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7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搜尋
正念
共找到
113
筆 文章
-
-
2021-12-09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幫助疲累大腦休息 葉北辰教最簡單卻重要的一件事
● 現代人壓力大,易產生疲倦、憂鬱、焦慮等不適● 了解壓力源,調整心態● 練習專注,感受呼吸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資訊爆炸,許多人壓力大到幾乎喘不過氣,被疲倦、憂鬱、焦慮等不適感所籠罩,但若能早一點察覺,掌握調整的小技巧,就能自救將這些不舒服解放出來。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副理事長葉北辰表示,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壓力源、對壓力的反應,進而學習適合自己的放鬆方法。其中,最簡單卻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生活中暫停片刻,好好專心感受幾個呼吸。」常見4大壓力來源1.重大的生活事件:這是最常見的壓力源,但不見得是天災人禍,有時喜事臨門也令人壓力爆棚。2.自我要求高:像完美主義者自我要求高,壓力都很大,或是生活中的角色要求,例如升遷、離職、成為新手爸媽、從兒童的父母轉變為青少年的父母,也是壓力大。3.常被輕看:許多小事情也會帶來壓力,國外研究顯示,日常瑣事對於心血管健康的影響力,比其他生活重大事件還要嚴重,這些小事包括擔心體重、身體外觀、家庭成員健康、消費品漲價、家庭開銷、事情太多太忙、忘記或遺失東西、家務整理、投資或稅務問題、訴訟問題等。4.用腦過度:現代生活環境充斥大量吸引人的訊息,人們習慣隨時一心多用,大腦不停地快速切換,這樣久了,大腦會非常疲累也容易出錯;或是常會想著過去或未來的負面事件,就會讓大腦深陷於憂鬱和焦慮的壓力狀態。紓壓減壓2方法1.肌肉放鬆訓練身體和心理都會對壓力做出反應,葉北辰強調,要察覺這些反應,就是學習放鬆的開始。例如:很多人壓力大的時候,會不由自主握緊拳頭、肩頸緊繃、抬高眉毛、咬牙切齒,這些不自主地用力,甚至會連帶導致頭皮緊繃引起頭痛,或是讓肌筋膜沾黏成痛點。放鬆緊繃的身體部位,有助於減輕壓力的感受。葉北辰說,現代人常見肩頸緊繃問題,建議可以使用按摩球和牆面,利用身體重量去按壓激痛點,把它揉開,或是善用肌肉用力收縮後的放鬆反射,進行肌肉放鬆訓練,例如聳肩到最高點,再完全放掉,如此重複幾次,也能讓肩膀稍微放鬆。2.正念減壓 呼吸練習要改善製造壓力的用腦習慣,葉北辰建議,可以從「正念減壓」練習開始。許多研究證實,「正念減壓」有降低血壓、改善慢性疼痛、促進心血管健康、提升免疫力等多重的好處。「正念減壓」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進行非正式練習,比如等電梯、等捷運時,閉上眼睛,專心地感受三次呼吸時的身體感覺,像是吸氣呼氣時肚子的起伏,盡量什麼都不想,純粹感受呼吸的當下,如果中間分心注意力跑掉,也沒有關係,只要再輕輕把注意力帶回呼吸即可。葉北辰表示,除了呼吸,吃飯時專心吃飯、好好感受食物每一口味道的變化,也是練習「專注當下」,能夠幫助疲累的大腦休息、身體回到自然狀態。
-
2021-12-02 該看哪科.婦產科
林依晨產後復出「根本看不出來生過」 靠3招快速瘦身!
●懷孕增重10到12公斤,生產能減5公斤●月子餐低油飲食,營養均衡最重要●最好產後至少半年,再積極減重藝人林依晨10月順利產下一女,日前做完月子復工,亮麗現身出席活動,網友們驚呼「根本看不出來生過」,很羨慕林依晨產後能快速恢復身材。雙和醫院附設產後護理之家護理長陳燕菁表示,只要月子好好重新調理身體,均衡飲食、簡易運動,加上哺餵母乳,幾乎都能幫助產婦做完月子之後,恢復到先前的狀態。孕期變胖 大多是水分林依晨透露,懷孕期間變胖11公斤,大多是水分,才有辦法在短時間瘦身,不過還有1到2公斤需要努力。至於是否休息不夠,她說,休息一個多月了,應該不會休息不夠,坐月子的重點是「媽媽心情好,身體才會健康」。陳燕菁指出,懷胎10月,正常孕婦會增加10到12公斤的體重。林依晨懷孕胖了11公斤完全在正常範圍內。一般產婦把3000公克左右的寶寶產下,包含失血、胎盤等,大約能少掉5公斤體重。瘦身法1:哺餵母乳,消耗500大卡結束生產後,媽媽會處於「大量流汗」階段,身體自然要排出水分、惡露等,也能幫助體重減少1公斤左右。現代的媽媽幾乎都會選擇哺餵母乳,餵母乳非常消耗媽媽的熱量,一天能消耗約500大卡。瘦身法2:簡單運動,減重效果更好坐月子期間,如果搭配簡單的運動,更能達到減重效果。陳燕菁表示,自然產後三到五天、剖腹產二周後,傷口逐步復原,之後可開始做腹部的收縮、呼吸運動,以及臀腿部收縮陰道運動,不僅能幫助肚皮慢慢恢復彈性,也能幫助因懷孕位移的器官,慢慢歸位。有些媽媽會在坐月子期間找按摩師,提升淋巴及血液循環。瘦身法3:月子餐多攝取優質蛋白質坐月子期間,飲食非常重要。陳燕菁說,產後一周內,傷口癒合期,需要蛋白質協助,建議月子餐多提供好的蛋白質給媽媽,如魚肉、雞肉。過去常會給媽媽吃的麻油雞「太油」反而造成負擔,現在月子餐多採低油飲食。陳燕菁表示,如果在家中坐月子,飲食原則是餐餐營養均衡,六大類食物每天都要吃到,切記千萬別挑食,有餵母乳者,月子餐可以規畫每天總熱量為2000到2500大卡的餐點。不建議斷食或激烈減肥陳燕菁提醒,坐完月子之後,可以恢復一般飲食,但不建議採取「斷食」或任何「激烈的減肥手段」,最好是產後至少半年再積極減重,否則身體會產生很大的負擔。產後憂鬱怎麼辦?●林依晨提到「媽媽開心,寶寶就健康」。陳燕菁表示,女人從懷孕到生產,就像是經歷一場重病,懷孕期間母體為了給寶寶足夠的營養,荷爾蒙、內分泌系統等都會受到影響,也可能影響掌管情緒的腦部,因此約有七到八成的產婦二周內會出現憂鬱症狀,少部分會確診為憂鬱症。陳燕菁說,不少月子中心會在產婦生產二周內舉辦講座,讓媽媽們適當地發洩自己的情緒,同時也有心理諮商的支援,協助正念引導,通常過了二周後,大多會忘記當時的情緒,逐漸恢復正常的情緒狀態。
-
2021-10-31 名人.劉秀枝
跑錯餐廳、記錯日期是失智前兆?名醫揭關鍵症狀
最近在幾個社團演講,發現中壯年族群很關心失智症議題,不僅是為父母長輩著想,也關係到自身的長壽未來,一位男士問:「有次餐敘,我跑錯餐廳,還有一次記錯了日期,這是不是失智的前兆?」人類的記憶很神奇,首先要專注地接收訊息,傳到腦部的海馬區成為近期記憶,之後貯存在大腦皮質成為長期記憶,以便存取。任何一個環節鬆了,都會影響記憶,但不見得是失智症,要先考慮以下幾種情況:健忘:如果一開始就心不在焉,沒好好接收,更沒貯存,當然想不起來或記錯。例子不勝枚舉,如念書不專心,當然記不牢;工作繁瑣,難免顧此失彼;心情不佳、焦慮不安或一心好幾用,別人講的話根本沒聽進去,當然不記得。因此「正念減壓」的專注力練習近年頗受歡迎。正常老化:人體的器官與功能會隨著年齡逐漸退化,記性也不例外,尤其以近期記憶最顯著,但不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與失智症的差別在於:不會經常發生或愈來愈嚴重,只忘記部份細節而不是全盤忘掉,過後自己或經人提醒可以想起來,而且其他認知功能正常。過度擔心:有些人非常關心健康,總覺得記性大不如前,把偶而忘記的小事都嚴重看待,卻可以把自己認為忘記的事的前因後果描述得非常清楚,且神經心理測驗的結果都正常。舌尖現象:有時要講一個人名,此人的形象在腦海中非常鮮明,但就是講不出來,這時如果有人起個頭,就會脫口而出;或幾分鐘、甚至幾天後,自己也會想起來,稱之為「舌尖現象」。可能是因大腦老化,腦中負責名詞意義與名詞語音的神經連結變得較弱之故,並非失智。失語症:失語症主要有表達性(無法言語)和接受性(不能理解別人的話)兩種,兩者都有命名困難,即說不出人事物的名字。失語症是左側大腦的額顳葉受損(最常見的是腦中風)所造成的語言障礙,它與舌尖現象最大的差別是不僅人、地與國家等專有名詞,連一般生活中常用物品的名詞都有困難。輕度認知障礙:這是正常認知與失智症之間的過渡期,自覺近期記憶或認知功能變差,神經心理測驗也顯示其結果比同年齡者差,但整體認知功能的衰退不大,不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因為每年有10%至15%者轉變為失智症,需定期追蹤。失智症是記憶和認知功能減退,且嚴重度足以影響其工作或生活,造成失智症的疾病有六成是退化型的阿茲海默症。因此診斷的第一步是根據病人的敘述與家屬的觀察,在日常生活中有那些記憶或認知功能減退的事件,其次是客觀的神經心理測驗,確定是失智症後,再接受進一步檢查以找出是哪種疾病造成的失智症。因此,我回答這位先生:「您可能事業大,太忙了,只要不常發生,且經提醒能想起來就安啦。」不過,有所掛慮時,最好還是到神經內科或記憶門診讓醫師詳細問診判斷。
-
2021-09-19 新聞.元氣新聞
疫情感到焦慮恐慌 高雄「疫外危機陪你安心」助調適
疫情影響民眾生活,不少人有焦慮、憂鬱、失眠、恐慌情形,且防疫少出門,與家人相處機會多,也可能因家事或兒女教養等問題起摩擦,高雄市政府衛生局為此攜手高雄市臨床心理師公會開辦「疫外危機,陪你安心」團體,邀臨床心理師設計一系列情緒壓力調適活動,至10月8日止,都可上網報名參加。高市臨床心理師公會表示,衛生福利部去年統計顯示,受疫情影響,民眾到精神科就診次數較前年增加,常見的身心症狀包括焦慮、憂鬱、失眠、恐慌、頭痛、肌肉緊繃等,且因休閒娛樂活動時間減少,在家時間多,家人、伴侶、孩子間可能產生相處問題,關係變得緊繃,甚至爆發家暴與自殺事件。三級警戒期間,不少人工作和上課型態改變、經濟和生計受影響,也造成身心不少的困擾。高雄市臨床心理師公會今年7月起邀請臨床心理師開辦「疫外危機,陪你安心」團體,內容包含情緒與壓力調適、正念冥想、親職教養、親密關係處理等,因應三級警戒,改為線上進行,讓民眾可以安全地參與。此外,也為防疫及醫護們特別設計正念團體,協助他們在緊繃之餘也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好好照顧自己。最後一梯次「在情緒中照顧己」團體,即起至10月8日推出六周,有興趣的民眾可上網報名。高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陳靖說,高市府衛生局為照護民眾在疫情下的身心健康,今年5月即與臨床心理師公會簽屬合作「疫外危機,陪你安心」計畫,6月起陸續推出線上紓壓安心講座、電台訪談,也對有進一步需求的民眾提供關懷訪視與個別諮詢,有興趣者可留意高市衛生局官網 https://khd.kcg.gov.tw/tw/index.php 或高雄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官網 http://www.kcpa.org.tw/ 與臉書。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1-08-30 新聞.元氣新聞
「就像一艘船不讓我落海」新式整合治療助他戒癮六百天
好萊塢電影裡面常有戒癮者圍坐一圈,互相訴苦、支持彼此的畫面,這是美國行之逾30多年、發展成熟的整合治療模式(Matrix Model),也是美國「藥事法庭」最常結合的處遇制度,療效廣受科學實證支持,但在台灣,2016年才引進,2018年開始試辦,今年才試辦到第4年,不過已得到很好的成效,也開始累積出口碑,有人排隊來參加,也有人戒癮後成繼續參與,繼續支持其他人走向重生。「今天剛好是我戒癮第600天」C先生今上午勇敢現身國衛院記者會,述說經歷。C先生表示,兩年前使用藥物很頻繁,導致生活、工作、朋友、家庭,都發生很多問題。雖然有看身心科服藥治療,發現後來認知到,成癮就是個「需要持續預防復發的慢性病」,無法靠自己的力量戒除,透過醫師和個管師介紹,加入這個計畫,目前她已經完成了兩梯次的課程,現正以過來人的身份參加第三梯。「團體就像一艘船,如果有人落海,大家都會伸出援手,」C先生表示,在團體中可以放心講出所有的感覺,專業心理師在其中輔導和唔談。C先生也自己額外參加正念班、做健康檢查、看中醫、運動健身,將時間妥善安排,練習改變想法,越來越熟練地去消滅想要用藥的念頭。振芝心身醫學診所臨床心理師李昭慧表示,成癮就像心臟病一樣,是可能復發的慢性病,只要一次發病,就要好好面對預防復發的議題。全球治療趨勢都強調要協助改變生活型態和思考模式,才能有效延長復發,甚至有可能終生不復發。北市聯醫林森中醫昆明院區身心科及成癮防治科主治醫師衛漢庭表示,國衛院參考國外模式,根據台灣本土狀況所發展的整合治療模式,包括每周三天晚上的團體,可學習中斷成癮思考、識別高尾顯環境、建立預防復發的思考和行為。整合模式也包括家屬和重要他人的參與。目前三個梯次成果很好,高達72%個案完成療程,且16周當中平均有14.5周維持停藥。整合治療模式的一大特色是高頻率的檢驗,初期每周兩次,後期每周一次。國衛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王聲昌表示,這是「台灣有史以來執行治療頻率最高驗尿頻率最高的戒癮治療模式。」為何要常常驗?王聲昌表示,檢驗頻率不足,會導致療效評估失準。目前緩起訴的戒癮治療,是從每周一次開始逐漸拉長間隔,一年只要驗18次,療效可宣稱達到80%以上,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因為很多人都知道,緩起訴療程的檢驗日是「最快樂的一天」,有些人通過後去用藥,下次也抓不到,因為檢驗只能看72小時內的用藥。這也是為何整合治療模式必須設計每周一、五都驗,才能有效遏阻個案週末去狂歡。檢驗頻率增加,不難達成,因為快篩試劑其實很便宜,但整合治療最昂貴的成本,來自於人力。王聲昌表示,政府支持的試辦計畫,平均每個梯次至少得花一百萬,但其實相對應專業人員額外投入的大量心力的加班費,這樣的經費還是不足。希望未來要開始推廣納入正式治療的一環,或許比較有機會先從司法部門相關的緩起訴戒癮治療開始,畢竟這一塊還有緩起訴金可以支持。王聲昌表示,現在已有口碑傳去,有人已在排隊等著要報名,這是一開始沒有預料到的成果,令人欣慰,希望試辦結束後,未來有機會落地、推廣,讓這個模式進入正式制度、延續下去。王聲昌指出,國外戒癮整合治療模式行之有年,已發展出更細膩的團體屬性,例如同志團體、女性團體,疫情期間也有線上團體。藥癮者離開計畫後,如果忽然有癮頭浮現、急需外部支持,社區中也能找到很多開放式的社團可以即時加入,形同攀住浮木。國衛院神經及精神研究中心主任陳為堅表示,這次記者會的目的是希望讓更多藥癮治療的協助單位知道有這種新的觀念,國衛院也很樂意協助,「有興趣學習這套模式的單位,都歡迎來聯繫國衛院」,希望讓每個需要幫助的人得到幫助,願意幫助他人的人,都能學會使用正確的方式。
-
2021-08-18 養生.運動健身
慢病主題館【運動】Lemon L. Yoga:三級警戒下,我們的身心是否也阻塞了呢?
