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4 癌症.肝癌
搜尋
標靶藥物
共找到
494
筆 文章
-
-
2020-09-03 癌症.大腸直腸癌
男子肚子悶痛一驗竟是肝腫瘤 禍首是9年前腸癌轉移
一名60歲男子因為肚子痛到腸胃科門診就醫,醫師以腹部腹部超音波,發現肝臟有好幾處黑影,因為他害怕開刀,經醫師評估與討論後,安排肝臟穿刺切片檢查,證實男子的肝臟腫瘤竟是九年前罹患的大腸癌所轉移復發。南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陳筠方指出,患者9年前罹患大腸癌第二期,當時在醫學中心手術,便沒有再回診追蹤。直到這次腹痛就醫,安排檢查發現肝臟冒出腫瘤。大腸癌容易轉移至肝臟,但沒有確診就不能排除是肝癌的可能性。陳筠方表示,癌症轉移至肝臟,與肝癌的治療方法不一樣。透過肝穿刺檢查後,確診患者的肝腫瘤是大腸癌的癌細胞所擴散侵犯導致。當確認癌細胞來自大腸後,醫師便可針對大腸癌,擬定個別治療計畫,而患者目前正接受標靶治療。肝膽腸胃科醫師賴馨吾說,當血液及影像檢查接無法確診時,就會考慮安排肝臟穿刺切片來確認病因、腫瘤性質或疾病之嚴重程度。肝臟穿刺切片是使用組織穿刺針,透過超音波進行定位後,從腹部取出一點肝臟組織檢查。肝臟穿刺切片檢查的傷口極小,不會有特別不適的感覺,隔日就能出院,患者可無需透過開刀即可進一步了解病情,幫助醫師診斷,並能夠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癌症早期發現,大部分的患者能獲得有效控制,甚至治癒。但部分患者即便手術切除腫瘤,癌細胞仍會轉移至其他部位。陳筠方提醒罹癌患者在確診後,仍應接受標準化療、標靶藥物治療,以控制病情。
-
2020-08-26 癌症.肺癌
婦人右肩不自覺抽動 檢查竟是肺腺癌轉移造成
宜蘭59歲梁姓婦人沒有抽菸習慣,最近因為右肩經常不自覺抽動所以去看醫生,經醫師安排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腦內有疑似轉移的腫瘤,再進一步安排檢查後,竟發現為肺腺癌第四期,且身體已經有多處癌細胞轉移。這位婦人在羅東博愛醫院就醫檢查,根據胸腔內科主任林偉群表示,肺腺癌臨床表現症狀包含咳嗽、喘、咳血、肋膜腔積水等,但在梁婦身上卻都沒有發現;雖然婦人是因神經相關症狀就醫,其實她就診當下,右肩抽動的症狀並未發作,因症狀較不典型,一開始很難直接聯想到與肺癌有關。揪出婦人癌病的林俊良醫師解釋,右肩抽動症狀肇因於肺部腫瘤轉移至腦部的頂葉,該區域負責各種感覺訊息之外也掌管動作,因此才造成梁婦產生右肩抽動的症狀。肺癌可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約佔肺癌比例12%至15%,特性是生長與擴散速度皆快,預後較差;非小細胞肺癌則長得慢、擴散速度也較慢,約佔肺癌比例85%。肺腺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是台灣肺癌病人中,罹患比例最高的肺癌類別;但幸運的是,肺腺癌目前可透過服用標靶藥物,治療效果良好。以梁婦來說,雖已肺腺癌第四期,癌細胞也已侵犯至腦部及骨頭,但因其癌細胞具有EGFR突變的特性(即標靶藥物對某些已知的肺腺癌突變基因特別有效),藉由服用標靶藥物與接受局部放射線治療,標靶藥物的研發已經使肺腺癌逐漸變成一種慢性病,好好治療的話,不必太悲觀。林偉群提醒,肺癌初期沒有明顯症狀,一旦有症狀,經常都已接近晚期。胸部X光檢查是最基礎健檢項目,但小於1公分的肺癌病灶很難透過X光檢查發現。目前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被認為是最容易發現早期肺癌病灶的檢查,建議吸菸族群與有肺癌家族史等的高風險族群,除可考慮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外,更要戒菸,並減少暴露在二手菸、三手菸的環境中,確保健康。
-
2020-08-26 科別.一般外科
惡性腫瘤有解!台大雲林分院引進新療法
惡性腫瘤奪走許多國人的性命,更是台灣去年十大死因之首,讓人「避之唯恐不及」,其中肺臟是腫瘤最常轉移的部位,儘管有開刀、化學治療及標靶藥物等多種治療方式,但過程中肺部腫瘤仍可能會不斷變大,難以根治。台大雲林分院引進胸腔鏡手術「冷凍多針微針治療」,可有效控制腫瘤,且病患術後恢復良好,併發症產生的機率也降低。台大雲林分院外科部暨胸腔醫學中心主任黃培銘表示,根除性切除腫瘤是最能讓病患延長生命的治療方式,但卻不是人人都適用,能接受外科手術切除的病患仍在少數,如腫瘤位置不理想、肺功能不足、年紀太大的病患,往往只能接受化學治療或標靶藥物治療,不過腫瘤仍在,也很有可能變大。胸腔醫學中心醫師團隊日前順利完成深部轉移性腎細胞癌病患的治療手術,該名病患腫瘤接近血管,且位在困難切除的位置,但藉由胸腔鏡手術下的冷凍多針微針治療,成功達成腫瘤消融控制。黃培銘表示,胸腔鏡輔助操作冷凍微針治療,經由快速降溫到零下-180℃,使腫瘤組織形成冰球,再迅速升溫至50℃讓冰球破裂,達到腫瘤崩解效果,也可讓腫瘤血管結凍栓塞,使腫瘤因缺血而壞死;急速冷凍下除能阻斷痛覺神經傳導,也能減少治療中的疼痛感及併發症產生,延長患者存活機率。
-
2020-08-20 醫療.自體免疫
乾癬性關節炎早期有3大警訊! 亂吃補恐加重病情惡化
乾癬不只皮膚有狀況 3成患者發展成乾癬性關節炎手指、手腕關節腫脹,皮膚紅腫、脫屑,當心這不是普通的關節炎,而是乾癬性關節炎。乾癬除了紅色斑塊、皮屑脫落的皮膚症狀外,還會合併其他部位的共病,根據統計,約有3成患者會發展出乾癬性關節炎。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蔡秉翰主任指出,乾癬性關節炎是一個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除了手部會受到關節炎影響外,也容易在周邊出現小關節病變、不對稱關節病變、遠端關節病變,甚至可能侵犯到脊椎,症狀表現相當多樣化。 免疫不正常活化 吃補恐加重病情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乾癬是因為壓力、環境等因素刺激,造成免疫系統不正常活化所致,許多患者一聽是免疫出問題,就想透過保健品或食補增強免疫力,不過小心吃補反而使病情更加嚴重。蔡秉翰主任表示,這類患者屬於免疫系統失調,並非缺乏免疫力,若是服用補品或保健食品,反而會刺激免疫系統,導致病情惡化,所以一般不建議患者額外補充保健食品或者食補,維持正常、均衡、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才是避免疾病惡化的關鍵。 避免關節變形 生物製劑精準阻斷發炎訊號乾癬性關節炎患者若沒有接受妥善治療,關節有高風險發生無法復原的變形。除了透過物理治療及照光治療等非藥物治療改善症狀,第一線用藥會選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減少發炎腫痛,通常還會搭配疾病修飾藥物合併治療,療效不理想的患者,經醫師評估後,可以選擇生物製劑或小分子標靶藥物治療。蔡秉翰主任進一步說明,生物製劑可以精準鎖定發炎因子,阻斷發炎訊號,不僅可以改善皮膚症狀,也有助於延緩關節破壞,減少關節變形的風險。乾癬性關節炎早期有警訊 熟記336法則及早治療提醒乾癬患者留意早期症狀,熟記336防禦法則:頭皮、指甲、私密皺褶處3處是否有皮膚病變;以及關節出現僵、腫、痛等3大警訊;一定要把握6個月乾癬性關節炎黃金治療。此外,患者也應注意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不隨意吃補或保健食品,多與醫師溝通,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都有助於改善病情,恢復良好的生活品質。(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僅傷關節! 細數6大恐怖併發症 連滑手機都困難! 乾癬性關節炎5病徵別小看
-
2020-08-20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治療中途改藥好嗎? 醫師這麼建議
近年不少原廠生物製劑過了專利保護期,相關生物相似藥陸續上市,健保也已納入乳癌治療給付。不過,生物製劑屬於癌友救命藥,要上市需要臨床研究證實其與原廠生物製劑在安全性及療效上是一致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葉士芃指出,生物製劑屬於單株抗體,為一種立體結構的蛋白質,相當複雜,製作嚴謹,需以細胞、酵母菌來培養抗體,還需找到癌細胞的接受體,兩者結合後,毒殺癌細胞。原廠生物製劑在上市之前,歷經三階段嚴格測試,第一階段為檢測毒性及安全性,第二階段為測試固定劑量的優劣,第三則是比較使用舊藥以及生物製劑兩組患者的療效,以證實其臨床價值。相較之下,生物相似藥研發過程短,只要臨床試驗顯示生物相似藥的治療效果及安全性與原廠生物製劑相似,就可核准上市。由於製造成本較低,生物相似藥的費用也較便宜,在歐美及日本等國家,生物相似藥的藥費約為原廠生物製劑的六成,有助於減輕政府與醫療院所財務負擔。在國外有越來越多醫院改而採購生物相似藥。葉士芃說,經過美國FDA及歐盟EMA核准上市的生物相似藥,其療效與安全性都是可以接受的;我國的食藥署對於生物相似藥也設下嚴格規範,通過審查,始核發藥症。因此,若癌友從來沒有用過單株抗體標靶藥物,當然可以從中擇一,不管是原廠生物製劑或生物相似藥。但對正在使用原廠生物製劑治療且無併發重大副作用的癌友來說,如果中途改用別種生物相似藥,可能就必須承受一定的風險,因為再相似的蛋白質結構,也可能引起不同的抗體抗原反應,且大部分的生物相似藥並沒有進行所謂「可交換性」臨床試驗(interchangeable trial, or switching trial)。 葉士芃建議,治療中途最好不要換藥。癌友如遇到換藥時,務必注意換藥過程中的身體變化,是否有過敏反應,相關指數是否出現起伏,如果出現異狀,應立即告知醫師,才能確保醫療權益。
