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3 醫聲.癌症防治
搜尋
止痛藥
共找到
845
筆 文章
-
-
2022-04-12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肩膀又痠痛?3招遠離肩夾擠症候群!
舉手的時候卡卡的,或是時不時肩膀痠痛?有可能是肩夾擠症候群搞的鬼!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 (詹珞瑤)將要教你三個簡單的訓練來幫你舒緩這些問題。肩夾擠症候群是一個很常見的肩膀疼痛疾病,有這個問題的人,肩膀會在很特定的角度產生疼痛,常發生在需要手舉過頭的運動當中,會有肩夾擠症候群的人通常都是有在運動的人,有些人是急性拉傷,有些人則是慢慢產生的,但不管是哪一種,會受傷都多少跟運動時的用力模式錯誤有關。透過這次的訓練來舒緩肩夾擠症候群,也會讓你在運動時會更加順暢舒適,可是如果在訓練的過程中覺得越來越痛,那就要立刻停止尋求專業,等發炎消退在來重新做這樣的訓練。物理治療師詹珞瑤表示,病人常常會發現本來好像好了不會痛,但跑去運動又會開始痛,會一直反覆出現,所以學習動作控制才是治療根本,從根本解決才不會一直反覆出現疼痛喔!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 頻道: 點我看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 原始影片: 點我看延伸閱讀比吃止痛藥更有效?只需3招迅速緩解經痛!視覺效果年輕10歲!15分鐘背部運動,讓你每天抬頭挺胸!「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有肌勵療心室Podcast:https://udngpower.soci.vip
-
2022-04-08 新聞.用藥停看聽
止痛藥要選消炎or不消炎? 醫揭「個別作用」:吃錯沒效還傷肝腎
電視廣告中的止痛藥有的強調「不含消炎成分」、有的強調「有消炎才有效」,到底要不要「消炎」呢? 止痛藥選擇消炎與否 取決自身狀況衛福部彰化醫院腎臟科醫師黃耀宣表示,要視自己的身體情況來決定要不要「消炎」,因為不同類的止痛藥,副作用就不同,舉例來說,一名65歲曾姓男子因頭痛吃了含消炎成分的止痛藥,竟讓他原本不好的腎臟更差了,搞到差點洗腎,換了止痛藥才好轉。 常見止痛藥分3類 鴉片類屬處方用藥黃耀宣指出, 常見的止痛藥可分為三大類,分別是乙醯胺酚 (acetaminophen)、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鴉片類止痛藥 (opioid analgesics),其中,鴉片類止痛藥是醫師處方用藥,嚴格控管,另2類可在藥局買到。(推薦閱讀:止痛藥治百病痛? 9種情況吃了也無效) 非消炎止痛藥 過量恐急性肝衰竭黃耀宣說明,乙醯胺酚是非消炎止痛藥,經由抑制中樞神經系統,阻斷疼痛傳導,緩解發燒頭痛,如普拿疼、斯斯,通常強調「不含消炎成分」,它從肝臟代謝,有嚴重肝臟疾病者,應避免使用;在美國含乙醯胺酚止痛藥服用過量,已經成為急性肝衰竭的首要原因。(推薦閱讀:打疫苗先服止痛藥恐讓肝臟白受傷! 藥師揭「服用時機、最大劑量」) 含有消炎成分 副作用影響腎臟至於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含有消炎成分,大多具有消炎、鎮痛、退燒等藥效,如阿斯匹靈 (asprin)、布洛芬 (ibuprofen)等,從肝、腎代謝,容易出現腸胃、肝及腎方面的副作用,主要是影響到腎臟。 (推薦閱讀:經常吃止痛藥恐成偏頭痛發作幫兇! 醫公開「舒緩頭痛秘訣」) 適度服用止痛藥 避免副作用上身國人習慣自行到藥房買止痛藥,或是吃外國製的止痛藥,不先徵詢醫師或藥師,以致常吃出問題,甚至演變到洗腎的地步。黃耀宣強調,上述的3大類止痛藥,除了鴉片類止痛藥能止痛之外,另2類止痛藥也都有止痛效果,一般人只要不過量,服用後通常不會有大的副作用,很快就從身體代謝掉,若有肝腎及腸胃疾病者最好由醫師開藥,不要自行服用止痛藥。(推薦閱讀:藥太大顆剝半or磨成粉? 藥師提出警告)延伸閱讀: ·服用普拿疼小心肝毒性! 藥師揭「 止痛藥劑量上限」:別拿生命開玩笑 ·藥拆封可以放多久? 藥師揭「常見7類藥品」各別保存期限 
-
2022-04-07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久坐久站導致全身疼痛?專家教你3分鐘減少緊繃感
物理治療師張勝傑將介紹這款適合久坐、久站而背部、肩膀及手臂緊繃的運動,只需要三個動作即可幫助你改善緩解緊繃感!物理治療師張勝傑表示,此項運動建議深呼吸停留30秒,每個方向重複或交互執行各6次,可以透過深吸氣來擴張後側肋骨、後側筋膜,而在側彎的動作中,可以伸展側邊肋骨及腋下、手臂筋膜。物理治療師張勝傑提醒大家以下狀況請勿執行此運動:1.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2.脊椎壓迫性骨折3.膝蓋做完此運動會疼痛者。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身體更強壯!物理治療師張勝傑 YT頻道:點我看物理治療師張勝傑 YT原始影片:點我看延伸閱讀比吃止痛藥更有效?只需3招迅速緩解經痛!視覺效果年輕10歲!15分鐘背部運動,讓你每天抬頭挺胸!「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有肌勵療心室Podcast:https://udngpower.soci.vip
-
2022-04-05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超有效率!10分鐘燃脂訓練擁有完美體態
下班回到家又不想動了嗎?Youtuber「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將要傳授你在家就能做,每天只需要10分鐘有效率擁有美背的燃脂訓練!愛找藉口的你,快跟著Youtuber「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挑戰今天的燃脂訓練,動作分別為:甩壺鈴、單邊換手划船、深蹲+肩推、弓箭步,四個動作循環訓練會做三組,中間不休息,整組做完休息一分鐘。至少每天練習10分鐘,加油,一起完成這次的挑戰!體態是給人的第一印象之一,透過這次的訓練,除了動作簡單,在家也能做,每天10分鐘持續一週兩週後,你會發現真的非常有感喔!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身體更強壯!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 IG: 點我看 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 YT: 點我看 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 FB: 點我看 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 原始影片:點我看 延伸閱讀比吃止痛藥更有效?只需3招迅速緩解經痛!視覺效果年輕10歲!15分鐘背部運動,讓你每天抬頭挺胸!「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有肌勵療心室Podcast:https://udngpower.soci.vip
-
2022-04-04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低能量體外震波 改善慢性攝護腺炎
35歲陳先生最近常出現會陰部痠痛,射精時尿道也會痛,甚至有頻尿、解尿不順問題,就醫確診為「慢性攝護腺炎」,給予處方藥服用,起初症狀有改善,但不久症狀又復發,搞得他心情鬱悶,女友也諸多抱怨,令他困擾不已。經接受低能量震波治療,症狀緩解,不需再每天吃藥。非細菌性慢性攝護腺炎、慢性骨盆腔疼痛症候群是泌尿科常見疾病,但難找出明確病因,被認為是「診斷的垃圾桶」,症狀定義會有三個月以上的下泌尿道及骨盆會陰部疼痛不適,可能伴隨頻尿、排尿不順、射精痛等排尿和性功能障礙,尿液常驗不出明確致病菌。病人會反覆就醫服藥,症狀卻一再復發,倍感困擾。數據顯示,約8-10%男性有不同程度的慢性攝護腺炎,可能影響生活品質,不易根治,病人常在各大醫院「逛門診」,診斷上除了要符合前述的症狀定義,也得排除一些器質性的問題,例如結石、腫瘤、尿路感染等。建議病人別太勞累、避免辛辣飲食及菸酒、減少會陰部壓迫的運動例如長途單車運動等。第一線治療是口服藥物治療,但約四到五成的病人對藥物反應不佳,長期服藥症狀起起伏伏,有的毫無改善,甚至門診有病人抱怨吃止痛藥吃到腸胃不適。衛福部2015年核可使用「低能量體外震波」治療男性泌尿生殖器疾病後,讓這類病人的治療方向有了新選擇。低能量體外震波可阻斷攝護腺內疼痛訊息的傳遞及促進局部血管新生,改善血液循環,每次治療時間約20分鐘,不需麻醉,一次療程要打四次。低能量體外震波治療後,病患通常能減緩骨盆腔疼痛的症狀一段時間,同時改善排尿狀況及生活品質,甚至無需再用藥。但目前健保尚未給付。攝護腺炎引起的疼痛不是「隱疾」,民眾千萬不要忌諱就醫,經由專業的泌尿科醫師評估及選擇適合的治療,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益。
-
2022-04-04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你自律神經失調?中醫師帶你5招緩解
常常覺得身體不舒服,檢查報告卻都正常?還出現便祕、憂鬱、頭痛、失眠等症狀?你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了!讓身為中醫師的「77老大」來教大家5個超實用的「自律神經失調」緩解方法,讓你身心都頭好壯壯!根據自律神經名醫郭育祥醫師著書資料,若以美國一份統計報告指出自律神經失調4%的盛行率估計,台灣約有92萬人會因自律神經失調受苦!由此可知,現代人罹患自律神經失調的比例越來越高!中醫對於自律神經失調,多半認為是心氣很虛和肝氣鬱悶所造成,而77老大要教大家的5個方法分別是按摩穴道、飲用百合酸棗茶和甘麥大棗湯、刮痧、運動以及腹式呼吸。按摩穴道分別是手指頭上的井穴、腳背上的太衝、神門、內關和常常被人提到的三陰交,造著順序按即可。運動方面,77老大則提醒,要切記不可以太激烈,呼吸不能太快,像是散步、瑜珈以及慢速游泳就是不錯的選擇,能夠讓副交感神經好好作用。更多詳細中藥茶飲食譜以及緩解方法都在影片中,打開影片看看吧!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資訊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自律神經乖乖聽話!77老大FB77老大YT原始影片延伸閱讀常常牙痛、關節痛、肌肉痛?物理治療師教你如何解決疼痛問題比吃止痛藥更有效?只需3招迅速緩解經痛!「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4-03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開車族必看!2招讓你長途開車全身不痠痛!
