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2 新聞.元氣新聞
搜尋
止痛
共找到
1177
筆 文章
-
-
2022-03-1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年輕人肥胖又熬夜 高血壓增加
國人飲食西化,肥胖比率增高,根據國健署統計,台灣18歲以上成人過重及肥胖比率逐年上升,2016至2019年平均過重率達47.9%,等於是接近2位成人就有1人過重。醫師提醒,體重上升會增加高血壓風險,近年臨床上觀察,年輕人高血壓比率增加,不可不慎。台灣高血壓學會教育委員會主委鄭浩民指出,近年心臟科門診常有許多年輕病患,30多歲出現心肌梗塞,或血壓飆到180、190mmHg,除體質因素外,多半是飲食過量、肥胖、不運動,包括吃太鹹、高油等,體重高血壓自然飆高。鄭浩民表示,年輕人常熬夜也會造成高血壓,人體交感神經系統在睡覺時會放鬆,因此夜間睡覺時血壓較白天低,如果熬夜沒有好好睡覺,交感神經持續興奮,會讓血壓無法降低,建議民眾從生活型態改善,包括不熬夜、規律飲食,才有助於降血壓。鄭浩民說,學會也將與國健署合作推動「高鉀飲食」,呼籲民眾採取高纖、低脂、少鹽的飲食方式,多攝取高纖維、富含鉀離子的蔬菜、水果等,並搭配低鹽飲食,減輕身體負擔,肥胖者經減重、飲食控制後,有機會不必再吃降血糖、血壓藥。若高血壓沒控制好,也可能造成腎傷害、腎功能變差。傳聞吃「血壓藥」會傷腎,鄭浩民破解錯誤觀念,根據國內外研究,多數降血壓藥物不會傷腎。只有部分高血壓藥物像利尿劑會導致腎功能變差,但停藥後可逆轉。他提醒,部分止痛藥或來路不明中藥,有可能造成腎臟不可逆傷害。鄭浩民表示,腦、心、腎是人體三大重要器官,平時處於「高灌流、低阻抗」狀態,若血壓飆高會加重3器官負荷,不僅造成心肌梗塞、中風,也可能造成腎臟危害,呼籲民眾應妥善控制血壓,並遵從醫囑服藥。台大醫院經三年研究,發現中老年人血壓控制在130mmHg以下,今年5月將下修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標準,從120╱80mmHg更改為130╱80mmHg,並將居家血壓「722」列為治療指引。
-
2022-03-09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3高以外還有第4高 「慢性腎臟病」不控制恐淪洗腎族
台灣洗腎人口近10萬人,據統計,台灣每8位成人有1人發生腎臟病變,20歲以上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達12%,卻有超過9成的腎臟病患者不自知。醫師提醒,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慢性腎臟病的危險因子,若沒有適時控制與治療,恐導致「高腎壓」損害腎臟、影響腎功能甚至洗腎,應定期驗尿、驗血,監控腎功能。慢性腎臟病常見風險因子,包括過重、肥胖、腰圍過粗、血壓、血糖或血脂過高等。根據國健署統計,40歲以上民眾近2成、約195萬人腎功能異常,血糖過高者更高達3成。根據三高調查,有三高的民眾5年內罹患腎臟病機率,是非三高患者的1至2倍。另外,19歲以上腎臟病患者,比起非罹患三高的腎臟病患,盛行率多達3至4倍。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黃尚志表示,慢性腎臟病容易伴隨許多併發症,需留意第四高「腎高壓」,當大量血液通過腎臟時,血管內壓力上升,形成腎壓(腎絲球內壓),若血壓、血糖、血脂控制不佳,腎臟代謝功能負荷加重,恐導致腎壓過高,造成腎損傷。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吳麥斯比喻,腎臟如同「環保局污水處理廠」,若流入的污水過量,含有太多廢物,導致污水處理廠故障,就會出現「高腎壓」。尤其慢性腎臟病症狀起初多不明顯,民眾對於疾病知識不足,等到第1、2期慢性腎臟病時,出現蛋白尿等才知,若早期發現、控制,仍有機會逆轉。像是病患林先生,12年前突然感到疲憊、有泡泡尿,到雙和醫院進行健檢,才發現是慢性腎臟病第3期,醫師當時警告他已是初期腎臟病,腎絲球數量不斷下降,他配合醫囑治療,調整生活型態,後續恢復良好,順利延緩腎功能惡化。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說,糖尿病患者中有3成是慢性腎臟病,其中45至48%的洗腎患者有高血糖問題。「高腎壓」會影響腎絲球過濾率(GFR),若腎絲球「破洞」,更多的尿蛋白溢出跑到尿裡,恐加速腎衰竭,甚至引起胰島素阻抗,導致心臟衰竭等。台灣高血壓學會教育委員會主委鄭浩民表示,腎絲球過濾率可反應腎功能,會隨老化而衰退,正常人每年會減少0.8至1.0ml/min/1.73m2,高血壓患者每年恐減少5ml/min/1.73m2,衰退速度更快,若腎絲球過濾率每分鐘低於60cc恐需洗腎,可控制血壓恢復正常標準。鄭浩民指出,據統計,腎臟病患血壓控制在120/80mmHg內,可減緩25%心衰竭發生機率。今年5月台灣高血壓學會將正式下修高血壓標準至130/80mmHg,且將居家血壓標準「722」作為臨床檢驗標準,包括連續7天量測、早晚各量1次、每次量2遍間隔2分鐘取平均值。另也可遵照高血壓治療指引的「S-ABCDE原則」,包括低鹽、減酒、減重、戒菸、飲食調整、運動,控制血壓預防慢性病。我國人口逐漸老化,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詹鼎正指出,老年人腎功能較差,更擔心要「洗腎」,不敢吃鹽、吃蛋白質,導致身體更加虛弱。他提醒,必要維生素仍需攝取,就算檢驗出慢性腎臟病第3期,只要將血糖、血壓、血脂控制好無需過度擔心。根據統計,老人死亡率最低族群,身體質量指數(BMI)介於27至30,因此不建議老人家過瘦。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驗尿及抽血檢查是判斷腎臟健康的重要治標,國健署提供40至64歲民眾每3年1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以利國人及早察覺慢性腎臟病及三高。國內現有227家腎臟病健康促進機構,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信彰表示,第一線家庭醫師是最快可發現民眾腎功能異常,包括三高控制,不過度吃蛋白質及非類固醇的止痛藥還有來路不明的中藥等,避免加劇腎功能異常。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表示,現在是多重慢性病時代,期盼今年有更多基層院所加入守護行列。
-
2022-03-06 該看哪科.中醫
練書法練出板機指 部桃中醫師指這幾種情形也易得
熱衷於書法的王女士幾乎天天都練字,過年後右手指開始活動不靈活,感覺像卡住,剛起床時特別明顯,有時候活動手指關節會出現「喀、喀」的聲響,一開始也不在意,但一直沒改善,嚴重時需要左手幫忙才能扳開手指,已經影響日常,求助醫師才知道是「板機指」衛福部桃園醫院中醫師林佳葦說,板機指就是手指屈指肌腱狹窄性肌腱鞘炎,正常情況下,手指的屈肌腱會平順地在掌指關節名為滑車韌帶的環狀韌帶下活動,但是過度使用容易造成手指肌腱發炎腫脹,進而導致韌帶下空間狹小,彎曲再伸直時會「卡」或產生彈響聲,變成二段式伸直類似扣板機的感覺,因此被稱為板機指。林佳葦表示,板機指通常發生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重複抓取的動作,或因工作、興趣等關係需要重複使用手部動作,如長時間使用鍵盤打字、長時間出力握筆等。有一些糖尿病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也都是發生板機指的高風險族群。林佳葦指出,板機指的治療有許多的方法,中醫方面可以採局部及遠處治療,包括針對掌指關節附近的局部治療,以及手肘肌肉緊繃條索處的遠端治療,同時再搭配其他具有止痛效果的穴位,利用針刺改善板機指造成的疼痛,和達到放鬆手部肌肉的效果。害怕傳統針灸或情況特殊的患者,可以使用雷射針灸,同樣針對上述部位治療,兩者具有一樣的療效,是一種不具有侵入性、安全且有效的治療方式;也可以搭配在較遠端的肌肉部位,施行皮下針或是「王不留行」種籽敷貼,延長治療的效果。除了治療,林佳葦提醒,預防保健也是一大重點,針對因為使用頻繁等原因造成腫脹的肌腱有以下幾個動作可以舒緩:反向拉伸:將患側手掌打開,4指朝上,另一隻手將4根手指頭向身體方向輕壓,伸展10秒後放鬆,重複5次;再將4指朝下,同樣用另一隻手將4指向身體方向輕壓,伸展10秒後放鬆,重複5次共10次。抓握活動:輕握拳,再將手掌撐開,伸展10秒後休息,重複10次。林佳葦強調,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重複性動作,在急性期(發病時間短、疼痛嚴重)的患者充分休息是必要的。在慢性期(發病時間長、疼痛較輕微),上述的拉伸活動或是搭配就醫治療和習慣調整,都能夠對於板機指有所改善。
-
2022-03-0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逾86萬人患膝關節炎 忍痛少動生活品質恐打折
全台每年逾86萬人因膝關節炎就醫,疼痛時連走路都成問題。醫師提醒,膝關節保養與治療方式多,減重、練肌力、服藥或手術都可改善,若忍痛不治療恐退化更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有「換膝權威」稱號的郵政醫院院長陳健煜,以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部長黃炫迪,今天出席「膝關節置換新趨勢」記者會,分享民眾對於膝關節保健、治療建議與迷思。陳健煜提到,衛生福利部統計,每年有逾86萬人因膝關節炎就醫,另每年也有近3萬人置換全膝關節。不少人膝蓋痛就想要手術,甚至認為手術能一勞永逸。陳健煜表示,事實上膝關節炎治療方式多元,多半會先服用消炎止痛藥物,或注射葡萄糖、玻尿酸、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等保守治療,若未見效才會評估手術。黃炫迪說明,膝關節炎症狀以疼痛占最大宗,其次依序為痠軟無力、僵硬、腫脹、關節變形等。有老人家害怕換膝手術,忍痛忍到無法走路,失去活動能力,連帶影響心肺與代謝功能,退休生活品質大受影響。黃炫迪也分享一項針對350名換膝病患與家屬的調查,多數受訪者表示在換膝之前,無法走太遠也不想移動、無法久站、行走不穩定、上下樓梯困難等;有75%受訪者表示曾想忍痛、少移動,就是不敢動手術治療。陳健煜說,早期不建議年過80歲的長者開刀,但如今台灣已步入高齡社會,不少長者熱愛健身、登山,因此即便是高齡者,經評估活動力許可,也能置換人工膝關節,生活品質更佳。陳健煜先前就收治一名75歲熱愛跳國標舞的熟女,受膝關節炎之苦多年,先前擔心術後復原不佳,長期忍痛不敢手術,但服藥、注射治療成效漸差,最後選擇置換人工膝關節,術後3個月就重返國標舞界。黃炫迪也說,建議年過40歲後,更要加強大腿肌力訓練,並維持體重,只要減重5%,就能大幅減緩膝關節壓力。他呼籲,膝關節炎勿忍痛,治療改善方式多,可尋求專科醫師好好診斷治療。
-
2022-02-27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發生貧血就是缺鐵?亂補鐵恐傷身!醫:注意合併症狀當心是癌症
