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22 癌症.胃癌
搜尋
標靶藥物
共找到
495
筆 文章
-
-
2020-01-17 癌症.抗癌新知
清大抗癌新療法 導正腫瘤壞血管
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所副教授陳韻晶、助理教授魯才德研發出對付癌細胞的最新療法,透過注射特殊研發的一氧化氮奈米載體,將惡性腫瘤血管「正常化」,可為癌症藥物和免疫細胞「造橋鋪路」,令治療部隊如木馬屠城般進入腫瘤內部,有效殺死癌細胞。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奈米科技》(Nature Nanotechnology)。過去化療或標靶藥物等癌症治療方針主要在殺死癌細胞或腫瘤血管,但因腫瘤血管功能和結構異常,癌症藥物難以順利到達目標。陳韻晶說,研究團隊創新治療方式是「策反」原來作為癌細胞幫凶的新生血管,把壞血管「改邪歸正」,讓腫瘤血管正常化以後,就能幫抗癌藥物和免疫細胞「造橋鋪路」,讓它們順利進入腫瘤,發揮治療效果。團隊利用一氧化氮奈米載體「造橋鋪路」,結合免疫細胞療法,應用在動物實驗,已證實可成功消滅小鼠的肝腫瘤。一氧化氮可使血管擴張、促進血液流通,被醫學界用來治療心肌梗塞、肺動脈高血壓等疾病。魯才德指出,研究團隊開發出乳酸及甘醇酸聚合物奈米載體,把可以釋出一氧化氮的仿生雙亞硝基鐵錯合物穩定包覆好,讓有效輸送一氧化氮分子的時間從短短的數分鐘延長為數天,且成功蓄積在腫瘤組織,使異常腫瘤血管恢復正常,即可讓治療癌症的藥物及免疫細胞長驅直入腫瘤,一舉殲滅癌細胞。魯才德表示,新型一氧化氮奈米載體還有容易合成的優點,只要三個步驟即可合成,一步驟完成劑型,適於量產,目前正在申請台灣及美國專利,未來可望能進一步與國內醫院以及製藥公司合作,將這項新型抗癌療法技術轉移。
-
2020-01-08 癌症.肺癌
小細胞肺癌惡性程度更勝「癌王」 免疫治療現治療契機
說到「癌王」,許多人想到的是發現不易且存活率低的胰臟癌。但醫師認為,小細胞癌肺癌不但惡化快、易復發,且過去20年治療無進展,五年存活率低於胰臟癌,才是「真正的癌王」。所幸,隨著免疫治療日趨成熟,透過化療合併免疫治療的方式,小細胞肺癌的治療出現曙光。台北醫學大學人體研究處處長李岡遠表示,肺癌主要分為小細胞癌和非小細胞癌,其中小細胞肺癌的發生率約10%,每年罹癌人數約1000多人,其五年存活率僅6%,低於五年存活率9%的胰臟癌。李岡遠說,小細胞肺癌的原因主要有四大特徵,包括發現時多為晚期,且96%不適合進行手術、癌細胞易轉移、癌細胞增生快,約30天便增生兩倍,以及治療後容易復發。然而過去肺癌出現新的治療進展,包括標靶藥物的進化,多是針對非小細胞肺癌,尤其是其中的肺腺癌。小細胞肺癌則將近20年沒有新的治療進展,以化學治療為主要治療手段。但化療僅一開始反應好,能夠縮小腫瘤,大部分患者半年後便會復發,且復發後「兵敗如山倒」,無有效治療方式,近六成患者無法存活超過一年。但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醫務秘書陳崇裕表示,隨著免疫治療的發展,小細胞肺癌也出現治療的契機。由於小細胞肺癌的腫瘤突變負荷量高,容易被自身免疫細胞認出,因此免疫療法是可行的治療選項。陳崇裕表示,約三分之一的患者接受免疫治療合併化療後,已存活超過1.5年;未來也將持續追蹤研究,存活期有機會再提升。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則表示,小細胞肺癌主要和吸菸有關,因此長期抽菸、有肺炎家族病史等高危險族群,建議定期做地劑量電腦斷層篩檢,並戒除菸酒。若不幸罹患小細胞肺癌,也不要失去治療信心,化療併用免疫療法可使病症獲得更好的控制。然而由於小細胞肺癌於2019年才納入免疫療法的適應症,健保未給付,每個月需自費十幾萬,因此陳育民也呼籲政府將小細胞肺癌納入健保給付。
-
2020-01-06 醫聲.肝病清除
專家領袖意見/藥價談判 盼醫師同一陣線
有限預算 達最多治療人數四年前,我有一位換腎病人有C型肝炎,擔心干擾素治療引起急性排斥,自費170萬元購買C肝口服藥物治療。蔡總統上任,指示台灣消除C肝為施政重點,在健保會支持下,106年健保總額編列31億元。當時的衛福部長林奏延指示,藥價不能高於韓國的一療程25萬元,健保署積極議價,以每療程24萬9884元,開啟我國消除C肝新紀元。以有限預算達到最多治療人數,一直是健保署談判藥價的重點。當時,有家藥廠堅持一療程50萬元,但在健保署堅持下,最後同意也以24萬9884元為給付價格。截至108年11月,已有7.4萬C肝患者獲得治療。藥廠降價 可全面供治C肝在衛福部長陳時中支持下,109年度編列C肝治療預算81.66億元。去年11月「台美肝炎防治論壇」,我方表達希望藥商提供更優惠的價錢,增加治療人數,雖未即時獲得正面回應,但去年底有藥廠願意降價至17萬9760元,因此藥物共擬會議決議,此藥可於今年起全面供所有C肝患者使用。另二家本不願意降價的藥廠獲知後,擔心失去巿場競爭優勢,馬上願意再降價,將於今年新一季提出討論。肌萎病友 新藥物納入給付最近「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ophy,簡稱SMA)」病友,積極爭取新藥Spinraza納入給付,估計每位病人一年882萬元,藥物共擬會議已通過收錄,但取得藥價共識,才能納入給付。健保的信念是,有「價值」的藥品與醫療行為要有合理給付,在財務可承擔下為病患爭取權益。