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8 該看哪科.婦產科
搜尋
正念
共找到
113
筆 文章
-
-
2020-10-08 科別.精神.身心
失戀也要超前部署!嘉市心理健康月:校園當生命守門員
每年10月10日是世界心理健康日,衛福部統計108年國內0至24歲青、少年自殺率,與10年前比較上升54.4%,其餘年齡層皆下降至少15%,嘉義市衛生局表示,自殺去年成為青少年第二大死因,衛生局對此已進入校園推動防治,並推「失戀也要超前部署」等活動,希望校園成為守門員,讓青少年活得更健康。嘉義市將今年10到11月訂為心理健康月,市衛生局今天舉辦「桃城心生活運動」心理健康月啟動記者會,局長張耀懋號召民眾實踐「心生活6大招」,透過充足睡眠、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保持身體機能健康;練習正念冥想、培養正向人際,透過心理諮商檢視內在資源,進而提升身心靈健康。張耀懋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國內雖趨緩,社交活動逐漸解封,但國外疫情仍不斷延燒,各種真假資訊氾濫、擔心染病、社交疏離,這些訊息都可能引發民眾強烈情緒反應,造成心理健康問題。嘉義市衛生局心理健康科長陳怡靜說明,衛福部統計顯示,青少年死因首位是意外、其次是自殺,衛生局為此也走入校園,舉辦系列活動,鼓勵青少年珍愛生命、戒除網癮、少用3C,多參與人際交流活動,也期許校園師長、同儕都成為生命守門員,幫助情緒低落青少年。她說,近期也邀請心理師舉辦「失戀也要超前部署」講座,提醒青年男女、青少年如何處理情緒,學習如何面對失戀情緒,也可回顧過往經驗、省思,避免讓失戀之痛成為遺憾。
-
2020-09-24 科別.精神.身心
莫名其妙心情不好!臨床心理師教你2招防心病
42歲的李太太,因童年時期常受到父母的冷落與批評,而養成悲觀、易焦慮的個性。而今,她白天工作忙碌,晚上則要面對丈夫的挑剔,還要管教一雙個性迥異的兒女,倍感壓力。久而久之,易怒、焦慮、哭泣、失眠情況日益明顯。李太太因而前往身心醫學科就診,經醫師評估,患者長時間處於憂鬱、緊張的情緒,長期下來,身心早已無法負荷,若不調適恐有心理疾病的風險,遂轉介給臨床心理師。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臨床心理師潘奕瑄表示,經教授李太太覺察情緒與放鬆的技巧,並陪伴她嘗試用不同方式與家人溝通。2個月後,李太太學會調適壓力,也找到生活與心靈的平衡。根據統計,全球每年有近80萬人死於自殺,台灣每年則有近4千人自殺死亡,其中,飽受憂鬱、焦慮、躁鬱等身心困擾者,自殺率高於一般人,顯示其對社會之影響深遠。潘奕瑄說,人人都有過情緒低潮,出現情緒低落、身體不適、易煩躁、疲勞、睡眠、食慾改變、做什麼事都沒興致等症狀。而壓力因應能力會因為先天體質、性格、壓力因應技巧而有不同,加上生活中的壓力難以預測,所以情緒時好時壞是正常現象。她進一步說到,當情緒不好時,可從生活中抽絲剝繭,了解其原因,予以應對、接納,可獲得改善。然而,不是每個低潮的背後都有一個大事件或大壓力源,生活中不起眼的小狀況長期累積,也會在不知不覺間演變成「莫名其妙心情不好」。日子一久,將增加心理疾患的可能,因此,「如何覺察心情狀態」非常重要。不妨試著利用「心情筆記」,認識自己的心情變化。潘奕瑄指出,每天花一點時間反思,並用簡短幾句話記錄下當天快樂、悲傷、生氣、焦慮等正向、負面心情,以及影響心情的人、事、物。此方法除能抒發當下情緒,一段時間後還能覺察情緒感受,了解會影響或改善自己心情的因素。即使許多客觀因素不容易改變,但也能及時覺察壓力、提早用適合自己的方法調適。此外,她建議,平時可透過放鬆技巧,舒緩焦慮感。技巧1 漸進式肌肉放鬆法人的身心狀態是連動的,當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肌肉會不自覺繃緊,而身體緊繃則情緒也難以放鬆。若能反覆放鬆身體各處的肌肉,便能增加覺察力、提醒自己及時放鬆,並藉由身體的放鬆帶來心情的放鬆。技巧2 正念呼吸用輕鬆舒適的坐姿,閉上眼睛,把注意力專注在呼吸上,覺察雜念的同時,仍不斷試著把注意力放回呼吸帶來的感受。若能每天執行5到10分鐘,將能有效沉澱心靈、減緩壓力、提升注意力並舒緩緊繃狀態。潘奕瑄表示,許多人認為「心理健康」就是每天都很快樂、沒有壓力,但事實上,真正的心理健康其實是能夠從生活裡的喜怒哀樂中適時彈性調適。因此,不要過度害怕負面情緒,也不要責備身邊情緒低落的朋友。若低落的情緒已持續2週以上,且連帶出現身體,如食慾、睡眠、體力等症狀;或認知,如負面思考、注意力與記憶力變差等方面的改變,或者已經嚴重干擾生活,建議尋求醫師、臨床心理師的協助,度過情緒低潮。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報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 圖片設計/Kato 諮詢專家/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臨床心理師 潘奕瑄 【延伸閱讀】 預防靜脈曲張有辦法?醫師傳授生活6處方 洗腎病友最怕併發症!專家建議,預防致命殺手「肺感染」,務必這樣做 多做有氧或伸展運動 對年輕憂鬱症患者可能比吃藥有效
-
2020-09-18 科別.精神.身心
消除慢性疲勞的壓力照護 日本名醫教你輕鬆煥然一新
【文、圖/摘自高寶《遠離慢性疲勞!消除疲累大百科》,作者工藤孝文】唱歌或大聲朗讀都有絕佳的效果! 從以前人們就說女性是靠聊天紓壓,其實這是真的。女性的大腦在聆聽人說話時會產生共嗚,並做為生存的智慧輸進腦海中。而當對方能同理自己的話時,也會感到愉快。因此聊天,彼此互相同理對方對女性而言是必要的交際,心情也會愉快。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對男性反而會造成壓力。沒有女性聊天對象的人,可以唱唱歌或大聲朗讀來發洩自己的情緒,也是不錯的方法。男人盯著電視發呆的秘密男性是不是常在家盯著電視發呆,跟他說話也不理? 其實他們正處在非常放鬆的狀態下。真相是他們連電視都沒在看,放空的狀態。那時候,男性是將腦內操控左腦的語言領域關起來,讓右腦空轉,活化空間認知的領域,企圖重新建構知識。換言之,就是在整理腦中的思諸,也是接近正念的狀態。因此就算沒回應也別生氣,請在身邊守護著對方就好。催產素按摩的效果驚人!各位曉得被稱為催產素(Oxytocin)這個療癒荷爾蒙嗎?那是透過與家人、親人與寵物的接觸所分泌的荷爾蒙,具有帶來幸福感或穩定情緒、減輕壓力等作用。也被認同能有效改善疼痛或失智症的症狀,醫療機關稱之為催產素按摩療法,被大大運用在治療上。擁抱或輕輕接觸也會分泌,但「催產素按摩」效果更佳。作法是雙手貼在對方的背上,慢慢畫圓般一層一層劃大的方式進行按摩。「對他人有貢獻」是幸福之鑰具龐大人氣的阿德勒心理學中提倡「對他人有貢獻才是開啟幸福的鑰匙」。人生再怎麼不順遂,只要覺得對他人有幫助就能感覺到幸福。催產素按摩也以「想讓對方感覺到安心」的心情來進行,貢獻他人時自己也會分泌催產素產催素,而感受到幸福感與安心感。這麼說來,有家庭的女性每天都不停歇地在貢獻他人。抱持著感謝的心,替家人溫柔地按摩吧!穩定自律神經,有效對付壓力香草有消除壓力與放鬆的效果。一聞到香草的芳香,就會從鼻腔刺激嗅覺,再刺激大腦邊緣系統與下視丘。進而對人體的感情、穩定自律神經以及荷爾蒙分泌帶來很大的影響。藉由呼吸,芳香的成分吸進肺部,藥效就能從肺泡進到微血管,再隨著血流運送到全身。香草中具紓壓效果的精油有洋甘菊、檸檬香蜂草、丁香、茴香、茉莉等。用輕鬆的方法養成每天的習慣香草是光嗅聞味道就能消除壓力,且能有效對付憂鬱或女性特有的惱人問題。由於不同的香草有不同功效,尋找適合紓解個人煩惱的香草,妥善運用在生活中吧。市面上販售許多香草相關的物品,其中,也有能輕鬆使用在每日生活中的香草茶以及身體乳或護手乳等。除此之外,也很建議將精油型的香草做為按摩精油使用。將適合自己的香草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好好來運用吧。
-
2020-08-14 科別.腦部.神經
阿茲海默症可防,這19條建議請細讀!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鬱金泰教授團隊聯合該領域國內外知名學者組成的專家組,在國際權威期刊發表了全球首個阿茲海默症循證預防國際指南,引發業內外的高度關注,不僅國內媒體廣泛跟進,多家國外媒體也做了大篇幅報導。究其原因,阿茲海默症已成為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之一,且全球尚無特效療法能阻止或逆轉病情的進展。那麼,這份全球首個阿茲海默症循證預防指南到底提出了哪些生活上可採納的建議?為什麼提出這些建議?鬱金泰臨床團隊集合相關專家的建議,對這版預防指南進行了解讀,主要用來回答:第一,推薦了什麼(What);第二,為什麼推薦(Why);第三,怎樣實施(How )。阿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癡呆」,隨著老齡化進程加速,患病群體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阿茲海默症是可以預防的,有效控制危險因素、合理利用保護因素可以顯著降低阿茲海默症的發病率和患病率。遺憾的是,尚無針對這一嚴重威脅人類健康腦重大疾病的國際循證醫學證據來指導臨床實踐。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臨床研究團隊聯合國內外知名學者,制定了全球首個阿茲海默症循證預防國際指南,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頂尖雜誌《英國醫學雜誌》子刊。研究人員根據循證醫學標準,最終形成瞭如下建議,希望對廣大讀者有所提示。1.體重管理推薦理由:65歲以下人群應維持正常體重指數(BMI),通過合理均衡體育鍛煉、熱量攝入及正規行為計劃,以期使BMI達到並保持在18.5-24.9公斤/平方米範圍內(比如,一個人身高1.6米,體重50公斤,那麼其BMI指數是50/1.6的平方=19.53,即在推薦範圍內);65歲以上人群則不宜太瘦,65歲以上人群若出現體重減輕趨勢,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中年超重和肥胖患者體內脂肪代謝產物可能造成腦Aβ沉積增多,還會引起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使阿茲海默症風險增高約64%。老年體重下降可能是腦內病理沉積的阿茲海默症臨床前期表現,體重變化更小的老年人,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降低約40%。措施建議:65歲以下超重和肥胖人群通過科學合理的飲食和運動將BMI控制在30以下,65歲以上人群增加優質蛋白攝入,保持BMI大於27,有可能降低阿茲海默症發病風險。同時,老年人應定期監測體重、體脂率等指標,若出現較大波動,密切關注認知功能改變。2.體育鍛煉推薦理由:每個人尤其是65歲以上者,均應堅持定期體育鍛煉。原因分析:體育鍛煉能通過改善平衡、減少跌倒次數等提高老年人認知功能,也可促進神經再生、減少腦內Aβ沉積,長期堅持有氧運動還可以增加海馬體積。