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30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止痛
共找到
1183
筆 文章
-
-
2021-12-2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影響我的人生的病人故事 尋找病人心底深處的柔軟點
【編者按】本週是醫病平台首度邀請三位老、中、輕三代的醫師朋友,以他們行醫生涯中對病人的記憶寫出「一位或一群教我人生的病人」,同時在邀稿的信也表示,他們一定早就有這種病人在他們腦海裡,因此兩個週末之內就交稿是有可能的。想不到這三位醫師朋友都在兩三天內回信接受挑戰,並且也都如期交稿。因為這種正向的回應,也鼓勵了我們以「教我人生的醫師」為題,邀請到三位病人願意與我們分享他們的經驗,希望不久我們就可以刊登他們的文章。期待這類文章可以繼續在我們的園地陸續刊出,讓醫病雙方透過這些溫馨互動的真實故事瞭解對方,而改善台灣的醫病關係。如果她能,而我不能,我應該感到慚愧12月12日,星期天中午,天晴,氣溫大約4℃,但是有風,感覺像是0℃。我沿著平常的路線慢跑大約6英里(將近10公里),陪伴我的是新鮮冷洌的空氣,許多房子歡愉的聖誕節裝飾,以及耳機裡的有聲書。我的慢跑習慣已經有20年之久,但是如果沒有病人的榜樣,我大約也不會成為恆常慢跑的人。小時候,我總是全班50個學生當中跑的最慢的一個。這是一點也沒有誇張或喧染的事實。不是我沒有盡全力,而是真的一顆運動細胞都沒有。這樣吊車尾的體育成績跟著我的整個求學過程。醫學院畢業後,我在與東海大學隔著一條大馬路的台中榮總就職。東大校園幽靜廣闊,我幾度興起慢跑的念頭,但總是跑不到200公尺就氣喘吁吁,折返走路回家。大女兒上高中時,學校規定每個學生都要根據自己的體育嗜好與能力,參與一個運動項目。女兒也跟我一樣,完全沒有體育細胞。沒選上游泳隊或各種球類運動的學生一律放在田徑隊裡。田徑隊每週有三天是慢跑日,沿著鎮裡上坡下坡的路跑4英里。對我這個連半公里都跑不了的人,一口氣跑4英里真是不可思議。於是,我約女兒在一個週末出去慢跑,看看跑4英里是什麼感覺。令人喪氣的是,汗如雨下,心肺也運作到極至,女兒説我只跑了1.5英里。當下,我只好認命,慢跑是跟我無緣了。有一天,一個75歲的黑人婦女因為貧血來看診。她的背脊直挺,身材適中,看起來很健康。她告訴我她每天出門競走或慢跑7英里,風雨無阻,即使下雪天也無例外。她説她過去體重超過300磅(140公斤),她的醫師勸她為了健康一定要減重。就這樣,她十年如一日,75歲的她仍然天天慢跑;她對自己的恆心毅力感到自豪,我也由衷地佩服她堅持不移的意志。我心想,如果75歲的她能天天慢跑,而我卻不能,我應該感到慚愧。這是20年前的事了。恆常運動對健康的助益無庸贅述;我從一開始只能跑1英里到現在可以一口氣跑6英里,身體健康,少有任何病痛。每當我勸告病人運動的益處,我總是引述這個病人的例子,也分享自己親身的體驗。即將滿63歲的我,零處方的健康病史,都要拜這位病人的精神榜樣的激勵。尋找病人心底深處的柔軟點吉米剛剛成為我的病人時,情緒暴躁易怒;每次他來看病,我們的護士、秘書都很緊張,不知道他又要生什麼氣或發什麼牢騷。他因為咽喉疼痛診斷有第二期的舌癌。一開始他到著名的麻州眼耳鼻喉科醫院就診(Mass Eye and Ear Infirmary, MEEI),接受手術治療。主刀的醫師我也認識,是個很有經驗,手術技能很好的醫師。不幸的是,吉米在手術後不僅咽喉疼痛加劇,脖子下巴處也冒出腫大的淋巴結。仔細讀手術報告與病理報告,吉米有可能是這位外科醫師第一個用達文西機械手臂做手術的病人。不僅舌基部的腫瘤沒有完全切乾淨,在淋巴摘除術(neck dissection)的組織裡,病理科醫師連一顆淋巴結都沒有找到;也就是説外科醫師完全沒有摘除到任何淋巴結。我不知道外科醫師如何跟吉米解釋為什麼他的咽喉疼痛在手術後更加劇烈,但是可以了解吉米盛怒的緣由。每次他來看病,我總是讓他發洩他的怒氣,並且分析他的報怨;合理的、我的醫院應該改善的,我保證一定改善;不合理的,我也照實地宛轉解釋。他之後接受很辛苦、漫長的放射線合併化學治療。我常常告訴我的護士及秘書,將我們自己放在吉米的處境裡,原諒、接納他爆發的脾氣。他從一隻憤怒的困獸,終於慢慢的變成馴良的羔羊。在所有的癌症治療當中,頭頸癌的放射線合併化學治療對病人而言是最艱難的。因為放療的部位影響唾液腺,不僅造成嚴重的口乾症,也會影響牙齒的健康。治療前,病人需要看牙科及口腔外科醫師,把一些蛀壞的牙齒都拔了才能開始治療。放療進入第三、四週過後,口腔黏膜發炎破損,疼痛不堪,需要嗎啡止痛藥,連水都無法下嚥,需要裝個胃管支持營養的需求。這個治療造成體重驟降是必然的結果。治療結束後,病人還要經歷漫長的復健的過程,從新學習如何吞嚥食物。所幸的是,多數頭頸癌的治癒率很高,但是,讀者可以想見,「It takes a village.」,一個大團隊醫護人員合作的照顧,才能治癒疾病、重建病人的生活。台灣常見的鼻咽癌多數與EBV病毒感染有關,其他部位的頭頸癌則與生活習性選擇相關,抽煙喝酒嚼檳榔是頭頸癌的常見危險致病因素。在美國也是如此(嚼檳榔除外),因此,好像是一群自食其果、活該的病人;少數病人甚至有毒品成癮的潛在問題,比較讓醫護人員避之而不及。很多年前,我的一位同事離職時,我自告奮勇地接手他的頭頸癌病人。幾個我們的護士、秘書認為很難纏的病人第一次來看我的診,好心的同事在我要進入診間時,問我,「等一下我來敲門『 拯救』你?」好像我是送入虎口的綿羊。不知道為什麼,我一點也沒有憂懼,我相信只要我用心聆聽,再難纏的病人心底深處都有一個可以交流的柔軟點。就這樣,這些我的同事視為困難的病人成為能信任我,接納醫療建議的好病人。吉米已經十多年都保持癌症緩解(remission),應該是治癒了。他現在熱心助人,成為一個很受醫護人員喜愛的好病人。我雖然因為離職的關係,老早就不是他的醫生了,吉米仍然偶而仍然透過臉書向我問好。照顧知書達理,模範生型的病人,是如沐春風的。照顧像吉米這樣的病人,卻是像牧羊人找回迷途的羔羊,心裡有著滿滿的感動。不管路多遠,我與你同行我的癌症行醫生涯,挫折、失落與悲傷,罄竹難書。我接下來要説的,是個歡喜的結局,也激勵人心的故事。第一次認識育皇,我肚子裡懷著我的第二個女兒。育皇即將出國留學,卻因為膝蓋久痛不癒,想説要在出國前專心把膝蓋的問題治好。沒想到晴天霹靂,他的膝痛原來是因為股骨骨癌癌所致。第一次在病房會診,育皇正處在「無法置信」、「憤怒」的心情歷程,對我愛理不理的。之後,育皇經歷化療、手術、化療。在最辛苦的化療期間,他整夜坐在病床上抱著彎盆,每幾分鐘就嘔吐一次。因為白血球降到極低點,感染發高燒,卻找不到感染源,除了抗生素之外,一個副作用很大的抗黴菌藥也用上去了。當天晚上,接到育皇的太太哽咽不已的電話,「育……皇……直發……抖,連……整個病……床……都在抖……」這是抗黴菌藥惡名昭彰的副作用。諾理,育皇的太太,日夜無休地守在病房作筆記,照顧育皇,堅毅的她,看著育皇無助地劇烈冷颤,終於崩潰,泣不成聲。這對恩愛的年輕夫婦所受的罪,真是很難想像的。幾個月下來,育皇變成我的親生弟弟一般,他的家人也成為我的家人,我不自主的與他們同悲同喜。總算,育皇完成了所有的療程,進入康復與追蹤的過程。三個月後,有一天中午,育皇與諾理來到我的辦公室告訴我壞消息。他的胸部X光有三顆小結節,高度懷疑是骨癌轉移病灶。我的第一反應是,「怎麼可能?」在這麼辛苦的治療過程後,短短三個月,癌症已經復發轉移。平時很會安慰鼓勵病人的我,什麼話也説不出來,只能默默地陪著他們坐了好一陣子。育皇是我第一個骨癌病人。以其他癌症轉移到肺部為例,治癒的機會是很小的。這是電腦網路前的年代。那天下午我去醫院的圖書館埋首蒐詢骨癌肺轉移的資料。原來,骨癌轉移到肺部的機率高達八成;適當治療,包括手術與化療,仍然有治癒的機會;有個報告詳述有個病人總計做了十四次肺結節摘除術!育皇前後總共做了四次肺部手術,當中穿插了多次化療,總算病情保持緩解了兩年。他決定完成他的留學夢,赴美修習博士學位。我也支持他的決定,認為他能擺脫癌症的陰影,展翅高飛。他在美國求學期間,繼續定期照胸部X光做追蹤。沒想到,兩年後,他的癌症再度在肺部副發。育皇休學回台灣治病。一年後,就又回到學校完成他的博士學位。他的學業成績創下學校的記錄。這樣的成就,我相信很大的原因是他的在死亡關卡幾度折返的癌症經驗,給了他常人無法想像的精神力量。他的指導教授寫了長達七頁的推薦信,希望育皇留校認職。他最後因為父母年邁,決定回台灣教書做研究。我初識育皇時,正懷著我家老二。如今我的小女兒三十三歲了,也剛剛當媽媽了。育皇也桃李滿天下,著作等身。當我感到窮途末路時,常常是病人的精神鼓舞,讓我奮力前行。當然不是每個病人都有像育皇這樣美滿的結局。至少,我想醫師的職責是,不管路多遠,我與你同行,同悲喜。
-
2021-12-2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使用鞋墊、選雙好鞋 減緩膝關節退化
不少上了年紀的人有退化性膝關節炎,情況嚴重時只能置換人工關節,台南市立醫院中醫師王怡婷提出供平常膝蓋關節保養的方法,包括可以利用鞋墊減緩對膝蓋的衝擊,以減緩膝關節的退化。60歲的李女士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已多年,雙膝疼痛導致生活品質降低,無法上蹲式廁所,上下樓梯更是困難,影響她自行出門的意願,注射玻尿酸、吃止痛藥皆無法減輕疼痛,因此尋求中醫針灸及中藥治療,一個多月後,膝痛不適已逐漸獲得改善,可自行走路去搭公車,暫不需要開刀。王怡婷表示,膝關節退化好發於老人、停經後的婦女及體重過重者。中醫來看,關節疼痛屬於「痹證」,是由風、寒、濕等外邪侵襲人體,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絡不通造成疼痛的症狀,以風邪致病為主者,疼痛較無定處,可選用羌活祛風通絡;寒邪致病為主者,疼痛劇烈且位置固定,可選用附子溫經散寒;濕邪致病為主者,常見關節痠痛而沉重,可選用薏苡仁祛濕除痹。王怡婷建議,可搭配針灸治療,例如陰陵泉、足三里穴、內膝眼、犢鼻穴、血海穴、伏兔穴等,促進膝關節腔內循環,刺激軟骨修復,保養關節;加上補肝腎、強筋骨、活血化瘀等中藥共同調理身體。王怡婷提醒,平時應注重保養關節,如避免蹲跪的動作、體重過重者應減重、熱敷膝蓋促進血液循環、穿合適有彈性的布鞋,鞋墊可以緩衝膝蓋受力,以及抬腿運動或其他強化大腿股四頭肌力量的運動,可以協助膝蓋有良好的穩定性及避免受傷。
-
2021-12-27 該看哪科.中醫
避免退化性膝關節炎報到 中醫師提供6大保養方法
不少上了年紀的人有退化性膝關節炎,情況嚴重時只能開刀置換人工關節,台南市立醫院中醫師王怡婷提供平常膝蓋關節保養的方法,包括可以利用鞋墊減緩對膝蓋的衝擊,以減緩膝關節的退化。60歲的李女士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已多年,雙膝疼痛導致生活品質降低,平時不敢出門,走路超過15分鐘就會開始疼痛不已,外出時無法上蹲式廁所,上下樓梯更是困難,影響她自行出門的意願。注射玻尿酸、吃止痛藥皆無法減輕疼痛,骨科醫師建議若無法改善可能需要換人工關節,故李女士尋求中醫幫助希望能減緩症狀。王怡婷表示,膝關節經長年累月使用,會導致軟骨磨損,進而形成骨刺、關節變形產生膝關節疼痛問題,因而影響活動功能及生活品質,好發於老人、停經後的婦女及體重過重者。她表示,中醫認為關節疼痛屬於「痹證」,是由風、寒、濕等外邪侵襲人體,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絡不通造成疼痛的症狀,以風邪致病為主者,疼痛較無定處,可選用羌活祛風通絡;寒邪致病為主者,疼痛劇烈且位置固定,可選用附子溫經散寒;濕邪致病為主者,常見關節酸痛而沉重,天氣陰雨時可加重或誘發症狀,可選用薏苡仁祛濕除痹。王怡婷並搭配針灸治療,取陰陵泉、足三里穴,健運脾胃、利濕消腫;取內膝眼及犢鼻穴,促進膝關節腔內循環,刺激軟骨修復;取血海穴改善血液循環以濡養關節;取伏兔穴強化股四頭肌;並搭配補肝腎、強筋骨、活血化瘀之中藥共同調理身體。李女士經針灸及中藥治療一個多月後,膝痛不適已逐漸獲得改善,可自行走路去搭公車,暫不需要開刀。王怡婷提醒,膝關節退化並不是老年人專有的疾病,若常常姿勢不良、體重過重者也可能提早面對關節炎的問題,所以平時應注重保養關節,如避免蹲跪的動作、體重過重者應減重以減輕膝蓋壓力、多熱敷膝蓋促進血液循環、穿合適有彈性的布鞋,鞋墊可以緩衝膝蓋受力,以及抬腿運動或是其他強化大腿股四頭肌力量的運動,可以協助膝蓋有良好的穩定性以及避免受傷。
-
2021-12-27 養生.保健食品瘋
嘴破、痠痛、解酒...吃B群有用?覺得累就狂吞?吃「B群」10個正確觀念