三級警戒下,我們的身心是否也阻塞了呢? 中醫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通則不通,通則不痛。」當我們的全身經脈淤堵不順暢時,自然有個「結」出現於經脈或筋骨。「結」字本意是以線、繩、草等條狀物打結或編織,後來引申為結交、連結之意。悶在家中近兩個月的我們,雖說明白很難快速回到以往生活,但卻希望能盡快與人重新建立連結。當我們有個結字產生時,自然就有著複雜的關係網。如同人際關係、親密關係、家庭關係都是悉心梳理的;防疫期間,這份連結從外面的世界轉往進每個人的內在世界。單身的人,與自我內在建立起更深刻的連結;有伴侶者,直球面對親密生活中的課題。我們都從習慣性地與外在連結,轉變為內在自我的連結,這些內心久未梳理、不通不悅之處,也可能成為實際上身體的疼痛與不適。 舉例在疫情期間,我做了個不具明的統計,結果顯示社交軟體使用的時間大幅度的下降。這有點出乎我意料之外,大家在平時忙碌的實體社交生活中,反而投注了更多的時間在網路上的社交關注;停止社交生活時,卻默默戒掉了這個習慣。這不僅讓我反思,是否我們慣性地選擇「失念」,以用來逃避人與人之間的社交尷尬。那麼失念是什麼意思呢?失念即正念的反義詞,指在生活中無法維持內在的專注、遠離當下。像是明明在與朋友喝咖啡聊天,卻選擇不斷地查看手機,失去當下的專注。 另外,在健身房/運動中心關閉的期間,許多我臉書上、instagram上的朋友,開始從運動打卡轉為美食打卡。每天記錄著不同的外送美食、高熱量餐點,附上一句:「反正現在也不能運動,就認真得吃吧!」雖說這件事情並沒有像社群軟體的使用率一樣讓我震驚,卻反應出一個現狀:「運動,真的是為了健康目的嗎?又或是為了社交生活的準備?」也許兩者皆是,但我們是否有覺察到,我們的心念是正在轉變? 有一種好的方式可以協助我們去記錄下我們的心念,即我們可以先準備一本筆記本,將所有的3C產品放在一旁,做三次的深呼吸,然後開始提筆寫下,現在的自己,一天分別做了哪些事情;再寫下在隔離生活前,你的一天又是如何進行的。最後,寫下現在令你感到不自在、不舒服、不愉悅之處。(盡可能詳細記錄)紀錄方式可參酌如下表。 這是一種稱為【正念日記撰寫】的練習,目的是協助我們去看見我們的膠著和執悎之處。並透過條列式撰寫,讓我們能去內觀內心的身體感受。特別是焦慮、沒有安全感、擔憂、恐慌,這些抽象的心理感受,往往會成為我們提的「結」,僵化住身體,這也正是你我都該好好重視的覺察。我也列出了一些相對應的生理感知對應的心理感受,邀請你,從自我的信念檢視起目前的生活,期待你能從其中,破繭而出。【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臉書社團】慢病好日子社團招募新成員啦!社團主要討論各種慢性疾病,透過文章、影片、圖片、課程及病友故事分享,提供醫療知識及互助鼓勵。🔔加入臉書社團🔔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 【延伸閱讀】-長輩、照顧者做解憂瑜伽 在家活絡筋骨紓壓-心臟病患者多是不快樂的人? 三種體位及呼吸法舒緩壓力-防疫在家不能運動?腎友在家自我運動和穴道按摩增加抵抗力!
-
2021-08-14 養生.運動天地
強健身體的免疫力!她靠2招「呼吸操」放鬆肌肉、保持身心靈平衡
不久前,疫情在社區蔓延,我們身處危機,日常規律被打亂,如今,疫情趨緩,我們渴望「常態」的安定感,才發現,我們以為的「舊日常態」不再,「變動」成為唯一不變的事。「學習與變動共處,在心裡培養安定感」成為疫情下你需要裝備的新能力。 8月的《橘世代》,希望帶著讀者重新喚起習以為常的覺知:好好呼吸、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鍛鍊,透過藝術和園藝,療癒自己,重新愛上疫後生活。新冠疫情打亂了生活步調。疫情之下,除了強健身體的免疫力,也要強化內心的穩定,時下正流行的自癒力和藝術輔療,有助於身心靈平衡,正向度過這場疫情風暴。疫情來襲,最需要的是保持正念,建立自身療癒力讓生活恢復正軌,學習呼吸是最好的自我照顧,在一呼一吸之間平衡身體系統運行。腹式呼吸 啟動與生俱來自癒力當身體承受壓力時,呼吸會不自覺地急促變短,包括心情煩躁焦慮,感到一陣胸悶喘不過氣來。調整呼吸可以放鬆緊繃的身體,別小看這再平常不過的生理機制,愈是基礎的事物愈容易讓人忽視!自癒力學會理事長黃利利推廣「正念呼吸操」,藉呼吸吐納平衡身體的自癒及免疫力,非常適合居家防疫。疫情蔓延之際,更要好好鍛鍊肺部,透過呼吸鎮定情緒,同時改善身體不適症狀。黃利利是主婦聯盟綠主張生活消費合作社的創辦人之一,長期關心食安、環境議題。55歲那年,身體開始走下坡,鼻子、咽喉、氣管、肺等呼吸系統都出了問題,經常過敏乾癢。60歲省思飲食固然重要,心理狀態更是健康的根本,因緣際會接觸「腹式呼吸」,於是投入自癒力推廣。黃利利相信,學會調整呼吸就能調心,把空氣吸入肺內再吐出的節奏,能牽動各部位肌肉、加速體內排毒。規律深呼吸 放鬆跳脫負面情緒腹式呼吸可提高肺活量,充分運用肺泡交換氣體,過程中刺激副交感神經活躍,有益身心放鬆。黃利利把腹式呼吸結合伸展運動,延伸出「正念呼吸操」,專注於規律的深呼吸,摒除雜念體驗慢活、放鬆、靜心。一吸一吐之間,放鬆肌肉、沉澱思緒,自然就能跳脫負面情緒。練習腹式呼吸時,保持順暢平穩、深吸慢吐,每分鐘約5-6次呼吸循環。黃利利笑說多做幾次,呼吸對了,不僅肺更健康,也能改善睡眠品質、自律神經失調。現代人生活壓力倍增,直接反映在身體病痛,「正念呼吸操」運用深沉的腹式呼吸達到放鬆效果。黃利利建議,「每天花10分鐘,或是在情緒極為煩躁時專注呼吸,很快就可以恢復平衡,讓身心靈有煥然一新的感受。」正念呼吸操疫情下,多做擴胸運動,強化肺部功能,加上「正念呼吸」,透過呼吸幫助養生、靜心。第1式:雙手畫圓吸氣打開胸部,前腳微蹲,後腳拉直,感受背部及腿部的變化。第2式:拉筋伸展吸氣往下開胸、膝蓋彎曲、手臂離臀,感受背肌的變化。愛自己的藝術課 舒緩焦慮藝術也能治病?2018年,加拿大醫療機構與蒙特婁美術館進行跨界合作,醫生可開立「藝術處方箋」,透過體驗藝術促進健康。已有科學證明,藝術能改善憂鬱、焦慮,刺激神經活動。新活藝術創辦人暨執行長康思云認為,藝術是與生俱來的能力,每個人都能透過創作表達文字無法呈現的情感,注入身心靈正向動能。「疫情自5月中旬急速升溫,民眾待在家防疫快要悶出病,難免心情焦躁、疲累,應該把時間花在好好照顧自己。」康思云鼓勵大家拾起畫筆或使用複合式媒材,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式享受創作過程,隨心所欲繪出療癒新生活。藝術創作不僅能陶冶性情,拿筆畫畫、動手DIY也能訓練長輩的手部肌力,同時刺激顏色認知。一幅幅寫實或抽象的動人圖像,舒緩每天接收疫情資訊的焦慮,也活絡熟年創作力。線上藝術輔療服務 豐富創作能量疫情期間,新活藝術把實體課程轉變成線上形式,並串連全台藝術輔療師推出「免費線上藝術療癒工作坊」,民眾在同一時間上線互動,體驗遊戲互動、實體創作與心靈對話。藝術輔療導入照顧的元素,從創作中重拾生活價值與意義,專注當下培養心靈韌性,暫時忘卻世俗煩憂。隨著時間過去,難免會出現防疫疲勞,康思云提供身心調整妙方:藉由藝術找到安穩身心的力量,放寬心面對疫情或生活變化。防疫之餘,不妨參加線上藝術療癒工作坊,網際網路維持了人際聯繫,也緩和了社交距離的冷漠。康思云看到許多長者有了新的社會互動,重新建立友誼,期待疫情趨緩或結束之後,持續豐富藝術能量,讓生活變得更好。手作紓壓創作1.選擇家中隨手可得的素材,例如雜誌、廣告DM等可快速上手的材料。2.剪下雜誌、廣告DM的圖案,例如食物、建案或風景圖等。3.將剪下的圖案自由拼貼,發揮巧思拼貼出可敘述的故事,增加趣味性。
-
2021-08-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強化新冠肺炎自我照護 WaCare免費線上課帶你一起抗疫新生活
● 重拾規律生活,先把自己照顧好,學習「與病毒共存」● 做好健康管理,每天檢視身心理變化,注意身體發出的警訊● 個人衛生+居家清潔消毒,不讓病毒跟進家門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已在全球蔓延一年多,病毒一再變種,將演變為「感冒化」、「流感化」,學習與疫情共處成了未來生活模式。防疫警戒讓民眾身心理受到影響,WaCare專家、護理師陳乃菁分享,新冠肺炎的自我照護應該從生理、心理層面著手,有足夠的心力保持正念,才能安然以對。學習與疫情共處 強化照顧力WaCare健康促進平台與國健署在疫情期間,提供長者146堂免費線上「全銀運動」課程,邀請運動教練、職能治療師、中醫師、護理師等各領域專業,充實各種知識和技能,大家一起運動、學習,促進身體健康,並降低罹患慢性病機率。陳乃菁認為,新冠肺炎強化了民眾的自我照顧能力,每天都要好好檢視身心狀態,規律作息、均衡飲食,從勤洗手、戴口罩、居家環境清潔做起,進而做好健康管理。個人衛生防護 是防疫上策不同於以往的疾病別,陳乃菁解釋說明,新冠肺炎會造成嚴重的併發症,重症病程又快又急,個人衛生防護是應對疫情的上策,其次是保持健康的免疫系統以及接種疫苗,以提升防護力。這段疫情期間,應重新調整規律生活,仔細觀察身體變化,即使疫情解封後,也要遵循防疫新生活運動,為自己儲備健康資本。防堵病毒 漂白水稀釋清潔7月下旬降級微解封後,不少民眾外出散步、透氣,陳乃菁提醒,務必做好個人衛生,更要徹底清潔居家環境,防止把外面的病毒帶回家。除了戴口罩、勤洗手之外,可加強戴護目鏡、手套多一層保護。回到家先在門口脫鞋,以稀釋漂白水噴灑鞋底和鞋面;進門後換下衣物清洗,雙手抓著口罩繩結脫下,立即丟入有蓋垃圾桶。居家清潔方面,定期使用漂白水消毒,每10cc漂白水搭配500cc清水稀釋,擦拭地板和大型家具,15分鐘過後再用清水擦拭乾淨。要特別注意,稀釋漂白水勿加入熱水及其他清潔劑,避免產生有毒物質;稀釋過的漂白水要在24小時內使用完畢,使用時戴手套並保持室內通風。全銀運動每天兩時段,分別是10:00-11:00長者銀髮知識課程、15:00-16:00主題運動課程。
-
2021-07-25 養生.抗老養生
只要1分鐘就有巨大改變 專家曝22個簡單健康習慣