貧血日常相當常見,不少民眾會直接以補鐵等方式改善,但其實這是個非常不妥的作法。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表示,貧血的可能性非常多,未必是缺鐵所形成,且即便缺鐵也未必是單純的營養缺乏,亂補鐵不僅可能傷害身體,也可能出現其他不可預期的嚴重後果。 貧血可能性非常多,未必缺鐵別亂補! 王威傑醫師表示,缺鐵性貧血雖然常見,但也只占其一,貧血主要可分成生產減少和破壞增加兩大類。生產減少可簡單理解為因各種因素原料缺乏,除了B12、葉酸、鐵等營養缺乏,也包括了再生不良性貧血、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血癌等骨髓功能異常;甲狀腺低下、腎上腺低下、腦下腺低下等內分泌疾病,或肝病及酒癮、慢性腎臟病等慢性疾病;以及被歸類在慢性發炎感染的結核病、心內膜炎、骨髓炎等發炎疾病,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炎性腸道疾病等自體免疫疾病,淋巴癌、肺癌、乳癌等癌症腫瘤相關疾病等。 破壞增加,可理解成因各項因素原料外洩。最耳熟能詳的,如月經過量或過長引起的缺鐵性慢性貧血,其他族群也包括會使胃腸道出血的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大腸息肉、痔瘡、胃癌、大腸癌等。而有膀胱憩室、泌尿道腫瘤等也會造成尿路出血。另外也包括溶血性貧血,如常聽到的地中海貧血、台灣較少見的鐮刀型貧血等遺傳性貧血。自體免疫疾病、病毒感染,或是阿斯匹林、抗生素、止痛藥、化療藥物等部分藥物,以及慢性淋巴性淋巴癌、鉛中毒等也可能形成後天的溶血性貧血。 貧血盡早就醫檢查,留意合併症狀小心癌症! 王威傑醫師指出,貧血常見共同症狀如頭暈、暈眩、臉色蒼白、疲倦、易喘、心悸等,但也會隨著原因而有其他症狀,民眾也可以多觀察身上是否正存在著其他不明症狀。 舉例來說,若貧血又合併出現皮下點狀出血,可能有再生不良性貧血。易情緒低落、動作遲緩、皮膚易冷等,需留意內分泌疾病。皮膚癢、尿量減少則可能為慢性腎臟病。持續低燒、久咳等,可能有發炎疾病的問題。泌尿道問題則常見出現血尿、排尿疼痛等。若發現突如其來的深茶色尿液、黃疸等,則可能有後天性溶血性貧血。 貧血也是不少癌症的早期不明顯症狀,這也是為什麼醫師再三強調貧血應盡早檢查。癌症除了出現貧血,相關症狀如淋巴癌會出現淋巴結腫大、乳癌會有乳房腫塊、肺癌則有久咳不癒、胃癌及腸癌則有慢性上腹疼痛、血便等,而癌症大多常見不明體重減輕,這些都需小心可能與癌症有關,像是血癌就常出現不明發燒、骨頭疼痛、瘀青出血、體重減輕等。 貧血就補鐵3大問題,盡早檢查才是上策! 王威傑醫師提醒,貧血除了可能與癌症等各種疾病有關,若當下僅靠補鐵改善,不僅可能因為誤判而錯失治療機會,也容易讓原本並無缺鐵的身體含鐵量過高,形成鐵血沉積,更進一步傷害肝、腎、腦等處,換句話說,形成不只有癌症、器官也壞掉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頭暈、暈眩、臉色蒼白、疲倦、易喘、心悸等貧血相關症狀,也不一定就是貧血,像是低血糖、心衰竭等易造成生命危險的急症,也都可能出現這些症狀。 因此再次提醒,長期有這些症狀的朋友,務必觀察症狀並盡早檢查找出原因,以利改善。而若當下就有出現其他極度不適的症狀,更不能單純視為貧血,應盡速就醫以策安全。 《延伸閱讀》 .頭暈4類型一張圖了解!醫:成因各不同,3情況盡早就醫! .胸悶胸痛該怎麼辦?醫:3重點判斷是否需盡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27 名人.林頌凱
長骨刺需要開刀嗎?名醫詳解骨刺好發原因、常見症狀及預防治療方法
大部分的人聽到身上長骨刺都會眉頭一皺,害怕最後會不會面臨開刀。事實是,每個人的身上都有骨刺。骨刺是一種物理現象,是身體為了適應壓力所產生的代償結果。國中物理就教過:受力面積越大,單位受力就越小。骨刺的產生,就是為了增加身體單位受力面積而導致的代償性結果。隨著年齡增長或曾發生運動傷害,我們的脊椎和骨關節會越來越不穩定。關節越鬆,不正常的關節受力就越大。為了適應結構改變產生的壓力不均,骨骼細胞就會開始增生來增加受力面積,分散原本過大的單位壓力,也同時加強骨關節的穩定度。所以包括體重過重、過度運動者、勞力工作者、久坐久站且姿勢不良者,還有曾經受傷(骨折、開刀、椎間盤突出、韌帶受傷等)都是骨刺好發族群。骨刺既然是因為代償產生的骨頭增生,身體應該不痛才是?怎麼醫師都說疼痛是骨刺引起的呢?這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來說:1.骨刺初期,確實是為了分散骨關節的壓力而生,所以比較不痛。這種骨刺可以稱之為「沉默性骨刺」,這種骨刺我們要謝謝它,而不需要去治療它。2.骨刺後期,當骨刺越長越多、越長越大支,就可能壓迫到神經或軟組織,產生發炎和疼痛,甚至壓迫神經,這種骨刺就叫「症狀性骨刺」,必須積極治療。就診時,醫師除了看有沒有長骨刺,還會進一步區分患者的疼痛和X光片上看到的骨刺有沒有相關。如果有,就代表是「症狀性骨刺」,需要積極治療;如果沒有,就代表是「沉默性骨刺」,可以和它和平共存,但還是要找到疼痛真正的原因並加以治療。一般來說,九成以上的骨刺都可以透過保守治療改善,只要加上後續正確的運動和生活習慣保養,也不會持續惡化。當出現保守治療三個月仍然無效、或肌肉萎縮、肌肉無力、大小便失禁時,手術就是骨刺的終極治療。手術的目的在於去除骨刺所產生的神經壓迫或重建關節。術後除了要積極復健,還要透過正確運動與處理疤痕組織(沾黏),才能發揮手術的最大效果。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要接受手術治療,且手術不是一勞永逸之道,手術完的復健也是決定手術結果的重要關鍵。針對骨刺所產生的疼痛,大多數人的經驗都是打針和吃藥,因為快又有效。這樣的治療不是不好,只是不能作為長久之計,長期吃止痛藥不僅傷肝又傷腎,也治標不治本。針對骨刺的治本治療應該要從穩定關節開始,針對韌帶鬆弛和肌肉無力各有不同的保護方式和增強方式:骨刺是身為人類的宿命,但骨刺早發晚發、長多長少,絕大部分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上。我們可以和沉默性骨刺和平共存,但還是要針對潛在因子做保養和改進。對於症狀性骨刺更要積極面對,治療和保健雙管齊下,強化肌肉韌帶和關節。作者個人網站請見:https://dr53-lin.com。
-
2022-02-2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腰椎長骨背痠腳麻寸步難行 新式手術後準備去爬山
因椎間盤退化壓迫神經影響走路功能的民眾,都擔心手術傷及神經,會像月亮歌后李珮菁下半身癱瘓,彰化縣61歲蕭姓婦女猶豫抗拒兩年,已經痛到幾乎寸步難行,同意嘗試新式脊椎微創手術,3個月前開完刀當天就能坐,1個月後可以快走,現在每天為爬山做暖身運動。衛福部彰化醫院骨科醫師陳柏辰今天表示,蕭姓婦人經MRI(磁振造影)檢查發現腰椎的椎間盤突出(俗稱骨刺),神經孔狹窄,壓迫到神經,經過醫病共商,她接受新式脊椎微創手術,手術時側躺,從腰側經由肌肉自然縫隙到達脊椎,可以避開危險的神經區域,不須破壞骨骼肌肉,是較安全手術方式。蕭姓婦女自稱人生最大樂趣就是爬山,不僅幾乎爬遍百岳,也登頂玉山3次,兩年多前開始後腰部痠痛和腳麻,就醫檢查是骨刺壓迫腰椎神經,她擔心脊椎手術傷及神經會像月亮歌后李珮菁下半身癱瘓,遲遲不願開刀。轉為求助復健和傳統民俗療法,治療一陣子感覺好一點,沒多久又後腰部痠痛和腳麻。蕭婦表示,近半年病況加劇,不管是坐著或躺著,後背都很痛,吃止痛藥及其它療法的效果都不大,已經痛到無法爬山,經人介紹到衛福部彰化醫院治療,聽完醫師說明新式脊椎微創手術經人體肌肉自然縫隙到達脊椎,不會經過神經,大幅降低神經受損機會,她決定一試。醫師進行新式脊椎微創手術,在病人患處放入高分子聚合物的斜位融合支架,支撐力是傳統支架的3至5倍,可穩固撐開椎間盤的空間,不再壓迫神經,改善酸麻痛症狀,因新式脊椎微創手術對人體極少破壞,流血量少、疼痛輕微,能讓病患更快恢復正常生活,更重要的是手術時不須牽拉神經,大幅降低神經受損的機會。蕭婦女手術當天就可以坐起,4天後出院,酸麻痛都消失,術後1個月可以快走,術後兩個月開始運動,現正每天做暖身運動為再出發爬山而努力。陳柏辰建議,人體隨著年紀漸長,脊椎逐漸退化,平時最好注意保持正確姿勢,少搬重物、多做拉腰、拉單槓、游泳等運動以減緩退化速度,若後腰疼痛和腳麻,先用藥物配合復健腰椎牽引改善,若沒明顯效果就要考慮手術治療。
-
2022-02-23 該看哪科.兒科
「生長痛」需治療嗎?復建科醫師:先觀察2特性,居家4伸展動作緩解
「醫師,我家小凱三不五時就喊腳痛!到底有沒有問題啊?」媽媽問。眼前這位9歲小男孩,剛剛在診間外跑來跑去,完全看不出有任何不舒服。「是不是傍晚之後他才喊小腿痛?隔天依然活蹦亂跳,好像沒事一樣?」醫師一邊幫孩子觸診一邊問到。「對對對!我們之前做了好多檢查,都找不出原因。」媽媽點頭如搗蒜。「很可能是生長痛喔!」醫師不疾不徐的說,跟小凱媽媽解釋生長痛的前因後果。究竟什麼是生長痛?生長痛跟孩子成長發育有沒有關係呢?什麼是生長痛?「生長痛」是學齡孩童間歇性肌肉骨骼疼痛最常見的原因。據統計,每10個在學的孩子,就有1~2人曾受生長痛之苦。生長痛典型的症狀,就是像故事中的小凱:早上活蹦亂跳,到了傍晚或睡前,便開始痛起來。疼痛的位置大多在大腿、小腿或是膝窩附近,常常兩腳同時發生。每次痛起來,短則數分鐘,長則數小時。有時症狀太劇烈了,影響到睡眠,讓孩子痛到醒來,然而到了隔天,孩子走路跑跳一如往常,好像完全沒事一樣。上面的狀況常反反覆覆,一個禮拜發生一兩次。 生長痛跟生長有關嗎?「生長痛」這個名稱乍聽之下,會讓人誤以為是孩子快速成長抽高所導致;不過,生長痛最常發生在3~12歲的孩子,而人類成長最快的時期,其實是在嬰兒與青少年時期,而且生長痛的好發部位跟孩子生長拉高的重點區域並不完全吻合。所以,生長痛跟快速成長沒有很直接的關係。至於生長痛的原因,雖然目前還是個謎,但是醫學界認為生長痛可能與以下兩者有關:● 孩子活動力旺盛,造成肌肉過度使用而疲乏● 孩子可能對疼痛較敏感。研究發現,有生長痛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容易發生偏頭痛及肚子痛等狀況,對於壓力的忍受度也較低,甚至更容易有憂鬱的症狀此外,還有部分研究顯示,扁平足、維生素D缺乏或局部組織血流稍微不足的孩子,也比較可能有生長痛。總歸來說,目前沒有任何理論,可以完整解釋生長痛的所有症狀。什麼時候應該就醫?生長痛有兩個最重要的特性,就是:「一段時間後,症狀就會消失」以及「不會影響孩子正常的活動」。如果孩子疼痛的程度一次比一次劇烈,或是有不明原因的發燒、體重減輕、關節或疼痛部位腫脹,甚至影響到走路,使得孩子活動受限,建議盡快就醫。若孩子沒有上述的症狀,爸爸媽媽還是不放心,想給醫生檢查,建議在就醫之前,可以先幫孩子作「疼痛日記」:紀錄每一次疼痛的日期、開始時間、持續時間、疼痛的位置,當天有沒有作什麼體育活動等。如此一來,醫生看了疼痛日記,就能更迅速的給予建議!若懷疑有肌肉肌腱或關節等結構性的傷害,醫師會先以肌肉骨骼超音波評估,以防生長痛的背後其實藏著運動傷害需要盡快處理的狀況。如何治療生長痛?若經醫師評估為生長痛,家長能適當認識生長痛並且不過於擔心相當重要,同時要給予孩子鼓勵及心理支持。孩子的日常生活及運動與醫師討論後適度調整即可,不需要完全終止。通常局部熱敷、按摩,就能讓孩子舒服不少。若生長痛過度影響睡眠,可以考慮給予有止痛效果的乙醯氨酚類藥物(Acetaminophen)。此外,研究發現,適度肌肉伸展,可以幫助孩子遠離生長痛,建議伸展動作如下:生長痛在學齡孩童相當常見,然而孩子有生長痛並不代表即將進入快速生長期。若經醫師評估肌肉肌腱韌帶關節等結構沒有明顯傷害,生長痛可以透過局部熱敷、按摩及伸展運動得到很大的緩解。要特別提醒的是,很多生長痛有心理的成分,因此家長的同理支持與鼓勵,對孩子非常重要。參考資料:.Margaret Evans, A., & Doreen Scutter, S. (2004). Prevalence of “growing pains” in young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145(2), 255–258. Pavone, V., Vescio, A., Valenti, F., Sapienza, M., Sessa, G., & Testa, G. (2019b). Growing pains: What do we know about etiology? A systematic review.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10(4), 192–205..OBERKLAID, F., AMOS, D., LIU, C., JARMAN, F., SANSON, A., & PRIOR, M. (1997). Growing Pains: Clinical and Behavioral Correlates in a Community Sample.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 Behavioral Pediatrics, 18(2), 102–106.(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授權刊登)