維他命B群主要包括 B1、B2、B6、B12、菸鹼酸(B3)、泛酸、生物素及葉酸(B9)等等八種,扮演輔酶的角色,幫助促進新陳代謝,協助營養素轉換成能量,維持健康與調節生理機能。所以如果身體缺乏維生素B時,將無法有效分解營養素產生能量,而比較容易會有疲勞或焦慮的感覺。了解B群對身體的作用後,接著也透過常見的B群相關疑問整理,更正確的掌握B群的服用秘訣吧!晚上吃B群會睡不著嗎?空腹可以吃B群嗎?各種迷思一次解答1. 晚上吃B群會睡不著?維生素B6可協助合成血清素,幫助分泌褪黑激素;B3可減少失眠患者夜間醒來次數;B12則能維持神經系統健康並幫助入眠。如果因壓力或憂鬱等造成失眠,睡前補充低劑量B群,反而可以安定神經,幫助睡眠。2. 可以空腹吃B群嗎?營養師高敏敏分享,B群可在飯後1小時內或「隨餐吃」(服用後立刻吃飯)。營養師蔡怡瑄補充,有腸胃較敏感的民眾在餐前服用維生素而感到腸胃不適,所以若本身腸胃功能較差,也建議選擇餐後服用。醫師則建議剛開始服用B群的人可以先從早上飯後開始嘗試。3. 「嘴破」吃B群有用嗎?營養師蔡正亮指出,酗酒、長期使用抗生素藥物、長期純素者或者嚴重營養不良才可能缺乏維他命B2,產生典型的口角炎、舌炎,甚至嘴唇或周邊乾裂,但這與「嘴破」這種「口瘡性潰瘍」不同。以目前的科學證據來看,也無法證實補充高劑量的維他命B12可改善潰瘍。4. B群可以緩解痠痛?高單位B群對神經痛覺的掩蓋作用可以減少止痛劑的使用, 但藥師廖偉呈提醒,服用高單位B群仍是治標不治本,要請專科醫師診斷造成身體發炎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服用高劑量B群來阻斷痛覺傳導。5. 可以用能量飲料取代B群來提神嗎能量飲料最常見的成分包括咖啡因、牛磺酸、維生素B群和電解質,又以咖啡因、牛磺酸含量特別高,食藥署建議每人每日咖啡因攝取量以不超過300毫克為原則,因此高血壓患者、孕婦、哺乳婦女和幼童應該避免飲用。6. 吃B群尿會變黃是因為沒吸收?因B群屬於水溶性,使尿液變黃的是維生素B2(核黃素),溶於水中會呈現黃螢光綠色,屬於正常現象。所以尿變黃不是代表沒吸收,而是已經攝取足夠。7. B群+咖啡可以加強提神嗎?藥師趙順榮提醒,喝咖啡後應間隔1~2小時再補充維生素B群才會有比較好的提神效果。敏盛醫院研究副院長江坤俊進一步解釋,咖啡利尿,而維生素B群為水溶性,同時補充會加速維生素B群消耗。8. B群可以解酒嗎?酒精會快速消耗體內B群中的B1、B2及葉酸以幫助代謝,因此常喝酒的人普遍缺乏維生素B。而缺乏B群會讓肝臟代謝酒精的作用變差,所以補充B群對解酒是會有些幫助,不過醫師也說幫助並不大。9. B群劑量越高、效果越好?B群是水溶性的維生素,吃下4小時後就會被代謝掉,所以不妨選擇中或低劑量、分次補充,效果反而比較好。10. 吃B群會抗痘還是誘發長痘痘?維生素B1能幫助消炎,B2則能強化皮膚細胞的抵抗力、防治脂漏性皮膚炎;B6可抑制皮脂腺分泌過多的油脂,有效淨痘控油。營養師周佑承則特別推薦痘痘肌族群食用地瓜,富含纖維、B群及類胡蘿蔔素,可同時補充多種抗痘營養。覺得累也只顧著吞B群!均衡飲食才是根本之道B群除了調解新陳代謝、維持皮膚和肌肉健康,增進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功能、穩定情緒等好處,補充足量維生素B1、B2、B6、B12對長輩的記憶力也非常重要,且B6、B12和B9(葉酸)的充足與否也和心血管和腦血管疾病風險的重要指標「同半胱胺酸」有關。由於維生素B12幾乎不存在於一般植物性食物中,如果素食者連蛋奶都不吃,醫師建議適量補充綜合維他命或B群,也可考慮額外添加B12的營養強化食品像是西方常吃的早餐穀物。另外,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醫學院教授林慶順則提到,過度攝取維他命B12有危險性。研究指出除了會增加骨折風險,也與死亡率有正相關性,因此一般民眾還是要參考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醫師強調,累不一定是缺乏B群造成的,還是要找出真正的原因,而非一味補充B群,以免治標不治本。營養師趙函穎就提到,如果身體缺乏B群,吃B群可以振奮精神、補充體力,但是原本飲食就已經很均衡的話,吃B群反而不太會有感。所以藥師廖偉呈也建議,平常多吃蔬果補充所需的維生素與纖維質,更能攝取足夠B群。下肢麻木、舌頭不是粉紅色...缺乏B12警訊要注意好心肝門診中心肝膽腸胃科專任主治醫師、臺大醫院內科部兼任主治醫師蔡宛玲提到,缺乏B12的患者除了貧血,還會出現感覺異常、肢端麻木、不協調等神經學症狀,通常下肢比上肢明顯;也可能抑鬱、健忘、認知障礙、失智等。若無即時治療,可能因惡性貧血危及生命或造成不可逆的神經傷害(例如失智症)。不過一般人透過日常飲食即可攝取到足夠的B12,不需特別補充。另外,若舌頭不是粉紅色且有腫大、裂痕,甚至下陷齒痕等現象,也得當心可能是缺乏維生素B群導致。長期嚴重缺乏B群可能會出現味蕾消失,臨床上許多長者因此抱怨吃東西「沒有味道」。資料來源:舌頭不是粉紅色 恐缺乏B群導致腸胃不適 也可能是維他命B12缺乏?!喝能量飲料提神,補營養又比咖啡健康,真的嗎? 提神飲料是「藥品」嗎?素食,從海藻攝取B12?維他命B12濃度越高,死亡率越高瘦身跟失眠可以吃B群嗎?營養師的QA小教室【梭健康】擁抱青春 不痘留營養師高敏敏-保健營養品吃對時間表延伸閱讀: 「心理諮商」有用嗎?在做什麼?心理師公開:諮商前,你該了解的「11大問題」
-
2021-12-26 名人.林頌凱
為何有人打玻尿酸打到最後換關節?名醫揭玻尿酸真正用途
「玻尿酸注射」是膝關節退化行之有年的治療。只要符合健保規定,病人每半年可以藉施打玻尿酸避免關節惡化,二十多年來造福了許多患者免於行動不便的噩夢。在我的門診也有很多人是為了打玻尿酸而來,有時候比例甚至高達三分之一。我在打針的時候常被問到:「醫師,我的鄰居說,他朋友打玻尿酸打到後來竟然要換人工關節!」這是真的嗎?吃藥就能止痛,為什麼要打玻尿酸?注射玻尿酸在退化性關節炎治療是安全又有效的方法。事實上,身體的關節液本身就含有玻尿酸,只是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其玻尿酸的分子量及濃度比健康人低,因此造成關節液生物特性的改變,降低原本用來保護軟骨和關節的作用。醫學證據顯示,直接在退化性關節炎的膝蓋注射玻尿酸,可以提供關節潤滑、吸震、避免關節進一步磨損,也可以抑制發炎反應和疼痛物質,讓患者減少疼痛,增加行動力,更重要的是延緩關節的退化。打玻尿酸另一個很重要的好處是降低長期吃止痛藥的風險。如同大家所知,所有的藥物對於肝、腎都是額外負擔,長期吃藥可能會導致洗腎或肝功能退化。傳統止痛藥還可能增加高血壓和胃出血的風險。退化性關節炎病人吃了止痛藥可能不痛,但副作用卻讓身體內臟功能敗壞,實在得不償失。玻尿酸是直接注射在關節腔中,不會引起全身性副作用(除了極少數的過敏反應以外),而且半年才治療一次,不失為相對安全又有效的治療。值得注意的是,玻尿酸注射的效果在輕、中度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療效較佳,如果關節軟骨已嚴重磨損,注射玻尿酸的效果有限。為什麼有人打玻尿酸打到最後換關節?這有幾種可能:1.病人以為打了玻尿酸就可以一勞永逸,於是繼續從事高危險性的工作或運動,並且忽略平常的關節保養,以至於關節持續退化。2.病人原本關節就已經嚴重磨損,打玻尿酸也無效。3.病人把打在關節的針誤認為是玻尿酸。過往膝關節疼痛的注射治療多半是類固醇,打了針隔天就能正常走路或工作,快又有效。只是類固醇打多了會加速關節退化,得不償失。病人以為打了玻尿酸才導致換關節,殊不知打的是類固醇。從結果來看,嚴重退化性關節炎就是要換關節,而這本來就是正常老化的過程。注射玻尿酸是為了要延緩退化的速度,但並不保證膝蓋就此不再退化。要知道沒有固定治療的病人,其關節退化速度比固定治療的人一定快上很多。用簡單方便的方式,再加上適當的關節保養,協助老人家能夠多用上幾年健康的膝蓋,已經是莫大的幸福。作者個人網站請見:https://dr53-lin.com。
-
2021-12-26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哪些選項CP值最高?一張表看懂麻醉自費項目費用
近年民眾關注手術醫療品質,更擔心術後疼痛難忍或影響復原,聚焦如何善用止痛方式。醫療院所也提供麻醉止痛自費項目,如何選擇才能達到最大效益?國泰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郭書麟說,國人醫療保險覆蓋率高,希望藉保險給付,提升醫療品質。且手術麻醉、止痛並非單一方式,現今主流已是多模式止痛,如術前給予預防性止痛藥,術中或術後透過病人自控式止痛,或術中合併麻醉深度、腦部血氧濃度等監測,增加手術安全及加速術後復原。「手術患者有三怕一希望,分別是怕痛、怕冷、怕吐及希望快一點復原。」林口長庚醫院麻醉部主任余黃平說,患者術前先經麻醉訪視門診評估適合哪種麻醉及止痛方式,因「疼痛是非常主觀的感受,不是客觀的依據。」必須採用精準麻醉及止痛舒緩術後疼痛。麻醉止痛項目1. 自控式止痛新光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葉昱伶說,術後由院方提供一台機器,並設定好止痛藥物安全劑量,疼痛時由病人自行按壓按鈕經點滴給予止痛藥,因設有安全劑量,即便多次按壓也不會超過安全劑量。該院患者對自控式止痛滿意度高,約一成五手術患者會使用。2. 非嗎啡類的長效型止痛劑術後病人可注射長效型止痛劑,藥效約維持半天至一天,當藥效退去後,若病人仍感疼痛可再度給藥,但止痛效果較傳統嗎啡止痛針稍差,僅適用輕度或中度疼痛患者,因此使用患者不多。3. 七天長效型止痛劑葉昱伶說,病人術後給予七天長效型止痛劑,雖藥效長達七天,但止痛效果較傳統嗎啡止痛針稍差,且給予七天長效型止痛藥物不符合術後疼痛立即處理原則,又無法更換成嗎啡類止痛藥,僅適用於輕度或中度疼痛者,患者接受度不高。麻醉禦寒項目熱空氣式保溫毯為避免手術室感染,手術室溫度維持在攝氏18至20度。余黃平說,對患者來說,低溫環境易造成體溫流失,可能影響麻醉效果,術中可用熱空氣式保溫毯協助病人保暖。葉昱伶說,傳統手術保溫多使用電熱毯等保暖用具,但須重複使用;熱空氣式保溫毯為拋棄式,因價格不貴,新光醫院約三分之一手術患者都會使用。郭書麟說,病人術中體溫下降,容易使凝血功能變差,增加術中大量出血風險,同時免疫力也變差,使手術傷口感染風險上升。且低體溫時心臟負荷變大,建議有心血管疾病病史者,手術時加裝熱空氣式保溫毯,提升手術安全。麻醉相關監視系統病人以為手術睡著就沒事,殊不知「睡著才是一切的開始。」郭書麟說,依病情需要不同監測系統,觀察患者麻醉藥物代謝、生命跡象及併發症等,隨時掌握手術安全。1. 麻醉深度監測部分患者因服用藥物、酗酒對麻醉藥物反應不佳,或預防麻醉藥物使用劑量太高,引發病人術後譫妄、意識混亂,可能在恢復室發生從床上掉落等自傷情形。術中可使用麻醉深度監測,特別建議服用安眠藥者使用。目前健保署核准給付移植、心臟、胸腔及氣管等重大手術,其他手術則需自費。2. 腦部血氧濃度監測葉昱伶說,曾有中風、心臟血管疾病病史者進行心臟手術時,可能因血栓等原因引發中風,應利用腦部血氧濃度監測,避免術中腦部血氧濃度不足,導致中風或腦死。3. 肌力放鬆輔助監測合併新型肌肉鬆弛拮抗藥物手術時肌肉必須放鬆,外科醫師才能下刀,患者於術中須施打肌肉鬆弛劑,藉由肌力放鬆輔助處置監視病人肌力情形,並於術後搭配新型肌肉鬆弛拮抗藥物,可讓全麻患者術後拔管時間縮短30至40分鐘,有利復原。新光醫院每月全麻、半麻手術患者中,約有200人使用。牙科自費項目牙科舒眠麻醉郭書麟說,牙科舒眠麻醉類似無痛大腸鏡等檢查,可以局部使用,但正在洗腎、肥胖、多重慢性疾病者則不適合。自費項目選擇 應請醫師綜合評估「術後感到疼痛應及時止痛,不需忍痛當作是人生修煉。」郭書麟說,手術麻醉止痛屬專業醫療,自費選項不是像網購或到餐廳點菜,想買什麼就買什麼、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應是類似無菜單餐廳,由醫師綜合評估病人狀況,選擇最適合的麻醉方式,經醫療團隊擬定整合計畫並加以執行,病人才可於術後感受更舒服,復原更順利,讓醫病同時達到雙贏。
-
2021-12-26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麻醉一定要由專科醫師執行嗎?醫曝麻醉2個最危險時刻
