部109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較108年相比,死亡人數增加3%,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造成5.4萬人死亡。其中致死率最高是「心臟衰竭」,但心臟衰竭患者因低估其危險性,未必會規律就醫或用藥,且心臟疾病患者因心臟已有功能缺失或免疫功能下降等,若染疫更容易導致產生併發症,甚至重症致死。國健署運用94至104年三高資料,串接105至106年健保就醫數據,分析6558位個案發現,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個案,後續發生心臟病風險分別是一般人的1.78倍、1.47倍及1.43倍。也有民眾因三高長期固定在醫院就診,恰逢疫情嚴峻,出現胸痛、冒冷汗等不適症狀卻不敢就醫,撐到最後一刻才送急診,診斷是心肌梗塞,因病情嚴重預後狀況很差,讓人遺憾又難過。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有三高或心血管疾病的民眾若發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徵時,不要擔憂疫情而害怕就醫,應把握黃金治療時間,才能增加復原機會。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侯嘉殷表示,心臟衰竭患者初期,常有容易喘、疲累、水腫,甚至端坐呼吸等情形,多數患者,特別年長者誤以為老化,高達九成錯失黃金治療時間,直到緊急送醫住院後,才當場被診斷出「心臟衰竭」,5年內死亡率逼近50%,比許多癌症更易致命。侯嘉殷分享,一位男性患者未接受治療前,因嚴重累、喘、腫症狀不得不住院,原先都已寫好遺囑,後來配合用藥治療,活動力變好,恢復正常生活,還能出門遊玩三天兩夜。心臟相關疾病史民眾 染疫變為重症的比率大幅提升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趙庭興表示,罹患新冠肺炎臨床表現,多以發燒、四肢無力,呼吸道症狀以乾咳為主,部分會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病毒會直接侵入心臟或使心肌發炎,破壞氧氣供需平衡來間接傷害心臟,大約25%的重症患者透過抽血檢測,發現心臟損傷的現象,其中約6.8%患者會出現心臟衰竭徵兆。若有心臟衰竭、高血壓等心臟相關疾病史的民眾,染疫後演變為重症的比率大幅提升。趙庭興指出,依照國內心臟學會發表之指引,大多數的心臟疾病患者都可以施打新冠疫苗,不會有安全疑慮,只有極少數曾服用抗凝血劑造成血栓的患者,建議或許可暫緩施打,建議先與心臟專科醫師諮詢後,再依個人疾病狀況決定是否施打。國健署、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與台灣諾華共同響應2021年世界心臟日「Use Heart to Connect」,將與知名插畫家「小學課本的逆襲」合作,於9月29日世界心臟日當天,在心臟基金會官方粉絲專頁展開五周的圖文衛教宣傳活動,並與國民阿嬤陳淑芳合作,打造心血管疾病防治長輩貼圖,提供民眾製作屬於自己的貼心叮嚀,透過轉傳關心親友健康與接收心血管疾病防治健康資訊。國健署提供護心3秘訣:1. 力行護心行動:時常關心自己與親友,彼此都要保持健康飲食,適量多次飲水、規律運動、遠離菸酒、定期健檢,做好自主健康管理。2. 善用安心科技:可透過國健署「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了解五種慢性疾病風險,包括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腦中風、心血管不良事件,建議算完風險後落實健康指引,降低罹病風險。若有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應維持正常作息,規律服藥,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可透過健保署因應疫情指定院所開設的「視訊診療門診」,或就近於社區診所就醫,與醫療人員合作做好個人疾病控制。3. 持續用心防疫:落實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並配合政府防疫措施及確保個人健康。●心臟基金會官方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Heart.Foundation●國衛署心血管疾病防治長輩貼圖https://www.hpa2021whdevent.com.tw●國健署「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https://cdrc.hpa.gov.tw/index.jsp