-
2022-02-17 該看哪科.中醫
男患僵直性脊椎炎 以中藥合併針灸完美治療
新竹一位26歲男子被診斷僵直性脊椎炎,半年因痛而苦,無法正常腰部使力,甚至影響到工作表現,雖長期服用西醫止痛藥,卻僅能消炎止痛,一旦停藥疼痛感就席捲而來,到蔡宗璟中醫診所就診,並選用下背部的大腸俞、氣海俞、腰眼及上背部的肺俞、督俞來治療,再配合中藥組合,經兩個月成功消除脊椎疼痛。醫師蔡宗璟指出,該男因先前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已全切除,所以目前服用甲狀腺素以避免甲狀腺機能低下,不願還需長期服用抗發炎性的西藥來治療脊椎炎,因他具中醫與西醫雙執照,故尋求其幫忙以中醫方式治療此疾病。蔡宗璟說,該男的背部、腰薦部脊椎及附近肌肉皆感覺疼痛,因工作需要長時間站立更造成疼痛的加劇,第一次門診以針灸方式舒緩該男的疼痛與不適。蔡宗璟表示,兩天後,該男回診時稱針灸治療後疼痛已緩和,工作站立時間長也無疼痛,不過仍抱怨平時易疲倦及頭暈等症狀,且因甲狀腺切除後甲狀腺機能低下因此體重迅速增加。因此,第二次門診時除繼續針灸治療外,還開立了含驅風的威靈仙與白芷、化濕的陳皮與厚朴及活血的三稜與莪朮等十多樣中藥組合的處方來治療僵直性脊椎炎的疼痛與其它不適症狀。接著一週,該男回診時感覺上背部與下背部的疼痛感已大幅減輕,身體疲倦感也減少,頭暈亦有改善,該男還驚訝自己體重減輕約2公斤,這才了解到一個全面性的中藥處方除了能改善主要的僵直性脊椎炎外,其他不適的症狀也能一併調理,經後續兩個月的治療背部及腰薦部脊椎疼痛已幾乎消失。蔡宗璟表示,僵直性脊椎炎在西醫屬內科自體免疫性疾病,自身的免疫系統會攻擊頸、胸、腰椎或下肢關節,在西醫的治療上會使用消炎止痛藥或免疫抑制劑,因治療需長期服用西藥且無法根治而副作用亦多因此常令患者困擾,所以患者會尋求中醫治療。針灸治療有很好的療效,但此疾病為自體免疫疾病,與一般的關節痛及肌肉肌腱發炎有所不同,單用針灸治療仍不夠,須配合中藥治療一段時間,使免疫的調控正常化,讓發炎反應停止並修復局部發炎後的組織,僵直性脊椎炎在脊椎未變形之前是可以用中醫治癒的,而非服藥一輩子。
-
2022-02-17 癌症.頭頸癌
拔完智齒疼痛難忍竟釀口腔癌 醫:超過2周要盡速就醫
18歲的游同學因右下顎疼痛至牙醫診所就診,經X光檢查發現右下智齒因無法正常生長,導致發炎。但拔掉智齒吃止痛藥2個月都沒效果,經採樣化驗被診斷為口腔癌,慈濟醫院表示,手術完至今追蹤7年,沒有復發跡象。牙科部顎面外科主任夏毅然表示,經診斷後,游同學的發炎組織已轉變為口腔癌,考量游同學年齡尚輕,若直接進行手術將造成巨大傷疤,影響身心,遂由頸部下刀,翻開皮膚再切除癌變的下顎骨並截取小腿骨進行修補,術後並未在游同學的臉上留下任何疤痕。智齒又稱第三大臼齒,是門牙間隙向後算起的第8顆牙齒,生長狀況因人而異,通常會在16歲之後慢慢萌生,90%以上的智齒都需要被拔除。夏毅然說明,由於智齒生長在口腔最後方,又是最晚生成的牙齒,往往因生長空間不足,向前傾斜、無法正常萌發,這些長歪的智齒不具功能,且因位置的關係不易清潔,容易引發蛀牙、牙齦發炎、牙周病、蜂窩性組織炎等問題,甚至還會連帶危害周邊牙齒的健康機率高達81%以上。即便是沒有長歪的智齒,若無對應咬合的牙齒,也可能因過度萌發影響咬合,或是反覆刮傷周圍的口腔黏膜,長期下來會造成癌變。為了避免這些情形,牙醫師通常會建議盡早將智齒拔除,以絕後患。夏毅然建議,拔智齒的最佳年齡為16至25歲,因智齒萌發不久,牙根尚未發展成熟、齒槽骨質也較鬆軟,較容易被拔除;但拔完牙後腫痛難免,需按醫囑定時服用消炎止痛藥。另外,有些智齒因位置太接近神經,拔除過程不免傷及神經造成顏面麻痺,不過不會影響外觀、說話及進食,約1到3年即可恢復,不用過度驚慌。夏毅然提醒,民眾拔完智齒須持續觀察,若不適感持續2周以上未緩解,甚至越來越嚴重即需提高警覺,尋求診療。
-
2022-02-16 該看哪科.中醫
元宵節湯圓吃太多打嗝不停、肚子好脹,中醫師傳授5招消一肚子氣
「嗝~ 嗝~嗝~」跟朋友聚餐之後,因為吃飽喝足而不斷打嗝、噁氣,肚子也圓滾滾的,有時候用空心手掌去拍拍肚子,還會有低沉「咚、咚、咚」的聲音,肚子脹氣的難受經驗,一定很多人都曾經發生過,當發生脹氣的時候,該怎麼處理呢?1.薄荷油塗抹腹部按摩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認為,薄荷性辛、涼,微甘、無毒,歸肺、肝經,具有發汗解表、清暑化濁、辟穢氣、清頭目等功效,其中含有的揮發油成分包括薄荷醇、薄荷酮、異薄荷酮等,提煉成薄荷油或是薄荷精油使用,具有調節與鎮定作用,對於舒緩頭痛、充血、疲勞、發燒、消化不良、肌肉痛、胃腸不適、脹氣等症狀,有一定的助益,還能夠抑制胃腸平滑肌的收縮,緩解胃腸抽筋症狀。另外,薄荷油對於止癢、消炎、止痛等,也有一定的效果。若沒有薄荷油也沒關係,居家常備藥物中的白花油、小護士軟膏(俗稱面速利達母)等,也都含有薄荷成分,塗抹於腹部按摩,同樣有改善脹氣的效果。不過陳潮宗提醒,白花油、小護士軟膏等藥油、藥膏中多添加了如樟腦、水楊酸等其他成分,在使用上比單純薄荷油要更加謹慎。陳潮宗指出,尤其是發育尚未完全的2歲以下嬰幼兒,使用這些綜合成分的外用藥膏時,要注意樟腦可能加重蠶豆症症狀;而薄荷加上水楊酸若使用過量,可能會有呼吸困難、痙攣等中樞神經中毒的危險;對阿斯匹靈過敏的人,對水楊酸也有相當程度的敏感現象,因此,幼童使用這類藥物之前,最好先經由專業醫師評估,確保使用上的安全性。2.消脹氣運動蹲下後用手環抱彎曲的雙腿,將大腿貼近肚子,可加強腸胃道消化作用,有助改善腹脹、腹痛症狀。 3.打嗝排氣多走動,加速胃腸蠕動、保持彈性,透過打嗝或噯氣將空氣排出體外;切忌催吐,否則恐造成胃食道逆流。 4.中醫藥膳茶飲薄荷、柑橘類的茶飲有助消化,改善脹氣。 ‧山楂陳皮白菜豆腐湯(3~4人份)材料:陳皮4錢、穀芽2.5錢、麥芽2.5錢、山楂3錢、白菜1把、香菇8朵、豆腐2塊、生薑5片。作法:中藥材全部洗淨,白菜切段,香菇去蒂泡發;鍋中加入2000c.c.清水和藥材,大火滾沸改成小火滾30分鐘後放入香菇再滾15分鐘;放入白菜、豆腐、適量鹽、香油後,煮熟後關火。功效:消除積食、緩解胃脹、噯氣、理氣健脾。 ‧桂花陳皮消積飲材料:陳皮2錢、桂花1錢、茯苓2錢。作法:所有藥材放入8 0 0 c . c . 水中,小火燉煮至顏色呈深褐色、水分收乾至剩下600c.c.時關火;依個人口味添加適量紅糖調味後,即可飲用。功效:陳皮具消肉積、桂花助理氣、健脾去濕,兩樣藥材加在一起製成茶飲能改善脹氣狀況。5.穴道按摩陳潮宗說明,藉由按摩穴位達到消除脹氣的症狀。‧中脘穴:胃的正上方,肚臍上4寸(食指、中指、無名指3指併攏,橫放肚臍上側,向上折量2次)。‧天樞穴:肚臍左右兩側旁開2寸(食指、中指、無名指3橫指寬)的距離。‧關元穴:肚臍正下方3寸(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4指幅寬)。 預防脹氣10招1.吃東西時細嚼慢嚥,不要「呷飯配話(台語,邊吃飯邊說話的意思)」。2.不要張大嘴巴咬食,應斯文地閉著口咀嚼食物,以免吞進過多的空氣。3.減少吃口香糖的頻率。4.有氣的碳酸飲料,如汽水、可樂、啤酒等應減少飲用。5.避免高油脂、高糖分飲食;增加水分、膳食纖維等營養攝取,促進腸胃蠕動。6.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7.適度運動可減少脹氣發生機率。8.保持心情愉快,適度紓解壓力。9.食用助消脹氣的食物,例如陳皮、山楂、酵素、益生菌等(處方類藥材需經醫師評估後再食用,不宜自行服用)。10.容易脹氣的人應減少某些食物攝取,包括洋蔥、蔥、蒜、麻辣、咖啡;豆類、牛奶及其製品、地瓜、馬鈴薯、玉米、芋頭;糯米、韭菜、油炸物、肥肉等;桑葚、葡萄、蘋果、櫻桃等,因容易發生胃液逆流症狀;冰飲、冰品、瓜果類等。 延伸閱讀: 。元宵吃湯圓小心脹氣、肥胖上身! 營養師點名「4族群」一餐別超過2顆 。便秘、脹氣、眼睛癢恐是免疫力下降警訊! 營養師認證「3類食物」吃出超強抵抗力
-
2022-02-1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打完疫苗手臂痛炸有解方 3動作5循環可緩解
全球疫況嚴峻,且隨病毒不斷變種,追加施打疫苗恐成常態,而疫苗接種後最常反應的便是「注射部位疼痛」,甚至痛到無法舉起手臂,但醫師指出,有時可能是太緊張、焦慮等心理因素造成,臂膀痠痛則能以特定姿勢進行適度活動來緩解。衛福部南投醫院指出,打完疫苗後,手臂相當有感,有人痛到無法舉起手臂,或睡覺翻身壓到被痛醒,其實這並不一定是疫苗所導致,也可能太過緊張、焦慮等心理因素,而手臂、肩膀等痠痛也非無法改善,反而可適度活動緩解疼痛症狀。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說,「疫苗注射後的肩傷害」通常是指疫苗注射後立即出現肩膀的症狀,而據統計約9成患者是在24小時之內即出現症狀,很少是超過3天才出現肩膀問題,而這些症狀大多會自然復原,不需要特別治療,倘若民眾覺得疼痛遲未舒緩建議可就醫,評估是否服用止痛藥或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或由復健科透過臨床理學檢查,確定骨關節疼痛的原因,再藉由超音波導引注射消炎藥來降低發炎,後續搭配物理治療儀器幫助患者減輕症狀。物理治療師張鈞渝建議,以不引發更嚴重痠痛為原則,適度活動肩關節伸展攣縮的肌肉群來降低疼痛,可舉高整隻手臂、手臂內收外展如擦大桌面的動作、肩膀內外轉等運動,每次10下共5次,每次間隔20至30秒,約15至20分鐘。南投醫院則提醒,為確保自身健康,民眾仍應盡速完成接種,而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副作用,通常輕微且於數天內消失,並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擔心副作用者,也能先與醫師討論,經諮詢、評估以選擇合適的疫苗接種。
-
2022-02-1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退化性踝關節炎 宜及早治療
中國醫大新竹附醫發現,近年台灣越來越多老人受關節炎所苦,雖然關節多因年長退化,但有長者以為是常見的痛風發作,自行服藥止痛,等發現未獲改善才就醫,最後確診是不可逆的退化性踝關節炎,置換人工關節才根治,有些人甚至折磨長達數年,其實大可避免。日前一名65歲婦人頻繁扭傷右腳踝,因每次腫痛都慢慢自行緩解,竟10年未積極治療,只簡單吃止痛藥,直到跛腳、腳掌無法貼地和劇烈疼痛,已行動不便,才知事態嚴重。骨科醫師楊子正表示,退化性踝關節炎通常都是受傷導致,即便是小小扭傷,若不好好治療,都可能造成長遠影響,因為是不可逆的傷害,一旦發生,只會越來越嚴重,因此老年人如果扭傷腳,建議及早治療,不要輕忽。他指出,足踝疾病不常見,常見症狀反而是姆指外翻、扁平足、肌腱退化等,但退化性踝關節炎十分惱人,不僅疼痛,還會導致行動不便,因此也建議患者直接採取積極治療,動手術可徹底解決問題。楊子正也請患者放心,因醫療技術進步,已逐漸減少使用關節融合術方式改善,現多採人工關節置換,不僅可以保留關節活動度,走起路來不再卡卡,還能快速緩解退化性關節炎帶來的疼痛,且手術後也不需要太長的復原時間,通常5天就能出院,慢慢恢復正常行走。
-
2022-02-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假期出門走走卻染疫!Omicron確診者經驗談:如果時光倒流,我會做哪些改變?
