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6 失智.新手照顧
搜尋
新手照顧
共找到
63
筆 文章
-
-
2023-05-23 失智.新手照顧
協助長輩起身好困難?學會這幾招,起身、移位更省力!
「協助長輩起身」一定是家中患有失智症長輩的一項很大課題,往往都需要2個人一手抓者一邊腋下,使勁吃奶力氣讓長輩可以從椅子上站起,更別說是走到浴室,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導致家屬因為帶長輩起身太累,長輩也因為沒有別人幫助,長時間在椅子上維持同一姿勢,時間久了甚至可怕的壓瘡也就發生,進而要更費時費力的換藥清潔,這也是照顧者可怕的夢靨!如何正確協助失智長輩起身在學習怎麼協助失智長輩起身前,我們應該要先了解一般人是如何起身的。首先,我們要打破既有的想法,多數人可能認為站起來就是身體椅子上直接向上站起來,然而在下圖的第1-2期的階段中,我們會發現人體改變的方向是身體向前,到了第2-3期階段才是身體向上位移,因此當我們在引導長輩站起來時,應:1. 確認身體向前,重心已經落在膝蓋上,臀部可輕鬆離開。2. 臀部離開後,軀幹向上挺直,膝蓋同步伸直。3. 確認重心落在雙腳中間,以維持站姿平衡。※資料來源:淺談坐到站—評估病人身體活動功能的重要指標如何正確引導失智長輩站起了解了站起來的方式後,我們就可以依循著這樣的模式引導失智長輩站起囉!然而我們不太可能藉由口頭告知的方式,讓長輩身體向前,因此動作的引導就很重要了!我們可藉由雙手抓握失智長輩的手,帶著長輩身體前傾,或是前方放置助行器及步行輔具,帶領長輩雙手向前抓握輔具,有了重心前移動作後,再抓握後方褲頭控制長輩重心,使長輩身體向前上方移動,這時候膝蓋就會慢慢的順勢向要站起來。💡不過也要注意一點,有時候引導過程當中,給予太多向前的力量,反而會使長輩向前跌倒,這時候的助行器或是另一隻手就很重要,除了避免長輩直接向前撲倒外,輔具及手勢(輕放置胸前)的阻擋向前,使失智長輩被迫將重心向上,而非向前,自然而然的長輩就站起來了!帶領失智長輩起身,真的不會太難,給予適當的引導長輩就會順勢被我們順勢帶起,千萬不要跟他們硬碰硬,因為認知的關係,也許他們真的不知道我們要他做甚麼,反而讓家屬/照顧者會感到灰心,只要知道他們的行為模式,再提供部分協助,就可以比較輕鬆的照顧失智長輩囉~
-
2023-05-23 失智.新手照顧
失智患者初期夜上廁所易跌倒 預防半夜跌倒撇步大公開
若家中有失智症患者,那一定多少了解失智症症狀,包含:精神病症狀、行為症狀以及情緒症狀,當中在初期症狀對家屬造成困擾問題中,一定有「晚上時常起床上廁所,不小心跌倒」這個問題。我們知道初期的失智症長輩多半仍然可以自己走路,但通常因為對於自身能力了解及判斷不足,常不使用輔具行走,導致容易在臥室、走廊或是浴廁周圍跌倒,總是家裡的人半夜起床才發現長輩跌倒!不僅如此,也因為失智症常常有日夜顛倒的問題,因而晚上睡不著起床到客廳甚至想要外出。曾經也遇過有類似個案的家屬,擔心長輩半夜外出,而輪流在長輩房間門口「守夜」避免又晚上跑出去,原本長輩晚上不睡覺的問題,影響到全家一起不能睡覺而感到疲累,想一想就覺得好辛苦,因此這次與大家分享的內容,主要是與服務個案的家屬討論出來幾個有用的小撇步,希望可以給予有類似困擾的家屬一些幫助囉!解決半夜起床問題有時候長輩半夜起床,可能是因為早睡太多,導致半夜睡不著而起床如廁或是想去客廳坐坐,為避免半夜起床問題,有一些方式可以嘗試看看。1.飯後或是睡前給予適度運動,使長輩運動後消耗部分體力,晚上更容易入睡而不容易起床。2.建立規律生活作息,與上述同理,藉由規律的正常作息,在白天時間避免過度休息睡眠,減少晚上睡不著的機會,又尤其是剛出院的長輩,因為醫院加護病房長時間日光燈照射,導致沒有白天黑夜差異。3.改善夜間頻尿問題,長輩常常因為年紀、心肺或腎臟等器官因素,導致晚上容易上廁所,藉由減少水份攝入、適當用藥,以減少晚上如廁機會。使用警示器提醒若真的無法改善半夜問題,則可以藉由簡單或科技的方式,讓家中其他人快速地知道長輩已經離床,以避免長輩獨自下床行走,而目前市面上可以用來作為警示的東西,大致上有:1.一般警示工具(鈴鐺、呼叫鈴)擺放隨處可買的警示或有聲物品於長輩床旁,當長輩起身移動時,可主動或被動方式發出聲音,來提醒周遭人長輩已經起床,讓家屬立即的協助長輩。2.常見之離床輔具(紅外線、壓力感測)藉由壓力或紅外線偵測長輩的姿勢改變,再搭配現在科技及通訊軟體的進步,進而通知家屬長輩起身或是離開床面,使家屬就算人在戶外也可以清楚家中長輩狀況,甚至連其他生理改變也可以同步了解。(P.S. 目前市面上有買斷或是租賃方式使用,可查詢到的買斷費用約落在$12,000-$20,000左右,而租賃方式則是以每月$4,000不等的收費方式,而確切實際金額還是要依照廠商實際提供價格為主喔!)增加安全防護設備/限制活動範圍除了以上方法外,有可能預算考量、實際可執行程度…等因素,真的無法改善長輩夜間起身跌倒問題,那增加長輩行走動線的安全或限制長輩的活動範圍,也許是另一種被動的保護方法,也因為有適當的保護,下降了問題的嚴重性。1.透過家中設備調整限制活動多半失智長輩對於再學習能力較差,因此若是於床旁邊增加相對沉重家具、床邊扶手或是改變門鎖方式,使長輩離開臥室或床面困難,減少離床機會。※但因為限制活動後,可能也需要注意是否長輩受限後,產生情緒反應或是尿床問題,也是這個策略中需要考慮的!2.於長輩行進動線增加安全設備安全設備包含了扶手、地墊及巧拼,都是增加長輩行走安全的方式,但還是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包含:是否長輩能力可主動扶持扶手?還是只是裝著不會用?使用的墊子是否過軟,導致長輩行走容易不穩?等等的問題,都需要在增加設備前需要去注意。大家都知道長輩跌倒很可怕,也知道預防勝於治療,「盡早發現長輩的問題、且勇於去面對與改善」,才能大大降低問題的發生,相信以上方式遠遠不及開刀的治療費用,雖然不能完全保證每一位長輩都適合,但多了解長輩狀況及多去嘗試任何能解決的辦法,也是我們能做的事情,真的還有困擾,可以尋求醫事人員協助是不錯的方法,祝福大家都有個安全的環境及良好的生活品質! :)
-
2023-02-04 失智.新手照顧
失智者行動不便,請問家人如何協助沐浴?
Q:失智者行動不便,請問家人如何協助沐浴?A:若失智者不方便洗澡,在家中照顧時,建議家人可使用便盆椅、洗澡椅等類型的輔具,盡量讓他坐著沐浴,有些洗澡椅設計有上掀扶手、軟質的坐墊,方便家屬移動失智者,比較不會在浴室跌倒,同時也保護照顧者以免受傷。如果失智者一時之間不願意配合,可以依失智者的狀況彈性調整洗澡方式,例如坐著洗、站著洗、分段洗、在房間擦澡,可以不用天天洗澡。時間分配也可以彈性調整,例如以一個星期為單位,每天輪流洗身體的某一個部位,洗頭髮另外安排時段,使用免沖洗肥皂以及可以穿插擦澡的方式。小叮嚀👉為顧及尊嚴,失智者不喜歡在家人面前赤身裸體,即便是親密的子女,也不容易讓失智者配合,家屬要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3-02-04 失智.新手照顧
將失智者接回家裡住,卻每天吵著要回家,是住的不習慣嗎?有什麼方式能改善?
Q:將失智者接回家裡住,卻每天吵著要回家。是住的不習慣嗎?有什麼方式能改善?A:由於失智者的海馬迴和大腦皮質已萎縮,短期記憶消失,長期記憶仍存在,只記得十幾年前或更早以前的居住地方,才會吵著要回家。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中、重度失智者身上,他們的視覺空間已經失調,導致對地點的錯亂,加上失智者本身較固執、脾氣不好,加重家屬處理問題的困難。建議家屬原則上不要任意更動失智者的居住環境,曾遇過失智者每個月分住在不同孩子的家中,反而容易導致失智者不安。若家屬不得已必須更換環境,在遇到失智者吵鬧情況時,可採取借力使力方法,例如,帶他到門口轉一圈,並告訴失智者「我們回家囉!」讓他以為已回家,安定情緒。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3-01-17 失智.新手照顧
春節想帶失智家人出遊,但不知他的體力是否能負荷?需要特別注意什麼嗎?
