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施打疫苗
共找到
1459
筆 文章
-
-
2022-10-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苗打愈多恐釀免疫疲勞?李秉穎解釋「不會」的原因
指揮中心開放接種高端民眾,補打其他廠牌1到3劑疫苗,有專家憂心,施打過多劑次疫苗恐造成免疫疲勞。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人體免疫系統具調節機制,抗體只要達到天花板極限,後續不論施打哪款疫苗,體內產生抗體後消退速度是一樣的,代謝速度不會變慢。李秉穎表示,施打疫苗或是接觸到病毒,身體所產生的抗體「不會無限上升」,主因是人體免疫系統為了保護身體正常運作,會設下極限值,當抗體生成已經達到100分就足以抵擋病毒,身體就不會浪費能量做出200分的抗體,「這是在浪費」,人體的免疫系統才沒這麼笨。不少醫事人員近期不斷提出疫苗接種後,恐出現「免疫耐受」以及「免疫疲乏」。李秉穎解釋,免疫耐受、免疫疲乏是指施打疫苗後體內所產生的抗體極限,不是打過許多劑次的新冠疫苗,體內抗體就愈來愈低,或是抗體消退速度加快,而是打到第4劑時,體內抗體將會達到最高峰,就算再打第5劑或第6劑,體內抗體也不會再增加。李秉穎強調,不管是哪一款新冠疫苗,身體被刺激出來的都是IgG抗體,抗體消退速度都是一樣的。至於對抗新冠病毒的抗體到底要多高才算是達到極限?李秉穎說「每個人都有所不同」。李秉穎表示,人類的免疫系統中,B細胞是負責製造抗體、T細胞會維持免疫記憶,免疫記憶是指,當T細胞面對到相同的病毒時,會記得觸發B細胞產生過去曾生產過的抗體。T細胞與預防重症有關,接種疫苗後產生的T細胞,很快就會達到上限。李秉穎拿過去的疫苗實驗舉例,先前某款新冠疫苗做過一項研究,施打第1、2、3劑疫苗時,受試者體內T細胞的反應大致相同,T細胞並不會隨疫苗劑次增加而不斷增加。不過B細胞抗體在施打第2劑、3劑時,抗體會不斷上升,相較之下抗體的天花板較高。
-
2022-10-11 醫療.感染科
婦幼保護力/桃園陳美梅議員盼皮蛇、新生兒口服輪狀疫苗納補助
隨著國人對於健康的重視,不少民眾願意自費接種疫苗,然而對多數人來說成為一筆開銷,桃園市第一選區市議員陳美梅多次向市府拋出公費補助帶狀皰疹(皮蛇)疫苗,並且持續追問桃園市長鄭文燦選前承諾的補助新生兒口服輪狀疫苗。對此,桃園市衛生局副局長蘇柏文表示,現階段補助中低收入的新生兒口服輪狀疫苗,目前已施打4成多。陳美梅表示,身邊不少朋友看到親友感染帶狀皰疹,都會趕緊去施打,但是當前的帶狀皰疹疫苗價格約落在4800元,不僅對於民眾有些負擔,對於桃園市府的財政亦然,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仍延燒,多數經費也會花在採購相關醫療物品。她透露,據了解目前桃園市衛生局初步規劃,優先補助的對象為50歲以上、經濟弱勢的民眾。另外,鄭文燦也曾於2018年九合一大選前拋出補助新生兒口服輪狀疫苗的政策,但至今遲遲沒有下文。陳美梅說,當初也認為嬰幼兒染病後會出現腸胃等嚴重症狀,所以也會想要將這款疫苗納入公費中,桃園市府對於這項政策同樣仍在規劃。她說,當時衛生局評估認為兩款疫苗價格過高,也擔心會排擠到現有的公費疫苗補助,目前她仍會持續向市府溝通,盼這項政策能讓市民有更良好的健康生活。另一方面,婦幼政策上持續爭取0到2歲小朋友的的托嬰托育中心,才能照顧到新手家長。對於地方政府在疫苗採購的決策,蘇柏文說明,主要還是依循中央的準則,會按照嚴重性、成效、疾病是否威脅生命等作為優先考量的順序,就好比說帶狀皰疹疫苗,當初中央將帶狀皰疹排序在第四名,不料來了新冠疫情,因而重新調整序列。他也說,針對口服輪狀疫苗部分,桃園市會先補助中低收入戶的新生兒,目的是防止染病後,會陷入來回急診等後續醫療支出,目前已經施打4成多,不過,公共衛生在實際的政策面會考量「八二法則」,亦即只會有八成民眾施打疫苗,難以到百分之百,後續也會去了解符合條件的民眾沒有前來施打的原因。
-
2022-10-11 醫療.感染科
婦幼保護力/台南李宗翰促疫情平台轉型擴大服務量能
新冠疫情大大影響生活,卻也讓科技快速導入醫療領域,台南市在疫情間就創建「台南打疫苗」的LINE官方平台、智慧城市辦公室等,不過隨著疫情走向共存,平台也需要轉型,台南市議員李宗翰透露,「台南打疫苗」日後準備作為長者、兒童定期施打疫苗的方向,不過,首要克服中央及地方在個資與資料整合上的管理問題。李宗翰表示,台南市衛生局在剛開始透過平台發送訊息給民眾,後來疫情關係轉作為施打新冠疫苗、通報的系統,數位發展部長唐鳳也有注意到此系統及使用案例,相信在這塊做出成績,各縣市也能以此為範本前進,中央機關更能扮演帶領的這項角色。另外,他介紹,智慧辦公室的發想,是希望能加速市府內各局處科室的橫向溝通效率,能應用的範圍廣,像是衛生局到偏鄉或市區進行的長者成人健檢,每位長輩歷年檢查的生理數據難以掌握,因此著手建置成數位化,之後就能拿著健保卡輕鬆調閱資訊,也免於長輩要拿著健康檢查量表一關關給醫師填寫。他也說,成功大學計畫在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新設醫療服務,就是智慧辦公室成功的案例,這項計畫就必須要跨局處審核,當初就碰到多頭馬車的狀況,而且意見也不一致,有了辦公室後,加快了流程促成計畫有所進展。導入智能科技之餘,能免不了實際看診,對於城鄉差距大的台南市,市府推出「小黃公車」,長輩只要付公車費,就會由轎車接送看診。李宗翰以自己選區為例,因為偏鄉的緣故,許多長者不便出門看診,所以曾有社區實驗,由里長費用購買車輛、聘請司機接送長輩,一個月下來,服務人次約五十到一百人,平均一人費用為二百元到三百元,確實和「小黃公車」的費用相差不多。他說,這項政策確實讓長輩獲得醫療資源服務的時間變多,同時也建議市府將「小黃公車」、復康巴士、偏鄉公車等資源整合,規劃出一套App,能夠方便規劃最近的就醫距離,即便長輩不會使用網路軟體,也可以到附近的社區關懷據點由志工協助。
-
2022-10-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周染疫率世界No.1「口罩禁令」無用?專家詳細說明
據文茜世界週報「美國紐約時報」的報導數據顯示,截至10月8日止,過去一周內台灣「新冠肺炎每10萬人新增染疫數」拿下世界第一。無數網友看到忍不住酸說,台灣口罩禁令形同虛設;專家則表示,若無口罩禁令台灣現在單日確診恐不止4萬,台灣疫情晚外國4個月,拿現在的時間點比較各國疫情,不甚精準。網路社群平台《批踢踢實業坊(PTT)》上,有位名為lug0391的網友發文「爆掛」主題,並引述文茜的世界週報「美國紐約時報」的報導,稱說:「10月8日為止,過去一週內,全世界新冠肺炎日均染疫數:台灣是世界第三,第一名為德國,染疫人數73,428人; 第二名法國,染疫人數51,744人;第三名台灣,染疫人數44,857人。」該網友指出,「『新冠肺炎每10萬人新增染疫數』的數據上,台灣是世界第一,有189人;第二名奧地利:148人;第三名德國:88人。」因此台灣疫情仍是目前世界上數一數二嚴重的,要大家多注意。許多網友留言表示,「世界怎麼跟得上台灣」、「戴口罩戴到世界第一 真的智障CDC」、「染疫模範生」、「口罩戴成這樣還確診第一 笑死」質疑台灣戴口罩的規範形同虛設。口罩禁令是否真對台灣目前的防疫無益?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直言,不必懷疑口罩禁令的功效,若國人沒有戴好口罩,如今每日確診絕不僅止單日4萬餘例,NPI措施是絕不可少的防疫措施;即使日後調整口罩禁令,也不應全面放寬,優先室外免戴,才討論室內、大眾運輸工具的口罩規範。洪子仁指出,要觀察台灣與國際的疫情流行趨勢,不能僅看目前的時間點,台灣疫情處於高原期,相對高於其他國家是事實;但台灣疫情本就晚國際4個月左右,國外流行BA.5時,台灣才正在BA.2疫情中,現在日本疫情降溫,台灣又剛好處於BA.5疫情中。以長遠的疫情來看,台灣與各國的流行曲線、模組都是類似的,台灣過一陣子後疫情也會出現轉折。台灣目前處於BA.5疫情高原期,每百萬人中有1800至2000人確診;但目前日本、韓國、新加坡每百萬人則在500例以下。洪子仁說,以前台灣擔心外國人將變異株帶進台灣,造成社區風險增加;但現在開放邊境,反而外國人要擔心,進來台灣後在社區內染疫。「邊境解封不等於本土疫情結束。」洪子仁提醒,本土疫情還是要民眾共同防守,戴好口罩、打好疫苗,民眾有共識能夠做好自我保護,政府將慢慢放寬防疫建制,但防疫責任也就會回到民眾自己身上,做好自主健康監測、風險評估,面對10月流感疫情,也要盡速施打疫苗。
-
2022-10-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18歲以上可打第四劑! 次世代疫苗10/11起開打,可與流感疫苗同時接種
10/11起 次世代疫苗擴大18歲以上可接種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昨天才表示,次世代疫苗下一階段的開放對象和時間還要觀察一周的打氣,再由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委員討論、決定。指揮中心今天宣布,次世代疫苗擴大開放至18歲以上民眾都可作為追加劑接種,並於10月11日起開打。指揮官王必勝表示,因國內目前屬於Omicron變異株疫情流行期,且數據顯示年輕族群感染率較高,加上國內防疫政策及邊境管制逐步開放,ACIP委員一致同意開放18歲以上民眾可以接種疫苗。因此10月11日起擴大納入18至49歲民眾接種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追加劑。接種間隔為前一劑疫苗應間隔至少12周、84天。依據臨床試驗顯示,含有原始株及BA.1變異株的雙價疫苗相較於單價疫苗,對於抵抗Omicron變異株有較佳的保護力,目前已開放第一階段及第二階段對象接種,符合接種間隔尚未接種者,也請儘速接種,以降低感染後重症及死亡的風險。次世代疫苗第一階段接種對象為65五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第二階段則包括,第一類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50至64歲成人,以及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者;分別於9月24日和10月3日開放接種。國內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為93.7%、第二劑87.8%、追加劑第一劑(第三劑)為73.4%、追加劑第二劑(第四劑)為11.3%,其中65歲以上第四劑接種率為39.4%。另六個月至四歲幼兒疫苗接種,第一劑接種率40.0%、第二劑12.9%。指揮中心提醒,接種後可透過接種單位提供的須知或海報上的QR code掃描加入Taiwan V-Watch疫苗接種-健康回報,藉由接種後狀況觀察,提醒就醫並瞭解接種後常見不適。流感疫苗10/1開打 可與新冠疫苗同時接種【記者鄒尚謙、楊雅棠、許政榆/台北即時報導】公費流感疫苗將於10月1日起分兩階段開打,第一階段對象包括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65歲以上長者等11類對象;第二階段則自11月1日開始,對象為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流感疫苗可與新冠肺炎疫苗同時接種,但建議接種在不同部位。李秉穎表示,因為邊境逐漸解封,流感一定會比過去兩年有更大疫情,但目前世界流感病毒株沒有很大的突變,應該只是一般的季節流行,不過還是可能出現重症、死亡個案,必須注意。過去雖有研究報告指出,流感疫苗可能對於新冠肺炎,有交叉保護效果,但研究看起來有干擾因素,結論不足以證實流感疫苗可以保護新冠肺炎,因此仍認為流感疫苗保護流感、新冠肺炎疫苗保護新冠病毒。對象包括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65歲以上長者、安養、養護、長期照顧等機構的受照顧者及所屬工作人員、滿六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孕婦、具有潛在疾病之高風險慢性病人、BMI大於等於30者與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者、國小至高中職和五專一至三年級學生、六個月內嬰兒的父母、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禽畜業及動物防疫相關人員等十一類人員。第二階段開打對象則為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於11月1日開打。指揮中心指出,雖然目前國內流感疫情仍處低點,但近期類流感門急診總就診人次有上升趨勢,建議民眾踴躍前往接種,以於流感疫情達高峰前獲得足夠保護力。開打後民眾可先透過各地方政府衛生局網頁、疾管署流感防治一網通、疾管家或1922防疫諮詢專線,查詢鄰近合約院所,電洽院所預約,以確保可施打到疫苗且節省排隊等候時間。前往接種時應攜帶健保卡及相關證明文件,如兒童健康手冊、孕婦健康手冊等,並佩戴口罩、適度保持安全距離及執行手部衛生等措施。疫苗謠言大破解網路謠言勿聽信,特別是近期長者LINE群組有些傳聞,許多都從國外翻譯成中文後流傳,民眾很難回頭找外文來源去評論,指揮中心也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進行查核。近期長輩群組流傳2則謠言,其中1則是美國媒體電視節目承認「第4劑疫苗接種可能會關閉您的免疫系統」等語,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對此闢謠,他說,該說法是新聞工作者的個人意見,且目前實證沒有看到打3、4、5劑會降低免疫系統抵抗力,不要誤信這樣的說法。針對第一則,羅一鈞說,有人傳說美國ABC電視台承認,打第4劑會關閉免疫系統,看起來很可怕,好像免疫不會運作,導致長者不願意打這第4劑疫苗,事實上是,ABC節目邀請新聞工作者,談話性節目評論對於打第4劑的看法,他個人意見認為,打越多抗體越高的說法不認同,但並沒有科學證據可以支持,純屬個人意見,也不是電視台意見,不應加諸於ABC主流媒體承認這樣的說法。現有實證都沒有看到打3、4、5劑會降低免疫系統的抵抗力,不要誤信這樣的說法,以免導致長者接種次世代的打氣受到影響,不要轉傳也不要相信。另外一則是,「指揮中心不再公布死亡分析是因為第3劑死亡最高」,此則傳聞也與上一則混再一起。羅一鈞表示,每一天他都有報告死亡個案列表,都有說明詳列年齡、性別、接種劑次、慢性病,都有公布在手板,也有做成附件提供給所有媒體,因此指揮中心沒有不再公布死亡分析。再次統計今年到10月4日,有10378例死亡個案,當中沒打疫苗佔44%,因此雖然全人口沒打疫苗者僅7%,但死亡個案高達44%沒打疫苗,顯示沒施打疫苗是很重要的死亡因素。羅一鈞表示,沒有完整接種三劑的比例占66%,約三分之二,一向都有利用各種場合建議民眾完整接種疫苗,絕對沒有不鼓勵多打針,「我自己的爸媽都打到次世代了,希望所有長者都符合資格的趕快打,接種降低重症死亡風險」。
