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水腫
共找到
1150
筆 文章
-
-
2021-11-24 新聞.健康知識+
蜂螫恐過敏性休克 登山帶腎上腺素
隨著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趨緩,登山的民眾增多,但山林也要小心蚊蟲叮咬、蜂螫造成的過敏性休克。台灣災難醫療隊發展協會理事長蕭雅文提醒,過敏性休克是一種嚴重的過敏反應,若沒及時處置會導致腦部或心臟缺氧,恐在數分鐘至半小時內快速惡化而致命。除應緊急打119求救外,也可隨身攜帶型腎上腺素緊急保命。蕭雅文表示,過敏性休克常見症狀,包括皮膚紅疹發癢、嘔吐、頭暈、眼睛腫成一條縫、舌頭或咽喉發生腫脹、呼吸困難及低血壓等。最擔心的是咽喉腫脹或氣管痙攣造成呼吸道水腫,以及血管擴張造成的低血壓休克,剛開始可能會覺得喉嚨緊縮、喘不過氣,如果沒有及時處置,就會導致腦部或心臟缺氧。登山、健行可能遇到蜂螫造成過敏性休克外,一般農民在田裡進行農務時也可能因為紅火蟻的叮咬而造成過敏性休克。蕭雅文指出,民眾如遇到這樣的情形,通常是趕快到就近的醫療院所,緊急施打腎上腺素和食鹽水;如果距離較遠,高級救護技術員也會攜帶腎上腺素藥劑,趕赴現場為民眾注射。蕭雅文說,腎上腺素是一種較強的血管收縮劑,及時施打,五到十分鐘左右,就會明顯減少咽喉腫脹、讓氣管放鬆擴張,並可讓血管收縮、提升血壓,以阻斷過敏性休克迅速惡化。但若是到偏遠山區或不易停車的荒郊野外,緊急救難人員難赴現場,可隨身攜帶型的腎上腺素藥劑,直接以肌肉注射方式施打在大腿前外側救命。
-
2021-11-24 新聞.元氣新聞
陳文茜生「怪病」常昏倒!免疫系統攻擊腦部,發病時如失智者老人
陳文茜自從2019年罹患肺腺癌開刀治療後,健康狀態一直不是很穩定,最近兩個月更莫名奇妙昏倒了三次,10月底在家中暈倒幸而被愛犬「西西里島」救了一命。昨(22日)她又於臉書發文,自己生了「怪病」,「免疫系統突然持續攻擊我的腦部」,她形容自己發病時如失智者老人,忘記許多人的名字,包括ATM的密碼、使用方法。今天(23日)天氣開始變冷,北部又濕又冷,陳文茜昨(22日)在《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臉書發文提到,她早就超前部署先「逃難」至台中,因為自從前年下半年以來,「我一直生著怪病」,她形容自己症狀如心臟衰竭的病人,全身水腫、喘、心跳快⋯⋯有時候只要人動個幾分鐘,即心律不整:有時候卻又如健康之人。她找遍各科名醫檢查,終於得到二個小結論:第一,我身體幾乎沒有可體松,所以會一直昏倒、以及平常疲倦不已。第二,我的過敏反應是正常人的五倍,它解釋為什麼我在甲醛超標的情況下,血管會破裂,還有對許多藥物休克式過敏,如果打疫苗時會休克⋯⋯但通常沒有可體松的人都是人瑞級,腦下垂體萎縮:或是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的病患。而陳文茜的腦下垂體正常,腦部沒有腫瘤,並且因為她從小到大都知道美國仙丹(類固醇)用久了會送人八仙過海上西天,因此除非急性發作必須急救,很少使用。最後醫師給了她答案:「我是全世界最美麗的人瑞,但原因不是保養有方,而是這回茜少女的免疫系統,突然持續攻擊我的腦部。」聰明如陳文茜說,「我終於成為笨瓜了,發病時如失智者老人,忘記許多人的名字,包括ATM的密碼、使用方法。」因為這個病,也讓她提早偶爾體驗了人到老了,體力智力都衰退時,生命多麼不堪又脆弱。現在的陳文茜每天靠一顆白色小丸子,避免「人萎」,她說自己終於充分同理了解很多上年紀的男人,「靠一顆藍色小丸子勉強撐起雄鷲鷲狀態的心情⋯⋯」。因為中年陽萎,代表生命的衰敗,一切的殞落,過了六十歲的男人,他們或許因此活得更捨得,更有智慧:或者進入焦慮危機意識,開始了中年危機之途,求名求利求年輕女子肉體⋯⋯「他們不是好色,而是面對生命危機的逃避。可憐啊!」
-
2021-11-23 新聞.健康知識+
山林解禁上山最怕蜂螫 遇過敏性休克兩招保命
隨著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趨緩,登山的民眾增多,但山林也要小心蚊蟲叮咬、蜂螫造成的過敏性休克。台灣災難醫療隊發展協會理事長蕭雅文提醒,過敏性休克是一種嚴重的過敏反應,若沒及時處置會導致腦部或心臟缺氧,恐在數分鐘至半小時內快速惡化而致命。除應緊急打119求救外,也可隨身攜帶型腎上腺素緊急保命。蕭雅文表示,光桃園市的緊急救護(捕蜂捉蛇)工作大隊在2020年就接獲近萬件的蜂蛇案件通報,更曾經發生工作大隊和專業捕蜂人員,因蜂螫引起過敏性休克,而導致OHCA及急救不治的意外事件。過敏性休克是一種嚴重的過敏反應,如果沒有及時處置會導致腦部或心臟缺氧,病患可能會在數分鐘至半小時內快速惡化而有致命的危險。常見的症狀包括皮膚紅疹發癢、嘔吐、頭暈、眼睛腫成一條縫、舌頭或咽喉發生腫脹、呼吸困難及低血壓等等。她說,最擔心的是咽喉腫脹或氣管痙攣造成的呼吸道水腫,以及血管擴張造成的低血壓休克,剛開始可能會覺得喉嚨緊縮、喘不過氣,如果沒有及時處置就會導致腦部或心臟缺氧。蕭雅文表示,除了登山、健行可能因遇到蜂螫造成過敏性休克外,一般農民在田裡進行農務時也可能因為紅火蟻的叮咬而造成過敏性休克。過去,民眾如遇到這樣的情形,通常是趕快到就近的醫療院所,緊急接種腎上腺素和食鹽水;如果距離較遠,高級救護技術員也會攜帶腎上腺素藥劑,趕赴現場為民眾注射。蕭雅文說,腎上腺素是一種較強的血管收縮劑,及時施打,五到十分鐘左右,就會明顯減少咽喉腫脹、讓氣管放鬆擴張,並可讓血管收縮、提升血壓,以阻斷過敏性休克迅速惡化。但若是到偏遠山區或不易停車的荒郊野外,緊急救難人員難赴現場,或是捕蜂搜救工作人員較難攜帶過去須以空針抽取的藥劑,而隨身攜帶型的腎上腺素藥劑,可以直接以肌肉注射方式施打在大腿前外側,方便放入急救隨身包中,隨身攜帶。蕭雅文提醒,目前並無法預測哪些人被蜂螫等蚊蟲叮咬後,會引發過敏性休克。但若是曾經發生過敏性反應的人,下次再被叮咬,再次引發過敏性反應的時間會更短、症狀會更嚴重,需要特別留意;上山前,可先至門診向醫師諮詢,請醫師開立相關藥物帶上山使用。而如果在外發現身邊有人突然出現皮膚起紅疹伴隨有嘔吐、頭暈、喉嚨腫脹、聲音沙啞等症狀,就可能疑似過敏性休克,應盡快讓同伴躺下成最舒服的姿勢,打電話向119求救、告知可能是過敏性休克,並盡快施打腎上腺素。
-
2021-11-19 養生.健康瘦身
減重光靠節食沒用!中醫師教生理期必勝密技,最佳時機是這幾天
一般女性月經以28天為一個周期,康涵菁中醫師建議,月經來潮第一二天比較不舒服可以休息,但還是必須忌口,並且在月經量少後搭配一些簡單緩和的運動,比如瑜伽,快走,騎腳踏車等等,都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幫助經血排淨以及減緩經期疼痛感。通常減重最佳時機為月經來第7天到第20天,也就是月經剛結束的時間。大約是生理期後的兩周內,由於荷爾蒙改變,使得食欲下降、代謝提升,可說是瘦身的絕佳黃金時刻,此時實行正確的飲食控制,再搭配積極的運動計畫,減肥效果將能事半功倍。生理期間不減肥 注意保暖是由月經來潮的第一天算起到月經結束為止的4~5天時間。此週期,身體代謝緩慢容易水腫。女性經期處於失血狀態,身體比較虛弱,並不宜節食,這時可以放慢減重的速度,並且要注意保暖。康涵菁中醫師提醒,為了預防貧血,多補充一些含鐵豐富的食物,如肉類以紅肉最好,搭配深綠色蔬菜、豆類、加上番石榴、櫻桃有助於鐵質吸收。中醫認為「暖則生,寒則殺」、「寒則凝,凝則不通」,再再提醒我們寒涼性食物對身體機能的影響;例如月經期間多食寒涼,容易導致血液凝滯體內而排不出來,甚者會造成閉經。其實像生菜沙拉、生機飲食都得要「謹食、慎食」。當腸胃經過經期更需要的應該是能夠「暖胃」帶動生理機能,啟動循環的食物。此週期,不適合從事劇烈運動,放鬆心情做做和緩的筋骨舒展倒是不錯的選擇。經期後一週代謝快 減重最佳時機月經結束後,進入週期第7-14天(低溫期),此時是代謝的最佳時期,女性身體內的雌性激素分泌相對比較旺盛,新陳代謝快、消化功能佳,是減重最佳時機。所以要進行正確的飲食控制,並且可進行稍劇烈的運動,最好要達到「333原則」。 所謂「333原則」是指能有效的燃燒脂肪的運動標準:1.運動時心跳速度須達每分鐘130下以上、2.每次運動需維持30分鐘以上、3.每星期須運動3次以上。緩減期體溫逐漸上升 代謝仍快、持續運動週期的第15-21天,此階段的身體狀況是體溫逐漸上升、新陳代謝較上階段稍緩但仍是快的、食慾漸增營養吸收好、乳房微微發脹刺痛等,要特別控管食物的攝取。選擇「高纖、高蛋白、低糖、低脂、低鹽、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若食慾大增,不妨以蒟弱、仙草、寒天等,較有飽足感的食物來充飢。另外,持續運動仍是必要的。這時卵巢將進行排卵,這個時候身體內的激素水準恢復相對平衡狀態,效果會比速減期慢一些。因此此時的飲食習慣要特別注意,鞏固減肥效果最重要,否則會反彈,可少食多餐,最好能搭配運動。經期前一週為停止期 鞏固效果消水腫通常第22-28天為減重的停滯期,因黃體素分泌關係,造成水分滯留體內,體重會增加1~2公斤 ,水腫嚴重的甚至會增加3公斤之多。此週期容易心煩氣躁,體重稍微上升、皮脂腺分泌旺盛、容易長痘痘。此時,千萬要保持健康的節食,別放縱口慾,這可會胖的很快。嚴格控管下,這階段雖然有時體重下降不明顯,但生理期過後體重可能會迅速地下降1 -3公斤!飲食建議可以用紅豆、薏仁煮水喝,消除浮腫,飲食清淡、減少鹽分攝取。減肥計畫:減重效果停滯,須鞏固效果。由於受到黃體素的影響,皮膚會變得油膩,身體容易水腫,體重開始停滯,而且食欲大增,情緒也不穩定。此時應吃清淡食物、多喝水,選擇緩和的運動,鞏固之前的減肥效果。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
2021-11-19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冬養生主補腎!中醫教你按摩穴位益氣活血、抵抗寒冷
立冬剛過,時序進入冬天,自然萬物閉藏,人體的新陳代謝趨緩、陽氣潛藏、陰氣轉盛,作息上建議調整為早睡晚起的生活形式,儲存能量,以備來年所需。所謂「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就是提醒冬天好好補益調養,來年才能健康不病。由於冬氣內應於「腎」,因此冬天就該補腎,腎氣足才能保健康、不衰老。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西醫整合科主任陳建宏表示,中醫五臟中「腎」這個臟腑掌管人體的泌尿、生殖、內分泌和腦等部分的功能,腎氣不足會出現容易疲累、四肢無力、牙齒鬆脫、髮白、骨鬆等症狀,女性也容易發生月經週期不規律、經血量少、經期短等體虛表現,下頜長痘、痤瘡、水腫、頻尿也可能是腎氣不足或腎的排毒不足所引起的。黑色入腎 益氣活血還能抵抗寒冷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腎對應於五色中的「黑色」,所以黑色食物對於腎有滋補修護的作用,陳建宏建議,可以多吃這些黑色食物。黑芝麻補肝腎,益精血,內含豐富鈣質又可助排便、治鬚髮早白;桑椹補益肝腎,滋陰補血;黑棗補虛補血、補脾胃;黑豆補腎,補而不躁,利水,消腫;黑木耳活血化瘀、通經脈。除了黑色食物,也可吃一點溫補的食物來補充熱量,特別是容易手腳冰冷的人,可趁此時候吃些溫性食材,像是麻油、薑、紅棗、桂圓、堅果、核桃等來暖和身體。陳建宏介紹2道用黑色食物入菜,適合補腎的粥品:1.黑芝麻粥黑芝麻與米飯一起熬煮,黑芝麻所含油脂補可讓幫助排便順暢,同時它還具有補腎、滋補、烏髮、通便、解毒等功效。本料理有補益肝腎、滋養五臟功效。2.核桃仁粥核桃仁與米飯一起熬煮,核桃仁具有補腎、溫肺、潤腸作用,對於腰膝痠軟、大便秘結有良好功效。本料理有補腎固精、溫肺定喘功效。早睡晚起 按摩穴位解決夜尿、手腳冰冷《黃帝內經》記載,「冬三月,此謂閉藏,……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冬天應該早睡晚起,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可以在早上8、9點太陽出來後再至屋外吸收陽氣,建議可從事太極拳、八段錦或走路等溫和運動。腎氣不足的人容易有畏寒、夜尿等問題,冬天從暖被中起身,也容易發生血管急速收縮、跌倒等意外。腳是人的第二心臟,容易畏寒的人,可於睡前溫水泡腳或穿襪子保暖;夜尿頻繁的人則建議晚餐後少喝水,睡前2小時更要避免飲水,同時可透過穴位按摩來舒緩。1.太溪穴位置:腳踝內側凸起骨頭,和阿基里斯腱中間的凹陷處。適用:腎虛、腎炎、腰背痠痛、足底痛、夜尿。2.關元穴位置:肚臍正下方4指幅寬處。適用:下腹部虛寒、腰痠、手腳冰冷、腹瀉、頻尿、月經不調。★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1-19 該看哪科.皮膚