連假期間出遠門,長途開車總是會全身痠痛?「生生優動 診所」將提供專為開車族設計的正確姿勢與伸展運動教學,舒緩你的肩頸痠痛。生生優動的物理治療師表示,想要遠離全身痠痛這可怕的通病,必須從正確的開車姿勢開始,包含調整座椅、方向盤等,在影片中都有詳細為大家解說喔!另外,開長途車久坐,多少還是會逃離不了一些痠痛,因此也專為開車族設計伸展運動,跟著一起做,快樂出遊!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身體更強壯!生生優動 診所 | 物理治療所 (運動傷害.熟齡運動.術後復健) YT: 點我看 生生優動 診所 | 物理治療所 (運動傷害.熟齡運動.術後復健) 原始影片:點我看 延伸閱讀比吃止痛藥更有效?只需3招迅速緩解經痛!視覺效果年輕10歲!15分鐘背部運動,讓你每天抬頭挺胸!「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有肌勵療心室Podcast:https://udngpower.soci.vip
-
2022-03-29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每天一分鐘就可練腹肌!9個平板支撐動作鍛鍊核心
平板支撐練核心備受健身族群肯定,但平板支撐難道只有一個姿勢嗎?Youtuber「Eugene & Jayn」利用全程6分鐘保持平板撐的狀態下,不間斷地完成9個訓練動作,更有趣的鞏固核心力量!平板支撐 (plank)又稱撐高、撐舉、棒式或撐平板,是一種核心肌群訓練(core muscle training),常見的平板支撐是前支撐,維持伏地挺身姿勢,身體重量由前臂、手肘及腳趾支持。平板支撐不是時間愈長愈見效,而是姿勢正確的話,就算每日只做短短1分鐘,持之以恆,也可以鍛鍊出腹肌。平板支撐動作看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有很多細節需要留意。「Eugene & Jayn」在影片中,提供9個不用任何器材,隨時隨地也可徒手,有效加强核心的平板支撐訓練,協助大家一起完成這6分鐘的集中訓練。這九個動作分別為:平板支撐、支撐舉手、支撐開合、狗趴式、支撐擺動、支撐擡腿、登山跑、再一次支撐擡腿及平板支撐,除了動作簡單,在家也能做,還在猶豫什麼?快跟上一起鍛鍊核心吧!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身體更強壯!Eugene & Jayn YT: 點我看 Eugene & Jayn 原始影片:點我看 延伸閱讀比吃止痛藥更有效?只需3招迅速緩解經痛!視覺效果年輕10歲!15分鐘背部運動,讓你每天抬頭挺胸!「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有肌勵療心室Podcast:https://udngpower.soci.vip
-
2022-03-28 該看哪科.牙科
智齒不拔沒關係? 醫曝「害牙爛關鍵」 還可能變口腔癌
18歲的游同學因右下顎疼痛至牙醫診所就診,經X光檢查發現右下智齒因無法正常生長,有發炎情形。然而,拔除智齒後傷口持續悶痛並伴隨麻刺感,近兩個月之久;期間,持續接受消炎止痛治療仍未改善,經將發炎組織取樣化驗,診斷發炎組織已轉變為口腔癌,且癌細胞涵蓋整個右下顎骨。智齒易影響周邊健康牙齒 90%需被拔除台北慈濟醫院牙科部顎面外科夏毅然主任表示,智齒又稱第三大臼齒,是門牙間隙向後算起的第8顆牙齒,生長狀況因人而異,通常會在16歲之後慢慢萌生;然而,90%以上的智齒都需要被拔除。他說明,由於智齒生長在口腔最後方,又是最晚生成的牙齒,往往因生長空間不足,向前傾斜、無法正常萌發,這些長歪的智齒不具功能,且因位置的關係不易清潔,容易引發蛀牙、牙齦發炎、牙周病、蜂窩性組織炎等問題,甚至還會連帶危害周邊牙齒的健康機率高達81%以上;即便是沒有長歪的智齒,若無對應咬合的牙齒,也可能因過度萌發影響咬合,或是反覆刮傷周圍的口腔黏膜,長期下來會造成癌變,為了避免這些情形,牙醫師通常會建議盡早將智齒拔除,以絕後患。(推薦閱讀:美牙醫學會列「8個刷牙方式」等於白刷! 飯後立即刷牙也不OK)16-25歲為最佳拔智齒年齡 少部分恐造成顏面麻痺夏毅然建議,拔智齒的最佳年齡為16-25歲,因為這個時候的智齒萌發不久,牙根尚未發展成熟、齒槽骨質也較鬆軟,較容易被拔除;但拔完牙後腫痛難免,需按醫囑定時服用消炎止痛藥。(推薦閱讀:服用普拿疼小心肝毒性! 藥師揭「 止痛藥劑量上限」:別拿生命開玩笑)另外,有些智齒因位置太接近神經,拔除過程不免傷及神經造成顏面麻痺,不過不會影響外觀、說話及進食,一般約1-3年即可恢復,無須過度驚慌。(推薦閱讀:拔智齒有哪些風險?會造成神經傷害? 牙醫詳解常見疑惑)深埋在骨頭內的 不會蛀牙或發炎可暫不拔除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完全深埋在骨頭內的智齒,不會有蛀牙或發炎的風險,可暫時先不拔除,但仍有3%的機率可能轉變為囊腫,或是少部分會轉變成口腔癌,故即使沒有任何不適,也應定期接受影像學檢查。夏毅然提醒,拔完智齒須持續觀察,若不適感持續2週以上未緩解,甚至越來越嚴重即需提高警覺,尋求進一步診療。延伸閱讀: ·智齒不痛要拔嗎?為什麼智齒沒長出來? 牙醫師揭「必拔標準」及潛在風險 ·味覺改變、嘴張不大當心癌前兆! 牙醫公布口腔癌10大變化 
-
2022-03-28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不得逐桌敬酒…房仲改分宴請5天 體重暴增急性胃潰瘍
高雄38歲資深房仲業者江先生,平日相當辛勤跑業務,今年三月好運降臨,幾天內成交兩個大物件,同事好友起鬨拱請客,因礙於不得逐桌敬酒的防疫規定,他爽快地一星期內連請了5攤,也因此讓原本就有胃痛、胃酸過多的他,大半夜噁心嘔吐、胃痛到坐臥難安掛急診。阮綜合醫院消化內科預防保健科主任蕭偉成指出,經檢查發現江先生除了中度脂肪肝,還有十二指腸潰瘍。他業務忙碌壓力大,三餐不定,也有菸酒習慣,自訴一直有胃痛、胃食道逆流,平常都上藥房買消炎止痛藥應付,這次造成十二指腸潰瘍,應該是連日的暴飲暴食使胃腸道負擔加重,使分泌過多的胃酸像土石流一般衝垮薄弱的胃黏膜,還好在各項檢查後沒有發現其他疾病問題。蕭偉成表示,雖然目前防疫規定仍維持第二級警戒標準,但外出有飲食需求得免戴口罩,有些人樂得藉著聚餐拿下口罩解悶,尤其最愛「吃到飽」的民眾,暴飲暴食吃出問題的病例真不少。清明連假又快到了,提醒 民眾輕鬆之餘要撙節食量。蕭偉成說明,邊吃邊說話、量多、食速快,容易脹氣、胃悶、消化不良,形成胃食道逆流。尤其去吃到飽餐廳,專挑貴的肉類海鮮吃,不知不覺攝取過量高油高糖高膽固醇食物,除了造成肥胖、脂肪肝,也會讓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體質的人上火,累積這些問題的結果,有造成中風的危險。蕭偉成強調,像難以早期診斷的胰臟癌,初期症狀因為和膽管炎膽結石、十二指腸潰瘍的腹脹、腹痛、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疾病類似而被忽視,另方面,當胰臟腫瘤壓迫到其他內臟器官或神經,造成腹痛、腰痛或背痛,也容易被以為是其他疾患而延誤就醫,所以就醫時的詳細檢查及預防保健篩檢十分重要。
-
2022-03-27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久坐族必看!物理治療師教你4招緩解腰痠
你是否也因為長途開車、工作不可避免的久坐,而造成腰椎的不舒服?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 (詹珞瑤)分享四個簡單的動作,幫你舒緩腰椎壓力。腰椎關節會因為久坐而有壓力,讓不少人感到相當不適。詹珞瑤表示,會造成腰椎有壓力,其實大部分都是因為久坐引發的胸椎卡住,或者是髖關節角度已經不夠了,才會引起腰椎的不舒服,透過解開胸椎和髖關節,可以幫助舒緩腰椎的不舒服。就算是原本腰部健康的人,久坐也會有不舒服的感覺,跟著影片中的4招學起來,常常幫自己放鬆,就能降低很多受傷風險。詹珞瑤也提醒大家,如果本來就有很嚴重的腰椎問題,一定要盡速去看醫生,等到比較緩解了,或是疼痛變得比較慢性,再來做這樣的舒緩才是比較好的喔!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 頻道: 點我看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 原始影片: 點我看延伸閱讀比吃止痛藥更有效?只需3招迅速緩解經痛!視覺效果年輕10歲!15分鐘背部運動,讓你每天抬頭挺胸!「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有肌勵療心室Podcast:https://udngpower.soci.vip
-
2022-03-25 新聞.用藥停看聽
日本製比較好、有消炎才有效?頭痛吃錯止痛藥差點洗腎!止痛藥3大類型這樣挑