-
2022-10-04 名人.張金堅
喝咖啡對腸道健康有影響嗎?名醫解析咖啡與腸道菌的關係
本文摘自475期 文/張金堅(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由於本人近年來熱愛咖啡,曾在2016年以健康的角度探討咖啡出版了一本《癮咖啡研究室》獲得廣大迴響,而今年八月底拜讀國內咖啡大師韓懷宗老師的續作《第四波精品咖啡學》距離韓老師第一本鉅作《咖啡學》,已是十四年前的事,韓老師鉅細靡遺地闡述第四波咖啡浪潮的概念,見證韓老師對咖啡之鑽研,博大精深,令晚輩非常敬佩。他在著作中,詳細解說由於氣候變遷及地球暖化,三大洲經典產區,已因全球升溫而有新產區出現,加上新一代的上游咖啡農,勤奮好學,已有身兼後製師、烘豆師、檢測師等技能於一身,更有頂尖研究及培育新品種的研究機構,如世界咖啡研究組織(World Coffee Research, WCR)及美國加州達維斯咖啡中心(UC Davis Coffee Center)之持續投入及輔導,像WCR已成功研發出雜交第一代(F1 Hybrid),可以抗病耐旱,又有美味基因的新品種。再加上現在科技發達、多元發酵、加料發酵、精銳盡出、味譜增寬,造就各式香醇濃郁咖啡。總之,咖啡因應主客觀條件的變化,及創新求變、永續經營的議題下,已衍生了新產區、新品種、新處理法。咖啡會在第四波浪潮下,朝向更優質的生活美學邁進,而且延續往後數十年的歲月(表一)。無獨有偶的,2019年底突如其來的COVID新冠疫情到現在已近三年,這期間擾亂了世人的生活步調,疫情之中因為防疫、檢疫、隔離、施打疫苗及中重症住院治療等措施,使生活起了很大的變化,像咖啡等不可或缺的飲品反而有增無減。根據義大利在一篇醫學期刊《Food》之統計,在2021年,全民一年喝咖啡的量約增53.8%。在這將近三年間,由於疫情起伏,很多研究都在探討飲食、咖啡與疫情及健康的關係,也有很多學者鑽研咖啡與腸道細菌的關係。因為腸道細菌的研究近幾年來,也是學術界爭相研究而且非常重視的議題,本篇特別收集一些有關咖啡與腸道細菌相關的學術文章與讀者分享。什麼是腸道菌?現代細菌學始祖-法國科學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曾在宴會時拿出放大鏡仔細端詳呈上的美食,尋找微生物的蹤跡,而引起宴會主人的不悅。事實上,我們無法躲避它們,因為微生物永遠與我們為伍,而且數量大到讓你難以想像!我們的身體大約由30兆個細胞所組成,但令人驚訝的是,另外還有相當多的微生物與我們共生,依存在人體內部與表面。它們分佈在身體各部分,但大多是在消化道中,其數量甚至比我們的細胞總數還多很多,預估多達100兆個細胞。人體的微生物組(細菌、黴菌與病毒等),與我們的健康密切相關,在人體運作機能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們腸道裡的細菌,稱為「腸道菌」,是由超過500種細菌所組成,總重約有1.5公斤至2公斤上下。在這當中,有些是益菌,協助器官的功能發揮;有些則是壞菌,會造成人體的危害,甚至可能引發嚴重疾病。大體言之,好菌約佔10%~20%,壞菌約占10%~20%,其餘的60%~70%屬於中間型「伺機菌」端視身體狀況,有時一部分會變好菌,有時一部分會變壞菌。腸道益菌能幫助我們進行食物的消化與吸收,例如把蛋白質消化成小分子胺基酸並協助吸收,還能合成必需的重要營養素,從基因的微觀角度來看,人類大約有2萬5千多個基因,是人體器官運作的藍圖。然而與我們共生的微生物組所擁有的基因卻高達300萬至500萬個基因。這些基因的表現,對我們有利也有弊,一直牽動著我們的健康(圖一、圖二)。我們身體的腸道菌就受到生活周遭環境的巨大影響,以飲食來說明,喝母奶與喝配方奶的嬰兒,腸道菌就有顯著不同。你的微生物組就反映了你的生活環境。在一項研究中,科學家發現,門把與地板的細菌會與該居住者皮膚上的相符。家中環境的細菌組合也會改變,若舉家遷徙,只需要幾天的時間,他們身上的細菌就能棲息在新的住所(圖三)。近年來的醫學研究發現,腸道細菌的影響非常廣泛,比我們想像來得更重要。甚至與許多疾病都有高度的相關性。美國政府更因此投入巨額,由國家衛生院(NIH)執行的「人類微生物組計畫」(Human Microbiome Project, HMP)的研究。舉凡發炎性的大腸疾病、代謝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經相關疾病、免疫疾病,連與精神相關疾病如憂鬱、焦慮及自閉症都與腸道菌有關。最近很多研究指出,癌症之致癌機轉亦與腸道細菌有關(圖四)。咖啡與腸道細菌的關係我們飲用咖啡進入腸道後,到底對腸道菌有何影響,最早是由瑞士學者的研究,邀請16位健康成人每天喝3杯咖啡,連續3週後查看糞便中的細菌發現Bifid bacteria(雙歧桿菌)之代謝活性及數目增加,後來相繼有很多研究亦有類似發現,日常生活中規律性喝咖啡的人,其腸道菌的多樣性較高,而且好菌居多。後來最經典的研究,乃是在2019年美國胃腸病學會年會由德州休士頓貝勒大學的Shawn Gurwara 及Li Jiao團隊發表的論文報告,他們的研究共邀集34名健康參與者進行內視鏡檢查,從腸道黏膜中的黏液進行了小活檢,共收集97份,並對微生物成分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每天喝2杯以上咖啡,腸道好菌增多,分佈均勻,抗發炎能力增強,相對於代謝異常及肥胖有關之腸道壞菌減少很多。其中腸道好菌包括Faecalivacterium(糞桿菌)、Roseburia(羅斯氏菌)、Odoribacter(氣味桿菌)、Alistipes(阿里斯氏菌)及Blautia(布勞特氏菌)等相對增加,至於腸道壞菌像Erysipelatoclostridium(厭氧桿菌)及Ramosum(多枝梭菌)等相對減少,其原因可能與咖啡含多酚類及抗氧化物(綠原酸)有關,使腸道益菌增加,腸道多樣性較高。這項對於腸道微生物組研究和咖啡背後的科學來說,是獨一無二且重要的。過去的研究都集中在糞便樣本的微生物組成上,目前這項研究的重點是腸道黏液活檢。腸道的直接活檢可能更準確地反映人體消化道內微生物群落的組成。而後很多研究均證明,咖啡可能會在腸道中創造更有利的條件,以促進有益微生物群落的繁衍。這些腸道微生物群落與營造身體的健康有正相關。您可以每天享用一些咖啡,並知道您可能會幫助成長一些優質腸道細菌,這些細菌會反過來幫助您。另外今年一月,Nehlig博士是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所(INSERM)的名譽研究主任,在醫學期刊《Nutrients》發表了一篇相當重要的綜述,他特別強調咖啡確實改變了腸道微生物的組成,研究人員觀察到,咖啡攝入量會改變腸道菌群,主要是會增加雙歧桿菌等益菌的數量,雙歧桿菌是消化系統中常見的有益細菌,使腸道之共生菌相趨於平衡,對身體非常有益。新冠肺炎疫情期,喝咖啡有益嗎?據名古屋大學平山正昭教授之研究團隊,收集日、韓、美及芬蘭10國共953人之腸道細菌,發現染疫死亡率低之日、韓、芬蘭,擁有柯林斯菌(Collinsella intestinalis)之菌種較高,達34%至61%;而染疫死亡率高之墨西哥、美、英、比利時,其柯林斯菌所佔比率較低,只有4%~18%。其原因推測可能此菌種可分泌熊去氧膽酸(Ursodeoxycholic acid),可以抑制病毒與人體細胞表面ACE2受體結合,亦可抑制IL-2、IL-4、IL-β、及TNF-α等促炎細胞因子,故可降低新冠肺炎的致死率,可見腸道菌之種類與新冠肺炎疾病嚴重度很有關。所以在疫情期間,維持腸道中細菌之共生平衡,使好菌增加(例如柯林斯菌)、壞菌減少,變成相對非常重要。所以日常生活中使用益生菌(如乳酸菌、及雙歧桿菌等)可以減少新冠肺炎感染的機會,萬一發生感染,亦可使症狀減輕。最近在美國杜克大學醫院Dr.Paul E. Wishmeyer發現,針對有家庭接觸者並在7天內確診後隨機分配兩組各91人,一組給予乳酸菌。使用28天,結果發現,服用組只有26.4%有症狀,而安慰組則有42.9%人有症狀。另外,香港中文大學及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亦有同樣的發現。總之,攝取益生菌會引發一連串的免疫調節作用,全身的腸黏膜免疫力因而提升,再透過「腸肺軸」使呼吸道的表皮細胞,也可以活化免疫作用,對新冠肺炎的症狀亦可減緩。此外,根據美國西北大學Marilyn Cornelis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英國人體生物資料庫約4萬名成人追蹤分析,發現咖啡具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飲用咖啡與發炎生物指標CRP,IL-6及TNF-1有關,而這些指標亦與COVID-19之嚴重率及死亡率有關,這些生物指標,喝咖啡者會降低。發表於2021年《Nutrient》的研究發現,每天喝2~3杯咖啡的人與每天少於1杯的人相比,COVID-19之感染率降低10%。在此篇文章中又指出,食用加工肉類會增加感染率,如果喝咖啡再加上多攝取蔬菜則能更明顯降低感染率。結語細菌不一定都是壞的。我們腸道中有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醫學上叫腸道菌群。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這些菌群對我們的健康非常有益。腸道菌群參與了食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謝,甚至與我們的心情和免疫系統的調節息息相關。這些菌群的數量和多樣性對上述這些環節有著重要影響。菌群的多樣性又取決於遺傳、環境、疾病產生、藥物服用、吸菸和飲食等很多因素。而本文中所述品飲咖啡,因咖啡飲料中含有很多多酚(polyphenol)及抗氧化物(如綠原酸等)促使腸道菌群更具多樣性,而使好菌比率增加,如果您有良好而且規律飲用咖啡之習慣,也許您也可以與親友分享品嚐咖啡的樂趣。如果您沒有喝咖啡的習慣,也無妨,可以開始盤點您的生活習慣及飲食方式,儘量找到能夠改善腸道菌的食物或飲料,如地中海飲食、綠茶等(圖五),同樣可以保有健康的身體。延伸閱讀: 。張金堅:談缺氧與癌症進展的關係 。張金堅:癌症新希望:談細胞治療扮演的角色
-
2022-09-29 醫療.感染科
影/今年秋冬流感疫情恐大爆發? 李秉穎:一定會流行
近2年來,受到新冠疫情影響,流感疫情幾乎不見了,民眾擔心今年流感疫情大爆發。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目前全世界都已解封,台灣也會慢慢解封,因此流感一定會流行,但全球流感病毒未出現突變,民眾不需過度驚慌,只要好好接種流感疫苗就能預防。他說,就南半球國家觀察,新冠與流感疫情會同時存在,但流感疫情與往年都差不多,疫情並未爆發,預估台灣也是如此。李秉穎今接受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訪問,他表示,今年秋冬,流感病毒及新冠病毒會同時流行,但此兩種病毒症狀相似,無法完全分辨,將會造成困擾,如出現發燒症狀,在未檢驗前,沒有人知道是得到流感或新冠肺炎,此時,又要篩檢、隔離等就會十分麻煩。李秉穎說,當流感流行後,一定會造成傷亡,每年流感死亡人數約100至200人,雖然比新冠死亡人數少,但今年勢必會流行,呼籲一定要盡速接種流感疫苗。至於若同時罹患新冠及流感,重症或死亡率會不會提高?李秉穎說,兩者同時罹患的發生率非常、非常低,目前也沒有相關數據,但若萬一出現,重症比率會稍微高一點。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日前表示,流感疫苗與莫德納次世代二價疫苗可以同時施打,李秉穎說,「這是對的」,經研究流感疫苗與二價疫苗同時施打,並不會增加疫苗不良反應及副作用,但要打到不同部位,如一隻手臂打一種疫苗。以往75歲以上長者施打疫苗為左流、右肺,今年又有新冠疫苗應如何接種。李秉穎說,疫苗可以同時接種,可以打在不同肢體,如果兩種不同疫苗要打在同一肢體,應要間隔一英吋。免疫低下者擔心一次接種三種疫苗,身體會不堪負荷。李秉穎說,此類族群接種疫苗的紅腫、疼痛等副作用,都比年輕族群低,不需過於擔心。「新冠病毒的突變不會停止,新的變異株終就會出來的。」李秉穎說,觀察新冠病毒變異情形,約每3至6個月就會出現一個新的、重要的變異株,目前BA.4、BA.5出現後也尚未滿半年,雖然新冠病毒的突變不會停止,但人類會逐漸適應產生足夠免疫力,變成輕微的呼吸道症狀,就不需要疫苗預防,現在就是慢慢變成低毒性病毒的過程。目前要盡速接種次世代疫苗,其仍有預防變異株效果。李秉穎說,2020年即認為新冠應是感冒化,而非流感化,主因是人體的免疫力會加以調適,從有研究指出,每個人一年內約有三分之一的機會,將感染到冠狀病毒而出現感冒症狀,但因爲症狀很輕,不會感覺到它的存在。
-
2022-09-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影/口罩令何時解封?李秉穎:新冠威脅小於流感應該就可以
資深媒體人周玉蔻每天早上8點主持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昨天起請假,改由汪潔民擔任代班主持人,今邀請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暢談10月13日開國門後防疫措施,關於何時可以脫口罩,李秉穎說,「只要新冠病毒威脅小於或等於流感時,應就可以放鬆」。李秉穎說,目前應可以從戶外非群聚活動開始解封口罩。但如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至演唱會、運動場等人潮群聚場所,還是必須戴口罩。李秉穎說,包括脫口罩等防疫措施放鬆,仍須依新冠疫情走向而定,如果走向輕症化,當然就可以放鬆,但因目前新冠肺炎死亡率為千分之一點多,而流感死亡率僅為此數據的五分之一至十分之一,因此還是希望死亡及重症減少,雖然同意口罩鬆綁,但還不能完全不戴口罩。至於10月13日開國門後,是否再有一波疫情?李秉穎說,依全球數據觀察,目前其他國家新冠病毒感染率都滿低的,且低於台灣,開放國門後,雖然會帶進來一些病毒,但國內感染病毒的風險,還是高於境外帶回病毒的風險,因此疫情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李秉穎說,令人擔心的是,境外旅客會不會帶進新的新冠病毒變異株,但這在確診及死亡數方面,應不會有太大變化,只要新冠疫情變為輕症化,成為比流感更輕微的呼吸道感染,入境人數限制就可以取消。李秉穎指出,新冠疫情2年多來,經過施打疫苗、多數人染疫等因素,現已建立群體免疫力,即使病毒再變異,重症死亡率不會再增加,身體免疫力均有保護效果,觀察全球此波BA.5疫情,雖然確診人數上升,但死亡人數持平,相信未來疫情就是輕症為主,不會影響醫療量能。目前新冠確診人數每天約為4萬多人,開放國門後,確認人數會不會增加到5萬多人?李秉穎說,現在疫情仍處在高原期,每天確診人數就是在3至4萬間波動,如果突然上升至5萬人也不是不可能發生,但應不會大幅上升。就觀察各國新冠疫情曲線為一波又一波,但紐西蘭及澳洲為類似台灣的情形,均為防疫措施嚴格,當疫情高峰後,就會進入高原期,疫情時間拉長,類似「擠牙膏」一樣,病例數一點一點的增加。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建議,防疫措施應回歸到0+0。李秉穎說,當防疫措施應回歸到0+0,代表新冠病毒威脅已降到很低,不需要特別防疫,可是目前新冠病毒死亡率仍高於流感,現在還是必須要用較嚴格的防疫措施,但如果未來新冠病毒死亡率降低至與流感差不多,可解除大部分的防疫措施。