編按:國內陸續出現Omicron變異株確診病例,讓原已趨緩的COVID-19疫情再度升溫。這個傳聞中輕症多、類似感冒的變種病毒,到底實際症狀如何?若真的染疫,該如何照顧自己?國外的確診者案例,能提供我們重要的參考。42歲、現居美國紐約州,在大學任教的林小姐,在2021年底的耶誕假期感染Omicron變異株。原以為只是感冒、不相信自己會得COVID-19的她,陸續出現疲倦、無力、久咳不止等症狀,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經過10幾天的休養,才逐漸康復。病癒後,她接受《50+》採訪,談及Omicron的症狀、輕症在家休養的注意事項,也建議大家盡快接種疫苗追加劑。以下是林小姐的第一人稱敘述:在美國出現Omicron確診案例前,我已經接種了2劑BNT疫苗,但沒有打追加劑。紐約這陣子的COVID-19確診人數還是很高,我身邊也有人打完3劑疫苗仍然中標,也有人先感染Delta變異株,康復後又得了Omicron。甚至有人開玩笑說,在美國身邊沒人確診,大概是沒有朋友。2021年12月27日,這天是美國的耶誕假期,因為正好工作忙碌完,我想出門走走、去逛購物中心。我先做了快篩,確認結果是陰性後才出門。逛街的時候,我還戴了2層口罩,覺得很安全。採買完成後,我到一家韓式烤肉店吃晚餐。因為天氣很冷,大家都在室內用餐,餐廳人多、空氣又不流通。事後回想,我應該就是這時被感染。Omicron有哪些症狀?不一定會發燒、症狀和感冒容易混淆到了12月29日,我晚上開始咳嗽、流鼻水、身體發冷。雖然覺得有點不對勁,但人的潛意識會排拒,我不認為自己會得COVID-19,以為只是感冒。這時我又做了一次快篩,結果仍是陰性。保險起見,先前我在Amazon上買了中藥清冠一號,早晚各吃一次(註:清冠一號在台灣法定為醫師處方藥,安全起見,規定不得由民眾自行購買,需經中醫師診察、開立處方後始可服用)。因為症狀很輕微,我甚至還在家運動。12月31日這天凌晨,我開始盜冷汗、從睡夢中清醒。醒來的時候,我全身都是濕的,甚至連棉被上都是汗,濕的程度幾乎就像前一夜洗澡沒擦乾。上網一查,才發現這是Omicron變異株確診者的典型症狀。2022年元旦,我全身肌肉痠痛,坐臥行走都很不舒服。我以為是太久沒運動導致,想說先吃止痛藥,再觀察幾天好了。但到了1月2日,我咳嗽愈來愈嚴重,同時流鼻水、非常疲倦。1月3日,我到診所做PCR檢測。直到這時,我都還不願相信自己得了COVID-19。Omicron輕症如何在家休養?多補充維他命C、喝蜂蜜水,提升免疫力1月5日,我收到診所通知(如下圖),PCR結果是陽性。美國現在因為醫療資源吃緊,非重症的確診者都是在家休息,自行吃退燒藥、止咳糖漿等藥物緩解症狀。根據政府指引,確診者從症狀出現開始,須自行居家隔離10天。10天後,如果症狀改善、24小時內未服用退燒藥也無發燒症狀,就可以出門。但若有胸痛、腹痛、呼吸困難、虛弱與昏睡加劇等疑似重症的狀況則須至醫院就醫。(註:在台灣,確診COVID-19的病人多會住院,由醫院採取相對應的防護及隔離措施。但近期國內疫情擴大,衛福部指示,為確保醫療量能,無症狀、輕症確診者可居家隔離。期間確診者需密切觀察自身症狀,病情有變化時可聯繫119、衛生局或撥打1922,等候指示就醫。)從這天開始,我就足不出戶。Omicron讓我覺得非常、非常的疲倦,幾乎無法做正事,只能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做些不用動腦的事。白天不時會劇烈咳嗽,晚上則會因為夜咳而難以入眠。還好當時學校在放寒假,不需要上班,整段假期我都在養病。因為獨居,我請代購幫我買食物、藥物放到家門口。不過美國太多人中標,感冒藥水缺貨,我只能吃清冠一號、喝蜂蜜水、多補充維他命C,還有睡不著的時候喝助眠糖漿。我在養病期間也更注重營養,像是平常早餐只會喝咖啡、吃麵包跟水煮蛋,染疫期間還有補充水果,希望提升免疫力。畢竟還是很怕死,既然沒辦法做什麼,那就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吧。真正感覺症狀好轉,已經是1月16日的事了。我回到學校上班,除了偶爾有痰、有時仍會咳嗽,基本上算是康復了。面對Omicron應有的準備 打疫苗、常備感冒藥物、謹慎但不過分緊張我從感染Omicron到康復,歷時近3週。老實說,我沒有太擔心自己的病況會不會演變為重症。只覺得:好吧,確診真的是滿倒霉的,難得的假期都在生病。有些人會說,Omicron輕症就像感冒,但以我個人經驗來說,其實並不,我覺得它的症狀還是比流感嚴重些。我從頭到尾都沒有發燒,但疲憊、無法停止的咳嗽都讓人很不舒服。建議大家可以在家常備一些感冒藥物,例如川貝枇杷膏、止咳藥、退燒藥等。如果染疫、輕症在家休養,這些藥物有助於緩解症狀。此外,我現在很積極地勸我爸媽、身邊的朋友去打疫苗追加劑。我有個朋友,家中有2個小孩。他和老大都打了3劑疫苗,但老么則沒有接種,後來確診COVID-19後症狀頗嚴重,持續發燒。但同住的朋友和老大都沒有染疫。COVID-19疫苗沒辦法保證你不會染疫,但可以預防病情演變為重症,降低住院機率。面對Omicron,我認為應該要小心,勤洗手、戴口罩、避免在空氣不流通的室內用餐——如果時光倒流,我不會去吃那家韓國烤肉!我現在已經恢復正常生活了。可能是個性使然,面對疫情,我不會太焦慮。該做的事都做到就好。面對病毒要謹慎,但不要過度緊張,那對事情不會有任何幫助。原文:假期出門走走卻染疫!Omicron確診者經驗談:如果時光倒流,我會做哪些改變?