措施建議:特定範圍(0-2000 kcal/週或0-45 MET-h/週)內的體育鍛煉對阿茲海默症預防有益處,運動量每增加500 kcal/週或10 MET-h/週,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將降低約10%。建議中老年人多進行有氧運動,根據體檢結果及自身勞動能力,選擇合適的鍛煉方法,安排合理的運動強度。3.認知活動推薦理由:多從事刺激性腦力活動。原因分析:認知刺激活動能使癡呆發病風險降低50%,即使在有癡呆遺傳易感性的個體中也是如此。認知刺激活動參與得越多,腦儲備越高,癡呆風險越低。措施建議:多參與認知刺激活動,如閱讀、下棋、學習新技術、玩腦認知訓練遊戲等,不僅能有效預防癡呆,還可以提高總體生活質量和社會參與度。4.煙草推薦理由:不要吸煙,也要避免接觸環境中的煙草煙霧,對吸煙人群應向其提供諮詢服務、尼古丁替代治療及其他藥物治療來配合行為計劃或正規戒菸計劃。原因分析:煙草中含有神經毒素,可直接損傷神經元,造成認知功能下降,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40%。規範的戒菸管理與治療,可使阿茲海默症新發病例顯著降低。二手煙也增加患病風險。措施建議:對未吸煙人群,不要吸煙,要避免接觸環境中的二手煙。對吸煙人群,應鼓勵其戒菸,主動向醫務人員諮詢尋求幫助,制訂正規戒菸計劃。對有頑固煙癮者,可使用尼古丁替代治療及其他藥物治療來幫助其戒斷。5.睡眠推薦理由:保證充足良好的睡眠,出現睡眠障礙時要諮詢醫生或及時治療。原因分析:睡眠障礙會導致大腦無法有效清除腦內有毒代謝廢物(如Aβ和tau蛋白),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70%。睡眠時間與阿茲海默症呈U型關係,夜間睡眠不足(10小時)均可增加阿茲海默症發生風險;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失眠、日間功能障礙(如白天經常犯困)、在床時間過多等也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發生風險。措施建議:保持日間精力充沛和適當的夜間睡眠時長(不少於4小時,不超過10小時),保證良好睡眠質量,積極治療失眠、呼吸暫停綜合徵等睡眠障礙疾病。6.糖尿病推薦理由: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罹患糖尿病,對糖尿病患者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減退情況。原因分析:糖尿病患者外周胰島素抵抗狀態會造成腦內胰島素含量減少,干擾Aβ清除,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70%。即使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胰島素水平異常也會增加癡呆風險,其中空腹血糖水平大於7.75mmol/L時,癡呆風險增加20%,規範的降糖治療有可能降低癡呆的發病風險。措施建議:早期篩查血糖異常的人群,對其進行生活方式乾預,積極預防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應遵醫囑服藥,將各項指標控制在正常範圍內,同時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的改變。7.腦血管疾病推薦理由: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用藥,維持腦血管系統良好狀態,避免罹患動脈粥樣硬化、腦低灌注或其他腦血管疾病;對卒中患者,尤其是腦微出血患者,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改變,並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保護其認知功能。原因分析:腦血管疾病會造成腦內低灌注,引起神經元缺血損傷,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40%,其中腦微出血可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70%。措施建議:中老年易感人群應通過藥物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控制好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如吸煙、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腦血管病患者要積極防治。8.頭部外傷推薦理由:保護頭部,避免外傷。原因分析:65歲以後的頭部外傷會使阿茲海默症發病風險增加35%,且發生次數越多、損傷程度越重,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就越大。頭部外傷可直接損傷腦結構,還可通過氧化應激途徑介導腦損傷。措施建議:建議中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跌倒和頭部撞擊,盡量避免危險性場景,如接觸類運動等,在高危情境下盡可能採取佩戴頭盔等保護措施。9.衰弱推薦理由:晚年保持健康強壯的體魄;對於越來越衰弱的人群,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衰弱是指由各種因素引起的與年齡相關的機體儲備和功能的下降,可造成機體對內外應激的反應能力下降,有可能引起阿茲海默症相關的蛋白沉積等,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39%。措施建議:75歲以上老年人應從飲食中充分攝取蛋白質、維生素以及多種礦物質,有規律進行有氧運動,定期檢查身體活動量和認知機能,預防感染,遵醫囑服藥。10.高血壓推薦理由:65歲以下人群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罹患高血壓。原因分析:中年時期(≤65歲)患有高血壓,阿茲海默症的發生風險增加38%。中年收縮壓/舒張壓分別超過130/90mmHg時,癡呆的風險顯著上升。高血壓可以導致動脈硬化、慢性腦灌注不足和微循環障礙,誘導阿茲海默症相關的病理改變。措施建議:對中年血壓正常人群,建議定期監測血壓,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戒菸限酒、減少鈉鹽攝入),避免情緒激動,積極預防高血壓。高血壓病人,按照醫生建議血壓控制水平,避免血壓波動過大。11.直立性低血壓推薦理由:對於直立性低血壓患者,應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直立性低血壓表現為站立後收縮壓較平臥位時下降20mmHg或舒張壓下降10mmHg。患有直立性低血壓的老年人,阿茲海默症發生風險增加18%。體位性的血壓下降可以導致短暫的腦灌注不足,進而導致微循環障礙,誘發阿茲海默症的病理髮生。措施建議:直立性低血壓患者要積極尋找和去除導致直立性低血壓產生和惡化的原因,如藥物作用、脫水、感染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增加鹽和液體攝入,加用腹帶和壓力襪等措施幫助改善血壓。必要時,可使用短效升壓藥替代治療。12.抑鬱推薦理由: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對已有抑鬱症狀的患者,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抑鬱是阿茲海默症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抑鬱可通過影響阿茲海默症病理、激素、神經生長因子、海馬體積等,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23%。措施建議:學會自我調節、合理傾訴來排解消極情緒和負性思維,建立積極的心理應對方法。抑鬱患者要積極求醫,可嘗試用正念冥想、有氧運動、心理治療等結合抗抑鬱藥物治療。13.心房顫動推薦理由:維持心血管系統的良好狀態,房顫患者需用藥物治療。原因分析:房顫可以導緻小動脈低灌注和毛細血管高壓狀態,引起腦灌注不足,使阿茲海默症的發病風險增加63%。以華法林為主的抗凝治療可以使癡呆風險降低29%。措施建議:房顫患者要積極地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凝藥物治療,而對於藥物有效性以及安全性的選擇上,應當遵照醫囑執行,可以適當選擇新型口服抗凝藥。14.精神緊張推薦理由:放鬆心情,平時避免過度緊張。原因分析:精神緊張會引起體內激素水平升高,誘發腦內炎症、增加Aβ和tau蛋白沉積,導致海馬結構和功能損害,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約56%。措施建議:保持積極向上、樂觀的心態。精神或軀體高度緊張或出現明顯焦慮症狀時,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自我調適、放鬆訓練、冥想訓練、認知行為治療、音樂療法、物理或藥物治療。15.教育推薦理由:早年應盡可能多地接受教育。原因分析:在30歲以前接受更高的學校教育能使阿茲海默症發病風險降低51%,受教育的年限每增加1年,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降低7%。提高教育水平可能通過改善個人生活方式、社會經濟水平、增加認知儲備等減少癡呆的風險。措施建議:建議在30歲以前接受更高水平的學校教育(>6-15年),至少接受中學教育,以預防和減少晚年癡呆的發生。終身教育也被證明能夠預防癡呆。16.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推薦理由:定期檢測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對於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應用維生素B和/或葉酸治療,同時密切監測其認知功能狀態。原因分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3 mmol/L)可介導血管損傷,導致腦組織缺血,並通過促進Aβ和tau蛋白沉積,使阿茲海默症患病風險增加67%。措施建議: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患者,可通過服用維生素B和/或葉酸治療,將同型半胱氨酸控制在5-15 mmol/L範圍內。17.維生素C推薦理由:飲食攝入或額外補充維生素C可能會有幫助。原因分析:維生素C作為一種抗氧化劑,可以對抗氧化應激損傷導致的阿茲海默症神經退行性改變。額外補充維生素C可以顯著降低16%的阿茲海默症風險發生。措施建議:建議中老年人多攝入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18.雌激素替代療法推薦理由:對絕經後婦女,不建議應用雌激素替代療法預防阿茲海默症。原因分析:綜合多項研究,雌激素替代療法並不能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反而可能會加劇阿茲海默症進展,特別是療程超過10年者,因此不推薦。19.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推薦理由:對於認知損害的患者,不建議應用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預防阿茲海默症。原因分析: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雖然可以改善阿茲海默症的臨床症狀,但是12項臨床研究匯總結果發現,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並不能降低阿茲海默症的發生風險,因此不推薦。專家組還對其他的阿茲海默症風險因素做了評價,包括社會關係、飲食模式(如地中海飲食、DASH飲食、MIND飲食等)、魚類攝入、非甾體類抗炎藥、骨質疏鬆症、心力衰竭、心肌梗塞、飲酒、飲茶、喝咖啡、殺蟲劑暴露、飲水中含矽過量等。雖然這些因素目前證據級別不夠高,並未作出推薦,但將來隨著阿茲海默症相關危險因素和預防臨床研究不斷進展,指南推薦的相關內容和級別還會不斷變化。(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8-13 養生.抗老養生