-
2021-09-2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司機發車前心肌梗塞倒地 亞大醫心臟內外科總動員救活他
一名47歲貨運公司司機菸齡逾20年,上月發車前突然心臟一陣收縮、劇痛、直冒冷汗,忍痛走到辦公室後當場暈倒,送醫診斷罹患急性心肌梗塞併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所幸經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內外科醫師全員出動搶救,替他緊急置放支架、裝葉克膜,並執行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總算把他救回來,讓家屬感激不已。心臟內科醫師江國峰說,當時心電圖檢查顯示異常,同時伴隨胸部X光有嚴重的肺積水,當下懷疑可能不單純只有冠狀動脈的問題,接著心臟超音波雖然沒有看到心室中膈破損,卻發現主動脈瓣有先天異常以及嚴重退化。醫療團隊立即啟動緊急心導管手術,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則表示,因患者置放支架後血壓仍不穩定,只能藉葉克膜暫時維生,但心臟恢復程度不如預期,肺水腫情形相當嚴重。透過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患者的主動脈只有兩葉薄片,是急性心肌梗塞併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評估後再安排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才順利解除肺水腫症狀,並脫離葉克膜,「總算把命留下來了」。劉殷佐說,急性心肌梗塞是指冠狀動脈血流突然因血栓而完全阻斷,造成心肌壞死,約有一半以上猝死機率,其中70%病人以劇烈胸痛表現,主動脈瓣膜狹窄則屬於先天性疾病,正常人主動脈有3瓣,患者本身長年抽菸,加上先天性兩片瓣膜貼合,故僅有兩瓣,以致於發生狹窄時,血液無法順利流向全身,才會「先天不良併後天失調」,導致此次嚴重併發症。他提醒,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吸菸、肥胖都是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民眾應配合改善生活習慣,多注意心血管保健,並定期接受心血管疾病篩檢,才能降低心肌梗塞的風險,避免無法挽回的遺憾。
-
2021-09-24 養生.抗老養生
毛病一堆小心是代謝差!中醫教4原則改善,薑黃有助調節
人體代謝對健康相當重要,不僅可以排出體內毒素,還可以加快消耗脂肪和熱量達到減肥效果。許多年輕人普遍認為代謝只是減肥的專屬,但其實隨著年齡增長,維持代謝更是保持健康的關鍵。 代謝變差不只關乎減肥,上年紀更影響健康! 澄明中醫診所院長郭祐睿中醫師指出,人體的基礎代謝率影響著熱量消耗,只要約消耗7700大卡,就能瘦下1公斤。隨年紀增長,基礎代謝率逐漸降低,肌肉鬆弛與逐年肥胖普遍存在於這個社會。從中醫角度來看,肥胖可分「脂、膏、肉」三種類型,脂人和膏人與痰濕、氣虛有關,也就是代謝低下、產熱不足,似於人們常說的虛胖;肉人則屬於結實型肥胖,多與濕熱有關。因此在改善上,中醫多以去除痰濕、溫補陽氣等增加人體動能,與西醫、營養師常提到的「多運動增加產熱效應,減低熱量,達減重效果」相呼應。 然而,代謝變差不單單只是肥胖的問題,郭祐睿院長指出,代謝降低屬氣虛、甚至陽虛的情況,常見容易出現容易疲倦懶散、體力不佳、有氣無力、喘不上氣、頭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蒼白、月經量少等,這些都是代謝降低的警訊,若遲遲沒有改善,很容易就進入自嘲呼吸都會胖的「肉鬆族」一員。 養生先養代謝力,正確4關鍵「能動不要懶」! 郭祐睿院長指出,正如前述,增加代謝考量的是產熱能力,與中醫的溫補陽氣相似,陽氣是人的正氣,正氣充足可維持人體正常機能、促進代謝、排除濕氣。產熱的方法相當多元,大致遵循4個重點,「能動不要懶、能熱不要冷、能睡不熬夜、能原不加工」,如此便有助改善。 