-
2022-02-06 新聞.用藥停看聽
年節用藥不能疏忽! 按時服用外更須避免交互作用
年節的歡樂氛圍及大吃大喝,常讓有慢性病的長者忽略持續定時用藥,台北慈濟醫院藥學部藥師王平宇表示,有些患者在年節選擇「偶爾」不吃藥、吃美食,其實已經影響健康,而即便按時用藥,民眾也仍需注意藥品是否會與食品產生交互作用,若因此導致降低藥效、加劇藥效、甚至是不良反應等影響健康,真的得不償失。春節期間是長輩們與兒女們團聚的日子,常會準備豐盛菜餚,飯後還有不少水果及甜點等,此時若是有慢性病的長者,卻沒有按時服藥,可能將對健康造成影響,尤其在傳統習俗裡,認為過年不能吃藥,否則這一年將會成為「藥罐子」,然而這樣的情形在醫師及藥師的眼裡看來相當危險。王平宇認為,「不吃藥」是年節最常見的服藥問題,民眾若因傳統觀念而不照醫囑服藥,恐影響復原或使病況惡化。他說明,像高血壓患者都知道,大量高鹽、高鈉的食物會導致水分滯留,造成血壓升高、水腫、心臟衰竭等多重問題,要避免食用,要長期穩定用藥,讓血壓處於恆定狀態,但有些患者會認為一年一次的春節「偶食無妨」,或改選擇標榜低鈉的食品,卻因此影響健康。進一步分析,低鈉即是高鉀,部分血壓藥會抑制血鉀排出,在服藥的狀態下吃高鉀食品,恐致鉀離子過高,導致腎臟負擔或心律不整,而這類情況不只在高血壓患者身上,對於糖尿病患來說也是,尤其年節常見甜品如年糕、八寶飯皆為高糖份的精緻品,病患若晚睡晚起、出遊三餐不固定的情況下服藥,易有血糖波動的風險。王平宇提到,許多慢性病患者即便規律服藥,也須注意藥品可能會與年菜發生的交互作用。他整理可能會碰到的五大類食品及可能造成情況,包含酒精飲料影響藥品代謝,可能使作用在中樞神經系統的藥物發生不良反應;含鈣、鐵的食物降低藥品吸收;含維生素K的食物,減輕抗凝血藥物藥效;紅麴具降血脂成分,將加劇高血脂用藥作用;中藥材若「食補」過量或連續服用恐影響西藥藥效。王平宇補充,一般來說食品跟藥品的交互作用不會立刻出現,也不會「只吃一點點」就出現,通常是服藥者因不可避免的社交活動而在飲食上毫無節制,多天食用或過量食用,才會造成影響。他提醒,還是建議民眾要除維持遵照醫囑服藥的好習慣,惟有正確用藥,才能過個健康年,另外三餐正常生活習慣也仍要好好保持,勿因一時的口腹之慾,影響健康,得不償失。台北慈濟醫院藥學部藥師王平宇整理五大類會與藥品產生交互作用的食品:1.酒精飲料:酒精會影響藥品代謝,導致藥物濃度過高或不足,也會抑制中樞神經系統,使同樣作用在中樞神經系統的藥物發生不良反應的機會上升。因此服藥期間切忌飲酒,特別是非類固醇類的消炎止痛藥、鎮靜安眠藥、抗憂鬱藥、抗生素、降血糖藥、抗癲癇藥、心血管用藥、抗凝血劑等。2.含鈣、鐵食物(如牛奶、優格、鈣片、黑芝麻、紅莧菜、菠菜、紫菜):部分抗生素會與此類富含二價金屬離子的食物螯合,降低藥品吸收,必須避免並用;且這些食物須與制酸劑類型的胃藥間隔至少兩小時服用,以免影響藥品吸收。3.富含維生素K的食物(多為深綠色蔬菜如:菠菜、花椰菜):此類食物若與抗凝血藥物同時使用,會減輕藥效,影響預防血栓的效果。4.紅麴(如:紅麴米糕、紅麴八寶飯):紅麴本身具降血脂成分,與常見的高血脂用藥相同,兩者同時使用會加劇藥品作用,嚴重者會增加肌肉痛、橫紋肌溶解症等副作用的發生機率。5.食補中藥材(薑母湯底、麻油補湯、藥燉湯藥等)雖然一般飲食中中藥材分量少,不太會與西藥產生嚴重不良反應,但年節期間許多民眾喜歡「食補」,故服藥者應注意過量或連續多天食用會產生的影響。如:補血、活血的當歸、人參不宜與抗凝血藥品共食,否則會影響藥效;黃耆、甘草會降低免疫抑制劑效果,過量恐誘發免疫疾病。
-
2022-02-0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春節連假玩9天 痔瘡患者遠離3大NG行為保遊興
今年的農曆春節有9天連假,民眾作息會跟平常大不相同,台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醫師林北江叮嚀痔瘡病人,避免三大NG行為,包括不狂吃油炸食物、避免熬夜久坐、不猛喝酒精,並遵守節制飲食等四大原則,就能健康開始新的一年。台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醫師林北江說,今年元旦跨年後,曾有位中年男性病人,坐立難安的來就醫,仔細詢問原來是跟朋友暢飲慶跨年,喝到不省人事,隔天如廁發現屁股腫起來異常疼痛。檢查確認是痔瘡發作,衛教病人溫水坐浴、塗抹痔瘡藥膏及止痛藥,慢慢減緩症狀。但接下來的假期全部泡湯,打壞休假好心情。林北江說,避免春節期間,再有人重演痔瘡發作慘劇,千萬避免三大NG行為,首先,不要狂吃炸物、辛辣食物,刺激腸胃道;其次是避免熬夜久坐打牌、追劇及上網;最後是不要猛灌酒精及吃薑母鴨、燒酒雞等容易上火的飲品食物。林北江提醒,痔瘡病人放長假,作息混亂時,往往是痔瘡最容易發作的時間,曾有國中學生放假連續幾天熬夜上網追劇、玩網路遊戲,同一個姿勢時間太長,身體不正常壓擠,血流不順,導致靜脈曲張引發肛門出血或疼痛。他提供痔瘡病人平安過春節的4項健康原則,第一、節制飲食不忘補充水分、纖維;二、含酒精飲品適可而止;三、規律作息並適時活動筋骨;四、注意日夜溫差須做好保暖措施。他說,痔瘡患者萬一已出現肛門不適症狀,可以溫水泡盆緩解部份症狀,但最好還是求助醫師確認病症,做最有效處理。
-
2022-01-2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臉部關節痛,嘴巴張開更痛?醫教4招改善顳顎關節炎
莫名的突然感到臉部關節疼痛、喀喀作響,甚至嘴巴無法好好張開、張開嘴巴更痛,總讓人不適也影響情緒,原力復健科診所院長侯鐘堡醫師表示,這往往是顳顎關節炎在作祟,發生時可先試著自己緩解,若遲未改善,還是應盡早就醫,以免關節退化或衍生其它問題。 臉部關節痛?嘴巴張開更痛?關節不當使用易成顳顎關節炎 侯鐘堡院長表示,日常常聽到的關節炎,不單只會出現在手部、腳部等處,臉頰旁、耳朵前方的活動關節:顳顎關節,也像其它一般關節一般,在不當使用、過度使用、頻繁磨損下,可能出現耗損或發炎的現象,形成顳顎關節炎。例如有磨牙習慣者,磨牙這動作就會影響到顳顎關節;常常以單側咀嚼食物,也會有單邊顳顎使用較為頻繁的情況;咬合不正也會影響到咀嚼肌肉分配不當。其它像是腫瘤、類風濕性關節炎常常手托腮、以臉和肩膀夾電話的動作、撞擊、外傷等也都會有所影響。建議患者可以檢視一下,是否有這些風險因素在生活當中。 顳顎關節炎不僅臉部關節痛,也可能出現其它影響! 侯鐘堡醫師指出,顳顎關節炎發作時,患者最常見的症狀包括了會出現疼痛、發出喀喀聲響、關節活動受限、嘴巴無法正常開合、超過受限範圍會感到疼痛、咀嚼疼痛,同時也可能對周邊造成影響,例如顏面神經痠痛、頭痛等延伸性疼痛,讓人無法好好吃東西、說話、不舒服到影響情緒和生活,甚至影響睡眠、失眠等。若出現這些不適可嘗試自行緩解,但若遲未改善便建議盡早尋求醫師協助。 臉部關節痛怎麼辦?醫教4招改善顳顎關節炎 顳顎關節炎發生的當下,侯鐘堡醫師建議,正如其它關節疼痛一樣,可先以消炎止痛藥、冰敷等方式進行消炎,並待約一日後以熱敷的方式促進血液循環,也可以用指腹適度的為周邊肌肉按摩,幫助患部復原。在保養期間除了盡量避免前述風險因素外,也應避免張大口打呵欠、大口吃東西、用力咬合、咀嚼韌性過高、需要費時費力咀嚼的食物,如魷魚、口香糖等。通常在良好的保養下,約三天左右會開始緩解,約一周左右可逐漸改善,但若是遲遲未見改善,就需要盡早檢查,並視情況予以治療。 在治療方面,情節較輕者常見如電療、雷射治療、超音波治療等,較嚴重者則會考慮使用徒手治療,或是玻尿酸治療、增生治療、血小板治療等注射治療,對於較嚴重的顳顎關節炎有顯著的改善效果。病患可以和醫師多作討論,評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顳顎關節炎遲未改善早就醫,避免關節退化! 侯鐘堡醫師提醒,顳顎關節炎雖一般而言情況並不會太過嚴重,但若遲遲未見改善,就有可能是慢性關節炎,需合理的懷疑是否存在著遲遲無法改善的風險因素,也就可能使得此情況經常發生、出現顳顎關節退化、下巴脫臼機率提升等問題。因此若超過一周情況依舊,應盡早就醫檢查,以避免後患。 《延伸閱讀》 .退化性關節炎該怎麼辦?營養師4招:地中海飲食助改善! .常常關節痛是什麼問題?3大關節炎症狀、休養、治療一次解析!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1-27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在深沉睡眠中或麻醉狀態下是失去意識了?實情跟你想像不一樣
▌失去意識知名哲學家約翰.瑟爾(John Searle)喜歡用一個優美簡潔的定義來為他的意識講題演說開場,這個定義表明了他對問題的滿意解答。他會說,意識一點也不神祕。意識只不過是當你處於麻醉狀態或進入深沉無夢的睡眠時,消失不見的東西。這樣的演講開場當然很有吸引力,但它並不足以作為意識的定義,而且它在麻醉方面會有誤導之嫌。話說得也沒錯,在深沉睡眠中或麻醉狀態下確實無法使用意識。處於昏迷或持續性植物人狀態的時候,哪兒都找不到意識;在各種藥物和酒精的影響之下,意識可能受到危害;而當我們昏倒時,意識會短暫地悄悄溜走。雖然或許看來如此,但意識並未喪失,像是有種名為閉鎖症候群的毀滅性症狀,患者因神經系統受損無法與人溝通,似乎也不能覺察自己和周遭環境,但實際上他們完全是有意識的。遺憾的是,妨礙意識的麻醉或神經系統病症,無論哪個都無法藉由特定針對我一直在描述的建構意識心智的機制來達到這個結果。麻醉和病理狀態都是非常不靈敏的工具。它們作用的目標是正常意識仰賴的功能,而不是意識本身。誠如我先前指出的,手術使用大量麻醉劑是立刻暫停感覺/偵測的快速手段,而感覺/偵測是在討論無心和非意識的細菌時我提醒注意的有趣功能。支持這段陳述的證據相當清楚。細菌能夠感覺而植物也能,但兩者都沒有心智也沒有意識。儘管如此,麻醉劑還是能暫停它們的感覺,讓它們處於真正的冬眠狀態,同時顯然沒有特定對意識—細菌和植物原先都沒有的功能—做些什麼。感覺不能使我們享有心智或意識,但缺少了感覺,我們就無法建立運作來逐步實現單純心智、感受和自我參照—最終讓意識心智成為可能的原料。簡單來說,就我認為麻醉劑主要不是改變意識,它們改變的是感覺。而它們最終阻斷集中意識心智的能力,則是非常有用和實際的效果,因為我們感興趣的是如何在完全沒有意識到疼痛的情況下進行手術。數千年來,人們出於各種個人和社會原因所使用的酒精、大量止痛藥和眾多毒品,提供了另一個例子示範組裝意識心智的正常過程如何受到干擾,而且它們還更準確一些。它們能使意識的最終組合不安定,或是可以打斷關鍵的步驟。這種關聯並不尋常。解釋物質(例如迷幻藥和酒精)使用和濫用的長期個人和社會原因,跟它們對感受的生理影響密切相關。使用者感興趣的不是修改意識,而主要是修改某些恆定感受,像是痛苦和抑鬱(我們全都希望見到它們在人間消失),以及安適和愉悅(我們全都希望把它們放到最大,如果可以就再大一點)。很顯然,任何能夠潛入恆定感受巢穴的藥品,都找得到進入意識機制的途徑,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恆定感受的過程為基礎。就是這種關聯解釋了藥品對意識過程的干擾。那麼暈厥、也就是所謂的昏倒,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昏倒的原因是流向腦幹和大腦皮質的血流,突然下降到低於某個極限的程度。因此輸送到某些腦區中神經元的氧氣和營養素不夠,結果導致大範圍的腦部暫停運作,這些腦區,尤其是在腦幹中,對感受的組裝有重大貢獻。來自有機體內部的訊息突然間被阻擋在中樞神經之外,而感受對意識的貢獻也被粗暴地打斷。肌肉張力跟環境和自我感一樣受到危害,這就是為什麼受害者會昏厥、搖晃而且倒在地上,像是一些著名患者在巴黎硝石庫醫院(Salpêtrière Hospital)的神經學家讓-馬丹.沙爾科(Jean-Martin Charcot)的權威示範中所表現的那樣。沙爾科是十九世紀後半葉神經學和精神醫學的先驅,因為研究一種現已不存在的疾病歇斯底里症而出名。佛洛伊德上過他的一些課,受到不小的影響。將失去意識連結到腦幹是現代的觀點,提出的人是另一位歷史人物:神經學家弗雷德.普拉姆(Fred Plum)。為什麼腦幹是意識的關鍵,我的詮釋跟感受是體內恆定運作的表現及產生意識絕對少不了感受的概念有關。現今我們知道,體內恆定和感受兩者背後機制的重要成分位在腦幹的上方部分,就在三叉神經入口的高度之上,準確來說是在那個部分的後半部(圖IV.1中標示為B的區域)。有趣的是,腦幹這個部分受損,已公認是昏迷的原因。 但奇怪的是,相同部分的前半部(同一圖中標示為A的區域)受損則不會造成昏迷,一點都不會危害到意識,而是產生我先前提過的「閉鎖」症狀。閉鎖症候群的不幸受害者是處於清醒、警覺且有意識的狀態,但大多都完全無法動彈,因此徹底縮減了他們的溝通能力。※ 本文摘自《感與知:讓「心」有意識--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感與知:讓「心」有意識--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作者:安東尼歐.達馬吉歐 譯者:李明芝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04