健保署人員具醫藥專業,但未必是做生意的談判高手。病友的無奈可被了解,寄望各專科醫師站在醫療專業,考量健保資源有限,與健保署同一陣線,積極協助向藥廠爭取最優惠價格,也期盼藥商基於社會責任,關照病友。新藥推陳出新,但健保開源不易,今年支付新藥預算只有19點76億元,非常有限,在藥品未納入給付前,患者只能自費治療,以第三代肺癌標靶藥物為例,每月藥價高達20萬元,有些病友冒險購買未經核准的學名藥,例如孟加拉生產的「孟藥」,品質堪慮,令人憂心。免疫療法 僅2成癌患有反應健保署努力加快癌症新藥給付速度,103到105年上市癌症新藥86個,截至107年10月,健保已給付62個,比率為72%。健保投入不少資源救治癌症病人,去年四月也將癌症免疫療法納入給付,截至11月28日止,已有1285人用藥,但從治療效果來看,平均僅兩成多癌患對免疫療法有反應,不如預期。病友團體及學會爭取放寬癌症免疫療法給付條件,健保署將邀集癌症專家討論,如何讓該療法達到最大效益。台灣癌症基金會問卷調查,72%癌友願意參加藥品部分負擔政策,每月負擔5000元,五成願意每月負擔二萬元以上,顯示「使用者付費」或「部分負擔」已漸漸可在特定條件下討論。高價藥品 盼促成合理價格107年健保藥費1957億元,占醫療費用26.5%,表示有四分之一健保費以藥費給付給醫院。藥價有其市場現實面,個人認為,僅依賴雲端藥歷管控重複用藥,可保障用藥安全並減少慢性病藥費支出,但務實面對高貴藥品的藥價,應是健保管理重點。「藥品支出目標制(DET)」依每年總藥費作藥價調整,這總讓本土學名藥廠怨聲載道,影響原廠藥在台銷售的意願與醫界反彈。期待病友團體、醫師與健保署一同促成高價藥品的合理價格。
-
2020-01-05 癌症.其他癌症
白血病居兒童癌症首位 兒醫籲政府支持新療法
白血病又稱血癌,是兒童最常見癌症之一。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統計,白血病在兒童癌症發生率中居於首位,雖已有藥物與手術可治療,但仍有小患者不幸死亡。兒科醫師呼籲政府,能對未來新治療方式如細胞、免疫治療給予支持,來提高兒童白血病的治癒率。馬偕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任劉希哲表示,白血病約占兒童癌症中的三分之一,其中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佔八成為最常見;現行治療上多以透過化療來抗癌,治癒率於近年統計更高達91%,達國際水準,但仍希望透過如細胞、免疫療法、標靶藥物等新療法來增進治癒率、降低兒童死亡風險。由兒癌基金會所發起的台灣兒童癌症研究群(TPOG),著手統一制定多種兒童常見癌症之治療方案,成員包括所有小兒血液腫瘤科專科醫師,以便各種兒童癌症之治療、存活率、治癒率等統計更精確。今舉行顧問醫師會議,找來血腫科醫師闡述108年度兒童癌症治療成果報告,並邀請中研院院士裴正康進行專題演講。劉希哲今講述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追蹤報告,他說是白血病是白血球失去正常血液細胞應有的分化能力,而異常增生所致,並分為急性與慢性,其中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占八成為最常見。他從2013年1月至去年6月底間收案702例ALL個案中,有499例有遵循治療方案,其微量殘存疾病(MRD)合格,治療成效良好。劉希哲說,現行台灣在治療兒童白血病,以化學治療和造血幹細胞移植為主,提高根治的機會;雖目前已有成效、治癒率約91%,達國際水準,但未來一定要有新的療法,來減少小朋友治療時的副作用。如國際間目前已有新的細胞、免疫治療藥物,但要價不菲、健保尚未給付,且細胞療法尚待政府法案、法規的配合,希望政府與民間機構能給予支持,提高治癒率。
-
2019-12-19 癌症.肺癌
治療肺腺癌 國外建議免疫藥物列第一線
醫療科技改變病人的命運,免疫藥物於五年前問市,提供病人治療另一種選擇。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教學研究部主任、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柯政昌指出,過去肺腺癌第四期患者若只接受傳統化學治療,五年存活期平均3%到6%,現在單用免疫藥物,五年存活期可增加到23.2%,若搭配化療,效果更顯著。肺腺癌第四期看到療效一名年過70歲阿公,六年前罹患肺腺癌第四期,傳統化療效果不佳,兩年半前接受免疫藥物搭配口服化療藥,如今還能趴趴走享受含飴弄孫的樂趣。收治該名個案的柯政昌說,免疫藥物療法搭配化療或電療,讓癌細胞釋放出腫瘤抗原,免疫細胞就能辨識而發動攻擊,此時加上免疫療法藥物,效果會更好。這些年的治療經驗讓柯政昌感受很深,民國95年以前,他不忍看到肺癌患者因化療效果不佳而絕望,婉拒治療病人,直到標靶藥物上市,才開始投入癌症治療。他說:「看著患者病懨懨來就診,治療一年後帶著自己種的香蕉來送我,真的覺得這就是當醫師最大的成就感,新藥治療改變一個病人與家庭的命運。」健保4月開放名額從醫師心態轉變就能看見這些年治癌藥物的進步。今年4月癌症免疫療法納入健保,健保署以一年經費八億元,有條件給付八種癌別、11種適應症,開放800個名額。以非小細胞肺癌為例,為了使效果更好,患者使用前需檢測生物標記(PD-L1),必須高於50%,才能用藥。