人的一生中難免有幾次麻醉經驗,有時候得插管,有時候只是打一針,打針部位也不同。如何安全地麻醉、平安地醒來,當中學問很大,也是麻醉專科醫師專業不可替代的所在。記者諮詢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麻醉部主任儲寧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疼痛中心主任溫永銳,深入淺出解說最常見的麻醉方式、流程、注意事項及執行資格。全身麻醉麻醉藥物作用在大腦,常用於時間較長的大手術。儲寧瑋表示,全身麻醉通常用於傳統開肚子、開胸,傷口比較大也比較痛的手術,手術時間通常較長,給藥方式分為經氣管內管或面罩吸入氣體麻醉藥,或經由靜脈點滴注射麻醉藥等。作用原理是透過血液循環將藥物送進大腦,讓人睡著、不會痛。至於坊間常講的「鎮定麻醉」,儲寧瑋表示,這算是全身麻醉的一種,不過這個名詞容易造成民眾的混淆,會以為這好像是比較輕、比較安全的麻醉,其實不一定。儲寧瑋指出,麻醉是一個連續的變化,雖可初分輕、中、重度三種深度,但深度間並無明確界線,即便同一人、同一次手術,都可能在不同程度間變化,中度以上可能抑制呼吸和降低血壓,需要有麻醉專科醫師的監控和處理。半身麻醉藥物作用在脊椎,適用於兩小時內的手術,常用於剖腹產、關節置換等。半身麻醉作用在脊椎,只能麻醉下半身,例如剖腹產、膝關節置換、髖關節手術等。儲寧瑋表示,主要可分為脊椎麻醉、硬脊膜外麻醉兩種。脊椎麻醉是把麻藥打到硬脊膜內,通常只需要兩、三毫升麻藥,一般打在第二節腰椎以下,不能打在太高位,避免誤傷神經。脊椎麻醉適用於兩小時內的手術,下半身痛感無法傳回大腦,大腦要命令下肢肌肉的訊號也傳不下去,所以下半身不會痛也不能動。硬脊膜外麻醉是在硬脊膜外注射大約20到30毫升的麻藥,對於運動神經的麻醉比較弱,痛感可用不同配方去調控,也可以埋管,讓效果持續一天以上,例如減痛分娩,或用於術後止痛。儲寧瑋表示,硬脊膜外麻醉因施作位置從胸椎到腰椎都可以,也會用於輔助全身麻醉。例如有長者做胸、腹部手術,有硬脊膜外麻醉輔助,可減少全身性麻藥的用量,可減少術後數小時到數天內譫妄、噁心嘔吐等副作用出現的機會。區域麻醉 在神經叢打麻藥局部麻醉 常用於縫合傷口如果要麻醉一整段肢體,儲寧瑋表示,可在支配該肢體的神經周圍打麻藥,讓神經麻痺,這就是區域麻醉。例如要麻手臂,就打腋下神經叢,手臂就不會痛也不能動,但是中樞神經沒有麻痺,所以意識是清楚的。至於局部麻醉,範圍更小。儲寧瑋表示,局部麻醉是注射在皮下的「非血管」區域,讓局部神經浸潤在麻藥裡面,痛覺就傳不回去,麻藥的濃度會比較稀釋,常見用於縫合傷口、抽脂。麻醉進行的流程及注意事項病人進入麻醉就像一台飛機起飛到降落的過程,溫永銳表示,麻醉科醫師的工作就像機師,要注意離地和落地這兩段最危險,飛行中即便萬里晴空也可能遇到亂流,需要全神貫注立即處理,以維護病人安全。儲寧瑋表示,要維護病人安全,麻醉專科醫師的工作是從術前、術中、延伸到術後。術前要評估風險,包括病人本身的狀況,慢性病、高齡、心臟病、兒童、先天異常導致肢體變形、是否有嚴重外傷等,這些都是來自於病人本身的危險性。麻醉科醫師也要熟悉手術本身及麻醉本身的風險,才能根據病人個別情況,做出最恰當的麻醉計畫;術後疼痛的控制,也是麻醉科醫師可以有效協助的。儲寧瑋提醒,為了安全起見,麻醉前都要空腹,至少六小時不能喝水或進食,也不可以嚼食檳榔。另外也會提醒愛美的女性,術前除了要移除身上所有的金屬裝飾品、卸妝,如果有做指甲,也要卸除至少一指。如果不卸,就很難利用皮膚顏色或夾在手指的血氧機,及早觀察到病人有缺氧情形。麻醉一定要由麻醉專科醫師執行嗎?儲寧瑋表示,依照現行規定,「局部麻醉」和「輕度鎮定麻醉」是一般醫師就可以做,但「中重度的鎮定麻醉」一定要麻醉專科醫師來做。但如前所述,麻醉深度是動態變化,輕度鎮定的過程也可能不知不覺進入中度麻醉,有一定風險;如果局部麻醉時不小心把麻藥打進血管,也可能毒害心臟和腦部,立即引發致命的心律不整或癲癇。溫永銳表示,站在專業立場看,麻醉沒有分大小,沒有哪一種麻醉方式絕對安全,其實都需要麻醉科醫師來做。因為麻醉藥其實就是毒藥,必須透過精巧地使用,以保障病人安全,況且麻醉過程瞬息萬變,有專科醫師隨時監看腦波及各項生命徵象,才能及早發現警訊並且即時處理。
-
2021-12-23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心因精神性疼痛 一遇挫折就發作
一名60多歲男性因排尿不適就醫,經過治療康復後,仍然不時感覺疼痛,且位置不定,到處求治都找不出原因,吃藥也未改善,甚至嚴重到有自傷念頭。轉至精神科診療,發現他每次疼痛發生的時間點,多與人際相處不順利有關,診斷為「心因精神性疼痛症」,給予藥物,並建議當出現相似情境時該如何應對、轉念,使患者疼痛頻率及程度大幅減緩。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陳家駒指出,該名患者對疼痛的描述,與器官疼痛不同,檢查也無發現組織、神經的受損,各項檢查均正常,診斷為心因精神性疼痛症。經問診了解,他每次疼痛發生時間點多與人際相處有關,當感到不被支持、環境不順時疼痛會加劇,且會出現衝動大叫的行為。陳家駒表示,疼痛機制十分複雜,表現方式多樣,可能是頭痛、腹痛、肩頸痛、腸胃不適、胸悶等,在特定的情境下疼痛感會加劇。當經過反覆檢查確認非生理生化、器官組織病因問題引起的疼痛,就要考慮心理因素造成的心因性疼痛。引起疼痛的心理因素眾多,人際衝突、生活中的各種壓力、焦慮、憂鬱、疼痛記憶等都是可能原因。治療方面,陳家駒說,根據患者自述、診察資料、疼痛反應等,了解引起患者疼痛的誘因為何、在何種情境下會感覺疼痛以及當下的情緒反應,給予相對應的止痛藥或精神科藥物,同時指導面對疼痛發生時的行為、情緒反應該如何應對,以降低對藥物的依賴或是預防藥物過度使用,提供正面合宜抗痛方式,定期追蹤調整,逐步擺脫慢性疼痛困擾。陳家駒提醒,疼痛是一個主觀的感覺,在經過各種檢查仍找不出原因,不表示疼痛不存在,有可能是心理引起的疼痛感,長期慢性無法說清楚排解的疼痛,也會影響到情緒及心情,甚至周圍的親友。找出引起疼痛的心理因素,定期回診治療,了解如何應對,才能逐漸擺脫心因性疼痛的困擾。
-
2021-12-22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天氣變冷易腹痛 醫師籲注意消化性潰瘍
奇美醫學中心統計近3年間因消化性潰瘍或出血至急診的病人,發現冬季人數比夏季多出約25%,研判與藥物使用及過量食用刺激性飲食有關,建議高危險群民眾避免刺激性食物。奇美醫學中心胃腸肝膽科醫師陳建安今天在院內衛教宣導會中表示,院方統計民國107年至109年間因消化性潰瘍或出血至急診的病人數量,發現冬季(12月至隔年2月)共967人,比夏季(6月至8月)的770人多出約25%,其中以1月人數最多。陳建安表示,近日收治1名今年1月曾因心肌梗塞住院的64歲男子,因持續使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血藥物,加上最近天氣變化關節疼痛,又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之後出現上腹悶痛,接續有黑便症狀,被送到急診時呈休克狀態,安排住進加護病房並診斷為胃潰瘍出血,經一連串治療才出院。陳建安指出,天氣變冷時會導致胃蠕動變慢,胃黏液的厚度變薄,加上心血管疾病及腦中風病人在冬季增加,這些病人常需要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這些藥物與關節炎發作使用的消炎藥都容易提高消化性潰瘍風險。他說,還有許多民眾喜歡在天氣變冷時食用麻辣鍋、薑母鴨、燒酒雞等刺激性較高且不易消化的食物,可能增加胃的負擔,進而引起消化性潰瘍發作,嚴重時可能導致出血,甚至休克危及生命安全。陳建安表示,建議民眾在天氣變冷時不要暴飲暴食,避免刺激性食物,服用相關藥物時遵從醫囑,若有吐出咖啡色液體或鮮血、解黑便、臉色蒼白、心跳加速、腹痛加劇等症狀時儘速就醫。
-
2021-12-22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頻繁頭痛、腸胃不適 可能與「人際相處」不佳有關
一名60多歲男性,先前因排尿不適就醫,經過治療康復後,仍然不時感覺疼痛,且位置不定,到處求治都找不出原因,吃藥也未改善,甚至嚴重到有自傷念頭。後續轉至精神科診療,發現每次疼痛發生時間點,多與人際相處不順利有關,臆斷為「心因精神性疼痛症」,後續給予藥物,以及遇到類似情境如何應對、轉念方法,使患者疼痛頻率及程度大幅減緩。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陳家駒指出,該個案對疼痛的描述,與器官疼痛不同,檢查也無發現組織、神經的受損,各項檢查均正常,可臆斷為心因精神性疼痛症。經問診了解,每次疼痛發生時間點多與人際相處有關,當感到不被支持、環境不順時疼痛會加劇,且出現衝動大叫的行為。陳家駒表示,疼痛機制十分複雜,表現方式多樣,可能是頭痛、腹痛、肩頸痛、腸胃不適、胸悶等,在特定的情境下疼痛感會加劇。當經過反覆檢查確認非生理生化、器官組織病因問題引起的疼痛,就要考慮心理因素造成的心因性疼痛。引起疼痛的心理因素眾多,人際衝突、生活中的各種壓力、焦慮、憂鬱、疼痛記憶等都是可能原因。在治療方面,陳家駒表示,根據個案自述、診察資料、疼痛反應等,了解引起個案疼痛的誘因為何、在何種情境下會感覺疼痛以及當下的情緒反應,給與相對應的止痛藥或精神科藥物。同時指導面對疼痛發生時的行為、情緒反應該如何應對,以降低對藥物的依賴或是預防藥物過度使用,提供正面合宜抗痛方式,定期追蹤調整,逐步擺脫慢性疼痛困擾。陳家駒提醒,疼痛是一個主觀的感覺,在經過各種檢查仍找不出原因,不表示疼痛不存在,有可能是心理引起的疼痛感,長期慢性無法說清楚排解的疼痛,也會影響到情緒及心情,甚至周圍的親友。找出引起疼痛的心理因素,定期回診治療,了解如何應對,才能逐漸擺脫心因性疼痛的困擾。
-
2021-12-18 新聞.健康知識+
一走路就膝蓋痛、腳跟痛?原來是因為沒用「腳趾」!專家教你正確走路2關鍵
你的身體也像乾燥昆布般萎縮了嗎?「人到底從幾歲開始才算是老化?」前來健身房接受訓練的學員,經常問我這樣的問題。據說,她們每次因身體疼痛而前往醫院時,醫師總會委婉地表示「這是因為您開始老化了」。而這些不服輸的大齡女子,則會順水推舟地自稱「華麗一族」。抱歉,話題好像扯遠了。來我健身房的學員(男女都有),平均年齡大約是70歲左右(這只是我個人不負責任的推估),儘管已屆來稀之年,大家仍然相當朝氣蓬勃。只要我提出要求,他們都可以毫不費力地做出橋式、劈腿、靠牆倒立等肢體動作。更棒的是,若在健身房裡看到與自己年齡相仿的人駝著背,他們就會出聲提醒對方:「記得把背挺直喔。」這是因為他們早已明白,人一旦駝背就輸了。你走路時有用到腳趾嗎?另一方面,在我仔細觀察那些老喊身體疼痛的人之後,我發現他們在動作時總是大量使用單一種關節,其餘原本應該一同合作的關節,則完全英雄無用武之地。例如,一走路就喊膝蓋痛的人。就這樣的案例來說,他們的疼痛很可能來自於走路的時候「只使用膝蓋」所致,完全沒有使用到腳趾。實際上,這是一連串的連鎖效應:走路時沒用到趾關節,會連帶地使小腿肌肉、小腿脛、大腿肌肉也完全沒有被使用,兩隻腳就像是硬梆梆的木棒一樣,以僵直的狀態持續前進。這種狀態若長期持續,膝蓋的彎曲、伸展等動作就會跟著減少,進而導致走路時腳後跟、膝蓋、髖關節都會產生疼痛。就像這樣,走路時只使用膝蓋,將對身體造成局部負擔,長久下來,全身活動就會越來越卡、最終背離原本應有的順暢動作。這樣走路,血液循環就變好請大家先回想一下,平常走路的時候,你的腳趾是否總是呈現圓弧狀?若真是如此,還請試著改變走路的方式,以下說明需要特別注意的細節。例如,大家可試著用手將腳趾全數反折,如果腳底正中央出現明顯的線條,就代表足底筋膜(Plantar fascia)太過僵硬。若是在足底筋膜僵硬的狀態下,勉強做出跳躍等動作,就可能導致足底筋膜發炎,產生腳底疼痛。也有很多人一穿上高跟鞋或厚底鞋,腳底就會發疼。像這種時候,除了按摩腳後跟之外,也可使用刮痧板之類的道具輔助,更有效地擴張關節可動域。人在走路時,腳後跟會最先著地,產生往前推進的力量,後續再利用整個腳底往前推,就像是用手把球往後方滾動一般,與此同時,往前伸出的另一腳大腿前側和膝窩將會伸展開來,胸部和腹部也會向上挺起。而上述過程都必須使用足底筋膜才得以完成。為此,足底肌膜炎是行走時最容易出現的問題,還請大家一定要確實按摩腳底,讓肌肉變得更柔軟。書籍介紹關節放鬆,全身零痠痛:5大後彎伸展、6部位按摩、9種解痠止痛法,身體更柔韌,終結卡卡不順作者:原秀文(ShuWun Yuan)出版社:方言文化出版日期:2021/03/03作者簡介原 秀文(ShuWun Yuan):現任健身房Body Work Studio Alchemist負責人、專業健身教練。職業舞蹈家出身的她,過去也曾飽嘗肩膀無法抬高、雙臂無法開展、膝蓋疼痛之苦;試過醫院骨科、針灸、推拿等各種管道仍不見效果,於是,她開始自行研究各種肢體訓練和健身運動等做法。在過程中她發現,身體疼痛的原因出在關節可動域太過狹窄。克服自身的疼痛之後,她便把肢體訓練的內容系統化,持續協助有同樣身體煩惱的人們。延伸閱讀: 10多年來堅持不喝牛奶!85歲台灣糖尿病之父:牛奶喝越多,乳癌、心血管疾病比率越高
-
2021-12-14 新聞.用藥停看聽
喝咖啡會誘發偏頭痛還是緩解?藥師教你掌握8原則
近期寒流來襲溫度驟變、早晚溫差大,偏頭痛的發生率急速增加,止痛藥的需求也節節上升,而市售的強效止痛藥中常含有咖啡因,服用後是否可以有效且安全的緩解偏頭痛?偏頭痛患者是否應該戒掉咖啡因呢?根據2020刊登在營養學期刊「Nutrients」文獻顯示,咖啡因對人體的作用機轉非常複雜且多變,其作用機轉會因為每個人的體質和生理構造而有所不同,也可能會隨著身體狀態、年紀和生活習慣等而改變。咖啡因可能是引起偏頭痛的原因,例如:咖啡因有利尿作用,會增加鎂離子流失,影響神經肌肉傳導和神經傳遞,也可能影響睡眠,間接引發偏頭痛。不過,咖啡因也可以緩解或治療偏頭痛,咖啡因可有效抑制腦中易引發偏頭痛的分子與其受體結合,也可以抑制血管中一氧化氮的合成與製造,減緩腦中血管的擴張,以減少偏頭痛發生頻率及發作時的不適感。咖啡因對偏頭痛患者的影響,應以每個人體質和身體主觀感受為主。針對偏頭痛患者咖啡因攝取,有以下8項建議:1.偏頭痛發作時,可放心服用含有咖啡因的止痛藥加強錠,但仍需適量且依照仿單建議劑量和服用方法使用,其所含的咖啡因需要併入每日咖啡因攝取總量中。2.含咖啡因的止痛藥,一周內不應使用超過三天,以免藥物過度使用引發頭痛。3.偏頭痛患者需留意平日飲食中會包含咖啡因的所有物質,例如:茶、咖啡、強效止痛藥、能量提神飲料等,每日攝取的咖啡因總量不超過200毫克,約一杯大杯拿鐵或中杯美式咖啡。4.盡量固定每日咖啡因攝取量和攝取時間,避免突然停止攝取咖啡因或紊亂的咖啡因攝取時間。5.喝咖啡是較建議的咖啡因攝取來源,咖啡有其他健康益處,例如:降低中風、憂鬱、阿茲海默症發生機率等。6.若有意戒掉咖啡或其他含咖啡因食物,應用數周時間慢慢減低咖啡因攝取,直到完全停止咖啡因攝取並維持。7.若上班時有飲用咖啡或固定攝取咖啡因的習慣,放假時應維持此習慣,不應停止咖啡因的攝取,避免突然停止攝取咖啡因,引發戒斷性偏頭痛。8.比起留意咖啡因,應更小心避免其他易引起偏頭痛的因素,例如:壓力、疲累、噪音、強光刺激、荷爾蒙變化、睡眠、天氣、酒精等。
-
2021-12-11 該看哪科.婦產科
子宮內膜異位症輕症可中醫調理 中醫教你簡單茶飲輕鬆調整體質!