-
2020-08-1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如何計算生命的代價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藥研發帶來的希望與經濟負擔」,這是目前的醫療科技尤其是癌症治療所面臨的重大挑戰。醫師的本能就是希望竭盡所能救人救命,但另一方面也需要考量病人與家庭的經濟負擔,蔡哲雄教授以「如何計算生命的代價」提出他的看法與問題,我們很榮幸邀請到兩位專家回應:長期參與健保新藥審議作業的健保署藥品專家諮詢會議陳昭姿召集人說明國內健保制度在這方面的做法,以及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癌症專家胡涵婷醫師發表她由國外的經驗提出對國內的建言。希望這些資料可以幫忙國內醫病雙方更了解健保制度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保護國人的健康,同時也可以給政府應該朝向哪方向更上一層樓的建議。「醫病平台」期盼本週的文章能激發更多的討論,而最後可以為政府找出更好的建議。近年來醫療科技的進步 尤其在分子醫學研究在近幾年有很多的突破及了解。也因此對治療癌症的新藥品尤其是在標靶療法更是突發猛進。但是其産品發展過程的困難所架髙的成本及使用的人數及用量,影響產品的成本。也因此造成使用這類藥物的治療須付出很昂貴的醫療費用。當然療效好的病人在生活品質上有所改善,也可以「延續」一段的生命。在目前的經驗中,也沒有正確的公式可以作預測。同時對能夠恢復多少有「正常(productive life)」也很難在醫病雙方有所共識。這種療程的經濟成本及效益如何評估,因為沒有客觀的資料來作參考,所以很難有共識。目前台灣的健保給付的項目有些規範。目前是依據一些專家學者分析及建議來作決定。日新月異的新藥物尤其在癌症治療上的應用已經夠多,引伸出來新的癌症診治及新的標靶及免疫療法很難能夠在保險下全部支付。如何在費用的支付換算為「正面」生命是永遠不可能估計的課題。面對這樣的病情,也很難在經濟及人的生命找出大家可以共視的平衡點。分子醫藥科技的進步,在過去的幾年中產生很多分子醫學的研究,也帶動了治療癌症及其它疾病的治療上可説是突飛猛進。例如過去沒有良方可治癒的C型肝炎,目前開發的新藥已經可以痊癒,也因此減少了延伸出來的肝臟硬化甚至演變成為肝癌。雖然這種治療的過程所需付出的代價仍然高,但是療效顯著也可以很有效的減少延伸出的慢性疾病如肝硬化及癌症的合併症所花費的醫療費用。因此平衡計算起來,昂貴的治療C型肝炎的藥品仍然值得使用。治療癌症的標靶療程如何評估「減少病痛」同時也能達到預期改善「餘生」的正面經濟效益,在醫病溝通及協調中,就可以更有意義的正面溝通。最近在門診遇到一對退休的公務員,為了心愛的女兒需使用貴的特殊標靶藥物的經濟負擔而操心。此「二代」治療肺癌的新藥,目前使用「優惠」價格 仍需付出每天近萬元。雙親愛女心切,為了期望女兒的健康可以改善,而兼差復職增加收入來幫支付女兒保險給付外的昂貴醫療費用。他們無怨無悔對女兒的癌症治療盡量付出。天下父母心,令人感佩。醫療的費用是個人的、家庭的負擔或是社會的「福利」,一直是在不同的社會爭議的話題。醫療經濟學的爭論因時代的變遷也很難達到共識。政治家、經濟學家、一般家庭因財務狀況不同所引發的爭議要如何能達到共識?不同國家的健保制度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希望醫療能夠在「正面」或「負面」經濟上說服群眾達到共識。最近台灣全民健康保險因為收支不平衡而在媒體上報導保額加價及調整給付的議題,促進健康、不受環境外在的因素影響身體的病痛是公民的責任及權益,但是維護身體健康所需的「成本」是人生中都會面對的問題。
-
2020-08-17 新聞.杏林.診間
肝帝難敵癌王 許金川:陳定信忙到沒時間健檢
有「台灣肝帝」之稱的中研院士、台大醫學院教授陳定信六月廿四日死於胰臟癌,享壽七十七歲。華人肝膽腸胃科權威仍敵不過「癌中之王」胰臟癌,令人不勝唏噓,家人探病時,曾感嘆地問「你救這樣多人,怎麼還會這樣?」當時陳定信只淡淡回答,「這是命。」陳定信最早證實台灣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元凶就是B型肝炎病毒,及B型肝炎透過母子垂直傳染,並促成台灣推動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疫苗,讓新生兒B肝感染率降到百分之一以下,對肝炎防治貢獻卓著。台大醫學院昨舉辦陳定信追思會,蔡英文總統、副總統賴清德、前副總統陳建仁等人均出席追思典禮,蔡英文致詞時肯定陳定信實踐「上醫醫國」,畢生精力都投入肝病治療和研究,獲得「台灣肝帝」美稱;擔任台大教授期間,培育傑出醫療工作者,院長任內,於倫理牆上寫下行醫信念,深刻影響台大師生。陳定信妻子許須美表示,先生於今年三月確診罹癌,儘管已到了晚期,但他不放棄希望,積極治療,最後被判定只剩下一周生命,還是參與臨床試驗,嘗試最新標靶藥物,三次治療後,仍不敵病魔,但已為胰臟癌臨床治療「留下一筆資料」,讓最後的生命更有意義。肝基會董事長許金川說,陳定信逝世是「醫科巨星的殞落」,他在肝病研究的領域上,有如漢武帝般雄才大略、開疆闢土,帶領台灣肝病研究進入世界舞台。只可惜對自己太嚴苛,常忙到一天只吃一餐飯,忙到沒時間健檢,才會這麼突然病逝。陳定信的建中同學、台大牙科教授蕭裕源指出,曾問陳「內科有胃腸肝膽科,為何沒有胰臟科」?當時陳回答說,「胰臟太難治了,有也沒有用」。沒想到陳最後就是「栽在胰臟上」。胰臟癌權威、林口長庚一般外科系主任葉俊男表示,胰臟癌並無有效篩檢方法,且早期表現不明顯,等患者出現症狀,確診時幾乎都是晚期,發生遠端轉移,就算手術開刀,也無法「切乾淨」,藥物治療以化療為主,但存活期不長。
-
2020-08-10 名人.精華區
王正旭/健保資源不足 已衝擊醫療照護
健保自1995年開辦以來,原本可能被醫藥費壓得喘不過氣來的癌症病人,經濟困境得到紓解。但近來我在臨床工作上,卻看到病人自費治療現象愈趨普遍,而且每個月需負擔10萬元以上的人有增無減。或許大眾想問:「明明有健保藥可用,為什麼病人還要自費呢?」癌友自費買新藥治療癌症希望基金會訪談了幾位癌友。A小姐的肺癌細胞復發轉移到肝臟,對健保給付藥物產生抗藥性,只好拿積蓄來負擔新藥。B小姐診斷時已是乳癌四期,健保規定先打化療,無效才能用第二線標靶藥物,身為家中經濟支柱及主要照顧者,自費口服標靶藥物才能兼顧控制病情、自理生活及持續工作、照顧家庭,最重要的是讓她在之後的人生階段有體力好好陪伴家人。這些病友無法得到及時與適切治療,根本原因就是健保長期資源不足,無法與國際同步,提供病友最適合的照顧。醫療照護看到缺口感佩衛福部長陳時中在防疫期間不忘健保財務改革,提出調整保費的構想,因應逐年大幅增加的醫療需求。聽到「漲保費」,意見相左者紛紛表態,例如「疫情導致景氣低迷,調漲保費影響民眾生計」、「很多人浪費健保,把浪費節約下來,就不用調漲保費」、「民眾自付額已經夠高了,再漲保費吃不消」等。健保費用逐年提高,但在國民生產毛額(GDP)占率上,與日本10.9%、韓國8.1%相比,台灣始終維持6.2%左右。長期下來,身兼照顧病人的醫師與病友組織的負責人,我同時看見醫療人員以汗水撐起了高品質的醫療照護系統,卻也看到了病人照護缺口。台灣健保費低於日韓台灣跟日、韓同為社會保險制度國家,但台灣民眾繳交保費遠低於兩者。日、韓健保費率分別是薪資收入的10%與6.67%左右,並由民眾及雇主各負擔五成,且受到人口老化與醫療費用成長影響,保費幾乎是年年精算調漲。台灣健保費率4.69%,保費負擔較輕,又僅需負擔約三成(雇主六成、政府一成),保費也沒有依法每年精算調整,以至於健保預算總是不足,每隔幾年就會傳出健保財務危機。健保資源不夠充足,無法及時給付新藥,以致民眾罹患重大疾病時,常須自掏腰包才能用到適切的治療。調漲構想樂觀其成針對陳部長調漲保費的構想,基金會樂觀其成,除了本該依法調整健保費率,基金會觀察到,健保資源有限已衝擊對病友的照護。醫療需求不因經濟不景氣而減少,經濟受衝擊民眾,反而更需要健保保護傘分擔醫療風險,全民健保最重要的精神就是社會互助。最近,前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出版「2030健保大限」一書,提到「全民健保講的是生命價值與社會經濟的平衡,不能以生命無價無限上綱,亦不能只看健保財務。」指出健保三大價值:一、免於貧病交迫,因病而貧。二、讓每個生命都有機會發光發熱。三、社會和諧,每個家庭在生病時,不必再為錢奔波。在在提醒我們,健保制度為台灣社會帶來的安定無價,財務危機時更需要全民細心呵護。
-
2020-08-06 癌症.乳癌
乳癌標靶治療自費壓力大 藥廠推生物相似藥支持計畫
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近年有年輕化的趨勢。乳癌除了以腫瘤大小、是否轉移的狀況來進行分期外,也據基因表現區分型態,其中HER-2陽性型較為惡性、預後也較差,雖現行有適用的標靶藥可治療,但因健保給付條件較嚴格,不少患者需自費,經濟壓力不小。老牌藥廠生達,去年取得乳癌生物相似藥代理權,今年1月開始出貨,已有南部醫學中心進用。生達今表示,為協助減輕HER-2陽性的乳癌患者經濟負擔,公司決議推出「病患支持計畫」,只要符合早期乳癌腋下淋巴結陰性、轉移性乳癌復發,或未符合健保給付者,可由主治醫師評估後申請。生達表示,申請若經獲准,依患者病況、初估治療費用一年可節省數十萬元,大幅減輕乳癌患者的經濟負擔。該支持計畫將於今年第4季上路施行。北榮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陳瑞裕表示,目前針對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患者的治療,已有抗HER-2的國外標靶藥物治療,不過依健保給付條件,患者有淋巴轉移,甚至乳癌細胞擴散等,才符合健保給付;若自費用藥,以至少半年療程來說就需4、50萬元。而國內藥廠近年雖也有多款生物相似藥,且因牽涉價格、藥效、換藥機制等,仍建議患者使用前需與主治醫師討論。