-
2022-01-27 該看哪科.中醫
改善中風後偏癱、疼痛 中醫針灸治療有效
1名50歲婦人因腦中風造成左側偏癱,復健兩個月後因左肩疼痛排斥繼續復健,導致疼痛日益加劇,夜裡更抽痛難眠,經與醫師討論,決定在原本的西醫復健治療下搭配中醫針灸治療,經6次針灸治療後,抽痛大幅改善,也提升繼續復健的意願,對復原之路更有信心。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脊椎暨疼痛治療中心、中醫師吳俊昌說,研究統計,中風後產生併發症的頻率為30~96%,其中以疼痛最常見,有60%發生於上肢,其成因主要是因腦部的病變,使上肢的運動控制產生不協調或失衡而疼痛,連帶造成肩關節活動度受限,限制日常活動及減低生活品質,因而降低患者接受復健治療的意願,甚至減緩恢復的進程。吳俊昌指出,針灸搭配復健可有效減輕疼痛及提升生活品質,使用的穴位多位於肩關節處如肩前穴、肩髃穴、肩髎穴、臂臑穴等,另外會再加上肩胛骨附近的穴道如曲垣、天宗、肩中俞、肩外俞等,改善肩胛骨上旋動作不足,症狀較嚴重的患者,則會合併患處拔罐療法及外敷如意金黃散,加強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他說,若是傳統針灸治療效果不佳者,也可選擇使用新型浮針療法,可用於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頸、腰、背、四肢關節的疼痛症,經由皮下掃散及再灌注手法來達到治療及減痛效果,療效也獲得期刊證明,不過由於是改良針具,必須自費使用。吳俊昌提醒,中風後的肩疼痛機轉,與腦中風後的肩無力息息相關,故在肌力尚未恢復之前,肩痛經常反覆發生,由於延遲治療恐增加生活不便,建議中風後患者當出現肩膀疼痛,務必盡早積極治療,才能保有生活品質。脊椎暨疼痛治療中心、神經外科主任林志隆表示,以西醫的觀點而言,中風後肩疼痛的患者,常伴隨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當肢體受傷後,會沿著原始受傷部位,朝遠端出現局部疼痛的症狀。除了慢性疼痛外,還伴隨感覺、運動、自主神經等障礙,初期會透過藥物、復健、中醫針灸治療,若是治療超過6個月,肩膀依舊疼痛且僵硬,才會進一步考慮外科介入。他說,外科通常會視病情嚴重度,替患者進行肌腱攣縮手術、旋轉肌腱破裂修補、關節囊擴張鬆動術等,若是有自主神經障礙的情況,可進行星狀神經節阻斷術,以減輕臨床症狀,通常都能獲得不錯療效,恢復肩關節活動度。
-
2022-01-25 該看哪科.牙科
過年牙痛怎麼辦?牙醫師給的實用6建議
今年春節假期長達九天,許多人規畫出遊行程,有人準備宅在家裡追劇,但如果突然鬧起牙疼,這該怎麼辦呢?開業牙醫師陳福樂建議,牙痛時,第一要務就是以牙刷、牙線徹底清潔疼痛部位的牙齒,很可能牙縫卡著菜渣,導致牙齦牙肉發炎。陳福樂表示,每次過年之後牙科門診人數明顯增加,就診原因前三名為牙痛、牙齦腫脹、牙齒崩裂,其中以牙齒崩裂較為棘手,必須視崩裂程度選擇治療方式,如果缺損嚴重,就必須更換新的牙冠,費用昂貴。避免牙齒崩裂 小心咬食硬物如何避免牙齒崩裂?陳福樂說,造成牙齒崩裂的原因為咬食硬物,許多民眾過年時嗑瓜子、咬堅果核桃,脆弱的牙齒遇到硬物,就容易裂掉、崩壞。陳福樂表示,不少人對於牙齒抱持「不痛不理」態度,明知牙齒出現小洞、裂縫,但不覺疼痛,就沒就醫,等到極度不舒服時,已出現一個大洞,只剩外殼,一咬到硬物就脆裂。「牙齒是消耗品」,陳福樂說,牙齒應該省一點用,小心使用,就算沒有蛀牙,也不可經常嚼食硬物,如果已有蛀牙,更應盡量避免使用蛀牙的牙齒咬質地較硬的食物。除了蛀牙之外,接受過抽神經治療的蛀牙,崩裂的風險更高,陳福樂解釋,沒了神經組織,雖然沒了痛感,但結構有如「海砂屋」般的脆弱,強烈建議應該以人工牙冠包覆起來,否則時間一久,將逐漸崩壞。過年甩牙痛 實用的6個建議春節期間,絕大部分牙科診所不會營業,大醫院急診部門也不見得會有牙科醫師留守,如何避免牙痛壞了過年團聚歡樂氣氛,暫時減少疼痛?陳福樂提出6大建議。1.趁著九天年假之前,至牙科門診,請醫師洗牙並觀察牙齒狀況,如有問題,先做治療。2.牙痛時,首先徹底清潔牙齒,透過牙刷、牙線或漱口水,清除牙縫裡的菜渣異物,減少刺激來源,即可解決因菜渣殘留所引起牙齦發炎疼痛問題,約一個小時後,就可緩解疼痛。3.備妥止痛藥,除了常見的普拿疼之外,一般用來治療月經疼痛的成藥(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緩解牙痛的效果也不錯。4.適度冰敷,可暫時緩解牙齦腫脹疼痛,將冰敷袋敷在臉頰上,每敷10分鐘休息一下。5.避免以蛀牙或已做過抽神經的牙齒咬食硬物,減少疼痛風險。6.不要熬夜、抽菸及喝酒,降低牙齦腫脹發炎機率。吃完食物立即潔牙 預防蛀牙陳福樂表示,如果過年期間牙齒疼痛,建議先透過上述方法減輕疼痛,等到年後,務必積極面對牙痛問題,尋求牙科醫師協助,找出病因,妥善治療。此外,大部分的牙痛均是蛀牙所引起,平時應養成正確的口腔清潔習慣,吃完食物立即清潔牙齒,不要讓食物殘渣留在牙縫及口腔裡,避免產生異味,減少蛀牙風險。
-
2022-01-24 慢病好日子.慢病預防
慢病主題館【治療】慢性病控制沒假日 藥師提醒備足藥按時服安心過春節
春節期間多數人吃喝多,台中慈濟醫院藥學部臨床藥劑科藥師沈逸婷提醒,病人自己停藥,傷身又可能讓病情加重,他說,吃藥不能放假,長期服用慢性病用藥病人在春節期間,千萬不能自己停藥,更要忌口,避免食物與藥物交互作用影響藥效。沈逸婷藥師表示,家有慢性病人就要注意不能隨興吃,部份食物與藥物、藥物與藥物間,容易產生交互作用影響藥效,一定要注意「吃」的時機與分量,才能避免危險;例如大家熟知葡萄柚和柚子,對降血壓與抗心律不整用藥,容易產生加成效果,服用這類藥物的人,要避免葡萄柚和柚子。沈逸婷以年菜為例說明,服用可化凝錠(Warfarin)預防栓塞的病人,若吃過量的大白菜、芥菜、菠菜等富含維生素K食物,或含有中藥材人參的料理、藥酒,都可能減少可化凝錠的抗凝血療效而導致血栓。服用抗血栓藥「普栓達、伯基、保栓通」的病人若同時伴有高尿酸風險,年節前後大魚大肉吃多,可能導致痛風發作,如果又自己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可能產生藥物交互作用,引起胃出血或皮下出血。假期按時服藥,要備好足量藥物,沈逸婷表示,如果慢簽性處方箋的領藥日剛好是在春節期間,記得提前到醫療院所領藥,長期服用慢性病藥物的人,先跟醫師與藥師諮詢藥物使用原則,不要因為年節有所顧忌而停藥,最好定期量測血糖、血壓,並紀錄,春節後回診,就能提供醫師和藥師評估,可以更保障用藥安全與健康。【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01-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非莫德納不可?BNT真的比不上?台大醫教第三劑挑選重點
Omicron疫情持續擴大,接種第三劑疫苗再次成為全民運動,但第三劑疫苗要如何選擇,仍有許多民眾不清楚,甚至各專家看法也不相同,有人提倡「混打」,也有人是「鐵粉部隊」。醫師表示,第三劑疫苗選擇「混打」或「鐵粉部隊」,最重要是取決於希望第三劑疫苗達到的重點在哪裡?如要追求抗體效價高,就接種莫德納或BNT疫苗,若擔心副作用,就接種高端等次單位蛋白疫苗。Q:為何要施打第三劑疫苗?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謝思民說,接種第三劑疫苗有三大理由,第一、大幅提升體內抗體效價,降低感染病毒風險;第二、增加體內抗體中和Omicron的能力,降低感染後引發重症或死亡風險;第三、延長抗體效價時間,持續維持保護力。Q:第三劑疫苗要如何選才對自己最好?謝思民說,如果是要追求抗體效價高,可以忍受接種疫苗後的身體不舒服,可以接種mRNA疫苗,如莫德納及BNT疫苗,但如果是第一線醫護人員、防疫人員等高風險族群,均建議接種mRNA疫苗,這是目前最好的選擇。「莫德納與BNT疫苗的抗體效價都是相當優異,沒有明顯差異。」謝思民說,若前兩劑接種莫德納或BNT後,可以忍受副作用的不舒服,第三劑建議應繼續選擇同品牌施打,這都有經由完整實際的資料與臨床試驗。但如果是接種前兩劑mRNA疫苗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或是擔心第三劑又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或僅想追求基本保護力,希望副作用愈少愈好,而又非高風險族群,建議可接種高端等次單位蛋白疫苗。Q:第三劑疫苗可以混打嗎?依醫學研究顯示,目前沒有哪些疫苗進行混打會不相容,謝思民說,除了第三劑疫苗不建議接種AZ疫苗外,其餘疫苗都可以在醫師建議下進行混打。Q:第三劑疫苗副作用比較小?謝思民說,不論前兩劑打的是哪種疫苗,第三劑疫苗副作用還是依施打疫苗種類而定,如果是接種莫德納及BNT疫苗,容易出現發燒、肌肉痠痛、腋下淋巴結腫大、倦怠等副作用,而若是高端等次單位蛋白疫苗副作用就會偏低。不過,依莫德納研究報告,第三劑為施打半劑,抗體效價能明顯提升,而發燒、倦怠等副作用會比第二劑輕微一點,但腋下淋巴結腫痛的情形,將比第二劑高。謝思民說,如果民眾接種疫苗後,感到不舒服,可以吃普拿疼緩解症狀,但不要吃消炎止痛藥或類固醇藥物,此類藥物會壓制發炎反應與免疫力,同時可能會壓抑疫苗施打效果。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程劭儀說,確實有部分民眾接種疫苗後,出現心悸、胸悶等不舒服到門診就醫,但詳細檢查都與疫苗無關,最重要的還是時序上的關聯性,如果上午接種疫苗,下午即出現嚴重副作用,就會判斷可能與疫苗有關,立即通報衛福部疾管署。Q:第三劑疫苗涵蓋率要達到多少,才能與病毒和平共存?謝思民說,若就以往新冠病毒原始株推估,兩劑疫苗覆蓋率需達到6成,但現在是Omicron疫情,第三劑涵蓋率應要到達8成,才有群體免疫的效果,但即便達成群體免疫,還必須搭配戴口罩、勤洗手及抗病毒藥物等面向,才有可能和病毒和平共存。最後,謝思民說,感染Omicron患者症狀多為輕症,但仍有少數重症個案,甚至可能會留下長期併發症,因此歐美國家還是高度警戒,希望盡快達到群體免疫,同時進行隔離及檢疫相關措施,避免病毒傳播,以防疫情一旦大規模擴散,也可能會拖垮醫療體系。「依以色列最新研究發現,接種第三劑疫苗,將有效降低9成重症及住院風險,死亡率更可降低8成,民眾應盡速接種第三劑疫苗。」程劭儀說,世界衛生組織(WHO)更呼籲,千萬不要輕忽Omicron輕症症狀,其快速傳播的特性將造成醫療量能負擔,一定要提高警覺。
-
2022-01-15 新聞.科普好健康
感冒頭眩暈,原來併發中耳炎 醫:4個原因引起, 老人、三高者眩暈小心中風!