Q:春節想帶失智家人出遊,但不知他的體力是否能負荷?需要特別注意什麼嗎?A:罹患失智症不必然會影響行動力,也可能與退化性關節炎或其他疾病影響有關,除非病程已到晚期,才可能需要輪椅等輔具協助。帶失智者旅遊,可藉由日常生活陪同散步,觀察失智者體力情況,記錄行走距離,作為旅行規劃行程、安排交通工具的參考。在陌生環境應特別注意失智者遊走及走失,旅遊行程緊湊、容易疲倦,失智者受到較多刺激,精神行為症狀容易顯現於夜晚,例如:在夜晚醒來開門到外面遊走,因找不到房間而胡亂敲門。因此,帶失智者旅遊的時候,夜晚需特別保持警覺,家人能睡得離房門近一些,或透過防走失智慧手環帶有GPS定位功能,設定當失智者離開一定距離時會發出警示音、房門加裝行動鎖等預防走失。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3-01-13 失智.新手照顧
為什麼失智者抗拒洗澡?每次都要花上好幾個鐘頭,非常耗時耗力,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
Q:為什麼失智者抗拒洗澡?每次都要花上好幾個鐘頭,非常耗時耗力,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A:首先要了解什麼因素讓失智者拒絕洗澡,一是因為洗澡動作比較複雜,對失智者來說,面對未知的事物會感到害怕。二是因為洗澡是隱私行為,若對照顧者沒有信任感,也會抗拒。面對輕度失智者,可以先用勸說、引導和衛教的方式,包括事前說明、分享洗澡的好處、連結生活經驗的喜好或習慣等,例如爺爺以前很喜歡跟朋友上館子,就可跟爺爺說:「待會要去餐廳吃飯了,洗澡才不會身上臭臭的,為爺爺穿上好看的衣服,在朋友面前一定很有面子。」但若面對中、重度失智者,會因為洗澡產生很大的情緒變化,為了避免情緒帶來攻擊等傷害,可以減少洗澡次數,不強求天天洗,或考慮將失智者帶至門診,由醫師評估病況,必要時開立穩定情緒的藥物,在洗澡前半小時服用,以穩定失智者情緒。不過最好先採引導等方式誘導失智者洗澡,千萬不可洗澡前亂服用藥物,以免產生暈眩等危險。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3-01-09 失智.像極了失智
喝水常嗆到小心是失智症前兆!專家:預防吞嚥障礙務必顧好「這裡」
● 年紀愈長喉頭結構老化鬆弛,影響吞嚥● 吞嚥障礙,易造成吸入性肺炎致命人體器官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老化,最重要的進食吞嚥能力約從50、60歲慢慢衰退,喉頭結構的肌肉鬆弛,再加上反射神經遲鈍,容易導致嗆咳。汐止國泰醫院護理科副主任蘇億玲表示,咽部肌肉力量不夠會影響吞嚥,若嗆咳嚴重,會提高吸入性肺炎的風險;如果食不下嚥則會營養不足,人會變得虛弱、免疫系統失調。吞嚥障礙 應盡早評估治療吞嚥是相當複雜的動作,除了老化因素,頻繁出現嗆咳,小心是失智症前兆。蘇億玲說,持續發生喝水或被自己的口水嗆到,是失智症患者常見的併發症,因為患者的認知功能受損而忘了怎麼吞嚥、舌頭動作不靈活所致。當觀察到長輩出現這些症狀時,應盡早就醫評估,安排吞嚥治療與訓練計畫,一系列的介入處理,包含牙口問題、咀嚼運動、餐食準備技巧等。注意飲食 低油、低鹽、低糖當長輩或失智家人的吞嚥力衰退時,該怎麼準備餐食呢?蘇億玲分享,可從質、量、均衡、烹煮方式四大方向著手。質指的是「調整質地」,食材以細軟食為主,依個案狀況調製流質、糊狀或細碎口感,避免太乾和太黏的食物;量則是「少量多餐」,並且定時定量進行,控制一日總熱量;食物均衡且多樣化,有助延緩大腦退化速度;注意低油烹調,保持低鹽低糖,改善身體發炎反應。顧好牙齒 咀嚼力也要練習吞嚥障礙與牙口有絕對直接關係,許多人常忽略假牙重要性、牙周疾病、口腔清潔等。蘇億玲指出,牙齒決定了能吃什麼食物,不少長輩因裝了不合適的假牙影響進食,但因表達能力不佳而讓家人誤以為是挑食、沒胃口,建議應多觀察家中長者使用假牙的舒適狀況,是否吃東西變得很慢、常挑軟的食物吃、吃的量變少了,更要定期回診檢查口腔健康,確保飲食無虞。咀嚼力與健康息息相關,有吞嚥障礙的長者除了吃細軟、流質食物,也要多吃核桃、毛豆,蘇億玲建議,勿排除肉類,可將肉剪成適口大小,鍛鍊咀嚼肌群。各項食材、餵食技巧都俱全後,也要維持用餐環境的安靜,不要邊看電視或3C邊吃飯,避免分心影響進食,增加嗆咳的危機。如何提升高齡族群及失智症患者的飲食品質,一直都是照護難題,更多相關影音課程內容:請看這裡
-
2023-01-09 失智.新手照顧
陪失智者過春節 4重點做好準備
農曆春節家人親友團聚,但對於失智者來說,可能因環境刺激、生活模式改變,加上天冷、持續防疫等,容易產生混亂、易怒情緒,可能增加走失等意外風險,台灣失智症協會建議,家屬在過年前預先安排活動與照顧人手,掌握和失智者相處技巧,就能平安過好年。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失智者因認知功能障礙,導致對環境改變的調適能力比一般人弱,面對陌生、不常見的親友來訪、外出春遊環境及人潮、天氣轉變等,易產生脫序行為,家屬盡量不要糾正或爭辯,多順著失智者,了解他們的需求,以活動或美食轉移注意力,才能化險為夷。1. 春節也要多安排活動台灣失智症協會副秘書長陳筠靜表示,失智者平時規律參加社區活動,過年時也會吵著要上課,建議家屬可陪失智者散步、打麻將、唱卡拉OK、下棋、寫春聯、包紅包、準備年菜等,也可安排祖孫同樂活動,例如請失智者指導做年糕、幫失智者錄影,或一起看卡通,陪長輩看運動教學影片一起運動。2. 人多注意失智者情緒陳筠靜指出,失智者返回老家,看見熟悉親人可能很開心,但也可能認不得親人,親友可主動向失智者自我介紹,避免「考」或請失智者「猜」,主要照顧者也可事先與親人溝通,隨時注意失智者情緒反應,若出現不安情緒時,應減少人、環境刺激,安排安靜及舒適空間,讓熟悉的照顧者安撫情緒,讓失智者做喜歡的活動轉移注意力。3. 外出要兩人以上陪同過年期間失智者容易走失,陳筠靜建議,要留意長輩外出衣著,帶長輩外出時應安排兩位以上家人陪同,降低走失風險。出門前拍下當日失智者照片,並在身上放緊急連絡卡、愛心布標、愛的手鍊、衛星定位器等預防走失工具,外出若要上廁所時,務必要有家人或在地志工、工作人員協助陪失智者,勿讓失智者獨自等候。4. 提前安排回診、領藥陳筠靜提醒,民眾可事先申請長照服務資源,提前安排回診、領取藥物,有助於失智者穩定服藥,並注意防疫措施,失智者可能出現不配合戴口罩的情形,建議家屬隨身攜帶診斷證明、身心障礙證明,遇狀況時可主動說明避免受罰。
-
2023-01-04 失智.新手照顧
失智者常常忘記已經吃過飯,一直吵著要吃東西,該順從他並提供食物嗎?
Q:失智者常常忘記已經吃過飯,一直吵著要吃東西,該順從他並提供食物嗎?A:許多失智者因為判斷能力喪失,不知道是否已到該吃飯的時間,或有妄想症狀,以為自己沒吃東西,導致不斷反覆要求進食,要不到食物動輒吵鬧、生氣,也有失智者因為不斷吃進食物而體重增加,也曾有失智者妄想自己遭到家人虐待、不給食物吃,而向他人抱怨,進而造成家庭失和。若家中失智者忘記吃過飯,還要求吃正餐,可以先嘗試用委婉的語氣提醒,如指著時鐘告訴他說「剛剛已經吃過午餐,晚餐時間還沒到」,時鐘旁可搭配製作失智者的生活作息表,讓他知道目前的時程已經過了正餐時間。也可透過其他活動轉移注意力,讓失智者不要一直在「吃東西」上鑽牛角尖。若轉移注意力方式無效,則透過少量多餐方式將正餐分次提供,在控制一日熱量前提下,滿足失智者「吃」的需求。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2-12-14 失智.新手照顧
寒流來襲重保暖,長者禦寒兼防疫
入冬首波冷氣團週末來襲,氣溫將下探10度以下達到寒流等級,這對於銀髮族的長者健康都是一項考驗,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主任張自強指出,因為天氣溫度的突然變化,容易造成有心血管疾病或是年長者的身體發生問題,提供四點建議,希望能夠讓長者在疫情期間除了做好防疫外,更要注意寒冷天氣中保暖,維持健康最佳狀態。 起床暖身再下床天氣寒冷睡醒後可以在被窩內先活動身體的關節,從遠端的腳部、膝蓋、大腿、手部、手肘、肩膀,到腹部、脖子、頭部等,每一個關節處活動十次,等身體暖活後再起身下床,可以避免因溫差太大造成的病變。平時也可以利用彈力帶或是治療球,做些伸展運動訓練肢體平衡,也可以避免突然的姿勢改變身體不穩而造成下床時跌倒。 戶外活動配件齊在寒冷天氣到戶外活動時,帽子、圍巾、口罩、防水手套、防滑鞋子等缺一不可,以增加戶外的抗寒。外出時可以洋蔥式穿著,先穿著保暖的衛生衣,再加上背心或毛衣,外套可選擇具有防風雨功能的,以免因為天冷潮濕影響到外套的保暖功能。此外,要注意手腳的保暖,不論在室內或戶外,穿著襪子及戴手套,當手腳保暖足夠後,身體比較不易感到寒冷。 電器使用重安全若在室內有使用電暖器等相關設備時,需要注意通風及用電安全,避免因為電暖器的使用消耗過多氧氣影響呼吸,或是因為使用過久室內空氣過於乾燥影響舒適度。此外,因為電暖器或是除濕機等一般用電量較高,避免與其他電器共同使用,當使用完畢或外出時,一定要拔掉插座,以維護用電安全避免發生意外。 保暖防疫一起來長者在防疫期間也不用特別緊張,除了要做好保暖工作外,外出時一樣要戴好口罩避免到人多的地方,維持社交距離並且勤洗手。此外,若已經完成新冠疫苗注射者,也可以考慮接種流感疫苗,配合指揮中心相關防疫規定,以增加自我保暖防護力,健康度過疫情期間的寒冬。
-
2022-12-10 失智.新手照顧
長輩最近走路越來越容易跌倒,是因為體力不好的原因嗎?
Q:長輩最近走路越來越容易跌倒,是因為體力不好的關係嗎?還是有其他可能原因?A:長輩容易跌倒可能是失智症警訊,但醫學上兩者關聯還沒有很明確,建議照顧者先帶長者進行失智症篩檢,了解長者是否罹患失智症。可能很多人會認為老人本身就容易跌倒,與年紀大體力變差、平衡感變差、肌少症、骨質疏鬆症等疾病有關,反而經常忽略可能潛藏的失智症危機。還沒有經過醫生的確診時,如果家中長者在沒有障礙物或地面平順的情況下跌倒,建議先帶長輩去做失智症篩檢,找出真正病因。家屬平日也應進行預防措施,例如:外出時有照顧者陪伴在旁,也可以嘗試進行居家環境改造,裝設浴室扶手、止滑設備等,減少跌倒後可能產生骨折等重大傷害的可能性。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2-12-02 失智.新手照顧
失智者日夜顛倒導致失眠,可以服用安眠藥來調整作息嗎?
Q:失智者日夜顛倒,以致有失眠問題,照顧者也因此無法休息,失智者可以服用安眠藥調整作息嗎?A:首先要找出日夜顛倒的原因,包括飲食不均衡、進食富含咖啡因的食物、睡眠時間不固定、少活動導致體力過剩、少與社會互動導致動腦機會減少、精力過剩等。可搭配一些小技巧幫助睡眠,如:睡前2小時不要喝太多水、睡前先去小便以減少夜間上廁所的次數、傍晚後減少環境活動及刺激如保持安靜、減少訪客。若還是無效,可能需要藥物治療,看診時可主動提供失智者使用的保健品、藥品清單,方便醫師了解病史、避免重複用藥。另外有些藥品易導致跌倒,例如:· 抗高血壓的藥物,可能會有姿勢性低血壓的副作用而致暈眩;· 感冒藥抗組織胺劑,可能影響情緒、注意力、警覺、活動力等,導致嗜睡、認知障礙;· 鎮靜安眠藥,會有嗜睡、暈眩、精神混亂、認知受損、延緩反應時間等作用。使用後多注意失智者是否有頭暈、視力模糊、口乾、步伐不穩、肌肉無力等現象,若嚴重影響生活,就要請醫師更改用藥。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2-11-23 失智.新手照顧