-
2020-08-05 癌症.抗癌新知
免疫藥物加化療 罹肺癌農夫重返農地幹活
衛福部國健署公布最新十大癌症死因,2019年有9,701人死於肺癌,肺癌仍盤踞國人十大癌症之首,原因在於肺癌不易早期發現,超過半數都是晚期患者,失去早期治療的好時機。但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目前晚期患者也有很大的機會可以控制良好。部分病人可能長期存活尤其是不適用標靶治療的非小細胞患者,在國際治療趨勢上,已將免疫藥物搭配化學治療列為第一線的標準治療之一,讓一半以上的患者有機會存活達22個月,是單純化療者僅10.7個月的2倍以上,其中有部分病人可能長期存活。目前免疫藥物在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的健保給付,已開放到第一線單獨使用。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賴俊良指出,使用免疫藥物前,會先檢測腫瘤或免疫細胞的PD-L1表現量,超過50%就能使用,從臨床上看來,效果確實比沒用免疫藥物者反應還要好。喚醒免疫細胞對抗癌細胞然而PD-L1高表現的病人在非小細胞肺癌病人當中只占三分之一左右,且患者還得是身體狀況不適合使用化療或化療無效,這樣的選擇對於晚期病人而言,並不是最好的狀況。賴俊良認為,原本這群人第一線使用免疫藥物效果是好的,採用排除法後,能使用到的患者是身體狀況相對比較差的,會讓效果沒那麼凸顯,加上免疫藥物是要喚醒體內的免疫細胞來對抗癌細胞,太晚使用會影響效果。雖然健保署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已盡量分配部分的額度在癌症的免疫治療上,但仍有一定的條件限制,未必能讓所有的病患都接受到最有利的選擇,因此在臨床上面對病人就很兩難。以PD-L1表現量小於50%的病患為例,第一線以免疫治療搭配化學治療的雞尾酒式療法,就顯著優於兩種治療方式的單獨使用,臨床上不乏這樣組合的有效案例,但也常見到病患因為無法支付免疫治療費用,不管第一線或第二線治療,都只能選用化學治療的遺憾。就有一位年輕肺部鱗狀上皮細胞癌患者,PD-L1表現量40%,無適當的標靶治療,也不符合健保免疫治療的給付標準,在與患者及家屬討論後決定,以化學治療加上自費的免疫藥物,三個療程後,腫瘤縮小到幾乎看不見,這是以往使用化學治療很難看到的效果。這名患者是位40多歲的農夫,剛罹病時,幾乎無法繼續從事農作,為了籌措醫療費,差點將農地讓給他的兄弟,還好治療效果不錯,患者又能回歸自己熟悉的農務,對社會有所貢獻。這樣的例子在診間愈來愈多。新法帶給病患翻身機會新的治療方式確實帶給病患翻身的機會。自從16年前標靶藥物成功的治療了部分的肺腺癌後,肺癌治療進入精準化的時代,有特殊基因突變者,治療效果很好,但仍然有很多的肺癌病患,包括小細胞肺癌,肺部鱗狀上皮細胞癌,以及近四成的肺腺癌等無法使用標靶藥物。近年因免疫藥物上市,讓這些病患重燃一線希望。賴俊良表示,2、30年前,超過一半的肺癌病人診斷後都放棄治療,或者治療效果不佳,但這些年經由政府及醫界的努力,大約7至8成的病人都願意接受治療,也希望在討論健保給付時,盡早能開放給有明確效果的患者,讓病人有機會回歸職場,對病患的家庭,乃至於整個社會國家,才是最有利的方案。
-
2020-08-05 癌症.乳癌
乳癌≠絕症! 醫師解密:整理提高存活率這件事一定要做
一名54歲女上班族,四年前確診荷爾蒙受體陽性第二期乳癌,服用抗荷爾蒙口服藥物後,病情控制得宜。不料後來回診時發現癌細胞有脊椎轉移,甚至出現肺積水症狀,但若接受化學治療,副作用會影響日常生活及外表,患者不願因此丟掉工作,剛好借著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為由不願回診,好在經醫護人員勸導後,積極治療病情才能再次得到穩定控制。 抗癌藥種類多元 正確治療提供生活品質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吳世重醫師表示,因為擔心副作用而不敢化療,這是不正確的觀念,以現今抗癌藥物的進步,大多能把癌症控制並減少副作用發生。以上述案例為例,當初患者檢查時癌指數高達200多,正常值為30以下,是標準的7-8倍,經安撫及充足的衛教後,建議使用抗荷爾蒙藥物搭配標靶藥物CDK4/6 抑制劑治療,最後病情逐漸穩定外,還能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不會出現落髮、嘔心等副作用影響工作,還能透過健保給付降低日常經濟負擔。 積極回診治療 勿把疫情當藉口 吳世重醫師提到,今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少乳癌病友抱怨回診需要常進出醫院,擔心會提高感染病毒的風險,甚至把它當作藉口而拒絕回診或中斷治療,其實,醫院已做好完善的防疫措施,進入院內需要量體溫、雙手消毒、必須配戴口罩等,相對於一些不知名的場所,反而更安全,切勿道聽塗說,引起過份擔憂。吳醫師補充說,若有任何困難和壓力,可透過院內支援系統協助跨過難關,例如個管師、病友團體、社工師等,互相陪伴並不孤單,請積極接受治療。 民俗偏方誤病情 遵循醫囑治療才有效 吳世重醫師呼籲,乳癌不是絕症,配合醫院正規抗癌治療,生存機會很高,甚至可以長期穩定病情,日常生活如同正常人無異,不要相信偏方、民俗療法等無科學根據證實的治療方式,病情拖延下去,一不小心會更加嚴重!(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胸部有硬塊不一定是乳癌! 每個人都要會的簡易自我檢查法 乳癌不一定會先在乳房摸到硬塊! 這些部位也要注意
-
2020-07-27 癌症.癌友加油站
先後罹2癌,葉金川車照騎山照爬「與其擔心癌症奪走生命,我更怕被維生管子束縛」
葉金川的人生經歷太精彩,從中央健保局首任總經理、坐鎮和平醫院的抗SARS英雄、衛生署長、馬英九總統的政治救火隊。始終鮮明的是犀利的個人風格與態度。淡出政治圈後,葉金川瀟灑活成夢想生活家,獨木舟、鐵人三項、高空跳傘、攻百岳,生活得不亦樂乎,卻鮮少人知道他先後罹患淋巴癌與皮膚癌。不過,葉老大始終是葉老大,連抗癌歷程也要一直帥帥的、不讓家人擔心,才不枉男人的氣概啊!二○一四年十二月,葉金川左眼皮突出一個綠豆大小的硬塊,在不該有淋巴的位置長出淋巴塊,長大的速度又快,有醫學背景的他,很快警覺不太對勁。先找眼科醫師檢查,也讓病理科化驗,醫師起初判斷是淋巴增生,無須過度憂心。誰料隔了半個月不到,另一邊的右眼皮上又長了一顆。「兩邊都是淋巴增生,那就是癌症了!」葉金川心中暗喊不妙。為了確診究竟是單純的淋巴增生還是淋巴癌,病理切片送第一家醫院無法確認,為求慎重,再送第二家醫院進一步分析。回顧當時的心情,葉金川笑,當然會嚇到啊,會緊張啊!也會覺得「我怎麼會那麼倒楣?」他說:「只是你要很冷靜!」在等待病理檢查報告的三天內,就像是等翻撲克牌一樣,到底是死神牌,還是高掛無事牌呢?「等待的時候最難受了。」「要死的話也早點告訴我。」一直要很帥的葉老大,此時心裡其實忐忑煎熬,為了不想讓太太張媚擔心,男子漢的浪漫是善意隱瞞了太太,獨自承擔。結果出爐,是淋巴癌。台大畢業的他,選擇到花蓮慈濟低調就醫葉金川冷靜的查閱相關醫療書籍,一步一步的規畫,安排如何應對這突然其來的人生轉折。淋巴癌分期將大大影響治療計畫與存活機會,現在是局部的病兆,還是已經擴散到全身了呢?他進行了骨髓穿刺,看看骨髓裡面造血細胞有沒有變化,如果已經發生變化,那麼就是第四期。所幸骨髓造血細胞沒有變化,接著進行PET正子掃描,看身體的其他部位是否擴散,所幸也無事。「但是PET只能看到○‧三公分以上的腫瘤,就算掃不到腫瘤,不代表沒有更細小的腫瘤在蔓延。」醫師建議葉金川進行預防性的標靶治療,以降低未來復發的機會。治療正式展開,台大醫學系畢業的葉金川,卻低調選擇回到熟悉的花蓮慈濟醫院接受治療。當時他任職血液基金會董事長,治療期間就在花蓮與台北之間通勤往返。葉金川是台大醫學系第二屆畢業生,這一班的學生縱橫醫界,出了三個衛生署長,包括林芳郁、葉金川與侯勝茂;兩個健保局長,分別是葉金川還有賴美淑。同學中還有各大醫學中心的院長,群醫遍布全台醫界重要角色,想要尋求醫療照顧,葉金川比誰都有資源,他卻選擇到遙遠的花蓮慈濟就醫。葉金川說,除了跟花蓮慈濟的感情深厚,他當時也不想驚動太多人,他說,比一般人有資源就會比較好嗎?選擇一個信任、親切、可以誠實給予忠告的醫療團隊,對病人才是最好的選擇。瞞著太太、朋友治療,單車照騎、山照爬治療期間,在花蓮的清晨,他一人先赴醫院接受放射治療,戴上訂製的頭罩,可以讓放射線更精準對準患部,眼罩則保護眼球不會在治療後惡化為白內障。治療完成就繼續到慈濟授課,同事沒人知道他在幹嘛,只覺得怪,葉老師怎麼那麼早來上班。葉金川以為自己隱藏得很好,但是因平日服用抗凝血劑阿斯匹靈的關係,放射治療後眼睛出血腫脹比常人更嚴重。不知情的人,還以為葉金川去做眼睛美容手術。逢人問起,他便把話題岔開,笑稱「被老婆打了」。標靶治療期間,葉金川單車照騎、山照爬。主治醫師婉轉勸說,治療期間免疫力會降低,要他好好靜養。堅持要正常生活的葉金川頑固的跟醫師頂嘴,「你們不是說標靶治療只會殺死癌細胞,不會傷及正常細胞嗎?」「我正常的淋巴球都在的話,免疫力就不會降低啊。」「不是啊,你要說個理由說服我啊!」