20年內罹4種癌,卻能與癌共舞!名醫陳衛華給癌症患者的4個貼心建議
一星期至少有6天,走路、吹蕯克斯風、靜坐1小時以上,幫患者看診6小時。聽起來是位正常、健康的醫師?對!他是心臟內科名醫陳衛華,但讓人不敢置信的是他患有4種癌症,扣除掉必須的治療過程,他作息如常,保養得宜,神態爽朗,甚至主動關懷別人,「飲食忌口是一定要的,有宗教信仰和家人愛的支持,幫助我坦然面對病魔。」 還有其他秘訣嗎?「憂慮只會帶來反效果,我想開了,就是『放下』2字,因為放下,我學會了與癌共存,也可說是與癌共舞」。 32歲起,陳衛華在15年內陸續罹患骨癌、腎臟癌、甲狀腺癌,因骨癌開刀而切除了左腳大姆指,42歲切除右腎的腎臟癌腫瘤。 47歲再接受甲狀腺癌的腫瘤手術,但他一直沒料到第四個癌症血癌如影隨形,緊跟在第三個後面,潛伏在他的身體裡。 誤以為白血球增生症,竟是血癌悄然上身 不疾不徐,娓娓道來,陳衛華平靜得像在敘述某位患者的病例。 在為腎臟癌做放射治療時,因擔心癌細胞容易轉移到其他部位,他一年不得不照3、4次CT電腦斷層檢查,期間還照過1次正子掃瞄,化學幅射進到體內,當甲狀腺癌開刀、抽血時已發現白血球數量高達17,000,卻非發炎引起,後來醫師說是白血球增生症使然,自己會好起來,他就暫時沒放心上。 只不過,白血球數量仍然居高不下,他認為事出有因不單純,9年前,陳衛華委託信得過的學弟檢驗DNA,判斷是慢性淋巴白血病,「我沒把它當成癌症,而是視作慢性病,多活一天『賺』一天,比醫師預想的頂多再活10年,我已經活過了其中9年。」自覺目前身體狀態維持得不錯,「我相信一定能夠再多活幾年!」 家人、信仰、興趣 生活充滿勇氣與正念 也曾怨懟、自憐,覺得生不如死,但妻子悉心照顧三餐飲食,旅外的兩個孩子買營養品並幫他打氣。 佛教的正信、正念、正法、正道是他對應血癌的精神支柱,因而早餐前、晚餐後禪定,幫助安定內心,唸著「唵嘛呢叭咪吽」6字真言如與慈悲的佛對話,智慧的蓮花開了,一切圓滿。 才跟著老師上完8堂課,不懂看譜的陳衛華從此會哼唱的歌就能吹奏得出來,還灌錄包含19首的CD分享親友,最滿意的兩首是日本老歌《戀人》、《你是我的生命》,每天吹奏蕯克斯風,練就中氣十足的肺活量。 穿著輕鬆自然、一頭黑髮、慈眉善目的陳衛華,看來與樂活長者無異,老婆喊他:「該換雙鞋了,我買給你。」他也喊回去:「這雙還沒壞,不想換。」 感激妻子一直陪伴著他,鼓舞勇氣,「如果問我座右銘是什麼,我的答案是:不要老看過去,因為它已經過去了。」 用「心」過生活!生命變彩色,癌症就失色 陳衛華總是對癌症患者說,放寬心,不緊張,別憂鬰,因為癌症可說是一種慢性代謝疾病,怨天尤人的負面情緒會把身心帶進無氧的醣解系統環境裡,助長癌細胞生長迅速,因此,不想未來如何如何,活在當下就好。 「醫生的天職正是教育病人防範疾病上身。」但凡有人打電話到他的宏信診所諮詢癌症或三高,他熱心地免費提供衛教知識與經驗、心得。 每到中午,他喝一杯磨豆咖啡,獎勵自己飲食正確、生活習性適當;看過動物頻道節目,晚上11點,躺在床上,拈花微笑,慢慢地睡著。 陳衛華用「心」過生活,生命是彩色的,癌症就相形黯然失色。 給癌症患者的貼心建議 1. 看病診斷,要找信賴的家醫科或專科醫師,聽取2位的意見也可行2. 攝取優質蛋白質、脂肪,例如Extra Virgin橄欖油,吃雞肉白肉代替牛肉紅肉,攝取糙米、胚芽米混合米飯與氽燙蔬菜3. 不吃高GI(高升糖指數)碳水化合物和含糖飲料、甜食、膨鬆麵包、非天然成分的醬油,拒絕反式脂肪酸和油炸食物4. 聽音樂放鬆●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極簡人生,也可以活得高貴!老教授的智慧:重視3件事,人生才是最踏實、穩定.退休後失去工作上的角色,你也產生焦慮了嗎?3個調整心態的方式,喜迎快樂新生活.48歲確診乳癌,讓丈夫抱著她大哭 花漾阿嬤:一個疾病的歷程,讓後半輩子變得更棒了
-
2020-08-03 橘世代.健康橘
健身教練秘密觀察:迷上健身的太太很多有這特徵
阿強當健身教練好幾年了,他慢慢歸納出幾種常見的客戶類型,在熟女以上的年齡層,最常見的類型就是「婚姻不幸福」。阿強說,這些太太都相當拚命訓練,把身材維持得很好,一部分人會找機會約教練私下吃飯、出去玩,有些教練會配合製造一點曖昧,以留住客戶。已經結婚生子的阿強就靠著戴婚戒、不時聊起老婆和育兒經,和這類客戶維持友善的安全距離。性學博士、悠仁婦兒聯合診所副院長周吟柔分析,男性主要透過視覺來感受性吸引力,因此女性結婚前,會比較積極維持外貌和身材。完成結婚生子的任務之後,女性因為負擔較多家務,通常也無暇顧及身材的維持。周吟柔表示,當先生將注意力轉移到小三或其他年輕貌美的女性身上,太太驚覺不妙,才有動機要追求年輕,「因為身體年齡無法改變,就會去健身,恢復以往的身材。」另外加上孩子已安全長大,母職階段任務達成,女性的性功能又在四十幾歲才達到巔峰,過去被母性所壓抑的純粹慾望會浮上檯面。台灣大學學生心理輔導中心臨床心理師洪千惠表示,現代社會文化、教育、勞動力、人生價值觀念都已與傳統不同,女性的自主性和獨立能力都提升。一方面女性較能夠表達個人情緒或婚姻狀態,一方面女性有比傳統時代有更高的意願和能力去選擇家庭以外的活動,自我照顧的方式更多元。洪千惠分析,雖然俗話說「女為悅己者容」,但女性積極改善外型,不見得純粹是為了討好或報復伴侶,也有讓自己愉快的成分。藉著投入運動,女性可能得到歸屬感、滿足與人連結的需求;身體變得更健康強壯,也滿足了自己的生理和安全需求;身材曲線變好,自尊與自我實現等高層次需求也獲得滿足。洪千惠表示,討好或報復對方,不會讓自己更快樂,特別如果對方沒有出現自己預期反應,長久下來往往會產生憤怒、失望、挫折等負面情緒。這種做法也是將自我的快樂和價值,建立在他人的評價與回饋上,會使女性失去自主性和自尊。面臨到太太出走的壓力,先生該怎麼辦?洪千惠建議,可以多關心太太,並且幫助太太理解,自己很珍惜她,當她需要時,自己都願意陪在她身邊,提供適當的回應。婚姻是兩個人的事,要安頓彼此,度過難關,洪千惠建議雙方都要練習「正念溝通」的態度與方式,展現同理、支持、不輕易評價批判的態度。正念的定義是「刻意的」將注意力放於當下,對一刻接著一刻的經驗「覺察」而「不給予評價」。聆聽者不急著給予想法或糾正打斷的,允許與自己全然不同的立場。表達者以和善、慈愛的態度傳達自己真正的需求,並非以期待、要求、指責對方。精選延伸閱讀↘↘↘。請問潘若迪/50+運動原則「可以慢,但不可以斷」。退休後「做自己老闆」 健身設目標,3個月拿全國冠軍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23 科別.新陳代謝
吃得好撐,但總覺得不滿足?「味覺滿足感」需要20分鐘的時間
文章出處/節錄自《正念飲食:覺察自己為什麼吃,比吃什麼、怎麼吃更重要!》(由正念飲食覺知訓練教師 顏佐樺醫師專業譯筆) 當我問大家,如何知道什麼時候該停止進食,最常見的答案是:「需要二十分鐘。」問題是,二十分鐘已經足以讓我們吃下很多的食物!然而,好消息是「需要二十分鐘」只對了一半。我們的身體會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該停止進食,而這些訊息不到二十分鐘就會出現。問題是,我們會在盲目地吃時錯過這些訊息。這些訊息一直存在;我們只是沒有留意到它們而已。就如我們在看書或看電視時,可能就聽不到伴侶跟我們所說的話。可能要到對方把音量放大我們才會注意到。這跟「足夠」的感覺一樣。未經留意,我們可能不會發現它的存在。過飽而感到不適時,我們突然心想:「我為什麼吃那麼多?」只需聆聽身體所發出的訊息,就能夠提早感到飽足。進食的同時,身體進行了三個不同的生理過程來讓我們感到「飽足」。這三個元素包含味蕾立即的反應及味覺滿足感;因吃下食物導致胃部漸漸撐大的腹部飽足感;以及身體飽足感,這隨著食物消化吸收,血糖及其他營養素增加有關。讓我們仔細看待這三個過程,從食物第一口就會被啟動的味覺滿足感開始。味覺滿足感有些食物味道比較好。我們都知道這一點,我們也知道自己對某些食物的偏好跟其他人總是不同的。我用「味覺滿足感」來描述食物多好吃以及它當下的味道。飢餓的時候,食物特別好吃。這是因為當我們需要熱量時,味蕾變得比較敏銳,強烈地將這些訊息傳送到大腦。當我們繼續進食,味蕾很快的就會疲乏(不太餓的時候疲乏的較快,餓的時候較慢)。因此,食物在一剛開始總是比較好吃。我們的味蕾可以偵測五種訊息──甜、酸、苦、鹹、鮮。用餐時,我們會經不同味道刺激所引發的不同味覺反應,感到味覺滿足感上上下下。然而,無論食物在剛開始有多美味,我們的味蕾只能在短時間內完整地經驗及辨識味道。一旦味蕾疲乏了,同樣的食物吃再多也不會重新刺激這些味蕾。味覺的敏銳度可以重新被不同的食物刺激,但是對這類食物的味覺也會漸漸地減弱。你可能會再次回到第一個食物,希望重新找回更多味道。雖然味蕾會慢慢恢復,但是因為你已經沒那麼餓了,這也會減低味覺的經驗。當我們的味蕾對某種食物味道不再敏感,我稱之為味覺滿足感(實際上指的是特定感受飽足感),導致味覺滿足減低。可以把味覺滿足感想像成十分(超棒)到一分(噁心)。然而,不是像飢餓感的量尺,而可以想像成會上下來回的量表。當我們充分享受當下經驗時,前面幾口分數可能會先上升(特別是複雜口味的食物),但是當你仔細注意,也許會很驚訝地發現,很快就會出現味覺飽足,接著味覺滿足感隨之下降,你會先吃其他的食物,讓味蕾有些時間恢復,因此味覺滿足感慢慢回升,但是不會再像飢餓的時候那麼高,之後味覺滿足感再往下掉。一般分量就足以讓它下降很多(這感覺因人而異,也因為不同的食物、不同的飢餓程度而異。你可以實驗看看)。味覺滿足感是三種內在飽足滿足感訊息中最快速的。因此,刻意留意每個當下味覺滿足感的變化會很明顯,但是很多人卻完全不自覺。我們不多加留意甚至想要追逐味道,為了找回前面幾口的愉悅感而持續進食,但這是不可能的。我們持續進食,心想:「我要更多……我要更多……我要更多……」事實上我們卻得到愈來愈少的滿足或真正的愉悅,這個經驗可能引起類似成癮的感覺,或是在某些食物前感到無法自我掌握。若不經覺察,你可能想要追逐甜點或薯片當初的味道,然而透過正念覺察,你會發現鹹味、高脂、甜味的食物,能夠很快地滿足味蕾,同樣也會很快地使其疲乏。最後只剩甜膩、過鹹或油膩感。舉例來說,我的個案會告訴我,他們無法從薯片中嚐到真正的味道,只有鹽巴的味道。雖然鹹甜高脂的食物剛開始味道很棒(味覺分數到達十分),但是很快地就會失去吸引力。吃了幾口之後,這些大部分人歸類為「引人犯罪」的食物,其實只提供非常有限的愉悅感。食物愈經加工、愈精緻,你留意到的味道就愈少。
