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癌症/ 抗癌新知

全癌基因檢測/張啟仁:先測基因再用藥療效最佳 應給付罕見基因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舉辦全癌基因檢測專家會議,長庚大學臨床資訊與醫學統計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張啟仁指出,國外研究,使用基因檢測再進行治療的癌症病患,在存活月數、無病存活期和反應率,都明顯較優。記者葉信菉/攝影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舉辦全癌基因檢測專家會議,長庚大學臨床資訊與醫學統計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張啟仁指出,國外研究,使用基因檢測再進行治療的癌症病患,在存活月數、無病存活期和反應率,都明顯較優。記者葉信菉/攝影

國內的癌症治療進入精準時代,在健保財務困難情況下,成本效益分析成為不可不考量的環節。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及臨床資訊與醫學統計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張啟仁指出,根據研究發現,使用基因檢測再進行標靶治療的癌症病患,不論在存活月數、無病存活期、治療反應率都明顯優於沒有基因檢測的癌症治療病患。

張啟仁針對「次世代定序檢測-健保給付成本效益分析」指出,基因檢測的方法很多,包括單一基因檢測、熱點基因檢測、CGP,靈活的運用不同的檢測方法,「適如其用」的使用,可以做為制定政策的思考方向。

根據國外的臨床實驗分析,使用基因檢測之後再選擇用藥的癌症病患,31%對於藥物有明顯的反應,優於原本的11%;無病存活期將近六個月,優於原本的三個月;存活月數達十四個月,優於原本的八個月,三個數字都具有統計意義,顯示基因檢測確實有助於癌症病患的治療選擇。

但是,他也指出,基因檢測的經濟效益評估不比新藥經濟效益評估單純,無法只用二種藥物,比較增加的健康人年,需要增加多少花費來評估。因為評估基因檢測的方法、有無配對標靶藥物可供治療等都會影響效益,必須列入考慮。

現有基因檢測方法之一,「單一基因檢測」可以很快地篩檢出是否帶有該基因,進而馬上使用標靶治療;但若是沒有篩檢出該基因,則必須對下一個可能的基因持續的檢測下去。這種基因檢測法,必須一次一次的採取檢體,及檢視這個檢體的可使用狀況來決定是否繼續檢測。

另一種方法是「熱點式基因檢驗」,一次可以檢查二到三個基因來尋找合適的標靶藥物。同樣的,若沒有篩檢到該基因、則必須一再採取檢體篩檢。

第三種就是「全基因篩檢」,它是把所有基因用次世代定序檢測的技術,只要一次篩檢樣本,就有機會找到致病基因與配對標靶藥,且更準確,錯誤機會低,然而費用比較高。

國內的健保資源,甚至是病患未能及時用對藥物,其中可能造成更多的醫療支出,所以應有不同的給付思維。張啟仁的研究團隊,對以上三種基因檢驗方法,以台灣的非小細胞肺癌本土資料,適當合理的假設條件,及均一的標靶治療成效,做了成本效益分析,初步結果顯示,雖然全基因檢測的費用較高,但也更可能檢驗到較多病人的致病基因,減少治療費用,同時增加病人存活的人年,遞增成本效果比值是具有成本效益的。

在台灣即將進入基因檢測給付的關卡,張啟仁建議,國家應該思考「在較多可能致癌基因且有相對的標靶藥物中,要迅速找到可以找到的;在沒有找到常見的好發致病基因後,不論是否有標靶藥物,應協助病人找到其他所有基因。」

張啟仁說,以非小細胞肺癌為例,五成多的肺癌病患都可能是EGFR基因突變導致的肺癌,使用單一基因檢測就有一半的機會驗出陽性,檢測費用僅為數千元,該費用可以由藥廠支應,或是病患自費,不至於造成太大負擔。但若是一般單一基因檢測,或熱點基因檢測無法找出致病基因的癌症病友,就應該給付全基因檢測的費用、讓病人有機會使用到其他的標靶藥物,或由醫師協助尋找可以加入的臨床試驗,求得一線生機。

他建議,應該將珍貴的健保資源用以支應「罕見疾病的致癌基因」檢測,當癌症病患篩了一、兩種常見的致癌基因,都排除後,才考慮由健保支付多重基因檢測,為資源更為稀薄的罕見癌症找到存活的機會。

基因檢測 癌症治療 標靶治療 致病基因 基因突變 NGS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