-
2022-09-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新增本土2萬8210例 指揮中心:較上周增加10%左右
今新增本土2萬8210例 指揮中心:較上周增加10%左右周末二日本土個案皆未破4萬例,BA.5疫情似乎已過高點。今日本土疫情增2萬8210例,境外移入239例、死亡個案來到31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今表示,今疫情較上周一增加10%左右,疫情仍在上升中,民眾務必儘速施打疫苗。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8,210例本土病例,為13,177例男性、15,017例女性、16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6,028例),台中市(3,517例),桃園市(3,403例),台北市(3,232例),高雄市(2,166例),台南市(1,567例),彰化縣(1,488例),新竹縣(907例),苗栗縣(709例),新竹市(693例),屏東縣(687例),雲林縣(630例),宜蘭縣(569例),基隆市(566例),南投縣(560例),花蓮縣(434例),嘉義縣(357例),嘉義市(265例),台東縣(195例),澎湖縣(121例),金門縣(90例),連江縣(26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4例男性、17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且具慢性病史、16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8月12日至9月16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6日至9月16日,詳如新聞稿附件。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239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1例男性、10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20例),土耳其及菲律賓(各4例),美國、新加坡、日本、英國及泰國(各2例),中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及德國(各1例)移入。另197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9日至9月18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7,210,248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204,324例排除),其中5,998,860例確診,分別為32,421例境外移入、5,966,38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0,579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563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223例、台北市1,188例、台中市1,069例、高雄市988例、桃園市809例、台南市807例、彰化縣618例、屏東縣424例、雲林縣329例、南投縣309例、苗栗縣267例、嘉義縣250例、基隆市229例、宜蘭縣218例、花蓮縣185例、嘉義市171例、新竹縣168例、台東縣149例、新竹市112例、澎湖縣30例、金門縣20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中重症+99例!4旬癌男確診兩周歿 BA.5佔比逼近6成本土今增2萬8210例個案,中重症99例,包括72例中症、27例重症;死亡個案有31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一例特殊死亡個案,為40多歲男性,具癌症病史,確診2周不到便不幸在醫院過世。羅一鈞說明,今特殊死亡個案為40歲男性,曾接種過3劑疫苗,具癌症病史;9月1日因相關症狀至醫院就醫,PCR採檢陽性,收住專責病房,但因病況持續惡化,有肺炎合併呼吸衰竭症狀,9月13日不幸於醫院過世,死亡診斷為肺炎合併呼吸衰竭、癌症、新冠病毒感染。此外,指揮中心公布最新變異株分布情形,羅一鈞表示,BA.5變異株上周監測株數為106例,北部49例、中部30例、南部25例、東部2例,本周BA.5變異株已占本土59.2%,整體佔比持續上升中;BA.2、BA.4本周無新增案例。累計430例BA.5、4例BA.4,確診日介於今年7月22日至9月11日。至於美國檢出的BA.4.6變異株,羅一鈞說明,該變異株傳播力比BA.5高一點,估計增加10%,對比BA.4/5增加30%以上,不算很多;但10%傳播力增加,不代表會快速傳播,仍是警訊。指揮中心表示,針對國內境外移入之BA.4、BA.5及BA.2.75個案,為45例男性、21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8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8月26日至9月10日。其中檢出BA.4個案分別自美國及奧地利(各1例);BA.5個案分別自越南(9例),美國及馬來西亞(5例),法國及泰國(4例),加拿大及韓國(3例),德國、荷蘭、澳大利亞、印尼、菲律賓及香港(2例),奧地利、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匈牙利、瑞士、英國、捷克、塞內加爾、新加坡、瑞典、柬埔寨、蒙古、帛琉、挪威及日本(各1例);BA.2.75個案分別自印度(3例),新加坡及緬甸(各1例)移入。指揮中心說明,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今年9月14日資料指出,BA.5變異株現為全球主流株,占比為90%,另BA.4變異株占比約為6%,迄今至少121個國家通報 BA.5變異株感染病例,已於歐美及亞太多國廣泛傳播,造成病例、住院及重症數增加;隨病毒持續演化,BA.5變異株分支(BA.5.X)病例增加,其中以BA.5.1、BA.5.2及BA.5.2.1為多,需持續追蹤監測。依現有研究顯示,接種加強劑疫苗對BA.5變異株仍具保護力,且為預防住院、重症及死亡之有效方式,呼籲符合條件對象加速完成接種疫苗。此波疫情高峰將至?王必勝:本周三或下周三達高峰5萬中秋連假已過去1周左右,指揮中心先前預估將會在近期出現新的BA.5疫情高峰。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今回應,中秋過後一段時間病例數變少,但後來有反彈變多,仍預測本周三,或者延遲到下周三迎來高峰。中秋連假已過一周,上周末確診數皆在3萬上下,僅逼近4萬例,今日本土又降至2萬8219例,疫情是否受連假影響上升?對此,王必勝表示,中秋這段時間以來病例數雖變少,但後來反彈變多,有持續上升趨勢,高峰仍預測在本周三,或延遲到下周三,與先前預測一樣。依照目前疫情預測,台灣疫情高峰將在何時,是否回到先前高推估的6萬例?王必勝回應,當初預估周平均約3到6萬之間,觀察都在高、低推估之間,目前單日看來最高是4萬9千多例,或許會高一點,最高會到5萬例,還是要視明、後天疫情數據來觀察。王必勝也說,上周共確診28萬928例,比前一周增加20.8%,指揮中心解讀,疫情持續上升中,還沒到達高點,但看來增幅並沒有很快,整體說來BA.5疫情持續上升不到高點,大家還是要遵守防疫規定該打疫苗就打。指揮中心也公布最新疫苗施打情形,昨日疫苗接種,6個月到4歲幼兒,有647人接種莫德納疫苗,其中第一劑接種169人次,第二劑接種478人次;輝瑞幼兒疫苗第一劑781人接種。該年齡層疫苗接種涵蓋率第一劑36%、第二劑接種率6.1%。昨日共3.2萬人次接種新冠疫苗,國內疫苗涵蓋率第一劑93.4%、第二劑87.3%、第一次追加劑72.9%、第二次追加劑11.2%,65歲以上第二次追加劑接種率36%。王必勝表示,65歲以上民眾第四劑接種率,六都中台中、高雄、桃園施打狀況較好;6個月大至4歲幼童則是台中、台南、高雄施打狀況不錯,希望各縣市提供更好施打環境,大家踴躍接種。
-
2022-09-1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4萬1430 境外+240 死亡+46 連4天確診破4萬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4萬1670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萬1430例本土個案及240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6例死亡。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如同預期,疫情仍持續上升中,昨天新增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病例4萬1430例,比前天少一些,但相比上周約增加二成。境外移入240人,死亡46人,比前一天少一些,但還是在持續狀態,目前疫情是上升狀態,疫苗等防護措施要落實。指揮中心表示,今天新增之41,430例本土病例,為19,028例男性、22,389例女性、13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8,942例),台中市(5,294例),台北市(4,904例),桃園市(4,455例),高雄市(3,396例),台南市(2,500例),彰化縣(1,892例),新竹縣(1,251例),屏東縣(1,121例),苗栗縣(1,008例),新竹市(984例),宜蘭縣(971例),雲林縣(894例),基隆市(808例),南投縣(748例),花蓮縣(660例),嘉義縣(582例),嘉義市(371例),台東縣(326例),金門縣(163例),澎湖縣(142例),連江縣(18例)。指揮中心指出,今天新增4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8例男性、18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且具慢性病史、27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7月20日至9月13日,死亡日期介於9月6日至9月13日。指揮中心說,今天新增240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42例男性、9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35例),日本(6例),馬來西亞(5例),菲律賓(4例),泰國及印度(各3例),南韓、中國、印尼、新加坡及美國(各2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荷蘭、柬埔寨、德國及英國(各1例)移入。另16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16日至9月15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7,055,65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156,214例排除),其中5,891,355例確診,分別為31,726例境外移入、5,859,57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重症+178!30多歲女解隔後1周血便胸悶 隔天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78例中重症個案,包括127例中症、51例重症。最年輕死亡個案,為一名30多歲女性,確診完成隔離後隔1周,又出現血便、胸悶、呼吸急促等新症狀,住院後隔天突發心跳停止,經急救無效需告死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30多歲女性有接種過2劑疫苗,本身有慢性肺病、自體免疫疾病,8月22日到29日曾確診,也完成居家照護,解除隔離後,經過7天在9月5日又因解血便、胸悶、呼吸急促到急診,在醫院PCR檢驗為陽性,Ct值23,隔天9月6日突發心跳停止,經急救無效宣告死亡,死因為心臟衰竭及新冠病毒感染。另外也新增一名兒童重症MIS-C,一歲男童沒有施打疫苗、沒有慢性病史,未曾確診過新冠肺炎,9月6日開始持續發燒,家長自行做2次快篩皆陰性,9月9日就醫,檢查有紅眼、喉嚨紅腫,經醫院PCR陽性確診,雖先前快篩陰性,但Ct值33.4,疑似近期感染,抽血顯示發炎指數升高,診斷疑似MIS-C收住院,心臟超音波顯示左側冠狀動脈擴大,使用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目前仍在一般病房住院中。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211例,包括132例MIS-C、31例腦炎、23例肺炎、3例敗血症、11例哮吼、、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7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32人死亡,12例腦炎、7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7例到院前死亡。莫德納次世代疫苗80.4萬劑今晚抵台 周日再到貨80萬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表示,今年採購之第一批Moderna雙價次世代疫苗80.4萬劑,將於今晚抵達桃園國際機場,預計9月24日起配送各縣市政府,優先提供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及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接種追加劑使用。本批效期至2023年3月29日。指揮中心指出,我國已於去年7月22日與美國Moderna公司簽署2年共3500萬劑COVID-19疫苗之供應合約,今年預定供應2000萬劑疫苗,包含本批疫苗目前共有1044萬劑到貨。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莫德納雙價次世代疫苗今晚10點半左右會到貨,疫苗全新且有效,對於原始株BA2、BA5,都有很好效果跟保護力,這款BA1次世代疫苗,日本於本周一才通過EUA,新加坡周三才通過EUA。周日應該還會有一波疫苗要來,也是80萬劑,詳細到貨時間會再跟大家報告。王必勝說,第一批80萬劑,下周會安排施打,詳細時間會再報告。