「候選人匯來買票錢」失智者選前陷混亂 醫提2招預防
2022九合一選舉11月26日登場,候選人頻透過實體、電話拜票爭取選民認同,不過對國內近30萬名失智者來說,外來刺激過多可能會增加混亂、不安情況。醫師提醒,家屬可協助減少收看政論節目頻率,改其他活動轉移注意力,但仍鼓勵失智者參與投票,因投票是基本公民權益。近期有失智者家屬反應,選舉前夕氣氛濃厚,家中的失智長輩變得混亂,甚至高齡媽媽還稱,「打電話拜票的候選人,已匯買票的錢到我帳戶,叫我幫他刷簿子確認。」讓他相當困擾。亞東紀念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表示,不同程度的失智者的思考力差異大,中後期的失智者基本上無法語言表達、也無法做出決定,例如不能問他「要不要吃飯」,只能以命令句說「現在要吃飯囉」。因此會受選舉氛圍影響的,多半是有思考力的極早期、早期失智者。甄瑞興指出,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0.5分的極早期失智者,仍有部分思考能力,也可以上班、執行事務,不過短期記憶不佳,而近期若接到候選人拜票電話,極早期失智者可能會產生混亂、無法判斷;若以阿茲海默症患者而言,並不會增加幻覺,但會讓他不知所措。甄瑞興表示,並非每個失智長輩都會出現混亂,以臨床上統計,約30至40%的個案會伴隨妄想、急躁行為,而多數個案個性溫馴、沈默。若出現混亂時,會協助家屬以行為治療方式來改善,若無法改善時,才會考慮以藥物控制的方式,減少混亂情況發生。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表示,失智者因認知功能障礙,會出現混亂、無中生有、劇情不對的對話,例如有候選人電話拜票、或僅由官方語音拜票,對失智者是外來刺激,無法判斷,同時讓他聯想到過去經驗,誤認「候選人買票」,要家人幫忙刷存摺確認款項。蔡佳芬建議,家屬遇到這類情況,避免質問或與其衝突、罵他「亂講」,可改用委婉、較有創意的說法,例如告訴失智長者,現在規定不可以買票,或告訴他現在行情不好,帳面上匯個小錢給長者,假裝「有收到」,盡量安撫失智長者,避免與其爭論。蔡佳芬指出,若失智長者本身熱衷政治,若選情不如預期,少數失智長者出現負向情緒,可能表現過於激烈,建議家屬別讓失智長者看太多政論節目、減少新聞報導刺激,可以增加其他戶外活動。台灣失智症協會副秘書長陳筠靜表示,候選人到家裡按電鈴、問候拜票,對失智長者來說很陌生,即使候選人已離開,失智長者還是會認為「有外人在家」、「東西被拿走」等,容易處在不安、混亂當中。甚至拜票電話、詐騙電話也分不清楚,不小心就把銀行帳戶外洩。陳筠靜指出,對政治狂熱的失智長者,選舉期間容易亢奮,不管在家裡或外面,只要一想起政治話題就激動、跟著電視罵,建議家屬技巧性地降低失智者看政治新聞的頻率,或轉移話題,改聊其他生活事情,不要聚焦在選舉,若出現精神症狀、行為問題影響睡眠,應找醫師諮詢。甄瑞興建議,若情況允許,希望家屬盡量鼓勵失智長者參與投票,讓他參與社會活動,從踏進投票所、蓋章、投票等一系列動作都順利完成時,對失智長輩來說會感覺成功、快樂,彷彿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失智老人不是植物人,他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只是不記得什麼事」。蔡佳芬提醒,投票是基本人權及公民權,失智者只要沒有被褫奪公權,仍然有權利參與投票,即使失智者蓋錯也無妨。陳筠靜表示,考量選舉程序、資訊多,中央選舉委員會也提供「公民投票易讀版指南」,讓家屬可以帶著失智長者、身心障礙者閱讀,此外投開票所現場都會提供無障礙規劃,若失智者有身障證明也可出示,現場可優先進行投票。
-
2022-11-05 失智.新手照顧
失智又三高該怎麼吃?學會「飲食法」輕鬆照顧
照顧失智長者時,「飲食」是很多照顧者會遇到的難題,想要讓他們按三餐乖乖吃飯,已經不是很容易,如果同時又患有三高等慢性疾病,需要為此限制飲食,或特別注意什麼嗎?快來聽聽失智症權威醫師曹汶龍怎麼說,他根據多年經驗,分享了失智又三高適用的「飲食照顧法」。我受過完整的內科學訓練,也出國進修臨床神經學,一直從事治療腦中風的疾病,十幾年來則投入失智長者的照顧。年過半百,有三高慢性病症(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人不在少數,三高與腦中風幾乎脫不了關係,胃口好,吃得多、動得少,體重自然也會居高不下。醫生最愛開這三類病症的藥,但治療過程中,其實病人(沒有病痛)並沒有太大感覺,只是數據會說話。若醫生說,你只要注意飲食,多一點運動,三個月後再回來量量看。醫生會拿出科學數據,而現今的標準數據壓得愈來愈低,大家只有乖乖聽醫生的話,定期來看診拿藥,問求診者為何吃藥?他只會回答:「預防啊!」然而若七老八十,一把年紀又罹患失智症該怎麼辦呢?一、過度限制飲食顧此失彼,未必友善大腦一個人若老到開始失智(認知障礙),日常生活功能發生問題,不能獨立自主生活,這種腦部退化的過程多半不超過十年。這個過程中,他的味覺也退了,漸漸要吃重口味的食物,如果長者又本來有高血壓,也不一定要過度限制他的食物鹽分,讓老人家吃出一點味道,平淡的生活也才會多一點滋味。因為人生到此階段,已經不用在乎要預防什麼了,只要求食物多一點滋味。血糖也不要限制得太嚴苛,飯前的血糖能保持在二百左右就不錯了。我們的腦細胞裡面不會儲存糖,它們直接需要從血中的糖取得。若吃了血糖的藥而忘了吃飯,或者多吃了一次降血糖藥,血糖掉到30到40,會引起意識混亂。這時就算吃了糖或打了葡萄糖液,把血糖提升回來,但卻會讓失智退化的腦細胞再一次受到嚴重的打擊。二、熱牛奶或燕麥豆奶,可穩定情緒和行為失智的老人常容易在下午五到六點左右發生精神行為症狀,有時是早上剛起床時。這時都是血糖最低的時候。若能及時給他喝杯熱牛奶或燕麥奶或豆漿,必要時給他吃一個糖都好。增加了血中的糖分,可以穩定他的情緒及行為。三、下午點心,睡前熱豆漿,滿足食慾又顧腦少量多餐也是對失智友善的飲食方式。下午三、四點吃個點心,晚上睡覺前喝杯熱豆漿,半夜醒來也可吃一點東西。既可滿足食慾,也可穩定大腦。人體腦細胞裡面儲存的糖分是腦部活力的重要來源,完全需要靠血液中的糖來供應。因此失智老人腦細胞減少的時候,對於血液中糖分的多寡就會非常敏感。如果老人家的胃口不是很大,中午十一點多就吃午餐,晚上六點才吃晚餐的話,很有可能在下午三、四點的時候,他血中的糖就已經偏低,供應腦部的能量就不夠了,那麼失智的腦,就有可能在這個時候產生不穩定,他看到的東西,可能會跟實際的東西會不一樣,比如說一條繩子,可能會被他看成是一條蛇;他聽到的聲音,以為是幻聽,所以我們常說這是「黃昏症候群」,大多在這個時候發生。如果能夠在下午三、四點左右,給他吃點含熱量的食物,如牛奶、豆漿或是安素等,可以提高他血中的糖分,就能避免或減少「黃昏症候群」的症狀發生。同樣的道理,半夜也是一樣。老人家晚上六、七點吃完飯,可能十點就睡覺了,到了半夜十二點,血中的糖分減低,若是又剛好醒過來,便會產生一個對周遭環境認識的錯亂,就可能會干擾到家人或照顧者的睡眠。凌晨十二點、一點時,如果老人家醒了,建議可以給他一些溫熱的飲食,這樣胃獲得溫暖,就可以安定的繼續睡覺了。老人的狀況就跟嬰兒一樣,嬰兒常常會在半夜哭鬧,因為他餓了需要熱量到腦部,給他沖個牛奶喝,嬰兒就會睡著。同樣老人也是如此,他的食量並不大,睡到半夜,他的腦也餓了,腦的細胞活化起來了,我們要用一點溫熱的、含糖分的熱量提供給他,就可以讓他馬上安定下來。所以照顧失智長者的飲食要特別注意一點,就是少量多餐,尤其是半夜那一餐也很重要。半夜提供給老人家的那一餐,可以是熱牛奶或者是豆漿,讓老人家的飲食與大腦之間達到一個平衡穩定的狀態,他自然就會比較開心快樂,也能睡得安穩。照顧失智症共病的長者,不僅要留意原有的慢性病,也要兼顧失智長者生活享樂的尊嚴,讓他活得輕安自在。(本文出自原水文化《超越認知障礙 曹爸有方:保有快樂記憶、忘得輕安自在,有尊嚴安老終老》曹汶龍著)
-
2022-11-04 失智.新手照顧
失智者在意「尊嚴」?維持日常行為、照顧者配合演出延緩退化
有個80歲阿嬤,兒子陪同看診,說阿嬤忘東忘西,不停買水果,水果壞了,還買!阿嬤一個人住,兒子會回來陪她吃晚飯。但白天獨自一人在家,沒有講話的對象。阿嬤自己去菜市場跟果菜攤老闆買菜聊天,變成一天很重要的事。順便就買了水果,放進冰箱,沒留意,就再買。兒子只覺得買水果的行為不對,沒有探索阿嬤為何愛買水果。阿嬤其實是想要找人講話,傳統市場成了老年孤獨阿嬤唯一的活動中心。離家近又熟悉的環境,還能花錢,阿嬤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但兒子回家看到壞了的水果就生氣嘮叨,打擊了阿嬤的自尊,阿嬤就會反彈,行為開始激動。讓長者執行一些往常可做的功能,生活就有尊嚴就像父母管束十幾歲的青春孩子,不探索孩子發育時的行為,只用自己的認知要求對方,就會造成雙方的磨擦。許多失智長輩會出現情緒化的衝突反應,往往是因為「尊嚴」被忽略,而所謂尊嚴,就是讓失智者保有對周遭環境的認知,減少「被忽視」的感受,並且要有信賴的人陪伴在旁。父母老了,認知功能也退化了,是需要有人在旁協助照顧,若能讓她執行一些往常可以做的功能,生活就有尊嚴;更何況若她一個人獨立生活,所做出的行為、說的話,自然有她的原因。做子女的要改變心態,認真的去探索。這個探索,就是父母留給子女最寶貴的資產。當我們健康的時候,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當有腰酸、氣喘的時候,身體就會告知主人(大腦),我們就會找時間休息或是找醫師治療。照顧失智老人其實比照顧一個嬰兒還要費神。除了關照他的行為,還得考量他的身體支應狀況,這是一門大學問。照顧者配合角色演出,就不會內心糾結失智是腦細胞被侵犯而慢慢退化,不斷去刺激也沒有用,只有增加他的自卑感。老是問他:「我是誰?」,當他認不出人來時,身邊的人就跳出來給答案,還要一再強調複習,看似加強記憶,但對失智長者反而會感覺到被否定而出現失控的舉動。其實失智老人很可愛,但要懂得他們心裡怎麼想。失智老人常常答非所問,前言不對後語,錯認家人,以致講出情緒話,若能理解,就無須動氣,照顧者可以試著用演戲的方法,把自己當導演,配合扮演角色,用這樣的思維,就不會內心糾結痛苦。我的母親在92歲高齡走了,隨著時間慢慢沉澱下來,我也是一個老人,我把在失智母親身上學到的一些照顧模式,轉換對於一般家庭裡的失智老人照顧,有更務實的經驗,也較容易找出問題的癥結。另外我也開始運用我的醫學專業,尋求與號召社會資源,與熱情有心的在地企業團體與志工,凝聚社區照顧的力量,共同規劃托老服務,已經不光是從照顧母親的角度思維,而是積極致力在社區更廣大失智家庭照顧的推廣。所以如果現在問我照顧失智母親有什麼心得,其實就好像做了一場夢,夢醒過來,終於讓母親很輕鬆的走完一生,然後我放下這個擔子,又覺得好像又有一股力量在身上,可以為更多的失智家庭做多一點更務實的服務。但當我們失智了,主人(大腦)就不管用了,家人就變成了我們心(身體)的主人,跟原本的主人產生爭執,這顆心就亂了。然而心(身體)也已經衰老,經不起兩個主人操弄,就停擺了。(本文出自原水文化《超越認知障礙 曹爸有方:保有快樂記憶、忘得輕安自在,有尊嚴安老終老》曹汶龍著)
-
2022-11-03 失智.新手照顧
失智並非什麼都無法自理!陪他們外出購物減緩脫節速度