郭祐睿院長更進一步解釋,所謂的能動不要懶,指得是有時間運動就盡量適度的進行有氧運動及重量訓練,若沒時間也盡量以走路代替開車。能熱不要冷,中醫認為「寒飲食入胃,脾胃乃傷」,脾胃一傷,濕痰就會堆積,也就會減少產熱能力,因此冰水等冰品應盡量避免。能睡不熬夜,這點是不論中、西醫都認為是減肥必備事項,睡眠不足身體容易發炎,身體發炎水分就會堆積,且瘦體素在晚上11點開始分泌,只有在此時睡眠才有辦法抑制食慾。能原不加工,指得是建議多吃原型食物,盡量避免加工食品,除了能減少添加物攝取,也能降低額外的熱量吸收,例如豬肉和香腸。 薑黃活血行氣,代謝增強有助養生! 除此之外,平時也可以適度的補充額外的營養幫助代謝,例如民眾熟悉的薑黃,不僅有利健康,對代謝、減重也很有幫助。郭祐睿院長指出,薑黃具有活血行氣、通經止痛的功效,中醫使用最少已有上千年,在唐朝的《新修本草》就有提到「薑黃主心腹結積…除風熱,消癰腫」,「除風熱,消癰腫」主要就是因為能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而在2016年就有學者發現薑黃可輔助調節代謝脂肪、協助分解、促進燃燒、並減少水腫等,是減重相當出色的利器。除此之外,薑黃也陸續被發現具有抗發炎、抗腫瘤、抑制病毒複製、預防老年性黃斑病變及青光眼、退熱、降低血脂與血壓、減少憂鬱、減少痠痛及疲勞等作用。不論是從代謝上來看或從其他地方來看,對健康而言都非常有幫助。 薑黃助養生但不易吸收,提升吸收率是關鍵! 郭祐睿院長指出,薑黃雖然對身體好處多,但也有幾個缺點,例如不易吸收、容易排出,另一方面也可能殘有重金屬的疑慮,2016年就曾報出這樣的消息,是兩個需要注意的隱藏地雷。 因此建議,若要從一般辛香料上提升吸收率,如黃色咖哩粉,可適量加上黑胡椒,黑胡椒有助提升薑黃的吸收率達2倍以上。若是從保健品上攝取,建議選擇好吸收且具有重金屬檢驗跟SGS測試,符合衛福部農藥檢驗標準的產品,並留意薑黃素含量等,一日建議500毫克,並於飯後食用,因為薑黃為脂溶性,飯後食用有助提升吸收率。 薑黃再好也不宜多,部份族群更要注意! 不過即便薑黃再好也得適量,郭祐睿院長指出,有研究就曾發現,若是每日攝取薑黃素超過12克以上,可能引起膽結石或膽道功能異常、血糖過低、噁心、嘔吐、腹瀉等不良的副作用。因此也提醒,孕婦、缺鐵性貧血、容易結石的體質、急性發炎期、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都要經與醫師諮詢才能使用。提醒民眾,切勿因為薑黃對身體有利而過量攝取,以避免反而傷身。 《延伸閱讀》 .辛香料有利維持免疫力?簡鈺樺營養師:好處不只這樣 .薑、薑黃利抗氧化、抗發炎、防病毒,專家:部分營養為脂溶性,吃對方法更加分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22 養生.人生智慧
日吞10多顆藥、針打到手化膿 16歲男的願望:想考藥劑系
台中市16歲高一男學生阿政(化名)在小學四年級確診為罕病原發性肺動脈高壓,7年來,每天都要吞服10多顆的口服標靶合併治療藥物及搭配皮下注射前列腺素,雙手打到紅腫化膿改從肚皮給藥與疾病賽跑,但他樂觀以對,在父親和醫師戴以信鼓勵下,考取第一志願高中,他除了感恩家人與醫療的支持,也期望大學能考取藥劑系,研發新藥,幫助更多患者。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醫師戴以信說,阿政在小學三年級發病,隔年確診為原發性肺動脈高壓,7年來,阿政開始加上標靶藥物合併治療,他即向國健署申請罕病資格審查,往返多年終於取得罕病資格,得以向健保署申請藥物後,才讓阿政家裡的經濟重擔恢復平衡。戴以信指出,阿政的爸爸有信仰支持,一路獨自扛著經濟壓力與陪伴孩子,並鼓勵阿政「我們不會放棄任何治癒的機會」,期盼世界上能發展出更新的藥物治療。戴以信說,原發性肺動脈高壓案例極少,發生率百萬分之2到3,由於肺部小動脈血管內皮細胞與平滑肌細胞異常增生、阻力增加,導致右心室無法有效地將血液輸送到肺部,患者因缺氧出現疲倦、喘、運動呼吸困難,甚至心臟衰竭猝死。阿政接受中國附醫次世代全外顯子定序檢測,確實發現肺動脈高壓的特定基因突變。他指出,治療上以多種標靶藥物合併治療,延緩心臟衰竭,一旦藥物劑量使用到最大限度,接下來只能接受肺臟移植。標靶藥物有三大類,阿政三種都已經用上,其中兩種已達最高劑量,只剩前列腺素還有調整空間,所幸這一年以來病情控制得相當穩定。戴以信強調,肺動脈高壓初期症狀不明顯,當父母發覺孩童有呼吸喘促、體力下滑、腳水腫、疲倦、暈厥、胸痛、心悸等症狀時,務必立即就診兒童心臟科進行詳盡的檢查以找出病因。
-
2021-09-19 養生.聰明飲食
柚子助排便、排毒、防癌、低熱量,營養師:好處多平常就可以吃!