-
2022-09-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增4萬5269例 莊人祥:較上周上升29%
本土增4萬5269例 莊人祥:較上周上升29% 連假效應開始趨緩,今日疫情稍降,但本土仍新增4萬5269例,境外201例、死亡57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本土較上周四上升29%,可能仍是連假效應。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45,269例本土病例,為20,378例男性、24,886例女性、5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9,775例),台中市(5,854例),台北市(5,401例),桃園市(4,758例),高雄市(3,704例),台南市(2,662例),彰化縣(2,091例),新竹縣(1,304例),新竹市(1,204例),屏東縣(1,140例),苗栗縣(1,089例),宜蘭縣(1,050例),基隆市(975例),雲林縣(972例),南投縣(842例),花蓮縣(689例),嘉義縣(685例),嘉義市(461例),台東縣(289例),金門縣(161例),澎湖縣(142例),連江縣(21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57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33例男性、24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53例具慢性病史、34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9日至9月12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0日至9月12日。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201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11例男性、9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15例),菲律賓(6例),印尼(5例),英國、關島及泰國(各3例),馬來西亞及美國(各2例),緬甸、香港、匈牙利、日本、新加坡、印度、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斯洛維尼亞及希臘(各1例)移入。另153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19日至9月14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6,995,805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139,106例排除),其中5,849,748例確診,分別為31,491例境外移入,5,818,20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0,42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407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99例、台北市1,170例、台中市1,052例、高雄市973例、台南市797例、桃園市796例、彰化縣613例、屏東縣420例、雲林縣324例、南投縣304例、苗栗縣262例、嘉義縣244例、基隆市226例、宜蘭縣214例、花蓮縣179例、新竹縣167例、嘉義市166例、台東縣146例、新竹市106例、澎湖縣30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今新增三兒童重症 10歲男童確診近三周病況惡化死亡【聯合報 記者鄒尚謙、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日新增3例兒童重症,2例MIS-C、1例哮吼;另增一例10歲男童因新冠肺炎合併呼吸衰竭、免疫不全死亡個案。羅一鈞表示,死亡的一位10歲男童,有先天性免疫疾病、多重慢性疾病,未施打過疫苗。8月23日發燒,快篩陽性;8月27篩陰,但再度發燒到急診檢查,PCR陽性,但沒有肺炎症狀因此返家服藥;9月3日起出現腹瀉、呼吸急促、昏睡等症狀;9月5日至急診,X光檢查顯示兩側肺炎,住院使用高流量氧氣、抗生素藥物治療,不幸病況惡化,9月11日過世,死因為新冠肺炎合併呼吸衰竭、免疫不全。今日兒童重症部分新增3例特殊中症,為2例MIS-C、1例哮吼;2例的MIS-C個案皆為1歲多男童,未曾施打疫苗,沒確診過也無慢性疾病。統計目前目前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210例,31例腦炎、22例肺炎、3例敗血症、11例哮吼、131例孩童多發性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7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32人死亡。邊境解封「0+7」有譜了?莊人祥:10月有機會【聯合報 記者鄒尚謙、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指揮中心昨召開專家會議討論防疫政策,傳出與會專家建議指揮中心應趕快在一個月內著手準備「0+7」開放邊境。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0+7」實施日程,要看疫情高峰後明顯下降才有可能實施,但10月有機會。據媒體報導,昨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進行專家會議討論防疫政策時,有專家認為,境外移入陽性率僅3.69%,但東南亞、西太平洋等國確診數上周已下降20%,境外已非威脅,建議指揮中心應趕快在一個月內著手準備「0+7」開放邊境。對此,莊人祥表示,0+7的實施日程,還是要看疫情過高峰後,明顯下降才有可能實施,當然十月有機會,但還是要看這波疫情,尤其現在是高峰期,請國人配合政府防疫,經過隔離檢疫措施,把可能感染人數降低,愈早達到高峰下降趨勢,愈能提早開放。實際10月有機會開放「0+7」的時程怎麼預估?莊人祥表示,疫情要看到顯著下降才可能,所以10月初開放可能性較低。
-
2022-09-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染疫引發腦炎 三總找到釀免疫風暴「關鍵成因」
本土Omicron新冠疫情造成國內200多位孩童染疫重症,甚至死亡,三軍總醫院日前進行研究分析,發現今年4到6月所收治的兒童腦炎患者,多屬感染BA.2.3.7,變異株中皆有「K97E」病毒突變位點,恐是造成染疫後併發腦炎、免疫風暴的關鍵因素,研究已躍上國際期刊。小兒神經學科專家、三總小兒科部主任陳錫洲表示,今年4到6月有許多兒童重症,「不幸犧牲對大家衝擊都很大」,尤其三總出現第一例兒童腦炎患者時,當時屬於猛爆性腦炎、來勢洶洶,醫界皆認為「不太對勁」,也有盡力急救,後續讓全台兒科醫師保持高度警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至9月10日,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206例,最多為MIS-C有129例,腦炎31例,兒童死亡共31例,腦炎死亡就有12例。三總小兒部主治醫師張佳寧表示,2021年時歐美地區如英國、美國等,已有發表兒童腦炎病例報告,亞洲地區則是今年才流行,今年4到6月時間,除了台灣以外,包括日本也發現兒童腦炎案例。張佳寧說,為了解兒童腦炎致病機轉,三總分析院內收治的6名兒童腦炎患者,年齡介於4到17歲,6人皆無施打疫苗、也無其他疾病史,屬於健康的孩童,並發現,6人皆感染BA.2.3.7病毒株,且從病毒外觀棘蛋白觀察,同樣帶有「K97E」特殊突變位點,此位點是病毒複製的關鍵角色,與人體免疫系統產生免疫風暴有高度相關性,其他變異株皆無此位點,因而推論可能是造成腦炎的主要成因,但仍須進一步研究。過去有學者認為亞洲孩童感染新冠病毒較容易引發腦炎,三總臨床病理科主任商弘昇表示,BA.2.3.7此病毒株在美國也有病例報告,但不多,出現時間點約為今年4月起,與台灣流行屬於同一時期,無法直接推定該病毒株是亞洲特殊病毒株,但的確對台灣兒童造成腦炎傷害。針對近期BA.5疫情升溫,商弘昇表示,目前尚未看到BA.4、BA.5變異株中有「K97E」變異位點,難以確保未來是否有其他致病關鍵。陳錫洲認為,過去染疫腦炎的兒童,較多無潛在疾病,但近期7到9月的染疫重症兒童,較多是本身有生理系統疾病,因此機轉看來有些許不同。三總院長王智弘表示,依據上述研究,此K97E突變位點,可能讓病毒更容易干擾被感染者的免疫系統,進而誘發免疫風暴,而演變成急性腦炎或全身系統性的發炎疾病。雖日本、香港也有小兒感染後併發疾病腦炎、熱痙攣,但直到三總此次研究結果,才為急性腦炎重症找到致病的解答。陳錫洲指出,三總收治的兒童重症患者中,可見到多樣發炎指數的異常升高,這些異常指數代表,病童全身性的免疫系統正被高度地激發與活化,雖這類腦症、猛爆型腦炎病毒的中樞神經系統,暫時無法找到病毒感染的證據,但三總此次發現,包括病毒突變位點及對被感染者免疫系統影響的推論,均與臨床觀察符合。三總此次研究成果近日被國際感染症領域高影響力的著名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接受刊登,未來擬與國衛院及國防醫學院預醫所,進行此突變位點(K97E)更多致病相關機轉的試驗分析。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三總研究6名兒童個案,發現腦脊髓液沒有檢出病毒核酸,但免疫風暴激素卻上升,可能病毒不是直接進入腦部,而是誘發免疫風暴機制後,引起腦炎,後續有待進一步研究試驗,去證實此突變點對免疫系統調節或神經系統入侵是否有關聯下,仍感謝研究團隊仔細研究病例。
-
2022-09-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3萬4020、境外+240 死亡+55 新北7千例最多
本土+3萬4020、境外+240 死亡+55 新北7千例最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3萬4260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萬4020例本土個案及240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5例死亡。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新增病例數相較昨天減少826例、減少約2.4%,但相較上周五增加537例、增幅1.6%。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4,020例本土病例,為15,438例男性、18,570例女性、12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446例),台北市(4,404例),台中市(4,025例),桃園市(3,843例),高雄市(2,520例),台南市(1,914例),彰化縣(1,381例),新竹縣(1,080例),新竹市(909例),屏東縣(902例),苗栗縣(859例),宜蘭縣(736例),基隆市(730例),雲林縣(681例),花蓮縣(678例),南投縣(526例),嘉義縣(521例),嘉義市(311例),台東縣(264例),金門縣(137例),澎湖縣(132例),連江縣(21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55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32例男性、2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53例具慢性病史、40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7日至9月6日,死亡日期介於8月13日至9月6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40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8例男性、102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33例),泰國、美國及新加坡(各4例),日本、南韓、印尼及香港(各3例),馬來西亞、柬埔寨及菲律賓(各2例),南非、奧地利、英國、德國及加拿大(各1例)移入,另172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9日至9月8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6,658,109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035,681例排除),其中5,614,227例確診,分別為30,158例境外移入、5,584,01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0,225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20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66例、台北市1,145例、台中市1,029例、高雄市957例、台南市786例、桃園市775例、彰化縣598例、屏東縣413例、雲林縣322例、南投縣301例、苗栗縣254例、嘉義縣239例、基隆市222例、宜蘭縣208例、花蓮縣169例、嘉義市165例、新竹縣163例、台東縣146例、新竹市104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9歲女童染疫腦炎出現複視、腦幹損傷 搶救2個月仍不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102例中重症個案,包括59例中症、43例重症,死亡個案新增55例,最年輕為一名9歲女童,於5月中旬確診,後續出現眼睛複視、疑似急性腦炎,經2個月住院搶救仍然意識惡化,且出現腦幹損傷、心肺衰竭,不幸於8月中旬過世。