每周五次的化療,連續二到三周,每次注射藥物需要六小時,都在門診進行治療。一直到不得不住院時,需要家屬簽名,這下紙包不住火了,拿著住院單給太太簽名,「我得到淋巴癌,現在要去住院。」張媚才知道葉金川罹患淋巴癌,而且已經偷偷治療一段時間。太太問:「如果是第四期怎麼辦?」他囁嚅回答:「就化療啊!」太太再逼問:「如果化療沒效怎麼辦?」葉金川說:「一步退一步啊,就去骨髓中心啊!」一向溫婉的太太此時已經瀕臨抓狂邊緣:「如果骨髓中心也沒效怎麼辦?」葉金川耍賴說:「那就辦告別式啊。」早年罹患淋巴癌等同被宣判死刑,葉金川坦白說,放射治療、標靶治療都不痛苦,最辛苦的是等待病理報告,那種等待命運被宣判的感覺。「面對癌症,你能怎麼辦,一定會發生這些過程,該來的還是會來,就是面對它。」葉金川也領了重大傷病卡,在期滿五年後失效,很慶幸。在六十五歲生日時,開了同學會,告訴同學「我罹癌了」、「但我好了」,一貫的葉金川作風。健保制度的創辦者,如何看待癌症病患的醫療費用負擔呢?葉金川說,治療期間的費用幾乎全是健保包辦,不過,只能給付到放射治療。他也笑稱,「標靶藥物需要三十萬元,全部得自費,健保也真的滿狠的。」隨後念頭一轉,他維護地說,因為健保沒有辦法給付降低復發可能性的費用,只能幫你給付治療費用,預防要靠自己。健保始終就是他的心頭肉。皮膚癌再上門,從此防曬更嚴密告別淋巴癌後,二○一九年,葉金川在脖子上又發現皮膚癌,一顆痣在頸間長大,會癢。這次一樣沒跟太太報告,自行處理了。帶著未癒合的傷口出國旅遊,揣了把小剪刀,意圖自行拆線,可是脖子上的縫線沒辦法自己拆,只好央求護理背景的太太幫忙。這次他準備好說辭,「皮膚癌有三種,我這種基底細胞癌是最簡單的一種,切除就可以了。」他對太太說,基底細胞癌像是象棋中的卒子,每次只會走一步,進展很慢。不像是黑色素瘤,那就像是俥,橫衝直撞的,就很危險。葉金川自己推理說,熱中戶外活動的他,雖然戴護目鏡、穿著長袖,但是脖子沒有保護好,常常曬到皮膚「燒焦」,因此罹患皮膚癌也不奇怪。現在他已經學乖,外出時,防曬工作更為嚴密,戴帽子、領巾等,把自己一寸不露的緊緊包裹起來。葉金川擁有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哈佛大學流行病學碩士背景,讓他總習慣用客觀角度審視自己的癌症。他說,台灣的男性一輩子有五成的機會、女性有四成的機會得到癌症。而絕大多數的癌症不會奪命。與其擔心癌症奪走生命,葉金川更害怕中風、洗腎,長年躺床,被維生管子束縛。「你必須要想清楚,你的生活價值,生活就是要能跑、能動、能飛、能跳,如果都不能,人生好像少了什麼,如果翅膀被剪掉,那他還是鳥嗎?蛇的鱗片被刮掉,那他還是蛇嗎?那麼,你想過,你是什麼呢?」要怎麼活著?葉金川說:「我要精彩,活得帥氣。」書籍簡介書中深度採訪了12位名醫與公衛權威,他們或在臨床照顧病人,或在海外醫療團服務,或在深山海濱小鎮裡義診,或在擘畫國內醫療政策,或在致力提升全民公共衛生。在醫界的領域各有擅場。他們是,台大權威林肇堂醫師 、失智權威劉秀枝醫師、仁醫陳愷鴻醫師、無菸餐廳推手韓柏檉教授、不孕症名醫林禹宏醫師、肝臟移植專家林俊昌醫師、心身醫學領航者陳冠宇醫師、海外醫療團長廖學聰醫師、產科名醫陳樸、後山家醫守護者陳淑媜醫師、大砲衛生署長楊志良、健保創局總經理葉金川。當有一天,他們罹患癌症,當醫師變成了病人,為了鼓舞癌症病患,願意展現他們在生病過程中的驚愕、掙扎、脆弱與釋然。並無私的分享私房抗癌方法,用自身的抗癌歷程,殷切叮嚀也曾在泥沼中的癌症病患。用自身的抗癌歷程,展示遭遇逆境也能溫柔微笑以對的生命的教育。立即購書》.udn買東西:https://bit.ly/2YNNdW2.博客來:https://bit.ly/3fzwnRw
-
2020-07-26 癌症.頭頸癌
頭頸癌專題/用藥二擇一 頭頸癌治療讓醫病兩難
由於頭頸部癌成因複雜,藥物選擇少,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婁培人指出,健保規定轉移性及復發性頭頸部癌用藥,只能在標靶及免疫藥物中二擇一,由於這群患者多是中壯年,經濟上又屬弱勢,常讓醫病陷入兩難,治療方式也非國際趨勢。病患多基層勞工 身心衝擊巨大頭頸部的相關癌症中,人數最多的口腔癌就佔十大癌症的第五名,佔男性的第四名,108年就有3,154人死亡,其次就是鼻咽癌也有536死亡。同時也是台大醫院耳鼻喉部教授的婁培人在「無聲話語頭頸部癌 醫護相挺專家共識會」中指出,頭頸部癌患者往往是社會最基層的一群人,生病後不只是個人工作上的損失,也造成社會勞動力的缺口,且多數是家中經濟支柱,身心面臨的衝擊可想而知,然而頭頸癌臨床治療卻又面臨選擇不多的困境。選標靶或免疫藥 第一時間就得決定陽明大學副校長楊慕華,本身也是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他無奈地說,頭頸部癌會受外在因素影響,每個人暴露的致癌物及基因突變都不同,很難找到特定的基因去治療,這跟其他癌症非常不同,因此藥物的選擇並不多。直到標靶藥物上市才帶來突破,2009年標靶藥物合併放療獲得健保給付,讓患者減輕不少經濟負擔。楊慕華說,標靶藥讓我們看到病人的存活期有改善,免疫藥物則讓我們看到病人有被治癒的可能,但去年免疫藥物用於頭頸部癌的健保給付規定,醫師第一時間就必需先判斷要選標靶藥還是免疫藥物,但這兩種藥物對病人來說都很重要,讓醫師在選擇藥物時壓力也很大。治療用藥受局限 還有使用上限在國外治療的原則,依據病人的生物標記PD-L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表現量、腫瘤大小、遠端轉移的機會及病人身體狀況,再來決定治療方式。但在台灣情形大不同,楊慕華指出,國內患者選藥前必需先檢測PD-L1,表現量超過50%,免疫藥物才能給付在第二線用藥,第一關就約有八成患者不適用,在國際臨床指引為第一線用藥的免疫藥物,在國內使用非常受限。醫師的難處還在於,若選擇標靶藥物,同樣有使用上限制,楊慕華說,標靶藥物有效也只能用18周;若病人使用期限到了,也只能婉轉的告知換藥,不然就得自費。台灣醫療水平高 卻難接軌國際婁培人說,國內頭頸部癌治療無法與國際接軌,也連帶影響到參加國際臨床試驗,有些試驗會需要免疫藥物第一線失敗的個案,但現在面臨找不到病人的情形。台灣醫療水準高,早期患者治療成果好,彰化基督教醫院放射腫瘤部主任林進清指出,以口腔癌為例,台灣的手術治療成效好,病患在早期治療後還能回到社會工作,至於放療也是治療的三項手段之一,但因頭頸部癌神經較多,劑量太大會造成聽覺神經受損。口咽癌以化療為優先,加上現在藥物進步,未來放療劑量下降,就能減少副作用的發生。復發及轉移性頭頸部癌藥物進展美國2006年標靶藥物合併放療,核准上市2011年標靶藥物合併化療,用於第一線用藥2016年2種PD-1免疫藥物上市2019年PD-1免疫藥物第一線治療核准上市台灣2009年標靶藥物合併放療通過健保給付2017年標靶藥物合併化療通過健保給付2019年免疫藥物給付第二線治療,但限制標靶藥及免疫藥物二選一
-
2020-07-26 新聞.用藥停看聽
生物相似藥 便宜卻未必用得到
標靶藥物近年成為治療癌症利器,但費用昂貴,如果健保不給付,一般家庭難以負擔。近年標靶藥物等生物製劑專利陸續到期,與原廠製劑相仿的「生物相似藥」已拿到藥證並通過健保給付,但由於一般人對生物相似藥不了解,導致市占率低,全台不到五家醫院進藥,雖然價格比原廠藥便宜,但民眾卻不一定能用藥。目前已有九個生物相似藥在台灣取得藥證,八個已通過健保給付。衛福部健保署統計,一○八年給付包括標靶藥物等生物製劑的藥費高達三百卅三億元,占整體藥費百分之十六。健保署醫審組長戴雪詠表示,生物相似藥能減少患者支出,目前價格以原廠價八五折為核價標準。健保署祭出鼓勵策略,希望能增加國內生物相似藥使用率,若全面使用,每年能省下藥費八點八億元。不過,臨床患者卻出現兩樣情,有患者擔心被換藥,例如過去曾有類風關病友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需長期就醫、併發症也不少,不希望換藥;但想要使用生物相似藥的患者,卻未必有藥可用,乳癌病友協會秘書長林葳婕表示,目前生物相似藥並沒有完全進入醫院,病友根本沒辦法選擇。藥界人士指出,生物相似藥的出現如同學名藥,經政府確認藥效與原廠相同,只是國內對於學名藥信任度極低,連帶影響對生物相似藥的看法,北部醫學中心未有一家進藥,全台進藥醫院低於五家。台灣癌症登記學會理事長李明陽表示,生物相似藥在台灣推不起來,有幾大因素,國人長期有「最貴的」、「原廠的」就是最好的迷思;另外,目前原廠藥與生物相似藥都有健保給付,民眾根本無感,醫師還得用白話文解釋生物相似藥,患者聽不懂,常常一句「給我最貴的就好」,也降低醫院進藥誘因。台北榮總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曾令民表示,政府想要提升醫院進藥的誘因,應先建立起醫界、民眾對於生物相似藥的認知,否則在各界都不了解的狀況下,要想替民眾或健保省錢,各界也無感。閱報秘書╱生物相似藥生物製劑是以胜肽、蛋白質等生物來源為成分的產品,專利期過了之後,其他藥廠得以重組胜肽、重組蛋白質製造相同產品,稱為「生物相似藥」。以「相似」為名,主要是胜肽、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不可能完全相同,僅為「相似」,其製造過程、品質管制、查驗登記等,均較學名藥複雜。(陳雨鑫)
-
2020-07-26 新聞.用藥停看聽
不到五家醫院進生物相似藥 患者想省錢卻不一定用得到