金魚眼、香腸嘴、風疹症狀反覆6周以上 恐為慢性蕁麻疹
台灣有超過500萬人發生過蕁麻疹,屬於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醫師提醒,蕁麻疹患者皮膚會紅、腫、癢,出現類似「金魚眼」、「香腸嘴」、「風疹塊」症狀超過六周,可能是慢性蕁麻疹,民眾應儘速就醫、穩定用藥治療,有機會可控制病情。一名男性蕁麻疹患者,因全身「癢」到受不了,長年不分季節都睡在大理石地板上,女兒一度認為爸爸「犯了瘋病」,直到治療後,症狀控制,才終於能好好睡覺。另外一位女病患尼姑,看診時曾被醫師告誡不能吃某些食物,導致三年來只吃蔬菜配白飯,壓抑至極。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副秘書長黃毓惠指出,蕁麻疹是自體免疫相關疾病,患者皮膚會紅、腫、癢,外觀上可分為「風疹塊」及「血管性水腫」。風疹塊外觀如同蚊子叮咬般、大小不同的腫塊,通常在24小時內皮膚會恢復正常外觀。血管性水腫好發於眼睛、唇舌、咽喉等血管密集的黏膜處,因此也有金魚眼、香腸嘴的別稱。若是在咽喉黏膜發生水腫,可能引發呼吸道阻塞,有致命危險。黃毓惠說,上述症狀若反覆發生超過六周,即為「慢性蕁麻疹」。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約有20至25萬人為慢性蕁麻疹患者,且患者多為30至49歲女性。目前雖誘發疾病原因不明,但推測可能和女性的體質與壓力大有關,大多屬於「職場女強人」類型,平日兼顧工作與家庭,長期處在高壓生活環境中有關。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朱家瑜說,台大醫院透過健保資料庫研究發現,慢性蕁麻疹患者常伴隨發生焦慮症、睡眠障礙或是陣發性情緒疾患等精神疾病,風險是一般人的1.43至2.32倍,慢性蕁麻疹患者合併使用精神科用藥是一般人的1.95至2.70倍,特別冬季,患者心理壓力大或情緒不佳,病情可能惡化。朱家瑜指出,皮膚科醫學會今年推出更新診治共識三面向,協助基層醫師有效診治慢性蕁麻疹。包括「診斷」包括症狀反覆發作持續超過六周,即為慢性蕁麻疹患者。「處置」藥物治療單純化,接軌國際指引建議。「評估」治療成效納入患者自覺評估,有助治療最適化調整。黃毓惠本身也是慢性蕁麻疹患者,國中開始發病,進入醫學系後,準備專科醫師考試時,同時需要照顧病患,又忙於前往日本進修,龐大壓力讓病情失控,「癢」到完全無法入睡,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她以過來人經驗分享,多數患者誤以為用藥後可「立即見效」,其實應像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長期控制、與病共存。黃毓惠表示,臨床上許多病人不願吃藥,有些是擔心藥物副作用,她說,目前臨床多以口服抗組織胺藥物為主,不需過於擔心副作用。近日又看見民眾誤信偏方,網購鹿胎盤、牛樟芝等來吃,她提醒千萬不要亂服藥,有人亂吃藥導致紅疹面積更大,情況更糟,應遵從醫囑正確服藥。台大醫院皮膚部醫師卓雍哲表示,蕁麻疹的「癢」是個主觀症狀,患者可透過自覺評估,反饋給醫師,讓醫師做最適當的治療方針,而慢性蕁麻疹是全身性疾病,須兼顧藥物及非藥物治療,患者可自主照顧,避免過敏原來改善症狀。他提醒,日常生活中可避免「食、衣、住、行」四大雷區,患者可放心配合醫師、耐心持續用藥、安心日常生活,提高疾病認知,並以積極、正確的態度來面對,才能使症狀得到良好的控制。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如:麻辣鍋等含酒精、香精、辣味食物。衣:避免換季衣物未清洗便直接穿。住:避免天冷長期緊閉門窗導致屋內空氣不流通,粉塵累積。行:出門應避免溫差或日光照射等誘因,誘發蕁麻疹發作。
-
2021-11-18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淋巴水腫成「象腿」 靜脈吻合術引流消腫
人體的淋巴系統遍布全身,但當病患接受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後淋巴循環系統遭受破壞,淋巴液無法順利回流造成淋巴水腫,會產生俗稱的「象腿」。高雄長庚整形外科副主任楊家森表示,過去得將肢體腫脹的部分切除,現在可透過超顯微手術引流方式,消除腫脹。70歲唐女士,20多年前因乳癌手術開刀,造成左上臂淋巴水腫,一直沒有處理。但手臂的腫脹讓她工作不方便,天氣變化時會腫痛、長時間睡不好,也常發燒、發生蜂窩性組織炎。後來特地從台東至高雄長庚醫治,今年3月接受超顯微手術,至今半年恢復良好,淋巴水腫大幅改善外,長年嚴重失眠也明顯獲得改善。楊家森表示,全世界平均每30人就有1人罹患淋巴水腫,除先天性因素外,後天則常見於接受過淋巴廓清術的病人,如癌症病人。因手術切除淋巴結或經放射線治療後,會造成淋巴途徑破壞,引發淋巴回流受阻進而產生淋巴水腫,像乳癌患者容易上肢水腫、腹腔癌症患者則易下肢水腫。淋巴水腫因為淋巴液無法回流,容易對免疫系統造成壓力,也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楊家森說,之前有許多病人幾乎一個月發生一次蜂窩性組織炎,一旦發炎、發燒,須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一周,因此建議病患應及早接受手術治療。過去治療淋巴水腫,須將腫脹部位筋膜以上的組織切除再植皮,僅留下有功用的肌肉部分,不僅傷害大也不美觀;現在使用超顯微手術靜脈吻合術(LVA)則是治療淋巴水腫有效的術式。楊家森表示,靜脈吻合術是將淋巴管分離後再與鄰近的小靜脈吻合,等於是找一條替代道路重新讓淋巴液回流至靜脈系統。靜脈吻合術術後幾乎不疼痛,隔日即可下床,住院約3至4天,具有傷口小、對病人傷害小及恢復時間快的優點。但因為淋巴管非常細小,僅有0.03至0.08公分,因此醫師必須使用高倍顯微鏡進行,手術時間約需6至8小時。楊家森表示,淋巴水腫就像一般水腫,抬高肢體時水腫會消退,但久了之後會愈來愈緊繃。因此過去若曾接受癌症手術、電療、化療等,且發生肢體腫脹的患者,應及早至整形外科進行評估是否為淋巴水腫。
-
2021-11-14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為什麼新冠疫苗要打2劑? 7大QA一次了解
國內疫苗涵蓋率逐日提升,根據指揮中心最新數據顯示,國內第一劑涵蓋率76.06%,第二劑為41.3%。不少民眾疑惑,什麼是疫苗接種後立即性過敏反應?又為什麼新冠疫苗(COVID-19疫苗)要打兩劑?疾病管制署整理相關QA,希望幫民眾解惑。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萬6479例確診,分別為1835例境外移入,1萬459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累計111例移除為空號。施打COVID-19疫苗後,仍需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什麼是疫苗接種後立即性過敏反應?接種後立即性過敏反應是施打疫苗後數分鐘至數小時內,由免疫球蛋白E(IgE)造成的第一型過敏反應。症狀包括臉部潮紅、全身紅疹、血管性水腫、聲音改變、咽喉腫脹、哮喘、心跳加快,甚至可能呼吸困難、血壓降低、休克及意識改變等。●什麼是嚴重過敏反應(Anaphylaxis)?立即性過敏反應中最嚴重者為嚴重過敏反應(Anaphylaxis)。為突然開始且症狀快速進展的全身性過敏反應,症狀包括呼吸困難、血壓降低、休克及意識改變等,可能導致休克及死亡。●如果發生立即性嚴重過敏反應,應如何處理?疫苗接種後發生嚴重過敏反應的機率極低,但為能即時處理接種後發生的嚴重過敏反應,接種後建議休息及觀察30分鐘。若有嚴重過敏反應的症狀,由醫療人員快速識別、評估生命徵象,並給予腎上腺素。●接種第一劑疫苗出現嚴重過敏反應,還可以打第二劑嗎?若接種第一劑COVID-19疫苗出現嚴重過敏反應,第二劑可經醫師評估後考慮接種不同製程的疫苗。●接種COVID-19疫苗為什麼需要打兩劑?接種第一劑疫苗後人體會啟動免疫反應,但這些反應可能無法持續太久,故有些種類疫苗需要在適當時機接種第二劑,讓人體再次啟動免疫反應,以加強與延長疫苗保護力。●COVID-19疫苗兩劑須間隔多久?需接種兩劑的COVID-19疫苗,兩劑接種間隔時間需依照臨床試驗資料及仿單建議為主,提早接種或延後接種都可能影響疫苗保護力。●接種COVID-19疫苗後與其他非COVID-19疫苗要間隔多久?目前尚無資料顯示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對免疫原性與安全性的影響。為避免一旦發生不良事件時無法釐清歸因,COVID-19疫苗與其他疫苗的接種間隔,建議間隔至少7天。資料來源/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
2021-11-1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保肝」靠自力救濟不是殘劑
老友相見。老張:「X兄,好久不見,你臉上皮膚怎麼變得那麼光滑亮麗?」老王:「是用了面膜,一陣子了。」老張:「怎麼那麼捨得花錢買面膜?」老王:「唉呀!都是用老婆用剩的殘劑啦!」年紀大了,有人皮膚細膩,光澤煥發,有人皮膚皺褶滿臉。這中間差別在於是否有保養。皮膚最大的敵人是陽光及脫水,因此常曬太陽會色素沉澱,脫水則會讓皮膚起皺褶。不僅皮膚,身體各器官也都有保養之道。皮膚在表面,好壞一望即知,但內臟器官好壞,外表就不容易看得出來,如果看得出來,大概都是五臟六腑敗壞之時了。例如腎臟病末期,身體許多廢物無法排泄,皮膚因此失去光澤,同時皮膚癢或有抓痕,皮膚乾燥,下肢水腫,因為貧血,臉色蒼白。心臟不好,稍一動就氣喘如牛,血液不易回流,下肢水腫。肺不好,咳嗽喘氣,中氣不足,一副病態。肝不好,早期中期都看不出來,等到皮膚變黃,小便變茶色,可能就是猛爆性肝炎或肝硬化末期,如果加上形容枯槁,就是肝癌末期,兩眉緊縮,下巴微翹,面無笑容,像新版台幣100元上面的國父遺像一樣,那時再求醫就來不及了。臉部保養,靠老婆殘劑,肝臟保養靠自力救濟,不要大吃大喝,要不菸不酒,不吃來路不明的偏方草藥,不要得B、C肝,如此一來,肝自然好,臉色氣色也會好。如果是男生,就是具備了暖男的基本要件,進可攻,退可守,信心強,做事也順利,就是人生必勝一族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11-1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慢性腎臟病」常用的治療藥物有哪些? 醫師詳解告訴你