-
2020-07-12 科別.精神.身心
心靈破網1/兩百萬人精神病求醫 僅1%接受深度心理治療
身心負荷失衡求診人數逐漸增加,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台灣去年度高達211萬人因精神疾病求醫。在治療上,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被認為角色並重,但目前平均百名病人,僅一人使用健保給付的40分鐘醫師晤談(健保正式名稱為深度心理治療)。醫師擔心,最怕病人沒有機會利用健保資源,又付不起坊間一兩千起跳、甚至高達數千的諮商費,未能根本性處理身心壓力源,使病症反覆發作。台灣精神醫學會副秘書長、草屯療養院院長藍祚鴻說,完整的精神醫學治療,應涵蓋生物(藥物或經顱磁刺激治療)、心理與家族社會面向的治療。有些疾病的發生與患者個人的生活模式及行為模式有關,個人生活模式如家庭或校園生活帶來的壓力,行為模式則是指個人應對壓力刺激的反應方式,這些困境均無法單透過藥物解決。繪本《親愛的,你多麼幸運》的文字作者圈圈,生於經濟弱勢家庭,自幼遭遇忽視、霸凌,陸續被確診躁鬱症、解離性失憶症等。她高中左右開始服用安眠藥、抗鬱劑等藥物,但吞藥數年並未根治,更隨年齡增長惡化發展成邊緣性人格,在20出頭歲、原應是充滿希望的年紀,卻多次自殘,心靈與身體滿布傷痕。幸運的是,她偶然接觸到馬偕醫院自美國精神醫學會引進的「辯證行為療法」。這種心理治療涵蓋50項幫助病人的技巧,像是教導患者釐清各種情緒,觀察失控前兆且運用技巧中止失控,討論如何累積正面情緒,學習分辨人際關係中複雜的目標,學習如何改善關係或建立新關係等。圈圈每周一次搭車北上接受這項治療,兩年後,她已進步到不再需要吃藥。第三年起,醫師評估她不用再作心理治療了。之後,她將自己曾迷失於黑暗、慢慢循光看見希望的心路歷程出版成冊,盼將這份能量傳遞給陷低谷的病人與家屬。台北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方俊凱說,院方為提供患者負擔得起的心理治療,嘗試彙整政府部門資源,申請健保給付以及其他部門計劃經費。像圈圈過去那樣的邊緣性人格個案、嘗試自殺個案或藥酒癮個案等,接受辯證行為治療均毋須自費,可安心在專業團隊的協助下重建身心健康,再造生命。不過,許多病人並沒有機會接觸到負擔得起且完整的療程。去年度健保數據顯示,接受健保給付40分鐘晤談的人數僅占我國精神疾病患者的百分之一,且接受治療者平均只進行2.57次。憂鬱症患者接受這項治療的比率仍低,重鬱症患者治療率為百分之三,輕鬱症患者為百分之一,平均治療次數同樣只有兩、三次。醫界普遍認為,這樣的數字偏低。對照國際,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張家銘說,美國2007年醫療費用支出調查(MEPS)顯示,美國憂鬱症患者當中,只有五成一的人單用藥物,逾四成二的人同時接受藥物與心理治療,百分之六左右的人甚至只接受心理治療,沒有服藥。再看德國,台灣營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理事長、安南醫院研究副院長蘇冠賓說,德國身心疾病住院患者若無立即自殺風險,近乎半數不以藥物治療,且全數接受心理治療或其他非藥物治療,如物理治療、正念療法、營養療法、經顱磁刺激療法等,健保皆買單。蘇冠賓說,「我國身心困擾人數與日俱增,政府應積極思考如何展有效的整合性治療模式」。
-
2020-07-08 科別.腦部.神經
再不注意恐殃及全身!醫師:6表現是大腦正在發炎
台灣在疫情期間,全民認真防疫之下,流行性感冒減少,但疲倦、焦慮、失眠、食慾差、莫名的不舒服等症狀卻增加了;其實,這很可能是「發炎」的症狀,特別是「大腦發炎」!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精神暨長期照護部主治醫師黃智群表示,發炎是人體正常的防禦機制,當面對病菌、異物或受損細胞,免疫系統會啟動一連串反應將它移除。而人體的心理—免疫—疾病三者關係密切,牽一髮而動全身,過去認為發炎特徵就是紅、腫、熱、痛,但近年來,醫學研究發現「腦部發炎」會引發精神疾病的證據,改變對發炎的認知。黃智群引述相關研究指出,壓力過大、作息紊亂、自體免疫問題、代謝異常、外來刺激物(例如PM2.5),都會引發慢性發炎。另有研究發現,PM2.5細懸浮微粒侵入人體後,不只呼吸系統受損,還會引發全身性發炎,例如加速血栓及動脈粥狀硬化形成,且對孩童的影響還有神經發展障礙、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關聯性。此外,不健康的飲食,則會減少腦部滋養因子、胰島素抗性,還有增加氧化壓力,像是高熱量飲食最容易傷害大腦的海馬迴,讓記憶力減退;另外,研究更發現,若媽媽在懷孕期間吃太多飽和脂肪或反式脂肪,會引起胎兒海馬迴微膠細胞活化,孩子在長大後,身體也更容易發炎。現在已經越來越多證據指出,含糖飲料與發炎指標上升有關。要怎麼判斷自己有沒有慢性發炎?黃智群說,可以觀察自己是否有下列六項發炎常見的症狀,例如:疲倦、心情莫名低落、焦慮、不耐煩,或者有些消化道、皮膚與呼吸道症狀,是否有無法解釋的疼痛或是經常感冒;若長期有這些問題反覆出現,很可能是身體正處在慢性發炎的狀態。雖然慢性發炎影響我們身體各器官、系統,看起來很難解決,但是,臨床治療也發現,這些擾人的病症,也可以透過減壓、良好飲食、正常作息與正念練習來改善,甚至是預防。黃智群強調,進行防疫新生活,其實也是在控制、預防發炎狀態。戴口罩,不只是防感染,也可以防PM2.5對神經發展的傷害;外出曬太陽,不僅能藉由陽光殺菌,也可以維持生理節律,讓心情愉快,此外,學習正念呼吸,不但減緩壓力,且能控制發炎的狀態。延伸閱讀: 身體毒素通通藏在臉! 超容易犯的日常9個NG習慣是元凶 慢性發炎都是自己吃出來的! 5地雷千萬不要踩
-
2020-04-08 科別.精神.身心
疫情恐慌症候群? 疫情延燒民眾擔心感染緊張求醫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國內確診案例不斷增加,疫情延燒,媒體天天報導疫情新聞,最近有民眾向衛福部朴子醫院身心科醫師張凱棠求助,指稱工作忙壓力大,每天接收大量疫情訊息,擔心感染,公共場合擔心迎面而來民眾可能帶病毒,產生失眠、易生氣、缺乏耐心,甚至出現吸不到氣、心悸、冒汗、手腳麻木等恐慌症狀。張凱棠說,台灣目前確診病例大多來自境外,不需過度恐慌,過多疫情資訊,造成不必要採購與緊張情緒,結果產生囤積民生物資,搶購口罩、酒精情形。為減少不必要恐慌,對疫情動態,不要反覆大量查看,尤其對未查證資訊更應小心看待,有需要時可查詢疾病管制署或衛福部官方網站相關資訊,獲得正確資訊,建議民眾保持情緒穩定,按照政府提供防疫方法。 張凱棠建議民眾,可以利用腹式呼吸法減緩焦慮症狀,腹式呼吸法主要是以緩慢且深長的呼吸方式,調節自律神經系統,達到放鬆效果,將注意力從壓力環境轉移開,專注自己呼吸,這種呼吸法可幫助減輕焦慮不安的情緒,另正念減壓方式也受歡迎。對居家隔離或檢疫民眾,張凱棠建議替自己計畫時間表,保持規律生活,做平時沒機會做的事,如看書、看電影、整理家居環境,不要因為隔離中斷社交生活,可利用電話、通訊軟體與親友聯絡,規律生活、親友支持,保持愉快心情,度過隔離期間。朴子醫院心理師推薦參考「法鼓八式動禪系列的APP」,在家下載觀看,以動禪方式享受身心放鬆感覺,在家練習正念減壓方法。
-
2020-04-05 新聞.健康知識+
防疫在家工作可能面臨什麼問題?10訣竅提升工作效率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許多人開始待在家進行遠距工作。有的人覺得不必進公司很開心;也有人覺得作業不便,或因為在家工作而效率不彰,使工時拉得更長。蓋洛普(Gallup)的研究發現,當員工遠程工作時,會提升敬業度;國際遠距工作平台Flexjobs的數據則顯示,遠距工作者往往更快樂。在家工作可能會面臨什麼問題?這是過去每天要進辦公室的上班族沒有過的體驗。在開心之餘,先請專家點出問題與解決之道,協助你在接下來的遠距工作時間,更能得心應手。1.明確建立工作時數在家工作常見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工作和休息的界線模糊,常難以畫清。這就是為什麼專家認為安排固定的起床、工作、睡眠時間非常重要。曼哈頓的心理治療師Lucas D. Saiter說:「如果沒有做好分界,工作就會滲透到個人生活中,嚴重造成生產力損失。」2.工作前的儀式讓新的一天有好的開始,你需要一些儀式,想想,什麼能賦予你能量、平靜?有些人可能是淋浴,有些人可能是喝咖啡或閱讀報紙,花一點點的時間讓自己平靜,然後進入工作模式。3.換掉睡衣很多人覺得在家上班的好處,就是可以蓬頭垢面、省去換衣服裝扮的麻煩。但換件衣服,可以幫你提醒大腦「該上班了」,即使只是換上一條瑜伽褲也可以。「當我們穿著睡衣時,很難嚴肅面對工作,因為我們的大腦會覺得這是休閒時間。」醫學博士Marcey Rader認為,穿著可以舒適,但不該是你睡覺時的樣子。4.在特定的區域工作提高在家工作效率的關鍵,在於有專屬的工作空間。大腦跟家裡不同的空間、會有不同連結,例如吃飯的桌子、烹飪的廚房、睡覺的床,因此必須有一個特別創建的空間,使大腦與工作連結。當然這對居住在套房的人不太容易,但可以嘗試努力騰出一個只給工作專屬的小空間。5.注意時間的利用這有點類似在編預算之前,先了解自己的花錢習慣,請注意你在家的時間利用,以提高工作效率。「是否花太多時間回覆電子郵件?是否花太多時間做無謂的等待?如何確立任務優先順序?」研究正念與壓力管理的生活教練Susan Petang說,如果你意識到自己每天花三小時盯著社群媒體,那麼請開始調整自己的習慣。6.別讓家事干擾你在家工作並不意味你有更多時間做家事。讓家人理解,你是在工作,不要因為你在家而要求做更多家務。把家事留在工作完成之後,畫分兩者的距離,才能同時提升做這兩件事的效率。7.設置計時器確定工作任務優先順序後,設定計時器,然後將精力集中在其中一項任務上,直到計時器響起。無論是以半小時或一小時為單位,設定計時器除了提升效率,也能讓你定時離開電腦伸展一下。8.作有意義的休息暫停工作對於提高生產效率非常重要。心理治療師Lucas D. Saiter建議「採取有意義的休息」,例如到附近公園散散步或打坐等。離開一會兒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會讓你精神煥發。9.練習「單任務」處理現代人習慣多工,一次同時處理很多事情,以為能提升工作效率,事實恰恰相反。專職改善時間管理和生產力的Melissa Wolak教練說,大約只有2%的人能夠執行多任務處理。「當你一次專注於一項任務,大腦效能會更高,更有生產力。」單任務處理是集中腦力和精神的最佳模式,但這對在家工作的人尤其困難,因為有太多讓你分心的事物。10.工作完成後的整理即使你家已經亂成一團,也請嘗試保持工作區域的整潔,那些零亂的物件只會讓腦袋壓力更大。在每個工作日結束時,花一點時間清理,明天的你會感謝今天的你,為他保持一個整潔的空間。
-
2020-03-26 橘世代.好學橘
從死神邊拉回自己!丐幫滷味老闆夫妻「越難,越正念」