一名20歲大學生,某次感冒時,鼻塞、咳嗽、喉嚨痛及流鼻水發作,左耳悶塞,整天頭暈目眩,一快速轉頭或改變姿勢,例如低頭看書、平躺翻身或上下樓梯,見到眼前景物會旋轉,嚴重時還會惡心。就醫時,發現其左側耳膜裡面,中耳腔黏膜紅腫,原來是上呼吸道感染併發急性中耳炎。在門診中常會診治到這類患者,但為何會引起眩暈呢?引起眩暈 四個原因原因一:中耳負壓,內耳變形耳咽管黏膜水腫,會引起阻塞,中耳腔內空氣被組織吸收,產生負壓,拉扯耳膜,造成凹陷;拉扯卵窗及圓窗(中耳到內耳開口上),內耳前庭(橢圓囊及球囊)即發生形變,壓縮耳石斑,改變耳石分布,使患者以為身體正在翻滾、移動或搖晃。原因二:內淋巴液比重增加病毒經由卵窗感染內耳,引起耳蝸管發炎,血管紋路分泌含有大量抗體及發炎激素的內淋巴液,循環到前庭及半規管。由於內淋巴液含有大量蛋白質,密度變大,頂帽密度較小,便向上浮起及扭曲,使患者以為頭部正在轉動。當患者轉頭時,由於一側半規管內淋巴液較為黏滯,流動不足,該耳平衡輸入減少,使患者以為頭部沒有跟著轉動。原因三:橢圓囊內耳石鬆脫病毒經由圓窗(聽小骨連接處)感染橢圓囊,耳石膠發炎變性,耳石顆粒脫離耳石斑,隨著內淋巴液循環,沉積某一支半規管,或黏在壺腹頂帽上,就會在患者改變身體姿勢時,耳石因重力或慣性作用,繼續帶動內淋巴液流動,使患者以為頭部還在轉動。原因四:誘發前庭性偏頭痛若患者有偏頭痛體質,當中耳腔發炎,會刺激黏膜下的感覺受器,訊息經由三叉神經傳進腦幹,經由三叉神經血管疼痛機制,啟動前庭性偏頭痛。電位波動干擾前庭神經核,使它無法抑制性地調控該側前庭神經所傳入的平衡訊息,或者干擾前庭神經,使它無法正常地接收平衡訊息,患者會以為身體正在傾斜或旋轉。檢查耳部及眼球 確認眩暈 在診療眩暈時,為了及早篩選出危險的眩暈,醫師會檢查患者耳部及眼球,評估肢體及步態。若確認是安全的眩暈,就會對症下藥。屬於原因一者:進行中耳通氣術後,症狀立即緩解。屬於原因二者:會隨著耳悶而加重或緩解,治療時會使用副腎皮質素,減輕免疫反應,進行消腫。屬於原因三者:感染痊癒後過段時間,會安排耳石復位術,把耳石歸回橢圓囊內。屬於原因四者:會隨著頭痛發作而緩解,少有併發症,治療以止痛、止暈及止吐為主,控制症狀即可。老人、三高者眩暈 小心中風須注意少數患者,特別是老年或有三高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時,交感神經旺盛,血液比平時更黏稠,阻塞腦血管,發生小腦或腦幹中風,因此發作劇烈的眩暈,宜趕緊送醫。
-
2022-01-15 該看哪科.中醫
吃冰、喝冷飲、待冷氣房小心惹經痛上身! 專家揭日常食補名單:最忌熬夜
「每個月那個來,都好痛啊!」相信不少女生都有這樣痛苦的心聲。女生在月經來潮時,難免會有不適感發生,輕則覺得腹部悶悶的不太舒服,重則痛到在床上打滾,要請生理假,甚至每個月都痛到不行。想要舒緩經痛,有些女生會選擇熱敷或喝溫熱的黑糖薑茶舒緩,有些人則是直接吃止痛藥,好讓自己迅速回到工作崗位。但有沒有無須忍受疼痛,也不用再吃止痛藥的解決辦法呢?吃冰、喝冷飲、待冷氣房 容易養成經痛體質治療經痛多年的中醫師鄭愛蓮指出,其實經痛是有地域的關係的。台灣位於亞熱帶地區,夏季時間較長且氣溫高,人們喜歡透過吃冰、喝冷飲消暑,加上現代人待冷氣房的時間多,便逐漸改變為易經痛體質。想要解決經痛的困擾,首先要了解自己是哪種經痛!經痛的類型主要分為原發性經痛和續發性經痛,前者是指非因身體上的病變產生的疼痛,也是最常見的種類;後者則是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等婦科疾病所造成的疼痛。鄭愛蓮說明,這兩者經痛都能透過中醫藥調理,根本改善女孩經痛的困擾,不必再依賴止痛藥。氣滯血瘀型vs.氣血虛弱型 中醫解密經痛原因而針對經痛原因不同,在中醫治療上會有不同的調理方法,鄭愛蓮表示,據中醫理論認為,經痛的女性體質多半屬於氣滯血瘀型,或氣血虛弱型。所謂「不通則痛」,氣滯血瘀型的患者通常會在月經前1、2天,或是月經來潮前2天疼痛,經血顏色偏暗、濃稠且血塊較多,常見原因可能與常吹冷氣、愛吃冰品冷飲、久坐又不運動或情緒抑鬱有關。治療上須先行氣,讓「氣」能順暢運行,才不會使「血」淤積成塊造成疼痛。而氣血虛弱型的患者較容易感到疲勞,通常在月經來潮第3、4天,或月經剛結束時疼痛,經血顏色偏淡且較稀,較少有血塊,常見原因包含體質虛弱、抵抗力低下、過度節食減肥等。在治療方面須先補氣血,讓氣血量恢復後便能改善經痛狀況。但無論患者屬於何種體質,都必須每周認真回診調理、服用中藥至少3到6個月,經過3次以上的經期,確定不再出現經痛、血塊多或其他不適症狀後,才算是真正改善體質。經痛不是忍忍就好 忽略調理恐影生育能力至於續發性經痛的患者又該如何治療呢?鄭愛蓮提到,通常續發性經痛患者也帶有氣滯或血虛等體質問題,且除非囊腫或肌瘤過大影響生育能力,否則一般西醫師也不建議開刀治療,因復發率高,最好的方法還是平時調養身體、與之和平共處。為減少經痛發生,除了需避免生冷食物外,鄭愛蓮提醒,經痛還最忌熬夜。患者經痛當下可先以針灸緩解,若是在家中或工作場所時,可以用杯子裝熱水,放在小腹熱敷,或者喝一些黑糖生薑水緩解症狀。平時調養方面,氣血虛弱的人平常可適量多吃一些補血的食物如牛肉、葡萄等;氣滯型的人應多出門走走、曬曬太陽。最重要的是,如有經常生理痛的情形,應治療到根除為止,否則體質沒調理好也會影響女性的受孕能力,恐得不償失。(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常經痛、經血多小心是子宮內膜異位症! 「6大症狀」只要有月經就可能出現 ·25歲女嗜吃炸物、珍奶 突確診「1病」恐終生不孕
-
2022-01-1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寒流接力報到手腳冰冷穿再多也不暖 小心末梢血循障礙
寒流接力報到,容易手腳冰冷的族群,更應該做好防寒保暖。不過,有些人即使衣服穿很厚,仍然無法改善四肢冷吱吱的情況,醫師警告,這可能已經出現末梢血液循環障礙,若合併手腳麻木、痠痛且經常發生,長期置之不理,日後恐引發嚴重病症,千萬不能大意。手腳冰冷、麻木、痠痛 微循環不良恐影響全身器官現代人罹患很多疾病,都與末梢循環障礙有關。而人體微循環主要是連接小動脈和小靜脈之間的微細血管循環,透過分布在全身的微細血管,將攜帶的氧氣和養份與代謝的廢物和二氧化碳進行交換,保持細胞活性與組織的正常功能。家醫科醫師蘇崇凱解釋,一般人以為微循環只與四肢末梢有關,事實上,所有器官和組織都受綿密網狀的微血管影響,一旦出現微循環不良,常以不適、痠痛、僵硬、麻木,或是動作無力等症狀先表現出來。臨床上微循環不良的患者,最常抱怨手腳冰冷或四肢麻木,尤其是寒流低溫時,症狀會趨明顯。蘇崇凱醫師說明,1位62歲的林姓婦女,年輕時就有高血壓病史,後來慢慢控制回穩,但身體瘦弱約40幾公斤,還有末梢循環不佳、心臟較無力,加上運動量不足、活動容易喘,天氣寒冷時手腳末端冰冷、紅腫、痠痛,也有麻木感等症狀,經醫師建議增加運動量、注意保暖和按摩,血壓穩定控制,搭配銀杏葉製劑,1個月情況有所改善。現代醫學證明人體的衰老、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及長期的亞健康狀態等,都與微循環密切相關。蘇崇凱醫師表示,當人的年紀大身體老化時就容易出現血管硬化、血流不順,若加上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長期控制不良,也容易產生血管硬化病變。現年57歲李先生因家族病史,20年前就有糖尿病,但控制不佳,隨著年紀增長出現下肢水腫、手腳麻木。經嚴格控制三高、增加運動量趨穩定,但麻木感仍未消失,經服用銀杏葉萃取物2周後,得到初步緩解,半年後幾乎未再犯。久坐久站上班族、搬重物送貨員 都是微循環不良高危險族群蘇崇凱醫師指出,除了身體內在因素造成微循環不佳,這些人也是高危險族群:如平常久坐、久站的上班族、運動不足的女性、或建築工人常鑽洞、磨水泥及搬運重物的送貨員等,都容易出現末梢血液循環障礙。51歲的王先生就是例子,他是名快遞售貨員,經常開車、搬運重物,常抱怨手腳痠麻,尤其手特別明顯,雖平日有服用止痛藥物緩解,麻木感卻仍存在,尤其下雨天騎車吹風,右手會麻到沒有知覺。後來服用銀杏葉萃取物和維他命B12製劑,透過改善末梢血液循環、幫助組織器官正常運作及神經修復,幾天後就有改善。蘇崇凱醫師提醒大家,想要預防微循環不良情況,日常工作盡量避免久站或久坐,應適當活動、增加運動量,慢性病患者應控制三高數值,尤其心臟血管不好的人,冬天清晨少出門、應注意保暖,適當補充薑黃、抗氧化劑如銀杏葉萃取物、當歸等,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和行動力。坊間銀杏葉產品眾多 諮詢醫師、藥師才有保障蘇崇凱醫師進一步補充,坊間銀杏葉萃取物產品眾多,應慎選品質。往往「萃取物不等於萃取物」,尤其植物藥的品質深受種植環境、萃取方式影響,價格當然也是「一分錢、一分貨」。雖然銀杏葉製劑在醫學研究證實,對於改善末梢血液循環有輔助療效,但選對藥品才能達到良好的改善效果。蘇崇凱醫師叮嚀,如果想避免買到不良品,選擇知名大廠牌的銀杏葉萃取物較可靠,並建議服用前可諮詢醫師、藥師,用藥安全有保障。蘇崇凱醫師強調,若手腳麻木、痠痛等症狀持續1、2個月未改善,可能有永久性病變的風險,此時應盡速就醫,找出病源、進一步診治。★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1-1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電腦工程師手腳麻難解 脊椎內視鏡微創手術成功改善
新竹一名年約30歲的工程師每天在電腦前寫程式動輒10小時,加上長期坐姿不良,出現腰痛、背痛、手腳麻等情形,新竹馬偕醫院檢查發現,該男頸椎竟長了骨刺,經施行頸部疼痛點注射及腰部脊椎內視鏡椎間盤切除術,讓他擺脫困擾許久的疼痛。醫院指出,工程師雖吃止痛藥能稍微緩解,但藥效退後疼痛感又再出現,甚至影響日常活動,醫院檢查發現頸椎有骨刺與腰椎椎間孔有狹窄情形,神經外科醫師林子耀透過核磁共振影像確認是第四、五節腰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經施行頸部疼痛點注射,將壓迫神經的病灶磨除,術後男子手腳麻痛感大幅改善。林子耀指出,人體的每一塊脊椎之間都有一塊椎間盤,作用像避震器,負責緩衝、延展、保護等功能,若骨頭出現偏移或長出骨刺,很容易會壓迫到周圍的神經,將導致下背痛、坐骨神經痛、手腳無力等狀況,若症狀較輕微,會建議先以藥物及物理治療、疼痛點注射等來緩解症狀,然而在較嚴重的情況或經過治療仍無法有效改善時,就需要考慮接受手術。林子耀說明,隨科技進步,開刀器械越來越精細,傷口也越來越小,腰椎內視鏡椎間盤切除術為微創手術只需做腰部局部麻醉,透過一根約一公分含鏡頭的管子伸進椎間孔,直接到達病灶處,經由脊椎內視鏡及影像系統可以看到體內的情況,進一步切除突出的椎間盤或狹窄的椎孔,減少神經壓迫,緩解疼痛。內視鏡手術相較傳統手術,傷口較小、出血量少、術後疼痛輕微、住院天縮短等優點。新竹馬偕醫院提醒,椎間盤突出近來常發生在需要長時間低頭、打電腦或是維持固定姿勢的族群,民眾工作或日常生活時,身體痠痛就要注意,不定時調整姿勢和起身拉筋、扭扭腰。如出現酸麻無力等相關症狀,建議及早就醫,透過神經外科醫師門診,由醫師擬定適當治療計畫,以利緩解身體不適,進而提升生活品質,順利重拾健康。
-