因腎臟問題來腎臟科就診的患者中,大多已有數種慢性疾病並服用多種藥物,他們不但擔心腎臟衰退,也煩惱藥越吃越多是否會造成身體負擔,在這篇文章裡,將會簡單介紹腎臟科醫師較常開立的幾種藥物。如果腎臟病尚在早期階段,醫師可能只會囑咐患者調整飲食、轉介營養師、積極控制三高等等,但隨著病情進展,患者可能逐漸需要服用下述各類藥物,所以一旦有腎臟病,依據醫囑定期回診追蹤,才是保護腎臟的正確方法。【延伸閱讀】>>為何林杰樑需終身洗腎?一表看懂腎臟發炎如何從急性變慢性控制三高的藥物三高就是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三高不但是腎臟疾病的高危險因子,很多研究已顯示,控制血糖及血壓,有助於延緩腎功能衰退,而在醫學上,慢性腎臟病患者等同於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用較嚴格的標準控制血脂。所以初次腎臟科門診時,醫師會檢視患者的三高狀況,予以適當的醫囑及建議。延緩腎能惡化的藥物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及第二型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這類藥物在慢性腎臟病合併蛋白尿的患者,可以有效降低尿蛋白並延緩腎功能的惡化,但是這類藥物會使血壓降低,在腎功能較差的患者也有引發高血鉀及急性腎衰竭的風險,所以醫師必須依據個別患者的狀況開立相關處方。鈉、葡萄糖共同輸送器2 抑制劑新型降血糖藥,又稱排糖藥,這類藥物會促進糖份從尿中排出而達到降低血糖的效果。排糖藥在糖尿病腎病變合併蛋白尿患者,已證實可以延緩腎功能惡化並降低日後需接受長期透析(洗腎)的風險,有些研究顯示排糖藥對非糖尿病患者也有類似的效果。但這類藥物可能增加生殖、泌尿道感染及酮酸血症的風險,使用上也有腎功能的限制,目前健保僅給付腎絲球廓清率30-45 ml/min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使用。酮酸胺基酸低蛋白飲食已證實可延緩腎功能的惡化,有些研究顯示,較之單純低蛋白飲食,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對延緩腎臟衰退可能效果更佳,目前健保僅給付腎臟病第五期的患者使用,而且此類藥物需搭配低蛋白飲食才能發揮保護腎臟的效果。治療貧血的藥物腎臟是分泌紅血球生成素的主要器官,其製造分泌會隨著腎功能衰退而減少,而腎衰竭累積的尿毒素亦會使紅血球壽命縮短,故隨著慢性腎臟病進入第三期之後,患者會逐漸出現貧血的現象。腎臟科醫師會定期檢測患者的貧血狀況、血中鐵質、葉酸、維生素B12的濃度等,並予以適當補充。鐵質可以口服或靜脈注射給予,口服鐵劑主要副作用為便祕、腸胃不適及黑色糞便(鐵質顏色),無法耐受者可改用靜脈注射鐵劑,每月一次或兩次給予,惟初次注射時要注意是否有過敏的現象。對於慢性腎臟病第五期合併嚴重貧血者,健保有給付紅血球生成素治療,可以皮下或靜脈注射,門診病人主要使用皮下注射,頻率依劑型及貧血程度、由每週三次至每月一次不等,來院或居家自行注射。控制鉀的藥物鉀散見於各種食物,蔬菜水果尤其含有豐富的鉀,腎臟是排除鉀的主要器官,隨著腎功能衰退,可能會出現高血鉀的現象,血鉀過高會導致肌肉無力,嚴重時可引發心律不整而有生命危險。控制血鉀除了調整飲食,有時還需要服用降鉀藥物,陽離子交換樹脂為常用口服降鉀藥物,粉狀,泡水服用,於腸胃道中吸附鉀離子而達到降低血鉀的效果,需和其他藥物間隔至少3小時服用。環狀利尿劑可促進鉀從尿中排出,但是利尿劑中有一種保鉀型利尿劑,反而會減少尿鉀排除,就不適合血鉀高的患者服用。控制鈣、磷的藥物磷廣泛存在於各類食品,慢性血磷過高,會導致肌肉、神經、皮膚及骨骼病變。當腎臟病進入第四期之後,會逐漸出現血鈣下降、血磷上升及骨骼病變的情形,這時醫師可能會開立維他命D、鈣片或磷結合劑,如碳酸鈣、醋酸鈣、氫氧化鋁等,磷結合劑可減少磷在腸胃道的吸收,降低血磷濃度。控制代謝性酸血症的藥物隨著腎功能衰退產生的酸血症不僅影響營養狀態,也和預後息息相關。已有不少研究顯示,矯正酸血症有助於改善營養狀況及延緩腎功衰退,所以醫師會定期檢測並開立如碳酸氫鈉(口服鹼)等藥物,須注意碳酸氫鈉有鈉的成分,在嚴重高血壓、水腫及心臟衰竭患者須謹慎使用。利尿劑腎臟退化、排除水分的能力下降,患者可能會出現水腫、喘,甚至肺水腫及心臟衰竭的狀況,在飲食上除了限制水分及鹽分的攝取,醫師還會依據患者的需要開立利尿劑,利尿劑有許多種類,不當使用可能導致電解質失衡及脫水現象,避免擅自增減劑量。其他Pentoxifylline (小型研究有助於降低尿蛋白及延緩腎功能退化)及克裡美淨(Kremezin, AST-120),於腸道中吸附尿毒素,減緩尿毒症狀等等。
-
2021-11-12 養生.運動天地
神秘穴位大公開!天天按摩有效消除下半身水腫
在乎下半身水腫的民眾,都知道可以敲打膽經做保養,但是正確穴位與按摩方式,你真的知道嗎?影片將會教學,如何找出正確穴位以及看電視都能做的按摩方式,快點繼續看下去!「安妮身心靈Breathe&Flow」提到,膽經中最重要的穴位是「風市穴」,如果人體內的痰濕堆積在此,會影響膽經的排毒功能,還會引起臀部與大腿肥胖,造成下半身水腫的身材!而膽經的正確位置就是雙手自然垂放在大腿兩側,中指指尖的位置就是風市穴,按摩方式則以雙手握拳,一腳抬起時,用拳頭敲打,每天60下,就能有效改善下半身水腫!更多健康資訊請到「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開啟通知,讓我們陪你一起變健康!影片授權:安妮身心靈Breathe&FlowYT頻道:安妮身心靈Breathe&Flow原始影片:點我看「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11-09 癌症.肺癌
老菸槍罹最難纏肺癌 免疫治療合併化療腫瘤幾乎消失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胸腔內科劉旭崇說,小細胞肺癌因不易治癒且預後差,有「最難纏肺癌」的恐怖稱號。台中62歲男子菸齡40多年,因咳嗽、呼吸喘、及上半身水腫等症狀就醫,發現右下肺有一顆約六公分腫瘤,診斷為小細胞肺癌,癌轉移到骨頭以及腦部,為擴散期,無法接受手術切除,患者積極抗癌,經接受免疫治療合併化療後,至今一年半,全身腫瘤消失不見達到臨床上完全緩解。劉旭崇說明,肺癌四大病理分類為肺腺癌、鱗狀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大細胞肺癌,其中小細胞肺癌特性為惡性度高、增生快、具有神經內分泌的特性,診斷時九成以上的病人無法手術切除,病患即使接受化療或放療反應率高但易復發及抗藥,是很難對付的癌症。劉旭崇指出,小細胞肺癌的治療在過去30年間都處在原地踏步的狀況。以往擴散期的治療,僅能接受化療,即使積極治療病患往往預後還不是很理想。2019年國際上發表的臨床試驗結果證實免疫療法應用於小細胞肺癌,擴散期病患若接受化治療合併免疫治療,預後較佳,約五成病患存活超過一年,這一新的治療選擇突破傳統治療的瓶頸。劉旭崇說明,患者配合接受此合併治療,一兩個療程後,臨床症狀與影像學檢查均改善很多,患者在化療結束後亦繼續接受免疫治療,至今持續超過一年半,後續追蹤發現全身腫瘤幾乎全消失,達臨床上完全緩解的狀態。劉旭崇指出,小細胞肺癌有幾個特色,抽菸關聯性高、診斷時通常已經有遠端轉移而且無法手術切除、癌細胞增生快速以及復發的機會很高、預後差。近年免疫治療開啟了小細胞肺癌治療的新曙光,和化學治療併用更能加強治療效果,顯著延長病患存活期。建議民眾不抽菸、立即戒菸,才能預防小細胞肺癌。
-
2021-11-0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高血壓初期難察覺!醫:20人中有19人沒明顯症狀
高血壓被視為國民病,雖可控制,但一開始往往不易察覺,患者往往長期處於危及生命的健康風險當中。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指出,高血壓患者約20人有19人初期不會有明顯症狀,等有症狀出現,往往問題已相當嚴重。 高血壓初期難察覺,出現症狀多已相當嚴重! 王威傑醫師表示,血壓平時會可透過腎臟、交感神經調節,即便升高往往也少有明顯的症狀,但此時身體正處於逐漸耗損狀態。以血管來說,長期處於高血壓狀態,動脈血管內皮細胞容易出現異常,將使得血管不易放鬆,也讓壞的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容易卡在管壁,經年累月使得全身血管健康狀況下降,等到一定程度便可能引起相關併發症。 三高對人體的損傷大致相仿,高血壓可能出現如大血管病變的主動脈剝離,以及中風、缺氧性中風等腦血管病變,或是心衰竭、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病變。小血管病變如眼動脈狹窄、視網膜出血等眼部病變,以及出現尿蛋白、腎功能耗損的腎臟病變等。 風險族群留意血壓暴衝,高血壓初期也可能有症狀! 少部分的高血壓患者,還是有可能出現症狀,為因故血壓突然飆高出現的「高血壓危象」。一般情況下,血壓值約為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mmHg,該族群血壓值可能直接來到收縮壓180mmHg或舒張壓120mmHg以上,雖然機率不高,但仍需注意。例如血壓控制不良,原本有穩定治療高血壓,但突然自行停藥,就可能使得血壓突然升高。也包括因甲狀腺亢進、睡眠呼吸中止症、腎上腺腫瘤等其他問題所引起的續發性高血壓,將可能使得血壓突然升高。 這些族群就可能突然出現如高血壓腦病變,患者會有嘔吐、意識改變、嚴重頭痛、視覺障礙等情況。急性肺水腫,會出現呼吸困難、胸悶、胸痛、咳血等。若出現主動脈剝離則會有嚴重的撕裂性胸痛及背痛,也常見伴隨昏厥、腸胃道出血、腹痛。急性腎損傷則會突然無尿、寡尿,以及下肢水腫、呼吸困難。 33歲胸悶、易喘,竟是高血壓引心衰竭! 王威傑醫師表示,診間曾遇過約60歲上下的阿伯,因單側上肢無力就診,檢查為缺血性中風,更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是因高血壓所引起,而他先前並不知情,自然也沒有控制。另外也曾遇過33歲的民眾,因易喘、胸悶前來就診,檢查發現是因為高血壓不自知、未改善,已影響到心臟,出現心臟衰竭的情況。提醒民眾,高血壓難以從症狀察覺,相關風險族群平時應定期量測血壓,萬不可等到症狀出現才提高警覺,且不論年長與否都需留意。 高血壓8大風險族群,醫:平時應定期測量血壓! 由於絕大多數的高血壓患者是無症狀、不自覺的,未避免有症狀才發現,王威傑醫師建議可檢視自己是否為風險族群,主要包括了年長者、肥胖者、有高血壓家族史者、運動不足者、飲食過鹹或口味偏重導致納攝取過多者、過量菸酒者、有其他三高族群、以及腎功能不佳者,這些都是平時就需定期測量血壓的族群,不限年齡,風險越多越要留意。 量血壓「722守則」,風險族群應定期檢查! 若自覺為高血壓的風險族群,王威傑醫師建議,在測量血壓上可遵循「722守則」,原因在於血壓會有所起伏及波動,因此監控血壓並非隨自己高興一周量個一兩次即可,而是以722的方式取得平均值,也就是連續測量7天,每天起床後1小時內及就寢前1小時共測量2次,每次測量2遍各間隔1分鐘,在就醫檢查時也將7日的測量數值提供給醫師參考評估。 其他在測量血壓時需注意的,也包括前半小時內不可抽菸、喝酒、喝咖啡、運動,前10分鐘先坐下休息,測量時手臂與心臟同高,脈壓套在手肘以上約間隔兩個指節處。另外,血壓機視廠牌,也需定期約每三個月作校正,脈壓套約兩年更換一次,以確保精準,確切校正及更換時間可先與購買的醫藥器材行了解。也再次呼籲並提醒,高血壓風險族群定期測量血壓,以保身體健康。《延伸閱讀》 .打呼易增中風、心肌梗塞風險!醫教側睡等6招助改善 .年輕高血壓破2成5!恐影響腦心腎 正確量血壓掌握「722原則」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1-0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耐斯總裁死於急性肌梗塞 醫師提醒:控制動脈粥狀硬化