中醫看子宮內膜異位,主要為「瘀症」,治療方式隨著形成的原因而不同。如果是急性症狀,或是形成5公分以上囊腫,應就醫治療,不建議自行調理舒緩。子宮內膜增生在中醫視為瘀症 依體質調理對症下藥正常子宮內膜隨生理週期生長、脫落,如果跑到不對的地方增生,就會影響身體狀況,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症。如果長在卵巢會形成巧克力囊腫,長在子宮肌層則形成子宮肌腺症,少數異位到腹腔外,就會造成其他疼痛或出血,最明顯的症狀是腹脹腹痛、生理痛,有些女性的經血量多,會導致貧血,也有人因卵巢功能不佳,而有不孕現象,對女性造成諸多困擾。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內科醫師胡玉芳表示,中醫看子宮內膜異位,視為一種「瘀證」,形成的原因很多,有人是虛寒體質,有人是熱鬱在裡或是血虛、氣滯,中醫介入可改善腹腔循環,調節免疫系統,防止經血逆流,降低發炎情形,改善腹腔環境,讓內膜生長回歸正常。虛寒體質常用少腹逐瘀湯;熱證明顯常用龍膽瀉肝湯或是牡丹皮、益母草等,搭配化瘀藥例如桃紅四物湯、桂枝茯苓丸;針對經痛較明顯的病人,可用延胡索、芍藥來達到止痛效果。有陰虛、燥熱狀態,可用當歸、生地、芍藥來滋陰。囊腫超過5公分建議先行就醫 輕度可按摩搭配茶飲調理子宮內膜異位病人如果有急性症狀,例如腹痛難耐,或是囊腫有5公分以上,應就醫治療,不建議自行調理舒緩。輕度子宮內膜異位症,可練習腹式呼吸來舒緩經痛,鼻吸、嘴吐,吸吐時間約1:2的比例,藉以放鬆肌肉,減輕疼痛。經期前5至7天也可按摩幾處穴位,例如婦科要穴「三陰交」,左右各按壓1分鐘,對調理子宮有很好的效果,孕婦則不宜。此外,按摩臍下4寸的「中極穴」、中極左右旁開3寸的「子宮穴」,也有助調理婦科疼痛,建議平躺搭配精油揉按,切忌過度用力,怕冷的人可搭配熱敷或艾灸。胡玉芳並提供適合輕度子宮內膜異位及經痛者調理的茶飲,生理期前5至7天飲用1周,可改善經痛。但平常容易手腳冰冷、腹瀉的人以及孕婦,不適合飲用,如有其他慢性病,也應諮詢醫師再使用。《補血調經茶飲》▸藥材:益母草3錢、紅棗5至6顆、女貞子3錢、牡丹皮2錢▸作法:藥材先以冷水洗淨,水蓋過藥材浸泡約30分鐘。以中火煮滾,轉小火再煮20分鐘,剩約1至2碗湯汁,濾渣後即可飲用。▸適用:益母草偏涼,補血調經;女貞子入腎經,安五臓養精神;牡丹皮微寒入腎經,消瘀血;紅棗益氣養血。胡玉芳提醒,子宮內膜異位症是與荷爾蒙或免疫相關的發炎反應,不可隨意進補,可補充柑橘類水果、富含鈣質的食物、維生素D、Omega-3不飽和脂肪酸,減少酒精攝取,同時要維持正常作息、適度運動、充足睡眠,避免熬夜,並保持心情愉快,對治療有所幫助。至於有些女性會在經期喝紅糖水,從中醫角度來看,糖是濕熱物質,對舒緩發炎疼痛並無助益,尤其濕熱體質並不適合飲用。★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2-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人同時看多為醫師為確認病因 導致醫師與醫師間的「醫醫關係」也面臨考驗!
【編者按】本週「醫病平台」的主題是我們需要重視「醫師與醫師之間的關係(醫醫關係)」。兩位資深的臨床醫師分別提出他們在其不同的專科領域所見證的醫醫關係的問題,希望可以促成醫界與社會大眾好好思考這重要議題。非常高興能夠獲得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張必正醫師以其實務的經驗,分享台灣醫師會這幾年來對醫師相互之間的倫理規範,並介紹國際上最早的日內瓦宣言的醫師誓詞,隨著時代的演變,誓詞也對醫醫關係有越來越重視的跡象,同時也分享今年的世界醫師會倫敦大會討論到「醫師治療親人」的議題,而委員會也希望能將醫師同僚間的關係併入討論。期待世界醫師會將引領國際間更加重視醫醫關係。一個月前一位七十歲的女性病人來門診看我,主訴是我從來沒聽過的病,「我的整個舌頭都在痛」。她說她有這個病已經快十年,但一直沒有找到有效的藥可以根治。她目前所服用的止痛藥、鎮靜劑、非類固醇消炎劑算起來有超過十種之多。當時很想告訴她,我根本不是這方面的專家,爲什麼來看我。但想一想,病人老遠趕來已經掛了號,也應該好好給她做個完整的神經學檢查。結果我並沒有看到有什麼神經學方面的不正常反應,舌頭的觸覺、運動都正常,她也沒發現自己的味覺有受到影響,也說不出這種痛有任何誘發因素。最後我坦白告訴她,我雖然做神經內科醫師已超過半世紀,但從沒看過像她這種問題的病人,而且我的專長領域與她的問題相差甚遠,我真的不知道怎麼幫忙她。但我很好奇,她為什麼找上我。她以失望的眼神看著我,「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先生的嫂嫂執意要我來看你。她最近在你們醫院接受健康檢查,她說她十分滿意這醫院的環境及醫護人員的服務態度。因為她非常關心我這麼多年找不到好醫師幫忙她,所以她就問健康檢查部主任,你們醫院有神經內科醫師嗎?」就這樣子她找上了我。我一時也不知怎麼接下去。我告訴她,讓她失望實在很不好意思,但我一時之間也想不出國內有哪位神經科醫師是可以幫忙她「舌頭痛」的專家。我看她目前吃了這麼多種藥,看來應該不會只是來自一位醫師所開的藥。她也才告訴我,她目前同時看了好幾位醫師,但不敢告訴醫師,她還在吃其他醫師所開的藥,因為這一定會招來更多的麻煩。事實上,除了神經科,她也看過其他各種專科。我忍不住問她,她難道沒有看過一位醫師,讓她覺得有點幫忙,可以信任嗎? 她終於講出某大學醫院的神經內科教授,而這位醫師正是我個人認為在國內算是周圍神經病變的頂尖學者,同時我也深知這位教授待人誠懇謙虛、對病人很有耐心,也許對她這種「疑難絕症」是最適合的神經科醫師。我說這種大部分醫師都看不懂的病,還是要有耐心,不要只看一兩次用藥沒效,就換醫師,我深信這位醫師一定比我對她更有幫忙。這位病人十分驚奇地瞪著我,「醫師,你好奇怪,我沒看過醫師在第一次看我時,用這麼多時間給我做身體檢查,問了我這麼多問題,但沒給我安排任何『新進的』、『高科技』檢查,就推薦我去看別的專家。」我以為她很不高興我不願意繼續看她,想不到她接下來說:「我過去看了許多醫師,都沒問幾句話或仔細檢查我的身體,就安排我做各種昂貴的檢查,甚至是需要自費的,而這些檢查都看不出問題後,才要我另請高明,同時我注意到你沒有批評過任何醫師,甚至還對我看過的一位醫師如此推崇。」這病人接下來一口氣說了許多對醫師的抱怨,他們都不「聽我說我的病史」、「給我做身體檢查」、「解釋說明給我聽」,只「多開檢查單」、「多開藥」,再多問幾句,就聽到醫師批評過去看過我的醫師「診斷不對」、「用藥不好」、「沒有做這種檢查」……我深吸了一口氣,不知如何以對。最後我忍不住問她,她真的每天都按時吃了我的護理同仁從她的藥袋整理出來的那麼多種藥嗎?她才靦腆地回答,有時她會自己調換,「希望能找到一個有效的組合」。最後,我誠懇地勸她,許多種藥可能有相同的作用與副作用,而這些藥物的副作用的累積可能對身體的器官造成無法承受的負荷,而產生嚴重的後果。我說選對了一位醫師,只服用他所開的藥,而如果自己覺得過去某種別的醫師開的藥好像有效,或某種藥曾經導致副作用的,務必要告訴這位醫師。我說醫病關係不能沒有「信任」與「尊重」,唯有讓醫師知道自己的想法與做法,醫師才能幫忙你。看完門診,這位病人對醫師的指控,尤其是他所說「醫師批評過去看過我的醫師的不對」,一直縈繞我心。以前我只注意「醫病關係」的重要,但今天我才發覺,曾幾何時,醫師與醫師之間的「醫醫關係」也正面臨嚴峻的考驗!很慶幸這病人已經找到我認為最好的醫師,也希望她能聽從我誠懇的忠言「不要一直換醫師」,並且希望她能耐心地與這位我心目中的「良醫」、「專家」,耕耘醫病之間的「信任」、「尊重」,最終能得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
2021-12-0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天冷讓關節炎症狀惡化 醫:酒和咖啡恐增關節腫痛
關節炎患者除了靠運動增強肌力,有些人也寄望能透過「食療」的方式,讓關節更勇健。西醫觀點天冷血管收縮 疼痛症狀惡化振興醫院復健科主任陳建成表示,一般人常說的「風濕性關節炎」便是所謂的關節慢性發炎,只要天氣變冷、變濕就容易疼痛。其中最常見的是退化性關節炎,因為關節使用不當或長期使用逐漸退化,導致反覆發炎的狀況,常見於年長者。陳建成表示,慢性發炎的患者,通常血管會擴張,降低身體疼痛感,但到了秋冬,因為血管突然收縮或是血液循環變差,使得關節組織產生類似發炎反應,導致疼痛症狀惡化,也就是慢性關節炎的「急性發作」。此時不只是痛而已,關節處還會發炎、腫脹。而一旦關節從急性發炎走向慢性發炎,就等於進入沒辦法根治的階段。在治療上,一般會使用各種消炎方式緩解疼痛,包括消炎止痛藥,或是以基因工程的方式抗發炎。找出過敏食物 避免急性發作至於飲食方面,陳建成表示,因為對抗的是發炎反應,每個人依據體質或是對各種食物過敏狀況不同,建議或避免食用的食物皆不相同。但在學理上,應盡量避免的食物主要有兩項----酒和咖啡。酒類容易引起發炎,而咖啡因則會讓血管收縮,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因此被認為與關節急性發作相關。另外,諸如可樂、蛋、牛奶、海鮮、花生等,有些人容易對這些食物過敏,進而引起關節炎發作,因此可以透過過敏原的測試,了解自己吃了哪些食物會造成關節炎惡化或是放大疼痛的感覺。至於營養補充品,陳建成則表示,目前沒有任何實證顯示可對發作中的關節炎有效。不過因為葡萄糖胺、軟骨素、膠原蛋白和玻尿酸等,都是組成軟骨基質的材料,在「以形補形」的觀念下,適時補充這些食材或是萃取出來的產品,以復健科醫師的立場並不反對。中醫觀點居家煮食 首推當歸、川芎、杜仲中醫師陳潮宗則認為「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治療關節腫痛須使氣血「通」,因此可使用行氣活血、強化筋骨的藥材來「疏通」;例如,牛膝和續斷等珍貴藥材便有類似的功能。不過,陳潮宗認為,一般在家食用首推當歸和川芎,其中當歸具有活血效果、川芎有行氣止痛和活血功效,另外杜仲則可強化筋骨和補腎,「腎補強了,筋骨就強了。」他建議,可將這些食材與排骨等肉類一起燉煮,一周吃兩、三次,只要不出現痘痘、便祕等上火問題就沒問題。若不會拿捏熬煮濃度,可先將藥材煮成濃汁,並依照個人喜好加上山藥、枸杞,或是具有活血化瘀和發散作用的蔥蒜等,加水稀釋燉煮成一般食用的湯品即可。急性發炎冰敷 慢性疼痛熱敷不過陳潮宗提醒,關節疼痛若為急性發炎,則應搭配使用冰敷,每天六至八次,每次20分鐘;若是長期慢性的關節僵硬、痠痛,則可使用熱敷按摩的方式緩解。陳建成也提醒,從復健科生物力學的概念來看,「骨頭不可能逆轉」,最好的方式還是透過肌力、平衡訓練以及輔具使用來修正動作,才能有效地保護關節。
-
2021-12-0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為何天氣冷容易關節疼痛?醫教4招預防、3招緩解