失智並非什麼事都無法自理,也不是一夕之間會把所有以往熟悉的生活全然忘卻,因此不要一味認為失智長者只要乖乖待在家裡就好,建議照顧者不妨嘗試陪同失智長者一起外出購物,並給予長者適度使用金錢及維持消費的的彈性空間,減緩與社會完全脫節的時間。消費行為照顧法一、買雞蛋我希望維繫母親與外界互動的能力,試著教她如何買雞蛋,例如請母親幫忙去附近商店買回來10顆雞蛋,透過買雞蛋買賣交易的過程,母親就有機會跟別人說說話、多一點互動,也讓她還保有數字與金錢的概念。二、消費行為練習母親的失智,是從輕度轉到中度,甚至於最後到了重度。身為兒子的我在旁邊陪著她生活,但我還有醫院的工作,無法24小時陪伴,因此我們請了一位外籍看護。我跟太太說,外籍看護是媽媽的貴人,就是我的貴人,所以我們對外籍看護非常的尊敬,因為我們的尊重,她也以非常親切的對應方式回饋我們。白天我上班的時間,每到中午,看護就會推著輪椅帶著母親,到附近的便利商店買午餐,母親在便利商店裡一面吃著午餐,一面看著店裡進進出出的人,反而覺得非常有趣,常常不知不覺一整個便當都吃完了。我們把中午吃飯的這個任務,完整交給了看護,她也可以在便利商店找到她想要吃的食物,甚至可以和母親分著吃,所以每天中午在我家附近,可以看到一個老老的老人家跟一個陪在旁邊照顧很熱心的看護,一起活躍在便利商店,可能會在全家便利商店,或是在7-11便利商店,這是中午的美好風景。吃完中餐,她們會到旁邊的公園,吹吹風、曬曬太陽,看著孩子們溜滑梯、玩耍。失智的母親雖不是全然由家人照顧,卻能夠在一個很有愛心的看護陪伴照顧下,在社區裡,活得非常自在、正常。這些日常生活的點滴,只要用心,都能夠與「失智」老人家互動,而且挺有趣味的。提升睡眠品質照顧法缺乏活動、減少思考,大腦、小腦的運作降低,可能讓失智長者白天昏昏欲睡,到晚上卻睡不好、睡不著,甚至有驚醒、夜遊的狀況發生。如果一夜睡得好,早上精神就會特別好!我叫醒母親起床的方法很特別,母親起床前,我總是先跟她說說話,拿麻將放在枕頭上跟她玩,重度失智的母親,一萬、六萬、八萬,麻將數字都還認得出來,但「條」「筒」就叫不出來,我的麻將是母親教的,以往逢年過節會陪她打,所以藉由她熟悉的麻將,讓她手摸麻將,有種安定的感覺,再陪她說說話,笑容也就出來了,她就歡喜的起床了。起床之後我會陪同母親吃完早餐再去上班,雖然老人家的睡眠時間不太固定,有時七點起床,甚至到八點,對我來說,時間壓力當然很大,但原則上就是不打擾她睡眠,讓她自然醒,從規律與否也能觀察她的身體狀況有沒有異常,中午再請看護陪她走到附近超商,挑選她明天想吃的早餐,藉由外出採買也讓她曬曬太陽、有機會讓身體活動一下。一、把握好天氣,出門透透氣、曬曬太陽門診中有家屬來為父母親拿藥,提及疫情肆虐,日照中心都停課了,老人家在家生活不規律,認知能力更加退步,我告訴他們如果有好天氣出現太陽,一定要把握時間在上午及黃昏時段陪老人家就近在家門口或附近散散步,曬曬太陽,調整他們的生理規律。二、三十分鐘的出門透透氣,對老人家的睡眠也有很大的幫助。二、早午晚三段式,規律生活起居用餐失智長者最大的問題在於減少對周遭事物的注意力或失去興趣,可能會在電視機面前睡著,或在客廳頻頻打盹,因此在一天的時間裡,會斷斷續續的打瞌睡,換言之會把一天的睡眠時間都充足了,反而到了晚上顯得精神旺盛,可能會起床到處遊走,嚴重更會干擾到其他人,讓照顧者產生困擾。如果把失智長者的白天生活做一個規律化的安排,好比說早上起床吃個早飯後,就帶她出門曬太陽;下午午覺起來,也可以再出門曬太陽,哪怕只是三十分鐘,都會讓長者在出門時看到不同的景象,可以刺激大腦,而不會讓腦筋處於呆滯狀態,便容易產生睡意。晚上時,家屬或是照顧者陪伴吃飯,讓長者使用筷子吃飯,能夠訓練他的注意力,一頓飯陪他吃一個多小時都值得。吃完飯可以一起唱唱歌或是陪她泡泡腳、看電視聊劇情,如此一天下來,或者陪她出門在附近走走,順便訓練講話。人腦退化了,失去日子的節奏,精神就更散亂了。有三段式的生活作息,可以讓長者的生理時鐘得到規律的調整,晚上的睡眠狀態自然就會較穩定。我的母親就是用這樣的方式,所以她晚上一直睡得很好,也不會打擾到我和我家人及看護的休息。三、有必要求助醫師,搭配正確用藥失智長者如果腦部退化到額葉,節制力會降低,也許容易疑神疑鬼,或三更半夜不睡覺,若情況嚴重干擾別人,可以求助專科醫師、在醫師和家屬充分溝通之下,可透過正確用藥,來調整患者情緒,改善睡眠品質。(本文出自原水文化《超越認知障礙 曹爸有方:保有快樂記憶、忘得輕安自在,有尊嚴安老終老》曹汶龍著)
-
2022-09-1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照顧是一條漫長的路——沒有遇到不會有感覺,遇到時有時會措手不及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長期照護」。一位脊髓受傷導致四肢癱瘓的病人女兒寫出對長照醫療團隊「視病如親」的感恩,同時也由衷感激外籍看護「侍病如親」,並呼籲台灣社會對後者給予他們應得的感激與對待。一位負責國內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的長照學者呼籲社會對長照資源的重視以及共同與非血緣關係人一起合作的重要性。一位醫學中心護理顧問提出同理心、全人全程關懷照護、團隊到家好照顧、醫病關係有愛相隨的美麗新世界。延伸閱讀:醫病平台/視病如親讀完「視病如親、侍病如親」這篇文章後,深深感受到作者對於家人照顧的愛與對身旁的「新家人」所表達的濃厚情感。作者敘說年少時父親車禍後脊椎損傷,成為需要被照顧的經歷,反思所有在這漫長40年的過程所見証台灣的長期照顧政策以及照顧人力的付出,特別是遠渡重洋來到台灣替許多家庭分攤照顧任務的外籍看護們。1992年開放外籍移工到台灣擔任長期照顧的工作,至今剛好30年。依據國家發展基金會統計,到110年為止台灣大約有22萬的外籍看護工(正式名稱是社福移工)。1另外台灣的長期照顧政策,從2007開始十年長照計畫2.0,至今也走了15年。依據最新衛生福利部長照司的統計,長照需求人口大約在82萬左右。2在疫情之下,全球的統計數字,台灣的照顧者比例增加了31%,而原先就有在照顧的家庭照顧者,平均每週照顧增加16小時。3長期照顧的需求遠比一般人想得來要大還要來得快!上面看起來似乎都是一些數字,但從「視病如親、侍病如親」的這篇文章給我的啟發,同樣是照顧的歷程但未來的圖像組合可能會跟作者有非常不一樣的發展。依據2017年老人狀況調查,大約有13%的65歲以上的長者認為平常生活自理能力有困難。長者由家庭照顧者照顧的達67.1%;但另外也有非家庭照顧者的照顧關係達27.2%以及無人幫忙照顧達5.7%。其中家庭照顧者超過65歲的達34.47%,照顧的順序分別為兒子、配偶、女兒、媳婦、孫子等排序。因此,家庭結構使得每一份子無論年齡都會因照顧而對生活產生某種程度的影響,舉例:平時的工作與照顧平衡、家庭人力安排與照顧、照顧項目的統籌與決策等等。從作者柔性的筆下其實看似簡單,但父親長達40年之久的照顧,若沒有一些穩定的力量,其實所有家人都會受到影響。因此,照顧像跑馬拉松一樣,需要準備也需要策略,不能走一步算一步。即使不會跑馬拉松的人也都清楚,這一路程有高有低,需要水與食物的補給,可能也需要毛巾擦汗或不同程度的緊急救護協助。同時,這一路可能會孤單,所以需要在旁路人的鼓勵以及一起跑步同伴的互相支撐。最後,可能也需要有個策略,依照自己的體力與耐力,規劃一條可以讓自己完成此任務的計畫。照顧這一條路,不能只靠自己。台灣的家庭照顧者平均照顧長達9.9年,一路走來可能在無預警之下進入了照顧者的角色,然後面對照顧家人初期的手忙腳亂(新手照顧者),稍稍喘口氣後需要學習照顧知識與技術,然後開始面對長期照顧的決策與照顧安排(資深照顧者),最後完成照顧的歷程尋找新的人生定位(畢業照顧者)。4作者在這篇文章提到他們運用了長照1.0到2.0甚至後來聘用外籍移工來完成父親的照顧,長照資源的佈建在這15年期間多了好多類別也多了好多選擇。作者共同與非血緣關係人一起合作照顧:居服員、長照個管、醫事的專業人員、外籍看護等。在這歷程中每一位協助作者家庭的人,大家是否願意以一個「新家人關係」來互相支持與學習呢?在讀完這篇文章時,我頓時有個畫面,是作者與他的父親走著時光隧道,一起往前的畫面。因為善用資源所以可以安心、有愛的完成這段照顧的回憶。因此,選擇如何照顧與由誰照顧?每個社會一份子可能都必須超前部署,一起來思考未來如何成為一位「聰明照顧者」。最後,隨著老化所帶需要的照顧面向也會增加,如何選擇適切剛好到位同時也留給被照顧者自立尊嚴的平衡,這也是未來面對嬰兒潮老化開始要思考的課題。參考資訊:1.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3106B2F0AA6142292.衛生福利部長照司,2022。3.https://internationalcarers.org/caring-during-covid/4.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
2022-06-27 失智.新手照顧
飲食照護/失智者不吃東西是因為「吞嚥困難」?症狀跡象、照顧技巧一次學會
許多失智症患者的家屬、照顧者應該都遇過失智者不吃東西、每次只吃一點點,或是把食物含在嘴裡不吞下去的狀況,而這些進食問題,很可能是因「吞嚥困難」所引起的。如果沒有多加留意,長期下來失智者可能出現營養不良、體重下降、脫水等狀況,甚至引發吸入性肺炎,連帶著讓失智、失能的情形更加嚴重、惡化。這裡就帶你來看看「吞嚥困難」的常見問答,讓你了解症狀、學習照顧技巧。Q:失智症患者為什麼會出現吞嚥困難?A:其實並不是只有失智症患者會出現吞嚥困難,即使沒有任何疾病的長者也可能有這種狀況。隨著年齡增長,人的喉頭結構會因老化鬆弛,咽部肌肉力量不夠、食道蠕動協調功能變差就會影響吞嚥,長期下來更常發生嗆到、食不下嚥的情形。而失智症患者因為病情的關係,也會發生忘記怎麼咀嚼與吞嚥的狀況,需要照顧者在餵食時加以引導,拆解進食動作,才能順利吞嚥。Q:隨著失智症病情進入不同階段,吞嚥困難的狀況也會跟著惡化?A:隨著失智症病程進展、長輩年齡增加,失智長者最常見的進餐問題,分別是吃太多、拒食以及吞嚥困難,這些會因素影響長輩吃東西,久了之後,長輩容易營養不良,使得失智、失能的情形更加嚴重。吞嚥困難的狀況確實可能隨著病情發展逐漸惡化,到了後期吃得東西太少、一直反覆嗆到,或是完全無法自行進食,就得評估靠鼻胃管、胃造口等外力改善。Q:吞嚥困難有什麼跡象?A:吞嚥困難有6項指標,可以觀察家中長輩,是否為高風險族群。1.吃飽後有輕咳現象:一般人嗆到後,會用力咳嗽將食物咳出,但長輩肌力退化、力量不夠只能輕咳。2.吃完食物後分泌痰:有些人以為長者輕咳、有痰的現象,是年輕抽菸所致,其實可能是吞嚥障礙導致。3.飲食完畢後口腔還有食物殘渣:咀嚼或吞嚥有困難時,患者可能會出現含食物的狀況,口腔內就容易有殘留的食物渣。4.體重莫名減輕:吞嚥困難初期難以察覺,但可以從患者體重減輕發現端倪。5.疾病因素:有失智症、中風、腦疾病、巴金森氏症、頭頸癌等疾病史。6.年齡因素:以現代人來說,75歲以上者需要注意。Q:失智者常將食物含在嘴巴,或咬一咬就吐掉,是因為吞嚥困難嗎?A:這種情況有可能是因為失智症患者忘記如何咀嚼與吞嚥,此時照顧者應該減少周圍環境刺激,並拆解進食動作,引導失智者吞嚥,並給予開水或湯輔助。另外,也可能是因為失智者口腔內有傷口或配戴不合適的假牙,而使得咀嚼功能受限。或是覺得食物不合胃口吃不下、對特定人事有其它需求,才會用含著食物不吞、咬一咬吐掉等行為來表達情緒。