日前耐斯集團總裁陳哲芳死於急性心肌梗塞,家人來不及叫救護車,天氣變化大,如何預防隱形殺手「心肌梗塞」受關注;嘉義長庚心臟內科系重症醫療科主治醫師曾宥翔說,心肌梗塞是動脈粥狀硬化結果(極小部份不是),預防最有效做法是控制動脈粥狀硬化。藝人戎祥、海角七號茂伯林宗仁、親民黨前副秘書長立委劉文雄、國史館前館長謝炎憲、寒舍集團創辦人蔡辰洋也因心肌梗塞過世;2020年全台10大死因,心臟疾病佔第二位,心肌梗塞及心臟衰竭是死亡主因。心肌梗塞是動脈粥狀硬化嚴重併發症之一。冠狀動脈為三條供應心臟肌肉血管,動脈粥狀硬化逐漸惡化,血管管腔逐漸狹窄阻礙血流供應,引發心肌缺血症狀,即為心絞痛。當誘發因子使動脈硬化斑塊剝落,會促進血管產生血栓阻塞血管,血流大幅減少甚至停止導致心肌缺血壞死,這個情形稱為心肌梗塞。心絞痛症狀持續超過20分鐘或強度嚴重,需高度懷疑心肌梗塞,要立即急診避免致命;五成病患在第一次心肌梗塞發生前沒心絞痛,急性心肌梗塞病患約五成病人會在到醫院前心跳停止,大部分併發惡性心律不整或急性心臟衰竭引發肺水腫。預防最有效做法是控制動脈粥狀硬化。除年紀增加、性別 (男性)、種族、家族冠狀動脈疾病史、家族高膽固醇血症、慢性腎臟病等無法控制危險因子,戒菸,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非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三高),改變不良飲食習慣,過度肥胖減重,規律運動、停止靜態生活型態都可改善動脈硬化。有冠狀動脈疾病或有較多心血管風險,須當心誘發因子,包括寒冷、氣候變化、清晨時段、情緒激動、強烈用力、過度疲勞等。入冬多注意保暖,可穿襪子睡覺,有夜尿或睡眠不佳半夜起床要穿暖和,早上起床動作放慢,可先喝一杯溫開水稀釋半夜濃縮變稠血液,適當補充水分蔬果纖維質,不要過勞或熬夜,保持運動習慣等,都可減少心肌梗塞發生。
-
2021-11-0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病發其實有跡可循 醫師曝最容易被忽略的心臟疾病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64期文/郭岳潭冠心病是心臟疾病中發病率最高的,多年名列臺灣10大死因之一,有吸菸、喝酒等不良習慣、患有三高的人、生活心理壓力極大的人或是有相關家族史者,都是冠心病的高危險族群。撲通、撲通,心臟每分每秒不停地跳動,可是正常人通常不容易感覺到心跳,心臟只有約拳頭般大,不可言喻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一旦沒有了心跳,生命也就宣告結束。根據衛生福利部109年國人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每年奪走2萬多條性命,僅次於惡性腫瘤。一般人對於心臟病的認知,常是來得突然、去得也快。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中華民國心臟學會醫療品質暨政策委員會委員、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部長黃啟宏指出,心臟病的種類很多,心臟疾病的病發也是早有跡可循,可以做為自我警覺。臨床上,常見的心臟疾病,包括:高血壓性心臟病、冠狀動脈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心律不整及周邊血管動脈疾病。最容易被忽略:高血壓性心臟病根據109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高血壓性疾病位居第7位,相當於每4.5個死亡人數中,就有1人是死於高血壓直接相關疾病。黃啟宏指出,高血壓性心臟病就是民眾耳熟能詳的高血壓,所造成的心臟結構及功能發生異常。臨床觀察發現,高血壓性心臟病雖然是最常見,但卻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心臟病。原因:黃啟宏說明,血壓是血液流動時衝擊血管壁而引起的壓力,若是病人的血壓值超過標準,且血壓長期升高,又沒有積極控制接受治療,恐造成左心室負荷加重,而變得肥厚、擴大,最後恐導致心臟衰竭。可怕的是,高血壓的病程經過5至10年,甚至20年,可能發生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臟衰竭、心肌梗塞、腦中風、腎衰竭等併發症。根據2016~201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8歲以上國人的高血壓盛行率達25.8%,推估約有508萬人罹患高血壓,且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但18~39歲有高達36.6萬人罹患高血壓,其中知道有高血壓者只有13萬人,有近24萬人並不自知。症狀:高血壓又被稱作是「隱形殺手」,大部分的高血壓病患幾乎沒有任何不適症狀。黃啟宏表示,高血壓性心臟病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常見的症狀有頭暈、眼花、耳鳴、心悸,嚴重時會出現呼吸困難、咳嗽、水腫等症狀。但臨床上,僅有3成病患會出現頭痛、疲累、頸部僵硬等症狀,當等到出現身體不適時,已經產生併發症了;有的人則是身體早已習慣高血壓的狀態,也可能會自覺沒有不適症狀。高危險群:黃啟宏表示,高血壓沒有絕對的高危險族群,其實高血壓就是心臟疾病最主要的危險因子,男性年齡超過50歲、女性超過55歲,高血壓的風險隨之上升。國內75歲以上老年人,幾乎半數有高血壓,若是有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及家族史,更會增加高血壓性心臟病的風險。事實上,高血壓性心臟病是一種規定出來的疾病。根據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的定義,正常血壓值應等於或小於120/80mmHg,當血壓達130/85 mmHg即有偏高情形,140/90 mmHg以上就可以診斷為高血壓。如何正確診斷高血壓?臨床上,許多病人因為身體不舒服,結果到醫院一量血壓,卻發現血壓很高,其實不能當作是高血壓的診斷標準。黃啟宏強調,診斷高血壓最重要的是測量血壓的方式,標準測量方法為休息5分鐘,以坐姿方式、手掌向上,將血壓計、手臂與心臟齊高,記得洗澡後、吃飯後半小時不要量測;若是持續量測經過一段時間,血壓值仍超過標準,建議就醫進一步診斷。造成猝死的兇手:冠狀動脈心臟病新聞報導上,心臟病發作猝死的個案,絕大多數就是冠狀動脈心臟病造成的心肌梗塞。黃啟宏指出,冠狀動脈心臟病就是民眾最害怕的心臟病之一,嚴重恐造成心肌梗塞而猝死。原因:黃啟宏說明,冠狀動脈心臟病主因是脂肪沉積血管、內壁增厚,進而形成粥狀斑塊,導致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狹窄;一般而言,左冠狀動脈供應65%的心臟血流,右冠狀動脈則供應35%,任何一條冠狀動脈發生狹窄或阻塞,血液及營養不容易通過,就會造成心臟缺氧而引發心絞痛,進而導致心臟肌肉壞死,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甚至是猝死。症狀:隨著冠狀動脈慢慢狹窄,病人在身體活動或情緒激動時,因為心臟急速跳動,心血管負擔增加、血液供應不足,導致心臟收縮困難,而出現心絞痛的情形,產生走路會喘、爬樓梯喘不過氣、胸痛等症狀,胸痛會擴散到肩頸、下巴、上臂或上腹部,有的人甚至會噁心、嘔吐、暈倒、盜汗或呼吸困難,症狀持續約2至5分鐘左右,最長不會超過20分鐘,經過休息症狀可以迅速緩解。若是整個冠狀動脈阻塞,就是心肌梗塞急性發作,胸痛程度會比心絞痛更加嚴重,症狀持續時間超過30分鐘以上,常會伴隨著冒汗、呼吸困難、無力等症狀,即使在休息狀態,也有可能會發生,嚴重者會併發心律不整發生猝死、休克,或是心臟衰竭而死亡。高危險群:黃啟宏表示,冠狀動脈心臟病以男性為主,發生機率是女性的7至9倍之多,新聞上心臟病猝死個案也通常多是年輕男性。隨著年齡的增長,心血管逐漸老化、彈性減少,老年人罹患冠心病的風險比年輕人的風險要高;而女性停經之後,因心血管缺少女性荷爾蒙保護,冠心病發生機率大幅升高,男女比例約是4:3。根據國健署分析顯示,40歲以上民眾有2成5血脂異常、2成血壓高,更有近5成腰圍過粗,而這些都是罹患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子。黃啟宏強調,冠心病的高危險族群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抽菸、家族史,以及壓力、沒有運動,男性年齡大於45歲、女性停經後,都要特別注意。瓣膜發生病變:瓣膜性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可分為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感染性心臟病,以及後天退化所造成。黃啟宏表示,心臟共有4個瓣膜,當瓣膜發生病變就可稱為瓣膜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的疾病種類,主要有二尖瓣狹窄或閉鎖不全,三尖瓣狹窄或閉鎖不全,以及主動脈瓣狹窄或閉鎖不全、肺動脈瓣疾病,還有非常危險的主動脈剝離。原因:黃啟宏進一步說明,各年齡層好發的瓣膜性心臟病有所不同,先天性心臟病為心臟先天結構異常,多半在嬰幼兒時期就可以發現;風濕性心臟病大多是幼年時患有風濕性感染所引起。隨著年齡老化,瓣膜也漸漸退化,主動脈或二尖瓣、三尖瓣的發展時間及退化時間各有不同,而產生瓣膜狹窄或閉鎖不全,也就是瓣膜無法完全打開或關閉的情況,甚至可能同時發生,因此喪失了避免血液回流的正常功能,通常好發於60至80歲的中老年人。症狀:黃啟宏表示,瓣膜狹窄或閉鎖不全的病人,初期可以是無症狀或症狀輕微,隨著病情進展,逐漸出現類似狹心症及心臟衰竭的症狀,病人因瓣膜喪失正常功能,會產生缺氧及水分無法正常代謝,造成呼吸急促、越活動越喘、胸痛、心絞痛、四肢水腫、頭暈、腹脹、疲勞、食慾減退等。