我想好好吃飯,但沒時間;我也想好好運動,但沒時間。關於照顧自己的健康,我們總覺得是一件耗時的事,不管是自煮三餐還是到健身房運動。但專家告訴你,有些在短時間就能完成的事,都可以維護你的健康,有些只需要一分鐘,甚至更短,就能為健康帶來巨大的改變。早晨起床喝一大杯水有人為了提神,早晨起來立刻沖一杯黑咖啡,但腸胃病學家Will Bulsiewicz博士說,人體會因為整夜睡眠和起床尿尿而造成極度脫水,在喝咖啡之前,請先喝一大杯水,你會發現,比起用咖啡刺激大腦和腎臟,補充水分可以讓你更快清醒。睡前用漱口水漱口30秒含住漱口水至少30秒,讓所有牙齒有足夠時間接觸漱口水的抗菌特性。「雖然什麼時間都可以進行,但建議睡前做效果會更好。」洛杉磯牙科醫師Sargon Lazarof說,睡眠期間嘴巴比較乾燥,口腔細菌會更活躍而造成傷害,漱口水可以減少這種情形發生。你健康嗎?試試這動作坐在堅固無扶手的椅子上,背部挺直,雙腳著地,站起來、坐下,盡可能快速重複此動作十次。一項研究指出,中年人做這個動作的時間若超過26秒,或者無法完成,會增加早死風險。如果發現自己無法達到標準,是時候該好好運動了。嘗試深呼吸找一個小小的空檔,深呼吸兩到三次,在專注呼吸的同時,想想三件對你來說進展順利的事,或者在不久的將來你期待的事情,然後把它們寫下來。洛杉磯南加州大學Glenn R. Fox博士說,這樣的練習可以降低心率和血壓,並改善情緒。吃碳水化合物前 灑一點橄欖油或醋「吃麵包、義大利麵或馬鈴薯等碳水化合物之前,在上面淋一些橄欖油或醋。」非營利性食品和營養教育組織Oldways的營養總監Kelly Toups說,優質脂肪和酸可以大大減少碳水化合物對血糖的影響,有助血糖平穩,這也是保持精力充沛的關鍵。每天做一分鐘深蹲對沒時間運動的你,這絕對很容易,且隨時隨地可進行。醫學博士、也是私人教練的Alex Robles說,「深蹲強化雙腿的肌力,改善臀部、腳踝和脊椎的靈活度,並增加全身血流量,也能鍛鍊到核心肌群。」如果是初學者,一分鐘內最多做25個深蹲,如果一開始有點困難,可以準備一把穩固的椅子,扶住椅背再進行。自備蔬菜棒或水果攝取足夠蔬果對健康的重要性一再被提及,但每天至少三蔬二果的建議,很多人都做不到,原因是覺得太麻煩,外食族更難攝取足量。其實只要每天早上花幾分鐘切碎或燙熟蔬菜,例如喜愛生菜的人,準備一盒胡蘿蔔、西洋芹和小黃瓜棒,取代零食,或者切一盒水果帶到辦公室,並不會花費你太多時間。「這是一種增加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和植化素攝取的簡單方法。」《多吃植物( Eat More Plants)》的作者 Desiree Nielsen博士說。足量的蔬果可以改善消化、保持皮膚健康、幫助保持血糖穩定,植化素還能抗發炎,讓身體更能抵禦日常傷害。研究也顯示,足量蔬果攝取可以改善情緒並增加動能。餐後使用牙線牙齒兩側是食物殘渣和細菌聚集的地方,即使用餐後沒時間好好刷牙,練習使用牙線,只要一分鐘就能做好齒縫清潔,降低蛀牙與牙周病的機率。牙線的使用技巧● 使用牙線時,盡量不要卡在牙肉上,避免用力過猛造成牙肉傷害。● 牙線貼著牙齒,呈現C字型,刮走牙齒表面的牙菌斑,一個牙縫要清潔兩次,分別貼著左右的牙齒各刮一次。整排牙齒的最後一顆側邊也要記得清潔。每個月花一分鐘檢查乳房「固定在每個月經期結束後一星期進行,此時荷爾蒙對乳房組織的影響已消退,乳房會變得比較軟且小,最適合做自我檢查。」醫學博士Sherry Ross說。● 雙手叉腰站在鏡子前● 將手臂舉過頭頂,觀察鏡子中乳房的變化。● 輕輕擠壓乳頭,看是否有任何分泌物流出。● 仰臥,將一隻手伸過頭頂,另一隻手在乳房組織上以畫圓周的方式,順時鐘方向輕輕的、緩慢的觸壓乳房。檢查部位必需包括整個乳房及乳頭,注意乳房構造和觸感。● 若有任何可疑的腫塊或分泌物應馬上就醫診察。簡單方式舒緩背部疼痛姿勢不良常造成背部疼痛,有一個很簡單的方式舒緩。坐在椅子上,脊椎挺直,雙手放在大腿上,肩膀放鬆。將肩膀往後拉,感覺後背遭受擠壓,並維持五秒鐘。「每天重複三到四次,可增強背部肌肉,並減輕背部疼痛。」洛杉磯脊柱中心骨科外科教授Neel Anand醫學博士說。他提醒,懶散地癱坐在椅子上,會使背部的肌肉和韌帶拉傷。花一分鐘好好塗防曬乳皮膚癌基金會副總裁 Maritza I. Perez醫學博士說,這一個不花太多時間的動作,可以保護你的皮膚遠離皮膚癌與老化的威脅。除了在臉部塗抹足量的防曬乳,也別忘了眼瞼和鼻子周圍區域,再多花幾秒塗抹手背、脖子和耳朵,這些是皮膚癌的常見部位,千萬別忽略。為自己泡一杯綠茶綠茶的好處已被多項研究證實,只需要一分鐘的沖泡時間,就能做出對健康有益的飲料。根據心臟病防治歐洲期刊的一項研究,每周至少喝三次綠茶,中風和心臟病的風險約可降低25%。每天爬一段樓梯一項研究顯示,每天三次、每周三天、持續六周,在20秒內攀爬60個階梯,可提高心臟健康約5%。研究報告的作者Martin Gibala博士說,5%看起來或許不是巨大改變,但心肺功能小幅的增長,就能改善整體健康並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機率。站起來動一下「久坐會使毒素滯留,促進血管損傷,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哈佛醫學院臨床講師Monique Tello醫學博士建議,至少每一小時站起來一次,減少久坐對血管的破壞。用餐前把餐點分成一半當你坐下來用餐時,花點時間把餐點分成一半,把這兩份食物之間當成你吃飯的「減速帶(speed bump)」。醫學博士Michelle May說,當你吃完其中一半,它會提醒你暫停並放慢速度,以重新評估你目前的飢餓感,並在你吃飽之前停下來。這個方式可以避免過度進食,非常有幫助。隨時讚美別人不管是當面說還是傳送簡訊,不要吝於讚美身邊的人。「這是一種隨時可以做的善行,可以快速提升接受者的情緒,而你自己也同樣受惠。」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Laurie Santos說,研究顯示,這類隨機的善舉,可以提高生活滿意度。晚上把燈光調暗太陽下山後,別把家裡開得燈火通明,人類入出而作、日入而息,過多的光線暴露會影響睡眠。「這個簡單的動作,能促進有鎮靜作用的褪黑激素分泌。」你可以因此更容易入睡並保有睡眠品質。從事正念練習澳洲雪梨的臨床心理學家Clinton Moore博士建議,找一個有秒針的時鐘,將所有注意力集中在移動的秒針上,持續一分鐘。練習的次數愈多,就越能增強注意力與正念,有助情緒健康。洗手完擦乾雙手你知道洗手至少20秒, 但這樣還沒有正確完成,需要再花20秒來正確擦乾雙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公共衛生教授effrey D. Klausner說,「潮濕的手更容易沾染細菌。」等紅綠燈時訓練骨盆底肌「每次遇到紅燈時,做五次凱格爾運動(訓練骨盆底肌),每次約5到10秒。」德州婦產科醫師Heather Bartos說,定期做凱格爾運動,可以強化骨盆底肌,從而預防失禁等問題。想像尿尿到一半暫停,用到阻止尿液流動的肌肉,而不要使用腹肌、大腿或臀部肌肉。每天至少跑步一分鐘根據《國際流行病學雜誌》上的研究,每天至少跑步一分鐘,骨骼健康狀態會提高4%(與不跑步的人相比)。「這很重要,特別是更年期後骨質流失速度每年約1%。」參與研究的Victoria Stiles博士說,每天慢跑60秒基本上可以扭轉大約四年的骨質下降趨勢。對自己好一點當你想要責備自己,對自己說一些苛刻或貶低自己的話時,先停頓一下然後問自己:我會對最好的朋友說這些話嗎?洛杉磯專門研究女性健康的心理學家Jessica Zucker博士說,「這個簡單的問題,讓你有空間思考,我們經常對別人表現出同情心,卻不輕易饒恕自己。」資料來源/美國《預防》雜誌
-
2021-07-15 名人.葉北辰
醫師給你問/還沒打到疫苗焦慮?警戒期與家人長時間相處,摩擦變多了?心理師葉北辰一對一免費遠距諮詢,解救家庭衝突
新冠肺炎爆發迄今,每天不停播報疫情相關資訊,許多民眾感到恐慌、擔憂染疫。三級警戒之後,企業啟動居家辦公,學校也實施「停課不停學」,工作、家事全擠在一起,各種情緒壓力炸開,影響夫妻與親子關係,該怎麼調適心理狀態呢?聯合報與WaCare聯手於元氣網推出「防疫零距離 醫師給你問」,由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諮商心理師葉北辰針對長期居家造成三明治世代親子、夫妻衝突的壓力問題,提出各種解方。即起開放線上預約,邀請葉北辰提供免費一對一遠距諮詢,名額有限。「焦慮不安是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葉北辰指出,整天待在家裡雖然與家人相處的時間變長,但摩擦情境也變多了,彼此相處陷入低潮。疫情引發憂鬱、焦慮,負面情緒促使吵架的機會增加,若嚴重影響生活應尋求專業諮商協助。該如何告訴另一半家務分工不均?☛快按此預約諮詢,免費名額有限。https://bit.ly/3qHxGEy 建立生活儀式感 拒絕疫情負能量疫情期間,家人24小時幾乎處在一起,打破了原本各自上班、上課的時間和空間界線,再怎麼樣親密的關係,也會因為面面相對的日常相處而導致疲乏。葉北辰建議,在家也要建立「生活儀式感」,透過細節和氛圍創造新的樂趣。例如:起床後梳洗換裝,一方面塑造專業形象,同時切換到工作狀態。午餐時間,放下手邊事務好好吃飯,讓緊湊的步調慢下來;晚餐時間讓事情告一段落,三餐規律正常,避免餓了就亂吃。待在家裡的時間變多,難免會看電視、滑手機,各種負面疫情資訊襲來,對大腦來說是負擔。葉北辰表示,不要過度汲取疫情訊息,固定時間收看新聞報導,限制半小時、一小時即可。社群媒體也保有親密朋友和家人的互動,不需要點開負面訊息的連結,避開令人焦慮的資訊。如果感到心煩,可起身喝水、做點運動、望向窗外街景,暫時讓自己轉移注意力。照顧責任太沈重,夫妻想分居?緩和家庭衝突別人怎麼做?☛快按此預約諮詢,免費名額有限。https://bit.ly/3qHxGEy正向肯定自己 做好長遠的準備全國進入三級警戒已近二個月,葉北辰認為可以檢視回顧這段時間的自我改變,不論是生活模式、工作狀態、人際互動,寫下對自己的正面肯定,同時也跟家人分享彼此的優點。而大家最關心的親子關係緊張、家庭衝突問題,先讓自己靜下心來找出問題癥結。覺察自己的負面情緒來源後,一起討論協調未來各種計劃,重新形塑家庭親密關係。 人的心智跟肌肉一樣需要鍛鍊,平常就能透過正念練習排除焦慮,葉北辰分享最簡單的呼吸,專注當下和自我覺察。單純了解自己當前的需求後,跟家人溝通,建立體諒與信任,一起度過這個非常時期。 遠距諮詢注意事項:1、須年滿18歲以上2、極端情緒困擾者請尋求生命專線☛點擊了解如何免費預約心理師葉北辰遠距線上諮詢服務。
-
2021-07-13 名人.余儀呈
醫師給你問/焦慮會引起自律神經失調嗎?疫情期間試試5個練習法,家醫科醫師余儀呈免費遠距諮詢,一對一教你克服失眠、心慌意亂
新冠疫情實施三級警戒已近二個月,民眾防疫在家衍生許多心理健康問題,芝山診所醫師余儀呈指出,民眾受疫情影響到飲食、睡眠和情緒,感到莫名不對勁,引發自律神經失調,建議應從「靜心」讓自己安穩,正念放下過度杞人憂天的思維。聯合報與WaCare聯手於元氣網推出「防疫零距離 醫師給你問」,即日起開放線上預約,邀約芝山診所醫師、陽明欒樹醫療群召集人余儀呈提供公益免費遠距諮詢給需要的民眾,進行一對一諮詢,僅限額11名。很難一覺到天亮、耳朵嗡嗡叫,是自律神經失調還是焦慮引起?☛快按此預約諮詢,免費限額僅9名。https://bit.ly/3hCo75U他指出,焦慮常是因為思慮太多而觸發的反應,例如:對未來的擔憂、害怕被傳染、排不到疫苗、打針的副作用等。焦慮不是病,但如果過度擔憂,容易心煩氣躁、肌肉緊繃、睡眠障礙,最後自律神經和內分泌系統出問題。余儀呈分享五招平心靜氣之道,呼吸、肌力放鬆、運動、心理諮商、正面思考。一、呼吸每日抽出10-20分鐘的空檔,調節呼吸放鬆緊繃的身體,此時此刻不要想任何事情,讓身體慢下來,在一吐一納之間放鬆心靈。最簡單的方法,可從深呼吸開始,活躍副交感神經的運作。二、肌力放鬆練習察覺自己的肌肉張力,可用力皺眉、放開;再換嘴巴下顎,延伸到肩頸、關節、腰椎、下肢等,區域性作自我放鬆。當身體的肌肉緊繃時,就可以檢查是否因為焦慮情緒所產生。三、運動運動是最天然有效的緩解焦慮秘方,不過運動要循序漸進、訂下目標計畫,勿馬上進行激烈項目,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民眾,一定要先與醫師諮詢評估,可搭配穿戴式裝置測量身體指數。四、心理諮商心理產生複雜衝突無法梳理,需要釋放的出口,除了親友之外,心理諮商是一個好管道。與心理師抒發藏在心中的憂慮,陪伴整理矛盾的想法,適時地對外求援,主動尋求專業協助。五、正面思考這一點雖然有點難,學習降低自己的敏感度,不要想太多還未發生的事情,把正能量注入每天的生活。結合時下的「正念」,練習好好照顧自己的能力,重拾內心平和穩定。余儀呈建議,焦慮常伴隨著容易疲倦、無法集中精神、肌肉緊繃、睡眠障礙等,間接影響到人際關係,建議嚴重焦慮的民眾可在醫師建議下,輔以藥物減輕症狀。☛點擊了解如何免費預約家醫科醫師余儀呈遠距線上諮詢服務。
-
2021-07-10 養生.人生智慧
萬芳出道30年,經歷3次自我轉型 唱出生命的體會!