標靶藥物近年成為治療癌症利器,但費用昂貴,如果健保不給付,一般家庭難以負擔。近年標靶藥物等生物製劑專利陸續到期,與原廠製劑相仿的「生物相似藥」已拿到藥證並通過健保給付,但由於一般人對生物相似藥不了解,導致市占率低,全台不到五家醫院進藥,雖然價格比原廠藥便宜,但民眾卻不一定能用藥。目前已有9個生物相似藥在台灣取得藥證,8個已通過健保給付。衛福部健保署統計,108年給付包括標靶藥物等生物製劑的藥費高達333億元,占整體藥費16%。健保署醫審組長戴雪詠表示,生物相似藥能減少患者支出,目前價格以原廠價85折為核價標準。健保署祭出鼓勵策略,希望能增加國內生物相似藥使用率,若全面使用,每年能省下藥費8.8億元。不過,臨床患者卻出現兩樣情,有患者擔心被換藥,例如過去曾有類風關病友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需長期就醫、併發症也不少,不希望換藥;但想要使用生物相似藥的患者,卻未必有藥可用,乳癌病友協會秘書長林葳婕則表示,目前生物相似藥並沒有完全進入醫院,病友根本沒辦法選擇。藥界人士指出,生物相似藥的出現如同學名藥,經政府確認藥效與原廠相同,只是國內對於學名藥信任度極低,連帶影響對生物相似藥的看法,北部醫學中心未有一家進藥,全台進藥醫院低於五家。台灣癌症登記學會理事長李明陽表示,生物相似藥在台灣推不起來,有幾大因素,國人長期有「最貴的」、「原廠的」就是最好的迷思;另外,目前原廠藥與生物相似藥都有健保給付,民眾根本無感,醫師還得用白話文解釋生物相似藥,患者聽不懂,常常一句「給我最貴的就好」,也降低醫院進藥誘因。台北榮總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曾令民表示,政府想要提升醫院進藥的誘因,應先建立起醫界、民眾對於生物相似要的認知,否則在各界都不瞭解的狀況下,要想替民眾或健保省錢,各界也無感。•何謂生物相似藥?以胜肽、蛋白質等作為成分的生物製劑,原廠專利期過了後,其他藥廠得以生製造相同的產品,其產品為與原廠區分,稱為「生物相似藥」。以「相似」為名,主因為無論是生物製劑或是生物相似藥每一支不可能都一模一樣,畢竟每一個胜肽與蛋白質都不同,因此結構與功能不可能完全相同僅為「相似」,但臨床效果、使用方法與安全性相同。
-
2020-07-23 癌症.血癌
骨髓瘤年增600例 新藥延長存活期
再過五年,台灣就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增加,過去少見的疾病也增加,以多發性骨髓瘤為例,過去一年平均新診斷案例約三百到四百人,近年新診斷人數約五百至六百人。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滕傑林表示,多發性骨髓瘤是血液型癌症,好發於五十歲到七十歲,常見症狀為骨頭痛、骨鬆。據民國九十九年至一○五年癌症登記報告,多發性骨髓瘤死亡率從每十萬人有一點二九人,增至每十萬人一點七九人。滕傑林表示,多發性骨髓瘤死亡率增加,不是治療效果不好,而是多數民眾不認識多發性骨髓瘤,以致延誤治療。滕傑林表示,多發性骨髓瘤無法被治癒,治療目的是延長存活期,隨著醫療進步,過去的藥物可控制在一到二年左右復發,現在的藥物可延長至三年,也有五年才復發的案例。依不同期別規畫治療,多發性骨髓瘤分三期,第一期存活時間平均約五年,第二期約三年,第三期約一年半;目前藥物進展,可幫助第一期患者存活時間拉長至十年以上,第三期也能延長至三到五年左右。初期治療為引導治療,使用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劑及類固醇作為三合一藥物,患者平均一點四到兩月會改善症狀,配合化療,穩定期可超過五年。當患者復發,則進入第二階段治療,原先三合一藥物再加上抗CD38新型標靶藥物;第三線治療則搭配第二代免疫調節劑或是單株抗體藥物。滕傑林表示,新型標靶藥物治療效果不錯,維持效果久,第二線治療已納健保給付,使用三年後的病人,高達八成不會惡化。
-
2020-07-23 癌症.血癌
多發性骨髓瘤 被輕忽的血液型癌症
陳先生六十五歲退休後,熱愛爬山,也常至運動中心練重訓,去年突然下背痛,以為是運動傷害,至復健科門診就醫,初步研判肌肉拉傷,持續接受復健、服用止痛藥,但效果有限,後來才發現是骨髓瘤作祟。因此,本報舉辦紙上論壇,提醒國人關心這沉默殺手。年初陳先生接受推拿按摩時,沒想到,「啪」一聲,產生劇痛,送至急診,確診為骨折,醫師覺得不對勁,進一步安排MRI等影像檢查,發現他的骨頭上面布滿許多孔洞,不同於一般骨鬆,轉介至血液腫瘤科,這才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譚傳德表示,多發性骨髓瘤原發部位在骨髓裡漿細胞,突變後造成惡性腫瘤,可能跑至全身任何一個器官,最常侵襲部位為骨頭,除了造成骨頭疼痛,骨頭也會逐漸空洞化,看似骨鬆,但在顯微鏡下,充滿小洞,骨折風險更高。此外,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骨頭逐漸釋放鈣質,引發高血鈣症,症狀為容易疲累、心律不整、意識模糊,嚴重時還可能急性腎衰竭,原因為體內過多免疫球蛋白(M蛋白)逐漸堆積腎臟,造成功能下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常因貧血而異常疲累,而血液裡滲透壓偏高,易引發意識不清,造成心臟衰竭。「貧血、腎衰竭、高血鈣症及骨頭疼痛(下背痛、容易骨折),是多發性骨髓瘤的四大症狀。」譚傳德說,正因表現複雜且多樣,絕大部分患者難以在第一時間找對門診、醫師。花蓮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黃威翰指出,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在確診之前,平均都換過三至四個醫師,不少人看過骨科、家醫科、復健科、腎臟科、新陳代謝科等門診,才被轉介至血液腫瘤科。在治療上,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年齡偏長,約在六、七十歲間,譚傳德指出,用藥時必須考量身體狀況,早期已有化療可用,因敵我通殺,副作用較大,患者吃盡苦頭,療效有限。黃威翰表示,多發性骨髓瘤為惡性血癌,十年前被喻為絕症,頂多存活三年,因為癌細胞在骨髓裡築巢築窩,很難徹底除惡,隨著標靶藥物逐一問世,迄今已有七種抗癌標靶,有效延長存活期,降低副作用。近幾年臨床證實,兩三種標靶藥物合併使用,明顯提高無疾病存活期,健保也逐漸將合併使用納入給付範圍。黃威翰強調,健保於今年四月給付新型標靶藥物,對於病友及家屬來說是一大福音。目前從第一線至第四線藥物均獲給付,相當完整。
-
2020-07-23 科別.皮膚
愛咬指甲、剪指甲常流血? 除了不美觀,這後果比你想的還要更嚴重
喜歡咬指甲不只是小孩子的專利,不少成年人也有這個習慣,不分公共場合,肆意的啃咬,不過此舉動也造成指甲頂端常常凹凸不平,不能覆蓋指端,而且手指甲周圍皮膚也經常被咬出血,進而罹患甲溝炎! 甲溝炎因指甲感染細菌發生 腳拇趾、手指甲都有發生機會 萬芳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愉真表示,甲溝炎(Paronychia)是指兩側甲肉組織感染細菌而發炎。根據臨床觀察發現,甲溝炎的發生部位以腳拇趾較多,外側比內側常見,也比較容易復發;而手指甲的發生機會較少,其實兩者的成因也有所不同。 發生在手指部位的甲溝炎,大部分的原因是病患喜歡用手撕、用手摳肉刺,或是用牙齒咬除指甲下緣翹起的脫皮,造成皮膚出現傷口,很容易引起細菌感染而罹患甲溝炎;另外,不少癌症病患使用標靶藥物治療,也容易出現甲溝炎的副作用。 甲溝炎不會遺傳 、傳染 有傷口或共餐才應有疑慮 不過,甲溝炎疾病並不會遺傳,但有些人的指甲天生比較大片、指甲形狀為扇形,甚至是捲甲,比一般人容易罹患甲溝炎,但只要正確修剪甲指、做好保養,也能夠避免發生;而甲溝炎通常也不會傳染,除非是其他手指、趾頭的甲肉存有傷口,與病患共餐、共同生活,才要擔心衛生疑慮。 臨床上,以急性甲溝炎較常見,依輕重程度區分,輕度者趾甲兩側會出現局部紅腫、發炎症狀,擠壓時伴隨疼痛感覺;嚴重者會引起肉芽腫組織增生,合併化膿、血水滲出。若是反覆感染發作,嚴重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 指甲出現3大情況 立即就醫避免蜂窩性組織炎上身 黃愉真提醒,出現3大情況,就應立即就醫: ❶剪趾甲時,時常會剪到流血:代表趾甲已經嵌得相當深,甲溝炎很容易經常復發,若是因為甲床一再受傷而造成甲床萎縮,將會導致更加難以治療的捲甲發生。 ❷出現肉芽腫組織,逾1週仍未改善:這也是指甲深嵌的表徵之一,而且通常是有倒鉤的趾甲嵌入造成;如果不移除崁入趾甲,一旦持續惡化,趾甲甚至會刺穿皮膚。 ❸紅腫範圍擴大,按壓有膿:如果不及早處理甲溝炎,容易形成蜂窩組織炎。延伸閱讀: 手指邊緣頻冒「肉刺」超煩! 你常做的5件事情都是幫兇 肝不好易疲勞? 指緣長肉刺可能也是警訊
-
2020-07-21 癌症.肺癌
咳嗽數月不以為意 就醫發現是肺腺癌
陳姓女子咳嗽數月,因不是特別嚴重,認為是輕微感冒,不以為意,後來得知肺癌已連續9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後,決定到嘉義基督教醫院檢查,經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發現一顆0.9公分的肺結節,最後確診為第一期肺腺癌,所幸及早發現切除,目前恢復順利,接受院方密切追蹤中。嘉基指出,胸腔外科當時判讀陳女的斷層掃描呈現「毛玻璃狀病灶合併中心部分實質化」,為早期肺癌的機率相當大,排除遠處轉移、接受電磁支氣管鏡導航行術前定位與單切口螢光胸腔內視鏡,行肺部分切除後,陳女恢復順利,第二天便出院。嘉基胸腔外科主任醫師張家銘表示, 民眾長時間咳嗽建議到院檢查,謹慎處理,早期肺癌大多無症狀,要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才能提供比傳統X光片更佳解析度的篩檢,但肺部小結節或腫瘤,良、惡性有不太相近的影像表現,還需要醫師專業判斷,非所有肺結節都需要立即手術切除。近年來肺癌進入精準醫療,如晚期肺癌根據腫瘤基因檢測,透過抽血採取微量腫瘤的DNA,進行次世代基因定序,來判斷是否以標靶藥物或者免疫治療,大幅改善以往只有化學治療產生的不佳效果。張家銘說,在治療過程中動態追蹤抗藥性,並調整藥物,為病人提供適切完整的治療照護計畫,手術治療近年來強調微創,更少、更小的傷口與疼痛,如篩檢出小於一公分毛玻璃狀的一期肺癌甚至零期原位癌,更可使手術切除的範圍縮小,減少病患肺部損失,術後恢復更快。張家銘說,越小的肺病灶切片越困難,且胸腔鏡手術與傳統手術不同,無需倚賴醫師的手部觸覺,以先進的定位方式,如同導航系統般,讓外科醫師快速得知病灶的位置。例如術前電腦斷層導引、複合手術室使用電腦斷層或新穎的電磁支氣管鏡,經胸部穿刺給予染色定位後,直接進行胸腔鏡手術切除,配合尖端的超高4K畫質的螢光內視鏡系統,外科醫師拿捏切除的範圍、深度、精準度與時效性大幅提升。