不過,很難從症狀分辨是主動脈或是二尖瓣、三尖瓣的問題所引起,當情況到達一定程度時,就必須處理。舉例來說,二尖瓣脫垂通常不需要開刀,當二尖瓣嚴重閉鎖不全,才需要手術。高危險群:中老年人因合併三高等慢性疾病,是主動脈剝離的高危險族群,其中高血壓是造成心臟主動脈剝離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黃啟宏說明,主動脈剝離是因血管內層破裂受損,使血液跑到中層及外層之間,並將主動脈撕裂剝離而形成假腔,造成身體各處的血液供應不足,或是血液從假腔破裂,造成大量出血,病人會突然感到劇烈疼痛,且延伸到頸背部,造成喘不過氣、頭暈、半身麻痺,甚至休克昏迷,是猝死常見的原因之一。心悸是最明顯症狀:心律不整黃啟宏指出,各種心臟疾病中,以心律不整的範圍最廣,且從良善到凶狠都有,包括:心房顫動、心房頻脈、上心室頻脈、心室顫動、心室頻脈、心房早期收縮、心室早期收縮、病竇症候群及心臟傳導障礙,主要因是心臟電力傳導功能異常,或是心臟肌肉過度敏感,所引起的各種症狀。原因:正常人的心跳,每分鐘60至100次之間,一般來說,病人經常感到心跳撲通、撲通,應盡快就醫檢查。黃啟宏表示,根據醫學定義,每個人都會有心律不整;但不一定會產生不適症狀,也不一定會造成身體傷害。黃啟宏進一步說明,一般人不大容易察覺到自己的心跳,心律不整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心悸,可能跳得快、跳得慢、亂跳或心跳不規則,有的人會感到胸悶、呼吸急促,伴隨臉色蒼白、噁心、嘔吐;然而,最危險的症狀是平時無症狀,一旦發作就心跳暫停,造成昏倒、猝死,由於心臟打出去的血液量減少,使腦部、心臟等重要器官缺乏血液供應。症狀:各種心律不整的症狀都是大同小異,大部分的心律不整都會有心悸的症狀,只是引起的原因不同;不過,卻不會對身體產生傷害,只要定期追蹤或是調整生活習慣,減少飲用茶、咖啡等咖啡因飲品及酒精,就可以適度緩解,或是藥物幫助緩解症狀。另外,也可以透過植入醫療器材,例如:心室頻脈病人植入節律器、心室顫動病人使用去顫器,以幫助恢復心臟的正常節律。高危險群:黃啟宏提醒,心律不整中最常見的是心房顫動,好發於老年人,隨年紀增長,心房顫動的發生機率就越高。根據統計,國內超過80歲以上的老年人,心房顫動的比例有10%,建議有症狀就要治療,避免增加中風的風險。以下肢血管為主: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血管的主要功能為運輸血液,根據運輸方向不同,可分為動脈、靜脈及微血管,其中動脈負責從心臟將血液帶至身體組織,而靜脈窄將血液自組織間帶回心臟。原因:黃啟宏指出,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是指血管內膜因脂肪斑塊逐漸堆積,進而失去彈性、內膜增生,造成動脈粥狀硬化、狹窄阻塞,使遠端血流量減少,導致身體某些部位功能受到影響,尤其下肢血管為大宗,也就是俗稱的「腳中風」,其他還有「眼中風」、「腸中風」等。黃啟宏表示,周邊血管動脈屬於全身血管的一部分,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的危險因子,也與冠狀動脈心臟病類似。症狀:臨床上,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以下肢血管為主,病人占了5成以上。黃啟宏說明,下肢血管較長,發生阻塞的機率較高,也比較容易被發現;常見的臨床症狀,根據病情嚴重程度而不同,初期容易感到下肌肉痠痛或無力,漸漸出現運動時間歇性跛行的現象,休息可緩解。隨著血管阻塞越來越厲害,出現下肢紅腫、麻木或劇痛,即使休息也會感到劇烈疼痛,嚴重時會發生皮膚變黑、潰瘍及壞死,且傷口會久久無法癒合;黃啟宏提醒,若是沒有積極治療,甚至會演變成肌肉組織缺血性壞死,恐面臨截肢的命運,也可能會危及性命。高危險群: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好發於40歲以上、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高胱胺酸血症,以及抽菸的群族。延伸閱讀: 。照護 心 。心臟病發作「4大非典型症狀」常被忽視! 專家告訴你何時該叫119
-
2021-10-28 新聞.元氣新聞
馬偕雙胞胎早產 相隔12天出生
雙胞胎相隔12天出生!一名懷雙胞胎的鄭太太有早產徵兆,需即刻生產,但為增加另一胎兒的周數及成熟度,醫療團隊採取雙胞胎間隔生產,分別於23周和25周生出雙胞胎姊妹。在醫療團隊細心照顧下,姊妹花於九月初已順利出院。馬偕醫院高危險妊娠學科資深主治醫師陳宜雍說,30多歲的鄭太太因上一胎有早產經驗,這次懷雙胞胎更謹慎,在14周便為其進行子宮頸環紮術。但懷孕23周時因腹痛出血住院安胎,3天後子宮頸仍持續擴張且胎膜鼓出,必須即刻生產。由於胎兒每多待在子宮一天,成熟度及存活率就能多提升一些,因此和產婦及家屬討論後,陳宜雍選擇為鄭太太施行雙胞胎間隔生產。先自然產出23周6天、570公克的姊姊,同時間迅速修短臍帶再塞回子宮,投以抗生素及安胎藥物密切觀察,並再次施以子宮頸環紮後安胎治療。12天後因胎盤剝離合併大量陰道出血,830公克的妹妹在25周4天剖腹產出。但早產新生兒發育仍不完全,23周出生的姊姊一路驚險,不但面對肺水腫、肺出血、低血壓、腦室出血等難關,還陸續接受動脈導管結紮手術、腎上腺皮質素治療等,之後還出現視網膜病變,插管一個多月才順利拔除氣管內管;25周出生的妹妹則是肺部發育仍不夠成熟,好在呼吸較有力且活潑好動,使用呼吸器與住院天數較短。姊妹分別在住院120天、92天後,陸續「畢業」出院返家團圓,現在體型也已接近同齡孩子。
-
2021-10-2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骨質疏鬆怎麼辦? 醫:別低估無聲的疾病,教你該如何預防
骨質疏鬆症已是全球第二大流行疾病,僅次於心血管病。由於是無聲疾病,被稱之為隱形殺手,應該及早預防,適當補充鈣質;一旦診斷,也要及早治療,才能確保骨質疏鬆症治療效果。何謂骨質疏鬆骨頭裡有造骨細胞與蝕骨細胞,每天藉由兩者作用達到骨質重塑、新陳代謝。然而成人自35歲起,隨年齡增加,造骨能力下降,蝕骨能力相對而言就上升,進而造成骨質疏鬆。據研究,每年骨質流失約0.5-1%,50起流失更快,每年流失約 1-3%;由於骨質減少,骨骼孔隙變大且疏鬆,導致骨頭脆弱易斷,因而增加骨折風險。骨質疏鬆與骨折以台灣社會邁向高齡化之現況正朝向聯合國所稱「超高齡社會」邁進,而超高齡社會兩大重要流行病之一即為骨質疏鬆症。依據2005-2008年國民營養調查報告指出50歲以上男女骨鬆症盛行率分別為23.9%及38.3%。骨質疏鬆症對病患及社會衝擊在於各種相關骨折之可怕後果,其中髖部、脊椎、手腕骨折為大宗, 其中髖骨與脊椎骨折均會增加死亡風險。臺灣屬於骨折高風險地區,50 歲以上女性1/3,男性1/5一生會發生一次髖骨、脊椎或手腕骨折。依中央健康保險署住院資料,50歲以上每年髖部骨折個案平均每年增加9.3%。其中,骨質疏鬆症病人一但發生髖骨骨折,一年內死亡率,女性為11.2%、男性降為18%,對照標準死亡率,女性只有2.8%、男性為3.6%,所以髖部骨折對死亡率之影響顯著增加。台灣於1994年曾調查65歲以上脊椎骨折盛行率,女性為19.5%,男性為12%。脊椎骨折指脊椎體受壓變形,並不一定有斷裂處。隨變形程度,可能伴隨駝背、身高變矮與背痛等症狀,需作脊椎X光檢查。一旦發生脊椎骨折,須接受椎體成形或矯正手術,未治療將嚴 重影響肺和消化系統,並增加再次骨折發生機率。骨質密度檢測「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XA)」是世界衛生組織認可診斷骨質疏鬆症的骨質密度檢測方法,應同時測量「腰椎」及「髖骨」,若兩處都不能正確測定時,則可用非慣用側前臂橈骨 1/3 處之測定取代。依據檢測結果換算T值(T值=(骨密檢測值-年輕白種女性骨密平均值)/標準差),來判定骨質疏鬆程度:◎大於 -1:表示骨質處於正常狀態◎-1至 -2.5 之間:代表骨質已開始流失的狀況,通常可藉由營養補充及生活習慣的調整來強化骨骼◎小於-2.5:骨質嚴重流失,受測者已罹患骨質疏鬆症,可能需要藥物來控制病情骨質疏鬆該如何預防?骨質疏鬆症是骨質長期的流失所引起,患病初期通常不會有明顯的症狀,因此很多人會容易輕忽骨質疏鬆症可能產生骨折的潛在風險。不過我們可以藉由適當補充鈣質及維生素 D 、充足的運動量、遠離菸酒、以及預防跌倒的方式來保護體內的骨頭,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常見的骨質疏鬆藥物治療1.增加造骨此類藥物可加速骨骼生長,促進骨質生成進而提升骨密度。治療藥物包含副甲狀腺素,是造骨細胞的活性因人工合成的副甲狀腺素而增加,使骨質增生並提高骨密度,但同時也會加速骨質流失。患者需每天接受一次皮下注射,副作用包含噁心、頭暈等。2.減少蝕骨減少蝕骨為目前較為常見的治療方式,能夠延緩質流失的速度。治療藥物包含:◎雙磷酸鹽類藥物此類藥物可抑制蝕骨細胞活性,減少蝕骨作用發生。但容易長時間累積在體內,藥物排除需花上數月至數年,容易導致消化道不適。◎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此類藥物具有雌激素抑制蝕骨作用之效果,須每日服用。常見不良反應為腿部水腫、抽筋及靜脈栓塞。◎RANKL抑制劑及類保骨素RANKL抑制劑可減少蝕骨細胞作用的發生。使用方式是每半年進行一次皮下注射,由於注射頻率較少,病患接受度較高。副作用是可能有皮膚過敏之不良反應。3.減少蝕骨+增加造骨◎抑硬素抑制劑抑硬素抑制劑為藥物治療新選擇,可達到減少蝕骨、增加造的雙重效果。只要減少體內抑硬素濃度,就能多方面增加骨密度,延緩骨質流失。每月只需進行一次皮下注射,持續一年即可完成治療。爾後接續使用抗流失藥物即可。預防勝於治療台灣邁入高齡社會,骨質疏鬆造成骨折對於個人、家庭與社會醫療等都會造成負擔。民眾需要提高骨鬆的認知,注重骨密度檢測及避免跌倒,要有「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來共同防治骨折發生。
-
2021-10-27 新聞.元氣新聞
雙胞胎竟差12天出生 馬偕醫院救回巴掌仙子
雙胞胎相隔12天出生!一名懷雙胞胎的鄭太太,懷孕23周時因腹痛出血而至台北馬偕醫院住院安胎。但因子宮頸持續擴張且胎膜鼓出,必須即刻生產,與產婦及家屬討論後,希望增加另一個胎兒的周數及成熟度,醫療團隊採取雙胞胎間隔生產,分別於23周和25周產出雙胞胎姊妹。姐妹花在團隊細心照顧下,9月初已順利出院。馬偕醫院高危險妊娠學科資深主治醫師陳宜雍表示,30多歲的鄭太太體質不易受孕,上一胎就有早產經驗,因此這次懷上雙胞胎更加謹慎,並在14周為其進行子宮頸環紮術。但在懷孕23周時仍因腹痛出血而住院安胎,三天後子宮頸仍持續擴張且胎膜鼓出,必須即刻生產。陳宜雍表示,通常37周以前生產就算早產,而周數越小,存活率越低;雖然現在新生兒照護技術越趨良善,早產兒存活率大為提升,但仍以24周當作一個界線,以避免發育不全造成的併發症。由於胎兒每多待在子宮一天,成熟度及存活率就能多提升一些。因此和產婦及家屬討論後,陳宜雍選擇為鄭太太施行雙胞胎間隔生產,先自然產出23周6天、570公克的姊姊,同時間迅速修短大寶的臍帶再塞回子宮,投以抗生素及安胎藥物密切觀察,並再次施以子宮頸環紮後安胎治療。經過12天的住院安胎,可惜因胎盤剝離合併大量陰道出血,830公克的妹妹在25周4天剖腹產出。陳宜雍表示,原本也想讓妹妹採自然產方式產出,但因鄭太太陰道大出血,因此只好剖腹。陳宜雍也表示,胞胎間隔生產的個案不多,以馬偕為例,一年約一至二個,過去曾有相差八周的案例。不過因為會將胎盤留在子宮內,可能有感染疑慮,因此會給予抗生素等藥物;若持續有子宮收縮或出血情形,則需住院安胎。但早產新生兒發育仍不完全,馬偕兒童醫院新生兒科資深主治醫師張瑞幸表示,23周出生的姐姐一路驚險,不但面對肺水腫、肺出血、低血壓、腦室出血等難關,還陸續接受動脈導管結紮手術、腎上腺皮質素治療、持續插管使用呼吸器等,之後還出現視網膜病變,插管一個多月才順利拔除氣管內管;25周出生的妹妹則是肺部發育仍不夠成熟,好在呼吸較有力且活潑好動,使用呼吸器與住院天數較短。姐妹花分別在住院120天、92天後,陸續「畢業」出院返家團圓,現在體型也已接近同齡孩子。陳宜雍也提醒,產婦若有流產史或高危險妊娠條件,如:高齡、疾病史、妊娠糖尿等,須及早與主治醫師溝通醫療計畫並了解每個孕程可能的風險,即時轉診到設備齊全的醫療院所,以保障高危險孕產婦及胎兒的安全與健康。