今年金曲獎,萬芳在2020年推出的專輯「給你們Dear All」入圍七個獎項,包括了最佳華語女歌手、年度專輯、最佳華語專輯等,是當年度入圍最多獎項的專輯,也是萬芳出道31年來,入圍最多的一次。入圍名單公布那天,萬芳百感交集,喜極而泣地說:「這到底是什麼人生啊啊啊。」有人因此聽了主打歌「給妳們」、入圍「年度歌曲獎」的「阿峰今天沒有來」,或是其他歌曲,深受感動。更多人從這些歌發現:萬芳不一樣了!找回創作能量 唱出更深情感其實過去30年,萬芳一直在改變,每10年就經歷一場內在的辯證與自我的轉型。第一個10年唱大量情歌。萬芳1990年出道,在那個流行音樂的黃金時代,她唱過多首連續劇及電影主題曲,包含至今仍是KTV點播排行榜上的「新不了情」。這是多數人記憶中的萬芳。第二個10年,萬芳為歌唱生涯按下暫停鍵,轉身去演戲、主持廣播節目、當舞台劇導演,還獲得金鐘獎女主角及女配角獎,用不同的身分和姿態接觸音樂,又找回了喜愛音樂的原始感動——她會像未出道前,在客廳沙發上唱一整晚喜歡的歌,沒有伴奏、不為掌聲,只唱給自己聽,感到滿足與幸福。在不刻意唱歌的第二個10年,萬芳找回了唱歌令她快樂的本質,找回創作能量,決定繼續唱歌。第三個10年,一個更自由篤定的萬芳回到歌壇。2010年重回唱片圈,她的人生已進到不同階段,「我比較想分享的是生命的體會與成長的過程。」這個階段的萬芳,出片頻率少了,但對歌曲涉入程度與唱出的情感卻更深。她開始參與製作,每首歌的詞、曲、編曲、MV,她都參與其中。觸及生命議題 分享成長過程她的歌觸及更多深刻的生命議題,像「原來我們都是愛著的」由萬芳作詞,寫給那個如山形象的爸爸,她說,「我常常和別人擁抱/卻沒有抱過你」。又如「阿茲海默」,藉由歌曲輕輕碰觸對於年老失智的恐懼,溫柔釋放那悲傷又殘酷的心情。問萬芳是否對於年老與高齡有感?她說,「我想談論的是生命的議題。生命有許多不同的層次。」她在心裡立下這樣的主軸,她跟作詞人說:「不要為我寫歌,寫自己人生的困境吧!寫你現階段生命想要分享的感受吧!」所以詩人導演黎煥雄寫了「阿茲海默」,源於自身家族病史而生的恐懼;所以作詞人黃婷把生命中一次關於「失去」的沉重體驗寫成「阿峰今天沒有來」。抗疫延期演唱 趁機充實自我這幾年,萬芳的生命經歷諸多波折,體驗無法迴避的生老病死,但她也創作出在歌唱生涯上具指標意義的「給你們Dear All」,感受到被肯定與理解。因為疫情,出道30年的演唱會再度延期。萬芳利用這段時間把想看的書看一看,上些喜歡的線上課,例如:正念生死學、自由書寫,或者是運動、呼吸法。她建議讀者這段時間可以聽聽她今年入圍的專輯,「我的歌並不適合KTV歡唱,但卻很適合現在這種時候。」孤單的、沮喪的、恐懼的、失落的,或許你也可以在其中,找到和內心對話的旋律。
-
2021-07-10 養生.運動天地
4招「正念瑜伽」 揪父母一起做
瑜伽老師林淑鈴說,「正念瑜伽」強調身心靈和諧,透過呼吸、伸展與身體感受找回內在力量,同時提升肢體協調性、平衡性以及增強肌力,適合全年齡層。中年子女揪父母家人共同體驗,也是培養「老親子」關係的好方法,彼此督促增進防護力。正念瑜伽第一步,找一張跟膝蓋等高的椅子,坐下之後,身體隨著呼吸頻率的變動,讓自律神經慢慢放鬆。動作一:坐好之後,將手往前伸直、眼睛直視前方。這時輕閉嘴巴,用鼻子吸氣、鼻子吐氣。接著雙手往兩旁張開,雙手往上延伸時吸氣、往下伸展時吐氣,重複畫開圓滿的大圈,舒展緊繃的身體。動作二:只坐椅子的1/3,將右腳勾到左腳上,若勾不住或想翹二郎腿也可以,舒服就好。眼睛直視前方,雙手往上延伸、往下伸展,脖子跟下巴收起來。吐氣往下時可變換轉右方向,保持身體平衡;把左腳勾到右腳上,吐氣往下時變換轉左。動作三:雙腳微微打開,手肘提起準備動作。手指頭放在肩膀上,左手肘碰右膝、眼睛看向右後方;右手肘碰左膝、眼睛看向左後方。連續5回,抬起身體時吸氣,往下碰膝蓋時吐氣。動作四:站起身,讓椅背靠近自己,將左腳往後跨一大步,兩腳膝蓋打直。抬頭挺胸吸氣、看向前方;吐氣時雙手微彎、臀部往後推,額頭輕輕貼著椅背。保持穩定把身體推起來,換右腳往後跨一大步,一樣的動作再次重複。
-
2021-07-07 名人.葉北辰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 葉北辰/WaCare 遠距諮詢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民眾擔憂醫院安全不敢回診,為了讓民眾有更便捷的諮詢方式,聯合報與健康遠距平台WaCare推出「防疫零距離 醫師給你問」,不需下載軟體,使用更簡單,專家開視訊,免費讓你問,7日起開放線上預約,採用一對一諮詢,保障個人隱私。👨⚕️立即按此預約諮詢:https://bit.ly/3qHxGEy📌因本次體驗諮詢名額稀少,無論您有沒有預約成功,主辦單位精心準備的專家影片、書籍以及咖啡券等好禮,邀請您立刻按下關注專家,未來可持續獲得專家最新活動訊息。👉點擊看抽獎活動訊息:https://pse.is/3jrmde專家簡介: ● 現任:諮商心理師● 專長:醫療諮商、悲傷輔導、正念減壓、意義建構諮詢主題:居家防疫悶出病,焦慮、失眠、家庭衝突統統來,如何緩解壓力?❗ 即日起可先預約諮詢時段,以下提供專家正式諮詢開放時間: ● 7/12(一)14:00-17:00● 7/14(三)14:00-17:00,19:00-21:00● 7/15(四)14:00-17:00,19:00-21:00● 7/17(六)10:00-12:00,14:00-17:00,19:00-21:00● 7/18(日)10:00-12:00,14:00-17:00,19:00-21:00※每人限定20分鐘。諮詢前請您先準備: A、確認目標:您這次想解決的問題是哪一項?B、前後變化:您希望諮詢之後哪裡不一樣了?遠距諮詢預約步驟,請跟我這樣做:※以下影音教學如何預約諮詢時段: ※非客服時段,您可以依網頁步驟下載WaCare App,留言給小助手您希望的諮詢時段,小助手會在app內傳訊息與您聯繫,完成預約。正式諮詢當天:硬體/網路設備:1、請使用手機或具有鏡頭、麥克風的電腦,不須下載軟體。2、諮詢前請確認網路訊號穩定,環境安靜且保有個人隱私。諮詢注意事項:1、需年滿18歲之中華民國國民。2、本次諮詢服務無法取代心理諮商效果。請有需要長期、多次或完整心理諮商民眾,就近至各地心理諮商所尋求協助。3、本次諮詢服務不適用有自殺議題或精神疾病民眾使用。4、欲參加諮詢之民眾,須同意於諮詢結束後,協助填寫體驗問卷並回傳。隱私權事項:1、為確保諮詢品質及維護雙方權益,此次諮詢將全程錄音、錄影,檔案將為WaCare平台所有,民眾及醫師雙方皆不留存檔案。2、民眾及醫師未經雙方同意,均不可私下執行或公布諮詢進行中之資訊(側錄、錄音、拍照、影像、截圖等),如有違反此協議者,使雙方權益、隱私受損,可以依據此協議,依法提出告訴及損害賠償。小助手客服時間:7/7-7/16周一至週五10:00-18:30,假日及非上班時間請使用留言預約諮詢時段。*其他推薦諮詢心理師1.佳好+good 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 翁宇津預約諮詢網址: https://bit.ly/3yB4C4w免費諮詢時段:7/13(二) 10:00-12:007/17(六) 14:00-16:002. 尚語身心診所諮商心理師 周欣儀預約諮詢網址:https://bit.ly/3woJMDW 免費諮詢時段:7/12(一) 11:00-12:007/15(四) 14:00-15:003. 心晴診所臨床心理師臨床 邱壬貞預約諮詢網址:https://bit.ly/3AESIs5 免費諮詢時段:7/13(二) 13:00-16:00、21:00-22:007/16(五) 15:00-21:004. 台中市圓情居身心科診所專任臨床心理師 黃耀庭預約諮詢網址:https://bit.ly/3AF38rH
-
2021-06-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今年確診長者多 專家:網路資源較少 缺乏心理支持
國內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破萬、死亡超過400人,對於目前的確診者來說,壓力與去年台灣仍是「全球淨土」時的確診者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在目前各方關注焦點放在如何對抗疫情之際,他們的心理健康,相對沒有那麼多的資源可以協助,該如何自我調適、身邊的人該如何給予協助,先自助才能助人,是這場硬場中必須學習的課題。今年確診多年長者,網路資源較少,缺乏心理支持。在疫情中,成大護理系特聘教授柯乃熒,接觸確診者的心理輔導工作,她表示,目前確診者與去年性質相當不同,去年多數是在海外的學生、台商,而今年則不少是年長者,很多都是家庭或社區群聚的老人家。比較起來,去年的確診者因為當時國內疫情並不嚴重,而且多是習慣網路的年輕世代,在居家隔離的過程中,善用網路尋求資源、紓發心情,相對支援也很多。柯乃熒表示,不少個案到現在都與她保持聯繫,除了少數留下身體上的輕微後遺症,多數復原良好,也大多都回到國外繼續學業、工作。但目前的確診者,比較少利用網路,過去生活中與人群的聯繫,大多是面對面的,頂多喜歡利用LINE群組發發問候文。一旦被隔離斷了聯繫,又或者是之前每天聊天的鄰居好友全都染疫,心理上的支持相對減少許多。每天給自己安排事情做、生活規律,分散對不安、恐懼的注意力。確診者不管是入住醫院、集中檢疫所或住在家裡,會遇到哪些心理障礙?根據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出版「安心手冊」指出,因為自由被剝奪,又被關在狹小的空間裡,起初一定有沮喪與孤立無援的感覺,面對一個不明朗與不確定的處境,各種的擔心與憂慮也會出現,例如擔心親密的人也被傳染、別人會怎麼看待確診者等。安心手冊建議,當負面的情緒圍繞自己時,應該藉著別的事情分散注意力,不要讓自己陷在其中。例如運動、閱讀等,都有幫助,同時讓自己的生活規律,每天有安排的事情可做,給自己一些調適的時間,不必強迫馬上接受現狀,並與外界保持聯繫,都能有助情緒穩定。相關新聞少接觸,學習正念呼吸,對身心都有利。對於確診、死亡,媒體上都有很多報導,特別是無症狀者的「隱形缺氧」造成無預期的死亡,往往會讓確診者心生畏懼。柯乃熒建議,在確診隔離期間,最好不要看相關新聞,免得愈看愈怕,覺得自己症狀愈嚴重,反而不利。她表示,確診者的健康指標,包括發燒、呼吸急促、呼吸能力是否比前一天差、血氧濃度等,其中愈緊張可能會讓呼吸愈急促,成為惡性循環,但可以試著學習「正念呼吸」,一方面可以放鬆情緒,同時也是很好的肺部運動。電話慰問確診者,家人朋友支持很重要。由於現階段確診者年紀比較大,電話慰問相對重要。柯乃熒表示,家人給予的支持最好,經常通電話分享心情,即使一家人都確診隔離,彼此仍能相互打氣。而如果長輩過去在社區的長照據點裡,有經常聯繫的鄰居朋友,自己可以主動打電話尋求協助,相對的長照據點也可以主動出擊,關心隔離中的長輩。什麼樣的情況,需要尋求精神科醫師或心理諮商師的協助?柯乃熒表示,一旦出現嚴重憂鬰、不想吃東西、不想理人,甚至有負面情緒出現,「乾脆死一死算了」,自己如果無法主動尋求協助,經常聯繫的親友要特別關注確診者的變化,適時尋求協助。各縣市衛生單位都有心理諮商的專線電話,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在疫情期間也推出「在宅抗疫心生活線上心理健康支持方案」,都可以給予即時的協助。確診隔離心靈補帖● 給自己調適的時間,不必強迫馬上接受現狀。● 不安圍繞時,用運動、閱讀等興趣轉移注意力。● 安排事情做,盡量讓生活維持規律。● 隔離期間避免看相關新聞,以免加深恐懼。● 練習用正念呼吸法放鬆情緒。● 主動打電話給親友尋求心理支持。