時序入冬,關節痠痛,低溫加上疼痛,讓人更不愛動,形成肌力衰退、關節卡卡的惡性循環。專家建議,拚命補冬不如維持規律運動、吃抗發炎食物,雙腿有強健的肌肉,才能支撐保護關節,維持行動力。●為什麼天氣冷容易關節疼痛?有些特別容易關節痠痛的人,身體就像「氣象台」,一變天就痛到不行,為何冬天容易痠痛?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骨科醫師李佳龍指出,研究顯示,當外界的氣壓、溫度改變時,人類大腦對於疼痛的閥值也會不同,尤其是關節的冷痛覺與壓痛覺。許多相關理論也被提出,例如天氣冷影響周邊血管收縮,循環變差,組織代謝修復能力差,容易產生發炎疼痛。而天氣也影響大腦皮質、視丘主管疼痛的區域,疼痛抑制的訊息減弱,交感神經興奮,組織神經纖維敏感,導致原本不覺得痛的地方也痛起來。加上天氣冷容易使關節僵硬,壓力上升、肌肉緊繃、體能下降,這些狀況使關節更容易疼痛。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中醫科醫師丁滎隍表示,《黃帝內經》有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說的是湖水結冰、土地乾裂,萬物的陽氣閉藏,人的身體也同樣會隨著氣候變化有所反應,如血管收縮、新陳代謝減緩等,以降低能量散失。而隨著氣血運行的效率下降,關節有宿疾舊病的患者容易在冬天感覺到疼痛加劇、筋骨僵硬、屈伸不利等不舒服的情形,在中醫稱為「痺症」。●如何預防冬天關節疼痛?丁滎隍建議以下幾種方式可預防變天引起的關節痛。1. 注意保暖● 衣物保暖最直接簡單的方式就是穿著長袖衣物、鞋襪手套,幫關節保暖。● 曬曬太陽戶外有溫暖的陽光時,建議出門曬曬背部,上下午各一次,每次約10到20分鐘即可。● 熱敷關節針對疼痛不適的關節熱敷,也可緩解關節疼痛,用暖暖包或熱水袋隔著毛巾或衣物進行熱敷,每天1到3次,每次約10分鐘。但感覺異常(中風或糖尿病等)或是血液循環機能異常(雷諾氏症等)病人,務必隨時注意避免燙傷。2. 調整室內溫濕度一般室內溫度可設定在19到24度,不高於室外5度,避免氣血上衝引起頭暈,相對濕度則控制在40%到60%為宜。3. 適度的運動適度的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提升基礎代謝,增加人體對抗風寒的能力。● 輕度退化者對於膝蓋未過度退化的人來說,最好的運動是健走,行走速度比平時走路再稍快一點,每天一次,每次持續45到60分鐘。健走時須注意選擇安全平坦的場地(公園或學校操場等),穿柔軟舒適的運動鞋或是護膝等。● 嚴重退化者若因膝蓋嚴重退化、行走有劇烈疼痛,可選擇溫水游泳等膝蓋負擔較低的運動。此外,運動前的熱身與運動後的緩和運動也很重要,適度的拉筋伸展也可以舒緩肌肉緊繃,降低關節疼痛。4. 充足的睡眠與適當的飲食● 充足的睡眠可以消除白天的疲勞,放鬆身體緊繃的肌肉,讓過度使用受損的關節進入修復狀態。● 避免生冷或刺激性飲食平時應避免生冷或刺激性飲食,不過度飲酒;痛風患者應避免飲酒與高普林飲食。● 適度飲用溫水可降低血液黏稠度,促使血液循環順暢。● 多吃新鮮蔬菜如胡蘿蔔、番茄、青花菜等抗發炎食物,可降低關節發炎疼痛的機會。●關節疼痛該怎麼辦?1. 熱敷改善關節僵硬李佳龍表示,冬天除了疼痛的閥值下降之外,不當的使用或是傷害導致關節及周邊組織的發炎,也是疼痛的來源。除了就醫檢查及藥物消炎止痛治療之外,透過簡單的熱療也能緩解疼痛、改善組織修復,例如溫毯熱敷、泡熱水、遠紅外線儀等方式,建議每次15到20分鐘即可,每日2至3次,可在關節特別僵硬時,或是睡前氣溫驟降時熱敷關節。熱敷加上按摩,也能和緩關節僵硬所造成的疼痛。2. 按摩穴道緩解疼痛丁滎隍建議,可針對關節附近穴道進行按摩,能預防和緩解疼痛。膝關節疼痛可按摩血海、梁丘、陽陵泉、足三里、陰陵泉等穴道;踝關節可按摩商丘、解谿、丘墟、崑崙、太谿等穴道;肘關節疼痛可按摩曲池、手三里、手五里、少海等穴道;腕關節疼痛可按摩陽谿、陽池、腕骨、大陵等穴道。3. 針刺或艾灸治療急性關節疼痛發作時的中醫治療,可於上述穴位進行針刺或艾灸治療,也可使用「天灸療法」改善及預防冬天關節疼痛。「天灸療法」選在一年當中最寒冷的日子,對特定穴道貼敷辛溫助陽的中藥如白芥子、延胡索、細辛、附子等研粉加入薑汁製成的藥餅,可達到行氣活血、疏經活絡、祛風除濕、散寒止痛的效果。
-
2021-12-05 該看哪科.婦科
徐若瑄「子宮肌腺瘤」為何會血崩住院? 醫曝「危險因子」:3大症狀快就醫
近期有多部電影、戲劇作品的藝人徐若瑄驚傳住院!從IG的照片上,看到她正躺在病床上,且透露自己有「貧血、臉色蒼白、頭暈、視線模糊、腹脹」的症狀,以及在非經期時間仍大量出血。醫院認為她有昏倒風險,須立即入院。徐若瑄經紀人日前透露,她是因子宮腺瘤的關係入院診療,現在狀況穩定。子宮肌腺瘤好發於35至50歲的女性,也許你身邊的女性友人就受到子宮肌腺瘤所苦。醫師提醒,如果自己或身邊友人有嚴重經痛、月經時間過長,超過7天,就該及早就診。治療棘手 嚴重恐影響生育力不少女性經常受到經痛所苦,甚至是非常嚴重的經痛,就診時才確認是子宮腺瘤。造成子宮肌腺瘤的主因是「經血逆流」,也就是月經來時子宮內膜剝落出血,如未流出體外,停在肌層細胞內造成局部發炎反應,形成肌層內的厚病灶,就是子宮腺瘤,又稱「子宮肌腺瘤」或「子宮肌腺症」。值得一提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巧克力囊腫」,也是經血逆流經輸卵管進入盆腔,在卵巢等地形成「異位囊腫」,這些子宮內膜受卵巢性激素影響,會產生經血卻不能排出體外,使得存在卵巢內的經血越來越多。因囊腫內的血外觀為巧克力糊狀,又稱「卵巢巧克力囊腫」。其症狀除經痛以外,因囊腫會壓迫到膀胱,也會有頻尿狀況。患者每當月經來時,子宮肌腺瘤將分泌子宮收縮素造成強烈收縮,患者會非常疼痛。大家常聽到的「子宮肌瘤」是平滑肌瘤或稱纖維瘤增生造成,只會集中在一處,只要切除即可有效治療;反之「子宮腺瘤」因遍布整個子宮,治療相當棘手,嚴重時恐須摘除子宮。醫界會建議婦女定期檢查,如能早期發現,就能在未擴散到整個子宮前及早切除,保住一線「生」機。 出現3大症狀 就應有所警覺國泰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明珠表示,子宮肌腺瘤好發於有巧克力囊腫病史、生理期不規則以及嚴重經痛的婦女。如女性的生理期經血過多、嚴重經痛、以及生理期超過7天者,就有可能是「子宮腺瘤」造成。蔡明珠表示,現行常用的治療方式為症狀治療,例如服用止痛藥、避孕藥等相關藥物來降低疼痛。或是服用避孕藥,達到減小腺肌瘤的目的。 延伸閱讀: ·子宮肌瘤為什麼愈長愈大? 醫揭「隱形幫兇」:絕大多數人都中 ·老是尿急跑廁所小心子宮肌瘤! 醫示警:30歲女性每5人就有1人有 
-
2021-12-03 癌症.大腸直腸癌
她激烈減重暴瘦竟是癌上身!聽醫師話抗癌成功
50歲洪姓女子5年前採激烈減重手段,吃了很多西藥減重,多次出現右下腹局部痛以為是急性胃炎掛急診,打了止痛藥後回家,拖了一年,直到2017年2月因惡心、嘔吐 、暴瘦就醫檢查,確診為大腸癌第三期,她選擇相信醫師,積極治療,並配合醫囑調整飲食、運動,一年多前經歷淋巴癌轉移復發,她持續抗癌,如今身上沒有發現癌細胞,病況獲控制。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科病友會「台中市腸腸久久協會」今天推出「腸腸久久常在我心」智慧整合衛教平台,讓病友透過互動方式即時獲得疾病知識、腸癌用藥、手術方式、傷口照護以及飲食等資訊,避免因錯誤訊息錯失最佳治療時機。邀請中國附醫大腸直腸科主任柯道維、醫師黃晟瑋談腸癌治療,以及洪姓女病患現身說法。柯道維說,洪姓女病患因右側升結腸有約4公分的腫瘤,因此初期症狀不明顯,即便腫瘤造成部分腸道阻塞,也是以便祕表現,直到後期因腫瘤造成腸阻塞、會痛,已經是三期,因此建議民眾要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醫師黃晟瑋說,他印象很深刻曾有40多歲黃金單身男性被診斷為第三期腸癌,因擔心手術台上的風險,拒絕接受正規治療,寧可每月花費10萬到20幾萬費用採用坊間自然排毒療法,一年後腫瘤持續生長惡化穿刺出肚皮,體重只剩下30多公斤,仍不願意手術.最後只能在遺憾中離世。柯道維認為,近年癌症治療「量身定制」,不只癌症分期,還會依年紀、體能、是否有共病,腫瘤位置、基因型態等因素決定治療方式;至於民眾擔心手術無法保留肛門,以中國附醫患者為例,約95%大腸癌患者術後可以保留肛門。二期以前的五年存活率逾九成、三期有八成,呼籲癌友對自己跟醫師要有信心。
-
2021-12-0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神經科醫師談疼痛:找出疼痛原因遠比倉促止痛重要
【編者按】「疼痛」一直是醫療端非常棘手,而病人端非常痛苦的大難題。這次因為一位旅美資深復建科醫師的投稿,而有機會邀請國內麻醉科以及神經內科的資深學者,分別就三種不同醫療專業的角度寫出他們對疼痛的看法。希望可以幫忙大家了解「止痛」固然重要,但探究疼痛的原因更是不容忽視。病人需要有耐心,能夠告訴醫師詳細病史,並用心回應醫師的問診,接受醫師的身體診察,而這絕不是昂貴的儀器檢查就能找出疼痛的病因。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疼痛的治療並不只是藥物,其他非藥物或心理方面的支持也都是非常重要。疼痛從臨床觀點,可以大別為兩類:傷害性疼痛(nociceptive pain)與神經痛(neuropathic pain)。兩者的原因、臨床表現與描述以及治療原則,都不相同。傷害性疼痛是一種警告訊號,並非是單一疾病,也因此對於疼痛的評估,第一個步驟的重點是診斷:就是有無任何疾病或是病灶,會造成疼痛?比如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或者是腫瘤轉移到器官或是脊椎,這些問題如果沒有正確診斷,直接給予止痛藥,止痛藥的效果可能不好,甚至於因此延誤診斷,也就是不但無法止疼痛,反而可能腫瘤蔓延擴散,已經不可收拾。從解剖結構的觀點,包括器官、器官周圍的軟組織(肌肉、關節、筋膜等),位於組織內的神經末梢以及鄰近的神經,任何一結構的損傷,從細胞生物學的層面,包括神經損傷與發出異常訊號,局部的白血球浸潤與所釋放的分子及肌肉、筋膜、軟組織受傷等等,疼痛的發生有多重的機制,也因此,任何一個疼痛的主訴,都必須有全面性的評估,從器官、軟組織、神經,思考造成疼痛的機制,而這幾個結構的功能異常,其主訴痛的品質或描述是不同的,比如刺痛、麻感、痠感等等,這些表達方式,某種程度也會反應了不同結構的損傷或是異常。這些需要傾聽病人的描述,才能釐清受傷的器官、組織所在,經由這些邏輯的推理,進而安排適當的處置。很多的疼痛評估,未必需要高價位的檢查,經由身體診察,就可以作正確的診斷,比如關節的退化、關節周圍的肌筋膜異常等。周醫師的臨床經驗提醒了:臨床評估、詳細問診的重要性,也就是避免反射性的直覺診斷,就安排實驗室或是電腦斷層磁振造影的檢查,沒有結合臨床基礎的檢查,無法作為診斷、治療的根據。對於結構性的病灶,止痛並非第一線的治療,而應該以移除病灶為第一優先,避免以「治療作為診斷(therapeutic diagnosis)」取代。神經痛的診斷治療是醫療上最大的挑戰之一,對於神經痛,醫師與團隊需要更大的耐心,神經痛相對於有確定病灶的疼痛,即傷害性疼痛,通常缺少客觀、可見的癥象,也就是神經痛是看不見的,只能仰賴病友的敘述與醫師的傾聽。對於神經痛的病人,最需要的是詳細的問診和身體檢查,這些都無法用機器或血液檢測來取代。因為神經痛可以是神經直接受傷,但也可能是神經的異常放電,所造成的結果。也因此,即使現有的神經科檢查,比如神經傳導檢查、誘發電位檢查,甚至於使用磁振造影,也未必能看到神經有直接壓迫。在這些情形下,即使現有的檢查,也無法完全偵測在神經的異常放電或是興奮的現象。神經痛的治療原則與一般疼痛的治療也很不一樣,一般的疼痛治療非常倚賴藥物,然而神經痛的治療,並不僅止於藥物,長期、慢性神經痛的病人,常合併有心理層次的共病,如焦慮、憂鬱,這些不是單純以追加焦慮、憂鬱的藥物可以治好,需要的是更細緻的同理心與關懷,也就是神經痛包括生物、心理、情緒的機制,有完整的評估,不同病人的神經痛,其上述機制有不同的貢獻度,也因此除了藥物治療,更需要依據不同病人的心理層面、社經背景,給予適切的心理支持,也就是需要以生物、心理全方位的治療。回歸到臨床實務,在周醫師的著作,多次提到臨床評估與非藥物的治療,個人認為疼痛的處理固然複雜,但仍有規則可尋:詳細問診傾聽、邏輯推論、有無病灶、全方位治療(藥物、非藥物、心理支持)。
-
2021-12-03 寵物.照顧指南
人類手中的美味食物,恐為寵物的「催命符」!