-
2020-07-19 科別.新陳代謝
出現一個比一個以上更危險 甲狀腺單一結節較易是惡性
健康檢查發現甲狀腺內長有腫塊的人為數不少,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全台超過28萬人有甲狀腺結節,檢出異狀著實嚇人,但好在絕大多數結節屬於良性。醫師表示,良性結節每年定期追蹤檢查即可,其中甲狀腺功能低下者建議使用甲狀腺激素來抑制結節生長,其餘人用藥效果似乎不明顯,經醫師評估需要再用即可。單一結節 較容易是惡性羅東博愛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張家宸表示,宛若蝴蝶形狀的甲狀腺會分泌甲狀腺素來調控代謝,因此影響全身器官運作。這個部位可能因不明原因長出腫塊,良性腫塊稱作甲狀腺結節,惡性稱作甲狀腺癌。甲狀腺結節真正的發生原因未明,但遺傳、體質、居住地區、飲水、食物皆可能是影響因素。張家宸表示,出現一個結節叫單一結節,出現一個以上就是多發性結節,相較於多發性結節,單一結節較容易是惡性。抽血驗甲狀腺素 有疑慮再做超音波、穿刺台北榮總甲狀腺醫學中心主任陳瑞裕表示,一般健檢會抽血檢測血中甲狀腺素(freeT4)或甲促素(TSH)來判斷腺體功能是否正常。如果懷疑有腫瘤,會進一步作超音波檢查;血液與影像檢查結果合併評估仍有疑慮,則會針對可疑的甲狀腺結節進行穿刺,取出其中細胞進行分析。所謂可疑的結節,是指形狀較不規則、發生鈣化,或大小直徑在1.5到2公分以上等特徵異常的腫塊。不過腫塊要是大至4公分以上,穿刺時有可能剛好沒刺中癌細胞而未揪出癌症,因此醫師在臨床上看到過大結節,有可能直接透過手術取下化驗。濾泡類型腫瘤 較難以穿刺判定甲狀腺協會理事長、台北榮總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郭錦松說,在臨床上對於甲狀腺結節的處理,通常先評估其大小、形狀等特徵,判斷需不需要做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以確認是否為惡性,如果是單純性囊腫,惡性機率相對較低,可以先觀察。但是儘管做了穿刺檢查,僅有乳突癌可較明確辨識,若為濾泡類型腫瘤則難以判定是否為惡性,因此會與患者討論繼續觀察或直接切除,以絕後患。甲狀腺結節未必會發展成癌症,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去年度全台因甲狀腺結節就醫的人口有28萬3千多人,每年大約增加1萬多人;每年新增的甲狀腺癌患者則是3千多人,107年與108年剛好均增加3391人。惡性腫瘤長得慢 病患存活率高陳瑞裕說,甲狀腺結節即使發展成癌,以最常見的乳突癌與濾泡癌來說,其惡性腫瘤長得慢、侵犯性低、預後較佳,第一期到第三期的十年存活率高達九成,第四期則為五成左右。良性的甲狀腺結節需要定期追蹤,一般建議,每年回診進行一次超音波檢查,經醫師評估較可能癌化者可半年回診一次。過程中可使用甲狀腺激素來抑制促甲狀腺素與結節生長,不過只有抽血促甲狀腺素較高或甲狀腺機能低下者使用較有效,其他有結節民眾的用藥效果並不明顯,經醫師評估需要再用即可。張家宸也說,由於並非所有患者用藥有效,因此臨床上會治療約六個月來觀察患者用藥反應,再決定是否持續使用甲狀腺素。兩種標靶藥 針對未分化癌患者近年甲狀腺癌的治療上出現兩種標靶藥物,分別是含有SORAFENIB、LENVATINIB的產品。甲狀腺全切除但體內還有惡性腫瘤、淋巴復發或遠端轉移而無法開刀、放射碘治療無效等情形的患者可考慮使用,我國健保也針對這群人進行給付。不過,陳瑞裕提到,臨床上有少部分患者一確診就很嚴重,立即開刀與放射碘治療幫助均不大,但礙於現在的藥物適應症並無法申請健保給付,必須自費。國際上有研究顯示,針對這類未分化癌患者使用標靶治療可能會有效果,我國可考慮擴大標靶藥物的使用條件。
-
2020-07-1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肝癌醫療進步 病患延年不是夢
弟子去探望病危的師父。師父:「我快要死了,你們要保重!」弟子聽了,一則以喜,一則以憂,憂的是師父要走了,喜的是好不容易等到這一天可以…。師父看在眼裡,輕描淡寫講了一句:「弟子,你年紀也不小了,也請好好準備了!」還是師父厲害,一眼洞穿徒弟的心裡。「長江後浪推前浪,而後浪總是死在沙灘上…。」就醫療上而言,很多醫療技術是需要傳承的,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就是這個道理。在醫師的養成過程中,需要不斷的研修,不斷學習,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開創新的醫療技術,將不可能治療的病化為可以治療的病。以肝癌來說,在民國60年以前,肝癌幾乎都是末期才發現,大部分的病人都是大著肚子、皮膚黃、眼睛黃、體重減輕才來求醫。因此,從症狀出現到往生,通常平均只有三至六個月。民國70年代,隨著超音波技術的發達,甲種胎兒蛋白檢測的普遍,肝癌可以早期發現,可以手術切除的病例越來越多,80年代之後,不能手術切除的病人也可以接受栓塞治療。而民國85年代左右開始,如果腫瘤體積小,也可以做電燒治療,將肝癌燒掉達到根除的效果。同時,如果肝硬化厲害,肝癌一再復發,肝臟移植的開發更是釜底抽薪,重獲好心「肝」的方法。近年來,隨著對肝癌致病機轉的研究越來越進步,標靶藥物出現以及最近的免疫療法的開發,讓許多末期肝癌病人可以獲得不錯的治療效果,雖然根除的比例不多,但達到「延年益壽」的病人越來越多,存活率也越來越提升。而這些進步都是全世界許多學者前仆後繼努力不懈的結果,也就是說,醫療要進步一定要不斷的研發,群策群力才能將難纏的癌症,例如肝癌,慢慢駕馭,減少對國人健康的威脅。●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1期已出,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07-09 醫聲.癌症防治
子宮頸癌/抗血管新生標靶「餓死癌細胞」 有助抑制婦癌
最新國人癌症登記報告出爐,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及卵巢癌等三大婦癌,各有消長,子宮頸癌新增罹癌人數下降,但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卻明顯上升,且死亡率也明顯增加,令人擔憂。一般來說,婦癌與肥胖、壓力、老化、晚生、少育、女性荷爾蒙分泌以及環境荷爾蒙汙染等因素有關,由於壓力、生育等因素較難控制,肥胖則可透過減重降低罹癌風險。有條件列卵巢癌給付肥胖女性致癌風險偏高,研究證實,如果身體質量指數偏高,則乳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等風險就會隨之上升。在治療上,與乳癌相較,有關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的藥物研發進度遲緩許多,所幸原本用來治療大腸癌的標靶藥物「新生血管抑制劑」被證實有助於抑制婦癌。為此,衛福部食藥署於去年5月核准「抗血管新生標靶」用於卵巢癌,健保署則今年6月將此藥列入卵巢癌給付範圍,條件為接受傳統第一線治療後六個月至一年之間復發者。類似雞尾酒療法近幾年,癌症治療領域也出現類似的雞尾酒療法,而「抗血管新生標靶」就像是好吃的湯底,醫師就像是廚師,嘗試放進其他食材(藥物),讓這一鍋食物更好吃。舉例來說,臨床證實,「抗血管新生標靶」如果搭配化療,就能有效提升整體存活率。近年「抗血管新生標靶」也分別與免疫療法、「免疫檢查點抑制劑」、「DNA修補抑制劑」等合併使用,醫界審慎樂觀期待研究成果。事實上,「抗血管新生標靶」也被用來治療老年人退化性黃斑部病變,治療效果也不錯。腫瘤會萎縮死亡為何「抗血管新生標靶」具有良好的抗癌效果?如果將腫瘤組織當作一顆小樹苗,而癌細胞就像是樹根,必須吸取足夠的氧氣、營養及水分,小樹才能茁壯,而用了這個藥物,能斬斷樹根,讓樹苗逐漸枯萎。「抗血管新生標靶」可說是抗癌標靶的經典產物,因為血管新生是所有惡性腫瘤的特性,其中又以大腸癌、泌尿道癌最為明顯,一旦新生血管受到抑制,腫瘤就會萎縮死亡。」它的抗癌作用機轉就是「餓死癌細胞」,讓新生血管無法繼續增生,癌細胞得不到養分而生長停滯,且讓腫瘤血管有機會正常化,促使血流正常化,使化療藥物能順利進入腫瘤,強化治療效果。癌友不要輕言放棄以卵巢癌為例,晚期患者容易復發轉移,腹部產生腹水而腫脹,也沒了食欲,在使用「抗血管新生標靶」後,腹水明顯消退,胃口也變好了,延長了無疾病存活期。過去十年,晚期卵巢癌和子宮頸癌並無健保給付的新藥可用,一旦復發,僅有化療一途,健保署有條件給付「抗血管新生標靶」合併化療使用,造福眾多晚期婦癌患者,提醒癌友千萬不要輕言放棄。
-
2020-07-07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連滑手機都困難! 乾癬性關節炎5病徵別小看