-
2021-06-16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疫情導致負面情緒多 苗醫心理師:透過正念練習來面對
近一個月來國內疫情嚴峻,不少人出現過多的焦慮、憤怒、害怕、擔憂等情緒,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心理師呼籲大家,可透過正念練習來面對不愉快的情緒,將注意力刻意放在當下,採用不評價的方式如實看待事物,以維持身心平衡與健康。苗栗醫院指出,近期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每天打開電視新聞或用手機都會遭受許多與疫情相關的訊息轟炸,加上學校停課、上班採分流、父母需請防疫照顧假在家照顧小孩,很多行業都受到疫情衝擊,民眾日常生活、行動受限,還有疫苗短缺、假新聞充斥等問題影響,不少人出現過多的焦慮、憤怒、害怕、擔憂等情緒,也有一些不戴口罩、隱瞞病情到處跑、攻擊醫療及警務人員等脫序行為出現。苗栗醫院心理師余錦星指出,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疫情雖是導致心理苦感的所在,但一心想除去這不愉快感受的企圖,或以不適當行為因應,反而會加深我們對苦的感受。當境遇產生負向感受(-1) +負向想法(-1) +負向行為(-1),就形成3倍的負向效果,如採正確理解及適當方式回應,就能打破這樣的惡性循環。余錦星表示,大家可透過正念練習來面對不愉快情緒,當有負面情緒發生時,刻意將注意力帶到當下的情緒經驗及身體感受,採溫柔、和善的方式觀看自己內在身心變化,保持與這種經驗的連結,不要刻意想改變或批判它,讓它「如其所是」地存在一段時間,然後簡短將其命名,例如這是焦慮,這是害怕,這是過度擔憂等。之後將專注力轉到呼吸上,去感受呼吸時空氣進出鼻孔的感覺,吸氣時涼涼的,吐氣時暖暖的,並想像帶有正向能量光的氣體被吸入到全身,吐氣時把身體內的焦慮、害怕、擔憂不適情緒感受完全的釋放出去,堅持專注持續一段時間,直到自己感覺到輕鬆、平靜時,再選擇有利現在疫清生活的方式去行動。他表示,除一般宣導的減少外出、保持社交距離、避免群聚、戴好口罩、勤洗手,正確做好防疫外,也要有限制的觀看疫情訊息,找到適合自己的紓壓方法,透過通訊產品維持適當的人際互動、充足睡眠、均衡飲食、作息正常,加上適度運動來調解自己的身心壓力,也可利用這段時間完成一些過去想做的事,如追劇、看本好書、打掃家裡等。雖然正念練習並不會消除生活所有的痛苦和壓力,但它能協助用更寬容、更仁慈、更悲憫的方式來回應自己和周遭的人,有助身心健康和免疫力提升。
-
2021-06-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憂本土疫情民眾焦慮恐慌 臨床心理師:正念防疫過生活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爆發,全台防疫升級減少外出,民眾每天接收媒體疫情報導,許多人感到生活緊張壓力大,甚至出現頭暈、胸悶等身體不適,又不敢上醫院;嘉義縣大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中心建議,以「正念的態度」過生活,找回對自己、思緒、情緒、甚至對生活掌控,正念過生活,找回生活感覺,找回當下的寧靜!臨床心理師蔡宜潔指出,防疫期長,生活各層面及認知都出現衝擊變動,變動帶來認知失調、不確定性及失去掌控感焦慮,人往往會搜尋對自己有威脅訊息,如那裡又出現確診個案?避凶生存,卻讓大腦處於團團轉疲憊狀態,被緊張害怕等負面情緒淹沒。蔡宜潔建議,當出現這情狀況,提醒自己,疫情固然嚴峻,疫情及防疫很重要,但不是生活全部,如何以「正念態度」過生活,找回對自己、思緒、情緒、對生活掌控,而非讓大腦多數接收恐慌訊息,是值得努力方向!蔡宜潔指出,「覺察」自己狀態很重要,當有任何情緒或不舒服,可緩緩閉眼搭配深呼吸,問自己怎麼了,理解不舒服症狀為何,或是什麼樣想法引發情緒,釐清這一切,請「接納」處於現狀自己會有這些症狀或想法,告訴自己沒關係,雖不太舒服,但不用特別抗拒或壓抑,更不用延伸更多想法想改變什麼,過程中,要是覺察大腦仍不時運轉其他的事,請溫柔耐心將紛飛思緒,運用專注力抓回到深呼吸,回到當下。呼吸同時,如果還是心煩易亂,告訴自己「疫情下我努力了,此刻的我是安全的,我可以來照顧自己的身心」;蔡宜潔表示,生活中保有正念態度要自我提醒,這關乎大腦前額葉功能,可以訓練,不妨拿張紙列下生活中活動,如洗澡、走路、下廚,也可以是愉悅興趣,每天撥時間挑選一到兩樣活動,感受五感帶給你的經驗,了解疫情外,生活還是有其他美好及新經驗等待發掘!
-
2021-06-0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在家防疫期間 運用正念配合「精健道」度過新冠疫情
【編者按】胡海國教授多年前成立精神健康基金會,在全國各地致力於推廣心理調適,免除煩惱,進而善用壓力,培養圓融處世之智慧。在這全國正為新冠肺炎疫情加劇而心煩氣躁之際,我們很高興能邀請胡教授以及兩位基金會的幹部提供三篇文章分享他們的心得。胡教授與韓副執行長分別介紹「精健道」一至十二道的應用,而湯執行長進而提出運用正念配合精健道,期望國人平安度過新冠疫情的衝擊。疫情越來越嚴峻,全台灣已經進入第三級警戒。這代表病毒的傳播已經突破封鎖進入社區傳播。自從中央指揮中心宣布之後,人心惶惶,各個超市補貨的人潮洶湧,泡麵、罐頭、餅乾、口罩、酒精又變成熱門商品。台股也呈現跌勢。很多餐飲、娛樂、旅宿等行業紛紛暫時歇業,準備開始度小月。我們升斗小民如何因應這一波疫情,安然度過這場劫難呢?面對無法預測、沒有藥醫的新冠病毒,我們無法樂觀,必須謹慎以對。這一次台灣會有擴大染疫的情況,有可能是台灣防疫做得太好,讓大家鬆懈了!從AZ疫苗的接種率超低就看得出來,一般民眾根本就不認為台灣會變成重災區,因而輕忽疫苗接種的重要性。印度每天三十萬人染疫,四千人死亡。這般人間煉獄,彷彿不會在你我身邊發生。但是現在突然疫情在雙北市與其他縣市升溫,每天都有數百位的本土案例出現,大家都開始緊張了,要預約疫苗接種的人也爆量了。 其實新冠病毒並不等於黑死病,也不是染疫就是重症,大家不必過度恐慌。恐慌的情緒只是讓自己亂了套,不但影響身心狀態,時間拉久了,就變成憂鬱症,也會降低免疫力,這樣反而容易染病。建議可以有幾點舒緩身心的方法:第一、適量接收疫情資訊、區辨假訊息不要每天都沈浸在疫情爆發的負面新聞中,這些疫情訊息包括line群組、臉書群組、youtube等。中間有很多似是而非的假訊息,一切還是以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發佈的訊息為主。有些人因為每天無時無刻都關切疫情的發展,緊盯著新聞台整點的報導,導致緊張、恐慌發作,併發憂鬱症。如此作為無益於身心健康,建議接收疫情訊息適可而止。疫情期間無法外出,可以追劇,看一些喜歡看的影片,尤其是開心的喜劇類。如此藉以化解居家無聊的氣氛。第二、運用正念的技巧安頓身心正念英文叫做mindfulness,字面上解釋就是「在當下專注全心全意的心理狀態」。它是一種「靜心」的技巧,精通正念可以讓一顆浮躁的心,變得安靜。練習正念可以嘗試每天靜坐大約十至二十分鐘,讓自己專注於一點。這一點可以是鼻孔進出的一呼一吸,也可以是肚子呼吸的起伏。專注呼吸,就是專心於當下,也因此能摒棄煩惱源。現在外面疫情嚴峻,但是我們可以練習正念靜坐,讓自己平靜下來。正念的靜坐靜心,就像精健道中的「足定氣靜」的操練般。一樣都可以穩定自律神經,增強免疫力。若晚上因為太焦慮無法入眠,可以做身體掃描將注意力放在身體各部位,從腳開始逐漸往上到小腿、大腿、胸背部、上肢直到臉部、頭部。讓緊繃的身體逐漸放鬆開來。不知不覺就可以安然入睡了。正念的精神就是凡事不預先有成見,務必瞭解其真實的面貌。現在疫情嚴峻,我們不人云亦云,不輕信假訊息,遵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指令,只要不外出趴趴走,避開疫區,就不會染疫。也沒有必要跟著去大賣場補貨,因為這麼一堆人群聚,更容易染疫! 某些人會擔心萬一封城怎麼辦?其實疫情嚴重到失控的程度就必須封城,這是阻絕病毒傳播的殺手鐧。現在世界很多國家都是這麼做的。依照正念的精神那就「如其所是」,一切「順其自然」。該封城就封城,自己乖乖的待在家中,不外出亂接觸他人,就是善盡抗疫的一份心力。第三、利用精健道,度過紛擾的疫情精神健康之道強調:「平時保養頭腦,免除一時煩惱」。我們平時多保養頭腦,儲備充足的腦力,就可以應付突如其來的壓力。這包括:規律作息,睡足八小時,如此可以增強免疫力,對抗新冠病毒;規律運動,增加抗壓激素,可以在人少的郊外運動,假日就去登山,少去人群聚集的商場;正常均衡飲食,尤其是滋養腦部強壯身體的食物,讓頭腦健壯,免除諸多煩惱;利用社群軟體,關懷身邊的朋友,尤其在家中恐慌、憂鬱的朋友。疫情期間,傳播正面能量,彼此打氣,可以減少恐慌的氣氛。這也是落實精健道的三五成群的精神。 第四、在家中要有事情做:疫情期間大部分娛樂場所都暫停營業,待在家中,一定很無聊。可以上網去找尋某些線上有興趣的課程,藉著線上學習,充實知識與技能。或者學習烹調、烘焙等,自己準備餐點,減少外食,也可以減少染疫的機會。利用線上課程學習第二語言,不但可以增強跟外國人溝通的能力,也可以鍛鍊頭腦減少失智的可能性。找一些可以室內進行的瑜珈或伸展操,加上多靜坐,或者讀一些喜歡的書籍。在疫情期間會有很多人因此而恐慌、憂鬱,若可以適當運用正念與精健道來安頓自己的心,可以因此而度過這一場驚濤駭浪的浩劫。當然抗壓性不足的人,或許需要他人的協助,也要不避諱而勇於尋找資源,甚至就醫讓自己可以平安順心。大家一起抗疫,祝福大家,天佑台灣!