柯政昌說,實際上非小細胞癌生物標記表現高者,大概僅有兩成,多達四成是腫瘤不具特殊基因表現的野生型患者,這些患者沒有標靶藥物可用,只能接受化療,平均存活期10.7個月,但加上免疫藥物可延長到22個月,幾乎可延長一年壽命,對病人極有意義,但自費金額昂貴,大多數病人負擔不起,喪失治療機會。醫界:希望條件放寬醫界認同健保給付對病人幫忙很大,但希望經費可以擴大,條件可以放寬。柯政昌說,免疫藥物在病人體力好的時候使用效果最佳,國外已建議列為第一線治療,但台灣很多時候得在化療失敗後才能使用,影響效果。另外,他建議放寬治療三個月後的評估方式,納入病人臨床症狀表現,不是只有影像,因為腫瘤經電療會結疤,影像上看來沒有縮小,會被認為治療沒有進步,影響繼續給付,若病人喪失治療機會,十分可惜。健保署:全面檢視成果對此,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對於民眾有益的治療方法,健保署一定爭取納入給付,但健保資源有限,必須減少不必要的浪費,才能把資源用在刀口上。健保也會檢視免疫療法納入給付的成果,若提前用藥有更好的效果,可考慮提前給付,但若效果不佳,則將資源留給更需要的人。
-
2019-12-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治療/台大醫院:多晚期轉診患者 化療採雞尾酒療法
從健保署大數據分析來看,台大醫院在治療大腸癌上,除了手術,化療與標靶治療人數最多。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台大收治的大腸癌患者中,不少是大腸癌晚期、由其他醫院轉診至台大治療,所以接受化療及標靶治療人數較多。邱瀚模說,台大為醫學中心,除現有的大腸癌患者治療外,也會接受其他醫院轉診,即患者病情已經超越原醫療機構能力所能處理,就會安排轉至其他大型醫療機構接續診療。近期台大就收到不少從中、小型地區醫院轉診過來的大腸癌三、四期患者,進行後續化療與標靶治療。據他所知,晚期大腸癌患者多數集中在台大、北榮、長庚等醫學中心治療。邱瀚模說,目前治療大腸癌的化療藥物,不再使用單一化療藥物,而是混合多種藥物、以不同機制抑制及消滅癌細胞,此治癌新策略也稱作「雞尾酒療法」。在標靶藥物上,臨床上常使用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的藥物,用於第四期癌細胞轉移無法手術切除患者,使其病灶縮小、延長存活期。免疫療法因效果相對不明顯,目前並非治療首選。
-
2019-12-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該怎麼選擇大腸癌治療方式?專家用一張圖表解析
大腸癌是預後相對良好的癌症,治療效果不錯。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萬芳醫院癌症中心教授賴基銘表示,大腸直腸癌第二期且屬復發高風險的患者,以及第三期患者,均需使用輔助性化學治療。臨床上透過多種藥物組合治療,第二期與第三期患者術後,通常使用簡稱為FOLFOX的藥物組合,包含Folinic acid、Fluorouracil與Oxaliplatin等三種成分藥物,健保給付每兩周一次、共12次。遠端轉移 標靶提升治療效果第四期大腸直腸癌,癌細胞轉移至遠端器官,此時需要化療合併標靶藥物。標靶藥物讓治療反應率從三、四成提升至五、六成。在第四期的第一線治療中,不論KRAS基因有無突變,可用抑制血管新生的標靶藥物合併FOLFIRI組合,包括Folinic acid、5-FU與IrInotecan等三種成分藥物;若KRAS基因未突變,也可用抑制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標靶藥物,合併FOLFIRI或FOLFOX組合。第二線治療使用抑制血管新生的標靶藥物,合併FOLFIRI組合。第三線治療中,無論KRAS基因有無突變,可單使用多重激酶的小分子抑制劑標靶藥物,或者單使用第三代5-FU口服化療藥;若KRAS基因未突變,也可用抑制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標靶藥物,合併FOLFIRI組合。藥物反應 與患者體能有關部分患者一確診就是第四期、不曾化療,此時化療選用FOLFOX組合或FOLFIRI組合均可,同樣搭配血管新生抑制劑為第一線療法,不過健保只給付FOLFIRI與血管新生抑制劑的組合。僅有約四成晚期患者能順利讓腫瘤縮小一半以上,目前難以預測患者化療的效果。臨床觀察,男女的化療反應率沒有差異,但年長者、失能臥床者的化療反應率往往較差。研究:搭配熱療 增加療效國外研究顯示,患者同時接受化療與腫瘤熱療法(Hyperthermia),可增加化療藥物反應率。賴基銘表示,熱療法適用腫瘤在骨盆腔或後腹腔患者,由機器從體外聚焦加熱,腫瘤在攝氏43度以上開始死亡,溫度愈高,凋亡時間愈快。再者,腫瘤附近區域升溫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讓化療藥物容易被吸收,提升療效。臨床建議,腫瘤在骨盆腔與下腹腔的患者,可考慮自費在化療前後兩小時、甚至化療時使用熱療法,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增加藥物穿透性,提升療效。至於治療後復發,又可分為局部復發與遠端轉移。賴基銘表示,理論上,局部復發患者可能需要先切除轉移腫瘤,再進行局部放療;遠端轉移患者則需要進行化療。但醫界普遍認為,即使乍看無遠端轉移,很可能是尚未觀察到,仍建議化療。若先前未作過化療,FOLFOX或FOLFIRI均可選擇,若用過其中一種,應嘗試另種組合。接受免疫療法 去年僅兩位另外,對於近年倍受矚目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賴基銘表示,對大腸直腸癌患者來說,需帶有基因型「MSI-H(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才有治療效果,反應率約一成五,由於患者人數少,約占所有療法都失敗的5%至10%,臨床應用也少,根據去年度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全台僅兩名女性接受免疫治療。