柚子是每到中秋節必會出現的人氣水果,不過其實它的營養價值相當高,嫚嫚營養師建議平時就可以攝取,未必要等到中秋節才吃,不過當然,攝取上還是有需要注意的地方,來看營養師怎麼說! 柚子4大營養好處多,營養師:平常就可以吃! 嫚嫚營養師指出,柚子含有的營養非常豐富,當中最出色的包括了膳食纖維、維生素C、鉀離子、柚皮素等,各個都是對健康有利的養生高手。 膳食纖維:膳食纖維最廣為人知的好處就是促進腸胃蠕動、幫助糞便成型、有利排便、排毒等。嫚嫚營養師實測,柚子一份165公克,裝在碗裡八分滿,就足足可提供2.1克的膳食纖維,已比一盤高麗菜(100g含1.1克膳食纖維)還多出不少,因此這也是為什麼不少人吃完柚子都會有排便相當順暢的體驗。 維生素C:除此之外,柚子的維生素C含量也相當高,維生素C可促進膠原蛋白生成、抗氧化、維持身體各處健康的基本運作等,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素之一。嫚嫚營養師指出,一份165公克的柚子就有84毫克的維生素C,以一般成人一日建議攝取量為100毫克來看,一份柚子就可補足八分滿。說到這,也提醒像是壓力大、抽菸者是屬於體內維生素C消耗量特別大的族群,更加需要注意每充足夠的維生素C,建議可以每天攝取超過100毫克,但不超過2000 毫克。 鉀離子:另外,柚子也含有非常豐富的鉀離子,可視為高鉀食材,一份可提供約210毫克。鉀離子可說是現代人普遍最需要的營養之一,現今社會常見口味偏重,即便自己認為口味並不重,也常有鈉攝取過量的情況,像是加工食品、速食及零食都含有鈉,鈉離子偏高,對於血壓、水腫等相當不利,鉀離子有助於平衡,呈現鈉鉀平衡的狀態,有助於身體健康。 柚皮素:至於柚皮素,其為植化素的一種,可活化肝臟的解毒酵素,解毒酵素佳,可將體內毒素轉化成無毒性、低毒性的物質排出體外,因此對於防癌非常有幫助。且柚皮素也具抗氧化特性,可對抗自由基、修復DNA,人體的癌細胞就是出自於本身體內的細胞突變所致,因此可再度降低癌症發生的可能性。除此之外也有助調節血脂、降低壞膽固醇,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 柚子熱量高不利控制體重?營養師:其實沒有特別高。 值得一提的是,柚子常常被提醒不宜過多,因為熱量高,吃多容易變胖,這讓不少減重者望之卻步。嫚嫚營養師對此感到好奇,實測之下發現柚子的熱量一份只有僅僅約55大卡,是屬於熱量合理的水果。當然,每位專家研究、看法各不同,民眾可參考。 吃柚留意3件事,適度攝取更健康! 好處太好,不宜過多:不過雖然柚子營養豐富、對健康有利、好處不少、又是熱量不高的水果,但確實也不宜多吃,嫚嫚營養師指出,關鍵就在於它的好處太過卓越。如同前述所提到的,柚子是膳食纖維含量非常高的水果,對於腸道的影響相當顯著,但吃多恐怕過猶不及,使得出現腹脹、腹痛、腹瀉的情況。 部分疾病族群注意份量:對於糖尿病、高血糖者而言,畢竟還是水果,攝取還是要酌量。而因柚子鉀含量高,腎臟病、心律不整等限鉀族群不宜。上述族群皆建議一日最多一份為佳。 用藥者注意時間及份量:最需要注意的其中一點也包括了用藥,用藥者應注意吃柚子的時間,前後應間隔2~3小時。因為前述所提到的柚皮素雖然對人體健康,但也會對部分藥物產生交互作用。而藥物對人體的影響有部分研究認為是長時間存在於體內的,特別是慢性病藥物,只是在約1-2小時藥物效果會達到最高值,其後下降並恆定,這也是為什麼檢查時也會測量得到。因此除了注意時間之外,用藥者也應注意份量。 嫚嫚營養師建議,柚子對人體相當有利,不用等到中秋節再大嗑一番,平時就可以適度攝取,只要注意上述這些情況,便可在攝取營養、享受美味時,同時兼顧健康! 《延伸閱讀》 .糖友、三高、痛風留意烤肉醬!營養師4招避開隱藏地雷。 .吃柚避免藥物交互作用 藥師:留意4原則,最少間隔2小時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17 養生.聰明飲食