國人愛吃止痛藥,卻常搞不清如何挑選,不管頭痛、關節痛、經痛都吃一樣的藥,反而吃出問題!衛福部彰化醫院腎臟科醫師黃耀宣表示,有些止痛藥廣告強調「不含消炎成分」,有的則主訴「有消炎才有效」,其實要不要「消炎」要視自己的身體情況來決定,最好能先徵詢醫師或藥師建議。 黃耀宣指出,不同類的止痛藥,有不同的副作用,舉例來說,一名65歲曾姓男子因頭痛吃了含消炎成分的止痛藥,竟讓他原本不好的腎臟更差了,搞到差點洗腎,換了止痛藥才好轉。 這位病患因持續性頭痛,吃了女兒從日本買回來的日本製止痛藥,本以為日本藥比較好,應該不會有副作用,沒想到斷斷續續吃了1個月後,腎功能大幅滑落。經更換別類止痛藥之後,曾男的腎絲球過濾率才慢慢回到原有數值。 黃耀宣說,常見的止痛藥可分為乙醯胺酚、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鴉片類止痛藥3大類,除了鴉片類止痛藥是醫師處方用藥,有嚴格控管,另2類則可在藥局買到。 一、乙醯胺酚 (acetaminophen) 乙醯胺酚是非消炎止痛藥,經由抑制中樞神經系統,阻斷疼痛傳導,緩解發燒頭痛,如普拿疼、斯斯,通常強調「不含消炎成分」。 它從肝臟代謝,有嚴重肝臟疾病者,應避免使用,在美國含乙醯胺酚止痛藥服用過量,已經成為急性肝衰竭的首要原因。 二、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含有消炎成分,大多具有消炎、鎮痛、退燒等藥效,如阿斯匹靈 (asprin)、布洛芬 (ibuprofen)等,從肝、腎代謝,容易出現腸胃、肝及腎方面的副作用,主要是影響到腎臟。 三、鴉片類止痛藥 (opioid analgesics) 以這起個案的曾男為例,他吃的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會影響到腎臟,所以馬上請他停掉日本製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另開乙醯胺酚的止痛藥,3個月後,腎絲球過濾率回到27%,才擺脫洗腎危機。 黃耀宣強調,上述的3大類止痛藥,除了鴉片類止痛藥能止痛之外,另2類止痛藥也都有止痛效果,一般人只要不過量,服用後通常不會有大的副作用,很快就從身體代謝掉。但若有肝腎及腸胃疾病者最好由醫師開藥,不要自行服用止痛藥。●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明明是他的錯為什麼不直說?踢貓效應:我不能跟著生氣,否則他對我發火,我又找誰發火呢.生活緊湊忙碌、壓力難釋放?善用腹式呼吸放鬆,李偉文:路可以趕,但是心不能急.35歲後飄出大嬸味?拒絕鬆弛蠟黃肌!白雁教3分鐘疏肝活血,調理健康好膚質
-
2022-03-25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男背痛拖20年駝背領殘障手冊 一查才知是僵直性脊椎炎
53歲王先生在年輕當兵時出現下背痛困擾,起初以為是當兵太操勞不以為意,結果下背痛竟持續超過二十年,曾經服用過止痛藥但效果有限,後來背部彎曲駝背只能低頭走路,只好求診骨科並進行脊椎矯正手術,但仍無法改善症狀,並領有殘障手冊。未料前幾年兒子當兵也出現下背痛,幸好兒子機警上網找資料,到安南醫院求助風濕免疫科主任醫師林理信,診斷確診為遺傳性「僵直性脊椎炎」,經生物製劑治療後,現在過著與正常人一樣正常的生活。林理信表示,像王先生兵時下背疼痛的類似情況,常見被誤當過度勞動原因而延誤治療。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20至40歲的年輕族群,男性是女性的3倍,是一種全身性發炎疾病,一旦發病就是終生疾病。臨床上約七成病人會出現下背痛典型症狀,頸椎、胸椎及腰椎都可能會被侵犯,只要持續治療減少脊椎及關節破壞,就可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林理信說,發炎性的下背痛跟一般的下背痛最大的區別在於,一般下背痛會越動越痛,而發炎性下背痛則是越動越不痛,越不動越痛且容易發作在早上清晨起床,在睡午覺後或久坐椅子上工作,只要身體一段時間沒有活動就會開始疼痛,不過只要活動伸展幾分鐘疼痛就會舒緩,臨床上也經常看到僵直性脊椎炎患者誤被以為是椎間盤凸出或其他脊椎疾病,以致延誤黃金治療時間。林理信指出,由於僵直性脊椎炎疾病進展緩慢且具遺傳特性,因此診斷上會以X光為主要判斷,若下背薦腸骨關節有明顯雙側第二級以上薦腸骨關節炎,或是單側第三級以上薦腸骨關節炎,再搭配患者發炎性下背痛等典型症狀及參考抽血驗HLA-B27基因,由以上來整合評估來診斷僵直性脊椎炎。在僵直性脊椎炎治療方面,過去僅能靠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及免疫調節劑來控制病情但治療效果不彰。近來透過生物製劑治療,讓僵直性脊椎炎可得到良好治療效果,且對周邊關節炎、骨接點發炎及虹彩炎等併發症也很有效,不啻對患者是一大福音。對於有生育計畫及需要哺乳的女性患者來說,目前也有適合的生物製劑,患者可與醫師充分溝通,以達控制疾病跟成功懷孕雙贏局面。林理信提醒,若發現自身有長期發炎性下背痛症狀、有僵直性脊椎炎家族病史,或眼睛虹彩炎等情況時,就應儘早尋求風濕免疫專科醫師檢查診斷。目前僵直性脊椎炎治療藥物多元,只要積極治療,都可以像日前媒體報導的東京奧運僵直性脊椎炎羽球選手一樣,正常生活運動都沒問題,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
2022-03-2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血壓高恐爆血管、心臟病!高血壓導管治療助穩定血壓、減少藥物
四十歲的王女士是位上班族,有次量血壓時意外發現血壓很高,收縮壓超過190 mmHg,才趕緊到心臟科檢查。因為患者相對年輕,於是先安排檢查看看是否有導致次發性高血壓的原因。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內科部心臟血管系心導管室主任陳業鵬醫師指出,初步排除次發性高血壓後,她的血壓控制還是不理想,所以逐漸增加藥物,總共使用6種降血壓藥物。「有一次回診,患者說因為工作的關係,她其實吃藥都很不規則,又常常忘記吃藥,所以詢問有沒有其他控制血壓的辦法?」陳業鵬醫師分享,「當時就建議可以考慮高血壓導管治療,她毫不猶豫的直接說好。」後來幫她安排高血壓導管治療進行腎動脈交感神經燒灼術,陳業鵬醫師回憶,大約一個月後,她已經可以減到剩三種降血壓藥物,因為血壓維持很穩定,後續也再減少藥物。高血壓導管治療是微創手術,能夠全天候發揮紓緩血壓的效果,適合用於已使用多種降血壓藥、服藥不規則、已有器官損傷的患者,可幫助血壓達標,減少中風、心臟病的風險。血壓過高造成系統性傷害!在過去,高血壓的定義是140/90 mmHg,自從2017美國心臟學會目發表將高血壓定義至130/80 mmHg,越來越多國家也將共識訂於130/80 mmHg。2022起台灣高血壓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學會高血壓指南也將定義標準降低至130/80 mmHg. 若收縮壓介於120-129 mmHg且舒張壓小於80 mmHg,稱為高血壓前期;若收縮壓介於130-139 mmHg或舒張壓介於80-89 mmHg,稱為高血壓第一期;若收縮壓大於140 mmHg或舒張壓大於90 mmHg,稱為高血壓第二期。高血壓患者大多沒有明顯症狀,但傷害會逐漸累積,陳業鵬醫師舉例,高血壓是慢性疾病,日積月累下來會造成系統性併發症,例如心肌梗塞、腦部會中風、眼睛會出現視網膜性病變、腎臟會出現蛋白尿及腎功能惡化、及主動脈剝離等。維持血壓穩定,守護血管健康治療高血壓最重要的是生活習慣調整,包括飲食、運動、體重控制。血壓若無法控制達標,就得加上藥物。降血壓的藥物有很多種類,包括血管收縮素抑制酶拮抗劑/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利尿劑、血管擴張劑等。在血壓控制不理想的狀況下,使用單一種藥物的效果可能沒有辦法讓血壓達標,而需要併用2種、3種、甚至更多種藥物。陳業鵬醫師說明,高血壓本身的成因很多樣,並非單一因素所造成,所以往往需要合併不同機轉的藥物去控制,比較容易把血壓控制穩定。除了使用降血壓藥物之外,還可以搭配新式微創的「高血壓導管治療」,即腎動脈交感神經燒灼術來控制血壓。陳業鵬醫師說,高血壓導管治療的機轉是因為有部分患者腎動脈部分的交感神經比較亢奮,使血壓上升,所以藉由高血壓導管治療進行腎動脈交感神經燒灼,有助降低腎動脈交感神經的活性,達到控制血壓的效果。全球數據也顯示,有高達八成的病患在經歷此治療後能夠有效的血壓控制。哪些族群適合接受高血壓導管治療?高血壓導管治療的適用族群有幾種,陳業鵬醫師說,例如病人已經吃很多種降血壓藥物,但是血壓控制還是不穩定;而有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部分器官已經受損的患者,更應該要積極考慮高血壓控制。還有服藥順應性較差、難以按時吃藥、或是藥物耐受性不好的患者,也適合使用高血壓導管治療,有助於減少降壓藥物的使用。另外,有一些次發性高血壓,譬如腎上腺腫瘤、甲狀腺機能亢進、或睡眠呼吸中止所造成的高血壓。陳業鵬醫師說,如果造成高血壓的因素都控制穩定,但是血壓依舊偏高,也可以考慮高血壓導管治療。陳業鵬醫師說,高血壓導管治療的好處,一方面讓血壓更容易達標,收縮壓平均可以降低10-20 mmHg左右,二方面就是可以減少吃藥的顆數、種類。高血壓導管治療步驟圖解高血壓導管治療大部分是從鼠蹊部的股動脈放入導管,陳業鵬醫師解釋,在X光的導引下,將導管延伸到腎動脈。首先會做血管攝影評估腎動脈的解剖構造是否適合接受交感神經燒灼術,確認腎動脈的管徑、長度後,就會使用交感神經燒灼術的導管,它可以利用高頻率電波產生熱能阻斷腎動脈的交感神經活性,對於腎臟功能不會造成影響。導管治療的時間大概45分鐘到1小時左右。高血壓導管治療在局部麻醉下便可進行,病人皆保持清醒,陳業鵬醫師說,導管手術過程中可能有些痛感,所以會給一些止痛藥,一般而言術後隔天就可以出院。顧好血壓!日常保養重點提醒高血壓被稱為隱形殺手,當血壓開始偏高的時候,通常完全沒有症狀,所以平常在家就要監測血壓。陳業鵬醫師提醒,不管有沒有高血壓,其實都應該定期量血壓,因為我們不會知道血壓什麼時候會高起來。在家量血壓時,請把握「722原則」,第一個「7」是指連續7天量血壓,第二個「2」是指每天早、晚各量一回,第三個「2」是指每回量兩次血壓。養成在家量血壓的習慣才能及早發現高血壓,及早接受治療,而且在接受治療後,按時量血壓才有辦法評估治療成效。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對血壓控制非常重要,陳業鵬醫師叮嚀,飲食方面要少油、少鹽、少糖,也要戒菸、戒酒。作息正常、充足睡眠、做好壓力調適等,對舒緩血壓都有幫助。「體重控制也很重要,臨床上有很多患者,把體重控制好後,血壓便有明顯的改善。」陳業鵬醫師分享,「如果再加上規則運動、按時服藥,血壓便可以控制得更理想!」原文:
-
2022-03-23 該看哪科.耳鼻喉
嘴破、舌頭破未必是小事!醫:3種情況盡早就醫
嘴破是日常相當常見的毛病,雖然事小,但總讓人心煩又不舒服。賴耳鼻喉科診所賴盈達醫師表示,遇到這樣的小麻煩,可以到藥局詢問相關的藥物,或尋求醫師協助。不過若是遲遲不見好轉,或是身體出現其他不適,就建議盡早檢查,因為恐怕不是單純的潰瘍而已。 為什會嘴破、舌頭破?醫:主要與免疫失調有關。 賴盈達醫師表示,不論是嘴破、舌頭破皆可算在口腔潰瘍當中,其他也包括了臉頰黏膜、牙齦、舌底等,涵蓋嘴唇至口腔處。口腔潰瘍形成的原因大多大同小異,主要與免疫系統失調有關,日常如感冒、生病、壓力大、熬夜,經期或懷孕等荷爾蒙波動較大時也都有可能發生。患部常見形成外圍紅色、中間較白、形似隕石坑洞的凹陷,邊緣雖不規則,但大致而言可說得上是一個圓形的傷口,通常在一個星期左右便會漸漸好轉。而其他也可能引起嘴破的小問題,則如吃鳳梨咬舌、假牙黏合度不佳摩擦等也可能形成。 嘴破、舌頭破怎麼辦?醫教4原則有助改善!民眾遇到上述這些嘴破情況,一般而言可以放著等它好,並注意避免張口過大即可。不過像是破在嘴角、吃東西常會影響飲食及復原,許多民眾會自行亂擦各種「萬用藥」,例如常見的家備用藥拿了就塗,或是一些祖傳配方、聽別人說很有用、來路不明的藥物或偏方,雖然嘴破只是小問題,但這類情況還是應避免,以免嘴破沒好反而讓傷口惡化。 建議可以先至藥局詢問藥師,了解哪些藥物對這類情況是普遍真的有所幫助,例如使用口服消炎止痛藥、口內藥膏等,緩解症狀不適。不過即便是經藥師建議,這些藥物也僅為改善症狀的不適,並無治療效果,若希望能好得快一些,自然還是建議尋求醫師協助為佳,在透過局部治療、處方藥物治療的協助下,會更有助加速癒合,這是最快的方法。 嘴破、舌頭破未必是小事,醫:3種情況盡早就醫!即便嘴破一般只是小問題,但若是發現不尋常也應提高警覺盡早就醫。賴盈達醫師表示,正如前述嘴破通常與免疫有關,約一周左右復原,但口腔癌也會出現口腔潰瘍,這樣的傷口因癌細胞存在,時間自然就會持續,且較不規則,醫師日前就曾遇過案例口腔黏膜潰瘍約一個月,發覺不對勁前往檢查,在詢問下了解有20年的菸酒檳榔習慣,經檢查為口腔癌。皰疹病毒引起的潰瘍,則常見呈現為聚集小顆粒。而即便只是單純的嘴破,免疫系統較不穩定時也意味著較容易受到其他疾病侵擾,因此若嘴破期間出現其他身體不適,除了應合理懷疑是否有可能為疾病所致,也要留意其他疾病趁虛而入。提醒民眾,若嘴破至兩周未見好轉,或是傷口明顯不規則、出血、範圍擴大等異常,又或是身體出現其他不適,這些情況都應盡早檢查,以確保健康無虞。《延伸閱讀》 .牙周病易骨鬆、心臟病、中風?醫:機率較高,刷牙方式很重要。 .牙齦腫脹怎麼辦?6招有助改善!醫:超過3天、出血、化膿盡早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3-22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10分鐘抵過慢跑一小時!一學就會的高強度間歇燃脂訓練
不要再說不知道怎麼運動了!Youtuber「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將要傳授你一學就會的高強度間歇燃脂訓練!「高強度間歇訓練」是一種短時間高強度的運動。適合想要減肥、透過運動改善身體代謝的朋友,過程中同時可獲得阻力訓練及心肺訓練的效果,場地較不受限制,動作選擇其器材可依據個人喜好,即可讓運動增添風趣及刺激。愛找藉口的你,快跟著Youtuber「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學高強度間些燃脂訓練!動作分別為:踩階梯、深蹲+踢腿、棒式碰肩、超人、登山者,五個動作一組做三次,至少每天練習10分鐘,每20秒運動、10秒休息這樣一快一慢的搭配交錯進行,讓肌力、心肺、平衡感等在短時間內不斷的重組、適應,而形成的一種運動模式。這次給的課表,除了動作簡單,在家也能做,不但增肌燃脂,還能養成吃不胖的體質,成習慣後,即便沒在運動,身體一樣在燃燒脂肪,你會發現真的非常有感喔!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身體更強壯!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 IG: 點我看 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 YT: 點我看 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 FB: 點我看 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 原始影片:點我看 延伸閱讀比吃止痛藥更有效?只需3招迅速緩解經痛!視覺效果年輕10歲!15分鐘背部運動,讓你每天抬頭挺胸!「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有肌勵療心室Podcast:https://udngpower.soci.vip
-
2022-03-20 名人.洪惠風
洪惠風/忽高忽低的血壓
病人昏倒,我被找去,到了病床邊,看他氣定神閒,我問了幾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有譜了,因為幾年前靠著家用血壓計,就有了答案。「這次昏倒是什麼時候發生的?」「中午。」「飯前還是飯後?」「飯後。」接著我問了最重要的問題,「是站著?坐著?還是躺著發生?」「站著。」病人不等我說出來,就搶著說了。「跟以前一樣,站起來血壓降太低了。」多年前,我們就用家用血壓計找出了診斷。隨著時代變遷,家用血壓計風行起來,先是水銀,後來電子,產生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家中的血壓數值跟醫院的常常不一樣。有時是醫院高的白袍現象;有時是醫院低的隱匿型高血壓;有時是家用血壓計不準;或是醫院家中量不同手(要以高的那隻手為準);有時卻是量的時間不同產生的差異。這病人那時血壓忽高忽低,收縮壓一下200多,一下90幾,我請他回家測量不同姿勢的血壓,結果躺著血壓170-180,站起來剩下110-120,是很典型而嚴重的姿勢性低血壓,當站太久時,血壓降低腦部循環不足就會昏倒。站立時,有500-1000cc的血液會留在下肢跟內臟,但人體瞬間交感神經(油門神經)啟動,血管收縮、靜脈回流增加、心輸出量升高,維持住站立的血壓;當心臟、血管、自律神經任何一個系統出了狀況,就會造成姿勢性低血壓。引起姿勢性低血壓的原因很多,包括藥物(譬如有些攝護腺用藥)、脫水、靜脈回流異常、自律神經失調、心輸出異常反應等等;曾有一篇報告說65歲以上18%都有此現象,但只有2%的人有症狀,也許是人種差異?我遇到的姿勢性低血壓雖然不少,感覺卻沒那麼頻繁。當血壓高低起伏很厲害時,不管有沒有症狀,我都會請病人在家測量躺站血壓,先躺5分鐘後躺著量一次血壓,之後不經過坐的階段,站立1分鐘後站著再量一次,接著繼續站立2分鐘後再站著量一次血壓,要是站起來血壓降低超過20/10mmHg以上,就是姿勢性低血壓。從這些紀錄中我學到很多,有人是任何時候站起來都會低、有人是偶爾發作、有人是固定早上……有人卻是跟姿勢無關,而是用餐後血壓下降20/10mmHg以上的飯後低血壓。發生姿勢性(或飯後)低血壓時,除了要找出原因(如藥物、貧血、甲狀腺低下、可體松不足、水分不夠、靜脈功能異常、自律神經障礙……)外,往往需要減少血壓藥物的劑量、避免脫水、少量多餐、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睡覺時頭抬高6英吋(15公分)、穿彈性襪等;此外,有些病人站立時血壓不降反升(站立血壓升高大於20/10mmHg),這時除了一般處理外,藥物的份量反而要增加。使用彈性襪時,最好是第二級的強度,穿到大腿的高度,真的穿不住時,小腿高度也行,但效果就差一些,效果因人而異,穿上後測量看看血壓,就知道對自己的作用如何;除這些標準治療,有長者肌力訓練一段時間後明顯改善,也有人使用EECP反搏治療後恢復正常。血壓起伏很大時,最重要是找出它的規則來,看血壓是跟姿勢、食物、鹽分、止痛藥、情緒、睡眠、氣溫、日夜、周末、壓力中的哪些因素相關?找到了,處理了,也許血壓的起伏就不會像高速公路上忽快忽慢的車速一樣危險了。
-
2022-03-1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醫籲別錯認生長痛 小心兒童風濕性關節炎上身