許多寵物主人,都有與寵物「分享美食」的習慣,你一口、寵物一口,親密無間,但….你知道除了巧克力以外,這些東西,將可能不知不覺傷害家中寵物的健康。這些食物好好吃,但恐要了寵物的命!許多食物,有助於人體健康,所以很多人也會熱心地分享給家中寵物一起吃,但….下列營養食物,對你身體好,但卻可能威脅寵物健康。1. 酒精飲料或含酒精的食品(例如:燒酒雞)2. 酪梨,對狗貓有輕度毒性,但對鳥類、兔子、馬和反芻動物(如牛、山羊和綿羊)可能有劇毒,甚至致命3. 咖啡因(存在於許多飲料中,例如咖啡、茶、蘇打水和能量飲料)4. 巧克力(含有咖啡因與甲基黃嘌呤Methylxanthine,恐造成心律不整、影響中樞神經)5. 脂肪類食物(攝取脂肪含量過高的食物或是飼料,會造成肥胖、消化障礙或是脂肪痢)6. 蒜、洋蔥、青蔥、薑(含有硫化物,動物無法代謝恐造成溶血性貧血)7. 葡萄、葡萄乾、楊桃、香蕉、櫻桃(腸胃不適、下痢、嘔吐,嚴重有生命危險)8. 藥物(勿自行給寵物食用人用的止痛退燒藥,普拿疼對貓咪是致命的)9. 鹽(影響寵物腎臟健康)10. 煙製品,包括電子煙及其補充品11. 木糖醇(一種甜味劑,常用於一些無糖口香糖、無糖糖果、止咳糖漿、漱口水和牙膏等產品中)12. 酵母食品,如:生麵包麵團這些不能吃,但寵物會自己找來吃!養過寵物的人都知道,許多寵物會自己找一堆有的沒的來吃或啃咬,就像預防家中小孩遠離危險物品一樣,這些東西妥善收藏很重要。例如:衣物柔軟劑、洗衣精、殺蟲劑、植物肥料、除草劑、液體擴香、樟腦丸、油漆、有機溶劑、毒鼠餌、各種家用清潔劑(包括漂白劑和馬桶清潔劑)…等。喜歡在家中種植各類盆栽的寵物主人,人類接觸後會知道洗手,但寵物可不會,或是因為好奇啃咬試試口感,都會造成寵物的健康危害,例如:杏仁、杏、櫻桃、油桃、桃、李樹、灌木、蘆薈、菊花、萱草、常春藤、百合、芙蓉、風信子和鬱金香(尤其是球莖)、繡球花、水仙、夾竹桃科植物(例如:長春花、多肉植物象牙宮)、杜鵑花、紅豆杉….等植物,都要注意遠離寵物,以保安全。參考資料來源:U.S. FDA
-
2021-12-02 新聞.健康知識+
按摩越痛越有效,為何是種錯覺?日本物理治療師破解「舒緩疼痛」3大迷思
用力按摩能止痛?都是錯覺很多人痠痛時都喜歡去按摩,可惜的是,按摩並不能消除疼痛。它唯一的好處,就是提供「被觸摸的舒適感」。比起短時間的按摩,長時間的按摩似乎更受歡迎,這是因為被觸摸的感覺很舒服,大家才會希望被按摩得久一點。許多人認為,按摩具有鬆弛肌肉、緩解疼痛的效果。但這只是暫時的,肌肉很快會再次僵硬。誠如前文所言,導致肌肉僵硬的關鍵,在於關節位移;關節產生位移後,肌肉會為了保護位移的部位而變得僵硬,企圖藉此限制該部位的活動。就算藉由揉捏方式,能使肌肉暫時變得柔軟,但關節位移的根本原因仍然沒有解決,所以肌肉必定會再次僵硬。按大力一點,肌肉就更僵硬一點有些熱衷按摩的人,特別喜愛強力按壓痛處的手法,但這麼做只有百害而無一利。強力按摩的確給人舒服的感受,但那只是一種錯覺,不過是「疼痛狀態」→「用力按壓後更疼痛」→「手放開後,疼痛跟著減緩」的過程。除了難逃自欺欺人之嫌,還可能使肌肉為了保護疼痛部位,進一步變得更加僵硬。過去,我曾與某個運動巡迴團同行,負責替女性選手治療。治療結束後,她們立即表示:「疼痛全都消失了,身體也變輕鬆了!」而「對照組」則是男性選手們,他們由另一名運動防護員陪同,趴臥著接受按摩,結果幾乎所有的人都持續處於疼痛狀態。大部分的運動團隊都會與負責按摩的運動按摩師合作,卻有不少選手在接受按摩後,不僅小傷未能治癒,有時還引發更嚴重的傷害,甚至因為長時間的疼痛而無法出賽。由此看來,按摩似乎的確較無助於消除疼痛。過度伸展,超出可動範圍那麼,勤做伸展操,對解痠止痛有幫助嗎?我個人對此抱持懷疑態度。伸展的目的是藉由靈活地伸展肌肉,避免身體產生疼痛,並不是在經過伸展之後,肌肉就會變得柔軟。了解身體的運動防護員都知道:肌肉是在收縮時,才會變得更加柔軟。想要擴大關節的可活動範圍,必須在肌肉鬆弛的狀態下,伸展關節囊(articular capsule)或韌帶。若未能理解正確觀念,光是一味地伸展肌肉,很有可能造成反效果。千萬不要忘記,肌肉的內側還有關節的存在,執著於不正確的伸展,有時反而會弄巧成拙、引起關節障礙。具體來說,伸展操最危險之處,在於動作往往會超出關節原本的可活動範圍。是否完整伸展到可活動範圍並不是重點,重要的是一旦超出範圍限制,就容易引發關節位移。所以我們不能制式化地強行伸展肌肉,應該運用它本身具有的收縮、鬆弛特性,「順勢地」使身體變得柔軟。尤其是身體覺得疼痛時,絕對嚴禁操作該部位的伸展操。因為當下的肌肉僵硬是自然的防禦機制,能保護身體免於疼痛,這時候進行伸展操完全沒有意義。重點在於找出疼痛的病灶並消除之,肌肉自然會變得柔軟。咳嗽、打噴嚏,比抬重物更危險提到閃到腰,大家應該都會聯想到「這是抬重物時會發生的情況」,事實上並非如此。抬起重物時,人的肌肉會下意識地用力,反而相對安全。比較危險的其實是下列這些狀況:•咳嗽或打噴嚏時。•從床上坐起身時。•準備彎腰洗臉時。•轉身拿旁邊或身後的東西時。•打高爾夫或棒球,輕輕揮桿時。這類日常生活中不經意的動作,反而更容易閃到腰。因為人在完全沒有警戒心、毫無活動身體的心理準備下,一旦進行快速的動作,就有很高的機率引發關節障礙。此外,大家或許會覺得很意外,閃到腰與年齡完全無關。並沒有高齡者比較容易閃到腰,年輕人就不容易閃到腰這種慣例。書籍介紹書名:九成慢性疼痛,10秒消失!:只有1%物理治療師才懂!驚人的「關節重置術」,找出真正痛因,快速根除多年不適痛感作者: 羽原和則(Habara Kazunori)出版社:方言文化出版日期:2021/12/01作者簡介/羽原和則(Habara Kazunori) 日本銀座Gran Pro診所物理治療師、日本關節促進學會(SJF)前本部理事。1964年生於大阪市。從小便是棒球少年,高中時期為手肘、膝蓋、腰部、腳踝疼痛所苦。1985年,進入國立療養所近畿中央醫院附屬復健學院就讀。並向日本關節痛治療權威醫師博田節夫,以及物理治療師宇都宮初夫學習。 畢業後,在大阪勞災醫院與國立大阪醫院(現大阪醫療中心)任職11年,之後開設工作室,專為運動選手進行治療與訓練。迄今已成功治療多位運動選手,其中更有獲得奧運金牌的體操選手、大聯盟選手;亦曾幫助步行困難的相撲力士,在後續的比賽中獲得優勝。延伸閱讀: 爸媽都是精神病患,在療養院一見鍾情...從小就是「瘋子的小孩」,偏鄉教師文國士:我要走出「家庭複製的悲劇」
-
2021-12-02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全台3-5%的人因天氣感到憂鬱! 常按「5穴位」紓解壓力、安神定志
小雪時節 心情保持平和不躁動 冬季萬物生機減少,易對人的情緒產生影響,憂鬱症患者可能會在這段時間情緒惡化。特別是在小雪節氣後,氣溫繼續下降,此時心情易受影響,變得情緒低落或感覺煩躁。 因為日照時間變短,體內血清素含量不足,容易讓人感覺到沮喪和情緒低落。根據統計,全台約有3至5%的人,會因為天氣感到憂鬱。從中醫角度來說,抑鬱發生多由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過激所致,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因此冬天在精神上就該順應「冬藏」特性,心情上盡量保持平和、不躁動生氣,讓體內陽氣得以潛藏。 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婦兒科主治醫師瞿瑞瑩建議可以按壓太衝、合谷、內關、百會、耳神門等穴位,達到紓解壓力、身心平靜的功效,讓身體能順應冬季時節,安神定志、精神內守以養五臟。 1.太衝穴:腳的大拇趾和第2趾縫間,往上1個拇指寬處,有助於疏理肝氣、清熱明目。 2.合谷穴:手的大拇指和第2指縫間,虎口凹窩處,有助於和胃通腸、疏風止痛。 3.內關穴:手腕橫紋中間往上3指寬處,可寧心安神,有助於緩解心悸、心慌。 4.百會穴: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交叉處,有助於安神定志、調整自律神經。 5.耳神門穴:於耳朵三角窩內尖端處,有助於鎮靜安神、改善焦慮失眠。 加強保暖 預防中風和心肌梗塞 小雪之後,要特別注意保暖、避免受寒。瞿瑞瑩提醒,有氣喘病史的民眾與小孩也要多留意季節變化,避免毛料等過敏材質,嚴重氣喘者也要記得隨身攜帶相關藥品。 衣著上著重保暖透氣、不要太緊,建議可採洋蔥式穿法,內層透氣排汗、中層保暖舒適、外層防風防水,或可搭配帽子、圍巾、手套加強保暖。室內如需使用暖爐、暖氣,建議時間不要過長,也可以在室內放一盆水,保持空氣濕潤,避免身體水分流失、造成皮膚乾癢。 因為冬天比較不容易流汗,天氣如果太過寒冷也建議家中長輩可以不用天天洗澡,簡單梳洗即可;建議太陽下山前先洗澡,預防中風、心肌梗塞的發生,水溫避免過燙、洗後塗抹乳液,減少冬季皮膚癢的發生。 冬天因為天氣冷、溫差大容易使血管收縮,是心肌梗塞和中風的好發季節,提醒心血管疾病和三高患者要注意保暖、控制三高、起身活動促進血液循環。中醫認為黑色食物入腎經,適合冬天服用,建議可多吃黑豆、黑木耳、海帶等黑色食物;且黑豆種皮含花青素,有助於保護血管彈性,預防動脈硬化;黑木耳和海帶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可以增加排便,對腸胃蠕動差的民眾相當適合,並且減少糖分和油脂吸收,穩定血糖和血脂肪。(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當憂鬱症患者告訴你想輕生,該怎麼辦? 4句話千萬不要脫口而出 ·心悸、胃痛竟是自律神經失調? 醫揭「7高危險群」小心變憂鬱症
-
2021-12-0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麻醉科醫師談疼痛:疼痛是上天給予人們的禮物,不需也不應被過度忍耐!