國內正式解除社交限制,民眾生活解封,紛紛開始展開各項活動,但對於乾癬性關節炎患者而言,仍因關節腫脹變形而行動受封、生活受限。調查顯示,乾癬性關節炎患者中有半數停止社交生活、減少與人接觸,甚至影響工作。張先生是1位55歲上班族,在20歲時罹患乾癬,到35歲時,發現關節開始腫、痛、發熱,起初不以為意,後來才驚覺這就是之前接受衛教時,醫師曾說過的乾癬性關節炎,嚴重的疼痛遍及全身,從髖部、腰部、頸部關節到手腳關節都腫痛,痛到無法入睡,更無法翻身、難以起身,只能躺在床上掙扎。經歷各種治療方式的他,到如今使用針劑生物製劑治療,雖然已好轉許多,然而卻仍感受到關節的腫脹發熱,也期待有新的治療選擇。 財團法人風溼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溼病聯盟董事長蔡世滋醫師表示,全台乾癬患者約8至10萬人,其中約有3成的乾癬患者會發生乾癬性關節炎,再加上未經歷乾癬治療、直接出現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推估至少超過2萬人為乾癬性關節炎所苦;部分患者因受到乾癬皮膚病灶困擾,再加上關節疼痛問題,讓本身較為缺乏自信的病友,生活又再籠罩一層陰霾,關節復原遙遙無期。 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醫師表示,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數據發現,台灣的乾癬患者中,罹患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10年來的比例倍增4倍,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乾癬性關節炎較常見的病徵如周邊關節疼痛,也容易有下背疼痛、香腸指、足底筋膜炎等問題,患者可能會出現指甲凹陷脫落的狀況,若未及早發現治療,恐造成骨頭、關節腫脹疼痛甚至變形,導致不可逆的傷害,讓打電腦、滑手機、開瓶罐、扣鈕釦、綁鞋帶等生活中看似簡單的小動作都難以進行。蔡呈芳醫師提醒病友,若發現指甲病徵、下背或關節疼痛,需要特別提高警覺,以免耽誤黃金治療期。 此外,1項最新的跨國調查研究顯示,乾癬性關節炎患者中,逾7成病友表示疾病對其工作及社交生活產生負面影響,不只工作品質及效率下降,更有1成病友被迫離職。除了影響患者職涯發展,也對其家庭及社交造成諸多不便,高達5成以上的病友因疾病必須停止任何運動及社交活動、害怕與人接觸,嚴重影響其生活品質。 國內目前已有最新的口服標靶藥,蔡長祐醫師說明,根據研究,患者在治療2周之後,即可明顯感到疾病緩解;50%的受試者,在治療3個月的時間後,關節腫脹疼痛的症狀明顯改善。這項口服標靶藥物今年6月已經通過健保給付,對患者來說更方便,成為乾癬性關節炎患者進階療法的新選擇。(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瓶蓋打不開別只想到肌少症! 「不死癌」中年婦女最危險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僅傷關節! 細數6大恐怖併發症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
2020-07-05 癌症.肺癌
對抗晚期肺腺癌 治療超前部署
60多歲的王太太退休後,生活作息良好,卻因體重無故直線下降、久咳不癒,就醫檢查發現罹患晚期肺腺癌。醫師進一步為她做基因檢測,發現有EGFR基因突變,考量她的身體狀況,第一線就選擇了第二代標靶藥物治療,過程中雖伴隨著輕微甲溝炎副作用,但使用緩解症狀的藥物後大幅改善,讓婦人五年來仍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標靶藥接力治療 邁向第六年今年初發現腫瘤有惡化跡象,並確認為T790M突變,接力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病情不僅獲得控制,婦人也很開心因為有「超前部署」的治療觀念,才能透過標靶接力邁向第六年的治療,超乎原有期待。收治該名案例的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內科陳崇裕醫師表示,肺腺癌腫瘤擴大速度較慢,且初期症狀不明顯,確診時多半已是晚期。而這個時期的患者對治療的期望,除了藥物效果與反應率外,能否獲得最長的存活時間,並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也是同等重要。醫師會在治療前,針對肺腺癌分期、突變型基因以及PD-L1表現量進行分析判斷,並與患者說明、討論後再行制定後續治療安排。此外,以肺腺癌中最常見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來說,患者最常使用的治療方式即為標靶藥物。陳崇裕醫師進一步說明,第一線使用第一、二代標靶藥物治療後,一般來說,每三人就有兩人會產生的T790M突變。另外,根據研究顯示,如果第一線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等到治療出現抗藥性後,再接力使用專門對付T790M且最近剛通過二線健保給付的第三代標靶藥物,有超過一半的患者整體存活時間可以超過4年。這樣的研究結果看起來,是目前存活期最長的治療方式,而這樣透過標靶藥物接力治療的狀況下,患者也比較能保有較好的生活品質,王太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治療量身制定 爭取最長存活期陳崇裕醫師強調,現在肺腺癌治療就像治療慢性病一樣,醫師可在一開始「超前部署」,透過不同藥物和治療順序相互排列組合,針對每位患者量身制定最佳治療策略,為患者做最佳的風險控管、延長整體存活期,守護患者的健康與生活。因此,每一線的治療選擇都應謹慎,同時也應將治療失敗後的應對治療作為決策的考量因素之一,為自己爭取最長存活期。
-
2020-07-03 癌症.卵巢.子宮
中年發福、小腹變大不以為意? 當心「沉默殺手」找上門
中年婦女若發現自已的腰圍,忽然增大「發福」千萬別掉以輕心,小心可能是卵巢癌。一名60多歲陳太太(化名)是三期末的卵巢癌患者,剛開始只覺得腹脹、肚子變大,前往門診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後,發現竟是卵巢癌,手術開刀後又復發,所幸以口服PARP抑制劑進行維持療法,成功延緩疾病進展,目前控制情況相當穩定。收治這名病患的大林慈濟醫院婦產科主任許鈞碩表示,卵巢癌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初期症狀並不明顯,總覺得肚子脹、腹痛,很容易與其他疾病混肴,到了後期,即使患者腹部突然變大,也會誤以為是發胖缺乏危機感,因此常在診斷後,已有50%的患者是晚期卵巢癌。許醫師說明,晚期卵巢癌以手術切除及化療為主,但困擾的是,第一線化療後仍有70%會在2、3年內復發,且復發時距一次比一次短,最終產生抗藥性,晚期治療成效相對不佳,病人甚至因一再復發,反覆受化療之苦,使疾病進展更快;所幸針對BRCA基因缺損的卵巢癌患者,使用口服PARP抑制劑來消滅腫瘤細胞,效果明顯,更有助延長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在台灣,帶有BRCA基因缺損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約占15-20%左右。上皮性卵巢癌其中一種高度惡性的漿膜性卵巢癌約44%有BRCA基因缺損。許鈞碩醫師指出,人類DNA是雙股機制,當細胞遇到攻擊時,會透過酶去修復細胞的DNA。帶有BRCA基因缺陷的細胞,在修復的過程容易癌化。針對已經癌化的細胞,透過PARP抑制劑去壓抑修復腫瘤細胞DNA的酶(PARP),使腫瘤細胞無法修復DNA斷裂,癌細胞會自然凋零,即是標靶藥物治療的概念。 根據國外大型臨床研究發現,帶有BRCA基因晚期患者經手術及含鉑藥物化療後,使用PARP抑制劑做為一線維持治療2年,與安慰劑相比,死亡風險下降七成,無疾病存活期從11個月延長到29個月,追蹤3年後,6成無復發情形,到了第4年,約50%的病人沒有疾病進展。許醫師提及,一名56歲多次復發的李太太(化名),起初也是突然間腹部變胖,有腸胃不舒服等症狀,沒想到一經診斷後,就已是卵巢癌第三期且轉移至肝臟,透過手術切除及化療,過了4年竟又復發,接著再以化療治療延長半年,不幸再度復發。為免除化療後白血球下降、掉髮等副作用,去年11月使用PARP抑制劑,延緩復發機率,同時兼顧生活品質。 美國FDA核准的PARP抑制劑,用於復發的卵巢癌、輸卵管癌、腹膜癌,及對於含鉑化療藥物敏感病人,做為一線維持治療藥物,台灣也於2018年核准使用。口服PARP抑制劑每天早晚一顆,副作用相較輕微,僅有腸胃不適、噁心或肚子痛等狀況,許鈞碩醫師提醒,接受標靶治療仍須定期回診追蹤。許鈞碩醫師說明,口服PARP抑制劑突破晚期卵巢癌的治療困境,提高病人存活希望,維持一線生機。同時他也提醒婦女朋友,每年除了子宮頸抺片檢查以外,也要進行超音波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特別是卵巢癌高風險族群,包括初經早、停經晩的女性;以及有卵巢癌及乳癌家族病史的婦女、或是不孕症者,皆需謹慎留意。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年過30身材就開始走鐘? 關鍵原因藏在這! 叫媽媽不要再撿菜尾了! 當心變胖還會招惹婦癌頭號殺手上身
-
2020-07-01 癌症.抗癌新知
如被迫換藥癌友該如何確保用藥權益?名醫這麼說.