極負盛名的丐幫滷味總公司在彰化市,創辦人董事長王能宏和妻子執行長陳秋霞民國79年從一家小小的泡沫紅茶店做起,夫妻倆曾同時經營幼兒園和紅茶店,最後因幼兒園虧損讓他們負債近二千萬,陳秋霞說,那段追著錢跑的日子真是痛不欲生,但也讓她體驗到愈是在困境,愈要有正念,才能度過難關。陳秋霞說,當年以泡沫紅茶店為主,滷味只是配茶茶點,他們看金庸小說,覺得所謂天下第一幫是丐幫,丐幫既豪情,又能遍及天下,店名就叫丐幫。早期專做加熱式滷味店很少,陳秋霞娘家是做辦桌外燴,從小幫忙,手藝好,她台中師專幼保科畢業後,先在公立托兒所當老師,紅茶店就由王能宏經營,她下班一起幫忙,由於兩人堅持不賣隔天食材,所以沒賣完的就自己吃,滷味吃久也會膩,就亂加菜、加麵,變出的滷味剩食料理特別好吃,後來乾脆也賣這樣的加熱式滷味,沒想到生意大好。王能宏說,當時一天就可以有2萬元營業額,那時鄉下一幢房子也不過50、60萬元,夫妻倆賺到第一桶金,存了360萬元,決定開幼兒園,但因聽了錯誤資訊投資太多,硬著頭皮借貸上千萬元,沒想到成了惡夢的開始,雖然他們堅持用最好的教材,園長陳秋霞也很獲好評,連國小校長都把小孩送到幼兒園,但在貸款種種高成本下,幼兒園到最後卻負債2千萬元。陳秋霞說,負債讓他們一直追著錢跑,夫妻倆也因此常吵架,有一次眼看一張支票快跳票,那天她心情極差,留了張字條給老公,開著車想去跳海,但連海在哪裡都不知道,天真的想說,順著排水溝往彰濱方向就會有海可跳了吧,沒想到排水溝的盡頭竟也沒海可跳,拉起窗子想悶死自己,那天偏又是陰天,也沒悶死,連兩天都開著車要去找海跳,都沒成功,突然她看到車子裡佛學刊物,最後念起法華經,似乎頓悟,開始懺悔,宗教力量下走出來,體會到對人生的一切要先懺悔、再感恩,愈是困難時,愈要有正念,在正念和親友協助下,短期財務問題解套了,他們決定重新衝刺滷味事業。王能宏說,如果他們沒有經營幼兒園只賣滷味,應該會更有錢,但負債的幼兒園曾讓他們身無分文,最後決定收掉有百名學生的幼兒園,由於用真材實料的中藥滷包所滷的滷味好吃,而開啟滷味連鎖之路。夫妻倆每天5點多就起床到市場採買食材,開始做滷味,至今都還堅持用傳統人工大鍋滷方式,用純釀醬油,不添加任何化學添加物,滷味約在下午4點開始出貨到全省各地加盟店,從顧滷鍋到送貨夫妻倆一手包辦,王能宏說,那時負債的他們加100元油錢去送滷味,兩人合吃一個超商39元便當「你一口,我一口」,賣了滷味收了錢,才有錢加油再開回家,回到家凌晨一、二點是家常便飯,有一次兩人實在太累了,在半途的休息站多睡了幾小時,回到家已是上午過8 點,一打開家門,才發現沒去上學的孩子正在掉眼淚 。那時負債累累的他們,因為沒錢請員工,所以事必躬親,也因親自送貨,和各個加盟店建立良好互動,加盟店有什麼問題,總能第一手反映,而他們親自指導,所以能顧好每個加盟店的品質。其實一開始他們只是賣中藥滷包和技術指導,到後來加盟店希望他們能滷好成品直接送來,這樣加盟店就不必和他們一樣每天清晨就要去採買備料,從早忙到三更半夜。王能宏說,中央廚房的加盟方式,讓目前全省一百家加盟店的分店都能輕鬆經營,最大的好處,加盟店的夥伴們可以兼顧家庭,多了些時間可以陪伴孩子,現在還有二代也想繼續接手,讓他們覺得特別欣慰。夫妻倆說,走過破產負債的愁雲慘霧期,東山再起,現在公司約有40名員工,還要再開拓副品牌,也要漸漸交棒給下一代,但他們可沒閒下來,還是盯緊生產線的品質,但更樂於讓年輕人發揮創意,最近也在拓展海外市場,希望能讓食物的好滋味繼續由下一代發揚光大。【精選延伸閱讀特輯↘↘↘】。寄情書海不畏苦!賣房借款只為「生活再忙也要讀書」。鐵工轉行烤鰻魚 存好心備好料,端出好滋味。73歲爺爺Youtuber 500萬人等他上線問:早安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3-02 橘世代.好學橘
50歲就退休 「人生歡喜過」他當起土地公經理人
現年71歲的陳榮楷,20年前從宜蘭高商退休後,當起寺廟專業經理人,把銀行會計與行銷專長,運用在管理經營上,加上文化創意,將原本只是宜蘭五結鄉下的一間土地公廟,闖出名號。他引進文化創意、環保措施,讓廟宇在宗教心靈之外,還有教育與文化等多重功能,「橘世代」的志業,讓他發光發熱,他指出關鍵因素就是:「在人生下半場要做自己喜歡、而且能有貢獻的事。」陳榮楷現任宜蘭縣五結鄉四結福德廟總幹事,因所學是銀行會計,畢業與退伍後,回故鄉服務,原想到銀行工作,但當時在銀行當經理的哥哥勸說,銀行的生活緊張責任重,且職務要調來調去,認為不適合他。陳榮楷幾經思考,也覺得喜歡過慢活生活,不宜去從事緊張與高壓工作,改去職業學校教書,當老師日子較平靜,但收入微薄,為補貼加用,努力耕作父親留下的二甲多田地,種植花卉,課餘用三輪車載著,到羅東去販賣。當時年輕,他當起「搶錢一族」,早上清晨5點去送報紙,一送就300多份,跑遍大街小巷,這樣不論風吹雨淋,全年無休,送報紙送了10年,送完報再去學校教書,教書之餘則耕作,一作也是10年,總是在賣勞力 ,某次機緣,接觸媒體,閒暇兼辦廣告,增加收入。陳榮楷說,他每天都這樣打拚,也思考過要繼續這樣下去嗎?有一天突然決定:「人生50歲以前很拚,因為我愛自己、愛妻兒、愛家庭,50歲之後,要做自己喜歡的事,只要喜歡的,沒收入的也要做,沒興趣的,能賺到再多的錢也不做。」「真的,我在50歲毅然退休。」陳榮楷說:「我的人生我要決定!」民國89年選擇,退休退休後要做什麼?因為家旁有土地公廟,退休前,就對寺廟能安撫人心感興趣,但因很忙,沒辦法參與太多,退休後,剛好可以全力投入,協助廟宇發展,他在學校教的是會計,還有商業心理與行銷,行銷學運用在廟宇再好不過。陳榮楷認真將畢身所學,深入分析四結福德廟的定位、產品、信徒、市場、通路,並訂出福德廟階段性目標、經營願景與四大志業,規畫廟宇發展藍圖,還思考與說服共同參與廟務的耆老們一起努力,創造話題與引領潮流,包括安置金身土地公、堆五穀龜、舊地名尋根等。他用文化創意,讓傳統廟宇有新風貌,很快打開四結福德廟的知名度,參觀遊客源源不斷,同時,他引進環保措施,創設環保金紙,減燒紙錢,設環保金爐,降低空氣汙染,種種努力,讓四結福德廟不僅是香火鼎盛的信仰中心,更是間環保的廟宇。「做什麼事,正信、正念最重要,怎麼做怎麼對,若口不應心,說的與做的有出入,會三做四錯。」陳榮楷說,他本此原則20年,歡喜做甘願受,總結有8個字:「不得而得,不求而求」,在廟裡工作,不會想從廟裡獲得什麼,而是想如何把廟制度化,推展出去,雖然對自己這樣做,還是會有雜音,但心安理得,一切自然順利。陳榮楷說,令人欣慰的,廟宇因文創,不僅是年長者,連年輕人都愛來,而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自己歷年付出與貢獻,留下很多成果,更在網路上流傳,像家族中有很多年輕的後輩,生長在數位時代,擅用網路,有次問他做了什麼?他叫後輩去尋,沒想到資料很多,侄兒輩還不禁驚訝稱讚:「叔叔你很屌!」陳榮楷說,不少人對公眾事物無感,講到自身利益就哇哇叫,但要看得開啊!像他,人生下半場做自己喜歡的事,不要以為只有付出,自己發現,因參與公共事務,又可結交更多朋友,真的是「付出愈多,獲得愈多!」【延伸閱讀↘↘↘】。副警長退休變「志工副班長」 重出江湖教人寫訴狀。退休守護慢飛孩子 高年級志工花時間慢磨出成長。從副總到全職志工/徐金春:找出自己的價值,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2-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居家隔離者增 高醫統計:一成被隔離者有情緒困擾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擴大,被隔離人數也不斷攀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最近透過遠端會談系統,對30名住院隔離個案展開情緒關懷與評估,發現這些個案經二次採檢後雖沒有感染,但已有一成出現焦慮或憂鬱等情緒困擾。精神科醫師建議,看書、追劇、睡好或放輕鬆等,配合家人支持,都有助減低焦慮感。一名自大陸返台的女台幹,過年前因發燒38度到醫院看門診,當場被身穿隔離衣的醫護人員大陣仗搭救護車送入負壓隔離病房,一周後確認未感染才出院。這幾天已返回大陸開工的她坦言,有生以來第一次住院這麼久,除了擔心被感染或傳染給家人,一個人待在入夜後的病房「真的很恐怖」,只能抱著電腦拼命工作,才能忘掉那種恐懼。高醫精神醫學部主任柯志鴻指出,2003年SARS期間,全球有約50篇研究顯示,SARS導致大眾普遍惶恐,在疫情初期,群眾或病人最常見有焦慮、憂鬱、極度不安(急性壓力反應);其中,感染者、被隔離者及第一線工作人員更是暴露在這些壓力中的高風險族群。柯志鴻分析,被隔離者不僅擔心自身可能被感染,也擔心隔離前是否感染家人或朋友,回家後會不會遭到異樣眼光? 加上經濟衝擊等多重壓力,當壓力延長超過兩周,或有情緒困擾等病史,就會出現憂鬱、焦慮、不安等,進而影響到睡眠或精神狀況。柯志鴻說,若不得已因疫情被隔離或居家檢疫,一定要讓自己有充分的睡眠與休息,並保持正面想法,維持良好免疫力。此外,透過短暫活動、正念放鬆、瑜珈、坐禪、氣功或簡單的腹式呼吸等,都有助於深度放鬆,提升副交感神經,有助於減少情緒壓力。如原本就有服用改善情緒相關藥物,隔離期間也盡量不斷藥,才能安然度過隔離考驗。
-
2020-02-16 橘世代.健康橘
如何瘦身不節食 黃惠如:先從「專心吃飯」開始
不吃澱粉、拚命運動,為什麼體重還是降不下來?「慢老」實踐者黃惠如說:「因為你沒有帶著正念吃飯」。她解釋,「正念吃」,其實就是慢慢吃,用心品嚐食物的味道,不要一邊工作、回訊息邊吃飯,把吃飯當作一種抽離,如此一來不僅更能吃到食物的美味,也能避免吃太多,心情自然會輕鬆許多。靠節食減肥 超過95%都會復胖談及減肥,腦海中馬上浮現的關鍵字不外乎「節食」、「不吃碳水」及「戒糖」等,黃惠如以身邊的朋友為例,曾在午餐時間看到同事在茶水間熱雞湯,為了減肥,只能吃雞肉、雞蛋,還不能用醬油調味,並且謝絕一切碳水化合物,每天就看著同事們香菇雞湯、花瓜雞湯等各式雞湯換著吃。儘管這樣單一飲食的方式,短期間或許有明顯成效,一旦回歸正常飲食後,復胖也是早晚的事,如此一來就陷入「節食、減肥、復胖」的惡性循環中,也把自己搞得很緊張、焦慮。黃惠如更引據統計數據指出,能靠節食減肥而終身不復胖的比例不到5%,也就是說超過95%的人都在做白工,甚至比不減肥以前還要重。餐前喝水、減少久坐 打造瘦習慣「大多數人之所以瘦不下來,是因為執著目標數字,而不是自己。」黃惠如說。她解釋,我們不應該對抗自己的身體,而是應該好好善待自己,好好地過生活,這樣才不會讓減肥成為一種負擔。你不應該跟自己的身體對抗,例如說為了瘦下來只吃燙青菜、水果等沒有辦法持續一輩子的事,應該要養成「瘦的習慣」。她舉例,餐前喝水、吃「食物」而不是「食品」,以及慢慢吃、享受食物的美味,好好吃才能瘦一輩子。運動方面,根據他的觀察,很多人以為運動就是「力竭」,因此排斥。建議可先從自己不那麼討厭的運動著手,真的沒有,就先減少自己「坐著」的時間,例如快走到公園、賣場購物都可以,不要一下班就成為沙發馬鈴薯B+哲學 不減肥是一種生活習慣還有心態上,不要總是追求完美主義,要告訴自己做到「B+」就很棒,因為我們並不是要上鏡頭、走紅地毯的明星,我們應該要追求的是一個平衡、健康的狀態,而不是僅限於瘦的體態。她也提醒,不論是慢老或是不減肥,其實都是可學習的生活習慣的技術,目的都是為了打造理想的人生,只有好好照顧好自己,安頓好身心,才可能慢老、瘦一輩子。【「慢老教主」黃惠如最新力作《不減肥才能瘦》↘↘↘】。為什麼95%的人都減肥失敗?不急、不餓、不拚才是必勝關鍵!。名人心法/不抗老的慢老術 黃惠如:別再想了,起身行動吧!。黃惠如「從慢老到不減肥」,過好優雅生活自然瘦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15 橘世代.健康橘
每種情緒都是天賦 面對焦慮該如何應對?