-
2019-12-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三期也別放棄!開腹、腹腔鏡誰優?醫師這麼說
在大腸癌治療方面,除非發現時已是第四期,一般多以手術為首選。手術目的是切除腫瘤與鄰近的腸繫膜和淋巴結,並重建腸道的完整性。許多人問,該選擇腹腔鏡還是傳統開腹手術?達文西手臂手術可以開大腸癌嗎?醫師表示,應考量個別病情及醫師專長,成功率才有保障。零到一期 建議腹腔鏡切除病灶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台灣每年約9000多人接受大腸直腸癌相關手術,其中腹腔鏡人數連年上升,民國103年有2493人,占所有手術人數26.7%;到了107年,增加為4557人,占率為47.5%。考量部分傳統手術也能以腹腔鏡執行,但以傳統手術合併腹腔鏡檢查來申報,實際上選擇腹腔鏡手術者可能再增千餘人。數據顯示,每兩位接受手術的大腸癌患者中,就有一位選擇腹腔鏡手術。彰化基督教醫院直腸外科主任張譽耀指出,透過腹腔鏡切除大腸腫瘤,幾乎已是大腸癌標準治療方式。林口長庚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游正府表示,針對零期原位癌及第一期患者,腫瘤尚未穿透肌肉層,一般建議以腹腔鏡直接切除病灶。微創開不乾淨?研究指無此疑慮游正府表示,傳統手術有15到20公分的傷口,腹腔鏡將鏡頭與器械穿入患者體內,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傷口小、疼痛減少。長庚經驗顯示,患者術後隔日便能下床,住院天數比傳統手術患者少一至三天,可盡速回歸正常生活。臨床研究也支持,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能達到同樣效果,沒有「微創手術開不乾淨」的疑慮。游正府表示,相較於鄰近的日韓等國,台灣腹腔鏡手術執行數量仍有進步空間,但並非建議所有的大腸直腸癌手術都應以腹腔鏡執行。二到三期 是否開腹須評估他說,大腸癌第二期以上,惡性腫瘤已穿越腸壁、侵犯肌肉層,第三期則擴散至局部淋巴結,此時腫瘤型態更顯複雜,手術難度也高,究竟該選擇腹腔鏡或傳統開腹手術,應由主治醫師評估患者病情為原則,醫病雙方經討論達成共識。若腫瘤位置在直腸,且侵犯穿透肌肉層、進入周邊組織,或有一至三顆區域淋巴轉移,一般建議術前先進行化療與放射線同步治療。游正府解釋,直腸位於骨盆腔,手術時空間較侷限,若能先化療與放療縮小腫瘤,患者保留肛門機率較高,局部復發率也降低。四期患者 化療與標靶並行第四期患者的腫瘤細胞已轉移至遠端器官,不是手術可單一處理,此時建議進行雙化學藥物合併標靶藥物治療,約有一成五患者能存活五年以上,甚至長期存活。部分第四期患者腫瘤轉移至肝臟,若轉移部位能接受手術,此時未必需要合併標靶藥物治療。至於手術切除範圍,張譽耀指出,依腫瘤位置而有所不同。若腫瘤在盲腸、升結腸等,進行右側大腸切除術;若腫瘤位於左側橫結腸、降結腸等,則進行左側大腸切除術,原則上是將腫瘤及淋巴結等廓清切除後,再將腸道接合在一起。暫時性腸造口 防排泄物滲漏張譽耀指出,大腸癌手術切除腫瘤後,必須重新接合腸道,若患者營養不良或傷口難癒合,便可能影響腸道接合,此時就可能造成「滲漏」,這也是大腸癌手術最常見的合併症。張譽耀說,每次術前說明時,「滲漏」是他一定會向患者及家屬解釋的部分,一旦「滲漏」,腸道裡的排泄物流入腹腔,將汙染造成腹膜炎。此時便需要做一個暫時性腸造口,在腹部開口,讓排泄物直接排出,避免汙染腹腔。游正府表示,臨床九成五以上裝置腸造口的患者,術後三個月可順利將腸道重新接合、恢復肛門排便。僅少數直腸癌患者因腫瘤位置非常靠近肛門括約肌,或因術前化放療導致肛門肌肉組織纖維化,影響腸道接口癒合能力,才需裝置永久性腸造口。別放棄治療大腸癌預後良好 三期存活率仍高大腸癌是預後相對良好的癌症,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民國70年代,七成大腸癌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僅三成早期,近年篩檢普及,現在已反轉成約七成患者是早期,三成多是晚期。大腸癌治癒率高,除了第四期,其他期別的五年存活率都相當高,零到一期高達九成,第二、三期也有八成與六成五。
-
2019-12-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腫瘤最可能發生在這位置!醫師教你怎麼選醫院