營養師:柚子維生素C高,抗癌抗氧化的超級食物!但這幾種人慎食
Q:柚子是中秋節不可或缺的應景水果,但謠傳柚子的熱量高,吃多了會發胖,是真的嗎?A:柚子營養又抗氧化,在疫情當下,是提升免疫力的好水果。只要適量吃,不僅營養又健康,更是搭配中秋節烤肉抗癌抗氧化的超級食物。其實,柚子的熱量並不高。以平常最常吃的文旦來看,一顆連皮重量約500至600克,去皮後,果肉約重360克,熱量120大卡左右,控制在成人一天攝取2份水果建議量,膳食纖維平均在4.7克左右,達到一天膳食纖維建議量的19%。因柚子富含纖維、維生素B群、維生素E及高鉀的特性,可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提高代謝率,具利水利尿、預防水腫效用。值得一提的是,一顆文旦果肉,其中維生素C高達186毫克,將近達到一天需要量的2倍,豐富的維生素C具抗氧化作用,促進膠原蛋白的形成,養顏美容;柚子中的柚皮甙,可以降低血液的黏滯度,防止血栓及中風;含有豐富的枸櫞酸,則有消除疲勞作用。但提醒,柚子含有與葡萄柚類似的「呋喃香豆素」類的成分,會抑制小腸及肝臟中的代謝酵素CYP4503A4,尤其長期服用降血壓、降血脂、抗心律不整、免疫抑制劑、部分安眠鎮靜劑與抗憂鬱藥的人,不止影響藥物治療效果,嚴重則可能會有生命安全的問題,要盡量避免食用,如果真的要食用,與藥物間隔2小時以上,淺嘗幾瓣即可。柚子含鉀量也較高,限鉀的病人、腎臟病人也要謹慎食用。
-
2021-09-16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水腫更要多喝水?!醫師教你正確「補充水分」
不少人都有水腫的困擾,但是造成水腫的原因真的是因為水喝太多嗎?YouTuber 「跟著吃貨找醫師」今天這集要來教大家怕水腫所以不敢喝水,其實這是錯誤觀念哦!許多人以為水喝多容易水腫,水腫時不能喝太多水或甚至不敢喝水。但其實YouTuber「跟著吃貨找醫師」指出,多喝水不會水腫,想消滅水腫要多喝水。此外,疫情期間,更是要補足水分才能維持身體健康與代謝。水分不足也會造成許多問題,諸如腎結石、便秘、痛風等等。那麼該喝多少水?又該如何消水腫?就快點跟著影片一起來改變觀念吧!跟著吃貨找醫師:點我看 減重醫師 蕭捷健FB:點我看 我是吃貨營養師家芸 FB :點我看「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9-1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改善靜脈曲張怎麼辦?醫:彈性襪只能維持現狀
陳小姐38歲,是一位百貨公司的櫃姐,走進診間跟醫師表示,兩隻小腿的血管越來越明顯,以前只是細細的血絲,現在不只變多,有些還凸出來了,上完班一整天小腿還常常會痛,有時候回家會抽筋。靜脈曲張盛行率相當高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表示,經過詳細的問診,陳小姐從大學時代開始,腳踝附近有許多紅的或紫的血管擴張,隨著年紀增長越來越多,在開始從事櫃姐的工作後,症狀變得更加明顯,而陳小姐的母親也有類似的症狀。