如何面對焦慮焦慮並非是終身監禁。這所有的感覺,都能夠在醫療專業人員的幫助下,更理想的是一群不同領域的人互相幫助下,得到改善。辯證行為療法包含幫助人們活在當下的正念、調節情緒,並面對苦難。認知行為療法有時候結合藥物使用,能幫助人們了解自己的思維模式如何導致焦慮感,以及他們可以如何改變想法,以改善自己的感受。新的行為技巧也有助於減輕或消除焦慮的症狀。以下是一些有用的起點:當個偵探:了解引發焦慮的原因。正念冥想:越來越多人嘗試的一個策略是冥想,它可以提高抗壓性,增強注意力,同時減少人體的發炎反應與疼痛感。與身體一起醫治創傷:有些身體學治療師可以幫助身體釋放創傷。人體具有先天的能力,深入到細胞層級,每個細胞彼此之間都互相關聯。通常,如果出現干擾,身體會知道該怎麼做才能恢復平衡。南非科學家道森.查爾赫指出,發生創傷時,傾聽人體暗示的問題就會出現,以下是一些可能有用的探索選項。● 快速眼動療法● 顱薦椎療法● 針灸● 指壓● 輕擊● Psych-K 技術● 心能量開發法建立團隊:在你感受到焦慮的那一刻,找一個可以談話的對象。她/他可以幫助你測試你的假設有多少真實性,提醒你你無法掌控每件事,並針對這件事在你一生中占有多少重要性,給予你一些觀點。根據你的焦慮程度,你可能會想要找一個經驗豐富的健康專業人員,以幫助你更快取得成果。不要忘記自我照顧:請記住基本的睡眠對於緩解壓力相當重要,而運動,包括瑜珈、走路、跑步和氣功,都有助於維持情緒平衡。478呼吸法:運動、分娩與武術中都會用呼吸來重新調整。美國醫生安德魯.威爾博士把478呼吸法視為最有效的抗焦慮方法:悄悄地用鼻子吸氣四下,維持住呼吸七下,然後用嘴巴緩慢地吐氣下。這樣做四回合。一天要練習兩次,晚上也有助於入眠。改變心態:當你注意到自己開始焦慮,而且你正在放大負面想法的漩渦時,請改變你的想法和行為。如果你的思緒正在往有負面結果的未來情境而去,請讓自己回到當下。解鎖更有智慧的方法:如果你正在經歷恐慌,請先找醫生檢查症狀。如果問題不是基於身體因素,請尋求健康專家來協助你。他們可能會建議你使用美國心理醫師海倫.奧德斯基博士的解鎖方法:● 理解〈智力〉:了解你的恐慌症狀發展和消退的方式,並學會辨別這些症狀所給予的錯誤訊息,比如說,覺得你就快要死了。● 否定〈心理〉:挑戰加劇恐慌的負面信念。這是真的嗎?還是你的思維錯誤?在你的日記中,記下為何這種信念是虛假的,這樣它就無法再影響你了。你正在拿回自己的力量。● 利用〈身體上的〉恐懼:好好熟悉這些典型恐慌發作所伴隨的恐慌症狀。可能是心跳加速、頭昏眼花等。透過刻意練習這些症狀,並且注意到這些症狀的確會及時消退,要是下次再出現時,你就不會太恐懼了。● 開放〈態度〉:讓自己對可能的變化抱持開放態度。想像一個較為正向的結果,然後問自己:「要是結果比我想的還要好呢……」● 同情〈以心為中心〉:你嘗試新事物的時候,會有學習曲線。寫下對自己說的話:「嘗試新事物需要勇氣,犯錯也沒關係,大家都會犯錯,繼續堅持下去就可以做到了。」這是個過程,要知道你已經在路途上。● 點燃〈行為〉:微小的轉變會導致巨大的變化。向自己證明你可以承擔以前所逃避的事。然後轉到難度較高的活動。你就會明白那種信任自己離開舒適圈的感覺。隨著你逐漸承擔更多的責任,你的信心也會越來越強。原諒自己:受焦慮所苦的人通常會譴責自己有所缺陷「我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就不能面對呢?」正如我們所見,焦慮是一種大多數人在生活中的某些時刻多少都會遇到的反應。問題是:「在需要的時候,我該如何知道可以使用哪些工具?」除了最初讓你感到焦慮的經驗,貶低自己只會讓你對焦慮這件事更焦慮─ 你根本不需要如此!相反地,要是你感到焦慮,請原諒自己;要是你恐慌發作了,請原諒自己;要是你無法應對社交場合,請原諒自己。和你同在這條船上的人比你知道的還要多。你可以學習怎麼划船,那麼你就也可以幫助別人了。焦慮不會讓你成為怪胎,那麼多人感到焦慮的原因,是因為文化焦慮,世界更是焦慮,我們還沒學會該如何處理對社交媒體的依賴。要篩選出健康、讓我們探究得更深的焦慮,甚至是與我們的生活中的輕重緩急重新連結起來,並調整我們對生活的選擇,需要動機與努力。就這層意義上而言,這是在喚醒我們可以導正、可以選擇,而且我們擁有比自己所知道的還要多的選擇。焦慮不是死胡同,相反地,我們可以從中成長。本文摘自《每種情緒都是天賦:讓悲傷保護你、恐懼提醒你、欲望推動你……如何善用情緒與生俱來的好處與優勢?》,采實文化 2020/02/06 出版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07 橘世代.健康橘
為什麼95%的人都減肥失敗?不急、不餓、不拚才是必勝關鍵!
為什麼不減肥才能瘦?從科學來看,靠意志力少吃多動讓自己瘦下來,難上加難,因為你在和人類原始的設定作對。我們的祖先在遠古時代,背著弓箭走出山洞後覓食,可能走三公里才捕獵到一隻兔子,飽餐一頓休息過後,看到蜂巢也大快朵頤了蜂蜜,之後不知要走多少路才能看到下一個獵物。為了生存和繁延後代,吃了這餐下一餐不知道在哪裡,人類本來就是貪吃的、傾向過度飲食的,這是從祖先就已經設定了大腦迴路。肥胖暨神經科學研究員基文納特(Stephan J. Guyenet)在所著的《住在大腦裡的肥胖駭客》裡指出,人體內主宰體溫恆定的是下視丘,也就是你感覺熱的時候會流汗、冷的時候發抖,幫助體溫調節就像居家恆溫空調一樣。遺憾的是,下視丘也調控你的體脂肪恆定,當你要瘦下來時,讓你感到飢餓或減緩代謝等,雖然我們早已不在野外覓食。過去,我們一直被教導,體重的問題只和兩件事有關。一是攝取的熱量多寡,另一件事是意志力是否堅定。我們內在有個食物警察,把食物分成兩類,好食物和壞食物,高油、高糖、高熱量,被視為壞食物,清淡、低油、低熱量被視為好食物,體重是自我管理的結果。曾有位企業家說,「你連吃都控制不了,你還能控制什麼?」但靠意志力的事通常會輸,身體才是真正的老大。「食慾和性慾一樣,是人類的本能,」日本東京都立駒過醫院腦神經外課部長條(有草字頭)浦伸禛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如果出現威脅生存的壓力時,人就容易暴走,因為那時是動物腦(animal brain)在控制。為了快點瘦下來,節食甚至不吃,其實身體非常飢渴,就像口渴找水喝一樣,就會變成「動物腦」的狀態,隨時都可能失控暴走。你所抗拒的,會增強;你所抗拒的,會持續。想吃這樣的慾望,和不安、恐懼一樣,是大腦的邊緣系統控制,屬於本能的動物腦,很難做出理智判斷。而節食之所以難以成功,還因為節食往往以恐懼為基礎來刺激人們改變生活方式。如果不減肥,以後就會糖尿病或中風。從科學上來看,長期肥胖的確會升高機率,但以恐懼來驅動減肥,往往會失敗,因為我們不想相信事情真的會發生,連想都不想去想。而且節食往往帶有獨裁的意涵。把食物分為「好食物」、「壞食物」,不能吃什麼、必須吃什麼,如果某天放鬆,就是破功、作弊。雖然這樣的方法可以不用腦,跟著飲食法做就好,短時間或許可以強逼自己去做某些事,但或慢或快,人就會開始叛逆,因為「我工作、生活已經那麼辛苦了,為什麼要到這樣?」當我們無可避免地放棄節食,通常會自責,充滿罪惡感,再次地失控,再次地無法相信自己,再次討厭自己,再次陷入惡性循環。靠節食減肥,超過95%的人都在做白工聽過溜溜球效應吧。在短短幾年或幾個月內,因為飲食大幅改變,體重上上下下,是很危險的,不僅僅是往後很難恢復正常體重,更糟的是,復胖回來的,多半是脂肪,囤積在腹部和內臟,往後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就是你為了發布在Facebook、Instagram上讓眾人欣羨的好身材,可能賠上性命。不過也不是毫無勝算。從祖先就已經設定好的大腦讓我們無意識地吃,同時,我們也因為壓力、沮喪、叛逆……有情緒的吃,現在從照顧你的心,照顧飲食、情緒、體力到居家環境,重點不再是體重的數字,但你將會體驗到身體比任何專家都有智慧,它就會自己開始照顧自己。和脂肪的戰爭過程中,不是靠蠻力、節制就能贏的,而是要以優雅、智慧、不慌不忙、習慣成自然的選擇來獲得。因為你知道,不論你幾歲,未來還有閃閃發光的你等著,你需要身體這個伙伴和你一起,你為了你的人生而瘦,不是為了體重,那將會是改變人生的一課。你現在該做的,不是立定數字目標,上網選一個飲食法,從此為了減肥而吃、而動,生活繞著減肥打轉,而是告訴自己,你接受現在的自己,只是未來你要變更健康,健康不是體重決定,體重減輕、體態變好只是紅利。體重或身體絕不是另一個征服的戰場。要減肥,並非靠堅強的意志力,從此不吃澱粉、每天只能吃水煮青菜,喔,還要每天運動30分鐘、喝3公升的水,還有,聽說斷食很有效……我們又不是要走紅毯的女明星,需要短時間急速瘦身,健康飲食、健康的心態與體態,才是我們理所當然應該擁有的。而且擁有的健康習慣,我們要做一輩子。現在從照顧你的心到照顧情緒、身體,到照顧居住的空間,只要有一個改變,其他也會如骨牌般翻盤。飲食:減肥就是一種正念飲食,覺察你在吃什麼,允許自己放下掙扎,放下對熱量的焦慮,放下好食物、壞食物的分別,重新對待每一口食物。運動:「沒有疼痛沒有收穫」(no pain, no gain),不該視為激勵,用運動消除疲勞,也建立力量。慢瘦身,為自己的人生運動。情緒:你不再需要追求別人定義的偽成功,不用活得精疲力竭,你不再對自己刻薄,練習疼惜自己,你懂自己的感覺。生活 擁有不代表富足,最愛不該成為負擔。整理思緒,整理空間,整理你和食物的關係,辨認出優先順序,房間零贅肉,你才能零贅肉。心靈:健康從照顧自己的心開始。你支持自己、支持生命,你做的只是更完整地做自己,從此聽身體的,不再傷害日日夜夜為你工作的身體。每天如何過日子,是你能掌控的權利,也是決定健康與生活品質的關鍵因素。時時刻刻的選擇,該吃什麼、怎麼吃、吃的順序如何、該不該運動、如何運動、熬夜要熬到多晚?家裡要不要整理?看電視時要不要站起來?都是你自己的選擇,你不是在減肥,你在打造自己的人生。本文摘自《不減肥才能瘦 》,天下雜誌 2020/02/04 出版【慢老教主最新作品系列】。現代人都太苛薄自己了!慢老教主直言:不減肥,才能瘦。不用拚命、不用意志力 「慢健身」讓你每天都想動起來!。不減肥才能瘦Tips/餐前喝水、減少久坐 打造瘦習慣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05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病毒式焦慮襲台 專家籲「2要3不」抗武漢肺炎