全台醫療院所於107年進行大腸癌相關手術量達9901件,以台北榮總663件最多,林口長庚594件次之,第三至第十名分別是高雄長庚464件、中國附醫440件、台大醫院422件、彰基醫院326件、台北馬偕310件、台中榮總580件、成大醫院253件及嘉基醫院217件。主治醫師多 因而衝高手術量大腸直腸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指出,大腸癌相關手術量與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人數有關,醫師人數多,手術件數自然比其他醫院多。例如,過去一直以林口長庚醫院手術量最高,原因是林口長庚創院之初,不同於其他醫院將大腸癌手術依附於一般外科下,直接設立大腸直腸外科。梁金銅觀察,林口長庚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約12名,多年蟬聯單一機構全國之最。但近年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人數也增加,可能因此手術量後來居上。彰基與嘉基 排行進入前十名值得一提的是,過去大腸癌手術量多的前五名醫學中心,近年手術量有減少趨勢,近半數手術不是在醫學中心執行。這代表區域與地區醫院對大腸癌照顧有一定實力,例如彰化基督教醫院與嘉義基督教醫院的手術量,進入前十名。梁金銅研判,各醫院將大腸直腸外科從一般外科獨立後,培訓醫師做出口碑,證明中型醫院也能執行大腸癌手術,消弭民眾對大醫院、名醫的迷思。另一個原因可能是,約15%的大腸癌發現時已造成腸阻塞或大出血,必須緊急手術,民眾於是就近選擇離家近的醫院。腹腔鏡件數 應比實際申報多 至於手術方式,107年大腸癌手術健保申報件數中,以腹腔鏡手術申報數4596件最多,占所有手術46.4%;其次為傳統手術4126件,占41.7%;傳統手術合併腹腔鏡檢查申報數最少,一年僅占11.9%,共1179件。另外,上述統計不含達文西手臂手術申報件數。由於有愈來愈多的傳統手術也能以腹腔鏡執行,但以傳統手術合併腹腔鏡檢查來申報,因此實際上選擇腹腔鏡手術的人數應該更多,估計再增千餘人。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附醫副院長王照元表示,在美國,腹腔鏡及達文西手術占所有大腸癌手術三至五成,微創傷口小、出血小、合併症低且復原快。梁金銅也說,透過腹腔鏡3D影像設備,比傳統手術用肉眼看得更清楚,約15年前,腹腔鏡手術已是大腸癌手術黃金準則。晚期患者 多集中台大治療在大腸癌治療中,除手術切除腫瘤外,化學治療及標靶藥物治療也是重要一環。107年全台醫院使用化療及標靶第一線、第二線治療大腸癌,人數最多醫院排名,以台大醫院1086人最多、第二名為1076人的林口長庚,第三名至第五名則分別為中國附醫、中榮及北榮,人數介於800至600人。梁金銅認為,台大醫院經常收治最晚期、最複雜癌症類型,部分患者無法接受手術,但癌症藥物發展進步,還是有接受治療的機會。過去研究發現,台大醫院治療的第四期患者存活時間較久,可能也因此讓台大使用化療及標靶藥物治療人數高於其他醫院。大腸直腸癌 腫瘤可能發生位置大腸直腸是消化道的末端,廣義的大腸包括結腸和末端的直腸。結腸依次又分段為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等。大腸直腸癌腫瘤位置分布中,直腸及直腸與結腸交接處約占40%,乙狀結腸約占30%,其餘則常見降結腸等部位。腫瘤越往結腸裡面部位,症狀越不明顯,使患者發現大腸癌時,多已晚期。升結腸及盲腸腔徑大,癌瘤多為突出膨大或菜花狀,且糞便多為流體狀,其癌瘤常生長到很大,才因缺鐵性貧血、腹部脹氣、腹痛、體重減輕等症狀被發現。乙狀結腸、降結腸的腔管較細,尤其乙狀結腸為腸道最細部位,糞便至此較為成形,此處腫瘤常為浸潤緊縮型,易引起腸阻塞。直腸癌因接近肛門,較早就有明顯症狀,如血便、大便變細如筆狀、解便解不乾淨、習性改變如排便次數多等。人工肛門患者增 多為暫時性造口腸造口也是大腸癌患者可能的治療選擇之一,腸造口又稱「人工肛門」,是常使患者聞之色變的名詞。近日發現直腸癌復發的藝人余天二女兒余苑綺,傳出拒做人工肛門;因大腸癌離世的藝人豬哥亮生前也曾因擔憂人工肛門,一度拒絕治療。但比較105年至107年大腸癌腸造口手術人數,有增加趨勢,從2325人略升至2633人,但梁金銅和王照元都認為,數據上升與暫時性造口數增加有關。王照元說,隨著醫療進步,切除低位腸癌幾乎可保住肛門,但為避免腸道傷口汙染,仍須暫時接受保護性腸造口。一般約三個月,待腸道傷口癒合,恢復肛門排便後,即使可移除腸造口。王照元坦言,近年接受永久性造口幾乎是過去的一半,希望民眾勿因擔心造口,拖延治療。
-
2019-12-12 癌症.大腸直腸癌
不光靠手術和化療「營養」也是戰勝大腸癌關鍵因素
台灣每年新增超過15,000名大腸直腸癌的患者,是不容忽視的疾病。高雄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教授陳鴻華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與遺傳、環境以及飲食習習相關,國人喜好油炸、燒烤類食物,增加罹患腸癌的風險,這也是大腸直腸癌蟬聯11年癌症榜首的原因。目前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等,治療成效不錯。治療大腸直腸癌最有效的方式是手術,第一期治癒的機會幾乎到90%,第二期有70%~80%,第三期也將近50%~60%以上,即使到了第四期,如果還是能夠開刀的話,五年的存活率還有40%,這幾年最大的改變就是轉移腫瘤的切除,很積極,除了標靶治療和化學治療以外,就是只要有轉移的地方,能夠切除就能夠治療,所以千萬不要放棄機會。 