今年4月起,生物相似藥成為乳癌治療的選項之一,不少醫師擔心,原本使用原廠單株抗體標靶藥物的癌友,未來突然被換成生物相似藥,絕大部分癌友在治療過程中不會更換主治醫師,一旦被換藥,也只能祈求神佛,保佑治療順利。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外科主任莊捷翰指出,單株抗體是一種蛋白質,結構複雜且立體,製程嚴密,必須從細胞、酵母菌培養抗體,再經細胞內外的作用,尋找到癌細胞的接受體,例如,乳癌的HER2基因,才能精準毒殺癌細胞。從研發至上市,原廠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必須歷經三大人體臨床研究階段,從毒性、安全性,再測試固定劑量的優缺點,最後則是比較實驗組、對照組的治療差異。反觀生物相似藥物,在研發製程上,就難以如此嚴謹,通常只做一次人體試驗,莊捷翰說,既然被稱為「相似」藥,所以在免疫特性、生物特性,以及抗體結合癌細胞受體的位置、能力等方面相似。由於研究費用較低,藥價也相對便宜,莊捷翰說,從市場機制來看,生物相似藥最大優點就是讓原廠單株抗體藥物降價,一般來說,生物相似藥物售價僅約原廠藥的七八成,可以降低昂貴藥物對於健保財務的衝擊。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持相同看法,他指出,生物相似藥研發成本較低,藥價相對便宜,依照市場機制,只要上市之後,原先生物製劑就會被迫降價,這對於大部分病家來說,可是一大福音。莊捷翰認為,為了降低成本,增加盈餘,未來可能會有不少醫院換購生物相似藥,逐漸替代較貴的原廠標靶藥物,但對於癌友來說,每次換藥都將面臨一定風險。「再相似的蛋白結構,也可能引起不同抗原抗體反應」莊捷翰說,在治療乳癌時,常合併使用兩種單株抗體,例如,A加上A1,絕不可貿然換成B加上A1,因為目前仍缺乏有效性、安全性等臨床研究。陳育民則點出另一個疑慮,生物相似藥在研製上較不嚴謹,重點只放在治療效果與生物藥劑差不多,但適應症卻還可以外推,例如,原廠生物製劑可以用於哪些癌症,生物相似藥一旦核准上市,也能適用在相同癌症。莊捷翰強調,部分先進國家規定,不管癌友使用哪一種藥物,都應該「從一而終」。至於剛確診、首次接受藥物治療的癌友,則可以在醫師評估下,選擇使用原廠藥物,或是生物相似藥物。相較之下,台灣則缺乏相關法規,原本使用A藥物的癌友,可能突然被換成B藥物,莊捷翰說,這就是病人的無奈之處,一直以來都是看固定醫師門診,不太可能因為被換藥,而換院、換醫師。陳育民表示,未來肺癌治療也可能面臨相同問題,癌友已經用了生物製劑一段時間,治療成效不錯,卻被迫換藥,屆時該怎麼辦?陳育民建議,如日後醫院換藥,醫師應該主動告知病友,換藥後的利弊得失,病人瞭解之後,做出選擇。另外,相關醫學會也應盡速擬定換藥規範,讓醫師有所依循。莊捷翰則提醒癌友,如果被告知換藥時,應該請醫師解釋兩個藥物的差異,在換藥後,應該清楚記錄身體變化,包括,治療效果、是否出現副作用,回診時主動提供資料,保障自身用藥權益。
-
2020-06-23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免摘「菊花」 高醫首所達文西手術中心提升技術
高醫今天成立全台首所「大腸直腸外科達文西手術觀摩看刀中心」,大腸直腸癌已連續12年蟬聯國人癌症發生率榜首,很多人一聽到大腸直腸癌就擔心要做人工肛門而害怕治療。為了保住病人的肛門及自尊,高醫引進達文西機械手臂直腸切除術,從400多例達文西手術成果分析,5年存活率為86.1%,肛門保留率更高達 96.3%,大大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與滿意度。達文西手術緣起於美國國防與太空項目之一,預設能以遠距方式治療戰場上的士兵,或是讓醫師能遠端治療太空人。高雄從2013年引進達文西機械手醫微創手術,大腸直腸外科已施行超過410例,並獲國際原廠認證,成立全台首所大腸直腸外科達文西手術「觀摩看刀」中心,將可協助國內外醫師前來學習達文西機械手臂的操作竅門。高醫大腸直腸外科醫師王照元表示,直腸癌因病灶臨近肛門,骨盆腔又相當狹小,使得無手腕轉彎的腹腔鏡器械無法有效切除,有些患者甚至必須切除肛門。而達文西手術由於其精細,可在狹小空間內如靈蛇般遊走,可在盡量保留肛門情況下,切除病灶,並做淋巴結廓清,降低局部復發風險。高雄柯先生因長時間解便不順,就醫發現肛門口有顆10公分的腫瘤,醫師評估若開刀切除的話,勢必要做永久性人工肛門。為了保留原有肛門的完整及病人的自尊,王照元先採取標靶藥物治療,3年後腫瘤縮小至約5.4公分,再施行達文西機械手臂直腸切除術,成功保留了病人的「菊花」。柯先生今天特別來謝謝高醫團隊,「讓我身上不用多了一個永久性肛門。」高醫院長侯明鋒表示,達文西機械手臂微創手術是目前全球最先進的機器人輔助微創手術系統,醫院要成立達文西手大腸直腸手術觀摩看刀中心,至少要累計300例手術的經驗,也需要能有相當完整的醫療教學團隊,才能接受原廠的認證,高醫是國內第一家符合此資格的醫院,未來將協助國內外醫師團隊深化進階教育,造福更多的病患。王照元說,達文西手術具有傷口小、失血少、恢復快及高比率的肛門保留率等優點;其3D高解析度、10倍光學放大視覺,以及比人類手腕旋轉和彎曲動作更加靈巧的機器手臂,在狹小的骨盆腔中手術仍能運轉自如。高醫400多例達文西手術成果分析,5年存活率為86.1%,肛門保留率更高達 96.3%,大大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與滿意度。未來希望透過手術觀摩看刀中心成立,讓國內醫師不必出國,就能在高醫學習觀摩,也可吸引其他國家醫師前來探索研究,提升台灣醫療在世界的能見度。
-
2020-06-21 科別.骨科.復健
手指痛到沒辦法沖馬桶 竟是乾癬性關節炎上身
沖馬桶是日常生活中最簡單不過的動作,但有人一沖馬桶,手指就感到莫名疼痛。55歲張姓男子,從20多年前 ,關節常感覺腫痛,從手指到腳踝、腰部。一開始他以為是腰痠背痛,骨科診斷椎間盤突出,接受復健治療,但疼痛感卻完全沒有消失,自行尋覓按摩師幫忙,沒有想到愈壓愈痛。後來張先生突然想到,20歲時曾被診斷乾癬,醫師提醒後續恐出現「乾癬性關節炎」,就醫後果然是乾癬性關節炎惹禍。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醫學會理事長、台大皮膚部主任蔡呈芳表示,台灣約有千分之三的民眾罹患乾癬,每年就診人數約8到10萬人,國際上罹患男女比例相當,但台灣數據顯示,男性多於女性,且男性患者多為「嚴重型乾癬」。蔡呈芳表示,乾癬患者中約三成合併乾癬性關節炎,以台灣人口換算,約有2萬人長期為乾癬性關節炎所苦。乾癬性關節炎,顧名思義是伴隨乾癬發生,通常先出現乾癬皮膚症狀,再出現乾癬性關節炎,過程平均約8年,這是典型的乾癬性關節炎發病模式。蔡呈芳表示,有些乾癬患者是皮膚症狀與關節炎同時出現,最棘手的是乾癬性關節炎比皮膚症狀早出現,臨床上也最難診斷。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北榮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表示,臨床上曾遇過年輕時就出現嚴重的關節疼痛,直到83歲才出現皮膚症狀的乾癬病例,患者一直被誤以為是痛風或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診斷,只能觀察皮膚症狀,即使已知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有些尿酸比較高,但仍難以透過尿酸判定,這也使先出現關節炎再出現皮膚症狀的患者,無法正確診斷,長期飽受關節疼痛或變形之苦。蔡呈芳表示,雖然臨床上無法先透過皮膚症狀確定是否為乾癬性關節炎,但乾癬性關節炎仍有幾種具指標性的臨床表現,七成以上的患者都會出現「香腸指」,同一個指頭內,有多個關節受損,且造成指間軟組織水腫或指甲變形,做特定動作時關節僵硬等。他說,有些民眾長時間拿手機,放下手機後發現手指關節僵硬,必須要用另一隻手協助鬆開,或使用鍵盤太過用力時,手部關節疼痛不適,都是可能的指標症狀之一。乾癬性關節炎好發頸部、腰椎及髖關節、手肘及手指、腳趾與足部、膝蓋;有8成5的患者會出現指甲病變,包含指甲下角化、甲床分離、點狀凹陷、粉碎性指甲等。蔡長祐說,乾癬性關節炎若是沒有積極處理,發病後2年內,有47%的患者會出現不可逆的關節變形問題,特別是手部關節,無法正常彎曲,連拿筷子、扣鈕釦等基本生活能力都會受影響,而皮膚症狀以及變形關節,連帶會影響到患者的心理及社交生活。蔡長祐表示,治療乾癬性關節炎初步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及免疫調節劑,近年發展生物製劑,有5到6種針劑生物製劑可幫助延緩患者關節變形,控制皮膚症狀,但患者必須定期打針;現在也有口服標靶藥物,6月已通過健保給付,研究顯示治療二周後,患者關節脹痛症狀可望紓緩。
-
2020-06-19 癌症.肺癌
晚期肺腺癌轉移至卵巢 標靶藥納健保讓女鋼琴師延命
晚期肺癌患者治療上出現新契機。42歲陳女士八年前因月事遲遲未來,起初以為懷第二胎,但就醫檢查竟是卵巢有10公分大腫瘤,經手術切除後,透過病理報告才發現肺腺癌轉移,切片證實腫瘤已轉移腦部多處,進一步透過基因檢查,更查出為罕見的ALK基因,因當年沒合適標靶藥物,當下只能先以化療方式治療。而後,陳女士在台大胸腔科主治醫師廖唯昱推薦下,加入ALK陽性抑制劑臨床試驗,存活至今超過八年,更陪伴小孩長大;而此標靶藥近期也獲健保署給付,可用於患者第一線治療,與國際同步接軌。重獲新生的陳女士今出席道出感謝,更以鋼琴演奏一曲,象徵譜出她的生命新樂章。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北榮胸腔部主任陳育民表示,據衛福部公布2019年十大死因,癌症連續38年居冠,而其中最致命的癌症則是肺癌,平均1小時3分15秒就有一人死於肺癌,每年新增數破1萬4000人,且死亡人數也高達9000多人。陳育民說,肺癌依照細胞型態,可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臨床上約87%患者都是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佔近一成。不過因肺癌早期無明顯症狀、不好發現,患者確診時超過六成已屬晚期,如何幫助患者延長存活期,且讓患者吃得起標靶藥物,是治療晚期肺癌的目標。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秘書長、高雄長庚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王金洲表示,肺癌在治療上,依照細胞型態與基因變異決定,其中非小細胞肺癌在國人常見的突變基因為EGFR,已有許多標靶藥物可選擇。他說,而EGFR無突變的族群裡,若為ALK基因突變的患者,目前也已有數種標靶藥物問世,包含新一代的ALK標靶藥物;美國癌症年會本月所發表的長期追蹤結果顯示,新一代ALK標靶藥物用於第一線治療,其五年存活率可達62.5%,較前一代藥物高。不過廖唯昱也表示,此藥部分患者會有便秘、體重增加、胃口更好等副作用,但透過適度運動應就能改善。王金洲說,而健保署去年底,也給付此款最新的ALK標靶藥物,作為ALK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於第一線治療使用。只要符合肺癌晚期、ALK基因突變者,經醫師申請就可使用,讓患者減輕龐大經濟負擔。他呼籲,肺癌已不是無藥可救,病友不要放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