武漢肺炎疫情在中國大陸失控,甚至波及他國,我國也已有11例確診個案,人心惶惶,口罩、酒精、額溫槍等出現搶購潮,「病毒式焦慮」襲台,因恐慌、憂鬱等情緒求診者增加;對此,精神科醫師呼籲民眾,「2要3不」對抗武漢肺炎。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指出,近期院內身心組求診者明顯增加,有民眾因近期受連續感冒和流感影響,擔心疫情變化使身體虛弱的自己被傳染,過度反覆思慮又不敢出門,使其焦慮、失眠症狀加重,也有不少民眾擔憂兒女在陸工作恐被感染。草療心身組醫師呂尚恒表示,有長輩因兒女在大陸工作,擔心孩子和兩岸疫情變化,求診時反覆提問「你看這次的疫情會不會變得很嚴重」、「防疫防得了嗎,該怎麼辦,而該個案本身有恐慌、憂鬱,因疫情心理又多一層擔憂,病情加劇。呂表示,面對不確定、不了解、無法控制的事情,內心易會萌生更多不切實際的擔心,這些擔心雖能提高自身警戒,但若「數量過多」就可產生更多的情緒症狀,像武漢肺炎就對不少民眾產生情緒影響,造成「病毒式焦慮」在國內蔓延。不過,「病毒式焦慮」並非無法改善,呂尚恒說,民眾可透過「2要3不」舒緩病毒式焦慮,並調適「防疫身心」,就是「要」了解正確資訊,「要」採取正確防疫保護,「不要」過度追蹤新聞、「不要」聽信假訊息,減少「不必要」的心理負擔。此外,好好照顧自己和家人的心理和健康,心理上提升自癒力的要領,可結合「放鬆」與「正念」,並從呼吸調息和覺察身體反應做起,安排個人喜好的活動或遊戲,尋求人際關係的彼此支持,這是由靜而動、動靜皆宜的紓壓之道。而飲食、運動、睡眠是維護健康的三大支柱,建議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作息;若有發燒及呼吸道症狀應戴口罩速就醫,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接觸史,有助於確切診斷;若緊張和焦慮,甚至驚恐狀態加劇,就到身心科門診接受評估與治療。
-
2020-02-02 科別.精神.身心
單純焦慮情緒還是罹患焦慮症?精神科醫師教你分辨
春節七天的假期,卻不是一個讓人休息的長假。多數人伴隨焦慮、壓力、疲累,一路撐過年假。上班後又緊接著忙碌的上班生活,身體疲勞、心裡更累。現代人常處於焦慮狀態,焦慮的情緒究竟是如何產生?又該如何處理?該求助藥物或心理諮詢嗎?鼠年是十二生肖之首,象徵一個新的循環又將開始,不妨趁此時作好情緒管理,用正念思考與健康的生活方式,讓焦慮遠離。在壓力龐大的社會,「焦慮」已成為文明病。一份流行病學研究證實,高收入、已開發國家因民眾可負擔醫療費用、就醫可近性,焦慮容易被揪出,就診比例明顯多於低收入國家。諮商心理師說,焦慮的來源很簡單,只要有「不確定感」,如不知未來方向、不知對方決定,就會感受到不安。焦慮患者 易出現強迫行為雖然焦慮的來源簡單,但原因卻很複雜。開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說,壓力經常反應在心理上,其中一種表現就是焦慮,焦慮者會產生過多的負面想法,「為何他不幫我」、「為何主管一直找我」。焦慮出現的時候,一定要做點事情才會舒緩,因此容易導致強迫行為變多,如狂打電話。焦慮的種類非常多,包含離開家人、情人就會苦惱的「分離焦慮」也是其一。這類族群可能因過去創傷,害怕與家人分開後,家人會因此受傷或自己會遇到災難,甚至拒絕外出或離家,不願出門工作、不願意出差。另外,害怕某事物也會造成焦慮,如恐懼看醫師、打針,甚至有些民眾是畏懼社交,不敢面對人群或陌生人。林萃芬提及,過去曾接觸過一名個案,因為無法忍受被注視,怕受到負向回饋評價,不僅不敢上台表演,更不能被人看吃東西,只好一個人吃飯。多要求完美 害怕生活失序林萃芬說,在諮商診間會發現,常受焦慮所苦的患者,多傾向焦慮性思考,需要認同,也在意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同時要求完美、容易將事情災難化,堅持事情一定要按照期望走,如果有任何環節不一樣就不行。焦慮容易伴隨生理狀況,林萃芬解釋,這些生理症狀多與自律神經有關,因交感神經太旺盛,可能會出現冒冷汗、頭痛、腹痛、噁心、嘔吐、發抖、心悸等。長期焦慮對身體傷害不容小覷,甚至會演變成慢性胃病或心臟血管相關疾病,林萃芬提醒,當生理症狀越來越明顯,應考慮找精神科醫師協助。容易情緒化 常自責或怕丟臉醫學文獻中也證實,特定性格的人容易焦慮。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勳安表示,其中一種是神經質個性的人,也就是小刺激、大反應的人,這群人的共通點是平常容易情緒化,也會因為一點事情就自責、內疚;另一種人格特質是畏避性人格,其核心特徵是「怕丟臉」。甚至醫學上已認為焦慮的神經質人格和基因有關聯性。張勳安說,雖不如其他遺傳性強的疾病明顯,但這個說法具可信度,因確實發現容易焦慮者,家族中也會有人常緊張兮兮。但也不能忘記環境因素影響,焦慮很容易感染他人,可能讓其他家庭成員跟著緊張,久了慢慢發展成焦慮。別怕就醫精神科門診 三成為焦慮症所苦是單純的焦慮情緒,還是已經發展成焦慮症,該如何分辨?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勳安說明,一般而言,焦慮是一種狀態,是指「沒有特定原因」卻緊張,導致無法集中注意力,容易慌張半天,卻沒有功能性幫助。一旦焦慮無法平息,持續時間久到干擾日常生活正常狀態,如產生睡眠障礙問題,就可能從焦慮發展成焦慮症。精神醫學會認定方法,焦慮症是精神方面疾病,張勳安說,臨床上收治疑似焦慮症患者,需優先檢查其焦慮情緒是否與生理因素有關,如排除大腦腫瘤癲癇或內分泌失調等原因,長達六個月以上過度焦慮,甚至焦慮情緒不能控制,就符合廣泛性焦慮症定義。本土一份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我國每年每一百個精神科患者中,約有四至五個是廣泛性焦慮症,其中城市多於鄉村,精神科門診中,三成為焦慮症所苦。張勳安說,臨床上發現廣泛性焦慮症就醫意願其實很高。「焦慮症患生理不適,就會擔憂自己是不是要死了,所以就醫意願強。」張勳安分析,因焦慮症容易造成身心都痛苦,當出現身體不適或心悸時,民眾會赴家醫科、心臟內科求助,接著被被轉至精神科。也常見焦慮症患者,因飽受失眠所苦而到精神科門診尋求幫助。
-
2020-02-02 科別.精神.身心
緩和焦慮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心理專家建議8種自然療法
1早餐吃顆雞蛋低血糖會引起焦慮,出現心悸、冒冷汗、易怒等症狀,所以早上要有足夠的蛋白質攝取,例如像雞蛋這類含有豐富蛋白質和脂肪的食物,並且避免吃糖或精緻碳水化合物。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和脂肪,可以讓血糖維持穩定,避免情緒忽高忽低。專家表示,雞蛋含有膽鹼,一項研究發現,缺乏膽鹼與焦慮症狀相關,其他研究也發現,膽鹼可增強認知功能和維持大腦整體健康。2練習深呼吸深呼吸是緩和焦慮最簡單有效的方法之一。它能刺激副交感神經,平撫身體準備「戰鬥或逃跑」的反應,進而消除壓力與焦慮。心理專家提供一種簡單的「4-7-8」呼吸技巧:完全呼氣後,透過鼻子吸氣4秒,捏住鼻子7秒,然後用嘴巴呼氣8秒,重複約5次,或依自己需求重複。3吃點巧克力多樣的全食物攝取以及大量植物性飲食,有助維持大腦化學物質平衡,使人保持鎮定。如果要特別挑出一種與焦慮相關的營養素,那應該就是「鎂」,這是個多數人缺乏的礦物質。確保自己在疲憊時攝取足夠的鎂,身體缺鎂會使焦慮惡化,而焦慮和壓力又進一步耗盡鎂的含量,形成惡性循環。專家推薦含鎂的幾種食物包含:綠葉蔬菜、南瓜籽、杏仁、黑巧克力、酪梨和黑豆。4到森林走走森林浴是日本近年風潮,相關研究指出,15分鐘就能對降低血壓和增強鎮定感有驚人的幫助。沒有森林可散步,沒關係,到公園或任何花園走走,甚至只是看向窗外,一邊進行深呼吸,與自然界的綠意接觸,都能減緩憂鬱和焦慮。5放棄咖啡,改喝抹茶現代人熱愛隨時來杯咖啡,但如果你有焦慮體質,過量飲用恐怕徒增焦慮。因為咖啡因會刺激腎上腺素,進一步加劇焦慮感。專家建議改喝低咖啡因的抹茶,抹茶的咖啡因約只有咖啡的一半,且抹茶含有茶胺酸,有助緩衝咖啡因的作用。如果想完全不碰咖啡因,建議喝洋甘菊茶(chamomile)或南非國寶茶(rooibos),它們非但不含咖啡因,還含有抗氧化劑和其他可促進放鬆和睡眠的化合物。6讓自己暖和感覺冷的時候,會讓人緊張焦慮,反之,溫暖則讓人放鬆。日本的小型研究指出,人們在桑拿浴後,不再感到焦慮;其他研究則證實,變暖的感覺可能對血清素(一種調節情緒的神經遞質)產生影響。專家建議泡個熱水澡可舒緩情緒,沒時間泡澡的人可將浴袍或衣物放入烘衣機幾分鐘,然後將自己包裹在溫暖的環境中,利用電毯也是不錯的選擇。至於在辦公室的人,準備可以保暖的小物,可以讓你隨時從焦慮的情緒中舒緩。7小小按摩一下按摩能舒緩焦慮情緒,但對於坐在辦公桌前的你可能緩不濟急。在抽屜裡準備一顆網球或按摩小物,感到焦慮來襲時,拿出來在肩膀後面滾動,並做一些柔和的伸展運動。8調整情緒你必須先確認自己的感受,才能真正擺脫焦慮。專家建議你,感到焦慮時,先停止正在做的事情,然後說出與焦慮相關的情緒(也許是憤怒或悲傷)。接下來找到讓你感到焦慮的點,可能是胸悶或胃疼,然後試著用觸摸等物理性方式,撫平該區域。最後,讓情感來去。有時候只是專注在這些感覺上,就能逐漸平息焦慮。5個行為讓焦慮更嚴重過度分析每一件小事反覆思考某事,而不是採取行動解決,這是焦慮症患者常有的共同點。對每件事都過度分析是不健康的,有大量研究表明,這樣的行為會導致情緒低落。學會與生活的「不確定性」共存很重要,它可以避免將時間浪費在無法控制的事情上。不斷查看電子郵件或LINE如果你一整天都在看有沒有訊息進來,先問自己為什麼?是為了等重要的訊息,或只是怕錯過任何事?如果是後者,試著留出一些時間,養成其他積極的習慣。漫無目的滾動社群軟體走到哪都掛在社群軟體上,你變得沒有自己的時間空間進行正念思考。而不斷滑手機的結果,也會讓你懊悔沒有好好利用時間做該做的事,進而引發更多焦慮。懶得運動良好睡眠、規律運動和吃健康的食物,對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積極的影響。運動可以釋放血清素和多巴胺等激素,有助於緩解焦慮。總是一個人一個堅實的社會支持系統,對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因為「隔離」是焦慮症患者的共通點。一個人窩在家裡、不與親友聯繫,症狀會更加嚴重。