Q:吞嚥困難的患者吃東西時要注意什麼?A:吞嚥困難的患者吃東西時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一部分是用餐時的姿勢以及餵食過程,照顧者應該讓患者盡可能採用坐姿進食,上半身挺直、下巴後收、頭微微往前傾,以避免嗆傷,並提醒患者吃東西時絕對不要仰頭。進食過程要提醒長輩咀嚼,吞嚥前可以含在嘴裡一秒鐘做預備,再進行吞的動作,可以有效降低噎到的狀況。另一部分是食物的選擇,記得避開一些不易咀嚼的食物,像太黏的食物,例如年糕、湯圓等,或是有骨頭的食物,都容易造成吞嚥困難,肉類太老或過度烹調影響食物風味的,建議也要避免,也不要固態、液體同時吃,才能避免嗆咳。照顧者在幫吞嚥困難患者準備、製作食物的時候,都要考慮到這些因素。而在照顧有吞嚥困難的失智者時,更需要加倍的耐心,因為他們用餐時需要陪伴,花費的時間也比一般人更長。應該減少環境中會造成分心的事物,讓他們專注於吃飯,並給予簡短明確的進食指令,如「吃一口」、「咬一咬」、「吞下去」等,避免同時下多個指令,做完一個動作再給下個指令,也有助於預防嗆咳。Q:該如何幫吞嚥困難的患者準備食物?A:臨床照顧者若想居家調製安全食物,建議依「3步驟」讓有吞嚥障礙的長輩或病患方便進食:1.可先至醫院復健科進行吞嚥困難評估,瞭解自己適合的食物質地與液體稠度。2.再利用簡易工具如:餐叉、湯匙、筷子、手指或針筒等,來測試食物質地的硬度、液體流速、黏附度、彈性等,藉由常見工具來協助自製的居家餐食質地一致化。3.最後再進而嘗試是否符合可吞嚥程度,增加被照顧者的進食安全。而照顧者在幫吞嚥困難的患者進行飲食製備過程中,經常出現「2大迷思」:1.吞嚥困難把食物剁碎或打成泥就好?不是什麼食物都只要切成小塊就能易於吞嚥,其實需考慮食物的軟硬度、食物與液體分布均不均勻的離散性,以及泥餐的黏度、食物離水等問題。2.使用液體增稠劑一定安全?液體太稀或太稠都可能有危險,若食物太稀太水恐會引發嗆咳或吸入性肺炎,太稠恐會卡在食道難以吞下;且當食物質地調整後,雖看似量有增加,卻常常忽略營養密度被減少的問題。為了讓營養師或病患家屬可以依據病患的個別吞嚥能力,調製安全且美味的食物,讓病患能早日經口進食,建議參考國際吞嚥困難飲食標準(IDDSI)來製備飲食,依吞嚥與咀嚼能力訂出7種不同等級的食物質地與液體稠度,以符合個體差異,促進吞嚥安全。吞嚥困難7種飲食標準▶固體食物分為 3~7級:分別是流質3級、糊狀4級、細碎及濕軟5級、軟質及一口量6級、容易咀嚼7-EC級、食物原狀7級。▶流質食物飲品分為 0~4 級:分別為稀薄0級、極微稠1級、低度稠2級、中度稠3級、高度稠4 級。Q:改善吞嚥困難的方法有哪些?A:吞嚥困難的問題放著不管,長期下來會對健康出現危害,所以照顧者應該試著用一些技巧,來改善患者情形。針對有吞嚥困難的失智者,常用的照顧技巧有以下幾種,但還是要依患者實際情況做個別化的調整。1.根據專注力與情緒狀況作調整:失智症患者的吃飯的時間不應限定在我們習慣的三餐時間,而可以根據患者清醒以及想吃的時間,來調整為吃飯的時間。如有躁動或焦慮情況,應嘗試找出刺激造成焦慮以及躁動的原因,並將刺激因子去除,避免因躁動或情緒影響吃飯進食。2.環境的調整:調整用餐環境為較為安靜舒適的環境、光線明亮充足、播放輕音樂、減少餐前的等候時間,均有助於失智症患者的進食。此外,選擇色彩繽紛相較餐桌對比性強的餐具,以及同一時間餐盤上只有兩種食物,可讓失智症患者較為聚焦食物避免分心。3.姿勢及飲食調控:藉由藉由下巴下壓使用增稠劑,可以減少嗆咳及吸入性肺炎發生的風險。4.營養品的補充:過去研究顯示使用營養品在短期對體重及營養狀況上是有幫助,因此在進食不足導致營養缺乏的時候,家屬不妨試試給予失智症患者營養品來補充營養。5.輔具及肢體復健介入:針對有肢體障礙而影響吞嚥進食的患者,可以進行肢體復健,並提供適當的輔具,像是可彎曲湯匙、叉子、握筷輔助器、弧形盤、雙把手杯、防滑墊等,以降低因肢體障礙導致的進食困難。Q:吞嚥困難嚴重到什麼程度,才建議裝鼻胃管?A:除非失智長者有合併中風或其他疾病所導致的吞嚥困難,否則針對單純的嚴重失智症患者,其實不建議放鼻胃管。使用鼻胃管並無法增加嚴重失智症患者的存活率,且使用鼻胃管對於存活時間、生活品質、營養狀況、身體功能上均無幫助。並可能會造成躁動、避免拔管而使用約束限制住失智症患者活動、產生管路導致的壓瘡等問題及不適。如果真的已經無法自行進食,就還是得倚靠外力供給營養,否則可能會危害生命安全。使用鼻胃管雖然費用較低,但放置過程痛苦,長期置放或重複插入會造成喉嚨黏膜受傷,或增加食道發炎、胃食道逆流、胃壁出血等風險。因此也可以考慮胃造口手術,降低鼻胃管灌食導致吸入性肺炎的機率,患者也不再因管線黏貼在臉上的「大象鼻」而感到自卑。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2-06-27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失智長輩睡不著?用運動改善日夜顛倒
凌晨二點,客廳傳來細瑣的聲音,起身察看發現是75歲的老父親急著找廁所,這已經不是陳小姐第一次夜裡被吵醒,前二天老爸也在夜裡詢問是不是該吃晚餐了......失智長輩因為大腦功能退化、認知功能變差,逐漸失去分辨時間的能力,生理時鐘容易混亂,對照顧者的生理和心理衝擊甚大,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白天嗜睡、晚上躁動 醫生建議「停看聽」找問題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的調查報告,平均每10人就有一人有慢性失眠障礙;健保署統計,國人每年吃下超過9億顆安眠藥,失眠已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職能治療師黃聖祐表示,一般民眾的睡眠問題如此嚴重,失智症患者更深受睡眠問題所擾,同住家人或照顧者也無法好好休息。「日夜顛倒」是常見的失智症精神行為症狀,生活步調長期失序,容易使患者及家屬生活品質下降,最後全家一起累垮,若壓力無法抒解,可能導致照顧悲劇。黃聖祐說,由於失智症患者的整體大腦功能退化,連睡眠與清醒的運作也受到影響,當長輩的生理時鐘開始大亂,秉持「停看聽」原則找出問題,再跟醫師討論改善對策,照顧者應多避開雷區保持身心健康。【失智症照護停看聽改善失眠】🔺停:長輩半夜不睡覺吵著要出門,先不要責罵,慢慢解釋這時間做這行為不恰當,嘗試拖延大法、轉移注意力下降其焦躁程度。千萬不要病急投醫吃安眠藥,身體哪裡疼痛就吃藥緩解,只能先「抑制症狀」,應找出造成身體不適或行為不當的根本原因。👁看:觀察睡眠環境,是否因為空調聲或其他家電的馬達聲影響睡眠;黃聖祐分享,曾有一位個案因輔具的氣墊床破掉,「嘶嘶」聲擾人,換了床墊後就解決失眠困擾。另外,檢視長輩白天的活動量是否足夠,如果白天嗜睡的時間增加,夜晚睡不覺或中斷醒來的次數也變增多,需要改變照顧方式。👂聽:耐心聆聽他們的需求,了解睡不著的原因,是否因為疫情新聞影響心情,焦慮情緒日益加重。或是不寧腿症候群症、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等,這些問題在失智症患者的病程中也很常見,需與醫師討論是否調整治療用藥。●找出失眠原因改善「睡眠障礙」失智症家庭都會遇到長輩睡眠障礙的問題,該睡時不睡,或在半夜吵著要出門,作息大亂影響照護者與被照護者。人體分泌的褪黑激素扮演調控生理時鐘的重要角色,會隨著一天24小時週期性變化,半夜最高、白天降低,分泌充足就睡得好!黃聖祐強調,失眠不是疾病,找出身理、心理、外部干擾因素等問題對症下藥,才能跨越睡眠障礙。●尋求醫療資源:就醫了解長輩的腦部是否受傷,如果曾經創傷而導致睡眠障礙,就應透過藥物治療改善。●增加日常活動:白天多曬太陽、安排活動,避免白天睡太久,午睡不要超過1小時,晚上容易睡不著。●養成固定作息:制定時間表,讓長輩知道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久而久之也調成固定的生理時鐘。●靜心正念放鬆:透過呼吸冥想放鬆,或是寫下擔憂的事宣洩心中煩惱;睡前畫禪繞畫也能提升睡眠品質。●打造睡前儀式:適度的運動或放舒緩音樂、點精油,告訴身體「我要準備睡覺了!」●運動能助眠!阻力訓練比有氧運動效果更好運動可以提升身體的核心溫度,促進大腦分泌腦內啡,有助於安定情緒、減輕疲勞,建議養成規律習慣幫助睡眠,而且能拉長「睡眠深睡期」。但要注意,並不是每一種運動都適合幫助睡眠,時下流行的阻力訓練效果最佳,不論是增加睡眠時間或改善睡眠品質,都優於有氧運動。黃聖祐解釋,跑跳類、拳擊類、舞蹈類等有氧運動會讓交感神經更興奮,適合安排在白天,傍晚5、6點後應避免;晚上若身體處於亢奮狀態,反而不利入睡。熟齡長輩進行有氧運動以安全為優先考量,年長者的適合度上,以走路和慢跑運動為主。【適合熟齡長輩的助眠運動】✅阻力訓練:利用彈力帶的拉伸鍛鍊肌肉,重訓也包含在阻力訓練中;要使用哪種器材當作訓練的阻力,取決於身體肌肉狀況,進行前請先諮詢醫師和專業教練,降低受傷風險。✅伸展運動:以緩慢呼吸及肢體伸展的瑜伽動作為主,每個動作停留15-20秒後換邊,感覺身體肌肉被拉開,但不會疼痛;伸展拉筋同時能提升柔軟度,消除肩頸痠痛等問題。規律運動能改善睡眠,黃聖祐鼓勵照顧者陪伴失智長輩一起進行,增進家人關係。睡前運動別忘了最後緩和收操,配合深呼吸增加心肺功能,啟動大腦後續連鎖反應。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2-06-16 失智.新手照顧
與失智者溝通像在對牛彈琴?善用「5技巧」讓互動變順暢
與失智症患者溝通時,確實很容易感到沮喪—照顧者經常覺得像在對牛彈琴,失智症患者好像有在聽卻又沒反應;或雙方講來講去就是牛頭不對馬嘴、有溝沒有通;或是照顧者不知道該怎麼應對失智症患者的出招。有效溝通的技巧不只對「溝通」本身有幫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善和增進雙方的關係。以下提供五個與失智症患者溝通的技巧,招數不用多,巧妙地運用加上反覆練習,降龍不見得需要十八掌。技巧一:提供談話的線索或把答案放在問題裡這個技巧的重點是:就算失智症患者不知道答案或是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還是可以順利進行對話,不會讓「對話」變成「記憶力大考驗」。有時照顧者會刻意想測試失智症患者的「失憶程度」,請千萬別這樣做!你並不是醫生在做診斷或做檢查,坦白說,這樣的「測驗」只是滿足你對於「不知道他記不記得這個人、事、物?」的好奇心。對失智症患者本人並沒有實質意義,反而讓他對於想不起來、記不住感到很懊惱。不但會破壞情緒和氣氛,更會讓失智情況惡化。雖然有時候不是故意要考他,只是想讓他有正常對話的參與感,但他偏偏就是回答不出那些問題,話家常一不小心就變成隨堂考。所以,請善用「作弊」技巧,在你的語句中悄悄地放入讓他能繼續進行對話的線索。例如,平常我們會這麼說:「你記得你晚餐吃什麼嗎?」,巧妙地改問:「你喜歡我們今天晚餐吃的滷肉飯嗎?」—這樣一來,就算不記得晚餐吃什麼也沒關係,答案就在問題裡。失智症患者就可以運用你給的線索,把「聊天」進行下去,不會覺得自己因為失智症失去正常對話、社交能力,也就不會感到挫折。重點在於:盡可能提供最多的資訊,但期待最少的回應。不要因為他的回應不夠多、不夠好,就打破砂鍋問到底。與其說:「昨天我們去的那間餐廳,你覺得好吃嗎?」、「你記得明天有誰要來嗎?」、「牆上這幅字是你寫的嗎?」,我們可以這樣「聊天」:「我們昨天吃那間江南牛排館味道不錯,你好像也喜歡,是嗎?」、「我很期待明天孫子、孫女要來玩。」、「牆上這幅你之前寫的字真好看!」