苗栗縣1名12歲男童因關節處腫痛,需吃止痛藥緩解,就醫確診為兒童風濕性關節炎。醫師提醒,兒童風濕性關節炎症狀與生長痛相似,若未及早發現治療,恐致關節永久損傷變形。苗栗縣大千綜合醫院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林哲民今天透過新聞稿表示,這名12歲男童生病發燒2天後,突然出現雙腳膝蓋及阿基里斯腱等關節處疼痛,退燒後,關節腫痛症狀不僅沒改善,反而越來越嚴重,甚至影響日常行走,需要吃止痛藥才能緩解,就診檢查為兒童風濕性關節炎,以藥物治療後恢復良好。林哲民指出,兒童風濕性關節炎是16歲以下孩童最常見的風濕疾病,通常會造成慢性關節發炎,並產生紅、腫、熱、痛等症狀,或是關節活動受到限制,不少民眾會誤以為是小孩常見生長痛,若輕忽,未及早治療,可能導致關節永久損傷變形,甚至引起更嚴重併發症。林哲民提到,兒童風濕性關節炎是自身抗體與防禦細胞去攻擊關節內的組織而造成的疾病,原因目前不明,但根據研究報告指出,基因影響及環境感染都是可能主要因素,典型症狀包含單一或多處關節腫痛發熱、關節積水、活動受影響,且合併發燒或紅疹出現,可透過理學檢查或抽血檢驗鑑別診斷。醫師提醒家長,多留意孩童狀況,如有出現症狀或異常時,務必盡早就醫,若確診為兒童風濕性關節炎,目前可透過藥物治療改善症狀,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
-
2022-03-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他雙腿無知覺…不良反應嚴重 政府應多關心
盧彥良廿六歲,去年考上台大商學研究所,年輕正盛,去年五月廿八日注射AZ疫苗第一劑,隔天早上突然雙腿麻痺失去知覺,無法下床走路,要家人攙扶,他嚇壞了,心想「完蛋了、美好的人生毀了,難道要拄著枴杖一輩子」。盧彥良的父母兄長都是醫護人員,第一劑都打AZ,他也想響應政府政策,就選AZ疫苗。當天下午四點多打完疫苗,翌日凌晨二點發燒到卅九度,雙腿麻痺無法下床,整個人很不舒服,勉強扶著床邊及衣櫃慢慢走,拿了一顆普拿疼退燒止痛藥服用,想走到客廳卻走不動,就回到床上繼續睡覺,沒想到,就這麼昏睡一整天。媽媽蔡秀琴發現他出現嚴重副作用,爸爸盧亞人醫師當下診斷為對AZ疫苗產生「格林巴利疫候群」。盧亞人研判,兒子的症狀就是注射AZ產生的極罕見不良反應,讓抗體不只攻擊病毒,還會無差別搗亂人體周邊神經髓鞘細胞,進一步造成周邊神經系統癱瘓。「如果讓我再選擇一次,不敢再打AZ,因為實在太震撼了,太可怕、太可怕了。」另一個可怕經驗則發生在許先生身上。工程師許先生今年四十三歲,去年六月廿八日在北榮注射第一劑莫德納疫苗,不但睡眠品質變差,胸悶無法入眠,精神非常不濟。第九天上樓梯有暈眩無力感,全身倦怠。第十天早上身體發燒,起床後暈倒在地上,臉色發白全身冷汗。七月十二日下午感覺全身不對勁,家人警覺性高,當機立斷連夜轉診到林口長庚醫院急診室。他在加護病房期間,呼吸困難無法入睡,肺部跟肋膜積水。經林口長庚醫院證實發生心肌炎,為施打莫德納疫苗後的不良反應,並通報衛生單位。去年他向衛生單位申請救濟,至今仍無下文。「我不會再打了」,他查了政府官網,台灣打疫苗死的人比罹患新冠肺炎死亡的人還多,建議政府應多關心注射疫苗後,副作用導致身體有不良反應的人。
-
2022-03-18 癌症.卵巢.子宮
僅1個月壽命的「子宮內膜」為何對其他器官傷害是一生一世?醫解析子宮內膜異位症對女性的5個不利
誠懇呼籲各位女生提早治療經痛及內膜異位症子宮內膜異位症欺負女性的罪狀,真是罊竹難書,如經痛、不孕、子宮息肉、卵巢巧可力囊腫等等,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病症,其他還有它會往女性深處器官組織鑽(深層內膜異位症),會向子宮肌層及子宮腔侵入(肌腺症及子宮腔壁內膜異位症),會往骨盤腔以外的地方流竄(肺部氣胸,鼻腔,鼠蹊異位瘤)這些都是很可怕的病症,可是有警覺性的女性卻是少之又少。大家都是吃吃止痛藥暫時度過而已。而不知道異位性內膜造成的身體傷害有多大。月經來時,脫落的子宮內膜碎片,實際上是一種垃圾,丟了就算了,可是它若繼續留在身體裡邊就會對身體其他器官組織等部位進行侵害,卻令人萬萬想不到。因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不是嗎?就也是這個緣故,很多女性才會對它視而不見。有人一直認為子宮內膜的生命週期很短,大概一個月左右而已(因為月經就是一個月發生一次),每當月經結束後就是內膜開始新生的時候,它先在子宮腔壁增生成長,直到當月沒有懷孕消息的時候,才開始漸漸萎縮脫落,約一周後才正式結束為期一個月長的壽命,這是內膜很單純的生命歷程。可是萬萬沒想到若它有一絲絲繼續留在身體裡面沒被排出體外,卻能一直存活下來而且會回過頭來對身體其他器官造成的傷害卻是一生一世,且能隨著身體生命結束才結束(也就是說更年期時段異位仍會繼續存活。)所以女性有必要對她多了解跟認識。第一個內膜造成的傷害就是經痛它的起因是月經來時,是要經過子宮頸排出的,但子宮頸管卻是狹窄的,經血要經過這裡排出,速度無形中會被減慢,所以為了要加快排出,每次月經來的時候,子宮都會自動收縮,可是這樣一來一收縮,子宮腔內還有經血,就會被擠壓,經過雙側的輸卵管送到腹腔去,經血含有內膜碎片,它有黏稠性,會附著在腹壁上,當月經來臨時,腹壁上的內膜也會脫落造成腹壁出血,這些血液對腹腔而言,是外來的東西,它會刺激腹壁引起疼痛(另一說是發炎反應)這就是經痛。經痛常被分為原發性及次發性,簡單的意思是原發性找不到病兆,次發性是有了器官上的病兆,這樣分類有一個缺點,就是原發性會被誤會程度較輕微,必要時吃止痛藥就可,可是次發性雖是有了病兆,醫生們都知道,治療起來,就很棘手,據研究報告,有了經痛之後,腹腔內病兆往往在5到6年之後才會被腹腔鏡檢查找到,所以目前大家有一個共同建議,就是有了經痛,不管原發或次發,應該盡早治療。另外一派學者則認為不管原發或次發,經痛幾乎就是等於內膜異位症。第二個不利的是腹腔內沾黏經血在腹腔內留存,因經血裡面的內膜碎片有黏稠性,容易附著在腹壁,等月經來時,這裡也會跟著出血,肚子內有許多小腸,小腸會蠕動,等於攪拌機,經血混在其中,久而久之會造成腹腔內沾連,這對輸卵管及卵巢不利,容易不孕。這就是為什麼要提早治療的原因之一,由此可知, 吃止痛藥只是治標,對於去除異位性內膜一點幫助都沒有,避孕藥的去除功能也不是很好,因為避孕藥裡邊成分含有雌激素,它仍然能滋潤異位內膜的生長,這樣就減少消滅異位內膜的效果,近幾年,有專家用子宮鏡去研究這類病人的子宮,發現這些病人雖服了避孕藥,或mirena,子宮腔壁的異位症病兆仍在,所以我認為避孕藥是沒甚麼效果。另一說是月經來時,前列腺素會大量增加,造成子宮本身不規則收縮,導致子宮體內部份缺血才引發經痛,所以有人建議拿子宮,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這個,可是真正由子宮本身引發的經痛只佔所有經痛原因的1/3而已,所以我也認為拿子宮治經痛的觀念已過時了,又隨意開刀只會讓病人身陷開刀的後遺症而已,是病人本身在受苦,不是醫生,所以盡可能幫忙病人用藥物治療才對。第三個不利的是會使子宮形成肌腺症或肌腺瘤引發不孕子宮是孩子要居住的地方,子宮腔健全受孕才會沒問題,這是大家最忽略的地方,大家只是關心有無肌瘤或息肉,或輸卵管有沒有通暢而已,子宮腔壁是否殘破不堪倒很少被人著墨,這可能是大家不知道要用子宮鏡去認識吧。或一般婦科醫生認為這不是大不了的技術吧,單單研究子宮腔壁的論文目前不多可資證明,但我卻認為這才是最重要的觀點,你想想看,房子牆壁若有裂縫,不是容易掉漆或漏水,這樣的環境就不適合居住,同樣的意思,破損的子宮腔壁,著床不易,應該才是不孕或大量經血的原因。經血會逆流,使子宮內脫落的內膜碎片有機會被送到腹腔去,它若能存活,性質會活躍起來,到處亂竄之外,還會回頭鑽進子宮壁造成肌腺症或肌腺瘤,也會再侵入到子宮腔壁造成子宮腔壁表面缺損引發大量經血,這是新觀念,因傳統觀念認為經血多是肌腺症或瘤引起的,但事實是若止於子宮體,子宮腔壁仍完整,是不會大量或拖拖拉拉經血的,所以大家的觀念要改了,若能認知,子宮無緣無故被開掉的機會就少了。第四個不利的是形成卵巢巧克力囊腫大家都認為這是不孕的重點,可是大家都忽略了她還有另一邊正常的卵巢,然後就急急開刀去,腹腔鏡手術是最流行的,但這種手術是用電燒的方式來止血,電燒過度是會傷及正常卵巢組織,進而影響功能,所以現在有建議回頭用縫合的方法來止血,這樣還不是走回頭路,所以說傳統老方法最好。因經血逆流到輸卵管尾端,是噴灑式離開輸卵管,所以真正掉到卵巢的機會其實不多,所以單單處理掉巧克力囊腫是不夠的,應該再配合吃藥,大家都知道巧克力囊腫外皮容易沾黏,其實現在知道它不是囊腫本身引起,而是周邊異位症引起的,為了避免沾黏,早日服藥治療異位症才是對的方法。第五個不利是異位內膜碎片是會到處亂竄最糟糕的是跑到腦部去造成出血性中風或癲癇,那是人生最黑暗的時刻,我認為這種結局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妳能早一點治療。對於經痛或內膜異位症,不要小看它的後座力,它會慢慢侵蝕妳的幸福,所以請有經痛的女生們早一點接受治療吧。本文獲「林正權醫師」授權轉載,原文:誠懇呼籲各位女生提早治療經痛及內膜異位症延伸閱讀: 大S和具俊曄時隔20年重逢閃婚!大S自述閃婚觀:比起浪漫求婚、盛大婚禮,我更愛這樣的誓言
-
2022-03-16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比吃止痛藥更有效?只需3招迅速緩解經痛!