發言人莊人祥表示,9歲女童沒有慢性疾病史、沒有施打疫苗,5月17日出現發燒、經確診後症狀緩解,但於6月7日起,出現眼睛複視、疲倦、昏睡等症狀,6月12日到急診就醫,經檢查有小腦異常等病徵,且有疑似急性腦炎及腦水腫,安排住院給予降腦壓藥、類固醇、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經詳細檢查,懷疑急性瀰漫性腦炎,因為意識惡化,6月16日轉入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後續雖於加護病房進行救治,仍出現腦幹損傷徵象及心肺衰竭等併發症,不幸於8月13日過世。截至今日,國內兒童重症共204例,包括腦炎31例、肺炎22例、心肌炎1例、敗血症3例、哮吼10例、家中死亡7例、MIS-C 127例、共病3例,當中有31例兒童死亡,包括12例腦炎、6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7例到院前死亡。國內204例兒童重症分析中,0到5歲共136例、佔比67%,6到12歲共68例、佔比33%;127例MIS-C個案中,0到5歲有78例,6到12歲49例。莊人祥表示,今年截至9月8日,本土病例累計553萬5448例,包括24925例中重症,9371例死亡個案。昨日6個月到4歲幼兒莫德納接種共2923人次,包括第一劑1056人次、第二劑1867人次。昨幼兒輝瑞接種共3463人次。目前該年齡層疫苗涵蓋率第一劑32.4%,第二劑4.3%。昨日新冠疫苗接種共57531人次,國內疫苗涵蓋率第一劑93.2%、第二劑87%、第一次追加劑72.6%、第二次追加劑9.9%,65歲以上第二次追加劑35.5%。
-
2022-09-04 醫療.皮膚
近3年國內首例麻疹本土病例 20多歲女「紅疹爬滿腳」
國內出現首例麻疹本土病例,為一名北部20多歲女性,8月12日腳上開始出現紅疹,但無其他症狀,8月19日至診所就醫,後因出疹持續增加且伴隨頭痛,8月31日再至醫院就醫,並經檢驗後確診。個案於今日健康監測結束,目前仍有紅疹,已無不適症狀。由於個案於暴露期間未曾出國,研判為今年首例國內感染病例,可能感染來源仍在調查中。針對首例麻疹本土個案,目前掌握接觸者5人,近期均無國外旅遊史,其中1名友人於8月29日出現紅疹,已安排採檢,餘4人無疑似症狀,將追蹤接觸者健康情形。另個案可傳染期間多待在住處,衛生單位亦持續調查是否有公共場所活動史及進行相關防治工作。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麻疹潛伏期較長大約6至21天,平均中位數落在13天,若民眾有發燒、鼻炎、結膜炎、紅疹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暴露史。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以利衛生機關及時採取防治措施,避免疫情擴大。該病例也是我國自2020年起首例麻疹病例,在國際疫情中,全球今年迄今麻疹報告數明顯高於去年同期,過去12個月累計逾22國爆發大規模疫情(20例以上/百萬人),以非洲及東地中海區域最為嚴峻,亞洲地區則以阿富汗疫情持續嚴峻,菲律賓部分地區疫情升高,美洲及歐洲部分國家則報告零星病例。另,許多國家延遲推動第二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疫苗,致疫苗覆蓋率不足,可能爆發大規模疫情,WHO建議各國積極落實疫苗接種,提升免疫覆蓋率、加強監測並預作因應準備。莊人祥表示,許多國家新冠疫情期間,因麻疹症狀相似新冠而誤以為是新冠,因此麻疹診斷被低報,甚至有些國家因為封城,有些個案根本沒有被診斷出來,或因為疫情不方便接種疫苗,延遲施打、導致麻疹疫苗覆蓋率不足,爆發較大疫情。莊人祥指出,我國現在針對返台民眾,需進行檢疫「3+4」天,有可能民眾在國外感染麻疹,返台後2至3周才發病,現在已經有本土病例,若民眾有接觸從國外返台的友人,其身上有出現疹子者,都要小心。疾管署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疫苗;一般民眾(特別是1981年後出生的成人)近期如計劃前往流行地區,出國前2至4週可先就醫諮詢評估是否需要自費接種MMR疫苗;如為自然感染免疫者則不需再施打疫苗。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洽詢。
-
2022-09-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A.5次世代疫苗「僅供美國」 王必勝估得等年底才能打
媒體人趙少康質疑,現在已經變異到Omicron BA.5,許多國人等待BA.5次世代疫苗,結果食藥署昨日公布卻是BA.1的次世代疫苗EUA,「難道是指揮中心已經買了對抗BA.1的疫苗,硬逼我們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緊急宣布下午4點召開記者會說明。指揮官王必勝在記者會中先向在場媒體致意「抱歉,今天有風有雨,還突然開記者會」,並提到,今天在媒體和網路上看到有些人對次世代疫苗採購有疑慮,採購和施打都是防疫最重要的一環,這些資訊如果不正確擴散,會影響施打意願,必須要即時澄清,因為攸關人民健康安全。王必勝說,他還記得去年去年一些錯誤訊息,對於誇大疫苗副作用,造成很多長者對於施打疫苗疑慮,到現在都有,我們也耿耿於懷,對於疫苗的問題我們需要澄清的資訊,都會馬上澄清。王必勝說,次世代疫苗有兩種,雙假疫苗第一種是原型株加上BA.1,資料完整,包括第二/三期臨床試驗、動物實驗都有,已核准使用的國家,包括英國8月15日核准,瑞士、澳洲、歐盟等,我們也通過。王必勝說,次世代疫苗也是很近期剛出來的疫苗,另外一個次世代疫苗是原型株加上BA.4、BA.5,這2天我們看到美國通過EUA,送審美國資料以動物試驗為主,參考了BA.1的佐證資料通過EUA,「我們有點訝異,也是比較不是傳統正規的做法,美國有他的考量」。王必勝表示,原型株加上BA.4、BA.5,目前主要基於動物試驗資料,參照BA.1臨床試驗佐證,通過美國EUA,但世界各國並沒有採納。是否比我們通過的效果好或好多少,目前都難以確定,因為沒有更多臨床試驗資料可以佐證。王必勝說,我們也接觸廠商,但不論BNT或莫德納都沒有提供這款的資料給我們審核,據廠商說法是,目前不會供貨給美國以外的國家。我們需要廠商提供資料給食藥署審核,才能使用疫苗,等他們送給我相關資料審核再採購、到貨,檢驗封緘我們估計過,接近年底。
-
2022-09-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3萬3483 境外+336 死亡+36 連4天增破3萬例
本土+3萬3483 境外+336 死亡+36 連4天增破3萬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日公布國內新增3萬381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萬3483例本土個案及336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6例死亡。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昨新增新冠肺炎確診個案3萬3819例,包括本土個案為3萬3483例,與前天數目差不多,但與上周五略有增加,反映疫情是在上升趨勢,民眾該做的防護及施打疫苗應加快動作。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3,483例本土病例,為15,162例男性、18,303例女性、18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153例),台北市(4,292例),台中市(3,979例),桃園市(3,779例),高雄市(2,595例),台南市(2,034例),彰化縣(1,429例),新竹縣(1,041例),新竹市(935例),苗栗縣(874例),屏東縣(811例),雲林縣(689例),宜蘭縣(676例),花蓮縣(661例),基隆市(608例),南投縣(481例),嘉義縣(475例),嘉義市(357例),台東縣(252例),澎湖縣(190例),金門縣(150例),連江縣(22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5例男性、11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3例具慢性病史、24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5日至8月30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30日至8月30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33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63例男性、17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19例),菲律賓(9例),日本(6例),美國(5例),新加坡、泰國、瑞士及韓國(各3例),帛琉、柬埔寨及法國(各2例),印度、中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馬來西亞、香港、德國、英國及紐西蘭 (各1例)移入,另27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5月24日至9月1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6,297,108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0,912,605例排除),其中5,375,883例確診,分別為28,394例境外移入、5,347,43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986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9,970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32例、台北市1,121例、台中市1,002例、高雄市930例、台南市770例、桃園市753例、彰化縣586例、屏東縣408例、雲林縣316例、南投縣295例、苗栗縣236例、嘉義縣233例、基隆市220例、宜蘭縣200例、嘉義市165例、花蓮縣163例、新竹縣155例、台東縣140例、新竹市98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中重症+131 40多歲男肝硬化住院染疫敗血性休克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31例中重症個案,包括97例中症、34例重症,以及新增36例死亡個案。最年輕死亡個案為兩名40多歲患者,皆為共病死亡。另外今日新增2名兒童重症MIS-C個案,其中一人仍在住院治療中。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新冠死亡其中一名40多歲男性,有癌症、肝硬化等病史,有接種2劑疫苗,8月份因肝硬化有細菌性腹膜炎住院治療,住院期間8月11日因肺炎、採檢確診,使用瑞德西韋藥物治療,不幸於8月29日過世,死因為新冠肺炎、菌血症合併敗血性休克,以及癌症合併肝衰竭。另外一名40多歲女性,有高血壓病史,曾接種3劑疫苗,5月18日出現發燒、噁心症狀,就醫診斷急性胰臟炎住院,同時也確診新冠病毒感染,持續住院到7月,因急性胰臟炎惡化成壞死性胰臟炎,住院持續治療併發症,不幸於7月11日過世,死因為壞死性胰臟炎併多重器官衰竭及新冠肺炎重症。此案近期醫院修改死因診斷,8月底重新提報指揮中心。羅一鈞表示,今天另外新增2例兒童MIS-C個案,包括一名4歲女童,無慢性病史,沒接種疫苗,7月4日確診,8月24日起出現發燒、右頸疼痛、紅眼、眼皮浮腫、全身出疹,8月27日至急診,疑似MIS-C住院,經心臟超音波檢查顯示冠狀動脈發炎變化,經免疫球蛋白、類固醇治療後病況好轉,已於8月31日出院。兒童重症0到5歲占三分之二最多 當中8成6沒打過疫苗國內BA.5疫情升溫,累計至今已有198例兒童重症,最多為MIS-C有124例、腦炎28例、肺炎22例等,其中29例死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兒童重症198例中,0到5歲多達131例、占三分之二最多,其中未接種疫苗有170例、占比86%,呼籲家長應盡速帶兒童施打疫苗,降低罹患重症及MIS-C的機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昨日6個月至4歲幼兒接種莫德納疫苗有2533人次,包括第一劑1059人次、第二劑1438人次;另輝瑞疫苗昨日接種第一劑3982人次。該年齡層第一劑接種率為27.5%,第二劑是2.2%。昨日接種疫苗人次達3萬7701人次,國內疫苗涵蓋率第一劑接種涵蓋率為92.8%、第二劑86.7%、追加劑72.3%、第二次追加劑為9.5%,而65歲以上民眾第二次追加劑涵蓋率為34%。羅一鈞表示,今年累積至9月1日,總共530多萬名確診病例,其中輕症及無症狀比例為99.54%,此波疫情上升約1至2周,輕症及無症狀比例沒有明顯變化,各年齡層致死率也沒有明顯變化,本周各年齡層致死率從0.174%降至0.172%,其中70至90歲族群,致死率略降0.02至0.03,此為誤差誤差範圍,致死率沒有升高,且有略降的情形,值得後續觀察。
-
2022-08-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QA整理包/BA.5來勢洶洶!三症狀「更不舒服」 二次確診該怎麼辦?
