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科技改變病人的命運,免疫藥物於五年前問市,提供病人治療另一種選擇。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教學研究部主任、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柯政昌指出,過去肺腺癌第四期患者若只接受傳統化學治療,五年存活期平均3%到6%,現在單用免疫藥物,五年存活期可增加到23.2%,若搭配化療,效果更顯著。
肺腺癌第四期看到療效
一名年過70歲阿公,六年前罹患肺腺癌第四期,傳統化療效果不佳,兩年半前接受免疫藥物搭配口服化療藥,如今還能趴趴走享受含飴弄孫的樂趣。收治該名個案的柯政昌說,免疫藥物療法搭配化療或電療,讓癌細胞釋放出腫瘤抗原,免疫細胞就能辨識而發動攻擊,此時加上免疫療法藥物,效果會更好。
這些年的治療經驗讓柯政昌感受很深,民國95年以前,他不忍看到肺癌患者因化療效果不佳而絕望,婉拒治療病人,直到標靶藥物上市,才開始投入癌症治療。他說:「看著患者病懨懨來就診,治療一年後帶著自己種的香蕉來送我,真的覺得這就是當醫師最大的成就感,新藥治療改變一個病人與家庭的命運。」
健保4月開放名額
從醫師心態轉變就能看見這些年治癌藥物的進步。今年4月癌症免疫療法納入健保,健保署以一年經費八億元,有條件給付八種癌別、11種適應症,開放800個名額。以非小細胞肺癌為例,為了使效果更好,患者使用前需檢測生物標記(PD-L1),必須高於50%,才能用藥。
柯政昌說,實際上非小細胞癌生物標記表現高者,大概僅有兩成,多達四成是腫瘤不具特殊基因表現的野生型患者,這些患者沒有標靶藥物可用,只能接受化療,平均存活期10.7個月,但加上免疫藥物可延長到22個月,幾乎可延長一年壽命,對病人極有意義,但自費金額昂貴,大多數病人負擔不起,喪失治療機會。
醫界:希望條件放寬
醫界認同健保給付對病人幫忙很大,但希望經費可以擴大,條件可以放寬。柯政昌說,免疫藥物在病人體力好的時候使用效果最佳,國外已建議列為第一線治療,但台灣很多時候得在化療失敗後才能使用,影響效果。
另外,他建議放寬治療三個月後的評估方式,納入病人臨床症狀表現,不是只有影像,因為腫瘤經電療會結疤,影像上看來沒有縮小,會被認為治療沒有進步,影響繼續給付,若病人喪失治療機會,十分可惜。
健保署:全面檢視成果
對此,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對於民眾有益的治療方法,健保署一定爭取納入給付,但健保資源有限,必須減少不必要的浪費,才能把資源用在刀口上。健保也會檢視免疫療法納入給付的成果,若提前用藥有更好的效果,可考慮提前給付,但若效果不佳,則將資源留給更需要的人。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