-
2019-12-31 科別.精神.身心
憂鬱過勞死的前一步,就是腦疲勞!台大醫師:上班族要拒絕的5件事
無法逃脫的職場真相!疲勞、多工與AI 有10個字可以精準描述現代職場的慘況,你覺得是哪10個字呢? 「不辭做到死,不死做到辭。」 初入職場時,還是個有理想、有抱負,智商180的年輕人,過不了半年,開始變得腦殘、腦補、腦疲勞,接著就是工作意外、憂鬱症、想死、慢性病纏身,甚至悲劇性的過勞死。這是個哀號震天價響的阿鼻地獄......。 你,想要這樣的人生嗎? 2014年,台灣科技業發生一件大事─大企業家、國碩及碩禾前董事長陳繼仁,在該年5月發現生病後,休假療養,旋即在半年內辭世,享年僅54歲。國碩是太陽能科技業的龍頭老大,陳董事長的奮鬥過程激勵了無數人。然而,他在給同仁的最後一封信中寫道: 我終於認真的理解了,17年來我已經過度超用了我的身體,未來我也必須要慢慢償還過去不當對待身體的債務……希望大家能注重身體保養,多一份保養,多一份健康! 根據報導,他每天工作18個小時,且個性非常急,只要交辦的事情沒做好,就會在會議中直接罵人。長期處於心理高度壓力下,不只身體疲勞,也產生腦疲勞,生命意外提前結束。以台灣男性平均壽命78歲來看,足足減少了24年的壽命。不過,陳董的肺腑之言,在競爭白熱化的科技業裡,並未得到太多共鳴。 媒體披露,大型科技企業的財務長年薪約3千萬至5千萬元,行銷長年薪約1,500萬至3千萬元。在科技業最景氣時,工程師雖然底薪不高,但年終分紅及獎金均較一般上班族來得豐厚。若當上執行長、副總、總經理,甚至董事長,薪資更是天文數字─「年薪」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是多麼光彩亮麗的行業。 然而,當科技榮景衰退,科技新貴只剩下一個真相─前半輩子,「拿命換錢」;後半輩子,「拿錢換命」。清朝劇作家孔尚任《桃花扇》中,已寫下這段預言:「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你,想要這樣的人生嗎? 好吧!退而求其次,求個「吃不飽,餓不死」的鐵飯碗─當公務員吧!卻頻頻出現這樣令人心驚的新聞:「近年公務員撫卹案件前3大死因中,自殺高居第3名,第1與第2名分別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 自殺在最新的國人死因排行中,已經掉出前10名,但在公務員族群中竟然是第3名。公務員感受到的工作壓力已與往昔相當不同,包山包海的公務、超時工作與加班、自我意識提高的民眾,以及民意代表的請託施壓、大刀砍除的經費預算......讓公務員不再是美差了。 即使逃過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自殺的魔掌,心裡想著:「等撐到退休那天,我就要開始過健康生活。」 結果,本來打算10年後退休,政府卻說:「財政有點困難,要延後5年。」再等5年,準備要退休了,政府又說:「財政更加困難了,請共體時艱,再延3年。」好不容易撐到退休的那一天,政府表示:「財政非常困難,只有砍了你的退休金,國家才會更美好!」 「說好的」月退俸並未出現,這就是退休後的現實。可是,這還不是最悲慘的!年金改革前,許多銀髮族順利退休了,確實開始過著「自己的生活」,但地點卻是在醫院的病床上。 與AI人工智慧爭天下的職場 其實,職場中身心過勞還不是最悲慘的事,更慘的是為了工作犧牲健康之餘,老闆最愛的卻不 是你! 根據媒體報導,某大企業期待未來公司改雇用機器人的比例能達到九成,因為一個機器人可以 負責原本10個人的工作量,業務、稽核、銷帳......全部都能輕鬆勝任,屆時發薪、會計、報表等行政流程也會從原先的10天縮短至一天,而且機器人不挑工作、不抱怨、不鬧情緒、絕對服從、全年無休,讓老闆龍心大悅、愛不釋手! 請問腦疲勞的你,自認為贏得了未來的同事─機器人嗎? 也許,你以為如果是大學教授或研發人員等專業人士,就不用擔心被機器人取代了嗎?試問:你每週可以讀完幾篇原文論文?最近,美國出現一位「超級學者AI」,你知道他每週可唸幾篇論文? 答案是:10兆篇! 我在撰寫《大腦營養學全書》時,參考1,500篇醫學論文,實際引用300多篇論文,就已覺 得是世界10大寫書工程奇蹟了,但在超級學者AI面前,你我拿什麼和它拚呢? 專業人士都如此了,更別說沒有專業技能的上班族鐵定會更快被AI取代。根據資誠(PwC) 2018年發布的「英國經濟展望報告」(UK Economic Outlook Report):英國到了2037年,機器人、無人機、無人車將大行其道,取代英國700萬份工作,其中受衝擊最大的行業依序是:製造業(減少25%)、運輸倉儲業(減少22%)、公共行政部門(減少18%)、國防(減少18%)。 你身在這些行業嗎? 英國已故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預言:「AI可能是人類史上最好或最壞的事......AI一旦脫離束縛,人類將不可能與之競爭!」 職場的AI未來,「沒有最糟糕,只有更糟糕」。顯然,上班族無法再用勞力、蠻力與血汗賺取「皮肉錢」,必須開始用「大腦」工作,讓自己更有競爭力。無窮的創造力、更頂尖的專業技能,以及團隊合作精神,這才是AI無法取代的。 在不婚不育、少子化的大趨勢下,「退休金改革」的風險只會愈來愈高。各國退休年齡逐年延 後,「人生70才開始」變成「工作70才開始」,請問你:要提早摧殘自己的健康嗎?如果還沒發揮最新專業與創造力,就已經嚴重「腦疲勞」,這就像參加奧運田徑,裁判還沒鳴槍,你就已經癱倒在起跑線上了! 對所有的上班族來說,唯一的路就是讓大腦「升級」。你的日常生活不能再只靠滑滑手機這樣 的「小確幸」,而要向手機學習─每年都在升級。 當你低頭時,請自問:「現在我還可以做些什麼?」你可以:暫時放下手機,開啟眼睛、耳朵與皮膚,感受自己、別人與世界;自由聯想,做做白日夢也好,捕捉無意間浮出的靈感。關掉手機,給大腦完全休息的時間,有太多人身體疲累時,會懂得去按摩、泡泡溫泉,但對腦疲勞卻置之不理。 最後回頭想想,你有善待陪伴自己終生的工作夥伴─大腦─嗎? 面對AI時代,上班族應避免的5種行為! ● 反正沒有明天,每天都只專注在「小確幸」。 ● 「捐肝」或「賣命」給老闆,為求表現,把自己操到極限。 ● 用時間與勞力換取金錢,專業沒有提升、失去創造力。 ● 不關心健康,想說死拖活拖撐到退休,再全心照顧身體。 ● 漠視腦疲勞的事實。不理會初期大腦症狀,如失眠、焦慮、憂鬱、分心、健忘,拖到末期出現慢性憂鬱症、失智症、心臟病、腦中風或癌症時,健康已是兵敗如山倒,只能躺在病床上,怨嘆「大勢已去」! 延伸閱讀: 癌症其實是種發炎疾病!長庚名醫江坤俊:吃這個預防16種癌症,降60%癌症風險●書籍簡介 終結腦疲勞!台大醫師的高效三力自癒法作者: 張立人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19/01/30語言:繁體中文 ☛台大醫師親身實證 僅找回身心健康,還瘦了15公斤!購書連結 張立人 醫師 身兼多職的「醫師上班族」,從身為上班族的「切身之痛」出發,致力推動預防醫學革命。曾接受美國功能醫學研究院(The Institute for Functional Medicine,IFM)整合醫學訓練、牛津正念中心種子教師訓練,擅長結合功能醫學檢測、營養醫學策略與深度心理諮詢,改善大腦、皮膚與過敏症狀,積極協助職場工作者重獲身心整體健康。 他累積多年成功治療經驗,體悟在職場中不僅要能與壓力共舞,維持健康,更要積極改善體質弱點,及早開啟抗老化的生活型態,被譽為不只會「看病」、更會「看人」的仁醫。經常受邀至企業機關、各級學校演講,廣受好評。 台灣大學醫學系暨中國文學系輔系畢業,現為台大醫學院兼任講師暨主治醫師。暢銷作品包括:《大腦營養學全書》、《在工作中自我療癒》、《生活,依然美好》、《上網不上癮》等,榮獲國民健康署及文化部推薦讀物肯定。 相關資訊:請上「張立人的秘密書齋」部落格:blog.sina.com.tw/kaspar/
-
2019-12-25 新聞.健康知識+
「讓老公早死的10大信條」 專家提醒是否讓枕邊人陷這些惡習
一旦長期處在這種不健康的環境下,身體得不到淨化,免疫力自然會下降,既老得快,也死得早,百害而無一利。要害一個人,不難;要幫一個人,也很簡單,只要從他的飲食習慣及內容下手即可。但大多數民眾對於很多會威脅到健康的潛在因素,不是視而不見,就是聽而不聞,比如壓力、運動不足、速食品氾濫、飲食營養不均衡、錯誤的飲食觀念及充滿壓力的人際關係等,長久處於這種不健康的環境下,不生病才怪。知道自己為什麼吃 比吃什麼更重要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李飛鵬指出,人類是靠吃來維繫感情的,可見好好地吃是件很重要的事;然而,他看診時常聽病患抱怨,這個不能吃,那個也不能吃,不僅把自己及家人搞得緊張兮兮,健康狀況也沒因此而變得更好。他建議不妨養成「正念飲食」的觀念,所有飲食都往好處想,只要把握入及出保持平衡的原則,身體自然會健健康康。關心枕邊人 遠離10大早死惡習但是,不重視健康的現象,幾乎無時無地都在發生,有些始作俑者甚至是最親密的枕邊人,國內營養學界權威、前臺北醫學大學副校長謝明哲因此整理出「讓老公早死的10大信條」,透過詼諧的文字,提醒大家別再重覆錯誤的飲食習慣。讓老公早死的10大信條如下:1、把老公養得白白胖胖的2、讓他一股勁地喝酒3、讓他喝很多含糖飲料4、讓他吃油膩食物5、讓他吃重口味6、讓他總是一直坐著7、給他抽菸8、讓他熬夜到三更半夜,不給他睡9、不讓他休假旅行10、一直抱怨,唸唸唸,唸死他一輩子都得做 學會愛自己才健康謝明哲說,所謂的健康,並不只是沒有生病或身體沒有異常而已,而是指身體、精神、智慧及社會等各方面都處於良好的狀態。因此,不管是老公、老婆或任何一個人,一旦長期處在這種不健康的環境下,身體得不到淨化,免疫力自然會下降,既老得快,也死得早,百害而無一利。不過,健康不可能從天而降,而是一輩子都得經營的事,謝明哲認為,其中60%要靠自己照顧,15%來自先天遺傳,10%受社會條件影響,8%仰賴醫藥,7%和氣候及地理條有關,可見要有健康的人生,就得先從愛惜自己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