治療大腸直腸癌時,依治療方式不同會有不一樣的副作用,以放射線治療來說,也就是俗稱的電療,可能讓周遭器官受影響,引起發炎。在治療大腸直腸癌時,放射線治療若影響到小腸,造成拉肚子、噁心、嘔吐、小腸發炎;若影響到膀胱,則會帶來放射性膀胱炎,造成血尿。在接受化學治療時,使用的藥物不同,反應也不太相同。一般來說最常見的副作用是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疲倦,有些藥物則會容易造成掉髮,有些則會讓人四肢末端感覺異常、手腳發痲,碰到冰會像被電到,定位感不佳、變得較笨拙等問題。 接受標靶治療時,若使用抗表皮因子生長藥物,會影響表皮生長,因此病人容易長痘痘、甲溝炎。若用抗血管生長因子的標靶藥物,則可能造成病患高血壓、蛋白尿、甚至導致腸穿孔等問題,因此曾有出血、中風病史的患者就不適合使用這類型的藥物。陳鴻華醫師表示:「接受治療時,有些副作用是無可避免的,例如化療後有些人會掉髮,但只要之後不使用藥物後,頭髮就會再長出來,所以別太擔心。如果用藥後噁心嘔吐的情形嚴重,現在也有效果不錯的止吐劑,能減輕病人的不適。至於用藥後產生的高血壓,也需要用藥去控制、預防高血壓的併發症。」營養支持改善體力,提升生活品質陳鴻華醫師說道,癌症治療期間,營養支持的目的在於避免患者體重下降、減輕化療所產生的副作用、提高對治療所引起副作用的耐受力,並降低感染的機率、以及修補因治療對於身體組織造成的損害。營養支持可以分成幾個層次。如果在癌症治療時,患者吃得下、胃口還可以,就要多吃富含蛋白質、熱量的食物。病患能吃就很重要,只要吃得夠,不一定需要補充其他營養品。若怕營養不夠,現在市面上營養品非常多樣化,各自有強調的特性,像是魚油多一點、蛋白多一點,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比較、選擇。由口進食是最好的情況。第二種情況是病人的腸胃道暢通但實在吃不下,不得已的狀況下可以考慮用鼻胃管、腸管灌食,但若能由自己進食,讓腸胃道吸收營養還是較理想的狀態。第三種狀況是患者腸子吸收不良、腸子沾黏、阻塞,必要時就得從靜脈給與營養。 營養支持對於癌友來說相當重要。「好的營養支持,不僅可延長壽命,還能改善生活品質,」陳鴻華醫師指出,「能吃的感覺對病人來說非常重要,我們照顧過許多患者,有人在狀況不好時最後的願望是想喝點熱湯,感受熟悉的味道。」有研究報告指出,對於癌症末期的病人,若加上營養支持,就可以讓病患多活兩個月。營養支持可讓癌友較有體力,改善生活品質,不需要整天躺在床上,可以起來活動,甚至到外面社交,而這些都要有足夠營養才能做得到,如果沒有體力根本無法達成。迎戰大腸癌 營養充足很重要!陳鴻華醫師指出,能夠進食最重要。飲食中要盡量達到足夠的蛋白質攝取量。蛋白質對於所有的組織修補都需要,患者接受手術前,醫師都會先檢測病患體內的蛋白質含量,若數值降很低,表示癌友營養不良,蛋白質都被消耗掉了,組織修復能力一定不好。同樣的道理,蛋白質低的患者對化療的耐受性一定比較差。也就是說,當體內蛋白質足夠,才有夠本錢接受各種治療。陳鴻華醫師強調,營養支持基本上一定要有高蛋白。蛋白質會被消化分解為人體需要的胺基酸,然後被細胞吸收,並將胺基酸組成各種蛋白質。此外,人體內含量最多的游離胺基酸是麩醯胺酸,存在肌肉、肝臟、與腸道各處,可是相對來講消耗也快,需要的時候可以補充。目前台灣醫學研究團隊也有人體臨床實驗研究探討「小分子褐藻醣膠」與免疫、發炎或癌症藥物的關聯,作為癌症治療在營養方面的支持,目前持續有多項相關臨床實驗進行。此外, 2019年的一篇文獻中,小分子褐藻醣膠與一般萃取出大分子結構的褐藻醣膠相比,有較好的吸收率。癌症患者應盡早規劃營養照顧計劃,積極補充營養是抗癌的關鍵;在癌症患者中有高達40%的患者是死於營養不良而非癌症本身,因此營養治療佔相當重要角色,多數研究都指出,在腫瘤治療期間,適當及足夠的營養決定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手術是否成功的最重要關鍵。 如何預防大腸直腸癌?陳鴻華醫師提醒道,要百分之百預防大腸直腸癌其實很困難,即使是同樣一家人,遺傳因素相同、生活環境也相同,依舊是有的人得病,有的人就不會。然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從日常生活、飲食中遠離一些導致癌症的因素。像是我們該盡量減少紅肉、加工肉品(例如香腸、肉鬆、熱狗等)。飲食選擇,還是天然的最好。務必遠離有害物質,絕對要戒菸,飲酒不過量。大家可能會以為檳榔只和口腔癌有關,其實吃檳榔也會傷害到腸胃道,食道癌、胃癌、大腸癌的機會也比一般人高,最好還是要遠離這些有害物質。空氣汙染也是致病原因。除了遠離有害物質、選擇天然食物之外,也得定期做篩檢。50歲以上的族群可先做糞便潛血反應,如果糞便潛血反應為陽性,就要做大腸鏡檢查。陳鴻華醫師提到,「大腸鏡是最有效的檢查方式。」藉由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癌症。陳鴻華醫師呼籲民眾,為了愛你的家人,從今天開始改變生活、注重健康、關切自己的身體狀況,發現疾病後,也絕對不要放棄治療,讓我們都能健康“腸腸”久久,遠離腸癌威脅,戰勝癌症,打造「腸」久人生。原文:營養照顧好,迎戰大腸癌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外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19-12-11 癌症.抗癌新知