【編者按】「疼痛」一直是醫療端非常棘手,而病人端非常痛苦的大難題。這次因為一位旅美資深復建科醫師的投稿,而有機會邀請國內麻醉科以及神經內科的資深學者,分別就三種不同醫療專業的角度寫出他們對疼痛的看法。希望可以幫忙大家了解「止痛」固然重要,但探究疼痛的原因更是不容忽視。病人需要有耐心,能夠告訴醫師詳細病史,並用心回應醫師的問診,接受醫師的身體診察,而這絕不是昂貴的儀器檢查就能找出疼痛的病因。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疼痛的治療並不只是藥物,其他非藥物或心理方面的支持也都是非常重要疼痛是上天給予人們的禮物疼痛是上天給予人們的禮物,有了疼痛的知覺,人方能趨吉避凶,及早感知環境危險訊號與偵測健康警訊。然而在現代醫學的場域中,適當緩解例如手術後傷口急性疼痛或創傷所造成的傷害性疼痛,反而可以加速復原,也是醫療照護品質的重要指標。即便如此重要,醫界至千禧年開始,才將疼痛指數正式納入第五個生命徵象,陸續發展許多疼痛評估的方式,量化其與身體之關聯,更發現即使疾病退去,有時疼痛仍會留下,慢性疼痛也成了一種新的疾病,深深影響著生活品質。幾年之後,國際疼痛學會(IASP,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日內瓦正式宣佈將每年十月中旬的第一個週一定為「國際止痛日」(Global Day Against Pain),告訴人們減緩疼痛是人類基本權利,自此疼痛醫學更加受到重視,相關之臨床與基礎研究益發蓬勃發展。疼痛分為傷害性疼痛和神經性疼痛兩種每個人一生中多少都經歷過各式疼痛,依照疼痛的病生理機制,目前普遍分為傷害性疼痛(nociceptive pain)和神經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兩種。傷害性疼痛是因軀體(如骨骼肌肉軟組織)或臟器周邊神經的痛覺接受器直接受到刺激,藉由神經系統傳遞至大腦解讀進而產生痛覺,像是肌肉筋膜傷害導致痠痛、血管性疼痛,張力性頭痛、腸絞痛、胃痛或女性經痛等;而神經性疼痛則來自周邊或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混亂或病變,產生一些異常知覺,如蟲爬感、燒熱痛、電擊感、刺痛、酸麻或痛覺放大等。雖然可大致區分疼痛可能來源為神經、肌骨關節或內臟,但透過各式臨床大型研究、基礎疼痛研究、影像與神經電生理分析乃至流行病學範疇,發現疼痛的面向比想像中更多元複雜,在臨床上,醫護人員需評估疼痛的強度、特性、脈動、其他因子之交互作用、對病患生活的影響,這些都需要有架構的精良訓練,才能分析出疼痛背後的綜合原因。台灣疼痛醫學會於1988年由高雄長庚麻醉科李汝浩教授草創,李教授旅外時為當初國際疼痛學會(IASP)發起會員之一,回台後承襲其臨床學術精神,召集許多麻醉科特別關注疼痛醫學的專家,創立台灣疼痛醫學會,爾後數十年,有志之士紛紛投入疼痛醫學之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發展,起初以麻醉專科醫師為主,將其對周邊與中樞神經的麻醉止痛專業應用於疼痛控制,輔之以麻醉學中相當重要的鴉片類藥物使用,學會歷經數十年發展與教育訓練活動的推廣,疼痛醫學已是真正的多專科新興科學,會員涵蓋幾乎每一個會遇到疼痛病患的專科。來自不同的主專科的會員亦各有所長,例如麻醉出身之疼痛醫師專精於神經阻斷與脊椎內給藥幫浦等進階療法,復健出身的疼痛醫師則長於肌肉骨骼關節系統疼痛的診斷與處置。正如前文所言,雖同為「疼痛」,但仍可劃分其性質之差異,透過臨床與學術研究了解,疼痛往往包裹著綜合因素,若疼痛慢性化,更難以單一方式處理,以胸廓出口症候群為例,為臂神經叢或血管受壓迫導致之疼痛症狀,病患可能以手臂麻痛、電擊痛、缺血痛、脹痛為表現,細究後會發現成因可能來自創傷、肌肉過度使用腫脹、骨骼構造差異或腫瘤;另外,上列之症狀也可能非為胸廓出口的神經血管束壓迫,而是來自頸神經根病變、旋轉肌群受傷或複雜性區域疼痛症候群。若疼痛持續影響生活,隨之而來的生理與社會心理壓力,皆可能加劇疼痛、降低病患行為能力,造成惡性循環。由此可知,疼痛,不只是靜態地各自獨立存在,而是動態地相互影響,病患的身體組成、疾病史、工作與家庭環境、創傷機轉都須納入診斷參考,疼痛往往也非單一問題,肌肉筋膜韌帶軟組織傷害、關節炎、風濕免疫因子、神經根壓迫、中樞感染、情緒壓力、大腦創傷情況都可能同時並存。近代疼痛醫學也提及筋膜連續性、神經動力學與動作控制、營養免疫微環境等,這些理論更將「疼痛存乎大腦」與「周邊神經肌肉」交錯出連結;西元2020年國際疼痛學會(IASP) 再次重新定義疼痛為「是實際或潛在的可能性組織損傷或與其相似之不愉快感受與情感體驗」,將身、心、靈、社會對疼痛的影響帶領到一個更全面的層次。若是癌症相關之疼痛,除了生理因素(來自腫瘤、診斷治療處置造成之痛楚),同時要考慮病患對於癌症的未知與焦慮、生命末期的絕望感所加諸在心靈的苦痛,因此更需帶入全人觀點去處理疼痛。疼痛可透過疼痛專科醫師們的評估與整合治療正因疼痛複雜且互相影響,更需要來自各專科背景的疼痛醫師為病患進行綜合評估,拆解疑難,進而處理疼痛複雜根源,這也正是這十幾年來台灣疼痛醫學會除「疼痛醫學研究」、「微創介入性疼痛治療」以外,同時致力發展「疼痛醫師多專科」之目標,從最主要的麻醉科創始,現更涵蓋了復健、神經外科、神經內科、精神、急診、骨科、家醫、緩和醫療、影像醫學等不同專科的專家加入,透過良好概念訓練之疼痛多專科醫師,可提供各面向之症狀評估,擁有藥物與非藥物療法的專業,也提供了傳統手術以外之微創介入性疼痛治療(超音波或X光導引之中樞與周邊神經阻斷、脊椎注射、高頻熱凝療法、內臟神經消融等)、神經調節、增生療法、物理或職能治療、運動及動作訓練、徒手治療、營養免疫、認知行為療法、心理諮商與各式跨領域療法。大大地提升疼痛控制之深度與廣度。全人概念是疼痛科醫師養成訓練中特別重要的一環,加上跨專科的背景,造就了疼痛科醫師們兼容並蓄的特質,既能理性分析病生理及疼痛機轉,也能感性理解身心靈壓力帶給患者的主觀「痛苦」與「苦痛」!近十年來,台灣疼痛科醫師早已與國際接軌,治療水準亦受肯定,在台灣醫界各專科間也被廣泛認識。在許多醫療院所中設立有疼痛科,近年通過疼痛治療中心認證者持續增加,跨科合作照護也成為常規,尋求疼痛科幫助更加容易。正如前文所說,疼痛乃人的第五生命徵象,疼痛不需也不應被過度忍耐,透過疼痛專科醫師們的全人評估與整合治療,期待能為更多病患理解疼痛、緩解疼痛、重拾生活品質。
-
2021-11-2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復健科醫師談疼痛:徒手按壓檢查有時勝過影像檢查
【編者按】「疼痛」一直是醫療端非常棘手,而病人端非常痛苦的大難題。這次因為一位旅美資深復建科醫師的投稿,而有機會邀請國內麻醉科以及神經內科的資深學者,分別就三種不同醫療專業的角度寫出他們對疼痛的看法。希望可以幫忙大家了解「止痛」固然重要,但探究疼痛的原因更是不容忽視。病人需要有耐心,能夠告訴醫師詳細病史,並用心回應醫師的問診,接受醫師的身體診察,而這絕不是昂貴的儀器檢查就能找出疼痛的病因。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疼痛的治療並不只是藥物,其他非藥物或心理方面的支持也都是非常重要。多數病人的病況 其實「觸診」就能被診斷有一次我從檀香山飛往洛杉磯,機上呼叫醫師,我一向志願幫忙,便去看個究竟。一位年輕醫師捷足先登,他已把病人平躺在走道上,囑咐空服員每五分鐘量血壓。我蹲下向病人探問狀況,她才廿來歲,健康無病,也沒服藥,先前無恙,上廁時不小心,頭碰到輕薄的廁門,稍感頭暈。我在她指出的頭部碰撞處,用手指輕按,找到痛點,這就是頭暈的來源,只須輕按五分鐘即可化解。這位年輕醫師我大聲喝住,不讓我碰觸病人;我說頭暈係頭皮下的筋膜扭傷縮緊所引發,輕撫五分鐘就好了。他不加理睬,堅持我勿插手,偏要全權處理,沒查明頭暈的原因,卻說她的頸椎可能斷了,頭頸千萬動不得,會導致全身麻痺。(輕碰一下廁門會打斷頸椎嗎?頸椎斷了只會頭暈嗎?) 我多說也沒用,只好袖手退下。見他驅走乘客空出四個座位,讓病人靜躺幾小時,並要空服員繼續每五分鐘量血壓,即使每次都正常,甚至聯絡洛杉磯機場,備好救護車待命,抵達時送她去醫院急診。這事令我搖頭三嘆,他反應過度、小題大作,將輕微頭暈當成緊急大病,缺乏理智的醫療判斷,胡搞一番,簡直太離譜了!可憐的病人,平白遭受如此折騰驚嚇,無謂地浪費時間與費用,著實替她叫屈。一位跛腳的病人由神經科醫師轉診過來做復健,他身體健壯無異樣,唯跛腳走路已有幾天。我觀察他的步態,看出腳底有問題,問他痛不痛,他說腳底痛,檢查之下發現有厚繭痛,我在厚繭處貼上軟墊避開負重,走起路來隨即不痛不跛。他說神經科醫師已開處方,要他去驗血、照腦部CT scan,把跛腳當作是腦的病變。我問他該醫師知不知道你的腳底痛,他說醫師沒問,也沒檢查。我向該醫師報告實情,他才取消所有的檢驗。 一位病人頸前右側有一小硬塊,按之會痛,便知是扭傷縮緊的肌肉,我輕按十分鐘就化解消失。她的家庭醫師卻視為甲狀腺的腫瘤,藥物治療多年,甲狀腺機能一直都正常。我很納悶,硬塊不在甲狀腺上,也沒連結,而是相距2-3 cm之外;若是腫瘤,按之不痛也不消失,該醫師竟沒觸摸檢查,逕以甲狀腺腫瘤治之。難道頸前的腫塊就必是甲狀腺而不會有其他嗎?還有一位病人腰痛了數天,醫師以為是腎結石,做了很多檢驗才罷休,腎結石引起突發性劇痛而異於腰痛,難道是腰痛的首選、沒有別的考慮嗎? 躁動手 (restless hand) 一概認定為神經的問題,許多病人被誤作帕金森氏病 (Parkinson’s disease) 經年服藥。要之,前者的躁動 (特發性震顫essential tremor) 幅度甚大,動作時才發生,休息時則靜止不動,波及身體許多部位,不只手指。後者只有手指在靜止時出現微顫 (fine tremor),即所謂滾丸狀 (pill-rolling) 微顫,手一動就消失;另外,帕氏病還有運動過慢 (bradykinesia)、鉛管樣 (lead-pipe) 或齒輪樣 (cogwheel) 僵硬(rigidity)、姿勢前傾站不穩、碎步走路越走越快 (慌張步態festinating gait)、表情木訥等症狀。兩者的症狀懸殊,非常明顯,如此混淆,真是要不得。我一位病人半夜腹痛,到急診室求醫,醫師說是胃痙攣,做一大堆檢驗,搞了幾小時仍找不出病因,準備做腹腔鏡。她遲疑婉拒,翌晨來找我,我一聽就知是腹肌的筋肉傷,不是胃腸的毛病,輕按半小時就治好。事後她心有不甘,打電話去急診室痛罵一頓。我另一位病人頭暈,去急診室做了許多檢驗,還住院兩天觀察,都搞不出名堂。隔天找我看病,我輕按十五分鐘就根治,頭暈原是頭皮下的筋膜因傷縮緊之故,並非其他的問題,鬆開就是了。 疼痛的真相 徒手檢查可找出確切的傷處醫學界這類的糗事何其多!茲以我專業的「疼痛」為課題,根據親身的閱歷,再舉例略述之:首先應該把疼痛的真相弄清楚:疼痛必有根源,痛表示受傷或發炎,諸種疼痛的根源在於筋肉 (肌肉muscle、筋膜fascia) 傷,而與炎症無關,因炎症痛短期內就消失;一旦受傷,傷處長年留存累積,不治則時痛時隱,終生不癒。疼痛不可能來自沒痛神經的組織,脊椎、關節、血管無痛覺,因此腰痛與脊椎、膝痛與膝關節、偏頭痛與血管,互不相關;身體仰賴神經才有感覺,能感覺痛表示神經完好,否則神經損壞便已喪失痛覺,疼痛並非神經的問題。疼痛來自機械性扭傷的肌肉和筋膜,有如頭髮糾纏打結。徒手檢查可找出確切的傷處,X光、CT scan、MRI無以顯示。各類療法若不梳理扭纏的傷處,即屬無效,例如藥物、打針、冷熱敷、電療、推拿、矯整附件、開刀、針灸等;任何刺激傷處的動作,易致惡化,亟宜避免,包括牽引、拉筋、推拿、運動、按摩壓揉、鍛練肌肉等。若在確切的傷處施以輕按候住及輕拉候住的精準療法,筋肉傷以及急性炎症痛皆可輕易祛除,輕按或輕拉啟動自癒功能的生理反應而鬆解筋肉,候住則維持反應直到復原。醫學論述對筋肉傷略而不述,致令醫師對筋肉的傷痛所學有限,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全予忽略,沒做檢查也無從治療。事實上,所有疼痛均源自筋肉傷,醫學書在這方面卻付諸闕如,可以說助益很少也不可靠,讀者多遭訛傳誤導,落得「盡信書不如無書」。我一直懷疑那些撰寫醫學教科書的學者教授,是否依據問診檢查病人並親手治療所獲取的實際臨床經驗?究竟有幾個親自去診治病人?搞懂傷處在哪?或只沿襲傳統既有的謬誤,而對真確關鍵的病因茫然無知、視而不見、置之不理?遂致以訛傳訛延續窠臼,卻已悖離實情而不自知。結果,診斷偏差而無以「搔到癢處」,治療隨之歧誤而沒能「對症下藥」,診、療皆錯。腰酸背痛的病因,眾口皆曰椎間盤突出或骨刺,壓迫了神經引起坐骨神經痛,實則腰痛與脊椎或坐骨神經並無因果關係;脊椎的內部結構沒有痛神經,絕不致痛,壓迫神經引發的痛極其短暫,腰痛根本就是脊椎周圍的筋肉傷在作祟,按觸之下便可找出。醫師都沒檢查筋肉,只知遵照教科書,因循盲從,必然偏誤。手痛概皆認定是腕隧道症候群 (carpal tunnel syndrome) 壓迫正中神經、網球肘不外是肱骨外上髁炎 (lateral epicondylitis of the humerus) 發炎造成、肩痛都是軸轉肌袖口撕裂 (rotator cuff tear)、五十肩係黏稠性包囊炎 (adhesive capsulitis) 沾黏、膝痛即是半月板撕裂 (meniscus tear)、偏頭痛乃是腦血管的張縮所致、月經痛起因於荷爾蒙失調。這些全錯了,都是筋肉傷。 腳麻當成糖尿病性末梢神經症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連同皮蛇痛 (shingles pain)、三叉神經痛 (trigeminal neuralgia) 都指向神經的病變。殊不知吾人依賴神經來感覺麻痛,能感覺麻痛表示神經正常,若神經損傷或病變,便就失去感覺,不麻也不痛;麻痛與神經病變,兩者不可能同時存在,有其一便無其二,所以疼痛與神經病變毫不相干,沒有神經痛 (neuropathic pain) 這回事。關節內部結構沒有痛神經,不管關節何種狀況皆無痛,即使骨磨骨、半月板撕裂、關節炎也不痛,痛在關節外具有痛神經的筋肉。膝、臀痛與關節無涉,乃是關節外的筋肉扭傷所致,觸診即可找出痛處,一、二小時就能治癒。可惜醫師都不予檢查, 卻誣賴關節,大費周章把膝關節、髖關節換掉。 呼吸困難多是胸肋、橫膈膜、腹肌的筋肉傷,致使胸式、腹式呼吸受限,比心肺的疾病更常見。乾咳來自喉嚨而非肺部,治療氣管肺臟則徒勞無功。鼻塞喉癢是胃液逆流 (acid reflux) 最顯著的症狀,甚少出於喉嚨發炎或過敏。小腿抽筋不是因為缺鉀缺水,而是筋肉傷。腳痛絕非腳底筋膜炎 (plantar fasciitis),實是筋肉 (筋膜多於肌肉) 扭傷,並沒發炎。疼痛都是筋肉傷惹的禍一般大眾以及醫療人員對疼痛的病源,因誤導而缺乏正確的認知。腰酸背痛其實來自肌肉與筋膜扭傷,並非書上所說的骨刺、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坐骨神經痛、關節炎或其他脊椎的問題。筋肉傷的診斷,只須徒手檢查,按觸疼痛的部位、肌肉的緊硬,檢測肌力的強弱、彎轉的幅度,觀察姿勢的歪扭、走路的姿態,很容易就可以準確地找出疼痛的根源,無需其他的檢驗來作診斷。認清病源並找到確切傷處之後,有了正確的診斷,腰痛即可輕易有效治之,而且節省花費;不是靠吃藥、打針、開刀,而是徒手施以輕按候住及輕拉候住的精準療法,筋肉傷很快就能治癒而不再有痛,不啻名副其實的「妙手回春」。療法不對或不足,則終久纏身無解。疼痛都是筋肉傷惹的禍。診斷若不檢查筋肉,便誤入歧途;治療若不及於筋肉,就徒勞無功。