生理痛痛起來要人命,最討厭的就是被另一半說「喝熱水就會好!」Youtuber「77老大」將要告訴你,經痛分三種,到底是哪一種,分清楚才能對症下藥,飽受經痛困擾的女性、常被罵白目不懂經痛的男性,快來學怎麼解決最有效!經痛痛起來真的不是男人可以理解的!但你知道就算一樣是生理痛,也因為狀況不同,而有不同的調理方式嗎?中醫師「77老大」表示,經痛發生的機率,通常會因我們的身體內在的狀況、外在的環境而去改變,正在煩惱怎麼辦的你,不要擔心,77老大將會在影片中分享食療、按摩穴道各式各樣的調理攻略給大家。面對經痛不同狀況的問題,快筆記起來,77老大這次的影片一定幫得到你!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知識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生活更健康陽光!77老大FB:點我看77老大YT:點我看77老大YT原始影片:點我看延伸閱讀想瘦哪就瘦哪?醫師:雕塑身材三大要素不可少!努力運動卻不會瘦?醫師:問題可能出在飲食!「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3-13 該看哪科.中醫
奧運賽前拉傷中醫解痛 讓她如期上戰場
阿陵雙手抓著地上的槓鈴,正準備一鼓作氣將它高舉過頭時,突然腰椎一陣疼痛。「啊!」她放下槓鈴,感覺大事不妙,怎麼會不小心拉傷了。怕吃西藥影響比賽資格,決定求助中醫。再過八天就要前往巴西里約參加2016年奧運,她一開始練習角力,給自己的目標就是要參加奧運。最近幾天,她都在進行常規的重量訓練,沒想到,一個不留神,竟然發生運動選手最擔心的事──運動傷害。「該不會無法如期參加比賽吧?」她感到下背部劇烈疼痛,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躺下來或行走也都疼痛不堪。她拿出平常準備的藥箱,裡面有消炎止痛藥,配著溫開水吞服了一顆,過了一、兩個小時,情況還是沒有好轉。其實,阿陵在吃西藥的時候也很擔心,萬一藥品裡含有禁藥的成分,那就很麻煩了。正當她躊躇不決的時候,突然想起,以前曾經拉傷肩膀,手痛到舉不起來。她去看西醫,注射了高濃度的葡萄糖增生液,以修復受損的組織,但效果不是很好;又去看中醫,醫師用針灸立刻就緩解了疼痛。那次的經驗,令她印象十分深刻。所以,當她知道何宗融醫師要來國家運動中心的時候,她感到非常幸運地說:「我知道何醫師!他是臺灣第一位隨隊參與國際賽事的中醫師,很多人都聽過他治病的神奇故事。」「跌打損傷」本是中醫強項,半小時內疼痛立即緩解。「何醫師,我的下背部很痛,是在運動的時候受傷的,我還有一個禮拜就要出國參加奧運比賽,很擔心現在的身體狀況。」阿陵一進到診間看見何醫師,雖然難免還是有點焦慮,但心中的大石已經放下了一半。「別擔心,一定可以成行!」何醫師篤定地說道。事實上,「跌打損傷」原本就是中醫的強項,除了骨頭、韌帶斷掉外,其他運動傷害中醫幾乎都有解方。中醫裡的傷科手法,包含推拿、手法復位等適合大範圍面積的治療,針灸則可用在局部的消腫止痛。何醫師幫阿陵用耳針、針灸、整復,前後不到三十分鐘,原本痛到坐立難安的她,下背部竟然不痛了。「雖然早就聽過何醫師的醫術高明,但自己親身體驗,還是感覺不可思議。」她在診間忍不住直呼實在太神奇了。平時就請中醫調理保養,不是生病了才找中醫。「對於運動員來說,最重要的是能上場應戰。尤其是角力、空手道、跆拳道、拳擊等競技選手,在比賽過程中,常會因激烈的攻擊造成骨頭之間卡住,使筋僵硬,而沒有在正確的位置上。」何醫師耐心地解釋:「這在中醫骨傷科裡叫『骨錯縫、筋出槽』。我先用針灸的方式讓妳止痛,再用推拿和整復的手法,讓稍微錯位的骨頭復位。妳回去可以適當地鍛鍊,回到賽場上絕對沒有問題。」何醫師的一番話讓阿陵感到很安心,這一趟真是不虛此行。一個禮拜後,阿陵如願成行,成為臺灣第一個站上奧運賽場的女子角力選手。而在賽前接受何醫師治療的經驗,也讓她對中醫充滿信心。每次在比賽前夕,都會請中醫調理,包括耳針、推拿、針灸、拔罐等,讓肌肉放鬆,比賽時更有爆發力。平常,她也會吃中藥,幫助身體活血化瘀,且每隔兩到三個禮拜就會去做一次全身推拿;如果發現有任何關節及筋骨錯位的情況,就一併「喬」回到正確的位置。「這就像是我平常都要做的例行訓練一樣,不是生病了才找中醫。」阿陵總是這樣告訴身邊的親友和隊友們。中醫行醫筆記橋式運動做法:仰臥平躺,雙腿屈膝,雙腳分開並且腳掌著地,雙臀向兩側分開平放。緊繃腹部,臀部收緊並向上挺。效果:主要訓練核心肌群、瘦小腹、練翹臀、伸展髖骨。膝蓋抱胸運動做法:仰臥,雙手環抱左腳單膝,彎曲至胸前,維持10至30秒,膝蓋放下,再換抱右腳單膝,同樣維持10至30秒再放下。效果:可以使腰部肌肉放鬆,並使得椎間孔被打開,讓神經減壓,並重新使神經的血液循環。
-
2022-03-13 新聞.元氣新聞
感冒、腸胃藥居多 356項指示用藥擬取消健保給付
健保署逐年取消指示用藥給付品項,近日提出年用量少於五千人的感冒藥、腸胃藥等,總計三百五十六項,邀請醫藥界等代表研擬取消給付,初估每年可減少支出七百五十一萬元。但醫界認為恐增加民眾負擔,藥界認為應盡量回歸健保法;健保署則表示,各界意見分歧,將於月底前蒐集各界看法,再作討論。健保法規定不給付指示藥品,為兼顧民眾用藥權益,部分指示藥品一直由健保給付。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連恆榮說,健保逐年取消指示藥品給付,二○○五年給付一千二百多項、年藥費約廿三億元,降至去年八百五十一項、藥費約十四點七億元;若再減少給付,總給付品項約為四百九十五項。健保署統計,去年指示藥品申報量前三名,第一名是用於改善便秘的軟便劑,一年藥費二點四億元,第二名是胃藥,一年藥費一點四四億元;第三名是止痛藥,一年藥費九千一百萬元。前十名共有四款軟便劑,藥費總計三點六一億元,連恆榮說,可能因為高齡化、生活壓力大等,民眾常有便秘問題。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發言人沈采穎表示,一旦取消這三百五十六項指示用藥給付,可能受影響藥品,腸胃藥包括永勝藥品的「宜胃錠」、惠勝「固胃錠」,綜合感冒藥則有人人化學製藥的「利風錠」等。此外,還可能包括糖尿病患者舒緩手腳神經麻痺、疼痛的維他命B12營養素「彌可保」,或含銀杏成分的藥品。「取消指示藥品健保給付,主要是這類藥品安全性高,且應培養民眾自我健康照顧意識。」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張文靜說,民眾自行購藥會比較珍惜。藥師易麗珍說,指示藥品使用占比不高,即使取消給付,也有其他藥品可取代。但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說,許多民眾可能因感冒、腸胃不適到診所就醫,需要使用指示用藥,若往後必須依醫師指示到藥局自費買藥,可能增加民眾就醫負擔,健保署應要從長計議。連恆榮說,是否取消這三五六項指示用藥給付,醫藥界意見分歧,需審慎評估,將進一步開會討論。
-
2022-03-12 新聞.元氣新聞
指示用藥研擬取消健保給付?健保署統計這款藥吃最多
民眾感冒、腸胃不適到醫院就醫,醫師常開立指示用藥,健保署去年12月邀集醫藥界等代表討論,研擬是否取消每年用量較低的指示用藥,包括感冒藥、腸胃藥等,總計356項,每年可省下751萬元,將於3月底前搜集各界意見。健保署表示,目前各界意見分歧尚屬討論階段,沒有一定要取消300多項指示用藥。醫界認為,此事關重大應從長計議,藥界則表示,民眾應多為自己健康把關,非由健保持續給付。依「健保法」規定,健保不需給付指示藥品,但從公、勞保年代為顧及民眾用藥需求與權益,部分藥品於健保開辦後繼續給付,但健保署每年均審視醫院開立指示用藥情形,或由醫藥界提出藥品品項進行研議,近年來如維骨力、循利寧等知名藥品陸續退出指示藥品。20多年來,健保逐年取消指示藥品給付,從2005年給付1200多項、每年藥費約23億元,減少至去年851項、藥費約14.7億元,期間減少約300多項藥品,每年省下8億多元。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連恆榮說,去年12月邀集醫藥界等代表,討論是否取消每年用量低於5000人的指示用藥,包括感冒藥、腸胃藥等。連恆榮說,是否取消300多項指示用藥,目前醫藥各界意見分歧,仍在討論階段,並非就是往取消的方向,一切需審慎評估,也不排除進一步開會討論,最後仍以醫藥界看法為主。此次討論藥品包括腸胃藥、感冒藥、退燒藥、止痛藥,以及眼科、小兒科、皮膚科等藥品。依健保署統計,2021年指示用藥申報量前10名品項,第一名是用於改善便秘的緩瀉劑,一年藥費高達2.4億元,且前10名共有3款緩瀉劑和1款軟便劑,藥費總計3.61億元,連恆榮說,現代人可能因年齡老化、生活習慣、壓力大等,常有便秘問題。