BA.5變異株來勢洶洶,疫情指揮中心也警告本土疫情「確定升溫」,第二波疫情高峰可能出現在9月中下旬。原因除了BA.5的傳染速率更快以外,其「免疫逃脫」的特性,也讓之前確診過的人,有很大機率會重複感染!BA.5到底有何特性,我們又能怎麼辦?《聯合新聞網》整理相關訊息讓您一次搞懂!曾確診過也不能輕忽,BA.5最大特色「重複感染」BA.5是新冠病毒Omicron的亞型變異株,現在已經是全世界疫情的主流病毒株。它的傳染力比台灣現在流行的BA.2更強,可達1.3~1.4倍。BA.5真正強大之處,在於它的「免疫逃脫」特性,即使已完整接種疫苗,和原始Omicron相比仍有四倍的傳染力、更是原始毒株的19.2倍。同時,曾確診者也可能「突破性感染」,根據南非研究,BA.5的感染者中,曾確診過的比例提升到18.9%,可以看出,曾確診者雖仍有一定保護力,但已不是「無敵星星」,羅一鈞表示,因為BA.5具有免疫逃脫特性,之前感染BA.2的人,可能再次感染,重複感染為接下來這波疫情的特徵。常見症狀有什麼?感染BA.5會更嚴重?感染BA.4、BA.5的患者,其症狀與BA.2與BA.1類似,同樣屬於上呼吸道感染,以頭痛、喉嚨痛、打噴嚏、流鼻涕、身體疼痛為主。胸腔專科醫師黃軒則根據國外研究指出,BA.4、BA.5的症狀會更不舒服、更加嚴重。常見的三大症狀包括:疲倦無力、咳嗽、發燒。而在動物實驗中也發現,BA.4、BA.5讓老鼠的血氧降低、呼吸曲線更差,還出現肺泡、支氣管嚴重發炎的症狀,下呼吸道症狀相較BA.1、BA.2可能更明顯。目前仍沒有足夠證據證明,BA5的重症率和死亡率會比其他變異株來得高。台灣疫情流行現況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表示,本周全國疫情仍屬地方流行,整體單日感染率約為百分之○點一,但北北基桃、竹苗宜花東等地區疫情緩緩上升,南部地區則沒有明顯上升。至於年齡層染疫率,以廿至四十歲族群增加速度較快,十九歲以下及五十至六十九歲族群小幅上升。主要因為青壯年族群的疫苗保護力,於3月就開始下降,且目前疫苗保護力加上自然免疫防火牆,效力約剩為50%。指揮中心統計,今年一月迄今,全國累積本土個案達五○七萬多人,其中五千多人重複感染,比率約萬分之五。兒童、老人是高風險族群 指揮中心祭3大加強措施羅一鈞表示,一旦BA.5疫情攀升,民眾距前次確診時間拉長,重複感染機率勢必增加,又以尚未完整接種疫苗的兒童風險最高,下一波疫情中,比成人更易重複感染。李秉穎則說,建議65歲以上長者、免疫力不全等高風險族群施打第四劑,他強調:「因為這類族群有沒有打第3劑和第4劑,免疫效果會差很多。」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也表示,目前趨勢防疫措施逐漸鬆綁,疫情一定會進入生活圈,而兒童在這一波「一定跑不掉」。不管有沒有確診過,都建議施打疫苗。對此,疫情指揮官王必勝宣布三大加強措施,一為持續現行住宿式長照機構的篩檢跟給藥機制,二是社區內六十五歲以上民眾如有症狀,趕快篩檢,以利用藥,降低重症跟死亡比率,這二天將提出相關配套措施;第三為鼓勵兒童接種疫苗,確保兒童重症患者的送醫順暢跟醫療資源充足。誰可以打第四劑?接種者需與第一次追加劑(第三劑)間隔五個月以上,確診者則建議在感染三個月之後再接種。根據目前防疫規定,可施打第四劑對象有:一、50歲以上成人二、長照機構住民三、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民眾四、醫師人員(包含醫事執燈人員及醫事機構非醫師人員)五、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六、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七、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幼兒疫苗該如何選擇?目前國內六個月到五歲幼兒,僅莫德納疫苗可接種,BNT疫苗則已到貨,近日將開放預約施打。兩種疫苗如何選擇?台大醫院醫師黃立民表示,從國外數據和臨床發現,兒童確診、住院個案大多未完整施打疫苗,完整接種疫苗可以降低兒童重症率、死亡率,對於新冠後遺症、MIS-C也有預防作用。而以研究數據來看,BNT保護力較莫德納高,但莫德納打兩劑、BNT需打三劑。由於不能混打、且不完整接種效力差很多,黃立民仍呼籲家長謹慎選擇,並務必完整施打。而自然感染頂多像是「打了半次疫苗」。重複感染了怎麼辦?重複感染怎麼定義?羅一鈞強調,只要是上次確診的1到3個月內,如果出現有新的症狀,或慢性症狀又惡化,搭配抗原快篩陽性或PCR陽性、Ct值小於27,只要符合當中任何一項的檢驗條件,經醫師評估即可認定為重複感染。二次感染者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機制,與第一次染疫條件相同,符合六十五歲以上,或六十四歲以下但具有十三類慢性疾病者,都符給藥資格。羅一鈞表示,患者若是康復後一到三個月內又二次感染者,醫師判定後可直接進入法傳系統通報,但後續由疾管署各區管制中心研判是否為新確診病例,再啟動相關防疫措施;染疫康復三個月以上,又被判定二次感染,則由醫師直接判定,無需交由區管中心研判。目前沒有證據證明二次感染症狀會更輕微,但也不會比較嚴重。
-
2022-08-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幼兒感染過不用再接種疫苗? 黃立民:等於只接種半次
BNT幼兒疫苗預計本周六開打,但有許多家長恐因孩子曾感染過新冠肺炎,接種意願低。李慶雲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表示,自然感染產生的保護力頂多像「打了半次疫苗」,接種疫苗的免疫反應仍較好,因此呼籲家長在下一波BA.5疫情來臨前,盡快帶孩子接種幼兒疫苗。黃立民表示,前一波疫情因疫苗進度無法趕上,因此兒童為主要感染對象,截至8月中旬10歲以下兒童確診病例已超過50萬例,中重症個案則超過300例。而隨著兒童疫苗和幼兒疫苗陸續到貨,下一波疫情前可趕得上提供孩童保護力。 黃立民表示,從國外數據和臨床發現,兒童確診、住院個案大多未完整施打疫苗,完整接種疫苗可以降低兒童重症率、死亡率,對於新冠後遺症、MIS-C也有預防作用。目前台灣採購的是BNT和莫德納幼兒疫苗。黃立民表示,和成人疫苗不同,這兩種疫苗在幼兒疫苗接種上的劑量和接種方式都「分道揚鑣」,莫德納打兩劑、BNT需打三劑。根據BNT研究數據顯示,6個月23個月完整接種三劑保護力達75.5%,二到五歲以下完整接種三劑疫苗保護力可達82.3%。莫德納疫苗6個月23個月完整接種兩劑保護力達53.5%,二到五歲以下完整接種兩劑疫苗保護力可達36.8%。在預防重症方面,接種疫苗後對MIS-C的保護效果有九成,而臨床上也初步看到對腦炎、新冠後遺症有預防效果。但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已經感染過新冠肺炎,等同於接種過疫苗,接種幼兒疫苗意願低。黃立民則指出,因自然感染時感染的是完整得病毒,當中有五、六個基因反而會抑制人體的免疫反應,也因此許多人感染過後病情拖很久。而疫苗則是只接種「需要的基因」,因此誘發的免疫反應較自然感染好。「自然感染比較像是打了半次疫苗」,黃立民表示,自然感染後再接種疫苗的保護力會比僅完整接種二或三劑疫苗好,但千萬不能因為感染過而不接種。他也提醒,許多家長因為擔心副作用和不良反應,所以接種完一劑疫苗後就不再打了,但一定要選擇同一種疫苗接種完整劑量,否則沒有效、還得重新接種。幼兒疫苗常見副作用為急性發燒、局部紅腫痛熱,至於心肌炎的發生機率較青少年低很多。
-
2022-08-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未滿5歲童染疫最久2個月出現MIS-C 打疫苗可降9成風險
國內預期8月中將有一波BA.5疫情,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邱政洵今提醒,家長應盡快帶幼兒接種疫苗,並表示台灣兒童新確診人數與大人一樣「進入平原期」,18歲以下每天大約有5000人感染,平均分布在北部、中部及南部,每天新增兒童確診個案中,有一半以上是10歲以下兒童,這年紀染疫後容易有併發症。邱政洵表示,兒童確診新冠重症常見包括哮吼、腦炎、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等,尤其MIS-C更是排名第一位。MIS-C於確診後2到6周會出現,除了發燒、發炎指數上升以外,且2個器官以上會出現症狀,像是腸胃道、腹瀉、腹痛、噁心嘔吐、皮膚出疹、眼睛充血、頭暈等,若施打疫苗可降低90%MIS-C發生機率。邱政洵說,統計至8月8日以前,國內12歲以下兒童確診病例約66.5萬人,中症325例、占0.05%,重症155例、占0.02%,而死亡有25例、占16.1%,因此新冠對兒童的影響不容小覷。邱政洵表示,統計至8月8日前,兒童MIS-C為90例,10歲以上兒童從確診到發生MIS-C症狀中位數約34天,5到10歲則是26天,5歲以下為29天。5歲以下兒童會拖較久原因,是晚發型MIS-C,有時會長達50幾天以上才出現症狀。邱政洵補充,5歲以下幼童染疫後出現MIS-C,也可能拖到50天或2個月才出現發燒或多器官發炎,染疫到發病仍有一個區間,建議家長應注意,目前8月8日以前約有90人出現MIS-C,國外報告顯示MIS-C會有1%死亡,不過台灣醫療很好,仍鼓勵民眾打疫苗及儘早就醫、治療。邱政洵舉例來自丹麥研究報告,證實疫苗可以降低兒童MIS-C風險。丹麥統計全國爆發Delta時,分析18歲以下小朋友,有打疫苗者發生MIS-C機率是一萬分之一,沒有打疫苗則是每3000人就有1人。另外一份丹麥報告,Omicron疫情期間,18歲以下有打疫苗小朋友僅3.7人出現MIS-C,沒打疫苗則有35人發生MIS-C。換算疫苗保護力,可以達到90%。綜合上述報告,邱政洵說,疫苗施打預防新冠或避免併發症有很明確的數據驗證。國內幼兒有2種疫苗選擇,6個月到5歲施打莫德納2劑,相隔4到8周;後續將來台的BNT疫苗,是針對6個月到未滿5歲,需施打3劑,前兩劑間隔至少4周、後兩劑相隔8周,打在大腿或上臂三角肌處。邱政洵提醒,孩子注射疫苗後較難表達副作用,家長仍要多注意,不過副作用多半輕微,且24到48小時內會消退,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紅腫等,若持續48小時以上的嚴重過敏反應、呼吸困難或活力下降,應立刻就醫。接種疫苗1個月後需注意心肌炎、心包膜炎,症狀表現包括胸痛、呼吸急促、走幾步路就喘等,不過根據統計,6個月到5歲及6歲到11歲這2族群,打疫苗發生心肌炎、心包膜炎機率相對低。曾經確診新冠者,邱政洵表示,無論有症狀或無症狀確診,後續仍要完整接種疫苗,自發病日起3個月,即可接續接種後續的疫苗。特殊情況可以提前接種,像是無症狀者且符合解除隔離條件,或可能再度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或因入境其他國家有疫苗接種要求,可以提早3個月施打。針對國內5到17歲兒童新冠疫苗接種情況,邱政洵表示,今年3到5月期間,5到11歲有17萬人感染,12到17歲有10多萬人感染,12到17歲第一劑接種率97.3%,第二劑83.9%,第三劑57.6%;5到11歲第一劑76.3%,第二劑45.4%,因9月即將開學,呼籲家長儘速帶孩子完整接種疫苗,安心開學接受教育。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小朋友施打2劑疫苗後較多出現副作用,多為注射部位疼痛、腫脹、發燒,BNT第二劑注射後,約有3成是注射部位疼痛。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罹患兒童MIS-C中,有76例沒有打過一劑疫苗,占82%。