癌友救命稻草 參與新藥試驗必問7個問題
在許多癌症患者眼中,新藥的臨床試驗可謂一線生機,但救命稻草的背後同時暗藏風險,食藥署呼籲患者參與試驗前,務必了解7大問題,包括試驗目的、優劣等,才能確保自己權益。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今天舉辦記者會宣導臨床試驗受試者權益,食藥署藥品組科長張連成表示,研發新藥的過程中,臨床試驗是必要的一環,而新藥試驗之所以為「試驗」,自然是暗藏未知風險,但試驗團隊也不能將患者當成白老鼠,必須遵守醫療法及藥品優良臨床試驗準則等規定,向食藥署提出申請,評估各臨床試驗計畫書及報告後,才能開始收案。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吳明美表示,新藥試驗又分為3期,第1期是確認藥品安全性,第2期確認使用劑量,第3期確認是否有效,一般而言,新藥必須通過3期試驗後才能上市,但若是有緊急醫療需求的救命藥,如癌症用藥,則有機會在2期完成後就先上市,再補做3期臨床試驗。吳明美說,通常第1、2期風險最高,收案較困難,到了第3期不論安全性、劑量都已試驗過關,收案速度最快。根據食藥署統計,去年全台共有331件新的臨床試驗申請案,以癌症治療、感染性疾病以及內分泌、腸胃、骨骼肌肉疾病居多,且多達75%屬於國際同步執行的試驗。新藥試驗不僅替藥廠測試藥物的效果,對於無藥可醫的癌症患者也是一線生機。吳明美坦言,她的父親就是新藥試驗的受益者之一。吳明美說,她的父親10年前罹患大腸癌第3期,由於符合新藥試驗條件,在醫師建議下加入新藥試驗,此後並未再復發;2年半前父親又確診肺癌第4期,經基因檢測發現沒有任何突變,沒有標靶藥物可用,只好回到傳統化療。然而,化療副作用相當痛苦,很多癌友因為忍受不了化療副作用而放棄治療,即便撐下去,藥物也有它的極限。吳明美說,不得已之下只好改用自費藥物,2年來花費多達新台幣200萬元,但一陣子後又出現抗藥性,面臨無藥可用窘境,唯有免疫療法一途,但一年300萬元藥費根本無力負擔。吳明美表示,所幸最後找到有父親可用的癌症免疫治療臨床試驗,腫瘤成功獲得控制,她也以此鼓勵癌友千萬別放棄治療,只要能撐下去,就有機會等到新的治療方式問世,也可至「台灣藥物臨床試驗資訊網」(http://www1.cde.org.tw/ct_taiwan/)查詢有無適合的試驗,並諮詢醫師意見。新藥試驗雖有機會力抗病魔,但吳明美提醒,有意願參與臨床試驗的民眾務必先了解7個問題,包括臨床試驗的目的是什麼、臨床試驗過程將發生什麼事、可能發生什麼不良反應、受試者的身體狀況是否可參加臨床試驗、臨床試驗對受試者的益處及預期效果、參加臨床試驗是否需花錢、不參加試驗是否有其他治療方法。台北長庚醫院院長謝燦堂也提醒,由於新藥試驗通常有盲性對照組的設計,了解藥物是否真的有用,因此受試者當中可能有一半或2/3患者實際用到新藥,但也有其餘患者用的只是安慰劑,並不是參與試驗就一定能用到新藥。
-
2019-12-05 癌症.乳癌
爭取生機 乳癌標靶藥物擴大給付
乳癌高居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每年新增1.5萬名乳癌患者,而天價般的標靶治療讓病患看得到吃不到,中央健保署今年陸續通過Pertuzumab、CDK4/6抑制劑的標靶藥物,預計將給付3287針Pertuzumab,以及約500名乳癌轉移患者使用CDK4/6,符合給付條件患者,可與醫師討論是否適用,以爭取一線生機。中央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黃兆杰指出,Pertuzumab與trastuzumab及docetaxel併用於治療轉移後未曾以抗HER2或化學療法治療之HER2過度表現(IHC3+或FISH+)轉移性乳癌病患。該藥須經事前審查核准後使用,核准後每18周要審查並再次申請,每位病人最多給付18個月,若疾病持續惡化就不應繼續申請。初步估計,預計一年使用量將有3287針。黃兆杰說,CDK4/6抑制劑限用於與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併用,做為停經後乳癌婦女發生遠端轉移後之第一線內分泌治療,須完全符合以下條件:荷爾蒙接受體為強陽性:ER或PR>30%、HER-2檢測為陰性、經完整疾病評估後未出現器官轉移危急症狀。經事前審查核准後使用,核准後每24周須再次申請,每位病人至多給付24個月,若疾病惡化即不得再申請。黃兆杰指出,預計第一年將有450名到650名病患受惠。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指出,乳癌可分為管腔A型、管腔B型、三陰性、HER2過度表現等,個人化的化療應運而生。如何直接阻斷腫瘤細胞的生長,而不傷及正常細胞,是治療新趨勢,這就是「標靶治療」。由於標靶治療藥物昂貴,癌友期盼健保大傘能擴及更多新藥,並加快引進新藥速度,以CDK4/6而言,健保署估算一年將支出3.2億元到4.6億元,平均一年一人藥費大約71萬元,健保署今年一舉給付Pertuzumab與兩種CDK4/6,食藥署也通過impassion130藥證,提供晚期三陰性乳癌治療新選擇。黃兆杰指出,為了給癌症病人新藥治療機會,透過「新藥給付管理協議(MEA)」,由藥廠分攤財務風險。如果新藥讓病人活得更好、更久,健保給予合理給付;倘若癌友使用新藥後存活期並未明顯優於傳統藥物,就不繼續給付,以兼顧保護病患與健保財務平衡。