第二名則是胃藥,一年藥費1.44億元;第三名是止痛藥,一年藥費0.91億元;第四名和第九名均為消除脹氣用藥,總計藥費1.37億元;第六名是化痰藥,一年藥費0.52億元;第十名則是緩解過敏和鼻炎的藥品,藥費0.52億元。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發言人沈采穎表示,此波可能受影響藥品,腸胃藥有永勝藥品公司的「宜胃錠」(IWELL)、惠勝「固胃錠」(GOWELL),此用於胃酸過多、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患者,綜合感冒藥為人人化學製藥的「利風錠」,為治療發燒、頭痛、流鼻水等。此外,用於糖尿病患者舒緩手腳神經麻痺、疼痛的維他命B12營養素「彌可保」,或含有銀杏成分等藥品,也可能一併討論。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張文靜說,取消指示用藥健保給付已討論很久,主要是指示用藥安全性高,外界多呼籲應培養民眾自我健康照顧意識,由民眾到藥局自費購買,非由健保持續給付,因自行購買藥品也會比較珍惜,目前醫院較多開立緩瀉劑,診所則多開立止痛藥等指示用藥。「取消指示用藥健保給付,這方面影響很大。」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說,許多民眾因感冒、腸胃不適到診所就醫,經診斷後一併拿藥,往後民眾可能就醫後,須依醫師指示到藥局自費買藥,如此將增加民眾就醫負擔,健保署應要從長計議。
-
2022-03-1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年輕人肥胖又熬夜 高血壓增加
國人飲食西化,肥胖比率增高,根據國健署統計,台灣18歲以上成人過重及肥胖比率逐年上升,2016至2019年平均過重率達47.9%,等於是接近2位成人就有1人過重。醫師提醒,體重上升會增加高血壓風險,近年臨床上觀察,年輕人高血壓比率增加,不可不慎。台灣高血壓學會教育委員會主委鄭浩民指出,近年心臟科門診常有許多年輕病患,30多歲出現心肌梗塞,或血壓飆到180、190mmHg,除體質因素外,多半是飲食過量、肥胖、不運動,包括吃太鹹、高油等,體重高血壓自然飆高。鄭浩民表示,年輕人常熬夜也會造成高血壓,人體交感神經系統在睡覺時會放鬆,因此夜間睡覺時血壓較白天低,如果熬夜沒有好好睡覺,交感神經持續興奮,會讓血壓無法降低,建議民眾從生活型態改善,包括不熬夜、規律飲食,才有助於降血壓。鄭浩民說,學會也將與國健署合作推動「高鉀飲食」,呼籲民眾採取高纖、低脂、少鹽的飲食方式,多攝取高纖維、富含鉀離子的蔬菜、水果等,並搭配低鹽飲食,減輕身體負擔,肥胖者經減重、飲食控制後,有機會不必再吃降血糖、血壓藥。若高血壓沒控制好,也可能造成腎傷害、腎功能變差。傳聞吃「血壓藥」會傷腎,鄭浩民破解錯誤觀念,根據國內外研究,多數降血壓藥物不會傷腎。只有部分高血壓藥物像利尿劑會導致腎功能變差,但停藥後可逆轉。他提醒,部分止痛藥或來路不明中藥,有可能造成腎臟不可逆傷害。鄭浩民表示,腦、心、腎是人體三大重要器官,平時處於「高灌流、低阻抗」狀態,若血壓飆高會加重3器官負荷,不僅造成心肌梗塞、中風,也可能造成腎臟危害,呼籲民眾應妥善控制血壓,並遵從醫囑服藥。台大醫院經三年研究,發現中老年人血壓控制在130mmHg以下,今年5月將下修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標準,從120╱80mmHg更改為130╱80mmHg,並將居家血壓「722」列為治療指引。
-
2022-03-09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3高以外還有第4高 「慢性腎臟病」不控制恐淪洗腎族
台灣洗腎人口近10萬人,據統計,台灣每8位成人有1人發生腎臟病變,20歲以上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達12%,卻有超過9成的腎臟病患者不自知。醫師提醒,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慢性腎臟病的危險因子,若沒有適時控制與治療,恐導致「高腎壓」損害腎臟、影響腎功能甚至洗腎,應定期驗尿、驗血,監控腎功能。慢性腎臟病常見風險因子,包括過重、肥胖、腰圍過粗、血壓、血糖或血脂過高等。根據國健署統計,40歲以上民眾近2成、約195萬人腎功能異常,血糖過高者更高達3成。根據三高調查,有三高的民眾5年內罹患腎臟病機率,是非三高患者的1至2倍。另外,19歲以上腎臟病患者,比起非罹患三高的腎臟病患,盛行率多達3至4倍。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黃尚志表示,慢性腎臟病容易伴隨許多併發症,需留意第四高「腎高壓」,當大量血液通過腎臟時,血管內壓力上升,形成腎壓(腎絲球內壓),若血壓、血糖、血脂控制不佳,腎臟代謝功能負荷加重,恐導致腎壓過高,造成腎損傷。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吳麥斯比喻,腎臟如同「環保局污水處理廠」,若流入的污水過量,含有太多廢物,導致污水處理廠故障,就會出現「高腎壓」。尤其慢性腎臟病症狀起初多不明顯,民眾對於疾病知識不足,等到第1、2期慢性腎臟病時,出現蛋白尿等才知,若早期發現、控制,仍有機會逆轉。像是病患林先生,12年前突然感到疲憊、有泡泡尿,到雙和醫院進行健檢,才發現是慢性腎臟病第3期,醫師當時警告他已是初期腎臟病,腎絲球數量不斷下降,他配合醫囑治療,調整生活型態,後續恢復良好,順利延緩腎功能惡化。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說,糖尿病患者中有3成是慢性腎臟病,其中45至48%的洗腎患者有高血糖問題。「高腎壓」會影響腎絲球過濾率(GFR),若腎絲球「破洞」,更多的尿蛋白溢出跑到尿裡,恐加速腎衰竭,甚至引起胰島素阻抗,導致心臟衰竭等。台灣高血壓學會教育委員會主委鄭浩民表示,腎絲球過濾率可反應腎功能,會隨老化而衰退,正常人每年會減少0.8至1.0ml/min/1.73m2,高血壓患者每年恐減少5ml/min/1.73m2,衰退速度更快,若腎絲球過濾率每分鐘低於60cc恐需洗腎,可控制血壓恢復正常標準。鄭浩民指出,據統計,腎臟病患血壓控制在120/80mmHg內,可減緩25%心衰竭發生機率。今年5月台灣高血壓學會將正式下修高血壓標準至130/80mmHg,且將居家血壓標準「722」作為臨床檢驗標準,包括連續7天量測、早晚各量1次、每次量2遍間隔2分鐘取平均值。另也可遵照高血壓治療指引的「S-ABCDE原則」,包括低鹽、減酒、減重、戒菸、飲食調整、運動,控制血壓預防慢性病。我國人口逐漸老化,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詹鼎正指出,老年人腎功能較差,更擔心要「洗腎」,不敢吃鹽、吃蛋白質,導致身體更加虛弱。他提醒,必要維生素仍需攝取,就算檢驗出慢性腎臟病第3期,只要將血糖、血壓、血脂控制好無需過度擔心。根據統計,老人死亡率最低族群,身體質量指數(BMI)介於27至30,因此不建議老人家過瘦。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驗尿及抽血檢查是判斷腎臟健康的重要治標,國健署提供40至64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以利國人及早察覺慢性腎臟病及三高。國內現有227家腎臟病健康促進機構,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信彰表示,第一線家庭醫師是最快可發現民眾腎功能異常,包括三高控制,不過度吃蛋白質及非類固醇的止痛藥還有來路不明的中藥等,避免加劇腎功能異常。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表示,現在是多重慢性病時代,期盼今年有更多基層院所加入守護行列。
-
2022-03-0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逾86萬人患膝關節炎 忍痛少動生活品質恐打折