-
2022-08-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重症0到5歲占大宗 87%染疫幼童1劑都沒打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個案分析,國內兒童重症累計162例中,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仍佔大宗共93例,其中0到5歲佔57例,比6到12歲36例更多。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綜觀162例12歲以下兒童重症中,有三分之二都是0到5歲,只有三分之一是6到12歲,趨勢有擴大,0到5歲是最容易被侵襲的對象,主要跟接種疫苗有關,加上幼兒染疫是容易重症的高風險群,呼籲家長趁近期盡快接種疫苗。羅一鈞表示,162例重症中,統計有87%、141例個案沒有接種過任何一劑疫苗,顯示染疫重症主要對象是沒有接種疫苗者。而MIS-C個案93例中,有76例沒有接種疫苗,提醒家長利用這段時間完成疫苗接種。國內今年至今累計478萬7319人本土病例,中重症2萬2118例,死亡8520例。羅一鈞表示,分析一周病例數,目前整體維持穩定、處於低點,致死率並無太大變化,維持0.18%也就是萬分之18,已連續多周沒有增減。兒童致死率為0.004%為十萬分之4,無症狀則維持99.54%。發言人莊人祥表示,5到11歲接種比例為45.6%,涵蓋率第一劑76.1%,因該年齡層27.1%曾確診,相加後目前社區保護力仍有71.1%。媒體詢問,指揮中心昨認為台灣疫情不會像日本嚴重,不過專家卻認為台灣仍有6、7成民眾沒染疫,這樣的預估「過於樂觀」。對此,指揮官王必勝表示,日本BA.5疫情相對特別,因為前一波高點是每百萬700多,現在則是每百萬1700多,是前一波的2.5倍,相較其他國家BA.5疫情皆僅前一波的一半甚至不到。王必勝說,昨日指揮中心表達指,BA.5疫情不會比上一波疫情多2倍,指揮中心戰戰兢兢、從來不敢太樂觀,所以要重視防疫準備。王必勝說,未來日子仍會持續提醒防疫,宛如羅副署長昨日所說像「防颱準備」,我們有預期疫情再來,因此再加強宣導四原則,包括建議施打疫苗、遵守防疫規定、保護脆弱族群、準備防疫物資。今起可以趕快買第三輪快篩,下週一買第四輪,如此準備量即可充足。
-
2022-08-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她長新冠咳不停 新營醫院中醫治癒教「這樣保健」
衛福部新營醫院今天發表「中醫治療新冠後遺症」成果,詳細說明5名成功案例相關症狀與治療過程,其中53歲蕭小姐以清冠一號治療後症狀緩解、快篩也呈陰性,但依舊咳嗽不停,開立中醫處方治療、終於完全康復。新營醫院中醫科過去三個月治療新冠患者1000多人,5月407、6月639、7月232人。中醫師郭俊佑表示,美國CDC估計,全國新冠感染者13.3%出現後遺症持續超過1個月,2.5%持續3個月以上。近來國內外研究及病例陸續發現,無論輕重症,甚至無症狀的新冠患者,都可能留下長期疲倦、胸痛或胸悶、咳嗽、嗅覺或味覺障礙、記憶力減退等長期持續症狀。郭俊佑表示,這些後遺症可長達幾周到幾個月甚至幾年,假如症狀持續超過1個月可稱作長新冠。新營醫院開設中醫防疫門診,臨床接觸新冠患者症狀,與美國CDC公部的狀況類似。他說,目前新冠病毒感染者症狀多屬風熱夾濕,會出現咽痛、咳嗽、痰多、頭痛、身痛、發燒、鼻涕、鼻塞、腹瀉等,風熱為「陽邪、易耗氣傷津」,無論是中醫或西醫治療,感染過後都一樣會有疲倦、口渴、咽乾等症狀表現。目前預防的最好方法是施打疫苗、確診後盡早就醫,都可降低長新冠機率;如有疲倦症狀,建議攝取富含纖維質的穀物如全麥、糙米、燕麥等及富含維生素B,能促進能量代謝並且能維持穩定血糖;有腦霧症狀,可以攝取富含omega3的食物如秋刀魚、鯖魚等以補充大腦所需的優質脂質及能減輕全身發炎反應。攝取富含維生素B群以及葉酸如深色蔬菜、堅果、藻類,能促進大腦神經修復;有肌肉痠痛症狀,則需攝取足量的蛋白質;頭痛者要注意水份電解質的攝取,並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巧克力、起司、酒精等食物。另外搭配輕中度的有氧運動可以幫助心肺功能恢復。郭俊佑推薦中醫的古老養生氣功八段錦,雖只簡單的八種動作,但研究發現對失眠、高血壓、焦慮等有療效,對於痰濕、陰虛、陽虛的體質都有改善的效果,對於新冠病毒產生的眾多後遺症如疲倦、喘咳、胸悶、心悸、耐力下降、腦霧、焦慮等症狀都有不錯的療效。
-
2022-08-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疫情正值平原期 邱政洵:邊境不宜再放寬
全球疫情持續升溫,但國內防疫政策逐步鬆綁,昨日指揮中心開放外國人自8月15日起入境免持2日內PCR陰性報告,國人都關心是否下一步就將開放入境檢疫「0+7」。對此,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國內疫情處於平原期,國內防疫政策應維持,不宜放寬但也不宜加嚴,才能夠走出平原。邱政洵表示,台灣近來疫情進入平原期,但BA.5變異株進入社區,也逐漸出現個案,疫情平原將拖上一段時間。因此,邊境若要進一步開放,恐怕還不是時候,特別是國際疫情目前都在升溫,疫情平原還沒有穩定下降前,防疫作為都應該維持。邱政洵說,台灣近來疫情RT值約在0.97左右,小於1會持續緩降,但我們下降速度會慢一些。台灣若要持續下降,就必須要將防疫量能維持住,社區防疫上民眾要趕緊施打疫苗,NPI措施要做好,才能緩緩走出平原,預估還要好幾個月。「台灣65歲以上長者第三劑疫苗施打率偏低。」邱政洵指出,與國際間其他先進國家相比,台灣的年長者疫苗覆蓋率有待提升,特別是第三劑覆蓋率不足的問題;5歲至12歲兒童疫苗、6個月至5歲以下幼兒疫苗也正在推廣中,都應該盡速施打。至於許多家長都在等BNT幼兒疫苗,邱政洵表示,食藥署、指揮中心都在積極推動疫苗政策,不管是莫德納還是BNT都有經過安全驗證,臨床試驗上也都確認有保護效力,民眾都可以選擇,但家長應抓緊時間,趕緊帶家中的寶寶前往施打疫苗。
-
2022-08-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8月15日起入境我國 免2日內PCR
新冠肺炎昨新增二萬三六六五例本土個案、一四三例境外移入個案,及廿五例死亡、八十五例中重症個案;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長周志浩說,確診數與上周同期相當,再降有限,也可能產生變化。另指揮官王必勝昨宣布,八月十五日起,所有來台旅客無須再準備搭機前二日內PCR報告。目前僅國人、持有效居留證及來台轉機者,搭機前不須持二日內PCR報告。王必勝說,目前外籍人士約占入境旅客一成,要在四十八小時內取得PCR報告,有其局限性,還牽涉轉機時間,加上在國外採檢有一定難度,取消此規定。昨死亡個案為十三例男性、十二例女性;中重症個案有一名一歲重症男童,已轉至一般病房。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最近兒童重症以未接種疫苗為主,盼家長趁疫情平穩接種。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說,目前疫情走向地方化流行,但彰化縣、嘉義縣、市、南投縣及雲林縣等屬重點防疫區。王必勝建議民眾盡快施打疫苗、快篩試劑;第四輪快篩實名制下周上路,今公布細節。
-
2022-08-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邊境再鬆綁 8月15日起外國人來台也免PCR陰性證明
我國自7月14日零時起放寬國人、持有效居留證及所有來台轉機者,搭機前不須持二日內PCR報告。今天指揮中心再放寬至所有來台旅客,8月15起取消搭機前二日內PCR報告。指揮官王必勝表示,外國人占入境旅客10%,主要是因為48小時限制牽涉取得報告和轉機等,且國外要找到採檢院所不易;但來台旅客入境時在機場還是需做唾液採檢。因應各國邊境管制政策已逐步開放,經評估國際間多數國家已免除旅客搭機前檢驗報告規定,並考量現行我國仍維持入境機場唾液PCR檢測及入境檢疫「3+4」等措施,可於邊境進行防疫,故自航班表定抵台時間8月15日零時起,「所有來臺旅客」搭機前取消持二日內PCR報告。但境外篩檢陽性者,仍維持自採檢日起7日內暫緩搭機,避免疫病跨境傳播。王必勝也表示,最近BA.5疫情可能再起,請民眾依指揮中心建議施打疫苗,未完整接種者請速接種。另應確實遵守現行防疫規定,包括平時落實戴口罩、勤洗手。一旦確診或需居家檢疫與居家隔離時,應配合隔離及檢疫措施。高齡、幼兒、重大疾病病人等脆弱族群,應時時關心其健康,避免有症狀或有暴露史的家人朋友接近;一有疑症狀速快篩或就醫。指揮中心提醒,全球疫情雖有持平略降趨勢,惟疫情瞬息萬變,籲請旅客抵台後仍務必遵守各項檢疫、防疫措施。指揮中心將持續監視國際疫情、變異株威脅及旅客入境篩檢執行情形,如國際疫情變化且經評估將對我國防疫造成重大威脅時,不排除再重啟此項措施。
-
2022-08-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面對BA.5疫情須提高警覺 這5縣市0至19歲染疫率已上升