-
2021-10-27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腰痛是腎臟病嗎?醫:不可大意 4種人最容易洗腎
腰痛起來時,除了閃到腰,許多人也會擔心是否是腎臟出問題,甚至擔心是否可能需要洗腎,不少人會前往腎臟科檢查。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醫師表示,雖然腰痛多與肌肉、骨骼等結構性原因有關,但若出現相關症狀還是得要留意腎臟疾病的可能。 腰痛3大類型。腎臟病少見,但不可大意! 顏宗海醫師表示,診間不乏腰痛前來腎臟科就診的民眾,不過多數檢查發現是和肌肉拉傷有關,也就是常聽到的閃到腰,又或者是骨骼的問題,如椎間盤突出。腰痛可分成三大類型,包括和骨骼、肌肉、神經有關的結構性疼痛;與發炎、疾病、免疫疾病有關的發炎性疼痛,例如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等;以及臟器性疼痛,包括了民眾常聽說、常會擔心的腎臟問題。當中以結構性和發炎性最為常見,臟器性雖然較為少見,但一樣不可大意。 腰痛是腎臟病嗎?醫:留意相關合併症狀。 腎盂腎炎:顏宗海醫師表示,腎臟疾病繁多,與腰痛有關的較常見包括了急性腎盂腎炎、腎結石、腎臟腫瘤等。主要和泌尿道感染有關,腎臟屬於上泌尿道,下泌尿道受到感染若嚴重,就會侵襲到腎臟,因此此問題也較常見出現在女性族群身上。也因泌尿道感染,患者常會出現發燒、噁心、想吐等症狀,更嚴重可能出現血尿。 腎結石:腎結石則好發於男性族群,主要和飲食習慣有關,因飲食不當、飲水不足等原因,使得礦物質結晶沉積在腎臟當中,久而久之形成結石,最常見的結石為草酸鈣結石,若結石卡住輸尿管會引起腎水腫,進而造成劇烈疼痛。腎結石主要症狀包括了排尿疼痛、尿量減少、血尿,若合併泌尿道感染也可能出現發燒、噁心、想吐等症狀。 腎臟癌:至於腎臟癌,各年齡層皆有可能發生,不過通常較常出現在年長族群身上,致病的原因如多數癌症,與遺傳、菸酒、肥胖、疾病有關。因是癌症的關係,腎臟癌除了腰痛、血尿等泌尿道症狀之外,患者也容易出現常見與癌症有關的症狀,如體重不明下降、食慾不振、容易貧血等症狀,若轉移到他處,則也會出現相關症狀,如骨轉移出現骨痛。 顏宗海醫師提醒,雖然腰痛多與肌肉、骨骼有關,但若出現這些不尋常的症狀,萬不可輕忽認為只是閃到腰或其他問題,應盡早就醫檢查,以避免誤判而延誤就醫。 4種人最容易洗腎!早檢查、遵照醫囑最重要 說到腎臟疾病,不論是因為腰痛而懷疑,又或者已經過檢查確診,民眾往往最擔心的就是洗腎。對此顏宗海醫師表示,上述3種與腰痛有關的腎臟疾病,僅有嚴重的腎結石所造成的雙側腎水腫才有可能進入到洗腎這個階段。常見引起洗腎的原因並不會造成腰痛,根據衛生主管機管統計資料相關病因包括糖尿病、高血壓、腎絲球腎炎、多囊性腎臟病等疾病,其中又以糖尿病最為大宗。 顏宗海醫師表示,這些疾病雖有所不同,但會走到洗腎都有個共通點,就是未妥善治療或控制原有的疾病。例如許多民眾日常出現疼痛就吃止痛藥而不就醫治療,又或者就醫治療後因各種聽來的迷思而不吃藥、自行停藥,包括認為吃藥傷身體、吃久了變藥罐子、藥吃多了會傷腎,或是聽信各種來路不明的偏方、親朋好友介紹的民俗療法,這些都可能導致延誤治療、疾病不受控制、惡化等,最終導致洗腎,舉例來說,這些情況就常見出現在糖尿病患者身上。 提醒民眾,不論是否發現的症狀為腰痛,任何疾病都應盡早檢查找出原因,找出原因後也要確實的接受治療,以避免惡化或出現合併症。 《延伸閱讀》 .睡覺躺平會背痛,側躺就沒事?醫指常見2原因,4招有助改善! .為什麼會腰痛?一張圖看懂!醫:6情況早就醫,七成易復發。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2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3成女性恐罹患靜脈曲張不自知 專家揭8個常見症狀
許多需要久站的工作者,像是專櫃銷售員或開刀房醫事人員,或是久坐上班族,常常在辦公桌前一坐就1、2個小時,會有小腿腫脹僵硬的不舒服感,等到經年累月才發現,小腿上浮起形狀怪異的青筋,就醫才確診是靜脈曲張,如果未妥善處置和保養,嚴重者皮膚恐出現潰瘍,傷口無法癒合,生活品質也因此大幅下降。久站久坐下肢血流難回心臟 靜脈曲張女性盛行率30%恩主公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張雲媛表示,人在站立或久坐時,下肢靜脈血液無時無刻都在對抗地心引力,靜脈血管內有瓣膜阻止血液回流,但是站太久或坐太久時不利血液循環,靜脈血液累積在下肢流回心臟困難,久而久之下肢靜脈血管壁擴張,讓瓣膜逐漸失去原有作用,就陷入了負面循環。張雲媛接著說,按照性別劃分靜脈曲張盛行率,女性約25%至30%,男性約10%至20%,風險因子包含女性、多次懷孕生產史、家族史、年紀、久站、久坐等;常見症狀包含,下肢靜脈鼓脹扭曲、蜘蛛絲狀、腫脹感、疼痛、抽筋、小腿前側與腳踝色素沉澱、皮膚慢性傷口、流血等。嚴重恐會潰瘍傷口難癒合 規律運動與抬腿有助保養靜脈張雲媛說明,靜脈曲張可分成6個階段,由無症狀到可以看見蜘蛛絲網狀靜脈、再來曲張變形、水腫,接著發生色素沉澱與皮膚病變,潰瘍傷口從可癒合轉變成難癒合,想要阻止靜脈曲張越來越嚴重,可先採用保守性治療,也就是保養小腿靜脈,養成規律有氧運動、抬腿,必要時養成穿壓力彈力襪的習慣。張雲媛解釋,有氧運動能夠增加血液循環,強化靜脈血回流到心臟,將雙腿抬高則是利用地心引力讓血液流回心臟,在搭長途車或飛機時,可以扭動腳踝關節,如果預計可能會久站,在前一天可以準備好壓力彈性襪,放在明天要穿的衣服旁,起床換穿衣服時就不容易忘記,另外如果能維持理想體重最好。積極治療可截斷淺層曲張靜脈 傷口小恢復快病症有效消除張雲媛強調,下肢靜脈分為深層與淺層,絕大部分血液都藉由深層靜脈回流心臟,相較之下血液從淺層靜脈上流量少非常多,但靜脈曲張多在淺層出現,可以利用手術將曲張淺層靜脈閉合或抽取,就能大幅度減少不適症狀,手術方式包含雷射、熱射頻、靜脈膠、局部靜脈抽取等。張雲媛接著說,大隱靜脈高位結紮手術,會在鼠蹊部與患部兩端,打小口放入導管手術,局部靜脈抽取手術則是在皮膚上切開一個小孔,處理發生曲張靜脈,靜脈內雷射閉合手術也是用小孔,將雷射光源導入靜脈內,讓靜脈緊縮阻止不讓血液流入,手術後靜脈能恢復平坦,傷口小恢復也很快。(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腳水腫、浮青筋是靜脈曲張? 嚴重會致命!生活中「1動作」常無意識就做了 ·靜脈曲張要治療嗎? 不只影響美觀,還可能致命!現在開始這些事要少做
-
2021-10-25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主動脈瓣狹窄患者出現昏厥 心外醫:平均壽命剩3年
「醫師,我母親前兩天又昏倒了。」王小姐憂心地說。「可能是主動脈瓣狹窄的問題又惡化了,」醫師蹙起眉頭說,「我們再做一次心臟超音波,評估目前主動脈狹窄的狀況。」「最近已經昏倒三次了,是不是應該開刀換瓣膜?」王小姐問。「主動脈瓣狹窄惡化會危及性命,的確要考慮把損壞的瓣膜換掉。」醫師點點頭說。主動脈瓣狹窄初期大多沒有症狀,一旦出現症狀,就像啟動了倒數計時器,嘉義長庚心臟外科副教授黃耀廣醫師指出,患者在出現胸痛、昏厥、心衰竭等症狀後的平均存活時間,分別剩下5年、3年、2年〔1〕。建議要進行手術介入,更換損壞、狹窄的瓣膜。我們的心臟收縮時可以推動血液循環,為了讓血液朝正確的方向流動,心房與心室的出口都具有瓣膜,像單向式閘門,可以防止血液逆流。「主動脈瓣位於左心室與主動脈的交界,負責讓心臟的血液朝著主動脈的方向前進」,黃耀廣醫師解釋,「當左心室收縮時,主動脈瓣會開啟,讓血液從左心室流入主動脈;當左心室舒張時,主動脈瓣會關閉,避免血液流回左心室。無論是瓣膜關不緊,或是瓣膜打不開,都會造成大問題。」關不緊的瓣膜,主動脈瓣閉鎖不全「導致主動脈瓣膜閉鎖不全的原因包括老化、感染、風濕性心臟病等,在過去大部分是風濕性心臟病,現在則是感染,而造成瓣膜損壞。」黃耀廣醫師說,「部分患者是天生的,因為主動脈瓣膜的構造長得不太一樣,而在關閉時無法密合。」如果主動脈瓣無法完全關閉,血液便會在心臟舒張的時候,從主動脈灌回心臟裡,進而導致肺高壓。黃耀廣醫師說,肺高壓容易讓患者咳嗽,若出現肺水腫,就會越來越喘。打不開的瓣膜,主動脈瓣狹窄「大部分的主動脈狹窄,是因為年紀大而使主動脈瓣老化、變硬,較常出現在八十歲左右。」黃耀廣醫師說,「另一種情況是有些人的瓣膜先天長得不一樣,大部分人的主動脈瓣都是三個葉片,但是他只有兩個葉片,所以主動脈瓣狹窄會比較早發生,大概在五、六十歲便開始出現症狀。至於風濕性心臟病,是小時候感染β溶血性A群鏈球菌,使主動脈瓣膜漸漸黏在一起,現今在台灣已經非常少見。」主動脈瓣狹窄時,血液無法在心臟收縮時順利流出心臟,使心臟必須更費力收縮,而身體則無法獲得足夠的血液供應。主動脈瓣狹窄初期都沒有症狀,黃耀廣醫師分析,隨著主動脈瓣狹窄惡化,器官得不到足夠的血液供應時,便會出現問題,例如冠狀動脈血流不足,會導致胸悶、胸痛;腦部血流不足,會出現頭暈、昏厥;全身的血流不足,病人就會喘、心衰竭。何時會需要接受主動脈瓣置換手術?一開始的主動脈瓣狹窄或逆流,都是以藥物控制為主,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使用合適的藥物,黃耀廣副教授指出,如果瓣膜功能變差,心臟收縮率也跟著下降,就要趕快動手術,只有手術治療能夠有效解決主動脈瓣狹窄的問題。由於大部分患者的主動脈瓣已經不堪使用,所以主要使用主動脈瓣置換手術。黃耀廣醫師說明,更換主動脈瓣目前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利用導管從血管內進行主動脈更換,另一種是打開主動脈,將損壞的主動脈瓣切除,然後縫上人工瓣膜。機械瓣膜、生物瓣膜,人工瓣膜怎麼選?人工瓣膜可分成機械瓣膜與生物瓣膜,黃耀廣醫師分析,機械瓣膜的優點是很耐用,不太容易損壞,至於機械瓣膜的缺點是必須終身服用抗凝血劑,而且使用機械瓣膜的患者中風的機率會比生物瓣膜還要高一些。生物瓣膜的優點是不需要終身使用很強的抗凝血劑,甚至有些病患不需要抗凝血劑。「剛換完生物瓣膜後,會先吃一段時間的抗凝血劑,等到血管內皮細胞慢慢長到瓣膜上。」黃耀廣醫師說,「但是因為有部分患者合併有心房顫動,吃抗凝血劑能預防血栓形成,會比較安全,所以這類病患得請他繼續吃抗凝血劑,只是劑量可以比較低。」生物瓣膜包括豬組織瓣膜和牛組織瓣膜,黃耀廣醫師說,牛組織瓣膜具有結構上的優勢,最大開口可以開的比較大,有效開口面積和血液動力學比豬組織瓣膜好,讓患者擁有較好的活動能力與心肺功能。由於有效面積大,未來發生狹窄的機會就比較低,根據國外的研究,應該可以使用到15年以上。貼心小提醒主動脈瓣狹窄初期,患者通常沒有感覺,隨著主動脈瓣狹窄惡化,身體各器官漸漸得不到足夠的血液供應,於是患者會開始感到胸悶、胸痛、心悸、頭暈、昏厥、疲倦無力、活動時很容易喘。如果出現相關症狀時,千萬不要自認為是單純的老化而延誤就醫,黃耀廣醫師提醒,主動脈瓣狹窄會對性命造成威脅,最好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參考文獻:1. Izumo M, Takeuchi M, Seo Y, Yamashita E, Suzuki K, Ishizu T, Sato K, Oshima S, Aonuma K, Otsuji Y, Akashi YJ. Prognostic i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aortic stenosis and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Japanese multicenter aortic stenosis, retrospective (JUST-R) registry. J Cardiol. 2017 Jan;69(1):110-118. doi: 10.1016/j.jjcc.2016.01.015. Epub 2016 Feb 28. PMID: 26936469.原文:
-
2021-10-24 養生.聰明飲食
韓式部隊鍋吃法超NG 營養師:泡麵不建議加海帶芽、紫菜
營養師提醒,偶爾吃泡麵、乾拌麵,身體能代謝高鈉、高熱量的食物,但不宜當成日常三餐,身體負擔大,且易營養失衡。建議一個月不超過兩次,並搭配高纖食材一同烹煮。1.麵體先汆燙 降低鹽和油營養師陳嫚羚指出,多數泡麵麵體經油炸,且會淋上鹹味醬汁進行調味,熱量較蒸煮麵高一百多大卡,且鈉含量也較高。建議食用泡麵前,可將麵體先汆燙,才進行第二次沖泡,降低泡麵的鹹味和油脂。購買時,建議選藜麥麵、蕎麥麵、蒟蒻麵,或是添加黃豆粉、黑豆粉製成的減醣麵,膳食纖維含量較油炸麵高三倍。2.醬料包減半 水可少放點有許多油包是使用精煉後的棕櫚油,多為飽和脂肪酸,品質不高,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有些調味包則加入品質改良劑、香料等添加物增加香氣。建議烹煮時醬包放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即可,若擔心口味太淡,可以少放一點水沖泡。3.加新鮮蔬菜 避免放紫菜陳嫚羚建議,如果是颱風天、防疫期間在家用餐,煮泡麵除了加雞蛋外,可以準備一些能夠長時間存放的蔬菜,例如乾香菇、木耳、洋蔥、瓠瓜、絲瓜、櫛瓜等,與泡麵、乾拌麵共煮,以均衡營養。也可到便利商店購買盒裝沙拉、火鍋肉片、毛豆、雞胸肉,放進泡麵「加菜」。要提醒的是,「藻類蔬菜」如海帶芽、紫菜等,並不建議當作泡麵配料,因為這類紫菜鈉含量高,因此「新鮮蔬菜」還是最優先的選擇。4.加高鉀蔬菜 幫助消水腫營養師張佩蓉表示,若是減重、健身族群或容易水腫族群,可以加上低脂、高飽足感的食材,例如嫩豆腐、蝦子、蛤蜊、魚片;有健身習慣者,除了雞胸肉等蛋白質,也不要忘記要攝入足夠澱粉,例如玉米、馬鈴薯都是不錯的選擇。另外加入至少兩至三個拳頭量的蔬菜,如地瓜葉、金針菇、莧菜等「高鉀」蔬菜,可以幫助消除水腫。5.打顆蛋 減緩血糖上升精緻麵食容易讓血糖快速升降,為避免血糖太快上升,記得至少要加個蛋,延緩胃排空速度,增加飽足感。至於有三高問題、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肥胖問題的民眾,最好都不要碰,以吃天然食物為主。6.飯後高鉀水果 幫助排鈉張佩蓉表示,飯後可以吃奇異果、草莓、哈密瓜、香蕉、小番茄等高鉀水果,幫助排除體內的鈉。另外,只要吃重口味食物,當周也要多喝水、多運動、多流汗,喝水量要達體重乘以30c.c.至40c.c.的含量,以50公斤成人來算,一天就要喝足1500c.c至2000c.c,幫助體內新陳代謝。營養師小提醒● 一個月最多吃兩次民眾認為選擇「小型杯麵」負擔不重,可以天天吃。陳嫚羚提醒,不管泡麵或乾拌麵,多僅有單一營養素攝取,內容物中也會增加粉類、增稠劑等化學物,一個月不宜食用超過兩次。● 韓式部隊鍋吃法NG張佩蓉不建議加起士、泡菜的「韓式部隊鍋」吃法,不只調味過重,也易使鈉含量超標。
-
2021-10-22 該看哪科.婦產科
全職媽媽的偉大應被尊敬!《海岸村恰恰恰》老公:「生完你就輕鬆了!」白目發言讓孕媽情緒爆炸
《海岸村恰恰恰》雖是以愛情線為主軸,但是第13集,讓所有媽媽看著看著都哭了!劇中懷孕九月的孕媽,大家都叫她「寶拉媽媽」。結婚生子之後,就為家裡付出所有。曾經,她也是村裡受歡迎的女孩,懷了第一胎之後,就主動跟老公求婚,負起媽媽的責任,跟老公開了一個雜貨店,建立一個家,全心為家裡而活。而她了老公金哲,人也不壞,但就是像天下大部分的老公一樣:懶惰了些、白目了些,小小自私了些。大著肚子搬水果出去賣,只為了多賺一些錢13集中風雨欲來,寶拉媽媽雖然挺著大肚子,卻還是辛苦的把水果推出去賣。等老公回來,眼看風雨也要變大了,寶拉媽媽要求先生把水果搬進來,他卻埋怨:「明知要下雨,幹嘛還把水果搬出去?」「還不都是為了要賺錢啊!!」寶拉媽媽委屈地說。有了第二胎,媽媽更擔心家中的經濟與預算。要不然挺著肚子已經夠不舒服了,誰還願意搬重物。壓垮寶拉媽媽的最後一根稻草,「等第二胎生了你就輕鬆了。」寶拉媽媽肚子已經大到無法彎腰了,請老公金哲幫忙綁鞋帶,可是對方竟說:「沒看到我剛搬完東西很累,在喝水嗎?」「都幾歲的人還叫我幫妳綁鞋帶」。壓垮寶拉媽媽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他自以為體貼地說:「等第二胎生了你就輕鬆了。」還自以為理解地說:「一定是你賀爾蒙作祟吧!」媽媽可以自己說賀爾蒙作祟,但旁人可千萬不行。結果寶拉媽情緒崩潰,淚崩說著:「你以為生小孩很輕鬆嗎?生產過程我的身體會被撕裂,感覺全身骨頭被打斷,再重新組裝回去,我現在還要餵奶又要哄小孩換尿布,肚子那麼重,孤單害怕的也是我,你根本不知道我有多痛苦,我手腳水腫,腰像快斷了一樣,我就是肚子太大彎不了腰,所以才連個鞋帶都沒辦法綁,你能體會我的心情嗎?」這連珠炮的台詞也道出孕婦的心聲。懷孕過程中的苦與痛,真的不是旁人可以體會的。身為孩子的爸爸,真的不要太白目,要多一點體諒和主動關懷。而不是等老婆開口了才說風涼話啊! 全職媽媽的偉大應該被尊敬後來寶拉媽媽羊水破了,老公去朋友家抱怨了一下自己的「委屈」,姍姍來遲,看到老婆生產之痛,才滿心抱歉,自己之前沒有好好地體諒老婆。其實,全職媽媽的偉大和犧牲真的值得被尊敬!就像13集的開頭,寶拉媽媽對美麗的牙醫說,真的很羨慕她:「可以過想要的生活也有一份不錯的工作」,但牙醫也覺得寶拉媽媽非常了不起,畢竟養育和照顧小孩是非常困難的事,而她把這些事都做的很棒。對全職媽媽來說,家庭就是她的事業,就是成就感來源。希望老公和孩子和親朋好友都給媽媽多一分鼓勵和尊重!她們就是這個家偉大的支柱啊。 ※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10-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全台最年輕死亡個案…23歲女接種AZ 19天後亡
我國昨又新增十二名接種新冠疫苗後死亡案例,八人接種AZ疫苗,三人接種莫德納,一人接種BNT。台中市一名二十三歲女性接種AZ疫苗後十九天過世,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證實,該案為目前全台最年輕的疫苗接種後死亡個案,而國內已累積九二五件接種疫苗後死亡通報事件。莊人祥表示,該名二十三歲女性身體健康,無慢性疾病史,九月十日施打第一劑AZ疫苗後,並無不適症狀,二十九日家人發現她倒臥床邊,無呼吸心跳,十月七日法醫解剖相驗,死因為雙側肺水腫且右心室擴張。台中市衛生局指出,昨天新增五例疑似接種新冠疫苗後死亡個案,其中一例施打BNT,四例接種AZ疫苗,而該二十三歲女性就是其中一例。陳時中表示,在九百多件的疑似接種新冠疫苗後死亡個案中,初步審定五例死亡個案,死因與疫苗無關。立委廖國棟質疑,上千例疫苗受害救濟案例通報,僅五例有初步結果,歷經近半年,能領到救濟金的個案少之又少,建議放寬救濟標準。立委賴香玲則建議,國內預防接種救濟應比照國外,設立救濟專章、縮短審查時間。陳時中表示,六個月是法定最長的時間,不會拖過半年,過去由衛生局協助個案申請,現衛福部接手,將從六個月縮短至二點五個月,並增聘專家加快審查速度。
-
2021-10-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中驚傳5人打疫苗後死亡!2女無病史 打完AZ第1劑後過世
台中市驚傳有5例打完新冠肺炎疫苗後疑似不良反應死亡個案。台中市衛生局說明,截至今天上午8時,台中疫苗不良反應通報疑注射疫苗後死亡131人,新增5例死亡通報個案,分別為61歲女、49歲男打完AZ第二劑後死亡、55歲女和23歲女無疾病史,打完第一劑AZ後死亡,以及54歲女打完BNT第一劑後死亡。台中市政府說明,對於疑似疫苗接種後死亡個案,市府都會主動關懷並發放慰問金,尊重家屬預防接種受害救濟意願,協助蒐集相關病歷資料送中央審查,以釐清死因與疫苗相關性。台中市衛生局說明,截至今天上午8時,台中新冠疫苗第一劑接種人數為186萬5684人,全人口涵蓋率為66.24%,完成第二劑接種人數為68萬9717人,第二劑涵蓋率為24.49%,總計接種人次為255萬5401人次。台中市衛生局統計,截至今天上午8時,台中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接種AZ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數計689案,其中含住院中38案及死亡案104案;莫德納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數計166案,其中含住院中24案及死亡案23案;高端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數計44案,其中含住院2案、死亡案2案;BNT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數計143案,住院10案,死亡2案。衛生局說明,新增疑接種疫苗死亡5案,包括AZ疫苗4案、BNT疫苗1案。第一例為61歲女,疾病史調查中,10月7日接種AZ疫苗第2劑,10月11日家屬發現早上叫喚不醒送醫診治,經檢查疑似膽囊炎,10月14日診斷疑似腦膜炎,10月19日死亡,死因調查中。衛生局說,第二案55歲女,無疾病史,7月16日接種AZ疫苗第1劑,接種後出現眩暈、疲倦等針對症狀分別就醫治療,9月2日嚴重頭痛就醫,經住院檢查診斷為急性骨隨性白血病,10月3日死亡,死因為急性骨隨性白血病。第三案為49歲男,有糖尿病、洗腎病史,9月25日施打AZ第2劑,有發燒情形,10月10日發現個案在家死亡,10月12日經法醫解剖,可能死因右側基底核出血、心臟肥大。第四案為23歲女,無疾病史,9月10日施打第1劑AZ疫苗,9月29日被發現無呼吸心跳,經法醫10月7日解剖,死因為兩肺水腫、右心室擴張。第四案為54歲女,有腦血管畸形病史,家屬主訴個案於10月15日施打BNT疫苗第1劑,18日發現叫喚不醒,送醫無效宣告死亡,死因調查中。