-
2021-06-0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病毒變,心態也轉變! 如何不讓疫情無止境影響心情?
【編者按】胡海國教授多年前成立精神健康基金會,在全國各地致力於推廣心理調適,免除煩惱,進而善用壓力,培養圓融處世之智慧。在這全國正為新冠肺炎疫情加劇而心煩氣躁之際,我們很高興能邀請胡教授以及兩位基金會的幹部提供三篇文章分享他們的心得。胡教授與韓副執行長分別介紹「精健道」一至十二道的應用,而湯執行長進而提出運用正念配合精健道,期望國人平安度過新冠疫情的衝擊。疫情起起伏伏,心情也跟著上上下下。不過,說句老實話,心情本來就會隨著外界世界的變動而跟著變化——這可是人類演化兩百多萬年以來的重要成就!我們能存活下來,正是因為我們能因應變化;無法跟著環境伺機而動的「人」,早已被歷史洪流給吞沒。因此,我們必須因應疫情,並做出相對應的合理反應,但不要有過度、不合理的情緒、認知、行為反應。適度了解疫情變化、補充防疫物資、依實際狀況提升防疫作為、採取「戒慎」態度面對等,都是合理反應;但成天盯著疫情新聞、瘋狂囤貨、因防疫衍生問題而大打出手、演變出「恐懼」心情等,就不是合理反應了。出現不合理反應,有何處理原則?一旦發現自己冒出不合理的情緒、認知或行為反應,首先要能靜下心來,全面檢視自己的身心狀況,例如:失眠多夢、沒精神、各種痠痛、身體不適、坐不住、無法專心、容易生氣、𠢕(gâu)操煩、負面想法揮之不去、失去希望、出現自殺念頭等,都是常見身心症狀。精神健康基金會提出精健12道,嘗試教導具體方法,增進國人的精神健康,其中的第7道是「精神健康評估」。透過心情溫度計、腦力壓力紅綠燈等APP,可以幫助大家適時檢測自己的身心症狀嚴重度,而這些檢測也會立即呈現結果,可以根據建議判斷如何因應。若檢測結果身心症狀屬嚴重,可以到附近的精神科診所、心理治療所、諮商所接受協助,以避免狀況惡化。若身心症狀結果屬中等,1925(依舊愛我)、1995(要救救我)、1980(依舊幫你)這些心理諮詢電話,都是不出門就能得到的心理協助。若狀況不太嚴重,則可以做點自我修復或心腦操練的功課,好讓自己維持住正常功能。一個重要的原則是:不讓疫情無止境的影響心情,但在一定時空範圍裡認真面對它。如何不讓疫情無止境影響心情?許多人被疫情影響,導致時時刻刻感到焦躁、心煩,一個最簡單的對治方法,就是讓自己與疫情相關事情有所隔離,並增加專注於疫情以外的事情。例如:減少自己一天之內接受疫情相關資訊的時間,不要時時刻刻守在螢幕前;這樣可以避免我們的大腦一直處在高度緊張狀況之中,也就不會讓壓力賀爾導致進一步的失眠、痠痛、易怒、煩躁等身心症狀。如果持續想到疫情相關的事情,那麼每一個小時裡,可以給自己3-5分鐘的時間,讓頭腦完全放鬆,並將專注力鎖定在呼吸、身體與四肢的感受。精健12道其中的第2道,就是強調「足定氣靜」的大腦基本操練。陶淵明的詩詞提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平時未能好好修練「靜心」功夫的人,可趁著這波疫情,在家好好練習。另外,運動也是減緩壓力衝擊的好方法。疫情期間雖然要盡量避免外出,但仍應該在家裡做些簡單的體操、瑜珈或重力訓練。運動可以加快壓力賀爾蒙的代謝速度,也可以減輕各種身心症狀。再來,如果有自己原本在家就可以從事的休閒活動,如追劇、唱歌、彈奏樂器、桌遊牌棋等,都可以讓自己專注於原本喜歡做的事情,而減少疫情相關訊息襲上心頭。此外,也多關懷周遭的人事物,和周圍環境多連結丶多關心,以找出人生幸福的源頭(精健道第5道),如此可以增加快樂、有意義的活動,對於轉移負面事件的注意力,同樣可以達成良好效益。如何認真面對疫情造成的威脅?除了轉移注意力之外,我們也必須認真面對疫情可能造成的威脅。實際上我們的文化存在一些既有元素,可以幫助我們抵禦攸關人生劇變的壓力事件。例如「愛拚才會贏」歌詞中提到「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時起,有時落」提醒我們生命中的起起伏伏變動,本來就是很正常的事;「好運,壞運,都要照起工來行」也提醒我們無論狀況怎麼糟糕,該做的事情還是要一步一步把它做好。因此,如果待在家裡悶得發慌,唱唱這首歌或許也能幫助我們面對「無常」人生。儒家思想提醒我們「盡人事,聽天命」,因此盡全力防治疫情,但最後結果如何,就看天命如何安排,也是一種頗具適應力的因應之道。另外,「既來之,則安之」,提醒我們接納世間萬物的各種變化,好好安身立命於天地之間。聖嚴法師提醒我們遇到困難時,就逐步「面對它、接受它、處理他、放下它」。生老病死,本來就是人生的一部份;冠狀病毒的出現,讓我們得到提早參透生命本質的機會。莊子的想法就更灑脫了,他藉由夢骷髏的故事,暗示人間勞苦,離開人世反而得到帝王般的快樂。他自己妻子去世時,也體悟到生老病死猶如春夏秋冬的轉變,因此留下「鼓盆而歌」的超凡事蹟。冠狀病毒肆虐全球,在在考驗著人們的生命智慧!如何提升格局,超越疫情?通常與親友聊聊心中感受,可以降低焦慮恐懼情緒。精神健康基金會長年以來,推廣「三五成群,遠離孤寂」的概念,並且在精健第10-12道中,強調人我相互支持的效益。因此,不要把焦點放在一己之私的「小我」上,過去只顧自己身家性命的人,可以嘗試把「我」擴大,利用通訊設備關心遠親近鄰。如果能讓親友心情好些,自己存在的價值也就提升;當我們把心思放在別人身上,也就放下了自身的苦惱。人生在世,不斷迎接各種挑戰;挑戰成功,自己的格局就更上一層樓。新冠病毒不斷發生病株變異,身為人類也必須不斷轉換心態格局。防疫從「心」做起,創造全新防疫「心」生活,我們終能戰勝病毒,活出最高的生命意義與價值。
-
2021-05-19 名人.余儀呈
免費報名/10大抗疫線上課程 陪你度過警戒期
因新冠肺炎疫情警戒升級,公共活動停止,就醫受限,但民眾在健康照護仍有許多擔憂和疑問,為讓更多民眾抗疫從保護自己、了解疫情衛教開始,因此由聯合報、元氣網與WaCare遠距健康平台合作,自19日起至27日推出「疫情緊急 遠距救急」專家線上支援系列,課程採用「線上」以及「即時」兩大特點,專家與民眾均無需外出,且可即時互動。疫情緊急 遠距救急課程表5/19(三) 15:00 主題:在家上班比坐辦公室還累!5動作趕走腰痠背痛講師:練健康-運動安全督導 鄭宇劭物理治療師報名網址:https://bit.ly/3v0XwVA5/20(四)15:00主題:疫情爆發,社區資源有哪些,藥師報你知,安心不恐慌講師:臺灣年輕藥師協會常務監事 李懿軒藥師報名網址:https://bit.ly/3461yAd5/20(四)19:00主題:防疫太緊張?調適衰弱長輩健康不退化 講師:奇美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 蔡岡廷醫師報名網址:https://bit.ly/3oq6E3g5/21(五)19:00 主題:護理師的防疫法 教你安心健康宅在家 講師:奇美醫院附設永康居家護理所護理長 陳乃菁 護理師報名網址:https://bit.ly/2S591wh5/24(一)15:00 主題:疫情升溫心慌慌,小心沒染疫,先得焦慮症 講師:芝山診所負責醫師 余儀呈醫師報名網址:https://bit.ly/33PWwaT5/25(二)中午12:30 主題:醫院真的危險嗎?安全就醫指南講師: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家庭醫學科 徐永年 院長報名網址:https://bit.ly/3eX6qxO5/25(二)19:00 主題:防止新冠病毒跟回家,居家環境與衣物如何清潔?講師:宜家居家護理所/長照機構執行長 李姉穎 護理師報名網址:https://bit.ly/3tWRK5N5/26(三)10:00 主題:疫情上升讓你胸口悶痛嗎? 掌握要點分辨心臟疾病 講師:台北榮總心臟內科 鄭浩民醫師報名網址:https://bit.ly/3oss4Ny5/26(三)16:00主題:疫情大爆發,老人疫苗該不該打?專家幫你一次釐清 講師:成大醫院老年科主任兼感染科主治醫師 張家銘 醫師報名網址:https://bit.ly/3v7vnfi5/27(四) 10:30 主題:正念瑜珈也可防疫, 隨時隨地為心靈減壓 講師:精神復健機構抒壓瑜珈講師 林淑鈴 瑜珈老師報名網址:https://bit.ly/3u0zuZk
-
2021-03-26 癌症.癌友加油站
血癌醫師靠「心腫」度治療難關 精神科專家籲病友善用
年齡快40歲的李周憲,是義大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2003年、大三時因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被迫休學,治療過程一度因骨髓移植排斥影響求生意志,最後靠著家人陪伴以及心理諮詢、用藥熬過,如今從病患轉換為醫師,他用自身經驗呼籲病友,善用心理腫瘤資源,讓抗癌之路更懷抱希望。李醫師說,當過兩年的癌友,深知癌症治療是一條漫長的路,對病人、家屬都極具考驗、煎熬,然而,比起18年前的台灣,現在醫療環境在心理腫瘤資源相對完善,臨床上遇過不少病友,即便已經完成療程,還是有很多復發上的焦慮,呼籲民眾多利用心腫服務,要化被動為主動。隨著癌症治療端的進步,根據統計,蟬聯國內30多年第一大死因的癌症,2013-2019年所有癌別五年存活率已超過五成,然而,根據全球資料顯示將近一半罹癌患者會有心理情緒的困擾,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呼籲,「癌患能活得長,也要活得夠好」,心理輔導在癌患治癒過程,角色越來越重要。本身也在馬偕紀念醫院擔任精神醫學部主任的方俊凱表示,20幾年前,癌症病友若有心理諮商需求,多已走到癌末安寧照護,隨著大眾對心理衛生的認知提升,目前臨床上求診精神科的癌友約占十分之一。從8、9年前起,各大醫院院多開始設立心理師、心理腫瘤醫學服務,希望癌友治療過程不斷抱持正念,即使不幸末期了,臨床也能做好心理準備,方俊凱強調,「比起外界的心理諮商師,醫院受訓過的癌症心理師,他們更了解癌友。」為了關心癌友身心,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取章魚(Octopus)英文諧音,首度推出「阿咘師」服務,癌友或家屬有任何問題,歡迎找阿咘師幫忙共同對抗癌細胞(Cancer)。章魚八隻腳分別代表腫瘤科醫師、精神科醫師、護理師、個管師、社工師、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以及靈性關懷師,民眾也可以透過線上YouTube「阿咘師」觀看各種實用影片。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執行長林芝存表示,下一階段將在基金會網站上製作心腫地圖,讓癌友方便查詢,主動利用住家附近提供癌症心理服務的醫療院所。
-
2021-03-25 養生.心理學解密
美國職涯教練點出在成功路上會遇到的「4 個障礙」,很多人都沒發覺到
你心中是否也有一個楷模,在你心中是個很成功的人,也是你一直很想要成為的那種人。但總覺得自己現在的樣子,離那個楷模還有一段距離,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美國職涯教練 Tess Miller 提出了幾種很多人在成功的路上會遇到的障礙,檢視自己是否碰到這些問題,了解自己就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1. 完美主義工作久了,我們會逐漸理解到一個現實,就是沒有什麼事情可以「一直都很好」,今天你談到了一個大客戶的合作,衝高了公司的業績,明天你不一定還能談到有一樣威力的客戶。完美主義促使我們把事情做好,卻也促使我們避免犯錯,總是往最安全的路走,扼殺了自己的創意。逐漸地,你的能力成長也開始趨緩,畢竟很多學習材料都是從失敗中獲得的。帶著學習、挑戰的熱忱去面對工作,你會獲得更多。2. 恐懼恐懼的出現往往立意良好,為的是讓我們避掉威脅到自身安全的危險,但還沒發生的、想像中的恐懼若過於強烈,會阻礙著我們的腳步,或者讓我們的表現失去平常水準,你可以這樣來舒緩恐懼:正念: 以不帶批判、好奇的角度觀察你的情緒,並練習深呼吸。寫下你的擔心: 把想像中的恐懼寫下後,它們的能量就不會這麼強大了。關注自己的正向力量: 想想過往遇到類似的事情時,你是靠什麼度過的。我們可以允許恐懼的出現和存在,但練習與它相處,才不會被情緒牽著鼻子走。3. 不清楚的界線暢銷著作《被討厭的勇氣》內有一句經典名言:「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我們可能會害怕衝突,或是為了讓自己討喜,而不敢拒絕他人的要求,或是輕易被他人的情緒所影響,忽視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想要的是什麼。於是這些人際關係問題成為了你前往目標之路的阻礙。人人都說時間就是金錢,而你卻將珍貴的金錢花在別人身上。因此保有人際關係的界線很重要,這不代表你要當個無情的人,但以自己的需求為優先並不是什麼壞事,犧牲自己成全他人,也不一定會獲得他人的感謝。4. 不合理的期待夢想可以遠大,但不要不現實,因為這會讓你感到非常痛苦。心理學家 Carl Rogers 曾提出一個理論,當人的「現實我」和「理想我」產生極大的差距時,就會產生心理困擾。有時候你達不到目標,並不是因為你能力不好,而是你給自己過高的期待,難以一蹴而就。這些因不合理的期待造成的挫敗感可能會讓你越來越沒自信,磨損你朝向你職涯目標邁進的動力。如果你的職涯遇到這些障礙,不用要求自己馬上就改變,這樣反而會給自己很大的心理壓力,只要能更加覺察、認識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你就能離你的目標更近一步了。參考資料:1.《Lifehack》:8 Greatest Obstacles In Life You Must Overcome To Be Successful2.《Full Sail Partners》:7 ways to overcome any challenge※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遇到撞牆期了?】美國職涯教練點出在成功路上會遇到的「4 個障礙」,很多人都沒發覺到