。技巧二:最好的問題是單選題失智症患者的理解和判斷功能正在逐漸退化,當被問到一個開放型問句,必須自己找出選項、做決定然後回答,這對他的大腦來說是一項很龐大的工程。即使是很簡單的日常生活問題—「你今天要穿什麼?」就算你把他帶到衣櫃前問:「你要穿哪一件?」對失智症患者來說,訊息都太龐大、太眼花撩亂。不如直接拿出兩件衣服,展示給他看,並問:「你喜歡這件?還是這件?」。我們鼓勵照顧者提供選項,是為了讓失智症患者盡量保有「自己做選擇」的自主感,這種可以自我掌控的感覺不只能讓他增加信心,也讓他不會覺得自己對生活失去控制,或是感到需要依照別人的決定過活而有壓力。這種失控的感覺會讓失智症患者的大腦功能退化得更快,也會讓他長期處於「自己很沒用」或是「必須聽從別人指示」的壓抑情緒中,進而導致憂鬱,或使得情緒和行為狀況惡化。當你發現失智症患者因為選項太多而顯得有點焦躁,請改說:「我們重新來過,這兩件衣服,你想穿哪件?」 —記得運用之前提過的「提供選項」技巧,拿出兩件適合的衣物讓他挑選,不管他挑哪件都是雙贏。技巧三: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先道歉就對了別忘了,當溝通不通時,雙方一定都很沮喪。照顧者經常陷在挫敗、焦急的情緒裡,很容易忽略失智症患者在溝通上面臨困難,下意識地認為一切都是因為他講不聽。其實失智症患者也對溝通困難感到同樣沮喪,加上無法如實表達感受和想法,沮喪程度更甚於我們。這也是為什麼溝通不良時,失智症患者特別容易情緒失控、出現反抗或暴力的行為。照顧者很氣,失智症患者何嘗不氣啊!你說他講不聽,他還覺得你無理取鬧哩!試想,當你覺得跟你對話的人不懂你、不在乎你的想法,只一味要你依照他的要求做時,你的心情如何?肯定很不安也很沮喪。這時候,對方要怎麼說或怎麼做才能安撫你呢?當然是「道歉、閉嘴、聽我說」囉!試著這樣緩解一觸即發的局面:「媽媽,我很抱歉讓你覺得我堅持你一定得穿這件衣服。」、「爸爸,對不起,我不應該叫你一定要去洗澡。」。記得,請避免說「我不該讓你生氣」,這樣的說法太過模糊,且失智症患者有時不容易辨識自己的情緒反應。他可能覺得自己沒有生氣,卻被安上「他愛生氣」的罪名,搞不好就真的生氣了。所以,比較好的做法是清楚點出那件讓他不高興的事即可。技巧四:換湯不換藥對於失智症患者排斥的事情,可以試著換一個說法。例如把「洗澡」改成「擦身體、做SPA」,避開會觸發反感的詞語,事情會有神奇的轉變。在失智症患者比較容易排斥的事情後面,安排他會期待的活動,可以加強他配合的動力。例如,面對拒絕洗澡或換衣服的失智症患者,我們可以試著這樣溝通:「我們中午一起去你最喜歡的那家麵店吃午餐,現在我們先稍微清理/整理一下。你看,我準備了你最喜歡的外套。」。技巧五:善用肢體在溝通的過程中,如果你跟失智症患者的關係算親密,可以適當地使用一些輕微的身體接觸,例如試著握著他的手,或用你的手輕輕覆住他的手背。一來可以幫助他維持專注力,二來有助於安定他的情緒。此外,「手口並用」在與失智症患者溝通時,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很多時候,失智症患者不是講不聽,而是沒有聽懂,因為受傷的大腦沒有辦法轉換言語的訊息,但他看到實際動作就能了解,或者至少可以模仿你的動作。例如:當你請他扣釦子,可能說了好幾次,他都還停在那裡沒有動作。這時照顧者可以在自己身上做出扣釦子的動作,然後指指他的釦子。透過手口並用的溝通,會比只用言語容易通!不過,還是要再提醒一次,進行手口並用的溝通,記得先在自己的身上做示範,再慢慢地指向失智症患者。如果突然觸碰他或靠他太近,出於自衛本能,他可能會出現肢體抗拒,甚至暴力行為。加上前面章節提過的「隧道視覺」問題,失智症患者可能看不清楚近距離的東西,或看得不完整。因此,照顧者在做示範時,記得先在自己身上比劃。最後,逐漸失去溝通能力的失智症患者在對話過程中找不到想說的那個字、增加很多輔助手勢、甚至說出很突兀的語句等,都是正常的。照顧者不需過度反應,輕輕帶過即可。(本文出自高寶書版《留住相愛,停止傷害》二花小姐著)
-
2022-04-27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失智者吵著「要回家」怎麼辦?溝通需掌握「三不」與「三意」
當失智症患者說出「要回家」,主要傳達的情緒其實是「不安」。照顧者需要細心聆聽「我要回家」背後的微妙訊息,理解造成不安的可能原因,才能見招拆招。這時需要處理的是他的情緒,而不是現實,所以千萬不要把時間和精力花在爭論現實上,例如「這裡到底是不是你家」、「你要怎麼回家」,而要試著讓失智症患者信任你。當失智症患者對照顧者有足夠的信任和良好的關係時,他才會願意聽你說、對你的「安排」感到滿意。但這不表示照顧者要跟失智症患者一起進入他的現實,或是把他的現實加油添醋地「真實化」。強化他的錯誤現實對他的認知並沒有幫助,反而會造成更多誤會。因此, 在與混淆記憶和現實的失智症患者溝通時,必須掌握「三不」與「三意」原則。溝通「三不」包括:1.不評論現實2.不承認現實3.不否認現實溝通「三意」包括:1.同意用他的話開頭,當失智症患者說「我想回家」,照顧者可以重複:「你想回家。」也可以用他的情緒開頭:「你現在很擔心、很想回家。」讓他知道你懂,且同理他的心情。 透過「同意」,營造「我是來幫你的,我懂,我跟你一國!」的氣氛,就比較容易得到他的信任,成功跨出解決問題的第一步。2.轉移注意從失智症患者身上盡可能擷取資訊,聚焦在哪些人、事、物或活動能改善他所處的狀況,試著滿足他真正「思念」、「需要」的那樣事物。 可以的話,讓他和掛記的那個人見面或通電話,安撫他的情緒;或提供他習慣的物品,給他安全感;也可以和他討論或進行那些有助於穩定情緒、轉移注意力的話題及活動。如果真的沒有東西可以轉移注意力,就讓他把注意力轉到你身上,直接告訴他:「我很需要你跟我在一起!」、「我真的很喜歡你跟我在一起!就我們兩個!」接著再引導他一起進行平時他常做或是喜歡做的事。3.創意說到創意,有經驗的照顧者就知道,失智症患者每天創造出來的場景都創意爆棚,照顧者得見招拆招。當失智症患者說想回家時,「創意」和「轉移注意」這兩意是相輔相成的,可以交替使用。 例如,先轉移失智症患者對「要回家」這件事的注意,讓他能靜下來聽你說,或願意配合接下來你用「創意」發想出來的活動。相反地,發揮「創意」引導失智症患者從「想回家」的執念和情緒中跳脫出來,實際上也是要達到「轉移注意」的目的。面對失智症患者吵著要回家的情緒和行為,「溝通三意」就像一套功夫,使用時記得確實運用三意,融會貫通套用在所有情況。不過, 說法和對話內容得根據當下場景和失智症患者的狀況靈活變換,嘗試用不同方法回應失智症患者真正的「需求」或「情緒」。接下來的【對話技巧】部分將針對失智症患者不同的內心「回家小劇場」提出照顧者可以套用的「三意」應對方式。對話技巧:在與失智症患者溝通「我要回家」這件事時,我們必須 同理失智症患者「想回家」的情緒,找出他的潛台詞 。說著「我要回家」的失智症患者,內心有什麼樣的情緒?是焦慮、不安、害怕?還是失去掌控的感覺?我們聽在耳裡的,他的抱怨、哭泣、甚至怒罵,其實都是他內在崩潰的聲音,只是他失去了連結因果和表達情緒的能力。照顧者要反覆提醒自己—他會這樣說、這樣做,是因為大腦的記憶和資訊存取功能壞掉了,我們無法改變這一點,但可以探究隱藏的原因,從問題的癥結點下手。(本文出自高寶書版《留住相愛,停止傷害》二花小姐著)
-
2022-04-08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失智了怎麼吃飯、穿衣?「食衣住行4大重點」照顧者要知道
失智症一旦發病,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便會隨著時間降低,像是忘記怎麼穿衣服?忘記怎麼吃飯?忘記回家的路?這些生活起居上所面臨的照顧問題,不但會反覆發生更會隨著病情而加重,也是讓失智症照顧者壓力爆表的原因。 雖然一般會暱稱照顧失智症患者,像是照顧「老頑童」,不過根據愛長照實際收到讀者的回饋經驗中,大多異口同聲:「小孩子講了會聽會改,可是失智患者只能順著他的狀況調整。」以至於照顧者經常在瑣碎的日常照顧中疲於奔命。建議照顧者,可以先從基本的食衣住行,掌握照顧重點,調整生活節奏與習慣讓彼此都能共有安心、舒適的生活。飲食照顧重點 1、水分與營養補給適時補充水分,營養均衡並吃蔬果。2、應避免的飲食避免糯米等黏性強不易咀嚼的食物;避免固液體同時吃,若喝水易嗆咳,可給予果凍或小冰塊。 3、給予充足的飲食時間讓失智患者可以充分地咀嚼,避免消化不良及催促造成的壓力。如果患者咀嚼反應較慢,可以輕柔按摩下頷,引發吞嚥動作。 4、固定的用餐習慣用餐時間與用餐位置應該固定,菜色以營養簡單為主。 5、適度陪伴,觀察患者用餐情形陪伴失智長者一起進食,可在旁示範或引導失智者完成進食。如果容易掉食物,可選擇適宜的用餐輔具,方便失智患者用手抓。 6、拒食或營養吸收不佳拒食時,了解可能原因(如:活動量過少、牙疼、便秘腹脹、 憂鬱等)如果患者飲食狀況不佳,可與醫師討論鼻胃管灌食或胃造口手術的必要。 失智症者經常發生忘了已經吃過,或進食完要求再吃東西的情形。此時建議不要爭執,可以回答:「好!想吃什麼我去弄,你先看一下連續劇……」(用患者有興趣之主題,轉移其注意力)或改成少量多餐的飲食方式,每餐準備約七、八分的量,選擇易有飽足感的食物。 另外需注意口腔的清潔,以免口腔感染,造成牙齒發炎疼痛不適,影響情緒、進食及睡眠。穿衣照顧重點 1、衣著選擇以款式簡單、易穿脫為主。2、選擇衣物時,給予失智長者自主決定權。3、失智長者喜歡穿的衣服,多準備幾套。4、注意天氣改變,協助增減衣物。 基本上,對於仍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初期失智症患者,會建議可將每日衣物放置固定地方,鼓勵他自己穿脫。不但可以刺激維持生理機能,更讓患者保有自尊。如果患者忘記換衣服,或者穿了不合天氣的衣物,除了口頭提醒,也可以善用標籤輔助記憶。居住環境照顧重點 1、預防誤食藥物及過期食物服藥時需由照顧者協助,平時藥物、清潔劑應上鎖放在失智長者拿不到的地方,並定期清除過期食物。餅乾與點心盒中的乾燥劑,應預先清除。 2、預防火災關掉瓦斯總開關,平時瓦斯爐加蓋、必要時廚房應上鎖。 3、預防跌倒樓梯走道燈光明亮,顏色對比鮮明,家具要固定如有尖銳角應包起來避免受傷。設置扶手,門檻打平。此外家中走道上不應堆積雜物。 4、預防走失加裝複雜的門鎖或在門上加裝風鈴、感應式門鈴等。如果白天人手不足,可申請居家服務員到家來幫忙或陪伴就醫。 外出防走失照顧重點 1、愛心手鍊/指紋捺印/GPS定位愛心手鍊由「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推廣辦理,當民眾或警察看到疑似走失的患者,如果發現有配戴手鍊,可以撥打0800-056789免付費電話,將手鍊上的號碼告知「失蹤老人協尋中心」的服務人員,可讓對方聯繫家屬帶回。而南投縣社會處推出的愛心手鍊,則有行動條碼(QR Code)與序號,透過掃描民眾可以直接取得失智患者家屬的聯繫資訊,少了二次通報的等待時間。不過有些失智患者可能會抗拒手鍊的佩戴,出現抓、脫的舉動,此時不妨更換為其他方式。比如警政署提供的指紋捺印,或者具有GPS定位功能的手機與手錶,都是智患者走失的指路仙翁喔。 2.守護QR code布標/防水貼紙布標及防水貼紙都是愛長照提供給失智患者家屬申請的防走失小物,布標可以縫紉在衣服、毛巾等大範圍生活用品上;防水貼紙則用在拐杖、水壺、手機、背包等小範圍隨身用品,提供完整的防走失照顧。3.社區鄰里看頭看尾根據失智症協會調查,有95%的失智症患者是在社區生活,因此鄰居間的互助十分重要。建議家屬多多與鄰居互動,發自家長輩的照片並告知附近店家自己的聯繫資訊,請大家一起看頭看尾。一旦患者走失,鄰里間的照顧網就會成為第一道強而有力的防線。失智症照顧,可以說是全面性的包含了生活的大小細節,掌握照顧要領,除了為患者打造適切的生活環境,有助延緩病情惡化外,也讓照顧者不再手忙腳亂。身為照顧者的你,對於失智症的認識、資源的使用,是否依然存在許多未知?立即填寫問卷,幫助自己與失智症家庭!還有機會抽中iNO|太空人律動機、7-ELEVEN電子咖啡券:https://pse.is/443h5w