-
2021-10-21 醫療.百病漫談
頭痛怎麼辦?何時該就醫?秒懂頭痛原因、位置及症狀
頭痛是民眾日常常見的症狀之一,不過每個人痛起來的位置、特徵、時間等皆有所不同,起因也不盡相同。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盧泰潤醫師指出頭痛的主要類型,並提醒如有異狀盡早檢查,也分享如何預防頭痛。頭痛可分2大類,原因、位置不盡相同。 盧泰潤醫師表示,頭痛主要可分成「原發性頭痛」和「續發性頭痛」兩大類,原發性頭痛指的就是非因病而起的頭痛,續發性頭痛則因疾病而起,問題可大可小。 原發性頭痛: .張力性頭痛 - 常見後頸部開始原發性頭痛可分張力性頭痛、偏頭痛、叢發性頭痛三種。張力性頭痛常見從後頸部開始延伸至後腦勺,嚴重時也可能痛到頭頂、太陽穴等處。患者常見形容緊繃感,下午時段往往會更明顯些,此類型頭痛多與情緒緊張、肌肉緊繃有關,如長期低頭滑手機,女性略高於男性,青少年時期就可能開始發作。 .偏頭痛 - 常見單邊陣陣抽痛偏頭痛主要與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失衡,導致腦部血管收縮有關。因此患者常見形容為一陣陣抽痛、有搏動性的疼痛,且常伴隨怕光、怕吵、噁心、想吐等。值得一提的是,偏頭痛雖然是常被提到的名詞,但並非頭痛就是偏頭痛,或者並非一邊頭痛就是偏頭痛,需經醫師診斷。其位置不大固定,大多出現於太陽穴,也會出現在前額、頭頂、後腦勺、眼眶後方等處,頭部前後左右皆有可能。和張力性頭痛一樣也是女性居多,特別經期前更為常見,青少年時期就可能開始發作。 .叢發性頭痛 - 常見從眼窩開始叢發性頭痛較為少見,症狀常見為從單側眼窩的位置發作的急遽疼痛,接著轉移到顳側(頭部側面)。患者常見同時伴隨眼睛紅腫、流鼻水、眼瞼水腫等症狀。叢發性頭痛引起的原因不明,推估與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影響三叉神經有關,這類型的頭痛以男性居多,特別是抽菸的男性。 續發性頭痛 - 各處皆有可能發生: 至於因病而起的續發性頭痛,又稱次發性頭痛不少疾病都有可能引起,問題可大可小,許多疾病民眾也耳熟能詳。例如青光眼,常見痛於眼窩或顳側。鼻竇炎隨位置不同,可能出現於眼窩、山根、額頭、頭頂等。中耳炎痛在耳朵附近、太陽穴或顳側。而牙痛若是前方的牙齒,常見牽引到眼睛下方或鼻翼,若痛在後方牙齒,則較容易牽引到太陽穴。當然,也可能和腦部疾病有關,如腦膜炎、腦瘤等,其疼痛位置則會因發病位置而有所不同。這些都需治療根本原因,而非單單止住症狀。 提醒民眾,雖然前述的原發性頭痛,可約略從位置、症狀等初步判斷,但續發性頭痛各處皆有可能發生,症狀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建議先檢查排除病理原因為佳。 頭痛何時該就醫?醫指4情況別再拖! 民眾在發生頭痛時,最常見的解決方式就是吃止痛藥、頭痛藥等,對此盧泰潤醫師,若有頭痛問題建議最好先進行檢查,除了排除病理原因,也可評估是否開立預防性藥物,避免止痛劑濫用,形成傷腎、傷胃、成癮的疑慮,患者不使用止痛藥時就會頭痛的問題。 醫師表示,若是單純的頭痛、偶爾發作一個月不到4次、吃止痛藥就會好等情況,可在用藥後觀察即可。但若是頭痛一個月超過4次、吃藥沒有辦法改善、有別於以往的疼痛,如痛到醒、劇烈疼痛、合併發燒、手腳無力等,就應盡早就醫檢查,特別是有癌症、凝血功能異常等族群要留意,以防是疾病引起的續發性頭痛,若沒有治療根本,恐怕惡化或衍伸出其他問題。 醫教4招預防頭痛,頭痛日記有助觀察起因! 在頭痛的預防上,盧泰潤醫師建議,患者平時可多放鬆心情、規律作息,並適度的運動,特別是有氧運動有助於降低頭痛的發生率,例如游泳、健走、慢跑等。平時也建議寫「頭痛日記」,記錄時間、性質、位置、伴隨症狀等,這對於觀察起因相當有幫助,有助避開風險因素,或評估時間使用預防性藥物。在飲食方面則建議避開3C食物,例如柑橘類、巧克力類、起司類的食物,據研究這三種都是容易誘發頭痛的食物。 《延伸閱讀》 .偏頭痛狂吃止痛藥好不了?醫:不只傷肝傷腎!更會讓頭痛惡化 .沒病卻老是頭痛?腰酸背痛?醫指4不良姿勢,2招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1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印尼看護變胖又劇烈胸痛 竟是急性血栓與風濕性心臟病
一名印尼籍外籍看護依達來台工作近十年,前陣子發現體重逐漸增加,即使減少食量情況仍未改善,在增加7至8公斤之後開始有喘的症狀,運動耐受力變差,以為過一陣子就會好,便忍耐不就醫。上周卻突感劇烈胸痛,像被石頭壓住一般,便緊急至新竹馬偕醫院就診,心臟內科醫師林柏霖透過心導管檢查,發現是急性血栓造成右冠狀動脈阻塞,且意外檢查出依達罹患風濕性心臟病合併二尖瓣狹窄及三尖瓣閉鎖不全問題,而冠狀動脈的血栓就是前述疾病造成心律不整而導致,必須盡快動手術。新竹馬偕心臟外科主任蘇上豪表示,醫療團隊一開始由心臟內科醫師林柏霖為依達的右冠狀動脈阻塞問題進行處理,待冠狀動脈的情況穩定後,接著由心臟外科團隊接手進行左心室二尖瓣置換,右心室則進行三尖瓣的修補與心律不整的燒灼術,經跨科別團隊合作,進行9小時手術並與術後外科護理團隊的悉心照護下,依達不到兩星期便順利康復出院。蘇上豪回憶,雖然依達手術完隔兩天就能夠在床邊做復健,但仍需住院觀察,住院期間雇主一家人對依達的關心和照顧,讓他十分感動。理論上雇主可以因病解雇她,但是他們卻鼓勵依達接受手術,並且負擔所有可能的費用,這樣的大愛很令人動容。蘇上豪呼籲,不明原因的體重增加及水腫,除可能是腎臟問題外,心臟的狀況也不容忽視,提醒民眾時時留意身體上的任何異狀,若出現累、喘、腫的症狀,可能是心臟在發出求救訊號,必須提高警覺,盡早就醫。
-
2021-10-18 養生.聰明飲食
鹹酥雞攤點蔬菜類較健康?營養師曝實情:全是油
一直位居深受喜愛宵夜排行前幾名的雞排、鹹酥雞、炸薯條等,光是用聞的,就讓人垂涎三尺,但因食材外層裹上一層層麵粉,經油炸後,除了熱量超高,反覆油炸的油,很容易產生游離脂肪酸等裂變的物質,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機會,那麼,鹹酥雞點蔬菜類會比較健康嗎?鹹酥雞 熱量排行榜 差距超乎想像營養師高敏敏指出,其實蔬菜就是陷阱之一 因為含水量高的關係,在炸的過程中油脂反而容易取代水分,讓原本只有20幾卡的蔬菜瞬間吸油熱量暴增多倍。‧蔬菜類杏鮑菇:油炸前35kcal∕油炸後175kcal四季豆:油炸前26kcal∕油炸後130kcal玉米筍:油炸前26kcal∕油炸後130kcal青椒:油炸前24kcal∕油炸後120kcal‧澱粉類米血糕:油炸前230kcal∕油炸後345kcal糯米腸:油炸前215kcal∕油炸後325kcal銀絲卷:油炸前212kcal∕油炸後320kcal‧加工品百頁豆腐:油炸前360kcal∕油炸後540kcal甜不辣:油炸前175kcal∕油炸後350kcal‧肉類雞排:油炸前210kcal∕油炸後630kcal鹹酥雞:油炸前150kcal∕油炸後525kcal雞三節翅:油炸前92kcal∕油炸後320kcal去皮、廚紙按壓 避免過多油脂入肚高敏敏指出,同樣一份食材會因為料理方式不同導致熱量差異,加上鹽酥雞食材很多外層再裹了一層粉、又沾滿了油,接著整個拿去油炸後,所以熱量才會層層往上堆疊,食物熱量可以多至2-5倍。高敏敏建議,一樣的食材能利用蒸、煮、滷、烤的烹調方式,就盡量少油炸,或可以選有脫油處理的店家,把多餘油脂甩出去;然而,除了建議「去皮」吃之外,吃之前也可以準備吸油廚紙(廚房紙巾)按壓一下,並且不另外加調味料,以免徒增鈉含量,很多人可能因此隔天水腫,長期下來對腎臟亦是負擔。回鍋油不利身體健康 補充蔬果平衡營養值得一提的是,建議不加九層塔,因為真的非常吸油或不要食用為宜。且盡量觀察一下店家的用油,避免吃到回鍋油,若是已經炸到很黑的油鍋及油品質就不太恰當,也要注意油鍋冒煙狀況、黏稠度,而若吃到的食物有油耗味,就表示油炸過久了。高敏敏提醒,吃完炸物後,最好多補充蔬菜水果,讓健康稍微平均一下!延伸閱讀: ·食用油炸食物其實超NG!植物油比動物油健康? 營養師揭「用油迷思」 ·連營養師都不敢碰 6大NG宵夜隨便點熱量就爆表
-
2021-10-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徵召日記10/心心念念都是患者 白衣天使讓城市有了光
徵召期間除了被戳鼻子痠到飆淚,每次聽到這些事也忍不住紅了眼眶……20多年來,我時常在採訪醫護人員過程中,被感動到掉淚(有時當下忍住了,回家整理錄音檔才敢放聲大哭),這次支援前線,更能感受到他們、尤其是護理人員的沉穩篤定,以及在風尖浪頭上的無懼,如同一股安定的力量,穩穩撐住了疫情中的脆弱與不堪,是名實相符的白衣天使。上班像陀螺,一刻不得閒,忙到身體亮紅燈。他們從沒閒著,除了協調工作人員及動線、安排確診病患照X光、看診收住院,且要處理久候民眾怒氣沖沖咆哮:「為什麼要等那麼久?」或者打電話給遲到、忘記值班時間的醫師。採檢空檔,他們雙手也沒閒著,忙著清理消毒換藥車、門把及玻璃,把舊舊的換藥車擦得亮晶晶、採檢場所變得好乾淨,「這樣可以減少感染,比較安全。」「我想說年紀輕輕的人,怎麼走路會摔跤?」有次護理長不經意說起5月中旬急診人力不足,有一半人被隔離,大夜班只能排一人上班,她放心不下跟著陪班,累了就趴在辦公室的桌子睡,連著幾天下來,身體累到亮紅燈,雙腳水腫厲害,一走路就跌倒,她才驚覺這樣硬撐不行,趕緊休息。話說那時她為了避免感染家人,已離家住在旅館一個半月。護理師太太驕傲:「我把先生捐給醫院了!」個頭高大、30出頭的G是急診室男護理師,他是我心中的英雄,因為同為護理師的太太確診新冠,4個月來他被採檢戳鼻子超過20次。一結束隔離,他就等不及來上班。難怪太太笑說,「我把先生捐給醫院了。」這段時間他跟家人分隔兩地,太太8月底即將臨盆,我問他會不會緊張?他笑笑說,平常好事做得多,應該可以平安度過,「開玩笑咧,我在急診室救活了100多條人命耶,我會盡力做好事的。」他的篤定神情,我一輩子忘不了。前陣子他發現一位採檢民眾看起來不大對勁,「就是有(確診)病容。」當下要求立刻疏散所有人員,獨留他跟民眾採檢等候,結果正是確診感染力極強的Delta病毒,他的機警免去了一場可能爆發的災難。遊民來採檢,當老友親切問候,注意腳上有無傷口。資深護理師C,每次碰到遊民來採檢,就像老朋友一樣親切問候,且每回都特別留意他們的腳:「怕北北(伯伯)腳上有傷口不處理會感染,或是慢性病沒有控制好……」她笑說,這些人都是急診室的熟面孔,疫情期間也會特別關照他們。慈悲、喜捨、成全,人間最珍貴的寶藏。徵召期間,我不只一次驚嘆,這些人真的好善良!我想起王爾德的《快樂王子》:變成鑄金銅像的王子,以前住在皇宮,覺得生活快樂,後來變成一尊銅像照看著城裡人的悲傷疾苦,難過地掉下眼淚,請託燕子把身上的寶石、黃金,送給村中裡需要的人,最後,失去眼睛及一切的王子,被城裡人當成垃圾棄置不管,燕子也凍死在他腳邊。直到天神問起身邊的人,這個城市最珍貴的事情是什麼?於是侍者帶回了死亡的燕子及王子破碎的心,天神重新賦予他們生命,把燕子及王子變成天使,永遠在天國歡唱。以前總覺得這故事犧牲自己好悲傷,年紀漸長,愈能懂得這種慈悲、喜捨及成全,並不容易,看似什麼都沒有了,或許才是恆久閃耀的珍貴價值。我覺得護理的專業及付出很難被衡量,更不易被看見,但謀求患者福祉的心意,永遠會像寶石一樣,輝耀在城市的每個角落。(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