靜脈曲張(台語俗稱:浮腳筋)盛行率相當高,2012年美國統計至少20%民眾有相關症狀,若將較輕微的血管擴張也算進去,可能高達70%民眾有相關的問題,然而根據過去的統計,在台灣每年只有約不到1%的病人尋求醫療協助,即便在台灣靜脈曲張盛行率可能不及美國,然而根據臨床觀察,仍有很多病人未就醫並獲得適當的處置。久坐久站是惡化因子曾奕騰指出,成因包含個人體質、家族遺傳、懷孕時血液容積及腹內壓上升、賀爾蒙變化、外傷、感染或藥物等造成靜脈發炎、先前曾有靜脈血栓等。久坐久站則是常見的惡化因子,在特定職業(櫃姐、教師、服務生等)尤其常見。靜脈曲張依據臨床症狀分為7級,完全無症狀為0級,血管擴張或較粗的網狀靜脈為1級,如有凸起如蚯蚓狀的為2級,合併水腫症狀為3級,如出現鬱積性皮膚炎、色素沉澱、脂肪真皮硬化症等為4級,更嚴重有潰瘍但癒合者為5級,如有未癒合或無法癒合之潰瘍則為6級。曾奕騰說明,由此可見靜脈曲張絕非僅是美觀問題,還可能造成各種皮膚的症狀,臨床上也常遇到病患以疼痛或小腿肌肉痙攣表現的,此外,2018年美國統計,罹患靜脈曲張的患者相對正常人,有較高風險罹患深部靜脈栓塞,甚至可能危及性命的肺栓塞,因此有相關症狀的病患,應積極就醫尋求治療。治療方式因程度有異曾奕騰表示,治療的方式,依據症狀嚴重度做區分,血管擴張及網狀靜脈可以硬化劑、雷射治療,凸起的靜脈亦可以硬化劑治療或手術剝除,如果表淺靜脈系統的主幹(大隱靜脈、小隱靜脈)有回流或曲張,可以雷射或射頻燒灼、靜脈黏膠黏合或是採取手術剝除,且主幹的治療應優先於分支,以減少復發的機會。曾奕騰特別強調,「彈性襪」的穿著對於已形成的靜脈曲張,多半只能達到「維持現狀、減緩惡化」的效果,改善靜脈曲張的程度相對有限,但是對於有水腫、潰瘍等症狀的病患仍有相當程度的幫助,且於施打完硬化劑、燒灼、手術後仍需搭配穿著一定時間的彈性襪,以增加治療的效果及減少治療相關的副作用。延伸閱讀: 。嚴重的靜脈曲張可能會致命,醫師曝:這種療法救命之外,術後恢復良好 。搬重物小心也會靜脈曲張! 快看看你正處哪一等級?
-
2021-09-06 癌症.乳癌
乳癌婦女淋巴水腫 手臂有如球棒硬梆梆
曾姓婦女20年前罹乳癌,動3次大手術,為解決併發症淋巴水腫,醫師施以淋巴結移植手術,但術後左上肢持續腫脹、僵硬,復健穿壓力衣無效,甚至淋巴回流阻塞導致蜂窩性組織炎,險遭截肢,經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施以超顯微淋巴管與靜脈吻合術,曾婦消腫,重拾正常生活。69歲的曾婦說,第3次手術後,醫師說可以從腸子底下取淋巴種到手臂,改善回流,術後沒好,整隻手硬梆梆、腫脹變形、皮膚緊繃,感覺像球棒,衣服每件都要修改,外觀兩隻手大小差很多,出門朋友看到都會問,身心遭受極大壓力,還得憂鬱症。大林慈濟整形外科醫師莊濬綦說,手臂淋巴水腫是乳癌患者療程中,接受腋下淋巴結廓清或接受放射線治療後,因輸送系統阻塞,遠端淋巴液無法經淋巴管及胸管輸回靜脈系統,使得含大分子和高量蛋白質淋巴液滲至細胞間質中,造成腫脹,嚴重恐造成細菌滋生溫床,導致反覆發生蜂窩組織炎或淋巴管發炎,不及早處理,手臂淋巴系統將破壞截肢。莊濬綦表示,曾婦因傳統治療或按摩無效,施以超顯微淋巴管與靜脈吻合手術,以高倍顯微鏡輔助,先在水腫肢體皮下打入螢光染劑,利用特殊紅外光影像系統找出淋巴管後,再以直徑0.01公釐手術縫線將淋巴管與小靜脈吻合,藉小切口在皮膚下做淋巴接合,不會在患肢以外部位增加新的傷口,侵入性低,術後傷口照顧簡單,很快回到原來生活。莊濬綦表示,目前平均每個月都完成一例手術,淋巴水腫通常發生在肌膜層上的部分,乳癌、婦癌、嚴重開放性骨折手術後、淋巴管退化等,都可能遭淋巴水腫,及早治療,避免迷信偏方,才不會延誤治療黃金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