-
2022-04-08 失智.新手照顧
延緩退化/失能者沒照顧好,可能更惡化!「日常照護10技巧」預防再次發生
無論是年老,或是因疾病而造成身體的失能,身邊的家屬一開始光是要了解照護技巧和醫療知識,就一個頭兩個大了;更何況後續的長期照護,許多未知和突發的狀況讓人倍感艱辛。讓我們能關關難過、關關過,並且在控制、治療病情外,也以「預防再次失能」為日常照顧的重點。這裡整理了「日常照護技巧10重點」,來看看目前能做到幾項。1、定期帶失能者做健康檢查失能者的健康是照顧上的第一要點,家屬應與醫生討論預防再次失能的用藥,和要做哪些健康檢查,例如:大腸癌篩檢、子宮頸抹片、乳癌篩檢、骨質疏鬆篩檢等等。疾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健康檢查能幫助失能者與家屬了解目前的病況並擬定因應的措施。2、定期帶門診持續的追蹤與治療家屬記得不要只拿藥而不回診,唯有定期回診,才能讓醫療團隊實際了解失能者目前的病況變化,讓醫師能針對近況「對症下藥」。並且能將照護期間所遇到的困難與擔心,與醫療或照護團隊討論。3、遵照醫生指示用藥有任何服用藥物的問題,例如身體有其他不適、副作用等等,應及時咨詢醫師。此外請遵照醫囑用藥,以確認用藥的療效。4、均衡飲食與適當水分一般人的用餐進食能帶來身心的快樂與滿足,失能者當然也是。有許多人會說:「他能吃的食物不多。」那麼我們可以在色澤、氣味、擺盤等多做變化,讓感官依舊可以享受食物帶來的趣味,盡可能不要像「做功課」的態度讓失能者用餐。營養和飲食照護做得好,失能者才有充足的營養和體力,讓自己變得更好。此外,水也不是喝多就代表對健康好,要依目前的情況給失能者水喝。可以進一步與醫療、照護團隊討論,目前病症與病況的飲食照護。5、口腔衛生與身體衛生口腔清潔對於失能者的健康非常重要,一但忽略了,可能會間接導致身體的健康狀況持續下滑。此外,替失能者重視身體的衛生清潔,也能幫助他們重拾自信與展開社交活動。6、失能者更需規律運動運動的好處我們從小聽到大,對於失能者而言,運動更是好處多多。一開始時,我們可以用漸進與規律的方式增加運動的強度與頻率,循序漸進地誘導失能者維持規律的運動,運動能幫助失能者維持身體健康、避免跌倒和促進大腦健康。動動手、動動腳、動動肩膀,除了到戶外運動外,即使在室內,也有許多健康操可以運用喔。 7、維持規律的作息培養每天運動、曬太陽的習慣,還有規律的睡眠作息,將有助於失能者改善情緒、生理時鐘與時間睡眠。8、與朋友往來,參與各種社交活動即使目前身體有一些不便,仍要讓失能者持續參加社區舉辦的各種活動,以保持身心活躍。有些失能者會擔心自己的外貌變得不好看,那麼我們可以花一些巧思,除了注重個人衛生清潔的原則外,也可以隱藏尿袋、管路,或是裝飾輪椅等方式。讓失能者獲得自信,了解到:「除了生病,我和其他人沒什麼不同。」9、照顧心情與情緒身體的照護需要專業的學習,但心裡與情緒的照護,也是要我們多「練習」喔。我們可以多用肯定語、不用否定語與失能者溝通,並且經常地鼓勵他、傾聽他,讓他心理的不安可以轉化成前進的力量,給失能者多一些寬容與體貼,無論是對於病況或是我們自己的心情,才能有顯著的提升。有時我們會因一些狀況而忍不住想要指責,我們可以試著深呼吸,不要讓情緒控制場面。當失能者情緒不好時,我們可以用轉移注意力和場景轉換的方式,讓他也有轉換情緒的方式。10、注意失能者的外出安全原本的騎車或開車出現困難時,可以因他的個別需要,調整交通工具,例如從摩托車改成電動車,或是考慮其他交通方式。我們也可以為他們申請安全手鍊、按捺指紋、守護QRCODE、GPS裝置等預防走失,讓彼此都多一份安心、少一分擔心。
-
2022-04-08 失智.新手照顧
外出旅遊/掌握出遊要點,帶失智長輩出門旅遊不再是難事
有多久沒帶爸媽出遊了呢?世界上最艱難的旅程,莫過於帶家人去旅行,被從頭嫌到尾心好累!其實只要掌握「主角是爸媽」,加入他們的喜好就搞定一大半。帶長輩出遊大不易,帶患有失智症的長輩,更要考慮身體狀況、精神行為、飲食安排以及順應各種需求與情緒,行前列好教戰守則才能玩得更盡興。規劃孝親小旅行 有哪些讓人頭痛的問題回憶小時候去過的遊樂園、風景區、森林遊樂區等景點,都是父母親悉心規劃、在一旁照顧陪伴,長大後想反饋帶爸媽出遊,為什麼變得好難?衛福部桃園醫院腦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江俊宜分享經驗,成年人的想法主觀強烈,也因抱持著「美好幻想」忽略現實狀況,孝親之旅成了一路吵架的鬧劇。而爸媽若患有失智症,一起出遊須注意更多食衣住行要點,減少不適當的脫序行為。【帶失智長輩出遊的5大注意事項】・把握「慢」及「用心」原則,不趕行程、事先探勘・選擇高齡友善的景點,方便規劃串起無障礙行程・依天氣狀況準備出遊物品,因應雨天和氣溫變化・善加利用穿戴裝置,監測身體狀況並掌握行蹤・跟醫師討論用藥問題,開安神藥物幫助睡眠掌握出遊三要素:天時、地利、人和古語有云,想成功完成一件事,要天時、地利、人和 才可發揮最大加乘作用,江俊宜說帶失智長輩出遊也是!首先是天氣佳,陰雨溼滑影響行動不便,灰濛濛的天色也容易讓人心情鬱悶,天一暗就開始焦躁不安、吵著要回家。失智症患者因為認知能力逐漸退化,很容易因為外在環境變化而情緒躁動,當天色昏暗或室內燈光不足,常出現「黃昏症候群」,增加照顧難度 。出遊若遇天氣不好,可考慮改換室內景點,例如博物館、美術館、觀光工廠等,寬敞動線和多元展品帶來溫馨感受,同時緩解照顧者的壓力。地利則是考慮長輩的體力和行動力 ,以「失智友善旅遊」為主軸,安排無障礙車輛、無障礙飯店,包括餐廳也要先查詢適合長輩牙口的菜色。面對豐盛的美食,長輩若是「看得到,吃不到」,心情也會受到影響;江俊宜提醒注意均衡飲食與充足水分,要定時引導上廁所,降低「因為忘記上廁所,不小心漏尿」的窘境。在人和方面,帶失智長輩出門要「輪流陪伴出遊」 ,家人相互支援、隨時有一人陪著,讓長輩感覺到關懷有愛,照顧者也不用獨自承擔情緒壓力而疲憊崩潰。如何更省事帶失智長輩出遊同行除了天時、地利、人和,江俊宜強調從食衣住行育樂六大面向規畫旅遊注意事項,大多數失智長者平日生活作息規律,外出要控制好「環境變動」因素,防止在不熟悉的環境中因緊張而情緒暴走或跌倒受傷。◎食:先預訂餐廳,詢問是否有適合熟齡長輩咀嚼吞嚥的料理,避免讓失智者自己吃糊食的孤獨感。◎衣:選擇穿脫方便的衣褲鞋襪,多準備一套衣服替換;季節交替早晚溫差大,攜帶外套禦寒保暖。◎住:可搜尋符合「高齡友善旅館認證」的旅宿,提供防滑、防跌的貼心設備,多了安全防護。◎行:除了攜帶日常行動輔具,可租借電動輪椅讓長者保留體力玩樂,行程先從短程規劃開始。◎育:適度安排爸媽去過的景點或經典遊樂區,用懷舊治療幫助失智長輩的認知刺激,喚醒記憶。◎樂:安排景點宜少不宜多,縮短拉車時間多定點停留;4至6月、10至12月氣候宜人,最適合出遊。◎其他:記得多補充水分,同時要定時引導上廁所,江俊宜建議2小時一次,減少依賴尿布的羞恥心。「出門的意義比玩樂還要大!」江俊宜觀察經常走出戶外的失智長輩,精神症狀明顯降低,尤其家人陪伴出門曬太陽,有助於穩定情緒,也增加了與人交際的刺激,有機會減緩惡化。如何讓失智長輩玩得安心又開心,是照護一大課題,行前可和主治醫師討論,是否調整用藥或增加安定藥物,另做好旅途中的注意事項,一圓全家外出走走的美夢。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2-01-19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銀髮族4大保暖要訣 注意溫差及電器使用安全
強力大陸冷氣團來襲,造成各地氣溫將下探 10 度以下而且越晚越冷,這對於銀髮族的長者健康都是一項考驗,如何在寒冷天氣中讓長者,或是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者要注重保暖健康,將是大家關心的議題。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主任張自強指出,因為天氣溫度的突然改變,容易造成有心血管疾病或是年長者的身體發生問題,提供幾點建議,希望能夠讓長者在疫情期間除了做好防疫外,更要注意寒冷天氣中保暖,維持健康最佳狀態。1. 起床注意保暖:天氣寒冷睡醒後可以在被窩內先活動身體的關節,從遠端的腳部、膝蓋、大腿、手部、手肘、肩膀,到腹部、脖子、頭部等,每一個關節處活動十次,等身體暖活後再起身下床,可以避免因溫差太大造成的病變。平時也可以利用彈力帶或是治療球,做些伸展運動訓練肢體平衡,也可以避免突然的姿勢改變身體不穩而造成下床時跌倒。2. 戶外活動的配件要齊:在寒冷天氣到戶外活動時,帽子、圍巾、口罩、防水手套、防滑鞋子等缺一不可,以增加戶外的抗寒。外出時可以洋蔥式穿著,先穿著保暖的衛生衣,再加上背心或毛衣,外套可選擇具有防風雨功能的,以免因為天冷潮濕影響到外套的保暖功能。此外,要注意手腳的保暖,不論在室內或戶外,穿著襪子及戴手套,當手腳保暖足夠後,身體比較不易感到寒冷。3. 使用電暖器注意安全:若在室內有使用電暖器等相關設備時,需要注意通風及用電安全,避免因為電暖器的使用消耗過多氧氣影響呼吸,或是因為使用過久室內空氣過於乾燥影響舒適度。此外,因為電暖器或是除濕機等一般用電量較高,避免與其他電器共同使用,當使用完畢或外出時,一定要拔掉插座,以維護用電安全避免發生意外。4. 做好防疫工作:長者在防疫期間也不用特別緊張,除了要做好保暖工作外,外出時一樣要戴好口罩避免到人多的地方,維持社交距離並且勤洗手。此外,若已經完成一二劑疫苗注射者,在符合指揮中心規定的時距後盡快接種第三劑疫苗,以增加自我保護力,健康度過疫情期間的寒冬。
-
2021-11-16 失智.照顧喘息