-
2021-01-14 養生.心理學解密
工作遇挫折還能保有韌性 職場高成就者教你的3件事
試想一下,你的朋友因為最近太忙,不小心在工作上出了差錯,被客戶罵了一頓,當他和你傾訴這件難過的事時,你會怎麼回應?我們再把角色換一下,因為太忙而在工作上出差錯,被客戶罵了一頓的是你,你會怎麼對自己說話呢?也許在上述例子中你會發現,我們對朋友說話總是很溫暖、很友善、很激勵人心,但對自己卻嚴厲得很,這樣的嚴厲也許讓自己減少了犯錯的次數,卻讓你越來越沒自信了,總覺得自己不夠好,遇到挫折時也很容易陷入焦慮、憂慮的情緒之中。如果你的確是如此,「自我同情」(Self Compassion) 技巧可以幫助你找回自信。什麼是「自我同情」?自我同情從字面上解讀,大概就是對自己好一點,看起來一點都不難,但很多人卻難以做到,因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句話影響了不少人,對自己嚴厲似乎是很理所當然的事,不然怎麼進步,變成更好更強的人?其實,自我同情和縱容自己是不ㄧ樣的,自我同情不是忽視自己犯過的錯誤,或者讓自己擺爛而停滯不前,而是可以讓你以更客觀、更健康的眼光看待遇到的挫折和挑戰,不會陷入過度自責、自厭之中,讓你的情緒更有彈性,在遇到壓力和挫折時,更能夠良好的因應,當情緒健康了,工作效能、人際關係也會跟著改善。心理學家 Dr. Kristin Neff 將「自我同情」的元素分成以下三者:1. 對自己友善你遇到的挫折和失敗,有時不一定是你一個人的錯,工作上出錯,也許是雙方的溝通上出現了誤解;感情上的失敗,也許只是彼此不適合;失業了,也許是大環境變動所致,如果總把失敗歸因於「個人因素」,比如是自己太笨、太粗心、太無能,只會讓自己陷入負面情緒中。用更客觀、同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失敗,就是對自己友善的第一步,你可以用平常對朋友說話的方式來對自己說話。2. 共同經驗有些挫敗經驗是大多數人都會經歷到的,比如說生涯的困擾、失戀,或職場常犯的錯,當你專注在「為什麼這些事發生在我身上」而忽略了很多人也有過和你同樣的經驗,就會容易過度苛責自己,也感到孤立無援。3. 正念正念的內涵在於,當腦中出現負面的思緒時,我們不用急於否定它、壓抑它,也不用將它過度誇大,把這些思緒當成不小心飛進你家裡的蛾,它並不會真的傷害你,你只要帶著開放、好奇且不批判的心態觀察著牠即可,它總會飛出去的,正念技巧能讓我們的情緒更有彈性。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個容易想太多、容易受傷、容易自我懷疑、容易陷入負面情緒的人,從以上三個面向開始練習「自我同情」,會讓你更能夠從容且自信地面對生活中各種不如意的時刻。 就像心理學家 Dr. Kristin Neff 曾在 TedTalk 中分享的:「學習善待自己,其實會增加努力的動機、增進親密關係、身心健康、以及生活滿意度。」參考資料:1.《Verywllmind》:Self-Compassion Exercises to Boost Your Happiness2.《Harvard Business Review》:Give Yourself a Break: The Power of Self-Compassion※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很多職場高成就者都懂得】工作中遇到挫折還能保有韌性的「心理學秘訣」
-
2020-12-25 新聞.健康知識+
越休息越累? 可能是你的休息方式不對!
你如果累了,你是大睡一覺?還是去度假?或是去KTV、夜店、遊樂園?如果這些休息方式都沒有讓你恢復疲勞、放鬆神經,重新投入工作與學習而精力充沛的話,你就需要考慮一下是否休息方式沒找對。日本專家將疲勞類型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身體有感覺、失眠、食慾差。第二階段:逃避負擔、倦怠、覺得麻煩、煩躁、易受傷(外表可能看不出)。第三階段:憂鬱、過度自責、不安、無力(像變了個人)。近年來,第二階段的人增加了,第三階段也相應增加。這些人不一定生活工作有多麼累,很可能是休息方式選錯了.....生活中的三類人體力勞動者、腦力勞動者、過度思慮焦慮者,身體和大腦需要的休息方式是不同的。一、體力勞動者累了好好睡一覺是大多數人採用的休息方式,對於睡眠不足和體力勞動者非常適用。對體力勞動者來說,疲勞主要是由體內產生大量酸性物質引起,如果十分疲勞,應採取靜的休息方式。通過睡覺,可以把失去的能量補充回來,把堆積的廢物排除出去。如果不是很累,也可以在床上先躺一躺,閉目靜息,讓全身肌肉和神經完全放鬆後,再起來活動活動。二、腦力勞動者這類人大腦皮層極度興奮,而身體卻處於低興奮狀態,對待這類人的疲勞,睡一覺起到的作用不大,因為你需要的不是通過靜止恢復體能,而是要找個事把神經放鬆下來。第一種休息方式:改變活動的內容大腦皮質有一百多億神經細胞,它們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組合成聯合功能區,這一區域活動,另一區域就休息。這種活動內容的轉換,可以是今天寫了5個小時文案,明天去給你的盆栽們剪枝澆水拔草;也可以是腦力勞動間的內部轉換。如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集中精力於一個問題,用功的時間稍長就感到疲倦。但是,可以連續研究幾個不同的問題,而且不間斷,這一個問題可以消除另一個問題所帶來的疲勞,用不著休息腦筋。這種對問題交替進行研究的方式,讓他整天用功而不知疲倦。第二種休息方式:重燃生活的熱情腦力勞動者的疲憊主要來自對一成不變的生活的厭倦。所以最好的休息方式是找到生活和工作熱情的活動。如果你幹完一件事,能夠幸福地感嘆“好期待明天再來”,那麼這件事就是最好的恢復熱情、調節情緒的方法。以“做”來解決“乏”,用積極休息取代消極放縱。當然,最適合自己的方法還是需要你自己去摸索。有的人覺得打掃衛生,把家裡的瓷磚擦洗得蹭蹭發亮,很滿足;有的人覺得玩危險項目可以更放鬆,而有的人一輩子也沒有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休息方式。可以進行以下嘗試:◎用看二小時讓你開懷的漫畫或小說代替去KTV唱那些一成不變的口水歌。◎旅行,不是換個地方消遣。心存好奇,對自己這趟行程心存美意,感受自己經驗範圍以外的人生樣貌。而不是坐了5小時飛機,只是換個地方打麻將,換個地方游泳,換個地方打球……◎試著放棄週六晚上去酒吧,10點入睡,然後7點起床。深夜去沒有人的街上走走,或是看看你從沒看過的晨間劇場,過一個與以前完全不同的周末。◎不去度假村找樂子。找一條你從沒去過的街道,把它走完。你會發現這個你感到膩味的城市,其實有你以前完全沒體會到的妙處。◎做點有困難的事,如果你是精神超級緊張的人,解除神經緊張,是去處理需要神經更緊張才能解決的問題。◎曾經一位精神即將崩潰的總經理找到一位醫師給出治療建議,結果他得到的處方是去動物園當馴獅師。一個月以後完全康復。所以壓力特別大的時候你可以為自己再找份工作,但不要是和你職業類似的。比如去孤兒院做義工,或者去一個複雜的機械工廠從學徒幹起,或者做一道超級複雜的數學題。◎學習一項新的技藝,比如彈電子琴、打鼓……每週末練習1小時以上。◎去社交。每週與工作圈子和親戚以外的人打交道。女性更需要走出去和朋友聚會,聊天,聽聽別人的生活。三、過度思慮焦慮者需要通過休息,提高注意力,提高對自我情緒的控制力,改變自我的認知,久而久之還能改善自身的免疫力。1.正念呼吸法:找一個安靜的場地,拿出一些空閒的時間,盤腿坐,或坐在凳子上。可以選擇閉著眼,或者也可以睜眼,找到一個目標物,盯著它。然後把你的注意力放在呼吸上,跟著自己的呼吸說,我正在呼氣,我正在吸氣……“呼吸就是意識的錨!”當你的意識隨意亂走的時候,要記得用呼吸把意識拽回來。2.動態冥想法:無論你在做什麼,把你的注意力放到上面。比如走路,練習把注意力放在走路這件事上,感受腿跟手的動作,感受腳與地面的作用力,感受自己腿部的發力。用這樣的方法來掌控自己的注意力。3.壓力呼吸化法:心理和身體有著緊密的聯繫,要正確處理自己的心理壓力。想像全身都在呼吸,而你的壓力隨著呼吸慢慢地呼到身體外面。4.消除猴子思維:我們的大腦中總是有非常多的想法冒出來,正是這些想法導致我們不能夠專注的去思考。這種想法被稱為“猴子思維”。消除猴子思維的方法就是想像自己是月台。那一列列的火車就是你的想法,他們經過你的月台,然後開向遠方。而你,月台,還是在那裡。你要想像自己的想法如同列車駛過,經過你,遠離你。這樣,你會擺脫掉想法對你的影響。5.放空歸零法:每天用10分鐘到半小時,放下你身上肩負的所有社會角色,做一個空杯,去享受你生命的原角色。您可以去曬曬太陽,在草坪上呆坐,抱抱大樹,畫畫填色,打架子鼓等。每個人會有自己獨特的放空方式,需要你自己去試,去找。6.黑白分明法:白天無怨無悔,開心幹活;晚上回歸生命,養精蓄銳,安心睡覺。人生總是遺憾與美好共存,將遺憾留在白天,煩惱不過夜,睡前寫下煩惱和第二天計劃;睡後靜下心來,排除雜念,調整心態。來源: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微信公號、健康時報(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2-24 科別.精神.身心
放鬆 ≠ 壓力管理 腦神經學家: 5 個壓力管理技巧翻轉高壓生活
生活在文明社會中,我們每天都面臨著不斷發生的事件和挑戰。從工作、家庭、人際社交難題到塞車、天氣惡劣、弄丟錢包等看似平凡但非常討厭的事情,這種持續的壓力是無情的,並不斷消耗著我們的「幸福感庫存」。感到壓力時大腦的科學變化腦神經學家 、同時也是專攻壓力與創傷症候群心理治療的醫學專家 Douglas Kong 揭露了承受壓力時,大腦產生的化學反應:交感神經受到刺激,每個事件會觸發不同的神經通路信號,激活腦部杏仁核並督促我們開始工作。還有一些連帶的身體症狀:腎上腺素分泌、呼吸急促、脈搏加快,血壓升高、肌肉收縮等等。過去心理學概念一直試圖幫助過度焦慮的人學會冷靜下來,我們常聽到:為了舒緩壓力,你必須學會如何「放鬆」。但 Douglas Kong 認為,「累了就休息」可能不是阻止壓力的最好方法。 杏仁核的功能本來就是「壓力接收器」,在面臨威脅和危險時提醒生物進入戒備狀態。 適度的壓力能提高動機、督促人們自我精進,如果一味放鬆不去理會壓力,可能導致表現不佳或更嚴重的後果,反而讓人更疲累。放鬆 ≠ 壓力管理我們需要適量的壓力,但又不能讓太多壓力傷害自己,該如何取得平衡呢?答案是學會「管理」。Douglas Kong 指出: 在壓力管理中,最需要的不是「放鬆」,而是透過調整認知思維,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來控制壓力的份量 。目標不僅是減輕壓力,還要在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功(無論是工作、家庭等領域),他認為以下幾項提示能真正幫助人們翻轉高壓生活:1. 真的不堪重負時,一定要暫停在壓力過重的時刻,你必須停止你正在執行的任務,專注於你的情緒和身體狀態。 當人們主動終止任務,而不是被任務追著跑,就會有拿回掌控權的感受 。想法枯竭時,記得深呼吸、放慢速度,用第三者的旁觀角度審視你正在做什麼、仔細回顧每一個步驟,你可能很快就會產生新的見解。2. 積極自我喊話心理學支持正面自我對話的功效,因為 語言是一種強大的「自我暗示」,人們會相信自己說出來的話,並朝著言語描繪出的形象邁進。處在壓力之中時,試著對自己這樣喊話:「雖然情況很困難,但總會找到辦法。」「以前也發生過這種狀況,最後都順利解決了。」「人們信賴我,才託付我這些任務。」「我有能力處理這些問題,別人也願意幫助我。」3. 花點時間社交那些你關心和關心你的人是一種很好的壓力紓解劑,即便對於內向的人,和親近的家人或伴侶聯繫也是絕佳的充電方法。簡短聊個幾句、一起說說笑話、做些有趣的事情;遇到困難時互相表達支持…… 獲得人際與社會支持讓我們感覺不孤獨,能降低人們受環境控制、失去自主權的感受 。4. 欣賞小事物即使只是一點小空檔也好,讓自己從任務中抽離,把注意力放在環境中的其他事物:桌上別緻的擺設品、記事本角落的語錄、咖啡杯上的花紋 …… 從心理學來看,「觀察」是一種積極正念的練習 ,不僅能提升認知敏銳度,還有助重置身體和心理基調。5. 找到適合自己的休息頻率放鬆依然是必備的,不同的人可以容忍不同程度的密集工作,你必須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頻率。不必因暫停工作而感到內疚, 適度休息會中斷壓力循環、恢復對精神和身體狀態的控制 ,確保你再次回到崗位時效率提升、充滿創造性。(參考資料:《Yourtango》:〈 These Stress-Busting Tips Will TOTALLY Change Your Life〉;《Benenden.co.uk》:〈8 stress-busting tips for everyday life〉。)※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放鬆 ≠ 壓力管理】腦神經學家: 5 個壓力管理技巧翻轉「高壓生活」
-
2020-12-16 養生.運動健身
慢病主題館【運動】Lemon L. Yoga:別說抱歉,瑜伽療癒和不安說嗨!