2022-01-11 養生.運動健身
避免膝蓋痛要訓練2大肌群 醫教9招在家就能練腿力
我們的膝蓋很辛苦,每天要承受著自身的重量,帶著我們走來走去。所以,患有膝關節痛的人口比例超級高!許多人都曾感覺膝蓋痛、膝蓋不舒服,而疼痛本身最容易讓人「一點都不想動」,畢竟大家都很怕在運動之後,又讓膝蓋變得更痛,說不定膝關節還會退化更嚴重。可是,一直都不活動,關節會愈來愈僵硬,肌肉愈來愈無力,這時膝蓋的疼痛反而更嚴重。所以,反而我們應該規律地做些膝關節強化運動,利用低衝擊、且不會太困難的規律練習,加強膝蓋附近肌肉的肌力,才能支撐、穩定住膝關節。當膝蓋周圍的肌力增加了、變強了,比較能吸收膝蓋於負重活動時接受到的衝擊,減少站著、走路、活動之間造成的關節磨損。總之,練習膝蓋附近的肌肉力量,可以打造一個穩定,有支撐性的膝關節,比較有機會能脫離久坐生活,走更長的路。最好的是,生活中可以不需要止痛藥。這裡我們要訓練的最主要肌群,是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與大腿後側的火腿肌群。針對這兩大肌群,你可以再看看「膝蓋愈動愈痛 – 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與「後腿好緊快抽筋,你得認識「大腿後側火腿肉」」這兩篇了解更多。另外,也要加強小腿肌肉和髖部的肌群。在過程中,不要趕著做任何動作,慢慢來,一樣一樣好好練習。在這樣的訓練過後,肌肉和關節是會感到比較痠痛一些。倘若你是在訓練的過程中,有尖刺般的不適,或是突然間的疼痛,情況就不對,最好先停下來,先找醫師診治評估膝蓋狀況。坐姿抬腿這個動作可以鍛鍊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請先坐在椅子上,膝蓋彎曲,腳底踏平於地面。以大腿前側發力,抬起整隻右腿,過程中維持膝蓋彎曲九十度。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坐姿膝打直鍛鍊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先坐在椅子上,膝蓋彎曲,腳底踏平於地面。慢慢靠著股四頭肌收緊,讓膝蓋打直,而使右腳腳底抬離地面,整隻腳平行地面,但不要讓膝關節有鎖住鎖死的感覺。過程中手可以自然垂放,也可以扶住椅子兩邊。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坐姿直抬腿這個動作也是鍛鍊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可以先坐在椅子上,或是坐在地墊上都可以。保持一腿伸直,一腿彎曲。然後以大腿前側股四頭肌收緊,將整隻腳直直地往上抬。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坐姿墊腳勾腳這個動作墊腳尖時鍛鍊小腿肌肉,勾腳的時候鍛鍊大腿後側的火腿肌群,同時也可以讓踝關節活動度變好。先坐在椅子上,膝蓋彎曲,腳底踏平於地面。腳跟勾起來,讓腳尖離開地板,感受大腿後側的肌肉收縮,停留一下,再改成墊腳尖。過程中雙手可以平放在大腿上方。可以兩腳同時練習,也可以一次練習單腳。站姿墊單腳腳尖這個動作可以鍛鍊小腿肌肉以及大腿後側的火腿肌群。站直身,兩腳約與肩同寬。勾起左腳讓左膝蓋彎曲約90度。手輕輕扶著椅背,讓右腳腳跟離地,墊起右腳腳尖,停留一下再放下右腳。過程中左腳維持勾起九十度的狀態。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如果覺得單腳練習有困難,可以先練習雙腳著地的墊腳尖。接下來的四個動作也可以叫做「髖部四部曲」,其實就是往四個方向訓練髖部,記得,髖部的穩定對膝蓋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希望減少膝蓋痛的時候,我們也要花點時間鍛鍊臀中肌、臀小肌、縫匠肌、髂徑束等圍繞在髖部附近的肌肉群。各位可以再看看「增加膝蓋穩定度,臀中肌可以這樣練」這篇了解更多。直腿外展身體站直,兩腳距離約與肩同寬。右手扶著椅背,左腳打直往外側抬起,做外展的動作。感受髖部附近的肌肉收緊。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直腿內收身體站直,兩腳距離約與肩同寬。右手扶著椅背,左腳打直往內側收,這個動作比較沒有那麼直覺,活動幅度會小一點點。可以慢慢用心感覺。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直腿前抬身體站直,兩腳距離約與肩同寬。右手扶著椅背,左腳打直往前側抬起,記得要感覺大腿前側的收縮,而不是讓腳晃過來晃過去。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直腿後抬身體站直,兩腳距離約與肩同寬。右手扶著椅背,收縮臀部肌肉,左腳打直往後側抬起。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如果膝蓋曾經受到外傷,很容易突然就腳軟,或是目前膝蓋非常痛、完全動不了、目測看來膝蓋非常腫,就先不要勉強練習。不然,都可以利用這些最簡易的活動,來增加膝蓋附近肌肉的強度。接著,如果你還想要更進一步,請看「膝蓋痛,有退化,該怎麼運動?」這篇,了解更多的運動訓練可能。原文:
-
2022-01-0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她一彎腰開門突癱軟 醫揭「骨鬆幕後」:台灣女性4位就有1位中
66歲王太太一早打算煮菜,沒想到一彎腰用力開門,瞬間劇痛讓她當場癱軟,兩天後連睡覺翻身都痛不欲生,最後還是決定就醫,檢查發現是骨質疏鬆性脊椎壓迫性骨折惹禍。50歲以上台灣女性 每4位就有1位骨質疏鬆症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50歲以上的台灣女性,每4位就有1位罹患骨質疏鬆症,比率達25%,至於50歲以上男性也有超過10%遭受骨質疏鬆威脅,未來一旦發生髖關節骨折,不僅會造成生活品質下降,更增加失能臥床的風險,死亡率也相對增加許多。(推薦閱讀:快去照鏡子!身體缺鈣全寫在外表 營養師授「補鈣、健骨吃法」) 治療骨質疏鬆 初期以藥物治療為主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脊椎矯正科主任陳衍仁指出,治療壓迫性骨折初期會先以藥物止痛及使用背架固定,不過長期使用背架會使背部肌肉無力、萎縮,甚至導致骨質疏鬆惡化,因此骨折癒合後需將背架儘快拋開,並開始加強腹肌、背肌(核心肌群)肌力強化運動。此外,陳衍仁也建議,可使用藥物治療骨質疏鬆,只要符合健保規範即可,另外補充適量維他命D跟鈣片也非常重要。(推薦閱讀:喝大骨湯補鈣? 別傻了!運動、曬太陽還要多吃這些食物) 防骨折惡化 手術治療可根治不過,若上述方式都無法協助骨折部位自然癒合或者持續惡化,則必須透過手術治療根治,目前方式有三種,分別是灌注骨水泥、植入椎體撐開器以及骨釘固定。(推薦閱讀:膝蓋卡卡、疼痛...是骨質疏鬆or退化性關節炎? 醫授「自測方式」:最好先減肥)陳衍仁提醒,長輩切莫因懼怕手術,或是認為自己年事已高不需要手術而排斥手術治療,導致日後活動力與活動量下降,最後演變成長期臥床,即便骨折癒合,體能狀況已無法恢復,如有狀況,及早治療才是最佳解決之道。延伸閱讀: ·骨質疏鬆0預兆? 醫曝易被忽略的「隱形殺手」:更年期、中年男當心了 ·喝豆漿補鈣,骨質仍快速流失? 營養師曝「真正高鈣食物」防骨鬆、骨折 
-
2022-01-07 養生.聰明飲食
月經後喝四物湯有哪些功效?速懂什麼人不能喝四物湯
每位女性幾乎從青春期起,媽媽總會在「好朋友」過後,準備一碗暖暖的四物湯為孩子補身。而為了方便現代忙碌工作的女性,許多廠商更推出四物飲品,並找來當紅女星代言,不論是四物雞精、四物飲加鐵、加玫瑰或加青木瓜等,增添功能及風味。其實早在宋朝,四物湯被記載於醫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就被稱為是婦人病的聖藥,是補血、行血、活血的主方,因為方中由當歸、熟地黃、川芎及芍藥組成,因此稱為「四物」。四物有哪四種藥材?1.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有活血、補血的功效,不過,當歸身、當歸尾的作用不同,當歸身專於補血,而當歸尾則善於活血。服用當歸可減輕經前症候群的疼痛、腹脹、陰道乾澀及憂鬱。2.川芎:味辛,性溫,歸肝、膽、心包經,為血中氣藥,有活血、行氣、袪風止痛的功效。服用川芎可抗菌消炎,調節子宮收縮,並抗維生素E缺乏症(維生素E是抗氧化劑,可能影響內分泌系統,可減輕乳房不適、焦慮及沮喪等症),提升細胞吞病原體的作用。3.熟地黃:味甘,性微溫,歸心、肝、腎經,有補血滋陰、益精填髓的功效。4.白芍:味苦、酸,性微寒,歸肝、脾經,有養血斂陰、柔肝止痛的功效。解決女性3困擾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表示,集合四種中藥材的精華,有效解決女性許多問題:1.調經止痛、養血疏筋不少女性因月經來潮而無法正常工作,四物湯可幫助活血化瘀、排除血塊,並減輕腹脹腹痛,使經血排出順暢。此外,四物湯更可補充鐵劑,減少月經來潮時的貧血、頭暈目眩及經血不出的狀況。2.滋潤肌膚、防止老化四物湯的方中組成多為溫補的行血劑,若養成從年輕就服用的習慣,有助於氣血通順,不易手腳冰冷,並使臉色紅潤及肌膚光滑,減緩生理機能老化,看起來更為年輕。3.解決血虛狀況臨床上四物湯經常使用於身體出現血虛狀況。女性在月經、懷孕、生產、哺乳時,血量流失量大,容易造成血虛。血虛症狀多為臉色蒼白無血色、嘴唇白、頭暈、疲倦、容易心悸等,女性則有月經量少或不來的情形。而冬天容易手腳冰冷的人,四物湯也有幫助。喝錯時機,恐造成血崩陳潮宗指出,喝錯時機可是會弄巧成拙。日前曾有一名25歲的女護士,「大姨媽」來了十幾天,原來女護士認為失血過多,需要補血,在經期間猛喝四物湯,沒想到更加血流不止。其實,四物必須月經結束後服用,否則補不成,還會造成血崩。服用四物湯最好的時機是在每次經期乾淨後。而女性最好養成從年輕時就開始服用四物湯的習慣,一次最好連續服用6天份的四物湯,不但可以減少經痛、經血不出、腹脹等症候群,到老年時,生理機能及皮膚也較不易老化。4大族群要注意1.生理期異常的女性:四物湯適用於身體血虛的狀況,若生理期提前、經血顏色鮮紅、經期出現脹痛或血塊多等,狀況比較複雜,應該先就醫,找出真正的問題。2.屬於燥熱及上火體質的人:口乾舌燥、便祕嚴重、容易長粉刺及早上起來眼屎較多的人,另外,像是睡不好引起的眼睛乾澀、雙眼布滿血絲,牙齦也出現浮腫,都是屬於這類體質的人,也不適合單獨喝溫補的四物湯,可以同時搭配涼補的方劑,像是可以降火氣、疏肝理氣的加味消遙散。3.身體正在發炎的人:比如眼睛充血或是感冒未癒等,也不適合喝四物湯。因為四物湯會加速血液循環,反而會使發炎腫脹更劇烈。4.更年期婦女:曾發生更年期婦女服用四物湯後,反而全身發熱、汗流不止。其實,更年期是一種身體機能的退化,屬於腎虛的問題,且更年期體質偏燥熱,補血的四物湯,反讓更年期症狀愈演愈烈。延伸閱讀: 。四物湯,喝對時機最重要 。四物湯、生化湯、中將湯,怎麼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