照護選擇/打破親力親為失智照顧迷思,別把自己逼到絕境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孝道,是傳統美德,也是子女的照護枷鎖!身為家庭照顧者,有許多「捨我其誰」的迷思,凡事親力親為,默默忍耐所有情緒和壓力,最後卻比父母親先倒下......累了就喘口氣紓解身心壓力!照顧者比被照顧者更重要58歲的陳先生,是街坊鄰居眼中的孝子,在他的精心照料下,老母親身體還算硬朗。只是年歲漸高,失智症狀也越來越嚴重,日夜睡眠顛倒、外出容易走失、脾氣變得暴躁,最近常有被害妄想的脫序行為。陳先生原本任職科技大廠,辭去工作專職照顧,認為「這是善盡為人子女的責任」,但隨著自己體力變差、母親出現精神症狀,漸漸不堪負荷。無論多深厚的感情,都禁不起沉重的照顧壓力,陳先生長期耗損體力跟精神,引發倦怠、頭痛甚至憂鬱,回報慈母恩情的美意開始變了調。失智照顧者總是把辛酸往肚裡吞,照顧擔子一個人扛,「親力親為」的觀念該改變了。💡 護理師戴玟婷分享,失能失智照護需要專業技巧、需要長期抗戰,每位照顧者請先評估自己的能力,例如:年齡、體力、經濟狀況。另外包括被照顧者的病程,長輩若只是身體老化,不太需要高強度的體力;失智症伴隨精神與行為改變,照顧者容易心力交瘁。Q1:家庭照顧者的迷思有哪些?認為「有誰比我更了解爸媽的生活細節和脾氣」,不願意也不放心交給別人做,凡事全都自己來,認為照顧的工作責無旁貸。最後把全部瑣事都綁在身上,若想喘息或尋求手足協助,會產生不孝和罪惡感。Q2:把父母送到安養機構,真的是不孝嗎?照顧失智家人,是日復一日、永不止息的工作,大小瑣事繁雜,還要安撫精神狀態,長期下來,體力跟精神都吃不消。戴玟婷說到,當父母晚年失智,送去安養機構說不定比在家安老還愜意!不要被傳統孝道綁架,父母在臨終前能被專業人員好好照顧,不外乎是另一種善終。(➤ 送失智父母到安養機構的預先準備,別人怎麼做?專家告訴你入住前,哪些注意事項該留意,以及如何安撫排斥入住機構的長輩:https://pse.is/3u6gzw)Q3:照顧者該如何對外發出求救信號,避免自己先倒下?「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反應長期照護病人的壓力非常大,勞心勞力的工作讓照顧者比被照顧者先倒下。該如何避免人倫悲劇?戴玟婷說明,沒有人天生喜歡或適合做看護,不要忽略了自己焦慮、憂鬱的感受,「想照顧好家人,首先要先照顧好自己」,適時抒發身心壓力,多善用政府長照2.0的資源,可安排至機構、據點參加健康促進活動,或申請喘息服務。適時發出求救訊息,注意身心理健康「媽媽平常都很好啊,為什麼住你家卻跌倒臥床?」「我明明都已經很注意照顧步驟了,為什麼還是發生褥瘡?」「你不是顧得很好嗎,為什麼要送媽媽去安養機構?」戴玟婷提到,照顧者經年累月承受許多壓力,包括家人的責難、自我的否定,原本僅是失智患者看診,最後變成一起看精神科的狀況。即使是由其中一位子女擔任主要照顧者,也要分配工作給其他家族成員,一起面對疾病病程、一起學習照顧技巧,照顧者其實沒有那麼強大的耐力可以撐那麼久!Q1:該如何妥適安排照顧工作?寫下照顧日記、注意事項,建立「交班機制」方便其他人接手。例如:失智長輩如果走來走去坐不住,其實是要上廁所,只是無法正確言語表達。要了解疾病病程,避免進展到中重度時驚慌失措;多做功課建立病識感,因應不斷變化的照顧歷程。(➤ 身為一位照顧者,我們了解你所追求的不僅是將患者照顧好,而是在工作之餘,也能展現自己的個人價值,但長期緊繃的生活壓力下,你是否知道如何照顧自己呢?:https://pse.is/3rynd4)Q2:如何做好心理上的調適,減輕愧疚感及抒發壓力?不要認為家庭照顧者是弱勢,承擔過度責任,照顧失智家人是長期作戰,當自身無法負荷時,要適時尋找外援減輕壓力。新手照顧者必定充滿擔心及憂慮,試著把自己放在被照顧者的角色,如果自己失智了,希望子女怎麼做。Q3:有哪些社會資源可運用,照顧路上不覺得孤單?失智症的病程約8-10年,確診後就要開始尋找社會資源,提早準備照顧計畫,別等到最後撐不下去時才求救!戴玟婷強調長照2.0的好處,當民眾對長輩照顧安排、資源運用有任何問題,可諮詢「個管師」,協助申請相關服務。長照A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B複合型服務中心、C巷弄長照站提供不同的照顧服務,讓照顧者有喘息機會。*由A級提供 B、C級技術支援與整合服務,另一方面促使B級與C級普遍設立,並提供便利性照顧服務。● 屬於A級的我們也能稱為「長照旗艦店」,一定會有「居家服務」+「日間照顧」兩個服務項目。● 而B級的「長照專賣店」,則是原本就有提供居家照顧、社區照顧、機構照顧其中一項服務的單位。● 至於屬於C級的「長照柑仔店」,失能長者可以在這裡得到共餐、健康促進、延緩失能等服務。政府的目標是,每一個鄉鎮市區至少要有一個A、每一個國中學區至少要有一個B、每三個村里至少要有一個C,而且會有交通車巡迴接送。「ABC」可以說是長照2.0的核心,落實「社區老化」、「在地老化」的長照政策。( 資料來源:愛長照 )照顧失智病患是全年無休的工作,受限於傳統觀念束縛,照顧者大多是一人承擔長期照顧的責任。戴玟婷鼓勵民眾適時喘口氣、多運用社會資源,保持興趣抽離低落的情緒,家人之間更要形成共識,破除背負不孝的壓力。
-
2021-11-10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防疫少外出 失智長者認知、社交功能下降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少失智症患者或長輩,因「怕染疫」減少外出、參與實體活動,導致認知功能、語言能力下降。醫師建議失智症家屬,除了讓長輩施打疫苗外,也可多帶長輩外出,只要戴好口罩、攜帶酒精消毒、在適當時間點外出,可讓長輩逐步恢復規律生活步調。台灣失智症人口約28萬人。北市聯合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建良指出,近期失智症長輩約八成陸續回診,明顯發現,長輩活動力降低、社交技巧下降、進食量減少等,不只失智者,連一般長輩也明顯退化,呼籲中央做防疫宣導,應同時宣導國民健康,讓長輩重拾「對環境的信心」。劉建良建議,若長輩狀況允許,盡量施打疫苗,外出也都要戴口罩,室內場所除了口罩可加上眼罩、面罩及隨身攜帶酒精消毒,就能達到很好防護力。此外,不同季節應調整長輩外出時間,秋冬建議中午至下午3點前外出,天氣較溫暖也避免著涼。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指出,未來20年每年平均增加1.8萬名失智者,應加速預防失智,讓社會大眾了解失智症,建構失智友善社會。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社工主任陳俊佑表示,基金會也致力推動從生活型態預防失智,包括運動、飲食、睡眠等面向。失智友善推廣教師麥建凱表示,社區、鄰里對失智症認知仍不足,若有失智者購物忘了付錢,恐被當偷竊,因此與郵局、賣場等人員宣導,加強職員對失智症認識,並多給予失智症者協助。失智者走失問題也須重視。根據警政署統計,65歲以上失蹤人口中,失智症患者走失佔4成。台灣失智症協會研發新型預防走失輔具「緊急聯絡卡」,兼顧美觀及收錄關鍵資訊,可增加失智者配戴意願,縮短協尋時間。湯麗玉呼籲「走失協尋三不七要」,「三不」包括不用等、不用跑、不用錢;「七要」為配戴緊急聯絡卡、更新身分證照片、愛的手鍊、指紋捺印、愛心布標、GPS定位、鄰里守望相助等,協助失智者找到回家的路。
-
2021-10-13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專家:認識失智症 學習與長輩共處
台灣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與長輩共處」是必然趨勢。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老幼共學」各國皆有經驗,國內屏東前進國小、高雄大同福樂學堂等皆有先例,家長會是因為不了解失智症而抗拒,期盼教育部及各縣市政府應加強宣導,讓全民了解失智症。湯麗玉指出,失智症不會「突然發病」,輕度至中度的失智長輩,並非所有能力都退化,部分能力可能還不錯,像畫畫、跳舞等,而失智症因病程關係,的確會有認知障礙,像是失智者可能會錯認年代、遺忘、重複問話等。湯麗玉認為,民眾因為不了解失智症,產生擔憂、害怕甚至恐懼,是因為多半停留在負面印象,政府應加速宣導,讓全民認識失智症,如何與失智者互動,將是未來所有人的課題。湯麗玉表示,學校教育科學、藝文等科別固然重要,但專業學問最終都要解決「人」的生活問題,例如科技GPS定位,可協尋走失失智長輩,或是離床顯示器,掌握長輩安全,還有VR虛擬實境互動式影片,呼籲政府辦教育態度,應從社會關懷來規畫。面對少子化衝擊,校園閒置空間增多,湯麗玉表示,若能轉換閒置空間,用作日照服務據點,政府能充分運用資源,活化全民資產,省下社會成本,教育部應「超前部署」針對長照、高齡化社會需求,規範校園空間長照用途,並非讓個別學校決定是否要釋放空間。每個人都會老,要讓學生學習如何照顧長輩、與長輩互動,湯麗玉建議,教育部可從教育體系著手,鼓勵校園舉辦青銀共學、老幼共學,徵選學校主管時,發展符合社會需求的特色教育活動,並給予適當獎勵或成為必要條件。以家長角度,湯麗玉表示,或許也能開放在校學生的阿公阿嬤優先使用日照或享優惠,讓家長可免去來回接送車程,減輕負擔。
-
2021-09-18 失智.新手照顧
初臨失智/長輩失智症狀嚴重嗎?6原則,教你如何長期追蹤、判斷嚴重度
無論失智症或中風的病患,目前是在醫院還是家中,要觀察患者的認知功能缺陷或精神症狀(以下簡稱症狀),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患者在家中時,可能因為家屬沒有醫療相關背景,每次症狀出現時,只能專注在如何解決問題,經常是無暇,也不知道該如何觀察起。而在醫院的臨床工作者,大部分只能根據家屬的口述,去了解病人目前的狀況,此時,「時好時壞」是大家描述症狀時常見的形容詞。其實,我們可以透過六個不同的面向,去量化時好時壞的問題(4WHF):1、Where觀察症狀出現的所在地方,我舉個比較容易理解的例子:是在家中或是外出時?或特別是在醫院。因為如果在醫院就診,可能代表病患比較願意外出,家人也比較有理由強迫他有出門的機會。在家中,則可能認不得人或叫錯名字,外出則什麼人都清楚誰是誰。2、What觀察有哪些症狀出現,現在的精神症狀如何?是否會算數?會認人嗎? 曉得物品的名稱嗎? 現在何年何月何日等等,以上都是有可能出現的症狀,這部分是家屬比較容易注意到的問題。3、When觀察在哪些時間會出現症狀,是在白天?還是半夜、睡醒時?或是沒睡覺時,也會出現。有許多症狀,可能會伴隨著睡覺出現,所以可以注意個案是否有這方面的傾向。4、Who觀察誰會遭遇到這些症狀,同一個症狀,個案可能會對不同人做不同的反應喔!例如:當媳婦問他問題,個案可能會說不知道;但孫子問時,個案就很積極的去想答案。也有對家人會出現某些問題,但對醫師就不會有問題。5、How觀察症狀如何發生,觀察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例如:當家人發現個案迷路回家之後,訊問清楚他當時的狀況,後續的情形,以及最後如何回到家。6、Frequency觀察症狀出現的頻率,將有助於照顧者和醫療人員判斷目前個案的嚴重度。過去曾經詢問一位重度失智症病患的兒子,了解病人在這一年能夠認得他幾次,家屬表示只有一次正確叫出兒子,其他都是叫弟弟,其他認識的人名等,這就可以顯示出個案罹病相當嚴重。評估頻率也需要方法●首先,觀察較少發生的症狀。如果正確反應的次數少(例如:認得家人的次數比較少),就記錄正確反應 ; 錯誤反應的次數少(例如:認錯家人的次數少),就記錄錯誤反應。其次,需要設定日期區間,例如在一個月裡或一週裡發生幾次。●最後,需要比較頻率。這部分特別有助於評估病患的嚴重度,譬如在106年的5-6月間,病人出現了3次不認得人;而在107年同期,一週就出現5次不認得人的情形,這樣就可以觀察到個案的衰退傾向。衡量頻率也需要注意,不需要每個月或是每週去看,因為如果是疾病造成的症狀,不會在短時間內會有太大的改變(庫賈氏症則例外)。「時好時壞」可以不再是抽象的形容詞,而是可以很具體的,透過分析、描述這些症狀,以便讓其他人更容易理解患者目前的病程,也較容易想出對應的方法。※溫馨小提醒:1、當認知或精神症狀出現時,別單純的處理症狀。2、以4WHF方法確立時好時壞的症狀。3、長期追蹤症狀頻率,有助於判斷病患症狀的嚴重程度。(本文獲「「黃耀庭臨床心理師」授權轉載,原文:描述失智症狀可以別再說「時好時壞」)