慢病好日子系列直播 主題:中風也能出好菜 單手廚房暖心鍋時間:2020年12月23日(三)19:00 【👉更多直播資訊】 謝謝給我人生新篇章突如其來的診斷,生活的驟變,感嘆生命無常,像是失了線的風箏,在大風裡迷途。乘著不安全感與恐懼的失速列車,衝撞著我們的日常。 生命的賦予是灌溉 中醫的經絡學,將腎臟比擬為「水」的元素。主事泌尿系統(降濁)及重複著水液循環和調節氣息均勻(升清),水是具有流動性及乘載性的,澆潤與灌溉我們的五臟六腑,承載我們的身心。生命本質是流動與無常(沒有固定的樣貌),與水一般,自在穿梭在各個形體中。生活,流動在舒適與不舒適中;生命的旅途卻從未止步,像極了湖面,波光粼粼的表面,有時得到微風徐徐,有時卻是暴風肆虐,丟下一顆小石子,湖面有了波動,過了段時間,再次回到平靜。 療癒總在正念時每年,我最期待的旅程莫過於旅行團。見到形形色色的人,以不同的身體樣貌參與行程。有一年,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位年逾六十的婦人,有40度左右的脊椎側彎,以身為瑜伽老師的專業和知識而言,可想而知三個小時的車程,駛在凹凸不平的石子頭路上,對這位婦人的身體是多大的煎熬。到了目的地,我才意會到,與孫女一同出遊的歡喜之情,早已超過身體的限制與疼痛。這位婦人,就正是在享受此刻的當下,或許步伐慢了點,走十分鐘需要稍作休息,卻不影響這趟旅遊的興致。 瑜伽療癒有兩個重要元素,一是副交感神經狀態;二是正念。簡單來說就是:「放鬆、自如地身處當下。」與負面情緒並行 我記得外公在世時,也是洗腎十多年的腎友。在外島的醫療資源和當時的醫護環境下,外公並不是得到最好照顧的。總記得我會在鄉下家中,熟悉的老傢俱和飄散而來的木質香氣,在舒適的下午等外公從醫院回家。我總傻傻地問:「阿公,你今天洗腎開心嗎?」阿公好氣好笑地回答:「打針好痛啊!但是裡面的護士阿姨都會跟我有說有笑,我還可以去好好睡一覺,遠離你這吵死人的小王八蛋,挺好的!」是的,總有些難受、難處是無法離開的,但阿公的處世哲學,讓我知道他和這些情緒相處得很好。 在瑜伽課中也做類似的練習,稱為覺知擴張,會請學員專注在現在身體感受不那麼舒適的部位,然後開始做呼吸練習,「緩緩地感覺吸氣,放鬆地吐氣,觀察著身體感受強烈和不舒適的身體部位。」經過五次這樣的呼吸和練習,接著引導「觀察著身體感受上的變化,那些強烈、不那麼舒適的部位,現在變得如何?」有趣的是,從神經腦科學讓我們得以證實,這些令人不悅的感受往往只存在不超過一分鐘,但我們卻可能無限受苦。何不嘗試著和負面的情緒交個朋友,打個招呼也好,認識一下它們! 別說抱歉 致腎友,謝謝你擁抱這份生命的禮物。請別說抱歉,你並未耽誤什麼,浪費什麼。謝謝你的勇敢,選擇好好照顧自己。謝謝你的故事,讓我以希望為祝福,願與你一同走上這條人生旅途。 【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 【非看不可】時間:2020年12月23日(三)19:00直播平台:元氣網粉絲團單手廚房來賓:病友小湘、高阿姨 【延伸閱讀】-施昀廷/中藥傷腎?這成分比硃砂還早禁-陳冠誠/洗腎完累得像蟲 3 招運動變活龍-Dr.命/慢性腎臟病五種期別的痛 迷因告訴你-營養食畫RD.Chiu/風靡全球的綠拿鐵竟會造成這些症狀!-莊昕悅營養師/營養師教你在家輕鬆做低蛋白點心-Johnny游/腎臟危機解密!四大暗示別忽視
-
2020-11-19 科別.精神.身心
自傷連環爆 4解方「TIPP」緩解衝動
國內連環爆出大學生意外事件,心情就像溫度計,難免有時遇到霸王寒流或熱浪來襲,面對自傷連環爆恐出現過度激動與張力,台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建議「TIPP」4種解方,有助緩解自傷衝動。李玉嬋指出,「TIPP」的第一個「T」是Temperature,意即降溫,可用用冰塊或冰水碰觸臉龐30至60秒;「I」則是Intense exercise,就是激烈運動,維持激烈運動20分鐘,可以衝刺、開合跳或帶著寵物出門走一走。第一個「P」是Paced breathing,也就是規律深呼吸,每分鐘呼吸5至6次,吸4秒、呼7秒,達到類似打坐的效果,讓自己冷靜下來。第二個「P」則是Paired muscle relaxation,即「配對肌肉放鬆」,先讓全身肌肉緊繃5到6秒,緊抓自己、再抱軟枕放鬆吐氣。李玉嬋說明,心理諮商常常會引導學生,先做一些幫助自己緩解衝動自傷意念的解方,等候活下去的勇氣被激發。李玉嬋也提醒,經常近距離、長時間陪伴關懷自傷學生的師長親友,也要能一起練習不受自殺憂鬱負能量干擾的養心功法,自主管理自己的心理健康;好讓情侶、好友、親人互助設好防火牆,逆轉負能量。另外,李玉嬋也建議,透過「心理健康mBMI」來緩解自殺意念,包括友善交友(Be-friends):建立可陪伴自己的人際友伴支持系統以維持人際支持親密感;情緒正念(Mindfulness):培養正念平穩快樂的情緒管理法,以掌握情緒正念平穩感;意義認同(Identity):練習激勵自己並認同自我價值,以創造生命意義感。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10-29 科別.精神.身心
高齡化社會 臨床心理師建議留意家中長者3大層面
現今邁入高齡化社會,孩子常在外工作、沒有很多時間可以陪伴家中長者,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臨床心理師鍾秀華指出,即便時間不夠也要關心家中長者的生理及心理狀況,她建議,每年可規畫1至2次家族旅遊,讓長輩對生活有所目標與期待。臨床心理師鍾秀華表示,從多年高齡服務經驗裡,發現許多長者展現無限的潛能,並沒有倚老賣老的傳統刻板印象,反而因願意多元學習,注重生活保健、持續地社會參與,使得長者逐漸開啟生命的第二春。進入高齡社會後,如何能成功老化、樂活慢活?鍾秀華說,每個人都該注意生理、心理及社會這3個層面,更建議年輕世代,即便雖然不常回家也要關心家中長者。鍾秀華點出,生理層面要注意均衡營養、固定時間運動、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另外也要注意環境安全、留意身體訊息,維持健康及身體機能運作,不僅如此,接觸適量陽光也相當重要。心理層面方面,鍾秀華說,要認識負面情緒的身心訊號,例如疲累、身體病痛會帶動負面情緒,負面情緒會陷入鑽牛角尖,並惡化負向身心感受,建議可透過休閒活動、腹式呼吸、正念觀呼吸來放鬆筋骨、調節情緒。鍾秀華表示,社會層面需多練習表達愛和關心的正向情感,學習接納和不批判的方式互動,多參與社會活動,以建立支持網絡、減少孤獨感,建議年輕世代要多陪伴家中長者,聚餐、聊天,規畫1至2次家族旅遊,讓長輩對生活有所目標與期待。
-
2020-10-20 科別.精神.身心
慢性壓力引發莫名焦慮 生理回饋治療協助找回身心平衡
常有胸悶、心悸、喉嚨梗塞、不定時頭痛、血壓高,容易緊張心臟怦怦跳、上班就拉肚子等症狀?柳營奇美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林紀宇今天表示,都是壓力大的表現。林紀宇表示,人體的自律神經系統,遍布在身體各個器官,調控著心率、呼吸、汗腺和肌肉收縮程度等各種生理反應,影響身心的狀態,有時這些反應很細微,難以當下覺察並立即調整,久而久之就會衍生成長期不舒服的症狀。患者阿明有一些莫名不舒服的症狀很久了,持續有胸悶、心悸、喉嚨梗塞的感覺,擔心自己是得了什麼疾病,跑遍各專科門診檢查,卻發現一切都正常,求助無門;王姓小主管有不定時頭痛困擾,且回到家身體還是很不輕鬆、睡眠品質也不好,覺得怎麼休息也沒什麼用。除了工作效率變差讓他沮喪,也發現血壓有逐漸升高的趨勢。上班族小美本身就是容易緊張的人,很容易感受到自己在流手汗、心臟怦怦跳。近期到任新工作後,上班就頻頻拉肚子,影響她的人際關係與工作,希望可以學習怎麼調整自己的身體狀態。林紀宇說,這些症狀屬於慢性壓力引起身心不舒服,可能源自於自律神經系統的不平衡,致使身體無法調整好內在情緒或生理上的緊繃,初期雖然不舒服,但還不到疾病診斷的程度,若長期置之不理,就有發展成身心疾患的可能。因此,除了使用藥物治療之外,還有許多紓解情緒與因情緒衍生而來的身體不適﹙如頭痛、腰酸背痛、心悸、手腳冰冷等﹚的治療方法,其中臨床精神科最常採用的就是生理回饋治療。所謂生理回饋治療,是透過生理回饋儀即時回饋的特性,可以立即看到自己的心率、呼吸頻率、肌肉緊繃度、汗腺分泌等生理狀態。臨床心理師在生理回饋治療中,會協助病人先能夠體會到細微的壓力反應,幫助提升覺察力,接著再依每個人症狀的不同,協助建立肌肉放鬆、腹式呼吸、正念冥想等放鬆策略。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可以「看見」自己生理狀態變化的客觀數據,讓病人不再覺得放鬆是一種模糊難以捉摸的感覺。另外臨床心理師也會探討可能影響症狀的生活模式、思考型態,輔以適當的心理治療策略,幫助病人在生活上有適當的壓力管理能力。近年歐美盛行的心跳變異率生理回饋治療(Heart Rate Variability Biofeedback),其主要依著呼吸頻率可以調控心率的生理現象,透過學習緩慢的腹式呼吸,達到呼吸頻率與心率反應的諧振與同步。持續的練習,可以強化副交感與迷走神經的調節能力,提升心血管調節能力與心跳變異率,並透過傳入神經影響大腦,讓身體調節能力變好,較容易處於身心舒服安適的狀態。目前已有許多研究發現心跳變異率生理回饋治療,除了可以輔助治療改善焦慮症、憂鬱症、腸躁症、前期高血壓、慢性疼痛外,在提升專注力、運動與工作表現上都有不錯的效果。通常生理回饋治療在進行2至3個月後,可學習到適當的自我調節與放鬆策略。療效產生的關鍵,除了在治療室內的學習,還務必要搭配回家持續不間斷的練習,才能夠修正原有身心與大腦的慣性產生「有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