台灣新冠疫情趨緩,並逐漸走向地方流行,但各區域間染疫情形仍有不同。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今於「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節目表示,就國內目前單日感染情形來說,以竹苗、花東地區較高,其次為離島地區,以及北北基、彰化、台南、高雄,最後是雲嘉地區。但其中彰化縣、嘉義市、嘉義縣、南投縣及雲林縣,因0至19歲染疫人數有上升趨勢,往後面對BA.4、BA.5疫情須提高警覺。陳秀熙說,隨著今年6月中旬後疫情趨緩,以及施打疫苗及抗病毒藥物使用,目前國內染疫中症率已下降76%、重症降低75%、死亡率降低72%,疫情已從大流行進入地方流行,但須注意各地區疫情流行情形。陳秀熙說,目前國內疫情單日感染情形以竹苗、花東地區較高,其次為離島地區,以及北北基、彰化、台南、高雄,最後是雲嘉地區。至於,不同年齡層方面,在0至19歲、20至49歲染疫情形,也是在竹苗、花東地區偏高,而50至69歲於各地區染疫情形相差不大,70歲以上的染疫人數則是離島地區較多,各縣市疫情還是存在差異。陳秀熙研究團隊成員范僑芯指出,0至19歲在國內23縣市感染情形,從今年4月至今,包括基隆市、宜蘭縣、花蓮縣、台東縣、屏東縣及苗栗縣為感染最高型態的縣市,雖然目前已有下降趨勢,可是下降幅度開始趨緩,而彰化縣、嘉義市、嘉義縣、南投縣及雲林縣疫情卻有微幅上升,往後面對BA.4、BA.5疫情,必須提高警覺。范僑芯說,國內0至19歲感染第二高的縣市有台北市、桃園市、台南市、新竹市、新竹縣,但近期疫情也有微幅上升,必須持續關注。至於,新北市、台中市及高雄市則尚未有上升情形。此外,分別於0至4歲、5至11歲、12至17歲進行分析。陳秀熙說,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台中市、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南投縣、台南市、屏東縣,為0至4歲染疫率比5至11歲染疫率高,而基隆市、宜蘭縣、高雄市、彰化縣、花蓮縣、台東縣為兩年齡層較為接近。至於,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則為5至11歲染疫率高於0至4歲染疫率。陳秀熙說,國內多數縣市0至4歲染疫率比5至11歲染疫率高,可能與疫苗施打,以及在學校、幼兒園上課的人群密集度有關等,這需要進一步探討。不過,統計也發現,六都0至11歲的染疫率與12至17歲染疫率相差不多,因此往後面對BA.4、BA.5疫情,必須從不同縣市情形加以提高警覺、精準防疫。
-
2022-08-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8個月男嬰雙重感染死亡 陳秀熙:兒童須打疫苗有效防疫
指揮中心昨公布一名8個月男嬰,同時感染新冠病毒及綠膿桿菌死亡,此為國內首例雙重感染新冠病毒及綠膿桿菌個案。新冠病毒Omicron疫情目前正走向正常生活及疫情控制的雙軌防疫生活,但兒童及青少年染疫脆弱族群的重症個案不時出現,大家應重視精準防疫。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今於「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節目表示,為預防兒童與青少年感染Omicron,施打疫苗非常重要。陳秀熙分析,美國0至4歲兒童的Omicron感染率與疾病嚴重度發現,於疫情高峰時,單日感染率為千分之8.6人,緊急醫療狀況使用為20.36%、住院1.76%、ICU使用率0.17%、呼吸器使用0.04%,顯示醫療使用情形、病情嚴重度等均較Delta低。日本、紐西蘭也因Omicron變異株BA.4、BA.5疫情延燒,導致兒童感染人數增加,其中紐西蘭除受病毒影響外,更與5至11歲族群追加劑接種率偏低有關,造成感染人數上升。陳秀熙說,指揮中心統計,台灣0至4歲兒童感染高峰時,單日感染率為千分之4.7人低為美國,但染疫率卻不低,這是一個警訊,因此家長應盡速帶兒童及青少年接種疫苗。另丹麥研究發現,0至17歲兒童施打疫苗後,引發MIS-C的風險較自然感染低,如於Omicron疫情,未打疫苗兒童引發MIS-C發生率為每十萬人3.49人,高於施打疫苗的0.37人,可以下降89%,而於Delta疫情,未打疫苗兒童引發MIS-C風險為每十萬人29.07人,也高於施打疫苗的10.15人,但僅下降69%,可見施打疫苗對Omicron防疫非常重要。陳秀熙說,就國內統計,12歲以下兒童MIS-C發生情形,0至5歲有50人,發生率為每十萬人27.2人,6至12歲有34人,發生率為每十萬人15.5人,其中大多數都是未打疫苗者,提醒兒童及青少年一定要接種疫苗。
-
2022-08-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幼兒BNT可混打莫德納?莊人祥:全球尚無相關研究
全球疫情升溫,BA.5變異株也逐步進入台灣社區之中,指揮中心不斷呼籲民眾施打疫苗第四劑,同時幼兒疫苗也在加緊催打中。發言人莊人祥今表示,幼兒BNT疫苗目前仍在向廠商催貨,到貨時程尚未確定,建議家長盡速帶家中幼兒施打莫德納疫苗。至於能不能混打?莊人祥則表示,目前全球沒有國家有相關研究,因此仍依照ACIP建議。昨日ACIP召開專家會議,決議幼兒BNT疫苗施打間隔不調整,維持第一、二劑4周,第二、三劑8周,完整接種至少需要12周才能完成。莊人祥今日記者會上呼籲,幼兒BNT疫苗,因施打三劑,間隔需要4周跟8週共3個月,但最近BA.5疫情會上升,建議父母讓家中6個月到不滿5歲兒童,儘速打莫德納幼兒疫苗。莊人祥說明,幼兒BNT疫苗保護力有兩族群的差異,一個6個月到不到2歲、還有2歲到4歲;研究數據來看,接種後7天到第三劑以前,2歲以下保護力15%,2歲到4歲約35%左右,因此一定要打第三劑才行。幼兒BNT疫苗何時來台?莊人祥表示,目前還在跟廠商催貨,時程尚未確定。至於未來是否可以提供幼兒莫德納與幼兒BNT混打?莊人祥則說,這兩項幼兒疫苗都屬新疫苗,全球施打國家不多,美國、台灣、加拿大最近開打,沒有國家做混打研究,因此還是依照目前ACIP建議,以同疫苗完整接種為原則。全台昨天幼兒疫苗接種1511人次,累計11萬4437人次,佔年齡層14.5%;全台疫苗昨日則接種2萬3808人次,疫苗覆蓋率來到第一劑92.1%、第二劑86.1%、第三劑71.6%、第四劑7.9%、65歲以上長者第四劑30.9%。
-
2022-08-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未見明顯反轉…BA.5社區逐漸散布中 王必勝曝病例上升時間點
原持續緩降的新冠肺炎疫情,昨因新冠肺炎單日確診數較上周日單日上升4.5%,因此外界擔心是否出現疫情反轉。不過今天確診數則又降為百日來新低,僅新增1萬5206例。指揮官王必勝表示,依據病例的一周總數來看,目前還是在持續緩降,預測這周會比較平坦,一至兩周後可能會上升。王必勝表示,針對BA.5疫情一定會有一波上升疫情,確診數會增加,但規模無法確定。不過國際上來看,重症和死亡率並未增加,民眾不用過度擔心。指揮中心一直在觀察國內狀況,尤其緊盯重症、死亡率,民眾在防疫規定解除前都要遵守。沒有施打疫苗的脆弱族群,包括幼兒、長者,照顧者要注意防護,必要時要戴口罩並勤洗手;未接種疫苗者外出要戴好口罩,不要去人潮多的地方或餐廳。王必勝表示,現在民眾雖然可以使用快篩陽性確診,但社區有一套監測機制,透過PCR檢驗抽樣定序,以了解BA.5在社區流行的情形。而根據判斷,現在BA.5在社區中逐漸有散布的跡象。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天新增的BA.5個案有兩例為新北家庭群聚、兩例為台北家庭群聚、五例為台北和桃園的散發個案,皆為輕症,症狀為發燒、喉嚨痛、頭痛等,大部分到醫院急診篩檢或是自行快篩後,仍到醫院PCR採檢確認,並由合約實驗室挑選定序;另外有些是接觸者採檢而驗出。羅一鈞說,今天公布的BA.5個案都不是重複感染個案,但許多個案同住家人曾經確診過,後續要PCR採檢,病毒量高才能做定序比對。目前北部BA.5占比約10%,有傳染鏈持續中。而病毒序列除了家庭當中的接觸者呈現一致外,其他序列都不同,代表各自有不同的感染源,社區有多點傳染鏈再進行。
-
2022-08-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40多歲女打完第2劑AZ「左胸腫痛、化膿」意外追出1疾病
衛福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公布最新審查結果,70件申請案件中,一名南投縣個案因施打疫苗後,出現四肢麻、右上肢無力,且腦脊髓液蛋白質上升、脫髓鞘多發性神經病變,經診斷為格林巴利症候群併呼吸衰竭,獲本次申請最高救濟金80萬元。而一名40多歲女性,打完第二劑AZ後出現左胸腫痛,甚至反覆化膿,經查發現是肉芽腫性乳腺炎,與疫苗無關不予救濟。南投縣個案為50多歲男性,專家根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AZ疫苗後19天,因四肢麻及右上肢無力情形就醫,腦脊髓液檢驗結果顯示蛋白質上升,神經傳導檢查報告顯示為脫髓鞘多發性神經病變,經醫師診斷為格林巴利症候群併呼吸衰竭。由於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AZ疫苗關聯性,專家決議給予救濟金80萬元。而高雄市一名80多歲女性,接種AZ疫苗後13天,因全身多處瘀青及雙下肢水腫已3日等情形就醫,經檢驗結果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現象,並有凝血功能變化,不過下肢血管超音波及腦胸腹電腦斷層檢查結果皆未發現血栓,其表現並非典型之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臨床症狀。由於個案屬於高齡族群,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史,無法確定與接種AZ疫苗關聯性,專家決議給予救濟金30萬元。另外,一名嘉義縣40多歲女性,接種第二劑AZ疫苗後,出現左胸上半紅腫痛等症狀,經醫師診斷為肉芽腫性乳腺炎,且有反覆化膿情形。肉芽腫性乳腺炎為感染症,而AZ疫苗屬於非複製型腺病毒載體疫苗,並不具致病力,因此個案症狀與其潛在疾病相關,與AZ疫苗無關,因此不予救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