全台每年逾86萬人因膝關節炎就醫,疼痛時連走路都成問題。醫師提醒,膝關節保養與治療方式多,減重、練肌力、服藥或手術都可改善,若忍痛不治療恐退化更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有「換膝權威」稱號的郵政醫院院長陳健煜,以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部長黃炫迪,今天出席「膝關節置換新趨勢」記者會,分享民眾對於膝關節保健、治療建議與迷思。陳健煜提到,衛生福利部統計,每年有逾86萬人因膝關節炎就醫,另每年也有近3萬人置換全膝關節。不少人膝蓋痛就想要手術,甚至認為手術能一勞永逸。陳健煜表示,事實上膝關節炎治療方式多元,多半會先服用消炎止痛藥物,或注射葡萄糖、玻尿酸、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等保守治療,若未見效才會評估手術。黃炫迪說明,膝關節炎症狀以疼痛占最大宗,其次依序為痠軟無力、僵硬、腫脹、關節變形等。有老人家害怕換膝手術,忍痛忍到無法走路,失去活動能力,連帶影響心肺與代謝功能,退休生活品質大受影響。黃炫迪也分享一項針對350名換膝病患與家屬的調查,多數受訪者表示在換膝之前,無法走太遠也不想移動、無法久站、行走不穩定、上下樓梯困難等;有75%受訪者表示曾想忍痛、少移動,就是不敢動手術治療。陳健煜說,早期不建議年過80歲的長者開刀,但如今台灣已步入高齡社會,不少長者熱愛健身、登山,因此即便是高齡者,經評估活動力許可,也能置換人工膝關節,生活品質更佳。陳健煜先前就收治一名75歲熱愛跳國標舞的熟女,受膝關節炎之苦多年,先前擔心術後復原不佳,長期忍痛不敢手術,但服藥、注射治療成效漸差,最後選擇置換人工膝關節,術後3個月就重返國標舞界。黃炫迪也說,建議年過40歲後,更要加強大腿肌力訓練,並維持體重,只要減重5%,就能大幅減緩膝關節壓力。他呼籲,膝關節炎勿忍痛,治療改善方式多,可尋求專科醫師好好診斷治療。
-
2022-02-27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發生貧血就是缺鐵?亂補鐵恐傷身!醫:注意合併症狀當心是癌症
貧血日常相當常見,不少民眾會直接以補鐵等方式改善,但其實這是個非常不妥的作法。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表示,貧血的可能性非常多,未必是缺鐵所形成,且即便缺鐵也未必是單純的營養缺乏,亂補鐵不僅可能傷害身體,也可能出現其他不可預期的嚴重後果。 貧血可能性非常多,未必缺鐵別亂補! 王威傑醫師表示,缺鐵性貧血雖然常見,但也只占其一,貧血主要可分成生產減少和破壞增加兩大類。生產減少可簡單理解為因各種因素原料缺乏,除了B12、葉酸、鐵等營養缺乏,也包括了再生不良性貧血、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血癌等骨髓功能異常;甲狀腺低下、腎上腺低下、腦下腺低下等內分泌疾病,或肝病及酒癮、慢性腎臟病等慢性疾病;以及被歸類在慢性發炎感染的結核病、心內膜炎、骨髓炎等發炎疾病,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炎性腸道疾病等自體免疫疾病,淋巴癌、肺癌、乳癌等癌症腫瘤相關疾病等。 破壞增加,可理解成因各項因素原料外洩。最耳熟能詳的,如月經過量或過長引起的缺鐵性慢性貧血,其他族群也包括會使胃腸道出血的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大腸息肉、痔瘡、胃癌、大腸癌等。而有膀胱憩室、泌尿道腫瘤等也會造成尿路出血。另外也包括溶血性貧血,如常聽到的地中海貧血、台灣較少見的鐮刀型貧血等遺傳性貧血。自體免疫疾病、病毒感染,或是阿斯匹林、抗生素、止痛藥、化療藥物等部分藥物,以及慢性淋巴性淋巴癌、鉛中毒等也可能形成後天的溶血性貧血。 貧血盡早就醫檢查,留意合併症狀小心癌症! 王威傑醫師指出,貧血常見共同症狀如頭暈、暈眩、臉色蒼白、疲倦、易喘、心悸等,但也會隨著原因而有其他症狀,民眾也可以多觀察身上是否正存在著其他不明症狀。 舉例來說,若貧血又合併出現皮下點狀出血,可能有再生不良性貧血。易情緒低落、動作遲緩、皮膚易冷等,需留意內分泌疾病。皮膚癢、尿量減少則可能為慢性腎臟病。持續低燒、久咳等,可能有發炎疾病的問題。泌尿道問題則常見出現血尿、排尿疼痛等。若發現突如其來的深茶色尿液、黃疸等,則可能有後天性溶血性貧血。 貧血也是不少癌症的早期不明顯症狀,這也是為什麼醫師再三強調貧血應盡早檢查。癌症除了出現貧血,相關症狀如淋巴癌會出現淋巴結腫大、乳癌會有乳房腫塊、肺癌則有久咳不癒、胃癌及腸癌則有慢性上腹疼痛、血便等,而癌症大多常見不明體重減輕,這些都需小心可能與癌症有關,像是血癌就常出現不明發燒、骨頭疼痛、瘀青出血、體重減輕等。 貧血就補鐵3大問題,盡早檢查才是上策! 王威傑醫師提醒,貧血除了可能與癌症等各種疾病有關,若當下僅靠補鐵改善,不僅可能因為誤判而錯失治療機會,也容易讓原本並無缺鐵的身體含鐵量過高,形成鐵血沉積,更進一步傷害肝、腎、腦等處,換句話說,形成不只有癌症、器官也壞掉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頭暈、暈眩、臉色蒼白、疲倦、易喘、心悸等貧血相關症狀,也不一定就是貧血,像是低血糖、心衰竭等易造成生命危險的急症,也都可能出現這些症狀。 因此再次提醒,長期有這些症狀的朋友,務必觀察症狀並盡早檢查找出原因,以利改善。而若當下就有出現其他極度不適的症狀,更不能單純視為貧血,應盡速就醫以策安全。 《延伸閱讀》 .頭暈4類型一張圖了解!醫:成因各不同,3情況盡早就醫! .胸悶胸痛該怎麼辦?醫:3重點判斷是否需盡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27 名人.林頌凱
長骨刺需要開刀嗎?名醫詳解骨刺好發原因、常見症狀及預防治療方法
大部分的人聽到身上長骨刺都會眉頭一皺,害怕最後會不會面臨開刀。事實是,每個人的身上都有骨刺。骨刺是一種物理現象,是身體為了適應壓力所產生的代償結果。國中物理就教過:受力面積越大,單位受力就越小。骨刺的產生,就是為了增加身體單位受力面積而導致的代償性結果。隨著年齡增長或曾發生運動傷害,我們的脊椎和骨關節會越來越不穩定。關節越鬆,不正常的關節受力就越大。為了適應結構改變產生的壓力不均,骨骼細胞就會開始增生來增加受力面積,分散原本過大的單位壓力,也同時加強骨關節的穩定度。所以包括體重過重、過度運動者、勞力工作者、久坐久站且姿勢不良者,還有曾經受傷(骨折、開刀、椎間盤突出、韌帶受傷等)都是骨刺好發族群。骨刺既然是因為代償產生的骨頭增生,身體應該不痛才是?怎麼醫師都說疼痛是骨刺引起的呢?這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來說:1.骨刺初期,確實是為了分散骨關節的壓力而生,所以比較不痛。這種骨刺可以稱之為「沉默性骨刺」,這種骨刺我們要謝謝它,而不需要去治療它。2.骨刺後期,當骨刺越長越多、越長越大支,就可能壓迫到神經或軟組織,產生發炎和疼痛,甚至壓迫神經,這種骨刺就叫「症狀性骨刺」,必須積極治療。就診時,醫師除了看有沒有長骨刺,還會進一步區分患者的疼痛和X光片上看到的骨刺有沒有相關。如果有,就代表是「症狀性骨刺」,需要積極治療;如果沒有,就代表是「沉默性骨刺」,可以和它和平共存,但還是要找到疼痛真正的原因並加以治療。一般來說,九成以上的骨刺都可以透過保守治療改善,只要加上後續正確的運動和生活習慣保養,也不會持續惡化。當出現保守治療三個月仍然無效、或肌肉萎縮、肌肉無力、大小便失禁時,手術就是骨刺的終極治療。手術的目的在於去除骨刺所產生的神經壓迫或重建關節。術後除了要積極復健,還要透過正確運動與處理疤痕組織(沾黏),才能發揮手術的最大效果。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要接受手術治療,且手術不是一勞永逸之道,手術完的復健也是決定手術結果的重要關鍵。針對骨刺所產生的疼痛,大多數人的經驗都是打針和吃藥,因為快又有效。這樣的治療不是不好,只是不能作為長久之計,長期吃止痛藥不僅傷肝又傷腎,也治標不治本。針對骨刺的治本治療應該要從穩定關節開始,針對韌帶鬆弛和肌肉無力各有不同的保護方式和增強方式:骨刺是身為人類的宿命,但骨刺早發晚發、長多長少,絕大部分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上。我們可以和沉默性骨刺和平共存,但還是要針對潛在因子做保養和改進。對於症狀性骨刺更要積極面對,治療和保健雙管齊下,強化肌肉韌帶和關節。作者個人網站請見:https://dr53-l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