-
2021-11-2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天冷易落枕好苦惱 醫師教這幾招預防及緩解
一名女性一早起床發現落枕了,頭歪向一邊時脖子僵硬疼痛、無法轉動,十分難受。長安醫院復健科醫師詹益承表示,天氣開始變冷,因落枕而前來復健科求診的病患明顯增加。詹益承說,落枕常發生在剛起床的時候,肌肉與關節還沒活動開的狀態下忽然出力,就容易導致落枕。常見原因包括長時間同一個姿勢,或是天氣寒冷導致肌肉緊繃、使肌肉痙攣;也可能是不良姿勢使得頸椎裡的小面關節錯位而造成疼痛僵硬。常見緩解方式,自己在家裡可以先溫敷放鬆肌肉,或是輕微按揉肌肉拉傷的疼痛點,並做六個方向的頸椎關節伸展 ,包括低頭、抬頭、左轉、右轉、左側彎、右側彎;等彎到不痛或輕微疼痛的角度後維持十秒,接著再做其他方向伸展。詹益承提醒,一般落枕約在一周內會逐漸緩解,若持續疼痛僵硬,建議至復健科或骨科就診。治療方式,會給予消炎止痛藥或肌肉鬆弛劑,再搭配物理治療如電熱療、超音波等。嚴重者則採用物理徒手治療放鬆筋膜與小面關節復位,並做活化頸部肌肉的運動;若疼痛仍然無法緩解,可以考慮局部注射治療,一般會以低濃度葡萄糖注射在需要放鬆的肌肉筋膜上,可減緩神經發炎、放鬆肌肉。他呼籲,要避免落枕,平時的預防最重要,例如天冷時保暖頸部,若因工作需求而長時間盯著螢幕或故定同一姿勢者,盡量至少每30分鐘做一次6個方向的頸椎伸展運動;清晨起床時也可以放慢動作做伸展,可以大幅減少落枕的機會。
-
2021-11-23 該看哪科.罕見疾病
紫質症罕藥試驗 復發率降7成
罕見疾病紫質症患者因異常疼痛反覆住院,有人一年住院達一百多天,也有患者因神經毒性代謝物質累積過多,導致神經或呼吸系統受損而死亡,所幸近來已有新藥問世,患者接受臨床試驗後,病況改善許多。紫質症至少有七種類型,國內發生率為卅萬分之一,其中以急性間歇性紫質症(AHP)症狀最嚴重。台灣罕見血液病促進協會理事長、台中榮總罕見疾病暨血友病中心主任王建得指出,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通報紫質症病患約一二○人,「不過這應是冰山一角」。紫質症病患因基因缺陷,導致肝臟血基質合成途徑中的酵素缺乏,使有神經毒性的血紅素中間產物ALA和PBG異常累積,影響神經系統。王建得表示,目前有治療紫質症的預防性用藥,屬於核糖核酸干擾療法,能減低血基質合成的中間產物ALA和PBG不正常累積。台中榮總、台大及台北長庚等醫院共收治七名病患,並完成人體試驗,結果去年發表於新英格蘭期刊。而根據國外臨床試驗,接受此藥治療的患者,復發率平均降低百分之七十四。五十七歲的王小姐患紫質症十年,反覆疼痛卻查不出病因,有一天工作時突然肢體無力癱瘓,腦部混亂、不會說話,即使復健兩年多,走路還是要靠助行器,講話也像小孩。三年前王小姐接受新藥人體試驗,雖有肝腎風險,但仍願意嘗試,一來是不想再承受身體疼痛,二來是她認為總要有人願意試新藥才能救更多人。新藥需廿八天在肚皮打一針,「新藥用不到一年,我就拿掉人工血管,也不用動不動叫救護車住院,除了走路慢,還可以跟志工去騎協力車」,用藥讓王小姐感覺回到從前。王建得指出,此病約九成患者是女性,患者發作時,講話沙啞、呼吸衰弱,皮膚被陽光照到會起水泡,尿液呈葡萄汁或烏龍茶色澤,因此被稱為「紫質症」,尿液經陽光照射還會結晶,可做「高效液相層析」(HPLC)檢查,以尿液有否神經毒性來確診。王建得治療過一家三口都是紫質症的案例,特別的是,病患須禁用某些藥物如止痛劑,也不宜飲酒、吸菸或減重,否則會誘發發病。患者多使用血基質藥物濃縮劑或施打嗎啡以緩解症狀,但多數人須使用中央靜脈導管給藥,易產生感染病菌跑到血液而出現菌血症。
-
2021-11-20 新聞.科普好健康
82歲阿嬤切除甲狀腺腫瘤! 透過「精準麻醉」 術後恢復較快、不會惡心嘔吐
精準醫療的時代來臨!其中「麻醉」是外科手術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近年也走向「精準麻醉」配合外科手術的治療方式,可透過腦波監測、靜脈注射麻醉藥物,能更精準即時調整麻醉藥劑量,不僅減少了麻藥量,患者術後很快恢復呼吸且清醒,不再疼痛、惡心嘔吐了。腦波監測 可即時調整劑量一名82歲阿嬤罹患晚期甲狀腺癌,腫瘤超過6公分,癌細胞已擴散到食道、右喉返神經與內頸靜脈,難以切除乾淨,她的右聲帶長期麻痺、呼吸只剩一半,加上被癌細胞侵犯的食道可能滲漏破裂、內頸靜脈剝離時可能大出血,導致施行甲狀腺切除手術風險很高,因此事前規畫安排「精準麻醉」配合外科切除手術,費時6個半小時。此次執行甲狀腺切除手術,麻醉醫師就像機長一樣緊盯精密儀器發揮麻醉技術,採用BIS腦波暨DSA頻譜分析精確判斷患者使用的麻醉劑量,即時進行劑量的調整;同時以手術疼痛監測儀(SPI)與四聯刺激(TOF)監測,安心投予止痛與肌鬆劑量,保障術中不會亂動且血壓非常平穩;最後縫傷口時加上專一肌鬆逆轉劑Sugammadex,患者即刻恢復正常呼吸,迅速拔管且10秒鐘內睜開眼睛。患者清醒快 不到3天出院手術結束後,病患很快清醒,不會疼痛、惡心嘔吐,不會急性譫妄,不須延遲拔管,也不用住加護病房,不到3天就康復出院,降低未來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因此,面對高齡、多病且高風險手術時,「精準麻醉」是複雜手術可以採用的麻醉方法。高雄長庚自2017年開始,施行外科手術時,會導入精準麻醉的概念與眾多實踐技術,根據6713位國人的大數據分析,採用腦波監測,能減少8.6至13.9%的不必要麻藥量,拔管、意識恢復與甦醒會變得更快更好;術後疼痛部分,除了傳統自控式止痛外,還結合口服止痛藥、非嗎啡類長效止痛針劑、超音波導引神經阻斷術等,多管齊下才能有效止痛。施打時機與流程 更為優化尤其更優化施打時機與流程,讓麻醉氣體可減量5至14%,嗎啡減少18至20%,術中高血壓減少22至55%,術後止痛效果一直保持。同時也優化手術的點滴速率、因應病患風險選擇適當麻醉藥物、合併多重止吐藥物應用,可讓術後嘔吐不再是許多手術病患醒來的夢魘。目前施行全身麻醉有兩種作法,一種是吸麻醉氣體進行麻醉,台灣大約八、九成的手術是採用此方式,術後常會發生惡心嘔吐;另一種則是靜脈藥物注射,但必須在腦波監測下進行麻醉劑量的調整,避免過輕中途醒來或過重導致延遲甦醒,術後可防止惡心嘔吐及未來認知功能障礙等問題。現代最高品質的全身麻醉,應包括精準麻醉深度、優良止痛計畫、全方位預防惡心嘔吐、提早拔管降低術後肺部併發症等。
-
2021-11-1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五十肩 怎麼睡才不痛? 掌握2技巧
當肩頸肌腱發炎受傷後,如果處理不當或未治療,未來可能會嚴重變成「五十肩」。患者的肩膀關節會相當疼痛,活動也受限,導致手抬不起來,尤其夜間常被痛醒,就很難再入睡,造成長期失眠。許多「發炎」疾病都可能產生夜間疼痛。五十肩急性發炎階段,受傷部位常會有積水,這些積水在白天比較容易被肢體活動、良好的循環帶走,但夜間肢體活動少,血液循環減慢,積水容易累積在患處,產生較大的壓力引發疼痛。五十肩可以說是「整個關節」在發炎,往往比其他肩部疾病更易發生夜間疼痛。五十肩夜間疼痛控制,建議從「減少發炎」、「減少患部壓迫」兩大方向著手改善,嘗試在「白天、睡前、睡眠中」減緩五十肩的夜間疼痛。●減少發炎方法白天首重減少刺激,但不是完全休息不動,可以透過適當「擺位」減少肩膀拉扯。最簡單的方法是手插口袋,以增加支撐、減少甩動。若比較嚴重或容易忘記插口袋,可考慮使用三角巾或特殊輔具支持。在睡前冰敷或服用消炎止痛藥,也能幫助減少發炎、控制疼痛。冰敷時間以10至20分鐘為原則,合理使用藥物也是積極治療的一環,短期使用不必過度擔心身體負擔。●減少患部壓迫適當的睡姿,可以避免睡眠中突然壓到患側肩膀,突然痛醒的機率。善用枕頭可以協助穩定放鬆,減少直接壓迫患部引起疼痛。如果習慣仰躺,可在手肘後側墊個枕頭,在前臂和肚子之間再墊一個。這樣除了能穩定手臂,還能幫助一些肌肉放鬆,有助減少疼痛。如果習慣側睡,最重要是不要壓在會痛的肩膀上。背後可以放幾個枕頭,有些人也會在雙腳之間夾一個枕頭,都能幫助穩定,減少不小心翻身壓到肩膀。前臂和肚子之間再墊一個枕頭,有助肩膀穩定和放鬆。有些為了側睡特別設計的枕頭,可以增加穩定和舒適度。但要避免趴睡,雖然看起來好像比較能避免翻身壓到痛處,但不像仰躺或側臥時手臂比較能安放在兩側,趴睡時大家多半是肩膀抬高,手放在頭部附近,這樣的動作並不利於肩膀放鬆、減少疼痛。
-
2021-11-1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落枕用力扭脖子,恐讓發炎更嚴重!4妙招可緩解
●落枕後,可艾灸調和氣血、疏通經絡●肌肉緊繃的落枕,可熱敷搭配伸展放鬆肌肉●急性發炎使用消炎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可稍微緩解寒冷清晨,小傑一早醒來發現「落枕」了,頭無法往右邊轉。他採用阿嬤的偏方,將頭躺在枕頭上,緩緩地從右邊轉到左邊,再從左邊轉到右邊,同時邊念著 「頭沒落枕、枕頭落枕」。沒想到過去總能見效的偏方,這次卻不靈驗了,只好到診所看診,醫師開立肌肉鬆弛劑給他,用藥後落枕才舒緩。寒冷調整睡姿 牽扯肌肉開業中醫師周宗翰表示,天氣愈來愈冷,因落枕前來看診的患者也愈來愈多,但是,落枕並非突然發生,往往是長期肩頸周圍循環不佳產生的慢性勞損。尤其秋冬夜間溫度低,人在睡眠時會不由自主地調整自己的睡姿,當睡覺時頸肩部受到寒冷刺激、血管收縮,易發生痙攣並牽扯周邊肌肉引起腫脹疼痛,進而引起落枕。中醫師常以灸療治療落枕,艾灸溫經散寒、溫通經脈,可達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和平衡機能的作用。落枕後,也可按摩後溪穴、風池穴、落枕穴等處舒緩。汐止國泰復健科主任塗雅雯表示,落枕是俗稱,西醫稱作「急性頸椎關節周圍炎」,除了頸椎旁的韌帶或肌肉急性發炎外,軟骨或椎間盤擠壓到神經,造成頸部關節疼痛、受限,都屬於落枕。急性肌肉拉傷和小面關節發炎造成的落枕,和天冷血液循環不好、縮成一團睡覺有關;但壓迫造成的落枕則主要是因受傷退化、駝背、搬重物而導致。通常發生落枕時,許多人往往貼一堆藥膏在身上期待「自行復原」,或是用各式偏方「自救」,緩解疼痛效果不好,更有民眾會用力扭轉脖子,甚至發出「咔咔」聲,塗雅雯表示,「萬萬不可」,此舉恐讓發炎更加嚴重。落枕原因不同 治療也不同其實依據落枕的原因不同,治療方式也會不同。塗雅雯表示,若是因肌肉緊繃引起的落枕,可用攝氏40度熱毛巾熱敷半小時,並搭配伸展,讓肌肉放鬆;急性發炎則可搭配使用消炎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稍微緩解症狀。開業物理治療師陳怡同說,落枕最常見的是某一節小面關節卡住,因一個動作或是兩側肌肉不平衡導致,使用熱敷或是貼膏藥只能暫時舒緩,但無法復原,拖久了身體使用肩膀動作代償,恐影響肩胛穩定性。因此,物理治療師通常會評估是哪一節關節卡住,執行關節鬆動術。反覆落枕 可能神經根壓迫陳怡同提醒,要預防落枕,平時應盡量避免維持同一姿勢太久,且注意自己的肩胛是否夠穩定,例如平時是否容易聳肩、上背僵硬;若調整不來,就應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塗雅雯則指出,若用休息熱敷一、兩天仍無明顯緩解,或是反覆落枕,則可能是頸椎結構或是神經根壓迫問題,必須搭配X光或神經孔測試等理學檢查,才能進一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