-
2019-12-02 癌症.肝癌
晚期肝癌治療近11年突破 台灣主持研究震撼國際
日前在新加坡舉行的「歐洲腫瘤醫學會2019年會」,一場關於晚期肝癌最新療法的研究發表,場內座無虛席,聽眾爆滿到場外,連演講者自己都進不去。如此轟動是因爲講者將發表的成果,為近11年來首度發現有兩個藥合併用,成效可以大勝標準治療的標靶藥。這位差點擠不進演講會場的全球研究總主持人,正是11年前發表傳統療法標靶藥物的同一人,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癌醫中心醫院院長鄭安理。這歷史性的一刻,代表台灣不僅是肝炎防治全球先鋒,在肝癌的治療上,也站穩了改寫國際治療準則的關鍵地位。鄭安理所主持的這個第三期臨床試驗,共收案501名病灶無法切除的肝癌患者,部分人第一線單獨使用標準療法的標靶藥(sorafenib),部分人第一線合併使用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atezolizumab)加上抗血管新生標靶藥(bevacizumab)。兩組進行長期追蹤比較發現,合併治療成效顯著較佳。標準療法存活期中位數是13.2個月,合併治療患者至今還有健在者,可說中位數存活期還看不到盡頭。副作用方面,接受合併療法的患者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的比例僅5%,比標準療法還要低1%,研究顯示合併療法不但能延長生命,還能延緩疾病惡化對生活品質的影響。目前抗癌藥物研究全球動員、競爭激烈,針對晚期肝癌就有六種藥物組合試驗中,明、後年將陸續發表。鄭安理表示,標準療法的標靶藥問世後,11年來只有兩種標靶藥被證實可以單獨用於第一線,許多人嘗試挑戰,卻不曾有新藥或新療法成功贏過傳統標靶藥。這次是免疫治療藥物首度跳戰用於晚期肝癌第一線的合併治療,而且挑戰成功。鄭安理表示,相較於其他組合藥,這次發表的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加上抗血管新生標靶藥,具有價格優勢,此抗血管新生標靶藥是20年前的老藥,專利快到期了,即將有生物相似藥問世,因此是目前價格最便宜的組合。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則正在等待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核准,上市後可望改寫國際肝癌治療指引。鄭安理說,台灣有宋瑞樓、陳定信等傲視國際的肝病研究權威,他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心情,努力將研究典範延續於肝癌治療的研究。新藥在10年、20年後都會降價,但現在不做研究,未來選擇就少了,所以研究腳步不能停。他預期隨著肝癌治療進步、B肝帶原率下降、C肝根治,肝癌在30年後可望逐漸從「國病」退位。
-
2019-11-28 癌症.肺癌
咳嗽逾月別當小感冒 家庭主婦不菸不酒也罹癌
57歲的家庭主婦林女士平時生活規律,不菸不酒,時不時會出現咳嗽長達1個月的狀況,但她始終認為是小感冒不以為意,去年做健檢時意外發現肺部有陰影,確診肺癌第二期。林女士今天在新光醫院舉辦的聖誕節點燈活動中分享抗癌心路歷程,她說,以往雖然經常咳嗽,但她總是當作小感冒來治療,殊不知竟可能是肺癌警訊,所幸在腫瘤才2公分就發現,治療期間除了配合醫療團隊乖乖治療,也努力調適心情,希望樂觀面對。她坦言,治療期間口腔、腸胃都非常不舒服,食慾也大受影響,因此她盡可能找朋友一起爬山、運動,找尋讓自己快樂的方法來舒緩身體不適,也更懂得保護自己,避免油煙、空汙暴露,如今恢復相當良好。新光醫院副院長、胸腔內科醫師高尚志接受媒體聯訪表示,癌症已經連續37年蟬聯10大死因首位,其中又以肺癌高居死亡率之首;他解釋,肺癌因初期症狀不明顯,且胸部有肋骨、心臟、大血管、肺臟、肝臟等器官容易遮住病灶,等到患者出現症狀並確診時,往往已是晚期,只能靠化療、標靶藥物控制病情。高尚志說,傳統肺癌檢查大多以胸部X光作為篩檢工具,很難發現直徑1公分以下的小結節,但「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可偵測到小於0.3公分的肺部病灶,成為肺癌篩檢一大利器。根據統計,2007年6月至2019年10月院內共有3萬8105人進行LDCT,其中有345人確診肺癌,偵測率為0.9%,等於每千人中就有9人因此找出肺癌,其中有8成是第1期的早期,可望及早以胸腔鏡切除,不僅傷口小,治癒率也很高。高尚志指出,根據臨床統計,肺癌患者男性中有4成不抽煙、女性則有9成以上不抽菸,其危險因子可能是日常生活中的油煙、拜拜燒香、空氣汙染等,建議40歲以上老菸槍或50歲以上的一般民眾,至少應做一次LDCT檢查。他強調,尤其是三等親內有肺癌家族病史者、有肺部慢性疾病、曾罹患肺結核或慢性肺部發炎、住在工廠附近等都是肺癌高危險群,務必提高警覺。聖誕節腳步近,新光醫院創院以來每年都會在大廳進行聖誕節裝置藝術點燈儀式,今年特別加入「你的幸福集氣‧我的抗癌勇氣」聖誕節癌症病友關懷活動。新光醫院社會服務室課長朱健豪表示,台灣人不習慣把對親友的關心掛在嘴邊,因此特別設計集氣小卡活動,邀請前來探病的親友將對癌友的祝福、關心寫在集氣小卡上,院方將代為轉送至病房,鼓勵癌友對抗病魔。
共
1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